讀老子的三重境界
老子不好讀,因為歷史久遠,山重水複,後人難得真相。
讀書閱世五十餘年,我總結讀老子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所見境。即字面的意思。
第二重:所思境。即字裡行間的意思。
第三重:所悟境。即字面背後的意思。
第一重可說是「明白如話」。
第二重可說是「話裡有話」。
第三重可說是「反說正話」。
初讀老子如少年,容易看到本體論。正如人小的時候經常問大人天是什麼?天外還有什麼?世界從哪裡來?
續讀老子如青年,容易看到人生論。正如青年人經常思考人從哪裡來,往哪裡去,該怎樣度過這短暫的一生。
常讀老子如中老年,容易看到政治論。中老年人正要用前半生的所學給這個世界做些什麼。不僅給自己,更要給時代給社會。
說到老子,所見境即本體論,所思境即人生論,所悟境即政治論。
馬克思說過:「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馬克思一生有三大理論創造:辯證唯物主義(本體論)、歷史唯物主義(歷史觀)和科學社會主義(政治論)。那麼,怎麼看待馬克思這個人呢?他是一位哲學家(本體論)?歷史學家(歷史觀)?還是共產主義者(政治論)?顯然,馬克思主要是一位共產主義者,他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都是為科學社會主義服務的。
老子是天子身邊的近臣(「王,前巫而後史」),他的職務責任就是為天子的重大決策提供諮詢意見(「史,掌官書以贊治」),所以他所思所寫的《道德經》一定重在「改變世界」而不僅僅是「解釋世界」。
解釋世界通常是本體論,改變世界通常需政治論。
老子一書確實有大量篇幅講天道,必須注意兩點: 一,大量講天道的篇幅很可能是後人增益的,很可能不是老子原本。眾所周知,老子有三個主要版本,即竹簡本、帛書本和通行本。竹簡本只有兩千來字,帛書和通行本都是五千多字。後來兩個版本多出來的近三千字講本體論的比較多,那麼,這三千字是老子寫的嗎?我傾向於是老子後學逐漸增益出來的。是沿著老子原意的增衍,但本體論的色彩更加濃厚。比如通行本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在整個《道德經》通行本帛書本無論怎樣看都是最重要的一章,因此,不管竹簡本老子是老子的原文還是老子原文的摘錄本,如果老子寫過這一章,竹簡本都不應該沒有,而事實是:通行本和帛書本根本沒有這一章!而從本體論角度讀老子,這一章特別重要:道、可道、常道、名、可名、常名、有、無、玄、玄之又玄等本體論概念都集中在這一章。僅此一點就能說明《道德經》帛書本、通行本的濃重的本體論色彩是老子的後學造成的。
二,老子講天道,都是為了論證人道,有輕重的分別。《道德經》八十一章,許多章都是這種寫法:先寫天道,後寫人道。顯然,他的天道是為了論證後面的人道,是為後面的人道服務的。比如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
最後一句經文也是這樣:「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因此,讀老子居然看不出老子講天道是為了人道,重在人道(政治哲學),可能連半程都沒到呢。
為什麼後人包括當代人讀老子容易把《道德經》主要看成本體論和人生哲學,而不重視政治哲學?一方面是受前人解釋的影響,進一步說,前人的解釋多受莊子的影響,而莊子是把老子的政治哲學引申成人生哲學最重要的人。莊子為什麼把老子的政治哲學引申為人生哲學和純哲學?原因有二:一,老子生當春秋時期,天下已經開始亂但似乎還可救,所以老子創立道家以救世;莊子生當兩百年後的戰國時代,天下已經糜爛不堪,所以莊子避世以自全。二,老子為天子史官,常伴天子左右,他的所思所言必須能操作,能落實;而莊子是遠離政治中心的小官,加上天下糜爛,他哪有心思思考政治問題?能夠「苟全性命於亂世」就不錯了。後人之所以視老莊為一體,經常用莊子的人生哲學解讀老子的政治哲學,原因就在於後人也多是不得志的文化人。包括今天喜歡讀老子的人,不管是學校之內的還是學校之外的,有幾個是有政治權力的?沒有,所以喜歡以莊子的方式讀老子。
確定老子主要是講政治哲學還是本體論、人生哲學,才能明白原初的老子到底講什麼,否則永遠不明白。
2017年5月13日
推薦閱讀:
※這樣的老子算什麼老子?
※帛書《老子》通釋之「古之善為道者」章
※我的前半生沒賀涵不要緊,就怕老子碰到的是白光。
※老子·臆解 道經〔上〕 【現代】徐梵澄
※騎青牛入函谷老子姓李,怎麼對下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