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講稿][李清照](九)<夕陽歲月>

[百家講壇講稿][李清照](九)<夕陽歲月>

百家講壇 2009-09-29 20:11 閱讀15評論0 字型大小: 大大 中中 小小

畫外音:

  在上期節目當中,康震老師講到:李清照遭遇再嫁婚變的情感打擊後,再次又回到了孤身一人的世界,超越時空的孤獨,情感生活的痛苦,和對國家民族的憂心,已將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葉孤舟,在風浪中無助地飄零,看著趙明成遺留下來的著作《金石錄》,回顧她與丈夫趙明誠對金石文物事業的種種往事,已進入暮年的李清照今後的路該怎麼走,「人生最嘆老來悲」,在經歷了國家的淪亡,民族的屈辱,個人的不幸之後,李清照還能創作出優美的詞句嗎?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康震為您繼續講述李清照一段悲傷的輓歌。系列節目《李清照》第九集《夕陽歲月》。

康震:

  上一集我們講《再嫁婚變》,說李清照經歷了戰亂之後,又經歷了再嫁與離婚這樣生活的波折,這對於已經進入中晚年的李清照來講,是在個人生活上一個很大的打擊,我們不禁想要問,對她這樣一個孤獨的、形單影隻的這樣一個女性來說,在經歷了生活的一連串的打擊之後,在經歷了生活的不停歇的波折之後,她還能不能再寫出優秀的文學作品來,她還能不能夠再給我們展示出優秀的文學才華?

  古人有一句話說得好: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趙翼《題元遺山詩》

  越是經歷了波折,越是經歷了苦難,詩人才越發能夠寫出振聾發聵、流傳千古的名篇,為什麼呢?因為正是在苦難的生活當中,他的情感的體驗才更加深刻,他對於社會,對於人生的各種感悟才能更進一層,這反而能夠使得他對於文學的創作,對於文學的作品更加富有激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雖然經歷了很多的經歷和磨難,但她的創作不但沒有中斷,陷入低潮,恰恰相反,在這一時期她創作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甚至我們可以這樣說,大家比較熟悉的那些優秀的作品,有很多恰恰就是在這一時期創作的,其實很有名的一首,就是她的《武陵春》,這首詞寫道:

  風住塵香花已盡,

  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

  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

  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這首詞很能代表晚年時候李清照的心境。

 「風住塵香花已盡」

  沒有風,也沒有花香,只有孤獨的一個人在自己的屋子裡。

  「日晚倦梳頭」

  這的日晚是說日頭已經很晚了,也就是說已經都日上三竿了,已經都到了上午九、十點鐘的時候了,她還是坐在梳妝台前面,沒有打扮。為什麼?

  「物是人非事事休」

  眼前的一切都是那麼地熟悉,但是熟悉的人卻永遠不可能再出現,她坐在梳妝台前,看著鏡子裡邊的自己,想到在以前的時候,也許鏡子裡邊這個時候應該映出的是兩個人的笑臉,但永遠只能有她一個人孤獨地面對著自己的滿面愁容,所以:

  「欲語淚先流」

  張張嘴好像想要說什麼,還沒有說出來,眼淚禁不住掉落下來,滴到自己的衣襟上。這跟她在年輕時候那種歡快的詞風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從藝術的處理來講又是多麼地相似,她並沒有說自己多麼地憂傷,並沒有說自己多麼地愁苦,但是那種憂傷,那種愁苦全部通過詞給我們展現出來了,那種情緒完全地展現出來,感染著我們每一個讀者。李清照還是很堅強的,她沒打算就這麼一天一天的,一時一刻的,都坐在梳妝台的前面,度日如年。有機會還是出去走走吧,散散心也好。

  「聞說雙溪春尚好」

  春天到了,跟朋友們出去到雙溪轉一轉,看一看,聽說那兒的春色是最美好的,

  「也擬泛輕舟」

  你注意啊,李白的詩曾經說得很好,說「輕舟已過萬重山」,大家都以為說那個船很輕,是一葉小舟,錯了,「輕舟」說的是自己的心情,我的心情就像一葉輕舟,一葉快舟一樣,度過了萬重山一樣的心境,所以「輕舟已過萬重山」這「輕」字說的是心情。「也擬泛輕舟」,我也打算和我的朋友一樣,快快活活地,像我年輕的時候寫的那樣,「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那你要爭渡,你得駕什麼舟啊?得駕輕舟,什麼樣的人才能駕輕舟呢?只有輕鬆的心情的人才能駕輕舟,她想改換自己的心境。可是馬上她就說: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唉,我這樣的一副心境,我這樣年年歲歲積累起來的,難以釋懷的、沉重的心情,小小的舴艋舟怎麼能載得動呢?我們常說,要拿得起,要放得下,可是現在的李清照,把過往的、所有的沉重的往事都拿起來了,但是卻再也放不下。所以我們說,這首詞它好在什麼地方呢?好就好在借著輕舟載不動她的憂愁,寫出了此時此刻一個晚年李清照的所有的心情。

畫外音:

  風住塵香花已盡,

  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

  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

  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人到晚年喜歡回憶,李清照也不例外。在她的回憶當中,不斷閃現的是她和趙明誠在年輕時候的美好歲月。可是現在只有她孤身一人獨守空房了。「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充分地表達了李清照在孤獨生活中濃重的哀愁。晚年的李清照,越是孤獨寂寞,越是思念丈夫趙明誠。懷著對於過去生活的深深追惜,李清照似乎想再一次燃燒她和趙明誠的愛情生活。那麼,要想重新點燃他們的愛情火焰,李清照能做些什麼呢?

康震:

  這個時候,她用什麼樣的方式來重新燃燒她和趙明誠之間的愛情呢?她要用自己的筆記錄下她和趙明誠過往的歲月,她還要用自己實際的行動,來證明她和趙明誠的愛情一直在延續著,這個行動是什麼呢?就是她繼續著趙明誠和她所進行過的文物的收藏事業。在宋高宗紹興二十年,公元1150年,已經六十七歲的李清照前後兩次去拜訪了一位重要的人物,這個重要的人物是誰呢?就是北宋著名的書法家米芾的公子米友仁。大家稱米芾為大米,稱他的兒子米友仁為小米。那麼李清照找小米是什麼事呢?就想請小米給她手中所擁有的大米的兩幅字帖題跋,在上面寫文字。

  在這兒稍微給大家講講古代的時候書畫鑒定方面的一些知識,我們知道你要鑒定一幅書畫的真偽有很多種的方式,題跋是其中的一種。比如說吧,小米在大米、也就是他父親的字帖上如果題字,說這幅畫、這幅字寫得如何如何,這幅字乃是家父生前所書,乃是真跡,等等、等等這樣一類語言,也可以有一些描述性的文字,那麼這個題跋文字,對於鑒定這幅字帖的真偽就有重要的價值。

  所以我們說,她去拜訪小米,這個目的是很明確的。這時候的小米呀,其實已經成了老米了,為什麼呢?七十五歲了,還不是老米嗎,這老米看到了他父親的這兩幅字帖,非常激動,大家可能會覺得很奇怪,他是米芾的公子,他手中還沒有很多他父親的字嗎?他也犯不著這麼激動啊。他激動到什麼程度啊?激動得熱淚都流了下來,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米芾這個人寫字有個習慣,乘興而為,就是來了興緻的時候啊,可以寫一些字,可以寫很多字,可以畫畫。要沒了興緻,一張也不寫,一張也不畫,所以米芾其實流傳下來的作品並不是很多。就包括小米在內,他手上擁有他父親的字和或者畫,也不是很多,所以這兩幅字帖,他看到之後覺得分外地親切,在這兩幅字帖上,小米鄭重地寫道:

  「先子真跡也」——《米元章跋》

  我爸爸寫的,真的,沒錯,後邊呢又開玩笑的口吻寫了兩句話,說什麼呢?

  「今之數句,可比黃金千兩耳,呵呵。」——《米元章跋》

  就是這麼寫的,什麼意思呢?就是他的父親留下來的字本來就不多,今天這一下兩幅字帖,這麼多字,怎麼也得有上千兩黃金的價錢。這個話可真不是開玩笑,大米米芾的字,在他活著的時候就有很高的價值,根據史料記載,他的字:

  「寸紙數字人爭售之,以為珍玩。」——《宣和書譜》              

  一寸見方的紙,幾個字就能賣出很高的價錢,人爭著去買,收藏起來,象珍寶一樣。米芾的字和畫在現在,價錢已經上了千萬了。

  所以小米不但證明了這字帖是真的,而且還給它估了個價。所以我們說她去找小米呀,你看,題寫這個題跋,這哪兒光僅僅是題寫題跋,她當然是有一種文物收藏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這一個題跋也浸透著兩代人,四個人的情感在其中,一個已經六十七了,一個已經七十五歲了,他們的親人已經去世多年了,你能說這個題跋僅僅是一個文物鑒定的行為嗎?不可能。所以我們說李清照啊,她要用這樣一種方式來追憶趙明誠,來懷念趙明誠,也在繼續著趙明誠的事業。

畫外音:

晚年的李清照通過寫作詩詞來懷念趙明誠,追憶他們的情感往事,然而,一個人怎能在追憶中度過一生呢?李清照又是一個極度關注朝廷,關注國事的詩人,看到山河破碎,朝廷不思收復中原,她憂心如焚,但是身為女性,她既不能像岳飛那樣馳騁疆場,也不能像辛棄疾那樣上朝議事。那麼,作為封建社會的文化女性,李清照該如何關注風雨飄搖中的朝廷政局呢?

康震:

我們再三強調,李清照不是那種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金石書的人。在她年輕的時候,就表現出一個特點,對國家的大事、對朝廷的大事特別地關注,朝廷上下的那些政治上的事件,在她的創作裡邊都能反映出來。那你想想看,此時晚年的李清照所處的時代是個什麼時代,正是宋、金對峙時期,國家的命運還在旦夕之間,作為李清照,對這個時期的時代的風雲也是尤其關注。

  宋高宗紹興三年五月,朝廷派了兩個很重要的使者去做一件大事。這兩個人是誰啊,一個是吏部侍郎韓肖胄,一個是工部尚書胡松年。這個吏部侍郎韓肖胄相當於國家人事部的副部長。胡松年工部尚書,大體相當於我們現在國家建設部的部長。派他倆個去幹嘛呢,出使金國,名義上是去探望那兩個宋徽宗、宋欽宗,被金國人抓去的兩個皇帝,隔上那麼一段時間,就得去看看他們,慰問慰問,表示宋高宗他們兒子和他們兄弟沒把他們忘了,實際上是帶有探金國虛實的目的。話說回來了,你去出使,回不回得來,那還兩說呢。話說得好點,給你好吃好喝款待著,話說得不好聽了,可能你就回不來了。所以出使金國這個使命啊,不是個什麼好差使,不是個什麼肥差,是個什麼呢,是個危險的使命,但是這個事必須得有人去做。李清照當時對這個事情非常地關注。當然她一介女子,女流之輩嘛,她又不可能真的跑去給這兩個使者送行,她沒這資格。沒有資格送行不意味著沒有資格關注,李清照當時寫了兩首詩,用詩歌的形式為他們送行,同時在詩裡邊也談了自己對他們出使金國的看法。

畫外音:

李清照在《上樞密韓肖胄詩》曾這樣高度稱讚韓肖胄:身為百夫特,行足萬人師......家人安足謀,妻子不必辭。意思就是說,韓肖胄將個人與家庭的安危置之度外,毅然出使金國,堪為朝廷的榜樣。她在詩中,還稱讚胡松年出使金國,好比荊軻刺秦一樣壯懷激烈。「車聲轔轔馬蕭蕭,壯士懦夫俱感泣......」國難當頭之際,使者們肩負朝廷使命,出使金國,國人們都為他們不畏艱險、不懼生死的精神而感慨泣下,這真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康震:

有人可能會問說,你要這麼講的話,我覺得也沒什麼獨特的,是吧,這兩個人要出使金國,當時很多大臣都給他們送行,寫很多鼓勵的詩、讚美的詩,寫很多鼓勁兒的詩,這都很正常,李清照寫這個詩也沒什麼不一樣的。這大家就理解錯了,李清照這兩首詩建立在一個什麼基礎上呢?她對韓肖胄和胡松年非常了解,而且從李清照的詩裡邊,我們能看出來,她對這兩個人的家庭生活,對這兩個人個人的品性,非常地了解。我們舉簡單的例子吧,韓肖胄臨出使金國前,去向宋高宗辭行,他臨出發之前,跟宋高宗辭行,說了一番話,他怎麼說的?大意是說,咱們現在跟金國這關係,你說,到底是打還是和,說不清楚。但是有一點肯定的,這個講和只不過是權宜之計,等到咱們將來強大了,再說唄。可有一樣,我們兩個現在去出使金國,你們先不要撕毀這個和約,但如果金國方面有什麼異動,有什麼不測,你們一定要主動出兵,不要因為我們兩個使者在金國,你們就不敢出兵。這個話可不是誰都能講出來的,那就是說的話,千萬你們可別有什麼動作,我們倆在那兒,你們這一動兵,先把我們倆人頭就祭了。所以就是說韓肖胄他這個人講法不一樣,我們兩個去了,如果金國有異動,我們主動出兵,不要考慮我們的安危。韓肖胄的母親很不得了,臨走的時候跟韓肖胄說,你們只管出使金國,不要考慮我的安危。宋高宗聽了之後很感動,專門下旨意封韓老太太為榮國太夫人。這說明韓肖胄和他的母親,包括他這個家庭,都是剛直不阿而且精忠報國之士。那你能說李清照寫這個詞讚美韓肖胄沒有事實依據嗎?不是,所以我們前面講說,李清照這個女作家,她不平凡、不簡單,也不容易,講的是什麼意思呢,講的就是她這個思想的境界跟一般的女作家是不同的,我們甚至可以設想她要是個男性,早就不寫詞了,把那筆換成一把刀,就上前線了,這個是我們說,晚年李清照一個很值得我們關注的特點。

畫外音:

夕陽歲月中,孤單寂寞的李清照一方面沉浸在對丈夫趙明誠、對年輕美好生活的痛苦回憶之中,另一方面,又情牽魂系著故土的恢復和使者的別離。李清照有女人脆弱多情的一面,同時,又有男人剛毅頑強的一面,所有這些矛盾的心情,矛盾的情感,交織在她的內心世界,通過她晚年時期一首著名的詞《永遇樂》抒發出來。那麼,在這首詞當中,李清照是怎樣描寫已經進入暮年的她當時的心境呢?

康震:

我們說,人到了晚年,很喜歡回憶,很喜歡追念,但是李清照這個人的性格又決定了她不可能老在回憶和追念當中度過日常的生活。她還有對生活的希望,她會關心現實的生活,朝廷的時局,這都由於她有一顆剛強的心。所以我覺得她到晚年的時候是很痛苦的,為什麼呢?一方面她是孤獨的,她沒有親人,沒有子女,她不得不總是在回憶當中來度過每一天;另一方面她對生活又是充滿著熱情的,她總是希望能夠衝出自己這個很小的生活的圈子,去什麼呢,去更多的接觸生活,去認識生活,去感受生活,這種矛盾的心境,無時無刻地不交織在她的內心,也在她的創作當中表現出來,最典型的一首詞,就是她的《永遇樂》: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

  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李清照《永遇樂》

  這首詞,跟我們開始講的《武陵春》又有很大的不同。《武陵春》主要是說她的憂愁之重,而這首《永遇樂》主要是在寫自己情感上的一種尷尬。為什麼這麼說呢?她說

「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

  這話就問得太妙了,她不當時就在臨安,就在杭州嘛,怎麼還要問「人在何處」呢?夕陽西下的時候,晚霞像黃金的顏色,正是這美好的景象,讓她在恍惚之間,又好像回到了年輕的時候,在東京汴梁的時光。看眼前: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春意真好啊,春天太美好了,遠遠地看去,柳樹如煙,不光是景象好,節氣也好,為什麼呢?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

  今天天氣太好了,明天肯定是個大晴天。但是,緊接著作者就甩出來了一句:

  「次第豈無風雨?」

  即便是再好的天氣,即便是再好的節氣,即便是元宵佳節,我的心裡難道沒有風雨嗎?有的,為什麼?當我看著眼前的景象,當我感受著節日的氛圍,我就再一次禁不住地想起原來的時光,在東京汴梁的時光。偏偏的,朋友們又這麼好,她的朋友真的不錯,看她的心情不好,就「也擬泛輕舟」,出去劃划船吧,你不是從小就愛划船嗎。這時候看她一個人,孤苦零仃,很單薄,一個人怎麼過這元宵節,我們出去轉一轉吧,朋友開著寶馬車就來了:

  「寶馬香車」

  不願意出去:

  「謝他酒朋詩侶,」

  朋友來得越多,朋友越熱情,朋友越是這麼好心,她就越是不願意跟他們出去。為什麼?因為感情脆弱的人,一個內心孤獨的人,總是擔心別人在同情自己,快樂是要發自內心真實的,真誠的,快樂不能產生在同情的基礎上,所以「謝他酒朋詩侶」,謝謝你們的好意,我哪兒也不去,我身體不好,我歲數大了,這就是她能夠搬出來的理由。

  為什麼不願意跟她們出去,她說:

  「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

  我現在這個樣子,還能見人嗎?為什麼不能見人?「憔悴損」,她說過「人比黃花瘦」。成了黃臉婆了,又老又衰,我怎麼出去。「風鬟霧鬢」,頭髮蓬亂,花白的頭髮不好看,不願意出去,特別不願意晚上出去,為什麼呢?因為晚上的時候,是跟朋友們,是跟家人要團聚的時候,她跟誰團聚啊,大家可能會說,不是朋友說要跟她團聚嗎,朋友的團聚,哪裡能夠代替得了親人的團聚呢?朋友們的團聚,越熱鬧,越歡快,她內心裡邊的悲傷就越沉重。最後兩句最為沉痛,她說: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她真是太矛盾了。我前面一再說過,李清照是很悲傷,她是在回憶當中,不斷地想念她和趙明誠的美好時光。但她又是個很熱愛生活的人,她從來不打算放棄對生活的熱愛。怎麼辦呢?朋友們在院子里,或者在別的屋子裡,很熱鬧地飲酒,做著遊戲,在說笑著,她不想出去,但是呢她又不願意放棄這樣的熱鬧,她又希望能加入他們中間,只能怎樣呢?把那個帘子挑起一角,不如在簾兒底下,我聽他們的歡笑,我聽他們的歡樂,只是用聽,也許就足夠了。你要讓我加入,對不起,這是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就是聽也要用很大的心思,因為任何一個歡笑,任何一個歌聲都可能喚起晚年李清照內心的苦楚。

  所以我們說這首詞,它跟《武陵春》不一樣,它裡邊有一種渴望歡樂,渴望加入到火熱的生活當中去的那樣一種願望,但是又沒有辦法走出沉重的心情。這首詞之所以歷來為文學史家所激賞,所稱讚,就在於它非常巧妙地寫出了晚年的一個傑出的女性內心的感情的痛苦,感情的尷尬與感情的矛盾。這樣一種內心世界的揭示,很少在其他的作家筆下有表現,因為什麼呢,因為很少有男性的作家有這樣的感情體驗,大家要注意,這是很獨特的感情體驗。

  所以我們說,少年時期的、青年時期的李清照在我們的印象當中,是非常地清澈,非常地靚麗,非常的活潑。而晚年的李清照也不是一潭死水,我們感覺到她像是清澈的深潭,還是那樣的沉靜,但同時她的感情的內涵,是更加地豐富了,我們對她的解讀,也是更加地深入了。

  大家可能會問,你講李清照,總是集中地說她才華如何突出,說她如何關心國家大事,說她的家庭教育是如何地傑出,那我們就奇怪了,我們都知道在宋代社會也有不少的女作家,不光是李清照一個人,按道理說,他們所處的時代的背景,家庭的環境都差不多,那為什麼只有李清照獨樹一幟,成為了我們大家印象當中最傑出的女作家呢?這有什麼原因呢?我們說要獲得這個答案,就是我們下一集所講的,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李清照式愛情:任是無情也動人
婉約詞宗——李清照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丈夫去世後出對聯徵婚,最後卻被一和尚對出
李清照《一剪梅》賞析
李清照在男詞人中的位置如何?本人認為只是第一女詞人實在有些委屈她。

TAG:李清照 | 歲月 | 百家講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