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養生-飲食宜忌
一、飲食所宜一是食宜新鮮。新鮮、潔凈的食物,既保持了其中的營養成分,又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同時還防止了病從口人。若進食了腐敗變質或被細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必定會損害機體,導致胃腸等疾病的發生。如《金匱要略?禽獸魚蟲禁忌並治》指出:「穢飯、餒肉、臭魚,食之皆傷人」。提倡講究飲食衛生,不吃不潔凈和腐爛的食物,避免食之有害。
二、是食宜細軟。孔子曾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論語?鄉黨》)細軟的食物,易於消化吸收,不會損傷脾胃。而堅硬之食,消化較難,特別是筋韌的肉食,不煮軟爛,更易停滯傷胃。故《千金要方?養性?道林養性》明確指出:「一切肉惟須煮爛」。
三、是食宜細嚼緩咽。進食時應從容緩和,細嚼慢咽,這對消化有很大幫助。因為在細嚼緩咽過程中,使口中唾液大量分泌,能夠幫助胃的消化。同時,細嚼使食物充分磨碎,減輕胃的負擔;緩咽能避免急食暴食以及吞噎、嗆逆現象的發生。所以《養病庸言?六務》說:「不論粥飯、點心、餚品,皆嚼得極細咽下」。
四、是食宜專致愉悅。《千金翼方?養性?養性禁忌》中說:「食勿大言」、「飢不得大語。」說明古人主張進食時要專心致志,集中注意力,不可一邊吃飯一邊思考其他事情,或邊看書報邊吃飯等,如此心不在「食」,既影響了食慾,納谷不香,又不利於消化吸收,久之還會引起胃病。樂觀愉快的心情可使人食慾大增,並促進胃液分泌,增強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相反,如果在憂愁、悲哀、憤怒等情況下勉強進食,會導致肝失疏泄,氣機不暢而乘犯脾土,妨礙脾胃納運功能,出現食欲不振或脘腹脹滿疼痛等症。所以古有「食後不可便怒,怒後不可便食」,「人之當食,須去煩惱」之說。
另外,在食後保健方面,還有食後宜漱口,可以除口臭,防齲齒,保持口腔清潔;食後宜摩腹,以促進胃腸血液循環,加強胃腸的消化功能;食後宜緩行,有利於胃腸氣機流通,增進消化吸收等。
(2)飲食所忌《金匱要略?禽獸魚蟲禁忌並治》曾指出:「凡飲食滋味,以養於生,食之有妨,反能為害。……不閑調攝,疾病競起。」意思是說人們之所以進食各種食物,是為了滋養身體,但吃了不相適宜的食物,反而會危害人體,導致疾病的發生。因此,飲食養生也應重視其禁忌。例如「肉中有如米點者,不可食之」,「六畜自死,皆疫死,則有毒,不可食之」,「諸肉及魚,若狗不食,鳥不啄者,不可食」等。(《金匱要略?禽獸魚蟲禁忌並治》)還有某些食物對某類體質的人有害,或者能助長某種病邪,也必須注意。《靈樞?五味》說:「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如肺結核患者忌食辛辣,水腫患者忌多食咸,黃疸病患者忌食油膩,潰瘍病患者忌食生冷粘硬等。特別是忌嗜酒過飲,歷代養生家都有論述。如《飲膳正要卷三?米穀品》中謂:「酒多飲損壽傷形,易人本性。」萬密齋指出酒性濕熱,「雖可以陶情,通血脈,然耗氣亂神,爛腸胃,腐脅,莫有甚於此者」(《養生四要?寡慾》),警示人們不可「以酒為漿」,無節嗜飲,致酒毒戕害臟腑,滲溢經絡,影響健康而早衰。現代醫學證實,過量飲酒可使肝的解毒功能銳減,引起急、慢性乙醇中毒,易患酒精性肝硬化或肝癌、酒精性心肌病、酒精性痴獃等,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來源:老中醫養生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