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藝術啟蒙有個規律,父母一定得抓住
憨爸的話,
前幾天憨憨數學老師在給他們講斐波那契數列。斐波那契數列指的是:1、1、2、3、5、8、13 ... 這樣的一串數字。找到規律了嗎?其實後一個數字是前面兩個數字之和。
講著講著,老師突然給孩子們看了一張蒙娜麗莎的圖片,它把蒙拉麗莎分割成了很多扇形,而且最有意思的是,這些扇形的半徑竟然滿足斐波那契數列的規律。
達芬奇曾經說過,「繪畫就是一門科學,需要能像數學一樣嚴密論證」。
老師也正是用這個例子給學生灌輸一個道理:數學和藝術是相通的!往往數學好的人學藝術的天賦也會很高!
我的朋友巧寶媽媽在這方面是高手,她特別善於用數學的手段來引導孩子的藝術,那天聊天時,我才跟她說了幾句話,就迫不及待地求她寫篇心得給我了,今天我也把這篇心得分享給你們!
(by 巧寶媽媽)
首先,感謝憨爸約稿,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運用音樂和美術手段引導孩子,培養他們的規律感。我這裡所說的藝術是指涵蓋音樂、美術、建築等等所有藝術類別的總稱。當然啦,我講不到非常專業的技術,我只能分享一點點如何運用這些手段來培養孩子,至於技能方面,還是要請專業人士進行指導。
說到規律規則、邏輯推理,我猜很多時候大家首先會想到跟這個關係最緊密的是數學。沒錯。不是每個孩子都必須學藝術,但是每個孩子都必須要學數學,而數學是一個邏輯性非常強的學科,它是一個龐大又精細的體系,如果沒有規律和規則感,那麼對於數學的邏輯理解就會出現漏洞。於是在學習數學的道路上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坎兒,隨後家長們迫於無奈又只好送孩子參加各種補習班。
大多數時候,家長會送孩子各種興趣班,認為學琴或畫畫,就是學音樂和美術本身。但很多時候我們缺乏一個總體感。培養孩子並不僅僅是單一的技能性訓練,而是希望培養孩子綜合運用各項技能的能力,而藝術對於整體學習恰恰就是起到一個融合的作用。
今天我就來談一下如何運用美術和音樂的手段,來幫助孩子在潛意識當中建立起下意識習慣,去尋求客觀事物現象背後隱藏的規律。
美術,是跟色彩和結構相關的學科,它是從視覺角度進入大腦,讓孩子學會分析從視覺角度進入大腦的信息,然後對這些信息進行歸類、分析和整理。
如果我們會希望培養孩子看到某一種規律,然後在理解這樣的規律之後,重建這樣的視覺效果,這一個分析和重建的過程,就是我們希望培養孩子具有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舉個例子來說明,下面這張圖是,巧寶小的時候玩過的,叫做apple pattern
這個遊戲看上去非常簡單,只需要按照ABC的出現順序塗顏色,塗相應的顏色即可,但是如果僅僅這樣就不叫藝術數學了。藝術的魅力,就是產生豐富的變化,當兩張一樣的模板塗上不同顏色的時候,展示出來的效果就會不一樣。
看看把兩張圖片放在一起比較會有什麼樣的效果呢?
我希望通過這一個模板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客觀現象可以有紛繁不同的變化,但是在這一個現象背後的規律只有一個。反過來說也是一樣的,就是希望培養孩子逆向思維的能力。我們希望孩子學會首先從現象當中提取出所有現象所共有的一個規律,然後在這一個在理解這一個規律的基礎之上,加入自己的變化。對這個過程我認為可以用decode(解碼)和code(編碼)來描述。我喜歡畫畫,儘管我畫得談不上有技術,但是在畫畫的過程中我理解了一個道理,美術作品本身永遠無法百分之百複製,但是藝術風格和構圖特點等等可以相似。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把一些畫家歸類於古典主義畫家,一些畫家歸類於抽象派畫家,因為他們有共同的特點。
當我們在教孩子畫畫的時候,首先要引導孩子觀察這一個類別的繪畫作品有什麼樣的共同點,然後讓孩子按照這個共同點,來畫出他們所做的這一個類別的繪畫作品。
再舉一個例子,比如說Youtube上有一個畫家教小朋友畫畢加索風格的狗。先講解畢加索的立體主義畫風,然後給小朋友演示如何在這樣的繪畫風格下畫一隻狗。
立體主義的特點是人物的各個面部器官都在一個平面上。隨後畫家演示如何遵從立體主義風格來畫一隻狗,於是便出現了下面這幾幅圖片。
我引導孩子熱愛藝術,其中一個原因是藝術創作過程中,沒有所謂的對錯,孩子不需要去考慮對或錯,或需要迎合任何人去畫出別人想要的作品,他只需要自己高興,畫出自己喜歡的作品就可以了。而這一點恰恰是培養孩子成年後進行創作性腦力活動最不可獲取的慾望來源。我希望培養出來的孩子會思考,會創作,而不僅僅是會背書,會刷題。
以上是關於藝術創作,創造出來的是一幅一幅的畫。但是跟規律性關係更緊密的是藝術設計,下面我們來看一下設計藝術作品中如何體現規律。下面這張圖片中的各圖都是幾何圖形以不同形式和顏色組合在一起的。當數學與藝術結合在一起,它們便讓彼此產生了美好的變化,數學不再是乏味的幾何證明題,藝術也不再是無邏輯的某種玄幻感覺。
(https://creativemarket.com/pixel-buddha/742128-Geometry-Watercolor-Vector-Patterns?u=inkstruck&utm_source=Link&utm_medium=CM+Social+Share&utm_campaign=Product+Social+Share&utm_content=Geometry+Watercolor+Vector+Patterns+%7E+Patterns+on+Creative+Market)
(https://blog.spoongraphics.co.uk/tutorials/how-to-create-an-abstract-geometric-poster-design)
(https://i.pinimg.com/600x/c5/eb/cb/c5ebcb8f546e85f3bd4dca7f598b84cb.jpg)
(https://i.pinimg.com/originals/c9/7c/25/c97c25b29eeebb64ba864ff770b65b05.jpg)
談完了美術,我們又來談談如何從音樂角度入手培養孩子理解規律的存在。
音樂作品對於規律感的培養和美術作品是一樣的道理。我之所以認為音樂是不可或缺的,是因為它是從聽覺系統進入大腦,孩子需要用耳朵這一個感官去接受信息,再用大腦分析,這樣的分析能力絕對不是書面文字可以替代的。換句話說得再直白一點,就是這樣的能力絕對不是考試、刷題、背書可以訓練得出來的。
在當下這樣競爭激烈的社會,很多孩子或多或少的接觸過一些樂器,或者就算沒有接觸過樂器,多多少少還是聽過或唱過一些歌曲。對於孩子來說,音樂當中的節奏感,就需要去掌握它出現的規律,要不然就算是隨意扭扭屁股都不一定踩得到樂點上。我喜歡陪孩子一起聽聽古典音樂,是因為孩子能夠在聽音樂的過程當中去體會節奏。比如說,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裡演奏的樂曲都會有不同的節奏。《藍色多瑙河》就屬於圓舞曲,是四三拍的;《拉德斯基進行曲》的節奏很明顯就跟圓舞曲節奏不同,是四四拍。所以我希望孩子聽音樂,哪怕欣賞不了,但至少能夠聽得出來音樂當中出現的節奏。這樣的節奏感可以幫助孩子理解規律可以以不同形式,在不同領域出現,而規律感本身是我們希望培養孩子所具有的一種能力,不要用語言告訴孩子四四拍和四三拍是什麼意思,而是要帶領孩子去感受不同節奏的作品。
希望各位爸爸媽媽可以陪孩子一起欣賞各種音樂作品。比如,喬治溫斯頓改編的《卡農》。卡農本身是一種音樂的寫作手法,各聲部有規律地互相模仿。除此之外,我還喜歡聽上個世紀60年代流行的一種搖滾節奏,叫Boogie Woogie。節奏特定,但是可以非常自由地演奏音樂,很隨性放鬆。當然咯,對演奏者的技能要求也比較高。喜歡的爸爸媽媽也可以去找些這種風格的音樂來體會一下。
引導孩子去欣賞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可以幫助孩子從聽覺系統上建立節奏感和規律感。從聽覺系統理解規則感和規律感,能夠幫助孩子在未來學習類似語言這樣的學科時充分運用這個能力,理解語言的起伏變化等等現象,這種分析能力不是由家長或老師教授的,而是要開發和保護孩子自身能力。
節奏感與規律感,不僅僅是在音樂和藝術作品當中出現,它在幾乎所有領域都有體現。孩子要學會從紛繁複雜各自不同的事物現象當中去,抽取出它的共有規律,這個過程叫做analyzing and categorizing(分析與歸類),當孩子建立起了這樣的規則之後,又要學會在遵從規則的情況下,重現事物現象,這個過程叫做representing(再現)。這樣一個由具體現象到抽象規律,再由抽象規律到具體現象的過程,是每一個學科都需要的。它不僅僅跟數學課,或語文課,或物理化學課有關係,它還跟孩子觀察事物現象的能力有關係。如果沒有這個能力,而僅僅只解決眼前所出現的一些固有的題目,那就只能培養單一應試能力,而缺乏美感,缺乏豐富的變化。我希望培養孩子學會多維度、多角度、跨學科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一點很明顯是單一化的教學無法做到的。
做為一個媽媽,我並不認為自己是虎媽,我也不想當虎媽。以上是我對培養孩子能力的一個分享。感謝各位家長。也感謝憨爸提供這樣一個平台。
作者:巧寶媽媽
推薦閱讀:
※啟蒙者許多時候也會「蒙啟」
※幼兒要不要學圍棋?關於數學啟蒙,它比你想像得還厲害
※六壬輯要啟蒙
※情感啟蒙老師
※一個東莞「鞋二代」的回歸:曾是台灣前十魔術師|台灣魔術師|劉謙啟蒙導師|東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