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中國畫學全史》(下)鄭午昌 著

第十一章 明之畫學  朱元璋崛起民間,逐元順帝而有中國,國號明。自洪武戊申迄崇禎癸未,即公元一三六八~一六四三年,凡二百七十六年間。圖畫情形,非常複雜。蓋支取唐宋元之一體,以成其時代的藝術,而又各分派別。惟其受文學化,則一致也。  第三十七節 概況  明承宋制,復設畫院,然規模已改,官職亦殊。惟奕世帝王,尚知獎重。太祖萬幾之暇,雅好繪事,嘗繪江山大勢,援筆立成。洪武初年,即征趙原為畫史;取周位入畫院;沈希遠以寫御容稱旨,授中書舍人;陳遠亦被召寫御容,為文淵閣待詔;一時名匠,彬彬輩出,其影響於當時畫風自大。然不久而趙原以應對失旨坐法;周位亦被讒就死;更有盛著者,時為內府供奉,以畫水母乘龍背於天界寺影壁,不稱旨而棄市。於是當時畫家,無論在野在朝,咸肅然自警;所作所學,無不深加揣摩,以迎合上意為旨;於是元季放逸之花風,為之驟斂。成祖永樂中,嘗遍征天下名工,傳寫真武神像於北京之奉天殿兩壁,又使於文華殿畫漢文帝止輦受諫圖,及唐太宗納魏徵十思疏圖。當時畫家邊文進、范暹以花果翎毛,郭純以山水,皆應召供奉內殿。卓迪以善水墨山水,召入翰林;陳以善寫照,召傳御容;皆被榮寵。自後如宣德、成化、弘治諸朝之畫院,尤稱隆盛。蓋宣宗、憲宗、孝宗皆善畫,可與宋之徽宗、高宗後先媲美,一時名家,咸被徵召,畫院之盛,彷彿宣和、紹興。宣德中,謝環以善水墨山水為錦衣千戶,商善以善人物為錦衣衛指揮,戴進、倪端以兼擅道釋人物山水,石銳以擅界畫金碧山水,與李在、周文靖等,同待詔直仁智殿。成化、弘治之際,則有吳偉、呂紀、呂文英、王諤、林時詹、張干、鍾禮、沈政等,同直仁智殿;而吳偉尤著名,更授錦衣百戶,賜印章曰「畫狀元」。王諤亦甚受孝宗寵遇,稱之曰馬遠,授錦衣千戶。時有以善水墨花果翎毛者林良,以內廷供奉授錦衣百戶,其子郊克承父風,以試畫工第一,被舉,授錦衣衛鎮撫,直武英殿,皆極著名。是實為明畫院極盛時代。至若正德間,朱端以善山水直仁智殿;嘉靖間,張廣待詔內廷,張一奇召畫便殿,皆被世宗恩眷,亦為畫工得意之時。惟自太祖殺畫士後,一般畫士,咸震於專制之威勢,各有戒心,思想上已受若干之束縛;又加以科舉制之助桀為虐,累世勿替,其無形之影響,尤為重大。雖經宣德、弘治累世之提倡獎重,適足以重縛畫士之思想,使群為工整纖麗,以迎合上意,而無違乎典制,觸大誅。宣德間,眾工於仁智殿呈畫,戴文進首幅為秋江獨釣圖,圖中作一紅袍人,垂釣水次。同僚謝環曰:「此畫佳甚,但恨野鄙耳!」宣宗叩之,曰:「紅,品官服色也;用以釣魚,大失體矣。」宣宗頷之,遂揮去。即此一例,亦足見當時畫工之不自由。蓋明自嘉靖以前,繪畫之風,盡反元人之所尚,而追踵宋代畫院之舊緒。山水多法劉、李、馬、夏及盛子昭等,雖時亦有林良等或以寫意水墨花卉,或以寫意水墨山水著名一時;然其勢皆莫彼敵也。自嘉靖而後,國家多故,畫風亦稍稍從束縛而就解放。繼至萬曆,畫院之制,勢將廢除,其時以畫鳴者,多為院外之士夫。所持論調,多厭棄畫院,至議馬、夏諸畫派為狂邪板刻,舉世滔滔,靡然成風。於是明季繪畫,復呈燦爛之觀焉。茲將明代山水、人物、花鳥,以及雜畫等之流派及其盛衰之數,分述如下:  (一)——山水  明代山水畫,競尚摹仿,號為名家者,其畫要皆有所師法。自明初而至嘉靖間,近嫌元季畫風放逸,而遠喜南宋院體之整美。學者往往宗法劉、李、馬、夏;其師董、米及元季四家者,雖亦有人,然多無大名。如冷謙、周臣、唐寅、尤求、石銳諸家,皆為學劉、李之高手。戴進、倪端、李在、周清、吳偉、張干、朱端,則皆傳衣缽於馬、夏。而學盛懋法者,如郭純、蘇復、趙友、顧叔潤等,亦不在少數。其後畫院不振,士夫如沈周、文徵明等,已以其雄渾溫雅之筆墨,樹其聲勢於正德、嘉靖之際。繼至崇禎中,有董其昌、陳繼儒輩,復以其崇望碩德,大張旗鼓於後。於是遠而荊、關、董、巨,近而倪、黃、吳、王之畫派,復代馬、夏派而大盛。總之:嘉靖以前,山水畫家概從南宋院體,其紹述馬、夏遺規,略變其故有渾厚沈鬱之趣,而為勁拔者,其結果乃有浙派之成立。其紹述劉、李遺規,略於故有細巧濃麗之中,稍變秀潤者,其結果乃有院派之復延。一般士大夫之雅好畫事,群持荊、關、董、巨之幟相號召,而與盛極就衰之浙派、院派之末流爭光者,其結果乃有吳派之繼起。故明代山水畫,以流派論,凡三:曰浙派、院派、吳派。而考其消長之跡,則可分為二期:國初至嘉靖間為前期,浙派、院派並行之時也;嘉靖而後,則讓吳派獨步矣。試就各派而述之:  浙派——明代紹述馬、夏遺規之山水作家,自李在、周清、倪端等服職畫院者外;洪武中有王履、張觀,成化中有張暈,宣德中有沈遇,余如章瑾、蘇致中、范禮、王恭、沈觀、周鼎、杜廣、丁玉川、沈希遠、雷濟民、邵南、朱端、沈昭、潘鳳等,亦皆名手。惟自戴進出而一變其風,遂皆偃附,如百川之歸海,恢張流衍,而自成一派。戴籍錢唐,浙人也,遂號此派為浙派,而戴祖之。吳偉、陳景初出而和之,一般名流如張路、吳省⒑問省⑼跏老欏⒅侔骸⑾能啤⑾目⒎筋帷汪質、江肇、釋華林,皆乘時崛起,而浙派遂以大成。吳偉,江夏人,與北海杜堇、姑蘇沈周、江西郭詡齊名,尤為此派健將。成化中,成國朱公,延之至幕,以小仙呼之,因以為號。其門下士有蔣嵩、宗臣、薛仁、蔣貴、宋登春、王儀、邢國賢、鄧文明等,皆能揚厲發展其末流,乃成所謂江夏派者,為浙派之支焉。又有李著者,初出沈周門,學成而歸,以時人重小仙,至每仿其筆以售。此外如謝晉,雖學王蒙,何澄雖學米元章,觀其作品,亦往往與劉俊、張有聲輩,同屬浙派一類,蓋亦受浙派之沾染而然,可謂盛矣。及蔣嵩輩出,私意妄用,專弄焦墨枯筆,點染粗豪,已入魔道;而鍾欽禮、鄭顛仙、張平山、張復陽、汪肇輩,益復板重頹放,率招異派之譏評,謂為狂態,馴致蹶而不振。最後藍瑛出,稍能振起,為時名家,然已強弩之末矣。  院派——李、劉畫派,在明代紹述之者,亦甚伙,如冷謙、周臣、唐寅、周延祚、尤求、石銳、陳裸、陳言、沈昭、張澳、沈碩諸人,皆兼擅青綠金碧,為此派健將。此派作品,其用筆較浙派為細巧縝密,且多有柔淡雅秀,近於吳派筆致者。蓋此派雖導源南宗李、劉之流,而綿延及明,風尚潛移,筆墨間已不能盡如舊觀,實不啻遠紹李、劉而近交沈、文,而為浙吳二派之中和。此派作家,首推周臣、唐寅。周,吳人,師事其鄉人陳暹,山水多似李唐,而唐寅、仇英、沈昭,皆出其門。唐,亦吳人也,其山水畫有出藍之譽,論者謂寅師周臣,而雅俗迥別,蓋嫌臣畫不如寅之有書卷氣也。紹寅遺緒者,有蕭琛、朱綸、錢貢等。  吳派——明代山水畫家,凡宗王摩詰以降,若荊、關、董、巨、李、米、趙、高,以及元季四家者,多為吳人,世遂名之為吳派。如吳郡趙原、鎮洋周任、長洲徐賁、烏程張羽、姑蘇陳汝言、平江楊基、常熟陳、無錫王芾、華亭金鉉、崑山夏、秦淮馬琬、長洲劉珏、瑞安黃蒙、錢塘張子俊、上元金潤、永嘉姜立綱、海鹽張寧、無錫俞泰、華亭王一鵬等,均為此派名家,而夏、杜用嘉更紹王孟端之法。用嘉再傳沈恆,恆與兄貞弟周,並衍黃鶴山樵之遺緒,而周尤為有名。周號石田翁,世稱石田先生,長洲人。其畫自唐宋名流上下千載,縱橫百輩,兼通條貫,莫不攬其精微;而於北苑、巨然、營丘三家,尤有心印。一代名人如杜冀龍、陳鐸、朱南雍等,皆為其私淑弟子;而名流如唐寅、王綸、文徵明咸出其門。文號衡山居士,其畫得石田嫡傳,兼師李唐、吳仲圭,細緻溫雅,氣韻神采,獨步當時。沈、文師生,一時並起,故正德、嘉靖間,吳派已盛;時浙、院兩派健者凋落;藍瑛後起,亦成強弩之末,已不能與競。嘉靖而後,至於明末,吳派益盛,實有獨步中原之勢焉。如董其昌、陳繼儒、陳淳、錢、陳師道、陸士仁、李芳、雷鯉、顧源、喻希連、黃克晦、黃昌言、徐渭、周天球、黎民表、莫如龍、王逢之、宋珏、鄒迪光、朱之蕃、文從昌、項元汴、謝時臣、李日華、米萬鍾、徐弘澤、曹履吉、王思任、盛茂燁、項聖謨、文震亨、卞文瑜、王建章、張瑞圖、李流芳、顧正誼、趙左、楊文驄、程嘉燧、張學曾、邵彌、宋懋晉、沈士充等,名家輩出,不可指數;而董其昌、陳繼儒,要為繼沈、文而起,足稱此派畫家之中堅。董號思白,華亭人,其畫初學子久,後集宋元諸家之長,作山水樹石,煙雲流潤,神氣充足,獨步當時。陳號眉公,與董同時同郡,作山水氣韻空遠,雖草草潑墨,亦蒼老秀逸,世稱沈、文、董、陳,為明季吳派四大家。至若顧正誼之出入馬琬及元季四家,而成為華亭派;趙左與宋懋晉俱學於宋旭,而左兼董、巨、黃、倪之勝,而為蘇松派;沈士充又出宋懋晉之門,兼師趙左,而為雲間派;實皆吳派之支流耳。此外又有王時敏、王鑒等,吳梅村舉以與董、李、(流芳)楊、(文驄)程、(嘉燧)張、(學曾)卞、(文瑜)邵(彌)稱為畫中九友,亦為明季之卓卓者;入清,則且為一代宗匠也。  (二)——人物  明代人物畫,可分道釋畫、史實風俗畫及傳神三種而言。惟道釋畫,在明實無特殊成績之可言;至史實風俗畫與傳神,則大有進步。蓋宋元以上之人物畫,全以道釋為主,自南宋廢禮拜之圖像,而與玩賞之繪畫同視以來,風氣已變;重以元代佛教道教中衰,道釋畫更無人提倡,占人物畫之主位者,一變而為史實風俗畫及傳神。會稽徐沁著《明畫錄》,其敘道釋畫云:「近時高手,既不能擅場,而徒詭曰不屑,僧坊寺廡,盡污俗筆,無復可觀者矣。」是殆有所見而雲。故終明之世,號稱道釋畫之高手者,僅得張仙童、吳偉、上官伯達、戴進、劉瀾、商喜、尤求、宋旭數家而已。仙童善畫羅漢,凡寺廟殿壁,經其畫者,咸稱神妙。吳偉曾於昌化寺殿壁畫羅漢五百尊,穿崖沒海,神通遊戲。南中報恩寺,有上官之畫廊,及文進畫壁,但俱遭劫火。都門之慈仁、永安二寺,僅存劉瀾、商喜手澤。尤求嘗畫太倉小西門關廟壁,作行軍勢,又畫山藏經閣壁,作諸佛像,皆絕妙。宋旭入殳山社,繪白雀寺壁,亦稱神妙雲。他如蔣子誠之觀音畫,羅理之真武像,陳遠、陳鳳、丁雲鵬、王鑒、李麟等,均善白描,效法李龍眠,亦皆有名當時。惟其畫風漸趨於頹放粗獷,終不若史實風俗畫之精麗艷逸,為時大觀也。其擅長史實風俗畫之巨擘,實惟周臣之高足仇英也。仇號十洲,所寫士女、鳥獸、台觀、旗輦、軍仗、城郭、橋樑之類,皆追摹古法,參用心裁,流麗巧整,董其昌稱之為趙伯駒後身。程環、沈完、周行山、尤求、姜隱,皆其流派。崇楨間,順天有崔子忠青蚓,諸暨有陳洪綬章侯,皆以人物齊名,時號南陳北崔,皆十洲以後之人物畫大家,開清朝人物之法門者也。宋郭若虛云:「佛道人物士女牛馬,近不及古。」是宋時人物畫,已形衰落;自元以來,風氣日變,人情益偷,人物畫又每下愈況;至十洲出,乃推陳出新,大成其所謂史實風俗人物者,起代道釋畫而盛行,世稱之為有明人物第一大家。  明代傳神畫派,自國初以來,如沈希遠、陳遇、陳遠等,皆被征寫御容,前已述之。此外如侯鉞、庄心賢、陶成、唐宗祚、王直翁、陸宣、林旭諸人,亦名聞一時。其神乎其技者,當推曾鯨。鯨字波臣,莆田人。其傳寫法,重在墨骨,墨骨成後,再加傅彩,故其寫照,妙入化工,點睛添豪,儼然如生。蓋明代傳神一派,至波臣而特出一新機軸焉。其門流甚眾。明清之際,如張琦、顧見龍、廖大受、沈韶、顧企、張遠等,並稱波臣派雲。  (三)——花鳥及雜畫  明代花鳥畫,雖亦承元人之遺,宗述黃、徐二體;但所不同者,於祖述前風中而各能自出新意,別存明畫之特色。如邊文進、呂紀宗黃氏,而作妍麗工緻之體。宗文進者,有錢永善、羅績、俞存勝、張克信、劉琦、鄧文明、盧朝陽等;宗呂紀者,有葉雙石、陸錫、童佩、羅素、唐志尹等,但其畫風又變,轉加工緻,他若王干之以輕色淺彩作禽蟲花卉,沈奎、沈政、朱朗、朱謀轂、陳等,皆以妍麗簡易為尚,似又學黃而別開生面也。王問、魯治、王祥、朱承爵、徐渭、孫克宏、曹文炳等,則大抵瀟洒秀逸,追踵徐氏,而更加放縱者。至林良、范暹,更放筆縱墨,如意揮寫,不求工而見工於筆墨之外,不講秀而含秀於筆墨之內,遂另開寫意之一派,創之者即林良也。良字以善,作水墨花卉翎毛樹木,皆遒勁如草書。傳其法者,有計禮、邵節、韓旭等,皆一時選也。此外如殷宏之兼法呂紀、林良二家,而陳子和似之;黃壺石兼法陳子和、吳淳二家,而黃翰似之;皆屬寫意派也。石田翁高致絕俗,山水之外,花卉、鳥獸、魚蟲莫不各極其態,草草點綴,而情意已足,文人戲墨,初實無宗派可言;要之,則近徐氏,而與林良輩有同化焉。陳白陽淳,一花半葉,淡墨輕毫,疏斜歷亂,愈見生動逼真;張元舉、姚裕、林存義、吳枝,皆傳其法。陸叔賓士,點筆秀麗,傅色精妍,所作花鳥蟲魚,頗得黃氏遺意,與白陽水墨派,同為明代大家。而周之冕且兼白陽、包山之長為啟南後大家。(王世貞有言曰,明人寫花卉者,自沈啟南後無如陳道復、陸叔平,然道復妙而不真,叔平真而不妙,周之冕似能兼撮二子之長。)之冕,字服卿,號少谷,寫意花卉,最有神韻,設色者亦皆鮮雅。家畜各種禽鳥,詳其飲啄飛止之態,故動筆俱有生意。蓋明之花鳥畫,至周之冕出,合宗黃氏派及寫意派而興所謂鉤花點葉體之一派,為清常州派之津梁焉。總之,明代花鳥畫家,家各其派,派各其法,新意雜出,而邊文進、吳純之黃體,林良之寫意派,周之冕之鉤花點葉體,厥為三大正宗,其餘雜派,要皆出入依附其間者也。  明代墨竹、墨梅並盛,作家甚多,不能一一數,其最以墨竹名者,有宋、王、夏三家。國初宋克,字仲溫。其寫竹,雖寸岡尺塹,而千篁萬玉,雨壘煙生,蕭然絕俗。永樂中,王紱,字孟端。其寫竹也,出姿媚於遒勁之中,見灑落於縱橫之外,時稱獨步。夏字仲昭,師王紱,煙姿雨色,偃直濃疏,動合榘度,其名尤重;海外多爭購之,有「夏卿一個竹,西涼十錠金」之謠,其門流有吳、張緒等。余如邢侗、朱鷺、陳芹,亦皆有名。而陳子野乘興寫竹枝,醉墨欹斜,沾濕衫袖;文徵明嘗戒門下士,過白門慎勿畫竹,曰:彼中有人也,其推服之如此。最以墨梅著者,則有王元章、周德元等。王元章高才放逸,寫梅不減楊無咎,其門流有孫隆、袁子初等。周德元寫梅,稱王元章後一人。他如盛安之豪縱爽趣,王謙之蒼勁幽逸,任道遜夫婦之秀逸,均一時選也。  此外如趙康之善虎,韓秀之善馬,許通、劉叔雅之善牛,王舜國、張德輝之善龍,皆能得古人之長,享名於後世。  明代繪畫,自花鳥畫雜見新意外,一般繪畫,受專制政教之影響,殆失元代活潑超逸之遺風,略襲宋代工麗細巧之故步;雖其季世,吳派畫盛行,亦不過紹述元季諸家之緒餘,無特別之發明。然帝王待遇畫工之殘刻,畫家流派之紛雜,則為自來所未有。茲將明畫流派,列表於後:  (見圖)  明時朝鮮、越南等國,無不視我國畫為瑰寶,重金來求者,歲有其人;而日本人尤為熱烈。蓋日人酷愛我宋元畫法,彼國所謂習「唐畫」者,無不著名一時。明沈周、唐寅畫,在當時亦有摹仿者。明季大亂,中土畫家避難至日本之長崎者,前後踵接,畫跡畫譜,輸往亦甚多;於是日本之畫風,為之一新。其中最有勢力者,厥為僧逸然。逸然名性融,俗姓李氏,浙江仁和人。於正保二年至長崎,為興福寺三世持主,號浪雲庵主。修禪之餘,則以畫自娛,擅人物佛像。日人從之學者,如渡邊秀石、河村若芝等,皆卓然成大家。門下甚盛,彼國稱逸然一派,為長崎前期之畫派,其作風概含北宗色彩。其後林羅山、俞立德、僧心越,均先後挾書或畫以渡日。其時日人如北島雪山以學俞畫而得名;池大雅以唱道文人畫而成家。其尤與彼國畫界有關係者,則為黃檗宗之僧侶。其中有隱元者名隆琦,姓林氏,福州人。因逸然師之介紹,率其徒獨知、獨湛、米庵、即非等渡日。若輩多能書畫,即非畫羅漢尤為有名。同時有戴笠者,字曼公,杭州人。文章藝術,不下朱舜水,亦避亂渡日。要皆與日本長崎後期之畫風以新氣象者也。  第三十八節 畫跡  明去今近,畫跡流傳至伙,就其已見於名家記錄者而錄之,亦不可勝數。其號稱山水卷或花卉冊而無特立之圖卷名者,猶不在此,可謂盛矣。茲將各家所作,分人羅列,並摘其要者而言。  沈周——石田翁山水花鳥人物,無不精能,所作山水尤多。於宋元諸賢名跡,無不摹寫,亦絕相似,或出其上。獨倪迂一種淡墨,自謂難學;蓋先生老筆密思,與元鎮若淡若疏者異趣耳;但亦嘗仿之,蕭散秀潤,往往逼真。晚年益灑落,近梅道人;然其健筆沈墨,正其得天獨厚處,有為後人臨摹所不及。其畫著名者,不下數十軸,(仙山樓閣圖,荷香亭圖,舂山欲雨圖,贈吳文定公行長卷,西園八詠冊,仿十六名家山水巨冊,洞庭秋霽大幅,東庄圖,大設色秋山閑適圖,桃花書屋圖,積雨小景圖,茶磨嶼圖,新郭圖,太湖一覽卷,灣東草堂圖,巒容川色圖,九段錦畫冊,清修圖,芝田圖,水墨花卉卷,仿大痴道人靈隱山圖卷,湖中落雁小卷,韓錦衣園林六景圖,空亭秋色圖,釣月亭圖卷,虞山古檜目卷,設色雲林小卷,春雲迭嶂圖,八帙圖,廬山高士圖,親知良晤圖,益菊幽賞圖卷,春江送別圖卷,罨畫溪書畫卷,仿梅道人山水樹石冊,古木慈烏圖,湖山圖卷,竹居圖卷,金焦二山圖,大石山聯句圖,虞山七星檜圖,虎丘圖,滌齋圖,臨梅花道人秋江待渡圖,林居圖,吳會溪山卷,載酒圖,隆池阡圖,錢唐山水圖,臨黃鶴山樵太白圖,漁庄村塘圖,安老亭圖,南屏山圖,雪景長卷,南湖草堂圖,陽岡圖,雪館情話圖,密林圖卷,乾坤四大景圖,雞雛圖,彩卉卷,梅花圖,雪梅卷等。)皆經名人題跋,為賞鑒家所寶玩。茲摘記其尤要者:  清修圖、(紙本,長二尺五寸,作叢竹坡阜,宇舍中一人擁書坐觀,一童子攜琴,下有自題七律一首。)仙山樓閣圖、(一名天繪樓圖,據自跋雲,此卷留心二年始就緒,其問千山萬樹,寸屋分人,各有生態,細潤蒼古,足稱傑作,有蔡蒙、張意等題跋。)春江送別圖、(紙本,淡著色,王犀登雲,畫法高古,入董源、李唐之間。)秋江待渡圖、(臨梅道人,老氣紛披,皴法峭拔,而墨色秀潤,山容水態,若峙若流,不獨似董源之遒勁,至其位置清遠,真有曠朗深高一碧萬頃之意。)南湖草堂圖、(此圖筆法精細,系用界畫,為石田翁奇作,董玄宰嘗言,石田山水其用界畫者絕少,自當餅金懸購云云。)陽岡圖、(啟南之畫多法大痴,此獨作米筆,苔點更圓活生動。)漁庄村塘圖。(此圖氣閑筆健,酷似北苑,非許道寧所能及也,以其愈率澹愈真,愈簡愈遠耳。)  文徵明——衡山畫本滿世,未見卓然驚人者,第其一段翩翩文雅之趣,自溢毫指間,有非戴進、陸治輩所能彷彿。故士人爭相購求,以為奇玩。其著名之畫甚多,(山靜日長卷,落花圖,拙政園圖冊,江山清霽圖,少峰圖,櫟全軒圖,瓶山圖,菊圃圖,仙山圖卷,南宮水墨卷,袁安卧雪圖,山居圖,水墨古木奇石圖,梨花白燕軸,仿倪元鎮山水卷,湘君圖,夏日閑居圖,橫塘圖,石湖圖,真賞齋圖卷,江山初霽圖卷,竹居卷,勸農圖,玄墓四游圖,雲山卷,蘭卷,仿趙文敏滄浪濯足圖,仿燕穆之山水卷,寒林圖,白描老子像,郭西閑泛棹圖,山園圖,松窗試筆圖,仿米元章雲山圖卷等。)其中最為士夫所賞識者,則有:  山園圖、長卷,(絹本大著色,樓閣花木,旖旎絕倫,識者稱其遠師右丞遺法以成之,真仙品也。)仙山圖卷、(絹本,學趙千里青綠山水,細界畫,樹木秀麗,人物精雅,真太史生平得意之筆。)夏日閑居圖、(紙本小長幅,筆墨高逸,設色古淡,可為極品,上有自題詩。)江山初霽圖卷、(紙本,水墨山水,微加花青,渲染,非公本色之作,法北宋人筆,兼有荊關遺意,氣韻深厚,布景特勝,其間萬壑千岩,出入意外,真神品也。)袁安卧雪圖、(紙本,雲氣凝空,冰花積地,一片瑩潔之景,令人神清。)真賞齋圖卷。(紙本,淺設色,花堂湖石之外,修竹蒼松,高梧古檜,甚得幽致。為衡山八十八歲所作。)  唐寅——子畏畫本,筆墨兼到,理趣無窮,以較石田,雖蒼勁不及,而細潤過之。陳仲醇所謂蘊藉中沉著痛快,子畏有焉。其畫之著者,多具山水人物之妙,(如王濟之出山圖,野望憫言圖,越城泛月圖,逃禪圖,洞庭秋霽圖,梅谷圖,煉藥圖,雲山煙樹圖,水墨松坡圖,晚行圖,瀟湘夜雨圖,仿李唐五湖風月圖,西湖釣艇圖,曉林慈烏圖,歌風台實景圖,越來溪圖,行春橋圖,饒稼橋圖,桐山圖卷,松坡高士圖,琢雲圖卷,高泉古樹圖,女兒橋圖,孟蜀宮*圖,山靜日長圖冊,摹山樵松陰高士圖軸,桃花小鳥軸,風雨歸窯圖,赤壁圖,賓鶴圖,仙山樓閣圖,水亭午翠圖,老樹壽藤卷,倦綉圖,絕代名妖圖,杏花仙館圖等。)其尤著者:雲山煙樹圖、(紙本淺絳色,樹石仿李成,屋宇師巨然,山頭效米芾,既極秀潤,又饒氣韻,可稱絕品。)梅谷圖、(絹本,淺絳色,精緻中饒風韻,當為子畏神品,上有王寵題詩。)桐山圖、(紙本,淡著色,作橫山平遠,闊水長沙,遙峰映帶,秀色侵人,後作峭壁懸流,壁出三桐,一桐離披,筆墨高妙,布景既曠,亦其得意之作。)松坡高士圖卷、(紙本,水墨,筆墨位置之妙,蒼秀精奇,嘗見六如所作,每仿李唐,此卷兼有荊關遺氣,可謂神品。)孟蜀宮*圖、(絹本,絹素精潔,氣色鮮美,設色人物筆法娟秀,人面傅粉用三白法,作宮*四人,各含妍媚。)山靜日長圖冊、(絹本,布景精微,筆墨工緻,雖法南宋人筆,而清潤之氣又超越過之。)西湖釣艇圖、(絹本,水墨,仿李唐,筆墨纖秀。)倦綉圖、(從趙文敏公摹來,設色之艷,位置之工,迥勝他作。)老樹壽藤圖。(獨寫老樹壽藤,煙壁沙浪於荒江之濱,是以有無映帶,濃淡相發,控搏吐吞,有濯足萬里之概,所以為奇,客於首署一標雲,天下唐卷第一。)  仇英——十洲嘗執事丹青,周臣見而敬之,遂知名於世。所作多細潤工緻,與石田、伯虎、衡山,稱明代四家,畫跡流傳者較唐寅為多,(如洪小隱圖,子虛上林圖,湖上仙山圖,諸夷職貢圖,九成宮圖,蓮溪漁隱圖,樓居圖,沙苑圖,前赤壁卷,十六羅漢卷,玉樓春色圖,仙山樓閣圖,項墨林小像,停琴聽阮圖,采芝圖,草蟲圖,萱花小鳥圖,玉洞仙源圖,桃源仙境圖,秋江待渡圖,竹院逢僧圖,滄浪漁笛圖,空洞觀音圖,臨宋人山水界畫,人物畫冊,臨宋人花果翎毛畫冊,劍閣圖軸,摹松雪沙苑圖,雪棧圖,九歌圖,海天落照圖,西園雅集圖,洛神圖,摹輞川圖,桃源圖,仙弈圖,臨趙伯駒光武渡河圖,揭缽圖,白描番馬卷,子虛上林圖,湖上仙山圖等。)其更著者,如:  子虛上林圖卷、(卷長約五丈,歷年始就,以畫人物鳥獸山林台觀旗輦軍容,皆臆寫古賢名筆,斟酌而成,識者稱為圖畫之絕境,藝林之勝事雲。)諸夷職貢圖卷、(絹本,大著色,布景甚奇,或雲仿閻令筆也,所畫諸夷為九溪十八洞主,漢兒渤海契丹圖,崑崙圖,女王圖,三佛齊吐番安南賀西夏國朝鮮圖,後有文徵明、彭孔嘉跋尾,極稱許之。)海天落照圖、(摹李道昭轉為奇絕,若晴蛟蒸雲,不能彌天,而怪氣曛黃,悉變初色,海島瀲灧,村樹晶熒,參差縷分,如出幻景,措意著色,尤非平時落照可比。)光武渡河圖、(臨趙伯駒,位置古雅,設色妍麗,與李伯時之單騎見虜、陳居中之文姬歸漢相伯仲。)阿羅漢卷、(長卷,摹李龍眠千二百五十羅漢俱向指頭出現,若不落仇款,竟疑龍眠手筆。玉洞仙源圖、(絹本,法趙松雪,青綠,山石樹木人物,無不盡善。)空洞觀音像、(絹本,水墨,山石法李唐,佛像神鬼設色法唐人,精妙無上,至於雲氣海水,更為奇絕。)劍閣圖軸、(絹本,青綠,雪景大幅,他手雪景多以水墨拓出,此則用青綠烘染,雪意更足,摹寫行旅下棧之狀,歷歷如睹,至於山水樹石用寫意,皴染之古茂,結構之精嚴,人物騶從用工筆,眉目之清疏,衣褶之方勁,具見十洲能事。)仙山樓閣圖、(紙本,淡青綠,仿小李將軍界畫,精工,後有陸師道仙山賦。)滄浪漁笛圖。(絹本,淺設色,筆法李唐,布置精奇,筆墨高妙,其秀潤之氣,又非希古所能及也。  董其昌——文敏畫宗二米,而乎入巨然房山之室,文雅秀潤之氣,盎然楮墨,卓然為明文人畫家之巨擘。其畫之流傳者,(葑涇仿古圖,溪山高隱圖,野色遙岑圖,關山雪霽圖卷,秋山圖,婉孌草堂圖,仿雲林山水圖,山居圖,仿楊沒骨山水圖,仿王洽潑墨山水卷,山川出雲軸,青山白雲圖軸,仿北苑山水軸,煙江迭嶂圖,臨巨然山水圖,橫雲秋霽圖,小赤壁圖,雲海三神山圖,江山秋思圖,幽亭秀木圖,孤煙遠村圖,寒林遠岫圖,廬山讀書圖,山莊消夏圖,杜樊川詩意圖等。)皆為鑒藏家所寶貴。下列諸圖軸,尤其著名:  山川出雲圖、(絹本,青綠,仿高尚書筆,嵐翠鬱郁,林陰潤蒼華滋,畫屋只數筆鉤勒,便爾元氣渾然。)關山雪霽圖卷、(白鏡面箋小袖卷,筆法清勁,雖法關仝,荒率秀逸而又超越蹊徑之外。)婉孌草堂圖、(白鏡面箋本,水墨山水,用墨深沈,樹石奇異,渾厚天成,秀色慾滴,山岩雲氣林木茅居,無不精妙。)山居圖。(白紙本,水墨,仿大痴,兼用米法,其筆墨之妙,蒼逸簡遠,秀潤天真.可謂精品。)  陳道復——白陽山人山水蔬果人物花鳥無所不能,所畫概多天趣。其畫跡之流傳者,如水墨蔬果卷、仿米氏雲山圖、煙巒迭嶂圖、水仙梅花捲、牡丹圖、薜荔圖卷、桃花烏圖、紫薇村圖等,皆甚著名。而水墨蔬果卷畫蔬果十數事,蕭疏簡遠,無筆墨痕,而生意具足。仿米氏雲山圖,窮山川之狀,重迭變幻,實而復虛,斷而復續,煙雲吞吐,草木蔽虧,景有盡而意無窮。煙巒迭嶂圖用筆瀟洒,覽如汗漫無統,而波瀾有緒。識者雲縱橫二米之間者,此卷也。  陸治——叔平工寫生,得徐、黃遺意,山水仿宋人而時出己意以與古人角。所作有玉簪花捲、水墨水仙文石圖卷、榴花白雉圖、花溪高隱圖、五湖畫卷、草閣臨溪軸、松壑閑居圖、臨王安道華山圖、游洞庭詩畫十六幀、溪山余靄卷等,其中花溪高隱圖,絹本淡色,溪山春曉,楊柳幽妍,綠竹高樓,空亭遙映;水面一艇,一人靜眺,對岸遠山平野,村樹橫橋,一望無盡。布景用筆,皆極精妙。松壑閑居圖,紙本淡色,筆法王叔明。遠峰迷,山勢奇崛,瀑水飛喧,松壑深寂;一人危樓靜眺,一人杖履度橋,筆墨位置,甚有幽致。榴花白雉圖,絹本巨幅,有自題詩。水墨水仙文石圖,紙本,筆法秀勁。草閣臨溪圖,紙本,青綠。中峰獨立,翠重嵐深,夾峰芙蓉,逞妍鬥豔;江楓霜榴,清波碧梧,點綴工穩,而行筆雅爽,尤為難能。華山圖,高古不讓王安道;溪山余靄圖,墨妙有類王右丞;要皆名作也。  戴進——文進畫筆秀妙,實為明代有數名家,顧多厄抑。州山人謂:「文進生前作畫,不能買一飽,是小厄;後百年,吳中聲價漸不敵相城翁,是大厄。」多才固遭天忌耶?然其畫如三鸞圖、臨李嵩朱陳村嫁娶圖、菊花捲、山水圖、城南茅屋圖、山水平遠圖、七景圖等,皆為傑作。其山水圖,長凡三丈余,流峙盤迴,遠近夷險,開闔向背之狀,一伸卷間,而數千里景象,盡在目睫,使人有凌虛御風歷覽八極之興。三鸞圖,絹本,水墨,寫長松三株,煙霧迷,中作三鸞,一飛二立,筆墨蒼秀。七景圖——浣溪春行、卧聽松泉、竹溪夜泊、雷峰夕照、憑欄待月、西湖雨霽、東籬晚秋——蒼老秀逸,超出蹊徑之外,與石田翁可謂無所不師法,妙處亦無所不合也。  王紱——九龍山人山水竹石,極蒼澤秀逸之致,出入鶴樵、懶瓚間,畫跡流傳甚多,其著者:有修竹遠山圖、秋林亭子圖、齋宿聽琴圖、秀石晴竹圖、江山秋霽圖、湖山書屋圖、湖山佳趣圖、江山萬里圖等,齋宿聽琴圖,水墨寫虛堂煙月,剪燭鳴琴,共樂昇平之景;所作松竹坡石,筆墨蒼潤,秀逸可愛。江山秋霽圖,景物奇富,尤為傑作。  文伯仁——五峰家學淵源,山水竹木,饒秀潤之趣。如江山蕭寺圖、秋山遊覽圖卷、槐亭清晝圖卷、燕台八景圖、溪山自適卷、萬壑松風圖、友竹圖卷等,皆有名。槐亭清晝圖,設色,細筆。中峰突起,氣勢雄特,攀頭披麻,皴法極細;山半梵宮林立,瀑布 高懸,丘壑深,磴道盤錯,路窮山盡,一水瀠回;或策杖度橋,或煎茶鼓柑;亭虛北渚,槐夢南柯,總寫出清晝閑適氣象,筆法似仿叔明。江山蕭寺圖,淡著色,其輪廓皴法,落墨清勁峭拔;著色樹用花青,山石多以赭色渲染,簡淡高雅,不失家范。至若秋山遊覽圖卷,亦著色山水,筆法叔明,作溪山村舍,梵宇幽居;衰柳風帆,白雲紅樹;中有攜琴度橋者,亭下觀瀑者,曳杖步游者,乘騎指顧者,筆墨文秀而工緻,亦五峰佳作也。  周臣——東村畫如長江萬里圖卷、水墨扣角圖、柳庄風雨圖、賓鶴圖、韓熙載夜宴圖、九世同居圖等,皆系名作。柳庄風雨圖,淡著色,作田野村屋,溪橋楊柳,風雨驟來,二人蓑笠急趨之狀,躍躍如生。夜宴圖,行筆精工,不減杜、董,而能曲盡縱狎跌宕之態,則又如顧宏中,皆妙品也。  他如劉珏、(夏雲欲雨圖,葑溪草堂圖,踞湖山圖,清白軒圖,小洞庭圖,仿廬鴻一草堂圖,夏山欲雨圖,秋山水閣圖等。)杜瓊、(友松圖,南村千景圖。)文嘉、(青綠米山袖卷,梅竹小幅,溪山幽遠卷,藍水玉山圖,山水卷,蛺蝶圖等。)趙左、(仿楊沒骨圖,江南春卷等。)錢叔寶、(水墨秋山高隱小幅,溪山深秀圖,紀行圖,鍾馗移家圖,夏山欲雨圖等。)項聖謨、(天香書屋圖,古木新篁溪山古木圖,松濤散仙圖卷,五牛圖等。)夏、(湘江風雨圖,竹卷,墨竹卷,雲山圖,江村圖等。)孫克宏、(摹米氏研山圖,朱竹圖,梅花冊,梅竹卷,畫石卷等。)徐文長、(水墨寫生卷,風鳶圖卷,荷花圖。)姚綬、(親情聚別卷,細竹卷等。)皆有名作。而宋之黑兒圖軸、吳彬之盤車圖卷、張瑞圖之山水軸、李流芳之秋山圖卷、倪元璐之秋山軸、卞文瑜之西湖八景冊、謝葵丘之溪隱圖、金本清之雙鉤竹、王子新之蘭竹、吳廷振之松鶴圖、王彭之春山游騎圖、宣德御筆梨花圖、景泰御筆花竹雙鳥圖、三城王朱芝危之鶯粟花圖、張靈之赤壁後游圖卷、王問之荻渚停橈軸、居節之五湖一舸圖卷、宋旭之浙中山水冊、周之冕之秀石蘭竹圖花卉冊、馬守真之幽蘭圖、張羽之雲山圖、徐賁之惠山圖、師子林圖、歸去來辭卷、宋克之墨竹水墨叢竹卷、陸行直之碧梧蒼石圖、馬琬之雲林隱居圖、陳汝言之溪山秋霽圖、王履之華山圖、蒼崖古樹圖、堵炳之秋江送別圖、屈礻勺之墨竹卷、金鉉之漁樂圖、杜堇之天神、郭詡之醉仙、顧正誼之山水小幅、仿一峰道人冊、尤求之華清上馬圖、朱蔚之蘭竹卷、丁雲鵬之人生花捲白描羅漢圖、薛素素之花里觀音、林良之秋水鳧鷺圖、吳偉之臨龍眠白描淵明圖、楊妃春睡圖、陳繼儒之梅花冊等,亦皆為明代名畫,而為鑒藏家所寶玩者也。(p299)  以上所舉,皆系見之記籍,歷經賞鑒家之審評,而有寶貴之價值者也。其餘冷落民間,或藏內府,為吾人所不獲見知,當甚多。且所謂歷經審評,而足寶貴者,其中亦不免贗鼎之混入;但明畫之技術及價值,於此已可概見。大概以量論,山水為最多,約佔全數之半而強;次之則為竹石等;又次之則為花鳥、人物。以質論,則多臨摹前代諸家而加以陶熔,雖無特絕之處,而細密工整,秀潤超逸,諸家各有所長,大有融合宋元之觀。除捲軸畫外,壁畫亦間有之,壁畫之可考者,不下十餘壁。(《太倉州志》:周位,洪武初,入畫院,宮掖山水畫壁,多出其筆。《雲南府志》:金潤甫《畫史》,明初謫大理,繪武安王廟。《寧波志》:卓民逸,永樂中,入翰林,南京報國寺漫壁有其筆。《興化志》:解能繪佛光,不以規矩,成祖選繪報國寺廊壁。《慶陽府志》:張仙童,凡寺廟牆壁經其畫者,咸稱神妙。《列朝詩集》:孫寧題半塘寺潤公房,顧叔明所畫松壁雲,顧君叔明善寫松,妙趣直與韋偃同,片縑幅紙不易得,人爭一睹清雙瞳。《畫史會要》:張德輝畫龍雲追踵,陳所翁神祠梵宇古壁,尚存其跡。又黃諫在翰林精繪事,館中壁舊寫白菜其上,題者先後數百人,一日圮,眾共惋惜,諫一一書之,並繪白菜如舊。《嘉興府志》:宋旭繪白雀寺壁,時稱神妙。《太倉志》:尤求嘗畫小西門關廟壁,作行軍勢,又畫山藏經閣壁,作諸佛像,皆絕技。《蓬窗日錄》:永樂十五年,北京奉天殿兩壁斗拱間,繪真武神像,桂州集恭默室者,文華後殿之東九五齋之西室也,室北壁繪河圖,東壁繪洛書,西壁畫鳳鳴朝陽圖。)明代畫壁,雖不能謂僅此數而已。——如張仙童所經繪之寺壁,張德輝所經繪之梵宇,固不止一二壁也。但較之元以前,則已大衰歇,不絕若縷矣。蓋當時道釋教已不及前代之盛行,釋像仙道之作家,亦寥寥無幾。而一般文人對於繪畫之鑒賞,又偏重於捲軸,而視壁畫之作,為一種工匠藝術與圬墁等,故作者極少,即或有之,亦不過偶然乘興而為之者,此明代畫跡之大概情形也。  ○第三十九節 畫家  明代之能畫者,自帝王而迄娼妓,凡一千三百人左右。其間士夫佔十之八,道釋佔十之一,女史與帝王亦佔十之一。今舉其最著者如下:  王紱  字孟端,號友石,又號九龍山人。高介絕俗。沐黔公嘗以金帛求畫,謝絕之;後忽作一幅,遺其所厚同官轉致之,曰:「姑以是塞黔公意,毋言我為公也。」月夜聞鄰笛,乘興作畫訪遺之。其人乃大賈,喜甚,與戎綺更求配幅,紱卻其幣,手裂所畫壞之,其介如此。其畫竹石師倪雲林,山水師王叔明,而自成一種風度。畫竹尤有名,崑山夏師之,亦成大名。  邊文進  字景昭,沙縣人。為人夷曠灑落。永樂間召至京師,授武英殿待詔,善畫,尤精花鳥。花之嬌笑,鳥之飛鳴,葉之正反,色之蘊藉,不但鉤勒有筆,其用墨無不合古,宋元後一人。其子楚芳楚善,甥俞存勝,婿張克信,皆傳其法,成名於時。  戴進  字文進,錢塘人。臨摹精博,獨步當時。大率模擬李唐、馬遠居多,而自見古逸。神像、人物、走獸、花果、翎毛,俱極精緻,而神像之威儀,鬼怪之勇猛,衣紋設色,重輕純熟,不下唐宋先賢。其畫神像,多用鐵線描,間亦用蘭葉描。其人物描法,則蠶頭鼠尾,行筆有頓挫,蓋用蘭葉描而稍變其法者。文進既擅絕技,至京師時,待詔謝廷循、李在等,皆深妒之。會進呈畫仁智殿,首幅為秋江獨釣圖,一紅袍人垂釣水次,廷循從旁讒為失體,宣廟頷之,遂被放歸,以窮死。  吳偉  字次翁,江夏人。成化時成國朱公延至幕中,以小仙呼之,因以為號。山水、人物,蒼勁入神品。憲宗召授錦衣衛鎮撫,待詔仁智殿。孝宗命畫,稱旨,授錦衣百戶,賜印章曰畫狀元。少時收養布衣錢昕家,侍其子於書齋中,便取筆畫地作人物山水狀。弱冠,其畫遂入神品。山水、樹石,俱作斧劈皴,落筆健壯,白描尤佳;人物出自吳道子,縱筆不甚經意,而奇逸瀟洒動人。臨畫用墨如潑雲,旁觀者甚駭,俄頃揮灑,臣細曲折,各有條理,若宿構然。性好劇飲,嘗游杏花村,酒渴,從老嫗索茗。明年,復過之,老嫗已謝世,援筆追寫其像,其子見之,大慟不已,乞而藏之。一日,被詔。正醉,中官扶掖入殿中,上命作松泉圖,即跪翻墨汁,信手塗抹,上嘆曰:「真仙筆也。」  沈周  字啟南,世稱之曰石田先生,家長洲之相城裡。山水、人物、花卉、禽魚悉入神品,唐宋名流,勝國諸賢,上下千載,縱橫百輩,先生兼總條貫,莫不攬其精微。每營一障,則長林巨壑,小市寒墟,高明委曲,風趣洽然。使夫覽者,若雲霧生於屋中,山川集於几上。蓋先生於宋元名手,一一能變化出入,於董北苑、僧巨然、李營丘,尤有心印,稍以己意發之。大概中年以子久為宗,晚乃醉心梅道人,酣肆融洽,不可一世,故晚年多作大幅。一時名士如唐寅、文徵明之流,咸出其門。而先生又和易近物,販夫牧豎,持紙來索,不見難色;或作贗品求題者,亦樂然應之。近自京師,遠自閩浙川廣,無不購求其跡,以為珍玩。風流文翰,照映一時,可謂盛矣。  呂紀——字廷振,鄞縣人。攻翎毛,間作山水人物。弘治中,應例入御用監,益造精詣。凡草木、花鳥,生意流動,泉石波景,點染煙潤,有造化之妙。後官錦衣衛指揮,應詔承製,多立意進規,孝宗嘗稱之曰:「工執藝事以諫,呂紀有之。」  唐寅——字子畏,號伯虎,又號六如,吳人。其學務窮研,自宋李營丘、范寬、李唐、馬、夏,以至吳興王、黃數大家,靡不研解。畫法沈鬱,風骨奇峭,刊落庸瑣,務求濃厚,蓋擅劉松年、李希古二家之皴法;而其筆資雅秀,又能青出於藍。評者謂其畫遠攻李唐,足任偏師,近交沈周,可當半席雲。  周臣——字舜卿,別號東村,吳郡人。畫山水人物,峽深嵐厚,古面奇妝,有蒼蒼之色。論者謂可與戴靜庵並驅雲。  仇英——字實父,號十洲,太倉人。工臨摹,粉圖黃紙,落筆亂真。至於發翠豪金,絲丹縷素,精麗艷逸,無慚古人。董其昌稱實父是趙伯駒後身,即文、沈亦未盡其法雲。  文徵明——初名璧,以字行,更字征仲,號衡山居士,長洲人。至京師,授翰林待詔。性喜畫,然不肯規規模擬,遇古人妙跡,惟覽觀其意,而師心自詣,輒神會意解,至窮微妙,天真爛漫,不減古人。要之,遠學郭熙,近學松雪,而得意之筆,往往以工緻勝;至其氣韻神采,獨步一時,海宇欽慕,縑素山積。但富貴者來求,多靳不與,貧交持以獲厚利,至有待以舉火者。其子彭,字壽承,號三橋;嘉字休承;台字允承;又從子伯仁,字德承,號五峰;皆能世其家學,有名於時。  陳淳——字道復,號白陽山人,天才秀髮,下筆超異,山水師米南宮、王叔明、黃子久,不為效顰學步,而蕭散閑逸之趣,宛然在目。尤妙寫生,一花半葉,淡墨欹豪,而疏斜歷亂,咄咄逼真,傾動群類。其子括,字子正,號沱江,亦以善花卉名。  陸治——字叔平,居包山,因號包山。好為古文辭,尤心通繪事。所傳寫山水、折衷宋元諸家,奇偉秀拔過之;點染花鳥竹石,往往天造,尤得徐、黃遺意。晚年貧甚,有貴官子因所知某以請畫,作數幅答之,其人厚其贄幣以謝,叔平曰:「吾為所知,非為貧也。」立卻之,其孤介如此。  項元汴——字子京,號墨林居士,李人。山水學黃公望、倪瓚,尤醉心於倪,得其勝趣。尤精賞鑒,收藏之富,為江南最。  趙左——字文度,華亭人。畫學董源,兼有黃公望、倪瓚之意,神韻逸發,為士林所珍。蓋其筆墨雅秀,煙雲生動,烘染得法,間用焦墨枯筆為之。蘇松一派,乃其首創。  周之冕——字服卿,號少谷,長洲人。寫意花鳥,最有神韻,設色亦鮮雅。各種家畜禽鳥,詳其飲啄飛止,故動筆具有生意。《州續稿》云:「勝國以來,寫花草者,無如吾吳郡;而吳郡自沈啟南後,無如陳道復、陸叔平;然道復妙而不真,叔平真而不妙,周之冕似能兼撮二子之長。」其推重之如此。  董其昌——字玄宰,華亭人,官至禮部尚書,謚文敏。畫集宋元諸家之長,行以己意,論者稱其氣韻秀潤,瀟洒生動,非人力所能及。蓋文敏以儒雅之筆,寫高逸之意,宜其風流蘊藉,獨步一代。其畫頗自矜慎,貴人巨公鄭重請乞者,多情他人應之;或點染已就,僮奴以贗筆相易,亦欣然為題署,都不計也。家多姬侍,各具絹素索畫,稍有倦色,則謠諑繼之,購其真跡者,得之閨房為多。顧凝遠云:「自元末以迄國初,畫家秀氣略盡,成弘嘉靖間,復鍾於吾郡,至萬曆末而復衰,董宗伯起於雲間,才名道藝,光岳毓靈,誠開山祖也。」  李流芳——字長蘅,嘉定人。萬曆丙午舉南畿,再上公交車,不第,遂絕意進取。性好佳山水,中歲尤數寓西湖,詩酒筆墨,淋漓揮灑。山僧榜人,相與款曲軟語間,持絹素請乞,欣然應之。畫以山水擅長;其寫生又有別趣,出入宋元,逸氣飛動。子杭之,字僧筏,畫筆酷似其父。  藍瑛——字田叔,號蝶叟,浙江人。善畫,為浙派最後之大家。畫老而彌工,蒼古頗類沈啟南。  明代畫家之著名者,不可指數,上所列者,擇其較有關係於畫史之演進,非獨以藝術稱也。其次名家,以其所長者歸納之,有兼長山水花鳥者,約二十餘家,(謝子德、張一奇、謝宇、朱多正、許宏、朱謀、雷鯉、璩之璞、沈仕、黃希憲、朱之士、朱之蕃、張欽、王世昌、程嘉燧、朱銓、謝成、朱鑒、馬稷、薛仁、陳斧、葉小鸞、李夫人、道坤等。)兼長花鳥人物者,約六家,(倪端、商善、俞恩、俞舜臣、劉奇、張鵬等。)兼長山水人物者,五十餘家,(王立本、范摹、蔣子成、鞏庸、邊孟屯、胡、解珙、林質齋、張世祿、夏鼎、林廣、彭舜卿、杜瓊、孫、顧仁效、邵龍、車明輿、宋臣、陳暹、蔣貴詹、林寧、朱崇儒成性、劉俊、陳頤、李士達、沈碩、吳彬、尤求、李宗謨、朱邦、蘇祥、賈志保甸、陳有寓、時儼、簡詔、蔣嵩、黃尚質、汪都、張應召、錢黃、鄔昆、程環、曹羲、袁文可、吳繼序、畢本、張復陽、戴氏女、林金、蘭氏、朱斗、硎系取#兼長花鳥人物者,四家,(王問、葛垓、陳喜、崔氵殿等。)專長花鳥者,七十餘家,(章葆、毛文升、范暹、殷善、魏以敬、汪文、陳九成、楊雲林、莫藏、張鐸、裴日英、傅禮、鄭春、鄭堂、林良、林郊、任材、沈奎、沈政、許伯明、吳麟、趙式、瞿果、丁文暹、鄧文明、劉琦、張靈、陳括、孫天佑、汪龍、黃珍、陳犀、蔣曉山、劉志壽、伍、王祥、陳柱、孟曰浩、杜大成、吳孺子、李陽、汪肇、張廣、周訪、俞必興、季如太、孫萬益、曹文炳、陳、陸錫、談志伊、高陽、王維烈、朱謀轂、朱謀<睿>、葛一龍、陳粲、林存義、陳遵、童佩、朱國華、周廉、王中立、萬國楨、劉邁、朱暉、謝道齡、戚勛、蔣龍、陳永叔、文世光、朱統釒、韓旭、王醴、凌必正、陳嘉言、梁孟、昭氏等。)專長人物士女釋道者,約六十餘家,(朱應辰、呂文英、馬良、蔣宥、傅子英、王鳳、朱士謙、周官、上官伯達、文台、阮福、陳子和、胡隆、張紀、蕭以德、蔡世新、朱孟淵、張靖、解、王尚賢、羅理、姜隱、張仙童、許通、董常、劉廷敕、許俊、王鑒、洪澤、侯鉞、李彬、周兆通、陳鳳、王儀、顧應文、羅素、馬俊、何寅、袁、張倫、沈鳴遠、張路、艾方師、郭詡、陳儀、朱多翼、沈完、王上宮、謝茂昌、吳廷、袁源、王舜國、翟文英、史朝定、張文元、張、鄭重、李麟、崔子忠、李茂枝、張鳳儀、方叔毅、仇英之女杜陵內史、邢侗之妹慈靜等。)專長山水者尤多,(姚俊、程勝、郭仁、李存箕、周綸、沈繼祖、袁登道、楊一洲、史元昭、李芳、管稚生、徐昆、馬青丘、鄒迪光、李日華、顧懿德、陳繼儒、何白、吳振、文震亨、文從昌、卞文瑜、王綦、盛茂燁、袁孔璋、孫枝、張宏、張堯恩、楊文驄、張爾葆、邵彌、顧凝遠、張風、武光輔、朱茂曙、施霖、凌雲翰、惲道生、商孟和等。)今就各家所宗法者,類而舉之:其宗米氏者,則有宋珏(張羽、陳、徐子修、高廷禮、羅稚、林景時、何澄、謝環、王挹真、毛良、黎民表、顧源、釋解如)等十餘家;宗董源者,有徐賁(馬琬、華、顏顧困、胡仲厚、錢復、葉澄、沈貞吉、邵文恩、王朝佐、戚文佐、張維、甄求野)等十餘家;宗王叔明者,有文伯仁(關思、劉珏、俞泰、胡宗仁)等五家;宗大痴者,有鄒之麟(許舟、金鉉、夏衡、黃蒙、王寵、項元汴、莫如龍、顧正誼、強存仁、王心一、王士昌、侯懋功、熊茂松、徐弘澤、項承恩)等十六家;宗松雪翁者,有陳汝言、張渙等;宗郭、范者,有朱自芳(茹洪、馬軾)等。宗荊、關者,有張子俊、姚元在等。宗房山者,有高氵位(高景度、高景約、沈彥誠、王田、莫懋、劉傳)等。宗馬、夏者,(朱侃、沈希遠、蘇致中、章瑾、范禮、王恭、沈觀、陳勉、李在、周文靖、雷濟民、張暈、丁玉川、邵南、陳沂等。)宗雲林者,(盧謙、胡宗信、陳叔謙、朱睿龠、文嘉、王思任、陸師道、米萬鍾、曹履吉、安紹芳、周時、趙甸、文從簡、翁逸等。)宗吳仲圭者,(姚綬、詹仲和、王一鵬、吳愛蕉、朱朴、鄭本、譚、朱謀<走>等。)宗盛子昭者,(吳子陵、郭純、盛叔大、顧文敘、顧叔潤、石銳、陳公輔等。)亦各十許家,可謂盛矣。)至畫四君子畫則有擅長蘭者,(胡儼、朱孟鈞、倪宗器、鄭山輝、楊體秀、蔡一槐、周天球、孫克宏、朱蔚、沈春澤、陳元素、吳秋林、俞臣、萬玉山、馬湘蘭氏、葛曉雲氏、馬文玉氏、呼文姬氏、楊ギ姬氏、薛素素氏、頓喜氏等。)二十餘家,而婦女居半數焉。擅長梅者,(王冕、徐傑、徐良甫、陳獻章、袁子初、王蕃、盧景春、陳忄產、金黼麇、宗伯、周號、崔深、張子糹玄、王彥、姚氵制、鄭彥初、高松、陸復、王梅夫、沈士廉、王人佐、Κ懋、沈襄、於竹屋、吳治、趙從吉、鄭道光、蔣南伯、姚仲祥、俞山、沈隆、釋玉庭、任克誠室孫氏、任道遜、張、張祿、顧翰、王謙等。)約四十許人,而士夫居多,釋子、婦女間有之。擅長竹者,(楊基、宋克、王彥真、沈伯溪、林宏顯、劉滋、張紳、金文、歸世昌、呂端俊、劉崧、盧瑛、趙備、顧祿、金溫、魯得之、烏斯道、楊榮、朱孝臣、王葯、陸寬、張宇初、李克雋、朱應祥、張慶玄、王佑、李元中、程玉泉、裴爽、姚廣孝、桑華、陳繼、顧培、吳雪崖、夏、夏、趙丹林、張益、劉世儒、張緒、劉應龍、屈礻勺、余重漠、吳、葉竹泉、林詹、景鳳、馬明瑞、魏天驥、腖文徽、林遵性、朱完等。)約五十餘人。擅長菊者(蘇照、李明遠、季賓、蘇季雅、詹氵崇、陳錄、計禮、陳大章、楊節、孫堪、毛世濟、黃九霄、詹士顯、吳河、超上人等。)為最少,亦十餘人。其它擅畫草蟲之能手,則有呂敬甫(壺敏、孫龍、鍾禮、王干、陳天定、岳岱、陳鶴、唐竹窗、韓方、王翹、姚裕、陸元厚、沈甲秀、文淑氏、吳凈鬟氏)等十餘家。而擅畫松者,(邢侗、黃布、顧永瞻、顧儀、聞人紹宗。)擅畫枯木竹石者,(周信、張澹然、吳伯理、沈明遠、衛青、張А⒉苜⒄拍、蔣文藻、史忠、錢仁夫、楊廷端、石璞、朱南一、徐霖、李昶、皇甫濂、袁聚、姚沾、徐渭、盛時泰、藍文豹、黃用中、林有台、何喬福、朱慶聚、倪元璐、釋律天、如瑞丸女士、徐安生女士。)擅畫松石者,(陳復、鄭善夫、王顯、吳序、黃道周。)皆頗有人,而擅枯木竹石者為尤多。至於雜畫,如范川庄擅畫鵝,詹儼、陸琰、鄭克剛、蕭琛、周全、王逢元等擅畫馬,陳璣、陸宣、吳純、曾鯨、蔣月鑒、姚繼宗、李子安等皆善傳神,胡唯、周是修、李掖、張德輝、許瑞等皆善畫龍,劉叔雅、詹大、釋妙琴等皆善畫牛,曾沂、蕭澄、龍上人皆善畫水,楊瑗、徐白、傅金山等善畫菜,尚仲份善畫鷺,朱月鑒善畫荷花,錢世庄善畫驢,張子言、釋大雲善畫水仙,林輔、史旦善畫蘆雁,趙廉、劉祥、陳希尹、張士達、何雪潤善畫虎,王養蒙、岳正、陳鋼、胡大年、徐桓、陶賀、徐蘭、周、徐秀、釋笑印、釋曉、釋可浩、釋常瑩等善畫葡萄,翁孤峰、莫勝、劉進、曹恩等善畫魚,張金善畫貓,朱重光善畫鵲;皆以專詣名於當時者也。  第四十節 畫論  我國圖畫,大概唐以前,多注重形象之酷肖,宋則於理中求神;元於形理之外力主寫意。至於明,總承先代之遺風,有主重形者,有主重理者,有主重意者;然主重理者極少,而主重形者又多為未嘗習畫以古道自泥者流;主重意者,則多為深於畫學之士大夫。蓋明承元後,受元畫之影響,自較切近,且因藝術思想程序上之蛻變,重規則者多重形,主放任者多重意。至於理,則須於形意之中,復宜加以極精之體會,而明人實少此細心也。我國圖畫上所謂法與意,經前賢揮發殆盡,明人僅承其教而演習之,有所作,必以得古人之法與意為上,於是臨模一道,幾為明人習畫者之不二法門。雖思想極解放,藝術極高明者,亦以追踵古人為能事;其泥古者,多學唐以前法則,重在得形,否則多近法元人,以寫意鳴高;其宗宋人者,亦往往失之過於形似,或失之過於寫意。總之,明人圖畫之思想雜,學術渾,美言之,可謂集前代之大成;毀言之,則為雜法前人,極無新建樹之可言。  王履《華山圖序》云:「畫雖狀形,主乎意,意不足,謂之非形可也。雖然,意在形,舍形何所求意。故得其形者,意溢乎形,失其形者,形乎哉?畫物慾似物,豈可不識其面;古之人之名世,果得於暗中摸索耶!」此形與意相提並論,而側重形者也。沈顥曰:「畫中有物,物中有聲,嘉隆而後,神骨俱乏,況聲乎?」所謂畫中之物,形也,物中有聲,理也;是形與理相提並論,而側重於理者也。練安曰:「畫之為藝,世之專門名家者,多能曲盡其形似;而至其意態情性之所聚,天機之所寓,悠然不可探索者,非雅人勝士,超然有見乎塵俗之外者,莫之能至。」李日華曰:「古人繪事,如佛說法,縱口極談,所拈往劫因果,奇詭出沒,超然意表,而總不越實際理地;所以人天悚聽,無非議者。繪事不必求奇,不必循格,要在胸中實有吐出,便是矣。」是則輕視形似而並重理與意者也。明人圖畫之重意,論之者實繁有徒,何良俊之言曰:「畫特忌形貌,采章歷歷具足,甚謹甚細,而外露巧密。」屠隆之言曰:「意趣具於筆前,故畫成神足,不求工巧,而自多妙處。畫花,趙昌意在似;徐熙意不在似;意不在似者,太史公之於文,杜陵老子之於詩也。」又云:「人能以畫寓意,胸中便生景象,筆端妙合天趣,若不以天生活潑為法,徒竊紙上形似,終為俗品。」周天球之言曰:「寫生之法,妙在得化工之巧,具生意之全,不計纖拙形似也。」岳正之言曰:「畫,書之餘也。學者於遊藝之暇,適趣寫懷,不妄揮灑。大都在意不在象,在韻不在巧;巧則工,象則俗矣。」諸家所論,要皆主輕形似而重意趣,圖畫既主意趣,故不重描而重寫。重寫,故多樂以書法入畫筆,而文人擅其長。其畫尤于山水為近。薛岡曰:「畫中惟山水義理深遠,而意趣無窮,故文人之筆,山水常多;若人物禽蟲花草,多出畫工,雖至精妙,一覽易盡。」文徵明曰:「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筆作山水以自娛。」時雖極重規矩之界畫,亦受此思想之影響,而近於寫意。文氏又曰:「畫家宮室,最為難工,謂須折算無差,乃為合作,蓋束於繩矩,筆墨不可以逞,稍涉畦畛,便入庸匠。」王肯堂曰:「郭恕先界重樓復閣,層見迭出,良木工料之無一不合規矩,其餘小藝委曲精微如此。今之作畫者,握筆不知輕重,而輒蔑棄繩墨,信手塗抹何哉?」是皆其反證也。當時畫家,既多以寫意為重,而意不在人,殊難捉摸;非有所修養,不足以善其意而見美於畫,於是多有因此而主情性之修養。文徵明白題其米山云:「人品不高,用墨無法。」李日華論之曰:「點墨落紙,大非細事,必須胸中廓然無一物,然後煙雲秀色,與天地生生之氣自然湊泊,筆下幻出奇詭;若是營營世念,澡雪未盡,即日對丘壑,日模妙跡,到頭只與髹采圬墁之工,爭巧拙於毫釐也。」夫以高懷達情之士大夫,固非以畫為事,乃以畫為寄者;以畫為寄,即以寓意求趣為能事,謝肇湖曰:「今人畫以意趣為宗,不復畫人物及故事,至花鳥翎毛,則輒卑視之,至於鬼神佛像及地獄變相等圖,則百無一矣。」可知以意趣為宗之結果,花鳥翎毛佛像等之宜以形象見勝者,皆少人顧問。當時人如王肯堂、李日華等,雖考古證今,多所反議,當時勢所趨,思潮難挽,而明季寫意之風,尤稱盛焉。此明人繪畫思想之概;論其繪畫之事,則可分四端述之:(一)——關於畫學者  畫學以思想之趨舍為趨舍,明人之圖畫思想,有主模古,有主寫意。模古寫意二事,本各立於極端;但在明人,以為模古非可專以古迹之是模,必得其意,且見我意;寫意亦非可純以我意之是寫,必以古法為規,且存古意。故論明人之畫學,可以模古寫意二種括之。  模古——吳寬曰:「古圖畫多聖賢與貞妃烈婦事迹,可以補世道者;後世始流為山水禽魚草木之類,而古意蕩然。此數者,人所嘗見,雖乏圖畫,何損於世,乃疲精極思,必欲得其肖似。如古人事迹,足以益人,人既不得而見,宜表著之,反棄不省,吾不知其故也。」王肯堂曰:「前輩畫山水,皆高人逸士,所謂泉石膏肓,煙霞痼癖。胸中丘壑,幽映回繚,鬱郁勃勃,不可終遏,而流於縑素之間,意誠不在畫也。自六朝以來,一變而王維、張ロ、畢宏、鄭虔,再變而荊、關,三變而董源、李成、范寬極矣。若黃子久,則脫卸幾盡,然不過淵源董源,今士大夫能畫者多師之。川岑樹石,只是筆尖拖出,了無古法,便自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甚不知量也。」吳氏之說,泥古可謂獨深;甚至認圖畫可僅限於人物,而山水花鳥等,皆可不必寫作,則其對於寫作方法之不容有「自我作古」之見解,可推想焉。王氏論山水畫之變遷,了如指掌;且深知意不在畫之道,而亦以古法為言,誠以明人之論畫學者,動以古人為話柄,雖極端主張寫意者,亦皆不免。董其昌有言曰:「畫家以古人為師,已是上乘。」其一例也。時人腦中,既皆有一古人之偶像,於是重臨模之學,其能自見己意,又不失古法為上乘。若失古法而一逞己意者,縱其藝至精,亦被誹議。唐志契曰:「畫家傳模移寫,自謝赫始。此法遂為畫家快捷方式。蓋臨摹最易,神氣難傳,師其意而不師其跡,乃真臨摹也。如巨然學北苑,元章學北苑,大痴學北苑,倪迂學北苑,一北苑耳!各各學之,而各各不相似。使俗人為之,定要筆筆與原本相同,若之何能名世也。」屠隆曰:「臨摹古畫,著色最難,極力模擬,或有相似,惟紅不可及,然無出宋人。宋人模寫唐朝五代之畫,如出一手,秘府多寶藏之。今人臨畫,惟求影響,多用己意,隨手苟簡,雖極精工,先乏天趣,妙者亦板。國朝戴文進臨摹宋人名畫,得其三昧,種種逼真;效黃子久、王叔明畫,較勝二家。沈石田有一種本色,摹仿諸舊畫,筆意奪真,獨於倪元鎮不似,蓋老筆過之也。」李日華曰:「元唯趙吳興父子猶守古人之法,而不脫富貴氣。王叔明、黃子久俱山林疏宕之士,畫法約略前人,而自出規度,當其蒼潤蕭遠,非不卓然可寶,而歲月渲運之法,則偷力多矣。倪迂漫士,無意工拙,彼雲自寫胸中逸氣,無逸氣而襲其跡,終成類狗耳。本朝惟文衡山婉潤,沈石田蒼老,乃多取辦一時,難與古人比跡。仇英有功力,然無老骨;且古人簡而愈備,淡而愈濃,英能繁不能簡,能濃不能淡,非高品也。」范允臨曰:「學書不學晉轍,終成下品;惟畫亦然。宋元諸名家,如荊、關、董、范,下逮子久、叔明、巨然、子昂,矩法森然,畫家之宗工巨匠也。此皆胸中有書,故能自具丘壑,今吳人目不識一字,不見一古人真跡,而輒師心自創,惟塗抹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即懸之市中,以易斗米,畫那得佳耶。間有取法名公者,惟知有一衡山,少少彷彿,摹擬僅得其形似皮膚,而曾不得其神理,曰吾學衡山耳,殊不知衡山皆取法宋元諸公,務得其神髓,故能獨擅一代,可垂不朽。然則吳人何不追溯衡山之祖師而法之乎?即不能上追古人,下亦不失為衡山矣。此意惟雲間諸公知之,故文度、玄宰、元慶諸名氏,能力追古人,各自成家。」謝肇湖曰:「宋畫如董元、巨然,全宗唐人法度,李伯時學摩詰,以工巧勝;自是唐宋本色。接其武者,惟趙松雪。然松雪間出獨創,而龍眠一意摹仿,趨舍稍異耳。」沈顥曰:「董北苑之精神在雲間,趙承旨之風韻在金閶,已而交相非;非非趙也,董也,非因襲之流弊,流弊既極,遂有矯枉,至習矯枉,轉為因襲,共成流弊;其中機捩循遷,去古愈遠,自立愈贏,何不尋宗覓派,打成冷局;非北苑,非承旨,非雲間,非金閶,非因襲,非矯枉,孤蹤獨響,復然自得。」又曰:「臨模古人,不在對臨,而在神會,目意所結,一塵不入,似而不似,不似而似,不容思議。」諸家要皆主於模古,或引證古人,或歷述時流,別其優劣,指其當否,各有至理;而唐志契「師意不師跡」之說,與范允臨「上追古人」之論,尤為精到。至屠隆、謝肇湖之歷述時流通病,尤足考見當時之畫派與風習焉。惟李日華言稍過當,然亦足見時趨急下,有以反動之也。李流芳自言畫無師承,不喜臨模古人,然每有所作,筆筆皆有來歷。其言曰:「學古人者,固非求其似之謂也,子久、仲圭學董、巨,元鎮學荊、關,彥敬學二米,然亦成其為元鎮、子久、仲圭、彥敬而已,何必如今之臨模古人哉!」可知李氏未嘗不臨模古人,不過不求其似已耳。董文敏著《畫旨》,首言「畫平遠師趙大年,重山迭嶂師江貫道,皴法用董源麻皮皴及瀟湘圖點子,皴樹用北苑、子昂二家法,石用李將軍秋江待渡圖及郭忠恕雪景,李成畫法,有小幅小墨,及著色青綠,俱宜宗之,集其大成,自出機軸,再四五年,文、沈二君,不能獨步吾吳矣。」夫模古之用意,原在集其大成,自出機軸,或取其意,或取其筆,或得其韻,或得其全法之一分,已可不負模古之初心。李流芳「不求其似」,唐志契「師意不師跡」之說,與此理有相符合者。於以歸納諸家之說,而知明人於臨模之學有二點焉:曰不求全似其跡。曰取集其所長。非然者,則如練安所謂效古人之跡者,是拘拘於塵垢糠秕,而未得其真者也,則非明人之所主模古之意。  寫意——繪畫之事,在借外物之形象,寫胸中之所有;臨模之學,無非速與學者以寫意之技能而已。故明人主臨模,尤重寫意。杜瓊曰:「繪畫之事,胸中造化,吐露於筆端,忽變幻,象其物宜,足以啟人之高志,發人之浩氣。」是即言貴寫意也。然寫意者,非謂可自由塗抹,必如屠隆所謂:「意趣具於筆前。」始能畫成神定氣足,不求工巧而自多妙處,否則敗矣。李式玉曰:「今之畫者,觀其初作數樹焉,意止矣;及徐而見其勢之有餘也,復綴之以樹。繼作數峰焉,意止矣;及徐而見其勢之有餘也,復綴之以峰。再作亭榭橋道諸物焉,意亦止矣;及徐而見其勢之有餘也,複雜以他物。如是畫,安得佳,又安得傳乎。」不先主以意,隨景累填,固大壞事。是蓋胸無丘壑,不惟不能寫意,實欲寫而並無意也。故欲寫意,必先畜有可寫之意。王世貞曰:「書道成後。揮灑時,人心不過秒忽;畫學成後,盤礴時,人心不能絲毫。」是言養有素者,解衣盤礴,不用心而意自足。所謂養者,觀明人之所論,可分三端:曰敦修品行;曰觀法自然;曰運用書法。明人以為畫之工巧者,為匠藝。寫意之作,則惟高人逸士能之,以其胸臆超達,有見乎塵俗之外也。故文徵明有「人品不高,用墨無法」之說;而王肯堂亦有「前輩畫山水,皆高人逸士」之說也。書法通用於畫法,前人已有言之;至明乃益崇其說。唐寅曰:「工畫如楷書,寫意如草聖,世之善書者,多善畫,由其轉腕用筆之不滯也。」王世貞曰:「語曰:畫石如飛白,木如籀」;「畫竹干如篆,枝如草,葉如真,節如隸。郭熙、唐棣之樹,文與可之竹,溫日觀之葡萄,皆自草法中得來,此畫與書通者也。至於書體,篆隸如鵠頭、虎爪、倒薤、偃波、龍鳳、麟龜、魚蟲、雲鳥、鵲鵠、牛鼠、猴雞、犬兔、科斗之屬,法如錐畫沙,印印泥,折釵股,屋漏痕,高峰墜石,百歲枯藤,驚蛇入草,比擬如龍跳虎卧,戲海游天,美女仙人,霞收月上;及覽韓退之送高閑上人序,李陽冰上李大夫書,則書尤與畫通者也。」董其昌曰:「士人作畫,當以草隸奇字之法為之。」李日華曰:「余嘗泛論畫學,必在能書,方知用筆。」或借書喻畫,或直言畫宜用書法。或重言不習書竟不能作畫。一若欲畫,非先習書不可。誠以士大夫欲寫胸中之所有,固非描繪之工所能盡,運用書法,宜乎為明人所認為畫學上之要件。至於觀法自然,尤為明人寫意派所極端注重。屠隆曰:「或觀佳山水處,胸中便生景象。或觀名花折枝,想其態度綽約,枝梗轉折,向日舒笑,近風欹斜,含煙弄雨,初開殘落,布置筆端,不覺妙合天趣,自是一樂。」董其昌曰:「朝起看雲氣變幻,可收拾筆端,吾嘗游洞庭湖,推篷曠望,儼然米家墨戲。……畫家當以天地為師。……畫之道,所謂宇宙在乎手者,眼前無非生機。……」沈顥曰:「董源以江南真山水為稿本。黃公望隱虞山,皴色俱肖;且日囊筆硯,遇雲姿樹態,臨勒不舍。郭河陽至取真雲驚涌作山勢,尤稱巧賊。應知古人稿本,在大塊內,吾人靈心慧眼,自能覷著;又不可撥程派,作漭盪生涯也。」諸家皆為主觀法自然之有力者,其中尤以董其昌之言為最透澈。明人對於寫意,既主須有高深之學養,故有以草率寫意為偷惰者,皆被時論所詆譏。沈顥曰:「今人見畫之簡潔高逸,曰士夫畫也,以為無實詣也,實詣指行家法耳,不知王維、李成、范寬、米氏父子、蘇子瞻、晁無咎、李伯時輩,士夫也,無實詣乎?行家乎?」王肯堂曰:「今士大夫能畫者,川岑樹石,只是筆尖拖出,了無古法,便自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甚不知量也。」明人對於寫意派學者,論評之嚴於此可見。要之寫意者,不能蔑棄古法,妄自塗抹,必以臨模為根柢。  (二)——關於畫品者  畫品者,古今畫家藝術上之各種品評也。楊慎、王世貞、董其昌、王犀登、顧凝遠等,皆有著作。楊慎謂:「畫家以顧、陸、張、吳為四祖,余以為失評矣。當以顧、陸、張、展為四祖。顧、陸、張、展,如詩家之曹、劉、沈、謝,閻立本則詩家之李白,吳道玄則杜甫也。」其言太籠統,且以主觀之不同,究竟孰為失評,殊難論定。王世貞亦嘗品評六朝諸大家矣,謂畫家稱顧、陸、張、吳,猶書之有鍾、張、羲、獻也;後又稱曹、衛、顧、陸,則書之鍾、皇、張、索。並以謝赫《畫品》、李嗣真《續畫品》、及姚最、張懷、張彥遠諸家之說相參證,而得其評語,謂:「典型當首虎頭,精神當推道子,衛協調古,探微功新,可謂四聖。弗興跡猶隱顯,僧繇等方殆庶:比之於書,殆皇、索之倫耳。」至其論人物山水花鳥之變遷,宋元諸家藝術之優劣,尤足見其學識。其言曰:「人物自顧、陸、展、鄭以至僧繇、道玄一變也。山水至大小李一變也;荊、關、董、巨又一變也;李成、范寬又一變也;劉、李、馬、夏又一變也;大痴、黃鶴又一變也。趙子昂近宋人,人物為勝;沈啟南近元人,山水為尤,二子之於古,可謂具體而微。大小米、高彥敬以簡略取韻,倪瓚以雅弱取姿,宜登逸品,未是當家。花鳥以徐熙為神,黃筌為妙,居き次之,宣和帝又次之;沈啟南淺色水墨,實出自徐熙而更加簡淡,神采若新;至於道復,漸無色矣。……大抵五代以前,畫山水者少,二李輩雖極精工,微傷板細;右丞始能發景外之趣而猶未盡;至關仝、董源、巨然輩方以真趣出之,氣概雄遠,墨暈神奇;至李營丘成而絕矣。營丘有雅癖,畫存世者絕少;范寬繼之,奕奕齊勝。此外如高克明、郭熙輩,亦自卓然。南渡以前,獨重李公麟伯時。伯時白描人物,遠師顧、吳,牛馬斟酌韓、戴,山水出入王、李,似於董、李所未及也。……文與可畫竹,是竹之左氏也;子瞻卻類莊子。又有息齋李ぅ者,亦以竹名;所謂東坡之筆妙而不真,息齋之竹真而不妙者是也。梅道人始究極其變;流傳既久,真贗錯雜。我朝王孟端、夏仲昭,可入能品,而不得其風神。邇來專為畫家避拙免俗之一途矣。……松雪尚工人物樓台花榭,描寫精絕,至彥敬等,直寫意取氣韻而已。宋體為之一變。子久師董源,晚稍變之,最為清遠;叔明師王維,郁深至;元鎮極簡雅,似嫩而蒼。……」王氏精鑒賞,富收藏,故能評騭今古,各得其當。董其昌對於宋元諸各家及本朝沈、文諸公,亦各有品評。其評宋人曰:「米元章作畫,一洗畫家謬習,觀其高自標置,謂無一點吳生習氣。郭恕先樓閣山水,可謂神巧極天工,錯非李嵩輩所能夢見。夏圭師李唐,更加簡率,其意欲盡去模擬蹊徑,若滅若沒,寓二米墨戲於筆端,他人破觚為員,此則琢員為觚耳。……」其評元人曰:「趙集賢畫為元人冠冕;元季四大家,以黃公望為冠,而王蒙、倪瓚、吳仲圭,與之對壘。叔明畫從趙文敏風韻中來,故酷似其舅;又泛濫唐宋諸名家,而以董源、王維為宗,故其縱逸多姿,又往往出文敏規格之外。雲林古淡天真。仲圭畫師巨然,蒼蒼莽莽,有林下風。高彥敬尚書畫在逸品之列,雖學米氏父子,乃遠宗吾家北苑,而降格為墨戲者。……」其論本朝人曰:「石田先生於勝國諸賢名跡,無不摹寫,亦絕相似,或出其上。文太史本色畫,極類趙承旨,第微尖利耳;李昭道一派,為趙伯駒伯輔,精工之極,又有士氣,後人仿之者,得其工不能得其雅,若元之丁野夫、錢舜舉是已,五百年而有仇實父。實父作畫時,不聞鼓吹闐駢之聲,其術亦近苦矣。……」其論元季諸家畫派曰:「元季諸君子,畫惟兩派:一為董源,一為李成。成畫有郭河陽為之佐,亦猶源畫有僧巨然副之也。然黃、倪、吳、王四大家,皆以董、巨起家成名,至今只行海內;至如學李、郭者,朱澤民、唐子華、姚彥卿輩,俱為前人蹊徑所厭,不能自立堂戶。」所言亦頗扼要。至若王犀登之《丹青志》,顧凝遠之《畫評》,分品別類,更較有系統。《丹青志》序言略云:「吳中繪事,自曹、顧、僧繇以來,郁乎雲興,蕭疏秀妙,將無海嶠精靈之氣偏於東士耶?抑亦流風餘韻前沾後漬耶?……感名邦之多彥,瞻妙匠之苦心,斷自吳都,肇乎昭代,援豪小纂,傳信將來。」下列品志人名,各系以贊,贊不錄;神品志一人:沈周,附沈貞吉、恆吉、杜瓊。妙品志四人:宋克、唐寅、文徵明、張靈,附文嘉、文伯仁、朱生、周官。能品志四人:夏太卿、夏中書、周臣、仇英。逸品志三人:劉珏、陳道復、陳子正。遺耆志三人:黃子久、趙長善、陳惟元。棲旅志二人:徐賁、張羽;閨秀志一人:仇氏。顧氏《畫評》,制極簡單,自漢以下,僅即其世次錄其姓名而已。白張衡迄宋趙孟俯凡十八家。又有《元人畫評》,四大家自倪瓚、吳仲圭、黃公望、王蒙,繼其盛者,方方壺、徐賁、馬文璧、曹知白、謝葵丘、柯九思等數家。又有《國朝畫評》,評明代吳郡諸名家,其序曰:「博採時論,略序人倫,光昭斯道,未敢軒輊。」故其制亦甚略,有士大夫名家宗匠者沈周等是也;中興間氣者,董其昌是也;文士名家者,陳道復等是也;畫名家者,周臣等是也,文士名家者,李流芳等是也;蘭閨特秀,則有文淑、韓玥雲。  (三)關於畫體者  繪凶之事,時有沿革,時有變動,雖有宗派,而面目往往自異。宋濂《畫原》略謂:「書畫非異道,其初一致,古之善繪者,或畫詩,或圖孝經,或貌爾雅,或像論語,暨春秋,或著易象,皆附經而行,猶未失其初意也。下逮漢魏晉梁之間,講學之有圖,問禮之有圖,烈女仁智之有圖,致使圖史並傳,助名教而翼群倫,亦有可觀者焉。世道日降,人心寢不古,若往往溺志於車馬士女之華,怡神於花鳥蟲魚之麗,游情于山林水石之幽,而古之意益衰矣。是以顧、陸以來,是一變也;閻、吳之後,又一變也;至於關、李、范三家者出,又一變也。譬之學書者,古籀篆隸之茫昧,而惟俗書之姿媚者是耽是玩,豈其初意之使然哉?」畫體遞變,在歷史上系一種進步之現象。且其變也,非自變也,大率隨學術風俗為轉移,時勢所趨,有不期然而然者,謂為失古,未免泥古。然其言遞變之序,簡要明了,實總括我國畫史之概。至若何良俊之論白描,謝肇湖之論雜畫,董其昌之論南北宗派文人畫派,李日華之論材木窠石派及墨竹,各據一體,或述其傳授派別,或論其成因變故,亦皆有可錄者。何氏曰:「畫家各有傳派,不相混淆。如人物,其白描有二種:趙松雪出於李龍眠,李龍眠出於顧愷之,此所謂鐵線描;馬和之、馬邊遠,則出於吳道子,此所謂蘭葉描也。」謝氏曰:「牛馬龍虎之屬,畫之固亦俊爽可喜,至羅隱之子塞翁者,專畫羊,張及之、趙永年專畫犬,李靄之、何尊師專畫貓,滕王元嬰專畫蜂蝶,郭元方專畫草蟲,彼顧有所獨全耶?抑幽人高尚之致,托於是以寓意耶?而名亦因之以顯,故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董氏之論南北宗派曰:「禪家有南北二宗,唐時始分,畫之南北二宗,亦唐時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則李思訓父子之著色山水,流傳而為宋之趙斡、趙伯駒,伯,以至馬、夏輩;南宗則王摩詰始用渲淡,一變拗研之法,其傳如張璪、荊、關、董、巨、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又論文人畫曰:「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其後董源、巨然、李成、范寬為嫡子;李龍眠、王晉卿、米南宮及虎兒,皆從董、巨得來;直至元四大家,黃子久、王叔明、倪元鎮、吳仲圭皆其正傳。吾朝文、沈,則又遠接衣缽;若馬、夏及李唐、劉松年,又是大李將軍之一派。」歷述宗派,了瞭若指掌,言簡而事具,其有助於畫史之說明殊大。至李氏之論林木窠石派,則有:「古人林木窠石,本與山水別行,大抵山水意高深迴環,備有一時氣象,而林石則草草逸筆中見偃仰虧蔽與聚散歷落之致而已。李營丘特妙山水,而林石更造微。倪迂源本營丘,故所作蕭散簡逸。蓋林木窠石之派也。」其論墨竹所始云:「世傳墨竹,始於五代郭崇韜夫人李氏,於月下就窗紙摹影,殊有真態,嗣後遂相祖述,此臆說也。前是王摩詰已有開元石刻,成都大慈寺灌頂院已有張立墨竹壁一堵;孫位、張立、董羽、唐希雅皆晚唐人,與崇韜同時,寧有閨閣散筆,遽流傳作諸人之范耶?」其言云林源本營丘,另具卓識,非多見倪氏真跡,殊難明白其義。墨竹非創始李氏,尤能引證明確,足破謬說,顧世稱關羽善畫竹,則畫竹更有先於王維者也。他如陶宗儀之記畫十三科,(佛菩薩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剛鬼神羅漢聖僧、風雲龍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水、花竹翎毛、野騾走獸、人間動用、界畫樓台、一切傍生、耕種機織、雕青嵌綠。)董其昌之記小幅畫,(宋以前人都不作小幅,小幅自南宋以後始盛,又僧巨然絕少丈余畫卷,長卷亦惟院體諸人有之。)亦足資畫學史之參考。  (三)——關於畫法者  明人論畫者,要皆士大夫也,對於各種圖畫之法理,皆能筆之於書,以詔來學,故無論山水人物花鳥等畫法,各有深至有系統之講述。周天球曰:「寫生之法,大與繪畫異,妙在用筆之遒勁,用墨之濃淡,得化工之巧,具生意之全,不計纖拙形似也。」顧凝遠曰:「昔人寫生,先用心於行干,分寸之間,幾多詰曲,膚理縱橫,各核名實,雖有偃仰柔勁不同,自具迎承露之態,勾萌坼甲,以致花葉葳蕤,脫瓣垂實,皆一氣呵成,絕無做作。今人一枝一干,既少別白,朝榮夜舒,情性全乖,無惑乎花不附本,本不附土,剪綵欺人,生意何在?所以貴*修促,苗裔延,皆可徵效。」董其昌曰:「花果迎風帶露,禽飛獸走,精神脫真。」此言寫生法也。李日華曰:「每見梁楷諸人寫佛道諸像,細入毫髮,而樹石點綴,則極灑落,若略不住思者。正以像既恭謹,不能不藉此以助雄逸之氣耳。至吳道子以描筆畫首面肘腕,而衣紋戰掣奇縱,亦此意也。」王世貞曰:「人物以形模為先,氣韻超乎其表。」董其昌曰:「畫人物,須顧盼語言。」此言人物法也。至於講山水法者尤多。蓋明人習山水者多,又皆為有文學之士大夫,故所言益較精到而有系統。如唐志契、沈顥、顧凝遠之山水法論,皆為名著。茲錄其略如下。  唐志契《山水法》:——論枯樹——寫枯樹最難得蒼古,每畫最不可少,即茂林盛夏,亦須用之。訣曰:畫無枯樹,則不疏通,此之謂也。但名家枯樹,各各不同,如荊、關則秋冬二景最多;其枯枝古而渾,亂而整,簡而有趣。到郭河陽,則用鷹爪,加以細密,又或如垂槐,蓋仿荊、關者多也。如范寬則直上如掃帚樣,亦有古趣。李成則繁而瑣,筆筆清勁。董源則一味古雅,簡當而已。倪雲鎮云:畫枯樹也,則此數君,可以兼之,要皆難及者也。論點苔——畫不點苔,山無生氣。昔人謂苔根為美人簪花,信不可缺者,又謂畫山容易,點苔難,此何得輕言之。蓋近處石上之苔,細生叢木,或雜草叢生,至於高處,大山上之苔,則松耶柏耶,或未可知,豈有長於突處不堅牢之理。乃近有作畫者,率意點擢,不顧其當與否,倘以識者觀之,皆浮寄如鳥鼠之糞堆積狀耳!那得有生氣!夫生氣者,必點點從石縫中出,或濃或淡,或淡濃相間,有一點不可多,一點不可少之妙,天然妝就,不失之密,不失之疏,豈易事哉?古畫橫苔直苔;不點苔者,往往有之,要未有一點不中者。此皆預先畫山石,無一筆頹敗破壞之處,故臨點自然加一點一點好看,少一點容或無妨也。今人不察,妄謂山石丑處,須以苔遮掩之,此愈遮所以愈丑,是以浮寄煩腫之病,都坐於此。論用筆用墨——用筆之法,畫家僅知皴、刷、點、拖四則而已,此外如斡、如渲、如ㄏ、如擢,其誰知之?蓋斡者,以淡墨重迭六七次,加而深厚者也。渲者,有意無意,再用細筆細擦而淋漓,使人不知數十次點染者也。ㄏ與擢,雖與點相同,而實相異;ㄏ用卧筆,彷彿乎皴而帶水;擢用直指,彷彿乎點而用力。必八法皆通,乃謂之善用筆,乃謂之善用墨。論氣運生動——氣運生動,與煙潤不同,世人妄指煙潤,遂謂生動,何相謬之甚也?蓋氣者,有筆氣,有墨氣,有色氣,俱謂之氣,而又有氣勢,有氣力,有氣機。此間即謂之運,而生動處,又非運之可代矣。生者,生生不窮,深遠難盡,動而不板,活潑迎人,要皆可默會而不可名言。如劉褒畫雲漢圖,見者覺熱;又畫北風圖,見者覺涼,此之謂也。至如煙潤,不過點墨無痕迹,皴法不生澀而已,豈可混而一之哉?  沈顥《山水法》:辨景——山於春如慶,於夏如競,於秋如病,於冬如定。筆墨——筆與墨,最難相遭,而皴之清濁在筆,勢之隱現在墨。位置——行家位置稠塞不虛,情韻特減,倘以驚雲落靄,束巒籠樹,便有活機。一幅之中,有不緊不要處,特有深致。先察君臣呼應之位,或山為君,而樹輔;或樹為君,而山佐;然後奏管傅墨。刷色——操筆時,不可作水墨刷色想,直至了局,墨韻既足,則刷色不妨。  點苔——叔明之渴苔,仲圭之攢苔,是二氏之一種,今學二氏,以苔取肖,鈍漢也。古多不用苔者,恐覆山脈之巧,障皴法之妙,今人畫不成觀,必須叢點,不免媸女添痴之誚。命題——自題非工,不若用古,用古非解,不若無題,題與畫,互為註腳,此中小失,奚啻千里。落款——元以前,多不用款,款或隱之石隙,恐書不精,有傷畫局。後來書繪並工,附麗成觀。一幅中有天然候款處,失之則傷局。  顧凝遠《山水法》:興緻——當興緻未來,腕下不能運時,徑情獨往,無所觸則已,或枯槎頑石,勺水疏林,如造物所棄置,與人裝點絕殊,則深情冷眼,求其幽意之所在而畫之,生意出矣。氣韻——氣韻或在境中,或在境外,取之於四時寒暑晴雨晦明,非徒積墨也。筆墨——以枯澀為基,而點染蒙昧,則無墨而無筆;以堆砌為基,而洗髮不出,則無墨而無筆;先理筋骨,而積漸敷腴,運腕深厚,而意在輕鬆,則有墨而有筆。生拙——畫求熟外生,然熟之後,不能復生矣。要之,爛熟員熟,則自有別,若員熟,則又能生也。工不如拙,然既工矣,不可復拙,惟不欲求工,而自出新意,則雖拙亦工,雖工亦拙也。生與拙,惟元人得之。然則何取於生且拙,生則無莽氣,故文,所謂文人之筆也;拙則無作氣,故雅,所謂雅人深致也。枯潤——墨太枯,則無氣韻;然必求氣韻,而漫羨生矣。墨大潤,則無文理,然必求文理,而刻畫深矣。凡六法之妙,當於運墨先後求之。取勢——凡勢欲左行者,必先用意於右;勢欲右行者,必先用意於左;或上者,勢欲下垂;或下者,勢欲上聳;俱不可從本位徑情一往。苟無根柢,安可生髮。  此外各家所論,甚多名言,關於山水,尤有深究。茲選其較為具體而關精要者,如論筆墨樹法皴法臨摹等項,雜錄之:唐寅曰:「作畫、破墨,不宜用井水,性冷凝故也,溫湯或河水皆可。洗硯磨墨,以筆壓開,飽浸水訖,然後蘸墨,則吸上勻暢;若先蘸墨,而後蘸水,被水衝散,不能運動也。」董其昌曰:「畫無筆跡,非謂墨淡模糊而五分曉也,正如善書者,藏筆鋒如錐畫沙、如印印泥耳。」張丑曰:「古今畫流不相及處,其布景用筆不必言;即如傅色積墨之法,後人亦不能到。細檢宋唐大著色畫,高、米水墨雲山,皆是數十百次積累而成,故能丹碧緋映,墨彩瑩鑒。……雲林作畫,惜墨如金,至無一筆不從口出,故能色澤膩潤。」此論筆墨法也。董其昌曰:「畫樹之法,須專以轉折為主,一動筆,便想轉折處,如寫字之於轉筆;用力更不可往而不收。樹有四肢,謂四面皆可作枝著葉也;但畫一尺樹,更不可令有半寸之直,須筆筆轉去。……樹頭要轉,而枝不可繁,枝頭要斂不可放,樹梢要放不可緊。……枯樹最不可少,時於茂林中間出,乃見蒼秀。樹雖檜、柏、楊柳、椿、槐,要得鬱郁森森,其妙處在樹頭與四面無差一出一入一肥一瘦處。……」此論樹法也。又曰:「凡山俱要有凹凸之形,先鉤山外勢形象,其中則用直皴。」此言皴法也。沈顥曰:「臨摹古人,不在對臨,而在神會,目意所結,一塵不入,似而不似,不似而似,不容思議,……專摹一家,不可與論畫。」此論臨摹法也。  上述多為畫法上之理論,至若汪玉之論畫,亦不可不知。並錄如下:  繪事名目:染、(不描彩色塗染出。)渲、(翎毛謂之染渲。)界、(界畫屋宇。)描、(白描人物。)臨、(看真本對臨。)摹、(用紙拓影。)傳、(對面傳。)寫。(花果草木,禽獸寫生。)  畫則:白描、水、墨、淺絳色、輕籠薄罩、五色輕淡、吳裝、大著色。  古今描法:(一十八等)高古遊絲描、(十分尖筆,如曹衣紋。)琴弦描、(如周舉類。)鐵線描、(如張叔厚。)行雲流水描、馬蝗描、(馬和之顧興裔類,一名蘭葉描。)釘頭鼠尾、(武洞清)混描、(人多描)橛頭描、(禿筆也,馬遠、夏圭。)夏衣描、(魏曹不興)折蘆描、(如梁楷尖筆細長,長撇納也。)橄欖描、(江西顏暉也。)棗核描、(尖大筆也)柳葉描、(似吳道子觀音筆。)竹葉描、(筆肥短撇納)戰筆水紋描、(粗大減筆也)減筆、(馬遠、梁楷之類。)柴筆描、(粗大減筆也)蚯蚓描。  皴樹法:松皮如鱗皴、(寫針有鼠尾、蝴蝶、車輪、爪離等名。)柏皮如繩皴、柳身如交叉麻皮皴、梅身要點擦橫皴、梧桐樹身稀二三筆橫皴。  樹枝四等:丁香、(范寬)雀爪、(郭熙) 火焰、(李遵道)拖枝。(馬遠)  樹葉二十七等:描葉、(有八等) 墨葉、(一等)著色葉。(一十八等)  皴石法:麻皮皴、(董源、巨然,短筆麻皴。)直擦皴、(關全、李成。)雨點皴、(范寬俗名芝麻皴,諸家皴法俱備,賴頭山丁香樹芝麻點綴皴。)大斧劈皴、(李唐、馬遠、夏圭。)小斧劈皴、(李將軍、劉松年。)長斧劈皴、(許道寧、顏暉是也,亦名雨淋牆頭。)巨然短筆皴、(江貫道師之)泥里拔釘皴、(夏圭師李唐)米元暉拖泥帶水皴、(先以水遍抹山形坡石大小之處,然後蘸佳墨橫筆拖之。)又亂雲皴、彈渦皴、鬼面皴、骷髏皴、馬牙勾。(如李將軍、趙千里先句勒成山,卻以大青綠著色,方用螺青苦綠碎皴染,兼泥金石腳。)  寫石二十六種:飛白、(無色竹蘭上用)雲母、(中等) 山字、(大青石)太湖、(大黑石)盤陀、石筍、(上尖下大)佛座大石、鬼面、骷髏、獅子、(可大白)卧虎、(同上)羊肚、(白色小石植竹蒲盆中)馬牙、(勾描)馬鞍、(米大石)鵝子、(小碎石) 鷹座、(大石) 蚌蛤、(小石)牡蠣、(如雲母)蝦蟆、彈窩、(大石)漿腦、(粉點出小亦可置盆)筆架、(勢如山) 插劍、(細長如劍)坡腳、(亂石) 靈碑、(青黑色仕女竹木上用)勾勒。(白描)  第十二章 清之畫學  清自世祖統一中國,傳十主,其間凡二百六十七年。歷世君主,多尚文藝,對於圖畫,時加提倡;且國祚較長,太平時多,繪事得有從容發展之機會,故其前半期之繪畫,頗呈燦爛之觀焉。  第四十一節 概況  自明季以來,吳派已大盛。吳梅村所號畫中九友者,如王時敏、王鑒等,皆為清初畫家領袖。蓋清初之為治也,自分兵擇要駐防,似含武治色彩者外;則一意提倡文教,收拾民心。開科考舉鴻博,以虛名牢籠之手段,有甚於明。其影響於民智之束約,自不無與繪畫前途以障礙。然自世祖、而聖祖、而高宗,皆雅好繪畫,厥後如仁宗、宣宗、文宗,雖丁內憂外患頻乘之時代,而親政之暇,亦時以讀畫為消遣。以故海內士人,雖大半銷磨精神才力於科名;及獲科名而進仕途,往往逢上所好,研精書畫,以備供奉。當時宰相侍從之臣,多有以能畫受殊遇者。登高一呼,四方響應。其在野名流,亦多以畫鳴高;於仕宦之暇,以筆墨供奉太平天子之清娛。則其為畫也,自多含溫潤靜逸之趣,而南宗畫派之盛,遂與清代相終始。南宗畫派,既風行於士夫之林,國中之非士夫者,亦多隨波逐流焉。其有不為此派畫之所吸引者,即非特立獨行之士,亦被壓抑而見鄙棄於世俗,如鄉間畫匠專以前人粉本為摹擬人物花卉及傳神者,主人視之同髹工也。蓋清代雖不設畫院,無待詔、錦衣衛等官職,然亦設內庭供奉,內庭祗候,以禮畫士。又因雅好圖畫之帝王,如聖祖、高宗,皆在位六十年許,平時吹噓之力,實亦不減設畫院為尚形式之提倡。相傳世祖萬幾之餘,遊藝翰墨,時以奎藻頒賜部院大臣;其胸中丘壑,又包有荊、關、倪、黃之長,嘗用指上螺紋,印畫水牛,意態生動,有為筆墨烘染所不能到者。作山水,寫林巒向背,水石明晦之狀,得宋元人三昧。一日幸閣中,適中書盛際斯趨而過,世祖呼使前跪,熟視之,取筆墨畫一際斯像,面如錢大,鬚眉畢肖,以示諸臣,咸嘆宸翰之工。是世祖對於人物山水傳神等,無所不能也。時有孟永光者,工人物寫真,祗候內庭;王國材亦曾寫世祖御容稱旨,獲賞。聖祖天縱多能,亦工藝事。恆作畫賜廷臣,當時大臣家多有其手跡者。雅愛董華亭畫,搜羅海內佳品,玉牒金題,匯登秘閣;惟題玄宰二字者,以「玄」字犯御名,臣下不敢進覽雲。畫士如焦秉貞、顧見龍、顧銘、王原祁、鄒元斗、葉洮、冷枚、張然、唐岱、釋成衡,皆先後供奉內庭。唐岱滿洲參領,工山水,嘗召入內庭論畫法,因御賜畫狀元。顧銘工傳神,以寫御容稱旨,賜金褒榮。王原祁以進士充書畫譜館總裁,鑒定古今名跡,進少司農。聖祖既南巡而歸,詔集天下名工作南巡圖,王原祁總其事,王主繪圖,圖成進呈,稱旨,厚賜歸,時稱盛事。而皇皇巨著之《佩文齋書畫譜》,即於此時敕撰成之,其有功於我國書畫學上,尤足紀念者也。其時畫家之作圖進呈以邀榮獎者甚多:焦秉貞之畫耕織圖,冷枚之畫萬壽盛典等,皆得寵眷。在上者既極力提倡,故順治、康熙間名家蔚起,自王時敏、王鑒以勝國遺臣樹開繼之功,王、王原祁相繼領袖一代畫苑,而惲壽平、吳歷亦起為時大家;他若鄒之麟、陳洪綬、釋道濟、金俊明、查士標、蕭雲從、笪重光、嚴繩孫、吳山濤、高簡、文點、王武、羅牧、梅清等,皆能各挾所長以名世。即如毛奇齡、周亮工、朱彝尊、宋犖、姜宸英等,亦皆於詩文之暇,以畫自鳴。一時貴卿名士,咸集京師,如芷仙書屋圖,輦下諸名人合寫者,自王原祁以下至釋慈痙踩酥啵涫⒖隹芍印S赫醯凰芍奘苊別內府所藏真贗,因即以所畫山水進呈,得蒙嘉獎。其時為內庭供奉者,則有袁江、陳善、陳枚、賀全昆等。此外如黃鼎、沈敬宗、蔣廷錫、楊晉,亦皆著名朝野間。高宗尤好書畫,精賞鑒,海內名畫之流落者,皆被徵收殆盡。嘗覓馬和之國風圖,曆數十年,始全獲,藏於學詩堂;得韓五牛圖,特為設春藕齋以藏之,而《秘殿珠林》、(乾隆九年編,二十四卷。)《石渠寶笈》(乾隆十九年編,四十四卷。)先後詔編,舉凡內府所藏書畫及款識題跋與曾邀奎章寶璽者,一一臚載焉。五十六年,敕撰續編,前後品題甲乙,悉本睿裁。(入寶笈者,皆用五奎印其上方之左曰乾隆鑒賞,正員白文,右曰乾隆御覽之寶,橢圓朱文,左下曰石渠寶笈,長方朱文,右下曰三希堂精鑒璽,長方朱文,曰宜子孫,方白文,惟藏乾隆宮者,加乾隆宮精鑒璽,養心殿壽寧宮御書房皆如之,其藏圓明園者,惟五璽而已,迨重編寶笈,乃加石渠定鑒寶笈重編二璽,間有用石渠繼鑒者,則已入前書而後加題證者也。)時江陰有繆炳泰者,嘗為南書房翰林某學士勒一像,神氣宛然。及學士由江蘇學使還京,以此像懸值廬,一日,高宗臨幸,見之,詫為神似,問何人所作,學士以繆對,立命兵部以八百里排單往取。學士惶恐,奏曰:「繆某布衣,恐不堪供億。」即命賞舉人。既至,命恭繪御容。繆跪對良久逡巡,不下筆。諭曰:「毋乃矜持耶?可毋庸頓首。」奏曰:「臣實短視。」即諭侍臣出眼鏡盈盤,令擇戴之,一揮遂就。時帝壽高,耳竅毫毛叢出,他人繪御容者,多不敢及此;繆獨兼繪之。既進,高宗攬鏡比視,大悅,即日賞郎中,旋補某部缺,其敬禮畫士如此。乾隆間詔畫功臣像凡三次:四十一年平金川五十功臣,五十三年平台灣三十功臣,五十八年平廓爾喀十五功臣,高宗皆親灑宸翰,立贊褒美;而平金川功臣及平台灣功臣像,皆炳泰筆也。如意館者,在啟祥宮南,館屋數十楹,凡繪工文史及雕琢玉器裱背帖軸之匠,皆在焉。高宗常臨幸,看繪士作畫,有用筆草率者,輒手教之,時以為榮。有繪士張宗蒼者,以山水擅長,仿北宋諸家,無不畢肖,高宗嘉其藝,特賜工部主事。其它得被優眷者,在朝則有錢載、高鳳翰、李方膺、鄒一桂、蔣溥、張ā⑼蹺鬧蔚齲輝諞霸蠐卸【礎⒈壽民、金農、李單、潘恭壽、上官周、鄭ㄆ等;而供奉內廷者,則有餘省、嚴鈺、周鯤、俞榕、黃增、畢大椿等,要皆為高宗所眷顧者也。高宗之出巡也,亦嘗以畫臣自隨。丙寅巡幸五台山,迴鑾至鎮海寺,積雪在林,天然畫意,因命侍臣張閣學若靄寫之為圖;及庚午,又命若靄兄閣學若澄圖鎮海寺雪景,御筆題詩其上,有「傳語示其弟,堅ぽ蹤可師」之句。又辛巳西巡,常命尚書董文恪公邦達,即景圖繪雪山;越十餘年,文恪公子文恭公誥隨扈,復奉旨寫圖進呈,御題詩有「家法未全殊」之句。是亦承平侍從之奇遇,藝林之佳話也。干嘉之際,海宇清晏,風雅鼎盛,士大夫文酒之暇,更嫻習畫學。時帆祭酒法式善,嘗作十六畫人歌,曰朱鶴年野雲、曰湯貽汾雨生、曰朱又新滌齋、曰楊湛思琴山、曰吳大冀雲海、曰屠倬琴塢、曰馬履泰秋葯、曰顧蒓南雅、曰盛大甫山、曰孟覲乙麗堂、曰姚元之伯昂、曰李秉銓薌甫、秉綬芸甫兄弟、曰陳鋪綠晴、曰張問陶船山、曰陳均受笙,亦足見一時藝苑之盛矣。此外如羅聘、黃易、奚岡、錢杜、王學浩、朱鴻壽、畢涵、畢瀧、余集、馮敏昌、桂馥、黃鉞、顧洛等,亦甚有名於時。自是之後,內訌並起,外患疊來,在上者既無暇及此,在下者亦以畫非當今急務,風遂較衰。道光、咸豐間,畫家如戴熙、改琦、費丹旭等,其作品亦能卓然成家;然已非若前時之顯著。蓋其間之高人逸士多草草之作,只可自娛;其有以取潤為生者,所作往往帶市井氣。同、光之際,畫家之聚於姑蘇或上海者,尚不乏人,惟享高名者,多率作以博潤,精品更不可多見。故集清季諸畫家數之,何啻千百,若欲擇一繼往開來者,實不可得。惟模古仿舊之風,則大熾。卒至除一二有真天分真人工者外,非墮入魔道,即為古人之奴隸而不能自拔。光緒間,海禁開放,與東西諸國交通頻繁,西洋美術,漸被中土;國人之喜新遷異者,多趨習之。當康熙、乾隆中,焦秉貞、郎世寧,皆擅西洋畫法,為當時所重;吳漁山畫法,亦嘗參以西法;然亦不過一二人。至是,西洋畫之人中國者,其勢漸盛,一般賞鑒家,則極藐視之,以為不雅,庚子之役,內府名畫,多被搜攫流出海外;世界各國,亦頗識我國畫之有價值矣。時慈禧太后以聽政之暇,怡情翰墨,學畫花卉,命選能書畫之婦人,供奉內廷,雲南繆氏,極受恩寵。又廢科舉,設學校,學校教科,列入圖畫,李瑞清實首倡之;繼起運動而最有力者,則劉海粟也。於是我國圖畫界開一新紀元。但所課者,非國畫,非洋畫,乃多為國畫而洋化者。其尤好習洋畫者,大都遊學於法之巴黎,意之羅馬。於是國中對於圖畫,漸有洋畫派與國畫派之分。主洋畫者,莫不曰國畫陳腐,洋畫新鮮;國畫太嫌抽象,洋畫切於現實。於是素無團結之國畫家,亦因外界之激刺,昌言洋畫實近淺俗,只可為傳真飾壁之用,不入賞鑒。各主一說,互相攻擊。其實國畫有國畫之優點,洋畫有洋畫之長處,兩者既相逢,必有互相融化自成風習之一日。蓋我國圖畫,因域外藝術之傳入,而別開生面者,殊多先例,是固我國民同化外來文化之特能,而可為我國繪畫之前途賀也。光宣之際,青年畫家之敏慧者,往往兼習中西畫法;而國畫家之橐筆上海及北平以畫自給者,亦仍受一般社會之歡迎,是殆中西畫派之勢將融合歟?茲將清代各門畫派,分述其概如下:山水——自明季文、沈崛起,董、陳唱導以來,南宗山水,盛行一世。且時人好立名目,雖同系南宗,往往以享名之盛,從學之多,因地立派,因人成社。清初情形,一承明舊,或且過之。北宗自藍瑛崛起明清之際,遠紹戴進之衣缽,蒼古健實,允稱浙派後勁。吳訥、蘇誼、禹之鼎,均得其傳;惟其勢已式微,不足與南宗抗。南宗諸派,要皆傳習董、巨、二米及元季四家。大概傳習董、米,用筆較濕用墨較潤者,則歸董其昌,而號為華亭派;其末流,則純用枯筆干墨;實則枯筆干墨,董氏晚年偶然有之,非其嫡傳,學者自失之耳。查士標、程正揆、曹岳、馮景夏等,同傳其法,時稱逸品。其傳習雲林,用筆務枯,用墨務干者,則稱釋宏仁,學者宗之,號新安派;高翔、祝昌輩為其健者。其傳習董北苑,用筆松秀,而設色溫厚者,則歸趙文度,號松江派。當塗蕭雲從體備眾法,自成一家,蕭疏淡遠,秀韻絕倫,前與查、汪、漸江,號四大家,後與孫逸、陳延並稱妙手。姑熟一派推以為祖。寧都羅牧,僑居南昌,筆意在董、黃之間,江淮間亦多宗之,江西一派推以為祖。是皆明末清初,南宗山水之支派,而尤以婁東虞山為最有勢力。太倉吳偉業,作《畫中九友歌》——董玄宰、王煙客、王元照、邵長蘅、楊龍友、程孟陽、張爾唯、卞潤甫、邵僧彌——而婁東王煙客時敏、王元照鑒與焉。煙客運腕虛靈,布墨神逸,隨意點刷,邱壑渾成,晚年益臻神化,乎入痴翁之室。元照沈雄古逸,皴染兼長,其臨摹董巨,尤為精詣。工細之作,仍能纖不傷雅,綽有餘妍;雖青綠重色,而一種書卷之氣,盎然紙墨間。煙客有孫原祁,號麓台,氣味深醇,中年秀潤,晚年蒼渾,凡作一圖,沈雄駘宕,元氣淋漓,謂筆端如金剛杵。元照有弟子,號石谷,虞山人,雖師婁東,天資人功,俱臻絕頂,南北兩宗,自古相為枘鑿,格不相入者,而石谷能一一熔鑄毫端,是實集南北宗之大成。當時同郡吳歷漁山,所作細潤,深得子昂神髓。查士標梅壑,以天真幽淡為宗,亦有闊筆,縱橫排。茲數家者,工粗不同,其為南人北相,時或有之,然未有若石谷之自然入化,故集南北之大成者,當推石谷。絕藝高年,號為畫聖,與煙客、元照、麓台,並稱四王,為清初——順、康間山水四大家。學者甚盛,於是稱衍煙客之學者,為婁東派,衍石谷之學者,為虞山派。崑山龔賢半千,流寓金陵,原師北苑,獨出幽異,但用墨濃重,有沈雄深厚之氣,少清疏秀逸之趣。同時有聲者,樊圻字會公,高岑字蔚生,鄒字方魯,吳宏字遠度,葉欣字榮木,胡忄造字石公,及謝蓀,號金陵八家。然是八家中,有類於浙派者,有類於松江派者,有類於華亭派者,不足目為金陵派也。其時不入諸派,而矯矯不群,亦足名家者,則如朱耷、張風、傅山、方以智、釋髡殘、釋道濟等。八大山人襟懷高曠,筆情縱恣,有拙規矩於方圓,鄙精研於彩繪之妙。大風絕無師承,全憑己意,擺脫塵鞅,另開蹊徑,有翰墨中散仙之目。青主骨格權奇,丘壑磊落,胸中自有浩蕩之思,腕下乃發奇逸之趣。無可大師純用禿筆,意興所到,不求甚似,細鉤皴,免渲染,而生趣天然,稱白描高手。石濟筆墨蒼莽高古,境界夭矯奇辟,處處有引人入勝之妙。石濤筆意奇恣,排縱橫,以奔放勝,王太常極推許之,謂大江之南,無出石師右者雲。之數家者,雖各樹一幟,成名千古,然在當時,皆有曲高和寡之嘆,其風靡一世,名家蔚起,厥惟婁東、虞山二派稱盛焉。衍婁東派者,華錕、金永熙、唐岱、王敬銘、黃鼎、趙曉、溫儀、曹培源、李為憲、吳應枚、吳振武、王昱、釋覆平等皆是。惟唐岱、黃鼎最有名於康、雍間。靜岩用筆沉著,布置深穩,神似司農;骨格軟甜,是其微疵。尊古蒼勁秀逸,神趣橫生。至若東庄、紀堂、丹思,雖亦皆為司農入室弟子,但過為師法所拘,未能擺脫。虞山派之健者,則如楊晉、胡節、徐溶、李世倬、釋上睿等,皆極著名:子鶴秀勁工緻;竹君超逸靈妙;杉亭蕭疏簡冷;齋蒼潤勁逸;目存深隱沖和;諸家神趣,各有特長;要皆能追踵耕煙,為康、雍間名家。其時並非兩派之嫡系,而其筆墨有相似者,則若王世琛之腴潤,湯右曾之灑落,柳靖之松秀,盛丹之淡遠,其著者也。惟自四王繼陳、董而享赫然之盛名,其所持論,又極推重陳、董而及乎元季四家。好繪事者爭相摹仿,遂以各立門戶,多為師法所囿,以枯筆干墨淡皴輕染為尚,而成習氣。張庚浦山,亦當時名家也,其著論有曰:「唐、宋人畫山水,多用濕筆,故稱水暈墨暈;迨元季四家,始用干筆,至明而董其昌合倪、黃兩家之法,純用枯筆干墨;雖然此不過晚年偶然為之而已,今人便之,遂以為藝林之絕品而爭趨之,骨幹雖若老逸,而於氣韻生動之法,則遠失之矣。」觀此,則康、雍間之畫風,可以知其概矣。即白雍正而乾隆,其畫風亦復如是。方士庶結構嚴密,張鵬清和疏爽。張宗蒼沉著蔥蔚,少嫌筆墨細碎。錢維城丘壑幽深,樹石靈秀。方熏筆意秀挺,設色沖淡。董邦達神韻悠靜,當時頗享盛名,與高翔、高鳳翰、李世倬、張鵬、李師中、王延格、陳嘉樂、張士英、柴慎並號為畫中十哲,皆為婁東嫡系。而蓬心太守王宸,專用干筆皴擦,中年所作,極潤澤蒼秀,世推為小四王之首;惟晚年枯而且脫,則亦受時習太深之故歟。至於干、嘉之際,以山水享盛名者,則如黃小松易之冷逸,奚鐵生岡之松秀,錢松壺杜之靜媚,張船山問陶之超逸,王椒畦學浩之沈鬱蒼勁,黃原均之蒼楚精潤,之數家,或上追倪、沈、黃、董,或近法婁東、虞山,論其氣味,雖不及雍、干間諸家之厚;要皆為南宗之卓卓者。丹徒張寶眨剿ξ摹⑸潁斗ㄋ巍⒃實鞴乓藎胸襟奇俊,一時學者爭法之,時稱鎮江派。道、咸之間,而屠倬、趙之琛、湯貽汾、戴熙諸家繼起。琴塢規模董、米,墨氣濃厚,有瀟洒出塵之致。次閑師法痴、迂,得蕭疏幽淡之趣。雨生思致疏秀,墨氣淡雅,惟境界稍嫌細碎。醇士筆意師法耕煙,極有功力,臨古之作,形神俱得,雖限於天資,落墨稍板,無靈警渾脫之致,而一種靜雅之趣,即寓其間,實為清人最善學耕煙者也。而胡公壽、費以耕、張之萬、周寶彝、鍾瞿仙、陶溶、居廉、戴有恆、王禮、葉滋純、倪文蔚、程門、馮世定等,皆有名道、咸間。若蔣秋錦之金碧山水,尤為時所僅見。顧大昌畫,純用古法,取境極高,一洗時下膚淺之習,亦其矯矯者。同、光之間,名家有吳伯滔滔、吳秋農祥、蒲作英華等。伯滔沈鬱蒼秀,有時失之獷;秋農挺健老當,有時失之甜;作英狂筆草草,得八大、清湘之氣。大概清代自康、雍以來,要皆傳統婁東、虞山,或其氣味與四王相近。其宗法八大、清湘而追踵青藤、白陽者,雖亦有之,但未能為時風尚;及乎清季,八大、清湘,學者稍稍見之,顧未有能特出者。  (見圖)  人物——清代人物畫,未見盛行。蓋自文人畫標號以來,對於人物畫遂少過問;即間有一、二畫工,於此稍有專詣,亦不能抗時號召,人物遂由元而明而清其勢漸衰。我國人物畫素以道釋為中心;至元頓衰,入清,畫者尤寥寥。其稍著者,不過數人:仁和金壽門農,寫佛像,布置花木,奇柯異葉,設色尤異;張得天照亦嘗作大士像;王錫疇善大幅神像,膽力雄壯,有武洞清、童仁之風,每逢朔望,繪大士寶相施送立願。李泰曾繪七寶瓔珞金粟如來妙相;姚羽京宋能於瓜子上畫十八羅漢,時稱絕藝。又有楊芝者,筆力雄健縱恣,愈大愈妙,嘗自謂安得三十丈大壁,磨墨一缸,以田家滌場大帚蘸之,乘快馬以埽數筆,庶幾手臂方舒,而心胸以暢雲。所畫有天竺寺壁觀音自在像,惜已毀於火。羅兩峰聘所畫人物佛像,奇而不詭於正,可稱高流逸筆。他如黃應諶、鄭琪、徐人龍、丁元公、釋弘瑜、呂律等,皆善人物仙佛鬼神,顧升、董旭善大幅人物,閔貞、方勛善寫意人物佛像,而陸靖之水墨仙佛,尤有別緻。釋道人物畫,既如上述;史實風俗之人物畫則較盛。此類人物畫,明清之際,以陳洪綬為最有名。所作人物,軀幹偉岸,衣紋清圓而細勁,兼李龍眠、趙子昂之妙。自後如顧見龍、蕭雲從、文點,皆兼長人物;而禹之鼎之人物故實,略師藍氏,復出入宋、元,自成一家。老蓮之子小蓮,人物得父傳,亦迥別尋常。郎世寧人物,亦頗秀雅,樓台人物,近如實父,康熙時馳名江淮間。張密之寫意人物,不讓元人之妙;劉度之樓台人物,足繼實父之後;亦時名家。雍正時有陳善、曹世勛、裘尊生以人物著,吳元實兼工美人,杜元枝專工工細人物,直內廷,曾繪十八學士登瀛州圖,極受睿賞。余集工士女,有「余美人」之目。張ā⑸瞎周、楊方熾、翁陵、朱一、宗裕昆等或兼長,或獨擅,要皆乾隆時名手。至若徐世綱之縱逸,沈衡山之老健,頗如老蓮;徐時顯之鮮麗,沈鳳之雅秀,則似十洲;馮耀之善小幅美人,徐繼稚之善大幅美人,陳鵠之設色人物,芳瀚之白描人物,皆有名干、嘉間。王倫、柳遇、周啊⒅;礎⒒恪⒈檄省⑽餷蟆墒啦等,則皆嘉、道間之名手;其中尤以華胥、柳遇、吳求為最。華氏筆墨雅秀,妍麗中猶存古意,水墨工細之作,直參龍眠之座。柳、吳二氏,皆宗法十洲,柳精密生動,如樹石欄廊以及幽花細草玩物器具,布置各得其宜。吳思致雋異,筆墨工麗,每一稿成,舉國仿效。至楊芝茂法小李將軍,陸謙法李龍眠,亦皆當時之卓卓者。道、咸間之名手,則有改琦、費丹旭二氏,皆長於仕女。七薌落墨潔凈,設色妍雅,曉樓則香艷中饒妍雅,布置一木一石,亦得一種瀟洒之致。而翁雒之生動,諸斤之超脫,王鼎標之古雅,亦頗有名。其後任熊衣褶如銀鉤鐵畫,直入陳章侯之室,而能獨開生面。任頤落筆如風掩雨過,奇鑿古媚,尤為難能。是皆享盛名於同、光間者也。大概清代之史實風俗人物及士女畫,可分二派:高古樸偉者,多以陳老蓮為宗,而法李龍眠者亦屬之。精密工麗者,多以仇十洲為宗,而法小李將軍者亦屬之。以時期論:則國初順、康之世,陳派之畫風最盛;干、嘉而後,則仇派之畫風浸熾;同、光之世,則復多去仇而學陳,如山陰任氏,即其一例也。寫真,亦為人物畫之一種。清代人之寫真,進步特殊。禹之鼎、張漣雖非同派,皆康熙時名手。蓋尚吉秀媚古雅,南垣松秀幽靜也。同時顧見龍亦頗有名;但其筆墨雖極精細,純乎畫工作氣,未能有頰上添毫之妙。沈行、濮璜、鮑嘉、俞培、王禧諸人,皆其流亞也。他如卞久、王簡、李岸、劉九德、夏杲、丁皋、戴蒼、陸燦、郎世寧等,亦皆一時之選。又有感被歐化,繼曾波臣之後,而別成一家者,則祗候內廷之焦秉貞,其最著者也。焦氏習西洋畫法,寫照尤見生動,嘗奉詔寫御容,及耕織圖四十六幅,稱旨,旋鏤板印賜臣工。故名聞遠近,就學者多,而以冷枚為最著;崔釒彗亦得其法。同時有莽鵠立者,亦本西洋法,曾繪聖祖御容,純以渲染皴擦而成;得其傳者,弟子也。蓋自義大利人利瑪竇於明萬曆間東來傳教,作聖母像,眉目衣紋,如明鏡涵影,神態欲活,嘗謂「中國畫僅有陽面,吾法兼有陰陽,陽面明,陰面暗,染陰面而黑,則陽面蓋明」雲。此西法寫照之嚆矢也,曾波臣首用其法,煥然一新;然大為好古派所排斥,詆之為俗工。及入清,康熙、乾隆之際,國運極隆,交通日辟,於是洋畫輸入日多,焦氏之徒,益憲章之,其勢遂不可復抑。乾隆敕選之西清觀譜圖,已全為純粹之洋風矣。自是而後,我國寫真者,遂分三派:有白描者,純為古法;有兼用描寫渲染者,仍為不失古法;有渲染皴擦,必分凹凸者,則純為西法也。三派之中,白描者少;餘二者則並盛。孟永光、謝彬、徐璋皆傳法曾氏,為雍、干間名手。徐氏尤為有名,以生紙寫真,實自徐氏始也。他如祝新、畢、楊晉、朱承錫,亦兼長寫真。嘉、道之間,則有郭士雲、周笠、戴梓、吳賓、陳維邦等,要皆善於古法寫真有名者也。華冠寫照以白描,近李龍眠;周杲寫照用渲染,似曾波臣;薛昆寫照,秀氣鍾於五指,亦一時名手也。咸、同以還,以西法寫真者益多;但皆以此為專藝,時人皆以俗工目之。用古法寫真者,要皆善人物諸名家所兼擅,絕無專家之可言。其後攝影之法行,而寫真者,更有所謂照影放大之畫法,焦氏之畫派,亦遂漸衰;而古法寫真,則僅於圖卷中或見之,益覺其名貴矣。  花鳥草蟲(包括梅蘭竹菊。)在清代圖畫中,花鳥草蟲,實為最盛;不獨承前代之遺風,且能自立新意。順、康間,惲壽平崛起以寫生稱大家。其法斟酌古今,以北宗徐崇嗣為歸,一洗時習,獨開生面,為寫生正派;學者甚多,相號為常州派。髡殘、道濟所寫,孤高奇逸,縱橫排,不類南田,而亦卓然為後世法。項氏聖謨,雖以收藏鑒賞名,但筆意雅秀,尤能領取元人氣韻,兼寫花草松竹,簡當不支,亦為當時名手。明季寫梅,諸家多法王元章,略無變通;及清金俊明出,獨斟酌於花光、補之之間,別成雅構,疏花細蕊,豐致翩翩,名重當世。至若王武,位置安穩,賦色明麗,其功力之深,亦頗負時譽,當時學者多師法之。但所作花卉翎毛,殊乏清趣生動之韻,蓋以人功勝天分也。其後許儀、陳舒,亦皆有名。許氏花草蟲魚鳥獸種種精妙,賦色獨取法宋人,窮極工麗,又能生動。陳氏花鳥草蟲獨得青藤、白陽遺意,所嫌筆墨太光,無奇逸之趣。康、雍之際,卓然可稱為大家者,則有蔣廷錫、鄒一桂。蔣氏逸筆寫生,極有南田餘韻,時名太重,贗本甚多,其妍麗工緻者,多系其門徒之代作。鄒氏設色明凈,重粉淡彩,調用適當,亦南田後僅見之名手也。其餘如張雍敬、曹之植、遲、胡毓奇等,皆宗黃筌;孫克宏、孫大、虞沅、張若靄等,皆宗周之冕;沈銓亦宗周氏,獨得宋元遺意;蔣深、顧卓、李因等,則祖述白陽。大概清代花鳥畫,斷至雍正以前,多守古法,乾隆以還,則漸多變態。且雍正以前,山水與花鳥畫可謂並盛,乾隆以還,則花鳥畫之盛幾欲掩山水而上之。其時享名最重者,則有所謂揚州八怪,(八怪各說不同,普通則謂為杭州金農,揚州羅聘,興化鄭ㄆ,江西閔貞,休寧汪士慎,膠州高鳳翰,閩人黃慎,興化李單。)八怪不盡隸笈揚州,皆以湖海野逸畸零之士,遊藝維揚者也。其中金、羅、閔、黃擅長人物;汪、高兼擅山水;而鄭ㄆ、李單則以竹石花卉,標新立異,機趣天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其或自放太過者,則亦不免粗獷之譏,然時人多師法之,大有轉移清代畫風之勢。他如蔣溥之清逸靈秀,姜恭壽之瀟洒簡凈,康濤之潔凈流麗,戴大有之雅淡,邊壽民之古逸,潘恭壽之韻致,張ㄖ躍ⅲ徽諾錳煺招疵罰溲判悖煌樹鈺寫梅,頗見蒼古;錢坤一載寫蘭石,最為超脫;張船山問陶寫生,亦思致瀟洒,機趣翩然;皆各擅其長,有名干、嘉間。而華秋岳其畫縱逸駘宕,粉碎虛空,種種神趣,無不領取毫端,獨開生面,足與南田並駕。其影響於清代中葉以後之花鳥畫甚大。蓋清代花鳥畫,至新羅而窮其變也。張賜寧花卉,魄力沈雄,設色古雅,有時不免粗豪。方熏筆墨秀挺,設色沖淡。奚岡筆墨超逸,蘭竹尤妙。劉錫嘏寫墨梅老筆紛披,頗極古樸。潘奕雋寫梅蘭水仙,信手揮灑,亦頗有生趣。馮敏昌善寫松石蘭竹,松針松秀而饒古韻,竹石簡淡而見勁逸,雖非專門,深得三昧。洪範、孫銓、朱鶴年、馬履泰等,皆有名干、嘉間。錢杜本以山水名,其逸筆花卉,娟秀生動,與其從兄東皆得南田法。桂馥邃於金石考據之學,晚年寫生,別饒古韻。孫均擅長花卉,隨意點錯,皆得青藤、白陽神髓。湯貽汾點染花卉,簡淡超脫,筆無滯機。改琦擅長仕女,所繪蘭竹,筆情超逸,不染點塵,世以之比新羅,皆有名於嘉、道間。他如尤蔭之寫竹,得文、蘇法,蔣和之寫花卉,得白陽意。汪恭、姜漁、司馬鍾皆以寫生生動,頡頑於時。顧蒓寫蘭花,蒼秀渾脫,頗極自然。姚元之花卉果品,均不襲前人窠臼,別具機杼,妙在不經意處,尤得生趣。戴公望畫摹南田,花卉蘭竹,偶一點筆,靡不超雋。釋達受點染花卉,簡淡超脫,古趣盎然,蓋深得青藤遺意者。張祥河花卉寫意,亦力追青藤、白陽,筆頗健舉。趙之琛筆意瀟洒,點色淡雅,格超韻逸,大有新羅趣。廖雲槎、周笠、楊燦花卉賦色研雅,得南田神趣,亦皆嘉、道名手也。道、咸之際,則有翁雒、諸斤,而沈榮寫生賦色艷冶,尤喜摹姚黃魏紫,時有牡丹之目。蔣予檢擅長墨蘭,神趣橫溢,純乎士氣,皆其有名者也。咸、同之際,則有沈振銘寫生得包山、白陽筆意,沈焯寫生清超雋逸,直入新羅之室。陶淇寫生,姿致妍雅,用筆柔和超逸,得南田、新羅神趣。綜論清畫,以花卉為盛;而花卉尤以干、嘉之世為盛。南田以徐氏秀逸之體,樹范於國初,為清花鳥畫正宗,學者風靡。同時王忘庵亦為世宗匠,惟其畫究不若南田,勢亦較衰。後李單、鄭ㄆ、高鳳翰等,崛起於乾隆間,以青藤、白陽一派所謂兼工帶寫者,更肆奇逸,一變花鳥畫風,足與南田抗衡,學忘庵者,因而益少。及華出,則又斂為秀媚,鳴盛一時,於是學者不宗南田而追踵徐派,即宗復堂而規範青藤、白陽,或取師新羅,而忘庵幾成廢格矣。蓋自清初而至咸同間,花卉畫流傳之情形,有如是者。時鉤勒一派漸成絕響,光緒初年,有任熏、任熊兄弟,專以鉤勒見長,可謂能出新意,復古法矣。然自此二人之外,又無其人。其以縱逸雋雅見趣者,則有吳讓之、趙之謙、任頤等。而趙之謙、任頤尤有功力。其畫宏肆奇崛,而內蘊秀麗,要合白陽、新羅為一家,而參以八大、石濤之意者,一時學者多宗之。至是,不但鉤勒派無人過問,即如赫赫之南田一派,亦少有習者,有之惟少數閨閣中人耳。風氣所趨,而吳俊卿大令遂為清末宗匠。吳精篆刻,其畫師友叔、伯年,追踵青藤、白陽,而以篆籀之筆寫之,故所作多雄健古茂,盎然有金石氣,學者甚眾,風靡一時。  自明季釋逸然、隱元避亂渡日,與日本畫界以極大影響,至清如釋大鵬、圓基以善寫墨竹,陳賢、范道生以善畫佛像,皆有日本畫史上之位置。蓋日人之所謂南宗畫派,尤亟稱大鵬師等也。至雍正間,尹孚九、沈銓往,而日本之寫生畫及文人畫,又特盛行。吳興沈銓於享保十六年偕其弟子鄭培始至日本之長崎,號稱畫伯之圖山應舉,極推重之,謂為舶來畫家第一。一時學者甚多,熊斐氏為最著。如鶴亭以南蘋畫傳諸京畿,龜玉以南蘋畫傳至江戶,亦皆有名。南蘋寫生畫,遂傳播於日本諸府。清畫家先後渡日者,自南蘋寫生一派外,所謂文人畫派之尹孚九,日本亦極奉行之。尹吳興人,享保二年,始至長崎,畫法超逸,彼邦擬之為池大雅。而苕溪人黃闌及張昆、費晴湖等,相繼渡日,皆受歡迎,與尹氏號為舶來清人四大家。自是日本南宗畫派盛行,其享盛名之畫家,以得中國畫法深淺為高下,如蕭尺木《畫譜》等,當時竟視為畫苑秘籍。干、嘉以還,中國內地繪畫極盛,畫家渡日無赫赫者,降及清季,吳俊卿畫極為日人所歡迎,甚有商賈至上海,專收吳畫贗本,歸以博利者。  第四十二節 畫跡  清代內府收藏名畫甚富,今於《內務部古物陳列所書畫目錄》可以見之。仕宦縉紳之家,收藏富有者,亦時有所聞。周亮工、高士奇、孫承澤、吳麒、周在俊、陸剛夫、迮朗、彭蘊燦、卞永譽、蔣元龍、宋犖、陸紹曾、梁同書、阮元、梁章巨、李玉、端方、龐元濟等,皆有著錄,其中清人畫跡,雖亦記之,但不過百中之十,千中之百,其畫跡究有若干,實無從統計;惟所錄者,既經鑒藏家之推許,則十以觀百、百以觀千,或亦可見其概也。茲摘錄之如後:  陳洪綬畫,淵雅靜穆,渾有太古之風。葛洪移家圖、百蝶長卷、壽者仙人大幀、夏景人物立軸,皆其名作,而夏景人物尤工妙:絹本青綠,高樹輪,枝幹皆殊形異狀,以淡青綠點葉,渲染三層,然後加以濃墨,深淺分明,沈鬱蒼古,閱之動魄驚心;工筆寫人,衣冠岸偉,胎息六朝,石山荷花插瓶,瓷罌注酒,展書引滿,諸人眉宇間,亦覺醺醺。  王時敏畫,於痴翁稱出藍妙手,畫苑領袖。其擬李古關山雪霽圖、仿李法重色沒骨山水立幀、仿河陽樹色平遠圖卷、溪山勝趣圖卷、仿子久山水軸、端午景圖等,皆為傑作。仿子久山水軸,系絹本大幀,青綠,氣韻神逸,意境精深。左方遙岑染黛,右方碧凌空,樹點石坪,間用濕筆。其用筆落墨,所謂嫩處如金,秀處如鐵,卓然神品。煙客山水,青綠固不多作,殊可寶貴;而其花卉,尤為珍異。端午景圖,系紙本墨筆,榴花、紫蘇、{艹諼}花、杜鵑花、菖蒲、艾葉共六種,博大沈雄,似乎白陽、青藤,亦尚遜其魄力。  王鑒畫多仿古,如天香書屋圖,純仿巨師,皴染工細,清氣盎然。仿巨然山水立幀,運筆出鋒,點墨皆凸。仿雲林山水立幀,極其綿密。設色仿黃鶴山樵紙本山水,真斬截之作,仿趙大年絹本春景楊柳圖,婀娜中含剛健。仿洪穀子設色紙本大卷,疏密奇正,純以篆法寫輪廓,尤其別緻。又設色仿范華原紙本大幀,墨筆仿子久秋林山色圖直幀,仿董源秋山圖長幀等;雖皆仿古,仍能自出機杼,卓然價重藝林。  王熔鑄南北宗法,獨開門戶,其畫中點綴人物器皿,及一切雜作,均能繪影繪神,諸家莫能及焉。其畫跡流傳甚多:如南巡聖典圖、萬壽聖典圖、設色萬里長江圖卷、仿李營丘墨筆山水大卷、墨筆天游生山居圖、墨筆關山老木圖、(紙本寬幀)仿盧浩然高山草堂圖、(紙本大橫幀)仿許道寧絹本長卷、仿荊浩青綠春山行旅圖、(紙本大幀)晚望圖卷、結茅圖卷、仿巨然夏山圖、(絹本立軸)仿松雪道人山水軸、(設色絹本)戲作梅華庵主山水軸、(紙本墨筆)羅浮山樵圖軸,(紙本墨筆)皆極著名。而北山圖卷,紙本三接、設色。此卷畫法,發端林巒,迤邐而進,黛螺聳峙,松繞寺門,雲氣沈山,亭尖半露;寺後群峰削立,忽斷忽連;再進山高雲厚,抱琴策蹇者在,一徑杳靄間,眾綠陰森,又睹琳宮梵宇,較前寺規模式廓,門外老僧攜徒而返;溪迴路曲,上有茅亭,雲影山光,到此小為結束。過此,則水竹村居,杖笠樵話,酒帘屋角,犁犢田間,別浦潮通,客檣林立,啟戶而松篁拂檻,羨魚而釣絲在舟;或過橋以尋幽,或入山以觀瀑,樓台夾谷,佳勝莫名。入後晴嵐復翠,妙境天開,楊柳漁庄,又是趙大年清麗畫景。江上尖峰重迭,江面風馳如飛,瀏覽悠然不盡,此實石谷晚年極精之作品也。太行山色卷,絹本,設色,命意構局,純法荊、關。設色之精,體物之細,十水五石,螺黛俱融;萬點千皴,牛毛可析。論其筆力,能入木三分,領其虛神,實離紙一寸。陳伯恭跋雲,此卷為耕煙三十八歲所作,正業二王學集大成之時,非後來筆墨所能幾及云云。普安縣圖軸,紙本,淡著色。圖中有城郭,有樓台,有水榭驛亭,有旅店市集,騎者、坐者、立者、對談者、對酌者,統計三十九人,而層次井然,位置閑適,甚至行李之雜述,鞍馬之勞頓,操作之瑣屑,莫不描摹盡致,一一傳神。余如仿子久秋山圖、江山無盡圖、雙松圖,皆其傑作。又如大幅山水冊,紙本二冊,計二十開,乃耕煙翁暮年巨制,每開畫法畫景,李竹朋《書畫鑒影》著錄極詳。又臨丹丘、雲西合作長卷,亦石谷晚年極脫化之筆。  王原祁畫氣味深醇,有仿一峰老人夏山圖、桃溪仙館圖軸、西山暖翠圖、城南山水軸、仿梅道人山水軸、無高尚書雲山軸,皆其名作。城南山水軸,紙本墨筆。此軸一峰崛起,眾峰平列,迭層岩,迤邐而下,岑樓瀑布,水榭林亭,但見雲煙靄蔚。最奇者山左絕谷,上有危梁,松下石坪,儼成村落,想其佳趣,可見城南賞花竟日揮毫之樂。仿梅道人山水軸,紙本,墨筆,胎息深厚,筆墨交融,山石雲林。團成一片,其中分寫樓觀橋樑,靡不意高格老,駘宕縱橫。無高尚書雲山軸,紙本,墨筆,筆意靈活,不僅以皴點見長。主山中蟠,氣極磅礴,輔山屏列,爭露頭角,高樹強半入雲,危崖可以觀瀑。右方石坪開處,廬舍翼如,一度溪橋,便爾煙波無際。布置用筆,皆臻妙境,是為西廬家法正宗。又有景劍泉曾經藏之墨筆山水兩卷,名為婁東雙璧,曾笙巢曾藏之。淺絳仿大痴山水大幀,吳子復曾藏之,仿洪穀子墨筆山水大幀,陳詩庭經藏之,仿房山青綠大幀,周荇農經藏之,仿巨師萬山雲起圖大幀等,亦其精到之作。  惲壽平雅擅三絕,其畫筆之妙,或比之天仙化人,不食人間煙火。畫有墨筆水竹幽居圖卷、墨筆松風圖立幀,仿雲林筠石樗散圖卷,蕭疏淡遠,清氣沁人。又設色桃花山鳥紙本立幀,飄逸欲仙,見者魂消。墨筆三秋圖、仿松雪秋山深趣圖立幀、設色風林雲岑圖紙本大幀、設色罌粟花絹本大幀、臨梅花庵主雙清圖紙本直幀、臨一峰天池石壁圖等,無不溫雅絕俗。而國香春霽軸,絹本設色,系擬北宋徐崇嗣法,凡沒骨牡丹淡紅者三:一含苞半開,不勝綽約;二重台側媚,未露花須,紫者紅者,兩枝均系正面,敷華極國色酣酒,天香染衣之態;寫葉亦分向背,深淺合法,無一浪使筆鋒。耕煙散人謂其擬議神明,推為近世無敵,允哉。又無北苑溪山無盡軸,絹本墨筆,微著色。此軸蓉峰中立,苔點渾圓,層迭如萼附跗銜,皴勒則波回浪蹙。琳宮半露,松翠低于飛甍,瀑布空懸,濤聲韻於天籟;略彳勻欹而可渡,坡陀轉而平鋪。隔澗數椽,居然對宇,倚山一笠,堪以名亭。招隱認吾廬有竹,桐先舒葉葉之陰,立談真其臭如蘭,柳亦寫依依之態,蓋亦南田之奇作也。  吳歷高懷絕俗,不肯一筆寄人籬下,其出色之作,能深得子畏神髓,不襲其北宗面目,尤為諸家所莫及。其畫如設色秋林生月圖立幀、設色秋寺晚鍾圖紙本卷、又青山綠水紙本大幀、仿張僧繇翠嶂瑤林圖紙本大幀、設色金焦圖紙本大幀、松溪書閣圖、耘業山房圖、設色秋江泛望圖、仿松雪設色仙居圖、仿江貫道絕壑飛流圖紙本大幀、溪山雨後軸紙本墨筆等,皆為世所寶愛。而溪山雨後,皴法細密,意境清妍,雖擬痴翁,卻非淺絳蒼老一派。山從側起,由樹點迭石積累而成,復以煙雲布漫之,便覺靈氣滿紙;以下峰巒重複,向背分明,松翠沿岡,益增岑蔚;遠者村居無數,橫聳山巔;近者寺字巍然,塔標樹梢;左則漁舟刺水,明鏡虛涵;右則板屋跨溪,伊人宛在。磴道百折,絕谷千尋,大開軒牖,結茅在清泉亂石之間;小立盤陀,倚亭玩嘉卉野芳之趣。觀此,可以想見其概。  髡殘品行筆墨,俱高出人一頭。其畫跡流傳不多,煙溪漁艇圖軸,紙本巨幅,秋林煙靄圖軸,紙本中幅,在山畫山軸,墨筆紙本等,皆其名作。而在山畫山圖,純寫秋山,入手峰巒稠迭,松檜迷離,飛瀑下瀉成溪,右有高樓,籬編竹外,緣坡而左,茅亭一角,矮屋數間,頗具清疏之狀;過澗則鱗鱗碧瓦,簾卷青山,一僮荷還槔矗士高蹤,又在丹楓黃葉清泉白石間矣。其筆蒼渾幽深,令人尋繹不盡。又如甌缽羅室經藏之設色山水長幀,長丈余,寬盈尺,老筆槎桿,氣韻雄秀,亦奇作也。  道濟功力極深,當時江南無出其右者。如設色張僧繇訪友圖長幀,長丈許,寬僅九寸,樹色山光,青紫絢爛,而筆極奇矯,風神灑落,真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又故城河圖軸,紙本設色,此軸粗筆寫山水,細筆寫船纜人物,灣前帆影迷離,岸上人家錯落,色愈蒼而愈古,氣彌逸而彌神,非胸中有數千捲軸,眼有數萬雲山,那能辦此。又有百美圖,紙本,人高兩尺余,尤為奇作。(現藏上海程氏,價值二萬金雲。)  禹之鼎畫以傳神為上,山水隨意酬應而已。其畫如燕居課兒圖卷,此卷為陳午亭相國燕居課兒作,絹本青綠,工筆寫真。春夢圖立幀,思艷態濃,高唐咫尺,又洗竹圖卷、城南主客話舊卷、雲林同調圖等,皆其傑作。  梅清畫境極幽僻,筆極松秀,如黃山圖冊,筆意逋峭幽澹,純法元人。其工細處,不減朱澤民;著色則似趙文敏。偶一展讀,覺三十六峰如在左右,真所謂淵公之畫,神妙欲到毫顛矣。此外宣城廿四景大畫冊,亦為平生精到之作。  黃鼎畫蒼勁秀逸,頗近麓台,嘗客宋漫堂第,故梁、宋間遺迹獨多。其仿巨師墨筆萬壑松風圖大幀,氣勢雄遠,墨暈蒼秀。陽湖晚歸圖,合山樵、大痴、倪迂、米南宮法為一家,亦奇作也。千岩萬壑卷,絹本,四接,設色,並見李竹朋《書畫鑒影》、陳夔麟《寶迂閣書畫錄》。畫法入手白雲一抹,碧山對排,山勢蜿蜒,忽現正面,茆屋高下,聚而成村;村右層巒湧出,峻極於天,遠樹補空,卓如斧削;山下支木為徑,迤邐出山,溪影嵐光,一碧無際。一人倚檻,亭下一人攜杖;橋頭楊柳有情,依依自適。再進,峰巒又起,遠近人家,各有山居之樂。而峰腰回處,好竹連岡,柴門半開,異書陳案,松柏清晝,芭蕉綠天。琅既盡,溪澗瀠洄,兩山環抱如雲,中有飛瀑千尺,樹影如墨,秋葉將黃。石橋以西,則又水村漁舍,浦暗沙明,遙岑送青,別饒幽趣。後段一片平岡,萬松綉嶺。山形低若虎伏,高或獅蹲;精藍出於翠微,浮屠上干白日。全幅整散疏密,布置神妙,相對如入其境。凡尊古精意之作,往往如是,曾見獨往老人黃鼎款絹本立軸,墨筆,淡設色,山水曲折幽僻,亦其名品。  楊晉兼工人物寫真,花草悉妙。尤長畫牛,其春郊散牧圖卷,心爾上人經藏,極有名。山水如設色西湖煙雨圖大幀、仿巨師龍湫秋色大幀,張子和藏有江南春卷、關山行旅圖大幀等,亦皆名作。  蔣廷錫逸筆寫生,極有韻致。其仿元人花卉軸,絹本,工筆設色,竹翠三竿,花紅一丈,雞冠綻露,蟬翼鳴枝;兼以石瘦苔青,坡平草綠,蜂弋艷去,蝶逐香來,秋華萃於毫端,活色生於腕下;有元人靜逸之趣,兼宋人鉤寫之精。若謂南沙無工筆寫生,直痴人說夢耳。他如潘星齋經藏之梧桐竹石大幀,以青綠赭石點苔,俊逸古雅,曾笙巢經藏之淡著色修竹遠山圖卷,亦能頡頏南田。  郎世寧擅長人物,馬犬神駿。其駿馬圖軸,紙本設色,畫松石支離奇崛,色古光堅,頗似張君度。馬則驪而兼白,骨壯神奇,迥立生風,意匠慘淡;此系內庭進奉之作,故極佳妙。又五貓相戲大幀,落花滿地,嫩草圓石,神趣宛真;所寫貓,蓋西種也,亦其精意之作。  金農畫筆墨奇古,畫佛擅長。其秋夜禮佛圖大幀,花木皆不識名,真得漢、魏風骨。蕉林清暑軸,絹本墨筆,白描芭蕉九本,佐以竹石;平澹趣高,純乎士氣,皆其精品。  華擅三絕之勝,僑居杭州,後客維揚最久。購其遺迹者,得於維揚居多。其畫如明妃圖軸,紙本墨筆,寫明妃丰容盛,儀態萬方,頷怨含顰,都在清揚一角。雖尚未上馬,而圉人執,侍女琵琶,佇立屏營,亦有凄涼行色。不必明寫黃沙衰草,已覺頷恨無窮矣。秋岳白描人物,師龍眠。此圖則衣紋佩帶,兼以寫意出之,遂使工細之中,益添生動之致,神品也。而皂蔭方尚書經藏之絹本花鳥蟲魚大卷,長約四丈,高約四尺,領異標新,窮神盡變,凡畫二年始成雲。又秋思士女長幀、仿李古煙崖蘆渚圖寬幀、安樂長春圖,皆有名。  李單畫隨意布置,另有別趣,如設色つ木凌霄大幀、蟾蜍淑氣花立幀、墨筆石榴萱草大幀、設色桃花睡鳥立幀、設色松藤芝蘭長幀、百年和合圖、設色雙鉤花木竹石大幀、荷鷺立幀、古柏蒼藤立幅,皆極有名。  董邦達畫神韻悠然,足稱畫禪後勁,設色梅花書屋圖大幀、雲山風樹橫軸等,皆其傑作。而峨嵋積雪卷尤奇,紙本,微著色,雪山右起,峰巒皆白,氣象沈雄。行旅由左而右,暖帽策蹇,從者載塗;山腰茅店數家,肅客門外。折而之右,棧道層迭,跨谷凌虛,百丈銀泉,直流到地,懸崖紅樹,尚未全凋。再進重關當險,一徑如梯,無數亭台,現於關上。登峰造極,則瓊樓玉宇,真高處不勝寒矣。其人物駝馬,下筆如鑄,神如耕煙。  方士庶畫功力深邃,臨古者多,其湖村清夏軸,絹本青綠,近山聳翠,遠岫浮青,一片樹影,白雲中斷,湖ヂ籬合,時見牛羊;楊柳圍而成村,林花開而如雪,香爐茗盞,陋室堪銘,絮語風軒,漁歸可友,煙波浩淼,可放罾網,布置幽閑,用筆超妙,洵為環山奇蹟。  張棧帽彼穩酥睿瀋梟滯≡朵就季恚牡裊齲致無際。仿青山白雲圖直幀,筆墨松秀;耐人尋味。蒼松翠竹大幀,則雄健秀挺,令人觀之爽然。仿盛子昭設色山居清夏圖大幀、江關懷人圖寬幀,皆精雅絕俗,而海西聽雨直幀,滿紙淋漓,濃處如鐵,淡處如月,可謂極幽秀之致。  奚岡畫筆超逸,生氣遠出,其設色仿惠崇采菱圖、仿江貫道山水大幅,皆其平生得意之作。  羅聘筆情古逸,人物多奇姿,有鬼趣圖傳世,極為名流稱賞。他如設色秋夜禮佛圖立幀、竹林達摩濯足圖大幀,皆極莊嚴寶相。又陳葆珊經藏之梅花大幀,以花青赭石烘地,朱標染花,石綠點苔,焦墨皴枝幹,有古奧趣。景劍泉經藏之大畫卷,計長二丈四寸,高一尺四寸,開首畫墨梅一段,次設色山水一段,鍾馗一段,粉黛髑髏一段,洗馬圖一段,楷書冬心畫馬題跋一段,墨酴竺乙歡危竹一段,赭石一段,雙鉤蘭花一段,設色垂釣圖一段,墨菊花一段,蓋其興到之作,亦兩峰集大成之品,真奇絕也。其設色竹深荷凈圖、設色豆棚閑話圖,筆墨瑣碎,另有幽趣。  戴熙臨古形神俱得,其創稿之作,亦見功力。如西樵品硯圖卷、庾嶺探梅圖卷、西溪圖卷等,皆其得意之作。  費丹旭士女擅絕當時,人多寶之。其得意之作,則有漢苑秋風圖士女大幀、酴竺掖喝ネ肌⑹顆⒅〉取  其餘名家畫跡,就所見而錄之:則黃向堅有尋親山水冊。王武有老樹仙葩軸、設色梅花大卷、仿房山山水立幀等。高簡有雪庵夜話圖軸,設色仿元人梅花書屋圖等。龔賢有江干獨釣圖、仿北苑墨筆山水大幀,皆號靈絕。蕭雲從有墨筆山水長卷,滿紙純用鉤勒,不見墨點,清刻雋妙,全出性靈;又桃花源圖,畫法略似前卷,而其布置則異尋常,桃花兩岸,春山四合,漁舟獨泛煙波間,令人見之意遠。張宏有仿焦粲雪篷圖卷、梧陰清話圖大幀等。查士標有雲山縹緲圖大卷,筆酣墨飽,元氣淋漓。萬壽祺有白描水仙長卷、采芝士女立幀,用筆皆飄飄欲仙。盛丹有天台石壁圖大幀,極陰森之觀。秦儀有設色春柳大幀、江干秋柳小卷、紅橋綠柳立幀,皆極精妙,宜其以秦楊柳名也。徐枋有深山讀易圖紙本大幀、墨筆群仙拱壽圖、花木大幀等。顧見龍有文姬歸漢圖大幀。沈顥有仿倪迂水墨洞天一品圖立幀。李世倬有仿雲林六君子圖立幀、仿邊鸞封公圖大幀、秋林閑話圖大幀、仿趙大年寒鴉圖等。焦秉貞有耕織圖四十六幅,為清代著名之奇作;又士女對弈圖、雙嬰圖等,亦有名。冷枚有東閣觀梅大幀。莽鵠立有校獵圖大卷,人從駝馬,白草荒煙,山色夕陽,情景宛在。鄒一桂有停車坐愛圖立幀,微用青綠,雅秀可愛;又仿思翁擬米虎兒楚山清曉圖卷,皆甚有名。高鳳翰有九如圖巨幀、雪鴉圖直幀、雙鉤牽牛花竹石大幀等。張宗蒼有設色仿山樵仙山樓閣圖長卷,萬壑千岩,縹緲無際;又仿大痴天池石壁圖寬幀,尤精湛可觀。邊壽民有蘆雁小卷,凡長不三尺,寫雁二十一隻,行書七古於首,亦奇作也。戴大有出浴圖大幀,極得富貴風姿。王玖之松顛雲起圖,王愫之仿大痴紅樹秋山圖,皆有異致。鄭ㄆ本長蘭竹,其設色桃樹直幀,筆雅色妍,實其奇作;又水竹橫軸,竹葉濃淡,竹枝疏密,無不揮灑適宜。錢維城有惜陰圖卷,盎然余書卷氣;雲壑飛泉圖,通幅渴筆干皴,皴益厚而墨益潤,氣益靈,是殆師法麓台,而得其神髓者也。方熏有試茶圖卷,畫法在叔明、子畏之間。錢杜本長山水,其梅花軸,宗煮石山農,干屈枝蟠,堅如鐵石,繁花細蕊,滿紙皆香,真能拔出流俗者也。湯貽汾畫甚多,其仿元四家山水卷,紙本水墨,入手仿雲林,繼仿大痴,再進仿叔明,末段仿仲圭,心裁獨出,妙造自然。張廷濟極欣賞之。董誥有設色傳硯圖,吳霽有設色竹深荷凈圖,毛上炱有巨師匡廬清曉圖大卷,皆經名人記錄。余集之日暮倚修竹士女圖立幀,又花落燕飛士女圖立幀,極秀媚,宜其有美人之稱。汪恭有桃花山鳥立幀,康濤有垂釣士女立幀、橫塘夜泛圖士女大幀、五嬰圖立幀等。王學浩之青綠仿大痴晴嵐暖翠圖大卷,吳文征之墨筆鵲華秋色圖卷,皆極壯彩。黃鉞之墨筆紫陽待渡圖、仿石谷鳳阿山房圖大幀,人物特精。汪梅鼎之設色柳溪秋思圖短幀,尤蔭之石銚圖,王樹之五賢高會圖大幀,翟大坤之風雨歸舟圖大幀,姜曛之鴛湖打槳圖士女立幀,黃昌之嵩洛訪碑圖冊二十四葉,張伯祿之百世封侯圖大幀等,人物舟車,雖精粗殊姿,要皆美妙。張問陶有桃樹白猿直幀、墨鉤瘦馬直幀、神仙采芝圖立幀,以詩人之筆,寫野逸之趣,自成絕品。蔡嘉有攜琴訪鶴圖大幀、仿文待詔虎丘千頃雲圖大幀等。改琦有白描壽者相直幀,芝蘭雙玉圖大幀,日長添線圖大幀,其桃花麻姑青鸞白虎大幀,純用金粉,尤為奇妙。顧洛有散花天女圖立幀,又弄璋葉吉圖大幀、梧桐士女直幀,而一種秀雅淡逸之趣,見者神怡。戴本孝之黃山雲海圖卷,以奇逸名。王雲之漢苑秋風圖,以雋麗著。嚴繩孫之仿北苑山水,以雄健勝。張風之石壁觀瀑圖,以蒼老野逸稱。皆名作也。馬元馭之墨菊朱竹翠石圖,古氣磅礴;華鯤之仿山樵泰岳晴雲圖,渾樸沖融,有絕大力量。王昱畫工力極深,黃益如經藏有仿淺絳紙本巨幀,長丈許,寬六尺,蒼厚沈穩,幾亂奉常。又橫塘訪秋圖大卷,用筆新穎,淡著色;柏齡呈瑞圖亦清健不俗。鮑詩之設色天中麗景圖,笪重光之洞天拳石圖,趙曉之設色秋山晴爽圖、墨筆洞壑奔泉圖;王撰之墨筆壺天十二峰圖紙本大幀、仿大痴青綠夏山欲雨圖絹本直幀;金造士之仿王叔明設色山靜秋曉圖大幀,顧之墨筆仿大痴山橋曳杖圖卷,徐方之設色春郊試馬圖卷等,識者皆謂為藝林瑰寶。他如王宸、(臨沈啟南槐雨亭圖,立幀墨筆,瀟湘煙雨圖,長卷等。)潘恭壽、(設色仿戴文進靈谷春雲圖卷,仿錢叔寶松柏同春圖等。)張唐、(墨筆仿富春圖長卷,墨筆仿曹雲西石瀨雙松圖立幀等。)黃均等,(仿耕煙楓林晚棹圖卷,仿倪迂設色春林山影圖軸,仿趙榮祿松陰高士圖軸等。)皆有名跡流傳。司馬鍾有設色花鳥蔬果蟲魚大冊百葉,精神會聚,罕有雷同,亦奇作也。屠倬有仿北苑雲山立幀,程庭鷺有墨筆六橋煙雨圖卷,柳隱有墨筆鳳仙花,任頤有顏魯公寫經圖,張熊有三香圖立幀、仿大痴山水立幀。而王素有寫意秘戲圖,多奇辟生新,情景入理,賞鑒家多樂道之。馬荃之設色花卉長卷,陳書之蛛網落花捲、秋柳飛鳥立幀、五色鳳仙花立幀,楓樹雙鳥荊棘立石小幀,則名媛手跡,筆墨俱香矣。  綜觀清人畫跡,仿古之多,幾佔十之七八,物極必反,宜乎清之季世西畫輸入,大起反古之論,而狂率縱恣,號為寫意者,遂能風起雲湧也。  第四十三節 畫家  清自順、康以迄光、宣,以畫名者綜《熙朝名畫錄》、《畫征錄》、《墨香居畫識》、《墨林今話》、《談藝釒巢錄》等,依時代次第略有系統之記籍而計之,其所以采入者,約四千三百餘家。其中女史門約四百餘家,釋子門約二百餘家,而其未甚著名及著名於一地不及采登者,尚不知更有幾許,可謂盛矣。茲擇其最著而於一代之畫風有關係者,錄其略史如下:  王時敏——字遜之,號煙客,晚號西廬老人,太倉人。相國文肅公錫爵孫,翰林衡子。崇禎初,以蔭仕至太常,故人亦號為王奉常。癖好繪事,於宋、元諸家,無不精研兼擅,尤於痴翁稱出藍妙手。工詩古文辭;尤長八分書,明萬曆二十年壬辰生,康熙十九年庚申卒,年八十九。  王鑒——字圓照,自號湘碧,又號染香庵主,太倉人,州先生孫。以蔭仕至廉州太守,與奉常為子侄行。畫法皴染兼長,其臨摹董、巨,尤為精詣。蓋家藏名跡甚富,不減南面百城,鑒披覽既久,心領神會,所得益深。萬曆戊戌生,康熙丁巳卒,年八十。  王□——字石谷,號耕煙散人,又號清暉老人,常熟人。親受二王——奉常、圓照指受,天分人工,俱臻絕頂,匯合南北兩宗,而自成一家。奉常嘗謂此煙客師也。時人重其畫,號為畫聖雲。卒年八十有六。初,惲格以畫山水自負,見石谷,度不能及,乃改寫生以避之。(按陳祖范撰墓表雲,年八十六,不著卒年,沈歸愚撰墓表雲,生崇禎壬申二月二十一日,卒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十月十三日,年八十六,與墓表同可據,《疑年錄》雲,年八十九,於崇禎壬申生,康熙庚子卒,或有誤。)  王原祁——字茂京,號麓台,時敏孫。康熙庚戌進士,由知縣擢給事中,改翰林供奉內庭,充書畫譜總裁,極得宸寵;旋晉戶部侍郎。畫法大痴,淺絳為獨絕。時虞山王以清麗傾中外,麓台以高曠之品突過之。工詩文,稱藝林三絕。所著《雨窗漫筆》,足為後學矜式。明崇禎十五年壬午生,康熙五十四年乙未卒,年七十有四。  惲壽平——初名格,字正叔,號南田,武進人。工詩古文辭,毗陵六逸,南田為首。寫生斟酌古今,以北宋徐熙、崇嗣為歸,一洗時習,為寫生正派。間寫山水,一丘一壑,超逸高妙,不染纖塵,其氣味之雋雅,實勝石谷。明崇禎六年癸酉生,康熙二十九年庚午卒,年五十有八。  吳歷——字漁山,常熟人,因所居有言子墨井,故號墨井道人。工詩,書法坡翁,又善鼓琴。畫得王奉常之傳,刻意摹古,遂成大家,為虞山派。其出色之處,能深得唐子畏神髓,不襲其北宗面目,尤為諸家所莫及。明崇禎五年壬申生,康熙五十四年乙未,年八十四,尚強健,後浮海不知所終,或雲棄家游海上,卒年八十有六。案漁山信奉天主教,嘗游澳門,其畫亦往往帶西畫色彩焉。  陳洪綬——字章侯,號老蓮,諸暨人。兒時學畫,便不規規形似,蓋得之於性,非積習所能致者。崇禎間,召入為舍人,使臨歷代帝王圖像,因得縱觀大內畫,畫益進;涵雅靜穆,渾然有太古風。性誕僻,好游,甲申後,自稱悔遲,與北平崔子忠齊名。明萬曆二十七年己亥生,順治九年壬辰卒。年五十有四。  釋髡殘——號石道人,楚之武陵人,俗姓劉,幼失恃,便思出家,遂自剪其髮,投龍山三家庵,歷諸方參訪。得悟後,來金陵,住牛首寺。其畫筆墨蒼莽,境界奇辟,然不輕為人作,雖奉以兼金,求其一筆,不可得也。至所欲與,即不請,亦以轉贈。所與交者,遺逸數輩而已。  釋道濟——石濤明楚藩之後,號青湘老人,又號大滌子。山水自成一家,下筆古雅,設想超逸。每成一畫,與古人相合。竹石梅蘭,均極超妙,尤精分隸書,王太常曰:「大江之南,無出石師右者。」著《論畫》一卷,及石濤《畫語錄》,詞義玄妙,全從經典中得來。  金俊明——字孝章,別號秋庵,吳中高士。初為諸生,入復社,才名籍甚。後謝去,杜門慵書自給。善畫梅,斟酌於花光、補之之間,別成雅構,疏花細蕊,豐致翩翩,真是詩人胸次,秀韻天成。明萬曆三十年壬寅生,康熙十四年乙卯卒,年七十有四。  傅山——字青主,別號甚多,太原人,康熙十八年己未薦舉博學鴻儒。工詩文,兼長分隸,尤精篆刻,收藏金石最富,辨別真贗,百不失一,稱當代巨眼。寫山水,骨格權奇,丘壑磊落,間寫竹石,卓然塵表,不落恆蹊。《池北偶談》云:「年八十征至京師」;全謝山撰《傅先生事略》,以戊午年七十四推之,當是明萬曆三十三年乙巳生。  查士標——字梅壑,號二瞻,海陽人。諸生,後棄舉子業,專事書畫。書法華亭,畫以天真幽淡為宗,明萬曆四十三年乙卯生,康熙三十七年戊寅卒,年八十有四。  蕭雲從——字尺木,號無悶道人,當塗人。崇禎十二年己卯副車,不就銓選。以詩文自娛,兼精六書六律。畫則體備眾法,自成一家,筆意清疏韻秀,饒有逸致;其追摹往哲,亦有工雅絕倫之作。采石磯太白樓下四壁,畫五嶽圖,是尺木手筆。  笪重光——字在辛,江南句容人。順治九年壬辰進士,書法眉山,筆意超逸名貴,與姜西溟、汪退谷、何義門齊名,稱四大家。間寫山水,高情逸趣,橫溢毫端,良由鑒賞精也。所著《書筏》、《畫鑒》,曲盡精微,有裨後學。明天啟三年癸亥生,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卒,年七十。  嚴繩孫——字蓀友,號秋水,無錫人。康熙十八年己未,以布衣薦舉博學鴻儒。精書法,善八分,詩詞婉約深秀。山水、人物、鳥獸、樓台、界畫,罔不精妙;畫鳳尤膾炙人口。歸田後,號藕盪漁人,杜門不出。明天啟三年癸亥生,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卒,年八十。  王武——字勤中,吳人,文恪公鏊六世孫。以諸生入太學。性樂易,生平不趨謁權貴,晚年自號忘庵。所作花鳥,位置安穩,賦色明麗,功力極深。明崇禎五年壬申生,康熙二十九年庚午卒,年五十有九。  吳山濤——字岱觀,號塞翁,錢塘籍,歙人。崇禎十二年己卯孝廉,授陝西知縣。博通經史,能文,工詩,書法勁逸。畫山水,揮灑自然,品在青溪、梅壑間;其細密之作,深入元人閫奧,足稱逸品。年八十有七卒。  萬壽棋——字年少,徐州人,崇禎三年庚午孝廉。自詩文書畫外,篆刻琴棋劍器百工技藝,細而女工刺繡。粗而革工縫紉,無不通曉。畫擅山水人物。山水風神雋逸;人物有白描一種,態度淵雅,兼得吳、曹之妙。國變後,儒衣僧帽,往來吳、楚間,世稱萬道人。  高簡——字澹游,號一雲山人,吳門人。能書善畫。筆墨清瞿,務為簡淡,脫盡縱橫習氣。明崇禎七年甲戌生,康熙四十七年戊子卒,年七十五。  許儀——字子韶,號歇公,無錫人。畫本舅氏李採石,有出藍之譽。花草、蟲魚、鳥獸,種種精妙,賦色窮極工麗,亦精篆刻,款下印章,每以手畫成,亦絕技也。卒年七十有一。  文點——字與也,號南雲,長洲人,衡山裔孫。隱居竹塢,舉國子博士,不就。亂後家破,依墓田以居,益肆力於詩古文詞,賣書畫以自娛。其山水用筆秀挺,不為前人蹊徑所拘,小石樹木,多用攢點,蓋寓意於點者也。明崇禎十五年壬午生,康熙四十三年甲申卒,年六十有三。  湯右曾——字西崖,仁和人。康熙二十七年戊辰進士,詩高超名貴,不落凡近,浙中詩派,前推竹坨,後推西崖。畫筆舒展自如,機神灑落,著墨不多,而書卷之味,流露行間。順治十三年丙申生,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卒,年六十有七。  顧見龍——字雲臣,太倉人。工人物故實,寫真逼肖,畫佛像極莊嚴華美。其工細之作,堪與十洲共席。明萬曆三十四年丙子生,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卒,年七十。  朱耷——字雪個,故石城府王孫也。甲申後,號八大山人。畫以簡略勝,其精密者,尤妙絕。書法有晉、唐風格,山水、花鳥、竹木,均生動盡致。蓋其襟懷高曠,筆情縱恣,生趣自能油然也。或雲山人江西人,其書畫款題「八大」二字,必連綴其畫,其「山人」二字亦然,類「哭之笑之」字樣,意蓋有在也。  梅清——字瞿山,號遠公,宣城孝廉。本名家子,生長閥閱,姿儀秀朗,有叔寶當年之目。後遭亂家落,棄舉子業,屏跡稼園,竄身岩谷,鬱郁無所處,始出應鄉舉,用是知名。再上春官,不得志,往還周覽燕、齊、梁、宋之間;故畫得山川之助,蒼渾松秀,脫盡窠臼。畫松尤氣韻蒼鬱,饒有古趣。明天啟三年癸亥生,康熙三十六年丁丑卒,年七十有五。  黃向堅——字端木,吳縣人。父孔昭,以孝廉作宰滇中,姚江道梗,不得歸,乃徒步往尋,迎歸。自順治八年十二月出門,至十六年六月歸里,時人為譜傳奇,稱孝子焉。畫用干筆皴擦,結構嚴密,所寫多滇中景。明萬曆三十七年己酉生,康熙十二年癸丑卒,年六十五。  羅牧——字飯牛,寧都人,僑居南昌。工山水,得魏石床傳授,筆意空靈,在黃、董之間。江淮間祖之者,稱江西派。為人敦古道,重友誼。卒年八十餘。  王概——字安節,初名丐,本秀水人,家於金陵。山水、人物以及松石巨幅,無不精研兼擅。好結交達官,時人為之語曰:「天下熱客王安節。」又善詩文,世傳《芥子園畫傳》,是其手筆。  蔣深——字樹石,號蘇齋,吳人。由太學生校書,得官,仕至潮州知州。寄情書畫。畫擅蘭竹。蘭柔和婉轉,極偃仰生動之致;竹則墨氣濃厚,深得坡公三昧。生平著作甚富。康熙七年戊申生,乾隆二年丁巳卒,年七十。  唐岱——字靜岩,號毓東,滿洲人。官內務府總管,以畫祗候內廷。王原祁弟子。山水沈厚深穩,得力於宋人居多。所著有《繪事發微》傳於世。  焦秉貞——濟寧人,欽天監王官正。工人物,其位置之法,自近而遠,由大及小,純用西洋畫法。康熙中祗候內廷,詔繪御容,及耕織圖。  高其佩——字且園,一字韋之,遼陽人,隸籍漢軍。工詩,善指頭畫,人物、花木、魚龍、鳥獸,罔不精妙。人既重其指墨,加以年老便於揮灑,遂不復用筆,故流傳者絕少。父天爵,殉耿氏之難,以蔭得官宿州知州,仕至刑部侍郎,又為都統。雍正十二年甲寅卒。  李世倬——字漢章,號齋,三韓人,隸籍漢軍。兩湖總督如龍子,侍郎高其佩甥。繪事均臻妙境。少隨父宦遊江南,見王石谷,得其講論;復與馬退山游,故宗傳醇正。人物得吳道子水陸道場圖法;花鳥果品,得諸舅氏之指墨,而易以筆;故能自立一家,亦如王甥之善學趙舅也。官通政司右通政。  禹之鼎——字尚吉,一字慎齋,江都人。康熙中,以善畫供奉內廷。工寫照,秀媚古雅,為當代第一。一時名家小像,皆出其手。人物故實,幼師藍氏,後出入宋、元諸家,遂成一家法。以康熙二十五年丙寅年四十推之,當是順治四年丁亥生雲。  高鳳翰——字西園,號南村,晚號南阜老人,嘗自稱老阜。因右臂不仁,左手作畫,又號尚左生,膠州人。雍正五年,以諸生舉孝友端方,授歙縣丞。山水以氣勝,不拘於法。草書圓勁飛動。嗜硯,收藏極富,自銘大半,著硯史。繆篆印章,全法秦、漢。乾隆八年癸亥年六十有一,自撰生壙志。  李方膺——字晴江,一字虯仲。又號秋池,江南通州人。雍正時,以諸生保舉合肥縣,松竹梅蘭及諸小品,不守矩,在青藤、竹憨之間;尤長大幅,有士氣。康熙三十四年乙亥生,乾隆十九年甲戌卒,年六十。陳撰——字楞山,號玉幾山人,鄞縣人,布衣,僑寓錢塘。舉鴻博,不就。山水之秀,鍾於五指,梅花極精妙,與李復堂為同年。  李□——字復堂,一字宗楊,興化人。康熙辛卯孝廉。書法朴古,款題隨意布置,另有別趣,殆亦擺脫俗格,自立門庭者也。後授滕縣知縣。  華□——字秋岳,號新羅山人,閩縣人。善畫,工詩,書法六朝,擅三絕之勝。僑居杭州,後客維揚最久,晚年歸西湖,卒於家,年已望八矣。  鄭□——字克柔,號板橋,興化人。乾隆元年丙辰進士,為人慷慨嘯傲,超越流輩。畫擅蘭竹,隨意揮灑,蒼勁絕倫。書則狂草古籀,一字一筆,兼眾妙之長;詩詞亦不屑作熟語,曾知山東濰縣事,後以病歸,遂不復出。  閔貞——字正齋,江西人,或呼為閔挨子,僑寓漢皋。山水師巨然,工寫意人物,兼精寫真。幼失怙恃,歲時伏臘,見人懸父母遺像致祭,輒流涕痛二親遺容不獲見。或謂寫真家有追容之法,生人相似者,可彷彿得之,然楚人無擅長者,因篤志學畫,又朝夕祈禱大士,後果摹得父母像,眾知為孝感所致,稱閔孝子云。  黃慎——字恭懋,號癭瓢,閩人,僑居揚州。雍正間布衣。擅長山水,兼宗倪、黃,出入吳仲圭之間。人物筆意縱橫排,氣象雄偉,深入古法。為詩亦工。  冷枚——字吉臣,膠州人,焦秉貞弟子。供奉內廷,工人物,尤精士女,工麗妍雅,頗得師傳。康熙五十年辛卯與畫萬壽盛典圖。  邊鸞——字壽民,又字頤公,別號葦間居士,山陽諸生。翎毛花卉,均有別趣;潑墨蘆雁,尤極著名,筆意蒼渾,飛鳴游泳之趣,一一融會毫端,極朴古奇逸之致。工詩詞,精書法。所居葦間書屋,名流咸造訪之,不與塵事,日親楮墨,蓋淮上一高士也。  潘恭壽——字蓮巢,一字慎夫,丹徒人。嘗問道於蓬心太守,曾以「宿雨初收曉煙未泮」八字真言授之,復取古迹摹仿,畫日益進。山水規模文氏,花卉取法甌香,頗有韻致。寫士女佛像,亦秀韻而饒古意。乾隆六年辛酉生,五十九年甲寅卒,年五十有四。  上官周——字竹庄,一字文佐,福建長汀人。乾隆初年布衣。能詩。善山水人物,功夫尤老到。晚年薄游粵東,頗有名譽。世傳《晚笑堂畫譜》,是其手筆。  張□——字雪鴻,號芒園,先世桐城人,遷居江寧。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孝廉,為湖北知縣。天資高邁,兼三絕之譽。為人疏放不羈,既罷官,挈姬妾遍游吳、越間,所至人爭重之。性嗜酒,酒酣興發,揮灑甚捷;若在歌席舞筵,尤不自覺其氣之豪縱墨之淋漓也。山水、人物、花卉、禽蟲,無一不妙。寫真尤能神肖。往往不攜圖章,畫竟,率筆作印,精古可喜,書法真草隸篆,皆造其極,尤工詩。  錢維喬——字竹初,文敏弟。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孝廉,為鄞縣知縣。其畫筆意松秀,氣體清逸。歸田後,得唐荊川舊園之半,葺而居之,自號半園逸叟。栽花種竹,享幽棲之樂。其畫亦幽靜秀潤,絕煙火氣。乾隆四年己未生,嘉慶十一年丙寅卒,年六十有八。  畢涵——字焦麓,陽湖人。山水遠宗古法,力挽頹風,魄力蒼渾,筆意勁挺,時史佻薄習氣,掃除殆盡。雍正十年壬子生,嘉慶十二年丁卯卒,年七十六。  楊晉——字子鶴,號西亭,常熟人。筆墨追踵耕煙,人物、寫真、花草,種種入妙,尤長畫牛。年八十,尚強健。  蔣廷錫——字揚孫,號南沙,常熟人。康熙四十二年癸未進士。逸筆寫生,頗有南田韻致。當時士夫雅尚筆墨者,多奉為楷模焉。康熙八年己酉生,雍正十年壬子卒,年六十有四。  黃鼎——字尊古,號曠亭,又號獨往客,晚號凈垢老人,常熟布衣。山水受學於王少司農,後遍游名山,得其體貌。嘗客宋漫堂第。筆墨蒼勁秀逸,頗得麓台神趣,其臨古之作,尤咄咄逼真。年羹堯開府秦中,具幣招往,至則聞其縱恣無節,遂策馬還,途中繪終南雲氣武功太白諸圖,以壯行色,聞者高之。順治庚寅生,雍正庚戌卒,年八十有一。  戴本孝——字務旃,號鷹阿山樵,休寧人。老於布衣。詩畫皆超絕。嘗在京師,夜與友人談華山之勝,晨起,即襆被往游,其高曠如此。山水擅長枯筆,深得元人氣味。  馬元馭——字扶曦,號棲霞,常熟人。為人孝友。師法南田,逸筆寫生,雖南田不是過。真跡、水墨居多。詩書亦極雋雅。卒年五十有四。  張庚——字浦山,秀水人,原名燾,字溥三,號瓜田逸叟,又自號白苧桑者、彌伽居士。雍正十三年乙卯薦舉鴻博,工詩畫。筆意清潔雅秀,饒有韻致。又長古文詞。所著有《畫征錄》及《論畫》,洞悉元微,足為後學取法。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生,乾隆丙辰卒,年四十二。  鄒一桂——字原褒,號小山,鄉森子。雍正丁未傳臚,入詞林,仕至禮部侍郎,加尚書銜。畫以傳神為上,花卉、翎毛次之。或謂其花鳥分枝布葉,條暢自如,惲格後僅見也。致仕後,命與香山九老會。康熙丙寅生,乾隆丙戌卒,年八十有一。(一本作康熙二十五年丙寅生。乾隆三十七年壬辰卒,年八十有九雲。)  金農——字壽門,浙江仁和人,僑寓維揚。精鑒賞,善別古畫。年五十餘,始從事於畫。初寫竹,師石室老人,別號稽留山民。畫梅,師白玉蟾,又號昔耶居士。畫馬,則自謂得曹、韓法;寫佛像,號心出家粥飯僧。其布置花木,奇柯異葉,設色尤異。好古力學,喜為古詩銘贊雜文。康熙丁卯生,年七十餘卒。(案先生以乾隆元年丙辰薦舉鴻博,二十一年丙子年七十,其卒年雖未明,其為七十餘可無疑。)  馬履泰——字叔安,號秋葯,仁和人。乾隆五十二年丁未進士,官太常寺卿,以文章氣節重於時。工書畫,涉筆即工;山水規模大痴,蒼楚沈厚,頗得文人遺韻。朱鶴年字野雲,泰州人,僑寓都門。山水隨意揮灑,不規規古人畦徑。性喜結納,與都中賢士大夫文酒往還,故畫名益著。士女、人物、花卉、竹石,無一不能。  桂馥——字未谷,曲阜人,長山校官。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進士,雲南永平知縣。為翁覃溪、阮芸台所推重。錢松壺嘗與討論,雲畫中惟點苔為難,故又自號老苔。學問該博,邃於金石考據之學,篆刻漢隸,雅負盛名。晚年始好寫生,另饒古韻。  萬承紀——字廉山,南昌人。乾隆五十七年壬子副貢,官河南同知。工詩,與羅兩峰交,深悟畫法。凡山水、人物、士女、花鳥、蘭竹,興到命筆,卒能擺脫時習,力追古法。山水專師宋人,能為趙千里界畫台樓。  尤蔭——字水村,號貢父,儀徵人。居白沙之半灣,自號半灣詩老。工蘭竹,兼善山水、花鳥。尤長寫竹,得文、蘇法,蒼古沈厚,如挾風雨之勢;用筆亦得金錯刀遺意。晚年得痼疾,自謂半人,賣畫以自給,一時名流咸重之。  張□——字寶□,號夕庵,丹徒人,自坤子。貢生。花卉、竹石、佛像,皆超絕;尤擅山水。為人淵雅,性亦蕭淡。掩關卻掃,恆經月不出;遇山水心賞處,又或經月不歸,其風趣如此,時人多宗之,推為金陵派之領袖焉。  屠倬——字琴塢,錢塘人。嘉慶六年辛酉進士,官江西知府。山水規模董、米,極秀潤之致。  董邦達——字東山,號爭存,富陽人。雍正十一年癸丑進士,官禮部尚書。山水法元人,參之董、巨,畢臻其勝,迭邀睿題。篆隸得古法。乾隆己丑卒,謚文恪。  錢載——字坤一,號籜石,又號萬松居士,嘉興人。乾隆元年丙辰薦舉鴻博,十七年壬申傳臚,入詞林。好學。工詩古文。設色花卉,簡淡超脫,得青藤、白陽遺意。康熙四十七年戊子生,乾隆五十八年癸丑卒,年八十有六。  王宸——字蓬心,號子凝,太倉人,麓台曾孫。乾隆二十五年庚辰孝廉,仕永州太守,工詩,竹石亦得古法。康熙五十九年庚子生,卒年七十餘。  羅聘——字兩峰,號Т夫,揚州人,又號花之寺僧。冬心翁高弟。墨梅、蘭竹、人物、佛像,皆頗奇古淵雅,有鬼趣圖傳世,極為名流稱賞,雍正十一年癸丑生,嘉慶四年己未卒,年六十有七。  方熏——字蘭士,號蘭坻,石門布衣。畫筆秀挺,花草娟潔明凈,綽有餘妍。又善古文,所著《山靜居論畫》二卷,竟委窮源,極有根柢。乾隆元年丙辰生,嘉慶四年己未卒,年六十有四。  董誥——字蔗林,號西京,富陽人。邦達子,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傳臚,入詞林,官至大學士。善畫,稟承家學,山水絕倫,早入宋、元堂奧。嘗侍直南書房軍機行走四十年。乾隆五年庚申生,嘉慶二十三年戊寅卒,年七十有九。  余集——字秋室,號蓉裳,錢塘人。乾隆三十一年丙戌進士,復以侍講學士重赴鹿鳴。兼長蘭竹、花卉、禽鳥,尤工士女,有餘美人之目。書古秀,詩亦神韻閑遠,不屑作庸俗語。道光三年癸未卒,年八十餘。  秦儀——字梧園,無錫人,僑居吳門,美須髯,人呼為秦髯。工山水,尤長水村小景,畫柳名噪一時,多作點葉柳,籠雨拖煙,別有韻致。時號秦楊柳。  顧蒓——字南雅,長洲人。嘉慶七年壬戌進士,官通政司副使。寫蘭花,蒼秀渾脫,頗極自然。書法歐、虞,隸宗秦、漢。工詩古文。乾隆三十年乙酉生,道光十二年壬辰卒,年六十有八。顧洛字西梅,錢塘諸生。工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極生動。士女尤工緻妍麗,極有功力。  司馬鍾——字綉谷,上元人。擅長寫意花木及翎毛走獸。性傲,嗜酒,落拓不羈。筆意豪放,氣勢遒逸,一夕可了數幀,尋丈巨幅,頃刻而就,墨瀋淋漓,酒氣沸沸如從十指間出。往來京師,名日益重。亦善山水。官直隸州判。  釋達受——號六舟,海昌白馬廟僧。故名家子,耽翰墨,不受禪縛,行腳半天下,名流碩彥,樂與交友,精別古器及碑版之屬,阮太傅以金石僧呼之。篆隸飛白,鐵筆尤妙;畫擅花卉,寫生得青藤老人縱逸之致。自號小綠天庵僧,主西湖凈慈寺。  姜塤——字曉泉,松江人,號鴛鴦亭長。工寫生,深得南田翁法。尤擅士女。少游江西,後僑吳中。其人長身玉立,神氣洒然。性孤介,終歲杜門不出,與俗寡諧,而中情旖旎,時時寄之筆端,故其畫幽淡有林下風趣,乾隆二十九年甲申生,道光十四年甲午卒,年七十有一。  翁雒——字小海,一字穆仲,吳江人。性坦率簡傲,與人接,意有不可,輒矢口勿顧忌諱。畫學專尚能事。中年後,人物寫真,悉棄去,獨於花卉、禽蟲、水族加意。筆墨造微入妙。乾隆五十五年庚戌生,道光二十九年己酉卒,年六十。  錢杜——字叔美,號松壺,錢塘人。初名榆,性情閑曠,瀟洒拔俗。畫從文五峰入手,山水、墨梅,秀雅靜逸。詩宗岑、韋;字法褚、虞。所著《畫訣》一卷,《畫憶》一卷,真深得此中三昧。  蔣寶齡——字子延,一字霞竹。昭文布衣。山水專摹文氏;後從錢叔美游,頗得其指授,松秀超拔,雅近師傳。工詩,著有《墨林今話》行世。  黃易——字小松,仁和人。山東濟寧州同知。工詩文。所畫墨梅,饒有逸致;山水則系冷逸一路。分隸、篆刻,無不入妙。乾隆九年甲子生,嘉慶七年壬戌卒,年五十有九。  奚岡——字鐵生,號蒙泉外史,新安籍,錢塘人。工書善詩。花卉得南田翁遺意;蘭竹尤極超妙。古隸筆意秀逸,高出流輩;篆刻圖章,與丁鈍丁、黃小松、蔣山堂齊名,為杭郡四名家。乾隆十一年丙寅生,嘉慶八年癸亥卒,年五十有八。  王學浩——字孟養,號椒畦,崑山人。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孝廉。畫法倪、黃,魄力極大。又善詩書,所著《山南論畫》數則,立論精當,趨向極高。  湯貽汾——字雨生,武進人,寓居金陵。工詩善畫,思致疏秀,老筆紛披,點染花卉,摹寫山水,皆得簡淡超脫之姿。世襲雲騎尉。咸豐三年癸丑金陵陷,閹門殉節。  戴熙——字醇士,杭州人。道光十一年壬辰進士,畫法耕煙,極有工力,咸豐十年庚申杭城陷,投水死,謚文節。  改琦——字七薌,又字伯蘊。工詩詞。其先本西域人,以其祖歿於王事,家居松江。擅長士女,所繪蘭竹,亦筆情超逸,不染點塵。  費丹旭——字曉樓,吳人。畫法南田,極有韻致。畫補景士女,香艷妍雅,名噪一時,尺幅寸縑,人爭寶之。子以恆,亦以畫著。胡遠字公壽,號小樵、畫以字行,華亭人。畫筆秀雅絕倫,山水花卉,無所不能。尤喜畫梅,老乾繁枝,橫斜屏幛,對之如在孤山籬落間也。  任熊——字渭長,蕭山人。工畫人物,衣褶如銀鉤鐵畫,直入陳章侯之室;而獨開生面。弟熏阜長、子預立凡皆擅畫名。  任頤——字伯年,山陰人。花卉喜學宋人雙鉤法;山水人物,無所不能。兼善白描傳神,一時刻集而冠以小象者,咸乞其添豪,無不逼肖。橐筆滬上,聲譽赫然,與胡公壽並重。  趙之謙——字叔,初字益甫,號悲,又號憨寮,會稽人。咸豐己未舉人,以縣令分江西;總纂《江西通志》。歷署鄱陽、奉新、南城等縣知縣,於詩古文辭書畫篆刻,無所不能。畫筆隨意揮灑,而古趣盎然,時人宗之者甚多。  吳滔——字伯滔,石門人。花卉濃厚,似張安伯;山水則沈鬱蒼秀,近時一大家也。伯滔品極高,家有來鷺草堂,終年杜門作畫,四方走幣相乞者,履恆滿戶雲。  陸恢——字廉夫,蘇州人,通六法,花卉、山水,各極其妙。嘗與金心蘭諸人結畫社,又能鑒別書畫,宋、元古本,一經品題,真贗立判。其所畫亦頗蒼秀雋雅,獨出冠時。  吳俊卿——字昌碩,一字倉石,號缶廬。又號苦鐵,晚又號大聾,安吉人。諸生。以丞尉仕江蘇,旋升縣令。曾權安東,有小印曰「一月安東令」。工詩,精篆刻,書《石鼓》文尤有名。作花卉、竹石,天真爛漫,雄健古厚,在青藤、雪個間,蓋得金石氣深也,近時學者風靡。  以上諸名家外,又論其次,則有善山水者(太倉吳偉業駿公。貴州楊文驄龍友。山陰張學曾約庵。桐城方亨咸吉偶。上元張風大風。長洲卞潤甫浮白。江右楊補古農。崑山龔賢半千。吳門高簡淡游。蘇州金永熙明吉。嘉定王敬銘丹思。太倉趙曉堯日三。原溫儀紀堂。上海曹培源浩修。常熟李為憲巨山。歸安吳應枚穎庵。秀水吳振武威中。釋覆平。婁東胡節井農。三韓李世倬齋。吳人釋上睿目存。長洲王世琛艮甫。金陵柳育愚谷。上元盛丹伯含。嘉定張鵬南華。遂寧張問陶船山。元和黃均原。錢塘趙之琛次閑。烏程費以耕餘伯。南皮張之萬子青。吳江周寶彝袖白。嘉興鍾調梅瞿仙。秀水陶銳庵。番禺居廉古泉。錢塘戴有恆保卿。鎮洋王禮立夫。閩縣葉滋純雨穗。望江倪文蔚豹岑。歙縣程門雪笠。山陰馮世定。嘉興蔣錦秋堂。蘇州顧大昌子長。嘉興吳祥秋農等。)四十餘家,皆能追踵古人,自立門戶,要為一時名手。善人物者(華亭張照得天。松江王錫疇心畔。如皋李泰佐民。新安姚宋雨金。錢塘楊芝。順天黃應堪敬一。德化鄭琪君琪。錢塘徐人龍。嘉興丁元公原躬。石門呂律賡六。烏程呂學時敏。釋弘瑜。仁和顧升虞東。錢塘董旭、鳳凰山人、陸靖思機。諸暨陳小蓮。吳人張宏君度。錢塘劉度叔憲。大興陳善。嘉興曹世勛輔南。錢塘裘尊生義門、吳元實春圃。長洲杜元枝友梅、戴禹。海鹽楊方熾威奉。建安翁陵壽如。無錫朱一吟香。常熟宗裕昆仲照。秀水徐世綱鈍庵。常熟沈峰衡山。山陰徐時顯子揚。江陰沈鳳補蘿。杭州馮耀士宏。常熟徐繼稚南陽。通州陳鵠菊常。仁和茅翰竹村。寶山王綸子音、博羅韓校學庄。青浦王諤菊庄。吳人柳遇仙期。江寧周襖ダ礎賀隆錫。高郵王雲漢藻。金陵鄭淮桐源。錢塘陳清遠渠仙。無錫華胥羲逸。通州閔世昌鳳見。休寧吳求彥侶。桐城張曾獻小令。順天楊芝。興化顧符祺琴如。仁和陸謙與讓。武進湯祿名樂民。華亭張漣南垣。嘉興沈行行嘉。嘉興濮璜成章、鮑嘉公綬。海寧俞培休仁。丹徒王禧。婁縣卞久神芝。吳縣王簡惟文。雲間李岸新之。順天劉九德陽升。上虞夏杲雨亭。丹陽丁鶴洲。武陵戴蒼葭湄。婁東陸燦慕雲、郎世寧。三韓崔釒彗。滿洲莽鵠立。堵暨金介玉。會稽孟永光月心。上虞謝彬文侯。婁縣徐璋瑤圃。海昌祝新儀文。常熟畢征小痴。秀水朱承錫九思。晉江郭士雲漳綠。嘉定周笠牧山。武陵戴梓文開。華亭吳賓魯公。漳州陳維邦子慶。無錫華冠慶吉。吳江周果楚揆。上海薛昆荊山等)八十五家,皆能傳形奪神,而得生氣者也。畫花卉草蟲著名者,(無錫許儀子韶。嘉善陳舒道山。秀水張雍敬珩。青浦曹元植西堂。閭陽遲瑞。石門胡毓奇二韓。華亭孫克宏久執。錢塘孫大竹痴。江都虞沅畹之。桐城張若靄晴嵐。吳縣蔣深樹存。吳江顧卓爾立。休寧汪士慎近人。閩人黃慎恭懋。常熟蔣博。如皋姜恭壽靜宰。錢塘康濤石舟。杭縣戴大有書年。滄州張賜寧坤一。通州劉錫嘏淳齋。吳縣潘奕雋榕皋。休寧洪範石農。崑山孫銓小迂。安徽姜漁笠人。金壇蔣松仲叔。嘉興戴公望真石。婁縣張祥河詩ぎ。青浦廖雪槎裴舟。無錫楊粲蘭舟。睢川蔣予檢矩亭。石門沈振銘藕船。吳江沈焯竹賓。秀水陶琪錐庵。秀水蒲華竹英等。)三十餘家,或以工巧勝,或以縱逸勝,要皆能活色生香,著名一時者也。  上述諸家或專詣稱絕,或兼擅見長,多於文章政治之餘,藉以自娛,初固不以畫為求名弋利計,而卒得名或竟依以為活。蓋有清自中葉以後,畫家之享盛名者,大率以博取筆潤為生活。若以地域論,當首推江、浙,而尤以在太湖流域者為最多;婁東、華亭、浙西大家後先蔚起,地靈人傑,洵非虛語。缶翁年逾八十,僑寓滬瀆,巍然負藝林重望;寸縑尺素,價重兼金;一時江南畫風,大受其影響。因其名已著於清季,故亦論及之。  第四十四節 畫論  清代士大夫之能畫及好畫者,往往著其心得,或為斷章,或成卷帙,著作之多,不下數百種。雖其內容,不無雷同之處,但要語名言,發畫學之精微,與後學之圭臬者,頗有足錄。蓋圖畫至於清代,凡關於繪事之各種問題,無不有相當之解答及批評。茲分畫法、畫體、畫學、題記、鑒評、史料六項,采各家之說而述之。  (一) 畫法  畫有法,畫無定法,無難易,無多寡。嘉陵山水,李思訓期月而成,吳道子一夕而就。同臻其妙,不以難易別也。李、范筆墨稠密,王、米筆墨疏落,各極其趣,不以多寡論也。畫法之妙,全在人各意會而造其境,故無定法也。然畫無定法,物有常理,以物入畫,法見乎理,據理言法,或不胡越。清代士大夫,多習山水、花鳥、人物,道釋士女次之,寫真及其它各種雜畫,又次之。故關於山水、人物、花鳥之畫法,往往能論述之;此外則非有專詣者著為專論,不易見也。今分門而述其法如下:  山水——江上外史著有《畫筌》,都凡三千餘言,專論山水。凡山之位置高下起伏,水之出入紆曲流止,以及樹石船橋亭屋之點綴,與乎皴擦點染諸法,無不精到透闢。其自跋云:「庚申夏,訪醫湖上。稿本為童子攜置行笥,秋岳曹先生見而悅之,命仆付梓。竊笑藝林卮言,無裨身世,謝以未遑。及返棹吳門,虞山王子石谷,毗陵惲子正叔,兩友人過訪虎阜,討論詩畫,索觀此篇,深為許可。因相與縱譚生平所見唐、宋、元、明諸大家流傳真跡,幸篇中無不吻合者,遂參較評閱,慫余鏤板,以為初學者鉛槧之助。」觀此,已足見《畫筌》之價值矣。金陵龔半千著其生平心得,為《畫訣》五十七則,所論關於樹石者為多。其言曰:「學畫先畫樹,後畫石。」蓋彼認學習山水畫之初步,在樹石也,且其言據跡說法,不作抽象之談。如論寫樹法云:「向右樹第一筆,自上而下,又折上,折上謂送,逆筆送,筆宜圓,若扁鋒,即扁筆矣。向左樹,先身後枝;向右樹,先枝後身。向左樹,大枝向右;向右樹,大枝向左。亦有變體:二株一叢,必一俯一仰,一欹一直,一向右,一向左,一有根,一無根,一平頭,一銳頭,二根一高一下;一樹向前,則二樹向後,中添小樹,則兩向;向前者,必顧後,向後者,必應前;亦有群樹一向,謂之變體,偶一為之,不可多作也。添葉,則一樹一色,葉子不可雷同,五樹之下,雜以變體,十樹之外,不妨雷同。」又論寫石云:「畫石筆法,亦與畫樹同,中有轉折處,勿露稜角。畫石塊,上白下黑,白者陽也,黑者陰也。石面多平,上承日月照臨,故白。石旁多紋,或草苔所積,或不見日月,為伏陰。故畫石最忌蠻,亦不宜巧;石不宜方,更不宜圓;石必一叢數塊,大石間小石,然須聯絡。面宜一向,即不一向,亦宜大小顧盼。」學者雖不能固執其言,但欲求樹石位置姿勢之適當,則不能外此。其論畫柳之法,尤為前人所未發:「畫柳最不易,余得之李長蘅。從余學者甚多,余曾未以此道示人。今告昭昭曰:畫柳若胸中存一畫柳想,便不成柳矣。何也?干未上而枝已垂,一病也;滿身皆小枝,二病也;干不古而枝不弱,三病也。惟胸中先不著畫柳想,畫成老樹,隨意勾下數筆,便得之矣。」此言實從工夫得來。一經道破,有惠後學不淺。惟所謂隨意勾下數筆,實不能隨意。須經深摯之視察,然後下筆,蓋此老樹之能變為柳與否,全在此數筆也。太倉王麓台《雨窗漫筆》論畫十則中,論龍脈開合起伏,啟發微妙,尤足玩味。其言曰:「畫中龍脈開合起伏,古法雖備,未經標出。石谷闡明,後學知所矜式。然愚意以為不參體用二字,學者終無入手處。龍脈為畫中氣勢,源頭有斜有正,有渾有碎,有斷有續,有隱有現,謂之體也。開合從高至下,賓主歷然,有時結聚,有時澹蕩,峰迴路轉,雲合水分,俱從此出。起伏由近及遠,向背分明,有時高聳,有時平修,欹側照應,山頭山腹山足,銖兩悉稱者,謂之用也。若知有龍脈,而不辨開合起伏,必至拘索失勢;知有開合起伏,而不本龍脈,是謂顧子失母。故強扭龍脈,則生病;開合Τ塞淺露則生病;起伏呆重漏缺則生病。且通幅有開合,分股中亦有開合,通幅有起伏,分股中亦有起伏,尤妙在過接映帶間,制其有餘,補其不足,使龍之斜正渾碎,隱現斷續,活潑潑地於其中,方為真畫。」開合起伏,為畫之氣勢神韻所出,即畫之生死關鍵,非常重要。故王氏又言曰:「作畫但須顧氣勢輪廓,不必求好景,亦不必拘舊稿,若於開合起伏得法,輪廓氣勢已合,則脈絡頓挫轉折處,天然好景自出,暗合古法矣。」以此為前說下一註腳,益覺開合伏起之法,在畫法上之重要,而其拿定主要之法則,以求畫工,尤足以喚醒茫無適從之學者不少。山水設色,較其它畫類為難:蓋失之薄,則減韻;失之重,則生火。麓台自題仿大痴山水云:「畫中設色之法,與用墨無異,全論火候,不在取色,而在取氣。故墨中有色,色中有墨,古人眼光,直透紙背,大約在此。今人但取傅彩悅目,不問節奏,不入要,宜其浮而不實也。」此言設色,不可用色但以色見,要在使色與墨化,深入畫中,呈一種溫靜之氣於紙上,是真設色上乘法也。麓台設色山水,溫靜絕世,殆用此法。欲使色與墨和,互相發彩,而呈所謂靜氣者,非著色一度所能得;必一度著色,一度加墨,色上有墨,墨中有色,則庶幾矣。近人落筆,便求速就,此種境界,宜其夢想不到也。麓台弟子王東、庄昱論畫凡三十餘則,措詞惜太抽象玄妙,如言:「凡畫之起結,最為緊要。一起如奔馬絕塵,須勒得住,而又有住而不住之勢;一結如萬流歸海,要收得盡,而又有盡而不盡之意。」「作畫先定位置,次講筆墨。何謂位置?陰陽向背,縱橫起伏,開合鎖結,回抱勾托,過接映帶,跌宕欹側,舒捲自如;何謂筆墨?輕重疾徐,濃淡燥濕,淺深疏密,流麗活潑;眼光到處,觸手成趣。」其言非過玄妙,即太籠統,雖極有至理,殊難使學者領悟。惟其論設色,則與麓台有相發明處。論曰:「麓台夫子嘗論設色畫云:『色不礙墨,墨不礙色,又須色中有墨,墨中有色。』余起而對曰:『作水墨畫,墨不礙墨,作沒骨法,色不礙色,自然色中有色,墨中有墨。』夫子曰:『如是如是。』」滿洲唐毓東岱之《繪事發微》,舉凡山水之丘壑,皴法、著色、點苔、林木、坡石、水口、遠山、雲煙、風雨、雪景、村寺諸項,無不各立專論,較之笪重光之《畫筌》,尤為詳盡透澈。蓋其論丘壑也,能得麓台龍脈開合起伏之秘;及所以使龍脈開合起伏之勢之有關係者,如泉石屋木等,點綴之方法,亦頗詳盡。其論畫法,主張首重本源來脈,先習一家,然後兼習諸家,看山形石式而分別應用之。其言曰:「畫中皴染,亦非一格,每畫到意之所至,看山之形勢,石之式樣,少變筆意。郭河陽原用披麻,至礬頭石,用筆多旋轉似捲雲;王叔明喜用長皴,皴山巒準頭,用筆多彎曲似解索;趙松雪畫山分脈絡似荷葉筋;此三家皴皆披麻之變相也。」亦能援古證今,依法立論,頗得要領;其論著色,因山有四時、風雨、晦明之變,而各異其著色之法。所謂畫春山夏山,須用青綠或合綠赭石;秋冬山,須用赭石或青黛合墨;是為一般畫家之常識,不足稱述。惟其論色之濃淡及與墨之關係,則又與麓台、東庄相合,而更有發明。其言曰:「著色之法,貴乎淡雅,非為敷彩炫目,以取氣也。青綠之色,亦不宜濃,濃則呆板,反損精神。用色與墨同,要自淡漸濃,一色之中,更變一色,方得用色之妙。以色助墨光,以墨顯色彩,要之墨中有色,色中有墨,能參墨色之微,則山水之裝飾,無不備矣。」其論點苔,謂:「點苔之訣,或圓、或直、或橫。圓者,筆筆皆圓;直者,筆筆皆直;橫者,筆筆皆橫;不可雜亂顛倒,要一順點之。用筆如蜻蜓點水,落紙要輕,或濃或淡,有散有聚,大小相間,于山又添一番精神也。」其言亦簡要可法。其論林木,要與半千相彷彿,而「以墨之濃淡,分綴枝葉,自具重迭深遠之趣」。「山麓雜樹,密林,叢窠,當有豐茂之容」。「生於石者,根拔而多露;生於土者,深培而本直;臨水者,根長,似龍之探爪,而多橫伸。其遙巒遠岫,或檜或杉,攢簇稠密,深遠不測。平疇小樹,只用點染而成,煙靄掩映,以斷其根,使徑露;平遠景內,更宜層層迭迭,似隱山村聚落」。亦極觀察之精,得物理之微,足以補半千之所不及。其論畫遠山雲煙,尤為得其三昧。論遠山曰:「遠山為近山之襯貼,或尖或平,染之或濃或淡,或重迭數層,或低小一層,或遠峰孤聳,或重遮半露。古人亦有不作遠山者,為主峰與客山得勢,諸峰羅列,不必頭上安頭故也。凡此俱在臨時相望,增添盡致,不可率意塗抹。今人以畫遠山為易事,所見亦用染法而無筆意,不知染中存意,兼有筆法,似此畫出,遠山才有骨格。古畫中遠山,或前層濃、後層淡,或前層淡,後層反濃者;今人不解其意,乃是夕陽日影倒射也。而遠山之大小尖圓,總要與近山相稱,不可高過主峰,使觀者望之,極目難窮,起海角天涯之思,始得遠意。凡信手染出,似近山之影,又兩邊排偶,峰頭對齊,皆是遠山之病。」論畫雲煙曰:「畫雲之訣,在筆。落筆要輕浮急快。染分濃淡,或干或潤,潤者漸漸淡去,雲腳無痕;干者用干筆以擦雲頭,有吞吐之勢。或勒畫停雲以銜山谷,或用游雲飛抱遠峰;筆墨之趣,全在於此。總之雲煙本體,原屬虛無,頃刻變遷,舒捲無定。每見雲棲霞宿,瞬息化而無蹤,作者須參悟雲是輳巧而成,則思過半矣。」山水畫中,遠山與雲煙,實最難得其神勢;偶一不慎,則往往全功盡棄。唐氏按理立法,使學者得以遵循,有功不少,蓋其所論,與《山水純全集》彷彿,而其發明乃益透徹耳。石谷號一代畫聖,對於畫法,惜無專著,以饗學者。《清暉畫跋》中,偶有數則,皆特具見地,與他家作陳言套語者不同。「作一圖,用筆有粗、有細、有濃、有淡、有干、有濕,方為好手,若出一律,則光矣」。麓台嘗言:「山水用筆鬚毛。」毛字從來論畫法者未之及,蓋毛則氣古而味厚;石谷所謂光,正毛之反也。「畫有明暗,如鳥雙翼,不可偏廢,明暗兼到,神氣乃生」。「畫石欲靈活,忌板刻,用筆飛舞不滯,則靈活矣。繁不可重,密不可窒,要伸手放腳,寬閑自在」。「設青綠體要嚴重,氣要輕清,得力全在渲暈」。「皴擦不可多,厚在神氣,不在多也」。是皆從大處落墨,深處著想,足以發人深省。吳漁山與石谷同學同庚同里,山水功力,與石谷不相高下。見其畫跋凡十許則,其言:「山水要高遠迴環,氣象雄貴;林木要沈鬱華滋,偃仰疏密。用筆往往寫出,方是畫手擅長。」語雖抽象籠統,然寫山水林木時,能體會此意,亦足導人入妙,助筆墨之神也。惲南田《甌香館畫跋》,語多雋永,其題五峰無李營丘寒林曉煙圖云:「畫霧與煙不同,畫煙與雲不同,霏微迷漫,煙之態也;疏密掩映,煙之趣也;空洞沈冥,煙之色也;或沈或浮,若聚若散,煙之意也;覆水如纊,橫山如練,煙之狀也;得其理者,庶幾解之。」此節與唐氏論煙雲條可參看。又曰:「前人用色有極沈厚者,有極淡逸者,其創製損益,出奇無方,不執定法。大抵麗之過,則風神不爽,氣韻索然矣。惟能澹逸而不入於輕浮,沈厚而不流為郁滯。傅染愈新,光暉愈古,乃為極致。」「青綠重色,為濃厚易,為淺淡難;為淺淡矣,而愈見濃厚,為尤難;維趙吳興洗脫宋人刻畫之跡,運以虛和,出之妍雅。濃纖得中,靈氣惝恍,愈淺淡,愈見濃厚,所謂絢爛之極,仍歸自然,畫法之一變也」。是皆可與麓台、東庄所論者相參看,有互相發明之點也。方氏《山靜居論畫》,關於山水者,亦多可錄。其言曰:「筆墨之妙,畫者意中之妙也。故古人作畫,意在筆先。杜少陵謂十日一石,五日一水者,非用筆十日五日而成一石一水也,在畫時意象經營,先具胸中丘壑,落筆自然神速。」又曰:「凡作畫者,多究心筆墨,而於章法位置,往往忽之。不知古人丘壑,生髮不已,時出新意,別開生面,皆胸中先成章法位置也。」此言畫之章法位置,須胸中先有成竹,然後落筆如意,丘壑生髮無窮,否則落筆心亂意乖,勢必填塞為事,無所謂章法,更那有丘壑耶!是為立局法。又曰:「作畫自淡至濃,次第增添,固是常法;然古人畫有起手落筆,隨濃隨淡成之;有全圖用淡墨,而樹頭坡腳忽作焦墨數筆,覺異樣神彩。」「用墨無他,惟在潔凈,潔凈自能活潑。濃不可痴鈍,淡不可模糊,濕不可溷濁,燥不可澀滯,要使精神虛實俱到。」「昔人謂二米法用濃墨淡墨焦墨,盡得之矣。仆曰,直須一氣落墨,一氣放筆,濃處淡處隨筆所之;濕處干處,隨勢取象;為云為煙,在有無之間,乃臻其妙」。是皆言用墨之濃淡配調法也。「皴法如荷葉、解索、劈斧、捲雲、雨點、破網、折帶、亂柴、亂麻、鬼面、米點諸法,皆以麻皮皴法化來,故人手必自麻皮皴始。……皴之有濃淡繁簡濕燥等,筆法各宜合度:如皴濃筆宜分明,淡筆宜骨力,繁筆宜檢靜,簡筆宜沉著,濕筆宜爽朗,燥筆宜潤澤。……皴法,一圖之中,亦須有虛實。涉筆有稠密實落處,有取勢虛引處,有意到筆不到之處,乃妙」。是皆言學皴之繁簡虛實法也。至其論樹石諸法,要與龔氏無大出入,而謂「寫樹無論遠近大小,兩邊交接處,用筆模糊不得,交接處用筆神彩精綻,自分彼此」。則亦邃學有得之言也。王椒畦《山南論畫》曰:「作畫時,須意在筆先,或先畫路徑,或先畫水口,或樹木屋宇,四面布置定當,然後以山之開合向背湊之,自然一氣渾成,無重迭堆砌之病矣。」董宗伯云:「畫須四面生來,不可一邊生去。」又曰:「山之輪廓,先定其劈,破囫圇處,次看全幅之勢。主峰多正,旁峰多偏;正峰須留脊,旁峰須向背;意到筆隨,不能預定。」是言畫山水之局勢法,較麓台翁開合見氣勢之說,更為簡實而足據。錢松壺《松壺畫訣》,論畫山水各法俱精,樹石點苔設色等,大概與前述諸家所論,無大出入。至山水中之人物屋宇舟車几榻器皿之類,所論大有見識。謂「寫屋宇,格須嚴整,而用筆以疏散為佳,處處意到而筆不可到;明之文待詔,足以為法。更有一種粗枝大葉,為米家煙嵐杳靄之境,其中屋宇籬落,當以羊毫脫穎中鋒提筆寫之,意態自別。山水中人物,趙吳興最精妙,從唐人中來;文待詔全師之,頗能得其神韻。凡寫意者,仍開眉目,衣褶細如蛛絲,疏逸之趣,溢於楮墨。唐六如則師宋人,衣褶用筆如鐵線,亦妙。要之,衣褶愈簡愈妙,總以士氣為貴。」其言皆語語道著古人得力處。人物、屋宇,在山水中優者足以增色,劣者足以破壞全局,萬不可憑意草率從事,須細審山水樹石皴染種種而定以何種人物屋宇寫入為宜。錢氏所言,不過略舉其例而言其要理已耳。但非如錢氏於此用過苦功者亦不能道。其言有曰:「嘗與朱山人野雲言畫之中可付梨棗者,惟人物鳥獸屋宇舟車,以及几榻器皿等,宜各就所見唐、宋、元、明諸家山水中所有,一一摹出之,分別門類,匯為一書,庶幾留古人之規式,為後學之津梁。野雲欣然,於是廣搜博採,共相臨無,兩年而成十二卷;即籬落一門,自唐以下,得七十餘種,他可類推。」云云。觀此可知錢氏對於人物屋宇實積無數之經驗而斷論之,則其言自可信而足法。至論設色青綠,亦極詳盡。其言曰:「設大青綠,落筆時皴法須簡,留青綠地位。青綠染色,只可兩次。多則色滯,勿為前人所欺。」石谷固以青綠自豪者,但松壺直斥之為近俗,究未夢見古人,或亦有理也。其論遠山與設色之關係曰:「作遠山,須慎重相度,然後下筆,青綠山水之遠山,宜淡墨;赭色之遠山,宜青;亦有純墨山水而用青赭兩種遠山者。染時宜意到而筆不到。……」是可與上述數家論設色者相參看。秦氏《桐陰畫訣》,亦皆論山水之法,惟一承前人之說,略加說明,未有戛戛獨到之處,惟其論石云:「落筆宜淡,可改可救,畫成再以焦墨醒之,自有松靈活潑之致。畫石鉤眶,亦不可太刻露,須要與皴法融洽分明,否則塊塊累累,亦不好看。」論用筆曰:「筆要巧拙互用,巧則靈變,拙則渾古。合而參之,落筆自無輕佻溷濁之病矣。」是亦深學有得之言,而能詳前人之所未詳,達前人之所未達者也。以上所錄,舉凡山水畫法如用墨、用筆、布局、取勢、設色、點苔、皴染以及樹石、雲煙、溪橋、林木、屋宇、人物等,略具一二。惟清人習山水者雖極多,而所習之山水,則不外元季四家一派,故諸家所論,皆根據倪、黃、吳、王之法,以上推董、巨,下及文、沈,取相近似者而論列之;至清中世以後,且侈談四王以為畫法之圭臬,蓋亦倪、黃一派法也。  花鳥草蟲——清代圖畫,在國初,山水較盛。自南田以後,則習花鳥畫者,實較山水為多,故花鳥畫在清代,實大占勢力;顧論其畫法者,終不及論山水者為熱鬧。南田專長花鳥,其論畫之作,多發山水之微,而略及花鳥,則其它可知矣。惟鄒氏小山,著畫譜以專論花鳥,要為自來論花鳥畫法之巨著也。其自序略曰:「昔人論畫,詳山水而略花卉,非軒彼而輊此也。花卉盛於北宋,而徐、黃未能立說,故其法不傳。要之,畫以象形,取之造物,不假師傳。自臨摹家專寫粉本,而生氣索然矣。今以萬物為師,以生機為運,見一花一萼,諦視而熟察之,以得其所以然,則韻致丰采,自然生動,而造物在我矣。今之畫花卉者,苞蒂不全,奇偶不分,萌櫱不備;是何異山無來龍,山無脈絡,轉折向背,遠近高下之不分,而曰墨法高古,豈理也哉。」是論以生理為高,而運筆次之,調脂勻粉諸法,並附於後,足補前人所未及,而為後學之導師。其所論列,大概分為八法:——章法、筆法、墨法、設色法、點染法、烘暈法、樹石法、苔襯法,——四知——知天、知地、知人、知物,——及各花分別,取用顏色,花合木本草本,凡一百十六種,各論其形狀色彩畫法。色則有十一種,各論其性質用途用法。其與花卉相連續之翎毛草蟲,亦論及之。論翎毛謂:「古人花卉,必配翎毛,大而鸞、鶴、鷹、雕、山雞、孔雀,小而鸚哥、畫眉、鴝鵒、鳩、鵲、燕、雀之類,水禽則鷺鶿、鴛鴦、鳧、鴨、脊令、魚虎之類,無不一一肖形。」且引宋李澄叟言:「畫翎毛者,當浸潤於籠養飛放之徒。……寫照、依形,各從其類。」云云。其論草蟲:「叢花密葉之際,著一二飛蟲,不惟定處不空,亦覺分外生動。」又引宋曾雲巢事證之,謂「無疑工畫草蟲,年愈邁愈精,或問其何傳?無疑笑曰:此豈有法可傳哉?某自少時取草蟲籠而觀之,於是始得其天,方其落筆之時,不知我之為草蟲耶,草蟲之為我也」云云。是皆窮理探神之言,足資後學揣摹。南田對於花卉,雖無專論;其片言隻語,亦有足錄者。其言曰:「凡畫花卉,須極生動之致,向背、欹正、烘日、迎風、挹露,各盡其變,但覺清芬拂拂,從紙間寫出乃佳耳。」又曰:「寫生先斂浮氣,待意思靜專,然後落筆,方能洗脫塵俗,發新趣也。」又曰:「蔬果最不易作,甚似則近俗;不似則離形;惟能通筆外之意,隨筆點染,生動有韻,斯免二障矣。」又曰:「虞美人,此卉之最麗者,其花有光有態有韻,綽約便娟,因風拂舞,乍低乍揚,若語若笑。予見作者能工矣,輒不能佳。蓋色光態韻在形似之外,故得之鮮也。」其論畫牡丹,尤別具高見,曰:「昔人云:牡丹須著以翠樓金屋,玉砌雕廊,白鼻禍兒,紫絲步幛,丹青團扇,紺綠鼎彝。詞客書素練而飛觴,美人拭紅綃而度曲;不然,措大之窮賞耳。余謂不然,西子未入吳,夜來不進魏,邢夫人衣故衣,飛燕近射鳥者,當不以窮約減其丰姿,粗服亂頭,愈見妍雅;羅紈不御,何傷國色;若必踏蓮花,營金屋,刻玉人,此綺艷之餘波,淫靡之積習,非所擬議於藐姑之仙子,宋玉之東家也。」其論畫秋海棠云:「畫秋海棠不難於綽約妖冶可憐之態,而難於矯拔有挺立之意。惟能挺立而綽約,妖冶以為容,斯可以況美人之貞而極麗者。於是製圖,竊比宋玉之賦東家子,司馬相如之賦美人也。」南田所論,比喻為詞,未免抽象;但細心審繹,則其言含妙理,有非尋常類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之論調所能及也。  人物及寫照——清代人物畫,無有特色,不若山水花鳥畫之發達。惟寫照之法,則受洋畫之影響,極趨新穎。故關於人物畫法,論者極少,而寫照之法,則有發前人之所未發者。  冬心先生年逾六十,始學畫,有所得,則筆之於書,關於人物畫法者,有《畫佛題記》、《畫馬題記》。其論畫馬云:「予摹唐人畫馬,皆畫西域、大宛國種,用筆雄俊,別開生面,而圉夫冰雪在須,寒磔之態,亦復骯髒。」畫馬須著目神駿,然落筆時,非想入塞外寒磔之態不可,先生所言,法即在其中矣。其論畫佛云:「余年逾七十,世間一切妄念種種不生。此身雖屬穢濁,然日治清齋,每當平旦,十指新沐,熏以妙香,執筆敬寫,極盡莊嚴,尚不叛乎昔賢遺法也。」畫佛,昔在我國人物畫中,最為重要,畫之之法,雖不僅在熏沐,然須先絕妄念,心與佛游,實為佛法之妙諦。先生摘以示人,學者如能類推,以畫士女嬰兒等,所謂意在筆先,便得受用。  寫真,古人極重之,如顧愷之為裴楷圖貌,王維為孟浩然畫像,朱抱一寫張果先生真,李放寫香山居士真,何充寫東坡居士真,張大同寫山谷老人真;皆古人以寫者稱者。因此寫真之法,古人有論之極詳者,後人又續有所發明,寫真幾為我國人物畫特立之一科矣。其論寫真之法,尤以金壇蔣驥之《傳神秘要》為最賅備,凡點睛取笑,以及閃光氣色,用筆設色等法,無不言之詳而合諸理。曰:「畫者,須於未畫部位之先,即留意其人行止坐卧歌詠談笑,見其天真。」其取法之神妙,提醒後學不少。其論神情氣色一條,亦屬名言。曰:「神在兩目,情在笑容,故寫照兼此兩字為妙。能得其一,已高庸手一籌,若泥塑木偶,風斯下矣。」「氣色在微茫之間,青黃赤白,種種不同,淺深又不同,氣色在平處,閃光是凹處,凡畫氣色,當用暈法,察其深淺,亦層層積出為妙。」此皆傳神法中之最重要者。其論白描也,引理用筆,亦大有法,其言曰:「白描打眶格,尤難工,東坡云:吾嘗於燈下顧見頰影,使人就筆畫之,不作眉目,見者皆知其為我。夫鬚眉不作,豈復設色乎。設色尚有部位見長,白描則專在兩目得神,其烘染用淡墨,或少以赭石和墨亦可。下筆法,須潔凈輕細,得其輕重為要。面上惟鼻及眼皮眉目口唇有筆墨痕迹,若鼻準眉骨兩顴兩頤山根一筆,中側邊一筆,眼眶上下兩筆,髮際打圈,須用淡墨烘出,故打眶格,尤宜淡也。」白描任何人物,皆須如此,豈獨寫真而已。王安節曰:「畫人物,可用滯笨之色。」此人物設色法也。但不盡然,蓋自六朝佛畫盛行以來,人物設色,似取滯笨以見厚重,然亦視所畫之人物如何,及其絹素之性質如何耳?張僧繇畫、閻立本畫,世所存者,皆生絹;南唐畫皆粗絹,是皆宜用重色者;否則滯無光彩,而少生氣矣。人物設色,古人極少道及之者,而蔣冀所論寫真設色法,有足使學者受用不盡。「……畫法從淡而起,加一遍,自然深一遍,不妨多畫幾層,淡則可加,濃則難退,須細心參之,以恰好為主。……設色無一定層次。……亦有淺深,非一抹即已也。……用顏色後,再加染,染無層次,以染足為度。……顏色不純熟及用粉太重,便多火氣。……欲除火氣,須多臨古人筆墨。」凡畫人物設色之方法,可謂盡在此矣,即畫山水設色,亦須如此方見渾厚也。畫龍點睛,言物之神全在睛之生動也。人物寫真,點睛最要,蔣氏已略言之矣,《洞天清錄·集古畫辨》曰:「人物鬼神生動之物,全在點睛。睛活則有生意,宣和畫院工,或以生漆點睛,然非要訣;要在先圈目睛,填以藤黃夾墨,於藤黃中以佳墨濃加一點作瞳子,須要參差不齊,方成瞳子,又不可塊然,此妙法也。」云云。此說亦大有參考之價值。  (二)畫體  清代繪畫,造詣雖各不同,但皆善仿某人意,或某人筆以自重。畫法如是,故論畫體,殊少變態。如論山水,其最高者,多抄襲宋、元諸家之故體;尤於元季四家,為清代山水畫家所宗法。即以麓台論,其生平作品,據其題畫稿所載,非仿大痴則仿叔明或雲林,其能另闢一體者,蓋未之見。花鳥人物諸體,雖稍有變動,亦惟南田、老蓮為傑出;而自後畫花鳥人物者,即多為二家法所規格,無有能特倡一體。若以畫之作意及用途而別其體則有:  (甲)純以興之所至,取自然界之一物一景以為畫者。——如諸家之山水卷、花卉冊、仕女畫等皆是。其中筆墨雖不同,或仿某家,或臨某家,或盡自出機杼,要皆以畫為旨,以畫為寄,為藝術而畫,為情感而畫,或承前賢餘緒,或開自我門戶,厥為畫體之正。  (乙)或以他種關係,借題於自然界之一物一景而畫以紀其情意者。  (丙)數家各寫一景或一物於一幅,即所謂合作者。  (丁)實按人事而作畫,即所謂以畫記事者。例如:送別、記游、紀會、繪典、雜寫風俗等。  (戊)圖寫勝跡。有屬自然之名山大川,有屬歷史上之名跡古物。  (己)關於體制及文化者。  (庚)寫照——指有背景之寫照。如採菊圖、笠屐圖等,或人繪或自繪。  (辛)製圖——關於工藝或其它文化事業者。  此數種畫前人皆有所作,雖其內容各有不同,而其體制固多相因襲也。殊無再據各體申述之必要。以作畫之用具而別其體,則有:  (子)指頭畫——清代善指頭畫者,頗不乏人,以高其佩為最著。遼東高秉《指頭畫說》云:「恪勤公八齡學畫,遇稿輒無,積十餘年,盈二簏。弱冠即恨不能自成一家,倦而假寐,夢一老人,引至土室,四壁皆畫,理法無不具備;而室中空空,不能無仿,惟水一盂,爰以指蘸而習之,覺而大喜。奈得於心,而不能應之於筆,輒復悶悶。偶憶土室中用水之法,因以指蘸墨,仿其大略,盡得其神,信手拈來,頭頭是道;職此,遂廢筆焉。」秀水張庚《畫征錄》云:「高且園善指頭畫,畫人物、花木、魚龍、鳥獸,天姿超邁,奇情逸趣,信手而得,四方重之。」云云。則高氏之指頭畫,得之神授,重於當時,其軼聞韻事,多為一般士夫所樂道矣。鄒一桂云:「唐張ロ即以手畫,畢宏見而驚異之,或問所授?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近時高且園其佩工指畫,名指頭生活,人物、山水、禽魚,無不生動。」可知指畫唐時已有之,至清高氏出,乃益為世所注意,卓然在繪畫中佔一體矣。  (丑)火繪——蕪湖鐵工湯鵬,字天池,鍛鐵作草蟲花竹及山水屏幅、精妙不減名家圖畫。初湯貧甚,技亦不奇。有道士乞火於爐,爐滅,詰之,四月余未鍛也。道士擊其灶,曰今可矣。徑去。後覺心手有異,隨物賦形,無不如意。或雲鵬家鍛灶與畫家鄰,畫師自高其技每相傲睨。鵬頗不平,閉門構思,鍛煉屈曲,遂成絕藝。夫以繪畫而施之於爐錘之工,實前代所未聞,惜鵬亡,竟無繼者。  (寅)西洋畫——清代繪畫,受西風者,不外三派:或取其一節以陶熔於國畫,如吳漁山畫間有之;或取國畫法之一節以陶熔於西畫中,如郎世寧畫常有之;或竟別國畫西洋畫為二派,對壘相峙,則在清季有所謂新舊畫派之紛起是也。清士之論西洋畫者,大概如鄒一桂所言:「西洋人善勾股法,故其繪畫於陰陽遠近,不差錙黍。所畫人物屋樹,皆有日影,其所用顏色,與中華絕異。布影由闊而狹,以三角量之。畫宮室於牆壁,令人幾欲走進。學者能參用一二,亦著體法。但筆法全無,雖工亦匠,故不入畫品。」按此,清代畫家,亦知西畫之陰影生動處,有足取法一二,惟嫌其無筆法,故匠視之。其實西洋畫亦自有其筆法,不過與中國畫法不相入耳。  (卯)布畫——古畫本多用絹,宋以後始兼用紙,明人又繼以綾,皆取其易助神采。清葉調笙嘗以洋布極細密者作畫;而索顏、朗如炳以之作墨山水。朗如言其質較絹稍澀,視宣紙則和潤,頗能發筆墨之趣,而氣韻又覺醇雅。後俞子曾岳亦曾以洋布作山水立幅,謂與筆墨相宜,語同朗如。一時好手,如貝六泉點、沈竹賓焯率喜作布本畫,蓋皆自葉調笙一燈開其光也。然此亦一二畫家一時興來暫用之耳,不敵如宣紙絹素有普及之勢力。誠以宣紙作畫,其能發筆墨之趣,究較任何絹素為佳,惟初學或學而不得用水墨法者,往往怕用宣紙,甚或以洋布代佳紙也。惟用洋布作畫,亦有其時代色彩,故特綴錄之,使知洋布亦可作畫紙用也。  以上所述,以畫具之不同,因而畫法各異,其體亦隨勿類。至若一幅之中,落款、列印諸事,亦極有關畫體,清人頗論及之者。鄒一桂曰:「畫有一定落款處,失其所,則有傷畫焉。或有題,或無題,行數或長或短,或雙或單,或橫或直,上宜平頭,下不妨參差,所謂齊頭不齊腳也。如有抬寫處,只宜平抬,或空一格。又款宜行楷,題句字略大,年月等字略小。元人畫有落款於樹石上者,亦恐傷畫局故也。凡畫以單款為佳,傳之於後,亦加珍重。必欲為號,須視其人何如。今人恐被攘奪,必求雙款,以不敏謝之可也。」此事雖屬瑣細,惟於任何體之畫面之安靜優美與否,極有關係,故附錄之。  (三)畫學  清人言畫學者,力主仿古,如逐時好而自立門戶者,必深毀之,以為蔑棄古法,誤入魔道,縱極精妙奇突,不入賞鑒之目。西廬老人為有清一代宗匠,其言曰:「畫雖一藝,古人於此冥心搜討,慘淡經營,必功參造化,思接混茫,乃能垂千秋而開後學。源其流派所自,各有淵源,如宋之李、郭,皆本荊、關;元之四大家,悉宗董、巨是也。近世攻畫者如林,莫不人推白眉,自誇巨手;然多追逐時好,鮮知古學,即有知而慕之者,有志仿效,無奈習氣深錮,筆不從心者多矣。」又曰:「吳門自石田翁、文、唐二公時,唐、宋、元名跡尚富,鑒賞礴,與之血戰。觀其點染,即一樹一石,皆有原本,故畫道最盛。自後名手輩出,各有師承,雖神韻浸衰,矩度故在。後有一二淺識者,古法茫然,妄以己意街奇,流傳謬種,為時所趨,遂使前輩典型,蕩然無存。至今日而瀾倒益甚,良可慨也。」又曰:「唐、宋以後,畫家一脈,自元季四大家趙承旨外,吾吳沈、文、唐、仇,以承董文敏。雖用筆各殊,皆刻意師古,實同鼻孔出氣。爾來畫道衰,古法漸湮,人多自出新意,謬種流傳,遂至□詭,不可救挽。」其痛詆時流之昧古,而以學古提命後學者,可謂聲色俱厲。故當時畫家之刻意學古者,輒被標榜而享大名,王其最著者也。王等既以篤於學古名,時流趨名者多,畫風因而轉易,縱不能刻意學古,亦多蹤王等而學步。故清代畫學,自是以後,皆以學古為惟一之鵠矣。其所謂古法,如山水,則舉董、巨一脈為正,王鑒之言曰:「畫之有董、巨,如書之有鍾、王,舍此則為外道;惟元季大家,正脈相傳,近代如文、沈、思翁之後,幾作《廣陵散》矣。獨大痴一派,吾婁煙客奉常深得三昧。」所謂大痴、文、沈、思翁,皆董、巨之苗裔也。提倡學古者,同時亦主張化古,即所謂學古而不為古法所泥也。西廬《畫跋》屢屢道及之曰:「元季四大家,皆宗董、巨,濃纖澹遠,各極其致。惟子久神明變化,不拘拘守其師法。每見其布景用筆,於渾厚中仍饒逋峭,蒼莽中轉見娟妍;纖細而氣益閎,填塞而境愈廓,意味無窮,故學者罕窺其津涉。獨石谷妙在神髓,不徒以神似為能,尤非余手可及。」又曰:「元四家畫,皆宗董、巨,其不為法縛,意超象外處,總非時流所可企及。而山樵尤脫化無垠,元氣磅礴,使學者莫能窺其涯,故求肖似良難。」時人對於畫學,雖主學古,尤須學古而不為古所拘,其言足以救學古之偏疾,實為畫學中之良言。清代畫家之有識者,往往主是說以詔後學,笪重光曰:「善師者,師化工;不善師者,無縑素。拘法者,守家數;不拘法者,變門庭。叔達變為子久,海岳化為房山。黃鶴師右丞,而自具蒼深。梅花祖巨然,而獨稱渾厚。方壺之逸致,松雪之精研,皆其澄清味象,各成一家,會境通神,合於天造。」方熏曰:「始入手,須專宗一家,得之心而應之手。然後旁通曲引,以知其變,泛濫諸家,以資我用。實須心手相忘,不知是我還是古人。」蓋皆主張學古而化,以能自成家數為鵠者也。石谷曰:「嗟乎!畫道至今日而衰矣,其衰也,自晚近支派之流弊也。顧、陸、張、吳,遼哉遠矣!大小李以降,洪谷、右丞逮於李、范、董、巨,元四大家,皆代為師承,各標高譽,未聞衍其餘緒,沿其波流,如子久之蒼渾,雲林之澹寂,仲圭之淵勁,叔明之深秀,雖同趨北苑,而變化懸殊,此所以為百世之宗而無弊也。洎乎近世,風趨益下,習俗愈卑,而支派之說起。文進、小仙以來,而浙派不可易矣。文、沈而後,吳門之派興焉。董文敏起一代之衰,抉董、巨之精,後學風靡,妄以雲間為口實。琅饋⑻較人,源本宋、元,媲美前哲,遠邇爭相仿效,而婁東之派又開。其它旁流末緒,人自為家者,未易指數。要之,承訛藉舛,風流都盡。」蓋自明季以來,畫學宗匠,固已極力主張學古而不泥古之說;惟同一學占而所成者不同,學者乃各擇一學古而有成者為師,互相標榜而詆毀之,於是流派分。派既各異,不相容納,右雲間者深譏浙派,祖婁東者輒詆吳門;拘師法而守家數,實學古之不徹底者。石谷於此,頗有覺悟,故慨平言之。而其不為流派所惑,得羅古人於尺幅,萃眾美於筆下,為有清一代之畫宗者,良有以也。南田有言曰:「宋法刻畫,而元變化,然變化本由刻畫,妙在相參而無礙。習之者視為歧而二之,此世人迷境。如程、李用兵,寬嚴異路,然李將軍何難於刁斗,程不識不妨於野戰,顧神明變化如何耳。」知此,乃可以學古矣。畫師古法,古人謂為學畫之快捷方式。然同一師古而所得有不同者,其間有非學力所能致者在;此亦畫學之妙諦,可意會而不可言傳者也。墨井道人曰:「古人能文不求薦舉。善畫不求知賞。曰文以達吾心,畫以適吾意,草衣藿食,不肯向人。蓋王公貴戚,無能招使。知其不可榮辱也。筆墨之道,非有道不能。」又曰:「余學畫二三十年,如溯急流,用盡氣力,不離舊處。不知二三十年後如何?筆墨如此,況學道乎?繪學有得,然後見山見水,觸物生趣,胸中了了,方可下筆。」是言學畫須有古人之高致庶能與物相觸,下筆有得,蓋學畫又不在拘拘古人之筆墨間矣。南田曰:「宋人謂『能到古人不用心處』。」又曰:「寫意兩語最微,而又最能誤人。不知如何用心,方到古人不用心處;不知如何用意,乃為寫意。」又曰:「……今人用心在有筆墨處,古人用心在無筆墨處;倘能於筆墨不到處觀古人用心,庶幾擬議神明,進乎技矣。」又曰:「古人用筆,極塞實處愈見虛靈;今人有置一角已見繁縟;虛處實,則通體皆靈,愈多而愈不厭。」合此三說而觀之,可知古人用心,在無筆墨處。以其無筆墨處,即意之所在。寫意原不在有筆墨,亦不在無筆墨,意在素養而來。所謂「胸有成竹」之「竹」,即是意,寫意,即寫其胸中之已有者而已。有筆墨處,固易見;無筆墨處,亦即意之所欲無者也。故畫能實處見虛,虛處見實,可謂能寫意,可謂善學古,而得古人之用心矣。南田既洞悉於無筆墨處,見古人之用心,推而盡之,其言畫,則多尚簡淡。「畫以簡貴為尚,簡之入微,則洗盡塵滓,獨存孤迥,煙鬟翠黛,斂容而退矣。」又曰:「射較一鏃,弈角一著,勝人處,正不在多。」不寧惟是,尚簡淡則以氣趣勝。蓋以古人之意為意,不為古人之筆墨型法所拘;因此而於學古之中,立自我作占之高論曰:「作畫須優入古人法度中,縱橫恣肆,方能脫落時徑,洗髮新趣也。」又曰:「作畫須有解衣盤薄,旁若無人意。然後化機在手。元氣狼藉,不為先匠所拘,而游法度之外矣。出入風雨,卷舒蒼翠,模崖范壑,曲折中機,惟有成風之技,乃致冥通之奇,可以悅澤神風,陶鑄性器。」循繹其意,與西廬、石谷、墨井道人、廉州諸家之論實相通,蓋清代畫學之學識,要不出此範圍也。  至若諸家以一生經驗所得,足以發明畫學之奧,而有供後學參究之價值者,則雖片言隻語,有足錄者。摘錄如下:  畫不在形似,有筆妙而墨不妙者,有墨妙而筆不妙者,能得此中三味,方是作家。(王時敏)人見佳山水,輒曰如畫;見善丹青,輒曰逼真;則知形影無定法,真假無滯趣,惟在妙悟人得之。不爾,雖工未為上乘也。故論畫者,有神品、妙品之別,有大家、名家之殊。(王鑒)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得勢則隨意經營,一隅皆是;失勢則盡心收拾,滿幅都非。(笪重光)凡作一圖,用筆有粗有細,有濃有淡,有干有濕,方為好手。若出一律,則光矣。……畫有明暗,如鳥雙翼,不可偏廢,明暗兼到,神氣乃生。……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渾以唐人氣韻,乃為大成。(王)觀古畫如遇異物,駭心眩目,五色無主,及其神澄氣定,則青黃燦然。要乘興臨模,用心不雜,方得古人之神情要路。(吳歷)方圓畫不俱成,左右視不並見,此《論衡》之說獨山水不然。畫方不可離圓,視左不可離右,此造化之妙;文人筆端,不妨左無不宜,右無不有。……筆墨簡淡處,用意最微;運其神氣於人所不見之地,尤為慘淡;此惟懸解能得之。……筆筆有天際真人想;一系塵垢,便無下筆處。古人筆法淵源,其最不同處,最多相合。李北海云:似我者病,正以不同處求同,不似處求似;同與似者,皆病也。(惲格)臨畫不如看畫,遇古人真本,向上研求,視其定意若何,出入若何,偏正若何,安放若何,用筆若何,積墨若何;必於我有出一頭地處,久之,自然吻合矣。……用筆忌滑,忌軟,忌硬,忌重而滯,忌率而溷,忌明凈而膩,忌叢雜而亂。又不可有意著好筆,有意去累筆。從容不迫,由淡入濃,磊落者存之,甜俗者刪之,纖弱者足之。板重者破之。又須於下筆時,在著意不著意間,則觚稜轉折,自不為筆使。用筆用墨,相為表裡,用墨之法,非有二義,要之氣韻生動,端在是也。……作畫以理、氣、趣兼到為重,非是三者,不入精妙神逸之品。故必於平中求奇,綿里裹鐵,虛實相生。……古人用筆,意在筆先,然妙處在藏鋒不露。元之四家,化渾厚為瀟洒,變剛勁為和柔,正藏鋒之意也。(王原祁)畫中理氣二字,人所共知,亦人所共忽。其要在修養心性,則理正氣清,胸中自發浩蕩之思,腕底乃生奇逸之趣,然後可稱名作。……畫之妙處,不在華滋,而在雅健;不在精細,而在清逸。(王晉)作畫不能靜,非畫者不能靜,殆畫少靜境耳。古人筆下無繁簡,對之穆然、思之悠然而神往者,畫靜也。畫靜,對畫者一念不設矣。……畫法須辨得高下之際,得失在焉。甜熟不是自然,佻巧不是生動,浮弱不是工緻,鹵莽不是蒼老,老拙不是高古,丑怪不是神奇。……寫意最易入作家氣,凡紛披大筆,先須格於雅正,靜氣運神,毋使力出鋒鍔,有霜悍之氣;若即若離,毋拘繩墨有俗惡之目。(方熏)追董、巨,當以思翁入想,擬子久,須向煙客究討。(奚岡)作畫第一論筆墨,古人曰:乾濕互用,粗細折中,筆之謂也。用筆有工處,有亂頭粗服處,至正鋒側鋒,各有家數。倪高士、黃大痴俱用側鋒,及山樵、仲圭,俱用正鋒。然用側者,亦間用正;用正者,亦間用側,所謂意外巧妙也。用墨之法,忽干忽濕,忽濃忽淡,有特然一下處,有漸漸潰成處,有澹蕩虛無處,有沈浸濃郁處,兼此五者,自然能具五色矣。凡畫,初起時,須論筆;收拾時,須論墨。古人所謂大膽落筆,細心收拾也。(王學浩)陳眉公云:磨墨如病夫,執筆如壯士,此是畫家要訣,杜少陵觀公孫大娘舞劍器,此是皴擦渲染時要訣。(錢杜)有意於畫,筆墨每去尋畫;無意於畫,畫自來尋筆墨。蓋有意,不如無意之妙耳。……效雲氣施墨,而無墨處卻成雲氣,此中大有參悟。……筆墨在境象之外,氣韻又在筆墨之外;然則境象筆墨之外,當別有畫在。(戴熙)以上所錄,皆為諸名家閱歷有得之言,雖系片段,已足使學者揣摩不盡。其集合諸說,加以組織,分門別類為有系統之載輯,自成一家言者,亦不乏人。今舉其所關較重而名較著者錄之。  苦瓜和尚《畫語錄》——全州道濟石濤著。分十八章,始《一畫》而終《恣任》,首尾井然,著詞玄妙。其《變化章》云:「古者,識之具也,化者,識其具而弗為也。具古以化,未見夫人也。嘗慨其泥古不化者,是識拘之也。拘識於似,則不廣,故君子惟借古以開今也。……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凡事有經必有權,有法必有化,一知其經,即變其權,一知其法,即工於化。夫畫,天下變通之大法也。山川形勢之精英也,古今造物之陶冶也,陰陽氣度之流行也;借筆墨以寫天地萬物而陶泳乎我也。今人不明乎此,動則曰某家皴點,可以立腳,非以某家山水不能傳久,某家清澹,可以立品,非以某家工巧只足娛人。是我為某家役,非某家為我用也。縱逼似某家,亦食某家殘羹矣,於我何有哉。……我之為我,自有我在,古之鬚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腸,我自發我之肺腑,揭我之鬚眉,故有時觸著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為某家也,天然授之也,我於古何師而不化之者。」《章》云:「筆與墨會,是為綱組,不分,是為混沌,辟混沌者,舍一畫而誰耶?畫于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畫於林則生之,畫於人則逸之。得筆墨之會解,之分作,辟混沌手,傳諸古今,自成一家,是皆智得之也。不可雕鑿,不可板腐,不可沈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尺幅上換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乎筆,非筆操也;脫乎胎,非胎脫也。自一以分萬,自萬以冶一,化一而成,天下之能事畢矣。」其餘各章所論,皆多妙諦,以限於篇幅,不及盡錄。然得此亦足以覘其概。  《小山畫譜》——無錫鄒一桂著。上卷所論,關於花鳥畫法者多。下卷所論,則多摘錄古人畫說,參以己意;於畫家源流宗派,亦略可考焉。凡分「書畫一源」「詩書相表裡…」「畫派』「六法前後」「畫忌六氣」「兩字訣」「士大夫畫」「入細通靈」「形似」「文人畫」「雅俗」「寫生」「生機」「天趣」「結構」「定稿」「臨摹」「繪實繪虛」「法古」「畫所」「畫品」「畫鑒」「賞識」「唐宋名畫」「徐黃畫體」「沒骨派」「明人畫」「潑墨」「指畫」「西洋畫」……等數十項而論,立言甚高。其論兩字訣曰:「畫有兩字訣,曰活曰脫。活者生動,用意用筆用色,一一生動,方可謂之寫生。或曰當加一潑字;不知活可以兼潑,而潑未必皆活;知潑而不知活,則墮入惡道,而有傷於大雅。若生機在我,則縱之橫之,無不如意,又何嘗不潑耶。脫者,筆筆醒透,則畫與紙絹離,非筆墨跳脫之謂。跳脫仍是活意;花如欲語,禽如欲飛。石必峻□,樹必挺拔,觀者但見花鳥樹石,而不見紙絹,斯真脫矣,斯真畫矣。」論雅俗曰:「筆之雅俗,本於性生,亦由於學習。生而俗者,不可醫,習而俗者,猶可救。俗眼不識,但以顏色鮮明繁華高貴者為妙;強為知識者,又以水墨為雅,以脂粉為俗。二者所見略同,不知畫固有濃脂積粉而不傷於雅,淡墨數筆而不解於俗者。此中得失,可為知者道耳。」論形似曰:「東坡詩:『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此論詩則可,論畫則不可。未有形不似而反得其神者,此老不能工畫,故以此自文。猶雲勝固欣然,敗亦可喜,空鉤意釣,豈在魴鯉,亦以不能弈,故作禪語耳。」凡所言,皆極有卓識,其訐東坡形似之說,尤可見其真精神也。  《石村畫訣》——曲阜孔衍┉石村著。分立意、取神、運筆、造景、位置、避俗、點綴、渲染、款識、圖章、十行而論,言甚淺近,最宜初學者讀之。其言有曰:「山水樹石,實筆也,雲煙,虛筆也,以虛運實,實者亦虛,通幅皆有靈氣。」言亦甚有理法。  《傳神秘要》——金壇蔣驥著。專論傳神之畫學者也。其言:「神在兩目,情在笑容。」「筆底深秀,自然有氣韻。有氣韻,此關係人之學問品誼;人品高,學問深,下筆自然有書卷氣;有書卷氣,即有氣韻。」此言氣韻之又一說也。  《繪事發微》——滿洲唐岱毓東著。始「正派」而終「遊覽」,分二十四節而論,極有次序。曰正派,曰傳授者,概言宗派之分合沿革,而含有歷史的性質者也。曰質量、曰畫名,概言質量之如何能高,畫名之如何得傳也。曰丘壑、筆法、墨法、皴法、著色、點苔、林木、坡石、水口、遠山、雲風、煙雨、雪景、村寺者,則實言以如何用筆墨繪畫之法也。曰巧勢、自然、氣韻者,則言於筆墨之外,更當有所注意也。曰臨舊、讀書、遊覽者,則言畫家之學養也。論次既得先後之次序,措辭能盡淺深之義理,亦足稱山水畫學有價值之著述也。  《二十四畫品》——當塗黃鉞左田著。其小序曰:「昔者畫繢之事,備於百工。兩漢以還,精於學士,謝赫、姚最並有書傳,俱稱畫品。於時山水猶未分宗,止及象人肖物。鉞塗抹餘閒,乃仿司空表聖之例,著《畫品二十四篇》,專言林壑理趣。」云云。二十四品者,曰氣韻、神妙、高古、蒼潤、沈雄、沖和、澹遠、樸拙、超脫、奇辟、縱橫、淋漓、荒寒、清曠、性靈、圓渾、幽邃、明凈、健拔、簡潔、精謹、雋爽、空靈、韻秀,以四言韻語曲達畫趣,足與《詩品》並傳。  《學畫淺說》——綉水王概安節著。所論六法、六要、六長、三病、十二忌、三品、分宗、重品、成家、能變、計皴、釋名、用筆、用墨、重潤、渲染、天地位置、破邪、去俗、設法、落款,以及絹素、礬法、練碟、洗粉、揩金、礬金等,凡山水畫學上應有之常識,皆論及之,可謂賅備。今之學畫者,皆知有《芥子園畫譜》,即安節所著,而附載《學畫淺說》焉。  以上所舉諸書,均為常見而顯著者,其它編述較有系統之著作尚甚多。其雜記所心得,而於畫學較有關係者,則如王原祁之《雨窗漫筆》,王昱之《東庄論畫》,龔賢之《畫訣》,笪重光之《畫筌》,張庚之《浦山論畫》《圖畫精意識》,董之《畫學鉤深》,方熏之《山靜居畫論》,宋犖之《論畫絕句》,張茂實之《清秘藏》,錢叔美之《松壺畫訣》,湯貽芬之《畫筌析覽》,王學浩之《南山論畫》,奚岡之《冬花論畫》,秦祖永之《繪學津梁》等,皆有名言要語,足以啟發後學者。又有陳訁巽之《玉幾山房畫外錄》上下卷,舉凡明、清間士大夫之題記擇要采輯,亦裒然成帙。其中如胡介、卓發之、倪元璐、潘一桂、許宰、程邃、汪琬、張英、高士奇……等數十家題畫之作,輯為一編,中有論畫法者,論畫史者,要足為參考之書也。  (四)題記  題記之作,系畫家自題,或名人記跋之文字也。要皆有對象,非憑空作理論而已。此種文字,其中雖未免有過謙或溢譽之辭。然其自題者,固不乏親切語;其題跋者,則亦有如老吏斷獄,語語中肯者。且從中可見畫者與跋者間之種種情形,足以增高品格,皆學畫者所宜時時閱讀者也。茲舉其著者列下:  《西廬畫跋》——凡十六則,王時敏作。其中以跋石谷之畫為多,所以推重石谷者,可謂情至義盡,蔑以復加。如跋雪圖長捲雲:「……近過敝廬,為余作雪圖長卷,兼用右丞、營丘法。其行筆布置,瑰麗高寒,各極其致,宛然天造地設,不能增減一筆;而皴擦句斫、渲染、開合之法,無一不得古人神髓。昔人謂昌黎文少陵詩,無一字無出處,今石谷之畫亦然。蓋其學富力深,遂與俱化,心思所至,左右逢源,不待仿摹,而古人神韻自然湊泊筆端者,要皆元本之功耳。」云云。耕煙翁之功力深到,為清代第一,而西廬老人能窮奇探勝,以表揚之無遺,真可謂知己者矣。  《染香庵跋畫》——王鑒作,亦以跋石谷畫為多。其中跋張約庵畫者,亦因石谷為續成之也。其云:「澄心斂氣,慘淡經營,忽起奮筆,竟日而就,不啻如出一手。」即謂石谷能續約庵畫之妙也。  《清暉畫跋》——王作,凡九十六則。自題己作為多,追宗別派,論占極得要領。西廬謂石谷作畫,如昌黎文少陵詩,無一字無出處;余則謂石谷題畫之辭,無一字無用處也。  《墨井畫跋》——吳歷作。自題己作為多,所論多引證元季四家;或實記時光景物,語多雋雅可喜。有跋曰:「畫要筆墨酣暢,意趣超古,畫之董、巨,猶詩之陶、謝也。淵明篇篇有酒,摩詰句句有畫,欲追擬輞川,先飲彭澤酒以發興。」其題語雋雅多類此。  《冬心先生畫記》——金農作。凡五種:曰《冬心畫竹題記》,曰《冬心畫梅題記》,曰《冬心畫馬題記》,曰《冬心畫佛題記》,曰《冬心自題寫真題記》,皆題己作者也。冬心畫以佛像最工,故其題記,自許亦甚高。題記有曰:「余畫諸佛及四大菩薩、十六羅漢、十散聖,別一手跡,自出己意,非顧、陸、謝、張之流,觀者不可以筆墨求之。諦視再四,古氣渾噩,足千百年,恍如龍門山中石刻圖像也。金陵方外友德公曰:居士此畫,真是丹青家鼻祖,開後來多少宗支。余聞斯言,掀髯大笑。」  《畫梅題跋》——查禮著。此專以自題梅花者,其言多有至理。「本欲遒而空則古,干欲硬而折則健,枝欲瘦而斜則峭,花欲密而淡則疏,蕊欲飽而亂則老。」「畫梅必於冗處求清,亂中尋理,處枝接柯,繁花亂蕊,雖多不厭,且倍覺閑雅,方稱合作。」「畫梅要不象,象則失之刻;要不到,到則失之描。不象之象,有神;不到之到,有意。染翰家能傳其神,斯得之矣。」云云。此略舉其例也。  《麓台題畫稿》——王原祁著。以自題己作者也,凡五十三則。麓台多仿前賢名作,故其題語各從其所仿者發論,以自比擬,而尤以仿大痴者為多。其題仿大痴筆云:「古人用筆,意在筆先,然妙處在藏鋒不露。元之四家,化渾厚為瀟洒,變剛勁為和柔,正藏鋒之意也。子久尤得其要,可及可到處,正不可及不可到處,個中三昧,深參而自會之。」仿淡墨雲林云:「仿雲林筆,最忌有傖父氣,作意生淡,又失之偏枯,俱非佳境。立稿時,從大意看出,皴染時,從眼光得來;庶幾於古人氣機,不大相徑庭矣。」仿梅道人云:「筆不用煩,要求煩中之簡;墨須用淡,要取淡中之濃。要於位置間架處,步步得其肯綮,方得元人三昧。如命意不高,眼光不到,雖渲染周致,終屬隔膜。梅道人潑墨,學者甚多,皆粗服亂頭,揮灑以自鳴其得意,於節節肯綮處,全未夢見,無怪乎有墨豬之誚也。」論古說今,具見卓識,而「淡中取濃」,「濃中取淡」,尤得用墨之秘,足為後學南針。  《賜硯齋題畫偶錄》——戴熙著。皆系自題己作,擇其要者而偶錄存之,多著墨簡凈,寓意高遠者。例如:「崎岸無人,長江不語,荒林古剎,獨鳥盤空,薄暮峭帆,使人意豁。」「翠雨漫天,綠陰鋪地,安得六尺黃琉璃,卧其影下。」「涼風沁秋,雙竿自戛。如有人語,出深林間,褰裳往從,不識其處。歸而寫此,擲筆惘然。」「煙江夜月,萬頃蘆花,領其趣者,惟賓鴻數點而已。」其簡凈雋雅多類此。  (五)鑒評  清代鑒賞之風,不減宋、明,關於鑒賞結果之評語,裒然成名著者,亦甚多。順治間,有孫退谷之《庚子消夏記》。康熙以後,士大夫身際承平,寓興所及,率以評估書畫為樂。其力能藏┑者,又每得異品奇蹟,因之記錄成書,讀者資津逮焉。高江村之《江村消夏錄》,安麓村之《墨緣匯觀》等,皆系作者姓名及其作品之形式價值,或舉與作者作品有關之種種事實,確究而表章之,以志古歡,皆為一般考古家鑒藏家資參考焉。茲舉其常見而較重要者如下:  《庚子消夏記》——北平孫退谷著。評騭其所見晉、唐以來名人書畫之所作也。鉤元抉奧,題甲署乙,讀之足以廣見聞而益神智。其鑒裁之精審,古人當必引為知己。按庚子歲為順治十七年,退谷是時年幾七十矣,故其所記,不及清士。  《江村消夏錄》——高士奇著。高氏精於鑒賞,又所記錄者,皆經寓目。自序有曰:「長夏掩關,澄懷默然。取古人書畫,時一展觀,恬然終日,間有挾捲軸就余辨真贗者,偶遇佳跡,必詳記其位置、行墨、長短、闊隘、題跋、圖章,藉以自適。然寧慎無濫,三年余,僅得三卷,名曰《江村消夏錄》。」云云。其記錄法式,大概以標目、尺度、評語為主,本文、款識為第二,故下一字,題跋又下一字。至於圖記,不能摹入,但用楷字加圈以別之。其間文字損蝕難辨者,亦著方圈,至於內容,則前人所書古文辭已見刻本者,概不錄;惟記其款識跋語而已。其中與世本異同者,則詳錄以備考訂。其編制法,亦可謂周且備矣。  《書畫匯考》——卞冷之著。考據賅備精確,與《江村消夏錄》併名於時。凡研究書畫者,多奉為珍本也。  《墨緣匯觀》——安麓村著。此書對於書畫之流傳考據,優劣品評,最為博雅。蓋安氏所事納蘭太傅,聲威赫奕,熏醐刑煜攏靡酪藻黲和椿茨稀⒔蠣兩地,為南北之府奧,賈販以書畫求售,往往輳集於此,安氏素負精鑒名,又力能致之,一時所藏,遂為海內之冠。間有求其平別者,亦皆罕覯之本。安氏擇其精美,匯錄成此,所載書畫劇跡,侔色揣稱,凡夫名人題跋及收藏諸印、裱背、騎縫、上下左右、塘心鈐記,一一畢舉,使後人得據以考真偽,若執符契,使無可遁。又能釐定高、卞兩家得失,蓋卞氏不盡得之目見,安氏所錄,皆其所寓目者也。其自序有云:「……迨後目力日進,南北同志人士,往往謬謂余能鑒別,有以法書名繪就政於余者;鬻古者,間有執舊家之物求售於余者;以致名跡多寓目焉。然適目之事,如雲煙一過,凡有古人手跡,得其心賞者,必隨筆錄其數語,存貯笈笥,以備粗為觀覽。忽忽及六十四年,憶四十年所睹,恍然一夢,感今追昔,不無悵然。……」云云。  《三萬六千頃湖中畫船錄》——吳江迮朗川著。川博學能詩,尤精繪事。游公卿間四十餘年,賞鑒既多,手腕益高,其評涉名作,自深知甘苦,言無不中。如宋之劉松年、盛子昭,元之方、黃、倪、吳,明之文、沈、仇、唐,以及清之四王、吳、惲,皆加賞品;而各家款識印記,亦詳載焉。  《草心樓讀畫集》——歙縣黃崇惺著。其自序有曰:「仆家世故多蓄名畫,其後稍稍散失,大父與先君又別有藏庋。至咸豐中,經亂,乃盡毀於賊。同治中客游江漢間,每憶家藏及戚里中所見名跡,今皆無有,輒為惘然太息。念前人題畫詩,如子美、退之、子瞻、魯直,下逮裕之、伯生,及我朝王、朱諸公,皆絕妙,畫舫中人不能解也。世所傳題畫詩,彙集古今作者,佳惡雜出,其書乃鮮可觀。蓋題畫詩亦當首重氣韻,若模範瑣瑣,乃無是處。因取往時所見名畫差可記憶者,各賦一詩,意欲為此體一滌穢腐,與前數公者相翱翔。……」云云。所錄自詩外,而各名跡得失之事,亦往往附記其首或尾,足供考古家之參證也。  《曝書亭畫跋》——秀水朱彝尊著。有跋書者九十七節,其餘皆跋畫者。起顧長康女史箴圖跋,迄題趙淑人宮門待漏圖,凡二十七節。其題也,實記畫之流傳過程題記情形,而於年月尤加謹慎,蓋其跋語偏重於歷史的,實為鑒賞家考據之善本。  《漫堂書畫跋》——宋犖著。跋畫者凡十八節。牧仲為清代著名之鑒藏家,評品名跡,甚為確當,尤熟關於書畫之掌故。故其跋語,對於畫史之事實,可資考證焉。如跋韓放馬圖云:「韓馬余見二卷,一為圉人呈馬圖,一為馬性圖,皆絹本,長不滿二尺,唐人畫卷,往往如此。二卷筆墨高古,望去肥澤,所謂『肉げ畏淞路鶿浦7怕磽汲び攵卷等,絹雖壞,而三馬神采奕奕,騰驤曠野,天骨開張,大有『蘭筋權奇走滅沒』之勢,宜不為少陵所譏。且牧人奇古,較前二卷似當出一頭地。讀退谷先生跋,流傳有緒,元屬妙跡,余更綴數語卷末,聊於畫苑中留一段公案耳。」云云。  《頻羅庵書畫跋》——梁同書著。山舟書法妙絕一代,以作書觀書之手眼,以觀畫評畫。書畫原一致,往往推闡入微,而於作者之身世,作品之流傳,亦往往說其原委焉。跋梁慎五畫虎云:「慎翁此論,不獨畫虎為然,即作書,亦不以劍拔弩張,觚稜嶄絕為貴也。古人云:剛健含婀娜,翁工於書,乃得此秘。」跋方蘭士山水立幅云:「蘭士方君初師文、趙,中年極力追摹宋、元人,得蒼潤深秀之致,為近數十年第一手。垂老多病,精氣稍減,而此幅獨於疏澹中見本色,良由其學力深靜,而一時紙墨之適,不可多得也。」  《玉幾山房畫外錄》——陳訁巽編。凡上下二卷,集錄各家題畫之作而成。凡明季清初諸大家,如李流芳、黃宗羲、胡介、龔鼎孳、宋琬、吳偉業、施閏章、余懷、張風等題畫跋語,凡一百九十餘則,多被邏輯焉。是亦足供鑒賞家之考證。  《玉雨堂書畫記》——韓泰華述。凡四卷,韓好蓄古人法書名畫,尤精於鑒別,所記皆經真賞,而無耳食。唐、宋數幅,餘皆明代及清初諸勝流翰墨。不以時代綿邈為奇,不以聲聞炫赫為重,品題評騭,精審曲當,南濠《寓意》之編,北平《消夏》之錄,殆無以過。  《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李玉著。分為四卷:以王公宗室冠首,名媛釋道附末,專記明末以來,迄清同光時之名跡,考核詳實,足徵文獻。各家之姓名里居出處,記錄亦詳。  《桐蔭論畫》——秦祖永著。凡三編。就生平所寓目者集成,凡三百六十家,每編各一百二十家,初編記自明季至道光間;二編記自明季至康熙間;三編記自雍正至道光間。各家之宗法何出,造詣何至,皆一一推識。分神、逸、能為三品,而以己見評騭各人之技術,非僅據一畫而評騭,其評騭大旨,薄畫工而進士大夫,卻專門而取偶然遊戲之筆。  《寶迂閣書畫錄》——陳夔麟著。其自序曰:「檢錄所藏,不下數百件,謹擇其至精者,罕見者,都為一錄,計卷五十,冊六十三,軸一百有七,附以屏聯十五。本我心得,略加評語,以質大雅。」云云。其間書自屏聯十五外,畫實多數,凡於畫之形式內容,皆詳加考記,有所辨正,則往往集眾說而折衷之,亦清季鑒藏家之有用著作也。  其它鑒評之著作之著名者,如《兩浙名畫記》、《鑒古齋書畫錄》、《紅豆樹館書畫記》、《愛吾廬書畫記》、《百福庵畫寄》、《蝶隱園書畫雜綴》、《圖匯寶鑒續纂》,皆極有價值。而吳榮光之《辛丑消夏記》,比美《庚子》,孔廣陶之《岳雪樓書畫錄》,有類《頻羅》;蔣光煦之《別下齋書畫錄》,不讓《漫堂》;婁東陸時化之《吳越所見書畫錄》六卷,及龐元濟之《虛齋名畫錄》十六卷又續編四卷,亦鑒藏家之大著作也。至若文嘉《鈐山堂書畫記》、朱卧庵《藏書畫目》等,雖僅記目錄,不加評騭,亦足觀也。  (六)史料  清代畫家,盛於前代,自太原煙容、琅琊元照二公領袖藝林,作者雲起。石谷、漁山、麓台皆親授衣缽,為南宗嫡支;王勤中、惲南田兩家,又各追蹤宋、元,為寫生正派;師友相承,風流不絕。秀水張浦山,先著《畫征錄》一書,以記錄之;南匯馮墨香,搜采群言,又成《國朝畫識》;乾隆、嘉慶兩朝以還,士夫筆墨,克繼王、惲諸公者,又已指不勝屈。於是墨香又有《墨香居畫識》之另纂,顧評騭未定,遺漏更多,亦猶《畫征錄》之後卷,但就曩時所見,率略著之,非成書也。其卓然可稱名著者,則有昭文、蔣寶齡之《墨林今話》,合乾、嘉、道三朝中能畫者,兼采及詩而著為篇,洵足為張氏《畫征》之續。自是而後,迄於清末,其間大匠宗工,又數輩出,而其記載之有系統者,則有張鳴珂之《談藝巢錄》。其體近《墨林今話》,其用則亦續《墨林今話》之後也。以上數書,分之各佔一時代而記載之;合之則後先銜接,一有系統之畫家傳記也。其他體相近似而於以上數書外另為時代而記載者,如《繼畫錄》、《畫名家錄》、《畫史會要》、《熙朝名畫錄》正續集等,皆其選也。即如前所舉之《桐陰論畫》、《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等,亦頗不少。雖因時代不相劃分,致一人兩見,一事重提;然皆可作補助之史料也。茲將《畫征錄》、《國朝畫識》、《墨林今話》、《談藝巢錄》四書提要如下。《畫征錄》——秀水張庚浦山著。始於康熙後壬寅,脫稿於雍正乙卯,凡三卷,首八大山人,迄袁樞,合附錄者共二百九十三家。其自序略曰:「凡畫之為余寓目者,幀障之外,及片紙尺縑,其宗派何出,造詣何至,皆可一一推識,竊以鄙見論著之。其或聞鑒賞家所稱述者,雖若可信,終未征其跡也,概從附錄,而止署其姓名里居,與所長之人物山水鳥獸花卉,不敢妄加評騭,漫誇多聞。……」云云。又續錄二卷,收一百六十八家,首黃宗羲,迄閨秀鮑詩,其編制法同。《國朝畫識》——南匯馮金伯冶堂著。首王時敏,迄*女豐質,凡一千一百又六家,共十七卷。其自序有云:「……因舉畫中六法三昧,前人言而未盡者,以至於山水根源、陰陽向背、丘壑位置、用筆用墨、皴染著色種種諸法,略抒管見;以志一得……。」蓋自識各家姓氏爵里物性外,又識及畫法也。《墨林今話》——昭文蔣寶齡、霞竹著。十八卷。首董文恪,迄元和閨秀。記錄各家姓名里居外,又錄其韻事佳作,可作詩話讀,又可作畫話讀也。孫原湘書其後曰:「國朝自桑苧翁《畫征錄》外,惟此作不濫不遺,論亦洞徹宗旨;間載題畫小詩,具見手眼,是又能兼及詩畫也。」張鑒則謂:「此書雖接《畫征》,觀其體例,實遠在秀水張氏之上。」又續編一卷,霞竹子苣生撰。首路太史,迄清風逸士,其記錄體例,無稍變更,亦能克承先志,可與霞竹並傳者也。《寒松閣談藝巢錄》——嘉興張鳴珂公束著。共六卷,首吳若准,迄辛璁,凡三百三十一家。隨筆記錄,略有先後,惟各家間不另立題目,與《墨林今話》體例殊異。其自序云:「乙巳孟陬,薄游滬上,晤安吉吳倉石大令,謂余曰:瓜田征君《畫征錄》後,則有馮廣文《墨香居畫識》,蔣霞竹《墨林今話》,迄今又五十餘年矣,人才輩出,而記載無聞,將有姓氏翳如之感,君何不試為之?予諾之,以未見諸書,因循未果。越三載,在王福處借得《墨林今話》,疾讀一過,隨筆疏記,其未采者,得一百五十餘家。閑居多暇,擬日纂數則,以志景仰。精力就衰,舊遊如夢,名號爵里,間有遺忘,詹詹小言,無當大雅。」云云。惟其中所錄,多有近代生存者之畫家。我國關於名人記錄,往往詳其官職,而略其生卒年月,對於畫家亦然。如上錄諸書,其於諸家生卒年月,皆未顧及。雖因作者與被記錄者多系同時人,或有不及記錄之憾;但於其先輩已作故者,亦不加註意之。致後之為史者,無從考其時代,多有先後位置之失,實一大缺憾也。然於各家藝術上之優劣,則評騭不稍假借,故以藝術為本位而推論其人其時,亦可得其彷彿焉。至若《佩文齋書畫譜》之畫家傳,彭蘊燦之《歷代畫史匯傳》,則為收羅各家記錄而輯成者,材料雖備;然一則雖分代而雜記姓名,不分先後;一則以姓相從,分韻編製,對於時代,尤為割裂矣。  附錄 ◎一、歷代關於畫學之著述  按《四庫提要藝術類》及《藝術存目》所列關於畫學之著述,凡六十八種。《佩文齋書畫譜》纂輯書籍目,共一千八百四十四種,《歷代畫史匯傳》引證書目,共一千二百六十三種,其中較似專著或確為專著者,在《書畫譜》約七十種,在《畫史匯傳》約百種。茲錄所及,多系專著,其數倍之。編錄凡例如下:  一、漢以前,絕無關於畫學之專著。莊子之敘畫史,韓非之論難易,劉安、張衡雖亦各有所論,然皆片言隻語而已;至晉,始有成篇章者。故所謂歷代,系指晉以後之時代。  一、此項著述,如並志乘傳記及其它文集雜錄中所見者拉雜舉之,其量洵足充棟。茲錄所及,一系關於畫之專著;一系書畫合纂者。  一、著述之哀然成集者,固有見必錄;其另篇斷章,雖並見於他集,——如《畫雲台山記》並見於《歷代名畫記》,《畫鑒》並見於《畫學心印》等,——因有時代關係,而較有價值者亦多采入。至若《藝苑卮言》、《金川玉屑集》等,所論雖有極精當者,而占量不多;《金石索》、《京洛寺塔記》等,可以借證畫學之處亦甚多,但系旁支;皆從割愛。  一、編錄按照時代。每時代中排比亦略有次序:——先另篇而次整集,先專著而次合纂者。  一、編者見聞有限,雖勤搜羅,終恐遺漏;如後更有所得,或承博洽君子之教益,則當隨時補錄。(表略)  二、歷代各地畫家百分比例表(表略)  三、歷代各種繪畫盛衰比例表(表略)  ◆懷念父親鄭午昌 鄭孝同  父親鄭昶,字午昌(1894年2月24日——1952年7月15日),號弱龕,別號雙柳外史、絲鬢散人、墨鴛鴦樓主、且以居士、午社詞人等。浙江嵊縣(剡溪)人。30年代初與母親朱顏(又名文鶯,號鹿胎仙侍、如是樓主,嘉定錢門塘人)結婚,婚後寓居上海及錢門塘兩地。1946年建一屋於錢門塘朱氏宅內,造型玲瓏別緻,為父親的起居室兼畫室,名「惜真別署」。  父親自幼好學,7歲即能寫「布帆無恙掛秋風」詩意,成《剡溪秋泛圖》,一時驚為神筆。1910年(宣統二年)入杭州府中學求學,與徐志摩、郁達夫同為張相弟子。1915年以優等生畢業於杭州一中)「府中」1913年改名),選送至北京師範大學求學。1922年受聘於上海中華書局任編輯,旋任美術部主任。與當時著名書畫家黃賓虹、黃藹農、許征白等交往切磋,探討有得,耗5年精力,於1929年編著出版了35萬字的《中國畫學全史》,開中國畫通史之先河,蔡元培先生讚譽為「中國有畫學以來集大成之巨著」。此外還著有《石濤畫語錄釋義》、《中國壁畫歷史研究》、《畫余百絕》、《中國美術史》等書,均是傳世之作。  1929年父親與王師子、謝公展、賀天健、陸丹林、孫雪泥等創辦《蜜蜂畫社》,編印蜜蜂畫集、畫報及當代名家畫海,舉行講座、畫展,先後參加者達百餘人,風行海內外。1931年父親與張聿光、賀天健、孫雪泥、陸丹林、錢瘦鐵、馬公愚、張大千、丁先念、王師子、陳定山、李祖韓、謝公展、汪亞塵、王一亭、黃賓虹、吳湖帆、姜丹書,徐悲鴻等組織「中國畫會」、編印《國畫月刊》、《現代中國畫集》,舉辦書畫展覽,代辦中外美展,徵集作品,籌募義勇軍慰勞畫展等,會員300餘人。此外,父親還參與「寒之友社」等藝術團體,探討國畫藝術。並與畫友湯定之、符鐵年、謝公展、王師子、謝玉岑(謝逝後由王啟之補)、張大千、陸丹林等9人結為「九社」。除先生兼任上海美專、中國藝專、國立藝專等教授外,又以「鹿胎仙館」名義招集有志治藝的青年,研習國畫。學生有潘君諾、婁永芬、蔣孝游、王瑞、丁慶令、陳石瀨、張大昕、王康樂、張宇澄、潘季華、黃子曦、陳佩秋、陳征雁、趙丹、謝伯子、房師田等,均為一時俊傑。  父親生平擅畫山水,兼畫花卉人物,不拘一格,能融詩、書、畫於一爐。山水以淺絳為主,善用墨青、墨赭,時而松秀,時而蒼鬱,平生受子久,石濤、石溪影響最大,復取法於宋、元諸家,筆墨精到,神韻悠揚。對青綠山水強調逋色明朗滋潤,用筆工而不刻。他的潑墨畫也是筆酣墨暢。他說:「師古法而立我法,才不為古人所囿」,又自製印章「畫不讓人應有我」。山水作品屢次參加英、德、日、比、美、俄等國際展覽。1939年獲得在紐約舉行的世界藝術博覽會金質獎章。他畫柳長條細葉,阿娜多姿,先行干後出枝,柳絲從最上端畫起,由上而下,密密層層,前後左右,各盡其態,春夏秋冬,風晴雨雪,無不傳神,明輩戲以「鄭楊柳」呼之。花卉師法白陽、新羅,並吸收西洋畫法,淡墨淺色,風格清新。所寫墨竹,白菜、蘆葦,筆墨淋漓,生動有致,亦有「鄭白菜」之稱。人物兼有陳老蓮的古拙和任伯年的七趣,形象頗為生動。他的畫法隨內容而異,變化多端,秀潤而含蓄,造型在似與不似之間,縱筆於「有意無間,有法無法」之中,能工能放,細謹時纖毫不爽,粗放處酣暢淋漓,這是他的藝術特色。餘事詩詞,清新可誦。作畫千百幅,俱以詩配畫。書宗褚遂良,秀麗俊逸。  30年代初期,先父首創漢文正楷字模。漢文正楷字模的誕生,結束了外國資本家在中國印刷界的壟斷地位,是我國出版界的一大改革。蔡元培先生題詞「中國文化事業之大貢獻」以示祝賀。許多愛國人士聯合簽名,讚譽正楷活字的創造是「我國印刷工具之新發明,現代文化事業之大革命。」漢文正楷字模一直延用至今。  父親熱愛祖國,具有堅貞的民族氣節。抗戰軍興,蟄居上海「孤島」,常借詩畫寄託感時憂國的無限深情。作詩懷念何香凝、張大千、王式園、錢瘦鐵等9位友人,集為《九懷》,盼望友人相聚的光明之日。「艱危歷盡一心孤,熱淚和緣國事枯,何當綠楊村雪夜,倚爐為補歲寒圖。」這是1937年「八一三」以後,懷念在武漢致力於抗日救亡工作的何香凝夫人的一首詩。1939年4月與劉海粟、吳湖帆、俞劍華、李健等書畫家、收藏家舉辦了中國歷史書畫展覽會。門券所得,悉數交與上海醫師公會,作為醫藥救濟之用。並撰文《歷代書畫展覽會之意義與作用》在《文匯報》上發表。文章指出:「神州陸沈,黃裔流離,而視為淪陷區域之上海遽有歷代畫展之舉行……意義與作用迥非尋常古名畫展……」。「一角淞濱,繁華逾昔,幕燕釜魚,托誰之庇。舉目河山,烽煙方熾,效死將士,呻吟於疆場,失家老弱,轉側乎溝壑,以視吾人猶得苟延殘喘,雅結古歡者,何啻地獄天堂之別,且彼效死者,固何為乎?失家者,固何罪乎?設身處地,同為覆巢之卵耳!倘能稍移日用酒肉之資,多購入場參觀券,使歷代名賢精神遺產之餘息,因得惠及戰士與災黎以明我託庇於人偷安旦夕之淞濱同胞。」「畫展之意義與作用,鄙見所及,不惴多言,甚願都人士怵心世變,關懷國故,毋以偷安旦而自足,視前線垂死之戰士,與難民為無關休戚,毋以欣賞藝術為閑事,視先賢名跡之於國於民為無足重輕,相與共舉,相與共勉,幸甚。」文章以激昂的措詞喚起民眾的愛國熱情。1941年出版工整妍麗的山水12幅畫冊,題句「亂離何處問鄉關,夢逐烽煙日往還,閑福猶堪尋紙上,白雲紅樹寫青山。」藉以激發人民對祖國山河懷念之情。1943年作《菜芋圖》,題詩「閑來無事做,寫此當長歌,海上居不易,嚼菜已無多,投筆繞床走,四海付干戈。」揭示了淪陷區人民的苦難生活和表露了畫家心中的無限悲憤。1944年,又與梅蘭芳、周信芳、吳湖帆、汪亞塵、范煙橋、楊清磬、丁健行、張旭人、張君謀、汪士沂、陸書臣等20人,結成《甲午同庚千齡會》,相約誓不為日本帝國主義服務。  解放戰爭時期,秘密為解放區印刷廠提供鉛字;掩護被國民黨反動派追捕的革命學生;資助地下黨營救獄中的革命志士。1947年在為其學生王昌、蔣孝游所編撰的《美術年鑒》作的序中指出:「於政治倥傯,軍事倥傯,經濟崩潰,民生艱困之時,而竟有美術年鑒之編印,聞者無不又驚又喜。」「我國在現世界的地位與體面如何!腐儒何敢妄言。」「近世以還,文化侵略,似比政治、軍事、經濟的侵略為重,我國感受政治、軍事、經濟的侵略,已覺體無完膚,……。」上海解放前夕,回絕了出走海外的勸說,並寄畫雲杭州,參加杭州迎解放畫展。  上海解放以後,創建「新國畫研究會」,與戈湘嵐合作巨幅中國畫《大西南進軍圖》,刊於《人民畫報》。還作了《抗美援朝雪夜進軍圖》、《水利圖》等新國畫,從事中國畫創新的研究。並參加了全國第一屆文代會,作了《美術家應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為工農服務》的發言。他積极參加籌建上海美協及上海畫院的工作,表現了他無限振奮的心情與胸懷。正當他繼續把自己的藝術奉獻給祖國,歌頌六億神州在各條戰線的新風貌之際,不幸於1952年7月15日患腦溢血逝世。祖國的新建設、新面貌、新氣象,他不及以生花之筆一一描繪出來,竟是長才未展身先死,過早地離開了我們。  ◆鄭午昌《中國畫學全史》  歷代畫家名錄  漢/毛延壽, 張衡, 蔡邕, 趙岐, 劉褒/5人  魏晉/曹不興, 趙夫人, 衛協, 王廙, 戴逵, 顧愷之/6人  南北朝/南朝/宋/陸探微, 宗炳, 王微, 顧駿之, 顧景秀, 謝庄/齊/劉填, 謝赫, 毛惠遠, 毛惠秀, 宗測/梁/蕭繹,蕭賁, 張僧繇, 陶弘景/陳/顧野王, 殷不害/17人  南北朝/北朝/魏/楊乞德, 高遵嘗/齊/曹仲達/周/田僧亮, 馮提伽/5人  隋/鄭法士, 展子虔, 閻毗, 董展, 孫尚子/5人  唐/閻氏(閻立德, 閻立本), 李氏(李思訓, 李昭道), 吳氏(吳道玄), 王氏(王維), 尉遲乙僧, 張氏(張璪),薛氏(薛稷), 鄭氏(鄭虔), 曹氏(曹霸), 韓氏(韓干), 韋氏(韋偃), 邊氏(邊鸞), 周氏(周昉), 王洽,孫位/17人  五代/趙嵓, 荊浩, 關仝, 張圖, 徐熙, 曹仲玄, 周文矩, 鍾隱, 李升, 釋貫休, 滕昌佑, 黃筌,蒲師訓/13人  宋/李成, 范寬, 董源, 郭忠恕, 黃居寀, 高益, 高文進, 孫知微, 趙昌, 燕文貴, 許道寧, 易元吉, 高克明, 郭熙,崔白, 李公麟, 文同, 蘇軾, 趙令穰, 米芾, 趙伯駒, 馬和之, 楊無咎, 李唐, 江參, 劉松年, 馬遠, 夏珪, 趙孟堅,龔開, 巨然, 鄭思肖, 完顏璹/33人  元/趙孟俯, 高克恭, 錢選, 李衎, 柯九思, 朱德潤, 王淵, 黃公望, 倪瓚, 王蒙, 吳鎮, 方從義/12人  明/王紱, 邊文進, 戴進, 吳偉, 沈周, 呂紀, 唐寅, 周臣, 仇英, 文徵明, 陳淳, 陸治, 項元汴, 趙左, 周之冕,董其昌, 李流芳, 藍瑛/18人  清/王時敏, 王鑒, 王翚, 王原祁, 惲壽平, 吳歷, 陳洪綬, 釋髡殘, 釋道濟, 金俊明, 傅山, 查士標, 蕭雲從,笪重光, 嚴繩孫, 王武, 吳山濤, 萬壽祺, 高簡, 許儀, 文點, 湯右曾, 顧見龍, 朱耷, 梅清, 黃向堅, 羅牧, 王概,蔣深, 唐岱, 焦秉貞, 高其佩, 李世倬, 禹之鼎, 高鳳翰, 李方膺, 陳撰, 李鱔, 華嵒, 鄭燮, 閔貞, 黃慎, 冷枚,邊鸞, 潘恭壽, 上官周, 張敔, 錢維喬, 畢涵, 楊晉, 蔣廷錫, 黃鼎, 戴本孝, 馬元馭, 張庚, 鄒一桂, 金農, 馬履泰,朱鶴年, 桂馥, 萬承紀, 尤蔭, 張崟, 屠倬, 董邦達, 錢載, 王宸, 羅聘, 方熏, 董誥, 余集, 秦儀, 顧蒓, 顧洛,司馬鍾, 釋達受, 姜塤, 翁雒, 錢杜, 蔣寶齡, 黃易, 奚岡, 王學浩, 湯貽汾, 戴熙, 改琦, 費丹旭, 胡遠, 任熊,任頤, 趙之謙, 吳滔, 陸恢, 吳俊卿/94人  ◆鄭午昌《中國畫學全史》  歷代畫家統計  (1)歷代畫家的地域分布百分比  [1].江蘇13% [2].浙江25% [3].四川8% [4].安徽7% [5].河南6.5% [6].陝西6% [7].河北5% [8].江西5% [9].福建4% [10].山東3.5% [11].湖南2.2% [12].廣東2.2% [13].湖北2% [14].東三省2% [15].山西1.5% [16].貴州0.8% [17].廣西0.65% [18].雲南0.5% [19].甘肅0.3% [20].蒙古0.3% [21].新疆0.05% [22].西藏? [23].未詳17.50%  (2)歷代畫家的人數總計  朝代_有名的畫家(其中最有名的)  漢_12人(5人)  魏晉_30人(6人)  南朝_86人(17人)  北朝_16人(4人)  隋_20人(5人)  唐_396人(17人)  五代_150人(13人)  宋_1047人(33人)  元_420人(10人)  明_1300人(18人)  清_4300人(94人)  總計7700餘人(220餘人)
推薦閱讀:

婺源江嶺梯田【中國最美鄉村】
外國人過中國春節有多拼? 看完這些服氣了!
中國好茶知多少?喝茶怎能不懂茶!
中國縣市天氣即時預報
他22歲拿世界冠軍,改美籍後 成中國勁敵 培養出2位奧運冠軍

TAG:中國 | 國畫 | 轉載 | 中國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