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夜雨十年燈——新世紀十年中國先鋒詩歌報告

1   2006年春天,第二屆「大場詩歌朗誦會」在建外的SOHO廣場舉行,據說邀請了包括食指、于堅、西川在內的20餘位上下五代詩人。策劃者胡赳赳在一篇文章中說:「足不出戶的詩歌是可恥的」,並直接宣布:「電腦技術的發展已經開始用鍵盤「敲打」來展開詩歌的探險歷程了」。但事實上,這已經是一個遲到的呼聲。從1995年開張的第一家中文詩歌網站「橄欖樹」算起,再到1999年李元勝擔任主編的《界限》,2000年萊耳創辦的《詩生活》,南人的《詩江湖》,以及2001年開始風起雲湧出現的各大詩歌論壇,2006年雖然可以算是漢語詩歌在網路上中場亮相的巔峰時刻,但殘酷的事實是,在漢語詩歌接觸網路的十年進程中,尤其是以論壇為主要代表形式的潮流里,此刻的繁華已經開始逐漸走下坡路了,盛極而衰的跡象已經漸漸浮出水面。 就在這一年的大場詩歌朗誦會上,曾經發生了一個有趣的插曲。跟我講述這故事的,是當時正在現場的詩人楊黎。以下是楊黎的回憶。記錄地點:武漢。青年旅館。2011年11月27日下午。   「那天我們在台下站著聊天。遠遠的,看見西川帶著一個外國老太太走了過來。嘎。于堅正好迎面遇見了撒。西川就跟那個外國老太太介紹說,這個人,于堅。中國詩歌第一人!于堅哈哈一笑,對著西川說,你才是。」 2   楊黎在《2000中國詩年選》中寫了一篇序文,名字叫《打開天窗說亮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本年選的出現源自於更早的盤峰論爭以及後來的衡山詩會。在知識分子和民間寫作這兩大陣營的爭鬥,2000年後,雙方雞犬相聞卻老死不相往來,各自祭出法寶,寫文章、出書、搞年選、選集、合集等等,按下不表。   但是,很明顯的潮流和分水嶺依舊存在。這些原本在網路出現以前的論爭和分野,在網路的初期階段表現的尤其明顯。或者換句話說,因為網路的出現,兩方各自射住陣腳,對自己的觀點和影響區域做出了更加明顯深刻的劃分。這一點,可以從中國最著名的詩生活和詩江湖兩個網站上看出分野。   詩生活,由萊耳創辦於2000年。我們可以在百度上輕鬆的搜到關於它的創建歷史信息。從專業性和網站設計的角度來說,詩生活堪稱中國最優秀的詩歌網站。截止到目前為止,它依舊吸引了大量的中外讀者和詩人瀏覽。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它的詩歌通訊社,彙集和保留了十年來中國詩壇乃至世界文壇發生的大小事件及反應資料。其快捷、準確、翔實、客觀,在中國無出其右。   詩江湖,由南人於2000年3月創辦。它原本基礎於樂趣園網站對外公開的免費論壇,是「下半身」詩歌流派的大本營。從當年的創作勢頭和影響力來看,「詩江湖」 論壇堪稱中國當代詩歌的第一現場,它熱鬧、嘈雜、喧囂、眾聲雜陳,你可以說它呈現出了中國詩歌最尖銳、最紮實、最具生命活力的一面。但同時,在它粗糙的精神底色中,亦有著普通讀者難以接近和窺視的真相。客觀的說,「詩江湖」在2000年後當之無愧的是中國詩歌界「民間立場」的大本營。   縱觀中國先鋒文學的過去十年,每一件發生的事情,都和網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理解,隨著新媒體的介入和使用,我們的確感受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新鮮感和刺激感。   2000年以來,新世紀的中國詩歌版圖以論壇和網站的形式出現在公眾面前。根據我們的統計,在2005年前後,全中國的專業詩歌論壇不少於500個。而其他綜合性文學論壇更是不計其數。   從橄欖樹開始,到界限、詩生活、詩江湖、靈石島,再到接下來的揚子鱷、或者、橡皮、他們、詩歌報、北回歸線、北京評論、突圍、趕路、廣東詩人俱樂部、平行、黑藍、南京評論等,都是具有廣泛影響力且各具特點的詩歌和小說論壇。以上結論是我們分別從創辦的時間、規模、人流量、影響力等等方面來考察得出的結論。此結論終結於2005年。   在2005年以前,我們可以看到,源自網路之前的爭論和分野在進一步的誇大和深化。但是,隨著網路的隨意性以及各自佔山為王的潛意識的影響,受眾相反更加的單一化和純粹化。就像伊沙在《中國詩人的現場原聲》(2001年)一文中說的那樣,中國的詩歌在此三年里好似「輕舟已過萬重山」。 3   但是我們在這裡觀察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2005年以後,甚囂塵上的網路似乎突然沉寂了許多。此前,每天打開網站可以看見的爭論和新的優秀詩人的面孔,似乎在一夜之間突然減少了。一些網站和論壇的回帖以及新詩張貼的數量,大幅度減少。我們的分析是,自2000年詩人集體上網以來,那些在論壇上突然出現的天才型詩人,其實許多已經有多年的線下寫作基礎。他們的集體出現給我們造成了短暫的眩暈感和錯覺,誤以為某種新的語言方式會瞬間催生出如此大批的優秀詩人。而2005年後,這樣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   2005年前後,一些前期建立的文學網站逐漸喪失了繼續推動發展的慾望和能量。其原因很複雜,不在我們的考察範圍內。我們僅以先鋒文學網站「橡皮」為例做一個簡要說明。   「橡皮」創辦於2001年1月。當年的參與人員是楊黎、何小竹、烏青、豎、張羞等。主要的藝術傾向有楊黎的「廢話」理論等可作參考。它關閉於2004年5月。集結或者模糊靠攏在其周圍的詩歌論壇有早期的壺說、秦、果皮以及後期的物主義、新湘語等等。   從這裡我們依稀看到,作為拐點的2005年,實際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此前的網站和論壇,以彰顯藝術傾向和鬥爭為主,而此後的,則迅速的從集體轉向個人,從「為了分裂的團結」開始走向「新的分裂」。   從詩生活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到橡皮關門催生果皮直到物主義,再從詩江湖到垃圾派到各種詩歌行為藝術。如果從流派這個角度來理解當代漢語詩歌的變化,我們基本上可以做出的推斷是,雖然前後兩階段的藝術傾向有這樣和那樣的相同與不同,但基本可以認定,後者發生於前者。後者或許在某一個向度上做的更加極端、偏執、尖銳,但是從形態,生存方式,生存手段上卻並沒有擺脫巢窠。   在我們看來,過去的十年中,真正具有流派意識的漢語詩歌網站並不多。「橡皮」的前身來自楊黎等人的「第三代」,而韓東等2002年創辦的的「他們」毫無疑問來自老「他們」,余怒在安徽創辦的「不解」源遠流長,非亞等人的自行車更是十年前的藝術主張,包括後來北島參與的「今天」詩歌網站亦如此。而由新銳詩人完全自主建設的詩歌網站,唯有「詩江湖」具有強烈的流派意識,並提出了諸如「先鋒到死」這樣極具宣傳力的明確的藝術主張。   一個更加深入的判斷是,至2005年止,以網路為平台的先鋒文學,一路正在逐漸擺脫新媒體帶來的困擾而由群歡重新走向隱秘的個人探索。另一路則如陳仲義在《近五年網路詩壇詩象觀察》(2003年)一文中分析的:「垃圾派與下半身雙方你死我活的搏殺,本質上是解構話語在更大範圍上的延伸擴展……它是後現代語境在高科技援助下赤裸裸的演出,也許只有這樣,才最充分滿足網路詩歌『場域』的規則與遊戲慾望。」   2005年前後,是詩歌在網路上的最佳時期。風起雲湧的不僅僅是各種思潮、爭論,各大網站也紛紛拿出了網刊和紙質刊物。詩生活從建站開始就從未間斷電子刊物的發行,同時期的界限、詩江湖、或者、橡皮、他們、平行以及後來的黑藍、果皮等等網站,都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推出過數十期網路電子書。2006年至2007年,還由或者詩歌網和詩生活網發起了一次耗時一年之久的「中國詩歌調查」活動。這份詩歌「田野調查」,先後收到了來自全國及海外詩人的答卷812份。從現存的各網站資料庫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當年大幹快上的熱鬧場面。電子書的存在,也為我們保存了相當珍貴的資料和可供回顧的諸多場景。   我們可以用朵漁的一句來總結這個時期中國先鋒詩歌的變化。在民間,不團結就是力量。 4   因為籌辦《火車—中國先鋒文學》,我跟楊黎在今年先後見過三次。最後一次見面是在2011年的11月27日下午,我們坐在武漢國際青年旅舍的小院子里喝茶。在場的還有魏天無。   我跟楊黎說,既然是十年回顧和展望,為什麼我們不做一個切片式的觀察呢?我的意思是說,既然談網路十年,那麼就有必要在某種程度上迴避一些前輩。我接著跟老楊解釋。比如五十年代的一些詩人成就斐然,但大可不必在此書中過多談及,本書的標籤是:網路、十年、先鋒、民間、影響力、作品質量、持續性等等。如果拉一個名單而又不加限制的話,那將是一個何其昏庸的裹腳布。   老楊的意思是列出十個詩人十個小說家幾個事件。我隨手在本子上寫下了這十年來脫口而出的名字,排名不分前後,他們是那個下午我的第一反應和直覺。   余怒、伊沙、沈浩波、朵漁、張執浩、豎、宇向、呂約、尹麗川、何小竹、臧棣、魔頭貝貝……我覺得這樣一份名單,是可以提供給中國先鋒詩歌或者說是中國先鋒詩歌在過去十年中提供給我們的。我沒有從寫作趣味上做過多的區分和篩選,把一個複雜的標準簡化成一個簡單的標準看上去容易,其實卻大費周折。   比如我們划去了于堅、翟永明、孫文波、王小妮,僅僅是因為他們是五十年代,又並沒有過多的在現場出現(于堅和孫文波似乎一直若隱若現)。划去韓東是因為他過去十年的小說創作實在是光彩奪目。而划去的巫昂僅僅是因為她和尹麗川或者說「下半身」作為一個流派出現的人已經夠多了。我努力還想提到一個詩人叫陳小三,但他2007年去了西藏之後,就淡出江湖,很少見到作品。   其實本可以為這個名單增加更多的人選。但那又有什麼意義呢? 5   過去的十年,圍繞文學發生的各類事件層出不窮。最著名的當屬趙麗華梨花體事件。而圍繞著梨花體又出現了裸誦、詩歌之死等等爭論。從詩的本質意義上來說,梨花體本身並無過多可以言說的地方。但由此而產生的巨大社會效應和連鎖反應,卻是中國在近二十年來唯一的一場席捲詩壇與大眾的「詩歌大討論」,不得不讓人側目。   該事件緣起於2006年9月,在網易、貓撲、天涯、西祠衚衕等同時出現了詩人趙麗華的一組口語詩歌。眾多網友用各種方式複製、模仿,進而迅速的傳播開來。詩歌界對此的反應毫無疑問顯得遲鈍和措手無策。 就在同一年的十一月,中國作協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鐵凝當選主席。十二月,德國著名漢學權威顧彬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發表了自己對中國當代文學的意見。他在訪談中毫不留情地指出中國當代文學價值不高,存在種種弊病,諸如作家不懂外語、不敢直面現實、暢銷的都是垃圾等等。顧彬的這番話被國內的媒體在《德國漢學家稱中國當代文學是垃圾》的標題摘錄發表,一時輿論嘩然。   對詩歌和文學的指責,不僅僅發生在這一年,比如2005年,林賢治就批評歐陽江河的「中年寫作」以及臧棣說的「詩是知識的命題」。他在文章中指出詩歌是需要感情積累的,沒有介入社會的激情,沒有熱情,能寫出好詩來嗎?即使寫也是蒼白無力、無病呻吟的。詩歌是有神性的等等觀點。臧棣和孫文波等人隨後在文學大講堂撰文進行了反駁,並稱「當代詩歌應該有更複雜的出發點」,「詩人被語言的快樂所吸引,始終是根本的。沒有這份狂喜,不理解這其中對詩人心靈的持久誘惑——意即柏拉圖意義上的神靈附體,你還談什麼詩歌?」   同年,在趙麗華事件被主流媒體大肆報道時,炮轟當代詩歌的還有青年作家韓寒。他在一篇文章《詩歌的問題》中稱,現代詩和現代詩人沒有存在的必要。一石激起千層浪,沈浩波率先在博客中對韓寒展開一系列的反擊:「詩人被惡搞了,詩歌被文化盲流們嘲笑謾罵。他們祭出了『群眾』、『道德』等種種法寶來對付詩歌,他們動用了草根的力量。」在很短的時間內,瞬間在網路上形成了兩大陣營。一方是韓寒、李承鵬、董路以及他們廣大的粉絲團,一方是沈浩波、伊沙、徐江等諸多詩人為代表,雙方唇槍舌劍,罵的不亦樂乎。   同年的9月30號,楊黎組織了一場號稱「保衛詩歌」的朗誦會在北京第三極書局舉行,幾十位詩人出席了這個活動,包括了朦朧詩、莽漢詩、下半身和廢話詩等多個流派。物主義詩人蘇非舒表演了《我和我的衣服》的行為藝術,脫掉了十六層衣服,裸體朗誦詩歌,最後被北京公安局處以拘留十天的行政處罰。   趙麗華事件的影響並不僅僅局限於當年。及至2010年10月,車延高獲魯迅文學獎詩歌獎項,再一次被網友圍攻,並被戲稱為「羊羔體」詩歌。車延高無奈地辯白說,《徐帆》這首詩採用的是一種零度抒情的白話手法,「是我寫作的一種風格,是我寫作的一種嘗試。」 6   還是讓我們回到2000年的中國先鋒詩歌論壇。這一年,民間詩刊《下半身》(沈浩波等)、《唐》(伊沙等)創刊,同年,楊克主編的《1999中國新詩年鑒》由廣州出版社出版。而與之相對應的是程光煒主編的《歲月的遺照》。   到了2001年,率先面市的一本年度詩歌選集是符馬活主編的《詩江湖——2001年中國先鋒詩歌檔案》。沈浩波在一篇書評中這樣寫道:「其意義在於,以一部詩選的方式揭開了當代中國詩歌新的一頁。無論是從形式上還是從內容上,這部詩選都顯得意義非凡。它既總結了1999年盤峰論爭以來中國先鋒詩歌所取得非凡成就,又給人們大致勾勒出了中國詩歌在未來10年中的基本狀況。」   同年,伊沙在文章《中國詩人的現場原聲——2001網上論爭回視》中重點描述了這一年發生在詩江湖論壇中的幾大爭論,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無疑是「沈韓之爭」。這場論爭雖然僅僅發生在詩壇內部,卻同樣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沈韓之爭」或許有可能是民間寫作陣營「年選」集團與「年鑒」集團矛盾紛爭的產物。但實際上,這是一次在熱鬧的宴席上就早可見端倪的分裂。伊沙在文章中這樣分析:「發生在『民間』內部的此次論爭如果單從『利益』上講,雙方的爭吵是在削弱這所謂的『利益』,論爭發生後,『知識分子』方面所表現出的幸災樂禍也正說明了這一點。」而徐江則認為「『韓沈之爭』正向人們昭示了這一點:「民間」遠不像人們想像的,是一個鐵板一塊、喪失了獨立和自我批判精神的封閉詩歌群落。」   在「沈韓之爭」中,丁龍根(疑為多人合用之名)曾對沈浩波說過這樣一句話:「可別忘了伊沙的恩情,下次搞他的時候可別忘了今天。」意味深長之外也讓我們看到,詩江湖的性情、龐雜和無所顧忌的勇敢氣息。而如此的爭論循環往複必將導致的是下一次的短兵相接。比如2006年在武漢舉行的第三屆「或者詩會」上,于堅和伊沙在會下針對「現代化」問題就進行了長達兩天的無邊無際的辯論。   同樣的,這樣的爭論迅速化解了看似團結的群體。詩江湖在後來幾年中逐漸分化成幾個不同的小型團隊。盛興、軒轅軾軻漸漸淡出,朵漁自成一體,尹麗川、巫昂退隱江湖。而新銳如方閑海、西風野渡、金軻、而戈的「小四人幫」(伊沙語)的團隊和伊沙、徐江等老牌詩江湖詩人漸漸水火不容,互相攻訐。直到後來的鹿特丹事件、于堅伊沙斷交。一次又一次的分裂,終於導致了詩江湖逐漸瓦解成了一個遙遠的記憶。從詩歌走向的角度來理解,它實際上是民間立場的再一次分裂,它讓詩人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它對未來詩歌形態和生態的影響,不可忽視。   其中,真正有詩學價值和分量的一次爭論,當屬2004年發生在橡皮先鋒文學網站的「韓楊之爭」。雙方圍繞著豎的一首詩歌《媽媽和妓女》就自己的詩學理念進行了理性認真的探討,其豐富性不亞於一篇嚴肅的詩學論文。這是一次難得的詩學討論,由此引發的外圍討論就不在這裡一一展現了。讓人遺憾的是,這樣公開、即時、富有建設性的高水平詩學討論,在過去的十年中,並不多見。   可以與之媲美的,大概要算2007年陳仲義在詩生活發起的「論好詩的「四動」標準」的討論。得一望二、木朵、何三坡、白鶴林、子梵梅等數十位詩人都撰文參與了這次關於詩歌標準的大討論。   2010年,詩人呂葉在衡山召開了第二屆衡山詩會。十年一晃,物是人非。 7   2006年,由南京何言宏、黃梵等人發起了一份「2006年中國詩歌排行榜」,其中包括「好詩榜」10位和「庸詩榜」10位,讓人略感意外的是,當年的風雲詩人趙麗華「梨花詩」並未入選。「好詩榜」的榜首詩人是翟永明,而「庸詩榜」榜首詩人是孫文波及其作品《與沁園春無關》。孫文波當即稱這是在惡搞詩歌。並表示「他們這是在借名人之名惡意炒作!」   值得關注的是,在隨即的2007年,榮登「庸詩榜」的詩人是伊沙及其作品《崆峒山小記》。南京師範大學博導何言宏稱這一首「口水詩」,「比如詩的第一節『上去時和下去時的感覺/是非常不同的』,明明是一句大白話,卻非要分兩行寫。這已經突破了詩歌底線。」 伊沙旋即撰文反駁,表示自己從來沒想過在評論家中找知音,「他們懂什麼,詩歌寫得像對話,那是一種進步。」   有意思的是,在2007年的庸詩榜上,除伊沙外,徐江、春樹和沈浩波等詩人也位列其中。相對2006年上榜的知識分子群落,第二年的榜單,明顯帶有某些說不出口的其他意味。換句話說,去年知識分子挨打了喊痛,今年該輪到你們民間寫作受點苦了。這樣的處理方式的確有不負責任的嫌疑,本來是一件娛樂性的事情做的一點也不娛樂,本來是可以充分表現幽默感的事情,卻讓人一點也看不到幽默。   如果要認真分析過去的十年詩歌歷史,給它冠以榜單時代,或許並不是很過分的事情。從百曉生1998年擬出的《中國詩壇108將》開始,一個集體狂歡的時代已經降臨到了我們身邊。隨之而來的各類模仿之作,排行、找座位的文章不一而足。通過媒體的包裝、各類年終大事回顧,年度詩選的東西比比皆是。庸詩榜的出現,不過是在這些喧囂之上,添加了可有可無的一筆墨汁。   同時期,「還鄉團」這個名字,一時也曾鬧得風生水響。2007年2月,14位詩人聚集哈爾濱,打出旗號「讓詩歌發出真正的聲音」,並誕生了號稱「中國詩人第一部公約」的《天問詩歌公約》。該公約共8條,披諸網路和報端後,引發了巨大的爭議,比如「一個詩人必須認識24種以上的植物」,又比如第4條「一個壞蛋不可能寫出好詩」,更是招來了諸多非議。   被《公約》定性為壞蛋的詩人沈浩波隨後發表了《一群喪家之犬在給詩歌定公約》,直指發起人潘洗塵、老巢,他在文章中指出「個人銷聲匿跡了很多年,開公司賺錢去了,賺了點錢,想帶著銀子殺回來,想靠鈔票混進詩人的隊伍。」並反稱其為「還鄉團」詩人。裹挾進這場爭論的人數眾多,無法盡數。   不過,這次爭論中暴露出來的種種問題,早就可以從詩壇2005年後的流變中看到。商業和資本的介入導致詩歌刊物下半月的泛濫就是其中之一。《星星》、《詩選刊》、《詩歌月刊》、《詩林》等等,在那幾年紛紛把自己的下半月外包出去,箇中原因,不言自明。   榮光啟在《當下詩歌「下半月刊」現狀》(2009年)的對話中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我贊同他們為當代詩壇做了許多熱心的事,但在感謝之餘,也有疑問:「歸來」的那些詩人,時隔多年之後,能否適應這個時代的詩歌意識?一些『新歸來者』由於不能更深地理解這個時代的詩歌演進,對這個時代懷抱偏見,不先修正自己、給自己補課,而是試圖以過去年代的詩歌理想來『糾正』當下詩壇。這樣的意識和意願來做大量的與詩歌有關的工作,其效果最終是什麼?」   這問題的思維方式同樣可以置換的詢問2008年汶川地震後引發的一輪詩歌浪潮。狂飆猛進或者委身資本,在我看來,還是源於個體對詩歌的要求、理解和期待不同,而在缺失標準的環境中,有槍便是草頭王的心態,又必將造成新一輪的無休止的闡釋、辯解和爭論。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中坤國際詩歌獎、珠江國際詩歌節、青海湖國際詩歌節、華語傳媒大獎、芳草大獎等等或商業,或政府的大手筆運作,我們的確可以看到資本和商業介入詩歌的力量。但正如榮光啟的疑問那樣,這股力量,能把中國詩歌朝什麼方向推動呢?   西川在「2006年帕米爾詩歌之旅」的開幕式上是這樣說的:「一種超越國家、種族和民族文化的藩籬直接訴諸人類心靈的對話不僅必要,而且可能,而與以經濟利益為支點,謀求份額和霸權的市場全球化相平行還存在另外一種全球化。」 8   同樣值得我們關注的,是過去十年來民間詩歌刊物、詩歌活動以及各類年度選本的情況。   2005年以前,各大詩歌網站和論壇,基本都保持著網路之前自辦民刊的習慣。雖然很多家網站也有線上的電子月刊,但以一年或者兩年一本的速度出現的先鋒文學刊物,依舊吸引了眾多詩人和評論家的眼球。我們為這樣一份堅持和耐力記錄下了一份並不完整的名單:《詩參考》(北京,中島)、《詩歌與人》(廣東,黃禮孩)、《葵》(天津,徐江)、《自行車》(廣西,非亞)、《或者》(湖北,小引)、《丑石》(福建,謝宜興)、《終點》(四川,范培)、《水沫》(湖北,吳幼明)、《翼》(北京,周瓚)、《存在》(四川,陶春)、《新詩》(海南,蔣浩)《東北亞》(黑龍江,楊勇)、《陣地》(河南,森子)、《不解》(安徽,余怒)、《北回歸線》(杭州,梁曉明)、《非非主義》(四川,蔣藍)……   其中大多數民刊都有著十年甚至更長久的歷史。面對網路,基本上是原有的藝術傾向和藝術觀點照搬上網路,在開設網站和論壇的同時,這些民刊的主編,進一步吸引了來自五湖四海的詩人,在豐富原有作者群體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自己的藝術追求。在這段時間中,安徽的《詩歌月刊》以每年一期的形式,全方位的為公眾介紹了中國當代民間詩歌刊物的生存狀態和藝術傾向,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資料。   同樣值得我們一提的是徐敬亞2004年創辦的《特區文學》「十詩人(批評家)聯席閱讀」以及劉潔岷2005年在《江漢大學學報》上創辦的「現當代詩學研究」,兩者一直延續至今,成果斐然。徐敬亞對此的評價是:「終止論爭,埋頭細讀。」   新世紀十年來各類年度選本層出不窮。基本上都是以大包攬的形式在掃描當年的中國詩歌動態。從楊克的《中國新詩年鑒》和程光煒《歲月的遺照》開始之後,至少有不下於十本詩歌年選在各大新華書店中上架銷售。長江文藝版、花城版、春風文藝版、灕江版、中國作協版、遼寧人民版都在爭先恐後的企圖佔領圖書市場。但讓人遺憾的是,我們很少看到一個詩人的同一首詩同時出現在當年的不同選本中。這其中暴露出來的問題,讓人深思。   或許敬文東在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的《2003年詩歌》序言中的第一句話是一個最好的注釋:「任何選本都是妥協的產物,本書當然也不可能例外。」   我們可以看到,老民刊的復出和年選的大量出現,是網路時代詩歌大躍進的必然現象。同時,全國各地風氣雲涌的詩會產生的影響也不小。按照我們的劃分,各種詩會包括詩歌評獎活動分民間、刊物媒體、官方三大塊在齊頭並進。比較有影響力且堅持多年的的民間詩歌獎如柔剛詩歌獎(1992年設立,二十屆)、劉麗安詩歌獎(1996年設立)、安高詩歌獎(1999年設立)、或者詩歌獎(2003年設立,五屆)、《趕路》御鼎詩歌獎(2007年,兩屆)等等。媒體和刊物的詩會和獎項基本延續了新世紀之前的規模和趣味。從青春詩會到《十月》到《大家》到《人民文學》、《詩刊》直到華語傳媒(始於2003年),仍在繼續切割、佔據乃至影響著中國文學。   而官方的各類獎項依舊保持著腐朽、盲目的趣味和方式。小說、散文、詩歌,獎金及活動不少,各有側重又內幕重重。 9   我們對中國先鋒詩歌、小說以及網站的看法其實是簡單明了的。那就是:網路時代的民間性、實驗性和獨立性。新世紀先鋒文學的興盛首先來自網路的自由發表,但與此同時,它從來就應該具備對官方的警惕,對體制的懷疑和對主流的傲慢。   新世紀已經過去的十年,讓我們看到了更為廣闊的未來和空間。從論壇時代到博客三年再到微博的即時,中國社會正在產生著前所未見的變革。如何把握先鋒文學未來的走向,才是我們最關心的問題。   從前文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民間刊物從線下走到電子刊物,又從電子刊物重新回到紙質或者說並沒有放棄紙質,雖然媒介產生了變化,但其精神內核卻從未改變。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詩人是通過「地下」刊物相互呼應,這種方式產生的「今天」、「他們」、「第三代」等等詩歌流派,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上的對抗意識。而在網路時代,快捷的交流方式,即時信息的同步傳接、線上資料庫的普遍建立,讓民刊已經完全脫離了「地下」色彩。   從出版發行渠道我們就可以看到,手工油印的報刊已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楊克《中國新詩年鑒》和蔣浩《新詩》這樣以書代刊、民間出資、民間策劃、自謀市場的路線。在正規出版社依舊無法開放的情況下,更進一步的探索將是民間刊物逐漸過渡到私人化的「獨立出版」上來。在這方面,已經有了許多經驗和成果。比如不是出版基金(周琦、鎚子)、Sub Jam(顏峻)、黑哨詩歌出版計劃(方閑海、而戈等)、壞蛋出版計劃(張羞、小平)、鎢絲小出版(張尹)等等。   我們相信,隨著科技的進步,發行渠道的逐漸暢通,通過實體店代銷、網上交易等手段,個人銷售自己的作品已經成為可能。這也必將成為未來中國先鋒文學在傳播和生存上的一個重要手段。「不是出版基金」的鎚子說的一句話在這樣的背景下顯得頗有意味:「一本嚴肅書籍發行量太大,就太不嚴肅了。」   同樣類似的情況也很有可能發生在出版之外的領域。比如在新世紀十年里,詩人的交往方式由八十年代的書信、民刊轉變成了更多的朗誦會以及各類詩歌獎項的設立。而我認為,就在不久的將來,更多的可能性是將以詩歌節的形式出現在公眾和媒體的面前。過去十年中我們可以看到的各類詩歌節已經呈現了逐年上升的趨勢。官方、媒體和學校主辦的有青海詩歌節、中國詩歌節、北大未名湖詩歌節、武大櫻花詩會等,還有大量的民間詩歌節也在不斷的運行和操辦中,比如高黎貢詩歌節(雲南)、珠江詩歌節(廣州)、詩歌人間(深圳)、或者詩會(武漢)、三月三詩會(蘇州)、帕米爾詩歌節(北京)等等。 10   最後,我還想提到一些人。他們是在過去十年中相繼離開人世的詩人和作家們。他們分別是:史鐵生、劉賓雁、臧克家、張棗、楊春光、邵春光、梁健、餘地、宇龍、馬驊、江南籬笆、余虹、辛酉、馬雁、小招、吾同樹、力虹、趙振江、周建岐。   其中,因病去世的詩人和作家分別是是史鐵生、劉賓雁、臧克家、張棗、楊春光、邵春光、梁健、江南籬笆、力虹、趙振江。   因其他原因離世的是馬驊、宇龍、辛酉。其中詩人馬驊是在雲南支教的過程中,因車禍不幸遇難。而詩人宇龍則是在廣州一次詩人聚會中,與歹徒搏鬥時不幸遇難。   自殺身亡的詩人分別是余虹、餘地、小招、吾同樹、馬雁、周建岐。   願逝者安息。願活著的人,能夠幸福。
推薦閱讀:

李敬澤、孫郁、陳眾議 聚談新世紀以來獲獎作家
傅璇琮:新世紀中國詩歌研究三題
人類的新世紀曙光(上)
BBC票選新世紀百佳片,你們都看了沒有?

TAG:中國 | 詩歌 | 世紀 | 江湖 | 十年 | 報告 | 新世紀 | 十年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