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技巧大集合

辯論技巧大集合 樹立正確的辯論道德觀。把辯論置於科學基礎之上。以理服人,讓事實說話。辯論者要有高深的涵養;不搞詭辯,不揭隱私;不搞人身攻擊;不把觀點的敵對引申為人際的敵對;不靠嗓門壓人,有理不在聲高,如果你能有制有節的音調語氣道出你的理,其效果不亞於如雷貫耳。用真情、善意、美感與人辯論,就能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理與情恰恰是列車通往"積極爭辯"的雙軌,缺一不可。有位詩人說過,全是理智的心,好像一把全是鋒刃的刀,讓使用它的人滿手流血。在爭辯中,"理"是爭的目的和取勝的保證。然而人又是感情動物,如果你在論辯中既能做到以理制理,又能以情明理,你的辯論將會成為一種愉快的、和平的思想交流。你們彼此會以這樣的話語來結束論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您讓我心服口服。"真正是既爭出了公理,又增進了人際和諧,達到了積極論辯的目的。如何準備辯論賽(一)認識準備  所謂認識準備,是指參賽隊員在賽前對"論辯賽"的性質和特點要有所認識。我們知道屬於口頭論辯的大致有三類:一類是專門場合下進行的有特定議題的論辯,如談判論辯、法庭論辯;一類是由日常生活中、工作中的矛盾引起的人與人之間的爭辯,如鄰里爭辯、同事間爭辯、上下級爭辯;再一類就是各種形式的論辯賽。前兩種論辯,論辯雙方各自有明確的立場和主張,辯論的目的是為了說服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或爭取第三者支持自己的觀點。於此同時,自己也有被對方說服或作出妥協的心理準備。論辯賽則不同,論辯賽是一咱作為比賽項目來進行的模擬論辯(即論辯演習)。這種論辯往往不問論辯者本人的立場和主張,而側重於人們的論辯技巧的比賽。比賽雙方都不準備說服對方或被對方說服,而以駁倒對方、爭取評委的裁決和聽眾的反響來擊敗對方。因此,這種比賽有以下三個特點:  1.論辯的題目、論辯的程序、發言的時間等,都是由論辯賽的組織者所決定,參賽者必須按規定進行論辯,不能隨意改變。  2.比賽勝負標準包括立論、材料、辭令、風度以及應變技巧等綜合因素、勝負由評委根據標準及主觀印象進行裁定。  3.論辯時只能針對對方的觀點和理由進行攻擊,而不能涉及對方的立場和人品。  初賽者了解了論辯賽的這些性質和特點,就不會在比賽中,在思想和方法上與日常爭辯相混淆。  (二)核對準備  某隊初次參加論辯賽,到正式臨辯時,他們突然發現黑板上寫的辯題為《當今青年一代是否缺乏社會責任感》,而他們事行準備的辯題卻是《當今青年學生是否缺乏社會責任感》。某隊經過初賽、複賽進入了決賽,在決賽開賽前,突然聽到比賽主持人宣布各方允許發言時間比初賽、複賽時增加一倍,而他們事先卻按初賽、複賽規定的時間準備辯詞。更有甚者,進入賽場後,雙方才發現誰為正方誰為反方都未搞清楚。凡此種種,都是由於初賽者缺乏經驗,在事先準備過程中缺少仔細核對有關比賽事項這一環所造成的。  前面已經說過,論辯賽是一項新近發展起來的比賽項目,目前雖有"國際雄辯賽"這樣大型的論辯賽,但還沒有統一的比賽規則。事實上,論辯賽的規模有大有小,層次有高有低,各主辦單位的具體要求也會因時因地而不盡相同,所以論辯賽的規則也很難趨於統一。既然目前論辯賽的規則難於統一,這就要求參賽者在接到比賽通知後,不能立即簡單地按照通知上的要求去準備,更不能想當然去準備,而應設法主動地找主辦單位仔細核對一下通知上各項比賽規定和要求是否實無誤,包括辯題的確切的字面樣子,正反方所屬,論辯程序細則,各位隊員的分工和允許發言時間等,這既是為了確保本方準備辯詞時無誤,又是為了防止主辦單位的工作上有可能失誤。一些主辦單位本身也是初次主辦論辯賽,由於缺乏經驗,難免出現疏忽,包括通知傳遞時的差錯,這就要求參賽者每次都要主動認真地核對有關比賽事宜,以使比賽獲勝取得起碼保證。  (三)立論準備  辯題被明確無誤地確認後,參賽隊員就可以根據辯題,共同商量,研究確立一個最有利於本方論證的具體的總論點。所謂最有利於本方,就是指該總論點不僅觀點正確,旗幟鮮明,而且用之攻能破對方任何的立論,用之守能抵擋對方的任何攻擊。能不能確立這樣一個總論點是一次論辯賽準備的成敗關鍵。  為了要確立這樣一個總論點,首先要對辯題進行嚴格的審題,也就是要對辯題字面上的每個詞或片語逐個進行概念分析,即通常所說的"破題"。這種分析要同時站在雙方的立場審視,不能一廂情願。尤其是要分析出哪些詞或片語對對方立論具有潛在的有利因素,可能成為雙方首先爭論的焦點,因為一般的論辯賽雙方都會抓住辯題中的某個詞項解釋入手開始辯論,有時會出現整個論辯賽始終圍繞這種解釋來進行。因此,盡量設法站在一定理論高度,對辯題作出有利於本方觀點的界定,以獲得大多數聽眾的"公認",是極為重要的一環。為了典型說明這個問題,下面試舉1990年第三屆亞洲大專辯論會一例。  1990年第三屆亞洲大專辯論會有一辯題為《儒家思想是亞洲四素》。南京大學持反方。為了說明儒家思想不是主要推動因素,南大對"儒家思想""亞洲四小龍經濟快速成長""主要""推動因素"四項片語進行了剖析,發現辯論雙方爭論焦點肯定會在"主要因素有多個,儒家思想是其中之一。"於是,南大把"主要因素"界定為必須是具有總攬全局功能這一點上。這樣一來,南大總論點的方向便明朗了:儒家思想只是四小龍取得經濟快速成長的背景條件,而並非是一個主要推動因素,推動四小龍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推動因素是四小龍做得尤為突出的能總攬全局的正確而靈活的戰略和政策。  能攻能守的總論點的確立是論辯賽準備的關鍵,但並不等於說在實際論辯中就一定獲勝。如何使這個總論點在實際的唇槍舌劍中充分發揮好,還要有一定的戰略戰術與之配合。所謂戰略,是指論辯中用以爭取勝利的帶有全局性的總的論戰方法;所謂戰術,則是指論戰中的一些具體的技術方法。上面列舉的南京大學一例,就是制定了"避實就虛"的戰略和設計了一些具體的戰術,才保證了整個論辯賽的成功。  由此可見,立論準備包括三個過程:審題、確立總的具體論點、設計相配的戰略戰術。應該說,這三個過程是整個論辯賽準備的靈魂,初學者在這個準備階段應晝找一些有一定理信紙水平又有一定實際論辯能力的人請教一下。此外,不應把立論準備看作是一個孤立的靜止準備看作是一個孤立的靜止準備階段,而應在以後的辯詞撰寫和試辯過程中隨時要審視先前的審題總論點及戰略戰術設計有無不慎之處,以便及時修正。  在立論準備停當,各辯手便可分頭撰寫自己分工的辯詞。(初學者如何撰寫辯詞由另文介紹)  (四)試辯準備  如同其他比賽一樣,論辯隊要想在正式比賽中獲勝,一定要在正式比賽前搞一次嘗試性的比賽,以檢驗自己的賽前準備是否經得起實際的考驗。為了達到檢驗的效果,試辯條件和氣氛要盡量搞得逼真些,這就需要在正式參賽隊員進入準備階段的同時,應有一支與之實力相當的假設"對方"也進入準備階段,並且雙方都應處於"保密"狀態。不過,為了增加正式隊員的一些難度,正式隊員應故意泄露些立論方面的要點,來吸引"假設對方"作有針對性的進攻準備,用之在試辯中檢驗參賽一方的立論和戰略戰術是否能奏效。  試辯的另一個意圖,是讓參賽隊員進入角色。前面已經說過,論辯賽的最大特點就是辯題觀點不一定與論辯者本人最初的觀點相一致,就像某些演員本身的性格與劇中人的性格不一致一樣,需要深入生活,深入實踐才能進入角色。論辯賽在比賽過程中不僅有理信紙上的正面交鋒,還辯論風度、情態等方面的表演,通過試辯往往能促使參賽隊員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情感上也完全站在所持的辯題觀念上,以便逼真地表現出理直氣壯、慷慨激昂、義正辭嚴而又通情達理地維護真理的樣子。對於初賽者來說,試辯還可以先鍛煉一下上場的膽量,培養一下臨場的經驗。  試辯一般宜在正式比賽前一兩天舉行,這類似於賽前的熱身賽,使參賽隊員保持最佳競技狀態。試辯的程序應嚴格按照正式比賽的程序進行,不過不管正式比賽是否設有賽後聽眾提問,試辯賽一定要有聽眾提問。這個道理很簡單,不管假設的對方準備得如何充分,總比不上眾多聽眾的眼亮耳明,參賽隊員在試辯中完整地亮出主要觀點和戰略戰術,"假設對方"可能沒有一下子找到"破的"的方法,聽眾賽後提問揭短則可彌補"假設對方"論戰之不得力。  試辯結束後,參賽隊員應與假設對方迅速共同進行總結,對原先準備的辯詞和論辯技巧作相應的調整、修正和補充,這樣賽前所有的準備便完備了。  孫子曰:"上兵伐謀",高水平的論辯賽首先是認辯雙方在論辯思路與立場上的較量。對於一個已經確定下來的命題,如果能找到一個最佳的思路,確立好自己的立場,那麼就能為整個論辯的勝利奠定基礎。  在論辯賽中,論辯命題一般可分為價值命題、事實命題和政策命題三種。價值命題一般是討論某伯事是否較好,如"發展旅遊業利大於弊"。這類命題要求論辯員有很強的邏輯推理能力,對辯題的背景知識有通盤、深入的了解。事實命題是討論某件事是否真實,如"儒家思想是亞洲四小龍取得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推動因素"。這類命題注重舉例實證,要求論辯者掌握大量材料:政策命題是討論某事該不該做,如"亞太區國家應該成立經濟聯盟"。它要求理信論與實踐的結合,既需邏輯推理,又應有大量材料佐證,所以論辯比賽中政策命題較為常見。對論辯命題分類的意義在於根據不同命題的特點和要法語來確定思路、建立框架、組織材料,最終的目的是要形成自己的立場。在確定思路時最重要的一點是必須知已知彼。對一個辯題,圍繞正、反方立場,可以有多種理解。這時候就不僅要找出自己論證辯題的各種思路,而且還要找出對方可能出現的各種思路,儘可能地把雙方可能的思路都逐一考慮,並找出應付之策,這樣對已對彼都心中有數,就為我方確立適當的立場找到了根據。  確立立場就是針對對方可能出現的思路,在我方可以選擇的各種思路中找出對本方觀點論證最有利、例證材料最豐富的思路。  確立立場的兩個基本原則是:  (一)弱化我方命題,強化對方命題。確立立場不僅應確立我方對辯題的理解,還須限定對方對辯題的理解,也就是必須明確指出對方應該論證的內容。儘可能擴大我方立論範圍,從而給我方留下較大的加旋餘地。其主要方法有兩種:一是對辯題中的主要概念作限制性解釋。如在南大隊對台大隊"人類和平共處是一個可能實現的理想"論辯中,正方南大隊一辯開頭就指出:"人類和平共處""是和戰爭相對而言",消除了戰爭也就實現了人類和平共處。這樣就把其他形式的暴力行為排除在外,為本方以後論述打下了較好基礎。另一個方法是對辯題加條作。如1986年亞洲大專辯論會北大隊對香港中文大學隊的比賽中,辯題是"發展旅遊業利大於弊",北大隊是反方,正方中文大學隊舉出許多例子論證許多國家由於具備某些條件,發展旅遊業獲得了成功。北大隊馬上指出,正方的立場並不是"在一定條件下"發展旅遊業利大於弊,所以中文大學隊跑題了。這實際上是要正方證明"在任何情況下"發展旅遊業都利大於弊,當然使正方無從論證,陷入被動。  (二)盡量選擇邏輯性強、不易受攻擊的立場。其主要方法是"高立論"。在任何一個細節上都和對方糾纏不休往往會喪失本方的優勢,到最後仍是"一筆糊塗帳";不如乾脆對一些顯而易見的事實、眾所周知的觀點予以承認,接著立即指出:這些僅僅是問題中一個方面,但我們應該討論的是更重要的東西,把爭論上升到更高層次,使對方精心準備的材料無從發揮,在我方熟悉的陣地上與其交鋒,高屋建瓴,勢如破竹。如在北大隊和澳門東亞大學隊的比賽中,辯題是"貿易保護主義可以抑制",北大隊是正方。具備一點經濟學知識的人都知道,當今世界範圍內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而新加坡更是飽嘗貿易保護主義之苦。東亞大學隊開始就大談"貿易保護主義是否嚴重"這一層次上與對方糾纏,顯然要佔下風,而且很可能引起評委和觀眾的反感。所以北大隊經過仔細斟酌,論辯伊始就明確說明,當今世界範圍內貿易保護主義確實相當嚴重,在這一點上我們非但不否認,而且還可以舉出比你們多得多的例子。但是,我們應該討論的是貿易保護主義是否可以抑制,而不是貿易保護主義是否存在或是否嚴重。這樣就避開了對方擁有大量材料的事實,把論辯中心提高到對我方有利的"可以抑制"層次上來,避其鋒芒,爭取主動。  確立立場時還應該注意的是:立意要新奇,要能夠"言人所未言,見人所未見"。從新的角度來分析問題,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往往會起到很好的場上效果。同時,對手對此準備不足,也會措手不及,倉促應戰。當然不能故作驚人之語,應當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這就要求教練和隊員們對辯題仔細揣摩和思索,努力使自己的立場既無懈可擊、固若金湯,又新意迭出,令對方猝不及防,從而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辯論技巧  反客為主的原意是:客人反過來成為主人。比喻變被動為主動。在論辯賽中,被動是賽場上常見的劣勢,也往往是敗北的先兆。論辯中的反客為主,通俗他說,就是在論辯中變被動為主動。下面,本文試以技法理論結合對實際辯例的分析,向大家介紹幾種反客為主的技巧。(一)借力打力  武俠小說中有一招數,名叫"借力打力",是說內力深厚的人,可以借對方攻擊之力反擊對方。這種方法也可以運用到論辯中來。  例如,在關於"知難行易"的辯論中,有這麼一個回合:  正方:對啊!那些人正是因為上了刑場死到臨頭才知道法律的威力。法律的尊嚴,可謂"知難"哪,對方辨友!(熱烈掌聲)  當對方以"知法容易守法難"的實例論證於知易行難"時,正方馬上轉而化之從:"知法不易"的角度強化己方觀點,給對方以有力的回擊。扭轉了被動局勢。  這裡,正方之所以能借反方的例證反治其身,是因為他有一系列並沒有表現在口頭上的、重新解釋字詞的理論作為堅強的後盾:辯題中的"知",不僅僅是"知道"的"知".更應該是建立在人類理性基礎上的"知";守法並不難,作為一個行為過程,殺人也不難,但是要懂得保持人的理性,剋制內心滋生出惡毒的殺人慾望,卻是很難。這樣,正方寬廣、高位定義的"知難"和"行易"借反方狹隘、低位定義的"知易"和"行難…的攻擊之力,有效地回擊了反方,使反方構建在"知"和"行"表淺層面上的立論框架崩潰了。  (二)移花接木  剔除對方論據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換上於我方有利的觀點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兩撥千斤"的奇效。我們把這一技法喻名為"移花接木"。  例如.在《知難行易》的論辯中曾出現過如下一例:  反方:古人說"蜀遭難,難於上青天",是說蜀道難走,"走"就是"行"嘛!要是行不難,孫行者為什麼不叫孫知者?  正方:孫大聖的小名是叫孫行者,可對方辯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孫悟空,"悟"是不是"知"?  這是一個非常漂亮的"移花接木"的辯例。反方的例證看似有板有眼,實際上有些牽強附會:以"孫行者為什麼不叫孫知者"為駁難,雖然是一種近乎強詞奪理的主動,但畢竟在氣勢上佔了上風。正方敏銳地發現了對方論據的片面性,果斷地從"孫悟空"這一面著手,以"悟"就是"知"反詰對方,使對方提出關於"孫大聖"的引證成為抱薪救火、惹火燒身。  移花接木的技法在論辯理論中屬於強攻,它要求辯手勇於接招,勇於反擊,因而它也是一種難度較大、對抗性很高。說服力極強的論辯技巧。誠然,實際臨場上雄辯滔滔,風雲變幻,不是隨時都有"孫行者""孫悟空"這樣現成的材料可供使用的,也就是說,更多的"移花接木"。需要辯手對對方當時的觀點和我方立場進行精當的歸納或演繹。  比如,在關於"治貧比治愚更重要"的論辯中,正方有這樣一段陳詞:"…對方辯友以迫切性來衡量重要性,那我倒要告訴您,我現在肚子餓得很,十萬火急地需要食物來充饑,但我還是要辯下去,因為我意識到論辯比充饑更重要。"話音一落,掌聲四起。這時反方從容辯道:"對方辯友,我認為』有飯不吃』和』無飯可吃』是兩碼事……"反方的答辯激起了更熱烈的掌聲。正方以"有飯不吃"來論證貧困不足以畏懼和治愚的相對重要性,反方立即從己方觀點中歸納出"無飯可吃"的旨要,鮮明地比較出了兩者本質上的天差地別,有效地扼制了對方偷換概念的傾向。  (三)順水推舟  表面上認同對方觀點,順應對方的邏輯進行推導,並在推導中根據我方需要,設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礙,使對方觀點在所增設的條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與對方觀點截然相反的結論。  例如,在"愚公應該移山還是應該搬家"的論辯中:  反方:……我們要請教對方辨友,愚公搬家解決了困難,保護了資源,節省了人力、財力,這究竟有什麼不應該?  正方:愚公搬家不失為一種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可愚公所處的地方連門都難出去,家又怎麼搬?……可見,搬家姑且可以考慮,也得在移完山之後再搬呀!  神話故事都是誇大其事以顯其理的,其精要不在本身而在寓意,因而正方絕對不能讓反方迂旋於就事論事之上,否則,反方符合現代價值取向的"方法論"必占上手。從上面的辯詞來看,反方的就事論事,理據充分,根基紮實,正方先順勢肯定"搬家不失為一種解決問題的好辦法",既而均人"愚公所處的地方連門都難出去"這一條件,自然而然地導出"家又怎麼搬"的詰問,最後水到渠成,得出"先移山,後搬家"的結論。如此一系列理論環環相扣。節節貫穿,以勢不可當的攻擊力把對方的就事論事打得落花流水,真可謂精彩絕倫!  (四)正本清源  所謂正本清源,本文取其比喻義而言,就是指出對方論據與論題的關聯不緊或者背道而馳,從根本上矯正對方論據的立足點,把它拉人我方"勢力範圍",使其恰好為我方觀點服務。較之正向推理的"順水推舟"法,這種技法恰是反其思路而行之。  例如,在"跳槽是否有利於人才發揮作用"的論辯中,有這樣一節辯詞:  正方:張勇,全國乒乓球錦標賽的冠軍,就是從江蘇跳槽到陝西,對方辯友還說他沒有為陝西人民作出貢獻,真叫人心寒啊!(掌聲)  反方:請問到體工隊可能是跳槽去的嗎?這恰恰是我們這裡提倡的合理流動啊!(掌聲)對方辨友戴著跳槽眼鏡看問題,當然天下烏鴉一般黑,所有的流動都是跳槽了。(掌聲)  正方舉張勇為例,他從江蘇到陝西後,獲得了更好地發展自己的空間,這是事實。反方馬上指出對方具體例證引用失誤:張勇到體工隊,不可能是通過"跳槽"這種不規範的人才流動方式去的,而恰恰是在"公平、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下"合理流動"去的,可信度高、說服力強、震撼力大,收到了較為明顯的反客為主的效果。  (五)釜底抽薪  刁鑽的選擇性提問,是許多辯手慣用的進攻招式之一。通常,這種提問是有預謀的,它能置人於"二難"境地,無論對方作哪種選擇都於己不利。對付這種提問的一個具體技法是,從對方的選擇性提問中,抽出一個預設選項進行強有力的反詰,從根本上挫敗對方的銳氣,這種技法就是釜底抽薪。  例如,在"思想道德應該適應(超越)市場經濟"的論辯中,有如下一輪交鋒:  反方:…我問雷鋒精神到底是無私奉獻精神還是等價交換精神?  正方:…對方辨友這裡錯誤地理解了等價交換,等價交換就是說,所有的交換都要等價,但並不是說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交換,雷鋒還沒有想到交換,當然雷鋒精神談不上等價了。(全場掌聲)  反方:那我還要請問對方辯友,我們的思想道德它的核心是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還是求利的精神?  正方:為人民服務難道不是市場經濟的要求嗎?(掌聲)  第一回合中,反方有"請君人瓮"之意,有備而來。顯然,如果以定勢思維被動答問,就難以處理反方預設的"二難":選擇前者,則剛好證明了反方"思想道德應該超越市場經濟"的觀點;選擇後者,則有背事實,更是謬之千里。但是,正方辯手卻跳出了反方"非此即彼"的框框設定,反過來單刀直人,從兩個預設選項抽出"等價交換",以倒樹尋根之勢徹徹底底地推翻了它作為預設選項的正確性,語氣從容,語鋒犀利,其應變之靈活、技法之高明,令人嘆為觀止!  當然,辯場上的實際情況十分複雜,要想在論辯中變被動為主動,掌握一些反客為主的技巧還僅僅是一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反客為主還需要仰仗於非常到位的即興發揮,而這一點卻是無章可循的。  (六)攻其要害  在辯論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雙方糾纏在一些細枝末節的問題、例子或表達上爭論不休,結果,看上去辯得很熱鬧,實際上已離題萬里。這是辯論的大忌。一個重要的技巧就是要在對方一辯、二辯陳詞後,迅速地判明對方立論中的要害問題,從而抓住這一問題,一 攻到底,以便從理論上徹底地擊敗對方。如「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這一辯題的要害是 :在不溫飽的狀況下,是否能談道德?在辯論中只有始終抓住這個要害問題,才能給對方以致命的打擊。在辯論中,人們常常有「避實就虛」的說法,偶爾使用這種技巧是必要的。比如,當對方提出一個我們無法回答的問題時,假如強不知以為知,勉強去回答,不但會失分 ,甚至可能鬧笑話。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機智地避開對方的問題,另外找對方的弱點攻過去 。然而,在更多的情況下,我們需要的是「避虛就實」,「避輕就重」,即善於在基本的、 關鍵的問題上打硬仗。如果對方一提問題,我方立即迴避,勢必會給評委和聽眾留下不好的印象,以為我方不敢正視對方的問題。此外,如果我方對對方提出的基本立論和概念打擊不力,也是很失分的。善於敏銳地抓住對方要害,猛攻下去,務求必勝,乃是辯論的重要技巧。  (七)利用矛盾  由於辯論雙方各由四位隊員組成,四位隊員在辯論過程中常常會出現矛盾,即使是同一 位隊員,在自由辯論中,由於出語很快,也有可能出現矛盾。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應當 馬上抓住,竭力擴大對方的矛盾,使之自顧不暇,無力進攻我方。比如,在與劍橋隊辯論時 ,劍橋隊的三辯認為法律不是道德,二辯則認為法律是基本的道德。這兩種見解顯然是相互矛盾的,我方乘機擴大對方兩位辯手之間的觀點裂痕,迫使對方陷入窘境。又如對方一辯起先把「溫飽」看作是人類生存的基本狀態,後來在我方的凌厲攻勢下,又大談「饑寒」狀態 ,這就是與先前的見解發生了矛盾,我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對方於急切之中,理屈詞窮,無言以對。  (八)「引蛇出洞」  在辯論中,常常會出現膠著狀態:當對方死死守住其立論,不管我方如何進攻,對方只用幾句話來應付時,如果仍採用正面進攻的方法,必然收效甚微。在這種情況下,要儘快調整進攻手段,採取迂迴的方法,從看來並不重要的問題入手,誘使對方離開陣地,從而打擊對方,在評委和聽眾的心目中造成轟動效應。   在我方和悉尼隊辯論「艾滋病是醫學問題,不是社會問題」時,對方死守著「艾滋病是由HIV病毒引起的,只能是醫學問題」的見解,不為所動。於是,我方採取了「引蛇出洞」 的戰術,我方二辯突然發問:「請問對方,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口號是什麼?」對方四位辯手面面相覷,為不致於在場上失分太多,對方一辯站起來亂答一通,我方立即予以糾正,指出今年的口號是「時不我待,行動起來」,這就等於在對方的陣地上打開了一個缺口,從而瓦解了對方的堅固的陣線。     (九)「李代桃僵」  當我們碰到一些在邏輯上或理論上都比較難辯的辯題時,不得不採用「李代桃僵」的方法,引入新的概念來化解困難。比如,「艾滋病是醫學問題,不是社會問題」這一辯題就是很難辯的,因為艾滋病既是醫學問題,又是社會問題,從常識上看,是很難把這兩個問題然分開的。因此,按照我方預先的設想,如果讓我方來辯正方的話,我們就會引入「社會影 響」這一新概念,從而肯定艾滋病有一定的「社會影響」,但不是「社會問題」,並嚴格地確定「社會影響」的含義,這樣,對方就很難攻進來。後來,我們在抽籤中得到了辯題的反方,即「艾滋病是社會問題,不是醫學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完全否認艾滋病是醫學問題,也會於理太悖,因此,我們在辯論中引入了「醫學途徑」這一概念,強調要用」 社會系統工程」的方法去解決艾滋病,而在這一工程中,「醫學途徑」則是必要的部分之一 。這樣一來,我方的周旋餘地就大了,對方得花很大力氣糾纏在我方提出的新概念上,其攻擊力就大大地弱化了。   「李代桃僵」這一戰術之意義就在於引入一個新概念與對方周旋,從而確保我方立論中 的某些關鍵概念隱在後面,不直接受到對方的攻擊。     辯論是一個非常靈活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可以施展的技巧的一些比較重要的技巧。 經驗告訴我們,只有使知識積累和辯論技巧珠聯璧合,才可能在辯論賽中取得較好的成績。  (十)緩兵之計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見到如下情況:當消防隊接到求救電話時,常會用慢條斯理的口氣來回答,這種和緩的語氣,是為了穩定說話者的情緒,以便對方能正確地說明情況。又如,兩口子爭吵,一方氣急敗壞,一方不焦不躁,結果後者反而佔了上風。再如,政治思想工作者常常採用「冷處理」的方法,緩慢地處理棘手的問題。這些情況都表明,在某些特定的場合,「慢」也是處理問題、解決矛盾的好辦法。論辯也是如此,在某些特定的論辯局勢下,快攻速戰是不利的,緩進慢動反而能制勝。  例如,1940年,丘吉爾在張伯倫內閣中擔任海軍大臣,由於他力主對德國宣戰而受到人們的尊重。當時,輿論歡迎丘吉爾取代張伯倫出任英國首相,丘吉爾也認為自己是最恰當的人選。但丘吉爾並沒有急於求成而是採取了「以慢制勝」的策略。他多次公開表示在戰爭爆發的非常時期,他將準備在任何人領導下為自己的祖國服務。  當時,張伯倫和保守黨其他領袖決定推舉擁護綏靖政策的哈利法克斯勛爵作為首相候選人。然而主戰的英國民眾公認在政壇上只有丘吉爾才具備領導這場戰爭的才能。在討論首相人選的會議上,張伯倫問:「丘吉爾先生是否同意參加哈利法克斯領導的政府?」能言善辯的丘吉爾卻一言不發,足足沉默了兩分鐘之久。哈利法克斯和其他人明白,沉默意味著反對。一旦丘吉爾拒絕入閣,新政府就會被憤怒的民眾推翻。哈利法克斯只好首先打破沉默,說自己不宜組織政府。丘吉爾的等待終於換來了英國國王授權他組織新政府。  再舉一例,在某商店裡,一位顧客氣勢洶洶找上門來,喋喋不休地說:「這雙鞋鞋跟太高了,樣式也不好……」商店營業員一聲不吭,耐心地聽他把話說完,一直沒打斷他。等這位顧客不再說了,營業員才冷靜地說:「您的意見很直爽,我很欣賞您的個性。這樣吧,我到裡面去,再另行挑選一雙,好讓您稱心。」「如果您不滿意的話,我願再為您服務。」這位顧客的不滿情緒發泄完了,也覺得自己有些太過分了,又見營業員是如此耐心地回答自己的問題,也很不好意思。結果他來了個180°的大轉彎,稱讚營業員給他新換的實際上並無太大差別的鞋,說:「嘿,這雙鞋好,就像是為我訂做的一樣。」營業員以慢對快,以冷對熱,讓顧客把怒氣宣洩出來,達到了心理平衡,化解了這一場糾紛。  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可以概括出在論辯中要正確使用「以慢制勝」法,至少要注意以下三點:  其一,以慢待機 後發制人  俗話說:「欲速則不達。」在時機不成熟時倉促行事,往往達不到目的。論辯也是如此,「慢」在一定條件下也是必須的。「以慢制勝」法實際上是論辯中的緩兵之計,緩兵之計是延緩對方進兵的謀略。當論辯局勢不宜速戰速決,或時機尚不成熟時,應避免針尖對麥芒式的直接交鋒,而應拖延時間等待戰機的到來。一旦時機成熟,就可後發制人,戰勝論敵。如第一例中,丘吉爾在時機不成熟時,不急於成功,以慢待機。在討論首相人選的關鍵時刻,以沉默表示反對,最終贏得了勝利。  其二,以慢施謀 以弱克強  「以慢制勝」法適用於以劣勢對優勢、以弱小對強大的論辯局勢。它是弱小的一方為了戰勝貌似強大的一方而採取的一種謀略手段。「慢」中有計謀,緩動要巧妙。這裡的「慢」並非反應遲鈍,不擅言辭的同義語,而是大智若愚、大辯若訥的雄辯家定計施謀的法寶之一。如第一例中,丘吉爾面對張伯倫的追問,裝聾作啞,拖延時間,實際上是假痴不癲的緩兵之計。在這一種韌性的相持中,張伯倫一方終於沉不住氣了,丘吉爾以慢施謀終於取得了勝利。  其三,以慢制怒 以冷對熱  「慢」在論辯中還是一種很好的「制怒」之術。論辯中唇槍舌劍,自控力較差的人很容易激動。在這種情況下,要說服過分激動的人,宜用慢動作、慢語調來應付。以慢制怒,以冷對熱,才能使其「降溫減壓」。只有對方心平氣和了,你講的道理他才能順利接受。如第二例中的營業員,就是以冷靜的態度、和緩的語氣,平息了對方的怒氣,化解了矛盾。  總之,論辯中的「快」與「慢」也是一種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兵貴神速,「快」當然好。可是,有時「慢」也有「慢」的妙處。「慢」可待機,「慢」可施謀,「慢」 可制怒。「慢」是一種韌性的戰術,「慢」是一場持久戰,「慢」是舌戰中的緩兵之計。緩動慢進花的時間雖長,繞的彎子雖大,然而在許多時候,它卻往往是取得勝利的捷徑 。考官的主要觀察點:  (1)是否注意傾聽其他考生的發言:特別是在別人發言時是否足夠關注、是否完全理解他人的講話內容  (2)分析問題和反駁對方觀點的邏輯性(3)對問題的分析廣度和深度  (4)發言是否切合主題  (5)發言是否言簡意賅,發言時間是否過長  (6)是否能和本方的其他成員默契配合,包括觀點的呼應、節奏的協調  考官或者評委注重考察的是考生髮言時反映出的本人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不是辯論技巧。不會因辯論差異,而給辯論技巧嫻熟的考生評高分。淺談辯論技巧 如果僅僅把辯論看作是唇槍舌劍的較量,未免失之偏頗,辯論之難,不僅在於辨手要具有廣博的知識,敏捷的才思,良好的嗓音條件和一定的朗誦水平,而且,辯論和評判本來就是軟性的,更多靠評委的主觀判斷,因而辯論的技巧好比體操、跳水運動員的高難度技巧,沒有「絕活」得不了高分。於是乎,古文詩詞,名人名言,禪宗妙語,流行歌詞,廣告用語,乃至繞口令,歇後語都巧妙穿插在現代辯論中。如何將豐富的知識用練達精妙的語言表達出來呢?這就涉及到本文要談的辯論技巧的問題了。 一、就事論事 這一點要求在辯論中抓住辯題,不能離題萬里大發議論,而要始終注意主攻方向。陳述觀點則不要太華麗,而一定要系統地說清楚;自由辯論則不能過多地糾纏在細枝末節上。 例如:人類是大自然的保護者(正)/破壞者(反) 反二:我再一次請問對方辯友,人類要生存,要發展的基礎是什麼? 正四:我想再次告訴對方辯友,破壞是少數的。 請問,馬有白色的馬,但是馬一定要是白色的嗎? 反三:對方答非所問,請正面回答,人生存發展是以什麼為基礎的? 在反方的追問下,由於正方一時沒有合適的回答,所以搬出了白馬非 馬論,但反方沒有被牽住鼻子,以四個字「答非所問」馬上把對方拉回來,在對自己有利的方向上毫不放鬆。 二、死纏爛打 這一點看似和上一點相同,但請仔細品讀。 從內容上說,原則性的問題必須死纏爛打,追住不放,最要注意的是不要被對方輕易脫身,在每一場比賽中都要設定令對方無法回答的「重炮」問題,把對手逼住不放。如何訂立重炮呢?辯論雙方總是既有理又沒理,總有些問題,特別是具體事理或者是哲學原理,對方是不能或無法正面回答的,應該把這些問題理出來。` 例:焚毀走私犀牛角是/不是保護自然資源的行為。 反方說不是,一直追問:焚毀到底保護了哪些自然資源? #圓說辯論網 流動人口的增加有利於/不利於城市的發展 正方說有利,一直問,由於管理不善帶來的消極影響是否也要歸責於流動人口? 以上辯題中的例子,或攻或防,都可以讓對方要麼陷入解釋的糾纏,要麼跟隨自己到對自己有利的戰場,這就是重炮問題的好處。 就事論事是說任何回合,任何例子不要遊離辯題;死纏爛打是要在對自己有利,事先自己準備過的問題上咬定對方不放鬆。一大一小,一具一抽,一全一側,望細體會 。 三、主動轉移 能否做到這一點往往成為初級比賽和高級比賽的根本區別。 要說清楚這點首先要明確辯論--尤其是自由辯論之意義。在前段時間的院辯新生對抗賽第三場中,正方雙方語速飛快,比賽看似緊張激烈但實則犯了忽略大局的錯誤,以至使比賽陷入「兩小兒辯日」的泥濘之中。 自由辯論之在於說服聽眾。雙方不可能互服,所以要讓聽眾認可無非兩點:一為完善己方理論,二為指出對方的謬誤。這兩點是單方行為不需對方的認可:指錯,指出即可、補洞,補足即罷。所以要提出完成一個戰術目標之後的——主動轉移。 #圓說辯論網 從原本的二三辯分別陳辭發展到現在攻辯階段,目的是在於增加對抗性和可看性,但不應該忽略這個環節的真正作用在於把己方理論闡釋清楚,把攻防路線全面鋪開。所以在這個階段,全隊都要全神貫注地思考對方的理論,看清對方所走的路線與自己路線的交鋒和不利,為自由辯論的戰場方向作下指引。 一個優秀的辯手,應該是具備在短時間內發現對方立論問題的能力的(如何開發這種能力將在《辯手素質養成》一文中詳述)在攻辯結束之後,需要的是交流!所以一四辯此是任務尤其艱巨!一辯開始小結,指出對方在應對我方問題的時候的錯誤,指出對方理論的缺陷。四辯則既可告知二三辯攻擊方向,又可在己方理論處於被動時思考應對方略,隨機應變羽扇綸巾。這一分多鐘,實在是關鍵! 上述的兩個環節可以說都是為自由辯論準備。在知己知彼以後,則應該戰無不勝!主動轉移要求全隊在設定多個小的戰術目標後能步步為營。以本界新生杯決賽為例: 大學學習以博為主/以專為主 正方以博為主:戰術目標一:確定大學學習之特點,博之範圍,為主之評判標準。戰術目標二:確立邏輯底線:當今世界學科呈現交叉性和複雜性。三:展開推論:由邏輯底線決定了要完成學業和未來自身發展的博之根本性。四:解釋問題:解釋為什麼對方說的以博為輔不能符合現階段的學習要求。五:攻擊理論:指出以專為主的諸多弊端,質問對方。 以上的一條清晰的自由辯論戰術,在真正比賽中貫徹了80%確保了正方的勝利。試想,如果糾結在五點中的任何一點上說個3分鐘,整個比賽將會無聊,整個觀點將會片面。此也即為很多初級比賽之無可看性也。 須注意,一定要與「避而不答」嚴格區分開來。許多辯手往往不聽對方發問,操起一張卡片就念,雖然可能靠事先準備的妙語引來掌聲,但瞞不住內行的評委和觀眾。所以主動轉移一定要在反擊或者至少守住的一次攻擊後方可進行。這一點將在「重視介面」專題中詳述。 主動轉移並非難點實為要點,只是很多新辯手沒有意識缺乏經驗罷了。好比沒怎麼打過架的人總是想著如何接一拳踢一腳,而武林高手卻要謀劃全面的攻防套路,很類似。在論辯中運用「因敵取證」謀略,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因利趁便,取證於敵   當論敵進攻時,如果疏於防範,暴露出證據不夠嚴密的破綻,論辯者要善於搜尋戰機,因利趁便,取證於敵,借力致勝。由於證據來自論敵方面,論敵如果要反駁,也就否定了自己的觀點,這就勢必要陷入自相予盾的境地。   二、換位置尋理,借勢反推   當論敵以某些事實為證據發起進攻時,論辯者要善於進行換位思考,從另一個角度探尋事理,並借敵之勢,進行反向推論,利用論敵的證據,推出相反的結論,出乎論敵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使論敵難以辯駁。   三、順手一擊,致敵死命   運用「因敵取證」的論辯謀略,還要注意對論辯態勢的把握和利用。當論敵進攻時,如果己方能夠因敵取證,為我所用,就應該敏銳地抓住稍縱即逝的戰機,借敵之力,順敵之勢,狠狠地一擊,致敵於死命,一舉奏凱。 在論辯中要正確使用「以慢制勝」法,至少要注意以下三點:   其一,以慢待機 後發制人   俗話說:「欲速則不達。」在時機不成熟時倉促行事,往往達不到目的。論辯也是如此,「慢」在一定條件下也是必須的。「以慢制勝」法實際上是論辯中的緩兵之計,緩兵之計是延緩對方進兵的謀略。當論辯局勢不宜速戰速決,或時機尚不成熟時,應避免針尖對麥芒式的直接交鋒,而應拖延時間等待戰機的到來。一旦時機成熟,就可後發制人,戰勝論敵。如在例子中,丘吉爾在時機不成熟時,不急於成功,以慢待機。在討論首相人選的關鍵時刻,以沉默表示反對,最終贏得了勝利。   其二,以慢施謀 以弱克強   「以慢制勝」法適用於以劣勢對優勢、以弱小對強大的論辯局勢。它是弱小的一方為了戰勝貌似強大的一方而採取的一種謀略手段。「慢」中有計謀,緩動要巧妙。這裡的「慢」並非反應遲鈍,不擅言辭的同義語,而是大智若愚、大辯若訥的雄辯家定計施謀的法寶之一。如在例子中,丘吉爾面對張伯倫的追問,裝聾作啞,拖延時間,實際上是假痴不癲的緩兵之計。在這一種韌性的相持中,張伯倫一方終於沉不住氣了,丘吉爾以慢施謀終於取得了勝利。 #轉載自yuanshuo.com   其三,以慢制怒 以冷對熱   「慢」在論辯中還是一種很好的「制怒」之術。論辯中唇槍舌劍,自控力較差的人很容易激動。在這種情況下,要說服過分激動的人,宜用慢動作、慢語調來應付。以慢制怒,以冷對熱,才能使其「降溫減壓」。只有對方心平氣和了,你講的道理他才能順利接受。   總之,論辯中的「快」與「慢」也是一種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兵貴神速,「快」當然好。可是,有時「慢」也有「慢」的妙處。「慢」可待機,「慢」可施謀,「慢」 可制怒。「慢」是一種韌性的戰術,「慢」是一場持久戰,「慢」是舌戰中的緩兵之計。緩動慢進花的時間雖長,繞的彎子雖大,然而在許多時候,它卻往往是取得勝利的捷徑。 口才有沒有具體的標準呢?口才是有具體標準的。第一,應該言之有理,不是胡說八道,歪理邪說;第二,應該言之有物,不是雜亂無章,空洞無物;第三,應該言之有序,那就是有條有理;第四,應該言之有文,你講得生動、形象、活潑,讓聽眾也願意聽。口才到底有什麼意義、價值和作用?在整個人類社會生活當中,一個人的口才有時候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什麼是成功?就是一個人經過努力,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和效果的時候,這就成功了。在整個社會生活當中,成功是有程式的,有大成功、中成功、小成功,還有小小成功。 怎麼培養這個口才呢?一個簡單的方法,找上兩、三篇思想性強、藝術性高的短文,進行默讀。為什麼要默讀呢?當默讀的時候,你要體會這篇文章主題是什麼?中心是什麼?它用的什麼材料來說明這個中心呢?它是怎麼開頭的?怎麼結尾的?它用了哪些語言?默讀當中,要思考,要琢磨,從而使你將來做到說話有中心、有邏輯、有材料、有內容。這是默讀的好處。再就是朗讀。為什麼要朗讀?你要出聲地朗讀?這是練你的聲音。還要練習句讀。為什麼練句讀呢?到哪塊應該停頓?哪塊停頓長一些?那塊停頓短一些?然後,練感情,這段應該高聲朗讀,這一段應該低下來;哪塊需要歡快的時候,應該快一些、聲音高一些;哪塊沉悶時候,應該怎麼樣。通過朗讀,提高你今後講話抑揚頓挫的技巧,讓人愛聽,願意聽,喜歡聽。還要練快讀。同時,還要練好態勢語言。 對抗技巧:  這是短兵交接的戰鬥。辯論雙方在唇槍舌劍的較量中,往往呈現出尖銳的矛盾對立狀態。而這對抗性,也正是辯論引人入勝的重要特徵之一。對抗技巧的特點就在於針對同一事物能給出針鋒相對的結論。  1. 例證對抗  在論辯中,選取與對方所提及的相反的事例來與之對抗,從而構成尖銳對抗。如在「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中:  正方:對方辯友,請你們不要迴避問題,台灣的正嚴法師救濟安徽的大水,按你們的推論不就是泯滅人性嗎?  反方:但是對方要注意到,8月28號《聯合早報》業告訴我們,這兩天新加坡遊客要當心,因為台灣出現了千面迷魂大盜。(笑聲,掌聲)  當台灣大學隊列舉「正嚴法師」的例子時,如果復旦大學隊就此是不是泯滅人性展開討論,不僅難度大,而且將陷入被動。預示反方選取了「千面迷魂大盜」這一相反的實例,將對方的詰問有力地頂了回去,贏得了這一回合的勝利。  2. 名言對抗  當對方引用名言來為其觀點作證時,直接對名言進行反駁是不理智的。這時最好的辦法是引用與對方相反的名言與之構成尖銳對抗。如:  反方:就義利作用而言,利是基礎,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而義呢,只是通過對利益關係的調節,來間接地影響社會發展。正是在對自身利益契而不舍的追求下,人類從洪荒蠻野走進現代化文明的瑰麗殿堂。法國哲學家愛爾維一語道破這種真諦:「利益是我們的唯一動力。」  正方:對方辯友跟我們說了一位法國人的話,那麼我也想回贈對方一段法國人盧梭的話,他說:「愛人類,首先就要愛正義。」(掌聲)  反方隊從古今中外名家名言的寶庫中找出愛爾維的話來論證重利的主張。同樣,正方也從這一寶庫中找出重義的名言來與之構成尖銳的對抗,使辯論更具有激動人心的色彩。  在論辯中要運用好名言對抗的技巧,平時對名言要有深厚的積累,辯論賽前更應準備好與對方觀點相對應的名言卡片,以便運用。  3. 史實對抗   當對方從歷史典籍中挑選與對方觀點有聯繫的史實來進行論辯時,我們也不妨從歷史典籍中找出與對方觀點相反的史料來與之構成對抗。可參照名言對抗,在此暫略。  4. 數據引證   很簡單,數字是一種非常有說服力的工具。不作贅述。  5. 煽情對抗  煽情,就是通過公眾的某些特殊利益,迎合公眾的心理來挑撥「是非」,並憑藉公眾在情感上的好惡,把假象說成真相,或把某些問題推向極端,以次達到征服對方的目的。對於煽情的對手我們有時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喚起公眾對己方的支持和對對方的憎惡來與之構成尖銳對立,此謂「煽情對抗」。如關於「離婚率上升是社會文明的表現」中:  反方:我只想請大家設想一個很簡單的場景,當越來越多的孩子在他們最需要關懷的時候,偏偏失去了健全的愛,這難道能說是社會文明的表現嗎?  正方:君不見,有多少孩子在父母的吵鬧聲中流著眼淚離家出走;又有多少孩子有家不願回,流浪在外而誤入歧途。他們是有一個家,然而,這樣的家帶給他們的又是什麼呢?aiaki:另外,在對方引用名言來應對問題的時候,也可以採取一些措施。 例如,同樣用相逆的名言去反駁他,指出它的不足。 或者把他所引的名言推至極端,反而使他所用的名言傷害到自己的觀點。 在這可先承認對方所引名言的客觀真實性,在通過實際情況指出名言中不符實際情況的地 方。 最後,還可在對方引用的名言的詞句中進行分析,繼而找出漏洞。忌畏敵。   會失去自信心,鼓不起勇氣和鬥志,也會失利。  忌包袱沉重。   心事重重會影響場上發揮以及情緒的調整。應當輕裝上陣,放鬆精神。 忌通宵。   會讓精神不集中,導致頭昏腦脹,反映遲鈍,語無倫次。 忌方案不定。   讓心中感到焦慮,是特別重要的禁忌!!!!!致一辯:   你將承擔為本隊開篇立論的職責。應該通過平實、生動、富有層次的語言,確立本方辯題的概念內涵、內在聯繫、基本形態和邏輯框架,並輔之實例加以論證。你的陳述要在評委和觀眾面前強化本方立場的優勢,避免概念模糊或錯誤、條理不清、語言乾癟。當然,作為先鋒,你的氣勢和自信是必不可少的。致二辯:你的小結既可以根據對方回答中的概念、邏輯、語言表達和實例舉證方面的錯誤和漏洞發起攻擊;又可以當對方閃爍其詞、含混不清時剖析其心理;還可以利用盤問成果來鞏固和強化本方立場。  致三辯:所提的問題既不能太簡單,也不能太複雜,否則對你自己不利。最高明的問題應是在貌似簡單的後面蘊藏著豐富的寓意,而且三個問題有著內在的關聯或遞進關係,還可以設置概念或邏輯陷阱,通過巧妙的設問將對方引向誤區。在盤問階段,除自由人,每位辯手都要回答一個問題。這將是一次考驗,你必須具有很強的心理素質。你不能反問或反駁對方,而迴避和強詞奪理都會失分。你要通過巧妙的語言既正面、完滿地回答了對方的盤問,又將之引入本方的邏輯框架中,這需要智慧、鎮靜和開闊的思路。 致四辯你將為一場辯論賽彈奏最後一曲。你應該擅長邏輯概括,在你的陳辭中,始終閃耀著理性和智慧的光輝。你的真誠、直率、信念、視野開闊、胸懷博大將令人肅然起敬。你一定不要讓浮華的辭藻、無謂的煽情、多餘的警句、人所共知的格言遮蔽住,語言只是軀殼,而辯理才是靈魂。批判是適度的,對對方切記不要無中生有;升華也不是無節制的,不要把已方的觀點變成一張化了濃妝的臉,希望當你的聲音戛然而止的時候,評委和觀眾能產生髮自心底的感動。 致自由人:   與其他三位辯手相比,你在風格上有著明顯的不同。   評委評價你在一場辯論賽中的表現成功與否,著眼點並不在於你發言中是否體現了嚴密的邏輯性和強烈的思辯色彩。你要做的是用你的語言和表演為本隊贏得評委和觀眾感性層面上的認同。   你應是駕馭語言的高手。辯論賽對你而言是一場語言和文字的遊戲。你要用機智幽默或形象生動的語言攻擊對方。在你認為必要的時候,你可以用表演來強化你的攻擊力,但不要過分。   你雖然是辯論賽場的「新生代」,但你並非一無所有。鮮活的實例、打比方、聲東擊西、歸謬、誇謬……這些就是你的「武器」,善加利用吧!   你要讓評委和觀眾對對方的錯誤留下深刻的印像,並巧妙地轉移評委和觀眾對己方漏洞的注意力。要充分利用規則給予你的「空間」最大限度地打擊對方,把本隊引向勝利。   時間有限,創意無限,你一定要張揚自己的個性,但切記不要進行身攻擊。我們對你寄予厚望。 自由辯論的一般技巧  自由辯論是有技巧可循的。 有技巧有少技巧,在辯論中便會體現為多主動與少主動。當然,也不能唯技巧,因為技巧畢竟只是技巧。辯手對於技巧應該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但是不能代替對辯題的鑽研。反之,單鑽研辯題還不夠,還需要一般地了解和認識技巧。也正因此,根據筆者多年的經驗,總結以下的技巧供大家參照。  一、攻擊技巧  攻擊,即在自由辯論中的主動進攻,主動發問。這在每個辯論隊都是不可無的。然而,攻擊能不能有效,又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  1、攻擊的準備。  這在辯論戰略方案確定、辯詞定稿之後就應該著手準備了。一般而言,每位辯手應該根據自己所闡述的內容準備向對方發問的問題,可根據自由辯論時間的長短來準備問題,日是初次上場,則應該準備20個問題左右。如果是這樣,四個辯手準備的問題就應該大約有80個,一般有足夠的可能堅持到自由辯論結束。我們看到,在有的比賽中,有的隊員有時間卻沒有問題可以問,這就是準備不足導致的。  準備提問的問題,應該從三個層面上進行準備。  一是現象層面的問題,又稱事實層面問題。這類問題極易引起聽眾的共鳴,提的好則很容易出彩、出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可故做新奇而偏離辯題,那是會產生負效果的。  二是理論層面的問題,又稱論據層面問題。即對本方論點給予引申,對對方的論據予以駁擊的問題。這類問題,直問要提的尖銳,曲問要問得巧妙,反問要提的適時,逼問要問的機智,其效果就是讓對方不好回答又無法迴避。三是價值層面的問題,又稱社會效應層面問題。即把對方論點、立場引申,從價值層面、社會效應層面去延伸它的效應看其是否具備說服力,能否站得住。這類問題,一是能夠擴大自由辯論的戰場,給對方造成被動,同時也是爭取聽眾、評委認同的重要側面。當然,如果辯題立場對本方不利,就應該慎重使用,以免搬起石頭卻砸了自己的腳。  這三類問題中,事實層面的問題可包括歷史事件、現實事實、國別事實、數字事實等等;而理論層面的問題周圍除了立場中的論據,也可以延伸達到公理、哲學的層面。  有了這三個層面的問題準備,就能夠構成立體陣勢,可以打自由辯論的立體戰鬥,讓對方陷入立體包圍之中的被動局勢就很而已造成。我們看到在比賽中,不少辯論隊只準備了一個層面的問題(大多是現象層面的問題),只在有趣上花時間,其結果是打擊力不強,且問來問去總是流於膚淺的現象之爭,有時則又事實引發事實而偏題,變成了一般的語言遊戲、提問遊戲去了,辯論的深度不容易看到,這就令人遺憾了。  2、攻擊的組織  自由辯論中的有效攻擊,應當體現出攻擊的有序性,即看得出輪番上陣的脈絡,而其基本,就是在場上要有主動權,處於控制場面的主動地位。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場上應該有「靈魂隊員」,或者稱為「主力辯手」、「主辯」。又哪個辯手來充當這個人物都可以,但是一般又三辯或一辯、二辯來充當。有時,四辯也是很好的充當此人物的角色。他的任務就是要不僅透徹地知道本方的立場,也要透徹地知道對方的立場,規定陳詞一結束就能夠發現對方的主要問題,從而有效的發起進攻。靈魂隊員的任務是:(1)有冷靜的把握整個自由辯論戰鬥局勢的眼光,攻擊務求有效。(2)充當場上的指揮員。發問不在多,而在精。其發問不僅是對對方的攻擊,也是對本方立論的揭示和強化。(3)承擔主動轉移戰場的任務。如在一個層面上問久了,則轉向另一個層面發問;在一個層面處於被動,僵住了,則要轉向另一個層面,開闢新的攻擊點和戰場。(4)對對方提出的危及本方底線、事關要害的問題,能夠有效的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化被動為主動。(5)對本方誤入對方圈套、遠離本方、陷於被動之中的局面,要能夠晚會並再發起攻擊。  當然,其他隊員要主動配合,主動呼應,才能形成整體的力量,這就需要隊員之間的默契, 形成「流動的整體意識」。  攻擊的組織,起要害就在於形成整體的有序流變性。而不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雞零狗碎。零碎的攻擊談不上組織,它或許也能夠有鱗光耀金的效果,但是對於群體辯論而言,是不可能握有主動權的。  攻擊的組織在上場前可以有如下的檢查指標:一是有沒有組織者,也就是有沒有「靈魂隊員」,其組織、應變能力如何?二是整個隊伍與之有沒有心悅誠服的默契和感應?三是整個隊伍對特定的辯題的立場認識是否完全一致,有沒有大的梗阻?四是準備了幾個層面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對付、支撐多難的場面,能夠支持多長時間?五是對於非常艱難的、苛刻的尖銳問題,本方研究到什麼程度,有沒有好的應對策略?六是自由辯論中將會出現的最為險難的局面,將會一種什麼狀況?本方應該怎麼對付?把這六個問題都想清楚了,都有了解決的辦法了,那麼攻擊的組織也有序了,主動了。  3、攻擊的發問  攻擊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幾種:(1)設置兩難。即設置兩難的問題,無論答此或答彼都將陷入被動。但是一定要對準話題,不可以做無病呻吟。(2)主動引申。即將對方的某個事實、某句話加以引申,造成本方主動、對方被動。(3)以矛攻盾。即將對方論點和論據間的矛盾,這個辯手和那個辯手陳述中的矛盾、某個辯手陳詞中的矛盾、答這個問題和答那個問題之間的矛盾或其他方面的矛盾予以披露,令其尷尬,陷其於難堪(4)歸謬發問。即將其論點或論據或其他問題引申歸謬,陷其與左右被動,無力自救。(5)簡問深涵。即問題很簡單,但涵義很深刻,與辯題密切相關。答準確很難,但是答不出來就很丟人,估摸回答卻不準確,這也很容易陷入被動。(6)撕隙抓漏。即將對方的一小道縫隙撕裂撕大,將其明顯的漏洞失誤給予揭發提問,令其難堪。(7)熟事新提。人往往對於身邊、自身很熟悉的事物卻不經意,所謂熟視無睹,充耳不聞,或非常熟悉卻只知道大概卻不明白它的詳細。一般對這類事情提問,也很容易讓對方陷入被動。(8)逼入死角。即把對方的問題逼入死角,再發問,令其難以逃脫。(9)多方追問。即從幾個方向、幾個側面、幾個層次上同時問一類問題。但是要注意的是,這類問題必須對準一個核心,即辯論的主要立場和觀點,以造成合圍的陣勢,使對方沒有招架的能力,更沒有回手的能力(10)夾擊發問。即兩個回多個人同時問同一類或一個問題,造成夾擊態勢,使對方顧此失彼。(11)問題同異。即面對同一個問題,以不同的角度提問,使對方難以自圓其說,應接不暇。(12)異題同問。抓住對方的不同問題、不同表述加以歸納,概總而問,從問題的深度與高度上使其無法把握,無力應答。(13)反覆逼問。對本方提出的對方非答不可的問題,對方閃避了,就可以反覆逼問 ,但是一般不能超過三次,不可以無限發問,那樣反會造成無題可問、或令聽眾厭煩的負面效果。(14)輻射發問。即一個問題的提出時,同時威懾到對方四個辯手,猶如子母彈一般。這類問題,一般多在哲學或價值層面上發問。(15)同義反覆。即同一個問題,用不同的語言方式(或角度不同,或問語不同)發問。這類問題,多為辯論的主要立場、觀點方面的問題。(16)近題遙問。即看似很近的事,用遠視點來透視和提問。對方遙答往往答不得,近答又很難接上,陷入了難以捉摸、無從下手的窘境。(17)擊情提問。即用心理調控的手段,直擊對方情緒層,使其激動,印發情緒連動,從而淹沒對方的理智。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能夠進行人身攻擊與情緒對情緒,更不可陷入無理糾纏甚至胡攪蠻纏,那就畫虎不成反類犬了。(18)布陷發問。也就是布置一個陷阱,讓對方來鑽,或想方設法將之套進去。其更高技巧就是連環套。(19)長抽短吊。即忽然提這樣的問題忽然又提那樣的問題,不離辯題卻又忽東忽西 ,以思維的快捷與急智來取得主動。(20)答中之問。分為兩種,一種是在對方答問時發現問題(包括陳詞階段發現的問題)予以提問,另一 種是在自己回答對方問題時的反問。  4、攻擊的風格  由於自由辯論如疾風迅雷,所以不同場次、不同隊伍的辯論風格也不盡相同。沒有形成風格的隊伍即使辯勝,也只是初級層次的。因此,有風格意識并力爭形成自己的辯論風格,是一支辯論隊有追求、有實力的表現。它其實是一支隊伍整體人格的呈現。  攻擊的風格,一般而言有情緒型、理智型、穩健型三種。  情緒型的隊伍往往只在趣事、情緒化的層面上實施攻擊。它也能夠引發一些活躍的效果,但是也易於耽於情緒、就事論事,甚至會誤入漫罵的泥淖,使辯論流於表面,層次不高,缺乏應有的深度。  理智型的隊伍往往執著於理辯的層面,這容易體現思辯與深度,但是又會失之於辯論的活潑不足,弱化了應有的觀賞性。_  穩健型的隊伍因為其理智和穩健,也因為其穩健而注意到了應有的活潑,是兼取了前二者之長的。顯然,自由辯論的風格當以穩健為上,從比賽的實踐看,穩健型風格的辯論隊不僅易於取勝,且留給觀眾、評委的印象也比較深刻。  5、攻擊的節奏  應以張馳有度、疾徐有致為佳。一味快疾或一味徐緩都有缺陷,前者易流於狂躁,後者易流於沉悶。  二、防守技巧  辯論中的自由辯論階段,就是由進攻和防守兩個方面組成的,因此,不僅要有進攻的準備,還要有防守的準備。只會進攻不一定能夠取勝,只會防守當然有就更容易陷入被動了。該防守就防守,該進攻就進攻,能攻能守的隊伍才能遊刃有餘。防守中,應該注意的技巧有以下幾個方面:  1、盯人技巧。即各人盯住各人的對象防守。一般就是一辯盯一辯,二辯盯二辯,……。即一辯回答一辯的問題,二辯回答二辯的問題,……。這樣各人就會有關注是具體目標,就不會出現好回答的問題就搶著回答,難回答的問題就你推我讓的。當然,在分工之後又講合作,最難回答的問題,就由「靈魂隊員」補救了。  2、長項技巧。即根據各人的長項來分工,首先確認辯手各人的長項,如長於說理,長於說史,長於記憶,長於辨析,等等,則承擔相應的問題來防守,這也不至於出現混亂局面或冷場。  3、合圍技巧。假如對方有一位非常突出的辯手,不僅對方整個局面靠其支撐,且對本方威脅很大甚至本方隊員對其有畏懼感,一對一的戰術是不太可能奏效的。那就採取合圍技巧,即以全對的四個人的力量來圍擊、合擊,從四個人不同的側面對準他的問題,以守為攻,一般都會有效。只要他頂不住了,那對方的陣腳就會亂了,自然就會垮了。但是要注意的是,有實力甚至實力更強大的隊員靠一兩個回合是難以制伏的,因此要有韌勁,不可太急切,爭取5、6個回合使其難於招架,提不出更尖銳的問題,內在的進攻力度大大減弱,才能有取勝的基礎。  4、夾擊技巧。就是對有的問題,有的隊員採用二人夾擊的方式來對待。  5、高壓技巧。一般在辯論賽中,由於參賽隊的實力比較接近,所以在自由辯論中容易出現同位推頂的情況,這一方面容易浪費時間,另一方面不容易取勝。破解的辦法是採用高位迫壓防守。如對方提出的是現象問題,就將之上升到理論高度上來回答;如對方提出的是現實問題,那就從歷史的角度來回答;如對方提出的是具體問題、微觀問題,就以全景認識、宏觀認識來回答,以此類推。若此,對對方的問題以高位下罩的方式和統照下蓋的方式使對方感到自己的思維位勢稍遜一籌,從而內心產生動搖,攻擊力也就隨之動搖而弱化了。  6、指誤技巧。即不正面回答問題,而是指出對方所問問題在邏輯上、理論上、事實上、價值上、立場上、表達上和常識上的毛病,使之陷入尷尬局面。  7、歸謬技巧。即對有的問題不做正面回答,而是將之做概納引申歸謬,直指其終端的謬,陷其於被動的境地。  8、反問技巧。即從反方向上反問其問題的悖常性、悖題性、悖理性、悖邏輯性、從而化被動而為主動。  9、幽默技巧。即面對自己從容回答智有寬餘的問題,適時幽對方一默,效果一定是絕佳的了。  10、短答技巧。歲於一字、一詞、一個成語、一個句子就能夠答清,且能夠反陷對方於被動的問題,就應該果斷而適時的使用。  11、啟導技巧。對於那些喜歡滔滔不絕有演講欲而又容易動情、不易冷靜理智的辯手,表現欲特盛的辯手,語詞羅嗦繁複的辯手,在回答問題時不妨巧妙啟發他的教導意識,任由其滔滔不絕地講,其直接效果是消耗了對方的規定時間。  12、揭弊技巧。在回答問題時,巧妙合理地揭示其弊端。如同一個人陳詞與發問中的弊病與矛盾,前一個問題與後一個問題的矛盾,兩個或數個人問題中的矛盾等等。揭示其弊端與矛盾,使其問題本身站不住腳,防守便轉為攻擊,目的自然也就達到了。  13、激怒技巧。即是答問時巧激其怒,使之心理由理智層進入情緒層,無法冷靜,無從自控,就可望令其自己亂自己心緒。但是切忌不可使用人身攻擊,這是犯禁行為。  14、評價技巧。即不正面回答問題,而是對其問題予以評價,指其目的,斷其歸路。  15、閃避技巧。即對那些一兩句話難以答清的問題,採用合理閃避的方式,其基點是不離開辯題的立場。  16、反覆技巧。即以同義反覆的方式回答。也就是意思一樣,但語言不同。  17、類比技巧。即面對對方的問題,不做正面攔截,而是用同類比較的方式,把問題拋回給對方。  18、陷阱技巧。既在答問中巧設陷阱讓對方來鑽,然後在下一個回合中予以指駁,使對方露餡。  19、聯動技巧。即本方二人以上聯動,回答問題問題時一唱一和,此唱彼和,你呼我應,以整體的優勢對之。  20、側擊技巧。即不正面回答問題,而從側面引出相關問題,反請對方來回答。  21、連環技巧。即在答問中故設連環,環環相扣,將對方的問題定格在某一環中,將其扣死。  22、組接技巧。即將對方自己的立場或陳詞、反問、答問中的語言予以組合回答,即讓對方自己打自己嘴巴。  23、名言技巧。即恰到好處的巧借名言、警語、格言、民諺、詩歌、歌詞、流行語等來回答。當然也可以改頭換面,重組搭配來回答。  24、錯接技巧。即有意錯接問題,反讓對方判斷,以之主動防守。  25、引申技巧。即將問題引申開來,揭示其實質與要害,再一口咬破,直斷其喉。  三、其他技巧  1、節奏把握:自由辯論的時間不長,但是由於爭鋒劇烈,對抗性強,故往往呈現出很強的快節奏。一般而言,一強到底,一勝到底的隊伍不多,這就需要有韌勁和力量持久才能取勝。故有經驗的辯論隊往往是先弱後強,欲擒故縱。其利在於先讓對方強,以觀察其底氣,辨別其優劣,在制伏它。  2、避鋒折銳:針鋒相對,往往會陷於對峙和僵持。你針尖我麥芒,你推我搡,既不利於取勝,現場效果也不好。故有經驗的辯論隊往往不正面迎擊,而是閃避一旁,輕輕折斷其鋒銳。這種閃避不是迴避問題,而是巧用智力,或側擊、或高壓、或機智、或幽默,巧擊要害,巧借場上效果來使對方退卻。簡言之,即以大智大巧而對,不以表面熱鬧、直硬相拼見高低。  3、時間把握:即從嚴把握本方時間,有意啟導、引導對方在無意識中把規定時間及早耗盡,以造成缺席審判的情勢,這對本方極為有利。  4、打亂陣腳:組織有序進攻,打亂對方的陣腳,使之兵未敗而陣先亂,豈有不敗之理?  5、直擊底線。有意識地對對方底線全力猛攻,使其自我動搖,無力接濟,僅有招架之功,卻無還手之力,處於被動境地。  這些,僅是一般的技巧。由於辯論如戰爭,場上情況千變萬化,有的或許有用,有的卻不一定有用。根據具體賽勢,熟能生巧,就會有響應的技巧創生。有道是,最高的技巧是無技巧,那當然是高境界了。面對於新辯手,了解一些一般技巧。應該不會是多餘的事情aiaki:在問問題的環節里,可以針對接下來的自由答辯來做鋪墊。 問的問題可以引導性質的,問出對方的資料來源或者是理論性的語言。 轉而在自由答辯時有相應的論據。 自由答辯中可以質詢對方,問對方是否有證據來證明某些觀點,如果沒有,那將會是一個漏洞。 考慮到對方的資料收集能力很強,可以對一些他們不會考慮到的方向來進行質詢。 這就要己方做到自己的資料的充足了。 並且,在質詢時,不要問這種「你覺得」或者是「你認為」這類開放式問題。容易讓答辯者有任 意回答的機會。 ps:說服他人的最好方法就是以對方為出發點。質詢者應盡量縮短答辯者的回答(但不必縮短到只許他說「是」或「不是」的地步)。得到答案,或認為不宜追問時,可用「謝謝您」來簡短回答。 質詢者不應以答辯者的回答來引申論證。質詢是發問並獲求答案的時間。至於回答對己方有多大利益,應在申論或駁論中說,不應放在質詢中。 問題應簡短易懂。雜亂無章、含混不明的問題,不僅會教對手摸不著頭緒,也令教裁判感到困惑,而且也可能使對手要求你解釋或重述,因而浪費時間。 不可在質詢中申論,但可介紹問題的背景。如「我方這兒有一份由中華經濟研究院在民國七十四(1985)年的報告,其中談到一個和我的問題有關的概念,請問。。。。。。」 千萬別問不知道答案的問題。   別攻擊無關緊要的論點;也避免詢問無法反駁的論點,否則不但顯出你在這點上的失敗,也浪費了本可以完成其他任務的時間。切記:攻擊你能攻擊的。還有就是在辯論中,許多的初學者都尤其是在功辯的階段都準備的大量的所謂的正面回答的問題比如:「……請正面回答我 :是或不是」。也許是因為在所謂的校級比賽中如果沒有經過系統的辯論學習,都是新手對這樣問題無從下手,而導致這樣的問題成為了辯論界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的吧!其實,如果是一個經驗老道的辯手很容易就會找到一個讓你的答案相斥,又能說明問題的第三種答案。所以在提問的學習上的確是門相當豐富的學問。如果想學好這門學問就要看大量的資料,去理解發問這門藝術的內涵是什麼?論辯中反擊的戰術技巧,一般有以下幾種:   1.反唇相譏。  主要用於對敵論辯中,以回擊敵方的辱罵或人身攻擊,可使論敵處於十分尷尬、狼狽不堪的境地,顯示其虛弱無力與淺薄無聊。如人們熟知的「晏子使楚」,晏子就是運用此法回擊楚王及大臣們的挑釁與侮辱。   2.巧用幽默。  在論辯中,巧妙靈活地運用幽默技巧進行反擊,既可使對方茫然失措,尷尬難對,又可使第三者產生同情與好感,有利於我方在論辯中獲勝。幽默用以回擊刁鑽古怪的詰難,尤有良好效果。如有人對前蘇聯詩人馬雅可夫斯基進行詰難:「馬雅可夫斯基,你的詩不能使人沸騰,不能使人燃燒,不能感染人。」詩人回答:「我的詩不是大海,不是火爐,不是鼠疫。」幽默風趣,既進行了反擊,又博得了聽眾的好感。   3.借言反駁。  借用對方親口說的話或承認了的話來反擊對方,可收以敵制敵之效。借言反駁有兩種情況:一是借用對方原來講過的話進行反駁;一是當場借言。另外,還可借用對方語言表達的句式,「將話答話」。一位女議員對丘吉爾說:「如果我是你的妻子的話,我就會在你的咖啡里放上毒藥。」丘則回答:「如果我是你的丈夫的話,我就把它喝下去。」   4.假言歸謬。  即先假設對方觀點是合理的,然後將對方貌似合理的論點加以引申,甚至推向極端,以顯露其不合理的本質,從而推倒對方的觀點。如王蒙在紐約回答記者問時,記者問:「據說,中國每公開出版一本新書,都要通過政府的審批,是真的嗎?」王蒙回答:「就是政府想那樣做,也是不可能的。全國每月要出版一千多部小說,如果每本書都要經過審查,那麼中國政府就成了『讀者俱樂部』了。」   5.因事設問。  論辯中,就對方提出的事實設問,將事、情、理融於一爐,具有很強的反擊力。如恩格斯回擊普魯士檢查機關誣陷《新萊茵報》的文章誹謗憲兵時,用一連串設問,指出對方事實之虛妄:「這些所謂的被誹謗者甚至沒有被指出名字,沒被確切指出是誰,檢查機關怎麼能說這是誹謗呢?這裡指的六七個憲兵,他們是誰?他們在什麼地方?諸位先生,你們是否知道,確實有某個憲兵由於這篇文章而受到了『公民的憎恨和鄙視』呢?」   6.反問直詰。  論辯中,用反問句直接進行駁詰,很有力量。尤其是以比喻或類比相配合,效果更佳。如在一次國際會議期間,一位西方外交人士挑釁性地對我國代表說:「如果你們不向美國保證:不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那麼顯然就沒有和平解決的誠意。」我國代表義正辭嚴地回答:「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採取什麼方式解決是中國人民自己的事,無需向他國作什麼保證。請問:難道你們競選總統也需要向我們作出什麼保證嗎?」一句反問,使這位西方外交人士啞口無言。確立立場的兩個基本原則是:   (一)弱化我方命題,強化對方命題。  確立立場不僅應確立我方對辯題的理解,還須限定對方對辯題的理解,也就是必須明確指出對方應該論證的內容。儘可能擴大我方立論範圍,從而給我方留下較大的加旋餘地。其主要方法有兩種:一是對辯題中的主要概念作限制性解釋。如在南大隊對台大隊「人類和平共處是一個可能實現的理想」論辯中,正方南大隊一辯開頭就指出:「人類和平共處」「是和戰爭相對而言」,消除了戰爭也就實現了人類和平共處。這樣就把其他形式的暴力行為排除在外,為本方以後論述打下了較好基礎。另一個方法是對辯題加條作。如1986年亞洲大專辯論會北大隊對香港中文大學隊的比賽中,辯題是「發展旅遊業利大於弊」,北大隊是反方,正方中文大學隊舉出許多例子論證許多國家由於具備某些條件,發展旅遊業獲得了成功。北大隊馬上指出,正方的立場並不是「在一定條件下」發展旅遊業利大於弊,所以中文大學隊跑題了。這實際上是要正方證明「在任何情況下」發展旅遊業都利大於弊,當然使正方無從論證,陷入被動。   (二)盡量選擇邏輯性強、不易受攻擊的立場。  其主要方法是「高立論」。在任何一個細節上都和對方糾纏不休往往會喪失本方的優勢,到最後仍是「一筆糊塗帳」;不如乾脆對一些顯而易見的事實、眾所周知的觀點予以承認,接著立即指出:這些僅僅是問題中一個方面,但我們應該討論的是更重要的東西,把爭論上升到更高層次,使對方精心準備的材料無從發揮,在我方熟悉的陣地上與其交鋒,高屋建瓴,勢如破竹。如在北大隊和澳門東亞大學隊的比賽中,辯題是「貿易保護主義可以抑制」,北大隊是正方。具備一點經濟學知識的人都知道,當今世界範圍內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而新加坡更是飽嘗貿易保護主義之苦。東亞大學隊開始就大談「貿易保護主義是否嚴重」這一層次上與對方糾纏,顯然要佔下風,而且很可能引起評委和觀眾的反感。所以北大隊經過仔細斟酌,論辯伊始就明確說明,當今世界範圍內貿易保護主義確實相當嚴重,在這一點上我們非但不否認,而且還可以舉出比你們多得多的例子。但是,我們應該討論的是貿易保護主義是否可以抑制,而不是貿易保護主義是否存在或是否嚴重。這樣就避開了對方擁有大量材料的事實,把論辯中心提高到對我方有利的「可以抑制」層次上來,避其鋒芒,爭取主動。   確立立場時還應該注意的是:立意要新奇,要能夠「言人所未言,見人所未見」。從新的角度來分析問題,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往往會起到很好的場上效果。同時,對手對此準備不足,也會措手不及,倉促應戰。當然不能故作驚人之語,應當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這就要求教練和隊員們對辯題仔細揣摩和思索,努力使自己的立場既無懈可擊、固若金湯,又新意迭出,令對方猝不及防,從而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推薦閱讀:

辯論賽中的技巧 ?
談辯論技巧

TAG:辯論 | 技巧 | 辯論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