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種中藥現代研究中

瀉下藥 潤下藥 郁李仁 為薔薇科灌木植物郁李 Prunus japonica SThunb.、歐李 Prunus humilis Bge. 的成熟種子。味辛、苦、甘,性平。入脾、大腸、小腸經。功能:潤燥、滑腸、下氣、利水。主治:大腸氣滯、燥澀不通、小便不利、大腹水腫、四肢浮腫、腳氣。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郁李種子含苦杏仁甙、脂肪油58.3%~74.2%、揮發性有機酸、粗蛋白質、纖維素、澱粉、油酸。尚含植物甾醇、維生素B1。由郁李果實中離析得郁李糖甙(Prunuside)、熊果酸(Ursol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原兒茶酸(Protocate- chuic acid)、阿弗則林(Afzelin)、山柰甙(Kaempferi- trin)、營實甙(Multiflorin)、營實糖甙(Multinoside)。莖皮含鞣質、纖維素。葉含維生素 C。歐李果實含果糖。 藥理作用:研究表明:郁李仁有顯著的促進小腸蠕動的作用。郁李糖甙對實驗動物有強烈瀉下作用,亦有鎮靜及利尿作用。郁李糖甙與番瀉葉甙同是大腸性瀉劑,但前者副作用較後者小。 歐李對小腸運動的作用以直接水提物作用顯著,脂肪油次之,而醇提物及醚提、醇提過的水提液都無明顯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偏頭痛 白芍15g,川芎 30g,郁李仁、甘草、柴胡各3g,白芥子9g,香附 6g,白芷1.5g。隨證加減,水煎服。治療39例,治癒37例,好轉2例,總有效率為100%。輕者服藥1~2劑,重者3~5劑。〔浙江中醫雜誌 1991;26(12):543〕 2. 治療急性闌尾炎 郁李仁19g、粉丹皮13g、紅藤45g、皂刺13g、生薏苡仁45g、冬瓜仁45g、銀花45g、桃仁5.5g、九節菖蒲5.5g。冷水浸泡半小時後水煎。連煎3次,煎出液過濾後濃縮成200ml 為1劑。開始每4小時口服60ml,連續2日夜,再改為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30~40ml,連服2~3 日後停葯。治療期間吃半流質飲食,不宜吃雞蛋。〔中華外科雜誌 1958;(11):1196〕 方劑選用: 1. 治療產後腸胃燥熱,大便秘澀:郁李仁(研如膏)、朴硝(研)各一兩,當歸(切、焙)、生乾地黃(焙)各二兩。上四味,將二味粗搗篩,與別研者二味和勻。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未通更服。(《聖濟總錄》) 2. 治療腫滿小便不利:陳皮、郁李仁、檳榔、茯苓、白朮各一兩,甘遂五錢。上為末,每服二錢,姜棗湯下。(《世醫得效方》郁李仁散) 3. 治療腳氣腫滿喘促,大小便澀:郁李仁半兩(去皮研),粳米三合,蜜一合,生薑汁一蜆殼。上先煮粥臨欲熟,入三味攪令勻,更煮令熟,空心食之。(《太平聖惠方》郁李仁粥) 4. 治療積年上氣,咳嗽不得卧:郁李仁一兩。用水一升,研如杏酪,去滓,煮令無辛氣,次下酥一棗許,同煮熟,放溫頓服之。(《聖濟總錄》郁李仁煎) 配伍效用: 郁李仁配伍火麻仁 郁李仁體潤滑降,功擅行氣通便、滑腸瀉下,用於大腸氣滯、燥澀不通之大便秘結;火麻仁滑利下行,長於潤燥滑腸、通便瀉下,用於津枯血燥之大便秘結。二者相須為用,共奏補虛潤腸通便之功效,用於治療習慣性便秘;產後、熱病後、體虛者之陰虛腸燥,大便秘結。 郁李仁配伍桑白皮、赤小豆、陳皮 郁李仁、赤小豆利尿消腫;桑白皮瀉肺利水;陳皮理氣燥濕。諸葯伍用,有利水消腫、瀉肺平喘之功效,用於治療水腫、胸滿氣急等證。 【注意事項】 宜忌:陰虛液虧及孕婦慎服。 毒副作用:郁李仁中之苦杏仁甙遇酶水解後產生氫氰酸,可致人死亡。 本品過量食用可導致中毒,其癥狀表現為:少量食用致輕度中毒者可見頭痛頭暈、胸悶心悸、口苦流涎、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呼吸困難、紫紺、瞳孔散大、陣發性痙攣、昏迷、四肢厥冷等。如果有創傷或針刺,患者皮膚出血呈鮮紅色,且不易凝結。 過量食用則中毒極快,數秒鐘後不省人事,20~30分鐘內可致死亡。 中毒救治: 1. 用3%過氧化氫液、10%硫代硫酸納液洗胃。 2. 用3%亞硝酸鈉溶液10~15ml靜脈注射(2~5分鐘內注完);同時緩慢靜脈注射25%硫代硫酸納溶液50ml。 3. 病情危重者可先吸入亞硝酸異戊酯,每2~3分鐘可吸30秒鐘。吸入次數應根據病情定。 4. 中草藥治療:綠豆30g,甘草30g。水煎頻服。 【醫家論葯】 「郁李仁,主大腹水腫,面目四肢浮腫者,《經》曰,諸濕腫滿,皆屬脾土,又曰,諸脹腹大,皆屬於熱。脾虛而濕熱客之,則小便不利,水氣泛濫於面目四肢,辛苦能潤熱結,降下善導癃閉,小便利則水氣悉從之而出矣。」「郁李仁,性專降下,善導大腸燥結,利周身水氣,然而下後多令人津液虧損,燥結愈甚,乃治標救急之葯。」(《本草經疏》) 「郁李仁,味苦甘辛平,入脾大腸二經。潤燥行水,下氣破血,得酒入膽,治不寐。」(《本草害利》) 「郁李仁,入肝、膽二經,去頭風之痛。又入肺,止鼻淵之流涕。消浮腫,利小便,通關格,破血潤燥,又其餘枝。雖非常施之品,實為解急之需。關膈之症,最難開關,郁李仁善入肝,以調逆氣,故能達上下,不可不備也。」(《本草新編》) 「郁李仁,世人多合胡麻同用,以為潤燥通便之需,然胡麻功止潤燥、暖中、活血,非若郁李性潤,其味辛甘與苦,而能入脾下氣,行水破血之劑也。 故凡水腫癃急便閉,關格不通,得此體潤則滑,味辛則散,味苦則降,與胡麻實異,而又可以相須為用。」(《本草求真》) 火麻仁 為桑科一年生植物大麻 Cannabis sativa L. 的成熟果實。亦名麻子仁(《傷寒論》)、大麻仁(《藥性論》)、冬麻子(《食醫心鏡》)。味甘,性平。入脾、胃、大腸經。功能:潤燥、滑腸、通淋、活血。主治:腸燥便秘、消渴、熱淋、風痹、痢疾、月經不調、疥瘡、癬癩。內服:煎湯,9~30g;或入丸、散。外用:搗敷或榨油塗。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大麻種子含脂肪油約30%。油的脂肪酸,飽和的為4.9%~9.5%;不飽和的脂肪酸中,油酸約為12%,亞油酸53%,亞麻酸25%。油中含有大麻酚。亦含植酸鈣鎂(Phytin),種仁中含率為 1%,較葉、莖、芽中含率為高。另含微量生物鹼,有毒蕈鹼(Muscarine)、葫蘆巴鹼(Trigonellin)、膽鹼等。並含有葡萄糖醛酸、甾醇、卵磷脂及維生素 E2、維生素 B1 等。 藥理作用: 1. 緩瀉作用 本品能刺激腸黏膜,使分泌增加,蠕動加快,減少大腸吸收水分,有瀉下作用。因其含脂肪油較多,故為潤滑性瀉藥。 2. 降血壓作用 火麻仁酊劑去酒精做成乳劑,注入麻醉貓十二指腸 2g/kg (生藥量),半小時後血壓開始緩慢下降,2 小時後約降至原來水平的一半左右,然心率和呼吸未見顯著變化。正常大鼠灌服,血壓也有顯著下降。高血壓病人試驗服用火麻仁乳劑4周,血壓由18.62/13.3 kPa (140/100 mmHg)降至120/80 mmHg (15.9/10.6 kPa),繼續給予維持量5~6周,血壓穩定於15.295/10.64 kPa(115/80 mmHg),且無不良反應。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期前收縮 炙甘草15g、人蔘6g(党參20g)、生地30g、火麻仁、桂枝、麥冬、生薑、阿膠(烊)各9g、大棗6枚。除阿膠外其餘葯加水煎取汁,加入清酒10ml,另將阿膠略加開水燉化,分3次入葯,汁攪勻服,1劑3次,1天服完。也可隨證加減。治療期前收縮33例,痊癒46%,好轉27%,無效27%,有效率為73%。〔實用中西醫結合雜誌 1990;3(5):275〕 2. 治療單純性肥胖 「消胖靈」每次1~2袋,每日服3次,藥物組成為:決明子30g,澤瀉、郁李仁各15g,火麻仁、山楂各10g。「減肥茶」每次10g,每日1~3次,開水沖服。藥物組成為:番瀉葉、桃仁、豬苓、枳殼、黃芪各10g。30天為1療程。治療96例,有效79例,療效優於西藥潘特生治療組。服中藥後絕大多數無不良反應,少數人有輕微腹瀉、腸鳴及便前腹痛等,均可自行緩解。〔湖北中醫雜誌 1990;(5):17〕 方劑選用: 1. 治療大便不通:研麻子,以米雜為粥食之。(《肘後備急方》) 2. 治療大渴,每日食數斗,小便赤澀:麻子一升,水三升,煮三、四沸,取汁飲之。(《肘後備急方》) 3. 治療風水腹大,臍腰重痛,不可轉動:冬麻子半升,碎,水研濾取汁,米二合,以麻子汁煮作稀粥,著蔥、椒、姜、豉,空心食之。(《食醫心鏡》) 4. 治療五淋,小便赤少,莖中疼痛:冬麻子一升,杵研,濾取汁二升,和米三合,煮粥,著蔥、椒及熟煮,空心服之。(《食醫心鏡》) 5. 治療婦人月水不利,或至兩三月、半年、一年不通者:桃仁二升,麻子仁二升,合搗,酒一斗,漬一宿,服一升,每日三夜一。(《肘後備急方》) 6. 治療小兒頭面瘡疥:麻子五升末之,以水和絞取汁,與蜜和敷之。(《備急千金要方》) 7. 治療小兒赤白痢,體弱不堪,困重者:麻子一合,炒令香熟,末服一錢匕,蜜、漿水和服。(《子母秘錄》) 配伍效用: 火麻仁配伍當歸、熟地、杏仁 火麻仁潤腸通便;當歸、熟地養血滋陰潤燥;杏仁降氣潤腸。四葯伍用,有滋陰養血、潤腸通便之功效,用於治療年老津枯、病後津傷或產後血虛所引起的腸燥便秘。 火麻仁配伍栝樓仁 二者均入胃與大腸經,有潤燥滑腸之功。但火麻仁兼入脾經,有補益作用,治療因脾虛不能為胃行其津液之便秘較佳;栝樓仁兼入肺經,治療肺燥及大腸滯澀之便秘為宜。二者合用,可增強潤腸通便之功效,用於治療腸燥胃熱、津液不足之大便秘結。 火麻仁配伍蘇子 火麻仁潤燥滑腸,並有一定的滋養補虛作用,適用於大腸津虛便秘;蘇子下氣降逆、利膈寬腸。二者伍用,其養血潤燥、降氣通便之功效更著,用於治療產後、病後體弱以及老年血虛之腸燥便秘。 【注意事項】 宜忌:「多食損血脈,滑精氣,婦人多食髮帶疾。」(《食性本草》) 「腸滑者尤忌。」(《本草從新》) 毒副作用:本品含有毒蕈鹼及膽鹼等,若大量食入(60~120g)可發生中毒。臨床癥狀表現為噁心、嘔吐、頭暈、胸悶、腹瀉、四肢麻木、煩躁不安、精神錯亂、手舞足蹈、譫語、狂躁、脈搏增速、瞳孔散大、昏睡以致昏迷。臨床報道,上述癥狀大多在食後0.5~2小時內發病,最長12小時,中毒程度之輕重與進食量的多少成正比。但其病理變化是可逆的,預後良好。果皮中可能含有麻醉性樹脂成分,故用時宜除凈果皮,以防中毒。 曾有食用火麻仁油所炸油條中毒的報道,其原因是油內含有大量大麻酚(Cannabinol)所致。 中毒救治: 1. 早期催吐、洗胃(可用1:5 000高錳酸鉀溶液、溫鹽水或0.5%藥用炭懸液)。 2.過度興奮者,可適量給於安定、水合氯醛等鎮靜劑;昏睡者則適量給予興奮劑。 【醫家論葯】 「麻仁,能潤腸,體潤能去燥,專利大腸氣結便閉。凡老年血液枯燥,產後氣血不順,病後元氣未復,或稟弱不能運行皆治。大腸閉結不通,不宜推盪,亦不容久閉,以此同紫菀、杏仁潤其肺氣,滋其大腸,則便自利矣。」(《藥品化義》) 「麻子,性最滑利。甘能補中,中得補則氣自益,甘能益血,血脈復則積血破,乳婦產後余疾皆除矣。」「麻仁益血補陰,使榮衛調和,風邪去而汗自止也。逐水利小便者,滑利下行,引水氣從小便而出也。」(《本草經疏》) 「麻子仁,非血葯而有化血之液,不益氣而有行氣之用,故於大腸之風燥最宜。」(《本草述》) 「火麻仁,甘平,入脾胃,潤五臟,通大腸,滑利下行,走而不守,宣風利關節,催生療難產。」(《本草害利》) 蜂蜜 為蜜蜂科昆蟲中華蜜蜂 Apis cerana Fabricius 或義大利蜜蜂 Apis mellifera L. 在蜂窠中釀成的糖類物質。亦名石蜜(《本經》)、食蜜(《傷寒論》)、蜜(《金匱要略》)、白蜜(《藥性論》)、白沙蜜(《本草衍義》)、沙蜜(《本草綱目》)等。味甘,性平。入肺、脾、大腸經。功能:補中、潤燥、止痛、解毒。主治:肺燥咳嗽、腸燥便秘、胃脘疼痛、鼻淵、口瘡、湯火燙傷、解烏頭毒。內服:沖調,9~30g;或入丸劑、膏劑。外用:塗局部。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蜂蜜因蜂種、蜜源、環境之不同,其化學組成有很大差異。其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兩者含量合計約佔70%。尚含少量蔗糖、麥芽糖、糊精、樹膠以及含氮化合物、有機酸、揮髮油、色素、蠟、天然香料、植物殘片(特別是花粉粒)、酵母、酶類、無機鹽等。 蜂蜜一般只含微量維生素,其中有 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C、維生素D、維生素K、尼克酸、泛酸、葉酸、生物素、膽鹼等。在含氮化合物中有蛋白質、腖、氨基酸等。尚含轉化酶、過氧化氫酶、澱粉酶、氧化酶、還原酶等酶類,並含乙醯膽鹼。灰分中主要含鎂、鈣、鉀、鈉、硫、磷以及微量元素鐵、銅、錳、鎳等。有機酸中含有檸檬酸、蘋果酸、琥珀酸、乙酸、甲酸等。 藥理作用: 1. 促進創面癒合作用 蜂蜜對創面有收斂、營養和促進癒合的作用。 2. 抗菌作用 蜂蜜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葡萄球菌、鏈球菌、黴菌等均有抑制作用。體外實驗表明:痢疾桿菌及化膿球菌在5%蜜汁中,5分鐘後停止活動,20分鐘即被殺死。 3. 其他作用 蜂蜜在人體內有增加呼吸量及血糖的作用;亦有潤滑性祛痰和輕瀉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痢疾 蜂蜜,成人每日 150g,分4次服用,小兒酌減,用等量溫開水沖淡服用。服後當日大便次數即減少,里急後重減輕或消失,2~5日痊癒,愈後可繼服1個階段,使患者體力迅速復原。〔中草藥通訊 1974;(5):38〕 2. 防治瘧疾 蜂蜜15~30g,白酒適量,於瘧疾發作前10分鐘~1小時服用,如發作時間掌握不準,可在發作當日連服3次,治療423例,1次治癒者367例,2次治癒者56例,隨訪3年,複發者 15人。〔新中醫 1975;(2):18〕 3. 治療燥咳 蜂蜜30g,用鐵勺煎開後放入款冬花15g,煎黃後,再用水一碗煮沸,濾渣溫熱內服,以晚間睡前服較好,一般1~2次即可收效。〔中級醫刊 1966;(3):176〕 4. 治療失眠 對於單純失眠的人,每日臨睡前1小時服30~50g 蜂蜜,即可使睡眠安穩。〔中草藥通訊 1974;(5):38〕 5. 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病 蜂蜜60ml,0.5%奴佛卡因40ml,攪勻,此為1次量。飯前口服,1天3次。30天為1個療程,可連服2~3個療程。治療 23例(病史多為2~3年),服藥1~2個月治癒者21例,無效2例。有2例服藥後的第一、二天有輕度頭暈,但旋即消失,不需中斷服藥。〔中華內科雜誌 1966;14(4):285〕 6. 治療烏頭中毒 蜂蜜50~100g,用開水沖服,嘔吐頻繁者可頻頻少服,待嘔吐停止後可頓服。治療11例,均在服蜂蜜後半小時緩解,1~2小時後中毒癥狀基本解除。〔河北中醫 1986;(3):33〕 7. 治療急性腸梗阻 鮮生薑60g,搗碎絞汁,蜂蜜60g,調勻,分4次口服,每小時服1次,服藥後6小時內不能飲水進食。治療153例,除2例由於蛔蟲引起腸扭轉而手術治療外,治癒151例。〔赤腳醫生雜誌 1975;(3):37〕 8. 治療燒傷 將創面清潔處理後,在燒傷部位塗擦蜂蜜,每日4~5次,塗擦應均勻普遍。創面採用暴露療法。待形成透明膠後,次數可減少到1~2次。治療Ⅰ度、Ⅱ度燒傷85例,一般2~3天後創面形成透明膠痂,6~10天,膠痂自行脫落,新生上皮完全生長。對已感染的或 Ⅲ 度的面積較大的燒傷,則可採用蜂蜜紗布敷於創面,外用無菌棉墊包紮,一般經過6~9天,肉芽生長良好,上皮細胞逐漸生長,2~3周即可痊癒。〔中華外科雜誌 1962;10(2):110〕 9. 治療過敏性皮炎 蜂蜜100ml,氧化鋅10g,澱粉20g,製成軟膏,外塗局部,治療外傷後引起的過敏性皮炎,換藥5次,基本痊癒。本法對其他皮炎及濕疹療效也較好。〔中級醫刊 1959;(8):45〕 10. 治療凍瘡 蜂蜜20g,豬脂20g,樟腦2g,充分混合,製成膏劑,局部外塗,治療凍瘡,效果良好。〔中草藥通訊 1974;(5):38〕 11. 治療手足皸裂 煎沸豬油30g,冷卻後與蜂蜜70g調勻,局部外塗,每日2次(睡前必須治療1次),治療手足皸裂,效果顯著。〔新中醫 1979;(6):56〕 12. 治療萎縮性鼻炎 生蜂蜜塗於鼻腔患處(塗蜜前先洗凈鼻腔的結痂和分泌物),早晚各1 次。治療5例,病程在1年以內的3例,2年、7年的各1例。 經治療後,病程短的3例鼻黏膜及嗅覺完全恢復正常,餘2例嗅覺亦有改善。〔中醫雜誌 1964;(11):12〕 方劑選用: 1. 治療咳嗽:白蜜一斤,生薑二斤(取汁)。上二味,先秤銅銚,知斤兩訖,納蜜復秤知數,次納薑汁,以微火煎令薑汁盡,惟有蜜斤兩在,止。旦服如棗大,含一丸,日三服。禁一切雜食。(《備急千金要方》) 2. 治療上氣咳嗽,喘息,喉中有物,唾血:杏仁、生薑汁各二升,糖、蜜各一升,豬膏二合。上五味,先以豬膏煎杏仁黃,出之,以紙拭令凈,搗如膏,合薑汁、蜜、糖等,合煎令可丸。服如杏核一枚,日夜六、七服,漸漸加之。(《備急千金要方》) 3. 治療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鞕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食蜜七合。於銅器內,微火煎,當須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並手捻作鋌,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當熱時急作,冷則鞕。以納穀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傷寒論》) 4. 治療蛔蟲病,吐涎心痛,發作有時,毒藥不止:甘草二兩,粉一兩重,蜜四兩。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納粉、蜜,攪令和,煎如薄粥,溫服一升,瘥即止。(《金匱要略》甘草粉蜜湯) 5. 治療風疹,風癬:沙蜜一斤,糯飯一斤,面曲五兩,熟水五升。同入瓶內封七日成酒,尋以蜜入酒代之,亦良。(《本草綱目》) 6. 治療痘瘡癢甚,誤搔成瘡及瘡痂欲落不落者:白蜜不拘多少,塗於瘡上,其痂自落,且無疤瘢,亦不臭穢。(《普濟方》百花膏) 【注意事項】 宜忌:痰濕內蘊、中滿痞脹及腸滑泄瀉者忌服。 通便解毒用生蜜,止咳緩痛用煉蜜,滋補藥用蜜丸或收膏。 【醫家論葯】 「蜂蜜,其入葯之功有五:清熱也,補中也,解毒也,潤燥也,止痛也。生則性涼,故能清熱;熟則性溫,故能補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澤,故能潤燥;緩可以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瘡瘍之痛;和可以致中,故能調和百葯而與甘草同功。張仲景治陽明結燥,大便不通,蜜煎導法,誠千古神方也。」(《本草綱目》) 「石蜜,其氣清和,其味純甘,施之精神氣血,虛實寒熱,陰陽內外諸病,罔不相宜。《經》曰:里不足者,以甘補之。」「同蘆根汁、梨汁、人乳、牛羊乳、童便,治噎膈大便燥結,用此潤之,有痰加竹瀝。煉熟和諸丸藥及膏子,主潤五臟,益血脈,調脾胃,通三焦。塗火灼瘡能緩痛。」(《本草經疏》) 「蜂蜜采百花之精,味甘主補,滋養五臟,體滑主利,潤澤三焦。如怯弱咳嗽不止,精血枯槁,肺焦葉舉,致成肺燥之症,寒熱均非,諸葯鮮效,用老蜜日服兩許,約月未有不應者,是燥者潤之之義也。生用通利大腸,老年便結,更宜服之。」(《藥品化義》) 附註:關於蜂蜜有毒和誤食有毒蜂蜜而致中毒的文獻記載和報道較多。研究認為,蜂蜜有毒與植物花蜜中所含的毒物有關:如採集自鉤吻屬植物的蜂蜜含有鉤吻鹼,採集自山踟躅的蜂蜜含有山踟躅甙等,而鉤吻鹼和山踟躅甙均為劇毒物質;如採集自茄科植物顛茄屬植物和曼陀羅屬植物的蜂蜜,含有顛茄生物鹼和東莨菪鹼,亦可引起中毒;如採集自撒有劇毒農藥的植物上的蜂蜜則含有一定量的農藥,對人體亦有毒性。 有毒蜂蜜多產於花源減少的農曆6~7月,此時無毒植物花期已過,多數有毒植物正在開花,蜜蜂採集有毒花蜜則釀成有毒蜂蜜,人食之則易致中毒。有毒蜂蜜都帶有苦、澀、麻等異味。 臨床曾有食蜂蜜致36人中毒,4人死亡的報告(中級醫刊 1982;(12):38)。其原因為病發所在地有大量的博落回和少數雷公藤花叢,而事後檢驗病人所食蜂蜜中則含有大量的博落回生物鹼和少量的雷公藤生物鹼,此兩種生物鹼均有劇毒。 誤食大量有毒蜂蜜可在1~3天內發病。其中毒癥狀一般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痛腹瀉、低熱乏力、頭暈、四肢發麻;亦可出現血便,黃疸、肝損傷以及腎臟損傷之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心臟損傷之心率減慢、心律不齊。甚者可因循環和呼吸衰竭而死亡。 對食用有毒蜂蜜中毒者當以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搶救,酌情採用輸液、保肝、解毒等措施。 瀉下藥 峻下逐水葯 千金子 為大戟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續隨子 Euphorbia lathyris L. 的成熟種子。亦名續隨子(《開寶本草》)、聯步(《斗門方》)等。味辛,性溫,有毒。 入肺、胃、膀胱經。功能:逐水消腫、破癥殺蟲。主治:水腫脹滿、痰飲、宿滯、癥瘕積聚;婦女經閉;疥癬瘡毒、蛇咬、疣贅。內服:制霜入丸、散用,1~3g。外用:研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種子含脂肪油40%~50%,油中含有毒性成分:千金子甾醇(Euphobiasteroid)即環氧續隨子醇苯乙酸二乙酸酯(5,10-Diacetyl-6,20 -epoxy-3-phenylacetyllathyrol )、殷金醇棕櫚酸酯(20-Hexadecanoylingenol)、殷金醇十四碳五烯-2,4,6,8,10-酸酯、續隨子醇二乙酸苯甲酸酯(Diacetyl-benzoyllathyrol )、續隨子醇二乙酸煙酸酯等。 從種子中還離析得β-谷甾醇、n-卅一烷(n-Hentriacontane)。 種子中尚有香豆精成分白瑞香素(Daphnetin)、續隨子素(Euphorbetin)、馬栗樹皮甙(Aesculin)等。 藥理作用: 1. 致瀉作用 續隨子油對胃腸有刺激性,可產生峻瀉,作用強度為蓖麻油的三倍,致瀉成分為千金子甾醇。 2. 抗腫瘤作用 鮮草對急性淋巴細胞性及粒細胞型、慢性粒細胞型、急性單核細胞型白血病白細胞均有抑制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晚期血吸蟲病腹水 新鮮千金子去殼搗泥裝膠囊,視腹圍大小決定用量。腹圍較大者,每次6~9g,早晨空腹服;5天1 次。葯後 30分鐘有頭暈、噁心或嘔吐,繼而有腸鳴腹瀉,隨之腹水漸退,腹圍縮小。治療21例,逐水效果顯著,並能使腫大之肝、脾縮小。〔新中醫藥 1956;7(7):23〕 2. 治療毒蛇咬傷 千金子20~30粒,極量40粒。小兒按年齡酌減,最小量用10粒。將葯搗爛,用米泔水調服,效果顯著。〔河南中醫 1982;(6):27〕 3. 治療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千金子2~3粒,去殼杵碎,放在膠布上,貼於阿是穴,每天換藥1次,2~3次為1療程。治療萬餘人,效果滿意。對90例風濕痛病人追訪,有效率70%。〔中國農村醫學 1990;(4):41〕 方劑選用: 1. 治療水氣:聯步一兩,去殼研,以紙裹,用物壓出油,重研末,分作七服。每治一人,只可一服,丈夫生餅子酒下,婦人荊芥湯下。凡五更服之,至晚自止,後以厚朴湯補之,頻吃益善。仍不用吃鹽、醋一百日。(《斗門方》) 2. 治療陽水腫脹:續隨子(炒,去油)二兩,大黃一兩。為末,酒、水丸綠豆大。每服以白湯送下五十丸,以去陳莝。(《摘元方》) 3. 治療黑子,去疣贅:續隨子熟時壞破之,以塗其上,便落。(《普濟方》) 配伍效用: 千金子配伍大黃 千金子味辛性溫,入肺、胃、膀胱經,功擅逐水消腫;大黃味苦性寒,入胃、大腸、肝經,長於攻積導滯、瀉熱通腸。二者伍用,共奏瀉熱通便、逐水消腫之功效,用於治療陽水腫脹、二便不利。 【注意事項】 宜忌:中氣不足,大便溏泄及孕婦忌服。 毒副作用:有報道認為,續隨子油有引起痙攣的毒性。殷金醇棕櫚酸酯有促致癌作用(類似巴豆油),千金子甾醇亦可致癌。 臨床應用本品,裝膠囊內服治療晚期血吸蟲病腹水,逐水效果顯著,但可引起腹痛、腹瀉、嘔吐,甚者可吐出少量血液。 本品中毒劑量為9~15g,多在服藥後1~3小時內發病。中毒癥狀開始表現為:頭暈、頭痛噁心流涎、劇烈嘔吐,精神萎靡、腹痛、腹瀉(稀水樣便)、發熱、出冷汗、尿量減少、心率加快;甚者出現血壓下降、大汗淋漓、四肢厥冷、氣息微弱、呼吸淺促、脈微欲絕等症。 中毒救治:參見「甘遂」。 【醫家論葯】 「續隨子與大戟、澤漆、甘遂莖葉相似,主療亦相似,其功皆長於利水,惟在用之得法,亦皆要葯也。」(《本草綱目》) 「續隨子,味辛氣溫,而其性有毒,實攻擊克伐之葯也。長於解蠱毒,以致腹痛脹滿,攻積聚,下惡滯物及散痰飲。至於婦人月閉、癥瘕、痃癖、淤血,大小腸不利諸病,則各有成病之由,當求其本而治,不宜概施。蓋此葯之為用,乃以毒攻毒之功也。」(《本草經疏》) 「續隨子,即俗所名千金子者是也。味辛氣溫有毒。諸書皆載下氣最速。凡積聚脹滿,痰飲諸滯等症,服之最宜。以其毒攻毒故也。氣味形質功用,頗有類於大戟澤漆甘遂,故書亦載此屬尅伐之味。若脾胃虛寒泄瀉,服之必死。黑子疣贅,用此搗爛,時塗之自落。」(《本草求真》) 商陸 為商陸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商陸 Phytolacca acinosa Roxb. 或垂序商陸Phytolacca americana L.的根。味苦,性寒,有毒。入脾、膀胱經。功能:通二便、瀉水、消腫、散結。主治:水腫、脹滿、腳氣、喉痹、癰腫、惡瘡。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商陸根含商陸鹼(Phytolaccine)及澱粉約25%。尚含商陸酸(Esculentic acid),商陸皂甙元A、B、C(Phytolaccagenin A、B、C),6種三萜皂甙,即商陸皂甙甲、乙、丙、丁、戊、己。根、莖、葉均含商陸毒素(Phytolaccatoxin)、氧化肉豆蔻酸(Oxyristic acid)、三萜酸(Jaligouicacid)、皂甙和多量硝酸鉀。商陸中亦含降壓成分γ-氨基丁酸。 垂序商陸根中含商陸皂甙A、B、D、E、F、D2(Phytolaccoside A、B、D、E、F、D2)、商陸皂甙元、加利果酸(Jaligonic acid)及甾體混合物。 藥理作用: 1. 對呼吸系統的作用a. 祛痰作用:本品煎劑、酊劑、水浸劑給小鼠灌胃有明顯的祛痰作用,其作用強度為:煎劑>酊劑>水浸劑。水煎劑家兔灌胃或腹腔注射其祛痰作用均明顯,且祛痰作用不受切斷迷走神經的影響。氯仿提取物及皂甙元亦有顯著祛痰作用,而粗提生物鹼和皂甙的祛痰作用不明顯。有報道認為,商陸水煎劑能使家兔氣管內纖毛運動加強,因此其祛痰的作用機制是直接刺激呼吸道黏膜,使腺體分泌增加,痰液稀釋和促進纖毛運動的結果。此外,本品尚能使末梢血管收縮,血管通透性降低,炎症減輕,也與祛痰作用有關。 b. 鎮咳作用:小鼠氨水噴霧引咳實驗法證明:商陸粗提生物鹼口服有明顯鎮咳作用。小鼠口服浸劑、酊劑、煎劑均無止咳作用,但酊劑和煎劑皮下注射有輕度止咳作用,氯仿提取物和皂甙給小鼠灌胃作用不明顯。 c. 平喘作用:組胺噴霧引喘法證明:給豚鼠皮下注射商陸煎劑或酊劑5g/kg未見平喘作用,而達8g/kg才有一定的平喘作用。 2.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體外實驗證明:商陸煎劑和酊劑對流感桿菌、肺炎雙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對弗氏、宋氏痢疾桿菌的抗菌作用較強,志賀痢疾桿菌對商陸煎劑中度敏感。煎劑作用比酊劑好。濃度為1:4的商陸水煎劑在試管內對許蘭黃癬菌、奧杜盎小芽胞癬菌等皮膚真菌亦有抑制作用。從商陸中分離的抗病毒蛋白,對煙草葉病毒有抑制作用;從美洲商陸中分離出兩種抗病毒蛋白,能控制真核細胞的合成和煙草花葉病毒的感染。 3. 利尿作用 本品根提取物灌注蟾蜍腎或直接滴入蛙腎臟,能使尿量增加,其作用機制可能是刺激血管運動中樞,毛細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使腎臟血液循環加速的結果。商陸所含鉀鹽和灰分的利尿作用與此不同,因此利尿作用非因其所含鉀鹽,但鉀鹽也起了一些附加作用。 4. 抗炎作用 從商陸中提取的三萜酸有抗炎作用,對大鼠腳腫脹的消炎作用與氫化可的松相似。研究表明:商陸皂甙甲5~10mg/kg,能明顯抑制大鼠棉球肉芽腫及角叉菜膠引起的足腫脹。商陸皂甙甲能通過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生成而起抗炎作用。商陸能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輕支氣管黏膜腫脹。研究表明:商陸乙醇浸膏無皮質素樣作用,其作用也與促皮質激素不同,主要通過影響腦幹而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給大鼠一次或多次連續灌服商陸乙醇浸膏,能明顯抑制甲醛性足腫,去除兩側腎上腺後,此作用消失。本品尚能使幼年大、小鼠胸腺萎縮,一次灌服能明顯降低大鼠腎上腺中維生素C的含量,但不延長去腎上腺幼鼠的存活時間。強的松龍可完全阻斷商陸浸膏使大鼠腎上腺內維生素C含量降低的作用,而在相同條件下不能阻斷促皮質激素樣作用。 5.其他作用 商陸水浸液有殺滅庫蚊幼蟲的作用。100%濃度的商陸煎劑有一定的抗輻射作用。其酸性甾體皂甙成分,在試管內有殺精蟲作用。臨床證明本品有降轉氨酶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鮮商陸根洗凈切碎晒乾,研末,與紅糖相配,每次6~9g,開水沖服,每日3次。治療3例妊娠後期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均獲效。 〔中醫藥研究 1989;(4):27〕 2. 治療腹水症 商陸、澤瀉、杜仲各90g,洗凈切片,用溫開水浸泡1~2小時後,文火煎熬兩次,濾液並發濃縮,再加糖及防腐劑,製成商陸合劑300ml。成人每次10~15ml,兒童、體弱及胃腸不適者酌減,每日3次,飯後服。並限制食鹽及水分。治療慢性腎炎9例及肝硬化8例,用藥1~6個月後,慢性腎炎有8例獲效,多見尿量增加,水腫減輕或消失;肝硬化有5例尿量增加,腹水減輕。〔中華醫學雜誌 1955;41(10):925〕 3. 治療乳腺增生 商陸片劑(每片含生葯 0.5g),開始每次6片,每日服3次,如無不良反應,逐漸增至20片,即不再增加。治療253例,治癒94例,顯效72例,好轉74例,無效13例。〔中草藥 1985;(3):22〕 4. 治療銀屑病 商陸製成片劑,每次3g,每日服3次,兒童減量。治療40例,治癒12例,明顯好轉9例,好轉11例,無效8例。以尋常型和關節炎型療效較好。除急性點滴狀皮損外,一般用藥 20~30天才產生效果,一般治療2個月。〔中醫雜誌 1984;(12):38〕 5. 治療腎結石 石見穿15g,白商陸、海浮石各10g,海金沙、黃芩各20g,金錢草50g,水煎。沖雞內金粉50g,琥珀粉20g,1日3次口服。治療 2例,分別服藥5劑和7劑而痊癒,半年後隨訪未見複發。〔吉林中醫藥 1987;(1):27〕 6.治療帶下病 商陸60g(鮮品120g),與母雞(或豬)肉用文火燉爛,放鹽少許,棄渣分2~3次食湯及肉。治療宮頸糜爛、白帶、功能性子宮出血8例,效果滿意。〔四川中醫 1985;3(5):19〕 7.治療小兒急性腎炎 商陸3~6g,麻黃1.5~3g,茯苓皮、赤小豆各10g,澤瀉6g。隨證加減,水煎服,每日1劑。治療68例,痊癒62例,好轉5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8.6%。治癒時間最短8天,最長24天,平均治癒天數9.6天。〔遼寧中醫雜誌 1989;(12):42〕 方劑選用: 1. 治療水氣腫滿:生商陸(切如麻豆)、赤小豆等分,鯽魚三條(去腸存鱗)。上三味,將二味實魚腹中,以綿縛之,水三升,緩煮豆爛,去魚,只取二味,空腹食之,以魚汁送下,甚者過二日,再為之,不過三劑。(《聖濟總錄》商陸豆方)2. 治療水氣通身洪腫,喘呼氣急,煩躁多渴,大小便不利,服熱葯不得者:澤瀉、商陸、赤小豆(炒)、羌活(去蘆)、大腹皮、椒目、木通、秦艽(去蘆)、茯苓皮、檳榔。上等分,細切,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濟生方》疏鑿飲子) 3. 治療產後血塊時攻心腹,疼痛不可忍:商陸(干者)、當歸(切、炒)各一分,紫葳、蒲黃各一兩。上四味搗羅為散,空腹溫酒調下二錢匕。 (《聖濟總錄》商陸散) 4. 治療痃癖不瘥,脅下痛硬如石:生商陸根汁一升,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研仁令爛,以商陸根汁相和,研濾取汁,以火煎如餳。每服,取棗許大,空腹以熱酒調下,漸加,以利惡物為度。(《太平聖惠方》) 5. 治療一切腫毒:商陸根和鹽少許,搗敷,每日再易之。(《備急千金要方》) 6. 治療瘡傷水毒:商陸根搗炙,布裹熨之,冷即易之。(《備急千金要方》) 配伍效用: 商陸配伍芫花 二者均有瀉下利水、消癰腫之功效。相伍為用,效果更著,內服用於治療濕熱所致之水腫;外敷用於治療癰腫等證。 【注意事項】 宜忌:脾虛水腫及孕婦忌服。 毒副作用:小鼠口服商陸水浸劑、煎劑及酊劑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26.0g/kg、28.0g/kg、46.5g/kg;給小鼠腹腔注射水浸劑、煎劑、酊劑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1.05g/kg、1.3g/kg、5.3g/kg。據對小鼠的致死反應來看,紅色商陸比白色商陸毒性大1倍,煮沸2小時後二者毒性均明顯降低。大鼠每天口服煎劑5g/kg,連續3周,對心、肺、肝、腎等臟器進行病理檢查未見明顯異常。貓口服2.5~10g/kg,可致嘔吐,劑量愈大,嘔吐愈嚴重。狗口服1g/kg 亦致嘔吐,活動減少,此外,無其他反應。 商陸毒素為商陸的主要毒性成分,對交感神經有刺激作用,能促進胃腸道蠕動,並可刺激腸黏膜,引起腹痛、腹瀉;同時有催吐及利尿作用,能興奮呼吸中樞及血管運動中樞;大劑量時可引起驚厥、呼吸中樞麻痹及運動障礙,最終致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 商陸有毒,臨床應用本品,如服用不當,可引起中毒。一般在用藥後20分鐘至3小時發病,可見輕、中度的體溫升高,心動較速,呼吸頻數,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繼則眩暈,頭痛,言語不清,胡言亂語,躁動,站立不穩,抽搐,神志恍惚,甚至昏迷,瞳孔放大,對光反射消失,膝反射亢進,大小便失禁。大劑量可使中樞神經麻痹,呼吸運動障礙,血壓下降,心肌麻痹而死亡。孕婦多服有流產的危險。輕度的胃腸道反應,經3~5天可自行消失。 中毒救治: 1. 早期催吐(服藥4小時內,飲食醋半碗,以壓舌板或筷子探喉取吐),吐後飲雞蛋清、米糊。 2. 對症處理:有抽搐者給予鎮靜劑;呼吸衰竭者使用呼吸興奮劑;循環衰竭者給予強心劑和升壓葯;心動過緩者,可應用阿托品或異丙腎上腺素。並酌情輸液和給予維生素等。 2. 中草藥治療: a. 生甘草、綠豆各30~60g,搗爛。開水泡服或煎水頻服。 b. 若腹痛、腹瀉、發熱者,可用防風、甘草各15g,肉桂3g,綠豆30g(搗爛),水煎頓服。 【醫家論葯】 「商陸其性下行,專利於水,與大戟、甘遂蓋異性而同功。方家治腫滿小便不利者,以赤根搗爛,入麝香三分,貼於臍心,以帛束之,得小便利則腫消。又治濕水,以指畫肉上隨散不成文者,用白商陸、香附子炒干,出火毒,以酒浸一夜,每日干為末,每服三錢,米飲下,或以大蒜同商陸煮汁服亦可。 其莖葉作蔬食,亦可治腫疾。」(《本草綱目》) 「商陸辛酸苦寒有毒。功專入脾行水,其性下行最峻,有排山倒海之勢,功與大戟芫花甘遂相同。故凡水腫水脹、瘕疝癰腫、喉痹不通、濕熱蠱毒惡瘡等症,服此即能見效。」(《本草求真》 牽牛子 為旋花科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牽牛(裂葉牽牛) Pharbitis nil(L.)Choisy 或毛牽牛(圓葉牽牛)Pharbitis purpurea(L.)Voigt 的成熟種子。 表面灰黑者稱黑丑,淡黃色者稱白丑,同等使用。味苦,性寒,有毒。入肺、腎、大、小腸經。功能:瀉下、逐水、去積、殺蟲。主治:水腫、喘滿、痰飲、腳氣、去疾、殺蟲。主治:水腫、喘滿、痰飲、腳氣、蟲積食滯、大便秘結。內服:打碎入煎,3~10g;入丸、散,1.5~3g。生用或炒用,炒用藥性較緩。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種子含牽牛子甙(Pharbitin)。牽牛子甙經鹼水解生成牽牛子酸(Pharbitic acid),經皂化得到牽牛子酸的混合物,其中主要含牽牛子酸A、B、C、D,它們經稀酸水解生成牽牛子次酸(Ipurolic acid)及D-葡萄糖和L-鼠李糖等。種子含脂肪油,亦含麥角醇(Lysergol)、裸麥角鹼(Chanoclavine)、野麥鹼(Elymoclavine)等生物鹼。 未成熟種子中含多種赤霉素(Gibberellin)和赤霉素葡萄糖甙(Gibberellin glucoside)。 藥理作用: 1. 瀉下作用 牽牛子甙的化學性質與瀉根素(Jalapin)相似,有強烈的瀉下作用。牽牛子甙在腸內遇膽汁及腸液分解出牽牛子素,刺激腸道,增進蠕動,導致瀉下。一般在服後 3 小時即出現瀉下,量大則瀉出水樣便。動物實驗表明:種子的乙醇或水浸出液按 1.5~3g/kg 給小鼠灌胃產生瀉下作用,但用其煎劑則瀉下作用消失。黑丑、白丑的瀉下作用無明顯區別。牽牛子的瀉下機制與硫酸鎂、大黃不同,不引起血糖的劇烈變化。除去牽牛子甙的水溶液仍有瀉下作用,提示除牽牛子甙外,可能還含有其他瀉下成分。 2. 利尿作用 牽牛子甙能加速菊糖在腎臟的排出,故可能有利尿作用。 3. 對平滑肌的作用 牽牛子甙對離體兔腸及離體大鼠子宮均有興奮作用。牽牛子甙的水解產物鹼性鹽經1分鐘的潛伏期,可使豚鼠小腸、大腸、盲腸收縮,其敏感程度依次為:大腸>小腸>盲腸。但本品煎劑及牽牛子甙無此作用。 4. 其他作用 體外試驗,黑丑、白丑對豬蛔尚有驅蟲效果。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癲癇 黑白牽牛子各等份,粉碎加蜜為丸,每丸重6g,含牽牛子3g。12歲以下每次0.5~1 丸,12歲以上每次1~1.5丸,每日服 1~2次。治療115例,171型次,總有效率56.7%,療效穩定,且對各型癲癇均有一定療效。〔中華內科雜誌 1977;2(6):323〕 2. 治療尿瀦留 生二丑(微杵)30g、滑石15g。先將滑石在鍋內煎3~5沸,然後倒入放生二丑的碗內,慢慢飲汁。一般25~40分鐘患者即能通暢排尿。〔陝西新醫藥 1978;(1):43〕 3. 治療便秘 二丑40g,大黃、玄明粉各20g。共為細末,在瓷缸內倒入110g栓劑基質加熱融化後,加入上述藥物,攪拌均勻,灌入栓劑模型內製栓。 用於大便干硬病人,排便前將葯栓1支(嚴重者可塞入2支)自行塞入肛內,一般用藥10~15分鐘排便。〔中國肛腸病雜誌 1990;(3):38〕 4. 治療急慢性腰扭傷 生牽牛子、炒牽牛子各45g。共研成粉,分成2份,睡前及早飯前溫開水各沖服1份,一般服2份即愈。〔新中醫 1990;(1): 53〕 5. 治療蟯蟲病 黑白牽牛子各等份,炒熟,研成粉末,用雞蛋1個加油煎至將成塊時,把藥粉撒在蛋面上,於早晨空腹服用。成人每次用藥粉3~4.5g,小兒酌減,每隔3天服1次,嚴重者可服3次,一般2次即可。治療41例,全部治癒。〔新中醫 1977;(1):47〕 方劑選用: 1. 治療水腫:牽牛子末,水服方寸匕,每日一,以小便利為度。(《備急千金要方》) 2. 治療四肢腫滿:厚朴(去皮,薑汁制炒)半兩,牽牛子五兩(炒取末二兩)。上細末。每服二錢,煎姜、棗湯調下。(《本事方》) 3. 治療停飲腫滿:黑牽牛頭末四兩,茴香一兩(炒),或加木香一兩。上為細末,以生薑自然汁調一二錢,臨卧服。(《儒門事親》禹功散) 4. 治療腳氣脛已滿,捏之沒指者:用牽牛子,搗碎,做成蜜丸如小豆大,每次服五丸。(《補缺肘後方》) 5. 治療大腸風秘壅熱結澀:牽牛子(黑色,微炒,搗取其中粉)一兩,桃仁(末)半兩。以熟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溫水服三二十丸。(《本草衍義》) 6. 治療一切蟲積:牽牛子二兩(炒,研為末),檳榔一兩,使君子肉五十個(微炒)。俱為末。每服二錢,砂糖調下,小兒減半。(《永類鈐方》) 配伍效用: 牽牛子配伍檳榔 牽牛子瀉下逐水、殺蟲驅蟲;檳榔殺蟲、消積、行氣。二者配伍,有較好的驅殺寄生蟲作用,用於治療蛔蟲、絛蟲等多種寄生蟲。 牽牛子配伍小茴香 牽牛子逐水消腫;小茴香溫陽行氣。二者伍用,有溫陽行氣利水之功效,用於治療停飲腫滿及寒濕水疝、囊腫如水晶,大小便不利等。 【注意事項】 宜忌:孕婦及胃弱氣虛者忌服。 毒副作用:小鼠皮下注射牽牛子甙的半數致死量為37.5mg/kg。 臨床應用本品,對人有一定毒性,但不大。大量牽牛子對胃腸的直接刺激可引起嘔吐、腹瀉、腹痛及黏液性血便,繼而脫水及電解質紊亂。並能刺激腎臟,引起腰酸、血尿。嚴重者可損害及神經系統,出現語言障礙、突然高熱、甚者有昏迷、四肢厥冷、口唇發紺、全身皮膚青紫、呼吸急促淺短等。 中毒救治: 1. 早期洗胃,給予蛋清、牛乳、鞣酸蛋白等。 2. 止痛、止瀉:阿托品0.5mg,肌肉注射。必要時口服復方樟腦酊2ml,每日3~4次。 3. 其他處理:酌情補液。口服乳酸鈣,每次1g,每日3次。有出血癥狀時可肌肉注射維生素K4 4~8mg。 4. 中草藥治療:①黃芪、仙鶴草各30g,党參15g,白朮、茯苓、梔子各9g,黃連6g,水煎服;②早期可用綠豆120g,煎湯代茶飲;③瀉下不止、伴見神疲乏力、四肢不溫、脈沉細者,用甘草15g,糯米30g,水煎內服。並可加赤石脂末30g內服,每日2次;④ 血尿時可內服六一散、五苓散;⑤ 防風、白附子、膽南星各15g,甘草10g,遠志6g。水煎服。用於言語障礙而神志清醒,屬於風痰閉塞經絡者。 【醫家論葯】 「牽牛治水氣在肺,喘滿腫脹,下焦郁遏,腰背脹腫及大腸風秘氣秘,卓有殊功。但病在血分及脾胃虛弱而痞滿者,則不可取快一時及常服,暗傷元氣也。」「蓋牽牛能走氣分,通三焦,氣順則痰逐飲消,上下通快矣。」(《本草綱目》) 「牽牛,善泄濕熱,通利水道,亦走大便,故《別錄》謂其苦寒。觀《別錄》主治專破氣分之壅滯,泄水濕之腫滿,除風利便,固皆以實病言之,此葯功用,固已包舉無遺。」(《本草正義》) 「牽牛,有白有黑,白者其性入肺,專於上焦氣分除其濕熱,故氣逆壅滯及大腸風秘者,得此以治。黑者其性兼入右腎,能於下焦通其遏郁,故腫滿腳氣及大小便秘,俱得以治。但下焦血分濕熱,濕自下受,宜用苦寒以折。牽牛氣味辛辣,久嚼雄烈,服之最能泄肺,若以下焦血病而於氣分有損之葯以為投治,是以血病瀉氣,不使氣血俱損乎?惟是水氣在肺,喘滿腫脹等症,暫用以為開泄,俾氣自上達下,而使二便頓開,以快一時。若果下焦虛腫,還當佐以沉香補骨脂等味,以為調補,俾補瀉兼施,而無偏陂損泄之害矣。」(《本草求真》) 「牽牛,味苦,屬火善走,有治水腫之功,破癥瘕痰癖,除壅滯氣急,通十二水道。有黑白二種,黑者屬水力速,白者屬金力緩,非病形與症俱實者,勿用也。以氣藥引之,則入氣分,以血藥引之,則入血分。氣用枳殼,血用大黃,此其法也。如氣藥用之,必須用白朮茯苓白芍為主,而後用牽牛為良。蓋苓術本補氣葯也,而有淡滲之功,兼以芍藥之酸,以收真氣,則瀉之者,僅瀉其氣分之邪耳,於真氣竟何損哉。如血家用之,必須當歸川芎白芍為主,而後用牽牛為佳。蓋芎歸本補血藥也,而有榮養之妙,兼以芍藥之斂,以固真血,則瀉之者,僅瀉其血分之邪耳,於真血有何傷哉。畏巴豆。」(《葯鑒》) 「牽牛,古方多為散丸,若用救急,亦可佐群葯煎服,然大泄元氣,凡虛弱之人須忌之。」(《本草正義》) 巴豆 為巴豆科喬木植物巴豆 Croton tiglium L. 的成熟種子。味辛,性熱,有大毒。入胃、大腸、肺經。功能:瀉寒積、通關竅、逐痰、行水、殺蟲。主治:冷積凝滯、胸腹脹滿急痛、血瘕、痰癖、瀉痢、水腫、外用治喉風、喉痹、惡瘡疥癬、疣痣等。內服:入丸、散,0.1~0.3g(用巴豆霜)。外用:綿裹塞耳鼻,搗膏塗或以絹包擦患處。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種子含巴豆油(Croton oil)34%~57%,其中含巴豆油酸(Crotonic acid),巴豆酸(Tiglic acid)以及由棕櫚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巴豆油酸(Crotonic acid)、巴豆酸(Tiglic acid)、亞麻酸(Linolen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等組成的甘油酯,巴豆醇-12,13-二酯(其含量約佔巴豆油的4%),巴豆醇三酯(含量約佔巴豆油的4%)。從油中親水性巴豆醇二酯化合物中已分離得11種輔致癌物質(Cocarcinogen),稱為巴豆輔致癌物A1~A4(A組)和B1~B7(B組)。巴豆醇酯是巴豆樹脂中的主要成分。 種子還含一種毒性球蛋白稱巴豆毒素(Crotin)以及巴豆甙(Crotonoside,即2-羥基-6-氨基嘌呤核糖甙)、生物鹼、β-谷甾醇、氨基酸和酶等。 藥理作用: 1. 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口服巴豆油半滴至一滴,即能產生口腔、咽部及胃部的灼熱感,並有催吐作用。巴豆油至腸內遇鹼性腸液,水解後釋放出巴豆酸,刺激腸黏膜,使之發炎,增加分泌,促進蠕動,於0.5~3個小時內產生劇烈腹瀉,伴有劇烈腹痛和里急後重。巴豆油能直接作用於腸肌,低濃度巴豆油乳劑使在位或離體兔小腸興奮;濃度加大,則主要表現為抑制作用。巴豆油酸給動物內服,亦可促進腸蠕動,使腸黏膜充血,甚至引起腸壞疽;若直接注入腸腔可收集到血性滲出液。巴豆燃煙吸入能促進胃腸蠕動,消除脹氣。巴豆水劑由兔耳靜脈給葯能中等度增加膽汁和胰液的分泌。 2. 抗病原微生物及對其他生物的作用 體外抑菌實驗證明:巴豆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桿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對綠膿桿菌、流感桿菌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給感染流行性乙型腦炎的小鼠皮下注射巴豆油製劑,能降低小鼠死亡率並延長存活時間。巴豆酒浸後的水煎劑對實驗性鼠瘧的發育有抑制作用。巴豆浸出液能殺滅血吸蟲的中間寄主釘螺、薑片蟲的中間寄主扁卷螺。此外,對田螺、魚、蝦、蚯蚓等生物亦有毒性作用。 1. 對腫瘤的作用a. 抗腫瘤:巴豆提取物對小鼠肉瘤S180實體型和S180腹水型,小鼠宮頸癌U14實體型和U14腹水型以及艾氏腹水癌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在試管內,巴豆注射液有殺瘤細胞作用。巴豆醇二酯對小鼠P338型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對大鼠移植性皮膚癌作瘤內巴豆油乳劑注射,能延緩癌的發展,並引起瘤體退化。故認為巴豆中含有抗癌活性物質。 b. 促使腫瘤發生:巴豆油、巴豆樹脂、巴豆醇酯類(Phorbol esters)均有促進某些化學致癌劑的致癌作用,且其本身亦有弱的致癌活性。實驗表明:陰部單純性皰疹病毒(HSV)Ⅰ型和Ⅱ型均能誘發小鼠宮頸和(或)陰道癌。巴豆油對癌的形成有促進作用,且HSV-Ⅱ加巴豆油的誘癌作用明顯強於HSV-Ⅰ加巴豆油的作用。該實驗提示:在病毒誘發宮頸和(或)陰道癌的發生過程中,可能存在著啟動與促進兩個階段,巴豆油在HSV誘導癌形成製備動物模型上有潛在的促進作用。巴豆油中促癌的主要活性成分是12-O-十四烷醯巴豆醇-13-醋酸酯(12-O-tetradecanoylphorbol-13-acetate,簡稱TPA)。致癌劑與TPA聯合應用,其誘癌作用至少增加20倍左右。對於巴豆促使腫瘤發生的機制,有人認為,巴豆醇酯在培養基上能抑制各種類型細胞的分化,使停留在幼稚狀態,但仍可繼續分裂或發展為不可控制的分裂,而不可控制的分裂是癌細胞的特徵。巴豆醇酯能使鳥氨酸脫羧酶和纖維蛋白溶酶原活化劑活性升高等與其促癌活性有密切關係。 4. 其他作用 極小量的巴豆油口服、皮下注射或腹腔注射,在小鼠實驗中都表現有鎮痛作用。其鎮痛機制可能與巴豆油的局部刺激有關。 巴豆油能通過化學感受器的作用,反射性升高血壓。巴豆油乳劑給兔靜脈注射能引起呼吸商輕度增加,血中二氧化碳濃度稍有降低;若皮下注射可加快呼吸頻率,降低呼吸交換量。 巴豆油中的活性成分PMA(Phorbol myristate acetate)作用於血小板,可使血小板中環磷鳥苷(cGMP)濃度增加,它是一種有力的血小板凝聚劑。 巴豆毒素能抑制蛋白質的合成。巴豆油應用於大鼠皮膚可引起局部釋放組胺。皮下注射巴豆油可引起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支氣管哮喘 巴豆去油,用鮮薑汁調成糊狀,做成棗核大小的栓劑,中間留一小孔,外裹一層薄棉。用時視病情輕重,塞入一側或雙側後鼻腔內,每日1次,每次置放1~2小時,7次為1療程。治療30例,治癒23例,顯效6例,無效1例。風寒型者療效最好,用藥後鼻腔中有熱感時,氣促、喘息癥狀即可逐漸緩解。〔遼寧中醫雜誌 1983;(9):40〕 2。治療腸梗阻a. 巴豆去殼,用草紙包好,打碎去凈油質,用龍眼肉或荔枝肉包吞,每次0.5~1g。治療12例,10例在服藥後2~3小時即解水樣便數次,梗阻隨即解除。2例於服藥 6 小時後仍未排便,轉手術治療。〔湖南中醫雜誌 1986;(6):55〕 b. 巴豆皮0.5g,煙葉適量。共捻碎捲煙 2 支,成人每次1支,一般50分鐘左右即可排氣或排便,腹脹緩解。若未見效,1小時後再吸1支。〔內蒙古中醫藥 1987;(1):39〕 c. 巴豆霜,裝膠囊內(每粒膠囊150~300mg),成人每次口服1~2粒,小兒酌減,必要時3~4小時重複應用。治療50例,治癒40例,無效10例。梗阻緩解時間最短1小時,最長48小時,24小時內緩解者37例。〔天津醫藥 1974;(7):341〕 3. 治療術後腸麻痹或腸脹氣 巴豆或其殼 5~15g,清洗後加水500ml,文火煎煮至產生蒸氣時讓患者吸入蒸氣。也可將500ml 巴豆液蒸煮濃縮至50ml,放入霧化吸入器中讓患者吸入。每次使用時可加入糜蛋白酶1mg及對患者較為敏感的抗生素。視病情每日吸入1~3次,每次5~10分鐘。一般下腹部手術後次日即可使用。上腹部手術可於術後2~3天使用。治療114 例,有效率100%。〔中西醫結合雜誌 1989;9(12):713〕 4。治療慢性腹瀉a. 巴豆炒炭至手捻無油膩感為度,加硫磺粉裝入膠囊。一日量為巴豆炭 0.62g,硫磺粉1.24g,分2次飯後服。治療沉寒凝滯型慢性腹瀉 38 例,基本痊癒20例,好轉13例,無效5例。癥狀緩解時間最短者2天,最長者30天,平均16天。〔中醫雜誌 1979;(12):30〕 b. 巴豆炭6g、蜂蜜蠟6g,製成小丸約80 丸,每丸重0.15g(內含巴豆0.075g),成人每服4丸,每日3次,空腹服。治療急性泄瀉13例,慢性泄瀉 4例,慢性下痢4例,全部治癒。凡有發熱及其他併發症者勿服。〔廣東中醫 1959;(6):229〕 5. 治療膽絞痛 巴豆仁切碎裝膠囊,每次 100mg,小兒酌減,每3~4小時用藥1次,至暢瀉為度,每24小時不超過400mg。治療100例(膽系感染82例,膽石症18例),均獲滿意療效。〔武漢醫學院學報 1977;(3):81〕 6. 治療膽道疾病a. 治療膽道蛔蟲 巴豆仁,切成米粒大小的顆粒,不去油,每次150~200mg,確診後立即溫水吞服本生品,2小時後重複1次,一般在12小時內可服3~4次,次日酌情給葯1次。清熱利膽排淤中藥:茵陳30g,梔子20g,大黃、木香各15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膽絞痛緩解後開始服藥,3~5天為一療程。左旋咪唑成人 90~100mg,小兒以1.5mg/kg 計算,在服巴豆半小時後1次頓服,次日半量1次服用。適當配合抗感染治療,個別病例給予補液,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等。治療276例,痊癒200例,顯效72例,無效4例。〔中西醫結合雜誌 1988;(8):502〕 b. 治療急性膽管炎 在擴容、糾酸、穩定細胞膜及抗感染、解除膽道梗阻、緩解膽絞痛等的基礎上,用上述方法治療急性重症膽管炎17例,成功15例,中轉手術治療2例。一般於服巴豆後30~40分鐘後膽絞痛明顯緩解,服2~3次後止痛有效率達 94.1%,服藥6小時後排出稀便或軟便。清熱利膽排淤中藥於腹痛稍緩解後煎服。〔湖北中醫雜誌 1986;(5):15〕 7. 治療關節炎 大巴豆1~2粒去殼,磨溶化於30g 白酒中,稍加熱,反覆搓擦患處,以皮膚感覺微熱為宜,葯後半小時,出現紅色丘疹或水皰,並感瘙癢疼痛,可用生薑片輕輕擦拭,以緩解瘙癢痛感。治療急、慢性寒痹72例,效果顯著。一般輕者治療1次,重者2次即可痊癒。〔江蘇中醫 1989;(8):11〕 8. 治療瘧疾 巴豆、雄黃各等份,將巴豆去殼去油研末,製成巴豆霜,雄黃研末,兩葯均勻拌和,貯瓶備用。用時取綠豆大小的藥粉放在1.5cm2 的膠布中心,於瘧疾發作前5~6小時,貼於耳郭上方乳突部位,7~8小時後取下,可見小水泡,是正常反應,不必處理。治療5000餘例瘧疾發作病人,經隨訪250例,1次控制癥狀發作者210例,2次控制者 24例。〔新醫學 1972;(12):31〕 9. 治療骨髓炎 巴豆(去殼取仁)60g,豬腳一對,小孩及體弱者減半。用法:將巴豆仁用紗布包好,同豬腳置大瓦缽內,加水3000ml,燉至豬腳熟爛,濃縮至800ml,去巴豆仁和骨,不加鹽,1日2次空腹服。如未愈,每隔一周再服1劑,可連服10~20劑。治療骨髓炎、骨結核和多發性膿腫23例,痊癒17例,好轉5例,無效1例。〔湖南醫藥雜誌 1979;(1):39〕 10. 治療結核病 巴豆去殼、去皮,保留整仁不碎。把黃蠟化開,用針尖將巴豆紮上,在已熔開的黃蠟中蘸一下,取出旋轉冷卻,使黃蠟將巴豆全部包住,不留缺損。每日早飯前吞服7粒,病重者可早晚各服7粒。治療結核病共13例,其中肺結核 3例,痊癒1例,顯效2例;腸結核3例,全部治癒;腰椎、髖關節結核5例,痊癒3例,顯效1例,無效1例;淋巴結核2例,痊癒1例,顯效1例。〔四川中醫 1983;(2):54〕 11. 治療蜂窩組織炎 巴豆霜直接撒於潰瘍面,一般隔日1次,重者1小時換藥1次,葯後患處有熱辣感,2小時後逐漸消失。治療20例,收效滿意。〔江蘇中醫雜誌 1987;(5):47〕 12. 治療乳腺炎 巴豆仁120g,放入已熔化黃蠟120g 的鍋中炸成深黃色(約6~7分鐘),濾出黃蠟液(有毒)棄之,在竹篩上散開巴豆仁,待其上之黃蠟凝後收起備用,每次5粒,每日服3次(必須囫圇吞下),溫開水沖服,1個月為1療程,停葯 10天再服第2療程。治療458例,除3例癌變外,余皆痊癒或基本痊癒。個別人服藥後有腸鳴、輕瀉等副作用,數日後或減量即解。〔河南中醫 1983;(3):35〕 13. 治療疥癬 巴豆仁末30g、香油5g、酸醋10ml,攪拌成糊狀,每次2~3g 放在雙手掌心內,深吸葯氣3次,隨後將葯塗於雙側膝部,並以手掌揉擦至雙膝皮膚潮紅、發熱,每晚臨睡前用藥1次,5~7次為1療程。治療47例,均愈。隨訪2個月,無1例複發。若並發皮膚化膿感染者,可用蒲公英、紫花地丁、苦參、銀花、野菊花各20g,水煎外洗。〔廣西中醫藥 1987;(6):2 4〕 14. 治療神經性皮炎 巴豆30g(去殼)、雄黃3g。將巴豆研成豆渣狀,雄黃研成粉末,兩葯混合經乳缽研勻後,用3~4層紗布包裹後塗搽患處,每日2次,每次1~2分鐘,至癢感減輕,局部起水泡為止,患處覆蓋無菌紗布,以防感染,待水泡吸收,患處皮膚脫落即愈,3天為1療程,療程間隔7~10天。可反覆用至癢感消失、皮損消退為止。治療8例,均治癒。其中2例隨訪13~15年,未複發。〔新醫學 1982;(4):204〕 15. 治療急性闌尾炎 巴豆、硃砂各0.5~1.5g,研細混勻,置膏藥上,貼於闌尾穴,外用繃帶固定。24~36小時檢查所貼部位,皮膚應發紅或起小水泡。若無此現象可更換新葯。治療99例,治癒85例,無效14例(仍用手術治療)。〔浙江中醫雜誌 1981;(6):285〕 16. 治療小兒腹瀉 黃蠟、巴豆各30g,將二葯搗如泥,作餅如銅錢大,貼敷臍部,以手按緊,用敷料膠布封固,再用熱水袋早晚各熱敷臍部30分鐘,溫度以舒適為宜,每天1次,3次為1療程。治療100例(單純性消化不良者20例,中毒性消化不良者75例,遷延性消化不良者3例,急性胃腸炎 2 例),痊癒82例,好轉15例,無效3例。平均治療3.5天,最短者2天,最長者7天。〔浙江中醫雜誌 1992;(4):166〕 17. 治療面神經麻痹a. 去殼巴豆4~8粒,投入50度白酒250g中,置火上煮沸後,將白酒盛小口瓶內,乘熱熏健側勞宮穴(即左病右取,右病左取)20分鐘左右,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治療42例,痊癒16例,好轉10例,有效6例,無效 10例。治癒時間為6~25天。治療期間,有輕度腹瀉或局部脫皮現象,無需特殊處理。〔浙江中醫雜誌 1980;(2):86〕 b. 大巴豆3枚去殼,大斑蝥3隻去足翅,鮮生薑6g 去皮,搗如泥,均勻攤在4cm×5cm 的6~8層紗布上,藥膏面積2.5cm2,以患側下關穴為中心,外敷固定,3~4小時後取掉,可出現水泡,按無菌操作法沿水泡下緣抽出液體,觀察2~3周,若不愈,可重複治療1~2次。治療50例,痊癒45例,顯效 2例,好轉1例,無效2例。療程最長45天最短10天。〔山東中醫雜誌 1986;(5):28〕 18. 治療慢性鼻竇炎 巴豆(去殼)100g、黃蠟180g,先將黃蠟加熱熔化,再加入去殼的巴豆,文火煮15分鐘左右,將巴豆撈出晾乾,以巴豆不崩不裂,有薄薄一層黃蠟為宜,成人每次服5粒,以後逐漸增至每次20粒,每日服3次。小兒、老人酌減。此葯需囫圇吞下,21天為1療程。治療90例,痊癒50例,好轉31例,無效9例。一般1個療程即愈,個別2~3個療程方愈。〔河南醫藥 1983;3(4):247〕 19. 治療鵝口瘡 巴豆1g、西瓜子仁0.5g,共研後加少許香油調勻,揉成小團,敷貼於印堂穴,15秒鐘後取下,每日1次,一般連用2次,觀察190 例,治癒90%,有效7.9%,無效2.1%。〔中西醫結合雜誌 1987;(9):548〕 20. 治療牙痛 巴豆1粒、大蒜1枚,共搗為膏,取膏少許用棉花包裹塞於痛牙同側耳中,治療牙痛,8小時換藥1次,一般3~5分鐘即止痛,連用2~3次可愈。〔浙江中醫雜誌 1987;(8):370〕 21. 治療齲齒 川椒6g,研末過篩,巴豆1粒去殼搗爛,上藥以飯和為丸,如油菜子大,晾乾,每一蛀孔用棉裹一丸置入,每日2次。治療齲齒作痛22例,療效滿意。一般20分鐘即可止痛。〔浙江中醫雜誌 1982;(11):504〕 22. 治療白喉 巴豆去殼研細末,與硃砂各取 0.5g,置於普通膏藥中心,貼於患者兩眉之間,8 小時後除去,可見局部出現紅斑,繼之出現水泡,塗以1%龍膽紫,每日後即乾枯自愈,每例只貼1次。並加用青黴素20~40萬單位肌肉注射,0.5~1萬單位隨蒸氣吸入,每日2次至偽膜消失。治療200例,痊癒196例,死亡4例。有7例喉梗阻嚴重者行氣管切開術。〔新醫學 1973;4(1):9〕 方劑選用: 1. 治療寒癖宿食,久飲不消,大便秘: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日三夜,研,令大熟,合酒微火煎之,丸如胡豆大,每服一丸,水下,欲吐者服二丸。(《備急千金要方》) 2. 治療腹大動搖水聲,皮膚黑,名曰水臌:巴豆丸十枚(去皮心),杏仁六十枚(去皮尖)。並熬令黃,搗和之,服如小豆大一枚,以水下為度,勿飲酒。(《補缺肘後方》) 3. 治療夏月水瀉不止:大巴豆一粒(去殼)。上以針刺定,燈上燒存性,研細,化蠟和作一丸,水下,食前服。(《世醫得效方》針頭丸) 4. 治療小兒下痢赤白:巴豆(煨熟,去油)一錢,百草霜二錢(研末),飛羅面煮糊丸,黍米大,量人用之。赤用甘草湯,白用米湯,赤白用薑湯下。(《全幼心鑒》) 5. 治療小兒痰喘:巴豆一粒,杵爛,綿裹塞鼻,痰即自下。(《古今醫鑒》) 6. 治療一切惡瘡:巴豆三十粒,麻油煎黑,去豆,以油調雄黃、輕粉末,頻塗取效。(《普濟方》) 配伍效用: 巴豆配伍絳礬 巴豆逐水消腫;絳礬燥濕利小便。二者配伍,有消水除滿之功效,用於治療晚期血吸蟲病腹水症。 巴豆配伍杏仁 巴豆逐水消腫;杏仁宣肺降氣。二者伍用,有宣肺逐水消腫之功效,用於治療水臌腹大、動搖有水聲者。 【注意事項】 宜忌:巴豆宜去油、加熱成霜後方可應用;應作丸、散劑服,或囫圇吞下,不可嚼碎。內服巴豆時,不宜食熱粥、飲開水等熱物,以免加劇瀉下。服巴豆後,如瀉下不止者,用黃連、黃柏煎湯冷服,或食冷粥以緩解。 無寒實積滯、孕婦及體弱者忌服。畏牽牛。 毒副作用:巴豆毒素兔皮下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50~80mg/kg。巴豆油酸大鼠口服的半數致死量為1g/kg,豚鼠皮下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600mg/kg。巴豆油注射於豚鼠的齶及懸雍垂部,可引起蛋白尿和血尿。 臨床應用本品,因其藥性猛烈,故對皮膚黏膜有強烈的刺激作用,接觸去殼巴豆、巴豆霜或蒸煮巴豆的蒸氣,可產生急性接觸性皮炎;較重者皮膚可出現水腫、水皰、膿皰,眼鼻部有灼熱感、流淚、眼結膜炎、鼻黏膜炎等。 巴豆中所含的巴豆油,入腸後與鹼性腸液作用,析出巴豆酸,即具有強烈的峻瀉作用,同時對胃腸道有強烈腐蝕作用,可引起腸道炎症,重則發生出血性胃腸炎、腸嵌頓,大便內可帶血和黏液,對腎亦有刺激作用。人、畜誤食巴豆後可發生嚴重的口腔炎、咽喉炎、噁心、嘔吐、腹痛,食入1~3小時就可以發生劇烈腹瀉、嚴重者可見水瀉或黏液血便、紫紺、脈搏快而弱、血壓下降,甚至休克。亦可因腎功能衰竭而出現少尿、無尿及腎功能異常。部分病人則可見到肝腫大、黃疸等中毒性肝炎癥狀。 中毒救治: 1. 內服中毒者,應立即用溫水洗胃,動作力求輕巧,避免加重食道及胃黏膜的損傷。洗胃後口服冷牛乳、蛋清、豆漿等。亦可用黃連、黃柏煎湯冷服。同時根據病情採用相應治療措施,如強心、輸液、解痙、止痛等。 2. 外用中毒者,可用冷水清洗患處,亦可用黃連30~60g,水煎待冷洗敷患處。 3. 巴豆入眼致結膜或角膜發炎者,可用黃連15g,水煎待冷,沖洗患眼。 【醫家論葯】 「巴豆,生猛熟緩,能吐能下,能止能行,是可升可降葯也。蓋此物不去膜則傷胃,不去心則作嘔,以沉香水浸則能升能降,與大黃同用瀉人反緩,為其性相畏也。」「巴豆,峻用則有劫病之功,微用亦有調中之妙。王海藏言其可以通腸,可以止瀉,此發千古之秘也。」(《本草綱目》) 「巴豆,推盪臟腑,開通閉塞之葯也。左氏曰,此劑味甚辛斂,氣甚熱烈,性甚剛猛,攻關拔固,功過牽、黃,摧滯逐實,力浮硝、戟,追逐一切有形留著、久頑不遜之疾,如留飲痰癖、死血敗膿、休息結痢、寒痰哮喘及一切生冷、魚、面、油膩、水果、積聚、蟲積,或水腫大腹、寒疝、死胎、痞結、癥瘕諸證,下咽即行。苟非氣壯力強之人,不可輕用。」(《本草匯言》) 「巴豆,若急治為水穀道路之劑,去皮心膜油,生用;若緩治為消堅磨積之劑,炒去煙令紫黑,研用。可以通腸,可以止泄,世所不知也。」(《湯液本草》) 「巴豆,能盪練五臟六腑,不特破癥瘕結聚之堅積,並可治傷寒濕瘧之寒熱。……其性峻利,有破血排膿、攻痰逐水之力,宜隨證輕重而施,生用則峻攻,熟用則溫利,去油用霜,則推陳致新,隨證之緩急,而施反正之治。」(《本經逢原》) 附註:巴豆亦稱巴豆仁和巴豆肉,舊時多稱為剛子或江子。以個大飽滿、種仁色白者為佳,故又有大巴豆、肥江子之名。 巴豆霜系凈巴豆仁碾碎,用多層吸油紙包裹,加熱微烤,壓榨至油盡為度,碾細過篩入葯者。毒性大減,常作瀉下攻痰、消堅磨積之用。 巴豆殼系巴豆之種皮入葯者,亦稱巴豆皮。具有消積滯、破堅化痰之功,用於飲食積滯、瘰癧痰核等證。 巴豆油系巴豆之脂肪油入葯者,有劇毒,為強烈的瀉下劑,切不可輕率內服。 芫花 為瑞香科落葉灌木植物芫花 Daphne genkwa Sieb.et Zucc. 的花蕾。味辛、苦,性溫,有毒。入肺、脾、腎經。功能:瀉水逐飲、滌痰止咳、外用殺蟲療瘡。主治:痰飲癖積、喘咳、水腫、脅痛、心腹結脹滿、食物中毒、瘧母、癰腫、頭瘡、白禿、頑癬。內服:煎湯,1.5~3g;或入丸、散,散劑每次服 0.6g。外用:研末調敷或煎水含漱。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芫花含芫花素(Genkwanin)、羥基芫花素(Hydroxygenkwain)、芹菜素(Apigenin),芫花根甙(Yuenkanin)、3-羥基芫花素、芫花酯丁(Yuanhuatian)、芫花酯甙(Yuanhuapine)。尚含谷甾醇、苯甲酸及刺激性油狀物。近年來發現芫花Ⅰ號結晶為二萜類化合物,化學名稱芫花酯甲(Yuanhuacine Ⅰ),商品名為芫花萜。 藥理作用: 1. 利尿與瀉下作用 大鼠口服芫花煎劑適量,可引起尿量增加,排鈉量亦有所增加,而其灰分的利尿、排鈉作用均較差。增加口服劑量,尿量反有減少。 芫花、大戟與甘草同用時,利尿和瀉下作用明顯減弱,並有使芫花毒性增強的傾向。芫花、大戟反甘草的作用與甘草用量有密切關係,甘草的用量愈大,其相反作用亦愈強。有報道認為,芫花用作利尿劑,其安全範圍小,價值可疑。 芫花素能刺激腸黏膜引起劇烈的水瀉和腹痛。生芫花與醋芫花對兔離體迴腸的作用相似,小劑量呈興奮,大劑量抑制。實驗表明:芫花在小劑量(1.8mg生葯/ml)時,對兔離體迴腸有興奮作用,表現為腸蠕動增加,腸平滑肌張力提高。隨著劑量加大,則呈現抑制作用,腸蠕動幾乎消失,腸平滑肌張力極度鬆弛。對小白鼠腸蠕動的作用,生芫花呈抑制作用而醋芫花似有輕度興奮作用。 生芫花與醋芫花的醇浸劑在小白鼠與大白鼠均無導瀉作用,在兔有輕度導瀉作用,在犬則發生嘔吐和輕度導瀉作用。 2. 對子宮的作用 給孕期 3~5個月的5隻孕猴,羊膜腔內注入芫花萜乳劑0.2~8mg,均在1~3 天內完全流產,娩出死胎。胎盤主要改變為炎症和蛻膜變性壞死。如給動物服用消炎痛,能延長其分娩時間,故認為可能使蛻膜細胞變性壞死,釋放出大量內源性前列腺素,引起宮縮所致。另有報道,芫花根的醇和石油醚的提出物,對動物未孕及已孕子宮平滑肌也有興奮作用,使子宮肌收縮,但以妊娠子宮比較敏感,這也可能是導致引產的原因。 3. 抑菌作用 實驗表明:50%的全草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和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1:50 濃度醋制芫花及苯制芫花提取液對肺炎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有抑菌作用。芫花的水浸劑(1:4)在試管內對許蘭黃癬菌、奧杜盎小芽胞癬菌、鐵鏽色小芽胞癬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亦有報道指出,芫花素無抗菌作用。 4. 止咳和祛痰作用 動物實驗證明:醋制和苯制芫花的醇水提取液及羥基芫花素有止咳和祛痰作用。其祛痰作用可能與藥物所致痰液黏滯性降低有關。 5. 其他作用 芫花素有降低血壓、增進呼吸、抑制離體蛙心的作用。芫花根能驅除蛔蟲,但芫花素則無此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治療絲蟲病 用芫花根皮製成4種製劑: a.藥酒:含生葯12.5%,每天1.8~2.5g,口服。 b. 注射液:200%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葯2g,每天4g,肌肉注射。 c. 散劑1號:用酒精浸泡,回收酒精,加炒熟米粉製成。含生葯5g,每天1g,口服。 d. 散劑2號:含生葯5g,每天3g,少數4g,口服。均每天給葯1次,10天為1療程。治療30例,好轉和基本消退76.5%。〔新醫學 1973;4(10):500〕 2. 治療腹水 芫花根皮粉,每日1.5~2.5g,連服4~5天。經致瀉後,腹水消除;脾臟縮小;有利尿作用;患者的痢疾癥狀也有顯著改善;同時還有驅蛔蟲作用。治療血吸蟲病晚期腹水11例,療效甚佳。〔新中醫藥 1956;7(5):7〕 3.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 用芫花根皮製成藥酒,塗搽患處,早晚各1次,10天為1療程。療程間隔 3~5天。治療86例,治癒24例,顯效38例,有效19例,無效5例。〔河南中醫學院學報 1977;(2):46〕 4. 治療淋巴結核 芫花0.6g,用甜酒60g 在晚間空腹一次送服。同時給予雷米封100mg/次,每天3次。治療已破潰流液的淋巴結核3例,經服藥 5~7天內,分泌物顯著減少而趨癒合。〔上海中醫藥雜誌 1960;(3):132〕 5. 治療急性乳腺炎 用芫花根颳去表皮和剔除中心木質,搗爛搓成小團塞入鼻孔,產生熱辣感後再待5~10分鐘取出,每日1~2次。或用芫花根皮製成50%浸液,用棉球蘸藥液,每日塞鼻1~2次,兩側鼻孔交替進行。治療200例,炎症消散者 168例,無效32例。一般在3天內體溫降至正常,1 周左右腫塊消失。〔陝西中醫 1982;3(6):41〕 6. 治療禿瘡 鮮芫花製成液體,先洗去頭痂,干後用紗布蘸藥液抹擦患處,也可在藥液內加入豬油或凡士林軟膏,每天1次,一般10次見效。治療後20~30天頭髮即可再生。〔赤腳醫生雜誌 1978;(3):45〕 7. 治療腳氣 取鮮芫花根30g,切碎,放入碗內,加入滾沸開水120ml(若用干品,水量加倍),待冷後倒入瓶內加白礬,浸泡10餘日即可使用(浸泡時間越長越好),用綿球蘸藥液塗搽患部,每天上藥2~3次。治療58例,痊癒53例,好轉5例。〔中草藥通訊 1976;(2):7〕 8. 治療凍瘡 芫花6g、紅花3g,浸入 75%酒精 100ml內,1~2周後過濾去渣備用。治療時用藥液外搽患處。治療433例凍瘡(部位在手、足、耳)紅腫脹痛、癢甚者。均在2~3天內治癒。〔中醫雜誌 1991;(8):34〕 9. 用於中期人工流產 新鮮芫花根洗凈去表皮,長度8±1.0cm,凈重3.0±0.2g。一端系長約3寸的手術線,裝安瓿高壓消毒。用時將其送進宮腔,留線於陰道內,24小時取出。中期人工流產40例,成功39例,失敗1例。在成功者中,從上藥到胎兒娩出,半數孕婦在17小時20分之內,最短時間6小時30分,最長71小時50分,比常用的水囊引產成功率高,墜痛持續時間短,疼痛均能忍受,絕大多數體溫在正常範圍。27例胎盤隨胎兒娩出,9例於1小時5分之內剝離,3例胎盤剝離不全而行清宮術。出血較少,無明顯的自覺癥狀和後遺症。〔中草藥通訊 1975﹔6(3):54〕 10. 治療小兒肺炎 芫花、甘遂、大戟各等量,加醋煮沸晾乾。研成細粉。一般每次可用0.5~2g(具體用量可根據患兒年齡、體重及身體狀況而定),用大棗10枚煎湯送服,每日服1次。最初3天每天配合用10%葡萄糖250ml加維生素C 1.0g靜脈點滴,不用抗生素或磺胺。治療45例,除1例入院時已垂危死亡者外,余皆治癒。平均治癒天數為5.7~8.7天。〔山東中醫雜誌 1981;(1):26〕 11. 治療牙痛 芫花根二層皮(鮮)250g,用開水或75%酒精250ml 浸泡3~5天,用棉球蘸藥液放患牙上3~5分鐘。治療130例(齲齒91例,牙髓炎18例,牙槽膿腫15例,牙本質過敏6例),絕大多數患者於用藥3~5分鐘止痛,極個別患者20分鐘止痛,無效2例。〔新醫藥學雜誌 1973;(9):20〕 方劑選用: 1. 治療水病通身微腫,腹大,食飲不消:芫花(微炒)、甘遂(微炒)、大黃(銼碎、醋炒拌干)、葶藶(炒令紫色)各一兩,巴豆(去心、皮,麩炒,研出油盡)四十枚。上五味,搗羅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每服,飲下三丸,不知,稍增至五丸,以知為度。(《聖濟總錄》小消化丸) 2. 治療蠱脹:枳殼、芫花各等分。上用釅醋浸芫花透,將醋再煮枳殼爛,擂芫花末,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數丸,溫白湯送下。(《普濟方》枳殼丸) 3. 治療癰腫:芫花為末,膠和如粥敷之。(《備急千金要方》) 4. 治療時行毒病七八日,熱積聚胸中,煩亂欲死:芫花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漬故布薄胸上。不過三薄,熱即除,當溫暖四肢護厥逆也。 (《備急千金要方》凝雪湯) 5. 治療瘧母彌年,經吐、汗、下,榮衛虧損,邪氣伏藏脅間,結為癥癖,腹脅堅痛:芫花(炒)、硃砂(研)各等分。為末,煉蜜丸,如小豆。每服十丸,濃煎棗湯下,下後即與養胃湯。(《仁齋直指方》消癖丸) 6. 治療婦人積年血氣塊結痛:芫花一兩(醋拌炒令干),當歸一兩(銼,微炒),桂心一兩。上藥,搗羅為末,以軟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熱以熱酒下十丸。(《太平聖慧方》) 配伍效用: 芫花配伍大棗 芫花祛痰止咳;大棗益氣和胃、緩和藥性。二者伍用,既祛痰鎮咳,又不傷正氣,用於治療慢性支氣管炎屬於寒濕型者。 【注意事項】 宜忌:體質虛弱及孕婦禁服。反甘草。 毒副作用:用芫花煎劑給大鼠腹腔注射,其半數致死量為 9.25g(生葯)/kg,死亡前有驚厥現象,多死於呼吸衰竭。醋制或苯制芫花醇水提取液,給小鼠灌服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8.84g±1.18g/kg和14.05g±2.03g/kg。芫花與醋制芫花的醇浸劑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1.09g/kg和7.07g/kg,而其水浸劑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8.30g/kg和17.78g/kg。芫花萜乳劑與醇劑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1.8mg/kg和1.9mg/kg。 對大鼠,芫花與甘草合用,毒性增加,即有「相反」作用,而家兔口服其合煎劑則未見「相反」現象。有報道認為,此與劑量有關,在很大劑量時,有增強毒性的作用。劑量減小,則「相反」現象不顯著。但二葯共浸的毒性則較分浸的毒性顯著為高。二者合用似不合適。有報道指出,芫花醇浸劑毒性較大,而水浸劑和煎劑毒性較小,後兩者毒性相近,三種製劑中,生芫花的毒性均較醋芫花大,說明生芫花醋制後能使之毒性減低。表現在半數致死量的提高。 臨床應用本品,芫花製劑用於引產時,多數孕婦葯後體溫升高和白細胞計數增高,亦可出現胃腸道癥狀及頭痛、心慌。多不需要特殊治療,其癥狀在胎兒娩出後自行消失。發熱、發抖可能是芫花萜引起的化學性炎症,在胎盤絨毛膜板下有大量具有生物活性的炎症產物。芫花製劑刺激作用較強,引產時不宜用於肌肉注射,進行羊膜腔內或宮腔內給葯時,亦應嚴密防止藥液漏出。 口服芫花製劑可產生神經系統和胃腸道癥狀:輕度頭痛、頭暈、四肢疼痛,個別人出現耳鳴、眼花;口乾、胃部燒灼感、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 甚者可引起痙攣、抽搐、昏迷及呼吸衰竭。醋制芫花上述反應較重,而苯制芫花則可使副作用明顯減輕。 中毒救治:參見「大戟」。 【醫家論葯】 「芫花消痰飲水腫,故《本經》治咳逆咽腫,疝瘕癰毒,皆是痰濕內壅之象。」(《本經逢原》) 「芫花主治頗與大戟、甘遂(同),皆能達水飲窠囊隱僻之處,然此味苦而辛,苦則內泄,辛則外搜,故凡水飲袒癖,皮膚脹滿,喘急痛引胸脅,咳嗽,瘴瘧,里外水閉,危迫殆甚者,用此,毒性至緊,無不立應。不似甘遂苦寒,止泄經隧水濕;大戟苦寒,止泄臟腑水濕。」(《本草求真》) 「芫花所治,在《本經》首言其主咳逆上氣,喉鳴喘,咽腫短氣,是其用在上焦以及中焦也。……觀《本經》於甘遂、大戟,俱雲苦寒,而茲物獨言辛溫,唯其氣溫,故不獨去水氣,並治寒毒寒痰。」(《本草述》) 大戟 為大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大戟 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 或茜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紅芽大戟 Knoxia valerianoides Thorel 的根。味苦、辛,性寒,有毒。入肺、脾、腎經。功能:瀉水逐飲、通利二便、消腫散結。主治:水腫、水臌、痰飲、瘰癧、癰疽腫毒。內服:煎湯,1.5~3g;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熏洗。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大戟根含大戟甙(Euphorbon)、生物鹼、大戟色素體(Euphorbia)A、B、C。新鮮葉含維生素C。 紅芽大戟根含遊離蒽醌類和結合性蒽醌類。從紅芽大戟根中分得:丁香酸(Syringic acid)、虎刺醛(Damnacanthal)、甲基異茜草素(Rubiadin)、紅大戟素(Knoxiadin)及3-羥基巴戟醌(3-Hydroxy- morindone)等。 藥理作用: 1. 瀉下作用 大戟根的抽提物確有致瀉作用,熱水抽體物對貓有劇烈瀉下作用,主要系因其刺激腸管,引起腸管蠕動增加所致。京大戟的瀉下作用比紅芽大戟強。有報道指出,各種京大戟煎液對小鼠主體迴腸均有興奮作用,腸蠕動增加,腸平滑肌張力提高。其收縮強度似有隨炮製醋液濃度的提高而增加的趨勢,其中50%、70%濃度的興奮作用特別明顯。 2. 利尿作用 實驗表明:大戟根皮的乙醇提取液注射於動物,血壓輕微上升,腎容積明顯縮小,但無論劑量大小,均無利尿作用。健康人口服大戟煎劑,亦未見到明顯利尿作用。如先給大鼠造成實驗性腹水,而後再服用大戟的煎劑或醇浸液,則能產生明顯的利尿作用,提示大戟的利尿作用可能與動物的機體狀態有關。 3. 其他作用 大戟根皮的乙醇提取物能引起動物的末梢血管擴張,興奮妊娠離體子宮,抑制腎上腺素的升壓作用。 4. 大戟與甘草配伍應用的研究 動物實驗證明:小鼠腹腔注射大戟與甘草的混合乙醇浸出液,小鼠的半數致死量比單獨應用大戟時小數倍,提示二者配伍時大戟的毒性明顯增加,且其毒性隨甘草的用量增加而增強。如果將大戟和甘草分別浸出,然後再行混合注射時,毒性雖減,然仍比單用者大。小鼠口服大戟與甘草的煎劑亦獲同樣結果。對實驗性腹水的大鼠口服大戟煎劑或酒精浸液,均可產生利尿和瀉下作用,但若與甘草合用,其作用即受明顯抑制。因此,欲使大戟的利尿和瀉下作用得以發揮,則不宜與甘草配伍應用。 亦有報道用小鼠死亡作指標,認為大戟與甘草煎劑並無相反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滲出性胸膜炎 陳大戟、陳甘遂各4.5g,苦葶藶、浙貝母、白芥子、三七各15g,薤白頭、紫丹參各30g,白桔梗6g。水泛為丸如梧桐子大,晒乾。 每日服2次,每次3g,1周為1療程。治療 8 例,全部治癒。〔山西中醫 1990;6(4):20〕 2. 治療急慢性腎炎水腫 大戟根洗凈去粗皮,切片,每500g 以食鹽10g,加水適量拌勻,吸入後晒乾或烘乾呈淡黃色,研細末裝入膠囊。日服2次,每次0.5~0.6g,隔日1次,空腹溫開水送下,6~9次為1療程。觀察60例,均有顯著的消腫作用,一般經治5~7天後水腫即完全消失。患者服藥後有不同程度的噁心、嘔吐、腹瀉。其瀉下作用常在服藥後2~4小時最為劇烈;如癥狀嚴重,可進食水果或冷糖開水,反應即可減輕。服藥期間用低鹽飲食,禁食生冷、辛辣、魚及豬頭肉等發物。禁用於孕婦、心力衰竭、食道靜脈曲張及體弱者。〔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第 1 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110 〕 3. 治療流行性腮腺炎 紅芽大戟、青黛、冰片等量,蟾蜍少量,共研細末,與搗爛的去皮去毛仙人掌摻和攪勻。外敷每日2~3次。治療80例,痊癒46例,顯效33例,無效1例。〔遼寧中醫雜誌 1991;18(1):23〕 4. 治療淋巴結核 紅大戟、甘遂、白芥子各15g,硃砂10g。將上藥研末製成黃豆大蜜丸。成人每次服1~2丸,每日3次,飯後服,小兒酌減。治療95例,痊癒86例,好轉4例,無效5例。治癒者2年以上隨訪,未見複發。〔黑龍江中醫藥 1982;(4):29〕 5. 治療鶴膝風 大戟、甘遂各100g。共為細末,蜂蜜調敷雙膝,上覆鮮菜葉以保持敷藥濕潤,每日2次,效果甚佳。〔四川中醫 1984;(5):60〕 6. 治療慢性咽炎 紅芽大戟3g,放在口內含服,每日2次。治療54例,痊癒24例,顯效21例,好轉6例,無效3例。含服後,咽乾咽痛、咽喉不舒及黏膜充血緩解最快,淋巴濾泡消失較慢。〔江西中醫藥 1987;(4):3〕 方劑選用: 1. 治療水氣腫脹:大戟一兩、廣木香半兩。為末,五更酒服一錢半,取下碧水,後以粥補之。忌咸物。(《本草綱目》) 2. 治療通身腫滿喘息,小便澀:大戟(去皮,細切,微炒)二兩,乾薑(炮)半兩。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用生薑湯調下,良久,糯米飲投之,以大小便利為度。(《聖濟總錄》大戟散) 3. 治療黃疸小水不通:大戟一兩,茵陳二兩。水浸空心服。(《本草匯言》) 4. 治療頸項腋間癰疽:大戟三兩(浸酒炒,晒乾),當歸、於白朮各二兩。共為末,生半夏(姜水炒)為末,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錢,食後白湯下。(《本草匯言》) 5. 治療忽患胸背、手腳、頸項、腰胯隱痛不可忍,連筋骨牽引釣痛,坐卧不寧,時時走易不定: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白芥子(真者)各等分。上為末,煮糊丸如梧子大。食後臨卧,淡薑湯或熟水下五、七至十丸,如痰猛氣實,加數丸不妨。(《三因方》控涎丹) 配伍效用: 大戟配伍廣木香 大戟瀉水飲、利二便;廣木香行氣寬中。二者伍用,有逐水行氣、消脹除滿之功效,用於治療水濕停留引起的喘息、全身腫滿、小便不利等。 【注意事項】 宜忌:患虛寒陰水及孕婦忌服。體弱者慎用。反甘草。 毒副作用:臨床應用本品,患者服藥後有不同程度的噁心、嘔吐、腹瀉及腹痛等癥狀。服粉劑 0.6g 時藥物反應尚能忍受,如劑量過大(超過1.8g/次)則可出現惡寒、震顫、頭昏、煩躁等症,或呈極度恐懼感。本品有較強烈的刺激性,接觸皮膚能引起炎症。 本品中毒癥狀,早期表現為咽喉部腫脹、充血、劇烈嘔吐、腹痛、腹瀉、頭痛頭暈、心悸、血壓下降,嚴重者脫水、呼吸困難、脈搏細弱、體溫下降、昏迷、痙攣,最後因呼吸或循環衰竭而死亡。 中毒救治: 1. 洗胃,即服生蛋清、牛乳等。 2. 呼吸抑制時,給予呼吸興奮劑,如苯甲酸咖啡因、山梗菜鹼、尼可剎米等。 3. 其他處理:酌情補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脫水,尿量增加後注意補鉀。 4. 中草藥治療:① 桔梗30g,煎湯內服;②菖蒲30g、黑豆15g,水煎頓服③蘆根120g、白茅根30g、金銀花15g,水煎服。 【醫家論葯】 「大戟,性稟陰毒,峻利首推,苦寒下走腎陰,辛散上瀉肺氣,兼橫行經脈,故《本經》專治十二水,腹滿急痛等證,皆濁陰填塞所致,然惟暴脹為宜,雲中風者,是指風水膚脹而言,否則傳寫之誤耳。」(《本經逢原》) 「大戟,苦寒下泄,故能逐諸有餘之水。苦辛甘寒,故散頸腋癰腫。」(《本草經疏》) 「大戟,……上瀉肺氣,下泄腎水。兼因味辛,旁行經脈,無處不到。浸水色綠,又入肝膽。故書皆載能治十二水毒,蠱結腹滿急痛等症。」(《本草求真》) 「下惡血癖塊、腹內雷鳴,通月水,善治淤血,能墮胎孕。」(《藥性論》) 附註: 1.大戟,有京大戟(亦稱草大戟)和紅芽大戟(亦稱紫大戟)之分。京大戟瀉水逐飲之功較佳,多用於水飲泛濫所致的水腫喘滿、胸腹積水及痰飲積聚等證。我國歷代本草所記載的大戟,大多以此為正品,《傷寒論》中十棗湯即以本品與芫花、甘遂、大棗等同用;《三因方》中控涎丹則以本品與甘遂、白芥子等同用;據臨床報道其瀉下逐水之功確實可靠,但目前國內不少地區很少採用。紅芽大戟瀉下逐水之功與京大戟同,但作用較為緩和,並長於攻瘡毒,通結滯,成藥「紫金錠」(亦名玉樞丹)即以本品與千金子、山慈菇、硃砂、五倍子、麝香、冰片等配伍加工製作而成,以治瘡瘍腫毒、蛇蟲諸毒及驚風霍亂等證。本品是目前大戟藥材中使用最廣的一種,習慣上已作為正品。 2.古稱紅芽大戟,實為大戟科京大戟的根,因該植物初生之芽色紅而得名。今時之謂紅芽大戟實指茜草科植物紅大戟的根,因其生葯外皮色紫紅而狀如獸牙,當稱「紅牙大戟」為是。但因「牙」與「芽」同音,不少地區沒有注意其命名含義,故而訛用「紅芽大戟」之名。有人主張將今稱「紅芽大戟」改稱「紅牙大戟」或「紅大戟」較妥。 甘遂 為大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遂 Euphorbia kansui Liou 的塊根。味苦、甘,性寒,有毒。入脾、肺、腎經。功能:瀉水飲、破積聚、通二便。主治: 水腫脹滿、留飲、結胸、風痰癲癇、噎膈、癥瘕積聚、二便不通。內服:煎湯,0.5~3g ;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根含三萜類化合物,如大戟酮(Euphorbon)、大戟二烯醇(Euphadienol,α-Euph- ol)、α-大戟醇(α-Euphorbol,Euphorbadienol)、表大戟二烯醇(20-Epi-Euphol,Tirucallol)。尚含有棕櫚酸、檸檬酸、草酸、鞣質、樹脂、葡萄糖、蔗糖、澱粉及維生素B1。 還發現根內有20-去氧巨大戟萜醇(20- Deoxyingenol)、巨大戟萜醇(Ingenol)和13-氧化巨大戟萜醇(13-Oxyingenol)的若干種衍生物和甘遂萜酯(Kansuinine)A、B。 藥理作用: 1. 瀉下作用 甘遂瀉下作用的有效成分存在於酒精浸膏內,其有效成分是將甘遂的乙醇浸膏劑在水浴上蒸干後得到的一種不溶於水的黃色樹脂物質。動物實驗證明:生甘遂或炙甘遂的乙醇浸膏給予小鼠口服10~50g(生葯)/kg,約半數見明顯瀉下作用,前者作用較強,毒性也較大,58隻小鼠服藥後死亡11隻,後者則無死亡。小鼠口服生甘遂或炙甘遂粉劑的混懸液 6~9g/kg,有瀉下作用,但無死亡。提取乙醇浸膏後的殘渣或甘遂的煎劑則無瀉下作用。 2. 其他作用 生甘遂小劑量能增強離體蛙心的收縮力,然不改變其頻率,大劑量則起抑制作用。甘遂萜酯 A、B 有鎮痛作用。 甘遂煎劑對大鼠無利尿作用。健康人口服亦無明顯利尿作用。但臨床實踐表明:用炙甘遂末內服治療腎臟性水腫,或是用甘遂散外敷治療不同疾病引起的小便不利,皆有通利小便之效果。有報道指出,加熱處理可使甘遂毒性及一般藥理活性(包括利尿)均降低。傳統的種種加工炮製方法,雖可減輕腹瀉和中樞神經系統抑制,卻增強其利尿性。 用甘遂的乙醇浸出物給妊娠豚鼠作腹腔或肌肉注射,均呈現一定的抗生育作用。其引產效果與給藥劑量有密切關係。當劑量為10mg/kg時即可發生引產效果。 3. 甘遂配伍甘草應用的研究 一些研究認為,甘遂與甘草配伍應用,可產生不良反應;但也有與此不同的結論。曾有報道,豚鼠單用甘遂煎劑約2g/kg,無異常反應,若加服甘草煎劑約 6.5g/kg,部分動物出現煩躁不安、呼吸困難、輕度痙攣或抽搐,個別發生死亡。因此認為二者不能配伍應用。 亦有報道認為,如將甘遂與醋共煮,或與甘草及桔梗二者共煮,不僅療效好,而且比較安全。但與大豆共煮,則毒性增強。家兔單服甘草煎劑2.2g/kg,呼吸、心跳、體溫、瞳孔、大便均無異常反應,加用甘遂煎劑 6.6g/kg,仍無異常反應,因此認為未能證明二者不能配伍應用。 尚有報道,大鼠實驗甘遂與甘草配伍時,如甘草的用量與甘遂的用量相等或低於甘遂的用量,無相反作用,有時可能解除甘遂的副作用;如甘草的用量大於甘遂則有相反作用。甘遂乙醇浸出液給予小鼠腹腔注射的實驗表明:與甘草配伍時,甘遂的毒性大大增加,且配伍的甘草愈多,毒性亦愈大。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百日咳 甘遂、巴戟各4g,麵粉20g,製成甘遂散。每次用量分別為:4個月~1歲者0.5g,1~3歲者1g,3~6歲者1.5g,6~10歲者2g。白開水送服,每天3次。治療50例,服藥10~20天痊癒40例,顯效9例,無效1例。絕大多數服藥10天獲愈。〔上海中醫藥雜誌 1984;(10):24〕 2. 治療哮喘a. 白芥子、元胡各21g,細辛、甘遂各12g,共研細末,分3次使用,用薑汁調成膏狀,平攤在六塊方圓1寸的油紙上,貼在肺俞、心俞、膈俞。治療223例,痊癒72例,顯效86例,好轉35例,無效30例。〔中西醫結合雜誌 1988;(6):336〕 b. 白芷、白芥子、甘遂、半夏各15g。共為細末,等分3包,每次用1包。以鮮薑汁調成厚糊狀,敷雙側心俞、肺俞、膈俞穴上。每次1~2小時,微感疼痛即可取下。每隔10天敷1次,3次為1療程,每年可連敷1~2個療程,季節不限。注意事項:本方一般用於哮喘靜止期,發作期也可應用但緩解發作的作用較弱,宜配合其他處理;本葯有刺激性,不宜敷之過久,以免造成皮膚起泡甚至潰爛;孕婦慎用。〔赤腳醫生雜誌 1974:(1):42〕 3. 治療肺炎 甘遂、大戟、芫花各等量,以醋煮沸後晾乾,研成細粉,視年齡及身體狀況服用 0.5~2g,每日1次,用大棗10枚煎湯50ml沖服。配合一般對症處理及支持療法。治療支氣管肺炎26 例,大病灶肺炎3例,大葉性肺炎4例,暴喘型肺炎7例,治癒44例,1例因入院時已垂危而死亡。〔山東中醫雜誌 1981;(創刊號):26〕 4. 治療結核性胸膜炎a. 甘遂3g,大黃、芒硝各9g,水煎服。治療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 6 例(胸水少者4例,胸水達第五肋間水平者1例,胸水達第三肋間水平者1例),4例胸水少者服藥1~3 劑後胸水消失,餘2例服藥6~9劑胸水消失。〔上海中醫藥雜誌 1983;(1):26〕 b. 甘遂30g、甘草15g,加水500ml,文火煎至350ml。每次空腹服50~75ml,每日3次,3天為1療程。並加用抗結核藥物。治療結核性胸膜炎10例,顯效9例,有效1例,胸水消退時間平均6.1 天。〔中西醫結合雜誌 1989 ;(2):117〕 5. 治療腹水 甘遂(面煨)、大戟、黃芪(醋炒黃)等份研末,大棗6枚煮熟取肉與上藥和勻,做成6丸,每日早晨空腹服2丸,以大棗煎湯送服。治療肝硬化腹水嚴重、頑固難消、體質尚好、無出血傾向者,取得了較好效果。〔山東中醫雜誌 1983;(6):11〕 6. 治療急腹症 生甘遂面0.9g、生大黃面0.6g、芒硝0.3g。用20ml沸水沖化。上藥為1次量,待溫口服或自胃管注入,2小時後再用1次,以後4~6小時1次(只限用4次)。治療急性腹膜炎、腸梗阻364例,治癒329例,中轉手術21例,無效8例,死亡6例。總治癒率94%。〔北京中醫 1992;(3):26〕 7. 治療寒冷型多形性紅斑 甘遂、甘草各9g,加水1500~2000ml煮沸10分鐘後,對患部先熏後洗各10~15分鐘,每日1次,連續2周。治療42例寒冷型多形性紅斑患者,皮損全部消退者30例,其餘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轉。4~14天見效,平均7天。次年6例複發,再用上法,皮損於5~7天得到控制。〔浙江中醫雜誌 1984;(3):117〕 8. 治療小便不通 甘遂末10g,麵粉適量,麝香少許(亦可用冰片代),加溫開水調成糊狀,外敷中極穴處(臍下四寸),方圓約2寸,一般30分鐘即見小便通利,無效時可繼續用熱敷。治療不同疾病引起的小便不通患者8例,外敷1次排尿的5例,2次排尿的2例,外敷2次再加熱敷排尿的1 例。〔新醫學1972;(11):55〕 9. 治療尿瀦留 煨甘遂研細末,用時以3~6g 酒調成糊,外敷神闕穴,蓋上軟薄膜並用紗布紮緊,保持4~6小時,無效更換一料,可連用3次。同時用甘草10g 煎湯頓服。甘遂用量視情況由少到多試用。治療術後尿瀦留27例,痊癒24例,好轉3例。〔湖南中醫雜誌 1989;(5):37〕 10. 用於引產a. 用50%甘遂的乙醇提取液 0.5~1.0ml 作羊膜腔注射引產123例,與用0.5%雷佛奴爾引產者57例比較,甘遂組的產程發生早,時間短,胎兒及其附屬物娩出完整,產後出血少,病人痛苦少。〔吉林醫學 1987;(1):46〕 b. 用50%甘遂無水乙醇注射液作羊膜腔內注射引產120例,結果經1次注葯後引產成功者110例,佔91.6%。總成功數為117例(97.5%),引產時間平均為28小時51分,排出均為死胎。失敗3例(2.5%)。〔福建醫藥雜誌 1984 ;(1):23〕 11. 治療小兒睾丸鞘膜積液 甘遂、枳殼、赤芍、昆布各10g,甘草5g,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治療7例,均愈。一般2劑後腫脹開始縮小,1 周左右積液可完全吸收。〔四川中醫 1990;(7):26〕 方劑選用: 1. 治療水腫腹滿:牽牛子半兩(生用),甘遂(微炒)一錢。上二味粗搗篩,分作二服。每服,水一盞,煎至五分,放溫細呷,不計時。(《聖濟總錄》二氣湯) 2. 治療卒身面浮腫,上氣喘息:甘遂半兩(煨令微黃),蒜瓣半兩(煨熟,研),黑豆半兩(炒熟)。上藥除蒜外,搗羅為末,用蒜並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木通湯下十丸,每日二服。(《太平聖惠方》甘遂丸) 3. 治療風痰迷心癲癇及婦人心風血邪:甘遂二錢,為末,以豬心取三管血,和葯,入豬心內,縛定,紙裹煨熟,取末,入辰砂末一錢,分作四丸。每服一丸,將心煎湯調下,大便下惡物為效,不下再服。(《濟生方》遂心丹) 4. 治療二便不通:甘遂末以生麵糊調,敷臍中及丹田內,仍艾灸三壯,飲甘草湯,以通為度。(《太平聖惠方》) 5. 治療腳氣腫痛,腎臟風氣,攻注下部瘡癢:甘遂半兩,木鱉子四個。為末,豬腰子一個,去皮膜,切片,用藥四錢,摻在內,濕紙包,煨熟,空心食之,米飲下,服後須伸兩足,大便行後,吃白粥二、三日為妙。(《本事方》) 配伍效用: 甘遂配伍牽牛子 甘遂瀉水逐飲;牽牛子逐水消腫。二者合用,可加強逐水消腫之功效,用於治療水腫腹滿、二便不利等。 【注意事項】 宜忌:氣虛、陰傷、脾胃衰弱者及孕婦忌服。 「瓜蒂為之使,惡遠志,反甘草。」(《本草經集注》) 毒副作用:甘遂醇浸出物對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346.1mg/kg。甘遂萜酯A對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30mg/kg。用甘遂醇浸出物給家兔連續靜脈注射(10mg/kg)一周後,屍檢發現心、肝、腎有一定的中毒性的組織學改變;給家兔股四頭肌注射甘遂醇浸出物後,病理學檢查可見橫紋肌明顯腫脹,部分纖維玻璃變性、崩解,間質明顯水腫;此浸出物尚有很強的溶血作用。 甘遂的毒理作用類似巴豆酸和斑蝥素,對腸黏膜有強烈刺激作用,引起炎症充血及蠕動增強,並有凝聚、溶解紅細胞及麻痹呼吸和血管運動中樞的作用。 本品中毒的潛伏期為0.5~2小時,中毒表現為:腹痛、峻瀉、里急後重,或出現霍亂樣米湯狀大便,嘔心、劇烈嘔吐,脫水,頭痛、頭暈,心悸,血壓下降,呼吸困難,脈搏細弱,最後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中毒救治: 1. 用溫開水洗胃,灌服雞蛋清、服用解毒劑(活性炭2份、氧化鎂1份、鞣酸1份,將其1~3茶匙加50~200ml水服下)、導瀉及高位灌腸。 2. 腹痛劇烈時,用鹽酸嗎啡15mg肌肉注射,或肌肉注射硫酸阿脫品0.5mg。中毒半小時至1小時給予10%氫氧化鋁凝膠10~15ml。呼吸衰竭時,給予興奮劑或強心劑,如尼可剎米、山梗菜鹼及洋地黃製劑。 3. 其他處理:酌情補液。必要時吸氧、輸血、人工呼吸等。 4. 中草藥治療: a. 生綠豆30g,生大豆15g,黃柏9g,黃連6g。水煎服。 b. 人蔘9g,黃連6g。水煎,下痢不止時內服。 【醫家論葯】 「味苦氣寒,苦性泄,寒勝熱,直達水氣所結之處,乃泄水之聖葯。水結胸中,非此不能除,故仲景大陷胸湯用之,但有毒,不可輕用。」(《珍珠囊》) 「甘遂,其味苦,其氣寒而有毒,善逐水。其主大腹者,即世所謂水蠱也。又主疝瘕腹滿、面目浮腫及留飲,利水道穀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熱,皮中痞氣腫滿者,謂諸病皆從濕水所生,水去飲消濕除,是拔其本也。」(《本草經疏》) 「甘遂,破癥堅積聚如神,退面目浮腫,祛胃中水結,尤能利水。此物逐水濕而功緩,牽牛逐水濕而功速,二味相配,則緩者不緩,而速者不速矣。然而甘遂亦不可輕用也,甘遂止能利真濕之病,不能利假濕之症。水自下而侵上者,濕之真者也,水自上而侵下者,濕之假者也。真濕可用甘遂以開其水道,假濕不可用甘遂以決其上游。真濕為水邪之實,假濕乃元氣之虛,虛證而用實治之法,不犯虛虛之戒乎,故一決而旋亡也。」(《本草新編》) 「甘遂,苦甘寒,瀉腎膀胱及隧道水濕,逐留飲水脹,攻痞結疝瘕。」(《本草害利》) 利水滲濕葯 金錢草 《本草綱目拾遺》為唇形科植物活血丹 Glechoma longituba (Nakai) Kupr. 的全草或帶根全草。亦名連錢草(《質問本草》)、銅錢草(《慈航活人書》)等。主產於江蘇、廣東、四川、廣西。此外,浙江、湖南、福建等地亦產。味苦、辛,性涼。入肝、膽、腎、膀胱經。功能:清熱除濕退黃、利水通淋、解毒、消腫、鎮咳。主治:黃疸、水腫、膀胱結石、瘧疾、肺癰、咳嗽、吐血、淋濁、帶下、風濕痹痛、小兒疳積、驚癇、癰腫、瘡癬、濕疹。內服:煎湯,9~15g(鮮品 30~60g);或浸酒,搗汁。外用:搗敷或絞汁塗。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金錢草有芳香型和非芳香型兩類。芳香型含多量單萜酮,主要有l-蒎莰酮(l-Pino- camphone)、l-薄荷酮(l-Menthone)、l-胡薄荷酮(l-Pulegone)等。此外,尚含熊果酸(Ursolic acid)、β-谷甾醇、棕櫚酸、琥珀酸、多種氨基酸、鞣質、苦味質、膽鹼、硝酸鉀等。 尚分離得槲皮素(Quercetin)、山柰素(Kaemp-ferol)及其糖甙,和 3, 2",4",6"-四羥基-4,3"-二甲氧基查耳酮(3, 2", 4", 6"-Tetrahydroxy-4,3"-dimethoxy chalcone)。 藥理作用: 1. 利尿作用 用金錢草煎劑20g(生葯)/kg 給大鼠灌胃,有明顯的利尿作用,連續應用則利尿作用逐漸降低;用10g(生葯)/kg 給麻醉家兔灌胃,亦有明顯利尿作用。但金錢草酊劑則無利尿作用。 2. 對肝膽的作用 本品對貓和大鼠無利膽作用,但對肝膽疾患有良好影響,其原因可能與其所含的遊離氨基酸有關。 3. 抗菌作用 金錢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及綠膿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腮腺炎 金錢草洗凈,加少量食鹽搗爛,敷於腫處,不論一側或兩側腮腺腫大,均須兩側同時敷藥。治療100餘例,隨訪50例,全部治癒。腮腺腫大消退及體溫下降時間平均為12小時。〔新醫學 1972;(10):49〕 2. 治療重度黃疸性肝炎 金錢草、茵陳、赤芍各30~60g,丹皮15g,白茅根30g,丹參15~30g,大黃9~15g,芒硝6~15g(沖服),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20g,甘草6~12g,水煎服,每日1劑。急性乙型肝炎加葛根、升麻、連翹;慢性乙型肝炎加土茯苓、草河車、當歸、黃精;甲型肝炎加板藍根、龍膽草、柴胡、連翹;亞重型肝炎給支鏈氨基酸、胸腺肽、聚肌胞、強力寧和安宮牛黃丸。治療50例,治癒17例,顯效23例,好轉8例,無效2例。〔吉林中醫藥1992;(2):16〕 3. 治療急性胰腺炎 金錢草、敗醬草各30g,大黃、法半夏、丹參各15g ,黃芩、赤芍、炙甘草各12g,木香、枳殼各10g。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痛甚加金鈴子散;熱重加黃連、銀花、地丁。治療12例,均獲痊癒。〔新疆中醫藥 1990;(4):56〕 4. 治療膽囊炎 金錢草30g,海金沙、川芎各15g,柴胡、黃連各8g,枳殼、木香、黃芩、鬱金各10g。隨證加減,每日1劑,煎兩汁,上下午分服。治療40例,效果良好。〔湖北中醫雜誌 1990;(6):9〕 5. 治療膽道蛔蟲症 金錢草30g,茵陳50g,柴胡12g,枳殼15g,白芍、檳榔、川楝子各18g,木香、黃連各10g,使君子、烏梅各20g,水煎服,治療膽道蛔蟲症30例,服藥後疼痛消除最快2小時,最長72小時,平均36小時。〔實用中醫內科雜誌 1991;5(4):40〕 6. 治療膽繫結石 金錢草、茵陳、石見穿各 30g,雞內金、白芍、青皮各15g,柴胡、大黃(後下)各10g,每日1劑,水煎至200ml,早晚分服,10 天為1療程。治療70例,痊癒21例,有效44例,無效5例。其療效明顯優於膽石通治療組。〔實用中西醫結合雜誌 1991;4(7):411〕 7. 治療泌尿繫結石a. 金錢草60g,海金砂30g,木通15g,香附、全蠍、甘草各10g。水煎服,日1劑。每次服200ml,隨證加減。同時配合電針、跳躍活動及靜脈輸入20%甘露醇250ml、10%葡萄糖液1000ml等輔助療法。共治療輸尿管結石101例,治癒76例,進步16例,總有效率92%。排石時間最短6天,最長2個月,一般在20~30天。 〔湖南中醫學院學報 1986;(3):25〕 b. 金錢草60g,海金沙、車前子、滑石各18g,川牛膝、夏枯草、茅根各15g,雞內金、三棱、莪術各9g,厚朴12g,鬱金21g,水煎上、下午分服,每日1劑,10天為1療程。治療泌尿繫結石38例,痊癒30例,有效4例,無效4例。用藥時間最短的 1天,最長的5 個療程。〔福建中醫藥 1991;22(5):14〕 c. 金錢草、海金砂各30g,冬葵子15g,雞內金、莪術、石菖蒲、川牛膝、丹參、赤芍、王不留行、石葦各10g。濕熱加扁蓄、瞿麥;氣虛加党參、黃芪;陰虛加沙參、麥冬、生地。水煎服,每日1劑,隔日加服1劑。治療96例,其中輸尿管結石82例,治療後排石58例,結石下移11例,未排出結石8例,自動出院5例;腎結石14例,治療後排石4例,結石下移輸尿管2例,未排石6例,自動出院2例。〔福建中醫藥 1991;22(6):11〕 8. 治療痛風 金錢草、生苡仁、生石膏各30g,澤瀉、車前子、知母、黃柏、防己、地龍、赤芍、生地各10g,上肢加桑枝,下肢加牛膝。疼痛劇烈加玄胡索、蜈蚣。急性癥狀消退後,關節僵硬,活動不利,去石膏、知母,加伸筋草15g。外用方:熱天用大黃15g,黃柏、黃芩各10g,煎湯做冷濕敷,敷料熱時即更換。寒天不便做冷濕敷,用如意金黃散加蜂蜜、冷開水調如糊狀敷局部(禁用凡士林調敷,因油膏能阻止熱量的吸收、蒸發,不利於炎症的消退)。治療期間不加用消炎止痛、排泄尿酸及減少尿酸生成等西藥。治療21例,痊癒15例,好轉5例,無效1例。〔南京中醫學院學報 1990;6(4):11〕 9. 治療扁平疣 金錢草、三棱、莪術、苡仁、板藍根、牡蠣、代赭石、磁石各30g,當歸、赤白芍、川芎各15g,桃仁、紅花各10g。10~15歲劑量減半,10歲以內按1/3劑量給葯。水煎服,每日1劑,12劑為1療程。治療30例,痊癒25例,無效5例。〔雲南中醫雜誌 1991;12(6):13〕 10. 治療瘢痕疙瘩 金錢草300g,紫草2g,加水至100ml,製成溶液。採用直流電陰極導入法,選擇適當大小的電極,將電極絨布浸入藥液中,取出放在病人患處。治療電流,成人0.05~0.2mA/cm2,兒童0.02~0.05mA/cm2。每日1次,每次20分鐘,30次為1療程。治療46例,有效率為93.5%,未發現副作用。 〔人民軍醫 1990;(3):60〕 方劑選用: 1. 治療黃疸、臌脹:連錢草七至八錢,白茅根、車前草各四至五錢,荷包草五錢。共煎服。(《浙江民間草藥》) 2. 治療傷風咳嗽:鮮連錢草五至八錢(乾的三至五錢)(洗凈),冰糖半兩。酌加開水,燉一小時,日服二次。(《福建民間草藥》) 3. 治療瘡癤、腮腺炎、皮膚撞傷青腫:鮮連錢草搗爛外敷。(《上海常用中草藥》) 配伍效用: 金錢草配伍白花蛇舌草 金錢草鮮用解毒消腫;白花蛇舌草清熱瀉火解毒。二者合用,更增強其清熱解毒之功效,用於治療毒蛇咬傷、癤腫等症。 金錢草配伍海金沙 金錢草清熱利尿、通淋止痛、利膽、排石;海金沙清降通淋排石。二者相須為用,其清熱利尿、通淋排石之功效更著,用於治療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以及膽結石。 金錢草配伍茵陳 二者皆可除濕退黃。但金錢草長於利膽排石;茵陳長於利濕退黃。二者伍用,有利膽退黃排石之功效,用於治療肝膽結石之身黃、尿黃或無結石但屬濕熱之黃疸。 【注意事項】 宜忌:凡陰疽諸毒、脾虛泄瀉者,忌搗汁生服。 毒副作用:毒性很低。煎劑給大鼠灌胃,每天 20g/kg,共用6天,無死亡;給犬1次灌胃100g,對血壓無明顯影響。 臨床應用本品,不良反應較少,曾有報告,10例膽石症患者口服四川大金錢草150~250g 長達半年以上無任何副作用,1例長達315天亦未見毒性。但亦有應用金錢草偶見白細胞減少現象,停葯後可自行恢復的報告。 【醫家論葯】 「治跌打損傷,瘧疾,產後驚風,肚痛,便毒,痔漏;擦鵝掌風;汁漱牙痛。」(《百草鏡》) 「祛風濕,止骨痛。浸酒舒筋活絡,止跌打閃傷(痛),取汁調酒更效。」(《本草求原》) 「去風散毒。煎湯洗一切瘡疥。」(《本草綱目拾遺》) 附註:除本品外,名為「金錢草」而供藥用的植物尚有: 1.大金錢草:為報春花科植物過路黃Lysima- chia christinae Hance 的全草或帶根全草。亦名神仙對座草(《百草鏡》)、蜈蚣草(《本草綱目拾遺》)、過路黃(《植物名實圖考》)等,習稱四川大金錢草。本品以「金錢草」名收入我國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中藥學》(1984 年版、1995年版)和我國藥典(1990 年版)。主產於四川,亦產於江蘇、廣西、浙江、湖南等地。味甘、淡,性平。功能:清熱、利濕、消腫、解毒。主治:黃疸、水腫、膽結石、腎結石、膀胱結石、反胃噎膈、跌打損傷、疔瘡腫毒。內服:煎湯,15~60g;或搗汁。外用:搗敷。 主要成分:過路黃全草含酚性成分、甾醇、黃酮類、氨基酸、鞣質、揮髮油及膽鹼。 藥理作用: (1)利尿、排石作用 金錢草 120g 煎劑(按體重計算約相當於人用量的10倍)注入麻醉犬十二指腸,出現與雙氫克尿噻相似的增強輸尿管蠕動和增加尿流量的效應,且兩種效應呈平行關係。給狗靜脈內注射金錢草煎劑,可引起尿量增多,輸尿管蠕動頻率增加以及輸尿管上段腔內壓力升高。用於治療輸尿管結石可收到排石效果。有資料認為,其排石作用的機制是:金錢草口服後能使尿液變為酸性,因而能促使在鹼性環境下才能存在的結石溶解。亦有報告認為,川金錢草和廣金錢草的多糖組分可抑制水-草酸鈣結晶生長,抑制作用隨濃度增加而增加。 (2)利膽、排石作用 四川大金錢草煎劑(1:1)給大鼠灌服,有明顯促進膽汁分泌和排泄作用,有報告認為,金錢草利膽作用的機制,可能是促進肝細胞分泌膽汁,肝管內膽汁增多,內壓增高,奧狄括約肌鬆弛並排出膽汁。由於利膽作用,使膽管內泥沙狀結石容易排出,膽管阻塞和疼痛減輕,黃疸消退。對犬急性或慢性實驗證明,含金錢草為主的排石湯有顯著增加膽汁流量的作用,同時亦可使膽道括約肌鬆弛。人十二指腸引流亦表明,四川大金錢草有利膽作用。 (3) 其他作用 體外實驗表明,金錢草有顯著的抗凝作用。尚有顯著的抗炎作用,總黃酮及酚酸物為抗炎有效成分。金錢草沖劑對冰醋酸引起的小鼠牛體反應有拮抗作用;並能提高熱板法所致小鼠的痛閾值。金錢草對肺炎雙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2.廣東金錢草:為豆科植物金錢草Desmodium styracifolium(Osbeck)Merr. 的枝葉。主產廣東。福建、廣西、湖南等地亦產。味甘、淡,性平。功能:清熱去濕、利尿通淋。主治:尿路感染、泌尿繫結石、膽囊結石、腎炎浮腫、黃疸、疳積、癰腫。內服:煎湯,15~30g(鮮品 30~60g)。外用:搗敷。 主要成分:全草含生物鹼、黃酮甙、酚類、鞣質。 藥理作用: (1)對心血管的作用 廣東金錢草水煎液給麻醉狗靜脈注射,能使冠脈血流量增加、動脈壓降低、心率減慢、心肌耗氧量和冠脈阻力減少;並對腦垂體後葉素所引起的冠脈流量減少和血壓升高有一定的保護作用。還能增加麻醉狗的腦、腎、股動脈的血流量。對豚鼠離體心臟有增強心肌收縮力的作用;對腦垂體後葉素所致家兔和犬的冠脈流量減少、急性心肌缺血有保護作用。黃酮 200mg(生葯 20g)/kg 給麻醉犬靜脈注射,可使冠脈流量顯著增加,同時出現動脈血壓下降,心率減慢,冠脈阻力降低現象。廣東金錢草總黃酮對氯化鉀引起的血管條痙攣有顯著的解痙作用,解痙率達31.9%,與潘生丁(1mg)的緩解率相近。廣東金錢草正丁醇提取物或廣東金錢草醋酸乙酯提取物頸動脈推注,能使腦血流量顯著增加,動脈血壓和腦血管阻力下降,但前者作用較強。小鼠實驗表明,廣東金錢草黃酮能增加耐缺氧能力,存活延長率隨劑量加大而增加。 (2) 利膽作用 廣東金錢草對麻醉狗有利膽作用,使肝膽汁分泌增加。 (3) 利尿作用 廣東金錢草對大鼠有明顯利尿和利鈉作用。8g(生葯)/kg注射液給犬股靜脈滴注或以煎劑十二指腸注入,均有明顯增加尿量作用。 (4) 抗菌作用 廣東金錢草醇浸提取物對白色念珠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水煎劑的作用較差。對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耳部炎症亦有非常顯著的抑制作用;廣東金錢草注射液(45g生葯/kg腹腔注射)對由蛋清引起的大鼠關節腫脹亦呈顯著的抑制作用,但當劑量降低為24g/kg時,其作用不明顯。 試驗表明,廣東金錢草對樟柳鹼及氯黴素引起的小鼠記憶障礙有改善作用,並能延長急性腦缺氧的死亡時間。 (5) 其他作用 廣東金錢草有顯著的抗炎作用,其總黃酮及酚酸物為抗炎有效成分。廣東金錢草注射液、黃酮及酚酸物對組胺引起的小鼠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3.江西金錢草:為傘形科植物白毛天胡荽Hydrocotyle sibthorpioides Lam. var. batrachium(Hance)Hand.-Mazz.和天胡荽H. sibthorpioides  Lam.的全草。前者主產於江西, 味微甘,性寒;主治:砂淋,黃疸,肝炎,腎炎,肝火頭痛,火眼。內服:煎湯,30~60g;或熬膏。後者主產於江蘇、浙江、四川、廣東、廣西、湖南、福建、江西等地,味苦、辛,性寒;功能清熱,利尿,消腫,解毒;主治黃疸,赤白痢疾,淋病,小便不利,目翳,喉腫,癰疽疔瘡,跌打淤腫。內服:煎湯,10~15g;或搗汁。外用:搗敷、塞鼻或搗汁滴耳。天胡荽全草含黃酮甙、酚類、氨基酸、揮髮油、香豆精。 4.小金錢草:為旋花科植物馬蹄金 Dichon-dra repens Forst. 的全草。產於四川、浙江、福建、廣西、湖南等地。味苦、辛,性涼。功能:清熱、解毒、利水、活血。主治:黃疸、痢疾、砂石淋痛、白濁、水腫、疔瘡腫毒、跌打損傷。內服:煎湯,6~15g(鮮品 30~60g)。外用:搗敷或搗汁滴眼。 藥理作用: (1) 利尿作用 小金錢草有明顯的利尿和利鈉作用。 (2) 抗菌作用 四川小金錢草水煎劑及酊劑對白喉桿菌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枯草桿菌及大腸桿菌亦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茵陳蒿 為菊科植物茵陳蒿 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 或濱蒿(黃蒿、北茵陳)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aib. 的幼嫩莖葉。亦名因塵(《吳普本草》)、茵陳(《本草經集注》)、因陳蒿(《本草拾遺》)、綿茵陳(《本經逢原》)等。味苦、辛,性涼。入肝、脾、膀胱經。功能:清熱利濕、退黃疸。主治:濕熱黃疸、小便不利、風癢瘡疥。內服:煎湯,10~30g。外用:煎水洗。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茵陳蒿和濱蒿均含蒿屬香豆精(Scoparone,即6,7-二甲氧基香豆精6,7-Dime- thoxycoumarin)、東莨菪內酯(Scopoletin)、茵陳炔內酯(Capilarin)以及β-谷甾醇(β-Sitosterol)。 亦含香豆酸及其他有機酸類,如茵陳蒿含茵陳香豆酸A(Capillartemisin A)、茵陳香豆酸B、去氧茵陳香豆酸(Deoxycapillartemisin)、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濱蒿含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水楊酸(Salicylic acid)、壬二酸(Azelaic acid)、焦沒食子鞣質(Pyrogallol tannins)、草酸(Oxalic acid)。 尚含揮髮油,茵陳蒿含茵陳二炔(Capillen)、鄰甲氧基茵陳二炔(O-Metho xycapillen)、茵陳二炔酮(Capillin)、茵陳炔醇(Capillanol)、去甲茵陳二炔(Norcapillene)、茵陳二烯酮(Capillon)、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β-Pinene)、對聚傘花烯(p-Cymene)、甲基丁香酚(Methyleugenol)等;濱蒿含茵陳二炔酮、α-蒎烯、杜松油烯(Cadinene)、環氧石竹烯(Caryophyllene epoxide)、丁香酚(Eugenol)等。 此外,茵陳蒿還含色原酮類和黃酮類物質,如茵陳色原酮(Capillarisin)、茵陳黃酮(Areapillin)、異茵陳黃酮(Isoareapillin)、薊黃素(Cirsimauitin)、芫花黃素(Genkwanin)、異鼠李黃素(Isorhamnetin)、槲皮黃素(Quercetin)。濱蒿含醛、酮化合物,如甲庚酮(Methylhepthylketone)、香蘭醛(Vanillin)、正丁醛(Butylaldehyde)、糠醛(Furaldehyde);亦含有植物雌性激素(Phytoestrogens)、膽鹼(Choline)等。 藥理作用: 1. 利膽、保肝作用 實驗證明,茵陳煎劑、熱水提取物、水浸劑、去揮髮油水浸劑、揮髮油、揮髮油中的茵陳二炔、茵陳二炔酮和茵陳炔內酯、醇提取物等均有促進膽汁分泌和排泄作用。利膽作用強度依次為茵陳香豆酸 A、茵陳香豆酸 B、6,7-二甲氧基香豆素、茵陳色原酮。茵陳煎劑對正常人的膽囊收縮(X線檢查)只表現輕度縮小,容積改變不明顯。茵陳水浸劑0.25g/kg或精製浸劑1g/kg 給慢性膽囊造瘺犬灌服,不論對健康犬或四氯化碳所致肝損害,均有利膽效果。茵陳色原酮給麻醉犬靜脈注射10mg/kg、給大鼠靜脈注射100mg/kg 均有顯著利膽作用。茵陳煎劑能降低麻醉犬奧狄括約肌緊張度。 從濱蒿中分離的多種成分均有明顯利膽作用,能增加膽汁分泌,亦能增加膽汁中固體物、膽紅素和膽酸的含量。對四氯化碳所引起的肝損害,也能增加膽汁分泌。 茵陳煎劑能減輕四氯化碳引起肝臟的損害程度;茵陳蒿湯、茵陳蒿及梔子大黃煎劑均能降低小鼠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炎的死亡率。茵陳蒿湯對四氯化碳造成的大鼠急性肝損傷,能使其肝細胞的腫脹、氣球樣變、脂肪變及壞死程度有一定的減輕;使肝細胞內糖原與核糖核酸含量有所恢復,以致接近正常;使血清谷丙轉氨酶下降。茵陳蒿湯煎劑對家兔有促進肝細胞再生的作用。茵陳蒿湯復方中的有效成分能非常顯著地降低急性黃疸大白鼠的血清谷丙轉氨酶和穀草轉氨酶含量,但對血清膽紅素的作用比較輕微,其原因可能是茵陳保護了肝細胞膜的完整性,減少了因細胞損傷而引起的谷丙轉氨酶和穀草轉氨酶外漏的結果。茵陳浸膏給家兔口服,能使其結紮總膽管升高的血清膽紅素降低。 2. 解熱、鎮痛、消炎作用 茵陳蒿湯、茵陳浸劑對家兔人工發熱有解熱作用。茵陳素對正常小鼠體溫有明顯降溫作用。茵陳有明顯的鎮痛消炎作用,發揮該作用的主要成分是蒿屬香豆精,其在醋酸扭體法和熱板法中均有鎮痛作用;在角叉菜膠浮腫法早期有消炎作用。 3. 對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體外實驗證明,茵陳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痢疾桿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白喉桿菌、牛型及人型結核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枯草桿菌、腦膜炎雙球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茵陳揮髮油在試管內對石膏樣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和奧杜盎小孢子菌等皮膚病原性真菌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是茵陳炔酮。茵陳揮髮油膏外用,能完全治癒實驗性大鼠皮膚絮狀表皮癬菌病。 茵陳乙醇提取物對流感病毒、水煎劑對 ECHO11 病毒有抑制作用。 體外實驗發現,高濃度茵陳煎劑有抑殺鉤端螺旋體作用。茵陳煎劑和揮髮油對人蛔蟲、豬蛔蟲有麻痹作用。 4.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茵陳水浸液、乙醇浸液及揮髮油均有降壓作用。6,7-二甲氧基香豆素靜脈注射及十二指腸用藥,對大鼠、貓、兔及犬均有顯著降壓作用,其降壓作用的機制可能是通過中樞及內臟血管擴張所致;對離體心室纖顫兔心冠脈流量明顯增加,並使其恢復節律收縮。香豆素類化合物具有擴血管、降血脂、抗凝血等作用而用於冠心病。6,7-二甲氧基香豆素亦有抗凝作用。對實驗性高膽固醇血症家兔,茵陳煎劑組較對照組的血脂明顯下降,動脈壁粥樣硬化輕、內臟脂肪沉著減少,主動脈壁膽固醇含量降低。 5. 其他作用 茵陳煎劑灌胃給葯,有抑殺小鼠艾氏腹水癌細胞作用。其抗腫瘤作用是直接阻礙腫瘤細胞的增殖所致。 茵陳具有促進白細胞分裂,增加白細胞數目,提高 T 細胞的免疫活性,參與機體的免疫調節和誘生干擾素等作用,因而從多方面提高機體的免疫機能。茵陳的咖啡酸成分有升高白細胞數目、利膽止血、抗生育等作用。 茵陳水煎劑或精製水浸液、揮髮油、綠原酸、咖啡酸、6,7-二甲氧基香豆素有不同程度的利尿作用。6,7-二甲氧基香豆素尚有平喘作用。 有報告指出,茵陳水煎液能使小鼠肝P450含量增加、肝/體重比增大、異戊巴比妥鈉誘導的睡眠時間縮短,因此可以初步說明茵陳水煎液對小鼠肝葯酶有誘導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感冒 茵陳全草,每人6~10g,加水熬至藥液相當於生藥量的3~4 倍時即得。每人口服20~30ml,預防用藥時,每日1次,連服3~5日;作治療時,每日2次。或將茵陳全草加入45%~47%乙醇中,浸過葯面靜置。一般每3000g 茵陳製取200ml藥液(每毫升葯浸液相當於原生葯 15g),預防用:每次4~5ml,日服1次;或每次2~3ml,日服2次。治療用:每次3~5ml ,每日2次;或每次2~3ml,日服3次。用此方法,於1970年給44000人服用此劑,沒發生流感。1972年流感流行時,內服此劑無1人發病。臨床治療普通感冒18 例,療效滿意。〔新醫藥通訊 1973;(2):23〕 2. 治療高脂蛋白血症a. 茵陳 、澤瀉、葛根各15g,水煎或製成片劑分3次口服。治療高血脂症104例。結果:膽固醇、甘油三酯、β-脂蛋白均有明顯下降。〔新中醫 1976;(3):36〕 b. 茵陳15g,代茶飲,每日1劑,1月為1療程,治療高脂血症82例,膽固醇平均下降42.4mg%,平均下降率為14.3%。〔中醫雜誌 1980;(1);39〕 c. 茵陳 30g,生山楂、生麥芽各15g,為1日量,加工成糖漿500ml,日服3次,1個月為1療程,連服3個療程。治療44例,甘油三酯平均降低148mg%;膽固醇平均降低104mg%,β-脂蛋白平均降低206mg%。〔上海中醫藥雜誌 1982;(5):8〕 3. 治療急性傳染性黃疸型肝炎a. 茵陳30~45g,水煎服,日3次,治療32例,全部治癒。能迅速退黃與退熱,縮小腫大的肝臟。療程最長15天,最短3天,平均7天。〔福建中醫藥1959;(7):42〕 b. 茵陳500~1 250g、梔子10g、大黃10g、龍膽草15g、紅花10g、白茅根50g、柴胡15g、茯苓20g,水煎服。先用2 500ml 水煎茵陳,煎至1 500ml 左右,去渣再於茵陳液中加入其他葯。治療84例,治癒72例,顯效10例,無效2例。〔吉林中醫藥 1984;(3):19〕 4. 治療急、慢性膽囊炎 茵陳30g,金錢草30g,紫丹參30g,龍膽草10g。水煎,早晚2次分服,日1劑。治療68例,有效率75%。平均服藥6天即可取得療效。可隨證加減。〔中草藥通訊 1977;8(3):43〕 5. 治療膽絞痛 茵陳30~60g,水煎服,每日 1劑。治療50例,服藥後均在20分鐘左右止痛,1 劑而愈。〔山東醫刊 1965;(6):44〕 6. 治療膽道蛔蟲症a. 茵陳60g煎服或製成糖漿劑內服,配合針刺內關止痛,再以其他措施驅蟲,治療70例,臨床治癒67例,好轉2例,平均治癒天數為3.72天,疼痛緩解時間平均為1.47天。〔人民軍醫 1974;(5):54〕 b. 茵陳30~60g,水煎服,每日1劑。治療50 例,服藥後均在20分鐘左右止痛,1劑而愈。〔山東醫刊 1965;(12):44〕 7. 治療膽結石 茵陳20~50g,鬱金10~15g,柴胡10g,黃芩10g,枳殼10g,木香10g,大黃6~10g(後下)。水煎服。治療膽結石等膽道疾患31例,結果痊癒24例,有效6例,無效1例。治癒病例平均服藥23劑。主要癥狀於服藥3~5劑時開始改善。〔中醫雜誌 1983;(5):22〕 8. 治療蕁麻疹 茵陳、地膚子各30g,黃柏 15g,甘草12g。用水1500ml,煎至1000ml,過濾後置盆內溫洗全身。每天1~2次,日1劑,7天為 1療程。 治療86例,其中用藥1~2天痊癒者44例,3~4天痊癒者34例,5~7天痊癒者8例。〔赤腳醫生雜誌 1976;(2):13〕 9. 治療嬰兒濕疹 茵陳120g,青黛15g,冰片 5g,製成散劑,高壓滅菌後備用,外敷,配合蒼黃止癢湯(蒼朮20g,黃柏15g,苦參20g,水煎500ml 洗患處,每2日1次)外洗治療。用時以棉簽蘸藥液擦洗患處,隨後將藥粉以香油調糊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敷藥後以消毒布包紮。治療30例,用藥 1~3周後,痊癒27例,顯效3例。經1~5年隨訪無一例複發。〔山東中醫雜誌 1989;8(6):22〕 方劑選用: 1. 治療陽明病,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淤熱在里,身發黃者: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擘),大黃二兩(去皮)。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傷寒論》茵陳蒿湯) 2. 治療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語言,四肢無力,好眠卧,口吐黏液:茵陳蒿、白蘚皮各一兩。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日三。(《聖濟總錄》茵陳湯) 3. 治療風瘙癮胗,皮膚腫癢:茵陳蒿一兩,荷葉半兩。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一錢匕,冷蜜水調下,食後服。(《聖濟總錄》茵陳蒿散) 4. 治療遍身風癢生疥瘡:茵陳不計多少,煮濃汁洗之。(《備急千金要方》) 配伍效用: 茵陳配伍附子 茵陳利膽退黃;附子辛熱助陽而除寒濕。二者伍用,有溫里助陽、利濕退黃之功效,用於治療寒濕郁滯之身目發黃而晦暗、神倦畏寒、脘悶食少等陰黃諸症。 茵陳配伍澤瀉 茵陳利濕退黃;澤瀉利水滲濕。二者合用,有利濕退黃之功,且利水之力尤增,用於治療濕熱黃疸、濕重於熱而小便不利者。 【注意事項】 宜忌:非因濕熱引起的發黃忌服。 毒副作用:茵陳二炔酮給小鼠灌胃的半數致死量為6.98mg/kg。6,7-二甲氧基香豆素給小鼠口服的半數致死量為497.6mg/kg。30~50mg/kg 靜脈注射,可使部分貓、兔心電圖出現一過性房室傳導阻滯及室內傳導阻滯。對羥基苯乙酮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0.5g/kg;口服給葯為2.2g/kg,為其利膽作用的10倍以上;亞急性毒性實驗,對大鼠連用3個月,對體重、血常規和肝組織無明顯影響,僅在大劑量時對胃腸道有輕微刺激作用。 茵陳毒性很低,臨床應用本品至30g 亦不會引起不良反應。但曾有報告,日服茵陳24g,連服30日,21例中有7例出現頭昏、噁心,上腹飽脹與灼熱感,多在服藥第一日內出現,以後反應逐漸減輕或消失。另外,還有2例輕度腹瀉,1例出現短暫心慌。 亦有報告,兩例女性成人分別在服茵陳大棗湯(茵陳60g,大棗18枚,水煎,早晚各1次)的第1天和第4天發生心律紊亂及阿-斯綜合征,經及時搶救脫險。 【醫家論葯】 「茵陳,其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通身發黃,小便不利及頭熱,皆濕熱在陽明、太陰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濕除熱,濕熱去,則諸證自退矣。除濕散熱結之要葯也。」(《本草經疏》) 「茵陳,用此者用其利濕逐熱,故能通關節,解熱滯,療天行時疾,熱狂頭痛,利小水。專治黃疸,宜佐梔子。黃而濕者多腫,再加滲利,黃而燥者乾澀,再加涼潤,只有陰黃一證,因以中寒不運,此非所宜。又解傷寒、瘴瘧火熱,散熱痰、風熱疼痛,濕熱為痢,尤其所宜。」(《本草正義》) 「茵陳,味淡利水,乃治脾、胃二家濕熱之專葯。濕疸、酒疸,身黃溲赤如醬,皆胃土蘊濕積熱之證,古今皆以此物為主,其效甚捷。蕩滌腸胃,外達皮毛,非此不可。蓋行水最捷,故凡下焦濕熱瘙癢,及足脛跗腫,濕瘡流水,並皆治之。其陰黃一證,雖曰虛寒,然亦內有蘊熱,故能發見黃色,則以入於溫經隊中而掃蕩之,即仲景茵陳附子之法。」(《本草正義》) 「仲景茵陳梔子大黃湯,治濕熱也;梔子檗皮湯,治燥熱也;濕則瀉之,燥則潤之可也。此二葯治陽黃也。」(《湯液本草》) 「茵陳有兩種:一種葉細如青蒿者名綿茵陳,專於利水,為濕熱黃疸要葯。一種生子如鈴者,名山茵陳,又名角蒿,其味苦辛小毒,專於殺蟲,治口齒瘡絕勝。《本經》主風濕寒熱,熱結黃疸,濕伏陽明所生之病,皆指綿茵陳而言。」(《本經逢原》) 附註:市售茵陳藥材品種主要為菊科植物茵陳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 的乾燥幼嫩莖葉(亦名茵陳、綿茵陳)。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主產于山西、陝西、安徽等地。此外,尚有同屬植物濱蒿 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aib. (亦名黃蒿、北茵陳)在東北地區、北京、甘肅、新疆等地作茵陳使用;小白蒿 A. frigida Willd. 在東北地區作茵陳使用;勁直蒿 A. stricta Edgew. 在西藏地區作茵陳使用;玄參科植物陰行草Siphonostegia chinensis Benth. (亦名劉寄奴),在江蘇、浙江、江西、雲南、廣西、貴州等地充作茵陳用,藥材名稱為「鈴茵陳」、「土茵陳」。 燈心草 為燈心草科植物燈心草 Juncus effusus L. var. decipiens Buchen. 的莖髓或全草。亦名燈芯草(《福建中草藥》)。味甘、淡,性寒。入心、肺、小腸經。功能:清心降火、除煩、利尿通淋。主治:淋病、水腫、小便不利、濕熱黃疸、心煩不寐、小兒夜啼、喉痹、創傷。內服:煎湯,1.5~2.5g(鮮草單用,15~30g);或入丸、散。外用:煅存性研末撒或吹喉。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莖髓含纖維、脂肪油、蛋白質等。莖含多糖類。用甲醇在燈心草中提得木犀草素(Luteolin)、木犀草素-7-葡糖甙(Luteolin-7-glucoside)、氯化鉀等。 揮髮油成分含:正十三烷-2-酮(n-tridecan- 2-one)、α-紫羅酮(α-Ionone)、β-紫羅桐(β-Ionone)、β-苯乙醇(β-Phenylethyl alcohol)、對甲酚(p-Cresol)、6,10,14-三甲基十五烷-2-酮(6,10,14-Trimethyl-pentadecan-2-one)、丁子香酚(Eugenol)、二氫獼猴桃膠酯(Dihydroactinidio-lide)、α-莎草酮(α-Cyperone)、香草醛(Vanillin)等。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流行性腮腺炎a. 用燈芯草灸角孫穴,治療流行性腮腺炎100例,治療2~5天隨訪檢查,3~6歲者43例,顯效40例,有效3例;7~12歲36例,顯效32例,有效4例;大於16歲10例,有效1例,無效9例。起病至燈灸小於24小時者效果最佳,大於48小時者效果較差。〔山東中醫雜誌 1991;10(6):20〕 b. 將燈芯草剪成1寸長,浸入植物油中備用。用鑷子夾住浸好的燈芯草點燃後,使火苗向下,迅速點在所取穴位,觸到皮膚時發出清脆的叭響聲即好。 一般一次即可取得好的療效。單純痄腮主穴耳尖穴即可。若合併扁桃體、淋巴結腫大可配上扁桃體穴和肝陽穴。治療100例,治癒96例,有效4例,用普濟消毒飲加減3劑配合治療而愈。〔陝西中醫 1991;12(6):270〕 2. 治療胃腸型感冒 選胸背反應點,常規消毒後,用針柄壓上使之凹陷,並將燈心草浸油點燃,迅速點血脈上,隨即離開,點處有粟米狀傷痕。治療期間不要洗浴,以防感染。治療150例,治癒147 例,無效3例。〔中醫雜誌 1988 ;29(6):51〕 3. 治療慢性腎炎 鮮燈心全草60g,豆腐 300g,水煎後連湯帶豆腐同服,每日1劑,30劑為1療程,療程間隔1周。治療30例,痊癒16例,顯效8例,好轉2例,無效4例。〔福州醫藥 1983;(3):30〕 4. 治療鼻衄 燈心草10g,仙鶴草10g,鐵莧菜10g,水煎至60ml後過濾,加入蔗糖50g。每次 20ml,日服3次。治療50例,治癒25例,顯效16 例,好轉5例,無效4例。對複發性鼻出血和血小板減少患者的療效非常滿意。〔湖北醫學院學報 1982;(3):58〕 5. 治療口瘡a. 干燈心草放入生鐵小平鍋內,放火上燒,至藥物黃焦或黑末燃著為止,然後取出研末,塗抹患處。治療62例,全部治癒。其中1次而愈者58例,2次而愈者4例。〔上海中醫藥雜誌 1985;(3):34〕 b. 燈芯草、茯苓、白朮各6g,桂枝4g,硃砂0.5g(沖服),生甘草2g 。(此為2歲小兒量,可據年齡酌情增減)。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5劑為一療程,不愈者可隔日再服一療程。治療小兒複發性口瘡50例,痊癒36例,好轉12例,無效2例。〔遼寧中醫雜誌 1990;14(9):39〕 方劑選用: 1. 治療五淋癃閉:燈心草一兩,麥門冬、甘草各五錢。濃煎飲。(《方脈正宗》) 2. 治療水腫:燈心草四兩,水煎服。(《方脈正宗》) 3. 治療濕熱黃疸:鮮燈心草一至二兩,白英(鮮)一至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4. 治療鼻衄不止:燈心(焙)一兩。搗羅為散,入丹砂一錢,研。每服二錢匕,米飲調下。(《聖濟總錄》燈心散) 【注意事項】 宜忌:虛寒者慎服。 【醫家論葯】 「燈心草,其質輕通,其性寒,味甘淡,故能通利小腸熱氣,下行從小便出。小腸為心之腑,故亦除心經熱也。」(《本草經疏》) 「燈心,氣味俱輕,輕者上浮,專入心肺;性味俱淡,淡能利竅。使上部鬱熱下行,從小便而出。主治咳嗽咽痛、眼赤目昏、淋閉水腫、小便不利、暑熱便濁、小兒夜啼、皆清熱之功也。世疑輕淡之物,以為力薄而忽略之,不知輕可去實,淡主於滲,惟此能導心肺之熱,自上順下,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其力獨勝。」(《藥品化義》) 「燈心草,降心火,通氣,為此味專長。心火降,則肺氣下行而氣通,故曰瀉肺。心主血,火降氣通,則血和而水源暢矣。小腸以下水分穴,下合膀胱水腑,使氣化出焉,故主五淋,利陰竅。陰竅,肝所主也,肺氣降則肝氣和而陰竅利矣。其治喉痹最捷者,降心火,下肺氣,和血散氣之義也。」(《本草述》) 瞿麥 為石竹科植物瞿麥 Dianthus superbus L. 或石竹 Dianthus chinensis L. 的帶花全草。味苦,性寒。入心、腎、小腸、膀胱經。功能:清熱利水、破血通經。主治:小便不通、淋病、水腫、經閉、癰腫、目赤障翳、浸淫瘡毒。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瞿麥鮮草含水分、粗蛋白質、無氮浸出物、粗纖維、粗灰分、磷酸、維生素 A 類物質及少量生物鹼。 石竹全草含皂甙、糖類、維生素。花含丁香油酚(Eugenol)、苯乙醇(Phenylethylalcohol)、苯甲酸苄酯(Benzyl benzoate)、水楊酸苄酯(Benzylsalicylate)、水楊酸甲酯(Methylsalicylate)等。 藥理作用: 1. 利尿作用 瞿麥煎劑對家兔、麻醉犬和不麻醉犬均有比較明顯的利尿作用。瞿麥對鉀排泄的影響大於鈉,瞿麥中含鉀量為 500mg%,其利尿排鉀作用可能與此有關。 2. 對心血管的作用 瞿麥對離體蛙心、兔心有很強的抑制作用;瞿麥穗煎劑對麻醉犬有降壓作用,該作用可能系因心臟抑制所致。 3. 對腸管的作用 實驗表明,瞿麥煎劑對動物腸管有顯著的興奮作用,使離體兔腸緊張度上升;使麻醉犬在位腸管及狗慢性腸瘺之腸蠕動增強,而對張力無明顯影響。苯海拉明、罌粟鹼能拮抗此作用。 4. 對子宮的作用 瞿麥乙醇提取物對麻醉兔在體子宮及大鼠離體子宮肌條均有明顯的興奮作用。使麻醉兔子宮明顯收縮、頻率增加、張力提高;其興奮子宮肌條的作用隨劑量增加而加強,表現為頻率增加,產生較持久的節律性收縮,少數子宮肌條可呈強直性收縮。瞿麥與前列腺素E2合用可產生協同作用,協同作用佔70%。 5.其他作用 有報告指出,10%瞿麥煎劑在試管內8~12分鐘能殺死血吸蟲蟲體。100%的煎液用於感染過血吸蟲的家兔,雖不能減少死亡,但與對照組相比,可使余蟲率減低、體重減輕緩慢、肝臟變化好轉。亦有報告認為,瞿麥體外無殺滅血吸蟲的作用,體內試驗對感染血吸蟲的小鼠無降低死亡率和殺滅成蟲的作用。 丁香油酚對致病性真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以及肺炎桿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結核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尿路結石 瞿麥、滑石、金錢草各30g,扁蓄、車前子、木通、梔子、海金砂、雞內金各15g。絞痛加白芍、續斷、桑寄生;血尿加白茅根、小薊;氣虛加黃芪、党參;陰虛加旱蓮草、女貞子;肝鬱加柴胡、鬱金;血淤加坤草、牛膝;發熱加雙花、公英、柴胡。水煎服,每日1劑。治療132例,結石排出者101例,一般服藥3~6天癥狀明顯緩解,排石時間最短6天,最長73天。〔黑龍江中醫藥 1991;(5):30〕 2. 治療泌尿系感染 土茯苓30g,瞿麥20g,扁蓄、車前子、滑石各18g ,木通12g,燈芯草5g,烏葯、炒山梔、生大黃各10g,炙甘草6g。治療60 例,痊癒45例,有效12例,無效3例。〔湖北中醫雜誌 1991;13(6):16〕 3. 治療妊娠腫脹 瞿麥、海金砂各30g,木通12g,扁蓄、車前子(包煎)、梔子、桑白皮各15g,甘草10g。水煎服。治療36例,治癒33例,好轉3例,全部有效。治療時間最短14天,最長50天。〔陝西中醫 1991 ;12 (5):207〕 4. 治療淋病 滑石、車前子、山梔、地膚子各 15g,瞿麥、扁蓄各10g,大黃8g,木通6g,蒲公英、土茯苓各30g,甘草4g。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 治療17例,痊癒11例,好轉6例。服藥最少5劑,最多20 劑。〔實用中西醫結合雜誌 1991;4(10):589〕 方劑選用: 1. 治療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苦渴:栝樓根二兩,茯苓、薯蕷各三兩,附子一枚(炮),瞿麥一兩。上五味,末之,煉蜜丸梧子大。飲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溫為知。(《金匱要略》栝樓瞿麥丸) 2. 治療下焦結熱,小便黃赤,淋閉疼痛,或有血出,及大小便俱出血者:山梔子(去皮,炒)半兩,瞿麥穗一兩,甘草(炙)三分。上為末。每服五錢至七錢,水一碗,入連須蔥根七個,燈心五十莖,生薑五、七片,同煎至七分,時時溫服。(《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立效散) 3. 治療目赤腫痛,浸淫等瘡:瞿麥炒黃為末,以鵝涎調塗眥頭,或搗汁塗之。(《太平聖惠方》) 配伍效用: 瞿麥配伍海金沙 瞿麥通淋利水;海金沙通淋消石。二者伍用,有清熱通淋消石之功效,用於治療濕熱淋或石淋之莖中疼痛、尿血等。 瞿麥配伍梔子 瞿麥清熱通淋涼血;梔子涼血清熱利尿。二者伍用,清熱涼血利尿作用增強,用於治療下焦濕熱之小便淋漓熱痛、血尿等症。 【注意事項】 宜忌:脾、腎氣虛及孕婦忌服。 【醫家論葯】 「瞿麥,苦辛能破血,陰寒而降,能通利下竅而行小便,故主關格諸癃結小便不通因於小腸熱甚者。寒能散熱,辛能散結,故決癰腫。除濕熱,故明目去翳。辛寒破血,故破胎墮子而下閉血也。去腎家熱,故云養腎氣。逐膀胱邪逆者,亦泄濕熱故也。濕熱客中焦,則清濁不分而為霍亂,通利濕熱,則霍亂自解矣。」(《本草經疏》) 「瞿麥,性滑利,能通小便,降陰火,除五淋,利血脈。兼涼葯亦消眼目腫痛;兼血葯則能通經破血下胎。凡下焦濕熱疼痛諸病,皆可用之。」(《本草正義》) 「瞿麥,氣寒,味苦辛,降也,陽中微陰也。無毒。利小便可用為君,快癰腫堪為佐使。」(《葯鑒》) 萹蓄 為蓼科植物萹蓄 Polygonum aviculare L. 的全草。亦名萹竹(《本經》)、扁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扁畜(《救荒本草》)、扁竹(《本草崇原》)等。味苦,性寒。入膀胱經。功能:利尿、清熱、殺蟲。主治:熱淋、癃閉、黃疸、陰蝕、白帶、蛔蟲、疳積、痔腫、濕瘡。內服:煎湯,6~9g;或搗汁。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全草含扁蓄甙(Avicularin)、槲皮甙(Quercitrin)、d-兒茶精(d-Catechol)、沒食子酸(Gall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草酸(Oxalic acid)、硅酸(Silicic acid)、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p-香豆酸(p-Coumaric acid)、鞣酸、氨基酸、揮髮油、生物鹼、蒽醌衍生物、維生素C、皂甙、黃酮類物質、黏質、葡萄糖、果糖及蔗糖。 藥理作用: 1. 利尿作用 萹蓄煎劑 20g/kg 給予鹽水負荷的大白鼠後,尿量、鈉、鉀排出均增加,特別是鉀的排出較多,其灰分亦有同樣效果。有報告認為,其利尿作用主要是由於鉀鹽所致,亦有報告認為是由於其中所含黃酮甙所致。 2. 抗菌作用 在試管內,萹蓄對須瘡癬菌、羊毛狀小芽胞菌有抑制作用;對痢疾桿菌的抑菌作用較弱,25%濃度時能抑制弗氏痢疾桿菌Ⅵ型及宋內痢疾桿菌的生長;對其他痢疾桿菌的抑制作用不明顯。但臨床治療效果尚令人滿意,與其在試管中的抑菌效果並不相符。 3. 其他作用 萹蓄甙對大鼠、犬有利膽作用。萹蓄的水及醇提取物能加速血液凝固,使子宮張力增高,可用作流產及分娩子宮出血的止血劑;給貓、兔、狗靜脈注射,有降壓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細菌性痢疾a. 用萹蓄製成100%的糖漿,每次50ml,日服2~3次,7~10天為1療程。治療急性菌痢108例,治癒104例,好轉4例。〔中草藥通訊 1972;(3):24〕 b. 新鮮萹蓄全株120~180g(干品60~120g),製成煎劑,1次頓服,早、晚飯後各服1次。治療25例,全部治癒。〔福建中醫藥 1961;6(2):63〕 c. 鮮萹蓄250g(干品50g),加水煎服,每日3劑,4~7天為1療程,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後繼續用藥4天,17歲以下者,用量根據年齡酌減。治療101例,臨床治癒86例,有效9例,無效6例。最短治癒時間為24小時,最長5天。〔山東醫藥 1978;(5):52〕 2. 治療膽道蛔蟲 干萹蓄500g,水煎成 1000ml,1次服完,小兒酌減。治療單純性膽道蛔蟲20例,最短4小時收效,最長2天收效,大多1劑而愈。〔山東醫藥 1978;(2):14〕 3. 治療遺精 金櫻子30g,萹蓄30g,水煎服,每天2次,每劑服2天。治療63例,全部治癒。服藥時間平均6.1天。經隨訪2年,僅2例複發。〔湖南醫藥雜誌 1979;(2):7〕 4. 治療牙痛 萹蓄50~100g(鮮品不拘多少),水煎,1日2次分服。治療81例,除1例因牙周炎已化膿外,其餘均在用藥2~3天牙痛消失。〔陝西中醫1986;7(1):28〕 5. 治療腮腺炎 鮮萹蓄30g,洗凈切細搗爛,加入適量生石灰水,再調入1個蛋清,塗敷患處。治療20餘例,一般敷藥4小時後即可使體溫下降,多數患者1~3天可痊癒。〔中草藥通訊 1971;(3):46〕 方劑選用: 1. 治療熱黃:萹竹取汁頓服一升,多年者再服之。(《藥性論》) 2. 治療蛔蟲心痛,面青,口中沫出:萹蓄十斤。細銼,以水一石,煎去滓成煎如飴,空心服,蟲自下皆盡,止。(《藥性論》) 3. 治療小兒蟯蟲攻下部癢:萹竹葉一握。切,以水一升,煎取五合,去滓,空腹飲之,蟲即下,用其汁煮粥亦佳。(《食醫心鏡》) 配伍效用: 萹蓄配伍瞿麥 萹蓄清熱利水通淋,功擅清下焦之濕熱,以治熱淋;瞿麥清利濕熱且涼血破血,長於利小腸而導熱下行,以除莖中痛。二者伍用,有清熱利水、通淋止痛、破血涼血之功效,用於治療小便不利、淋濁澀痛而證屬濕熱者。 【注意事項】 宜忌:「多服泄精氣。」(《得配本草》) 毒副作用:萹蓄浸劑(10%~20%)或煎劑(1:40)給貓、兔口服的最小致死量為20ml/kg;水提取物(1:50)靜脈注射為2ml/kg。 本品作為牧草有毒,可使馬、羊產生皮炎及胃腸紊亂。鴿對萹蓄的毒性作用最敏感。 【醫家論葯】 「主丹石毒發沖目腫痛,又敷熱腫效。」(《藥性論》) 「治霍亂,黃疸,利小便。」(《本草綱目》)「萹蓄,味苦氣平,功專利水清熱,除濕殺蟲,是以小兒病,女子陰蝕,浸淫瘙癢,疽痔諸病,無不藉此以為主治耳。以其味苦則熱泄,味苦則蟲伏,但此止屬標治,不能益人,勿常用也。」(《本草求真》) 澤漆 為大戟科植物澤漆 Euphorbia helioscopia L. 的全草。味辛、苦,性涼。有毒。入大腸、小腸、脾經。功能:行水、消痰、殺蟲、解毒。主治:水氣腫滿、痰飲喘咳、瘧疾、菌痢、瘰癧、癬瘡、結核性瘺管、骨髓炎。內服:煎湯,3~9g;熬膏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熬膏塗或研末調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槲皮素-5,3-二-D-半乳糖甙(Quercetin-5,3-di-D-galactoside)、澤漆皂甙(澤漆素,Phasin)、金絲桃甙(Hyperin)、槲皮素(Quer-cetin)、沒食子酸(Gall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三萜、丁酸、澤漆醇(Helioscopiol)、β-二氫岩藻甾醇(β-Dihydrofucosterol)、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等。 種子中所含脂肪油為幹性油,有峻瀉作用。 藥理作用: 1. 對結核桿菌的作用 在試管內,澤漆對結核桿菌無作用。亦有報告認為,澤漆在高濃度(1:50~1:100)時,能抑制結核桿菌的生長。 2. 其他作用 莖葉煎劑 5.4g(生葯)/kg 灌胃,對人工發熱家兔有輕度降溫作用,根製劑無明顯作用。退熱作用似與垂體-腎上腺系統無甚關係。 根製劑對離體兔耳血管有擴張作用。莖葉製劑對離體兔、豚鼠及小鼠腸管有興奮作用,不能拮抗組胺對豚鼠的毒性,但能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 澤漆膏(每克相當於生葯 5g)與蓖麻油(10:1)組成之油膏有預防小鼠感染血吸蟲尾蚴的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梅核氣 鮮澤漆6~8g,加水2000ml,文火煎至1 000ml,加糖矯味,少量頻服,效果顯著。〔浙江中醫雜誌 1989;24(11):518〕 2.治療流行性腮腺炎 鮮澤漆1 000g,鮮地丁50g,金銀花30g,加水2 000ml,煮沸30分鐘過濾,收取濾液1 200ml,再用文火煎煮濃縮至膏狀,加入冰片0.5g,調勻製成澤漆膏,將藥膏攤在厚白布上,視其腮腫範圍而貼葯,間日換藥1次。治療203例,單側發病145例,痊癒93例,顯效48例,進步4例;雙側發病58例,痊癒34例,顯效18例,進步6例。在1~2天內痊癒者127例,2~3天內顯效者66例,4天內有效者10例。總有效率100%。〔中級醫刊 1985;(2):21〕 3. 治療乳糜尿 澤漆30g,水煎約30分鐘,每日分3次口服。或研細末,水泛為丸。每次4g,日3次,10天為1療程。病程長者可酌加川芎、紅花各10g,赤芍25g;乳糜血尿較著者,可酌加生地炭30g,仙鶴草20g,茜草15g。治療60例,痊癒46例,顯效8例,無效6例。〔新中醫 1992;(9):54〕 4. 治療結核性瘺管a. 澤漆洗凈,切成小段,煎沸2~3遍,得棕黃色煎汁,過濾,再以文火濃縮成棕黃色流浸膏。用時將膏塗於紗布外敷,每日1次。亦可用流浸膏2~3滴,以10~12ml 蒸餾水稀釋後用紗布條浸濕塞入瘺管,日換1次。治療頸淋巴結結核、腰椎淋巴結結核及腋下淋巴結結核潰破各1例,均治癒。療程18~88天。 〔中醫雜誌 1956;(1):25〕 b. 新鮮澤漆500g,加水1 000ml,煎至500ml。將藥液沖入破潰性頸淋巴結結核瘺管深處沖洗,以把膿腔分泌物洗凈為度,每日1~2次,直至瘺管、潰瘍面完全癒合為止。治療18例,皆在60天內治癒,瘺管完全癒合,未見毒性反應。〔中級醫刊 1983;(9):49〕 方劑選用: 1. 治療水氣通身洪腫,四肢無力,喘息不安,腹中響響脹滿,眼不得視:澤漆根十兩,鯉魚五斤,赤小豆二升,生薑八兩,茯苓三兩,人蔘、麥門冬、甘草各二兩。上八味細切,以水一斗七升,先煮魚及豆,減七升,去滓,內葯煮取四升半。一服三合,日三,人弱服二合,再服氣下喘止,可至四合。時小便利,腫氣減,或小溏下。(《備急千金要方》澤漆湯) 2. 治療水氣:澤漆十斤(於夏間揀取嫩葉,入酒一斗,研取汁,約二斗)。上藥以慢火熬如稀餳,即止,放瓷器內收。每日空心以溫酒調下一茶匙。 以愈為度。(《太平聖惠方》) 3. 治療水腫盛滿,氣急喘嗽,小便澀赤如血者:澤漆葉(微炒)五兩,桑根白皮(炙黃,銼)三兩,白朮一兩,郁李仁(湯浸,去皮,炒熟)三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一兩半,陳橘皮(湯浸,去白,炒干)一兩,人蔘一兩半。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用水一盞半,生薑一棗大,拍破,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以利黃水三升及小便利為度。(《聖濟總錄》澤漆湯) 4. 治療心下有物大如杯,不得食者:葶藶二兩(熬),大黃二兩,澤漆四兩。搗篩,蜜丸,和搗千杵。服如桐子大二丸,日三服,稍加。(《補缺肘後方》) 【注意事項】 宜忌:氣血虛者禁用。 「小豆為之使,惡薯蕷。」(《本草經集注》) 毒副作用:毒性很小,小鼠灌胃125g/kg亦未致死。兔服 10%~20%澤漆膏水製劑有刺激性。 有報告認為,干澤漆製劑內服毒性甚小,長期內服澤漆水煎劑及水浸膏未見有致瀉逐水作用,亦未見對主要臟器有造血功能的毒性影響,曾用干澤漆多達150g,維持量60~90g,療程達8個月,亦無明顯毒性反應。 澤漆的毒性主要是鮮草中的白色乳漿。該乳狀汁液含刺激性樹脂,接觸局部可使皮膚髮紅甚至潰爛;接觸眼睛可以失明。 澤漆口服過量中毒的表現為:上腹部不適、疼痛,甚者劇烈腹痛、腹瀉、噁心、嘔吐、頭暈、頭痛、煩躁不安、血壓下降、嚴重脫水成休克狀態。 中毒救治: 1. 溫水洗胃,然後服活性炭末20g。 2. 對症處理:劇烈腹痛時肌肉注射阿托品0.5~1mg;或肌肉注射延胡針2~4ml,4小時1次。煩躁不安時,可口服或肌肉注射巴比妥類藥物。呼吸困難時可給予呼吸興奮劑。 3. 中草藥治療:大青葉、生綠豆、黑豆各30g,甘草15g,水煎2次後將藥液混合,分2次服,4小時1次。連服3~4劑。 【醫家論葯】 「澤漆利水,功類大戟,故人見其莖有白汁者,遂誤以為大戟,然大戟根苗皆有毒,泄人,而澤漆根硬不可用,苗亦無毒,可作菜食,而利丈夫陰氣盛,不相侔也。」(《本草綱目》) 「澤漆,主治功力,與大戟同,較之大戟,澤漆稍和緩,而不甚傷元氣也。然性亦走泄,如胃虛人亦宜少用。」(《本草匯言》) 「澤漆,苦寒之性,長於利水,故能治痰飲阻格之咳。」(《長沙葯解》) 海金沙 (《嘉祐本草》) 為海金沙科多年生攀援蕨類植物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 (Thunb.)Sw.的成熟孢子。亦名海金砂(《江西草藥》)。味甘、性寒。入膀胱、小腸經。功能:清熱利尿、通淋止痛。主治:熱淋、血淋、砂淋、石淋、膏淋、尿道澀痛、白帶、帶狀皰疹、水腫。內服:煎湯,6~12g;或研末服。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反式對香豆酸(Trans-p-couma- r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亦含脂肪油、氨基酸(Amino acids)、黃酮(Flavone)等。從其水溶性成分中尚分離得海金沙素(Lygodin)、藥理作用: 1. 利尿排石作用 實驗表明,海金沙製劑給麻醉犬注射後,其輸尿管蠕動頻率明顯增加,輸尿管上段腔內壓力明顯升高。提示海金沙有促進排石作用。 2. 利膽作用 給麻醉大鼠總膽管插管收集膽汁,將對香豆酸(50mg/kg)經十二指腸注入,其利膽作用,在給葯後2小時達到最大效應,可持續4~5個小時,給葯後膽汁較給葯前平均增加20±8.9%,與對照組相比,有明顯差異。其利膽作用與劑量成正相關,隨劑量增加而增加。與去氫膽酸(50mg/kg)十二指腸注葯相比,去氫膽酸的利膽作用較對香豆酸起效快(去氫膽酸在用藥後1小時達到最大效應),但作用強度及持續時間,二者基本相同。 3. 抗菌作用 體外實驗證明,新鮮海金沙榨出液(0.25ml)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弱的抗菌活性,其抑菌直徑為12.5~16.5mm。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泌尿繫結石a.海金沙、金錢草各20~30g,石葦15~20g。隨證加減,治療泌尿繫結石72例,治癒46例,有效16例,無效10例。服藥最短者3天,最長者132天,平均21天。〔浙江中醫雜誌 1984;19(9):395〕 b.金錢草150g,海金沙50g,雞內金10g。隨證加減,治療泌尿繫結石542例,383例先後排石,總有效率72%。其中對輸尿管結石療效較好,腎結石療效較差,對腎小盞結石無效。〔湖南中醫雜誌 1986;2(6):22〕 2. 治療帶狀皰疹 海金沙鮮葉連用孢子適量,洗凈搗爛,外敷患處,每天換藥1次,並以龍膽瀉肝湯加減內服。治療帶狀皰疹,效果滿意。〔新中醫1976;(2):43〕 3. 治療腮腺炎 海金沙根60g,水煎分2次服,日1劑。治療腮腺炎80例,全部治癒。退熱最快半天,最慢2天,平均1天;消腫最快1天半,最慢4天,平均2.5天。〔赤腳醫生雜誌 1978;(1):16〕 方劑選用: 1. 治療小便不通,臍下滿悶:海金沙一兩,臘麵茶半兩。二味搗研令細。每服三錢,生薑、甘草湯調下。(《本草圖經》) 2. 治療熱淋急痛:海金沙為末,生甘草湯沖服。(《泉州本草》) 3. 治療膏淋:海金沙、滑石各一兩,(為末),甘草二錢半(為末)。上研勻。每服二錢,食前,煎麥門冬湯調服,燈心湯亦可。(《世醫得效方》海金沙散) 4. 治療小便出血:海金沙為末,以新汲水調下。一方用砂糖水調下。(《普濟方》) 配伍效用: 海金沙配伍浮海石 海金沙味甘性寒,清熱利尿、通淋止痛,功擅清化膀胱和小腸濕熱而通利水道;浮海石味咸性寒,清肺化痰、軟堅散結、化石通淋,長於清肅水之上源而通利水道。二者配伍,清上安下,化堅散淤、利尿通淋止痛之功效更著,用於治療熱淋、血淋、砂淋、石淋、膏淋及小便淋漓不暢、尿道灼熱疼痛證屬濕熱者。 海金沙配伍甘草 海金沙甘寒,清熱利尿、通淋止痛;甘草生用,味甘性平,瀉火解毒、緩急止痛。二者相伍,共奏清熱瀉火、通淋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濕熱蘊阻下焦所致之各種淋證。 【注意事項】 宜忌:「小便不利及諸淋由於腎水真陰不足者勿服。」(《本草經疏》) 「腎臟真陽不足者忌用。」(《本經逢原》) 毒副作用:小鼠口服對香豆酸的半數致死量為1.1±0.26g/kg。 臨床曾有患者一次誤服海金沙150g後,出現舌麻、噁心、頭暈、畏寒、尿頻等嚴重不適癥狀的報告。 【醫家論葯】 「海金沙,甘寒淡滲之葯,故主通利小腸,得牙硝、梔子,皆咸寒苦寒之極,又得蓬砂之辛,所以能治傷寒熱狂大熱,當利小便,此釜底抽薪之義也。 淡能利竅,故治熱淋、血淋、膏淋等病。」(《本草經疏》) 地膚子 為藜科植物地膚 Kochia scoparia (L.)Schrad. 的果實。味甘、苦,性寒。入腎、膀胱經。功能:利小便、清濕熱、止癢。主治:小便不利、淋病、帶下、疝氣、風疹、瘡毒、疥癬、陰部濕癢。內服:煎湯,6~15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種子含三萜皂甙、油 15%、維生素A類物質。綠色部分含生物鹼。 藥理作用: 1. 抗皮膚真菌作用 地膚子水浸劑(1:3),在試管內對許蘭黃癬菌、奧杜盎小芽胞癬菌、鐵鏽色小芽胞癬菌、羊毛狀小芽胞癬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 利尿作用 地膚子煎劑2g/kg給家兔灌胃, 6小時內尿中氯化物增加127.1%~131.6%,但總尿量無變化。有報告指出,地膚子對大白鼠尿量及尿鈉排出均有影響。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急性乳腺炎 地膚子50g,水煎後加紅糖適量,趁熱服下,取微汗。治療33例,一般服藥2劑癥狀減輕,4劑痊癒,個別病例服藥6 劑而愈。〔山東中醫雜誌 1985;(4):40〕 2. 治療扁平疣 地膚子150g,加水1000ml,煎至300ml 後去渣,加入白礬50g,溶化後備用。用時以棉球蘸藥液在患處稍用力塗擦,使局部紅潤,每日3~6次,用藥期間禁用化妝品。治療27例,效果滿意。〔新中醫 1984;(1 ):13〕 3. 治療毛囊炎 地膚子15g、蛇床子15g,水煎2 000ml,囑患者先將頭髮剪短,待藥液溫後浸洗毛囊炎部位,除去膿痂,每天1次,可連續用藥5天,療效滿意。〔中級醫刊 1966;(3):175〕 4. 治療足癬 地膚子、蛇床子、苦參、白鮮皮、黃柏各20g,滲出物多者加白礬25g。每日1劑,水煎後泡患足半小時左右,2周為1療程。治療50例,痊癒44例,有效3例。一般10劑左右治癒。〔四川中醫 1987;(5):47〕 5. 治療蕁麻疹a. 地膚子50~100g,水煎2 次,混合煎出液,濃縮至400~500ml,成人每日1劑,小兒酌減,分2次口服,同時將藥渣用紗布包好,趁熱塗擦皮損處,3天為1療程。治療44例,顯效31例,好轉9例,無效4例。多數經1~7個療程治癒。〔吉林醫學 1980;(4):42〕 b. 地膚子30g,加水500ml,煎至250ml,過濾,沖紅糖30g,乘熱服下,然後蓋被使微汗出,每日早晚各服1次。治療100餘例,少者1劑即愈,多者10劑可愈。平均1~3劑。〔赤腳醫生雜誌 1976;(11):18〕 6. 治療多形性紅斑 地膚子30g,槐花12g,白菊花9g,款冬花9g,夜交藤9g,水煎分2次服。治療46例,痊癒39例,顯效2例,有效3例,總有效率95.6%。〔江蘇中醫雜誌 1975;(5):15〕 7. 治療肛門濕疹 地膚子、五方草、生大黃各30g,白鮮皮15g,硫磺10g,明礬5g,滲出液多者明礬、白鮮皮量加倍,有滴蟲者加苦參30g。水煎後熏洗肛門,每日2次,10次為一療程。治療66例,痊癒48例,有效15例,有效率為95.4%。〔陝西中醫 1986;7(10):461〕 方劑選用: 1. 治療脅痛,積年久痛,有時發動:六、七月取地膚子,陰乾,末。服方寸匕,日五、六服。(《補缺肘後方》) 2. 治療久血痢,日夜不止:地膚子一兩,地榆三分(銼),黃芩三分。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侯,以粥飲調下二錢。(《太平聖惠方》) 3. 治療陽虛氣弱,小便不利:野台參四錢,威靈仙錢半,寸麥冬六錢(帶心),地膚子一錢。煎服。(《醫學衷中參西錄》宣陽湯) 4. 治療陰虛血虧,小便不利:懷熟地一兩,生龜板五錢(搗碎),生杭芍五錢,地膚子一錢。煎服。(《醫學衷中參西錄》濟陰湯) 5. 治療疝氣:地膚子炒香,研末,每服一錢,酒下。(《簡便單方》) 6. 治療痔疾:地膚子不拘多少,新瓦上焙乾,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用陳粟米飲調下,日三。(《聖濟總錄》地膚子散) 7. 治療肢體疣目:地膚子、白礬等份。煎湯頻洗。(《壽域神方》) 8. 治療妊娠患淋,小便數,去少,忽熱痛酸索,手足疼煩:地膚子十二兩,初以水四升,煎取二升半,分溫三服。(《子母秘錄》) 9. 治療雀目:地膚子五兩,決明子一斤。上二味搗篩,米飲和丸。每食後,以飲服二十丸至三十丸。(《廣濟方》地膚子丸) 10. 治療肝虛目昏:地膚子一斤(陰乾,搗羅為末),生地黃五斤(凈湯搗,絞取汁)。上藥相拌,日中曝干,搗細羅為散。每服,空心以溫酒調下二錢,夜臨卧,以溫水調再服之。(《太平聖惠方》地膚子散) 配伍效用: 地膚子配伍萹蓄 二者皆有清熱利濕、殺蟲止癢之功效。但地膚子重在殺蟲止癢;萹蓄偏於利水清熱。兩葯伍用,療效更著,用於治療皮膚濕疹、婦女帶下陰癢、男子陰囊濕疹等症。 【注意事項】 宜忌:「惡螵蛸。」(《本草備要》) 【醫家論葯】 「地膚子,清利膀胱邪熱,補膀胱陰血,熱去則小便利,中焦之陰氣自受益,而耳目聰明矣。故有陰火而小便不禁,尿數或淋疝,客熱丹毒並治,為末酒服治白帶,同白蘞為丸治白濁。」(《本草求原》) 「地膚子,治淋利水,清熱,功頗類於黃柏。但黃柏其味苦烈,此則味苦而甘,黃柏大瀉膀胱濕熱,此則其力稍遜。凡小便因熱而見頻數,及或不禁,用此苦以入陰,寒以勝熱,而使濕熱盡從小便而出也。但虛火偏旺,而熱得恣,固當用以清利,若不佐以補味同入,則小水既利而血益虛,血虛則熱益生,熱生則淋益甚矣。故宜佐以牡蠣、山藥、五味收澀之劑,俾清者清,補者補,通者通,澀者澀,滋潤條達而無偏勝為害之弊矣。且能以治因熱疝,並煎湯以治瘡疥。至書所謂益精強陰,非真具有補益之能,不過因其熱除,而即具有堅強之意耳。」(《本草求真》) 「地膚之味,始微甘而後純苦,且其氣寒,應屬清熱之劑。每見用之者或假酒力,或不須酒。愚謂清熱則酒可不用,如用之起陰達陽,則宜以火酒浸一日夜,於飯上蒸透,晒乾以去其寒性,乃為得之。」(《本草述》) 「地膚子,氣寒,味苦,無毒。專利水道,去熱膀胱。浴身卻皮膚瘙癢熱疹,洗眼除熱暗雀盲澀疼。葉搗絞汁服之,又解諸惡瘡毒。泄瀉分滲,血痢無驅。四肢浮腫堪消,頭面濕腫可除。其曰益精強陰,明目聰耳,誤矣。蓋此劑寒苦,但主走泄而不能守。既曰走而不守,則精其虧矣,又何益乎?陰其損矣,又何強乎?陰損精虧,則陰精不得以上榮,而陽火反得以上亢矣。耳目聾昏則有之,耳目聰明誠無也。」(《葯鑒》) 萆薢 為薯蕷科纏繞藤本植物粉背薯蕷Dioscorea hypoglauca Palib.、叉蕊薯蕷Dioscorea collettii Hook. f.、山萆薢Dioscorea tokoro Mak或纖細薯蕷Dioscorea gracillima Miq. 等的塊莖。味苦,性平。入肝、胃、膀胱經。功能:祛風、利濕。主治:風濕頑痹、腰膝疼痛、小便不利、淋濁、遺精、濕熱瘡毒。內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山萆薢根莖主要含薯蕷皂甙(Dioscin)、尚含纖細薯蕷甙(Gracillin)、薯蕷皂素毒甙 A、B(Dioscoreasapotoxin A、B)、山萆薢皂甙(Tokoronin)、約諾皂甙(Yononin)、托克皂甙元-1-葡萄糖甙等皂甙。薯蕷皂素毒甙是山萆薢中的殺蟲成分。 從根莖中分離得到的甙元有:薯蕷皂甙元(Diosgenin)、托克皂甙元(Tokorogenin)、雅姆皂甙元(Yamoogenin)、約諾皂甙元(Yonogenin)、考蓋皂甙元(Kogagenin)、衣蓋皂甙元(Igagenin)等。 纖細薯蕷根莖含纖細薯蕷甙和薯蕷皂甙。叉蕊薯蕷根莖含薯蕷皂甙元和少量雅姆皂甙元。 藥理作用:山萆薢根莖中之薯蕷皂甙或薯蕷皂素毒甙有殺昆蟲作用。薯蕷皂甙、克拉塞林甙尚有抗真菌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腎炎 川萆薢500g,川黃柏500,肥知母500g,建澤瀉500g,白茯苓500g,益智仁500g,粉丹皮500g。黃柏、益智鹽水炒後,與其他各葯共研細末,水泛為丸。每日24~36g,分2~3次飯前開水吞服。治療14例,效果良好,無禁忌證。〔中醫雜誌 1959;(6):21〕 2. 治療淋病性尿道炎 土茯苓、滑石各30g,萆薢20g,蒼朮、黃柏、車前子、瞿麥各15g,木通、萹蓄、梔子、大黃各10g,甘草3g。隨證加減。水煎服,每日1劑,3天為1療程。治療32例,痊癒 18例,顯效1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6%。〔浙江中醫雜誌 1992;27(2):59〕 3. 治療急性泌尿系感染 萆薢、苡仁、黃柏各 12g,丹皮、赤茯苓、澤瀉各10g,滑石(包煎)30g,通草5g。隨證加減,水煎服。治療26例,治癒20例,好轉5例,尿常規檢查好轉但不明顯者1例。平均療程6.4 天。〔浙江中醫雜誌 1991;26(2):57〕 4. 治療乳糜尿 萆薢、薏苡仁、山藥、扁豆、芡實、菖蒲各等份,研末,每次15g 沖服。以血尿為主者加地榆粉5g。治療43例,治癒40例,無效 3例。治癒時間最短7天,最長30天。隨訪25例,3年內複發10例,再用原方仍能治癒。〔浙江中醫雜誌 1991;26(12):556〕 5. 治療淋病合併睾丸炎 萆薢、蒲公英各 20g,川楝子10g,黃芪30g,甘草、桂枝各6g,白朮、澤瀉、白芷各 12g,茯苓、連翹各 15g。水煎服,每日1劑,5劑為1療程。治療93例,治癒67 例,好轉20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3.55%。〔湖南中醫雜誌 1991;7(2):44〕 6. 治療足癬 川萆薢、蒲公英、地丁、薏仁、滑石、茵陳、生地各15g ,野菊花30g,甘草6g。每日1劑,煎湯內服,復渣再煎外洗。治療足癬並感染30餘例,多以3~4劑顯效,6~10劑臨床治癒。〔新中醫 1991;23(7 ):33〕 方劑選用: 1. 治療小便頻數:川萆薢(洗)為細末,酒和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鹽湯、鹽酒任下。(《濟生方》萆薢丸) 2. 治療小腸虛冷,小便頻數:牛膝(酒浸,切,焙)、續斷、芎藭各半兩,萆薢二兩。上四味,搗籮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鹽湯下四十丸;或作湯,入鹽煎服亦得。(《聖濟總錄》牛膝丸) 3. 治療腳氣腫痛,不能動履,不論寒熱虛實,久病暴發皆可:萆薢五錢,黃柏、蒼朮、牛膝、木瓜、豬苓、澤瀉、檳榔各二錢。水二大碗,煎一碗。 每日食前服一劑。(《本草切要》) 配伍效用: 萆薢配伍懷牛膝 萆薢祛風濕、止痹痛;懷牛膝補肝腎、強筋骨。二者合用,扶正祛邪並施,用於治療著痹之肢體重痛、腰膝酸軟等症。 萆薢配伍石菖蒲 萆薢利濕而祛濁;石菖蒲芳香通竅而除濕濁。二者伍用,其利濕化濁之功更著,用於治療濕濁不化之尿濁、尿頻等症。 萆薢配伍威靈仙 萆薢祛風除濕;威靈仙祛風濕、通經絡、止痹痛。二者合用,則祛風除濕之功效更強,用於治療行痹、著痹之關節腫痛、屈伸不利者。 萆薢配伍益智仁 萆薢利濕祛濁、除痹止痛,功擅除濕,以分利為主;益智仁溫脾止瀉攝唾、補腎固精縮尿,長於溫補,以固澀為主。二者合用,共奏溫補脾腎、通利小便、分清別濁之功效,用於治療腎陽式微、下焦虛寒之小便白濁、頻數無度、淋漓不爽以及婦女帶下等症。 【注意事項】 宜忌:腎虛陰虧者忌服。 【醫家論葯】 「萆薢,足陽明、厥陰經葯也。厥陰主筋屬風,陽明主肉屬濕,萆薢之功,長於去風濕,所以能治緩弱頑痹、遺濁、惡瘡諸病之屬風濕者。」(《本草綱目》) 「萆薢,胃與肝葯也。搜風去濕,補腎強筋,主白濁莖中痛,陰痿失溺,惡瘡。入肝搜風,故能理風與筋之病。入胃祛濕,故能理濁與瘡之病。」(《本草通玄》) 「萆薢,性能流通脈絡而利筋骨,入藥用根,則沉墜下降,故主治下焦。雖微苦能泄,而質輕氣清,色味皆淡,則清熱理濕,多入氣分,少入血分。」(《本草正義》) 「萆薢,性味淡薄,長於滲濕,帶苦亦能降下,主治風寒濕痹,男子白濁,莖中作痛,女人白帶,病由胃中濁氣下流所致,以此入胃驅濕,其症自愈。 又治瘡癢惡厲,濕郁肌腠,營衛不得宣行,致筋脈拘攣,手足不便,以此滲脾濕,能令血脈調和也。」(《藥品化義》) 「風寒濕之在腰背骨節而痛強者,陰不化也,以萆薢達之而陰化。風寒濕之為陰痿、為失溺、為老人五緩者,陽不伸也,以萆薢導之而陽伸。後世以萆薢為分清濁之劑,亦由陰化陽伸而後清升濁降。即止小便數、除莖中痛,均不出是義耳。化陰非能益陰,伸陽非能助陽。蓋萆薢者,所以驅風寒濕也。」(《本草思辨錄》) 石葦 為水龍骨科草本植物石葦Pyrrosia lingua (Thunb.) Farw.、廬山石葦Pyrrosia sheareri (Bak.) Ching、氈毛石葦Pyrrosia drakeana (Franch.)Ching、有柄石葦Pyrrosia petiolosa (Christ) Ching、北京石葦Pyrrosia davidii (Gies.) Ching或西南石葦Pyrrosia gralla (Gies.) Ching的葉。亦名石葦(《滇南本草》)。味苦、甘,性涼。入肺、膀胱經。功能:利水通淋、清肺泄熱、止咳。主治:淋痛、尿血、尿路結石、腎炎、崩漏、痢疾、肺熱咳嗽、慢性氣管炎、金瘡、癰疽。內服:煎湯,5~10g;或入散劑。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石葦、有柄石葦、廬山石葦的全草均含黃酮類。石葦全草尚含皂甙、蒽醌類、鞣質等;石葦葉分離得結晶成分β-谷甾醇、山奈酚、槲皮素、異槲皮甙、三葉豆甙、綠原酸和蔗糖。有柄石葦全草尚含酚性物質、樹脂、皂甙。廬山石葦全草尚含果糖、葡萄糖、蔗糖、有機酸和酚性化合物。此外,尚分離出結晶成分延胡索酸、咖啡酸和異芒果甙等。 藥理作用: 1. 鎮咳、祛痰、平喘作用 廬山石葦的多種提取物口服,對二氧化硫引咳法引咳的小鼠均有明顯的鎮咳作用,但不及可待因;口服或腹腔注射均有明顯的祛痰作用(酚紅法);但各種提取物均無明顯平喘作用。動物實驗表明,廬山石葦對大鼠慢性氣管炎有治療作用。 有柄石葦濃縮提取物給小鼠口服,亦有明顯的鎮咳作用(氨水噴霧引咳法)。 2. 其他作用 體外實驗表明,石葦對痢疾桿菌、尤其是福氏桿菌以及腸傷寒桿菌、副傷寒甲、乙菌具有較好的抑菌活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大腸桿菌等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石葦煎劑尚有一定的利尿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支氣管哮喘 石葦全草,4~9歲15g,10~15歲30g ,16歲以上45g,每30g 加水1000ml,煎成300ml,加冰糖30g,分3次服,4小時服藥1次,3天為1療程。治療11例,痊癒7例,喘息癥狀減輕者2例,無改變者2例。停葯後複發者,再用同法治療仍有效。〔上海中醫藥雜誌 1965;(2):18〕 2. 治療水腫 石葦、土茯苓各40g,蒲公英 30g,地丁、通草各20g ,生蒲黃、五靈脂(炒)各15g,甘草10g。加水800ml,煎至300ml,早晚各服150ml。忌鹽。治療50例,痊癒44例,好轉6例,全部有效。〔吉林中醫藥 1992 ;(2):15〕 3. 治療尿路結石a. 石葦、滑石各 15g,冬葵子、車前子各12g,潼木通、粉萆薢、牛膝梢各9g,甘草梢、澤瀉各5g,金錢草30g。水煎服。服藥4劑即有結石排出,繼服7劑癥狀改善,再用原方加減,服4劑後癥狀消失,基本治癒。〔浙江中醫雜誌 1965;8(1):21〕 b. 石葦、金錢草、海金沙各30g,芒硝(沖服)3g,大黃6g,雞內金10g,琥珀15g。隨證加減,水煎服,每日1劑,1個月為1療程。發生急性腎絞痛時,可臨時加用解熱止痛西藥。治療50例,痊癒26例,好轉15例,無效9例。〔四川中醫 1991;9(1):33〕 4. 治療術後汗出 石葦20~30g,黃芪30~40g。濃煎取汁100~150ml,日1劑,分2次服。治療35例,服藥1劑汗止者3例,服2劑汗止者8 例,服3劑汗止者14例,服6劑汗止者6例,外傷 4例,服藥6劑汗出亦明顯減少,35例全部有效。〔湖南中醫雜誌 1991;7(3):39〕 5. 治療過敏性皮炎 鮮石葦葉250g,洗凈,加水1500ml,煎至1000ml,熱洗患處,每次15分鐘,每日3次,用於接觸花木雜草所引起的過敏性皮炎,一般2~4天可愈。〔江蘇中醫雜誌 1966;(1):封底〕 方劑選用: 1. 治療咳嗽:石葦(去毛)、檳榔(銼)等份。上二味,羅為細散,生薑湯調下二錢匕。(《聖濟總錄》石葦散) 2. 治療血淋:石葦、當歸、蒲黃、芍藥各等份。上四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備急千金要方》石葦散) 3. 治療崩中漏下:石葦為末,每服三錢,溫酒服。(《本草綱目》) 配伍效用: 石葦配伍生蒲黃 石葦清熱通淋而涼血止血;生蒲黃活血散淤,且能止血利尿。二者伍用,有利尿通淋、散淤止血之功效,用於治療血淋、小便澀痛等。 石葦配伍小薊、白茅根 石葦清熱通淋,兼能止血;小薊、白茅根涼血止血,兼能利尿。三葯伍用,有利尿止血的功效,用於治療熱結膀胱、灼傷血絡之血淋或尿血。 【注意事項】 宜忌:陰虛及無濕熱者忌服。 【醫家論葯】 「石葦,其性寒利,故《本經》治勞熱邪氣,指勞力傷津,癃閉不通之熱邪而言,非虛勞之謂。治妊娠轉胞,同車前煎服。」(《本經逢原》) 「主勞熱邪氣,五癃閉不通,利小便水道。」(《本經》) 「清肺金以滋化源,通膀胱而利水道。」(《本草從新》) 木通 為馬兜鈴科植物木通馬兜鈴Aristolochia manshuriensis Kom. 或者木通科植物白木通Akebia trifoliata (Thunb.) Koidz. var. australis(Diels)Rehd.、三葉木通Akebia trifoliata(Thunb.)Koidz.及木通Akebia quinata(Thunb.) Decne. 的木質莖。味苦,性涼。入心、小腸、膀胱經。 功能:利水通淋、泄熱、通乳。主治:小便赤澀、淋濁、水腫、胸中煩熱、喉痹咽痛、濕熱痹證、婦女經閉、乳汁不通。內服:煎湯,3~6g;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關木通含馬兜鈴酸(Aristolochic acid)、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常春藤皂甙元(Hederagenin)等。 木通含木通甙(Akebin),木通甙水解得常春藤皂甙元、齊墩果酸、葡萄糖及鼠李糖;尚含鉀鹽0.254%。 藥理作用: 1. 利尿作用 實驗證明,木通有明顯的利尿作用。木通酊劑給家兔口服、木通煎劑給家兔口服或靜脈注射均有明顯的利尿作用。但其灰分則無利尿作用。 說明使其產生利尿作用的不是鉀鹽,而是其他的有效成分。 關木通煎劑給麻醉犬和兔靜脈注射時均見短時間尿量減少,未見利尿作用。而正常人口服,則尿量有所增加,但氯化物排出則較對照組為少。 2.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關木通煎劑對離體蟾蜍、豚鼠的心臟有類似洋地黃樣的作用,研究證明該作用是由其中所含的鈣及鞣酸所引起。關木通煎劑(0.5~2g/kg)給麻醉兔和犬靜脈注射,可使其血壓立即上升,然後下降,並呈現持續時間較長的繼發性血壓降低現象。某些兔則只有血壓降低。馬兜鈴酸劑量為1mg/kg、2mg/kg、5mg/kg和10mg/kg時,給麻醉貓靜脈注射,可使之血壓升高,但心率無改變;若劑量增至20mg/kg時,則致心跳幅度和心率增加。馬兜鈴酸尚能使血管收縮;亦能加強腎上腺素的加壓反應。 3. 對平滑肌的作用 關木通煎劑對離體小鼠小腸有興奮作用,對離體小鼠未孕和已孕子宮有抑制作用。馬兜鈴酸對家兔在體和離體腸管及貓的在體子宮均有收縮作用。 4. 其他作用 馬兜鈴酸能提高吞噬細胞的活力,並能對抗潑尼松抑制吞噬細胞的作用。木通水浸劑和煎劑對多種致病性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痹症 木通50~75g,水煎50~100ml,每次25~30ml,日服2~3次。治療周期性麻痹4 例,均在用藥4 劑後收到顯著療效。〔遼寧中醫雜誌1977;(1):18〕 2. 治療急性泌尿系感染a. 木通12g、生地黃30g、琥珀10g、甘草6g 、竹葉15g。先將後4味藥水煎至1碗,過濾去渣,洗凈葯鍋後,將藥液倒入葯鍋內,加琥珀烊化,內服,每日1劑,12天為1療程。停服任何西藥。多喝水,忌茶、辛辣之物。治療100例,痊癒82例,好轉13例,無效5例。〔廣西中醫藥 1991;14(3):104〕 b. 木通、生地、丹參各12g,蒲公英、貫眾、車前草、益母草各15g,白茅根30g,黃柏9g,蒲黃6g,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劑,1日2次。隨證加減。 治療146例,痊癒135例,有效9例,無效2例。〔雲南中醫雜誌 1991;12(5):17〕 3. 治療帶狀皰疹 木通、生地各15g,竹葉10g,甘草6g,細辛3g,銀花、連翹各60g。皰疹大而漿液多者重用木通,位於脅肋加柴胡6g,位於下肢加牛膝6g。水煎分2次服,日1劑。治療12例,皆愈。〔中醫雜誌 1987;(6):34〕 4. 治療淋病 木通、黃芩、車前子各20g,龍膽草、當歸、柴胡、澤瀉、梔子各15g,生地25g,甘草5g。治療58例,全部治癒。〔吉林中醫藥 1991;(2):12〕 5. 治療小兒滴蟲性腸炎 木通15g,苦參25g,加水200ml,文火煎煮,濃縮至15~20ml,為1次用量,每晚保留灌腸1次。治療21例,皆愈。〔山東中醫雜誌 1989;(3):53〕 6. 治療過敏性鼻炎 木通、柴胡、當歸、澤瀉、黃芩、地龍各12g,龍膽草、梔子各9g,生地黃20g,車前子15g(包煎),茯苓30g,白蔻仁10g,甘草3g。頭痛眩暈、口苦目赤加菊花12g,夏枯草30g;小便黃赤、苔黃膩加黃柏12g,滑石18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治療13例,痊癒9例,好轉2例,無效2例。〔廣西中醫藥 1991;14(6):253〕 方劑選用: 1. 治療涌水、腸鳴腹大:木通(銼)三兩,桑根白皮(銼,炒)、石葦(去毛)、赤茯苓(去黑皮)、防己、澤瀉各一兩半,大腹(炮)四枚。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溫服,如人行五里再服。(《聖濟總錄》通草散) 2. 治療產後乳汁不下:木通、鍾乳各一兩,漏蘆(去蘆頭)二兩,栝樓根、甘草各一兩。上五味,搗銼如麻豆大,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半,黍米一撮同煎,候米熟去滓,溫服,不拘時。(《聖濟總錄》木通湯) 3. 治療小兒心熱(小腸有火,便赤淋痛,面赤狂躁,口糜舌瘡,咬牙口渴):生地黃、甘草(生)、木通各等份。上同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竹葉同煎至五分,食後溫服。(《小兒葯證直訣》導赤散) 配伍效用: 木通配伍車前子 木通苦寒入心,善導心與小腸之火下行,以瀉熱利濕;車前子偏於清瀉膀胱之濕熱,利水通淋。二者相須為用,可增強清熱利水通淋之效,用於治療濕熱蘊結下焦之小便短少、淋漓澀痛等症。 木通配伍防己 木通通血脈、利濕熱;防己祛風濕、止痹痛。二者相須為用,有清熱利濕、通脈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著痹、痛痹之關節腫痛、屈伸不利者。 木通配伍黃芪、當歸 木通通血脈、下乳汁;黃芪益氣補虛;當歸補血活血。三葯配伍,有補氣養血、通脈下乳之功效,用於治療產後氣虛血少、乳汁生化無源而引起的乳汁稀少症。 【注意事項】 宜忌:內無濕熱、津虧、氣弱、精滑、溲頻及孕婦忌服。 毒副作用:馬兜鈴酸小鼠靜脈注射的致死量為60mg/kg。家兔靜脈注射0.5mg/kg/d、5mg/kg/d或腹腔注射0.5mg/kg/d、1mg/kg/d、1.5mg/kg/d,共 15天,動物表現為全身抑制,食慾缺乏及虛弱無力;1.5mg/kg 組在用藥後第3~9天發生死亡,表現為衰弱及體重顯著減輕。馬兜鈴酸最大耐受量時對小鼠、大鼠、家兔的末梢血象無明顯影響。中毒劑量時,動物內髒髮生毛細血管病變,有出血灶形成並發生水腫,腎臟發生普遍性破壞,屬腎小管壞死型。實驗證明,馬兜鈴酸給大鼠靜脈注射,能引起腎功能衰竭,使腎小球濾過率減低而引起血中尿素和肌酸酐增加。在使家兔腎小球濾過率降低時,亦能使腎近曲小管上皮壞死,此時,利尿葯不能對抗這種作用。 臨床應用本品,口服毒性很小,注射給葯則有一定毒性。曾有服用木通馬兜鈴過量,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經搶救後病情好轉2例的報道,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浮腫、尿量減少,非蛋白氮升高,二氧化碳結合力下降(代謝性酸中毒),酚紅排泄試驗為零。亦有煎服木通二兩二錢後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經搶救無效而死亡1例的報告。 中毒救治: 1. 洗胃、灌腸、服用活性炭末。 2. 出現腎功能損害、尿毒症明顯時,應限制液體輸入量,補充足夠熱量,限制蛋白質攝入。有高血鉀時,應用胰島素加葡萄糖液或用5%碳酸氫鈉靜脈點滴。 3. 對症處理:出現脫水、血容量不足及休克時,應補充血容量,酌情補液,並用甘露醇等利尿劑。注意糾正酸中毒、防止感染。如果腎衰癥狀嚴重,用藥後仍不能糾正時,可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療法。 【醫家論葯】 「木通利便,專瀉小腸,宜療五淋等症。其驚悸等症,雖屬心經,而心與小腸相為表裡,故並治之。脾疸喜睡,此脾之病,皆濕所釀也,利小腸而濕不去乎?瘟疫之來,感天地不正之氣,今受盛之官行而邪不能容,亦宜療矣。」(《雷公炮製藥性解》) 「木通,導脾胃積熱下行,主治火瀉、熱瀉,蓋為利小腸火郁,行膀胱水閉,使水火分,則脾氣自實也。且心移熱於小腸而臟病由腑結,腑通則臟安。 凡為驚病,由心氣鬱及嗜卧心煩者,以此直徹下行。古人立方,心火為邪,用木通導赤,肺火為邪,用桑皮瀉白,良有深意也。」(《藥品化義》) 「木通,上能通心清肺,治頭痛,利九竅,下能泄濕熱,利小便,通大腸,治遍身拘痛。」(《本草綱目》) 「木通,逐水氣、利小便,亦佐使之葯,不可不用,而又不可多用,多用則泄人元氣。或疑木通利水去滯氣,亦有益之品,而謂泄人元氣何也?夫木通利水,功何異於豬苓,但嫌其苦寒損胃,非若淡瀉之無害也。胃氣既傷,元氣必耗,故用之為佐使則有功無過,倘多用之為君,則過於祛逐,元氣必隨水而走,安得不耗哉?」(《本草新編》) 「木通,利九竅,除鬱熱,導小腸,治淋濁,定驚癇狂越,為心與小腸要劑。所以治驚之劑,多用木通,驚由心氣鬱故也,心郁既通,則小便自利,而驚癇狂越之病亦安矣。」(《本草匯言》) 附註: 1.目前使用的木通藥材,主要有關木通、川木通、淮通和白木通四類。使用最廣的關木通是馬兜鈴科木通馬兜鈴Aristolochia manshuriensis Kom. 的木質莖 ,產於東北、陝西、山西、甘肅等地。其次是川木通,為毛茛科小木通Clematis arman- di Franch.、繡球藤 C. montana Buch. -Ham. 等的木質莖,產於四川、貴州、湖南等地;淮通為馬兜鈴科大葉馬兜鈴Aristolochia kaempferi Willd.、淮通馬兜鈴 A. moupinensis Franch.的木質莖,產於四川、雲南、貴州、湖北等地;白木通則僅在少數地區自產自銷。 2.歷代本草所記載的木通為木通科木通屬的五葉木通Akebia quinata (Thunb.) Decne.,雖藥理實驗有利尿作用,但目前已很少應用。有報告指出: 木通,在我國古代醫籍中名為「通草」,如《藥性論》、《新修本草》、《唐本草》等書收載的通草為木通科植物木通,南唐陳士良所撰《食性本草》首改「通草」為「木通」,宋代、明代「通草」和「木通」有同物異名現象,直至清代才作正品木通使用。現在木通科木通已很少作正品木通應用。 3.目前臨床上使用的「通草」(《本草拾遺》》),主要為五加科植物通脫木Tetrapanax papyriferus (Hook.) K.Koch 的莖髓。亦名寇脫(《山海經》)、蔥草(《本草匯言》)、白通草(《藥性切用》)等。根據其加工方法不同,其又有不同的名稱,將莖髓加工成方形薄片,稱為「方通草」;加工時修切下來的邊條,稱為「絲通草」,或用水微潤,再加以硃砂細粉拌勻後取出涼干,稱為「朱通草」。通草味甘、淡,性微寒。入肺、胃經。功能:清熱利濕、通氣下乳。主治:小便不利、淋瀝澀痛、產後乳汁不下或不暢。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綿裹塞鼻。 通草主要含灰分、粗纖維、脂肪(Fat)、蛋白質(Protein)、戊聚糖(Pentosan)以及糖醛酸(Glycuronic acid)和多糖。實驗研究表明,通草有顯著的利尿作用,並明顯增加尿中鉀離子的排除量。 「通草……以淡用事,故能通行經絡,清熱利水,性與木通相似,但無其苦,則泄降之力緩而無峻厲之弊,雖能通利,不甚傷陰,濕熱之不甚者宜之。 若熱甚閉結之症,必不能及木通之捷效。」(《本草正義》) 4.有報告指出,木通與附子伍用,可降低附子的毒性。通過用不同比例的炮附子木通醇沉煎劑給與小鼠半數致死量的試驗發現,在一定範圍內,隨著木通用量的增加,其半數致死量數值亦增大,毒性降低。附子配伍木通單煎後混合或混煎後其生物鹼含量較附子單煎均明顯下降 滑石 為硅酸鹽類礦物滑石 Talc 的塊狀體。味甘、淡。性寒。入胃、膀胱經。功能:清熱、滲濕、利竅。主治:暑熱煩渴、小便不利、水瀉、熱痢、淋病、黃疸、水腫、衄血、腳氣、皮膚濕爛。內服:煎湯(布包),9~12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摻或調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主要含硅酸鎂(3MgO·4SiO2·H2O)。通常一部分 MgO 為 FeO 所替換。此外,尚含氧化鋁(Al2O3),雜有黏土、石灰、鐵等。 藥理作用: 1. 對皮膚、黏膜的保護作用 滑石粉外用,撒佈於發炎或破損組織的表面時,可形成保護性膜。既可減少局部摩擦,防止外來刺激,亦能吸收大量化學刺激物或毒物。並有吸收分泌液,促進乾燥、結痂作用。內服時可以保護胃腸黏膜而發揮鎮吐、止瀉作用,尚可阻止毒物在胃腸道的吸收。 2. 抗菌作用 將 10%的的滑石粉加入培養基內(平板法),可見到滑石粉對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有抑制作用。用紙片法,則僅對腦膜炎雙球菌有輕度的抑菌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菌痢 黃芪50g,水煎取汁沖服等量滑石及白砂糖,1日1劑,睡前1次服。治療21例,其中治癒16例,好轉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0.48%。體壯者可不用黃芪。〔新中醫 1983;(10):48〕 2. 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 飛滑石、醋制元胡、白石、甘草各等份研細末口服,1次3~4g,1日3次,40天為1療程。治療122例,顯效80例,好轉31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91%。〔雲南中醫雜誌 1988;9(6):15〕 3. 治療泌尿系感染a. 滑石30g,甘草5g,研細混勻。分6份,每次1份,1日2次,白開水送服。治療尿道炎10例,一般3~4天,最多6天,均痊癒。〔遼寧醫藥 1976;(2): 69〕 b. 蒲黃7份,滑石3份,口服。肉眼血尿者10g/次,鏡下血尿者5g/次,4~6小時1次。治療急性腎小球腎炎、急慢性腎盂腎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泌尿繫結石及其他泌尿系出血症患者300 例,其中速效243例,顯效46例,有效11例,總有效率100%。〔中醫雜誌 1988;29(7):43〕 4. 治療前列腺肥大 生黃芪100g,滑石30g,各加水適量煎湯混勻,兌入琥珀粉3g,分2次空腹服下。治療52例,治癒38例,好轉1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8.1%。〔新中醫 1987;19(10):54〕 5. 治療腋臭a. 以等量輕粉和滑石粉外塗,次數遞減。治療100餘例,均收到良好效果。〔中成藥研究 1982;(7):45〕 b. 滑石70g,冰片5g,爐甘石15g,密佗僧10g,共研細末,浴後塗粉於腋窩處,每日1~3次。治療多例,均獲佳效。〔中醫雜誌 1982;(7):31〕 6. 治療膿皰瘡 滑石粉10g,紅粉5g,冰片2.5g,共研細末調膏外塗。治療100例,效果較好。〔黑龍江中醫藥 1984;(3):30〕 7. 治療小兒尿布皮炎a. 滑石、青黛,按5:1比例研細和勻,外撲小兒臀部,每換一次尿布撲粉一次。對有膿瘡滲液者可配合黃連等葯治療。共治療25例,用藥3~7日後,總有效率100%。〔新中醫 1987;19(12):12〕 b. 黃柏、炒蛤蜊殼各5份,青黛1份,滑石 15份,分研細末混勻,外撲患處。治療200例,治癒率 100%。〔中華護理雜誌 1981;(1):14〕 8. 治療牙周炎 滑石粉18g,甘草末3g,硃砂末0.9g,雄黃末、冰片末各1.5g,共研細粉。牙刷蘸藥粉或蜜調塗患處,早、晚各1次。共治療74例,單用上方治癒者32例,配合內服中藥而治癒者30 例,好轉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5.95%。〔新中醫 1982;(2):39〕 方劑選用: 1. 治療黃疸,日晡所發熱惡寒,少腹急,身體黃,額黑,大便溏黑,足下熱,此為女勞,腹滿者難治:滑石、石膏各等份。上二味,治下篩。以大麥粥汁飲方寸匕,日三,小便極利則瘥。(《備急千金要方》) 2. 治療暴得吐逆不下食:生滑石細末二錢匕。溫水服,仍急以熱面半盞,押定。(《本草衍義》) 3. 治療熱淋,小便赤澀熱痛:滑石四兩。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煎木通湯調下,不拘時侯。(《聖濟總錄》滑石散) 4. 治療小便不利,莖中疼痛,少腹急痛:滑石、蒲黃等份。上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備急千金要方》) 5. 治療小便不利:滑石二分,亂髮二分(燒),白魚二分。上三味,杵為散。飲服半錢匕,日三服。(《金匱要略》滑石白魚散) 6. 治療天泡濕熱等瘡:滑石、粉甘草(此當半用為是)。上等份為末,搽敷。或加綠豆末,以治濕熱肥瘡。(《景岳全書》金黃散) 7. 治療小兒體熱痱瘡:滑石末三兩,白礬灰一兩,棗葉四兩。上藥搗羅為末。先以溫漿水洗瘡,後取葯敷之。(《太平聖惠方》滑石散) 8. 治療腳趾縫爛:滑石一兩,石膏(煅)半兩,枯白礬少許。研摻之,亦治陰下濕汗。(《瀕湖集簡方》) 9. 治療產後淋:滑石五兩,通草、車前子、葵子各四兩。上四味,治下篩。酢漿水服方寸匕,稍加至二匕。(《備急千金要方》滑石散) 10. 治療婦人脬轉,小便數日不通:滑石二兩,寒水石二兩,葵子一合。上藥搗碎。以水三中盞,煎至一盞半,去滓,食前分溫二服。(《太平聖惠方》滑石散) 11. 治療傷寒衄血:滑石末不拘多少。飯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微嚼破,新水咽下。只用藥末一大錢,飯少許,同嚼下亦得。老幼皆可服。(《本事方》滑石丸) 配伍效用: 滑石配伍冬葵子 滑石清熱通淋;冬葵子降瀉通利。兩葯相須為用,可加強其泄熱通淋之功效,用於治療濕熱下注之小便不利、淋澀疼痛等。 滑石配伍甘草 滑石寒淡清熱而利小便;生甘草甘平清熱而補中。二者合用,甘草之甘緩,可制滑石之寒滑;滑石之寒滑,則制甘草之甘滯。相輔相成,共奏清熱、利水、生津之功效,既有清利之功又不傷陰,用於治療暑邪挾濕之身熱煩渴、小便不利、嘔吐泄瀉以及膀胱濕熱之小便短赤、淋漓不爽、滯澀疼痛,砂淋等症。 滑石配伍山藥 滑石甘寒,清暑散熱、祛濕利水;山藥甘平,健脾補肺、固腎益精。二者伍用,共奏補脾益氣、清熱利濕之功效,用於治療低熱自汗、渴不多飲、瀉下不止、小便不利等證因氣陰不足並傷於暑者。 滑石配伍通草 滑石清利濕熱、解暑;通草清熱利濕。二者合用,有清暑利濕之功效,用於治療濕熱蘊蒸所致之頭痛身重、胸悶、小便滯澀不爽等症。 滑石配伍梔子 滑石甘寒,清熱利濕,善瀉膀胱之熱結而通利小便;梔子苦寒,長於清三焦之火,並能涼血止血。二者合用,其清熱利通淋之功效更著,用於治療熱淋、血淋等證屬下焦濕熱所致者。 【注意事項】 宜忌:脾虛氣弱,精滑及熱病津傷者忌服。孕婦慎服。 毒副作用:毒性極低。但有報告指出,滑石粉在腹部、直腸、陰道等處可引起肉芽腫。 【醫家論葯】 「滑石,滑以利諸竅,通壅滯,下垢膩。甘以和胃氣,寒以散積熱,甘寒滑利,以合其用,是為祛暑散熱,利水除濕,消積滯,利下竅之要葯。《本經》用以主身熱、泄澼、女子乳難,盪胃中積聚寒熱者,解足陽明胃家之熱也。利小便癃閉者,通膀胱利陰竅也。《別錄》通九竅津液,去留結,止渴,令人利中者,濕熱解則胃氣和而津液自生,下竅通則諸壅自泄也。丹溪用以燥濕,分水道,實大腸,化食毒,行積滯,逐淤血,解燥渴,補脾胃,降心火,偏主石淋,皆此意耳。」(《本草經疏》) 「滑石利竅,不獨小便也,上能利毛腠之竅,下能利精溺之竅。蓋甘淡之味,先入於胃,滲走經絡,游溢津氣,上輸於肺,下通膀胱,肺主皮毛,為水之上源,膀胱司津液,氣化則能出,故滑石上能發表,下利水道,為盪熱燥濕之劑,發表是盪上中之熱,利水道是盪中下之熱,發表是燥上中之濕,利水道是燥中下之濕。熱散則三焦寧而表裡和,濕去則闌門通而陰陽利。劉河間之用益元散,通治表裡上下諸病,蓋是此意,但未發出爾。」(《本草綱目》) 「滑石體滑主利竅,味淡主滲熱,能蕩滌六腑而無克伐之弊。主治暑氣煩渴,胃中積滯,便濁澀痛,女人乳汁不通,小兒痘疹發渴,皆利竅滲熱之力也。如天令濕淫太過,小便癃閉,入益元散佐以硃砂,利小腸最捷。要以口作渴小便不利兩症並見,為熱在上焦肺胃氣分,以此利水下行,煩渴自止。」(《藥品化義》) 「因熱小便不利者,滑石最為要葯。若寒溫外感諸證,上焦燥熱,下焦滑瀉無度,最為危險之候,可用滑石與生山藥各兩許,煎湯服之,則上能清熱,下能止瀉,莫不隨手奏效。又:外感大熱已退而陰虧脈數不能自復者,可於大滋真陰葯中少加滑石,則外感餘熱不至為滋補之葯逗留,仍可從小便瀉出,則其病必易愈。若與甘草為末服之,善治受暑及熱痢;若以赭石為末服之,善治因熱吐血衄血;若其人蘊有濕熱,周身漫腫,心腹膨脹,小便不利者,可用滑石與土狗研為散服之,小便通利,腫脹自消;至內傷陰虛作熱,宜用六味地黃湯以滋陰者,亦可加滑石以代苓、澤,則退熱較速。」(《醫學衷中參西錄》) 車前草 為車前草科植物車前 Plantago asiatica L. 及平車前 Plantago depressa Willd. 的全株。味甘,性寒。入肝、脾、大腸、胃經。功能:利水、清熱、明目、祛痰。主治:小便不通、淋濁、帶下、尿血、黃疸、水腫、熱痢、泄瀉、鼻衄、目赤腫痛、喉痹乳蛾、咳嗽、皮膚潰瘍。內服:煎湯,9~15g;或搗汁。外用:搗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全草含桃葉珊瑚甙(Aucubin)、車前甙(Plantaginin)、高車前甙(Homoplantaginin)、熊果酸(Ursolic acid)、正卅一烷(n-Hentriacon-tane)、車前果膠(Plantaglucide)、β-谷甾醇(β-Sitosterol)以及β-谷甾醇與豆甾醇(Stigma- sterol)的棕櫚酸鹽等。 藥理作用: 1. 祛痰、鎮咳、平喘作用 車前草煎劑(1g/kg)給麻醉貓口服,能使其氣管分泌物增加,有明顯的祛痰作用,其作用強度不如桔梗。車前草的祛痰作用時間均維持在6~7小時以上,作用高峰大多在5~6小時之內。車前草灌服給葯後除呼吸道分泌增加外,未見有唾液分泌增多及噁心嘔吐現象。有報告認為,車前草祛痰的機制是:車前草中的車前甙有興奮分泌神經的作用;且除能促進氣管及支氣管黏液的分泌外,還能抑制呼吸中樞,使呼吸加深變慢。 車前草水煎劑20mg(生葯)/kg給健康貓灌胃,對電刺激引咳有較強的鎮咳作用,並與劑量成正相關,在60mg(生葯)/kg時可使咳嗽完全抑制;30mg(生葯)/kg給小鼠灌胃,對氨水引咳實驗顯示有明顯的鎮咳作用。 車前草水煎劑對組胺引起的離體豚鼠氣管興奮有對抗作用,可使氣管呈鬆弛狀態;對氯化乙醯膽鹼所致之離體豚鼠氣管興奮亦有對抗作用。 2.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在試管內,車前草水浸劑對同心性毛癬菌、許蘭黃癬菌、奧杜盎小芽胞癬菌、鐵鏽色小芽胞癬菌、羊毛狀小芽胞癬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亦有報告指出,對多種致病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宋內痢疾桿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及傷寒桿菌亦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車前草醇提取物(15mg/ml)對鉤端螺旋體有殺滅作用。 3. 其他作用 同屬植物大車前 P.major DC. 對胃腸道功能有調節作用。車前草葉中分離出來的車前果膠對大鼠實驗性胃潰瘍有很好療效;使大鼠胃排空時間延長。對狗的胃液分泌有興奮作用,能使離體兔腸收縮幅度減少,張力下降,對氯化鋇及組胺引起的腸痙攣有明顯的解痙作用。 此外,該製劑對甲醛及右旋糖酐引起的炎性水腫,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車前草注射液(水提酒沉法)給犬靜脈注射,有使尿量增多、輸尿管蠕動頻率增加及輸尿管上段腔內壓力升高的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流行性腮腺炎 車前草 30~60g(干品15~30g),水煎2次,首次加水 300ml,煎至150ml;第二次加水200ml,煎至100ml,兩次藥液混合,分2次,每次加白酒5ml同服。病情重者可酌加藥量。治療64例,多在2~4天內治癒,最長者不超過5天。〔赤腳醫生雜誌 1976;(2):23〕 2. 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 車前草煎劑,每日 60g,治療85例,總有效率98.8%,平均5~7天食慾恢復,14天左右黃疸消退,肝功能恢復率為96%。〔新醫藥通訊 1976;(2):28〕 3. 治療細菌性痢疾 用100%鮮車前草葉煎劑,每日服 60~120ml,多可至200ml,每日3次或4小時1次,連續服7~10日。治療急性菌痢43例,慢性菌痢45例。結果治癒63例,好轉11例,總有效率84%。平均退熱時間分別為1.3天和1.8 天。腹痛、大便膿血、黏液等癥狀消失大約在10天以內,且大部分大便培養陽性者可轉陰,乙狀鏡檢所見病變也可恢復。其止瀉、抗菌殺菌、消炎止血作用不亞於磺胺葯和黃連。〔中華內科雜誌 1960;8(4):351〕 4. 治療慢性支氣管炎a. 車前草浸膏片(每片0.5g),每次2片,日服3次(每日量相當於生葯30g)。治療175例,用藥1~2周後,臨床痊癒11例,顯效33例,好轉92例,總有效率77.7%。〔中華醫學雜誌 1957;(9):739〕 b. 車前草浸出液,每次2ml,皮下注射。治療20例,一般用藥10天後咳嗽、咯痰等癥狀減輕,30天後即可痊癒。〔中華醫學雜誌 1954;(2):114〕 5. 治療急性腎小球腎炎 a. 車前草(帶種籽)15g,玉米須(柱頭)15g,墨旱蓮15g,小青草15g,每日1劑,水煎服,5~7天為1療程。可根據尿化驗情況加減藥量。治療50例,痊癒46例,一般在3~5 天內小便即可轉清利,浮腫逐漸消退,輕者7 天痊癒,重者2周痊癒,均隨訪1~2年未見複發。〔新醫學1978;(6):288〕 b. 荔枝草、車前草各3000g,大薊、小薊各 1500g,加水煎成6000ml,加防腐劑分裝備用。每次10~20ml,日服3次,配合抗生素及其他對症治療。治療小兒急性腎炎70例,治癒69例,好轉1例。西藥對照組50例,治癒44例,好轉6例。〔江蘇中醫 1989;10(7):14〕 6. 治療遺尿症 車前草、當歸各60g,麻黃10g。濃煎至200ml。14歲以下服100ml,15歲以上服200ml,每晚睡前1小時服,7日為1療程。治療100例,結果痊癒72例,顯效13例,有效10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5%。治療最短4日,最長2療程,平均1.3療程。〔江蘇中醫 1990;(8):15〕 7. 治療乳糜尿 車前草30g,萹蓄30g,鮮山棗樹根150g,每日1劑,水煎至1500ml,分3次服,每次服藥時先服啤酒150ml(略加溫),略停片刻後,再服上藥。治療21例,用藥後臨床癥狀消失,尿檢查正常,追訪半年以上未見複發者17例,未見好轉或停葯後即複發者4例。〔江蘇中醫雜誌 1983;(5): 封底〕 8. 治療外傷性出血 先消毒傷口,再取車前草葉數張,漂洗乾淨搗爛,或兩手搓揉,將葯塗敷傷口,用手指輕壓2~3分鐘,出血即止,再用紗布包紮好。〔赤腳醫生雜誌 1975;(1):44〕 方劑選用: 1. 治療泄瀉:車前草四錢,鐵馬鞭二錢,共搗爛,沖涼水服。(《湖南藥物志》) 2. 治療熱痢:車前草葉搗絞取汁一盅,入蜜一合,同煎一、二沸,分溫二服。(《太平聖惠方》) 3. 治療小便不通:車前子草一斤,水三升,煎取一升半,分三服。(《肘後備急方》) 4. 治療尿血:車前草搗絞,取汁五合,空腹服之。(《外台秘要》) 5. 治療金瘡血出不止:搗車前汁敷之。(《備急千金要方》) 6. 治療衄血:車前葉生研,水解飲之。(《本草圖經》) 7. 治療目赤腫痛:車前草自然汁,調朴硝末,卧時塗眼胞上,次早洗去。(《聖濟總錄》) 配伍效用: 車前草配伍車前子 車前草味甘性寒,利水、清熱、滲濕,功擅利無形之濕熱,並能涼血止血;車前子味甘性寒,利水通淋、止瀉、清肝明目,長於行有形之水液。二者合用,共奏清熱滲濕、利水通淋之功效,用於治療小便短少、排尿困難、癃閉、小便色紅、甚或尿血以及石淋等症。 車前草配伍旱蓮草 車前草清熱利水滲濕、涼血止血;旱蓮草涼血止血、補腎益陰。二者合用,共奏滋陰清熱、利水通淋、涼血止血之功效,用於治療尿急、尿頻、尿痛、小便不利以及血淋、石淋、砂淋等症。 【注意事項】 宜忌:虛滑精氣不固之泄精禁用。 毒副作用:車前果膠水溶液,小鼠腹腔注射半數致死量為1.7g/kg。大鼠口服2~3g/kg/天,共28天;狗口服3~5g/只/天,共3周,均未見明顯異常。 【醫家論葯】 「凡利水之劑多損於目,唯此(車前草)能解肝與腸之熱,濕熱退而目清矣。」(《本草備要》) 「車前葉,甘滑,最利小水,且泄精氣,非子類也。其療衄血、下血,當是以行為止。」(《本草述》) 車前子 為車前草科植物車前 Plantago asiatica L. 或平車前 Plantago depressa Willd. 的種子。味甘,性寒。入腎、肝、膀胱、肺經。功能:利水通淋、滲濕止瀉、清肝明目、清肺化痰。主治:小便不通、淋濁、帶下、尿血、暑濕瀉痢、目赤障翳、咳嗽多痰、濕痹。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撒。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車前子種子含多量黏液、車前子酸(Planterolic acid)、車前子甙(Plantaginin)、車前烯醇酸(Plantenol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腺嘌呤(Adenine或6-Aminopurine)、膽鹼(Choline)、梓醇(Catalpol)、蛋白質及各種脂肪酸(棕櫚酸、硬脂酸、花生酸、油酸、亞油酸、亞麻酸等),黏液中含酸性黏多糖車前聚糖(Plantasan)。尚含維生素A、B1。 藥理作用: 1. 利尿作用 正常人內服車前子煎劑10g,有利尿作用。動物實驗表明,車前子能使水分、氯化鈉、尿素及尿酸排出增多而有利尿作用。但亦有報告指出,正常人及家兔服車前子煎劑無明顯利尿作用。平車前種子亦無利尿作用。 2. 其他作用 車前子水煎劑對大鼠及狗有緩瀉作用。對喂飼膽甾醇使之血清中含量升高的家兔,卵葉車前子油能使其膽固醇含量迅速下降;但該油對正常家兔無降低血清膽固醇水平的作用。 實驗表明,5%車前子液0.05~0.2ml給家兔膝關節腔內注射(連續2~4次,每次間隔3~14天),有促使家兔關節囊滑膜結締組織增生作用,從而使鬆弛了的關節囊恢復原有的緊張度。 有報告認為,車前子酒精提取物有擬膽鹼作用,可降低麻醉犬、貓的血壓,抑制離體兔心、蛙心,興奮兔、大鼠及豚鼠的腸管,並能為阿托品所抑制。 車前子尚有祛痰和鎮咳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百日咳 車前子30g,煎濃汁去渣,加蜂蜜30g,和勻,1日分3~4次服。治療百日咳,輕者1周,重者半個月即可痊癒。〔浙江中醫雜誌 1958;(12):32〕 2. 治療細菌性痢疾 炒車前子2份,焦山楂1 份,共研細末,每日3次,每次10g,溫開水送服。服藥期間,忌油膩及生冷食物。治療急性菌痢100例,治癒81例,顯效13例,好轉6例。〔陝西中醫 1989;10(4):174〕 3. 治療腹瀉a. 生山藥90g,生車前子36g,生薏仁45g,生芡實30g,上藥共研細末,成人每次30~60g,5歲以下小兒每次10~15g,共煮為稠粥狀,加糖適量調味,日服3次,如患者飲食較好,可酌情增加每次藥量,或口服4~5次。治療58例,3天之內全部治癒。〔新醫藥雜誌 1975;(8):23〕 b. 炒車前子、生車前子、炒山楂、生山楂各30g,水煎服,日1劑。治療夏秋季急性泄瀉27例,結果治癒22例,有效5例。〔中原醫刊 1984;(4): 32〕 4. 治療胃與十二指腸潰瘍病及胃炎 炒車前子研細末,飯前服4.5g,每日3次,服藥期間禁食辛辣等有刺激性的食物。治療潰瘍病33例,顯效20例,有效12例,無效1例;治療急性胃炎35例,痊癒21例,顯效12例,有效2例;治療慢性胃炎45例,痊癒14例,顯效18例,有效13例。〔新醫學 1974;99〕: 456〕 5. 治療上消化道出血 大黃120g,車前子 30g,水煎200ml,分4~6次服,每4~6小時服1次,首次量加倍。治療50例,其中胃與十二指腸潰瘍出血16例,門脈高壓、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32例,原因不明2例。3日治癒32例,4日治癒10例,6日治癒7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8%。〔河北中醫1988;(6):7〕 6. 治療運動員特發性血尿 車前子15g(包),水煎加糖代茶飲,服20劑後,尿檢查復常,再服20劑,觀察2年未複發。〔中醫雜誌 1980;21(7): 7〕 7. 治療胎位不正 車前子9g,烘乾研末水沖服,1周後複查,若未成功,隔1周可再服1次,最多服3次,如無效即為失敗。觀察68例,轉正常率80%~90%。〔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第 1 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404〕 8. 治療小兒消化不良 車前子炒焦研末口服,4個月~2周歲者,每次0.5~1g,日服3~4次。治療63例,其中53例腹瀉停止,大便恢復正常,平均治癒時間2.1天,好轉6例,無效4例。〔天津醫藥雜誌 1961;3(6):402〕 9. 治療流行性出血性結膜炎 車前子(草)50g,薄荷葉10g,為1劑量,分2次煎湯500~600ml,待葯湯涼後用消毒紗布蘸藥液洗患眼,洗時撥開上下眼瞼,使藥物進入瞼球結膜,每日1劑,每日洗3~5次。治療12例,連洗3~5天痊癒者7例,洗6~7 天痊癒者4例,洗7天以上痊癒者1例。〔新中醫 1985;17(6):47〕 方劑選用: 1. 治療小便赤澀,或癃閉不通,及熱淋血淋:車前子、瞿麥、萹蓄、滑石、山梔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黃(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上為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燈心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食後臨卧。(《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八正散) 2. 治療小便熱秘不通:車前子一兩,川黃柏五錢,白芍藥二錢,甘草一錢。水煎徐徐服。(《普濟方》) 3. 治療小便血淋作痛:車前子晒乾為末,每服二錢,車前葉煎湯下。(《普濟方》) 4. 治療陰癢痛:車前子以水三升,煮三沸,去滓洗癢痛處。(《外台秘要》) 5. 治療風熱目暗澀痛:車前子、黃連各一兩。為末,食後溫酒服一錢,日二服。(《太平聖惠方》) 6. 治療久患內障:車前子、乾地黃、麥門冬等份。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服之。(《太平聖惠方》) 7. 治療肝腎俱虛,眼常昏暗:菟絲子五兩(酒浸五日,曝干別搗為末),車前子一兩,熟乾地黃三兩。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丸如梧桐子大。每於空心以溫酒下三十丸,晚食前再服。(《太平聖惠方》駐景丸) 配伍效用: 車前子配伍白茅根 車前子甘寒,清熱利水通淋;白茅根涼血止血、清熱利尿。二者伍用,有利水通淋、涼血止血之功效,用於治療水濕內停之小便不利、下肢水腫以及尿少、尿痛、血尿等證因下焦濕熱所致者。 車前子配伍白朮 車前子利水而止瀉;白朮健脾益氣而燥濕。二者合用,有健脾止瀉之功效,用於治療脾虛泄瀉、小便短少者。 車前子配伍蒼朮 車前子清利濕熱;蒼朮苦溫燥濕。二者伍用,有健脾燥濕之功效,用於治療婦女帶下或泄瀉因濕邪所致者。 車前子配伍海金沙 車前子清利濕熱;海金沙通淋排石。二葯合用,可增強清熱利濕之功效,用於治療濕熱蘊結膀胱所引起的小便淋澀疼痛、或濕熱所致之結石。 車前子配伍熟地 車前子泄肝熱而明目;熟地補益肝腎。二葯合用,有補益肝腎、泄熱明目之功效,用於治療肝腎陰虛引起的目暗翳障、視物不清、視力下降、小便短少等症。 【注意事項】 宜忌:凡內傷勞倦,陽氣下陷,腎虛精滑及內無濕熱者,慎服。 【醫家論葯】 「車前子,子主下降,味淡入脾,滲熱下行,主治痰瀉、熱瀉,胸膈煩熱,周身濕痹,蓋水道利則清濁分,脾斯健矣。取其味淡性滑,滑可去暑,淡能滲熱,用入肝經,又治暴赤眼痛,淚出腦疼,翳癃障目及尿管澀痛,遺精溺血,癃閉淋瀝,下疳便毒,女人陰癃作痛,或發腫癢,凡此俱屬肝熱,導熱下行,則濁自清矣。」(《藥品化義》) 「車前子,行肝疏腎,暢郁和陽,同補腎藥用,令強陰有子;同和肝藥用,治目赤目昏;同清熱藥用,止痢疾火郁;同舒筋藥用,能利濕行氣,健運足膝,有速應之驗也。設情動過節,膀胱虛,氣艱於化而津不行、溺不出者,單用車前疏瀉,閉愈甚矣,必加參、苓、甘、麥,養氣節慾,則津自行,溺乃出也。」(《本草匯言》) 「車前子,其主氣癃、止痛,通腎氣也。小便利則濕去,濕去則痹除。傷中者必內起煩熱,甘寒而潤下,則煩熱解,故主傷中。女子淋漓不欲食,是脾腎交病也,濕去則脾健而思食,氣通則淋漓自止,水利則無胃家濕熱之氣上熏,而肺得所養矣。男女陰中俱有二竅,一竅通精,一竅通水。二竅不並開,故水竅常開,則小便利而濕熱外泄,不致鼓動真陽之火,則精竅常閉而無漏泄,久久則真火寧謐,而精用益固,精固則陰強,精盛則生子。腎氣固即是水臟足,故明目及療赤痛。肝腎膀胱三經之要葯也。」(《本草經疏》) 「車前子,氣寒,味甘咸,無毒。惟其寒也,故能除濕去煩熱。惟其咸也,故能利水通腎氣。惟其甘也,故能利水道,而不走精氣。」(《葯鑒》) 附註:在中國藥典中規定,車前子入煎劑時宜包煎,臨床應用亦多如此。 有報告認為,該葯在包煎時要注意用布袋裝,包紮不宜過緊,煎前應以冷水浸泡,不要直接投放熱水鍋中,以免形成黏液膜影響藥物成分的浸出,煎時宜將葯袋懸吊鍋中或勤攪拌,以免黏鍋、糊化或變質。 亦有報告認為,車前子在復方中應用黏液質濃度較低,成分較易溶出,而包煎則使車前子成分溶出受限,因此入湯劑時可不必包煎。 尚有報告認為,車前子種皮含大量無效的黏液質,在煎藥時產生中間產物凝膠,阻礙水分向內滲透和內部成分的向外擴散,布包後車前子黏結成垞更加抑制其成分的溶出,故包煎欠妥。應將車前子研末以散劑沖服為宜,此服法可避免種皮黏液質對湯劑的影響,且分散的黏液質可在消化道內充分吸水膨脹,使車前子具備了容積性瀉藥的特點,起到潤滑作用。研末沖服有充分發揮藥物效力、減少病家麻煩、減少藥物用量等優點。 豬苓 為多孔菌科植物豬苓Polyporus umbellatus (Pers.) Fr. 的乾燥菌核。味甘、淡,性平。入脾、腎、膀胱經。功能:利尿滲濕。主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腳氣、泄瀉、淋濁、帶下。內服:煎湯,6~12g;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粗蛋白7.89%、醚溶性浸出物 0.24%、粗纖維46.06%、可溶性糖分等;還含遊離及結合型生物素(Biotin)、2-羥基-二十四烷酸(2-Hydroxytetracosanoic acid)、麥角甾醇(Ergo- sterol)。 藥理作用: 1. 利尿作用 豬苓煎劑給不麻醉犬靜脈注射或肌肉注射0.25~0.50g(生葯)/kg 有比較明顯的利尿作用,並能促進鈉、氯、鉀等電解質的排出。家兔口服或腹腔注射,需接近人的用量始有效,煎劑、流浸膏2g/kg 則無效。大鼠口服醇提水溶液能增加尿量,但切除腎上腺的大鼠,豬苓煎劑與去氧皮質酮合用,對尿量及鹽的排泄無影響。有報告指出,豬苓的利尿作用不引起血液的稀釋;對腎小球的濾過率雖有增加,但不顯著。豬苓利尿作用的機制可能是由於抑制了腎小管對水、電解質重吸收機能的結果。正常人體實驗表明,口服豬苓煎劑6小時內,尿量和尿中氯化物量分別增加62%和45%,其利尿強度比用作有效對照的咖啡鹼還要強。另外,與玉米須、黃芪、木通、淡竹葉相比,豬苓的利尿作用最強。 2. 抗腫瘤的作用 豬苓提取物(包括粗提物、半精製物及精製物)腹腔注射、靜脈注射或灌胃等對小鼠 S180 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豬苓醇提取物水溶部分每天腹腔注射2g生葯/kg,連續給葯10天,對小鼠肉瘤180 抑制率為62%,對小鼠肝癌抑制率為37%~54%;但對小鼠白血病L615 無效。豬苓提取物豬苓多糖對小鼠移植性肉瘤180 有明顯抑制作用,瘤體抑制率約為50%~70%,瘤重抑制率約為30%以上,可使6%~7%荷瘤小鼠腫瘤完全消退。預防性給葯對移植性腫瘤的生長亦有一定抑制作用。有報告指出,豬苓多糖能抑制小鼠 S180 腹水癌細胞內 DNA 的合成及 cAMP 磷酸二酯酶的活性。豬苓多糖能一定程度地減少荷瘤小鼠對肝糖原的消耗而對其能量代謝似有一定的輔助作用。豬苓多糖可提高脾淋巴細胞對瘤細胞的殺傷活性。對正常和荷瘤初期小鼠骨髓幹細胞有保護或促進增殖的傾向。 3. 對免疫功能的作用 豬苓提取物對晚期肺癌病人可提高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對免疫有促進作用。水溶性提取物能顯著促進荷瘤小鼠抗體形成並提高網狀內皮系統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與化療(5-氟脲嘧啶)合用可糾正化療所致的免疫功能低下現象。實驗表明,豬苓提取物對 T 細胞有輕度抑制作用,其機制尚待進一步研究。豬苓多糖能增加和回升正常及肝損傷小鼠的腹腔巨噬細胞數量和釋放H2O2能力。能提高細胞的免疫功能。豬苓多糖對小鼠免疫細胞有直接促有絲分裂素的作用。 4. 保肝作用 豬苓多糖能減輕四氯化碳對小鼠肝臟的損傷,使肝組織病理損傷減輕、血清谷丙轉氨酶活力下降,防止肝6-磷酸葡萄糖磷酸酶和結合酸性磷酸酶活力的降低。豬苓多糖對D-半乳糖胺誘發小鼠肝損傷也具有預防和治療效果。豬苓多糖在整體及體外肝勻漿試驗中均對四氯化碳引起的脂質過氧化作用增強無抑制作用,提示其保肝作用機制不在於抑制四氯化碳的激活或四氯化碳代謝產物的作用。 5. 其他作用 體外實驗表明,豬苓提取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 豬苓多糖具有明顯的防治小鼠急性放射病的效果,有效劑量和時間都比較寬,而且照前照後,腹腔注射和口服都有防護效價,預防比治療效價高。豬苓多糖對受照小鼠的造血功能無保護作用,但能明顯提高受照小鼠腎上腺皮質的應激機能,因此認為,豬苓多糖是通過調節垂體——腎上腺系統的功能,使機體處於應激狀態,從而增強抗輻射損傷的能力。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流行性出血熱 豬苓30g、澤瀉30g、茯苓15g 、阿膠30g(隔水烊化約30ml,加糖另服),有腹瀉者另加滑石10g。加水300ml,文火煎2次,每次濃縮至70~80ml,先服烊化的阿膠,再服第一煎藥,半小時後再服第二煎藥。治療流行性出血熱休剋期13例,無1例死亡,較西藥對照組療效滿意。〔中醫雜誌 1982;(6):34〕 2. 治療頑固性水腫 豬苓、冬瓜皮各15g,甜葶藶子、茯苓各12g,生桑白皮、大棗、陳葫蘆瓢、生薏仁、路參、半枝蓮各30g,山藥18g,炒柴胡9g。 水煎服,每日1劑。可隨證加減。治療28例,其中心源性水腫13例,顯效8例,有效3例,無效2例;肝硬化腹水7例,顯效5例,有效1例,無效1例;慢性腎炎浮腫8例,顯效7例,有效1例。〔實用中西醫結合雜誌 1990;3(5):283〕 3. 治療銀屑病 豬苓經水煮酒淀法,製成每毫升相當於原生葯0.5g 的針劑,每次2ml,每日2次,肌肉注射,連續用藥2周以上。治療265例,近期療效:基本治癒83例,顯效67例,好轉79例,無效36例;遠期療效:在基本治癒的83例中,觀察半年,有13例複發來診,再次使用豬苓注射液,仍可取得較好療效。〔中西醫結合雜誌 1984;(5):285〕 4. 治療產後癃閉 豬苓、澤瀉各12g,茯苓、車前子(包煎)、滑石各15g,阿膠10g(烊化),白茅根30g。隨證加減。每日1劑,水煎取400ml,分 2次服。如病重者,每日2劑。治療20例,全部治癒。〔陝西中醫 1991;12(5):209〕 5. 治療小兒急性腎炎 豬苓、茯苓、澤瀉各 12g,金銀花、野菊花各8g,蒲公英、紫花地丁、白茅根、小薊各10g,益母草15g,蟬蛻6g。每日1劑,水煎至100~200ml,每日分3次溫服。治療56例,全部臨床治癒。〔廣西中醫藥 1990;13(6):7〕 方劑選用: 1. 治療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豬苓(去皮)、茯苓、澤瀉、阿膠、滑石(碎)各一兩。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納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傷寒論》豬苓湯) 2. 治療腸胃寒濕,濡瀉無度,嗜卧不食:豬苓(去黑皮)半兩,肉豆蔻(去殼,炮)二枚,黃柏(去粗皮,炙)一分。上三味搗羅為末,米飲和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食前熟水下。(《聖濟總錄》豬苓丸) 3. 治療嘔吐而病在膈上,思水者:豬苓、茯苓、白朮各等份。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金匱要略》豬苓散) 4. 治療年壯氣盛,夢遺白濁:半夏一兩,豬苓一兩。上半夏銼如豆大,豬苓為末。先將半夏炒令黃色,不令焦,地上去火毒半日,取半夏為末;以一半豬苓末調勻和丸,如桐子大,更用余豬苓末拌丸,使干,入不油砂瓶中養之。每服四十丸,空心溫酒鹽湯下,於申未間冷酒下。(《濟生方》豬苓丸) 5. 治療妊娠從腳上至腹腫,小便不利,微渴引飲:豬苓五兩,末,以熟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子母秘錄》) 配伍效用: 豬苓配伍白朮 豬苓滲濕利水;白朮益氣健脾利濕。二者合用,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之功效,用於治療濕盛中阻、分清別濁失調之水瀉、尿少、身倦納獃等。 豬苓配伍大腹皮 豬苓利水滲濕;大腹皮下氣行水。二者合用有利水除脹之功效,用於治療水腫脹滿、小便不利者。 豬苓配伍阿膠、滑石 豬苓甘淡利尿;阿膠滋陰潤燥;滑石清熱通淋。三葯合用,有清熱、滲利、滋陰之功效,且利水而不傷陰,滋陰而不斂邪,用於治療水熱互結、邪熱傷陰、小便不利之證。 【注意事項】 宜忌:無水濕者忌服。 「反烏頭烏喙。」(《葯鑒》) 毒副作用:用豬苓半精製物一次大劑量(200~250mg/kg)給小鼠灌胃,或500mg/kg給小鼠腹腔注射,未見明顯毒性。每天注射 100mg/kg,連續28天,亦未發現顯著反應。以豬苓多糖的 2000 倍一次給葯或 100 倍連續灌胃或腹腔給葯 28天,結果對小鼠和狗未見毒性反應,各臟器亦未見實質性損害。 臨床應用本品,豬苓注射液肌肉注射,少數病例可出現口乾、頭暈、短暫的皮膚瘙癢加重,但不需停葯,注射時間較長者,可有局部吸收不良。 【醫家論葯】 「豬苓,苦以泄滯,甘以助陽,淡以利竅,故能除濕利小便。」(《用藥心法》) 「豬苓淡滲,氣升而又能降,故能開腠理,利小便,與茯苓同功,但入補藥不如茯苓也。」(《本草綱目》) 「豬苓,滲濕氣,利水道,分解陰陽之葯也。此藥味甘淡微苦,苦雖下降,而甘淡又能滲利走散,升而能降,降而能升,故善開腠理,分理表陽里陰之氣而利小便,故前古主痎瘧。」(《本草匯言》) 「豬苓味淡,淡主於滲,入脾以通水道,用治水瀉濕瀉,通淋除濕,消水腫,療黃疸,獨此為最捷,故云與琥珀同功。但不能為主劑,助補藥以實脾,領泄葯以理脾,佐溫葯以暖脾,同涼葯以清脾,凡脾虛甚者,恐泄元氣,慎之。」(《藥品化義》) 「豬苓,氣微溫,味甘淡,無毒,氣味俱薄,降也,陽中陰也。一於淡滲利水而已。其曰止遺精者,蓋以脾家有濕熱流入膀胱,因而用制於滲濕葯中,遂能中病,豈可為止遺精之常法哉。其曰消渴利水消腫,固矣,然亦不可用為主劑,宜少用之,以佐澤瀉也。又渴與腫,若腎虛所致者,皆不可用。」(《葯鑒》) 澤瀉 為澤瀉科植物澤瀉Alisma plantago-aquatica L. var.orientale Samuels 的塊根。味甘,性寒。入腎、膀胱經。功能:利水、滲濕、泄熱。主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嘔吐、瀉痢、痰飲、腳氣、淋病、尿血。內服:煎湯,6~12g;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揮髮油、生物鹼、天門冬素、植物甾醇、植物甾醇甙、多種脂肪酸(棕櫚酸、硬脂酸、油酸、亞油酸)、澤瀉醇A(Alisol A)、澤瀉醇B(Alisol B)、乙醯澤瀉醇A酯(Alisol A monoacetate)、乙醯澤瀉醇B酯(Alisol B monoacetate)、表澤瀉醇A (Epialisol A)。尚含多量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及大量澱粉。 藥理作用: 1. 利尿作用 澤瀉有顯著利尿作用,且能使血壓降低。澤瀉煎劑及浸膏給家兔口服效果極弱,但澤瀉流浸膏腹腔注射則呈顯著利尿作用。對注射硝酸鈉引起人工腎炎的家兔,澤瀉可降低其血中滯留的尿素及膽甾醇。大鼠的利尿實驗表明,不同採集季節和不同部位的澤瀉,有不同的作用。冬季採集者利尿作用大,春澤瀉效力較差;冬澤瀉須梢有作用,澤瀉草根(種不活的苗)及春澤瀉須無利尿作用。澤瀉的炮製方法不同,其利尿效果亦不一樣,生澤瀉、酒炙、麩炙均有一定的利尿作用;而鹽澤瀉則無利尿作用。但在五苓散中,無論是生澤瀉或是鹽澤瀉,均表現利尿作用。健康人口服澤瀉煎劑可使尿量、鈉、尿素排出增加。切除腎上腺的大鼠用澤瀉後,顯著增加尿鉀排出。已知澤瀉中含鉀量為147.5mg/kg,因此,有報告認為,澤瀉的利尿作用與所含大量鉀鹽有關。 2. 對血脂的作用  研究表明,澤瀉可以明顯抑制高血脂家兔及大白鼠的血清膽固醇含量,經化學提取,各部分均可明顯抑制高血脂大白鼠的血清膽固醇,且降脂效果提高。澤瀉提取物對兔實驗性高膽固醇血症有明顯的降膽固醇作用和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澤瀉醇 A 及乙醯澤瀉醇 A 酯、乙醯澤瀉醇 B酯均有降膽固醇作用。有報告指出,澤瀉的降脂作用可能與其干擾外源性膽固醇的吸收和內源性膽固醇代謝有關。 3. 抗脂肪肝作用 澤瀉水提取物及苯提取物具有抗脂肪肝作用,使血清膽固醇及肝脂肪量降低。實驗證明,澤瀉有抗脂肪肝作用。對大鼠低蛋白飲食引起的脂肪肝及四氯化碳造成的肝損害有治療和保護作用。腹腔注射能減輕大鼠口服棉子油引起的脂血症。 4. 抗炎作用 有報告指出,澤瀉煎劑20g(生葯)/kg給小鼠灌胃,連續5天,可顯著減輕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腫脹,但對醋酸或組胺引起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無明顯影響;澤瀉煎劑20g(生葯)/kg給大鼠灌胃,連續7天,可明顯抑制大鼠棉球肉芽腫增生,但對胸腺、腎上腺重量及腎上腺中維生素C的含量無顯著影響,提示其抗炎機製為直接作用。 5. 對免疫功能的作用 有人認為,澤瀉可能不影響機體的免疫功能;但可能降低機體的細胞免疫功能,且對遲髮型超敏反應的抑制作用具有抗原特異性。實驗表明,澤瀉煎劑10g/kg和20g/kg給小鼠灌胃,連續5日,能減慢小鼠網狀內皮系統對碳粒的廓清速率,其廓清指數(K)值明顯低於對照組,而對免疫器官(胸腺、脾臟、肝臟)重量無明顯影響;同樣劑量可使小鼠小鼠血清溶血素抗體(主要為IgM)含量稍有降低,而對抗體IgG含量無明顯影響。在抗原攻擊前給小鼠澤瀉煎劑10g/kg和20g/kg,連續5日,能顯著抑制2,4-二硝基氯苯(DNCB)引起的小鼠接觸性皮炎(Ⅳ型變態反應),而抗原攻擊後給葯對DNCB所致之接觸形皮炎及對SRBC所致之小鼠遲髮型足墊腫脹均無明顯影響。 6. 其他作用 家兔皮下注射澤瀉浸膏6g/kg 有輕度降血糖作用。但皮下注射煎劑5g/kg無此作用。 麻醉犬靜脈注射澤瀉浸膏以及麻醉兔澤瀉醇提取物均有降壓作用。澤瀉醇提取物能緩慢鬆弛離體家兔胸主動脈平滑肌;能增加離體兔心冠脈流量,對心率無明顯影響,對心肌收縮力有輕度抑制作用。 澤瀉水煎劑對谷胺酸鈉(MSG)誘發的肥胖大鼠有一定的減肥作用,而對正常大鼠無明顯影響。 在試管內,澤瀉能抑制結核桿菌的生長。 澤瀉尚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及促進纖溶酶活性等作用。 【臨床應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高脂血症 澤瀉浸膏片,每片相當於生葯3g,每次3片,日服3次,1個月為1 療程。治療110例,膽固醇增高者,治療後平均含量由258.4mg%下降至235.2mg%,其中下降10%以上者接近半數;甘油三酯高者,平均含量由337.1mg%下降至258mg%,其中下降10%以上者佔65%。〔中華醫學雜誌 1976;(11):693〕 2. 治療高血壓病 澤瀉50~100g,配伍益母草、車前子、夏枯草、草決明、鉤藤、丹皮等,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9劑為1療程。治療104例,其中第一期患者41例,顯效32例,有效9例;第二期患者44例,顯效28例,有效15例,無效1例;第三期患者19例,顯效5例,有效13例,無效1例。〔中西醫結合雜誌 1984;(9):527〕 3. 治療糖尿病 澤瀉、花粉、黃連、党參,按比例配伍(2:2:1:1),共研細粉,每次3g,每日3次,開水送服,或澱粉紙包服。治療65例,近期有效率95%。對輕、中型患者療效較佳。〔山東中醫雜誌 1983;(5):15〕 4. 治療遺精 澤瀉10~12g,水煎服,早晚各服1煎,治療相火妄動型遺精14例,均獲速效而愈。〔中醫雜誌 1983;(7):53〕 5. 治療中耳積液 澤瀉15~30g,茯苓15~30g,石菖蒲10~15g 為基本方,隨證加味。水煎服,每日1劑。治療75例(81隻耳),痊癒60隻,顯效 6隻,有效7隻,無效8隻。〔上海中醫藥雜誌 1981;(1):32〕 方劑選用: 1. 治療心下有支飲,其人苦眩冒:澤瀉五兩,白朮二兩。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服。(《金匱要略》澤瀉湯) 2. 治療風虛多汗,惡風寒顫:澤瀉、防風(去皮)、牡蠣(煅赤)、蒼朮(米泔浸,去皮,炒)各一兩,桂(去粗皮)三分。上五味,搗羅為細散。 每服二錢匕,溫粥飲調下,不計時。(《聖濟總錄》澤瀉散) 3. 治療濕熱黃疸,面目身黃:茵陳、澤瀉各一兩,滑石三錢,水煎服。(《備急千金要方》) 4. 治療五種腰痛:澤瀉半兩,桂(去粗皮)三分,白朮、白茯苓(去黑皮)、甘草(炙、銼)各一兩,牛膝(酒浸,切,焙)、乾薑(炮)各半兩,杜仲(去粗皮,銼,炒)三分。上八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日午、夜卧溫服。(《聖濟總錄》澤瀉湯) 5. 治療冒暑霍亂,小便不利,頭暈引飲:澤瀉、白朮、白茯苓各三錢。水一盞,姜五片,燈心十莖,煎八分,溫服。(《本草綱目》三白散) 6. 治療寒濕腳氣,有寒熱者:澤瀉、木瓜、柴胡、蒼朮、豬苓、木通、萆薢各五錢。水煎服。(《外科正宗》) 7. 治療妊娠遍身浮腫,上氣喘急,大便不通,小便赤澀:澤瀉、桑白皮(炒)、檳榔、赤茯苓各五分。姜水煎服。(《婦人良方》) 配伍效用: 澤瀉配伍白朮 澤瀉利水滲濕;白朮健脾燥濕。二者伍用,有健脾燥濕之功效,用於治療飲邪上犯之頭目眩暈、舌胖苔滑者。 澤瀉配伍丹皮 澤瀉瀉腎中之熱;丹皮涼血而清肝膽之火。二者合用,肝腎同治,共奏瀉虛火之功效,用於治療虛火所致之頭暈目眩、骨蒸潮熱等。 澤瀉配伍木通 二者均有利水泄熱之功,相伍為用,其效更著,用於治療濕熱蘊結膀胱所致小便短赤、滯澀疼痛等。 【注意事項】 宜忌:腎虛精滑者忌服。 毒副作用: 澤瀉煎劑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36.36g/kg。澤瀉甲醇提取物給小鼠靜脈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0.78g/kg;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1.27g/kg;口服的半數致死量為4g/kg。 乙醇提取物100g(生葯)/kg給小鼠灌胃,72小時內未見死亡。澤瀉浸膏粉1g 及2g/kg(相當於臨床劑量的20及40 倍)混於飼料中喂飼大鼠三個月,發育未見異常,但病理切片顯示肝細胞及腎近曲小管有不同程度的渾濁、腫脹與變性。 澤瀉含有刺激性物質。臨床應用本品,內服可引起胃腸炎,貼於皮膚可引起發泡,其葉可作為皮膚髮紅劑。 【醫家論葯】 「澤瀉……主分利小水之捷葯也。又能除濕,通淋止渴。又治水腫,止瀉痢,佐以豬苓。真有此症者用之,否則令人目病,蓋以眼中真水下通於腎,若過於分利,則腎水涸而火生矣,故下虛之人,宜禁服之。仲景八味丸用之,亦不過接引諸葯歸於腎經耳。其曰止陰汗、生新水,止遺精、補陰不足者,皆非也。又淋渴水腫,因腎虛所致者,皆不可用。」(《葯鑒》) 「澤瀉,氣平,味甘而淡,淡能滲泄,氣味俱薄,所以利水而泄下。脾胃有濕熱,則頭重而目昏耳鳴,澤瀉滲去其濕,則熱亦隨去,而土氣得令,清氣上行,天氣明爽,故澤瀉有養五臟、益氣力、治頭旋,聰耳明目之功,若久服則降令太過,清氣不升,真陰潛耗,安得不目昏耶?仲景地黃丸,用茯苓、澤瀉者,乃取其瀉膀胱之邪氣,非引接也,古人用補藥,必兼瀉邪,邪去則補藥得力,一辟一闔,此乃玄妙,後世不知此理,專一於補,所以久服必至偏勝之害也。」(《本草綱目》) 「凡屬瀉病,小水必短數,以此(澤瀉)清潤肺氣,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主治水瀉濕瀉,使大便得實,則脾氣自健也。因能利水道,令邪水去,則真水得養,故消渴能止。又能除濕熱,通淋瀝,分消痞滿,透三焦蓄熱停水,此為利水第一良品。若小便不通而口渴者,熱在上焦氣分,宜用澤瀉、茯苓以清肺氣,滋水之上源也。如口不渴者,熱在下焦血分,則用知母、黃柏,以瀉膀胱,滋水之下源也。須分別而用。」(《藥品化義》) 「澤瀉,最善滲泄水道,專能通行小便。……此葯功用,惟在淡則能通,《本經》稱其治風寒濕痹,亦以輕能入絡,淡能導濕耳,雲治風寒,殊非其任。其能治乳難者,當以娩後無乳者言,此能通絡滲泄,則可下乳汁,非產乳百病之通用品。……其兼能滑痰化飲者,痰飲亦積水停濕為病,惟其滑利,故可消痰。總之,滲泄滑瀉之葯,必無補養之理。」(《本草正義》) 「澤瀉,利水之主葯。利水,人皆知之矣;丹溪又謂能利膀胱、包絡之火,膀胱包絡有火,病癃閉結脹者,火瀉則水行,行水則火降矣,水火二義,並行不悖。」(《本草匯言》) 茯苓 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 Poria cocos (Schw.)Wolf 的乾燥菌核。味甘、淡,性平。入心、脾、肺經。功能:滲濕利水、益脾和胃、寧心安神。主治: 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噁心嘔吐、泄瀉、遺精、淋濁、驚悸、健忘。內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主要含β-茯苓聚糖(β-Pachy man),約佔乾重的93%,和三萜類化合物茯苓酸(Pachymic acid)、土牧酸(Tumulosic acid)、三萜羧酸(Triterpene carboxylic acid)、齒孔酸(Eburioic acid)、松苓酸(Pinicolic acid)等。亦含脂肪酸,如辛酸(Caprylic acid)、十一酸(Undecanoicacid)、月桂酸(Lauric acid)、十二酸(Dodecenoic acid)和棕櫚酸(Palmitic acid)。 此外,尚含麥角甾醇(Ergosterol)、樹膠、甲殼質、蛋白質、脂肪、甾醇、卵磷脂、右旋葡萄糖、腺嘌呤(Adenine)、組胺酸(Histidine)、膽鹼(Choline)、β-茯苓聚糖分解酶、脂肪酶、蛋白酶等。 藥理作用: 1. 利尿作用 有報告指出,茯苓水制浸膏及醇浸液給家兔、大鼠、小鼠等灌胃後,幾乎不顯示利尿作用,在輸尿管瘺犬慢性實驗靜脈注射煎劑時,也無利尿作用。但也有報告認為,用清醒家兔慢性實驗證明茯苓確有利尿作用,以灰分對照證明,其利尿不是由於鉀鹽,而是鉀鹽以外的其他成分的作用。茯苓的熱水提取物及水溶性多糖組分對正常家兔作用不顯著,若茯苓配伍以生薑、甘草則從投藥後1小時尿量平穩增加,其後作用持續。臨床將茯苓與白朮、生薑等配伍用於慢性腎炎等癥狀者,投藥1小時後尿量有相當程度的增加。提示在利水作用方面,復方比單味葯能產生持續作用。 茯苓利尿作用的原理尚未闡明。有人用茯苓灰分與25%茯苓醇浸液進行對照,結果後者顯示利尿效果,而前者則無作用,說明茯苓含有特殊的利尿成分。用切除腎上腺的大白鼠實驗,注射去氧皮質酮合併應用30%茯苓煎劑比單用去氧皮質酮者尿量增多,尿鈉、尿鉀排除量亦增加,從而認為茯苓不具有抗去氧皮質酮作用,而與影響腎小管對鈉離子的重吸收有關。 2. 鎮靜作用 茯苓煎劑小鼠腹腔注射,能明顯降低其自發活動,並能對抗咖啡因所致小鼠過度興奮;對戊巴比妥鈉的麻醉作用有明顯的協同作用。茯苓可增強硫噴妥鈉對小鼠中樞抑制作用,麻醉時間顯著延長。 3.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在土撥鼠、蟾蜍和食用蛙離體心臟的灌流實驗中,茯苓的水提取物、乙醇提取物、乙醚提取物均能使心肌收縮力加強,心率增快。 茯苓水制浸膏及乙醇浸膏對家兔有降血糖作用。 4. 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茯苓對四氯化碳所引起的小鼠肝損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能使谷丙轉氨酶活性明顯降低,防止肝細胞壞死。茯苓浸劑對家兔離體腸管有直接鬆弛作用,使平滑肌收縮幅度降低,張力下降,對大鼠幽門結紮所致潰瘍有抑制作用。並能降低胃液分泌及遊離酸含量。 5. 抗腫瘤作用 茯苓聚糖本身無抗腫瘤作用。茯苓多糖(即茯苓次聚糖)、羧甲基茯苓多糖對小鼠肉瘤 S180 實體型及腹水轉實體型、子宮頸癌 S14實體型及腹水轉實體型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瘤作用。茯苓多糖腹腔給葯 10mg/kg以上,能抑制小鼠 S180 實體瘤生長,但與抗腫瘤葯 5-氟脲嘧啶、環磷醯胺等聯合應用未見明顯協同作用,對體外S180 細胞無直接殺傷作用。羧甲基茯苓多糖對小鼠移植腫瘤 U14 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對艾氏腹水癌亦有一定抑制作用。試驗表明,羧甲基茯苓多糖對艾氏腹水癌細胞的 DNA 合成有抑制作用。茯苓素對小鼠白細胞L1210 細胞的 DNA 合成有明顯和不可逆的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隨劑量的增加而加強。茯苓素對抗癌藥有增效作用,與絲裂黴素合用的抑瘤(小鼠肉瘤S180)率為48%(絲裂黴素單用為 35%);與更生黴素合用的抑瘤率為38.9%(更生黴素單用為19.6%);與環磷醯胺合用抑瘤率為69.0%(環磷醯胺單用為 32.3%);與5-氟脲嘧啶合用的抑瘤率為59.1% (5-氟脲嘧啶單用為38.6%)。對小鼠白血病L1210,單獨使用環磷醯胺的生命延長率為70%,茯苓素與環磷醯胺合用為168.1%。 關於茯苓抗腫瘤的作用機制,有實驗證明,羧甲基茯苓多糖抗腫瘤作用與胸腺有關。亦有報告指出,茯苓多糖激活局部補體,使腫瘤臨近區域被激活的補體通過影響巨噬細胞、淋巴細胞或其他細胞及體液因子,從而協同殺傷腫瘤細胞。羧甲基茯苓多糖對艾氏腹水癌細胞的抑制作用是通過抑制 DNA 合成而實現的。 6. 其他作用 茯苓煎劑內服,可使玫瑰花結形成率及植物血凝素誘發淋巴細胞轉化率顯著上升。茯苓多糖具有抗胸腺萎縮及抗脾臟增大和抑瘤生長的功能,茯苓多糖灌胃能增強小鼠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增加 ANAE 陽性淋巴細胞數,還能使小鼠脾臟抗體分泌細胞數明顯增多。茯苓多糖亦能使環磷醯胺所引起的大白鼠白細胞減少加速回升。羧甲基茯苓多糖還有免疫調節、保肝降酶、間接抗病毒、誘生和促誘生干擾素、減輕放射副反應,誘生和促誘生白細胞調節素等多種生理活性,無不良毒副作用。 體外實驗表明,茯苓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有抑制作用。乙醇提取物能殺死鉤端螺旋體,而水煎劑則無效。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水腫 用茯苓製成含量為 30%的餅乾,成人每次食8片(每片含生葯3.5g),每日3次,兒童減半,1周為1療程,停用其他利尿葯。治療30例(非特異性水腫20例,心、腎病所致水腫10例),顯效23例,有效7例。其利水消腫作用,器質性水腫較非特異性水腫迅速。〔上海中醫藥雜誌 1986;(8): 25〕 2. 治療精神分裂症 茯苓60g,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1~3個月。治療慢性精神分裂症53例,痊癒3例,顯效11例,好轉16例,無效23例。〔山西醫藥雜誌 1982;(5):14〕 3. 治療乙腦後遺症失語 茯苓 90g(薑汁 1 匙、竹瀝1杯,拌漬後晒乾),全蠍15g,僵蠶60g,廣鬱金60g,共研細末,每日服3次,每次6g,飯後開水調服。治療2例,均獲良效。〔中醫雜誌 1982;(10):13〕 4. 治療斑禿 茯苓500g,烘乾,研為細末,每服6g,每日2次,或於睡前服10g,並同時外用酊劑(補骨脂25g,旱蓮草25g,用75%酒精200ml 浸泡1周後即可),一日數次塗患處。治療8例,均在兩個月內治癒。〔中華皮膚科雜誌 1982;(2):110〕 5. 治療嬰幼兒腹瀉 茯苓細粉0.5~1g,日服3次。治療93例,治癒79例,好轉8例,無效6例。(北京中醫 1985;(5):31) 方劑選用: 1. 治療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茯苓四兩,桂枝、白朮各三兩,甘草二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金匱要略》苓桂術甘湯) 2. 治療飧泄洞利不止:白茯苓一兩,南木香半兩(紙裹炮)。上二味,為細末,煎紫蘇木瓜湯調下二錢匕。(《百一選方》) 3. 治療濕瀉:白朮一兩,茯苓(去皮)七錢半。上細切,水煎一兩,食前服。(《素問玄機原病式》茯苓湯) 4. 治療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半斤,澤瀉四兩,甘草二兩,桂枝二兩,白朮三兩,生薑四兩。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納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金匱要略》茯苓澤瀉湯) 5. 治療皮水,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三兩,黃芪三兩,桂枝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金匱要略》防己茯苓湯) 6. 治療小便多、滑數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藥(去皮,白礬水內湛過,慢火焙乾)。上二味,各等份,為細末。稀米飲調服之。(《儒門事親》) 7. 治療心虛夢泄,或白濁:白茯苓末二錢。米湯調下,日二服。(《仁齋直指方》) 8. 治療心汗,別處無汗,獨心孔一片有汗,思慮多則汗亦多:以艾湯調茯苓末服之。(《證治要訣》) 配伍效用: 茯苓配伍車前子 兩葯均有利水作用。但茯苓健脾滲濕;車前子利尿通淋。二者伍用,則利水通淋作用加強,用於治療濕濁內停、偏滲大腸所引起的瀉下如水、量多、但尿量減少者。 茯苓配伍酸棗仁 茯苓補益心脾而安心神;酸棗仁養肝血而安心神。二者合用,有補益心脾、養血安神之功效,用於治療心脾兩虛、氣血不足、心神失養之心悸、失眠健忘、食少納獃等症。 茯苓配伍澤瀉 二者均為甘淡之品,能導水下行,通利膀胱。但茯苓性平,偏於健脾滲濕;澤瀉性寒,善瀉腎及膀胱之熱,以除下焦濕熱。二葯合用,利水滲濕之功尤著,且能勝熱,用於治療水濕停滯下焦之水腫、小便不利、泄瀉等證屬偏熱者。 茯苓配伍豬苓 二者性味相同,均有淡滲利濕之功。但茯苓尚有益脾作用;豬苓雖無補益之效,其利水滲濕之功強於茯苓。二葯伍用,其利水滲濕之功效更著,且利水而不傷正,用於治療水濕內停所致之身體浮腫、小便短少、便溏泄瀉等症。 【注意事項】 宜忌:虛寒精滑或氣虛下陷者忌服。 毒副作用:茯苓的溫水浸提液給小鼠灌服及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分別大於10g/kg和2g/kg。 本品毒性極低。臨床曾有一42歲女性患者服用茯苓9g水煎劑後,出現過敏性葯疹的報告。 【醫家論葯】 「茯苓,其味甘平,性則無毒,入手足少陰,手太陽,足太陰、陽明經,陽中之陰也。胸脅逆氣,邪在手少陰也;憂恚驚邪,皆心氣不足也;恐悸者,腎志不足也;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亦手少陰受邪也。甘能補中,淡而利竅,補中而心脾實,利竅而邪熱解,心脾實則憂恚驚邪自止,邪熱解則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自除,中焦受濕熱,則口發渴,濕在脾,脾氣弱則好睡,大腹者,脾土虛不能利水,故腹脹大也。淋瀝者,脾受濕邪,則水道不利也。膈中痰水水腫,皆緣脾虛所致,中焦者,脾土之所治也,中焦不治,故見斯病,利水實脾,則其證自退矣。開胸腹,調臟氣,伐腎邪者,何莫非利水除濕,解熱散結之功也。白者入氣分,赤者入血分,補心益脾,白優於赤,通利小腸,專除濕熱,赤亦勝白。」(《本草經疏》) 「茯苓,伐腎邪,小便多能止之,小便澀能利之,與車前子相似,雖利小便而不走氣。酒浸與光明硃砂同用,能秘真。」(《湯液本草》) 「茯苓,能利竅去濕,利竅則開心益智,導濁生津;去濕則逐水燥脾,補中健胃;祛驚癇,厚腸藏,治痰之本,助葯之降。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補陽。 但補少利多,故多服最能損目,久弱極不相宜。若以人乳拌曬,乳粉既多,補陰亦妙。」(《本草正義》) 「白茯苓,味獨甘淡,甘則能補,淡則能滲,甘淡屬土,用補脾陰,土旺生金,兼益肺氣。主治脾胃不和,泄瀉腹脹,胸脅逆氣,憂思煩滿,胎氣少安,魂魄驚跳,膈間痰氣。蓋甘補則脾臟受益,中氣既和,則津液自生,口焦舌干煩渴亦解。又治下焦濕熱,淋瀝水腫,便溺黃赤,腰臍不利,停蓄邪水。 蓋淡滲則膀胱得養,腎氣既旺,則腰臍間血自利,津道流行,益肺於上源,補脾於中部,令脾肺之氣從上順下,通調水道,以輸膀胱,故小便多而能止,澀而能利。」(《藥品化義》) 「茯苓入四君,則佐參術以滲脾家之濕,入六味,則使澤瀉以行腎邪之餘,最為利水除濕要葯。」(《本草求真》) 「茯苓,……主治膈中痰火,驅水腫,除淋結。開胃腑,調臟氣,伐腎邪。和中益氣,利竅寧心。除濕之聖葯也。」「臣升芪而上行,固能補氣。兼當歸棗仁,又養心血。佐參術而下行,亦能補血。加枸杞仙茅,又固腎氣。四君湯用之以補氣,地黃丸用之以補血。痘家灌漿之時用,恐水利而漿不能灌也。 若見有水白泡,即取升麻汁制用,取其散表以利水也。若見有紅紫泡,即取茜草汁制用,取其行血以利水也。」(《葯鑒》) 附註:茯苓,系傍松根而生的茯苓菌的乾燥菌核中不抱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入葯者,通常稱為白茯苓,入葯常加工成方片形,故亦稱方苓塊、片茯苓。茯苓產地較多,傳統以雲南產者質量較佳,稱雲茯苓,簡稱雲苓,視為道地藥材。《滇海虞衡志》云:「茯苓天下無不推雲南,曰云苓。」亦有將產於浙江者稱為浙茯苓,品質也較佳。本品味甘淡而性平,偏長於滲濕健脾,且利而不猛,補而不峻,既能扶正,又能祛邪,臨床應用較廣。 附葯 赤茯苓 茯神 茯苓皮 茯神木赤茯苓(《本草經集注》):系茯苓菌的乾燥菌核的近外皮部的淡紅色部分入葯者。亦稱赤苓(《本草再新》)、赤茯(《本草便讀》)。味甘、淡,性平。入心、脾、膀胱經。有行水,利濕熱之功。《本草通玄》認為:「赤茯苓但能瀉熱行水,並不及白茯苓之多功也。」臨床常用於治療小便黃赤短少,淋漓不暢等證。內服:煎湯,6~12g;或入丸、散。但虛寒精滑或氣虛下陷者忌服。 茯神(《本草經集注》):系抱松根而生的茯苓菌的乾燥菌核中天然抱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入葯者。亦稱白茯神、抱木茯神、抱茯神、抱木神。味甘、淡,性平。入心、脾經。其功效與白茯苓相比,寧心安神之力較佳。《本草經疏》云:「其氣味與性應是茯苓一體,茯苓入脾胃之用多,茯神入心之用多。」《濟生方》歸脾湯、《楊氏家藏方》茯神丸、《百一選方》朱雀丸等均配用茯神以治心虛血少、驚悸健忘、精神恍惚、睡卧不寧等證。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 有報告指出,用茯神給實驗動物灌胃,能使之進入安靜欲睡狀態,但無睡眠現象。用茯神煎劑給因苯甲酸鈉咖啡因興奮之小鼠灌胃或作腹腔注射,均表現有鎮靜作用。 茯苓皮(《本草綱目》):系茯苓菌的乾燥菌核的外皮部分入葯者。其外表呈黑褐色或棕褐色,內部白色或灰棕色,體軟質松具彈性。味甘、淡,性平。功偏利水而消腫,行水而不耗氣。主治水腫膚脹。《中藏經》五皮散即用其配伍生薑皮、大腹皮、桑白皮、陳皮治療頭面四肢悉腫的皮水證。內服:煎湯,10~15g。 臨床也常用未去皮的茯苓塊入葯,處方名為連皮茯苓,簡稱連皮苓,其健脾之功仍在,而滲濕利水效增,尤其適宜於脾失健運所致之水濕停留。 茯神木(《本草綱目》):系茯苓菌的乾燥菌核中的松根,經劈成小塊或碾碎入葯者。亦名黃松節(《藥性論》)、松節(《腳氣治法總要》)。因松根多位於菌核中間,故亦有茯神心(《衛生寶鑒》)、茯神心木(《本草備要》)之名。味甘,性平。有平肝安神之功,可用於治療驚悸健忘、中風不語、腳氣轉筋。有人認為,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時,在寬胸通陽、活血開竅等方葯的基礎上,如再加入茯神木,則止痛效果更佳。《要葯分劑》云:「肝風內煽,發厥不省人事者,余每重用茯神木治之,無不效,蓋此證雖屬肝,而內煽則必上薄於心,心君為之不寧,故致發厥。茯神本治心,而中抱之木又屬肝,以木製木,木平則風定,風定則心寧,而厥自止也。」內服:煎湯,5~10g;或入散劑。 薏苡仁 為禾本科植物薏苡 Coix lachryma-jobi L. 的種仁。亦名薏米(《藥品化義》)、米仁(《本草崇原》)、薏仁(《本草新編》)、苡仁(《臨證指南》)、苡米(《本草求原》)、葯玉米(《東北葯植志》)等。味甘、淡,性涼。入脾、肺、腎經。功能:健脾、補肺、清熱、利濕。主治:泄瀉、濕痹、筋脈拘攣、屈伸不利、水腫、腳氣、肺痿、肺癰、腸癰、淋濁、白帶。內服:煎湯,9~30g;或入散劑。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種子含氨基酸(亮氨酸、賴氨酸、精氨酸、酪氨酸等)、薏苡素(Coixol)、薏苡酯(Coixenolide)、三萜化合物。種仁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 B1。 藥理作用: 1. 鎮靜、鎮痛及解熱作用 薏苡素有較弱的中樞抑制作用,對小鼠和大鼠有鎮靜作用,並能與咖啡因相拮抗; 在大鼠試驗中(尾部電刺激法)有鎮痛作用,強度與氨基比林相似。還有解熱作用,對 T.T.G. 細菌製劑(精製複合多糖類)性發熱的解熱作用較好;對二硝基酚引起的發熱無明顯作用。對多突觸反射有暫時性的抑制作用。但不能降低士的寧或戊四氮的致死作用。 2. 對呼吸功能的影響 薏苡仁油(主要為棕櫚酸及其酯)對呼吸,小量興奮,大量麻痹(中樞性),能使肺血管顯著擴張。 3. 對心血管的的作用 薏苡仁油低濃度對蛙的離體心臟呈興奮作用,高濃度呈麻痹作用。對兔耳殼血管灌流,低濃度時使血管收縮,高濃度則使之擴張。家兔靜脈注射,能使之血壓下降。 薏苡素對離體蟾蜍心臟有抑制作用,使其收縮振幅減低,頻率減慢;但對兔耳血管無影響。給家兔靜脈注射,能引起血壓下降。 4. 對肌肉的作用 薏苡仁油低濃度,對蛙的骨骼肌和運動神經末梢有興奮作用,高濃度則呈麻痹作用。亦能減少在體及離體蛙肌肉的攣縮,並縮短其疲勞曲線。 薏苡素對橫紋肌有抑制作用。能抑制蛙神經肌肉標本的電刺激所引起的收縮反應及大鼠膈肌的氧攝取和無氧糖酵解,並能抑制肌動球蛋白-三磷酸腺苷系統的反應。 5. 對腸管及子宮的作用 薏苡仁油低濃度時對家兔離體腸管呈興奮作用,高濃度時先呈一時性興奮而後麻痹;能使家兔及豚鼠的子宮緊張度增加,振幅增大,此興奮作用可被腎上腺素所翻轉。薏苡素對家兔腸管的運動有抑制作用。 6. 其他作用 薏苡素皮下注射可使血糖略有下降。實驗證明,薏苡仁對癌細胞有抑制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黴菌性腸炎 用薏苡附子敗醬散化裁治療黴菌性腸炎24例,痊癒17例,顯效5 例,好轉2例。〔廣西中醫藥 1988;(5):15〕 2. 治療鞘膜積液 生苡仁30g,萹蓄草30g,加水500ml 煎,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7天為1 療程。治療50例,積液消失恢復正常者46例,腫大縮小1/3者4例。〔浙江中醫雜誌 1982;(8):373〕 3. 治療扁平疣a. 生苡仁500g,研細末,加入白砂糖500g,共拌和,每次1匙,日服2~3次。治療19例,治癒16例,無效3例,一般在連用7~14日後皮疹逐漸消失。〔新醫藥學雜誌 1977;(1):16〕 b. 苡仁每日10~30g,一次水煎連渣服,共服 2~4 周。治療27例,痊癒9例,顯著有效11例,無效7例。〔中華皮膚科雜誌 1958;(6):492〕 c. 用新收之苡仁60g,與大米混合煮粥吃,每日1次,連續服用。治療23例,經服藥7~16天後,痊癒11例,效果不明6例,無效6例。〔中華皮膚科雜誌1959;(1):34〕 4. 治療傳染性軟疣a. 薏苡仁50g,大青葉、板藍根各30g,升麻7.5g ,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治療傳染性軟疣6例,尋常疣1例,扁平疣33例,共治癒26例,好轉10例,無效4例。〔臨床皮膚科雜誌 1985;14( 6 ):341〕 b. 薏苡仁10g(研成細粉),加白糖適量,開水沖服,每日3次,20天為1療程。治療42例,有效率為100%。〔河北中醫 1990;(1):36〕 5. 治療坐骨神經痛 苡仁60~90g,制附子(先煎)10~30g,赤芍20~40g,炙甘草10~30g,党參15~30g,當歸10~20g,雞血藤12g,秦艽12~18g,海風藤10g,川牛膝10g,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治療23例,痊癒15例,顯效7例,無效1 例。〔中醫雜誌 1982;(7):45〕 6. 治療坐骨結節滑囊炎 薏苡仁60g,加水300ml,煎至200ml,分2次服,日1劑。連服26~45劑,治療25例,皆愈。囊腫完全吸收、癥狀消失。〔中醫雜誌 1987;(1):66〕 7. 治療嬰幼兒腹瀉 苡米10g,山藥15g,雞肝1具,先將山藥、苡米研為細末,用竹片把雞肝削成片,拌上藥末調勻加醋適量,放於碗內置飯上蒸熟,早晚分2次食完。治療千餘例,均獲良效。〔湖北中醫雜誌 1985;(5):35〕 方劑選用: 1. 治療肺癰咯血:薏苡仁三合。搗爛,水二大盞,入酒少許,分二服。(《濟生方》) 2. 治療久風濕痹,補正氣,利腸胃,消水腫,除胸中邪氣,治筋脈拘攣:薏苡仁為末,同粳米煮粥,日日食之。(《本草綱目》薏苡仁粥) 3. 治療風濕痹氣,肢體痿痹,腰脊酸疼:薏苡仁一斤,真桑寄生、當歸身、川續斷、蒼朮(米泔水浸炒)各四兩。分作十六劑,水煎服。(《廣濟方》) 4. 治療消渴飲水:薏苡仁煮粥飲,並煮粥食之。(《本草綱目》) 5. 治療腸癰:薏苡仁一升,牡丹皮、桃仁各三兩,瓜瓣人二升。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備急千金要方》) 配伍效用: 薏苡仁配伍白朮 薏苡仁利水滲濕;白朮益氣健脾燥濕。二葯共用,可增強其健脾祛濕之功,用於治療脾虛濕盛之大便溏瀉、身倦乏力者。 薏苡仁配伍冬瓜皮 薏苡仁健脾利水;冬瓜皮利水消腫。二者合用,有利水消腫健脾之功效,用於治療濕熱盛而脾虛之浮腫、小便短少者。 薏苡仁配伍蘆根 薏苡仁滲濕排膿;蘆根清熱生津而排膿。二者合用,有清肺排膿之功效,用於治療肺癰咳吐膿痰、身熱口乾者。 薏苡仁配伍麻黃 薏苡仁除濕通痹;麻黃髮汗解表利水。二者伍用,有祛風散寒除濕之功效,用於治療風濕在表、一身盡痛、筋脈不伸之痹症。 薏苡仁配伍通草 薏苡仁健脾利濕熱;通草清熱利濕。二者伍用,共奏清熱利濕健脾之功效,用於治療濕熱蘊脾所致之小便不利、納呆乏力。 【注意事項】 宜忌:脾約便難及孕婦慎服。 毒副作用:薏苡素給小鼠腹腔注射一次500mg/kg,有短時鎮靜作用,但無死亡;靜脈注射一次100mg/kg無死亡,亦無明顯異常表現;給小鼠每天每千克體重口服20mg、100mg與500mg,連續30天,均未見毒性反應。薏仁丙酮提取物(油狀)對小鼠口服的最大耐受量為10ml/kg。 臨床應用本品,治療扁平疣時,多數病例在皮疹消失前發生治療反應,表現為皮疹增大變紅,炎症加劇,繼續用藥數日後反應消失。 【醫家論葯】 「薏苡,味甘淡,氣微涼,性微降而滲,故能去濕利水,以其去濕,故能利關節,除腳氣,治痿弱拘攣濕痹,消水腫疼痛,利小便熱淋,亦殺蛔蟲。以其微降,故亦治咳嗽唾膿,利膈開胃。以其性涼,故能清熱,止煩渴、上氣。但其功力甚緩,用為佐使宜倍。」(《本草正義》) 「薏米,味甘氣和,清中濁品,能健脾陰,大益腸胃。主治脾虛泄瀉,致成水腫,風濕筋緩,致成手足無力,不能屈伸。蓋因濕勝則土敗,土勝則氣復,腫自消而力自生。取其入肺,滋養化源,用治上焦消渴,肺癰腸癰。又取其味厚沉下,培植下部,用治腳氣腫痛,腸紅崩漏。若咳血久而食少者,假以氣和力緩,倍用無不效。」(《藥品化義》) 「薏苡仁陽明葯也,能健脾、益胃。虛則補其母,故肺痿肺癰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陽明為本,故拘攣筋急,風痹者用之。土能勝水除濕,故泄痢水腫用之。」(《本草綱目》) 「薏苡仁,性燥能除濕,味甘能入脾補脾,兼淡能滲泄,故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及風濕痹,除筋骨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總之,濕邪去則脾胃安,脾胃安則中焦治,中焦治則能榮養乎四肢,而通利乎血脈也。甘以益脾,燥以除濕,脾實則腫消,脾強則能食,如是,則已上諸疾不求其愈而自愈矣。」(《本草經疏》) 「薏苡仁,除濕而不如二術助燥,清熱而不如芩、連輩損陰,益氣而不如參、術輩猶滋濕熱,誠為益中氣要葯。然其味淡,其力緩,如不合群以濟,厚集以投,冀其奏的然之效也能乎哉?」(《本草述》) 「薏仁最善利水,不至損耗真陰之氣,凡濕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視病之輕重,准用藥之多寡,則陰陽不傷,而濕病易去。故凡遇水濕之症,用薏仁一、二兩為君,而佐之健脾去濕之味,未有不速於奏效者也,倘薄其氣味之平和而輕用之,無益也。」(《本草新編》) 「薏苡仁,氣微寒,味微甘,無毒。主筋急拘攣,風濕痹,除筋骨邪氣不仁。肺癰膿血,乾濕肺氣。」(《葯鑒》) 芳香化濕葯 厚朴 為木蘭科植物厚朴 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 或凹葉厚朴(廬山厚朴)Magnolia biloba (Rehd. et Wils.)Cheng 的樹皮或根皮。味苦、辛,性溫。入脾、胃、大腸經。功能:溫中、下氣、燥濕、消痰。主治:胸腹痞滿脹痛、反胃、嘔吐、宿食不消、痰飲喘咳、寒濕瀉痢。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厚朴含厚朴酚(Magnolol)、異厚朴酚(Isomagnolol)、和厚朴酚(Honokiol)、四氫厚朴酚(Tetrahydromagnolol)。尚有厚朴醛(Magnal-dehyde) B、C、D、E,厚朴木脂素(Magnolignan)A、B、C、D、E、F、G、H、I,丁香脂素(Syringaresinol)。 亦含揮髮油,油中主要成分為桉葉醇(Eudesmol),並含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β-Pinene)、對聚傘花烯(p-Cymene)等。 此外,還含生物鹼,木蘭箭毒鹼(Magnocura- rine)。 凹葉厚朴含厚朴酚、四氫厚朴酚、異厚朴酚、β-桉葉醇和生物鹼。 藥理作用: 1. 對胃腸道的作用 厚朴及其揮髮油味苦能刺激味覺,反射性的引起唾液、胃液分泌、胃腸蠕動加快,而有健胃助消化作用。 厚朴生品、姜炙品均有抗胃潰瘍作用,姜制後抗胃潰瘍作用加強,但清炒品則抗胃潰瘍作用不明顯。和厚朴酚、厚朴酚是抑制胃黏膜潰瘍的有效活性成分。厚朴酚對幽門結紮、水浸應激性等所致胃潰瘍,均有抑制效果,對組胺所致十二指腸痙攣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厚朴酚能明顯抑制麻醉大鼠因靜脈注射四肽胃泌素及氨甲醯甲膽鹼所致的促進胃酸分泌作用。厚朴酚的抗潰瘍、抗分泌作用可部分歸於它的中樞抑制作用,此與阿托品、甲氰咪胍、二甲基前列腺素 E2 的作用不同。厚朴酚的抗潰瘍作用,不是通過神經末梢作用,而是通過中樞性(分泌)的抑制作用所產生。 厚朴煎劑對離體兔腸管和支氣管呈興奮作用。煎劑濃度在 1:166時對小鼠離體腸管呈興奮作用,而在濃度加大到 1:100 時則轉為抑制;對豚鼠離體腸管的作用與小鼠基本一致,但是,興奮作用不明顯,而抑制作用則更強。 2.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體外實驗證明,厚朴煎劑對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百日咳桿菌等革蘭陽性菌和炭疽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霍亂弧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枯草桿菌等革蘭陰性桿菌均有抗菌作用。實驗表明,同其他61種中藥相比,厚朴對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大腸桿菌及傷寒桿菌的作用最強。其對白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桿菌的作用為殺菌作用。在試管內,厚朴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較黃連、黃芩、大黃為強。煎劑(1:1)稀釋至1/640時,其抑菌作用仍強於金黴素。煎劑的抗菌作用不因加熱而破壞。 厚朴煎劑對堇色毛癬菌、同心性毛癬菌、紅色毛癬菌等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對致齲病原菌——變形鏈球菌的試驗表明,厚朴口服毒性既小,且有高效快速殺菌作用。 厚朴煎劑對小鼠實驗性病毒性肝炎有某些改善實質性病理損害的作用。在體外尚能殺死豬蛔蟲。 厚朴酚對革蘭陽性菌、耐酸性菌、類酵母菌和絲狀真菌有顯著的抗菌活性。其抗枯草桿菌的活性比硫酸鏈黴素高;抗鬚髮癬菌活性比二性黴素B高;抗黑麴黴菌活性與二性黴素B相同;抗齲齒菌的活性強於典型的抗菌生物鹼小檗鹼。但厚朴酚對人體大腸桿菌無明顯抑制作用。 3. 鬆弛骨骼肌的作用 實驗表明,厚朴鹼有明顯的骨骼肌鬆弛作用,且無快速耐受現象。厚朴鹼濃度為30%時,能使大鼠膈肌收縮幅度減小40%左右;當濃度增加為40%時,大鼠膈肌的收縮幅度接近於停止狀態。有報告指出,厚朴鹼靜注與筒箭毒鹼靜注相似,其可能屬於非去極化型的肌肉鬆弛劑。 從日本和厚朴中分離的厚朴酚和異厚朴酚具有中樞性肌肉鬆弛作用。較大劑量時,能使小鼠的反正反射消失。實驗表明,厚朴酚及異厚朴酚腹腔注射均能抑制伸肌反射。但該作用能被大劑量士的寧所拮抗,故其屬箭毒樣肌松劑且作用較美乃新(Mephenesin)為強,有特殊而持久的肌肉鬆弛作用。 4. 對中樞神經的作用 厚朴的乙醚浸膏有明顯的鎮靜作用,腹腔注射可抑制小鼠的自發性活動,亦能對抗由於甲基苯丙胺或阿朴嗎啡所致的興奮作用。厚朴酚及和厚朴酚也具有顯著的中樞抑制作用。厚朴酚的中樞抑制作用機制是通過抑制多觸突反射而引起肌肉鬆弛作用,抑制脊髓興奮性傳導物質的前體谷氨酸的作用而產生脊髓抑制作用。 5. 對心血管的作用 厚朴煎劑對蟾蜍離體心臟有抑制作用。厚朴鹼注射給葯,在低於肌松劑量時即有明顯降壓作用,該作用不能被抗組胺葯所拮抗,靜注給葯的降壓維持時間約為10~15分鐘,肌內給葯的降壓維持時間則可達1小時以上。厚朴花的酊劑水溶物給麻醉貓、兔靜注或肌注均有降壓作用,並能使心率加快。 6. 其他作用 厚朴煎劑對豚鼠支氣管平滑肌有興奮作用。和厚朴酚、厚朴酚對由 ADP 、DAF 和纖維蛋白酶等致聚劑誘導的血小板聚集和ATP釋放有顯著抑制作用。厚朴的甲醇提取物和厚朴酚對體內二期致癌試驗引起的小鼠皮膚腫瘤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頸項強痛 葛根40g,厚朴15g。水煎,日分2次服。治療129例,治癒率為87%。〔山東中醫雜誌 1990;9(6):48〕 2. 治療阿米巴痢疾 川厚朴製成煎劑內服,每次20ml(相當於生葯 6g),每日2次,對脫水及中毒癥狀嚴重者,應酌情補液及維持電解質平衡。治療46例,用藥3~9天後,痊癒43例,進步2例,無效1例。治癒者大多數在3天左右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腹痛消失時間平均3.8天,大便成形、黏液血便消失為2.7天,大便次數恢復正常為3.2天,里急後重消失為3天,大便鏡檢恢復正常為4.5天。〔中級醫刊 1960;(7):453〕 3. 治療急性胃炎 厚朴、柴胡、黃芩、半夏、蒼朮、陳皮各12g,党參15g,生薑、大棗各10g,甘草6g。痛甚者加木香10g,沉香6g,玄胡12g;脘腹脹甚者加山楂、神曲各15g;胃酸多者加烏賊骨20g,煅瓦楞子15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治療82例,痊癒75例,無效7例(服藥5劑後,加用西藥而愈為無效)。〔四川中醫 1990;8(7):25〕 4. 治療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白芍25g,厚朴、甘草、陳皮、蒼朮、木香、白芨、延胡索各15g,砂仁、白朮各10g,黃連、吳茱萸各5g,隨證加減。 治療35例,痊癒22例,好轉13例。〔遼寧中醫雜誌 1990;14(11):20〕 5. 治療老年人術後脾胃功能紊亂 厚朴、白芍各20g,酒川軍、枳殼、生梔子、党參、乾薑各15g,水煎成400ml,每次服用200ml。因腹痛、腹脹造成排便困難或排便延長者,可減去生梔子加制附子、焦白朮各 15g;因腹腔感染或病人有明顯熱象者可去乾薑、党參加清半夏、郁李仁各15g。治療86例,術後6小時排氣排便者53例,54小時排氣排便者14 例,60小時排氣排便者19例。〔北京中醫 1991;(5):31〕 6. 治療厭食症 蒼朮15g,厚朴、党參各12g,陳皮、炙甘草、雲苓、萊菔子各9g,焦三仙各30g。胃脘墜脹者加黃芪、升麻、柴胡各9g;四肢沉重者加細辛3g,桂枝9g;大便秘結者加大黃9g。水煎分服,每日1劑。10劑為一療程。治療48例,痊癒35例,無效13例。〔陝西中醫 1991;12(9):418〕 7. 治療黏連性腸梗阻a. 厚朴、桃仁、丹參、木香、黃芩各10g,赤芍、紅藤、萊菔子各15g,芒硝6g(沖服),桂枝、生大黃(後下)、甘草各5g。體虛氣弱者加黃芪30g,党參25g(或紅參10g);久淤難解者加全蠍10g,水蛭3g。每劑加水500ml,煎至150~250ml,每日1劑,分2次服或鼻飼。小兒及體弱者劑量酌減。可適當配合對症治療。治療 45例,治癒42例,無效3例。〔湖南中醫雜誌 1991;7(3):14〕 b. 厚朴、枳殼、生大黃、萊菔子各6g(新生兒未用大黃),水煎100ml,用注射器從胃管分次注入藥液後暫夾管。禁飲食,行胃腸減壓,輸液維持電解質平衡。治療術後黏連性腸梗阻5例,全部治癒。服藥最多8劑,最少2劑。〔浙江中醫雜誌 1991;26(10):447〕 8. 制止針麻下全子宮切除手術中的鼓腸現象 手術前吞服厚朴粉5~10g,制止針麻下全子宮切除術中鼓腸現象36例,結果:在一般情況下,切開腹膜時腸曲不鼓,少數腸曲稍鼓,但輕輕一推即可將腸曲推上。與未服厚朴粉的163例的腸曲情況進行對照,經統計學處理,兩者有顯著性差別。〔新醫藥學雜誌 1973;(4):25〕 9. 治療小兒泄瀉 姜炒厚朴、姜炒蒼朮各 100g,陳皮66g,木香、砂仁各33g,共研細末。用溫水洗凈患兒臍部,取藥粉填滿臍孔,用傷濕止痛膏將藥粉壓緊貼敷,再用熱水袋熱敷30分鐘。隔日換藥1次。治療400例,3日而愈者360例,5日而愈者32例,其餘8例經治10日均見明顯好轉。〔中原醫刊 1990;17(4):11〕 10. 治療小兒中毒性腸麻痹 厚朴、木香、大腹皮、榔片、萊菔子、枳殼各30g,加水2500ml,煎濃縮至500ml 左右,涼溫置於清潔輸液瓶中經肛管滴入,每分鐘80~100滴;年齡1~6個月者每次滴入150~200ml;6個月~1歲者每次滴入250~300ml;1~3 歲者350~400ml;3 歲以上者500ml。治療86例,滴入2小時內顯效者26例,滴入4小時內顯效者44例,5小時內有效16例,全部有效。〔遼寧中醫雜誌 1990;14(9):17〕 11. 治療口臭 厚朴、丁香各2份,薄荷1份。用蒸餾法取揮髮油,密封貯存備用;或每次取丁香 4、厚朴3、薄荷2,用開水浸泡15分鐘,濾去藥渣後漱口。治療32例,全部患者不僅口臭立即消失,而且在很長時間內口中尚還清香異常。〔黑龍江中醫藥 1991;(2):53〕 方劑選用: 1. 治療腹滿痛大便閉:厚朴八兩,大黃四兩,枳實五枚。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內大黃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以利為度。(《金匱要略》厚朴三物湯) 2. 治療久患氣脹心悶,飲食不得,因食不調,冷熱相擊,致令心腹脹滿:厚朴火上炙令干,又蘸薑汁炙,直待焦黑為度,搗篩如面。以陳米飲調下二錢匕,日三服。亦治反胃,止瀉。(《斗門方》) 3. 治療水谷痢久不瘥:厚朴三兩、黃連三兩,水三升,煎取一升。空心細服。(《梅師集驗方》) 4. 治療中寒洞泄:乾薑、厚朴等份。上為末,蜜丸梧子大。任下三十丸。(《鮑氏小兒方》) 5. 治療蟲積:厚朴、檳榔各二錢,烏梅二個。水煎服。(《保赤全書》) 配伍效用: 厚朴配伍草豆蔻 厚朴行氣消脹、燥濕除滿;草豆蔻溫中散寒燥濕。二葯伍用,有溫中行氣、燥濕除滿之功效,用於治療脾胃傷於寒濕所致之脘腹脹滿或疼痛、不思飲食、食積、泄瀉等。 厚朴配伍乾薑 厚朴苦溫,下氣化濕除滿;乾薑辛熱,溫中散寒、運脾化濕。二者伍用,共奏溫中散寒、化濕行氣之功效,用於治療寒濕中阻、胃腸氣滯之脘腹脹滿、大便溏瀉,或胃寒時痛、泛吐清水者。 厚朴配伍麻黃 厚朴下氣消痰以平喘;麻黃宣發肺氣以平喘。兩葯合用,有解表平喘之功效,用於治療素有喘病,偶感風寒而見惡寒發熱、無汗喘咳、痰多者。 厚朴配伍杏仁 厚朴燥濕下氣消痰;杏仁苦降肺氣而平喘。二者合用,有下氣消痰平喘之功效,用於治療氣逆、胸悶吐痰者。 【注意事項】 宜忌:孕婦慎用。 毒副作用:厚朴煎劑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 6.12±0.038g/kg。厚朴浸膏給小鼠腹腔注射和皮下注射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6.38±0.038g/kg和2.52g/kg。厚朴揮髮油給小鼠腹腔注射和皮下注射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4.05±0.024g/kg和2.9g/kg。木蘭箭毒鹼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45.55mg/kg。厚朴煎劑給貓靜脈注射的最小致死量為4.25±1.5g/kg。 厚朴口服毒性較小,因厚朴所含毒性成分主要是木蘭箭毒鹼,其在胃腸內較難吸收,吸收後即由腎臟排泄,在血中濃度較低,因此口服煎劑並不能出現降壓和肌松作用。小白鼠口服60g/kg無影響。 【醫家論葯】 「厚朴,主中風、傷寒頭痛、寒熱,氣血痹死肌者,蓋以風寒外邪,傷於陽分,則為寒熱頭痛;風寒濕入腠理,則氣血凝澀而成痹,甚則肌肉不仁,此葯辛能散結,苦能燥濕,溫熱能祛風寒,故悉主之也。」「厚朴氣味辛溫,性復大熱,其功長於泄結散滿,溫暖脾胃,一切飲食停積,氣壅暴脹,與夫冷氣、逆氣、積年冷氣入腹,腸鳴,虛吼,痰飲吐沫,胃冷嘔逆,腹痛泄瀉及脾胃壯實之人,偶感風寒,氣實人誤服參、耆致成喘脹,誠為要葯。然而性專消導,散而不收,略無補益之功。」(《本草經疏》) 「厚朴……若與枳實、大黃同用,則能泄實滿,《本經》謂消痰下氣者是也。若與橘皮、蒼朮同用,則能除濕滿,《本經》謂溫中益氣者是也。與解利葯同用,則治傷寒頭痛。與治痢葯同用,則厚腸胃。大抵苦溫,用苦則泄,用溫則補。」(《湯液本草》) 「厚朴,寬中化滯,平胃氣之葯也。凡氣滯於中,郁而不散,食積於胃,羈而不行,或濕鬱積而不去,濕痰聚而不清,用厚朴之溫可以燥濕,辛可以清痰,苦可以下氣也。故前古主中風、傷寒頭痛寒熱,嘔逆瀉利,蟲積痞積,或肺氣脹滿,痰涎喘嗽,或胃氣壅滯,水谷不行,用此消食化痰,去濕散脹,平土、金二臟,以致於中和也。」(《本草匯言》) 「厚朴,治胃氣上逆,噁心嘔噦,胃氣鬱結脹滿疼痛,為溫中下氣之要葯。……與橘、夏並用,善除濕滿;與姜、術並用,善開寒痰凝結;與硝、黃並用,善通大便燥結;與烏葯並用,善治小便因寒白濁。味之辛者,又能入肺以治外感咳逆;且能入肝,平肝之橫恣,以愈脅下掀疼。」「兼入血分,甄權謂其破宿血,古方治月閉亦有單用之者。諸家多謂其誤服能脫元氣,獨葉香岩謂多用則破氣,少用則通陽,誠為確當之論。」(《醫學衷中參西錄》) 「厚朴,……治霍亂轉筋,止嘔逆吐酸。與枳實大黃同用,則泄實滿。與陳皮蒼朮同用,則除濕滿。同解利葯,兼理頭痛。同泄利葯,能厚腸胃。厚朴之味苦也,惟其苦,故能下氣去實滿,而消腹脹。厚朴之氣溫也,惟其溫,故能益氣除濕滿而散結滯。」(《葯鑒》) 草果 為姜科植物草果Amomum tsao-ko Crevost et Lem. 的果實。味辛,氣溫。入脾、胃經。功能:燥濕除寒、祛痰截瘧、消食化積。主治:瘧疾、痰飲痞滿、脘腹冷痛、反胃、嘔吐、瀉痢、食積。內服:煎湯 3~6g;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種子含揮髮油等。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乙型肝炎 草果40g(去殼取仁,用生薑汁加清水拌炒),人中黃50g,地骨皮60g。水煎服,每日1劑,亦可研末服用,每次10g,每日1次。可隨證加減。治療94例,痊癒59例,好轉29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1.37%。HBsAg 轉陰率為62.65%。〔陝西中醫 1991;12(9):391〕 2. 治療急慢性腹瀉 草果1枚(約4g)、丁香25個(約2g),打碎,分別炒焦黑存性並研細末,白麵粉(炒至焦黃,以味香不苦為宜)250g,乘熱加入食糖200g,在鍋內攪勻,成顆粒狀,每次2~3匙,小兒酌減。治療180例,痊癒144例,有效27例,無效9例。〔上海中醫藥雜誌 1984;(8):29〕 方劑選用: 1. 治療瘟疫初起,先憎寒而後發熱,日後但熱而無憎寒,初起二三日,其脈不浮不沉而數,晝夜發熱,日晡益甚,頭身疼痛:檳榔二錢,厚朴一錢,草果仁五分,知母一錢,芍藥一錢,黃芩一錢,甘草五分。用水一鍾,煎八分,午後溫服。(《瘟疫論》達原飲) 2. 治療脾寒瘧疾不愈,振寒少熱,面青不食,或大便溏泄,小便反多:草果仁、附子(炮,去皮臍)。上等份,細銼。每服半兩,水二盞,生薑七片,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濟生方》果附湯) 配伍效用: 草果配伍知母 草果味辛性溫,燥濕除寒、祛痰截瘧;知母味苦性寒,清熱瀉火、滋陰潤燥。二者合用,草果滌痰濕、振脾陽,能祛濕化濁;知母清胃火、泄熱結,治煩熱內郁。共奏調陰陽、除寒熱、和表裡之功效,用於治療太陰濕濁熏蒸、煩熱汗多之瘧疾以及表裡不和之寒熱往來等症。 【注意事項】 宜忌:氣虛或血虧,無寒濕實邪者忌服。 【醫家論葯】 「草果,與知母同用,治瘴瘧寒熱,取其一陰一陽無偏勝之害,蓋草果治太陰獨勝之寒,知母治陽明獨勝之火也。」(《本草綱目》) 「草果,辛溫燥烈,善除寒濕而溫燥中宮,故為脾胃寒濕主葯。」「草果善滌濕痰,而振脾陽,更以知母輔之,酌量其分量,隨時損益,治瘧頗有妙義,固不必專為嵐瘴立法。」(《本草正義》) 「草果……辟山嵐瘴氣,止霍亂噁心。辛則散宿食,立除膨脹。溫則去邪氣,且卻冷疼。同縮砂能溫中焦,佐常山能截疫瘧。大都中病即已,不可多服,蓋此劑大耗元氣,而老弱虛羸之人,尤宜戒之。」(《葯鑒》) 草豆蔻 為姜科植物草豆蔻 Alpinia katsumadai Hayata 的種子團。味辛,氣溫。入脾、胃經。功能:溫中、祛寒、行氣、燥濕。主治:心腹冷痛、痞滿食滯、噎膈反胃、寒濕吐瀉、痰飲積聚。內服:煎湯,3~6g;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揮髮油約1%,並離析得良姜亭(山姜素,Alpinetin),熔點225℃,結構為7-羥基-5-甲氧基黃烷酮(7-Hydroxy-5-methoxy- flavanone);小豆蔻明(豆蔻素,Cardamonin),熔點207℃,結構為2",4"-二羥基-6"-甲氧基查爾酮(2",4"-Dihydroxy-6"-methoxychalcone)。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急性泄瀉 蒼朮、厚朴、枳實各10~20g,炒萊菔子、炒山楂、炒神曲、茯苓各30g,陳皮、半夏、木香、草蔻各6~15g,羌活、桂枝、防風各6~12g,黃連3~6g,甘草6g。水煎服。治療92例,全部病例臨床癥狀與體征均消失而愈,服藥最少1劑,最多3劑。〔陝西中醫 1991;12(3):129〕 方劑選用: 1. 治療霍亂心煩渴,吐利不下食:草豆蔻(去皮)一分,黃連(去須)一兩。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烏豆五十粒,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三。(《聖濟總錄》草豆蔻湯) 2. 治療嘔逆不下食,腹中氣逆:豆蔻子七枚(碎),生薑五兩,人蔘一兩,甘草一兩(炙)。上四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二服,相去如人行五、六里。忌海藻、菘菜。(《廣濟方》豆蔻子湯) 3. 治療冷痰嘔逆,胸膈不利:草豆蔻(去皮)、半夏(湯洗去滑,切,焙)各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三分。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生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聖濟總錄》豆蔻湯) 4. 香口辟臭:豆蔻、細辛,為末含之。(《肘後備急方》) 配伍效用:草豆蔻配伍半夏 草豆蔻溫中燥濕行氣;半夏燥濕止嘔。二葯伍用,有溫中行氣、燥濕止嘔之功效,用於治療濕蘊中焦之腹脹、嘔吐。 【注意事項】 宜忌:陰虛血少,津液不足,無寒濕者忌服。 【醫家論葯】 「豆蔻治病,取其辛熱浮散,能入太陰、陽明,除寒燥濕,開郁化食之力而已。南地卑下,山嵐煙瘴,飲啖酸咸,脾胃常多寒濕郁滯之病,故食料必用,與之相宜。然過多亦能助脾熱,傷肺損目。」(《本草綱目》) 「草豆蔻,辛熱香散,功與肉蔻相似,但此辛熱燥濕除寒,性兼有澀,不似肉蔻澀性居多,能止大腸滑脫不休也。又功與草果相同,但此止逐風寒客在胃口之上,症見當心疼痛,不似草果辛熱浮散,專治瘴癘寒瘧也。故凡濕郁成病,而見胃脘作疼,服之最為有效。若使鬱熱內成,及陰虛血燥者,服之為大忌耳。」(《本草求真》) 「豆蔻,辛能破滯,香能入脾,溫熱能祛寒燥濕,故主溫中及寒客中焦、心腹痛、中寒嘔吐也。脾開竅於口,脾家有積滯,則淤而為熱,故發口臭,醒脾導滯,則口氣不臭矣。辛散溫行,故下氣。寒客中焦,飲食不消,氣因閉滯則霍亂。又散一切冷氣、消酒毒者,亦燥濕破滯、行氣健脾開胃之功也。產閩之建寧者,氣芳烈,類白豆蔻,善散冷氣,療胃脘痛,理中焦。產滇、貴、南粵者,氣猛而濁,俗呼草果者是也,善破瘴癘,消穀食,及一切宿食停滯作脹悶及痛。」(《本草經疏》) 「草蔻……入足太陰陽明經葯也。惟其氣熱,故能治風寒客邪,一切冷氣,及嘔吐諸症。惟其味辛,故能散滯氣,除胃脘之刺痛,及兩脅之氣逆。大都熱則能行,辛則能散。故經曰,寒者熱之,滯者散之,此之謂也。」(《葯鑒》) 白豆蔻 為姜科植物白豆蔻Amomum cardamomum L. 的果實。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功能:化濕、行氣、溫中、止嘔。主治:氣滯、食滯、胸悶、腹脹、噫氣、噎膈、吐逆、反胃、瘧疾。內服:煎湯(不宜久煎),3~6g;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果實含揮髮油,其中有d-龍腦、d-樟腦、草烯及其環氧化物、1,8-桉葉素、α-及δ-松油烯、α-及β-蒎烯、石竹烯、月桂烯、桃金娘醛、葛縷酮、松油烯-4-醇、香檜烯等。 藥理作用:豆蔻油極不穩定,易喪失其特有之香味,一般可作成芳香酊或醑劑。種子應在臨用前方可磨碎,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其揮髮油對豚鼠實驗性結核,能增強小劑量鏈黴素的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發熱 白蔻仁、射干、藿香、菖蒲、川貝母各10g,黃芩、連翹各12g,木通、薄荷各9g,滑石15g,茵陳20g,水煎服。若熱重於濕,加重滑石、連翹劑量,再加大青葉15g;若濕重於熱,加重滑石、藿香劑量,再加羌活10g 或蒼朮10g;頭身困痛加羌活10g;口苦加黃連9g;口渴加花粉10g。治療34例,全部有效。其中服藥1劑體溫降至正常者1例,且未複發;服藥3劑者22 例,服藥6劑者10例,服藥9劑者1例。〔陝西中醫 1991;12(2):63〕 2. 治療急性卡他性中耳炎 白蔻仁、厚朴、通草各6g,杏仁、竹葉、半夏各10g,滑石、薏苡仁各20g,水煎服。治療110 例,痊癒66例,顯效17例,有效19例,無效8例。服藥最少4劑,最多21劑。〔浙江中醫雜誌 1991;26(6):255〕 方劑選用: 1. 治療胃口寒作吐及作痛者:白豆蔻仁三錢,為末,酒送下。(《赤水玄珠》白豆蔻散) 2. 治療脾胃氣不和,止脾泄瀉痢:白豆蔻二兩(用仁,一半生一半熟),枳殼半斤(去瓤,以漿水煮軟,麩炒令香止),肉桂二兩(去皮),橘皮二兩(去瓤,炒,切細),訶子二兩(去核,半生半熟),當歸二兩(洗)。上六味,杵為末,每服一錢,水一中盞,姜、棗同煎至七分,稍溫服。如要丸,用好棗,漿水煮,去皮核,細研,為丸如桐子大。以姜擘破,炒令黑色,入水煎湯,下十五丸。(《博濟方》白豆蔻散) 3. 治療小兒吐乳屬胃寒者:白豆蔻仁十四個,縮砂仁十四個,生甘草二錢,炙甘草二錢。為末,常摻入兒口中。(《世醫得效方》) 配伍效用: 白豆蔻配伍陳皮、半夏 白豆蔻溫中化濕;陳皮理氣健脾;半夏燥濕化痰止嘔。三葯合用有理氣健脾、化濕和胃之功效,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濕濁中阻之胸腹滿悶、泛惡納呆、嘔吐泄瀉等。 白豆蔻配伍厚朴 白豆蔻辛散,溫中化濕;厚朴苦降,行氣除脹滿。二者合用,有理氣除脹、開胃化濕之功效,用於治療脾胃寒濕氣滯之脘腹脹滿、嘔吐不欲食之症。 白豆蔻配伍藿香 白豆蔻化濕行氣,溫中止嘔;藿香芳香化濁止嘔。二者合用,可加強溫中化濕止嘔之力,用於治療寒濕內阻之嘔吐、納差、胃脘痞滿等症。 【注意事項】 宜忌:陰虛血燥而無寒濕者忌服。 「白蔻仁,辛熱燥烈,流行三焦,凡嘔吐不因於寒及陽虛者,皆不得入。如火升作嘔,因熱腹痛氣虛諸症,法咸忌用。」(《本草害利》) 【醫家論葯】 「白豆蔻,主積冷氣及傷冷吐逆,因寒反胃。暖能消物,故又主消谷;溫能通行,故主下氣。東垣用以散肺中滯氣,寬膈進食,去白睛翳膜,散滯之功也。」(《本草經疏》) 「白豆蔻,與縮砂蜜一類,氣味既同,功亦莫別,然此另有一種清爽妙氣,上入肺經氣分,而為肺家散氣要葯;其辛溫香竄,流行三焦,溫暖脾胃,而使寒濕膨脹。虛瘧、吐逆、反胃、腹痛、並翳膜、目眥紅筋等症悉除,不似縮砂密辛溫香竄兼苦,功專和胃、醒脾、調中,而於肺、腎他部則止兼而及之也。」(《本草求真》) 「白蔻……其用有五:肺經本葯,一也;散胸中滯氣,二也;除感寒腹痛,三也;溫暖脾胃,四也;赤眼暴發,白睛紅,用少許即愈,五也。」(《葯鑒》) 砂仁 為姜科植物陽春砂 Amomum villosum Lour. 或縮砂Amomum xanthioides Wall. 的成熟果實或種子。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功能:行氣調中、和胃、醒脾、安胎。主治:腹痛痞脹、胃呆食滯、噎膈嘔吐、寒瀉冷痢、妊娠胎動。內服:煎湯(不宜久煎),3~6g;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縮砂種子含揮髮油1.7%~3%,主要成分為d-樟腦(d-Camphor)、d-龍腦(d-Borneol)、乙酸龍腦酯(Bornyl acetate),芳樟醇(Linalool),橙花椒醇(Nerolidol)及一種萜烯。 陽春砂,葉的揮髮油與種子的揮髮油相似,含龍腦、乙酸龍腦酯、樟腦、檸檬烯(Limonene)等成分,亦含皂甙 0.69%。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過敏性結腸炎 砂仁6~10g,党參15~20g,茯苓10~15g,炒白朮12~18g,炒扁豆20~30g,蓮子肉8~10g,炒山藥、薏苡仁各15~30g,桔梗10~12g,炙甘草3~6g,大棗3~5枚,隨證加減。每劑藥用水500ml,浸30分鐘,急火煎開,後改文火煎煮30分鐘,兩煎藥液混勻,早晚分服,每日1劑。治療60例。總有效率為97%。〔山東中醫雜誌 1991;10(6):24〕 2. 治療慢性膽囊炎 砂仁、黃連、木香各6g,柴胡、枳實、白芥子、大黃各10g,虎杖12g,銀花、白芍各15g,吳萸、甘遂、大戟各3g。治療25例,痊癒16例,顯效6例,無效3例。〔湖北中醫雜誌 1991;13(3):9〕 3. 治療胃下垂 黃芪、太子參各10~30g,白朮、砂仁各10g,陳皮10~15g,升麻9~12g,枳殼10~18g,大黃(後下)3~12g,制馬錢子2~4g,甘草3~6g。隨證加減,水煎服。治療108例,治癒94例,顯效10例,有效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3%。〔河南中醫 1991;11(4):28〕 4. 治療小兒厭食症 砂仁、人蔘、蓮子、扁豆、陳皮、茯苓、山藥、白朮、雞內金、牡蠣各10g,甘草5g。每日1劑,連服1個月為1療程。治療30 例,顯效16例,有效10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86.6%。〔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 1992;26(2):140〕 5. 治療小兒消化不良 砂仁、焦蒼朮各200g,炒車前子100g,共研為細末。6個月以內者每次服 1~1.5g,6 個月~1歲者每次服1.5~2g,1~3歲者每次服2~3g,均日服3次,用淡糖鹽水送服,如脫水重伴有酸中毒者則應配合補液。治療嬰幼兒單純性消化不良或伴有輕度脫水者200餘例,均在7天內治癒。 〔中西醫結合雜誌 1982;(3):191〕 方劑選用: 1. 治療心腹痛:砂仁炒研,袋盛浸酒,煮飲。(《本草綱目》) 2. 治療痰氣膈脹:砂仁搗碎,以蘿蔔汁浸透,焙乾為末。每服一、二錢,食遠,沸湯服。(《簡便單方》) 3. 治療冷滑下痢不禁,虛羸:縮砂仁、炮附子(末)、乾薑、厚朴、陳橘皮等份。為丸。日二,服四十丸。(《藥性論》) 4. 治療妊娠胃虛氣逆,嘔吐不食:縮砂仁不拘多少。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入生薑自然汁少許,沸湯點服,不拘時候。(《濟生方》縮砂散) 5. 治療小兒滑泄,肛頭脫出:縮砂一兩。去皮為末,每用一錢,以豬腰子一片批開,入葯末在內,綿系,米泔煮熟,與兒食之,次服白礬丸。(《小兒衛生總微論方》縮砂散) 配伍效用: 砂仁配伍白豆蔻 砂仁燥濕散寒、醒脾寬中、行氣止痛;白豆蔻溫中化濕、行氣開胃、止嘔止痛。二者相須為用,有化濕醒脾、溫中散寒、行氣寬中、和胃止嘔之功效,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濕濁內蘊、氣機不暢之胸悶不舒、脘腹脹滿、納呆食少、嘔吐、泄瀉等。 砂仁配伍草果 砂仁辛溫,行氣化濕、醒脾和胃;草果溫燥辛烈,溫中散寒、燥濕化痰。二葯相須為用,其逐寒燥濕、溫脾和胃之功效尤著,用於治療寒濕困脾、痰濁中阻、氣機不暢之胸脘痞悶、腹痛腹脹、噁心嘔吐、納差食少之症。 砂仁配伍陳皮 二者皆為辛溫之品,有行氣調中之功。但砂仁偏於化濕醒脾,陳皮偏於燥濕健脾。相伍為用,其理氣除濕、和胃調中之功效更著,用於治療濕邪中阻、脾失健運之納呆、脘悶、腹瀉等症。 砂仁配伍厚朴 二者均能行氣除濕,但砂仁辛香,偏於醒脾開胃;厚朴苦降,偏於消脹除滿。二葯相須為用,可加強行氣化濕開胃之功效,用於治療氣滯或濕郁所致之腹痛脹滿、納差納獃等。 砂仁配伍桑寄生 砂仁理氣醒脾安胎;桑寄生補益肝腎而安胎。二者合用,可加強安胎之功效,用於治療胎動不安、腰墜腹痛之症。 【注意事項】 宜忌:陰虛有熱者忌服。 【醫家論葯】 「砂仁,溫中和氣之葯也。若上焦之氣梗逆而不下,下焦之氣抑遏而不上,中焦之氣凝聚而不舒,用砂仁治之,奏效最捷。然古方多用以安胎何也?蓋氣結則痛,氣逆則胎動不安,此葯辛香而竄,溫而不烈,利而不削,和而不爭,通暢三焦,溫行六腑,暖肺醒脾,養胃養腎,舒達肝膽不順不平之氣,所以善安胎也。」(《本草匯言》) 「縮砂蜜,辛能散,又能潤;溫能和暢通達。虛勞冷瀉,脾腎不足也;宿食不消,脾胃俱虛也;赤白滯下,胃與大腸因虛而濕熱與積滯客之所成也。辛以潤腎故使氣下行,兼溫則脾胃之氣皆和,和則冷瀉自止,宿食自消,赤白滯下自愈,氣下則氣得歸元,故腹中虛痛自已也。」「縮砂蜜,氣味辛溫而芬芳,香氣入脾,辛能潤腎,故為開脾胃之要葯,和中氣之正品,若兼腎虛,氣不歸元,非此為嚮導不濟。」「本非肺經葯,今亦有用之於咳逆者,通指寒邪郁肺,氣不得舒,以致咳逆之證。若咳嗽多緣肺熱,此葯即不應用矣。」(《本草經疏》) 「砂仁,辛散苦降,氣味俱厚。主散結導滯,行氣下氣,取其香氣能和五臟,隨所引葯通行諸經。若嘔吐噁心,寒濕冷瀉,腹中虛痛,以此溫中調氣;若脾虛飽悶,宿食不消,酒毒傷胃,以此散滯化氣;若胎氣腹痛,惡阻食少,胎脹不安,以此運行和氣。」(《藥品化義》) 「砂仁,止可為佐使,以行滯氣,所用不可過多,用之補虛丸中絕佳,能輔助補藥,行氣血於不滯也。補藥味重,非佐之消食之葯,未免過於滋益,反恐難於開胃,入之砂仁,以蘇其脾胃之氣,則補藥尤能消化,而生精生氣,更易之也。」(《本草新編》) 「縮砂,書號為醒脾調胃要葯。……其言醒脾調胃,快氣調中,則於腹痛痞脹有功,入大腸則於赤白瀉痢有效,入肺則於咳嗽上氣克理。至雲止痛安胎,並咽喉口齒浮熱能消,亦是中和氣順之意。若因實熱而雲胎氣不和,水衰而見咽喉口赤燥結者服之,豈能是乎?故虛實二字,不可不細辨而詳察耳。」(《本草求真》) 「縮砂仁,氣溫,味苦,無毒。佐黃芩為安胎之妙劑也。治一切霍亂吐瀉,心腹絞痛,正以溫辛能止疼行氣故耳。又於止痢葯中用之,亦取此意。以益智人蔘為使則入脾,以白檀豆蔻為使則入肺,以黃柏茯苓為使則入膀胱腎,以赤白石脂為使則入大小腸。」(《葯鑒》) 「砂仁,芳香歸脾,辛能潤腎,下氣化食,治心疼欲嘔,開脾胃要葯,和中氣正品。若腎氣不歸元,非此嚮導不濟,胎喜疏利,故主之。」(《本草害利》) 附註:植物縮砂成熟果實中的乾燥種子經加工入葯者稱縮砂密、縮砂仁,簡稱縮砂,亦稱西砂仁。本品主產於國外,過去多從越南、寮國、泰國等進口,但品質並不優於陽春砂。 植物陽春砂之乾燥果實經加工入葯者,稱為陽春砂,簡稱春砂。如剝去果皮,以凈種子入葯者,又稱陽春砂仁或春砂仁。本品主產於廣東陽春縣,其個大飽滿,氣味濃厚,品質較佳,被奉為道地藥材。產於廣西者稱為廣砂,通常認為品質較次。 以縮砂或陽春砂成熟果實之果殼入葯者,稱為縮砂殼或春砂殼,亦可統稱為砂仁殼。本品性較溫,力較種仁薄弱。如焦樹德《用藥心得十講》云:「砂殼也有理氣醒胃的作用,但缺乏砂仁溫中散寒的效力。砂殼氣味薄,燥性小,肝旺脾弱者用之合宜。」 藿香 為唇形科植物廣藿香(枝香)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 或藿香(排香草、野藿香)Agastache rugosa (Fisch. et Mey.) O. Ktze. 的全草。 味辛,性微溫。入肺、脾、胃經。功能:快氣、和中、辟穢、祛濕、解暑。主治:感冒暑濕、寒熱、頭痛、胸脘痞悶、嘔吐泄瀉、瘧疾、痢疾、口臭。內服:煎湯,5~10g,鮮品加倍;或入丸、散。外用:煎水含漱;或燒存性研末調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廣藿香含揮髮油約1.5%,油中主要成分是廣藿香酮(Pogostone)和廣藿香醇(Patchouli alcohol)。其他成分有苯甲醛(Benzaldehyde)、丁香油酚(Eugenol)、桂皮醛(Cinnamic aldehyde)等。 從廣藿香中分離出黃酮類化合物芹黃素(Apigenin)、鼠李黃素(Rhamnetin)、商陸黃素(Ombuine)。 藿香含揮髮油0.28%,主要成分為甲基胡椒酚(Methylchavicol),佔80%以上。並含茴香醚(Anethole)、茴香醛(Anisaldehyde)、d-檸檬烯(d-Limonene)、對-甲氧基桂皮醛(p-Methoxycin- namaldehyde)、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β-Pinene)、3-辛酮(3-0ctanone)、3-辛醇(3-0ctanol)、對-聚傘花烯(p-Cymene)等。 從藿香中分離出刺槐黃素(Acacetin)、椴素(Tilianine)、蒙花甙(Linarin)、藿香甙(Agasta- choside)、異藿香甙(Isoagastachoside)、藿香素(Agastachin)。此外,尚含少量鞣質、苦味質等成分。 藥理作用: 1. 抗真菌作用 實驗證明,藿香煎劑(8%~15%)在試管內對許蘭毛癬菌等多種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乙醚浸出液、醇浸出液、水浸出液亦能抑制多種致病性真菌。試驗表明,藿香乙醚浸出液、醇浸出液、水浸出液及煎劑對趾間毛癬菌及足跖毛癬菌的抑菌濃度分別是3%、5%、10%、15%,提示浸出液的抗菌能力比煎劑為強。 2. 抗鉤端螺旋體作用 藿香水煎劑在濃度為 15mg/ml 時對鉤端螺旋體有抑制作用;當濃度增至 31mg/ml 時對鉤端螺旋體有殺滅作用。 3. 抗病毒作用 有報告指出,藿香中的黃酮類物質有抗病毒作用。從藿香中分離出來的成分可以抑制消化道及上呼吸道病原體——鼻病毒的生長繁殖,藿香中有抗病毒作用的成分是黃酮(黃鹼素成分)。以該成分為主,合成的抗病毒性更強、內服易吸收的藥物用於鼻病毒感染者,效果良好。 4. 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藿香中的揮髮油有刺激胃黏膜、促進胃液分泌、幫助消化的作用。但藿香煎劑對膽囊無收縮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暑瀉 藿香、蒼朮、檳榔各1000g,厚朴600g ,黃連300g,木香500g,地錦草3000g。加清水80~100L,浸泡1小時,煎至25ml,冷卻後,分裝瓶內。成人每次100ml,開水沖服,輕者每日2次,重者每日3次。噁心嘔吐重者,可少量多次,每次30~50ml,頻頻咽下,每日6~10次,或加入生薑汁數滴沖服。兒童酌減。治療128例,顯效74例,有效46例,無效8例。一般服藥後1日即可見效。〔中醫雜誌 1983;(8):40〕 2. 治療中焦濕熱症 藿香、陳皮、茯苓各15g,砂仁、厚朴、半夏、檳榔、黃芩各10g,柴胡12g,水煎服,每日1劑。治療32例,全部治癒。平均服藥9劑。〔中原醫刊 1990;17(3):31〕 3. 治療夏令皮炎 藿香、青蒿、黃柏、苦參、地骨皮各9g,水煎服。治療60例,用藥1個療程(7天為1療程)後,痊癒30例,顯效9例,無效 12例。 〔浙江中醫雜誌 1985;(6):374〕 4. 治療嬰幼兒腹瀉a. 藿香、蒼朮各6g,野麻草15g,車前子9g,厚朴、陳皮各4g,粉甘草3g,生薑3片,大棗5~7枚。水煎服。治療112例,全部治癒。〔福建中醫藥 1984;(1):13〕 b. 藿香、紫蘇各4g,蒼朮、厚朴各6g,砂仁3g,雲苓9g,車前子6g。水煎服。治療36例,痊癒25例,好轉8例,無效3例。療效優於對照組。〔河南中醫 1990;(4):37〕 5. 治療急性卡他性結膜炎 藿香15~30g,水煎服,每日1 劑,早晚各服1次。如發病3~4天,發炎較厲害者,可加入白茅根30g,用上藥煎服。治療病毒性傳染性結膜炎患者34例,痊癒31例,無效3例。〔福建醫藥雜誌 1976;(1):28〕 方劑選用:1. 治療霍亂吐瀉:陳皮(去白)、藿香葉(去土)。上等份,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溫服,不拘時候。(《百一選方》回生散) 2. 治療瘧疾:高良姜、藿香各半兩。上為末,均分為四服,每服以水一碗,煎至一盞,溫服,未定再服。(《雞峰普濟方》藿香散) 3. 治療胎氣不安,氣不升降,嘔吐酸水:香附、藿香、甘草各二錢。為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沸湯調服之。(《太平聖惠方》) 配伍效用: 藿香配伍白朮 藿香和胃化濕止嘔;白朮健脾益氣。二者伍用,有健脾益氣、化濕和胃之功效,用於治療脾胃虛弱而致的身倦乏力、嘔吐、泄瀉等症。 藿香配伍半夏 藿香化濕醒脾、寬中快氣、和胃止嘔;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止嘔。二者配伍,可除脾胃寒濕而止嘔吐,用於治療寒濕內阻引起的脘腹痞滿、噁心、嘔吐、腹瀉等症。 藿香配伍佩蘭 藿香芳香溫煦,散表邪、化里濕、醒脾開胃、和中止嘔;佩蘭氣香味辛性平,醒脾化濕解暑。二者相伍為用,其清熱化濕解暑、和胃醒脾之功效更著,用於治療夏日傷暑、濕濁中阻、胃失和降而致的倦怠、胃脘痞悶、噁心、嘔吐、口中發黏等症。 藿香配伍砂仁 藿香化濁止嘔;砂仁溫中行氣、安胎。二葯合用,有溫中理氣、止嘔安胎之功效,用於治療妊娠惡阻或氣滯脘悶、胃納不佳者。 【注意事項】 宜忌:「陰虛火旺,胃弱欲嘔及胃熱作嘔,中焦火盛熱極,溫病熱病,陽明胃家邪實,作嘔作脹,法並禁用。」(《本草經疏》) 毒副作用:臨床上曾有服用含藿香的中藥製劑引起過敏性葯疹的報告。 【醫家論葯】 「藿香,其氣芳香,善行胃氣,以此調中,治嘔吐霍亂,以此快氣,除穢惡痞悶。且香能和合五臟,若脾胃不和,用之助胃而進飲食,有醒脾開胃之功。辛能通利九竅,若嵐瘴時疫用之,不使外邪內侵,有主持正氣之力。凡諸氣葯,獨此體輕性溫,大能衛氣,專養肺胃。但葉屬陽,為發生之物,其性銳而香散,不宜多服。」(《藥品化義》) 「藿香,清芬微溫,善理中州濕濁痰涎,為醒脾快胃,振動清陽妙品。《別錄》治風水毒腫者,祛除濕濁,自能清理水道也。去惡氣者,濕漫中宮之濁氣也。霍亂心腹痛者,濕濁阻滯,傷及脾土清陽之氣,則猝然撩亂,而吐瀉絞痛,芳香能助中州清氣,勝濕辟穢,故為暑濕時令要葯。然性極和平,力量亦緩,止可以治霍亂輕症,而猝然大痛,吐瀉並作,肢冷脈絕者,非大劑四逆不為功,斷非此淡泊和平,所能獨當大任。」「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溫煦而不偏於燥熱,能祛除陰霾濕邪,而助脾胃正氣,為濕困脾陽,怠倦無力,飲食不甘,舌苔濁垢者最捷之葯。亦辟穢惡,解時行疫氣。……藿香氣味和平,不嫌辛燥,故助脾胃而無流弊。」(《本草正義》) 「藿香,專治脾肺二經,入烏葯順氣散中,成功在肺。加黃芪四君子湯,取效在脾。故能開脾胃,進飲食,止霍亂,定嘔逆,乃傷寒方之要領,為正氣散之要葯也。」(《葯鑒》) 「藿香,辛香微溫,香甜不峻。但馨香氣正能助脾醒胃以辟諸惡。故凡外來惡氣內侵,而見霍亂嘔吐不止者,須用此投服。俾其胸開氣寬,飲食克進,故同烏葯順氣散則可以利肺,同四君子湯則可以健脾以除口臭。但因熱作嘔,勿服。」(《本草求真》) 附註:藿香產於我國大部分地區,因產地不同而有不同名稱。產於江蘇蘇州者稱蘇藿香;產於浙江者稱杜藿香;產於四川者稱川藿香。然其大多數野生於山坡、路旁,故亦統稱為野藿香。該類藿香較廣藿香味淡,品質較次。 廣藿香,亦稱南藿香。該品種與上述藿香同科不同屬,原產於菲律賓等東南亞各國,我國南方廣東、台灣等地也有栽培。廣藿香有濃郁的特異清香,味微苦而辛,品質最佳,化濕和中、解暑辟穢之力尤勝。 蒼朮 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南蒼朮(茅蒼朮、茅術)Atractylodes lancea(Thunb.)DC. 或北蒼朮(山蒼朮)Atractylodes chinensis (DC)Koidz. 等的根莖。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功能:健脾、燥濕、解郁、辟穢。主治:濕盛困脾、倦怠嗜卧、脘痞腹脹、食欲不振、嘔吐、泄瀉、痢疾、瘧疾、痰飲、水腫、時氣感冒、風寒濕痹、足痿、夜盲。內服:煎湯,3~10g;熬膏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南蒼朮根莖含揮髮油約5%~9%。油的主要成分為蒼朮醇(Atractylol)、茅術醇(Hinesol)、β-桉葉醇(β-Eudesmol)。尚含β-芹子烯(β-Selinene)、欖香醇(Elemol)、3β-醋酸基蒼朮醇(3β-Acetoxy-atractylol)、3β-羥基蒼朮醇(3β-Hydroxy-atractylol)、3β-醋酸基蒼朮酮(3β-Acetoxy-atractylone)、3β-羥基蒼朮酮(3β-Hydroxy-atractylone)等。 北蒼朮根莖含揮髮油1.5%,其主要成分為蒼朮醇、蒼朮酮(Atractylone)、茅術醇、桉油醇及α-沒藥醇(α-Bisabolol)。亦含有蒼朮定醇(Atractylodinol)、乙醯蒼朮定醇(Acetylatractylo- dinol)等。 藥理作用: 1. 對血糖的作用 蒼朮甙對小鼠、大鼠、兔和犬有降血糖作用,同時降低肌糖原和肝糖原,抑製糖原生成,使氧耗量降低,血乳酸含量增加。蒼朮提取物可使經鏈脲黴素前處理的大鼠明顯升高的血糖水平降低。煎劑10g/kg 灌注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家兔,則血糖略升後即下降到灌藥前血糖水平以下。此後在每日灌藥的10天內,血糖不斷下降,差別顯著(自401mg%降至160mg%)。停葯後4~17天血糖未見升高到用藥前水平。但有報告指出,煎劑或醇浸劑8g/kg口服或皮下注射,有使正常家兔血糖略為上升的作用。 2. 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蒼朮對應激性潰瘍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對因胃黏膜血虛、循環障礙引起的能量不足、黏膜抵抗力減弱,引起組織壞死而形成的潰瘍,蒼朮有明顯效果。蒼朮具有抗組胺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對組胺引起胃酸分泌過多及以黏膜變化為主因的潰瘍有效。蒼朮對胃液分泌有顯著抑制作用,能預防胃液貯留的幽門結紮潰瘍、阿司匹林引起的胃黏膜破壞、胃酸過剩引起的黏膜潰瘍。 蒼朮對胃腸運動有調節作用。蒼朮丙酮提取物能明顯促進胃腸運動。蒼朮亦能抑制「脾虛」動物小腸推進活動,對抗泄瀉;能降低血清銅和提高血清鋅,改善「脾虛」動物代謝功能,增加體重,並通過提高血清鐵,增加血紅蛋白合成,提高紅細胞功能。蒼朮的醇提取液和水溶液對兔十二指腸活動均有較明顯的抑制作用;對大鼠胃平滑肌收縮具有較弱的增強作用;可對抗乙醯膽鹼、鋇離子引起的腸管平滑肌收縮,而對弛張後的胃平滑肌則有輕微的增強收縮作用;能使正常的腸管活動減弱。蒼朮對腎上腺素引起的胃平滑肌弛張無明顯拮抗作用。 蒼朮對四氯化碳誘發的鼠肝細胞毒性有顯著的抗肝毒性作用。蒼朮酮給小鼠灌胃,可顯著抑制四氯化碳引起的血清SGOT、SGPT和LDH活性水平的升高。 3. 對中樞神經和心血管的作用 蒼朮揮髮油少量對蛙有鎮靜作用,同時使脊髓反射亢進;較大劑量則呈抑制作用,終至呼吸麻痹而死亡。β-桉葉醇和茅術醇的混合物有劑量依存性的抗痙攣作用,當劑量為1000mg/kg時,小鼠生存率達83.3%。 蒼朮對兔十二指腸和蟾蜍心臟有輕度抑制作用,對蟾蜍後肢血管有輕微擴張作用。 4. 其他作用 茅蒼朮灌胃,能顯著增加大鼠鈉和鉀的排泄。體外實驗證明,蒼朮揮髮油、桉葉醇和茅術醇對食管癌細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蒼朮、艾葉、白芷、雄黃煙熏消毒,對結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枯草桿菌和綠膿桿菌有明顯的滅菌作用,而蒼朮在其中起主要作用。蒼朮和艾葉製成消毒香或煙熏劑對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核型多角體病毒,肺炎支原體、口腔支原體,乙型鏈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黃曲霉菌和其他致病真菌均有顯著殺滅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竇性心動過速 蒼朮注射液,每次4ml,肌肉注射,每日2次。治療19例,用藥3~5天後,恢復正常者18例,好轉1例。其中17例於18個月後複查心電圖均正常。〔江蘇醫藥 1977;(9):29〕 2. 治療胃下垂 茅蒼朮20g,泡茶飲服,對胃下垂有效,且無傷陰之弊。〔上海中醫藥雜誌 1984;(1):31〕 3. 治療細菌性痢疾 炒蒼朮90g,制大黃、炙草烏、炒杏仁、川羌活各30g。共為細末,每次1.5g,日服2次。治療96例,痊癒62例,好轉28例,無效6例。痊癒病例中2~4日痊癒者56例,6~8日痊癒者6例。〔天津醫藥 1973;(3):30〕 4. 治療濕疹 蒼朮、黃芩、黃柏各15g,加水 1500ml,煎至600~700ml 過濾。用藥液洗患處,每日1次,重者2次,每次20分鐘左右。治療糜爛性濕疹7例,均經1~2周治癒。〔新醫藥學雜誌 1978;(8):37〕 5. 治療燙傷 蒼朮適量,研成細末,用時與白芝麻油調成稠糊狀後,塗在燒、燙傷部位,每天1~2 次,直至癒合為止。輕者3~4天可結痂,7~10天脫痂癒合,重者療程稍長。不必包紮。〔中醫雜誌 1984;(2):33〕 6. 治療毒蛇咬傷 蒼朮50g,白芷50g,蜈蚣2 條,蚤休40g,銀花25g,連翹20g,防風15g,花粉20g,元參20g,甘草10g,上藥水煎2次,分 3次服,每日3次,重者可服4次。同時以蒼朮為主水煎熏洗患處。治療120例,只有1名年老者死亡,其餘均治癒。〔遼寧中醫雜誌 1982;(2):18〕 7. 治療尋常性魚鱗病 蒼朮(米泔汁浸 1 夜後蒸1小時)、雞血藤各1000g,當歸(切薄片)、薏苡(打碎)各500g。加水15kg 浸漬1晝夜,煮沸,文火煎2小時,過濾取汁,再加水5kg,煮沸1 小時,過濾,合併濾液,置火中加熱收膏約5000ml,再加入蜂蜜500g,尼泊金1.5g,攪勻煮沸15分鐘,冷後分裝。每次4ml,每日2次,10歲以下減半。外用甘草油(甘草50g,切片放入黑芝麻油500g 內浸24小時,文火炸至深黃色,過濾,加入魚肝油 50ml,攪勻) 塗皮損處,每日2次。治療60例,用藥6個月後,痊癒23例,顯效19例,有效11例,無效7例。〔浙江中醫雜誌 1991;26(11):495〕 8. 治療小兒佝僂病 蒼朮糖漿(每10ml 含蒼朮9g,雞蛋皮粉1g),每次5ml,日服2次,連服15天。治療1006例,顯效541例,有效340例,無效125例。三個月後拍攝腕片複查21例,均顯示骨端預備線重現,骨化加強等恢復現象。〔赤腳醫生雜誌 1979;(10):14〕 9. 治療嬰幼兒腹瀉 炒蒼朮、焦山楂、車前子各5份,罌粟殼2.5份。共研細末,過篩備用。1歲以內每次服2g,1~3歲每次服3g,4~6歲每次服4g,7歲以上酌量增加。每2~4小時服1次。治療20例,均在用藥2天後痊癒。〔四川中醫 1984;2(2):55〕 10. 治療耳鳴 將蒼朮削成圓錐形,中刺數小孔,塞進外耳道,然後將艾柱放在蒼朮上點燃,每次5~7壯,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以上方為主配合針刺或中藥,治療10例,治癒6例,好轉3例,無效1例。孕婦忌用。〔江蘇中醫雜誌 1983;(2):62〕 11. 治療鼻息肉 蒼朮20g,白芷20g,烏梅 15g,五味子15g。水煎,採用蒸氣吸入法,每日1~2次,每劑可熏3~4次,連續熏1~2個月。30劑即可收效。用後自覺鼻腔舒適,通氣改善。10天後檢查,可見息肉有回縮現象,鼻腔黏液減少;20天後可見息肉明顯縮小,直到消失。〔遼寧中醫雜誌 1984;(7):25〕 12. 治療麥粒腫 蒼朮10g,白芷、薄荷、金銀花各6g,加水200ml,蓋嚴煎沸後取汁置小口瓶中熏眼,每次10~20分鐘,每日3~5次。治療44 隻眼次,全部於3日內痊癒,其中有42隻眼2日痊癒,最快者熏 1 次而愈。〔廣西中醫藥 1985;8(2):33〕 13. 治療夜盲症 a. 蒼朮18g,水煎,每日上午1次服下,治療16例,一般連用5~7日即愈。〔新醫藥學雜誌 1976;(6):26〕 b. 蒼朮30g,石決明15g,夜明砂15g,豬肝100g(分2次)。將前三味葯放入500ml水中,煎成藥汁200ml,分早晚煮豬肝食用,一般服2~6劑顯效。 〔中醫雜誌 1981;22(12):52〕 方劑選用: 1. 治療時暑暴瀉及飲食所傷,胸膈痞悶:神曲(炒)、蒼朮(米泔浸一宿,焙乾)各等份為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時,米飲吞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曲術丸) 2. 治療飧泄:蒼朮二兩,小椒一兩(去目,炒)。上為極細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或三十丸,食前溫水下。(《素問病機保命集》椒術丸) 3. 治療濕溫多汗:知母六兩,甘草(炙)二兩,石膏一斤,蒼朮三兩,粳米三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九分,去滓取六分清汁,溫服。(《類證活人書》白虎加蒼朮湯) 4. 治療四時瘟疫,頭痛項強,發熱憎寒,身體疼痛,及傷風、鼻塞聲重、咳嗽頭昏:蒼朮(米泔浸一宿,切,焙)五兩,藁本(去土)、香白芷、細辛(去葉、土)、羌活(去蘆)、川芎、甘草(炙)各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蔥白三寸,煎七分,溫服,不拘時。如覺傷風鼻塞,只用蔥茶調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神術散) 5. 治療筋骨疼痛因濕熱者:黃柏(炒)、蒼朮(米泔浸炒)。上二味為末,沸湯入薑汁調服。二物皆有雄壯之氣,表實氣實者,加酒少許佐之。 (《丹溪心法》二妙散) 6. 補虛明目,健骨和血:蒼朮(泔浸)四兩,熟地黃(焙)二兩。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溫酒下三五十丸,日三服。(《普濟方》) 配伍效用: 蒼朮配伍防風 蒼朮苦辛性溫,功擅除濕蠲痹,治內外一切濕邪;防風辛溫,升散,長於祛風止痛,乃治風通用之品。二者伍用,共奏祛風燥濕、通絡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惡寒無汗、頭重如裹、肢體睏倦、關節酸楚等證因風寒濕邪所致者;亦可用於治療水瀉、飧瀉、頭痛等。 蒼朮配伍黑脂麻 蒼朮明目;黑脂麻補益肝腎。二者合用,有補益肝腎明目之功效,用於治療肝腎不足引起的青盲、雀盲。 蒼朮配伍黃柏 蒼朮苦辛性溫,健脾燥濕,治內外濕邪;黃柏苦寒,善清下焦濕熱。二者等量伍用,清熱燥濕健脾之功效更著,且功專於下,用於治療濕熱下注引起的筋骨疼痛、足膝紅腫熱痛、下肢痿軟無力以及濕熱帶下、下部濕瘡等症。 蒼朮配伍厚朴 蒼朮苦溫主升,燥濕、健脾;厚朴苦溫主降,溫中化濕、下氣除滿。二者伍用,有健脾燥濕、行氣除脹之功效,用於治療脾虛不運、濕邪中阻、氣機不暢引起的脘腹脹滿、納呆、嘔惡、口淡無味、苔白而厚膩者。 蒼朮配伍生石膏 蒼朮化濕健脾;生石膏清熱。二葯合用,有清熱除濕之功效,用於治療發熱、身重痛而病屬濕溫者。 【注意事項】 宜忌:陰虛內熱,氣虛多汗者忌服。 毒副作用:實驗表明,用蒼朮艾葉香燃熏,對人和動物均無不良反應。 【醫家論葯】 「蒼朮,其性溫散,故能發汗寬中,調胃進食,去心腹脹疼,霍亂嘔吐,解諸鬱結,逐山嵐寒疫,散風眩頭疼,消痰癖氣塊,水腫脹滿。其性燥濕,故治冷痢冷泄滑瀉,腸風,寒濕諸瘡。與黃櫱同煎,最逐下焦濕熱痿痹。然惟茅山者其質堅小,其味甘醇,補益功多,大勝他術。」(《本草正義》) 「蒼朮,味辛主散,性溫而燥,燥可去濕,專入脾胃,主治風寒濕痹,山嵐瘴氣,皮膚水腫,皆辛烈逐邪之功也。統治三部之濕,若濕在上焦,易生濕痰,以此燥濕行痰;濕在中焦,滯氣作瀉,以此寬中健脾;濕在下部,足膝痿軟,以此同黃柏治痿,能令足膝有力;取其辛散氣雄,用之散邪發汗,極其暢快。和六神散,通解春夏濕熱病;佐柴葛解肌湯,表散瘧疾初起;若熱病汗下後,虛熱不解,以此加入白虎湯,再解之,汗止身涼。」(《藥品化義》) 「蒼朮,氣味雄厚,較白朮愈猛,能徹上徹下,燥濕而宣化痰飲,芳香辟穢,勝四時不正之氣;故時疫之病多用之。……凡濕困脾陽,倦怠嗜卧,肢體酸軟,胸膈滿悶,甚至脹而舌濁厚膩者,非茅術芳香猛烈,不能開泄,而痰飲瀰漫,亦非此不化。」(《本草正義》) 「蒼朮,寬中發汗,其功勝於白朮,補中除濕,其力不及白朮。」(《本草通玄》) 「蒼朮,……消痰結窠囊,去胸中窄狹。治身面游風、風眩頭痛甚捷。辟山嵐瘴氣、時氣瘟疫尤靈。暖胃安胎,寬中進食,驅痰癖氣塊,止心腹脹痛,與白朮同功。但補中除濕,力不及白,若寬中發汗,功過於白。以黃柏牛膝石膏下行之藥引之,則除下部痰濕。以甘草陳皮厚朴之藥引之,則除中焦濕證,而平胃中有餘之氣。以蔥白麻黃杏仁之類引之,則除肉分至皮表之邪。大都有邪者宜用,無邪者禁忌。」(《葯鑒》) 附註:蒼朮亦稱生蒼朮,古稱赤朮。本品以個大、肥實者為佳,故有大蒼朮之稱。江蘇茅山所產之植物南蒼朮的根莖經加工入葯者稱茅山蒼朮,簡稱茅蒼朮或茅術。多集散於南京,故又有京茅術或京蒼朮之稱。本品氣味清香而不辛烈,品質最佳,奉為道地藥材。 祛風濕葯 防己 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 Moore、木防己Cocculus trilobus (Thunb.)DC. 及馬兜鈴科植物廣防己(防己馬兜鈴)Aristolochiafangchi Wu、異葉馬兜鈴(漢中防己)Aristolochia heterophylla Hemsl. 的根。味苦,性寒。入膀胱、脾、腎經。功能:利水消腫、祛風止痛、瀉下焦濕熱。主治:水腫臌脹、濕熱腳氣、風濕痹痛、手足攣痛、癬疥瘡腫。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粉防己根含生物鹼1.2%。其中大部分是雙苄基異喹啉生物鹼。研究認為它含有漢防己鹼(Tetrandrine),即漢防己甲素(Hanfangchin A,Fanchinin);防己醇靈鹼(防己諾林鹼,Fangchinoline),即漢防己乙素(Hanfangchin B),又名去甲漢防己鹼(Demethyltetrandrine);漢防己丙素(Hanfangchin C);門尼新鹼(Menisine,木防己素甲);門尼定(Menisidine,木防己素乙)和輪環藤酚鹼(Cyclanoline)。亦含有小檗胺(Berba- mine)、氧化防己鹼(Oxofangchirine)、防己菲鹼(Stephanthrine)等。 此外,粉防己根中還含有黃酮甙、酚類、有機酸、揮髮油、糖類等。 木防己根含木防己鹼(Trilobine)、異木防己鹼(Isotrilobine,Homotrilobine)、木蘭花鹼(Mag- noflorine, 廣玉蘭鹼)、木防己胺(Trilobamine)、木防己賓鹼(Coclobine)、甲門尼薩任鹼(Meni- sarine)及去甲門尼薩任鹼(Normenisarine)等多種生物鹼。 藥理作用: 1. 鎮痛、消炎作用 用小鼠熱板法測得漢防己總鹼及漢防己甲素、乙素、丙素均有鎮痛作用。總鹼的作用最強,其有效劑量為50mg/kg,半數致死量為241~251mg/kg。漢防己丙素鎮痛作用較甲素、乙素為強,但毒性較大,故無實用價值。甲素、乙素及漢防己流浸膏或煎劑均有鎮痛作用,甲素的作用強於乙素。抗組胺葯苯海拉明能顯著增強甲素及乙素的鎮痛作用,而不影響其毒性。亦有報告,應用漢防己超過一定劑量,其鎮痛作用反而減弱或消失,可能是因為較大劑量的甲素能興奮中樞神經系統,從而削弱了鎮痛作用。 有報告指出,木防己鹼有鎮靜、鎮痛、和降溫等中樞抑制作用。其能抑制小鼠的自主活動,加強戊巴比妥鈉及水合氯醛對中樞的抑制作用,拮抗咖啡因與苯丙胺的興奮作用,推遲出現戊四氮和士的寧的驚厥潛伏期,延長士的寧致小鼠驚厥後的死亡時間。 漢防己甲素、乙素對大鼠甲醛性關節炎有一定的消炎作用。甲素的作用強於乙素,其作用與考的松相似,強於水楊酸鈉,弱於保泰松。切除腎上腺後,作用消失,提示其直接作用於腎上腺,能刺激垂體-腎上腺系統,使腎上腺皮質功能增強,有非特異性興奮腎上腺皮質的作用。漢防己甲素對實驗性家兔耳殼燒傷也有抗炎作用;能降低皮膚台盼藍實驗大鼠的血管的通透性。鹽酸木防己鹼對蛋清、甲醛和角叉菜膠性大鼠足跖腫脹、棉球肉芽腫增生及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耳殼腫脹均有明顯抑制作用。摘除大鼠雙側腎上腺後作用仍存在。木防己鹼不延長去腎上腺幼鼠生存時間,但使大鼠炎性組織釋放的PGE量明顯降低,血漿皮質醇濃度顯著升高,胸腺明顯萎縮,腎上腺重量明顯增加。 木防己鹼及異木防己鹼皆可抑制實驗動物加其他藥物引起的關節炎,且有類似保泰松的效果。但木防己鹼的消炎作用較異木防己鹼略強。 2. 抗過敏作用 漢防己甲素具有廣泛的抗過敏作用,既是過敏介質的拮抗劑,亦是過敏介質的阻滯劑。能明顯降低全蛋清引起過敏性休克家兔的嚴重休克癥狀發生率,但對死亡率則無明顯影響。對豚鼠組胺休克無作用。漢防己甲素能抑制大鼠被動皮膚過敏反應和致敏豚鼠離體迴腸的過敏性收縮;抑制組胺、乙醯膽鹼引發的豚鼠哮喘和離體豚鼠迴腸的收縮;對速髮型變態反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漢防己甲素本身對氣管平滑肌的收縮與舒張並無影響,但能顯著拮抗變態反應時慢反應物質SRS-A對氣管平滑肌的收縮。漢防己甲素氣霧吸入、腹腔注射、口服或預先給葯,均能對豚鼠的SRS-A性喘息起到保護作用,表現為引喘潛伏期明顯延長,喘息所致的抽搐次數減少。 漢防己甲素是一種作用廣泛的鈣拮抗劑,此可能是其抗過敏作用的機制。 3.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a. 對心臟的作用:動物實驗表明:漢防己生物鹼小劑量可使心臟的收縮力加強,振幅增加,大劑量則對心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麻醉犬靜脈注射漢防己甲素10mg/kg對心肌收縮性及泵功能均有抑制作用,還明顯減慢心律,降低總外周血管阻力和張力時間指數,提示心肌能量消耗降低,但這些影響能被氯化鈣所拮抗,其結果與戊脈安相似。研究證實,甲素是一個慢通道阻滯劑。 漢防己甲素對實驗性心肌梗死有一定的保護作用,用藥後血壓輕度降低,心率稍減慢,有利於心肌抗缺血。對垂體後葉素性急性缺氧缺血心肌損害有明顯的預防作用,但對異丙腎上腺素性急性心肌壞死的防護作用不夠明顯。但亦有報告,漢防己甲素對異丙腎上腺素所致大鼠缺氧和壞死性心電圖起保護作用。 離體和整體動物實驗證明:漢防己甲素能對抗強心甙、烏頭鹼、鈣離子及氯仿加腎上腺素所致的動物心律失常,但不能提高電致顫閾;提高哇巴因引起正性肌力作用所需的劑量,最大作用峰值不變,也不增加治療寬度。漢防己甲素抗心律失常的機制是抑制鈣內流。與心臟α-受體無關,而與影響心肌細胞膜的離子轉運有關。 b. 對冠狀動脈流量的作用:漢防己甲素對冠狀血管有顯著的擴張作用。離體兔冠狀血管灌流,流量增加與藥物濃度有一定關係,濃度高時作用發生快,持續時間較短;濃度低時則發生慢,維持時間長。對停跳心臟,亦能明顯增加冠脈流量。離體及整體實驗證明漢防己甲素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和氧攝取量,其擴張冠狀動脈作用與腎上腺素、兒茶酚胺類無關;心收縮力、心率及血壓對冠脈流量基本無影響。系直接作用於冠狀血管使冠脈流量增加。漢防己甲素能對抗哇巴因所引起的冠脈攣縮,但其作用可被高 Ca++ 所拮抗。亦有報告認為,漢防己甲素主要是抑制細胞膜上電位依賴性 Ca++ 通道,阻止 Ca++ 經此通道進入細胞內,而對受體激活性 Ca++ 通道則無影響。漢防己甲素不同於心得安β-受體阻滯劑,因其並不阻滯異丙腎上腺素鬆弛冠脈系的作用。 c. 對血壓的作用:漢防己的多種生物鹼對多種動物均具有降低血壓的作用。漢防己甲素、乙素靜注、肌注或灌胃皆可使麻醉貓血壓明顯下降,甲素作用尤為顯著,3~6mg/kg 可使血壓下降 50%~65%並持續1小時以上,降壓時心收縮力僅有短暫的削弱,心率及傳導無顯著變化。麻醉犬靜注也有降壓作用。 漢防己甲素的降壓原理是它對血管的直接擴張和擬 M-樣作用以及抑制了血管運動中樞及交感神經中樞所致。它能有效地降低動脈血管的血漿濃度,選擇性地擴張動脈阻力血管,致使後負荷減低,心輸出量增加。漢防己甲素降壓時不伴明顯的反射性的心率加快,此與擴血管葯肼苯噠嗪等不同。乙素亦有降壓作用,性質與甲素同,但作用較甲素弱,易產生快速耐受性。丙素的降壓作用較甲素強,降壓與迷走神經無關,心臟也不受抑制。 4. 對平滑肌的作用 漢防己甲素能抑制離體兔小腸和豚鼠或兔的子宮平滑肌,然其作用與劑量有關。低濃度漢甲素可使離體兔腸張力增加,節律收縮加強,高濃度時張力降低,節律收縮減弱。對離體、在位子宮作用不明顯。較大劑量可部分抑制由毛果芸香鹼、氯化鋇引起的痙攣性收縮。對豚鼠、貓的支氣管平滑肌引起收縮,此是由於組胺的釋放所引起。漢防己甲素對催產素及高K+去極化後Ca++ 所引起的大白鼠離體子宮收縮,有明顯的抑制或鬆弛作用,其機制是通過 Ca++ 作用抑制子宮平滑肌。漢防己甲素對血管平滑肌的鬆弛作用不被酚妥拉明阻斷血管α-受體或心得安阻斷β-受體所影響。亦有實驗證明: 漢防己甲素鬆弛血管平滑肌是選擇性阻滯慢通道 Ca++ 內流所致,因其對氯化鉀、氯化鈣和去甲腎上腺素誘發平滑肌收縮的抑制強度與鈣通道阻滯劑戊脈安相似。漢防己丙素對離體兔腸,低濃度張力增加,節律收縮加強,高濃度張力減低,節律收縮減弱。 5. 對橫紋肌的作用 漢防己各種生物鹼都有鬆弛橫紋肌的作用。曾有報道,漢防己總鹼及其甲基化物可鬆弛橫紋肌而用作中藥麻醉的輔助劑。從漢防己中提出的一種生物鹼(非甲、乙、丙素),動物實驗證明有較明顯的橫紋肌鬆弛作用,該作用能被新斯的明所拮抗。 6. 抗癌作用 漢防己甲素有明顯的抗癌作用。體外能殺死艾氏腹水癌細胞,能輕微抑制 S180 細胞生長。對 KB 細胞、Hela 細胞有明顯細胞毒作用。 對肝癌細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隨著漢防己甲素濃度的增高,肝癌細胞受損的程度也越嚴重,但低濃度(3.2μg/ml)的漢防己甲素對肝癌細胞的損害輕微,並隨著培養時間的延長,受損細胞有恢復的趨勢。藥物濃度在16~24μg/ml時,對人體肝癌細胞株已有明顯的損害作用,而藥物濃度在80μg/ml時,則對細胞起致死效應。體內對艾氏腹水癌腹水型、B型及T型、肝癌小鼠瘤株,W256 有明顯抑制作用。實驗證明:其抗癌作用與抗微生物及消炎有一定關係,而與中樞及末梢神經系統關係不明顯。 7.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漢防己甲素、乙素均有體外抗阿米巴原蟲的作用,其作用強於小檗鹼。甲素1:200及1:400濃度時對志賀桿菌有作用,但對宋內及福氏痢疾桿菌無效。漢防己試管內尚有抗真菌作用。 8. 其他作用 漢防己甲素對動物實驗性矽肺有顯著治療效果,能完全抑制矽肺纖維化形成,對已形成的矽肺膠原纖維可能具有一定的逆轉作用。漢防己甲素不僅能降低矽肺組織中 GAG 含量,且能改變其組成,抑制各種 GAG 相對含量的改變。漢防己甲素可能是通過抑制從前膠原到膠原的合成過程,並使膠原降解,而阻止矽結節的形成。 防己鹼對犬呈催眠作用;使家兔嗜中性粒細胞顯著增加,淋巴細胞則減少。漢防己丙素有興奮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小劑量可使呼吸興奮,反射亢進;中毒劑量則使小鼠發生陣攣性驚厥,死於呼吸衰竭,苯巴比妥有拮抗作用。 粉防己鹼對不同濃度5-HT引起的正常人血小板聚集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AA和ADP誘導的豬離體的血小板的抑制作用呈劑量依賴關係;對ADP或膠原誘導的大鼠血小板聚集有明顯對抗作用,並促進解聚;能明顯抑制兔血小板黏附功能和阻滯兔血栓形成。有報告指出,粉防己鹼對膠原誘導的TXA2合成有抑制作用,但對AA誘導的TXA2合成無影響。因此粉防己鹼抑制血小板積聚和其抑制TXA2合成的關係尚難確定。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煤工塵肺 防己4份,青木香1份。研末過篩混合,再用黃芪1份煎汁泡成小丸,烘乾備用。每晚睡前服藥丸3g,3個月為1療程,療程間隔1個月。治療69例(男性),癥狀好轉率55%~90%;治療前後X線胸片對照,好轉4 例,穩定63例,2例顯示延緩進展,無1例近期加重。〔四川中醫 1986;4(1):17〕 2. 治療關節痛 木防己酒(含生藥量為1:10,浸泡60天),每次10~20ml,日服2~3次,10個月為1療程。治療熱痹關節痛120例,痊癒51例,好轉39例,有效22例,無效8例。〔山東中醫雜誌 1987;(6):21〕 3. 治療血栓性靜脈炎 防己、蒼朮、黃柏、王不留行各15g,川芎10g,牛膝、薏苡仁、當歸各20g,水煎分2次服。身熱、局部紅腫甚者加五味消毒飲,外用20%元明粉溶液濕敷。條索狀結節硬且較長時間未消者加三棱、莪術。治療12例,顯效5 例,好轉7例。〔吉林中醫藥 1990;(5):12〕 4. 治療小兒鞘膜積液 漢防己、川芎、小茴香、川椒、艾葉各15g,白礬10g。將前五味葯連煎2次,煎劑約1 000ml,白礬研細,放入溶化,待溫熱適度時,用白布或毛巾蘸藥液濕敷患處,每次持續30分鐘,每天2~3次。積液較多者,用0.25%普魯卡因溶液作精索周圍封閉後,穿刺抽出鞘膜積液後再濕敷。治療40例,治癒37例,未愈3例(2例未堅持服藥, 1 例積液特多)。〔陝西中醫 1991;12(8):368〕 方劑選用: 1. 治療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三兩,黃芪三兩,桂枝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金匱要略》防己茯苓湯) 2. 治療水臌脹:漢防己一兩,生薑五錢。同炒,隨入水煎服,半飢時飲之。(《本草匯言》) 3. 治療腳氣腫痛:漢防己、木瓜、牛膝各三錢,桂枝五分,枳殼一錢。水煎服。(《本草切要》) 4. 治療肺痿喘嗽:漢防己為細末。每服三錢,漿水一盞,同煎至七分,和滓溫服之。(《儒門事親》) 5. 治療遺尿、小便澀:防己、葵子、防風各一兩。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散服亦佳。(《備急千金要方》) 6. 治療遍身蟲癬疥:漢防己三兩,當歸、黃芪各二兩,金銀花一兩。煮酒飲之。(《本草切要》) 配伍效用: 防己配伍桂枝 防己苦寒,利水清熱祛風、通絡止痛,擅泄下焦濕熱;桂枝甘溫,通絡除痹止痛、溫陽化氣行水。二者伍用,可增強其祛風除濕、除痹止痛;溫陽化氣、利水消腫之功效,用於治療下肢重著腫痛以及風寒濕邪侵襲經絡所致之痹症。 防己配伍黃芪 防己苦寒降瀉,利水消腫、祛風除濕;黃芪甘溫補中,益氣固表、利水消腫。防己重在祛邪,主降;黃芪偏於補益,主升。二者相使為用,共奏益氣利水消腫之功效,用於治療風水浮腫、汗出惡風,氣虛水腫、按之凹陷不起、小便不利以及濕痹之肢體腫脹、重著麻木等。 【注意事項】 宜忌:陰虛而無濕熱者慎服。 毒副作用:用漢防己總生物鹼水溶液(15mg/ ml)給小鼠腹腔注射,其半數致死量為113mg/kg。家兔靜注20mg/kg 後大部分死亡;犬靜注23~25mg/kg則無明顯不良反應。漢防己甲素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大鼠靜注38.0mg/kg、肌注1 500mg/kg、口服2 230mg/kg;小鼠靜注82.5mg/kg、肌注1450mg /kg 、口服3700mg/kg。給貓依次靜注25mg/kg 可因心跳及呼吸抑制而死亡。犬靜注10mg/kg 時,出現可逆性心率減慢和暫時心肌缺血現象,15分鐘可逐漸恢復。 臨床應用本品,一次靜脈注射漢防己甲素 300mg,在注射部位可致疼痛及靜脈炎,隨其劑量增加可出現頭昏、噁心、嘔吐、寒顫、呼吸緊迫和窒息,亦可出現肝臟、腎臟毒性及壞死。迅速注射可產生急性低血壓立即致死。每次劑量以240~300mg 比較安全,無不良反應。治療量對血象、尿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及體重未見影響。 有報告指出,漢防己甲素在人、犬、大鼠體內的消失速度明顯低於其他生物鹼,長期經口給葯時,犬各臟器的總含量隨給葯總量增大而不成比例地劇增,其中尤以肝、脾的含量為最高,因此,臨床用藥時,一個療程的總劑量不宜過大。而經口給葯時,大鼠及犬體內肝臟漢防己甲素的總含量及相對含量均很高,這可能是引起肝臟毒性損傷的原因。 【醫家論葯】 「防己,潔古謂其大苦辛寒,為得之。然性燥而不淳,善走下行,長於除濕,以辛能走散,兼之氣悍,故主風寒溫瘧,熱氣諸癇,除邪氣,除濕下行,故利大小便,此《本經》所載也。《別錄》療水腫風腫,去膀胱熱,通腠理,利九竅,止泄者,皆除濕之功也。其曰傷寒寒熱邪氣,中風手腳攣急,則寒非燥葯可除,不宜輕試。又曰,散癰腫惡結,諸疥癬蟲瘡,非在下部者,亦不宜用。治濕風口眼邪,手足拘痛,真由中風濕而病者,方可用之。留痰非由脾胃中濕熱而得者,亦不宜服。肺氣喘嗽,不因風寒濕所郁腠理壅滯者勿用。惟治下焦濕熱腫,泄腳氣,行十二經濕為可任耳。」(《本草經疏》) 「防己,昔人謂其散風者,以輕能外達言之,實則疏泄而清利濕熱,是其專職,頗與木通之體用相近,則專治濕熱有餘,二便不利,而實非風家主葯。 名曰防己者,以脾為己土,喜燥惡濕,濕淫於內,則氣化不行,而水失故道,為腫為瘡,為腳氣,皆己土受邪之病,而此能防堤之,是為古人命名之真義,非所謂名之以其能者耶?古今主治,無不從濕熱二字著想。」(《本草正義》) 「防己,辛苦大寒,性險而健,善走下行,長於除濕、通竅、利道,能瀉下焦血分濕熱,及療風水要葯,故凡水濕喘嗽,熱氣諸癇,溫瘧,腳氣,水腫,風腫,癰腫,惡瘡,及濕熱流入十二經,以致二陰不通者,皆可用此調治。若屬腳氣腫痛,如濕則加蒼朮、薏苡、木瓜;熱加黃芩、黃柏;風加羌活、萆薢;痰加竹瀝、南星;痛加香附、木香;血虛加四物;大便秘加桃仁、紅花;小便秘加牛膝、澤瀉;痛連臂加桂枝、威靈仙;痛連脅加膽草,隨症通治,斯為善矣。但此氣味苦寒,藥力猛迅,若非下焦血分實熱實濕,及非二便果不通利,妄用此葯投治,其失非輕,不可不知。」(《本草求真》) 「漢防己,氣寒,味苦,陰之陰也。療腰以下至足,濕熱腫盛腳氣,通行十二經。又曰,去下焦濕腫痛,並膀胱火邪,必用防己龍膽草黃柏知母,固矣。若遇飲食勞倦,元氣已虧,陰虛內熱,而以防己泄大便,則重亡其血,此不可用一也。如大渴引飲,此熱在上焦肺經氣分,宜滲泄之,若防己,乃下焦血葯,如之何用之,此不可用二也。如外傷風寒,邪傳肺經,氣分濕熱,而小便黃赤,乃至不通,此不可用三也。如人久病,津液不行,上焦虛渴,用此苦寒之劑,則速危,此不可用四也。觀此,凡上焦有濕熱者,皆不可用;必下焦真有濕熱,流入十二經,以致二陰不通者,可審用之。」(《葯鑒》) 附註:防己藥材較為複雜,主要分為粉防己和木防己兩種: 1.粉防己(產於安徽、浙江、江西、湖北等地)舊時多集散於漢口,故亦稱漢防己。粉防己藥材質堅體重,粉性較大。一般認為其善走下焦,長於祛濕利水消腫,多用於下焦濕熱、下半身水腫及濕腳氣等證。《本草備要》以之配車前子、韭菜子、澤瀉,以治膀胱水蓄脹滿;《本草匯言》用其與生薑同炒,水煎服以治水氣膨脹;若以之合桂枝、木瓜、牛蒡子、枳殼等同用,又可治濕氣腳癢糜爛之證。 2.木防己藥材包括廣防己(產於廣東、廣西二地,故名之)和漢中防己(產於陝西、甘肅、四川、貴州等地,即《唐本草》中所說「出漢中者」),有時也包括防己科的木防己(產於河北、河南、陝西等地)。傳統認為,木防己質輕如木,擅於祛風止痛、上行走外,以療上半身水腫及風濕疼痛為佳。 《金匱要略》木防己湯中以之配石膏、桂枝、人蔘,用治邪偏上焦、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等證。臨床應用《千金方》防己湯(防己、茯苓、白朮、桂心、生薑、烏頭、人蔘、甘草)治療厲節風痛不可忍時,也每以選用本品為佳。 虎杖 為蓼科植物虎杖 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 et Zucc. 的乾燥根莖和根。味苦,性平。入肝、膽、肺經。功能:祛風利濕、破淤定痛、通經、止咳化痰。主治:風濕筋骨疼痛、濕熱黃疸、淋濁帶下、婦女經閉、產後惡露不下、癥瘕積聚、痔漏下血、跌扑損傷、燙傷、惡瘡癬疾。內服:煎湯,10~30g;浸酒或入丸、散。外用:研末、燒灰撒,熬膏塗或煎水浸漬。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根和根莖含蒽醌類化合物,如大黃素(Emodin)、大黃素-6-甲醚(Physcion)、大黃酚(Chrysophanol)、大黃酸(Rhein)、蒽甙A(Anthraglycoside A,即大黃素甲醚8-β-D-葡萄糖甙)、蒽甙B(Anthraglycoside B,即大黃素8-β-D-葡萄糖甙)、虎杖甙(Polygonin)。 根中含白藜蘆醇(Resveratrol)、白藜蘆醇甙(虎杖亭,Polydatin)。還含有利尿成分黃酮醇甙(Flavonol glycoside)。 亦含鞣質和多糖。從根中分離出的酚性成分有:迷人醇(Fallacinol)、6-羥基蘆檜大黃素(Citreorosein)、大黃素-8-單甲醚(Questin)、6-羥基蘆檜大黃素-8-單甲醚(Questinol)、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等。還分離鑒定了槲皮素(Quercetin)、槲皮素-3-阿拉伯糖甙(Quercetin-3-arabinoside)、槲皮素-3-鼠李糖甙(Quercetin-3- rhamnoside)、槲皮素-3-葡萄糖甙(Quercetin-3- glucoside)、槲皮素-3-半乳糖甙(Quercetin-3-galactoside)、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 glucoside)、芹菜黃素(Apigenin)、葡萄糖歐鼠李甙(Glucofraangulin)。 此外,虎杖中尚含有遊離氨基酸及銅、鐵、錳、鋅、鉀等無機物。 藥理作用:1. 抗病原維生物作用a. 抗菌作用:虎杖煎劑(200%)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卡他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福氏痢疾桿菌、綠膿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但亦有個別報告認為對綠膿桿菌無效。大黃素(1%)、大黃素葡萄糖甙(1%)和白藜蘆醇甙(1%)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雙球菌有抑制作用。白藜蘆醇對導致頑癬、汗皰癬的深紅色髮癬菌、趾間髮癬菌有很強的抗菌能力。 b. 抗病毒作用:用人胚腎原代單層上皮細胞組織培養,虎杖水煎液(10%)對單純皰疹病毒、流感亞洲甲型京科68-1病毒及埃可11 型病毒(ECHO 11) 均有抑制作用。虎杖煎液(3%)對479號腺病毒3 型、72號脊髓灰質炎Ⅱ型、44號埃可9型、柯薩奇 A9 型及 B5 型、乙型腦炎(京衛研Ⅰ株)、140號單純皰疹等7種代表性病毒株均有較強抑制作用。 c. 抗鉤端螺旋體作用:虎杖煎劑對鉤端螺旋體有殺滅作用。 2. 鎮咳、平喘作用 用恆壓氨霧法實驗證明:虎杖粗品(1%)及白藜蘆醇甙(0.5%)均有鎮咳效力。鎮咳率分別為147.6%和132.2%,而磷酸可待因(0.2%)組的鎮咳率為181.7%。電刺激貓喉上神經法亦證明白藜蘆醇甙及大黃素有鎮咳作用。虎杖煎劑(7.5%)在離體豚鼠氣管實驗中,能對抗組胺引起的氣管收縮,加藥後5分鐘,對抗強度為75%,故有一定的平喘作用。但其平喘的作用強度遠不如氨茶鹼。對乙醯膽鹼引起的氣管收縮,虎杖煎劑則無對抗作用。 3. 對胃腸道的作用 實驗表明:虎杖對胃腸道功能有調節作用。大黃素1.9×10-6g/ml濃度時,能使豚鼠離體迴腸腸管肌肉張力短時增高,振幅增大;在1.25×10-5g/ml濃度時,則使腸肌明顯鬆弛。大黃素10mg/kg 靜脈注射,能使貓在體小腸張力立即下降,抑制作用持續約3分鐘,隨後腸管張力明顯增高,收縮幅度增大,持續20~30分鐘,然後逐漸恢復正常。 4. 保肝、利膽作用 虎杖能抑制乙型肝炎抗原陽性,其與所含蒽醌類物質有關。虎杖能明顯增加肝膽汁分泌和鬆弛奧狄括約肌。20%虎杖液對乙型肝炎抗原(HBsAg)有明顯抑制作用。白藜蘆醇甙對脂質過氧化有很強的抑制作用,其可抑制類脂過氧化物在肝臟的堆積,從而減輕肝損傷,起到保護肝臟的作用。 5.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白藜蘆醇甙(300mg/kg)可使豚鼠心臟收縮幅度明顯增大,累加給葯,則呈先興奮後抑制現象。10%虎杖水煎液能顯著增強蟾蜍離體心臟的收縮作用。白藜蘆醇甙(1.12~1.9mg/kg)靜脈注射,可使犬冠脈血流量增加,冠脈阻力指數明顯減低,作用時間遠較氨茶鹼緩慢而持久。 白藜蘆醇甙50~60mg/kg給麻醉貓靜脈注射,能引起血壓下降,對去甲腎上腺素或腎上腺素的升壓作用無影響,但對阻斷頸總動脈血流和電刺激坐骨神經向中端的加壓反射有抑制作用。白藜蘆醇甙在引起血壓下降時,對在位貓心的心率與收縮幅度無明顯影響。白藜蘆醇甙尚能使燙傷的兔耳收縮型血管轉復為擴張型,流動毛細血管數增加,減少血栓形成;亦能使大鼠支氣管微血管及腸系膜微血管擴張。 6. 降血脂作用 白藜蘆醇甙給正常大鼠灌胃200mg/kg,連續7天,能明顯降低血清膽固醇,而虎杖煎劑則無明顯作用,可能因其煎劑中白藜蘆醇甙含量較少所致。臨床試用虎杖片有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白藜蘆醇甙對高脂血症亦有一定療效。 7. 抗腫瘤作用 虎杖煎劑給小鼠口服,對艾氏腹水癌有明顯的抑瘤作用,抑瘤率為35.3%,重複實驗抑瘤率為37.2%。並能延長動物的存活時間。大黃素對小鼠肉瘤180、小鼠肝瘤、小鼠乳腺癌、小鼠艾氏腹水癌、小鼠淋巴肉瘤、小鼠黑色肉瘤及大鼠瓦克癌等7個瘤株均有療效,抑制率都在30%以上。大黃素通過抑制DNA和RNA 的合成而對人早幼粒白血病細胞有抑制作用。 8. 其他作用 虎杖對動物實驗性糖尿病能降低其糖尿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家兔靜脈注射從虎杖中提得的草酸,可引起低血糖性休克。 虎杖蒽醌片臨床試用於升高白細胞,有效率達70%,白細胞平均升高1 000/mm3以上,血小板升高率為90%,有對抗輻射引起的白細胞降低作用。大劑量白藜蘆醇甙(700mg/kg)連用6周後,可使大鼠白細胞總數明顯減少。 白藜蘆醇甙與戊巴比妥鈉及氨基甲酸乙酯有協同作用,能明顯延長小鼠睡眠時間。虎杖提取物還有良好的解熱鎮痛作用。 虎杖煎劑外用,對外傷出血有明顯的止血作用,並有良好的鎮痛作用。對燙傷創面有收斂、防止感染和消炎作用。內服對上消化道出血亦有止血作用。 此外,根中所含黃酮醇甙有利尿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高脂血症 虎杖片,每片0.5g,每次3片,日服3次,一日量相當於生葯15g。治療26例,用藥後甘油三酯平均下降絕對值218.5mg%,顯效佔33.3%,有效佔50%,無效佔16.7%;膽固醇平均下降絕對值106.5mg,顯效66.7%。〔中華醫學雜誌 1975;(5):339〕 2. 治療肺炎a. 虎杖干品500g(鮮者1 000g),洗凈切片,加水5 000ml,煎至1 000ml,每次50~100ml,日服2~3次,癥狀好轉後可酌情減量。治療19例,治癒12例,好轉4例,無效3例。療程平均9天。〔新醫藥資料 1970;(4):7〕 b. 虎杖60g,魚腥草30g,大青葉30g,瓜蔞仁15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熱退後可減量。治療大葉性肺炎15例,全部治癒。一般1~3天體溫降至正常,6~9天肺部陰影消失。〔新中醫 1977;(5):23〕 3. 治療上消化道出血a. 虎杖研粉,每次4g,日服2~3次。治療187例,有效率達100%。〔陝西中醫 1980;(6):24〕 b. 虎杖根4份,明礬1份,乾燥研細,過120 目篩,分裝膠囊,每粒含生葯0.35g,6 粒/次,4~6次/日,口服;出血量大者用藥粉12g 加冷開水調成糊狀口服;大便隱血試驗3次轉陰後,按辨證施治原則服用中藥。治療36例,10日內癥狀消失,大便隱血試驗3次陰性者35例。〔上海中醫藥雜誌 1990;(1):6〕 4. 治療肝炎 虎杖浸膏片,每次6片,日服3 次;生山楂30g,代茶飲;輔以維生素類。治HBsAg 陽性的慢性活動性肝炎32例,用藥3個月,HBsAg 轉陰者17例,除3例無效外,其餘癥狀、體征、GPT、TTT、ZnTT、IgM 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山東中醫雜誌 1982;(2):84〕 6. 治療膽道感染a. 虎杖60g,茵陳30g,生大黃15g,製成片劑,每片含0.3g,每次5~12片,日服3~4次,或分2次水煎服。治療113例,有效率為88.49%。〔上海中醫藥雜誌 1981;(8):25〕 b. 虎杖、紅藤各30g,大黃(後下)10~15g,鬱金、枳殼各10g,甘草3 g,隨證加減,水煎服,日1劑。治療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9例,治癒4例,顯效2例,好轉2例,無效1例。〔北京中醫 1992;(3):24〕 6. 治療關節炎 虎杖根切片,按0.25kg 生藥用0.5kg 白酒的比例泡製,封缸,半月後啟封。成人每次15ml,日服2次,兒童減量。治療88例,其中風濕性關節炎60例,顯效18例,好轉37例,無效5例;類風濕性關節炎9例,顯效4例,好轉5例;腰椎肥大9例,顯效2例,好轉6例,無效1 例;骨關節炎10例,顯效3例,好轉7例。〔新醫藥學雜誌 1974;(7):33〕 7. 治療燒傷 虎杖70g、黃柏12g、地榆10g、白芨6g、冰片2g。上藥共研為末,混合裝入瓶中,加入95%酒精350ml,浸泡8小時過濾。用時將藥液裝入噴霧器內,均勻地向創面噴洒,每日2次,噴洒面部時,要囑患者閉口閉目屏住呼吸,防止藥液誤入。治療80例,平均治癒時間為10.7天,其中下肢11.3天,上肢12天,頭部9天,軀幹10.4 天。〔福建醫學雜誌 1981;(3):55〕 b. 虎杖、大黃各1800g,細辛360g,冰片180g。先將虎杖、大黃加水8000ml,煮沸10分鐘後放入細辛,待煎至5000ml時,用5~7層紗布將藥液濾出,加入冰片,融化攪勻,裝瓶經高壓消毒後冷藏備用。常規消毒瘡面後,用一層消毒的麻油紗布覆蓋瘡面,將上藥噴於油紗布上,至其濕透為度,然後再用4~5層消毒紗布包紮。2日換藥1次,瘡面感染嚴重或滲液較多者每日換藥1次。治療80例,皆愈。〔中西醫結合雜誌 1989;7:437〕 8. 治療帶狀皰疹 虎杖15g,板藍根20g,丹皮、赤芍各13g,蟬蛻10g,甘草5g。水煎,分2次服,日1劑。治療13例,皆愈。其中3天而愈者8例,5天而愈者4例,因繼發感染9天而愈者1例。〔新中醫 1982;(1):14〕 9. 治療創傷 虎杖根1kg,水2000ml,文火煎煮並濃縮至1 000ml,過濾,密封滅菌。用時將本葯濕敷患處,每天1次。治療各種創傷50例,用藥 1~5次創面癒合者49例,用藥11次創面癒合者1 例。〔吉林醫學 1980;1(3):54〕 10. 治療陰道炎a. 虎杖根60g,加水500ml,煎成300ml,待溫沖洗陰道,然後用鵝不食草粉膠囊(每粒含生葯 0.3g)塞入陰道,每天1次,7天為1療程。治療念珠菌性陰道炎76例,治癒55例,好轉8例,無效2例。〔新醫學 1971;6(7):46〕 b. 虎杖根100g,加水1500ml,煎取1 000ml,過濾,待溫坐浴10~15分鐘,每日1次,7日為1療程。治療黴菌性陰道炎30例,全部臨床治癒。〔四川中醫 1986;4(11):26〕 11. 治療陰癢 虎杖10g,苦參50g,木槿皮 50g,加水4500ml,煎取4000ml,過濾待溫。取 200ml,坐浴10~15分鐘,每天2次,7日為1療程。治療陰癢100例,全部臨床治癒。其中用藥1個療程治癒者76例,2個療程治癒者13例。〔浙江中醫雜誌 1991;26(8):352〕 12. 治療宮頸糜爛a. 虎杖、枯礬、豬膽汁(鮮者)等量,先將枯礬磨成粉,與豬膽汁混合,再將虎杖浸膏放入,混合後烘乾磨粉,過100目篩即成。用時先清潔宮頸分泌物,以帶尾棉球蘸少許0.1%的新潔爾滅液後,再蘸藥粉,上於宮頸,24小時後由患者自行取出,3天上藥1次,月經期暫停,治療期間嚴禁性交。一般上藥3~4次。治療781例,痊癒434例,顯效331例,無效16例。〔新中醫 1983;(3):35〕 b. 虎杖、草血竭各50g,入500ml 菜子油煎炸至枯,濾油去渣,趁熱納入熊油500g,溫沸10分鐘,同時不斷攪拌,冷後備用。用本品塗抹損傷面,每日或隔日1次,創面有顆粒狀增生者,可先用50%重鉻酸鉀在局部點灼一次,然後再塗本葯。治療162例,痊癒122例,好轉40例。〔雲南中醫雜誌 1981;2(2):28〕 13. 治療小兒急性黃疸型肝炎 苦參、虎杖等份,共研極細末,每用0.2g ,分成4等份。每五天清晨飯前將鼻腔清除乾淨,然後取1份,分別吹入兩鼻孔中,使藥粉達到鼻道,30分鐘1次,連用4次,1個月為1療程。用藥期間停用其他治療方法。治療106例,顯效96例,有效10例。〔北京中醫 1990;(5):25〕 14. 治療耳鼻部癤腫 虎杖500g、蒲公英150g、紫花地丁100g、冰片50g,共研細末備用,也可用凡士林調藥粉成軟膏。用時塗軟膏於患處,每天換藥1次。對於膿痂較多者,當先除去膿痂,再將藥粉撒瘡面上,外用敷料覆蓋、固定。治療22例,皆愈。〔湖北中醫雜誌 1984;(5):26〕 15. 治療齒病 虎杖25g、生甘草5g、75%酒精500ml,共合一起裝瓶內,密封,放在乾燥處,半月後濾去藥渣,裝瓶備用。使用前先用溫水漱口,而後用消毒棉簽蘸取藥液,搽在患齒牙床上,每日 3 次。治療213例,治癒211例,無效2例。最多6次可愈。〔遼寧中醫雜誌 1990;14(1):32〕 方劑選用: 1. 治療腹內積聚,虛脹雷鳴,四肢沉重,月經不通,亦治丈夫病:高地虎杖根細切二斛,以水二石五斗,煮取一大斗半,去滓,澄濾令凈,取好醇酒五升和煎,令如餳。每服一合,消息為度,不知,則加之。(《備急千金要方》虎杖煎) 2. 治療毒攻手足腫,疼痛欲斷:虎杖根,銼,煮,適寒溫以漬足。(《補缺肘後方》) 3. 治療諸惡瘡:虎杖根,燒灰貼。(《本草圖經》) 4. 治療月經閉不通,結瘕,腹大如瓮,短氣欲死:虎杖根百斤(去頭去土,曝干,切),土瓜根、牛膝各取汁二斗。上三味細切,以水一斛,浸虎杖根一宿,明日煎取二斗,內土瓜、牛膝汁,攪令調勻,煎令如餳。每以酒服一合,日再夜一。宿血當下,若病去,止服。(《備急千金要方》) 5. 治療婦人月水不利,腹脅妨悶,背膊煩疼:虎杖三兩,凌霄花一兩,沒藥一兩。上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熱酒調下一錢。(《太平聖惠方》) 【注意事項】 宜忌:孕婦忌服。 毒副作用:大黃素、白藜蘆醇甙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249.5±34.3mg/kg和1000.0±57.3mg/kg。白藜蘆醇甙50mg/kg 、150mg/kg 及700mg/kg 給大鼠腹腔注射連續 6 周后,各組部分動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肝細胞壞死和腹膜炎症以及骨髓脂肪增生,大劑量組尚可引起白細胞總數明顯減少。 虎杖蒽醌衍生物 9g/kg給小鼠灌胃,一周未見死亡。 臨床應用虎杖及其製劑,副作用比較輕微。內服可有消化道反應,如口乾、口苦、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如失水過多可導致虛脫、休克;外用無明顯刺激性,偶可引起興奮、畏寒等。 中毒救治: 1. 催吐、洗胃、服鞣酸蛋白及活性炭。 2. 對症治療:酌情補液;如休克時可靜脈注射參脈注射液等,或加入液體中靜脈點滴。 3. 中草藥治療:白芍15g,烏葯、黃連、延胡索、藿香、甘草各9g,廣木香(後下)3g,黃芩6g。水煎,於腹痛腹瀉時內服。 【醫家論葯】 「虎杖之主治,其行血似與天名精類,其療風似與王不留行類,第前哲多謂其最解暑毒,是則從血所生化之原以除結熱,故手厥陰之血臟與足厥陰之風臟,其治如鼓應桴也。」(《本草述》) 「虎杖,暑月和甘草煎,色如琥珀,可愛堪看,嘗之甘美,瓶置井中,令冷澈如冰,白瓷器及銀器中盛,似茶啜之,時人呼為冷飲子,又且尊於茗。」「治大熱煩躁,止渴,利小便,壓一切熱毒。」(《藥性論》) 「治產後惡血不下,心腹脹滿。排膿,主瘡癤癰毒,婦人血暈,撲損淤血,破風毒結氣。」(《日華子本草》) 「攻諸腫毒,止咽喉疼痛,利小便,走經絡。治五淋白濁,痔漏,瘡癰,婦人赤白帶下。」(《滇南本草》) 草烏頭 為毛茛科植物烏頭(野生種)Aconitum carmi- chaeli Debx.、北烏頭Aconitum kusnezoffii Rchb.或其他多種同屬植物的塊根。味辛,性熱,有毒。入肝、脾、肺經。功能:搜風勝濕、散寒止痛、開痰、消腫。主治:風寒濕痹、中風癱瘓、破傷風、頭風、脘腹冷痛、痰癖、氣塊、冷痢、喉痹、癰疽、疔瘡、瘰癧。內服:煎湯,1.5~6g;或入丸、散。外用:生用,研末調敷或醋、酒磨塗。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多種生物鹼,其中主要是烏頭鹼(Aconitine)。烏頭鹼水解後生成烏頭原鹼(Aconine)、醋酸及苯甲酸。從北烏頭根中尚分得北草烏鹼(Beiwutine)。葉中還含肌醇(Inositol)、鞣質、黃酮類、糖類、甾醇類等物質。 藥理作用:草烏對小鼠(熱板法)有較強的鎮痛作用,與秦艽配伍,其鎮痛效力可互相增強。草烏經甘草、黑豆法炮製後,毒性降低而不影響其鎮痛效力。草烏注射液對五聯菌苗(霍亂、傷寒、副傷寒甲乙、破傷風類毒素)所致之發熱家兔有解熱作用。北烏頭煎劑對大鼠蛋清性足跖腫脹有明顯抑制作用。 北草烏有抗組胺作用。甘草、蜂蜜對草烏有解毒作用。 草烏與川烏的藥理作用基本相同,可與「川烏」、「附子」互參。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頑固性頭痛 制川烏、制草烏、全蠍各6g,白芷18g,白僵蠶10g,甘草5g。共研細粉,每次3~5g,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7 天為1療程。停用一切其他葯。治療95例,痊癒76例,顯效15例,好轉4例。〔陝西中醫 1991;12(10):473〕 2. 治療偏頭痛 生草烏、生天南星、生白附子各30g,蔥白7個,生薑40g。將諸葯研末調勻,用紗布包好,放入鍋內隔水而蒸,熱敷痛處。治療43例,24小時內痛止者40例,2~3天痛止者3例。隨訪2年內無複發者31例,佔72.19%。〔四川中醫 1988;6(8):32〕 3.治療坐骨神經痛 制川烏、制草烏、制南星、乳香、沒藥各9g,地龍15g。每日1劑,水煎,早晚2次分服,20天為1療程。治療32例,痊癒20例,顯效7例,有效3例,無效2例。〔內蒙古中醫藥 1992;11(3):24〕 4. 治療臁瘡 草烏、煨乾姜各90g,赤芍、白芷、天南星各30g,肉桂15g。共研細粉,過200目篩。用生理鹽水或1:1 000 高錳酸鉀溶液清潔瘡面後,將藥粉均勻地撒布在瘡面上,用敷料覆蓋,繃帶包紮,每天換藥1次。一般不需內治,如有急性繼發感染,可投清熱利濕之品。治療32例,痊癒18例,好轉14例。〔湖北中醫雜誌 1991;13(5):7〕 5. 治療新生兒硬腫症 肉桂6g,乳香、沒藥、川草烏各7.5g,當歸、紅花、川芎、赤芍、透骨草各15g,共研細末,與凡士林油膏配成10%藥膏。用時加溫,抹於紗布上,外敷,每24小時更換1次。治療50例,治癒42例,死亡8例。〔河南中醫 1991;11(4):39〕 6. 治療耳鳴 生草烏60g,加75%酒精200ml,浸泡1周後滴耳,每次2~3滴,每日1~2次,10次為1療程。治療主觀性耳鳴96例,用藥1~3個療程後,顯效30例,好轉18例,部分緩解34例,無效14例。〔上海中醫藥雜誌 1962;(6):10〕 方劑選用: 1. 治療一切癱瘓風:草烏頭(生,不去皮)、五靈脂各等份。為末,滴水為丸,如彈子大。四十歲以下一丸,分六服,病甚一丸分二服,薄荷酒磨下,覺微麻為度。(《本事方》黑神丸) 2. 治療陽虛上攻,頭項俱痛,不可忍者:細辛、新茶芽(炒)、 草烏頭(大者,去皮尖,炮裂切如麻豆大,碎鹽炒)各等份。上為粗末。每服二錢,入麝香末半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本事方》烏香散) 3. 治療清濁不分,泄瀉注下,或赤或白,臍腹痛,里急後重:草烏頭三枚(去皮尖,一生、一炮、一燒作灰)。為細末,醋糊丸,如蘿蔔子大。大人五、七丸,小兒三丸;水瀉倒流水下,赤痢甘草湯、白痢乾薑湯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三神丸) 4. 治療破傷風:草烏頭(生用,去皮尖)、白芷(生用),二味等份為末。每服半錢,冷酒一盞,入蔥白少許,同煎服之,如人行十里,以蔥白熱粥投之。(《儒門事親》) 5. 治療一切癰腫毒:草烏、貝母、天花粉、南星、芙蓉葉等份。為末,用醋調搽四周,中留頭出毒,如干用醋潤之。(《景岳全書》草烏揭毒散) 6. 治療腫毒癰疽,未潰令內消,已潰令速愈:草烏頭末,水調,雞羽掃腫上,有瘡者先以膏藥貼定,無令葯著入。初塗病人覺冷如水,瘡乃不痛。 (《聖濟總錄》草烏頭散) 7. 治療一切諸瘡未破者:草烏頭為末,入輕粉少許,臘豬油和搽。(《普濟方》) 8. 治療一切風齒疼痛,飲食艱難:草烏頭三枚(炮),膽礬(研)、 細辛(去苗葉)各一錢。搗研為細散。每用一字,以指頭揩擦,有涎吐之。 (《聖濟總錄》草烏頭散) 9. 治療喉痹、口噤不開:草烏頭、皂莢等份。為末,入麝香少許,擦牙,並鼻內,牙關自開也。(《本草綱目》) 【注意事項】 宜忌:凡虛人、孕婦、陰虛火旺及熱證疼痛者忌服。生者慎服。避免與半夏、瓜蔞、貝母、白芨、白蘞等相反藥物同用。 毒副作用:草烏含烏頭鹼,用之不當,極易引起中毒。其表現與川烏基本相同,如舌麻,噁心、嘔吐,煩躁不安,甚至昏迷,皮膚蒼白,心慌氣短,心率緩慢,心律紊亂,少數呈心率加快,血壓下降,瞳孔散大,心電圖呈室上性與室性期外收縮、心動過速、房室性傳導阻滯、束枝傳導阻滯、低電壓、S-T段改變等。多數患者經及時搶救可獲恢復,但亦有少數由於中毒過重或搶救不及時,終因心臟麻痹而死亡。 臨床曾有生草烏中毒引起急性心源性腦缺血綜合征的報告。亦有報告指出,烏頭類藥物中毒多數有周圍神經先興奮後麻痹的表現,中毒重者言語及肢體運動困難,並有流涎、多汗、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系統癥狀。另外,初期煩躁不安,呼吸急促很快轉為意識模糊、呼吸暫停。心臟表現為心音弱、脈搏不清、心律不齊、血壓下降。治療:高錳酸鉀液洗胃,硫酸鎂導瀉及輸液。對抗藥品為阿托品。尚可根據情況,應用呼吸興奮劑、升壓藥物、氫化可的松、氯化鉀稀釋後靜脈滴注。 中毒救治:參見「附子」。 【醫家論葯】 「草烏頭、射罔,乃至毒之葯,非若川烏頭、附子人所栽種,加以釀製、殺其毒性之比,自非風頑急疾,不可輕投。……此類止能搜風勝濕,開頑痰,治頑瘡,以毒攻毒而已,豈有川烏頭、附子補右腎命門之功哉?」(《本草綱目》) 「草烏頭類,洵為至毒之葯,第先聖用毒藥以去病,蓋期於得當也。如草烏輩之用,固沉寒痼冷,足以相當,或寒濕合併,結聚癖塊,阻塞真陽,一線未絕,非是不足以相當而戰必克。如癱瘓證,先哲多用之,蓋為其寒濕之所結聚,頑痰死血,非是不可以開道路,令流氣破積之葯得以奏績耳。」(《本草述》) 「草烏頭,《本經》治惡風洗洗汗出,但能去風而不能回陽散寒可知。烏附五種,主治攸分:附子大壯元陽,雖偏下焦,而周身內外無所不至;天雄峻溫不減於附,而無頃刻回陽之功;川烏專搜風濕痛痹,卻少溫經之力;側子善行四末,不入臟腑;草烏悍烈,僅堪外治。此烏、附之同類異性者。」(《本草求真》) 附註: 1.「烏頭」一名,最早出於《本經》,明代以前未分川烏與草烏。至《本草綱目》始明確區分,認為:「烏頭有兩種,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謂之川烏頭是也;其產江左、山南等處者,乃《本經》所列烏頭,今人謂之草烏頭者是也。」川烏頭為栽培品,其栽培始見於宋代《本草圖經》,故宋代以前所稱烏頭,應視為草烏頭為妥。 2.古時按烏頭之塊根的形態所命之名,有時亦作處方名用,如獨生長尖者為「天雄」;有叉枝者為「烏喙」;小者為「側子」等。古籍中有「烏頭尖」之名,即取烏頭、附子之尖端入葯者,李時珍云:「烏附用尖,亦取其銳氣直達病所爾,無他義也。」古時常取其為末,茶服半錢,治風痰癲癇。 「天雄」是附子或草烏頭之形長而細者;亦有指附子種在土中,經年不生子根而獨根長大,經炮製後入葯者。多數認為,天雄稟純陽之性,補命門、三焦,壯陽精、強腎氣之功力勝於附子。亦有認為其雖可助陽,但辛熱走竄,只屬主治風寒濕痹之品。古時較常用,如《金匱要略》中治男子失精,選用其合桂枝、白朮、龍骨以溫腎壯陽、澀精止遺;《聖濟總錄》天雄丸中,以其合附子、桂枝、炮乾薑、防風等治風濕痹、皮肉不仁、骨髓疼痛不可忍者。 3.草烏頭之功效與附子、川烏頭基本類同,但草烏長於祛風散寒除濕,止痛除痹之力較強,而回陽溫經之力稍遜。草烏多外用。如用於止痛、麻醉,則本品為首選。但草烏毒性大於川烏、附子,中毒劑量甚小,使用時應予以注意。 川烏頭 為毛茛科植物烏頭(栽培品)Aconitum carmi- chaeli Debx. 的塊根。味辛,性熱,有毒。入脾、腎經。功能:祛寒濕、散風邪、溫經、止痛。主治:風寒濕痹、歷節風痛、四肢拘攣、半身不遂、頭風頭痛、心腹冷痛、陰疽腫毒。內服:煎湯,1.5~6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為劇毒的二萜雙酯類生物鹼:次烏頭鹼(Hypaconitine)、烏頭鹼(Aconitine)、新烏頭鹼(Mesaconitine)、塔拉弟胺(Talatisamine)、川烏鹼甲(Chuan-wu-base A)和川烏鹼乙(Chuan-wu-base B)。尚有毒性較弱的阿替新(Atisines)、氨基酚(Aminophenols)及去甲基烏葯鹼(Demethylcoclaurine,Higenamine)。 藥理作用:參見「附子」。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頸椎病 生川烏、生草烏各10g,川牛膝15g,雙花20g,生甘草12g,60度白酒500g。將葯置白酒內浸泡1周,分成30份,每次1份,每晚睡前1次內服,30次為1療程。服1~3個療程。治療22例,除1例因過敏性腸炎,1例因不能飲酒中斷服藥外,其餘20例患者癥狀全部消失,隨訪5例1年無複發。〔山東醫藥 1984;(1):35〕 2. 治療肩周炎 川烏、草烏、樟腦各90g,研末,裝瓶備用。視疼痛部位大小取葯末適量,用醋調成糊狀,均勻敷於壓痛點,厚約0.5cm,外裹紗布,用熱水袋熱敷30分鐘,每日1次,一般3次即可顯效。治療35例,治癒22例,顯效8例,好轉4例,無效1例,多數在5次以下治癒。敷藥次數最多12次。最少3次,平均7次。〔上海中醫藥雜誌 1987;(1):29〕 3. 治療骨質增生 制川烏、制草烏各等份,蜂蜜調勻,外敷患處,配合內服中藥,治療膝關節骨質增生134例,跟骨骨質增生14例,有效率達97%以上。外敷時,有破潰面忌用,皮膚過敏、出現濕疹瘙癢者停用。〔青海醫藥雜誌 1988;(6):17〕 4. 緩解晚期癌痛 制川烏15g,蜂蜜30g,分2次服用,亦可一次煎2~3日量,存冰箱中備用。觀察58例,與杜冷丁組(每次肌肉注射100mg)比較,效果相似。治療中未見不良反應。對消化道癌腫止痛效果更好。〔中藥通報 1983;(2):27〕 方劑選用: 1. 治療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一分(炮),赤石脂二分,乾薑一分,附子一分,蜀椒二分。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丸,不知,稍加服。(《金匱要略》烏頭赤石脂丸) 2. 治療風寒濕痹、麻木不仁:川烏(生,去皮尖為末)。用香熟白米粥半碗,葯末四錢,同米用慢火熬熟,稀薄,不要稠,下薑汁一茶腳許,蜜三大匙,攪勻,空腹啜之,溫為佳,如是中濕,更入薏苡仁末二錢,增米作一中碗服。(《本事方》川烏粥法) 3. 治療風寒濕痹,攣痛不能步握:五靈脂、川烏(炮去皮臍)、蒼朮(薄切酒浸,干)各二兩,自然銅(燒熟)一兩。上為細末,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溫酒下,漸加丸數;服至病除。(《普濟方》烏術丸) 4. 治療風痹、榮衛不行,四肢疼痛:川烏頭二兩(去皮切碎,以大豆同炒,候豆汁出即住),干蠍半兩(微炒)。上件葯,搗羅為末,以釅醋一中盞,熬成膏,可丸,即丸如綠豆大,每服以溫酒下七丸。(《太平聖惠方》) 5. 治療腳氣疼痛,不可屈伸:麻黃、芍藥、黃芪各三兩,甘草三兩(炙),川烏五枚(細切,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烏頭)。上五味細切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金匱要略》烏頭湯) 6. 治療冷氣下瀉:木香半兩,川烏(生,去皮)一兩。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桐子大,陳皮、醋湯下三、五十丸。(《本事方》木香丸) 7. 治療久赤白痢及瀉水:川烏頭二枚,一枚豆煮,一枚生用為末。上以黑豆半合,入水同煎,黑豆熟為度,與豆同研爛,丸如綠豆大。每服,以黃連湯下五丸。(《太平聖惠方》) 8. 治療久生疥癬:川烏頭七枚(生用),搗碎,以水三大盞,煎至一大盞,去滓,溫溫洗之。(《太平聖惠方》) 9. 治療牙痛:川烏頭一分(生用),附子一分(生用)。上件葯,搗羅為末,用麵糊和丸,如小豆大。以綿裹一丸,於痛處咬之,以瘥為度。(《太平聖惠方》烏頭丸) 【注意事項】 宜忌:陰虛陽盛,熱證疼痛及孕婦忌服。避免與半夏、瓜蔞、貝母、白芨、白蘞等相反藥物同用。 毒副作用:參見「附子」。 中毒救治:參見「附子」。 【醫家論葯】 「川烏,療風痹半身不遂,引經葯也。《主治秘要》雲,其用有六:除寒一也;去心下堅痞二也;溫養臟腑三也;治諸風四也;破聚滯氣五也;感寒腹痛六也。」(《醫學啟源》) 「烏頭,溫燥下行,其性疏利迅速,開通關腠,驅逐寒濕之力甚捷,凡歷節、腳氣、寒疝、冷積、心腹疼痛之類並有良功。制同附子,蜜煎取汁用。」(《長沙葯解》) 桑枝 為桑科落葉喬木桑樹 Morus alba L. 的嫩枝。味苦,性平。入肝經。功能:祛風濕、利關節、行水氣。主治:風寒濕痹、四肢拘攣、腳氣浮腫、肌體風癢。內服:煎湯,10~60g;或熬膏。外用:煎水熏洗。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桑枝含鞣質,遊離的蔗糖、果糖、水蘇糖、葡萄糖、麥芽糖、棉子糖、阿拉伯糖、木糖。莖含黃酮成分桑素(Mulberrin)、環桑素(Cyclomulberrin)、桑色烯(Mulberrochromene)、環桑色烯(Cyclomulberrochromene)。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肩周炎a. 桑枝20g,雞血藤、威靈仙各30g,當歸20g,羌活、桂枝、白芍、薑黃、防風各15g,細辛5g(後下),水煎服,每日 1劑。加減:右肩痛者加黃芪20g;左肩痛者加首烏 20g;痛甚者加乳香、沒藥各15g;麻木者加全蠍5g,僵蠶10g;腰膝痛者加川斷20g,寄生15g;病久不愈者加穿山甲10g,烏梢蛇15g。治療15例,治癒10例,顯效4例,無效1例。服藥最少者6劑,最多者24劑。個別患者配合針灸治療。〔黑龍江中醫藥 1991 ;(1):27〕 b. 桑枝12g,白芍24g,炙甘草、威靈仙、制乳沒各10g,党參18g,細辛3g(後下),紅棗5枚,生薑6片,隨證加減,水煎服。治療36例,痊癒33例,好轉3例。〔江西中醫藥 1990;21(5):24〕 c. 炙黃芪50g,桂枝、桃仁、五靈脂各10g,歸尾15g,白芍、桑枝各20g,雞血藤30g。寒勝者加細辛6g,附片10g;濕盛者加蒼朮10g ;風勝者加防風10g;宜重用黃芪。水煎服。治療39例,痊癒33例,好轉6例,全部有效,服藥最多者16劑,最少者4劑。〔湖南中醫雜誌 1990;6(5):41〕 2. 防治Ⅱ區屈指肌腱術後黏連 桑枝50g,威靈仙、片薑黃各25g,當歸、川芎、延胡、制香附、伸筋草各12g,海桐皮、赤芍、木瓜、制乳香各10g。 於術後一周局部腫痛漸退後常規煎服。術後2周可視創口癒合情況在上方基礎上加透骨草 15g,沒藥、川椒各10g,水煎熏洗,每劑2次,每次15~30分鐘,每日1劑。在石膏托固定期間熏洗時可暫拆除石膏托。內服及外洗均應持續4~6周。治療30例,顯效8例,有效18例,無效4例。〔浙江中醫雜誌 1990;25(11):498〕 3. 治療淋轉率低下 桑枝30g(鮮者療效較好),水煎服,每日1劑。治療10例,用藥2個月後,機體淋巴細胞轉化率明顯提高。〔新醫學雜誌 1978;(10):36〕 方劑選用: 1. 治療臂痛:桑枝一小升。細切,炒香,以水三大升,煎取二升,一日服盡,無時。(《本事方》) 2. 治療水氣腳氣:桑條二兩。炒香,以水一升,煎二合,每日空心服之。(《聖濟總錄》) 3. 治療紫癜風:桑枝十斤(銼),益母草三斤(銼)。上藥,以水五斗,慢火煎至五升,濾去渣,入小鐺內,熬為膏。每夜卧時,用溫酒調服半合。 (《太平聖惠方》桑枝煎) 配伍效用: 桑枝配伍桂枝 桑枝祛風濕、舒筋脈;桂枝散風寒、通血脈。二者伍用,有祛風散寒、除濕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風寒濕邪侵襲筋脈引起的肩臂痛、遇寒加重者。 桑枝配伍桑葉 桑枝味苦性平,入肝經,功擅祛風活絡、通利關節、利水消腫、除痹止痛,以通為主;桑葉苦甘性寒,入肺、肝經,質輕氣寒,輕清發散,長於疏表邪、散風熱、滋肺潤燥、涼血止血、清肝明目,以散為要。二者合用,其清熱疏風解表、祛風通絡止痛之功效更著,用於治療四時感冒初起諸證以及風濕痹痛、四肢拘攣、關節疼痛等症。 桑枝配伍益母草 桑枝祛風濕、通經絡;益母草活血祛淤、清熱解毒。二葯配伍,有祛風濕、活氣血、清內熱之功效,用於治療臟腑積熱、復感風濕、氣血凝滯、毛竅閉塞引起的紫癜風(即汗斑)。 【醫家論葯】 「桑枝,功專去風濕拘攣,得桂枝治肩臂痹痛;得槐枝、柳枝、桃枝洗遍身癢。」(《本草撮要》) 「療遍體風癢乾燥,腳氣風氣,四肢拘攣,上氣,眼暈,肺氣嗽,消食,利小便,兼療口乾。」(《本草圖經》) 「利關節,養津液,行風祛水。」(《本草備要》) 海桐皮 為豆科常綠喬木植物刺桐 Erythrina varie- gata L. var. orientalis(L.)Merr. 的乾燥樹皮。味苦、辛,性平。入肝、脾經。功能:祛風濕、通經絡、殺蟲。主治:風濕痹痛、四肢拘攣、腰膝疼痛、痢疾、牙痛、疥癬。內服:煎湯,6~12g;或酒浸。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樹皮含刺桐靈鹼(Erythraline)、氨基酸和有機酸。 藥理作用:海桐皮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劑(1:3 )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許蘭黃癬菌、鐵鏽色小芽胞癬菌、腹股溝表皮癬菌等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四肢骨折後期關節功能障礙 海桐皮、雞血藤、透骨草、伸筋草、桑寄生、續斷、天仙藤各15g。上肢加薑黃12g,桑枝15g;下肢加牛膝、木瓜各20g。上藥加水1500ml,煮沸20~40 分鐘,取濾液熏洗患處,每劑葯可熏洗2天,每日 3~4 次。治療132例,痊癒108例,顯效19例,有效5例。〔北京中醫學院學報 1990;13(6):33〕 2. 治療泛發性神經性皮炎 海桐皮、梓白皮、川槿皮、榆白皮、白蘚皮、生地黃、熟地黃各15g,地膚子、蛇床子、當歸、赤芍各9g,苦參、首烏各10g ,紅花6g,甘草5g。隨證加減,小兒量酌減。水煎服,每日1劑。內服後的中藥渣內再加入苦參、蛇床子各30g,以適量水復煎,於每晚臨睡前擦洗患處。治療70例,痊癒53例,顯效9例,好轉6例,無效2例。療效優於西藥治療組。〔福建中醫藥 1991;22(6):14〕 方劑選用: 1. 治療時行赤毒眼疾:海桐皮一兩,切碎,鹽水洗,用滾湯泡,待溫洗眼。(《本草匯言》) 2. 治療腳攣不能伸舉:海桐皮、當歸(去蘆,洗凈,焙乾)、牡丹皮(去心)、熟乾地黃、牛膝(去蘆,酒浸,焙乾)各一兩,山茱萸、補骨脂各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蔥白二寸,煎至五分,去滓,溫服。(《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海桐皮散) 3. 治療傷折,辟外風,止疼痛:海桐皮一兩(銼),防風二兩(去蘆頭),黑豆一兩(炒熟),附子一兩(泡裂,去皮、臍)。上藥搗細,羅為散。 每服,以溫酒下二錢,日三、四服。(《太平聖惠方》海桐皮散) 4. 治療風蟲牙痛:海桐皮煎水漱之。(《太平聖惠方》) 配伍效用: 海桐皮配伍蛇床子 海桐皮祛風殺蟲止癢;蛇床子燥濕殺蟲止癢。二者伍用,有殺蟲止癢作用,外用治療風癬、疥瘡、濕疹而瘙癢明顯者。 【注意事項】 宜忌:血虛者不宜服。 【醫家論葯】 「海桐皮,能入肝經血分,祛風除濕,及行經絡,以達病所。用者須審病自外至則可。若風自內成,未可妄用,須隨症酌治可耳。」(《本草求真》) 「主霍亂中惡,赤白久痢,除甘、疥癬。牙齒蟲痛,並煮服及含之。水浸洗目,除膚赤。」(《開寶本草》) 烏梢蛇 為游蛇科動物烏梢蛇 Zaocys dhumnades (Cantor)除去內髒的全體。味甘、咸,性平。入肺、脾經。功能:祛風濕、通經絡、定驚止痙。主治:風濕頑痹、肌膚不仁;骨、關節結核、風疹疥癬、麻風、破傷風、小兒麻痹症。內服:煎湯,5~12g;浸酒或焙乾研末為丸、散。外用:燒灰調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主含蛋白質和脂肪。 藥理作用:實驗證明:蛇血清(包括烏梢蛇、松花蛇及五步蛇血清)對小白鼠次全致死量或二倍致死量五步蛇毒的注入均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對注射五步蛇毒的小白鼠給予蛇血清後,可使其凝血時間正常;每毫升五步蛇血清可滅活五步蛇毒5毫克;注射後10分鐘再注射蛇血清,對小白鼠亦有保護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中風 黃芪60g,党參、赤芍、桃仁各12g,當歸、川芎、紅花、地龍、烏梢蛇各10g,丹參30g,膽南星6g,川牛膝15g 。水煎兩次取500ml,分2次溫服,每日1劑。治療44例,基本治癒5例,顯著好轉15例,好轉17例,無效7例。〔河北中醫 1990;12(5):24〕 2. 治療痹症 烏蛇、麻黃、白芍、甘草、桃仁、川烏、草烏、地龍各15g ,黃芪20g,桂枝25g,紅花、細辛各10g。隨證加減,水煎服。治療150例,治癒92例,顯效47例,有效8例,無效3例。〔實用中醫內科雜誌 1991;5(4):43〕 3. 治療坐骨神經痛a. 烏蛇、川芎各10~15g,白芍(赤芍)、熟地、穿山甲各15~20g,當歸15~25g,蜈蚣2~3條。痛痹加附子10~15g、肉桂10~25g;行痹加獨活、秦艽各15~20g,防風10~15g;著痹加茯苓15~25g,苡仁15~20g,蒼朮10~15g。治療112例,顯效61例,有效44例,無效7例。〔吉林中醫藥 1991;(5):封三〕 b. 制川、草烏各5g,制乳沒、木香、防風、獨活各9g,桑寄生25g,當歸、玄胡各12g,丹參、杜仲各15g,蜈蚣5條,全蟲、烏梢蛇各6條。水煎服,每日1劑,早中晚飯前各服1次,15天為1療程。治療42例,治癒21例,顯效10例,好轉8 例,無效3例。止痛效果好,在使用過程中無不良反應。〔實用中西醫結合雜誌 1991,4(7):419〕 4. 治療面神經麻痹 烏梢蛇、制白附子、香白芷、三棱、莪術、僵蠶、炮穿山甲片10g,石見穿、板藍根、生黃芪各30g,蜈蚣末、全蠍末各3g(均分沖)。水煎服,日服2次。治療51例,痊癒50例,好轉1例。服藥時間最短7天,最長30天。〔新中醫 1991;23(10):31〕 5. 治療慢性蕁麻疹 黃芪、党參各30g,茯苓、補骨脂、當歸、生地、丹參各12g,苦參、徐長卿各24g,防風、白蘚皮、烏蛇各15g,甘草5g,水煎服,2周為1療程。治療139例,痊癒89例,有效29例,無效21例。〔遼寧中醫雜誌 1989;14(6):32〕 6. 治療疥瘡 烏梢蛇15g,桃仁、紅花、赤芍、當歸、川芎、生地各10g ,蒲公英30g,僵蠶10g,薏苡仁40g。水煎服。熱甚加二花、黃芩;濕重加蒼朮、茯苓;癢甚加蟬蛻、地膚子、白蘚皮;局部潰爛以三黃拔毒散外敷。治療98例,痊癒90例,顯效7例,無效1例(因服藥中斷)。〔陝西中醫 1990;11(12):552〕 7. 治療濕熱型銀屑病 烏蛇肉、雞血藤、白茅根、茜草根、生槐花、白蘚皮、土茯苓各30g,大黃(後下)9~12g,丹草、生苡仁、地膚子各15g,澤瀉9g,木通、川連各6g,水煎,每日1劑。頭部皮損多者加全蠍、蜈蚣;皮損色鮮紅者加生石膏、龍膽草、黃芩、梔子。治療200例,臨床痊癒168例,顯著好轉24例,好轉7例,無效1例。〔上海中醫藥雜誌 1991;(6):33〕 8. 治療銀屑病性關節炎 烏梢蛇、蘄蛇各 100g,乾地龍、全蠍、僵蠶各50g,共研末,每次5g,日服2次。輔以活血化淤、舒筋通絡、通利大便之葯: 荊三棱、防風、蓬莪術、王不留行各12g,徐長卿、海風藤、千年健、延胡索各9g,自然銅20g(先煎)、生大黃4.5g(後下),紫貝齒30g(先煎),隨證加減。水煎早晚分服,每日1劑,45天為1療程。治療20例,用藥2個療程後,痊癒9例,顯效3例,有效2例,無效6例。〔上海中醫藥雜誌 1990;(11): 11〕 9. 治療跖痛症 烏梢蛇20g,川烏、川芎、五加皮各15g,石南藤、白芷、伸筋草各30g,桃仁、巴戟天各12g,全蠍、仙茅各10g。寒邪偏重者加附片、桂枝各10g;轉筋加木瓜15g,甘草40g;伴麻木加熟地、何首烏各15g,當歸12g;脹痛加苡仁 40g,延胡索12g,澤瀉15g;口渴加知母10g,花粉12g,水煎服,每日1劑,2周為1療程。治療18例,治癒14例,好轉3例,效差1例。〔遼寧中醫雜誌 1990;14(11):45〕 方劑選用: 1. 治療風痹,手足緩弱,不能伸舉:烏蛇三兩(酒浸,炙微黃,去皮骨),天南星一兩(炮裂),干蠍一兩(微炒),白附子一兩(炮裂),羌活一(二) 兩,白僵蠶一兩(微炒),麻黃二兩(去根節),防風三分(去蘆頭),桂心一兩。上藥,搗細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熱豆淋酒下十丸。(《太平聖惠方》烏蛇丸) 2. 治療乾疥瘙癢久不瘥:黃芪二兩(銼),烏蛇四兩(酒浸,去皮骨,炙令黃),川烏頭三兩(炮裂去皮臍),附子二兩(炮裂去皮臍),茵芋二兩,石南一兩,秦艽二兩(去苗)。上七味,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以荊芥湯下,以瘥為度。(《聖濟總錄》黃芪丸) 【注意事項】 宜忌:血虛生風者忌用。 毒副作用:「功與白花蛇同而性善無毒。」(《本草綱目》) 【醫家論葯】 「蛇,治諸風頑痹,皮膚不仁,風瘙癮疹,疥癬熱毒,眉須脫落,癢等瘡。但白蛇主肺臟之風,為白癜風之專葯;烏蛇主腎臟之風,為紫雲風之專葯。兩者主治懸殊,而烏蛇則性善無毒耳。」(《本經逢原》) 白花蛇 為蝮蛇科動物五步蛇 Agkistrodon acutus   (Günther)或眼鏡蛇科動物銀環蛇 Bungarus multicinctus Blyth 幼蛇等除去內髒的全體。味甘、咸,性溫,有毒。入肝、脾經。功能:祛風濕、透筋骨、定驚搐。主治:風濕癱瘓、骨節疼痛、麻風、疥癩、小兒驚風搐搦、破傷風、楊梅瘡、瘰癧惡瘡。 內服:煎湯,3~10g;浸酒、熬膏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蛇毒中含有凝血酶樣物質、酯酶及3種抗凝血物質。凝血酶樣物、酯酶及3種抗凝血物質。凝血酶樣物質是一種糖蛋白。 銀環蛇蛇毒中的α-環蛇毒素(α-Bungaro- to-Bungaroto-xin),是一種神經毒。毒液中尚含膽鹼酯酶、磷酸二酯酶、磷脂酶A及透明質酸酶等酶,但與毒性沒有聯繫。 藥理作用: 1. 五步蛇、蝰蛇的蛇毒作用 主要是血循毒。被五步蛇咬傷後局部出現腫痛、淤斑、潰爛;全身可出現大量溶血、出血、咯血,水與電解質紊亂;甚者迅速出現血壓驟降,導致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此種降壓與組胺(還有5-羥色胺、緩動素等)的釋放有關,臨床病人和實驗動物都有急性心肌損害的心電圖及病理改變。急性溶血則引起高血鉀,也可導致急性心力衰竭。血液失凝和廣泛出血是毒蛇咬傷後的突出癥狀,其機制是蛇毒有促進血凝的作用。五步蛇有凝血酶樣作用(也有抗凝血酶元及纖維蛋白溶解作用),蝰蛇毒具有凝血活素樣作用(作用於Ⅹ因子)。它們能使血漿中的纖維蛋白原沉澱為纖維蛋白,形成微血塊沉積於血漿內。這些纖維蛋白微血塊經纖維蛋白溶酶的作用而溶解,結果因纖維蛋白耗竭而致血液失凝,且出血難止(脫纖維蛋白綜合征)。大多數蝰蛇毒含有「出血毒素」,即血管毒,其對血管系統(特別是肺臟)有破壞作用,可導致顯著的全身出血及局部的出血性水腫。該種血管毒是一種蛋白質,蛋白溶解活性低,沒有酶活性。 五步蛇製成的注射劑能治療高血壓病,能使麻醉犬的血壓顯著下降,其降壓作用機制是直接擴張血管。對小鼠亦有鎮靜、催眠和某些鎮痛作用。 2. 銀環蛇的蛇毒作用 主要是神經毒。被銀環蛇咬傷後,局部僅出現麻木,感覺不大。一旦神經癥狀發作,嚴重者即可見到呼吸麻痹,易導致死亡。 引起呼吸麻痹的原因可能是外周箭毒樣作用。其作用發生較慢,但恢復亦慢或很難恢復。抗膽鹼酯酶葯的對抗作用不明顯。 銀環蛇尚含乙種環蛇毒素(β-Bungaro- toxin),有抑制神經末梢釋放乙醯膽鹼的功能。此作用與眼鏡蛇神經毒(Cobrotoxin)、甲種環蛇毒素(α-Bungarotoxin)或箭毒不同。 銀環蛇毒既對呼吸肌、神經系統(特別是呼吸中樞)有抑制作用,亦對胃腸功能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胃腸麻痹)。在引起呼吸麻痹前一般不出現心力衰竭或休克。在危重病人,則可出現嚴重的心肌損害,故在搶救時應當預防循環衰竭的發生。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骨質增生症a. 烏蛇、細辛各10g,白花蛇1條,皂刺、豨薟草、透骨草、穿山甲、生乳香、生沒藥、杜仲、威靈仙、仙靈脾各15g,五靈脂20g,生川烏、生草烏各9g。 研末,用食醋調成糊狀,取杏核大小藥膏置膠布中央,貼於增生部位及相應穴位處,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治療300 例,痊癒114例,好轉186例。〔北京中醫 1988;(1):35〕 b. 白花蛇4條,威靈仙72g,防風、當歸、血竭、透骨草、 蟲各36g,隨證加減。上藥烘乾,共研細末過篩,每次3g,日服3次,飯後溫開水送服。1料為1療程。治療骨質增生52例,顯效42例,進步6例,無效4例。〔浙江中醫學院學報 1992;(6):45〕 2。治療頸椎病a. 白花蛇10g(焙黃),乳香、沒藥各5g(去油),麝香1.5g,肉桂、川烏、草烏、川椒、白芥子各5g,冰片少許。共研細末,裝瓶密閉備用。用時撒藥粉少許於3cm×4cm 的膠布上,貼於頸部壓痛明顯處。每周換藥2 次,4周為1療程。同時內服湯劑:葛根、威靈仙各30g,全蟲6g,透骨草、仙靈脾、白芍、狗脊、雞血藤、木瓜各15g,桑枝10g,青風藤12g。治療3個療程,觀察1年痊癒者45例,觀察6個月顯效者24例,觀察3個月有效者15例,無效者9例。〔遼寧中醫雜誌 1988;12(6):24〕 b. 白花蛇10份,制馬錢子1份,狗脊10份,琥珀3份,桂枝3份。共研細粉,混勻裝膠囊。第1~3天,每次服1粒,日3次,以後每次2粒,日3次,飯後服。治療頸椎病167例,臨床治癒22例,進步135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94.01%。〔中西醫結合雜誌 1989;(12):752〕 3. 治療慢性骨髓炎 白花蛇(去頭尾)100g,穿山甲15g,全蠍20g,蜈蚣10g,斑蝥(去翅)5g,糯米50g。共研極細末,混勻裝膠囊。每次1g,每日1次,睡前吞服。治療12例,療效滿意。〔遼寧中醫雜誌 1992;(3):35〕 方劑選用: 1. 治療中風傷酒,半身不遂,口目斜,膚痹,骨節疼痛,及年久疥癬、惡瘡、風癩諸症:白花蛇一條(以酒洗潤透,去骨刺,取肉四兩),羌活二兩,當歸身二兩,天麻二兩,秦艽二兩,五加皮二兩,防風一兩。各銼勻,以生絹袋盛之,入金華酒罈內懸起安置,入糯米生酒醅五壺浸袋,箬葉密封,安壇於大鍋內,水煮一日,取起,埋陰地七日,取出。每飲一、二杯。仍以滓日干碾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用煮酒吞下。切忌見風、犯欲,及魚、羊、鵝、面發風之物。(《瀕湖集簡方》白花蛇酒) 2. 治療腦風頭痛時作及偏頭疼:地骨皮一分,白花蛇(酒浸,炙,去皮、骨)、天南星(漿水煮軟,切,焙)各一兩,荊芥穗二兩,石膏(研,飛過)二兩。上五味搗研為散。每服一錢匕,入臘茶一錢,湯點服,食後臨卧。(《聖濟總錄》地骨皮散) 3. 治療九漏瘰癧,發於項腋之間,憎寒發熱,或痛或不痛:白花蛇(酒浸軟,去皮、骨,焙乾)二兩,生犀(鎊)半錢,黑牽牛半兩(半生半炒),青皮半兩。上為末。每服二錢,膩粉半錢,研勻,五更,糯米飲調下,巳時利下惡物。更候十餘日,再進一服。忌發風壅熱物。如已成瘡,一月可效。 (《三因方》白花蛇散) 4. 治療疥癩遍身,諸葯不能及者:生白花蛇,取中劑斷,火燒一大磚令通紅,沃醋令熱氣蒸,便置蛇於上,以盆覆宿昔,如此三過,去骨取肉,芼以五味,令過熟,與病者頓啖之,瞑眩一晝夕乃醒,瘡疕隨皮便退。(《本草圖經》) 5. 治療破傷風,項頸緊硬,身體強直;蜈蚣一條(全者),烏蛇(項後取)、白花蛇(項後取)各二寸(先浸酒,去骨並酒炙)。上三味為細散。每服二錢至三錢匕,煎酒小沸調服。(《聖濟總錄》定命散) 配伍效用: 白花蛇配伍烏梢蛇、蜈蚣 白花蛇、烏梢蛇祛風止痙;蜈蚣祛風通絡。三者伍用,有祛風通絡止痙之功效,用於治療破傷風、角弓反張、頸項強直者。 【注意事項】 宜忌:陰虛內熱者忌用。 「唯真有風者宜之,若類中風屬虛者大忌。」(《本草從新》) 毒副作用:白花蛇酒外用,有時可引起接觸性皮炎。 中毒救治:參見「蟾酥」。 【醫家論葯】 「白花蛇,味雖甘咸,性則有大毒。《經》曰,風者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蛇性走竄,亦善行而無處不到,故能引諸風葯至病所,自臟腑而達皮毛也。凡癘風疥癬,僻拘急,偏痹不仁,因風所生之證,無不借其力以獲瘥。」(《本草經疏》) 「白花蛇,能透骨搜風,截驚定搐,為風痹、驚搐、癩癬惡瘡要葯。取其內走臟腑,外徹皮膚,無處不到也。凡服蛇酒藥,切忌見風。」(《本草綱目》) 附註:白花蛇系原藥材經除去頭尾洗凈,潤水浸軟,切塊或段入葯者。因其毒性較大,又常用黃酒浸潤透後,除去皮骨,取凈肉晒乾而入葯,故有白花蛇肉之名,簡稱花蛇肉。 銀環蛇的幼蛇經整理加工入葯者稱金錢白花蛇,因蛇體幼小,故又有小白花蛇之稱。五步蛇經整理加工入葯者稱蘄蛇,亦稱蘄蛇肉,通常認為本品較金錢白花蛇為優,搜風通絡的作用較強。產於湖北蘄州者品質最佳,奉為道地藥材,然產量較少,不易多得。 虎骨 為貓科動物虎 Panthera tigris L. 的骨骼。味辛,性溫,入肝、腎經。功能:祛風定痛、強筋健骨、鎮驚。主治:歷節風痛、四肢拘攣、腰腳不隨、驚悸癲癇、痔瘺脫肛。內服:煎湯,3~15g;浸酒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虎骨中含虎骨膠、脂肪、磷酸鈣、磷酸鎂等。 藥理作用: 1. 抗炎作用 虎骨粉混懸液灌胃,能明顯抑制二甲苯所致家兔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及大鼠蛋清性或甲醛性腳腫。對注射甲醛所致腳腫大鼠外周血白細胞總數和淋巴細胞的增加以及中性淋巴細胞的降低均有抑制作用。對於摘除腎上腺和用戊巴比妥鈉麻醉的大鼠,虎骨的抗炎作用消失。提示虎骨的抗炎作用可能是通過神經系統影響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功能所引起。 2. 鎮痛作用 虎骨膠有良好的鎮痛作用。用光熱刺激大鼠尾法的實驗結果表明:灌服虎骨膠,能提高動物痛閾,延遲疼痛反應的發生時間。 3. 鎮靜作用 用虎骨膠給小鼠灌胃,能減少它的自發活動,顯示有一定的鎮靜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治療筋骨萎弱:以虎骨配其他滋陰補腎葯制丸,每服6~9g ,每日1~2次,食前淡鹽水送服。治療小兒麻痹後遺症、脊髓神經根炎恢復期,兩下肢軟弱無力,有較好療效,對增強肌肉力量有一定幫助。〔新醫學 1972;(4):49〕 方劑選用: 1. 治療歷節風百骨節疼痛,晝夜不可忍:沒藥(研)半兩,虎脛骨(酒炙)三兩。上二味搗研為末,每服二錢匕,溫酒調下,日三服,不計時候。(《聖濟總錄》) 2. 治療健忘驚悸:虎骨(穌炙)、白龍骨、遠志肉等份。為末,生薑湯服,日三服。(《永類鈐方》預知散) 配伍效用:虎脛骨配伍沒藥 虎脛骨祛風定痛;沒藥活血止痛。二者配伍,有祛風通絡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歷節風百骨節痛、晝夜不可忍者。 【注意事項】 宜忌:血虛火盛者慎服。 毒副作用:虎骨毒性很低,虎骨粉混懸劑(1g/kg或2g/kg)給小鼠灌胃,每日一次,連續兩周,無明顯毒性。 【醫家論葯】 「虎骨通可用,凡治驚癇,溫瘧瘡疽,頭風,當用頭骨;治手足之風,當用脛骨;腰背諸風,當用脊骨。」(《本草綱目》) 「主腰膝急痛,煮作湯浴之或和醋浸亦良,主筋骨風急痛,脛骨尤妙。」(《食療本草》) 「《本草》言虎頭骨之功與脛同,和養精補血之葯,主治精血衰少,腰腿足膝軟弱無力,不能行動,或筋骨疼痛,難以屈伸。若傷於濕者,筋骨弛長而軟,或腫痛,若過於酒色勞碌,腎肝血熱者,腰膝酸疼腿痛,相似虎骨癥候,不宜誤用。」(《藥品化義》) 五加皮 為五加科植物五加Acanthopanax graci- listylus W. W. Smith或無梗五加Acanthopanax sessiliflorus (Rupr. et Maxim.) Seem.、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 (Rupr.et Maxim.) Harms、糙葉五加Acanthopanax henryi (Oliv.) Harms、輪傘五加Acanthopanax verticillatus Hoo等的根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腎經。功能:祛風濕、壯筋骨、活血去淤。主治:風寒濕痹、筋骨攣急、腰痛、陽痿、腳弱、小兒行遲、水腫、腳氣、瘡疽腫毒、跌打、勞傷。內服:煎湯,5~10g;浸酒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五加的根皮含揮髮油(為4-甲基水楊醛等)、鞣質、棕櫚酸、亞麻酸及維生素A和維生素B1。 無梗五加的根含芝麻素(Sesamin)、檜脂素(Savinin)、灑維寧(Savinin)、胡蘿蔔甾醇(Dauco- sterol)、丁香樹脂酚(Syringaresinol)的單葡萄糖甙(五加甙B,Acanthoside B)和雙葡萄糖甙(五加甙D)等木脂體成分以及強心甙和皂甙等。尚含水溶性多糖如葡聚糖(Glucan)和鹼溶性多糖,後者水解產生半乳糖醛酸、葡萄糖、阿拉伯糖、鼠李糖和木糖。 刺五加的根含多種糖甙,其作用類似人蔘根中皂甙的生理活性。其中有胡蘿蔔甙(Daucosterol),又稱刺五加甙 A(Eleutheroside A);6,8-二甲氧基香豆精-7-葡萄糖甙,即異秦皮素葡萄糖甙(Isofraxidin glucoside),稱為刺五加甙 B1;乙基-α-D-半乳糖甙(Ethyl-α-D-galactoside),即刺五加甙C;不同構型的丁香樹酯酚葡萄糖甙(Syringaresinol glucoside),即刺五加甙 D 和 E;丁香甙(Syringin),即丁香樹脂醇葡萄糖甙,稱為刺五加甙B。還含有刺五加甙 F、G。 從根中還分離出兩種三萜皂甙Ⅰ、Ⅱ及異秦皮定(Isofraxidin)等。此外,尚含芝麻素和多糖等。 藥理作用: 1. 無梗五加的藥理作用a. 鎮痛、解熱、抗炎作用:遼寧產無梗五加的根皮,用乙醇提取其未脫脂製劑和已脫脂製劑,小鼠腹腔注射有鎮痛作用,但較嗎啡緩和,但對家兔實驗無解熱作用。這兩種製劑對大鼠蛋清性及甲醛性「關節炎」均有抑制作用,其作用與考的松的作用相似,因此有報告認為無梗五加的抗炎作用與腎上腺有密切關係。實驗表明:吉林產無梗五加醇提取物對角叉菜膠、蛋清、熱燙性、甲醛性大鼠、小鼠足腫脹,巴豆油氣囊腫滲出和肉芽組織增生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並顯著抑制佐劑(6mg死結核桿菌/ml)關節炎及Ⅰ、Ⅱ、Ⅲ型變態反應性炎症。同時還有明顯的解熱、鎮痛作用。 b. 對心血管的作用:未脫脂製劑對離體蟾蜍心臟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蟾蜍在位心臟則使心率減慢;脫脂製劑對離體心臟使頻率減少,對在位心臟則僅使幅度減少。兩種製劑均能使麻醉兔血壓下降。 c. 其他作用:兩種製劑對家兔離體腸管和子宮均有興奮作用,受孕子宮更明顯。亦能降低家兔的血管通透性。 2. 刺五加的藥理作用a. 增強機體對非特異性刺激的抵抗和適應能力:刺五加根的提取物和甙類均有抗疲勞作用。甙的作用較根提取物的作用為強,較人蔘提取物及人蔘甙為強。 小鼠腹腔注射刺五加總黃酮水溶液、刺五加全草水溶部分能顯著提高耐常壓缺氧能力,注射刺五加水浸膏的水溶液能明顯提高耐低壓缺氧能力。刺五加總黃酮能顯著提高小鼠在低壓和常壓缺氧條件下的存活率,能顯著減低小鼠整體耗氧量。刺五加花果醇提取物和揮髮油能非常顯著地延長小鼠在常壓缺氧狀態下的生存時間。 實驗表明:刺五加的提取物能提高機體對溫度變化的適應力。少量服用刺五加根浸液對高溫勞動者的主要系統的新陳代謝過程和勞動能力有良好的影響,而增大劑量則體溫升高、排汗量、肺活量和二氧化碳呼出量均增大,氧消耗升高,腎上腺皮質的糖皮質激素和雄性激素都能相對和絕對地上升。 刺五加能增強動物抵抗放射的能力,對一次急性X線照射或多次慢性照射,均有抗放射作用,對長期照射,刺五加可延長大鼠生命 2 倍,並能改善血象。對紅細胞遭受放射性物質侵害時有保護作用。 刺五加有明顯的抗應激作用,能改變機體對應激反應的病理過程,使在此過程中腎上腺肥大、腎上腺膽固醇與維生素 C 含量降低,胸腺萎縮及胃出血等情況減少。抗應激作用以刺五加甙 E 作用最強,刺五加甙 B 較弱,刺五加甙 C 無作用。刺五加尚能延長應激反應的抵抗期。刺五加還能阻止動物在應激反應「衰竭期」中所出現的腎上腺、胸腺、脾、肝、腎及心等的重量相對降低。 刺五加亦有解毒作用,可以減少青蛙因注入洋地黃甙引起的死亡率,提高機體對磷酸二甲苯酚酯、士的寧和吉他林的解毒能力。 b.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刺五加有明顯鎮靜作用。對中樞神經系統興奮和抑制過程均有影響。刺五加既改善興奮過程,亦加強抑制過程,使抑制趨於集中,使分化完全(增強大腦皮層的內抑制過程)。刺五加對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作用與人蔘相似,能使兔的腦電圖呈現輕微興奮並降低水合氯醛、巴比妥及氯丙嗪的抑制作用。其興奮中樞神經的作用原理與苯丙胺類化合物不同,不僅毒性低,而且不影響正常睡眠過程。 刺五加能改善大腦皮層的興奮、抑制過程,提高腦力勞動效能,葉、根提取物混合使用時,效果更明顯。刺五加流浸膏能使人們的自我感覺、記憶力、注意力得到改善,工作效率提高而差錯減少,並使睡眠正常。刺五加提取物能增強腦對局部缺血的抵抗作用。 c.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刺五加總黃酮對垂體後葉素引起的豚鼠急性心肌缺血有保護作用;也能增加家兔離體心臟的冠脈血流量。刺五加全草水溶液在增加冠脈流量的同時,亦有輕度減慢心率和抑制心收縮力的作用,水溶性黃酮類物質是產生擴冠作用的有效部分。刺五加對兔注射垂體後葉素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所致 T 波升高和心率減慢,有一定改善作用,但對ST 段無明顯影響。刺五加能減弱家兔心肌缺血組織的損害,促進表面細胞的再生和心肌梗死區域的恢復。 動物實驗證明:刺五加提取物皮下或靜脈注射能擴張腦血管,改善大腦供血量。醇浸水溶液靜注能使血壓下降,再重複給葯無快速耐受現象。刺五加總黃酮亦有降壓和擴張末梢血管的作用。刺五加對血壓有調整作用,既可使貓的低血壓恢復正常,亦可使腎上腺素引起的兔高血壓降至正常範圍。刺五加提取物及其莖葉的乙醇提取液對血小板聚集有很強的抑制作用,可明顯抑制 ADP 和膠原誘導的動物血小板聚集。 d.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體外實驗表明:刺五加醇浸液(1:1)或水煎劑(1:1)對白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前者對奈瑟菌、大腸桿菌亦有一定抗菌效果。刺五加多糖對結核菌感染有一定的抵禦作用。刺五加能拮抗羅布毒素 C 的抑制免疫的作用。 e. 抗炎作用:大鼠口服刺五加根醇浸水溶液,對蛋清性腳腫有明顯抑制作用。刺五加提取物對切除腎上腺的大鼠,在春天和冬天均能阻止甲醛性腳腫的發展。實驗證明:刺五加能明顯增強豚鼠炎性滲出細胞和小鼠網狀內皮細胞吞噬機能,使小鼠的玫瑰花形成作用提高。刺五加地上莖浸膏對二甲苯、甲醛、角叉菜膠引起的小鼠、大鼠局部急性炎症及棉球肉芽腫的慢性炎症增生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刺五加莖和根的抗炎作用類似。 f. 抗腫瘤作用:刺五加提取物對動物實驗的移植瘤、藥物誘發瘤、癌轉移和自發白血病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還能減輕抗癌藥物的毒性。 g. 其他作用:刺五加能調節內分泌功能紊亂。既能阻止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引起的腎上腺增生;又可減少由可的松引起的萎縮。既可防止甲狀腺素引起的甲狀腺肥大,又可防止甲基硫脲嘧啶引起的甲狀腺萎縮。既能使食物性及腎上腺性的高血糖症的血糖降低到正常,也可使胰島素引起的低血糖症的血糖增加。 刺五加可促進淋巴細胞對PHA的應答,但本身無絲裂原作用。是通過放大或減弱細胞接受的信號而起作用,可通過阻止cAMP升高(或促進cAMP降低)而增強PHA的作用。對於因Ts活性過高而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刺五加可能是有效藥物。 五加參沖劑具有增強腸道免疫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 刺五加多糖具有促誘生干擾素效應,其效應最佳時間在20~24小時。 刺五加的流浸膏能降低營養性和腎上腺素性血糖過高症的血糖含量,對大鼠四氧嘧啶糖尿病有治療和預防作用。實驗證明:刺五加總甙注入大鼠體內,對四氧嘧啶引起的糖尿病有抑制作用。刺五加甙能促進糖分透過細胞膜而進入細胞內部,其抗糖尿病的作用和胰島素類似。 小鼠口服刺五加根醇浸水溶液有顯著的止咳和明顯的祛痰效果。水溶液(1:40)對豚鼠氣管平滑肌無鬆弛作用。 刺五加具有較人蔘更好的「適應原」(adaptogens)樣作用。所謂「適應原」,即是能使機體處於「增強非特異性防禦能力狀態」(a state ofnonspecifically increased resistance 簡稱SNIR)的藥物。該類藥物的作用的特點是:增強機體對有害刺激的抵抗能力;調節病理過程,使其趨於正常化;毒性低,對正常生理功能干擾小。即在增強機體非特異性抵抗力的劑量,不引起正常功能的顯著變化;但在機體抵抗力下降或遇額外負擔而有特殊需要時,卻能增加體力或智力工作的效能。 「適應原」的作用機制可能與改變一般應激反應的過程有關,刺五加可阻止應激反應「警戒期」所特有的解剖及生化學改變如腎上腺增生,膽甾醇含量降低、胸腺縮小及胃出血等。「適應原」有多方面的作用,既影響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亦影響其他許多生理指標。但其作用完全是向著機體有利的方向進行的。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神經衰弱 復方刺五加糖漿(每100ml 含刺五加40g、五味子20g、糖50g、尼泊金0.05g),每次100ml,日服3次。治療120例,顯效116例,療效不顯著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7%。〔黑龍江中醫藥 1991;(3):525〕 2. 治療腦血管病 用200%的刺五加註射液 4ml 或100%的注射液10ml ,加入5%~10%葡萄糖500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14次為1療程,一般用藥2~3個療程。治療急性閉塞性腦血管病 15例,治癒10例,顯效4例,有效1例。多於用藥3~4天見效。〔中醫雜誌 1980;21(8):21〕 3. 治療高脂血症 刺五加3份,香薷1份,製成合劑。每日30ml,日服2次,連服10日。治療31例,服藥後血清中β-脂蛋白含量降低32.6%,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升高16.3%,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比值明顯升高,動脈硬化指數明顯降低。〔中西醫結合雜誌 1990;10(3): 155〕 4. 治療低血壓病 刺五加片,每服5片,日服3次,20天為1療程,療效較好。〔中成藥研究 1985;(12):43〕 5. 治療糖尿病 刺五加、澤瀉、葛根各30kg,用酒精迴流提取浸膏,另以葛根粉5kg 摻入膏內,烘乾後加氫氧化鋁粉660g,硬脂酸鎂、干澱粉各132g,壓片,每片重0.307g,約含生葯1.11g。每次5~7片,日服3次,飯前1小時服用,30天為1 療程。治療24例,服藥1~2個療程後,顯效9例,有效9例,無效6例。〔中醫雜誌 1983;24(9):25〕 6. 治療白細胞減少症 刺五加浸膏片(每片含干浸膏 0.3g),每次5片,日服3次。治療43 例(腫瘤患者因放療、化療引起者37例,脾功能亢進者3例,其他3例),用藥3~15天後,有效率70.4%,平均2 周上升到正常。對化療所致者療效較佳。〔中藥與免疫. 第 1 版. 廣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2: 69〕 7.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 刺五加根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治療50例,能改善癥狀,緩解疼痛,其有效率為50%。〔中醫藥研究 1973;(1): 1〕 8. 治療骨折 五加皮、地骨皮各30g,另取小雞1隻,將肉搗爛與藥粉混勻。骨折複位後敷藥,小夾板固定,1周後去葯。治療15例,痊癒11例,4例正在治療中。一般用藥後痛止,3~5天消腫,2~3周後骨痂形成,平均癒合時間為19天。〔中成藥研究 1985;(12):43〕 方劑選用: 1. 治療一切風濕痿痹:五加皮,洗颳去骨,煎汁和曲米釀成飲之;或切碎袋盛,浸酒煮飲,或加當歸、牛膝、地榆諸葯。(《本草綱目》五加皮酒) 2. 治療腰痛:五加皮、杜仲(炒)。上等份,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下。(《衛生家寶方》五加皮酒) 3. 治療鶴膝風:五加皮八兩,當歸五兩,牛膝四兩,無灰酒一斗。煮三炷香,日二服,以醺為度。(《外科大成》五加皮酒) 4. 治療虛勞不足:五加皮、枸杞根皮各一斗。上二味細切,以水一石五斗,煮取汁七斗,分取四斗,浸麴一斗,餘三斗用拌飯,下米多少,如常釀法,熟壓取服之,多少任性。(《備急千金要方》五加酒) 配伍效用: 五加皮配伍杜仲 五加皮祛風濕、強筋骨,功擅祛風散寒除濕;杜仲補肝腎、壯腰脊,長於溫補肝腎。二者配伍,扶正與祛邪共施,共奏補肝腎、祛風濕、強筋骨之功效,用於治療肝腎不足、風濕邪侵之腰膝酸痛、關節不利、下肢萎軟無力等症。 五加皮配伍龜板 五加皮補肝腎、強筋骨;滋陰潛陽、補腎健骨。二者伍用,有補益肝腎、強壯筋骨之功效,用於治療小兒先天不足之行遲、齒遲,及肝腎不足、筋骨不健引起的腰膝酸痛、步履乏力等症。 【注意事項】 宜忌:陰虛火旺者慎服。 毒副作用:刺五加總甙給小鼠皮下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4.75g/kg。刺五加總黃酮的半數致死量為 89.8mg/kg。 刺五加毒性很小。實驗動物連續服刺五加提取物數月無毒性反應,終生服藥亦能耐受。連續服藥六個月除能延長平均壽命外,未發現胚胎毒性或致畸作用。 臨床應用本品,人長期服用刺五加毒性甚小,且不影響入睡和正常睡眠。 臨床上曾有使用細柱五加根皮燉豬肚治療關節痛,因用藥過量(為正常用量的5.4~13.5倍)中毒,引起中毒性視神經乳頭炎及多發性神經炎的報告。 【醫家論葯】 「五加皮。腳氣之病,因於風寒濕三氣而成。風勝則筋骨為之拘攣。濕勝則筋脈為之緩縱,男子陰痿囊濕,女子陰癢蟲生,小兒腳軟。寒勝則血脈為之凝滯,筋骨為之疼痛,而腳因爾莫行。服此辛苦而溫,辛則氣順而化痰,苦則堅骨而益精,溫則祛風而勝濕,凡肌膚之淤血,筋骨之風邪,靡不因此而治。 蓋濕去則骨壯,風去則筋強,而腳安有不理者乎。但此雖屬理腳之劑,仍不免有疏泄之虞,須於此內參以滋補之葯,則用之歷久而不變矣。」(《本草求真》) 「肝腎居下而主筋骨,故風寒濕之邪,多自二經先受,此葯辛能散風,溫能除寒,苦能燥濕,二髒得其氣而諸證悉瘳矣。又濕氣浸淫,則五臟筋脈緩縱;濕氣留中,則虛羸氣乏。濕邪既去,則中焦治而筋骨自堅,氣日益而中自補也。其主益精強志者,腎藏精與志也。」(《本草經疏》) 「五加皮,宜下焦風濕之緩證。若風濕搏於肌表,則非其所司。古方多浸酒釀酒,及酒調末服之,以行葯勢。……五加皮辛苦而溫,惟善化濕耳。化其陰淫之濕,即驅其陽淫之風。風去則熱已,濕去則寒除。即《別錄》之療囊濕、陰癢、小便餘瀝、腰腳痛痹、風弱、五緩,皆可以是揆之。」(《本草思辨錄》) 附註:古代本草所記載的五加皮,系來源於五加科植物,而現代使用的五加皮藥材,有南五加和北五加之分。南五加即上述五加科植物,大多醫家以此為正品,故又有真五加皮之名,諸舊本草中所載之五加皮多為此;北五加為蘿藦科植物杠柳 Periploca sepium Bge. 的根皮,習稱香五加,亦稱杠柳皮,1977年版《藥典》和 1977 年版《中藥大辭典》均將其定名為香加皮,北五加皮使用地區比較廣泛。但這兩種藥材的科屬不同,功效亦有區別:南五加皮藥性溫和無毒,祛風濕、壯筋骨之力較勝,且有補益肝腎之功,常用於肝腎不足之腳軟無力、小兒發育遲緩、筋弱行遲;也常單味浸酒飲服,可視為有強壯作用的鎮痛劑,以治骨節酸痛、風濕痹證。北五加祛風濕之功較著,並能利水消腫,但益肝腎之力則不及南五加皮,臨床除用於治療風濕入絡的痹證外,還可合茯苓、大腹皮等滲濕利水葯治療足脛浮腫之輕證。由於北五加皮強心作用很強,用量過多容易中毒。因此,用量不宜過大,制五加皮酒時宜慎重。北五加註射液動物注射,能使其血壓上升極高,約 3~20 分鐘即可致死。 徐長卿 為蘿藦科植物徐長卿Cynanchum paniculatum (Bge.) Kitag. 的根及根莖或帶根全草。亦名鬼督郵(《本經》)、別仙蹤(《本草圖經》)、料刁竹(《生草藥性備要》)等。味辛,性溫。入肝、胃經。功能:鎮痛、止咳、利水消腫、活血解毒。主治:胃痛、牙痛、風濕疼痛、經期腹痛、慢性氣管炎、腹水、水腫、痢疾、腸炎、跌打損傷、濕疹、蕁麻疹、毒蛇咬傷。內服,煎湯,3~9g;入丸劑或浸酒。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徐長卿的全草大約含有牡丹酚(Paeonol)1%。尚含有與肉珊瑚甙元(Sarcostin)、去醯牛皮消甙元(Deacylcynanchogenin)、茸毛牛奶藤甙元(Tomentogenin)和去醯蘿藦甙元(Deacylmetaplexigenin)極為相似的物質以及醋酸、桂皮酸等。 徐長卿根的主要成分是丹皮酚(牡丹酚)、黃酮甙、氨基酸、糖類,並含微量生物鹼。 藥理作用: 1. 鎮靜作用 徐長卿提取液(水煎濃縮,加酒精除去沉澱,其中不含牡丹酚)給小鼠腹腔注射,能使小鼠自發活動顯著減少、安靜、眼瞼下垂,而對外界刺激仍有反應,作用可持續60分鐘以上。但並不延長巴比妥類的睡眠時間。 2. 鎮痛作用 上述提取液給小鼠腹腔注射,10分鐘即出現鎮痛作用,60分鐘後仍未消失。臨床研究表明:將丹皮酚溶於花生油中製成注射液,治療各種疼痛20餘例,有效率為83%,其中以風濕性關節痛效果良好,對腎絞痛、牙痛、蝶鞍部腫瘤疼痛的止痛效果滿意,而對脈管炎、骨髓炎引起的疼痛無效。 小鼠熱板測痛法實驗也表明徐長卿有鎮痛作用。 3.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徐長卿可減慢正常動物的心率。心電圖觀察表明:家兔靜注徐長卿,大鼠腹腔注射可見R-R間期延長,P-R間期、T波無明顯改變。 徐長卿可明顯增加小鼠心肌對Rb86 的攝取量,可認為能增加冠脈血流量,改善心肌代謝,緩解心肌缺血。而連續給予徐長卿7天,不能防止給家兔靜脈滴注腦垂體後葉素引起的心肌急性缺氧性心電圖變化。 動物實驗表明:徐長卿能降低犬、家兔及大鼠的血壓。用不含丹皮酚的徐長卿藥液仍能使麻醉動物的血壓呈急速而短暫的下降,故可認為,除丹皮酚外,徐長卿尚含有其他的降壓成分。 4. 對血脂的影響 對於喂飼膽固醇食物引起的家兔實驗性高血脂症和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模型,徐長卿有降低血清總膽固醇和β-脂蛋白的作用,並可減輕主動脈粥樣硬化及小動脈脂類沉積,從而表明徐長卿對動脈粥樣硬化有防治作用。 5. 抑菌作用 徐長卿在試管內對痢疾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6.抗炎作用 丹皮酚磺酸納對大鼠甲醛性足腫有明顯抑制作用。丹皮酚對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腫脹以及角叉菜膠、蛋清、甲醛、組胺、5-HT、緩激肽所引起的大鼠足跖腫脹有顯著抑制作用;並能顯著抑制內毒素引起的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升高。 7.其他作用 實驗表明:丹皮酚對Ⅱ型、Ⅲ型及Ⅳ型變態反應均有顯著抑制作用。它並不顯著影響特異性抗體的形成,但可選擇性地抑制補體經典途徑的溶血活性,亦可調節細胞免疫功能。 丹皮酚有抗氧化作用,且對鈣反常心肌細胞更為敏感。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神經衰弱 徐長卿散劑 10~15g,每日2次口服,或蜜丸(每丸含生葯5g),每次2丸,日服2次,或將散劑裝膠囊,每個0.5g,每次20個,日服2次,20天為1療程。治療有頭痛、失眠、健忘、易疲勞、焦慮的神經衰弱病人300 例,效果顯著。〔中醫雜誌 1985;(10):758〕 2. 治療泌尿繫結石 金錢草240g,忍冬藤、滑石、甘草各100g,石葦、車前子、瞿麥、川木通、冬葵果、徐長卿各60g,蔗糖500g,苯甲酸納3g,共製成1000ml。內服本品並配合體外震波碎石機碎石後排石,效果顯著。治療83例,治癒77例,好轉4例,無效2例。〔中藥材 1993;16(2):43〕 3. 治療過敏性鼻炎 徐長卿30g,生地24g,當歸、赤芍各15g,川芎6g,蒼耳子、辛夷各9g。伴頭痛加白芷、菊花各9g;體虛反覆感冒者合玉屏風散,水煎服,每日1劑,15天為1療程,用藥2~4療程,觀察1年。治療42例,治癒23例,好轉13例,無效6例。〔黑龍江中醫藥 1991;(5):33〕 方劑選用: 1. 治療風濕痛:徐長卿根八錢至一兩,豬精肉四兩,老酒二兩。酌加水煎成半碗,飯前服,日二次。(《福建民間草藥》)2. 治療皮膚瘙癢:徐長卿適量。煎水洗。(《吉林中草藥》) 配伍效用: 徐長卿配伍安息香 徐長卿祛風散寒、除濕止痛;安息香行氣活血止痛。二者伍用,有祛風活血、散寒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惡瘡心痛、悶絕欲死」者。 (《太平聖惠方》) 【注意事項】 宜忌:體弱者慎服。 毒副作用:丹皮酚溶於花生油中製成的注射液,以每次50~100mg,每日200mg的劑量用於治療各種疼痛時,患者除自覺周身有熱感外,其他未發現毒性反應,反覆使用無成癮性。 【醫家論葯】 「主蠱毒,疫疾,邪惡氣,溫瘧。」(《本經》) 「治一切痧症和肚痛,胃氣痛,食積,霍亂。」(《中國葯植志》) 桑寄生 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 (Kom.) Nakai、桑寄生Loranthus parasiticus (L.) Merr. 或毛葉桑寄生(柿寄生)Loranthus yadorikiSieb. 的帶葉莖枝。味苦、甘,性平。入肝、腎經。功能:補肝腎、強筋骨、除風濕、通經絡、益血、安胎。主治:腰膝酸痛、筋骨痿弱、偏枯、腳氣、風寒濕痹、胎漏血崩、產後乳汁不下。內服:煎湯,9~20g;入散劑、浸酒或搗汁服。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槲寄生莖、葉含齊墩果酸(Oleano- lic)、β-香樹脂醇(β-Amyrin)、內消旋肌醇(Mesoinositol)、黃酮類化合物,尚分離出蛇麻脂醇(Lupe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和黃酮甙。 桑寄生帶葉莖枝含槲皮素(Quercetin)及扁蓄甙(Avicularin)。 藥理作用: 1. 降壓作用 本品的水浸出液、乙醇-水浸出液、30%乙醇浸出液,均有降低麻醉動物血壓的作用。麻醉貓、狗以毛葉桑寄生的莖葉混合酊劑0.4~0.5g/kg灌胃,或 0.1~0.25g/kg 靜脈注射,都有降壓作用,維持時間亦較長,重複給葯無急速耐受現象,切斷迷走神經或注射阿托品只能減弱而不能完全消除其降壓作用,對腎上腺素無拮抗或增強作用,降壓與竇神經無關。對此降壓作用的原理,有報告認為是中樞性或反射性的,即由於中樞鎮靜作用和降低了交感神經及血管運動中樞的興奮性所致;或是作用於內感受器,引起降壓反射的結果。 槲寄生新鮮葉的醇提取物、莖和葉的浸劑亦有降壓作用,後者與山楂、大蒜、臭梧桐合用,其降壓作用大為加強,作用時間也有所延長。對於此種降壓作用的原理,一般認為是槲寄生興奮了循環系統的內感受器,通過迷走神經傳入纖維抑制了血管運動中樞,而產生降壓作用。切斷迷走神經之動物,即不再引起降壓;而阿托品化後之動物,則僅能消除其使心率減慢之作用,而不能消除其降壓作用。 扁蓄甙對麻醉犬有短暫的降壓作用,且易產生急速耐受性。 2. 鎮靜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毛葉桑寄生酊劑 2g/kg 能抑制由咖啡因所引起的運動性興奮,並延長中樞興奮葯戊四氮所引起的小鼠死亡時間。 3. 利尿作用 桑寄生有較顯著的利尿作用,有效成分是扁蓄甙,即廣寄生甙。給麻醉犬靜脈注射扁蓄甙 0.5mg/kg 可引起利尿,劑量增加則作用更顯著。在慢性大鼠實驗中,無論口服或注射,均有顯著利尿作用。其利尿作用強度雖不及氨茶鹼,但其毒性僅為氨茶鹼的 1/4,因此治療幅度大。 4. 對心血管的作用 在正常搏動和顫動的離體豚鼠心臟標本上,桑寄生(沖劑)均有舒張冠狀血管、增加冠脈流量的作用,並能對抗腦垂體後葉素。 實驗證明:總黃酮20~25mg即有持續擴冠及強心作用,其1%的濃度即能增加離體豚鼠心臟冠脈流量2~3倍,且似乎不增加心肌耗氧量。對心肌收縮力則先抑制後增強。對正常離體兔耳血管無直接擴張作用,但對膽固醇性血管硬化的離體兔耳血管卻有明顯直接擴張作用。 5. 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桑寄生煎劑在體外(猴腎單層上皮細胞組織培養)對脊髓灰質炎病毒和部分腸道病毒有明顯抑制作用。脊髓灰質炎病毒與藥物直接接觸一小時,即被抑制,可能是直接滅活作用。在試管內能抑制傷寒桿菌和葡萄球菌的生長。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冠心病、心絞痛 桑寄生沖劑(每包相當於生葯39g ),用開水沖服,每次半包,每日2次。4~6周為1療程。治療54例,顯效13例,好轉29例,有效率為26%,心電圖改善有效率為44%。〔中華內科雜誌 1976;(1):39〕 2. 治療凍傷 桑寄生切片500g,加蒸餾水 500ml,煮沸3分鐘,用八層紗布過濾,將濾液再用炭火將水分蒸發,即得桑寄生浸膏。a. 桑寄生浸膏2.5g,水35g,酒精8g,白陶土4.5g。用於Ⅰ度凍傷,可直接塗抹於患處,但不能用於潰瘍或皮膚損傷面。b. 桑寄生浸膏3g,甘草10g,單軟膏35g,鋅氧粉2g。用於Ⅱ度、Ⅲ度凍傷,將藥膏塗於紗布上,蓋於凍傷處,再以油紙包紮。〔中華外科雜誌 1961;(11):784〕 3. 治療先兆流產 續斷10g,桑寄生12g,菟絲子12g,阿膠10g ,熟地10g,白芍10g,党參10g,白朮10g,淮山藥10g,陳皮10g。水煎,每日1劑,2次分服。陰道流血較多或不止者加旱蓮草、地榆炭、熟地炭、赤石脂;嘔吐者加砂仁、木香、竹茹、蘇葉;有熱者加黃芩、黃連,熟地改生地;腹痛者加佛手,重用白芍;便秘者加火麻仁、郁李仁。治療32例,治癒31例,無效1例。〔湖南醫藥雜誌 1983;(5):34〕 方劑選用: 1. 治療腰背痛,腎氣虛弱,卧冷濕地當風所得:獨活三兩,寄生、杜仲、牛膝、細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風、芎藭、人蔘、甘草、當歸、芍藥、乾地黃各二兩。上十五味細銼,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溫身勿冷也。(《備急千金要方》獨活寄生湯) 2. 治療妊娠胎動不安,心腹刺痛:桑寄生一兩半,艾葉半兩(微炒),阿膠一兩(搗碎,炒令黃燥)。上藥,挫,以水一大盞半,煎至一盞,去滓。 食前分溫三服。(《太平聖惠方》) 3. 治療膈氣:生桑寄生搗汁一盞。服之。(《瀕湖集簡方》) 配伍效用: 桑寄生配伍獨活 桑寄生祛風養血通絡、補肝腎、強筋骨;獨活祛風勝濕、散寒止痛。二者伍用,扶正祛邪、標本兼顧,共奏補腎強骨、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肝腎不足、風寒濕痹之腰膝酸痛、四肢屈伸不利、關節拘攣疼痛者。 桑寄生配伍桑枝 桑寄生補肝腎、強筋骨、養血通脈、舒筋活絡,功偏於補;桑枝清熱祛風勝濕、通經絡、達四肢、利關節、消腫止痛,功擅通利。二葯相伍為用,有補益肝腎、強壯筋骨、祛風勝濕、蠲痹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腰膝酸痛、關節屈伸不利、筋骨疼痛等證因風濕邪侵所致者以及肝腎陰虛之頭痛、頭暈、耳鳴等症。 【注意事項】 毒副作用:扁蓄甙和柿寄生酊劑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1.173g/kg和11.24g/kg。小鼠中毒後可因陣攣性驚厥導致呼吸停止而死亡。 臨床應用槲寄生注射液者,可有一過性頭脹、頭暈、咽部熱感等,但不影響治療;曾有1例出現全身關節酸痛。應用桑寄生者,部分病例因頭昏、目眩而停葯;也見有全身不適、食慾減退、腹脹、口乾等癥狀,但不影響治療。服用柿寄生的部分病例出現肝功能異常和肝區疼痛,少數病人有肝腫大、厭食、短時間的期外收縮及竇性心動過緩。 【醫家論葯】 「桑寄生,其味苦甘,其氣平和,不寒不熱,固應無毒。詳其主治,一本於桑,抽其精英,故功用比桑尤勝。腰痛及小兒背強,皆血不足之候,癰腫多由於營氣熱。肌膚不充,由於血虛。齒者,骨之餘也,發者,血之餘也,益血則發華,腎氣足則齒堅而發眉長。血盛則胎自安。女子崩中及內傷不足,皆血虛內熱之故。產後余疾,皆由血分,乳汁不下,亦由血虛。金瘡則全傷於血。上來種種疾病,莫不由血虛有熱所發,此藥性能益血,故並主之也。兼能祛濕,故亦療痹。」(《本草經疏》) 「桑寄生,號為補腎補血要劑。緣腎主骨,發主血,苦入腎,腎得補則筋骨有力,不致痿痹而酸痛矣。甘補血,血得補則發受其灌蔭而不枯脫落矣。故凡內而腰痛、筋骨篤疾、胎墮,外而金瘡、肌膚風濕,何一不藉此以為主治乎。」(《本草求真》) 「寄生得桑之餘氣而生,性專祛風逐濕,通調血脈,故《本經》取治婦人腰痛,小兒背強等病,血脈通調而肌膚眉須皆受其蔭,即有癰腫,亦得消散矣。」(《本經逢原》) 「苦,堅腎,助筋骨,而固齒長發;甘,益血,止崩漏,而下乳安胎,舒筋骨而利關節,和血脈而除痹痛。」(《本草害利》) 附註:桑寄生簡稱寄生。產於廣西、廣東者稱廣寄生。寄生於老桑樹上之桑寄生帶葉莖枝為本葯的正品,處方常稱真桑寄生、真寄生,又稱桑上寄生,但產量較小,僅限於南方一帶用之;寄生於多種落葉樹上(如柿、楊、柳等)的槲寄生的帶葉莖枝為其通用品,主產於我國北方,又稱為北桑寄生或北寄生。一般認為,前者補肝腎、養血安胎之功較著,後者則祛風濕、通血脈之力較強。亦有將產於浙江、安徽、江西者稱為杜寄生,為華東一帶所慣用,其功效與北寄生相似。 絡石藤 為夾竹桃科植物絡石Trachelospermum jas- minoides(Lindl.)Lem. 的莖、葉。亦名絡石(《本經》)、絡石草(《近效方》)、鬼系腰(《外科精要》)等。味苦、性涼。入肝、腎經。功能:祛風、通絡、涼血、消腫。主治:風濕痹痛、筋脈拘攣、癰腫、喉痹、吐血、跌打損傷、產後惡露不行。內服:煎湯6~15g;浸酒或入散劑。外用研末調敷或搗汁洗。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莖含牛蒡甙(Arctiin)、絡石糖甙(Tracheloside)、羅漢松樹脂酚甙(Matairesinoside)、降絡石糖甙(Nortracheloside)、橡膠肌醇(Dambonitol)、β-谷甾醇葡萄糖甙(β-Sitosteryl glucoside)、加拿大麻糖(Cymarose)等。 藥理作用:牛蒡甙可引起血管擴張,血壓下降,使冷血及溫血動物產生驚厥,大劑量引起呼吸衰竭,並使小鼠皮膚髮紅,腹瀉。對離體兔腸及子宮有抑制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中風 全蟲(研末服)、丹參各30g,土鱉、地龍、僵蠶、鉤藤、忍冬藤、海風藤、絡石藤各15g,雞血藤60g,蜈蚣3條,烏梢蛇9g,黃芪120g,當歸12g,隨證加減,水煎服。治療54例,療效滿意。〔成都中醫學院學報 1991;14(3):24〕 2. 治療痹症 海風藤王、絡石藤、鉤藤、雞血藤、威靈仙各100g,透骨草50g,川烏、草烏、細辛各30g,切碎,以75%酒精10000ml 浸泡1個月製成抗風濕滲透液備用。治療時將滲透液均勻地塗於疼痛關節部位,再加 TDP 照射,經5~10分鐘,局部溫熱,藥液烘乾,如此再塗1~2次藥液,每次治療時間為30分鐘,在治療期間停用一切中西藥。對照組單純用TDP理療器照射疼痛部位30分鐘。結果:加滲透液組患者中顯效 39 例,有效10例,無效1例。TDP治療組患者中顯效5例,有效23例,無效2例。〔內蒙古中醫藥 1991;10(4):18〕 方劑選用: 1. 治療筋骨痛:絡石藤一至二兩。浸酒服。(《湖南藥物志》) 2. 治療腫瘍毒氣凝聚作痛:鬼系腰一兩(洗凈晒乾),皂角刺一兩(銼,新瓦上炒黃),瓜蔞大者一個(杵,炒,用仁),甘草節五分,沒藥、明乳香各三錢(另研)。上每服一兩,水酒各半煎。潰後慎之。(《外科精要》止痛靈寶散) 3. 治療喉痹咽塞,喘息不通,須臾欲絕:絡石草二兩。切,以水一大升半,煮取一大盞,去滓,細細吃。(《近效方》) 配伍效用: 絡石藤配伍海風藤 絡石藤味苦性涼,入肝、腎經,祛風通絡、涼血消腫;海風藤苦辛微溫,入肝經,祛風濕、通經絡。二者相須為用,共奏祛風濕、舒筋脈、通經絡、止疼痛之功效,用於治療風濕熱痹、關節腫痛、筋脈拘急、半身不遂等症。 【注意事項】 宜忌:「陰臟人畏寒易泄者勿服。」(《本草經疏》) 「杜仲、牡丹為之使。惡鐵落,畏菖蒲、貝母。」(《本草經集注》) 【醫家論葯】 「絡石,氣味平和,其功主筋骨關節風熱癰腫,變白耐老,即醫家鮮知用者,豈以其近賤而忽之耶。服之當浸酒耳。」(《本草綱目》) 「絡石,配射干、山梔,治毒氣攻喉。配參、苓、龍骨,治白濁已甚。」(《得配本草》) 「絡石之功,專於舒筋活絡。凡病人筋脈拘攣,不易伸曲者,服之無不獲效,不可忽之也。」(《要葯分劑》) 木瓜 為薔薇科落葉灌木貼梗海棠 Chaenomeles lagenaria (Loisel)Koidz. 和木瓜 Chaenomeles sinensis(Thouin) Koehne 的成熟果實。前者習稱「皺皮木瓜」,後者習稱「光皮木瓜」。味酸,性溫。入肝、脾經。功能:平肝和胃、祛濕舒筋活絡。主治:吐瀉轉筋、濕痹、腳氣、水腫、痢疾。內服: 煎湯,5~12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齊敦果酸、木瓜酚、皂甙、蘋果酸、酒石酸、檸檬酸、維生素 C、黃酮類、鞣質。種子含氫氰酸。 藥理作用: 1. 對肝臟的作用 木瓜沖劑能減輕大鼠皮下注射四氯化碳引起的肝細胞脂變及肝細胞壞死,防止肝細胞腫脹和氣球樣變,能促進肝細胞的修復,使SGPT顯著降低。 2. 抗菌作用 實驗表明:木瓜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對多種腸道菌和葡萄球菌有顯著抑制作用,對肺炎雙球菌和結核桿菌亦有明顯抑制作用。木瓜酸(1:4濃度)對恙蟲病立克次體有抑制作用,用木瓜治療感染恙蟲病立克次體的小鼠,可降低其死亡率40~60%,但以早期治療效果較好。木瓜1g(生葯)與氯黴素10mg的療效相同。 3. 其他作用 應用細胞培養和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功能觀察測定方法,研究木瓜對體外培養二倍體細胞形態、生長速度及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率與吞噬指數的變化,結果提示木瓜能減緩細胞的生長,降低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 木瓜水煎液、醇提取液、結晶溶液(2.5%)對小鼠艾氏腹水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其抗癌的有效成分為有機酸。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病毒性肝炎 木瓜沖劑(每包含生葯 5g)每次1包,日服3次。治療急性病毒性黃疸型肝炎70例,痊癒42例,基本治癒19例,好轉9例。治癒率87%。〔福建中醫藥 1987;18(2):24〕 2. 治療菌痢 木瓜片(每片0.5g,相當於生葯 1.13g),成人每次5片,日服3次。5~7天為1 療程。治療107例,有效率96.26%,治癒率85.93%,無副作用。平均治癒天數為4.67天。〔中華醫學雜誌 1984;64(11):689〕 3. 治療術後腸黏連 木瓜50g、牛膝50g,共浸入白酒500ml中,7天後過濾,每晚睡前飲1次(飲量視個人酒量而定)。治療13例,用藥後自覺癥狀明顯改善,效果滿意。〔新中醫 1981;(5):29〕 4. 治療腳癬 木瓜、甘草各30g,水煎去渣,待溫後洗腳5~10分鐘,每日1劑。治療47例,均獲痊癒。一般1~2周即可痊癒。〔山東中醫雜誌 1984;(2):36〕 5. 治療小兒泌尿系感染 生木瓜(大者)一枚,切片浸酒1周,每次約合生葯9g,水煎服,每日1劑,煎服2次。治療9例,治癒7例,顯效2例。一般輕者服藥5劑,重者7劑即愈。〔遼寧中醫雜誌 1985;(1):9〕 方劑選用: 1. 治療吐瀉轉筋: a.木瓜一枚(大者,四破),陳倉米一合。上件葯,以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半,去滓,時時溫一合服之。(《太平聖惠方》) b.木瓜汁一盞,木香末一錢匕。上二味,以熱酒調下,不拘時。(《聖濟總錄》) c.木瓜干一兩,吳茱萸半兩(湯七次),茴香一分,甘草(炙)一錢。上銼為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三片,紫蘇十葉,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三因方》木瓜湯) 2. 治療赤白痢:木瓜、車前子、罌粟殼各等份。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普濟方》木瓜散) 3. 治療腳膝筋急痛:煮木瓜令爛,研作漿粥樣,用裹痛處,冷即易,一宿三、五度,熱裹便差。煮木瓜時,入一半酒同煮之。(《食療本草》) 4. 治療筋急項強,不可轉側:宣州木瓜二個(取蓋去穰),沒藥二兩(研),乳香一兩(研)。上二味納木瓜中,用蓋子合了,竹籤定之,飯上蒸三、四次,爛,研成膏子,每服三、五匙,地黃酒化下(生地黃汁半盞,無灰上醞二盞和之,用八分一盞,熱暖化膏)。(《本事方》木瓜煎) 5. 治療干腳氣,痛不可忍者:干木瓜一個,明礬一兩,煎水,乘熱熏洗。(《奇效良方》) 6. 治療濕腳氣,上攻心胸,壅悶痰逆:木瓜一兩(干者),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人蔘一兩(去蘆頭),桂心半兩,丁香半兩,檳榔二兩。上件葯,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生薑湯下三十丸。(《太平聖惠方》木瓜丸) 配伍效用: 木瓜配伍木香 木瓜味酸性溫,去濕舒筋活絡;木香辛苦性溫,芳香化濕、和胃健脾。二者伍用,共奏調理氣機、舒筋活絡、止嘔止痢之功效,用於治療暑濕之嘔吐、泄瀉、腹痛、轉筋等症。 木瓜配伍乳香、沒藥 木瓜舒筋活絡;乳香、沒藥活血止痛。三者伍用,有舒筋活血、通絡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風濕痹阻經絡、血脈不利引起的筋急項強、疼痛不可轉側等症。 木瓜配伍吳茱萸 二者皆入肝經,但木瓜味酸性溫,化濕和中、舒筋活絡;吳茱萸苦辛性溫,溫中散寒、行氣止痛、降逆止嘔。相伍為用,有溫中和胃止嘔、舒筋緩急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寒濕困脾、運化失健引起的嘔吐、腹痛、泄瀉以及寒濕腳氣、小腿轉筋、筋脈拘攣、下肢萎軟無力等症。 木瓜配伍薏苡仁 木瓜味酸性溫,入肝、脾經,有舒筋活絡、化濕和胃之功;薏苡仁甘淡微寒,長於健脾利濕、舒筋除痹,二者伍用,共奏除濕健脾、舒筋活絡之功效,用於治療暑濕吐瀉、腹痛轉筋;風濕痹痛、筋脈拘攣、腳氣水腫等證因濕阻經絡所致者。 【注意事項】 宜忌:「下部腰膝無力,由於精血真陰不足者不宜用。其味酸澀,傷食脾胃未虛,積滯多者不宜用……久服損齒及骨。」(《本草害利》) 【醫家論葯】 「木瓜,酸澀而溫,止屬收斂之品,何書備著其功曰理脾、舒筋、斂肺?緣暑濕傷人,揮霍撩亂,吐瀉交作,未有不累脾胃而傷元氣,損營氣而敗筋骨。木瓜氣味酸澀,既於濕熱可疏,復於損耗可斂,故能於脾有補,於筋可舒,於肺可斂,豈真肺胃虛弱,可為常用之味哉?然使食之太過,則又損齒與骨及犯癃閉,以其收澀甚而伐肝極,奈人僅知理腳,而不審其虛實妄投,殊為可惜。陳者良。」(《本草求真》) 「木瓜,用此者用其酸斂,酸能走筋,斂能固脫,得木味之正,故尤專入肝益筋走血。療腰膝無力,腳氣,引經所不可缺,氣滯能和,氣脫能固。以能平胃,故除嘔逆、霍亂轉筋,降痰,去濕,行水。以其酸收,故可斂肺禁痢,止煩滿,止渴。」(《本草正義》) 「木瓜,但可臣、佐、使,而不可以為君,乃入肝益筋之品,養血衛腳之味,最宜與參、術同施,歸、熟(地)並用。」(《本草新編》) 豨薟草 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豨薟Siegesbeckia orientalis L.、腺梗豨薟Siegesbeckia orientalis L. var. Pubescens Mak. 或毛梗豨薟 Siegesbeckiaorientalis L. var. glabrescens Mak. 的全草。味苦,性寒。入肝、脾、腎經。功能:祛風濕、利筋骨、清熱解毒、降血壓。主治:四肢麻痹、筋骨疼痛、腰膝無力、瘧疾、急性肝炎、高血壓病、疔瘡腫毒、外傷出血。內服:煎湯,9~15g(大劑30~60g);搗汁或入丸、散。外用:搗敷、研末撒或煎水熏洗。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豨薟主要含萜和甙類,如豨薟糖甙(Darutoside)、豨薟精醇(Darutogenol)、異豨薟精醇(Isodarutogenol)、豆甾醇(Stigmasterol)、豨薟萜內酯(Orientin)、豨薟萜醛內酯(Orientalide)等。 腺梗豨薟主要含海松烷型和貝殼烷型二萜及其甙,亦含豨薟糖甙和生物鹼。 藥理作用: 1. 抗炎作用 疏毛豨薟草1份和臭梧桐2份混合製成豨薟桐丸水煎劑,對注射甲醛或雞蛋清所產生的大鼠關節腫脹有明顯的抗炎作用,其療效與水楊酸鈉300mg/kg腹腔注射相似。實驗表明:腺梗豨薟萜二醇酸有較好的抗炎作用。但腺梗豨薟萜四醇及腺梗豨薟萜三醇甙無抗炎作用。 2. 降壓及舒張血管作用 豨薟草(品種不明)的水浸液、乙醇-水浸液和 30%乙醇浸出液有降低麻醉動物血壓的作用。腺梗豨薟萜二醇酸灌服,對腎型高血壓大鼠有降壓作用。 腺梗豨薟草提取液能使保留神經的兔耳血管舒張,並能阻斷刺激神經引起的收縮血管反應,但不能對抗腎上腺素收縮血管的作用。對離體兔耳血管則無擴張作用。其擴張血管的作用是通過阻斷收縮血管的交感神經而產生的。 3.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豨薟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高度敏感,對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宋氏痢疾桿菌、傷寒桿菌輕度敏感,對白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腸炎桿菌、豬霍亂桿菌有抑制作用。豨薟草提取物對鼠瘧原蟲有抑制作用。 4. 對免疫功能的作用 實驗表明:豨薟草煎劑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豨薟草煎劑給小鼠腹腔注射,可使其脾臟及胸腺重量減輕,淋巴細胞絕對值降低;Ea和Et花環形成率下降;血清抗體滴度降低,細胞內DNA和RNA吖啶橙熒光染色的陽性率減少。豨薟草煎劑對非特異性免疫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並可降低血清溶菌酶的活性。 5.其他作用 毛梗豨薟草醇提取物1.7g(生葯) /kg劑量時,有明顯的抗早孕作用。 豨薟草溶液0.6g/ml對小鼠腸系膜微循環障礙的血流恢復有顯著促進作用,其作用與丹參注射液0.3g/ml相當;豨薟草溶液(3g生葯/ml)給兔靜脈注射,對血栓的形成有明顯抑制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高血壓 豨薟草30g,地骨皮10g,濃煎分2~3次服;或用其片劑,每服1.5g,每日2~3次。治療67例,舒張壓降低 20mmHg (2.66kPa)以上者35例,降低10mmHg(1.33kPa)以上者22例。〔中華內科雜誌 1960;(2):115〕 2. 治療腦血管意外後遺症 豨薟草500g,以蜜、米酒或陳酒各30g 層層噴洒,蒸透晒乾,如此9次,粉碎。再用蜜600g,熬至滴水成珠,和入葯末,為丸如梧子大。每日20g,早晚分服,以米湯或稀飯送下。治療28例,經半年以上隨訪,顯效8例,有效16例,無效4例。〔江蘇中醫 1988;(12):21〕 3. 治療夜盲症 豨薟草葉焙乾研細末,每次 3g,和豬肝(雞肝更佳)15g,共煎服。每日1次。治療20餘例,一般輕症服藥3次,重症服藥7次即愈。 〔湖南醫藥雜誌 1975;(4):63〕 4. 治療急性黃疸型病毒性肝炎 豨薟草30g,紫草30g,魚腥草30g,金錢草30g,龍膽草20g,甘草1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15天為1療程。治療50例,痊癒39例,顯效11例,一般治療時間為 1~2 個療程。〔中原醫刊 1983;(3):20〕 5. 治療痹證a. 海風藤、絡石藤各15g,雞血藤20g,豨薟草、尋骨風、透骨草各12g。上肢痛甚者加秦艽、羌活、桂枝;四肢痛甚者加天仙藤、絲瓜絡;下肢痛甚者加肉桂、獨活、木瓜、牛膝。水煎服,日1劑。治療56例(痛痹22例,著痹15例,行痹11例,熱痹8例),治癒48例,好轉6例,無效2例。〔湖北中醫雜誌1985;(3):29〕 b. 鮮狗骨、豨薟草各2000g,漢防己、威靈仙各1000g,當歸100g,分別經過加工處理後,製成1000ml注射液,成人每次4ml,每日2次,3個月為1療程,病情控制後,維持每周2~3次,每次2~4ml。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40例,基本控制5例,顯效14例,好轉16例,無效5例。〔新中醫 1987;19(11): 28〕 c. 豨薟草、海桐皮、忍冬藤、生苡仁、桑枝各30g,知母、菖根、防己、秦艽各10g,雞血藤15g。痛劇久不愈、關節變形者加丹參、土鱉、蜈蚣、片薑黃;局部紅腫嚴重、濕熱盛者加黃柏;氣虛明顯者加黃芪。水煎服。治療熱痹23例,基本治癒13例,有效10例。〔重慶醫藥 1983;(5):26〕 6. 治療面癱 豨薟草15g,水煎服,日1劑。連服10日,療效滿意。〔浙江中醫雜誌 1983;(1):47〕 7. 治療子癇 豨薟草、鉤藤各35g,地龍15g。水煎頻服,每日1~2劑。不能口服者給予鼻飼。治療16例,皆愈。〔浙江中醫雜誌 1991;(7): 317〕 方劑選用: 1. 治療癘風腳弱:豨薟草(五月取赤莖者,陰乾,以凈葉蜜酒九蒸九曬)一斤,當歸、芍藥、熟地各一兩,川烏(黑豆制凈)六錢,羌活、防風各一兩。 為末,蜜丸。每服二錢,空心溫酒下。(《張氏醫通》豨薟丸) 2. 治療腸風下血:豨薟葉,酒蒸為末,煉蜜丸。每服三錢,白湯下。(《方脈正宗》) 配伍效用: 豨薟草配伍臭梧桐 豨薟草祛風除濕通絡;臭梧桐祛風勝濕舒筋。二者伍用,有祛風勝濕、舒筋活絡之功效,用於治療風濕外受、兩足酸軟、步履艱難等症。 豨薟草配伍乳香、白礬 豨薟草清熱解毒;乳香活血止痛、消腫生肌;白礬消瘡解毒。三者伍用,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癰疽腫毒、一切惡瘡等。 【注意事項】 宜忌:陰血不足者忌服。 毒副作用:豨薟草注射液給小鼠靜脈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45.54±1.44g/kg(原生葯)。小鼠腹腔注射最大耐受倍數為人用量的400倍。 尚未見有本品中毒的報告。 【醫家論葯】 「豨薟,氣味頗峻,善逐風濕諸毒,用蜜酒層層和灑,九蒸九曝,蜜丸,空心酒吞,多寡隨宜。善治中風口眼歪斜,除濕痹,腰腳痿痛麻木。生者酒煎逐破傷風危急,散撒麻疔,惡毒惡瘡,浮腫,虎傷狗咬,蜘蛛蟲毒,或搗爛封之,或煎湯,或散敷並良。其掃蕩功力若此,似於元氣虛者非利。」(《本草正義》) 「有雲,豨薟制如法,大益氣血,四肢不遂,大有功。……半身不遂病久,補氣血、化痰葯外,更常服豨薟丸佳。又雲,口眼勢緩者,豨薟尤佳。」「凡患四肢麻痹,骨間疼,腰膝無力,由於外因風濕者,生用,不宜熟;若內因屬肝腎兩虛,陰血不足者,九制用,不宜生。」(《本草述》) 「豨薟,生時氣臭味澀,多服引吐,蓋性本寒涼,而氣猛烈,長於走竄開泄,故能治熱煩癰毒而吐痰瘧;及其九次蜜酒蒸曬,和蜜為丸,則氣味已馴,而通利機關,和調血脈,尤為純粹,凡風寒濕熱諸痹,多服均獲其效,洵是微賤葯中之良品也。」(《本草正義》) 「豨薟草,味苦而辛,性寒不溫,故書載須蒸曬至九,加以蜜酒同制,則濁陰之氣可除,而清香之氣始見。是以主治亦止宜於肝腎風濕,而見四肢麻木,筋骨冷痛,腰膝無力,風濕瘡瘍等症。以其苦能燥濕,寒能除熱,辛能散風故也。若使並非風濕,而見腰膝無力等症,則又屬於血虛而不可用辛散之味矣。然熟用猶可,其性不甚傷正,若生用不制,則又令人作泄,不可不知。」(《本草求真》) 秦艽 為龍膽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大葉龍膽(大葉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麻花秦艽Gentiana straminea Maxim.、粗莖龍膽(粗莖秦艽) Gentiana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ill 或小秦艽 Gentiana dahurica Fisch. 的根。前三種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秦艽」和「麻花艽」,後一種習稱「小秦艽」。味苦、辛,性平。入肝、胃、膽經。功能:祛風除濕、和血舒筋、清熱利尿。主治:風濕痹痛、筋骨拘攣、黃疸、便血、骨蒸潮熱、小兒疳熱、小便不利。內服:煎湯,5~10g;浸酒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服。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從秦艽根中分離出三種生物鹼:龍膽寧鹼(即秦艽鹼甲或龍膽鹼,Gentianine)、龍膽次鹼(即秦艽鹼乙,Gentiandine),及秦艽鹼丙(Gentiopieroside)。尚含揮髮油及糖類。 秦艽的苦味成分是龍膽苦甙(Gentiopicrin),含量為0.2%~1.5%。小秦艽中龍膽苦甙的含量為0.2%~1.4%。 藥理作用: 1. 抗炎作用 秦艽鹼甲能減輕大鼠的甲醛性「關節炎」,並加速腫脹的消退,每日腹腔注射90mg/kg,其效果與水楊酸鈉200mg/kg 相當,連續10日可使腳腫基本恢復正常。如預先注射秦艽鹼甲,對大鼠蛋清性腳腫也有減輕和消腫作用,其作用強度與氯喹、皮質酮及秦艽中性乙醇浸劑相似,而比水楊酸鈉略強。秦艽鹼甲抗炎作用的原理是通過興奮腎上腺皮質而實現的,但其與促皮質激素又有所不同,它不是直接興奮腎上腺皮質,而是通過神經系統以激動垂體,促使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而實現抗炎作用。秦艽鹼甲的雙氫化物(側鏈上無雙鍵)無消炎作用,可知此雙鍵的存在是抗炎的必要條件。秦艽鹼甲還能明顯降低大鼠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對豚鼠的組胺性休克及大鼠的蛋清性過敏性休克有顯著的保護作用。 2.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秦艽鹼甲小劑量對小鼠、大鼠的中樞神經系統有鎮靜作用,較大劑量則有中樞興奮作用,最後導致麻痹而死亡。其能增強戊巴比妥的催眠-麻醉作用。較小劑量注射給葯,即能抑制狗腸瘺因灌注氯化亞汞所引起的反射性腸液分泌,即抑制了狗的神經系統,這種抑制作用隨劑量加大而增強。秦艽鹼甲能提高大鼠(光熱刺激法)的痛閾,但作用短暫;對小鼠(熱板法)亦有鎮痛作用,如與元胡索、草烏、天仙子等配伍,能使鎮痛作用增強,作用時間延長;但與嗎啡合用時,則無互相增強作用。 3.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秦艽鹼甲能降低豚鼠血壓,對麻醉犬、兔的降壓作用短暫,且使心率減慢。靜脈注射阿托品或切斷兩側迷走神經不能阻斷其降壓作用。秦艽鹼甲對離體蛙心有抑制作用,能減慢心率並伴有心舒張不全和心輸出量減少。提示其降壓作用是直接抑制心臟的結果,而與迷走神經無關。 4. 對血糖的影響 秦艽鹼甲能使大鼠、小鼠的血糖顯著升高,同時肝糖原有顯著降低。該作用隨劑量加大而增強。該作用在切除腎上腺或使用阻斷腎上腺素的藥物(雙苄氯乙胺)後消失,表明其升高血糖作用可能是通過腎上腺素的釋放所引起的。 5. 其他作用 秦艽乙醇浸液在體外對炭疽桿菌、葡萄球菌、傷寒桿菌、肺炎桿菌、痢疾桿菌、霍亂弧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水浸劑在試管內對常見皮膚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秦艽鹼甲能明顯減輕豚鼠因組胺噴霧引起的哮喘及抽搐;對兔的蛋清性過敏性休克亦有顯著的保護作用。 秦艽鹼甲能拮抗組胺和乙醯膽鹼引起的腸管收縮,尤以對前者的拮抗作用較強。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腦脊髓膜炎 秦艽注射液,每次2~5ml(每毫升含生葯0.625g),每6小時1次,肌肉注射,治療21例,用藥3~7天治癒,均未發生後遺症,亦未發現副作用。〔哈爾濱中醫  1960;3(5):27〕 2. 治療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 秦艽注射液1支(2ml,含秦艽總生物鹼10mg),肌肉注射。治療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有顯著的鎮痛、消腫、退熱和恢復關節功能的作用。〔中華醫學雜誌 1978;(7):444〕 3. 治療慢性結腸炎 秦艽、防風、陳皮、蒼朮各9g,澤瀉、當歸、升麻、檳榔、黃柏各12g。可隨證加減。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同時配合灌腸:白菊花、蒲黃各45g,水煎200ml,每晚睡前取側卧位灌腸,保留至次日。內服方與灌腸方同時應用,每10天為1療程。治療50例,療效滿意。〔山東中醫雜誌1991;10(4):18~19〕 方劑選用: 1. 治療虛勞潮熱,咳嗽,盜汗不止:秦艽(去苗、土)、柴胡(去苗)、知母、甘草(銼、炙)各一兩。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聖濟總錄》秦艽湯) 2. 治療消渴,除煩躁:秦艽二兩(去苗),甘草三分(炙微赤,銼)。上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太平聖惠方》) 3. 治療背痛連胸:秦艽一錢五分,天麻、羌活、陳皮、當歸、川芎各一錢,炙甘草五分,生薑三片,桑枝三錢(酒炒)。水煎服。(《醫學心悟》秦艽天麻湯) 4. 治療風中經絡而痛:羌活一錢五分,當歸二錢,川芎一錢,熟地三錢,秦艽、白芍(酒炒)、獨活各一錢五分。(《不知醫必要》秦艽湯) 5. 治療小便艱難,脹滿悶:秦艽一兩(去苗)。以水一大盞,煎取七分,去滓,食前分作二服。(《太平聖惠方》) 配伍效用: 秦艽配伍鱉甲 秦艽祛風除濕,乃風葯之潤劑,並能清熱退蒸;鱉甲滋陰清熱、軟堅散結。二者伍用,共奏滋陰清熱除蒸之功效,用於治療骨蒸、潮熱、盜汗等證因陰虛所致者。 秦艽配伍柴胡、知母、甘草 秦艽清退虛熱;柴胡辛涼透熱;知母清熱滋陰;甘草甘緩和中、調和諸葯。四葯合用,有清透虛熱之功效,用於治療虛勞潮熱、咳嗽、盜汗不止等症。 秦艽配伍防風 秦艽苦辛性平,入肝經,為風葯中之潤劑,有祛風除濕、舒筋止痛之功;防風辛甘微溫,為祛風通用之品,有疏風勝濕止痛之效。二者合用,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風寒濕痹之肢體麻木、筋脈拘急者。 秦艽配伍防己、知母、忍冬藤 秦艽祛風清熱除濕、舒筋活血;防己祛風濕、止痹痛;知母清熱除煩;忍冬藤祛風清熱、除濕止痛。四葯伍用,有祛風除濕清熱、舒筋活絡、蠲痹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風濕熱所引起之肢體痹證、發熱、關節腫脹疼痛等。 【注意事項】 宜忌:久痛虛羸,溲多、便滑者忌服。 毒副作用:秦艽鹼甲小鼠灌胃和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480mg/kg及350mg/kg。分別給大鼠注射秦艽鹼甲 50mg/kg、90mg/kg、120mg/kg,每日一次,連續 14 日,病理切片發現腎小球及腎小管內均有蛋白出現,部分動物有肺水腫現象。 臨床應用本品,口服秦艽鹼甲100mg,每天3次,可出現噁心、嘔吐反應。亦有1例服藥100mg後感心悸及心率減慢,但較快恢復。 【醫家論葯】 「秦艽,入手足陽明,以其去濕也;兼入肝膽,以其治風也。故手足不遂,黃癉酒毒,及婦人帶疾須之。……凡痛有寒熱,或浮腫者,多挾客邪,用此以祛風利濕,方為合劑。故《本經》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體痛等證。若久痛虛羸,血氣不能營養肢體而痛,及下體虛寒,疼酸枯瘦等病,而小便清利者,咸非秦艽所宜。」(《本經逢原》) 「秦艽,苦能泄,辛能散,微溫能通利,故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下水,利小便。性能祛風除濕,故《別錄》療風無問久新,及遍身攣急。 能燥濕散熱結,故《日華子》治骨蒸及疳熱;甄權治酒疸解酒毒;元素除陽明風濕,及手足不遂,腸風泄血,養血榮筋;好古泄熱,益膽氣。咸以其除濕散結,清腸胃之功也。」(《本草經疏》) 「秦艽,苦多於辛,性平微溫。凡人感冒風寒與濕,則身體酸痛,肢節煩疼,拘攣不遂。如風勝則為行痹,寒勝則為痛痹,濕勝則為著痹。痹在於骨則體重,痹在於脈而血澀,痹在於筋則拘攣,痹在於肉則不仁,痹在於皮則膚寒。至於手足酸疼,寒熱俱有,則為陽明之濕,潮熱骨蒸,則為陽明之熱,推而黃疸便澀,腸風瀉血,口噤牙痛,亦何莫不由陽明濕熱與風所成。用此苦多於辛,以燥陽明濕邪,辛兼以苦,以除肝膽風熱,實為祛風除濕之劑。然久痛虛羸,血氣失養,下體虛寒,酸疼枯瘦,小便利者,咸非所宜。」(《本草求真》) 威靈仙 為毛茛科植物威靈仙Clematis chinensis Osbeck、棉團鐵線蓮 C. hexapetala Pall. 或東北鐵線蓮C. manshurica Rupr. 的根及根莖。亦名葳靈仙(《蘇沈良方》)、葳苓仙(《珍珠囊》)、靈仙(《藥品化義》)等。味辛、咸,性溫,有毒。入胱經。功能:祛風濕、通經絡、消痰涎、散癖積。主治:痛風、頑痹、腰膝冷痛、腳氣、瘧疾、癥瘕積聚、破傷風、扁桃體炎、諸骨鯁咽。內服:煎湯,6~9g;浸酒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威靈仙的根含白頭翁素(Anemo- nin)、白頭翁內酯(Anemonol)、甾醇、糖類、皂甙、內酯、酚類、氨基酸。 棉團鐵線蓮的葉含香豆精類、山柰酚(Kaempferol)等黃酮類及生物鹼、揮髮油、樹脂等,但不含皂甙、鞣質或強心甙類。 東北鐵線蓮的根含三萜皂甙,即鐵線蓮甙(Clematoside)A、A"、B、C。 藥理作用: 1. 對心臟和血壓的作用 狹葉鐵線蓮(即山蓼,棉團鐵線蓮)對離體蟾蜍心臟有先抑制後興奮的作用,浸劑的藥效比煎劑大 3~5倍。50%的浸劑(1ml/kg)可使麻醉犬的血壓下降,腎容積縮小,浸劑的藥效為煎劑的2倍。其降壓作用似與對心臟的抑制有關。 2. 降血糖作用 威靈仙浸劑對正常大鼠有顯著增強葡萄糖同化的作用(即給予大鼠以大量葡萄糖後,尿糖試驗仍為陰性),因此可能有降血糖作用。 3. 抗利尿作用 狹葉鐵線蓮製劑對小鼠、大鼠、豚鼠有顯著的抗利尿作用。浸劑與煎劑的效果無明顯差別。50%煎劑0.2ml 與腦垂體後葉素0.1u 的抗利尿效果相當,但其作用時間似比腦垂體後葉素為長。 4. 對平滑肌的作用 狹葉鐵線蓮煎劑對小鼠、大鼠及家兔的離體腸管有明顯的興奮作用;但對小鼠離體子宮作用不明顯。 5. 其他作用 在試管內,水浸劑對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劑對奧杜盎小孢子菌也有抑制作用;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志賀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煎劑腹腔注射能輕度提高小鼠痛閾,提示其有鎮痛作用。煎劑對瘧原蟲有抑制作用。醇提取液對小鼠中期妊娠有引產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感冒 威靈仙500g、羌活 500g、柴胡500g,製成1 500ml注射液,每支2ml,相當於原生葯2g,肌肉注射,每次2~4ml,每日1~2次。治療感冒或流感所致的發燒、頭痛、神經痛等,療效滿意。〔中草藥通訊 1978;(10):21〕 2. 治療慢性氣管炎 威靈仙30g,水煎2次,濃縮;茵陳10g,30%乙醇浸泡2周,回收乙醇;僵蠶4g。上3味葯,混合為1日量,分2次服。7天為1療程,用藥4個療程。治療100例,有效率為87%,顯效率為65%。〔江蘇醫藥 1976;(1):46〕 3. 治療骨梗 威靈仙30g,水2碗,煎至1碗,慢慢咽下,每日服1~2劑,骨梗於食道者,可酌情補液及抗感染。治療12例,均愈。〔廣東中醫 1962;(3):24〕 4. 治療慢性膽囊炎 威靈仙15~30g,柴胡、青蒿、枳實、茯苓、鬱金、陳皮、法夏各10g,白芍6~10g,生甘草3g,水煎每日1劑,日服2~3次,發燒時重用青蒿。治療46例,顯效43例,好轉3例。〔中醫雜誌 1984;(1):31〕 5. 治療膽石症 威靈仙60g,水煎服,日2次。治療120例,治癒(癥狀消失,大便中找到結石,1年後無複發)60例;好轉(癥狀緩解,1年內有複發,或癥狀消失,但B 超檢查膽囊內仍有較大結石) 44例;無效16例。對結石直徑小於15mm 者尤其是泥沙樣結石療效顯著。〔河南中醫 1987;(6):24〕 6. 治療病毒性肝炎 威靈仙60g、金錢草15g,濃煎成400ml。五味子12g,微炒研細粉,分成4份,每2小時1次,以湯劑100ml 送服,10天為1療程。治療43例,第一療程後GPT恢復正常者39例,第二療程恢復正常者3例。〔雲南醫藥 1983;4(3):157〕 7. 治療腫瘤a. 威靈仙60g,板藍根、貓眼草各30g,人工牛黃6g,硇砂3g,制南星9g,製成浸膏乾粉,每次1.5g,日服4次。治療食道癌300例,總有效率為88.7%。 〔中草藥通訊 1972;(2):14〕 b. 威靈仙30g、巴豆2g、冰片5g、制草烏10g、生大黃15g、青木香15g、土鱉蟲15g,研為細末,白醋和白酒(1:2)調敷。治療體表良性腫瘤44例,完全消失38例,明顯縮小6例。〔浙江中醫雜誌 1979;(8):30 3〕 8. 治療放、化療所致嘔吐 威靈仙50g,加水 300ml,文火煎至150ml,除渣備用,兩次煎液合用,早晚空腹服用,每次150ml。1~2次即可緩解癥狀,3~6次癥狀即可消失。服藥期間禁飲茶及麵湯,服藥6~8小時後可進食。治療放化療嘔吐120 例(放療80例,化療40例),有效率達90%。〔山西醫藥雜誌1989;18(5):283〕 9. 治療呃逆 威靈仙、蜂蜜30g。煎水內服,僅1劑奏效。治療60餘例,療效達90%以上。〔中成藥研究 1982;(2):46〕 10. 治療腮腺炎 威靈仙15g,加米醋90~150g,煎沸後倒出一半,待冷卻後塗患處,其餘另加水250g,再煮沸後分2次內服。治療100餘例,一般用藥1~2次,全部治癒。〔赤腳醫生雜誌 1978;(6):34〕 11. 治療乳腺炎 威靈仙適量研末,以米醋拌成糊狀,外敷患乳,隨干隨換,1~3日愈。〔浙江中醫雜誌 1984;19(1):39〕 12. 治療前列腺肥大 威靈仙、茯苓、小茴香、梔子各30g,地膚子20g,白茅根、金銀花各50g。水煎服,日1劑。7天為1療程。治療150例,在1~3個療程內治癒98例,好轉48例,無效4例。〔遼寧中醫雜誌 1991;(9):19〕 13. 治療小兒鞘膜積液 威靈仙15~25g,加水1000ml,文火將水煎去大半,待葯溫降至37℃左右泡洗患處,每日2~4次,每劑葯可連用2天。治療10餘例,一般3劑葯而愈。〔遼寧中醫雜誌 1989;(6):45〕 14. 治療泌尿繫結石 威靈仙60g,白茅根 60g,水煎,每日3次飯前服。治療15例,全部排出結石而愈。一般服藥 6~8 劑即能見效。〔浙江中醫雜誌1984;(9):395〕 15. 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威靈仙、青風藤各3g,細辛0.5g, 蟲、血竭粉各1g。煉蜜為丸,每次1~2丸,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治療100例,臨床緩解79例,顯效15例,好轉6例。〔新疆中醫藥 1989;(4):30〕 16. 治療骨性關節炎 威靈仙30g,丹參15g。水煎2次,濃縮成500ml,用時取適量藥液加等量老陳醋作直流電離子導入,每日1次,15次為1療程,休息3~5天可作第2療程。治療50例,有效率100%。〔山西醫藥雜誌 1979;(4):12〕 17. 治療骨質增生 威靈仙30g,苦參、山甲、香附、透骨草各10g,水煎分2次服,日1劑。藥渣加水1 500ml,煎至800ml,作局部熏洗,熱敷浸泡。或將上藥共研細末過60目篩,10~20g/日,分2次開水沖服;同時根據患部大小,取藥粉適量,以白酒或醋調成糊狀敷局部,干後取下,用酒或醋再調敷,連續3次,每日均需換用新的藥粉調敷,10日為1療程,兩個療程之間間隔5天。治療368例,治療時間1~5個療程,結果痊癒128例,顯效121例,進步112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98.1%。〔中醫正骨 1991;(3):12〕 18. 治療足跟痛 威靈仙5~10g,搗碎,用陳醋調成膏狀,備用。先將患足在熱水中浸泡5~10分鐘,擦乾後將藥膏敷於足跟,用紗布繃帶包紮。晚上休息時,可將患足放在熱水袋上熱敷,2天換藥1次。治療89例(跟骨骨刺52例,外傷引起的19例,勞累及天冷等引起的18例),痊癒76例,好轉11例,無效2例。有效病例平均治療5次。局部破潰者勿用。〔中醫雜誌 1990;(7):25〕 19. 治療骨質增生a. 威靈仙360g、白芍360g、血竭15g、皂角刺300g、骨碎補40g、狗脊40g、鹿角霜30g、雞血藤360g、烏梢蛇40g、鹿銜草360g。將血竭、鹿角霜、骨碎補、狗脊、烏梢蛇粉碎為細粉,過篩備用;其餘5味加水煎煮2次,每次2小時,合併煎液、過濾,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30~1.34的清膏。將藥粉與清膏混勻、乾燥,粉碎成粉即可。每次9g,每日1~2次,用黃酒或溫開水送服,半月為1療程。治療骨質增生50例(頸椎10例,腰椎13例,肘關節3例,膝關節10例,足跟骨5例,頸椎與腰椎同有增生或腰椎與膝關節同有增生的9例),用藥1~4個療程,結果顯效38例,有效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4%。〔中醫藥研究1997;13(2):12〕 b. 威靈仙60g、烏梅30g、石菖蒲30g、艾葉20g、獨活20g、羌活20g、蜀羊泉20g、紅花15g。上藥用醋500ml 浸泡片刻,再加水 250ml,置於鍋內煎沸後倒入盆中,以布蓋腳外熏至水不燙時,再將腳跟放藥液中浸泡,爾後擦乾,用右拇指用力按摩患處1分鐘左右,每天1次,1劑葯可反覆煮用8次。治療跟骨骨刺54例,痊癒49例,好轉5例。〔安徽中醫學院學報 1982;(試刊):1〕 20. 治療新生兒梗阻性黃疸 威靈仙、茵陳、鬱金、枳實、茯苓各6~10g,隨證加減。水煎濃縮為80~100ml,加糖適量。不拘時少量多次服。治療14例,治癒12例,無效2例。〔浙江中醫雜誌 1989;9:394〕 21. 治療梅核氣 威靈仙15g,研細用陳醋調成糊狀,外敷神闕穴,用傷濕止痛膏固定,隔2天換藥1次。配服逍遙丸。治療36例,痊癒32例,好轉4例。 〔中醫外治雜誌 1992;(2):22〕 22. 治療急性扁桃體炎 威靈仙60g、一枝黃花30g。水煎,2次分服,日1劑。治療69例,痊癒68例。〔赤腳醫生雜誌 1977;(2):20〕 方劑選用: 1. 治療停痰宿飲,喘咳嘔逆,全不入食:威靈仙(焙)、半夏(薑汁浸焙)。為末,用皂角水熬膏,丸綠豆大。每服七丸至十丸,薑湯下,一日三服,一月為驗。忌茶、面。(《本草綱目》) 2. 治療諸骨鯁咽:威靈仙一兩二錢,砂仁一兩,砂糖一盞。水二盅,煎一盅,溫服。(《本草綱目》) 3. 治療腸風病甚不瘥:威靈仙(去土)、雞冠花各二兩。上二味,銼劈,以米醋二升煮干,更炒過,搗為末,以生雞子清和作小餅子,炙干,再為細末。 每服二錢匕,空心,陳米飲調下,午復更一服。(《聖濟總錄》靈仙散) 4. 治療腰腳疼痛久不瘥:威靈仙五兩。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溫酒調下一錢,逐日以微利為度。(《太平聖惠方》威靈仙散) 5. 治療手足麻痹,時發疼痛;或打撲傷損,痛不可忍,或癱瘓等症:威靈仙(炒)五兩,生川烏頭、五靈脂各四兩。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七丸,用鹽湯下。忌茶。(《普濟方》) 6. 治療痔瘡腫痛:威靈仙三兩。水一斗,煎湯,先熏後洗,冷再溫之。(《外科精義》) 7. 治療破傷風;威靈仙半兩,獨頭蒜一個,香油一錢。同搗爛,熱酒沖服,汗出。(《衛生易簡方》) 配伍效用: 威靈仙配伍川牛膝 威靈仙辛溫,祛風勝濕、溫經通絡;川牛膝祛風利濕、通經活血、利關節。二者合用,其祛風勝濕、活血通絡止痛之功效更著,用於治療寒濕阻滯之關節疼痛、屈伸不利等證以下半身為重者。 威靈仙配伍砂仁 威靈仙化骨除鯁;砂仁行氣和胃。二者配伍,有化骨和胃之功效,用於治療諸骨鯁喉伴噁心欲吐而不出者。 【注意事項】 宜忌:氣虛血弱,無風寒濕邪者忌服。 毒副作用:威靈仙全株有毒。莖、葉的汁液與皮膚接觸,可引起發皰和潰爛。誤食過量則引起嘔吐、腹痛、劇烈腹瀉等癥狀。 曾有因頸部搔癢而以威靈仙搗爛塗擦引起過敏性皮炎的報告。亦有服用本品過量引起胃出血的報告。 中毒救治: 1. 皮膚、黏膜中毒者:用清水、硼酸或鞣酸溶液洗滌。 2. 內服中毒者:早期用0.2%高錳酸鉀液洗胃,或服雞蛋清,或靜脈點滴葡萄糖氯化鈉液;劇烈腹痛者可應用阿托品或654-2治療。 【醫家論葯】 「威靈仙,主諸風,而為風葯之宣導善走者也。腹內冷滯,多由於寒濕,心膈痰水,乃飲停於上、中二焦也,風能勝濕,濕病喜燥,故主之也。膀胱宿膿惡水,靡不由濕所成,腰膝冷疼,亦緣濕流下部侵筋致之,祛風除濕,病隨去矣。」(《本草經疏》) 「靈仙,性猛急,善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經絡。主治風、濕、痰壅滯經絡中,致成痛風走注,骨節疼痛,或腫,或麻木。風勝者,患在上,濕勝者,患在下,二者郁遏之久,化為血熱,血熱為本,而痰則為標矣,以此疏通經絡,則血滯痰阻,無不立豁。若中風手足不遂,以此佐他葯宣行氣道。酒拌,治兩臀痛。因其力猛,亦能軟骨,以此同芎、歸、龜甲、血餘,治臨產交骨不開,驗如影響。」(《藥品化義》) 「威靈仙,氣溫,味微辛咸。辛泄氣,咸泄水,故風濕痰飲之病,氣壯者服之有捷效,其性大抵疏利,久服恐損真氣,氣弱者亦不可服之。」(《本草綱目》) 「威靈仙,辛咸氣溫,其性善走,能宣疏五臟十二經絡,凡一切風寒濕熱,而見頭風頑痹,癥瘕積聚,黃疸浮腫,大小腸秘,風濕痰氣,腰膝腿腳冷痛等症,得此辛能散邪,溫能泄水,苦能破堅,服此性極快利。通經達絡,無處不到。誠風葯中之善走者也。」(《本草求真》 獨活 為傘形科植物重齒毛當歸Angelica pubescens Maxim. f. biserrata Shan et Yuan、毛當歸 Angelica pubescens Maxim.、紫莖獨活Angelicaporphyrocaulis Nakai et Kitag.、牛尾獨活 Heracleum hemsleyanum Diels、軟毛獨活Heracleum lanatum Michx. 等的根及根莖。味辛、苦,性溫。入腎、膀胱經。功能:祛風、勝濕、散寒、止痛、解表。主治:風寒濕痹、腰膝酸痛、手腳攣痛、慢性氣管炎、頭痛、齒痛。內服:煎湯,3~10g;浸酒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毛當歸根含當歸醇(Angelol)、當歸素(Angelicone,Glabralactone)、佛手柑內酯(Bergapten)、歐芹酚甲醚(Osthol)、傘形花內酯(Umbelliferone)、東莨菪素(Scopoletin)、當歸酸(Angelic acid)、巴豆酸(Tigl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油酸、亞麻酸、植物甾醇、葡萄糖和少量揮髮油。 軟毛獨活根含白芷素(Angelicin)、虎耳草素(Pimpinellin)、佛手柑內酯(Bergapten)、花椒毒素(Xanthotoxin)、牛防風素(Sphondin)、異虎耳草素(Isopimpinellin)、異佛手柑內酯(Isobergapten)等多種呋喃香豆精類。 藥理作用: 1. 鎮靜、催眠、鎮痛和抗炎作用 獨活煎劑或流浸膏給大鼠或小鼠口服或腹腔注射,均可產生鎮靜乃至催眠作用,獨活能明顯抑制中樞神經,發揮安神與鎮靜作用。與牡丹皮、酸棗仁等有中樞抑制作用的中藥相比,獨活的毒性較大。獨活可防止士的寧對蛙的驚厥作用,但不能使其免於死亡。獨活煎劑腹腔注射,可明顯延長小鼠熱板法造成的動物疼痛反應時間,表明其有明顯鎮痛作用。獨活寄生湯同樣有鎮靜、催眠及鎮痛作用,對大鼠甲醛性腳腫有一定抑制作用,能使炎症減輕,腫脹消退快。 2.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獨活對離體蛙心有明顯抑制作用,隨劑量加大最終可使心臟停止收縮。從獨活中分離出γ-氨基丁酸可對抗多種實驗性心律失常,並影響大白鼠心室肌動作電位。白當歸素、異虎耳草素等具有類似凱林的擴張冠狀動脈作用,但較凱林為弱。煎劑在蛙腿灌注時,有收縮血管的作用,劑量加大,作用增強。 用獨活酊劑或煎劑對麻醉犬靜脈注射均有明顯降壓作用,但不持久。酊劑作用大於煎劑。切斷雙側迷走神經不影響獨活降壓效果,但注射阿托品後,降壓作用受到部分或全部抑制。 動物實驗表明:獨活醇提取物能抑制 ADP 體外誘導的大鼠血小板聚集,聚集抑制率隨藥物濃度提高而增加;對血栓的形成有非常顯著的抑制作用;對Chandler 法形成的體外血栓有抑制作用,既能後延「雪暴」發生時間、特異性血栓形成時間和纖維蛋白血栓形成時間,亦能使血栓濕長縮短,濕重減輕,對小鼠尾出血時間有明顯延長作用。 3. 抗菌作用 獨活煎劑對人型結核桿菌有抗菌作用;傘形花內酯對布魯菌有明顯抑制作用。花椒毒素等呋喃香豆精類化合物一般無明顯抗菌活性,但它們與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一起曝光,則也發生光敏感作用,使細菌死亡。 4. 解痙作用 佛手柑內酯、花椒毒素、異虎耳草素等對兔迴腸有明顯的解痙作用;異虎耳草素、虎耳草素、白芷素能顯著對抗氯化鋇所致的十二指腸段痙攣。東莨菪素對雌激素或氯化鋇所致在體或離體子宮痙攣有解痙作用。 5. 其他作用 獨活能使離體蛙腹直肌發生收縮。軟毛獨活對人能引起日光性皮炎。獨活靜注時可興奮呼吸,使其加深加快,用奴弗卡因封閉血管壁化學感受器不能使其作用減弱。佛手柑內酯及虎耳草素對大鼠實驗性胃潰瘍有中等強度的保護作用,異虎耳草素與花椒毒素作用較弱。東莨菪素對化學物質引起的大鼠乳腺腫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傘形花內酯則無效。花椒毒素、佛手柑內酯等對艾氏腹水癌細胞有殺滅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失眠 獨活30g,硃砂、琥珀各6g,共研末,混勻後裝入2號空心膠囊內,每晚睡前2小時服膠囊6粒,連服10日。治療210例,治癒175例,有效30例,無效5例。〔湖北中醫雜誌 1991;13(2):6〕 2. 治療慢性氣管炎 獨活9g、紅糖15g,水煎,分3~4次服。1周為1療程。治療422例,顯效29 例,有效282例。〔武漢新醫藥 1971;(3 ):24〕 3. 治療肝炎後脅痛 在辨證用藥的基礎上,加用獨活(成人用6g),一般服3~10劑即可止痛。治療43例,痊癒39例,好轉4例。〔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86;10(6):16〕 4. 治療頭痛 獨活、羌活、防風、麥冬、蔓荊子、菊花各12g,黃芩8g,蒼朮10g,白芷15g,細辛4g,甘草5g,當歸30g,川芎10~30g,水煎服,每日1劑。伴頭痛失眠者加柴胡、遠志;伴疲倦乏力加党參、黃芪;左側痛加柴胡、紅花;右側痛加葛根。治療50例,顯效41例,好轉8例,無效1例。服藥最少3劑,最多10劑。〔陝西中醫 1991;12(6):270〕 方劑選用: 1. 治療少陰頭痛:獨活、細辛、川芎、秦艽、生地、羌活、防風、甘草,水煎服。(《症因脈治》獨活細辛湯) 2. 治療風痹:獨活、石南各四兩,防風三兩,附子、烏頭、天雄、茵芋各二兩。以酒二斗,漬七日,服半合,日三,以知為度。(《備急千金要方》獨活酒) 3. 治療少陰寒濕腰痛:獨活、蒼朮、防風、細辛、川芎、甘草。水煎服。(《症因脈治》獨活蒼朮湯) 4. 治療產後百日中風,痙,口噤不開,並治血氣痛,勞傷:獨活一斤,大豆五升,酒一斗三升。上三味,先以酒漬獨活再宿,若急需,微火煮之,令減三升,去滓,別熬大豆極焦,使煙出,以獨活酒沃之,去豆服一升,日三夜一。(《備急千金要方》) 5. 治療齒根動痛:生地黃、獨活各三兩。上二味細切,以酒一升漬一宿,含之。(《備急千金要方》) 配伍效用: 獨活配伍蒼朮、細辛、川芎 獨活祛風散寒、除濕止痛;蒼朮苦溫燥濕;細辛祛風散寒止痛;川芎活血止痛。四葯合用,有祛風除濕、散寒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少陰寒濕腰痛等。 獨活配伍細辛 獨活辛溫苦燥,有祛風勝濕、散寒解表之功,入腎經,作用在里在下,止痛效果明顯;若得細辛之升,則善祛頭面風邪。細辛辛溫發散,有祛風散寒止痛之效,善治頭面部風疾;亦可引少陰之寒邪達於肌表,能助獨活散腎經風寒使之外達。二葯伍用,共奏祛風散寒除濕、通痹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頭痛如劈、痛連齒頰、腰膝發涼、骨節酸楚、下肢痹痛等。 【注意事項】 宜忌:陰虛血燥者慎服。 毒副作用:給大鼠肌肉注射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花椒毒素160mg/kg、歐芹屬素乙335mg/kg、佛手柑內酯945mg/kg。異補骨脂素、歐芹屬素乙每日給幼大鼠2.5mg/75g 體重,60天未見對鼠生長有明顯影響,但可引起肝損害等。 臨床應用本品,獨活煎劑治療慢性氣管炎患者時,曾出現有舌發麻、噁心、嘔吐、胃部不適等不良反應。 【醫家論葯】 「獨活,善行血分,祛風行濕散寒之葯也。凡病風之證,如頭項不能俯仰,腰膝不能屈伸,或痹痛難行,麻木不用,皆風與寒之所致,暑與濕之所傷也;必用獨活之苦辛而溫,活動血氣,祛散寒邪,故《本草》言能散腳氣,化奔豚,療疝瘕,消癰腫,治賊風百節攻痛,定少陰寒郁頭疼,意在此矣。」(《本草匯言》) 「獨活,辛苦微溫,比之羌活,其性稍緩,凡因風乾足少陰腎經,伏而不出,發為頭痛,則能善搜而治矣,以故兩足濕痹,不能動履,非此莫痊,風毒齒痛,頭眩目暈,非此莫攻……因其所勝而為制也。且有風自必有濕,故羌則療水濕游風,而獨則療水濕伏風也。羌之氣清,行氣而發散營衛之邪;獨之氣濁,行血而溫養營衛之氣。羌有發表之功,獨有助表之力。羌行上焦而上理,則游風頭痛,風濕骨節疼痛可治;獨行下焦而下理,則伏風頭痛,兩足濕痹可治。二活雖屬治風,而用各有別,不可不細審耳。」(《本草求真》) 「獨活,能宣通氣道,自頂至膝,以散腎經伏風,凡頸椎難舒,臀腿疼痛,兩足痿痹,不能動移,非此莫能效也。……能治風,風則勝濕,專疏濕氣,若腰背酸重,四肢攣痿,肌黃作塊,稱為良劑。又佐血葯,活血舒筋,殊為神妙。」(《藥品化義》) 「獨活氣味雄烈,芳香四溢,故能宣通百脈,調和經絡,通筋骨而利機關,凡寒濕邪之痹於肌肉,著於關節者,非利用此氣雄味烈之味,不能直達於經脈骨節之間,故為風痹痿軟諸大症必不可少之葯。」(《本草正義》) 「獨活,……止奔豚癇,治女子疝瘕,寒濕足痹,非此不治。頭眩目暈,非此不除。諸風中之要葯也。主蒼朮,治兩足之濕腫。君荊翹,散下身之癰毒。佐黃柏,止血崩如神。……體虛氣上則忌。」(《葯鑒》) 理氣葯 旋覆花 為菊科植物旋覆花Inula britannica L. var. chinensis (Rupr.)Reg.、線葉旋覆花Inula linariae- folia Turcz. 或大花旋覆花 Inulabritannica L. 等的頭狀花序。味苦、辛、咸,性溫。入肺、肝、胃經。功能:消痰、行水、降氣、止嘔、軟堅。主治:胸中痰結、脅下脹滿、咳喘、呃逆、唾如膠漆、心下痞硬、噫氣不除、大腹水腫。內服:煎湯(包煎或濾去毛),3~10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研末干撒或調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大花旋覆花開花時期的地上部分含倍半萜內酯化合物大花旋覆花素(Britanin)和旋覆花素(Inulicin)。花含槲皮素(Quercetin)、異槲皮素(Isoquercetin)、咖啡酸(Caffeic acid)、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菊糖及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等多種甾醇。 藥理作用: 1. 平喘、鎮咳作用 旋覆花黃酮對組胺引起的豚鼠支氣管痙攣性哮喘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對組胺引起的豚鼠離體氣管痙攣亦有對抗作用,但較氨茶鹼的作用慢而弱。小鼠氨水噴霧法和酚紅排泌法實驗表明:旋覆花黃酮無鎮咳和祛痰作用,每隻小鼠腹腔注射150%旋覆花煎劑0.1ml,於注射後1小時有顯著鎮咳作用,但祛痰效果不明顯。 2. 抗菌作用 大花旋覆花的根和地上部分之脂溶性及醚溶性部分有抗菌作用。旋覆花中的咖啡酸及綠原酸有較廣泛的抑菌作用,但在體內能被蛋白質滅活。平板紙片法或挖溝法試驗表明:旋覆花煎劑(1:1)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炭疽桿菌和福氏痢疾桿菌Ⅱa株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但對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白喉桿菌等多種致病菌的作用較弱或無抑制作用。 3. 對平滑肌的作用 綠原酸能顯著增加大鼠、小鼠的小腸蠕動;綠原酸、咖啡酸、奎寧酸均可增加子宮的張力,但該作用能被罌粟鹼所取消,而阿托品則對此無明顯影響。 4.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綠原酸和咖啡酸給大鼠口服或腹腔注射,均可提高大鼠的神經興奮性。 5. 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綠原酸和咖啡酸口服,可增加人胃中鹽酸的分泌量;亦有增加大鼠膽汁分泌的作用。 6. 其他作用 動物實驗表明:在離體兔迴腸標本上,綠原酸能增強腎上腺素的作用;但對腎上腺素升高血糖作用、預防大鼠蛋清性足踝浮腫則無影響。 綠原酸對人有致敏作用,吸入含有綠原酸的植物塵埃後,可發生氣喘、皮炎等。但食入後可經小腸分泌物的作用,變為無致敏性物質,因此在試驗致敏原時,宜用皮內法而不用口服法。 咖啡酸尚有滅活硫胺(維生素B1)的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慢性氣管炎 旋覆花10g,黃芪24g,地龍6g,百部10g。將上藥製成0.31g的浸膏片54片,每次6片,每日3次,口服。治療慢性氣管炎254例,結果臨床控制90例,顯效86例,好轉73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8%。〔新中醫 1982;(2):22〕 2.治療頑固性呃逆 旋覆花6g、生党參9g、於術6g、茯苓4.5g、白蔻仁3g、附片6g、粉葛根9g、公丁香1.5g、半夏3g、橘核3g、煨姜3片為引。加水適量煎服,1日服完。治療手術後頑固性呃逆1例,痊癒。作者介紹說此方為一農民祖傳之專治呃逆之方,有較好療效。〔中華外科雜誌 1956;(10): 963〕 3. 治療婦人半產漏下 旋覆花(包)12g,青蔥管六支,茜草、絲棉(或蠶繭)各6g,熬砂糖(攪沖)15g,紅酒(沖)1杯,童便(沖)1杯。前4味水煎去渣,沖入紅酒、童便、砂糖,攪勻頓服。治療半產漏下(不全流產)30餘人,均治癒,可使胚胎或蛻膜完全排出,出血停止,腹痛消失。〔浙江中醫雜誌1966;9(2):20〕 方劑選用: 1. 治療傷寒中脘有痰,令人壯熱,項筋緊急,時發寒熱,皆類傷風,但不頭痛為異:前胡三兩,荊芥四兩,半夏一兩(洗,薑汁浸),赤芍藥二兩,細辛一兩,甘草一兩(炙),旋覆花三兩。上搗羅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五片,棗子一枚,同煎至六分,去滓,熱服,未知再服。(《類證活人書》金沸草散) 2. 治療積年上氣:旋覆花(去梗,焙)一兩,皂莢(炙,去皮、子)一兩一分,大黃(銼,炒)一兩半。上三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溫湯下,日三服。(《聖濟總錄》旋覆花丸) 3. 治療風痰嘔逆,飲食不下,頭目昏悶:旋覆花、枇杷葉、川芎、細辛、赤茯苓各一錢,前胡一錢五分。姜、棗水煎服。(《婦人良方》旋覆花湯) 4. 治療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鞕,噫氣不除者:旋覆花三兩,人蔘二兩,生薑五兩,代赭石一兩,甘草三兩(炙),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旋復代赭湯) 5. 治療小便不行,因痰飲留閉者:旋覆花一握,搗汁,和生白酒服。(《本草匯言》) 6. 治療肝著,亦治婦人半產漏下:旋覆花三兩,蔥十四莖,新絳少許。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金匱要略》旋覆花湯) 配伍效用: 旋覆花配伍代赭石 旋覆花辛散苦降溫通,宣通壅滯、下氣止嘔、消痰平喘;代赭石苦寒,平肝瀉熱、重鎮降逆、涼血止血。二者合用,有降肺胃、鎮肝逆、下氣消痰之功效,用於治療痰濁中阻、氣逆不降之咳喘嘔逆、心下痞鞕、噫氣不除等症;亦可治療氣血並走於上之面紅耳赤、頭暈目眩以及吐血、衄血。 旋覆花配伍膽南星 旋覆花宣肺平喘、消痰行水、降氣止嘔;膽南星清化熱痰、祛風鎮驚解痙。二者相伍,共奏宣肺清熱、祛痰息風之功效,用於治療頑痰咳嗽、胸膈脹悶、氣逆痰喘以及痰竄經絡、肢體麻木等症。 旋覆花配伍桔梗、桑白皮、大黃 旋覆花消痰行水、降氣止嘔;桔梗宣肺祛痰;桑白皮瀉肺平喘、行水消腫;大黃瀉熱通便。四葯合用,有消痰降氣、瀉肺平喘之功效,用於治療痰熱咳喘屬實證者。 旋覆花配伍生薑、半夏、細辛 旋覆花消痰行水降氣;半夏燥濕化痰止嘔;生薑、細辛外可疏風散寒,內可溫肺止咳。四葯伍用,有降逆化痰、解表散寒之功效,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內停痰飲之咳喘、嘔吐、胸悶、氣短者。 【注意事項】 宜忌:「陰虛勞嗽,風熱燥咳,不可誤用。」(《本經逢原》) 「病人涉虛者不宜多服,利大腸,戒之。」(《本草衍義補遺》) 毒副作用:150%旋覆花煎劑給小鼠腹腔注射,半數致死量約為22.5g/kg。給小鼠腹腔注射此種煎劑2ml,注射後立即呼吸加快,6分鐘後出現興奮、抽搐、舉尾、四肢震顫,8分鐘後死亡。 綠原酸毒性很小,給幼大鼠的半數致死量口服大於1g/kg,腹腔注射大於0.25g/kg。 臨床應用本品,曾有服用過量致病人出現發熱、噁心、全身散在性丘疹、瘙癢的報告。亦有服藥後出現胃脘嘈雜、泛逆欲嘔,胃中如刺如芒,若萬蟲竄動和致暴瀉的報告。 中毒救治:一般除立即停葯外,無需特殊處理。若癥狀較重者,給予對症治療即可緩解。 【醫家論葯】 「旋覆花,其味首系之以咸,潤下作咸,咸能軟堅;《別錄》加甘,甘能緩中;微溫,溫能通行,故主結氣,脅下滿;心脾伏飲則病驚悸,飲消則復常矣。除水,去五臟間寒熱及消胸上痰結,唾如膠漆,心脅痰水,膀胱留飲,風氣濕痹,皮間死肌,目中眵?,利大腸者,皆軟堅、冷利、潤下、消痰飲除水之功也。其曰補中下氣者,以甘能緩中,咸能潤下故也。通血脈、益色澤者,蓋指飲消則脾健,健則能運行,脾裹血又統血故也。」(《本草經疏》) 「旋覆花,消痰逐水,利氣下行之葯也。主心肺結氣、脅下虛滿、胸中結痰、痞堅噫氣,或心脾伏飲、膀胱留飲、宿水等症。大抵此劑微咸以軟堅散痞鞕,性利以下氣行痰水,實消伐之葯也。《本草》有定驚悸、補中氣之說,竊思痰閉心包脾絡之間,往往令人病驚,旋復破痰逐飲,痰飲去則胞絡清凈而無礙,五志自寧,驚悸安矣。又飲消則脾健,脾健則能運行飲食,中氣自受其益而補養矣。」(《本草匯言》) 「旋覆花,開結氣,降痰涎,通水道,消腫滿,凡氣壅濕熱宜之。但其性在走散,故凡見大腸不實及氣虛陽衰之人,皆所忌用。」(《本草正義》) 「旋覆花,消痰導飲、散結利氣之味。其雲除驚悸者,以去心下水飲,心神自定也。又治目中翳?頭風,畢竟痰飲結滯而生風熱,此能散之,頭目自清也。」(《本草發明》) 「旋復所治諸病,其功只在行水、下氣、通血脈爾。」(《本草綱目》) 「旋覆花,行痰水,去頭目風,亦走散之葯也。」(《本草衍義》) 附葯 金沸草金沸草(《本經》):為菊科植物旋覆花 Inula britannica L. var chinensis(Rupr.)Reg.、線葉旋覆花 Inula linariaefolia Turcz. 或大花旋覆花 Inula britannica L. 等的莖葉。味咸,性溫。入肺、大腸經。功能:散風寒、化痰飲、消腫毒。主治:風寒咳嗽、伏飲痰喘、脅下脹痛、疔瘡、腫毒。內服:煎湯,5~10g;或鮮用搗汁。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旋覆花地上部分含旋覆花素(Inulicin)。大花旋覆花地上部分則含有大花旋覆花素(Britanin)。 金沸草對「陰虛勞咳及溫熱燥咳者忌用。」(《四川中藥志》)「按《本經》,旋覆花一名金沸草,疑古人本有用其莖葉,而未必皆用其花者。考草木花葉之功用,不同者甚多,或升或降,各有取義,亦其稟賦使然,不容混合。且莖則質重,花則質輕,亦物理自然之性,況旋覆花之尤為輕而上揚者乎。乃今人恆用其花,而並不用莖葉,竟以重墜之功,責之輕揚之質,恐亦非古人辨別物性之真旨也。且其花專主溫散,疏泄之力亦猛,宜於寒飲,而不宜於熱痰,石頑已謂陰虛勞嗽,風熱燥咳,誤用之,嗽必愈甚,是亦以其輕揚,升泄太過,正與降氣之理相反。惟其輕靈之性,流動不滯,自能流通氣化而宣窒塞,固非專以升散見長。若但以逐水導濕為治,似不如兼用其莖葉較為近理,《別錄》稱其根專主風濕,其意可曉然也。」(《本草正義》) 丁香 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L.) Merr. et Perry的花蕾。亦名雄丁香(《本草蒙筌》)、公丁香(《本草原始》)。味辛,性溫。入胃、脾、腎經。功能:溫中、暖腎、降逆。主治:呃逆、嘔吐、反胃、瀉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氣、癬症。內服:煎湯,2~5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花蕾含揮髮油即丁香油。油中主要為丁香油酚(Eugenol)、乙醯丁香油酚(Acetyleugenol)及少量α-與β-丁香烴(Caryo- phyllene);其次為葎草烯(Humulene)、胡椒酚(Chavicol)、α-衣蘭烯(α-Ylangene)。花蕾中尚含有4種黃酮衍生物,皆為黃酮甙元,其中兩種為鼠李素(Rhamnetin)及山萘酚(Kaempferol);另有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番櫻桃素、番櫻桃素亭(Eugenitin)、異番櫻桃素亭(Isoeugenitin)等。 藥理作用: 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在試管內,丁香對葡萄球菌和結核桿菌的生長有抑制作用。丁香水煎劑及粉末對溶血性鏈球菌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其抗菌作用且不受加熱的影響。實驗證明:丁香的醇浸出物對白喉桿菌、炭疽桿菌、副傷寒桿菌、痢疾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霍亂弧菌均有抑制作用。丁香油的抗菌能力強於丁香。體外試驗證明,丁香的醇浸出物對白喉桿菌、炭疽桿菌、副傷寒桿菌、痢疾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霍亂弧菌均有抑制作用。在試管內,丁香油與丁香酚在1:16 000~1:64 000時,可完全阻止布氏桿菌的發育;在1:8 000時則可完全抑制鳥型結核桿菌的發育;在1:2000~1:8 000濃度時,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肺炎桿菌、痢疾桿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結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體外試驗證明,丁香對流感病毒 PR8 株病毒有抑制作用。 丁香的水、醇及乙醚浸出液和其揮髮油,對致病性真菌均有明顯的抗真菌作用。低濃度浸出液對許蘭黃癬菌、白色念珠菌等有抑制作用。在試管內,丁香油及丁香酚在1:8 000~1:16 000濃度時,對多種毛癬菌、黃癬菌及腹股溝表皮癬菌有抗菌作用。 2. 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丁香為芳香健胃劑,可緩解腹部氣脹、增強消化能力、減輕噁心嘔吐。研究表明:丁香浸出液有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的作用,其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與乙醯膽鹼不同,前者刺激分泌的胃液酸度高,消化力較強,而後者刺激分泌的胃液酸度低,消化力較弱。丁香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似與膽鹼能神經參與有關,因該作用可被靜脈注射阿托品所阻抑。丁香酚乳劑亦可使胃黏液分泌顯著增加,而酸度不增強。丁香油的作用稍差。連續應用可使黏液耗竭,而只分泌非黏液性的滲出物。 實驗表明:丁香水提取物灌胃,對小鼠水浸應激性潰瘍和大鼠鹽酸胃潰瘍有明顯抑制作用;醚提取物灌胃,可明顯抑制消炎痛加乙醇誘發的小鼠胃潰瘍及鹽酸引起的大鼠胃潰瘍。 丁香水煎劑灌胃能顯著抑制小鼠的胃排空及未嘗墨汁推進率;醚提取物灌胃能抑制蓖麻油引起的小鼠腹瀉;水提取物灌胃能明顯抑制番瀉葉引起的小鼠腹瀉。但亦有報告認為,水煎劑對兩種腹瀉模型僅有對抗傾向而無明顯影響。 丁香醚提取物有明顯促進麻醉大鼠膽汁分泌的作用,並可維持2小時。 3. 驅蟲作用 在試管內,丁香乙醇浸劑、水煎劑及丁香油可將豬蛔蟲麻痹或殺死。丁香油 0.5~1.0g/kg給感染蛔蟲的狗口服,能使其排出蛔蟲,且無副作用。但劑量加大至5g/kg時,則引起嘔吐,驅蟲效力降低。丁香油較水煎劑為優。 4. 其他作用 丁香油酚給家兔靜脈注射,能產生麻醉、血壓下降,呼吸抑制和明顯的抗驚厥作用。丁香油酚能強烈抑制體外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少量丁香油滴入齲齒腔,既有消毒作用,亦能破壞其神經,從而減輕牙痛。丁香還能引起子宮收縮。 丁香油能有效抑制由花生四烯酸(AA)、膠原和腎上腺素誘發的血小板聚集,尤其對AA誘發的聚集抑制最強。丁香油的抑制聚集過程似乎是通過減少血小板凝集素(TXB2)形成的。 丁香醚提取物或水提取物給小鼠灌胃,均可顯著延長小鼠痛覺反應潛伏期(熱板法)或顯著減少醋酸刺激引起的扭體反應次數。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偏頭痛 細辛0.9g,公丁香3粒,瓜蒂7個,赤小豆7粒,冰片0.2g,麝香 0.1g,共為細末,取黃豆大葯末放入患側鼻腔,治療偏頭痛,療效較好。 〔陝西中醫 1983;4(6):15〕 2. 治療急性胃腸炎 吳萸子30g,丁香6g,胡椒30粒,共研細粉,每次1.5g,調適量凡士林敷臍部,每日換藥1次。一般外敷1~2次可痊癒。〔新中醫1974;(1):41〕 3. 治療泄瀉 丁香25個(約2g)、草果1枚(約4g),打碎,分別炒焦黑存性並研細末,白麵粉250g 炒至焦黃,加入食糖200g,乘熱在鍋內攪勻,成顆粒狀,每次2~3匙,小兒酌減。治療180 例,痊癒144例,有效27例,無效9例。〔上海中醫藥雜誌 1984;(8):29〕 4. 治療妊娠嘔吐 丁香15g,半夏20g,共為細末,以生薑30g 煎濃汁調成糊狀,取適量塗敷臍部,膠布固定。1日後嘔吐漸止,再敷3日納食如常。 〔中級醫刊 1987;22(10):44〕 5. 治療小兒泄瀉 丁香30g,蓽撥10g,胡椒、肉桂、吳茱萸各5g,車前子(炒)20g,共研細末,裝瓶備用。用時取葯末100~300mg,置臍窩內,膠布固定,1~2天換藥1次,治療小兒泄瀉,療效較好。〔廣西中醫藥 1988;11(1 ):13〕 6. 治療青光眼 蘆薈50g,丁香50g,黑丑50g,磁石100g,共研細末,混勻裝入空心膠囊內,每日早晚各3~5粒(重2~4g),飯後1小時服用。治療71隻眼,顯效51隻,進步7隻,無效13隻。對降低眼壓,縮小瞳孔,恢復視力有良好作用。〔河南中醫 1983;(4):33〕 7. 治療鼻息肉 苦丁香、細辛、蒼耳子、辛荑各6g,僵蠶9g,共研細末,加冰片0.5g,頑固性鼻息肉可再加硇砂3g。用時以本葯少許吹撒於鼻息肉處,每日2次。對息肉深者用少許脫脂棉蘸葯塞放於息肉處,每日1次。〔中國醫藥學報 1988;9(1):41〕 方劑選用: 1. 治療久心痛不止:丁香半兩,桂心一兩。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熱酒調下一錢。(《太平聖惠方》) 2. 治療霍亂,止吐:丁香十四枚,以酒五合,煮取二合,頓服之。用水煮之亦佳。(《千金翼方》) 3. 治療小兒吐逆:丁香、半夏(生用)各一兩。同研為細末,薑汁和丸,如綠豆大。薑湯下三、二十丸。(《百一選方》) 4. 治療食蟹致傷:丁香末,薑湯服五分。(《證治要訣》) 5. 治療鼻中息肉:丁香綿裹納之。(《太平聖惠方》) 配伍效用: 丁香配伍肉桂 丁香溫腎助陽;肉桂補命門之火以助陽。二者合用,溫腎助陽之功效更強,用於治療腎陽虛衰之陽痿。 丁香配伍吳茱萸 丁香溫胃止嘔;吳茱萸溫中理氣止痛。二者合用,有溫中止痛、降逆止嘔之功效,用於治療胃寒之嘔吐、腹痛等症。 【注意事項】 宜忌:熱病及陰虛內熱者忌服。 「痘家內熱禁忌。畏鬱金。」(《葯鑒》) 毒副作用:丁香煎劑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1.8g/kg;丁香油給小鼠口服的半數致死量為1.6g/kg;丁香油酚給大鼠口服的半數致死量為1.93g/kg。 煎劑的中毒癥狀為呼吸抑制及後肢無力。丁香油的花生油溶液5g/kg 給犬口服,可使之發生嘔吐而死亡。屍檢發現胃底及幽門部黏膜紅腫,並有潰瘍及出血點,十二指腸部亦有類似現象,肺、肝、腎均有淤血。當劑量減為2g/kg 時,僅發生嘔吐而不致死亡。丁香油酚的中毒癥狀為後肢麻痹,尿失禁,兼有血尿,病理解剖可見上消化道有出血狀態,少數黏膜有潰瘍,各內臟及腹膜、腸系膜均有明顯充血。 【醫家論葯】 「丁香,其主溫脾胃、止霍亂壅脹者,蓋脾胃為倉廩之官,飲食生冷,傷於脾胃。留而不去,則為壅塞脹滿,上涌下泄,則為揮霍撩亂,辛溫暖脾胃而行滯氣,則霍亂止而壅脹消矣。齒疳者,亦陽明濕熱上攻也,散陽明之邪,則疳自除。療風毒諸腫者,辛溫散結,而香氣又能走竅除穢濁也。」(《本草經疏》) 「丁香,得五味子治奔豚,配甘蔗、薑汁治乾嘔。肉桂溫能發表,丁香溫能和胃。」(《得配本草》) 「丁香,有雌雄之分,其實治病無分彼此。直中陰經之病,最宜用之,但不可用之於傳經之傷寒也。」(《本草新編》) 「丁香……溫脾胃,止霍亂。消霍亂。消痃癖,氣脹翻胃。腹內冷痛,壯陽暖腰。去胃寒,定嘔酸,殺酒毒。與五味子同用,亦治奔豚之氣。能泄肺,能補胃,大能療腎,極能止泄。」(《葯鑒》) 附註: 1.丁香有公、母之分,於花蕾由青轉紅時採集、除去花梗晒乾入葯者稱公丁香,簡稱公丁。以個大、粗壯、鮮紫棕色、香氣濃烈、油多者為佳,又稱大花丁香、紫丁香。將成熟果實晒乾入葯者稱母丁香,簡稱母丁。果實擊破有順理,常絲裂為兩瓣,形如雞舌,又稱雞舌香。公丁香氣味俱存,香氣濃郁,藥力充足,溫中止痛、和胃降逆之效較勝,且藥效迅速,並有較強的健胃作用,配柿蒂以降逆除呃;伍姜夏以和胃止嘔。母丁香氣微香而味淡,和胃降逆之力弱於公丁香,但藥力較持久,二者常配合使用,以增強療效。此外,母丁香尚能入血分活血催生,《顧其堂經驗方》如意丹,以之合滴乳香為末,同活兔膽和杵為丸,好酒送下,以治婦人難產。 2.「白丁香」、「桂丁香」、「野丁香」、「苦丁香」均與本品有異。其中「白丁香」為文鳥科動物麻雀 Passer montanus saturatus Stejneger 的糞便,味苦性溫,功用化積消翳;「桂丁香」為樟科植物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 的未成熟果實及花萼(也稱肉桂子),功用溫中止痛;「野丁香」為木犀科植物花葉丁香 Syringa persica L. 的花蕾,有的也指茜草科植物桂丁香Luculia intermedia Hutch. 的花果;「苦丁香」即瓜蒂,系葫蘆科植物甜瓜 Cucumis melo L. 的果蒂,為涌吐葯。 川楝子 為楝科植物川楝 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 的果實。亦名楝實(《本經》)、金鈴子(侯寧極《葯譜》)、苦楝子(《本草圖經》)等。味苦,性寒,有毒。入肝、胃、小腸經。功能:除濕熱、清肝火、行氣止痛、殺蟲療癬。主治:熱厥心痛、脅痛、疝痛、蟲積腹痛。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川楝素(Toosendanin),為驅除蛔蟲的有效藥物。 藥理作用: 1. 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有報告指出,川楝子能提高胃液的pH值,能抑制胃液對蛋白質的消化。川楝子亦有鬆弛奧狄括約肌、收縮膽囊、促進膽汁排泄的作用。 2. 對平滑肌的作用 川楝子對腸平滑肌有興奮作用。川楝素(200mg/kg)給兔灌胃,可使其在體腸肌張力及收縮力增強。川楝素0.2×10-4濃度時能使兔離體腸肌收縮增強,0.2×10-3濃度時,則使腸肌呈痙攣性收縮。這種腸肌興奮作用能被抗組胺葯苯海拉明所對抗,但不被阿托品阻斷。 3. 驅蟲作用 實驗表明:川楝素為驅蛔的有效成分,其作用較乙醇提取物強。川楝素對蛔蟲肌肉有直接作用,低濃度(1:5 000~9 000)時對整條豬蛔蟲及其節段有明顯的興奮作用,且不被阿托品所阻斷;較高濃度(1:1 000以上)時對豬蛔蟲特別是頭部的神經節有麻痹作用。高濃度(1:300~600)時在體外能使豬蛔蟲自發運動加強,出現間歇性劇烈收縮,使蟲體失去附著腸壁的能力而排出體外;同時對蟯蟲、鞭蟲也有一定作用。 4. 其他作用 實驗表明:川楝素對神經肌肉接頭間的傳遞功能有阻斷作用。川楝素對呼吸中樞有抑制作用。對尼可剎米引起的呼吸興奮有輕微的抑制作用。川楝素對肉毒中毒動物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果實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對大腸桿菌、雞胚中培養之病毒則無效。酒精浸劑(10%)對白色念珠菌、新生隱球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膽系感染、膽石症a. 川楝子、川芎、木香、冰片各30g,穿山甲80g,莪術、皂刺各60g。上藥研細末,裝瓶備用。用時取藥粉0.8g填於神闕穴內,薄棉團覆蓋,5×5Cm2膠布固定。每3天換藥1次,10次為1療程。治療膽系感染、膽石症120例,顯效101例,有效1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7.5%。〔陝西中醫 1992;(1):14〕 b. 川楝子15g,三棱、莪術各9g,乳香、沒藥各12g,甘草3g,龍膽草2g,大黃10g。隨證加減,水煎服,日1劑。治療膽系感染150例,痊癒130例,好轉20例。〔遼寧中醫雜誌 1991 ;(4):27〕 2. 治療膽道蛔蟲病a. 川楝子、烏梅肉各40g,川椒、黃連各20g,生大黃10g。上藥研細末,裝膠囊,每粒0.5,成人每次服10~20粒,日3次,兒童酌減。治療102例,全部顯效。葯後排出蛔蟲者36例。〔上海中醫藥雜誌 1985;(8):28〕 b. 川楝子、白芍各15g,金錢草25g,茵陳20g,檳榔、烏梅各12g。水煎分2次服,日1劑。治療107例,結果:74例服藥5劑、28例服藥3劑、3例服藥1劑後癥狀均完全消失;2例兼膽石症患者服藥後癥狀緩解。治癒率98%,有效率100%。〔湖南中醫學院學報 1988 ;(3):29〕 3. 治療急性乳腺炎 苦楝子連皮和仁,搗碎晒乾,炒微黃,研細末。每次用9g,紅糖60g,用黃酒或開水100~200ml 沖服,每日1~2次,連服2~5次。治療43例,服藥2~4次,均在3天內治癒。〔中級醫刊 1965 ;(7):454〕 4. 治療禿瘡 苦楝子焙焦研末,拌熟豬油等份。塗擦患處,每2日換洗1次。治療2例,均在1月左右治癒。〔江蘇中醫雜誌 1966;(1):21〕 5. 治療睾丸痛 川楝子12g,肉桂末(分吞)9g,生黃芪15~30g,橘核、蒼朮各15g,大棗30g。水煎服,日1劑。治療60例,結果49例服藥7~14劑疼痛消失,有效率為81.7%。〔中醫雜誌 1983 ;(5):17〕 6. 治療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症 川楝子9g,枳殼、青皮、陳皮各6g,徐長卿12g。水煎服,日1劑(經期停用)。配合灌腸葯:忍冬藤30g,馬鞭草15g,皂角刺12g,甘草9g。水煎取汁100ml,於月經乾淨後3日開始灌腸,日1次,每月10天。治療38例,受孕21例。〔上海中醫藥雜誌 1992 ;(3):19〕 方劑選用: 1. 治療熱厥心痛,或發或止,久不愈者:金鈴子、玄胡索各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二、三錢,酒調下,溫湯亦得。(《活法機要》金鈴子散) 2. 治療寒疝以及偏墜,小腸疝痛:川楝子三錢,小茴香五分,木香一錢,淡吳茱萸一錢。長流水煎服。(《醫方簡義》導氣湯) 3. 治療腎消膏淋,病在下焦:苦楝子、茴香等份。為末,每溫酒服一錢。(《太平聖惠方》) 4. 治療小兒五疳:川楝子肉、川芎藭等份。為末,豬膽汁丸。米飲下。(《摘元方》) 配伍效用: 川楝子配伍使君子、檳榔 川楝子行氣、止痛、殺蟲;使君子殺蟲消積;檳榔導滯殺蟲。三葯伍用,共奏殺蟲行氣導滯之功,用於治療蟲積而有腹痛者。 川楝子配伍香附 二者皆入肝經,有理氣止痛之功。但川楝子苦寒泄熱;香附辛甘氣平,擅疏肝理氣。相伍為用,共奏舒肝解郁、行氣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肝鬱氣滯之胸脅脹悶不舒、善太息、乳房脹痛以及月經不調等。 川楝子配伍小茴香 川楝子苦寒,疏肝泄熱、解郁止痛;小茴香辛溫芳香,理氣止痛、溫腎散寒、和胃調中。二者合用,寒熱兼施,共奏疏肝解郁、溫腎散寒、理氣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寒疝睾丸墜痛;婦女經行腹脹、小腹冷痛者。 【注意事項】 宜忌:本品有毒,內服宜慎。不宜久服,以免畜積中毒。對開放性骨折不宜用作外敷,以防大量吸收中毒。苦楝子毒性大、副作用多,不宜將其代川楝子使用。 毒副作用:川楝素給小鼠腹腔注射、靜脈注射、皮下注射和灌胃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13.8±1.2mg/kg、14.6±0.9mg/kg、14.3±1.5mg/kg和244.2±44mg/kg;給大鼠皮下注射和灌胃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9.8mg/kg和120.67±38.5mg/kg;給兔靜脈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4.2mg/kg。 川楝素產品的純度和含量不同,其毒性有較大差異。小鼠灌胃的半數致死量為277~1146mg/kg,大鼠灌胃的半數致死量為120.76mg/kg。 本品中毒,一般表現為嘔吐,腹脹、腹痛、腹瀉,頭暈頭痛,視物模糊,語言不利,呼吸困難,鼻衄及肝、腎、腸等處出血,狂躁抽搐,四肢麻木。亦可出現中毒性肝炎或排尿困難,尿內有紅細胞、管型及蛋白。嚴重時,可出現心房顫動、頻發早搏、房室傳導阻滯等,甚至可出現血壓下降、昏迷休克及死亡。 同屬植物苦楝有毒,曾有小孩食入而中毒死亡的報道,中毒癥狀為噁心、嘔吐、下瀉、呼吸困難及心悸等。牛、馬亦可中毒,而豬最敏感,服200g半小時即中毒,2~3小時即可死亡,主要癥狀為中樞抑制、昏迷。解剖時除見有胃、小腸的炎症及擴張外,尚有肝、腎組織充血,脂肪變性,肺中有大量血液,顯著發紺等。犬口服後引起嘔吐,故不易中毒。成熟核果的毒性較未成熟者大。毒性成分可能是毒性蛋白。 亦有誤食苦楝子10~70粒後4~8小時發生中毒的報告,其主要癥狀為:急性中毒性肝炎,呼吸困難,四肢麻木,陣發性抽搐,血壓升高,嚴重者可致死亡。 中毒救治: 1. 催吐、洗胃、導瀉。洗胃可用高錳酸鉀溶液,亦可服活性炭、藕粉或蛋清。 2. 痙攣時皮下注射阿托品0.5mg,或口服顛茄浸膏片50~100mg。亦可選用苯巴比妥鈉或安定肌肉注射;或用10%水合氯醛灌腸。 3. 呼吸困難時可吸氧,並給予苯甲酸咖啡因肌肉注射,每次0.5g,日2次;或給予尼可剎米等。 4. 其他處理:酌情補液並給予維生素B1、B6和C;心律失常時可用普魯卡因醯胺或奎尼丁等;出血嚴重者可用止血藥並輸血。 5. 中草藥治療: a. 綠豆120g、龍眼肉60g、甘草15g,煎水頻服,中毒癥狀輕者用。 b. 全蠍1.5g、蜈蚣2條,研末沖服,痙攣時用。 c. 人蔘、炙甘草各9g,熟附子12g,龍骨、牡蠣、山萸肉各15g。水煎服,休克時用。 【醫家論葯】 「楝實,導小腸膀胱之熱,因引心胞相火下行,故心腹痛及疝氣為要葯。」(《本草綱目》) 「楝實,主溫疾傷寒,大熱煩狂者,邪在陽明也,苦寒能散陽明之邪熱,則諸證自除。膀胱為州都之官,小腸為受盛之官,二經熱結,則小便不利,此藥味苦氣寒,走二經而導熱結,則水道利矣。」(《本草經疏》) 「川楝,苦寒性降,能導濕熱下走滲道,人但知其有治疝之功,而不知其盪熱止痛之用。《本經》主溫疾煩狂,取以引火毒下泄,而煩亂自除。其殺三蟲利水道,總取以苦化熱之義。古方金鈴子散,治心包火郁作痛,即婦人產後血結心疼,亦宜用之。以金鈴子能降火逆,延胡索能散結血,功勝失笑散,而無腥穢傷中之患。昔人以川楝為疝氣腹痛、殺蟲利水專葯,然多有用之不效者。不知川楝所主,乃囊腫莖強木痛濕熱之疝,非痛引入腹、厥逆嘔涎之寒疝所宜。」(《本經逢原》) 橘皮 為芸香科植物福橘 Citrus tangerina Hort. et Tanaka 或朱橘C. erythrosa Tanaka等多種橘類的果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功能:理氣、調中、燥濕、化痰。主治:胸腹脹滿、不思飲食、嘔吐噦逆、咳嗽痰多。亦解魚、蟹毒。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陳皮含揮髮油1.9%~3.5%。其中主要為檸檬烯(Limonene);尚有α-側柏烯(α-Thujene)、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β- Pinene)、β-月桂烯(β-Myrcene)、檜烯(Sabine- ne)、辛醛(Octanal)、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α-松油烯(α-Terpinene)、對-聚傘花烯(p-Cymene)、芳樟醇(Linalool)、麝香草酚(Thymol)、香茅醛(Citronellal)等多種成分。 此外,尚含橙皮甙(Hesperidin)、新橙皮甙(Neohesperidin)、柑橘素(Tangeretin);黃酮化合物、枸櫞醛、β-谷甾醇(β-Sitosterol)、對羥福林(Synephrine)等。 藥理作用: 1. 祛痰、平喘作用 陳皮所含揮髮油有刺激性祛痰作用,主要成分為檸檬烯。鮮品煎劑似有支氣管擴張作用。陳皮醇提取物 0.02g(生葯)/ml 濃度,可完全對抗組胺所引起的豚鼠離體支氣管痙攣性收縮。對支氣管哮喘有一定療效。動物實驗表明:川陳皮素靜脈注射給葯,有支氣管擴張作用,強度略遜於氨茶鹼;但靜注、肌注、灌腸、灌胃,則均不能對抗組胺引起的支氣管痙攣。甲基橙皮甙對豚鼠離體氣管的解痙作用甚小。 2.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陳皮煎劑、醇提取物、橙皮甙對離體及在位蛙心均有興奮作用。橙皮甙靜脈注射,能使在位兔心收縮力增強,心輸出量增加,但對心率無明顯影響。含有氧化產物的橙皮甙能提高兔心收縮力及心率,而純品則無效。甲基橙皮甙40mg/kg給犬靜脈滴注,有降低冠脈阻力、增加冠脈流量、降低血壓、減慢心率作用;但對心肌耗氧量、心肌氧利用率、心肌收縮力則無明顯影響。 陳皮煎劑靜脈注射,能使兔和狗的血壓迅速升高,反覆用藥,不產生快速耐受現象;亦可使犬腎容積減少,腎血管收縮,尿量減少。陳皮的升壓成分經煮沸不被破壞,作用時間較腎上腺素為長,且較穩定。橙皮甙對麻醉貓和犬無降壓作用,甚至拮抗兔耳灌流腎上腺素引起的血管收縮。橙皮甙對貓的周圍血管有短時而明顯的擴張作用,但不含氧化物的純品則無效。 磷醯橙皮甙對實驗性高血脂兔,有降低血清膽固醇的作用,並能明顯地減輕和改善其主動脈粥樣硬化病變。 陳皮散劑給小鼠和兔灌胃,有縮短出血時間和凝血時間的效果,焙成炭葯的散劑縮短凝血時間的作用較生葯有所增強。 3. 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陳皮煎劑對小鼠和兔離體小腸運動有抑制作用,靜脈注射亦可以抑制麻醉犬胃腸、麻醉兔小腸及不麻醉兔的胃運動。該作用較腎上腺素弱但持久。實驗證明:陳皮對離體兔腸有對抗乙醯膽鹼作用,但陳皮抑制離體兔腸的作用亦能被乙醯膽鹼所對抗。陳皮還對毛果芸香鹼或氯化鋇引起的腸管痙攣性收縮有拮抗作用。提示陳皮直接抑制腸管平滑肌為其主要解痙方式。 甲基橙皮甙 0.5~1mg/ml可完全抑制豚鼠離體迴腸運動,而對乙醯膽鹼、組胺或氯化鋇所引起的腸肌痙攣則僅有微弱的解痙作用。對兔離體小腸亦有抑制作用。 甲基橙皮甙每日皮下注射100mg/kg 或500mg /kg,連續6天,能明顯抑制實驗性大鼠的胃潰瘍發生,亦能抑制胃液的分泌。合用維生素C及維生素K4,能使其抗胃潰瘍作用顯著增強。但口服無效。 陳皮的甲醇提取物對α-萘基異硫氰酸酯引起的大鼠肝損害有保護作用。甲基橙皮甙 100mg/kg或500mg/kg 給麻醉大鼠皮下注射,可增加膽汁和膽汁內固體物質的排泄量。合用維生素C和維生素K4,可增強其利膽效果。檸檬烯有溶解膽固醇結石的作用。 4.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廣陳皮在試管內可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長,陳皮與小葉榕合劑在體外對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桿菌、變形桿菌亦有抗菌作用。陳皮甙能預防流感病毒的感染,但其抗病毒活性能被透明質酸酶所消除。 5. 抗炎、抗過敏作用 橙皮甙有維生素 P 樣作用,能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防止微血管出血;可以拮抗組胺、溶血卵磷脂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橙皮甙皮下注射能減輕大鼠肉芽腫炎症反應。橙皮甙每日20~25mg/kg給兔口服,無論是預服7天或是在實驗前後各服7天,對氯乙烷造成的耳部凍傷均有減輕癥狀的效果。 甲基橙皮甙對毛細血管的通透性亦有抑制作用。給兔皮下注射或給小鼠腹腔注射,能抑制氯仿及蝮蛇毒素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與維生素 C及維生素K4合用,抑制效果更為顯著。兔腹腔注射甲基橙皮甙40mg/kg,亦能對抗組胺所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 6. 其他作用 煎劑對小鼠離體子宮有抑制作用,高濃度則使之呈完全鬆弛狀態。煎劑靜脈注射,對麻醉兔在位子宮則使之先呈強直性收縮,經15分鐘後恢復正常,對處於靜止狀態的子宮,反應亦非常敏感。 煎劑靜脈注射,能使麻醉犬的腎容積減小,腎血管收縮而尿量減少。 含有氧化物的橙皮甙,有升高兔血糖的作用。橙皮甙能增強腎上腺素對小鼠的毒性,這可能與橙皮甙抑制兒茶酚氧位甲基轉移酶(COMT),從而與減少腎上腺素破壞有關。橙皮甙可降低野生大鼠實驗性齲齒的發生率。陳皮提取物能殺死火蟻、蒼蠅等。從陳皮中分離的右旋檸檬酸對蚊子有顯著的觸殺和熏殺作用;麝香草酚對蚊子有一定的驅避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百日咳 蛇膽陳皮末(每支藥量0.6g),每次用量分別為:1歲以下者1/5支,1~2歲者1/4支,3~5歲者1/3支,6~10歲者1/2 支,均日服2次,可加糖調味。同時肌肉注射維生素C及膠丁鈣注射液(分別注射,每日各1次),用量分別為:小於2歲者用維生素C50mg、膠丁鈣 0.5ml;3~5歲者用維生素C75mg、膠丁鈣0.75ml;6~10歲者用維生素C100mg、膠丁鈣1ml。6天為1 療程。治療60例,痊癒56例,顯效2例,進步2例。〔中西醫結合雜誌 1985;5(11):695〕 2. 治療潰瘍性結腸炎 陳皮15g,干荷葉10g,砂仁2g。製成散劑,開水泡服,每日2劑,早晚各服1劑。治療30例,治癒17例,顯效6例,好轉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0%。〔浙江中醫雜誌 1991;26(4):156〕 3. 治療急性乳腺炎a. 陳皮70g,每日煎服1 劑,15天為1療程。治療45例,痊癒38例,顯效 6例,無效 1 例。〔唐山醫藥 1989;7(2):10〕 b. 陳皮60g,赤芍60g,瓜蔞30g。高熱者加石膏、大黃;乳痛明顯者加皂刺、白芷、乳香、沒藥。製成煎劑,輕者每日1劑,重者每日2劑。同時用熱藥渣外敷患部,每次30分鐘,每日3~4次。治療31例,治癒20例,基本治癒10例。總有效率為96.8%。〔陝西中醫 1990;11(6):270〕 4. 治療燒傷 鮮橘皮洗凈切碎搗爛,裝瓶密封,待其液化至水樣或糊狀後,外塗局部,1日數次。治療40餘例物理性Ⅰ度、淺Ⅱ度燒傷,有止痛、消炎、收斂諸作用。〔赤腳醫生雜誌 1975;(4):11〕 5. 治療凍瘡 新鮮陳皮3~4個,生薑30g,加水200ml 煎煮30分鐘,連渣取出,待溫浸泡並用藥渣覆蓋患處。每晚1次,每次30分鐘。如果凍瘡在耳廓或鼻尖,可用毛巾浸藥液熱敷患處。治療30例,均獲良效。〔福建中醫藥 1986;(1):62〕 方劑選用: 1. 治療胸痹,胸中氣塞短氣:橘皮一斤,枳實三兩,生薑半斤。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金匱要略》橘皮枳實生薑湯) 2. 治療痰膈氣脹:陳皮三錢,水煎熱服。(《簡便單方》) 3. 治療久嗽痰火:陳皮一斤,滾水泡去白令極凈,烏梅大草青鹽各四兩,濃煎取汁浸透,曬半干,再入白糖六兩拌勻,用紫蘇葉薄荷葉上蓋,蒸一炷香,每用少許,不拘時常服。(《葯鑒》) 4. 治療乾嘔噦,手足厥者:橘皮四兩,生薑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金匱要略》橘皮湯) 5. 治療反胃吐食:真橘皮,以壁土炒香為末,每服二錢,生薑三片,棗肉一枚,水二鍾,煎一鍾,溫服。(《簡便單方》) 6. 治療大便秘結:陳皮(不去白,酒浸)煮至軟,焙乾為末,復以溫酒調服二錢。(《普濟方》) 7. 治療疳瘦:陳橘皮一兩,黃連一兩五錢(去須,米泔浸一日)。上為細末,研入麝香五分,用豬膽七個,分葯入在膽內,漿水煮,候臨熟,以針微扎破,以熟為毒,取出以粟米粥和丸綠豆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米飲下,量兒大小與之,無時。久服消食和氣,長肌肉。(《小兒葯證直訣》橘連丸) 8. 治療產後吹奶:陳皮一兩,甘草一錢。水煎服,即散。(《本草綱目》) 9. 治療魚骨鯁在喉中:常含橘皮即下。(《太平聖惠方》) 配伍效用: 陳皮配伍半夏、茯苓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茯苓益脾和胃、滲濕利水。三者共用,共奏燥濕化痰、健脾和胃、降逆止嘔之功效,用於治療痰濕犯肺、痰濁中阻或脾虛濕停所引起的痰多色白、胸膈滿悶、噁心嘔吐、肢體睏倦;或頭眩心悸、苔白脈滑。 陳皮配伍貝母 陳皮辛溫,理氣健脾、燥濕化痰;貝母苦寒,清熱散結、止咳化痰。二者伍用,共奏健脾燥濕、清肺化痰之功效,用於治療脾虛不運、痰濕犯肺之胸脘痞悶、咳嗽痰多;或痰熱阻肺之咳嗽氣急、咯痰不爽。 陳皮配伍蒼朮、厚朴 陳皮理氣燥濕;蒼朮燥濕醒脾;厚朴行氣化濕。三者伍用,有行氣、燥濕、醒脾之功效,用於治療濕邪阻滯脾胃而引起的各種證候。 陳皮配伍人蔘、白朮 陳皮行氣寬中;人蔘、白朮補氣健脾。三葯伍用,有補氣、健脾、理氣之功效,用於治療脾氣虛弱而有氣滯者。 陳皮配伍生薑 陳皮理氣寬中、和胃止嘔;生薑溫胃散寒、降逆止嘔。二者伍用,有理氣散寒止嘔之功效,用於治療寒飲阻胃、胃失和降所致之噁心、嘔吐、呃逆、噯氣。 陳皮配伍枳實 陳皮苦辛性溫,入脾、肺經,理氣調中、燥濕化痰;枳實味苦性寒,入脾、胃經,破氣散痞、瀉痰消積。陳皮升多降少,以升為主;枳實升少降多,以降為要。二者相伍為用,使氣機升降有序,共奏行氣和中、消脹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脾胃運化功能不健,氣機失調引起之胃脘痞悶不舒、不思飲食、腹痛、腹脹等症以及急、慢性腸炎,潰瘍性結腸炎等。 陳皮配伍竹茹 陳皮苦辛性溫,理氣降逆、燥濕化痰;竹茹味甘性寒,清熱止嘔、和胃消痰。二者伍用,共奏和胃調中、降逆止嘔之功效,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機不調,或胃有虛熱、氣逆不降之呃逆、噁心、嘔吐、脘腹脹滿以及妊娠惡阻。 【注意事項】 宜忌:氣虛及陰虛燥咳者不宜。吐血證慎服。 毒副作用:川陳皮素小鼠口服的半數致死量為 0.78±0.09g/kg;純品甲基橙皮甙給小鼠靜脈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850mg/kg。 50%鮮橘皮煎劑給狗灌胃3ml/kg,未見毒性癥狀;靜脈注射較大劑量亦未見毒性反應。 臨床應用本品,曾有口服陳皮液導致消化道穿孔死亡 1 例的報告。亦有服用陳皮致過敏1例和便血2例的報告。 【醫家論葯】 「橘皮,苦能瀉能燥,辛能散,溫能和。其治百病,總是取其理氣燥濕之功,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同升葯則升,同降葯則降。」(《本草綱目》) 「橘皮,主胸中瘕熱逆氣,氣沖胸中嘔咳者,以肺主氣,氣常則順,氣變則逆,逆則熱聚於胸中而成瘕,瘕者假也,如痞滿鬱悶之類也。辛能散,苦能泄,溫能通行,則逆氣下,嘔咳止,胸中瘕熱消矣。脾為運動磨物之臟,氣滯則不能消化水谷,為吐逆、霍亂、泄瀉等證,苦溫能燥脾家之濕,使滯氣運行,諸證自瘳矣。肺為水之上源,源竭則下流不利,熱結膀胱,肺得所養而津液灌輸,氣化運動,故膀胱留熱、停水、五淋皆通也。去臭及寸白者,辛能散邪,苦能殺蟲也。」(《本草經疏》) 「……橘皮總屬理氣之珍,若霍亂嘔吐,氣之逆也;泄瀉下利,氣之寒也;關格中滿,氣之閉也;食積痰涎,氣之滯也;風寒暑濕,氣之搏也;七情之郁,氣之結也;橘皮統能治之。其去白開痰,留白和脾。蓋味辛善散,故能開氣;味苦善泄,故能行痰;其氣溫平,善於通達,故能止嘔、止咳,健胃和脾者也。……然君白朮則益脾,單則利脾,佐甘草則和氣,否則損氣。同竹茹、芩、連治呃逆,因熱也;同乾薑、桂、附治呃逆,因寒也。補中用之益氣,二陳用之以除痰,干葛用之以清解酲,平胃用之以消食去濕。」(《本草匯言》) 「橘皮能益氣,加青皮減半,去滯氣,推陳致新。若補脾胃,不去白,若理胸中滯氣,去白。《主治秘要》雲,苦辛益氣,利肺,有甘草則補肺,無則瀉肺。」(《醫學啟源》) 「陳皮,氣實痰滯必用。留白者微甘而性緩,去白者用辛而性速。」(《本草正義》) 「橘皮,上則瀉肺邪,降逆氣;中則燥脾濕,和中氣;下則舒肝木,潤腎命。主於順氣、消痰、去郁。」(《醫林纂要》) 「橘皮,利氣,雖有類於青皮,但此氣味辛溫,則入脾、肺而宣壅,不如青皮專入肝疏泄,而無入脾燥濕,入肺理氣之故也。……治火痰童便制,寒痰薑汁制,治下焦鹽水制。」(《本草求真》) 「陳皮……去白性熱,能除寒發表。存白性溫,能補胃和中。與白朮、半夏同用,則滲濕而健胃。與甘草白朮同用,則補脾而益胃。有白朮則補脾胃,無白朮則瀉脾胃,有甘草則補肺,無甘草則瀉肺。故補中湯中用之以益氣,平胃散中用之以消谷,二陳湯用之以除痰,干葛湯用之以醒酒。」(《葯鑒》) 附註: 1.習慣認為新鮮橘皮味較辛辣,氣燥而烈,入葯一般以放置陳久、辛辣之味緩和的橘皮為宜,故有陳橘皮之名,簡稱陳皮。藥用橘皮的原植物品種甚多,大多醫家以廣東新會的新會柑、茶枝柑的柑皮為最佳品,奉為道地藥材,因此,又有廣陳皮、廣柑皮、廣皮、陳廣皮、陳柑皮、新會皮諸名。產於四川者稱川橘皮,品質較次,一般認為無健胃之功,多用於祛痰止咳。此外,部分地區亦將甜橙皮或其他柑類果皮作橘皮入葯,習稱土橘皮或土陳皮,功效與正品相似而力稍遜,因此舊時醫家常強調用真橘皮。 2.「桔」與「橘」同音,故處方時常有以「桔」代「橘」者。 附葯 橘紅 化橘紅 橘白 橘絡 橘核 橘葉橘紅(《本草綱目》):為上述多種橘類的果皮的外層紅色部分。味辛、苦,氣溫。入手足太陽、太陰、陽明經。本品香燥,下氣消痰之力較橘皮為強,兼能散寒發表。臨床常用於咳嗽痰多、胸悶腹脹的痰濕證或外感風寒、咳嗽有痰者。市售中成藥「橘紅丸」即以其為主葯,配知母、杏仁、桔梗、紫菀等製成。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但陰虛燥咳及久嗽氣虛者不宜服。 橘紅也常用鹽或蜜制後入葯,名為鹽橘紅或蜜橘紅。鹽橘紅味咸性降,治痰之力尤勝,每多用於頑痰難消之證。蜜橘紅可防其苦燥消伐太過,具有一定的健脾調胃之功,適用於脾胃虛弱者。 化橘紅(《識葯辨微》):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Citrus grandis(L.)Osbeck var.tomentosa Hort. 或柚 Citrus grandis(L.)Osbeck 的未成熟果實的外層果皮。味苦、辛,性溫。化橘紅功效與陳皮相同,但其辛香之氣最為醇厚,對痰多喘咳、肝胃氣痛的療效勝於其他各類橘皮,臨床尤適用於痰多稠厚、色白者。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本草從新》云:「化州陳皮,消痰至靈,然消伐太峻,不宜輕用。」故氣虛及陰虛有燥痰者不宜服。 本品以廣東賴家產者為最上,稱賴橘紅。亦有醫家認為「橘紅」一葯均為橘類果皮的外層紅色部分,化橘紅則為其正品,但不易得,故常用廣東一帶所產柚皮代之,而又有廣橘紅之名。 橘白(《本草便讀》):為上述多種橘類的果皮的內層白色部分。性味功用與陳皮略同,然燥性較弱,和胃、化濕濁之力較勝,故於補脾胃方中用之,無燥散之弊。內服:煎湯,3~10g。 橘絡(《本草求原》):為上述多種橘類的果皮內層的筋絡。味甘、苦,性平。入肝、脾經。功能通絡,理氣,化痰。臨床常用於治療痰滯經絡的咳嗽、胸痛等證。因其性不燥烈,故虛勞咳血而見胸痛者亦可用之。內服:煎湯,3~10g。 橘核(《日華子本草》):為上述多種橘類的種子。因多產於南方各地,故亦有南橘核之名。味苦,性平。入肝、腎經。功擅理氣散結止痛,臨床常用於虛寒疝痛或睾丸腫痛等證,並常與小茴香、吳茱萸、川楝子、元胡等同用。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 若用鹽水拌炒後入葯者稱鹽橘核,擅入腎經,常與杜仲、菟絲子等補腎助陽之品配伍以治腎冷腰痛。 橘葉(《本草綱目》):為上述多種橘類植物的葉片,亦稱青橘葉、綠橘葉或南橘葉。味苦、辛,性平。入肝經。功善舒肝理氣、消腫散結。臨床常用以治療脅肋脹痛、乳癰腫痛或乳房結塊等證,可與瓜蔞、青皮等配伍使用,方如瓜蔞橘葉湯。內服:煎湯,6~10g。 枳實 為芸香科植物枸橘 Poncirus trifoliata (L.) Raf.、酸橙Citrus aurantium L.或香圓Citrus wilsonii Tanaka 的幼果。味苦,性寒。入脾、胃經。功能:破氣、散痞、瀉痰、消積。主治:胸腹脹滿、胸痹、痞痛、痰癖、水腫、食積、便秘、胃下垂、子宮下垂、脫肛。內服:煎湯,3~6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塗或炒熱熨。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果實中含橙皮甙(Hesperidin)、酸橙幼果含維生素C、辛福林(對羥福林,Synephrine)、N-甲基酪胺(N-Methyltyramine)。未成熟果實的果皮中含新橙皮甙(Neohesperidin)、柚皮甙(Naringin)、野漆樹甙(Rhoifolin)和忍冬甙(Lonicerin)等黃酮化合物。新橙皮甙在果實成熟時消失。 藥理作用: 1.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枳實提取物、枳實注射液及其有效成分對羥福林(辛福林)和 N-甲基酪胺有強心、增加心輸出量、收縮血管、提高總外周阻力,而使左室壓力和動脈血壓上升的作用。枳實和枳殼煎劑對離體蟾蜍心臟,低濃度時使其收縮增強;高濃度時收縮減弱。N-甲基酪胺也能加強離體和在體心臟的收縮力。 枳實、枳殼煎劑及枳殼乙醇提取液給麻醉兔和犬靜脈注射,有明顯的升壓作用。對羥福林和N-甲基酪胺是從枳實注射液中分離出的兩種升壓有效成分。 對羥福林是直接α-受體興奮劑,對心臟β-受體也有一定興奮作用;N-甲基酪胺的升壓作用是通過釋放體內兒茶酚胺的間接機制實現的,說明枳實注射劑同時兼有直接與間接作用兩種升壓機制。 枳實注射液1.5g/kg與去甲腎上腺素0.1mg/kg 的升壓幅度大致相當。但枳實注射液升壓持續時間比較長,並出現雙峰形上升,然後徐緩下降,無腎上腺素之「後降壓」作用。在升壓的同時未見出現去甲腎上腺素的暫時性呼吸抑制及心率加快作用。連續用藥無快速耐受現象。但 N-甲基酪胺則可產生升壓快速耐受性。 有報告指出,枳實對腦、腎及冠脈血流量有影響;在比較顯著地增加冠脈血流量的同時,心肌耗氧量略有增加但不明顯,不與冠脈血流量的顯著增加相平行;有較強和較持久的升壓作用;有收縮周圍血管、減少周圍血循環量,同時又有選擇性地降低腦、腎及冠脈阻力,增加主要生命器官血流量的作用,而且有一定程度地縮小脾容積現象。在增加腎血流量的同時,尿量略有增加。枳實靜脈給葯後心率略有增加。異位心律紊亂現象,一般出現不多。而且有改善心肌代謝,加強心肌收縮功能及提高血壓、增加脈壓的作用。這些特點,對治療心源性休克有一定意義。有研究證明,枳實注射液用於各種休克狀態,具有較滿意的升壓抗休克療效。其中的有效成分N-甲基酪胺較低濃度靜脈灌注時,在不明顯增快心率的情況下,可使冠脈流量顯著增加,冠脈阻力顯著降低,同時使心肌的耗氧量降低;增加腎血流量,降低腎血管阻力,並且有顯著的利尿效應。這些作用對於抗休克都是十分有利的。 研究表明:枳實及其有效成分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強心、升壓及對外周血管的作用),與其興奮腎上腺素能α-受體、β-受體以及促使內源性交感介質釋放有關。而其中所含的對羥福林與N-甲基酪胺具有直接和間接興奮α-受體和β-受體的成分,相互配合可減少其升壓快速耐受性。 對羥福林作為擬腎上腺素葯能直接興奮α-受體,對心臟β1-受體亦有一定興奮作用,其活性約為腎上腺素的1/10~1/5。N-甲基酪胺是生物體內的一種代謝產物,其與酪胺相似,是通過促進釋放內源性去甲腎上腺素的間接機制而產生效應的。將其靜脈注射或動脈注射於麻醉犬,能顯著增加腎、腦血管阻力,並可被酚妥拉明所減弱,提示此作用是通過興奮血管α-受體實現的;而對下肢血管阻力呈先降後升,以升為主的雙相反應,當血管α-受體和β-受體被酚妥拉明與心得舒阻斷後則明顯減弱,表明降低和增加下肢血管阻力的作用,分別由興奮β2-受體和α-受體所引起;而其增強離體豚鼠心和及在體兔心收縮力的作用可被心得舒拮抗,說明此作用是通過興奮β1-受體產生的。 2. 對胃腸的作用 枳實、枳殼的水煎劑、酊劑及流浸膏對小鼠、家兔的離體腸管及家兔的在體腸管均有抑制作用。水煎液使胃、腸瘺狗的胃腸收縮節律有力,呈興奮作用,但抑制狗在體胃腸運動。枳實提取物對乙醯膽鹼和組胺所致腸管收縮有明顯的拮抗作用。 3. 對子宮的作用 枳實與枳殼煎劑對小鼠離體子宮,不論已孕或未孕,主要呈抑制作用;對家兔離體或在體子宮,不論已孕或未孕,均呈興奮作用;對子宮瘺亦有顯著的興奮作用,能使子宮收縮有力,緊張性加強,甚至出現強直性收縮。枳實熱水提取物對5-羥色胺引起的大鼠離體子宮收縮具有拮抗作用。 4. 對中樞神經的作用 枳實提取物有明顯的鎮靜作用,能使小鼠安靜少動。無催眠作用,但與戊巴比妥催眠有協同作用。枳實提取物能使小鼠因醋酸引起的疼痛反應減輕。能降低家兔由傷寒菌苗引起的體溫升高。亦有報告指出,d-檸檬烯有中樞抑制作用。 5. 利尿作用 枳實和 N-甲基酪胺給犬靜脈注射均有明顯增加尿量的作用,同時血壓與腎血管阻力明顯增高。該利尿作用可能是通過抑制腎小管重吸收等其他作用而產生,與腎血流量及腎濾過量的變化無關。亦有報告認為,枳實通過強心、收縮腎血管、增高濾過壓而發揮排鈉利尿作用。 6. 其他作用 研究表明:枳實中的新橙皮甙、柑橘甙具有抗炎症作用,與芍藥中的芍藥甙有相乘的效果。 枳實中的d-檸檬烯對離體大腸、子宮、末梢血管有收縮作用,對黏膜局部有刺激作用。並能升高在體膽囊內壓、促進膽汁分泌和奧狄括約肌亢進。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白芨、枳實各6g,濃煎3 混合取汁150ml,空腹時用50ml 兌服痢特靈每次0.15g,每天3次,5日後改服痢特靈每次0.1g,每天3次,再服5日。服藥後視潰瘍部位採取不同卧位,以便藥汁浸入潰瘍部位。治療45例,近期有效40例,無效5例。認為本方止痛止血效果好,潰瘍癒合快,複發率低,副作用小,價格便宜等優點。〔江蘇中醫雜誌 1987;8(9):15〕 2. 治療胃下垂 用10%枳實、蓖麻仁液(二葯等量)做離子透入療法,日1次,每次10~20分鐘,15次為1療程。治療18例,用藥2~3療程後,痊癒13例,顯效2例,好轉2例,無效1例。〔江蘇中醫雜誌 1963;(10 ):16〕 3. 治療胃扭轉 枳實10g,川朴10g,萊菔子10g,水煎服,治療胃扭轉,服藥2劑後,嘔吐稍減,加大劑量並加檳榔10g,2劑後X線複查,胃扭轉現象消失。〔北京中醫 1989;(1):46〕 4. 治療腸梗阻 枳實、萊菔子、廣木香、白酒各30g,四季蔥頭50g,食鹽500g。先將前三味炒熱,將上藥混合以紗布包裹,外敷臍及周圍,葯冷後可繼續放鍋內炒熱再敷。每次30~60分鐘,可在葯袋上加熱水袋,使藥力持久。治療14例,痊癒8例,顯效5例,無效1例。〔江西中醫藥 1988;(5):39〕 方劑選用: 1. 治療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四枚,厚朴四兩,薤白半升,桂枝一兩,栝樓實一枚(搗)。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實、厚朴,取二升,去滓,納諸葯,煮數沸,分溫三服。(《金匱要略》枳實薤白桂枝湯) 2. 治療卒患胸痹痛:枳實搗(末),宜服方寸匕,日三,夜一服。(《補缺肘後方》) 3. 治療大便不通:枳實、皂莢等份。為末,飯丸,米飲下。(《世醫得效方》) 4. 治療積冷利脫肛:枳實一枚。石上磨令滑澤,鑽安柄,蜜塗、炙令暖熨之,冷更易之,取縮入止。(《備急千金要方》) 5. 治療少小久痢淋瀝,水谷不調,形羸不堪大湯藥者:枳實二兩。治下篩。三歲以上飲服方寸匕,若兒小以意服,日三。(《備急千金要方》枳實散) 6. 治療產後腹痛,煩滿不得卧:枳實(燒令黑,勿太過)、芍藥等份。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並主癰膿,以麥粥下之。(《金匱要略》枳實芍藥散) 7. 治療婦人陰腫堅痛:枳實半斤。碎,炒,令熟帛裹熨之,冷即易。(《子母秘錄》) 8. 治療小兒頭瘡:枳實燒灰,豬脂調塗。(《太平聖惠方》) 配伍效用: 枳實配伍白芍 枳實破氣;白芍活血止痛。二者合用,有行氣活血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產後氣滯血淤之腹痛、煩滿不得卧。 枳實配伍白朮 枳實苦辛降泄,破氣化滯、消痞除滿、逐痰散結,以瀉為主;白朮苦甘升補,健脾益胃、燥濕和中,以補為要。二葯伍用,補瀉兼施,行氣而不傷正,補正而不壅滯,共奏行氣消積除痞、健脾益胃和中之功效,使氣機調暢、升降有序。用於治療脾虛氣滯、宿食不消而引起的納呆納差、消化不良、脘腹痞滿以及小兒疳積等症。 枳實配伍厚朴 枳實破氣消積;厚朴溫中燥濕散滿。二者伍用,有消積、行氣、散滿之功效,用於治療食積氣滯而脘腹脹痛者。 枳實配伍薤白 枳實破氣除滿;薤白通陽散結。二者伍用,有通陽散結、行氣除痞之功效,用於治療胸陽不振而氣滯所引起之胸悶而痛;或瀉痢而有氣滯出現的里急後重。 枳實配伍竹茹 枳實味苦性寒,破氣消痰、散結除痞;竹茹味甘性涼,清熱化痰、降逆止嘔。二者合用,共奏消積化痰、和胃降逆、清熱止嘔之功效,用於治療胃熱痰盛、胃氣上逆之胸脘滿悶、噁心嘔吐等症。 【注意事項】 宜忌:脾胃虛弱及孕婦慎服。 毒副作用:枳實注射液給小鼠靜脈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71.8±6.5g/kg。枳實毒性較小,麻醉狗於半小時內靜脈注射累積量達2g/kg,未見嚴重反應。少數動物大量用藥後出現胃腸膨脹及大量流涎現象。 【醫家論葯】 「枳實專泄胃實,開導堅結,故主中脘以治血分,療臍腹間實滿,消痰癖,祛停水,逐宿食,破結胸,通便閉,非此不能也。若皮膚作癢,因積血滯於中,不能營養肌表,若飲食不思,因脾鬱結不能運化,皆取其辛散苦瀉之力也。為血分中氣葯,惟此稱最。」(《藥品化義》) 「枳實瀉痰,能沖牆倒壁,滑竅瀉氣之葯也。」(《本草衍義補遺》) 「枳實,益氣則佐以人蔘、乾薑、白朮;破氣則佐之以大黃、牽牛、芒硝;此《本經》所以言益氣而復言消痞也。非白朮不能去濕,非枳實不能除痞。殼主高而實主下,高者主氣,下者主血,主氣者在胸膈,主血者在心腹。」(《湯液本草》) 「枳實……能消胃中之虛痞,逐心下之停水。化日久之稠痰,削年深之堅積。仲景加承氣湯內,取疏通破結之功。丹溪入瀉痰葯中,有推牆倒壁之能。 欲益氣,則佐以參術。欲破氣,則佐以硝黃。此與枳殼有高下緩急之異,殼主高,實主下,高者主氣,下者主血。主氣者在胸膈,主血者在心腹。故胸中痞,肺氣結也,有桔梗枳殼湯之名。心下痞,脾血積也,有白朮枳實湯用之。氣虛則忌。」(《葯鑒》) 香附 為莎草科植物莎草 Cyperus rotundus L. 的根莖。亦名香附子(《唐本草》)、莎草根(《名醫別錄》)等。味辛、微苦、甘,性平。入肝、三焦經。功能:理氣解郁、止痛調經。主治:肝胃不和、氣鬱不舒、胸腹脅肋脹痛、痰飲痞滿、月經不調、崩漏帶下。內服:煎湯,4~9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調敷或作餅熱熨。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葡萄糖、果糖、澱粉、揮髮油。揮髮油中主要為香附子烯(Cyperene)、香附醇(Cy- perol)、異香附醇(Isocyperol)、並含β-蒎烯(β-Pi-nene)、莰烯(Camphene)、1,8-桉葉素(1,8-Cineo- le)、檸檬烯(Limonene)、芹子三烯(Selinatriene)、β-芹子烯(β-Selinene)、α-香附酮(α-Cyperone)、β-香附酮(β-Cyperone)、香附醇酮(Cyperolone)、莎草薁酮(Rotundone)、環氧莎草薁酮(Epoxyguaine)、考布松(Kobusone)及異考布松(Isokobusone)。 亦含三萜類、黃酮類及生物鹼等。 藥理作用: 1.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實驗證明:香附乙醇提取液能明顯提高小鼠痛閾,顯示鎮痛作用。用所含三萜類化合物5mg/kg給小鼠口服,其鎮痛作用與乙醯水楊酸30mg/kg相當,注射給藥效果更強。醇提取物腹腔注射,可使小鼠的自發活動減少,活動遲緩,並消除大鼠的條件性迴避反射。對因去水嗎啡引起的嘔吐有保護作用,但不能對抗小鼠的電休克和戊四氮所致驚厥。對酵母引起的大鼠人工發熱有解熱作用,其效價約為水楊酸的6倍。 2. 對子宮的作用 5%的香附流浸膏對豚鼠、家兔、貓、犬等已孕或未孕離體子宮有抑制其收縮的作用,並弛緩其肌緊張度。該作用與當歸流浸膏相似,但效力較弱。香附揮髮油有微弱的雌激素作用。 3. 抗菌、抗炎作用 香附揮髮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香附提取物亦可抑制某些真菌的生長。香附醇提取物對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踝腫脹和甲醛性關節炎,有明顯的抗炎作用,其作用比5~10mg/kg氫化可的松強。石油醚提取物的抗炎作用約為氫化可的松的8倍。其有效成分可能為所含三萜類。 4. 其他作用 香附水-醇提取物低濃度對離體蛙心和在體蛙心、兔心、貓心等均有強心和減慢心率的作用;高濃度皮下注射,可使蛙心停跳於收縮期。 總生物鹼、甙類、黃酮類和酚類化合物的水溶液,亦均有強心作用,並能明顯降低血壓。 香附醇提取物對離體兔腸有抑制作用;對組胺噴霧所致之豚鼠支氣管痙攣有保護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坐骨神經炎 香附12g,台烏葯、木瓜、獨活、威靈仙、當歸各15g,白芍、牛膝、雞血藤各30g,水煎,日1劑,分4次服。治療效果良好。〔四川中醫 1990;(2):21〕 2.治療尋常疣 香附、木賊各50g,水煎,薰洗患處。治療50例,治癒39例(78%),好轉4例(8%),總有效率86%。〔河北中醫 1985﹔(6):15〕 方劑選用: 1. 治療心腹刺痛,調中快氣:烏葯(去心)十兩,甘草(炒)一兩,香附子(去皮毛,焙乾)二十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入鹽少許,或不著鹽,沸湯點服。(《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小烏沉湯) 2. 治療心氣痛、腹痛、少腹痛、血氣痛不可忍者:香附子二兩,蘄艾葉半兩。以醋湯同煮熟,去艾,炒為末,米醋糊為丸梧子大。每白湯服五十丸。 (《瀕湖集簡方》) 3. 治療吐血:童便調香附末或白及末服之。(《丹溪治法心要》) 4. 治療小便尿血:香附子、新地榆等份。各煎湯。先服香附湯三、五呷,後服地榆湯至盡,未效再服。(《全生指迷方》) 5. 治療四時瘟疫、傷寒:陳皮(不去白)二兩,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蘇葉各四兩,甘草(炙)一兩。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日三服。若作細末,每服二錢,入鹽點服。(《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香蘇散) 6. 治療肛門脫出:香附子、荊芥穗等份。為末。每用三匙,水一大碗,煎十數沸,淋。(《三因方》香荊散) 7. 治療乳癰,一切癰腫:香附(細末)一兩,麝香二分。上二味研勻,以蒲公英二兩,煎酒去渣,以酒調葯。熱敷患處。(《醫學心悟》香附餅) 8. 治療元臟虛冷,月候不調,頭眩,少食,渾身寒熱,腹中急痛,赤白帶下,心怔氣悶,血中虛寒,胎氣不固:香附半斤。醋煮,焙為末,醋和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飲下。(《婦人良方》醋附丸) 9. 治療下血不止或成五色崩漏:香附子(去皮毛,略炒)為末。每服二錢,清米飲調下。(《本事方》) 10. 治療耳卒聾閉:香附子(瓦炒)研末,蘿蔔子煎湯,早夜各服二錢,忌鐵器。(《衛生易簡方》) 配伍效用: 香附配伍白芍 香附疏肝理氣止痛;白芍柔肝養陰、緩急止痛。二者伍用,有疏肝、養陰、理氣、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肝鬱血虛之月經不調、經行腹痛者。 香附配伍當歸、艾葉 香附疏肝解郁、理氣止痛;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艾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三葯共用,共奏補血、散寒、理氣、調經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血虛肝鬱、寒滯肝脈之脅肋脹痛、月經不調、經行腹痛;或宮寒不孕、小腹時痛、腰酸帶下等症。 香附配伍高良姜 香附理氣活血、調經止痛;高良姜溫中散寒、降逆止痛。二者伍用,高良姜得香附,則散寒祛郁;香附得高良姜,則行氣散寒。共奏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寒凝肝胃、氣滯不行之胃脘疼痛、喜溫喜按者。 香附配伍木香 香附疏肝理氣止痛,兼能活血;木香行氣止痛,兼能溫中。二者伍用,有疏肝調中、理氣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肝鬱氣滯之胸脅、胃脘疼痛等症。 香附配伍蘇梗 香附疏肝解郁、理氣活血、調經止痛;蘇梗理氣安胎、寬中除脹、和胃止嘔。二葯伍用,其解郁止痛、消脹除滿之功效更著,用於治療肝鬱氣滯之胸腹脹滿、脅肋疼痛;娠妊嘔吐、腹脹等。 香附配伍烏葯 香附疏肝理氣、調經止痛,主行血分,功擅理氣開郁;烏葯順氣降逆、散寒止痛,專走氣分,長於順氣散寒。二葯合用,有理氣解郁、散寒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寒凝下焦、氣血不和之小腹疼痛、腹脹腸鳴瀉下、里急後重等症。 香附配伍延胡索 香附走氣分,理氣解郁、調經止痛;延胡索走血分,活血祛淤、行氣止痛。二者伍用,共奏疏肝解郁、活血化淤、行氣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肝鬱氣滯血淤之胸脅脹悶不舒、乳房脹痛、疝氣疼痛以及痛經等。 【注意事項】 宜忌:凡氣虛無滯、陰虛血熱者忌服。 毒副作用:香附醇提取物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1.5g/kg。 本品毒性很小。飼料中含量不超過25%時,大鼠可以耐受。達30%~50%時,動物生長受到一定抑制。 【醫家論葯】 「香附之氣平而不寒,香而能竄,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生則上行胸膈,外達皮膚,熟則下走肝腎,外徹腰足。炒黑則止血,得童溲浸炒則入血分而補虛,鹽水浸炒則入血分而潤燥,青鹽炒則補腎氣,酒浸炒則行經絡,醋浸炒則消積聚,薑汁炒則化痰飲。得參、術則補氣,得歸、地則補血,得木香則流滯和中,得檀香則理氣醒脾,得沉香則升降諸氣,得芎藭、蒼朮則總解諸郁,得梔子、黃連則能降火熱,得茯神則交濟心腎,得茴香、破故紙則引氣歸元,得厚朴、半夏則決壅消脹,得紫蘇、蔥白則解散鬱氣,得三棱、莪術則消磨積塊,得艾葉則治血氣、暖子宮。乃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也。」(《本草綱目》) 「莎草根,治婦人崩漏、帶下、月經不調者,皆降氣、調氣、散結、理滯之所致也,蓋血不自行,隨氣而行,氣逆而郁,則血亦凝澀,氣順則血亦從之而和暢,此女人崩漏帶下,月事不調之病所以咸須之耳。然須輔之以益血涼血之葯,氣虛者兼入補氣葯乃可奏功也。」(《本草經疏》) 「香附,專屬開郁散氣,與木香行氣,貌同實異,木香氣味苦劣,故通氣甚捷,此則苦而不甚,故解郁居多,且性和於木香,故可加減出入,以為行氣通劑,否則宜此而不宜彼耳。」(《本草求真》) 「香附,辛味甚烈,香氣頗濃,皆以氣用事,故專治氣結為病。……此物雖含溫和流動作用,而物質既堅,則雖善走而亦能守,不燥不散,皆其特異之性,故可頻用而無流弊。未嘗不外達皮毛,而與風葯之解表絕異。未嘗不疏泄鬱結,又非上行之辛散可比。」(《本草正義》) 「香附,氣微熱,味甘辛,氣重味輕,乃血中氣葯,諸血氣方中所必用者也。快氣開郁,逐淤調經。除皮膚瘙癢外邪,止霍亂吐逆內證。炒黑色,禁崩漏下血。醋調敷,治乳腫成癰。又能引血葯至氣分而生血。醋炒理氣疼為妙,鹽制治腎痛為良。酒炒則熱,便煮則涼。同氣葯則入氣分,同血葯則入血分,女科之聖葯也。大都甘能理氣和血,辛能散滯消食。此葯能疏氣解郁,氣疏郁散,則新血生而百體和矣。然此劑性熱多燥,必須童便浸炒,烏葯為其佐使也。」(《葯鑒》 木香 為菊科植物雲木香Saussurea lappa Clarke、越西木香Vladimiria denticulata Ling、川木香Vladi- miria souliei (Franch.) Ling等的根。味辛、苦,性溫。入肺、肝、脾經。功能:行氣止痛、溫中和胃。主治:中寒氣滯、胸腹脹痛、嘔吐、泄瀉、下痢里急後重、寒疝。內服:煎湯,3~10g;磨汁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或磨汁塗。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木香含揮髮油0.3%~3%。其成分是單紫杉烯(Aplotaxene)、α-紫羅蘭酮(α- Ionone)、β-芹子烯(β-Selinene)、石竹烯(Caryo-phyllene)、莰烯(Camphene)、水芹烯(Phellandre- ne)、風毛菊內酯(Saussurealactone)、木香酸(Costic acid)、木香醇(Costol)、α-木香烴(α-Costene)、β-木香烴、木香內酯(Costuslactone)、木香烯內酯(Costunolide)、土木香內酯(Costunolide)、二氫土木香內酯(Dihydrocostunolide)、脫氫木香內酯(Dehydrocostus lactone)、二氫脫氫木香內酯(Dihydrodehydrocostus lactone)、12-甲氧基-二氫-脫氫木香內酯(12-Methoxy-dihydro-dehy-drocostus lactone)、油酸(Oleic acid)。 此外,尚含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白樺脂醇(Betulin)、棕櫚酸(Palmitic acid)、天台烏葯酸(Linderic acid)、木香鹼(Saussurine)、木栓酮(Friedelin)、一氧化物(Monooxide)、樹脂、菊糖和氨基酸等。 葉含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α-香樹精硬脂酸酯(α-Amyrin stearate)、β-香樹精棕櫚酸酯(β-Amyrin palmitate)以及羽扇醇棕櫚酸酯(Lupeol palmitate) 藥理作用: 1. 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木香水提取液、揮髮油和總生物鹼對離體大鼠先有輕度興奮作用,隨後緊張性和節律性明顯降低。木香提取液1ml(約為生葯50mg/kg)能使離體兔腸蠕動幅度和腸肌張力明顯增強。並能對抗乙醯膽鹼、組胺、氯化鋇引起的腸肌痙攣。木香煎劑小劑量對離體小腸的作用無一定規律,大劑量則呈抑制作用。揮髮油能抑制離體兔小腸運動,使其節率變慢,收縮不規則。去內酯揮髮油、總內酯及木香內酯、二氫木香內酯等對兔離體小腸均有抑制作用,去內酯揮髮油與二氫木香內酯作用較強。總生物鹼能對抗乙醯膽鹼與組胺對離體豚鼠迴腸所致的痙攣作用。雲木香鹼1~2mg靜脈注射亦能明顯抑制貓在體小腸運動,使腸肌鬆弛,運動停止,但易於恢復;雲木香成分對腸運動的影響類似罌粟鹼,有直接作用。動物實驗證明:土木香內酯可作為利膽劑。 2. 對呼吸系統的作用 動物實驗表明:雲木香水提取液、醇提取液、揮髮油及總生物鹼能對抗組胺與乙醯膽鹼對氣管和支氣管的致痙作用,可用於支氣管哮喘。其作用特點與罌粟鹼相似,即直接作用於支氣管平滑肌使之擴張。該作用與迷走中樞抑制有關。 水提液、醇提液、揮髮油、去內酯揮髮油與總生物鹼靜脈注射對麻醉犬呼吸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減慢頻率、降低幅度。其中以揮髮油的作用較強,但揮髮油所含內酯成分對呼吸無明顯影響。 3.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木香水提取液和醇提取液小劑量能興奮在體蛙心與犬心,大劑量則有抑制作用。揮髮油低濃度對離體兔心有抑制作用,但不持久,易於恢復。揮髮油中分離的內酯部分皆能不同程度地抑制豚鼠、兔與蛙離體心臟的活動。實驗證明:木香有升高貓血壓的作用。雲木香鹼1~2mg靜脈注射能興奮在體貓心,對心室的興奮作用較心房明顯。 木香水提取液、醇提取液給麻醉犬靜脈注射有輕度升壓反應。去內酯揮髮油、總內酯、木香內酯、二氫木香內酯等靜脈注射能使麻醉犬血壓中度降低,降壓作用比較持久。其降壓的作用部位在外周,即與心臟抑制和血管擴張有關。但是,在整體情況下,亦不完全排除中樞神經的影響。雲木香鹼或總生物鹼靜脈注射對麻醉貓有輕度降壓作用或無明顯影響。 4. 抗菌作用 雲木香水煎劑在試管內對副傷寒桿菌甲有輕微抑制作用,對痢疾桿菌、綠膿桿菌、葡萄球菌、鏈球菌則無抑制作用。對許蘭黃癬菌等10種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木香揮髮油1:3000濃度能抑制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的生長,對大腸桿菌和白喉桿菌的作用微弱;總生物鹼無抗菌作用。從木香根油中分得的倍半萜內酯可作為抗突變劑。土木香內酯和脫氫土木香內酯具有抗突變作用,對4-硝基喹啉-1-氧化物引起的大腸桿菌WP 2S試驗菌株突變有效。這些倍半萜內酯無細胞毒性。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胃腸脹氣 100%木香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ml,每日2次,兒童酌減。治療29例,總有效率93%。〔中草藥通訊 1979;(3 ):37〕 2. 治療肝炎 紅木香研細末,每日9~18g,分3~4次口服。治療無黃疸型肝炎50例,治癒42例;治療黃疸型肝炎5例,肝功能得到恢復;治療遷延型肝炎30例,治癒24例;治療慢性肝炎15例,治癒10例。〔浙江中醫雜誌 1980;15(9):405〕 3. 治療勞傷性胸痛 全蠍50g、木香50g。乾燥後共為細末。每次5g,黃酒沖服,每日2次。伴有咯血者加桑寄生50g;伴有心臟疾患者加丹參 50g。7天為1療程。治療51例(其中功能性者37例,伴有胸部器質性改變者20例),用藥1療程後,顯效38例,有效7例,無效6例。〔實用中醫內科雜誌 1990;4(3):30〕 4. 治療扭挫傷 木香3g、鬱金10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治療10餘例,均在用藥1~4劑後痊癒。〔黑龍江中醫藥 1976;(4):37〕 5. 治療小兒消化不良 廣木香(煨)1g、小茴香(鹽炒)4g、荔枝核(醋炒)2g、橘核(酒炒)2g、山楂核(酒炒)1g,共研細末,年齡不同,用量不等。適用於寒邪結腸,乳食凝滯而致的小兒胃腸功能紊亂或一過性腸痙攣,一般服2~7次即痊癒。〔黑龍江中醫藥 1983;(1):45〕 方劑選用: 1. 治療一切氣,攻刺腹脅脹滿,大便不利:木香三(二)兩,枳殼二兩(麩炒微黃,去瓤),川大黃四兩(銼碎,微炒),牽牛子四兩(微炒),訶黎勒皮三兩。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生薑湯下三十丸。(《太平聖惠方》木香丸) 2. 治療腸胃虛弱,冷熱不調,泄瀉煩渴,米穀不化,腹脹腸鳴,胸膈痞悶,脅肋脹滿;或下痢膿血,里急後重,夜起頻,並不思飲食;或小便不利,肢體怠惰,漸即瘦弱:黃連(去蘆、須)二十兩(用茱萸十兩炒令赤,去茱萸不用),木香(不見火)四兩八錢八分。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濃煎米飲下,空心日三服。(《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大香連丸) 3. 治療下痢膿血,里急後重,日夜無度:芍藥一兩,當歸五錢,大黃、黃芩、黃連、木香各一錢半,檳榔一錢。為末。每服三、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如未止,再服,不後重則止。(《素問病機保命集》導氣湯) 4. 治療霍亂轉筋:木瓜汁一盞,木香一錢匕。上二味,以熱酒調下,不拘時。(《聖濟總錄》) 配伍效用: 木香配伍白朮 木香行氣止痛;白朮補氣健脾。二者伍用,補而不滯,行氣而不傷正,用於治療脾虛氣滯之食欲不振、脘腹脹痛者。 木香配伍檳榔 木香辛溫香散,溫中行氣止痛;檳榔辛通苦降,消積導滯殺蟲。二者合用,共奏行氣、導滯、止痛、殺蟲之功效,用於治療積滯胃腸之脘腹痞脹、大便秘結、瀉痢腹痛、里急後重以及蟲積腹痛等。 木香配伍陳皮 木香行氣止痛;陳皮理氣和胃、燥濕化痰。二者合用,有和胃寬中、行氣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脾胃氣滯之納呆納差、脘腹脹滿等症。 木香配伍黃連 木香辛溫,行氣消脹止痛;黃連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厚腸止瀉。二者伍用,苦辛通降,寒溫並施,共奏行氣止痛、清熱燥濕、厚腸止瀉之功效,用於治療濕熱痢疾出現的里急後重、痢下赤白、發熱、腹痛者。 木香配伍鬱金、大黃 木香行氣止痛;鬱金舒肝止痛;大黃清熱通便。三者共用,有舒肝行氣、清熱通便之功效,用於治療肝失疏泄、濕熱蘊蒸之黃疸而有脅痛、目黃、便秘者。 【注意事項】 宜忌:陰虛津液不足者慎服。 毒副作用:大鼠腹腔注射總內酯和二氫木香內酯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300mg/kg 和200mg/kg。 臨床應用木香醇浸膏治療支氣管哮喘,一般無不良反應,但用量過大,可致腹部不適、眩暈、頭痛與嗜睡。長期服用,無蓄積性。 【醫家論葯】 「廣木香,《本草》言治氣之總葯,和胃氣、通心氣、降肺氣、疏肝氣、快脾氣、暖腎氣、消積氣、溫寒氣、順逆氣、達表氣、通里氣,管統一身上下內外諸氣,獨推其功。然性味香燥而猛,如肺虛有熱者,血枯脈燥者,陰虛火沖者,心胃痛屬火者,元氣虛脫者,諸病有伏熱者,慎勿輕犯。」(《本草匯言》) 「木香,乃三焦氣分之葯,能升降諸氣。諸氣膹郁,皆屬於肺,故上焦氣滯者用之,乃金郁則泄之也;中氣不運,皆屬於脾,故中焦氣滯宜之者,脾胃喜芳香也;大腸氣滯則後重,膀胱氣不化則癃淋,肝氣鬱則為痛,故下焦氣滯者宜之,乃塞者通之也。」(《本草綱目》) 「木香,香能通氣,和合五臟,為調諸氣要葯。以此治痞悶噯氣,水腫腹脹,痢疾腳氣,皆調滯散氣之功。但辛香屬陽,陽則升浮,如中焦、下焦結滯,須佐檳榔墮之下行;因性香燥,同黃連、黃芩治痢疾,同黃柏、防己治腳氣,皆藉寒葯而制其燥,則用斯神矣。若怒氣拂逆攻沖,遍身作痛,以此使肺氣調,則肺氣自伏,若肝氣鬱,致脅肋小腹間痛,同青皮疏之,令肝氣行,則血順痛止。」(《藥品化義》) 「木香以氣用事,故專治氣滯諸痛,於寒冷結痛,尤其所宜。然雖曰辛苦氣溫,究與大辛大熱不同,則氣火鬱結者,亦得用之以散郁開結,但不可太多。且味苦者必燥,陰虛不足之人,最宜斟酌,過用則耗液傷陰,其氣將愈以紛亂,而痛不可解矣。近人更用之於滋補藥中,恐滋膩重滯,窒而不靈,加此以疏通其氣,則運行捷而消化健,是亦善於佐使之良法。疝瘕積聚,滯下腸澼,此為必須之葯。」(《本草正義》) 「廣木香,止可少用之為佐使,使氣行即止,而不可謂其能補氣而重用之也。大約用廣木香,由一分、二分至一錢而止,斷勿浮於一錢之外,過多反無功效,佐之補而不補,佐之瀉而亦不瀉也。」(《本草新編》) 「木香……胸腹中壅滯、及冷氣,並經絡中氣滯痰結者,皆當用之。補遺以為行肝氣者,何哉?以心乃一身之主,一身氣血之所聽命也。心有主,則能帥氣,肺氣調,則肝家動火自伏,惟人有怒氣,則肝就拂逆,而反忤其氣。況心有縱肝之情,而不能制,則肝氣於是盛矣,或為拂郁者有之,或為攻沖者有之,於此得木香之苦辛溫散入心,惟苦辛溫散入心,則心氣舒暢,則氣亦從而舒暢矣,氣暢則肝氣之拂逆者無有矣,實心之行乎肝氣也,非肝氣之自行也,此又不可不知。又煨用能入大腸,多用能泄肺氣,東垣以黃連制之,蓋氣行過於通暢,不無走泄之患也。降氣定痛,功為最上。痘家實熱,切宜深忌。」(《葯鑒》) 附註: 1.木香,亦稱生木香,其味辛氣香,為調諸氣之要葯。生用則氣味俱厚,行氣散滯之力較勝,臨床常用於行氣止痛,治療腸胃氣滯、腹滿脹痛等證;如木香經煨炒、炙炒後,因其揮髮油已減,辛散之力也緩,功專醒脾止瀉,對於陰虛氣弱而須用木香者宜之。 2.植物雲木香原產於印度,緬甸、敘利亞等地亦產,以往多從我國廣州輸入,行銷內地,故有廣木香之名,亦稱印木香、番木香。廣木香也曾名「青木香」,後人為了與馬兜鈴根(青木香)相區別,又稱之為南木香。之所以稱為雲木香,系因該植物之種子經印度在我國雲南麗江一帶試種,生長良好,繼而當地大量栽植,逐年推廣,以銷各地之故。目前,本品廣為應用,品質並不亞於進口木香。 川木香,因其主產於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及雅安等地而得名。通常認為,廣木香類的飲片較川木香為佳。醫家為強調優質飲片入葯,多喜用廣木香和雲木香之名,川木香一名較少採用。 枳殼 為芸香科植物枸橘 Poncirus trifoliata (L.) Raf.、酸橙 Citrus aurantium L.、香圓 C. wilsonii Tanaka 或玳玳花 C. aurantium L. var.amara Engl. 等將近成熟的果實。味苦、辛,性涼。入肺、脾、大腸經。功能:破氣、行痰、消積。主治:胸膈痰滯、胸痞、脅脹、食積、噫氣、嘔逆、下痢後重、脫肛、子宮脫垂。內服:煎湯,3~9g(大劑15~60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炒熱熨。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各種枳殼均含揮髮油和黃酮甙等物質。玳玳花未成熟果實的果皮中含新橙皮甙;果實成熟時,新橙皮甙消失而柚皮甙增多。接近成熟的酸橙果實中含維生素 C。從香圓和枸橘中分離得同一種生物鹼樣物質。 藥理作用:參見「枳實」。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淺表性胃炎伴胃下垂 党參、黃芪、枳殼各30g,白朮、紫河車各20g,白芍 15g,當歸、木香(後入)、黃連各10g,陳皮、炙甘草各6g。水煎服,每日1劑,15天為1療程。隨證加減治療35例,結果:顯效15例,有效17例,無效3例。服藥1療程者25例,2療程者8例,3療程者2例,平均服藥1.4療程。 〔福建中醫藥 1990;21(4):36〕 2. 治療潰瘍病a. 海螵蛸、枳殼各12g,白芷、甘草、元胡、白芨各10g,痢特靈3.3g。中藥共為細末後加入痢特靈粉混勻,裝入膠囊。每次6 粒,每日3次,飯後服。2個月為1療程。治療胃與十二指腸潰瘍108例,結果:痊癒76例,顯效21例,好轉8例,無效3例。〔河北中醫 1990;12(6):15〕 b. 香蕉粉60g,山藥40g,生甘草、枳殼各20g,玄胡30g。將香蕉去皮,和山藥烘乾,研末攪勻,每次服6g,每日服3次,30天為1個療程。治療消化性潰瘍50例,結果痊癒39例,好轉10例,無效 1例。服藥時間最短21天,最長90天。〔浙江中醫雜誌 1991;26(6):252〕 3. 治療血淤型惡露不絕 川芎、當歸、劉寄奴、桃仁各12g,蚤休、枳殼各20g,益母草、焦山楂各30g,炮姜6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劑。惡露乾淨、癥狀消除後停葯。治療68例,結果痊癒 63例,好轉3例,無效2例。實驗研究表明:本方對家兔在體子宮有興奮作用,能使SD大鼠後肢注射甲醛而產生的炎症減輕。〔中醫雜誌 1990;31(11):35〕 4. 治療小兒外感咳嗽 杏仁、金沸草、蘇子、半夏、焦楂曲、枳殼各10g 。水煎2次,煎成200~250ml 藥液,少量分次頻服,每日1劑。治療198例,結果:速效(服藥後1天以內咳嗽止者)24例,顯效(服藥後2天以內咳嗽止者)56例,有效(服藥後3天以內咳嗽止者)102例,無效(服藥後48小時咳嗽不減輕者)16例。〔遼寧中醫雜誌 1990;14(10):36〕 方劑選用: 1. 治療傷寒呃噫:枳殼半兩(去穰,麩炒黃),木香一錢。上細末。每服一錢,白湯調下。未知,再與。(《本事方》) 2. 順氣止痢:甘草(炙)六錢,枳殼(炒)二兩四錢。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空心沸湯點服。(《嬰童百問》寬腸枳殼散) 3. 治療產後生腸不收:枳殼二兩。去穰煎湯,溫浸良久即入。(《經驗方》) 4. 治療小兒秘澀:枳殼(煨,去穰)、甘草各一錢。以水煎服。(《全幼心鑒》) 5. 治療小兒軟癤:大枳殼一個,去白,磨口平,以麵糊抹邊,合癤上,自出膿血盡,更無疤痕也。(《世醫得效方》) 配伍效用: 枳殼配伍鬱金 二者均苦辛性涼,但枳殼入肺、脾、大腸經,破氣除脹、消積寬中,走氣分,以理氣消脹為主;鬱金入心、肺、肝經,活血止痛、行氣解郁、涼血清心、利膽退黃,既走氣分,又走血分,偏於行氣解郁、活血止痛。二者合用,共奏行氣解郁寬胸、活血散淤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肝鬱氣滯血淤之脅肋脹痛、刺痛、胸痞、胃脘不適;慢性肝炎、肝硬化之肝區疼痛;急、慢性膽囊炎,膽結石之脅肋疼痛等症。 【注意事項】 宜忌:脾胃虛弱及孕婦慎服。 毒副作用:參見「枳實」。 【醫家論葯】 「枳實、枳殼,氣味功用俱同,上世亦無分別,魏、晉以來,始分實、殼之用。潔古張氏,東垣李氏,又分治高治下之說。大抵其功皆能利氣,氣下則痰喘止,氣行則痞脹消,氣通則痛刺止,氣利則後重除,故以枳實利胸膈,枳殼利腸胃,然張仲景治胸痹痞滿,以枳實為要葯,諸方治下血痔痢,大腸秘塞,里急後重,又以枳殼為通用,則枳實不獨治下,而枳殼不獨治高也。蓋自飛門至魄門,皆肺主之,三焦相通,一氣而已,則二物分之可也,不分亦無傷。」(《本草綱目》) 「枳殼,氣味所主,與枳實大略相同。但枳實形小,其氣全,其性烈,故善下達;枳殼形大,其氣散,其性緩,故其行稍遲,是以能入胸膈肺胃之分及入大腸也。其主風癢麻痹,通利關節,止風痛者,蓋肺主皮毛,胃主肌肉,風寒濕入於二經,則皮膚瘙癢,或作痛,或麻木,此葯有苦泄辛散之功,兼能引諸風葯入於二臟,故為治風所需,風邪既散,則關節自然通利矣。其療勞氣咳嗽,背膊悶倦者,蓋亦指風寒郁於上焦,則肺氣滯而為悶倦咳嗽。《經》曰: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枳殼味苦,能泄至高之氣,故主之也。又肺與大腸為表裡,風邪入肺,則併入大腸,風熱相搏而為腸風下血,苦寒下泄之氣,則血熱清而風自除矣。其主散留結胸膈痰滯,逐水,消脹滿,安胃諸證,悉與枳實相同,第其氣稍緩耳。」「肺氣虛弱者忌之;脾胃虛,中氣不運而痰涌喘急者忌之;咳嗽不因於風寒入肺氣壅者,服之反能作劇;咳嗽陰虛火炎者,服之立至危殆;一概胎前產後,咸不宜服。」(《本草經疏》) 「枳殼……消心下痞塞之痰,泄腹中滯寒之氣。推胃中隔宿之食,消腹中連年之積。同甘草瘦胎,和黃連減痔。寬大腸結氣,瀉脅下虛脹。然味苦帶辛,又能治遍身風疹。與枳實同一物也,但有大小之分,枳實小,則性酷而速。枳殼大,則性寬而緩。大都實證宜用,虛證忌之。如脾胃濕熱生痰有食者,入白朮四分之一,脾則用實,胃則用殼,仲景治傷寒倉卒之病,承氣湯中用枳實,正取其疏通決泄破結實之義耳。愚按枳殼,氣葯也,惟泄胸中至高之氣,此便是降火妙劑。不制,通治諸疾。若氣虛及年高者,必須醋拌麩炒,醋能斂表,麩能密腠故也。色蒼黑,耐寒怯熱者,則用以為君,白茯為臣,佐半夏、防風為使,治痰壅上急,再以蘇子佐之,治諸衄血妄行最捷。若痰在四肢,成核成癖,並加氣葯以輔翼之。」(《葯鑒》) 沉香 為瑞香科植物沉香 Aquilaria agallocha Roxb 或白木香 Aquilaria sinensis (Lour.) Gilg.的含有樹脂的木材。亦名沉水香(《桂海虞衡志》) 等。味辛、苦,性溫。入腎、脾、胃經。功能:降氣溫中、暖腎納氣。主治:氣逆喘息、嘔吐呃逆、脘腹脹痛、腰膝虛冷、大腸虛秘、小便氣淋、男子精冷。內服:煎湯,1~3g;磨汁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沉香的丙酮提取物經皂化蒸餾,得揮髮油13%。其中含苄基丙酮、對甲氧基苄基丙酮等,殘渣中有氫化桂皮酸、對甲氧基氫化桂皮酸等。經黴菌感染的沉香含沉香螺醇(Agaro- spirol)、沉香醇(Agarol)、沉香呋喃(Agarofuran)、二氫沉香呋喃、4-羥基二氫沉香呋喃、3,4-二羥基二氫沉香呋喃、去甲沉香呋喃酮(Nor-ketoaga- rofuran);未經黴菌感染的沉香含硫、芹子烷(Selinane)、沉香醇等。 白木香的揮髮油中分得2個新沉香呋喃類倍半萜,即白木香醇(Baimuxinol)和去氫木香醇(Dehydrobaimuxinol)。 藥理作用: 1. 對平滑肌的作用 沉香水煎液對離體豚鼠迴腸的自主收縮有抑制作用;對組胺、乙醯膽鹼引起的痙攣性收縮有對抗作用。水煎酒沉液能明顯減慢新斯的明引起的小鼠腸推進運動,呈現平滑肌解痙作用。 2. 其他作用 沉香醇提取物對離體豚鼠氣管抗組胺作用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水煎劑給麻醉貓靜脈注射有一定的降壓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癇症 沉香1.5g、木香 1.5g、乳香0.5g、熊膽0.8g 、白丁香 30個、麝香 0.8g、赤小豆0.3g、黃連1.5g、青皮 1.8g、莪術3g、陳皮3g、大黃0.5g、炙輕粉1.4g、芥子0.5g、鶴虱3g、雷丸3g,共為細面,麵糊為丸,每丸6g,硃砂為衣,每次1丸,日服2次。治療癇症,效果良好。〔中藥通報1988;13(12):50〕 2. 治療老年性腸梗阻 沉香6g 砸碎,加水 300ml,煎煮濃縮至200ml,另將蜂蜜120g、豬油 150g 加熱至沸騰,攪拌均勻備用。用胃腸減壓抽盡胃內容物,先服沉香藥液,接服蜂蜜、豬油,然後讓病人安睡(最好取半卧位),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活動。治療20例,效果滿意。〔山東中醫學院學報 1979;(2):36〕 3. 治療小兒便秘  沉香 4g、檳榔 4g、炒烏葯4g、陳皮4g、厚朴花4g、枳殼4g、木香4g、生大黃3g(另包泡服)。水濃煎,多次喂服,每日1劑。一般服藥2~3次即愈。〔湖北中醫雜誌 1985;(4):32〕 4. 治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沉香、乳香、沒藥各30g,無名異、赤芍、血竭、桂枝、白芷、羌活、紫荊皮、續斷、梔子、骨碎補各60g,楠香150g,三七30g,五加皮90g。共研成粉末,用酒水各半,調成糊狀,敷貼患處,每日一次,每次5小時。臨床有較好療效。〔福建中醫藥 1981;(3):12〕 方劑選用: 1. 治療七情傷感,上氣喘息,妨悶不食:人蔘、檳榔、沉香、天台烏葯。上各濃磨,水和作七分盞,煎三、五沸,放溫服。或下養正丹尤佳。(《濟生方》四磨湯) 2. 治療胸中痰熱,積年痰火,無血者:半夏曲八兩(用薑汁一小杯、竹瀝一大盞制),黃連二兩(薑汁炒),木香一兩,沉香二兩。為細末,甘草湯泛為丸。空心淡薑湯下二錢。(《張氏醫通》沉香化痰丸) 3. 治療陰虛腎氣不歸原:沉香磨汁數分,以麥門冬、懷熟地各三錢,茯苓、山藥、山茱萸肉各二錢,牡丹皮、澤瀉、廣陳皮各一錢。水煎,和沉香汁服。(《本草匯言》) 4. 治療脾腎久虛,水飲停積,上乘肺經,咳嗽短氣,腹脅脹,小便不利:沉香一錢,烏葯三錢,茯苓、陳皮、澤瀉、香附子各半兩,麝香半錢。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熟水下。(《雞峰普濟方》沉香丸) 5. 治療大腸氣滯,虛閉不行:沉香磨汁八分,以當歸、枳殼、杏仁泥、肉蓯蓉各三錢,紫菀一兩,水煎,和沉香汁服。(《方脈正宗》) 配伍效用: 沉香配伍陳皮 沉香醒脾祛濕、降氣納腎;陳皮健脾燥濕、理氣化痰。二者合用,共奏燥濕化痰、行氣止痛、和中消脹之功效,用於治療氣滯痰阻之腹脹、腹痛等症。 沉香配伍萊菔子 沉香溫腎納氣而降逆;萊菔子降氣化痰。二者伍用,有溫腎降氣化痰之功效,用於治療腎不納氣之喘急痰多者。 沉香配伍人蔘 沉香降氣而納氣;人蔘益氣扶正。二者相伍,共奏降逆扶正之功效,用於治療精神抑鬱之胸膈不快、上氣喘急、體倦乏力等症。 【注意事項】 宜忌:陰虛火虧,氣虛下陷者慎服。 【醫家論葯】 「沉香,溫而不燥,行而不泄,扶脾而運行不倦,達腎而導火歸元,有降氣之功,無破氣之害,洵為良品。」(《本草通玄》) 「沉香,純陽而升,體重而沉,味辛走散,氣雄橫行,故有通天徹地之功,治胸背四肢諸痛及皮膚作癢。且香能溫養臟腑,保和衛氣。若寒濕滯於下部,以此佐舒經葯,善驅逐邪氣;若跌扑損傷,以此佐和血葯,能散淤定痛;若怪異諸病,以此佐攻痰葯,能降氣安神。總之,疏通經絡,血隨氣行,痰隨氣轉,凡屬痛癢,無不悉愈。」(《藥品化義》) 「沉香,溫腎而又通心,用黃連、肉桂以交心腎者,不若用沉香更為省事,一葯而兩用之也。但用之以交心腎,須用之一錢為妙,不必水磨,切片為末,調入於心腎補藥中同服可也。」(《本草新編》) 「沉水香專於化氣,諸氣鬱結不伸者宜之。溫而不燥,行而不泄,扶脾達腎,攝火歸原。主大腸虛秘,小便氣淋,及痰涎血出於脾者,為之要葯。凡心腹卒痛、霍亂中惡、氣逆喘急者,並宜酒磨服之;補命門精冷,宜入丸劑。同藿香、香附,治諸虛寒熱;同丁香、肉桂,治胃虛呃逆;同紫蘇、白豆蔻,治胃冷嘔吐;同茯苓、人蔘,治心神不足;同川椒、肉桂,治命門火衰;同廣木香、香附,治強忍入房,或過忍尿,以致胞轉不通;同蓯蓉、麻仁,治大腸虛秘。昔人四磨飲、沉香化氣丸、滾痰丸用之,取其降泄也;沉香降氣散用之,取其散結導氣也;黑錫丸用之,取其納氣歸元也。但多降少升,久服每致矢氣無度,面黃少食,虛證百出矣。」(《本經逢原》) 烏葯 為樟科植物烏葯 Lindera strychnifolia (Sieb. et Zucc.)Villar 的根。味辛,性溫。入脾、肺、腎、膀胱經。功能:順氣、開郁、散寒、止痛。主治:氣逆胸腹脹痛、宿食不消、反胃吐食、寒疝、腳氣、小便頻數。內服:煎湯,4~9g;磨汁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根含釣樟烷(Linderane)、釣樟醇(Linderol)、釣樟內酯(Linderalactone)、異釣樟內酯(Isolinderalactone)、釣樟烯(Lindere-ne)、釣樟甾烯(Lindesterene)、乙醯釣樟烯(Acetyllinderene)、釣樟液烯(Lindenene)、新釣樟內酯(Neolinderalactone)、釣樟酮(Lindene-none)、釣樟液烯醇(Lindenenol)、醋酸釣樟液烯醇(Lindenenol acetate)、石竹烯(Caryophylle- ne)、烏葯酸(Linderaic acid)。尚含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新木姜子鹼(Laurolitsine)。 藥理作用: 1. 抗凝與止血作用 實驗表明:烏藥水煎劑(0.01~0.04g生葯/ml)能明顯延長血液凝聚時間,呈現抗凝血酶作用。烏葯乾粉能明顯縮短兔血漿鈣化時間,促進血凝。烏葯復方止血粉對兔、羊、犬股動脈部分切開及部分脾切除所引起的出血有良好的止血作用。 2. 其他作用 以烏葯長期飼餵大鼠,可使其體重增加較對照組為快。排氣湯(烏葯和廣木香為其主要成分)對離體兔腸無明顯影響,但給麻醉犬灌胃或靜脈注射,則對在位腸管有促進蠕動作用,該作用可能是通過迷走神經所致。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黏連性腸梗阻 烏葯、川楝子、當歸、炒萊菔子各12g ,厚朴、元胡、赤芍、枳殼各9g,大黃15g(後下),芒硝6g(沖)。水煎服。治療85例,臨床治癒70例,好轉12例,總有效率為96.5%,多在1~2日內顯效。〔河北中醫 1987;9(6):14〕 2. 治療多種疼痛 天台烏葯、木香、小茴香(炒)、青皮(去白)、良姜(炒)各15g,檳榔(銼)2個,川楝子10個,巴豆70個(先將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用麩炒,候黑色,去巴豆及麩不用),共研細末。每服3g,溫酒送服;疼甚者,炒生薑擠汁和熱酒下亦得。治療疝痛、腹痛、蟲痛、胃痛、痛經等因寒凝氣滯、肝氣橫逆者,效果良好。〔福建中醫藥 1964;9(5):21〕 3. 治療前列腺增生症 烏葯、党參、山藥、車前子各15g,黃芪20g,桔梗5g,茯苓、澤瀉、丹皮各10g。水煎服。治療63例,顯效28 例,有效21例,無效14例。本方不能顯著縮小前列腺體積,但能大幅度地減少殘餘尿。〔上海中醫藥雜誌 1987;(12):8〕 4. 治療關節扭傷 梔子2份,烏葯、桃枝心、樟樹枝心各1份,晒乾,研末,以50%酒精調成糊狀,再加適量麵粉,混合攪勻後攤在塑料布中,厚約0.3cm,敷於患處。用於關節扭傷,一般1次即可明顯消腫止痛,2次基本痊癒。〔新醫學 1984;15(12):632〕 方劑選用: 1. 治療脹滿痞塞,七情憂思所致:天台烏葯、香附、沉香、砂仁、橘紅、半夏,為末。每服二錢,燈心湯調。(《赤水玄珠》烏葯順氣散) 2. 治療瀉血,血痢:烏葯不以多少,炭火燒存性,搗羅為末,陳粟米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聖濟總錄》烏金丸) 配伍效用: 烏葯配伍沉香 烏葯溫腎散寒、行氣止痛;沉香醒脾開胃、祛濕化濁、行氣止痛。二葯合用,走氣分、達下焦,有醒脾散寒、行氣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肝鬱脾虛之胸悶、腹脹、氣短、乏力、嘔吐等症。 烏葯配伍當歸 烏葯辛開溫通,行氣解郁、散寒止痛,偏走氣分;當歸辛散溫運,養血活血、調經止痛,偏走血分。二者伍用,共奏行氣活血、散寒溫經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寒凝氣滯血淤之痛經、產後腹痛以及寒疝等症。 烏葯配伍木香 烏藥行氣止痛散寒,長於溫散下焦寒濕;木香行氣止痛,功擅行脾胃氣滯。兩葯相須為用,其散寒、行氣、止痛之功效更著,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之脘腹脹痛以及胃腸神經官能症屬氣滯不通者。 烏葯配伍薤白 烏藥行氣止痛散寒;薤白通陽散結行氣。二者伍用,有行氣通陽、止痛散寒之功效,用於治療陰寒痰濁凝滯所致之胸痹而症見胸悶、疼痛者。 烏葯配伍益智仁 烏葯溫腎散寒;益智仁補腎縮尿。二者伍用,有溫補腎陽、散寒縮尿之功效,用於治療腎陽虛衰之尿頻、遺尿等。 【注意事項】 宜忌:氣虛、陰虛內熱者忌服。 【醫家論葯】 「烏葯,氣雄性溫,故快氣宣通,疏散凝滯,甚於香附。外解表而理肌,內寬中而順氣。以之散寒氣,則客寒冷痛自除;驅邪氣則天行疫瘴即卻;開鬱氣,中惡腹痛,胸膈脹滿,頓然可減;疏經氣,中風四肢不遂,初產血氣凝滯,漸次能通,皆藉其氣雄之功也。」(《藥品化義》) 「烏葯,和來氣少,走泄多,但不甚剛猛,與沉香同磨作湯,治胸腹冷氣,甚穩當。」(《本草衍義》) 「烏葯,功與木香、香附同為一類,但木香苦溫,入脾爽滯,用於食積則宜;香附辛苦,入肝、膽二經,開郁散結,每於憂鬱則妙;此則逆邪橫胸,無處不達,故用以為胸腹逆邪要葯耳。」(《本草求真》) 「烏葯,產婦虛而胎氣不順者,切不可用,用則胎立墮。人以為順氣用之,誰知烏葯能順胎氣之實,而不順胎氣之虛乎?不獨胎氣,凡氣虛者,俱不能順,惟血虛而帶郁滯者宜之耳。」(《本草新編》) 「烏葯,氣溫,味辛,氣厚味輕,入足陽明少陰經葯也。諸冷能除,凡氣堪順。止翻胃,縮小便。辟疫瘴時行,解蠱毒卒中。佐香附,能治婦人諸般氣症,君平胃,能消男婦諸般食積。用於風葯能疏風,用於脹滿能降氣,用於氣阻能發阻,用於腹痛能止痛。又主腎間冷氣攻沖,此又為足少陰葯也。然此劑無滋益人,不可多服,但取其辛散凝滯而已。」(《葯鑒》) 「烏葯,辛溫,散氣之品。病屬氣血虛,而內熱者忌之。時醫多以香附同用,治女子一切氣病。然有虛實寒熱。冷氣暴氣,用之固宜。虛氣熱氣,用之貽害。故婦人月事先期,小便短赤,及咳嗽、內熱、口渴、口乾、舌苦,不得眠,一切陰虛內熱之病,皆不宜服。」(《本草害利》) 附註:烏葯亦稱烏藥片,以浙江天台所產者為道地藥材,稱天台烏葯,簡稱台烏葯、台烏,品質最佳。烏葯經炒制後稱炒烏葯,辛燥之性已緩,散寒之力較強,適宜於虛寒氣滯作痛者。 活血祛淤葯 血竭 為棕櫚科植物麒麟竭 Daemonorops draco Bl. 果實及樹榦中的樹脂。亦名騏驎竭(《雷公炮炙論》)、麒麟血(《太平聖惠方》)等。味甘、咸,性平。入心、肝經。功能:外用止血生肌斂瘡,內服活血散淤止痛。主治:跌打損傷、淤血腫痛、外傷出血不止、瘰癧、臁瘡潰久不合、淤血經閉、痛經、產後淤阻腹痛。外用:研末撒或入膏藥內敷貼。內服:研末,1~1.5g;或入丸劑。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是一種樹脂酯及血竭樹脂鞣醇(Dracoresinotannol)的混合物,約含57%~82%;另含無定形的血竭白素(Dracoalban)約2.5%,黃色血竭樹脂烴(Dracoresene)約14%,不溶性樹脂0.3%,植物性渣滓18.4%,赭朴吩(Phlobaphen)0.03%,灰分8.3%。 有報告指出,血竭白素不是血竭中原有成分,而是由達馬膠等樹脂摻入而得到的,因此以血竭白素作為血竭的鑒別特徵是不合適的。 商品原裝血竭中含有血竭素(Dracorhodin)、血竭紅素(Dracorubin)、(2s)5-甲氧基-6-甲基黃烷-7-醇(即黃烷醇)及苯甲酸等。 藥理作用: 1. 抗菌作用 血竭的水浸劑(1:2),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石膏樣毛癬菌、許蘭黃癬菌、奧杜盎小芽胞癬菌、鐵鏽色小芽胞癬菌、羊毛狀小芽胞癬菌、腹股溝表皮癬菌、紅色表皮癬菌、白色念珠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亦有報告指出:血竭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檸檬色葡萄球菌、奈氏球菌、白喉桿菌及傷寒桿菌有很強的抑菌作用;對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福氏痢疾桿菌等有較強的抑菌作用。 2. 抗炎作用 實驗表明:血竭(10%)給小鼠灌胃2g/kg/d,連續7天,對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腫脹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血竭混懸液(20%)塗布燙傷部位,可使燙傷部位之炎症消失,傷口明顯縮小,呈結痂狀,並有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 3. 對血液流變性以及對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響 研究表明:血竭可使血流通暢,防止血栓形成。能明顯降低血紅細胞壓積、加快紅細胞在直流電場中的電泳速度、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加快血小板的電泳速度;亦可降低全血及血漿黏度,但不顯著。血竭尚有顯著抗血栓作用;明顯縮短優球蛋白溶解時間的作用;縮短家兔血漿再鈣化時間和抗肝素作用。但對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和血液黏度無明顯影響。 4. 其他作用 血竭有明顯增加血漿中cAMP的水平、降低血漿中cGMP的含量的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上消化道出血 血竭粉,每次1g,日服4次,治療期間適當補液。治療270例,獲得止血效果者249例。〔浙江中醫雜誌 1984;19(7):302〕 2. 治療面神經炎 血竭12g,麻子仁30g,混合搗爛如泥,分為3等份,分別攤在直徑約5cm×5cm 大小的圓形紗布上,再將麝香面2g 分為3份,分別撒於表面。敷前先針刺患側下關穴,成人直刺1~1.5寸,小兒5分許,強刺激,不留針,針畢,將葯敷於耳前面神經分布區,7天換藥1次。治療100例,經2~3次治療後,痊癒86例,好轉14例。〔河南中醫 1985;(4):27〕 3. 治療頸淋巴結核 血竭3g,露蜂房1個(瓦焙存性),麝香0.4g,山慈姑6g,明礬40g,研粉,用香油調敷患處,治療頸淋巴結核有效。〔江蘇中醫雜誌 1982;(60:25) 4. 治療化膿性疾病 血竭、兒茶各10g,輕粉、銅綠、硃砂各5g,紅粉4g,冰片6g,大珍珠(煅)2粒,共研細末,同鮮老鸛草60g,豬板油120g,共調,鐵鎚搗爛如糊狀,調勻即成。將此膏分為2貼,每貼7天,第1貼後可見大量膿液流出,瘡面收縮一半,第2貼後收口癒合。痊癒後忌食刺激性食物。〔河南中醫 1984;(5):527〕 5. 治療痔瘡 血竭18.6g、黃連21.7g、烏梅 9g、硃砂6.2g、枯礬43.4g、普魯卡因10.5%、仙鶴草20g、赭石18.6g,製成藥液後,注入痔核中央。治療2013例,治癒率為94.2%。〔北京中醫 1983;(3):30〕 6. 治療帶狀皰疹 血竭300g,兒茶60g,硃砂、炒乳香、炒沒藥、紅花各45g,麝香、冰片各3.6g。共研極細末,密封收貯。每包裝有2.1g。成人每次1包,每日3次,用溫開水或黃酒送下。兒童減至半包,每日2~3次,用溫開水送下。治療11例,全部治癒,沒有神經痛等後遺症。〔中醫雜誌 1965;(12):18〕 方劑選用: 1. 治療腹中血塊:血竭、沒藥、滑石、牡丹皮(同煮過)各一兩。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服之。(《摘元方》) 2. 治療傷損筋骨,疼痛不可忍:麒麟血一兩,沒藥一兩,當歸一兩(銼,微炒),白芷二兩,赤芍藥一兩,桂心一兩。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溫酒調下二錢,日三、四服。(《太平聖惠方》) 3. 治療一切不測惡瘡,年深不愈:血竭一兩,鉛丹半兩(炒紫色)。上二味,搗研為散,先用鹽湯洗瘡後貼之。(《聖濟總錄》血竭散) 配伍效用: 血竭配伍枯礬 血竭甘咸性平,外用止血生肌斂瘡,內服活血散淤止痛;枯礬酸澀性寒,解毒、燥濕、止血。二者合用,共奏活血散淤、止血定痛、生肌斂瘡之功效,用於治療外傷出血疼痛以及瘰癧、臁瘡潰爛,瘡口日久不斂者。 血竭配伍乳香、沒藥 三者均有活血散淤、生肌止痛之功,相伍為用,其效更著,用於治療外傷淤血腫痛;或瘡瘍潰後,久不斂口者。 血竭配伍自然銅 二者均有活血散淤止痛之功效。且自然銅能續筋接骨,相伍為用,共奏活血祛淤、續筋接骨之功效,用於治療跌打損傷之筋斷骨折而有疼痛者。 【注意事項】 宜忌:「凡血病無淤積者不必用。」(《本草經疏》) 毒副作用:血竭給小鼠灌胃的半數致死量為153.75~366g/kg。給家兔灌胃3g/kg/d和1.5g/kg /d,連續90天,對血中紅細胞、白細胞的數量、谷丙轉氨酶活性、尿素氮含量及體重增長均無明顯影響,對肝、腎功能未見損害,病理鏡檢除可見心肌細胞間微小血管有一定程度的擴張外,對脾、肝、肺、腎、腸、腎上腺等均無損害。 【醫家論葯】 「騏驎竭,木之脂液,如人之膏血,其味甘咸而走血,蓋手足厥陰經葯也。肝與心包皆主血故爾。河間劉氏雲,血竭除血痛,為活血之聖葯是矣。乳香、沒藥,雖主血病,而兼入氣分,此則專於血分者也。」(《本草綱目》) 「騏驎竭,甘主補,咸主消,散淤血、生新血之要葯。故主破積血金瘡,止痛生肉,主五臟邪氣者,即邪熱氣也。帶下者,濕熱傷血分所致也。甘咸能涼血除熱,故悉主之。」(《本草經疏》) 「血竭,助陽葯中同乳香、沒藥用之者,取以調和血氣,而無留滯壅毒之患。」(《本經逢原》) 斑蝥 為芫青科昆蟲南方大斑蝥 Mylabris phalerata Pall. 或黃黑小斑蝥 Mylabris cichorii L. 的乾燥全蟲。亦名斑貓(《本經》)等。味辛,性寒,有毒。入大腸、小腸、肝、腎經。功能:攻毒蝕瘡、破血散結。主治:癰疽、惡瘡、頑癬、口眼斜、喉蛾、瘰癧、狂犬咬傷、經閉、癥瘕。外用:研末敷貼、發泡,或酒、醋浸塗。內服:炒炙研末,0.03~0.06g,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斑蝥中含斑蝥素(Canthavidin) 0.060%~1.825%,並含羥基斑蝥素(Hydroxycan- thavidin),其含量為斑蝥素含量的1/2~1/3。尚含脂肪12%及樹脂、蟻酸、色素等。 人工合成的斑蝥素的衍生物有斑蝥酸鈉、羥基斑蝥胺、甲基斑蝥胺、去甲斑蝥、丙烯基斑蝥胺等。 南方大斑蝥除去頭、足和翅的蟲體含磷23.785mg/g、鎂7.114mg/g、鈣1.691mg/g,並含有鐵、鋁、鋅、鉻、錳、鎘、鍶和銅等微量元素。全蟲及頭、足、翅等部分亦含有一定量的上述元素和鉛元素。 藥理作用: 1. 抗癌作用 斑蝥是我國首先發現具有抗癌作用的藥物。有人發現,應用斑蝥3~4次能使焦油誘發的家兔癌瘤消失。體外試驗(美藍法或細胞呼吸法等) 證明,斑蝥的水、醇或丙酮提取物能抑制Hela細胞和人的食管癌、賁門癌、胃癌、胃竇癌、乳腺癌、纖維瘤、何杰金病、肝癌、肺癌及脾肉瘤細胞的代謝。 斑蝥中的活性成分斑蝥素對肝臟和癌細胞有較強的親和性;對小鼠腹水型肝癌及網狀細胞肉瘤有抑制作用,其療效與接種的瘤細胞數有關,斑蝥素能使網狀細胞肉瘤ARS腹水型小鼠的生存時間延長56%左右,亦能使小鼠腹水型肝癌細胞明顯萎縮、退化及胞漿空泡變性等形態學改變得以改善。斑蝥素對小鼠肉瘤180、大鼠瓦克瘤無效。斑蝥素的有效劑量和毒性劑量非常接近。關於斑蝥素的抗癌原理,有人認為,它能抑制癌細胞蛋白質和核酸的合成,從而抑制其生長分化。在治療量下對癌細胞有核固縮、破裂等形態變化。臨床藥理研究亦表明:斑蝥素對原發性肝癌及其他癌症有效,且無骨髓抑制作用。 研究表明:斑蝥酸鈉、去甲斑蝥素和去甲斑蝥酸鈉可以各種方式作用於癌細胞。肝癌小鼠給予斑蝥酸鈉後,不僅能提高肝癌細胞內的cAMP水平和cAMP/cGMP的比值,而且能抑制cAMP磷酸二酯酶活性,提示其抗癌作用與提高cAMP水平、降低cAMP磷酸二酯酶活性有關;斑蝥酸鈉能提高癌細胞和荷瘤細胞的能量代謝,提高過氧化氫酶的活力,降低荷瘤小鼠的癌毒素水平。 去甲斑蝥素和去甲斑蝥酸鈉能提高肝癌細胞的呼吸抑制率,增加酸性磷酸酶和脫氧核酸酶的活性。去甲斑蝥酸鈉對細胞有絲分裂尚有干擾作用,導致有絲分裂紊亂,其作用效應對非常二倍體細胞和腫瘤細胞大於正常二倍體細胞,從而對癌細胞有針對性。 研究還發現,斑蝥素、斑蝥酸鈉和去甲斑蝥素的抗癌作用依次增強,而泌尿副作用依次降低,去甲斑蝥素幾乎無此副作用,表明甲基不是活性基團,而與副作用有關。從而證明去甲斑蝥素是目前該類成分中較理想的結構。 2. 對造血系統的作用 斑蝥能刺激骨髓引起白細胞升高。在斑蝥素動物實驗中,骨髓檢查可見白細胞增生活躍。斑蝥酸鈉也有類似作用,同時,仍有一定副作用。去除斑蝥素的二甲基,人工全合成去甲斑蝥素,對小鼠、大鼠及家兔的外周白細胞有明顯升高作用。用於治療原發性肝癌、食管癌及慢性肝炎266例,72%患者的白細胞較治療前明顯升高,副作用顯著降低。對其他抗癌藥物所致的白細胞降低也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動物(小鼠)實驗表明:去甲斑蝥素升高白細胞的作用機制是由於刺激骨髓細胞DNA的合成所致。 去甲斑蝥酸鈉1mg/kg腹腔給葯3天,能使正常小鼠骨髓粒-單系祖細胞產率增加;腹腔連續給葯5 天,在使放射損傷的小鼠外周白細胞數量回升的同時,還可使粒-單系祖細胞產率得到部分恢復,且能促使更多的骨髓造血幹細胞進入細胞周期。 3. 局部刺激作用 斑蝥及斑蝥素對皮膚黏膜有強烈的刺激作用,能引起局部發赤和起泡。但其對組織的穿透力卻較小,因此其作用較緩慢,僅有中度疼痛,通常不涉及皮膚深層,形成的泡很快痊癒而不留疤痕。由於斑蝥素在發泡時能刺激巨噬細胞大量產生,故可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其對黏膜或皮膚創口的作用較強烈,且較難痊癒。 口服斑蝥可引起口腔、咽喉燒灼感、嘔吐、腹痛、腹瀉。從腎臟排出時,可刺激整個泌尿道,對膀胱刺激可致尿急,對尿道刺激可引起陰莖異常勃起。 故俗稱斑蝥為壯陽劑。 4. 對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斑蝥素對新城疫雞瘟病有良好療效,可使 90%以上的「急性型」病雞在3天左右痊癒。單用斑蝥素治療非成年甲型肝炎,外敷治療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均有效果。斑蝥水浸劑(1:4)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等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5. 對免疫機能的影響 以小鼠移植癌進行免疫試驗,斑蝥對機體免疫機能無明顯影響,但較大劑量則可使免疫能力下降。這種免疫抑制可能是機體全身性衰竭的表現。臨床應用斑蝥素對一部分病人有提高免疫機能現象。斑蟊素對周圍血象中的白細胞數無降低作用。 6. 雌激素樣作用 有人報告斑蝥素有雌激素樣作用;但也有人認為單純的斑蝥素無此作用,只有不純的斑蝥素方有此作用。 7. 其他作用 對家兔實驗性踝關節炎,用斑蝥丹(即 0.1g 斑蝥蜜丸)灸治,有明顯抗炎效果。斑蝥水浸劑在體外能殺死絲蟲幼蟲。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肝癌 斑蝥5~6隻,去頭、翅、足,納入雞蛋內,文火烤乾,研碎分包2份。每次1份,日服1~3次,最長曾有連服14個月的患者,能延長原發性肝癌病人的生存時間,緩解癥狀。〔藥學通報 1980;15(5):271〕 2. 治療晚期食道癌 斑蝥1隻(去足頭、翅、絨毛),雞蛋敲一小孔,放進斑蟊,放鍋內蒸約半小時,取出斑蝥,分作3塊吞服,雞蛋也可分小塊同服。以此為主,配合化療,治療晚期食道癌112例,病程在1年以上者53例,2年以上者41例,3年以上者16例,4年以上者2例。治癒2例,顯效3例,有效63例,死亡44例。〔江蘇醫藥 1977;(1):23〕 3. 治療各種關節炎 按不同發病部位選穴後,取發泡散(斑蝥3份,腰黃5份,共研細末)0.3~0.6g,置膏藥中貼於穴位上,24小時後起泡揭去,用消毒針穿刺排液後,換敷青冰散,24小時後換貼陽春膏,72小時後取下,每次取2~4穴,一般治療2~3次。治療各種關節炎109例,17例疼痛消失,活動不受影響;25例疼痛消失,尚有酸脹感覺;44例疼痛減輕;23例無變化。〔浙江中醫雜誌 1980;15(2):56〕 4. 治療肱骨外上髁炎a. 肘關節屈曲90~120 度,取斑蝥粉0.01~0.02g,置於肱骨外上髁壓痛最明顯處,蓋貼膠布,待7~9小時後局部有熱辣、微痛感,皮膚潮紅起泡,即去膠布及葯,蓋上消毒紗布。7天發泡1次,3次為1個療程。治療16例,發泡1~2次痊癒者9例,3次痊癒者4例,好轉2例,無效1例。〔新中醫 1983;(11): 10〕 b. 斑蝥粉0.01g 或0.02g,用大蒜汁調合成餅放在穴位上,蓋貼約8cm×10cm大的膠布。發泡後一般2~4天即乾燥而愈。每周發泡1次,3次為1療程。治療40例,發泡1~2次痊癒18例,發泡3 次痊癒22例。〔陝西中醫 1989;10(7):318〕 c. 用斑丁粉(斑蝥、丁香粉等份混勻)少許,以 75%乙醇調成厚糊狀,置明顯壓痛點上,膠布固定。3~4 小時後洗去,若已起泡可刺破用消毒紗布包紮。治療63例,僅2例無效。〔浙江中醫雜誌 1981;16(3):14〕 5. 治療骨結核 在雞蛋頂上挖一小洞,入斑蝥 7隻,隔水蒸熟,去斑蝥吃蛋,每天1隻斑蝥蛋,連服30~40隻,配合內服中藥及外治,治療骨結核102例,有效率為99%。孕婦及腎炎、泌尿系感染者忌服。〔上海中醫藥雜誌 1980;(1):29〕 6. 治療甲溝炎a. 斑蝥末每次10~12mg,均勻地撒一薄層於患處,然後用黑膏藥文火烘軟貼上,8~12小時後患處有微黃色液體滲出,揭去膏藥,清除葯泥,外塗2%龍膽紫溶液。治療105例,用藥1次,全部治癒。用藥期間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及飲酒。〔中西醫結合雜誌 1984;4(6):375〕 b. 斑蝥5g,六月雪25~30g,水煎溫洗患處,每日4~6次,治療13例,均1~3天治癒。化膿者先切開引流。〔赤腳醫生雜誌 1979;(12):20〕 7. 治療尋常疣 常規消毒後,疣頂部皮膚削去至見血,將活斑蝥去其頭,局部外塗其流出的水珠樣黃色分泌物,一隻塗2~3個疣,勿需敷料覆蓋。12~24小時後,可見塗藥的疣變成如燙傷後的水泡,48~72小時後水泡自行消失不留疤痕。疣數目較多者,則選擇較大及發病時間長者先治,其餘可自行消退。治療100例,均愈。用藥期間未發現副作用。〔雲南中醫雜誌 1982;3(5):24〕 8. 治療神經性皮炎a. 斑蝥15g,入70%乙醇100ml中,浸泡1周後取浸液塗患處。塗藥後數小時,局部即發生水泡,用針刺破,敷料包紮,3~4天後即結痂脫落而愈。如病灶部仍有苔癬樣變,可再次塗藥。一般塗藥1~3次。治療24例,除1例中斷治療外,皆愈。〔中華皮膚科雜誌 1964;(1):23〕 b. 斑蝥粉2份,砒霜1份,加白醋調成糊狀,塗患處,約半小時,刺破所起之泡,吸干液體,塗消炎藥膏。治療37例,除1例中斷治療外,其餘經治1~2次,約7天左右而愈。〔廣西中醫藥 1981;(2):45〕 9. 治療牛皮癬 斑蝥15g,生半夏30g,共研極細末,加香油適量調成糊狀。先將病變處鱗屑清除乾淨,使創面有點狀出血為宜。然後將藥膏攤敷於患部,約為5分硬幣厚,每日1次。用藥後3次見效。治療47例,療效滿意。〔四川中醫 1991;9(7):36〕 10. 治療鵝掌風 斑蝥(去頭、足、翅)2個,花椒10g,土槿皮15g,加醋500g,浸泡1夜,次日煮沸,待溫後浸泡患手,多在1周左右痊癒。〔浙江中醫雜誌 1987;(1):17〕 11. 治療面癱a. 斑蝥3隻,巴豆3枚(去殼),共研細粉,用植物油調成糊狀,將藥物塗於無菌敷料上,敷於地倉及下關穴,保留5~8小時,去敷料後可見大小不等之水泡,待其自行乾燥結痂脫落即可。每7天敷1次,每次敷兩個穴位。共治療面癱13例,經治1~3次治癒12例,好轉1例。〔新中醫 1985;(5):34〕 b. 斑蝥、巴豆各1份,研成細末,凈水調敷患側下關、太陽、四白、迎香或面神經運動點。治療周圍性面癱38例,痊癒30例,顯效4例,好轉2例,無效2例。〔中國康復醫學雜誌 1987;(3):130〕 12. 治療腮腺炎 斑蝥、雄黃、白礬各30g,蟾酥10g,共研細末過籮為發泡散,裝瓶備用。再用香油、廣丹配製成黑膏藥。用法:先用75%乙醇消毒腮腫部位,後攤黑膏藥於油紙上,並取少許發泡散置膏藥中心(約 0.1~0.3cm),稍加熱後將膏藥貼於腮腫部位,但應將發泡散對準腫部最高處。貼葯24小時後,除去膏藥見腫起、發泡部位水破自流,後用龍膽紫藥水外塗即可。如未發泡,應再敷1次即可。治療500例,結果1次治癒401例,2~3次治癒90例,有效9例 。〔陝西中醫 1991;12(8):355〕 13. 治療斑禿 斑蝥2個,補骨脂、旱蓮草、川椒、乾薑各20g,紅花5g,用75%乙醇200ml,浸泡1周後濾液。以棉簽蘸藥液擦患處,日3~5次,1月為1療程。治療123例,痊癒87例,顯效31例,無效5例。有效率95.9%。〔河南中醫 1990;(3):23〕 14. 治療痛經 斑蝥、白芥子各20g,研極細末,以50%二甲基亞碸調成膏狀。取麥粒大小放於膠布上,貼於中極或關元穴(兩穴交替使用)。每次經前5日貼第1次,月經始潮或始覺腹痛則貼第2次。兩個月經周期為1療程。一般貼3小時揭去藥膏,出現水泡逐漸增大,常2~3日逐漸乾癟結痂。水泡一旦擦破,塗紫藥水。治療82例,用藥1個療程後,顯效56例,有效18例,無效8例。〔北京中醫 1990;(5):28〕 15. 治療外陰白斑 斑蝥1.5g,75%乙醇100ml,浸泡2周,濾液塗病變處,塗藥2小時局部起水泡,外塗1%龍膽紫預防感染。一般7~10天塗藥1次,7~10次為1療程。治療7例,均愈。〔廣西中醫藥 1978;(2):11〕 16. 治療小兒咳喘 斑蝥45%,雄黃45%,麝香10%,蜂蜜適量。先研斑蝥為粉,後入雄黃、麝香,共研勻,蜜調糊,每取米粒大,放於寸方膠布中間貼穴位上,每次取5~7個(雙側定喘、肺俞、風門為主穴,痰多難咯加雙側豐隆,納呆加雙側足三里,喘重加膻中),每7~14天貼1次,3次為1療程,間隔7~14天再貼。貼後8~12小時出現水泡,局部發熱、脹痛,2~3天後癥狀減輕,5~6天後取下膠布,塗紫藥水。治療484例,治癒238例,顯效85例,進步131例,無效30例,總有效率為93.8%。〔中國針灸 1984;(4):18〕 17. 治療梅核氣 斑蝥3g,全蟲、蜈蚣各1g,冰片0.5g,共研細末,加凡士林調成糊狀,製成斑蝥膏。取火柴頭大小置膠布上,貼天突和曲池穴上,3天後取下,未效者,水泡脫痂後再貼敷。治療100例,結果治癒67例,顯效14例,好轉11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 92%。〔福建醫藥雜誌 1980;2(6):20〕 18. 治療鼻炎 生斑蝥(去足翅),研細末,用適量水、醋或蜂蜜調成糊狀。患者印堂擦洗乾淨後,取1小塊膠布,於中心處剪一黃豆大小的孔並貼於該穴,將葯直接塗於小孔內,外以膠布貼蓋,24 小時後去掉。不愈者1周後重複使用。局部水泡較小者用75%乙醇棉球輕壓片刻,較大者以消毒針穿破放出水液,塗以2%龍膽紫或紅霉素眼藥膏,外用消毒紗布覆蓋。治療670例,用藥1~7次後,痊癒 527例,顯效100例,無效43例。對單純性鼻炎、過敏性鼻炎療效較佳,有效率在97%以上;慢性鼻炎、慢性副鼻竇炎療效次之,有效率分別為84.3%和72.1%。〔上海中醫藥雜誌 1990;(2):18〕 19. 治療鼻源性眼痛 斑蝥去頭、足、翅,研末備用。取直徑1cm的膠布一塊,將其中心剪一直徑0.5cm 的圓孔並貼於印堂穴處,用小刮匙取斑蝥粉如綠豆粒大置於孔中,外貼膠布。注意勿將藥物誤入眼內及口腔,以免引起不良反應。24 小時後除去膠布和藥物,可見局部皮膚髮紅或有水泡,用新潔爾滅或乙醇消毒預防感染,2~3日後水泡自然吸收,每隔7天貼治1次,治療110例,經用藥1~7 次後,痊癒103例,好轉5例,無效2例。〔山東醫藥 1991;31(1):2〕 20. 治療慢性咽喉炎 斑蝥7個,白糖500g,去核大棗7枚。每枚大棗內裝斑蝥1個,將白糖盛於碗中,把裝有斑蝥的大棗放在白糖上面,置於蒸籠中蒸40分鐘,取出,棄棗及斑蝥,留白糖備用。每天早上各取上制白糖一調羹開水沖服。約10天服完,為1療程。治療78例,用藥1~3個療程,臨床痊癒51例,有效21例,無效6例。〔中原醫刊 1990;17(6):3〕 方劑選用: 1. 治療癰疽,拔膿,癰疽不破,或破而腫硬無膿:斑蝥為末,以蒜搗膏,和水一豆許貼之,少頃膿出,即去葯。(《仁齋直指方》) 2. 治療大人小兒瘰癧內消方:斑貓一兩,去翅、足,用粟米一升,同斑貓炒令米焦黃,去米不用,細研,入干薄荷末四兩,同研令勻,以烏雞子清丸如綠豆大。空心臘茶下一丸,加至五丸,卻每日減一丸,減至一丸後,每日服五丸。(《經驗方》) 3. 治療乾癬積年生痂,搔之黃水出,每逢陰雨即癢:斑貓半兩,微炒為末,蜜調敷之。(《外台秘要》) 4. 治療一切瘺:斑貓三十枚(去頭、足、翅,糯米拌炒令米黃),蜥蜴三枚(炙令黃),地膽四十枚(去頭、足、翅,糯米拌炒令米黃)。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黑豆大。每日空心及晚食後,以溫酒下二十丸。(《太平聖惠方》) 配伍效用: 斑蝥配伍白砒、白礬、青黛 斑蝥攻毒蝕瘡;白砒蝕瘡祛腐;白礬解毒殺蟲、燥濕止癢;青黛清熱解毒、涼血消腫。四葯伍用,有解毒蝕瘡、散結消腫之功效,用於治療瘰癧瘺瘡等症。 斑蝥配伍桃仁、大黃 斑蝥破血散結;桃仁破血祛淤;大黃逐淤通經。三葯合用,有破血通經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淤血阻滯所致之經閉不通等症。 【注意事項】 宜忌:有劇毒,內服宜慎;體弱及孕婦忌服。 毒副作用:斑蝥為強烈之局部刺激發泡劑,外用時接觸皮膚可致發泡,這是其療效原理之一,但需防止潰破感染。 斑蝥素是斑蝥的主要毒性成分,毒性最大;斑蝥酸鈉次之;而羥基斑蝥胺和甲基斑蝥胺的毒性很小。給小鼠腹腔注射斑蝥素的半數致死量為1.25mg/kg;給小鼠腹腔注射斑蝥酸鈉的半數致死量為3.4±0.26mg/kg,口服的半數致死量為3.8±0.23mg/kg;給大鼠口服甲基斑蝥胺的半數致死量為375mg/kg。 臨床應用本品,正常人口服斑蝥0.6g 可產生嚴重的毒性反應,口服1.3 ~3g 即可致死;斑蝥素的致死量為30mg。 本品誤服過量可致中毒,常見的中毒癥狀表現以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循環系統癥狀為主,如:口腔咽喉燒灼感、口渴、吞咽困難、舌腫脹起泡、氣喘、多涎、噁心、嘔吐、腹部絞痛及便血、炎性腹瀉;腰痛,雙側腎區有明顯叩擊痛,並有尿頻、尿急、尿痛、排尿困難和尿血;頭痛、頭暈、口唇及四肢麻木、多汗、瞳孔散大、視物不清、抽搐;血壓增高、心律不齊、周圍循環衰竭等,恢復期可有心率減慢。嚴重者有高熱、休克、昏迷,以至心臟和呼吸抑制、腎功能衰竭而死亡。 亦可出現陰道出血、陰莖勃起及疼痛;有時還可出現顏面潮紅、眼結膜充血、皮下淤點、黏膜充血等癥狀。 研究表明:腎臟對斑蝥素有很高的敏感性。犬口服致死量(1mg/kg)的斑蝥素後,發生腎小球上皮細胞十分嚴重的濁腫,隨之白細胞升高,出現蛋白尿、管型尿、血尿及血清非蛋白氮升高。腎小管上皮細胞亦可濁腫。中毒的小鼠和犬還可發生肝細胞濁腫、脂肪變、肝淋巴纖維性損傷和肝細胞壞死、心肌濁腫、肺淤血等。 如斑蝥誤入眼中,可引起流淚,眼瞼紅腫,有劇烈灼痛感,甚至出現結膜炎、角膜潰瘍、虹膜炎等。 本品外用過量,外敷面積過大,時間過久,亦可吸收中毒,引起腎炎和膀胱炎,甚至死亡。 臨床曾有誤服斑蝥引起中毒以及出現嘔血、血尿和急性腎功能不全的報告;亦有治療頑固性牛皮癬,外敷斑蝥粉過量(15.6g,調陳醋適量外敷),致急性腎功能衰竭而死亡的報告。 中毒救治: 1. 口服中毒者,可立即洗胃,導瀉。洗胃用活性炭混懸液;導瀉用硫酸鈉內服。亦可內服牛乳、雞蛋清或10%氫氧化鋁凝膠等,以保護胃黏膜,減少對毒物的吸收。 2. 酌情補液,可加速毒素排泄、保持水電解質平衡及時糾正酸中毒。並適當給予維生素B、維生素C、輔酶A、ATP、肌苷等。 3. 對症處理:高燒、驚厥者,可皮下或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鈉0.1~0.2g;尿少者可口服雙氫克尿塞25~50mg,亦可肌肉或靜脈注射速尿20mg;有出血現象者肌肉注射安絡血10mg或維生素K3 8mg等。 4. 酌情應用抗生素以防止感染。 5. 中草藥治療: a. 川黃連 3g,黑豆、滑石各30g,茶葉、制大黃、生甘草各9g,琥珀3g(分吞),蔥白4枚,水煎服。有一定解毒作用。 b. 生綠豆30g,生甘草9g,生黃連,水煎服。c. 板藍根30g,黃連3g,甘草9g,水煎服。d. 綠茶30g,煎湯放冷,頻服之。 6. 其他:因斑蝥素為脂溶性,故當囑患者忌油類及脂肪,以防止毒素進一步吸收。 【醫家論葯】 「斑蝥,專主走下竅,直至精溺之處,蝕下敗物,痛不可當。葛氏云:凡用斑蝥,取其利小便,引藥行氣,以毒攻毒是矣。楊登甫云:瘰癧之毒,莫不有根,大抵以斑蝥、地膽為主,制度如法,能使其根從小便中出,或如粉片,或如血塊,或如爛肉,皆其驗也。但毒之行,小便必澀痛不可當,以木通、滑石、燈心輩導之。」(《本草綱目》) 「斑貓,近人肌肉則潰爛,毒可知矣。性能傷肌肉,蝕死肌,故主鼠瘺疽瘡疥癬。」「斑貓,性有大毒,能潰爛人肌肉,惟瘰癧、癲犬咬或可如法暫施,此物若煅之存性,猶能嚙人腸胃,發泡潰爛致死,即前二證亦不若用米同炒,取氣而勿用質為穩,余證必不可餌。」(《本草經疏》) 乾漆 為漆樹科植物漆樹 Rhus verniciflua Stokes 樹脂經加工的乾燥品。味辛,性溫,有毒。入肝、脾經。功能:破淤、消積、殺蟲。主治:婦女經閉、癥瘕、淤血、蟲積。內服:入丸、散,每次吞服 0.06~0.1g,不宜入煎。外用:燒煙熏。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乾漆是生漆中的漆酚在蟲漆酶(Laccase)的作用下在空氣中氧化生成的黑色樹脂物質。 藥理作用: 1. 解痙作用 乾漆醇提取物在離體平滑肌器官上(如大腸、小腸、支氣管、子宮)有拮抗組胺、5-羥色胺、乙醯膽鹼的作用,與抗組胺葯、麥角酸二乙胺(抗5-羥色胺葯)及阿托品的性質相似,但強度較弱。 2. 其他作用 乾漆水提取製劑對體外培養乳鼠心肌細胞耗氧量的影響不明顯。 抗凝血酶作用的實驗觀察結果表明:乾漆提取液(0.2g生葯/ml)與對照組相比,凝血時間無顯著延長。與土鱉蟲、水蛭具有強抗凝作用不同。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絲蟲病 乾漆310g(炒令煙盡為度),地龍500g,蒼朮500g(土炒)。共研細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每日早、晚各服五分。治療15例,絲蟲全部消失者3例,絲蟲計數減少者12例。〔江蘇中醫雜誌 1958;(2):30〕 2. 治療囊蟲病 乾漆炭、蕪荑各240g,雷丸120g,硃砂60g。共為細粉。每次3g,內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治療52例,治癒35例,明顯減輕17例。治療本病,需長期服藥,其中治癒時間最長者近6年。〔山東中醫學院學報 1980;(3):66〕 方劑選用: 1. 治療九種心痛及腹脅積聚滯氣:筒子乾漆二兩。搗碎,炒煙出,細研,醋煮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熱酒下,醋湯亦得,無時服。 (《簡要濟眾方》) 2. 治療五勞七傷:乾漆、柏子人、山茱萸、酸棗仁各等分。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服二七丸,溫酒下,日二服。(《備急千金要方》) 3. 治療胞衣不出及惡血不行:乾漆(碎,炒令煙),當歸(切,焙)一兩。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用荊芥酒調下,時一服,以下為度。 (《聖濟總錄》乾漆散) 配伍效用:乾漆配伍蘇木 二者皆可活血通經,且蘇木尚能止痛。相伍為用,其功更顯著,用於治療淤血經閉、產後淤血腹痛及跌打損傷諸證。 乾漆配伍水蛭、鱉甲 乾漆、水蛭均可破血祛淤;鱉甲軟堅散結。三葯伍用,有破血祛淤、軟堅散結之功效,用於治療淤血之癥瘕。 【注意事項】 宜忌:本品破血通經之力較強,故孕婦及體虛、無淤者均忌用。畏蟹。 毒副作用:對生漆過敏者皮膚接觸本品即可引起過敏性皮炎,出現皮膚紅腫、疼痛,起丘疹或皰疹。內服過量可導致嘔心嘔吐,口腔發炎、潰瘍,腹瀉,嚴重者可發生中毒性腎病。也有出現肛門、會陰部皮膚髮生丘疹,瘙癢劇烈者。 中毒救治: 1. 內服抗過敏葯,如苯海拉明、撲爾敏等。 2. 局部外治: a. 生蟹搗爛煎水內服或外洗局部,或鮮蟹汁外擦患部。 b. 鮮大薊根搗爛加菜油外搽。 3. 中草藥治療:金銀花、連翹各30g,土茯苓20g,苦參18g,赤芍、丹皮各24g,生石膏40g,甘草10g。水煎內服,日1劑。 【醫家論葯】 「乾漆,能殺蟲消散,逐腸胃一切有形之積滯,腸胃既清,則五臟自安,痿緩痹結自調矣。又損傷一證,專從血論,蓋血者有形者也,形質受病,惟辛溫散結而兼鹹味者,可入血分而消之,淤血消則絕傷自和,筋骨自續,而髓腦自足矣。其主痞結腰痛,女子疝瘕者,亦指下焦血分受寒,血凝所致,利小腸者,取其通行經脈之功耳。至於療咳嗽,雖非正治,然亦有淤血停積,發為骨蒸勞瘵,以致咳嗽者,得其消散淤血之力,則骨蒸退而咳嗽亦除也。」(《本草經疏》) 「漆,性毒而殺蟲,降而行血,所主諸證雖繁,其功只在二者而己。」(《本草綱目》) 「乾漆灰,性善下降而破血,故消腫殺蟲通月閉,皆取去惡血之用,而《本經》治絕傷,是取其破宿生新之力也。元素雲,削年深堅結之積滯,破日久凝結之淤血,斯言盡乾漆之用矣。無積血者切忌,以大傷營血,損胃氣,故胃虛人服之,往往作嘔,此與《本經》之義,似乎相背,而實不相違。產後血暈,以舊漆器燒煙熏之即醒,蓋亦取下血之義,而破經絡中血滯。」(《本經逢原》) 蘇木 為豆科植物蘇木 Caesalpinia sappan L. 的乾燥心材。亦名蘇枋(《南方草木狀》)、蘇方(《肘後備急方》)、蘇方木(《唐本草》)等。味甘、咸,性平。入心、肝經。功能:行血、破淤、消腫、止痛。主治:婦人血氣心腹痛、經閉、產後淤血脹痛喘急、痢疾、破傷風、癰腫、撲損淤滯作痛。內服:煎湯,3~9g;研末或熬膏。外用:研末撒。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木部含巴西蘇木素(Brasilin),其遇空氣後即氧化為巴西蘇木紅素(Brasilein)。亦含蘇木酚(Sappanin),可作有機試劑,檢查鋁離子。尚含揮髮油,油的主要成分為水芹烯(α-l-Phellandrene)及羅勒烯(Ocimene)。還含鞣質。 藥理作用: 1.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適量的蘇木水,以不同的給藥方法,對小鼠、家兔及豚鼠,均能引起催眠作用,在大劑量時尚能引起麻醉作用,甚至死亡。蘇木有一定的鎮痛作用,該作用與其催眠作用有一定聯繫。蘇木水能對抗馬錢子鹼與可卡因的中樞神經興奮作用,但不能對抗嗎啡的興奮性。 2. 對心血管的作用 動物實驗表明:蘇木水能使離體蛙心的收縮力增強,振幅顯著增大,且心臟越衰弱其作用越明顯。並可使由枳殼煎劑減弱的心收縮力有所恢復。還能解除水合氯醛、奎寧、毛果芸香鹼、毒扁豆鹼、尼可丁等對離體蛙心的毒性,在心臟未完全停止跳動以前,蘇木水能恢復其跳動。在蟾蜍下肢灌流時,蘇木水亦能使蟾蜍的血管收縮度略有增加;以後用亞硝酸鈉也不能使血管擴張。如先用亞硝酸鈉,再用蘇木水同樣不能使血管收縮。蘇木水對狗的血壓和呼吸無明顯影響,與腎上腺素或組胺合用,亦無顯著的協同作用。 3. 抗菌作用 蘇木在試管內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長。蘇木浸煎液對白喉桿菌、肺炎雙球菌、流行性感冒桿菌、副傷寒丙桿菌、弗氏痢疾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百日咳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甲、乙桿菌及肺炎桿菌均有比較明顯的抑菌作用(試管法和平板法)。 4. 對平滑肌的作用 蘇木水不能解除組胺引起的支氣管痙攣。蘇木水對小鼠的離體子宮有抑制作用;如與腎上腺素合用,作用更為明顯。蘇木水對家兔腸管無明顯作用,但可加強腎上腺素對腸管的作用。 5. 抗癌作用 100%蘇木水提取液(2.5μl/ml濃度)對人早幼粒白血病細胞(HL-60)、人紅髓白血病細胞(K562)、小鼠成纖維瘤細胞株(L929)及小鼠淋巴瘤細胞株(yac-1)均有明顯的殺傷作用。給荷瘤小鼠腹腔注射0.2ml/d,連續7天,平均延長生存期185%;注射0.15ml/d時,延長生存期為126.8%,注射0.1ml/d時,不能延長生存時間。 蘇木煎液腹腔注射,對白血病P388、L1210小鼠(DBA/2)均有較強的抑制和治療作用,能明顯延長荷瘤小鼠的生存時間。但灌胃給葯則無明顯影響。 6. 其他作用 實驗表明:蘇木對醋酸鉛引起的家兔貧血,無增高血紅蛋白和紅細胞的作用;但醋酸鉛和蘇木合用,家兔的血紅蛋白與紅細胞偶有增高現象。 蘇木給小鼠或大鼠皮下注射,用小劑量時(0.1ml)呈利尿作用,而劑量加大則無利尿作用。 蘇木煎劑在 10%以上對體外肝蛭有效。試用於牛體內,抗肝蛭的療效不確實。對蛔蟲和絛蟲無驅蟲效力。 蘇木水給狗腹腔或皮下注射,可引起嘔吐和腹瀉。但蘇木水無減輕皮膚刺激葯的作用;亦無解熱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足癬 蘇木、鉤藤、花椒各30g,枯礬6~9g。每日1劑,水煎,浸泡患足,每次30分鐘,每天2次。治療320例,其中浸漬糜爛型186例,治癒143例,好轉43例;鱗屑角化型72例,治癒60例,好轉12例;水皰型62例,治癒46例,好轉9例,無效7例。〔湖北中醫雜誌 1991;13(2):6〕 2. 治療骨質增生 川烏、獨活、細辛、蜈蚣、僵蠶、蘇木各30g ,乳沒各20g,靈仙、透骨草各60g,馬前子15g,骨碎補40g,食鹽50g,白酒適量,老蔥白帶須10個。初期以上藥共為細末,搗老蔥和白酒敷患處,干時再與酒合敷,5~7天換藥1次。經初期治療痛減後,上藥去白酒,以植物油700ml 熬至滴水成珠,入黃丹成膏,外敷患處,7~10天換藥1次。治療40例,顯效19例,有效10例。〔北京中醫 1990;(5):31〕 方劑選用: 1. 治療被打傷損,因瘡中風:蘇木(槌令爛,研)二兩。用酒二升,煎取一升。分三服,空心、午時、夜卧各一服。(《聖濟總錄》蘇木酒) 2. 治療指斷,亦治其餘皮膚刀矢傷:真正沉重蘇木,為細末,敷斷指間,外用蠶繭包縛完固。(《攝生眾妙方》接指方) 3. 治療破傷風:蘇枋木不拘多少,搗羅為細散。每服三錢匕,酒調服之。(《聖濟總錄》獨聖散) 4. 治療婦人月水不通,煩熱疼痛:蘇枋木二兩(銼),硇砂半兩(研),川大黃(末)一兩。上藥,先以水三大盞,煎蘇木至一盞半,去滓,入硇砂、大黃末,同熬成膏。每日空心,以溫酒調下半大匙。(《太平聖惠方》蘇枋木煎) 5. 治療產後氣滯作喘:蘇木、人蔘、麥門冬,水煎服。(《婦科玉尺》蘇木湯) 配伍效用:蘇木配伍紅花 二者皆為活血化淤之品。但蘇木長於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紅花功擅活血化淤、消散癥瘕。二者相須為用,其活血祛淤、通絡止痛之功效更顯著,用於治療跌打損傷之腫脹疼痛以及痛經、閉經、產後腹痛、腹部包塊因血淤而致者。 【注意事項】 宜忌:血虛無淤者不宜,孕婦忌服。 【醫家論葯】 「蘇木陽中之陰,降多升少,肝經血分葯也。性能破血,產後血脹悶欲死者,苦酒煮濃汁服之。本虛不可攻者,用二味參蘇飲,補中寓瀉之法,凜然可宗。但能開泄大便,臨症宜審。若因惱怒氣阻經閉者,宜加用之。」(《本經逢原》) 「蘇方木,凡積血與夫產後血脹悶欲死。無非心、肝二經為病,此葯咸主入血,辛能走散,敗濁淤積之血行,則二經清寧,而諸證自愈。《日華子》、《海葯》所主,悉取其入血行血。辛咸消散,亦兼有軟堅潤下之功,故能祛一切凝滯留結之血,夫人產後尤為所須耳。」(《本草經疏》) 「蘇木,功用有類紅花,少用則能和血,多用則能破血。但紅花性微溫和,此則性微寒涼也。故凡病因表裡風起,而致血滯不行,暨產後血暈脹滿以(欲)死及血痛血瘕、經閉氣壅、癰腫、跌扑損傷等症,皆宜相症合以他葯調治。」(《本草求真》) 「蘇木,氣寒,味甘咸,無毒。可升可降,陰也。諸血家之要葯也。與川芎同用,散頭目之血熱;與紅花同用,則治產後之血淤;與皂莢刺同用,則逐癰腫血死;與四物湯同用,則滋骨蒸之血枯。要之熱去則血涼,淤除則血新,逐則血活,枯滋則血潤。」(《葯鑒》) 劉寄奴 為菊科植物奇蒿 Artemisia anomala S. Moore 的全草。味苦,性溫。入心、脾經。功能:破血通經、斂瘡消腫。主治:經閉癥瘕、胸腹脹痛、產後血淤、跌打損傷、金瘡出血、癰毒焮腫。內服:煎湯,3~10g;或入散劑。外用:搗敷或研末撒。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劉寄奴含揮髮油0.45%,油顯黃綠色,有刺激性香氣。從奇蒿(即南劉寄奴)的醇溶部分分得:香豆素(Cumarin)、7-甲氧基香豆素(Herniarin)、棕櫚酸(Palmitic acid)、莨菪亭(Scopoletin)、反式鄰羥基桂皮酸(trans-O- Hydroxycinnamic acid)、反式鄰羥基對甲氧基桂皮酸(trans-O-Hydroxy-p-methoxycinnamic acid)、苜蓿素(Tricin)、環己六醇單甲醚(Cyclohexanehexol monomethyl-ether)。 藥理作用: 1. 對肝臟的作用 陰行草(即北劉寄奴)濃縮煎液可使醋酸棉酚引起的大鼠高血清谷丙轉氨酶(SGPT)明顯下降;對麻醉犬和大鼠有明顯利膽作用。劉寄奴總生物鹼和總黃酮均能防治醋酸棉酚肝損害引起的大鼠高SGPT,是劉寄奴煎劑防治棉酚肝損害的有效成分。 2. 抗菌作用 陰行草對宋內痢疾桿菌、志賀痢疾桿菌有殺菌作用,對福氏痢疾桿菌、鮑氏痢疾桿菌、大腸桿菌及變形桿菌有抑菌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急性傳染性肝炎 蘆蒿全草(干品)500g,洗凈切碎,水煎2次,每次1小時,合併藥液,濃縮至500ml。加適量防腐劑。成人日服2次,每次50~100ml,兒童酌減。治療黃疸型及無黃疸型傳染性肝炎25例,均獲效果。其中近期治癒23例,明顯好轉2例。平均治癒時間20天。治癒病例在出院後3個月內有13例進行肝功能複查,其中12例正常;1例在出院後1個月複查,谷丙轉氨酶在119單位以上(可能與過早停葯及立即進行強體力鍛煉有關),再用蘆蒿治療後又恢復正常。個別患者在短期服用上述劑量的蘆蒿煎劑後,肝功能恢復不快,經加倍服用後則很快恢復正常。〔新醫藥學雜誌 1973;(6):18〕 2. 治療絲蟲病象皮腫 劉寄奴新鮮根120g,煎服。10~15天為1療程,總量為120~180g。治療15例,除1例腿圍增大外,其餘均有不同程度的縮小,有效率93.3%,組織鬆軟率73.3%。〔江西中醫藥 1960;(1):12〕 3. 治療燒傷 劉寄奴(品種未詳)全草40g,冰片1g。分別研細後混合,加入香油60ml(用乾熱滅菌處理),調成稀糊狀外用。治療Ⅱ度、Ⅲ度燒傷24例,有的敷2~4次,經3~5天即愈;有的換藥6~10次,經2~3周始愈。對嚴重燒傷患者應注意對症處理。〔北京醫學院學報 1959;(1):136〕 4. 治療腳癬 劉寄奴、艾葉、蒜各120g,加水2500ml,浸泡後煮沸5~10分鐘,取藥液浸洗腳,每日1次,6次為1療程。每劑葯可用2~3次。治療21例,其中趾間糜爛型7例,浸洗3次痊癒;水泡型合併感染7例,用藥1個療程後顯效3例,減輕4例;鱗屑型7例,浸洗4~5次全部痊癒。〔新醫藥學雜誌1975;(8):24〕 5. 治療痔瘡 劉寄奴、荊芥各12g,蟬蛻3g。上藥加水3000ml,浸泡2小時,煎煮至沸半小時後去渣取藥液,盛入盆中,先熏3~5分鐘,再坐浴30分鐘。每日2次,第二次用時再加熱。一般3日1劑,夏天1~2日1劑。治療106例,結果:治癒92例,好轉10例,無效4例。治療時間最短7天,最長19天,平均13天。〔中國肛腸病雜誌 1990;(4):38〕 6. 治療崩漏 劉寄奴、貫眾炭、大薊、小薊各15g,杭芍、續斷各12g,藕節3枚。水煎分服。適用於崩漏早期,表現為陰虛證候或虛熱類型的患者,證見崩漏血色紫黯有血塊,心煩不眠,午後潮熱,口乾喜涼飲,頭暈面赤,尿黃,舌紅苔黃,脈沉細數等。治療12例,有效11例,無效1例。止血效果明顯。 〔中醫雜誌 1964;(8):9〕 方劑選用: 1. 治療血氣脹滿:劉寄奴穗實為末。每服三錢,煎酒服。(《衛生易簡方》)2. 治療赤白下痢:劉寄奴、烏梅、白姜等分。水煎服,赤加梅,白加姜。(《如宜方》) 3. 治療大小便血:劉寄奴為末,茶調,空心服二錢。(《瀕湖集簡方》) 4. 治療湯火瘡:劉寄奴為末,先以糯米漿,用雞翎掃傷顯著處,後摻葯末在上,並不痛,亦無痕。大凡傷顯著,急用鹽末摻之,護肉不壞,然後葯敷之。(《本事方》) 5. 治療被打傷破,腹中有淤血:劉寄奴、延胡索、骨碎補各一兩。上三味細切,以水二升,煎取七合,復內酒及小便各一合,熱溫頓服。(《備急千金要方》) 6. 治療產後百病血運:劉寄奴、甘草。上二味等分,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先以水二盞,入葯煎至一盞,再入酒一盞,再煎至一盞,去渣,溫服。(《聖濟總錄》劉寄奴湯) 【注意事項】 宜忌:氣血虛弱,脾虛作泄者忌服。 毒副作用:臨床應用蘆蒿(狹葉艾)煎劑治療急性傳染性肝炎,成人劑量加大至200g(生葯),未見不良反應。曾有1例患者日服煎劑 250ml(含生葯250g),亦無副作用發生(正常劑量為每次 50~100ml,每日2次)。 【醫家論葯】 「劉寄奴草,其味苦,其氣溫,揉之有香氣,故應兼辛。苦能降下,辛溫通行,血得熱則行,故能主破血下脹。然善走之性,又在血分,故多服則令人痢矣。昔人謂為金瘡要葯,又治產後余疾、下血止痛者,正以其行血迅速故也。」(《本草經疏》) 「劉寄奴,入手少陰、足太陰經。通經佐破血之方,散郁輔辛香之劑。按劉寄奴破血之仙劑也,其性善走,專入血分,苦味歸心,而溫暖之性,又與脾部相宜,故兩入。蓋心主血,脾裹血,所以專療血證也。」(《本草匯》) 「劉寄奴,下氣止心腹急痛,下血消腫,解癰毒,滅湯火熱瘡,並治金瘡。《本草》諸書言其能解產後余疾,則誤之甚矣。寄奴性善走,迅入膀胱,專能逐水,凡白濁之症,用數錢同車前、茯苓利水之葯服之立時通快,是走而不守可知;產後氣血大虧,即有淤血,豈可用此迅逐之乎?」(《本草新編》) 「劉寄奴,因何而有是名?據書載是劉裕小字寄奴,曾射一蛇。目見童子搗葯,問之,答為寄奴所傷。被裕罵而收葯。每與金瘡敷之,即愈。故以劉寄奴是名。但此雖非屬真,而藥味苦微溫,多能破淤通經,除癥下脹及止金瘡血出,大小便血,湯火傷毒。緣血之在人身,本貴通活,滯而不行,則血益滯而不出,而癥瘕脹滿愈甚;行而不止,則血亦滯而不收,而使血出益甚,寄奴總為破血之品,故能使滯者破而即通,而通者破而即收也。」(《本草求真》) 附註:商品劉寄奴,各地所用品種不一致。上述之品與《本草》所載相近,但僅使用與江蘇、上海、浙江、江西、福建等地,習稱「南劉寄奴」。另一種「北劉寄奴」,系玄參科植物陰行草 Siphono- stegia chinensis Benth. 的帶果全草,主產河北、山東、河南、吉林、黑龍江等地。雖與本草所載者不同,但亦有較長的使用歷史。 四川所用的劉寄奴為菊科植物狹葉艾 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 的全草,亦名紅陳艾、蘆蒿。 王不留行 為石竹科植物麥藍菜Vaccaria segetalis (Neck.)Garcke的種子。亦名不留行(《吳普本草》)、金盞銀台(《本草綱目》)等。味苦,性平。入肝、胃經。功能:行血通經、催生下乳、消腫斂瘡、利尿通淋。主治:婦女經閉、乳汁不通、難產、血淋、癰腫、金瘡出血。內服:煎湯,6~10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種子含多種皂甙,其中王不留行皂甙(Vacsegoside),由棉根皂甙元(Gypsogenin)、葡萄糖醛酸、葡萄糖、木糖、阿拉伯糖、岩藻糖、鼠李糖組成。皂甙水解可得王不留行次皂甙(Vac- caroside),繼續水解得棉根皂甙元和葡萄糖醛酸。亦含異肥皂草甙(Isosaponarin), 酸解時則其甙元肥皂草素(Saponaretin)一部分脫水而生成牡荊素(Vitexin)。尚含棉子糖(Raffinose)及一種化合物,水解得葡萄糖。 此外,還含澱粉、脂肪、蛋白質和灰分。 藥理作用:有報告指出,用王不留行醇提取物給小鼠灌胃(5g/kg/d),連續15天,灌胃結束後第一天,取抗凝血漿及子宮組織,用放免法測定其中cAMP含量,結果明顯增高。提示王不留行有抗早孕作用,亦有調節生理功能,影響體內代謝的作用。 亦有報告認為,王不留行煎劑對大鼠離體子宮有收縮作用;其乙醇提取液作用尤強。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帶狀皰疹 生王不留行適量,焙乾研末後用香油調成糊狀,塗於患處,每日2~3次,如皰疹已潰者,可將葯末直接撒在潰破處。治療13例,一般用藥10~20分鐘疼痛明顯減輕,1~2天皰疹干縮,3~5 天脫屑痊癒。〔山東中醫雜誌 1983;(2):42〕 2. 治療急性乳腺炎 蒲公英50g,王不留行 25g,水煎2次服,每日1劑。治療28例,皆服藥1劑即明顯好轉,服藥2~3劑痊癒,無1例化膿。〔江西中醫藥 1986;(2):46〕 3. 治療缺乳症 王不留行15g,穿山甲15g,文火煎,每日1劑,日服3次。輔以清燉豬蹄(可加冰糖或少許鹽),每晚臨睡前吃肉喝湯。如血虛者,應再加服四物湯養血。治療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乳效果。〔赤腳醫生雜誌 1975;(8):26〕 方劑選用: 1. 治療諸淋及小便常不利,陰中痛,日數十度起,此皆勞損虛熱所致:石韋(去毛)、滑石、瞿麥、王不留行、葵子各二兩。搗篩為散。每服方寸匕,日三服之。(《外台秘要》) 2. 治療乳癰初起:王不留行一兩,蒲公英、瓜蔞仁各五錢,當歸梢三錢。酒煎服。(《本草匯言》) 3. 治療疔腫初起:王不留行子為末,蟾酥丸黍米大。每服一丸,酒下。汗出即愈。(《瀕湖集簡方》) 4. 治療婦人因氣,奶汁絕少:瞿麥穗、麥門冬(去心)、王不留行、緊龍骨、穿山甲(炮黃)各等分。上五味為末,每服一錢,熱酒調下;後食豬蹄羹少許,投藥,用木梳左右乳上梳三十來梳,一日三服,食前服,三次羹湯投,三次梳乳。(《衛生寶鑒》湧泉散) 5. 治療難產逆生,胎死腹中:王不留行,酸漿草(死胎燒用)、茺蔚子、白蒺藜(去刺)、五靈脂(行血俱生用)。各等分為散。每服三錢,取利。 山水一盞半,入白花劉寄奴子一撮,同煎溫服。(《普濟方》勝金散) 配伍效用: 王不留行配伍穿山甲 王不留行、穿山甲皆可活血下乳。但王不留行長於通利血脈、逐淤開閉;穿山甲功擅活血通經、消腫軟堅。二葯伍用,共奏活血祛淤、通絡下乳之功效。用於治療血淤氣滯之乳汁不通、乳房痞塊以及閉經、痛經等。 【注意事項】 宜忌:孕婦忌服。 【醫家論葯】 「王不留行能走血分,乃陽明沖任之葯,俗有『穿山甲,王不留,婦人服了乳長流』之語,可見其性行而不住也。」(《本草綱目》) 「王不留行,其性甚急,下行而不上行者也。凡病逆而上沖者用之可降,故可恃之以作臣使之用也。但其性過速,宜暫而不宜久,又不可不知也。或問:王不留行之可下乳,是亦可上行之物也。不知乳不能下而下之,畢竟是下行,而非上行也。上中焦有可下者,皆可下通,非止行於下焦而不行於上焦也。」(《本草新編》) 「王不留行,惟熱結者為宜,《本經》主金瘡止血,逐痛出刺;《別錄》止心煩鼻衄,癰疽惡瘡,皆清火活血之用。除風痹者,風熱壅於經絡也,而風寒寒濕非其治矣。」(《本草正義》) 自然銅 為天然黃鐵礦Pyrite的含硫化鐵(FeS2)礦石。味辛、苦,性平。入腎、肝經。功能:散淤止痛、接骨續筋。主治:跌打損傷、筋斷骨折、血淤疼痛、積聚、癭瘤、瘡瘍、燙傷。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自然銅含二硫化鐵,其中含鐵46.6%,硫53.4%。亦有報告認為其尚含有銅、鎳、砷、銻等雜質。 藥理作用:有促進骨折癒合的作用。有報告指出,用人工方法使家兔股骨骨折後,每日服用自然銅與虎骨各半的合劑3g,共服1.5月,對骨折癒合有促進作用,表現為骨痂生長快,量多且較成熟,抗折力亦較對照組強。單獨使用則較差。含有自然銅的復方接骨散(含自然銅、骨碎補等共19味)給家兔每日服3g,共服2~8 周,對橈骨骨折癒合有促進作用,表現為癒合骨再折的牽引力較對照組大。 【臨床運用】 方劑選用: 1. 治療心氣刺痛:自然銅火煅醋淬九次,研末,醋調一字服。(《衛生易簡方》) 2. 治療打撲傷:自然銅(研極細,水飛過)、當歸、沒藥各半錢。以酒調頻服,仍以手摩痛處。(《本草衍義》) 3. 治療跌扑骨斷:自然銅(煅通紅,醋淬七次,放濕土上,月余用)、乳香、沒藥、當歸身、羌活等分。為散,每服二錢,醇酒調,日再服。骨傷用骨碎補半兩,酒浸搗絞取汁沖服。(《張氏醫通》自然銅散) 4. 治療項下氣癭:自然銅貯水瓮中,逐日飲食,皆用此水,其癭自消,或火燒煙氣,久久吸之亦可。(《仁齋直指方》) 5. 治療一切惡瘡及火燒湯燙:自然銅、密陀僧各一兩(並煅研),甘草、黃檗各二兩(並為末)。上四味,一處研細,收密器中,水調塗或干敷。 (《聖濟總錄》自然銅散) 配伍效用: 自然銅配伍沒藥 二者皆有活血止痛之功。且自然銅能接骨續筋;沒藥能生肌消腫,相伍為用,有活血止痛、接骨續筋、生肌消腫之功效,用於治療外傷所致之骨折疼痛、淤血腫脹等。 【注意事項】 宜忌:陰虛火旺,血虛無淤者忌服。 【醫家論葯】 「自然銅接骨之功,與銅屑同,不可誣也。但接骨之後,不可常服,即便理氣活血可爾。」(《本草綱目》) 「自然銅乃入血行血,續筋接骨之葯也。凡折傷則血淤而作痛,辛能散淤滯之血,破積聚之氣,則痛止而傷自和也。」(《本草經疏》) 澤蘭 為唇形科植物地瓜兒苗Lycopus lucidus Turcz. 或毛葉地瓜兒苗 Lycopus lucidus Turcz. var. hirtus Regel. 的莖葉。味苦、辛,性微溫。入肝、脾經。功能:活血、行水。主治:經閉、癥瘕、產後淤滯腹痛、身面浮腫、跌扑損傷、金瘡、癰腫。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外用;搗敷或煎水熏洗。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澤蘭全草含揮髮油、葡萄糖甙、鞣質和樹脂,亦含黃酮甙、酚類、氨基酸、有機酸、皂甙、葡萄糖、半乳糖、澤蘭糖(Lycopose)、蔗糖、棉子糖(Raffinose)、水蘇糖(Stachyose)、果糖等。 澤蘭的乙醇提取物,經分離得到四個化合物,即蠟酸、3-谷甾醇、華木酸和熊果酸。 藥理作用: 1. 對血液的作用 實驗表明:澤蘭給家兔腹腔注射(2g/kg)後10分鐘和20分鐘,兔耳微循環有如下變化:血流速度明顯加快,從粒擺、粒緩流變為粒流、粒線流,原先塊狀紅細胞團變小、變少,微血管管徑擴張。澤蘭給家兔口服(4g/kg/d),對模擬失重引起家兔血淤的血液黏度、纖維蛋白原含量和紅細胞聚集指數的異常上升幅度,有降低作用。 有報告指出,復方澤蘭煎劑給大鼠灌服,能使血栓乾重減輕,但對血栓形成作用較弱;能使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但不降低外周血球計數;不能使凝血酶原時間延長,但能使血漿部分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對纖維蛋白原及優球蛋白的溶解時間無明顯作用。 2. 其他作用 復方澤蘭液給家兔腹腔注射,有一定的抗術後粘連效果,並具有促進胃腸的作用。 地瓜兒苗全草製劑有強心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四肢損傷 忍冬藤、紅藤、雞血藤、蒲公英各30g,川牛膝15g,澤蘭、桃枝、赤芍、地骨皮各12g,甘草6g。水煎服,日1劑。治療單純軟組織損傷及骨折者185例,於手法整復固定後或手術後1周內均內服上方,結果:顯效(服藥後3~5天內腫脹、疼痛消失,或術後1~2天內刀口疼痛及腫脹消失,無感染現象)156例;有效(服藥後5~7天內腫痛消減或術後3天刀口疼痛及腫脹消失,無感染現象)29例。〔山東中醫雜誌 1990;9(5):22〕 2. 治療痔瘡 大黃、芒硝、花椒各30g,澤蘭、皂角刺各20g,赤芍15g 。加水5 000ml,煎至3 000ml,熏洗、坐浴,每天1~2次,每次20~30分鐘。 熏洗後用活血止痛膏(大黃、黃柏各30g,澤蘭、赤芍、皂角刺各20g,冰片15g。前五味共研末調成糊狀,加入凡士林調煮,放入冰片即成)外敷患處。治療64例,其中痊癒54例,好轉8例,無效2例。治療時間最長12天,最短3天。〔中國肛腸病雜誌 1991;11(1):41〕 3. 治療產後腹痛 澤蘭葉30~60g,水煎,紅糖適量沖服。每日1劑,分2次水煎服。治療20例,痊癒19例,無效1例。一般服藥2~3劑,最多4劑即愈。 〔赤腳醫生雜誌 1977;(1):33〕 4. 治療痛經 澤蘭、續斷各14g,紅花2g,制香附、赤芍、柏子仁各12g,當歸、酒炒元胡各10g,牛膝3g。文火煎半小時,煎取200ml,再加水煎取200ml,兩次藥液混合分2次服,日1劑。每次服藥後飲少量米甜酒(醪糟)。在月經期連服3~5劑。可隨證加減。治療 120 例,最多連續3個月服藥15劑,最少服藥3劑。結果:痊癒104例,好轉13例,無效3例。〔陝西中醫 1988;9(12):54〕 5. 治療不孕症 澤蘭15g,益母草30g,蒲黃10g,五靈脂9g,王不留行10g,柴胡10g,烏葯12g,香附15g,黃芪20g,焦白朮15g,覆盆子15g,菟絲子10g,沉香8g,枸杞子15g。水煎服,日1劑。可隨證加減。治療60例,服藥2~6個月受孕者(痊癒)57例,服藥6個月不受孕者(無效)3例。〔河北中醫1987;(2):14〕 6. 治療胸壁軟組織撞擊傷 澤蘭葉10g,紅花、桃仁各6g,川斷、骨碎補、當歸尾各12g,乳香、沒藥各10g,生地15g,甘草3g。共研細末,酒(或醋)調糊狀貼胸部患處,外用繃帶固定,每日換藥1次。1劑未愈者,可連用2~3劑。治療20例,均效果良好。〔江西中醫藥 1987;19(2):27〕 方劑選用: 1. 治療瘡腫初起及損傷淤腫:澤蘭搗封之。(《瀕湖集簡方》) 2. 治療經候微少,漸漸不通,手足骨肉煩痛,日就羸瘦,漸生潮熱,其脈微數:澤蘭葉三兩,當歸、白芍藥各一兩,甘草半兩。上為粗末。每服五錢匕,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不以時。(《雞峰普濟方》澤蘭湯) 3. 治療經閉腹痛:澤蘭、鐵刺菱各三錢,馬鞭草、益母草各五錢,土牛膝一錢。同煎服。(《浙江民間草藥》) 4. 治療產後水腫,血虛浮腫:澤蘭、防己等分為末。每服二錢,酸湯下。(《隨身備急方》) 5. 治療產後陰翻,產後陰戶燥熱,遂成翻花: 澤蘭四兩,煎湯熏洗二、三次,再入枯礬煎洗之。(《瀕湖集簡方》) 配伍效用: 澤蘭配伍川楝子 澤蘭味苦辛微溫,入肝、脾經,活血行水、通經化淤;川楝子味苦性寒,入肝、胃、小腸經,清肝瀉熱、解郁止痛。二者伍用,有疏肝解郁、活血化淤、通經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脅肋疼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淤滯腹痛、腹部癥瘕等證因氣滯血淤者。 【注意事項】 宜忌:無淤血者慎服。 【醫家論葯】 「澤蘭,苦能泄熱,甘能和血,酸能入肝,溫通營血。佐以益脾土之葯,而用防己為之使,則主大腹水腫,身面四肢浮腫,骨節中水氣。……總其泄熱和血,行而帶補之能也。」(《本草經疏》) 「澤蘭,……入肝脾,通九竅,利關節,化宿血,通月經,消癥瘕,散水腫,消蠱,氣味和平。入血海,攻擊稽留,其消水腫者,乃血化之水,非脾虛停濕之水也。」(《本草害利》) 「澤蘭,芳香悅脾,可以快氣,疏利悅肝,可以行血,流行營衛,暢達膚竅,遂為女科上劑。」(《本草通玄》) 「澤蘭,專治產後血敗、流於腰股,拘攣疼痛,破宿血,消癥瘕,除水腫,身面四肢浮腫。《本經》主金瘡癰腫瘡膿,皆取散血之功,為產科之要葯。 更以芎、歸、童便佐之,功效勝於益母。」(《本經逢源》) 「澤蘭,雖書載有和血舒脾、長養肌肉之妙,然究皆屬入脾行水,入肝治血之味,是以九竅能通,關節能利,宿食能破,月經能調,癥瘕能消,水腫能散,產後血淋腰痛能止,吐血、衄血、目痛、風癱、癰毒、撲損能治。觀此,則書所云舒脾和血,不過因其水消血除之意,豈真舒脾和血之味也乎。入補氣補血之味同投,則消中有補,不致損真,誠佳品也。」(《本草求真》) 水蛭 為水蛭科動物日本醫蛭Hirudo nipponia Whitman、寬體金線蛭Whitmania pigra (Whitman)、茶色蛭Whitmania acranulata (Whitman)等的全體。味咸、苦,性平,有毒。入肝、膀胱經。功能:破血、逐淤、通經。主治:蓄血、癥瘕、積聚、婦女經閉、干血成癆、跌扑損傷、目赤痛、雲翳。內服:入丸、散,1.5~3g;焙乾研末吞服,每次0.3~0.5g。外用:置病處吮吸;或浸取液滴。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主要含蛋白質。亦含鐵、錳、鋅等多種微量元素。新鮮水蛭唾液中含有一種抗凝血物質名水蛭素(Hirudin),屬於多肽,由於其分子組成中沒有色氨酸和精氨酸,故有抗凝血作用。但在乾燥藥材中水蛭素已被破壞。水蛭唾液中還分泌有組胺樣物質、肝素及抗血栓素等,與水蛭素有協同作用。 藥理作用:1. 對血液的作用 水蛭素能阻止凝血酶對纖維蛋白的作用,阻礙血液凝固。水蛭素不受熱或乙醇之破壞。水蛭尚可分泌一種組胺樣物質,因而可擴張毛細血管而增加出血。水蛭醇提取物抑制血液凝固的作用較虻蟲、蟲、桃仁為強,水蛭醇製劑的作用較水製劑的作用為強。水蛭素20mg可阻止100g人血的凝固。 水蛭水提取物對ADP誘導的大鼠血小板聚集有明顯抑制作用,亦能明顯抑制正常人的血小板聚集,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實驗表明:水蛭在體外對纖維蛋白有較強的纖溶作用,其活性顯著高于丹參和大黃;在體內亦有纖溶活性,能使家兔優球蛋白溶解時間(ELT)顯著縮短。因此水蛭能活化纖溶系統,溶解血栓。亦有報告指出,水蛭素對實驗性血栓形成有明顯抑制作用,對凝血酶所致之實驗性靜脈血栓有溶解作用。 水蛭水提取液能降低大鼠的全血比黏度和血漿比黏度。縮短紅細胞電泳時間。臨床研究表明:水蛭對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因血液流變性異常而出現的濃、黏、聚狀態有改善作用。 2.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有報告指出,水蛭對心肌營養性血流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作用;對組織缺血缺氧有保護作用。水蛭素能對抗垂體後葉素引起的家兔冠狀動脈痙攣,有抑制心肌缺血的治療作用。水蛭能明顯消退主動脈粥樣硬化斑,使斑塊內膠原纖維增生,膽固醇結晶減少。提示水蛭對防治動脈粥樣硬化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水蛭有擴張毛細血管、改善微循環、增加腎臟血流量的作用。其改善微循環的作用,與肝素相仿,只是作用時間短暫。實驗表明:水蛭有擴張外周血管、增加血流量和減少血管阻力的作用,該作用與鹽酸罌粟鹼作用相似。 3. 對妊娠的作用 實驗表明:水蛭對小鼠各個時期妊娠(包括著床及妊娠的早、中、晚期)均有終止妊娠作用。不同給葯途徑對早期妊娠均有良好終止作用。若將外源性孕酮與水蛭同時注射,則可防止早產。水蛭對蛻膜病變有抑制作用。 4. 其他作用  水蛭對實驗性高脂血症家兔的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有明顯降低作用。 水蛭素對腫瘤細胞有抑制作用,對小鼠肝癌生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由於水蛭有高抗凝作用,因而有利於抗癌藥及免疫活性細胞浸入癌組織殺傷癌細胞。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腦出血a. 水蛭粉,每次3g,1天3次,口服1個月。治療出血性中風48例,痊癒16 例,顯效20 例,好轉8例,死亡4例。〔中醫雜誌 1986;(3):189〕 b. 水蛭30g、地龍20g、山楂10g。隨證加減,水煎服,日1劑。入院後先給予常規西醫治療,病情穩定後用上方。治療腦出血12例,蛛網膜下腔出血3例,腦血栓形成38例,腦梗死2例,共55例。其中治癒32例,好轉18例,無效5例。〔湖南中醫雜誌 1993;(1):5〕 c. 水蛭粉3g、三七粉2g。日3次,溫開水沖服。亦可用三七粉3g與雞肉適量蒸服,日1次,水蛭粉服法不變。療程1~3個月,停用一切血管擴張劑。治療42例腦卒中後遺症,治癒15例,顯效21例,好轉4例,無效2例。平均治療時間50天。〔新中醫 1993;(1):55〕 2. 治療血管性頭痛 水蛭、白芷、藁本、紅花各10g,赤芍、川芎各30g,細辛10g,白附子5g。水煎2次分服,日1劑。頭痛消失後繼續服用4劑以上,以鞏固療效。治療168例,其中:痊癒82 例,顯效 58 例,好轉 23 例,無效5 例。總有效率97.2%。〔陝西中醫 1991;(6):248〕 3. 治療冠心病 水蛭片(每片含生葯0.75g),每次2~4片,每天3次,口服。持續服藥20~60天。治療冠心病、心絞痛100 例(輕型35例,中型38例,重型27例)。結果:顯效34例,改善56 例,無效9例,惡化1例。〔天津醫藥 1980;(4):238〕 4. 治療肺心病 水蛭粉,每次1g,每日3次,口服。在常規治療肺心病的同時加用本品,共治療觀察肺心病急性發作患者63例,有效率為90.5%,死亡率為9.5%。〔浙江中醫雜誌 1982;(3):101〕 5. 治療高脂血症 水蛭粉3~5g,每晚開水沖服。30天為1療程。治療25例,總有效率為91%。膽固醇平均下降23.24mg%,三醯甘油平均下降144.52mg%,β-脂蛋白平均下降173.3mg%。〔新中醫 1985;(2):36〕 6. 治療下肢靜脈栓塞 生水蛭4份,地龍1份,共研細備用。每次3~5g,每日3次,飯後溫開水送服。治療下肢靜脈栓塞11例,其中左下肢9例,右下肢2例,均為高位栓塞。經治後皆痊癒。其中服藥6~7劑者6例,8~10劑者5例。〔四川中醫 1990;(3):27〕 7. 治療血栓性靜脈炎 水蛭、虻蟲、連翹、甘草各6g,公英、銀花、歸尾各15g,桃仁12g,生黃芪30g。水煎服,日1劑。治療7例,服藥最少10劑,最多64劑,均癥狀消除而愈。〔中醫雜誌 1963;(11):19〕 8. 治療急性尿瀦留 水蛭9g、虻蟲6g、大黃15g、桃仁12g。隨證加味,水煎服,日1劑。治療因外傷、前列腺肥大伴炎症或尿路結石引起的急性尿瀦留30例,臨床癥狀均緩解。隨訪24例,1~2年未複發,3例偶有複發,再服藥仍有效。〔湖北中醫雜誌 1988;(1):20〕 9. 治療痛經 水蛭10g,虻蟲、大黃各6g,桃仁12g,澤蘭、丹參各15g,紅花、蟲、降香、牛膝各9g。水煎服,日1劑。治療劇烈小腹疼痛伴嘔吐之頑固性痛經,服藥5劑而愈,隨訪4年未複發。〔北京中醫學院學報 1980;(4):38〕 10. 治療卵巢囊腫 生水蛭粉每次3g,早晚用黃酒沖服。治療11例,痊癒6例,包塊縮小2例,無效3例。〔新中醫 1975;(5):27〕 11. 治療閉經 水蛭、當歸、白芍各10g,生地12g,川芎5g。水煎服,日1劑。治療1例。3劑後月經來潮。〔湖北中醫雜誌 1980;(6):55〕 12. 治療急性卡他性結膜炎 活水蛭3條,生蜂蜜6ml。置水蛭於蜂蜜中6小時後,將浸液倒入清潔瓶內備用。每日滴眼1次,每次1~2滴。治療急性結膜炎380例,皆愈。治癒時間最短1天,最長5天。〔新醫學 1972;(8):57〕 13. 治療角膜翳、內障眼病、玻璃體混濁 活水蛭(去腹中垢質)2.5~3份,純蜂蜜1份。置水蛭於蜂蜜中6~8小時後濾得棕色透明液,外用點眼,每日3~4次,每次1~2滴。共治療角膜瘢痕雲翳、粘連角膜瘢翳71例,顯效26例,好轉39例,無效6 例;治療各型內障124例,顯效65例,好轉51例,無效8例;治療玻璃體混濁37例,顯效26例,好轉9例,無效2例。〔山東醫藥 1972:(9):40〕 方劑選用: 1. 治療金瘡、打損及從高墜下、木石所壓,內臟淤血,心腹疼痛,大小便不通,氣絕欲死: 紅蛭(用石灰慢火炒令焦黃色)半兩,大黃二兩,黑牽牛二兩。上各為細末,每服三錢,用熱酒調下,如人行四、五里,再用熱酒調牽牛末二錢催之,須臟腑轉下惡血,成塊或成片,惡血盡即愈。(《濟生方》奪命散) 2. 治療婦人經水不利下,亦治男子膀胱滿急有淤血者: 水蛭三十個(熬),虻蟲三十個(去翅、足,熬),桃仁二十個(去皮、尖),大黃三兩(酒浸)。上四味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金匱要略》抵擋湯) 3. 治療月經不行,或產後惡露,臍腹作痛: 熟地黃四兩,虻蟲(去頭、翅,炒)、水蛭(糯米同炒黃,去糯米)、桃仁(去皮、尖)各五十枚。上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五、七丸,空心溫酒下。(《婦人良方》地黃通經丸) 4. 治療漏下去血不止: 水蛭治下篩,酒服一錢許,日二,惡血消即愈。(《備急千金要方》) 配伍效用: 水蛭配伍芒硝、大黃 水蛭破血逐淤;芒硝清熱瀉火軟堅;大黃逐淤通經、瀉火解毒。三葯合用,有清熱瀉火、活血軟堅之功效,用於治療熱壅血滯之腫毒未化膿者。 水蛭配伍三七末、麝香 水蛭破血逐淤;三七化淤止血定痛;麝香活血散結止痛。三葯伍用,有散結逐淤、止血定痛之功效,用於治療跌打損傷之腫脹疼痛。 水蛭配伍桃仁 二者均有破血逐淤之功,相須為用,其效更顯著,用於治療淤血所致之閉經、癥瘕,跌打損傷之腫脹疼痛等。 【注意事項】 宜忌:體弱血虛,無淤血停聚及孕婦忌服。 毒副作用:水蛭煎劑給雌性小鼠皮下注射,半數致死量為15.24g/kg。 本品中毒癥狀,一般表現為噁心、嘔吐,子宮出血。嚴重時可出現胃腸道出血,劇烈腹痛,血尿,昏迷等。 臨床曾有一次服食水蛭200g,2小時後出現肘膝關節僵硬,繼而周身青紫、僵直,不能言語。最後神志昏迷、呼吸衰微,心跳微弱,經搶救無效而死亡的報告。 中毒救治: 1. 如被水蛭咬住,用鹽水或醋沖水蛭,或撒鹽,使水蛭身體縮小,放鬆吸盤而脫落。然後對症處理。 2. 內服過量可洗胃、導瀉,服用活性炭末。 3. 出現劇烈腹痛,有出血傾向者可口服雲南白藥,每次1~3g,日3次。或肌肉注射、口服維生素K及安絡血等。 4. 其他處理:出血嚴重者可酌情輸血。昏迷或休克時可給予強心劑,如毒毛旋花子甙K或西地蘭。 5. 中草藥治療:綠豆、甘草各10g,煎湯頻服。 【醫家論葯】 「水蛭,味咸苦氣平,有大毒,其用與虻蟲相似,故仲景方中往往與之並施。咸入血走血,苦泄結,咸苦並行,故治婦人惡血、淤血、月閉、血瘕積聚,因而無子者。血蓄膀胱,則水道不通,血散而膀胱得氣化之職,水道不求其利而自利矣。墮胎者,以其有毒善破血也。」(《本草經疏》) 「水蛭,逐惡血、淤血之葯也。方龍潭曰,按《藥性論》言,此藥行蓄血、血癥、積聚,善治女子月閉無子而成干血癆者,此皆血留而滯,任脈不通,月事不以時下而無子。月事不以時下,而為壅為淤,漸成為熱、為咳、為黃、為瘦,斯干血癆病成矣。調其沖任,辟而成娠,血通而癆去矣。故仲景方入大黃蟲丸而治干血、骨蒸、皮膚甲錯、咳嗽成勞者;入鱉甲煎丸而治久瘧瘧母、寒熱面黃、腹脹而似勞者;入抵當湯、丸而治傷寒小腹鞕滿、小便自利、發狂而屬蓄血證者。」(《本草匯言》) 「凡人身淤血方阻,尚有生氣者易治,阻之久,則無生氣而難治。蓋血既離經,與正氣全不相屬,投之輕葯,則拒而不納,葯過峻,又反能傷未敗之血,故治之極難。水蛭最喜食人之血,而性又遲緩善入,遲緩則生血不傷,善入則堅積易破,借其力以攻積久之滯,自有利而無害也。」(《本草經百種錄》) 地鱉蟲 為鱉蠊科昆蟲地鱉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er或姬蠊科昆蟲赤邊水Opisthoplatia orientalis Burmeister 的雌性全蟲。亦名地鱉(《本經》)、土鱉(《名醫別錄》)、土元(《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蓋子蟲(《河北藥材》)等。味咸,性寒,有毒。入心、肝、脾經。功能:破血逐淤、續筋接骨。主治:癥瘕積聚、血滯經閉、產後淤血腹痛、跌打損傷、木舌、重舌。內服:煎湯,3~6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含漱或搗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揮髮油、氨基酸、蛋白質、糖類、脂肪、甾族化合物、酚類、有機酸及生物鹼。亦含鐵、錳、鋅、銅等8種人體必需微量元素。 含氨基酸成分有:谷氨酸、丙氨酸、酪氨酸、門冬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甘氨酸、纈氨酸、脯氨酸、賴氨酸、絲氨酸、精氨酸、蘇氨酸、苯丙氨酸、組氨酸、蛋氨酸、胱氨酸。 揮髮油中已鑒定出:乙酸乙酯、3-甲基丁醛、正戊醛、二甲基二硫醚、2-乙基環丁醇、正-己醛、庚酮-2、正庚醛、2,5-二甲基吡嗪、莰烯、苯甲醛、正-辛醛、苯乙醛、2,3,5,6-四甲基吡嗪、樟腦、萘、正-辛酸、4,7-二甲基十一烷、正-十三烷等。 藥理作用: 1.抗凝血和對纖維蛋白溶解的作用 實驗表明:地鱉蟲有抗凝血作用,能改善和增強體內主要器官、組織及全身的血液供應。地鱉蟲水提取物給大鼠灌胃,連續7天,能明顯延長大鼠出血時間和復鈣時間,對血小板的聚集率有顯著抑制作用,能明顯抑制外源性ADP的誘聚作用和血小板的釋放功能。並能縮短紅細胞電泳時間,提示該葯能提高血循環中紅細胞表面電荷數。 有報告指出, 蟲在體外對纖維蛋白有較強的纖溶作用,其活性顯著高于丹參和大黃;在體內亦有纖溶活性,能使家兔優球蛋白溶解時間(ELT)顯著縮短,其纖溶活性也強於大黃。 2.對心臟泵功能的作用 研究表明:土鱉蟲總生物鹼給家兔靜脈注射(5mg/kg、10mg/kg、15mg/kg、20mg/kg)時,對兔心臟均呈明顯的負性作用,即左室收縮壓、左室舒張末期壓力、左室壓力最大速率均降低,右心房壓力升高,心電圖P-R傳導及心率減弱,S-T段輕度缺血改變。當用至20mg/kg以上時,心電圖出現明顯的S-T段缺血改變,並有室性早搏。 3.抗腫瘤作用 地鱉蟲對實驗動物腫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體外實驗結果表明:地鱉蟲能抑制肝癌、胃癌細胞的呼吸。在試管內,用美蘭法測得地鱉蟲浸膏有抑制白血病患者白細胞的作用,但用瓦伯呼吸器法,則為陰性結果。 4.對組織缺氧的作用 地鱉蟲水提取液能使培養乳鼠心肌細胞的耗氧量明顯降低。地鱉蟲總生物鹼可延長小鼠心電消失時間,可使小鼠因增加耗氧致缺氧的存活時間延長;能對抗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ST-T的改變。這些作用可能與其提高心肌和腦對缺血的耐受力,降低心、腦組織的耗氧量有關。 5.其他作用 土鱉蟲與全蠍、蜈蚣混合研末製成的「結核散」,在試管內對人型結核桿菌無抑菌作用。 土鱉蟲水煎液能使實驗性高脂血症鵪鶉血漿(HDL-C/TC)比值顯著高於誘發組,有一定的調節血脂的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外傷性或腎虛性腰痛 土鱉蟲,焙黃研末,每晚服3個,白開水(黃酒更佳)送下。臨床治療外傷性或腎虛性腰痛,療效顯著。孕婦忌服。〔中醫雜誌 1965;(10):45〕 2. 治療勞傷性胸痛 蟲、木香各50g,共為細末,1次5g,黃酒沖服,1日2次。伴有咯血者加桑寄生50g,伴有心臟疾患者加丹參50g。7天為1療程。 治療51例,顯效45例,進步3例,無效3例。〔實用中醫內科雜誌 1990;(3):30〕 3. 治療急性腰扭傷 蟲末1.5g,紅花酒或白酒15~30ml送服,日1次。治療急性腰扭傷55例,一般3~5次痊癒。孕婦忌用。〔四川中醫 1987;(5):26〕 4. 治療化膿性疾病 蟲15個,血竭9g,川芎、紅花、當歸、大黃、白芷各3g,麻油500g,黃丹180g,製成膏藥。每日或隔日換藥1次。潰瘍瘡面周圍出現炎症或肉芽組織高出瘡面者宜對症處理。治療170例,結果治癒144例,好轉(潰瘍面縮小2/3以上,瘡面分泌物減少,癥狀基本消失)19例,無效7例。 療程8~180 天,平均45天。〔陝西中醫 1987;8(9):401〕 5. 治療狂犬病 蟲5g,桃仁、大黃各15g,斑蝥3個,雄黃2g。水煎服,日1劑,連服2劑。治療36例,除1例死亡外,余皆愈。〔遼寧中醫雜誌1983;(12):33〕 6. 治療腱鞘炎 蟲6g,生梔子10g,生石膏30g,桃仁9g,紅花12g。上藥研末,用75%酒精浸泡1小時後,加適量的蓖麻油調成糊狀,塗於紗布上敷於患處,膠布固定,隔日換藥1次。治療57例,痊癒38例,顯效10例,無效9例。〔中西醫結合雜誌 1984;(7):437〕 7. 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蟲6g,小白花蛇2g,木瓜、白芍各25g,川芎10g。武火水煎30分鐘後取汁,加入白酒適量,內服,日1劑。方中小白花蛇焙脆研末隨湯藥或以酒沖服,可隨證加減。治療52例,痊癒23例,顯效13例,好轉11例,無效7例。〔貴陽中醫學院學報 1987;(2):41〕 8. 治療老年性膝關節炎 土鱉蟲(炙)、蘄蛇肉、生甘草各9g,白蒺藜、骨碎補各15g,杜仲、紅梅梢、生苡仁各30g,生黃芪12g。水煎服,每日1劑。2周為1療程。治療老年性膝關節炎40例,其中急性7例(病程在2周以內),慢性33例。結果顯效(1療程內疼痛、腫脹消失、行走正常)28 例,好轉5例,一般(3療程內疼痛腫脹均減輕,仍跛行)4 例,無效3例。半年隨訪32例,正常29例,反覆3例。〔四川中醫 1986;5(1):35〕 9. 治療慢性附件炎 蟲、蜈蚣、全蠍各等份,共研細末裝膠囊,每粒0.5g。於月經乾淨後開始服用,每晚1次,每次3~5粒,15天為1療程。治療100例,痊癒78例,好轉20例,無效2例。〔浙江中醫雜誌 1992;(4):161〕 方劑選用:1. 治療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營衛氣傷,內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十分(蒸),黃芩二兩,甘草三兩,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藥四兩,乾地黃十兩,乾漆一兩,虻蟲一升,水蛭百枚,蠐螬一升,蟲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酒飲服五丸,日三服。(《金匱要略》大黃蟲丸) 2. 治療產婦腹痛,腹中有干血著臍下,亦主經水不利:大黃三兩,桃仁二十枚,蟲二十枚(熬,去足)。上三味,末之,煉蜜和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頓服之,新血下如豚肝。(《金匱要略》下淤血湯) 3. 治療重舌滿口,不得語:蟲七枚(微炒),鹽一兩半。以水一大盞,同煎五、七沸。含令吐,勿咽,日三、五上。(《太平聖惠方》煎含蟲湯) 配伍效用: 蟲配伍鱉甲、柴胡 蟲破血逐淤;鱉甲軟堅散結;柴胡疏肝解郁。三葯伍用,有疏肝理氣、破血活血、軟堅散結之功效,用於治療氣滯血淤之脅下痞塊。 蟲配伍大黃 二者皆有活血祛淤之功。但是蟲破血逐淤、消癥散結;大黃攻積導滯、逐淤通經。相伍為用,共奏破血逐淤通經、消癥散結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肌膚甲錯、癥瘕積聚、羸瘦不能食、婦人腹痛等因血淤所致者以及跌打損傷之淤血腫痛。 蟲配伍自然銅、血竭 蟲續筋接骨而逐淤;自然銅散淤止痛而接骨;血竭活血散淤而止痛。三者合用,有活血逐淤止痛、續筋接骨之功效,用於治療跌打損傷之筋斷骨折、腫脹疼痛者。 【注意事項】 宜忌:孕婦忌服。 毒副作用:臨床應用本品,可出現過敏反應,全身起小丘疹、自覺瘙癢,停葯後1~2天皮疹可消失。但再服蟲製劑後,又會出現同樣皮損反應。可能是其所含的異性蛋白刺激所引起。對消化道有一定刺激性。亦有應用本品治療量致竇性心率減慢反應的報告。 中毒救治:出現過敏反應者,可用撲爾敏、維生素C等對症治療。 【醫家論葯】 「蟲,治跌扑損傷,續筋骨有奇效。乃足厥陰經葯也。夫血者,身中之真陰也,灌溉百骸,周流經絡者也。血若凝滯,則經絡不通,陰陽之用互乖,而寒熱洗洗生焉。咸寒能入血軟堅,故主心腹積血,癥瘕血閉諸證。血和而營衛通暢,寒熱自除,經脈調勻,月事時至而令婦人生子也。又治瘧母為必用之葯。」(《本草經疏》) 「蟲,古人用此以治跌扑損傷,則多合自然銅、龍骨、血竭、乳香、沒藥、五銖錢、黃荊子、麻皮灰、狗頭骨。以治下腹痛、血痛、血閉,則合桃仁、大黃。各隨病症所因而用之耳。」(《本草求真》) 「蟲善化淤血,最補損傷。《金匱》鱉甲煎丸用之治病瘧日久,結為癥瘕;大黃蟲丸用之治虛勞腹滿,內有干血;下淤血湯用之治產後腹痛,內有淤血;土瓜根散用之治經水不利,少腹滿痛。以其消癥而破淤也。」(《長沙葯解》) 「行產後血積,折傷淤血,治重舌,木舌,口瘡,小兒腹痛夜啼。」(《本草綱目》) 穿山甲 為鯪鯉科動物鯪鯉 Manis pentadactyla L. 的鱗甲。味咸,性涼。入肝、胃經。功能:消腫潰癰、搜風活絡、活血通經、下乳。主治:癰疽瘡腫、風寒濕痹、月經停閉、乳汁不通。外用止血。內服:煎湯,3~10g;或入散劑。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穿山甲及其炮製品粉碎,依次用乙醚、正丁醇、乙醇及水提取,再經硅膠柱層析分離並鑒定。從乙醚部分分得:硬脂酸、膽固醇、二十三醯丁胺、二十六碳和二十九碳脂肪族醯胺。從正丁醇部分分得:L-絲-L-酪環二酞〔(cyclo) -(L- seryl-L-tyrosyl)〕、D-絲-L-酪環二酞〔(cyclo) - (D-seryl-L-tyrosyl)〕。水溶液提取部分分得16種遊離氨基酸:天冬氨酸、蘇氨酸、絲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半胱氨酸、纈氨酸、蛋氨酸、異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賴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穿山甲粉中尚含有18種微量元素:鋅、鈉、鈦、鈣、鉛、硅、磷、鐵、錳、鉻、鎂、鎳、銅、釩、硼、鋁、鉬和錫。穿山甲在炮製前後其化學成分基本相同。 藥理作用:L-絲-L-酪環二酞和D-絲-L-酪環二酞均有提高小鼠在常壓下對缺氧耐受力的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肺結核 白及、百部、牡蠣、穿山甲各150g,痰多加川貝150g;陰虛加阿膠、麥冬各90g。砂炒研末,以糯米湯及白蜜為丸。輕者每次3g,重者每次4.5g,每日3次,空腹以開水送服。如遇感冒可暫停葯,2個月為1療程。治療肺結核,效果較好。〔江蘇中醫雜誌 1957;(1):30〕 2. 治療外傷後遺症 白薇15g,澤蘭9g,穿山甲6g,水煎服,每日1~2劑。治療因外傷引起的腦出血導致的半身不遂,連服8劑,癥狀消失。〔廣州中醫 1962;(9):31〕 3. 治療血管性頭痛 穿山甲21g,地龍、虻蟲各15g,刺蝟皮18g。隨證加減,水煎服,日1劑。治療240例,全部病例均為用過西藥或其他中藥治療而療效不顯著者。結果基本治癒218例,好轉12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95.8%。218例治癒者隨訪1~3年,24例複發。〔中西醫結合雜誌 1988;(11):653〕 4. 治療狹窄性腱鞘炎 生山甲7片,大蜘蛛、全蠍各7隻,大蜈蚣、僵蠶各7條,麝香、公丁香、母丁香、冰片、飛滑石各3g,各取凈末,和勻,再研至極細。每次0.3g,敷患處,紗布覆蓋,膠布固定。5~7天換藥1次,夏秋季可每日或隔日換藥1 次。治療30例,治癒28例,進步1例,無效1例。〔江蘇中醫雜誌 1962;(12):封三〕 5. 治療乳腺囊性增生病 穿山甲、昆布各 30g,王不留行、白花蛇舌草各20g,赤芍、土貝母各21g,木鱉子、莪術各18g,絲瓜絡15g,入麻油熬汁去渣濾凈,再加入黃丹攪勻,熬至滴水成珠,再加入乳香、沒藥、血竭各10g,攪勻成膏,倒入涼水,浸泡半月取出,隔水烊化,攤於布上。用時將藥膏烘熱,撕開藥布貼於腫塊或痛處。每周換藥1次,3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3~5天。治療70例,用藥3個療程,痊癒38例,好轉28例,無效4例。〔河南中醫1988;(5)26〕 6. 治療卵巢輸卵管炎 炮山甲、路路通各 15g,蒲黃、五靈脂、桃仁、當歸、赤芍、制香附各10g,川芎6g。根據情況隨證加減。同時配合西醫療法,行子宮腔內灌注術治療輸卵管阻塞。結果治癒27例,無效11例。〔福建中醫藥 1988;(2):8〕 方劑選用: 1. 治療痢疾,里急後重:穿山甲、好蛤粉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好酒空心調服。(《普濟方》) 2. 治療吹奶痛不可忍:穿山甲(炙黃)、木通各一兩,自然銅半兩(生用)。三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溫酒調下,不計時候。(《本草圖經》) 3. 治療癰疽無頭:穿山甲、豬牙皂角(去皮、弦)各一兩。共炙焦黃,為末。每用一錢,熱酒調下。其瘡破,以冬瓜藤為末敷,瘡干即水調敷之。諸癤瘡皆可用。(《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4. 治療癰疽,托毒排膿,五毒附骨在臟腑里,托出毒氣,止痛內消:蜂房一兩,穿山甲、蛇蛻、油發(並燒帶生存性)各一分。上為末。每服二錢,入乳香末半錢,暖酒調下。(《普濟方》穿山甲散) 5. 治療疔瘡初起未成膿者:山甲、皂刺各四錢,花粉、知母各六錢、乳香、沒藥各三錢,全蜈蚣三條。(《醫學衷中參西錄》) 配伍效用: 穿山甲配伍地榆 穿山甲消腫排膿;地榆解毒涼血斂瘡。二者伍用,有解毒涼血、消腫排膿斂瘡之功效,用於治療便下膿血屬濕熱毒盛者。 穿山甲配伍黃芪、當歸、王不留行 黃芪補氣;當歸補血活血;穿山甲、王不留行活血下乳。四葯伍用,有補氣、養血、活血、下乳之功效,用於治療氣血兩虛之乳汁不足。 穿山甲配伍金銀花、蒲公英 穿山甲消腫排膿下乳;金銀花、蒲公英清熱解毒。三者合用,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下乳之功效,用於治療熱毒所致之乳癰初起或已成膿而未潰者。 穿山甲配伍三棱 穿山甲活血通經;三棱破血祛淤、行氣止痛。二者伍用,有破血祛淤、行氣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氣滯血淤之癥瘕。 穿山甲配伍通草 穿山甲通絡下乳;通草通氣下乳。二者合用,有通氣、通絡、下乳之功效,用於治療產後氣血淤滯、乳絡不通之乳汁不下症。 穿山甲配伍皂角刺 穿山甲消腫潰癰、活血通經;皂角刺潰膿消腫、排膿。二者伍用,其消腫排膿之功效增強,用於治療外科瘡瘍尚未成膿或膿成未潰者。 【注意事項】 宜忌:氣血不足,癰疽已潰者慎服。 【醫家論葯】 「穿山甲,古方鮮用,近世風瘧瘡科通經下乳,用為要葯,蓋此物能竄經絡達於病所故也。諺曰:穿山甲、王不留,婦人食了乳長流,亦言其迅速也。 李仲南言其性專行散,中病即止,不可過服。」(《本草綱目》) 「穿山甲,味淡性平,氣腥而竄,其走竄之性,無微不至,故能宣通臟腑,貫徹經絡,透達關竅,凡血凝血聚為病,皆能開之。以治疔癰,放膽用之,立見功效。並能治癥瘕積聚,周身麻痹,二便秘塞,心腹疼痛。」(《醫學衷中參西錄》) 牛膝 為莧科植物牛膝 Achyranthes bidentata Bl 的根。亦名百倍(《本經》)、懷牛膝(《本草便讀》)等。味甘、苦、酸,性平。入肝、腎經。生用: 散淤血、消癰腫。主治淋病、尿血、經閉、癥瘕、難產、胞衣不下、產後淤血腹痛、喉痹、癰腫、跌打損傷。熟用:補肝腎、強筋骨。主治腰膝骨痛、四肢拘攣、痿痹。內服:煎湯,9~15g;浸酒、熬膏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根含三萜皂甙,水解後生成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亦含蛻皮甾酮(Ecdysterone)、牛膝甾酮(Inokosterone)、紫莖牛膝甾酮(Rubrosterone)。尚含多糖類、氨基酸、生物鹼類、香豆素類。根含大量鉀鹽及甜菜鹼(Betaine)、蔗糖等。 藥理作用: 1.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牛膝醇提取液對離體蛙心及麻醉貓在體心臟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煎劑對麻醉犬心肌亦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牛膝煎劑或醇提取液給麻醉犬、貓、兔等靜脈注射,均有短暫的降壓作用,血壓下降時伴有呼吸興奮,無急速耐受現象,降壓作用的機制主要在於組胺的釋放,同時也與心臟抑制和擴張外周血管有關。懷牛膝煎液給家兔靜脈注射,能立即降低血壓,之後又回升,但在一小時內始終低於給葯前水平。懷牛膝流浸膏用於狗、家兔及蟾蜍等動物,有使血壓下降作用,但時間不長;恢復後反有使血壓一度輕微上升的作用。亦有報告指出,從粗毛牛膝中分離得到一個含有兩種生物鹼的混合物,其能使麻醉犬血壓升高,呼吸興奮,心臟收縮加強。懷牛膝尚具有降低大鼠全血黏度、紅細胞壓積、紅細胞凝聚指數的作用,並能延長大鼠凝血酶原時間和血漿復鈣時間。尚有實驗表明:懷牛膝能使動物血液黏度下降,血流加速;亦能使動物血凝加快,可避免或緩解因血管破損引起的內出血。 2. 興奮子宮和抗生育作用 牛膝流浸膏或煎劑對離體家兔子宮不論已孕、未孕均有興奮作用。對收縮無力的小鼠離體子宮,則使收縮加強。對貓的未孕子宮呈弛緩作用,而對已孕子宮則發生強有力的收縮。牛膝總皂甙能使大鼠子宮收縮幅度增高,頻率加快,張力增加,子宮收縮面積較給葯前顯著增大。 牛膝總皂甙對大鼠離體子宮呈濃度依賴興奮作用:於01mg/ml時,5例子宮標本均不出現興奮作用;0.125mg/ml時為引起子宮收縮的最小有效濃度;0.5mg/ml可引起子宮的最大收縮;濃度增至1.0mg/ml時,其收縮強度相應增加不明顯,只表現為子宮面積收縮高峰前移,潛伏期縮短。對不同生理條件下的大鼠離體子宮均有明顯興奮作用,但對幼齡子宮作用很弱,對晚孕子宮作用最強。實驗表明:牛膝總皂甙給家兔局部給葯後1~4分鐘內,未孕及中孕家兔在體子宮均可出現強烈的收縮,興奮作用一般持續 25 分鐘作用逐漸減弱。有報告指出,無論是在體內或是在體外經消炎痛預處理後,均明顯減弱牛膝總皂甙對大鼠離體子宮的興奮作用。提示牛膝總皂甙可能是通過 PG 的釋放而興奮大鼠子宮。實驗證明:牛膝總皂甙興奮大鼠子宮的作用與乙醯膽鹼的釋放無關。 懷牛膝苯提取物50~80mg/kg、氯仿提取物 80~120mg/kg 均有明顯抗生育和抗早孕作用,前者尚有明顯抗著床作用。懷牛膝總皂甙給小鼠灌胃有顯著的抗生育作用,其作用隨劑量的增大而增強;並有明顯的抗著床作用。但對大鼠灌胃給葯則無抗生育作用,亦無墮胎作用。有報告指出,蛻皮甾酮是懷牛膝抗生育的有效成分。 3. 抗炎、鎮痛作用 牛膝酒劑對大鼠甲醛性腳腫有明顯治療作用。牛膝根200%提取液有較強的抗炎消腫作用,但該作用並非是通過腎上腺皮質釋放皮質激素所致。有報告認為,牛膝的抗炎消腫機制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激活小鼠巨噬細胞系統對細菌的吞噬作用以及擴張血管、改善循環、促進炎性病變吸收等。牛膝具有鎮痛作用,牛膝煎劑腹腔注射能抑制酒石酸銻鉀或醋酸所致的「扭體反應」。實驗表明:河南產懷牛膝鎮痛效果最佳,注射10分鐘內即可出現作用。 4. 對胃腸的作用 動物實驗證明:牛膝給麻醉犬、麻醉或正常兔靜脈注射,能使其胃運動在短暫興奮後轉為抑制。牛膝對小鼠離體腸管有抑制作用。 對豚鼠腸管有加強收縮作用。 5. 其他作用 牛膝煎劑或醇提取液給麻醉兔或犬靜脈注射有輕度利尿作用。牛膝煎劑腹腔注射不能對抗由於士的寧、戊四氮及咖啡因引起的小鼠驚厥,但在注射後半小時,動物外觀略呈萎頓及活動減弱,發生中樞抑制現象。牛膝中之蛻皮甾酮對正常血糖無影響,但能使高血糖素、抗胰島素血清、四氧嘧啶等引起的高血糖降低,並有改善肝功能,降低血清膽固醇的作用。 牛膝中含昆蟲甾體變態激素,能促進蛋白質合成。給小鼠腹腔注射或口服蛻皮甾酮或牛膝甾酮後,能使肝臟中由氨基酸合成蛋白質的量顯著增加,其效果與強蛋白同化激素4-氯睾酮的作用相似。牛膝尚有抗老延壽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麻疹合併喉炎 牛膝20g,甘草10g,加水150ml,煎至60ml備用。每次4~6ml,每日1次。治療119例,治癒率為98.31%。〔中級醫刊 1987;22(9):48〕 2. 治療冠心病 丹參、牛膝各20g,全瓜蔞 15g,桃仁、紅花、赤芍各12g,三七1.5g(分沖),薤白6g,元胡3g(沖)。痰濕型加二陳湯,氣陰兩虛型加生脈散,胸悶明顯者加降香,脅痛者加鬱金。水煎服,每日1劑,10天為1療程。治療212例(心絞痛189例,心肌梗死23例),顯效56例,有效149例,無效7例。〔北京中醫 1985;(2):27〕 3. 治療偏頭痛a. 川芎20~30g、牛膝30~45g、琥珀5~10g (沖服)、蔓荊子10~15g、僵蠶5~10g、生石決明20~50g(先煎)。水煎服,每日1~2劑,停用其他藥物。 治療血管神經性偏頭痛54 例,總有效率為96.3%,平均服藥7劑獲效。〔吉林中醫藥 1988;(3):11〕 b. 川芎30g,牛膝60g,茺蔚子、鉤藤各15g,制香附、菊花各10g,桂枝、生甘草各6g,隨證加減,水煎服。治療偏頭痛31例,近期治癒13例,好轉16例。〔中醫雜誌 1985;26(1):59〕 4. 治療尿道結石 牛膝30g,乳香10g,水煎服。病情輕者每日1~2劑,嚴重者6小時1劑。治療4例,均痊癒。〔廣東中醫 1962;(6):31〕 5. 治療腎、輸尿管結石 金錢草30g,海金砂、川牛膝各12g,飛滑石20g,車前子、萹蓄、木通、炮山甲、川楝子各9g,甘草梢6g,為基本方,隨證加減。血尿加白茅根30g;疼痛加元胡12g;感染加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g;陽虛加仙茅、仙靈脾各9g;陰虛加何首烏、玉竹各9g。腎絞痛發作時可酌情肌肉注射阿托品等,嘔吐妨礙進食者酌情補液,發熱、白細胞增高者酌用抗生素。治療38例,治癒 24例,有效8例,無效6例。〔浙江中醫雜誌 1987;22(15):203〕 6. 治療足跟痛 丹參100g,牛膝12g,甘草 10g,加水800ml,煎至300ml,每次150ml,早晚各服1次。治療24例,治癒22例,無效2例。其中2劑痊癒者9例,3劑痊癒者3例,5劑痊癒者10例。〔中原醫刊 1983;(3):31〕 方劑選用: 1. 治療痢下先赤後白:牛膝三兩。搗碎,以酒一升,漬經一宿,每服飲兩杯,日三服。(《肘後備急方》) 2. 治療金瘡痛:生牛膝搗敷瘡上。(《梅師集驗方》) 3. 治療濕熱下流,兩腳麻木,或如火烙之熱:蒼朮六兩(米泔浸三宿,細切,焙乾),黃柏四兩(切片,酒拌略炒),川牛膝(去蘆)二兩。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姜鹽湯下,忌魚腥、蕎麥、熱面、煎炒等物。(《醫學正傳》三妙丸) 4. 治療暴癥,腹中有物如石,痛如刺,晝夜啼呼:牛膝二斤,以酒一斗,漬,密封,於熱炭火中溫令味出,服五合至一升,量力服之。(《補缺肘後方》) 5. 治療小便不利,莖中痛欲死,兼治婦人血結腹堅痛:牛膝一大把並葉,不以多少,酒煮飲之。(《肘後備急方》) 6. 取胎:用雄土牛膝一兩,真麝香一錢,搗勻,溶蠟搓成長條,插入陰戶,即能墮胎。(《葯鑒》) 7. 治療口中及舌上生瘡,爛:牛膝酒漬含漱之,無酒者空含亦佳。(《肘後備急方》) 配伍效用: 牛膝配伍蒼朮、黃柏 牛膝補肝腎、強筋骨、利濕;蒼朮燥濕健脾;黃柏善清下焦濕熱。三者伍用,共奏清熱燥濕、健脾利濕而強筋骨之功效,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之萎證。 牛膝配伍鉤藤 牛膝苦酸性平,入肝、腎經,功善活血祛淤、引血下行、補肝益腎、強健筋骨;鉤藤味甘性涼,入肝、心經,清熱平肝、熄風定驚。二者合用,有清熱平肝、活血息風之功效,用於治療肝陽上亢之頭暈目眩、頭脹頭痛、肢體麻木等症。 牛膝配伍麝香 牛膝活血祛淤,且引血下行;麝香活血催產。二者相須為用,用於墮胎引產。 【注意事項】 宜忌:凡中氣下陷,脾虛泄瀉,下元不固,夢遺失精,月經過多及孕婦均忌服。 「惡螢火,龜甲,陸英。畏白前。」(《本草經集注》) 毒副作用:蛻皮甾酮和牛膝甾酮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6.4g/kg和7.8g/kg。 臨床應用本品,尚未見有毒副作用的報告。 【醫家論葯】 「牛膝,走而能補,性善下行,故入肝腎。主寒濕痿痹,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者,肝脾腎虛,則寒濕之邪客之而成痹及病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此藥性走而下行,其能逐寒濕而除痹也必矣。蓋補肝則筋舒,下行則理膝,行血則痛止。逐血氣,猶雲能通氣滯血凝也。詳藥性,氣當作痹。傷熱火爛,血焦枯之病也,血行而活,痛自止矣。入肝行血,故墮胎。傷中少氣,男子陰消,老人失溺者,皆腎不足之候也。腦為髓之海,腦不滿則空而痛。腰乃腎之腑,脊通髓於腦,腎虛髓少,則腰脊痛;血虛而熱,則發白。虛羸勞頓,則傷絕,肝藏血,腎藏精,峻補肝腎,則血足而精滿,諸證自瘳矣。血行則月水自通,血結自散。」(《本草經疏》) 「牛膝,味甘能補,帶澀能斂,兼苦直下,用之入腎。蓋腎主閉藏,澀精斂血,引諸葯下行。生用則宣,主治癃閉管澀、白濁莖痛、淤血阻滯、癥瘕凝結、婦人經閉、產後惡阻,取其活血下行之功也。酒制熟則補,主治四肢拘攣、腰膝腿痛、骨筋流痛、瘧疾燥渴、濕熱痿痹、老年失溺,取其補血滋陰之功也。」(《藥品化義》) 「牛膝所主之病,大抵得酒則能補肝腎,生用則能去惡血,二者而已。其治腰膝骨痛、足痿、陰消、失溺、久瘧、傷中少氣諸病,非取其補肝腎之功歟?其治癥瘕、心腹諸痛、癰腫惡瘡、金瘡折傷、喉齒淋痛、尿血、經候胎產諸病,非取其去惡血之功歟?」(《本草綱目》) 「牛膝,原為補益之品,而善引氣血下注,是以用藥欲其下行者,恆以之為引經。故善治腎虛腰疼腿疼,或膝疼不能屈伸,或腿痿不能任地。兼治女子月閉血枯,催生下胎。又善治淋疼,通利小便,此皆其力善下行之效也。然《別錄》又謂其治口瘡齒痛者,何也?蓋此等證,皆因其氣血隨火熱上升所致,重用牛膝引其氣血下行,並能引其浮越之火下行,是以能愈也。愚因悟得此理,用以治腦充血證,伍以赭石、龍骨、牡蠣諸重墜收斂之品,莫不隨手奏效,治癒者不勝紀矣。為其性專下注,凡下焦氣化不固,一切滑脫之證皆忌之。」(《醫學衷中參西錄》) 「牛膝,味苦性降,清熱降火以外,已無餘義。古今主治,利腰膝,通經絡,破淤活血,消積導滯,清利二便,皆在此範圍之內。張景岳謂其走十二經絡,亦即通經活絡之意。近又用以治咽喉口齒諸瘡及胃火齒痛,皆有捷效,則皆實熱壅塞,氣火上炎,取其開泄宣通,導之下達耳。但其性直下,雖能通經絡而利機關,亦惟股膝足脛諸證,最為捷應,而手臂肩背之病,亦非懷慶牛膝所能呈功,則以根莖下達,固不能橫行而上升也。」「川牛膝之名,不見於古書,惟張石頑《本經逢源》謂懷產者長而無旁須,水道滯澀者宜之;川產者細而微黑,精氣不固者宜之。……牛膝之川產者,不專以滑瀉見長,而宣通關節之力則一,頗為有利無弊,肝腎陰虛,而機關不利者宜之。」(《本草正義》) 「按五淋諸證,極難見效,惟牛膝一兩,入乳香少許煎服,連進數劑則安。性主下行,且能滑竅。」(《本草通玄》) 附葯 川牛膝 土牛膝川牛膝(《藥材資料彙編》):為莧科植物川牛膝Cyathula officinalis Kuan 或頭花蒽草Cyathula capitata (Wall.)Moq. 的根。川牛膝的商品有川牛膝(甜牛膝)和麻牛膝 2 種。前者主產於四川的雅山、樂山、西昌;後者主產於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及雲南。味甘、微苦,性平,無毒。入肝、腎經。功能:祛風、利濕、通經、活血。主治:風濕腰膝疼痛、腳痿筋攣、血淋、尿血、婦女經閉、癥瘕。內服:煎湯,5~10g;酒浸或入丸、散。 川牛膝含生物鹼。從根中還分離出:杯莧甾酮(Cyasterone)、頭花蒽草甾酮(Capitasterone)、森告甾酮(Sengosterone)、前杯莧甾酮(Precyasterone)、異杯莧甾酮(Isocyasterone)、紫莧甾酮A(Amarasterone A)、紫莧甾酮B(Amarasterone B)及坡斯特甾酮(Poststerone)。 有報告指出,川牛膝流浸膏對豚鼠已孕或未孕子宮有弛緩作用;對家兔已孕或未孕子宮有收縮作用;對貓的未孕子宮有弛緩作用,而對受孕子宮則發生強有力的收縮作用;對狗的已孕或未孕子宮作用無規律,或出現收縮,或出現弛緩,或出現先收縮而後弛緩。 一般認為,川牛膝與懷牛膝功用相似,但川牛膝以活血祛淤見長,懷牛膝以補肝腎見長。 川牛膝「功多祛風利濕,其他和懷牛膝相同。」(《中藥材手冊》)但「婦女月經過多,妊娠,夢遺滑精者忌用。」(《四川中藥志》) 「川牛膝之名,不見於古書,惟張石頑《本經逢原》,謂懷產者長而無旁須,水道滯澀者宜之。川產者細而微黑,精氣不固者宜之,又謂川產氣味形質,與續斷彷彿,用之無精滑之虞。是牛膝之川產者,不專以滑泄見功,而宣通關節之力則一,頗為有利無弊,肝腎陰虛,而機關不利者宜之。但今時市肆中之所謂川牛膝,則其形甚大,而性質空松,又與石頑之說不類,然用之於肩背手臂,疏通脈絡,流利骨節,其效頗著。蓋其質空疏,則其力能旁行上達,以視懷牛膝之堅實直下者,功用大有區別。而世俗恆以川膝、懷膝,視為一類二種,隨筆拈來,含混用之,不知分別,誤矣。」(《本草正義》) 土牛膝(《本草圖經》):為莧科植物牛膝 Achyranthes bidentata Bl. 的野生種及柳葉牛膝(山牛膝) Achyranthes longifolia Mak. 、粗毛牛膝Achyranthes aspera L.等的根和根莖。亦名杜牛膝(《本草備要》)。味苦、酸,性平。功能:活血散淤、祛濕利尿、清熱解毒。主治:淋病、尿血、婦女經閉、風濕痹痛、咽喉腫痛、白喉、腳氣、水腫、痢疾、瘧疾、癰腫、跌打損傷。內服:煎湯,10~15g(鮮品30~60g)。外用:搗敷,搗汁滴耳或研末吹喉。 粗毛牛膝根含皂甙,甙元為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並含昆蟲變態激素蛻皮甾酮(Ecdysterone)。種子含糖、蛋白質、皂甙。全草含生物鹼。 有報告指出,從粗毛牛膝全草中分離出一種含有兩種生物鹼的混合物,能升高麻醉狗血壓,短暫地興奮呼吸,加強心臟收縮,拮抗各種物質引起的腸管及子宮平滑肌痙攣,對大鼠有輕度利尿作用。 從種子中分離出來的皂甙混合物對離體蛙心、兔心、豚鼠心和在位兔心有直接和間接作用,能使心臟收縮力明顯增強。用1~50μg時其強心作用可被萘丙異那林(Pronethal)所阻滯,亦可被 Mepyramine 部分阻滯;但大劑量時則不能被萘丙異那林所阻滯。此外,對衰竭狀態的心臟,能使之張力增強;心臟乳頭肌衰竭時,此皂甙亦可增強其收縮力。其作用較洋地黃快,但時間較短。 臨床報道,土牛膝用於治療白喉、小兒肺炎及引產均有較好治療效果。但「孕婦忌用。」(《福建民間草藥》)「杜牛膝氣味更涼,嚼之味甘而不苦,主治多是解毒破血,瀉熱吐痰,較之川牛膝微覺有別。」(《本草求真》) 紅花 為菊科植物紅花 Carthamus tinctorius L. 的花。亦名紅藍花(《金匱要略》)等。味辛,性溫。入心、肝經。功能:活血通經、去淤止痛。主治: 經閉、癥瘕、難產、死胎、產後惡露不行、淤血作痛、癰腫、跌扑損傷。內服:煎湯,3 ~6g;入散劑或浸酒,鮮者搗汁。外用:研末撒。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紅花醌甙(Carthamone)、新紅花甙(Neocarthamin)、紅花甙(Carthamin)。紅花甙水解得葡萄糖(Glucose)和紅花素(Carthamidin)。 亦含紅花黃色素(Saffloryellow)。從色素中分離出紅色素和黃色素。 紅花及其油中尚含棕櫚酸(Palmit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以及以棕櫚酸,硬脂酸(Stear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和亞麻酸(Linolenic acid)等脂肪酸組成的甘油酸酯類。 藥理作用: 1.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紅花有輕度興奮心臟、降低冠脈阻力、增加冠脈流量和心肌營養性血流量的作用。大劑量紅花煎劑對離體蟾蜍心臟有抑制作用,小劑量對心臟卻有輕微的興奮作用,使心跳有力。煎劑 0.5g/kg 靜脈注射可輕度興奮在位犬心。紅花注射液對離體兔心有較明顯的減慢心率作用。大劑量的紅花浸劑能使離體蟾蜍與大鼠心臟停止於舒張期。但洗去藥液可迅速恢復心跳,幅度與頻率有明顯增加。動物實驗證明:與乙醯膽鹼、枸櫞酸鉀等心臟停跳藥物相比較,紅花浸劑有使心臟迅速恢復正常跳動而不易發生纖顫的優點。紅花水浸液有一定的擴張冠狀動脈作用,但維持時間較短。紅花水提取液小劑量可增加麻醉狗冠脈流量。紅花注射液 10mg/kg 靜脈注射能使在位犬心冠脈流量增加 60.4%。紅花亦能輕度增加小鼠心肌營養性血流量。 紅花對實驗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或心律失常等動物模型均有不同程度的對抗作用。紅花能改善缺血心肌氧的供求失調。動物實驗表明:紅花能使麻醉犬的心肌缺血程度減輕,急性冠脈閉塞後的梗死範圍縮小,心率減慢,尤其對梗死的「邊緣區」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可以挽救梗死邊緣區瀕危缺血心肌,並使心電圖 ST 段抬高的幅度顯著下降,這種有益作用可能與其降低心肌耗氧量有關。紅花煎劑給大鼠或家兔腹腔注射,對垂體後葉素引起的心肌缺血有明顯的保護作用;但給大鼠口服紅花煎劑連續4天則無對抗作用。紅花黃色素有改善微循環,對抗烏頭鹼引起的心律失常等作用。但亦有報告指出,紅花水提取液則使麻醉犬心肌耗氧量稍有增加。 紅花煎劑、水提取液、紅花黃色素對麻醉貓、犬及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壓作用。其作用迅速、短暫,並伴有呼吸興奮。在大劑量時可引起血壓驟降、呼吸抑制而死亡。有人認為,紅花黃色素的降壓作用機制與抑制中樞加壓反射、阻滯α-受體、激動 H1-受體和直接擴張外周血管等作用有關。紅花注射液對周圍血管有明顯的消除腎上腺素及去甲腎上腺素收縮血管的作用,經用兔主動脈條片實驗證實,這種作用是直接或部分的阻斷α-腎上腺受體的結果。不同的研究結果表明:紅花對血管的作用與其機能狀態有關。有報告認為,紅花煎劑對蟾蜍全身血管、內臟血管及離體兔耳血管均有不同程度的血管收縮作用。亦有報告認為,紅花煎劑對蟾蜍全身血管有輕度擴張作用。紅花煎劑0.2~2.0g/kg給麻醉犬靜脈注射,能使之脾、腎容積縮小。紅花黃色素及黃Ⅱ、黃Ⅲ有改善外周微循環障礙作用,使血流加速、毛細血管網開放數目增加和血細胞聚集程度減輕。 2. 對血液系統的作用 紅花可使全血凝固時間及血漿(缺血小板)復鈣時間顯著延長。從紅花中分離出的有效成分紅花黃色素,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增加纖維蛋白溶解酶活性,抑制體外血栓形成等作用。紅花黃色素能延長家兔血漿的復鈣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和凝血酶時間。表明其對凝血過程的內在凝血酶原及凝血酶-纖維蛋白的反應具有顯著抑制作用。紅花黃色素、黃Ⅱ、黃Ⅲ既能抑制 ADP 或膠原誘發的血小板聚集,亦可明顯改善由高分子右旋糖酐引起的微循環障礙。黃Ⅲ能增強大鼠血液纖維蛋白的溶解活性。黃Ⅱ及黃Ⅲ可抑制大鼠體外血栓的形成,有延長血栓形成時間、縮短長度和減輕重量的作用。 3. 對子宮的作用 紅花煎劑對小鼠、家兔、貓、豚鼠、狗等動物的在體或離體子宮均有不同程度的興奮作用。小劑量可使子宮發生緊張性或節律性收縮,大劑量可使子宮緊張性與興奮性升高,自動收縮,甚至痙攣。此作用對已孕子宮較未孕子宮更為明顯。亦有報道,紅花煎劑注射於摘除卵巢的小鼠陰道周圍,能使子宮重量明顯增加,提示其有雌激素樣作用。 4. 對血脂的作用 多數報告認為,紅花油有降血脂作用。口服紅花油可降低實驗性高膽固醇血症家兔的血總膽固醇、總脂、三硝酸甘油酯及非酯化脂肪酸的水平。紅花油能降低大鼠血清膽固醇,但增加肝內脂質及膽固醇。亦有報告指出,家兔口服紅花煎劑 90 天血脂明顯升高;紅花油可致家兔肝內大量沉積膽固醇及早期肝硬化,並不能預防主動脈及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 5. 其他作用 紅花注射液、醇提取物、紅花甙,能顯著提高小鼠的耐缺氧能力。紅花對缺血缺氧性腦病有保護作用。 紅花黃色素有鎮靜、鎮痛和抗驚作用。小鼠熱板法及醋酸扭體實驗證明:紅花黃色素有鎮痛作用,並能增強巴比妥及水合氯醛的中樞抑制作用,減少尼可剎米性驚厥的反應率和死亡率。 紅花50%甲醇及水提取物能抑制角叉菜膠所引起的足腫脹,提示其有抗炎作用。紅花總黃素亦有免疫抑制作用,能降低血清溶菌酶含量、腹腔巨噬細胞和全血白細胞的吞噬功能。 紅花煎劑能減少灌流豚鼠肺的流量,有收縮支氣管的作用。對乙醯膽鹼所引起的離體腸管痙攣有解痙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冠心病 紅花100g,三七 100g,丹參、澤瀉各50g,川芎50g,揮髮油0.3g,刺五加干膏23g,製成膠囊內服,每粒0.45g。治療245例,心絞痛癥狀緩解率為91.2%,心電圖有效率為57.8%。心律失常者63例經治療後18例恢復正常,且還有降血壓及降血脂作用。〔中藥通報 1981;(4):36〕 2. 治療過早搏動 紅花、苦參、炙甘草按 1:1:0.6 的比例配伍,製成浸膏片,每片0.5g,每次3片,日服3次,4周為1療程。治療45例,顯效15例,有效18例,無效12例。〔浙江中醫雜誌 1983;(1):29〕 3. 治療高血壓病 菊花、紅花、大薊、蒼耳子、老鸛草(或懷牛膝)、漏蘆、代赭石各30g,水煎,待藥液溫度下降至能耐受時,泡足洗腿至膝蓋,每日1次,每次泡10~15分鐘,同時按搓雙腳湧泉穴。治療10餘例,效果滿意。〔赤腳醫生雜誌 1976;(12):30〕 4. 治療胃與十二指腸潰瘍病 紅花60g,大棗10枚,加水400ml,文火煮至200ml,去紅花加入蜂蜜60g,每日早晨空腹服200ml,連服20天為1療程。治療50例,治癒39例,進步11例。〔新醫學 1973;(2):118〕 5. 預防褥瘡 紅花3g,浸泡在100ml自來水中,冬天泡2小時,夏天泡半小時,待浸出液呈玫瑰紅色即可使用。用時取4ml 浸出液於手掌上,輕輕揉擦褥瘡好發部位,每次10~15分鐘。預防506例患者,無一例發生褥瘡。〔江蘇醫藥 1975;(4):64〕 6. 治療凍瘡 紅花200g,當歸250g,生薑250g,辣椒200g,樟腦10g,60%乙醇 6000ml。先將紅花、當歸、生薑軋成粗粉,置5000ml 乙醇中浸泡7天,過濾取液,另將樟腦溶於1 000ml 乙醇中,然後將兩藥液混合,用棉球蘸藥液塗擦患處,每日3~4次,擦後用手輕揉按摩。治療未潰破的Ⅰ度、Ⅱ度凍瘡 33例,治癒29例,顯效3例,好轉1例。〔中成藥研究 1983;(12):15〕 7. 治療扭挫傷 紅花50g,當歸50g,川芎 25g,75%酒精(或白酒)500ml,上藥置酒精中浸泡48小時備用。用時以棉花蘸藥液在局部塗、搽、揉,使局部充血發紅為宜,但勿損傷皮膚,如有開放傷口,勿使藥液流入,每日塗搽3~4次。治療跌打損傷及預防褥瘡500餘例,效果較好,一般3~7天即可痊癒。〔新醫學 1975;(12):19〕 8. 治療崩漏 鹿角霜30g,阿膠20g,當歸15g,紅花20g,水煎服,每日1劑,治療31例,1劑而愈者8例,2劑而愈者14例,3劑痊癒者7例,配合西藥治療而愈者2例。凡經血暗紅挾塊或舌質紫,舌邊有淤斑者,均可服用本方。〔福建中醫藥 1985;(3):24〕 方劑選用: 1. 治療一切腫:紅藍花,熟揉搗取汁服之。(《外台秘要》) 2. 治療婦人六十二種風及腹中血氣刺痛:紅藍花一兩。以酒一大升,煎減半,頓服一半,未止再服。(《金匱要略》紅藍花酒) 3. 治療喉痹壅塞不通者:紅藍花搗絞取汁一小升,服之,以差為度。如冬月無濕花,可浸干者濃絞取汁,如前服之。(《海上集驗方》) 配伍效用:紅花配伍肉桂 紅花活血通經、祛淤止痛;肉桂散寒止痛、溫經通脈。二者伍用,有活血祛淤、散寒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寒凝血滯之經閉、痛經等症。 紅花配伍三棱、鱉甲 紅花活血祛淤;三棱破血祛淤、行氣止痛;鱉甲軟堅散結。三葯合用,有行氣破血、軟堅散結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氣滯血淤之癥瘕。 紅花配伍桃仁 紅花、桃仁皆可活血祛淤。但紅花質輕升浮,走上焦、通經絡,擅祛在上在經絡之淤血,有活血通經、祛淤止痛之功;桃仁質重沉降,走下焦、達臟腑,長於破臟腑淤血,有破血祛淤、潤燥滑腸之效。二者合用,其活血祛淤之功效更顯著,並能消腫止痛,用於治療一切血淤之症。 紅花配伍香附 紅花活血祛淤通經;香附疏肝理氣、調經止痛。二者伍用,有行氣活血、調經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氣滯血淤之胸脅疼痛、月經不調、痛經等。 紅花配伍紫草、大青葉 紅花活血祛淤消斑;紫草、大青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三者伍用,有清熱解毒、涼血活血消斑之功效,用於治療斑疹屬熱壅血滯者。 【注意事項】 宜忌:孕婦忌服。潰瘍病人及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毒副作用:紅花有一定的毒性,不宜大量久服,特別是紅花注射液尤應慎重。 紅花煎劑給小鼠腹腔注射和灌胃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2.4±0.35g/kg、20.7g/kg。紅花乙醇提取液給小鼠靜脈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5.29g/kg。紅花黃色素給小鼠靜脈注射、腹腔注射和灌胃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2.35±0.14g/kg、5.49g/kg和5.53g/kg。 紅花煎劑給小鼠腹腔注射的最小中毒量為 1.2g/kg,最小致死量為2g/kg。中毒癥狀為萎靡不振、活動減少、行走困難。紅花黃色素給小鼠腹腔注射7g/kg 或灌胃9g/kg 時,死亡率為100%。紅花黃色素引起的中毒癥狀為活動增加,行動不穩,呼吸急促,豎尾,驚厥,呼吸抑制而死亡等。在小鼠飼料中混入6%紅花粉,喂飼1個月以上,體重正常,但紅花粉增加至8%~10%時則體重減輕,如紅花粉增加至15%則引起死亡。 臨床應用本品,紅花製劑對人體毒性較小,一般無不良反應。少數病人偶可出現頭暈、面部潮紅、發熱、皮疹和一過性蕁麻疹等反應。治療扁平疣時可使部分患者局部皮損加重,但時間短暫,很快即可消失。 【醫家論葯】 「紅花,破留血,養血。多用則破血,少用則養血。」(《本草衍義補遺》) 「紅藍花,乃行血之要葯。其主產後血暈口噤者,緣惡血不下,逆上衝心,故神昏而暈及口噤,入心入肝,使惡血下行,則暈與口噤自止。腹內絞痛,由於惡血不盡,胎死腹中,非行血活血則不下;淤行則血活,故能止絞痛,下死胎也。」「紅藍花本行血之葯也,血暈解、留滯行,即止,過用能使血行不止而斃。」(《本草經疏》) 「紅花,破血、行血、和血、調血之葯也。主胎產百病因血為患,或血煩血暈,神昏不語;或惡露搶心,臍腹絞痛;或瀝漿難生,蹊不下;或胞衣不落,子死腹中,是皆臨產諸證,非紅花不能治。若產後血暈、口噤指搦;或邪入血室,譫語發狂;或血悶內脹,僵仆如死,是皆產後諸證,非紅花不能定。 凡如經閉不通而寒熱交作,或過期腹痛而紫黑淋漓,或跌扑損傷而氣血淤積,或瘡瘍痛癢而腫潰不安,是皆氣血不和之證,非紅花不能調。」(《本草匯言》) 「紅花,善通利經脈,為血中氣葯,能瀉而又能補,各有妙義。若多用三、四錢,則過於辛溫,使血走散。同蘇木逐淤血,合肉桂通經閉,佐歸、芍治遍身或胸腹血氣刺痛,此其行導而活血也。若少用七、八分,以疏肝氣,以助血海,大補血虛,此其調暢而和血也;若止用二、三分,入心以配心血,解散心經邪火,令血調和,此其滋養而生血也;分量多寡之義,豈淺鮮哉。」(《藥品化義》) 附註:紅花,古稱紅藍花。《本草圖經》云:「紅藍花,即紅花也……葉頗似藍,故有藍名。」紅花因產地不同而有不同處方用名,其中產於浙江寧波者稱杜紅花;產於四川者稱川紅花;產於河南懷慶者稱懷紅花;產於陝西地區者稱草紅花。又因其主產於我國南方地區,故亦用南紅花之名(此名亦有指四川南充產者, 色如胭脂,品質較優而有此名)。本品為活血化淤之品,凡婦科血滯經閉、痛經、產後腹痛、惡露不下,或傷科跌打損傷等淤血作痛者,皆可應用。與番紅花相比,祛淤力強,但養血力弱,更無涼血解毒之功。 附葯 番紅花番紅花(《品彙精要》):為鳶尾科植物番紅花 Crocus sativus L. 花柱的上部及柱頭,經整理加工而入葯者。原產於西班牙、法國、荷蘭、印度及伊朗等國,早年經印度轉入我國西藏,再運至內地,故稱西藏紅花,簡稱藏紅花(《本草綱目拾遺》)、西紅花。其性味甘寒而潤,氣微香,入口沁入心肺,具有與紅花相似的活血祛淤之力,更有養血、涼血、解毒之功。常用於邪盛熱郁、斑疹色不紅活或疹出過於濃密、兼見高熱神昏之證,可配伍紫草、銀花、連翹、大青葉、淡竹葉、西河柳等同用。據有關資料報道,用其治療肝膿瘍有一定療效,可配合清熱解毒、托里排膿葯如山慈菇、王不留行、炙山甲、黃芪、黃柏、甘草等。本品價格昂貴,臨床較少應用。用量應比紅花輕,且不入煎,只宜另燉兌服或泡服。 五靈脂 為鼯鼠科動物橙足鼯鼠Trogopterus xanthipes Milne-Edwards 和飛鼠 Pteromys volans L. 等的乾燥糞便。味苦、甘,性溫。入肝、脾經。生用行血止痛。主治心腹血氣諸痛、婦女經閉、產後淤血作痛;外治蛇、蠍、蜈蚣咬傷。炒用止血。主治婦女血崩、經水過多、赤帶不絕。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維生素 A 類物質。亦含多量樹脂、尿素、尿酸等。 藥理作用:五靈脂在試管內有顯著的抑制結核桿菌生長的作用。五靈脂水浸劑(1:2)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同心性毛癬菌、許蘭黃癬菌、奧杜盎小芽胞癬菌、鐵鏽色小芽胞癬菌、羊毛狀小芽胞癬菌、石膏樣小芽胞癬菌、腹股溝表皮癬菌、紅色表皮癬菌、考夫曼-沃爾夫表皮癬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膚致病性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過敏性紫癜 當歸15g,紅花5g,川芎、桃仁、沒藥、五靈脂、制香附、牛膝、秦艽、地龍、羌活、甘草各10g,隨證加減,水煎服。治療22例,治癒18例,顯效4例。療程7~30天。〔新中醫 1987;19(9 ):46〕 2. 治療毒蛇咬傷 五靈脂2份,雄黃1份。共研細末,每次用黃酒沖服6g(不善飲酒者可用茶調服),同時外敷創口,每日3次。應配合手術擴創、吸毒等法。早期無併發症者,可單用馬齒莧搗敷創口腫處。如有高熱、咽干痛、譫妄、狂躁等,為蛇毒內陷之症,宜加重藥物用量,再根據臨床病症辨證施治。 共治療10例,皆痊癒。治癒時間最短者2 天,最長者8天。〔江蘇中醫雜誌 1965;(11):33〕 3. 治療原發性痛經 五靈脂、生蒲黃、炒蒲黃各10g,益母草15g,白芍12g,當歸、川芎、桃仁各9g,甘草3g。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於行經前7天開始至行經日止。治療50例,結果:治癒 25例,顯效15例,有效8例,無效2例。〔安徽中醫學院學報 1991;10(4):44〕 方劑選用:1. 治療肺脹:五靈脂(研)二兩,柏子仁半兩,胡桃八枚(去殼研)。上三味研成膏,滴水為丸,如小豆大,煎木香甘草湯下十五丸。 (《聖濟總錄》皺肺丸) 2. 治療風冷氣血閉,手足身體疼痛,冷麻:五靈脂二兩,沒藥一兩,乳香半兩,川烏頭一兩半(炮去皮)。同為末,滴水丸如彈子大。每用一丸,生薑溫酒磨服。(《本草衍義》) 3. 治療卒暴心痛,不可忍者:五靈脂,為細末。每服二錢,熱酒下,婦人醋湯下。(《雞峰普濟方》) 4. 治療腸風下血:飛過五靈脂,炒煙盡,研末。每服一錢,煎烏梅、柏葉湯下。(《永類鈐方》) 5. 治療丈夫脾積氣痛,婦人血崩諸痛:飛過五靈脂(炒煙盡),研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永類鈐方》靈脂散) 6. 治療損傷,接骨:五靈脂一兩,茴香一錢。上二味為細末;另研乳香為細末,於極痛處摻上,用小黃米粥塗了,後用二味葯末摻於上,再用帛子裹了,用木片子纏了。(《儒門事親》接骨丹) 7. 治療婦人經血不止:五靈脂末,炒令過熟,出盡煙氣。每服大兩錢,用當歸兩片,酒一中盞,與葯末同煎至六分,去滓熱服,連三、五服。(《經效方》) 配伍效用: 五靈脂配伍半夏、瓜蔞 五靈脂活血化淤止痛;半夏化痰散結、降逆下氣;瓜蔞利氣寬胸化痰。三葯伍用,有活血化淤、散結降逆之功效,用於治療痰血凝結之心痛胸痹、痰濁甚者。 五靈脂配伍乾薑 五靈脂活血化淤止痛;乾薑溫中散寒。二者伍用,共奏溫中散寒、活血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寒凝血滯所致之胃脘疼痛。 五靈脂配伍降香 二者皆可活血化淤。但五靈脂功擅活血散淤止痛;降香長於活血祛淤、行氣止痛。相伍為用,其功效更顯著,用於治療血淤所致之胸脅疼痛、胃脘痛、心絞痛等。 五靈脂配伍蒲黃 二者皆活血祛淤。但五靈脂苦甘性溫,生用活血散淤、行氣止痛,炒用則祛淤止血;蒲黃甘辛性涼,生用涼血止血、活血消淤,兼能止血,炒用收澀,則功專止血。二葯生品相伍為用,有通利血脈、祛淤止痛之功,用於治療氣滯血淤之心腹疼痛、胸脅刺痛、痛經、閉經、月經不調、產後腹痛、惡露不絕;跌打損傷之腫脹疼痛。二葯炒炭合用,有祛淤止血之效,用於治療出血諸證因血淤所致者。 五靈脂配伍香附 五靈脂活血祛淤止痛;香附疏肝理氣止痛。二者合用,有疏肝理氣、活血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肝氣犯胃之脅肋、胃脘疼痛。 【注意事項】 宜忌:「血虛腹痛,血虛經閉,產婦去血過多發暈,心虛有火作痛,病屬血虛無淤滯者,皆所當忌。」(《本草經疏》) 「惡人蔘,損人。」(《本草綱目》) 【醫家論葯】 「五靈脂,足厥陰肝經葯也,氣味俱厚,陰中之陰,故入血分。肝主血,故此葯能治血病,散血和血而止諸痛。止驚癇,除瘧痢,消積化痰,療疳殺蟲,治血痹、血眼諸症,皆屬肝經也。失笑散不獨治婦人心痛血痛,凡男女老幼一切心腹脅肋少腹痛疝氣,並胎前產後血氣作痛及血崩經溢,俱能奏功。」(《本草綱目》) 「五靈脂,其功長於破血行血,故凡淤血停滯作痛,產後血暈,惡血衝心,少腹兒枕痛,留血經閉,淤血心胃間作痛,血滯經脈,氣不得行,攻刺疼痛等證,在所必用。」(《本草經疏》) 「五靈脂,苦寒泄火,生用行血而不推盪,非若大黃之力迅而不守。以此通利血脈,使濁陰有歸下之功,治頭風、噎膈、痰癇、癲疾,諸毒熱癰,女人經閉,小腹刺痛,產後惡露,大有功效。炒用以理諸失血證,令血自歸經而不妄行,能治崩中胎漏及腸紅血痢,奏績獨勝。」(《藥品化義》) 桃仁 為薔薇科植物桃 Prunus persica (L.) Batsch 或山桃 Prunus davidiana(Carr.)Franch. 的種子。味苦、甘,性平。入心、肝、大腸經。功能: 破血行淤、潤燥滑腸。主治:經閉、癥瘕、熱病蓄血、風痹、瘧疾、跌打損傷、淤血腫痛、血燥便秘。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苦杏仁甙(Amygdalin)、苦杏仁酶(Emulsin)、尿囊素酶(Allantoinase)、乳糖酶(Lactase)、維生素 B1、揮髮油、脂肪油,油中主要含油酸甘油酯和少量亞油酸甘油酯。苦杏仁酶包括苦杏仁甙酶(Amygdalase)及櫻葉酶(Prunase)。桃仁中的苦杏仁甙和杏仁中的苦杏仁甙一樣,經酶或酸水解後產生氫氰酸、苯甲醛和葡萄糖。 藥理作用: 1. 對循環系統的作用 500%桃仁提取液給麻醉兔靜脈注射,能立即增加兔腦血流量,降低腦血管阻力;給小鼠腹腔注射,能使小鼠耳血管擴張發紅。有人認為,此與活血作用有關。 有報告指出,桃仁有一定的抗凝作用,能提高血小板中 cAMP 水平,抑制血液凝固。實驗表明:桃仁能促進初產婦的子宮收縮及子宮止血,其作用較麥角生物鹼更好,特別是對子宮的止血作用,比麥角生物鹼更強。桃仁尚有溶血作用。有報告指出,將山桃仁與家桃仁分別製成1:1煎劑,給小鼠灌胃,家桃仁煎劑可使小鼠出血時間顯著延長,對凝血時間延長不明顯,而山桃仁煎劑可使凝血時間顯著延長,但對出血時間影響不明顯,說明兩者均能影響血液凝固性,但有差別。家兔灌以1:1山桃仁煎劑,可顯著延長出血時間與血漿復鈣時間,並能顯著延長其凝血時間與凝血酶原時間,還可完全抑制其血塊回縮。 動物實驗證明:桃仁有增加藥物吸收作用,既能縮短戊巴比妥鈉所致的睡眠潛伏期,亦可使戊四氮的毒性大大增加。 臨床觀察證明,桃仁對血流阻滯、血行障礙有改善作用,能使各臟器各組織機能恢復正常。 2. 抗炎作用 動物實驗證明:桃仁有促進炎症吸收作用。對炎症初期,有較強的抗滲出作用,但抗肉芽形成作用較弱。桃仁中的苦杏仁甙亦有抗炎作用,對實驗性炎症的鎮痛作用為氨基比林的1/2;對肉芽腫法或角叉菜膠足跖水腫法的抑制作用為保泰松的1/2;對熱水性足跖水腫也有完全相同的效果。動物實驗證明:苦杏仁甙口服效果最強,腹腔注射次之,靜脈注射幾乎無活性。 3. 抗過敏作用 桃仁有抗過敏作用,其水提取物能抑制小鼠血清中的皮膚過敏抗體及鼷鼠脾溶血性細胞的產生。其乙醇提取物口服,能抑制小鼠含有過敏性抗體的抗血清引起的被動皮膚過敏反應的色素滲出量。臨床觀察發現,對疹塊為紅中帶有紫色,即提示有全身性皮膚鬱血傾向症侯的接觸性皮炎,桃仁不論是單用或是與其他藥物合用,均有特別明顯的治療效果,可使癥狀很快得以改善。 4. 抗腫瘤作用 研究報告指出,苦杏仁甙的水解產物氫氰酸和苯甲醛對癌細胞有協同破壞作用,苦杏仁甙能幫助體內胰蛋白酶消化癌細胞的透明樣黏蛋白被膜,使白細胞能夠接近癌細胞,以致吞噬癌細胞,其水解產物氫氰酸及苯甲醛的進一步代謝產物,分別對改善病人的貧血及緩和腫瘤病人的疼痛亦有一定的作用。 苦杏仁甙對腫瘤細胞有一定的選擇性。苦杏仁甙在體內被β-葡萄糖甙酶水解生成氫氰酸和苯甲醛而起作用,而腫瘤組織中β-葡萄糖甙酶活力高;由於癌細胞厭氧酵解佔優勢,最終產物為乳酸,而呈偏酸性,有利於提高該酶的活性;所以在腫瘤細胞中氫氰酸的量也相對地比正常細胞高,對腫瘤細胞的毒性也遠較正常細胞強。 5. 鎮咳作用 苦杏仁甙水解後生成的氫氰酸和苯甲醛對呼吸中樞有鎮靜作用。氫氰酸經吸收後,能抑制細胞色素氧化酶,低濃度時能減少組織耗氧量,並由於抑制頸動脈體和主動脈體的氧化代謝而反射性地使呼吸加深,使痰易於咳出。 6. 其他作用 實驗證明:桃仁提取物對肝細胞壞死變性及纖維化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桃仁提取物對殺蟲後的家兔血吸蟲病性肝纖維化有較好的逆轉作用,其作用機制主要在於提高肝組織膠原酶活性,促進肝內膠原的分解而使肝內膠原含量降低。亦有報告指出,桃仁中提取的苦扁桃甙,對血吸蟲病性肝硬化家兔有降低肝膠原含量和匯管區纖維化作用。其抗纖維化的藥理機制可能是由甙分解而來的氫氰酸,使肝臟內蟲卵肉芽腫、成纖維細胞中毒死亡,起到抗纖維化作用。臨床和實驗觀察表明:苦扁桃甙有降低血液黏度,增加血流量,擴張肝內門靜脈等作用。 桃仁中含有 45%的脂肪油,能提高腸道的潤滑性而使大便易於排出。因此,臨床將桃仁作為一種潤下劑,用於老年人或虛弱者的虛性便秘。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血管性頭痛 桃仁、赤芍、當歸各15g,紅花、川芎各10g,黃芪30g。隨證加減。每日1劑,文火水煎,每劑取汁400ml,分3次於飯後服。治療62例,結果:痊癒31例,好轉27例,無效4例。〔湖北中醫雜誌 1991;(1):16〕 2. 治療三叉神經痛 桃仁10g,紅花5g,赤芍、川芎、白僵蠶各12g,丹參30g,蜈蚣2條,全蠍4.5g(研吞)。水煎服,日1劑。治療14例,結果:7例基本治癒,3例顯效,4例無效 。〔浙江中醫雜誌 1981;6:268〕 3. 治療頑固性高血壓 桃仁、當歸、赤芍、生地、紅花、柴胡、川芎、桔梗、牛膝、酒軍各10g,甘草3g,枳殼12g。隨證加減,並囑患者戒煙酒、忌葷腥、慎起居、調情志。治療50例,結果:顯效 38例(服藥5~15劑者14例,20~30劑者16例,35劑以上者8例),有效9例,無效3例。〔浙江中醫雜誌1991;26(5):200〕 4. 治療頑固性呃逆 桃仁、白芍各20g,丹參、紅花、鬱金、牛膝、旋復各15g,代赭石30g(先煎),當歸10g。水煎服,日1劑。治療25例,治癒21例,進步3例,無效1例。〔陝西中醫 1991;6:270〕 5. 治療消化性潰瘍 桃仁、制香附各15g,五靈脂、三棱、炙甘草各12g,煅瓦楞30g。用上方4劑濃煎為500ml,裝瓶消毒。日服2次,每次100ml,必要時可加服普魯苯辛。30天為1療程。治療81例,其中十二指腸潰瘍75例,顯效50例,好轉25例;胃潰瘍3例,顯效3例;混合型潰瘍3例,顯效2例,好轉1例。 〔湖北中醫雜誌 1984;(2):34〕 6. 治療特發性血尿 桃仁、當歸、芍藥、丹皮各15g,玄明粉、大黃各5g。水煎服,日1劑。治療22例,治癒17例,無效5例。〔湖北中醫雜誌 1987;(5):42〕 7. 治療急性乳腺炎 桃仁泥20g,硫酸鎂100g,穿山甲粉25g,薄荷油3g,加凡士林100g調勻成膏。用時取藥膏125g在紗布上攤平為直徑8Cm圓形面積,敷患處,包紮並用膠布固定,日1次,連敷1周。治療50例,治癒率100%。〔中西醫結合雜誌 1987;10:600〕 8. 治療面部黃褐斑 桃仁12g,紅花、當歸、生地、牛膝各9g,川芎、桔梗各5g,赤芍、枳殼各 6g,柴胡、甘草各3g。水煎服,日1劑。治療70例,結果:痊癒41例,顯效8例,有效19例,無效2例。〔河北中醫 1991;13(5):12〕 9. 治療皮膚瘙癢症 紅花、桃仁、杏仁、生梔子各等量,研細末,加入適量冰片,用凡士林或蜂蜜調成糊狀。使用時將其攤成3cm×3cm×1cm大小的餅塊,直接貼臍上,再用敷料覆蓋固定,每日換藥1次。治療90例,其中蕁麻疹38例,治癒37例,好轉1例;全身瘙癢症21例,全部治癒;局限性皮膚瘙癢症5例,全部治癒;痒疹26例,治癒24例,好轉2例。敷藥最少1次,最多14次。〔廣西中醫藥 1984;(4):24〕 10. 治療雞眼 桃仁、補骨脂按1:2的比例研成細末,裝瓶備用。治療前用熱水燙腳15~20分鐘,然後颳去雞眼表面之粗糙角質層,以剛出血為度,局部消毒,於雞眼基底部快速注射復方丹參注射液0.5~1ml。用75%的酒精調桃仁、補骨脂粉為糊狀,敷雞眼上,外用膠布或繃帶固定,減少活動,3天治療1次,一般3~5次即可治癒。治療30例,治癒29例,好轉1例。〔陝西中醫 1991;12(11):511〕 11. 治療尖銳濕疣 桃仁、紅花、當歸、川芎、黃柏、板蘭根、紫草、木賊、香附、苡米、牡蠣各50g。水煎趁熱熏洗患處,每日2次。治療55例,皆愈。治癒時間最短5天,最長30天,平均11天。隨防2月~1年,均無複發。〔鐵道醫學 1991;19(1):50〕 12. 治療骨質增生症 紅花、歸尾、骨碎補、生大黃、桃仁各 6g,生南星、生半夏各12g,共研細末,加白酒調濕,文火炒熱,先敷患處半小時,然後加酒再炒熱敷患處,每次敷7~8小時,每日1 次。每劑敷用1~2次,忌內服。治療多例,效果滿意。〔新中醫 1976;(3):5〕 13. 治療關節扭傷 桃仁60g,梔子180g。研成細末。視病變大小取適量葯末,以70%酒精或白酒調成糊狀,外敷患處包紮,日換藥1~2次,直至治癒。 治療32例,一般敷藥2~4天腫脹與疼痛消失。〔新醫學雜誌 1977;(6):8〕 14. 治療慢性骨膜炎 桃仁、白芍、當歸、熟地、川芎各10g,紅花、乳香、沒藥各6g,黃芪30g。水煎服,日1劑,連服7劑。局部關節腫脹明顯者,可在局部外敷傷濕藥膏。治療37例,有效36例,無效1例。〔中國骨傷 1992;(2):16〕 15. 治療慢性盆腔炎 桃仁150g,大黃300g,丹皮200g,冬瓜子100g,芒硝120g。將上藥(除芒硝)共為末,分3份。使用時將1份加米醋拌勻,以潤而不濕為宜。然後拌入芒硝40g,裝入布袋內(布袋大小上至臍,下至恥骨,左右達附件),放鍋內蒸至透熱,乘熱敷於小腹。葯袋上加蓋熱水袋,每袋藥用2~3天,早晚各40分鐘,3份葯共用6~9天,為1療程。治療50例,痊癒42例,好轉6例,無效2例。〔湖南中醫雜誌 1992;(1):47〕 16. 治療急性咽炎 桃仁、桂枝、懷牛膝、桔梗各12g,芒硝(後下)、射干各10g,大黃粉(沖)、胖大海、生甘草各8g。水煎服,日1劑。治療47例,服藥2劑愈者21例,3~4劑愈者24例,5劑始愈者2例。平均治癒時間2.8天。〔廣西中醫藥 1989;(2):21〕 方劑選用: 1. 治療上氣咳嗽,胸膈痞滿,氣喘:桃仁三兩,去皮、尖,以水一大升,研汁,和粳米二合,煮粥食。(《食醫心鏡》) 2. 治療傷寒蓄血,發熱如狂,少腹硬滿,小便自利:桃仁二十個(去皮、尖),大黃三兩(酒洗),水蛭(熬)、虻蟲(去翅、足,熬)各三十個。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更服。(《傷寒論》抵當湯) 3. 治療熱邪干於血分,溺血蓄血者:桃仁三錢(研如泥),丹皮、當歸、赤芍各一錢,阿膠二錢,滑石五錢。水煎服。(《瘟疫論》桃仁湯) 配伍效用: 桃仁配伍大黃 桃仁苦甘性平,破血行淤、潤燥滑腸;大黃味苦性寒,攻積導滯、逐淤通經、涼血解毒。二者伍用,共奏泄熱解毒、破積下淤之功效,用於治療淤熱互結之痛經、閉經、產後惡露不下,下焦蓄血;熱結便秘以及腸癰初起之少腹疼痛等。 桃仁配伍火麻仁 二者均有潤腸通便之功,且桃仁宣肺,相伍為用,共奏潤腸通便宣肺之功效,用於治療肺氣不宣之腸燥便秘等。 桃仁配伍桑白皮 桃仁宣肺止咳;桑白皮瀉肺止咳平喘。二者伍用,有瀉肺平喘止咳之功效,用於治療肺熱之咳喘、痰黃者。 桃仁配伍蘇木 二者均可活血祛淤,相須為用,其功更顯著,用於治療跌打損傷之淤血、血滯經閉、產後惡露不下等。 桃仁配伍香附 桃仁活血祛淤;香附疏肝行氣,調經止痛。二者伍用,有行氣活血、調經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氣滯血淤所致之胸脅及少腹疼痛、月經不調。 【注意事項】 宜忌:孕婦忌服。 毒副作用:桃仁水煎液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222.5±7.5g/kg。 桃仁水煎液,給小鼠腹腔注射3.5g/kg,可見肌肉鬆弛、運動失調、豎毛等現象。 臨床應用本品,有人認為其常規用量所含的苦杏仁甙沒有毒性作用。但服用過量,體內氫氰酸過量則出現眩暈、頭痛、嘔吐、心悸、瞳孔擴大、驚厥,以致呼吸衰竭,迅速死亡。曾有1例成人吃桃仁數十粒而中毒致死的報告。 中毒救治:參見「杏仁」。 【醫家論葯】 「桃仁,苦以泄滯血,甘以生新血,故凝血須用。又去血中之熱。」(《用藥心法》) 「桃仁行血,宜連皮尖生用;潤燥活血,宜湯浸去皮炒黃用,或麥麩同炒,或燒存性,各隨本方。」(《本草綱目》) 「桃仁,為血淤血閉之專葯。苦以泄滯血,甘以生新血。畢竟破血之功居多,觀《本經》主治可知。仲景桃核承氣、抵當湯,皆取破血之用。又治熱入血室,淤積癥瘕,經閉,瘧母,心腹痛,大腸秘結,亦取散肝經之血結。」(《本經逢原》) 「桃仁,味苦能瀉血熱,體潤能滋腸燥。若連皮研碎多用,走肝經,主破蓄血,逐月水及遍身疼痛,四肢木痹,左半身不遂,左足痛甚者,以其舒經活血行血,有去淤生新之功,若去皮搗爛少用,入大腸,治血枯便閉,血燥便難,以其濡潤涼血和血,有開結通滯之力。」(《藥品化義》) 「夫血者陰也,有形者也,周流夫一身者也,一有凝滯則為癥瘕,淤血血閉,或婦人月水不通,或擊扑損傷積血及心下宿血堅痛,皆從足厥陰受病,以其為藏血之臟也。桃核仁苦能泄滯,辛能散結,甘溫通行而緩肝,故主如上等證也。心下宿血去則氣自下,咳逆自止。味苦而辛,故又能殺小蟲。」「桃仁性善破血,散而不收,瀉而無補,過用之及用之不得其當,能使血下不止,損傷真陰。」(《本草經疏》) 茺蔚子 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 heterophyllus Sweet 的果實。味甘、辛,性涼。入心包、肝經。功能:活血調經、疏風清熱。主治:婦女月經不調、崩中帶下、產後淤血作痛、肝熱頭痛、目赤腫痛或生翳膜。內服:煎湯,6~9g;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益母草寧(Leonurinine)和茺蔚子油。亦含維生素 A 類物質。茺蔚子油中油酸占 63.75%,亞麻酸占 21.13%。 藥理作用:參見「益母草」。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 茺蔚子、生牡蠣、海藻、昆布、白蒺藜、杭白芍、生地、元參、枸杞子各等份。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10g。每次1丸,每日2~3次,口服。治療50例,基本治癒8例,顯效18例,好轉22 例,無效2 例。總有效率96%。〔北京中醫 1983;(2):51〕 2.治療子宮脫垂 茺蔚子、枳殼各15g,水濃煎為100ml,加糖適量。名為升提湯。每日服 100ml,30天為1療程。治療Ⅰ度子宮脫垂924例,顯效602例,有效173例,無效149例。〔中西醫結合雜誌 1984;4(4):238〕 配伍效用: 茺蔚子配伍天麻 茺蔚子甘辛性涼,入心包、肝經,活血調經、疏風清熱;天麻味甘性平,入肝經,平肝息風止痙。茺蔚子功擅活血,通絡止痛;天麻長於行氣,平肝息風。二者合用,共奏平肝息風止痙、活血通絡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肝風內動之驚癇抽搐以及中風之頭痛頭昏、語言蹇澀、肢體麻木、半身不遂等症。 【注意事項】 宜忌:肝血不足,瞳子散大及孕婦忌服。 毒副作用:食用大量茺蔚子可發生中毒。服食 20~30g 後可於4~10小時發病;亦有在10天內連續服食至500g方發病者。中毒癥狀主要為突然全身無力,下肢不能活動呈癱瘓狀態,周身酸麻疼痛,胸悶,甚者汗出呈虛脫狀態。但神志、言語清楚,舌苔、脈象均正常。發病25人,經治療後皆恢復。 中毒救治: 1. 服藥後4~6小時內出現中毒癥狀者,可催吐,或用溫鹽水洗胃,以排除胃內殘留毒物;服藥後超過4~6小時出現中毒癥狀者,可用50%硫酸鎂導瀉,或用肥皂水灌腸,以排除滯留在腸道的毒物。 2. 如果出現周身酸麻疼痛、下肢不能活動、呈癱瘓狀態,可治以祛風通絡、養血解毒。用黃芪45g,防風15g,龍眼肉、首烏各30g,全蠍6g,麝香0.3g(沖服),水煎溫服,日2劑。 3. 如果汗出肢涼、口鼻氣冷,呈虛脫狀態者,可治以回陽救逆、益氣固脫。給予參附湯或四逆加人蔘湯,水煎服。 4. 酌情補液,並注射強心劑。 【醫家論葯】 「茺蔚子,白花者入氣分,紫花者入血分。治婦女經脈不調,胎產一切血氣諸病,妙品也。而醫方鮮知用,時珍常以之同四物、香附諸葯治人,獲效甚多。蓋包絡生血,肝藏血,此物能活血補陰,故能明目、益精、調經,治女人諸病也。東垣李氏言瞳子散大者,禁用茺蔚子,為其辛溫主散,能助火也。當歸雖辛溫,而兼苦甘,能活血,故不禁之。愚謂目得血而能視,茺蔚行血甚捷,瞳子散大,血不足也,故禁之,非助火也。血滯病目則宜之,故曰明目。」(《本草綱目》) 「茺蔚子,為婦人胎產調經之要葯。此葯補而能行,辛散而兼潤者也。目者,肝之竅也,益肝行血,故明目益精。其氣純陽,辛走而不守,故除水氣。 肝臟有火則血逆,肝涼則降而順矣。大熱頭痛心煩,皆血虛而熱之候也,清肝散熱和血,則頭痛心煩俱解。」(《本草經疏》) 「茺蔚,古人止用其子。《本經》之明目益精,則溫和養血,而又沉重,直達下焦,故為補益腎陰之用。除水氣者,辛溫下降,故能通絡而逐水。」(《本草正義 益母草 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 heterophyllus Sweet 的全草。原名茺蔚(《本經》)。味辛、苦,性涼。入心包、肝經。功能:活血、祛淤、調經、消水。主治:月經不調、胎漏難產、胞衣不下、產後血暈、淤血腹痛、崩中漏下、尿血、瀉血、癰腫瘡瘍。內服:煎湯,9~18g;熬膏或入丸、散。外用: 煎水洗或搗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益母草鹼(Leonurine)、水蘇鹼(Stachydrine)、益母草定(Leonuridine)、益母草寧(Leonurinine)、亞麻酸(Linolenic acid)、β-亞麻酸、月桂酸(Lauric acid)、油酸、苯甲酸、芸香甙(Rutin)、延胡索酸(Fumaric acid)、甾醇、維生素A等。此外亦含精氨酸、4-胍基-1-丁醇(4-Guanidino-1-butanol)、4-胍基-丁酸(4-Guanidino-butyric acid)、水蘇糖(Stachyose)。 尚提取得五種結晶物質,兩種為生物鹼即益母草鹼甲、乙;三種為非生物鹼,即益母草素甲、乙、丙。 藥理作用: 1. 對子宮的作用 益母草煎劑、水浸或乙醇浸膏及益母草總鹼對豚鼠、兔、貓、犬等多種動物的子宮均有興奮作用。實驗證明:益母草煎劑對未孕、早孕、晚期妊娠或產後離體兔子宮,均有興奮作用。快速靜脈注射於在位子宮,半分鐘後即出現興奮作用,其強度和作用時間隨用量加大而增加。兔子宮瘺試驗,用益母草煎劑灌胃,當子宮內加壓或未加壓時,均於給葯15~20分鐘後,使子宮呈顯著的興奮作用。益母草總鹼對豚鼠離體子宮有興奮作用,其作用類似麥角新鹼。益母草總生物鹼3mg與馬來酸麥角新鹼0.04mg的效價相當。益母草水浸或乙醇浸膏對離體及在位子宮均有顯著興奮作用。但對在位子宮,興奮前先有一短時間的抑制作用,經乙醚提取後之水溶液,則無此抑制作用。因此,益母草中可能含有抑制性和興奮性二種成分。益母草鹼能使動情前期或卵巢切除後肌注雌二醇50mg的大鼠離體子宮振幅增加,其作用與劑量相關,表現為劑量-張力呈線性關係。益母草鹼對子宮的收縮作用可持續幾個小時,但沖洗後可恢復。阿托品2mg/ml不影響其收縮。益母草鹼甲2.5~5mg/kg給麻醉貓靜脈注射,對子宮有興奮作用,能增加子宮張力,並能降壓;對貓、豚鼠離體子宮亦有興奮作用。經蒸餾法製得的益母草針劑卻無子宮收縮作用。益母草水煎劑給小鼠口服4~5次(總量 200~250mg),有一定的抗著床和抗早孕作用。 有報告指出,益母草興奮子宮的有效成分主要存在於葉部,根部作用很弱,基部無效。 2.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益母草有強心、增加冠脈流量和心肌營養血流量的作用。益母草乙醇製劑對在位兔心有輕度興奮作用;對離體兔心則先有輕度抑制,以後輕度興奮,大劑量則抑制。其水蘇鹼可減慢心率。益母草鹼對離體蛙心的收縮力小劑量有增強作用,大劑量則呈現抑制。此種抑制可能與興奮迷走神經有關。實驗證明: 益母草有顯著增加冠脈流量及相當顯著地減慢心率的作用。益母草1ml/kg給麻醉犬靜脈注射,亦有增加冠脈流量,降低冠脈阻力、減慢心率及減少心輸出量和左室作功的作用。益母草對實驗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或心律失常等動物模型均有不同程度的對抗作用。益母草對異丙腎上腺素誘發的大鼠心肌缺血有改善或恢復缺血性心電圖、增加冠脈流量、改善微循環、減慢心率等作用、益母草製劑對垂體後葉素誘發的兔心肌缺血及冠狀動脈結紮引起的犬心肌梗死,能使其病變程度減輕、梗死範圍減小,心肌超微結構得到保護。 益母草水浸劑、益母草總鹼對麻醉動物均有短暫的降壓作用。益母草粗提物50mg/kg靜脈給葯,有持續時間較短的降壓作用,該作用可被苯海拉明部分對抗。益母草鹼2mg/kg給麻醉貓靜脈注射,能使之血壓下降,9分鐘後恢復。此種短暫的血壓下降現象在兩側迷走神經被切斷後仍能發現;若先使用阿托品,然後再注射益母草鹼,則血壓下降不顯著。由此可以推知,益母草鹼的降壓作用不在迷走神經中樞,而可能是對迷走神經末梢興奮作用而引起。有報告認為,益母草鹼對血管有擴張作用,其能對抗腎上腺素的升壓作用,甚至翻轉。實驗表明:益母草鹼能使蛙下肢血管收縮,其收縮強度與藥液濃度成正比。 益母草120mg(生葯)/kg作動脈注射,能增加股動脈血流量和降低血管阻力,對血管壁有直接擴張作用。益母草對腎上腺素及異丙腎上腺素所致的動物腸系膜微循環障礙均有明顯促進其恢復的作用。 3. 抗凝血作用 益母草對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血栓形成、纖維蛋白血栓形成以及紅細胞的聚集性均有抑制作用。實驗表明:益母草及其提取物對ADP誘導的正常動物血小板聚集有拮抗作用。亦能顯著減少外周循環中的血小板總數和肺泡壁毛細血管內血小板及其聚集物。對大鼠冰水游泳或大面積燙傷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活性增高亦有顯著抑制作用。益母草煎劑給大鼠灌胃能使血栓時間延長,長度縮短,重量減輕,也可使血小板計數減少,聚集功能減弱,凝血酶原時間和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縮短以及血漿纖維蛋白原減少,優球蛋白溶解時間縮短。有報告認為,益母草抗血小板聚集的機制可能與其具有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或通過激素等起作用。益母草能顯著降低紅細胞的聚集性。對兔肺循環紅色血栓有顯著溶解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減弱白色血栓在體內繼續生長的趨勢,但溶解作用不明顯。 4. 對呼吸中樞的作用 有報告認為,益母草鹼對呼吸中樞有直接興奮作用。給麻醉貓和家兔靜脈注射,能使其呼吸振幅增大,頻率增快;但在大劑量時,呼吸則由興奮轉為抑制,且變為微弱而不規則。益母草鹼對呼吸的興奮作用不受切斷迷走神經的影響。 5. 抗真菌作用 益母草水浸液(1:4)在試管內對許蘭黃癬菌、羊毛狀小芽胞癬菌、紅色表皮癬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膚致病性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6. 其他作用 益母草鹼溶液對蛙神經肌肉標本有箭毒樣作用;給麻醉兔靜脈注射有利尿作用,高濃度時能引起溶血。益母草對狗缺血型初發期急性腎功能衰竭有顯著治療效果。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病毒性心肌炎 益母草 20g,銀花30g,苦參、當歸、党參各15g,甘草6g,煎湯200ml,分2次口服,用於急性期治療;銀花、益母草、當歸、苦參、麥冬各200g,炙甘草20g,研末沖服,每次5g,每日3次。用於上方治療後的患者和慢性病者。視病情可給予利多卡因、慢心律、異搏停。治療79例,顯效(癥狀和體征消失,心電圖改變恢復正常,穩定半年以上)56例,好轉(癥狀和體征及異常心電圖有改善)19例,無效4例。〔陝西中醫 1987;(4): 546〕 2. 治療急性腎炎 益母草60g,大、小薊各 30g,有感染者加銀花、板藍根各9~12g;蛋白尿嚴重者加桑螵蛸30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一般在蛋白尿消失後繼服2~3周停葯。治療32例,療程10~19天,有效31例(完全緩解者29 例),無效1例。有效率為96.9%。〔中西醫結合雜誌 1983;(6):338〕 3. 治療慢性腎炎a. 益母草30g,半邊蓮30g,黃芪、熟地各15g,懷山藥10g,澤瀉15g,山萸肉、丹參各6g,茯苓10g,蘇葉30g,水煎服,治療101 例,痊癒32例,總有效率為71.3%。〔中醫雜誌 1986;(12):38〕 b. 益母草30g,當歸、赤芍、川芎、紅花各9~15g,板藍根30g,桃仁9g,銀花30g,白茅根30g,紫花地丁30g,水煎服。治療29例,完全緩解12例,基本緩解10例,部分緩解4例,無效2例,死亡1例。〔新醫藥學雜誌 1975;(6):29〕 c. 益母草30g,半邊蓮30g,熟地12~30g,山藥12g,青皮6g,茯苓12g,澤瀉12g,丹皮6g,水煎服,每日1劑。治療10例,效果良好。〔湖南醫藥雜誌1978;(4):26〕 4. 治療紫癜性腎炎 益母草15~30g,當歸 9~15g,川芎9~15g,杭芍藥9~15g,丹參15g,木香3~6g。水煎服,每日1劑。治療14例,痊癒9例,好轉3例,無效2例。〔新醫藥學雜誌 1978;(6):4 0〕 5. 治療真性紅細胞增多症 益母草12g,鬱金、川芎、當歸、紅花各9g,隨證加減,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1個月為1療程。治療5例,效果良好。 〔中醫雜誌 1986;(4):40〕 6. 治療急性血栓性深靜脈炎 益母草60~100g,紫草、赤芍、丹皮各15g,紫花地丁、生甘草各30g,水煎服,每日1劑,配用大黃糊劑(生大黃粉500g,紫金錠10g,合麵粉)塗敷患肢。治療60例,臨床痊癒48例,60例全部有效。〔中醫雜誌 1982;(3):34〕 7. 治療蕁麻疹 益母草膏,每次30g,開水沖服,日服2次,連服5日,治療蕁麻疹有一定療效。〔中醫藥研究 1980;(4):47〕 7. 治療痛經a. 益母草60g,紅花、當歸各 10g,川芎5g,黑胡椒7粒。上藥用白酒500ml 浸泡48個小時即可服用。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 20ml 。連服1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治療284例,其中服藥1個療程經來疼痛消失者221例,服藥2個療程疼痛基本消失者66例,服藥3個療程癥狀無改善者7例。〔成都中醫學院學報1990;13(4):37〕 b. 益母草、星宿菜、南五味子根、定經草各 15g,五色梅花3g,連錢草12g,水煎服,每日1劑,可隨證加減。治療198例,痊癒127例,顯效36例,有效21例,無效14例。總有效率為92.93%。〔廣西中醫藥 1980;(4):21〕 9. 治療小兒過敏性紫癜腎炎 益母草30g,白茅根30g,薺菜花15g,銀花、連翹、大小薊各9g,王不留行12g,三七粉2g(吞服)為主方,水煎服,治療14例,有7例加用昆明山海棠片(每片含生葯 0.25g),每次2片,日服3次;1例加用雷公藤片(每片含生葯0.3g),每次3片,日服3次。近期療效為:痊癒13例,好轉1例。〔廣西中醫藥 1980;(4):21〕 方劑選用:1. 治療疔腫至甚:益母草莖葉,爛搗敷瘡上,又絞取汁五合服之,即內消。(《太平聖惠方》) 2. 治療婦人勒乳後疼悶,乳結成癰:益母草,搗細末,以新汲水調塗於奶上,以物抹之,生者搗爛用之。(《太平聖惠方》) 3. 治療難產:益母草搗汁七大合,煎減半,頓服。無新者,以干者一大握,水七合煎服。(《獨行方》) 4. 治療胎死腹中:益母草搗熟,以暖水少許和,絞取汁,頓服之。(《獨行方》) 5. 治療產後惡露不下:益母草,搗,絞取汁,每服一小盞,入酒一合,暖過攪勻服之。(《太平聖惠方》) 6. 治療喉閉腫痛:益母草搗爛,新汲水一碗,絞濃汁頓飲;隨吐愈,冬月用根。(《衛生易簡方》) 配伍效用: 益母草配伍雞血藤 益母草活血祛淤;雞血藤行血補血。二者伍用,有活血補血之功效,用於治療血淤挾虛之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等症。 益母草配伍蒲黃 益母草活血祛淤;蒲黃行血祛淤止血。二者伍用,有活血祛淤止血之功效,用於治療產後淤血惡露不盡或惡露不下。 益母草配伍香附 益母草活血祛淤;香附疏肝理氣、調經止痛。二者合用,共奏行氣活血、調經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氣滯血淤之月經不調、經前少腹脹痛、產後淤血腹痛。 益母草配伍元胡 益母草活血祛淤;元胡行氣止痛而活血。二者伍用,有行氣活血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氣滯血淤之痛經。 【注意事項】 宜忌:陰虛血少者忌服。 毒副作用:益母草毒性很低。益母草注射液給小鼠靜脈注射,半數致死量為30~60g/kg;益母草總鹼給小鼠靜脈注射,半數致死量為572.2±37.2mg/kg。益母草鹼給大鼠腹腔注射,每次2mg,連續4天,無明顯不良反應。益母草總鹼給兔皮下注射30mg/kg/d,連續2周,對進食、體溫、排便均無明顯影響。用50%益母草乾粉的飼料給成年大鼠喂飼80天,未顯示毒性反應或生育能力改變。 臨床應用本品,煎劑內服或總生物鹼製成的(15mg/ml)滅菌注射液用於臨床,均未見不良反應;注射液肌注,除有口乾、睡眠縮短外,無其他毒副作用。但近期亦有益母草過敏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的報告。 【醫家論葯】 「益母草,性滑而利,善調女人胎產諸證,故有益母之號。然不得以其益母之名,謂婦人所必用也。蓋用其滑利之性則可,求其補益之功則未也。」(《本草正義》) 「益母草,消水行血,去淤生新,調經解毒,為胎前胎後要劑。是以無胎而見血淋、血閉、血崩,帶下血痛,既胎而見胎漏,臨產而見難產,已產而見血暈,疔癰、乳腫等症,服此皆能去淤生新。蓋味辛則於風可散,血可活,味苦則於淤可消,結可除,加以氣寒,則於熱可療,並能臨症酌施,則於母自有益耳。」(《本草求真》) 「益母草,行血養血,行血而不傷新血,養血而不滯淤血,誠為血家之聖葯也。婦人臨產之時,氣有不順,而迫血妄行,或逆於上,或崩於下,或橫生不順,或子死腹中,或胞衣不落,或惡露攻心,血脹血暈,或瀝漿難生,蹊澀不下,或嘔逆噁心,煩亂眩暈,是皆臨產危急之症,惟益母草統能治之。又瘡腫科以之消諸毒,解疔腫癰疽,以功能行血而解毒也。眼目科以之治血貫瞳人及頭風眼痛,以功能行血而去風也。習俗以益母草有益於婦人,專一血分,故屢用之。然性善行走,能行血通經,消淤逐滯甚捷,觀其治疔腫癰疽,眼目血障,則行血活血可知矣。產後諸疾,因血滯氣脈不和者,用之相宜,若執益母之名,施於胎前之證,血虛形怯,營陰不足者,肝虛血少,瞳人散大者,血脫血崩,陽竭陰走者,概而與之,未嘗不取咎也。」(《本草匯言》) 「益母,雖非大溫大熱之葯,而氣烈味苦,究是溫燥隊中之物,觀於產後連服二、三日,必口燥嗌干,尤其確據,故宜於寒令寒體,而不宜於暑令熱體。乃吾鄉視為產後必用之物,雖酷暑炎天,亦必常備,加以畏其苦燥,恆以砂糖濃調,若在三伏時令,新產虛體,多服此濁膩苦燥之葯,耗血戀邪,變生不測,更可慮也。」(《本草正義》) 「丹方以益母之嫩葉陰乾,拌童便、陳酒,九蒸九曬,入四物湯料為丸,治產後諸證。但功專行血,故崩漏下血,若脾胃不實,大腸不固者勿用,為其性下行也。」(《本經逢原》) 「益母草之根、莖、花、葉、實,並皆入葯,可同用。若治手足厥陰血分風熱,明目益精,調婦人經脈,則單用茺蔚子為良。若治腫毒瘡瘍,消水行血,婦人胎產諸病,則宜並用為良。蓋其根、莖、花、葉專於行,而其子則行中有補故也。」(《本草綱目》 丹參 為唇形科植物丹參 Salvia miltiorrhiza Bge. 的根。味苦,性微寒。入心、肝經。功能:活血祛淤、涼血消癰、止痛、養血安神。主治:心絞痛、月經不調、痛經、經閉、血崩帶下、癥瘕、積聚、淤血腹痛、骨節疼痛、驚悸不眠、惡瘡腫毒。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熬膏塗,或煎水熏洗。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脂溶性成分,如丹參酮(Tanshinone)Ⅰ、ⅡA、ⅡB,隱丹參酮(Cryptotanshi- none),異隱丹參酮(Isocryptotanshinone),羥基丹參酮(Hydroxytanshinone),降丹參酮(Nortanshi- none),異丹參酮(Isotanshinone)Ⅰ、Ⅱ,丹參新酮(Miltirone),左旋二氫丹參酮[(-)-Dihydrotan-shinone],丹參酸甲酯(Methyltanshinonate),丹參醇Ⅰ(Tanshinol A),丹參醇Ⅱ(Tanshinol B),丹參醇Ⅲ(Tanshinol C),紫丹參甲素(Przewatanshinquinone A),紫丹參乙素(Prze- watanshinquinone B),丹參醌(Tanshiquinone)A、B、C,亞甲基丹參醌(Methylenetanshinquinone) 以及丹參酚(Salviol),丹參醛(Tanshialdehyde)等。 亦含水溶性成分,如丹參素(β-3",4"-二羥基苯基乳酸),丹參酸甲、乙、丙(Danshensuan A、B、C),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原兒茶醛(Proto- catechuic aldehyde)。 從丹參製成的注射液中分離得到了黃芩甙(Baicalin )、β-谷甾醇(β-Sitosterol)、隱丹參酮、熊果酸(Ursolic acid)、胡蘿蔔甙(Daucosterol)、原兒茶醛、異阿魏酸(Isoferulic acid)、二氫丹參酮Ⅰ (Dihydroisotanshinone Ⅰ)。 藥理作用: 1.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a. 對心臟的作用:實驗表明:低濃度丹參給離體蟾蜍心臟灌流,能抑制心肌收縮,減少能量消耗而不損傷心肌。丹參煎劑對蟾蜍在位心臟可呈現房室傳導阻滯;但對離體蛙心有加強收縮力的作用。丹參注射液及煎劑,均能使麻醉貓和犬的心率減慢。白花丹參、紫花丹參注射液對豚鼠離體心臟給葯,多數動物均有初期心臟收縮力抑制、心率減慢,然後心臟收縮力逐漸增強。丹參酮ⅡA磺酸鈉給麻醉犬靜脈注射20mg/kg,能出現輕度的血壓升高,使心輸出量和左室作功量稍有增加,但心率和外周血管阻力並無顯著變化。對豚鼠、家兔、豬的離體心肌進行的實驗表明:丹參酮ⅡA 磺酸鈉可抑制心肌收縮力;縮短動作電位時程,而對0相上升速率影響較小;可降低慢反應電位的除極速率,減慢竇房結細胞的自律性,提示該葯可影響鈣離子向細胞內流。 b. 對冠狀動脈的作用:紫花丹參和白花丹參注射液均能使豚鼠和家兔的離體心臟冠脈擴張,冠脈流量增加。對實驗性高脂血症及動脈粥樣硬化家兔的離體心臟,也有同樣作用。甚至在電刺激引起心室顫動時,白花丹參仍可使冠脈流量顯著增加,提示白花丹參可能有直接的擴冠作用。給麻醉貓和犬靜脈滴注丹參注射液(4g/kg),能使冠脈流量明顯增加,冠脈阻力明顯下降,但心肌耗氧量有所增加。有報告指出,丹參的不同單體化合物對冠狀動脈的效應不盡一致。丹參素可能為其有效成分之一,用丹參素給實驗性急性心肌梗死的犬和貓、離體貓、豬的冠狀動脈恆速灌注,能明顯擴張冠狀動脈,使冠狀動脈血流量顯著增加,並能對抗嗎啡、心得安的縮冠效應。但是原兒茶醛則可引起冠狀動脈的明顯收縮。丹參酮ⅡA磺酸鈉靜脈注射,能使心肌梗死區的無血供面積明顯縮小或消失。在心臟的缺血區和非缺血區間,側枝吻合血管開放,提示其抗心肌缺血的機制與增加側枝循環對缺血區血液供應有關。復方丹參給小鼠口服或腹腔注射,能對抗垂體後葉素引起的心電圖 T 波改變。復方丹參 0.1ml(相當於成人每次口服量的 3 倍)、0.2ml 均有顯著增加冠脈流量的作用,其作用隨劑量的增加而增強。復方丹參可使缺氧灌流液所致心力衰竭的冠脈流量增加 18.6%。曾有報道,冠心病人在丹參液注射後,冠脈流量指數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c. 對心肌缺血的作用:丹參的煎劑、注射液以及復方丹參注射液,對垂體後葉素引起的家兔心肌缺血、異丙腎上腺素引起的大鼠心肌缺血梗死、給犬結紮冠狀動脈分支引起的心肌梗死等均有明顯的保護作用,能使心電圖的病理表現減輕,或促進病變區心肌細胞的再生,或使血清穀草轉氨酶和血清肌酸磷酸激酶的活性升高程度有所減輕、存活率提高。實驗表明:丹參水提取物(5g/kg)給大鼠腹腔注射,能明顯預防因結紮冠狀動脈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使左室心肌缺血面積顯著縮小。復方丹參注射液用於冠狀動脈結紮後之犬,有減輕心肌缺血損傷程度和加速恢復的作用。給結紮左冠狀動脈後48小時內的家兔反覆靜脈注射丹參,能使其缺血心肌間盤的損傷明顯減輕,術後死亡率亦較低。有報告指出,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心肌梗死後即期的ST段抬高,左心室功能的損傷及24小時後的心肌梗死範圍均有良好的影響。 丹參酮有防治心肌梗死的作用,其機制可能是抑制嗜中性粒細胞的溶酶體酶釋放、吞噬及黏附。丹參對缺血和再灌注損傷的心肌脂質過氧化和局部血流量有一定的影響,在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損傷形成時,組織脂質過氧化物含量顯著增高,而丹參則能有效地抑制脂質過氧化物的形成。長時間(60分鐘)缺血後再灌注可見無複流現象存在於缺血區,而通過增加再灌注缺血區的局部血流量恢復防止了無複流現象的出現。 d. 對血壓和血管的作用:丹參煎劑、丹參注射液、復方丹參注射液等給麻醉兔或犬靜脈注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壓作用。該降壓作用能被阿托品所阻斷,但不影響腎上腺素或異丙腎上腺素的作用。丹參酮ⅡA 磺酸鈉則有使血壓輕度升高的作用。丹參能明顯增加兔腎動脈血流量。丹參煎液給蟾蜍全身血管及兔耳血管灌流,均有顯著擴張血管的作用。丹參水煮酒沉劑對犬股動脈給葯,亦有微弱的直接擴張血管作用。 2. 對血液系統的作用a. 對外周循環的作用:丹參煎劑有擴張蟾蜍全身血管及兔耳血管的作用。煎劑和注射液均能使麻醉犬及兔的血壓產生短暫的降低,但此作用可被阿托品所阻斷,可能具有擬 M-膽鹼樣作用。丹參注射液對實驗性微循環障礙的家兔,能使微循環血流顯著加快,毛細血管網開放數目增多,60%以上的動物有血液流態改善,表現為血細胞有不同程度的分聚現象,血液流動由粒狀或斷線狀變為正常。實驗證明:丹參有增加微循環血流的作用。不同劑量的丹參注射液和丹參素給微循環障礙兔的病理模型靜脈注射,均能增加微循環障礙眼球和腸系膜微血管的交點數,有利於增加局部組織微循環的血液灌流及側枝循環的建立。研究表明:丹參既可增加冠心病患者和動物的血流速度,亦可增加全血和紅細胞 2,3-二磷酸甘油含量,明顯改善缺氧動物的氧分壓和血氧飽和度,但是不改變血壓、心率和微血管管徑。在體外循環中,丹參酮ⅡA 磺酸鈉可保持紅細胞正常形態。丹參具有改善冠心病人外周微循環障礙的作用。丹參能使治療前流動緩慢或淤滯的血細胞加速流動,並在不同程度上使聚集的血細胞發生解聚。經丹參注射液靜脈滴注的冠心病患者,可見紅細胞電泳速度變快或恢復正常,紅細胞壓積和全血黏度下降或恢復正常。研究結果提示,改善微循環是丹參具有活血化淤作用的機制之一。 b. 抗凝血及抗血小板凝聚作用:實驗證明:丹參對多種凝血因子有抑制作用,同時能激活纖溶酶原-纖溶酶系統,促使纖維蛋白溶解。丹參煎劑能抑制腎上腺素所誘導的人血小板聚集。丹參乙醇提取物也能抑制二磷酸腺苷(ADP )和膠元誘導的大鼠及家兔的血小板聚集。丹參亦能提高血小板內 cAMP 的含量。正常家兔在注射丹參後,可抑制血小板功能、抑制凝血功能、促進纖溶活性,對體外血栓形成有抑制作用。其中以抑制血小板和凝血功能較強。實驗證明:丹參水提醇沉劑能明顯地延長特異性血栓形成時間和纖維蛋白血栓形成時間,減輕血栓的重量(乾重和濕重)。丹參酮ⅡA 磺酸鈉給大鼠和小鼠靜脈注射,體外血栓形成時間延長,血栓長度縮短,血栓乾重和濕重減輕,血小板黏附及聚集功能降低,復鈣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和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呈現明顯抑制。作用高峰出現在注射後30分鐘,作用時間可維持2小時以上。 c. 對紅細胞膜的作用:丹參能增加冠心病患者和急性缺氧大鼠全血和紅細胞2,3-二磷酸甘油的含量,有利於紅細胞的收縮蛋白對細胞的雙凹穩定性、形態可塑性、耐久性和堅韌性的維持。丹參酮ⅡA磺酸鈉的穩定紅細胞膜抗溶血作用和抑制鈣調蛋白功能有相關性。其對大鼠紅細胞溶血的抑制率為100%,對鈣調蛋白的抑制率為71.8%。丹參酮ⅡA磺酸鈉還有保護蛋白變性的作用。並提高紅細胞膜的機械強度,從而發揮保護紅細胞作用。 3.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丹參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白花丹參和紫花丹參對小鼠有明顯的鎮痛作用。丹參0.5g/kg 腹腔注射能使小鼠自主活動減少,4g/kg時更為明顯,該作用強度與劑量大小成正比。丹參與氯丙嗪和眠爾通合併應用時,使其作用增強:氯丙嗪0.5mg/kg時自主活動抑制率為16%,與丹參0.5g/kg合用時為69%;眠爾通100mg/kg時自主活動抑制率為30%,與丹參0.5g/kg合用時為 74.5%。丹參20g/kg腹腔注射後,動物僅活動減少,但不引起睡眠。但與戊巴比妥鈉合用時,卻能增加睡眠的百分率,其睡眠百分率的增加與丹參用量成正比。丹參能顯著地對抗苯丙胺的精神運動興奮作用,但抗驚厥作用不明顯。在家兔脊髓損傷後的不同時間應用丹參,其作用亦不相同:早期應用復方丹參注射液治療,既可加重脊髓的損傷和出血,亦可促進神經元的壞死。但在脊髓損傷後4~8小時應用復方丹參注射液可改善微循環,抑制脊髓後晚期纖維結締組織增生,減少血栓形成,並使部分神經元免於變性。因此,在脊髓損傷後4~8小時應用復方丹參注射液較為合適。有報告指出,丹參素為丹參引起中樞鎮靜的有效成分之一。 4. 抗菌、抗炎作用 體外抑菌實驗表明:丹參1:1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福氏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在試管內,丹參能抑制霍亂弧菌的生長。隱丹參酮、二氫丹參酮Ⅰ、羥基丹參酮ⅡA、丹參酸甲酯及丹參酮ⅡB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特別是耐葯菌株,有較強的抑制作用。丹參酒精浸劑1:100 000對結核菌有抑制作用,對實驗性結核病小鼠的治療有效,但對患該病的豚鼠無效。丹參酒浸劑、丹參酮對某些癬菌亦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動物實驗表明:丹參注射液對角叉菜膠所致的大鼠足跖腫脹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其腫脹抑制率達 51%;丹參注射液對中性粒細胞趨化性及吞噬酵母多糖時溶酶體酶的釋放有明顯抑制作用。丹參酮灌胃,對組胺引起的小鼠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對蛋清所引起的大鼠急性關節腫、對滲出性甲醛腹膜炎反應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明膠所致的小鼠白細胞遊走和亞急性甲醛性關節腫亦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丹參煎劑給小鼠肌注每日0.2ml,連續5日,能增加吞噬雞紅細胞的巨噬細胞數。丹參注射液能降低小鼠腹腔注射巨噬細胞的吞噬百分率及吞噬指數,能使淋巴細胞的轉化率下降並抑制正常小鼠遲髮型超敏反應。丹參注射液與環磷醯胺合用具有協同抑制效應。但對小鼠的血清溶菌酶、中性粒細胞的吞噬作用和抗體形成細胞無明顯的影響。 5. 對消化系統的作用a. 對肝臟的作用:丹參對肝損傷有保護作用及促進肝細胞再生的作用。實驗表明:丹參 6~15g/kg 肌注能明顯增加正常大鼠和小鼠肝臟血流量,而使急性和慢性四氯化碳中毒小鼠和大鼠肝臟血流量明顯減少。使用丹參可使降低的肝血流量恢復至正常水平。提示丹參注射液對四氯化碳引起肝損傷的保護作用,可能是通過增加肝臟血流量,改善肝臟的微循環,防止和減輕肝臟變性和壞死來實現的。丹參對肝硬化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對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損傷有降低SGPT 作用,可使肝細胞壞死和炎症明顯減輕。丹參對體外培養肝細胞 DNA 合成有增強作用,其對促進肝細胞再生,恢復肝功能有臨床意義。 丹參亦有抗肝纖維化的作用,能使體外培養的成纖維細胞發生顯著的形態學改變,並能抑制細胞的核分裂和增殖。動物實驗證明:丹參注射液用於治療已有肝硬化形成的大鼠,有促進已形成的膠原纖維化降解及肝纖維重吸收的作用。有報告認為,丹參對肝臟微循環障礙有良好的糾正作用,其促使肝竇血流的恢復時間接近酚妥拉明陽性對照組,亦可以觀察到,滴入丹參後,肝竇廣泛開放,部分原先休止的肝竇也可開通。 b. 抗胃潰瘍作用:丹參水溶液和水煎液對藥物性利血平潰瘍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對乙酸性慢性潰瘍有促進癒合作用。丹參能增加胃黏膜血流和電位差,減少氫離子的逆擴散,有保持黏膜屏障完整性,增強其防禦機能的作用,在胃黏膜受阿司匹林損傷的病理情況下,可延緩病變的發展,但不能使損傷逆轉。 6. 其他作用 復方丹參20g/kg、丹參酮ⅡA 磺酸鈉200mg/kg 、丹參素300mg/kg和450mg/kg 腹腔注射,均能顯著延長小鼠耐缺氧的生存時間。丹參素延長耐缺氧時間與氯丙嗪相似。丹參能防止或減輕缺氧心肌超微結構的變化,對缺氧心肌有保護作用。 動物實驗表明:丹參對喜樹鹼、環磷醯胺的抗癌活性有增效作用。丹參對肉瘤180 細胞有細胞毒作用。從丹參中分離出的有明顯抗腫瘤活性成分紫丹參甲素,對小鼠Lewis肺癌、黑色素瘤1316和肉瘤180 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丹參對腫瘤的作用,有兩種不同的報告:有實驗發現,丹參有促進癌轉移的作用。單獨應用丹參對 Lewis 肺癌小鼠自發肺轉移有明顯促進作用;單獨應用復方丹參注射液(含丹參和降香)對大鼠 Walker256 癌細胞血行擴散有促進作用。亦有實驗表明:丹參等組成的活血化淤方在臨床上並未促進食道癌和鼻咽癌病人癌瘤的遠部位轉移;丹參等組成的活血化淤復方也不促進食道癌大出血與穿孔。 丹參注射液可使部分病人的膽固醇下降。在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的大鼠,口服丹參煎劑未見有降低血脂的作用,對主動脈病變亦無保護作用。但對動脈粥樣硬化家兔,可降低血和肝中的甘油三酯。復方丹參對高血脂家兔模型血清膽固醇、中性脂肪、β-脂蛋白亦有明顯的降低作用。丹參及白花丹參能抑制家兔實驗性冠狀動脈大分支粥樣斑塊的形成。 丹參有促進創傷癒合的作用。對人工骨折的家兔,能減輕局部淤血,改善局部循環,促進骨折癒合。其促進骨折癒合的作用,與其提高血清鋅含量、加強骨折斷端鄰近骨組織中鋅的動員以及通過提高骨痂中鋅含量、鋅/銅比值來加速骨痂組織生長和鈣化過程有關。 丹參可改善誘導性腎功能衰竭大鼠的尿毒症癥狀。能明顯降低尿素氮、肌酐、甲基胍、胍基丁二酸的血清濃度,既改善高磷酸血症,又改變了血中遊離氨基酸的晶型,能促進腎功能恢復。 此外,丹參煎劑給家兔肌注,有降血糖作用。丹參酮有溫和的雌激素樣活性,並有抗雄性激素的作用。丹參對兔腎近曲小管上皮細胞有保護作用。丹參製劑對結締組織病變可抑制膠原的合成,促進分解,可用於治療硬皮病及瘢痕性疾病。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腦血管病 丹參、川芎、紅花、赤芍、降香按 2:1:1:1:1 的比例配伍,製成注射液,每支5ml(含生葯 10g),每次5~10ml,溶於5%~10%的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治療閉塞性腦血管病50 例,痊癒13例,顯效18例,好轉18例,死亡1例。有效率為97%,未發現任何不良反應。〔新醫藥學雜誌 1978;(11):18〕 3. 治療高脂血症a. 丹參45kg,山楂22.5kg,草決明42.5kg,粉碎,水煎3次,濃縮成膏,放冷至60℃,入草決明粉2.5kg製片,每片含浸膏 0.25g,相當於生葯2.9g,每次2~4片,日服3次,4周為1療程,可連用3個療程。治療77例,血脂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癥狀也隨之減輕或消失。〔河南中醫 1983;(4):44〕 b. 丹參20g,首烏10g,葛根10g,寄生10g,黃精10g,甘草6g,為1劑量,製成糖衣浸膏片20片(每片含生葯3.3g),每日分3次口服,10天為1療程,療程間隔3天。治療140例,其降膽固醇顯效率為80.85%,有效率為87.20%;降甘油三酯顯效率為68.9%,有效率為80%;脂蛋白電泳顯效率為56.36%,有效率為70.91%。〔江西中醫藥 1983;(4):46〕 3. 治療傳染性肝炎 丹參9g,當歸9g,桃仁9g,鬱金9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1~2個月為1療程。治療60例,其降絮療效為:用藥後完全正常者16例,基本正常者10例,顯效3例,恢復正常率為43.3%,總有效率為70%。〔新醫藥學雜誌 1975;(1):25〕 4. 治療肝脾腫大a. 丹參根晒乾後切片,水煎2次,過濾,濾液合併煎成30%~50%的煎劑,臨用時酌加糖漿。治療晚期血吸蟲病肝脾腫大43 例,肝腫大縮小者佔44.4%,變軟者為55.5%;脾腫大縮小者佔48.8%,變軟者佔53.6%。且肝功能也得到改善。〔中華醫學雜誌 1958;(6):54 2〕 b. 丹參30~50g,當歸15~30g,川芎9~15g,柴胡9~15g,青皮9~12g,炒三棱9~15g,莪術9~15g,水煎2次,濃縮至300ml,晚上空腹服1次,15天為1療程。治療門脈性肝硬化脾功能亢進7例,治癒5例,肝脾縮小2例。〔中醫雜誌 1980;(7):31〕 5. 治療腎炎a. 丹參9~30g,鬱金、川芎各9g,赤芍、紅花各9~15g,小薊15g,黃芪、車前子各15~30g。水煎服,每日1劑。治療腎小球腎炎60例(急性48例,慢性12例),其中單用本葯治療者35例,加用激素和免疫抑製劑者25例。結果:對急性腎炎和慢性腎炎的有效率均為91.7%,兩組療效經統計學處理無差異。〔山西醫藥雜誌 1983;(5):286〕 b. 丹參20~30g,當歸15~20g,川芎15~20g,益母草30g,赤芍15~20g,水煎服,每日1劑。治療慢性腎炎20例,完全緩解13例,基本緩解2例,部分緩解5例。〔中醫雜誌 1983;(12):37〕 6. 治療外傷性顱內血腫 丹參15g,麝香 0.06g,川芎6g,血竭6g,赤芍9g,桃仁9g,紅花 9g,乳香9g,沒藥9g,三棱9g,莪術9g,香附9g,土鱉蟲9g,麝香、血竭另包沖服,其他藥物水煎,每日1劑,分3~4次口服。治療13例,全部治癒。〔新醫藥學雜誌 1978;(10):19〕 7. 治療外傷性胸脅痛 丹參20g,當歸尾、大黃各15g,乳香、沒藥各10g,三七末(沖服)3g。水煎2次,分早、中、晚3次服。加減:右胸脅痛加青皮10g,左胸脅痛加絲瓜絡10g,身體壯實者加三棱、莪術、桃仁、紅花各109g,年老體弱者改當歸尾為全當歸。治療68例,結果痊癒66例,顯效2例。最少服藥1劑,最多服藥5劑。〔新中醫 1997;29(2):48〕 方劑選用: 1. 治療心腹諸痛,屬半虛半實者:丹參一兩,白檀香、砂仁各一錢半。水煎服。(《醫學金針》丹參飲) 2. 治療婦人經脈不調,或前或後,或多或少,產前胎不安,產後惡血不下並治之。兼治冷熱勞,腰脊痛,骨節煩疼:丹參(去蘆)不以多少,為末。 每服二錢,酒調下,經脈不調食前,冷熱勞無時。(《婦人良方》丹參散) 3. 治療妊娠胎墮,下血不止:丹參十二兩,細切,以清酒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備急千金要方》) 4. 治療婦人乳腫痛:丹參、芍藥各二兩,白芷一兩。上三味,以苦酒漬一夜,豬脂六合,微火煎三上下,膏成敷之。(《劉涓子鬼遺方》丹參膏) 5. 治療小兒汗出中風,身體拘急,壯熱苦啼:丹參半兩,鼠糞三七枚(微炒)。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漿水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太平聖惠方》丹參散) 配伍效用: 丹參配伍丹皮 丹參味苦微寒,活血祛淤、涼血消癰、養血安神;丹皮苦辛性涼,清熱涼血、和血消淤。丹參功擅活血化淤,祛淤生新;丹皮長於涼血散淤,除陰分伏火。二者伍用,共奏清熱涼血、活血祛淤之功效,用於治療熱入營血之斑疹熱毒、吐血、衄血、下血、皮下淤斑;熱壅血淤之經閉、痛經、月經不調、腹中包塊以及陰虛發熱、低熱不退、夜熱早涼等症。 丹參配伍三七 丹參活血化淤、涼血消癰止痛,化淤而不傷正;三七止血散淤、消腫定痛。二者伍用,共奏活血化淤、通絡消腫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心腹疼痛、胸痹、癥瘕等因血淤所致者以及跌打損傷之腫脹疼痛。 丹參配伍生地、黃連 丹參安神除煩而涼血;生地清熱養陰而生津;黃連清心除煩。三者伍用,共奏清熱除煩安神、養陰生津之功效,用於治療陰虛生熱之手足心熱、口渴、心煩失眠等症。 丹參配伍五味子 丹參安神除煩而涼血;五味子寧心安神而生津。二者伍用,有安神除煩、涼血生津之功效,用於治療心經有熱所致之心煩失眠等。 丹參配伍香附 丹參活血祛淤、涼血消癰、止痛、養血安神;香附疏肝理氣、調經止痛。二者伍用,有疏肝解郁、活血通絡、調經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肝鬱不舒、氣滯血淤之胸脅疼痛、月經不調、痛經等。 【注意事項】 宜忌:無淤血者慎服。 毒副作用:丹參毒性較小。水提乙醇溶解部分,給小鼠一次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80.5±3.1g(生葯) /kg;丹參或復方丹參注射液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36.7±3.8g/kg和61.5±5.3g/kg。丹參煎劑給小鼠腹腔注射,48小時內,劑量為43g/kg組未見動物死亡,而64g/kg組10隻動物死亡 2隻。丹參注射液用臨床劑量的20~30倍,連續給家兔注射2周,未見毒性反應,體重、血象及肝腎功能等均無明顯異常改變。2%丹參酮混懸液給小鼠灌胃0.5ml/只/天,連用14天;大鼠灌胃2.5ml/只/天,連用10天,均未見毒性反應。 臨床應用本品及其復方製劑,一般無明顯不良反應。少數病人可出現口乾、咽干、頭暈、乏力、心悸、噁心、嘔吐、胃腸道癥狀等,多可自行緩解或消失,不影響繼續治療。亦有應用丹參和復方丹參注射液引起皮膚過敏和肝損害各1例、休克2例的報告。 【醫家論葯】 「丹參能破宿血,補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帶下,調經脈,其功大類當歸、地黃、芎藭、芍藥故也。」(《本草綱目》) 「丹參……當是味苦平微溫。入手、足少陰,足厥陰經。心虛則邪氣客之,為煩滿結氣,久則成痼疾;肝虛則熱甚生風,肝家氣血凝滯,則為癥瘕,寒熱積聚;腎虛而寒濕邪客之,則腰脊強,腳痹;入三經而除所苦,則上來諸證自除。苦能泄,溫能散,故又主腸鳴幽幽如走水。久服利人益氣,養血之驗也。」(《本草經疏》) 「丹參,善治血分,去滯生新,調經順脈之葯也。主男婦吐衄、淋溺、崩血之證,或沖任不和而胎動欠安,或產後失調而血室乖戾,或淤血壅滯而百節攻疼,或經閉不通而小腹作痛,或肝脾鬱結而寒熱無時,或癥瘕積聚而脹悶痞塞,或疝氣攻沖而止作無常,或腳膝痹痿而痛重難履,或心腹留氣而腸鳴幽幽,或血脈外障而兩目痛赤,故《明理論》以丹參一物,而有四物之功。補血生血,功過歸、地,調血斂血,力堪芍藥,逐淤生新,性倍芎藭,婦人諸病,不論胎前產後,皆可常用。」(《本草匯言》) 「丹參,《本經》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等疾,皆淤血內滯而化為水之候。止煩滿益氣者,淤積去而煩滿愈,正氣復也。」(《本經逢原》) 「丹參,專入血分,其功在於活血行血,內之達臟腑而化淤滯,故積聚消而癥瘕破,外之利關節而通脈絡,則腰膝健而痹著行。詳核古人主治,無一非宣通運行之效,而其所以能運行者,則必有溫和之氣,方能鼓盪之,振動之,所謂主心腹邪氣,腸鳴痼疾,其義已隱隱可見。然走竄有餘,必非補養之品,即《本經》所謂益氣,《別錄》所謂養血,皆言其積滯既去,而正氣自伸之意,亦以通為補耳。惟苦味泄降,故所主各病,皆有下行為順之意,此則於行氣行血之中,又必含有下達性質,而世俗以為補血之用及以之止崩中帶下,皆非古人真旨矣。」(《本草正義》) 三棱 為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 Buch.-Ham. 或小黑三棱Sparganium simplex Huds.、細葉黑三棱Sparganium stenophyllum Maxim.的塊莖。味苦、辛,性平。入肝、脾經。功能:破血、祛淤、行氣、消積、止痛。主治:癥瘕積聚、氣血凝滯、心腹疼痛、脅下脹疼、經閉、產後淤血腹痛、跌打損傷、瘡腫堅硬。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小黑三棱含揮髮油。荊三棱的根莖中離析得:荊三棱素A、B(Scirpusin A,B),白藜蘆醇(Resveratrol),樺木腦(Betulin)、羽扇豆醇(Lupeol)、樺木腦醛(Betulinaldehyde)和樺木腦酸(Betulinic acid)。甘露醇(Manitol)、藥理作用:荊三棱和黑三棱均有活血化淤作用。但二者作用環節和強度不同,荊三棱的毒性比黑三棱大 4.18 倍。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 三棱、廣木香、丹參、厚朴、白芍各10g,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劑,7天為1療程,每療程結束後休息2 天再進行下一療程,共3療程。若無效改用它方。服藥期間禁食生冷、油膩、辛辣刺激之品。治療100 例,結果:痊癒61例,顯效20例,有效17例,無效2例。〔陝西中醫1991;12(9):401〕 2. 治療膽系感染 川楝子15g,三棱、莪術各9g,乳香、沒藥、龍膽草各12g,甘草3g,大黃10g。治療150例,結果:治癒130例,好轉20例。〔遼寧中醫雜誌 1991;18(4):27〕 3. 治療中期妊娠蛻膜殘留 三棱9g,莪術 9g,肉桂3g,五靈脂9g,生大黃6~9g。上藥研末裝膠囊或水泛為丸。每次8g,日服3次。治療200例,不用刮宮,蛻膜能自行排盡者176例。〔江蘇中醫雜誌 1983;(3):34〕 方劑選用: 1. 治療癥瘕:三棱草(切)一石,以水五石,煮取一石,去渣,更煎取三斗,於銅器中重釜煎如稠糖,出,納密器中,旦以酒一盞服一匕,日二服,每服常令酒氣相續。(《千金翼方》三棱草煎) 2. 治療婦人、室女血瘕,月經不通,臍下堅結大如杯,久而不治,必成血蠱:京三棱、蓬術各二兩,芫花半兩,青皮(去瓤凈)一兩半。上銼如豆大,用好醋一升,煮干,焙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淡醋湯下。(《濟生方》三棱煎丸) 3. 治療產後癥塊:京三棱一兩(微煨,銼),木香半兩,硇砂三分(細研),芫花半兩(醋拌炒干),巴豆一分(去心、皮,紙裹壓去油)。上藥,搗羅為末,研入前件硇砂、巴豆令勻,以米醋二升,熬令減半,下諸葯,慢火熬令稠可丸,即丸如綠豆大,每服,空心以醋湯下二丸。(《太平聖惠方》三棱丸) 配伍效用:三棱配伍當歸、紅花 三棱活血祛淤、行氣止痛;當歸活血補血;紅花活血祛淤。三者合用,有活血祛淤、行氣止痛、補血之功效,用於治療血淤之閉經、小腹痛甚而拒按者。 三棱配伍青皮、麥芽 三棱消積行氣而止痛;青皮散結行氣;麥芽消食行氣。三葯伍用,有消食除積、散結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食積氣滯之脘腹脹痛、食少納呆、噯腐吞酸等。 【注意事項】 宜忌:氣虛體弱,血枯經閉及孕婦忌服。 「畏牙硝。孕婦勿用。」(《葯鑒》) 【醫家論葯】 「三棱能破氣散結,故能治諸病,其功可近於香附而力峻,故難久服。」(《本草綱目》) 「三棱,從血葯則治血,從氣葯則治氣。老癖癥瘕積聚結塊,未有不由血淤、氣結、食停所致,苦能泄而辛能散,甘能和而入脾,血屬陰而有形,此所以能治一切凝結停滯有形之堅積也。」(《本草經疏》) 「三棱氣味俱淡,微有辛意;莪術味微苦,氣微香,亦微有辛意,性皆微溫,為化淤血之要葯。以治男子痃癖,女子癥瘕,月經不通,性非猛烈而建功甚速。其行氣之力,又能治心腹疼痛,脅下脹疼,一切血凝氣滯之症。若與參、術、芪諸葯並用,大能開胃進食,調血和血。若細核二葯之區別,化血之力三棱優於莪術,理氣之力莪術優於三棱。」(《醫學衷中參西錄》) 「三棱,氣平,味苦辛,陰中之陽。破積氣、消脹滿,通月水,下淤血。治老癖癥瘕結塊,婦人血脈不調,心腹刺痛。白者屬氣,故其色白者,破血中之氣。醋煮為良。」(《葯鑒》) 附註:三棱,亦稱山稜,其中產於江蘇南京一帶者,稱為京三棱。至於荊三棱一名,古時以其產於荊楚地而得名,《本草綱目》中引蘇頌言曰:「三棱,葉有三棱也,生荊楚地,故名荊三棱以著其地也。」目前,沙草科植物荊三棱 Scirpus flaviatilis (Torr.)A. Gray 的塊莖,在東北及內蒙古、陝西、新疆、江蘇等地亦作三棱使用,商品(藥材名稱)習稱「黑三棱」。 莪術 為姜科草本植物莪術Curcuma zedoaria (Berg.) Rosc. 的根莖。亦名蓬莪荗(《藥性論》)、蒁葯(《唐本草》)、蓬莪蒁(《日華子本草》)、蓬術(《普濟方》)、文術(《四川中藥志》)。同屬植物鬱金C. aromatica Salisb及廣西莪術C. kwangsiensis S.lee et C.F.Liang 的根莖亦作莪術用。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功能:行氣、破血、消積、止痛。主治:心腹脹痛、癥瘕、積聚、宿食不消、婦女血淤經閉、跌打損傷作痛。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根莖含揮髮油1%~1.5%。油中主要成分為倍半萜類。從根莖分得的倍半萜有蓬莪術環氧酮(Zederone)、蓬莪術酮(Zedoarone)、蓬莪術環二烯(Furanodiene)、蓬莪術烯(Curzerene,Isofurano- germacrene)、蓬莪術環二烯酮(Furanodienone)、異蓬莪術環二烯酮(Isofuranodienone)、蓬莪術烯酮(Curzerenone)、表蓬莪術烯酮(Epicurzerenone)、薑黃二酮(Curdione)、薑黃醇酮(Curcolone)、薑黃環氧薁烯醇(Curcumenol)、薑黃薁二醇(Curcumadiol)、對-甲氧基肉桂酸乙酯(Ethyl-p-Methoxycinnamate)等。亦含薑黃素(Curcumin)、去氫薑黃二酮。干根尚含澱粉。 藥理作用: 1. 抗菌作用 揮髮油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β-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霍亂弧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從莪術中分得的對-甲氧基肉桂酸乙酯,有較強的抗真菌作用,但對革蘭陽性菌及陰性菌則無作用。 2. 抗腫瘤作用 莪術注射液口服或腹腔注射,對小鼠肉瘤S180 有較好的療效,但口服對小鼠艾氏腹水癌的療效不明顯。莪術油製劑在體外對小鼠艾氏腹水癌細胞、615 純系小鼠的L615 白血病(網織細胞型)及腹水型肝癌的細胞均有明顯的抑制及破壞作用。 3. 免疫作用 用適當濃度的莪術油注射液處理的艾氏腹水癌瘤苗 L615 進行主動免疫後,可使小鼠獲得明顯的免疫保護效應,並具有一定的特異性。 這可能與經莪術處理過的腫瘤細胞的免疫原性發生了特異性的增強有關。 4. 抗早孕作用 莪術根莖的醇浸劑及分離的萜類和半萜類化合物,對大鼠、小鼠有非常明顯的抗早孕作用,對孕狗亦有一定的抗著床作用。莪術提取物不興奮離體或在體子宮,亦無雌激素、抗雌激素及孕激素活性。 5. 其他作用 莪術揮髮油有芳香健胃作用,能直接興奮胃腸道,對消化道有與生薑相似的作用,偶有用於氣脹性絞痛。 莪術煎劑對家兔腹腔內的自體血液和血塊,有較好的促進吸收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尿路結石 莪術15g,三棱15g,山甲9g,皂刺9g,川牛膝12g,生苡仁15g,青皮9g,枳殼9g,水煎服,每日1劑。治療173例,排石114例,無變化27例。〔中西醫結合雜誌 1981;(1):2〕 2. 治療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症 莪術30g,桃仁、三棱、牛膝各20g,柴胡、香附、王不留行、紅花各15g。此為基本方,如單純肝鬱氣滯者加青皮;兼寒凝者加附子、肉桂;兼腎陽虛者加肉蓯蓉;輸卵管積水加豬苓、車前子;附件炎加蒲公英、紫花地丁。水煎2次,分3次服,連服3個月為1療程。治療82例,結果:治癒61例,有效4例,無效17 例。〔中西醫結合雜誌 1991;11(3):168〕 方劑選用: 1. 治療一切冷氣,搶心切痛,發即欲死,久患心腹痛時發者:蓬莪術二兩(醋煮),木香一兩(煨)。為末,每服半錢,淡醋湯下。(《衛生家寶方》) 2. 治療奔豚疝瘕:蓬莪術、肉桂、小茴香各等分。為末服。(《本草匯言》) 3. 治療吞酸吐酸:蓬莪術一兩,川黃連五錢(吳茱萸五錢,同煮,去吳茱萸)。水煎服。(《丹溪心法》) 4. 治療婦人血氣痛遊走及腰痛:蓬術(切片)、乾漆(研碎)各二兩。上同炒令漆焦香,取出漆不用,只用蓬術為末,溫酒調下三錢,腰痛用胡桃酒下,遊走痛,冷水調下。(《普濟方》) 配伍效用:莪術配伍三棱 二者均有破血祛淤、行氣止痛之功效。但莪術長於破氣中之血,破氣之力大於破血,破氣以消積;三棱功擅破血中之氣,破血之力大於破氣,破血以通經。相伍為用,其功效更顯著,用於治療血淤氣滯之閉經、經行腹痛、產後腹痛、癥瘕積聚、心腹疼痛、脅下脹痛;跌打損傷之腫脹疼痛以及食積腹痛等。 【注意事項】 宜忌:氣血兩虛,脾胃薄弱無積滯者慎服,孕婦忌服。 毒副作用:臨床應用本品,莪術製劑作局部注射時,可有刺激性疼痛,靜脈推注過快會出現胸悶、面部潮紅、呼吸困難等癥狀。 【醫家論葯】 「蓬莪荗,古方不見用者,今醫家治積聚諸氣,為最要之葯。與荊三棱同用之良,婦人葯中亦多使。」(《本草圖經》) 「心腹痛者,非血氣不得調和,即是邪客中焦所致,中惡疰忤,皆由氣不調和,臟腑壅滯,陰陽乖隔,則疫癘疰忤得以憑之。荗氣香烈,能調氣通竅,竅利則邪無所容而散矣。解毒之義,亦同乎是。其主霍亂冷氣吐酸水及飲食不消,皆行氣之功也,故多用酒磨。又療婦人血氣結積,丈夫奔豚,入肝破血行氣故也,多用醋磨。」「蓬莪荗行氣破血散結,是其功能之所長,若夫婦人小兒,氣血兩虛,脾胃虛弱而無積滯者,用之反能損真氣,使食愈不消而脾胃益弱,即有血氣凝滯,飲食積滯,亦當與健脾開胃、補益元氣葯同用,乃無損耳。」(《本草經疏》) 「鬱金入心,專治血分之病;薑黃入脾,兼治血中之氣;蓬莪蒁入肝,治氣中之血,稍為不同。按王執中《資生經》雲,執中久患心脾疼,服醒脾葯反脹,用蓬莪蒁面裹炮熟研末,以水與酒醋煎服立愈,蓋此葯能破氣中之血也。」(《本草綱目》) 「莪術,氣溫,味苦辛,無毒。主心膈腹痛,飲食不消。除霍亂冷氣,止嘔吐酸水。又破痃癖及婦人血氣,男子奔豚。黑者屬血,故其色黑者,破氣中之血。大都苦能泄實,辛能散積。此棱術二劑,氣味皆苦辛,用之者,中病即已,不可過服,以損真元。若用於破氣葯中,必須用補氣葯為主。用於破血葯中,必須用補血藥為主。用於消食葯中,必須用補脾葯為主。此其大法也。」(《葯鑒》) 薑黃 為姜科植物薑黃 Curcuma longa L. 或鬱金 Curcuma aromatica Salisb. 的根莖。味辛、苦,性溫。入脾、肝經。功能:破血、行氣、通經、止痛。 主治:腹痞滿脹痛、臂痛、癥瘕、婦女血淤經閉、產後淤停腹痛、跌扑損傷、癰腫。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薑黃素(Curcumin)和揮髮油。揮髮油中含薑黃酮(Turmerone)、姜油烯(Zingerene)、水芹烯(Phellandrene)、1,8-桉葉素(1,8-Cineole)、香檜烯(Sabinene)、龍腦(Borneol)、去氫薑黃酮。 尚含阿拉伯糖、果糖、葡萄糖、脂肪油、澱粉、草酸鹽等。 藥理作用: 1.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薑黃醇提取液對離體及在體蛙心有抑制作用。薑黃素口服能增加心肌營養性血流量。薑黃提取物口服,能對抗垂體後葉素靜脈注射引起的大鼠心電圖 ST-T 波變化。 薑黃醇提取液靜脈注射,對麻醉犬有降壓作用,該作用不因注射阿托品和切除迷走神經而受影響。如先注射麥角流浸膏,則可使其降壓作用翻轉為升壓作用。薑黃醚提取物降壓作用甚微。煎劑和浸劑對血壓和呼吸無明顯影響,但大量快速靜脈注射時,則血壓下降,呼吸抑制。薑黃素靜脈注射對血壓無影響,對腎上腺素、組胺和乙醯膽鹼引起的血壓反射無明顯影響;亦不影響刺激節前交感神經引起的瞬膜收縮,提示其無神經節阻斷作用。 2. 降血脂作用 薑黃醇或醚提取物、薑黃素和揮髮油給實驗性高脂血症大鼠和兔口服,有明顯降低β-脂蛋白、血清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並能糾正α-脂蛋白和β-脂蛋白比例失調,但對內源性膽固醇無影響。薑黃亦有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能使實驗性高脂血症大鼠主動脈中甘油三酯和膽固醇的含量降低。 3. 利膽作用 薑黃提取物,如薑黃素、揮髮油、薑黃酮、姜油烯、龍腦等都有利膽作用。能增加膽汁的生成和分泌,並能增強膽囊收縮。其中,以薑黃素的作用最強,靜脈注射於犬,可減少固體成分的含量而增加膽汁分泌量,但從總的絕對值來看,膽鹽、膽紅素、膽固醇分泌量均增加,脂肪酸成分保持恆定。薑黃煎劑和浸劑的利膽作用較弱。薑黃烯有溶解膽固醇的作用。有報告認為,其利膽作用與其降血脂作用有關。50%薑黃煎劑可促進食慾。 4. 對子宮的作用 薑黃煎劑和浸劑試用於小鼠、豚鼠的離體子宮,有興奮子宮的作用,可使子宮發生陣發性收縮,濃度較大時則出現痙攣性收縮;對兔在體子宮,灌胃給葯和靜脈注射均能使子宮維持5~7小時的陣發性收縮。 薑黃的石油醚提取物、95%乙醇和水提取物,給妊娠第1~7天的雌鼠連續灌胃,有終止妊娠的作用;對硫酸銅誘發的兔排卵則均無影響。薑黃煎劑腹腔注射,對小鼠各期妊娠和兔早期妊娠均有明顯的終止妊娠作用。 薑黃終止小鼠早期妊娠的作用可為黃體酮所對抗。薑黃引起動物早期流產的機制,可能是由於抗孕激素活性和宮縮作用所致。 5. 抗病原維生物作用 薑黃素及揮髮油部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較好的抗菌作用。煎劑對接種病毒的小鼠,能延長其生存時間,但對在病毒性肝炎基礎上加上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損傷則無保護作用。 薑黃水浸劑(1:3),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同心性毛癬菌、石膏樣毛癬菌、許蘭黃癬菌、奧杜盎小芽胞癬菌、鐵鏽色小芽胞癬菌、羊毛狀小芽胞癬菌、石膏樣小芽胞癬菌、腹股溝表皮癬菌、紅色表皮癬菌、考夫曼-沃爾夫表皮癬菌、星型奴卡菌等多種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6. 抗炎作用 實驗證明:薑黃素對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和小鼠足腫有與考的松和保泰松相近的抗炎作用。去腎上腺後,此作用減弱。但薑黃素並不降低腎上腺膽固醇和維生素C的含量,即未見其對腎上腺皮質有刺激作用。因此,其抗炎作用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薑黃的石油醚提取物對棉球、甲醛所致關節炎和肉芽腫有抑制作用,腹腔注射10mg/kg的活性與氫化可的松5mg/kg相當。薑黃揮髮油0.1ml/kg/d給大鼠灌胃,對福氏佐劑誘導的關節炎有抑制作用。 實驗表明:薑黃粉對大鼠、家兔潰爛和未潰爛的傷口均有促進癒合的作用,其加速傷口癒合率為23%~24%,效果優於磺胺粉、0.1%硫酸鈉溶液和0.1%的硝酸銀溶液。 7. 其他作用 有報告指出,薑黃提取物和薑黃素均有很好的抗腫瘤作用,而薑黃素的作用更佳。實驗表明:薑黃50%乙醇提取物(4mg/kg)和薑黃素(4μg /ml)對白血病淋巴細胞和道爾頓(Daltons)淋巴瘤細胞能產生明顯的細胞毒作用。 薑黃製劑有殺蠅作用。薑黃煎劑有鎮痛作用。薑黃素能防止甲醛性關節炎時大鼠SGOT和SGPT升高。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鼻前庭炎 黃連、黃柏、薑黃各20g,當歸尾30g,生地60g,麻油、凡士林各500g。上藥除凡士林外,浸入麻油中2天,用文火熬至葯枯,去渣濾清加入凡士林,文火徐徐收膏。用藥前先清洗瘡面,再用消毒棉簽蘸藥膏適量外塗,每日2次,7天為1療程。治療74例,結果:痊癒 56例,有效16例,無效2例。〔遼寧中醫雜誌 1990;14(7):36〕 2. 治療肩周炎、頸椎病 丹參、桂枝各15g,薑黃、紅花各12g,威靈仙18g,蜈蚣4條。寒重者加麻黃、川烏各12g;遊走疼痛者加烏梢蛇、防風各15g。水煎服,每日1劑,7日為1療程,並隨證加減。一般不超過3療程。治療肩周炎98例,結果:痊癒90例,好轉7例,無效1例;治療頸椎病 22例,結果: 痊癒11例,好轉9例,無效2例。〔時珍國葯研究 1991;2(1):40〕 方劑選用: 1. 治療心痛不可忍:薑黃(微炒)、當歸(切,焙)各一兩,木香、烏葯(微炒)各半兩。上四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煎茱萸醋湯調下。(《聖濟總錄》薑黃散) 2. 治療臂背痛,非風非痰:薑黃、甘草、羌活各一兩,白朮二兩。每服一兩,水煎。腰以下痛,加海桐皮、當歸、芍藥。(《赤水玄珠》薑黃散) 3. 治療一切跌打:桃仁、蘭葉、丹皮、薑黃、蘇木、當歸、陳皮、牛膝、川芎、生地、肉桂、乳香、沒藥。水、酒、童便煎服。(《傷科方書》薑黃湯) 4. 治療室女月水澀滯,調順營氣:薑黃、丁香、當歸(切、焙)、芍藥各半兩。上四味,搗細羅為散,每服二錢匕,溫酒調下。經脈欲來,先服此葯,不拘時候。(《聖濟總錄》薑黃散) 5. 治療經水先期而至,血澀少,其色赤者:當歸、熟地、赤芍、川芎、薑黃、黃芩、丹皮、延胡索、香附(制)各等分。水煎服。(《醫宗金鑒》姜芩四物湯) 6. 治療妊娠胎漏,下血不止,腹痛:薑黃一兩,當歸一兩(銼,微炒),熟乾地黃一兩,艾葉一兩(微炒),鹿角膠一兩(搗碎,炒令黃燥)。上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每於食前溫服。(《太平聖惠方》薑黃散) 7. 治療產後腹痛:薑黃二分,沒藥一分。上為末,以水及童子小便各一盞,入葯煎至一盞半,分作三服,通口服,約人行五、七里,再進一服。 (《普濟方》薑黃散) 8. 治療牙痛不可忍:薑黃、細辛、白芷等分。上為細末,並擦二、三次,鹽湯漱。(《百一選方》薑黃散) 配伍效用: 薑黃配伍桂枝 薑黃苦辛而溫,破血行氣、通經止痛;桂枝甘辛而溫,溫陽通脈、散寒止痛。二葯伍用,薑黃得桂枝之溫通,其活血止痛之功更顯著;薑黃之破血行氣之效又能增強桂枝之溫陽通脈散寒之作用。二葯共奏溫經通脈、散寒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全身上下關節痹著疼痛;氣滯血淤之閉經、痛經、產後腹痛等。 【注意事項】 宜忌:血虛而無氣滯血淤者忌服。 毒副作用:薑黃給大鼠灌胃500mg/kg/d,給葯52周;給豚鼠灌胃500mg/kg/d,給葯13周;給犬灌胃500mg/kg/d,給葯13周,均未發現有任何副作用。 薑黃浸膏給大鼠灌胃0.5g/kg、2g/kg及5g/kg(相當於人用量的5倍、20倍和50倍),連續30日,亦未見副作用。 臨床應用本品,尚未見到薑黃引起不良反應的報告。 【醫家論葯】 「薑黃,其味苦勝辛劣,辛香燥烈,性不應寒。……苦能泄熱,辛能散結,故主心腹結積之屬血分者。兼能治氣,故又雲下氣。總其辛苦之力,破血除風熱,消癰腫,其能事也。」(《本草經疏》) 「薑黃,益火生氣,辛溫達火化氣,氣生化則津液行於三陰三陽,清者注於肺,濁者注於經、溜于海,而血自行,是理氣散結而兼泄血也。」(《本草求原》) 「薑黃,功用頗類鬱金、三棱、蓬術、延胡索,但鬱金入心,專瀉心胞之血;莪術入肝,治氣中之血;三棱入肝,治血中之氣;延胡索則於心肝血分行氣,氣分行血;此則入脾,既治氣中之血,復兼血中之氣耳。陳藏器曰:此葯辛少苦多,性氣過於鬱金,破血立通,下氣最速,凡一切結氣積氣,癥瘕淤血,血閉癰疽,並皆有效,以其氣血兼理耳。」(《本草求真》) 「薑黃、鬱金、蒁葯(莪術)三物,形狀功用皆相近,但鬱金入心治血,而薑黃兼入脾,兼治氣,蒁葯則入肝,兼治氣中之血,為不同爾。」(《本草綱目》 鬱金 為姜科植物薑黃Curcuma longa L.、鬱金Cur- cuma aromatica Salisb.或莪術Curcuma zedoaria (Berg.)Rosc. 的塊根。味辛、苦,性涼。入心、肺、肝經。功能:活血止痛、行氣解郁、涼血清心、利膽退黃。主治:胸腹脅肋諸痛、癲狂、熱病神昏、吐血、衄血、尿血、血淋、婦女倒經、黃疸。內服:煎湯,5~10g;磨汁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揮髮油,其中有莰烯(d-Cam- phene)、樟腦(d-Camphor)、薑黃烯(l-α-Curcumene和l-β-Curcumene);亦含薑黃素(Curcumin)、脫甲氧基薑黃素(Demethoxycur- cumin)、雙脫甲氧基薑黃素(Bisdemethoxycurcu- min)、薑黃酮(Turmerone)和芳基薑黃酮(ar-Turmerone)。尚含有澱粉、脂肪油、橡膠、黃色染料、葛縷酮(Carvone)及水芹烯。 藥理作用: 1. 對血脂的作用 鬱金水煎劑給因膽甾醇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家兔口服10g/天,100天後血清膽固醇未降,反較對照組為高,磷脂升高較明顯,β-脂蛋白、三酸甘油酯稍有上升,但與對照組無差異。鬱金粉按 134mg/100g 給予實驗性動脈硬化的大白鼠,血清膽固醇及C/P 值均有輕度上升,但能減輕家兔或大鼠主動脈及冠狀動脈內膜斑塊的形成及脂質沉積。但也有報告指出,同屬植物Curcuma amada 的乙醚提取物給患有高膽固醇血症的兔口服,在三周內使血膽固醇由 266mg% 降至 36mg%,C/P 值也相應下降,主動脈重量明顯減輕,動物體重增加。 2. 抗真菌作用 水浸劑(1:3),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同心性毛癬菌、石膏樣毛癬菌、許蘭黃癬菌、奧杜盎小芽胞癬菌、鐵鏽色小芽胞癬菌等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過早搏動 川鬱金粉,開始每次5~10g,日服3次。如無不適反應可加至10~15g,每日3次,3個月為1療程。治療52例,基本治癒14例,顯效11例,好轉9例,無效18例。〔北京中醫 1984;(3):18〕 2. 治療癲癇 鬱金15g,廣木香15g,蚤休9g,香附9g,辰砂1.5g。共研細末,分成10包,成人每日服1包,兒童減半,3個月為1療程。治療40例,顯效28例,有效6例,無效6例。〔安徽中醫學院學報 1982;(2):10〕 3. 治療自汗症 廣鬱金30g,五倍子9g,共研細末。每次用10~15g,用蜂蜜調成藥餅兩塊(以不流動為度),分貼兩乳上,用紗布固定,每日換藥 1次。治療41例,一般用藥3~5天即能見效。〔中醫雜誌 1983;(11):52〕 4. 治療傳染性肝炎 鬱金粉,每次5g,日服3次。治療33例(急性22例,慢性11例),自覺癥狀消失者21例,減輕11例,無效1例。有明顯體征的26例中,完全消失者14例,減輕者9例,無改變者3例。用藥時間最短者6天,最長者52天,平均31天。〔江西中醫藥 1960;(12):21〕 5. 治療急性乳腺炎 鬱金9g,紅棗3枚(溫水浸泡去核),冰片3g,共搗成泥狀,左側乳癰塞右側鼻孔,右側乳癰塞左側鼻孔,每天1次,每次用1/4量。治療乳癰初起未化膿者70例,一般用藥2次即愈。有效率達96%。〔江蘇中醫雜誌 1982;(3):15〕 6. 治療化膿性中耳炎 鬱金一枚,蘸麻油少許放在缸片上磨取濃汁,再加少許冰片調勻。先用藥棉拭凈耳內膿液,再用此藥油滴耳,每日3次。一般1枚即愈。〔中醫雜誌 1965;(10):46〕 方劑選用: 1. 治療心懸急懊痛:鬱金半兩,黃芩一兩,赤芍藥一兩,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生乾地黃一兩,大腹皮一兩(銼)。上藥,細銼和勻。每服一分,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熬服。(《太平聖惠方》鬱金飲子) 2. 治療一切厥心(痛)、小腸膀胱痛不可忍者:附子(炮)、鬱金、乾薑。上各等分為細末,醋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男子溫酒下,婦人醋湯下,食遠服。(《奇效良方》辰砂一粒金丹) 3. 治療癲狂因憂鬱而得,痰涎阻塞包絡心竅者:白礬三兩,鬱金七兩。米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水送下。(《本事方》白金丸) 4. 治療癇疾:川芎二兩,防風、鬱金、豬牙皂角、明礬各一兩,蜈蚣二條(黃、赤腳各一)。上為末,蒸餅丸,如桐子大。空心茶清下十五丸。 (《攝生眾妙方》鬱金丹) 5. 治療嘔血:用韭汁、薑汁、童便磨鬱金,同飲之。(《丹溪心法》) 6. 治療谷疸,唇口先黃,腹脹氣急:鬱金一兩,牛膽一枚(干者),麝香(研)半錢。上三味,搗研為細散。每服半錢匕,新汲水調下,不拘時。 (《聖濟總錄》鬱金散) 7. 治療血淋,心頭煩,水道中澀痛及治小腸積熱,尿血出者:生乾地黃、鬱金、蒲黃。上等分,為細末。每於食前,煎車前子葉湯調下一錢,酒調下亦得。(《普濟方》鬱金散) 8. 治療自汗不止:鬱金末,卧時調塗於乳上。(《瀕湖集簡方》) 9. 治療衄血吐血:鬱金為末,水服二錢,甚者再服。(《簡易方論》) 10. 治療耳內極痛:鬱金末,研細,每用一字,以凈水調,傾入耳內,卻急傾出。(《聖濟總錄》) 配伍效用: 鬱金配伍丹皮、梔子 鬱金活血涼血;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梔子清熱涼血。三葯合用,共奏清熱、涼血、活血之功效,用於治療血熱淤滯之出血之症。 鬱金配伍香附、柴胡、白芍 鬱金行氣解郁、活血止痛;香附疏肝理氣、調經止痛;柴胡疏肝解郁;白芍柔肝而緩急止痛。柴胡與鬱金、香附相伍,其疏肝解郁之功更顯著;白芍與鬱金、香附同用,其止痛之效更強。四葯伍用,共奏疏肝解郁、行氣活血、緩急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肝鬱氣滯之胸脅脹痛、月經不調,或經行腹痛。 【注意事項】 宜忌:陰虛失血及無氣滯血淤者忌服,孕婦慎服。 「如真陰虛火亢吐血,不關火炎,搏血妄行溢出上焦,不關肺肝,氣逆以傷肝吐血者,不宜用也。近日鬱症,多屬血虛,用破血之葯開郁,不能開而陰已先敗,致不救者多矣。」(《本草害利》) 【醫家論葯】 「鬱金本入血分之氣葯,其治以上諸血證者,正謂血之上行,皆屬於內熱火炎,此葯能降氣,氣降即是火降,而其性又入血分,故能降下火氣,則血不妄行。」(《本草經疏》) 「鬱金,清氣化痰,散淤血之葯也。其性輕揚,能散郁滯,順逆氣,上達高巔,善行下焦,心肺肝胃氣血火痰郁遏不行者最驗,故治胸胃膈痛,兩脅脹滿,肚腹攻疼,飲食不思等證。又治經脈逆行,吐血衄血,唾血血腥。此葯能降氣,氣降則火降,而痰與血,亦各循其所安之處而歸原矣。前人未達此理,乃謂止血生肌,錯謬甚矣。」(《本草匯言》) 「鬱金,辛苦而平,諸書論斷不一,有言此屬純陰,其論所治,皆屬破氣下血之說。有言性溫不寒,其論所治,則有療寒除冷之謂。究之,體輕氣竄,其氣先上行而微下達,凡有宿血凝積及有惡血不堪之物,先於上處而行其氣,若使其邪、其氣、其痰、其血在於膈上而難消者,須審宜溫、宜涼,同於他味兼為調治之。如敗血攻心,加以薑汁童便;去心瘋癲,明礬為丸、硃砂為衣之類。若使惡血、惡痰、惡淤、惡淋、惡痔在於下部而難消者,俟其辛氣既散,苦氣下行,即為疏泄,而無郁滯難(羈)留之弊矣。此葯本屬入心散淤,因淤去而金得泄,故命其名曰鬱金。」(《本草求真》)「鬱金,氣味苦寒者,謂氣寒而善降,味苦而善泄也。其雲血積者,血不行則為積,積不去則為惡血,血逆於上,從口鼻而出,則為衄血吐血,血走於下,從便溺而出,有痛為血淋,無痛為尿血,即金瘡之淤血不去,則血水不斷,不能生肌,此物所以統主之者,以其病原皆由於積血,特取其大有破惡血之功也。」「若經水不調,因實而閉者,不妨以此決之,若因虛而閉者,是其寇讎。……至於懷孕,最忌攻破,此葯更不可以沾唇。即在產後,非熱結停淤者,亦不可輕用。若外邪未凈者,以此擅攻其內,則邪氣乘虛而內陷。若氣血兩虛者,以此重虛其虛,則氣血無根而暴脫。此女科慣用鬱金之害人也。」(《本草經讀》) 附註:鬱金,亦常寫作玉金。其藥材有廣鬱金和川鬱金之分: ①廣鬱金,系主產於四川的植物薑黃的乾燥塊根經加工入葯者。其原藥材呈卵圓形或長卵圓形,個大體肥,外表皺紋細,斷面澄黃色,故又稱黃鬱金。 本品微有姜香氣,味辛而苦,善入氣分而長於行氣解郁,用於治療肝鬱氣滯者為宜。 ②川鬱金,為主產於浙江溫州的植物鬱金的乾燥塊根經加工入葯者,又稱溫鬱金。呈紡錘形稍扁,斷面為灰黑色,亦稱黑鬱金。味淡而辛涼,藥性較廣鬱金溫和,善入血分而長於祛淤止痛,適宜於氣滯血淤然不可用峻葯攻逐者。 延胡索 為罌粟科植物延胡索 Corydalis yanhusuo W. T. Wang 的塊莖。亦名元胡(《藥品化義》)、玄胡索(《濟生方》)、延胡(《雷公炮炙論》)等。 味辛、苦,性溫。入肝、胃經。功能:活血、散淤、理氣、止痛。主治:心腹腰膝諸痛、月經不調、癥瘕、崩中、產後血暈、惡露不盡、跌打損傷。內服: 煎湯,5~10g;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主要是生物鹼。經鑒定的有延胡索甲素(亦名延胡索鹼,紫堇鹼,d-Corydaline)、延胡索乙素(消旋四氫巴馬汀,dl-四氫掌葉防己鹼,dl-Tetrahydropalmatine)、延胡索丙素(原阿片鹼,Protopine)、延胡索丁素(L-四氫黃連鹼,L-Tetrahydrocoptisine)、延胡索戊素(dl-四氫黃連鹼)、延胡索己素(L-四氫非洲防己鹼,Tetrahydrocolumbamine)、延胡索辛素(Corydalis H)、延胡索壬素(Corydalis I)、延胡索癸素(Corydalis J)、延胡索子素(Corydalis K)、延胡索丑素(Corydalis L)、延胡索寅素(α-別隱品鹼,α-Allocryptopine;或名β-高白屈菜鹼,β-Homo- chehdonine)、黃連鹼(Coptisine)、去氫延胡索甲素(去氫延胡索,去氫紫堇鹼, Dehydrocoryda- line )、 延胡索胺鹼(d-Corybulbine,亦名紫堇達明鹼,d-Corydalmine;或紫堇鱗莖鹼)、去氫延胡索胺鹼(Dehydrocorydalmine,亦名去氫紫堇達明鹼)等。 此外,尚含有大量澱粉和少量黏液質,揮髮油及樹脂等。 藥理作用: 1.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實驗證明:延胡索的多種製劑均有明顯鎮痛作用,尤以醇制浸膏、粉劑及醋制流浸膏的作用為明顯。延胡索乙素、丑素、甲素給兔靜脈注射或給大鼠皮下注射均有鎮痛作用,其鎮痛作用依次減弱。丙素對小鼠腹腔注射醋酸所致扭體反應以及電刺激法等鎮痛試驗均有明顯鎮痛作用,但作用較嗎啡為弱。大鼠對乙素和丑素的鎮痛作用能產生耐受性,但產生速度比嗎啡慢1倍,並與嗎啡之間有交叉耐受性。 較大劑量的延胡索乙素對兔、鼠、犬、猴等均有明顯的鎮靜催眠作用,多次給葯可產生耐葯現象。給犬皮下注射延胡索乙素5~20分鐘後出現鎮靜、安定、不逃避和馴服等外觀行為的改變。30分鐘後出現嗜睡,持續80分鐘,但感覺仍存在,且易被驚醒。乙素能明顯降低小鼠自發活動與被動活動,不能消除其翻正反射,無麻醉作用,能明顯增強環己巴比妥鈉的催眠作用。乙素還能對抗咖啡因和苯丙胺的中樞興奮作用,對抗戊四氮所致的驚厥,但卻增強士的寧所致的驚厥,對電休克無對抗作用,僅略能協同苯妥英鈉的抗電休克作用。丑素的鎮靜安定作用較乙素為弱,癸素則更弱。延胡索乙素對犬有輕度的中樞性鎮吐作用,對大鼠有輕度的降體溫作用。 有報告指出,延胡索乙素對大腦皮層、皮層下電活動及中腦網狀結構和下丘腦誘發電位均有抑制作用,並可阻斷腦幹網狀結構的一些下行性功能。在對腦幹網狀結構功能的作用上與氯丙嗪有相似之處,但不盡相同,如氯丙嗪不阻斷橄欖下核區的抑制功能。有人認為,延胡索可能是一種新型中樞抑製劑,其主要特點是鎮靜、催眠,作用明顯,迅速。實驗表明:乙素鎮痛作用選擇性不及嗎啡高,安定作用比氯丙嗪弱;從阻斷驚醒反應而言,氯丙嗪有較高的選擇性,而乙素和嗎啡較差;鎮靜作用則以乙素和氯丙嗪為明顯,作用迅速而持久,而嗎啡則較弱。在出現鎮靜作用的同時,腦電圖顯示明顯的同步化高壓慢波,此現象以乙素為最明顯。 2.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延胡索全鹼對離體兔心肌收縮力有抑制作用,能顯著增加冠脈流量,與罌粟鹼相似。對豚鼠有明顯減慢心率的作用,其作用隨劑量增大而增強,並對垂體後葉素引起的心電圖改變有拮抗作用,使心律失常消失。乙素、丑素和脫氫延胡索鹼均能使麻醉貓心率減慢,血壓下降,冠脈流量增加,同時心肌耗氧量增加。延胡索醇提取液給麻醉犬靜脈注射,能使心輸出量和冠脈流量明顯增加,雖亦增加心肌耗氧量,但冠脈流量增加程度相對地大於耗氧量增加,對心肌氧的供應似為有利。延胡索醇提取物有顯著擴張離體兔心和在體貓心的冠狀血管、降低冠脈阻力與增加血流量的作用。研究表明:延胡索可明顯提高小白鼠在常壓和減壓下對缺氧的耐受能力,腹腔注射2g/kg的作用幾乎與潘生丁100mg/kg、心得安30mg/kg相當,減壓動物的存活率還稍優於心得安。脫氫延胡索鹼,有擴張冠狀血管、提高冠脈血流量、改善心肌耐缺氧能力作用,對心肌缺血、壞死亦有保護作用。 動物實驗表明:多次給予延胡索醇提取物,能明顯減輕皮下注射大劑量異丙腎上腺素所產生的心肌壞死程度,提示延胡索具有改善壞死邊緣區營養性供血的能力。對心肌梗死可能有一定的防治價值。大葉延胡索能減輕大劑量異丙腎上腺素所致的心肌缺血性壞死的程度;縮小大鼠左冠狀動脈結紮後12小時的心肌梗死範圍。延胡索注射液還能對抗烏頭鹼所致心律失常。延胡索總鹼5mg/kg或10mg/kg給豚鼠靜脈注射,能對抗腦垂體後葉素所引起的異常心電圖。靜脈注射延胡索鹼Ⅰ(總鹼中水可溶成分)對室性早搏療效較好,對房性、交界性早搏效果不明顯;鹼Ⅱ對房性、交界區性早搏治療作用較好,對室性早搏療效較差。二葯有較明確的量效變化特點:靜脈注射後起效迅速,作用高峰期在葯後5分鐘左右,持續期約20分鐘,40~60分鐘作用基本消失。 延胡索鹼注射液靜脈注射後,收縮壓、舒張壓均輕度降低,以大劑量組降低舒張壓的作用顯著。降壓作用以給葯後20分鐘以內最強,50~60分鐘回到給葯前水平。延胡索醇提取物給麻醉犬靜脈注射,能使外周阻力降低、血壓下降。延胡索乙素、癸素、丑素、寅素及脫氫延胡索鹼分別可使麻醉貓血壓下降或略降。給毀脊髓大鼠靜注5-羥色胺引起舒張壓升高,左旋四氫巴馬汀預先給葯對此升壓效應具有劑量相關的明顯抑制作用,報告認為,左旋四氫巴馬汀有一定的抗5-羥色胺作用,但專一性較低。 靜脈注射不同劑量的延胡索鹼Ⅰ、鹼Ⅱ注射液,對心電圖有一定的影響。鹼Ⅰ引起心電圖 T 波增寬,QTc延長;鹼Ⅱ引起心電圖 P 波、QRS 波時間增寬,P-R、QTc延長;劑量與心電圖變化基本呈線性關係,劑量越大,變化越顯著。 動物實驗結果證實,dl-四氫巴馬汀、l-四氫巴馬汀抗心律失常作用和對心電圖影響的機制可能與拮抗 Ca++有關。 3. 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實驗證明:延胡索的一些成分對胃潰瘍有保護作用,如去氫延胡索甲素皮下注射,對大白鼠的實驗性胃潰瘍,特別是幽門結紮或阿司匹林誘發的胃潰瘍,有明顯保護作用。原阿片鹼對幽門結紮性潰瘍及延胡索乙素對飢餓誘發的胃潰瘍均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延胡索對利血平誘發的潰瘍無效。 肌注延胡索全鹼,能顯著抑制幽門結紮大鼠的胃液分泌、降低遊離酸和總酸酸度。去氫延胡索甲素能減少大鼠胃液分泌和胃酸、胃蛋白酶的量。在切斷迷走神經後,去氫延胡索甲素仍能抑制胃液分泌;以利血平處理後的大鼠,再給去氫延胡索甲素,則此作用顯著減弱;再注入多巴或腎上腺素,可使其抑制作用部分恢復;對去腎上腺大鼠,此作用也減弱;故其抑制作用與副交感神經機制無關,而提示有交感神經機制參與。有報告認為,延胡索抑制胃液分泌及防治潰瘍病作用可能與機體兒茶酚胺有關。 延胡索浸劑能使豚鼠離體小腸產生興奮作用,並能引起家兔在體小腸暫時性興奮;對家兔及大白鼠離體小腸作用不明顯。該浸劑尚可拮抗乙醯膽鹼、毛果芸香鹼及氯化鋇對家兔、豚鼠和大白鼠離體小腸所產生的腸張力上升作用。延胡索生物鹼(紫堇 B、J、L、M)的低濃度溶液能使兔的離體小腸興奮,高濃度時則抑制。乙素在1.2×104 濃度時,能抑制兔離體腸管活動,並能阻斷乙醯膽鹼、氯化鋇及腦垂體後葉素和 5-羥色胺對腸肌的興奮作用。而丙素能拮抗乙醯膽鹼及氯化鋇所致腸平滑肌收縮,且所需濃度一致,由此推測其解痙作用主要是直接作用於平滑肌。 4. 其他作用 延胡索尚有肌肉鬆弛作用。有報告指出,甲基延胡索乙素是作用於神經肌肉接頭後非去極化型神經肌肉阻斷葯,其肌松部位在外周。甲基延胡索乙素與筒箭毒鹼相比,效價低而作用較弱;其阻斷作用能被新斯的明所對抗。 左旋四氫巴馬汀能阻斷鈣內流並具有相似強度的抗5-羥色胺作用。 dl-四氫巴馬汀能明顯對抗催產素和氯化鉀所引起大鼠離體子宮的收縮反應;在子宮平滑肌上亦有鈣拮抗作用。 延胡索乙素能使幼年小鼠胸腺萎縮,並能明顯降低大鼠腎上腺中維生素C的含量,提示其有促腎上腺皮質分泌的作用,而去垂體或以戊巴比妥鈉麻醉大鼠後,該作用消失,提示其作用部位可能在下視丘。連續給葯6日後,則產生耐藥性。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支氣管哮喘 延胡索、白芥子、細辛、甘遂按2:2:1:1的比例混合研極細末,取10g左右以生薑汁調成0.8cm2大小的小餅,中心放六神丸2~3粒貼穴位上,取穴定喘(雙)、肺俞(雙)、膏肓(雙)、膻中,每年初、中、末三個伏日各貼葯1次,每日3~6小時。治療347例,治癒90例,顯效119例,好轉101例。 總有效率 89.3%。〔江西中醫藥 1988;(4):19〕 2. 治療淺表性胃炎 延胡索10g,白花蛇舌草50g,加水250~300ml,煮開後煎30分鐘即可,每日煎2次,分3次飯前服,20天為1療程,少數患者加用胃舒平片,療效更佳。治療82例,痊癒65例,好轉14例,無效3例。〔湖南中醫雜誌 1992;8(2):33〕 3. 治療急慢性扭挫傷 醋制元胡、廣木香、鬱金各等分,共研細末,溫開水送服,15g/次,3次/日,治療腰部、胸背部及四肢急性挫傷153例,慢性扭挫傷168例,全部治癒。〔浙江中醫雜誌 1988;23(3):114〕 方劑選用:1. 治療偏正頭痛不可忍者:玄胡索七枚,青黛二錢,牙皂二個(去皮子)。為末,水和丸如杏仁大。每以水化一丸,灌入病人鼻內,當有涎出。(《永類鈐方》) 2. 治療下痢腹痛:延胡索三錢,米飲服之,痛即減,調理而安。(《本草綱目》) 3. 治療熱厥心痛,或發或止,久不愈,身熱足寒者:玄胡索(去皮)、金鈴子肉等分。為末。每溫酒或白湯下二錢。(《太平聖惠方》) 4. 治療產後惡露下不盡,腹內痛:延胡索末,以溫酒調下一錢。(《太平聖惠方》) 5. 治療小便尿血:延胡索一兩,朴硝七錢半。為末,每服四錢,水煎服。(《類證活人書》) 配伍效用: 延胡索配伍川楝子 延胡索辛散溫通,活血行氣止痛;川楝子苦寒降瀉,疏肝泄火、行氣止痛。二者伍用,有疏肝泄火、行氣活血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肝鬱氣滯之胃脘疼痛且有化熱者;肝鬱化火所致之胸腹脅肋脹痛、口苦、舌紅苔黃;或痛經、心絞痛、疝氣痛等證屬氣滯血淤兼有熱象者。 延胡索配伍川芎 二者均有活血行氣止痛之功效,二者合用,其效更顯著,用於治療血淤所致各種疼痛。 延胡索配伍高良姜、香附 延胡索行氣止痛;高良姜溫中止痛;香附疏肝理氣止痛。三者伍用,有疏肝理氣、溫中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寒滯肝胃之脅肋脹痛,或寒邪犯胃所致之胃脘痛。 延胡索配伍小茴香 延胡索行氣止痛;小茴香祛寒止痛、理氣和胃。二者合用,有行氣、祛寒、止痛、和胃之功效,用於治療寒凝氣滯之胃脘疼痛或疝氣痛、少腹疼痛等。 【注意事項】 宜忌:孕婦忌服。 毒副作用:延胡索的毒性較低。延胡索醇浸膏給小鼠口服的半數致死量為100±4.53g/kg;延胡索甲素、乙素、丙素、丑素給小鼠靜脈注射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146mg/kg、151~158mg/kg、35.9mg/kg、100mg/kg;癸素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 127mg/kg。延胡索乙素、癸素、丑素及寅素給小鼠靜脈注射的最小致死量分別為102mg/kg、42mg/kg、150mg/kg、41mg/kg。 麻醉貓靜脈注射乙素 40mg/kg 後,血壓稍降,心率減慢,1小時恢復,其對心臟功能無明顯影響。正常兔靜脈注射乙素20~40mg/kg時,呼吸短暫興奮,劑量增大至60mg/kg時,則呼吸抑制。乙素給猴灌胃一次85mg/kg或100mg/kg或皮下注射 80mg/kg 時,均無明顯毒性;灌胃180mg/kg,先出現短暫興奮,繼而出現較嚴重的抑制、極度鎮靜和較深度的催眠作用,感覺並不喪失,隨後發生四肢震顫性帕金森綜合征,心電圖和呼吸均正常,尿中有管型,數天後可恢復。當每天灌服85mg/kg 時,連續2周,除出現鎮靜、催眠作用外,第4~7天的反應基本與灌胃180mg/kg 者相似,肉眼觀察內臟無明顯變化,組織病理檢查發現心臟和腎臟有輕度混濁腫脹。 臨床應用延胡索乙素,毒副作用較小,一般用量對心率、血壓及肝腎功能無明顯影響。在治療量時,可能有眩暈、乏力,偶有噁心,過量可出現呼吸抑制、帕金森綜合征等表現。去氫延胡索甲素副作用也較低,少數病例有發疹、腹部脹滿、腹痛、噁心等反應。 【醫家論葯】 「延胡索,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故專治一身上下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本草綱目》) 「延胡索,不論是血是氣,積而不散者,服此力能通達,以其性溫,則於氣血能行能暢,味辛則於氣血能潤能散,所以理一身上下諸痛,往往獨行功多。然此既無益氣之情,復少養營之義,徒仗辛溫攻凝逐滯,虛人當兼補藥同用,否則徒損無益。」(《本草求真》) 「延胡索,溫則能和暢,和暢則氣行;辛則能潤而走散,走散則血活。血活氣行,故能主破血及產後諸病因血所為者。婦人月經之所以不調者,無他,氣血不和,因而凝滯,則不能以時至,而多後期之證也。腹中結塊,產後血暈,暴血衝上,因損下血等證,皆須氣血和而後愈,故悉主之也。崩中淋露,利守不利走,此則非與補氣血葯同用,未見其可。」(《本草經疏》) 「延胡,雖為破滯行血之品,然性情尚屬和緩,不甚猛烈,古人必以酒為導引,助其運行,其本性之不同於峻厲,亦可想見。而又兼能行氣,不專於破淤見長,故能治內外上下氣血不宣之病,通滯散結,主一切肝胃胸腹諸痛,蓋攻破通導中之沖和品也。」(《本草正義》) 「玄胡索,凡用之行血,酒制則行;用之止血,醋制則止;用之破血,非生用不可;用之調血,非炒用不神。隨病制宜,應用無窮者也。」(《本草匯言》) 附註:同屬植物入葯者尚有:①山延胡索:為東北延胡索corydalis ambigua Cham. et Schlecht. var. amurensis Maxim.的塊莖,產於遼寧;東北地區尚產迷延胡索C.ambigua Cham.et Schlecht. 及齒瓣延胡索C. remota Fisch. ex Maxim. 。②蘇延胡索:為江蘇土延胡Corydalis hamosa Migo的塊莖。 延胡索簡稱延胡,本品始載《開寶本草》,原名玄胡索,簡稱玄胡,後因避宋真宗諱,改玄為延,至清代避康熙(玄燁)諱,又改玄為元,故又有元胡索及元胡之稱。 臨床研究表明:四氫巴馬汀對內臟疾病所致疼痛、神經痛及月經痛等均有較好療效,對心痛及腦震蕩頭痛療效亦佳,也可用於治療分娩痛和產後宮疼痛。但對外科性銳痛及周圍神經痛的止痛作用較內科鈍痛為差。 沒藥 為橄欖科植物沒藥樹Commiphora myrrha Engl. 或愛倫堡沒藥樹Balsamodendron ehrenbergianum Berg. 的膠樹脂。味苦,性平。入肝經。功能:散血去淤、消腫定痛。主治:跌打損傷、金瘡、筋骨、心腹諸痛、癥瘕、經閉、癰疽腫痛、痔漏、目障。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樹脂 25%~35%、樹膠 57%~65%、揮髮油 2.5%~9%。尚含水分及各種雜質。 樹脂的大部分能溶於醚。不溶性部分含α及β罕沒藥酸( Heerabomyrrholic acid),可溶性部分含α、β與γ沒藥酸(Commiphoric acid )、沒藥尼酸(Commiphorinic acid)、α與β罕沒藥酚(Heerabomyrrhol)。尚含罕沒藥樹脂(Heeraboresene)、沒藥萜醇(Commiferin)。 樹膠水解得阿拉伯糖、半乳糖和木糖。 揮髮油在空氣中易樹脂化,含丁香油酚(Eugenol)、間苯甲酚(m-Cresol)、枯醛(Cumin aldehyde)、蒎烯(Pinene)、二戊烯(Dipentene)、檸檬烯(Limonene)、桂皮醛(Cinnamic aldehyde)、罕沒藥烯(Heerabolene)等。 藥理作用: 1. 抗菌作用 沒藥的水浸劑(1:2)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同心性毛癬菌、許蘭黃癬菌等多種致病性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抗菌作用可能與所含丁香油酚有關。 2. 降血脂作用 含油樹脂部分對飼氫化植物油造成的雄兔高膽固醇血症,有降低血膽固醇含量的作用,並能防止斑塊形成。 3. 其他作用 沒藥(一般用酊劑)有某些局部刺激作用,可用於口腔洗劑中,也可用於胃腸無力時以興奮腸蠕動。沒藥尚能使家兔體重有所減輕。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治療軟組織損傷 乳香、沒藥、土鱉蟲、三七各50g,純蜂蜜2kg。中藥研粉,置蜂蜜於鋁鍋內煎熬後加入藥粉,攪拌均勻離火,放進24cm×50cm 的紗條,浸透後裝入盤內備用。用時先行手法整復術,使其筋脈通順後,外敷浸葯紗條3~5層,繃帶包紮。5天換藥1次。治療200例,均於用藥後2小時基本止痛,24 小時基本消腫。有效率 100%。〔遼寧中醫雜誌 1990;14(7):37〕 2. 治療乳癰 乳香、沒藥、大黃、蜂房各10g,蜂蜜適量。前4味葯混合研為細末後加適量蜂蜜搗如泥狀,敷蓋於乳房結塊處,約超出腫脹範圍5cm左右,敷料覆蓋,膠布固定。治療30例,其中腫塊小者,敷藥1~2天,治癒19例;腫塊大者敷藥2~3天,治癒11例。治癒率為100%。〔陝西中醫 1991;12(5):225〕 3. 治療睾丸腫痛 沒藥、乳香各9g,玄胡、桃仁、當歸、赤芍、川牛膝、穿山甲各10g,甘草3g。水煎,分2次服。治療24例,結果痊癒14例,好轉10例,全部有效。服藥時間最短者7天,最長者 26天。〔湖南中醫雜誌 1991;7(2):41〕 4. 治療血栓性外痔 大棗20枚,乳香、沒藥各20g。將上3味葯搗碎成膏並完全融合為一體,備用。用時取上藥適量作成餅狀,敷貼於外痔表面,再外敷紗布,用膠布固定。每天換藥1次。治療42 例,均愈。血栓較小者,2~4天即愈;較大者,5~8天而愈,特大者9~12天治癒。〔中國肛腸病雜誌1991;(3):35〕 5. 治療藥物性唇周炎 枯礬、赤石脂、滑石、制沒藥各6g,冰片1g。將前4味葯研成細面後,和冰片研勻,裝瓶密封備用。用生理鹽水先清洗患部,再用上藥粉干撲,敷料外貼,早晚各換藥1次。治療28例,均在5天內治癒,皮損全部乾燥、瘙癢消失。〔新中醫 1991;23(1):26〕 方劑選用: 1. 治療一切心肚疼痛,不可忍者:沒藥、乳香各三錢,穿山甲(炙)五錢,木鱉子四錢。上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酒大半盞,同煎溫服,不計時候。 (《宣明論方》沒藥散) 2. 治療產後血暈,語言顛倒,健忘失志:沒藥、血竭等分。細研為末,產後用童子小便與溫酒各半盞,煎一二沸,調下二錢,良久再服,其惡血自下。(《傷寒保命集》奪命散) 3. 治療婦人月水不通:沒藥半兩,硇砂半兩,乾漆半兩(搗碎,炒令煙出),桂心一兩,芫花半兩(醋拌一宿,炒干),狗膽二枚(干者),水銀三分(入少棗肉,研令星盡)。上藥,搗羅為末,以棗肉和丸,如綠豆大。每於食前,以溫醋湯下十丸。(《太平聖惠方》沒藥丸) 4. 治療血灌瞳人、外障疼痛:沒藥二兩、麒麟竭一兩、大黃一兩半、芒硝一兩半。上搗羅為末,令細。食後熱茶調下一錢。(《眼科龍木論》沒藥散) 配伍效用: 沒藥配伍紅花 沒藥活血止痛,紅花活血祛淤通經。二者合用,有活血、祛淤、通經、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血淤所致之心腹疼痛、痛經、產後淤阻腹痛及跌打損傷之淤滯疼痛。 沒藥配伍五靈脂、香附 沒藥活血止痛,五靈脂活血化淤、止血止痛,香附疏肝行氣止痛。三葯合用,有活血化淤、疏肝行氣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氣滯血淤之心腹疼痛、痛經等。 沒藥配伍延胡索 沒藥活血止痛;延胡索活血止痛而行氣。二者伍用,有活血、行氣、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血淤氣滯之脘腹疼痛、痛經等症。 【注意事項】 宜忌:孕婦忌服。 【醫家論葯】 「沒藥,大概通滯血,打撲損疼痛,皆以酒化服。血滯則氣壅凝,氣壅凝則經絡滿急,經絡滿急,故痛且腫。凡打撲著肌肉須腫脹者,經絡傷,氣血不行,壅凝,故如是。」(《本草衍義》) 「《本草經》,沒藥味苦平無毒。然平應作辛,氣應微寒。凡惡瘡痔漏,皆因血熱淤滯而成,外受金刃及杖傷作瘡,亦皆血肉受病。血肉傷則淤而發熱作痛,此葯苦能泄,辛能散,寒能除熱。水屬陰,血亦屬陰,以類相從,故能入血分,散淤血,治血熱諸瘡及卒然下血證也。肝經血熱,則目為赤痛、膚翳,散肝經之血熱,則目病除矣。」(《本草經疏》) 「乳香活血,沒藥散血,皆能止痛消腫,生肌,故二葯每每相兼而用。」(《本草綱目》) 乳香 為橄欖科植物卡氏乳香樹 Boswellia carterii Birdw. 的膠樹脂。味辛、苦,性溫。入心、肝、脾經。功能:活血止痛、消腫生肌。主治:氣血凝滯、心腹疼痛、癰瘡腫毒、跌打損傷、痛經、產後淤血刺痛。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樹脂60%~70%,樹膠27%~35%,揮髮油3%~8%。樹脂的主要成分為遊離α-乳香脂酸(α-Boswellic acid)、β-乳香脂酸(β-Boswellic acid)、結合乳香脂酸、乳香樹脂烴(Olibanoresene);樹膠為阿糖酸(Arabic acid)的鈣鹽和鎂鹽、西黃芪膠黏素(Bassorin)和苦味質。揮髮油含蒎烯(Pinene)、莰烯(Camphene)、香檜烯(Sabinene)、欖香烯(Elemene)、消旋-檸檬烯(Dipentene)及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β-水芹烯(β-Phellandrene)、1-壬烯(1-Nonene)、己醛(Hexanal)、庚醛(Heptanal)、辛醛(Octanal)、壬醛(Nonanal)、2,4-壬二烯醛(2,4-Nonadional)、間-異丙基甲苯(1-Methyl-3-isopropyl benze- ne)、桉樹腦(Cineole)、異辛醇(Isooctanol)、1-辛醇(1-Octanol)、1-壬醇(1-Nonanol)、乙酸正辛酯(Octylacetate)、乙酸龍腦酯(Bornyl acetate)等。 藥理作用:本品有較顯著的鎮痛作用。以乳香為首味葯的子宮丸比多種抗菌素有更強烈的抑菌作用,且能有效地殺滅滴蟲。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乳核 乳香、沒藥、黃柏各 10g,大黃15g,冰片5g,共研細末,用雞蛋清調膏,攤紗布上,敷貼患處,然後用熱水袋熱敷半小時,24小時後換藥。 治療38例,痊癒36例,好轉2例。〔陝西中醫 1982;3(4 ):41〕 2. 治療乳頭皸裂 制乳香(研至極細無聲)、煨烏梅(燒灰存性)、制馬勃(文火烘乾)各15g,漢三七6g,浙貝12g,蜈蚣3條。共研細面,混勻備用。先用生理鹽水洗凈患處,再撲藥粉,每日1~2次。哺乳婦女哺乳前將乳頭用生理鹽水洗凈。治療35例,痊癒33例,顯效2例。〔中醫雜誌 1980;(11 ): 78〕 3. 治療燒傷 乳香、沒藥各20g,冰片1g,共研細末,加入蜂蜜150ml,調成糊狀。燒傷有水泡者先刺破水泡,然後塗敷此藥膏,每日1次,一般5~10天可愈,稍重者2周內可愈。〔新醫學 1985;17(1):14〕 4. 治療慢性下肢潰瘍 生明乳香15g,生沒藥15g,烏賊骨15g,硼砂30g,明雄黃10g,蜈蚣6條,冰片3g。共研細末,裝瓶備用。先洗凈患處,再撒上藥末,覆蓋青黴素軟膏或凡士林敷料,隔日換藥1次,3~5次即見新鮮肉芽。〔江蘇中醫雜誌 1965;(50):19〕 方劑選用: 1. 治療急心痛:胡椒四十九粒,乳香一錢。為末,男用薑湯下,女用當歸湯下。(《攝生眾妙方》抽刀散) 2. 治療氣血凝滯,痃癖癥瘕,心腹疼痛,腿酸臂疼,內外瘡瘍,一切臟腑積聚,經絡湮淤:當歸五錢,丹參五錢,生明乳香五錢,生明沒藥五錢。上藥四味作湯服,若為散,一劑分作四次服,溫酒送下。(《醫學衷中參西錄》活絡效靈丹) 3. 治療瘡瘍疼痛不可忍:乳香、沒藥各二錢,寒水石(煅)、滑石各四錢,冰片一分。為細末,搽患處。(《外科發揮》乳香定痛散) 4. 治療跌扑折傷筋骨:乳香、真沒藥各一錢五分,當歸尾、紅花、桃仁各三錢。水煎服。(《本草匯言》) 5. 治療咽喉骨哽:乳香一錢,水研服之。(《衛生易簡方》) 配伍效用:乳香配伍沒藥 二者均有活血散淤止痛、消腫生肌之功。但乳香辛溫香潤,能行血中之氣,止痛力強,兼能舒筋活絡;沒藥辛苦性平,長於行淤散血,破泄力大。相伍為用,其效更顯著,共奏活血通絡、消腫止痛、斂瘡生肌之功效。內服用於治療跌打損傷之淤血腫痛;氣滯血淤之脘腹疼痛、心絞痛、痛經、閉經、產後腹痛以及瘡瘍腫痛、風濕痹痛。外敷用於治療瘡瘍潰久不斂、跌打損傷之肌肉腫痛。 乳香配伍血竭、紅花 乳香活血止痛消腫;血竭活血散淤止痛;紅花活血祛淤。三者合用,有活血祛淤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跌打損傷之淤血腫痛。 【注意事項】 宜忌:孕婦忌服。 【醫家論葯】 「乳香香竄,入心經,活血定痛,故為癰疽瘡瘍、心腹痛要葯。」(《本草綱目》) 「乳香,活血去風,舒筋止痛之葯也。陳氏發明雲,香烈走竄,故入瘍科,方用極多。又跌扑鬥打,折傷筋骨,又產後氣血攻刺,心腹疼痛,恆用此,咸取其香辛走散,散血排膿,通氣化滯為專功也。故癰瘍可理,折傷可續,產後淤血留滯可行,癥塊痞積,伏血冷瘕可去矣。性燥氣烈,去風活血,追毒定痛,除癰瘍、產後及傷筋骨之外,皆不須用。」(《本草匯言》) 「血因氣逆,則血凝而不通,以至心腹絞痛;毒因氣滯,則血聚而不散,以至痛處異常。乳香香竄入心,既能使血宣通而筋自伸,復能入腎溫補,使氣與血互相通活,俾氣不令血阻,血亦不被氣礙,故云功能生血,究皆行氣活血之品耳。非如沒藥氣味苦平,功專破血散淤,止有推陳之力,而無致新之妙。」(《本草求真》) 「乳香、沒藥,二葯並用,為宣通臟腑、流通經絡之要葯,故凡心胃脅腹肢體關節諸疼痛皆能治之。又善治女子行經腹疼,產後淤血作痛,月事不以時下。其通氣活血之力,又善治風寒濕痹,周身麻木,四肢不遂及一切瘡瘍腫疼,或其瘡硬不疼。外用為粉以敷瘡瘍,能解毒、消腫、生肌、止疼,雖為開通之品。不至耗傷氣血,誠良藥也。」「乳香、沒藥,最宜生用,若炒用之則其流通之力頓減,至用於丸散中者,生軋作粗渣入鍋內,隔紙烘至半熔,候冷軋之即成細末,此乳香、沒藥去油之法。」(《醫學衷中參西錄》) 附註:乳香亦稱生乳香,又名熏陸香。因其系樹脂經鑿傷處滴落凝聚而成,亦稱滴乳香或乳香珠。以未經落地、無泥沙雜質摻入、色淡黃、半透明者品質最佳,稱為明乳香。 川芎 為傘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wallichii Franch. 的根莖。亦名芎藭(《本經》)、撫芎(《丹溪心法》)等。味辛,性溫。入肝、膽經。功能:行氣開郁、祛風燥濕、活血止痛。主治:風冷頭痛、脅痛腹疼、寒痹筋攣、月經不調、經閉痛經、難產、產後淤阻疼痛、癰疽瘡瘍。內服:煎湯,3~6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生物鹼,如川芎嗪(四甲基吡嗪,Tetramethyl-pyrazine)、黑麥草靈(Perlolyrine)亮氨醯苯丙酸內醯胺(Leucylphenylalanineanhydri- de)、腺嘧啶(Adenine)、L-纈氨醯-L-纈氨酸酐(L-Valine-L-valine anhydride)、三甲胺(Trimethylamine)、膽鹼(Choline)、佩洛立靈(Perlolyrine)。 含揮髮油,如十五酸乙酯(Ethyl pentadecanoate)、十六酸乙酯(Ethyl palmitate)、十七酸乙酯(Ethyl heptadecanoate)、異十七酸乙酯(Ethylisoheptadecanoate)、十八酸乙酯(Ethyl octadecanoate)、異十八酸乙酯(Ethyl isooctadeca- noate)、苯乙酸甲酯(Methyl phenylacetate)、瑟丹酸內酯(Sedanonic acid lactone)、十五烷酸甲酯(Methyl pentadecanoate)等。 含內酯類化合物,如丁基酜內酯(Butylphtha- lide)、丁烯基酜內酯(Butylidene phthalide)、川芎酜內酯(Senkyunolide)、藁本內酯(Ligustilide)、新蛇床內酯(Neocnidilide)。 含有機酸,如阿魏酸(Ferulic acid)、瑟丹酸(Sedanonic acid)、葉酸(Fol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亞油酸(Linolenic acid)、4-羥基苯甲酸(4-Hydroxybenzoic acid) 亦含苯酞類化合物4-羥基-3-丁基苯酞(4- Hydroxy-3-butylphthalide)以及苯酞衍生物,如川芎內酯(Cnidiumlactone)、川芎酚(Chuanxingol)等以及雙苯酞衍生物。 此外,尚含有香草醛(Vanill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匙葉桉油烯醇(Spathulenol)、維生素A、蔗糖、脂肪油等。 藥理作用: 1.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川芎有明顯的鎮靜作用。川芎水煎劑25~50g/kg給大鼠和小鼠分別灌胃,均有抑制作用,能抑制其自發活動,延長戊巴比妥的睡眠時間;但不能對抗咖啡因的興奮作用,亦不能對抗五甲烯四氮唑或可卡因的驚厥及致死作用。川芎揮髮油少量時對動物大腦的活動有抑制作用,對延腦呼吸中樞、血管運動中樞及脊髓反射中樞有興奮作用。結果一方面使動物安靜、自發運動減少;另一方面呈現血壓升高、呼吸增強、反射亢進。若使用大量則對大腦和腦幹的抑制加深,以致延腦中樞和脊髓反射機能受抑制,致使血壓和體溫下降,呼吸困難,運動麻痹,終致虛脫。有報告認為,川芎的鎮靜作用是由於其所含的阿魏酸所致。亦有實驗證明:川芎水提取液對醋酸所致小鼠扭體反應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2. 對腦循環的作用 實驗表明:川芎能顯著減輕兔腦組織缺血性損害和神經系統功能障礙。顯著增加兔腦血流量,其作用優於罌粟鹼和低分子右旋糖酐。川芎嗪可使麻醉犬腦血流量顯著增加,血管阻力下降。有報告指出,川芎能改善軟腦膜微循環和流態,增加腦血管搏動性血容量,對慢性微循環障礙有明顯調理作用。有報告認為,川芎能通過血腦屏障,在腦幹分布較多,有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因此,在臨床上用於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治療,有一定的實驗依據。 3.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川芎煎劑無論對離體或在位蛙心以及離體蟾蜍心臟,皆表現為低濃度呈現興奮作用,收縮力增加,心率變慢;高濃度則抑制心臟,甚至完全舒張或停止。川芎嗪對離體豚鼠心臟有劑量依賴性抑制心肌收縮的作用。鹽酸川芎嗪在缺氧前和缺氧時快速從灌流管中注入,可使離體豚鼠心臟心肌收縮減弱,舒張功能下降、心率減慢。川芎嗪 80mg/kg 能明顯增加大鼠心輸出量。川芎嗪5~20mg/kg對麻醉開胸貓心臟功能無影響;40mg/kg 靜脈注射能抑制心肌收縮力,但心輸出量、心臟指數和每搏指數未見下降;80mg/kg 能顯著抑制心臟功能,並引起心律失常。實驗表明:川芎嗪對心肌有劑量依賴性負肌力效應,此作用能被鈣劑可逆拮抗,但不能被異丙腎上腺素逆轉,表明該葯主要是阻滯了電壓依賴性慢通道而並非是特異性受體競爭性拮抗劑。 故可以認為,川芎嗪是一種新的「鈣拮抗劑」。 川芎煎劑 10g/kg 給小鼠腹腔注射,能提高心肌營養血流量,使小鼠心肌耗氧量有所降低,並維持半小時至1小時。川芎嗪能降低麻醉犬的冠脈阻力,卻使心肌耗氧量增加,但對心肌氧的利用率無明顯影響。川芎水煎劑、川芎生物鹼及其酚性部分和川芎嗪分別給小鼠腹腔注射或家兔耳靜脈注射均能對抗垂體後葉素引起的心肌缺血性心電圖變化。川芎嗪對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有保護作用。對結紮冠狀動脈造成犬實驗性心肌梗死有縮小梗死範圍、減輕病變程度、減少心肌壞死量的作用,對心肌線粒體亦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川芎嗪40mg/kg可對抗哇巴因所致的實驗性豚鼠心律失常和氯化鈣所致的小鼠室顫。但亦有實驗證明:川芎嗪可加重心肌缺血、擴大梗死範圍。川芎嗪亦可使麻醉犬及清醒犬心率加快。而心率加快和動脈壓降低,均可加重心肌缺血缺氧。 川芎及其提取物均能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流量、改善心肌的血氧供應和降低心肌的耗氧量。川芎對大鼠離體心臟,給葯後15~30分鐘冠脈流量增加,呈線性量效關係;對離體大鼠心肌缺血模型,給葯後顯著抑制冠脈痙攣,增加冠脈流量。川芎嗪對離體豚鼠灌流心臟有劑量依賴性增加冠脈流量的作用。川芎乙醇提取物、川芎生物鹼或酚性部分、川芎嗪均能使麻醉犬冠狀血管擴張,冠脈流量增加。川芎的有效成分阿魏酸鈉,有抑制主動脈平滑肌收縮、增加冠脈血流量、對抗甲氧胺、苯腎上腺素及腎上腺素等作用,有α-腎上腺受體阻斷作用。對垂體後葉素誘發的心肌缺血有保護作用。 4. 對外周血管和血壓的作用 川芎的總生物鹼和川芎嗪可使麻醉犬的外周血管阻力降低,主動脈及下肢的血流增加。有報告指出,川芎嗪可抑制去甲腎上腺素、氯化鉀和氯化鈣誘發的胸主動脈條的收縮反應,其作用與異搏定相似。川芎生物鹼、酚性部分和川芎嗪能抑制氯化鉀與腎上腺素對家兔離體胸主動脈條的收縮作用。川芎嗪能擴張肺血管,抑制急慢性缺氧引起的大鼠肺血管收縮和肺動脈升壓反應,抑制缺氧時肺小動脈中膜增厚和右心室肥大。川芎嗪靜脈滴注對失代償期肺心病患者有擴張肺血管、降低肺動脈的平均壓和肺血管阻力以及增加心輸出量的作用。對內皮細胞有保護作用,並可減輕毛細血管通透性。實驗證明:川芎嗪能增加微血管的開放數目和微循環的血流速度。川芎嗪對局部滴注去甲腎上腺素後引起的金黃地鼠頰囊微循環障礙,無論在微動脈的口徑、微循環的流速和流量方面均有改善。微靜脈和毛細血管的情況亦相似。川芎具腎髓質前列腺素樣擴血管作用,能使甘油所致腎功能衰竭家兔的腎血流量增加,其有效成分存在於揮髮油中。 川芎的水浸出液、乙醇浸出液、浸膏及生物鹼對麻醉貓、犬、兔等均有明顯而持久的降壓作用。但醇提取物作用短暫,揮髮油部分則無此作用。川芎水浸出液給慢性腎型高血壓犬及可的松高血壓的大鼠灌胃,亦均有明顯的降壓作用,但後者血壓回升較快。對原發性高血壓犬無效,對已形成腎型高血壓一年以上的犬作用不明顯。川芎浸膏溶液與利血平合用有協同降壓的作用,但此作用與利血平劑量有關。 5. 抗血小板凝聚和抗血栓形成作用 川芎嗪在體外對由誘導劑 ADP、膠原、凝血酶誘導所引起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有強烈的抑制作用。對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並能降低對 ADP 誘導血小板電泳減緩率和聚集率,其作用與阿司匹林和潘生丁相同。能加強家兔動脈保溫液對花生四烯酸誘導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能抑制血小板丙二醇的生成,但對外源性花生四烯酸誘導的血小板聚集則無抑制作用。川芎嗪能顯著提高血漿內 cAMP 的含量。川芎嗪能對抗凝血酶誘導的單核細胞與血小板之間的聚集,也可預防靜脈注射凝血酶引起的小鼠周圍血白細胞計數下降。故推測在體內也有抑制白細胞聚集的作用。川芎嗪有提高紅細胞和血小板表面電荷、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變性作用;靜脈給葯能明顯降低家兔全血黏度;顯著增加紅血栓的溶解率,且在一定程度上減弱白血栓增長趨勢,對血栓形成有抑制作用。腦血栓患者使用川芎嗪之後,血液流變性明顯改變,紅細胞和血小板電泳加快,血液黏度和纖維蛋白原降低。有報告指出,川芎嗪有尿激酶作用,可直接激活纖溶酶原,但無纖溶酶活性。川芎嗪靜脈注射給葯能促進纖溶酶原激活物從血管壁釋放,但作用較弱。 阿魏酸鈉亦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及體外血栓的形成,有輕度抗凝作用。 6. 對平滑肌的作用 實驗表明:川芎浸膏能使孕兔離體子宮收縮加強,甚至攣縮;大劑量則轉為抑制,使子宮麻痹,收縮停止。川芎浸膏給妊娠兔或大鼠連續注射,可使胎仔壞死在子宮內,但不墮下,推測胎仔的壞死可能是子宮受川芎的作用引起攣縮而影響胎仔營養有關。亦有報告指出,川芎嗪能顯著抑制動情期大鼠子宮的活性。口服川芎嗪對大鼠子宮自動收縮頻率和幅度均有抑制作用並呈劑量依賴關係。川芎浸膏微量時對豚鼠和家兔小腸平滑肌有抑制作用,大劑量可使收縮完全停止甚至不能恢復。川芎中所含阿魏酸與中性成分對平滑肌有解痙作用。 7. 抗病原維生物作用 體外實驗證明:川芎對宋內痢疾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霍亂弧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在試管內,川芎水浸劑(1:3)對某些致病性皮膚真菌亦有抑制作用。川芎尚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 8. 其他作用 川芎嗪可使兔實驗性腎小球腎炎的每日尿蛋白下降,對減輕腎小球病變,抑制新月體形成及腎小球纖維化有一定作用。 川芎煎劑對動物放射病實驗治療有一定療效。川芎水溶性粗製劑對大鼠、小鼠及犬的放射線照射與氮芥損傷均有保護作用,而對氮芥治療艾氏腹水癌的療效無明顯影響。川芎對大鼠的抗放射效果較小鼠好、腹腔注射較肌注好,肌注又較口服好。提示本品可作為腫瘤患者放射治療的輔助療法,以減輕其毒副作用。 川芎可治療維生素E缺乏症,對於因維生素E缺乏引起的雛雞營養性腦病有保護作用。 川芎口服可促進骨折大鼠及家兔的骨折癒合和血腫的吸收。阿魏酸鈉對免疫系統有一定調整作用,可使γ-球蛋白升高,對T淋巴細胞低下者有一定提高作用。 川芎還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對白血病細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骨質增生及非細菌性炎症a. 川芎末加醋及少許凡士林調勻,外敷局部,隔日換藥1次。治療骨質增生20例,均獲良效。〔新中醫 1980;(增刊2):37〕 b. 川芎15g,生草烏5g,研極細末,裝入與足根同樣大小的布袋內,厚約0.3~0.5cm,將葯袋墊在患足鞋根,灑上少許酒精保持濕度。藥粉可5~7天更換1次,疼痛消失後鞏固治療1周。治療150 例,治癒135例,有效12例,無效3例。〔河北中醫 1990;(6):16〕 2. 治療閃腰岔氣 川芎、木香各等量,共研細末和勻,6g/次,2次/日,黃酒或白開水沖服。治療122例,全部治癒。〔新疆中醫藥 1989;(3): 35〕 3. 治療扁平疣 紅花5g,赤芍、川芎、桃仁各9g,當歸、生地各12g,地龍干15g,炮山甲、桔梗各6g。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10劑。治療10例,結果痊癒6例,好轉2例,無效2例。〔福建中醫藥 1991;22(4):62〕 4. 診斷早期妊娠 在早晨4 點後,服川芎面(川芎慢火炙干,研細面)2 ~3g 後,立即平身仰卧,注意下腹部反應,切不可入睡。一般在服藥1小時左右腹部產生波動或輕微的嗡嗡感覺,個別有點疼痛感,其感覺程度不等,大多在臍左外5cm處產生感覺。只要在臍下任何部位有感覺即定為陽性反應,即診斷為妊娠。診斷準確率達 100%。〔河北中醫 1986;(3):29〕 方劑選用: 1. 治療風熱頭痛:川芎藭一錢,茶葉二錢。水一盅,煎五分,食前熱服。(《簡便單方》) 2. 治療妊娠腹中痛(胞阻):芎藭二兩,阿膠二兩,甘草二兩,艾葉三兩,當歸三兩,芍藥四兩,乾地黃六兩。右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渣,納膠令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作。(《金匱要略》膠艾湯) 3. 治療產後血暈:當歸一兩,川芎五錢,荊芥穗(炒黑)二錢。水煎服。(《奇方類編》) 4. 治療新產塊痛:當歸八錢,川芎三錢,桃仁十四粒(去皮、尖,研),黑姜五分,炙草五分。用黃酒、童便各半煎服。(《傅青主女科》生化湯) 5. 治療小兒腦熱,好閉目,太陽痛或目赤腫:川芎藭、薄荷、朴硝各二錢,為末,以少許吹鼻中。(《全幼心鑒》) 配伍效用: 川芎配伍白芍 川芎辛溫,偏於升散,活血行氣而止痛;白芍苦酸,偏於收斂,養血斂陰而緩急止痛。二葯相伍,有活血養血、行氣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陰血虛而挾淤之胸脅脹痛、痛經、閉經、月經不調以及產後腹痛、惡露不下之症。 川芎配伍桂枝 川芎辛溫香竄,有活血祛風、行氣止痛之功,為血中之氣葯;桂枝辛溫通陽,有溫經散寒、祛風通絡之效。二者均走而不守,相伍為用,有祛風寒、溫經脈、利關節、止痹痛之功效,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濕邪所致之肢體疼痛;胸陽閉阻、脈絡不通之胸痹;寒凝經脈之痛經等症。 川芎配伍香附 川芎辛散溫通,行氣開郁、活血止痛,能行血中之氣;香附疏肝理氣、調經止痛,兼能活血,為氣中血葯。二者伍用,氣血並調,有疏肝解郁理氣、活血化淤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肝鬱氣滯血淤所致之頭痛、脅痛、痛經、月經不調、產後腹痛等症。 川芎配伍細辛 川芎辛溫香竄,走而不守,可上行巔頂,下達血海,外徹皮毛,旁通四肢,其活血行氣、散風止痛之功較強,既治頭項兩側痛,亦治風濕痹痛;細辛辛溫,外散風寒,內化寒飲,上疏頭風,下通腎氣,功善通耳鼻之竅、散寒止痛,既治風寒偏正頭痛,亦治風寒濕痹痛。二者合用,其祛風散寒、除濕止痛之功效更顯著,用於治療頭痛、鼻塞、流涕、惡寒、發熱等證屬外感風寒所致者以及風寒濕之痹痛。 川芎配伍益母草、桃仁 川芎活血止痛;益母草、桃仁活血祛淤。三者伍用,有活血祛淤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產後淤阻腹痛或淤血之痛經、月經不調。 【注意事項】 宜忌:陰虛火旺,上盛下虛及氣弱之人忌服。 毒副作用:本品及其有效成分毒性很小。川芎水溶性粗製劑給小鼠腹腔注射與肌肉注射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65.86g/kg和66.42g/kg。川芎嗪小鼠靜脈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239mg/kg。亞急性毒性實驗連續給葯4周(每天5~10mg/kg),在實驗犬未見中毒表現及明顯病理變化。川芎提取物1.5g/kg 或3g/kg給大鼠灌服21天,投藥1周後發現豎毛、鼻孔四周有血液樣的附著物,有流涎現象。高劑量組尿中乙醯葡萄糖氨基酶活性下降,血液中Hb和紅細胞比積值顯著降低而平均血小板容積值顯著升高。 臨床應用本品,未發現明顯副作用,一般認為比較安全。極少數婦女可有經期提前、月經量增多。 【醫家論葯】 「芎藭其用有四:少陽引經一也,諸頭痛二也,助清陽三也,濕氣在頭四也。」(《醫學啟源》) 「芎藭,血中氣葯也,肝苦急以辛補之,故血虛者宜之;辛以散之,故氣鬱者宜之。」(《本草綱目》) 「蒼朮、撫芎,總解諸郁,隨證加入諸葯,凡郁皆在中焦,以蒼朮、撫芎開提其氣以升之。」(《丹溪心法》) 「川芎,其性善散,又走肝經,氣中之血葯也。反藜蘆,畏硝石、滑石、黃連者,以其沉寒而制其升散之性也。芎歸俱屬血葯,而芎之散動尤甚於歸,故能散風寒,治頭痛,破淤蓄,通血脈,解結氣,逐疼痛,排膿消腫,逐血通經。同細辛煎服,治金瘡作痛;以其氣升,故兼理崩漏眩運,以其甘少,故散則有餘,補則不足,惟風寒之頭痛,極宜用之。若三陽火壅於上而痛者,得升反甚,今人不明升降,而但知川芎治頭痛,謬亦甚矣。」(《本草正義》) 「芎藭,上行頭目,下調經水,中開鬱結,血中氣葯。嘗為當歸所使,非第治血有功,而治氣亦神驗也。凡散寒濕、去風氣、明目疾、解頭風、除脅痛、養胎前、益產後,又癥瘕結聚、血閉不行、痛癢瘡瘍、癰疽寒熱、腳弱痿痹、腫痛卻步,並能治之。味辛性陽,氣善走竄而無陰凝黏滯之態,雖入血分,又能去一切風、調一切氣。同蘇葉,可以散風寒於表分,同耆、術,可以溫中氣而通行肝脾,同歸、芍,可以生血脈而貫通營陰,若產科、眼科、瘡腫科,此為要葯。」(《本草匯言》) 「古方單用芎藭含嘴,以主口齒疾,近世或蜜和作指大丸,欲寢服之,治風疾殊佳。」(《本草圖經》) 「芎藭,得細辛療金瘡止痛,得牡蠣療頭風吐逆。」(《葯對》) 「川芎……血葯中用之,能助血流行,奈過於走散,不可久服多服,中病即已,過則令人暴卒死。能止頭疼者,正以有餘,能散不足,而引清血下行也。古人所謂血中之氣葯者,以能引血上行也。癰疽葯中多用之者,以其入心而能散故耳,蓋心帥氣而行血,川芎入心,則助心帥氣而行血,氣血行,則心火散,邪氣不留,而癰疽亦散矣。東垣謂下行血海者,非也。何者?血貴寧靜,不貴疏動,川芎味辛性溫,但能辛散,而不能下守,胡能下行以養新血哉,即四物湯中用之,特取辛溫以行地黃之滯耳。痘家血不活者,用杏仁汁制之,加少許,以行肌表之血,何也?蓋芎之辛,但能行血,單用恐成內燥之患,必須杏仁汁制,外藉以行肌表,內藉以潤燥。若痘黑陷爛,則勿用。」(《葯鑒》) 附註:川芎,在《本經》中原稱為芎藭,產於四川者稱之為川芎藭,簡稱為川芎。後因歷代醫家均以其為道地藥材,已習慣用川芎取代原名。芎藭除四川產外,其他地區也有出產,但品質略有差異。四川產者,個大肉多,油足氣香,品質最佳,故亦有大川芎、大芎及正川芎、真川芎之名,以強調道地優質飲片入葯。 川芎產於江西者,稱為撫芎,亦稱西撫芎。另有認為,撫芎系栽培川芎時作繁殖苗用的未成熟之根莖,大多在距收穫期尚有 2 至 4 個月左右採集,故又有川撫芎、撫川芎之稱。至於小撫芎,系指產於江西而形體瘦小者。小撫芎色澤、香味均不及川芎,質輕少脂,產地民間多用以泡茶喝,故又俗稱「茶芎」,具有祛風止痛之功,而活血行氣力薄,多用以治療感冒頭痛。 川芎產於甘肅、陝西者稱為京芎,品質功效遜於川芎,產量也不大,非通用之品。 止血藥 地錦草 為大戟科植物地錦草 Euphorbia humifusa Willd. 的全草。亦名地錦(《本草拾遺》),草血竭、血見愁(《本草綱目》)等。味辛,性平。功能: 清熱解毒、活血、止血、利濕、通乳。主治:菌痢、腸炎、咳血、吐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濕熱黃疸、乳汁不通、癰腫疔瘡、跌打腫痛。內服:煎湯,3~6g(鮮品 15~30g);或入散劑。外用:搗敷或研末撒。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沒食子酸、沒食子甲脂、槲皮甙、槲皮素、肌醇和鞣酸等。沒食子酸為其主要抗菌有效成分。 藥理作用: 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體外實驗表明:地錦草鮮汁、煎劑以及水煎濃縮乙醇提取液對於多種致病性球菌及桿菌有明顯抑菌作用。從地錦煎劑乾粉中獲得乙醇提取物,進一步分離出地錦素,其抗菌作用更強。它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草綠色鏈球菌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卡他球菌、白喉桿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痢疾桿菌、變形桿菌、百日咳桿菌等在0.002~0.63mg/ml時有抑菌作用,0.005~1.25mg/ml時即呈殺菌作用;小鼠全血、兔紅細胞或血清可顯著降低其抗菌作用。皮下注射地錦素的小鼠尿液仍具有抗菌作用,表明其通過血液後並未完全失效。但對實驗性小鼠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全身感染並無療效。 煎劑在 3.125%濃度時,對體外鉤端螺旋體菌株中黃疸出血、七日熱等菌群有較好的抑菌效果。地錦草素對流感病毒所致雞胚感染有保護作用。 2. 止血作用 實驗證明:本品粉末局部使用,對於犬動脈切開出血有明顯的止血作用。 3. 中和毒素作用 地錦草能抑制白喉桿菌的生長,亦有中和白喉毒素的作用,能降低白喉桿菌外毒素所致豚鼠死亡。本品抑菌、殺菌和中和白喉毒素的作用,以酊劑最好,煎劑次之,浸膏較差。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咯血 地錦草每次9~12g 水煎服,早晚各1次。治療各型肺結核咯血18例,取得一定療效。〔中草藥通訊 1970;(4):40〕 2。治療痢疾、胃腸炎a. 地錦草干品250g,加水1 500ml,煎至1000ml,濾出,再加水1 000ml,煎至500ml,將兩次煎液混合後,濃縮為1 000ml,再加復方樟腦酊20ml。每次100ml,日服3次。治療菌痢、急性胃腸炎20例,除合併嚴重脫水者靜脈補液外,不用其他藥物。效果滿意。其療效優於馬齒莧治療組。〔福建中醫藥1963;8(3):8〕 b. 鮮地錦全草120g,或干品60g,加水3碗,煎至1碗,頓服。治療痢疾105例,治癒103例,1 例阿米巴痢疾和1例弗氏痢疾桿菌痢疾未愈。〔浙江中醫雜誌 1966;9(4):10〕 c. 將地錦草製成1:1的溶液,每次30~50ml,內服。治療胃腸道疾病60例(急性胃腸炎12例,菌痢28例,單純性腹瀉20例),痊癒55例。〔中草藥通訊1972;(1):45〕 d. 地錦草鮮品150~200g或干品30~50g,水煎,每日1劑,分3次服。治療痢疾562例,治癒(3天內癥狀消失,大便常規轉陰)474例;有效(用藥3天,癥狀減輕,但未完全消失,需配合其他療法)50例;無效(用藥3天癥狀無改善或惡化)38 例。〔上海中醫藥雜誌 1990;(3):3〕 e. 地錦片(每片0.35g,含生葯2.5g),每次4片,日服3次。治療痢疾、腹瀉等病 70 例,治癒 54例,好轉14例。〔中草藥通訊 1970;(4):40〕 f. 地錦草75~100g(重症加倍),煎湯加蜜或加白糖少許矯味,每日1劑,分3次服,或頻煎代茶多飲,7日為1療程,治療期間忌用他葯。治療急性菌痢39例,全部治癒。〔新中醫 1988;20(11):3〕 3. 治療鉤蟲尾蚴鑽入皮膚所致皮炎 鮮地錦草搗爛外敷患處,乾燥後即換,每日數次。治療124 例,用藥第一天癥狀消失者58例,第2天癥狀消失者34例,第3天癥狀消失者29例,無效3例。〔新醫藥學雜誌 1977;(6):48〕 方劑選用: 1. 治療血痢不止:地錦草曬研,每服二錢,空心米飲下。(《乾坤生意》) 2. 治療婦女血崩:草血竭嫩者蒸熟,以油、鹽、姜腌食之,飲酒一、二杯送下,或陰乾為末,姜、酒調服一、二錢。(《世醫得效方》) 3. 治療金瘡出血不止:血見愁草研爛塗之。(《世醫得效方》) 4. 治療帶狀皰疹:鮮地錦草搗爛,加醋攪勻,取汁塗患處。(《福建中草藥》) 【注意事項】 宜忌:「非血熱為病,而胃氣薄弱者,又當斟酌行之。」(《本草匯言》) 毒副作用:本品毒性很小。以地錦草水煎濃縮乙醇提取液20g(生葯)/kg或15g(生葯) /kg,每日2次,給家兔、大鼠灌胃1周或 16 天,均未發現有毒性表現。 臨床口服本品煎劑,有少數患者在服藥期間有輕度眩暈、心悸、胸悶。 【醫家論葯】 「地錦,涼血散血,解毒止痢之葯也。善通流血脈,專消解毒瘡。凡血病而因熱所使者,用之合宜。」(《本草匯言》) 「主癰腫惡瘡,金刃撲損出血,血痢,下血,崩中,能散血止血,利小便。」(《本草綱目》) 艾葉 為菊科植物艾 Artemisia argyi Lévl. et Vant. 的乾燥葉。味苦、辛,性溫。入脾、肝、腎經。功能:理氣血、逐寒濕、溫經、止血、安胎。主治: 心腹冷痛、泄瀉轉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經不調、崩漏、帶下、胎動不安、癰瘍、疥癬。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或搗汁。外用;搗絨作炷或製成艾條熏灸,搗敷、煎水熏洗或炒熱溫熨。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艾含揮髮油,為多成分混合物,經分離鑒定的有:萜品烯醇-4(Terpinenol-4)、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蒿醇(Artemisia alcohol)、芳樟醇(Linalool)、樟腦(Camphorae)、龍腦(冰片 Borneol)、桉油素(Cineol,Eucalyptol)以及水芹烯(Phellandrene)、畢澄茄烯(Cadinene)、側柏醇(Thujyl alcohol)等。 藥理作用: 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體外實驗表明:艾葉對炭疽桿菌、α-溶血性鏈球菌、β-溶血性鏈球菌、白喉桿菌、假白喉桿菌、肺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檸檬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等 10 種革蘭陽性菌有抗菌作用。 艾葉煎劑對致病性皮膚真菌有微弱的抑菌作用,在5%濃度時對堇色毛癬菌有抑制作用,30%濃度時,對許蘭黃癬菌、許蘭黃癬菌蒙古變種、狗小芽胞癬菌、同心性毛癬菌、紅色毛癬菌、鐵鏽色毛癬菌、堇色毛癬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艾葉水浸劑(1:4)對多種致病性皮膚真菌亦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艾葉油對球菌(白色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甲型及乙型鏈球菌、肺炎雙球菌及奈瑟菌)及大多數革蘭陰性桿菌(流感桿菌、變形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大腸桿菌、副大腸桿菌及痢疾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艾葉煙熏作為空氣消毒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白喉桿菌、傷寒及副傷寒桿菌、綠膿桿菌、枯草桿菌、產鹼桿菌及人型結核桿菌等均有殺滅或抑制作用。對多種致病性真菌也有抑菌作用。艾條煙熏尚能減少燒傷創面的細菌。 感染結核桿菌的豚鼠,經艾炷灸治療後,疾病進展緩慢,病變較輕,尤以病程後期更明顯。艾炷灸尚能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反應,但增強程度較動物獲得免疫性時為弱。 2. 鎮靜作用 艾葉揮髮油對中樞神經系統有鎮靜作用,能使家兔活動減少。給小鼠灌胃,能明顯延長戊巴比妥鈉睡眠時間。但對士的寧、戊四氮和可卡因引起的小鼠驚厥和死亡無保護作用。 3. 鎮咳、祛痰、平喘作用 豚鼠實驗證明:艾葉揮髮油能抑制化學物質引起的咳嗽,其鎮咳機制主要是抑制延髓的咳嗽中樞,該作用可被可拉明所抵消。酚紅法表明:艾葉油給小鼠口服或腹腔注射有祛痰作用。艾葉油能直接鬆弛豚鼠氣管平滑肌,其作用隨劑量加大而增強。無論口服或噴霧給葯,均能對抗乙醯膽鹼或組胺引起的哮喘發作,且作用持久。其作用機制可能是其抗過敏和直接作用於氣管平滑肌所致。 4. 抗過敏作用 艾葉油灌胃,對蛋清所致豚鼠過敏性休克有明顯的保護作用,但噴霧給葯無效。其機制可能是抑制過敏介質的釋放,或直接對抗過敏介質(組胺及慢反應過敏物質)所致。艾葉油尚能直接抑制慢反應物質、組胺和乙醯膽鹼對迴腸的收縮反應。 5. 對心臟的作用 艾葉油能明顯抑制離體蟾蜍心臟的收縮,對心率的影響不大,但可引起房室傳導阻滯。濃度加大可使心搏停止。 6. 其他作用 艾葉水浸液給兔灌服有促進血液凝固作用。研究表明:炒艾葉炭、醋炒艾葉炭、燜煅艾葉炭能使小鼠凝血時間縮短,它們的鞣質含量均比艾葉高,艾葉油的含量比艾葉低,提示艾葉的止血作用與鞣質含量有一定的相關性。但亦有報告認為,艾葉止血作用的強弱與其鞣只含量的高低關係不大,艾葉炭止血的有效成分尚待進一步研究。 艾葉煎劑對兔離體子宮有興奮作用。艾葉油對實驗動物有利膽作用;能增強小鼠炎症滲出細胞的吞噬能力。 早年研究報告指出,艾葉因含鞣質,可使因溫刺法發熱的家兔體溫下降。但其作用量已近致死量,故不能作為解熱葯。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慢性氣管炎a.艾葉60g(干品),紅糖15g,加水煎成100ml,分3~4次口服,1周為1個療程。治療484例,有效率為76.1 %。〔武漢新醫藥 1971;(3):29〕 b. 用蒸餾法提取艾葉油,製成膠丸或糖衣片服用,每日量0.1~0.3ml,分3~4次口服,10天為1個療程。治療138例,1個療程總有效率81.88%,近期控制加顯效者為46.37%。〔湖北衛生 1972;(7):4〕 2. 治療急性菌痢 用20%艾葉煎劑,日服4 次,每次40ml。觀察21例,均治癒。平均住院5.5天。治療中同時補充維生素B、C,個別病例給予輸液。 〔浙江醫學 1960;(3):142〕 3. 治療急性阿米巴痢疾 艾灸大腸俞(雙)、關元、神闕、足三里(雙),治療6例,全部治癒。〔新醫學 1974;(5):248〕 4. 治療間日瘧 艾葉(干品)15~30g,切碎,用文火煎2小時左右,過濾,加糖,於發作前2小時頓服,連服2天。治療53例,癥狀控制有效率為89%,血內瘧原蟲陰轉率為56.2%。藥液須現制現用,每日用 30g 的療效較好。〔山東醫刊 1962;(5):22〕 5. 治療凍瘡 艾葉、細辛、當歸、生薑、花椒各60g,桂枝、蘇木各100g,樟腦30g,辣椒6枚。將上藥置75%酒精(或白酒)3000ml內浸泡7天,備用。 使用時用棉簽蘸藥液反覆塗擦患處,日3次。治療93例,其中用藥2天痊癒者6例,用藥3天痊癒者59例,用藥4~5天痊癒者28例。〔新疆中醫藥 1989;(4):24〕 6. 治療尋常疣 鮮艾葉擦拭局部,每日數次,至疣自行脫落為止。治療12例,最短3天,最長10天即行脫落。〔山東醫藥 1972;(8):66〕 7. 治療陰囊瘙癢證(繡球風) 艾葉、千里光各30g,加水濃煎後,溫洗患處10~15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治療期間避免局部搔抓和用肥皂、熱水擦洗。治療20例(病程短者3個月,長者32年),用藥1~2個療程後,除2例無效外,其餘皮損、瘙癢均消除或減輕。〔浙江中醫雜誌 1984;19(3):141〕 8. 治療閉經 艾葉30g,肉桂、小茴香、川芎各12g,烏葯15g。共研細末。先將食鹽250g置鍋內炒熱,再倒入葯末,混勻炒熱,用布包好熱熨於小腹部。每次20分鐘,早晚各1次。1劑葯可連用4次。對於寒性閉經一般1劑即可見效。也可用於寒性痛經。〔基層醫刊 1984;(5):36〕 9. 治療小兒陰縮 艾葉100g,放鍋內炒熱,再用白酒、水各25g,拌炒至艾葉濕潤、不灼手為度。敷會陰、陰囊及少腹近恥骨部,疼痛和拘急劇烈者,加針刺三陰交(強刺不留針),陰縮可在15~30分鐘復常。治療25例,均1次取效。〔新中醫 1990;(3):17〕 10. 治療小兒腹瀉 艾葉5g,生薑2g。隨證加減。水煎服,日1劑。治療116例,痊癒92例,好轉15例,無效9例。〔廣西中醫藥 1988;(6):44〕 方劑選用: 1. 治療卒心痛:白艾成熟者三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之。若為客氣所中者,當吐出蟲物。(《補缺肘後方》) 2. 治療脾胃冷痛:白艾末煎湯服二錢。(《衛生易簡方》) 3. 治療氣痢腹痛,睡卧不安:艾葉(炒)、陳橘皮(湯浸去白,焙)等分。上二味搗羅為末,酒煮爛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 (《聖濟總錄》香艾丸) 4. 治療濕冷下痢膿血,腹痛,婦人下血:干艾葉四兩(炒焦存性),川白姜一兩(炮)。上為末,醋煮麵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米飲下。 (《世醫得效方》)艾薑湯) 5. 治療糞後下血:艾葉、生薑。煎濃汁,服三合。(《備急千金要方》) 6. 治療盜汗不止:熟艾二錢,白茯神三錢,烏梅三個。水一盅,煎八分,臨卧溫服。(《本草綱目》) 7. 治療癰疽不合,瘡口冷滯:以北艾煎湯洗後,白膠熏之。(《仁齋直指方》) 8. 治療婦人白帶淋瀝:艾葉(杵如綿,揚去塵末並梗,酒煮一周時)六兩,白朮、蒼朮各三兩(俱米泔水浸,晒乾炒),當歸身(酒炒)二兩,砂仁一兩。共為末,每早服三錢,白湯調下。(《本草匯言》) 9. 治療鼻血不止:艾灰吹之,亦可以艾葉煎服。(《太平聖惠方》) 配伍效用: 艾葉配伍當歸、熟地 艾葉溫經止血散寒;當歸補血;熟地養血補精。三者為伍,有補血養血、溫經止血散寒之功效,用於治療胞宮寒冷所致之月經不調、沖任不固之崩漏等。 艾葉配伍黃芪、党參 艾葉溫經止血;黃芪、党參補脾益氣。三葯伍用,有益氣補脾、溫經止血之功效,用於治療氣不攝血之崩漏等症。 艾葉配伍香附 艾葉溫經散寒止血;香附疏肝理氣止痛。二者伍用,有疏肝理氣、散寒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肝鬱挾寒之月經不調、心腹疼痛及男子少腹、睾丸冷痛等。 艾葉配伍棕櫚炭 艾葉溫經散寒止血;棕櫚炭收斂止血。二者伍用,有溫經散寒、收斂止血之功效,用於治療出血、崩漏證屬虛寒者。 【注意事項】 宜忌:陰虛血熱者慎用。 毒副作用:艾葉油給小鼠灌胃和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2.47ml/kg和1.12ml/kg;艾葉煎劑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23g/kg。給兔腹腔注射艾葉油2ml/kg,10分鐘後開始出現鎮靜,隨後翻正反射消失,呼吸減慢,最後死亡。 臨床應用本品,偶可見到口燥、咽干、腹脹、胃部不適、頭昏等,不需處理可自行消失。 亦曾有報告,一女性因治療目的服用艾水約 500ml(濃度未明)而致死。報告認為干艾葉約需 100g左右才能致死,藥用量一般不能超過10g,超過此量2~3倍,即有中毒之可能。 局部外用,艾的揮髮油對皮膚有輕度刺激性,可引起發熱、潮紅等,偶可使肢體末端發生顫抖、麻痹。口服可刺激胃腸道,使其分泌增加,故用藥量(干艾葉)3~5g 可增加食慾,大量時則引起胃腸急性炎症,產生噁心、嘔吐等癥狀。經腸吸收後,由門靜脈達肝臟,可使肝細胞代謝障礙,發生中毒性黃疸和肝炎。但最顯著的作用在中樞神經系統,藥用量可興奮皮層及皮層下中樞(主要是運動中樞、血管收縮中樞、其次為呼吸中樞等),故能引起痙攣、止血等現象。由於神經反射性的變化以及血管壁本身受損,又可引起子宮充血、出血,在妊婦甚至流產。 本品中毒癥狀,一般表現為早期有咽喉乾燥、胃腸不適或疼痛、噁心、嘔吐,繼而全身無力、頭暈耳鳴、四肢震顫甚至全身痙攣,嚴重者可致癲癇樣驚厥、譫妄、癱瘓。數日後可出現肝腫大、黃疸、膽紅素尿。孕婦則易導致子宮出血及流產。 中毒救治: 1. 用1:5 000的高錳酸鉀洗胃,硫酸鎂導瀉,並口服活性炭末20~30g。 2. 出現痙攣性驚厥時,先吸入乙醚,或應用苯巴比妥、硝基安定等。 3. 腹痛腹瀉時,用硫酸阿托品1mg皮下或肌肉注射,日3~4次。 4. 出現中毒性肝炎時,用氫化可的松100mg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中靜脈點滴。亦可口服肝泰樂、肝寧、維生素B、維生素C等藥物。 5. 其他處理:將病人置於安靜暗室內,避免聲、光刺激。 6. 中草藥治療:茵陳、板藍根各30g,山梔子、龍膽草、甘草各9g,車前子(包煎)15g。水煎,出現中毒性肝炎時內服。 【醫家論葯】 「艾葉,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純陽也。可以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肅殺之氣為融和;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痾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本草綱目》) 「艾葉,暖血溫經,行氣開郁之葯也。開關竅,醒一切沉涸伏匿內閉諸疾。若氣血、痰飲、積聚為病,哮喘逆氣,骨蒸痞結,癱瘓癰疽,瘰癧結核等疾,灸之立起沉痾。若入服食丸散湯飲中,溫中除濕,調經脈,壯子宮,故婦人方中多加用之。」(《本草匯言》) 「艾葉,能通十二經,而尤為肝脾腎之葯,善於溫中、逐冷、除濕,行血中之氣,氣中之滯,凡婦人血氣寒滯者,最宜用之。或生用搗汁,或熟用煎湯,或用灸百病,或炒熱敷熨可通經絡,或袋盛包裹可溫臍膝,表裡生熟,俱有所宜。」(《本草正義》 蒲黃 為香蒲科植物長苞香蒲Typha angustata Bory et Chaub.、狹葉香蒲T.angustifolia L.、寬葉香蒲T. latifolia L. 的花粉或混有花藥、花絲的花粉。同科植物東方香蒲T. orientalis Presl、小香蒲T. minima Funk. 及線葉香蒲T. davidiana Hand. -Mazz. 等的花粉均可入葯。味甘、辛,性涼,入肝、心經。功能:涼血止血、活血消淤。主治:生用治經閉腹痛,產後淤阻作痛,跌扑血悶,瘡癤腫毒;炒黑止吐血,衄血,崩漏,瀉血,尿血,血痢,帶下;外治重舌,口瘡,聤耳流膿,耳中出血,陰下濕癢。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黃酮類。線葉香蒲、寬葉香蒲、長苞香蒲、狹葉香蒲中含柚皮素(Naringenin)、異鼠李素(Isorhamnetin)、槲皮素(Quercetin)、異鼠李素-3-O-(2G-α-L-鼠李糖基) -芸香糖甙[Isorhamnetin-3-O-(2G-α-L-rhamnopyranosyl) - rutinoside]、槲皮素-3-O-(2G-α-L-鼠李糖基)-芸香糖甙[Quercetin-3-O-(2G-α-L-rhamnopy- ranosyl)-rutinoside]、異鼠李素-3-O-芸香糖甙(Iso-rhamnetin- 3-O-rutinoside)、異鼠李素-3-O-新橙皮糖甙(Isorhamnetin-3-O-neohesperido- side)、山柰酚-3-O-新橙皮糖甙(Kaempferol-3- O-neohesperidoside)等。 亦含有甾醇類,如α-香蒲甾醇(α-Typhasterol)、α-谷甾醇(α-Sito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棕櫚酸酯(β-Sitosterol palmitate)等。 尚含有酸類。長苞香蒲含棕櫚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花生油烯酸(Arachidon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香蒲酸(Typhic acid)等。寬葉香蒲花粉中含甲酸(Formic acid)、乙酸(Acetic acid)、丙酮酸(Pyroracemic acid)、乳酸(Lactic acid)、蘋果酸(Mal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檸檬酸(Citric acid)。 此外,還含有20多種無機成分,如鉀、磷、鋅、硫、鎂、鈣等以及多種氨基酸。 藥理作用: 1.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蒲黃醇提取物對蟾蜍離體心臟,低濃度時增強其收縮力,高濃度時則抑制。可使兔及豚鼠離體心臟心率減慢,較大劑量時抑制心臟並停搏於舒張期。略低於心肌抑制量的蒲黃醇提取物,能使未致纖顫或經電刺激至纖顫的離體兔心冠脈流量分別增加35%與43%。注射腦垂體後葉素使冠脈收縮後,蒲黃的這一作用更為明顯,冠脈流量可增加 76%。與此同時,心電圖亦有改善。蒲黃提取液對離體兔心有明顯增加冠脈流量的作用。動物實驗表明:蒲黃對家兔的心肌損害有防護作用,能使心肌梗死範圍縮小,病變減輕。有報告認為,蒲黃抗血小板凝聚作用可能是其抗心肌缺血的作用機制之一。蒲黃水煎劑及以蒲黃為主的復方心舒Ⅲ號水煎劑均可使金黃地鼠夾囊微循環小動脈血流速度加快、毛細血管開放數增加。蒲黃能提高小鼠耐低氣壓缺氧的能力,改善心肌的營養性血流量,肌注效果優於口服。 蒲黃的水提醇沉製劑在經陽離子樹脂交換的部分(以下簡稱陽離子樹脂處理部分)具有多方面的心血管作用,如使狗主動脈壓升高,中心靜脈壓降低,心率增快,心電圖T波改善,心功能指數提高,但搏出量無明顯變化;注入丙烯心得安以阻滯腎上腺素能β-受體之後,使狗心肺製備心率增快的作用被取消,輸出量仍明顯增加,其他作用亦依然存在。提示陽離子樹脂處理部分具有正性肌力作用及正性頻率作用,後者與腎上腺素能β-受體有關。靜脈注射陽離子樹脂處理部分可使麻醉狗心率減慢,這一負性頻率作用可被阿托品或六甲溴胺所取消,提示陽離子樹脂處理部分通過神經節或中樞抑制心率。這一作用掩蓋了陽離子樹脂處理部分對心肌直接的正性頻率作用。 股動脈注射蒲黃醇提取物 0.03g(生葯)/kg 能使麻醉狗股動脈血流量增加,外周阻力係數平均下降62.7%。6-氨基嘌呤為降外周阻力的有效成分之一。在整體狗後肢股動脈恆量灌流的情況下,股動脈注射陽離子樹脂處理部分0.05g/10~15kg 和股靜脈注射1.0g/10~15kg 可使麻醉狗後肢血管阻力分別平均下降30.9%和38.9%,從而認為陽離子樹脂處理部分有降低麻醉狗後肢血管阻力的作用。蒲黃提取物對兔耳血管亦有擴張作用。 蒲黃煎劑、醇提取物及陽離子樹脂處理部分靜脈注射均可使麻醉貓、兔、狗血壓下降和心率減慢,在注入阿托品或六甲溴胺以阻滯M-膽鹼能受體或神經節之後,蒲黃的降壓、減慢心率、降低後肢血管阻力等作用均被部分或全部取消。 2. 降低血脂和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 動物實驗表明:蒲黃有降低血清膽固醇作用,在抑制動脈硬化斑塊形成方面似有一定作用。蒲黃能防止高脂喂飼動物的血膽固醇水平增高。蒲黃對家兔膽道排出膽固醇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口服蒲黃有抗食餌性高膽固醇血症的作用,有抑制膽固醇從膽道排出的作用。實驗結果提示,蒲黃的抗食餌性高膽固醇血症是通過抑制食物中的膽固醇和/或膽汁的膽固醇從腸道的吸收來實現,而不是通過增加膽固醇的排出量來實現的。觀察蒲黃在防治家兔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As)中對前列腺素代謝的影響,結果表明:蒲黃不僅能有效地抑制家兔食餌性高膽固醇血症的形成,尚能提高血漿6-酮-PGF1α水平,儘管蒲黃並不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也不能降低血漿MDA水平,但As病變明顯減輕。而阿司匹林雖能明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漿MDA水平,但由於它同時抑制動脈壁PGI2合成,該組病變明顯加重。結果提示,動脈壁PGI2生成的能力或PGI2/TXA2值是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的關鍵性因素。實驗同時證明血漿和血小板cAMP水平並非決定血小板聚集性的絕對因素。 蒲黃煎液及其提取物總黃酮、有機酸、多糖等對 ADP、花生四烯酸及膠原誘導家兔體內、外血小板聚集功能均有明顯抑制作用,其中以總黃酮作用最強,說明黃酮類化合物為蒲黃抗血小板聚集的主要有效成分。有人認為蒲黃總黃酮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能與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升高血小板內 cAMP,使細胞內鈣離子濃度降低有關。 研究發現,蒲黃水提取物及其復方失笑散有促纖溶作用,說明它能直接分解纖維蛋白,不依賴纖溶酶系統的存在。其促纖溶的活性成分可能是低分子物質。實驗性頸靜脈血栓模型的家兔口服蒲黃水浸液後,24 小時血栓溶解率顯著增加;血漿纖維蛋白原和血漿纖溶酶原含量無明顯變化;代表血液優球蛋白溶解時間的血纖維溶解活力在服藥2~5小時內顯著增強。 體外實驗表明:蒲黃浸膏或其有機酸粗製品在pH值為4與2時,有較強的抗凝、促纖維溶解和溶血作用。當pH調至6時,這二種製劑的促纖溶和溶血作用消失,抗凝作用亦減弱。用多種有機酸作對比試驗的結果亦與之類同。因此認為,蒲黃的抗凝、促纖溶作用可能是非特異性的,可能是氫離子影響血液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結果。 3. 對平滑肌的作用 蒲黃煎劑、酊劑及乙醚浸液對豚鼠、大白鼠、小白鼠的離體子宮均表現為興奮作用,大劑量可致痙攣性收縮。醇提取物可使家兔已孕離體子宮出現節律性收縮,使未孕離體子宮緊張性增強。蒲黃對未孕子宮比對已孕子宮作用明顯,使產後子宮收縮力加強或緊張性增加。對麻醉狗、家兔的在位子宮及家兔子宮瘺管的試驗表明:蒲黃製劑靜脈注射亦有興奮子宮的作用。蒲黃注射液對豚鼠、小白鼠中期引產有明顯效果,腹腔注射最低有效量為2~3g/kg。 蒲黃提取物可使離體兔腸蠕動增強;可使兔、大白鼠及豚鼠離體十二指腸緊張度上升,節律收縮加強;但均可被阿托品所阻斷。蒲黃中所含異鼠李素對小白鼠離體腸管則有解痙作用,其強度為罌粟鹼的57%。 4. 促凝血作用 體外實驗表明:蒲黃煎劑對人血有促凝血作用。蒲黃水浸液或5%乙醇浸液給兔灌服,均能使凝血時間明顯縮短。10%煎劑給兔灌胃,亦有縮短血液凝固時間的作用,在用藥後第一天尤其明顯。生蒲黃口服,能縮短兔的凝血時間和小鼠的止血時間;如焙成炭葯後口服,作用較生品有所增強。蒲黃提取物給兔皮下注射,能使血小板數增加,凝血酶原時間縮短。蒲黃粉外用於創面,對麻醉犬實驗性股動脈出血有止血作用。有人認為,蒲黃中所含的異鼠李素是促凝和止血的有效成分。 5. 抗炎作用 蒲黃水煎劑濃縮外敷,對大鼠下肢燙傷有明顯的消腫作用,亦可提高兔皮內注射伊文思藍的消散速度。蒲黃水煎醇沉製劑給大鼠腹腔注射,對蛋清性腳腫有一定的消腫效果,並能降低大、小鼠局部注射組胺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報告認為,蒲黃的消腫原理是改善局部循環,促進重吸收和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 動物實驗證明:蒲黃有抑制免疫細胞的作用;對體液免疫亦有影響;尚有抑制抗體生成和抑制免疫器官生長的作用。蒲黃對吞噬功能的作用比較複雜,在對吞噬細胞吞噬功能的實驗中,發現小劑量(25g/kg體重)蒲黃能使大鼠外周血嗜中性粒細胞吞噬指數明顯降低,劑量增大時無此作用;中劑量(50g/kg體重)蒲黃能顯著抑制大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數;而大劑量(100g/kg體重)則顯著增強吞噬功能。臨床實驗表明:蒲黃提取物對慢性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有滿意的治療效果,此效果與蒲黃對體液免疫功能調節有關。 6. 其他作用 1:100 的蒲黃製劑在試管內有抑制結核桿菌生長的作用。100%煎劑給皮下注射接種結核菌的豚鼠灌胃,有一定的治療效果。蒲黃醇提取物靜脈注射,對麻醉犬有一定的利膽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冠心病心絞痛 生蒲黃、五靈脂(醋制)按1:1的比例製成散劑,每日20g,分3次口服,14天為1療程。療程間隔3~5天。治療1例用西藥不能緩解疼痛者,用藥15天後疼痛完全消失,5周後痊癒出院。〔中藥通報 1986;(5):5〕 2. 治療高脂血症 生蒲黃24g,生山楂24g,澤瀉24g。每劑水煎2次,每次45分鐘,共得煎液300ml,分2次服,14天為1療程,治療期間停用其他藥物。 治療32例,對甘油三酯和膽固醇均有明顯的降低作用,未發現任何副作用。〔浙江中醫學院學報 1991;15(2):18〕 3. 治療上消化道出血 蒲黃15g,大黃10g,地榆15g,水煎內服,每日1劑,分2次服。治療50例,服藥24小時大便轉黃、潛血陰性者35例,顯效12例,緩效3例。療效優於西藥聯合治療組。〔實用中醫內科雜誌 1990;4(4):40〕 4. 治療濕疹 生蒲黃細粉撒布患處,治療30 例,25例於當天止癢,經6~15天全部治癒。〔新醫藥學雜誌 1977;(9):227〕 5. 治療產後子宮收縮不良、惡露不凈 生蒲黃末,每服3g,每日3次,連服3天,治療31例,宮底平均下降4.71cm,同時惡露亦明顯減少。其療效優於益母草膏治療組。〔上海中醫藥雜誌 1963;(9):1〕 方劑選用: 1. 治療吐血、唾血:蒲黃一兩。搗為散,每服三錢,溫酒或冷水調。(《簡要濟眾方》) 2. 治療肺熱衄血:蒲黃、青黛各一錢。新汲水服之。或去青黛,入油發灰等分,生地黃汁調下。(《簡便單方》) 3. 治療膀胱熱,小便血不止:蒲黃(微炒)二兩,鬱金(銼)三兩。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一錢匕,粟米飲調下,空心晚食前服。(《聖濟總錄》蒲黃散) 4. 治療婦人月候過多,血傷漏下不止:蒲黃三兩(微炒),龍骨二兩半,艾葉一兩。上三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米飲下,艾湯下亦得,日再。(《聖濟總錄》蒲黃丸) 5. 治療產後惡露不快,血上搶心,煩悶滿急,昏迷不省,或狂言妄語,氣喘欲絕:干荷葉(炙)、牡丹皮、延胡索、生乾地黃、甘草(炙)各三分,蒲黃(生)二兩。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蜜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蒲黃散) 6. 治療產後心腹痛欲死:蒲黃(炒香)、五靈脂(酒研,淘去砂土)各等分。為末,先用釅醋,調二錢,熬成膏,入水一盞,煎七分,食前熱服。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失笑散) 7. 治療小兒重舌,口中生瘡,涎出:蒲黃一分,露蜂房一分(微炙),白魚一錢。上藥,都研令勻。用少許酒調,敷重舌、口中瘡上,日三用之。 (《太平聖惠方》蒲黃散) 8. 治療鼻衄經久不止:蒲黃二、三兩,石榴花一兩(末)。上藥,和研為散,每服以新汲水調下一錢。(《太平聖惠方》) 9. 治療耳中出血:蒲黃,炒黑研末,摻入。(《簡便單方》) 配伍效用: 蒲黃配伍白茅根、小薊 蒲黃涼血、活血、止血;白茅根清熱、涼血、止血、利濕;小薊涼血止血。三葯伍用,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之功效,用於治療濕熱之邪所致之血淋、尿血等症。 蒲黃配伍青黛、梔子 蒲黃活血祛淤止血;青黛清肝涼血;梔子清熱瀉火涼血。三者合用,有清肝瀉熱、涼血止血之功效,用於治療肝火上攻或肝火犯肺之衄血、咯血、吐血之症。 蒲黃配伍烏賊骨 蒲黃甘辛性涼,活血祛淤、涼血止血;烏賊骨味咸性溫,收斂止血。二者伍用,其收斂止血之功效更著,用於治療外傷出血。 蒲黃配伍元胡 蒲黃活血祛淤消腫;元胡理氣止痛活血。二者伍用,有活血祛淤、行氣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血淤氣滯之痛經、產後淤血腹痛等症。 【注意事項】 宜忌:孕婦慎服。 毒副作用:本品毒性較低,安全範圍較大。蒲黃提取物500mg/kg給小鼠靜脈注射,未引起死亡。醇提取物給麻醉兔大劑量靜脈滴注,總量達23g(生葯)/kg 時,亦未見明顯毒性反應。蒲黃注射液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35.57g/kg。在犬心肺製備試驗中,當蒲黃陽離子樹脂處理部分總劑量達152g(生葯)/800ml(血量)時,觀察 2 小時亦未見心肌抑制或心律紊亂。 臨床應用本品,有服用生蒲黃引起胃部不適和食慾減退的報告。 【醫家論葯】 「蒲黃,性涼而利,能潔膀胱之原,清小腸之氣,故小便不通,前人所必用也。至於治血之方,血之上者可清,血之下者可利,血之滯者可行,血之行者可止。凡生用則性涼,行血而兼消;炒用則味澀,調血而且止也。」(《本草匯言》) 「治(顛)撲血悶,排膿,瘡癤,婦人帶下,月候不勻,血氣心腹痛,妊孕人下血墮胎,血運血癥,兒枕急痛,小便不通,腸風瀉血,游風腫毒,鼻洪吐血,下乳,止泄精,血痢。破血消腫生使,補血止血炒用。」(《日華子本草》) 「蒲黃,若諸失血久者,炒用之以助補脾之葯,攝血歸源,使不妄行。又取體輕行滯,味甘和血,上治吐衄喀血,下治腸紅崩漏。但為收功之葯,在失血之初,用之無益。若生用亦能涼血消腫。」(《藥品化義》) 「蒲黃,《本經》主心腹膀胱寒熱,良由血結其處,營衛不和故也。與五靈脂同用,胃氣虛者,入口必吐,下咽則利,以五靈脂性味濁惡也。舌根脹痛,亦有屬陰虛火旺者,誤用前法(指同乾薑末干摻),轉傷津液,每致燥澀愈甚,不可不審。」(《本經逢原》) 「蒲黃,專入血分,以清香之氣,兼行氣分,故能導淤結而治氣血凝滯之痛。」(《本草正義》) 「蒲黃,氣平,味甘,無毒。療跌扑抑損,理風腫癰瘡。女人月水不勻,非此莫調。產後兒枕,非此莫去。炒則補血而且止,生則破血而兼消。佐黃柏、君故紙,崩漏殊功。同槐花、使條芩,腸風立效。吐衄唾咯者,血熱妄行也,用之立驗。凝積癥瘕者,血淤亂聚也,投之即去。」(《葯鑒》 茜草 為茜草科植物茜草 Rubia cordifolia L. 的根及根莖。亦名血見愁(《土宿本草》),過山龍(《格致餘論》),地蘇木、活血丹(《本草綱目拾遺》)等。味苦,性寒。入心、肝經。功能:行血止血、通經活絡、止咳祛痰。主治: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血崩、經閉、風濕痹痛、跌打損傷、淤滯腫痛、黃疸、慢性氣管炎。內服:煎湯,6~9g;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根含蒽醌甙茜草酸(Rubierythrinic acid)、水解生成甙元茜素(Alizarin)及葡萄糖。尚含紫色素(紫茜素,Purpurin)、偽紫色素(偽紫茜素,Pseudopurpurin)、茜草色素(Munjistin)。 藥理作用: 1. 止血作用 實驗證明:本品有輕度止血作用。茜草根溫浸液能縮短家兔出血和凝血時間,炒炭後作用更顯著。 2.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在試管內,茜草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卡他球菌、流感桿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紫茜素對人型結核桿菌有微弱的抑制作用。 紫茜素、茜素對蚯蚓、蝸牛、囊尾蚴、羊的大腸寄生蟲皆有毒性作用,但對鼠、兔、人等毒性很小。 3. 止咳、祛痰作用 茜草根煎劑給小鼠灌胃,有止咳、祛痰作用。 4. 對平滑肌的作用 對離體兔迴腸,茜草根煎劑能對抗乙醯膽鹼的收縮作用。根的水提取物對離體豚鼠子宮有興奮作用,產婦口服亦有加強子宮收縮的作用。在小鼠離體小腸試驗中,紫茜素、茜素無明顯解痙作用。 5. 其他作用 茜草製劑能治療膀胱結石。其對由鎂和胺構成的結石有一定的溶媒作用,但對膀胱結石實際上並無多大作用,機制可能是興奮膀胱肌肉,從而幫助結石的排除。對大鼠的實驗性腎或膀胱結石的形成,也有某些抑制作用。 大劑量茜草素能降低動物血壓,卻不影響心臟;有某些利尿及興奮離體腸管(張力則略有降低)的作用。 茜素能抑制大鼠皮膚結締組織通透性,與蘆丁相似,可能有抗炎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慢性泄瀉 茜草根炒炭研細末,加等量紅糖,每次9g,每日3次,飯前服,1周為1療程。治療28例,用藥1~2療程後,全部治癒。〔江蘇醫藥1976;(6):55〕 2.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 鮮茜草根60g,加入60度高粱酒500ml中,浸泡7天,空腹溫服,連服數天。治療12例,痊癒5例,好轉5例,無效2例。〔新醫學1985;16(2):39〕 3. 治療急性扭傷和跌打傷 茜草干品50g,血當歸根干品100g,加入75%酒精或60度白酒500ml 中浸泡5~7天。先用溫水浸泡或熱敷患處5~10分鐘,再用藥酒反覆摩擦患處至發熱為至,每日3~4 次。治療210例,一般3天以內即可痊癒。〔貴州醫藥 1983;7(6):46〕 4. 用於拔牙術後出血 茜草粉碎過80目篩,再加1%呋喃西林及薄荷油調合拌勻後消毒。拔牙後,將本葯噴撒於創面,治療1041例,拔牙1361個,一般5分鐘內可以止血。有效率為98%。〔北京中醫學院學報 1979;(2):139〕 方劑選用: 1. 治療吐血不定:茜草一兩。生搗羅為散。每服二錢,水一中盞,煎至七分,放冷,食後服之。(《簡要濟眾方》) 2. 治療吐血後虛熱躁渴及解毒:茜草(銼)、黑豆(去皮)、甘草(炙,銼)各等分。上三味,搗羅為細末,井華水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溫熱水化下,不拘時服。(《聖濟總錄》茜草丸) 3. 治療疔瘡:地蘇木,陰乾為末,重者八錢,輕者五錢,好酒煎服;如放黃者,沖酒服,渣罨疔上。(《本草綱目拾遺》) 4. 治療婦女經水不通:茜草一兩。黃酒煎,空心服。(《經驗廣集》) 5. 治療衄血無時:茜草根、艾葉各一兩,烏梅肉(焙乾)半兩。上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烏梅湯下三十丸。(《本事方》茜梅丸) 配伍效用: 茜草配伍地榆 二者均性寒,有涼血止血之功效,相伍為用,效果更著,用於治療血熱所致之咯血、溺血等證。 茜草配伍黃連、地榆 茜草、地榆均涼血止血;黃連清熱燥濕。三葯伍用,有清熱燥濕、涼血止血之功效,用於治療濕熱所致之血痢。 【注意事項】 宜忌:脾胃虛寒及無淤滯者忌服。 毒副作用:給小鼠口服茜草根水煎劑150g/kg無死亡,但劑量增至175g/kg時,8隻中有2隻死亡。 臨床應用本品,無嚴重的副作用。亦有報告指出,人服用茜草根煎劑後,有較持久的噁心和輕度的血壓升高。 【醫家論葯】 「茜根,行血涼血之要葯。主痹及黃疸。疸有五,此其為治,蓋指蓄血發黃,而不專於濕熱者也。痹者血病,行血軟堅,則痹自愈。」(《本草經疏》) 「茜根,氣溫行滯,味酸入肝而咸走血,專於行血活血。俗方治女子經水不通,以一兩煎酒服之,一日即通,甚效。」(《本草綱目》) 「茜草治血,能行能止。余嘗用酒制則行,醋炒則止。活血氣,疏經絡,治血鬱血痹諸症最妙,無損血氣也。配歸、芍用,大能有益婦人。」(《本草匯言》) 「茜草,但止行血,而不補血,宜同補氣之葯以行血,不宜同補血之葯以散氣。至於各書言其能補虛熱,且治勞傷,徒虛語耳。行血而反能止血者,引血之歸經耳。但既引入於各經,即當以補陰之葯繼之,則血出而不再沸,否則血症未有不再發者也。」(《本草新編》) 「茜草……療中多蠱毒,治跌扑損傷。吐下血如爛肝,凝積血成淤塊。虛熱崩漏不止,勞傷吐衄時來。室女經滯不行,婦人產後血暈,治之皆愈。大都皆血家葯也,故血滯者能行之,血死者能活之,痘家紅紫乾枯者,用之於活血葯中甚妙,外症瘡癤癰腫者,用之於排膿葯中立效。其曰除乳結為癰者何?蓋乳者,血之所為也,用此劑以行之,則血行而癰自散矣。」(《葯鑒》) 三七 為五加科植物人蔘三七Panax pseudoginseng SWall. var. notoginseng (Burkill) Hoo & Tseng 的根。亦名山漆(《本草綱目》)、參三七(《本草便讀》)、田三七(《偽藥條辨》)等。味甘、微苦,性溫。入肝、胃、大腸經。功能:止血、散淤、消腫、定痛。主治:吐血、咳血、衄血、便血、血痢、崩漏、癥瘕、產後血暈、惡露不下、跌扑淤血、外傷出血、癰腫疼痛。內服:煎湯,3~10g;研末吞服,每次1~1.5g。外用:磨汁塗、研末撒或調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有大量總皂甙。從根中分離鑒定了十二種單體皂甙,分別為人蔘皂甙(Ginsenoside) Rb1、Rd、Re、Rg、Rg2、Rh1;七葉膽甙ⅩⅤⅡ(Gypenoside ⅩⅤⅡ);三七皂甙(Notoginsenoside) R1、R2、R3、R4、R6等。將總皂甙進一步水解可得人蔘二醇(Panaxadiol)、人蔘三醇(Panaxatriol)及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等。 尚含有揮髮油如γ-依蘭油烯(γ-Muurole- ne)、α-依蘭油烯(α-Muurolene)、莎草烯(Cype- rene)、α-欖香烯(α-Elemene)、β-欖香烯(β-Elemene)、γ-欖香烯(γ-Elemene)、γ-杜松烯(γ-Cadinene)、δ-杜松烯(δ-Cadinene)、α-古雲烯(α-Gurjunene)、α-愈創木烯(α-Guaiene)、β-愈創木烯(β-Guaiene)、δ-愈創木烯(δ-Guaiene)、乙酸(Acetic acid)、庚酸(Heptanoic acid)、辛酸(Octanoic acid)、壬酸(Nonano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苯乙酮(Phenylethanone)等。 還含有槲皮素(Quercetin)以及槲皮素為甙元的黃酮甙;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和胡蘿蔔甙(Daucosterol);蔗糖;三七多糖A(Sanchinan A);亦含16種氨基酸和多種無機元素如鈣、鐵、銅、鈷、鉻、錳、鎂、鎳、鋅等。 此外,從三七中尚分離到止血活血成分三七素(Dencichine)。 藥理作用: 1.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三七根、葉和花總皂甙對中樞神經系統均有抑制作用。腹腔注射三七花總皂甙50mg/kg、100mg/kg和 200mg/kg 能降低小鼠自發活動,增強氯丙嗪(1mg/kg)的安定作用,增強閾下劑量的戊巴比妥鈉和水合氯醛的催眠作用。腹腔注射100/kg 和 200mg/kg 三七葉、花總皂甙能明顯對抗苯丙胺(3mg/kg)誘發小鼠自發活動。三七葉還能夠降低小鼠經腹腔注射 75mg/kg 戊四唑誘發驚厥發生的次數,同時也能使小鼠發生驚厥的潛伏期延長。 三七葉總皂甙給小鼠腹腔注射,能減少醋酸扭體反應次數,並能提高熱反應閾;三七根總皂甙給大鼠腹腔注射能提高熱輻射閾;三七花總皂甙對醋酸扭體法、熱板法和燙尾法致痛小鼠亦有鎮痛作用。 三七絨根皂甙可顯著延長小鼠高溫負荷游泳時間和常壓缺氧的存活時間;能使小鼠耐低溫、抗高溫,對環磷醯胺所致白細胞減少有升高作用;極明顯地降低由硝酸士的寧引起的小鼠驚厥和死亡。 三七、三七的多種有效成分及多種含三七的中成藥對急性腦缺血後的腦細胞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實驗表明:三七根總皂甙對家兔急性不完全缺血有一定保護作用。三七皂甙對沙土鼠腦缺血再灌流損傷有明顯保護作用,能減少腦缺血45分鐘,再灌流6小時的卒中指數,並降低再灌流24小時的死亡率。 三七地上部分葉和花主要含人蔘二醇皂甙,以中樞抑製為主;地下部分主要含人蔘三醇,以中樞興奮為主。 2.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三七總皂甙對多種實驗性心律失常模型有一定程度的對抗作用,使異丙腎上腺素加快心率的量效曲線右移,並抑制最大的效應。靜脈注射三七總皂甙能抑制由刺激下丘腦誘發的室性期前收縮;亦能使兔因注射毒毛旋花子甙 K 誘發的室性心律失常轉為竇性心律。有報告指出,三七總皂甙對抗心律失常的作用不是通過競爭性阻止腎上腺素β-受體和興奮 M-受體所致,而是與其對心肌的直接抑制有關。三七總皂甙對心房肌生理特性的抑制,如降低興奮性以及減慢房室結的傳導,可能是其防治室上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而對於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則與其降低心室肌的興奮性,即降低電刺激室顫的閾值有關。 三七提取液低濃度灌流離體蟾蜍、豚鼠心臟,使心肌收縮幅度加大,心室舒張更完全,心搏出量明顯增加;高濃度則使心肌張力增加,收縮抑制,幅度減小,心率明顯減慢,並逐漸出現房室傳導阻滯,致使心室停止於半收縮狀態,但心房尚可維持跳動一段時間。離體兔心灌流時,心肌收縮力多數出現明顯抑制,心率明顯減慢,亦可出現房室傳導阻滯。 三七、三七總黃酮、三七絨根提取物、三七絨根總黃酮能即時對抗垂體後葉素引起的兔急性心肌缺血所致的 T 波升高,三七絨根提取物的作用較久。 但它們均不能對抗垂體後葉素所致 ST 段上升、心率減慢及心律紊亂。三七皂甙、三七絨根總皂甙、三七葉總皂甙則不能對抗垂體後葉素所致的 T 波升高。有報告認為,三七能促使實驗性梗死區心肌側支循環形成,改善心肌內微循環,增加冠脈流量。但亦有報告指出,三七絨根提取物對實驗性犬心肌梗死無明顯保護作用,亦無哇巴因或腎上腺素加劇心肌缺血性損害的作用。 三七注射液或三七皂甙靜脈注射,可使麻醉犬冠脈流量顯著增加。三七提取液0.18~0.39g(生葯)/kg增加冠脈流量作用大於氨茶鹼0.75~2.5mg/kg。 三七黃酮可能是三七擴張冠狀動脈的有效成分之一,靜脈注射能使麻醉犬冠脈流量增加。三七或三七絨根提取物亦可使離體豚鼠或兔心臟冠脈流量增加,說明其擴冠作用與血管機能狀態無關,主要是對血管平滑肌的直接作用。 三七根醇提取物灌流蛙後肢,兔耳、後肢及腎血管時,低濃度時使血管擴張,此作用可被腎上腺素及麥角胺所拮抗;高濃度時則使血管收縮。三七花熱浸劑、水煎劑及水煎醇提物對離體兔耳血管有明顯擴張作用,但對保留神經的離體兔耳血管無作用,此作用不是因釋放組胺而引起的。三七總皂甙0.2mg/ml和0.6mg/ml可使去甲腎上腺素(NE)引起兔離體胸主動脈條收縮的量-效曲線右移,明顯減弱NE收縮反應中Ca++內流依賴性部分,提示三七總皂甙阻滯NE所致Ca++內流的作用是其擴張血管的機制之一。三七浸劑給小鼠皮下注射,可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強毛細血管的抵抗力。三七根溫浸劑、根醇提取物、花熱浸劑、水煎劑及水醇提取物或三七、三七總皂甙給麻醉犬靜脈注射、腹腔注射或十二指腸給葯,三七醇提取物給兔靜脈注射均有明顯而持久的降壓作用。 三七靜脈注射對兔肺動脈壓、兔體動脈壓有明顯的降壓作用,增加三七靜脈注射量可以增加三七降低肺、體動脈壓強度和維持時間,並延長減慢心率的作用維持時間。實驗證明:三七總皂甙有擴張血管作用。在自發高血壓的大鼠中發現總皂甙能擴張血管,使血壓明顯下降。三七總皂甙用於小白鼠、麻醉貓及家兔,對阻斷頸總動脈血流、靜脈注射阿托品或切斷迷走神經所產生的加壓反射均有抑制作用,但不能對抗靜脈注射腎上腺素或去甲腎上腺素所產生的升壓作用。用阿托品、心得安、苯海拉明和切斷雙側迷走神經不影響三七總皂甙的降壓作用,三七總皂甙對腎上腺素升壓亦無影響。所以三七總皂甙降壓原因主要是直接擴張血管,也可能與抑制心臟收縮有關。 三七總皂甙 100mg/kg/d給兔腹腔注射 8 天,能顯著抑制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兔主動脈內膜斑塊的形成。 3. 對血液的影響 三七有止血作用,三七根溫浸劑能縮短兔血凝時間。麻醉犬口服三七粉,自頸動脈放血,凝血時間縮短;如先結紮門靜脈,則上述作用消失。因此認為,其凝血作用與藥物在肝臟的代謝有關。三七傷藥片,給小鼠口服1g/kg 能縮短凝血時間,並能對抗肝素的抗凝血作用。10%的三七注射液給小鼠腹腔注射或100% 三七溶液給小鼠口服,能縮短出血及凝血時間。三七根的70%甲醇提取物 200mg/kg 能明顯抑制小鼠靜脈注射內毒素所引起的血小板數減少和纖維蛋白量的減少。 三七尚有活血作用。研究表明:三七或其總皂甙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使血液黏度降低。三七的這種活血作用主要是以Rg1為代表的三醇型皂甙的作用。 其作用機制是Rg1可使血小板內cAMP含量增加,減少血栓素A2(TXA2)的生成。但三七這一作用的產生,需要一定時間。體內試驗時,家兔靜脈注入或喂飼三七總皂甙200mg/kg,每日1次,連續20日,才出現明顯作用。提示臨床治療血栓性疾患時,如用藥時間過短可能無效。 三七根總皂甙能使小鼠空腹血糖輕度升高,能輕度降低葡萄性高血糖,但對胰島素降低血糖的作用無影響;有協同腎上腺素升高血糖的作用。三七皂甙能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血糖,效應隨連續給葯而增加,並呈量效關係趨勢,與胰島素的降糖效應無協同或拮抗作用。 實驗證明:三七粉能阻止家兔腸道吸收脂肪。在脂質代謝中,能降低總脂質水平和甘油三酯含量。 4. 抗炎作用 有報告認為,三七根、花總皂甙對大鼠、豚鼠和小鼠因巴豆油、角叉菜膠、腹腔注射冰醋酸、5-羥色胺等誘發的炎症有明顯的對抗作用,對摘除雙側腎上腺大鼠仍有明顯的對抗作用,使大鼠腎上腺組織維生素 C 含量稍有降低,但沒有統計學意義,提示其抗炎作用可能不依賴於垂體-腎上腺系統。但亦有人在實驗中發現大鼠腎上腺中維生素C含量下降;豚鼠腹腔注射三七總皂甙血漿中皮質類固醇濃度升高,說明三七總皂甙通過垂體增強腎上腺皮質功能。實驗表明:三七二醇皂甙能直接作用於腎上腺皮質系統,顯著對抗由巴豆油、角叉菜膠、冰醋酸引起的炎症,同時發現腎上腺維生素C含量明顯降低。 5. 對腎功能的作用 三七總皂甙給正常大鼠腹腔注射,能使其腎上腺維生素C含量顯著降低,反映腎上腺皮質功能增強。用放射免疫法測出腹腔注射三七總皂甙能使豚鼠血漿皮質類固醇濃度升高;但腹腔注射三七總皂甙不能使去垂體大鼠腎上腺維生素C含量顯著下降,提示三七總皂甙增強腎上腺皮質功能的作用是間接的,似與垂體或與垂體以上水平有關。三七總皂甙能使小鼠皮質酮含量明顯上升,而地塞米松能取消其作用,但不能取消ACTH的升高血漿皮質酮的作用。 6. 對免疫功能的作用 研究表明:三七有免疫調節劑作用。該作用與人蔘相似,可使過低或過高的免疫反應恢復正常,但不干擾機體正常的免疫反應。三七總皂甙可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數。還能顯著增加大白鼠肺泡巨噬細胞吞噬率,提高血液白細胞總數,提高血液淋巴細胞百分比,減少白細胞移行指數,而對脾和肺門淋巴結的直接空斑形成細胞、EAC 玫瑰花實驗及脾重/體重和胸腺重/體重比率沒有明顯影響。碳廓清試驗證明三七多糖A能明顯激活網狀內皮系統。 7. 抗休克作用 三七根總皂甙對家兔失血性休克,腸道缺血性休克都有一定的療效;對心源性休克無明顯影響。三七根總皂甙可使機體對失血的耐受性增強,減輕失血性休克失代償期對機體的損害,增強機體抗失血性休克的能力,對該休克失代償期的的心功能有明顯保護作用,可使左心室壓降值,左室壓變化速率及心輸出量逐漸回升,接近休克前的水平,還能防止外周血管總阻力上升,減輕左室後負荷。 8. 保肝作用 三七總皂甙對由四氯化碳誘發的小鼠 GPT 升高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三七注射液對四氯化碳誘發的大鼠肝損傷、GPT 升高也有明顯的治療效果,病理切片檢查發現組織也有明顯的好轉。 9. 其他作用 三七總皂甙具有促進生長的作用,能明顯增加小鼠的體重;具有雄性激素樣作用,能明顯增加大鼠精囊腺體重。三七絨根皂甙對未成年小鼠有促進體重增長作用。三七總皂甙還有抗潰瘍作用,對幽門結紮所致大鼠潰瘍有顯著的抑制作用。三七皂甙A 50mg/kg 給犬靜脈注射,尿量明顯增加,75mg/kg 時增加更為顯著,可達正常尿量的 5 倍以上。三七浸膏或醇提取物可降低離體兔腸肌張力,使收縮停止,對離體兔子宮亦呈抑制作用。 實驗證明:復方三七注射液對豚鼠、兔和人離體子宮有不同程度的興奮作用,能提高在體大鼠腓總神經-脛前肌對電刺激的反應性,提高在體大鼠肛門外括約肌、提肛肌和直腸等組織的收縮力,此可能是本品(2ml,含三七皂甙80mg和金銀花提取物40mg)臨床用來治療子宮脫垂的機制。 體外實驗表明:本品浸膏對新城病毒及某些皮膚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高脂血症 生三七粉,每次 0.6g,每日3次,飯前服,連服1~2個月。治療10例冠心病、高血壓病、腦動脈硬化症伴有血脂及膽固醇增高的患者,發現三七對總脂及膽固醇均有降低作用。〔新醫藥學雜誌 1973;(10):13〕 2. 治療高血壓病 田七花沖劑,每日沖服1包(相當於生葯 3g),28天為1療程。治療70例,降壓顯著者52例,有效7例,無效11例。〔廣西中醫藥1979;(1):28〕 3. 治療冠心病a. 生三七片,每次1g,日服3次,4周為1療程。治療42例,總有效率為97%,顯效率為42.5%;心電圖有效率為54.1%,對心律紊亂也有一定作用。〔雲南醫藥 1974;(1):60〕 b. 參三七粉,2~3g/日2~3次口服,並停用其他藥物,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10例,用藥5 天后,顯效7例,有效3例。〔浙江中醫雜誌 1986 ;21(3):106〕 4. 治療咯血 三七粉,每次6~9g,日服2~3 次,治療支氣管擴張、肺結核及肺膿腫合併咯血患者10例,服藥5天止血。其中完全止血者8例,有2例於止血後1~2周又有少量咯血。〔中醫雜誌 1965;(11):29〕 5. 治療上消化道出血 田七粉,每次1.5g,每日3次口服,每天做大便隱血檢查。治療60例,完全止血者58例,無效2例。〔雲南中醫雜誌 1985;6(1):28〕 6. 治療尿血 每4~8小時口服三七粉0.9~1.5g,治療39例,多數病例在用藥3天左右基本停止尿血。〔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 1974;7(2):51〕 7. 治療重症肝炎 參三七注射液,每支2ml,含參三七生葯1g,常用劑量為4~10ml,加入10%的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內靜脈滴注,每日1 次,2個月左右為1療程。治療17例,顯效11例,好轉1例,無效5例。其中12例有明顯退黃作用,認為可能與肝微循環改善,肝細胞炎症消退,從而阻斷肝細胞進一步壞死有關。〔中成藥研究 1984;(10):1〕 8. 治療慢性肝炎 生三七粉,每次1g,每日3 次,空腹服,1個月為1療程。治療45例不明原因的及肝膽疾病引起的轉氨酶升高病人,顯效34例,有效10例,無效1例。其中10例慢性肝炎患者血漿蛋白亦得到改善。〔中醫雜誌 1980;(5):25〕 9. 治療急性壞死性節段性小腸炎 三七研細末,每次1g,每日3次,開水送服。治療8例,治癒7例。一般服藥後2日腹痛減輕,4~5日腸蠕動恢復,7日左右腸梗阻解除,10日基本痊癒。繼續服藥 15 天以鞏固療效。〔哈爾濱中醫 1964;7 (4):21〕 10. 治療顱腦外傷 田七粉3g,開水沖服(昏迷者鼻飼),每日2~3次。治療40例,全部有效,尤其對癥狀改善和意識恢復有較好效果。服藥3日以上,最長21日。重者配合脫水、利尿劑或加用抗生素、鎮靜劑等。〔新醫學 1979;(7):330〕 11. 治療胸脅迸傷 參三七、白芥子、桃仁各1.5g,共研細末為1包,每次1包,每日2次,用溫開水或黃酒送服。治療19例,痊癒18例,無效1例。有活血行氣、消腫定痛、止血化淤、豁痰通絡等功效。〔中成藥研究 1983;(1):47〕 12. 用於退奶 三七粉4g,食醋30ml 調服,1日3次,用於退奶,雖僅治療1例,但效果十分滿意。〔四川中醫 1984;(5):19〕 方劑選用: 1. 治療吐血,衄血:山漆一錢,自嚼,米湯送下。(《瀕湖集簡方》) 2. 治療咳血,兼治吐衄,理淤血及二便下血:花蕊石三錢(煅存性),三七二錢,血餘一錢(煅存性)。共研細末。分兩次,開水送服。(《醫學衷中參西錄》化血丹) 3. 治療大腸下血:三七研末,同淡白酒調一、二錢服。加五分入四物湯亦可。(《瀕湖集簡方》) 4. 治療無名癰腫,疼痛不止:山漆磨米醋調塗。已破者,研末干塗。(《本草綱目》) 配伍效用: 三七配伍白芨 三七止血活血、散淤止痛;白芨收斂止血、消腫生肌。二者合用,有收斂、散淤、止血之功效,且止血而不留淤。用於治療肺胃之咯血、吐血以及外傷出血等症。 三七配伍大黃、血竭 三七活血止血定痛;大黃活血祛淤;血竭活血消腫。三葯伍用,有活血祛淤、止血定痛之功效,用於治療跌打損傷之淤血腫痛。 三七配伍地榆炭、槐花炭 三七化淤止血;地榆炭、槐花炭涼血止血。三者伍用,有化淤涼血止血之功效,用於治療便血。 【注意事項】 宜忌:孕婦忌服。 毒副作用:三七總皂甙給小鼠靜脈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447mg/kg,給小鼠皮下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1246mg/kg。三七三醇皂甙給小鼠靜脈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3806±143mg/kg。三七二醇皂甙給小鼠靜脈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297±18mg/kg。三七冠心寧給小鼠靜脈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836±17mg/kg。三七花水煎劑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 1.3g/kg,相當於臨床試用量的21~42 倍。 三七粉1g/kg、三七皂甙0.4g/kg分別給兔灌胃,每天1次,7天為1療程,每療程間歇1天,連續四療程,除三七粉組血糖有一定降低外,對紅細胞、白細胞及分類、血紅蛋白、凝血時間、血清膽固醇、血清總脂及β-脂蛋白均無明顯影響。三七絨根給兔每日喂飼700~800mg/kg,連續2個月,生態正常,血象、肝腎功能及重要臟器組織檢查以及心電圖均無異常。 三七花水煎劑給小鼠灌服20g/kg(相當於臨床用藥量的333~666倍)連續18天未見動物死亡。給葯期間動物體重明顯增長。三七冠心寧每天700~800mg/kg給家兔口服,連續2周,實驗動物活動及食慾正常,血象、谷丙轉氨酶、NPN均無明顯變化,心電圖亦未見異常。 臨床應用本品,一次口服三七粉1~1.5g,一般無明顯副作用。少數人可有噁心、嘔吐,及出血傾向,如痰中帶血、鼻衄、齒齦出血、月經增多等反應。如一次沖服5g,可引起二度房室傳導阻滯,說明大劑量時可影響心臟傳導系統。肌肉注射局部有硬或痛感,心前區離子透入皮膚有癢感。另外還有口服三七粉或三七片引起過敏性葯疹,甚者出現過敏性休克的報告。輕者停葯後可恢復,個別病人口服撲爾敏1~3日後亦可消退。 【醫家論葯】 「三七,世人僅知功能止血住痛,殊不知痛因血淤則疼作,血因敷散則血止。三七氣味苦溫,能於血分化其血淤。」(《本草求真》) 「三七,近時始出,南人軍中用為金瘡要葯,雲有奇功。又雲凡杖撲傷損,淤血淋瀝者,隨即嚼爛罨之即止,青腫者即消散。產後服亦良。大抵此葯氣味溫甘微苦,乃陽明、厥陰血分之葯,故能治一切血病。」(《本草綱目》) 「三七根,止血之神葯也。無論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獨用亦效,加入於補血補氣葯中則更神。蓋此葯得補而無沸騰之患,補藥得此而有安靜之休也。」(《本草新編 血餘炭 為人發洗凈後的加工品。味苦,性溫。入心、肝、腎經。功能:消淤、止血。主治:吐血、鼻衄、齒齦出血、血痢、血淋、崩漏。內服:研末,5~10g;或入丸劑。外用:研末摻或調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血餘中的主要成分為一種優角蛋白(Eukeratin),含水分12%~15%,灰分0.3%,脂肪3.4%~5.8%,氮17.4%,硫5.00%。亦含黑色素。 灰分中含有金屬(按含量多少)依次為:鈣>鈉>鉀>鋅>銅>鐵>錳>砷。 血餘炮炙成血餘炭時,有機成分破壞炭化,無機成分同上。 藥理作用: 1. 止血作用 實驗表明:血餘炭有一定的止血作用。血餘炭水煎液或醇提取液對大鼠或小鼠腹腔給葯,能明顯縮短出血時間。血餘炭粗晶液對大鼠腹腔給葯,可加速大鼠的血凝作用;並可誘發大鼠血消板聚集;縮短狗和兔的凝血時間。有報告指出,血餘炭粗晶對ADP誘導的大鼠血小板聚集有較顯著增強作用,尚能明顯地降低大鼠血漿cAMP的含量。提示血餘炭粗晶具有促內源性系統凝血功能,其止血原理與血漿中cAMP含量有關。亦有報告指出,血餘炭粗晶液對ADP誘導的大鼠血小板聚集有增強作用,對血小板黏附率有增加趨勢,能顯著縮短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能明顯降低血小板內環核苷酸含量,並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尚有報告指出,由於炮製條件不同,血餘之藥理活性和作用性質亦有變化。血餘炭(350℃炮製品)口服止血作用最強,而煎劑(300℃以下炮製品)注射則表現為中樞興奮作用。 2. 抗菌作用 血餘炭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甲型副傷寒桿菌及福氏痢疾桿菌有較強抑制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上消化道出血 血餘炭3~9g,加入鮮藕汁20~40ml中口服,每日3次。治療 25例,痊癒23例。〔新中醫 1972;(5):35〕 2. 治療燙傷 血餘炭(研細),凡士林適量,調勻塗創面處。用時先洗凈創面,如有水泡,剪破後用消毒棉球拭乾。塗藥後用消毒紗布包紮。頭面部每天1次,其他部位2~3天1次。〔福建中醫藥 1961;6(2):64〕 方劑選用: 1. 治療諸竅出血:頭髮、敗棕、陳蓮蓬(並燒灰)等分。每服三錢,木香湯下。(《太平聖惠方》) 2. 治療瀉血臟毒:血餘半兩(燒灰),雞冠花根、柏葉各一兩。上為末,臨卧溫酒調下二錢,來晨酒一盞投之。(《普濟方》血餘散) 3. 治療小便不利:滑石二分,亂髮二分(燒),白魚二分。上三味,杵為散,飲服半錢匕,日三服。(《金匱要略》滑石白魚散) 4. 治療婦人卒小便不通:亂髮如拳大,燒灰,細研。以溫酒調下二錢。(《太平聖惠方》) 5. 治療黃疸:燒亂髮,服一錢匕,日三服。(《補缺肘後方》6. 治療諸黃及陰吹:豬膏半斤,亂髮(如雞子大)三枚。上二味,和膏中煎之,發消葯成。分再服,病從小便出。(《金匱要略》豬膏發煎) 7. 治療婦人血淋及尿血澀痛:亂髮一兩,牛耳中毛半兩。上二味同燒為灰,細研。每於食前,以溫水調下半錢。(《太平聖惠方》) 8. 治療崩中漏下,赤白不止,氣虛竭:燒亂髮,酒和服方寸匕,日三。(《備急千金要方》) 【注意事項】 宜忌:本品多研末為散劑應用,或以膠囊劑內服。在止血時以血餘炭膜劑較散劑效果滿意。 毒副作用:血餘炭水煎液給小鼠口服和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分別90.90g(生葯)/kg和26.18g(生葯)/kg;血餘炭醇提取液給小鼠口服和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109.27g(生葯)/kg和22.67g (生葯) /kg。 【醫家論葯】 「發乃血餘,故能治血病,補陰,療驚癇,去心竅之血。」(《本草綱目》) 「合雞子黃煎之消為水,療小兒驚熱。」「主嗽,五淋,大小便不通,小兒驚癇。止血,鼻衄燒之吹內立已。」(《名醫別錄》) 「療轉胞、小便不通、赤白利、哽噎、鼻衄、癰腫、狐尿刺、丁腫、骨疽、雜瘡。」(《唐本草》) 白芨 為蘭科植物白芨Bletilla striata(Thunb.) Reichb. f. 的塊莖。亦名白及、甘根(《本經》)、冰球子(《貴州民間方葯集》)等。味苦、甘,性涼。入肺經。功能:補肺、止血、消腫、生肌、斂瘡。主治:肺傷咳血、衄血、金瘡出血、癰疽腫毒、潰瘍疼痛、湯火灼傷、手足皸裂。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塗。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新鮮塊莖含水分14.6%、澱粉30.48%、葡萄糖1.5%。尚含揮髮油、黏液質。根含白芨甘露聚糖(Bletilla mannan)。 藥理作用: 1. 止血作用 動物實驗表明:白芨有良好的局部止血作用。能使末梢血管內的白細胞凝集,形成人工血栓,並可縮短家兔的凝血時間和凝血酶原時間。白芨根磨成細粉或白芨煎煮後所得膠狀液摻入澱粉烘乾研末,給狗肝行止血試驗,7隻中有6隻均在6分鐘內達到滿意止血效果。用水提取液的「紗布」或水提取液經低溫乾燥或噴霧乾燥成粉覆蓋於狗肝、脾及兔肝或大腿肌肉行止血試驗,出血可立即停止,肝切除或肌肉橫切引起之出血,即使創面滲血很多,亦不能將其衝去。動物體溫在試驗前後3天內無大變化,從組織切片看,白芨對組織的局部反應性很小,第5天左右即可吸收,全部動物均未用抗菌葯,並未發生變化。白芨水煎濃縮膏狀物加入 0.2%地衣酸鈉及 0.4%鹽酸小檗鹼,乾燥後研成細粉,對兔肝、狗肝及股動脈之出血,亦有明顯的止血效果。 白芨對某一實質性臟器如肝、腎等靜脈性出血的止血效果甚為可靠,不再發生繼發性出血。可以用於一般結紮和縫合不能止血的臟器出血,如肝、腎、甲狀腺等術後滲血以及一切廣泛性大面積的創面滲血。亦可用於戰傷急救和手術時因意外損傷而發生嚴重出血的暫時止血。因白芨可製成紗布樣的薄膜,覆蓋血管外黏著很緊,有修補血管缺損的作用,而不致阻塞較大血管內血液的流通。 2.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體外實驗表明:白芨對人型結核桿菌有顯著抑制作用,亦能抑製革蘭陽性菌。水浸劑在試管內對奧杜盎小芽胞癬菌有抑制作用。 3. 其他作用 有報告指出,白芨粉由胃管注入,對麻醉犬胃及十二指腸實驗性人工穿孔有治療作用。該作用可能是白芨借其高黏度性,在胃內形成一定厚度的膠狀膜,從而使穿孔堵塞,胃內容物停止外漏,為大網膜、肝臟等的遮蓋作用造成更有利的條件。但亦有報告認為,服用白芨後增加胃內容物,促進了胃的蠕動,妨礙了大網膜的包繞和肝的覆蓋,甚至會使包繞的網膜再度脫落;服用白芨時的吞咽動作和噁心、呃逆足以增加腹內壓,可使穿孔擴大和再穿孔;服用白芨如不成功,白芨糊流入腹腔,因其具有黏性,給手術清理腹腔帶來困難,甚至促成術後黏連。 實驗表明:白芨塊莖含有的多量黏液質是一種抗癌成分。2%白芨葡萄糖注射液對二甲基氨基偶氮苯(DBA)誘發的大白鼠肝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推測白芨對致癌物質二甲基氨基偶氮苯的毒性可能有一定的對抗作用,或謂對肝細胞有較好的抗損傷的保護作用。亦有報告指出,白芨有預防腸黏連的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百日咳 白芨粉內服,劑量分別為:1歲以內0.1~0.15g/kg體重,1歲以上 0.2~0.25g/kg 體重。治療89例,用藥5天內癥狀顯著減輕者37例,10天內癥狀顯著減輕者15例,無效6例,中斷治療者31例。〔山西醫學 1957;1(2):53〕 2. 治療支氣管擴張 白芨粉,成人每次2~4g,日服3次,3個月為1療程。治療21例,用藥1~2 療程後,痰量顯著減少,咳嗽減輕,咯血得到控制。 〔山東醫刊 1960;(10):9〕 3. 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a. 白芨粉,成人每次3~6g,日服3~4次。治療69例,大便潛血轉陰時間平均為6.5天。〔新醫藥通訊 1972;(2):26〕 b. 白芨50g,烏賊骨9g。為1日量,共為細粉,分4次口服。連續用藥至出血停止。治療潰瘍病出血36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24例,胃潰瘍12例),均與服藥後3~5天,嘔血及便血停止,胃痛減輕或消失;服藥5~7天,大便潛血轉陰。〔黑龍江中醫藥 1985﹔(6):封三〕 c. 白芨、生大黃各等量,研末過細篩,裝瓶備用。每次取白芨、大黃約5g,加雲南白藥0.5g,吞服。每日3~4次。大便潛血試驗轉陰後繼用1~2天。 治療40例,結果治癒39例,無效1例。止血時間最短者11小時,最長者4天。平均1.6天,其中2天以內者33例。〔湖南中醫雜誌 1991;7(2):14〕 4. 治療黃褐斑 白芨、白附子、浙貝母各等份。研末調凡士林製成藥膏。早晚各塗藥1次。治療137例,痊癒109例,好轉24例,無效4例。〔陝西中醫1987;(2):59〕 5. 治療燒傷及外科創傷 新鮮白芨削去表皮,用滅菌生理鹽水洗凈,按1:10的比例加入無菌蒸餾水,冷浸1夜,至次日加熱至沸,以經滅菌處理的4號玻璃漏斗減壓過濾。濾液分裝玻璃瓶內,熔封。15磅高壓蒸氣滅菌30分鐘,即成為白芨膠漿。先以生理鹽水清理創面,而後塗藥,再以凡士林紗布覆蓋,包紮固定。無嚴重感染者,5~7日後換藥,創面有感染者,隔日換藥1次。治療燒傷患兒9例,闌尾手術切口2例,外傷患者38例,用藥1~3次後,全部治癒。 凡占體表面積約 20%以內的局部外傷或Ⅰ度、Ⅱ度燒傷,均可用白芨膠漿塗敷治療。〔中醫雜誌 1965;(7):37〕 6. 治療結核性瘺管 白芨粉局部外敷,視分泌物的多少每日換藥1次或隔日換藥1次,分泌物減少後可改為每周換藥1次或2次。藥粉須送入瘺管深部並塞滿,如瘺管口狹小可先行擴創,清除腐敗物。治療肺結核並髮結核性瘺管10例,敷藥12~30次左右全部治癒。〔中國防癆 1960;(2):106〕 7. 治療肛裂 取白芨粉用蒸餾水配成7%~12%的液體,待溶解後稍加溫,靜置8小時,過濾,成為黃白膠漿,每100ml加入石膏粉106g,攪勻,高壓消毒,製成白芨膏。先行肛門坐浴,然後用白芨膏塗擦患處,並用塗有白芨膏的紗布覆蓋患處,每日換藥1次,10~15天為1療程。治療11例,經3 個月觀察隨訪全部有效。一般敷藥1~2次後大便時無痛感或痛感減輕,用藥6~10天肉眼觀察到創面全部癒合。〔浙江中醫雜誌 1987;22(10):454〕 方劑選用: 1. 治療肺痿:白芨、阿膠、款冬、紫菀等分。水煎服。(《醫學啟蒙》白芨散) 2. 治療肺痿肺爛:豬肺一具,白芨片一兩,將豬肺挑去血筋血膜,洗凈,同白芨入瓦罐,加酒煮熟,食肺飲湯,或稍用鹽亦可。或將肺蘸白芨末食更好。(《喉科心法》白芨肺) 3. 治療咯血:白芨一把,枇杷葉(去毛,蜜炙)、藕節各五錢。上為細末,另以阿膠五錢,銼如豆大,蛤粉炒成珠,生地黃自然汁調之,火上燉化,入前葯為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噙化。(《證治準繩》白芨枇杷丸) 4. 治療瘰癧膿汁不幹:白芨、貝母、凈黃連各半兩,輕粉三十貼。前三味,銼焙為末,仍以輕粉乳缽內同杵勻,抄一錢至二錢,清油調擦患處,用時先以槲皮散煮水候溫,洗凈拭乾,方塗藥。(《活幼心書》白芨散) 5. 治療跌打骨折:酒調白芨末二錢服。(《永類鈐方》) 6. 治療鼻淵:白芨,末,酒糊丸。每服三錢,黃酒下,半月愈。(《外科大成》白芨丸) 配伍效用: 白芨配伍白蘞 白芨消腫生肌;白蘞解毒、生肌斂瘡。二者合用,有解毒消腫、斂瘡生肌之功效,用於治療瘡瘍潰爛或潰而不斂者。 白芨配伍地榆 二者均有收斂止血之功效,相須為用,其功效更著,可用於治療胃出血。 白芨配伍金銀花、天花粉 白芨消腫;金銀花清熱解毒;天花粉清熱、消腫。三葯伍用,有清熱解毒消腫之功效,用於治療陽證瘡瘍之紅腫熱痛因熱毒所致者。 白芨配伍烏賊骨 白芨功專收斂止血、消腫生肌,能迅速止血、促進病灶癒合;烏賊骨收斂固澀、制酸。二者均有收斂止血之功效,相伍為用,其效更著,用於治療胃出血以及月經過多、崩漏等症。 【注意事項】 宜忌:外感咳血,肺癰初起及肺胃有實熱者忌服。 毒副作用:白芨黏膠質部分製成白芨代血漿,臨床應用無明顯副作用,無熱原反應,對肝、腎功能、血象、出血時間、凝血時間均無影響。試用時,有3人曾發生一過性的輕度發熱(37.5℃以下),另有1人於第五次注射時曾發生過敏反應。其可能與製劑不純有關。 【醫家論葯】 「白芨,性澀而收,故能入肺止血,生肌治瘡也。」(《本草綱目》) 「白芨,苦能泄熱,辛能散結,癰疽皆由榮氣不從,逆於肉里所生;敗疽傷陰死肌,皆熱壅血淤所致,故悉主治也。胃中邪氣者,即邪熱也;賊風痱緩不收,皆血分有熱,濕熱傷陰之所生也,入血分以泄熱,散結逐腐,則諸證靡不瘳矣。」(《本草經疏》) 「白芨,斂氣,滲痰,止血,消癰之葯也。此葯質極黏膩,性極收澀,味苦氣寒,善入肺經。凡肺葉破損,因熱壅血淤而成疾者,以此研末日服,能堅斂肺藏,封填破損,癰腫可消,潰敗可托,死肌可去,膿血可潔,有托舊生新之妙用也。如肺氣鬱逆,有痰有火有血,迷聚於肺竅氣管之中,此屬統體一身氣道之故,理宜清肺之原,降氣之逆,痰血清而火自退矣。若徒用此葯,黏膩封塞,無益也。」(《本草匯言》) 「白芨,方書既載功能入肺止血,又載能治跌仆折骨,湯火灼傷,惡瘡癰腫,敗疽死肌,得非似收不收,似澀不澀,似止不止乎?不知書言功能止血者,是因性澀之謂也;書言能治癰疽損傷者,是因味辛能散之謂也。此葯澀中有散,補中有破,故書又載去腐、逐淤、生新。」(《本草求真》) 「白芨,必虛而有熱者,乃為相宜耳。雖稟收斂之性,而仍具苦泄辛散之意,與白蘞相近,故每相須而用。」(《本草便讀》) 「白芨,《本經》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別錄》除白癬疥蟲,皆以癰瘍外敷及摻葯言之。味苦辛而氣寒,故能消散血熱之癰腫;性黏而多脂,則能療敗疽之死肌;苦辛之品,又能殺蟲,則除白癬、疥蟲,外瘍消腫生肌之要葯也。主胃中邪氣者,則苦寒之品,能除胃熱耳。惟賊風痱緩不收,其義未詳,不敢強解。」「白芨治肺癰,世每疑其膩滯而不敢用,然苦寒本清肺胃,又能補傷,苟非火焰極盛之時,而臭痰腥穢之氣,已漸退舍,即可用以兼補兼清,不致助痰留患,與二冬、玉竹等比也。」(《本草正義》) 仙鶴草 為薔薇科植物龍芽草Agrimonia pilosa Ledeb. var. japonica (Miq.) Nakai 的全草。亦名龍芽草(《本草圖經》)、黃龍尾(《滇南本草》)。味苦、辛,性平。入肺、肝、脾經。功能:止血、健胃。主治:咯血、尿血、便血、赤白痢疾、崩漏帶下、勞傷脫力、癰腫、跌打、創傷出血。內服:煎湯,9~15g(鮮品15~30g);搗汁或入散劑。外用:搗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仙鶴草全草含仙鶴草素(Agrimon- ins),已知的有仙鶴草甲素(Agrimonin A)、仙鶴草乙素(Agrimonin B)、仙鶴草丙素、仙鶴草丁素、仙鶴草戊素、仙鶴草己素等 6 種。 尚含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芹菜素-7-葡萄糖甙(Apigenin-7-glucoside)、槲皮素(Quercetin)、大波斯菊甙(Cosmosiin)、金絲桃甙(Hyperoside)、蘆丁(Rutin)、兒茶素(Catechin);鞣花酸(Ellagic acid)、沒食子酸(Gall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仙鶴草內酯(Agrimonolide)、香豆素(Coumarin)、歐芹酚甲醚(Osthole)、仙鶴草醇(Agri- monol)、鶴草酚(Agrimophol)及鞣質、甾醇、皂甙和揮髮油等。 藥理作用: 1. 止血作用 現代藥理研究結果對仙鶴草能否止血尚無定論。曾有報告,小鼠靜脈注射仙鶴草素後,出血時間縮短45%。給104隻兔分別靜脈注射仙鶴草鈉鹽2mg/kg,可使血小板數量增加,血清鈣含量增加及凝血時間縮短。以仙鶴草製成粉劑,用於外傷出血、內臟手術時出血或滲血,有肯定療效。亦有報告認為,本品浸劑及仙鶴草注射液,不論體外或體內實驗,均無促進血凝作用。本品所含仙鶴草素 A、B、C 及另一種酚性松脂酸,均無促血凝作用。 2. 抗菌、抗炎作用 實驗證明:仙鶴草的熱水或乙醇浸液在試管內對枯草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福氏痢疾桿菌及傷寒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對人型結核桿菌亦有抑制作用。全草水提取物及水-醇提取物,對芥子油或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家兔結膜炎,均有消炎作用,該作用與仙鶴草中含有能生成縮合型鞣酐(Phlobaphene)的鞣質有關。 3. 殺蟲作用 鶴草酚對豬肉絛蟲囊尾蚴、幼蟲、莫氏絛蟲和短膜殼絛蟲均有確切的殺蟲作用。鶴草酚的滅絛速度遠遠超過滅絛靈。實驗證明:鶴草酚的驅絛作用並非通過神經系統,而是對整個蟲體的直接觸殺作用。無論是頭頸鏈、孕卵節鏈或任何一段蟲體,凡與鶴草酚接觸的部位均產生攣縮、死亡,不接觸藥液的部位照常存活。有報告指出,莫氏絛蟲的全蟲或離體節片,用阿托品封閉蟲體的「膽鹼受體」後,乙醯膽鹼的作用可以被阿托品所阻斷,但並不影響鶴草酚對蟲體的作用,由此說明,鶴草酚對蟲體的直接接觸作用可能不是通過膽鹼受體而起的作用。實驗證明:鶴草酚可抑制蟲體的糖原分解,對蟲體細胞的無氧和有氧代謝均有顯著而持久的抑制作用。同時,對蟲體代謝之物之一——琥珀酸的生成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因此可以認為,鶴草酚殺滅絛蟲的原理可能是它顯著而持久地抑制蟲體細胞代謝,切斷維持生命的能量供給來實現的。 將新宰豬的蛔蟲分別放入營養液和10-5~10-3 鶴草酚溶液中,浸入藥液中的蛔蟲在5分鐘內均產生興奮作用,10~30分鐘作用最強,蟲體伸縮捲曲異常激烈,蟲體有一定程度的痙攣,40分鐘後活動有所減弱,60分鐘後仍比對照組(營養液中)活動強烈。證明鶴草酚對蛔蟲有持久的興奮作用。 動物試驗表明:仙鶴草酚A、B、C、D、E,均有一定的抗瘧活性,對鼠瘧每公斤體重用40mg的劑量能使原蟲轉陰。 鶴草酚有促使動物體內血吸蟲移行入肝和殺死血吸蟲成蟲的作用,然而單獨使用則療效不高,當和小劑量的合成藥物硝唑咪共同使用時,能明顯提高治療動物血吸蟲病的效果。 仙鶴草嫩莖葉煎劑對陰道滴蟲亦有較好的療效。 4.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本品浸劑和仙鶴草素對離體蛙心,均有強心作用;能增加蛙和蟾蜍的心率和收縮強度。而水提取部分的醇提取物對離體蛙心則有抑制作用。仙鶴草乙醇浸膏給麻醉兔、犬靜脈注射,可使血壓上升。而其水提取部分的醇提取物則使家兔的血壓下降;給兔和蛙後肢血管灌流,低濃度使血管收縮,高濃度則使血管擴張。仙鶴草浸劑及水提取物給兔耳血管灌流,低濃度時無影響,高濃度時則呈擴張反應,並能對抗腎上腺素的縮血管作用。 5. 對平滑肌的作用 水提取部分的乙醇提取物對兔和豚鼠的離體腸管,低濃度興奮,高濃度則抑制。仙鶴草內酯能降低離體兔腸的收縮幅度及緊張力,而後使腸運動停止於鬆弛狀態;對大鼠在位小腸的蠕動亦呈抑制作用。浸劑對離體兔、豚鼠子宮有類似腎上腺素樣作用。 6. 其他作用 仙鶴草水浸膏在體外對人癌細胞 JTC-26 有強烈的抑制作用,但對人的正常成纖維細胞全無抑制作用。小鼠在接種 MM2 乳腺癌細胞前或後,給予 Agrimoniin 10mg/kg,腹腔注射,結果腫瘤幾乎全部被排斥,無論口服或靜脈注射,均能延長荷瘤動物的存活期。研究結果表明:Agrimoniin 是一種強的抗腫瘤鞣酸,其抗腫瘤作用可能是由於藥物通過對腫瘤細胞以及某些免疫細胞的作用而增強宿主的免疫反應所致。有報告指出,仙鶴草有穩定而顯著的抗腫瘤作用,成分存在於根(包括根芽)中,屬醇性物質。仙鶴草對動物多種移植性腫瘤(S180、U14、B22、W256、EAC-ESC、B16)有較好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分別為36.2%~65.9%。 水提取物及酸水提取物對電刺激齒髓的家兔痛覺有抑制作用。仙鶴草素能降低小鼠和兔紅細胞的脆性,略有降低大鼠基礎代謝的作用。其醇溶性浸出物能興奮呼吸中樞,對骨骼肌也有興奮作用,能使已疲勞的骨骼肌恢復興奮。此外,尚有降血糖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上消化道出血a. 仙鶴草 30g,紅棗10枚,水煎服,每日1劑;白芨粉6g,每日3次吞服。部分病例佐以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100例,顯效者佔70%。顯效病例大便轉陰時間為:1~3天者佔28.57%;4~6天者佔41%~42%;7 天以上者佔30%。〔上海中醫藥雜誌 1979;(4):28〕 b. 仙鶴草、生地黃各30g,烏賊骨9g,水煎服,每日1劑。同時控制飲食,適當補液及酌情輸血。治療潰瘍病急性出血111例,平均3.8天大便潛血轉陰。 〔赤腳醫生雜誌 1977;(7):33〕 c. 仙鶴草30g,白芨30g,地榆炭30g,生槐花15g。水煎,早晚二次分服,日1劑。共服5劑。治療上消化道出血91例,有效78例(85.7%)。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胃潰瘍、及原因不明之上消化道出血療效均較好。﹝中草藥通訊 1977;8(2):38﹞2. 治療痢疾 仙鶴草根30~60g,水煎服,日3次。治療267例,治癒263例,好轉4例。一般輕者服藥1~2次,重者服藥4~5次即見效。〔新中醫1976;(6):25〕 3. 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仙鶴草、大棗各 30g,水煎服。配合水牛角製劑注射或口服。治療12例,有效率為91.7%。〔廣東醫藥資料 1977;(8):27〕 4. 治療美尼爾綜合征 仙鶴草60g,水煎服。用藥1~4天治癒本病4例。其中1例隨訪3個月,1例隨訪6年,均未複發。〔中級醫刊 1981;(9):29〕 5. 治療嗜鹽菌感染性食物中毒 仙鶴草30g,加水煎至100ml,日服1次。病情較重者可配合輸液及對症治療。治療108例,效果良好。平均住院時間2天。〔新醫藥學雜誌 1973;(3):26〕 6. 治療惡性腫瘤 仙鶴草50g,敗醬草50g,水煎服,每次60ml,日服3次。治療15例,顯效3例,有效3例,緩解5例,無效4例。〔腫瘤防治研究1974;(6):344〕 7. 治療滴蟲性陰道炎 用仙鶴草嫩莖葉製成 200%的濃縮液,用藥液均勻塗擦整個陰道,然後再塞以蘸滿藥液的特製帶線大棉球,放置3~4小時後,令患者自行取出。每日1次,7次為1療程。治療40例,治癒37例,好轉3例。〔中草藥通訊 1972;(1):37〕 方劑選用: 1. 治療乳癰,初起者消,成膿者潰,且能令膿出不多:龍芽草一兩,白酒半壺,煎至半碗,飽後服。(《百草鏡》) 2. 治療婦人月經或前或後,有時腰痛、發熱、氣脹之症:黃龍尾二錢,杭芍三錢,川芎一錢五分,香附一錢,紅花二分,水煎,點酒服。如經血紫黑,加蘇木、黃芩;腹痛加延胡索、小茴香。(《滇南本草》) 配伍效用: 仙鶴草配伍白茅根、小薊 仙鶴草收斂止血;白茅根清熱涼血而利尿;小薊清熱涼血。三者為伍,有清熱涼血止血之功效,用於治療尿血因熱邪所致者。 仙鶴草配伍阿膠、藕節 仙鶴草收斂止血;阿膠養陰潤肺、補血止血;藕節化淤止血。三者伍用,止血而不留淤,有養陰潤肺、止血化淤之功效,用於治療咯血、咳血證屬肺陰虛者。 【注意事項】 宜忌:由於本品對蛔蟲有興奮作用,故對患有混合感染寄生蟲的病人,應先驅除蛔蟲後再用該葯驅絛蟲。在用鶴草芽或鶴草酚驅絛時,忌服油和酒類飲食,避免用蓖麻油作導瀉劑。 毒副作用:鶴草酚(Agrimophol)給小鼠的半數致死量為599.8mg/kg,給葯後再服用酒(50%的酒精)和食用豆油,則半數致死量分別為540mg/kg 和453.3mg/kg。 仙鶴草全草煎劑口服、仙鶴草素(Agrimonine)肌肉注射或靜脈注射,有最多一次用3支(15ml),最大劑量曾在2小時內注射過6支(30ml )者,均未見任何副作用和中毒癥狀。 鶴草酚毒性病狀主要表現為胃腸道及神經系統反應,應用較大劑量時可使家犬雙目失明,但獼猴口服大劑量鶴草酚,除產生胃腸道反應外,未發現視力障礙。 臨床應用本品,曾有肌注仙鶴草致過敏反應2例的報告。二位病人皆為女性,分別肌注仙鶴草2ml(含生葯10g)和4ml(含生葯20g)後,即出現胸悶、氣促、心悸、煩躁、頭暈、眼花、大汗淋漓、四肢冰涼、脈弱、心音弱、頸軟、病理神經反射消失,繼而面色蒼白、四肢抽搐。即給予腎上腺素1ml皮下注射,50%葡萄糖液20~40ml靜脈注射,可拉明肌肉注射,半日後恢復。 【醫家論葯】 「下氣活血,理百病,散痞滿;跌扑吐血,血崩,痢,腸風下血。」(《百草鏡》) 「治婦人月經或前或後,赤白帶下,面寒腹痛,日久赤白血痢。」(《滇南本草》) 側柏葉 為柏科植物側柏 Biota orientalis (L.) Endl. 的嫩枝和葉。亦名柏葉(《金匱要略》)。味苦、澀,性寒。入心、肝、大腸經。功能:涼血、止血、祛風濕、散腫毒。主治:吐血、衄血、尿血、血痢、腸風、崩漏、風濕痹痛、細菌性痢疾、高血壓、咳嗽、丹毒、痄腮、燙傷。內服:煎湯,6~12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搗敷或研末調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揮髮油,其中有側柏烯(Thujene)、側柏酮(Thujone)、小茴香酮(Fenchone)、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β-Pinene)、月桂烯(Myrcene)、石竹烯(Caryophy- llene)等。黃酮類中有香橙素(Aromadendrin)、槲皮素(Quercetin)、楊梅樹皮素(Myricetin)、扁柏雙黃酮(Hinokiflavone)、穗花杉黃酮(Amentoflavone)等。尚含鞣質、樹脂、維生素 C 等。 藥理作用: 1. 鎮咳、祛痰作用 側柏葉提取物對小鼠有鎮咳和祛痰作用,其祛痰的有效成分為醇性皂甙,其鎮咳的有效成分為一種酚性甙。對豚鼠的致喘無明顯保護作用,但能舒張豚鼠離體氣管平滑肌,並可部分阻斷乙醯膽鹼的作用,不能解除乙醯膽鹼的致痙作用。葉中所含之黃酮 250mg/kg 腹腔注射有明顯鎮咳作用,200mg/kg腹腔注射及1000mg/kg口服有明顯祛痰作用。 2. 鎮靜作用 提取物有中樞鎮靜作用,可協同戊巴比妥鈉的麻醉作用,明顯減少動物的自主活動。 3. 解痙作用 側柏葉提取物可舒張離體腸平滑肌,亦能明顯解除組胺與乙醯膽鹼所引起的腸痙攣,提前給葯可阻斷二者的致痙作用。 4.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醇浸劑(1:180000)在試管內對結核桿菌的生長有抑制作用,較水煎劑強1800倍,同異煙肼有協同作用。對肺炎球菌、卡他球菌有抑制作用。側柏葉、小葉冬青復方對肺炎雙球菌、流感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桿菌及甲型鏈球菌亦有抑制作用。側柏葉煎劑(1:40)對京科68-1型病毒也有抑制作用。 5. 其他作用 側柏葉提取物還可擴張兔耳血管,對麻醉貓有降低血壓的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腮腺炎 鮮側柏葉200~300g,洗凈搗爛,去掉木質纖維,加入雞蛋清適量和勻,攤在布上,敷患處,每日換藥7~9次。治療50例,用藥1~3天,痊癒48例,另2例因合併感染配合抗菌素治療。〔河北中醫 1985;(4):31〕 2. 治療百日咳 鮮側柏葉20~100g,加水 200~400ml,煎成90~300ml ,每次15~150ml,日服6次,7天為1療程。治療92例,臨床治癒80例,好轉10例,無效2例。〔上海中醫藥雜誌 1959;(3):40〕 3. 治療慢性支氣管炎 側柏果殼加水適量,煎煮2次,除去藥渣,將藥液配製成 1:1 的濃度,每次3ml,日服2次,連服15天為1療程。治療277例,用藥1個療程後,有效率為80.9%。〔新醫藥雜誌 1974;(2):23〕 4. 治療潰瘍並發出血 側柏葉15g,加水 300ml,煎成150ml,為1次量,日服3次。治療50 例,平均止血時間為3.5天。〔中華內科雜誌 1960;8(3):249〕 5. 治療斑禿 鮮側柏葉25~35g,切碎,浸泡於60%~75%的酒精100ml 中,7天後過濾備用。用棉簽蘸藥液塗擦毛髮脫落部位,每日3~4次。治療160例,顯效33例,有效91例,總有效率為77.5%。〔中華醫學雜誌 1973;53(8):459〕 6. 治療脂溢性脫髮 鮮側柏葉40g,何首烏 10g,白鮮皮10g,骨碎補10g。將上藥置入95%的乙醇200ml內,浸泡7天後過濾備用。用藥液塗擦患處,每日3次。可配合中藥內服。治療38例,總有效率為63%。〔大眾醫學 1981;(7):33〕 7. 治療痔瘡出血 炒側柏葉30g,黑荊芥15g,大黃炭20g,共為細末,加溫開水200ml 攪勻灌腸,每日1次。治療8例,效果滿意。〔中國肛腸病雜誌1985;5(4):5〕 方劑選用: 1. 治療吐血不止:柏葉、乾薑各三兩,艾三把。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溫再服。(《金匱要略》柏葉湯) 2. 治療憂恚嘔血,煩滿少氣,胸中疼痛:柏葉搗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太平聖惠方》) 3. 治療腸風、臟毒,酒痢,下血不止:嫩柏葉(九蒸九曬)二兩,陳槐花一兩(炒半黑色)。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溫酒下。(《普濟方》側柏散) 4. 治療歷節風痛,痛如虎咬,走注周身,不能轉動,動即痛極,晝夜不寧:側柏葉五錢,木通、當歸、紅花、羌活、防風各二錢。水煎服。(《本草切要》) 5. 治療風痹歷節作痛:側柏葉煮汁,同曲米釀酒飲。(《本草綱目》) 6. 治療大人及小兒湯火傷:側柏葉,入臼中濕搗令極爛如泥,冷水調作膏,塗敷於傷處,用帛子系定,三、二日瘡當斂,仍滅瘢。(《本草圖經》) 7. 治療婦人月水久不斷:芍藥、柏葉(炙)各一兩。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酒各半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聖濟總錄》芍藥湯) 8. 治療鼻衄出血數升,不知人事:石榴花、柏葉等分。為末,吹鼻中。(《普濟方》) 配伍效用: 側柏葉配伍生地 側柏葉苦澀微寒,收斂涼血止血;生地甘苦而寒,清熱養陰涼血。二者合用,共奏清熱養陰、涼血止血之功效,用於治療血熱妄行之咯血、衄血、吐血、尿血、崩漏等證。 【注意事項】 宜忌:「與酒相宜。」(《藥性論》) 「多食亦能倒胃。」(《本草述》) 毒副作用:本品毒性較小。小鼠口服60g/kg,觀察72小時,未見死亡,腹腔注射水煎劑半數致死量為15.2g/kg,水煎劑醇沉澱後的製劑半數致死量為30.5g/kg。 【醫家論葯】 「側柏葉,味苦而微溫,義應並於微寒,故得主諸血崩中赤白。若夫輕身益氣,令人耐寒暑,則略同於柏實之性矣。惟生肌祛濕痹,乃其獨擅之長也。」(《本草經疏》) 「側柏葉,止流血,去風濕之葯也。凡吐血、衄血、崩血、便血,血熱流溢於經絡者,搗汁服之立止;凡歷節風痱周身走注,痛極不能轉動者,煮汁飲之即定。惟熱傷血分與風濕傷筋脈者,兩病專司其用。但性味苦寒多燥,如血病系熱極妄行者可用,如陰虛肺燥,因咳動血者勿用也。如痹病系風濕閉滯者可用,如肝腎兩虧,血枯髓敗者勿用也。」(《本草匯言》) 「側柏葉,味苦滋陰,帶澀斂血,專清上部逆血。又得陰氣最厚,如遺精、白濁、尿管澀痛屬陰脫者,同牛膝治之甚效。」(《藥品化義》) 「柏葉,性寒而燥,大能伐胃,雖有止衄之功,而無陽生之力,故亡血虛家不宜擅服。然配合之力,功過懸殊,如《金匱》柏葉湯,同姜、艾止吐血不止,當無此慮矣。若《濟急方》同黃連治小便血﹔《聖濟總錄同芍藥治月水不斷,縱借酒之辛溫,以行苦寒之勢,但酒力易過,苦寒長留,每致減食作瀉,淤積不散,是豈柏葉之過歟?」(《本經逢原》) 槐角 為豆科植物槐 Sophora japonica L. 的果實。味苦,性寒。入肝、大腸經。功能:清熱、潤肝、涼血、止血。主治:腸風瀉血、痔血、崩漏、血淋、血痢、心胸煩悶、風眩欲倒、陰瘡濕癢。內服:煎湯,6~15g;或入丸、散;嫩角搗汁用。外用:燒存性研末調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黃酮類和異黃酮類化合物,其中有染料木素(Genistein)、槐屬甙(Sopho- ricoside)、槐屬雙甙(Sophorabioside)、山柰酚糖甙-C(Kaempferol glycoside-C)、槐屬黃酮甙(Sophoraflavonoloside)和芸香甙(Rutin)。亦含槐糖(Sophorose)。種子中提得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 種子含油9.9%。遊離或結合的脂肪酸中,油酸(Oleic acid)為22.3 %,亞油酸(Linoleic acid)為 53%,亞麻酸(Linolenic acid)為12%。 藥理作用: 1. 對血糖的作用 槐角浸膏注射於家兔,1小時後,血中糖量顯著增加,同時出現尿糖。但此種反應屬一時性,注射1日後,血中糖量已恢復正常。 2. 抗菌作用 槐角含有殺菌物質,對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泌尿系感染 槐角500g,加水1500~2 000ml,煮沸,撈出槐角,蒸發藥液水分濃縮成膏。取槐角浸膏12g,溶於溫開水中服用,兒童酌減,每日2~3次。治療28例,痊癒20例,好轉5例,無效3例。〔山東中醫雜誌 1988;7(5):46〕 方劑選用:治療五種腸風瀉血,糞前有血名外痔,糞後有血名內痔,大腸不收名脫肛,穀道四面胬肉如奶名舉痔,頭上有孔名瘺,並皆治之:槐角(去枝梗炒)一斤,地榆、當歸(酒浸一宿,焙)、防風(去蘆)、黃芩、枳殼(去穰,麩炒)各半斤。上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不拘時候。(《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槐角丸) 2. 治療赤痢毒血:槐角子四兩(酒洗,炒),白芍藥二兩(醋炒),木香五錢(焙)。共為末。每早服二錢,白湯調下。(《本草匯言》) 3. 治療吐血、咯血、嘔血、唾血,或鼻衄、齒衄、舌衄、耳衄:槐角子八兩,麥門冬(去心)五兩。用凈水五十大碗,煎汁十五碗,慢火熬膏。每早午晚各服三大匙,白湯下。(《本草匯言》) 4. 治療陰疝腫縮:槐子(炒)一兩。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下,空心服。(《聖濟總錄》槐子丸) 5. 治療眼熱目暗:槐子、黃連(去須)各二兩。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後以溫漿水下二十丸,夜臨卧再服。(《太平聖惠方》明目槐子丸) 【注意事項】 宜忌:脾胃虛寒及孕婦忌服。 毒副作用:有報告指出,槐豆仁連皮製成浸膏注射於家兔和豚鼠的皮下組織,結果紅細胞明顯減少,證明槐角中含有破壞紅細胞的物質,尤以槐豆皮(即果莢)減少紅細胞的作用為大。槐角浸膏注射於青蛙、蜥蜴和小鼠,結果皆中毒致死,證明槐角浸膏含有毒性物質。 【醫家論葯】 「槐實,其主五內邪氣熱者,乃熱邪實也;唾涎多者,脾胃有熱也;傷絕之病,其血必熱;五痔由於大腸火熱,火瘡,乃血為所傷;婦人乳瘕,肝家氣結血熱所成;子藏急痛,由於血熱燥火。槐為苦寒純陰之葯,為涼血要品,故能除一切熱,散一切結,清一切火,如上諸病,莫不由斯三者而成,故悉主之。」(《本草經疏》) 「槐者,益腎清火,與黃柏同類異治。蓋黃柏專滋腎經血燥,此則專滋腎家津枯。觀《本經》主治,皆脾胃有熱,陰津不足之病。止涎唾,腎司閉藏之職也。下焦痔瘺腸風,風熱便血,年久不止者,用此一味熬膏,煉蜜收服。婦人乳瘕,子藏急痛,皆肝家血熱之患,用以清熱滋燥,諸證自安。上皆指槐角而言,其角中核子,專主明目。久服鬚髮不白,益腎之功可知。」(《本經逢原》) 槐花 為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的花朵或花蕾。亦名槐蕊(《本草正義》),商品稱「槐米」。味苦,性涼。入肝、大腸經。功能:清熱、涼血、止血。主治:腸風便血、痔血、尿血、血淋、崩漏、衄血、赤白痢下、風熱目赤、癰疽瘡毒。並用於預防中風。內服:煎湯,6~15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或研末撒。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生槐花中主要含芸香甙(蘆丁,Rutin)或其化合物,另有蠟、綠色素、樹脂、縮合鞣質、色素、蛋白質(或黏液質)、氨基酸(或肽)、糖和維生素 A 等,炒槐花基本與生槐米相同,僅部分氨基酸(或肽)或糖受到破壞,鞣質含量略有增加。 從乾花蕾中得三萜皂甙,水解後得白樺脂醇(Betulin)、槐花二醇(Sophoradiol)和葡萄糖、葡萄糖醛酸(Glucuronic acid)。從花蕾中亦得槐花米甲素、乙素和丙素,甲素是和蘆丁不同的黃酮類,乙素和丙素為甾醇類。槐花中的蘆丁在酸或酶的作用下可水解為斛皮素(Quercitrin)。 藥理作用: 1.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槐花液對離體蛙心有輕度興奮作用,對心傳導系統有阻滯作用。芸香甙、槲皮素、槲皮甙亦能增加離體及在位蛙心的收縮量及輸出量,並能減慢心率。槲皮素可擴張冠狀血管,改善心肌循環。芸香甙能使蟾蜍下肢及兔耳血管收縮。槐花液、槐花酊劑對麻醉犬、貓有暫時顯著的降低血壓作用。芸香甙及其製劑有降壓作用,槲皮素亦能短時間降壓。 2. 對血脂的作用 槲皮素皮下注射 10mg,能有效地降低實驗性高膽固醇血症大鼠肝、主動脈及血中的膽固醇含量,並增加膽固醇-蛋白複合物的穩定性。對實驗性動脈硬化症有預防和治療效果。 3. 對毛細血管的作用 芸香甙及其甙元槲皮素能保持毛細血管的正常抵抗力,減少血管通透性,可使因脆性增加而出血的毛細血管恢復正常的彈性。 槲皮素能增強豚鼠、大鼠皮膚毛細血管的抵抗力,降低血管通透性,其對毛細血管的穩定性較芸香甙強 1/3。連續大量應用芸香甙及槲皮素,可阻止由於減壓而引起的鼠肺出血。 4. 抗炎作用 芸香甙及槲皮素能抑制大鼠因組胺、蛋清、5-羥色胺、甲醛、多乙烯吡咯酮引起的腳爪浮腫以及透明質酸酶引起的足踝部浮腫。芸香甙能顯著抑制大鼠創傷性浮腫,並能阻止結膜炎、耳廓炎、肺水腫的發生。對兔因芥子油引起的結膜水腫,僅有輕微的抑制作用,如將芸香甙溶於丙二醇中,預防炎症的效果更好。芸香甙靜脈注射能抑制兔因馬血清而引起的皮膚、關節過敏性炎症。芸香甙硫酸酯的鈉鹽能加速狗因注射松節油引起的後肢血栓性靜脈炎的恢復。 5. 解痙、抗潰瘍作用 槲皮素能降低腸、支氣管平滑肌的張力,其解痙作用較芸香甙強5倍。芸香甙能降低大鼠的胃運動功能,並能解除氯化鋇引起的小腸平滑肌痙攣。皮下注射芸香甙5~10mg/kg,能顯著降低大鼠因結紮幽門引起的胃潰瘍的病灶數目,對反射性胃潰瘍的效力較凱林強。槐花液(含芸香甙甚微)注入兔腸腔內,能刺激腸黏膜使滲出液增加。 6.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槐花水浸劑(1:5),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許蘭黃癬菌、奧杜盎小芽胞癬菌、羊毛狀小芽胞癬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膚致病性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在試管內,芸香甙和槲皮素對某些細菌有抗菌作用;對病毒亦表現抑制作用。 7. 其他作用 芸香甙對X線照射有保護作用。槐樹含有血球凝集素,對血球有凝集作用。大劑量槐花酊劑可引起某些中樞反射機能的抑制。一般認為,芸香甙口服不能吸收,因而不能確定口服是否有治療作用。但亦有報告指出,口服後尚能吸收。 實驗表明:槐米炭煎液給小鼠灌胃,能明顯縮短出血時間和凝血時間。其止血和凝血作用可能與其鞣質含量有關,或含有其他止血和凝血成分。槐花炭能縮短大鼠創傷性出血的時間和減少出血量;去掉蘆丁的槐花溶液對大鼠創傷性出血有顯著的止血作用;蘆丁對皮膚負壓下生成的點狀出血和實驗性肺出血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蘆丁給兔灌胃對實驗性凍傷有預防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急性乳腺炎a. 槐米15g,炒至黃褐色,研為細末,用黃酒與開水各半沖服,每日1次。治療20餘例,一般用藥1~2次即可痊癒。〔新中醫 1976;(6):50〕 b. 槐米30g,蚤休、生甘草各15g,共研細末,早晚以水、酒送服。治療32例,效果良好。〔陝西中醫 1985;6(4):174〕 2. 治療銀屑病 槐花炒黃研末,每次3g,飯後服2次。治療53例,痊癒6例,顯效22例,進步19例。〔臨床實用中藥學. 第 1 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678〕 3. 治療暑癤 槐花米2份,糯米1份,炒黃研末,每晨空腹服2匙(約10g)。服藥期間禁止服糖。治療30餘例,全部治癒。〔浙江中醫雜誌 1966;9(7):40〕 4. 治療小兒頭部黃癬 槐花花蕾炒後研末,用食油調成膏狀,塗於患處,每日1次。治療32例,敷藥1次痊癒者7例,2~3次痊癒者25例。〔新醫學1976;(1):48〕 方劑選用: 1. 治療大腸下血:槐花、荊芥穗等分。為末,酒服一錢匕。(《經驗方》) 2. 治療臟毒,酒病,便血:槐花(半兩炒,半兩生),山梔子一兩(去皮,炒)。上為末,每服二錢,新汲水調下,食前服。(《經驗良方》槐花散) 3. 治療赤白痢疾:槐花(微炒)三錢,白芍藥(炒)二錢,枳殼(麩炒)一錢,甘草五分。水煎服。(《本草匯言》) 4. 治療吐血不止:槐花不拘多少。火燒存性,研細,入麝香少許。每服三錢匕,溫糯米飲調下。(《聖濟總錄》槐花散) 5. 治療白帶不止:槐花(炒)、牡蠣(煅)等分。為末。每酒服三錢,取效。(《摘元方》) 6. 治療衄血不止:槐花、烏賊魚骨等分。半生半炒,為末,吹鼻。(《世醫得效方》) 7. 治療舌出血不止,名曰舌衄:槐花,晒乾研末,敷舌上,或火炒,出火毒,為末敷。(《奇效良方》槐花散) 配伍效用: 槐花配伍梔子 槐花味苦性涼,功專涼血止血,能清泄腸熱,兼瀉肝經實火;梔子味苦性寒,雙清氣分、血分之熱,利濕、止血;炒炭入葯,則清熱之中有涼血止血之效。二者合用,梔子清肺熱,槐花清腸熱,臟腑同治,共奏清熱利濕、涼血止血之功效;如炒炭入葯,則止血作用更強。用於治療大腸火盛或濕熱蘊結之大便下血、痔瘡出血、血痢、崩漏【注意事項】 宜忌:脾胃虛寒者慎服。 毒副作用:蘆丁毒性低,用含蘆丁(10%)的飼料餵養大鼠1年,未見毒性反應。但有報告指出,槐米提取物有致淋巴細胞突變的作用。 臨床曾有小兒因口含槐花而引起過敏反應1 例的報告,癥狀為發燒,丘狀皮疹、面部及頸部有水泡及片塊狀糜爛,並有少量滲液。經住院用氫化考的松等治療而愈。 臨床應用本品,亦可引起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癥狀,甚者可出現中毒性肝炎、腎炎、腦病。長期或大量用藥有引起淋巴細胞突變的可能。 【醫家論葯】 「炒香頻嚼,治失音及喉痹。又療吐血,衄,崩中漏下。」(《本草綱目》) 「涼大腸,殺疳蟲。治癰疽瘡毒,陰瘡濕癢,痔漏,解楊梅惡瘡,下疳伏毒。」(《本草正義》) 白茅根 為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L.)P. Beauv. var. major (Nees)C. E. Hubb. 的根莖。味甘,性寒。入肺、胃、小腸經。功能:涼血、止血、清熱、利尿。主治:熱病煩渴、吐血、衄血、肺熱喘急、胃熱噦逆、淋病、小便不利、水腫、黃疸。內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搗汁或研末。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多量蔗糖、葡萄糖、少量果糖、木糖及檸檬酸、草酸、蘋果酸等:尚含澱粉。從白茅的根莖中分離出蘆竹素(Arundoin)、白茅素(Cy-lindrin )、羊齒醇(Fernenol)、似砂醇(Simiarenol)、白頭翁素(Anemonin)等。 藥理作用: 1. 利尿作用 白茅根水浸劑給正常家兔口服有利尿作用,再服藥5~10天時最明顯。其利尿作用可能與白茅根中所含豐富鉀鹽有關。 2. 抗菌作用 煎劑在試管內對福氏、宋內痢疾桿菌有明顯的抑菌作用,但對志賀痢疾桿菌則無作用。 3. 止血作用 研究表明:白茅根可加速凝血過程的第二階段,即促進凝血酶原的形成,因而有止血作用。有人認為,白茅根的止血作用在於能縮短出血及凝血時間。 4. 其他作用 白茅根水浸液有降低血管通透性的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流行性出血熱 白茅根 150g,丹參20g,蘆根30g,黃柏10g,佩蘭15g,丹皮10g,隨症加減,水煎服,每日1~3劑頻服。治療60例,全部度過少尿期,死亡2例(1 例死於多尿期高血壓顱內出血,1 例死於腸麻痹)。與用環磷醯胺治療的60例作對照,對照組死亡9例。〔中西醫結合雜誌 1986;6(4):212〕 2. 治療急性腎盂腎炎 柴胡12g,黃芩15g,蒲公英、紅藤、車前草、白茅根各30g。臨床可隨證加減。每日1劑,水煎分3次口服。高熱者前方加紫花地丁、青蒿、野菊花,每日2劑,水煎分4~6次口服。15天為1個療程。治療32例,結果:治療1個療程後痊癒28例,無效4例。〔人民軍醫 1990;(3): 59〕 3. 治療小兒急性腎炎 干白茅根250g(1劑量),加水500ml,緩火煎一沸,移置爐邊靜置10分鐘,棄渣,溫熱內服。每日1劑,分2~3次服。連服至水腫消失,尿蛋白、紅細胞、管型陰轉為止。治療11例,痊癒9例,好轉2例;平均每例服42劑,少者服32劑,多者服59劑。〔廣東醫學(祖國醫學版) 1965;(3):23〕 方劑選用: 1. 治療吐血不止:白茅根一握。水煎服之。(《千金翼方》) 2. 治療胃反,食即吐出,上氣:蘆根、茅根各二兩。細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頓服之,得下,良。(《備急千金要方》) 3. 治療小便熱淋:白茅根四升,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適冷暖飲之,日三服。(《肘後備急方》) 4. 治療小便出血:茅根一把。切,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溫頻服。(《太平聖惠方》) 5. 治療勞傷溺血:茅根、乾薑等分。入蜜一匙,水二鍾,煎一盅,日一服。(《本草綱目》) 6. 治療卒大腹水病: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水三升,煮干,去茅根食豆,水隨小便下。(《補缺肘後方》) 7. 治療黃疸、谷疸、酒疸、女疸、勞疸、黃汗:生茅根一把。細切,以豬肉一斤,合作羹,盡啜食之。(《補缺肘後方》) 8. 治療血熱鼻衄:白茅根汁一合。飲之。(《婦人良方》) 9. 治療鼻衄不止:茅根為末,米泔水服二錢。(《太平聖惠方》) 配伍效用: 白茅根配伍蘆根 二者均為甘寒涼潤之品,功能清肺胃之熱。但白茅根甘寒清熱,走血分可涼血生津,善清血分之熱;入膀胱利水導熱下行,利水而不傷陰。蘆根甘寒生津,走氣分清肺胃之熱,長於清氣分之熱;生津止渴,生津而不戀邪。二者合用,可兩清氣血之熱,其清熱利尿、生津止咳之功效更著,用於治療外感或內傷發熱、不明原因之低熱;肺胃陰傷之咽干口渴、咳嗽氣逆以及小便不利、血尿、尿頻等。 白茅根配伍藕節 白茅根涼血止血、清熱利尿;藕節收斂、止血、化淤。二者生用相伍,則有涼血止血之功;二者炒炭入葯合用,則有收斂止血之效。 可用於治療多種出血證。 【注意事項】 宜忌:脾胃虛寒,溲多不渴者忌服。 毒副作用:家兔灌服煎劑25g/kg,36小時後活動受抑制,運動遲緩,呼吸增快,但很快恢復。靜脈注射10~15g/kg,則出現呼吸增快,運動受抑制,1小時後逐漸恢復;劑量增至25g/kg,6小時後死亡。 本品無毒。臨床應用偶見頭暈、噁心、大便次數略增多等現象。 【醫家論葯】 「白茅根,甘能除伏熱,利小便,故能止諸血、噦逆、喘急、消渴,治黃疸水腫,乃良物也。世人因微而忽之,惟事苦寒之劑,致傷沖和之氣,烏足知此哉?」(《本草綱目》) 「白茅根,和上下之陽,清脾胃伏熱,生肺津以涼血,為熱血妄行上下諸失血之要葯。」(《本草求原》) 「白茅根,寒涼而味甚甘,能清血分之熱,而不傷於燥,又不黏膩,故涼血而不慮其積淤,以主吐衄嘔血。泄降火逆,其效甚捷,故又主胃火噦逆嘔吐,肺熱氣逆喘滿。且甘寒而多脂液,雖降逆而異於苦燥,則又止渴生津,而清滌肺胃腸間之伏熱,能療消谷燥渴。又能通淋閉而治溲血下血,並主婦女血熱妄行,崩中淋帶。又通利小水,泄熱結之水腫,導淤熱之黃疸,皆甘寒通泄之實效。然其甘寒之力,清泄肺胃,尤有專長,凡齒痛齦腫,牙疳口舌諸瘡,及肺熱郁窒之咽痛腐爛諸證,用以佐使,功效最著,而無流弊。」(《本草正義》) 「勞傷虛羸,必內熱,茅根甘能補脾,甘則雖寒而不犯胃。甘寒能除內熱,故主勞傷虛羸。益脾所以補中,除熱所以益氣,甘能益血,血熱則淤,淤則閉,閉則寒熱作矣,寒涼血,甘益血,熱去則血和,和則淤消而閉通,通則寒熱自止也。小便不利,由於內熱也,熱解則便自利。淋者,血分虛熱所致也,涼血益血,則淋自愈,而腸胃之客熱自解,津液生而渴亦止矣。肝藏血而主筋,補血涼肝,則筋堅矣。血熱則崩,涼血和血,則崩自愈矣。血熱則妄行,溢出上竅為吐、為咯、為鼻衄、齒衄,涼血和血,則諸證自除。益脾補中,利小便,故亦治水腫黃疸,而兼理傷寒噦逆也。」(《本草經疏》) 紫珠 為馬鞭草科植物杜虹花Callicarpa pedunculata R.Br.、大葉紫珠C. macrophylla Vahl. 或裸花紫珠C.nudiflora Hook.et Arn. 的葉。江蘇、江西、廣東、廣西等地所產華紫珠 Callicarpa cathayana H. T. Chang 亦同等入葯。味苦,性平。入肝、肺、胃經。功能:活血、止血、除熱、解毒。主治: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崩漏、創傷出血、癰疽腫毒、喉痹。內服:煎湯,10~15g (鮮品30~60g);或研末,每次1.5~3g。外用:搗敷或研末撒。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黃酮類、縮合鞣質。尚含中性樹脂,糖類,羥基化合物及鎂、鈣、鐵等微量元素。 藥理作用: 1. 止血作用 動物實驗證明:紫珠草有促進血液凝固的作用,對腸道血管有直接收縮作用和間接通過腸管攣縮壓迫堵阻血管而起止血作用。紫珠草注射液對人可使血小板增加,使出血時間、血塊收縮時間、凝血酶原時間縮短。對蛙腸系膜血管有收縮作用。紫珠草溶液滴於家兔腸壁上,可引起腸管強烈痙攣收縮,漿膜由粉紅變白,可使家兔出血時間縮短。有報告認為,紫珠能使出血時間及凝血時間縮短,其止血原理可能是其使血管收縮和使血小板數增加。 2. 抗菌作用 紫珠草對大腸桿菌、福氏痢疾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此外,裸花紫珠對綠膿桿菌、傷寒桿菌等亦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化膿性皮膚潰瘍 紫珠草製成3:1的水煎液。先用生理鹽水沖洗瘡面,將膿性分泌物及壞死組織清除乾淨,然後用單層紗布(與瘡面等大)蘸藥液浸濕瘡面,覆蓋瘡面,用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治療化膿性皮膚潰瘍232例(其中32例為慢性皮膚潰瘍),治癒228例,好轉4例。平均治癒天數9.87天。 〔中草藥通訊 1972;(2):42〕 2. 治療宮頸炎、陰道炎 紫珠草製成50%的煎液,備用。先用1:5 000高錳酸鉀或稀紫珠草液,行陰道沖洗,再放入浸有50%紫珠草液之帶線棉花栓。 如子宮頸炎則應覆蓋在子宮頸上,過12~24小時,將線拉出,取出棉栓。治療宮頸炎、陰道炎(包括一般陰道炎、念珠菌陰道炎、滴蟲性陰道炎)及外陰炎共78例,結果痊癒38例,好轉33例,有效率為91%。〔新醫學 1971;(6~7):45〕 方劑選用: 1. 治療腸胃出血:干紫珠葉末3~5分。調冷開水,每4小時服1次;繼用干紫珠末二錢,水煎,代茶常飲。(《福建民間草藥》) 2. 治療咯血:干紫珠葉末5~7分。調雞蛋清,每4小時服1次;繼用干紫珠葉末二錢,水煎,代茶常飲。(《福建民間草藥》) 3. 治療創傷出血:鮮紫珠葉,用冷開水洗凈,搗勻後敷創口;或用干紫珠葉研末敷摻,外用消毒紗布包紮之。(《福建民間草藥》)4. 治療衄血:干紫珠葉二錢。調雞蛋清服;外用消毒棉花蘸葉末塞鼻。(《福建民間草藥》) 【注意事項】 毒副作用:臨床應用本品,曾有肌注紫珠草發生過敏性休克的報告,注射後10分鐘,病人感胸部緊束,呼吸困難,發紺,冷汗,旋即倒地。體檢:病人呼吸微弱,心音弱,脈搏不能觸及,血壓測不出。經肌注腎上腺素及其他對症治療後好轉。亦有報告,用紫珠草製成「枯痔液」治療內痔、混合痔等,部分病人注射後有畏寒感覺;2例因注射過深和注射於齒線之外,則引起坐骨直腸窩炎症和注射局部感染化膿。 【醫家論葯】 「解諸毒物,癰疽,喉痹,毒腫,下瘺,蛇虺蟲螫,狂犬毒,並煮汁服;亦煮汁洗瘡腫,除血長膚。」(《本草拾遺》) 附註:臨床作為紫珠入葯的尚有以下幾種同屬植物:①白棠子樹 Callicarpa dichotoma(Lour)K.Koch ;②長葉紫珠 Callicarpa loureiri Hook.et Arn. ;③大樹紫珠(喬木紫珠)Callicarpa arborea Roxb. ;④廣東紫珠 Callicarpa kwangtungensis Chun ;⑤紅紫珠 Callicarpa rubellaLindl.。 苧麻根 為蕁麻科植物苧麻Boehmeria nivea S(L.) Gaud. 的根。味甘,性寒。入心、肝經。功能:清熱、止血、解毒、散淤。主治:熱病大渴、大狂、血淋、癃閉、吐血、下血、赤白帶下、丹毒、癰腫、跌打損傷、蛇蟲咬傷。內服:煎湯,10~30g;或搗汁。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根含酚類、三萜(或甾醇)、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黃酮類、香豆精甙類、有機酸類、生物鹼、氨基酸及多糖類等。全草和種子含氫氰酸。 藥理作用: 1. 止血作用 野苧麻的提取物浸泡大鼠和小鼠尾端的人工創面,可使出血量減少,出血時間縮短。給小鼠口服或腹腔注射,亦有同樣效果。給家兔肌肉注射後,凝血時間縮短,但血小板計數無明顯變化。提取物浸泡大鼠的肝、腎傷口,未見明顯止血作用。 2. 對出、凝血時間的影響 人工合成的「血凝酸胺(咖啡酸二乙胺鹽)」給家兔靜脈注射、給小鼠腹腔注射,其凝血時間及出血時間均顯著縮短。 「血凝酸胺」在試管內無抗纖維蛋白溶解作用。 3. 其他作用 苧麻根所含的有機酸鹽和生物鹼在體外對革蘭陽性菌和陰性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大腸桿菌、炭疽桿菌對有機酸鹽高度敏感;沙門菌對生物鹼高度敏感。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泌尿繫結石 苧麻根60g,海金砂30g,金錢草15g,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大便不通者加大黃10g,滑石20g;嘔吐者加藿香、半夏各10g;尿血者加茅根、鮮生地各20g。治療50例,治癒25例,好轉23例,無效2例。服藥最少者5劑,最多者30劑。〔廣西中醫藥 1985;8(3):48〕 2. 治療崩漏 苧麻根150g、五月艾根100g、豬腎1對、糯米酒50ml、白鹽少許。水煎服,日服2次,每日1劑。血淤致漏者加益母草;血熱挾淤者去糯米酒加旱蓮草;氣虛挾淤者加北黃芪。治療83例(放環後經漏者64例,人工流產後經漏者19 例),治癒81例,無效2例。〔基層醫刊 1983;(3):22〕 方劑選用: 1. 治療哮喘:苧麻根和砂糖爛煮,時時嚼咽下。(《醫學正傳》) 2. 治療痰哮咳嗽:苧根,煅存性為末,生豆腐蘸三、五錢食;未全,可以肥豬肉二、三片蘸食。(《醫學正傳》) 3. 治療吐血不止:苧麻根、人蔘、白堊、蛤粉各一分。上四味,搗羅為散。每服一錢匕,糯米飲調下,不拘時候。(《聖濟總錄》苧根散) 4. 治療血淋,臍腹及陰莖澀痛:麻根十枚,搗碎,以水二大盞,煎取一大盞,去滓,分為二服,如人行十里再服。(《太平聖惠方》) 5. 治療小便不通:苧麻根半兩,蛤粉半兩。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於空心,以新汲水調下二錢。(《太平聖惠方》) 配伍效用: 苧麻根配伍白茅根 二者均有清熱涼血利濕之功效,相伍為用,其功效更著,用於治療濕熱所致之血淋、熱淋。 苧麻根配伍野菊花 二者均有解毒功能,相伍搗用外敷,可治療癰腫為熱毒所致者。 【注意事項】 宜忌:「胃弱泄瀉者勿服;諸病不由血熱者,亦不宜用。」(《本草經疏》) 毒副作用:「血凝酸胺」的毒性極低,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1583±80mg/kg。家兔靜脈注射,對血壓、呼吸無影響,連續靜脈注射10天,心電圖及肝、腎功能亦均無改變。 【醫家論葯】 「苧根,丹溪謂其大補陰而即行滯血,是以補為行也。夫甘寒之葯能瀉火,此味止血淋、治丹毒,或入血分而瀉熱乎?但就其安胎治漏血尤效,則補陰活血之功,又豈徒以瀉熱與他味同論乎。……其和血便在補陰,而能行能止之故可以思矣。」(《本草述》) 「苧麻根,甘寒養陰,長於滑竅涼血,血分有濕熱者,亦屬相宜。大抵胎動因於血熱者多,或因傷血淤者亦有之,安胎之義,其即此乎。」(《本草便讀》) 地榆 為薔薇科植物地榆 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 或長葉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 var. longifolia (Bert) Yu et Li 的根及根莖。味苦、酸,性寒。入肝、大腸經。功能: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主治:吐血、衄血、血痢、崩漏、腸風、痔漏、癰腫、濕疹、金瘡、燒傷。內服:煎湯,6~15g;或入丸、散。外用:搗汁或研末摻。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根含鞣質和三萜皂甙。 分離出的皂甙有地榆糖甙Ⅰ(Ziyu glycoside Ⅰ)、地榆糖甙Ⅱ(Ziyu glycoside Ⅱ),其水解後產生坡模醇酸(Pomolic acid)和阿拉伯糖等。另含有地榆甙 A、B 及 E(Sanguisorbin A、B 及E),其甙元均為熊果酸(Ursolic acid)。葉含維生素C,花含矢車菊甙(Chrysanthemin)、矢車菊雙甙(Cyanin)。 藥理作用: 1. 收斂作用 地榆含有鞣質,具有收斂作用,能止瀉和止血。外用炒地榆粉,對兔及狗的Ⅱ度、Ⅲ度實驗性燙傷面有顯著收斂作用,能使滲出減少、感染及死亡率降低。但從地榆中提取出的鞣質或市售之鞣酸,對燒傷的療效均不如地榆粉。提示地榆治療燒傷的有效成分除了所含鞣質外,尚有其他因素參與。 地榆對去神經組織上的燒傷的療效比沒有去神經組織上的療效稍差。 2. 抗菌作用 體外實驗證明:地榆 100%的煎液對傷寒桿菌、腦膜炎雙球菌、福氏痢疾桿菌、宋內痢疾桿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白喉桿菌、大腸桿菌、枯草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綠膿桿菌、霍亂弧菌及人型結核桿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對某些真菌亦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煎劑在0.5mg/ml 時對亞洲甲型流感病毒有效。有報告認為,地榆的抗菌作用與其中所含鞣酸有關。藥液經高壓滅菌則抑菌作用明顯減弱。 3. 抗炎作用 地榆對甲醛性足跖腫脹小鼠巴豆油性耳殼腫脹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前列腺素E引起的皮膚微血管通透性亢進,地榆有很強的抑制作用;尚能抑制大鼠棉球肉芽腫的增生,並能促進傷口癒合。 4. 止血作用 生地榆、水提物、地榆炭、地榆製劑均有制血作用。地榆水提物可使出血時間明顯縮短。地榆炭煎劑給家兔口服能使凝血時間明顯縮短;給小鼠腹腔注射可使出血時間縮短;蛙後肢灌流試驗可見血管收縮。有報告指出,地榆加熱炮製可使其鞣質含量降低,止血作用減弱。由於地榆的止血作用主要與鞣質有關,因此報告者建議在用於治療出血為主的疾病時以生品為好,並建議以鞣質含量為地榆的質量標準。 5. 對心臟和血壓的作用 地榆煎劑低濃度可使離體蛙心收縮加強,頻率減慢,心臟排出量增加,高濃度則呈抑制作用。對麻醉兔有暫時性的輕度降壓作用。 6. 其他作用 地榆煎劑低濃度使離體兔腸收縮減弱,高濃度則使收縮加強,甚至呈痙攣狀態。 煎劑給鴿灌服3g/kg,每日2次,共服4次,對靜脈注射洋地黃引起的嘔吐有止吐作用,表現為嘔吐次數減少;但狗服5g/kg,共服2次,對靜脈注射阿朴嗎啡引起的嘔吐無效。 鮮地榆注射液有升高白細胞的作用。 地榆水提取物給胃瘺手術後的大鼠口服,能顯著增加其對蛋白質的消化能力。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咯血 地榆片劑,每片含生葯1.5g,成人每次5片,日服4次。咯血停止後繼用2~3天,治療62例,有效60例,無效2例;用乾地榆3kg製成煎劑,成人每次30ml(相當於生葯7.5g),日服4次。小兒酌減。治療74例,有效72例,無效2例。平均止血時間為4.2天。並且還發現地榆有鎮咳祛痰作用。〔中醫雜誌 1984;(8):33〕 2. 治療上消化道出血a. 地榆50g、黃連10g,加水500ml,煎至100ml,頻服,每次1~2匙,每日2 劑。治療117例,止血有效率為92.3%。以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療效最好。 〔中級醫刊 1983;(9):56〕 b. 地榆、血見愁各等量,製成片劑,每片0.25g(相當於生葯 2.5g),每次4片,日服3~4次。治療105例,有效率為96.1%。〔新醫藥學雜誌1978;(5):36〕 c. 地榆75g,水煎取200ml。口服,每次10ml,每日3次。治療20例,其中胃潰瘍11例,十二指腸潰瘍6例,胃及十二指腸皆有潰瘍者2例,胃潰瘍疑似癌變者1例。除用一般保守療法及輸血外,應用地榆煎劑治療,效果良好。〔中華內科雜誌 1960;8(3):249〕 3. 治療菌痢a. 地榆50g、仙鶴草30g、女貞子30g,加水煎成100ml,再加適量糖漿,每日1劑,分2次服,第一天劑量加倍。治療急性菌痢50例,治癒47例,好轉2例,無效1例。平均治癒時間為 2.47天。療效優於磺胺噻唑治療組。〔中西醫結合雜誌 1981;(1):5〕 b. 地榆20g、葛根15g、川黃連10g、黃芩10g、丹皮15g、槐花20g、木香9g、赤芍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2劑。治療志賀Ⅰ型菌痢72例,全部有效。〔新中醫 1981;(7):20〕 4. 治療腸傷寒a. 地榆30g、白花蛇舌草15g,加水3碗,煎至50ml,內服,4歲以下減半。每日2~3次,待體溫下降後改為每天服1次。治療14歲以下的患兒57例,治癒49例,無效8例。治療中未見副作用。〔新醫藥通訊 1971;(1):23〕 b. 生地榆30g、黃芩15g、紅藤30g、敗醬草30g、制大黃10g,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治療121例,無一例發生腸穿孔和腸出血,複發率較用氯黴素為低,完全退熱時間平均為6.8天。〔新中醫 1982;(5):29〕 5. 治療膀胱腫瘤 地榆炭100g,加食醋 500ml,煎至300ml,分次服完,每次服量不限,每日1劑。也可經過濾及高壓滅菌後做膀胱灌注,每次20~30ml,並用斑蟊燒雞蛋等配合治療。觀察23 例,臨床治癒3例,顯效1例,有效14例,無效5例。隨訪5年的13例中,存活7例,其中帶瘤生存者5例。〔黑龍江中醫藥 1982;(4):27〕 6. 治療皮膚病 地榆炙黃,研細末過篩,以凡士林配成30%的藥膏,外敷患處。敷藥前視皮損的情況先以油類擦洗或以1:5000 高錳酸鉀溶液濕敷。治療濕疹、濕疹樣皮炎、脂溢性濕疹、下肢靜脈曲張性濕疹及糜爛感染型足癬等109例,治癒47例,顯效和有效50例。平均治癒時間為8.3天。以濕疹及濕疹樣皮炎的治癒率最高。〔中華皮膚科雜誌 1963;9(5):324〕 7. 治療燒燙傷a. 地榆炭70g、黃連25g、冰片5g、芝麻油適量,調糊狀局部外塗。治療Ⅱ度、Ⅲ度燒燙傷28例,1~3天即可結痂,3天後除去葯痂再塗本葯。結果全部治癒。療效優於西藥治療組。〔吉林中醫藥 1983;(4):31〕 b. 地榆、白芨、忍冬藤、虎杖各500g,黃連100g,切碎後先浸泡白芨24小時,再加入其他藥物連熬3次,每次1小時,均用雙層紗布過濾。然後將三次濾液置於鍋內文火煎至3000ml。加入0.3%苯甲酸鈉防腐劑,涼後加40目篩冰片50g,攪勻,分裝滅菌瓶備用,用時外塗患處。治療二度燒傷,可明顯減少創面滲出,減輕組織水腫,保護創面及降低死亡率。〔中華外科雜誌 1978﹔16(2):87-88〕 8. 治療崩漏 地榆炭、白頭翁各60g,水煎後去渣,加入紅糖60g,分2次口服。治療18例,服藥2劑止血者10例,3劑止血者6例,5劑止血者1例,6劑仍未止血者1例。〔上海中醫藥雜誌 1982;(11):33〕 9. 治療宮頸糜爛a. 生地榆60g、生槐花60g、明礬10g、龍骨20g,製成丸劑。晚間用0.1%高錳酸鉀洗凈後,放兩丸於陰道最底部,兩日1次,4次為1療程。月經前後5天禁用。治療573例,用藥1~3療程後,痊癒212例,顯效62例,有效191 例,無效78例。〔新中醫 1978;(3):25〕 b. 地榆100g、兒茶15g、土霉素2.5g,打粉,高溫消毒,裝瓶備用。先用熱灼器灼宮頸,術後噴洒藥粉。治療70例,顯效58例,進步12例,而且一次治癒率較高。〔新中醫 1983;(3):36〕 方劑選用: 1. 治療血痢不止:地榆二兩,甘草(炙、銼)半兩。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以水一盞,煎取七分,去渣,溫服,日二夜一。(《聖濟總錄》地榆湯) 2. 治療便血:地榆四兩,炙甘草三兩。每末五錢,水二盞,入砂仁末一錢,煎盞半,分二服。(《沈氏尊生書》地榆甘草湯) 3. 治療面瘡赤腫焮痛:地榆八兩(細銼),水一斗,煮之五升,去渣,適寒溫洗之。(《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4. 治療婦人漏下赤色不止,令人黃瘦虛渴:地榆二兩(細銼),以醋一升,煮十餘沸,去渣,食前稍熱服一合。亦治嘔血。(《太平聖惠方》) 配伍效用: 地榆配伍大黃、冰片 地榆清熱解毒斂瘡;大黃瀉火解毒;冰片清熱止痛。三葯伍用,有清熱瀉火解毒、斂瘡止痛之功效,外用治療湯、火燙傷。 地榆配伍槐角 地榆清熱涼血止血;槐角清熱涼血潤腸。二者合用,有清熱涼血潤腸之功效,用於治療痔漏便血屬血熱者。 地榆配伍黃柏 地榆清熱涼血解毒;黃柏瀉火解毒燥濕。二者伍用,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濕斂瘡之功效,用於治療濕疹、皮膚潰爛、痢疾等證屬濕熱者。 地榆配伍仙鶴草 地榆清熱涼血;仙鶴草收斂止血。二者合用,共奏清熱涼血、收斂止血之功效,用於治療崩漏證屬血熱者。 【注意事項】 宜忌:虛寒者忌服。地榆含鞣質,不宜與酶製劑(如胃蛋白酶、胰酶、薄荷酶、蛋白酶、澱粉酶、多酶等)同服,以免降低療效。 久服地榆及其製劑,應注意補充維生素B1,以免出現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多發性神經炎、神經機能障礙等癥狀。 毒副作用:地榆水提取物(1:3)給大鼠灌服20ml/kg/d,共10天,未見明顯中毒癥狀,但在給葯第5天及第10天作肝穿刺檢查,發現脂肪浸潤的細胞數較對照組有所增加。 【醫家論葯】 「地榆,除下焦熱,治大小便血證。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則能行血,不可不知。」(《本草綱目》) 「地榆,諸書皆言因其苦寒,則能入於下焦血分除熱,俾熱悉從下解。又言性沉而澀,凡人症患吐衄崩中腸風血痢等症,得此則能澀血不解。按此不無兩歧,詎知其熱不除,則血不止,其熱既清,則血自安。且其性主收斂,既能清降,又能收澀,則清不慮其過泄,澀亦不慮其或滯,實為解熱止血藥也。」(《本草求真》) 「地榆苦寒,為涼血之專劑。婦人乳痛帶下,多由於肝經鬱火不疏,苦寒以清泄之,則肝氣疏達,斯痛可已而帶可止;然氣滯痰凝之乳痛,及氣虛不攝之帶下,非其治也。止痛除惡肉,皆以外瘍言之,血熱火盛,則痛而多惡肉,地榆清熱涼血,故止瘍患作痛,而能除惡肉。《本經》又療金瘡,《別錄》謂止膿血,惡瘡熱瘡,可作金瘡膏,皆即此清火涼血之功用。且所謂主七傷,補絕傷,亦皆指外瘍言之,非謂地榆苦寒,能治虛損之勞傷也。止汗而除消渴,皆寒以勝熱之效。消酒者,即苦寒以勝濕退熱也。」(《本草正義》) 小薊 為菊科植物小薊Cephalanoplos segetum (Bge.) Kitam. 的全草或根。味甘,性涼。入肝、脾經。功能:涼血、祛淤、止血。主治:吐血、衄血、尿血、血淋、便血、血崩、急性傳染性肝炎、創傷出血、疔瘡、癰毒。內服:煎湯,10 ~15g(鮮品30~60g);搗汁或研末。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全草含生物鹼、膽鹼、皂甙等。 藥理作用: 1. 止血作用 能收縮血管,並能使凝血時間和凝血酶原時間縮短。實驗表明:對剪去尾尖、血液不斷流出的小鼠給以小薊煎劑,能誘發血小板的聚集,顯著縮短其出血時間。 2.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小薊煎劑對離體蛙心和離體兔心有明顯的興奮作用,並能使兔耳及大鼠下肢血管收縮。小薊煎劑或酊劑給麻醉犬、貓及家兔靜脈注射有明顯升壓作用,該作用可被可卡因和麻黃鹼增強,而育亨賓能取消該作用甚至將其逆轉為降壓作用。升壓的同時有脾容積縮小,腸蠕動抑制。肌肉注射亦有升壓作用,但灌胃給葯至 42.5g/kg 亦無明顯升壓作用。這些作用的產生可能是由於其中所含的兒茶酚胺類物質所致。但亦有報告指出,用小薊的水浸出液、乙醇-水浸出液和乙醇浸出液,試驗於麻醉狗、貓及兔,有顯著和持久的降壓作用。有報告指出,小薊水煎劑對心臟有興奮作用,可通過腎上腺素能β1-受體作用於離體兔心及離體豚鼠心房肌,該作用可被β-受體阻斷葯心得安(0.02ml)所拮抗;小薊水煎劑(0.1ml)對兔主動脈條有收縮作用,該作用可被α-受體阻斷劑酚妥拉明(0.1ml)所拮抗;對β2-受體的豚鼠離體氣管有舒張作用,該作用可被心得安所拮抗。由於小薊煎劑對心房肌的用量只有主動脈條及氣管用量的1/10,因此認為小薊對腎上腺能β1-受體的作用大於對β2-受體及α-受體的作用。 3. 抑菌作用 水煎劑對白喉桿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福氏痢疾桿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4. 其他作用 煎劑或酊劑對家兔離體、在位及慢性瘺管的子宮均有興奮作用,但對貓的在位子宮、大鼠離體子宮和兔離體小腸則有抑制作用。煎劑對腸平滑有抑制作用,對支氣管平滑肌有收縮作用。對大鼠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炎有預防和治療作用。對大鼠甲醛性「關節炎」有一定的消炎作用。對小鼠有鎮靜作用,但無鎮痛作用。小薊浸液給小鼠灌服有止血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預防菌痢 小薊全草,洗凈晒乾,製成每100ml 相當於生葯50g 的湯劑,成人每次50ml,小兒酌減,隔日1劑,共服3次。服藥的99人中無一人發病;而服用痢特靈的96人中,有5人發病。〔新醫學 1974;(7):333〕 2. 治療瘡瘍 鮮小薊葉,先後經 0.1%高錳酸鉀溶液及0.5%食鹽水沖洗數次後,壓榨取汁,靜置1小時,傾去上層清液,取深綠色沉澱液體20ml,和白凡士林80g 調成藥膏。治療瘡瘍、外傷化膿及職業性鹽滷外傷化膿200例,一般換藥4~7次即可痊癒。未見不良反應。〔中華外科雜誌 1959;7(1):7〕 3. 治療麻風性鼻衄 小薊全草洗凈搗碎,用紗布濾出液體,放鍋內煎熬蒸發其水分,冷卻後加入適量防腐劑,裝瓶備用。用時以棉球蘸藥液塞在鼻中隔的糜爛面或潰瘍面的出血點上,每天更換3~4 次。治療34例,痊癒24例。一般4~14天衄止,21~33天鼻中隔潰瘍面癒合,無不良反應。〔中華皮膚科雜誌 1960;8(2):118〕 方劑選用: 1. 治療心熱吐血口乾:生藕汁、生牛蒡汁、生地黃汁、小薊根汁各二合,白蜜一匙。上藥相和,攪令勻,不計時候,細細呷之。(《太平聖惠方》) 2. 治療舌上出血,兼治大衄:刺薊一握,研,絞取汁,以酒半盞調服。如無生汁,只搗干者為末,冷水調下三錢匕。(《聖濟總錄》清心散) 3. 治療崩中下血:小薊莖、葉(洗,切)研汁一盞,入生地黃汁一盞,白朮半兩,煎減半,溫服。(《備急千金要方》) 4. 治療妊娠胎墮後出血不止:小薊根葉(銼碎)、益母草(去根,切碎)各五兩。以水三大碗,煮二味爛熟去滓至一大碗,將葯於銅器中煎至一盞,分作二服,日內服盡。(《聖濟總錄》小薊飲) 5. 治療婦人陰癢:小薊煎湯,日洗三次。(《廣濟方》) 配伍效用: 小薊配伍白茅根 小薊清熱涼血;白茅根清熱涼血利尿。二者伍用,共奏清熱涼血利尿之功效,用於治療濕熱所致之血淋。 小薊配伍大薊 二葯均有涼血止血消癰之功效,相伍為用,其功效更著,用於治療血熱出血及熱毒瘡瘍諸症。 小薊配伍生地、蒲黃 小薊清熱涼血止血;生地養陰清熱涼血;蒲黃涼血止血、活血消淤。三葯伍用,有清熱涼血止血之功效,用於治療血淋、月經過多,證屬熱邪所致者。 【注意事項】 宜忌:脾胃虛寒而無淤滯者忌服。 毒副作用:小薊煎劑80g/kg/d給大鼠灌胃,連續 2 周,無明顯毒性,肝、腎組織檢查無特殊病理改變。 【醫家論葯】 「大薊、小薊二味根、葉,俱苦甘氣平,能升能降,能破血,又能止血。小薊則甘平勝,不甚苦,專以退熱去煩,使火清而火歸經,是保血在於涼血。」(《本草求原》) 「鮮小薊根,性涼濡潤,善入血分,最清血分之熱,凡咳血、吐血、衄血、二便下血之因熱者,服者莫不立愈。又善治肺病結核,無論何期,用之皆宜,即單用亦可奏效。並治一切瘡瘍腫疼,花柳毒淋,下血澀疼。蓋其性不但能涼血止血,兼能活血解毒,是以有以上諸效也。其涼潤之性,又善滋陰養血,治血虛發熱。至女子血崩赤帶,其因熱者用之亦效。」(《醫學衷中參西錄》) 大薊 為菊科植物大薊 Cirsium japonicum DC. 的全草或根。亦名刺薊(《日華子本草》),等。味甘,性涼。入肝、脾經。功能:涼血、止血、祛淤、消癰腫。主治:吐血、衄血、尿血、血淋、血崩、帶下、腸風、腸癰、癰瘍腫毒、疔瘡。內服:煎湯,10~15g(鮮品 30~60g );搗汁或研末。外用:搗敷或搗汁塗。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全草含生物鹼、揮髮油。根含乙酸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yl acetate)、豆甾醇(Stigmasterol)、α-香樹脂醇(α-Amyrin)、β-香樹脂醇(β-Amyr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藥理作用: 1. 抗菌作用 根煎劑或全草蒸餾液1:4 000 濃度時在體外能抑制人型有毒結核菌的生長。酒精浸劑 1:3 000 時對人型結核菌即有抑制作用。水煎劑的抑菌濃度比酒精浸劑的濃度為大。 2. 對血壓的作用 水浸劑、乙醇-水浸液和乙醇浸出液,應用於狗、貓、兔等麻醉動物有降低血壓的作用。大薊對離體蛙心、兔心心率及心收縮力有抑制作用,可降低犬血壓,並有快速耐受性,尚可抑制BCO的加壓反射。提示其降壓作用與抑制心率及抑制心收縮力有關。 3. 止血作用 動物實驗表明:大薊對凝血過程第一階段(即凝血酶原激活物的生成)有促進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肺結核 大薊根100g,水煎,1日1劑,分2次口服。每劑加瘦肉30~60g 或豬肺30g 同煎更好,連服3個月為1療程。治療26 例,痊癒4例,好轉17例,無效5例。〔浙江中醫雜誌 1987;22(11):489〕 2. 治療血尿 鮮大、小薊各30g,清水洗凈搗爛,擠出液汁,慢火燉開,加糖服下。若用干品,每次各15g,水煎服。輕症1日2次,重症1日3次。止血效果良好。〔中醫雜誌 1965;(12):16〕 3. 治療蕁麻疹 鮮大薊(洗凈,去皮、抽心,留中層肉質部分)100g(干品減半),水煎服。服藥期間忌腥臭及刺激性食物。治療44例,服藥1~3劑痊癒34例,服藥4~5劑痊癒8例,無效2例。〔基層醫刊 1982;(5):39〕 方劑選用: 1. 治療心熱吐血、口乾:刺薊葉及根,搗,絞取汁,每服一小盞,頻服。(《太平聖惠方》) 2. 治療吐血衄血,崩中下血:大薊一握。搗,絞取汁,服半升。(《本草匯言》) 3. 治療跌扑損傷,淤血作痛:大薊汁,和熱酒飲。(《本草匯言》) 4. 治療熱結血淋:大薊鮮根一兩。洗凈後杵碎,酌加冰糖半兩,和水煎成半碗,溫服,日服二次。(《福建民間草藥》) 配伍效用: 大薊配伍車前草 大薊清熱涼血;車前草清熱利濕。二者伍用,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之功效,用於治療濕熱所致之血尿等症。 大薊配伍生地 大薊清熱涼血止血;生地養陰清熱涼血。二者伍用,有養陰清熱、涼血止血之功效,用於治療各種出血證候屬於邪熱引起者。 【注意事項】 宜忌:脾胃虛寒而無淤滯者忌服。 毒副作用:臨床應用本品,煎劑口服後個別病人有胃脹不適感,加用生薑、陳皮、法半夏等可以減輕;少數病人空腹服用本品片劑後出現胃內不適或噁心等,改用飯後服藥,可減輕。 【醫家論葯】 「大、小薊皆能破血,但大薊兼療癰腫,而小薊專主血,不能消癰腫也。」(《唐本草》) 「大、小薊類以為血葯,固然。第如桃仁、紅花,皆言其行血破滯,而此味則曰止吐血、鼻衄,並女子崩中血下,似乎功在止血也。夫小薊退熱固以止血,而大薊下氣更是止血妙理,蓋氣之不下者,多由於陰之不降,以致陽亢而不下也,氣下則血歸經矣,此非氣為血之先之義歟。夫涼血者多滯,而此乃能行之,又不以降火為行,是從下氣以為行也。」(《本草述》) 「大、小薊,雖書載屬甘溫,可以養精保血,然究其精之養,血之保,則又賴於血榮一身,周流無滯。若使血淤不消,而致見有吐衄唾咯崩漏之證,與血積不行,而致見有癰疼腫痛之病,則精血先已不治,安有保養之說乎。用此氣味溫和,溫不致燥,行不過散,淤滯得溫則消,淤塊得行斯活。惡露既凈,自有生新之能,癰腫潛消,自有固益之妙,保養之說,義由此起,豈真是有補益之力哉。」(《本草求真》) 消食葯 山楂 為薔薇科植物山楂 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 var. major N. E. Br. 或野山楂 Crataegus cuneata Sieb. et Zucc. 的果實。亦名山裡紅果(《百一選方》)。味酸、甘,性微溫。入脾、胃、肝經。功能:消食積、散淤血、驅絛蟲。主治:肉積、癥瘕、痰飲、痞滿、吞酸、瀉痢、腸風、腰痛、疝氣、產後兒枕痛、惡露不盡、小兒乳食停滯。內服:煎湯,6~12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為有機酸及黃酮類化合物。有機酸類主要有山楂酸(Crataegolic)、檸檬酸(Citric acid)、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熊果酸(Ursolicacid)、蘋果酸(Malic acid)、草酸(Oxalic acid)、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亞油酸(Linolenic acid)、亞麻酸(Linolen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延胡索酸(Fumaric acid)等。黃酮類主要有槲皮素(Quercetin)、牡荊素(Vitexin)、異牡荊素(Isovitexin)、山楂納新(Cratenacin)及脫乙醯山楂納新(Deacetyl-cratenacin)、大波斯菊甙(Cosmosiin)、葡萄糖木犀草素(Glucoluteolin)、山柰酚(Kaempferol)及其衍生物、五子山楂甙(Glogoside)、天竺葵定(pelargonidine)、金絲桃甙(Hyperoside)、表兒茶精(Epicatechin)、蘆丁(Rutin)等。 此外,尚含內酯、甙類、脂肪酶、蛋白質、糖類、澱粉、維生素 C、鞣質及微量元素銅、鈉、鋅、鐵、磷、鈣等。 藥理作用: 1.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a. 對心臟的作用:山楂有增加心肌收縮力、增加心輸出量、減慢心率的作用。0.1%山楂黃酮、水解物0.1~1ml/次,10%山楂浸膏、黃酮0.2~0.6ml/次對在體及離體心臟均有一定的強心作用,心臟收縮增強20%~30%且持續時間較長;山楂三萜酸類成分山楂酸對自然疲勞或水合氯醛所致的衰弱蟾蜍心臟停跳有恢復跳動的作用。山楂浸膏2g/kg、醇提取物4g/kg 靜脈注射以及總黃酮能減輕垂體後葉素所致兔急性心肌缺血;總黃酮尚能縮小兔心肌梗死範圍。山楂聚合黃酮2.5mg/kg、羥乙基蘆丁12.5mg/kg 、山楂葉粗提物1g/kg、牡荊素20mg/kg 靜注對麻醉犬完全性心肌缺血均有保護作用;粗提物及牡荊素給葯即刻產生作用,持續時間長於心得安,最長可達120 分鐘。離體蛙心實驗證明:山楂酊劑與強心甙有協同作用。山楂與鈴蘭毒甙的協同作用大於與毒毛旋花子甙或洋地黃毒甙的協同作用,且毒性增強作用小于山楂與毒毛旋花子甙的作用。 山楂流浸膏靜脈注射,能抑制家兔因腦垂體後葉素引起的心律失常;山楂黃酮及皂甙對家兔因烏頭鹼引起的心律失常亦有促進其恢復正常的作用。 b. 對冠狀動脈的作用:山楂有擴張冠狀血管,增加冠脈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和氧利用率的作用。山楂總黃酮1~3mg/kg靜脈注射有顯著增加麻醉犬冠脈流量的作用,但心肌耗氧量亦略有增加。山楂流浸膏2g/kg給狗靜脈注射後,冠脈血流量平均增加率為37.5%,心肌耗氧量在給葯5分鐘後有所增加,但隨後逐漸減少,至60分鐘時下降明顯(降低至65.7%),給葯後心肌氧利用率也逐漸降低,在60分鐘時下降明顯(下降至59.7%)。 c. 降血壓作用:實驗證明:山楂有持久的降壓作用。乙醇浸出物靜脈給葯,能使麻醉兔血壓緩慢下降,持續3小時;與槲寄生、臭梧桐等合用,則降壓作用增強,時間延長。山楂總黃酮靜脈注射能使貓的血壓下降。山楂總提取物或山楂總甙對小鼠、兔、貓亦有較好的降血壓作用。山楂黃酮、水解物和三萜酸靜脈注射、腹腔注射或十二指腸給葯,對麻醉貓的血壓均有不同程度的降壓作用。山楂三萜酸在20~40mg/kg範圍內,以25mg/kg 靜脈注射降壓作用最強,再加大劑量其降壓效應亦不相應增加。山楂黃酮、三萜酸水解物以同等劑量(25mg/kg)靜注比較,以三萜酸降壓作用最明顯,但產生顯著降壓作用之劑量以黃酮為最低。臨床研究證明,山楂製成糖漿內服,有明顯的降壓作用。 d. 降血脂作用:山楂不同提取部分對不同動物造成的各種高脂模型有較肯定的降脂作用。山楂提取物和醇浸膏0.5mg/kg 口服可使動脈硬化兔血中卵磷脂比例提高,膽固醇和脂質在器官上的沉積降低。山楂浸膏對幼大鼠的高膽固醇也有降低作用,其濃度在30%時效果最為顯著。實驗表明:山裡紅水浸膏能顯著降低血清總膽固醇含量,其作用顯著大於潘特生。臨床用山楂提取物製成片劑,治療高甘油三酯血症75例,有效率81%。 2. 助消化作用 山楂內服後能增加胃中酶類,促進消化;其中所含脂肪酶亦能促進脂肪食積的消化。 3. 抗菌作用 實驗證明:山楂對志賀、福氏、宋內、斯密痢疾桿菌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對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炭疽桿菌、乙型鏈球菌、白喉桿菌、傷寒桿菌等均有抗菌作用。山楂的莖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炭疽桿菌亦有較強的抗菌作用。炮製方法不同,對山楂的抗菌作用無明顯影響,生山楂和焦山楂對福氏、宋內痢疾桿菌、變形桿菌、大腸桿菌的作用無明顯差別。 4. 對子宮的作用 研究證明,山楂有收縮子宮的作用。由於子宮收縮,可使宮腔內血塊易於排出,有利於產後子宮復原。另外,山楂能擴張血管、解除淤血狀態以及山楂有一定的鎮靜作用,故對產後腹痛、月經痛有止痛效果。 5. 抗氧化作用 實驗表明:山楂水提取液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與劑量有明顯的量效關係;對小鼠肝勻漿(離體)脂質過氧化反應有顯著抑制作用,並能抑制白酒慢性誘導小鼠(整體)肝臟脂質過氧化物的生成。對自由基誘導透明質酸解聚有保護作用;並有保肝作用,能明顯抑制慢性乙醇中毒模型小鼠肝腺苷脫氨酶活性的作用。 6. 對免疫功能的作用 山楂有顯著增強體液免疫及細胞免疫功能的作用。給兔皮下注射山楂注射液可使其血清溶菌酶含量、血清血凝抗體滴度、心血T淋巴細胞E玫瑰花環形成率及心血T淋巴細胞轉化率均有顯著提高。 7. 其他作用 山楂葉浸膏有溫和、緩慢而持久的利尿作用,利尿時對電解質的影響較小。在胃液pH條件下,山楂提取液能夠消除合成亞硝胺的前提物質,即能阻斷亞硝胺的合成,有一定的防癌作用。山楂還有驅絛蟲及解痙、鎮靜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冠心病、心絞痛a. 山楂 30g、葛根15g、明礬1.2g ,製成糖衣片,上量分3次飯後口服,4周為1療程。治療60例,顯效31例,改善26例,總有效率95%。對心電圖總有效率為40.7%,對血脂總有效率為55%。〔心臟血管疾病 1978;(2):98〕 b. 山楂4.5g,葛根4.5g,丹參4.5g,三七0.3g,木香0.3g,製成12片,每次4片,日服3次,30天為1療程。治療87例,用藥1~3療程,顯效81 例,改善5例,無效1例。且遠期療效較好,無副作用。〔山東醫藥 1979;(6):11〕 2. 治療高血壓a. 山楂糖漿(每毫升含生葯干品0.65g),每次20ml,每日3次,飯後服,1月為1療程。治療50例,用藥1療程後顯效35例,好轉12例,總有效率為94%。 〔新中醫 1976;(1):51〕 b. 鮮山楂30g、蘋果30g、鮮芹菜根3個,切碎,加水,隔水清蒸,入冰糖,渣湯同服。每晚睡前1次,以後隔日1次,3個月為1療程。治療20例,效果滿意。〔江蘇中醫雜誌 1980;(6):29〕 3. 治療血清膽固醇過高症 生山楂45g,葛根 15g,制首烏30g,珍珠粉0.6g。製成片劑,每次5 片,日服3次,1月為1療程。治療71例,用藥1療程後,其平均值由252.8mg%降至216.8mg%。〔新醫學 1975;(1):34〕 4. 治療細菌性痢疾、腸炎a. 焦山楂120g,水煎服,每日1劑,用於菌痢;加白扁豆花30g,水煎服,每日1劑,用於腸炎。治療菌痢、腸炎91例,總有效率為97.8%,總治癒率為89.01%,無效2例。〔中草藥通訊 1973;(3):31〕 b. 山楂60g,炒焦時離火,加白酒50ml 攪拌,再炒至酒干,加水約200ml,煎15分鐘,去渣加紅糖60g,再煎一沸,趁溫頓服,每日1劑。治療急性菌痢51例,治癒41例。療效優於氯黴素。〔新醫學 1977;(1):封三〕 5. 治療黃疸 山楂肉開水浸泡代茶飲,開始 1~2天內,日服量為100g,第3天起減半,每日沖泡2次。治療7例,退黃時間最短為3天,最長為11天。 〔福建中醫藥 1966;(2):82〕 6. 治療肝炎 山楂粉,每次3g,日服3次,10天為1療程。治療急性病毒性肝炎36例,用藥2~4療程後,痊癒30例,好轉3例;治療慢性遷延性肝炎34例,痊癒26例,好轉4例。認為本品有較好的降低谷丙轉氨酶的作用,對於肝大、黃疸、疼痛癥狀也有明顯療效。〔人民軍醫 1977;(8):封三〕 7. 治療呃逆症 生山楂汁,成人每次15ml,日服2次。治療頑固性呃逆症85例,一般用藥1日即可收效。〔中西醫結合雜誌 1984;(5):31 5〕 8. 治療腎盂腎炎 山楂90g,為1日量,水煎,分3次服,連服7日。治療急性腎炎45例,痊癒34例,好轉7例;治療慢性腎炎60例,痊癒42例,好轉18例。〔陝西新醫藥 1975;(1):35〕 9. 治療克山病 山楂、五味子,以4:1的比例配伍,粉碎後加糖及適量的賦形劑,製成片劑,每片重0.5g,每次5片,日服3次,2個月為1療程。治療23例,臨床治癒率為47.8%,總有效率為70.3%。〔遼寧中醫雜誌 1978;(1):17〕 10. 治療瘢痕 山楂粉用黃酒調糊外敷。治療手術瘢痕和瘡癤瘢痕12例,除2例老齡瘢痕時間過長、效果欠佳外,均獲滿意效果,患處皮膚光滑如常。 〔四川中醫 1987;(5):47〕 11. 治療閉經 生山楂30~45g,劉寄奴12g,雞內金5~9g。為基本方,辨證加味,水煎服,每日1劑。治療35例,月經按月來潮,經量正常,基礎體溫雙相者9例;月經按月來潮,基礎體溫單相,或偶有雙相者12例;月經能來潮,但停葯又閉經,再用藥又有效者9例;無效者5例。〔中醫雜誌 1984;(1):40〕 12. 治療痛經 山楂(去核)50g,製成散劑,每日1劑,分2次服。經前一日開始,連服2劑為1療程。服時加紅糖少許,用溫開水送下。治療功能性痛經79例,痊癒42例。總有效率為92.40%。以早期重型氣滯血淤者效果較好。〔遼寧中醫雜誌 1979;(3):25〕 13. 治療人工流產術後並發腹痛 山楂肉 30g、川芎5g、當歸9g、雞血藤12g、益母草12g,水煎服,每日1劑。可在原方的基礎上適當加味。治療人工流產術後並發腹痛的患者13850例,全部治癒。一般服藥3~5劑。〔陝西中醫 1984;(1):17〕 14. 治療聲帶息肉 焦山楂24~30g,水煎2 次,取汁1500ml,涼後慢慢服完,每日1劑,並讓聲帶充分休息。治療10餘例,均在10~15天內使息肉消除,發音正常。〔天津醫藥 1977;(6):281〕 方劑選用: 1. 治療一切食積:山楂四兩,白朮四兩,神曲二兩。上為末,蒸餅丸,梧子大,服七十丸,白湯下。(《丹溪心法》) 2. 治療食肉不消:山楂肉四兩,水煮食之,並飲其汁。(《簡便單方》) 3. 治療諸滯腹痛:山楂一味煎湯飲。(《方脈正宗》) 4. 治療痢疾赤白相兼:山楂肉不拘多少,炒研為末,每服一、二錢,紅痢蜜拌,白痢紅白糖拌,紅白相兼,蜜砂糖各半拌勻,白湯調,空心下。 (《醫鈔類編》) 配伍效用:山楂配伍川芎、當歸 山楂散淤、行氣;川芎活血行氣;當歸活血補血。三者配伍,有補血活血、行氣散淤之功效,用於治療產後淤阻腹痛、惡露不盡之症。 山楂配伍麥芽 山楂酸甘微溫,消食化積、散淤行滯,善消肉食油膩之積;麥芽甘溫,消食和中,長於消麥面之積。二者伍用,共奏消積、行滯、和中之功效,用於治療飲食不節之積食不化、噯腐吞酸、腹痛脹滿、嘔吐泄瀉等症。 【注意事項】 宜忌:脾胃虛弱者慎服。 毒副作用:山楂醇浸膏給雄性大鼠和小鼠灌胃,30分鐘死亡,小鼠的半數致死量為18.5mg/kg,大鼠的半數致死量為33.8mg/kg。山楂總黃酮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165mg/kg。山楂的聚合黃烷類成分給小鼠腹腔注射和皮下注射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130mg/kg和300mg/kg。 山楂毒性較低,但其酒精提取物和水浸液大量服用後,會引起中毒癥狀。給大鼠、小鼠服大劑量,先呈鎮靜,繼則卧倒,呼吸抑制,直至麻痹而死亡。 臨床應用本品,大量服用山楂粉、片劑,可出現反酸、胃痛、燒心等反應。 【醫家論葯】 「山楂,味中和,消油垢之積,故幼科用之最宜。若傷寒為重症,仲景於宿食不化者,但用大、小承氣,一百一十三方中並不用山楂,以其性緩不可為肩弘任大之品。核有功力,不可去也。」(《本草通玄》) 「山楂能入脾胃消積滯,散宿血,故治水痢及產婦腹中塊痛也。大抵其功長於化飲食,健脾胃,行結氣,消淤血,故小兒產婦宜多食之。」(《本草經疏》) 「山楂,所謂健脾者,因其脾有食積,用此酸咸之味,以為消磨,俾食行而痰消,氣破而泄化,謂之為健,止屬消導之健矣。至於兒枕作痛,力能以止;痘瘡不起,力能以發;猶見通淤運化之速。」(《本草求真》) 「山楂,若以甘葯佐之,化淤血而不傷新血,開鬱氣而不傷正氣,其性尤和平也。」(《醫學衷中參西錄》) 「山楂,氣平,味酸澀,帶甘辛,無毒。利痰消食,下積氣,散滯血。療頹疝,止腹疼。專治肉積,能開脾健胃。又能治婦人兒枕疼痛,濃煎汁入砂糖少許立效。理脾用之,膨脹立消。予嘗用平胃散同山楂煎汁浸曬烏葯,治諸般氣腹痛。痘家用之,行氣化痰,起脹解毒。又能破人蔘之滯氣,痘家不得已用參,多以此監之。」(《葯鑒》) 雞內金 為雉科動物家雞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Brisson 的乾燥砂囊內膜。亦名雞肫皮(《滇南本草》)等。味甘,性平。入脾、胃經。功能:消積滯、健脾胃。主治:食積脹滿、嘔吐反胃、瀉痢、疳積、消渴、遺溺、喉痹乳蛾、牙疳口瘡。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外用:焙乾研末調敷或生貼。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胃激素(Ventriculin)、角蛋白、維生素B和C,並含有17種氨基酸、微量的胃蛋白酶和澱粉酶,尚含有氯化銨等。 藥理作用:人口服雞內金後胃液分泌量、酸度及消化力均有增高,其中消化力的增加出現較遲緩,維持較久。服藥後胃運動機能明顯增強,表現在胃運動期的延長及蠕動波的增強。由於胃運動的增強,因此,胃排空率亦大大加快。有人認為,服本品後,其對胃液分泌量及胃運動的影響,可能是藥物被消化吸收後進入血液內的某種體液因素引起的。亦有人認為是胃激素促進了胃分泌機能。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潰瘍病 大黃3g,炮附子、雞內金各10g,丹參30g,白芍18g,炙甘草6g。谷維素片200mg,痢特靈片2g。將中藥焙乾後與西藥共研極細粉,煉蜜為10丸,每次1丸,每日2次。米湯或溫開水送服。噁心者用生薑湯送服。15日為1個療程。治療十二指腸球部潰瘍30例,結果痊癒 21例,顯效7例,無效2例。 〔湖北中醫雜誌 1990;3(12):12〕 2. 治療扁平疣 雞內金100g,白米醋300ml,浸泡30個小時後,蘸取藥液,塗擦患處,日3次。治療126例,結果:痊癒80例,好轉20例,無效26例。愈後均觀察10天,未見複發。〔中國中藥雜誌 1991;16(10):627〕 3. 治療小兒厭食症 雞內金10g,淡全蠍8g。共研極細末,裝瓶備用。2歲以下每次0.3g,日服2次;3歲以上每次0.6g,日服2次。連服4天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間隔3天,服藥期間禁食生冷油膩食物。治療50例,結果1個療程治癒者43例,2個療程治癒者6例,1例經3個療程治療無效。〔河北中醫 1990;12(6):20〕 4. 治療小兒腹瀉 炒車前子、炒雞內金各 30g,共研細末,裝瓶備用。用時取藥粉適量加蛋清調和如膏狀貼於臍中,再用紗布和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5次為1個療程。治療52例,結果痊癒 37例,好轉13例,無效2例。〔黑龍江中醫藥 1991;(1):5〕 方劑選用: 1. 治療食積腹痛:雞內金研末,乳服。(《本草求原》) 2. 治療脾胃濕寒,飲食減少,長作泄瀉,完谷不化:白朮四兩,乾薑二兩,雞內金二兩,熟棗肉半斤。上藥四味,白朮、雞內金各自軋細焙熟,再將乾薑軋細,共和棗肉,同搗如泥,作小餅,木炭火上炙干。空心時,當點心,細嚼咽之。(《醫學衷中參西錄》益脾餅) 3. 治療噤口痢疾:雞內金焙研,乳汁服之。(《本草綱目》) 4. 治療小便淋瀝,痛不可忍:雞肫內黃皮五錢。陰乾,燒存性。作一服,白湯下。(《醫林集要》) 5. 治療小兒疳病:雞肫皮廿個(勿落水,瓦焙乾,研末),車前子四兩(炒,研末)。二物和勻,以米糖溶化,拌入與食。忌油膩、麵食、煎炒。 (《壽世新編》) 6. 治療一切口瘡:雞內金燒灰,敷之。(《活幼新書》) 配伍效用: 雞內金配伍金錢草 雞內金化堅消食而運脾;金錢草利水通淋而排石。二者伍用,有消石排石、運脾利水之功效,用於治療濕熱內蘊之結石。 【醫家論葯】 「肫是雞之脾,乃消化水谷之所。其氣通達大腸、膀胱二經。有熱則泄痢遺溺,得微寒之氣則熱除,而泄痢遺溺自愈矣。煩因熱而生,熱去故煩自止也。今世又以之治諸疳瘡多效。」(《本草經疏》) 「雞內金,雞之脾胃也。中有瓷石、銅、鐵皆能消化,其善化淤積可知。……(脾胃)居中焦以升降氣化,若有淤積,氣化不能升降,是以易致脹滿,用雞內金為臟器療法。若再與白朮等分並用,為消化淤積要葯,分為健補脾胃之妙品,脾胃健壯,益能運化藥力以消積也。不但能消脾胃之積,無論臟腑何處有積,雞內金皆能消之,是以男子痃癖,女子癥瘕,久久服之,皆能治癒。又凡虛勞之證,其經絡多淤滯,加雞內金於滋補藥中,以化其經絡之淤滯,而病始可愈。至以治室女月信一次未見者,尤為要葯。蓋以能助歸、芍以通經,又能助健補脾胃之葯,多進飲食以生血也。」(《醫學衷中參西錄 萊菔子 為十字花科植物萊菔 Raphanus sativus L. 的成熟種子。亦名蘿蔔子(《日華子本草》)。味辛、甘,性平。入肺、胃經。功能:下氣定喘、消食化痰。主治:咳嗽痰喘、食積氣滯、胸悶腹脹、下痢後重。內服:煎湯,6~10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脂肪油、揮髮油。揮髮油內有甲硫醇(Methyl mercaptan)等。脂肪油中含多量芥酸(Erucic acid)、亞油酸、亞麻酸、芥子酸甘油酯(Glycerol sinapate)。尚含萊菔素(Raphanin)。分離得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藥理作用: 1. 對胃腸運動的作用 實驗表明:萊菔子生品,和經炒、炙的炮製品能使離體兔腸的收縮幅度增高,但對離體兔腸的緊張性無明顯影響;三種製品均能對抗腎上腺素對腸管的抑制作用。萊菔子生品能使豚鼠胃肌條緊張性降低,炒萊菔子和炙萊菔子則使其緊張性先升高後降低。三種製品均能使胃肌條的收縮幅度增高;使胃幽門部環行肌緊張性和收縮幅度增高。炒萊菔子對小鼠小腸有明顯的推進作用;三種製劑對小鼠胃排空均有抑制作用。 2.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萊菔子水浸劑(1:3)在試管內對同心性毛癬菌、許蘭黃癬菌、奧杜盎小芽胞癬菌、鐵鏽色小芽胞癬菌、羊毛狀小芽胞癬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萊菔子含抗菌物質,其有效成分為萊菔素。對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有顯著抑制作用;亦能抑制鏈球菌、化膿球菌、肺炎球菌、大腸桿菌等生長。萊菔素對病毒亦有抑制作用,以DNA病毒較RNA病毒為敏感。 3. 降壓作用 萊菔子水-醇提取液給貓和犬靜脈注射,有非常明顯的降壓作用;浸膏給兔灌胃和腎型高血壓大鼠灌胃,亦有顯著的降壓作用。有報告認為,萊菔子的降壓作用與交感神經無關,大量阿托品或切斷兩側迷走神經不能阻斷萊菔子的降壓作用,其降壓機制與M-膽鹼反應關係不大;普魯卡因可減弱萊菔子的降壓幅度,提示血管內感受器可能與萊菔子的藥理作用有關。實驗證明:萊菔子對腸管平滑肌有鬆弛作用,並增加狗肢體血流量,說明其有擴張血管作用;椎動脈給葯對兔、貓有降壓作用。因此可以認為該葯除對血管的直接擴張作用而引起降壓外,並能部分地通過中樞神經系統發揮其降壓作用。亦有實驗表明:萊菔子注射液對兔急性缺氧性肺動脈高壓和體動脈壓有明顯降低作用;增大萊菔子劑量,可使其降肺、體動脈壓強度加大,與酚妥拉明相比,萊菔子能明顯延長降壓時間。 4. 其他作用 大鼠長期飼餵萊菔子提取物,能干擾其甲狀腺素的合成。萊菔子水提取液給大鼠腹腔注射,對巴豆油性肉芽腫的炎性增生有明顯抑制作用,但抗滲作用較弱。由萊菔子中分離提出的β-谷甾醇有一定的鎮咳、祛痰作用,為萊菔子治療氣管炎提供了理論根據;該成分尚能治療人體血清膽固醇升高、防止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提示在治療冠心病方面也可能有一定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高血壓病 萊菔子片(每片含生葯5g),每次5片,日服2~3次。治療原發性高血壓Ⅱ期患者70例,顯效31例,有效29例,無效10例。在降壓幅度和改善癥狀方面優於利血賓士療組。〔中醫雜誌 1980;(4):12〕 2. 治療癲狂症 生萊菔子、生大黃各30g,芒硝24g(沖服),白芥子9g。治療7例,療效卓著。〔中藥通報 1988;13(12):51〕 3. 治療腸梗阻 萊菔子24~30g,大黃10~15g,芒硝(後下)10~15g ,蜂蜜60~120g。先取水500ml,煮萊菔子、大黃,煎取250ml。另煮蜂蜜至沸入芒硝,煎熬20分鐘,與前葯汁混合,候涼1次頓服。亦可少量多次,頻頻飲用。服藥後腸鳴逐漸恢復和增強,約3~4小時後開始排便,可連續達5~6次。 若不排便時,可再進1劑,至排便為止。治療7例(術後黏連2例,蛔蟲團引起1例,燥屎引起4例),2例治療1次即愈,餘5例治療3~13天痊癒。〔中醫雜誌1966;(4):22〕 4. 治療老年性便秘 萊菔子(文火炒煮)30~40g,溫開水送服,2~3次/日。治療老年性便秘32例,總有效率90.6%。〔重慶醫藥 1986;15(6): 46〕 5. 治療崩漏 萊菔子120~150g,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連服1~2劑。治療11例,治癒7例,顯效3例,無效1例。〔中醫藥學報 1987;(2):封四〕 6. 治療小兒口瘡 萊菔子(炒至微黃)、白芥子、地膚子各10g,研細,放入煮沸的食醋中(冷卻倒入葯末),調成膏狀,貼於兩足湧泉穴,每日換藥1次。治療43例,敷藥3~5次痊癒者38例。〔湖北中醫雜誌 1984;(2):14〕 方劑選用: 1. 治療積年上氣咳嗽,多痰喘促,唾膿血:萊菔子一合,研,煎湯,食上服之。(《食醫心鏡》) 2. 治療一切食積:山楂六兩,神曲二兩,半夏、茯苓各三兩,陳皮、連翹、蘿蔔子各一兩。上為末,炊餅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遠,白湯下。(《丹溪心法》保和丸) 3. 治療痢疾有積,後重不通:萊菔子五錢,白芍藥三錢,大黃一錢,木香五分。水煎服。(《方脈正宗》) 4. 治療跌打損傷,淤血脹痛:萊菔子二兩,生研爛,熱酒調敷。(《方脈正宗》) 5. 治療小兒盤腸氣痛:蘿蔔子炒黃,研末。乳香湯服半錢。(《仁齋直指方》) 6. 治療牙痛:蘿蔔子二七粒,去赤皮,細研。以人乳和,左邊牙痛,即於右鼻中點少許,如右邊牙疼,即於左鼻中點之。(《太平聖惠方》) 配伍效用:萊菔子配伍人蔘 萊菔子下氣消食;人蔘補氣健脾。二者伍用,共奏補氣健脾、下氣消食之功效,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所致之乏力納呆、脘腹脹滿等。 【注意事項】 宜忌:氣虛者慎服。 毒副作用:萊菔子水提取物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127.4±3.7g/kg。萊菔子浸膏給小鼠灌胃、水-醇提取物給小鼠靜脈注射,其耐受量分別為161g/kg和50g/kg(均為生藥量)。 萊菔子浸膏不同劑量(100g/kg/d、200g/kg/d、400g/kg/d)給大鼠灌胃,連續3周,對胃腸道黏膜無損害,血常規、肝、腎功能檢查均未見明顯影響,對心、肝、脾、肺、腎、腎上腺、甲狀腺等亦無明顯影響。 但有報告指出,萊菔子對小鼠和離體蛙心有輕微毒性。 【醫家論葯】 「萊菔子之功,長於利氣。生能升,熟能降,升則吐風痰,散風寒,發瘡疹;降則定痰喘咳嗽,調下痢後重,止內痛,皆是利氣之效。」(《本草綱目》) 「萊菔子,無論或生或炒,皆能順氣開郁,消脹除滿,此乃化氣之品,非破氣之品。蓋凡理氣之葯,單服久服,未有不傷正氣者,而萊菔子炒熟為末,每飯後移時服錢許,藉以消食順氣,轉不傷氣,因其能多進飲食,氣分自得其養也。若用以除滿開郁,而以參、芪、術諸葯佐之,雖多服久服,亦何至傷氣分乎。」(《醫學衷中參西錄》) 麥芽 為發芽的大麥穎果。亦名大麥櫱(《藥性論》)、麥櫱(《日華子本草》)、大麥芽(《本草匯言》)等。味甘,性微溫。入脾、胃經。功能:消食、和中、下氣。主治:食積不消、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嘔吐泄瀉、乳脹不消。內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澱粉酶、轉化糖酶、維生素 B、脂肪、磷脂、糊精、麥芽糖、葡萄糖等。 藥理作用: 1. 助消化作用 本品含消化酶及維生素 B,有助消化作用。其所含澱粉酶不耐高溫,將麥芽炒黃、炒焦或製成煎劑,其效力均明顯降低。因此麥芽宜生用或微炒沖服。人體實驗表明:麥芽煎劑有輕度促進胃酸(總酸與遊離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 2. 其他作用 麥芽細根中含ρ-羥-β-苯乙基三甲銨鹽基,其作用原理與十烴季銨(C10)相似,屬一種快速的去極化型肌肉鬆弛劑,既有去極化作用,又能降低肌肉對乙醯膽鹼的敏感性,能降低肌膜及整個肌纖維的正常靜止電位。在某些組織上還可表現煙鹼樣作用。 麥芽浸劑口服,麥芽渣水提、醇沉精製品注射均有降血糖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 生麥芽 30g,酒蒸大黃40g。小兒酌減。水煎服。治療11例,一般服藥當天尿量增加,黃疸在6~8天消退,肝功能在3周左右恢復正常。〔浙江中醫雜誌 1985;20(5):224〕 2. 治療真菌感染 麥芽40g,加入75%酒精,室溫浸泡1周或密閉於70~80℃溫水中浸泡3~4 天,取上清液過濾,得橙黃色澄明液體。用藥液塗擦患處,每日早晚各1次。治療80例,痊癒45例,好轉24例,無效11例。一般搽4周左右即可,對其接觸物每周消毒1次。〔中西醫結合雜誌 1987;7(4): 710〕 3. 回乳 生麥芽125g,微火炒黃,置鍋內,加水800ml,煎至400ml,濾汁,復加水600ml,煎至400ml,將2次藥液混合為1日量,分3次溫服。治療11例,多2劑獲效。〔中醫雜誌 1964;(2):29〕 4. 治療嬰幼兒腹瀉 麥芽(炒焦)9g,帶殼高粱(炒成炭)15g,雞內金6g,紅糖3g,水煎服。治療60例,治癒42例,好轉13例,無效5例。一般用藥3~5劑後臨床癥狀可以控制。〔新中醫 1976;(2):32〕 5. 治療小兒消化不良 山楂、神曲、麥芽各 18g,炒焦後加水200ml,煎至120ml。用量分別為:2歲以下10~15ml;2~4歲15~20ml;4歲以上20~25ml,均為每日3~4次。治療62例,療效達98.2%。〔江西醫藥 1962;(2、3):22〕 方劑選用: 1. 治療飽食便卧,得谷勞病,令人四肢煩重,嘿嘿欲卧,食畢輒甚:大麥櫱一升,椒一兩(並熬),乾薑三兩。搗末,每服方寸匕,日三、四服。(《補缺肘後方》) 2. 治療產後發熱,乳汁不通及膨,無子當消者:麥櫱二兩,炒,研細末。清湯調下,作四服。(《丹溪心法》) 【注意事項】 宜忌:「凡痰火哮喘及孕婦,切不可用。」(《藥品化義》) 「無積滯,脾胃虛者不宜用。」(《本草經疏》) 配伍效用: 麥芽配伍雞內金 麥芽舒肝解郁、消食和中;雞內金健脾益胃、消食化積。二者合用,有舒肝健脾和胃、消食化積導滯之功效,用於治療納差納呆、消化不良等證因脾胃虛弱者。 【醫家論葯】 「大麥芽,和中消食之葯也。補而能利,利而又能補,如腹之脹滿,膈之鬱結,或飲食之不納,中氣之不利,以此發生之物而開關格之氣,則效非常比也。」(《本草匯言》) 「麥芽,病久不食者,可藉此谷氣以開胃,元氣中虛者,毋多用此以消腎。亦善催生落胎。」(《本草正》) 「大麥芽,炒香開胃,以除煩悶。生用力猛,主消麥麵食積,癥瘕氣結,胸膈脹滿,鬱結痰涎,小兒傷乳,又能行上焦滯血。若女人氣血壯盛,或產後無兒飲乳,乳房脹痛,丹溪用此二兩,炒香搗去皮為末,分作四服立消,其性氣之銳,散血行氣,迅速如此,勿輕視之。」(《藥品化義》) 「大麥芽,能入脾胃,消化一切飲食積聚,為補助脾胃之輔佐品,若與參、術、芪並用,能運化其補益之力,不致作脹滿,為其性善消化,兼能通利二便,雖為脾胃之葯,而實善舒肝氣。夫肝主疏泄,為腎行氣,為其力能舒肝,善助肝木疏泄以行腎氣,故又善於催生。至婦人乳汁為血所化,因其善於消化,微兼破血之性,故又善回乳。入丸散劑可炒用,入湯劑皆宜生用。」(《醫學衷中參西錄》) 「麥櫱,功用與米櫱相同,而此消化之力更緊,其發生之氣,又能助胃氣上升,行陽道而資健運,故主開胃補脾,消化水谷及一切結積冷氣脹滿。」(《本草經疏》) 神曲 為辣蓼、青蒿、杏仁等葯加入麵粉或麩皮混合後,經發酵而成的曲劑。味甘、辛,性溫。入脾、胃經。功能:健脾和胃、消食調中。主治:飲食停滯、胸痞腹脹、嘔吐瀉痢、產後淤血腹痛、小兒腹大堅積。內服:煎湯,6~12g;或研末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有酵母菌、澱粉酶、揮髮油、甙類、脂肪油及維生素 B 等。尚含有酶類、麥角固醇、蛋白質等。 藥理作用:根據本品所含成分,可通過對輔酶的構成而發揮對物質代謝的影響;並通過氧化供能,促進人體對食物中蛋白質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狹窄性腱鞘炎 神曲30g,丹參30g,生乳香、威靈仙、桃仁各15g,桃仁搗泥和葯研末,調醋加酒少許敷患處,連用1周,腫塊消失,再連敷半個月(隔日1次),未見複發。〔雲南中醫雜誌 1986;7(4):44〕 2. 治療乳腺增生病 焦六曲30g,香附12g,白芥子10g,當歸15g,昆布8g,海螵蛸6g,夏枯草20g,鬱金15g,枳殼10g,梔子8g,川芎12g,象貝8g,甘草8g,每日1劑,服5次,3 劑後證減,28劑後癥狀消失,以後每日服炒神曲25g,生甘草 5g,泡水當茶飲,連服半個月。對於青春期乳腺增生病效果較佳。〔雲南中醫雜誌 1986;7(4):44〕 3. 治療子宮肌瘤 焦六曲35g,香附15g(沖),黃芪30g,党參20g,白朮15g,茯苓20g,當歸15g,枳殼8g,厚朴10g,生艾葉18g,昆布12g,海藻8g,甲珠15g,莪術12g,白芥子12g,每日1劑。治療5 例,治癒 1例。〔雲南中醫雜誌 1986;7(4):44〕 4. 治療小兒消化不良a. 神曲加水製成50%的煎劑,每6ml含葯3g。每日用量分別為:1歲以上5~10ml;2~3歲10~20ml;3歲以上酌加,分2次服用。治療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腹瀉129例,大便恢復正常者103例,大便次數減少者15例,無效11例。平均治癒天數為2.6天。〔中華兒科雜誌 1960 ;(3):231〕 b. 湘曲30g,酵母片20片,共研末置鐵鍋內炒成黃褐色,每歲每次2g,日服3次。治療嬰幼兒腹瀉20餘例,用藥5~7天後,全部治癒。〔湖南醫藥雜誌1984;11(5):41〕 方劑選用: 1. 治療時暑暴瀉及飲食所傷,胸膈痞悶:神曲(炒)、蒼朮(米泔浸一宿焙乾)各等分。為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時,米飲吞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曲術丸) 2. 治療脾虛不能磨食:神曲四兩,白朮三兩,人蔘一兩(俱炒),枳實(麩拌炒)五錢,砂仁(炒)四錢。共為末。飴糖為丸,梧子大。每早晚各服三錢,白湯下。(《方脈正宗》) 3. 治療休息痢,日夜不止,腹內冷痛:神曲、蕪荑、吳茱萸各等分。熬,生薑自然汁和丸,如梧桐子大。食前粥飲下三十丸。(《普濟方》神曲丸) 4. 治療食積心痛:陳神曲一塊。燒紅,淬酒二大碗服之。(《摘元方》) 5. 治療產後淤血不運,肚腹脹悶,漸成臌脹:陳久神曲一斤。搗碎,微炒磨為末。每早晚各服三錢,食前砂仁湯調服。亦可治小兒食臌脹。(《本草匯言》) 配伍效用: 神曲配伍山楂、麥芽 神曲主消谷積;麥芽主消面積;山楂主消肉積。三者伍用,有行氣開胃之功,可消面、肉、谷積。 神曲配伍陳皮 神曲健脾和胃、消食調中;陳皮燥濕健脾、理氣和中。二者伍用,其消積導滯、理氣和中之功效增強,用於治療飲食積滯、胃失和降之食少納呆、噯腐吞酸、腹脹腹痛等症。 【注意事項】 宜忌:「脾陰虛,胃火盛者不宜用;能落胎,孕婦宜少食。」(《本草經疏》) 【醫家論葯】 「消食下氣,除痰逆霍亂泄痢脹滿。閃挫腰痛者,煅過淬酒溫服有效,婦人產後欲回乳者,炒研酒服二錢,日二。」(《本草綱目》) 「古人用曲,即造酒之曲,其氣味甘溫,性專消導,行脾胃滯氣,散臟腑風冷。神曲乃後人專造,以供藥用,力倍於酒麴。」(《本草經疏》) 「神曲,味甘氣平,炒黃入葯,善助中焦土臟,健脾暖胃,消食下氣,化滯調中,逐痰積,破癥瘕,運化水谷,除霍亂脹滿嘔吐。其氣腐,故能除濕熱,其性澀,故又止瀉痢。療女人胎動因滯,治小兒腹堅因積。」(《本草正》) 「神曲,味甘,炒香,香能醒脾,甘能洽胃,以此平胃氣,理中焦,用治脾虛難運,霍亂吐逆,寒濕泄瀉,婦人胎動搶心,下血不止。若生用力勝,主消米穀食積,痰滯癥結,胸滿瘧痞,小兒腹堅,皆能奏績。」(《藥品化義》) 「神曲,其功專於消化谷麥酒積,陳久者良。但有積者能消化,無積而久服,則消人元氣。」(《本經逢原》) 「神曲,辛甘氣溫,其物本於白面、杏仁、赤小豆、青蒿、蒼耳、紅蓼六味,作餅蒸郁而成,其性六味為一,故能散氣調中,溫胃化痰,逐水消滯,小兒補脾,醫多用此以為調治,蓋取辛不甚散,甘不甚壅,溫不見燥也。然必合以補脾等葯,並施則佳。」(《本草求真》) 「神曲,氣平,味甘溫,無毒。助天五真氣,走陽明胃經。下氣調中,止瀉開胃。消宿食,健脾胃,進飲食。下滯氣,破癥結,逐積痰。療婦人胎動不安,治小兒胸腹堅滿。不制,性溫入胃中,能消宿食。微炒,性涼入大腸,能除深積。作糊丸痰葯,治諸痰氣如神。作糊丸嗽葯,理諸咳嗽最妙。何也?蓋痰與嗽,俱因氣動上逆而致也,今用此劑為佐使,則氣順而脾胃之津液為之四布矣,氣順而不上逆逼肺,何嗽之有,脾胃之津液四布而榮筋脈,何痰之有。」(《葯鑒》) 附註:神曲系用鮮辣蓼、鮮青蒿、鮮蒼耳草、杏仁泥、赤小豆粉及白面六種藥物配製而成,故常稱六神曲,簡稱六曲。本品為未經炒制的生用飲片,又稱生六曲。通常認為,神曲以放置陳舊者為佳,因此,又有陳神曲之名,簡稱陳曲。若將神曲塊研末入葯,稱神曲末。神麴生用除能健脾和胃、消食導滯外,尚兼有發散之功,故用於食積不化而兼有外感發熱者較為適宜。因其為辛散溫燥之品,所以對胃熱、胃陰不足而見胃中嘈雜、泛吐酸水者不宜使用。 神曲經炒至黃色入葯者稱為炒神曲;如將神曲炒至外表焦黑色、內焦黃色入葯者稱為焦神曲或神曲炭。一般認為,神曲經炒後其發散之力已減,健脾和胃、消食調中之力增強,對脾虛有濕、胃納不佳者用之較宜。炒焦者化食消積、助消化之功尤佳,單味應用即可取效,亦常與半夏、廣皮、山楂、雲苓、炒萊菔子合用。 附葯 建神曲建神曲(《本草綱目拾遺》):系用麵粉、枳殼、白扁豆、砂仁、杏仁、薄荷、山楂皮、麥芽、藿香、蒼朮等 45 種中藥碾碎混合拌勻,另取青蒿、赤柱草、蒼耳草切碎煎湯與上藥混合,充分發酵、晒乾而成者,簡稱建曲。亦名范志曲、百草曲(《本草綱目拾遺》)。因其未經炒制,又稱生建曲。本品味苦,性溫,氣味芳香。與六曲相比,其臨床功效略有差異,除能健脾消食外,尚有理氣化濕、祛寒解表之功。常用於傷食胸痞、腹痛吐瀉、痢疾、感冒頭痛、小兒傷飢失飽等證的治療。內服:煎湯,5~10g;或研末入丸、散。 本品原產福建泉州,故又有泉州神曲(《藥性考》)之名。現在各地均產,但其所用藥物和製作工序稍有不同。 化痰止咳平喘葯 溫化寒痰葯 旋覆花 為菊科植物旋覆花Inula britannica L. var. chinensis (Rupr.)Reg.、線葉旋覆花Inula linariae- folia Turcz. 或大花旋覆花 Inulabritannica L. 等的頭狀花序。味苦、辛、咸,性溫。入肺、肝、胃經。功能:消痰、行水、降氣、止嘔、軟堅。主治:胸中痰結、脅下脹滿、咳喘、呃逆、唾如膠漆、心下痞硬、噫氣不除、大腹水腫。內服:煎湯(包煎或濾去毛),3~10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研末干撒或調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大花旋覆花開花時期的地上部分含倍半萜內酯化合物大花旋覆花素(Britanin)和旋覆花素(Inulicin)。花含槲皮素(Quercetin)、異槲皮素(Isoquercetin)、咖啡酸(Caffeic acid)、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菊糖及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等多種甾醇。 藥理作用: 1. 平喘、鎮咳作用 旋覆花黃酮對組胺引起的豚鼠支氣管痙攣性哮喘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對組胺引起的豚鼠離體氣管痙攣亦有對抗作用,但較氨茶鹼的作用慢而弱。小鼠氨水噴霧法和酚紅排泌法實驗表明:旋覆花黃酮無鎮咳和祛痰作用,每隻小鼠腹腔注射150%旋覆花煎劑0.1ml,於注射後1小時有顯著鎮咳作用,但祛痰效果不明顯。 2. 抗菌作用 大花旋覆花的根和地上部分之脂溶性及醚溶性部分有抗菌作用。旋覆花中的咖啡酸及綠原酸有較廣泛的抑菌作用,但在體內能被蛋白質滅活。平板紙片法或挖溝法試驗表明:旋覆花煎劑(1:1)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炭疽桿菌和福氏痢疾桿菌Ⅱa株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但對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白喉桿菌等多種致病菌的作用較弱或無抑制作用。 3. 對平滑肌的作用 綠原酸能顯著增加大鼠、小鼠的小腸蠕動;綠原酸、咖啡酸、奎寧酸均可增加子宮的張力,但該作用能被罌粟鹼所取消,而阿托品則對此無明顯影響。 4.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綠原酸和咖啡酸給大鼠口服或腹腔注射,均可提高大鼠的神經興奮性。 5. 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綠原酸和咖啡酸口服,可增加人胃中鹽酸的分泌量;亦有增加大鼠膽汁分泌的作用。 6. 其他作用 動物實驗表明:在離體兔迴腸標本上,綠原酸能增強腎上腺素的作用;但對腎上腺素升高血糖作用、預防大鼠蛋清性足踝浮腫則無影響。 綠原酸對人有致敏作用,吸入含有綠原酸的植物塵埃後,可發生氣喘、皮炎等。但食入後可經小腸分泌物的作用,變為無致敏性物質,因此在試驗致敏原時,宜用皮內法而不用口服法。 咖啡酸尚有滅活硫胺(維生素B1)的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慢性氣管炎 旋覆花10g,黃芪24g,地龍6g,百部10g。將上藥製成0.31g的浸膏片54片,每次6片,每日3次,口服。治療慢性氣管炎254例,結果臨床控制90例,顯效86例,好轉73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8%。〔新中醫 1982;(2):22〕 2.治療頑固性呃逆 旋覆花6g、生党參9g、於術6g、茯苓4.5g、白蔻仁3g、附片6g、粉葛根9g、公丁香1.5g、半夏3g、橘核3g、煨姜3片為引。加水適量煎服,1日服完。治療手術後頑固性呃逆1例,痊癒。作者介紹說此方為一農民祖傳之專治呃逆之方,有較好療效。〔中華外科雜誌 1956;(10): 963〕 3. 治療婦人半產漏下 旋覆花(包)12g,青蔥管六支,茜草、絲棉(或蠶繭)各6g,熬砂糖(攪沖)15g,紅酒(沖)1杯,童便(沖)1杯。前4味水煎去渣,沖入紅酒、童便、砂糖,攪勻頓服。治療半產漏下(不全流產)30餘人,均治癒,可使胚胎或蛻膜完全排出,出血停止,腹痛消失。〔浙江中醫雜誌1966;9(2):20〕 方劑選用: 1. 治療傷寒中脘有痰,令人壯熱,項筋緊急,時發寒熱,皆類傷風,但不頭痛為異:前胡三兩,荊芥四兩,半夏一兩(洗,薑汁浸),赤芍藥二兩,細辛一兩,甘草一兩(炙),旋覆花三兩。上搗羅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五片,棗子一枚,同煎至六分,去滓,熱服,未知再服。(《類證活人書》金沸草散) 2. 治療積年上氣:旋覆花(去梗,焙)一兩,皂莢(炙,去皮、子)一兩一分,大黃(銼,炒)一兩半。上三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溫湯下,日三服。(《聖濟總錄》旋覆花丸) 3. 治療風痰嘔逆,飲食不下,頭目昏悶:旋覆花、枇杷葉、川芎、細辛、赤茯苓各一錢,前胡一錢五分。姜、棗水煎服。(《婦人良方》旋覆花湯) 4. 治療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鞕,噫氣不除者:旋覆花三兩,人蔘二兩,生薑五兩,代赭石一兩,甘草三兩(炙),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旋復代赭湯) 5. 治療小便不行,因痰飲留閉者:旋覆花一握,搗汁,和生白酒服。(《本草匯言》) 6. 治療肝著,亦治婦人半產漏下:旋覆花三兩,蔥十四莖,新絳少許。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金匱要略》旋覆花湯) 配伍效用: 旋覆花配伍代赭石 旋覆花辛散苦降溫通,宣通壅滯、下氣止嘔、消痰平喘;代赭石苦寒,平肝瀉熱、重鎮降逆、涼血止血。二者合用,有降肺胃、鎮肝逆、下氣消痰之功效,用於治療痰濁中阻、氣逆不降之咳喘嘔逆、心下痞鞕、噫氣不除等症;亦可治療氣血並走於上之面紅耳赤、頭暈目眩以及吐血、衄血。 旋覆花配伍膽南星 旋覆花宣肺平喘、消痰行水、降氣止嘔;膽南星清化熱痰、祛風鎮驚解痙。二者相伍,共奏宣肺清熱、祛痰息風之功效,用於治療頑痰咳嗽、胸膈脹悶、氣逆痰喘以及痰竄經絡、肢體麻木等症。 旋覆花配伍桔梗、桑白皮、大黃 旋覆花消痰行水、降氣止嘔;桔梗宣肺祛痰;桑白皮瀉肺平喘、行水消腫;大黃瀉熱通便。四葯合用,有消痰降氣、瀉肺平喘之功效,用於治療痰熱咳喘屬實證者。 旋覆花配伍生薑、半夏、細辛 旋覆花消痰行水降氣;半夏燥濕化痰止嘔;生薑、細辛外可疏風散寒,內可溫肺止咳。四葯伍用,有降逆化痰、解表散寒之功效,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內停痰飲之咳喘、嘔吐、胸悶、氣短者。 【注意事項】 宜忌:「陰虛勞嗽,風熱燥咳,不可誤用。」(《本經逢原》) 「病人涉虛者不宜多服,利大腸,戒之。」(《本草衍義補遺》) 毒副作用:150%旋覆花煎劑給小鼠腹腔注射,半數致死量約為22.5g/kg。給小鼠腹腔注射此種煎劑2ml,注射後立即呼吸加快,6分鐘後出現興奮、抽搐、舉尾、四肢震顫,8分鐘後死亡。 綠原酸毒性很小,給幼大鼠的半數致死量口服大於1g/kg,腹腔注射大於0.25g/kg。 臨床應用本品,曾有服用過量致病人出現發熱、噁心、全身散在性丘疹、瘙癢的報告。亦有服藥後出現胃脘嘈雜、泛逆欲嘔,胃中如刺如芒,若萬蟲竄動和致暴瀉的報告。 中毒救治:一般除立即停葯外,無需特殊處理。若癥狀較重者,給予對症治療即可緩解。 【醫家論葯】 「旋覆花,其味首系之以咸,潤下作咸,咸能軟堅;《別錄》加甘,甘能緩中;微溫,溫能通行,故主結氣,脅下滿;心脾伏飲則病驚悸,飲消則復常矣。除水,去五臟間寒熱及消胸上痰結,唾如膠漆,心脅痰水,膀胱留飲,風氣濕痹,皮間死肌,目中眵?,利大腸者,皆軟堅、冷利、潤下、消痰飲除水之功也。其曰補中下氣者,以甘能緩中,咸能潤下故也。通血脈、益色澤者,蓋指飲消則脾健,健則能運行,脾裹血又統血故也。」(《本草經疏》) 「旋覆花,消痰逐水,利氣下行之葯也。主心肺結氣、脅下虛滿、胸中結痰、痞堅噫氣,或心脾伏飲、膀胱留飲、宿水等症。大抵此劑微咸以軟堅散痞鞕,性利以下氣行痰水,實消伐之葯也。《本草》有定驚悸、補中氣之說,竊思痰閉心包脾絡之間,往往令人病驚,旋復破痰逐飲,痰飲去則胞絡清凈而無礙,五志自寧,驚悸安矣。又飲消則脾健,脾健則能運行飲食,中氣自受其益而補養矣。」(《本草匯言》) 「旋覆花,開結氣,降痰涎,通水道,消腫滿,凡氣壅濕熱宜之。但其性在走散,故凡見大腸不實及氣虛陽衰之人,皆所忌用。」(《本草正義》) 「旋覆花,消痰導飲、散結利氣之味。其雲除驚悸者,以去心下水飲,心神自定也。又治目中翳?頭風,畢竟痰飲結滯而生風熱,此能散之,頭目自清也。」(《本草發明》) 「旋復所治諸病,其功只在行水、下氣、通血脈爾。」(《本草綱目》) 「旋覆花,行痰水,去頭目風,亦走散之葯也。」(《本草衍義》) 附葯 金沸草金沸草(《本經》):為菊科植物旋覆花 Inula britannica L. var chinensis(Rupr.)Reg.、線葉旋覆花 Inula linariaefolia Turcz. 或大花旋覆花 Inula britannica L. 等的莖葉。味咸,性溫。入肺、大腸經。功能:散風寒、化痰飲、消腫毒。主治:風寒咳嗽、伏飲痰喘、脅下脹痛、疔瘡、腫毒。內服:煎湯,5~10g;或鮮用搗汁。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旋覆花地上部分含旋覆花素(Inulicin)。大花旋覆花地上部分則含有大花旋覆花素(Britanin)。 金沸草對「陰虛勞咳及溫熱燥咳者忌用。」(《四川中藥志》)「按《本經》,旋覆花一名金沸草,疑古人本有用其莖葉,而未必皆用其花者。考草木花葉之功用,不同者甚多,或升或降,各有取義,亦其稟賦使然,不容混合。且莖則質重,花則質輕,亦物理自然之性,況旋覆花之尤為輕而上揚者乎。乃今人恆用其花,而並不用莖葉,竟以重墜之功,責之輕揚之質,恐亦非古人辨別物性之真旨也。且其花專主溫散,疏泄之力亦猛,宜於寒飲,而不宜於熱痰,石頑已謂陰虛勞嗽,風熱燥咳,誤用之,嗽必愈甚,是亦以其輕揚,升泄太過,正與降氣之理相反。惟其輕靈之性,流動不滯,自能流通氣化而宣窒塞,固非專以升散見長。若但以逐水導濕為治,似不如兼用其莖葉較為近理,《別錄》稱其根專主風濕,其意可曉然也。」(《本草正義》) 禹白附 *《中藥志》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獨角蓮Typho- nium giganteum Engl.的塊莖。亦名牛奶白附(《中藥志》)、雞心白附(《中藥材品種論述》)。味辛、甘,性溫。有毒。入胃、肝經。功能:祛風痰、燥濕痰、止痙、止痛、解毒散結。主治:中風口眼 斜、驚風癲癇、偏正頭痛、破傷風、喉痹腫痛、瘰癧、毒蛇咬傷。內服:煎湯,3~5g;研末服,0.5~1g;或浸酒。外用:搗爛敷或研末,調敷患處。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D- glucoside)、皂甙(Saponin)、肌醇(Inositol)、蛋白質(Protein)、黏液質(Mucilage)、草酸鈣(Calcium oxalate)、蔗糖(Sucrose)、膽鹼(Choline)、尿嘧啶(Uracil)、酪氨酸(Tyrosine)、纈氨酸(Valine)、琥珀酸(Succin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以及相應的甘油酯。 藥理作用: 1.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實驗表明:生禹白附或制禹白附給小鼠腹腔注射,與戊巴比妥鈉有協同作用,制禹白附較生禹白附作用較強。禹白附溶液給小鼠腹腔注射對硝酸士的寧和戊四氮唑引起的驚厥有對抗作用。亦有報告指出,禹白附有一定的鎮靜作用,制白附子比生白附子的鎮靜作用強。但兩者皆無抗驚厥作用。 2. 抗炎作用 禹白附粉混懸液或煎劑給大鼠腹腔注射,結果顯示其均能顯著降低蛋清所致炎症的腫脹度;兩種製劑給小鼠腹腔注射,亦能顯著降低小鼠棉球肉芽腫的重量。禹白附粉混懸液給大鼠腹腔注射,尚能顯著降低酵母性關節炎的腫脹度。 3. 祛痰作用 小鼠酚紅排泌實驗表明:生禹白附或制禹白附提取物給小鼠腹腔注射,均有顯著祛痰作用。 4. 抗破傷風作用 動物實驗表明:禹白附蛋白預防和治療用藥,對小鼠肌肉注射破傷風毒素引起的破傷風均有對抗作用,能使動物存活率顯著增加。小鼠靜脈注射破傷風毒素後,再肌肉注射禹白附溫浸劑、水提液、醇提液及腹腔注射水提液,結果顯示其對破傷風均有效,效果與氯丙嗪相近。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頭痛 生白附子、天南星、生草烏各30g,蔥白7個,生薑40g。上藥研末調勻,包以紗布,蒸熱敷於痛處(勿敷眼部)。治療43例偏頭痛,24小時內止痛者40例,2~3日止痛者3例。隨訪2年,無複發者31例。〔四川中醫 1988;(8):32〕 2. 治療三叉神經痛 白附子100g,全蠍150g,川芎、白芷、僵蠶各200g。將上藥分別研成粉末,過篩拌勻。每次2g,每日2次,以熱酒調服。10天為1療程,服用2~3個療程後,50例中,近期治癒33例,顯效13例,進步2例,無效2例。治癒33例中隨訪1年以上者29例,6例複發,但均較治療前為輕。〔廣西中醫藥 1984;(3):21〕 3. 治療淋巴結核 外敷法:鮮白附子20~60g,洗凈置瓷器內,搗成泥狀。據瘡口大小均勻敷於患處,包紮,早晚各換藥1次,5天為1療程,此法用於淋巴結核瘺患者,並與內服藥同用。內服法:鮮白附子10~30g,水煎服,日1劑,5天為1療程,此法用於淋巴結核患者。孕婦及心、肝、腎功能不全者不宜服用,體虛者減量,外敷出現灼痛者停用。共治療淋巴結核45例,(其中淋巴結核瘺10例,痊癒8例,無效2例;淋巴結核35例,痊癒31例,好轉4例)。 〔河北中醫 1990;(2):5〕 4. 治療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征 白附子、白僵蠶各10g,全蠍5g,川芎、甘草各6g。隨證加減。水煎服,日1劑。治療40例,痊癒37例,好轉3例。〔中西醫結合雜誌 1990;(10):631〕 5. 治療白癜風 白附子、白芷各6g,密佗僧10g,雄黃3.5g。共研細末,用切成平面的黃瓜尾蘸藥粉用力擦患處,每日2次。治療34例,用藥5~6次而愈者13例,8~10次而愈者16例,好轉5例。〔山東中醫雜誌 1985;(3):39〕 6. 治療黃褐斑a. 白附子、白芨、浙貝母各等份,研末調凡士林製成藥膏。早晚各塗藥1次。治療137例,痊癒109例,好轉24例,無效4例。最快者用藥10天見效〔陝西中醫 1987;(2):59〕 b. 白附子、白芨、白芷各6g,白蘞、白丁香各4.5g,密佗僧3g。上藥共研極細末。每次取藥粉少許,攪入雞蛋清或白蜜內,臨睡前先用溫水浴面,繼將藥膏塗於斑處,晨起洗凈。治療20餘例,一般1個月內斑可消退。〔新中醫 1980;(6):27〕 7. 治療花斑癬、汗斑 生白附子、密佗僧各3g,硫磺6g。上藥共研細末,用黃瓜蒂蘸藥粉搽患處,日2次。治療91例,皆愈。〔遼寧中醫雜誌 1981;(5):45〕 方劑選用: 1. 治療跌打損傷、金瘡出血、破傷風:生禹白附十二兩,防風一兩、白芷一兩、生南星一兩、天麻一兩、羌活一兩。以上六味,共研細粉,過篩,混合均勻。外用調敷患處,內用三分至五分。孕婦忌內服。(《中國藥典》玉真散) 2. 治療毒蛇咬傷:獨角蓮根二兩,雄黃一兩。共研細末,用水或燒酒調塗傷處。(《江西民間草藥》) 配伍效用: 白附子配伍半夏、天南星 白附子辛溫燥烈能燥濕化痰、祛風止痙,為治風痰之要葯;半夏、天南星燥濕化痰。三者伍用,共奏祛風燥濕化痰之功效,用於治療風痰所致之口眼 斜、眩暈等症。 白附子配伍川芎、白芷 白附子既燥濕痰,又祛頭面之風痰;白芷祛風除濕止痛;川芎辛溫香竄,走而不守,能上行頭巔,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功,尤為治頭痛之要葯。三者伍用,共奏祛風散寒除濕之功效,用於治療風寒濕所致之頭偏痛。 白附子配伍僵蠶、全蠍 白附子祛風化痰解痙,長於治頭面之風;全蠍、僵蠶祛風解痙,又善通絡。三者合用,有祛風化痰止痙、通脈活絡之功效,用於治療中風所致之口眼 斜。 白附子配伍天南星、天麻、防風 白附子、天南星均祛風解痙;天麻平肝息風止痙;防風祛風散邪止痙,使邪從汗解。四葯伍用,共奏祛風定搐之功效,用於治療破傷風所致之抽搐等症。 【注意事項】 宜忌: 本品辛溫燥烈,有毒,陰虛、燥痰及孕婦忌用。生品一般不作內服。 毒副作用:生禹白附和制禹白附給小鼠靜脈注射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32.58±2.65g/kg和29.57±2.70g/kg。多數動物在用藥後20分鐘內死亡,死亡前動物表現呼吸抑制或驚厥。生禹白附或制禹白附溫浸劑給小鼠灌胃、生禹白附或制禹白附水煎劑給小鼠和家兔灌胃,均未見動物死亡。禹白附粉混懸液對兔結膜、兔耳皮膚均有刺激作用,生禹白附的刺激作用較制禹白附為強。 禹白附生品成人中毒量為每日15~30g,致死量為45g,中毒潛伏期約0.5~3小時。 本品中毒的癥狀表現為:口舌發麻、四肢及全身緊束感、全身大汗、口渴舌干、心慌、躁動不安,繼而出現譫語、嘔吐、腹瀉、顏面青紫,最終因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 臨床應用本品,曾有用生白附子7枚(約37g),加黃酒煎煮,一次服下致中毒死亡的報告。 中毒救治: 1. 立即催吐、洗胃(用高錳酸鉀液或2%鞣酸溶液)。 2. 用生薑汁和白醋口腔含漱及內服。 3. 其他救治措施參照「天南星」。 附註:商品白附子,有禹白附及關白附兩種,二者功效不同,當分別使用。 《名醫別錄》中所收載之白附子系歷代醫家所沿用的關白附,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黃花烏頭Aconitum coreanum (L"e vl.) Raipaics的塊莖,習稱關白附。五十年代以前所用之白附子多為此葯。功擅逐寒濕、止疼痛、鎮痙。用於治療風寒濕痹、頭痛以及冠心病、心律失常等症;祛風痰則次之。近代常應用於缺血性心律失常、寒濕內盛之冠心病以及關節炎和跌打損傷等,療效良好。關白附有劇毒,需用豆腐同煮30分鐘,以減少毒性後,方可入葯。本品治療量與中毒量接近,故必須嚴格控制劑量。 五十年代《中藥志》收錄的白附子為天南星科植物獨角蓮Typhonium giganteum Engl.的塊莖,又名禹白附、牛奶白附、雞心白附。禹白附長於解毒散結,治風痰為主,對淋巴結核、喉痹等效著。 祛風痰、止驚搐,多用禹白附;逐寒濕、止疼痛,多用關白附。 目前各地所用白附子以禹白附為主。處方名稱制白附子。 附葯 關白附關白附(《中藥志》):為毛茛科植物黃花烏頭Aconitum coreanum (L"e vl.) Raipaics的塊根。亦名白附子(《名醫別錄》)、竹節白附(《中藥材品種論述》)。產於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等地。8~9月間挖取塊根,除去莖葉、鬚根,洗凈,晒乾。味辛、甘,性熱,有毒。功能:祛風痰、逐寒濕、定驚癇。主治:中風痰壅、口眼歪斜、頭痛、癲癇、風濕痹痛、破傷風、瘡瘍疥癬、皮膚濕癢。內服:煎湯,2~5g;若用生關白附以散劑酒沖服,每次不宜超過1g。外用:酌量。 黃花烏頭含次烏頭鹼(Hypaconitine)以及關白附甲素、關白附乙素、關白附丙素、關白附丁素、關白附戊素、關白附己素、關白附庚素、關白附辛素、關白附壬素和關白附Z素。此外,尚含β-谷甾醇。 研究表明:關白附有鎮痛、抗炎作用。關白附甲素對大鼠蛋清性關節炎、甲醛性關節炎及5-羥色胺引起的實驗性關節炎均有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與水楊酸鈉相似或略強。 關白附甲素能協同閾下劑量戊巴比妥鈉催眠作用,但不能顯著延長硫噴妥鈉的睡眠時間,對小鼠自發活動也無明顯抑制作用。 動物實驗證明:關白附甲素對心肌缺血引起的心律失常有防治作用;還可減低氯化鈣引起的室顫發生率和死亡率;對烏頭鹼引起的大鼠竇性心律失常和電刺激引起的家兔心室纖顫均有保護作用;對哇巴因引起的狗竇性心動過速有治療作用;能明顯減慢貓的心率,在心率減慢的同時血壓亦有所下降,但其減慢心率的作用不被阿托品、異丙腎上腺素所阻斷或對抗。亦有實驗表明:關白附甲素對離體豚鼠右心房有減慢收縮頻率作用,但對收縮力無明顯影響,也證實關白附甲素的確不能完全阻斷異丙基腎上腺素加快右心房收縮頻率作用。關白附庚素、甲素及壬素對氯仿誘發的小鼠室顫、烏頭鹼誘發的大鼠室性心律失常皆有明顯對抗作用,其作用強度為:庚素>甲素>壬素。庚素還對抗電刺激誘發離體豚鼠心臟室顫的作用。庚素、甲素和壬素皆有明顯減慢大鼠心率,延長P-R間期作用,庚素和甲素還能明顯延長Q-T間期和T波寬度,以上作用亦以庚素作用最強,庚素和甲素對離體豚鼠心臟皆有減慢心率和減少冠脈流量的作用,其作用強度相似,但對心肌收縮性的抑制作用以庚素較強,其減慢房室和室內傳導可能是其有害作用。關於關白附抗心率失常的機制,有報告指出,關白附甲素主要通過阻斷快鈉通道,抑制鈉離子內流,使Vmax下降,傳導速度降低,加之相對延長ERP,使單向傳導阻滯轉變為雙向阻滯,從而發揮制止折返型心律失常的作用。 關白附甲素對低滲、加熱、低pH和皂素性溶血有保護作用;從中提取的二萜類生物鹼能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對其還有降溫作用;此外尚有抗凝血作用。 關白附辛甘性熱,故陰虛或熱盛者忌服。《本草匯言》認為:「血虛生風,內熱生驚,似風似驚之證,需禁用之。」《本草新編》認為:「痰涎壅塞,若系有火之症,亦非所宜。」本品不宜與阿托品、咖啡因、氨茶鹼等葯同服,以免增加其毒性。 關白附甲素給小鼠靜脈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134mg/kg;關白附庚素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582.2±37.6mg/kg。 關白附有毒,生品成人中毒量為每日15~24g,中毒潛伏期為0.5~3小時。 本品中毒的癥狀表現為:口舌發麻,噁心,頭暈,嘔吐,神志逐漸不清,說話含糊,煩躁,二便失禁,面色蒼白,皮膚汗出,四肢厥冷,呼吸困難,瞳孔散大,脈搏細遲,血壓下降,昏迷,最後心跳呼吸停止而死亡。 關白附與烏頭類葯的毒理、中毒癥狀相似,故其中毒救治可參見「附子」。 關白附在五十年代以前作為「白附子」而入葯,歷代醫家對其多有論述: 《本草綱目》曰:「白附子乃陽明經葯,因與附子相似,故得此名,實非附子類也。」「根正如草烏頭之小者,長寸許,干者皺文有節。」《本草經疏》曰:「白附子,性燥而升,風葯中之陽草也。東垣謂其純陽,引葯勢上行是已。其主心痛血痹者,風寒之邪觸心,以致痰壅心經則作痛,寒濕邪傷血分則成血痹,風能勝濕,辛溫散寒,故主之也。風性升騰,辛溫善散,故能主面上百病而行葯勢也。」《本草新編》曰:「白附子……善行諸經之葯,可恃之為舟楫者也。用於人參之中,可開中風之失音;用於茯苓、薏仁之中,可去寒濕之痹症;用於當歸、川芎之中,可通枯血之經脈;用於大黃之中,可去滯而通淤。近人未知,止用之外治以滅瘢,下治以收囊濕,為可惜也。」 蘇子 為唇形科植物皺紫蘇Perilla frutescens (L.)Britt. var. crispa (Thunb.) Hand.-Mazz.、尖紫蘇P.frutescens(L.)Britt. var. acuta(Thunb.)Kudo等的果實。亦名紫蘇子(《藥性論》)等。味辛,性溫。入肺、大腸經。功能:下氣、消痰、潤肺、寬腸。主治:咳逆、痰喘、氣滯、便秘。內服:煎湯,5~10g;搗汁飲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蘇子含脂肪油和維生素B1。蘇子油芳香,可以制上等肥皂,亦可供給醫藥上使用。從蘇子油中可以提取紫蘇精。紫蘇精比蔗糖甜 200倍,但無營養價值。 種子和葉中含黃酮類化合物,已分離出9種黃酮甙,2種黃酮和5種花色素甙。果實尚含β-谷甾醇、豆甾醇、鞣質等。 藥理作用: 1. 對血脂的作用 用含紫蘇油的飼料餵雞,能使雞血漿膽固醇水平降低,但對小鼠無此作用,並導致小鼠頸部脫毛和皮膚損害;用含紫蘇油的飼料喂兔,能增加其體重和肝臟重量,但對血漿及肝臟的膽固醇含量無明顯影響。 2. 抑菌作用 實驗表明:紫蘇油(0.1%)對變形桿菌、黑麯黴菌、青黴菌及自然界中的黴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對黴菌和酵母菌的作用明顯強於0.05%的尼泊金和0.3%的苯甲酸。 3. 防腐、抗氧化作用 紫蘇子經脫脂後的乙醇提取物有防腐及抗氧化作用。可用於食物和藥品的長期貯存。其抗氧化作用較0.02%的BHT(2,6-二叔丁基對羥基苯甲醇)為強。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嬰幼兒喘證 蘇子、僵蠶、川貝、白果、杏仁各4g,麻黃、青黛、甘草各2g,遠志3g。每日1劑,水煎服。隨證加減。治療41例,皆愈。3天以內癥狀完全緩解者38例,3~6天緩解者3例。〔廣西中醫藥 1990,13(6):16〕 2. 治療百日咳 川貝母、米殼、蘇子、百部、杏仁、陳皮、法半夏各等份,為極細末。每周歲每次服0.5g,1日3~4次。不足1周歲者每次服0.25g,日服3次。治療患兒300例,有效率為100%。服藥最少3天,最多10天,平均5天。〔山東中醫雜誌 1990,9(6):22〕 3. 治療蛔蟲病 生紫蘇子搗爛或嚼吃。成人 50~70g,4~10歲服20~50g,日2~3次,空腹服,連服3日。因蛔蟲引起胃痛、膽絞痛及嘔吐者,用花椒3g,米醋250ml,熬水1次頓服,蛔安痛止後再服蘇子。結果服藥後排出蛔蟲92例,排蟲數2~47條。無一例出現副作用。〔四川中醫 1986;4 (8): 47〕 方劑選用: 1. 治療腳氣及風寒濕痹,四肢攣急,腳踵不可踐地:紫蘇子二兩,杵碎,水二升,研取汁,以蘇子汁煮粳米二合作粥,和蔥、豉、椒、姜食之。(《太平聖惠方》) 2. 治療消渴變水,服此令水從小便出:紫蘇子(炒)三兩,蘿蔔子(炒)三兩。為末,每服二錢,桑根白皮煎湯服,日二次。(《聖濟總錄》) 3. 治療食蟹中毒:紫蘇子搗汁飲之。(《金匱要略》) 4. 順氣、滑大便:紫蘇子、麻子仁。上二味不拘多少,研爛,水濾取汁,煮粥食之。(《濟生方》紫蘇麻仁粥) 配伍效用: 蘇子配伍陳皮 二者皆能理氣化痰、止咳定喘。但蘇子質潤,功擅降氣消痰,尚能溫中降逆;陳皮性燥,長於理氣化痰,並可理氣和胃。相伍為用,燥潤並施,則燥不傷陰、潤不留痰,共奏化痰止咳、降氣定喘、和胃降逆之功效,用於治療肺氣上逆之咳喘痰多、胸膈滿悶;痰濁中阻、胃失和降之嘔吐、呃逆等症。 蘇子配伍杏仁 蘇子辛溫,下氣利膈消痰、潤肺平喘;杏仁苦溫,降肺氣以化痰止咳平喘。二者合用,其降氣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效更著。且二葯皆入肺與大腸,有潤腸通便之功。用於治療外感風寒、痰涎壅肺、肺氣上逆之胸膈滿悶、咳嗽氣喘以及伴有大便不通者。 蘇子配伍紫菀 蘇子降氣平喘、化痰止咳,功擅降氣;紫菀潤肺下氣、消痰止嗽,長於潤肺。二者伍用,共奏化痰止咳、下氣平喘、利膈寬胸之功效,用於治療咳嗽氣喘、咯痰不利、胸膈滿悶等症。 【注意事項】 宜忌:「性主疏泄,氣虛久嗽、陰虛喘逆、脾虛便滑者皆不可用。」(《本經逢原》) 【醫家論葯】 「蘇子主降,味辛氣香主散,降而且散,故專利郁痰。咳逆則氣升,喘急則肺脹,以此下氣定喘。膈熱則痰壅,痰結則悶痛,以此豁痰散結。《經》雲,膻中為上氣海,如氣鬱不舒及風寒客犯肺經,久遏不散,則邪氣與真氣相持,致飲食不進,痰嗽發熱,似弱非弱,以此清氣開郁,大為有效。」(《藥品化義》) 「蘇子,散氣甚捷,最能清利上下諸氣,定喘痰有功,並能通二便,除風寒濕痹。若氣虛而胸滿者,不可用也,或同補劑兼施亦可。」(《本草匯》) 「諸香皆燥,惟蘇子獨潤,為虛勞咳嗽之專葯。性能下氣,故胸膈不利者宜之,與橘紅同為除喘定嗽、消痰順氣之良劑。」(《本經逢原》)「蘇子與葉同功,發散風氣宜用葉,清利上下則宜用子也。」(《本草綱目》) 皂莢 為豆科植物皂莢 Gleditsia sinensis Lam. 的果實。亦名皂角(《肘後備急方》)、大皂莢(《備急千金要方》)、大皂角(《本草綱目》)。味辛,性溫,有毒。入肺、大腸經。功能:祛風痰、除濕毒、殺蟲。主治:中風口眼 斜、頭風頭痛、咳嗽痰喘、腸風便血、下痢口噤、癰腫便毒、瘡癬疥癩。內服:研末或入丸劑,每次 0.6~1.5g。外用:煎湯洗、搗爛或燒存性研末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莢果含三萜皂甙、鞣質。皂甙有皂莢甙(Gledinin),水解後得甙元(Gledigenin)和皂莢皂甙(Gleditschiasaponin),水解後得甙元(Gleditschiasapogenin)及阿拉伯糖(Arabinose)。此外,尚含蠟醇(Ceryl alcohol)、廿九烷(Nonacosa- ne)、豆甾醇(Stigmasterol)、谷甾醇(Sitosterol)等。 同屬植物 Gleditsia triacanthos L. 的葉含大量生物鹼三刺皂莢鹼(Triacanthin)。 藥理作用: 1. 祛痰作用 含皂甙類的藥物,能刺激胃黏膜而反射性的促進呼吸道黏液分泌,產生祛痰作用(噁心性祛痰葯)。動物實驗證明:皂莢煎劑灌胃有明顯的祛痰作用,能使貓呼吸道分泌增加,但較桔梗、前胡為差,持續時間較短。 2. 抗菌作用 在試管內,皂莢對大腸桿菌、宋內痢疾桿菌、變形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綠膿桿菌、霍亂弧菌等革蘭陰性腸內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 皂莢水浸劑(1:3),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3. 其他作用 三刺皂莢鹼有罌粟鹼樣作用,可治療高血壓病、支氣管哮喘、消化性潰瘍及慢性膽囊炎等。 皂甙有顯著的溶血作用,但皂莢的溶血作用與遠志皂甙的即刻溶血作用不同,一般出現較遲。 皂莢(1:230)對陰道滴蟲有中度抑制作用,其機製為:皂甙能使陰道滴蟲胞漿膜變薄,胞漿爆出,致蟲體潰滅。 4. 皂甙的一般特性 皂甙存在於數百種植物之中。它能降低表面張力。其溶液(1:1000)振搖時,溶液中每個氣泡的表面皆可被皂甙包圍而形成一薄膜,而使泡沫持久不滅。同樣,遇油類物質亦可借皂甙薄膜而形成乳劑。皂甙能改變細胞表面的通透性,而成為一般原漿毒。對膽甾醇有特別的親和力,有很強的溶血作用(作用於血細胞表面的類脂質),但其溶血作用能被膽甾醇所對抗。對魚類毒性很強,高等動物對皂甙一般很少吸收,因此其主要為局部黏膜的刺激作用及使分泌增加等。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哮喘 紅棗500g,蒸熟去皮核,搗成泥,大皂莢90g,研細末和入作丸,如綠豆大,焙乾,每日3次,每次3g,溫開水送服。1周後哮喘漸平,咳嗽、咳痰均減。一般用藥3個月諸症皆平。〔浙江中醫雜誌 1985;20(1):18〕 2.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 鮮三百草1000g,鮮皂角刺250g,煮沸後即直接熏蒸局部,每日2次,每次30~60分鐘,如疼痛劇烈,治療時間可適當延長,一般治後痛減,3~5天可愈。〔四川中醫 1988;6(5):35〕 3. 治療乳腺炎 干皂角研成細末,用75%乙醇或白酒調濕,用一層紗布包成圓形小藥包塞到患乳同側鼻孔內,12小時後取出。如為雙側乳腺炎,可以交替塞聞,病人感到鼻孔內有輕微刺辣感,鼻涕增多,無其他副作用。治療43例,其中早期36例,全部治癒。對已有膿腫形成者,可使膿腫更局限。〔中華醫學雜誌 1973;53(11):685〕 4. 治療急性腸梗阻 葛根、皂角各500g,加水4000ml,熬40分鐘,去渣置於火爐上,使湯藥不致燙傷為度。另用10 層紗布製成33cm×33cm的紗墊4塊,浸藥液後,將其置於腹部持續熱敷。每日2~3次,每次反覆更換持續1小時,如病情需要,次日重新取葯使用,並根據病情,適當選用抗生素,糾正水及電解質紊亂,持續性胃腸減壓。如癥狀加重應積極準備手術。治療44例,治癒37例,好轉1例,無效6例。〔河南醫學院學報 1965;(22):203〕 5. 治療亞急性盆腔炎 皂角刺30g,大棗10 枚,煎半小時以上,棄渣取藥液300~400ml,再加粳米30g,煮成粥狀,分2次服用。治療亞急性盆腔炎效果顯著。〔上海中醫藥雜誌 1984;(3):21〕 6. 治療小兒厭食症 干皂莢洗凈切斷,放鍋中先武火後文火煅存性,剝開莢口,以內無生心為度,研細末裝瓶備用。每次1g,每日 2 次,用糖拌勻吞服。治療110例,痊癒86例,好轉18例,無效6例。有效病例平均療程5天。〔湖北中醫雜誌 1987;(1):25〕 方劑選用: 1. 治療卒中風口 :大皂莢一兩(去皮、子,研末下篩)。以三年大醋和,左 塗右,右 塗左,干更塗之。(《備急千金要方》) 2. 治療大腸風毒,瀉血不止:皂莢(長一尺二寸者)五挺(去黑皮,塗酥三兩,炙盡為度),白羊精肉十兩。上藥,先搗皂莢為末,後與肉同搗令熟,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以溫水下二十丸。(《太平聖惠方》) 3. 治療便毒癰疽:皂角(用尺以上者)一條,法醋煮爛,研成膏,敷之。(《仁齋直指方》) 配伍效用: 皂莢配伍半夏 皂莢辛溫,有小毒,祛風痰、除濕毒,功擅通關開竅;半夏辛溫,有毒,長於燥濕化痰、降氣、消痞、散結。二者合用,有降氣散結、祛痰開竅之功效,用於治療痰濕壅滯之胸悶咳喘、痰多質黏咯吐不利;中風痰厥證見卒然昏迷、口噤不開、喉中痰鳴有聲者。 皂莢配伍細辛 皂莢辛溫,祛風痰、通關開竅;細辛辛溫,祛風散寒、溫肺化飲、宣肺開郁、利氣開竅。二者合用,共奏宣肺化痰開竅之功效,用於治療中風或痰厥之證見卒然昏迷、口噤不開、口流痰涎者。 皂莢配伍明礬 皂莢味辛性溫,祛風痰、除濕毒,擅化膠固之痰而開閉通竅;明礬酸澀性寒,解毒、燥濕、清熱消痰,長於吐利風熱之痰涎。二者伍用,有稀涎之功,能使冷涎從口中吐出而顯著增強開閉通竅之效,用於治療中風閉證之痰涎壅盛、喉中痰鳴有聲、口角流涎以及痰涎壅盛所致之哮喘。 【注意事項】 宜忌:孕婦忌服。 煎湯內服最大劑量不得超過6g,宜配伍生薑、甘草等同用;入丸、散劑,或用蜂蜜和丸,或用大棗湯送服,以減輕毒副作用。 皂莢與膽礬配伍,可使毒性增強,因膽礬本身能引起急性溶血性貧血;皂莢與老醋同時內服,能加速皂莢毒性的發作,故皆應忌之。 毒副作用:皂甙服用劑量過大或胃腸黏膜有損傷或注射給葯,均可產生全身毒性,血細胞溶解;特別是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先痙攣,後麻痹,最後因呼吸中樞麻痹而導致死亡。 臨床應用本品,曾有服用皂莢煎劑(200g 加老醋1杯)中毒死亡的報告。大量皂莢中所含之皂甙不僅刺激胃腸黏膜,10分鐘後即嘔吐,以後有腹瀉;而且腐蝕胃黏膜,發生吸收中毒。 本品中毒的癥狀表現為:初期有咽乾熱痛、上腹飽脹及灼熱感;繼而腹部絞痛、噁心嘔吐、煩躁不安、腹瀉、大便呈水樣及泡沫狀、頭暈無力、四肢酸麻,可出現醬油色小便、面色蒼白、黃疸等,實驗室檢查符合急性溶血;甚者可出現脫水、休克、呼吸急促、心悸、痙攣、譫妄,最終死於呼吸麻痹。 中毒救治: 1. 早期洗胃,必要時導瀉。 2. 酌情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並促進毒素排泄。 3. 對症處理:劇烈腹痛者,肌注阿托品;煩躁不安者給予鎮靜劑;病情嚴重者可輸血、吸氧,並酌情使用激素類藥物。 4. 中草藥治療:⑴輕度中毒者:a. 玄參30g,甘草15g,蜂蜜60g,水煎頻服。b. 黃柏、大黃各9g,甘草6g,水煎2次,合併,分2次服完。⑵如發生溶血性貧血,出現全身發黃、醬油色小便者,可用:黑豆衣30g,當歸15g,黃芪30g,阿膠12g(烊沖),茵陳15g,田七末3g(沖)。水煎服。 【醫家論葯】 「按大小二皂,所治稍有不同,用治風痰,牙皂最勝,若治濕痰,大皂力優。」(《本經逢原》) 「皂莢修治,其炙固隨其所宜,然欲療風或風痰,止微火煨之足矣,更不可久煨去其辛味也。」(《本草述》) 「皂角,辛咸性燥,功專通竅祛風,故凡風邪內入而見牙關緊閉,口噤不語,胸滿喉痹,腹蠱胎結,風癩痰喘,腫滿堅瘕囊結等症,用此吹之導之,則通上下之竅。煎之服之,則治風痰喘滿。塗之擦之,則能散腫消毒,以去面上風氣。薰之蒸之,則通大便秘結。燒煙薰之,則治臁瘡濕毒。」(《本草求真》) 附葯 皂角刺皂角刺(《本草衍義補遺》):為豆科植物皂莢 Gleditsia sinensis Lam. 的棘刺。亦名皂莢刺(《太平聖惠方》)、皂刺(《醫學入門》)、天丁(《本草綱目》)等。味辛,性溫。功能:搜風、拔毒、消腫、排膿。主治:癰腫、瘡毒、癘風、癬瘡、胎衣不下。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醋煎塗,研末撒或調敷。 皂角刺含黃酮甙、酚類、氨基酸。 皂角刺對癰疽已潰者不宜服,孕婦亦忌之。 「皂莢刺,拔毒祛風。凡癰疽未成者,能引之以消散,將破者,能引之以出頭,已潰者能引之以行膿。於瘍毒藥中為第一要劑。又泄血中風熱風毒,故癘風葯中亦推此葯為開導前鋒也。」(《本草匯言》) 「角刺治痘疹氣滯,不能起頂灌膿者,功效最捷,而氣虛者慎勿誤用,恐透表過銳,反生虛泡也。若血滯不能起頂灌膿,又需鯪鯉,當非角刺所宜。丹方治大風惡疾,眉落鼻崩,用皂角刺三斤燒灰為末,食後煎大黃湯,調一匕服之,不終劑而愈。腫瘍服之即消,潰瘍服之難斂,以其性善開泄也。」(《本經逢原》) 白芥子 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Brassica alba (L.)Boiss. 的種子。味辛,性溫。入肺、胃經。功能:利氣豁痰、溫中散寒、通絡止痛。主治:痰飲咳喘、胸脅脹滿疼痛、反胃嘔吐、中風不語、肢體痹痛麻木、腳氣、陰疽、腫毒、跌打腫痛。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白芥子含白芥子甙(Sinalbin)、芥子鹼(Sinapine)、芥子酶(Myrosin)、脂肪、蛋白質、黏液質及維生素A類物質。 白芥子甙經芥子酶水解,產生異硫氰酸對羥基苄酯(p-Hydroxybenzyl isothiocynate)(白芥子油)、酸性硫酸芥子鹼(Sinapine bisulfate)及葡萄糖。酸性硫酸芥子鹼經鹼性水解可產生芥子酸和膽鹼。 藥理作用: 1. 抗真菌作用 白芥子水浸劑(1:3),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等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 刺激作用 白芥子甙,本身無刺激作用,遇水後經白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揮發性油(白芥子油)。 芥子揮髮油有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應用於皮膚,有溫暖的感覺並使之發紅,甚至引起水泡、膿皰。通常將芥子粉除去脂肪油後做成芥子硬膏使用,用作抗刺激劑(刺激性藥物使用於皮膚局部,其作用不僅限於用藥部位,並牽涉到其他部位,產生治療作用時,稱為抗刺激作用),治療神經痛、風濕痛、胸膜炎及扭傷等。使用前先用溫水濕潤,以加強芥子酶的作用(沸水則抑制芥子酶的作用)。應用時間不超過15~30分鐘,皮膚敏感者只能應用5~10分鐘。 芥子粉作為調味劑,使唾液分泌及澱粉酶活性增加,使心臟體積和心率減少。小量可刺激胃黏膜增加胃液及胰液的分泌,有時可緩解頑固性呃逆。內服大量可迅速引起嘔吐,可用於麻醉性藥物中毒之治療。 3. 其他作用 白芥子甙水解物刺激胃黏膜,反射性引起支氣管分泌增加,使痰液變稀而起祛痰作用。 家兔靜脈注射芥子生理鹽水浸出液,血壓先有輕度上升,後則下降,呼吸增快。 亦有報告指出,給動物長期喂飼芥屬植物可使其甲狀腺腫大,此可能由於分泌了過多的促甲狀腺激素所引起。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百日咳 白芥子25g、蜜炙枇杷葉15g、苦參15g、麻黃7.5g、大黃2.5~5g。前三味用水350ml,煎沸後入麻黃、大黃再煎至45ml,此為1周歲小兒1日量,分次溫服。治療224 例,治癒186例,好轉32例,無效6例。〔北京中醫學院學報 1983;(4):33〕 2. 治療肺結核 白芥子研末加醋拌成糊狀,放於直徑3~4cm之膏藥上,依次輪流貼於下列對稱之穴位上:結核(大椎旁一寸半)、風門、肺俞、心俞、腎俞。每隔4~5天貼1次,每次貼1 穴。當局部有燒灼感時即取下膏藥,繼之局部可出現小水泡,不宜貼過久。以此法為主治療肺結核空洞40例,空洞44個,顯效者15個,好轉者 13個,無變化者14個,惡化者2個。其中痰檢 38 例,陰轉4例。〔江蘇醫藥 1976;(1):51〕 3. 治療哮喘a. 白芥子21g、細辛21g、玄胡12g、甘遂12g,共研粉末,加入少量麵粉,用生薑汁調成膏,分別攤在7張5cm2 的油光紙上(或加麝香0.21g,分撒在7張膏藥上),把藥膏貼在穴位上(大椎、風門、肺俞、膏肓),膠布固定,2~4小時取下,貼後皮膚有水泡反應。治療340例,其中病程10年以上者157例,有效139例,無效18例;病程10年以下者183例,有效172例,無效11 例。二組療效無顯著差異。〔福建中醫藥 1983;(5):12〕 b. 白芥子2份,細辛、甘遂、仙茅各1份,烘乾,共研細末,過篩後蜜封。用時與生薑汁調成糊狀,取葯適量塗在膠布上,然後敷貼在所選定的穴位上。治療325例,療效穩定的95例,療效不穩定的175例,無效55例。〔湖北中醫雜誌 1985;(5):32〕 4. 治療面神經麻痹 白芥子適量,開水洗凈,研細加開水呈糊狀,塗患者面部(口角左歪塗右側,右歪塗左側),再用注射針頭劃破患側頰黏膜,塗少量芥汁,一般塗藥6~8小時後面部呈紫褐色,嚴重時起水泡,此時將葯除去,如水泡破裂可按一般外傷處理。治療5例,用藥3~11天後全部治癒。〔新醫學 1974;(10):532〕 5. 治療胃脘痛 白芥子、細辛各40%,甘遂、延胡各10%,研末,用生薑汁調成花生米大藥丸,葯心放入少許麝香,用4cm×4cm膠布選貼6穴,每次貼2~3小時,每周貼1次。選穴在胃經、脾經流注時辰(7~11 時)取該經俞穴為主。治療120例,顯效13例,有效88例,無效19例。〔雲南中醫雜誌 1988;(2):39〕 6. 治療膝腫(鶴膝風)初起 白芥子60g,研末,用燒酒或黃酒調成糊狀,攤布上,包敷患處,干即再換,以局部發泡為止(發泡後應避免感染)。治療2例,皆愈。〔浙江中醫雜誌 1965;8(10):18〕 7. 治療近視眼 白芥子壓耳穴(眼、目1、目2、腎為第1組;太陽、肝、神門以及這三個穴位的耳背相對處為第2組),膠布固定,施加壓力,使患者感到酸脹或熱痛為止,囑咐患者每日自行按壓所貼穴位3~5次,每次3分鐘,兩耳交替貼葯,間隔1~2天換藥,5次為1療程。如第1組穴位療效不佳時可採用第2組穴位。治療409例,貼葯4次後複查視力,總有效率為83.5%。〔雲南中醫雜誌 1987;8(3):33〕 8. 用於減肥 白芥子葯粒貼敷耳穴位上,按壓2~3分鐘後用膠布固定,每周換1次,5次為1療程。休息1周再作第二療程。主穴:飢點、口、肺、脾;配穴:內分泌、直腸下段、腎。治療肥胖患者540例,體重減輕3kg以上者81例,減輕0.5~2.5kg者292例,無效167例。〔陝西中醫 1983;(3):23〕 方劑選用: 1. 治療高年咳嗽,氣逆痰痞:紫蘇子、白芥子、蘿蔔子。上三味各洗凈,微炒,擊碎,看何證多,則以所主者為君,余次之。每劑不過三錢,用生絹小袋盛之,煮作湯飲。(《韓氏醫通》三子養親湯) 2. 治療風濕涎痰,結成痞塊:外用白芥子為末,醋調敷患上。內用白芥子為末,神曲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錢,清晨參棗湯下。(《方脈正宗》) 3. 治療翻胃,吐食上氣及羸弱不欲動:白芥子,晒乾,為末,酒服方寸匕。(《普濟方》) 4. 治療臂痛牽引背胛,或輟或作,由營衛循行失度,痰滯經絡,或似癱瘓:真白芥子、木鱉子各三兩(麩炒),沒藥(另研),桂心、木香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溫酒下。(《婦人良方》白芥子散) 5. 治療風濕腳氣腫疼無力:白芥子、芸薹子、蓖麻子、木鱉子(去殼)、白膠香各一兩,胡桃五枚(去殼)。上六味,一處搗三千杵,成膏。每用皂子大,摩疼處。(《聖濟總錄》芥子膏) 6. 治療腫毒初起:白芥子末醋調敷之。(《瀕湖集簡方》) 7. 治療傷寒後,肺中風冷,失音不語:白芥子五合(研碎),用酒煮令半熟,帶熱包裹熨項頸周延,冷則易之。(《聖濟總錄》芥子酒熨方) 配伍效用: 白芥子配伍紫蘇子、萊菔子 白芥子溫肺化痰、散結利氣;紫蘇子降氣化痰、止咳平喘。萊菔子降氣化痰、消食導滯;三葯伍用,有溫肺化痰、降氣平喘、化食消積之功效,用於治療痰壅氣逆之咳嗽喘逆、胸悶痰多、食少難消之症,尤以老人、虛人咳嗽痰喘,日久不愈為宜。 白芥子配伍甘遂、大戟 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甘遂、大戟瀉水逐飲散結。三者伍用,有祛痰逐飲之功效,用於治療痰飲停滯膈下之咳嗽、胸痛、脅痛、喉中痰鳴、流涎多痰、,或胸背、頸項、腰胯突然隱痛不可忍,或手足冷痹,或神志昏倦多睡等。近年來多用於治療滲出性胸膜炎。 【注意事項】 宜忌:肺虛咳嗽、陰虛火旺者忌服。皮膚過敏者不可用本品外敷。 毒副作用:本品外敷,可引起發泡甚至化膿,此時即使停葯,癒合亦較慢,此因芥子油已被吸入皮膚,停葯後仍繼續發揮作用所引起。芥子油對黏膜刺激性很強,15%溶液滴入兔眼很快引起明顯的結膜水腫。 【醫家論葯】 「白芥子,辛能入肺,溫能發散,故有利氣豁痰,溫中開胃,散痛消腫辟惡之功。……蓋白芥子主痰,下氣寬中;紫蘇子主氣,定喘止嗽;蘿蔔子主食,開痞降氣。」(《本草綱目》)「白芥子,消痰癖瘧痞,除脹滿極速,因其味厚氣輕,故開導雖速,而不甚耗氣,既能除脅肋皮膜之痰,則他近處者不言可知。」(《本草正義》) 「利胸膈痰,止翻胃吐食,痰嗽上氣,中風不語,面目色黃,安五臟,止夜多小便。又治撲損淤血。」(《醫學入門》) 「白芥子,味極辛,氣溫,能搜剔內外痰結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效。然而肺經有熱,與夫陰虛火炎咳嗽生痰者,法在所忌。」(《本草經疏》) 附註:白芥子系原藥材入鍋內炒至深黃色、微有香氣為度入葯者,亦稱炒白芥子。舊時多以北地所產者品質較佳,作為正品,稱北芥子;南方江、浙一帶,也有將食用芥子入葯者,但療效不及白芥子,故臨證有強調用真白芥子者。本品與生者相比,辛散作用較緩,溫中散寒,化痰利氣之功較著;生白芥子辛辣氣濃,對胃刺激性較大,很少內服,常作外用;其辛散走竄,通絡止痛力勝,無論風寒濕氣、腫毒初起或經絡氣血淤滯者,均可用之搗敷局部。 白前 為蘿藦科植物柳葉白前Cynanchum stauntoni(Decne.)Schltr. ex Le" vl.或芫花葉白前Cynanchum glaucescens(Decne.)Hand.-Mazz. 的根及根莖。味辛、甘,性微溫。入肺、肝經。功能:瀉肺降氣、下痰止嗽。主治:肺實喘滿、咳嗽、多痰、胃脘疼痛。內服:煎湯,3~10g。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芫花葉白前含三萜皂甙。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咯血 旋覆花9g,代赭石 30g,降香4.5g,半夏9g,丹參30g,生蒲黃15g,茜草根30g,水煎服。治療13例,顯效8例,有效3例,無效2例。〔遼寧中醫雜誌 1982;(11):44〕 2. 治療癔症 旋覆花、党參、法半夏、炙甘草、梔子仁各10g,代赭石、大棗各30g,生薑3片,酸棗仁10g為基本方,隨證加味。治療45例,治癒34例,有效8例,無效3例。一般服藥10~20劑後,癥狀消失,睡眠食慾正常。〔上海中醫藥雜誌 1984;(4):18〕 3. 治療小兒肺炎 青黛3~4g,白果、桑白皮、車前子、寒水石各9g,蘇子3~6g,白前、天竺黃各6~9g。肺炎早期或中期出現身熱無汗,加炙麻黃2~3g;高熱不退,加生石膏9~15g;咳重,加款冬花4~6g;喘重,加炙麻黃3g,喘劇再加萊菔子6g、全瓜蔞6~9g;口渴、尿少,加蘆根9g。治療62例,結果:痊癒26例,好轉33例,無效3例。〔新中醫 1990;22(11):28〕 方劑選用: 1. 治療久嗽兼唾血:白前三兩,桑白皮、桔梗各二兩,甘草一兩(炙)。上四味切,以水二大升,煮取半大升,空腹頓服。若重者,十數劑。忌豬肉、海藻、菘菜。(《近效方》) 2. 治療跌打脅痛:白前五錢,香附三錢,青皮一錢。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配伍效用: 白前配伍百部 白前泄肺降氣、下痰止嗽,為肺家咳嗽要葯,善治肺氣壅實有痰;百部潤肺化痰止咳。二者伍用,潤降相合,其化痰止咳之功效更著,用於治療外感咳嗽日久不已、胸悶氣喘、痰多不爽以及肺癆咳嗽等。 白前配伍前胡 白前泄肺降氣、下痰止嗽,功擅降氣;前胡宣散風熱、下氣消痰,長於宣散。二葯相伍為用,可調整肺之宣發肅降功能,共奏清熱宣肺、降氣消痰之功效,用於治療肺失宣降、氣機不暢之咳嗽初起、肺氣上逆、咯痰不爽、胸膈滿悶等症。 白前配伍桑白皮、地骨皮 白前祛痰止咳降氣;桑白皮清肺消痰平喘;地骨皮清瀉肺熱而平喘。三者合用,有清肺祛痰、止咳平喘之功效,用於治療咳喘痰黃屬肺熱者。 白前配伍紫菀、半夏 白前化痰止咳降氣;紫菀止咳化痰平喘;半夏燥濕化痰。三者合用,有溫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效,用於治療咳嗽氣喘、痰多色白者。 【注意事項】 宜忌:「凡咳逆上氣,咳嗽氣逆,由於氣虛氣不歸元,而不由於肺氣因邪客壅實者,禁用。」(《本草經疏》) 【醫家論葯】 「白前,長於降氣,肺氣壅實而有痰者宜之。若虛而長哽氣者不可用。張仲景治嗽而脈沉者,澤漆湯中亦用之。」(《本草綱目》) 「白前,肺家之要葯。甘能緩,辛能散,溫能下,以其長於下氣,故主胸脅逆氣,咳嗽上氣。二病皆氣升、氣逆,痰隨氣壅所致,氣降則痰自降,能降氣則病本立拔矣。」「白前性溫,走散下氣,性無補益。深師方中所主久咳上氣,體腫短氣,脹滿,當是有停飲、水濕、濕痰之病,乃可用之,病不由於此者,不得輕施。」(《本草經疏》) 「白前,較白薇稍溫,較細辛稍平。專搜肺竅中風水,非若白薇之咸寒,專泄肺、胃之燥熱,亦不似細辛之辛竄,能治腎、肝之沉寒也。」(《本經逢原》) 「白前順氣,清肅肺金,是其全體大用,此外別無效力。」(《本草正義》) 「白前,保定肺氣,治嗽多用。以溫葯相佐使,則尤佳。」(《本草衍義》) 桔梗 為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 (Jacq.)A. DC. 的根。味苦、辛,性平。入肺、胃經。功能:開宣肺氣、祛痰、利咽、排膿。主治:外感咳嗽、咽喉腫痛、肺癰吐膿、胸滿脅痛、痢疾腹痛。內服:煎湯,3~6g;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桔梗皂甙(Platycodin)。水解產生皂甙元為三萜酸的混合物,其中一種為遠志酸(Polygalacic acid),另一種為桔梗皂甙元(Platy-codigenin)。尚含桔梗酸 A、B 及 C(Platycogenic acid A、B、C),菊糖,桔梗聚糖,葡萄糖及植物甾醇,如菠菜甾醇(α-Spinasterol)、α-菠菜甾醇-β-D-葡萄糖甙(α-Spinasteryl-β-D- glucoside)等。 藥理作用: 1. 祛痰作用 桔梗煎劑給麻醉犬口服1g/kg後,能使呼吸道黏液分泌量顯著增加,作用強度與氯化銨相似。對麻醉貓亦有促進呼吸道黏液分泌的作用。其機制是由於桔梗中所含皂甙,能刺激胃黏膜,引起輕度噁心,反射性引起支氣管腺體分泌增多,稀釋痰液,而發揮祛痰作用。 2. 鎮咳作用 用豚鼠氣管刺激法,桔梗皂甙15mg/kg有鎮咳作用。粗製桔梗皂甙給麻醉豚鼠腹腔注射,其半數鎮咳有效量ED50為6.4mg/kg,提示其有較強的鎮咳作用。 3. 抗炎作用 桔梗皂甙對急性及慢性炎症有較強的抗炎作用。桔梗皂甙口服1/10~1/5LD50劑量,對大鼠角叉菜膠性足腫脹、醋酸性足腫脹有抑制作用;口服小於1/10 LD50劑量,對大鼠棉球肉芽腫的形成也有顯著抑制作用;對大鼠佐劑性關節炎亦有效。 4. 降血糖作用 桔梗水或乙醇提取物給家兔口服,有使血糖下降的作用,對四氧嘧啶引起的家兔糖尿病,其降血糖的作用更加顯著,且能抑制食物性血糖上升,其肝糖原的降低在用藥後亦可恢復。醇提取物的作用較水提取物為強。 5. 降血脂作用 桔梗皂甙能降低大鼠肝內膽固醇含量,增加類固醇和沒食子酸的分泌,而對膽固醇代謝有影響。 6. 對中樞神經的作用 研究結果表明:粗桔梗定(Platycodin)有中樞抑制作用,主要表現為鎮靜、鎮痛與解熱作用。小鼠爬高實驗顯示,其能抑制自發運動,劑量增大作用更顯著;能延長環己巴比妥的睡眠時間。但對電擊和戊四氮驚厥無保護作用。桔梗皂甙對小鼠醋酸所致的扭體反應和壓尾痛覺的抑制,提示有鎮痛作用。對混合傷寒菌苗引起的小鼠體溫上升,有明顯的解熱作用。 7. 對心血管的作用 有報告指出,桔梗皂甙給麻醉大鼠靜脈注射,可見暫時性的血壓下降和心率減慢;對離體豚鼠心耳,高濃度時呈負性肌力作用。 給麻醉犬靜脈注射粗桔梗定(4mg/kg),可增加冠狀動脈和後肢血流量,並伴有暫時性低血壓。粗桔梗定對麻醉犬的血管擴張,是藥物對周圍血管的直接的、非特異的作用。 8. 對胃液分泌和胃潰瘍的作用 實驗表明:對幽門結紮大鼠,給予粗製桔梗皂甙50mg/kg時,對其胃液分泌、酸排泄、胃蛋白酶活性的抑制率約為50%;給葯100mg/kg時,幾乎能完全抑制其胃液分泌;25mg/kg的劑量十二指腸給葯,可預防大鼠胃潰瘍的形成;25mg/kg/d的粗製桔梗皂甙則可降低乙酸誘發的大鼠胃潰瘍的46%。 9. 其他作用 桔梗在試管內對絮狀表皮癬菌有抑制作用。 桔梗皂甙還有微弱的抗組胺、抗乙醯膽鹼及抗過敏作用;能抑制乙醯膽鹼和組胺對離體豚鼠迴腸的收縮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 桔梗、半夏、枳殼、陳皮各4g,神曲、茯苓各5g,甘草1.5g,此為3歲小兒用量。每日可服1~2劑。治療63例,總有效率為88.9%。〔雲南中醫雜誌 1984;5(20:29) 2. 治療肺炎 魚腥草36g,桔梗15g,煎至200ml。每次30ml,每日3~4次,口服。治療28例(其中大葉性肺炎11例,節段性肺炎8例,X線片狀陰影8例,輕型支氣管炎1例,均為細菌感染),治癒26例。X線陰影於服藥後5~22天內吸收,平均9.4天;白細胞恢復正常平均3.9天。本方與抗生素同用有協同效果。〔中華內科雜誌 1963;11(3):250〕 3. 治療扭挫傷 桔梗30g,研細末,分為2份,每日黃酒沖服1份,重症每日服2次。服後卧床休息,使局部微出汗。治療8例,全部治癒,輕者服藥1次,重者服藥3次。〔赤腳醫生雜誌 1976;(5):22〕 4. 治療咽喉部急性炎症 桔梗、生甘草、防風、炒僵蠶各6g,荊芥穗、薄荷各9g。水煎服,每日1 劑。隨證加減治療急性扁桃體炎、扁桃體周圍炎、急性咽炎、急性炎和急性會厭炎共53例,結果痊癒 45例,好轉5例,無效3例。〔中華醫學雜誌 1962;48(3):封三〕 5. 治療失音 桔梗、甘草、當歸、赤芍、枳殼各9g,柴胡、玄參、生地各12g,桃仁、紅花各15g。治療30例,結果:痊癒14例,好轉13例,無效3例。〔河北中醫 1990;12(6):23〕 方劑選用: 1. 治療寒實結胸,無熱證者: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貝母三分。上三味為散,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傷寒論》三物白散) 2. 治療肺癰,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干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桔梗一兩,甘草二兩。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則吐膿血也。(《金匱要略》桔梗湯) 3. 治療喉痹及毒氣:桔梗二兩。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備急千金要方》) 4. 治療牙疳臭爛:桔梗、茴香等分。燒研敷之。(《衛生易簡方》) 配伍效用: 桔梗配伍蘇梗 桔梗入肺,主升,宣肺祛痰、止咳平喘;蘇梗入肺、脾,主降,寬胸利膈、下氣寬中。二者伍用,升降有序,氣機調暢,共奏解郁通滯、寬胸理氣、宣肺止咳之功效,用於治療肺失宣降、氣機不暢之咳嗽、胸悶、氣逆等症。 桔梗配伍枳殼 桔梗開宣肺氣、祛痰排膿,功擅「載葯上行」;枳殼理氣寬中、消脹除痞,長於下降行散。二者伍用,有理氣宣肺、消痰除痞之功效,用於治療肺失宣降、氣滯痰阻之胸悶痞滿、脘脹不適等症。 【注意事項】 宜忌:陰虛久嗽、氣逆及咳血者忌服。 毒副作用:帶皮桔梗煎劑、去皮桔梗煎劑和桔梗皮煎劑給小鼠灌胃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27.45g/kg、24g/kg和21g/kg。 桔梗皂甙給小鼠和大鼠灌胃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420mg/kg和800mg/kg;給小鼠、大鼠和豚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22.3mg/kg、14.1mg/kg和23.1mg/kg。 桔梗皂甙給小鼠皮下注射,最小致死量為 770mg/kg。 實驗證明:桔梗全體均有溶血作用;正在開花的桔梗莖枝、葉及花的溶血作用均較桔梗生葯(根)的溶血作用為強,故推斷其地上部分所含皂甙較根為多。新鮮桔梗根的木質重量佔全根重量的42%,但溶血作用甚微,在提取皂甙時可將其除去。而桔梗皮部乳管的乳汁中,則含有大量的皂甙。 桔梗皂甙的溶血作用較桔梗生葯強約30倍以上。桔梗皂甙不能用於注射,但皂甙經口服後在消化道被水解破壞,則其溶血作用消失。 臨床應用本品,口服一般無毒副反應,偶見噁心、嘔吐。 曾有服桔梗片致低血壓反應(全身不適、頭昏、噁心嘔吐、四肢汗出、乏力、心煩、血壓下降)的報告;亦有服復方桔梗片致精神異常(頭昏、噁心、言語錯亂、神志恍惚、發怒、罵人、情緒激動)的報告;尚有服復方桔梗片致過敏反應(全身皮膚瘙癢、皮疹等)的報告。對於上述反應,無需特殊治療,停葯後可逐漸消失。 【醫家論葯】 「桔梗,觀其所主諸病,應是辛苦甘平,微溫無毒。傷寒邪結胸脅,則痛如刀刺;邪在中焦,則腹滿及腸鳴幽幽,辛散升發,苦泄甘和,則邪解而氣和,諸證自退矣。其主驚恐悸氣者,心脾氣血不足,則現此證,諸補心藥中,借其升上之力,以為舟楫勝載之用,此佐使之職也。《別錄》利五臟腸胃,補血氣者,蓋指邪解則臟腑腸胃自和,和則血氣自生也。除寒熱風痹、溫中、療喉咽痛、下蠱毒者,皆散邪解毒通利之功也。消谷者,以其升載陽氣,使居中焦而不下陷,則脾中陽氣長浮,而穀食自消矣。甄權用以治下痢及去肺熱氣促者,升散熱邪之故也。日華子用以除邪辟瘟,肺癰排膿;潔古用以利竅除肺部風熱,清利頭目,咽噫胸膈滯氣及痛,除鼻塞者,入肺開發和解之功也。」(《本草經疏》) 「桔梗之用,惟其上入肺經,肺為主氣之臟,故能使諸氣下降,世俗泥為上升之劑不能下行,失其用矣。」(《本草通玄》) 「桔梗,治少陽之脅痛,上焦之胸痹,中焦之腸鳴,下焦之腹滿。又驚則氣上,恐則氣下,悸則動中,是桔梗為氣分之葯,上中下皆可治也。」(《本草崇原》) 「桔梗,按書既載能引諸葯上行,又載能以下氣,其義何居?蓋緣人之臟腑胸膈,本貴通利,一有寒邪阻塞,則氣血不通,其在於肺,則或為不利,而見痰壅喘促鼻塞;其在陽明,則或風熱相搏,而見齒痛;其在少陰,則因寒閉火郁,而見目赤喉痹咽痛;久而火郁於肺,則見口瘡肺癰乾咳;火郁上焦,則見胸膈刺痛;肺火移郁大腸,則見下痢腹痛,腹滿腸鳴。總皆寒郁於肺,閉其竅道,則清不得上行,濁因不得下降耳。桔梗味苦氣平,質浮色白,系開提肺氣之聖葯,可為諸葯舟楫,載之上浮,能引苦泄峻下之劑,至於至高之分成功,俾清氣既得上升,則濁氣自克下降,降氣之說理根於是。」(《本草求真》) 「桔梗,開肺氣之結,宣心氣之郁,上焦葯也。肺氣開則府氣通,故亦治腹痛下利,昔人謂其升中有降者是矣。然畢竟升葯,病屬上焦實證而下焦無病者,固可用也;若下焦陰虛而浮火易動者,即當慎之。其病雖見於上焦,而來源於下焦者,尤為禁劑。昔人舟楫之說,最易誤人。夫氣味輕清之葯,皆治上焦,載以舟楫,已覺多事。質重味厚之葯,皆治下焦,載以上行,更屬無謂。故不但下焦病不可用,即上焦病,亦惟邪痹於肺、氣鬱於心,結在陽分者,始可用之。如咽喉痰嗽等證,惟風寒外閉者宜之。不但陰虛內傷為禁藥,即火毒上升之宜清降者,亦不可用也。」(《重慶堂隨筆》) 「止喉疼,除鼻塞,利膈氣,療肺癰。同甘草,理喉痹甚捷。入解毒,消癰腫立應。誠諸葯之舟楫,肺經之引葯也。《補遺》以為開提氣血,何哉?蓋氣血凝滯,則痰涎因之而作,今用之以開提,則氣血流行,而痰癰自是疏通矣。故諸瘡瘍癰疽及在表實者,皆當用之。且苦能泄毒,辛能散腫,又為諸瘡瘍癰疽之要葯也。」(《葯鑒》) 附註:臨床應用本品,應注意以下幾點:①溶血作用很強,不可注射給葯;②易致噁心嘔吐,口服劑量不可過大;③口服對咽喉及胃黏膜有刺激性,對肺結核及胃潰瘍有出血傾向者慎用;④能直接擴張外周血管,有引起低血壓的危險;⑤某些患者可能對其有特殊敏感性。 天南星 為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Arisaema consangui- neum Schott 、東北天南星Arisaema amurense Maxim. 或異葉天南星 Arisaema heterophyllum Bl. 等的塊莖。亦名虎掌(《本經》)、虎膏(《本草綱目》)等。味苦、辛,性溫。有毒。入肺、肝、脾經。功能:燥濕化痰、祛風定驚、消腫散結。主治:中風痰壅、口眼 斜、半身不遂、癲癇、驚風、破傷風、風痰眩暈、喉痹、瘰癧、癰腫、跌扑折傷、蛇蟲咬傷。內服:煎湯,5~10g,生南星多入丸散用,1次用量 0.3~1g。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天南星屬植物塊莖大都含有三萜皂甙、D-甘露醇、安息香酸、澱粉等。天南星科植物中尚含有氰苷成分,即海韭菜苷(Triglochinin)。天南星和異葉天南星含氨基酸、β-谷甾醇以及鈣、磷、鋁、鋅等多種無機元素。鬼蒟蒻含皂甙,果實含類似毒芹鹼(Coniine)的物質。 藥理作用: 1.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天南星煎劑給大鼠和家兔腹腔注射,能使其活動減少、安靜、翻正反射遲鈍。給小鼠腹腔注射能顯著延長環己巴比妥鈉的睡眠時間;亦有明顯的止痛作用(熱板法)。五虎追風散亦能延長環己巴比妥鈉的睡眠時間。 實驗表明:天南星有抗驚厥作用。鬼蒟蒻煎劑給家兔腹腔注射,能提高電驚厥閾值,但不能防止小鼠和大鼠最大電休克的發作。鬼蒟蒻水浸劑給小鼠腹腔注射,可明顯降低士的寧的驚厥率和死亡率,亦可明顯降低戊四氮和咖啡因對小鼠引起的驚厥率。根據實驗結果推測,本品對癲癇小發作有效,而對癲癇大發作則無效。另有報告指出,對小鼠注射破傷風毒素引起的實驗性破傷風,天南星流浸膏皮下注射有推遲動物死亡的作用。五虎追風散(有天南星、明天麻、蟬蛻、硃砂、僵蠶、全蠍等組成)煎劑給實驗性破傷風的家兔每日灌服,亦可使動物存活時間延長,但不能免於死亡;腹腔注射有對抗破傷風驚厥的作用。給小鼠腹腔注射能對抗士的寧、可卡因、戊四氮及煙鹼引起的驚厥死亡,亦能部分消除煙鹼所引起的肌肉震顫。 2.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天南星中的兩種生物鹼 S201、S202 對離體犬的心房和乳頭肌收縮力及竇房結頻率均有抑制作用,並能拮抗異丙腎上腺素對心臟的作用。但對冠脈血流量和冠脈阻力則無明顯作用。虎掌南星的二酮哌嗪類生物鹼能對抗烏頭鹼所引起的試驗性心率失常,其氯仿部分的作用更為顯著,且尚能延長心肌細胞的動作電位的有效不應期。掌葉半夏鹼乙(腺嘌呤合成品)對犬、貓及大鼠均有降壓作用,但對心率無明顯影響。冠脈流量無變化,心肌耗氧量有降低趨勢,左室作功明顯減少。 3. 抗腫瘤作用 鮮天南星的水提取液經醇沉澱後的濃縮製劑,試管試驗(1:8~1:32 濃度)對 Hela 細胞有抑制作用,使細胞濃縮成團塊,破壞正常細胞結構,部分細胞脫落;對小鼠實驗性腫瘤,如肉瘤 S180、HCA(肝癌)實體型、U14(為鱗狀上皮型子宮頸癌移植於小鼠者)等亦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有報告指出,D-甘露醇有同樣的抑瘤作用,可能為抗癌的有效成分之一。 4. 祛痰作用 鬼蒟蒻煎劑給麻醉兔灌胃 1g/kg,能顯著增加呼吸道黏液分泌,提示其有明顯的祛痰作用,該作用可能與其所含皂甙有關。由於皂甙刺激胃黏膜,在口服時能反射性地引起支氣管分泌增加,使痰液變稀而起祛痰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百日咳 膽南星6g,炙麻黃、炙甘草各3g,炙百部15g,硼砂1.5g。水煎服,日1劑。治療小兒百日咳痙期患者180例,服藥3~9劑,痊癒41%,基本治癒46%,顯效8%,無效5%。〔遼寧中醫雜誌 1980;(12):42〕 2. 治療腎癌晚期疼痛 生南星20g,冰片、藤黃各3g,麝香0.3g,共研細末,酒醋各半調成糊狀,外敷於腰區腫塊區,干則易之,能使疼痛緩解或消失。〔江蘇中醫雜誌 1986;(10):32〕 3. 治療急性乳腺炎 生天南星1g,蔥白1根,共搗爛為「蔥星丸」,用藥棉包裹並浸冷開水後塞入患乳對側鼻孔,每日2次,2日為1療程,治療23例,有效率100%。〔福建中醫藥 1985;(5):39〕 4. 治療腮腺炎 生南星研粉,在食醋中浸泡5 天后備用。用時以藥棉蘸取此藥液外塗患處,每日3~4次。治療6例,當天退燒,平均3~4天腫脹漸消而愈。〔新醫學 1972;(10):49〕 5. 治療帶狀皰疹 南星、半邊蓮、白芷各12g,半夏9g,雄黃6g,冰片3g,共研末,以白酒調成稀糊狀,破潰者用茶油調之,外塗患處,每日3~4次。 一般1天後癥狀減輕,3天即愈。〔新中醫 1981;(2):43〕 6. 治療肋軟骨炎 生南星、生川烏、生草烏、生半夏各50g,共研細末,分成6~8份,取1份加少許麵粉用溫開水調成糊狀,每晚臨睡前外敷患處,次晨揭下。治療80例,痊癒60例,有效16例,無效4例。〔江西中醫藥 1988;(4):31〕 7. 治療足跟痛 生南星、生半夏、生草烏各等份,研末過篩混勻成三生散,將凡士林薄攤於敷料上,再以三生散1.5~1.8g 均勻地撒其上,貼敷患處,或撒於黑膏藥上也可。3天換藥1次。治療656 例,治癒率75%,總有效率96.9%。〔新醫學 1987;(4):191〕 8. 治療小兒多涎症 制南星30g、生蒲黃12g,共研細末,府醋(保寧醋)適量調製成餅,包湧泉穴,男左女右,12小時易之。治療132例,痊癒118例,好轉11例,無效3例。〔四川中醫 1986;4(10):13〕 9. 治療麥粒腫 天南星、生地各等份,共研細末蜜調,外敷同側太陽穴,治療40例,治癒39例,一般外敷1~4次即可。〔江西中醫藥 1985;(1): 11〕 方劑選用: 1. 治療卒中昏不知人,口眼 斜,半身不遂,咽喉作聲,痰氣上壅,無問外感風寒,內傷喜怒,或六脈沉伏,或指下浮盛,並宜服之。兼治痰厥氣逆及氣虛眩暈:南星(生用)一兩,木香一分,川烏(生,去皮)、附子(生,去皮)各半兩。上細切,每服半兩,水二大盞,姜十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三生飲) 2. 治療諸風口噤:天南星(炮,銼),大人三錢,小兒三字,生薑五片,蘇葉一錢。水煎減半,入雄豬膽汁少許,溫服。(《仁齋直指方》) 3. 治療破傷風: a.天南星、防風各一兩。上二味,搗羅為末,先用童子小便洗瘡口,後以此葯末酒調貼之。(《聖濟總錄》奪命散) b.白芷、南星、白附子、天麻、羌活、防風各一兩。研末調敷傷處。如破傷風初起,角弓反張,牙關緊急,每用三錢,熱童便調服。(《醫宗金鑒》玉真散) 4. 治療身面疣子:醋調南星末塗之。(《簡易方論》) 5. 治療頭面及皮膚生瘤,大者如拳,小者如栗,或軟或硬,不疼不癢,不可輒用針灸:生天南星一枚(洗,切。如無生者,以干者為末),滴醋研細如膏,將小針刺病處,令氣透,將膏攤貼紙上如瘤大貼之,覺癢即易,日三、五上。(《聖濟總錄》天南星膏) 6. 治療小兒走馬疳,蝕透損骨:天南星大者一枚,雄黃皂子大。上二味,先用天南星當心剜作坑子,次安雄黃一塊在內,用大麥面裹合,炭火內燒令煙盡,取出候冷,入麝香一字同研為細末。先以新棉搵血,然後於瘡上摻葯,一日三次。(《聖濟總錄》天南星散) 7. 治療喉痹:白僵蠶、天南星(並生用)等分。為末,以生薑自然汁調一字許,用筆管灌在喉中,仍咬乾薑皂子大,引涎出。(《中藏經》) 配伍效用: 天南星配伍半夏、天麻 天南星燥濕化痰、祛風止痙;半夏燥濕化痰,與天南星伍用,其燥濕化痰之功更著;天麻息風止痙,與天南星相伍,其祛風之力更強。三葯合用,有祛風止痙、燥濕化痰之功效,用於治療風痰壅盛、閉塞清陽之頭痛眩暈、胸腹滿悶、中風神昏、口眼歪斜、舌強語蹇等症。 天南星配伍防風 天南星苦辛性溫,燥濕化痰、祛風定驚、消腫散結,性善開泄;防風味辛甘性溫,祛風解痙、勝濕止痛。二者合用,防風既能制天南星之毒,又能助天南星解痙,其祛風解痙之功效顯著,用於治療破傷風之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牙關緊閉、口噤不開、四肢抽搐等症。 天南星配伍黃芩、瓜蔞 天南星燥濕化痰;黃芩清熱瀉火;瓜蔞清肺潤燥寬胸。三葯伍用,有清熱潤肺化痰之功效,用於治療肺熱之咳嗽、咯痰黃稠等。 【注意事項】 宜忌:陰虛燥痰及孕婦忌服。 毒副作用:鬼蒟蒻水浸液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13.5g/kg。天南星醇浸膏給小鼠皮下注射後,可使動物因驚厥而死亡。 生南星有毒,誤食中毒可致咽喉燒灼感,口舌麻木,口腔黏膜糜爛,水腫,流涎,語言不清,張口困難,四肢麻木,面色蒼白,脈弱無力,嚴重者可窒息、呼吸衰竭而死亡;皮膚接觸後可致瘙癢、起皰;服食大量天南星可引起智力發育障礙。 中毒救治: 1. 洗胃,導瀉,內服稀釋醋液、蛋清、麵糊或果汁等。 2. 對症處理:口腔糜爛者可用龍膽紫外塗;呼吸困難者可吸氧、並給予呼吸興奮劑,必要時行氣管切開;酌情補液、補充維生素C和10%葡萄糖酸鈣;外用後皮膚搔癢者,可用稀醋洗滌。 3. 中草藥治療:生薑30g,防風60g,甘草15g。水煎服或含漱。 【醫家論葯】 「虎掌天南星,味辛而麻,故能治風散血;氣溫而燥,故能勝濕除涎;性緊而毒,故能攻積拔腫而治口舌糜。」「南星得防風則不麻,得牛膽則不燥,得火炮則不毒。」(《本草綱目》) 「天南星,開結閉、散風痰之葯也。但其性味辛燥而烈,與半夏略同,而毒則過之。半夏之性,燥而稍緩,南星之性,燥而頗急;半夏之辛,劣而能守,南星之辛,劣而善行。若風痰濕痰,急閉涎痰,非南星不能散。」(《本草匯言》) 「半夏治濕痰多,南星主風痰多,是其異矣。」(《本草經疏》) 「天南星,欲其下行,以黃柏引之。」(《本草衍義補遺》) 「南星,氣溫,味苦辛,有毒。氣薄味厚,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墜諸風不省之痰毒,主破傷如屍之身強。削堅積,消癰腫,利胸膈,散血墮胎,乃肺經之本葯也。欲下行,以黃柏引之。欲上行,以桔梗載之。抱龍丸用之以鎮驚,豁痰丸用之以開迷。大都姜制亦可,不若膽浸為上。孕婦禁用。」(《葯鑒》) 附註:尚有下列同屬植物亦可作為南星入葯:①擬天南星Arisaema ambiguum Engl.,分布於江蘇、湖北;②朝鮮天南星Arisaema peninsulae Nakai,分布於遼寧、吉林;③虎掌Arisaema thunbergii Bl.,分布於湖南、湖北、江蘇、安徽、福建、江西、陝西。④鬼蒟蒻(日本天南星)Arisaema japonicumBl.,分布於四川;⑤多疣天南星Arisaema verrucosum Schott,分布於四川;⑥偏葉天南星(花南星)Arisaema lobatum Engl. var. rosthornianumEngl.,分布於陝西;⑦象天南星Arisaema elephas S. Buchet,分布於陝西。 附葯 膽南星膽南星(《本草選旨》):為天南星末用牛膽汁拌制而成的加工品。亦名膽星(《本草綱目》)。味苦,性涼。入肝、膽、心、肺經。功能:清火化痰、息風鎮驚。主治:中風痰迷、驚風癲癇、痰火喘嗽、頭風眩暈。內服:煎湯,2~5g ;或入丸散。 「膽星……較之南星味苦性涼,固善解風痰熱滯。」(《本草正義》) 「天南星,前人以牛膽制之,名曰膽星。牛膽苦寒而潤,有益肝鎮驚之功,制星之燥而使不毒。」(《本草匯言》) 「膽星,意不重南星而重膽汁,借星以收取汁用,非如他葯監製也,故必須九制則純。是汁色染為黃,味變為苦,性化為涼,專入肝膽。假膽以清膽氣,星以豁結氣,大能益肝鎮驚。」(《藥品化義》) 半夏 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 Breit. 的塊莖。味辛,性溫,有毒。入脾、胃、肺經。功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主治:濕痰冷飲、嘔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脹滿、痰厥頭痛、頭暈不眠。外消癰腫。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塊莖含揮髮油、少量脂肪、澱粉、煙鹼、黏液質、多種氨基酸(如天門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β-氨基丁酸等)、β-谷甾醇(β-Sito-sterol)、膽鹼(Choline)、胡蘿蔔甙(Daucosterol)、3,4-二羥基苯甲醛(3,4-Dihydroxybenzaldehyde)。亦含藥理作用與毒芹鹼(Coniine)及煙鹼相似的生物鹼、類似原白頭翁素(Protoanemonin)刺激皮膚的物質。 在半夏中離析得棕櫚酸、硬脂酸、油酸、α-亞麻酸、β-亞麻酸、左旋鹽酸麻黃鹼(l-Ephe- drine hydrochloride)以及鳥氨酸(Guanosine)、瓜氨酸、γ-氨基丁酸等氨基酸。尚分離出有墮胎作用的結晶性蛋白質——半夏蛋白Ⅰ。 半夏嫩芽含尿黑酸(Homogentisic acid)及其甙。 藥理作用: 1. 鎮咳、祛痰作用 生半夏、姜半夏、姜浸半夏和明礬半夏的煎劑,口服 0.6~1g/kg 或靜脈注射,對碘液注入貓胸腔或電刺激喉上神經所引起的咳嗽有明顯的鎮咳作用,藥效能維持5小時以上。但比口服可待因1mg/kg的效力略差。有報告指出,半夏的鎮咳作用優於浙貝母。 半夏有緩解咽痛的作用,給家兔口飼半夏,最初能使唾液增加,其後漸減,唾液中的固體成分亦增加,因此對咽痛有緩解作用,其有效成分是生物鹼。 但是給家兔熟半夏粉劑灌胃或50%乙醇浸出液及水浸劑腹腔注射均能減少毛果芸香鹼引起的唾液分泌。實驗表明:給犬口服半夏1g/kg,不能增加呼吸道黏液分泌,故認為其無祛痰作用。 2. 鎮吐和催吐作用 有報告認為,半夏對嘔吐中樞有抑制作用,其鎮吐的有效成分是生物鹼、甲硫氨酸、甘氨酸、葡萄糖醛酸或 L-麻黃鹼。動物實驗表明:半夏丸、制半夏或生半夏流浸膏、姜半夏或白礬半夏混懸液、姜半夏或生半夏煎劑對洋地黃酊給鴿靜脈注射引起的嘔吐有止吐作用;煎劑灌胃對阿朴嗎啡或硫酸銅引起的犬嘔吐亦有一定的止吐作用。但亦有報告指出,半夏煎劑或乙醚提取物對阿朴嗎啡及洋地黃酊引起的嘔吐均無止吐作用。而對硫酸銅引起的犬嘔吐有明顯的止吐作用。從半夏中提取的植物甾醇給貓口服或皮下注射可預防小量阿朴嗎啡及硫酸銅引起的嘔吐,但對大量阿朴嗎啡及硫酸銅引起的嘔吐則無效。 生半夏研末口服,反有催吐作用。生半夏經高溫處理,可除去其催吐成分,而其鎮吐作用並不受到影響。半夏水浸劑亦無催吐作用。說明半夏的催吐成分不耐高溫,難溶於或不溶於水,而鎮吐成分對熱穩定。 3. 對大鼠實驗性矽肺的防治作用 給大鼠氣管注入含有石英粉的生理鹽水混懸液製成矽肺模型,連續腹腔注射姜半夏提取液 1 個月,能抑制矽肺的進展,表現為肺乾重、濕重減輕,全肺膠原蛋白含量減少,病理改變減輕。預防性給藥效果最好,發病後給葯亦有一定療效,其與克矽平的療效相似,但對矽肺組織二氧化矽含量無明顯作用;其副作用主要是體重增加較對照組明顯減少,而且引起腹膜粘連。試驗證明,姜半夏防治矽肺的有效成分是炮製過程中加入的明礬(硫酸鉀鋁),而半夏本身則對矽肺無防治作用。至於半夏和姜對明礬的作用,能否增效和減輕毒性或加重毒性,目前尚無一致意見。 4. 對循環系統的作用 實驗證明:半夏對離體蛙心和兔心有抑制作用,但對豚鼠離體心臟無明顯影響。半夏煎劑對犬室性心動過速及室性早搏的模型有明顯的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半夏經預防給葯對氯化鋇誘發大鼠室性心律失常亦有較明顯的對抗作用。半夏生物鹼能延長心肌的動作電位時程及有效不應期;可減慢傳導,降低心肌興奮性,消除折返。有類似奎尼丁樣抗心律失常作用。半夏尚能擴張冠狀動脈,抑制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延長血栓形成,且不增加心肌耗氧量,給防治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提供了依據。半夏給大鼠和犬靜脈注射有一過性的降壓作用,如反覆給葯則產生快速耐藥性。 5. 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半夏對應激性潰瘍有輕微的抑制作用,該作用與其能顯著抑制胃液分泌和抑制胃液酸變有關。半夏對家兔有促進膽汁分泌的作用,能顯著增強腸道的輸送能力。半夏能抑制乙醯膽鹼、組胺、氯化鋇所引起的腸道收縮。 6. 對子宮的作用 半夏對家兔子宮無明顯作用,但對離體小鼠子宮小劑量有興奮作用,大劑量則呈抑制作用。實驗表明:半夏蛋白30mg/kg對小鼠具有明顯抗早孕作用,抗早孕率可高達100%。給葯後24小時可見血漿孕酮水平下降,子宮內膜變薄,大部分區域已見不到蛻膜反應,胚胎停止發育並死亡。若同時皮下注射黃體酮1mg/只或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10IU/只,均能有效對抗半夏蛋白的抗早孕作用。抗早孕劑量的半夏蛋白一次皮下注射給葯並不影響早孕小鼠子宮胞漿孕酮受體的含量及親和力。實驗結果提示半夏蛋白影響卵巢黃體功能使內源性孕酮水平下降導致蛻膜變性,胚胎失去蛻膜的支持而流產。半夏蛋白給兔子宮內注射500μg,其抗胚泡著床率為100%,因此證明其有抗早孕作用,其機制可能是半夏蛋白結合了母體或子體細胞膜上的某些糖結構,改變了細胞膜生物學行為所致。 7. 其他作用 半夏能顯著抑制小鼠的自主運動,對熱板法誘發的疼痛有鎮痛作用,而對醋酸法誘發的疼痛則鎮痛作用不明顯。半夏與乾薑同用,能顯著延長環己巴比妥的睡眠時間,對中樞的作用比單用半夏和乾薑浸劑強,說明二者有協同作用。半夏對血管通透性亢進有微弱的抑制作用,但對角叉菜膠引起的足跖腫脹未見活性。半夏中所含葡萄糖醛酸衍生物對士的寧和乙醯膽鹼有解毒作用。半夏對家兔有輕度的利尿作用,然而對生理鹽水負荷的小鼠未見有利尿作用。 有報告指出,半夏有抗腫瘤作用。從半夏新鮮鱗莖中分離的外源性凝集素可以凝集人肝瘤細胞、艾氏腹水癌和腹水型肝癌細胞;外源凝集素亦是鑒別乳房上皮細胞是否惡性瘤化的一種很好的指示劑。實驗證明:半夏的多糖組分 PMN 也有活化抗腫癌作用。 動物實驗表明:半夏有糖皮質激素作用。半夏能使小鼠肝臟中酪氨酸轉氨酶活性上升,並與半夏用量呈依存性。對摘除腎上腺的小鼠,同時給予半夏(5~100mg/kg)和考的松(0.5mg/kg),肝臟酪氨酸轉氨酶活性上升,與半夏劑量呈依存性。半夏煎劑灌胃對小鼠腎上腺皮質功能有輕度的刺激作用,若持續給葯,能引起功能抑制。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喘息型支氣管炎 半夏、桔梗、五味子、桂枝各9g,生麻黃、細辛各3g,生石膏30g,水煎服。治療86例,服藥1劑痊癒者31例,服藥2劑痊癒者38例,其餘均服3~5劑痊癒。〔山西中醫 1986;(1):27〕 2. 治療冠心病 生半夏、生南星等份,碾成細末,水泛為丸,每次服用3.5g,每日3次。治療50 例,用藥後心絞痛顯效率為38.7%,總有效率為71%,心電圖改善率為30.8%,顯效者以痰阻型較多。對心律失常也有一定療效。但胃腸副反應較多。〔中草藥 1989;20(4):10〕 3. 治療病毒性心肌炎 半夏18g,生薑24g,茯苓12g,水煎服,每日1劑。治療11例,11 例均有心悸、心中難受癥狀,其中奔馬律2例,脈結代者7例,心肌勞損10例,左心房擴大2例,二尖瓣狹窄1例。治療後,11 例臨床自覺癥狀均消失,10 例心電圖恢復正常,一般服藥15~40劑而愈。1例並發心肌炎、奔馬律、左心房擴大,計服藥150劑,臨床自覺癥狀消失。〔上海中醫藥雜誌 1983;(9):26〕 4. 治療室上性心動過速 生半夏、生石菖蒲等份研細末,用時取少許吹患者鼻腔,取嚏3~8次。治療14例,在取嚏後5~10分鐘,心律恢復正常者 13例,無效1例。〔中醫藥研究 1990;(2):31〕 5. 治療嚴重失眠 清半夏12g,秫米60g(即小黃米)。胸膈胃脘滿悶,舌紅苔黃膩者加鮮萊菔子 120g。上藥水煎,以米熟為度,取汁200ml,輕者日1劑,睡前服;重者日3劑,早中晚各服1劑。治療20例,顯效11例,有效7例,無效2例。〔中西醫結合雜誌 1983;(5):299〕 6. 治療嘔吐 生半夏、生薑各9g。水煎2次分服。用於胃大部切除術後等不同原因引起的嘔吐,療效顯著。〔上海中醫藥雜誌 1979;(4):24〕 7. 治療眶上神經痛 半夏、白芷各10g,水煎服。治療17例,治癒8例,顯效5例,有效2例,無效2例。一般5~10劑即止痛。〔新中醫 1980;(增刊1 ):6〕 8. 治療痔瘡 生半夏、白礬、麻柳樹葉各20g,加水200ml,置容器內煮沸後,用藥液熏洗患處,治療27例,痊癒21例,好轉6例。治癒時間平均為10天。〔四川中醫 1989;(9):41〕 9. 治療急性乳腺炎 鮮半夏洗凈除去外皮,塞入患乳同側或對側鼻孔內,每次1~2小時,每日1次。治療40例,治癒36例。〔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84;(2):封四〕 10. 治療扁平疣 生半夏、斑蟊各等分,共研極細末,用10%稀鹽酸調成糊狀備用。先在疣處進行消毒,然後用消毒過的小梅花針刺打疣的頂端,待微微出血,將葯塗於頂端,塗後稍有燒灼感,繼而乾燥結痂,一周後可脫痂痊癒。治療25例,塗藥1次全部痊癒,未見複發。〔河南中醫 1983;(6):29〕 11. 治療頸部淋巴結炎 生半夏50g,烤乾後研末備用。用時取生半夏粉3份,與麵粉1份混合,再加陳醋半匙及溫開水調勻,每晚1次敷患處,次晨取下,5~7次為1療程。治療30例,效果滿意。〔大眾醫學 1984;(8):43〕 12. 治療斑禿 酒浸半夏液(醇酒500ml,半夏60g,浸1夜),塗擦患處,每日早晚各1次,配合內服防風通聖散,治療50例,治癒49例,無效1例。 〔內蒙古中醫藥 1987;(2):43〕 13. 治療雞眼 先用手術刀削去患部角化組織,使呈一凹面,然後以生半夏末敷於局部,外貼膠布,5~7天後,雞眼壞死脫落。治療30餘例,未見複發。〔中級醫刊 1965;(7):455〕 14. 治療妊娠嘔吐 半夏30g,用清水淘洗數遍至無味為度,置清潔無藥味的砂鍋內,文火煎煮45分鐘,去渣取清湯100ml,調入已研好的山藥細末30g,煎3~4沸,成粥糊狀,再調入白砂糖適量,稍冷後頻頻食之,每次量由小漸增,每日1劑。煩躁、口乾、舌紅以鮮蘆根60g,加入半夏內共煎;嘔吐清水,喜熱飲,舌質淡,屬脾胃虛寒者加砂仁 6g,研末與山藥共入湯煎煮。治療重症妊娠惡阻18 例,全部治癒。〔江蘇中醫雜誌 1987;8(3):16〕 15. 治療宮頸糜爛 生半夏研粉過篩,裝瓶備用。先將宮頸糜爛面分泌物擦凈,用帶線棉球蘸生半夏粉適量,緊貼宮頸糜爛面,線頭露陰道外,24小時後自行取出,每周上藥1~2次,8次為1療程。上藥時如藥粉撒在陰道壁上,應立即用生理鹽水棉球擦凈,否則會產生燒灼感甚至引起水泡。治療1347例,痊癒603例,顯效384例,好轉322例,無效38例。〔中級醫刊 1983;(6):28〕 16. 治療面肌痙攣 生半夏12g,生苡仁30g,水煎分2次服,連服2個月。治療32例,控制(癥狀消失,停葯後連續觀察3個月以上無複發者)1例;顯效(抽搐指數減少75%以上者)15例;有效(抽搐指數減少50%以上者)4例;無效(抽搐指數減少不到50%者)12例。〔中西醫結合雜誌 1991;11(1):43〕 17. 治療美尼爾綜合征 澤瀉60~120g,法半夏18~30g,白朮10g,鉤藤10g。水煎2次取汁400ml,分3次服,日1劑。治療28例,治癒23例,好轉4例,無效1例。〔貴陽中醫學院學報 1989;(4):4〕 18. 治療慢性咽炎 制半夏(砸碎)500g,加食醋2500ml,浸泡24小時後,加熱三、四沸,撈出半夏加苯甲醇,過濾,分裝備用。每次10ml(加白開水適量),日服2~3次。治療564例,療程8~25天,治癒342例,好轉170例,無效52例。本葯有活血化淤、消腫止痛、清利咽喉的作用。〔遼寧中醫雜誌1981;(3):21〕 19. 治療突發性音啞 制半夏15g,加水 400ml,煎20分鐘去渣,加苦酒(醋)20ml,待半冷時再加雞子清2個,攪勻,徐徐含咽,每日1劑。治療痰火互結,咽部充血水腫之實證失音患者33 例,服藥2~3天痊癒。〔湖北中醫雜誌 1985;(5):39〕 20. 治療食道炎 法半夏、山楂、淡豆豉各10g,黃連5g,全瓜蔞30g。水煎服,日1劑。治療25例,痊癒23例,好轉2例。〔福建中醫藥 1982;(2): 14〕 方劑選用: 1. 治療濕痰、咳嗽脈緩、面黃、肢體沉重、嗜卧不收、腹脹而食不消化:南星、半夏(俱湯洗)各一兩,白朮一兩半。上為細末,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生薑湯下。(《素問病機保命集》) 2. 治療濕痰喘急,止心痛:半夏不拘多少,香油炒,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薑湯下。(《丹溪心法》) 3. 治療心下有支飲(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半夏一升,生薑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金匱要略》小半夏湯) 4. 治療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一升,生薑半斤,茯苓三兩。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金匱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湯) 5. 治療痰厥:半夏八兩,防風四兩,甘草二兩。同為細末,分作四十服,每服用水一大盞半,姜二十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衛生家寶方》省風湯) 6. 治療胃反嘔吐者:半夏二升(洗完用),人蔘三兩,白蜜一升。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葯取二升半,溫服一升,余分再服。 (《金匱要略》大半夏湯) 7. 治療神經性嘔吐和妊娠嘔吐:生半夏三錢,旋覆花三錢,別直參五分或一錢,代赭石三錢,生薑汁一匙。有熱性癥狀者加竹茹三錢,有寒性癥狀者加吳茱萸一錢。〔中華醫學雜誌 1956;(10):942〕 8. 治療妊娠嘔吐不止:乾薑、人蔘各一兩,半夏二兩。上三味,末之,以生薑汁糊為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金匱要略》乾薑人蔘半夏丸) 9. 治療小兒痰熱,咳嗽驚悸:半夏、南星等分,為末,牛膽汁,入膽內和,懸風處待干,蒸餅丸,綠豆大。每服三、五丸,薑湯下。(《摘元方》) 10. 治療小兒驚風:生半夏一錢,皂角半錢。為末,吹少許入鼻。(《仁齋直指方》嚏驚散)11. 治療痰結,咽喉不利,語音不出:半夏(洗)五錢,草烏一字(炒),桂一字(炙)。上同為末,生薑汁浸蒸餅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至夜含化。(《素問病機保命集》玉粉丸) 配伍效用: 半夏配伍海藻、昆布 半夏化痰散結;海藻化痰軟堅散結;昆布除熱散結。三者伍用,有化痰軟堅散結之功效,用於治療癭瘤痰核。 半夏配伍厚朴 二者均有燥濕化痰、降逆消痞之功。但半夏功擅化痰散結降逆消痞;厚朴長於下氣除脹散滿。二者伍用,共奏燥濕化痰、行氣降逆散結之功效,用於治療痰郁交阻於咽喉而引起的咽中如有異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之梅核氣;痰氣互結之胸滿咳喘、脘腹脹悶、呃逆嘔吐等症。 半夏配伍黃連、竹茹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黃連清瀉胃熱、止嘔降逆;竹茹消痰開郁、清熱止嘔。三葯伍用,有燥濕健脾、清熱和胃、降逆止嘔之功效,用於治療胃熱嘔吐、呃逆;妊娠嘔吐以及痰熱壅盛、肺氣不利之咳嗽痰多者。 半夏配伍黃芩 半夏辛溫,入脾胃經,燥濕化痰、和胃止嘔、消痞散結;黃芩苦寒,入肺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二者合用,肺脾同治,有清熱燥濕化痰、和胃降逆止嘔之功效,用於治療痰熱壅肺、肺氣上逆之咳嗽痰多黃稠;痰熱互結、胃失和降之胸膈痞滿、噁心嘔吐、食欲不振等症。 半夏配伍硫磺 半夏味辛性溫,和胃降逆、燥濕化痰、消痞散結;硫磺味酸性熱,補命門真火、疏利大腸、通腑氣、利大便。二者伍用,共奏溫腎逐寒、和胃行滯、通陽泄濁之功效,用於治療老年人虛寒便秘;或寒濕久瀉。 半夏配伍人蔘、白蜜 半夏降逆止嘔;人蔘大補元氣,健脾益胃;白蜜補中緩急。三葯伍用,有益脾胃、止嘔逆之功效,用於治療胃虛嘔吐。 半夏配伍天竺黃 半夏辛苦性溫,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天竺黃甘寒,清熱豁痰、涼心定驚。二者伍用,共奏清熱化痰、祛風定驚之功效,用於治療痰濕中阻之胸悶、咳嗽、痰多;痰涎壅盛之中風不語;或小兒高熱之驚風、驚癇抽搐等症。 半夏配伍細辛、乾薑 半夏燥濕化痰;細辛、乾薑溫肺化飲。三葯伍用,有溫肺化飲祛痰之功效,用於寒飲犯肺所致之咳嗽喘息、吐痰清稀等。 【注意事項】 宜忌:一切血證及陰虛燥咳、津傷口渴者忌服。 「半夏性熱味辛,所以燥濕也。射干為使,惡皂莢,畏雄黃生薑乾薑秦皮龜板,反烏頭烏喙。」(《葯鑒》) 根據炮製方法不同,半夏在臨床使用時有生半夏、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之分。研究表明:生半夏、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水半夏中總生物鹼的含量依次減低;而法半夏、生半夏、姜半夏、清半夏中氨基酸的含量則依次增高。 生半夏有刺激咽喉導致失音(直接接觸而刺激咽喉所致)的作用,入湯劑後該作用可以被消除。半夏的有毒成分不溶於水或難溶於水,短期浸泡不能達到去毒的目的。但礬制半夏或生半夏煎煮之後則無毒性。有文獻認為:礬制半夏能消除毒性,增加燥濕祛痰功能,可在祛痰濕諸方中作主葯使用;但是礬制半夏降逆止嘔的作用和消痞散結的作用都有所降低甚或消除,使仲景以半夏作主葯的諸方在臨床的使用不得其原意。建議仲景諸方中所用的半夏應以生半夏(入湯劑)或恢復「湯洗涎盡」的方法為宜。 毒副作用:生半夏浸膏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325mg/kg,生半夏混懸液給小鼠灌胃的半數致死量為42.7±1.27g/kg。亦有報告指出半夏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相當於塊莖13.142g/kg。 半夏浸膏給家兔灌胃0.5克/只/日,連服40天,一般情況良好,體重增加;劑量加倍,可致腹瀉或死亡。生半夏粉給孕鼠灌胃(9g/kg),對母鼠及胚胎均有非常顯著的毒性。制半夏湯劑30g/kg(相當臨床用量的150倍)能引起孕鼠陰道出血,胚胎早期死亡數增加,胎兒體重顯著降低。動物實驗證明:不同製劑的半夏,其毒性作用亦不相同,生半夏、漂半夏、姜半夏、蒸半夏、白礬半夏的毒性依次降低。 臨床應用本品,生半夏對口腔、喉頭和消化道黏膜有強烈刺激性,可致腫脹、疼痛、失音、流涎、痙攣、呼吸困難,甚至窒息而死。曾有服用半夏過量引起神經智力發育障礙的報告。亦有因服生半夏多量而致永久失音的報告。尚有生半夏外用而致過敏性壞死性皮炎的報告。久用半夏製劑口服或肌注,少數病例出現肝功異常和血尿。 中毒救治: 1. 生半夏中毒時可洗胃、服稀醋、濃茶或蛋白等以阻止吸收。 2. 對症處理:痙攣者可給予解痙劑;有呼吸麻痹者給予呼吸興奮劑,並給予吸氧;皮膚沾染可用甘草水泡洗,或用稀醋洗滌。 3. 中草藥治療: a. 白礬末10g,生薑汁5ml,調勻,1次服下。 b. 生薑、綠豆各30g、防風60g、甘草15g,水煎300ml先含漱一半,後內服一半。 【醫家論葯】 「半夏,俗用為肺葯,非也。止吐為足陽明,除痰為足太陰,小柴胡中雖為止嘔,亦助柴胡能主惡寒,是又為足少陽也,又助黃芩能去熱,是又為足陽明也。往來寒熱,在表裡之中,故用此有各半之意,本以治傷寒之寒熱,所以名半夏。」(《湯液本草》) 「脾無留濕不生痰,故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半夏能主痰飲及腹脹者,為其體滑而味辛性溫也,涎滑能潤,辛溫能散亦能潤,故行濕而通大便,利竅而泄小便,所謂辛走氣能化痰,辛以潤之是矣。」(《本草綱目》) 「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大和胃氣,除胃寒,進飲食。治太陽痰厥頭痛,非此不能除。」(《醫學啟源》) 「半夏,柴胡為之使。辛溫善散,故主傷寒邪在半表半里之間,往來寒熱。苦善下泄,邪在胸中,則心中堅,胸脹咳逆;邪在上焦,則頭眩;邪在少陰,則咽喉腫痛。《別錄》亦謂其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咳逆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亦皆邪在上焦胸中之所致,故悉主之也。中焦者,足太陰之所治也,有濕有熱,清濁不分則腸鳴,濕熱勝則自汗,入足太陰故並主之。辛能散結,故消癰腫。脾家濕熱,則面色痿黃,實脾、分水、燥濕,則前證俱除,面目因而滑澤矣。辛溫有毒,體滑性燥,故墮胎也。」「半夏,古人立三禁,謂血家、渴家、汗家也。其所最易誤而難明者,世醫類以其能去痰,凡見痰嗽,莫不先投之,殊不知咳嗽吐痰,寒熱骨蒸,類皆陰虛肺熱,津液不足之候,誤服此葯,愈損津液,則肺家愈燥,陰氣愈虛,濃痰愈結,必致聲啞而死。若合參、術,禍不旋踵。蓋以其本脾胃家葯,而非肺腎葯也。寒濕痰飲作嗽,屬胃病者固宜,然亦百之一二,其陰虛火熾,煎熬真陰,津液化為結痰,以致喉癢發咳者,往往而是,故凡痰中帶血、口渴、咽干,陰虛咳嗽者,大忌之。又有似中風,痰壅失音,偏枯拘攣及二便閉澀,血虛腹痛,於法並忌。犯之過多,則非葯可救。」(《本草經疏》) 「半夏,同參術、茯苓治濕痰;同栝蔞、黃芩治熱痰;同南星、前胡治風痰;同芥子、薑汁治寒痰;惟燥痰宜栝蔞、貝母,非半夏所能治也。」(《本經逢原》) 「半夏性燥而去濕,故脾胃得之而健也。火痰黑、老痰膠,須加芩連瓜蔞海粉。寒痰清、濕痰白,要入姜附蒼朮陳皮。風痰卒中昏迷,加皂莢天南星。 痰核延生腫突,入竹瀝白芥子。凡諸血證妊婦及少陽傷寒而渴,並諸渴症,皆不可用,半夏惟其性燥,損血耗氣,而燥津液也。治飲冷傷肺而嗽,除痰厥頭疼而愈。夫曰止嘔,為足陽明葯也。夫曰消痰,為足太陰葯也。小柴胡用之,雖為止嘔,亦助柴胡以去惡寒,是又為足少陽葯也。小柴胡用之,雖能去寒,亦助黃芩以去濕熱,是又為足陽明葯也。往來寒熱,在表裡之中,用此有各半之意,故名半夏。」(《葯鑒》) 附註:半夏,因其炮製方法不同,臨床應用亦有區別: ①生半夏:為原藥材經揀凈雜質,篩盡灰屑入葯的生用飲片,悶潤後切片晾乾入葯者,稱半夏片。習慣認為半夏生用辛烈毒甚,不宜內服,故處方中單寫半夏者,都付予經過炮炙後的各種制半夏飲片。又因制半夏包括較廣,故實際付予的飲片常因地而異,一般多付給姜半夏或法半夏。若需用生半夏入葯時,應註明為妥。生半夏多供外用,舊時大多研末吹鼻,引涎以治暈厥、小兒驚風或喉痹腫痛;近時多外敷以消癰腫、除癭瘤、止痛療癬等。有人在《金匱要略》小半夏湯的啟發下,主張以生半夏內服,但必須先將其打碎,用生薑汁拌漬十分鐘左右,然後入煎為妥。 ②姜半夏:為生半夏經水浸泡,漂至口嘗僅有麻辣味,與鮮姜、白礬同煮至透(有些地區還分別另加甘草、朴硝、皂角等輔料與半夏同煮),取出晾至六、七成干,悶潤後切片晾乾入葯者,簡稱姜夏,亦稱姜夏片;也有以生半夏與薑汁同煮,或同炒、同蒸、或拌勻晒乾後切片入葯者。姜半夏毒性已減,性偏溫燥,具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功,適用於脾虛痰涎涌盛作嘔或寒痰咳逆者。 ③法半夏:為生半夏經水浸泡,漂至口嘗微有麻辣味,置甘草石灰湯內拌勻,再浸至中心顯黃色、無白心為度,撈出陰乾(有些地區還分別加用皂角、朴硝、陳皮等輔料製成)入葯者,簡稱法夏,亦稱黃法夏、京法夏、京半夏,簡稱京夏。法半夏燥性較為和緩,除可燥濕化痰外,尚有調脾和胃之功,常用於脾虛濕困、痰飲內停之證,取其清痰化飲、理脾和胃之效,無論虛實寒熱均可選用。 ④清水半夏:為生半夏經浸泡,漂至口嘗微感麻辣味,撈出稍晾,加白礬與水共煮至內無白心時取出,晾乾搗碎;或晾至半干時切片,再晾乾入葯者,後者又稱清夏片。也有用半夏經姜、礬腌制後,入清水浸泡數天,以溶出礬質,再用水煮透晾乾入葯者,簡稱清半夏。如清半夏再經加生薑、朴硝、甘草、皂角在水中浸泡後取出,用甘草、青鹽、党參、川貝等進一步加工晾乾入葯者,稱蘇半夏,簡稱蘇夏。一般認為清半夏辛燥之性大減,宜用於體弱多痰、寒濕較輕者。對於脾胃不和,夜卧不安,或小兒食滯痰阻、咳喘嘔逆者,選用蘇半夏更為適宜。 此外,尚有青鹽半夏(簡稱鹽半夏),多用於治療瘰癧痰核、梅核氣等證,可收消痰散結之功;竹瀝半夏,宜用於胃熱嘔吐,或肺熱咳痰、黃稠而黏,或痰熱內閉、中風不語等證。 化痰止咳平喘葯 清熱化痰葯 胖大海 為梧桐科植物胖大海Sterculia scaphigera Wall. 的種子。味甘、淡,性涼。入肺、大腸經。功能:清熱、潤肺、利咽、解毒。主治:乾咳無痰、喉痛、音啞、骨蒸內熱、吐衄下血、目赤、牙痛、痔瘡漏管。內服:煎湯,4~9g,或泡茶飲。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種子外層含西黃芪膠粘素(Bassorin),果皮含半乳糖和戊糖(主要是阿拉伯糖)。 藥理作用: 1. 瀉下作用 動物實驗證明:胖大海有緩和的瀉下作用,其機制是,胖大海內服後增加腸內容物可產生機械性刺激,引起反射性腸蠕動增加而引起瀉下的發生。將胖大海外層皮、軟殼、仁分別水浸提取,對於麻醉犬,無論何種方法給葯,均可明顯增加腸蠕動,此作用可被阿托品所拮抗。1:40萬的仁浸出液能使離體兔腸蠕動增加,但外層皮及軟殼的作用不明顯。 2. 降壓作用 胖大海仁(去脂乾粉)製成25%溶液,給犬、貓靜注、肌注或口服均可使血壓明顯下降。實驗證明:其降壓原理與中樞有關。亦有報告指出,胖大海仁水浸劑對麻醉犬有降壓作用,而對兔則有升壓作用;但對犬、兔血壓的不同影響,均能被組胺增敏。 3. 其他作用 胖大海外皮、軟殼、仁的水浸提取物均有一定的利尿和鎮痛作用,仁最強;三者皆無局部刺激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急性扁桃體炎 胖大海4~8枚,放入碗內,沖入沸水,悶蓋半小時左右(天冷須保暖),徐徐服完;間隔4小時,如法再泡服1次。治療100例,治癒68例,顯著好轉21例,效果不佳者11例。〔浙江中醫雜誌 1966;9(5):180〕 方劑選用: 1. 治療乾咳失音,咽喉燥痛,牙齦腫痛,因於外感者:胖大海五枚,甘草一錢。燉茶飲服,老幼者可加入冰糖少許。(《慎德堂方》) 【注意事項】 毒副作用:胖大海仁(去脂乾粉)給小鼠口服的半數致死量為12.96g/kg。用於實驗兔可出現呼吸困難,運動失調;犬連續10~15天用大量致死後,可見肺充血水腫、肝脂肪變。 臨床曾有服胖大海致尿血(胖大海二三個開水泡服代茶,服後2小時出現小腹脹痛、尿血。停葯1天後尿血停止。再服此葯又出現上述癥狀)1例的報告。 【醫家論葯】 「善於開宣肺氣,並能通泄皮毛。」「開音治喑,爽嗽豁痰。」(《本草正義》) 「治火閉痘,服之立起。並治一切熱證勞傷吐衄下血,消毒去暑,時行赤眼,風火牙疼,蟲積,下食,痔瘡漏管,乾咳無痰,骨蒸內熱,三焦火證,諸瘡皆效。」(《本草綱目拾遺》) 瓜蔞 為葫蘆科植物栝樓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 或雙邊栝樓Trichosanthes uniflora Hao 的果實。亦名栝樓(《本經》)、瓜簍(《針灸甲乙經》)等。味甘、苦,性寒。入肺、胃、大腸經。功能:清熱、潤肺、化痰、散結、滑腸。主治:痰熱咳嗽、胸痹、結胸、肺痿咳血、消渴、黃疸、便秘、癰腫初起。內服:煎湯,9~12g;搗汁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果實含三萜皂甙、有機酸、樹脂、糖類和色素。果實中所含蛋白質與其塊根「天花粉」中所含蛋白質(天花粉蛋白,Trichosanthin)不同,無中期引產作用。 瓜蔞皮含少量揮髮油。其中酸性部分有壬酸(Nonanoic acid)、癸酸(Capr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正十五烷酸(Penta- decanoic acid)、棕櫚油酸(Palmitole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亞麻酸(Linolen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歧鏈十四碳烷酸、三種十五歧鏈碳烷酸和歧鏈十六碳烷酸。以棕櫚酸、亞油酸和亞麻酸的含量最高。 栝樓和雙邊栝樓的果皮中尚含有多種遊離氨基酸和微量元素。並在栝樓皮中分離得到飽和脂肪醇混合物、飽和脂肪酸混合物、β-菠菜甾醇(β-Spinasterol)等;在雙邊栝樓皮中分離得到棕櫚酸(Palmitic acid)、木蠟酸(Lignoceric acid)、蠟酸(Cerotic acid)、蒙坦尼酸(Montanic acid)、蜂蜜酸(Melissic acid)等,尚有二十七烷(Heptacosane)、二十九烷(Nonacosane),和卅一烷(Hentriacontane)的混合物以及硝酸鉀、氯化鉀的結晶和水合二氧化硅。 栝樓種子富含油脂、甾醇、三萜及其甙。脂肪油含量為26%,其中飽和脂肪酸佔30%,不飽和脂肪酸佔66.5%,以栝樓酸(Trichosanic acid)為主。從種子中得到兩種有抗血栓形成作用的甘油酸酯。 栝樓種子的油中含有菜油甾醇(Campesterol)、7-菜油甾醇(7-Campesterol)、谷甾醇(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7-豆甾醇(7-Stigmasterol)、5,25-豆甾雙烯醇(5,25-Stig- mastadienol)、7-豆甾烯醇(7-Stigmastenol)、α-菠菜甾醇(α-Spinasterol)、7,24-豆甾雙烯醇(7,24-Stigmastadienol)、7,25-豆甾雙烯醇(7,25-Stigmastadienol)、7,22,25-豆甾三烯醇(7,22,25-Stigmastatrienol)。從仁油中分得豆甾烷醇(Stigmastanol)。從栝樓種子中分離得到一個命名為Karounidiol的五環三萜化合物及其3-苯甲酸酯。 栝樓種子蛋白質總含量為5.46%,無天花粉蛋白那樣的中期妊娠引產作用,但含有一種能使核糖體失去活性的蛋白質Trichokirin。從雙邊栝樓種子中分離鑒定了香草酸(Vanillic acid)、小麥黃素(Tricin)、11-甲氧基-去甲-洋蒿寧(11- Methoxy-nor-yangonin)等。 栝樓和雙邊栝樓的種子中均含有多種氨基酸。 藥理作用: 1.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瓜蔞皮水煎劑對藥物誘發的心律失常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實驗表明:瓜蔞皮水煎劑提前腹腔注射,能預防氯化鈣誘發的大鼠室顫;亦可明顯提高哇巴因誘發豚鼠室性心動過速的閾劑量;能使烏頭鹼誘發的大鼠心律失常的潛伏期延長,但統計學上無顯著差異;瓜蔞皮水煎劑給正常麻醉大鼠腹腔注射,能明顯延長心電圖的P-R、Q-T、R-R間期。 有人認為,瓜蔞擴張血管可能是其提高冠脈血流量和耐缺氧作用及抗垂體後葉素所致心肌缺血的原因之一。瓜蔞皮及瓜蔞仁的水煎醇沉濃縮劑以及瓜蔞皮製成的瓜蔞注射液,對豚鼠離體心臟有擴張冠狀動脈的作用,可使冠脈流量顯著增加。瓜蔞注射劑給家兔靜脈注射,在用藥即刻兔腸系膜微動脈顯著擴張,於給葯後5~15分鐘達高峰,15分鐘後逐漸恢復;對微靜脈作用不明顯,可能是與瓜蔞直接鬆弛血管平滑肌有關。瓜蔞注射液對垂體後葉素引起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有明顯的保護作用;且能提高小鼠對常壓、低壓缺氧的耐受力;對預先皮下注射異丙腎上腺素的小鼠,在低壓缺氧情況下亦能提高存活率。但此注射液並不延長司可巴比妥鈉對小鼠的睡眠時間,提示其提高耐缺氧能力的作用與中樞神經系統無關。 2. 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瓜蔞含致瀉物質,有瀉下作用。瓜蔞皮的瀉下作用較弱;瓜簍仁所含脂肪油致瀉的作用較強;瓜簍霜的致瀉作用較為緩和。瓜簍乙醇提取物對幽門結紮、5-羥色胺、鹽酸乙醇造成胃黏膜損傷有抑制作用,瓜蔞乙醇提取物對乙醯膽鹼造成的小鼠迴腸收縮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3. 抗菌作用 體外試驗證明,瓜蔞煎劑或浸劑對大腸桿菌等革蘭陰性腸內致病菌,對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甲型溶血性鏈球菌、流感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此外,對奧杜盎小芽胞癬菌及星型奴卡菌等皮膚致病性真菌亦有抑制作用。 4. 抗腫瘤作用 體外實驗證明:瓜蔞煎劑及瓜蔞皮和瓜蔞仁的提取物對小鼠腹水癌細胞有殺滅作用。瓜蔞皮的體外抗癌效果比瓜蔞仁好,且以60%乙醇提取物作用最強。從瓜蔞皮的醚浸出液中得到的類白色非晶體性粉末亦有體外抗癌作用,而子殼和脂肪油均無效。動物實驗表明:瓜蔞對肉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對腹水癌的作用不明顯。 5. 其他作用 體外實驗表明:瓜蔞注射劑能顯著抑制ADP和花生四烯酸誘導的血小板聚集和TXA2的合成,其作用強度與劑量有關。瓜蔞注射劑腹腔注射,亦能顯著降低因冠脈結紮1小時,再灌23小時後血小板最大聚集集率和血小板最大聚集速率。瓜蔞的有效成分栝樓酸對膠原、二磷酸腺苷和腎上腺素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有濃度依存性抑制作用。瓜蔞抑制血小板聚集可能與抑制血小板環氧合酶活性及減少TXA2的形成有關。 瓜蔞的水提取物給兔灌胃可使血糖升高,而對肝和肌糖原沒有明顯影響。瓜蔞皮所含的氨基酸有祛痰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半身不遂 瓜蔞30~40g,膽星6~10g,生大黃10~15g,芒硝10~15g,水煎服。治療158例,基本治癒63例,顯效39例,有效33例,無效17例,惡化6例。〔中國醫藥學雜誌 1986;(1):21〕 2. 治療乳腺增生病 瓜蔞30g,乳香3g,沒藥3g,甘草3g,橘核15g,荔枝核15g,水煎服。1個月為1療程,經期暫停。治療100例,近期臨床治癒(腫塊完全消失)90例,顯效(腫塊消失一半)10例。服藥時間15~40天不等。〔湖南醫藥雜誌 1979;(5):30〕 3. 治療乳房纖維腺瘤 瓜蔞25個,全蠍160g。瓜蔞開孔,分別裝入全蠍,放瓦上焙存性,研細末。每服3g,日服3次,溫開水送下,連服1個月。治療11例,痊癒10例。另治乳腺小葉增生243例,全部治癒。〔江蘇中醫雜誌 1982;(5):21〕 4. 治療手足皸裂 瓜蔞瓤2500g,加軟皂 500g,製成洗手皂,每份約50g。洗手時先以溫水浸泡皸裂的手足,再用瓜蔞皂少許揉搓,用水沖凈、擦乾,每日2~3次。治療掌指皸裂患者200例,療效顯著,7天後基本治癒。〔山西醫藥雜誌 1980;9(4):56〕 5. 治療胸脅挫傷 絳香10g,全瓜蔞12g,鬱金10g,炒梔子6g,香豉8g,桔梗6g,枳殼8g,川芎 8g,田七4g,水煎服,每日1劑。治療24例,痊癒18例,顯效5例,無效1例。〔中醫雜誌 1986;(1):29〕 方劑選用: 1. 治療胸痹不得卧,心痛徹背者:栝蔞實一枚(搗),薤白三兩,半夏半斤,白酒一斗。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金匱要略》栝蔞薤白半夏湯) 2. 治療肺痿咳血不止:栝蔞五十個(連瓤,瓦焙),烏梅肉五十個(焙),杏仁(去皮、尖,炒)二十一個。為末。每用一捻,以豬肺一片切薄,摻末入內,炙熟,冷嚼咽之,日二服。(《聖濟總錄》) 3. 治吐血:栝樓取端正者,紙筋和泥通裹,於頂間留一眼子,煅存性,地坑內合一宿,去泥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糯米飲調下。(《聖濟總錄》黑神散) 4. 治療消渴熱或心神煩亂:黃肥栝蔞一顆,以酒一中盞洗,取瓤,去皮、子,煎成膏,入白礬末一兩,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十丸。(《太平聖惠方》) 5. 治療肺燥熱渴,大腸秘:九月、十月間熟栝樓取瓤,以干葛粉拌,焙乾,慢火炒熟,為末。食後、夜卧,以沸湯點三錢服。(《本草衍義》) 6. 治療腸風下血:栝樓(燒為灰)、赤小豆各半兩。上二味,杵羅為末。空心酒調下一錢匕。(《聖濟總錄》) 7. 治療乳癰及一切癰腫初起,腫痛即消,膿成即潰,膿出即愈:瓜蔞一個(研爛),生粉草、當歸(酒洗)各半兩,乳香、沒藥各一錢。上用酒煎服,良久再服。(《婦人良方》神效瓜蔞散) 8. 治療乳腫痛:栝蔞(黃色老大者)一枚熟搗,以白酒一斗,煮取四升,去滓,溫一升,日三服。(《子母秘錄》) 9. 治療小兒黃疸,脾熱眼黃,並治酒黃:瓜蔞青者焙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臨卧服,五更瀉下黃物立可。(《普濟方》逐黃散) 10. 治療小兒膈熱咳嗽痰喘甚久不瘥:瓜蔞實一枚。去子,為末,以面和作餅子,炙黃為末。每服一錢,溫水化乳糖下,日三服,效乃止。(《宣明論方》潤肺散) 配伍效用: 瓜蔞配伍半夏、黃連 瓜蔞清熱化痰、理氣散結;半夏化痰散結、降逆消痞;黃連瀉熱降火。三者伍用,有清熱化痰、寬胸散結之功效,用於治療痰熱互結所致之胸脘痞悶、按之則痛;或痰熱壅肺之氣逆、咳痰黃稠、苔黃膩、脈滑數等。 瓜蔞配伍黃芩、膽南星 瓜蔞、膽南星皆清熱化痰;黃芩清熱瀉火。三者伍用,有清熱化痰之功效,用於治療肺熱所致之發熱、咳吐黃痰者。 瓜蔞配伍蒲公英、連翹 三葯均清熱解毒散結,合用則功效更著,用於治療乳癰有紅腫熱痛者。 瓜蔞配伍薤白 瓜蔞甘寒清降,清肺化痰、寬胸利膈而開胸痹;薤白辛散溫通,行氣活血,善散陰結而開胸痹。二者伍用,共奏清肺化痰、通陽行氣、散結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痰濁、淤血停留胸中,陽氣閉阻,氣血運行不暢所致之胸痹,症見胸痛胸悶、咳喘氣短時作時止,甚或胸痛徹背、背痛徹胸、痛無休止者。 瓜蔞配伍枳實 瓜蔞清熱化痰、寬胸散結、潤腸通便;枳實破氣散痞、瀉痰消積。二者伍用,有破氣散結、瀉痰消痞、潤腸通便之功效,用於治療痰氣互結中阻之心下痞滿、咳喘、胸痛、痰黃稠難咯以及腑氣不通之腹脹腹痛、大便秘結等。 【注意事項】 宜忌:脾胃虛寒,大便不實,有寒痰、濕痰者不宜。 「寒胃滑腸,胃虛少食,脾虛泄瀉,勿投。畏牛膝、乾漆,惡乾薑,反烏頭。」(《本草害利》) 毒副作用:瓜蔞注射液的毒性很小,小鼠腹腔注射和靜脈注射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相當於生葯 363±33g/kg 和 306±22g/kg。 麻醉犬一次靜脈滴注100g/kg(相當於人用治療量的100倍),除在給葯時有短暫的血壓下降外,未見其他明顯毒性反應。 臨床應用本品,內服過量瓜蔞可引起胃部不適、噁心嘔吐和腹痛泄瀉。服用瓜蔞片,除少數病例有胃部不適及輕度腹瀉、個別病例有月經過多外,其他反應極少。瓜蔞注射液給413例患者靜脈滴注,其中1例發生血壓降低和胸悶加重,1例出現下腹疼痛,2例頭暈,2例畏寒,1例低熱,總的不良反應率為1.7%。但是肌注者則無不良反應。 【醫家論葯】 「潤肺燥,降火。治咳嗽,滌痰結,利咽喉,消癰腫瘡毒。」「張仲景治胸痹痛引心背,咳唾喘息及結胸滿痛,皆用栝樓實,乃取其甘寒不犯胃氣,能降上焦之火,使痰氣下降也。」(《本草綱目》) 「栝樓實,其性較栝蔞根稍平,而無寒郁之患。」(《本經逢原》) 「栝樓實,潤燥開結,盪熱滌痰,夫人知之;而不知其舒肝鬱,潤肝燥,平肝逆,緩肝急之功有獨擅也。」(《重慶堂隨筆》) 「瓜蔞,性味與花粉相同,惟潤降之功過之。故凡上焦鬱熱,垢膩痰火咳嗽等證,皆可用之。一切肺癰、腸癰、乳癰之屬火者,尤為相宜。」(《本草便讀》) 「栝樓實之長,在導痰濁下行,故結胸胸痹,非此不治。然能導之使行,不能逐之使去,蓋其性柔,非濟之以剛,則下行不力。是故小陷胸湯則有連、夏,栝樓薤白等湯則有薤、酒、桂、朴,皆伍以苦辛迅利之品,用其所長,又補其所短也。」(《本草思辨錄》) 「栝樓,能開胸間及胃口熱痰,故仲景治結胸有小陷胸湯,栝樓與連、夏並用;治胸痹有栝樓薤白等方,栝樓與薤、酒、桂、朴諸葯並用。若與山甲同用,善治乳癰;若與赭石同用,善止吐衄;若但用其皮,最能清肺、斂肺、寧嗽、定喘;若但用其瓤,最善滋陰、潤燥、滑痰、生津;若但用其仁,其開胸降胃之力較大,且善通小便。」(《醫學衷中參西錄》) 前胡 為傘形科植物白花前胡Peucedanum praeruptorum Dunn 或紫花前胡Peucedanum decursivum (Miq.) Maxim. 的根。味苦、辛,性涼。入肺、脾經。 功能:宣散風熱、下氣、消痰。主治:風熱頭痛、痰熱咳喘、嘔逆、胸膈滿悶。內服:煎湯,6~10g;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白花前胡根含白花前胡甲素、乙素、丙素、丁素。紫花前胡根前胡甙(Nodakenin),水解後得前胡甙元(Nodakenetin)及右旋葡萄糖。亦含海綿甾醇(Spongesterol)、甘露醇、揮髮油。揮髮油的主要成分為愛草腦及檸檬烯。 由日本產前胡根中離析得前胡內酯(Peucedalactone)、異前胡內(Isopeucedalactone)、前胡素(Peucin)、佛手甘內酯(Bergapten)及棕櫚酸(Palmitic acid);尚離析得千里光酸(Senecioic acid)、當歸酸(Angelic acid)。 藥理作用:1. 祛痰、止咳作用 紫花前胡煎劑給麻醉貓口服 1g/kg,能顯著增加呼吸道黏液的分泌,故有祛痰作用。但給貓口服煎劑 0.8~2g/kg,無明顯止咳作用。 2. 其他作用 有報告指出,前胡甙有抗菌及抗真菌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痰熱咳嗽 麻黃、橘紅、枳殼、甘草各6g,杏仁、前胡、苡仁、桔梗、半夏、茯苓各10g,罌粟殼4g,魚腥草15g。方中採用了歷代醫家治新咳和痰熱咳嗽忌用的罌粟殼,配入清肺化痰之品。經觀察:本方控制標證效果明顯,止咳作用迅速而無毒副反應。成人每日1劑,小兒用罌粟殼每日1.5g,其他藥物減半量。治療107例,其病房和門診有效率分別為89.4%和93.3%。〔新中醫 1991;23(4):28〕 2. 治療支氣管哮喘 蘇子、前胡各10g,馬兜鈴、川貝、地龍、甘草各6g,白蒺藜、白蘚皮各15g,苦參3g。隨證加減。治療114 例(病程為3個月~28年,多數有反覆發作病史,部分有過敏史和家族史),結果:近期癥狀控制20例,顯效28例,好轉 53例,無效13例。〔雲南中醫雜誌 1990;11(5):29〕 3. 治療細菌性痢疾 前胡粉,每次6g,日服3 次,治療20餘例,效果顯著。〔浙江中醫雜誌 1981;(8):358〕 4. 治療小兒咳喘 桑白皮、杏仁各8g,前胡、桔梗、黃芩、蘇子各5g,連翹12g,石膏15g,檳榔6g,大黃4g,甘草3g。水煎100~150ml,頻服。治療32例,結果:治癒21例,有效10例,無效1例。〔陝西中醫 1990;11 (12):540〕 方劑選用: 1. 治療咳嗽涕唾稠黏,心胸不利,時有煩熱:前胡一兩(去蘆頭),麥門冬一兩半(去心),貝母一兩(煨微黃),桑根白皮一兩(銼),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麩炒微黃),甘草一分(炙微赤,銼)。上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太平聖惠方》) 2. 治療肺熱咳嗽,痰壅,氣喘不安:前胡(去蘆頭)一兩半,貝母(去心)、白前各一兩,麥門冬(去心,焙)一兩半,枳殼(去瓤、麩炒)一兩,芍藥(赤者)、麻黃(去根節)各一兩半,大黃(蒸)一兩。上八味,細切,如麻豆。每服三錢匕,以水一盞,煎取七分,去滓,食後溫服,日二。(《聖濟總錄》前胡飲) 配伍效用: 前胡配伍柴胡 二者均有疏散風熱之功,且前胡又能降氣祛痰。二者伍用,共奏疏散風熱、降氣祛痰之功效,用於治療外感風熱所致之發熱惡寒、咳喘痰黃者。 前胡配伍桔梗、牛蒡子、薄荷 前胡宣散風熱祛痰;桔梗助前胡宣肺祛痰而利咽;牛蒡子、薄荷疏散風熱而利咽。四葯合用,有解表祛痰利咽之功效,用於治療外感風熱所致之發熱惡寒、咽痛痰黃者。 前胡配伍桑白皮、貝母 前胡降氣祛痰而散風熱;桑白皮瀉肺熱而平喘;貝母化熱痰而止咳。三葯伍用,有解表祛痰、止咳平喘之功效,用於治療咳喘痰黃屬風熱所致者。 前胡配伍杏仁 前胡宣散風熱而祛痰;杏仁宣肺止咳。二葯相伍,有解表宣肺、祛痰止咳之功效,用於治療外感風熱所致之發熱、咳痰等。 【注意事項】 宜忌:「不可施諸氣虛血少之病。凡陰虛火熾,煎熬真陰,凝結為痰而發咳喘;真氣虛而氣不歸元,以致胸脅逆滿;頭痛不因於痰,而因於陰血虛;內熱心煩,外現寒熱而非外感者,法並禁用。」(《本草經疏》) 「半夏為之使。惡皂莢。畏藜蘆。」(《本草經集注》) 【醫家論葯】 「前胡,乃手足太陰、陽明之葯,與柴胡純陽上升,入少陰、厥陰者不同也。其功長於下氣,故能治痰熱喘嗽、痞膈嘔逆諸疾。氣下則火降,痰亦降矣,所以有推陳致新之績,為痰氣要葯。」(《本草綱目》) 「前胡,散風寒、凈表邪、溫肺氣、消痰嗽之葯也。如傷風之證,咳嗽痰喘,聲重氣盛,此邪在肺經也;傷寒之證,頭痛惡寒,發熱骨疼,此邪在膀胱經也;胸脅痞滿,氣結不舒,此邪在中膈之分也。又妊娠發熱,飲食不甘;小兒發熱,瘡疹未形;大人痰熱,逆氣隔拒,此邪氣壅閉在腠理之間也,用前胡俱能治之。」「羅一經雲,前胡去寒痰,半夏去濕痰,南星去風痰,枳實去實痰,蔞仁治燥痰,貝母、麥門冬治虛痰,黃連、天花粉治熱痰,各有別也。」(《本草匯言》) 「前胡,肺肝葯也。散風驅熱,消痰下氣,開胃化食,止嘔定喘,除嗽安胎,止小兒夜啼。柴胡、前胡,均為風葯,但柴胡主升,前胡主降為不同耳。種種功力,皆是搜風下氣之效,肝膽經風痰為患者,舍此莫能療。忌火。」(《本草通玄》) 「其功長於下氣,故能治痰熱喘嗽,痞膈諸疾,氣下則火降,痰亦降矣,為痰氣之要葯,治傷寒寒熱及時氣內外俱熱。按二胡通為風葯,但柴胡主升,前胡主降,有不同耳。又按前胡治氣實風痰,凡陰虛火動之風及不因外感而有痰者禁用。」(《本經逢原》) 附註: 1.習慣認為,前胡以冬季採集者質實而性濡,色白而多粉質,品質較佳,故有冬前胡、粉前胡、白前胡之稱。 前胡經蜜炙或與蜜、麩同炒後去麩如葯者稱為炙前胡。用蜜炙制者具有潤肺之功,宜於久咳肺虛或燥咳痰少之證;蜜、麩炒者既可潤肺又能和胃,適用於年老、小兒、體衰氣弱者。 2.同屬植物石防風Peucedanum terebintha- ceum(Fisch.)Fisch. ex Turcx. 的根在陝西、山東、河北、河南、廣西等地亦作前胡使用。石防風味苦辛,性涼。主治感冒咳嗽,支氣管炎哮喘,妊娠咳嗽。內服:煎湯3~10g。 竹茹 為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Lodd.)Munro var. henonis (Mitf.) Stapf ex Rendle 的莖稈除去外皮後刮下的中間層。味甘,性涼。 入胃、膽經。功能:清熱、涼血、化痰、止吐。主治:煩熱嘔吐、呃逆、痰熱咳喘、吐血、衄血、崩漏、惡阻、胎動、驚癇。內服:煎湯,6~10g。外用: 熬膏貼。 【現代研究】 藥理作用:實驗表明:竹茹粉在平皿上對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大腸桿菌及傷寒桿菌等均有較強的抗菌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眩暈症 茯苓30g,白朮、党參各12g,桂枝、竹茹、半夏、陳皮、天麻各9g,川附片、砂仁、甘草各6g,生薑3片,大棗7枚。隨證加減。治療57例,結果:痊癒28例,顯效13 例,好轉11例,無效5例。〔山東中醫雜誌 1991;10(4):21〕 2. 治療神經官能症 竹茹、炒枳實、陳皮、姜半夏、茯苓各10g,甘草6g,生薑3片,大棗3枚。日1劑,水煎,分2次服。治療13例,結果:治癒 7例,有效5例,無效1例。〔中原醫刊 1991;18(1):40〕 3. 治療胃脘痛 黃連3~9g,半夏、陳皮、茯苓、姜竹茹、枳殼各10g,炙甘草6g。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治療50例,結果:臨床治癒32例,有效14例,無效4例。〔陝西中醫 1990;11(11):489〕 4. 治療膽汁返流性胃炎 蘇葉、黃連各6g,党參、茯苓各10g,半夏、姜竹茹、鬱金、香附各9g,白芍12g,吳茱萸、甘草各3g。如胃寒明顯者加良姜;兼見少陽證加柴胡;胃陰不足加麥冬、石斛;鬱熱甚者加蒲公英;腑實者加大黃;血淤加丹參飲。治療35例,結果:顯效(自覺癥狀消失或明顯改善,胃鏡複查未見膽汁返流或顯著減少)24 例,好轉(自覺癥狀減輕,病情好轉,經胃鏡複查有少量返流膽汁)9 例,無效2例。〔陝西中醫 1991;12(3):108〕 方劑選用: 1. 治療大病後,虛煩不得眠:半夏(湯洗七次)、竹茹、枳實(麩炒,去穰)各二兩,陳皮三兩,甘草一兩(炙),茯苓一兩半。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三因方》溫膽湯) 2. 治療傷暑煩渴不止:竹茹一合(新竹者),甘草一分(銼),烏梅兩枚(錐破)。上三味,同用水一盞半,煎取八分,去滓放溫,時時細呷。 (《聖濟總錄》竹茹湯) 3. 治療黃泡熱瘡:真麻油二兩,青木香二兩,青竹茹一小團,杏仁二十粒(去皮、尖)。上藥入麻油內,慢火煎令杏仁黃色,去渣,入松脂(研)半兩,熬成膏,每用少許擦瘡上。(《濟生方》) 4. 治療妊娠惡阻嘔吐,不下食:青竹茹、橘皮各十八銖,茯苓、生薑各一兩,半夏三十銖。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瘥,頻作。 (《備急千金要方》) 5. 治療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上五味,末之,棗肉和丸彈子大。以飲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熱者倍白薇,煩喘者加柏實一分。(《金匱要略》竹皮大丸) 6. 治療產後虛煩,頭痛短氣欲絕,心中悶亂不解:生淡竹茹一升,麥門冬五合,甘草一兩,小麥五合,生薑三兩,大棗十四枚。上六味以水一斗,煮竹茹、小麥,取八升,去滓,乃納諸葯,煮取一升,去滓,分二服,羸人分作三服。(《千金方》淡竹茹湯) 7. 治療齒齦間血出不止:生竹茹二兩,醋煮含之。(《備急千金要方》) 配伍效用: 竹茹配伍瓜蔞、黃芩 竹茹、瓜蔞皆清熱化痰,且瓜蔞又行氣寬胸;黃芩清肺熱。三葯伍用,有清熱化痰、行氣寬胸之功效,用於治療肺熱引起的高熱胸悶、咳嗽痰黃者。 竹茹配伍石斛 竹茹味甘微寒,清胃熱、泄膽火、降逆止嘔;石斛甘淡性涼,養胃陰、清虛熱、生津止咳。二者伍用,清、補兼施,共奏清熱養陰、和中調胃、降逆止嘔之功效,用於治療陰虛胃熱之嘔吐、不食、或乾嘔、煩渴以及妊娠嘔吐因胃熱上擾引起者。 【注意事項】 宜忌:「胃寒嘔吐及感寒挾食作吐忌用。」(《本草經疏》) 【醫家論葯】 「竹茹,輕可去實,涼能去熱,苦能降下,專清熱痰,為寧神開郁佳品。主治胃熱噎膈,胃虛乾嘔,熱呃咳逆,痰熱噁心,酒傷嘔吐,痰涎酸水,驚悸怔忡,心煩躁亂,睡卧不寧,此皆膽胃熱痰之症,悉能奏效。」(《藥品化義》) 「竹茹專清胃府之熱,為虛煩煩渴、胃虛嘔逆之要葯;咳逆唾血,產後虛煩,無不宜之。《金匱》治產後虛煩嘔逆,有竹皮大丸。《千金》治產後內虛,煩熱短氣,有甘竹茹湯;產後虛煩頭痛,短氣,悶亂不解,有淡竹茹湯。內虛用甘以安中,悶亂用淡以清胃,各有至理存焉。其性雖寒而滑能利竅,可無郁遏客邪之慮。」(《本經逢原》) 附註:竹茹亦稱生竹茹、青竹茹或竹二青。據文獻記載,供藥用的植物竹的品種很不一致,大多認為淡竹藥用較好,故常用淡竹茹。從當年新竹刮取者,質柔韌,細軟均勻,品質較佳,故處方慣用嫩竹茹、細竹茹之名。 從新鮮淡竹上刮取的二層皮,不經晾乾而入葯者稱鮮竹茹。其性最寒,清熱化痰除煩力勝,每多用於痰熱交阻、神昏狂亂、煩躁不寧等證;也可用於肺熱咳嗽、咯痰黃稠之證,常與黃芩、瓜蔞、大貝母等配伍。 竹茹用文火炒至微焦者稱炒竹茹,經炒制後可減其寒涼之性,適用於胃虛呃逆,常與補氣和胃藥同用;竹茹用薑汁拌炒入葯者稱姜竹茹,其性偏溫,降逆止嘔力勝,故無論胃寒、胃熱之嘔逆均可應用。 附葯 竹瀝竹瀝(《本草經集注》):為禾本科植物淡竹 Phyllostachys nigra (Lodd.) Munro var. henonis (Mitf.) Stapf ex Rendle 的莖用火烤灼而流出的汁液。味甘、苦,性寒。入心、肺、胃經。功能清熱化痰,鎮驚利竅。主治中風痰迷,肺熱痰壅,驚風,癲癇,壯熱煩渴,子煩,破傷風。內服:沖服,30~60g;入丸劑或熬膏。 研究證明,竹瀝有明顯的祛痰、鎮咳作用。 寒嗽及脾虛便溏者忌服。 「竹瀝行痰,通達上下百骸毛竅諸處,如痰在巔頂可降,痰在胸膈可開,痰在四肢可散,痰在臟腑經絡可利,痰在皮里膜外可行。又如癲癇狂亂,風熱發者可定;痰厥失音,人事昏迷者可省,為痰家之聖劑也。」(《本草衍義》) 「竹瀝,竹之浸液也。《經》雲大寒,亦言其本性耳。得火之後,寒氣應減,性滑流利,走竅逐痰,故為中風家要葯。凡中風之證,莫不由於陰虛火旺,煎熬津液,結而為痰,壅塞氣道,不得升降,熱極生風,以致猝然僵仆,或偏痹不仁。此葯能遍走經絡,搜剔一切痰結,兼之甘寒,能益陰而除熱,痰熱既祛,經脈流轉,外症自除矣。其主胸中大熱止煩悶者,取其甘寒清熱益陰之功耳。觀古人以竹瀝治中風,則知中風未有不因陰虛痰熱所致。不然,如果外來風邪,安得復用此甘寒滑利之葯治之哉。」(《本草經疏》) 「竹瀝乃陰虛有大熱者仙品,中年痰火,舍此必不能成功。」(《本草選》) 「竹瀝性寒而滑,大抵因風火燥熱而有痰者宜之,若寒濕胃虛腸滑之人服之,則反傷腸胃。」(《本草綱目》) 「治痰氣實而能食用荊瀝,氣虛少食用竹瀝,此二味開經絡、行血氣故也。」(《丹溪心法》) 「竹葉兼行肌表,故能療瘡殺蟲;竹茹專清胃腑,故能止嘔除煩;竹瀝善透經絡,能治筋脈拘攣。痰在皮里膜外,筋絡四肢,非竹瀝不能化之。純陰之性,雖假火逼,然須薑汁鼓動其勢,方得應手取效。」(《本經逢原》) 浙貝母 為百合科植物浙貝母Fritillaria verticillata Willd. var. thunbergii Bak. 的鱗莖。亦名土貝母(《本草正義》)、大貝母(《本草正義》)、象貝母(《百草鏡》)等。味苦,性寒。入肺、胃、肝、三焦經。功能:清熱化痰、散結解毒。主治:風熱咳嗽、肺癰喉痹、瘰癧、瘡瘍腫毒。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鱗莖含生物鹼,如浙貝母鹼(Peimine, Verticine)、去氫浙貝母鹼(Peiminine)。此外,尚含四種微量生物鹼:即貝母丁鹼(Peimidine)、貝母芬鹼(Peimiphine)、貝母辛鹼(Peimisine)、貝母定鹼(Peimitidine)。亦含甾醇類化合物貝母醇(Propeimine)。從浙貝母中還分離得到一種生物鹼甙,稱為浙貝母鹼葡萄糖甙(Peiminoside),水解後生成浙貝母鹼與一分子葡萄糖。 藥理作用: 1. 鎮咳作用 有報告認為,浙貝母芯(商品幼芽)粉及乙醇浸劑,分別按2.4g/kg給小鼠灌服,或浙貝母生物鹼3mg/kg給小鼠腹腔注射,均有明顯的鎮咳作用。但亦有報告指出,浙貝母鹼或去氫浙貝母鹼給豚鼠皮下注射無鎮咳作用(二氧化硫引咳法);浙貝母0.4g/kg給貓灌胃,亦無鎮咳作用(碘溶液注入貓肋膜腔引咳法)。 2. 對循環系統的作用 動物實驗證明:浙貝母鹼與去氫浙貝母鹼給使離體蛙心或兔心灌流,對心臟有抑制作用,使心率減慢,房室傳導阻滯。浙貝母鹼葡萄糖甙 2mg 給開胸犬左側冠脈內注射,有增加心率和冠脈流量的作用,但對血壓無影響。浙貝母鹼及浙貝母鹼葡萄糖甙,給麻醉犬(5~10mg/kg)、貓(1~3mg/kg)、兔(10mg/kg)靜脈注射,能使血壓中等度降低。 3. 對平滑肌的作用 浙貝母鹼給貓和家兔離體支氣管肺灌流,在低濃度時對支氣管平滑肌有明顯擴張作用,高濃度則顯著收縮。前者與阿托品的作用相似,後者則可能是對支氣管平滑肌的直接興奮作用。 浙貝母鹼(1:10萬~1:2.5萬)對家兔離體子宮有興奮作用,使子宮收縮加強,緊張度加大,甚至處於痙攣狀態。對已孕子宮的興奮作用比未孕子宮敏感。給大鼠用同樣劑量時,則主要表現為振幅加大和頻率加快。浙貝母鹼 0.5mg 引起家兔子宮收縮的強度與1單位的垂體後葉素或 0.04mg 的麥角新鹼相似。用阿托品阻斷乙醯膽鹼對子宮的收縮後,浙貝母鹼仍有興奮子宮的作用,但改用雙苄胺阻斷腎上腺素興奮子宮的作用後,再應用浙貝母鹼即不出現子宮興奮作用或興奮作用減弱,提示浙貝母鹼對子宮的興奮作用可能與興奮腎上腺素能受體有關。 浙貝母生物鹼能使家兔離體小腸收縮加強,蠕動增加。 4. 其他作用 浙貝母鹼溶液給犬、貓和家兔滴眼可使其瞳孔擴大、對光反射消失;給麻醉犬靜脈注射能使其唾液分泌暫時停止,但其抑制作用較阿托品小20~30倍,因此口服浙貝母后無口乾現象。動物實驗證明:浙貝母生物鹼尚有呼吸抑制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百日咳a. 黑皮三葉青30g,百部、浙貝各35g,共為細末,分為10包。每日2次,每次1包,溫開水沖服,服完為1療程。治療46例,結果:痊癒40例,有效3例,無效3例。〔浙江中醫雜誌 1991;26(9):427〕 b. 浙貝母粉2.5g,雞蛋1枚,蒸食。每日1劑。治療痙咳期百日咳58例,服藥2~9天,28例咳嗽停止,22例咳嗽減輕,8例無效。總有效率86%。〔浙江中醫雜誌 1985;20(1):18〕 2. 治療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大貝母50g,白芍50g,生甘草50g,乳香30g,沒藥30g,參三七粉30g。共研末裝膠囊,每粒重0.5g。每次6粒,每日3次,飯前服。治療經纖維胃鏡確診的消化性潰瘍117例,經用藥25~30天後,治癒87例,好轉21例,總有效率為92.3%。〔四川中醫 1987;(1):27〕 3. 治療乳腺囊性增生 丹參30g,當歸、桃仁、紅花各10~15g,熟地、白芍各10g,柴胡、枳殼、桔梗、浙貝母各9g,元參、牡蠣(先煎)各30g,牛膝、生甘草各6g。水煎服,每日1劑。治療40例,均臨床治癒。服藥最多40劑,最少15劑。〔中國農村醫學 1990;(9):40〕 方劑選用: 1. 治療感冒咳嗽:浙貝母、知母、桑葉、杏仁各三錢,紫蘇二錢,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2. 治療癰毒腫痛:浙貝母、連翹各三錢,金銀花六錢,蒲公英八錢,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配伍效用: 浙貝母配伍黃芩 浙貝母清熱化痰;黃芩清熱瀉火。二者伍用,有清熱、瀉火、化痰之功效,用於治療肺熱之咳嗽痰黃等症。 浙貝母配伍夏枯草 浙貝母宣肺化痰、清火散結;夏枯草清肝瀉火、開郁散結。二者伍用,共奏清熱消腫、解郁散結之功效,用於治療癭瘤、瘰癧等證因氣鬱痰結所致者。 【注意事項】 毒副作用:去氫浙貝母鹼給家兔和貓靜脈注射的最小致死量分別為10~12mg/kg和8~10mg/kg。 浙貝母生物鹼有一定毒性,用量過大,可出現中毒癥狀:呼吸抑制,瞳孔散大,震顫,痙厥,便溺,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 前人認為貝母反烏頭,但曾有研究表明:貝母與烏頭混合為葯,實驗動物並無更為嚴重的反應。 【醫家論葯】 「象貝母,味苦而性寒,然含有辛散之氣,故能除熱,能泄降,又能散結。今人乃以通治風熱、溫熱、時氣熱邪,則寒能勝熱,辛能散邪也。主鬱氣痰核等證,則辛散苦泄,開結散郁也。催生下乳,又其泄降之餘義。至於治疸、治瘍、清喉咽,主吐衄、療痰嗽、通二便,種種功力,無非清熱泄降四字,足以賅之要之象貝之功用。而市肆通行之川貝,淡泊異常,斷不足以語此。」(《本草正義》) 「大治肺癰肺萎,咳喘,吐血,衄血,最降痰氣,善開鬱結,止疼痛,消脹滿,清肝火,明耳目,除時氣煩熱,黃疸淋閉,便血溺血;解熱毒,殺諸蟲及療喉痹,瘰癧,乳癰發背,一切癰瘍腫毒,濕熱惡瘡,痔漏,金瘡出血,火瘡疼痛,較之川貝母,清降之功,不啻數倍。」(《本草正義》) 「解毒利痰,開宣肺氣,凡肺家夾風火有痰者宜此。」(《本草綱目拾遺》) 附註: 1.浙貝母原產於浙江象山,故亦名象貝母,簡稱象貝。浙貝母形較川貝母大,故又稱大貝母,簡稱大貝。 2.「土貝母」一名最早見於明《本草正義》貝母條後,據考為現今「浙貝母」。清《本草從新》始在貝母條下分述「象山貝母」與「土貝母」之性味功能。此土貝母應為葫蘆科植物假貝母的塊莖,即今之所稱之「土貝母」,具有解毒散結、消癰腫之功。因此,文獻資料中所見「土貝母」之名,應予考證,方能定論。目前一般不再將「土貝母」作「浙貝母」處方名用,應注意。 川貝母 為百合科植物卷葉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烏花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 var. ecirrhosa Franch. 或棱砂貝母 Fritillariadelavayi Franch. 等的鱗莖。味苦、甘,性涼。入肺經。功能:潤肺散結、止嗽化痰。主治:虛勞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鬱結、肺痿、肺癰、癭瘤、瘰癧、喉痹、乳癰。內服:煎湯,3~10g;研細粉沖服,每次 1~1.5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川貝母含多種生物鹼,如川貝鹼(Fritimine)、青貝鹼(Chinpeimine)、白爐貝鹼(Beilupeimine)、爐貝鹼(Fritiminine)、松貝鹼(Sonpeimine)甲和乙、西貝母鹼(Sipeimine)、西貝素(Sipemine)、岷貝鹼甲(Minpeimine)、岷貝鹼乙(Minpeiminine)、川貝酮(Chuanbeinone)。 藥理作用: 1. 鎮咳、祛痰作用 動物實驗證明:給小鼠灌服貝母總生物鹼及非生物鹼部分均有鎮咳作用(氨水引咳法)。從川西北地區野生及栽培的暗紫貝母中,提取出總生物鹼及貝母皂甙Ⅰ、Ⅱ、Ⅲ號。實驗證明:總生物鹼對小鼠未見鎮咳作用(二氧化硫引咳法);貝母皂甙Ⅱ號給小鼠灌胃(0.2g/kg),能明顯延長咳嗽的潛伏期,表現鎮咳效應。家種及野生川貝母 70%乙醇提取的流浸膏,經口給葯,未見明顯鎮咳作用(氨水引咳法)。 小鼠酚紅排泌法證明,灌服家種及野生川貝流浸膏、川貝母生物鹼及川貝母皂甙Ⅰ~Ⅲ號,均有不同程度的祛痰作用,其中以生物鹼和皂甙Ⅲ號的作用較強。 2. 對血壓的作用 給貓靜脈注射川貝鹼 4.2mg/kg 可產生持久性血壓下降,並伴以短暫的呼吸抑制。西貝鹼對麻醉犬亦有降壓作用。貝母鹼及貝母鹼寧極少量時可使血壓上升,大量生物鹼則致血壓下降。 3. 對血糖的作用 給家兔靜脈注射川貝鹼 7.5mg/kg,可使血糖升高並維持 2 小時以上。 4. 對平滑肌的作用 西貝鹼對豚鼠離體腸管、兔十二指腸及在體犬小腸有明顯的鬆弛作用,該作用不被新斯的明和氯化鋇所對抗,其解痙作用類似罌粟鹼。1:167000~1:50000 的貝母鹼能使豚鼠離體子宮張力增加。 5. 其他作用 川貝母醇提取物可提高小鼠的常壓耐缺氧能力;對大腸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繁殖有抑制作用。川貝母水浸劑(1:25)在試管內對星形奴卡菌有抑制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百日咳 川貝、白芨、冬花各等份,研末。1歲以下每日 1.0g,1歲以上者酌情加量。治療56例,結果痊癒51例,顯效4例,無效1例。〔中醫藥學報1988;(6):23〕 2. 治療乳頭皸裂 川貝母10g,黑、白芝麻各 20g,炒黃研細末,用香油調成糊狀,外塗患處,效果良好。〔浙江中醫雜誌 1984;19(7):309〕 3. 治療前列腺肥大 貝母、苦參、党參各25g。水煎服。治療35例,以排尿困難,急性尿瀦留入院者佔98.4%。結果治癒27例,無效8例。隨訪有2例複發改手術治療,其餘25例隨訪5年未複發。一般連服3~5劑即見功效。〔遼寧中醫雜誌 1986;10(9):29〕 4. 治療宮頸癌 川貝9~15g,與雄家兔同燉服。治療晚期宮頸癌11例,好轉9例,其中4例臨床癥狀緩解。〔新醫學 1976;(2):19〕 5. 治療嬰幼兒消化不良 川貝粉碎,過80~100目篩後分裝備用。每日按每公斤體重0.1g 分3 次服用。治療10例,全部治癒(2日痊癒者4人,3日痊癒者3人,4日痊癒者3人)。〔黑龍江中醫藥 1991;(3):38〕 方劑選用: 1. 治療肺熱咳嗽痰多,咽喉中干:貝母(去心)一兩半,甘草(炙)三分,杏仁(湯浸去皮、尖,炒)一兩半。上三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含化咽津。(《聖濟總錄》貝母丸) 2. 治療傷風暴得咳嗽:貝母(去心)三分,款冬花、麻黃(去根節)、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研)各一兩,甘草(炙銼)三分。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聖濟總錄》貝母湯) 3. 治療傷寒後暴嗽、喘急、欲成肺萎、勞嗽:貝母一兩半(煨令微黃)。桔梗一兩(去蘆頭),甘草一兩(炙微赤、銼),紫菀一兩(洗去苗土),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上藥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二十丸;如彈子大,綿裹一丸,含咽亦佳。 (《太平聖惠方》貝母丸) 4. 治療久嗽咽嗌妨悶,咽痛咯血:貝母不以多少,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後含化,日可三服。(《雞峰普濟方》貝母丸) 5. 治療肺癰肺萎:川貝一兩,天竺黃、硼砂各一錢,文蛤五分(醋炒)。為末,以枇杷葉刷凈蜜炙,熬膏作丸,芡實大,噙咽之。(《醫級》貝母括痰丸) 6. 治療吐血衄血,或發或止,皆心藏積熱所致:貝母一兩(炮令黃)。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溫漿調下二錢。(《太平聖惠方》) 7. 治療瘰癧便毒:貝母、皂角子各半斤。為細末,用皂角半斤銼碎,搓揉濃水,濾過作膏子,和葯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早晨酒下。 (《普濟方》貝母丸) 8. 治療乳癰初發:貝母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即以兩手覆按於桌上,垂乳良久乃通。(《仁齋直指方》) 9. 治療小兒咳嗽喘悶:貝母(去心,麩炒)半兩,甘草(炙)一分。上二味搗羅為散,如二、三歲兒,每一錢匕,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入牛黃末少許,食後溫分二服,更量兒大小加減。(《聖濟總錄》貝母散) 10. 治療小兒鵝口,滿口白爛:貝母去心為末,半錢,水五分,蜜少許,煎三沸,繳凈抹之,日四、五度。(《太平聖惠方》) 配伍效用: 貝母配伍瓜蔞 二者均苦甘而寒,但貝母偏於潤肺化痰、開郁散熱;瓜蔞則擅長清熱化痰、寬中散結。二葯合用,其清熱化痰散結之功效更著,用於治療熱邪壅肺之咽干喉燥、咳痰不利等症。 貝母配伍厚朴 貝母甘苦而寒,清熱化痰、止咳散結,長於潤肺;厚朴苦辛性溫,燥濕化痰、行氣散滿,功擅溫中燥濕。二葯合用,共奏降氣止咳、燥濕化痰、消食除脹之功效,用於治療氣滯痰凝之氣逆咳嗽;濕濁中阻、脾失運化之胃脘痞滿、腹脹不適。 貝母配伍知母 貝母清熱化痰而止咳;知母清熱瀉火而養陰。二者伍用,並走上焦,共奏清熱養陰、化痰止咳之功效,用於治療痰熱或肺陰虛所致之發熱口渴、咳吐黃痰或咳嗽痰少、日久不愈者。 【注意事項】 宜忌:脾胃虛寒及有濕痰者不宜。 毒副作用:川貝母鹼給小鼠靜脈注射,最小致死量為40mg/kg,死前有痙攣現象。 臨床曾有服用川貝母引起猩紅熱樣葯疹的報告。 【醫家論葯】 「貝母,肺有熱,因而生痰,或為熱邪所干,喘嗽煩悶,必此主之,其主傷寒煩熱者,辛寒兼苦,能解除煩熱故也。淋瀝者,小腸有熱也,心與小腸為表裡,清心家之煩熱,則小腸之熱亦解矣。邪氣者,邪熱也,辛以散結,苦以泄邪,寒以折熱,故主邪氣也。《經》曰:一陰一陽結為喉痹,一陰者少陰君火也,一陽者少陽相火也,解少陰少陽之熱,除胸中煩熱,則喉痹自愈矣。乳難者,足厥陰、足陽明之氣結滯而不通,辛能散結氣,通其結滯,則乳難自瘳。熱解則血涼,血涼則不痛,故主金瘡。熱則生風,故主風痙。《別錄》又療腹中結實,心下滿,洗洗惡風寒者,肺主皮毛也。目眩者,熱上攻也。項直,即風痙也。咳嗽上氣,氣上逆也。煩而渴邪不解,汗不出者,邪熱盛也。其性專能散結除熱,則上來諸證,皆自愈矣。病去則五臟自安。骨髓自利也。」(《本草經疏》) 「貝母,開郁、下氣、化痰之葯也。潤肺消痰,止咳定喘,則虛勞火結之證,貝母專司首劑。故配知母,可以清氣滋陰;配芩、連可以清痰降火;配耆參可以行補不聚;配歸、芍可以調氣和營;又配連翹可解郁毒,治項下癭核;配二陳代半夏用,可以補肺消痰、和中降火者也。以上修用,必以川者為妙。 若解癰毒,破癥結,消實痰,敷惡瘡,又以土者為佳。然川者味淡性優,土者味苦性劣,二者以分別用。」(《本草匯言》) 「貝母,味苦能下降,微辛能散邪,氣味俱清,故用入心肺,主治郁痰、虛痰、熱痰及痰中帶血,虛勞咳嗽,胸膈逆氣,煩渴熱甚,此導熱下行,痰氣自利也。取其下利則毒去,散氣則毒解,用療肺痿、肺癰、癭瘤痰核、癰疽瘡毒,此皆開郁散結,血脈流通之功也。又取其性涼能降,善調脾氣,治胃火上炎,沖逼肺金,致痰嗽不止,此清氣滋陰,肺部自寧也。」(《藥品化義》) 「半夏、貝母,俱治痰嗽。但半夏兼治脾肺,貝母獨善清金。半夏用其辛,貝母用其苦;半夏用其溫,貝母用其涼;半夏性速,貝母性緩;半夏散寒,貝母清熱;性味陰陽,大有不同。俗有代用者,其謬孰甚。」(《本草正義》) 「俗以半夏有毒,用貝母代之,夫貝母乃太陰肺經之葯,半夏乃太陰脾經、陽明胃經之葯,何可以代?若虛勞咳嗽,吐血咯血,肺痿、肺癰,婦人乳癰、癰疽及諸郁之證,半夏乃禁忌,皆貝母為嚮導,猶可代也。至於脾胃濕熱,涎化為痰,久則生火,痰火上攻,昏憒、僵仆、蹇澀諸證,生死旦夕,亦豈貝母可代乎?」(《本草會編》) 附註: 1.川貝母的商品主要有松貝(原植物為卷葉貝母,主產於四川,為川貝中之最優品)、青貝(原植物為烏花貝母,主產於青海、四川和雲南交界處,品質亦優)和爐貝(原植物為棱砂貝母,主產於四川、雲南,品質次於松貝、青貝)。 《本經逢源》指出:「貝母,川者味甘最佳,西者味薄次之,象山者微苦又次之,一種大而苦者僅能解毒。並去心用。凡肺經葯皆當去心,不獨貝母也。」作為川貝母使用的尚有:①岷貝,為植物甘肅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 的乾燥鱗莖,主產於甘肅;②平貝;為植物平貝母Fritillariaussuriensis Maxim. 的乾燥鱗莖;主產於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③生貝,為植物伊貝母Fritillaria pallidiflora Schreb. (亦名為西貝母)的乾燥鱗莖,主產於新疆;④北貝,為植物一輪貝母 Fritillaria maximowiczii Freyn 的乾燥鱗莖,主產於華北、東北。 2.貝母始載於《本經》,在《本草綱目》以前,歷代文獻均未明確分條論述川貝母和浙貝母。明《本草匯言》有「川者為妙」之說,自此遂有川貝母和浙貝母之別。清《本草從新》首先在「貝母」條下附述「象山貝母」之性味功用。就文獻資料而論,古時方葯中所提及貝母大多為「川貝」。目前大多數地區處方單寫「貝母」,習慣以「浙貝母」付之,如需「川貝母」入葯,當在處方上註明之。 3.川貝母與浙貝母的主要功能區別:川貝母性涼而味甘,止咳化痰之功極妙,且有潤肺之力,無論痰多痰少,均可選用。常用於肺虛久咳、痰少咽燥,或痰多、痰中帶血等證。因其藥性緩和,氣味不濃,故小兒或年老體弱病人久服亦不傷胃,然其清火散結之力不及浙貝母。浙貝母性味偏於苦寒,開泄力勝,長於清火散結,多用於外感風熱咳嗽,與知母、連翹、桑葉、黃菊花、杏仁、桔梗相伍;也常用於癰毒腫痛、瘰癧未潰之證,同玄參、牡蠣、蒲公英等相合。 葶藶子 為十字花科植物獨行菜Lepidium apetalum Willd.、北美獨行菜Lepidium virginicum L.或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 (L.) Schur 的種子。味辛、苦,性寒。入肺、膀胱經。功能:瀉肺平喘、利水消腫。主治:肺壅喘急、痰飲咳嗽、水腫脹滿。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獨行菜種子含脂肪油、芥子甙、蛋白質、糖類。 播娘蒿種子含揮髮油,為異硫氰酸苄酯(Benzyl isothiocyanate)、異硫氰酸烯丙酯(Allyl isothio- cyanate)、二烯丙基二硫化物(Allyldisulfide),脂肪油中含亞麻酸(Linolen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油酸(Oleic acid)、芥酸(Erucic acid)、棕櫚酸(Palmitic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非皂化部分含谷甾醇(Sitosterol)。此外,種子中尚分離出兩種強心甙,其一名七里香甙甲(Helveticoside)。 藥理作用:播娘蒿、北美獨行菜及獨行菜的乾燥種子之醇提取物,均表現為強心作用。對在位蛙心可使之停止於收縮期,對在位貓心、兔心、貓心肺裝置,均能使心收縮加強,心率減慢,心傳導阻滯,對衰竭的心臟可增加輸出量,降低靜脈壓。三種葶藶子均需要較大劑量才能引起強心甙樣的特異作用。有報告認為,播娘蒿種子的強心作用,可能是中醫把葶藶子用於治療水腫喘滿痰嗽的基礎。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百日咳 天茄根2 000g、葶藶子120g、百部120g、車前子120g,製成糖漿1 000ml。1歲兒童每次5ml,4歲每次10ml,8歲每次15ml,其餘酌情增減用量,日服3~4次,7日為1療程。治療50例,痊癒35例,好轉10例,無效5例。一般服藥2個療程即可收效。〔新中醫 1977;(6):5〕 2. 治療滲出性胸膜炎 葶藶子12g,黃連5g,制半夏6g,全瓜蔞15g,水煎服,每日1劑。治療21例,全部治癒。服藥最少者9劑,最多者38劑。〔安徽中醫學院學報 1987;6(1):36〕 3. 治療自發性氣胸 葶藶子15~30g,大黃 10~20g(後下),桑白皮10~15g,厚朴10g,枳實12~15g,桔梗15~18g,大棗5~10枚,隨證加減。水煎,煮沸10~15分鐘,每劑煎2次服2次,每2~4小時服1次,癥狀緩解後改為日服2~3次。治療11例,服藥後8小時內癥狀緩解者10例,3日內痊癒者8例,1周內痊癒者2例,半月內痊癒者1例。〔湖北中醫雜誌 1985;(4):20〕 4. 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 葶藶子30~50g,大棗15g,枳實30g,水煎,每日1劑,分3次服。治療50例次(包括心肌炎、風心瓣膜病、肺心病),其中少數病例合用其他中藥,服藥48小時後,顯效 36例次,有效12例次,無效2例次。總有效率為96%。〔中醫雜誌 1989;30(2):20〕 5. 治療慢性肺心病並發心力衰竭 北葶藶子末,每日3~6g,分3次食後服用。除採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並作一般對症處理外,僅單用本品。治療10例,效果良好。服藥後多在第4日開始出現尿量增加,浮腫減退,心力衰竭在2~3周時顯著減輕或消失。〔中醫雜誌 1961;(4):27〕 方劑選用: 1. 治療肺壅咳嗽膿血,喘嗽不得睡卧:甜葶藶二兩半(隔紙炒令紫)。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不拘時溫服。(《世醫得效方》) 2. 治療肺癰喘不得卧:葶藶(熬令黃色、搗,丸如彈子大),大棗十二枚。上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內葶藶,煮取一升,頓服。(《金匱要略》葶藶大棗瀉肺湯) 3. 治療卒大腹水病:葶藶一兩,杏仁二十枚。並熬黃色,搗,分十服,小便去,瘥。(《補缺肘後方》) 4. 治療腫滿腹大,四肢枯瘦,小便澀濁:甜葶藶(紙隔炒)、薺菜根等分。上為末,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陳皮湯嚼下,只三丸,小便清,數丸,腹當依舊。(《三因方》葶藶大丸) 5. 治療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防己、椒目、葶藶(熬)、大黃各一兩。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金匱要略》己椒藶黃丸) 6. 治療男女大小頭面手足腫:苦葶藶炒研,棗肉和丸,小豆大,每服十丸,煎麻子湯下,日三服,五七日小便多,則消腫也。忌咸酸生冷。(《外科精義》) 7. 治療瘰癧結核:葶藶二合,豉半斤(湯浸令軟)。上藥,都搗熟,捻作餅子如錢厚,安在癧子上,以艾柱如小指大,灸餅上,五日一度,灸七壯。 (《太平聖惠方》葶藶餅子法) 配伍效用: 葶藶子配伍大戟 葶藶子利水消腫;大戟瀉水逐飲。二者伍用,功效更著,用於治療濕熱所致之水腫。 葶藶子配伍大棗 葶藶子苦寒而瀉肺平喘、利水消腫;大棗甘溫而益脾和胃、顧護中氣。二者伍用,補瀉兼施,以大棗甘緩之性制葶藶子之竣猛,防其瀉利太過,共奏瀉肺利水、下氣平喘之功效,用於治療痰涎壅盛之咳喘胸滿不得卧、一身面目浮腫、喉中痰鳴、小便不利等症。近年來用於治療滲出性胸膜炎及胸腔積液。 葶藶子配伍防己 葶藶子利水消腫、瀉肺平喘;防己利水消腫。二者相伍為用,有清熱利水、瀉肺平喘之功效,用於治療肺熱所致之水腫、咳嗽、痰黃者。 葶藶子配伍杏仁、貝母 葶藶子瀉肺平喘、利水消腫;杏仁止咳平喘;貝母清熱化痰。三者伍用,有止咳平喘、清熱化痰、利水消腫之功效,用於治療咳喘痰黃、小便不利、浮腫因痰熱所致者。 【注意事項】 宜忌:肺虛喘咳、脾虛腫滿者忌服。 毒副作用:播娘蒿種子給貓灌胃主要表現為噁心、嘔吐、食欲不振。如加大劑量,嘔吐加劇並有腹瀉。 臨床應用本品,曾有葶藶子致中毒(噁心、唾液量增加、寒顫、心悸、眼眶及前額脹痛如裂)反應1例和內服葶藶子3g引起過敏性休克1例的報告。 【醫家論葯】 「葶藶甘苦二種,……大抵甜者下泄之性緩,雖泄肺而不傷胃;苦者下泄之性急,既泄肺而易傷胃,故以大棗輔之。」(《本草綱目》) 「葶藶,為手太陰經正葯,故仲景瀉肺湯用之,亦入手陽明、足太陽經。肺屬金,主皮毛,膀胱屬水,藏津液,肺氣壅塞則膀胱與焉,譬之上竅閉則下竅不通,下竅不通,則水濕泛溢為喘滿、為腫脹、為積聚,種種之病生矣。辛能散,苦能泄,大寒沉陰能下行逐水,故能療《本經》所主諸病。」(《本草經疏》) 「葶藶滑潤而香,專瀉肺氣,肺如水源,故能瀉肺即能瀉水。凡積聚寒熱從水氣來者,此葯主之。」「大黃之瀉從中焦始,葶藶之瀉從上焦始,故《傷寒論》中承氣湯用大黃,而陷胸湯用葶藶也。」(《本草經百種錄》) 「葶藶子苦降辛散,而性寒涼,故能破滯開結,定逆止喘,利水消腫。《本經》主治,皆以破泄為義。惟寒泄之品,能通利邪氣之有餘,不能補益正氣之不足,苟非實熱郁窒,自當知所顧忌。《別錄》久服令人虛,本是至理。然肺家痰火壅塞及寒飲瀰漫,喘急氣促,或為腫脹等證,亦必賴此披堅執銳之才,以成搗穴犁庭之績。」(《本草正義》) 附註:葶藶子有苦葶藶和甜葶藶之分。苦葶藶即北葶藶子,為植物獨行菜或北美獨行菜的種子,主產於河北、遼寧、內蒙古。此外,吉林、山西、甘肅、青海、黑龍江等地亦產。苦葶藶子味苦性急,多用於逐水。甜葶藶即華東葶藶子,為植物播娘蒿的種子,主產江蘇、山東、安徽。此外,甘肅、河南、山西、陝西、河北、浙江等地亦產。甜葶藶子味淡性緩,多用於平喘。 黃葯子 為薯蕷科植物黃獨 Dioscorea bulbifera L. 的塊莖。亦名黃葯根(《開寶本草》)、黃葯(《日華子本草》)等。味苦,性平。有毒。入肺、肝經。 功能:散結消癭、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主治:癭疾、瘡瘍腫毒、瘰癧、咽喉腫痛、吐血、衄血、咯血。內服:煎湯,5~10g。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半干塊莖含蔗糖、還原糖、澱粉、藻甙、鞣質。尚含黃獨素B,C(Diosbulbins B, C)與薯蕷皂甙元(Diosgenin)。野生的含黃獨素 A、B、C。 藥理作用: 1. 對甲狀腺的作用 給正常大鼠飼餵含2%~10%黃葯子的飼料4周,對體重及甲狀腺功能(基礎代謝、甲狀腺重及其含碘量)均無影響;黃葯子對硫氧嘧啶與磺胺吡啶等抗甲狀腺藥物造成的甲狀腺腫(體重、基礎代謝率、甲狀腺重量及含碘量、血清蛋白結合碘等指標)無影響。對0.1%硫氰酸鉀造成的輕度甲狀腺腫有對抗作用;對缺碘食物引起的甲狀腺腫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其表現為腫大的甲狀腺重量減輕、腺組織和血清蛋白結合碘增加。對大鼠自發性甲狀腺腫亦有改善作用。黃葯子的該治療作用與其中所含碘有關。 2. 對心臟的作用 黃葯子煎劑與酊劑對離體和在位蛙心均有抑制作用。 3. 對平滑肌的作用 黃葯子酊劑和煎劑對離體兔腸有抑制作用;對未孕家兔與豚鼠子宮有興奮作用,表現為強直性收縮與節律性收縮,對子宮的興奮作用,能被苯海拉明所取消。酊劑的作用較煎劑強而快。 4.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黃葯子水浸劑(1:3),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同心性毛癬菌、許蘭黃癬菌、奧杜盎小芽胞癬菌、鐵鏽色小芽胞癬菌、羊毛狀小芽胞癬菌、石膏樣小芽胞癬菌、腹股溝表皮癬菌、紅色表皮癬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黃葯子提取物(0.1mg/ml)對家兔實驗性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有治療作用,能使炎性病變減輕,痊癒時間縮短。 5. 其他作用 有實驗證明:黃葯子對小鼠肉 瘤180及子宮頸癌U14有抑制作用。黃葯子流浸膏有止血作用。黃葯子能抑制銀屑病表皮增生,促進角質層角化,糾正角化不全,以達到治療銀屑病的目的。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甲狀腺腺瘤 黃葯子(生葯)15g,燉服。連服5~8周,除補充一般維生素外不加用任何藥物。治療25例,結果3例腺瘤完全消失,17例腫物顯著縮小,5例無效。有效率80%,療效高於碘劑(盧戈液)對照組。〔福建醫學院學報 1964;6(2):21〕 2. 治療甲狀腺腫 黃葯子250g,水煎2次,濾液混合,再加白酒400ml(不加亦有效),共成 2400ml。每次5ml,每日2次,飯後服。或將黃葯子研粉,每日1g,分服或頓服。10天為1療程,停葯3~5日後再行第二、三療程。治療Ⅰ~Ⅳ度的地方甲狀腺腫127例,服藥月余後,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頸圍縮小,其中治癒率為67.8%。〔中華醫學雜誌 1961;47(4):223〕 3. 治療銀屑病 黃葯子塊莖300g(切片搗碎),加75%乙醇1000ml,浸泡7天,過濾後備用。用時直接塗擦皮損局部,每日2~3次。治療56例,結果痊癒11例,顯效26例,好轉12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87.5%。〔皮膚病防治資料 1986;15(1):11〕 4. 治療陰囊濕疹 黃葯子、地膚子、蛇床子、蒼耳子、五倍子各30g,將上藥加水1500,煎湯濾液,乘熱外洗患處,早晚合1次,每次10~20分鐘,7天為1療程。療效顯著。〔四川中醫 1986;(10):封3〕 5. 治療急性軟組織損傷 黃葯子3份,大黃5份,梔子、紅花各1份。粉碎成末備用。使用時加白酒(或60%乙醇)調糊敷患處,塑料薄膜覆蓋,繃帶包紮。如局部已成淤斑,葯糊可加熱敷之。每日換藥1次。治療102例,皆愈。一般敷藥2~6小時疼痛銳減;2~3天疼痛完全消失,腫脹逐漸消退,功能恢復;5~7天痊癒。〔遼寧中醫雜誌 1988;(10):39〕 6. 治療宮頸炎 黃葯子500g,洗凈晾乾,浸泡於2 000ml 黃酒中,納入罐中密封,加微火蒸 2 小時後取出,保持密封並置冷避光處7天後待用。治療時用棉簽拭凈宮頸分泌物,將帶尾線消毒棉球浸本葯後貼於宮頸表面,24小時後由患者自行取出,隔日1次,經期停用,治療期間禁性生活。治療53 例,痊癒17例,有效36例,總有效率為100%。〔重慶醫藥 1988;17(3):20〕 7. 治療橫紋肌肉瘤 黃葯子300g,62度白酒1500ml,將黃葯子研碎和酒裝入罈子里,石膏封口,放入水鍋內文火煮2小時,冷卻後放入冷水中浸泡7天,取濾液內服。每天60~80ml,以少量勤喝為宜。治療1例2次手術後仍複發的橫紋肌肉瘤患者,服藥1月後疼痛減輕,包塊消失,觀察年余未複發。〔新醫學 1972;(9):54〕 8. 治療小兒哮喘 黃葯子100g,冰糖20g,大棗10枚。黃葯子、大棗合煎2次,取2次藥液納入冰糖(煎溶)即成。上劑為1日量,分數次服完,隔日1劑,3劑為1療程。治療9例,痊癒6例,顯效3例。〔中成藥研究 1983;(9):46〕 方劑選用: 1. 治療熱病、毒氣攻咽喉腫痛:黃葯一兩,地龍一兩(微炙),馬牙硝半兩。上藥搗細羅為散,以蜜水調下一錢。(《太平聖惠方》) 2. 治療吐血不止:黃葯子(萬州者)一兩,搗碎,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熱服。(《聖濟總錄》黃葯湯) 3. 治療天泡水瘡:黃葯子末搽之。(《瀕湖集簡方》) 4. 治療癭氣:黃葯子一斤,浸洗凈,酒一斗浸之。每日早晚常服一盞。忌一切毒物及不得喜怒。(《斗門方》) 5. 治療鼻衄不止:黃葯子一兩,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煎阿膠湯調下。良久,以新汲水調生面一匙投之。(《聖濟總錄》黃葯散) 【注意事項】 宜忌:肝、腎功能不全者禁用。 「癰疽已潰不宜服,癰疽發時不焮腫、不渴、色淡、脾胃作泄者,此為陰證,當以內補為急,解毒次之,葯子之類宜少服,止可外敷。」(《本草經疏》) 毒副作用:對小鼠腹腔給葯和口服給葯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25.49g/kg和79.98g/kg。 本品長時間應用會造成肝、腎損害,此與給藥劑量和時間密切相關。給犬長期服用本品後,造成食慾減退、厭惡油膩、噁心嘔吐和肝功能異常。引起肝損害的機制是:直接毒性作用。是藥物或其代謝產物,在肝內達到一定濃度時干擾細胞代謝的結果。其損害屬混合型,既有肝細胞的損害,亦影響膽汁的排泄。黃葯子刺激作用甚強,嚴重時可因呼吸中樞抑制、,心臟麻痹而死亡。 臨床應用本品,有報告指出,生品燉服,個別病例可有口乾現象。酒浸劑內服,可出現消化道反應,噁心嚴重,影響服藥;劑量過大可致肝細胞損害而出現黃疸。亦有報告指出,黃葯子引起病毒性肝炎一般在連服1個月以後發病,應注意避免蓄積中毒。 本品中毒的早期癥狀,一般表現為口腔、舌和咽喉燒灼痛、噁心、嘔吐、流涎、腹痛、腹瀉、瞳孔縮小,嚴重者心悸驚厥、昏迷,最後可死於呼吸困難和心臟麻痹。 中毒救治: 1. 洗胃、導瀉,口服雞蛋清、活性炭末。 2. 對症處理:酌情補液,並給予維生素B6、維生素C、輔酶A、ATP等。 3. 中草藥治療:生薑30g(榨汁),白米醋100ml,甘草9g。水煎,先含漱,後內服。 【醫家論葯】 「黃葯子,解毒涼血最驗,古人於外科、血證兩方嘗用。今人不復用者,因久服有脫髮之虞,知其為涼血、散血明矣。」(《本草匯言》) 「黃葯根,解少陰之熱,相火自不妄動而喉痹瘳矣。蛇犬咬毒,亦血分受熱所傷故也。苦寒能涼血,得土氣之厚者,又能解百毒也。」(《本草經疏》) 昆布 為海帶科植物海帶Laminaria japonica Aresch.、或翅藻科植物昆布Ecklonia kurome Okam.、裙帶菜Undaria pinnatifida(Harv.)Sur. 的葉狀體。 味咸,性寒。入肝、胃、腎經。功能:消痰軟堅、行水。主治:瘰癧、癭瘤、噎膈、水腫、睾丸腫痛、帶下。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海帶富含多糖類成分藻胺酸(Laminine,亦稱褐藻氨酸、海帶氨酸)、藻膠酸(Alginic acid,亦稱海藻酸、褐藻酸)、褐藻素(Algin,藻膠酸的鈉鹽)、褐藻多糖硫酸酯(PS,其鈉鹽為藻酸雙酯鈉,簡稱PSS)和昆布素(Laminarin,亦稱褐藻澱粉、昆布糖、海帶澱粉,其硫酸酯為LS)、甘露醇、無機鹽。干品中20%~35%是無機物,水溶性鹽中含鉀、碘、鈣、鈷、氟,亦含胡蘿蔔素、核黃素及維生素、蛋白質、氨基酸等。 昆布含藻膠酸、粗蛋白、甘露醇、灰分、鉀、碘。 裙帶菜含碘、溴、鈣、藻膠酸及多種氨基酸。 藥理作用: 1. 對甲狀腺的作用 碘是合成甲狀腺素的原料,當缺碘時,甲狀腺激素的合成減少,甲狀腺激素對下丘腦、腦下垂體前葉的反饋作用降低,垂體促甲狀腺激素分泌就增加,引起甲狀腺組織增生腫大。昆布中含碘量較高,可糾正機體因缺碘引起的惡性循環,使甲狀腺機能恢復正常,腺腫縮小。晚期療效較差。 2. 對血壓的作用 動物實驗證明:藻氨酸有降血壓作用。藻氨酸單枸櫞酸鹽給麻醉兔靜脈注射,可使血壓短暫下降,此作用不被阿托品所阻斷;它不影響閉塞二側頸總動脈或注射去甲腎上腺素引起的升壓反應。藻氨酸單鹽酸鹽亦有降壓作用。 3. 對心臟的作用 昆布浸出液對離體蛙心和兔心有強心作用。昆布基部的乙醚提取物對離體蛙心有興奮作用;50%甲醇提取物可使離體豚鼠的心房收縮加強。褐藻澱粉硫酸酯能促進異丙腎上腺素所致家兔心肌損害的修復;對實驗性大鼠心肌壞死有保護作用。 4. 對血脂的作用 昆布素硫酸酯(Laminarin sulfate)有降血脂作用。對脂類積聚、結締組織增生,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等均有抑制作用。 5. 對平滑肌的作用 藻氨酸單枸櫞酸鹽對平滑肌有較顯著的抑制作用。並能對抗乙醯膽鹼、5-羥色胺、氯化鋇引起的收縮;在離體鼠小腸上,對抗乙醯膽鹼的效力為罌粟鹼的0.8%。 6. 鎮咳平喘作用 海帶根粗提取液對豚鼠有平喘作用(組胺法),對大鼠(二氧化硫法)、貓(電刺激喉上神經法)的咳嗽有一定的鎮咳作用。給予中毒量可使動物運動減少、側卧甚至昏迷而死亡。 7. 抗腫瘤作用 海藻、昆布及全蠍、蜈蚣等之復方(化癌丹)煎劑給小鼠口服,對艾氏腹水癌有抑制作用。海帶熱水提取物對小鼠白血病1210(L1210)有抑制作用。從海帶中提取的多糖給小鼠腹腔注射(20mg/kg/d),連續14日,對S180的瘤重有抑制作用,且使小鼠脾重增加;對接種EAC的小鼠無作用。昆布素對大鼠的網狀肉瘤 IRE(腹水型)則無影響。 8. 抗凝血作用 藻膠酸磺酸化後具有抗凝作用。其作用類似肝素,但加熱不被破壞。昆布素硫酸酯可以減輕羊水性微循環障礙,使流速加快,紅細胞聚集減少,凝血時間延長。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甲狀腺腺瘤 黃葯子6g,牡蠣、海藻、昆布各30g,山慈菇、夏枯草、鬱金、炮山甲、僵蠶各10g,天花粉12g,玄參15g,金橘葉6g 。水煎服,日1劑。治療42例,結果:痊癒 37例,有效5例。〔吉林中醫藥 1991;(3):29〕 2. 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症 龍膽草、梔子、柴胡、黃芩各12g,夏枯草、棗仁、麥冬各15g,昆布、海藻、玄參、生地各21g,甘草6g。隨證加減。每日1劑,水煎2次,分2次服,21劑為1療程。治療50例,結果:痊癒15例,基本痊癒17例,有效11例,無效7例。〔陝西中醫 1991;12(11):489〕 3. 治療梅核氣 石菖蒲、砂炒山甲、炒僵蠶、枳實、知母、炒白芥子、海藻各9g,瓦楞子、青黛、川楝子、昆布各15g,食醋750ml 。諸葯入醋內煎沸約20 分鐘,去渣取汁,每次10~20ml,每日3次。服藥期間,禁食辛辣之品。治療16例,服藥1~3劑全部痊癒。〔河南中醫 1990;10(6):43〕 4. 防治老年性白內障 昆布100g,氯化鈉 90g,尼泊金5g,水10000ml 。將昆布用95%乙醇浸泡 24 小時後蒸去乙醇,加入氯化鈉、尼泊金後,用熱水溶解至全量,過濾後高壓滅菌,製成昆布眼藥水。另用維生素B10.2g,維生素B20.02g,維生素C 1g,尼鹽合液加至1 000ml,製成三維眼藥水。用上述兩種眼藥水滴眼,每日各2次。用藥後有過敏性結膜炎反應者,可改用脫敏法,即3天點1次,3天後改為2天點1次,以後每天1次,1天後恢復為每天2次。治療100例,199隻眼,視力改善者佔62.3%。〔天津醫藥 1974;(12):650〕 方劑選用: 1. 治療膈氣噎塞不下食:昆布(洗凈,焙,末)一兩,樁杵頭細糠一合,共研。用老牛涎一合,生百合汁一合,慢煎入蜜攪成膏,與末杵丸,如芡實大。 每服一丸,含化咽下。(《聖濟總錄》昆布方) 2. 治療癭氣初結,咽喉中壅悶,不治即漸漸腫大:檳榔三兩,海藻二兩(洗去咸),昆布三兩(洗去鹹水)。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小彈子大,常含一丸咽津。(《太平聖惠方》) 3. 治療氣癭,胸膈滿塞,咽喉項頸漸粗:昆布二兩(洗去咸汁),通草一兩,羊靨二具(炙),海蛤一兩(研),馬尾海藻一兩(洗去咸汁)。上五味,蜜丸如彈子,細細含咽汁。忌生菜、熱面、炙肉、蒜、筍。(《廣濟方》昆布丸) 配伍效用: 昆布配伍海藻 二者均有軟堅散結、清熱化痰之功效。但昆布咸寒質滑,消痰散結之力強於海藻,下氣最速;海藻苦咸性寒,尚能利水泄熱,偏於有形實證。二葯相伍為用,其功效更著,用於治療癭瘤、瘰癧因痰邪所致者以及囊腫、乳房脹痛結塊、腫瘤等。 【注意事項】 宜忌:脾胃虛寒蘊濕者忌服。 毒副作用:從海帶中提取的多糖給小鼠灌胃1000mg/kg,未見毒副反應;給小鼠腹腔注射,半數致死量為158.5±67.0mg/kg。 藻酸雙酯鈉靜脈滴注,多數無不良反應,少數(758例中有23例)出現肢體酸痛、關節腫脹、口舌發麻等,個別出現可復性耳聾。一般不嚴重,停葯後較快自行恢復。控制藥量及靜滴速度,一般無副反應。 本品為常用食品,口服其製劑和提取物,一般無毒性反應。 【醫家論葯】 「昆布,咸能軟堅,其性潤下,寒能除熱散結,故主十二種水腫、癭瘤聚結氣、瘺瘡。東垣云:癭堅如石者,非此不除,正咸能軟堅之功也。詳其性能治療,與海藻大略相同。」(《本草經疏》) 「昆布之性,雄于海藻,噎症恆用之,蓋取其去老痰也。」(《本草匯》) 海藻 為馬尾藻科植物羊棲菜Sargassum fusiforme (Harv.)Setch.或海蒿子Sargassum pallidum (Turn.) C. Ag. 的全草。味苦、咸,性寒。入肺、脾、腎經。功能:軟堅、消痰、利水、泄熱。主治:瘰癧、癭瘤、積聚、水腫、腳氣、睾丸腫痛。內服:煎湯,10~15g;浸酒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羊棲菜含藻膠酸(亦名海藻酸、褐藻酸,Alginic acid)20.8%,粗蛋白7.95%,甘露醇10.25%,灰分37.19%,鉀12.82%,碘0.03%。 海蒿子含藻膠酸19.0%,粗蛋白9.69%,甘露醇 9.07%,灰分30.65%,鉀5.99%,碘0.017%。亦含馬尾藻多糖(Sargassan),其組成中含D-半乳糖、D-甘露糖、D-木糖、L-岩藻糖、D-葡萄糖醛酸和多肽。 藥理作用: 1. 對甲狀腺的作用 其作用主要是由於其中所含的碘和碘化物而引起。可用來糾正由於缺碘而引起的甲狀腺機能不足,同時亦可抑制甲狀腺功能亢進的新陳代謝率而減輕癥狀,但不能持久,可做手術前的準備。碘化物進入組織和血液後,尚能促進病理產物如炎症滲出物的吸收,並能使病態的組織崩潰和溶解,因此對活動性肺結核一般不用。 2. 降壓作用 海藻在較大劑量(0.75g/kg)時對麻醉犬、兔有比較明顯而持久的降血壓作用,水劑較酊劑為強。藻膠酸鈉較大劑量亦能使動物血壓短暫下降,中等量則使血壓短暫上升,對離體兔心有短暫的興奮作用,對平滑肌則無影響。 3. 對血脂的作用 有報告認為,海藻有降低大鼠(高脂飲食)血清膽固醇水平或臟器膽固醇含量的作用,其中所含之甾醇,特別是β-谷甾醇作用最強。藻膠酸鈉雖有降低血膽固醇的作用,但不顯著,而且抑制大鼠的生長。藻膠酸硫酸酯給家兔(飼膽固醇)注射5~10mg/kg,不僅可降低脂血症,且可顯著降低血清膽固醇水平及減輕動脈粥樣硬化,血液凝固性並無明顯改變;此時兔體重增長速度受抑制,其大網膜及腹膜後脂肪較少,而脾臟增大,且有脂質積累,故其作用除有肝素樣作用外,還可能與網狀內皮系統吞食脂粒之能力增強有關。 4. 抗凝和止血作用 藻膠酸磺酸化後,具有抗凝作用,其抗凝作用與肝素相似但較弱。藻膠酸本身可防止血凝障礙;藻膠酸鈣作成外科敷料,有止血作用。 5.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海藻水浸劑(1:4),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同心性毛癬菌、鐵鏽色小芽胞癬菌、腹股溝表皮癬菌、紅色表皮癬菌等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海藻的水、醇提取物在體外亦有不同的抑菌作用。 海藻和昆布的流浸膏,對家兔進行防治血吸蟲病的實驗治療,結果證明有一定療效。 6. 其他作用 藻膠酸鈉可製成血漿代用品;其擴容能力與右旋葡萄糖酐相似,對肝、脾、腎、骨髓無傷害,一般無過敏,能增進造血功能。經消毒後,產品可保存數年。 羊棲菜、海蒿子的水提取物背部皮下注射對腹部皮夏注射肉毒素A的小鼠有保護作用;羊棲菜的水提純物皮下注射對後背皮下注射肉毒素A的家兔有保護作用;羊棲菜70%乙醇提取物對肉毒素E中毒小鼠亦有保護作用。 藻膠酸鈉可作為維生素C水溶液的穩定劑(濃度為0.03%),在酸性食物中以藻膠酸鈉作穩定劑亦有良好的效果。藻膠酸與等分子的苯丙胺製成的合劑可作為食慾抑製劑,能減輕肥胖而不引起失眠。與三硅酸鎂、氫氧化鋁等製成抗酸劑,可減輕沙石感或收斂性。亦可用於消除藥劑的不良氣味。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頸淋巴結結核 夏枯草 24g,白芥子、甘草各6g,海藻、當歸、玄參、貝母、生牡蠣各12g,陳皮9g。水煎2次服。治療12 例,收到一定效果。〔中醫雜誌 1962;(4):26〕 2. 治療甲狀腺良性腫瘤 海藻、浙貝母、蛤粉各3,香附、白芥子各2,玄參、夏枯草、牡蠣各4,桔梗、甘草各1,紅娘子30枚,糯米用8(用文火炒糯米紅娘子後,去紅娘子用糯米)。上藥按比例配伍共研細末,打水丸為綠豆大小。日服2次,每次4.5g,飯後開水送服。治療112例,結果:痊癒33例,明顯好轉35例,好轉33例,無效11例。〔內蒙古中醫藥 1990;9(4):12〕 方劑選用: 1. 治療頷下瘰癧如梅李:海藻一斤,酒二升。漬數日,稍稍飲之。(《肘後備急方》) 2. 治療頸下卒結囊,漸大欲成癭:昆布、海藻等分。末之,蜜丸,如杏核大。含,稍稍咽汁,日四、五。(《肘後備急方》) 【注意事項】 宜忌:脾胃虛寒蘊濕者忌服。「反甘草。」(《本草經集注》) 毒副作用:羊棲菜50%乙醇浸出液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23.6±8.9g(生葯) /kg;海藻酸鈉給大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20g/kg。 藻膠酸鈉對小鼠有毒性(腹腔注射0.5~1g/kg,48小時後死亡率為30%及82%),對大鼠則無明顯毒性。藻膠酸鈉給貓靜脈或腹腔注射能引起心內血栓形成或引起腦、腎、肝等器官的損害。 有實驗表明:在對家兔灌胃時,與甘草並無明顯的毒性相加作用,即未發現中藥中所說的「相反」的情況。該類實驗結果認為,海藻與甘草配伍後毒性未增強,但給藥量較小,單用或配伍均未達致死劑量。 亦有實驗表明:用50%乙醇浸出液腹腔注射,海藻對小鼠的半數致死量為23.6g/kg,甘草為12.4g/kg,二者配伍的半數致死量為7.3g/kg,提示毒性增強。該類實驗結果認為,海藻與甘草配伍毒性增強。不論是口服,還是腹腔注射,二者配伍後的毒性增強與甘草伍用劑量有關,隨著甘草用量增加而配伍的毒性增強。 臨床對海藻和甘草的配伍應用,大多報告認為在臨床常用量範圍內,無明顯毒副反應,而對於淋巴結核、甲狀腺腫大、乳房腫瘤、心血管病、骨結核等有較好療效。亦有少數關於二者配伍應用引起不良反應的報告。 【醫家論葯】 「海藻,咸能潤下,寒能泄熱引水,故能消癭瘤、結核、陰之堅聚,而除浮腫、腳氣、留飲、痰氣之濕熱,使邪氣自小便出也。」(《本草綱目》) 「海藻,其味苦咸,其性寒潔,故主治經脈內外之堅結。癭瘤結氣,頸下硬核痛癰腫,乃經脈不和而病結於外也。癥瘕堅氣,腹中上下雷鳴,乃經脈不和而病結於內也。海藻……主通經脈,故治十二經水腫,人身十二經脈流通,則水腫自愈矣。」(《本草崇原》) 「海藻,專能消堅硬之病,蓋咸能軟堅也,然而單用此一味,正未能取效,隨所生之病,加入引經之品,則無堅不散矣。」(《本草新編》) 「海藻,咸寒潤下之品,軟堅行水,是其本功,故一切瘰癧癭瘤頑痰膠結之證,皆可用之。然咸走血,多食咸則血脈凝澀,生氣日削,致成廢疾不起者多矣。」(《本草便讀》) 礞石 為硅酸鹽類礦石,分青礞石與金礞石兩種。青礞石為綠泥石片岩 Chlorite-schist 的岩石,應用較廣;金礞石為雲母片岩 Mica-schist 的岩石。味咸,性平,無毒。入肝、肺、胃經。功能:墜痰、消食、下氣、平肝。主治:頑痰癖積、宿食癥瘕、癲狂驚癇、咳嗽喘急、痰涎上壅。內服:煎湯(布包),9~15g;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青礞石主要成分為鎂、鋁、鐵、硅酸及結晶水,為一種形似雲母的含水硅酸鹽礦物。因其含有顯著量的低鐵,故常呈綠色。 金礞石主要成分為雲母(黑雲母、白雲母)與石英,亦即主含鉀、鎂、鋁、硅酸等與結晶水,亦可含釩(白雲母的成分)。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癲癇 皂刺、蛇床子、僵蠶各62g,蜈蚣7條,膽星45g,硃砂9g,青礞石93g,研細制蜜丸,每丸含生葯1.25g。每次1丸,日服3 次。治療180例,其中單用上藥者30例,總有效率為82.04%;餘150例在原葯基礎上加服上藥,總有效率為83.33%。〔中西醫結合雜誌 1987;7 (2):107〕 2. 治療癇症 青礞石18g,姜半夏24g,天南星21g,浮海石18g,沉香9g,生熟牽牛子各45g,炒六曲120g。分別為粉,混勻,為1料。每料葯再和白面600g,拌勻加水製成薄餅,成人烙餅(使微焦)20個,小兒1~3歲者烙餅40個,4~7歲烙餅 30個,8~15歲烙餅25個。每晨空腹服1個,用白開水送下。服藥期間,不得中斷。若服時覺有麻味,可酌加紅糖,服藥期間,禁房事,避免過重的體力勞動和緊張的腦力勞動及精神刺激,忌食葷腥食物。共治療癇症139例,結果痊癒93例,有效34例,無效12例。〔中醫雜誌 1965;(6):21〕 3. 治療晚期食管、賁門癌梗阻 青礞石、鼠婦等量,研末,每次1~2g,每日4~6次,放舌根部含服。治療48例,明顯緩解37例,部分緩解6例,無效5例。對首次梗阻的食管癌、賁門癌療效好。〔浙江中醫雜誌 1990;25(6):270〕 方劑選用: 1. 治療中痰及一切痰症:礞石二兩(煅,乳淬),大黃二兩(九蒸),沉香一兩,半夏二兩(姜、礬制),陳皮二兩,黃芩二兩(酒制)。為末,陳米糊為丸,綠豆大。每服三錢。(《惠直堂經驗方》礞石化痰丸) 2. 治療一切積,不問虛實冷熱酒食,遠年日久:青礞石二兩(研),滑石一兩(研),青黛半兩,輕粉三錢。上同研勻。每服一錢,麵湯調下,急以水漱口。未服藥前一日,先吃淡粥,至晚服藥,候次日晚未動,再服半錢,取下惡物,更以湯粥將息三二日,如是無積,葯隨大便下,並無所損忌,次日將息。(《普濟方》礞石散) 3. 治療大人小兒食積成痰,胃實多眩暈者:青礞石七錢,火硝七錢(同研炒,以火硝過性為度),枳實、木香、白朮各二兩。共為末,紅曲二兩為末打糊,丸梧子大。每早服三錢,白湯下。(《方脈正宗》) 4. 治療婦人食癥,塊久不消,攻刺心腹疼痛:青礞石二分(末),木香一分(末),硇砂半兩(不夾石者,細研),硃砂一分(細研),粉霜二分(研入),巴豆三分(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上藥都研令勻,以糯米飯和丸,如綠豆大。每服空心以溫酒下二丸,取下惡物為效。(《太平聖惠方》礞石丸) 配伍效用: 礞石配伍薄荷汁、白蜜 礞石平肝鎮驚而消痰熱;薄荷汁疏散肝熱;白蜜補氣緩急,又防礞石下氣而傷正。三葯伍用,有平肝鎮驚、疏肝散熱、補氣緩急之功效,用於治療痰熱壅滯所致之驚風抽搐。 【注意事項】 宜忌:脾胃虛弱及孕婦忌服。 「礞石,必用火硝煅過,性始能發,乃能墜痰,不煅則石質不化,藥性不發,又毒不散,故必用煅。」(《本草問答》) 【醫家論葯】 「青礞石,其性下行。肝經風木太過,來制脾土,氣不運化,積滯生痰,壅塞上中二焦,變生風熱諸病,故宜此葯重墜。制以消石,其性疏快,使木平氣下,而痰積通利,諸證自除。」(《本草綱目》) 「治食積不消,留滯在臟腑,宿食癥塊久不瘥及小兒食積羸瘦,婦人積年食癥,攻刺心腹。」(《嘉祐本草》) 海蛤殼 為簾蛤科動物青蛤Cyclina sinensis (Gmelin)等幾種海蛤的貝殼,同科動物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 的貝殼,亦同等使用。味咸,性平,無毒。 入肺、胃經。功能:清熱、利水、化痰、軟堅。主治:熱痰喘嗽、水腫、淋病、癭、瘤、積聚、血結胸痛、血痢、痔瘡、崩漏、帶下。內服:煎湯,6~12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碳酸鈣、殼角質等。經測試含鈣、鈉、鋁、鋇、鈷、鉻、銅、鐵、鎂、錳、磷、鍶、鋅等元素。 藥理作用: 1. 抗炎作用 實驗表明:海藻、蛤粉等煎煮而成的軟堅散結湯能使大鼠肉芽腫重量及膠原蛋白含量顯著降低。藻蛤沖劑(海藻、蛤粉、昆布、牡蠣等) 10g/kg灌胃,能顯著抑制大鼠背部皮下瓊脂肉芽囊腫乾重、濕重及膠原蛋白含量;並能顯著抑制大鼠足跖炎性腫脹、大鼠胸腔炎症的白細胞遊走、小鼠實驗性腹膜炎及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 2. 對免疫功能的作用 藻蛤沖劑能抑制PHA誘導的小鼠外周血淋巴細胞轉化,對地塞米松或可的松引起的大鼠免疫功能低下有拮抗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治療酒渣鼻 蛤粉(由海蛤殼煅制而成)15g、輕粉7.5g、青黛4.5g、川黃柏7.5g、石膏(煅)15g,研成細末,加50ml芝麻油調勻備用,或一劑葯內加120ml芝麻油,在臨用時加入冷水,加入之量以塗在皮膚上不往下流為原則。用時先用溫熱水洗滌局部,再取上藥塗患處皮膚,早晚各1次。治療40例,治癒率為87.5%。〔中華皮膚科雜誌 1958;(3):214〕 方劑選用: 1. 治療痰飲心痛:海蛤(燒為灰,研極細,過數日,火毒散,用之)、瓜蔞仁(蒂穰同研)。上以海蛤入瓜蔞內,乾濕得所為丸。每服五十丸。(《醫學綱目》) 2. 治療水腫,咳逆上氣,坐卧不得:海蛤一兩(細研),甜葶藶一兩(隔紙炒令紫色),漢防己一兩,杏仁一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甘遂一兩(煨令微黃),桑根白皮一兩(銼)。上藥,搗羅為末,以棗和肉,搗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以大麻子湯下七丸。(《太平聖惠方》) 3. 治療癭瘤:海蛤(研)、人蔘、海藻(馬尾者,湯洗去咸,焙)、白茯苓(去黑皮)、半夏(水煮一、二沸,去滑,切,焙)各半兩。上五味,搗羅為散。每服一錢匕,入豬靨子末一錢匕,甜藤一尺(去根五寸取之),甘草一寸,水五盞,同煎取一盞半,分三次。每次調散二錢匕,臨卧服。(《聖濟總錄》海蛤散) 4. 治療婦人傷寒血結胸膈,揉而痛不可撫近:海蛤、滑石、甘草(炙)各一兩,芒硝半兩。上搗羅為散。每服二錢,雞子清調下。(《類證活人書》海蛤散) 5. 治療小兒疳水,腫滿氣急:海蛤、澤瀉、防己各一分,蘿蔔子三十粒。上為末。三歲一錢,酒調下,連進二服,小便利,即效。(《普濟方》海蛤散) 6. 治療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五兩。上一味,杵為散,以沸湯五合,和服方寸匕。(《金匱要略》文蛤散) 7. 治療痰飲膠結不化,為咳逆、為胸痹者:文蛤一兩(燒存性,研極細末),姜制半夏、膽星、厚朴、陳廣皮、白芥子、於白朮、枳實各一兩(俱同麩皮拌炒)。上研為末,每早晚各服一錢,食後白湯調服。(《方脈正宗》) 配伍效用: 海蛤殼配伍桑白皮 海蛤殼清肺化痰;桑白皮瀉肺平喘。二者伍用,共奏清肺化痰平喘之功效,用於治療肺熱所致之咳喘痰黃者。 海蛤殼配伍瓜蔞 二者皆能清熱化痰。但瓜蔞甘寒清潤,功擅寬胸理氣散結;海蛤殼苦咸,長於軟堅散結化痰。二者伍用,有清熱解郁化痰、行氣散結寬胸之功效,用於治療胸痹心痛、咳痰黃稠等證屬痰熱鬱結、肺失宣降所致者。 【注意事項】 宜忌:「病因熱邪痰結氣閉者宜之,若氣虛有寒,中陽不運而為此證者,切勿輕授。」(《本草匯言》) 「蜀漆為之使。畏狗膽、甘遂、芫花。」(《本草經集注》) 文蛤「病屬邪熱痰結者宜之,氣虛有寒者不得用。」(《本草經疏》) 【醫家論葯】 「清熱利濕,化痰飲,消積聚,除血痢,婦人血結胸,傷寒反汗,搐搦,中風癱瘓。」(《本草綱目》) 「治水氣浮腫,下小便,治嗽逆上氣,項下癭瘤。」(《藥性論》) 「文蛤之咸,能消散上下結氣,故主咳逆胸痹腰痛脅急也。惡瘡蝕,五痔,鼠瘺,大孔出血,崩中漏下,皆血熱為病,咸平入血除熱,故主之也。更能止煩渴,化痰,利小便。」(《本草經疏》) 「文蛤粉,止咳逆,消胸痹,化痰軟堅之葯也。……凡病水濕痰飲,膠結不化,致成中宮否隔,升降失調,滯於氣而為咳逆,滯於血而為胸痹者,以此咸寒潤下軟堅之物,如氣之逆而不下,痹而不通者,可迎刃而解矣。」(《本草匯言》) 浮海石 為火成岩類岩石浮石 Pumice 的塊狀物或胞孔科動物脊突苔蟲Costazia aculeata Canu et Bassler 、瘤苔蟲Costazia costazii Audouin 等的骨骼。 亦名海浮石(《本草從新》)、水花(《本草拾遺》)、海石(《丹溪心法》)等。味咸,性寒。入肺、腎經。功能:清肺化痰、軟堅散結、通淋。主治: 痰熱喘嗽、老痰積塊、癭瘤、瘰癧、淋病、疝氣、瘡腫、目翳。內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水飛點眼。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浮石一般由鋁、鉀、鈉的硅酸鹽所組成,亦可含有氯、鎂等物質。石花主要為碳酸鈣,並含少量的鎂、鐵及酸不溶物質。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甲狀腺良性腫物 海藻、昆布、金銀藤、水紅花子各15g,海浮石、冬瓜皮各30g。水煎服,每日1劑,20劑為1療程。治療31例,總有效率為58%。 臨床證明,本方能使腫物消失或縮小。〔北京中醫 1991;(5):36〕 2. 治療乳腺囊性增生病 柴胡、赤芍、枳殼、青皮、王不留行、莪術、海藻、海浮石、夏枯草各15g,甘草5g。水煎服,日1劑,15天為1個療程。治療96例,結果:痊癒81例,顯效9例,好轉6例。治療時間最短者1個療程,最長者4個療程。〔四川中醫 1990;8(11):42〕 3. 治療尿路結石 石葦、穿破石、滑石、浮海石各30g,台烏、路路通各15g,雞內金、琥珀各10g。隨證加減。治療35例,除2例中轉手術取石外,其餘33例服藥後排出結石者14例,結石位置下移或縮小(經X線照片)者18例,無效1例。〔實用醫學雜誌 1991;7(2):90〕 方劑選用: 1. 治療卒咳嗽不止:浮石二兩。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粥飲下十丸,日三、四服。(《太平聖惠方》) 2. 治療消渴:浮石、青黛各等分,麝香少許。上細末。每服一錢,溫湯調下。(《本事方》) 3. 治療渴疾飲水不止:白浮石、蛤粉、蟬殼(去頭、足)各等分。上細末,用鯽魚膽七個,調三錢服,不拘時候。(《本事方》神效散) 4. 治療血淋,小便澀痛:黃爛浮石為末,每服二錢。生甘草煎湯調下。(《仁齋直指方》海金散) 5. 治療石淋:浮石,使滿一手,下篩,以水三升,酢一升,煮取二升,澄清服一升,不過三服。亦治嗽,醇酒煮之。(《備急千金要方》) 6. 治療小腸氣,莖縮囊腫:黃爛浮石為末。每服二錢,木通、燈心、赤茯苓、麥門冬煎湯調下。(《仁齋直指方》海金散) 7. 治療耳底有膿:海浮石一兩,沒藥一錢,麝香一字。上為細末。每用半字,吹入耳中。(《普濟方》沒藥散) 配伍效用: 浮海石配伍膽南星 浮海石咸寒,清肺化痰、軟堅散結;膽南星苦涼,息風清熱、豁痰定驚。二者伍用,其清熱豁痰之功效更著,用於治療痰熱壅肺之煩熱口渴、氣喘胸悶、咳痰黃稠、咯之不爽者;或痰熱蒙蔽清竅之神昏痙厥、驚癇抽搐等症。 浮海石配伍滑石 浮海石味咸性寒,體輕上浮,有清肺化痰、軟堅散結、利水通淋之功,以清為主;滑石甘寒質重而滑,清熱滲濕利竅,以利為主。二者合用,共奏清熱滲濕、軟堅散結、利水通淋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小便困難、淋漓不盡、癃閉;或砂淋、石淋之小便不暢、尿道疼痛等。 浮海石配伍旋覆花 浮海石味咸性寒,入肺、腎經,清肺降火、潤肺化痰,重在清肺化痰;旋覆花味咸性溫,入肺、肝、胃經,宣肺平喘、消痰行水、降氣止嘔,重在宣肺消痰。二者合用,共奏清肺宣肺、化痰消痰之功效,用於治療痰熱咳嗽、痰稠咳吐不爽、胸悶不舒等症。 【注意事項】 宜忌:虛寒咳嗽忌服。 【醫家論葯】 「浮石,氣味咸寒,潤下之用也。故入肺除上焦痰熱,止咳嗽而軟堅,清其上源,故又治諸淋。」(《本草綱目》) 「消食,消熱痰,解熱渴熱淋,止痰嗽喘急,軟堅癥,利水濕。」(《本草正義》) 附註:浮海石的藥材有浮石和石花兩種。 1.浮石 為火山噴出岩漿形成的多孔狀石塊,產於廣東、福建、山東、遼寧等地。 2.石花 為胞孔科動物脊突苔蟲 Costazia acu- leata Canu et Bassler 、瘤苔蟲 Costazia costazii Audouin 等的骨骼,產於浙江、福建、廣東。 化痰止咳平喘葯 止咳平喘葯 白果 為銀杏科植物銀杏 Ginkgo biloba L. 的種子。亦名銀杏等。味甘、苦、澀,性平,有毒。入肺、腎經。功能:斂肺氣、定喘嗽、止帶濁、縮小便。主治:哮喘、痰嗽、白帶、白濁、遺精、淋病、小便頻數。內服:煎湯,5~10g;搗汁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黃酮類化合物,如山柰黃素(Kaempferol)、山柰黃素-3-鼠李葡萄糖甙(Kaemp- ferol-3-rhamnoglucoside)、七乙醯基山柰黃素葡萄糖甙(Heptaacetyl Kaempferol glucoside)、槲皮黃素( Quercetin )、異鼠李亭(Isorhamnetin)、八乙醯基-槲皮黃素-3-葡萄糖甙(Octaacetyl quercetin-3-glucoside)、蘆丁(Rutin)、白果素(Bilobetin)、銀杏黃素(Ginkgetin)、金松素(Sciadopitysin)、穗花雙黃酮(Amentoflavone)。 亦含酚類和有機酸類物質,如白果酸(Gink- golic acid)、氫化白果酸(Hydroginkgolic acid)、氫化白果亞酸(Ginkgolinic acid)、白果酚(Ginkgol)、白果二酚(Bilobol)、漆樹酸(Anacardic acid);奎寧酸(Quin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莽草酸(Shikimic acid)、抗壞血酸(Asorbic acid)。外種皮含有甲酸(Formic acid)、丙酸(Propionic acid)、丁酸(Butyric acid)、辛酸(Caprylic acid)。 尚含有醇類和其他成分,如α-己烯醇(α-He- xenol)、紅杉醇(Sequoyitol)、蒎立醇(Pinite)、二十六醇-1(Hexacosanol-1)、二十八醇-1(Octacosanol -1)、β-谷甾醇(β-Sitosterol)、二十九烷醇-10 (Nonacosyl alcohol-10)、白果醇(Ginnol);芝麻素(Dsesamin)、白果酮等。 此外,白果種子含少量氰甙(Cyanophoric glucoside)、赤霉素(Gibberellin)和動力精樣(Cyto- kinin-like)物質。內胚乳中還分離出兩種核糖核酸酶。外種皮中含有天門冬素(Asparagine)。 藥理作用: 1. 對呼吸系統的作用 銀杏乙醇提取物給小鼠腹腔注射,可使呼吸道酚紅排泌增加,似有祛痰作用。灌胃給葯,對小鼠氨霧所致咳嗽鎮咳作用不明顯。復方銀杏噴霧劑用於大鼠實驗性慢性氣管炎(二氧化硫法),能使氣管黏膜分泌機能改善,杯狀細胞減少,黏液分泌減少,炎症病變減輕。 2.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銀杏毒對離體蛙心先興奮、後抑制,乃至停跳。小劑量能使血管收縮,大劑量擴張。銀杏提取物對健康人血壓和心率均無影響。 銀杏葉所含的黃酮類化合物能使離體豚鼠冠脈擴張,使在位豚鼠後肢和離體大鼠後肢血管擴張,能增加兔頸動脈和耳動脈血流量。治療劑量對大鼠、豚鼠、貓和兔的心率、血壓和呼吸均無明顯影響。用治療量的100~1000倍時,對豚鼠能引起血壓中等強度降低、呼吸加快、心率減慢。 銀杏果實中的銀杏二酚對蛙心無影響,對兔有短暫的降壓作用。銀杏二酚有組胺釋放作用,能引起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導致水腫,但該作用可被撲爾敏所對抗。 銀杏外種皮水提物0.2g/kg 能顯著降低麻醉犬血壓,去甲腎上腺素和心得安均不影響其降壓效應,重複給葯易致耐受性。 3. 對腦循環系統的作用 銀杏葉對麻醉貓、犬的腦血管,有顯著擴張作用,能增加腦血流量。降低腦血管阻力,亦降低心肌張力-時間指數。銀杏葉與罌粟鹼的作用相似,但罌粟鹼能顯著增加狗的心率。有報告指出,銀杏能改變血液流變學,增加血流速度,降低血液黏度,可能還影響前列腺素,從而擴張血管。 4. 抗菌作用 銀杏果實的汁與肉以及白果酚、白果酸在試管內有抑制結核桿菌生長的作用,但實驗治療於小鼠或豚鼠,則無顯著療效。白果對多種類型的葡萄球菌、鏈球菌、白喉桿菌、炭疽桿菌、枯草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果肉的抗菌力較果皮強。水浸劑對真菌亦有抑制作用。研究表明:漆樹酸為銀杏中的主要抗菌成分,對多種革蘭陰性菌及陽性菌均有抑制作用。銀杏外種皮提取物對13種實驗真菌有明顯抑制作用。用5%濃度抑制真菌的有效率為92.3%。銀杏甲素(白果酸類)和銀杏乙素(黃酮類)抑制真菌生長的有效率分別為92%和53%,證明白果酸類物質對致病性真菌有較強的殺傷和抑制生長作用。二者對淺部真菌和深部真菌的生長均有明顯抑制作用。 5. 對平滑肌的作用 銀杏葉的乙醇提取物對氣管平滑肌有直接鬆弛作用,且能解除磷酸組胺和乙醯膽鹼對豚鼠離體氣管的致痙作用,制止豚鼠組胺性哮喘發作。實驗表明:其所含的黃酮類,對動物支氣管有擴張作用,但該作用可被心得安所對抗,提示其作用可能與β-受體有關。 銀杏葉的乙醇提取物與黃酮甙類對豚鼠離體腸管有解痙作用,能對抗組胺、乙醯膽鹼、氯化鋇所致的痙攣,其作用強度與罌粟鹼相似,但較持久。雙黃酮具有對抗緩激肽、興奮豚鼠迴腸的作用。 實驗證明:銀杏根提取物能減輕輸尿管張力,對輸尿管腔有擴大作用,而加入乙醯膽鹼則有增加張力作用。銀杏根高劑量對抗乙醯膽鹼對十二指腸及輸尿管作用不明顯。有報告認為,銀杏根用於排石的機制是在減低輸尿管張力、擴大管腔和促進蠕動的推動下,促使輸尿管結石的排出,並認為大量飲水對結石的排出有利。有人指出,銀杏根對輸尿管平滑肌的作用不是通過受體起作用,而是通過植物性神經起作用。 6. 其他作用 銀杏甲素能阻止過敏介質釋放及肥大細胞的脫顆粒作用,並對過敏介質引起的豚鼠平滑肌的收縮反應有直接拮抗作用。銀杏提取物對大鼠實驗性腦缺血有一定的治療作用。銀杏葉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能明顯改善東莨菪鹼引起的記憶損害,醇提取物的作用較水提取物作用強,且對成年小鼠亦有促進記憶保護作用。銀杏肉有收斂作用。雙黃酮用作潤膚油,能增加皮脂腺的分泌,使乾燥或衰老的皮膚增加紅潤色澤。銀杏葉提取物能使紅細胞的聚集作用降低;銀杏提取物則有使血流速度增加的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慢性喘息性氣管炎a. 炒白果21枚(打碎),炙麻黃、黃芩、制半夏、款冬花、桑白皮、炙蘇子、杏仁各9g,炙甘草3g。以上為1日量,水煎,分2次服,連服10劑為1療程。有繼發感染、吐黃膿痰者,酌加魚腥草、蒲公英。治療100例,近期控制48例,顯效35例,好轉14例,無效3例。〔新醫學 1972;(9):14〕 b. 白果、白芨、川貝各50g。研末分40份,每日晨起用沸水沖雞蛋及藥粉1份,空腹服,40天為1療程。可治療急性支氣管炎遷延數月未愈或慢性支氣管炎,以證屬久咳肺虛,無明顯熱象者,療效顯著。〔中醫雜誌 1988;(3):18〕 2. 治療美尼爾綜合征 銀杏仁30g(有噁心嘔吐者加乾薑6g),共研細末,分4等份,每次1份,溫開水送服。早晚各服1次。一般服4~8次即愈。曾治療1例患病10餘年的患者,按上法服4次即愈,隨訪5年未複發。〔中醫雜誌 1986;(11):63〕 3. 治療神經性頭痛 帶殼生銀杏60g,搗裂,加水500ml,文火煎至300ml,分早晚兩次服,上藥可連煎3次,服3日。治療10例,全部治癒。大多服藥1劑見效。〔中醫雜誌 1982;(4):72〕 4. 治療痤瘡 白果仁去外殼,切平面,每晚睡前用溫水洗患部(不用香皂等)後,再用白果仁頻搓面部,邊搓邊削去用過部分。次晨洗臉。治療116例,全部獲效。一般用藥7~14次即愈。〔新中醫 1982;(1):19〕 5. 治療尿石病 白果根120g,等量冰糖煎服,每周4~5劑。並發尿路感染者同時用八正散加白花蛇舌草,並按醫囑配合飲水和運動。治療50例,治癒32例,有效10例,無效8例。平均治癒時間為133天。〔江西中醫藥 1982;(1):15〕 6. 治療乳糜尿 白果仁10枚,射干12g,桔梗、川朴各10g,菖蒲、白芨各15g,萆薢30g,甘草5g。隨證加減。水煎早晚分服,日1劑。10天為1療程。 治療32例,近期治癒26例,顯效5例,好轉1例。〔時珍國葯研究 1992;4:181〕 7. 治療崩漏 銀杏10 粒、雞冠花60g,水煎,分早晚兩次服。兼有氣虛者加黃芪12g,党參、白朮各9g。治療多例,效果良好。〔新中醫 1976;(5):14〕 8. 治療帶下病 白果10g,炒山藥、芡實各30g,黃柏6g(鹽水炒),車前子3g。每日1劑。酌情加減或內服外洗結合應用。治療110例,結果:痊癒89例,顯效21例。〔浙江中醫雜誌 1987;21(8):366〕 方劑選用: 1. 治療頭面癬瘡:生白果仁切斷,頻擦取效。(《秘傳經驗方》) 2. 治療下部疳瘡:生白果,杵,塗之。(《濟急仙方》) 3. 治療乳癰潰爛:銀杏半斤。以四兩研酒服之,以四兩研敷之。(《救急易方》) 4. 治療赤白帶下,下元虛憊:白果、蓮肉、江米各五錢。為末,用烏骨雞一隻,去腸盛葯煮爛,空心食之。(《瀕湖集簡方》) 配伍效用: 白果配伍麻黃 白果甘苦澀而性平,斂肺定喘祛痰;麻黃辛苦而溫,宣肺平喘。二者伍用,麻黃得白果,宣肺而不耗散肺氣;白果得麻黃,斂肺而不使肺氣壅滯。肺氣宣降有度、氣機調暢,其平喘止咳之功效更強,用於治療喘咳日久不愈因素體氣虛、痰濁壅肺者。 【注意事項】 宜忌:有實邪者忌服。 種子有毒,以綠色胚芽毒性最大。入葯時須去其外種皮及內層的薄皮與心芽。 禁與西藥麻醉劑、鎮靜止咳嗽劑等同用,以免引起嚴重的呼吸中樞抑制。 毒副作用:白果外種皮提取物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5.02±0.31g/kg。種仁中的中性成分給小鼠皮下注射460mg/kg,半小時後致驚厥,延髓麻痹,隨即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用油浸白果及其粗製酸性成分喂飼豚鼠60天,或以白果粉喂飼小鼠,均可出現食欲不振,體重減輕,不同程度肝臟損害,腎小球腎炎,甚至死亡。 外果皮內含的銀杏毒可引起皮炎,與斑蟊素類似。白果酚和銀杏毒均有溶血作用。銀杏毒對蛙的中樞神經系統有麻醉作用。兔靜脈注射銀杏毒0.2g/kg,先有短暫的升壓作用,而後血壓下降,呼吸困難,動物驚厥而死。銀杏葉提取物大劑量給狗連續靜脈注射一周,出現流涎、噁心、嘔吐、腹瀉、食慾減退等。黃酮醇大劑量可妨礙血液凝固。 生銀杏有毒。炒食或煮食過多可發生中毒。以10歲以下小兒為多。中毒者服食量小兒自7粒至150粒,成人自40至300粒不等。中毒出現的時間在食後1~12小時不等。癥狀以中樞神經系統為主,表現為嘔吐、昏迷、嗜睡、恐懼、驚厥,或神志呆鈍、腹痛、腹瀉、煩躁不安、呼吸困難等症,白細胞總數及嗜中性粒細胞數升高。少數病例尚可出現末梢神經功能障礙,雙下肢呈完全性弛緩性癱瘓或輕癱,觸覺和痛覺均消失。如中毒過重或搶救過遲則會出現死亡。 臨床應用本品。屢有服食過量引起中毒的報告;亦有外用白果酊劑,偶致過敏的報告。 中毒救治: 1. 立即洗胃,導瀉,服雞蛋清、活性炭。 2. 對症處理:抽搐、驚厥者,給予鎮靜劑,如注射安定、苯巴比妥類藥物等;呼吸困難者,給予吸氧,並酌情應用呼吸興奮劑,如注射尼可剎米、山梗菜鹼等,但驚厥期間不宜用;心力衰竭者,給予強心劑,如注射西地蘭、毒毛旋花子甙K等強心甙類藥物。 3. 酌情補液,並給予抗生素。 4. 中草藥治療: a. 中毒輕者,用生甘草、綠豆各60g,水煎頻服。 b. 有末梢神經麻痹者,用黃芪、防風、地龍各30g,甘草20g,水煎服。 【醫家論葯】 「其氣薄味厚,性澀而收,益肺氣,定喘嗽,縮小便,又能殺蟲消毒。然食多則收令太過,令人氣壅臚脹昏頓。」(《本草綱目》) 「白果,雖屬一物,而生熟攸分。不可不辨。如生食則能降痰解酒,消毒殺蟲,以漿塗鼻面手足,則去皶皰油膩及同汞浣衣,則死蟲虱。何其力銳氣勝,而能使痰與垢之悉除也。至其熟用,則竟不相同,如稍食則可,再食則令人氣壅,多食則即令人臚脹昏悶,昔已有服此過多而竟脹悶欲死者。然究其實,則生苦未經火革,而性得肆其才而不窒,熟則經火煅制,而氣因爾不伸。要皆各有至理,並非空為妄談已也。」(《本草求真》) 「補氣養心,益腎滋陰,止咳除煩,生肌長肉,排膿拔毒,消瘡疥疽瘤。」(《本草再新》) 「上斂肺金除咳逆,下行濕濁化痰涎。」(《本草便讀》) 附葯 銀杏葉銀杏葉:為銀杏科植物銀杏 Ginkgo biloba L. 的葉。亦名白果葉(《品彙精要》)。味甘、苦、澀,性平。功能:益心斂肺、化濕止瀉。主治:胸悶心痛、心悸怔忡、痰喘咳嗽、瀉痢、白帶。臨床常用於肺虛咳喘及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及腦血管痙攣等證的治療。內服:煎湯,5~10g;或研末。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銀杏葉含異鼠李素(Isorhamnetin)、山柰酚(Kaempferol)、山柰酚-3-鼠李葡萄糖甙、槲皮素(Quercetin)、芸香甙(Rutin)、槲皮甙,白果雙黃酮(Ginkgetin)、異白果雙黃酮(Isoginkgetin),白果苦內酯A、B、C(Ginkgolides A、B、C),兒茶精、表兒茶精、沒食子兒茶精等鞣質類成分。 銀杏葉尚含白果醇(Ginnol)、廿九烷、廿九烷-10-酮、廿八烷醇。亦含莽草酸(Shikimic acid)、α-己烯醛、亞麻酸、β-谷甾醇及豆甾醇等。 藥理作用: 1.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從銀杏葉中提取的黃酮醇對豚鼠離體心臟灌流能引起冠狀血管擴張;注射給葯對豚鼠後肢血管亦有擴張作用。葉的粗提物(每毫升含總黃酮甙4.263mg)可對抗腎上腺素所致離體兔耳的血管收縮作用,總甙的作用較弱;對麻醉兔肌肉注射臨床用量的20~40倍,對血壓、呼吸均無影響。葉的提取製劑口服或靜脈注射,可使巴金森病患者的腦血流量增加,改善腦的營養。 2. 對平滑肌的作用 黃酮醇對豚鼠離體腸管有解痙作用,並能對抗組胺及氯化鋇引起的痙攣,其作用強度與罌粟鹼相似,但較持久。葉的乙醇提取物對組胺和乙醯膽鹼引起的豚鼠離體氣管和迴腸痙攣有拮抗作用;腹腔注射可制止組胺引起的豚鼠哮喘。 3. 其他作用 銀杏葉對高血壓病人有一定的降壓作用,但幅度不大。在試管內,銀杏葉對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注意事項】 宜忌:有實邪者忌服。 毒副作用:銀杏葉的副作用較少,臨床應用本品,少數病人可出現食慾減退、噁心、便溏、腹脹,口乾、鼻塞及頭暈、頭痛、耳鳴等,個別病例可出現過敏性皮疹。 矮地茶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全株含揮髮油 0.1%~0.2%。在去油後的殘渣中分離得鎮咳有效成分矮茶素 1 號(即岩白菜素,Bergenin)和矮茶素2號。尚含2-羥基-5-甲氧基-3-十五烯基苯醌等化合物及三萜類化合物。從紫金牛全草中分離得紫金牛素(Ardisin)、紫金牛酚Ⅰ、Ⅱ(ArdisinolⅠ,Ⅱ)。葉中含有槲皮甙(Quercitrin)、楊梅樹皮甙(Myricitrin)、岩白菜素和冬青萜醇(Ilexol)。 藥理作用: 1. 止咳作用 矮地茶有明顯的止咳作用。其止咳的主要成分是矮茶素。矮茶素的止咳作用強度,對貓和小鼠的實驗性咳嗽,相當於磷酸可待因的1/4~1/10。煎劑15~20g/kg給貓腹腔注射或灌胃,對電刺激喉上神經或氨水引起的咳嗽均於30~80分鐘後產生明顯的止咳作用,持續時間約為3~7小時,以腹腔注射作用較快而強。用量在5g/kg體重以上10~40分鐘內即有明顯止咳作用,作用持續5小時以上。連續用藥23天未產生耐受性。有報告認為,矮茶素1號可能為作用於中腦的中樞性止咳藥,但不能對抗尼可剎米興奮呼吸中樞的作用。矮茶素1號對中樞抑製劑硫噴妥鈉、戊巴比妥鈉無協同作用,大劑量時亦不產生中樞抑制作用,因此判斷它為咳嗽中樞的選擇性抑製劑。矮地茶中的黃酮和揮髮油無止咳作用。 2. 祛痰作用 矮地茶煎劑給小鼠灌胃有明顯的祛痰作用(酚紅法),作用強度與桔梗相當,腹腔注射的作用更強。其祛痰的有效成分為黃酮甙。實驗證明其黃酮甙有增加小鼠(酚紅氣管排泄法)和大鼠(毛細血管吸收分泌液法)氣管分泌的作用,對麻醉貓有促進氣管纖毛排痰作用。 3. 平喘作用 矮地茶中之矮茶素1號和三萜類無平喘作用,而所含黃酮給豚鼠肌注或腹腔注射有明顯的平喘作用(氨水噴霧法)。給葯後發生輕度驚厥,然而可自行恢復,但灌胃則平喘作用不明顯。其所含揮髮油亦有平喘作用,但需達中毒劑量時才出現。 4.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矮地茶水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除去鞣質後其抗菌作用消失。矮茶素1號對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矮地茶黃酮的作用更強,但在體內難以達到有效濃度。臨床觀察證明,紫金牛全草的乙醇可溶(水不溶)部分對肺結核的治療效果較佳。從該有效部分離析所得紫金牛素,在試管內對結核桿菌的生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紫金牛酚Ⅰ、Ⅱ亦對結核桿菌有抑制活性。矮地茶中的揮髮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體外殺菌作用較桉葉油強,對大腸桿菌的作用與桉葉油相似。但不同批次提出的揮髮油抗菌效價差異較大。 5. 其他作用 矮地茶有降低大鼠氣管-肺組織耗氧量的作用。矮茶素1號作用於含巰基必需基團的酶體系,因而降低了組織呼吸,但作用不強。 矮茶素1號給每日吸入二氧化硫而產生慢性氣管炎的大鼠內服,有一定的預防及治療作用,表現為杯狀細胞減少,炎細胞浸潤、肺氣腫及肺萎陷程度減輕。 本品口服吸收快,排泄亦快,因此起效快,作用時間短。三分之二病人服藥後3~4天內起效,重複治療無耐藥性。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慢性氣管炎 矮地茶(干枝)15~24g,石膏(搗碎)15g,桔梗12g,乾地龍9g,蜂蜜30g,豬膽汁1個,甘草4.5g。用水400ml,文火煎矮地茶、石膏、桔梗、乾地龍至200ml,過濾後加入蜂蜜、豬膽汁,攪拌約煮沸5分鐘即可。每日1劑,每次口服60ml,每日3次,2劑為1療程。治療單純型、喘息型慢性氣管炎88例,均有明顯效果,大多數病人服藥2劑後即見明顯效果,體征、癥狀很快消失。〔陝西新醫藥 1972;(5):24〕 方劑選用: 1. 治療肺癰:紫金牛一兩,魚腥草一兩。水煎,二次分服。(《江西民間草藥》) 2. 治療血痢:紫金牛莖葉,煎服。(《浙江民間草藥》) 【注意事項】 毒副作用:矮茶素1號毒性小,安全範圍比可待因大5倍以上。給小鼠腹腔注射的最小致死量為10g/kg,相當於臨床一次用量的4000倍。給犬肌內注射相當於人體口服劑量80倍的矮茶素1號,連續給葯5天,對肝臟有輕度損害。 給小鼠腹腔注射,粗黃酮甙的半數致死量為 1.31g/kg;純黃酮甙的半數致死量為0.84g/kg。口服毒性低,給大鼠口服相當於臨床用量的60~330 倍的矮地茶或矮茶素,連續60天,對其生長發育和各個主要臟器均無毒性作用。 臨床應用本品,個別病人可有頭痛、頭暈及胃部不適,腹痛、腹脹、腹瀉,噁心、口乾、胸悶等,均較輕微,短暫,繼續服藥絕大多數可自行緩解。亦有報告,1例肺結核患者服用紫金牛1月後引起黃皮症(皮膚多處黃染,鞏膜不黃,肝功能無異常)。 【醫家論葯】 「治吐血勞傷,怯症垂危,久嗽成勞。治偏墜疝氣。」(《本草綱目拾遺》) 「治風濕頑痹,肺萎久嗽。」(《草木便方》)「治腫毒,血痢,解蛇毒,救中暑。」(《植物名實圖考》) 洋金花 為茄科植物白曼陀羅 Datura metel L. 或毛曼陀羅 Datura innoxia Mill. 的乾燥花。亦名曼陀羅花(《御葯院方》)、大鬧楊花(《生草藥性備要》)等。味辛,性溫,有毒。入肺、心、脾經。功能:定喘、祛風、麻醉止痛。主治:哮喘、驚癇、風濕痹痛、腳氣、瘡瘍疼痛。並作外科手術麻醉劑。 內服:煎湯(或泡水),0.3~0.45g;入散劑,0.1~0.15g;煎酒或作捲煙吸,分次用,作捲煙吸時每日量不超過 1.5g。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白曼陀羅植物各部分都含生物鹼,但以花中含量最高,達0.43%。生物鹼中以東莨菪鹼(天仙子鹼,Scopolamine)為主,莨菪鹼(天仙子胺,Hyoscyamine)次之。此外,尚有阿托品(Atropine)及對甲氧基苯甲酸組成的化合物 Datumetine。毛曼陀羅花頭含生物鹼約0.3%~0.4%,主要為天仙子胺及天仙子鹼。亦有報告指出,在曼陀羅中還發現兩種中性結晶物,定名為曼陀羅精(Datugen)及曼陀羅配質(Datugenin)。 藥理作用: 1.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東莨菪鹼小劑量(0.1~0.2mg/kg)能使小鼠自發活動減少,大劑量(2~40mg/kg)能使活動增加。給動物(貓、兔、大鼠、小鼠等)側腦室注射東莨菪鹼,均可引起翻正反射消失,除小鼠出現興奮外,其他動物均未見興奮活動。小鼠腹腔注射東莨菪鹼4mg/kg,能增加中樞興奮葯(苯丙胺、去氧麻黃鹼、咖啡因等)引起的活動增加,並能對抗利血平及氯丙嗪引起的活動減少,表現中樞興奮作用。 人肌注或靜脈滴注洋金花總鹼後,表現為頭昏、眼皮重、懶言、肢體無力、站立不穩、嗜睡等中樞抑制作用,繼而出現一系列的興奮現象,如睜眼、抬頭、譫語等,然後進入麻醉狀態。人口服東莨菪鹼0.65mg,可使精神活動減弱,2.0mg 可引起健忘,4.5mg則發生幻覺、健忘、定向力障礙;如果肌注5~50mg可導致昏迷。亦可延長乙醚、巴比妥類藥物的麻醉時間。東莨菪鹼與冬眠合劑合用,對人、猴、犬均可產生全身麻醉作用。東莨菪鹼與戊巴比妥或眠爾通合用亦可使小鼠活動明顯減少,表現出與中樞抑製藥的協同作用。 阿托品與東莨菪鹼不同,人應用大劑量阿托品時,出現以興奮為主的精神癥狀。給家兔側腦室注射阿托品(1.0~6.0mg/kg)後,在出現翻正反射消失的同時,發生陣發性強烈抽搐,甚至強直性驚厥。東莨菪鹼與冬眠合劑合用,可引起全身麻醉以進行外科手術,而阿托品則不能。 東莨菪鹼和α-受體阻滯劑相似,通過其抗腎上腺素能作用,產生鎮痛和加強度冷丁的鎮痛作用。東莨菪鹼在以有高級中樞參與的嘶叫或定向咬為指標時,可加強嗎啡的鎮痛作用。在大鼠甩尾測痛中東莨菪鹼不影響嗎啡鎮痛,但在夾尾測痛中則能加強其作用。在電刺激猴腳底測痛中,東莨菪鹼有加強嗎啡鎮痛的作用。實驗表明:無論用家兔鉀離子透入法測痛或小鼠熱板法測痛,東莨菪鹼均能提高痛閾、加強度冷丁的鎮痛作用。 關於洋金花對中樞神經系統抑制的機制,有報告指出:東莨菪鹼及其類似物的中樞抑制作用,與其阻斷中樞M-膽鹼受體有關。東莨菪鹼和樟柳鹼注入家兔側腦室所致翻正反射消失,均可為毒扁豆鹼所拮抗。臨床應用此類藥物麻醉,用毒扁豆鹼可以催醒。東莨菪鹼、樟柳鹼和阿托品能拮抗乙醯膽鹼、毒扁豆鹼、檳榔鹼和毛果芸香鹼引起的腦電去同步化反應;反之,毒扁豆鹼亦能對抗上述三種抗膽鹼葯所致腦電同步化反應。毒扁豆鹼能拮抗東莨菪鹼和阿托品對條件反射的影響。東莨菪鹼等破壞學習行為,減弱記憶能力尤其近期記憶,亦可為毒扁豆鹼、檳榔鹼等所拮抗。東莨菪鹼和阿托品均可使腦組織乙醯膽鹼含量減少。實驗表明:腦中乙醯膽鹼含量減少與行為無一致關係。但亦有報告認為,東莨菪鹼抑制大鼠迴避性條件反射與腦中乙醯膽鹼含量下降呈平行關係。 研究表明:東莨菪鹼與擬腎上腺素葯在中樞部位發生相互拮抗作用。擬腎上腺葯如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苯腎上腺素和苯丙胺均能拮抗東莨菪鹼的中樞抑制作用,使東莨菪鹼所引起的家兔翻正反射消失持續時間顯著縮短,抑製程度變淺。腦電亦由高壓慢波短暫地轉為低壓快波。有報告認為,東莨菪鹼中樞抗腎上腺素能作用可能與阻滯α-受體有關。 關於東莨菪鹼中樞抑制的作用部位,有報告認為,東莨菪鹼類結構藥物選擇性地作用於大腦皮層、海馬、腦幹網狀結構等處,阻滯M-膽鹼受體,亦可能阻滯α-腎上腺素能受體,從而影響意識、學習記憶等機能活動。 關於洋金花對中樞興奮作用的機制,有報告認為與阻斷抑制性中間神經元M-受體和使乙醯膽鹼釋放增多,激動 N-受體有關。阿托品等的中樞興奮作用,可能是皮層膽鹼能抑制機制的去抑制。實驗證明:東莨菪鹼、阿托品和樟柳鹼均可使腦中乙醯膽鹼釋放增多3~4倍或更多,釋放增多原因是由於此類藥物阻斷了膽鹼能神經突觸前M-受體。 阿托品的中樞興奮作用較東莨菪鹼強,但後者的抑制作用較前者強。這與其化學結構不同有關,亦可能與其在腦內的分布不同有關。東莨菪鹼分布以大腦皮層、海馬、膈區、間腦等處為高,而這些部位正是M-受體集中區域,阻斷這些部位的 M-受體,則表現為抑制作用;而阿托品在腦內分布比較均勻,因此M-受體集中區域濃度不夠高,故抑制作用弱,而其他區域濃度則相對較高,促使乙醯膽鹼釋放,激動N-受體,因而興奮作用較強。 2.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洋金花生物鹼在小劑量時興奮迷走中樞使心率減慢,劑量較大時,則阻滯心臟M-膽鹼受體,使心率加快。東莨菪鹼能解除迷走神經對心臟的抑制,使交感神經作用佔優勢,故心率加快,其加速的程度隨迷走神經對心臟控制的強弱而不同。在迷走神經控制最強的青壯年作用明顯,中麻開始後,心率可達120~160次/分,15分鐘後逐漸下降而穩定在100次/分左右。在中藥麻醉過程中,心率顯著加快,可在麻醉前用心得安預防之。因為,心得安能使洋金花引起的心率加快明顯減慢;但對老年人的心率無明顯影響。阿托品有類似作用,而且更強。阿托品2~4mg/kg或東莨菪鹼4mg/kg 給正常兔和麻醉犬靜脈注射後,可拮抗腎上腺素或去甲腎上腺素所誘發的心律紊亂(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縮、室性心動過速等)。但不能拮抗引起的心率加快。抗心律失常的原理尚不清楚。有報告指出,阿托品類藥物用量過大,本身亦可誘發心律失常。 洋金花生物鹼治療劑量對血管無明顯影響,但對擬膽鹼藥引起的血管擴張有明顯的對抗作用。大劑量時亦能拮抗去甲腎上腺素的收縮血管作用。阿托品的血管解痙作用較東莨菪鹼為強。有報告指出,阿托品有阻斷α-受體的作用。 洋金花對心排血量亦有影響,其影響與血容量有關。實驗表明:洋金花總鹼給出血性休克犬靜脈注射,心排血量未見增加,但通過輸血補充血容量後,洋金花總鹼則能使心排血量增加。 一般認為,東莨菪鹼對血壓的影響較小。東莨菪鹼給麻醉兔靜脈注射能拮抗腎上腺素或去甲腎上腺素的升壓作用。但該作用較阿托品弱,因其用量比阿托品大2.5~5.0倍。 3. 對呼吸系統的作用 東莨菪鹼能興奮呼吸中樞,使呼吸加快;並能對抗冬眠藥物的呼吸抑制。在使用中藥麻醉時一般呼吸平穩,但有時可見呼吸抑制(多為度冷丁給葯過快或年老體弱者),呼吸不規則(多見於麻醉深度不夠,強烈刺激時),呼吸道梗阻(舌下墜或誤吸所引起)。 洋金花生物鹼有抑制呼吸道腺體分泌,鬆弛支氣管平滑肌的作用,其機制是藥物作用於效應細胞的M-膽鹼受體,阻滯乙醯膽鹼作用的結果。 洋金花使用於慢性氣管炎患者,能使痰量減少,痰液變稠,而且容易咳出。其作用機制一是由於抑制了黏液的過度分泌,另一方面是由於改善了纖毛運動,從而有利於痰的排出。 4. 對體溫的影響 洋金花總鹼或東莨菪鹼在中藥麻醉時,病人周圍血管擴張,體表溫度比麻醉前提高,而體溫絕大多數下降1~3℃,少數甚至可降4~5℃,無一例升高,這是由於周圍血管擴張散熱量增加所致。但是,在術後2~6小時,體溫出現回升,回升體溫大都在37.8~38.5℃之間,甚至有個別高達39℃或39.1℃,因此在中麻後要警惕高熱的發生。但是亦有報告認為中麻對體溫影響不大。 5. 其他作用 臨床應用洋金花後可見中度以上的瞳孔散大,視物模糊,此系由於抗膽鹼作用所致,大多數病人在24~48小時後自行恢復,無需處理。 東莨菪鹼的作用時間較阿托品短。 洋金花有抑制多種腺體分泌作用,抑制唾液腺分泌,可感口乾;抑制汗腺,散熱困難,體溫升高,尤以夏天明顯,但體溫升高大多在48小時內自行消退。小兒用藥後體溫上升較為明顯,因此夏季小兒應用中藥麻醉,應予重視。 東莨菪鹼能降低胃腸道的蠕動及張力,能阻斷膽鹼能神經的功能,使膀胱逼尿肌鬆弛,尿道括約肌收縮,引起尿瀦留。 東莨菪鹼在燒傷臨床中有抗燒傷滲出的作用,能明顯抑制大鼠燒傷部位水腫的形成。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慢性氣管炎 洋金花15g,研為極細末,倒入60度糧食白酒500ml內搖勻,密封存放7天後開始服用。每次1~2ml ,最大劑量不超過2ml,日服3次,服500ml 為1療程。治療118例,治癒42例,顯效34例,有效31例,無效11例。〔黑龍江中醫藥 1992;(1):18〕 2. 用於麻醉 洋金花65g,川烏5g,當歸10g,製成注射液,用6~10ml注射液加5%葡萄糖或生理鹽水50ml,5~10分鐘注射完,用藥後很快進入麻醉期,10~15分鐘後即可施行手術。對60例患者、17種手術用此法進行手術,無1例發生意外。〔陝西新醫藥 1972;(1):25〕 3. 治療精神分裂症 曼陀羅花2g,鉤藤30g,制川烏、紅花各5g,甘草10g,冰糖適量。上藥為青壯年成人1日量。水煎,分3~4次服,日1劑。初服可用小劑量,以後逐漸加量。治療精神分裂症200例,結果痊癒52例,顯效87例,有效26例,無效35例,總有效率為82.5%。〔湖南中醫學院學報 1987;7(4):17〕 方劑選用: 1. 治療哮喘:曼陀羅花兩五、火硝一錢、川貝一兩、法夏八錢、澤蘭六錢、冬花五錢。上共研細末,用老薑一斤,搗爛取汁,將葯末合勻,以有蓋茶盅一隻盛貯封固,隔水蒸一小時久,取出,以熟煙絲十兩和勻,放通風處,吹至七、八成干(不可過於乾燥,恐其易碎)時,貯於香煙罐中備用。每日以旱煙筒或水煙袋,如尋常吸煙法吸之。(《外科十三方考》立止哮喘煙) 2. 治療陽厥氣逆多怒而狂:硃砂(水飛)半兩,曼陀羅花二錢半。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若醉便卧,勿令驚覺。(《證治準繩》祛風一醉散) 3. 治療面上生瘡:曼陀羅花,晒乾研末,少許貼之。(《衛生易簡方》) 【注意事項】 宜忌:內服宜慎。體弱者禁用。 毒副作用:洋金花注射液給小鼠靜脈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8.2mg/kg。犬靜脈注射洋金花總鹼後,可發生強烈驚厥或角弓反張,終至呼吸衰竭而死亡。犬靜脈注射的最小致死量為80mg/kg,麻醉的最小有效量為2mg/kg。 曼陀羅的花、葉、果實、種子均能使人中毒。臨床屢有洋金花中毒的報告,其中以果實種子中毒的報告最多,其次為葉、花、根莖。中毒原因是誤食誤服或用量過大。亦有吸入其花、葉的粉塵及外敷其葉引起全身中毒的報告。成人乾花中毒量為1~30g。洋金花注射液肌注,每日6mg,可導致死亡。尚有報告指出,中麻用於精神病患者的治療中,無論口服或注射洋金花製劑均出現噁心、嘔吐,並發現1例胃出血,1例有喉頭痙攣引起的呼吸抑制。另在47例的治療中發現4例心電圖有程度不同的心肌損害現象。在中麻下為肝癌病人行肝葉切除後發生四肢、腹壁靜脈炎1例。 中毒後開始發病的時間,間隔短者僅10分鐘,最長者為3小時,一般為0.5~1小時。中毒的主要表現為副交感神經功能阻斷癥狀和中樞神經興奮癥狀: 顏面及皮膚潮紅、躁動不安、譫妄、脈率增快、步態不穩、頭暈、幻覺、幻聽、口乾、口渴、口發麻、嘔吐、言語不靈、瞳孔放大、對光反射消失,甚至高燒、昏迷、大小便失禁、陣發性抽搐及痙攣等。上述癥狀多在24小時以內消失或基本消失,嚴重者在12~24小時後出現昏睡、痙攣、發紺,最後昏迷死亡。 因此,對中毒病人的觀察應在24小時以上。 實驗室檢查白細胞總數正常,或輕度增加,其中嗜中性粒細胞比率多在65%以上。 中毒救治: 1. 排除體內毒物:用高錳酸鉀溶液徹底、反覆洗胃;硫酸鎂導瀉;若中毒超過6小時者,可用生理鹽水高位灌腸,同時配合輸液以稀釋毒素。 2. 應用解毒劑: a. 毛果芸香鹼3~10mg,皮下注射,4~6小時1次;嚴重中毒者,必要時可每次皮下注射3~5mg,15~30分鐘1次,直至瞳孔縮小,口腔濕潤後逐漸減量並停葯。該葯為副交感神經興奮葯,能拮抗洋金花總生物鹼的周圍作用。但在使用過程中要注意監測心率及血壓變化,老年患者忌用。 b. 新斯的明0.5~1mg,皮下或肌肉注射,3~4小時1次,癥狀減輕後可逐漸減量或改為口服10~15mg/次,每日2~3次。 c. 水楊酸毒扁豆鹼1~2mg,皮下注射,15~60分鐘1次,癥狀減輕後逐漸減量並停葯。 3. 對重症患者,宜早期、足量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4. 對症處理:狂躁不安或驚厥者,可選用安定、氯丙嗪或水合氯醛;若中毒引起中樞神經抑制者,可給予吸氧,必要時可用興奮劑,如苯甲酸鈉咖啡因等,禁用嗎啡及巴比妥類藥物,以免增強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呼吸抑制作用;高熱者可用物理降溫,如冰袋降溫、乙醇擦浴、冷鹽水或冰水灌腸。 5. 中草藥治療: a. 金銀花30g,連翹12g,甘草20g,綠豆50g。水煎服。 b. 金銀花9g,連翹15g,川連3g,生大黃9g,龍齒16g,遠志、甘草各6g,水煎送服至寶丹1粒;另生綠豆120g,水煎代茶頻飲。 【醫家論葯】 「大鬧楊花,食能殺人,迷悶人。不過用三分,但服俱去心蒂。若食後迷悶,用黃糖可解,甘草亦可。」「少服止痛,通關利竅,去頭風。」(《生草藥性備要》) 「諸風及寒濕腳氣,煎湯洗之。又主驚癇及脫肛,併入麻藥。」(《本草綱目》) 馬兜鈴 為馬兜鈴科植物北馬兜鈴 Aristolochia contorta Bge. 或馬兜鈴 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 et Zucc. 的乾燥成熟果實。味苦,性寒。入肺經。 功能:清肺降氣、化痰止咳。主治:肺熱咳喘、咯血、失音、痔瘺腫痛。內服:煎湯,3~9g。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馬兜鈴種子含:馬兜鈴酸(Aristo- lochic acid ) A、B、C,7-羥基-馬兜鈴酸A(7-Hy- droxyaristolochic acid A),7-甲氧基-馬兜鈴酸A(7-Methoxy-aristolochic acid A),馬兜鈴酸C6-甲醚(Aristolochic acid C6-methyl ether),馬兜鈴酸D6-甲醚(Aristolochic acid D6-methylether),馬兜鈴酸A甲酯(Aristolochic acid A methyl ester),馬兜鈴內醯胺-N-己糖甙(Aristolochamine-N-hexoside)和一種季銨鹽的生物鹼。根中含有季銨鹽生物鹼木蘭花鹼(Magnoflorine),漢防己鹼(Tetrandrine)。 歐洲植物鐵線蓮馬兜鈴的酸性部分經色層分離,可分得馬兜鈴酸Ⅰ、Ⅱ、Ⅲ、Ⅲa、Ⅳ、Ⅳa。 北馬兜鈴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馬兜鈴酸(Aristolochia acid)A、B、C、D、E,尿囊素(Allantoin),木蘭鹼(Magnoflori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蘿蔔甙(Daucosterol)。 藥理作用: 1. 對呼吸系統的作用 動物實驗表明:馬兜鈴煎劑1g/kg 給麻醉兔口服,有微弱的祛痰作用,但效果不及紫菀和天南星。1%的浸劑給離體豚鼠支氣管肺灌流有使其舒張的作用,並能對抗毛果芸香鹼、乙醯膽鹼及組胺引起的支氣管痙攣,但不能對抗氯化鋇引起的痙攣。實驗表明: 北馬兜鈴醇提取物10g(生葯)/kg,給小鼠灌胃,連續3天,有明顯止咳作用(氫氧化氨噴霧法);5g (生葯)/kg給貓灌胃,給葯後1小時能顯著抑制電刺激喉上神經引起的反射性咳嗽。 實驗表明:馬兜鈴浸劑能增加離體豚鼠支氣管肺灌流量,提示其有擴張支氣管作用,並能對抗毛果芸香鹼、乙醯膽鹼及組胺引起的支氣管痙攣,但對氯化鋇所致之支氣管痙攣無拮抗作用。北馬兜鈴醇提取物(20mg/ml)對組胺引起的離體豚鼠氣管痙攣亦有拮抗作用。 2. 抗菌作用 馬兜鈴水浸劑(1:4),在試管內對許蘭黃癬菌、奧杜盎小芽胞癬菌、羊毛狀小芽胞癬菌等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鮮北馬兜鈴果實及葉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果實的作用比葉強,除去鞣質後仍然有效,加熱後抗菌作用減低或喪失,對綠膿桿菌無作用。 3. 其他作用 有報告指出,馬兜鈴酸對腫瘤有抑制作用。馬兜鈴酸Ⅰ100~200μg /ml對小白鼠肉瘤-37的細胞能完全抑制,體內每天劑量2.5~5mg/kg,於接種次日開始給葯3天,抑制率為40~50%。對Hela細胞組織培養,抑製劑量小於2.5μg / ml。對葡萄球菌和鏈球菌感染,50μg /ml即可得到保護。注射10~100μg /kg對腹腔巨噬細胞明顯興奮。臨床實驗表明:馬兜鈴具有溫和而持久的降壓作用,適用於較早期的高血壓病。馬兜鈴浸膏、馬兜鈴醇浸煎劑、馬兜鈴煎劑用於高血壓病的治療,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血壓的作用,病人自覺癥狀亦獲得改善甚至消失。 有報告指出,馬兜鈴酸Ⅰ能強烈興奮白細胞吞噬作用,提高機體的自然防禦機能。對冷血動物(鯉魚、蛇)腹腔注射馬兜鈴酸Ⅰ能強烈興奮其白細胞的吞噬作用,但對特異性抗體的形成無影響。馬兜鈴酸Ⅰ能抵消豚鼠由於氯黴素引氣的吞噬作用的減弱。馬兜鈴酸Ⅰ的劑量為2.5mg/kg時能改進由於強的松引起的白細胞吞噬功能減弱,但1mg/kg時作用不明顯。馬兜鈴酸Ⅰ也能彌補由於環磷醯胺(即使是大劑量)引起的吞噬作用減弱。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梅核氣 馬兜鈴12g,水煎服,治療17例,服1劑而愈者7例,2劑而愈者4例,3劑而愈者5例,無效1例。〔赤腳醫生雜誌 1977;(11):12〕 方劑選用: 1. 治療心痛:大馬兜鈴一個,燈上燒存性,為末,溫酒服。(《摘元方》) 2. 治療肺氣喘嗽:馬兜鈴二兩(只用裡面子,去卻殼,酥半兩,入碗內拌和勻,慢火炒干),甘草一兩(炙)。二味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六分,溫呷,或以葯末含咽津亦得。(《簡要濟眾方》) 3. 治療小兒肺虛,氣粗喘促:阿膠一兩五錢(麩炒),鼠粘子(炒香)、甘草(炙)各二錢五分,馬兜鈴五錢(焙),杏仁七個(去皮、尖),糯米一兩(炒)。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食後溫服。(《小兒葯證直訣》阿膠散) 【注意事項】 宜忌:虛寒咳嗽及脾弱便泄者慎服。 毒副作用:有報告指出,靜脈注射30mg/kg馬兜鈴酸Ⅰ於雄性大鼠,可引起腎衰竭,減少腎小球濾過率,增加血內尿素和肌酐,損害尿濃縮能力。 臨床應用本品,除少數病例有噁心感、腹瀉、食慾減退外,未見有其他不良反應。長期服用亦無任何嚴重副作用。 曾有1例慢性氣管炎患者一次服用30g馬兜鈴煎劑後10分鐘,出現頻繁噁心、嘔吐、心煩、頭暈、氣短甚至吐血等反應的報告。 【醫家論葯】 「馬兜鈴,寒能清肺熱,苦辛能降肺氣。錢乙補肺阿膠散用之,非取其補肺,乃取其清熱降氣也,邪去則肺安矣。其中所用阿膠、糯米,則正補肺之葯也。湯劑中用多,亦作吐,其不能補肺,又可推矣。」(《本草綱目》) 「馬兜鈴,入肺除熱,而使氣下降。咳嗽者,氣升之病也,氣降熱除,嗽自平矣。痰結喘促,亦肺熱病也,宜並主之。血痔瘺瘡,無非血熱。況痔病屬大腸,大腸與肺為表裡,清臟熱則腑熱亦清矣,故亦主之。甄權用以治肺氣上急,坐息不得,咳逆連連不止。潔古用以清肺氣,補肺,去肺中濕熱者,皆除熱降氣散結之力也。」(《本草經疏》) 「馬兜鈴,雖雲無毒,而偏寒之性,多服必令吐利不止也。《內經》雲,肺喜溫而惡寒,若《開寶》所云肺熱咳嗽,為絕少之證,且所主咳嗽痰結喘促症,與血痔瘺瘡外症,同一施治,其為涼瀉攻堅之性無疑。」(《本草經讀》) 枇杷葉 為薔薇科常綠小喬木植物枇杷 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l. 的葉。味苦,性涼。入肺、胃經。功能:清肺和胃、降氣化痰。主治:肺熱痰嗽、咳血、衄血、胃熱嘔噦。內服:煎湯,10~15g(鮮品 15~30g);熬膏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枇杷葉含揮髮油,主要成分為橙花叔醇(Nerolidol)和金合歡醇(Farnesol)。尚有α和β蒎烯、莰烯、月桂烯、對聚傘花素、芳樟醇、α-衣蘭烯、α和β金合歡烯、樟腦、橙花醇、牻牛兒醇、α-畢澄茄醇、欖香醇、順-β,γ-己烯醇和芳樟醇氧化物。亦含苦杏仁甙(Amygdalin)、熊果酸、齊墩果酸、酒石酸、檸檬酸、蘋果酸、鞣質、維生素B和維生素C等。還含山梨糖醇(Sorbitol)。 藥理作用: 1. 鎮咳、祛痰、平喘作用 本品所含苦杏仁甙在體內水解產生的氫氰酸有止咳作用。水煎劑或乙酸乙酯提取物有祛痰和平喘作用。其葉所含之揮髮油有輕度祛痰作用。亦有報告指出,枇杷葉止咳作用強,祛痰作用較差。 2. 抗菌作用 實驗表明:本品水煎劑或乙酸乙酯提取物對白色或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福氏痢疾桿菌均有抗菌作用。但有人認為,枇杷葉無抗菌作用,並能刺激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 3. 其他作用 有報告指出,枇杷葉乙醇冷浸提取物對大鼠角叉菜膠所致足腫脹局部用藥有抗炎作用,溫浸提取物局部用藥或灌胃給葯、冷浸提取物灌胃給葯均無抗炎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青年痤瘡 枇杷葉、桑白皮、黃柏各9g,黃連、甘草、人蔘各6g,水煎服。治療103例,痊癒90例,好轉8例,總有效率為95%。〔河北中醫1984;(3):36〕 2. 治療兒童嘔吐 枇杷葉、党參、半夏、檳榔各6~10g,茯苓10~15g,、生薑3~6g,茅根15~20g。水煎頻服。日1劑。治療19例,皆愈。其中服藥2~4劑即愈者12例,服藥6~8劑而愈者6例,1例百日咳服藥18劑而愈。〔遼寧中醫雜誌 1982;(9):36〕 方劑選用: 1. 治療噦逆不止、飲食不入:枇杷葉(拭去毛,炙)四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五兩,甘草三兩(炙)。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生薑一棗大,切,同煎至七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聖濟總錄》枇杷葉湯) 2. 治療婦人患肺熱久嗽,身如炙,肌瘦,將成肺癆:枇杷葉、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黃減半,各如常制,治訖。同為末,蜜丸如櫻桃大。食後夜卧,各含化一丸。(《本草衍義》) 3. 治療小兒吐乳不定:枇杷葉一分(拭去毛,微炙黃),母丁香一分。上藥搗細羅為散,如吐者,乳頭上塗一字,令兒咂便止。(《太平聖惠方》枇杷葉散) 4. 治療衄血不止:枇杷葉,去毛,焙乾末之,茶調下一二錢,日三服。(《本事方》) 配伍效用: 枇杷葉配代赭石、旋覆花 枇杷葉清胃降逆化痰;代赭石降逆;旋覆花降氣止嘔化痰。三葯伍用,有降逆止嘔化痰之功效,用於治療嘔吐因痰濕所致者。 枇杷葉配伍蘆根、竹茹 枇杷葉、竹茹均清胃降逆;蘆根清熱生津止嘔。三者伍用,有清熱生津、降逆止嘔之功效,用於治療胃熱所致之嘔吐、口乾等症。 枇杷葉配伍前胡、桑葉 枇杷葉清肺下氣、化痰止咳;前胡清熱化痰解表;桑葉疏散風熱。三者合用,有疏風、清熱、化痰之功效,用於治療外感風熱所致之發熱、咳嗽、痰黃者。 枇杷葉配伍沙參、黃芩、桑白皮 枇杷葉清肺下氣、止咳化痰;沙參養陰清熱;黃芩清熱瀉火;桑白皮瀉熱平喘。四葯共用,有清熱養陰、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效,用於治療肺熱所致之高熱口渴、咳喘痰黃者。 枇杷葉配伍生薑 枇杷葉清胃止嘔化痰;生薑溫中止嘔化痰。二者相伍,寒溫並用,有止嘔化痰之功效,用於治療痰飲所致之嘔逆。 【注意事項】 宜忌:「胃寒嘔吐及肺感風寒咳嗽者,法並忌之。」(《本草經疏》) 毒副作用:枇杷葉毛對口腔黏膜有刺激性,可引起強烈咳嗽和嘔吐。 臨床曾有因服用前未去毛而致嚴重咳嗽,乃至喉頭水腫1例的報告。 【醫家論葯】 「枇杷葉,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氣之功耳。氣下則火降痰順,而逆者不逆,嘔者不嘔,渴者不渴,咳者不咳矣。」(《本草綱目》) 「枇杷葉,安胃氣,潤心肺,養肝腎之葯也。沈孔庭曰:主嘔噦反胃而吐食不止,安胃氣也;或氣逆痰滯而咳嗽靡寧,潤肺氣也;或虛火煩灼而舌干口燥,養腎氣也;或瘟疫暑而熱渴不解,涼心氣也。」(《本草匯言》) 「枇杷葉,凡風溫、溫熱、暑、燥諸邪在肺者,皆可用以保柔金而肅治節;香而不燥,凡濕溫、疫癘、穢毒之邪在胃者,皆可用以澄濁氣而廓中州。」(《重慶堂隨筆》) 附註:實驗結果表明:帶毛枇杷葉在煮提過程中絨毛不易脫落,而且極大部分可以過濾除去。因此用枇杷葉作制膏原料應用時,可以不刷去其絨毛,而以加強過濾,防止絨毛過多進入藥液來控制。在作為原料細粉及配方應用時,則葉上絨毛必須刷凈,以免絨毛直接刺激黏膜而產生致咳副作用。 桑白皮 為桑科植物桑 Morus alba L. 除去栓皮的根皮。亦名桑根白皮(《本經》)。味甘,性寒。入肺、脾經。功能:瀉肺平喘、行水消腫。主治:肺熱喘咳、吐血、水腫、腳氣、小便不利。內服:煎湯,6~15g;或入散劑。外用:搗汁塗或煎水洗。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傘形花內酯、東莨菪素和黃酮成分桑根皮素(Morusin)、桑素(Mulberrin)、桑色烯(Mulberrochromene)、環桑素(Cyclomulberrin)、環桑色烯(Cyclomulberrochromene)等。亦含有作用類似乙醯膽鹼的降壓成分,並含鞣質、黏液素、揮髮油、樹脂丹寧醇(Resinotannol)、谷甾醇(Sitosterol)、右旋葡萄糖及棕櫚酸等。 藥理作用:1. 降壓作用 桑樹煎劑給動物口服有輕微緩慢的降壓作用,根或枝的皮降壓效果顯著,而根和新梢葉則無作用。用乙醚、熱水或溫甲醇的提取液給兔皮下注射1g(生葯)/kg 時,可使血壓下降15~25mmHg(1.995~3.325kPa)。實驗表明:桑白皮醇提液對麻醉動物十二指腸給葯有降壓作用,對高血壓的動物灌胃給葯亦有明顯的降壓作用。其降壓作用與迷走神經、竇神經的完整性無關;亦與神經介質無關。桑白皮降壓過程中,抑制了頸動脈加壓反射,提示桑白皮的降壓作用可能是抑制了血管運動中樞而產生的。亦有報告指出,從桑皮中提取得一種乙醯膽鹼樣物質,給兔靜脈注射 10mg/kg,血壓立即顯著下降;切斷頸迷走神經或頸椎,此作用仍存在。該物質能抑制離體蛙心、興奮兔離體腸管,且其作用能被阿托品所阻斷。對兔耳血管有擴張作用,對蛙下肢血管則呈收縮作用。 2. 其他作用 桑白皮煎劑2g/kg 給兔灌胃,6小時內排尿量及其氯化物均有顯著增加,7~24小時恢復正常。 桑白皮提取物對小鼠有鎮靜作用。桑白皮中提得的乙醯膽鹼樣物質能興奮兔離體子宮,輕度促進兔耳下腺的分泌;如直接塗於頸交感神經節上,則可抑制電刺激節前纖維引起的瞬膜收縮,但注射(動脈或靜脈)給葯對貓瞬膜收縮則無影響。 動物實驗證明:桑白皮線縫合創口無需拆線,並能被組織肌肉吸收。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慢性喘息型氣管炎 蛤蚧1對,人蔘15g,茯苓、甘草、桑白皮、核桃仁、淫羊藿各25g。共為細末,每服5g,日服2次,白開水送服,緩解期可常服。治療15例,臨床控制7例,顯效8例。〔吉林中醫藥 1991;(3):19〕 2. 治療食管癌、胃癌 鮮桑白皮30g,加米醋90g,燉1小時後1次服下,或分數次服完,如嫌味酸,可加入一些葡萄糖粉矯味。治療食管癌3例、胃癌2例,用藥後癥狀緩解和好轉者4例,無效1例(胃癌)。〔福建中醫藥 1965;10(3):23〕 3. 治療小兒流涎 桑白皮20g(不足1歲用10g),加水適量,水煎分2~3次服,每日1劑,連服3~7日。治療21例(年齡5個月~10歲,病程5天~9年),皆愈。隨訪1年未見複發。〔雲南中醫雜誌 1987;8(1):37〕 方劑選用: 1. 治療水飲停肺,脹滿喘急:桑根白皮二錢,麻黃、桂枝各一錢五分,杏仁十四粒(去皮),細辛、乾薑各一錢五分。水煎服。(《本草匯言》) 2. 治療卒小便多,消渴:桑根白皮,炙令黃黑,銼,以水煮之令濃,隨意飲之;亦可納少米,勿用鹽。(《肘後備急方》) 3. 治療小兒肺盛,氣急喘嗽: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兩,甘草(炙)一錢。銼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盞,煎七分,食前服。(《小兒葯證直訣》瀉白散) 配伍效用: 桑白皮配伍車前子 二者皆可利水消腫,相伍為用,共奏清熱利尿消腫之功效,用於治療濕熱所致之水腫。 桑白皮配伍阿膠 桑白皮瀉肺平喘;阿膠補血養陰潤肺。二者伍用,補瀉兼施,相輔相成,共奏補血養陰、潤肺止咳、瀉肺平喘之功效,用於治療肺陰虧虛,或燥邪傷肺之咽喉疼痛、咳喘少痰、痰中帶血者。 桑白皮配伍黃芩 桑白皮甘寒,瀉肺平喘、利小便而導熱下行;黃芩苦寒,清瀉肺熱。二者伍用,有清熱瀉火、平喘止咳之功效,用於治療肺熱壅盛所致之發熱、咳嗽、氣喘、痰黃者。 桑白皮配伍橘皮 桑白皮味甘性寒,入肺、脾經,功擅瀉肺平喘、行水消腫,作用主要在肺;橘皮苦辛性溫,入脾、肺經,長於理氣調中、燥濕化痰,作用重在脾胃。二者合用,肺脾並重,共奏清肺瀉熱、燥濕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效,用於治療肺熱咳喘痰多者。 桑白皮配伍桑葉 桑白皮瀉肺平喘、利水消腫;桑葉疏風解表、清肺止咳。二者合用,共奏疏風解表、清熱瀉肺、止咳平喘之功效,用於治療風熱郁表襲肺所致之發熱、咳喘、痰黃者。 桑白皮配伍蘇子 桑白皮瀉肺平喘;蘇子降氣化痰、止咳平喘。二者相伍,寒溫並用,用於治療各種喘症。 【注意事項】 宜忌:肺虛無火,小便多及風寒咳嗽忌服。 毒副作用:本品毒性較小,臨床應用較為安全。實驗表明:桑白皮醇提液無論是大劑量一次給葯或小劑量較長期給葯,對實驗動物均無明顯不良影響。 【醫家論葯】 「桑白皮,長於利小水,乃實則瀉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氣及肺火有餘者宜之。『十劑』雲,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矣。」(《本草綱目》) 「桑皮,散熱,主治喘滿咳嗽,熱痰唾血,皆由實邪郁遏,肺竅不得通暢,藉此滲之散之,以利肺氣,諸證自愈。故云瀉肺之有餘,非桑皮不可。以此治皮里膜外水氣浮腫及肌膚邪熱,浮風燥癢,悉能去之。同甘菊、扁豆通鼻塞熱壅,合沙參、黃芪止腸紅下血皆效。」(《藥品化義》) 紫菀 為菊科植物紫菀 Aster tataricus L. f. 的根及根莖。味辛、甘、苦,性溫。入肺經。功能:溫肺、下氣、消痰、止嗽。主治:風寒咳嗽氣喘、虛勞咳吐膿血、喉痹、小便不利。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紫菀根含紫菀酮(Shionone)、紫菀皂甙(Astersaponin)、表無羈萜醇(Epifriedelinol)、無羈萜(Friedelin)、槲皮素(Quercetin)。其揮髮油中含毛葉醇(Lachnophyll- ol)、乙酸毛葉酯(Lachnophyllol acetate)、茴香醚(Anethole)。此外,尚有芳香族酸、脂肪酸、烴等。從紫菀的甲醇提出液中得到兩種熒光物質。一種為藍色熒光物,另一種為紫色熒光物質。 藥理作用: 1. 祛痰、鎮咳作用 實驗證明:紫菀水煎劑1g/kg給家兔灌胃,顯著增加氣管分泌量,祛痰作用持續4小時以上。紫菀濃縮水煎劑10g(生葯)/kg給小鼠灌胃,有顯著祛痰作用,而5g(生葯)/kg劑量組祛痰作用不明顯。粗提取物給大鼠灌胃,氣管分泌物明顯增加。 紫菀水煎劑灌胃,對小鼠咳嗽有鎮咳嗽作用(氨水噴霧法);紫菀乙醇提取物 15g/kg 給小鼠灌胃,其鎮咳率為53%(二氧化硫刺激法)。但是,煎劑0.9g/kg或1.4g/kg灌服,對碘液注入貓右肋膜腔引起的咳嗽則無鎮咳作用。 2. 抑菌作用 在試管內,紫菀煎劑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霍亂弧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3. 對腫瘤的作用 有報告指出,從紫菀中分離出來的表無羈萜醇對艾氏腹水癌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久咳 紫菀、杏仁、川貝母、款冬花各10g,沙參、麥冬各30g,枳殼、橘紅各12g,黃芩、炙甘草各6g,炙桑皮、知母各15g。水煎服,每日1劑,每次250~300ml,10日為1療程。治療64例,完全緩解46例,基本緩解12例,好轉 2例,無效4例。療效優於醫藥治療組。〔陝西中醫 1992;13(11): 488〕 2. 治療百日咳 百部、紫菀各9g,白附子、白僵蠶、川芎、乳香各5g,膽南星3g,代赭石10g,水煎,日服1劑。治療150例,初期者服3劑即可止住陣咳,中期6劑咳停,發病2個月服8~10劑方可止住陣咳。治癒後在1年內重新出現百日咳樣的咳嗽時,服上方3劑可愈。〔湖北中醫雜誌 1983;(5):24〕 3. 治療熱性咳嗽 桔梗、紫菀、炒杏仁、浙貝母各9g,沙參、麥冬、制枇杷葉各10g,白前、炙麻黃、甘草各6g,生石膏15g,蘆根20g。水煎服,日1劑。小兒用量酌減。臨床可隨證加減。治療40例,結果:痊癒37例,好轉2例,無效1例。平均療程4.5天。〔河北中醫 1991;13(6):8〕 方劑選用: 1. 治療久嗽不瘥:紫菀(去蘆頭)、款冬花各一兩,百部半兩。三物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生薑三片,烏梅一個,同煎湯調下,食後、欲卧各一服。 (《本草圖經》) 2. 治療傷寒後肺痿勞嗽,唾膿血腥臭,連連不止,漸將羸瘦:紫菀一兩,桔梗一兩半(去蘆頭)。天門冬一兩(去心),貝母一兩(煨令微黃),百合三分,知母三分,生乾地黃一兩半。上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太平聖惠方》紫菀散) 3. 治療吐血、咯血、嗽血:真紫菀、茜根等分。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櫻桃子大,含化一丸,不以時。(《雞峰普濟方》紫菀丸) 4. 治療妊娠咳嗽不止,胎不安:紫菀一兩,桔梗半兩,甘草、杏仁、桑白皮各二錢半,天門冬一兩。上細切,每服三錢。竹茹一塊,水煎,去滓,入蜜半匙,再煎二沸,溫服。(《傷寒保命集》紫菀湯) 5. 治療小兒咳逆上氣,喉中有聲,不通利:紫菀一兩,杏仁(去皮尖)、細辛、款冬花各一分。上四味,搗羅為散,二三歲兒,每服半錢匕,米飲調下,日三,更量大小加減。(《聖濟總錄》紫菀散) 配伍效用: 紫菀配伍款冬花 紫菀辛散苦泄,化痰止咳,功擅祛痰;款冬花辛溫,宣肺止咳,長於止咳。二者伍用,有泄肺祛痰之功效;若蜜炙後用,其潤肺止咳之功效更著。用於治療或內傷、或外感之咳嗽氣喘、痰多咯吐不爽者。 紫菀配伍百部 紫菀辛散苦降,偏於化痰止咳而宣肺;百部甘潤而平,偏於潤肺止咳而宣肺。二者合用,化痰而不燥,潤肺又不礙祛痰,共奏降氣祛痰、潤肺止咳之功效,用於治療咳嗽無論新久虛實,或咯痰帶血者。 紫菀配伍阿膠 紫菀潤肺下氣、化痰止咳;阿膠滋陰潤肺、補血止血。二者伍用,有滋陰潤燥、祛痰止咳、養血止血之功效,用於治療虛勞肺萎、咯痰帶血者以及支氣管擴張引起的咯血諸症。 紫菀配伍荊芥、白前、陳皮 紫菀、白前均化痰止咳,相伍為用,其功更著;荊芥祛風解表;陳皮燥濕化痰理氣。四葯伍用,有解表理氣、止咳化痰之功效,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所致之惡寒無汗、咳嗽胸悶、痰白清稀等症。 紫菀配伍款冬花、細辛、杏仁 紫菀、款冬花化痰止咳;杏仁止咳平喘;細辛溫肺化飲解表。四葯合用,有解表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效,用於治療惡寒無汗、咳痰色白因外感風寒所致者。 【注意事項】 宜忌:有實熱者忌服。 「款冬為使。惡天雄、瞿麥、雷丸、遠志。畏茵陳蒿。」(《本草經集注》) 「惡藁本。」(《唐本草》) 【醫家論葯】 「紫菀,辛能入肺,苦能降氣,故治咳嗽上氣、痰喘,惟肺實氣壅,或火邪刑金而致咳唾膿血者,乃可用之。」(《本草正義》) 「紫菀,味甘而帶苦,性涼而體潤,恰合肺部血分。主治肺焦葉舉,久嗽痰中帶血及肺痿,痰喘,消渴,使肺竅有清涼沛澤之功。……用入肝經,凡勞熱不足,肝之表病也;蓄熱結氣,肝之里病也;吐血衄血,肝之逆上也;便血溺血,肝之妄下也;無不奏效。因其體潤,善能滋腎,蓋腎主二便,以此潤大腸燥結,利小便短赤,開發陰陽,宣通壅滯,大有神功。同生地、麥冬入心,寧神養血。同丹皮、赤芍入胃,清熱涼血。其桑皮為肺中氣葯,紫菀為肺中血葯,宜分別用。」(《藥品化義》) 「紫菀,肺金血分之葯,《本經》止咳逆上氣,胸中寒熱結氣,取性疏利肺經血氣也。去蠱毒痿躄者,以其辛苦微溫,能散結降氣,蠱毒自不能留,痿躄由肺熱葉焦,紫菀專通肺氣,使熱從溲便去耳。《別錄》療咳唾膿血,大明消痰止渴,皆滋肺經血氣之效。《金匱》澤漆湯用以治咳血而脈沉者,咳屬肺,脈沉則血分之病也。亦治下痢肺痛,與紫參同功。」(《本經逢原》) 「紫菀,柔潤有餘,雖曰苦辛而溫,非燥烈可比,專能開泄肺郁,定咳降逆,宣通窒滯,兼疏肺家氣血。凡風寒外束,肺氣壅塞,咳嗆不爽,喘促哮吼及氣火燔灼,郁為肺癰,咳吐膿血,痰臭腥穢諸證,無不治之。而寒飲蟠踞,濁涎膠固,喉中如水雞聲者,尤為相宜。惟其溫而不熱,潤而不燥,所以寒熱皆宜,無所避忌。景岳謂水虧金燥,咳嗽失血者,非其所宜;石頑謂陰虛肺熱乾咳者忌之;蓋恐開泄太過,重傷肺金,又恐辛溫之性,或至助火。要之虛勞作嗽,亦必有濁痰阻塞肺竅,故頻頻作咳,以求其通,不為開之,咳亦不止,以此溫潤之品,泄化垢膩,順調氣機,而不傷於正,不偏於燥,又不犯寒涼遏抑、滋膩戀邪等弊,豈非正治?且柔潤之質,必不偏熱,較之二冬、二母,名為滋陰,而群陰膩滯,阻塞隧道者,相去猶遠。惟實火作咳及肺癰成膿者,則紫菀雖能泄降,微嫌其近於辛溫,不可重任,然借為嚮導,以搗穴犁庭,亦無不可。總之,肺金窒塞,無論為寒為火,皆有非此不開之勢。」(《本草正義》) 「紫菀,辛而不燥,潤而不寒,補而不滯。然非獨用、多用不能速效,小便不通及溺血者服一兩立效。」(《本草通玄》) 「紫菀,觀其能開喉痹,取惡涎,則辛散之功烈矣,而其性溫,肺病咳逆喘嗽,皆陰虛肺熱證也,不宜專用及多用,即用亦須與天門冬、百部、麥冬、桑白皮苦寒之葯參用,則無害。」(《本草經疏》) 附註:紫菀根莖呈圓形疙瘩頭狀,故亦稱紫菀頭;因其頭部蔟生極多細根,質柔軟如茸毛而不易折斷,又有紫菀茸、軟紫菀之稱。紫菀一藥品種較雜,如雲南、四川、西藏、新疆等地各用不同品種,然品質大多較次,臨床為強調正品入葯,常用真紫菀之名。正品紫菀主產於我國河北等北方諸省,故亦稱北紫菀。 百部 為百部科植物蔓生百部 Stemona japonica (Bl.)Miq.、直立百部Stemona sessilifolia(Miq.) Franch. et Sav. 或對葉百部Stemona tuberosaLour. 等的塊根。味甘、苦,性微溫。入肺經。功能:溫潤肺氣、止咳、殺蟲。主治:風寒咳嗽、百日咳、肺結核、老年咳喘、蛔蟲病、蟯蟲病、皮膚疥癬、濕疹。內服:煎湯,3~10g;浸酒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各種百部的根含多種生物鹼。蔓生百部的根含:百部鹼(Stemonine)、百部定鹼(Stemonidine)、異百部定鹼(Isostemonidine)、原百部鹼(Protostemonine)、百部寧鹼(Paipunine)、華百部鹼(Sinostemonine)。 直立百部的根含:百部鹼、原百部鹼、百部定鹼、異百部定鹼、對葉百部鹼(Tuberostemo- nine)、霍多林鹼(Hodorine)、直立百部鹼(Sessi-listemonine)。 對葉百部的根含:百部鹼、對葉百部鹼、異對葉百部鹼(Isotuberostemonine)、斯替寧鹼(Ste- nine)、次對葉百部鹼(Hypotuberostemonine)、氧化對葉百部鹼(Oxotuberostemonine)。 此外,尚含糖、脂類、蛋白質、灰分及乙酸、甲酸、蘋果酸、琥珀酸、草酸等。 藥理作用: 1. 鎮咳、祛痰作用 百部生物鹼能降低動物呼吸中樞的興奮性,抑制咳嗽反射而具鎮咳之效。亦有報告指出,百部煎劑 0.6~0.9g/kg 灌服,對用1%碘液注入貓的右肋膜腔引起的咳嗽;百部生物鹼提取液10ml/kg 腹腔注射,對用二氧化硫引咳法引起的小鼠咳嗽,均無鎮咳作用。100%百部生物鹼提取液2ml/kg 給兔灌服,無祛痰作用。 2.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體外試驗表明:百部煎劑及醇浸劑對肺炎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腦膜炎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白喉桿菌、肺炎桿菌、鼠疫桿菌、炭疽桿菌、枯草桿菌以及霍亂弧菌、人型結核桿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蔓生百部水浸液在體外對某些致病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百部煎劑能降低亞洲甲型流感病毒對小鼠的致病力,對已感染的小鼠亦有治療作用。 用雞胚培養的新城病毒試驗表明:百部能延長雞胚壽命36小時。 3. 殺蟲作用 蔓生百部與其他品種百部的水浸液及乙醇浸液,對蚊蠅幼蟲、頭虱、衣虱及臭蟲等均有殺滅作用,醇浸劑較水浸劑的效力為大。百部乙醇浸出物的 50%蒸餾水混懸液接觸陰虱數分鐘即可將其殺死,水浸液則無效。用70%的乙醇浸出液殺頭虱和陰虱的效力比DDT和除蟲菊強。高濃度百部在體外有殺死鼠蟯蟲的作用。 4. 對支氣管平滑肌的作用 100%百部生物鹼提取液0.2ml對組胺所引起的離體豚鼠支氣管平滑肌痙攣有鬆弛作用。其作用強度與氨茶鹼相似,但較緩慢而持久。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肺結核 百部18g,黃芩、丹參、桃仁各9g,煎成60ml,每次服20ml,每日3 次。治療30例,與異煙肼組對照,兩組療效接近,從患者體重觀察,百部治療組優於對照組。〔浙江中醫雜誌 1982;(11~12):497〕 2. 治療百日咳a. 百部250g,煎製成糖漿 800ml。2歲以上每次10~15ml,2歲以下每次2~5ml,日服3次,1周為1療程。治療95例,痊癒42例,進步39例,無效14例。〔上海中醫藥雜誌 1956;(8):857〕 b. 百部晒乾,研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口服,每日3次。1歲以下,每次3~10丸;2~4歲20~30丸,5~8歲40~50丸。或用百部、白前各500g,加水4kg煎煮,濾出藥液,加蜂蜜1kg再煎,煎至2kg左右,製成百部白前合劑。1歲以內每次服3~9g;2~4歲18~24g,5~8歲30~45g。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治療125例,治癒率90%以上。〔中醫雜誌 1958;(12):814〕 c. 百部50g,杏仁、桔梗各20g,加水700ml,煎取葯汁350ml ,加白糖60g 溶化,每日3次,溫開水沖服,每次用量分別為:1歲以下2~4ml;1~3歲4~6ml;3~6歲7~9ml;7~9歲10~13ml;10歲以上15ml。治療140例,治癒132例,好轉6 例,無效2例。〔河南中醫 1982;(5):15〕 3. 治療慢性氣管炎 百部20g,水煎2次,合併藥液約60ml,每次20ml,日服3次。治療110例,近期控制36例,顯效35例,好轉25例,無效14例。〔陝西中醫 1986;7(10):439〕 4. 治療蟯蟲病a. 生百部30g,加入55%乙醇150ml 中浸泡3天後收集藥液備用。用棉球蘸藥液擦肛門周圍皺襞,每晚1次,7天為1療程。治療百餘例,一般3個療程即愈。 〔中醫雜誌 1986;27(1):24〕 b. 生百部30g,煎汁30ml,於每晚睡前保留灌腸,連續10~12天為1療程。並在當天下午2時、8時內服使君子粉,每日量比周歲年齡多1g,即1歲2g,2歲3g,加到10歲量為限;第2日清晨空腹飲大黃水,每日量比周歲多0.3g,即1歲0.6g,2歲0.9g,加到10歲量為限;均服3~6日。治療58例,痊癒51例,無效7例。〔中醫雜誌 1957;(3):145〕 5. 治療手足癬 生百部60g(切碎),鴉膽子仁15g(打碎),60度白酒(或用60%乙醇)、食醋各500ml。此為治療雙手或雙足用量。將上藥均裝入廣口瓶中密封。在15~30℃室溫下浸泡7~10天,每日振搖1次。用時先除去液面之油滴,以防鴉膽子油引起接觸性皮炎。將手插入瓶中,每次浸泡30~60分鐘,每日2次;足癬者可將藥液裝入雙層食品塑料袋內,患足放入藥液中後用線扎住上口,浸泡時間同手癬。泡至第6~7日時,患手(足)皮膚變得紅嫩而薄,應繼續浸泡。治療21例(手癬2 例,足癬19例),痊癒19例(手癬2例),好轉2例。輕者3~5天即愈,重者10天左右可愈。除1例浸泡1周後雙腕關節上方與液面接觸部位的皮膚出現炎症外,其他均未發生不良反應。〔中醫藥信息 1988;(6):35〕 6. 治療陰囊濕疹 百部、黑面神(鮮品)各 60g,苦參30g,加水1000ml,煮沸2分鐘,去渣待冷後洗患處,每日1~2次。治療18例,全部治癒。少則洗1次,多則洗4次。〔廣西中醫藥 1988;11(1):5〕 7. 治療酒渣鼻 百部洗凈,泡於95%乙醇中(比例為1:2 ),一般泡5~7天後即可搽用。每日搽2~3次,1月為1療程。治療13例,痊癒5例,顯效7例,好轉1例。〔中醫雜誌 1981;(4):33〕 8. 治療疥瘡a. 採用隔離治療,全身用百部酊(百部100g,白酒500g,浸泡2~3天)擦洗,每天2次,同時給予抗組胺、鎮靜葯等,並嚴格消毒更衣。治療12例,連續用藥2周後全部治癒。〔新醫學 1983;14(2):101〕 b. 百部、蛇床子各250g,研成粗粉,以冷開水浸濕30分鐘,加入75%乙醇4000ml內密封,浸漬15天,取浸出液放置後傾取上清液備用。每日用藥液擦洗全身1次,皮損處或結節表面每日搽藥2次,5日後洗澡並更換衣被。伴有濕疹者,加用抗過敏葯或先按濕疹處理後再用藥;合併感染者,同時用野菊花煎湯外洗,嚴重感染者,加抗生素或清熱解毒中藥。治療152例,用藥1周後,治癒108例,顯效29例,無效15例。〔浙江中醫雜誌 1990;25(1):18〕 9. 治療陰道滴蟲病 生百部、野菊花各15g,黃柏、土槿皮各12g,韭菜20根,加水100ml,煮沸去渣,熏洗陰部,每日1次,2~3次見效。治療20例,治癒14例。〔中醫雜誌 1966;(4):31〕 方劑選用: 1. 治療寒邪侵於皮毛,連及於肺,令人咳:桔梗一錢五分,甘草(炙)五分,白前一錢五分,橘紅一錢,百部一錢五分,紫菀一錢五分。水煎服。(《醫學心悟》止嗽散) 2. 治療卒得咳嗽:生薑汁,百部汁。和同合煎,服二合。(《補缺肘後方》) 3. 治療久嗽不已,咳吐痰涎,重亡津液,漸成肺痿,下午發熱,鼻塞項強,胸脅脹滿,卧則偏左其嗽少止,偏右嗽必連發,甚則喘急,病必危殆:百部、薏苡仁、百合、麥門冬各三錢,桑白皮、白茯苓、沙參、黃耆、地骨皮各一錢五分。水煎服。(《本草匯言》百部湯) 4. 治療三十年嗽:百部根二十斤,搗取汁,煎如飴,服一方寸匕,日三服。(《備急千金要方》) 配伍效用: 百部配伍人蔘、白朮 百部潤肺止咳;人蔘、白朮健脾益氣。三葯伍用,有潤肺止咳、益氣健脾之功效,用於治療咳嗽因虛寒所致者。 炙百部配伍生薑汁 炙百部潤肺止咳;生薑汁溫肺止咳。二者伍用,有溫肺潤肺止咳之功效,用於治療咳嗽因卒感寒邪所致者。 【注意事項】 宜忌:「熱嗽,水虧火炎者禁用。」(《得配本草》) 在服藥期間,如出現副作用者,當立即停葯,以免發生中毒。 毒副作用:百部製劑口服有胸部灼熱感、口鼻及咽喉發乾、頭暈、胸悶、氣急、厭食等反應,少數病人可見腹痛、腹瀉,偶見鼻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20~30%。 百部服用過量時可引起呼吸中樞麻痹,表現為呼吸困難,口唇發紺、躁動不安,甚則昏迷、抽搐。 中毒救治: 1. 呼吸困難、口唇發紺者,應立即給予人工呼吸、給氧及注射呼吸興奮劑山梗菜鹼、尼可剎米等;躁動不安、抽搐者給予安定等鎮靜劑。 2. 酌情靜脈滴注葡萄糖鹽水。 【醫家論葯】 「百部,亦天門冬之類,故皆治肺病殺蟲,但百部氣溫而不寒,寒嗽宜之;天門冬性寒而不熱,熱嗽宜之,此為異耳。」(《本草綱目》) 「百部,乃先哲多謂其能治久嗽,損庵所云,治久嗽用以保肺者也。以此治暴嗽者,宜於肺氣素虛之人,而隨分寒熱,有以佐之,如寒則生薑,熱則和蜜,如治久嗽者加蜜,固為其虛而定有熱也,豈漫無區別乎哉!」(《本草述》) 「百部,殺蟲而不耗氣血,最有益於人,但其力甚微,用之不妨多也。然必與參、茯、芪、術同用為佳。大約用百部自一錢為始,可用至三、四錢止,既益肺胃脾之氣,又能殺蟲。倘癆病有傳屍之蟲者,須同地骨皮、沙參、丹皮、熟地、山茱共用為好。」(《本草新編》) 杏仁 為薔薇科植物杏Prunus armeniaca L.、山杏Prunus armeniaca L. var.ansu Maxim.、遼杏Prunus mandshurica (Maxim.) Koehne及西伯利亞杏Prunussibirica L. 或巴旦杏Prunus amygdalus Batsch. 的成熟種子。味苦,性溫,有毒。入肺、大腸經。功能:祛痰止咳、平喘、潤腸。主治:外感咳嗽、喘滿、喉痹、腸燥便秘。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杏和山杏的種子均含苦杏仁甙(Amy- gdalin)。苦杏仁甙受杏仁中的苦杏仁酶(Amygdalase)和櫻葉酶(Prunase)等β-葡萄糖甙酶的水解,依次生成野櫻皮甙(Prunasin)和扁桃腈(Mandelonitrile),再分解生成苯甲醛和氫氰酸。 苦杏仁含脂肪油(杏仁油)為50.1%。其中油酸(Ole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含量最高,其次是棕櫚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acid)、亞麻酸(Linolenic acid)、十四烷酸(Tetradecanoic acid)、棕櫚油酸(Palmitoleic acid)和廿碳烯酸(Eicosenoic acid)。 尚含有揮發性成分,主要有β-紫羅蘭酮(β- Ionone)、芳樟醇(Linalool)、γ-癸酸內酯(γ-Decanolactone)、己醛(Hexanal)等。苦杏仁中還含有蛋白質和氨基酸。 藥理作用: 1. 鎮咳平喘作用 苦杏仁中的苦杏仁甙在體內能慢慢分解,逐漸產生微量氫氰酸。服用小量杏仁,能起到輕度抑制呼吸中樞,而達鎮咳、平喘作用。苦杏仁甙對正常動物可促進肺表面活性物質的合成,在油酸型呼吸窘迫綜合徵實驗動物中不僅可促進肺表面活性物質的合成,並且可使病理改變得到改善。 2. 抗腫瘤作用 有報告認為,杏仁熱水提取物粗製劑對人子宮頸癌JTC-26株的抑制率為50%~70%。體外實驗證明:氫氰酸、苯甲醛、苦杏仁甙均有微弱的抗癌作用。如果氫氰酸加苯甲醛、苦杏仁甙加β-葡萄糖甙酶均能明顯提高抗癌活力。苦杏仁甙對W256癌肉瘤的大鼠有延長生存期的作用。給小鼠自由攝食苦杏仁,可抑制艾氏腹水癌的生長,並使生存期延長。臨床試驗亦表明:苦杏仁甙對腫瘤有較好的療效。 但亦有報告指出,在鼠體內試驗,苦杏仁甙對P388 淋巴細胞及P815肥大細胞白血病無效。苦杏仁甙對移植腫瘤S180、血細胞瘤LPC-1、白血病 L1210、Mecca 淋巴肉瘤、骨肉瘤、乳腺癌 E0771、肝癌及W256 癌肉瘤等亦均無效。 3. 其他作用 苦杏仁甙水解產物苯甲醛在體外以及在健康者或潰瘍者體內,均能抑制胃蛋白酶的消化功能,提示其有抗潰瘍作用。杏仁水溶性部分的胃蛋白酶水解產物對經過四氯化碳處理過的大鼠給葯,有抑制SGOT、SGPT水平和羥脯氨酸含量的升高,並抑制優球蛋白溶解時間的延長。 苦杏仁甙水解後生成的苯甲醛,經安息香縮合酶作用生成安息香,安息香具有鎮痛作用,因此用苦杏仁治療晚期肝癌可解除病人的痛苦,有的甚至不用服止痛藥。 杏仁的胃蛋白酶水解產物對乙酸引起的小鼠扭體和棉球引起的大鼠肉芽腫炎症有抑制作用,但並不抑制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腳爪急性腫脹及佐劑所致的大鼠關節炎的一期和二期損傷的發展。對佐劑引起的關節炎鼠,杏仁的胃蛋白酶水解產物給葯 2個月能延長優球蛋白溶解時間,並抑制腹動脈結締組織的增殖。 實驗表明:苦杏仁煎劑對正常家兔有促進總磷合成的功能,治療油酸型成年兔呼吸窘迫綜合征取得了病理改善的結果。提示苦杏仁可促進肺表面活性物質的合成,可試用於臨床治療成人呼吸窘迫總綜合征。 苦杏仁甙尚有預防和治療抗腫瘤葯阿脲引起的糖尿病的作用。 苦杏仁油尚有驅蟲、殺菌作用,體外試驗對人蛔蟲、蚯蚓均有殺滅作用,並能殺死傷寒、副傷寒桿菌。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急慢性呼吸道感染a. 杏仁、生半夏等份為末。取葯末適量、大蒜白頭去根須及外皮少許,搗爛和勻成稠糊狀,用溫水洗腳後,取蠶豆粒大葯糊外敷雙足湧泉穴,膠布固定。 早晚各更換1次,連用3天為1療程,小兒如足下有灼熱感可提前取下,發泡者勿挑破,用紫藥水外塗即可。停用其他藥物。治療116例,其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0例,顯效15例,有效4例,無效1例;急性氣管炎、支氣管炎76例,顯效66例,有效9例,無效1例;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15例,有效13例,無效2例;百日咳5例,顯效1例,有效2例,無效2例。〔安徽中醫學院學報 1992;11(1):45〕 b. 杏仁、黃芩各10g,連翹15g,魚腥草30g,桔梗、甘草各5g,水煎濃縮加糖製成100ml,每次口服10~15ml,日3次。治療小兒上感30例,支氣管炎40例,支氣管肺炎20例,共90例,痊癒73例,好轉11例,無效6例。〔江蘇中醫雜誌 1986;(5):47〕 2. 治療百日咳 杏仁、桔梗各20g,百部根50g。上藥加水700ml,煎至350ml,濾汁加白糖60g,以文火將糖熔化。溫開水沖服,日3次。1歲以下每次2~4ml,1+~3歲4~6ml,3+~7歲7~9m,l,7+~10歲10~13ml,10歲以上15ml。治療140例,痊癒132例,好轉6例,無效2例。療程最短5天,最長12天,平均6天。〔河南中醫 1982;(5):15〕 3. 治療蟯蟲病 連皮杏仁30粒碾泥,加入沸水淹葯面一指深,文火煎煮濃縮。在患者夜間自覺肛門發癢時,用脫脂藥棉球蘸藥液塞入肛門內,次日晨取出。治療50餘例,80%療效滿意,一般3~6次可治癒。20%因肛門膿腫、脫肛、痔漏無效。〔四川中醫 1984;(4):53〕 4. 治療腹部術後綜合征 苦杏仁、清半夏、制川朴、炒枳殼、炒白朮各9g,藿香6g,砂仁粉3g(分2次沖服)。濃煎200ml,手術後8小時開始服藥,先服100ml,隔4小時後再服100ml,以後每日1劑,早晚分服,連服2劑。11例患者服藥後,噁心嘔吐癥狀消失,脘腹脹痛減輕,肛門排氣較未服藥者提前12~28小時。〔浙江中醫學院學報 1990;(6):24〕 5. 治療足癬 苦杏仁100g,陳醋300ml。濃煎為150ml。先用溫水洗凈患處,晾乾後塗上藥,日3次。治療31例,除1例中斷治療外,皆愈。〔廣西中醫藥 1986;(5):45〕 6. 治療陰道滴蟲 杏仁50個,枯礬末、硫磺末各3g,雄黃末1.5g,白芨末適量。杏仁搗泥,加入硫磺、枯礬、白芨水泛為丸,雄黃末為衣。陰部瘙癢、陰道滴蟲者,可用紗布包裹上藥納入陰道內,24小時後取出;外陰瘙癢者,可取葯調糊外搽,一般治療1~2次即愈。〔江蘇中醫雜誌 1982;(3):51〕 7. 治療宮頸糜爛 杏仁、雄黃、白礬各200g,乳香、沒藥各50g,冰片10g。上藥製成粉劑。月經乾淨後第3天開始上藥,用95%乙醇塗於糜爛面上2分鐘左右,再敷上藥粉,日1次,5天為1療程。治療90例,痊癒60例,顯效20例,好轉5例,無效5例。〔實用婦產科雜誌 1988;3:139〕 8. 治療小兒疳積 杏仁、桃仁、山梔子、皮硝各10g,白鬍椒7粒,寸許蔥白7根。上藥研末,加鴨蛋清1枚,白酒5ml,調拌。用紗布紮成葯餅,外敷神闕、命門二穴,24小時取下。治療小兒疳積數百例,屢效。〔江蘇中醫雜誌 1987;(5):14〕 9. 治療小兒膿皰病(黃水瘡) 苦杏仁燒炭研末,加香油調成稀糊狀塗患處。治療40餘例,均獲良效。一般1~2次脫痂,3~4次痊癒。〔山東中醫學院學報 1980;4(3):66〕 10. 治療鼻息肉 杏仁、甘遂3g,枯礬、草烏各5g,輕粉6g,各研末和勻。用蘆薈末蘸葯末少許頻吹患處,每日3~4次,或用油類調敷患處,7天為1療程,療程間隔10天。治療50例,痊癒28例,顯效15例,進步4例,無效3例。〔浙江中醫雜誌 1980;15(5):221〕 方劑選用: 1. 治療肺寒卒咳嗽:細辛半兩(搗為末),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研如膏)。上藥,於鐺中熔蠟半兩,次下酥一分,入細辛、杏仁,丸如羊棗大。不計時候,以綿裹一丸,含化咽津。(《太平聖惠方》) 2. 治療咳逆上氣:杏仁三升,熟搗如膏,蜜一升,為三分,以一分內杏仁搗,令強,更內一分搗之如膏,又內一分搗熟止。先食已含咽之,多少自在,日三。每服不得過半方寸匕,則痢。(《備急千金要方》杏仁丸) 3. 治療上氣喘急:桃仁、杏仁(並去雙人皮尖,炒)各半兩。上二味,細研,水調生面少許,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生薑、蜜湯下,微利為度。(《聖濟總錄》雙人丸) 4. 治療久患肺喘,咳嗽不止,睡卧不得者:杏仁(去皮尖,微炒)半兩,胡桃肉(去皮)半兩。上件入生蜜少許,同研令極細,每一兩作一十丸。每服一丸,生薑湯嚼下,食後臨卧。(《楊氏家藏方》杏仁煎) 5. 治療氣喘促浮腫,小便淋瀝:杏仁一兩,去皮尖,熬研,和米煮粥極熟,空心吃二合。(《食醫心鏡》) 6. 治療久病大腸燥結不利:杏仁八兩,桃仁六兩(俱用湯泡去皮),蔞仁十兩(去殼凈),三味總搗如泥;川貝八兩,陳膽星四兩(經三制者),同貝母研極細,拌入杏、桃、蔞三仁內。神曲四兩研末,打糊為丸,梧子大。每早服三錢,淡薑湯下。(《方脈正宗》) 7. 治療諸瘡腫痛:杏仁去皮,研濾取膏,入輕粉、麻油調搽,不拘大人小兒。(《本草綱目》) 8. 治療鼻中生瘡:搗杏仁乳敷之;亦燒核,壓取油敷之。(《備急千金要方》) 配伍效用: 杏仁配伍川貝母 杏仁辛苦微溫,降氣祛痰、止咳平喘;川貝母味甘性涼,清熱化痰、止咳平喘。二者合用,其清熱潤肺、降氣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效更著,用於治療陰虛肺燥之久咳、咽干、痰少以及咳嗽不止、咯吐黃痰等證因外感風寒、痰熱壅肺者。 杏仁配伍冬瓜仁、魚腥草 杏仁止咳平喘;冬瓜仁清肺化痰排膿;魚腥草清熱解毒排膿。三葯合用,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排膿之功效,用於治療肺熱所致之咳嗽痰黃或肺癰之發熱咯膿因熱毒所致者。 杏仁配伍瓜蔞、枳實 杏仁苦泄降氣而潤腸通便;瓜蔞寬胸理氣而潤腸通便;枳實化痰破氣而通便。三葯伍用,有行氣降氣、寬胸潤腸之功效,用於治療肺氣不降、大腸氣滯之便秘。 杏仁配伍桔梗 杏仁降氣祛痰、止咳平喘、滑腸通便,主降;桔梗開宣肺氣、升清降濁,能升能降,以升為主。二者合用,共奏宣肺止咳、降氣祛痰之功效,用於治療咳嗽痰多,或腸燥便秘等症。 杏仁配伍桑葉、菊花 杏仁止咳平喘;桑葉、菊花皆疏散風熱。三葯共用,有疏散風熱、宣肺止咳之功效,用於治療外感風熱所致之發熱惡寒、咳嗽氣喘等。 杏仁配伍五味子 杏仁止咳平喘而降氣;五味子斂肺滋腎而寧嗽定喘。二者伍用,有斂肺滋腎、止咳平喘之功效,用於治療肺虛咳喘、自汗、盜汗等症。 杏仁配伍郁李仁、桃仁 三葯均潤腸通便,相伍為用,功效更著,用於治療老年人或產後陰虛之腸燥便秘。 【注意事項】 宜忌:陰虛咳嗽及大便溏泄者忌服。 毒副作用:苦杏仁甙一次靜脈給葯的半數致死量大於5g/kg。苦杏仁甙給小鼠靜脈注射和口服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25g/kg和887mg/kg;給大鼠靜脈注射、腹腔注射和口服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25g/kg、8g/kg和0.6g/kg。 苦杏仁甙經酶水解可產生氫氰酸和苯甲醛,普通1g杏仁約可產生2.5mg氫氰酸。氫氰酸是劇毒物質,人的致死量大約為0.05g。苦杏仁甙口服易在胃腸道分解出氫氰酸,故毒性比靜脈注射大。成人服巴旦杏仁約50~60個,小兒7~10個即可致死,致死原因主要為組織窒息。 臨床應用本品,有內服引起中毒的報告。亦有報告指出,食苦杏仁中毒,可引起多發性神經炎,即除常見中毒癥狀外,尚有雙側下肢肌肉弛緩無力,肢端麻木,觸覺痛覺遲鈍,雙肢反射減弱。 杏仁的中毒癥狀,一般表現為口內苦澀、流涎、頭痛、眩暈、嘔心、嘔吐並有水樣腹瀉、煩躁不安和恐懼感、心悸、四肢軟弱,嚴重者可見呼吸困難、抽搐、昏迷、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血壓下降、心跳速而弱、牙關緊閉、全身痙攣、四肢冰冷,最後可因呼吸麻痹、心跳停止而死亡。 中毒救治: 1. 催吐、洗胃:服硫代硫酸鈉2g,用5%硫代硫酸鈉溶液洗胃,亦可每15分鐘口服1匙硫酸亞鐵亞液。 2. 解除氰化物:首先立即吸入亞硝酸異戊酯0.2ml,每隔2分鐘吸入30秒;再用3%亞硝酸鈉溶液按6~12mg/kg體重緩慢靜脈注射(成人用量為10~15ml;兒童用量為1%,10~25ml,加入25~50%葡萄糖液40~60ml),如血壓下降,即肌注腎上腺素;繼續用50%硫代硫酸鈉溶液50ml加入5%葡萄糖液1 000ml中,靜脈點滴。如癥狀未改善者,可用半量重複注射1次。 3. 對症處理:酌情靜脈點滴高滲葡萄糖及大量維生素C;有抽搐者,可選用安定、苯巴比妥納、水合氯醛、冬眠靈等;呼吸衰竭者應給予呼吸興奮劑和吸氧;循環衰竭者給予強心劑和升壓葯等。對重症病人可給予細胞色素C。 4. 中草藥治療: a. 生蘿蔔或生白菜1 000~1 500g,搗爛取汁,加紅糖或白糖適量,頻飲。 b. 甘草、大棗各120g,水煎服。 c. 綠豆60g,水煎加砂糖內服。 d. 桂枝、烏葯、赤芍各9g,紅花、桃仁各15g,硃砂1.5g(沖),水煎,早晚分服。 【醫家論葯】 「杏仁能散能降,故解肌、散風、降氣、潤燥、消積,治傷損葯中用之。治瘡殺蟲,用其毒也。」「治風寒肺病葯中,亦有連皮尖用者,取其發散也。」(《本草綱目》) 「杏仁,既有發散風寒之能,復有下氣除喘之力,緣辛則散邪,苦則下氣,潤則通秘,溫則宣滯行痰。杏仁氣味俱備,故凡肺經感受風寒,而見喘嗽咳逆、胸滿便秘、煩熱頭痛,與夫蠱毒、瘡瘍、狗毒、面毒、錫毒、金瘡,無不可以調治。東垣論杏仁與紫菀,均屬宣肺除郁開溺,而一主於肺經之血,一主於肺經之氣;杏仁與桃仁,俱治便秘,而一治其脈浮氣喘便秘,於晝而見;一治其脈沉狂發便秘,於夜而見。馮楚瞻論杏仁、栝蔞,均屬除痰,而一從腠理中發散以祛,故表虛者最忌;一從腸胃中清利以除,故里虛者切忌。諸葯貌雖相同,而究實有分辨,不可不細審而詳察也。但用杏仁以治便秘,須用陳皮以佐,則氣始通。」(《本草求真》) 「杏仁主治胸間停水,故治喘咳,而旁治短氣結胸,心痛,形體浮腫。」(《葯鑒》) 「麻黃湯、大青龍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麻黃加術湯、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厚朴麻黃湯、文蛤湯,皆麻黃、杏仁並用,蓋麻黃主開散,其力悉在毛竅,非借杏仁伸其血絡中氣,則其行反濡緩而有所傷,則可謂麻黃之於杏仁,猶桂枝之於芍藥,水母之於蝦矣。」(《本經疏證》) 「凡仁皆降,故(杏仁)功專降氣,氣降則痰消嗽止。能潤大腸,故大腸氣閉者可用之。考杏仁之性似無辛味,似乎只有潤降之功,而無解散之力,但風寒外束,肺氣壅逆,不得不用此苦降之品,使氣順而表方得解,故麻黃湯用之,亦此意耳。桃仁、杏仁,其性相似,一入肝經血分,一入肺經氣分。至於解毒殺蟲,彼此均可,在乎用者之神明耳。」(《本草便讀》) 附註:杏仁系西伯利亞杏、遼杏及野山杏之原藥材經整理加工而入葯者,主產於我國東北,常稱北杏仁,簡稱北杏。因其味苦,又有苦杏仁之稱。苦杏仁性屬苦泄,善降氣,其平喘止咳療效可靠,無論外感、內傷均可選用,對邪實者最宜。 甜杏仁系巴旦杏的原藥材經整理加工而入葯者,其味多甘甜,故稱甜杏仁。為便於與苦杏仁區別,又將甜杏仁取名為南杏仁,簡稱南杏。甜杏仁偏於滋潤、養肺氣而無宣散之力,藥力較為和緩。其潤腸通便之功較苦杏仁為著,適用於肺虛久咳或津傷便秘等證。 巴旦杏仁亦有苦巴旦杏仁和甜巴旦杏仁之分,古代多以甜巴旦杏仁入葯,目前則多以苦巴旦杏仁供藥用。從成分上來看,甜杏仁和苦杏仁的區別主要在於所含苦杏仁甙及含油量的不同。甜杏仁不含或僅含 0.1%苦杏仁甙,而含油量達 45%~67%(平均 59%),苦杏仁則含苦杏仁甙 2%~4%,其含油量為 35.5%~ 62.5%(平均 51.5%)。 溫里葯(祛寒葯) 丁香 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L.) Merr. et Perry的花蕾。亦名雄丁香(《本草蒙筌》)、公丁香(《本草原始》)。味辛,性溫。入胃、脾、腎經。功能:溫中、暖腎、降逆。主治:呃逆、嘔吐、反胃、瀉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氣、癬症。內服:煎湯,2~5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花蕾含揮髮油即丁香油。油中主要為丁香油酚(Eugenol)、乙醯丁香油酚(Acetyleugenol)及少量α-與β-丁香烴(Caryo- phyllene);其次為葎草烯(Humulene)、胡椒酚(Chavicol)、α-衣蘭烯(α-Ylangene)。花蕾中尚含有4種黃酮衍生物,皆為黃酮甙元,其中兩種為鼠李素(Rhamnetin)及山萘酚(Kaempferol);另有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番櫻桃素、番櫻桃素亭(Eugenitin)、異番櫻桃素亭(Isoeugenitin)等。 藥理作用: 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在試管內,丁香對葡萄球菌和結核桿菌的生長有抑制作用。丁香水煎劑及粉末對溶血性鏈球菌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其抗菌作用且不受加熱的影響。實驗證明:丁香的醇浸出物對白喉桿菌、炭疽桿菌、副傷寒桿菌、痢疾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霍亂弧菌均有抑制作用。丁香油的抗菌能力強於丁香。體外試驗證明,丁香的醇浸出物對白喉桿菌、炭疽桿菌、副傷寒桿菌、痢疾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霍亂弧菌均有抑制作用。在試管內,丁香油與丁香酚在1:16 000~1:64 000時,可完全阻止布氏桿菌的發育;在1:8 000時則可完全抑制鳥型結核桿菌的發育;在1:2000~1:8 000濃度時,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肺炎桿菌、痢疾桿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結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體外試驗證明,丁香對流感病毒 PR8 株病毒有抑制作用。 丁香的水、醇及乙醚浸出液和其揮髮油,對致病性真菌均有明顯的抗真菌作用。低濃度浸出液對許蘭黃癬菌、白色念珠菌等有抑制作用。在試管內,丁香油及丁香酚在1:8 000~1:16 000濃度時,對多種毛癬菌、黃癬菌及腹股溝表皮癬菌有抗菌作用。 2. 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丁香為芳香健胃劑,可緩解腹部氣脹、增強消化能力、減輕噁心嘔吐。研究表明:丁香浸出液有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的作用,其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與乙醯膽鹼不同,前者刺激分泌的胃液酸度高,消化力較強,而後者刺激分泌的胃液酸度低,消化力較弱。丁香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似與膽鹼能神經參與有關,因該作用可被靜脈注射阿托品所阻抑。丁香酚乳劑亦可使胃黏液分泌顯著增加,而酸度不增強。丁香油的作用稍差。連續應用可使黏液耗竭,而只分泌非黏液性的滲出物。 實驗表明:丁香水提取物灌胃,對小鼠水浸應激性潰瘍和大鼠鹽酸胃潰瘍有明顯抑制作用;醚提取物灌胃,可明顯抑制消炎痛加乙醇誘發的小鼠胃潰瘍及鹽酸引起的大鼠胃潰瘍。 丁香水煎劑灌胃能顯著抑制小鼠的胃排空及未嘗墨汁推進率;醚提取物灌胃能抑制蓖麻油引起的小鼠腹瀉;水提取物灌胃能明顯抑制番瀉葉引起的小鼠腹瀉。但亦有報告認為,水煎劑對兩種腹瀉模型僅有對抗傾向而無明顯影響。 丁香醚提取物有明顯促進麻醉大鼠膽汁分泌的作用,並可維持2小時。 3. 驅蟲作用 在試管內,丁香乙醇浸劑、水煎劑及丁香油可將豬蛔蟲麻痹或殺死。丁香油 0.5~1.0g/kg給感染蛔蟲的狗口服,能使其排出蛔蟲,且無副作用。但劑量加大至5g/kg時,則引起嘔吐,驅蟲效力降低。丁香油較水煎劑為優。 4. 其他作用 丁香油酚給家兔靜脈注射,能產生麻醉、血壓下降,呼吸抑制和明顯的抗驚厥作用。丁香油酚能強烈抑制體外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少量丁香油滴入齲齒腔,既有消毒作用,亦能破壞其神經,從而減輕牙痛。丁香還能引起子宮收縮。 丁香油能有效抑制由花生四烯酸(AA)、膠原和腎上腺素誘發的血小板聚集,尤其對AA誘發的聚集抑制最強。丁香油的抑制聚集過程似乎是通過減少血小板凝集素(TXB2)形成的。 丁香醚提取物或水提取物給小鼠灌胃,均可顯著延長小鼠痛覺反應潛伏期(熱板法)或顯著減少醋酸刺激引起的扭體反應次數。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偏頭痛 細辛0.9g,公丁香3粒,瓜蒂7個,赤小豆7粒,冰片0.2g,麝香 0.1g,共為細末,取黃豆大葯末放入患側鼻腔,治療偏頭痛,療效較好。 〔陝西中醫 1983;4(6):15〕 2. 治療急性胃腸炎 吳萸子30g,丁香6g,胡椒30粒,共研細粉,每次1.5g,調適量凡士林敷臍部,每日換藥1次。一般外敷1~2次可痊癒。〔新中醫1974;(1):41〕 3. 治療泄瀉 丁香25個(約2g)、草果1枚(約4g),打碎,分別炒焦黑存性並研細末,白麵粉250g 炒至焦黃,加入食糖200g,乘熱在鍋內攪勻,成顆粒狀,每次2~3匙,小兒酌減。治療180 例,痊癒144例,有效27例,無效9例。〔上海中醫藥雜誌 1984;(8):29〕 4. 治療妊娠嘔吐 丁香15g,半夏20g,共為細末,以生薑30g 煎濃汁調成糊狀,取適量塗敷臍部,膠布固定。1日後嘔吐漸止,再敷3日納食如常。 〔中級醫刊 1987;22(10):44〕 5. 治療小兒泄瀉 丁香30g,蓽撥10g,胡椒、肉桂、吳茱萸各5g,車前子(炒)20g,共研細末,裝瓶備用。用時取葯末100~300mg,置臍窩內,膠布固定,1~2天換藥1次,治療小兒泄瀉,療效較好。〔廣西中醫藥 1988;11(1 ):13〕 6. 治療青光眼 蘆薈50g,丁香50g,黑丑50g,磁石100g,共研細末,混勻裝入空心膠囊內,每日早晚各3~5粒(重2~4g),飯後1小時服用。治療71隻眼,顯效51隻,進步7隻,無效13隻。對降低眼壓,縮小瞳孔,恢復視力有良好作用。〔河南中醫 1983;(4):33〕 7. 治療鼻息肉 苦丁香、細辛、蒼耳子、辛荑各6g,僵蠶9g,共研細末,加冰片0.5g,頑固性鼻息肉可再加硇砂3g。用時以本葯少許吹撒於鼻息肉處,每日2次。對息肉深者用少許脫脂棉蘸葯塞放於息肉處,每日1次。〔中國醫藥學報 1988;9(1):41〕 方劑選用: 1. 治療久心痛不止:丁香半兩,桂心一兩。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熱酒調下一錢。(《太平聖惠方》) 2. 治療霍亂,止吐:丁香十四枚,以酒五合,煮取二合,頓服之。用水煮之亦佳。(《千金翼方》) 3. 治療小兒吐逆:丁香、半夏(生用)各一兩。同研為細末,薑汁和丸,如綠豆大。薑湯下三、二十丸。(《百一選方》) 4. 治療食蟹致傷:丁香末,薑湯服五分。(《證治要訣》) 5. 治療鼻中息肉:丁香綿裹納之。(《太平聖惠方》) 配伍效用: 丁香配伍肉桂 丁香溫腎助陽;肉桂補命門之火以助陽。二者合用,溫腎助陽之功效更強,用於治療腎陽虛衰之陽痿。 丁香配伍吳茱萸 丁香溫胃止嘔;吳茱萸溫中理氣止痛。二者合用,有溫中止痛、降逆止嘔之功效,用於治療胃寒之嘔吐、腹痛等症。 【注意事項】 宜忌:熱病及陰虛內熱者忌服。 「痘家內熱禁忌。畏鬱金。」(《葯鑒》) 毒副作用:丁香煎劑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1.8g/kg;丁香油給小鼠口服的半數致死量為1.6g/kg;丁香油酚給大鼠口服的半數致死量為1.93g/kg。 煎劑的中毒癥狀為呼吸抑制及後肢無力。丁香油的花生油溶液5g/kg 給犬口服,可使之發生嘔吐而死亡。屍檢發現胃底及幽門部黏膜紅腫,並有潰瘍及出血點,十二指腸部亦有類似現象,肺、肝、腎均有淤血。當劑量減為2g/kg 時,僅發生嘔吐而不致死亡。丁香油酚的中毒癥狀為後肢麻痹,尿失禁,兼有血尿,病理解剖可見上消化道有出血狀態,少數黏膜有潰瘍,各內臟及腹膜、腸系膜均有明顯充血。 【醫家論葯】 「丁香,其主溫脾胃、止霍亂壅脹者,蓋脾胃為倉廩之官,飲食生冷,傷於脾胃。留而不去,則為壅塞脹滿,上涌下泄,則為揮霍撩亂,辛溫暖脾胃而行滯氣,則霍亂止而壅脹消矣。齒疳者,亦陽明濕熱上攻也,散陽明之邪,則疳自除。療風毒諸腫者,辛溫散結,而香氣又能走竅除穢濁也。」(《本草經疏》) 「丁香,得五味子治奔豚,配甘蔗、薑汁治乾嘔。肉桂溫能發表,丁香溫能和胃。」(《得配本草》) 「丁香,有雌雄之分,其實治病無分彼此。直中陰經之病,最宜用之,但不可用之於傳經之傷寒也。」(《本草新編》) 「丁香……溫脾胃,止霍亂。消霍亂。消痃癖,氣脹翻胃。腹內冷痛,壯陽暖腰。去胃寒,定嘔酸,殺酒毒。與五味子同用,亦治奔豚之氣。能泄肺,能補胃,大能療腎,極能止泄。」(《葯鑒》) 附註: 1.丁香有公、母之分,於花蕾由青轉紅時採集、除去花梗晒乾入葯者稱公丁香,簡稱公丁。以個大、粗壯、鮮紫棕色、香氣濃烈、油多者為佳,又稱大花丁香、紫丁香。將成熟果實晒乾入葯者稱母丁香,簡稱母丁。果實擊破有順理,常絲裂為兩瓣,形如雞舌,又稱雞舌香。公丁香氣味俱存,香氣濃郁,藥力充足,溫中止痛、和胃降逆之效較勝,且藥效迅速,並有較強的健胃作用,配柿蒂以降逆除呃;伍姜夏以和胃止嘔。母丁香氣微香而味淡,和胃降逆之力弱於公丁香,但藥力較持久,二者常配合使用,以增強療效。此外,母丁香尚能入血分活血催生,《顧其堂經驗方》如意丹,以之合滴乳香為末,同活兔膽和杵為丸,好酒送下,以治婦人難產。 2.「白丁香」、「桂丁香」、「野丁香」、「苦丁香」均與本品有異。其中「白丁香」為文鳥科動物麻雀 Passer montanus saturatus Stejneger 的糞便,味苦性溫,功用化積消翳;「桂丁香」為樟科植物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 的未成熟果實及花萼(也稱肉桂子),功用溫中止痛;「野丁香」為木犀科植物花葉丁香 Syringa persica L. 的花蕾,有的也指茜草科植物桂丁香Luculia intermedia Hutch. 的花果;「苦丁香」即瓜蒂,系葫蘆科植物甜瓜 Cucumis melo L. 的果蒂,為涌吐葯。 肉豆蔻 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 Houtt. 的種子。亦名肉果(《本草綱目》)。味辛,性溫。入脾、胃、大腸經。功能:溫中、下氣、消食、固腸。主治:心腹脹痛、虛瀉冷痢、嘔吐、宿食不消。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肉豆蔻含揮髮油 5%~15%(有報告認為揮髮油含量為2%~9%)、脂肪油25%~40%、澱粉23%~32%及蛋白等。 揮髮油中含有:d-莰烯(d-Camphene)、α-蒎烯(α-Pinene)、檜烯(Sabinene)、肉豆蔻醚(My- risticin);亦含有丁香酚(Eugenol)、異丁香酚、甲基丁香酚、甲氧基丁香酚、甲氧基異丁香酚、黃樟醚(Safrol)、欖香脂素(Elemicin)、異三甲氧基苯丙烯、α-側柏烯(α-Thujene)、△3-蒈烯(Carene)、二戊烯(Dipentene)、香葉醇(Geraniol);尚含有齊墩果酸、脫氫雙異丁香酚(Dehydrodiisoeugenol)、沉香油醇、龍腦、松油腦、三肉豆蔻精等。 脂肪油中含固體的肉豆蔻酸甘油酯(Myristin)40~73%及液體的油酸甘油酯(Olein)約3%。 從種子中離析得齊墩果醇酸(Oleanolic acid), 並離析得遊離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其脂肪中,肉豆蔻酸含量達70%~80%。並含有毒物質肉豆蔻醚(Myristicin)。 研究結果認為:肉豆蔻經炮製後,揮髮油的主要成分不變,但其毒性成分(肉豆蔻醚、黃樟醚)降低,止瀉效果則增強。 藥理作用: 1. 麻醉作用 肉豆蔻所含揮髮油有顯著的麻醉性能,對低等動物可引起瞳孔擴大、步態不穩,隨之出現睡眠、呼吸變慢,劑量再大則反射消失。對貓引起麻醉之劑量,常同時招致肝脂肪變性而死亡。 2. 驅風作用 肉豆蔻所含揮髮油有芳香健胃和驅風作用,肉豆蔻油 0.03~0.2ml 可用作芳香劑或驅風劑、腸胃道的局部刺激劑。 3. 其他作用 肉豆蔻醚對正常人有致幻作用,對人的大腦有中度興奮作用。肉豆蔻及肉豆蔻醚均能增強色胺的作用;體內及體外試驗表明均對單胺氧化酶有中度的抑制作用。其萜類成分有抗菌作用。 有報告指出,肉豆蔻油能延長酒精導致的睡眠,其揮髮油200mg/kg,可增加雛雞由酒精(1~4g/kg)腹腔內注射的睡眠時間,特別是深眠時間的延長(17~20倍)。單胺氧化酶抑製劑Iproniazid在較大劑量(400mg/kg)也遠不及前者的延長酒精睡眠時間。肉豆蔻油可被認為是一種強大的單胺氧化酶抑製劑(MAOI),但和苯丙胺無協同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潰瘍性結腸炎 煨肉豆蔻、白朮、訶子各12g,人蔘、木香、當歸各10g,肉桂、炙甘草各6g,白芍、罌粟殼各15g,水煎服,每日1劑。濕盛者加雲茯苓、薏苡仁;氣虛下陷者加黃芪、升麻;寒甚者加附子、炮姜;兼熱者加黃連、大黃;食滯者加焦山楂、檳榔;腹痛者加元胡,重用芍藥;便血多者加地榆炭、漢三七;五更瀉加吳茱萸、補骨脂;邪盛酌減訶子、罌粟殼等收斂固澀葯。治療62例,痊癒44例,好轉16例,無效2例。〔山東醫藥 1990;30(9):29〕 2. 治療小兒泄瀉a. 懷山藥、炙馬齒莧各 100g,蒼朮40g,車前子(包)80g,煨肉豆蔻30g,生甘草、熟大黃、丁香各15g。共研丁香、肉豆蔻、懷山藥為細末,余藥水煎2~3次,去渣濃縮,拌入葯末置乾燥箱內乾燥後製成散劑,分裝備用。小於1歲者每次3~4g,2~3歲者每次5~6g,3~5歲者每次6~8g,大於6歲者每次8~10g,每天4次,口服。治療小兒泄瀉285例,獲得較好效果。〔四川中醫 1990;8(6):27〕 b. 補骨脂、煨訶子、炒白朮、党參、陳皮各9g,肉豆蔻、吳茱萸、炙米殼各6g,薏苡仁、炒扁豆各15g。大便有黏液者加肉桂6g。水煎100ml,分3~4次服,每日1劑,此為1~3歲小兒用量,其他年齡酌情增減。治療小兒虛寒性泄瀉108例,治癒96例,顯效8例,無效4例。服藥最多16劑,最少6劑,一般8~10劑治癒。〔遼寧中醫雜誌 1991;18(6):36〕 方劑選用: 1. 治療水濕脹如鼓,不食者,病可下:肉豆蔻、檳榔、輕粉各一分,黑牽牛一兩半(取頭末)。上為末,麵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煎連翹湯下,食後,日三服。(《宣明論方》肉豆蔻丸) 2. 治療水瀉無度、腸鳴腹痛:肉豆蔻(去殼,為末)一兩,生薑汁二合,白面二兩。上三味,將薑汁和面作餅子,裹肉豆蔻末煨令黃熟,研為細散。 每服二錢匕,空心米飲調下,日午再服。(《聖濟總錄》肉豆蔻散) 配伍效用: 肉豆蔻配伍補骨脂、吳茱萸、五味子 肉豆蔻溫脾暖胃、澀腸止瀉;補骨脂溫腎壯陽、暖脾止瀉;吳茱萸溫中散寒、下氣止痛;五味子斂肺滋腎、澀精止瀉。四葯伍用,有溫腎暖脾、澀腸止瀉、下氣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脾腎陽虛之虛冷泄瀉、日久不愈、不思飲食;腎陽虛衰之五更泄瀉、腸鳴腹痛;或腰酸肢冷、神疲乏力等證屬脾腎陽虛者。 肉豆蔻配伍党參、白朮、肉桂 肉豆蔻溫中行氣、澀腸止瀉;党參、白朮益氣健脾;肉桂溫暖脾腎。四葯伍用,有健脾燥濕、溫中行氣、澀腸止瀉之功效,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濕濁中阻之久瀉不止、腹痛喜暖喜按者。 肉豆蔻配伍木香、姜半夏 肉豆蔻溫中行氣;木香行氣散寒止痛;姜半夏和胃降逆止嘔。三者配伍,有溫中行氣、和胃止嘔之功效,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氣機阻滯之食少嘔吐、胃脘疼痛等症。 【注意事項】 宜忌:本品溫中固澀,故濕熱瀉痢者忌用。 「大腸素有火熱及中暑熱泄暴注,腸風下血,胃火齒痛及濕熱積滯方盛,滯下初起,皆不宜服。」(《本草經疏》) 毒副作用:肉豆蔻油的毒性成分為肉豆蔻醚,二者中毒癥狀相似,肉豆蔻醚對貓的致死量為 0.5~1.0ml/kg(在胃腸道的吸收不完全),如皮下注射0.12ml 即可引起廣泛的肝臟變性。肉豆蔻醚有致畸作用,黃樟醚有麻痹和致癌作用。貓服肉豆蔻粉1.9g/kg可引起半昏睡狀態,並於24小時內死亡,肝有脂肪變性。 肉豆蔻對於人,可引起血管狀態不穩定、心率變快、體溫降低、無唾液、瞳孔縮小、情感易衝動、孤獨感、不能進行智力活動等。 臨床曾有人服肉豆蔻粉7.5g引起眩暈乃至譫妄與昏睡的報告。亦有服大量而致死亡的報告。 【醫家論葯】 「肉豆蔻,辛味能散能消,溫氣能和中通暢。其氣芬芳,香氣先入脾,脾主消化,溫和而辛香,故開胃,胃喜暖故也。故為理脾開胃、消宿食、止泄瀉之要葯。」(《本草經疏》) 「肉豆蔻,為和平中正之品,運宿食而不傷,非若枳實、萊菔子之有損真氣也;下滯氣而不峻,非若香附、大腹皮之有泄真氣也;止泄瀉而不澀,非若訶子、罌粟殼之有兜塞掩伏而內閉邪氣也。」(《本草匯言》) 「肉豆蔻,能固大腸,腸既固則元氣不走,脾氣自健,故曰理脾胃虛冷,而實非能補虛也。」(《本草正義》) 「肉豆蔻,除寒燥濕,解結行氣,專理脾胃,頗與草果相近,則辛溫之功效本同,惟澀味較甚,並能固及大腸之滑脫,四神丸中有之。溫脾即以溫腎,是為中下兩焦之葯,與草果之專主中焦者微別。」(《本草正義》) 「肉蔻氣熱,味大辛,屬金與土,入手足太陰經葯也。惟其氣溫,故能溫中補脾。又言下氣者,蓋以脾得補而善運化,其氣自下,非若香附陳皮之快瀉也。惟其味辛,故能散肺中滯氣,除膈上吐逆,消穀食,開腹脹。合氣與味,又能止泄。大都溫能補脾,辛能散滯,脾得溫以補之,則運化之令司,而泄下之患除;肺得辛以散之,則清化之源司,而淡滲之令強,何泄之有。」(《葯鑒》) 乾薑 為姜科植物姜 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的乾燥根莖。亦名白姜、均姜(《本草綱目》)。味辛,性熱。入脾、胃、肺經。功能:溫中逐寒、回陽通脈。主治:心腹冷痛,吐瀉,肢冷脈微,寒飲喘咳,風寒濕痹,陽虛吐、衄、下血。內服:煎湯,3~10g。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乾薑含揮髮油,主要有姜烯(Zin- giberene)、水芹烯(Phellandrene)、莰烯(Camphe- ne)、姜辣素(Gingerol)、姜酮(Zingiberone)、姜醇(Zingiberol)、姜烯酮(Shogaol)、龍腦(Borneol)、檸檬醛(Citral)、姜油酮(Zingerone)等。 從乾薑中分離出生薑酮(Gingerdione)及生薑醇(Gingerol)等。 藥理作用: 1. 對中樞神經的作用 乾薑浸劑對小鼠自發運動有抑制傾向,能延長環己巴比妥的睡眠時間。乾薑浸劑與半夏浸劑同用對中樞神經的作用較單用為強,對小鼠的自發運動有顯著的抑制作用,並顯著延長環己巴比妥的睡眠時間,提示二者有協同作用。姜的多種成分都有中樞抑制、加強鎮靜催眠和對抗中樞興奮葯的作用。乾薑的醚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均有明顯的鎮痛作用。 2.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乾薑浸劑及乾薑浸劑與半夏浸劑合用時均可使離體心臟自主運動增強。乾薑浸劑 0.25g/kg給大鼠靜脈注射,先出現一過性升壓作用,然後出現降壓作用,並能增強心房自主活動。 3. 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乾薑浸劑和半夏浸劑聯用時對應激性潰瘍有抑制作用。乾薑浸劑能抑制胃液酸度和胃液分泌,其抑制應激性潰瘍的作用與此有關。但亦有報告指出,乾薑水煎液(4.5g/kg)灌胃對大鼠的應激性胃潰瘍、醋酸誘發胃潰瘍、幽門結紮型胃潰瘍、消炎痛型胃潰瘍無抑制作用;而炮姜(乾薑飲片經砂燙炮製而成)水煎劑(4.5g/kg)灌胃對大鼠的應激性胃潰瘍、醋酸誘發胃潰瘍、幽門結紮型胃潰瘍均有明顯抑制作用,但對消炎痛型胃潰瘍無作用。 4. 抗炎作用 乾薑的醚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均有明顯的抗炎作用。乾薑浸劑和姜烯酮灌胃對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跖腫脹無明顯作用,姜烯酮劑量增加1倍則有明顯的抗炎作用,其強度弱於消炎痛5mg/kg的作用。 5. 抗缺氧作用 乾薑醚提取物有抗缺氧作用,能延長常壓缺氧和氰化鉀中毒小鼠缺氧的存活時間;也能延長斷頭小鼠所致急性腦缺血缺氧後呼吸維持時間,但對亞硝酸鈉中毒小鼠存活時間僅有延長傾向,對小鼠低溫存活時間無影響。 6. 其他作用 乾薑水提取物和乾薑揮髮油灌胃能明顯預防大鼠實驗性血栓的形成。乾薑水煎液(10mg/ml)有延長凝血時間並使纖維蛋白部分溶解的作用。乾薑浸劑對末梢性催吐葯硫酸銅誘發的蛙嘔吐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乾薑煎劑對中樞性催吐葯阿撲嗎啡及洋地黃引起的鴿嘔吐均無抑制作用。乾薑浸劑能抑制血管通透性,與半夏浸劑同用有利尿作用。姜辣素、姜烯酮有顯著的滅螺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急性胃腸炎 乾薑、黃芩、黃連、白曬參各等份,晒乾,研極細末,每包10g,每次1包,開水沖服,日3次。治療60例,止瀉時間在1~2天,退熱時間在1~3天,臨床癥狀全部消失時間在們2~4 天。〔實用醫學雜誌 1988;4(1):39〕 2. 治療虛寒性胃、腹痛 乾薑、甘草各15g,水煎服,日1劑。治療34例,均有良效。〔中醫雜誌 1965;(11):7〕 3. 治療蛔蟲性腸梗阻 乾薑20g,烏梅、大黃各30g,蜂蜜100g,先將乾薑、烏梅用清水300ml 煎煮10分鐘,再將大黃、蜂蜜放入煎2~3分鐘。將葯汁少量頻服。嘔吐劇烈者,可經胃管灌入,每次50ml,每隔2小時1次,如6小時後一般情況未見好轉,可將藥液由肛門灌腸。疼痛劇烈者可給予阿托品皮下注射,中度以上失水者,可給補液。治療80例,除1例中轉手術外,其餘均在6~48小時內排便排蟲,在3~5天內痊癒出院。〔浙江中醫雜誌 1988;23(3):102〕 4. 治療肛裂 用炮製成炭的烏梅、乾薑與冰片,按5:4:3的比例研成細末,再按1:5的比例加入凡士林,攪拌均勻後製成栓劑。將葯栓置入裂口中,外覆紗布,壓迫局部,隔日換藥1次。並配合花椒水熏洗患處,每日1~2次。治療72例,除2例合併瘺管配用掛線治療外,其餘患者用藥 5~10次後全部治癒。 追訪無複發。 〔四川中醫 1986;4(3):52〕 方劑選用: 1. 治療傷寒下之後,複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傷寒論》乾薑附子湯) 2. 治療卒心痛:乾薑末,溫酒服方寸匕,須臾,六、七服,瘥。(《補缺肘後方》) 3. 治療中寒水瀉:乾薑(炮)研末,飲服二錢。(《備急千金要方》) 4. 治療寒痢青色:乾薑切豆大,每米飲服六、七枚,日三夜一。(《補缺肘後方》) 5. 治療脾寒瘧疾:乾薑、高良姜等份。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服。(《外台秘要》) 6. 治療妊娠嘔吐不止:乾薑、人蔘各一兩,半夏二兩。上三味,末之,以生薑汁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金匱要略》乾薑人蔘半夏丸) 7. 治療吐血不止:乾薑為末,童子小便調服一錢。(《備急千金要方》) 8. 治療暴赤眼:白薑末,水調,貼腳心。(《普濟方》) 配伍效用: 乾薑配伍白朮 乾薑辛熱,溫脾胃、散寒邪;白朮甘苦而溫,補中益氣、健脾燥濕。二者合用,有溫中散寒,健脾除濕之功效,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痛脹滿、食少、嘔吐、泄瀉等症。 乾薑配伍甘草 乾薑溫助脾陽;甘草補中緩急止痛。二者伍用,有溫中散寒、緩急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脾胃虛寒之胃脘疼痛、時作時止、喜暖喜按者。 乾薑配伍高良姜 二者均為辛熱之品,有溫中散寒之作用。但乾薑長於溫脾祛寒止嘔;高良姜功擅溫胃止痛。相須為用,其溫中散寒止痛之功效更著,用於治療胃寒腹痛、嘔吐、泄瀉等症。 乾薑配伍人蔘 乾薑辛甘大熱,溫中散寒;人蔘甘而微溫,大補元氣。二者合用,乾薑得人蔘則中氣暢達、行而不過;人蔘得乾薑則補而能行,補而不滯。共奏補脾胃、溫中焦之功效,用於治療脾胃虛寒之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 【注意事項】 宜忌:陰虛內熱、血熱妄行者忌服。孕婦慎服。 毒副作用:毒性很弱。乾薑浸劑給小鼠灌胃的半數致死量摺合生葯為 33.5g/kg;乾薑水煎劑給小鼠灌胃的半數致死量在250g/kg以上。 【醫家論葯】 「乾薑,能引血葯入血分、氣葯入氣分。又能去惡養新,有陽生陰長之意,故血虛者用之。凡人吐血、衄血、下轉,有陰無陽者,亦宜用之,乃熱因熱用,從治之法也。」(《本草綱目》) 「炮姜,辛可散邪理結,溫可除寒通氣,故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出汗,逐風濕痹,下痢因於寒冷,止腹痛。其言止血者,蓋血虛則發熱,熱則血妄行,乾薑炒黑,能引諸補血藥入陰分,血得補則陰生而熱退,血不妄行矣。」(《本草經疏》) 「下元虛冷,而為腹疼瀉痢,專宜溫補者,當以乾薑炒黃用之。若產後虛熱,虛火盛而唾血、痢血者,炒焦用之。若炒至黑炭,已失姜性矣。其亦用以止血者,用其黑澀之性已耳。若陰盛格陽、火不歸元及陽虛不能攝血,而為吐血、衄血、下血者但宜炒熟留性用之,最為止血之要葯。」(《本草正》) 「乾薑干久,體質收束,氣則走泄,味則含蓄,比生薑辛熱過之,所以止而不行,專散里寒。如腹痛身涼作瀉,完谷不化,配以甘草,取辛甘合化為陽之義。入五積散,助散標寒,治小腹冷痛;入理中湯定寒霍亂,止大便溏瀉;助附子以通經寒,大有回陽之力;君參術以溫中氣,更有反本之功。生薑主散,乾薑主守,一物大相迥別。」(《藥品化義》) 「治腰腎中疼冷,冷氣,破血,去風,通四肢關節,開五臟六腑,去風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溫中,霍亂不止,腹痛,消脹滿冷痢,治血閉。病人虛而冷,宜加用之。」(《藥性論》) 「乾薑,大熱無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虛冷,元陽欲絕,合以附子同投,則能回陽立效,故書有附子無姜不熱之句,仲景四逆、白通、姜附湯皆用之。 且同五味則能通肺氣而治寒嗽,同白朮則能燥濕而補脾,同歸芍則能入氣而生血,故凡因寒內入,而見臟腑痼蔽,關節不通,經絡阻塞,冷痹寒痢,反胃隔絕者,無不籍此以為拯救除寒。」(《本草求真》) 乾薑「散肺氣,與五味子同用,能治咳嗽。與實陰葯同用,能治血虛發熱。入肺葯中,能利肺氣。入腎葯中,能燥下濕。引氣葯入氣分,引血葯入血分。主治沉寒痼冷,腎中無陽,脈氣欲絕者,黑附子為使。又雲,發散寒邪,不可多用,多用則耗散元氣,辛以散之,是壯火食氣故也。見火候、故止而不移,所以能治里寒。故丹溪曰,生用入發散葯中,能利肺氣而治嗽。熟用入補藥中,能和脾家虛寒。既曰理中,又曰泄脾,何也?蓋泄之一字,非泄脾之正氣,是泄脾中寒濕之邪,故以辛熱之劑燥之,此以名泄也。痘家灰白之症用之,若實熱紅紫者,切宜禁忌。」(《葯鑒》) 胡椒 為胡椒科植物胡椒 Piper nigrum L. 的果實。味辛,性熱。入胃、大腸經。功能:溫中、下氣、消痰、解毒。主治:寒痰食積、脘腹冷痛、反胃、嘔吐清水、泄瀉、冷痢,並解食物毒。內服:煎湯,2~4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或置膏藥內貼之。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胡椒鹼(Piperine)、胡椒脂鹼(Chavicine)、胡椒新鹼(Piperanine)。揮髮油含向日葵素(Piperonal)、二氫葛縷醇(Dihydrocarveol)、氧化石竹烯(Caryophylleneoxide)、隱品酮(Cryptone)等。 藥理作用: 1. 抗驚厥和鎮靜作用 胡椒鹼有明顯對抗戊四唑驚厥及電驚厥的作用。抗電驚厥作用與苯妥英鈉相似,但胡椒鹼的作用較苯妥英鈉為慢,苯妥英鈉給葯後半小時作用已極為明顯,而胡椒鹼約需一小時半。胡椒鹼對大鼠「聽源性發作」有明顯對抗作用。胡椒鹼能拮抗小鼠電刺激引起的癲癇和肌肉鬆弛。 胡椒鹼對小鼠有明顯的鎮靜作用。腹腔注射即出現閉目、低頭、伏卧、很少活動,處於安靜狀態。對機械刺激和輕微聲音刺激仍有反應,翻正反射始終存在,無運動失調和障礙現象。 2. 殺蟲作用 胡椒的水、醚或酒精提取物在試管內試驗或感染大鼠的整體試驗中證明有殺絛蟲作用,對吸蟲及線蟲的作用不明顯。 3. 其他作用 實驗表明:胡椒有升壓作用,但對脈搏無明顯影響。胡椒內服可作驅風、健胃劑;外用可作刺激劑、發赤劑。胡椒尚有微弱的抗瘧作用。亦有報告指出,胡椒鹼對兔感染傷寒菌素有解熱作用,對大鼠愛蘭苔膠誘發的炎症有消炎作用,對小鼠尾部加壓引起的疼痛有鎮痛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癲癇 用胡椒及蓽撥的粗提取物製成片劑(每片含量相當於生葯、胡椒及蓽撥各0.5g),每次2~4片,日服2次。治療150例,總有效率為83.9%。 〔北京醫學院學報 1974;(4):214〕 2. 治療瘧疾 胡椒10~15粒,研極細末,置膠布中央,貼在大椎穴上,7日為1療程。若膠布密封者,可連續7日。如膠布脫粒時應即更換。治療6例,治癒5例,1例7天後複發,再用前法而愈,隨訪8個月未複發。無效1例。〔廣東醫學(祖國醫學版) 1965;(5):封 3〕 3. 治療胃寒痛 生胡椒10粒,大棗3枚,甜杏仁5個,混合搗細碎,溫開水調服,成人日服1劑,體弱或兒童酌減。治療20例,效果滿意。〔中醫雜誌1966;(2):14〕 4. 治療凍瘡 胡椒粉、雄黃粉各等量,拌勻,撒在傷濕止痛膏或膠布上,貼於患處,外用繃帶包紮。隔日1次,3次為1療程。治療14例,效果滿意。 〔赤腳醫生雜誌 1976;(11):19〕 5. 治療小兒泄瀉a. 白鬍椒1g(研粉),加葡萄糖粉9g,配成散劑。每次劑量分別為:1歲以下0.3~0.5g,3歲以下0.5~1.5g,一般不超過2g,每日3次,連服1~3天為1療程。如有脫水現象者可補液。治療小兒消化不良性腹瀉20例,痊癒18例,好轉2例。〔江西醫藥 1966;6(4):192〕 b. 白鬍椒1~2粒研成細末,填臍中,用膠布貼敷,24小時更換1次,連用2~3天。治療209例,用藥1~2天後,大便常規正常者139例,大便次數明顯減少者31例。總有效率為81.3%。〔河北中醫 1985;(4):23〕 6. 治療小兒消化不良 胡椒30粒,吳茱萸 30g,丁香6g,共研細粉。每次用藥粉1.5g,調適量凡士林敷臍部,每日換藥1次。治療55例,一般外敷1~2次即可痊癒。〔新中醫 1974;(1):41〕 7. 治療牙痛 胡椒2g、大青鹽2g,共研細末,將0.5g 置於干棉球中,另取95%乙醇10ml,加熱至沸點,即用鑷子夾住棉球放入其內,片刻取出。待棉球降溫至60℃左右,令患者用痛牙咬住,疼痛很快停止。治療百餘例,效果滿意。〔山東醫藥 1984;(6):8〕 方劑選用: 1. 治療反胃嘔噦吐食,數日不定:胡椒三分(末),生薑一兩(微煨切)。上件葯,以水二大盞,煎取一盞,去滓,分溫三服。(《太平聖惠方》) 2. 治療翻胃:胡椒一味,醋浸之,晒乾,醋浸不計遍數,愈多愈好,碾末醋糊為丸。淡醋湯下十丸,加至三、四十丸。(《證治要訣》) 3. 治療胃痛:大紅棗(去核)七個,每個內入白鬍椒七粒,線紮好,飯鍋上蒸七次,共搗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溫滾水下,如壯實者用十丸。 服後痛止,而胃中作熱作飢,以粥飯壓之即安。此寒食痰飲皆治。(《百草鏡》) 4. 治療夏月冷瀉及霍亂:胡椒碾末,飯丸梧子大。每米飲下四十丸。(《衛生易簡方》) 5. 治療風蟲牙痛:胡椒、蓽撥等份。為末,蠟丸,麻子大。每用一丸,塞蛀孔中。(《衛生易簡方》) 【注意事項】 宜忌:陰虛有火者忌服。 毒副作用:「胡椒性燥,食之快膈,喜食者眾,大傷脾胃肺氣,久則氣大傷,凡病氣疾人,益大其禍也。」(朱震亨) 【醫家論葯】 「胡椒,其味辛,氣大溫,性雖無毒,然辛溫太甚,過服未免有害,氣味俱厚,陽中之陽也。其主下氣、溫中、去痰,除臟腑中風冷者,總因腸胃為寒冷所乘,以致臟腑不調,痰氣逆上,辛溫暖腸胃而散風冷,則痰氣降,臟腑和,諸證悉瘳矣。」「凡胃冷嘔逆,宿食不消,或霍亂氣逆,心腹冷痛,或大腸虛寒,完谷不化,或寒痰積冷,四肢如冰,兼殺一切魚肉鱉蕈等毒,誠為要品;然而血有熱,與夫陰虛發熱,咳嗽吐血,咽干口渴,熱氣暴沖,目昏口臭,齒浮鼻衄,腸風臟毒,痔漏泄澼等證,切勿輕餌,誤服之,能令諸病即時作劇,慎之慎之。」(《本草經疏》) 「胡椒,去胃中寒痰吐水,食已即吐,甚驗。」(《本草衍義》) 「胡椒比之蜀椒,其熱更甚。凡因火衰寒入,痰食內滯,腸滑冷痢,及陰毒腹痛,胃寒吐水,牙齒浮熱作痛者,治皆有效,以其寒氣既除,而病自可愈也。」(《本草求真》) 「胡椒,大辛熱,純陽之物,腸胃寒濕者宜之。熱病人食之,動火傷氣,陰受其害。時珍自少嗜之,歲歲病目,而不疑及也,後漸知其弊,遂痛絕之,目病亦止,才食一二粒,即便昏澀,此乃昔人所未試者。蓋辛走氣,熱助火,此物氣味俱厚故也,病咽喉口齒者亦宜忌之。近醫每以綠豆同用治病有效,蓋豆寒椒熱,陰陽配合得宜,且以豆制椒毒也。」(《本草綱目》) 附註:胡椒有黑、白之分。在果穗基部的果實開始變紅時,剪下果穗,晒乾或烘乾後,即成黑褐色,取下果實,通稱「黑胡椒」;如全部果實均已變紅時採收,用水浸漬數天,擦去外果皮,晒乾,則表面呈灰白色,通稱「白鬍椒」。 八角茴香 為木蘭科植物八角茴香 Illicium verum Hook. f. 的果實。亦名大茴香(《衛生雜興》)。味辛、甘,性溫。入脾、腎經。功能:溫陽、散寒、理氣。主治:中寒嘔逆,寒疝腹痛,腎虛腰痛,干、濕腳氣。內服:煎湯,3~6g;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果實含茴香油(Anise oil)約5%、脂肪油約22%以及蛋白質、樹脂等。 茴香油的主要成分為茴香醚(Anethole),含量為80%~90%。此外,尚有少量甲基胡椒酚(Methylchavicol)、茴香醛(Anisaldehyde)、茴香酸(Anisicacid)、茴香酮(Anisyl acetone)、蒎烯(Pinene)、水芹烯(Phellandrene)、檸檬烯(Limonene)、1,8-桉葉素(1,8-Cineole)、黃樟醚(Safrole)等。 藥理作用: 1. 抗菌作用 體外實驗表明:醇提取物對革蘭陽性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桿菌等有抑菌作用,其作用與青黴素鉀鹽20單位/ml 相似;對革蘭陰性細菌如枯草桿菌、大腸桿菌、霍亂弧菌及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等亦有抑菌作用,其作用與硫酸鏈黴素50單位/ml 相似;對真菌的抑菌作用大於1%的苯甲酸及水楊酸。 2. 抗組胺作用 乙醇提取物(1:50)對離體豚鼠氣管有抗組胺作用,其作用快、強而且持久。 【臨床運用】 方劑選用: 1. 治療小腸氣墜:八角茴香、小茴香各三錢,乳香少許。水(煎)服取汗。(《仁齋直指方》) 2. 治療腰痛如刺:八角茴香(炒研)每服二錢,食前鹽湯下。外以糯米一、二升,炒熱,袋盛,拴於痛處。(《簡便單方》) 【注意事項】 宜忌:陰虛火旺者慎服。 【醫家論葯】 「大茴香,據書所載,功專入肝燥腎,凡一切沉寒痼冷而見霍亂、疝、陰腫、腰痛,及干、濕腳氣,並肝經虛火,從左上沖頭面者用之,服皆有效。 蓋茴香與肉桂、吳茱萸,皆屬厥陰燥葯,但萸則走腸胃,桂則能入肝腎,此則體輕能入經絡也。必得鹽引入腎,發出陰邪,故能治疝有效。」(《本草求真》) 附註:同屬植物莽草 Illicium lanceolatum A. C. Smith 的果實,形狀與八角茴香相似,極易混淆。莽草果實有毒,不可誤用。其主要區別點為:莽草果實較小,蓇葖一般長約 7~10mm,其尖端呈向上彎曲之鳥喙狀。果柄多垂直,常脫落。帶樹膠樣氣味,味苦。 小茴香 為傘形科植物茴香 Foeniculum vulgare Mill. 的果實。亦名茴香(《本草圖經》)。味辛,性溫。入腎、膀胱、胃經。功能:溫腎散寒、和胃理氣。 主治:寒疝,少腹冷痛,腎虛腰痛,胃痛,嘔吐,干、濕腳氣。內服:煎湯,3~9g; 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或炒熱溫熨。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果實含揮髮油3%~6%,主要成分是茴香醚(Anethole)、小茴香酮(Fenchone)。尚含α-蒎烯(α-Pinene)、α-水芹烯(α-Phellan- drene)、莰烯(Camphene)、二戊烯(Dipentene)、茴香醛(Anisealdehyde)、茴香酸(Anisic acid)、愛草腦(Estragole)、對聚傘花素(p-Cymene)。亦含脂肪油、豆甾醇(Stigmasterol)、7-羥基香豆精(7-Hydroxycoumarin)等。 藥理作用: 1. 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茴香油能降低胃的張力,隨後又能刺激胃使之蠕動正常化,縮短排空時間。對腸則增進張力及蠕動,促進氣體的排出。有時在興奮後蠕動降低,有助於緩解痙攣、減輕疼痛。茴香油的這種作用能被局部麻醉藥所取消,故其可能是神經反射性的。茴香油可作為驅風劑,在腹氣脹時排除氣體,減輕疼痛。煎劑給小鼠灌胃,有顯著抑制胃排空的作用;但對小鼠胃腸推進率以及蓖麻油或番瀉葉性腹瀉均無顯著影響。 小茴香對胃液分泌、Shay潰瘍和應激潰瘍有抑制作用;並有利膽作用,隨著膽汁固體成分增加促進膽汁分泌。 2. 其他作用 茴香油尚有某些抗菌作用,其抗菌的有效成分可能是茴香醚。動物實驗表明:茴香醛無抗結核作用,但能略微加強小量鏈黴素的效力。 小茴香酮為樟腦的異構體,有與樟腦相似的某些局部刺激作用。 實驗表明:小茴香煎劑有抗凝和抗纖溶活性。煎劑給小鼠灌胃,能明顯抑制酒石酸銻鉀引起的扭體反應,顯著延遲熱板法測定的痛覺反應時間。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胃脘痛 炒茴香、元胡、良姜、肉桂各150g,煅牡蠣、炒甘草各120g,共為細末,每服6g,早晚各1次,重者早、中、晚各1次,熱酒調下,婦人淡醋湯調服。治療42例,癥狀與體征消失34例,癥狀與體征明顯好轉14例,癥狀與體征較治療前進步2例,服藥後3天不見好轉,而自行中斷治療2例。〔中醫藥學報 1991;(2):22〕 2. 治療前列腺增生症 小茴香、威靈仙、茯苓、梔子各30g,地膚子20g ,白茅根、金銀花各50g,加水2500ml,文火煎2次,濃縮至300ml,為1日量,早晚空腹白開水送服,每次150ml,7日為1 療程。若出現急性尿瀦留,可在服藥期間留置導尿,若導尿不成功可行套管針膀胱穿刺置入尿管留置導尿以治其標、緩其急。治療150例,經1療程治癒10例,2療程治癒42例,3療程治癒46例,3療程好轉48例,無效4例。〔遼寧中醫雜誌 1991;18(9):19〕 3. 治療嵌頓性小腸疝 小茴香10~15g,沖湯內服。治療3例,皆能解除嵌頓。〔安徽衛生 1960;(2):67〕 4. 治療鞘膜積液 小茴香15g,食鹽4.5g,同炒焦研為細末,再與2個青殼鴨蛋(去殼)合煎為餅。每晚臨睡前,用溫米酒配服蛋餅,連服4天為1療程;休息2天,再服第二療程。必要時可連服數個療程。治療64例,結果痊癒59例,進步1例,無效4例。〔中級醫刊 1960;(5):11〕 5. 治療血栓性外痔 小茴香、延胡索、川芎、赤芍、生蒲黃各10g,炒五靈脂(包煎)15g,當歸12g,炮姜、沒藥各6g,肉桂3g。隨證加減。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藥渣內加入開水,待溫坐浴熏洗。亦可將上藥加工成粗末,裝入紗布袋內,倒入少量溫開水浸泡至透,再倒入沸水,待溫涼後,揉搓葯袋,使藥液外溢,即可熏洗。每日熏洗2~5 次,每次20分鐘。治療30例,痊癒28例,好轉2 例,治療時間最短2天,最長8天,平均3.6天。〔遼寧中醫雜誌1990;14(12):26〕 6. 治療小兒腹瀉 乾薑、吳茱萸各10g,蒼朮、小茴香各5g。共研細末,每次用1~2g 敷於患兒臍中,用傷濕止痛膏封貼,每日換藥1次。治療86例,痊癒65例,好轉17例,無效4例。〔廣西中醫藥 1991;14(3):106〕 7. 治療小兒重症肺炎併發症——中毒性腸麻痹 小茴香250g,炒至40~50℃,布包,熨摩腹部,每次30分鐘,1~2小時1次,治療14例,治癒10 例,死亡4例。與新斯的明組對照無明顯差異。〔四川醫學 1991;12(2):129〕 方劑選用: 1. 治療小腸氣腹痛:茴香、胡椒等份。上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三因方》小茴香丸) 2. 治療寒疝疼痛:川楝子四錢,木香三錢,茴香二錢,吳茱萸一錢(湯泡)。長流水煎。(《醫方集解》導氣湯) 3. 治療疝氣入腎:茴香炒作二包,更換熨之。(《簡便單方》) 4. 治療腎虛腰痛,轉側不能,嗜卧疲弱者:茴香(炒)研末。破開豬腰子,作薄片,不令斷,層層摻葯末,水紙裹,煨熟,細嚼,酒咽。(《證治要訣》) 5. 治療傷寒脫陽,小便不通:茴香末,以生薑自然汁調敷腹上;外用茴香末,入益元散服之。(《摘元方》) 6. 治療蛇咬久潰:小茴香搗末敷之。(《備急千金要方》) 配伍效用: 小茴香配伍補骨脂 小茴香辛溫,既可暖肝腎,散下焦之寒邪;又可入中焦理氣開胃,調中醒脾。補骨脂辛苦溫燥,溫補脾腎、固精縮尿、澀腸止瀉,功善補命門之火而益脾土。二者伍用,其功效更著,入中焦則溫脾暖胃;入下焦則溫腎散寒。用於治療遺精、遺尿、尿頻,食欲不振、脘腹脹滿、腹痛、嘔吐、大便溏瀉等證屬脾腎陽虛所致者。 小茴香配伍葫蘆巴 小茴香辛溫,功擅溫腎暖肝,散下焦寒邪而止痛,但以散寒為主;葫蘆巴苦溫,長於溫腎陽,逐下焦寒濕而止痛,然以補腎陽為主。二葯合用,其溫腎散寒止痛之功效更著,用於治療寒疝腹痛以及寒濕腳氣、腰膝酸痛、步履無力等症。 小茴香配伍荔枝核 小茴香暖肝腎、祛寒濕、行氣止痛;荔枝核行氣散寒止痛。二者合用,有祛寒散結、行氣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寒疝腹痛、偏墜等症。 小茴香配伍肉桂 小茴香溫肝腎、暖胞宮、行氣止痛;肉桂溫腎助陽、散寒止痛。二葯合用,有溫暖下元、散寒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小腹冷痛、痛經屬寒凝下焦者。 【注意事項】 宜忌:陰虛火旺者慎服。 【醫家論葯】 「此葯辛香發散,甘平和胃,故《唐本草》善主一切諸氣,如心腹冷氣、暴疼心氣、嘔逆胃氣、腰腎虛氣、寒濕腳氣、小腹弦氣、膀胱水氣、陰疝氣、陰汗濕氣、陰子冷氣、陰腫水氣、陰脹滯氣。其溫中散寒,立行諸氣,乃小腹少腹至陰之分之要品也。」(《本草匯言》) 「大抵此味之治,切於寒者或虛寒者,若小腸、膀胱並胃腑之證患於熱者,投之反增其疾也。」(《本草述》) 「茴香,大補命門,而升達於膻中之上,命門火固,則脾胃能化水谷而氣血生,諸寒皆散矣。肝膽亦命門之火,肝木氣行,則水濕不留,虛風不作,故其功亞於附子,但力稍緩耳。」(《醫林纂要》) 「茴香……治一切臭氣,調中止嘔,下食溫劑,為諸痿霍亂之捷方,補命門不足之要葯也。男子疝氣,婦人帶白者,用之俱驗。大都甘能補正,辛能散邪,有補以為之先,有散以為之後,此疝氣帶白之症,所以去也。」(《 高良姜 為姜科植物高良姜 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 的根莖。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功能:溫胃、祛風、散寒、行氣、止痛。主治:脾胃中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噎膈反胃、食滯、瘴瘧、冷癖。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根莖含揮髮油0.5%~1.5%,其中主要成分為1,8-桉葉素(1,8-Cineole)、桂皮酸甲酯(Methyl cinnamate),亦含丁香油酚(Eugenol)、蒎烯(Pinene)、蓽澄茄烯(Cadinene)。根莖尚含高良姜素(Galangin)、山萘素(Kaempferide)、山萘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異鼠李素(Isorhamnetin)、高良姜酚(Galangol)。 藥理作用: 1. 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實驗表明:高良姜煎劑給犬灌胃,能使胃液總酸排出量較對照組有明顯升高,但對胃蛋白活力無明顯影響。給小鼠灌胃,能顯著對抗阿托品抑制墨汁胃腸推進率,並能對抗番瀉葉引起的瀉下作用,但不能對抗蓖麻油的瀉下作用。番瀉葉為刺激大腸性瀉藥,而蓖麻油為刺激小腸性瀉藥,多數溫里葯對刺激大腸性腹瀉有止瀉作用。有報告指出,高良姜水煎劑對離體兔腸管運動有興奮作用,小劑量可對抗六烴季銨和阿托品,較大劑量能對抗腎上腺素和心得安抑制離體兔空腸活動,對苯海拉明則不能對抗。提示高良姜興奮腸管活動作用可能與膽鹼能神經和M-受體無關,而可能與其具有組胺樣和抗腎上腺素樣作用有關。 2. 抗菌作用 在試管內,高良姜對人型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體外實驗證明:高良姜煎液(100%)對炭疽桿菌、α-溶血性鏈球菌、β-溶血性鏈球菌、白喉桿菌、假白喉桿菌、肺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檸檬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 3. 其他作用 高良姜水提取物或揮髮油給大鼠灌胃,均有抗血栓作用;能使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明顯延長,但對血漿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原消耗時間、凝血酶時間、Ⅴ因子、Ⅶ因子等均無明顯影響,表明其參與內源性凝血系統,具有一定的抗凝作用。水提取物能明顯抑制ADP或膠原誘導的兔血小板聚集。 高良姜煎劑能顯著延遲小鼠痛覺(熱板法)反應時間。其鎮痛作用可能與其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系和磷酸酯酶系有關。 高良姜醚提取物和水提取物能顯著延長斷頭小鼠張口動作持續時間和氰化鉀中毒小鼠的存活時間;但對亞硝酸鈉中毒小鼠的存活時間無影響。醚提取物能延長常壓密閉缺氧小鼠的存活時間和減慢機體耗氧速度;水提取物對常壓密閉缺氧小鼠的存活時間無延長作用,但能提高小鼠在低氧條件下的氧利用能力。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胃痛 高良姜30g,制香附 30g,元胡30g,烏賊骨30g,姜半夏10g,上藥研末,每次3g,每日3次,飯前溫開水送服。治療175 例(虛寒型75例,肝氣犯胃型100例),治癒135例,顯效27例,有效13例。〔四川中醫 1983;(6):12〕 2. 治療小兒厭食症 良姜、陳皮、大黃、大白、白蔻、三仙各等份。粉碎過篩,用凡士林調配成膏狀備用。每次取蓮子大藥膏置於一塊4.5cm×4.5cm橡皮膏中央,藥膏對準臍心貼在臍上,四周黏牢,每次敷8~12小時,每天1次,10天為1療程。治療300例,痊癒263例,好轉28例,無效9例。多數敷5次即飲食大增。〔遼寧中醫雜誌 1990;14(9):25〕 3. 治療牙髓炎 良姜、白芍各30g,乾薑、雄黃各25g,細辛15g,冰片1g。共研細末貯瓶備用。用藥時讓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頭稍仰後,將葯少許噴入鼻腔內,患者即感到鼻腔灼癢,眼淚同時流出,疼痛立即消失或減輕。無副作用。治療39例,顯效32例,有效5例,無效2例。〔陝西中醫 1991;12(11):510〕 方劑選用: 1. 治療卒心腹絞痛如刺,兩脅支滿,煩悶不可忍:高良姜五兩,厚朴二兩,當歸、桂心各三兩。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日二。若一服痛止,便停,不須再服,若強人為二服,劣人分三服。(《備急千金要方》高良薑湯) 2. 治療心脾痛:高良姜、檳榔等份,各炒。上為細末,米飲調下。(《百一選方》) 3. 治療心口一點痛,乃胃脘有滯或有蟲,多因惱怒及受寒而起,遂致終身不瘥:高良姜(酒洗七次,焙,研)、香附子(醋洗七次,焙,研)。上二味,需要各焙、各研、各貯。如病因寒而得者,用高良姜二錢,香附末一錢;如因怒而得者,用高良姜一錢,香附末二錢,如因寒怒兼有者,用高良姜一錢五分,香附末一錢五分,以米飲湯入薑汁一匙,鹽一撮,為丸服之。(《良方集腋》良附丸) 4. 治療霍亂吐痢腹痛:高良姜,火炙令焦香。每用五兩,打破,以酒一升,煮取三、四沸,頓服。(《備急方》) 5. 治療霍亂嘔吐不止:高良姜(生銼)一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棗一枚(去核),煎至五分,去滓,用水沉冷,頓服。(《聖濟總錄》冰壺湯) 6. 治療風牙疼痛,不拘新久,亦治腮頰腫痛:良姜一塊(約二寸),全蠍一枚(瓦上焙乾)。上為末。以手指點葯,如齒藥用,須擦令熱徹,須臾吐出少涎,以鹽湯漱口。(《百一選方》) 配伍效用:高良姜配伍半夏 高良姜溫中化濕;半夏燥濕止嘔。二葯伍用,有溫中祛濕止嘔之功效,用於治療寒濕所致之嘔吐。 高良姜配伍草豆蔻 高良姜溫中祛濕止痛;草豆蔻化濕行氣。二者伍用,有溫中化濕、行氣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寒濕所致之脘腹冷痛、泄瀉等症。 【注意事項】 宜忌:陰虛有熱者忌服。 【醫家論葯】 「高良姜,祛寒濕、溫脾胃之葯也。若老人脾腎虛寒,泄瀉自利,婦人心胃暴痛,因氣怒、因寒痰者,此葯辛熱純陽,除一切沉寒痼冷,功與桂、附同等。苟非客寒犯胃,胃冷嘔逆,及傷生冷飲食,致成霍亂吐瀉者,不可輕用。葉正華曰:古方治心脾疼,多用良姜。寒者,與木香、肉桂、砂仁同用至三錢。熱者,與黑山梔、川黃連、白芍藥同用五六分,於清火藥中,取其辛溫下氣、止痛。若治脾胃虛寒之證,須與參、耆、半、術同行尤善,單用多用,辛熱走散,必耗沖和之氣也。」(《本草匯言》) 「良姜,止心中之痛,然亦必與蒼朮同用為妙,否則有愈有不愈,以良姜不能去濕故耳。」(《本草新編》) 「良姜,寒疝小腹掣痛,須同茴香用之。產後下焦虛寒,淤血不行,小腹結痛者加用之。」(《本經逢原》) 「良姜,同姜、附則能入胃散寒;同香附則能除寒祛郁。若傷暑泄瀉,實熱腹痛切忌。此雖與乾薑性同,但乾薑經炮經制,則能以去內寒,此則辛散之極,故能以辟外寒之氣也。」(《本草求真》) 蓽澄茄 為胡椒科植物蓽澄茄Piper cubeba L. 或樟科植物山雞椒 Litsea cubeba (Lour.) Pers. 的果實。味辛,性溫。入脾、腎經。功能:溫暖脾腎、健胃消食。主治:食積氣脹、脘腹冷痛、反胃嘔吐、腸鳴泄瀉、痢疾、痰癖。內服:煎湯,2~5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擦牙或 鼻。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蓽澄茄果實含揮髮油、蓽澄茄素(Cubebin)、樹脂、蓽澄茄酸(Cubebic acid)、脂肪油、澱粉、樹膠、色素。揮髮油中的主要成分為d-香檜烯(d-Sabinene)、d-蒈烯(d-Carene)、1,4-桉葉素(1,4-Cineol)、d-松油醇(d-Terpineol)、l-杜松油烯(l-Cadinene)。尚含蓽澄茄內酯(Cubebinolide)。 陳久品中並含蓽澄茄腦(Cubeben camphor)。 山雞椒果實含揮髮油、脂肪油。揮髮油中主要為檸檬醛(Citral)、甲基庚烯酮(Methylheptenone)以及少量的檸檬烯(Limonene)、芳樟醇(Linalool)。 藥理作用: 1.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實驗表明:山雞椒揮髮油給犬靜脈注射,能顯著降低心肌耗氧量和動脈壓,不影響冠脈流量、冠脈阻力和中心靜脈壓。亦能對抗垂體後葉素減少離體兔心冠脈流量的作用。揮髮油0.3ml/kg/d給兔灌胃,連續3日,能降低高位雙重結紮左前降支造成的急性心肌缺血ST段抬高,減少病理性Q波出現數目和心肌梗死百分率,降低血遊離脂肪酸水平。對異丙腎上腺素引起的大鼠實驗性心肌梗死,揮髮油能降低其ST段總下移數,防止Q波出現和減少嚴重心率失常的發生率。有報告認為,檸檬醛是抗心肌缺血的有效成分,檸檬醛靜脈注射能改善垂體後葉素或異丙腎上腺素所致家兔實驗性心肌缺血心電圖。顯著增加離體兔心冠脈流量,舒張離體豬冠脈及對抗腎上腺素和高K+ 收縮冠脈,亦能抑制去甲腎上腺素所引起的冠脈依細胞內鈣性收縮和依細胞外鈣性收縮。 蓽澄茄揮髮油給小鼠灌胃,能顯著降低氯仿引起小鼠心室顫動的發生率,使氯化鋇引起大鼠的雙向心動過速的心律失常迅速恢復正常竇性心律,但不能提高哇巴因引起豚鼠及烏頭鹼引起大鼠的心律失常和致死量。檸檬醛給大鼠灌胃,能顯著縮短氯化鋇所致之大鼠心律失常持續時間,延長烏頭鹼所致之大鼠心律失常出現的潛伏期,減少氯化鈣引起大鼠室顫率和死亡率,提高兔對地高辛中毒的致死量,但不能提高電刺激引起兔室顫的閾值。 山雞椒揮髮油靜脈注射,能降低犬動脈壓;抑制貓心肌收縮力和減慢心率。檸檬醛給麻醉貓靜脈滴注,有降壓和減慢心率作用。尚能對抗腎上腺素引起的血管收縮作用。 2. 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蓽澄茄醚提取物和水提取物給大鼠灌胃,能顯著抑製鹽酸引起的胃潰瘍;醚提取物給小鼠灌胃,對水浸應激性潰瘍亦有對抗作用。 醚提取物和水提取物給小鼠灌胃能對抗番瀉葉或蓖麻油引起的小鼠腹瀉和抑制小鼠墨汁在胃腸內的推進運動。水煎劑對離體腸管活動有抑制作用,並能對抗乙醯膽鹼、毒扁豆鹼、煙鹼、組胺、氯化鋇、酚妥拉明等興奮離體腸管活動作用。醚提取物和水提取物給大鼠灌胃,有顯著利膽作用,使膽汁分泌量明顯增加。 3. 對呼吸系統的作用 山雞椒揮髮油對乙醯膽鹼引起的喘息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對豚鼠正常平滑肌及乙醯膽鹼或組胺引起的氣管平滑肌收縮,有明顯的鬆弛作用,該作用不能被心得安所阻斷。有報告認為,揮髮油給小鼠腹腔注射可明顯延長初咳潛伏期,但亦有報告認為無延長作用。揮髮油有祛痰作用。 檸檬醛吸入可增加兔呼吸道液體排出量。 4. 其他作用 山雞椒揮髮油(1:3 200)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大腸桿菌和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 蓽澄茄水煎劑能抑制酒石酸銻鉀引起的小鼠扭體反應和延長熱痛覺反應時間;醚提取物能明顯抑制乙酸引起的小鼠扭體反應;水提取物能顯著延長小鼠對熱刺激反應的潛伏期。 蓽澄茄揮髮油可降低蛋清所致豚鼠過敏性休克發生率和延長驚厥潛伏期;能抑制卵蛋白和天花粉抗血清引起的被動皮膚過敏反應;抑制蛋清致敏豚鼠離體迴腸過敏性收縮和慢反應物質引起的迴腸收縮。 蓽澄茄果實對黏膜有局部刺激作用,並能吸收,對泌尿道和呼吸道黏膜亦有此種作用。口服其揮髮油,對尿路有某些防腐作用。蓽澄茄的作用主要由蓽澄茄酸引起。 山雞椒流浸膏1g/kg給家兔口服,可使尿量及氯化物排泄量增加,而口服煎劑或流浸膏2g/kg則無作用。 山雞椒5%的水浸液,可殺滅淡色庫蚊幼蟲,其油劑或酊甘油塗擦於皮膚可避蚊。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胃柿石症 蓽澄茄、吳茱萸、雞內金各5g,乾薑、熟附片、陳皮、檳榔、萊菔子、木香、三棱、莪術各10g,焦山楂、丹參各20g,青黛3g。水煎服,每日1劑。外敷方:皮硝適量(視結石大小而定),用棉皮包,外敷胃脘部,每日換1 次。治療20例,全部治癒。療程長者10天(10例),療程短者6天(10例),平均8天。〔浙江中醫雜誌 1990;25(10):441〕 2. 治療血吸蟲病 畢澄茄30g、廣木香15g、生蒼朮18g、川花椒9g、使君子15g、瞿麥9g,加麵粉製成水丸。7~10歲每次4g,11~15歲4.5~5g,16歲以上每次6g,上午10時、下午3時各服1次,10~12天為1療程。治療1245例,糞便陰轉率為90%,多數臨床癥狀減輕或消失。孕婦、消化道潰瘍、大出血等禁用。〔中醫雜誌 1959;(2):56〕 3. 治療阿米巴痢疾 畢澄茄連皮研細,裝膠囊中,每次1g,2小時1次,每日連服4次,根據病情可連服3~5日。治療60例,有效54例。〔中華寄生蟲病傳染病雜誌 1958;(3):192〕 方劑選用: 1. 治療脾胃虛弱,胸膈不快,不進飲食:蓽澄茄不拘多少。為細末,薑汁打神曲末煮糊為丸,如桐子大。每飯七十丸,食後淡薑湯下。(《濟生方》蓽澄茄丸) 2. 治療傷寒呃噫日夜不定者:蓽澄茄三分,高良姜三分。二物搗羅為散。每服二錢,水六分,煎十餘沸,入少許醋攪勻,和滓如茶,熱呷。(《本草圖經》) 配伍效用: 蓽澄茄配伍高良姜 蓽澄茄辛溫,溫中散寒,並行氣止痛;高良姜辛熱,散脾胃寒邪,兼和胃降逆。二者相須為用,其溫中、和胃、散寒、降逆之功效更著,用於治療胃寒呃逆,脘腹冷痛、呃逆嘔吐、泄瀉等證因寒傷脾胃者。 【注意事項】 宜忌:「陰虛血分有熱,發熱咳嗽禁用。」(《本經逢原》) 【醫家論葯】 「畢澄茄,療腎氣膀胱冷,少類於蜀椒;治陰逆下氣塞,少類於吳萸,以溫為補,洵屬外傷於寒及內虛為寒之對葯。至於溫益脾胃,令人能食,其本在暖補腎與膀胱之氣也。」(《本草述鉤元》) 「畢澄茄,功專治膀胱冷氣,得白豆蔻治噎食不納,得高良姜治寒呃,得薄荷、荊芥治鼻塞不通,得畢撥為末擦牙,治齒浮熱痛,若蜈蚣咬傷,畢澄茄研末調敷。」(《本草撮要》) 蓽茇 為胡椒科植物蓽茇 Piper longum L. 的未成熟果穗,亦名蓽撥(《唐本草》)。味辛,性熱。入脾、胃經。功能:溫中、散寒、下氣、止痛。主治: 心腹冷痛、嘔吐吞酸、腸鳴泄瀉、冷痢、陰疝、頭痛、鼻淵、齒痛。內服:煎湯,2~5g; 或入丸、散。外用;研末鼻或納蛀牙孔中。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果實含揮髮油、胡椒鹼(Piperine)、棕櫚酸(Palmitic acid)、四氫胡椒酸(Tetrahydro- piperic acid)、1-十一碳烯基-3,4-甲撐二氧苯(1- Undecylenyl-3,4-methylenedioxybenzene)、哌啶(Piperidine)。離析得卅烷、蓽撥甾醇(Piplasterol)、蓽撥亭(Piplartine)及木聚糖芝麻素(Sesamin);根中離析得蓽撥寧(Piperlonguminine)、蓽撥明(Piperlongu- mine)。 藥理作用: 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蓽茇中提出的精油對白色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蠟樣芽胞桿菌、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均有抑制作用。芝麻素對結核桿菌、流感病毒和仙台病毒有抑制作用。 2.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蓽茇乙醇提取物(4.4g生葯/kg、8.9g生葯/kg、11.1g生葯/kg、13.3g生葯/kg)腹腔注射,可使小鼠心肌營養性血流量隨劑量增大而減少,當劑量為17.8g/kg時,血流量增加。蓽茇精油靜脈注射,對腎上腺素所致之家兔室性心律失常及氯化鋇所致之大鼠心律失常均有預防作用;能延長烏頭鹼所致之大鼠室性早搏、室性心動過速、室性纖顫與心臟停搏出現的時間;並可提高豚鼠心臟對哇巴因中毒的耐量;尚能抑制垂體後葉素所致之家兔心電圖T波的改變和心律減慢的作用。 3.抗缺氧作用 實驗表明:蓽茇揮髮油能明顯提高或延長小鼠在減壓或常壓缺氧條件下的生存率和存活時間;還可明顯提高因亞硝酸鈉所致小鼠缺氧的生存時間;顯著延長因氰化鉀中毒的死亡時間;並能對抗後葉素引起的家兔T波變化和心率減慢作用。 4.抗潰瘍作用 蓽茇乙醇提取物(0.25g/kg)給大鼠灌胃,對消炎痛、無水乙醇、阿司匹林、醋酸或利血平所致大鼠胃潰瘍形成有顯著抑制作用;對大鼠結紮幽門型胃潰瘍、胃液量、胃液總酸度均有顯著抑制作用。 5.其他作用 蓽茇油非皂化物給小鼠灌胃,能顯著降低實驗性內源性高膽固醇血症小鼠血清總膽固醇及肝臟膽固醇含量;對Triton誘發的小鼠血清總膽固醇升高有顯著抑制作用。 胡椒鹼給大鼠腹腔注射可明顯降低直腸溫度(主要由於皮膚血管擴張),但重複注射後即不敏感,該動物並喪失在高溫環境下及疼痛刺激時調節體溫的能力。此作用為不可逆性,並與辛辣刺激有關。 胡椒鹼對家蠅的神經及肌肉組織均有破壞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牙痛a. 蓽茇5g,高良姜3g,川椒25g,生川、草烏各0.5g,洋金花0.2g,上藥置瓶中,加入75%酒精100ml,浸泡1周後加入樟腦2g,不必過濾,密閉備用,用時以干棉球蘸藥液塗擦齒周圍,並咬住棉球,然後吐出口中唾液。治療200例,多數治療1次,在1分鐘內止痛。〔中原醫刊 1983;(6):22〕 b. 蓽茇10g、生川烏4g、甘松10g、白芷10g、冰片3g、鵝不食草6g、細辛5g,共研細末,裝瓶備用,用時取0.3g 鼻。治療114例,顯效84例,有效21例。〔中級醫刊 1983;18(6):29〕 方劑選用: 1. 治療虛勞脾胃宿冷,不思飲食,四肢怠惰,心下脹滿,臍下結痛,及痃癖氣塊等病:蓽撥(炒)、訶子(煨,去子核)、乾薑(炮裂)、人蔘各一兩,桂(去粗皮)、白茯苓(去黑皮)、胡椒各半兩。上七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空心食前。(《聖濟總錄》蓽撥丸) 2. 治療傷寒積冷,臟腑虛弱,心腹痛,脅肋脹滿,泄瀉腸鳴,自利自汗,米穀不化:蓽撥四斤,高良姜、乾薑(炮)各六斤,肉桂(去粗皮)四斤。上為細末,水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粒,米飲湯下,食前服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大已寒丸) 3. 治療痰飲噁心:蓽茇,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用清粥飲調下半錢。(《太平聖惠方》) 4. 治療婦人血氣不和,疼痛不止,及下血無時,月水不調:蓽茇(鹽炒)、蒲黃(炒)。上等份,為末,煉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吞下;如不能飲,米湯下。(《普濟方》二神丸,一名蓽撥丸) 5. 治療鼻塞腦流清涕:蓽撥、香附、大蒜。杵作餅,紗襯炙熱貼囟門上,用熨斗火熨透,其涕自止。(《醫學入門》蓽撥餅) 6. 治療牙齒疼痛:蓽撥、胡椒。上二味等份,搗羅為末,化蠟丸,如麻子大。每用一丸,內蛀孔中。(《聖濟總錄》蓽撥丸) 配伍效用:蓽茇配伍蓽澄茄 二者均有溫中止痛之功效,相合為用其功效增加,用於治療寒濕泄痢、腹痛,或牙痛因寒而致者。 【注意事項】 宜忌:實熱鬱火、陰虛火旺者忌服。 毒副作用:蓽茇乙醇提取物給小鼠灌胃的半數致死量為4.97±0.88g/kg。 蓽茇油非皂化物給小鼠連續灌胃9個月,實驗前後經血常規,肝、腎功能及心、肺、肝、腎的組織學鏡檢,未見異常。小鼠活動、毛髮及糞便正常。 【醫家論葯】 「蓽茇,為頭痛、鼻淵、牙痛要葯,取其辛熱能入陽明經散浮熱也。」(《本草綱目》) 「蓽茇,其味大辛,須同參、術、歸、地諸甘溫補劑用之尤效。」(《本草正》) 「蓽茇,大辛大熱,味類胡椒,入胃與大腸,陽明葯也。溫中散寒,破滯氣,開鬱結,下氣除痰,又能散上焦之浮熱,凡一切牙痛、頭風、吞酸等症,屬於陽明濕火者,皆可用此以治之。」(《本草便讀》) 「凡一切風寒內積,逆於胸膈而見噁心嘔吐,見於下部而見腸鳴冷痢水瀉,發於頭面而見齒牙頭痛鼻淵,停於肚腹而見中滿痞塞疼痛,俱可用此投治,以其氣味辛溫,則寒自爾見除。」(《本草求真》) 「蓽茇,脾腎虛寒之主葯。惟瀕湖謂是頭痛、鼻淵要葯,取其辛熱能入陽明而散浮熱。按頭痛固有真寒一症之宜用大辛大溫者,但鼻淵、牙痛,本皆火症,古人偶用辛散之葯,蓋亦反佐之義,用作嚮導,瀕湖竟以為散浮熱,恐是誤會,石頑和之,非也。」(《本草正義》) 花椒 為芸香科植物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或青椒(川椒)Z.schinifolium Sieb. et Zucc.的果皮。亦名大椒(《爾雅》),秦椒、蜀椒(《本經》)等。味辛,性溫,有毒。入脾、肺、腎經。功能:溫中散寒、除濕、止痛、殺蟲、解魚腥毒。主治:積食停飲、心腹冷痛、嘔吐、噫呃、咳嗽氣逆、風寒濕痹、泄瀉、痢疾、疝痛、齒痛、蛔蟲病、蟯蟲病、陰癢、瘡疥。內服:煎湯,2~5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或煎水浸洗。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花椒果實含揮髮油,揮髮油中含檸檬烯(Limonene)、枯醇(Cumic alcohol)。亦含有牻牛兒醇(Geraniol)、植物甾醇(Phytosterol)及不飽和脂肪酸。 青川椒果實含揮髮油,油中含異茴香腦(草蒿腦Estragolen,Methyl-chavicol)、佛手柑內酯(Bergapten)和苯甲酸(Benzoic acid)。 兩種花椒揮髮油中尚含α-蒎烯、β-蒎烯、香檜萜、β-水芹烯、β-羅勒烯-X、α-萜品醇、樟醇、萜品烯醇-4、α-萜品醇、反式-石竹烯、乙酸萜品醇、葎草烯、β-蓽澄茄油烯、橙花椒醇異構體等。 藥理作用: 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在試管內,川椒對炭疽桿菌、溶血性鏈球菌、白喉桿菌、假白喉桿菌、肺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檸檬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等革蘭陽性菌;對大腸桿菌、宋內痢疾桿菌、變形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及霍亂弧菌等革蘭陰性桿菌均有抑制作用。川椒水浸劑(1:4),在試管內對星形奴卡菌有抑制作用。 2. 對胃腸道的作用 花椒水提取物(5g/kg、10g/kg)給小鼠灌胃,能明顯抑制應激或吲哚美辛加乙醇所引起的潰瘍;水提取物(5g/kg)給大鼠灌胃,對結紮幽門性潰瘍的形成有明顯抑制作用。石油醚提取物(3ml/kg)能抑制大鼠鹽酸性潰瘍。花椒水提取物(5g/kg、10g/kg)給小鼠灌胃,對番瀉葉所致腹瀉有對抗作用;石油醚提取物(3ml/kg、6ml/kg)給小鼠灌胃,能對抗蓖麻油引起的腹瀉。 川椒中所含牻牛兒醇,對兔離體小腸,低濃度時作用不恆定,有時有輕度但較久的運動亢進,大劑量則抑制腸運動。給大鼠口服,能抑制胃腸運動(食糜的通過速度減慢),對大腸運動則影響不大。接近致死量時則有瀉下作用。 3. 驅蟲作用 川椒油能使豬蛔蟲嚴重中毒,各種濃度的川椒油均較其他驅蟲葯為優。牻牛兒醇對豚鼠蛔蟲亦有驅蟲作用。 4. 麻醉作用 花椒稀醇液有局部麻醉作用,在家兔角膜之表面麻醉,效力較地卡因稍弱;對豚鼠的浸潤麻醉,其效力較普魯卡因為強。 5. 抗應激性心肌損傷作用 研究表明:花椒對冰水應激狀態下兒茶酚胺分泌增加所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和心肌損傷有保護作用,能減少心肌內酶及能量的消耗,同時提高機體活動水平,使心肌細胞膜結合酶的異常變化得到一定恢復。 6.其他作用 花椒尚能延遲實驗性大鼠體內血栓的形成,明顯抑制ADP和膠原誘導的血小板聚集。 花椒水提取物(5g/kg/d)給小鼠灌胃,連續5日,能降低四氯化碳所引起的血清谷丙轉氨酶升高。 牻牛兒醇小劑量能抑制大鼠的自發活動。小量口服,對大鼠有輕度利尿作用,大量則抑制尿排泄。給兔靜脈注射可發生迅速而顯著的降壓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高膽固醇血症 花椒、綠豆各9g,研細末,加芹菜汁20ml混合拌勻,做成降脂沖劑,內服,每日1次,30天為1療程。治療血清膽固醇增高症50例,顯效41例,有效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4%。無明顯不良反應。〔中級醫刊 1983;18(8):57〕 2. 治療膽道蛔蟲症 花椒20粒,食醋100ml,水50ml,煎湯。加蔗糖少許內服(小兒酌減)。治療106例,痊癒及好轉95例,無效11例。〔解放軍醫學雜誌 1988;13(2):139〕 3. 治療蛔蟲性腸梗阻 香油60g,放鍋內熬熱,再投入花椒12g,一炸後,即去花椒,待油溫1 次服下,如有嘔吐噁心,徐徐緩服。治療8例,效果滿意。均於服後15~30分鐘,絞痛停止,繼而大便通下。〔中醫雜誌 1966;(4):21〕 4. 治療蟯蟲病 花椒30g,加水1000ml,煮沸 40~50分鐘,過濾。取微溫濾液25~30ml行保留灌腸,每日1次,連續3~4次。治療108例,臨床癥狀均消失,糞檢3次蟲卵皆為陰性。〔遼寧醫學 1966;(1):13〕 5. 治療體癬 川椒(焙乾)、硫磺各32g,共研細末,過120目篩,以生薑片蘸藥粉搓擦患處,每次3~5分鐘,早晚各1次。治療72例,皆愈。〔新中醫1985;17(7):16〕 6. 用於回乳 花椒6~15g,加水400~500ml,浸泡後煎成250ml,然後加入紅糖30~60g,於斷奶當天趁熱1次服下,日服1次,約1~3次即可回乳。 〔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第 1 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1 059〕 方劑選用: 1. 治療夏傷濕冷,泄瀉不止:川椒一兩(去目並閉口者,慢火炒香熟為度),肉豆蔻(面裹,煨)半兩。上為細末,粳米飯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無時。(《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川椒丸) 2. 治療飧泄:蒼朮二兩,川椒一兩(去口,炒)。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前溫水下。惡痢久不愈者,彌佳。如小兒病,丸如黍米大。(《普濟方》椒術丸) 3. 治療寒濕腳氣:川椒二、三升,稀布囊盛之,日以踏腳。(《婦人良方》) 4. 治療腎風囊癢:川椒、杏仁。研膏,塗掌心,合陰囊而卧。(《仁齋直指方》) 5. 治療手腳心風毒腫:生(花)椒末、鹽末等份。以醋和敷。(《補缺肘後方》) 6. 治療頭上白禿:花椒末,豬脂調敷。(《普濟方》) 7. 治療傷寒嘔血,繼而齒縫皆流血不止:開口川椒四十丸粒,用醋同煎,臨熟入白礬少許,漱口含在口中,少頃吐出,再啜漱而含。(《仁齋直指方》) 8. 治療齒痛:川椒一兩(去目),搗羅為末,以好白面丸如皂角子大,燒令熱,於所痛處咬之。(《太平聖惠方》) 9. 治療久患口瘡:蜀椒去閉口者,水洗,面拌,煮作粥,空腹吞之,以飯壓下,重者可再服,以瘥為度。(《食療本草》) 配伍效用: 花椒配伍蒼朮 花椒味辛性溫,溫中散寒止痛、暖脾除濕止瀉;蒼朮苦辛性溫,祛風散寒解郁、化濁燥濕健脾。二者合用,共奏溫中散寒、燥濕化濁、止痛止瀉之功效,用於治療寒濕內蘊之脘腹冷痛、飧瀉日久不愈以及婦女寒濕帶下等症。 花椒配伍党參 花椒溫中散寒;党參補中益氣。二者伍用,有溫中補虛之功效,用於治療脾陽虛衰、陰寒內盛之脘腹作痛、倦怠乏力等症。 花椒配伍烏梅 花椒味辛性溫,溫中散寒、除濕、止痛、殺蟲;烏梅味酸性溫,澀腸止瀉、安蛔驅蟲、止痛。二者合用,既有溫臟安蛔之功,用於治療蟲冷腹痛、嘔吐者;亦有收斂止瀉之效,用於治療久瀉、久痢、便血等證因脾虛者。 【注意事項】 宜忌:陰虛火旺者忌服,孕婦慎服。 毒副作用:牻牛兒醇給大鼠口服,半數致死量為4.8g/kg,兔靜脈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50mg/kg。過量可引起呼吸極度困難而致動物死亡。 花椒內服過量可致中毒,癥狀表現為:頭昏、噁心、嘔吐、口乾,甚者抽搐、譫妄、昏迷、呼吸困難,最後死於呼吸衰竭。 中毒救治: 1. 早期催吐、洗胃,口服雞蛋清。 2. 對症處理:抽搐時可肌肉注射安定等鎮靜劑;呼吸困難時可吸氧,必要時注射山梗菜鹼等呼吸興奮劑,並酌情靜脈輸液。 【醫家論葯】 「椒,純陽之物,其味辛而麻,其氣溫以熱。入肺散寒,治咳嗽;入脾除濕,治風寒濕痹,水腫瀉痢;入右腎補火,治陽衰溲數,足弱,久痢諸證。」(《本草綱目》) 「秦椒,味辛氣烈,其溫中去痹,除風邪氣,治吐逆疝瘕,下腫濕氣,皆取辛烈以散鬱熱,乃從治之法也。瘡毒腹痛,冷水下一握效,其能通三焦,引正氣,下惡氣可知也。」(《本經逢原》) 「蜀椒,其主邪氣咳逆,皮膚死肌,寒濕痹痛,心腹留飲宿食,腸澼下痢,黃疸水腫者,皆脾、肺二經受病。肺出氣,主皮毛,脾運化,主肌肉,肺虛則外邪客之,為咳逆上氣,脾虛則不能運化水谷,為留飲宿食,腸澼下痢,水腫黃疸,二經俱受風寒濕邪,則為痛痹,或成死肌,或致傷寒溫瘧,辛溫能發汗、開腠理,則外邪從皮膚而出,辛溫能暖腸胃,散結滯,則六腑之寒冷除,腸胃得溫,則中焦治,而留飲宿食,腸澼下痢,水腫黃疸,諸證悉愈矣。其主女子字乳余疾者,亦指風寒外侵,生冷內停而言。泄精瘕結,由下焦虛寒所致,此葯能入右腎命門,補相火元陽,則精自固而結瘕消矣。殺蟲魚毒者,以其得陽氣之正,能破一切幽暗陰毒之物也。外邪散則關節調,內病除則血脈通。」(《本草經疏》) 附註:花椒以果皮鮮紅、光艷皮細者為佳,稱紅花椒,簡稱紅椒。古人認為,花椒閉口者殺人,以果殼裂開、純凈無子者為上品,故有開口花椒之名。 花椒產於四川者名川花椒,簡稱川椒、蜀椒,其氣味濃郁,溫中散寒力強,大多以此為通用正品,也稱真川椒。 吳茱萸 為芸香科植物吳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的未成熟果實。味辛、苦,性溫。有毒。入肝、胃經。功能:溫中、止痛、理氣、燥濕。主治:嘔逆吞酸、厥陰頭痛、臟寒吐瀉、脘腹脹痛、腳氣、疝氣、口瘡潰瘍、齒痛、濕疹、黃水瘡。內服:剪湯,1.5~5g;或入丸、散。外用;蒸熱熨,研末調敷或煎水洗。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揮髮油,主要為吳茱萸烯(Evo- den)、羅勒烯(Ocimene)、 吳茱萸內酯(Evodin)、吳茱萸內酯醇(Evodol)。 尚含生物鹼,有吳茱萸鹼(Evodiamine)、吳茱萸次鹼(Rutaecarpine)、吳茱萸因鹼(Wuchuyine)、羥基吳茱萸鹼(Hydroxyevodia- mine)、吳茱萸卡品鹼(Evocarpine)、二氫吳茱萸卡品鹼(Dihydroevocarpine)、環磷酸鳥苷(cGMP)。吳茱萸鹼用鹽酸乙醇處理即轉化為異吳茱萸鹼(Isoevodiamine)。從吳茱萸生葯中尚分離出去甲烏葯鹼。 亦含檸檬苦素(Limonin)、吳茱萸苦素(Rutae- vine)、吳茱萸苦素乙酯(Rutaevine acetate)、黃柏酮(Obacunone)。 還含有黃酮類如花色甙(Arachidoside)、異戊烯黃酮(Isopentenyl-flavone);酮類如吳茱萸啶酮(Evodinone)、吳茱萸精(Evogin)及甾體化合物、脂肪酸類化合物。 藥理作用: 1.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主要為鎮痛作用,其鎮痛成分為吳茱萸鹼、吳茱萸次鹼、異吳茱萸鹼及吳茱萸內酯。靜脈注射吳茱萸的10%的乙醇提取物,可使家兔體溫升高,也可提高電刺激兔齒髓引起的口邊肌群攣縮的閾值,其作用強度與氨基比林相當。吳茱萸水煎劑5g/kg和20g/kg均能顯著延遲痛覺反應時間,可維持2.5小時都不消失。口服吳茱萸有鎮吐作用,與生薑同服,鎮吐作用可被加強。但亦有報告指出,吳茱萸煎劑及丙酮浸膏分別給犬灌胃,對4%硫酸銅所致犬的嘔吐均無鎮吐作用。 2.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吳茱萸醇-水提取物0.03~0.24g/kg給麻醉貓靜注產生依賴性升壓效應和提高膈膜的收縮力,但四乙胺不能拮抗。給清醒大鼠腹腔注射亦引起升壓。兩側腎切除、酚妥拉明或心得安都顯著降低其升壓作用。實驗表明:吳茱萸煎劑、沖劑和蒸餾液,靜注和灌胃均有顯著降壓作用,且有劑量依賴性,降壓持續時間較長,一般長達3小時以上,降壓時不明顯影響心率,但肌肉注射則降壓作用甚弱,對實驗性腎性高血壓犬及正常兔亦有降壓作用。甘草煎劑可使吳茱萸的降壓作用喪失。吳茱萸對神經節無阻斷作用,但能對抗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腦垂體後葉素引起的升壓反應。有報告認為,吳茱萸醇水提物對心血管的作用是通過興奮α-受體和β-受體產生的。 資料表明:吳茱萸的降壓作用是通過多種活性成分、多種機制產生的。吳茱萸的降壓作用與擴張外周血管有關;因苯海拉明可取消其降壓作用,故亦可能與組胺有關。但與膽鹼能神經及其受體無關。去氫吳茱萸鹼為降壓成分之一,其有擴張血管作用,在降壓的同時,減慢心率,降低舒張壓的作用強於收縮壓;由於消炎痛可以部分、聚磷酸鹽能夠較完全地取消其降壓作用,提示降壓作用與前列腺素合成有關。去甲烏葯鹼亦為降壓成分,其降壓同時增加心率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該作用可被心得安阻斷,說明其降壓作用與興奮β-受體有關。 3. 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研究表明:吳茱萸中所含的吳茱萸苦素為苦味質,有苦味健胃作用,其所含的揮髮油又具有芳香健胃作用。吳茱萸的甲醇提取物,有抗大鼠水浸應激性潰瘍的作用;水煎劑還具有抗鹽酸性胃潰瘍和消炎痛加乙醇性胃潰瘍作用,對水浸應激性和結紮幽門性潰瘍有抑制形成的傾向。 吳茱萸對離體小腸活動有雙向作用,低濃度時興奮,高濃度時抑制自發收縮活動,既能拮抗煙鹼、毒扁豆鹼、乙醯膽鹼、組胺、氯化鋇、酚妥拉明、利血平對離體小腸的興奮作用;亦能對抗六烴季胺、阿托品和腎上腺素對離體小腸的抑制作用,但不能拮抗苯海拉明、罌粟鹼、異搏定、美散痛對離體兔小腸的抑制作用。表明吳茱萸興奮腸管作用與乙醯膽鹼能神經和M-膽鹼受體無關,其抑制作用可能與腎上腺素能神經和α-受體關係不太大,而可能與直接興奮β-受體有關。 吳茱萸水煎劑給小鼠口服(20g/kg),可顯著減少番瀉葉引起的大腸刺激性腹瀉次數;對蓖麻油引起的小腸刺激性腹瀉次數亦有減少傾向。吳茱萸減慢正常小鼠的胃腸推進運動,也能拮抗嗎啡或阿托品對小鼠的胃腸推進運動的抑制,提示吳茱萸對腸管的雙向作用有利於調節機體的腸道作用。對胃腸功能紊亂所致的腹瀉和消化不良性腹瀉也有效。吳茱萸能使腸管興奮,其所含的 cGMP可能參與腸管活動。吳茱萸興奮腸管活動的作用可能是通過膽鹼樣、組胺樣、抗腎上腺素樣作用或是通過其中之二或是通過其中之一實現的。 4. 對子宮平滑肌的作用 吳茱萸中的擬交感成分對羥福林有鬆弛離體子宮作用,除去擬交感成分的殘存液則興奮大鼠子宮並可對抗對羥福林的鬆弛作用。其興奮子宮的成分為去氫吳茱萸鹼、吳茱萸次鹼和芸香胺。去氫吳茱萸鹼可能為 5-羥色胺受體激動劑,其興奮子宮作用能被二甲基麥角新鹼阻斷而不能被阿托品阻斷。 5. 其他作用 吳茱萸煎劑對霍亂弧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對堇色毛癬菌、 同心性毛癬菌、許蘭黃癬菌、奧杜盎小芽胞癬菌、鐵鏽色小芽孢癬菌、羊毛狀小芽孢癬菌、石膏樣小芽孢癬菌、腹股溝表皮癬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吳茱萸水提取物和50%的甲醇提取物有防齲齒作用。吳茱萸素對感染哥倫比亞 SK 株病毒的小鼠有抗病毒作用。體外實驗,吳茱萸煎劑及醇、乙醚提取物在體外能殺滅豬蛔蟲、蚯蚓和水蛭。 吳茱萸煎劑給家兔口服有利尿作用;健康人口服亦有利尿作用。利尿成分為吳茱萸鹼和吳茱萸次鹼。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高血壓病a. 膽汁制吳茱萸500g,龍膽草醇提取物6g,硫磺50g,醋制白礬100g,硃砂50g,環戊甲噻嗪175mg,混合研成細面。先將肚臍用溫水洗凈擦乾,取藥粉200~250mg,敷入,蓋以軟紙片、棉球,按緊再用普通膠布固定,每周換藥1次。治療353例,其中用中藥治療302例,顯效170例,有效85例,無效47例;西藥組51例,顯效33例,有效9例,無效9例。〔上海中醫藥雜誌 1983;(1):27〕 b. 吳茱萸水煎,製成沖劑,每包含生葯15g,每日2包,早晚飯後各服1包,用開水沖服。治療182例,顯效73例,有效51例,無效58例。總有效率為68.1%。〔新醫學 1976;(11):517〕 c. 吳茱萸研末,每次21~31g,用醋調敷兩腳心,睡前敷,用布包裹,約敷12~24小時,一般敷後血壓即可下降,癥狀改善,輕病人敷1次,重者敷2~3次,治療21例,效果顯著。〔新醫學 1972;(4):55〕 2. 治療眩暈a. 吳茱萸9~12g、紅參6~9g、大棗9g、生薑30g,水煎服。治療2例,均治癒。1~2劑即見效。〔湖南醫藥雜誌 1975;(5):40〕 b. 吳茱萸末20g、肉桂末2g,醋適量,外敷雙足湧泉穴,臨睡貼,次晨取下。治療高血壓引起的眩暈1例,獲愈。〔雲南中醫藥雜誌 1988;9(1):48〕 3. 治療美尼爾綜合征 吳茱萸5g、党參15g、桂枝6g、生薑4片、大棗4枚。隨證加減。水煎服,日1劑。治療22例,痊癒20例,好轉2例。〔新中醫1990;(4):18〕 4. 治療呃逆 吳茱萸20g、蒼耳子20g、肉桂5g,共研末。每次取10g,用醋調敷雙足湧泉穴。治療12例,大部分經治療3天即可痊癒。〔中醫藥學報1990;(5):33〕 5. 治療膽汁返流性胃炎 吳茱萸、生甘草各80g,炒白朮、桂枝各100g,元胡、生龍骨各50g。共研末,過120目篩,備用。每次5g,日3次,用紅棗5枚、生薑3片煎湯飯前半小時沖服。治療40 例,顯效24例,進步10例,無效6例。〔浙江中醫雜誌 1991;(10):444〕 6. 治療腎絞痛 吳茱萸9g,邊條參(另燉)10g,淡附片、炙甘草各5g,小茴香、台烏葯各15g,生薑汁1匙(沖)。水煎服,日1劑。治療腎絞痛,效果良好。〔江蘇中醫 1989;(11):17〕 7. 治療肩周炎 吳茱萸、薏苡仁、萊菔子、菟絲子、紫蘇子、食鹽各30g。先將食鹽在鐵鍋內炒黃,再將以上中藥拌炒至微變色為度,然後倒入布袋內,熱熨患肩,同時作肩關節上舉後伸等活動,日3次,連續治療2天,第3天將上藥水煎熏洗患肩2次。治療64例,痊癒57例,好轉5例,無效2例。〔廣西中醫藥 1990;(2):8〕 8. 治療黃水瘡 吳茱萸粉1g,凡士林9g,製成10%的軟膏。溫水洗凈患處後塗藥膏,每日1~2次。治療12例,全部治癒。一般用藥4~6次即愈。〔中級醫刊 1965;(7):455〕 9. 治療濕疹 炒吳茱萸30g,烏賊骨21g,硫磺6g,共研細末,滲液多者撒乾粉,無滲液者,用蓖麻油或豬板油化開調抹,隔日1次,紗布包紮。治療1100餘例,有效率在95%以上。〔中草藥通訊 1971;(3):46〕 10. 治療疥瘡 吳茱萸風乾,粉碎,過篩,配成10%~15%的泥膏,洗凈皮膚後塗藥膏,1~7天為1療程。治療26例,全部治癒。〔四川中醫 1987;(5):46〕 11. 治療腮腺炎 吳茱萸12g,浙貝母、大黃各9g,膽南星3g ,共研細末,醋調,外敷足心,患左敷右,患右敷左,雙側患病,左右均敷。每日換藥1次。治療100餘例,療效滿意,單用敷藥1~3天痊癒者約佔2/3。〔新中醫 1984;(8):30〕 12. 治療嬰兒肺炎 吳茱萸研成細末,醋調成糊狀,每日用3g,貼於雙腳心,用紗布包好,24小時更換1次,連用3天,輔佐治療85例,顯效64例,好轉10例,無效11例。〔陝西中醫 1989;10(2):78〕 13. 治療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 吳茱萸10g,研末,醋調成糊狀,敷於雙足湧泉穴,48小時取下。治療8例,全部治癒。〔新中醫 1980;(5):29〕 14. 治療小兒腹瀉a. 吳茱萸12g,研末,取未熟的熱飯適量與藥粉混合成餅,溫度適中,敷於臍部,用紗布繃帶固定,敷10小時。治療35例,外敷1次治癒者28例,有效率為97%。〔中級醫刊 1988;23(9):55〕 b. 吳茱萸20g,研細,用醋調成糊狀,敷臍部,膠布固定,24小時取下。治療96例,1次治癒37例,2次治癒者51例,3次治癒者5例,好轉3例。〔陝西中醫 1987;8(10):461〕 c. 吳茱萸6g,蒼朮7g,白鬍椒2g,肉桂、枯礬各3g。共為細末,分3等份。每次取1份用食醋適量調勻置於臍部,外用麝香虎骨膏固定,每日換藥1次。 治療156例,痊癒147例,無效9例。〔陝西中醫 1988;(1):43〕 15. 治療小兒流涎 吳茱萸3份,膽南星1份,共研細末,用醋調成糊狀,臨睡前,敷於湧泉穴,男左女右,每次敷12分鐘。治療100餘例,全部治癒。 〔新中醫 1980;(6):29〕 16. 治療蟯蟲病 吳茱萸10g,大黃3g,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連服7天。治療15 例,全部有效。〔廣西中醫藥 1984;7(3):54〕 17. 治療口腔炎a. 吳茱萸18g、肉桂12g,研成細末,醋調,捏成小餅狀敷於雙足底湧泉穴,用繃帶固定,1天1次。治療小兒口腔炎70例,全部治癒,其中用藥3次以內痊癒者50例,最長不超過1周。〔江蘇醫藥 1976;(5):11〕 b. 吳茱萸12~15g(小兒酌減),研成細末,用醋調成糊狀,敷於雙側湧泉穴,24小時取下,一般敷1次即有效。治療潰瘍性口腔炎256例,治癒率達96.48%。〔山東醫刊 1965;(3):23〕 方劑選用: 1. 治療頭風:吳茱萸三升。水五升,煮取三升,以綿拭髮根 (《千金翼方》) 2. 治療食已吞酸,胃氣虛冷者:吳茱萸(湯泡七次,焙)、乾薑(炮)等份。為末,湯服一錢。(《太平聖惠方》) 3. 治療嘔而胸滿,及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一升,人蔘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金匱要略》吳茱萸湯) 4. 治療痰飲頭疼背寒,嘔吐酸汁,數日伏枕不食,十日一發:吳茱萸(湯泡七次)、茯苓等份。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熟水下五十丸。(《朱氏集驗方》) 5. 治療肝火: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或半兩。上為末,水丸或蒸餅丸。白湯下五十丸。(《丹溪心法》左金丸) 6. 治療腳氣疼痛,如人感風濕流注,腳足痛不可忍,筋脈浮腫,宜服之:檳榔七枚,陳皮(去白)、木瓜各一兩,吳茱萸、紫蘇葉各三錢,桔梗(去蘆)、生薑(和皮)各半兩。上細切,水煎,次日五更,分作三、五服,只是冷服。冬天略溫服亦得。(《證治準繩》雞鳴散) 7. 治療遠年近日小腸疝氣,偏墜搐疼,臍下撮痛,以致悶亂,及外腎腫硬,日漸滋長,陰間濕癢成瘡:吳茱萸(去枝梗)一斤(四兩用酒浸,四兩用醋浸,四兩用湯浸,四兩用童子小便浸,各浸一宿,同焙乾),澤瀉(去灰土)二兩。上為細末,酒煮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鹽湯或酒吞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奪命丹) 8. 治療小兒腎縮(乃初生受寒所致):吳茱萸、硫磺各半兩。同大蒜研塗其腹,仍以蛇床子煙熏之。(《太平聖惠方》) 9. 治療口瘡口疳:茱萸末,醋調塗足心。亦治咽喉作痛。(《瀕湖集簡方》) 10. 治療牙齒疼痛:茱萸煎酒含漱之。(《食療本草》) 配伍效用: 吳茱萸配伍大棗 吳茱萸溫肝暖脾、降逆止嘔;大棗甘溫,補脾和胃、養血安神。吳茱萸得大棗則溫散而不燥烈,大棗得吳茱萸則益氣養血而不壅滯。二葯合用,有溫中補虛、降逆止嘔之功效,用於治療脾胃虛寒之胃脘疼痛、妊娠惡阻以及厥陰頭痛、乾嘔等症。 吳茱萸配伍當歸 吳茱萸辛熱燥烈,疏肝行氣、溫中散寒,善下行溫肝腎、暖胞宮;當歸辛甘而溫,補血行血,為婦科養血調經之常用之品。吳茱萸得當歸則溫散而不傷陰血,當歸得吳茱萸則補血而不凝滯。二葯伍用,其溫經活血、調經止痛之功效更著,用於治療月經延期、量少而黑、少腹冷痛因沖任虛寒所致者以及寒滯肝脈之疝氣疼痛。 吳茱萸配伍党參 吳茱萸辛苦性熱,芳香而燥,入肝、脾、胃經,有溫肝暖脾、降逆止嘔、疏肝解郁、行氣止痛之功;党參補中益氣、養血生津。二者合用,溫中寓補,有散寒補虛之功效,用於治療胃中虛寒之食谷欲吐、胸膈滿悶;肝寒犯胃之呃逆吞酸以及厥陰頭痛、乾嘔、吐涎沫。 吳茱萸配伍生薑 吳茱萸溫中下氣而降逆;生薑溫胃散寒而止嘔。二者合用,有溫胃散寒、降逆止嘔之功效,用於治療胃寒嘔吐或厥陰頭痛嘔吐涎沫者。 吳茱萸配伍小茴香 吳茱萸散寒除濕;小茴香散寒止痛。二者合用,有散寒除濕、行氣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下焦寒濕所致之脘腹疼痛、疝痛、及宮寒不孕、月經不調、痛經等因寒而致者。 【注意事項】 宜忌:陰虛火旺者忌服。 毒副作用:臨床應用本品,吳茱萸沖劑內服,部分病人有口乾、腹脹等副反應,但大都能在治療中逐漸消失。入煎劑,服後常有上腹脹、胸悶、頭痛頭昏等反應,休息片刻即可減輕。大劑量吳茱萸(30g)內服還可引起視力障礙、錯覺、毛髮脫落、孕婦易流產等。 中毒救治: 1. 洗胃、導瀉、服用活性炭末。 2. 劇烈腹痛時,用硫酸阿托品1mg皮下注射。 3. 其他處理:酌情補液,並給予維生素B、C。 4. 中草藥治療: a. 石斛、谷精草、枸杞各15g,黃芩、生地、甘草各9g,菊花12g。水煎服。 b. 杞菊地黃丸(湯)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以上中藥在出現視力障礙、毛髮脫落時內服。 【醫家論葯】 「《主治秘訣》雲,(吳茱萸)氣浮而味降,其用有四:去胸中寒一也,止心痛二也,感寒腹痛三也,消宿酒,為白豆蔻之佐四也。」(《醫學啟源》) 「茱萸,辛熱能散能溫,苦熱能燥能堅,故所治之證,皆取其散寒溫中,燥濕解郁之功而已。」(《本草綱目》) 「凡脾胃之氣,喜溫而惡寒,寒則中氣不能運化,或為冷實不消,或為腹內絞痛,或寒痰停積,以致氣逆發咳,五臟不利。吳茱萸,辛溫暖脾胃而散寒邪,則中自溫、氣自下,而諸證悉除。其主除濕血痹、逐風邪者,蓋以風寒濕之邪,多從脾胃而入,脾胃主肌肉,為邪所侵,則腠理閉密,而寒熱諸痹所從來矣,辛溫走散開發,故能使風寒濕之邪,從腠理而出。」(《本草經疏》) 「吳茱萸,開郁化滯,逐冷降氣之葯也。方龍潭曰,凡患小腹、少腹陰寒之病,或嘔逆噁心而吞酸吐酸,或關格痰聚而隔食隔氣,或脾胃停寒而泄瀉自利,或肝脾鬱結而脹滿逆食,或疝瘕弦氣而攻引小腹,或腳氣衝心而嘔逆酸苦,是皆肝脾腎經之證也,吳茱萸皆可治之。」(《本草匯言》) 「茱萸善上,故服茱萸者,有沖膈沖眼、脫髮咽痛、動火發瘡之害。其治暴注下重、嘔逆吞酸、肝脾火逆之證,必兼苦寒以降之,如左金丸治肝火痰運嘈雜最效。」(《本經逢原》) 「吳茱萸,辛苦而溫,芳香而燥,本為肝之主葯,而兼入脾胃者,以脾喜香燥,胃喜降下也。其性下氣最速,極能宣散鬱結,故治肝氣鬱滯,寒濁下踞,以致腹痛疝瘕等疾,或病邪下行極而上,乃為嘔吐吞酸胸滿諸病,均可治之。即其辛苦香燥之性,概可想見其功。然則治肝治胃以及中下寒濕滯濁,無不相宜耳。」(《本草便讀》) 「吳茱萸……主咽喉寒氣呃塞而不通,胸中冷氣閉塞而不利,脾胃停冷腹痛而不住,心氣刺痛苦悶而不仁。開腠理,消疝氣,止嘔逆,除霍亂。又能順折肝木之性,治吞吐酸水如神。厥陰頭疼,引經必用。更殺寸白三蟲,煎服即出。」(《葯鑒》) 肉桂 為樟科植物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 的干皮及枝皮。味辛、甘,性熱。入腎、脾、膀胱經。功能:補元陽、暖脾胃、除積冷、通血脈。主治: 命門火衰、肢冷脈微、亡陽虛脫、腹痛泄瀉、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經閉癥瘕、陰疽、流注及虛陽浮越、上熱下寒。內服:煎湯,2~5g,研末沖服,每次1~2g; 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或浸酒塗擦。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揮髮油1%~2%,稱桂皮油或肉桂油。油中主要成分為桂皮醛(Cinnamic aldehyde),並含少量乙酸桂皮酯(Cinnamyl acetate)、乙酸苯丙酯(Phenylpropyl acetate)。此外尚含黏液質、鞣質及微量生物素,亦含多種二萜類成分。 藥理作用: 1.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桂皮醛對小鼠有明顯的鎮靜作用,表現為自發活動減少,並能對抗甲基苯丙胺所致的活動過多、轉棒試驗產生的運動失調,延長環己巴比妥鈉的麻醉時間。有報告指出,桂皮醛大於30mg/kg時,可抑制小鼠自發運動,給予60mg/kg自發運動量輕度增加,如100mg/kg以上,則立即出現一過性興奮,繼而出現抑制作用。報告者認為,桂皮醛的中樞作用可能是其單胺神經機能的相互作用及三環類抗抑鬱葯樣的作用。小鼠壓尾法或腹腔內注射醋酸扭體法,均證明其有鎮痛作用。對小鼠正常體溫以及用傷寒、副傷寒混合疫苗引起的人工發熱均有降溫作用。桂皮醛及肉桂酸鈉對溫刺引起的發熱有解熱作用。桂皮醛可延遲士的寧引起的強直性驚厥及死亡的時間;減少菸鹼引起的強直性驚厥及死亡的發生率。但對戊四氮驚厥無效。 2.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有報告指出,肉桂煎劑灌胃,對垂體後葉素引起的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有改善作用;能增加豚鼠離體心臟的冠脈流量,並能對抗垂體後葉素所致豚鼠離體心臟的冠脈流量減少。肉桂水提取物或肉桂油給大鼠灌胃,均能對抗異丙腎上腺素引起的心功能和血流動力學的改變,肉桂水提取物強於肉桂油。肉桂製劑能使舒張壓得到較充分提高,冠狀動脈及腦動脈灌注壓相應增高,促進心肌及胸部側支循環開放,從而改變其血液供應,呈現對心肌的保護作用。亦有報告認為,肉桂能抑制蛙心並擴張血管,對家兔心臟呈抑制作用,可致血壓下降。實驗證明:桂皮酸鈉有擴張家兔血管的作用,可以促進血循環。附子、肉桂復方對灼傷一側腎上腺形成的腎上腺皮質性高血壓大鼠有降壓作用;對結紮腎臟而形成的腎性高血壓大鼠無降壓作用。桂皮醛及桂皮酸鈉對蛙足蹼膜血管有擴張作用。對外周血管有直接擴張作用,使血壓降低和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對冠脈及腦血管有短暫的擴張作用。 3. 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桂皮油有芳香性健胃作用,能刺激嗅覺,反射性地促進胃機能,亦能直接對胃黏膜有緩和的刺激作用,使分泌增加,蠕動增強。桂皮油給家兔口服,能促進腸運動,使腸管興奮,對離體兔腸亦有同樣作用。 有報告指出,肉桂水提取物腹腔注射,對寒冷或水浸應激所致大鼠潰瘍有強抑制作用,其活性與甲氰咪胍相同。甲氰咪胍對5-羥色胺(5-HT)所致潰瘍無效,而肉桂卻能選擇性阻滯組胺的H2受體,因而對胃液分泌有很強的抑制作用,同時還可通過增加胃黏膜的血流量,改善微循環,從而抑制5-HT潰瘍。肉桂還能減少結紮幽門大鼠的胃液分泌量,促進胃黏膜血流。肉桂抗潰瘍的機制可能是由於潰瘍活性因素(胃液和胃蛋白酶)的減少與抵禦因素(胃黏膜血流速率)的增加所致。 肉桂水煎劑20g/kg給小鼠灌胃,能顯著抑制小鼠的胃腸推進率和對抗番瀉葉引起的小鼠腹瀉;但不能對抗酚妥拉明、嗎啡或阿托品性小鼠胃腸墨汁推進率。當5g/kg時,對蓖麻油或番瀉葉性小鼠腹瀉無顯著影響。 4. 其他作用 桂皮油有強大的殺菌作用,對革蘭陽性菌的效果較好,但因有刺激性,很少用作抗菌藥物。內服可作健胃和驅風劑;外敷可治胃痛、胃腸脹氣絞痛。對真菌有強大的抑制作用,可與麝香草酚混合治療頭癬。桂皮醛及肉桂酸鈉可使家兔白細胞增加。 肉桂水提取物給小鼠灌胃,能抑製糖皮質激素所致之陽虛小鼠胸腺萎縮,並對腎上腺皮質功能有保護作用。 體外和體內實驗證明:肉桂有明顯抑制 ADP 誘導的大鼠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體外實驗證明:肉桂水煎劑及水溶甲醇部分有較強的抗凝作用。 肉桂與雄黃、檳榔及阿魏同用有一定的預防血吸蟲病的作用。 肉桂中的二萜類成分有抗補體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支氣管哮喘 肉桂粉1g,加入無水酒精10ml,靜置10小時後取上清液 0.15~0.3ml,加2%普魯卡因至2ml,混勻,注入兩側肺俞穴,每穴1ml。治療21例,19例控制發作,1例癥狀減輕,1例無效〔福建中醫藥 1959;(1):16〕 2. 治療凍瘡 Ⅰ號山桂膏(山莨菪鹼400mg,肉桂3g,樟腦2g,研極細粉,加凡士林9g,調勻備用。)和Ⅱ號山桂膏(Ⅰ號山桂膏100g,土霉素25萬單位(研粉),調勻備用,)外用,治療1804人,隨訪812人,全部治癒〔中西醫結合雜誌 1987;7(1):49〕 3. 治療狹窄性腱鞘炎 肉桂、公丁香各等份,研細末,鮮生薑洗凈切成薄片,中間用針刺6~7個小孔備用。先在患部痛點上撒藥粉少許,然後放上薑片。用艾柱在薑片上點燃灸之。治療25例,痊癒23例,好轉2例。〔南京中醫學院學報 1988;(4):45〕 4. 治療腰腿痛 肉桂粉5g,1次服用,每日2 次,3周為1療程。治療腎陽虛型腰痛102例(風濕性脊椎炎 35 例,類風濕性脊椎炎5例,腰肌勞損55例,原因不明者7例),治癒47例,顯效39例,有效14例,無效2例。〔中西醫結合雜誌 1984;(2):115〕 5. 治療小兒泄瀉 丁香5~10g,肉桂4~6g,木香5~10g,研細末置紗布袋內,用繃帶縛小兒臍上1夜,一般1~3次即可見效。治療66例,痊癒56例,顯效6例,好轉4例。〔中醫雜誌 1985;26(6):75〕 6. 治療小兒流涎 肉桂10g(2次量)研成細末,醋調至糊餅狀,每晚臨睡前將葯均勻攤於兩塊紗布上,分別貼敷於兩側湧泉穴,膠布固定,次日晨取下。治療脾陽虛型小兒流涎6例,用藥3~5次全部治癒。〔中醫雜誌 1983;(8):78〕 方劑選用: 1. 治療九種心痛,煩悶:桂心半兩。末,以酒一盞,煎至半盞,去滓,稍熱服。(《太平聖惠方》) 2. 治療冷氣攻心腹痛,多嘔,不欲飲食:桂心一兩,高良姜一兩(銼),當歸一兩(銼,微炒),草豆蔻一兩半(去皮),厚朴二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炒)令香熟〕,人蔘一兩(去蘆頭)。上件葯,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太平聖惠方》桂心散) 3. 治療鶴膝風,貼骨疽及一切陰疽:熟地一兩,肉桂一錢(去粗皮,研粉),麻黃五分,鹿角膠三錢,白芥子二錢,姜炭五分,生甘草一錢。煎服。 (《外科全生集》陽和湯) 4. 治療打撲傷破,腹中有淤血:桂心、當歸各二兩,蒲黃一升。上三味,治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備急千金要方》) 5. 治療產後腹中瘕痛:桂(末),溫酒服方寸匕,日三。(《肘後備急方》) 6. 治療產後余寒,下痢便膿血赤白,日數十行,腹痛時時下血:桂心、甘草各二兩,白蜜一升,乾薑二兩,當歸三兩,赤石脂十兩(綿裹),附子一兩(炮,去皮,破)。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納蜜,再沸,分三服。(《千金翼方》桂心湯) 7. 治療小兒下痢赤白,腹痛不可食:桂心、黃連各等份。上為末,白糊丸小豆大三十丸,米湯送下。(《普濟方》桂連丸) 8. 治療虛寒陰火之喉痛、喉痹:肉桂、乾薑、甘草各五分。各研極細末,滾水衝掉,將碗頓於滾水內,再掉,慢以咽下。但先以鵝毛蘸桐油,入喉卷痰,痰出服藥更效。(《外科全生集》桂薑湯) 配伍效用: 肉桂配伍黃連 肉桂辛甘性熱,入腎、脾、膀胱經,補元陽、暖脾胃、除積冷、通血脈,功擅溫補腎陽;黃連味苦性寒,入心、肝、胃、大腸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長於清瀉心火。二者伍用,寒熱兼施,共奏瀉南補北、交通心腎之功效,用於治療心腎不交之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煩躁不安、遺精等症。 肉桂配伍黃芪、當歸 肉桂溫經通脈、散寒止痛;黃芪補氣、托毒、生肌;當歸補血、活血。三者合用,有溫補氣血、托瘡生肌之功效,用於治療氣血不足、寒邪凝滯之瘡瘍潰爛、日久不斂屬陰證者。 肉桂配伍熟地 肉桂甘熱,溫陽通脈,培補下元之陽;熟地甘潤,滋陰養血,培補下元之陰。二者合用,有滋陰助陽、養血通脈,培補下元陰陽之功效,用於治療下元虛損、腎氣虛衰而引起之小便不利、四肢發冷、腰膝酸軟、男子陽痿、遺精,女子宮寒不孕。 【注意事項】 宜忌:陰虛火旺忌服,孕婦慎服。 「若體熱血妄行者,切宜禁忌。畏石脂,妊婦戒用。」(《葯鑒》) 毒副作用:桂皮醛對小鼠的半數致死量,靜脈注射為132mg/kg,腹腔注射為610mg/kg,口服為2225mg/kg。桂皮油6~18g對狗可致死,解剖可見到胃腸道黏膜發生炎症與腐蝕。小量桂皮醛能引起小鼠運動抑制,眼瞼下垂;大量則可引起強烈痙攣,運動失調,耳血管擴張,呼吸促迫,翻正反射消失,死亡。外觀表現鎮靜,但對聲音及觸覺刺激反應仍敏感。 臨床應用本品用量不宜過大。曾有1例成人因頓服大量(一兩二錢)肉桂粉末發生毒性反應的報告,表現為頭暈眼花、目脹、咳嗽、口渴、尿少、溺時尿道中有灼熱感等。推測其毒性反應與肉桂中所含桂皮油有關。 【醫家論葯】 「桂枝、桂心、肉桂,……味純陽,故能散風寒;自內充外,故能實表;辛以散之,熱以行之,甘以和之,故能入血行血,潤腎燥。……其主心腹寒熱冷疾、霍亂轉筋、腰痛、墮胎、溫中、堅筋骨、通血脈、宣導百葯無所畏、又補下焦不足、治沉寒痼冷、滲泄、止渴、止榮衛中風寒、秋冬下部腹痛因於寒、補命門、益火消陰者,肉桂之所治也。氣薄輕揚,上浮達表,故桂枝治邪客表分之為病。味厚甘辛大熱,而下行走里,故肉桂、桂心治命門真火不足,陽虛寒動於中,及一切里虛陰寒,寒邪客里之為病。蓋以肉桂、桂心甘辛而大熱,所以益陽;甘入血分,辛能橫走,熱則通行,合斯三者,故善行血。」(《本草經疏》) 「桂皮……大都有四等,其在下最厚者曰肉桂,去其粗皮而留其近木之味厚而最精者雲桂心,入二三分於補陰葯中,則能行地黃之滯而補腎,由其味辛屬肺,而能生腎水,性溫行血,而能通凝滯也,能通血脈凝滯,其能補腎必矣。在中次厚者曰官桂,主治中焦有寒,在上薄者,走肩臂而行肢節之凝滯,肩臂引經多用之。其在嫩枝最薄者曰桂枝,傷寒傷風之有汗者宜用之,以解微表也,非固表也。惟有汗者,表虛邪微,故用此氣薄辛甘之劑,以輕散之,則汗自止,豈有辛甘之劑,能固表哉。」(《葯鑒》) 「肉桂,治沉寒痼冷之葯也。凡元虛不足而亡陽厥逆,或心腹腰痛而吐嘔泄瀉,或心腎久虛而痼冷怯寒,或奔豚寒疝而攻沖欲死,或胃寒蛔出而心膈滿脹,或氣血冷凝而經脈阻遏,假此味厚甘辛大熱,下行走里之物,壯命門之陽,植心腎之氣,宣導百葯,無所畏避,使陽長而陰自消,而前諸證自退矣。」(《本草匯言》) 「肉桂,善平肝木之陰邪,而不知善助肝膽之陽氣,惟其味甘,故最補脾土,凡肝邪克土而無火者,用此極妙。與參、附、地黃同用,最降虛火,及治下焦元陽虧乏;與當歸、川芎同用,最治婦人產後血淤兒枕痛,及小兒痘疹虛寒,作癢不起。」(《本草正》) 「肉桂,散寒邪而利氣,下行而補腎,能導火歸原以通其氣,達子宮而破血墮胎,其性慓悍,能走能守之劑也。若客寒犯腎經,亦能沖達而和血氣,脈遲在所必用。其逐淤、治疝、消癰有功者,蓋血雖陰類,用之者必藉此陽和耳。」(《本草匯》) 「肉桂,氣味甘辛,其色紫赤,有鼓舞血氣之能,性體純陽,有招導引誘之力。昔人云此體氣輕揚,既能峻補命門,復能竄上達表,以通營衛,非若附子氣味雖辛,復兼微苦,自上達下,止固真陽,而不兼入後天之用耳。故凡病患寒逆,既宜溫中,及因氣血不和,欲其鼓舞,則不必用附子,惟以峻補氣血之內,加以肉桂,以為佐使,如十全大補、人蔘養榮之類用此,即是此意。」(《本草求真》) 「桂心,性最烈,不可多服,配二陳則行氣之效大,配四物則行血之功速。」(《藥性辨疑》)附註: 1.大凡肉桂入葯,以皮細肉厚、膩滑如玉、斷面紫紅色、油性重、香氣濃者為佳,故有玉桂、油肉桂、紫油桂、赤油桂、上油桂、上肉桂諸稱。國內主產於廣東、廣西等地,稱廣肉桂;進口者主產于越南(舊稱安南),稱安南肉桂,簡稱安南桂、安桂。國產肉桂中以大瑤山區所產野桂製成者為最佳,舊稱黃瑤肉桂,簡稱黃瑤桂,但現多用藤縣地區家桂的製成品。進口肉桂中以越南北圻清化所產野生桂為最上品,稱清化肉桂,但產量較小,國內現多以按越南規格仿製品入葯。蒙自肉桂並非蒙自所產,實產於北圻與滇邊接近的孟山,過去由越販運到蒙自出售,經藥商收購後,秘密加工製成。其高檔貨用開水泡後有綠水滲出,故稱綠水桂,價格昂貴。其實,本品性燥,不含油分,「綠水」是人為製成,並非天然特色,入葯也不見長,現已不用。 桂樹喬木林中老樹枝椏或桂樹矮林中生長已六、七年的幼樹所剝取的樹皮經加工而入葯者稱官桂。本品瘦小皮薄,油少性燥,補元陽之力不足,多用其溫中燥濕。按李時珍所云「官桂者,乃上等供官之桂」來看,當為上品,故也稱上官桂。 肉桂之乾燥枝皮或干皮,颳去栓皮後,經水潤切片晾乾,或用時打碎入葯者稱肉桂心,簡稱桂心。大多認為其味厚且燥性較小,多用於助心陽、交心腎。 肉桂片碾成極細末而入葯者稱肉桂末,亦稱肉桂面。本品無需入煎,常用藥汁及開水沖服,其辛香之氣未散,藥力較足,為大多醫家所喜用。如《肘後備急方》中用其單味以溫酒服方寸匕,日三,治婦人產後腹中因冷瘕痛。此外,也常用酒調外敷或浸酒塗擦,以治胸腹腰脊冷痛等證。 2.肉桂畏赤石脂是中藥「十九畏」內容之一。至於其原理,至今未有明確論述。實驗表明:將肉桂與赤石脂混煎後,由於赤石脂的吸附作用及其酸性的影響,使肉桂有效成分在煎液中的濃度明顯降低。推測所謂肉桂畏赤石脂可能與此有關。 附子 為毛茛科植物烏頭 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的旁生塊根(子根)。因加工方法不同。有泥附子、鹽附子、黑順片、白順片之分。味辛、甘,性熱。有毒。入心、脾、腎經。功能:回陽補火、散寒除濕。主治:陰盛格陽、大汗亡陽、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腳氣水腫、小兒慢驚、風寒濕痹、痿躄拘攣、陰疽瘡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附子含烏頭鹼(Aconitine)、次烏頭鹼(Hypaconitine)、中烏頭鹼(Mesaconitine)等。從日本產附子中分離出消旋去甲烏葯鹼(dl-Demethyloclaurine,Higenamine),為強心成分;棍掌鹼(Coryneine)為升壓成分。生附子的生物鹼含量較高,經炮製後生物鹼含量降低。烏頭鹼雙酯類水解可生成毒性小的單酯類鹼(苯甲醯烏頭胺、苯甲醯中烏頭胺及苯甲醯次烏頭胺)。如繼續水解,則變為毒性更小的胺醇類鹼(烏頭胺、中烏頭胺及次烏頭胺)。 藥理作用: 1.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a. 對心臟的作用:附子和烏頭都有明顯的強心作用。熟附片煎劑2.5%0.1ml或5%0.1ml對離體蛙心均有強心作用,尤其在心臟功能不全時該作用更為顯著;當濃度增至20%0.1ml時,可使心臟停止於收縮期,出現嚴重的中毒反應,其劇毒成分是烏頭鹼。生附子的浸出液因含大量的烏頭鹼,故對心肌有明顯的毒性,能使離體或在體蛙心出現短暫的收縮力加強,隨即轉入抑制,心肌收縮減弱,心律失常,最後心跳停止。烏頭鹼的水解產物烏頭胺(Aconine)的毒性僅為原生物鹼的1/2 000~1/4 000,無明顯的強心作用。將附子充分煎煮後,因烏頭鹼水解,毒性大減,但仍有明顯的強心作用;抽除生物鹼後的非生物鹼殘渣部分亦有同樣的強心作用。實驗表明:消旋去甲烏葯鹼為附子的強心成分,將其稀釋為十億分之一仍有活性,它對蟾蜍離體心臟與家兔在位心臟均有強心作用。麻醉犬靜脈滴注1~4微克/千克/分後,血壓下降,心率加快,冠脈血流量明顯增加,血管阻力降低,腦及外周血流量增加雖不明顯,但血管阻力也下降,心排出量稍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這些作用和靜脈滴注異丙腎上腺素1微克/千克/分相似。不麻醉犬靜脈滴注去甲烏葯鹼1~4微克/千克/分及異丙腎上腺素0.1~0.4微克/千克/分後,舒張壓明顯下降,心率加快作用比麻醉犬更明顯,當劑量減少到血壓改變不明顯時,心率仍明顯加快。去甲烏葯鹼及異丙腎上腺素對麻醉和清醒犬的上述作用可被心得安阻斷,表明去甲烏葯鹼能興奮心臟和血管的腎上腺素能β-受體,而對心臟的作用更為明顯。 附子、烏頭煎劑在蟾蜍心臟可以對抗苯巴比妥、水合氯醛等藥物引起的抑制作用,而且利血平化的在位或離體貓心仍能出現明顯的強心作用,表明本類藥物的強心作用並非全由兒茶酚胺的釋放所引起,而是直接作用於心髒的結果,此外,附子可能還有α-受體激動作用,亦可能釋放兒茶酚胺,因此附子對心臟可能有直接和間接兩種作用。 附子煎劑、烏頭煎劑對離體哺乳動物心臟,有加強其心肌收縮力,增加收縮幅度和加快頻率的作用,對心律和心率的影響與劑量的關係密切,大劑量使心臟抑制,心率變慢,使心臟停止於收縮期。附子注射液能對抗垂體後葉素所致的各種不同類型的心律失常。附子的強心成分去甲烏葯鹼有對抗緩慢型心律失常的作用,其在麻醉劑、異博定及煙鹼等心律失常動物模型中均有一定的預防和治療作用。附子提取物對動物缺氧和急性心肌缺血有保護作用。附子注射液能明顯縮小和減輕麻醉犬急性心肌損傷的範圍和程度,能提高小鼠的缺氧耐受力,對大鼠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有顯著的對抗作用。有報告指出,附子注射液能提高缺血心臟做功效率和增加心肌血液灌流,增加缺血心肌的供氧供能,從而改善了心肌氧的供求平衡及減少了因缺氧引起心率失常的發生,有利於改善病人循環系統機能病理狀態與臨床癥狀。 b. 對血管和血壓的作用:附子煎劑靜脈注射,能使貓冠脈和股動脈血流量增加;亦能使麻醉犬心輸出量及冠脈、腦、股動脈等血流量明顯增高,外周阻力下降。附子對血壓的作用因劑量不同而有所差異,低劑量使血壓升高、大劑量先降後升。熟附片煎劑靜脈注射,能使麻醉貓或犬的血壓下降,持續 3分鐘左右,此時後肢血管擴張,而對心臟無明顯作用,這種降壓作用可被阿托品或苯海拉明所對抗,表明與體內的乙醯膽鹼和組胺的釋放有關。亦有報告,川附子浸煮液靜脈注射給葯,對麻醉貓有升壓作用,同時末梢血管收縮,脾臟收縮,在恢復期有一較長的血管舒張時相。 2.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生附子能使小鼠假性痛閾值上升30%~40%。皮下注射烏頭鹼亦有鎮痛作用,東莨菪鹼可增強其作用。0.1mg/kg 的鎮痛效果較嗎啡 6mg/kg 的作用還強;次烏頭鹼與烏頭鹼也有鎮靜和鎮痛作用。口服生附子尚能抑制大鼠尾部加壓引起的疼痛和小鼠腹腔注射引起的扭體反應。但炮附子對熱板法及上述方法引起的疼痛無效。小鼠口服生附子冷浸液能延長環己巴比妥引起的睡眠時間。生附子與烏頭鹼亦能抑制小鼠自發運動和降低體溫。但炮製附子則無上述作用。附子冷浸液和水煎劑均能抑制寒冷引起的雞和大鼠的體溫下降,甚至使降低的體溫恢復,延長生存時間,降低死亡率。 3. 對植物神經系統的作用 生附子能引起大鼠血壓下降及心率減慢,對豚鼠右心房呈負性肌力作用,有收縮迴腸肌的作用以及在下腹神經-輸精管、兔空腸-腸系膜神經肌等神經肌標本中對電刺激神經引起的收縮有抑制作用。生附子和烏頭鹼對大鼠離體迴腸肌的收縮作用能被阿托品抑制,因此可能具有副交感神經興奮作用;對乙醯膽鹼、組胺、二氯化鋇所引起的迴腸收縮無影響,而對電刺激副交感神經引起的收縮呈明顯抑制作用。生附子的這些作用系由烏頭鹼類生物鹼所引起,加工炮製後的附子則無上述藥理活性。 4. 抗炎作用 附子煎劑口服對大鼠甲醛性及蛋清性踝關節腫有明顯抑制作用。切除腎上腺後仍有明顯消炎作用。其水提取物口服,對角叉菜膠大鼠足腫脹未見抑制作用。從附子中提得的總鹼對角叉菜膠所致的大、小鼠足腫均有顯著抑制作用。烏頭鹼、中烏頭鹼、烏頭次鹼給大鼠灌胃,在抗炎方面有良好的量效關係。 大多數的研究認為,烏頭鹼類對血管滲出有抑制作用,並可同時抑制炎症滲出液中的白細胞的滲出。但亦有與此相反的報告。 烏頭鹼類的抗炎作用雖以抗應激性反應為主,但大多數的研究提示其抗炎作用與興奮垂體-腎上腺關係不大。有報告認為,附子對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有興奮作用,因為熟附片和烏頭鹼無論口服、皮下或肌肉注射,均能明顯降低大鼠腎上腺內抗壞血酸的含量,其作用不被戊巴比妥或氯丙嗪阻斷;熟附片煎劑肌注後 4 小時,可使大鼠外周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下降,也能增加大鼠尿中17-酮類固醇的排出量。亦有報告認為,附子的抗炎作用不是通過腎上腺皮質引起的,因為附子不論一次或多次口服,對腎上腺內抗壞血酸含量均無影響。 尚有研究表明:中烏頭鹼 0.5mg/kg 灌胃,對小鼠角叉菜膠後足腫的抑制作用不受α-腎上腺受體阻斷劑唑啉、β-受體阻斷劑心得安的影響,提示其抗急性炎症的作用可能與中樞神經系統有關。 5. 局麻作用 烏頭、附子和烏頭鹼能刺激局部皮膚、使皮膚黏膜的感覺神經末梢呈興奮現象,產生瘙癢與灼熱感,繼而麻醉,喪失知覺。 6. 對免疫功能的作用 附子注射液可提高小鼠體液免疫功能及豚鼠血清補體含量,但對小鼠血清溶菌酶活性無明顯影響。實驗表明:100%附子注射液給綿羊紅細胞致敏的小鼠皮下注射11ml/kg/d,連續9天,可使血清中抗體滴度及脾臟抗體形成細胞數目明顯增加;給豚鼠皮下注射2ml/kg/d,連續9天,可使血清補體含量明顯增加。100%附子注射液給豚鼠皮下注射2ml/kg/d,連續9天,可使豚鼠心血T淋巴細胞RE花環形成細胞數明顯增加;給家兔皮下注射0.4ml/kg/d,連續9天,兔心血T淋巴細胞轉化率顯著升高。 7.其他作用 精製烏頭注射液(每ml含烏頭總鹼0.4mg)全身給葯,對小鼠移植性腫瘤前胃癌FC和肉瘤S180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抑制L肺癌自發轉移。臨床用於治療晚期胃癌也有一定效果。 從川烏根中分出的烏頭多糖 A 能顯著降低正常小鼠的血糖水平,其降低血糖的機制是增加葡萄糖的利用,而不是提高胰島素水平的機制而產生降血糖作用。 去甲烏葯鹼能明顯降低家兔腎血流量,尿中鈉排泄減少,而對尿量和鉀的排泄無明顯影響。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病態竇房結綜合征 制附子(先煎2~3小時)12~60g,桂枝12~18g,炙甘草12~30g,大麥冬30g,紅棗15~30枚,枸杞12~30g,太子參15~30g,丹參30g,沉香(後下)5~9g。每日1劑,水煎2次,晚服第1煎,次晨服第2煎,15劑為一療程。治療11例,顯效4例,有效7例。〔中醫雜誌 1983;(10): 34〕 2. 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 附子10~15g(先煎),北五加皮 10~15g,澤蘭15g,赤芍15g,川芎15g,丹參15g,雞血藤15g,党參25g,麥冬25g,水煎分服。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42 例,顯效率達96.5%。〔遼寧中醫雜誌 1979;(2):25〕 3. 搶救危重病人 黑附片156.25g,丹參 156.25g,紅參(一等品)93.75g,製成1000ml 注射液。每日80~200ml 加入250~500ml10%的葡萄糖注射液中,分2次緩慢靜脈滴注。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創傷性、感染性、中毒性及手術後休克、低血壓等46例,慢性病後期全身衰竭5例,用藥時間 1~7天。其中11例病情較輕的低血壓患者,單用本品有效。餘40例病情較重者,配用其他升壓葯,有效率為86.5%。認為本品的優點是,升壓作用穩定溫和,無副作用,和一般升壓葯同用有協同作用,可防止產生依賴性。〔中西醫結合雜誌 1982;(2):88〕 4. 治療胃下垂 熟附片(先熬)12g,炒白朮 10g,焦艾葉9g,小茴香5g。水煎,飯後分服,連服50天左右。治療32例,據鋇餐造影觀察,顯著好轉者24例,無明顯改善者8例。〔浙江中醫雜誌 1982;(2):90〕 5. 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a. 附子(先煎)、桂枝、大黃各10~15g,黃芪20~40g,桑白皮15~20g,水煎服,每日1劑,同時用附子15g,大黃30g,牡蠣、蒲公英各60g,濃煎200~400ml 作保留灌腸,每日1次。治療25例,顯效14例,好轉6例,無效3例,死亡2例。〔陝西中醫 1986;(12 ):535〕 b. 大黃、附子各18g,牡蠣36g,水煎灌腸,配合一般治療,觀察34例,除4例死亡外,余皆緩解出院。〔內蒙古中醫藥 1988;(2):23〕 6. 治療尿毒症a. 大黃20g,黃芩、生牡蠣各50g,炙附子15g,水煎,每日睡前滴肛150ml,病情重者可每日灌注2~3次。治療19例,顯效6例,好轉7例,無效3例,死亡3例。〔上海中醫藥雜誌 1987;(3):19〕 b. 熟附塊20g,炒白朮、姜半夏、茯苓、黃芪各30g,水煎服。另吞服清寧丸,配合灌腸。治療15例,癥狀完全消除者6例,癥狀顯著改善者8例,死亡1例。〔浙江中醫雜誌 1987;(11):484〕 c. 熟附片、生大黃各10g,炒槐花、生牡蠣各 30g,濃煎成100~150ml保留灌腸。治療30例,能改善癥狀,延長存活時間。〔浙江中醫雜誌 1981;(4):169〕 方劑選用: 1. 治療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兩,人蔘二兩,白朮四兩,芍藥三兩。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附子湯) 2. 治療風寒流注,偏正頭痛,年久不愈:大附子一個,生切四片,以薑汁一盞,浸炙,再浸再炙,汁盡乃止;高良姜,等份,為末。每服一錢,臘茶清調下,忌熱物少時。(《三因方》必效散) 3. 治療陰毒傷寒,面青,四肢厥逆,腹痛身冷,一切冷氣:大附子三枚(炮裂,去皮臍)為末。每服三錢,薑汁半盞,冷酒半盞,調服。良久臍下如火暖為度。(《濟生方》回陽散) 4. 治療腎氣上攻,項背不能轉側:大附子一枚,六錢以上者,炮,去皮臍,末之。每末二大錢,好川椒二十粒,用白面填滿,水一盞半,生薑七片,同煎至七分,去椒入鹽,空心服。(《本事方》椒附散) 5. 治療七疝,心腹冷痛,腸鳴氣走,身寒自汗,大腑滑泄:木香(不見火)半兩,玄胡索(炒,去皮)、附子(炮,去皮臍)各一兩。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七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濟生方》玄附湯) 6. 治療臟寒脾泄,及老人中氣不足,久泄不止:肉豆蔻二兩(煨熟),大附子(去皮臍)一兩五錢。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八十丸,蓮肉煎湯下。(《本草綱目》) 7. 治療休息痢及赤白痢: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雞子二枚(去黃取白)。上二味,先將附子搗羅為末,以雞子白和為丸,如梧桐子大。一時傾入沸湯內,煮數沸濾出,分作兩服,米飲下,空心、日午各一服。(《聖濟總錄》附子丸) 8. 治療小便不通,兩尺脈俱沉微,用淋閉通滑之劑不效者:附子一兩(重炮,去皮,鹽水內浸良久),澤瀉(不蛀者)一兩。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燈心七莖,煎服。(《普濟方》附子散) 9. 治療經候不調,血臟冷痛:當歸、附子(炮)各等份。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八分,空腹溫服。(《簡易方論》小溫經湯) 配伍效用: 附子配伍白芍 附子辛甘大熱,入於氣分,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經脈,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功;白芍酸苦微寒,入於血分,性柔而主靜,有養血柔肝、斂陰和營、緩急止痛之效。附子得白芍,溫陽散寒而不傷陰血;白芍得附子,養血和營而無寒凝之弊。二者伍用,其溫陽散寒、養陰和營之功效更著,用於治療血虛寒凝之四肢麻木、關節疼痛;寒滯肝脈之脅痛;寒凝胞宮之痛經等症。 附子配伍白朮、茯苓 附子溫腎助陽;白朮健脾燥濕;茯苓滲濕利水。三者伍用,有溫腎健脾、利水消腫之功效,用於治療脾腎陽虛、濕濁聚集之水腫、小便不利、慢性泄瀉等。 附子配伍大黃 大黃苦寒,攻積導滯;附子辛熱,助陽散里寒,且能制約大黃寒涼之性。二者相伍,寒熱並用,有溫下寒實積滯之功效,用於治療寒實內結而陽氣虛衰之腹痛便秘、手足厥冷等症。 附子配伍乾薑 二者均有回陽救逆之功效,但附子走而不守,助腎陽而破陰寒;乾薑守而不走,暖脾胃而散寒邪。相須為用,有溫補脾腎、助陽散寒之功效,用於治療脾腎陽虛之畏寒肢冷、下利清谷、脘腹冷痛、五更泄瀉;或陽虛欲脫之四肢厥逆、汗出濕冷、脈微欲絕者。 附子配伍桂枝 附子辛熱,通行十二經,溫陽散寒、除濕止痛通關節;桂枝辛溫,輕揚升散,溫經通陽、祛風散寒止痛。二者配伍,其溫通經脈、祛風散寒止痛之功效更著,用於治療素體陽虛、風寒濕邪侵襲之身體煩痛、不能轉側、關節不得屈伸者。 附子配伍花椒 附子溫腎助陽、散寒止痛;花椒溫中止痛、暖脾止瀉。二者同為辛熱之品,皆有溫里散寒之作用。相伍為用,其通陽散寒、溫中止痛之功效更著,用於治療中焦虛寒之胃脘冷痛以及寒邪直中之胃痛暴作。 附子配伍黃芪 附子溫補元陽;黃芪益氣固表。二者伍用,既有溫陽益氣、固表止汗之功,用於治療氣虛陽衰、衛表失固之虛汗出、倦怠、畏寒、形冷;亦有溫補脾腎、補火生土之效,用於治療脾腎陽虛、水濕內停之水腫、小便不利等症。 附子配伍肉桂 附子辛熱燥烈,走而不守,為通行十二經之純陽之品,有回陽救逆之功;肉桂辛甘性熱,能走能守,偏暖下焦而溫腎陽,更能引火歸原。二葯相須為用,附子善入氣分而散寒止痛;肉桂善入血分而溫經通脈。共奏溫腎助陽、引火歸原、溫經散寒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下焦命門火衰、腎陽不足之腰膝酸軟、形寒肢冷、陽痿、尿頻、小便清長等證以及風寒濕痹之關節酸痛、一身盡痛者。 【注意事項】 宜忌:陰虛陽盛,真熱假寒及孕婦均禁服。 毒副作用:烏頭鹼的毒性極強,給小鼠皮下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0.295mg/kg。熟附片煎劑對小鼠的半數致死量口服為17.42g/kg,靜注為3.516g/kg。加工附子的毒性明顯降低,口服的半數致死量在100g/kg以上。去甲烏葯鹼小鼠靜注的半數致死量為58.9mg/kg,一次腹腔注射和口服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300mg/kg和3.35g/kg。烏頭鹼、附子的中毒癥狀相似,表現為心率變慢,傳導阻滯,室性期外收縮,室性心動過速,甚至心室顫動,大劑量的阿托品對中毒的心電圖有改善作用,但不能防止動物死亡。如與甘草或乾薑同煮,附子的毒性則大為降低。亦有實驗表明:甘草對小白鼠及蟾蜍心臟(在體及離體)的烏頭鹼中毒無解毒作用,因此,甘草解烏頭毒,可能與烏頭的炮製有關。 臨床應用本品,毒性差別很大。如炮製不當或劑量過大以及煎煮時間不夠,均可引起中毒反應。中毒劑量為:川烏3~30g,附子15~60g,烏頭鹼口服0.2mg。常見癥狀有口舌、面部及全身麻木,肢體顫抖,口腔灼熱、流涎、噁心、嘔吐,頭昏、眼花,心慌胸悶、煩躁不安,呼吸困難、瞳孔散大、面色蒼白、心律紊亂等,甚至突然死亡。 曾有口服附子煎劑9g引起嚴重中毒的報告。中毒者如能及時搶救,一般均可恢復。亦有服用約100g鹽附子煎液200ml,服後2小時死亡的報告。尚有用附子外敷臍部引起接觸性皮炎 1 例的報告。 附子注射液注射能使少數患者出現周身拘急、發熱等副反應,但可自行消失。 中毒救治: 1. 催吐、洗胃。可用1:2 000高錳酸鉀溶液(或用濃茶水及2%鞣酸)洗胃,洗後從胃管中灌入硫酸鈉20g導瀉,或用2%鹽水高位灌腸。 2. 用阿托品0.5~2mg,每10分鐘至4小時皮下或肌肉注射1次。若用藥後未見癥狀改善可改用利多卡因,每次50~100mg,靜脈注射,每5~10分鐘1次,同時酌情用呼吸興奮劑及地塞米松、ATP、輔酶A等。 3. 酌情補液;對呼吸困難者,及時給予吸氧。 4. 中草藥治療:①生白蜜120g加涼開水攪勻,徐徐咽下,或用生薑120g,水煎服,或以綠豆湯代茶頻服; ②生薑、生甘草各15g,銀花18g,水煎服;③ 防風、甘草各30g、黑豆60g,水煎服;④綠豆120g,甘草60g,水煎服。 【醫家論葯】 「附子,入手少陽三焦、命門之劑,浮中沉,無所不至,味辛大熱,為陽中之陽,故行而不止,非若干姜止而不行也。非身表涼而四肢厥者不可僭用,如用之者以其治逆也。」(《湯液本草》) 「附子,乃陰證要葯,凡傷寒傳遍三陰及中寒夾陰,雖身大熱而脈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脈沉細,甚則唇青囊縮者,急須用之,有退陰回陽之力,起死回生之功。近世陰證傷寒,往往疑似不敢用附子,直待陰極陽竭而用之已遲矣。且夾陰傷寒,內外皆陰,陽氣頓衰,必須急用人蔘健脈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溫經散寒,舍此不用,將何以救之。」(《傷寒蘊要》) 「附子,因其善走諸經,故曰與酒同功,能除表裡沉寒,厥逆寒噤,溫中強陰,暖五臟,回陽氣,格陽喉痹,陽虛二便不通及婦人經寒不調,小兒慢驚等證。大能引火歸源,制伏虛熱,善助參、芪成功,尤贊術、地建效,無論表證里證,但脈細無神,氣虛無熱者所當急用。」(《本草正》) 「附子,回陽氣,散陰寒,逐冷痰,通關節之猛葯也。諸病真陽不足,虛火上升,咽喉不利,飲食不入,服寒葯愈甚者,附子乃命門主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歸原,則浮游之火自熄矣。凡屬陽虛陰極之候,肺腎無熱證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本草匯言》) 「附子,味辛氣溫,火性迅發,無所不到,故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葯。《本經》雲,風寒咳逆邪氣,是寒邪之逆於上焦也。寒濕痿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是寒邪著於下焦筋骨也。癥堅積聚血瘕,是寒氣凝結,血滯於中也。考《大觀本草》,咳逆邪氣句下有溫中金瘡四字,以中寒得暖而溫,血肉得暖而合也。大意上而心肺,下而肝腎,中而脾胃以及血肉筋骨營衛,因寒濕而病者,無有不宜。即陽氣不足,寒自內生,大汗、大瀉、大喘,中風卒倒等症,亦必仗此大氣大力之品,方可挽回,此《本經》言外意也。」(《本草經讀》) 「附子,本是辛溫大熱,其性善走,故為通行十二經純陽之要葯,外則達皮毛而除表寒,里則達下元而溫痼冷,徹內徹外,凡三焦經絡,諸臟諸腑,果有真寒,無不可治。」「惟此物善腐,市肆中皆鹽制之葯,而又浸之水中,去凈鹹味。實則辛溫氣味,既一制於鹽之咸,復再制於水之浸,久久炮製,真性幾乎盡失,故用明附片者,必以乾薑、吳萸等相助為理,方有功用,獨以錢許,其力甚緩。」(《本草正義》) 「附子,味辛大熱,純陽有毒。其性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經,無所不至,為補先天命門真火第一要劑。凡一切沉寒痼冷之症,用此無不奏效。……其入補氣葯中,則追失散之元陽;入發散葯中,則能開腠理以逐在表之風寒;入溫暖葯內,則能以祛在里之寒濕。獨書所云入補血藥,則能以滋不足之真陰,緣陰與陽,相為依附,補陽即所以滋陰,若使水虧火盛,用以辛熱純陽,不更使火益盛而水益虧乎?故崔氏八味丸中,用此以為補陰嚮導,使陰從陽復。」(《本草求真》) 「附子……,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除六腑之沉寒,補三陰之厥逆。仲景八味丸用為少陰嚮導,正取其健悍走下之性,以行地黃之滯,人以為補,則誤矣。血藥用之,行經而能補血。氣藥用之,行經而能補氣。非大虛寒之症,不可輕用。」(《葯鑒》) 開竅葯 冰片 為龍腦香科植物龍腦香Dryobalanops aromatica Gaertn. f. 樹脂的加工品,或為樟腦、松節油等用化學方法合成的加工製成品。味辛、苦,性涼。入心、肺經。功能:通諸竅、散鬱火、去翳明目、消腫止痛。主治:中風口噤、熱病神昏、驚癇痰迷、氣閉耳聾、喉痹、口瘡、中耳炎、癰腫、痔瘡、目赤翳膜、蟯蟲病。內服:入丸、散,0.03~0.1g,不宜入煎劑。外用:研末撒或調敷。【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合成冰片主要含龍腦(Borneol) 59.78%~58.93%、異龍腦(Isoborneol)38.98%~37.52%、樟腦(Camphor)2.70%~2.09%。 從龍腦香的樹脂和揮髮油中取得的結晶,是幾乎純粹的右旋龍腦(d-Borneol)。龍腦香的樹脂和揮髮油中含有多種萜類成分。除龍腦外,尚含有葎草烯(Humulene)、β-欖香烯(β-Elemene)、石竹烯(Caryophyllene)等倍半萜類成分和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麥珠子酸(Alphitolic acid)、積雪草酸(Asiatic acid)、龍腦香醇酮(Dipterocarpol,Hydroxydammarenone Ⅱ)、龍腦香二醇酮(Dryobalanone)、古柯二醇(Erythrodiol)等三萜類成分。 藥理作用: 1. 抑菌、抗炎作用 體外實驗表明:較高濃度的冰片(0.5%)有抑菌作用。合成冰片和天然冰片的抑菌作用相同。龍腦、異龍腦均有抗菌作用;並均能顯著抑制大鼠蛋清性足跖腫脹;異龍腦對巴豆油耳廓腫脹亦有抑制作用。提示它們對液體的滲出和組織水腫等炎腫過程有抑制作用。 2. 對妊娠的作用 動物實驗證明:冰片對早期妊娠無明顯引產作用,對中晚期妊娠小鼠具有明顯引產作用。有報告認為,冰片可作為抗生育葯應用,選用陰道栓給葯作為冰片抗生育的給藥劑型可以提高生物利用度,增強其抗生育作用。冰片的陰道栓劑基質應用水溶性基質,並加適量表面活性劑,則有利於冰片的釋放。 3. 其他作用 動物實驗證明:龍腦和異龍腦均能延長小鼠的耐缺氧時間。比較而言,異龍腦的這一作用顯著,龍腦則不顯著。異龍腦提高小鼠耐缺氧的能力、使小鼠在缺氧狀態下生存時間延長的作用可能與其脂溶性較大有關。冰片能影響腎上腺素受體活性,然而其是否與延長耐缺氧時間有關,尚有待進一步研究。 研究表明:冠心蘇合香丸可使實驗性心肌梗死犬的心率減慢,冠脈流量改善,心肌耗氧量降低,拆方分析,蘇合香、冰片起主要作用。 龍腦、異龍腦能顯著延長戊巴比妥引起的小鼠睡眠時間並與戊巴比妥產生協同作用,異龍腦的這一作用尤為顯著。研究表明:冰片灌服後 5 分鐘即可通過血腦屏障並蓄積在中樞神經系統。提示異龍腦、龍腦能延長戊巴比妥所致小鼠睡眠時間,其作用部位可能在中樞,異龍腦的脂溶性較大則更容易通過血腦屏障進入中樞發揮作用。 有報告指出,冰片應用於局部對感覺神經的刺激很輕,而有某些止痛及溫和的防腐作用,可用於神經痛。局部刺激試驗發現,使用龍腦、異龍腦為人用量的5~10倍,但刺激並不嚴重,提示龍腦、異龍腦可以考慮用作黏膜或肌注途徑給葯。冰片在黏膜和皮下組織均易吸收,在體內與葡萄糖醛酸結合後排出體外。正常人口服冰片1g,在24小時內排出葡萄糖醛酸結合物60%~100%。大鼠試驗表明:葡萄糖醛酸內酯或葡萄糖醛酸鈉有拮抗龍腦毒性的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頭痛 將2~7mm大小的冰片置於0.6cm 的膠布上貼於耳穴,主穴選神門、腦、皮質下,前額及雙鬢角痛加額、太陽;兩側及偏頭痛加太陽、肝、膽;巔頂痛加頂、肝;枕後痛加枕、膀胱;風寒型加肺、興奮點;風熱型加扁桃體;肝陽型加肝、膽;腎虛型加腎、肝;氣血虧虛型加心、脾;痰濁型加肺、脾。每次取主穴2~3個,配穴1~2個。囑患者於每日三餐後及睡覺前半小時各按壓穴位50下。如頭痛發作可立即按壓1~3分鐘。外感頭痛貼壓雙耳,內分泌頭痛貼單側;頑固性頭痛在神門、腦穴的耳背對應點上用冰片或王不留行籽加壓。治療52例,痊癒34例,顯效10例,好轉8 例。〔河南中醫 1988;8(5 ):33〕 2. 治療頭暈 以神門、腦、皮質下、心、交感等耳穴為主,每次選雙耳的2~3穴,取米粒大小冰片用膠布貼於新選穴位上,3日更換1次,4 次為1療程。治療後1年以上未複發者53人,好轉22例,無效2例。多數病人於貼葯後30分鐘眩暈減輕。孕婦忌用。〔河南中醫 1986;(4):14〕 3. 治療失眠 冰片,取米粒大小,放在0.5cm×0.5cm 膠布的中心,貼於雙耳所選主、配穴上,按揉約 1 分鐘,每晚睡前按揉 3~5 分鐘。主配穴一般分為2~3組,交替使用。每次選主穴2個,配穴1~2個,3日更換1次,4次為1療程。治療92 例,顯效40例,有效48例,無效4例。〔浙江中醫雜誌1987;22(4):158〕 4. 治療肝癌後期疼痛 冰片15g,溶於適量白酒中,裝瓶備用。用棉簽蘸此藥酒擦塗疼痛部位,約10~15分鐘見效。〔山東中醫雜誌 1982;(2): 82〕  5. 治療帶狀皰疹 冰片60g,硃砂10g,共研極細末,加麻油100ml,調成糊狀備用。先用3%雙氧水100ml 反覆擦洗皰疹區皮膚,挑破水皰,讓液體流盡,然後將藥物均勻塗於患部,每日2~3次。治療30例,全部治癒。〔上海中醫藥雜誌 1987;(9):34〕 6. 治療肌注硬結 冰片1g,75%酒精100ml。加溫後外擦局部,治療肌肉注射後局部硬結50例,痊癒35例,顯效15例。總有效率100%。〔河北醫學院學報 1985;(1):17〕 7. 治療痔瘡 將刺蝟皮30g,烘乾炒焦,研細末,冰片20g,研細末,二者混勻,以陳菜油60g,調成糊狀備用。先行肛門坐浴,再將本藥膏敷在痔瘡上,內痔出血及肛裂者,可將油膏塗在紗條上塞入肛內。每日2~3次,5日為1療程。治療136例,顯效78例,有效54例,無效4例。〔中國肛腸病雜誌1990;10(4):38〕 8. 用於痔瘡術後止痛 冰片研粉與消毒的凡士林調和成凡士林油紗備用,激光切割痔瘡後患者自覺創面疼痛時,用冰片敷於創面上。治療21例,給葯後5~10分鐘,不痛者5例,疼痛可以忍受,不需藥物止痛者14例,劇痛者2例。〔中成藥 1992;(8):24〕 9. 治療黴菌性陰道炎 蛤粉20g,冰片、雄黃各5g,研細末,用菜油調勻塗陰道壁,每日1次,治療34例,均獲良效。〔湖北中醫雜誌 1985;(2): 9〕  10. 治療外陰瘙癢症 冰片60g,硼酸200g,甘油1 000g,製成冰硼油,裝入乾燥瓶中,密封保存備用。每日2次,塗外陰部。治療183例,對黴菌性陰道炎、滴蟲性陰道炎患者均能在短時間內明顯改善癥狀,療效好,副作用少。〔藥學通報 1981;(4):22〕 11. 治療小兒褶爛 冰片(研末)12g,痱子粉或爽身粉30g,將二者拌勻,撲塗患處,1日數次,治療38例,全部治癒,用藥時間2~3天。〔廣西中醫藥 1992;15(1):47〕 12. 治療蟯蟲病 冰片1.5g,香油3g,混勻調成糊狀。先用一棉球蘸葯糊塞入肛門內塗抹,再用另一棉球蘸葯塗抹肛門周圍。每晚10時塗抹1次,連續3天。觀察50例,塗藥後患兒均能安靜入睡;3天後,每晚10時後檢查肛門連續4天,49例未再發現蟯蟲。〔中醫藥信息,1985,(2):20〕 13. 治療小兒燒傷 冰片5g,藥用炭100g,香油200ml。香油煮沸後緩慢倒入炭末,邊倒邊攪,使成洗膏狀,冷卻後入冰片粉,置無菌容器內備用。用時塗油膏於紗布上(或製成油膏紗布)敷於創面。根據創面情況每日或隔日換藥1次。對有感染的創面應清除分泌物方可上藥。治療216例,系統觀察 46例,結果淺Ⅱ度燒傷平均治癒天數約10天,深Ⅱ度燒傷平均治癒天數約24天。燒傷早期因創面疼痛、燒傷後期因創面刺癢而哭鬧不安的患兒,經塗藥後能安靜入睡;因燒傷創面感染髮燒的部分患兒,塗藥後體溫下降較快,毒血症得到改善。但油膏中含有炭末,塗後創面呈黑色,影響臨床觀察為其缺點。〔河北新醫藥 1972;(4 ):29〕 14. 治療慢性鼻腔炎 冰片溶於熱液狀石蠟中,配成2%的透明液體。每日滴鼻3~4次,每次1~2滴。觀察10餘例,其中對慢性單純性鼻炎療效較好,對慢性肥厚性鼻炎亦有效,對萎縮性鼻炎可改善癥狀。滴葯後鼻塞癥狀消失,分泌物由黃綠色變為白色,分泌量漸趨減少。〔中級醫刊 1965;(7): 455〕 15. 治療過敏性鼻炎 撲爾敏100片(每片 4mg),冰片2g,共研極細末。取本品少許,先從一側鼻孔猛吸一下,再從另一鼻孔吸入等量,每日2~3次。治療83例,痊癒80例,好轉3例;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鼻塞流涕100例,效果滿意。〔山東醫藥 1987;27(5):14〕 16. 治療口腔潰瘍 煅人中白(煅透,勿焦)、白芷各100g,冰片15g。共研細末,塗潰瘍面,每日2~3次。治療172例,痊癒162例,無效10例。〔廣西中醫藥 1980;(4):45〕 17. 治療牙痛 木鱉子(去殼)、蓽撥各100g,冰片10g,研末混勻,裝瓶備用。用時取小瓶裝入上藥,貼近鼻孔,吸入其氣味,兩鼻孔交替進行,5~10分鐘即可止痛。治療50例,療效滿意。〔新中醫 1984;(2):56〕 18. 治療化膿性中耳炎  冰片1g(研細末),放入核桃油(紗布包核桃仁加壓擠油澄清)16ml中,不斷攪和使其溶解。用時先洗凈外耳道內之膿性分泌物,用棉球拭乾後滴入藥液2~3滴,再用棉球堵塞外耳孔,以免藥液外溢。治療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27例,一般5天(每日滴葯1次)痊癒,慢性患者8~10天治葯。但個別病例有複發。〔中華兒科雜誌 1965;14(5):361〕 19. 治療小兒急性扁桃體炎 冰片5g,全蠍 10g,菜油2ml。先將全蠍、冰片搗碎,再調入菜油拌均勻,做成5分鎳幣大小的葯餅,用膠布貼於外廉泉穴,24小時調換一次。治療46例,貼敷1~2天而愈者21例,貼敷3~4天而愈者17例,5天以上痊癒者8例。〔浙江中醫雜誌 1991;26(7):297〕 方劑選用: 1. 治療急中風目瞑牙噤,不能下藥:天南星(生搗為細末)、龍腦(別研)。上二味,各等分,重研細,以中指點散子,揩齒三、二十次在大牙左右,其口自開,始得下藥。患者只使一字至半錢匕。(《聖濟總錄》開關散) 2. 治療風熱喉痹:燈心一錢,黃柏五分(並燒存性),白礬七分(煅過),冰片腦三分。為末。每以一、二分吹患處。(《瀕湖集簡方》) 3. 治療口瘡咽燥:龍腦三錢,黃柏三兩。為末,蜜丸梧子大,每麥門冬湯下十丸。(《摘元方》) 4. 治療咽喉口齒新久腫痛,及久嗽痰火咽啞作痛:冰片五分,硃砂六分,玄明粉、硼砂各五錢。共研極細末,吹搽患上,甚者日搽五、六次。(《外科正宗》冰硼散) 5. 治療眼赤痛,卒生浮白翳:龍腦一分,雄雀糞一分。上件葯,研如粉,以人乳汁一合,相合,調勻成膏,每以銅箸取少許點之。(《太平聖惠方》龍腦膏) 配伍效用: 冰片配伍黃柏 冰片苦辛性涼,長於通諸竅、散鬱火、去翳明目,外用能清熱消腫、止癢止痛;黃柏苦寒,功擅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外用能燥濕斂瘡。二者相伍外用,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燥濕斂瘡、止痛止癢之功效,用於治療火熱內郁上攻所引起的口腔糜爛、潰瘍、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 冰片配伍天南星 冰片苦辛性涼,開竅醒神、清熱止痛。功擅通諸竅、散鬱火、辟穢濁、去翳明目、清熱消腫止痛;天南星苦辛性溫,燥濕化痰、祛風定驚、消腫散結。長於通經絡、開閉結、散風痰,系「開滌風痰之專葯」。二者合用,其醒腦通竅、祛風開閉之功效更著,用於治療熱入心包、中風痰厥或驚癇等證見神志昏迷、牙關禁閉者。 【注意事項】 宜忌:氣血虛者忌服,孕婦慎服。 毒副作用:龍腦的半數致死量(2879±290mg/kg)大於異龍腦(2269±238mg/kg),表明龍腦的毒性較異龍腦小。合成冰片的毒性較大,可能與其含有半數致死量較小的異龍腦有關。 臨床應用本品,含冰片製劑外用治療痔瘡及其術後恢復期,結果有 2 例在 3~6 小時後出現肛周發癢、灼熱、皮膚髮紅並散在紅丘疹,停葯並給予抗過敏治療後恢復正常。亦有使用冰片引起過敏性皮炎的報告。 【醫家論葯】 「龍腦,此物大通利關膈熱塞,其清香為百葯之先,大人小兒風涎閉壅,及暴得驚熱,甚濟用。然非常服之葯,獨行則勢弱,佐使則有功,於茶亦相宜,多則掩茶氣味。」(《本草衍義》) 「龍腦香,其香為百葯之冠。凡香氣之甚者,其性必溫熱,……氣芳烈,味大辛,陽中之陽,升也散也。性善走竄開竅,無往不達,芳香之氣,能辟一切邪惡,辛熱之性,能散一切風濕,故主心腹邪氣,及風濕積聚也。耳聾者氣閉也,開竅則耳自聰;目赤膚翳者,火熱甚也,辛溫主散,能引火熱之氣自外而出,則目自明,赤痛膚翳自去,此從治之法也。《別錄》又主婦人難產者,取其善走,開通關竅之力耳。」(《本草經疏》) 「冰片,辛溫香烈,宣竅散氣,凡一切風痰,諸中內閉等證,暫用以開閉搜邪,然辛香走竄之極,服之令人暴亡。惟外症點眼、吹喉等藥用之,或藉以辛散,或賴其香開耳。」(《本草便讀》) 附註:植物龍腦香樹脂經加工提煉成的結晶稱龍腦香,簡稱龍腦。因其結晶形似梅花瓣,色澤如玉而光潤,故又稱梅花冰片或梅花片腦、冰片腦,簡稱梅花腦、梅片、片腦。本品清香純正,為冰片中之上品。 植物艾納香的葉片經加工提煉成的塊狀結晶,經劈削成顆粒狀或片狀而入葯者稱艾片,現也作冰片使用。 麝香 為鹿科動物林麝 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馬麝 Moschus sifanicus Przewalski 或原麝 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 成熟雄體香囊中的乾燥分泌物。亦名當門子、臍香(《雷公炮炙論》),麝臍香(《本草綱目》)。味辛,性溫。入心、脾、肝經。功能:開竅醒神、活血通絡、散淤止痛、催產。主治:中風、痰厥、驚癇、中惡煩悶、心腹暴痛、癥瘕癖積、跌打損傷、癰疽腫毒、胎死腹中、胞衣不下。內服:入丸、散,0.06~0.1g,不宜入煎劑。外用:吹喉、鼻、點眼、調塗或入膏藥中敷貼。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麝香酮(Muscone)、降麝香酮(Normuscone)、麝香醇(Muscol)、麝香吡喃(Mus- copyran)、麝香吡啶(Muscopyridine)、羥基麝香吡啶-A(Hydroxymuscopyridine A)、羥基麝香吡啶-B (Hydroxymuscopyridine B)、3-甲基環十三酮(3-Me- thylcyclotridecan-1-one)、環十四烷酮(Cyclotetrade- can-1-one)等。 亦含膽甾-4-烯-3-酮(Cholest-4-ene-3- one)、膽甾醇和它的酯類、睾丸酮(Testosterone)、雌乙醇(Estradiol)、5α-雄烷-3,17-二酮(5α-Androstan-3,17-dione)等11種雄烷衍生物。  尚含蛋白質與氨基酸,麝香中含蛋白質約 25%。麝香中發現一種分子量為1 000左右的肽類活性物質,並分離出一種分子量約5 000~6000的多肽,其醇溶物中含4種遊離氨基酸,即精氨酸,脯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將醇溶物用丙酮、甲醇和水提取,水解後的氨基酸分析表明:甲醇提取物中氨基酸含量最高,其中以天門冬氨酸、絲氨酸、胱氨酸等含量最高;丙酮提取物中谷氨酸、纈氨酸、組氨酸和甘氨酸較高。 此外,麝香中還含鉀、鈉、鈣、鎂、鋁、鉛、氯、硫酸鹽、磷酸鹽和碳酸銨以及尿囊素(Allantoin)、尿素、纖維素等。 麝香酮為重要的有效成分,其含量占天然麝香肉中的1.58%~1.84%,占天然麝香毛殼中的0.90%~3.08%,現在已經能夠人工合成。 藥理作用: 1.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麝香、人工麝香、人工麝香酮、天然麝香酮或天然麝香均能縮短環己巴比妥鈉或戊巴比妥鈉引起的睡眠時間。麝香20mg/kg 口服給葯亦能明顯縮短戊巴比妥鈉引起的小鼠睡眠時間。大鼠多次灌服麝香混懸液或麝香酮均能明顯縮短戊巴比妥鈉睡眠時間。麝香口服可顯著降低大鼠血液及全腦中戊巴比妥鈉的含量。有報告認為,麝香興奮中樞並非是直接興奮中樞,而是由於它們激活肝微粒體藥物轉化酶作用,加速肝內戊巴比妥鈉代謝失活的結果。有實驗證明:靜脈注射麝香可能通過血腦屏障直接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而發揮作用。與此相反,亦有實驗證明:人工麝香酮、天然麝香酮及天然麝香則反使戊巴比妥鈉引起的小鼠睡眠時間延長。縮短或延長睡眠的效果均以人工麝香酮為最弱。故認為麝香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是雙向性,小劑量興奮,大劑量則抑制。麝香200mg/kg 腹腔注射對小鼠自發活動無明顯影響。天然或人工麝香酮小劑量(0.002mg/kg)對大鼠食物運動性條件反射無顯著影響;中等劑量(0.01~0.05mg/kg)能使陽性條件反射潛伏期延長或使條件反射消失,分化相改善,個別動物分化相受抑制;較大劑量(1mg/kg)對大多數動物呈中毒現象,陽性條件反射不規則或消失。實驗證明:麝香水溶液腹腔注射或麝香混懸液灌服能分別提高中樞興奮葯苯丙胺、士的寧及莽草所致小鼠中毒的死亡率。有報告指出,麝香能提高中樞神經系統對缺氧的耐受能力。麝香60~200mg/kg 腹腔注射對常壓缺氧有明顯對抗作用,可顯著延長小鼠存活時間。 麝香尚有鎮痛作用,能抑制小鼠醋酸扭體次數,但麝香酮和尿囊素無此作用。 2.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麝香有明顯的強心作用,能使動物心臟收縮振幅增加,心肌功能亢進,但對心率一般無影響。麝香水混懸液0.1mg/ml,可使離體蛙心肌收縮顯著增強。用10mg/ml麝香生理鹽水混懸液,以30mg劑量,亦使離體蛙心心肌收縮增強1倍,但對心率無影響;離體兔心給葯0.3~0.5mg劑量,可使心肌收縮振幅增加50%。用麝香水混懸液或水提取物,每次給葯 12.5mg,可直接興奮蟾蜍離體心臟,維持10分鐘左右。天然麝香 0.5~2mg/ml可使離體蟾蜍心臟收縮振幅加大,收縮力加強及心輸出量增大。麝香酮腹腔注射並靜脈滴注黃夾甙,沒有出現強心中毒的協同作用。用合成麝香酮、天然麝香酮和麝香乙醚提取物給蟾蜍靜脈注射,均使其在體心臟收縮興奮。實驗表明:麝香酮能增加小鼠心肌營養性血流量,並對異丙基腎上腺素引起的實驗性心肌壞死,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亦有報告,當麝香酮劑量為 0.04~1mg/ml 時,使蟾蜍離體心臟在灌流時的心臟振幅減小,濃度愈高,心收縮力愈小,心輸出量亦減少,甚至抑制心臟跳動。在觀察麝香酮與黃夾甙對鴿強心作用的影響時,對照組與加麝香酮組的平均致死量無顯著差別,以此推測麝香酮無強心作用。 天然麝香(濃度為 0.2mg/ml) 培養液對離體心肌細胞的自主節律有抑制作用,使搏動頻率減慢;對心肌細胞α和β受體均表現為輕度而不完全的競爭性抑制;對α受體興奮劑(新福林)和β受體興奮劑有不完全的對抗作用。麝香濃度為0.2mg/ml及1mg/ml時,不能減慢由氯化鈣引起的心肌細胞搏動頻率加快,提示麝香對鈣通道的抑制作用不明顯。當培養心肌細胞在缺氧缺糖的情況下,麝香有加速心肌細胞釋放乳酸脫氫酶(LDH)、琥珀酸脫氫酶(SDH)、酸性磷酸酶(ACP)和加速受損細胞死亡等毒性作用。 麝香對由於血栓引起的缺血性心臟障礙有預防和治療作用。但麝香無類似氫化可的松的抗心肌缺血作用。麝香注射液靜脈注射對結紮冠狀動脈前降支的犬心率、左心室收縮期和舒張期壓力無明顯影響,對左心室梗死範圍亦無明顯保護作用。  麝香、麝香酮對動物實驗冠狀動脈流量的影響,其實驗結果報告並不一致,有報告認為,其能使冠脈流量增加;但有的報告則認為未見增加。  麝香製劑給兔和犬靜脈注射,能使血壓上升及呼吸次數增加。人工麝香酮及天然麝香酮靜脈注射,對犬血壓和呼吸無明顯影響;但對貓有升壓作用,同時其呼吸頻率及振幅亦有增加,這一作用以人工麝香酮較弱。麝香 1mg/kg能使血壓下降,心率增快,呼吸次數及深度增加。麝香注射液靜脈注射對正常犬和冠狀動脈前降支結紮犬的血壓均無明顯降低作用。麝香對豬離體冠狀動脈切片和兔胸大動脈切片上平滑肌無直接作用。 3. 對血液系統的作用 麝香(2mg/kg)對缺血性心臟障礙的大鼠血小板數的減少有顯著性抑制作用,可使纖維蛋白原液的凝固時間延長,有抗凝血酶作用並有較弱的血小板凝集抑制作用。麝香水劑 0.59mg/kg給正常大鼠靜脈注射,能使血漿cAMP含量增加,以給葯後15分鐘為最明顯,作用可維持2小時。麝香酮對家兔紅細胞有溶解作用。用麝香酮處理後的血小板凝聚率明顯下降,且與藥物濃度有關。麝香酮 100mg/kg 一次腹腔注射能明顯降低 ADP 誘導的血小板凝聚率,麝香酮對血小板收縮蛋白功能有一定影響,使血漿凝塊不能正常收縮。 4. 抗炎作用 麝香對炎症病理髮展過程中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期、白細胞遊走期和肉芽形成期這三個階段均有影響。麝香水浸出物對小鼠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其強度為蘆丁的3倍或水楊酸鈉的40倍。含有麝香的六神丸對毛細血管的通透性亦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與氫化可的松或蘆丁相比,以六神丸最強。麝香、蟾酥及牛黃三種藥物合用時,有明顯的協同作用。大鼠皮下注射麝香乳劑,能抑制大鼠巴豆油引起的肉芽囊液的滲出和囊壁的增厚,其抗炎作用與氫化可的松相似。麝香混懸液及麝香乙醚提取物混懸液腹腔注射對小鼠巴豆油引起的耳部炎症亦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天然麝香 500mg/kg 灌胃對大鼠角叉菜膠性足腫有明顯抑制作用;120mg/kg腹腔注射對右旋糖酐性大鼠足腫有明顯抑制作用,其抗炎效應與12mg/kg 氫化可的松相當。實驗證明:麝香經乙醚及乙醇提取過的沉渣的水提取物腹腔或皮下注射對大鼠瓊脂性和酵母性關節腫脹均有明顯抑制作用。麝香對大鼠佐劑性關節炎的抗炎作用較保泰松強。麝香和麝香酮對大鼠蛋清足腫脹,均無抗炎作用。 麝香抑制豚鼠白細胞遊走的作用強度為水楊酸鈉的10倍,為氫化可的松的20倍。麝香經乙醚及乙醇提取過的沉渣水提取物靜脈注射80mg/kg 對大鼠腹腔注射羧甲基纖維素鈉引起的白細胞遊走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但對棉球肉芽組織增加則無作用。麝香混懸液對炎症晚期形成的肉芽腫抑制作用較弱,僅為醋酸可的松的1/10。麝香乳劑給大鼠皮下注射1~2mg/kg,對巴豆油性肉芽腫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麝香2mg 與醋酸氫化可的松1mg 的作用強度相當。 麝香的抗炎作用可能與免疫調節有關。麝香中的蛋白成分能增加 IgM 抗體,在抗原 SRBC 存在下,麝香能使實驗小鼠的脾臟明顯增大。和天然牛黃合用,能增強對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激活作用。實驗證明:麝香水溶物可降低大鼠腎上腺內丙種維生素的含量,提高外周血液中皮質酮含量。切除腎上腺則其抗炎作用消失,但切除垂體其抗炎作用依然存在,說明腎上腺與麝香水溶物的抗炎作用關係密切。麝香水溶物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血漿cAMP水平,這些作用與非甾體抗炎葯相似。此外,尚有增強小鼠免疫溶血反應的作用。 5. 對子宮的作用 麝香對離體及在位子宮均有明顯的興奮作用,尤以後者更為敏感,妊娠者較非妊娠者敏感,而非妊娠者子宮的興奮發生較慢,但作用較持久。將麝香用乙醇浸取,浸取物用水溶解,配成5%的濃度,滴於大鼠、豚鼠和家兔的離體子宮上,能使子宮收縮加強,緊張度持續上升,甚至痙攣,但對小鼠子宮不明顯,多呈抑制狀態。麝香雖能增強早期妊娠家兔的在位子宮收縮,但對緊張力影響不大,對晚期妊娠子宮收縮力和張力則均增強。給兩隻妊娠2周的家兔靜脈注射2ml/kg,未見有胚胎排出。麝香酮能明顯地增加子宮收縮頻率和強度,並延續較長時間。小鼠每日皮下注射麝香酮20mg後,在不影響孕鼠的正常生活和健康以及未出現任何神經系統異常情況下,表現有抗著床和抗早孕作用,且隨孕期延長,抗孕作用更加顯著。 實驗表明:麝香酮陰道給葯,其在小鼠子宮和在卵巢中的分布量比灌胃和靜脈注射給葯者顯著增加,且有孕小鼠較無孕小鼠更為明顯。說明麝香酮對在位與妊娠子宮具一定的吸收專一性,亦說明中醫認為麝香具有墮胎作用、孕婦忌服這一傳統觀點的科學性。 6. 對腎上腺素能β-受體的作用 實驗表明:單用麝香水浸膏 0.1mg/ml對乳頭肌及氣管平滑肌無影響,但如以該濃度預先將乳頭肌及氣管平滑肌處理10分鐘,則能增強異丙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及去甲腎上腺素對心臟乳頭肌的收縮作用及氣管平滑肌的鬆弛作用。其增加兒茶酚胺的作用強度,在用異丙腎上腺素時最強,腎上腺素次之,去甲腎上腺素最弱。以麝香水提取物 0.5μg/ml 劑量,亦證實有上述增強作用,但同等劑量的麝香酮則無增強作用。研究表明: 麝香能增加心臟β-受體對異丙腎上腺素的反應性。0.2mg/ml麝香培養液對離體大鼠心肌細胞α和β受體,都表現出輕度而不完全的競爭性抑制作用。麝香0.1mg/ml對兔胸主動脈平滑肌無直接作用,以該濃度預先處理10分鐘對具有α作用的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血管收縮反應無拮抗作用,因此可以認為麝香的β-受體增強作用並非由阻斷α-受體作用所致。麝香粗水溶物能增強異丙腎上腺素對心臟和氣管平滑肌的作用,但不能增強選擇性β2-受體興奮劑舒喘靈對心臟和氣管的反應。  麝香對β-受體的增強作用並非由於α-效應的抑制。如用β-受體阻斷劑萘乙醇異丙胺預先處理,麝香增強異丙腎上腺素作用仍未見任何減弱,而焦沒食子酚的增強作用卻明顯減弱。因此不能認為麝香的作用有腎上腺素能受體機制參與。 實驗證明:麝香沒有可卡因樣阻礙去甲腎上腺素在神經末梢部位貯存的作用。 對利血平化貓乳頭肌再用可卡因處理,麝香仍有增強異丙腎上腺素的作用。 7. 其他作用 天然和人工麝香酮的不同製劑對小鼠艾氏腹水癌、小鼠肉瘤 S37 及肉瘤 S180 細胞的呼吸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動物體內抗腫瘤試驗未能觀察到治療效果。 2%麝香酊 1:400 稀釋液在試管內對豬霍亂弧菌、大腸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麝香200mg/kg/d 給大鼠灌胃,連續7天,對乙酸型慢性潰瘍的癒合有明顯促進作用。麝香能抑制幽門結紮大鼠的潰瘍形成率,並能抑制胃液分泌。但麝香酮和尿囊素無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支氣管哮喘 麝香(研細末)1~1.5g,紫皮蒜10~15頭(視年齡、體型增減),搗成蒜泥;農曆五月初五12點整,在患者第7頸椎至第12胸椎棘突寬8分~1寸的脊背中線長方型區域內清潔皮膚後先撒敷麝香,再將蒜泥覆蓋其上,60~75 分鐘後,清洗局部,塗以硼酸軟膏,再覆以塑料薄膜,並以膠布固定。治療184例,其中觀察不滿2年者72例,近期控制35例,顯效23例,好轉10例,無效4例,近期總有效率為99.4%,隨訪2年以上112例,其中痊癒46例,顯效42例,好轉19例,無效5例,遠期總有效率為95.5%。貼敷之後,局部皮膚充血發紅有燒灼感,少數病例有水泡,2例出現局部感染,除2例感胸痛、1例心慌外,未見全身不良反應。〔陝西中醫 1983;4(3):8〕 2. 治療尿瀦留 實證用Ⅰ號方(麝香0.3g,血竭1g,共研細末。);虛證用Ⅱ號方(麝香0.3g,肉桂粉1g,共研細末)。將藥物敷於臍部,以4cm×4cm 橡皮膏覆蓋黏貼即可。治療因脊髓受壓、腰部挫傷等導致的外傷性尿瀦留15例(伴有不同程度的截癱或不全癱瘓),痊癒9例,有效5例,無效1例。 〔浙江中醫雜誌 1988;23(6):248〕 3. 治療慢性前列腺炎 麝香0.15g,白鬍椒7 粒(1次量)。白鬍椒研為細末,瓶裝密封備用。用時患者取仰卧位,將肚臍洗凈,然後把麝香粉倒入肚臍內,再將胡椒粉蓋於上面,外覆蓋圓白紙後,用膠布固定。每隔7~10天換藥1次,10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5~7天。治療11例,治癒6例,好轉3例,因故中斷治療2例。〔江西中醫藥 1984;(2):26〕 4. 治療燒傷 麝香10g,冰片20g,研成細粉。取冰片細粉和豬膽汁適量加入清魚肝油2000ml 中攪勻。另將麝香細粉用1~2層紗布鬆鬆包紮,浸入上述清魚肝油密封,置5~10磅壓力下滅菌30分鐘,取出放置2~3日,取油溶液即得。用生理鹽水清洗創面後,用消毒棉簽輕塗創面,每日3~4次。治療236例,效果良好。〔中成藥研究 1983;(1):43〕 5. 治療皮膚潰瘍 麝香少許,撒於潰瘍面上,用艾葉卷灸,1次20~30分鐘。治療5例,全部治癒。〔山西醫學雜誌 1960;(3):83〕 6. 用於斷指再植 斷指局部消毒後,將麝香末撒於創面,兩斷指準確對合,用紗布輕輕包紮固定。治療1例12歲女孩,用菜刀剁傷左食指,指端完全斷離,治療後20天創緣完全平復,觸覺、溫熱覺及痛覺均存在。始終未用抗生素及鎮痛葯。〔吉林中醫藥 1987;(5):21〕 7. 治療破傷風 麝香3g,生南星、防風各6g,研細末,對準傷口用灸法,治癒1例重症破傷風患兒。〔江西中醫藥 1959;(10):27〕 8. 治療急性腸梗阻 蔥白一根(去外皮),在其頂端剖開,置入天然麝香少許,塗以礦物油後隨即插入肛門約8cm。治癒1例急性腸梗阻患兒。〔四川中醫 1984;2(5):53〕 9. 治療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麝香0.9g,冰片 2.1g,共研細粉,吹耳。治療4例,上藥2~3次皆愈。〔陝西中醫學院學報 1983;6(3):36〕 10. 治療急性扁桃腺炎 麝香0.9~1.5g,與硃砂、冰片、枯礬共為細末,噴布咽峽。治療15例,全部治癒。治療時間平均2.7天。〔中醫雜誌 1962;(3):25〕 方劑選用: 1. 治療中風不醒:麝香二錢。研末,入清油二兩,和勻灌之。(《濟生方》) 2. 治療腎臟積冷,氣攻心腹疼痛,頻發不止:麝香半兩(細研),阿魏半兩(面裹煨,面熟為度)干蠍三分(微炒),桃仁五十枚(麩炒微黃)。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熱酒下二十丸。(《太平聖惠方》麝香丸) 3. 治療小兒諸癇潮發,不省,困重:白僵蠶(湯洗,焙黃為末)半兩,天竺黃一分(細研),真牛黃一錢(別研),麝香(研)、龍腦(研)各半錢。上拌研勻細,每服半錢,生薑自然汁調灌服,無時。(《小兒衛生總微論方》白金散) 4. 治療小兒疳,常渴,飲冷水不休:麝香一分,人中白一分。上藥都研令細,以蒸餅和丸,如麻子大。一、二歲兒,每服煎皂莢湯下二丸,空心、午後各一服。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太平聖惠方》麝香丸) 配伍效用: 麝香配伍獨活、威靈仙 麝香活血通經止痛;獨活、威靈仙祛風濕、止痹痛。三者伍用,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風濕痹痛,久而不愈者。 麝香配伍乳香、沒藥、牛黃 麝香活血散結止痛;乳香、沒藥活血散淤、消腫止痛;牛黃清熱解毒、化痰散結。四葯合用,有清熱解毒、活血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乳癌、瘰癧、痰核、流注等症。 麝香配伍乳香、沒藥、雄黃 麝香活血散結、通經止痛;乳香、沒藥活血消腫止痛;雄黃解毒療瘡。四葯合用,有解毒活血、消腫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外科瘡瘍之腫脹疼痛者。 麝香配伍乳香、沒藥、血竭 麝香辛香走竄,活血散結止痛;乳香、沒藥活血散淤、消腫止痛;血竭散淤定痛止血。諸葯合用,共奏通利血脈、散淤活血、消腫定痛之功效,用於治療跌打損傷之淤滯疼痛或金刃折傷諸症。 麝香配伍蘇合香、沉香、丁香 麝香、蘇合香芳香開竅醒神;沉香、丁香辛散溫通,能散寒順氣、宣郁通痹。諸葯伍用,有溫通開竅之功效,用於治療寒閉。 【注意事項】 宜忌:孕婦忌用。  毒副作用:麝香水劑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331.1mg/kg;麝香酮給小鼠靜脈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152~172mg/kg,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270~290mg/kg。 麝香和麝香酮的毒性都很小。大鼠灌服麝香 60mg/kg,家兔灌服62mg/kg,連續15日或大鼠灌服麝香混懸液2g/kg,連續16日,體重、血液、肝、腎均未見異常改變。大鼠腹腔注射27.78mg/kg,體重、各臟器和血象均無變化,劑量加大1倍,可見肝、脾增大,邊緣厚鈍,但病理組織切片則無異常。人工麝香酮注射液400~800mg/kg給犬肌肉注射,連續14日,結果所有動物食慾增加,行為自如,肝、腎功能和血象均無異常發現。麝香酮72~300mg/kg 給小鼠腹腔注射,10天後普遍出現上腹部臟器黏連,肝臟萎縮,若劑量降為38.8mg/kg,則未見明顯癥狀。 臨床應用本品,不良反應很小。僅有輕微的頭昏、頭脹、噁心、食慾減退,連續用藥可逐漸消失。 【醫家論葯】 「嚴氏言風病必先用麝香,而丹溪謂風病、血病必不可用,皆非通論。蓋麝香走竄,能通諸竅之不利,開經絡之壅遏,若諸風、諸氣、諸血、諸痛、驚癇、癥瘕諸病,經絡壅閉,孔竅不利者,安得不用為引導以開之通之耶?非不可用也,但不可過耳。《濟生方》治食瓜果成積作脹者用之,治飲酒成消渴者用之,雲果得麝則壞,酒得麝則敗,此得用麝之理者也。」(《本草綱目》) 「麝香,通關透竅,上達肌膚,內入骨髓,與龍腦相同,而香竄又過之。傷寒陰毒,內傷積聚,及婦人子宮冷帶疾,亦用以為使,俾關節通而冷氣散,陽氣自回也。」(《醫學入門》) 「麝香,其香芳烈,為通關利竅之上藥,凡邪氣著人,淹伏不起,則關竅閉塞,辛香走竄,自內達外,則毫毛骨節俱開,邪從此而出,故主辟惡氣、溫瘧、中惡、心腹暴痛、脹急痞滿、風毒諸證也。其主癇痙者,借其氣以達於病所也。苦辛能殺蟲,故主去三蟲。辛溫主散,故能去面及目中膚翳。性能開竅,故主難產墮胎也。今人又用以治中風、中氣、中惡、痰厥、猝仆,兼入膏藥敷藥,皆取其通竅開經絡,透肌骨之功耳。」(《本草經疏》) 「麝香之用,其要在能通諸竅一語。蓋凡病於為壅、為結、為閉者,當責其本以療之。然不開其壅、散其結、通其閉,則何處著手?如風中藏昏冒,投以至寶丹、活命金丹、其用之為使者,實用之為開關奪路,其功更在龍腦、牛黃之先也。即此推之,則知所謂治諸證,用之開經絡、透肌骨者,俱當本諸此意。即虛而病於壅結閉者,亦必借之為先導,但貴中節而投,適可而止耳。」(《本草述》) 「中風不醒者,以麝香清油灌之,先通其關,則後免語蹇癱瘓之證,而他葯亦有效也。」(《濟生方》) 附註:麝香,因其入葯時已去香囊外殼,故有麝香肉之稱。麝香肉中呈顆粒狀者,稱為當門子,亦稱香子,乃因其常存留於油皮外面正對囊孔處,似有擋門之勢而得名;麝香肉中呈粉狀者,通稱元寸香、簡稱寸香、元寸。傳統認為,當門子為麝香中之上品,藥力最強;元寸香則力略遜,但價格較低廉,臨床處方用麝香之名時,一般多付予元寸香。 本品香氣濃烈,經久不散,為芳香開竅之首葯。舊時曾有用麝香催生下胎者,但因其對子宮的興奮作用可轉為持續性痙攣狀態,容易造成危險,現已少用。 蘇合香 為金縷梅科植物蘇合香樹 Liquidambar orientalis Mill. 所分泌的樹脂。亦名蘇合香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味辛,性溫。入心、肺、肝、脾經。功能:通竅、辟穢、開郁、豁痰。主治:卒然昏倒、痰壅氣厥、驚癇、溫瘧、心腹猝痛、疥癬、凍瘡。內服:入丸劑,0.3~1g。不入煎劑。外用:溶於酒精,塗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樹脂含齊墩果酮酸(Oleanonic acid)和3-表-齊墩果酸(3-Epi-oleanolic acid)。 藥理作用: 1. 對呼吸道的作用 蘇合香為刺激性祛痰葯,並有較弱的抗菌作用,可用於各種呼吸道感染。 2. 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體外實驗表明:蘇合香混懸液(蘇合香10mg用乙醇0.1ml溶解後加1%CMC-Na 0.9ml)可使兔血栓形成長度縮短、重量(乾重和濕重)減輕;蘇合香2mg/ml可顯著提高血小板內cAMP含量。體內外實驗表明:蘇合香0.5mg/ml、1.0mg/ml(體外)和口服100mg/kg(體內給兔)均能明顯延長復鈣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和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降低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促進纖溶酶活性。 體外實驗證明:蘇合香脂和從其中提取的順式桂皮酸能抑制由膠原和ADP誘導的兔及大鼠的血小板聚集,作用強度與阿司匹林、阿魏酸相當。桂皮酸給大鼠腹腔注射,對ADP或膠原誘導的血小板聚集亦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有報告指出,桂皮酸對於ADP誘導的血小板不可逆聚集有較強的抑制作用,該抑制作用與血小板內含物釋放及花生四烯酸代謝有密切關係。 3.其他作用 蘇合香脂及冠心蘇合香丸均能明顯延長小鼠耐缺氧時間。能使實驗性心肌梗死狗的冠竇血流量明顯回升,減少心率和心臟動-靜脈血氧差;對非心肌梗死狗的冠竇血流量無提高作用,但能減少心率和動-靜脈血氧差。 本品有溫和的刺激作用,用於局部可緩解炎症,如濕疹和瘙癢,並能促進潰瘍與創傷的癒合。蘇合香與橄欖油混合後外用可治療疥瘡。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膽道蛔蟲病 蘇合香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服藥間隔4~5小時。治療9例,結果有效8例,無效1例。〔陝西中醫 1985;6(7 ):322〕 方劑選用: 治療卒大腹水病:真蘇合香、水銀、白粉等分。蜜丸,服如大豆二丸,日三,當下水。節飲,好自養。(《補缺肘後方》) 配伍效用: 蘇合香配伍安息香、沉香、丁香 蘇合香、安息香逐穢透竅,善開痰濁氣逆之閉;沉香、丁香辛散溫通,能散寒順氣、宣通鬱閉。諸葯合用,有溫通開竅、行氣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痰濕或寒邪閉阻氣機之神昏寒閉之證及胸腹脹滿冷痛等症。 【注意事項】 宜忌:「性燥氣竄,陰虛多火人禁用。」(《本經逢原》) 【醫家論葯】 「蘇合香,聚諸香之氣而成,能透諸竅臟,辟一切不正之氣,凡痰積氣厥,必先以此開導,治痰以理氣為本也。凡山嵐瘴濕之氣,襲於經絡,拘急弛緩不均者,非此不能除。」(《本經逢原》) 「今人濫用蘇合丸,不知諸香走散真氣,每見服之,輕病致重,重病致死,惟氣體壯實者,庶可暫服一二丸,否則當深戒也。」(《本草從新》) 「走竄,通竅開郁,辟一切不正之氣。」(《本草備要》) 石菖蒲 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 Acorus gramineus Soland. 的根莖。亦名菖蒲(《本經》)、九節菖蒲(《滇南本草》)、水劍草(《本草綱目》)等。味辛,性微溫。入心、肝、脾、胃經。功能:開竅寧神、豁痰、理氣、活血、散風、去濕、和胃。主治:癲癇、痰厥、熱病神昏、健忘、氣閉耳聾、心胸煩悶、胃痛、腹痛、風寒濕痹、癰疽腫毒、跌打損傷。內服:煎湯,3~6g(鮮品 9~24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根莖和葉中均含揮髮油(0.11%~0.42%)及糖類、有機酸、氨基酸等。 揮髮油中含34種成分,其主要成分為β-細辛醚(β-Asarone),佔63.2%~81.2%;α-細辛醚(α-Asarone),佔3.4%~13.7%;其次為石竹烯(Caryophyllene)、α-葎草烯(α-Humulene)、石菖醚(Sekishone)、細辛醛(Asarylaldehyde)、欖香素(Elemicine)、歐細辛醚(Euasarone)、1-烯丙基-2,4,5-三甲氧基苯(1-Allyl-2,4,5-trimethoxy benzene)、甲基丁香油酚(Methyleugenol)、順式甲基異丁香油酚(cis-Methylisoeugenol)、反式甲基異丁香油酚(trans-Methylisoeugenol)等。 藥理作用: 1.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石菖蒲有鎮靜作用。煎劑或揮髮油均能使小鼠自發活動減少,解除單籠飼養小鼠的攻擊行為;亦能延長戊巴比妥鈉所致的睡眠時間,對閾下催眠劑量的戊巴比妥鈉有協同作用。此外,尚能顯著延長戊巴比妥鈉的麻醉時間。研究表明:揮髮油中的細辛醚是鎮靜的有效成分,但除去揮髮油後仍有鎮靜作用,提示其鎮靜成分不只一種。 石菖蒲煎劑對戊四氮引起的小鼠驚厥有一定的對抗作用,與對照組相比,能使自主活動減少,抽搐開始時間推遲,抽搐鼠數較少。揮髮油中的α-細辛醚140mg/kg能完全對抗小鼠電驚厥和戊四氮驚厥,並能對抗家兔側腦室給Ach所致驚厥。除去揮髮油的水煎劑亦有作用。 石菖蒲揮髮油對小鼠有較強的降溫作用。 石菖蒲根莖水提取物製成的片劑,在臨床上用於治療癲癇病及其他神經系統疾患,有較好療效,其揮髮油對某些神經系統的動物模型具有顯著的生理活性。 2.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石菖蒲揮髮油(β-細辛醚)在一定濃度下有使豚鼠冠狀血管擴張的作用。臨床常用於冠心病、肺心病等屬於痰濁氣滯之胸痹者的治療,其機制可能與其能增加冠脈流量有關,還可能與鎮靜、改善消化機能、平喘、鎮咳等作用有關。 3. 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石菖蒲煎劑內服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及制止胃腸異常發酵,並有緩解腸管平滑肌痙攣的作用。石菖蒲中含的細辛醚能對抗氯化鋇引起的離體腸管的興奮作用。 4. 抗真菌作用 菖蒲水浸劑(1:3),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同心性毛癬菌、許蘭黃癬菌、奧杜盎小芽胞癬菌、鐵鏽色小芽胞癬菌、羊毛狀小芽胞癬菌、腹股溝表批癬菌、紅色表皮癬菌、考夫曼-沃爾夫表皮癬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5. 其他作用 石菖蒲中所含的α-細辛醚有平喘作用,能對抗組胺引起的支氣管收縮,並有鎮咳作用。臨床上對支氣管哮喘患者的肺通氣功能有改善作用。  有報告指出,石菖蒲煎劑有殺死腹水癌細胞的作用。對垂體後葉素引起的子宮收縮,α-細辛醚有對抗作用。α-細辛醚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乙型鏈球菌、糞鏈球菌、肺炎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菖蒲、艾葉、雄黃合劑熏煙(蒸)2~4小時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有殺滅作用。體外實驗發現,石菖蒲煎劑(1:2)能使蛔蟲麻痹和死亡70%。【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癲癇大發作 石菖蒲煎劑,每30ml含生葯干品9g,每次10ml,日服3次,30天為1療程。可連續服用。如連續服用24個療程(2年)未有癲癇發作,可停葯觀察。治療60例,顯效17例,有效28例,無效15例。對原發性癲癇(16例)和顱腦外傷所致癥狀性癲癇(18例)療效較好。〔江蘇醫藥 1977;(3):32〕 2. 治療精神分裂症 石菖蒲、鬱金各10g,大黃60g,百合、合歡花各30g,遠志、生牡蠣各15g。水煎服,日1劑。治療78例,治癒57例,進步15例,無效6例。〔四川中醫 1992;(12):28〕 3. 治療乳糜尿 菖蒲、薏苡仁、山藥、扁豆、芡實、萆薢各等份研末,每次15g,沖服。以血尿為主者加地榆5g。治療43例,痊癒40例,無效3例。3年內複發10例,繼用原方有效。〔浙江中醫雜誌 1991;(12):556〕 4. 治療耳鳴 石菖蒲60g,生甘草10g。水煎分2次服,日1劑。治療26例,皆愈。〔陝西中醫 1992;6:266〕 5. 治療梅核氣 石菖蒲、佛手、半夏、蘇梗、陳皮各10g,川朴、遠志、枳殼各12g,威靈仙15g。水煎,分2次服,日1劑。治療43例,皆愈。半年後複發5例,再服本方3~6劑而愈。〔浙江中醫雜誌 1992;(4):157〕 方劑選用: 1. 治療溫熱、濕溫、冬溫之邪,竄入心包,神昏譫語,或不語,舌苔焦黑,或笑或痙:連翹三錢(去心),犀角一錢,川貝母三錢(去心),鮮石菖蒲一錢。加牛黃至寶丹一顆,去蠟殼化沖。(《時病論》) 2. 治療心氣不定,五臟不足,甚者憂愁悲傷不樂,忽忽喜忘,朝差暮劇,暮差朝發,狂眩:菖蒲、遠志各二兩,茯苓、人蔘各三兩。上四味末之,蜜丸,飲服如梧子大七丸,日三。(《備急千金要方》定志小丸) 3. 治療好忘:遠志、人蔘各四分,茯苓二兩,菖蒲一兩。上四味治下篩,飲服方寸匕,日三。(《備急千金要方》開心散) 4. 治療風冷痹,身體俱痛:菖蒲(銼)、生地黃(去土,切)、枸杞根(去心)各四兩,烏頭(炮裂,去皮臍,銼)二兩,生商陸根(去土,切)四兩,生薑(切薄片)八兩。上六味,以清酒三升漬一宿,暴干,復納酒中,以酒盡為度,暴干,搗篩為細散。每服,空心溫酒服一錢匕,日再服。(《聖濟總錄》菖蒲散)  5. 治療霍亂吐瀉不止:菖蒲(切焙)、高良姜、青橘皮(去白,焙)各一兩,白朮、甘草(炙)各半兩。上五味搗為粗末,每服三錢匕,以水一盞,煎十數沸,傾出,放溫頓服。(《聖濟總錄》菖蒲飲)  6. 治療噤口惡痢,粒米不入者;石菖蒲一兩,川黃連、甘草、五穀蟲各三錢。 為末,蜜湯調送少許。(《本草匯言》)  7. 治療癰腫發背:生菖蒲搗貼,若瘡干,搗末,以水調塗之。(《經驗方》)  8. 治療赤白帶下:石菖蒲、破故紙,等分。炒為末,每服二錢,更以菖蒲浸酒調服,日一服。(《婦人良方》)  9. 治療耳聾:菖蒲根一寸,巴豆一粒(去皮心)。二物合搗,篩,分作七丸,綿裹,卧即塞,夜易之。(《補缺肘後方》菖蒲根丸)  配伍效用: 石菖蒲配伍蟬蛻 石菖蒲芳香辟濁,化痰濕、啟閉開竅醒神;蟬蛻質輕升散,散風熱、宣肺利咽。二者相伍,其啟閉開竅醒神之功效更著,用於治療邪干清竅、氣機閉阻之頭暈、耳鳴、耳聾等。 石菖蒲配伍人蔘、茯苓 石菖蒲醒神健腦;人蔘補益心氣;茯苓健脾養心安神。三者合用,有補心氣、安心神之功效,用於治療心氣不足之心悸失眠、多夢健忘等症。 石菖蒲配伍鬱金 石菖蒲辛溫,豁痰開竅、醒神健腦,功擅開竅;鬱金苦辛性涼,清心開竅、活血止痛、行氣解郁,長於解郁。二者合用,共奏豁痰除濕、解郁清心、開竅醒神之功效,用於治療濕溫病熱入心包或濕濁蒙蔽清竅所致之神志昏亂、譫語;氣鬱、血郁、痰郁所致之心悸、胸悶、健忘以及抑鬱性精神病、腦震蕩後遺症、癲癇、癔病等。 【注意事項】  宜忌:陰虛陽亢、煩躁汗多、咳嗽、吐血、精滑者慎服。  毒副作用:石菖蒲水煎劑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53±2.5g/kg。石菖蒲揮髮油給小鼠皮下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 0.157ml/kg。其急性中毒的表現為初期安靜不動,繼則為運動失調、抽搐,外界刺激可誘發或加重抽搐,最後死於強直性驚厥。說明揮髮油的主要急性中毒癥狀可能是興奮脊髓。 石菖蒲煎劑給小鼠口服,未見毒性反應。 中毒救治:參見「細辛」。 【醫家論葯】 「菖蒲氣溫,心氣不足者用之,虛則補其母也。肝苦急,以辛補之是矣。」(《本草綱目》) 「石菖蒲,利氣通竅,如因痰火二邪為眚,致氣不順、竅不通者,服之宜然。若中氣不足,精神內餒,氣竅無陽氣為之運動而不通者,屢見用十全大補湯,奏功極多,石菖蒲不必問也。」(《本草匯言》) 「菖蒲,心氣不足者宜之,《本經》言補五臟者,心為君主,五臟系焉。首言治風寒濕痹,是取其辛溫開發脾氣之力。治咳逆上氣者,痰濕壅滯之喘咳,故宜搜滌,若肺胃虛燥之喘咳,非菖蒲可治也。其開心孔、通九竅、明耳目、出音聲,總取辛溫利竅之力。……又主肝虛,心腹痛,霍亂轉筋,消伏梁癲癇,善通心脾痰濕可知。凡陽亢陰虛者禁用。以其性溫,善鼓心包之火,與遠志之助相火不殊,觀《本經》之止小便利,其助陽之力可知。」(《本經逢原》)  「石菖蒲,必須石上生者良,否則無功。然止可為佐使,而不可為君葯。開心竅必須佐以人蔘;通氣必須君以蒼朮;遺尿欲止,非加參、芪不能取效;胎動欲安,非多加白朮不能成功;除煩悶,治善忘,非以人蔘為君,亦不能兩有奇驗也。」(《本草新編》) 「菖蒲味辛氣溫,故主風寒濕邪之痹著。治咳逆上氣者,以寒飲濕痰之壅塞膈上,氣窒不通者言之。辛能開泄,溫勝濕寒,凡停痰積飲,濕濁蒙蔽,胸痹氣滯,舌苔白膩垢穢或黃厚者,非此芬芳利竅,不能疏通,非肺胃燥咳及腎虛之咳逆上氣可比。開心孔,補五臟者,亦以痰濁壅塞而言;蕩滌邪穢,則九竅通靈,而臟氣自得其補益,非溫燥之物,能補五臟真陰也。而俗謂菖蒲能開心竅,及反以導引痰涎,直入心包,比之開門迎賊者,過矣。且清芬之氣,能助人振刷精神,故使耳目聰明,九竅通利。凡寒飲閉塞,肺氣不宣,則令人音瘖,菖蒲能逐飲宣竅,而聲自開,以視虛勞金破之不鳴,顯然有別。」(《本草正義》) 「石菖蒲,舒心氣、暢心神、怡心情、益心志,妙藥也。清解藥用之,賴以祛痰穢之濁而衛宮城,滋養藥用之,藉以宣心思之結而通神明。」(《重慶堂隨筆》)  「石菖蒲,氣溫,味辛苦,無毒。主消目翳,去頭風;開心志,益智慧;清聲音,通靈竅。腹痛或走者立效,胎動欲產者即安。中惡懵死難醒,急灌生汁;溫瘧積熱不解,即浴濃湯。大都溫則驅手足濕痹,可使屈伸;辛則貼發背癰疽,能消腫毒;苦則除心熱煩悶,能下氣殺蟲。」(《葯鑒》) 附註:石菖蒲傳統以生於山間石隙中者質佳,且以根瘦節密、寸寸九節者為良,稱九節菖蒲,簡稱九節菖,亦稱寸菖蒲。此外,其變種植物細葉菖蒲(錢菖蒲) Acorus gramineus Soland. var. pusillus Engl. 的根莖,亦同等入葯,一般用鮮品,亦稱鮮菖蒲。華北一帶用毛茛科植物阿爾泰銀蓮花 Anemone altaica Fisch. 的根莖作九節菖蒲。 平肝息風葯 龍骨 為古代哺乳動物如象類、犀牛類、三趾馬等的骨骼的化石。味甘、澀,性平。入心、肝、腎、大腸經。功能:鎮驚安神、平肝潛陽、斂汗固精、止血澀腸、生肌斂瘡。主治:驚癇癲狂、怔忡健忘、失眠多夢、自汗盜汗、遺精淋濁、吐衄便血、崩漏帶下、瀉痢脫肛、潰瘍久不收口。內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主要為碳酸鈣、磷酸鈣,亦含鐵、鉀、鈉、氯、硫酸根等。 藥理作用: 1. 鎮靜、催眠、抗驚厥作用 實驗表明:20%龍骨混懸液20ml/kg給小鼠灌服,能顯著增加戊巴比妥鈉的催眠率;對回蘇靈所致驚厥亦有對抗作用。 2. 其他作用 20%龍骨混懸液20ml/kg給小鼠灌服,有縮短正常小鼠凝血時間的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尿崩症 生龍骨、生牡蠣、枸杞、菟絲餅、川黃柏各9g,砂仁、炙甘草各3g,北沙參15g,炒杜仲12g。水煎服。一般10~20劑均告痊癒,經1~4年隨訪,無1例複發。〔江蘇中醫雜誌 1964;(11):19〕 2. 治療燙傷 龍骨、生石膏、大黃、兒茶各等份,共研極細末,用冷茶水調成稀糊狀,敷患處,用紗布蓋好(面部可不蓋),隔日換藥1次。治療燙傷,療效較好。〔中醫雜誌 1957;(4):212〕 3. 治療化膿性疾病 冰片、生龍骨、當歸各 20g,硃砂25g,煅石膏40g ,煅爐甘石200g,共研細末,塗薄層於創面,膠布固定,2~3天換1次,治療瘡瘍20例,全部治癒。療程7~20天。〔遼寧中醫雜誌 1987;(10):47〕 方劑選用: 1. 治療大人、小兒一切癲狂,驚搐,風癇,神志不寧:龍骨一兩(火煅,研極細末),犀角、丹砂、琥珀、天竺黃各五錢(俱研極細末),鉤藤、懷生地、茯苓各一兩五錢(俱微炒燥,為極細末),蘇合香三錢,牛黃二錢(俱用酒溶化)。共十味,總和一處,用膽星八錢,研細末,竹瀝一碗,打糊為丸,如梧子大。大人服十丸,小兒服二、三丸,俱用生薑湯調灌。(《方脈正宗》) 2. 治療好忘:龍骨、虎骨、遠志各等分。上三味,治下篩。食後服方寸匕,日二。(《備急千金要方》) 3. 治療心虛盜汗:龍骨五錢(火煅),茯苓一兩,人蔘六錢,蓮肉三兩(俱微炒)。共研為末,麥門冬(去心)四兩,酒煮,搗爛成膏為丸梧子大。每早晚各服三錢,白湯下。(《方脈正宗》) 4. 治療久痢休息不止者:龍骨四兩。打碎,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五服,冷飲。仍以米飲和丸。每服十丸。(《肘後備急方》) 5. 治療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龍骨、牡蠣各三兩。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金匱要略》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6. 治療血崩不止:龍骨(煅)、當歸、香附(炒)各一兩,棕毛灰五錢。上為細末。每服四錢,空心,米飲調下。忌油膩、雞、魚、炙物。(《景岳全書》龍骨散) 7. 治療兩耳濕爛,久不收斂:龍骨、赤石脂(俱火煅)、海螵蛸(水煮過)各三錢。共研細末。先用綿紙條拭乾膿水,後吹葯末。(《本草匯言》) 配伍效用: 龍骨配伍黃芪、白朮 龍骨收斂止血;黃芪、白朮補氣健脾。三葯伍用,有補氣健脾攝血之功效,用於治療脾氣虛弱、不能統血之月經過多、血稀色淡、心悸氣短等症。 龍骨配伍牡蠣 二者均有斂陰潛陽、鎮驚安神、收斂固澀之功。但龍骨甘澀性平,主入心、肝經,功擅鎮驚安神、收斂止脫,益陰之中能潛上越之浮陽;牡蠣咸澀性涼,入肝、腎經,長於益陰退熱、化痰軟堅,益陰之中能攝下陷之沉陽。二葯伍用,調和陰陽,其鎮驚、斂陰、潛陽、固澀、止血、止帶之效更著,用於治療陰虛陽亢之煩躁不安、心悸怔忡、頭暈耳鳴、健忘失眠;心腎虧虛、肺腎不足之咳痰喘促、汗多厥脫以及久瀉久痢、遺精淋濁、崩漏帶下等症。 龍骨配伍牛黃、膽南星 龍骨重鎮安神;牛黃清心解毒、豁痰開竅;膽南星清熱化痰定驚。三葯共用,有清熱化痰、安神定驚之功效,用於治療痰熱內擾之驚癇癲狂之症。 龍骨配伍牛膝、白芍、代赭石 龍骨平肝潛陽;牛膝補益肝腎、引血下行;白芍滋陰養血柔肝;代赭石平肝鎮逆。四者合用,有補肝益腎、滋陰潛陽之功效,用於治療肝腎陰虛、肝陽偏亢之頭目眩暈、面紅目赤、煩躁易怒等症。 龍骨配伍酸棗仁、茯苓 龍骨重鎮安神;酸棗仁養心安神;茯苓補脾安神。三者合用,有健脾養心、鎮靜安神之功效,用於治療心脾兩虛、血不養心之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等症。 龍骨配伍沙苑子、芡實 龍骨收斂固澀;沙苑子、芡實補腎澀精。三葯共用,既可補腎精之不足,亦可澀精液之外泄,用於治療腎虛遺精滑泄。 【注意事項】 宜忌:有濕熱、實邪者忌服。 「得人蔘、牛黃良;畏石膏。」(《本草經集注》) 「忌魚。」(《藥性論》) 【醫家論葯】 「龍骨味澀而主收斂,凡泄痢腸澼及女子漏下崩中,溺血等症,皆血熱積滯為患,法當通利疏泄,不可使用止澀之劑,恐積滯淤血在內反能為害也。惟久病虛脫者,不在所忌。」(《本草經疏》) 「澀可以去脫,龍骨入肝斂魂,收斂浮越之氣。其治咳逆,泄利膿血,女子漏下,取澀以固上下氣血也。其性雖澀,而能入肝破結。癥瘕堅結,皆肝經之血積也;小兒熱氣驚癇,亦肝經之病,為牛黃以協濟之,其祛邪伐肝之力尤捷。其性收陽中之陰,專走足厥陰經,兼入手足少陰,治多夢紛紜,多寐泄精,衄血吐血,胎漏腸風,益腎鎮心,為收斂精氣要葯。有客邪,則兼表藥用之。又主帶脈為病,故崩帶不止,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止澀葯中加用之。 止陰瘧,收濕氣,治休息痢,久痢脫肛,生肌斂瘡皆用之。但收斂太過,非久痢虛脫者,切勿妄投;火盛失精者誤用,多致溺赤澀痛,精愈不能收攝矣。」(《本經逢原》) 「龍骨功與牡蠣相同,但牡蠣咸澀入腎,有軟堅化痰清熱之功,此屬甘澀入肝,有收斂止脫鎮驚安魂之妙,如徐之才所謂澀可止脫,龍骨、牡蠣之屬。 白地錦紋,舐之粘舌者佳。」(《本草求真》) 「驚癇顛痙,皆肝氣上逆,挾痰而歸迸入心,龍骨能斂火安神,逐痰降逆,故為驚癇顛痙之聖葯。」「痰,水也,隨火而生,龍骨能引逆上之火、泛濫之水,而歸其宅,若與牡蠣同用,為治痰之神品。今人只知其澀以止脫,何其淺也。」(《本草經讀》) 「龍骨,質最黏澀,具有翕收之力,故能收斂元氣,鎮安精神,固澀滑脫。凡心中怔忡、多汗淋瀝、吐血衄血、二便下血、遺精白濁、大便滑泄、小便不禁、女子崩帶,皆能治之。其性尤善利痰,治肺中痰飲咳嗽,咳逆上氣。其味微辛,收斂之中仍有開通之力,故《本經》謂其主瀉痢膿血,女子漏下,而又主癥瘕堅結也。」「龍骨既能入氣海以固元氣,更能入肝經以防其疏泄元氣,且能入肝斂戢肝木,愚於忽然中風、肢體不遂之證,其脈甚弦硬者,知系肝火肝風內動,恆用龍骨同牡蠣加於所服藥中以斂戢之,至脈象柔和,其病自愈。」(《醫學衷中參西錄》)  「龍骨最黏澀,能收斂正氣,凡心神耗散,腸胃滑脫之疾,皆能已之。且斂正氣而不斂邪氣,所以仲景於傷寒之邪氣未盡者亦用之。」(《本草經百種錄》)  「龍骨,其用在心肝二經為多。能收斂浮越之正氣,安魂魄,鎮驚癇。……治泄精瀉利漏下。」(《本草思辯錄》) 守宮 為壁虎科動物無蹼壁虎 Gekko swinhoana   Günther 或其他幾種壁虎的全體。亦名蠍虎(《唐本草》)、辟宮子(《太平聖惠方》)、壁虎(《本草綱目》)、天龍(《飲片新參》)等。味咸,性寒,有小毒。功能:祛風、定驚、散結、解毒。主治:中風癱瘓、歷節風痛、風痰驚癇、瘰癧、惡瘡。外用:研末調敷。內服:焙研入丸、散,每次 1~1.5g;煎湯 2~5g。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有與馬蜂毒相似的有毒物質和組胺類。亦含有脂肪油、蛋白質、多種氨基酸及微量元素。 氨基酸中以甘氨酸、谷氨酸、脯氨酸、丙氨酸、天門冬氨酸和精氨酸含量最高;微量元素中以鈣、磷、鉀、鈉、鎂、矽、鐵、鋁、鋅等含量較高。 藥理作用: 1.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實驗證明:壁虎有鎮靜催眠作用。無疣壁虎的乙醇提取物能增加閾下劑量戊巴比妥鈉對小鼠的催眠作用;使小鼠轉棒爬動能力降低,自發活動明顯減少。尚有拮抗苯丙胺和增強咖啡因的作用;但對抗戊四氮和士的寧驚厥的作用不明顯。 2. 其他作用 體外實驗發現,壁虎水溶液可抑制人體肝癌細胞的呼吸,提示其有抗腫瘤作用。對結核桿菌及常見致病性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並有抗驚厥及溶血作用。 壁虎提取物給小鼠腹腔注射,有一定的抗血栓作用;與水蛭合用,抗栓效果更著,並能改善動脈血栓形成後的組織血液供應,但不延長優球蛋白降解時間及小鼠尾靜脈出血自然止血時間,提示對出凝血及溶栓無明顯影響。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脊柱結核 將壁虎在瓦上焙乾研細末,裝入膠囊,成人每次3~4粒,小兒每次 1~2粒,日服2次,連服3個月為1療程,治療期間不加任何抗結核藥物。治療肺結核5例,痊癒4例,好轉1例;肺門淋巴結核20例,痊癒16例,顯效3例,無效1例;胸椎結核15例,痊癒10例,好轉4例,無效1例;腰椎結核10例,痊癒8例,好轉2例。〔浙江中醫雜誌 1982;(1):31〕 2. 治療慢性骨髓炎 壁虎50份,穿山甲、浙貝母各20份,蜈蚣18份,麝香2份,病位在上者加野菊花15份,在下者加牛膝15份。諸葯共研細粉,裝膠囊。每次6g(兒童酌減),用骨頭湯或鹽水早晚兩次送服。治療52例,痊癒43例,顯效5例,進步3例,無效1例。〔陝西中醫 1990;(4):175〕 3. 治療竇道、瘺管 活壁虎切取全尾,放瓦上微火焙乾,或將壁虎摔死、燙死,研成細末。各種竇道、瘺管視其大小、深淺,每次用1~3條壁虎尾插入竇道內,儘可能插到竇道底部不留死腔,5~7 天換藥1次。治療單純骨髓炎竇道9例,痊癒6例,好轉2例,無效1例;淋巴結結核性竇道6例,治癒4例,好轉2例;肛瘺5例,治癒3例,好轉2例;各種手術切口感染5例,治癒3例,好轉2例;膿腫1例、表淺潰瘍12例,損傷6例,全部治癒。〔河南中醫 1984;(6):29〕 4. 治療雷諾病 壁虎50g,丹參50g。焙乾研極細末拌勻,裝入膠囊,內服。每次10粒,日3次。治療早期雷諾病14例,痊癒11例,好轉1例,無效1例,中途停葯1例。〔黑龍江中醫藥 1987;(1):35〕 5. 治療外傷感染 將活壁虎浸泡入 75%乙醇中,半小時後備用。治療時可根據創面情況,選用活壁虎的不同部位。寬長敞開的創面選用活壁虎皮,剪取適當大小的一塊或數塊,將其表面貼於清潔的創面上,蓋上敷料,使其密切接觸,對較深的竇道可選用壁虎尾,也可選用四肢,置於狹窄的創面內。根據創面分泌物多少,可每日或隔日換藥。治療創傷感染34例(其中化膿性感染傷口10例,腸瘺1例,結核性瘡瘍2例,慢性潰瘍21例),多數在10天以內痊癒,總有效率為 90.7%。〔四川中醫 1987;(5):32〕 6. 治療皮膚表淺潰瘍 壁虎焙乾研粉備用。用時將藥粉撒於瘡(創)面上,根據情況包紮或暴露,3~4天換藥1次。治療12例表淺潰瘍,皆愈。其中1例因砍傷踝關節後感染,6個月不愈且有綠膿桿菌感染,用壁虎粉換藥4次而愈。另用此法治療裂傷2例,擦傷4例,亦愈。〔河南中醫 1984;(6):29〕 方劑選用: 1. 治療癱瘓,手足走痛不止(非痛勿用):御米殼(蜜炒)一錢,陳皮五錢,壁虎(炙黃)、乳香、沒藥、甘草各二錢五分。上為末。每服三錢,煎服。 (《醫學正傳》如神救苦散) 2. 治療歷節風,疼痛不可忍:蠐螬(濕紙裹煨熟,研)三枚,壁虎(研)三枚,地龍(去泥,研)五條,乳香一分(研),草烏頭三枚(生,去皮),木香半兩,麝香(研)一錢,龍腦(研)半錢。上八味,將草烏頭、木香搗羅為末,合研勻,為丸,如干入少酒煮麵糊,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臨卧乳香酒下。(《聖濟總錄》麝香丸) 3. 治療久年驚癇,心血不足:守宮一兩,珍珠、麝香、片腦各一字(研細)。上將守宮一個,以鐵鈐鈐定,剪去四足,連血細研,入珍珠、麝香、片腦各一字許,研細,薄荷湯調作一服。先須用奪命散,逐下痰涎,或用吐法,次服此葯。(《奇效良方》守宮膏) 4. 治療破傷風,如角弓反張,筋脈拘急,口噤:辟宮子七枚(微炙),天南星一兩(炮裂),膩粉一兩,白附子一兩(炮裂)。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不計時候,以溫酒研下七丸,以汗出為效,未汗再服。(《太平聖惠方》) 5. 治療癰瘡大痛:壁虎焙乾研末,油調敷之。(《摘元方》) 【注意事項】 宜忌:「病屬血虛氣弱,非關風痰風毒所感者,宜斟酌用之。」(《本草匯言》) 有報告認為,本品為安全有效的抗腫瘤藥物,曾有服用本品17個月,數量達1200餘條未見中毒者。近代用本品治療各種癌腫、結核病、瘺管竇道等有較好療效。 毒副作用:本品毒性較小,目前尚未見有中毒報告。有報告指出,少數病人服用本品可出現咽干、便秘,用麥冬、決明子各9g,泡茶飲即可改善此現象。 【醫家論葯】 「守宮,舊雲不入藥用,近時方術多用之。楊仁齋言,驚癇皆心血不足,其血與心血相類,故治驚癇,取其血以補心,其說近似而實不然。蓋守宮食蠍蠆,蠍蠆乃治風要葯,故守宮所治風痙、驚癇諸病,亦猶蜈、蠍之性能透經絡也。且入血分,故又治血病瘡瘍。守宮祛風,石龍利水,功用自別,不可不知。」(《本草綱目》) 牡蠣 為牡蠣科動物近江牡蠣Ostrea rivularis Gould、長牡蠣 Ostrea gigas Thunb. 或大連灣牡蠣 Ostrea talienwhanensis Crosse 等的貝殼。味咸、澀,性涼。入肝、腎經。功能:斂陰、潛陽、止汗、澀精、化痰、軟堅。主治:驚癇、眩暈、自汗、盜汗、遺精、淋濁、崩漏、帶下、瘰癧、癭瘤。內服: 煎湯,15~30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干撒、調敷或作撲粉。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80%~95%的碳酸鈣、磷酸鈣及硫酸鈣,並含鎂、鋁、硅及氧化鐵等。牡蠣煅燒後碳酸鹽分解,產生氧化鈣等。牡蠣原動物含糖原(Glycogen),牛磺酸(Taurine),10種必需的氨基酸,谷胱甘肽(Glutathione),維生素 A、B1、B2、D,無機質如銅、鋅、錳、鋇、磷及鈣等。 藥理作用: 1. 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作用 牡蠣所含的碳酸鈣有收斂、制酸、止痛等作用,有利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癒合。動物實驗證明:牡蠣製劑白牡片能治療豚鼠實驗性潰瘍和防止大鼠實驗性胃潰瘍的發生,並能抑制大鼠遊離酸和總酸的分泌。 2. 其他作用 牡蠣可能有調節整個大腦皮層的功能。生用鎮靜、軟堅、解熱的效力良好;煅用則澀而帶燥,收斂固澀之力較強。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肺結核盜汗 牡蠣15g,加水500ml,煎至200ml (可加少量糖漿調味),裝入保溫瓶內。每次100ml,早晚各服1次,連服3劑,汗止後再服2~3劑,以鞏固療效。如服數劑療效不明顯者,可加酸棗仁、龍骨。治療10例,除1例療效不明顯外,其餘均效果良好,一般服藥2~3劑後盜汗消失。〔江蘇中醫雜誌 1964;(4):39〕 2. 治療胃與十二指腸潰瘍病 生龍骨、煅牡蠣各30g,水煎服,每日1劑,10~20天為1療程。疼痛者加元胡10g,夢多者加夜交藤15g。治療20例,治癒6例,顯效5例,好轉6例,無效3例。〔中醫雜誌 1983;(3):13〕 方劑選用: 1. 治療一切渴:大牡蠣不計多少,黃泥裹煅通赤,放冷為末,用活鯽魚煎湯調下一錢匕,小兒服半錢匕。(《經驗方》) 2. 治療卧即盜汗,風虛頭痛:牡蠣、白朮、防風各三兩。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二。(《備急千金要方》牡蠣散) 3. 治療溫病下後,大便溏甚,周十二時三、四行,脈仍數者:生牡蠣二兩。研細,水八杯,煎服三杯,分溫三服。(《溫病條辨》一甲煎) 4. 治療百合病,渴不瘥者:栝蔞根、牡蠣(熬),等分。為細末,飲服方寸匕,日三服。(《金匱要略》栝蔞牡蠣散) 5. 治療一切瘰癧:牡蠣(煅)四兩,玄參三兩。搗羅為末,以麵糊丸如桐子大,早晚食後、臨卧各服三十丸,酒下。(《經驗方》) 6. 治療崩中漏下赤白不止,氣虛竭:牡蠣、鱉甲各三兩。上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備急千金要方》) 配伍效用: 牡蠣配伍白朮、黃芪、山萸肉 牡蠣收斂固澀止血;白朮、黃芪健脾益氣、固沖攝血;山萸肉補肝益腎斂陰。諸葯合用,有益氣固沖、收斂止血之功效,用於治療脾氣虛弱、統攝無權、沖脈不固之血崩、月經過多、色淡質稀、心悸氣短者。 牡蠣配伍鱉甲 牡蠣性寒質重,清熱益陰、平肝潛陽、收斂固澀、軟堅散結;鱉甲滋陰清熱、潛降浮陽、軟堅散結。二者伍用,其滋陰潛陽、軟堅散結之功效更著,用於治療陰虛陽亢之頭痛、眩暈、耳鳴、心煩、失眠以及腹部癥塊等症。 牡蠣配伍龜板、白芍 牡蠣平肝潛陽;龜板滋隱潛陽;白芍養陰柔肝。三葯伍用,有滋陰平肝潛陽之功效,用於治療陰虛陽亢之頭暈、目眩、耳鳴、煩躁不安等症。 牡蠣配伍沙苑子、芡實 牡蠣斂陰澀精;沙苑子、芡實補腎澀精。三者伍用,有補腎澀精之功效,用於治療腎虛精關不固之遺精、滑泄、腰酸、耳鳴等症。 牡蠣配伍天花粉 牡蠣滋陰潛陽、清熱退蒸、軟堅散結;天花粉清熱生津、開郁消腫。二者合用,共奏清熱養陰泄火、化痰軟堅散結之功效,用於治療痰火鬱結之頸部腫塊、癭瘤、瘰癧等症。 【注意事項】 宜忌:「凡病虛而多熱者宜用,虛而有寒者忌之,腎虛無火,精寒自出者非宜。」(《本草經疏》) 「貝母為之使;得甘草、牛膝、遠志、蛇床良。惡麻黃、茱萸、辛夷。」(《本草經集注》) 毒副作用:臨床應用本品,未見有不良反應的報告。 【醫家論葯】 「牡蠣味咸平,氣微寒,無毒,入足少陰、厥陰、少陽經。其主傷寒寒熱、溫瘧洒洒、驚恚怒氣、留熱在關節去來不定、煩滿、氣結心痛、心脅下痞熱等證,皆肝膽二經為病。二經冬受寒邪,則傷寒寒熱;夏傷於暑,則為溫瘧洒洒;邪伏不出,則熱在關節去來不定;二經邪郁不散,則心脅下痞;熱邪熱甚,則驚恚怒氣,煩滿氣結心痛。此藥味咸氣寒,入二經而除寒熱邪氣,則營衛通,拘緩和,而諸證無不瘳矣。少陰有熱,則女子為帶下赤白,男子為泄精,解少陰之熱,而能斂澀精氣,故主之也。」(《本草經疏》) 「(牡蠣)補陰則生搗用,煅過則成灰,不能補陰。」(《本草綱目》) 「牡蠣,入足少陰,咸為軟堅之劑,以柴胡引之,故能去脅下之硬;以茶引之,能消結核;以大黃引之,能除股間腫;地黃為之使,能益精收澀、止小便,本腎經之葯也。」(《湯液本草》) 羅布麻 為夾竹桃科植物羅布麻Apocynum venetum L. 的全草。味甘、苦,性涼。入肝經。功能:清火、平肝、降壓、強心、利尿。主治:心臟病、高血壓、神經衰弱、肝炎腹脹、腎炎浮腫。內服:煎湯,6~9g;或泡茶飲。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羅布麻葉含黃酮甙,有芸香甙(Rutin)、槲皮素(Quercetin)、異槲皮素(Isoquercetin,即異槲皮甙Isoquercitrin)、新異芸香甙(Neoisorutin)、金絲桃甙(Hyperin);有機酸類,有延胡索酸(Fumar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醇類,有D-(-)-婆羅醇、β-谷甾醇(β-Sitos- terol)、羽扇豆醇(Lupeol)、正卅烷醇(Triacontanol)、β-香樹精(β-Amyrin)、中肌醇(Meso-inositol);酯類,有棕櫚酸蜂花醇酯(Myricyl palmitate)、棕櫚酸十六醇酯(Hexadecyl)、羽扇醇棕櫚酸酯(Lupenyl palmitate)、莨菪亭(Scopletin)、異秦皮定(Isofraxdin)。 尚含正二十九烷(Nonacasane)、正卅一烷(Hentriacotane)、d-兒茶素(d-Catechin)、蒽醌(Anthraquinone)、蔗糖(Sucrose)、谷氨酸、丙氨酸、纈氨酸、氯化鉀。 羅布麻根含強心甙類成分加拿大麻甙(Cya- marin)、毒毛旋花子甙元(Strophanthidin)及K-毒毛旋花子甙-β(K-Strophanthin-β)。 尚分離得α-香樹精(α-Amyrin)、羽扇醇(lupeol)和對羥基苯乙酮(p-Hydroxy-acetophe- none)。亦含有羅布麻甲素(異槲皮甙)、羅布麻乙素(槲皮甙)。 藥理作用: 1.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羅布麻對心肌收縮力和心率有明顯的作用。用羅布麻根煎劑 0.05~0.2g/kg 給麻醉貓靜脈注射,對正常心臟的收縮力未見有明顯的增強作用,但對戊巴比妥鈉中毒衰弱的心臟則有明顯的心力增強作用,與毒毛旋花子甙K 0.042~0.084mg/kg靜脈注射的作用相似。8%羅布麻煎液給犬和貓靜脈注射或灌服,其心電圖均可見心率減慢。羅布麻根中的強心成分1:60000 濃度時,可使離體蛙心的收縮振幅增大一倍,心率顯著減慢,最後可使心跳停止於半收縮狀態;若以 1:40000 濃度灌注時,則可使離體蛙心很快出現心律不整,傳導阻滯,使心跳停止於收縮期。此強心成分給麻醉貓靜脈注射0.64~0.82mg/kg時,1.5分鐘後,心收縮力增強,心率減慢,15分鐘後,出現心率不整,30分鐘後心房先於心室停止於舒張期,心室停跳前可見典型的心室顫動現象。60%羅布麻根強心甙的溶液以每分鐘1ml的速度給貓靜脈滴注,10分鐘後,心電圖可見心率減慢,20分鐘後更為明顯,先出現類似洋地黃效應的魚鉤型改變,隨後出現室性心動過速,多源性期前收縮,心室撲動,最終以心室纖維顫動而死亡。亦有報告指出,羅布麻葉的煎劑0.25g/kg 或羅布麻葉中提得的黃酮甙 10~15mg/kg 給犬靜脈注射,1~10分鐘後,心電圖可見心率明顯減慢,30分鐘後恢復;將煎劑的劑量增加至1g/kg,黃酮甙增至20mg/kg時,可出現心律失常,ST 段壓低,T 波變形,說明二者均可引起心臟毒性反應。 羅布麻根煎劑給麻醉貓靜脈注射或羅布麻根強心甙給麻醉犬靜脈注射,能使冠脈血流量增加,此時心肌耗氧量亦略有增加,但經統計學處理,二者均不顯著。羅布麻葉浸膏水濾液給麻醉犬靜脈注射,能使冠狀動脈左迴旋支血流量減少,心肌耗氧量亦減少。 羅布麻葉有明顯的降壓作用。羅布麻葉浸膏水濾液給麻醉犬恆速靜脈注射、羅布麻葉煎劑、羅布麻葉黃酮甙給犬和貓靜脈注射,均能使血壓明顯下降。 煎劑無明顯的快速耐受現象,而黃酮甙則有快速耐受性。研究表明:羅布麻葉的降壓作用與組胺有關,可能是有效成分引起某些組織釋放組胺或直接作用於組胺受體,使血管擴張,血壓下降。用抗組胺葯苯海拉明後,降壓作用可減弱二分之一,說明其降壓作用主要是通過組胺受體來實現的。黃酮甙每次5mg 灌流離體兔耳血管時具有明顯的擴張血管作用,說明其降壓原理與直接擴張血管的作用亦有關。 羅布麻根強心甙 0.2mg/kg 靜脈注射,可使麻醉犬的血壓略有升高。 羅布麻對實驗性心臟病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加拿大麻甙對犬實驗性心血管機能不足有治療作用,對家兔心肌炎的急性循環障礙癥狀有減輕作用,並能防止心肌及冠狀血管的硬化,該作用較毒毛旋花子甙K好。加拿大麻甙能使動脈粥樣硬化家兔的心電圖變化恢復正常,其中對冠脈的收縮作用尤為顯著。對垂體後葉素及凝血酶所致家兔冠脈循環不足之動脈硬化亦有療效但較弱。尚能增加心臟糖元的再合成,亦能使離體兔耳的血管收縮。 2. 降血脂作用 實驗表明:羅布麻葉水浸膏對 Triton 造成的高脂血症大鼠的血清總膽固醇值、血清三酸甘油酯值均有明顯降低作用;但未能降低因高脂飼料形成高膽固醇血症的膽固醇值。提示其降血脂的作用並非影響了動物對脂肪的吸收,對內源性高脂血症有降血脂作用,對外源性高膽固醇血症無降膽固醇作用。羅布麻葉水浸膏降血清總膽固醇的作用大於安妥明。 臨床觀察表明:羅布麻製劑用於83例高脂血症患者3個月後,可使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大幅度降低,降低有效率為75.91%。 3. 鎮靜、抗驚厥作用 羅布麻葉浸膏0.5g/kg 給小鼠腹腔注射30分鐘,可使小鼠自發活動明顯減少,作用可持續5小時以上,該作用隨劑量的增加而更加明顯。口服給葯可見作用出現較慢而且較弱。羅布麻葉浸膏對戊巴比妥的鎮靜催眠作用有協同作用,給小鼠腹腔注射30分鐘後,可使其活動減少80%以上,持續5~6小時。羅布麻葉腹腔注射對中樞興奮藥引起的驚厥有一定的抗驚厥作用。羅布麻葉浸膏給家兔靜脈注射1.5分鐘後,可使之皮層各區呈現出高壓慢波的睡眠型。 亦有報告指出,羅布麻葉水浸膏及其乙醇不溶部分和乙醚不溶部分均未見明顯鎮靜作用,而水浸膏的醚溶部分和戊巴比妥鈉的閾下催眠劑量有協同作用,入睡動物數隨劑量增大而增加,並且重現性比較好。羅布麻葉的乙醚提出物中極性偏大的部分或極性偏小的部分中,均有鎮靜作用的物質存在。 4. 利尿作用 羅布麻葉浸膏給大鼠口服,其尿量增加,尿鈉及尿鉀排出量亦相應增加。實驗表明:靜脈注射羅布麻葉浸豪使家兔和犬各時相尿量明顯增加,但尿鈉及尿鉀濃度均低於給葯前水平。羅布麻葉浸膏燒灼殘渣對家兔亦有快速而較強的利尿作用,但作用持續時間較浸膏劑為短,提示其利尿作用與無機鹽有關,但浸膏對家兔血鉀濃度無明顯影響。槲皮素為羅布麻的有效成分之一,亦有明顯的利尿作用。對大鼠的利尿作用比毒毛旋花子甙和糖芥甙的作用強。加拿大麻甙小劑量表現出利尿作用,大劑量則使尿量減少。 5. 抗衰老作用 實驗表明:羅布麻葉對動物壽命有一定程度的延長作用。10%的羅布麻葉提取物,有延緩衰老的作用,可使果蠅壽命平均延長9.53%~13.95%;羅布麻葉亦能使家蠶的總壽命和小鼠的平均生存期延長。羅布麻葉浸膏對動物內臟脂褐質含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作用。羅布麻葉浸膏1.5g/kg給小鼠灌胃,連續30天,結果其肝中脂褐質下降29.54%,心臟中脂褐質下降31.21%,腦中脂褐質下降16.37%。有報告指出,羅布麻具有一定的改善小鼠記憶力和抗疲勞能力等作用。同時,羅布麻可以提高紅細胞內超氧化物歧化酶值,還可以提高HDL-e,這對防止動脈硬化有一定作用。 6. 其他作用 5%羅布麻葉水提物灌胃後,對體液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增強作用;1%羅布麻液腹腔注射,對體液免疫功能有明顯的增強作用。羅布麻葉提取物給家兔口服,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羅布麻葉中卅烷醇對幼鼠生長無明顯影響,但能使成年鼠及幼鼠脾重增加,亦能增強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有結果表明:每人每天飲羅布麻茶 10g,連續5個月,免疫球蛋白含量多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有研究認為,羅布麻葉有明顯的抗輻射損傷作用,其中所含的斛皮素可能是作用的有效成分之一。 羅布麻提取物有顯著的抗超氧陰離子自由基作用,其中斛皮素的作用比羅布麻強3倍。羅布麻浸膏喂飼小鼠,小鼠肝臟和心臟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活力普遍上升。羅布麻袋泡茶內服可使紅細胞SOD含量明顯高於服藥前。 羅布麻對鼻病毒及流感病毒感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羅布麻葉主要成分為黃酮類槲皮素、蘆丁等,致突變性、致癌性研究結果不一,有陽性結果,亦有陰性結果。還有認為植物黃酮類有抗突變、抗癌作用。微核實驗表明羅布麻葉中卅烷醇無明顯致突變作用;與環磷醯胺合用,可降低環磷醯胺的微核率升高,因此認為卅烷醇有抗突變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高血壓病 羅布麻葉3~6g,用開水沖泡當茶飲。治療596例,其中未用過其他降壓藥者169例,高血壓癥狀消失或緩解者達81.7%,同時有70.4% 患者血壓有不同程度降低。曾用過其他降壓藥無效者427例,治療後,癥狀消失或緩解者佔76.8%,血壓不同程度下降者佔68.4%。並且還發現,用羅布麻茶的有效率隨給葯時間延長而增高,但療效與病程長短似無明顯關係。〔中草藥通訊 1972;(4):12〕 2. 治療水腫 羅布麻根12~15g,水煎服,每日2次。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水腫病人34例(其中腎性水腫、心性水腫各10例,肝硬化水腫6例,妊娠性水腫5例,其他水腫3例,多數為重危病人,用其他利尿藥效果不明顯者),結果顯效10例,有效19例。除妊娠性水腫外,其他病人普遍有食慾增加、睡眠改善、尿量增多、浮腫消退、血壓降低等表現。但治療中應注意缺鉀的現象。〔陝西新醫藥 1972;(2):24〕 方劑選用:1. 治療肝炎腹脹:羅布麻二錢,甜瓜蒂一錢五分,延胡索二錢,公丁香一錢,木香三錢。共研末,一次五分,一日二次,開水送服。 (《新疆中草藥手冊》) 【注意事項】 宜忌:1~2周內用過洋地黃者不宜應用本品;心動過緩或傳導阻滯時慎用。 毒副作用:此葯毒性很小,用大鼠亞急性試驗證明羅布麻葉無毒。羅布麻根煎劑對貓的致死量為0.46±0.12g/kg。羅布麻葉煎劑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10.6g/kg;口服的半數致死量為 66.9g/kg。黃酮甙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 398mg/kg。羅布麻根強心甙對貓的平均致死量為 3.2mg/kg。 但亦有報告指出,根的強心甙對貓的平均致死量為0.8mg/kg。 有報告指出,羅布麻根的提取物有一定的蓄積性,1天蓄積61.7%,1.5天蓄積58%,3天蓄積34.3%。 臨床應用本品,口服羅布麻煎劑、流浸膏可出現噁心、嘔吐、腹瀉、上腹部不適,亦可出現心動過緩和期前收縮。個別出現氣喘或肝痛。吸羅布麻紙煙時可出現頭暈、嗆咳、噁心、失眠等不良反應。應用本品出現中毒癥狀嚴重者可見心律失常(常見為室性期前收縮、房室傳導阻滯)、病人極度虛弱、譫語、神志昏迷、甚至死亡。 中毒救治: 1. 用溫水或鞣酸溶液洗胃,用硫酸鎂導瀉,內服活性炭末、雞蛋清。 2. 治療心律失常:若伴有低鉀或頻發多源性室行早搏等,口服10%氯化鉀液10~20ml,或用氯化鉀1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在1~2小時內靜脈滴入。腎功能衰竭及重度房室傳導阻滯,且不伴有低鉀者禁用鉀鹽。 3. 如有重度房室傳導阻滯、竇性心動過緩等,可酌情給予硫酸阿托品,靜脈滴入、靜脈注射或皮下注射。房室傳導阻滯所致的心率緩慢性心律失常經阿托品治療無效時,可用異丙腎上腺素。 4. 如有快速型心律失常、伴房室傳導阻滯的房性心動過速和室性早搏者,可選用苯妥英鈉250mg稀釋於20ml注射用水中,於5~15分鐘內注射完,待轉為竇性心律後,每次0.1g,日3~4次口服。 5. 出現急性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可用利多卡因50~100mg溶於10%葡萄糖溶液20ml中,在5分鐘內緩慢靜脈注入。若無效,可取低限劑量重複應用數次,每次間隔20分鐘,總量不超過300mg。 6. 對症處理:吸氧、抗驚厥。 7. 中草藥治療:苦參120g,水煎服。 地龍 為巨蚓科動物參環毛蚓Pheretima aspergillum (E. Perrier)或正蚓科動物背暗異唇蚓(縞蚯蚓)Allolobophora caliginosa trapezoides (Ant.Duges)等的新鮮或乾燥全體。亦名蚯蚓(《本經》)、土龍(《名醫別錄》)、地龍子(《藥性論》)等。味咸,性寒。入肝、脾、肺經。功能:清熱、平肝、止喘、通絡、利尿。主治:高熱狂躁、驚風抽搐、風熱頭痛、目赤、中風半身不遂、喘息、喉痹、關節疼痛、齒衄、小便不通、瘰癧、痄腮、瘡瘍。內服:煎湯,5~15g(鮮品10~20g);或入丸、散。外用:搗爛、化水或研末調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蚯蚓的成分比較複雜。各種蚯蚓均含蚯蚓解熱鹼(Lumbrifebrine)、蚯蚓素(Lumbritin)、蚯蚓毒素(Terrestro-lumbrolysin)。廣地龍含6-羥基嘌呤(Hypoxanthine)、琥珀酸(Succinic acid)及L(+)谷氨酸等。蚯蚓亦含黃嘌呤(Xanthine)、腺嘌呤(Adenine)、鳥嘌呤(Guanine)、膽鹼(Choline)、胍(Guanidine)。尚含多種氨基酸,如丙氨酸、纈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賴氨酸等。 蚯蚓(Lumbricus spencer)的脂類部分中含硬脂酸、棕櫚酸、高度不飽和脂肪酸、磷脂、膽甾醇等。 蚯蚓(Lumbricus terrestris)的黃細胞組織(Chlorogogen tissue)中含碳水化合物、脂類、蛋白質及色素;所含鹼性氨基酸有組氨酸、精氨酸、賴氨酸;其黃色素可能是核黃素(Riboflavine)或其相似物質。 藥理作用: 1. 抗組胺和平喘作用 從廣地龍中提得的含氮有效成分(次黃瞟呤),對大鼠及家兔肺灌注具有顯著的舒張支氣管作用;對因組胺或毛果芸香鹼引起的支氣管收縮有對抗作用;給豚鼠靜脈注射可提高其對組胺的耐受量。實驗證明:地龍對組胺噴霧引起的豚鼠哮喘,有保護作用。從地龍中分離得到的琥珀酸用於臨床,有寬胸、祛痰作用,亦有鎮靜作用。 2. 解熱作用 實驗證明:蚯蚓水浸劑及蚯蚓解熱鹼對大腸桿菌毒素、溫刺引起的人工發熱家兔,均有良好的解熱作用,其作用比氨基比林、安替比林、鹽酸奎寧溫和。與氨基比林並用,能加速和延長作用的持續時間。但對二硝基酚引起的發熱則無影響。蚯蚓中所含的琥珀酸亦有降低體溫的作用。有報告認為,蚯蚓的解熱原理,主要是通過調節體溫中樞,使散熱增加,體溫下降。 3. 鎮靜、抗驚厥作用 蚯蚓熱浸液、醇提取液對小白鼠及兔均有鎮靜作用,對戊四氮及咖啡因引起的驚厥及電驚厥均有對抗作用,但對士的寧引起的驚厥則無對抗作用。有報告認為,蚯蚓中所含的琥珀酸有解痙、治療癲癇的作用;並有中樞神經抑制作用。琥珀酸銨能治療震顫性譫妄。實驗證明:給小鼠、大鼠、家兔等動物腹腔注射琥珀酸,能保護動物對抗高壓氧引起的驚厥;並能使化學藥物引起的小鼠驚厥出現時間明顯延遲。谷氨酸鈉在臨床上可用於治療血氨增高所致的肝性昏迷和癲癇。 4. 降壓作用 地龍熱浸劑或乙醇浸劑給麻醉犬靜脈注射,有降壓作用,正常大鼠一次劑量10g/kg 灌胃,或腎型高血壓大鼠50mg/kg長期(2 周)灌胃,均有明顯的降血壓作用。在後一種情況下,多數大鼠血壓下降出現於給葯的第3~7天,並於停葯後第2周回升至給葯前水平。對麻醉貓和犬靜脈注射地龍後的降壓作用有急速耐受現象,但口服及臨床應用則無此種現象。地龍解熱鹼亦可使兔血壓緩慢下降,如靜脈注射可產生休克樣血壓下降。地龍水、醇、丙酮提出成分亦有一過性或中等度的降壓作用。 有人認為,地龍降壓的作用原理可能與脊髓以上的中樞神經系統有關,因在第二頸椎處切斷貓脊髓後,其降壓作用即消失。但亦有人認為,地龍則作用於某些內臟感受器,反射地影響中樞神經,引起部分內臟(肝、脾等)血管擴張,容積增大而使血壓下降。 5. 抗心律失常作用 地龍對因氯仿-腎上腺素、烏頭鹼、氯化鋇及哇巴因造成的心律失常動物模型有明顯對抗作用,可使心律失常減輕,持續時間縮短;亦有抑制房室傳導的作用。研究證明,地龍的這些作用與其所含的鉀離子無關。 6.殺精作用 蚯蚓的水煎醇提物對人和小鼠均具有快速殺精作用。在一定濃度下,地龍液不僅能迅速抑制精子的運動,而且能使精子出現特殊的凝集現象。蚯蚓粉使小鼠、人精子瞬間失活的最低濃度分別為2.5%和5%。人體體外殺精試驗證明,蚯蚓提取物濃度在1.2%及其以上時,可於20秒內使精子全部失活,提示蚯蚓提取物有迅速殺滅精子的作用。另外,該葯尚有包圍、黏連及凝聚精子的作用,所以能限制精子的自由前進運動,成為有效的物理屏障,更有助於藥物發揮殺精作用,增強殺精效果。有研究認為,琥珀酸可能是地龍殺精作用的有效成分之一。 7.抗腫瘤作用 地龍提取液對小鼠S180和H22均有良好的抑瘤效果,可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延長,瘤體明顯縮小;並能增強小鼠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 臨床研究表明:地龍提取液對不能手術的癌症患者有放射增敏作用,可增強放射治療效果,減輕放射治療反應。 8.其他作用 從地龍中提得的針狀結晶物對離體和整體豚鼠、兔的子宮均有強烈持久的興奮作用,引起痙攣性收縮;靜脈注射或灌胃可使子宮瘺管的的收縮波明顯增大,說明此物質對子宮縱行肌似有更強的作用。在整體兔實驗中,當子宮興奮時常伴有排便現象,提示該成分對腸道平滑肌亦有很強的興奮作用。該成分對大鼠離體後肢灌流有強烈收縮血管的作用。 對多種離體平滑肌臟器及離體兔耳的實驗中證明,地龍浸出液的直接作用為使血管收縮,而中樞作用則使血管擴張。地龍浸出液給家兔注射後能使血清鈣含量降低,但對血清鉀和膽鹼酯酶含量則無明顯影響。 研究表明:地龍提取液在體外有很好的抗凝作用,能使血液的凝血時間,凝血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均顯著延長,並呈明顯量效關係;能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栓形成。其抗凝機制是,其對凝血酶-纖維蛋白原反應有直接的抑制作用。地龍尚有促纖溶作用,能使已形成的血栓溶解。 100%廣地龍煎劑對甲型鏈球菌有微弱的抑菌作用;86%的蚯蚓乙醇及石油醚提取物對人型結核桿菌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地龍提取液對毛霉和酵母菌有顯著的抑制作用。 體外抗陰道毛滴蟲試驗表明:蚯蚓提取物對陰道毛滴蟲有較強的抑制和殺滅作用,其濃度在0.2%及其以上時效果與滅滴靈相同,但滅滴靈副作用較多,不易被患者所接受。 地龍的水浸、乙醇或丙醇提取物的水溶成分對兔角膜有麻痹作用。地龍中所含的蚯蚓素,對犬、豬、牛、貓、兔的紅細胞有溶解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乙腦後遺症a. 鮮地龍淡紅色者(綠色而蜷曲者不宜用),以冷水洗凈,不必剖開,每100g加開水50ml,燉湯內服,重複燉兩次,小兒用量為每次100~200g。30天為1療程。治療10例有肢體不能活動,神志痴呆,語言不利,聲啞,吞咽困難等癥狀者,療效滿意。〔新中醫 1983;(4):7〕 b. 紅色鮮地龍10~15條,洗凈後放小碗內,上蓋白糖20g,置約2小時,去掉殘餘部分,再加適量涼開水為1日量,日服2次,並配合大定風珠湯內服。 治療乙腦恢復期嚴重精神障礙者8例,均在服藥1月後精神障礙恢復正常,未出現後遺症。〔湖北中醫雜誌 1982;(6):51〕 2. 治療中風 地龍20g、赤芍15g、紅花15g、生地20g、沒藥10g,水煎服。每日1劑,配合針劑。治療32例,顯效4例,有效27例,無效1例。〔浙江中醫雜誌 1960;(6):274〕 3. 治療癲癇 乾地龍3~6g,水煎服,每日1次;或將地龍與黃豆同煮後吃豆粒,也可佐以調味品食用。並配合小劑量西藥(苯妥英鈉0.1g/次,3次/日;安定2.5~5mg/次,3次/日;維生素B1 20mg /次,3次/日;地塞米松0.75mg/次,3次/日),待發作次數減少後逐漸停用西藥,單服地龍。治療外傷性局限性癲癇20例,基本治癒16例,好轉3例,無效1例。〔河北醫藥 1983;(3):48〕 4. 治療三叉神經痛 地龍30g、黃芪30g、當歸30g、細辛15g、川芎30g,研末煉蜜為丸,每丸含生葯6g,每次1丸,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30 天為1療程。治療14例,近期治癒1例,顯效3例,好轉9例,無效1例。〔陝西中醫 1983;(5):17〕 5. 治療濕疹 鮮蚯蚓60g、白糖30g,浸液內服、外擦治療本病,每日外搽4~5次,內服1~2次。用於濕熱型濕疹,效果良好。〔貴州醫藥 1980;(4):46〕 6.治療帶狀皰疹 鮮地龍20g,鮮韭菜根30g,搗爛加少量香油和勻,每日外塗患處2次,治療26例,均於發病2~3天內用藥,2~5天內痊癒。〔河南中醫 1983;(6):14〕 7. 治療小兒驚風 鮮地龍10~20條,剖腹洗凈,置鍋中炒至微黃,即加清水半碗入鍋煮之,略煮2~3沸,去蚯蚓取汁,另沖入童便少許,頻頻灌服,至嘔吐痰汁為止,如灌後逾時未吐,可用羽毛探吐。用於風邪熱痰閉塞型驚風,療效滿意。〔廣東醫學 1966;(1):20〕 8.治療鵝口瘡 取大的活地龍10~15條,用清水洗凈後放入杯中,撒上白糖50g,然後用鑷子輕輕攪拌,使其與白糖溶化在一起呈黃色黏液,將此液塗佈於瘡面上,範圍較瘡面略大,3~5分鐘後用鹽水擦去,每日3~4次。治療20例,一般3~5天痊癒。〔中醫雜誌 1986;(5):63〕 方劑選用: 1. 治療風頭痛及產後頭痛:地龍(去土,炒)、半夏(生薑汁搗作餅,焙令干,再搗為末)、赤茯苓(去黑皮)各半兩。上三味,搗羅為散,每服一字至半錢匕,生薑、荊芥湯調下。(《聖濟總錄》地龍散) 2. 治療陽毒結胸,按之極痛,或通而復結,喘促,大躁狂亂:生地龍四條,洗凈,研如泥,入生薑汁少許,蜜一匙,薄荷汁少許,新汲水調服。若熱熾者,加片腦少許,即與揉心下,片時自然汗出而解,不效再服一次。(《傷寒蘊要》) 3. 治療瘰癧潰爛流串者:荊芥根下段煎湯,溫洗良久,看瘡破紫黑處,以針刺去血,再洗三、四次,用蚯蚓一把,炭火上燒紅為末,每一匙入乳香、沒藥、輕粉各半錢,穿山甲九片(炙為末),油調敷之。(《本草綱目》) 4. 治療小兒急慢驚風:白頸蚯蚓,不拘多少,去泥焙乾,為末,加硃砂等分,糊為丸,金箔為衣,如綠豆大。每服一丸,白湯下。(《攝生眾妙方》) 5. 治療風赤眼:地龍十條炙干,搗細羅為散,夜臨卧時,以冷茶調下二錢,服之。(《太平聖惠方》) 6. 治療喉痹:地龍一條,細研,用白梅去核,以皮裹之,重著薄綿再裹,含咽津。(《太平聖惠方》) 7. 治療耳聾氣閉:蚯蚓、川芎藭各兩半。為末,每服二錢,麥門冬湯下,服後低頭伏睡,一夜一服,三夜,效。(《聖濟總錄》) 配伍效用: 地龍配伍黃芪、當歸 地龍通經活絡;黃芪補氣以助血行;當歸活血祛淤。三葯伍用,有補氣、活血、通絡之功效,用於治療中風後遺症之半身不遂、口眼斜等症。 地龍配伍桑白皮、黃芩 地龍清肺平喘;桑白皮泄肺平喘;黃芩清肺泄熱。三葯合用,共奏清熱平喘之功效,用於治療肺熱咳喘。 【注意事項】 宜忌:「傷寒非陽明實熱狂躁者不宜用,溫病無壯熱及脾胃素弱者不宜用,黃疸緣大勞,腹脹屬脾腎虛,陰虛成勞瘵者,咸在所忌。」(《本草經疏》) 「畏蔥、鹽。」(《葯對》) 毒副作用:廣地龍注射液給小鼠腹腔注射,其半數致死量為95~115g/kg。地龍內臟粉熱浸液給小鼠靜脈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38.5g/kg。廣地龍注射液用相當於人劑量的450~720倍注射於小鼠及豚鼠胃靜脈或腹腔,均無死亡。地龍內臟粉10mg/kg 給大鼠灌胃,45 天未見任何毒性,說明其毒性不大。 蚯蚓熱浸液或乙醇浸出液靜脈注射,可引起動物急劇的血壓下降,較大劑量則引起動物死亡。蚯蚓素有溶血作用。 臨床應用本品,曾有肌注復方地龍注射液引起過敏反應的報告。對高度過敏體質的患者應慎用,最好在用前先作過敏試驗。 地龍口服用量過大,可致中毒。中毒的癥狀表現為:頭痛,頭暈,血壓先升高,以後突然降低,腹痛,胃腸道有出血現象,心悸,心慌,呼吸困難。 中毒救治: 1. 立即服鹽水1杯,即解。 2. 蔥3枚,甘草15g,水煎服。 【醫家論葯】 「蚯蚓,性寒而下行,性寒故能解諸熱疾,下行故能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經絡也。」(《本草綱目》) 「蚯蚓,大寒能祛熱邪,除大熱,故療傷寒伏熱狂謬。咸主下走,利小便,故治大腹、黃疸。」(《本草經疏》) 附註:參環毛蚓主要產於廣東、廣西、福建等省,其藥材名又稱廣地龍(Lumbricus Kwangtongensis);背暗異唇蚓(縞蚯蚓)主要產於河南、山東、安徽及其他省區,其藥材名稱土地龍(Lumbricus nativus)。 白僵蠶 為蠶蛾科昆蟲家蠶蛾 Bombyx mori L. 的幼蟲感染白僵菌 Beauveria bassiana (Bals.) Vuill. 而僵死的乾燥全蟲。亦名僵蠶(《備急千金要方》)。味辛、咸,性平。入肝、肺、胃經。功能:祛風解痙、化痰散結。主治:中風失音、驚癇、頭風、喉風、喉痹、瘰癧結核、風瘡癮疹、丹毒、乳腺炎。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白僵蠶蠶體中含有激素羥基促脫皮甾酮(Ecdysterone)及一種色素——3-羥基犬尿素(3-Hydrcxykynurenine)。體表的白粉中含有草酸銨、蛋白質和脂肪。 藥理作用: 1. 催眠、抗驚厥作用 僵蠶醇水浸出液給小鼠皮下、腹腔注射或灌服,或給家兔靜脈注射,均有催眠作用。小鼠灌服25g/kg,皮下注射 12.5g/kg,其催眠作用與皮下注射苯巴比妥50mg/kg 的效力相當。小鼠灌服100%僵蠶煎劑,能降低士的寧所致小鼠驚厥的死亡數。但對電擊休克、戊四氮和咖啡因引起的驚厥無明顯對抗作用。有報告認為,僵蠶抗士的寧驚厥的成分是草酸銨,因為僵蠶煎劑除去草酸銨後,即失去抗士的寧強直驚厥的活性。 2.其他作用 50%僵蛹水煎液給小鼠灌胃0.2ml/只/天,對小鼠肉瘤S180的抑制率為71.4%,但同時體重亦有下降現象。 僵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有輕度抑制作用;對家兔四氧嘧啶實驗性糖尿病有效,對四氧嘧啶型糖尿病家兔的胰腺細胞有修復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支氣管炎 炙僵蠶12g,蟬衣、大黃各8g,薑黃5g,蘇子、紫菀各10g。每日 1劑,煎汁600ml,分2次服。病情重者,每日2劑,煎汁1 000ml,分4次服。隨證加減。治療110例,結果:顯效26例,有效63例,無效21例。〔遼寧中醫雜誌 1991;18(4):24〕 2. 治療三叉神經痛 僵蠶200g,全蠍150g,白附子100g,川芎200g,白芷200g,分別研細末拌勻,每次2g,每日服2次。10天為1療程。治療 50例,用藥2~3個療程後,治癒33例,顯效13例,有效2例,無效2例。〔廣西中醫藥 1984;(3):21〕 3. 治療高脂血症 白僵蠶末,每次3g,每天服3次,2個月為1療程。治療21例,全部有效。〔湖北中醫雜誌 1987;(3):43〕 4. 治療血吸蟲病 烏梅炭、炙僵蠶各60g,共研細末,調入250ml 蜂蜜中,每次15ml,日服2次。治癒1例晚期血吸蟲病所致直腸腺瘤型息肉患者,隨訪2年未複發。〔浙江中醫雜誌 1983;(5):209〕 5. 治療多發性癤腫 僵蠶研粉,每次10g,日服2次,若有噁心嘔吐者,可裝膠囊使用。治療35 例,全部治癒,隨訪1年以上,僅2例複發,再次治療而痊癒。〔廣西中醫藥 1983;(4):5〕 6. 治療乳腺炎 生僵蠶15g,研成細末,用陳醋調勻,塗敷患處,1日數次。另以金銀花、蒲公英各60g,分次煎服,或以沸水泡之代茶飲。治療17例,治癒16例。〔中級醫刊 1965;(7):454〕 方劑選用:1. 治療頭風:白僵蠶(去絲、嘴)、良姜等分。為細末。每服半錢,白梅茶清調下,臨發時服。(《百一選方》) 2. 治療瘰癧:白僵蠶,研末,水服五分匕,日三服。(《備急千金要方》) 3. 治療癮疹:白僵蠶四兩,蟬蛻二兩,大黃八兩,薑黃六錢。共研細末,絹羅篩過,瓷瓶存貯,每服二錢,以黃酒四兩、蜂蜜五錢調服,服後取微汗,避風一、二日。孕婦忌服。(《寒溫條辨》升降散) 4. 治療小兒驚風:白僵蠶、蠍梢等分,天雄尖、附子尖共一錢(微炮過)。為細末。每服一字或半錢,以生薑溫水調,灌之。(《本草衍義》) 5. 治療喉閉牙關不開者:白僵蠶,微炒為末,生薑自然汁調下一錢。(《中藏經》) 配伍效用: 僵蠶配伍薄荷、桔梗 僵蠶祛風化痰止痛;薄荷散風熱、利咽喉;桔梗宣肺利咽。三者合用,有疏風散熱、利咽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風熱上攻之咽喉腫痛等。 僵蠶配伍刺蒺藜 僵蠶辛咸性平,祛風解痙、化痰散結;刺蒺藜苦辛性溫,平肝降逆、散風明目。二者合用,共奏平肝解郁、息風止痙、通絡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肝陽上亢之頭痛、頭暈、目眩;神經性頭痛、三叉神經痛以及各種內傷頭痛等。 僵蠶配伍地龍 僵蠶辛咸性平,祛風解痙、化痰散結;地龍味咸性寒,清熱平肝息風、通絡止痛。二者合用,有息風止痙、通絡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風痰阻絡之頑固性頭痛、神經性頭痛;中風之半身不遂以及高熱狂躁、驚風抽搐等症。 僵蠶配伍全蠍、膽南星 僵蠶息風止痙、泄熱化痰;全蠍息風鎮痙;膽南星清熱化痰定驚。三葯合用,有清熱化痰、息風止痙之功效,用於治療小兒痰熱急驚。 僵蠶配伍人蔘、白朮、全蠍 人蔘、白朮補氣健脾;僵蠶、全蠍息風止痙。四葯共用,有益氣健脾、息風止痙之功效,用於治療小兒脾虛慢驚者。 僵蠶配伍桑葉、木賊 僵蠶祛風泄熱止痛;桑葉、木賊疏散肝經風熱而明目。三者伍用,有祛風止痛、清熱明目之功效,用於治療肝經風熱所致之頭痛目赤等。 【注意事項】 宜忌:「凡中風口噤,小兒驚癇夜啼,由於心虛神魂不寧,血虛經絡勁急所致,而無外邪為病者忌之。女子崩中,產後余痛,非風寒客入者,亦不宜用。」(《本草經疏》) 「惡桑螵蛸、桔梗、茯苓、茯神、萆薢。」(《藥性論》) 毒副作用:給小鼠、大鼠腹腔注射僵蠶乙醇提取物0.5~5g/kg,未見毒性反應。 僵蛹水煎劑給小鼠灌胃的半數致死量為44.5±1.4g/kg;在劑量為35g/kg時開始出現中毒癥狀,表現為小鼠活動逐漸減少,伏地不動,部分動物出現紫紺,10隻中1隻死亡;給小鼠灌胃2g/kg/d(相當於成人每日服9g的10倍),連續22天,未出現死亡和病弱現象,解剖肝、腎、脾未見有明顯異常變化。 臨床應用本品,一般無明顯不良反應。少數有噁心、上腹部不適、口咽乾燥、食慾下降等;極少數病人可出現痤瘡樣皮疹及過敏性皮疹,停葯後均能自行消失。 【醫家論葯】 「白僵蠶,《本經》味咸,《別錄》辛平無毒,然詳其用,應是辛勝咸劣,氣微溫之葯也。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入足厥陰、手太陰、少陽經。厥陰為風木之位,主藏血,小兒驚癇夜啼,女子崩中赤白,風熱乘肝臟也,產後余痛,風寒入血分也,辛能祛散風寒,溫能通行血脈,故主如上諸症也。肺主皮毛,而風邪客之,則面色不光潤,辛溫入肺,去皮膚諸風,故能滅黑及諸瘡瘢痕也。男子陰瘍,風濕浸淫也,辛平能散風熱,兼能燥濕,是以主之。」(《本草經疏》) 「僵蠶,祛風散寒,燥濕化痰,溫行血脈之品。故書載能入肝兼入肺胃,以治中風失音,頭風齒痛,喉痹咽腫,是皆風寒內入,結而為痰。合薑湯調下以吐,假其辛熱之力,以除風痰之害耳。又雲能治丹毒瘙癢,亦是風與熱熾,得此辛平之味,拔邪外出,則熱自解。」(《本草求真》) 「白僵蠶,味辛氣溫而性燥,故治濕勝之風痰,而不治燥熱之風痰。小兒驚癇夜啼,是肝熱生風,又為痰濕所痼而陽不得伸,是以入夜彌甚。僵蠶劫痰濕而散肝風,故主之。至男子陰瘍,女子崩中赤白,產後余痛,無非厥陰之風濕為患,無他奧義。」(《本草思辨錄》) 附註: 1.白僵蠶,因蟲體內外均有白色粉狀物而名之。亦稱生僵蠶,俗稱天蟲、僵蟲。本品未經炒炙者辛散作用較強,藥力較猛,既能走表以散風熱,又能平熄內風以解痙。如川芎茶調散用其配伍川芎、菊花等以治風熱上攻之頭昏目眩及偏正頭痛;《楊氏家藏方》中牽正散則用其合生白附子、生全蠍,以治風痰阻於經絡所致的口眼#斜等證。 僵蠶經炒制入葯者,稱為炒僵蠶,亦稱炙僵蠶或制僵蠶。僵蠶經炒制後可去其腥臭味,減少對胃的刺激。有人認為,炒僵蠶疏風走表之力稍減,宜用於驚癇、抽搐、瘰癧痰核等證。 2.用白僵菌接種於蠶蛹,使發病而成僵蛹,可代白僵蠶供藥用。僵蛹有一定的退熱、止咳、化痰、鎮靜、止抽、消腫以及調節神經、參與脂肪代謝等作用。僵蛹能對抗硝酸士的寧引起的小鼠驚厥,並能降低死亡率。僵蛹對小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等亦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臨床可用來治療癲癇、高熱驚厥、流行性腮腺炎、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氣管炎、遺尿、蕁麻疹、高血清膽固醇。 蜈蚣 為大蜈蚣科動物少棘巨蜈蚣 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 Koch. 或其近緣動物的乾燥全蟲。亦名天龍(《本草綱目》)、百腳(《藥材學》)。味辛,性溫,有毒。入肝經。功能:祛風、定驚、攻毒、散結。主治:中風、驚癇、破傷風、百日咳、瘰癧、結核、癥積瘤塊、瘡瘍腫毒、風癬、白禿、痔漏、燙傷。內服:煎湯,1~3g;研末吞服,每次 0.6~1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兩種類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組胺(Histamine)樣物質及溶血性蛋白質;尚含脂肪油、膽固醇(Cholesterol)、蟻酸(Formic acid) 等。亦曾分離出δ-羥基賴氨酸(δ-Hydroxylysine);氨基酸有組氨酸、精氨酸、鳥氨酸、賴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纈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絲氨酸、牛磺酸(Taurine)、谷氨酸。 藥理作用: 1. 止痙作用 止痙散(全蠍、蜈蚣)每天1g,連服1、3、9天後,對卡地阿佐、士的寧、煙鹼的半數驚厥量引起的小鼠驚厥均有對抗作用,在同劑量時蜈蚣對抗上述3種藥物的驚厥效價比全蠍高,而對鹽酸古柯鹼性驚厥則無效。 2. 抗真菌作用 蜈蚣水浸劑(1:4)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許蘭黃癬菌、奧杜盎小芽胞癬菌、腹股溝表皮癬菌、紅色表皮癬菌、緊密著色芽生菌等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3. 抗腫瘤作用 蜈蚣水蛭注射液對腫瘤細胞有抑制作用,它能使小鼠的精原細胞發生壞死、消失。蜈蚣水蛭對小鼠肝癌瘤體的抑制率為26%,屬於微效,對網狀內皮細胞機能有增強作用,但長期應用對肝臟有損傷。化癌丹(含昆布、海藻、龍膽草、全蠍、蜈蚣、醋炒大米等),對小鼠艾氏腹水癌有抑制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肺結核 蜈蚣去頭足,焙乾,研末內服,每次3條,日服3次,連服1個月,停葯休息1周。治療空洞型肺結核12例,用藥3個月後,經X線透視證明空洞閉合者2例,縮小者6例,無變化者4例,對肺組織破壞廣泛者效果較差。〔陝西中醫 1983;(6):6〕 2. 治療腦血栓形成 白花蛇、蜈蚣各1條,全蠍10g,製成散劑內服。治療首次發作的腦血栓形成患者47例,痊癒24例,有效17例,無效6例。〔吉林中醫藥 1989;(4):15〕 3. 治療面神經炎 制蜈蚣2條(不去頭足),硃砂1.5g,研末混勻,等份分為2包,為一日量,每日早晚以防風10g 沸水浸泡送服。硃砂累積用量達30g後應改為每日0.5g,孕婦忌服。治療38例,15日內治癒者28例,30日內治癒者8例,無效2例。〔湖南醫藥雜誌 1981;(2):16〕 4. 治療面癱 蜈蚣2條,防風30g。以防風煎湯送服蜈蚣末,每日晚飯後服1劑。治療26例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痊癒16例,顯效6例,好轉3例,無效1例。〔山東中醫雜誌 1986;(3):26〕 5. 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及風濕性關節炎 蜈蚣、細辛各20g,白花蛇30g,當歸、白芍、甘草各60g。共研細末,以白酒2 000ml浸泡密封10天後備用。 每日早晚各服30~40ml,小兒用量酌減。25天為1療程,療程間隔5天。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4例,風濕性關節炎7例,結果:顯效8例,好轉3例。服藥後均未出現任何副作用。〔福建中醫藥 1988;(4):13〕 6. 治療慢性骨髓炎 蜈蚣60g、淫羊藿30g、肉桂10g,研成細粉過100目篩備用,每日20~30g,分2~3次溫開水送服。治療52例,痊癒20例,顯效16例,好轉11例,無效5例。〔中醫雜誌 1983;(12):35〕 7. 治療腮腺炎 銀硃6g、蜈蚣2條。如局部發熱者可加黃連、黃柏、梔子各3g。共研細末,用雞蛋清調成糊狀,外敷局部。治療60例。對急性淋巴腺炎或其他無名腫毒亦有效。〔中醫雜誌 1965;(10):46〕 8. 治療瘡癤癰疽 生熟地黃各9g,蜈蚣7條,焙乾存性研末,以麻油調勻,洗凈患處後用本葯塗敷,每日3次,輕者1~2周可愈,重者1月可愈。忌食辛辣之物。〔浙江中醫雜誌 1957;(6):271〕 9. 治療無名腫毒 活蜈蚣2條,紅花5g,加75%酒精500ml浸泡7日後使用。用棉簽蘸藥液塗患處,每日3~5次,3~10天為1療程。治療600例無名腫毒(其中手指炎236例,毛囊炎168例,急性乳腺炎35例,外痔12例,癰26例,蛇咬傷3例,蟲咬傷92例,牙髓炎23例,外傷感染5例),結果:痊癒560例,顯效23例,好轉12例,無效5例。〔中西醫結合雜誌 1988;(9):566〕 10. 治療帶狀皰疹 蜈蚣1份,蛇蛻1份,香油8份。先將蜈蚣、蛇蛻炒黃研極細末,再加香油調勻備用。用時搖勻,將藥液均勻塗患處,日3次。治療24例,皆在用藥5天內痊癒。〔國醫論壇 1992;(2):32〕 11. 治療急性蜂窩組織炎 蜈蚣1條,全蠍、南星、天麻、白芷、防風各3g,羌活6g,雞矢白6g(焙乾研末另包),為1日量,先煎藥去渣,再放入雞矢白末,加黃酒1杯,分3次內服。必要時成人可加倍服用。治療數十例,效果良好。〔中醫雜誌 1962;(10):23〕 12. 治療銀屑病 蜈蚣5條,烏梢蛇、烏梅、石榴皮、紅花、三棱、莪術、木香各20g,紫草、黃柏、銀花藤各30g,放入砂鍋,以菜油500g,浸泡2小時後,以文火煎至發黃微黑時,用紗布過濾,每日外搽皮損處1~2次,搽藥後用手摩擦5~10分鐘,使局部微微發熱為度,1月為1療程。治療65例,臨床治癒41例,好轉18例,無效6例。〔遼寧中醫雜誌 1989;13(5):27〕 13. 治療雞眼 干蜈蚣30條、烏梅9g,焙乾研末,加菜油適量,以油浸蓋葯面為宜,浸泡7~10天即可。使用時先用1%溫鹽水浸泡患處15~25分鐘,待粗皮軟化後剪去,外敷本葯適量,用紗布包紮,每12小時換藥1次。治療87例,結果:痊癒71例,有效15例,無效1例。〔陝西中醫 1983;(4):24〕 14. 治療乳汁瀦留性囊腫 蜈蚣20條,血餘炭 3g,核桃仁40枚,各研細末,並和勻,等份分為20包,每次1包,日服2次,黃酒或溫開水送下。治療11例,全部治癒,無1例複發。〔安徽中醫學院學報 1984;(2):4〕 15. 治療陽痿 蜈蚣18g,當歸60g,白芍60g,甘草60g,共研細粉,分為40包,每次半包至1包,早晚各1次,空腹用白酒或黃酒送服,15天為1療程,忌生冷、氣惱。治療737例,近期治癒655例,好轉並持續治療者77例,無效5例,服藥後一般3~7日見效。〔中醫雜誌 1981;(4):36〕 16. 治療陰囊濕疹 蜈蚣10條,土元、地龍各6g,均烤乾研極細粉末,加香油適量調勻成糊狀油膏。先用苦參30g,地膚子、蛇床子、白蘚皮各10g,黃芩15g煎水洗患部後,再將油膏外塗。可用於各類陰囊濕疹。用上法曾治療一多方醫治無效之頑癬,以上述外洗葯加蒼朮10g,煎水洗患處,然後外搽油膏,1日3次。三天後丘疹消退,滲液停止,連用7天而愈。〔新中醫 1986;(9):8〕 17. 治療消化道癌症 蜈蚣晒乾研末,每日用量為2~3條,分3次服;或以100條蜈蚣製成200ml 注射液,每日用2~4ml,於病灶基底部浸潤注射。治療胃癌7例,治癒1例,顯效2例,有效2例,無效2例;食道癌11例,顯效4例,有效5例,無效2例。〔山東醫刊 1957;(4):12〕 方劑選用: 1. 治療中風抽掣及破傷後受風抽掣者:生箭芪六錢,當歸四錢,羌活二錢,獨活二錢,全蠍二錢,全蜈蚣大者兩條。煎湯服。(《醫學衷中參西錄》逐風湯) 2. 治療破傷風:蜈蚣頭、烏頭尖、附子底、蠍梢各等分。為細末。每用一字,或半字,熱酒調下。如禁了牙關,用此葯,斡開灌之。(《儒門事親》蜈蚣散) 3. 治療破傷風邪在表,寒熱拘急,口噤咬牙:蜈蚣二條,江鰾三錢,南星、防風各二錢五分。共研細末,每用二錢,黃酒調服,一日二服。(《醫宗金鑒》蜈蚣星風散) 4. 治療蛇頭疔初起,紅腫發熱,疼痛徹心者:大蜈蚣一條,全蠍七個,雄黃三錢。共為末。用雞子清調敷患處,外以豬膽皮套上。(《瘍醫大全》蜈蚣散) 5. 治療小兒急驚:蜈蚣一條(全者、去足,炙為末),丹砂、輕粉等分。研勻,乳汁和丸,綠豆大,每歲一丸,乳汁下。(《太平聖惠方》萬金散) 配伍效用: 蜈蚣配伍川烏、草烏 蜈蚣通絡止痛;川烏、草烏祛風散寒止痛。三葯伍用,有祛風散寒、通絡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肢體關節疼痛較劇者。 蜈蚣配伍鉤藤、僵蠶、硃砂 蜈蚣祛風定驚;鉤藤清熱息風止痙;僵蠶合蜈蚣以祛風痰、止抽搐;硃砂安神定驚。四葯合用,有息風化痰鎮痙之功效,用於治療小兒痰熱急驚及破傷風證。 蜈蚣配伍全蠍、白附子、僵蠶 白附子主要祛頭面之風痰;僵蠶善祛經絡之風痰;蜈蚣合全蠍則增強祛風解痙之功。諸葯合用,有祛風化痰之功效,用於治療中風口眼 斜。 【注意事項】 宜忌:孕婦忌服。 毒副作用:蜈蚣含有二種類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組胺樣物質及溶血蛋白質。可引起溶血作用,並能引起過敏反應。大量蜈蚣能使心肌麻痹,並能抑制呼吸中樞。 曾有報告,蜈蚣注射液肌肉注射後10分鐘,部分病例有灼熱感,面部輕度潮紅,頭昏頭脹等,大都在1~2小時內消失。亦有報告,服含有本品的湯劑,每日9g,3天後出現頭昏乏力,尿呈醬油色,診斷為溶血性貧血。 亦有應用本品致全身出現過敏性皮疹和過敏性休克的報告。 本品中毒的癥狀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全身無力,不省人事,心跳及脈搏緩慢,呼吸困難或面色潮紅,尿呈醬油色,體溫下降,血壓下降等。 中毒救治: 1. 用2%~3%碳酸氫鈉溶液洗胃,然後服用活性炭。 2. 迅速沖服制馬錢子末0.5g,以對抗毒素。根據病情3小時後可重複給葯1次。 3. 酌情補液,並給予維生素C。 4. 其他處理:肌肉注射異丙嗪等抗組胺藥物,亦可酌情皮下或靜脈注射腎上腺素。呼吸困難時可給予呼吸興奮劑,如尼可剎米等。 5. 中草藥治療: a. 茶葉適量,泡水頻服。 b. 人蔘(另燉)、五味子、甘草各9g,附子12g。水煎2次,混勻,2次分服。每次間隔4小時,連續服2~4劑。 【醫家論葯】 「蜈蚣有毒,惟風氣暴烈者可以當之,風氣暴烈,非蜈蚣能截能擒,亦不易止,但貴葯病相當耳。設或過劑,以蚯蚓、桑皮解之。」(《本草綱目》) 「蜈蚣,走竄之力最速,內而臟腑,外而經絡,凡氣血凝聚之處皆能開之。性有微毒,而轉善解毒,凡一切瘡瘍諸毒皆能消之。其性尤善搜風,內治肝風萌動,癲癇眩暈,抽掣瘛瘲,小兒臍風;外治經絡中風,口眼歪斜,手足麻木。為其性能制蛇,故又治蛇症及蛇咬中毒。外敷治瘡甲(俗名雞眼)。用時宜帶頭足,去之則力減,且其性原無大毒,故不妨全用也。」「有病噎膈者,服藥無效,偶思飲酒,飲盡一壺而病癒。後視壺中有大蜈蚣一條,恍悟其病癒之由不在酒,實在酒中有蜈蚣也。蓋噎膈之證,多因血淤上脘,為有形之阻隔,蜈蚣善於開淤,是以能愈。觀於此,則治噎膈者,蜈蚣當為急需之品矣。」(《醫學衷中參西錄》) 全蠍 為鉗蠍科動物鉗蠍 Buthus martensi Karsch 的乾燥全蟲。亦名全蟲(《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如單用尾,名為蠍尾(蠍梢)。味咸、辛,性平,有毒。入肝經。功能:祛風、止痙、通絡、解毒。主治:驚風抽搐、癲癇、中風、半身不遂、口眼 斜、偏頭痛、風濕痹痛、破傷風、淋巴結結核、風疹瘡腫。內服:煎湯,全蠍 2~5g,蠍尾 1~1.5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蠍毒(Katsutoxin)。蠍毒中含較複雜的毒性蛋白和非毒性蛋白,是一種類似蛇毒神經毒的蛋白質。尚含甜菜鹼(Betaine)、三甲胺(Trimethylamine)、牛磺酸(Taurine)、棕櫚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膽固醇(Cholesterol)、卵磷脂(Lecithin)及銨鹽、氨基酸等。 蘇丹產的同屬動物非洲蠍子Buthus occitanus含有神經毒素Ⅰ、Ⅱ、Ⅲ,這三種神經毒素分別為62、65和64個氨基酸組成的多肽類物質。組成這三種多肽的氨基酸種類相同,但個別氨基酸的數目不同。 此外,在各種蠍毒中尚含多種酶類;在非蛋白質部分中,各種蠍毒大部分都含有遊離氨基酸,如組胺和5-羥色胺等。 藥理作用: 1. 抗癲癇作用 實驗表明:東亞鉗蠍毒和從粗毒中純化得到的抗癲癇肽有明顯的抗癲癇作用。東亞鉗蠍毒和抗癲癇肽均能使頭胞菌素引起癲癇的潛伏期比對照組延長,發作程度減輕,平均總持續時間縮短;亦均能使馬桑內脂誘發癲癇的潛伏期明顯延長,發作程度明顯減輕,死亡率有80%下降到零,發作平均總持續時間亦顯著縮短。與苯妥英鈉、卡馬西平和抗癇靈相比,抗癲癇肽作用強,用量小,毒性低;在印防己毒素模型上作用與苯妥英鈉相似,在青黴素模型上與抗癇靈相似。 2. 抗驚厥作用 全蠍對戊四氮、士的寧、煙鹼有抗驚厥作用。小鼠口服止痙散(全蠍和蜈蚣乾粉等量混合而成)每天1g,連服 1、3、9天後對五甲烯四氮唑、士的寧及煙鹼引起的驚厥均有對抗作用,對抗士的寧驚厥的效果最為顯著,而對抗煙鹼及五甲烯四氮唑驚厥的作用依次減弱。全蠍與蜈蚣分別單獨應用,每天1g亦有效,但全蠍的效果較蜈蚣差。有報告指出,抗癲癇肽對咖啡因所致的小鼠驚厥有較強的對抗作用,使用癲癇肽後,小鼠的驚厥發生率、嚴重驚厥發生率、動物死亡率和驚厥平均總持續時間均顯著下降;對美解眠所致驚厥的各項指標亦有明顯降低作用,但作用較弱;對抗士的寧驚厥的作用強度與安定相似。蠍毒的抗驚厥作用較抗癲癇肽為弱。 3. 鎮痛作用 實驗證明:蠍毒對內臟痛、皮膚灼痛和三叉神經誘發皮層電位有較強的抑制作用;但對離體神經干動作電位傳導無明顯影響。提示蠍毒鎮痛可能作用於中樞與痛覺有關的神經元。小鼠扭體法實驗表明蠍毒素-Ⅲ的鎮痛作用較粗毒強3 倍,較安痛定作用亦強。 4. 對膽鹼能神經和腎上腺素能神經的作用 蠍毒能提高大鼠離體迴腸的節奏性收縮幅度和肌張力,並能鬆弛經阿托品處理過的離體大鼠十二指腸。蠍的粗毒和毒素Ⅰ、Ⅱ能引起豚鼠迴腸痙攣,這種作用可完全被阿托品抑制,被毒扁豆鹼增加,河豚毒素或嗎啡亦能抑制蠍毒的這種作用,說明蠍毒的作用是促使乙醯膽鹼的釋放;或者說有膽鹼能系統參與,並且作用點是在突觸前部位。有報告指出,阿托品和河豚毒亦能消除蠍毒誘發乙醯膽鹼分泌所造成的心律失常,說明蠍毒作用於副交感神經。 大鼠腹腔注射蠍毒2.5mg/kg 10分鐘後,血漿中的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水平均顯著升高。蠍毒能提高正常大鼠和做過腎上腺切除術大鼠血清中的兒茶酚胺水平,對兔亦有升高血壓作用。這被認為是前丘腦下部腎上腺素釋放或是鈉離子、鈣離子平衡反轉而導致的。有人認為,蠍毒素誘導兒茶酚胺釋放的機制類似於藜蘆鹼,而不同於利血平。 5.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給家兔或犬靜脈注射全蠍浸劑或煎劑,可使血壓降低,維持降壓作用達1~3小時,口服或肌注亦同樣有效,重複用藥無耐受現象。其降壓原理可能與其抑制血管運動中樞、擴張血管,直接抑制心臟及對抗腎上腺素的升壓作用等綜合作用有關。東北蠍粗毒素結晶的鹽酸鹽能增強離體蛙心的收縮力,特別在蛙心機能減退或障礙時,尤為顯著。實驗證明蠍毒能使離體豚鼠心臟收縮張力增強,心率減慢,並呈頻繁的心律不齊,心得安能對抗其心臟收縮力增強,但不能消除心律不齊。抗癲癇肽能使心肌收縮張力下降,心率加快,同時亦引起心律不齊。尚有報告指出,蠍毒可使家兔的心率減慢,心律不齊;但抗癲癇肽無論靜脈還是腦室給葯對心率、血壓、呼吸卻無明顯影響。 黃蠍對離體豚鼠心臟的試驗證明,黃蠍蠍毒最初亦能引起慢速的心跳,而後是強有力的心肌收縮,心率增加,最後是長持續性收縮的不規則心動過速。α-腎上腺素、5-羥色胺和組胺均未參與這個心臟效應。通過使用阿托品和六烴季胺,說明心搏徐緩的第一相主要是由於刺激副交感神經而引起的,這種刺激來源於神經節和副神經節;第二相不規則心動過速則由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混合刺激引起;第三相的收縮性和心率加強是蠍毒對心臟的直接作用。 給家兔靜脈注射蘇丹蠍毒,最初引起短暫的心動過緩,繼而發生心動過速,最後又是長時間心動過緩。心電圖研究證明,此蠍毒降低了ST段,並使T波倒置,這可能是冠狀血管收縮導致前壁血管梗死的結果。 東北蠍粗毒素結晶的鹽酸鹽可使家兔血壓暫時下降。蠍毒對血管的正性肌力作用能被妥拉蘇林拮抗,同時蠍毒可引起血管條自發節律性收縮。蠍毒毒汁50~100μg/kg給貓和大鼠靜脈注射,能引起其動脈壓的雙相效應。六烴季胺對此無影響。阿托品1mg/kg可預防貓的血壓降低,二氫麥角胺能完全防止血壓升高甚至降低血壓。腎上腺素切除術實質上對高血壓狀況無影響,而在利血平化動物身上動脈壓的變化在統計學上亦不顯著。麻醉貓和犬靜脈注射0.06mg/kg蠍毒後血壓分別升高1.6kPa和 1.9kPa,若先靜脈注射2mg/kg妥拉蘇林,可對抗蠍毒的升壓作用,當累積靜脈注射蠍毒超過 0.18mg/kg 時,貓和犬的血壓呈先降後升的雙相變化。 6. 抗腫瘤作用 東亞鉗蠍尾提取物灌胃,預防給葯組S180肉瘤抑瘤率為45.0%,治療給葯組S180肉瘤抑瘤率為47.6%,表明其兼有預防和治療作用,而蠍體提取物未見抑制作用,腹腔注射蠍尾提取物亦無抑瘤作用。動物實驗表明:以全蠍提取液0.2ml(相當於生葯0.04g/只)隔天皮下給葯連用5次後,在用藥第11天和停葯第8天時,對細胞肉瘤(SRS)實體瘤的抑制率分別為38.8%和55.5%;對MA737乳腺癌,每天給葯,共12次後抑制率為51.8%。停葯8天時為30.4%。全蠍提取液對SRS腹水型帶瘤子鼠的生存率較對照組延長12.5%~20.7%。全蠍提取液對腫瘤細胞化學的影響,可使上述兩種瘤組織的DNA明顯減少;並使乳腺癌逐漸增多的AKP趨向減少,表明全蠍對帶瘤小鼠的腫瘤生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7. 其他作用 蠍毒通過影響不同組織的許多酶而對機體代謝產生影響。研究表明:蠍毒對各類型組織中的琥珀酸脫氫酶均有抑制作用,對於谷氨酸脫氫酶、乙醯膽鹼酯酶、膽鹼酯酶亦有抑制作用。有報告指出,蠍毒能增強細胞內水解蛋白的能力;亦能使乙醯膽鹼酯酶活力下降,這樣就使得正常的乙醯膽鹼代謝發生紊亂。 蠍毒對糖代謝亦有影響。給大鼠按200μg/kg 注射蘇丹蠍毒,可引起高血糖症。特殊的蠍毒抗毒素能預防和減弱高血糖的發生,但心得安未能改變上述高血糖症反應。肝糖原分解是高血糖症發生的主要原因。 實驗表明:在蠍毒毒化作用後,細胞的氧化能力降低,而磷酸戊糖途徑的 NADP-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在注射後活力顯著提高。用蠍毒處理大鼠可發生高血糖和肝及肌糖元分解,有人認為這些腎上腺素樣的效應是蠍毒中存在的5-羥色胺而引起的間接作用。 給正常或去掉中樞神經系統的蒼蠅幼蟲施以蠍毒,可引起全身強烈收縮,並伴有完全麻痹,表明其對外周神經系統有刺激作用。 全蠍醇提取物置於15%豬膽汁常水溶液中 37℃進行體外培養有顯著的殺滅豬囊蟲尾蚴的作用,其不同的加工品和藥用部位的滅囊活性無顯著差異。蠍毒素對大鼠有催涎作用,亦能使胃液的酸度和蛋白酶活力增加。蠍毒還能產生宮縮,並導致早期流產。蠍毒中對宮縮起作用的是鬆弛結合在蠍毒中一種強鹼性蛋白質上的5-羥色胺樣物質。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百日咳 全蠍1隻,炒焦為末,雞蛋1個煮熟,用雞蛋蘸全蠍末食之,每日2次,3歲以下酌減,5歲以上酌增。治療小兒百日咳 74例,全部治癒。治療時間最長7天,最短4天,平均5天。〔浙江中醫雜誌 1990;(3):114〕 2. 治療腦血栓形成 白花蛇1條,蜈蚣1條,全蠍10g,共研細末,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靜滴維腦路通400mg,日1次。治療首次發病之腦血栓形成47例,痊癒24例,有效17例,無效6例。治療時間10~30天,平均14天。〔吉林中醫藥 1989;(4):15〕 3. 治療偏頭痛 炙全蠍、鉤藤、紫河車各18g,共研細末,裝膠囊(每粒含生葯 0.3g),0.9g/日3 次口服。痛定後改為每日或隔日服0.9g。治療26例,均於服藥後12小時內頭痛漸趨緩解,48小時後明顯減輕乃至消失;1年後隨訪18例,僅1例複發2次。〔江蘇中醫 1988;9(4):10〕 4. 治療三叉神經痛 全蠍150g,白附子100g,川芎、白芷、僵蠶各200g。上藥分別研細末,過篩拌勻。每次2g,每日2次,以熱酒調服。10天為1療程,服用2~3個療程後,50例中,近期治癒33例,顯效13例,進步2例,無效2例。治癒33例中隨訪1年以上者29例,6例複發,但均較治療前為輕。〔廣西中醫藥 1984;(3):21〕 5. 治療呃逆 全蠍18g,置瓦上焙乾,呈黃色,研面。每服2g黃酒為引。共治療15例,效果顯著。〔黑龍江中醫雜誌 1991;(6):31〕 6. 治療癲癇a. 全蠍1個(不去頭尾),置洗凈瓦片上,文火焙乾,研成細末,新鮮韭菜250g,洗凈晾乾,將全蠍粉與韭菜混合一起揉汁,用新紗布濾汁,汁中放紅糖50g,拌勻後蒸熟,空腹1次服。大發作型:每月發作5次以下者每周服藥3次;發作6~10次者每日服藥1~2次;發作10次以上者每日服藥2~3次;癲癇持續狀態者每日服用3~4次。局限性癲癇頭痛型、精神運動型及腹痛癲癇發作,可根據每月發作次數控制在每周1~3次。發作控制後,服藥由每周1次逐漸減少至每月1次或2次,維持半年至一年。結果:顯效78例,有效17 例,效差9例,總有效率為95%,優於西藥對照組。〔四川中醫 1991;9(11):12〕 b. 全蠍、蜈蚣等量研成細末,用蜂蜜作成桐子大的丸藥,成人每次4.5~7g,劑量按年齡、體重遞減。治療8例,皆有效。〔江蘇中醫雜誌 1960;(2): 37〕 7. 治療面神經麻痹 當歸、全蠍、白附子、僵蠶各60g,大蜈蚣40條,製成50%的注射液,於患側地倉、頰車、牽正、陽白、太陽及健側合谷等穴位交替注射,每次3個穴位,各注射0.6ml。治療418例,痊癒者達90%,療程長者42天,短者7天,無不良反應。〔湖北中醫雜誌 1982;(1):33〕 8. 治療坐骨神經痛a. 蘄蛇、全蠍、蜈蚣各等份,研細末,每日3g,分1~3次服下,10天為1療程。治療52例,治癒42例,好轉6例,無效4例。其中1個療程治癒者28 例,2個療程治癒者9例,3個療程治癒者5例。〔浙江中醫雜誌 1982;17(6):273〕 b. 蘄蛇、蜈蚣、全蠍各10g,焙乾研成粉,等份分成8包,首日上下午各服1包,繼之每日上午服1包,7 日為1療程,療程間隔3~5天。治療54例,一般1~2個療程可顯效至痊癒。〔新中醫 1987;19(3):25〕 9. 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制松香1.2g,水蛭1g,全蠍0.8g,共為細末,冷開水送服,每日3 次,30天為1療程。創面先用10%食鹽水洗凈,外敷松桐膏(松香220g 研細末,用100ml生桐油調為糊狀),每日1次。治療20例,全部治癒。隨訪1~2年,其中1例治癒後3個月複發,仍用上法治癒。〔新中醫1987;(2):34〕 10. 治療骨結核 蜈蚣、全蠍各40g,土鱉蟲 50g。共為細末分成40包,每包重3.25g,每次將1 包本品放入雞蛋(量不限)內攪拌均勻後,蒸蛋糕或煎或炒後內服,每日晨5時、晚9時各服1次,20天為1療程,療程間隔1周,一般服用3~6個療程。均停用一切抗癆葯。治療10例,痊癒8例,顯效1例,無效1例。對痊癒和顯效者隨訪1年,均未複發。〔中西醫結合雜誌  1988;8(6):379〕 11. 治療脊柱結核 全蠍100g,蜈蚣10條,核桃仁120g,製成丸劑,每丸重6g,成人每次1丸,日服2次,兒童酌減。治療6例,治癒4例,顯效2例。 〔河北中醫 1988;10(2):40〕 12. 治療淋巴結結核a. 全蠍、七星蜘蛛各6個(均用開水燙死後陰乾),蛇蛻1g(剪碎),共搗碎後,調入2隻去殼雞蛋內,用芝麻油煎,每晨空腹食用1次,7天為1療程。治療頸淋巴結結核12例,其中7例在用藥1周後獲愈,治癒病例隨訪3~5年未見複發。〔中醫雜誌 1981;(5):58〕 b. 全蠍、蜈蚣、僵蠶、浙貝母等量,共研細末,每次1~1.5g與雞蛋1枚攪拌後,以食油煎熟頓服,日服2次,20~80日為1療程。共治療92例,痊癒82例,好轉8例,無效12例。〔廣西中醫藥 1987;(5):23〕 13. 治療乳腺小葉增生 全蠍160g,瓜蔞25 個。將瓜蔞開孔,把蠍子分裝於瓜蔞內,放在瓦上焙乾,研細末,每次3g,日服3次。治療本病243 例,全部治癒。又用同法治療乳房腫瘤11例,痊癒10例。〔江蘇中醫雜誌 1982;(5):21〕 14. 治療乳腺炎a. 全蠍2隻包入饅頭中,飯前服食。治療308例病程1~7天的患者,結果治癒307例,治癒率為99.7%。〔中醫雜誌 1986;(1):40〕 b. 全蠍3g,研粉裝入膠囊頓服。治療急性乳腺炎10例,效果良好。〔黑龍江中醫藥 1988;(1):23〕 15. 治療乳房痛 全蠍6g,研細末,分3包,睡前白開水送服,治療乳房痛,1 次可愈。〔上海中醫藥雜誌 1989;(3):封四〕 16. 治療丹毒 全蠍30隻,蜈蚣5條,冰片 15g,凡士林500g,製成消炎膏,外塗患處,治療丹毒,3天可愈,也可用於乳癰,並配合大麥芽100g,水煎內服,每日1 劑,3周可痊癒。〔四川中醫 1989;7(2):封底〕 17. 治療慢性蕁麻疹 全蠍1枚洗凈,雞蛋1 只,在頂部開一小孔,將全蠍塞入,破口朝上,放容器內蒸熟,去蠍食蛋,每日2次,5天為1療程。治療73例,痊癒58例,顯效13例,無效2例。〔浙江中醫雜誌 1987;22(8):370〕 18. 治療無名腫毒 全蠍2~3個,研末撒於膏藥中敷貼患處,一般2~3天即可消散,重症者5天換藥1次,2~3次可愈。〔中醫雜誌 1984;(9): 23〕 19. 治療癤腫 全蠍1g、大黃10g、冰片0.5g。上藥分別研末,混勻用75%酒精調成糊狀。將患處用生理鹽水洗凈擦乾後,塗藥於患處。如已化膿,膿頭部不用藥。多數患者葯後1~2日痊癒。〔江西中醫藥 1989;(6):36〕 20. 治療肛門周圍炎 全蠍40g,研極細末,取10g與護膚霜和勻備用。每晚於睡前洗凈肛門部,塗患處,並於睡前用白開水送服全蠍末3g。一般1日見效,3日無癥狀,可再治療5日以鞏固療效。〔上海中醫藥雜誌 1989;(3):封三〕 21. 治療蠍螫傷 活蠍6隻,用50ml 酒精浸泡2天後,取藥液外搽患處,效果良好。〔中醫雜誌 1965;(9):33〕 22. 治療燒傷 全蠍45隻、蟾蜍7~10隻、麻油1kg、鮮蛋黃0.5kg,煎後去渣即可。先用生理鹽水或1:1 000 新潔爾滅清洗創面,再按創面大小貼敷生肌油紗布,每天換藥1次。本組患者創面0.2~9cm2,其中肉芽創面400例,脫痂創面50例,全部治癒。一般很少形成疤痕。〔中醫雜誌 1989;30(5): 29〕 23. 治療淚道疾患 全蠍置瓦上焙乾,研末,成人每次6~9g,日服1~2次,以白酒、黃酒或開水送服,3天為1療程。治療急慢性淚道疾患19例,療效滿意。〔中級醫刊 1987;(7):50〕 24. 治療化膿性中耳炎 全蠍、枯礬各等份,研末備用。用時先洗凈患耳,再撒入藥粉少許,每日1次,連用3~5日。治療30例,效果良好。〔江西中醫藥 1985;(1):21〕 方劑選用: 1. 治療中風,口眼 斜,半身不遂:白附子、白僵蠶、全蠍(去毒)各等分(並生用)。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熱酒調下,不拘時候。(《楊氏家藏方》牽正散) 2. 治療大腸風毒下血:白礬三(二)兩,干蠍二兩(微炒)。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溫粥調下半錢。(《太平聖惠方》) 3. 治療破傷風:麝香(研)、干蠍各一分。為末,敷患處。(《普濟方》麝香散) 4. 治療腹股溝腫核,初起寒熱如虐,有時愈而複發,每次增劇,終成象皮腿:初起即用干蠍去腳頭,火焙研末,泡酒內服。每次一錢至一錢五分。(《泉州本草》) 5. 治療小兒驚風:蠍一個,不去頭尾,薄荷四葉裹合,火上炙,令薄荷焦,同研為末,作四服,湯下。大人風涎只一服。(《經驗方》) 6. 治療小兒風癇:蠍三十枚,取一大石榴,割頭去子作瓮子,納蠍於中,以紙筋和黃泥封裹,初炙干,漸燒令通赤,良久,去皮放冷,取其中焦黑者,細研成散。每服以乳汁調下一字。兒稍大,以防風湯調下半錢。(《太平聖惠方》) 配伍效用: 全蠍配伍川烏、白花蛇 全蠍通絡止痛;川烏祛風散寒止痛;白花蛇舒筋活絡。三者伍用,共奏祛風止痛、舒筋活絡之功效,用於治療風濕頑痹之筋脈拘攣、肢體關節疼痛等症。 全蠍配伍党參、白朮 全蠍息風止痙;党參、白朮補氣健脾。三者配伍,有益氣健脾、息風止痙之功效,用於治療脾虛之慢驚風。 全蠍配伍蜈蚣 二者同入肝經,均為息風止痙之要葯,有息風止痙、解毒散結、通絡止痛之功效。二者合用,其功效更著,用於治療破傷風、中風、急慢驚風之角弓反張、四肢抽搐;肝陽上亢、虛風內動之頑固性頭痛、手足震顫以及瘡瘍腫毒、瘰癧、風濕痹痛等症。 全蠍配伍天南星、蟬蛻 全蠍息風止痙之力較強,為息風止痙之要葯;天南星祛風化痰解痙;蟬蛻涼肝祛風止痙。三者伍用,其祛風止痙功效更著,用於治療破傷風之痙攣抽搐、角弓反張等症。 【注意事項】 宜忌:血虛生風者忌服。本品有毒,用量不可過大。 毒副作用:全蠍含蠍毒,類似蛇毒神經毒,毒性劇烈。蠍毒的主要危害是使呼吸麻痹。其最小致死量對兔為0.07mg/kg,小鼠為0.5mg/kg,蛙為0.7mg/kg。全蠍及蠍毒因其產地和蠍種不同,而其毒性有較大差異。東亞鉗蠍蠍毒(遼寧產)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10.3mg/kg,而產於河南及山東者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2.4mg/kg;產自山東泗水的蠍毒給小鼠靜脈注射和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1.72±0.16mg/kg和2.74±0.06mg/kg。 兔中毒癥狀為強直性痙攣、流涎、呼吸停止,並且血壓上升;蛙呈現四肢肌纖維攣縮;小鼠則繼興奮狀態後四肢及呼吸麻痹。 臨床應用本品,曾有出生後2~10天的新生兒(3例)服用含有全蠍(3g)的中藥湯劑後,出現不同程度的呼吸抑制的報告。亦有內服全蠍引起1 例蛋白尿及4例過敏反應的報道。 本品中毒的癥狀表現,一般早期出現頭昏、頭痛、四肢強直性痙攣,繼而血壓升高,出現溶血、心悸、心慌、小便澀痛不利、煩躁不安。嚴重時可見全身無力、血壓下降、呼吸困難、發紺、昏迷、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服用全蠍致過敏反應者可出現全身性紅色粟粒性皮疹或風團,瘙癢難忍。 中毒救治: 1. 早期洗胃,服活性炭末,灌腸。 2. 酌情補液,並給予維生素C。 3. 硫酸阿托品肌肉注射,並補充鈣劑。 4. 出現過敏反應者可酌情給予激素及抗組胺葯。 5. 中草藥治療: a. 金銀花30g,半邊蓮、甘草各9g,土茯苓、綠豆各15g。水煎服。 b. 五靈脂、生蒲黃各9g,雄黃3g,共研細末,分3次用醋沖服,每4小時1次。 【醫家論葯】 「蠍,大人小兒通用,治小兒驚風,不可闕也。有用全者,有只用梢者,梢力尤功。」(《本草衍義》) 「蠍,足厥陰經葯也,故治厥陰諸病,諸風掉眩、搐掣,瘧疾寒熱,耳聾無聞,皆屬厥陰風木,故李杲雲,凡疝氣帶下,皆屬於風,蠍乃治風要葯,俱宜加而用之。」(《本草綱目》) 「全蠍,專入肝祛風,凡小兒胎風發搐,大人半身不遂,口眼 斜,語言蹇澀,手足搐掣,瘧疾寒熱,耳聾,帶下,皆因外風內客,無不用之。」(《本草求真》) 刺蒺藜 為蒺藜科植物蒺藜 Tribulus terrestris L. 的果實。亦名蒺藜(《毛詩傳》)、蒺藜子(《本經》)、白蒺藜(《藥性論》)、杜蒺藜(《太平聖惠方》)、三角蒺藜(《本草求真》)等。味苦、辛,性溫。入肝、肺經。功能:散風、明目、下氣、行血。主治:頭痛、身癢、目赤腫翳、胸滿、咳逆、癥瘕、乳難、癰疽、瘰癧。內服:煎湯,6~9g;或入丸、散。外用:搗敷或研末撒。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果實含山萘酚(Kaempferol)、山萘酚-3-葡萄糖甙(Kaempferol-3-glucoside)、山萘酚-3-芸香糖甙(Kaempferol-3-rutinoside)、刺蒺藜甙(Tribuloside)、過氧化物酶。乾果含脂肪油及少量揮髮油、鞣質、樹脂、甾醇、鉀鹽、微量生物鹼、皂甙。種子含生物鹼哈爾滿(Harman)和哈爾明鹼(Harmine),但不含皂甙。 藥理作用: 1. 對血壓的作用 白蒺藜水浸液、乙醇-水浸出液和30%乙醇浸出液對麻醉動物有降壓作用。醇提取物對狗的降壓作用是通過膽鹼能神經實現的,阿托品以及切斷雙側迷走神經能阻斷此作用。其生物鹼部分對犬血壓無影響,但對蛙心有抑制作用,水溶性部分有中度降壓作用。臨床研究表明:治療量的蒺藜皂甙對患者血壓無明顯影響。 2. 對心臟的作用 動物實驗表明:蒺藜皂甙有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冠狀動脈循環、增強心臟收縮力、減慢心律的作用,亦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預防垂體後葉素及異丙腎上腺素所誘發的缺血性心電圖變化,有抗心肌缺血和縮小心肌梗死範圍的作用。臨床研究表明:患者服用蒺藜皂甙治療冠心病,有緩解心絞痛、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並能不同程度地改善患者的胸悶、心悸、氣短和心前區疼痛等癥狀。 3. 抗動脈硬化的作用 蒺藜皂甙給家兔口服10mg/kg,連續60天,能顯著降低實驗性血高膽固醇症的膽固醇水平,升高卵磷脂/膽固醇比值。預防實驗表明:蒺藜皂甙可顯著抑制血膽固醇增高,並可抑制卵磷脂/膽固比值下降。此外,尚有抑制動脈、心肌及肝臟的脂質沉著作用。但亦有報告認為,臨床治療劑量的蒺藜皂甙對血脂無明顯影響。 4. 利尿作用 白蒺藜水煎劑及其灰分的水提取物有利尿作用,其利尿作用主要是由於鉀鹽的存在。有報告認為,除了鉀鹽外,生物鹼部分亦有一定的利尿作用。臨床治療對腹水及水腫病人有效。但亦有報告指出,在鹽水負荷的大白鼠實驗中,利尿作用並不理想。 5. 強壯作用和抗衰老作用 蒺藜皂甙對機體有一定的強壯作用,對機體衰老過程中某些退化性變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實驗表明:蒺藜皂甙能使因d-半乳糖所致衰老模型小鼠的脾、胸腺及機體的重量明顯增加,顯著降低膽固醇及血糖水平,減少老年小鼠脾內色素顆粒,並對其聚集程度有明顯改善趨勢;能延長大鼠的游泳時間,對大鼠的腎上腺皮質功能有雙相調節作用;能增加幼年小鼠肝及胸腺的重量,增強小鼠耐高溫和抗寒能力;對羽化前果蠅生長、發育有良好的促進作用,能延長果蠅的壽命。 6. 對性機能的作用 蒺藜莖葉總皂甙對去睾丸雄性大鼠精液囊及前列腺發育無促進作用,亦不能使去卵巢小鼠子宮重量明顯增加,提示其無雄激素和雌激素樣作用;但其能促進幼年小鼠性器官的發育,說明該葯有促性腺激素樣作用。然而該作用可被去垂體和預先注射嗎啡所抑制,則說明可能是先刺激下丘腦釋放促性腺激素釋放因子,後者再通過垂體前葉實現其作用的。 7. 其他作用 白蒺藜生物鹼及水溶部分均能抑制大鼠小腸的運動,能與乙醯膽鹼的作用相拮抗。蛙腹直肌實驗所見亦證明蒺藜醇提取物有抗膽鹼酯酶活性;其中樞興奮作用也是抗膽鹼酯酶作用的結果。植物提取物可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的生長。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高血壓病 刺蒺藜 、生石決明、丹參、夏枯草各30g,車前子(包煎)45g。水煎取汁300~400ml,分3次飯前服,日1劑。連服45天為1療程。治療86例,顯效51例,進步20例,無效15例。〔江西中醫藥 1985;(1):19〕 2. 治療瘡癤癰腫 蒺藜果或干蒺藜去刺,粉碎為面,加等量紅糖,搗碎用醋調成糊狀,外敷患處,再用塑料布或油紙覆蓋葯糊,包紮固定。葯糊干後重換,直至炎症消失。局部潰破者禁用。治療31例(癤腫21例,乳腺炎7例,癰3例),除1例乳腺炎加服6劑中藥外,余皆單用上方治癒,治癒時間 3~7天。〔中西醫結合雜誌 1983;(1):51〕 3. 治療尋常疣 鮮白蒺藜蔓(帶節)適量,砸爛如泥,放在患處,用手指在患處反覆揩擦,至有灼熱和微痛感即可,每日1次或隔日1次,擦前洗凈患處,擦後不要用水洗患處。治療123例(尋常疣119例,扁平疣4例),全部治癒。一般治療3~10天疣即消失,用藥最多者4次,最少者1次。〔新醫學1976;(11):555〕 4. 治療皮膚瘙癢症 生甘草100g,白蒺藜 100g,放入75%酒精300ml中浸泡7天,過濾去渣,擦患處,每日2~3次。治療手部脫屑發癢症患者40例,治癒39例。半年後隨訪30例,僅1例複發,一般治癒時間為3~7天。〔湖南醫學雜誌 1982;(3):11〕 5. 治療急性蕁麻疹 白蒺藜、蒼耳子各100g,夜交藤200g,白蘚皮、蛇床子各50g,蟬蛻20g。加水5 000ml,煎沸20分鐘,趁熱熏洗,候溫用布浸藥液外洗患處。每劑可用3~5 次。治療30餘例,一般多在熏洗2小時全身疹塊消失,近期效果顯著。〔中醫雜誌 1983;(2):77〕 6. 治療白癜風 沙苑蒺藜60g,研成細末,用豬肝1具,煮熟後切成小片,蘸葯末1 天服完。一般輕者1~2劑獲效,重者服3~4 劑亦能見效。〔浙江中醫雜誌 1965;8(9):25〕 方劑選用: 1. 治療氣腫痛:蒺藜子一升,熬令黃,為末,以麻油和之如泥,炒令焦黑,以敷故熟布上,如腫大小,勿開孔貼之。干易之。(《備急千金要方》蒺藜散) 2. 治療急引腰脊痛:搗蒺藜子末,蜜和丸。酒服如胡豆大二丸,日三服。(《外台秘要》) 配伍效用: 刺蒺藜配伍穿山甲、王不留行 刺蒺藜疏肝行氣解郁;穿山甲、王不留行活血通經下乳。三葯合用,有行氣活血通乳之功效,用於治療肝氣鬱滯、乳汁不通、乳房脹痛者。 刺蒺藜配伍當歸 刺蒺藜疏肝解郁;當歸活血調經。二者伍用,有行氣活血調經之功效,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淤血阻滯之經閉不通。 刺蒺藜配伍鉤藤、菊花 刺蒺藜平降肝陽;鉤藤、菊花皆平肝清熱。三者伍用,平肝潛陽之功效顯著,用於治療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等症。 刺蒺藜配伍菊花、蔓荊子 刺蒺藜疏散肝經風熱;菊花疏風清熱明目;蔓荊子散頭面風熱之邪而清利頭目。三葯共用,有疏散風熱、清肝明目之功效,用於治療風熱上攻之目赤腫痛、多淚、翳膜遮睛等症。 【注意事項】 宜忌:血虛氣弱及孕婦慎服。 毒副作用:植物中含有毒性劑量的亞硝酸鉀(實際上植物只含硝酸鉀,吃入體內後被還原成亞硝酸甲),可引起高鐵血紅蛋白而產生窒息。 刺蒺藜中毒的癥狀表現為:思睡、乏力、頭昏、噁心、嘔吐、心悸、氣急、脈數,口唇、指甲、皮膚黏膜呈青紫色。嚴重者可出現肺水腫、呼吸衰竭。 臨床應用本品,曾有1 例成人因患白癜風口服白蒺藜粉二錢,引起猩紅熱樣葯疹的報告。 中毒救治:1. 立即洗胃、導瀉。 2. 吸氧。 3. 細胞色素C 15~30mg靜脈注射。 4. 抗休克治療。 5. 1%美蘭1~2mg/kg靜脈注射,1~2小時後可重複1次。 【醫家論葯】 「刺蒺藜,去風下氣,行水化癥之葯也。其性宣通快便,能運能消,行肝脾滯氣,多服久服,有去滯之功。《別錄》主身體風癢,燥澀頑痹,一切眼目翳障等疾;甄氏方主筋結癧瘍,肺癰肺痿,咳逆膿血等疾;蘇氏方主水結浮腫,氣臌喘滿,疸黃腳氣等疾;李氏方主血結成癥,奔豚瘕疝,喉痹胸痹,乳難乳岩等疾。總而論之,《別錄》所主者風,甄氏所主者氣,蘇氏所主者水,而李氏所主者,即取其化癥之意也。然四家之說雖有不同,去滯生新,是其專成,故婦科方中以此催生墮胎,良有以焉。」(《本草匯言》) 「白蒺藜,涼血養血,亦善補陰。用補宜炒熟去刺,用涼宜連刺生搗。去風解毒,白者良。」(《本草正義》) 「蒺藜子,沙苑者為上,白蒺藜次之,種類雖異,而明目去風則一。但白蒺藜善破癥結,而沙苑蒺藜則不能也;沙苑蒺藜善止遺精溺,治白帶,喉痹,消陰汗,而白蒺藜則不能也。」(《本草新編》) 「白蒺藜,善行善破,專入肺、肝,宣肺之滯,疏肝之淤,故能治風痹目疾,乳癰積聚等症。溫苦辛散之品,以祛逐為用,無補藥之功也。」(《本草便讀》) 「古方補腎治風,皆用刺蒺藜,後世補腎多用沙苑蒺藜,或以熬膏和葯,恐其功亦不甚相遠也。」(《本草綱目》) 天麻 為蘭科植物天麻 Gastrodia elata Bl. 的根莖。亦名鬼督郵(《本經》)、赤箭(《本經》)、明天麻(《臨證指南醫案》)。味甘,性平。入肝經。功能:平肝息風止痙。主治:眩暈眼黑、頭風頭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語言蹇澀、小兒驚癇動風。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塊莖含香莢蘭醇(Vanillyl alcohol)、香莢蘭醛(Vanilline),亦含維生素A類物質。尚分離出天麻素(即天麻甙,Gastrodin)、對羥基苯甲醇(p-Hydroxybenzyl alcoh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蘿蔔甙(Daucosterol)、檸檬酸(Citric acid)、檸檬酸單甲酯(Citricacid mono-methylester)、棕櫚酸(Palmitic acid)、蔗糖(Sucrose)、對羥基苯甲醛(p-Hydroxyben zaldehyde)、琥珀酸(Succinic acid)。 天麻中還含有抗真菌蛋白及微量元素,其中以鐵的含量最高,氟、錳、鋅、碘次之。 藥理作用: 1.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天麻有明顯的鎮靜作用。人工培育和野生天麻1~5g/kg、天麻甙50mg/kg、天麻甙元100mg/kg、香莢蘭醇、香莢蘭素200mg/kg給小鼠腹腔注射能顯著抑制其自發活動。天麻甙對猴、鴿亦有鎮靜作用,猴靜脈注射或肌肉注射,20分鐘即出現安靜、無緊張樣,持續2小時左右。人工培養和野生天麻能對抗咖啡因所致中樞興奮和延長戊巴比妥鈉的睡眠時間。天麻注射液5~10g/kg 與戊巴比妥納、水合氯醛和硫噴妥鈉均有協同作用。天麻水劑及蜜環菌發酵液與戊巴比妥鈉均有明顯協同作用,能提高戊四氮在小鼠的半數驚厥量,並能使小鼠自主活動降低。但亦有報告認為,天麻注射液,去天麻甙部分能降低小鼠的自發活動,並有協同戊巴比妥鈉的作用,但天麻素的作用不明顯,不是天麻的有效成分。天麻的鎮靜作用可能與其降低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有關。 動物實驗表明:人工培養天麻和野生天麻 5g/kg 均有明顯的鎮痛作用,野生天麻的作用較強,但二者均小於嗎啡10mg/kg 的止痛效果。小鼠皮下注射天麻製劑5g/kg 能明顯對抗腹腔注射醋酸引起的扭體反應。用熱板法也證明其有提高痛閾作用。但亦有與此不同的報告,認為香莢蘭醇或香莢蘭素300mg/kg、天麻注射液10~20g/kg 以及天麻浸膏 2~5g/kg並不能提高小鼠痛閾。 研究報告指出,天麻有明顯的抗驚厥作用,但其作用的部位不在脊髓,小鼠腹腔注射天麻水劑5g/kg、香莢蘭醇或香莢蘭素300mg/kg 等均能延長戊四氮陣攣性驚厥的潛伏期,明顯提高戊四氮的半數驚厥量,但對士的寧驚厥作用不顯著。天麻注射液10~20g/kg 腹腔注射能顯著提高戊四氮的半數驚厥率,劑量加大到30g/kg可使小鼠對驚厥閾電壓的耐受量顯著增加,但對閾上刺激引起的電休克無效。家兔靜脈注射天麻水煎劑1g/kg或香莢蘭醛 40mg/kg,均可提高電擊痙攣的閾值,有效地制止癲癇樣發作,控制腦電圖中癇樣放電的發展。香莢蘭醛的作用比天麻水煎劑顯著,而且副作用小,但均不及苯妥英鈉。對豚鼠的實驗性癲癇,每天皮下注射天麻50%乙醇浸出物0.25~1g/kg,治療3~6天,癲癇即可停止發作,停葯近10天,作用消失;每天注射香莢蘭醛0.1~0.2g/kg,治療5~6天即可有效,停葯5~7天,作用消失。同時還可防止剪羊毛刺激引起的癲癇反覆發作所致的休剋死亡。天麻對實驗性癲癇的效果較苯妥英鈉稍緩,但在停葯後的有效持續時間較長。人工培育和野生天麻均能降低戊四氮所引起的動物驚厥率和死亡率,縮短陣攣時間。人工培育天麻抗驚厥效應比野生者強,多次長時間給葯比單次用藥效果要好。 但亦有報告指出,天麻煎劑9g/kg 給小鼠腹腔注射,對士的寧和戊四氮引起的驚厥和死亡並無對抗作用,其原因可能是劑型不同。天麻流浸膏對小鼠肌肉注射破傷風外毒素引起的驚厥與死亡,無防治作用。 2.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天麻液對在位豚鼠心臟有減慢心率的作用,但不影響心臟收縮幅度。不同的給葯途徑均可使麻醉大鼠的心率減慢,但以靜脈注射比較明顯。天麻注射液可使家兔血壓下降,心率減慢,心輸出量增加,總外周阻力降低,心肌耗氧量下降。天麻甙及天麻甙元亦可略微減慢心率,2小時後即可恢復。天麻對腦垂體後葉素引起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能使變平或倒置的T波、下降的S-T段及心律不齊得到明顯的改變。合成天麻素可能具有促進心肌細胞能量代謝,特別是在缺氧情況下獲得能量的作用。實驗表明:合成天麻素可使體外培養乳鼠心肌細胞搏動頻率加快,收縮力加強,節律規則,不同劑量組無明顯差異;對心肌細胞形態無影響,但能使細胞內糖原、核糖核酸、脫氧核糖核酸、琥珀酸脫氫酶和乳酸脫氫酶顯著增加。合成天麻素對心肌細胞中毒性損傷有保護作用,該作用可能與天麻素促進心肌細胞能量代謝,增強了抗損傷作用有關。 天麻能增加心肌營養性血流量,改善心肌循環,增加心肌供氧,對心肌缺血有保護作用。天麻注射液可使小鼠心肌營養血流量增加73.3%,對氯化鉀及5-羥色胺引起的主動脈條收縮有明顯的抑制效應。天麻液(1:2000)可使冠脈流量先減少後增加,最高達181%。天麻注射液1~2g/kg 或密環絲菌體 1g/kg 給麻醉犬靜脈注射,均能明顯降低冠狀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絲菌體尚能降低腦血管阻力,增加腦血流量。將天麻或絲菌體注射劑直接注入冠狀動脈或頸動脈時,作用更為顯著。天麻液給小鼠和兔腹腔、靜脈或頸動脈注射均可不同程度地增加其腦血流量,降低腦血管阻力。天麻液尚能對抗腎上腺素引起的血管收縮反應,且擴張血管作用不受苯海拉明影響,但可部分被阿托品所對抗。乙醯天麻素對血管平滑肌有解痙作用,能對抗5-羥色胺的致痙作用。與罌粟鹼相比,乙醯天麻素拮抗5-羥色胺的致痙作用的強度僅為前者的六分之一。實驗證明:乙醯天麻素濃度在30μg/ml 時,對加入高鉀後引起的動脈條收縮有明顯的解痙作用,其強度與罌粟鹼相似。此外,乙醯天麻素對去甲腎上腺素所致的家兔主動脈條收縮可產生鬆弛作用,但作用較弱。 研究表明:天麻有降壓作用。天麻注射液給大鼠和家兔靜脈注射有迅速的降壓作用,最大降低73%,持續1~1.5小時以上。腹腔注射或十二指腸給葯對大鼠降壓持續時間更長,可達3小時以上。天麻甙及天麻甙元用於貓後1~2小時內有輕度降壓作用。 3. 抗炎作用 天麻注射液亦能抑制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部腫脹及通透性增加,並能抑制5-羥色胺所引起的大鼠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對小鼠瓊脂性足腫脹、大鼠角叉菜膠性及5-羥色胺性足腫脹有抑制作用。 4. 耐缺氧作用 天麻在組織耗氧量增加或缺氧耐受力降低的情況下,能提高機體對缺氧的耐受力。天麻注射液能增加常壓缺氧小鼠的耐受能力,明顯延長死亡時間。對耐受低壓(負壓300mmHg)缺氧能力也顯著增強。此外,尚能顯著延長預先注射異丙腎上腺素(20mg/kg)及異丙腎上腺素加天麻注射液置低壓氧倉中小鼠的存活時間。 5. 其他作用 天麻注射液對小鼠非特異性免疫或特異性免疫中的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均有增強作用。多次用藥,還能顯著增加脾臟重量。天麻素 25mg可提高小鼠遲發性變態反應,高於或低於25mg 均無顯著差異。 人工培養與野生天麻均有顯著升高小鼠皮膚溫度的作用。家兔腹腔注射天麻煎劑5g/kg有減慢呼吸的作用。天麻甙可增加家兔在位小腸平滑肌的張力和收縮。香莢蘭醇有促進膽汁分泌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眩暈 天麻18g,姜半夏9g,白朮、陳皮各12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劑。治療40例,治癒26例,顯效13例,無效1例。〔四川中醫 1988;6(5):32〕 2. 治療頭痛 天麻80g,党參40g,三七30g,玉凡七30g,研末,每次2g,每日3次,或取其原方1/4量水煎服,每2日1劑,分2次服,也可隨證加味。治療頑固性頭痛111例,顯效61例,有效38例,無效12例。〔神經精神疾病雜誌 1981;7(2):74〕 3. 治療耳源性眩暈症 澤瀉40g,天麻15g,丹參、磁石、白朮、代赭石各30g,日1劑。可隨證加減。治療期間,低鹽飲食,禁油膩、辛辣刺激物。治療100例,痊癒93例,有效7例。〔新中醫 1991;23(3):31〕 4. 治療面神經麻痹 白附子、膽南星、羌活、防風、天麻、白芷各15g,氣虛加黃芪50g,風痰阻絡重者加全蠍、僵蠶各15g,水煎服。治療43例,結果:痊癒17例,顯效22例,無效4例。〔陝西中醫 1991;12(10):464〕 5. 治療口眼#斜 法夏、白朮、天麻、茯苓、化橘紅、羌活、白芥子、紅花、全蠍、蜈蚣各50g,甘草25g。上藥烘乾共研粉,每次10g,每日2次,熱酒沖服,20天為1療程。治療17例,總有效率94%。〔北京中醫 1991;(6):31〕 方劑選用: 1. 治療偏正頭痛,首風攻注,眼目腫疼昏暗,頭目旋運,起坐不能:天麻一兩半,附子(炮製,去皮、臍)一兩,半夏(湯洗七遍,去滑)一兩,荊芥穗半兩,木香半兩,桂(去粗皮)一分,芎藭半兩。上七味,搗羅為末,入乳香勻和,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漸加至十丸,茶清下,日三。(《聖濟總錄》天麻丸) 2. 治療中風手足不遂,筋骨疼痛,行步艱難,腰膝沉重:天麻二兩,地榆一兩,沒藥三分(研),玄參、烏頭(炮製,去皮、臍)各一兩,麝香一分(研)。上六味,除麝香、沒藥細研外,同搗羅為末,與研葯拌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下,空心晚食前服。(《聖濟總錄》天麻丸) 3. 治療風濕腳氣,筋骨疼痛,皮膚不仁:天麻(生用)五兩,麻黃(去根、節)十兩,草烏頭(炮,去皮)、藿香葉、半夏(炮黃色)、白面(炒) 各五兩。上六味,搗羅為細末,滴水丸如雞頭大,丹砂為衣。每服一丸,茶酒嚼下,日三服,不拘時。(《聖濟總錄》天麻丸) 4. 治療婦人風痹,手足不遂:天麻(切)、牛膝、附子、杜仲各二兩。上藥細銼,以生絹袋盛,用好酒一斗五升,浸經七日,每服溫飲下一小盞。 (《十便良方》天麻酒) 5. 治療小兒風痰搐搦,急慢驚風,風癇:天麻四兩(酒洗,炒),膽星三兩,僵蠶二兩(俱炒),天竺黃一兩,明雄黃五錢。俱研細,總和勻,半夏曲二兩,為末,打糊丸如彈子大。用薄荷、生薑泡濃湯,調化一丸,或二、三丸。(《本草匯言》) 配伍效用: 天麻配伍半夏、白朮 天麻息肝風、平肝陽而止頭眩;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二者合用,為治療風痰眩暈頭痛之要葯。白朮健脾燥濕,與天麻、半夏配伍,共奏祛濕化痰、息風止眩之功效,用於治療風痰上擾之眩暈頭痛、胸悶嘔惡、舌苔白膩、脈弦滑者。 天麻配伍羚羊角 天麻息風止痙、平肝潛陽;羚羊角清泄肝熱、息風止痙。二者共用,其清肝泄熱、息風止痙之功效更著,用於治療肝經熱盛動風之痙厥抽搐等症。 天麻配伍人蔘、白朮 天麻息風止痙;人蔘、白朮補氣健脾。三者伍用,有健脾息風之功效,用於治療脾虛之慢驚風。 【注意事項】 宜忌:「使御風草根,勿使天麻,二件若同用,即令人有腸結之患。」(《雷公炮炙論》) 毒副作用:天麻及密環菌水劑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36±1.7g/kg及35±0.8g/kg。天麻浸膏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51.4~61.4g/kg。香莢蘭醇與香莢蘭素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 891.3±31.7mg/kg 和 946.0±18.5mg/kg。 家兔每天注射天麻稀醇浸劑0.25~1g/kg,可見軟弱少動,食慾大減,體重下降,甚至死亡。如腹腔注射煎劑12g/kg,30分鐘後動物疲睏、反應遲鈍繼而出現共濟失調、拒食。5小時後心率可增加至每分鐘500次以上,12隻兔多數在用藥後48小時內死亡。天麻注射液靜脈注射1g/kg,動物表現匐伏不動和拒食,心電圖和腦電圖均無異常。香莢蘭醛副作用較小,靜脈注射40mg/kg或口服1g/kg,動物的一般狀態和心電圖、腦電圖均無特殊變化。 【醫家論葯】 「天麻,乃肝經氣分之葯。《素問》雲,諸風掉眩,皆屬於木。故天麻入厥陰之經而治諸病。按羅天益云:眼黑頭旋,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治。天麻乃定風草,故為治風之神葯。今有久服天麻藥,遍身發出紅丹者,是其祛風之驗也。」(《本草綱目》) 「天麻,氣性和緩,《經》曰,肝苦急,以甘緩之。用此以緩肝氣。蓋肝屬木,膽屬風,若肝虛不足,致肝急堅勁,不能養膽,則膽腑風動,如天風之鼓盪為風木之氣,故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由肝膽性氣之風,非外感天氣之風也。是以肝病則筋急,用此甘和緩其堅勁,乃補肝養膽,為定風神葯。若中風、風癇、驚風、頭風、眩暈,皆肝膽風證,悉以此治。若肝勁急甚,同黃連清其氣。又取其體重降下,味薄通利,能利腰膝,條達血脈,諸風熱滯於關節者,此能疏暢。凡血虛病中之神葯也。」(《藥品化義》) 「天麻,主頭風,頭痛,頭暈虛旋,癲癇強痙,四肢攣急,語言不順,一切中風,風痰。」(《本草匯言》) 「天麻,能止昏眩,療風去濕,治筋骨拘攣癱瘓,通血脈,開竅,余皆不足盡信。然外邪甚盛,壅塞經絡血脈之間,舍天麻又何以引經,使氣血攻補之味,直入於受病之中乎?總之,天麻最能祛外束之邪,逐內避之痰,而氣血兩虛之人,斷不可輕用之耳。」(《本草新編》) 附註: 1.天麻必須通過與密環菌共生才能生長發育。近來發現人工培養的密環菌菌絲體作用與天麻相似,故有用以代替天麻應用者。 2。天麻,其原植物之莖,色黃赤,呈圓柱形而直立,極似箭桿,故有赤箭之名。因其有熄風之功,故又有定風草之稱。其中四川榮經、雲南昭通所產者質優,為道地藥材,統稱川天麻。冬季採集者,內部結實體重,質量較優,稱為冬天麻;春季採集者,皮細紋皺,較冬天麻美觀,江浙一帶多視為佳品,喜用春天麻之名。其實,無論冬采、春采,均以體實澤亮半透明者為佳,故亦有明天麻一名。 天麻為臨床平肝息風之要葯,用治風寒濕痹、肢體麻木、手足不遂等確有良效。生用時略顯溫燥,用其驅風勝濕、溫經除痹為宜。天麻經炒制後入葯稱炒天麻,其溫燥之性略緩,用於血虛肝旺所致的眩暈較為適宜,可配伍鉤藤、當歸、枸杞、白芍等品同用。 鉤藤 為茜草科植物鉤藤Uncaria rhynchophylla (Miq.) Jacks. 或華鉤藤Uncaria sinensis (Oliv.) Havil. 及其同屬多種植物的帶鉤枝條。亦名釣藤(《本草經集注》)。味甘,性涼。入肝、心經。功能:清熱平肝、熄風定驚。主治:小兒驚癇抽搐,大人血壓偏高、頭暈、目眩、婦人子癇。內服:煎湯(不宜久煎),10~15g;或入散劑。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主要含吲哚生物鹼,其中有鉤藤鹼(Rhynchophylline)、異鉤藤鹼(Isorhynchophyl- line)、柯諾辛因鹼(Corynoxeine)、異柯諾辛因鹼(Isocorynoxeine)、柯楠因鹼(Corynantheine)、二氫柯楠因鹼(Dihydrocorynantheine)、硬毛帽柱木鹼(Hirsutine)、硬毛帽柱木因鹼(Hirsuteine)、阿枯米精(Akuammigine)、縫籽嗪甲醚(Geissoschizine methyl ether)、安枯斯特林鹼(Angustoline)、安枯斯特定鹼(Angustidine)。亦含有卡丹賓鹼(Cadambine),3α-二氫卡丹賓鹼(3α-Dihydrocadambine),3β-異二氫卡丹賓鹼(3β-Isodihydrocadambine)。大葉鉤藤中含中柯諾辛(Corynoxine)、柯諾辛B(Corynoxine B)。 尚含黃酮類物質及鞣質。 藥理作用: 1.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鉤藤的多種製劑,包括含有鉤藤的復方、單味鉤藤的煎劑、乙醇提取物及總生物鹼對各種動物的正常血壓和高血壓均具有降壓作用。對在頸部切除二側減壓神經、竇神經後造成的反射性高血壓的家兔,鉤藤煎劑的降壓效果與蘿芙木全鹼相似。但鉤藤煎煮時間過長則會影響降壓效果,一般以煎20分鐘內為宜。鉤藤煎劑、鉤藤總鹼、鉤藤鹼對腎性高血壓大鼠亦有降壓作用,經十二指腸內給異鉤藤鹼10mg/kg後20分鐘,出現血壓及心率降低,而20mg/kg 劑量組於 10分鐘開始出現血壓及心率的進一步降低;異鉤藤鹼10mg/kg和2mg/kg靜脈注射亦能分別降低腎性高血壓清醒大鼠及麻醉犬的血壓。有報告認為,本品降壓作用的主要部位不在中樞。亦有報告指出,鉤藤總鹼和鉤藤鹼降壓作用明顯,總鹼的降壓作用無快速耐受性。因為總鹼不影響乙醯膽鹼的降壓作用,且其本身的降壓作用亦不受阿托品的影響,故其降壓機制與M-膽鹼反應系統無關。總鹼能阻斷雙側頸總動脈及電刺坐骨神經向中端所致加壓反射,也能延長戊巴比妥鈉的睡眠時間;椎動脈給藥量相當於靜脈注射量1/10~1/13時仍能獲得同等降壓效應。這些都證明了總鹼的中樞性降壓作用。 二氫柯楠因鹼能明顯降低清醒和麻醉大鼠的血壓,但對心率影響甚微。復方鉤藤散30~300mg/kg 灌胃能降低自發性高血壓大鼠的血壓,降低幅度為 23±8.2mmHg(3.06±1.09kPa)。研究證明,鉤藤的鉤及莖枝(即單鉤、雙鉤及與其相鄰之較細莖枝)降壓效果較好;老枝(無鉤,直徑在 0.5~2cm)降壓效果很差。除正品鉤藤外,同屬植物中大葉鉤藤、披針葉鉤藤、毛鉤藤、華鉤藤也具有相似的降壓作用。對鉤藤降壓機制的研究結果表明:鉤藤的作用部位廣泛,降壓機制涉及到神經中樞、神經節、周圍神經、心臟和外周血管等不同環節。有報告指出,鉤藤的降壓作用不受阿托品的影響,而在切除頸迷走神經後,降壓作用即顯著減弱。對離體蟾蜍心臟無顯著抑制;在離體兔耳的灌流上,亦無直接擴張血管的作用,故認為其降壓作用乃是反射性的(通過迷走神經傳入纖維)抑制血管運動中樞而引起,大劑量則對後者起直接抑制作用。亦有人認為,鉤藤散通過抑制高血壓大鼠腦紋狀體、視丘及海馬區域內的鈣離子通道而發揮降壓作用。對切除雙側減壓神經和竇神經的高血壓動物,鉤藤可引起血壓降低而不影響垂體後葉素、去甲腎上腺素、乙醯膽鹼對血壓的影響。鉤藤總鹼對麻醉犬血流動力學作用研究表明:早期明顯的降壓效應主要由總外周阻力降低所致,繼而心輸出量的減少在降壓效應中起主要作用。實驗證明:二氫柯楠因鹼可選擇性地阻斷α1-腎上腺素能受體;毛鉤藤鹼能抑制幾種興奮劑所致的血管收縮,此可能是依賴於電壓的鈣通道阻滯所致。 鉤藤鹼 20mg/kg給犬和貓靜脈注射,能降低平均動脈壓並能使心臟後負荷降低,前負荷升高;並能擴張血管,減少外周阻力,使心率減慢,每搏輸出量增加。鉤藤總鹼對烏頭鹼、氯化鋇、氯化鈣誘發的大鼠心律失常均有對抗作用。對烏頭鹼誘發的心律失常和氯化鈣誘發的室顫具有明顯的預防作用。實驗表明:鉤藤總鹼對麻醉犬心功能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對心肌收縮的抑制作用是可逆的。鉤藤總鹼降低左心室射血的張力時間指數而相對不減小心臟作功,提示在心臟供氧不足時該葯對保護心功能可能具有意義。 2. 鎮靜、抗驚厥作用 鉤藤煎劑0.1g/kg給小鼠腹腔注射,能產生明顯的鎮靜作用,但無明顯的催眠作用,劑量加大25倍也不加強戊巴比妥鈉的催眠、麻醉作用,即使加大劑量50~100倍也不能使翻正反射消失,亦不引起運動障礙,與現有的催眠葯、鎮定葯似有不同。用大鼠的防禦運動性條件反射也證明,鉤藤煎劑1g/kg腹腔注射,可降低大腦皮層的興奮性,表現在使部分大鼠陽性條件反射破壞,條件反射時間延長。對分化抑制和非條件反射皆無顯著影響。臨床使用鉤藤散治療更年期、老年期抑鬱症,尤其是抗抑鬱葯無效和難治性憂鬱症有明顯的改善效果。 鉤藤醇浸劑2g/kg皮下注射,對豚鼠的實驗性癲癇病有防治作用,能抑制癲癇的發生,但停葯 3 日又會複發,其作用較為緩慢,有效劑量與中毒劑量十分接近,因此治療期間,動物皆較軟弱,體重減輕。對中樞運動性分析器興奮性增高的狀態,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實驗證明:正品鉤藤醇浸劑具有一定的抗戊四氮引起的驚厥作用;鉤藤注射液有抗電驚厥作用。但亦有報告指出,小白鼠腹腔注射鉤藤煎劑 40g/kg,無明顯對抗戊四氮、咖啡因、士的寧引起的驚厥作用。 3. 對平滑肌的作用 實驗表明:鉤藤煎劑能夠短時間降低離體迴腸腸肌的張力,同時能很快使收縮幅度顯著增大;並有對抗組胺作用,但無對抗煙鹼和5-羥色胺作用。鉤藤鹼能抑制家兔離體腸管,並能興奮大鼠離體子宮。 鉤藤煎劑2~4g/kg一次腹腔注射,有一定的解痙作用。但無論離體和在位試驗,都需較大劑量才顯效,而且能增加正常肌收縮幅度。因此無臨床價值,僅可表明它能直接作用於平滑肌纖維。鉤藤鹼對催產素和高 K+ 去極化後 Ca++ 引起的大鼠離體子宮收縮均有抑制作用,前一作用可被 Ca++ 所對抗。 4. 其他作用 鉤藤鹼明顯抑制花生四烯酸、膠原及腺苷二磷酸鈉鹽誘導的大鼠血小板聚集,鉤藤鹼不影響血小板利用外源性花生四烯酸合成血栓烷A2,但抑制膠原誘導的血栓烷 A2 生成;在抗血小板聚集有效劑量時,對 PGI2 的生成無影響。鉤藤鹼有顯著降低血栓形成誘導劑腺苷二磷酸鈉鹽及膠原加腎上腺素靜脈注射而引起的小鼠死亡率。 鉤藤總鹼 10mg/kg 腹腔給葯和40mg/kg口服能抑制組胺所引起的豚鼠哮喘,免除豚鼠死於組胺所致的窒息。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百日咳 鉤藤、薄荷各6g,水煎服,每日1劑。治療60例,用藥3劑陣發性痙咳次數減少,持續時間縮短,6劑後陣發性痙咳停止,療效滿意。〔河北中醫 1988;10(4):36〕 2. 治療高血壓a. 鉤藤30g,加水100ml,水煎 10分鐘,早晚分服。治療Ⅱ、Ⅲ期高血壓病175例,用藥30天,顯效86例,有效49例,無效40例,總有效率為77.1%。並觀察到鉤藤煎煮時間以10分鐘為宜,超過20分鐘降壓效果明顯下降。〔遼寧中醫雜誌 1988;(2):23〕 b. 鉤藤20g,剪碎布包(加少許冰片),於每日晨起和晚睡前放入盆或桶內,加溫水浴腳,每次 30~40分鐘,可不斷加水,以保持水溫,每包藥用 1天,10天為一療程。治療50例,顯效21例,有效14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82%。見效後可繼續用藥2~3個療程,以鞏固療效。〔遼寧中醫雜誌 1989;13(8):23〕 3. 治療中風後遺症 1例中風後遺症患者,誤將7帖葯中後入的鉤藤210g 作為1帖葯煎煮,於睡前服完(煮沸時間沒有超過20分鐘)。次晨頓覺精神爽快,行走較前平穩,獲得了意外的療效。〔江蘇中醫雜誌 1985;6(7):48〕 4. 治療小兒夜啼 鉤藤、蟬蛻各3g,薄荷1g,水煎服,日1劑。治療18例,治癒17例。一般服藥2~3劑。〔中草藥通訊 1979;(3):38〕 5. 治療鏈黴素反應 骨碎補30g,菊花、鉤藤各12g,隨症加減。將葯浸泡半小時後,用文火或蒸氣沖煎至500ml,日2次分服。治療53例,15天內痊癒32例,好轉9例,無效12例。35天內痊癒43例,好轉9例,無效1例。〔新中醫 1986;(11):30〕 方劑選用: 1. 治療諸癇啼叫:鉤藤、蟬殼各半兩,黃連(揀凈)、甘草、川大黃(微炮)、天竺黃各一兩。上搗羅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水八分盞,入生薑、薄荷各少許,煎至四分,去滓,溫服。(《普濟方》鉤藤飲子) 2. 治療小兒驚熱:鉤藤一兩,硝石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溫水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太平聖惠方》延齡散) 3. 治療小兒驚癇,仰目嚼舌,精神昏悶:鉤藤半兩,龍齒一兩,石膏三分,梔子仁一分,子芩半分,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麥門冬三分(去心,焙)。上藥粗搗,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不計時候溫服。(《太平聖惠方》4. 治療胎動不安,孕婦血虛風熱,發為子癇者:鉤藤、人蔘、當歸、茯神、桑寄生各一錢,桔梗一錢五分。水煎服。(《胎產心法》鉤藤湯) 5. 治療傷寒頭痛壯熱,鼻衄不止:鉤藤、桑根白皮(銼)、馬牙硝各一兩,梔子仁、甘草(炙)各三分,大黃(銼,炒)、黃芩(去黑心)各一兩半。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竹葉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下生地黃汁一合,攪勻,食後溫服。(《聖濟總錄》鉤藤湯) 6. 治療高血壓,頭暈目眩,神經性頭痛:鉤藤二至五錢,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7. 治療面神經麻痹:鉤藤二兩,鮮何首烏藤四兩。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配伍效用: 鉤藤配伍白芍 鉤藤味甘性涼,平肝、清熱息風,偏治肝旺之標;白芍味酸性寒,柔肝養陰、平肝,有養肝體而斂肝氣、平肝陽,令肝氣不妄動之功,善補肝虛之本。二者合用,標本兼顧,共奏柔肝養陰、平肝息風之功效,用於治療肝陰不足、虛陽上亢之頭痛眩暈、急躁易怒、失眠多夢等症。 鉤藤配伍牡蠣、阿膠、生地 鉤藤、牡蠣平肝息風;阿膠、生地養血滋陰,以養陰息風。四葯伍用,共奏滋陰養血、柔肝息風之功效,用於治療陰血不足、虛風內動之筋脈拘急、手足瘛瘲等症。 鉤藤配伍全蠍 鉤藤清熱平肝、息風止痙,功擅平肝;全蠍息風止痙、通絡止痛,長於息風。二者伍用,共奏平肝息風、通絡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肝風內動之四肢抽搐;肝陽上亢之頑固性頭痛、三叉神經痛以及中風之半身不遂、肢體麻木疼痛等。 鉤藤配伍天麻 鉤藤味甘性涼,入肝、心經,清熱平肝、熄風定驚,擅治肝熱風動之證;天麻甘平柔潤,入肝經,養液平肝、息風潛陽,為治風之聖葯,多用於虛風內動、風痰上擾所致諸證。二葯合用,共奏清熱平肝、息風止痙之功效,用於治療肝經有熱、風痰上擾,或肝陰不足、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耳聾耳鳴、視物模糊、手足震顫、煩躁失眠;中風之半身不遂、言語不利以及小兒驚風之抽搐、煩躁等。 鉤藤配伍硃砂、蟬蛻 鉤藤清熱平肝、息風止痙;硃砂安神定驚;蟬蛻祛風解痙。三者合用,有清熱疏風、安神定驚之功效,用於治療外感風邪、郁而化熱、引動肝風所致之壯熱驚悸、眼目上視、手足抽搐、喜怒無常等症。 【注意事項】 宜忌:「最能盜氣,虛者勿投。」(《本草新編》) 毒副作用: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鉤藤煎劑為29.0±0.8g/kg;鉤藤嫩枝煎劑為35.2±5.4g/kg;鉤藤總鹼為144.2±3.1mg/kg;鉤藤鹼為162.3mg/kg。總鹼給小鼠灌胃的半數致死量為514.6±29.1mg/kg。鉤藤鹼給小鼠皮下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165mg/kg。 鉤藤煎劑給家兔灌胃每天2次,每次5g/kg(比治療量大2.5倍),連服10天,未見中毒癥狀。鉤藤總鹼50mg/kg 連續給葯14天,不引起大鼠內髒的病理改變;劑量加倍,雖肝臟有輕度炎症變化,但停葯後即恢復正常;對飲食、體重及外觀行為均無影響。斷乳大鼠灌服鉤藤總鹼50~100mg/kg,每日1次,連續2個月,停葯後再觀察1周,小劑量(50mg/kg)對動物生長、發育、肝、腎功能及血象均無明顯影響,病理檢查僅見腎臟輕度營養性障礙;大劑量(100mg/kg)則可使動物死亡。死亡動物的心、肝、腎均有明顯的病理改變。 【醫家論葯】 「鉤藤,祛風化痰,定驚癇,安客忤,攻痘之葯也。錢仲陽先生曰:鉤藤,溫、平、無毒,嬰科珍之。其性捷利,祛風痰,開氣閉,安驚癇於倉忙頃刻之際,同麻、桂發內伏之寒,同芩、連解酷烈之暑,同前、葛祛在表之邪,同楂、朴消久滯之食,同鼠粘、桔梗、羌、防、紫草茸發痘之隱約不現也,祛風邪而不燥,至中至和之品。但久煎便無力,俟他葯煎熟十餘沸,投入即起,頗得力也。去梗純用嫩鉤,功力十倍。」(《本草匯言》) 「鉤藤,手、足厥陰葯也。足厥陰主風,手厥陰主火,驚癇眩運,皆肝風相火之病,鉤藤通心包於肝木,風靜火熄,則諸證自除。」(《本草綱目》) 「鉤藤,去風甚速,有風症者必宜用之。但風火之生,多因於腎水不足,以致木燥火炎,於補陰葯中,少用鉤藤,則風火易散,倘全不補陰,純用鉤藤以祛風散火,則風不能息,而火且愈熾矣。」(《本草新編》) 代赭石 為氧化物類礦物赤鐵礦 Hematite 的礦石。亦名代赭(《傷寒論》)、紫朱(《普濟方》)、須丸(《本經》)、土朱(《仁齋直指方》)、鐵朱(《本草綱目》)等。味苦、甘,性平。入肝、胃、心包經。功能:平肝鎮逆、涼血止血。主治:噫氣嘔逆、噎膈反胃、哮喘、驚癇、吐血、鼻衄、腸風、痔瘺、崩漏帶下。內服:煎湯,10~30g;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主要含三氧化二鐵。亦含少量的鈦、鎂、鋁、錳、鈣、硅和水分。 藥理作用: 1. 對心臟和血壓的影響 動物實驗證明:代赭石溶液大劑量時對離體蛙心有抑制作用;但對麻醉兔的血壓無明顯影響。 2. 對腸道平滑肌的作用 代赭石溶液注射於麻醉兔可使腸蠕動增強;對離體豚鼠小腸有明顯的興奮作用。 3. 其他作用 代赭石曾代替硫酸鋇作為X線胃腸造影劑,並被認為無毒。但經測定代赭石中含砷鹽的量,約為 1/100 000 以上,已大大超過硫酸鋇,也超過藥典上的許可標準。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便秘 代赭石、蘆薈等量研細末,加適量麵粉、白酒打糊為丸,每服 6g(可酌情增減),日服 2 次,白開水送服。治療頑固性便秘500餘例,效果滿意。〔山東中醫雜誌 1983;(3):28〕 2. 治療經行吐衄 生赭石細末18g,煎湯送下大黃末3g,肉桂末3g,每日1劑,早晚分服。治療37例,治癒率100%。〔山東中醫雜誌 1987;(6): 20〕 3. 治療妊娠嘔吐 生赭石60g(碎)先煎,入姜半夏10g,砂仁6g,重者以生薑汁送服。治療妊娠惡阻,療效滿意。〔四川中醫 1988;6(9):49〕 4. 治療青年早老性脫髮 代赭石研細面,早晚各服3g。治療5例,用藥2~3個月,有中止脫髮的效果。〔新醫學 1976;7(5):249〕 5. 治療內耳眩暈症 生代赭石45g,法半夏 18g,車前草18g,夏枯草18g,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或配成糖漿每次20ml,1日3次內服。治療86例,治癒58例,好轉30例,有效4例,無效 4例。〔中草藥通訊 1972;(4):57〕 方劑選用: 1. 治療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鞕,噫氣不除者:旋覆花三兩,人蔘二兩,生薑五兩,代赭一兩,甘草三兩(炙),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二升,日三服。(《傷寒論》旋覆代赭湯) 2. 治療宿食結於腸間,不能下行,大便多日不通。其證或因飲食過度,或因恣食生冷,或因寒火凝結,或因嘔吐既久,胃氣沖氣皆上逆不下降:生赭石二兩(軋細),朴硝五錢,乾薑二錢,甘遂一錢半(軋細,葯汁沖服)。熱多者去乾薑,寒多者酌加乾薑數錢。嘔多者,可先用赭石一兩、乾薑半錢煎服,以止其嘔吐。嘔吐止後再按原方煎湯,送甘遂末服之。(《醫學衷中參西錄》赭遂攻結湯) 3. 治療腸風血痢久不愈:代赭石二兩(火燒、醋淬二次),柿餅一個(煮爛)。搗為丸,梧子大。每早服二錢,白湯下。(《方脈正宗》) 4. 治療急慢驚風,吊眼撮口,搐搦不定:代赭石,火燒醋淬十次,細研水飛,日干。每服一錢或半錢,白湯調下,連進三服。見腳脛上有赤斑,即是驚氣已出,病當安也。無斑點者不可治。(《仁齋直指方》) 5. 治療赤眼腫閉:土朱二分,石膏一分。為末,新汲水調敷眼頭尾及太陽穴。(《仁齋直指方》) 配伍效用: 代赭石配伍白芍、龜板 代赭石平肝潛陽;白芍、龜板滋補肝腎之陰。三葯合用,有滋陰潛陽之功效,用於治療肝腎陰虛、肝陽上亢之頭目眩暈。 代赭石配伍人蔘、山茱萸 代赭石降逆平喘;人蔘大補元氣;山茱萸補益肝腎、收斂固脫。三葯同用,有益氣補腎、鎮逆定喘之功效,用於治療肺腎兩虛之氣喘等症。 代赭石配伍葶藶子 代赭石平肝泄肺降逆;葶藶子祛痰平喘、下氣行水。二者伍用,其降逆化痰平喘之功效更著,用於治療肝陽上亢、肺失肅降之頭暈、呃逆、咳痰、氣喘等症。 代赭石配伍夏枯草、石決明 代赭石平肝鎮逆;夏枯草清瀉肝火;石決明清肝火、平肝陽。三者伍用,有清肝火、平肝陽之功效,用於治療肝火亢盛、肝陽上亢之頭脹、頭痛、眩暈等。 代赭石配伍旋覆花、半夏、人蔘 代赭石重鎮降逆,平胃中沖逆之氣;旋覆花降逆消痰;半夏化痰散痞、降逆止嘔;人蔘益氣補虛。四葯合用,有益氣和胃、降逆化痰之功效,用於治療胃氣虛弱、痰濁內阻、胃失和降之胃脘痞悶、噯氣呃逆,或食入即吐、苔白滑者。 【注意事項】 宜忌:孕婦慎服。 「畏附子。」(《日華子本草》) 「畏天雄。」(《本草經集注》) 毒副作用:代赭石給小鼠每日服2g,到第7天時,100%死亡。死前動作遲鈍,肌肉無力及間發性痙攣,最後共濟失調或癱瘓,呼吸緩慢而死亡。家兔每日服5g,多在第12天死亡,個別在第14天死亡。中毒癥狀與小鼠相似,死後解剖見肺及腸黏膜充血,肝表面有部分壞死。 【醫家論葯】 「代赭石,其主五臟血脈中熱,血痹、血淤、賊風及女子赤沃漏下、帶下百病,皆肝、心二經血熱所致,甘寒能涼血,故主如上諸證也。甘寒又能解毒,故主腹中毒也。《經》曰:『壯火食氣、少火生氣。』火氣太盛,則陰痿反不能起,苦寒泄有餘之火,所以能起陰痿也。重而下墜,故又主產難不出及墮胎也。」(《本草經疏》) 「治吐衄之證,當以降胃為主,而降胃之葯,實以赭石為最效。然胃之所以不降,有因熱者,宜降之以赭石,而以蔞仁、白芍諸葯佐之;其熱而兼虛者,可兼佐以人蔘;有因涼者,宜降以赭石,而以乾薑、白芍諸葯佐之(因涼猶用白芍者,防乾薑之熱,侵入肝膽也,然吐衄之證,由於胃氣涼而不降者甚少);其涼而兼虛者,可兼佐以白朮;有因下焦虛損,沖氣不攝上沖、胃氣不降者,宜降以赭石,而以生山藥、生芡實諸葯佐之;有因胃氣不降,致胃中血管破裂,其證久不愈者,宜降以赭石,而以龍骨、牡蠣、三七諸葯佐之;無論吐衄之證,種種病因不同,疏方皆以赭石為主,而隨證制宜,佐以相當之藥品,吐衄未有不愈者。」(《醫學衷中參西錄》) 「代赭石,味苦而甘,氣寒無毒。凡因血分屬熱,崩帶瀉痢,胎動產難,噎膈痞硬,驚癇金瘡等證,治之即能有效。以其體有鎮怯之能,甘有和血之力,寒有勝熱之義,專入心、肝二經血分涼血解熱,鎮怯祛毒。但小兒慢驚及陽虛陰痿,下部虛寒者忌之,以其沉降而乏生髮之功耳。書載能治慢驚,其說似非。」(《本草求真》) 珍珠母 為珍珠貝科動物珍珠貝Pteria margaritifera (L.)、馬氏珍珠貝Pteria martensii (Dunker)或蚌科動物幾種河蚌貝殼的珍珠層。亦名珠母(《本草圖經》)、明珠母(《中藥志》)等。味咸,性涼。入肝、心經。功能:平肝潛陽、清肝明目、定驚、止血。主治:頭眩、耳鳴、心悸、失眠、癲狂、驚癇、吐血、衄血、婦女血崩。內服:煎湯,10~30g;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各種珍珠母含碳酸鈣,含量達80%~90%以上;亦含碳酸鎂、磷酸鈣、角蛋白和多種元素等。馬氏珍珠貝角蛋白中含甘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絲氨酸、纈氨酸、胱氨酸、蛋氨酸、精氨酸、組氨酸、酪氨酸等20餘種氨基酸。珍珠貝所含微量元素與珍珠基本相同。 珍珠層與珍珠均是母貝的外套膜和珍珠囊的表皮細胞所分泌的珍珠質所形成,二者光澤、顏色及成分基本一致。 藥理作用: 1. 對肝臟的作用 馬氏珍珠貝及折紋冠蚌等珍珠層注射液對四氯化碳性肝損傷有保護作用,能使肝細胞損害減輕,谷丙轉氨酶的恢復加快。 2. 抗過敏作用 馬氏珍珠層的鹽酸或硫酸水解產物均可抑制組胺引起的豚鼠離體腸管的收縮作用。其乙醚提取液能抑制組胺對腸管的收縮,防止組胺引起豚鼠的休克和死亡;對豚鼠離體腸管、子宮的過敏性收縮有抑制傾向。 3. 其他作用 馬氏珍珠貝 30%硫酸水解產物含有多種氨基酸(如蛋氨酸、丙氨酸等),其對兔的耳殼血管及血壓無作用,但能增大離體蟾蜍心跳振幅,降低離體兔腸張力,對兔有短暫的利尿作用。珍珠貝殼粉對小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珍珠層注射液對半乳糖生理鹽水眼球後注射所致豚鼠雙目晶體產生的環狀混濁有一定的對抗作用。本品含大量碳酸鈣,口服粉劑有中和胃酸及收斂作用。珍珠層粉常用於胃酸過多和潰瘍病。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癲狂 川大黃、珍珠母、酸棗仁各30g,黃連、黃芩、石菖蒲、遠志、膽南星、蓮子、麥冬、天竺黃各10g,硃砂3g。隨證加減。水煎服,每日1劑。 治療30例,痊癒28例,好轉1例,無效1例。治療時間最長者9天,最短者3天。〔陝西中醫 1991;12(4):176〕 2. 治療血管性頭痛 川芎25g,磁石(先煎)、石決明(先煎)、珍珠母(先煎)、代赭石(先煎)各30g,白芍、牛膝各20g,菊花、白芷、柴胡、神曲各15g,甘草10g。隨證加減。每日1劑,水煎分 2次服。治療86例,結果:痊癒33例,好轉47例,無效6例。〔中醫藥信息 1991;8(5):35〕 方劑選用: 1. 治療肝陽上亢,頭暈頭痛,眼花耳鳴,面頰燥熱:珍珠母五錢至一兩,制女貞、旱蓮草各三錢。水煎服。(《常用中草藥圖譜》) 2. 治療小兒驚風,高燒神昏,痙厥抽搐:珍珠母五錢,鉤藤三錢,全蠍一錢,石決明二錢。水煎服。(《新編中藥學》) 配伍效用: 珍珠母配伍枸杞子、女貞子 珍珠母清肝明目;枸杞子、女貞子滋補肝腎而明目。三者配伍,有補肝、益腎、明目之功效,用於治療肝腎陰虛之目暗不明、視物昏花等症。 珍珠母配伍菊花、鉤藤 珍珠母平肝潛陽;菊花清泄肝火;鉤藤清肝熱、平肝陽。三葯相伍,有清熱平肝之功效,用於治療肝陽上亢之實證。 珍珠母配伍生地、白芍 珍珠母平肝潛陽;生地滋補腎陰;白芍養血柔肝。三葯合用,有補益肝腎、滋陰潛陽之功效,用於治療肝腎陰虛、肝陽上亢之眩暈、頭痛等。 【注意事項】 宜忌:胃寒者慎服。 【醫家論葯】 「安魂魄,止遺精白濁,解痘疔毒。」(《本草綱目》) 「平肝潛陽,安神魂,定驚癇,消熱痞、眼翳。」(《飲片新參》) 「兼入心肝兩經,與石決明但入肝經者不同,故涉神志病者,非此不可。」(《中國醫學大辭典》) 附註:珍珠的功能與珍珠母相近,但其明目退翳、解毒斂瘡的作用較珍珠母為優,因此臨床治療陰虛陽亢諸證,多用珍珠母,作內服劑;治目翳疔毒,瘡口不斂,多用珍珠,作外用劑。但瘡毒若內毒未凈,即用珍珠生肌,反而使瘡口難斂,故使用時應予注意。 珍珠 為珍珠貝科動物珍珠貝Pteria margaritifera (L.)、馬氏珍珠貝Pteria martensii (Dunker)或蚌科動物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Lea)、褶紋冠蚌Cristaria plicata (Leach)、背角無齒蚌Anodonta woodiana (Lea)等貝類動物珍珠囊中形成的無核珍珠。亦名真珠(《雷公炮炙論》)、真朱(《本草經集注》)、珠子(《儒門事親》)。味甘、咸,性寒。入心、肝經。功能:鎮心安神、養陰熄風、清熱墜痰、去翳明目、解毒生肌。主治:驚悸、怔忡、癲癇、驚風搐搦、煩熱消渴、喉痹口疳、目生翳障、瘡瘍久不收口。內服:入丸、散,0.3~1g。外用:研末干撒、點眼或吹喉。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主要含碳酸鈣。珍珠貝的天然珍珠含碳酸鈣91.72%,有機物5.94%,水2.23%。 馬氏珍珠貝的天然珍珠有白色、銀色兩種。其白色者含碳酸鈣83.71%、碳酸鎂7.22%、氧化硅0.54%、磷酸鈣0.35%、氧化鋁和氧化鐵0.54%、水0.89%、有機物6.11%;其銀色者含碳酸鈣80.82%、碳酸鎂2.16%、氧化硅0.56%、磷酸鈣0.15%、氧化鋁和氧化鐵痕量、水1.26%、有機物13.44%。 珍珠中的無機微量元素有銀、鉛、鋇、鋰、鋁、銅、鐵、鎂、錳、鈉、鋅、硅、肽、鍶等。 養殖珍珠的成分與天然珍珠相比,碳酸鈣含量較大,為94.70%,碳酸鎂含量極少。 藥理作用:珍珠提取液對離體兔腸有抑制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手部軟組織缺損 先用3%雙氧水和鹽水清洗傷口,繼用珍珠粉適量塗於患處,每日1次。治療50例外傷性皮膚缺損,經用珍珠粉換藥,遊離植皮後全部治癒。用藥後植皮最短者7 天,最長者20天,平均13.5天。一般換藥7天可見大量肉芽組織生長,10~14天肉芽新鮮。病程長短與創面損傷、感染及肉芽組織水腫程度有關。〔河北中醫 1991;13(5):20〕 2. 治療急性視神經炎 珍珠3g,淡蓯蓉9g,海狗腎18g,焦白朮18g,別直參18g,菟絲子18g,白菊花9g,密蒙花9g,紫河車9g,楮實子6g,枸杞子30g,丹皮9g。共研極細末,成人每次9g,1日3次。治療7例,效果滿意。〔中醫雜誌 1962;(5):23〕 方劑選用: 1. 治療大人驚悸怔忡,癲狂恍惚,神志不寧及小兒氣血未定,遇觸即驚,或急慢驚風,癇搐搦:真珠一錢(研極細末),茯苓、鉤藤、半夏曲各一兩,甘草、人蔘各六錢(同炒黃,研極細末)。總和勻,煉蜜丸龍眼核大。每服一丸,生薑湯化下。(《本草匯言》) 2. 治療下疳皮損肉爛,痛極難忍及諸瘡新肉已滿,不能生皮,又湯潑火燒皮損肉爛,疼痛不止者:青缸花五分,珍珠一錢(研極細),真輕粉一兩。 上三味共研千轉,細如飛面。凡下疳初起皮損,搽之;腐爛疼痛者,甘草湯洗凈,豬脊髓調搽;如諸瘡不生皮者,用此干摻。又婦人陰蝕瘡,亦可搽。湯潑火燒痛甚者,用玉紅膏調搽之。(《外科正宗》珍珠散) 3. 治療小兒驚啼及夜啼不止:真珠末、伏龍肝、丹砂各一分,麝香一錢。同研如粉,煉蜜和丸如綠豆大。候啼即溫水下一丸;量大小,以意加減。 (《聖濟總錄》真珠丸) 4. 治療小兒中風,手足拘急:真珠末(水飛)一兩,石膏末一錢。每服一錢,水七分,煎四分,溫服,日三。(《太平聖惠方》) 5. 治療風熱眼中生赤脈,沖貫黑睛及有花翳:真珠一分,龍腦半分,琥珀一分,硃砂半分,硼砂二豆大。同細研入粉。每日三、五度,以銅箸取少許,點在眥上。(《太平聖惠方》真珠散) 【注意事項】 宜忌:「病不由火熱者勿用。」(《本草經疏》) 【醫家論葯】 「鎮心,定志,安魂,解結毒,化惡瘡,收內潰破爛。」(《本草匯言》) 「小兒驚熱葯中多用。」(《本草衍義》) 「治眼中翳障白膜。亦能墜痰。」(《藥性論》) 「真珠入手少陰心經、足厥陰肝經。蓋心虛有熱,則神氣浮游;肝虛有熱,則目生翳障。除二經之熱,故能鎮心明目也。」(《本草求真》) 石決明 為鮑科動物九孔鮑 (光底海決)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 或盤大鮑(毛底海決)Haliotis gigantea discus Reeve 等的貝殼。亦名真珠母(《雷公炮炙論》)。味咸,性平。入肝、腎經。功能:平肝潛陽、除熱、明目。主治:風陽上擾、頭痛、眩暈、驚搐、骨蒸勞熱、青盲內障。內服:煎湯(宜久煎),15~30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水飛點眼。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主要含碳酸鈣。亦含有機質和少量的鎂、鐵、硅酸鹽、硫酸鹽、磷酸鹽、氯化物和極微量的碘。煅燒後碳酸鹽分解,產生氧化鈣,有機質則被破壞。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血管性頭痛 川芎20g,生白芍25g,白芷15g,全蠍末2g,鉤藤30g,石決明 50g,香附6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重症每日1.5劑,分3次服,每隔8小時1次。可隨證加減。治療24例,結果:近期治癒17例,顯著好轉5例,有效2例。〔福建中醫藥 1991;22(1):11〕 2. 治療角膜炎翳陷難斂 生黃芪30~50g,當歸10g,金銀花、烏賊骨各20g,甘草5g,紅花、蟬蛻、蛇蛻各8g,赤石脂15g,石決明25g。隨證加減,每日1劑,水煎2次分溫服。治療19例,18 例痊癒。〔湖南中醫學院學報 1991;11(4):20〕 3. 治療鼻淵 谷精草、石決明、草決明各30g,木賊草、鉤藤(後下)、山梔、白芷、蔓荊子、菊花、甘草各10g,桑葉20g。每日1劑,水煎,早晚2次分服。9 劑為1療程。治療44例,結果:治癒18例,顯效20例,有效3例,無效3例。〔陝西中醫 1991;12(2):66〕 方劑選用: 1. 治療風毒氣攻入頭,眼昏暗及頭目不利:石決明、羌活(去蘆頭)、草決明、菊花各一兩,甘草(炙銼)半兩。上五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和滓,食後臨卧溫服。(《聖濟總錄》石決明散) 2. 治療眼生丁翳,根腳極厚,經久不差:石決明三分(搗碎細研,水飛過),烏賊魚骨半兩,龍腦一錢,真珠末三分,琥珀三分。同研令細,每以銅箸取如大豆大,日三度點之。(《太平聖惠方》石決明散) 3. 治療青盲雀目:石決明一兩(燒過存性),蒼朮三兩(去皮)。為末,每服三錢,以豬肝披開,入葯末在內扎定,砂罐煮熟,以氣熏目,待冷食肝飲汁。(《眼科龍木論》) 4. 治療眼生外障:石決明(火煅)、薄荷葉各一兩,蒺藜子(炒去刺)、荊芥穗各二兩,人蔘半兩(蜜炙)。上於地上出火毒,研為末。食後,砂糖冷水調服。(《經驗良方》石決明散) 5. 治療外傷出血:石決明適量,煅製成疏鬆細粉,過篩。將傷口洗凈,撒上藥粉,緊緊壓迫即可。(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配伍效用: 石決明配伍生地、白芍 石決明平肝潛陽;生地滋陰養血;白芍養血柔肝。三葯伍用,有補益肝腎、滋陰潛陽之功效,用於治療肝腎陰虛、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等。 石決明配伍熟地、山茱萸 石決明清肝除熱明目;熟地、山茱萸滋補肝腎之陰。三者合用,有滋補肝腎明目之功效,用於治療肝腎陰虛之視物昏花等症。 石決明配伍夏枯草、菊花 石決明平肝潛陽、清肝明目;夏枯草清瀉肝火;菊花清肝明目。三者合用,共奏平肝潛陽、清肝明目之功效,用於治療肝火亢盛、肝陽上亢之頭目眩暈及肝火上炎之目赤腫痛。 【注意事項】 宜忌:「多服令人寒中。」(《本草害利》) 「畏旋覆花。」(《本草經疏》) 「反雲母。」(《本草求原》) 【醫家論葯】 「石決明,乃足厥陰經葯也。足厥陰開竅於目,目得血而能視,血虛有熱,則青盲赤痛障翳生焉。咸寒入血除熱,所以能主諸目疾也。」(《本草經疏》) 「石決明味微咸,性微涼,為涼肝鎮肝之要葯。肝開竅於目,是以其性善明目。研細水飛作敷藥,能治目外障;作丸、散內服,能消目內障。為其能涼肝,兼能鎮肝,故善治腦中充血作疼作眩暈,因此證多系肝氣、肝火挾血上沖也。」(《醫學衷中參西錄》) 羚羊角 為洞角科動物賽加羚羊 Saiga tatarica L. 等的角。味咸,性寒。入肝、 心經。功能:平肝熄風、清熱鎮驚、解毒。主治:熱病神昏痙厥、譫語發狂、頭痛眩暈、驚癇搐搦、目赤翳膜。內服:磨汁,0.9~1.5g;煎湯,1.5~3g;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磷酸鈣、角蛋白及不溶性無機鹽等,其中角蛋白含量最多。羚羊角的角蛋白含硫只有1.2%,是角蛋白中含硫量最少者之一。 藥理作用: 1.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羚羊角外皮浸出液能降低小鼠的朝向性運動反應,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可加速巴比妥及乙醚麻醉的開始速度,顯著降低對五甲烯四氮唑、士的寧、電休克的敏感性,但不導致肌肉鬆弛。羚羊角煎劑 10g/kg 給小鼠灌服,能顯著降低咖啡因所引起的驚厥率和加快其恢復率,使死亡率降低。 給小鼠腹腔注射羚羊角醇提取液10g/kg、水煎劑2g/kg、水解液80mg/kg ,均能延長硫噴妥鈉的睡眠時間。小鼠腹腔注射羚羊角注射液80mg/kg,亦能延長戊巴比妥鈉的睡眠時間。 2. 解熱作用 羚羊角煎劑對傷寒、副傷寒甲乙三聯菌苗引起發熱的家兔有解熱作用,灌胃後2小時體溫開始下降,6小時後逐漸恢復。 3. 降壓作用 用羚羊角醇提取液1g/kg 給麻醉犬或貓靜脈注射,可使血壓降低。給清醒大鼠應用羚羊角製劑1g/kg,亦有明顯的降壓作用。 4. 其他作用 羚羊角酶、酸水解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流感桿菌、乙型鏈球菌及流感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羚羊角外皮浸出液,能增加動物對缺氧的耐受能力,有鎮痛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癇症 海螺50g,二丑30g,酒軍、全蟲、僵蟲、膽星、石決明、硃砂、琥珀各15g,羚羊角10g。共為極細末,每次服7.5~10g,日服2次,白開水送服。因羚羊角價格較貴,故可酌情少用,並酌加天竺黃15g,效果亦佳。〔黑龍江中醫藥 1991;(1):33〕 方劑選用:治療偏風,手足不隨,四肢頑痹:羚羊角(鎊)一兩,獨活(去蘆頭)二兩,烏頭(炮裂,去皮、臍)三分,防風(去叉)一分。銼如麻豆。每服五錢匕,以水二盞,煎取一盞,去滓,分溫二服,空腹、夜卧各一。(《聖濟總錄》羚羊角湯) 2. 治療陽厥氣逆、多怒:羚羊角、人蔘各三兩,赤茯苓二兩(去皮),遠志(去心)、大黃(炒)各半兩,甘草一分(炙)。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宣明論方》羚羊角湯) 3. 治療產後中風,身體反張如角弓:羚羊角屑三分,獨活一兩,當歸三分(銼,微炒),防風一兩(去蘆頭),人蔘半兩(去蘆頭),赤芍藥半兩,細辛半兩,桂心半兩,麻黃一兩(去根、節)。搗,粗羅為末。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太平聖惠方》羚羊角散) 4. 治療小兒夜啼及多驚熱:羚羊角屑一分,黃芩一分,犀角屑一分,甘草一分(炙微赤,銼),茯神一分,麥門冬半兩(去心,焙)。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服之。(《太平聖惠方》羚羊角散) 5. 治療心肺風熱沖目,生胬肉:羚羊角(鎊)、黃芩(去黑心)、柴胡(去苗)、升麻各三分,甘草(生銼)一兩。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食後服。(《聖濟總錄》羚羊角湯) 6. 治療眼卒生翳膜:羚羊角屑半兩,澤瀉半兩,甘菊花一兩,葳蕤半兩,菟絲子半兩(酒浸三日,曝干,別搗為末)。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太平聖惠方》羚羊角散) 配伍效用: 羚羊角配伍鉤藤、白芍、生地 羚羊角清瀉肝熱、息風止痙;鉤藤功似羚羊角但力較弱,同羚羊角同用可助其涼肝息風之功;白芍、生地滋陰柔肝舒筋。諸葯伍用,有涼肝息風、養陰柔肝之功效,用於治療肝經熱盛、熱極動風之壯熱不退、驚癇抽搐、痙厥等證。 羚羊角配伍黃芩、龍膽草 羚羊角清泄肝火;黃芩善清肺熱;龍膽草瀉肝經實熱。三者伍用,有清肝瀉肺、退翳明目之功效,用於治療肝肺有熱上行入眼之目赤腫痛、翳膜遮睛。 【注意事項】 毒副作用:本品毒性很低。給小鼠應用羚羊角 2g/kg,連續7次(每日1次),體重增長緩慢,而飲食、排便、自由活動等方面無明顯改變。 臨床應用本品,未見有不良反應的報告。 【醫家論葯】 「羚羊角,入厥陰肝經。肝開竅於目,其發病也,目暗障翳,而羚羊角能平之。肝主風,在合為筋,其發病也,小兒驚癇,婦人子癇,大人中風搐搦及經脈攣急,歷節掣痛,而羚羊角能舒之。魂者肝之神也,發病則驚駭不寧,狂越僻謬,而羚羊角能安之。血者肝之藏也,發病則淤滯下注,疝痛毒痢,瘡腫瘰癧,產後血氣,而羚羊角能散之。相火寄於肝膽,在氣為怒,病則煩懣氣逆,噎塞不通,寒熱及傷寒伏熱,而羚羊角能降之。」(《本草綱目》) 「諸角皆能入肝,散血解毒,而犀角為之首推,故痘瘡之血熱毒盛者,為之必需。若痘瘡之毒,並在氣分,而正面稠密,不能起發者,又須羚羊角以分解其勢,使惡血流於他處,此非犀角之所能也。」(《本經逢原》)
推薦閱讀:

[轉載]【原創】金口訣次客法測彩研究
你會讀教育研究論文嗎?
陳爽:《太平御覽》所引《後魏書》研究(下)
《易經研究系列著作集》◆六壬預測類
如何寫第一篇經濟學實證研究論文

TAG:中藥 | 現代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