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得其樂讀《論語》(簡體字修改版,連載,每日更新) / 何況我輩孤且直 / 第1頁

自得其樂讀《論語》(簡體字修改版,連載,每日更新)共273頁 作者:何況我輩孤且直 提交日期:2009-05-06 08:44 本文原帖已經在天涯煮酒連載年余,今借在 國學論道 版重貼之機會,改版重發,還望舊友新朋不吝支持和指教。  本文不過因一時之憤,隨性胡云,不意寫至今日,廢話也說了幾十萬字。本次改版廢話尤勝於前,雖雲改版,不過是重新編輯一下標點符號,改改錯字而已。見識淺陋,言語粗鄙是改不了的了。不當之處,還望多多包涵。俺不過是個窮鄉僻壤以醫糊口的小醫生而已,沒什麼學力、學養、學識之類的東西。學問嘛,問得多,學的少。拜託不要用「大家」「大師」的水平要求俺,俺擔待不起。  由於本人的個人習慣和堅持,帖子一直都是用正體字寫就的。但是考慮大家對正體字的認讀,以及某些網路等原因造成的顯示困難。決定仍發正簡兩版,畢竟「人」還是比「衣服」重要的,呵呵。正體字的版本就放在國版,簡體字版放在煮酒也罷。  閑言少敘,書歸正傳。  -------------------------------------完美的分割線-------------------------------------   作者自述  少喜讀書,不求甚解。嘗混跡於詩書禮樂之中,亦曾起著書為業之念。  奈何因緣,從父母之命,入醫道糊口。  嘗與一班師友,效竹林之舊事,詩酒為樂。  奈天時不濟,光陰易逝。世事艱難,俗事纏身。  故友良朋東走西顧,遂絕弄墨舞文之心。安於無聊無奈之地。  不求富貴於良人,只願瓢簞以果腹。  山中莫辨日月,寒盡不知期年。  少濁醪以醒腦,無半日之餘暇。  感天地萬物之不仁,嘆桑田滄海之變化。  一事無成不及嗟,可嘆鬢邊生白髮!  

-作者:何況我輩孤且直 提交日期:2009-05-06 08:45  【前言】不是序是胡說    朋友,你讀過《論語》嗎?  讀過,  真的嗎?拜託不要告訴我說你看的是某女士或者某先生的那個……  如果你還沒讀過,建議你讀一遍。  如果你讀過,建議你再讀一遍。  不論你對我們這個國家和我們的傳統是讚賞、是崇拜,還是鄙夷。只要是你還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孔子、儒家、《論語》都是永遠也繞不開的話題。  如果您對我們的傳統文化還有那麼一點的溫情,還有一絲不舍的話,那麼請您讀一次《論語》,也許您會發現一些自己並不了了的東西。  如果您對我們的傳統崇拜得五體投地,整天的哀嘆著「人心不古」的話,那麼請你讀一遍《論語》,只有真的明白了你所崇拜的東西是什麼,這種崇拜才不是迷信。  如果,對我們這個老大帝國的一切都視為糟粕,提起來就滿臉的不屑,那麼請你看一遍《論語》反對也要有個理由不是?否則同樣也是一種迷信和盲目。  如果你將孔子當成是聖人的話,那麼請你讀一遍《論語》……  如果你將孔子當成是千古罪人的話,那麼請你讀一遍《論語》……  半部《論語》肯定治不了天下,一部也不行。但是沒有讀過《論語》,你就無法理解我們的歷史和現實。  解讀《論語》其實更多的是在解讀我們自己,包括那些非議孔子的人在內,誰也沒有真的就逃得開孔子和儒家的影響,雖然有人不承認,但是只要你真的讀一遍《論語》,你自然就會知道我說的是什麼了。    對《論語》的解讀,從先秦兩漢開始,至少有幾萬本著作。至少不多我這一個不成器的東西。如果有點時間,有點空閑,我倒是建議大家多看看楊樹達、楊伯峻、錢穆……等等大師的解說,至於看不看我寫的這些東西,倒真的不是重要的。(嘿嘿,當然你看看更好,雖說和大師們的沒有什麼可比性,至少也算別有一點趣味)    如果您不太忙,還有一點點的時間。不妨每一天給自己五分鐘的時間,聽何孤直嘮叨一下關於《論語》的故事。也許還能遊戲意外的收穫也不一定。即便沒有收穫,就當是看一個無聊的、無眠的人的鬼話也未嘗不可。人生苦短,但是怎麼也不差每天五分鐘的時間,也不差每天看上這一兩千字。    當您點開這個頁面的時候,還堅持看到這裡,說明我們還有一點緣分。那麼我們就一起穿越歷史的迷霧,去看看孔子和他的弟子們,正在談些什麼……。    好,現在開始吧,謝謝您的支持。  作者:何況我輩孤且直 提交日期:2009-05-06 08:46  【連載1】1.01君子樂學  【原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思考與隨想】:    看佛經,苦苦苦,眾生皆苦;看聖經,罪罪罪,你我都有罪。  古今中外,聖人何其多也,幾乎大部分的「聖人」都強調著人間的苦難和不幸,都習慣於作完美的救贖。可是我們的孔老夫子卻是非常「另類」的聖人。我們翻開《論語》。在泛黃的紙上,我們讀到最多的字是「樂」。樂山、樂水、樂學、樂道。一個「樂」字,值得我們細細咀嚼。人生是一場不完美的旅途,但是並非沒有美麗的風景。苦亦過,樂亦過,何不仰起頭,笑著看世界,也許會看到別樣的風景也說不定。    《論語》開篇講的就是「學」,這也是必然的事情。《論語》是什麼呢?《論語》編出來是做什麼的呢?當然是用來教育學生的,是給學生們編的教材呀。不講學,講什麼呢?難不成《論語》編出來為了出版騙稿費、騙版稅、騙眼球的不成?所以開篇講的就是「學」。這也是整個《學而》一篇的主題,其中深意不說自明。    這一章中學課本裡面選用了,現在只要是認識幾個字的,也都讀過,好像沒什麼好說的了。每一個中學老師知道用這些話來來教育我們多複習、多作習題;幼兒園的老師用這個話來教育我們要和小朋友好好相處。呵呵,但是實際上是這樣子嗎?我們真的明白了孔子要告訴我們的嗎?也是未必。我們不妨再仔細看看原文,也許還有不同的收穫。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講的就是學之樂。學習是快樂的嗎?呵呵,估計如今的「學子」和「烤生」都是不會同意的。每天被習題折磨的一個頭兩個大,哪裡來的什麼快樂呢?學習,還要反覆的複習,這樣的生活還「快樂」?孔老夫子明顯是忽悠人嘛!嘿嘿,是的,這樣的生活哪來的快樂呢?這是「學習」的錯嗎?不是,這是「教育」的錯。在只有「教」沒有「育」的今天,當然不會體會到「學」有什麼快樂的。如今的教育,哪裡還是「教育」呢?好好的孩子也都被「教育」成了「神童」(精神病兒童),可是,教育本來不應該是這樣的。「學」也不應該是這樣的。至少孔子那時候還不是這樣的。教育的主體是「學」,而不是「教」。人的本事都是「學」出來的,不是「教」出來的。只有發自內心的「學」,才能得到東西,那種填鴨式的灌輸,也只能灌輸成「烤生」而外焦里嫩。如果僅僅將這個「學」理解為現在的教育,那麼真的永遠也是無法體會到「學」的樂趣的。這個值得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好好想一想。    另外,這裡面的「時習」其實也不是我們理解的那樣,也不僅僅是老師們灌輸我們的那個解讀,不僅僅是反覆的複習、溫習的意思。「時」意思是和「當其時也」的含義相同。也就是這個「時」,也就是如楊伯峻老先生說的那樣,代表了「一定的、適當的時間」,比如說六歲上學就是正當其時,比如白天上學,晚上休息,這就就是「當其時也」,現在的孩子們,每天都是學習到深夜,正是不當其時。「習」其實也不是複習、溫習的意思。這個「習」字,本來就是有「練習、演習」的意思。孔子的「學」裡面不僅僅是有啃書本的東西,還有很多的實踐的內容。知行合一,身體力行,學以致用才是真的「學」。否則,就成了書蟲子了,對世界一點好處也沒有的。孔子之學,都是要用的,這點在我們後面的解讀中會看到。如果這樣的理解,「學」也的確是有快樂的。這也是符合現代的教育觀念的。其中的精神,我們以後慢慢講,慢慢的體會,也許會看得到和我們印象中不一樣的孔子。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這句話好像是大家引用最多的一句了,尤其是在餐桌上。呵呵!餐桌旁們國人們是通常都是最有創造力的!這句話按一般的理解也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關於「朋」的理解。我們現在無法知道孔子他老人家到底是和誰說的這幾句話。對學生們說的可能性大一些。如果是這樣,那麼他老人家說的「朋」。就不應該是「朋友」了。而且按照上學時我那個初中老師的說法(當然,他老人家又不是什麼名人。對不對我就不知道了)「同學為朋,同道為友」。那麼「朋」似乎就是指遠來的弟子了。當然,對於我這樣不求甚解的人來說,或者說是一般的讀者來說,理解為一般意義上的朋友也沒什麼不可以。有的版本就是說成「友朋自遠方來」。「朋友」這個詞,在古人的心中遠遠比我們嘴上掛著的那句「朋友」神聖的多。不像我們現在,隨便的喝頓酒,都是「朋友」了,後面我們會提到孔子是怎樣交朋友,怎樣作朋友的,到時候我們再看看,是不是和我們的不一樣,也許就會理解為什麼孔子要「樂」了。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似乎就不那麼簡單了。「人不知」,誰?前後都不知道。確實很難理解。他是在說自己?還是說別人?「人不知」。通常的解讀是「不理解、不知道」。和「知我者謂我心懮」的「知」是一樣的,朱熹等人都是這樣說的。但是真實的情況是不是這樣,現有的數據考證出來是不容易的。好在,這並不影響我們去學習。既便只按照朱熹的理解,也沒有什麼不好。那畢竟是近幾百年來的官方的教科書哦。明凊兩代的科舉朱熹的說法都是唯一的。的確,人和人之間是很難完全了解的,整日里喊著「世渾濁而莫余知兮」是沒有用的。再說了,總是要求別人知道自己,了解自己,我們不妨問一句:憑什麼?欲人知己,先學知人。如果真的能過作到這些,也的確離「君子」不遠了。    至於「君子」的含義,非常複雜,這裡先不說。以後會慢慢的提到的。這一章的重點就在「學」,而學的重點也就在於一個「樂」。那麼既然要學,就存在著,學什麼?怎麼學?什麼是學?等等問題。這些問題也就是本篇要說的問題,我們先講到這裡,下一章慢慢聊。    【參考譯文】  孔子說:學了,然後經常(一定時間)溫習(實習)。不是很高興的[事情]嗎?有朋友(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的[事情]嗎?人家不了解,不知道,而不生氣,難道不也[就]是君子嗎?  作者:何況我輩孤且直 提交日期:2009-05-06 09:40  先請孔夫子出來。呵呵

作者:何況我輩孤且直 提交日期:2009-05-06 10:37  開張了,呵呵,謝謝:三更不是半夜作者:何況我輩孤且直 提交日期:2009-05-06 11:46  下午更新第二章。

-作者:何況我輩孤且直 提交日期:2009-05-06 14:15  【連載2】1.02孝弟為本  【原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歟)  【思考與隨想】    不是說這一篇都是講「學」的嗎?怎麼第二章就變成了說「仁」的了呢?呵呵,是說仁,其實說的也是「學」。為什麼呢?孔子的「學」,最重要的是作人,如果連人都不是,還學什麼呢?學什麼都是白費。這樣的例子還少嗎?看看為納粹設計毒氣室的「科學家」就知道了。孔子的「學」都是以修身為本的。先做人,再成才。成不了「才」的,最多不過是個廢品,如果沒有做好人的,那就是危險品了。這一章講的就是學的基礎,也是學的內容。    這一章看起來是沒有什麼疑問和爭議的。對文字本身的解讀也相對簡單的,但是翻譯成白話卻不太容易。其實原文反而更好理解。「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多好的話呀!怎樣翻譯都感覺不是那麼一回事兒,有時候翻譯還不如不譯。呵呵!比如說「本」其原來的基本意義就是樹根。引申義就比較豐富了。不論說成是「基本、根本、基礎」。那種豐富的內含就沒有了。語言有時候就是這樣。    「有子」就是孔子的弟子,名字叫做有若。在論語中,能經常被稱為子的基本上就是他和曾參了,主要原因可能是《論語》主要是這兩位的徒弟們編輯的,看來有幾個好徒弟真是重要的……。呵呵。誰讓子貢、子路那些人,當官的當官,行商的行商。要想千古留名,還是當老師最實慧,自己不行,還可以有學生來揚名。但教幾個好徒弟也不是容易的事兒。用心教,成材不成材都說不定。何況老師自己還要奔小康呢,哪來那麼多功夫……,呵呵!又扯遠了。    有若能夠被稱為「子」,還有一個說法,大概的意思是這樣的:孔子故去之後,那些學生們都是非常懷念老師的。恰好,有若長的模樣和孔子比較像,於是大家就請有若登台上課,也算是對老師的一種懷念吧。可是比如那些年長的弟子們不滿意,不承認。所以沒有取得認可,而且傳說中有若是因為不會算命,或者是不會作天氣預報,就被趕下台的。呵呵,那時候當個老師也是不容易。不過這種說法是不可靠的,我們當個笑話聽聽也就算了,當不得真,咋能就因為長得像,就能被請到講壇上去呢?還好,只是講壇。要不然豈不亂了套。不過是附會之說罷了。有若其實也還是很有本事的,說的話也都是很有道理的,在論語中出場幾次,也都是正面的形象。他本人也的確是在戰國開始的時候,對於孔子的思想傳播起過很大的作用。    在這一章,提出的概念就是「孝」和「弟」,孝,我們都知道,講的是如何對待父母;弟,在這裡讀為悌,講的是如何對待兄弟。如何才是「孝」呢?這也是儒家的一個基本概念,在下一篇的開始有好多章節都是在說這個,這裡少說些。基本上來說「孝」也就是兒女對父母的一種敬愛,親情,回報,並且有此產生的一系列的倫理上的概念。說起來非常的複雜,但實際上很簡單,就是一種將心比心的回報。父母給了你生命,給了你慈愛和養育。難道不應該給予相應的回報嗎?這個也就是孝了。而弟,就是兄弟之間的那種感情。現在也許獨生子多了些,好像很難理解。其實也沒關係,後面也是有很多解讀,我們可以慢慢看。而儒家主張的,其實也就是將這種對父母,對兄弟的感情放大,最後放大到整個人類,這也是孔子的思想體系中比較核心的觀念。短短的一章是不肯能探討完的。我們先有個印象,以後在慢慢的說。論語的編排自有一番巧妙。前面的幾章,涉及到整個論語的基本概念。隨著閱讀的開始,每一個細節都會有相應的解答。該有的,總是會有的。    這一段雖然說是有若說的,其實還是很能代表孔老夫子的思想的。仁和孝、家和國。這是論語中說得最多的命題。由己推人、由家及國、從小見大更是充分的體現了孔子甚至是整個儒家的思唯模式。從修身到齊家,再到冶國、平天下。用對待兄長的態度,看待上級。用對待父親的態度對待君主。於是就有了「忠」。孔夫子及後世的儒學者們,就是要用這樣一種「類親情」的觀念。試圖通過親情的鈕帶來維繫著一種君君-臣臣-父父的上下關係。從而以家庭的模式。去創造世界,改造世界。這是長期以來,尤其是建國後的一段時間,為大家所逅病的。因為馬氏學者們,敏銳的在這看似和諧的,甚至是看似親情的、溫情的背後。看到的是森嚴的等級制度和壓迫。於是就說這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鴉片,「為赤裸的階級壓迫抹上一層溫情的面紗」這也許不是全無道理。所謂的「君權、神權、族權」的「三座大山」也是不能完全否認的。但是,是不是完全意義都是壓迫呢? 至少孔老夫子本人未必是那樣想的。    孔夫子不過是在設想一個互相仁愛的社會。如果要求他那個時代完全否定「君」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由己度人,於家及國。推導出一種上下和諧,互相仁愛的社會。雖說不現實,但是誰又能說不是一個美好的願景呢。至於後世實行的變了味道,也不僅僅是他老人家的過錯吧!什麼東西走到了極至,也許就走到了反面。在孔子生活的那個時代,這些觀念也都本來就有的,也不是孔子獨創。在那個家國不分的時代,孔子的這種思想也不是沒來由的。在孔子之前,至少有個印象中的「烏托邦」式的理想國,也就是這個樣子的。雖然那個是被美化了的,但是這個至少是當時公認的一種思想。孔子只不過是將其更加系統化而已。    這也許就是某些人批判的過尤不及的中庸之道吧。這種家國思想是不是正確的姑且不論。僅從一般意義上說,強調仁孝也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的。我們經常說孔子是講「禮」的,但是孔子的「禮」和在孔子之前傳承的「周禮」並不是一回事,在第三篇我們會集中的探討這個問題。我認為其實孔夫的核心理念是「仁」,「禮」只不過是仁的方式或者說是手段。這個還是留待以後再談吧。  「孝為仁之本」。古人有個說法,「仁」可以與「人」相通。「孝為人之本」如果不考慮後來割股卧冰之類變態的作法,也是沒有什麼疑義的。我個人任為,孔老夫子也不一定會讚賞那樣的作法。「孝」本身是絕對正當的。但孝如某些後世的理解,又是「肖」又是「綱」的,就有問題了。    這個問題太大,好在仁、孝、禮、家、國。都是《論語》談得最多的命題。以後有時間慢慢說。    這一章不過是在講人的根本問題,如果一個人連基本的道德都沒有,連一個「人」都不夠格的話,還是不要奢談什麼學或者不學的問題。    【參考譯文】  有子說:一個人,[平常的]為人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那麼這樣的人]而會去頂撞(冒犯)上級(對上級不尊重),[這樣的人/事]是少見的;而不喜歡冒犯上級,卻喜歡造反。[這樣的人]是沒有的(不存在的),「君子」都會重視基本的[東西],作好基本(根本)的[東西],「道」自然就會發生出來。「孝弟」,就是「仁」(作人)的基本啊!  

本文由<貼庫網>脫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202272/1.html

推薦閱讀:

綠羅裙——上衣改版裙  <div></div>
什麼是改版機
[披肩] 5朵金花--改版羅比娜
【譯文】VK背心翻譯加長袖外套改版
2016年9月19號的皇室戰爭改版,小夥伴們怎麼看?

TAG:論語 | 修改 | 改版 | 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