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華嚴經講述菁華(第156集)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一五六集) 1999/7/6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45-0156
請看經文,知足天長行第一句:
【複次知足天王。得一切佛出興世圓滿教輪解脫門。】
昨天我們將知足天王修學的法門介紹過了,這裡面的意思非常深廣,對我們現代人來講非常重要。今天社會的動亂,眾生無所依歸,第一個因素就是教育失敗。什麽是教育,我們必須要把它認識清楚,現代人對於教育的概念偏差了。「忠孝」是教學的準則,唯有大聖才能夠做得究竟圓滿,而究竟圓滿之道在知足。所以覺悟的人、明白的人,對於自己生活所需,無一不是真正做到知足,只取所需,不取多餘的。而自己所需的實在講很少,一般人每天不過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如果人人知足,沒有貪慾,這個世間就不會有競爭。也許現在一般人聽到這個話不以為然,為什麽?社會競爭才有進步,不競爭社會沒有進步了。可是你要了解,競爭的後果是世界毀滅。何況在聖賢教學裡面也有競爭,競爭是什麽?德行的競爭。今天社會的競爭是物慾的競爭,物慾的競爭到最後是毀滅,同歸於盡。德行的競爭,不斷把你的生活品質、境界向上提升,從人道提升到天道,從天道提升到聲聞、緣覺道,從聲聞、緣覺提升到菩薩、佛道。要論世界之美好,古人講得不錯,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不讀往生經論,不知道西方極樂世界的美好。所以我們想想,聲聞緣覺、諸佛菩薩,他們是過的什麽生活?我們今天講進步、講文明,跟他們比相差太遠了,即使科學技術也遠遠落在人家的後面。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任何時間要想參訪遍虛空、諸法界裡面的佛菩薩,親近、供養、聞法,一念之間就能周遍法界,哪要我們現在這麽麻煩?六道之外的這些有情眾生,個個都是天耳徹聽、天眼洞視、神足圓滿,這是今天科學技術永遠做不到的,那才叫真精進,那才是真正的競爭。所以聰明人、覺悟的人、明白的人,是向佛道競爭;煳塗人、迷惑的人,是向三惡道競爭,這兩條路背道而馳,一百八十度的反方向,我們要清楚、要明瞭。
一切佛出興於世圓滿的教輪,是教我們從正法勇勐精進,在正法裡面競爭,這才是正理,這才是正確的。我們在這一生,不幸的是我們從小沒有受過良好的栽培,家人、父母、老師,沒有人教導我們;所幸運的是我們成年之後,有緣分聽到聖教,有緣分親近到善知識。可是我們的進步,遠遠落在古人的後面,這是有原因的,這個原因就是剛才講的,我們小時候沒有根基。我們在《高僧傳》、《居士傳》,古人傳記當中看到人家的成就,根性利的,三年、五年就成就了,所謂明心見性,福慧雙修;根性劣一等的人,十年八年、二十年、三十年也都成就,作佛、作菩薩去了。反過頭來看看我們自己,我們到中年、到老年還是沒有成就,煩惱習氣與日俱增,沒有減少。這個原因在哪裡?都在我們沒有從小培植。由此可知,童年的教育是多麽重要,童年的教育是一生的根基。但是我們這個根基已經錯了,後悔也來不及,我們唯一的辦法只有抓住現前,奮發努力,徹底克服自己的困難,這個困難就是不知足。
也正因為這個因素,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面說了真心話,佛法如果要能復興,要能光大,要能利益一切眾生,只有一個辦法,出家人效法釋迦牟尼佛日中一食,實行托缽的制度。這個話他的意思在哪裡?知足。三衣一缽,日中一食,知足!知足,你煩惱就沒有了,愛欲、嗜好才能真正斷得乾淨。我在年輕的時候,讀到他這段文字深受感動。在早年,香港洗塵法師到台灣來看我,我曾經勸導他、鼓勵他,帶領我們這些後學(他年齡比我大,是佛門的長者),我說你老人家領導我們,不必多,世尊帶五個學生在鹿野苑能夠創教,你老人家發心,也能帶領我們五個人,學習釋迦牟尼佛生活、修學的方式,佛教准能復興。當時他聽了也很歡喜。今天我們要實行托缽制度不難,佛門在家的信徒很多,都願意爭著供養,絕對不要以為我們托不到飯,不可能的事情。樹下一宿,我們今天這個時代的人,體力遠遠不如世尊那個時代,可是可以住帳篷,像童子軍露營的那個帳篷,小帳篷,放在樹底下,很好!這種帳篷很輕便,一個帳篷可以使用三年。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裡面的建議是正確的,完全正確,真正的佛弟子一定要過這個生活,一定要走這個路。
也許你們要問,弘法利生,我們需要很多參考資料,需要很多典籍,沒地方放,我隨身帶不動。我再問,釋迦牟尼佛當年帶了多少本參考書?一本也沒有。釋迦牟尼佛的學生,我們在經典上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人,誰手上曾經帶過一本書?誰身上帶過一枝筆?沒有。真的除了三衣一缽之外,什麽都沒有。佛天天給他們講經,他們天天聽經接受教誨。佛時代能做到,我們為什麽做不到?真正放下了,自性裡頭無量智慧現前。畢竟這是末法時期,不是正法時期,拿正法時期那個標準,我們確實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是煩惱習氣斷不了。可是你要知道,你要想成就,斷不了也得要斷,非斷不可。末法時期修學,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如果不能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的心怎麽會定下來?諸佛如來教學綱領就是「戒定慧」三個字。戒是如法,佛陀生活的樣子,教化眾生的模式,就是法的準則,我們能做到,那叫如法;我們做不到,不如法。我們得多想想,向如理如法這條路上精進,向如理如法這個途徑上競賽。我們如果有真誠的心,自然得到諸佛護念,龍天善神護持。幾個真正肯發心的,我們志同道合在一起共修,我們把世尊的道風、學風重新振作起來,對於社會、對於國家、對於世界、對於法界眾生,才有真實的利益,否則利益天天掛在嘴皮上全是假的。
我們不能不反省,常常想到圓滿教輪。清涼大師為我們指出來,圓滿教輪就是《華嚴經》。古德告訴我們,《華嚴》有大本、中本、小本。這個說法不是龍樹菩薩在龍宮裡面看到的上中下三本,不是這個意思。古德講的三本,大本就是我們現在讀的這個本子,中本就是《大乘無量壽經》,小本就是《佛說阿彌陀經》。我們一生就學這大中小三本就夠了,這三個本子足以自度度他。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見解,我們的行為,不違背經典的理論與教誨,我們就成就了。
諸位真正發心,真正肯回頭,從哪裡回頭?從不知足回頭,知足了;從迷惑顛倒回頭,你真正覺悟了;從自私自利回頭,你發心能夠利益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服務,要一百八十度的回頭。從每天涉獵這些不相干的文字回過頭來,專依三經,《華嚴》、《無量壽》、《彌陀經》,專依三經。專修專弘,我們發這個大誓願。我初學佛的時候,最早親近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勉勵我,真正發菩提心,真正為佛法、為眾生,你這一生就得到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你自己什麽心都不要操。我聽了老師的教誨,我接受老師的教誨,我努力在做;我做得不圓滿,但是年年月月我都在進步。這樁事,我想常常接觸我的同修能體會得到。從哪裡體會?你們看看我這麽多年所講的經,我講經到今年是四十年了,每一年所講的,你們都聽聽,都比較比較,你就能體會到,年年講的不一樣,年年體會的不一樣。這個地方你就能體會到,我年年都在進步,一年比一年成熟,我也一年比一年自在。所以我對於老師感恩戴德,對於護法念念不忘。
學佛,我們想想,佛菩薩用什麽樣的心態待人?看法界一切眾生,無論是善人、是惡人,無論是親近、讚歎他的人,或者是惡意毀謗、陷害他的人,佛菩薩是一片慈悲,沒有分彼此。都是以至善之心待人,至愛之心待人,全心全力幫助一切眾生解決困難,度過難關,這是佛菩薩,這是我們要學習的,要認真努力去學習。如果有人說,人家陷害你、侮辱你,你還這麽好心對待他,你又何苦?你錯了。世間人看法,我們是錯了;我們自己的看法,佛菩薩的看法,你沒有錯,你對。世間人的想法看法,跟諸佛菩薩的想法看法確實不同,諸佛菩薩的看法中正、不偏不邪,世間人的看法偏邪,離開中正這個標準太遠太遠,覺悟的人怎麽可以學習?
我年歲大了,真正到了晚年,所有一切的期望都在你們年輕法師的身上,希望你們年輕法師,在修學、在德行、在智慧、在弘化事業善巧方便,各個方面都要大幅度的超過我,才能夠普度世間一切苦難眾生。諸位要發這個心,這個心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你這一句不是口頭禪,從內心裡真正發出來,真正發出來就有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可是你要知道,一定要非常刻苦去做。佛菩薩護念你,佛菩薩不會給你很多的財富,給你很多的物慾,你那麽想法你就錯了。我發心,大概佛菩薩一定給我建個大道場,我所要的大概佛菩薩都給我,滿足我的願望,你這個想法完全錯了。佛菩薩會照顧你、會幫助你,你要過三衣一缽的生活,你要過世間最清苦的生活,要過最貧賤的生活,釋迦牟尼佛就是這個樣子。不肯過這種生活,你就不是學佛,你就不是真佛弟子。你要在這種生活裡面體會到富足,體會到真樂,你的修學就有心得。然後你才真正明瞭,原來這個生活是天上人間最幸福、最美滿、最究竟的生活。回頭再看看世間人,他們的生活,那是《地藏經》上講,「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他們過的是那種生活。抬頭往前面多看看,他們的前程是三途六道。釋迦牟尼佛弟子們的前程,是華藏世界、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我沒看到。我們怎麽能看到?是非人我、妄想習氣、貪瞋痴慢、自私自利,一分一毫都沒放下,你怎麽會看到?如果你真正看到,你才恍然大悟,原來釋迦牟尼佛跟這一班弟子,每天過的三衣一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就是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世界,他們生活在一真法界裡面,跟我們不一樣。我們生活在十法界,生活在六道,生活在六道裡面最苦的環境裡面,五濁惡世,濁惡之極!由此可知,我們沒有見到是慧眼沒開,法眼沒開,不曉得人家那個大自在,那才真的叫得大自在。
同學們,你們跟我時間雖然不長,我是一絲毫沒有隱瞞,我所學得的,我所知道的,全盤托出供養大家,勉勵大家,對大家抱著很深的期望。這個期望也是諸佛如來的期望,諸大菩薩的期望,希望大家把念頭轉過來,化業力為願力,你們每個人都是諸佛菩薩再來示現的。諸佛菩薩示現,跟凡夫業報之身,就在一念之間,這一念轉過來,你就是化現;這一念轉不過來,那就是李老師常講的話,該怎麽生死還是怎麽生死,該怎麽輪迴還是怎麽輪迴。李炳老講的話很含蓄,諸位仔細思量可以明白。如果諸位喜好其他法門,也好,世尊當年在世,四十九年講經說法,說了許許多多的法門,不是說一個。但是稍稍涉入法藏的人懂得,世尊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無量無邊的法門都能夠貫通、都能夠圓融、都能夠和合,這才是真正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事實真相正如佛所說,一法通達,一切法都通達;一經明瞭,一切經都明瞭。不僅如此,世出世間一切法都通達明瞭。
所以我們出家學佛,做佛的學生,我常講你第一個要認識佛教是什麽,第二個要認識釋迦牟尼佛是什麽身分,他在社會裡扮演什麽角色。這兩樁事情要沒搞清楚,我們自己一生準是煳裡煳塗過一輩子,煳裡煳塗到這個世間來,煳裡煳塗過日子,煳裡煳塗出了家,將來要煳裡煳塗死掉,去輪迴。幹這種事情的人多!我們可不能走這個路子,我們要做一個明白人。佛教是教育,用現代的話來說,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教育的內涵,虛空法界無所不包,沒有一法超出這個範圍之外,所以我說它是究竟圓滿的教育。釋迦牟尼佛是什麽身分?在這個社會上扮演什麽角色?是一個義務的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他一生的行誼,所作所為展現給我們看的,他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工作者,他盡心儘力,「忠孝」兩個字做到了,圓圓滿滿的做到,大忠大孝、盡忠盡孝,我們要明白、要學習、要效法,要學得像,要做得像。
這個身命一文不值,不要常常為這個著想,為這個著想就造罪業。世間許許多多人仰慕佛法,學習佛法而學得不成就,原因是在什麽地方?過分重視自己的身體,重視自己的身命,所以怎麽學都學不像。《金剛經》上佛講得很清楚,真正要想學得像樣,一定要做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教我們離四相。離四相,總而言之一句話,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離四相就是一切放下;有一樣放不下,障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講過,「本來無一物」,那就完全放下了,有一物就沒放下。所以分別執著我相,你錯了;分別執著人相,也錯了;分別執著眾生相,眾生相是世界、虛空法界,眾緣和合而生的;壽者相,時間的觀念,過去、現在、未來,這叫壽者相。離四相,把自己的身心放下了,把一切時空放下了,時空裡面所包含的一切全都放下了,給諸位說,你的真心本性就現前。宗門常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你能夠把四相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的本來面目就現前。本來面目是什麽?如如佛。你本來是如如佛,是究竟圓滿佛,因為你放不下這些東西,這些東西把你的佛性障礙了;不但把你的佛性障礙了,把你的佛相也障礙了。
我第一次見章嘉大師的面,我向他老人家請教,佛法要怎樣修學才能入門,他告訴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我學佛,遇到的是真善知識,第一次就把修學的綱領教給我,而且殷勤囑咐,勉勵我要依教奉行。我對於老師仰慕、尊敬,老師講的話我就真做,我就真干。他的話果然應驗,所以我這一生過得很自在,過得很幸福,過得很美滿,都是老師的教誨,所以對於老師的恩德永遠不忘,常常念著。我要遇不到這三位老師,我這一生還不是一樣煳裡煳塗生、煳裡煳塗死?想想那個狀況多可憐!老師的幫助,老師的救拔,真正是超度了。我們怎樣去報老師的恩?佛在經典裡面說,除了弘法利生之外,沒有能報佛恩者。所以我懂得,報恩只有弘法利生。所以這一生,生在感恩的世界裡,這個生活有意義,生命有價值。化解一切怨結,時時刻刻、念念之中用真心,不用妄心。可是諸位要知道,離四相才是真心,真心才能現前;如果不能夠離四相,還是用的妄心,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我們修行不是這一生、這一世,這一生、這一世哪來的這麽深厚的善根?《無量壽經》上諸位都念過,阿闍王子與五百大長者子,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這個善根深厚。四百億,我們把這個億算它最低的單位,十萬叫億,這是億最小的。我們中國人講億是萬萬,古時候有這個講法,萬萬稱億,千萬也稱億,百萬也稱億。咱們再降一等,十萬叫做億,四百億也可觀,供養四百億佛,那樣的善根。我們今天如果把經典搞清楚、搞明白了,發了這個大心,超過他們太多太多,所以我們曉得我們的善根非常深厚。如果沒有深厚的善根,這個念頭起不來,不可能有這個念頭,何況還有行為,以行踐願,才知道自己善根的深厚。相信自己有深厚的善根,相信自己願力能成就,有願必成。世間人常講心想事成,何況是個善願,無私的善願,利益一切眾生的善願,清淨平等的善願,自自然然得到諸佛菩薩護念,一切龍天善神擁護。不但佛教裡頭善神擁護,所有世間宗教裡面的善神都擁護,為什麽?因為你無私。你要有私就分別,你不相信我的教,我不擁護你,我不保佑你;你無私,無私就都擁護。所以自私自利是我們最大的障礙。
我是苦口婆心勸導大家,一定要把我們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控制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的念頭,這是無始無明、根本無明;還有一個罪行,就是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想佔有那個念頭、那個行為,那是罪業。想佔有,念頭起來了,你就造罪業;不要有行動,起這個念頭,你就造作罪業。控制那個意念那是迷惑,佔有的念頭是造業,意已經造業,再要有行動,那你身也造業。這個要不放下,佛道雖然很慈悲,雖然很廣大,你還是入不了門。一定要放下、要捨棄,要徹底放下,要捨得乾乾淨淨,我們這一生准得大利益,真實的利益,永脫輪迴,圓成佛道,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上上品往生。這樣無比殊勝的利益,我們為什麽不去爭取?世間人講競爭,我們為什麽不去競爭?你能不能爭得到,也都在你一念之間,你一念覺悟、一念回頭,一念克服自己的煩惱,《金剛經》上講「降伏其心」,你就做到了。世間人斷惡修善,念佛參禪,最大的障礙是不能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所以不能成就,要長劫輪迴。這個世間人是誰?是我們自己,不是講別人。我們相信佛在經上講的話,我們自己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學佛,生生世世修行,都沒有得到結果,搞無量劫還落得現前這個樣子,這什麽原因?都是不能克服自己的過失造成的。我們現在總算是覺悟了、明白了,一定要克服自己的障難,這個障難就是習氣、就是煩惱,妄想分別執著。離妄想分別執著,圓滿教輪就現前。圓滿教輪是什麽?裡頭講兩樁事情,一個是圓滿的智慧,自性本具般若智慧,另外一個是圓滿的善巧方便;圓滿教輪的體是智慧,用是善巧方便。我們看世尊,他所給我們展現的是圓滿教輪,看諸佛、諸菩薩,再看歷代的祖師大德,無一不是!所以道場,我今天在此地講經,這是個居士的小道場,圓不圓滿?圓滿,圓滿具足,具足一切佛法,樣樣不缺;心圓滿了,境界就圓滿。
自己如理如法的修學,煩惱盡,智慧開,善巧方便現前,自行化他沒有障礙,這個時候應當為人演說。所以在為人演說之前,受持是破障,讀誦是成就智慧,佛常在經上講「受持讀誦,為人演說」。為人演說是行菩薩道,住持正法,弘法利生;要用現在的話來說,全心全力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為國家服務、為一切眾生服務,那就是為人演說。可是自己的本錢是受持讀誦,受持是依教奉行,讀誦就是讀誦大乘。有能力的常常讀這三經;沒有這個能力的,三經裡面選一部。根性利的可以選《大方廣佛華嚴經》;如果年歲大,根性比較差的,《華嚴》太長太大了,選個短一點的,《無量壽經》;再差一點的,可以選《佛說阿彌陀經》,一部經常常讀誦、天天讀誦。《阿彌陀經》不長,念一遍十幾分鐘,一天可以念二十遍、三十遍;《無量壽經》比較長一點,念得很熟的人,一天也能念十遍。
可是有很多同修告訴我,他是照念,一天念十幾遍,可是煩惱習氣還是一樣,沒有改變,來問我這是什麽緣故,是不是念經不靈?我點點頭,是不靈。不是念經不靈,是你念經不靈。為什麽有人念得靈,有人念得不靈?你沒有看到「受持」這兩個字,你只有讀誦,沒有受持,所以不靈。「受持」兩個字是什麽意思?受是接受,經典裡面所講的道理,你明白了沒有?明白了。明白了,沒接受,那是佛的道理,不是你的。怎麽叫接受?把佛講的道理變成自己的道理就接受了;把佛的想法看法變成自己的想法看法,你才真正接受了;把佛教給眾生的做法,我們也真正學到、做到了,接受了,這叫「受」。受才管用,不受當然不管用;受才靈,不受當然不靈。受了之後還要「持」,持是保持,永遠不能喪失,永遠是這個樣子,那叫受持。
諸位要曉得,受持是行門,讀誦是解門,佛把受持放在前面,就是告訴你行比解還要重要,解行兩個擺在面前,行比解重要。你看華嚴三聖,當中毘盧遮那如來,旁邊左面是文殊,右面是普賢。《華嚴經》上佛告訴我們,普賢為長子,文殊是庶男。長子是普賢,普賢代表行門,文殊代表解門,普賢是長子,偏重在行門。西方三聖,阿彌陀佛如來兩個助手,觀世音菩薩代表行門,大勢至菩薩代表解門,家家觀世音,豈不是都偏重在行門上?所以佛說話,受持就是普賢菩薩代表的,觀音菩薩代表的;讀誦,文殊菩薩代表的,大勢至菩薩代表的。行幫助你理解,解幫助你受持,就是幫助你保持而不失去。解門跟行門相輔相成,行幫助解,解幫助行;解門是看破,行門是放下。章嘉大師當年教我,從初發心到成佛道,就是看破、放下輾轉相依,就這麽一回事情,他講的話一點都沒錯。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不斷的往上提升,從凡夫地一直把你提升到如來果地,看破、放下就是解行兩門。所以要持續,決定不能夠間斷,不能夠中止。世出世間一切法,佛都教我們知足常樂,唯獨看破、放下不能知足,那一知足就壞了,你就不能更向上提升,唯獨看破、放下不可以知足。受持,持是持續。
放下,煩惱斷了,定成就了。諸位要曉得,定不是盤腿面壁,是徹底放下,心定了,心清淨了,不會再受外面境界誘惑,不會再受外面境界動搖,定成就了。定成就之後,慧也成就了,慧是世出世間一切法通達明瞭,這個時候應當去幫助別人,為人演說。到什麽時候我們才為人演說?沒有時間限制的,你學到一分你就做一分,做一分樣子給人看;學到兩分,做兩分樣子給人看。換句話說,佛法就是生活,佛法就是工作,佛法就是為大眾服務,一定要懂這個道理,否則的話你就完全曲解了佛法,你也就糟蹋了佛法。我們生活,要給一切人生活做一個好樣子,那就是為人演說。生活怎樣給別人做個好樣子?世間人生活為自己;覺悟的人為什麽人活的?為眾生、為社會,不是為自己,這個觀念一百八十度轉過來了。你每天工作,無論你搞哪一個行業,沒有覺悟的人,工作為自己,賺錢為自己;覺悟過來的人,我的工作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為一切眾生服務,決定不是為自己。凡夫跟聖人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除此之外還有什麽不同?凡夫要吃飯,聖人也吃飯;凡夫穿衣,聖人也穿衣,沒有兩樣。用心不一樣,目的不相同,一個是為社會、為人民、為眾生,一個是自私自利。這個念頭轉過來,超凡入聖。破迷開悟、超凡入聖,無非就是這個念頭轉過來,真的轉過來了,然後就成就,你也就變成一切佛當中的一位。這一念轉回頭,你就是諸佛,就是佛出世,圓滿教輪就現前。希望我們同學們個個覺悟、個個回頭,個個轉業報身為如來的願力身,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是真正盡忠盡孝,真正做一個報恩者。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延參法師:夏日開心
※凈慧法師偈語一千四百頌
※剛曉法師:《攝大乘論》 要義(三)C,佛教網
※沙彌十戒威儀錄要淺釋 定弘法師講述
※曇鸞法師凈土思想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