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邵逸夫之傳奇一生(圖/文)

邵逸夫百年商戰謝幕 傳奇一生勝電影21世紀網2014-01-07核心提示:2014年1月7日,香港影視界的傳奇人物,邵氏兄弟電影公司創辦人,TVB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榮譽主席、著名的慈善家邵逸夫辭世。

21世紀網2014年1月7日,香港影視界的傳奇人物,邵氏兄弟電影公司創辦人,TVB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榮譽主席、著名的慈善家邵逸夫辭世。

有網友這樣寫道:「我上的每個學校里幾乎都有逸夫樓,謝謝先生,先生走好。

邵逸夫一生打造了邵氏、無線兩個電影、電視王國,在數次商戰中笑看風雲起落,成為屹立香江不倒的電視巨無霸。他的經歷遠比他所拍攝的任何一部影視作品都要精彩。

而當邵逸夫辭世消息傳來,民眾最先能想到的是遍布全國的逸夫樓以及他那句「國家振興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培養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的名言。

六合圍剿

邵逸夫1907年生於上海,祖籍浙江寧波。因其前有3位大哥、兩位大姐,排行老六,所以邵逸夫後來被港人稱為「六叔」。在3位大哥仁傑、仁棣、仁枚之後,這位「仁」字輩新丁取名「仁楞」。在吳儂軟語里,「仁楞」並無不妥;但換成北方語系,這個名字多少有些不雅。三位大哥依次號「醉翁」、「邨人」、「山客」,邵仁楞給自己取的號是:逸夫。

「寧波人從小就立志做大事,頭等大事就是經商。一生從商,終生忙碌。取這個名字,是希望自己以後能鬧中取靜,忙裡偷閒,安逸度過一生。」邵逸夫後來這樣解釋。

邵氏家族進入電影業,始於大哥邵醉翁。

1922年,法租界有個叫「小舞台」的娛樂場所,每日都有戲曲、評彈、評書等各色娛樂活動。因老闆經營不善,債台高築,最終只得抵押變賣,邵醉翁最終成為了「小舞台」的新主人。接手後,他將「小舞台」改名為「笑舞台」。一字之差,定位一目了然。

與邵醉翁聯手創業的兩位分別為中國第一代導演的兩位大家:張石川和鄭正秋。邵醉翁排演的第一出舞台劇出人意料地大獲成功。

不過,很快張石川和鄭正秋就選擇從「笑舞台」出走,創辦了「明星影片公司」,隨後推出《孤兒救祖記》,一舉奠定了明星公司的江湖地位。

1925年6月,邵醉翁創辦了邵氏家族的第一家影業實體:天一影片公司。邵逸夫中學畢業後即加入公司,隨三哥邵仁枚到新加坡開拓電影市場,從此對電影製作產生興趣。

在「天一」成立之初,清一色是家族班底。老大邵醉翁是製片兼導演,老二邵邨人擅長編劇,老三邵仁枚精於發行,老六邵逸夫則擅長攝影。創業之初,他們分工合作,完成一切工作,公司猶如家庭式作坊。其攝製的第一部影片《立地成佛》放映後,即深受上海市民歡迎。第二部影片《女俠李飛飛》則是中國第一部武俠片,因此後來有人稱「邵醉翁乃是中國武俠片的開山鼻祖」。

當時,國內影壇呈現「明星」、「大中華百合」、 「天一」三家電影公司三足鼎立之勢。其中「明星」設立了華北、華中、華南三個經理處,分區經營影戲院租片放映的業務,無論是在製作隊伍還是經營方面,「明星」都是首屈一指的。

不過,隨著天一公司的崛起,市場格局開始被打破。

由於天一公司率先大肆拍攝古裝片,因此擁有了很多擁躉,引領了古裝片潮流。而「古裝片熱」則帶動了各小公司一窩蜂地粗製濫造古裝片,且美其名曰「薄利多銷」,這直接使得「明星」公司失去了不少地盤。

1927年,「明星」出現了年度大幅虧蝕,亦有被擠垮危險時,明星公司的周劍雲聯合鄭正秋在電影專刊上撰文痛斥製作低劣的古裝片,並且提出「以毒攻毒」,攝製高質量的古裝片抵制小公司的投機行為,這才有了《火燒紅蓮寺》的誕生。

「明星」扭虧為盈後,明星公司的老闆周劍雲希圖藉助「明星」與「大中華百合」、「民新」等其他幾個公司組成的發行機構「六合影片營業公司」擠垮「天一」和其他小公司,建立自家公司的壟斷地位。

掌握「六合」實權的周劍雲制定了一條規定:任何發行商如與「六合」簽了合同,就絕對不準購買「天一」出品的影片。此舉一出,「天一」果然損失了在上海的部分市場。不過邵逸夫兄弟卻卻轉而發展起南洋的發行網,並順利打下了一片天地,天一的影片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地成功打開了市場。

隨後,周劍雲想出了「雙胞」計策,即打探到「天一」正在拍攝的影片,馬上動手拍攝同名影片,趕在「天一」之前面世。此舉遭到了電影圈內外許多人的非議,內部也開始爆發矛盾,「六合」遂逐漸失勢。而「天一」確因粗製濫造不少古裝片而受輿論指責,對於「六合」的「圍剿」做法也只得暗吞苦果。

自此,中國電影史上一場驚心動魄的商戰就此結束。

轉戰香港

1932年日寇在上海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一二八」事變。邵氏兄弟決定把「天一公司」的主力從上海轉移,南遷香港。隨後邵氏兄弟在香港攝製完成第一部有聲片《白金龍》,開創了中國電影史上有聲電影的新紀元。

而在新加坡,邵氏兄弟的電影事業同樣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1941年元旦,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在《星洲日報》以整版篇幅為自己做廣告。「1941年,我們在星馬、印尼、泰國、安南,已經擁有了139間戲院。」

1942年2月,日軍佔領新加坡,邵氏所有戲院充公。

淪陷時期,邵逸夫當時因放映抗日紀錄片、散發抗日傳單,被日本憲兵隊抓走。幸運的是,未遭嚴刑拷打,兩周後被釋放。

「當時我以為我死定了,所以就照實說,我是放抗日電影,但是那都是真實的紀錄片。」邵逸夫說。

二戰結束後,邵仁棣回港重建業務,創建「邵氏父子」。同時間,邵逸夫與三哥仁枚的新加坡電影公司「邵氏兄弟」亦重拾軌道。

不同於新加坡順利打開局面,邵氏父子在香港遭到「電懋」和「長城」兩大電影公司夾擊,形勢危急。邵仁棣在寫給兄弟們的信中表示:目前家族影業處境艱難,已無心戀戰,希望家中弟兄能有一人,來港主持邵氏影業。

1957年,邵逸夫離開了打拚30年的新加坡,到香港買下佔地65萬平方尺的清水灣地皮,興建邵氏影城。這便是後來聞名遐邇的邵氏兄弟電影製片廠。並將「邵氏父子公司」更名為「邵氏兄弟公司」,自立發展他的電影事業。這一年,他50歲。

在隨後與「電懋」和「長城」的競爭中,邵逸夫展現出了他對人才的重視,這一點一直延續到以後的電視劇產業。

邵氏兄弟先後花重金從「電懋」等公司挖取名角兒,如以雙倍薪酬挖來了電懋的頭牌女星林黛。

1957年,邵逸夫首先同意李翰祥開拍古裝劇《貂禪》,林黛出演。這部歷史劇用黃梅調的形式演繹,該片公映後立刻引來觀眾的追捧,連創票房紀錄,成為當時邵氏最為賣座的影片,李翰祥順理成章地成為邵氏一線大導演。在亞洲影展中,該片一舉囊括5項大獎。

第二年,李翰祥與林黛合作的《江山美人》,同樣獲得了空前的成功,拿獎拿到手軟。而且,該片的眾多插曲也成為當年的流行音樂。

拍攝《梁山伯與祝英台》時,李翰祥大膽起用女藝人凌波,反串梁山伯,結果引起極大轟動。在台灣上映時「完全瘋狂」,有位老太太連看100多場,在台灣引發黃梅戲熱潮;至此,「邵氏兄弟」在競爭激烈的香港影壇打開了局面。

對於邵氏公司的全線反擊,電懋公司自然不會坐視不理,兩家一度斗得水深火熱,競拍相同的題材,鬧得香港影壇雞飛狗跳。1964年,陸運濤及電懋公司50多名高管在參加完亞洲影展之後飛機失事,機上全部人員不幸罹難,電懋公司就此退出了電影舞台。

邵逸夫對電影的執著,在影視圈內眾所周知。在清水灣的影城「邵氏公司」的試片室是邵逸夫每天必去的地方。從60年代初起,他每天至少要看兩三部電影;在70年代,邵逸夫一年要看六七百部電影,最高記錄是一天看過九部電影,將電影當作事業。

20世紀六七十年代,邵氏兄弟出產了1000多部電影;在日本、泰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200多個發行網點,專門放映邵氏公司拍攝的中國影片;當年風靡亞洲的影星,如胡蝶、阮玲玉、李麗華、林黛、凌波等無不出自邵氏門下。

無線大戰亞視

時間來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香港政府就公開招標競投無線電視廣播經營權。邵逸夫立即覺察齣電視作為藝術的後起之秀,今後將有無限廣闊的市場和不可限量的潛力。邵逸夫以其在電影業的積累,與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參加競標,結果一舉中標。

1967年,邵逸夫與、祁德尊、利孝和聯手創建了香港電視廣播公司,當時亞視(前名 麗的電視)作為香港第一家電視台,已經成立了整整十年。不過亞視早期以收費有線廣播形式經營(成立初期向每個用戶收取25港元的月費,以當時的水平來說相當昂貴,一般市民難以負擔)。而香港電視廣播公司是香港首間商業無線電視台,故亦常被稱為「無線電視」或「無線」,香港市民只需架起天線,就能用電視機收看,所以很受歡迎。

由於採取的是免費的模式,邵逸夫的無線輕易奪得了眾多的觀眾,與亞視的競爭就此展開。

20世紀80年代初,亞視和無線的股東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1980年,在私人股東中,港視公司董事局主席利孝和佔26.62萬股,其親屬名下佔11.264萬股;而邵逸夫則共擁有32.458萬股。因此,當利孝和在該年因病逝世後,經董事會商議決定,由邵逸夫繼任董事局主席,這也是順理成章的事。至此,邵逸夫正式領兵挂帥,執掌無線電視的大權。

而亞視方面,1981年麗的電視的英國母公司在加拿大投資洗衣廠失利,決定收縮東亞地區業務,遂於1981年3月把麗的電視出售給澳大利亞財團,但由於收視率及財政問題,不出2年股權又出現變化,商人邱德根收購麗的電視股權,並於1982年9月24日正式易名「亞洲電視」。

而在雙方管理層發生變化之時,雙方的第一次大戰已經揭幕。亞視在1980年9月推出的《大地恩情》和《驟雨中的陽光》在黃金時段掀起收視熱潮。

初掌無線大權的邵逸夫隨即開始了絕地反擊戰,先腰斬與《大地恩情》對陣的《輪流轉》,拉來鎮台之寶汪明荃與紅極一時的電影小生謝賢合作了一出經典劇集《千王之王》,汪明荃與謝賢在劇中糾來纏去的情感加上有點新鮮有點神秘的賭術力阻《大地恩情》,更為謝賢帶來流傳至今的「四哥」花名。

隨即,《上海灘》、《千王群英會》、《火鳳凰》、《京華春夢》、《萬水千山總是情》等風靡大江南北的經典劇集紛紛亮相,在香江和整個華語電視圈掀起一輪又一輪收視高潮。

而在這第一場無線亞視大戰中,以無線的大獲全勝收官。邵逸夫的盛名也正式從電影圈中轉到電視圈。

1989年,邱德根把亞視的大部分股權及管理權出讓給林百欣的麗新集團和鄭裕彤的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

林百欣一上台後就開始對無線展開了挖角行動,分別以高出無線三倍的酬金將沈殿霞、曾志偉、何守信、盧海鵬、林建明、李香琴、韋家輝、戚其義、黃日華、鄭少秋、吳啟華、任達華、曾華倩、陳玉蓮等納入旗下,無線一時元氣大傷。

不過邵逸夫並不願意束手就擒,他率領無線展開「歡樂今宵救亡運動」與「劇集救亡運動」,製作出不少膾炙人口的經典節目和劇集,如《我本善良》、《人在邊緣》、《今生無悔》、《灰網》、《邊城浪子》、《壹號皇庭》、《火玫瑰》、《巨人》、《大時代》等劇集。

此外,邵逸夫欽點黎明、郭富城、張學友、劉德華為四大天王,結果四人果然叱吒香港十餘年,至今仍有著極大影響。其後,無線頻頻推出高收視劇集,96年的《西遊記》,97年的《苗翠花》、《大鬧廣昌隆》、《全院滿座》、98年的《天地豪情》、《妙手仁心》。

1998年,內地商人入主亞視,隨即採取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減少自製劇,加大外購劇的比例,於1999年以《縱橫四海》《還珠格格》和《方世玉》向無線宣戰,尤其是《還珠格格》,為亞視創下了30點的最高劇集收視紀錄,更帶動了亞視在黃金時段的收視以六比四比例反超無線,成為香港電視史上最經典的戰事。「格格之戰」,邵逸夫第一次嘗到了敗績。

2011年3月31日,由「殼王」陳國強牽頭的財團從邵氏手上取得無線26%的股權。同時,邵氏基金已將公司2.59%股權饋贈給數家教育及慈善機構。饋贈完成後,邵氏基金的持股比率降至3.64%。 這也意味著邵逸夫創辦並掌管了43年的無線首次易主,一度被港台媒體解讀為「無線邵氏時代的終結」。

2012年1月1日起,105歲的邵逸夫正式開始他的退休歲月。而在107歲之時,先生悄悄的走了,空留 「逸夫樓」。

全國遍布逸夫樓

「一個企業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這是邵逸夫說過的一句話,如今已成名言。

邵逸夫於1975年邵逸夫成立香港邵氏基金,屢屢大額捐贈予世界各地的教育、醫療或其他福利事業,總捐款額已超過32億港元。僅在2005年長江流域遭受水災之後,邵逸夫先生出資幫助災區重建起118所小學,受益的災區兒童數以萬計。 在2008年,邵逸夫就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授予「中華慈善獎終身榮譽獎」,以贊掦他長期致力於慈善事業的精神,迄今邵逸夫累積向內地捐贈款物達25億港元。

人民網消息稱,在1980年代,邵逸夫就已經捐出1.1億港元為香港中文大學興建逸夫書院,現時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都有邵逸夫資助的建築。醫療方面,在1977年成為香港紅十字會會長,贊助該會的工作,在1984年為該會成立首個輸血服務中心。邵逸夫1998年卸任會長之後,仍然擔任該會的副贊助人。另外,邵逸夫亦曾於1977年出資600萬助政府興建香港藝術中心,更同時倡辦香港藝術節,成為當時的大會主席。 1985年依始,邵逸夫在中國大陸持續巨額捐獻,尤其是資助辦學。現時受惠學校及教育項目近5000個,包括50所大學。內地很多重點高校和中學都有以邵逸夫命名的建築物。中國科學院在1990年,特地將他們發現的2899號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以示彰表。2005年,他更成為「中華慈善大會」首批「中華慈善獎」得獎者之一。除了捐助大陸的醫療和教育外,邵逸夫亦曾於1985年出資1000萬,協助保育敦煌莫高窟壁畫。

根據媒體的調查顯示,超過60%的民眾認為「在內地超過50億元的慈善捐款、逸夫樓遍布各大學」是邵逸夫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就,更有超7成的民眾對他最深的印象是「慈善家」。

1月7日,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宣布,該公司榮譽主席邵逸夫當日6時55分在家人陪伴下於香港家中安詳離世,享年107歲。(21世紀網 陸曉輝 朱萍)

邵逸夫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邵逸夫爵士Sir Run Run Shaw

幕後
本名 邵仁楞
昵稱 六叔、「邵老六」
出生 1907年11月19日(注)

大清浙江寧波鎮海

逝世 2014年1月7日 (106歲)[1][2]

香港

配偶 黃美珍(1937~1987,四子女)方逸華(1997~2014.01)
兒女 邵維銘邵素雯邵素雲邵維鍾
父母 邵行銀

邵逸夫爵士,大紫荊勛賢,CBE(Sir Run Run Shaw,(1907年11月19日-2014年1月7日)(注),原名邵仁楞,號逸夫,香港電影及電視製作人、娛樂業大亨、慈善家,生於大清浙江寧波鎮海。

邵家八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舊上海時代人稱「邵老六」,來港後尊稱「六叔」、又被稱為"老六",父親是上海錦泰昌顏料公司的老闆邵行銀。邵逸夫在1958年於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拍攝過逾千部華語電影,另外他旗下的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慣稱無線電視)亦主導著香港的電視行業,多年來佔據本地的收視領先地位。1977年,邵獲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冊封為下級勛位爵士,成為香港娛樂業獲「爵士」銜頭的第一人。

邵逸夫生前曾致力於慈善事業,歷年捐助社會公益、慈善事務超過100多億港元。尤其對教育事業和科技事業,邵逸夫捐贈的教育資金遍布中國大陸,中國多家高等院校均有邵逸夫命名的「逸夫樓」。而邵逸夫晚年撥出資金,成立「邵逸夫獎」,表彰人類科技拔尖的人物,支持香港、中國大陸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科學研究。無論是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或澳門,兩岸四地的多任領導人都曾表彰邵逸夫對華人影視文化和華人社會的貢獻。

邵逸夫的影視王國(邵氏電影和香港無線電視)冠絕亞洲,歷年來,培育出華人演藝界的無數顆巨星,以及多位幕後精英,只要有邵逸夫的地方,一定眾星拱照,星光熠熠。

邵逸夫的髮妻為黃美珍(1902年-1987年),於1937年在新加坡結婚,育有兩子兩女,長子邵維銘、次女素雯、三女素雲及幼子維鍾[3],及後黃美珍於1987年在洛杉磯病逝。髮妻黃美珍逝世後,邵逸夫的幾個子女便陸續淡出邵氏管理層。邵逸夫的兩個兒子長居新加坡,在那裡打理邵氏家族名下的商廈及住宅,對父親的影視帝國無接手的興趣[4]。1997年,邵逸夫跟事業拍檔方逸華於美國拉斯維加斯註冊再婚。[5]2010年1月1日卸任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行政主席職務,由其妻方逸華接任,但仍出任董事局非執行主席。[6]2012年1月1日卸任TVB非執行主席及非執行董事職務,由副行政主席梁乃鵬接任行政主席。邵逸夫則獲頒授公司榮譽主席[7]。邵逸夫爵士也是全球最長壽、任期時間最長的上市公司CEO。

2014年1月7日上午6時55分,邵逸夫在家中安詳去世,享壽106歲(根據中國傳統習慣,華語媒體一般報道為107歲)。

目錄[隱藏]

  • 1「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邵氏電影和香港無線電視的節目」
  • 2早年經歷
  • 3電影事業的全盛期
  • 4轉戰電視行業
  • 5晚年
  • 6逝世
  • 6.1各界回應
  • 7社會公職及慈善活動
  • 8出生月日的疑問
  • 9英文名的由來
  • 10榮譽
  • 11參考文獻
  • 11.1主要參考
  • 11.2具體引用
  • 12外部鏈接
  • 13參見
  •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邵氏電影和香港無線電視的節目」

    邵逸夫爵士對華語影視圈的貢獻享譽全球,被稱為「華語影視大亨」,邵逸夫家族締造的邵氏電影(SB)主宰亞洲電影市場半個世紀,「邵氏出品,必屬佳品」的品牌更在東南亞街知巷聞,旗下影城物業是全亞洲最大的商業電視電影城,被稱為「東方好萊塢」;邵氏家族也進軍電視業,入股香港無線電視(TVB),四十多年來香港無線電視製作的節目蜚聲國際,「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邵逸夫旗下的邵氏電影(SB)和香港無線電視(TVB)的電視劇」,經典的影視文化形象譽滿全球、膾炙人口,是全球華人的集體回憶。

    至今,邵逸夫旗下的香港無線電視(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仍舊是唯一一家能夠全面覆蓋兩岸三地的華語電視媒體,並且是全球第一家能夠在香港、澳門、中國大陸、台灣均能得到當地政府批准,合法落地,進入兩岸四地千家萬戶的電視媒體。

    在香港,無線電視是第一家免費電視台,歷經四十多年,依然保持香港一半以上的電視收視人群,稱霸香港電視業半個世紀,培養出台前幕後的華語影視製作團隊數以百計,當今華語影壇、歌壇的多位耀目巨星,都是出師自無線電視旗下的藝員訓練班。

    在澳門,香港無線電視和其台灣分公司台灣無線衛星電視台(TVBS)一直能在澳門電視網路播放,平均坐擁超過八成澳門電視觀眾。在中國大陸,香港無線電視是第一批獲得國家廣電總局批准,合法落地內地的境外(含港澳台)電視媒體。在廣東珠三角地區,從市民自發安裝魚骨天線,到各地有線電視網路傳輸,香港無線電視的節目早已在廣東等粵語地區深入民心,膾炙人口。而多年來,全國各地觀眾,均可透過各種方式,收看過香港無線電視的各類節目,其中TVB出產的香港電視劇,可以說是有華人的地方,都曾播放過。

    在台灣,無線衛星台也膾炙人口,打破台灣傳統老三台的電視格局,成功把香港電視管理和製作模式推廣到台灣,為台灣市民帶來電視節目多樣化。TVBS見證台灣改朝換代,佔有台灣電視界極高的收視率[來源請求],為台港電視業交流作出不懈努力,也是台灣媒體政治的第一見證和締造者。

    邵氏影視產業主要包括邵氏電影和香港無線電視,邵氏電影從上海到台北,新加坡到香港,歷經一個世紀的轉折,依然璀璨耀目;香港無線電視自1967年創辦後,不斷立足香港本土,向全球華人提供高水準的電視節目。邵逸夫家族的影視產業為全球華人影視娛樂圈培養了無數人才,台前幕後人才濟濟、星光熠熠,華人影視文化圈的粒粒巨星、幕後主創均出自邵氏和TVB,孕育的電視製作人才更活躍於香港各大電視台的台前幕後。邵氏電影的片庫、香港無線電視的資料片倉,更是華人社會影像寶庫,收藏超過40萬珍貴的影視、廣告、新聞等節目的母帶。

    時至今天,邵氏電影和香港無線電視培養出的台前幕後人才,已經活躍在兩岸三地,香港和台灣多家著名媒體的台前幕後均出自邵氏,如香港亞洲電視、香港有線電視、香港NOW寬頻電視、香港鳳凰衛視、台灣東森電視、台灣中天電視等,可以說邵逸夫影城是華語影視圈的少林寺。

    早年經歷

    邵逸夫在美國人開辦的「上海青年會英文中學」念書時,就已經加入長兄邵仁傑在1924年成立的天一影片公司,助兄長開拓外埠發行。畢業後他放棄升學,全身投入電影製作。在18歲時,他已經成為攝影師,作品包括《珍珠塔》(上下集)及《西遊記》等等。[來源請求]

    天一影片在創業首兩年發展迅速,其他電影公司於是組成「六合影業公司」,群起杯葛「天一」,迫使上海甚至南洋的大戲院,不再播放天一的電影,史稱「六合圍剿」。[來源請求]1927年,邵逸夫與三哥邵仁枚便推出流動放映車,為星馬鄉村送片上門,是中國影業史上的首創。

    從1928年開始,邵家三兄弟不斷收購星馬的戲院和遊樂場,組成屬於自己的院線和發行網路,十年間開設了110間電影院、9間遊樂場和劇場。[5]在1931年,邵逸夫赴美購買有聲電影設備和學習當地的技術。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即1932年,因為局勢不穩,「天一影業」決定遷往香港發展,並建立了「天一港廠」。[來源請求]1934年,天一憑藉邵逸夫引進的技術,推出了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套,由中國人獨力製作的有聲電影《白金龍》(粵語),為中國電影技術帶來突破。[來源請求]

    在1938年天一影業正式改名為「南洋影片公司」,其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波及東南亞,香港、南洋地區相繼淪陷,邵氏各兄弟的電影事業大受打擊。戰後,二哥仁棣回港重建業務,並於1948年將「南洋影片」改名「邵氏父子」。[來源請求]同時間,邵逸夫與三哥仁枚的新加坡電影公司「邵氏兄弟」亦重拾軌道。但「父子公司」在港的發展不順,遭「電懋」和「長城」兩大電影公司夾擊,所以邵逸夫決定接掌香港的電影生意。[來源請求]在1957年,邵逸夫回港以32萬元買下「父子公司」的清水灣地皮,興建邵氏影城,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自立發展他的電影事業。

    電影事業的全盛期

    香港星光大道的邵逸夫之星

    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隨即向當年另一對手電筒懋挖角,成功招攬以林黛為首的多位影星過檔邵氏,亦羅致了鄒文懷當宣傳主任。[來源請求]邵氏兄弟創業作是林黛主演的黃梅調電影——《貂蟬》,結果票房不俗,亦成為李翰祥導演的成名作。這套電影更在第五屆亞洲影展上囊括五大獎項,包括「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等。其後拍攝的黃梅調電影,都創下票房紀錄[來源請求],例如《江山美人》等等。其中《梁山伯與祝英台》更在香港、台灣兩地屢創賣座紀錄,將黃梅調電影的熱潮推至頂峰。

    邵逸夫亦著力發掘新人,例如在1959年參與籌辦香港小姐,為冠亞季軍提供試鏡機會;[來源請求]在1964年,邵逸夫開辦南國電影訓練班,培養了黃霑、羅文、王羽、羅烈、鄭佩佩、陳鴻烈等一批新人[來源請求],又提拔了張徹當製作主任。而1966年邵氏胡金銓的《大醉俠》,就正式開創香港新派武打片的熱潮[來源請求],其後拍攝的《獨臂刀》、《天下第一拳》等都廣受歡迎,在西方世界亦具深遠的影響力,例如《標殺令》系列就參考了很多邵氏武打電影,向邵氏武打片致敬。[8]

    1971年,邵氏公司股票上市,製片量亦進入頂峰期,在1974年拍片達到50部,[來源請求]單一公司有如此年產量,是香港影業史上罕見的。[來源請求]而一向拍攝國語片的邵氏,在1973年推出《七十二家房客》,刷新票房紀錄,就重振了粵語電影的地位。同時西方的性解放運動興起,邵氏拍攝了不少艷情片,結果備受非議,甚至有文化工作者發表公開信,批評邵逸夫。但時而至今,不少邵氏艷情片都被形容為經典之作,例如《愛奴》、《金瓶雙艷》等。[9]其實除了自製電影之外,邵逸夫亦有投資西方電影,其中1982年的黑色電影《銀翼殺手》最為經典。[10]

    到1970年代中後期起,鄒文懷另立嘉禾電影,加上1980年代新藝城的興起,漸漸侵蝕邵氏的票房。[來源請求]邵逸夫逐決定轉投新興的電視行業。邵氏從此減產,租出或賣出院線,更將邵氏影城的地皮租予旗下無線電視。1987年邵氏正式停產,此前邵氏共推出逾1000部電影,亦最少獲得三十個本地和國際電影獎項。停產之後,邵氏仍斷斷續續透過附屬公司投資電影,例如《審死官》、《十萬火急》,以及近期上映的《72家租客》等,但產量稀少。

    邵氏將軍澳影城 Shaw Tseung Kwan O Film Studios

    邵氏將軍澳影城全景 Shaw Tseung Kwan O Film Studios轉戰電視行業

    更多資料:電視廣播有限公司

    回朔至1965年,當年利孝和、邵逸夫、余經緯及英美資金,投得香港的免費電視牌照,同年出任無線電視董事局行政委員會主席[11],無線於1967年正式啟播,並由最大股東利孝和為主席,邵逸夫則任常務董事。1980年,利孝和病逝,而美英資金亦不願派人入主無線,邵遂增持無線股權成為最大股權,擔任無線的行政主席直至2011年。2010年台灣智慧型手機宏達電公司董事長王雪紅以個人名義與香港錦興集團主席陳國強、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私募公司,聯手買下邵氏兄弟(香港)手上的香港無線電視公司26%股權,邵氏則全面退出TVB經營。[12]邵逸夫主政期間,雖然競爭對手亞視屢次易手,但無線的領導地位仍然保持至今[5],無線亦成為市值超逾百億港元的傳媒企業。

    晚年

    2003年邵逸夫的邵氏兄弟宣布斥1.8億美元,重新在將軍澳興建邵氏影城,在2006年局部落成,預計於2009年全面啟用,太太方逸華曾表示,啟用之後邵氏會再拍攝電影。[10]

    而邵逸夫如何處理無線的股權,亦一向惹人關注。在邵逸夫售出「電視企業」的時候,就已經有傳媒指邵逸夫有意將無線賣盤,但一直未獲證實。[來源請求]至2006年7月25日,邵逸夫抱恙入院。三日後,無線大股東邵氏兄弟宣布,正洽售無線或邵氏的股權,引起社會迴向[13],媒體相繼猜測無線可能易主,報道指不同投資者都有意收購。但邵逸夫康復後,邵氏於11月28日己宣布暫停洽售。[14]雖然,邵氏自此再未有表明售股意向,但里昂證券指無線電視已經成為私募基金的主要併購對象之一,更認為大股東邵逸夫步入百歲壽辰,市場對併購仍有憧憬。2007年5月30日,無線表示,邵逸夫考慮退任無線的行政主席,並將物色繼任人選。[15]2010年11月19日,邵逸夫出席無線43周年台慶。

    逝世

    2014年1月7日上午6時55分,邵逸夫於家中在家人陪伴下安詳去世,終年107歲,其葬禮只供家人出席。無線電視發表聲明,表示雖然知道終會有這一日(邵爵士離世),但不會因此減少公司的傷痛和失落,無線電視所有人員都會懷念邵逸夫,並向邵逸夫的夫人方逸華及家人,致以深切慰問。[16]

    各界回應

  • 行政長官梁振英:表示哀悼,並讚揚邵逸夫長期大力推動演藝發展,又在香港及內地作出公益事業,十分值得尊重。[17]
  •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梁:對邵逸夫爵士逝世深感惋惜。邵逸夫1950年代末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逐步建立自己的電影王國,拍攝過千部電影,影響力遍及全球華人社區,對推動華語電影業的發展,貢獻良多。其後在1960年代進軍電視業,協助創辦香港首間免費電視台,製作無數膾炙人口的電視劇,陪伴香港人成長,是不少港人的集體回憶。他讚揚邵逸夫為善最樂,歷年作出大量捐獻,惠及科技、教育等不同範疇。蘇錦梁又說,邵逸夫積極和堅毅的精神,將有如他製作的經典電影及電視節目一樣,長留香港人的心中。[18]
  • 自由黨主席周梁淑怡:早年曾在無線任職的周梁淑怡表示,邵逸夫對電影、電視行業發展很投入,不只是一個生意人,對創意行業的感情濃厚。她又讚揚邵逸夫在發掘人才方面獨具慧眼,對推廣香港電視業發展作出貢獻。[19]
  • 無線電視行政主席梁乃鵬:邵逸夫多年來對無線有很大貢獻,形容無線有今天的地位,都是因為他的英明領導,公司仝人對其離世感到哀悼。[11]
  • 無線電視前總經理何定鈞:曾與邵合作的何定鈞在一個電台節目表示,邵逸夫是好老闆,不會吩咐下屬做事,只會在旁提點。以往無線從不外購劇集,但邵逸夫看完劇集《包青天》後,叫管理層也看看,最後無線買入該劇在黃金時間播出。管理層最初抗拒外購劇集,只考慮在周末播放,但邵逸夫向他表示,要把頸伸出外面看看,結果該劇在港收視理想。除了公司的大型策略外,小事邵逸夫都放手予管理層,亦沒有干預新聞運作。[20]
  • 無線電視資深藝員汪明荃:邵逸夫對香港的電影業及電視業發展付出很多,很值得尊敬。[20]
  • 從無線電視出身的演藝巨星劉德華:永遠懷念,一路好走。
  • 社會公職及慈善活動

    杭州邵逸夫醫院

    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

    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中心

    邵逸夫於1975年邵逸夫成立香港邵氏基金,屢屢大額捐贈予世界各地的教育、醫療或其他福利事業,總捐款額已超過32億港元。[來源請求]在2008年,邵逸夫就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授予「中華慈善獎終身榮譽獎」,以贊掦他長期致力於慈善事業的精神,迄今邵逸夫累積向內地捐贈款物達25億港元。[21]

    在1980年代,邵逸夫就已經捐出1.1億港元為香港中文大學興建逸夫書院,現時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都有邵逸夫資助的建築。醫療方面,在1977年成為香港紅十字會會長,贊助該會的工作,在1984年為該會成立首個輸血服務中心。[來源請求]邵逸夫1998年卸任會長之後,仍然擔任該會的副贊助人(主贊助人為香港政府)。另外,邵逸夫亦曾於1977年出資600萬助政府興建香港藝術中心,更同時倡辦香港藝術節,成為當時的大會主席。1985年依始,邵逸夫在中國大陸持續巨額捐獻,尤其是資助辦學。現時受惠學校及教育項目近5,000個,包括50所大學[來源請求],內地很多重點高校和中學都有以邵逸夫命名的建築物。中國科學院在1990年,特地將他們發現的2899號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以示彰表。2005年,他更成為「中華慈善大會」首批「中華慈善獎」得獎者之一。除了捐助大陸的醫療和教育外,邵逸夫亦曾於1985年出資1000萬,協助保育敦煌莫高窟壁畫。[22]

    而邵逸夫的捐獻並不局限於香港、台灣、中國大陸及星馬一帶,邵逸夫設立了獎學金計劃,資助亞洲學生攻讀歐美大學,例如美國的哈佛大學、英國的劍橋大學等。在舊金山亦開辦了以他首任妻子命名的老人中心。[來源請求]舊金山政府為嘉許他對該地的慈善貢獻,在1988年宣布每年的9月8日命名為「邵逸夫日」。[來源請求]在1994年,向牛津大學捐贈300萬英磅,成立了中國研究所。[23]

    發生天災的時候,邵逸夫亦會捐助部份受影響的地區,例如在1999年捐出2500萬港幣,救助921大地震災民[來源請求];2005年,捐出1000萬港元予南亞海嘯受災地區;[24]2008年,就向四川地震災區捐款1億港幣,重建學校[25]。2009年,台灣88颱風水災,捐款1億新台幣予災區。

    為了推動各地的科學研究,邵逸夫在2003年創立邵逸夫獎,第一屆於2004年舉行,每年選出世界上在數學、生命科學與醫學及天文學三方面有成就的科學家,各頒授100萬美元獎金以作表揚,而這些領域是諾貝爾獎所未涵括的。

    出生月日的疑問

    事源2007年適逢邵逸夫100歲壽辰,他的出生月日引起傳媒的一陣小混亂。以往外界一般認為,邵逸夫的出生月日是公曆10月4日,所以各傳媒都在10月4日前後大幅報道,但無線電視總經理陳志雲則代為澄清,邵逸夫的生辰並非當日,而無線電視發言人僅表示,他的生日在每年10月至11月之間,結果引起外界不同的猜測。

    2007年10月4日,《蘋果日報》指邵逸夫生日為「10月14日」,並刊登一張偷拍得來的邵逸夫身份證照片,證上顯示出生日期為「1907年10月14日」。[26]

    2007年10月5日,《南華早報》引述邵逸夫侄孫邵在德指,邵逸夫在2007年的生日在公曆「11月23日」,即農曆「十月十四」。[27]2007年10月7日,《蘋果日報》隨即改口,指「調查」發現邵逸夫是以農曆慶祝生日,而身份證上的日期為農曆,所以邵逸夫的公曆出生日是「1907年11月19日」,亦恰巧與無線電視的台慶同月同日。[28]2007年11月19日,太太方逸華指邵逸夫生日已過,並沒有透露確實日期,亦表示他不喜歡慶祝生日。[29]

    而各地編撰的名人錄,對於邵逸夫的出生月日,亦有不同的記載。根據美國「Reed Publishing」出版的名人錄《Who"s Who in Asia 2007》,邵逸夫的出生月日為「10月4日」[30];而英國「A&C Black」出版的《Who"s Who 2007》就指他的生日是「10月14日」[31],但兩者皆沒有表示日子是公曆還是農曆。而《華僑日報》於1970年出版的《香港年鑒》就指邵逸夫生於「民前五年十月十四日」(1907年)[32]

    英文名的由來

    邵逸夫英文名「Run Run」的由來亦有不同版本。坊間一直認為邵逸夫當年在南洋打拚,經常抱著菲林奔走於各大戲院,故取此名,有跑腿的意思[來源請求];但有指這傳聞出自周潤發的一個玩笑,並不真確。[來源請求]根據黃霑的《數風雲人物》引述邵逸夫的解釋,他的英文名其實是利用他的本名「仁楞」的國語發音來拼成。[33]

    榮譽

  • 英帝國司令勳章(1974)
  • 下級勛位爵士(1977)
  • 皇后勳章(紅十字會)(1982)
  • 比利時皇冠勳章,司令勳章(1989)[來源請求]
  • 法國榮譽軍團勳章,騎士勳章(1991)[來源請求]
  • 萬寶龍藝術贊助大獎 (1993)[來源請求]
  • 香港電影金像獎世紀影壇成就大獎(2007)
  • 榮譽學位:

  • 香港大學法學博士(1980)
  •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博士(1981)
  • 澳門東亞大學(1985)[來源請求]
  • 英國薩塞克斯大學文學博士(1987)
  • 香港城市理工學院理學博士(1988)
  •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人文學博士(1989)[來源請求]
  • 香港浸會學院(1990)
  • 香港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博士(1991)
  • 英國牛津大學民法博士(1992)[來源請求]
  • 參考文獻主要參考

  • 詹幼鵬、藍潮. 《邵逸夫傳》. 藍潮傳記作品 初版. 香港: 名流出版社. 1997.6.ISBN962-928-017-5.
  • 具體引用

    1. ^TVB主席邵逸夫在香港離世 享年107歲,亞太日報,2014年1月7日
    2. ^邵 逸 夫 家 中 離 世   享 年 107 歲 (香港電台即時新聞)
    3. ^揭秘邵逸夫兩段婚姻:子女無心接手影視帝國
    4. ^http://ent.takungpao.com/star/q/2014/0107/2159050.html
    5. ^5.05.15.2梁文威、李綺雯、張韋弘、東周刊財經組. 邵逸夫百歲傳奇 100歲生活秘密. 《東周刊》 (東周刊出版有限公司). 2007年10月03日.
    6. ^102歲邵逸夫正式「退位」 妻子方逸華接班,鳳凰網,2010年1月2日
    7. ^104歲邵逸夫退休 梁乃鵬接棒,大公網,2011年12月8日
    8. ^小白.《標殺令》可能是港產片. YesAsia 轉載自《香港電影雙周刊》.[2007年10月16日].
    9. ^王素.細數邵氏風月女星. 國際線上 CRI Online. 2006年10月24日[2007年10月16日].
    10. ^10.010.1Who We are - Shaw Studios.邵氏影城網頁.[2007年10月16日](英文).
    11. ^11.011.1梁乃鵬稱無線成就因邵逸夫領導英明.香港電台. 2014年1月7日.(繁體中文)
    12. ^非凡新聞; 詹宜軒.王雪紅入股TVB 數位媒體新布局. 發行商. 2011-03-20: (該新聞的頁碼)[2011-03-26](中文).。
    13. ^來源:2006/07/28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公告
    14. ^來源:2006/11/28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公告
    15. ^來源:〔香港個股〕電視廣播稱邵逸夫考慮退任行政主席,並物色繼任人選路透社, 30/5/2007, 記者:陳韻姿
    16. ^無線:邵逸夫今早在家人陪伴下離世.香港電台. 2014年1月7日.(繁體中文)
    17. ^梁振英對邵逸夫離世表示哀悼.香港電台. 2014年1月7日.(繁體中文)
    18. ^蘇錦梁:邵逸夫堅毅精神長留港人心中.香港電台. 2014年1月7日.(繁體中文)
    19. ^周梁淑怡讚揚邵逸夫對推廣電視業作出貢獻.香港電台. 2014年1月7日.(繁體中文)
    20. ^20.020.1何定鈞贊邵逸夫是好老闆 汪明荃稱值得尊敬.香港電台. 2014年1月7日.(繁體中文)
    21. ^邵逸夫獲慈善獎終身榮譽獎
    22. ^中華捐學第一人 神州遍布逸夫樓. 《文匯報》 (香港文匯報有限公司). 2007年10月04日: (娛樂).
    23. ^International Grant Making Foundations: Philanthropy and the Third Sector.亞太平洋公益聯盟.[2007年10月16日](英文).
    24. ^邵逸夫主要善舉及榮譽. 《文匯報》 (香港文匯報有限公司). 2007年10月04日: (娛樂).
    25. ^香港著名愛國人士邵逸夫向災區教育捐款1億港元. 2008年05月15日[2008年05月15日].
    26. ^邵逸夫今亮燈賀百歲. 《蘋果日報》(香港) (蘋果日報有限公司). 2007年10月04日: (娛樂).
    27. ^Zoe Mak. Sir Run Run"s century clouded in confusion. 《南華早報》 (SCMP集團有限公司). 2007年10月05日: (City1)(英文).
    28. ^解六叔百歲生日之謎. 《蘋果日報》(香港) (蘋果日報有限公司). 2007年10月07日: (娛樂).
    29. ^六叔破例與藝員大合照. 《大公報》(香港) (大公報有限公司). 2007年11月20日: (娛樂).
    30. ^Marquis Who"s Who: Who"s Who in Asia 2007 1st. Reed Publishing Incorporated. 2006.ISBN0-8379-7150-0.
    31. ^Who"s Who 2007: an Annual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159th Annual. A&C Black. 2007.ISBN978-0-7136-7527-6.
    32. ^《香港年鑒》,香港:華僑日報,1970年
    33. ^黃霑. 《數風雲人物(上)》. 香港: 博益出版集團. 2005.6.ISBN962-17-8888-9.

    推薦閱讀:

    紀錄片: 楊氏太極拳傳奇
    陳景潤的傳奇人生和精神魅力
    微創取石傳奇
    天淚傳奇之鳳凰無雙評價如何?
    中華「謀聖」張良--一生傳奇留真機(圖)

    TAG:邵逸夫 | 一生 | 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