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橋榨菜文化的「高」度(圖)
他是我市唯一的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斜橋榨菜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斜橋榨菜文化的「高」度 岑建平 文/攝 阿高是於桂龍的乳名,從字面上任憑怎麼理解,小名與大名之間找不出絲毫關聯。或許是於桂龍的個子不高,於是用心良苦的父母便給兒子起了個「阿高」的乳名。雖然日後於桂龍沒有如父母所期望的那樣長得又高又大,但「阿高」的稱呼在榨菜行業卻聲名鵲起,以至於人們已經淡忘了他的真實姓名,就連省內外同行中,都知道海寧斜橋有個叫「阿高師傅」的榨菜製作高手。「阿高師傅」因此漸漸演化成斜橋榨菜文化的代名詞,他是海寧市唯一的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斜橋榨菜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耳濡目染埋下理想種子 1940年出生在斜橋農村的於桂龍,自然對榨菜有一份別樣的感情。每每看到秋季家家戶戶下地種植榨菜,來年春季男女老少腌制榨菜,屋前屋後堆成一排排的榨菜壇,那種勤勞而快樂的豐收景象,讓幼小的於桂龍感受到榨菜對於農家生活的重要性。 據史料記載,斜橋製作榨菜最早始於1931年,當時,斜橋人錢祖興(1896年出生)等人開始種植榨菜。1938年,陳春榮等人成立斜橋榨菜行,並腌製成品的壇裝榨菜運往上海銷售。僅1939年,斜橋榨菜行加工銷售榨菜6000壇。為了改善榨菜品質,又從四川引進良種培育。新中國成立初期,斜橋榨菜種植面積達1.7萬畝,成為農戶的一大副業,有些農戶甚至將榨菜作為主要收入來源。 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於桂龍耳濡目染傳統的榨菜種植和腌制手藝,這為他日後與榨菜打交道打下了堅實的文化和技術根基。1964年4月,於桂龍進入海寧蔬菜廠,任生產小組長,並拜資深榨菜師傅章關壽為師。在章關壽門下,於桂龍長進很快,並將此作為自己為之奮鬥了近半個世紀的事業。斜橋榨菜歷經幾代人的摸索、創新,不僅保留了傳統的榨菜口味,還進一步發展了新的品種和包裝。在於桂龍等人的努力下,「斜橋牌」小包裝榨菜獲浙江省著名商標。 作為斜橋榨菜歷史最悠久的壇裝塊菜,一直來深得消費者的厚愛。於桂龍雖然只有小學文化,但在多年的實踐中,練就了非凡的技藝,一雙手和一對眼睛是辨別榨菜質量的儀器。用手指捏一捏,就知道榨菜的水分含量,用眼睛看一看,能掌握榨菜鹹味的程度。如一壇已封口的榨菜,「阿高師傅」也能看出壇里的榨菜是否裝足分量。原來,壇中的榨菜緊了,水泥封口表面呈現的是黃色,用科學原理解釋,是壇裡面的空氣在起作用。 大上海尊崇的小鎮人 於桂龍對榨菜製作的傳承和研究,引起了業內的關注和青睞。1969年,上海市果品公司為了讓市民吃到高質量的榨菜,制定了發展蔬菜業的規劃。當他們聞悉海寧斜橋有個叫於桂龍的榨菜製作高手,當即派人到斜橋鎮,提出了借調於桂龍前往上海指導榨菜生產的請求。同年10月,於桂龍被派往上海南匯縣,指導下種、施肥、培育、管理、驗貨等榨菜種植及加工腌制技藝。 當時,上海市果品公司每年要開展榨菜質量評比,同時舉辦一系列的榨菜現場手藝表演或比賽,目的是快速提高上海的榨菜生產技術和工藝。顯然,於桂龍除了每次獲得質量第一名,其嫻熟的技藝更是令人叫絕。腌制榨菜時,要將一個個塊狀榨菜壓進壇里,僅這一道工序,作業者就必須掌握用力均衡、鬆弛有度、速度有序、手勢平穩等諸多要領。現場觀摩的有上海果品公司的領導及眾多蔬菜廠廠長和技術員。他們驚奇地發現,每當壓滿一個壇後,其他參賽人員的榨菜壇幾乎都偏離了原地,有的甚至移到了一米外,唯獨於桂龍手中的榨菜壇,居然紋絲不動地在原地轉,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壇印。這還不算,最令人刮目相看的是最後一個舉動,當於桂龍手握榔頭擊壇,榨菜壇的碎片頃刻散落一地。這時,奇蹟出現了:只見壇內的榨菜完整無缺,依然如壇形豎立著,一個個榨菜頭相互地依偎在一起,那不離不棄的情形讓圍觀的人們目瞪口呆。 於桂龍出色的技藝,受到專家們的一致肯定。1971年,他被抽調到上海市榨菜領導小組擔任副組長,負責指導全市的榨菜種植與製作,並蹲點金山、奉縣、南匯等榨菜生產基地。在上海的5年里,於桂龍走遍了上海市81家榨菜廠,這在斜橋乃至上海榨菜史上絕無僅有。當技術顧問,工藝培訓,現場輔導,為上海的蔬菜加工企業培養出一大批技術工人,來自農村的於桂龍十分受人尊敬。 不遺餘力發展榨菜文化 於艱辛中執守,於風濤中挺立。1979年,應斜橋鎮領導邀請,於桂龍受命擔任鎮辦的斜橋蔬菜實業公司生產副廠長,1984年擔任廠長,1987年兼任黨支部書記。 於桂龍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榨菜的品質上,一般榨菜只削掉點菩頭皮,於桂龍要求既要削皮,還要去筋,如此,分量輕了,但腌制出來的成品榨菜質量卻得到了提高。從1981年開始,於桂龍帶領研發小組成功試製出鋁箔小包裝榨菜(絲),開創了斜橋榨菜的新時代。企業最多時有446名工人,銷售額從100餘萬元增長到1300萬元,15年增長了10多倍。 在斜橋蔬菜實業公司工作的15年中,於桂龍不遺餘力地傳徒授藝,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技藝傳授給了18個徒弟。這些徒弟有的自己開辦了榨菜廠,有的在榨菜企業擔任生產廠長、技術員等要職,成為斜橋榨菜的有生力量。於桂龍則被推選為首屆斜橋榨菜協會會長。 1994年5月退休後,於桂龍在一家私營蔬菜公司擔任技術顧問,不僅堅持從事榨菜技術研究,為了做出特色,於桂龍將傳統腌制手法與現代工藝相結合,注重產品的內在質量,一般腌制榨菜,按傳統方法,從原料進來用鹽腌一遍就製成成品了,而於桂龍要求必須經過三個來回的腌和壓,脫盡鮮榨菜的苦水後才進入腌制,經過嚴格的工藝,成品榨菜的色、香、味俱全,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可以說於桂龍是斜橋榨菜的權威人物,雖然如今年事已高,但依然孜孜不倦,始終致力於傳承榨菜傳統工藝及創新榨菜的生產方式,創造了別具一格的斜橋榨菜文化特徵。
本文來源:浙江在線-海寧日報
推薦閱讀:
※怎麼樣把戶口制度廢除掉?
※為什麼中國人如此重面子?
※漢語有什麼缺陷?
※西方文化是落後的,先進的是科學
※如何評價「矯枉必須過正」?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