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專題複習】——文人詩
東漢文人詩
東漢文人詩創作出現新局面,五言取代傳統的四言成為新的詩歌樣式,完整的七言詩篇也開始產生。賦末附詩,始見於東漢。
班固、張衡、秦嘉的詩
一、班固。
(一)現存東漢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詩是班固《詠史》,內容是緹縈救父事。按時間先後道來,以敘事為主,以寫紀傳體史書的手法創作《詠史》詩,用辭質樸。
(二)《竹扇賦》今存殘篇,是完整的七言詩,敘述竹扇的製作過程,它的形制、功用,遣詞造句質樸無華,淺顯通俗,原來當是繫於賦尾。
(三)班固很大程度上以史學家的筆法寫五、七言詩,以敘事為主。他的五、七言詩和繫於《東都賦》的五首四言及騷體詩有質、文之別,前者質樸,後者典雅。原因在於對於五、七言詩比較生疏,還處於模擬階段。
二、張衡。
(一)《同聲歌》假託新婚女子口氣自述,借鑒民歌手法,措辭奇妙,興寄高遠。
(二)《四愁詩》是經改造的騷體,是騷體整齊化之後而形成的七言詩。除每章首句中間有「兮」字外,其餘全詩皆為七言句。是後代七言歌行的先聲。
(三)《思玄賦》結尾的七言詩。
(四)張衡的五、七言詩在技巧上明顯較班固高。班固五、七言詩繼承質樸風格,張衡的五、七言詩則沿著縟麗華美的方向發展;班固的五、七言詩以敘事為主,張衡的五、七言詩則長於抒情。自張衡始,東漢文人五、七言詩形成以抒情為主的傾向。
三、秦嘉《贈婦詩》3首,是東漢文人五言抒情詩成熟的標誌。
(一)《贈婦詩》在時間上有連續性。第一首寫秦嘉赴京之際遣車迎婦;第二首寫秦嘉要前往徐淑處面敘;第三首寫啟程赴京時以禮物贈徐淑。
(二)在抒發離愁別緒時,把夫婦情愛放到彼此的人生經歷中加以審視,點出少與多、早與晚的矛盾。
(三)都用對車駕描寫來襯托詩人的複雜心情。「遣車迎子還,空往複空返」,傳達的是失望之情;「良馬不回鞍,輕車不轉轂」,表現的是臨路悵惘、徘徊不定;「肅肅僕夫征,鏘鏘揚和鈴」,暗示車鈴催促啟程,流露出無可奈何之情。
《贈婦詩》是一組藝術成就較高的抒情詩,是漢代文人五言抒情詩的成熟之作。
酈炎、趙壹、蔡邕的五言詩
一、桓帝前,東漢文人詩歌經歷了由敘事向抒情、由模仿民歌到作家獨創的轉折,但詩歌基調一直保持前後的連續性。班固、張衡、秦嘉的五、七言詩均表現溫柔敦厚的中和之美。東漢末年的幾位著名詩人則通過控訴、吶喊,以對現實猛烈批判告終。
二、酈炎五言體《見志詩》2首,抒發懷才不遇的感慨和遭受壓抑的不平之氣。
(一)第一首詩通篇坦露自己高遠的志向;第二首詩格調有些低沉,傾訴坎坷。
(二)運用比喻和象徵手法。前首以修翼、陵霄羽、千里足等詞語構成連綿意象,把自己比作巨鳥和駿馬;第二首以靈芝困於洪波、蘭榮摧於嚴霜象徵志士遭受壓抑。
(三)趙壹《疾邪詩》2首均是5言,附在《刺世疾邪賦》後。
1、以秦客、魯生對唱的形式出現。
2、第1首詩以「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開頭,表示對東漢王朝的絕望。
3、兩首詩通過對比,暴露黑暗,指斥時弊。「文籍雖滿腹,不如一囊錢。」批判賄賂公行,取士用人看重錢財而輕視學問。
4、「伊優北堂上,抗臟倚門邊。」揭露取士用人不注重品德,致使諂媚之徒升堂而坐,耿直之士倚門而立。
5、「勢家多所宜,頦吐自成珠。被褐懷金玉,蘭蕙化為芻。」控訴權勢成為價值判斷的唯一尺度,從而出現善惡顛倒,正義和真理被扭曲的反常現象。
6、《疾邪詩》所表達的感情在東漢文人詩中最為激烈,有東漢黨人的婞直之風。
三、蔡邕《翠鳥詩》是亂世文人全身遠害心態的寫照。
四、上述五言詩都作於靈帝時,具有亂世文學的特徵。蔡邕《翠鳥詩》流露出深重的憂患意識;酈炎、趙壹詩都以批判社會黑暗為宗旨,表現壓抑感和抗爭意識,體現出漢代作家的獨立人格。酈炎、趙壹的作品大聲疾呼,鋒芒畢露,影響了後來建安文學梗概多氣、志深筆長特點的形成。
《古詩十九首》
一、《古詩十九首》代表漢代文人五言詩最高成就,不是一時一地作,作者多人,其出現最遲不晚於桓帝時期。
二、遊子羈旅情懷和思婦閨愁相互補充,是基本內容。
(一)遊子情懷。
1、思鄉情結。《涉江采芙蓉》:「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明月何皎皎》:「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以往的史傳文學作品中,常見的是富貴還鄉的場面,《古詩十九首》作者多是失意士子,充滿淪落凄楚;《詩經》中思念對象有妻子,更多的是桑梓情中滲透親子愛,《古詩十九首》思鄉焦點集中在妻子身上,思鄉和懷內密不可分。
2、作者之所以離家在外,目的建功立業,步入仕途。《今日良宵會》:「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無為守貧賤,轗軻常苦辛。」《回車駕言邁》:「盛衰各有時,立身苦不早。」「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兩漢樂府詩除敘事詩外,也有抒情詩,格調上和《古詩十九首》相近,但表現積極用世精神的作品很少。
3、由於仕宦成功率低,需要尋找慰藉,以保持心態平衡。作者人生意識清醒,追求現實享受:「蕩滌放情志」(《東城高且長》),《驅車上東門》:「服食求神仙,多為葯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目的是尋求補償,話雖達觀,有深層悲哀。
(二)思婦心態。
1、盼望遊子早歸。盼而不歸,反應不同。
(1)有的珍視婚姻:保存遊子的信「三歲字不滅」(《孟冬寒氣至》)。
(2)有的因「遊子不顧返」,日感衰老,寬慰自己「努力加餐飯」(《行行重行行》)。
(3)有的在春光明媚的季節經受不住寂寞,「空床難獨守」(《青青河畔草》)。
2、其作者大部分可能是遊子揣摹思婦心理而作,重在表現獨處的苦悶。《古詩十九首》中思婦和遊子的形象都是孤獨的。和遊子相比,思婦更孤獨。
(三)遊子思婦徘徊於禮教與世俗之間,時有違禮之言,但無違禮之行。遊子即使決心「蕩滌放情志」,一旦面對燕趙佳人,又「沉吟聊躑躅」。(《東城高且長》)女子先是埋怨對方的迎娶過遲,但又表白:「君亮執高節,賤妾亦何為。」(《冉冉孤生竹》)遊子從立功立名轉向佳女美酒體現了失路士人的趨勢,徘徊於禮教與世俗之間的做法,是東漢士林風氣的折射。
二、展示遊子思婦複雜心態,揭示出許多人生哲理:
(一)永恆與有限。《古詩十九首》把人生短暫寫得充分,給人以轉瞬即逝之感。手法:一是物長人促,以物的永恆反襯人生的有限,「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回車駕言邁》),《青青陵上栢》、《驅車上東門》;有時也寫物我同構,外物和人命都有限;多首表現節序感,都是推物及人,點出人生的短暫。
(二)人心態與生命周期。《行行重行行》和《冉冉孤生竹》有「思君令人老」語,前者是思婦嘆息,後者是待嫁女子怨艾,流露出青春易逝的惋惜。她們是思念使芳華早逝,更悲哀,背後隱藏潛台詞;男主人公的羈旅情懷,也有早衰的感慨。抑鬱、思念使他們衰老速度加快。
(三)憂鬱與歡樂。《古詩十九首》揭示憂與樂的關係,並提出消極的解脫方式。「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解脫辦法是及時行樂:「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生年不滿百》)詩人從精神解脫的高度看待行樂,對物質條件並十分注重,即使「驅車策弩馬」,也不妨到繁華都市遊戲(《青青陵上栢》)得樂且樂,化憂為樂,甚至以憂為樂。
(四)來去親疏。「去者日以疏,來者日以親」(《去者日以疏》)詩人從歷史長河中看待親疏的推移變化,揭示時間帶來的角色轉換;生者間亦有來去親疏之異,《西北有高樓》、《明月皎夜光》等詩篇對此作了表現。
三、遊子漂泊生活使他們產生獨特感受:
(一)敏銳的節序感。明確標出季節的有6篇,反映節序感的占絕大部分,作為激發詩人情感的對象出現,也是表達情感的載體。詩人以感傷情調回應季節變化,不同季節多種物候都被愁思籠罩。蕭瑟秋風引起蒼涼之感,「東風搖百草」的春天,也使他們「所遇無故物」(《回車駕言邁》);閨房思婦更因春天牽動愁腸。
(二)微妙的空間感。詩人把自己置於不同空間,產生微妙感受。「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客從遠方來》)是遠距離的心靈溝通;「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迢迢牽牛星》)是近距離的感情交流受阻;「回車駕言邁,悠悠涉長道」(《回車駕言邁》)通過展現空間距離的遙遠,抒發未能及時建功立業的惆悵,道路漫長暗示宦遊前程渺茫;「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青青陵上柏》)以遠距離行走比喻人生歷程,人生短暫感和距離遙遠感交織。
(三)深切的世態炎涼感。作者飽經憂患,需要同情和幫助,對人間冷暖感受深切。《西北有高樓》:「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明月皎夜光》:「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迹。」富貴易交的悲傷。
四、長於抒情,委曲宛轉。
(一)許多詩篇巧妙起興發端,有具體物象,如《涉江采芙蓉》、《庭中有奇樹》。以物象起興發端多選擇和時序相關的景觀,引發思緒;以事件起興發端的詩篇,往往推衍成故事,如《孟冬寒氣至》《客從遠方來》。以具體物象起興的詩篇,由這些物象構成優美的藝術境界;以寫景敘事發端,自然地轉入抒情。
(二)許多詩篇以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筆法,構成渾然圓融的藝術境界。《凜凜歲雲暮》《明月何皎皎》典型寫境;《西北有高樓》「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抒情主人公絕大多數在詩中直接出現,《迢迢牽牛星》例外。
五、語言,鍾嶸《詩品》稱「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用明白曉暢的語言道出真情至理,深衷淺貌的語言風格,具高度概括性和表現力;名言警句,哲理深詩意濃;多日常用語,造語平淡有韻味;化用古代典故,不晦澀生硬;《青青河畔草》《迢迢牽牛星》連用疊字;《客從遠方來》雙關語。
六、《文心雕龍·明詩》談「古詩」時稱:「觀其結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