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十七頁)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十七頁)
凈空法師 主講
第一六一、一六二卷 新加坡居士林
『《大智度論》云:「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因緣生法,滅諸戲論。」因緣生法,猶言因果。言一切法皆是因果。故一切法皆是具足「八不」之義。』 這是引用《大智度論》的一段開示,說明不一不異之義。不一不異展開來有八不、十不、十二不、十四不,由此可知它的中心就是「不一不異」。《八不中觀論》這樣說,《大智度論》也是這樣說法,我們一定要清楚明了這個意思,這就是佛知佛見,即是宇宙萬有的真相。真相明白了,稱為大開圓解。解圓,行自然就圓。「行圓」就是樣樣放得下,樣樣不執著。如果還有絲毫執著,放不下,解行都不圓。 這一段的意思非常重要,可是與我們的常識、觀念恰恰相反。我們看一切法有生有滅,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這些都是生滅、斷常、一異、去來的現象。何以說一切法不生不滅,乃至不去不來,其中意義實在很深。雖然我們在大乘經讀過,也曾聽說過,事實上自己在境界里,念頭轉不過來,所以用功不得力。用功是行門,即使研教也不能深入,行門、解門皆產生嚴重的障礙。末後兩句說明「因緣生法,滅諸戲論」,戲論就是開玩笑的話,不是真的。 生滅、斷常、一異、去來,皆是戲論,即是「凡夫知見」,法相宗稱之為「遍計所執性」,決不是事實。「依他起」還有依據,這個沒有,比依他起還假,依他起已是假的。遍計所執,用現代話說,完全是虛妄的抽象概念,決不是事實。「因緣生法」,因緣意義很深,佛在經中告訴我們,「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這就是因緣生法。這樣微細的現象,凡夫沒有這個能力覺察到,因為我們的心太粗,境太微細。 粗心無法照見細境,因此世出世間聖賢教導我們要收心,要修定,要恢復清凈心。心愈清凈,心就愈細,感應特別靈敏。粗心的人感覺不到的,細心的人感覺到了。這樣微細的境界,極細心之人才能察覺到事實真相。佛說八地菩薩的定功相當深(八地稱不動地),能見到阿賴耶識的微細相。佛講九百生滅,就是阿賴耶識的微細相,見到這個現象才會承認,確實一切法不生不滅。 我們常聽到另外一種說法,所謂「無生法忍」。念佛迴向偈有一句「花開見佛悟無生」。,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無生是見到這個真相,見到這個微細相,於是一切錯誤的看法、想法都放下了。「滅諸戲論」,我們以為有生有滅、有斷有常,全是妄想、全是分別執著,這些皆放下了。由此可知,此處講的因緣生法極其微細,不是粗相。因緣生法就是因果,一切法都是因果的相續相。因與果也不是一定的,舉例說明,諸位就能體會。 譬如種瓜,瓜子是因,種下之後,將來結成瓜,瓜是果,這是一種因果。瓜結出來之後,那個瓜又是因,瓜里有瓜子,瓜子又是果。所以,因果是循環的,因可以變成果,果可以變成因,因果循環不斷,產生相續的現象。我們感觸到的是粗相,相續相。體性必定現相,相是不會滅的,因為相就是性,性不生不滅,相怎會有生滅。相雖然不滅,但是相會改變,因此世尊教導我們無住而生心,道理在此。 為什麼要無住?因為相剎那生滅,確實不存在。本經末後告訴我們「如夢幻泡影」,它不是實在的。「如露如電」,太陽一出來,露水就沒有了,比喻凡夫所見的粗相;聖者所見的像閃電一樣短促的時間,一剎那之間是比喻細相。總而言之,皆不是真實的,所以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教我們應當放下。生心要生清凈心,才能見到事實真相,才能解決一切問題。「如露亦如電」,不但不能執著露,也不能執著電。換句話說,粗相細相皆不能執著,就是無住的意義。 佛教我們生清凈心而行布施,意即利益一切眾生,決定不要想自已,想自己決定是錯誤的。從這個事實,我們能體會一切法都具足八不之義。從身體來說,就具足這八個意思,乃至身外,十法界依正莊嚴,沒有一法不具足這八個意思。一定要稍稍體會事實真相,才能理解。這種理解,就是佛門常講的「開悟」。 『佛所說法,不外真俗二諦』。古德所謂「佛依二諦而說」,佛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所依憑的就是二諦,真諦與俗諦。『俗諦法相,雖變化無常,為世俗所共見,故謂之「俗」』佛講俗諦,我們容易懂,因為是常識,是一般的看法與想法,我們可以接受,不至於產生懷疑。真諦是如來果地的境界,不是凡夫境界。凡夫所見的是虛妄相,佛與大菩薩所見的是宇宙的真實相。真實相與虛妄相恰恰相反,所以佛說出來,我們覺得非常生疏,很難接受。 『真諦法性,則常恆不變,為諸法之本體,故謂之「真」』八不說明真相,即是如來果地見到的境界。『佛說二諦,皆用八不之義以說明之』。八不的意思,後面還要說明。『諦』字在佛法用得很普遍,類似現代人所講的真理。諦有真實的意思。 『明其事理確實不虛』。這才是諦。『一切眾生,所以輪迴生死,苦趣無邊。無他,由迷俗諦八不之義故也』。「八不」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凡夫迷了,不了解真相,以為一切法有生有滅、有斷有常,這是迷惑的見解。我們的想法看法錯了,做法與說法當然也錯了;錯誤的結果,就變成六道生死輪迴。六道怎麼來的,生死怎麼來的?這句批註說明輪迴生死的原因。 『一切聲聞乃至權位菩薩,所以有變易生死,無明未盡者。無他,由迷真諦八不之義故也』。俗諦有八不的意思,真諦也有八不的意思。八不歸納,就是不一不異,因此只要懂得一句,其它的意思都能明白。 『於此八不義諦,迷有淺深,悟有高下。故有六道之紛紜,三乘之差別』。迷得淺的,天道、人道;迷得深的,餓鬼、地獄。迷有淺深,覺悟也有淺深。悟得深的,菩薩;悟得淺的,聲聞、緣覺。十法界的業因,只是於真俗二諦迷悟淺深差別而說的。 『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即為令眾生了二種生死。故說種種法以開示之,令得悟入耳。而種種法,不出真俗二諦,故此義理貫通一切經論』。貫通一切經論,即是貫通世出世間一切法。由此可知,這一段經義很重要,須細心領會。佛出現在世間,為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生死有很多種說法,我們講最普通的兩種: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分段生死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我們得人身在世間生活幾十年,業報盡了死了,這是一個階段的生死,屬於分段生死。這個說法粗,大家很容易明了。說細一點,諸位仔細冷靜的想想,昨天能不能再回來?永遠不能回來了。昨天死了,今天生了。到明天,今天死了,明天又活了。一定要細細觀察才曉得,每天都是一個生死。晚上睡在床上,與死人有什麼差別?再微細的觀察才發現,原來念念都生死,念念都生滅。能這樣觀察,慢慢的就覺悟了,發現這就是佛在經上講的「無常」。無常是依俗諦說的。 變易生死是什麼?變易並沒有真的生死的相,而是感受與境界起了變化。譬如,學生在學校念書,上一年級,過了一年,升上二年級了,一年級死了,二年級生了。這沒有生死,而是境界提升。為什麼變易也稱生死?生死是苦!讀書,得辛辛苦苦念一年才能升一級,若不用功努力,升不上去。菩薩修行亦復如是,初住菩薩要認真修,才能舍初住升二住,二住菩薩再努力精進,舍二住升三住,這種現象就稱為「變易生死」。 六道眾生,分段、變易兩種生死皆有。見思煩惱斷了,證得阿羅漢果,超越六道輪迴,分段生死沒有了,他超越三界之外了。三界之外有變易生死,直至成佛,等覺菩薩還有一絲變易,舍此變易生死就圓滿菩提。凡夫、二乘,不但權教菩薩,乃至法身大士想斷變易生死都不容易。佛大慈大悲出現於世間,幫助九法界一切眾生了生死證菩提,佛是為此而示現的。 「故說種種法以開示之」,幫助眾生覺悟。從總綱領上說,種種法不外乎「真俗二諦」。亦即不外真俗八不。所以,「不一不異」之義理貫通一切經。「一經通一切經通」,當然可能,因為其義理是貫通的。不但通佛法,也通一切世間法,關鍵就在通的境界。 達到什麼樣的境界,這一部經才通?將這部經念十萬遍,背得滾瓜爛熟,從後面背到前面,一個字也不錯還不算通;一定要真正明了經中的義趣,才算通。換句話說,一切經都是說真俗二諦,都是說不一不異,從這上面體悟了,就是通了。此時再聽一切經、看一切經,就毫無障礙,一接觸就通達。不一不異,就是無實無虛,也就是無住生心。這些句子,我們的確念得很熟,自己也覺得似乎有一點通達了,實際上沒通。 沒通,不怕!宗門的方法是在句下提起「疑情」,就是將這樁事放在心上,不要忘記。在一切境緣之中,人事環境或物質環境中,時常提醒自己這句話,看看能不能起作用,這是疑情。久而久之,我們的妄念少了,心清凈,智能增長了,說不定在什麼因緣之下豁然大悟。教下說的「大開圓解」,這樣才能悟入。宗門所謂「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這個「疑」不是貪瞋痴慢疑的疑。那個疑是煩惱,怎能開悟!這種疑是「疑情」。佛說,我們有相當程度的理解,但是解得不圓,不夠透徹,須念念不忘佛提示的,時時拿它來作觀照,這稱為「提起疑情」。 『性相不二,空有同時。有即是空,故俗諦之生滅,為假生假滅』。若不知道性相不二、空有同時,俗諦不生不滅的道理,則永遠參不透,永遠無法體會。所以,一定要曉得性相不二、空有同時。「空」是性,性空,「有」是相,它是同時存在的,即使千變萬化,永遠是同時的。古德比喻得好,「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與器永遠不能分割,確實同時存在。 凡夫只見相、不見性,只見有、不見空,毛病在此。二乘聖者的過失恰恰相反,他們只見空、不見有,只見性、不見相,於是有體無用。凡夫雖有作用卻違背性體,都是錯誤。如果明白這個道理,確實領悟性相不二、空有同時,你的心清凈了,對於一切法自然不執著。佛教我們隨緣度日,在境緣中決不會生一念攀緣之心。一念攀緣之心尚且無,那有攀緣之事?心多麼清凈自在,立刻就得受用,因為明了一切現象都是虛妄的,如夢幻泡影。生滅是「假生假滅」,就是不生不滅。 『空即是有,故真諦之不生不滅,亦是假不生假不滅』。「有即是空」是俗諦,「空即是有」是真諦。空是性,性即是相,相即是性,所以性相不二。說生滅、說不生不滅皆是假設的,皆是虛妄相。『既見性,正好現相,隨緣度生』。這是指菩薩,菩薩見性了,就是清楚明白事實真相,這是自度。自度之後,看芸芸眾生迷在其中的還不少,佛勸我們要發大慈悲心,幫助這些迷惑顛倒的眾生,幫他們開悟見性。「隨緣度生」,「隨緣」二字好!因為隨緣,自己真正得度,也真的幫助了眾生。如果攀緣,不但度不了眾生,也沒法自度。隨緣就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 『當知佛說,是佛境界』。佛是徹底究竟圓滿大覺之人,絲毫的迷惑也沒有,他見到的完全是事實真相,見的是「諸法實相」。 『所謂諸法實相,唯佛與佛,方能究竟。所以華嚴會上,善財所參五十三位善知識,皆曰「我惟知此法門,余則不知。」乃是實話,並非謙詞』。這是我們必須明了,必須學習的。 《華嚴經》上五十三位善知識皆是法身大士,從圓教初住至等覺菩薩。我們單談等覺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善財來訪問,他們尚且說「我唯知此法門」。這句話顯示等覺菩薩尚且一門深入,無量無邊的法門,他只修一個。其它的法門,他不知道,你去請教別的善知識。我們讀了之後才曉得,這些菩薩為我們作榜樣,一點貢高我慢也沒有,彼此尊敬、彼此謙讓。他們是實話實說,不是謙虛。我們說他謙虛,實在也沒說錯,但真的是一門深入。唯有一門深入,才能達到究竟的根底。究竟根底是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圓成佛道。能想到這一層,就知道它是實話。 《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廣學多聞,他是不是學雜了?善財童子還是一門深入,沒有學雜。何以知道他沒有學雜?他每參訪一位善知識,最後「禮辭」。參訪之後,對他感謝禮敬,然後辭別。辭別的意思是我不修學你這個法門,還是修我自己的法門。「辭」不是告辭後又到另一邊去。若是這樣體會,就是望文生義,錯解意思。禮謝是不依他的方法修,我看了、聽了,但不學,還是學我的老方法,所以善財沒有雜學、沒有雜修,依舊是一門深入。 既然一門深入,何必參訪?實在講,用不著參訪,參訪乃是隨緣,不是攀緣。攀緣就不是參,「參」是離心意識。識是分別、意是執著、心是落印象,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這是「離心意識參」。為什麼要隨緣?我們的身體還在世間,從早到晚不能不接觸大眾。這五十三位善知識,就是我們從早到晚接觸的大眾,有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接觸他們,總會聽他們說話,看他們工作、辦事,這就是五十三參。由此可知,怎能避免參學! 大勢至菩薩是專修念佛法門的,《楞嚴經》上,他說「我與五十二同倫」。「倫」是志同道合。「同倫」比同學的關係更密切,同學未必志同道合,同倫勉強說是同志。大家都修念佛法門。「五十二」是從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回、十地,五十個位次,加上等覺、妙覺,妙覺就成佛了。這句話的含義,就是從初發心直至成佛,一句佛號念到底,決定不更改、不夾雜,一門深入。 夏蓮居老居士在《凈修捷要》讚歎「凈宗初祖大勢至菩薩」,一點也沒錯,法界初祖就是一句佛號。他說得多麼簡單清楚,用功的方法是「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修學的效果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由此可知,法門雖然無量,貴在專修。等覺菩薩還要專修,才有能力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圓滿菩提才能得到。最怕的是夾雜,所以這五十三位善知識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就是「專」,專精而不雜,我們要細心體會。 如果將來有因緣、有福德建立道場,一定要標榜一門,不能搞雜了。雜,不能成就。現在許多道場,他們修行不能說不用功,但是雜修。當然也不無道理,如果道場不搞這麼多花樣,就沒有信徒來。為了滿足信徒的期求,喜歡念佛的,這裡有念佛會;喜歡拜《大悲懺》的,這裡有大悲法會;喜歡拜《梁皇懺》的,有梁皇法會;喜歡念《地藏經》的,有地藏法會。一個道場,法會有一百多種,信徒川流不息,從早到晚、一年到頭很熱鬧,一個也沒成就,這樣的道場失敗了。 道場的興旺不是人多、不是香火盛,而是開悟的有幾人、證果的有幾人、往生的有多少,這才是道場的興旺。我們要講求實質,不能只講求形式。如果有真智能、有真實的慈悲心,一定提倡專修專弘的道場。雖然沒有幾個人,卻是真實正法的道場,諸佛護念、龍天保佑。道場人數雖不多,但在此道場修行的人會有成就,這樣才殊勝。仔細讀五十三參,就能體會到這個意思。 『所以古德如智者、賢首、等諸大師,平生只宏揚數種經論,蓋學力只能如此。此正古德高處、真處。後學所當學步者也』。我們中國歷代的祖師大德,他們一生弘揚的也只有幾部經,而這幾部經必定是相關的。修學凈宗的,有五經一論,這六種是關聯的。依照這六部經修學,一即是六,六即是一,不雜!大家只要稍稍留意就看得出。古德中還有人專門提倡一部經的,一生只講一部經,依一部經修學。古人有一生講《彌陀經》兩三百遍,請問他其它經,如《無量壽經》,「我不會講,你去請教別人」。其實他樣樣都會講,但是不講,為後人作好榜樣,只講一部經。 我明白這個道理,也很想一生講一部經。我之所以講許多經論,是被逼的,大家都來找我,我一想,也沒有別人講,沒有法子。對自己來說,損失非常大!一部經自行化他,境界確實不一樣。一門深入,功行進步非常顯著;講多、講雜了,沒有好處。說這麼多部經,實在是為了便利後學,對自己是很大的犧牲。早年作學生時,老師對我們講的話,當時還很不容易體會。老師告訴我,學生要找一位好老師,難!反之,老師要找一位好學生,更難!這句話直至我晚年才深深體會。 現在我還樂意講一些經論,原因是有錄像機。現在遇不到好的學生不要緊,將這些經論錄下來,也許將來有學生遇到了,他從錄音帶、錄像帶中學習、體悟,這是以前的老師做不到的。現在得力於科技的幫助,縱然眼前遇不到傳授的人,用這個方法還行。古大德找不到學生怎麼辦?寫書,留傳後世。寫書相當辛苦!我們要細心觀察,認真學習,一門深入,專學一部經。此處讚歎,「此正古德高處」,他的見解高人一等。「真處」,這是他對自己、對佛法、對眾生,真實之處。這四個字勉勵我們向古大德看齊,向古大德學習。 『即令頓悟同佛,而障若未盡,仍未能徹底會得。仍須向離相離念處,真參實究,而後乃能契入耳。』 這段開示對於我們非常重要。「即令頓悟同佛,而障若未盡,仍未能徹底會得」,以龍樹菩薩為例。我們從傳記中得知,他的確是世間希有的天才,年紀很輕時,世出世間的典籍已讀盡了。他不但有此能力,而且有智能,能解其義,一切經義都通達明了,於是貢高我慢,瞧不起人。這是煩惱未盡,只要有這種態度,真正有學問、有修養的人看了就不以為然。實在說,如來真實義,他並沒有真懂。他所體悟的只是表層,沒有深度。 中國古人講,「學問深時意氣平」。愈是有學問的人愈謙虛、愈退讓,不可能愈有學問愈傲慢。修行人愈有功夫,愈瞧不起人,可以斷定他沒有修行。別說功夫,修行也談不上。修行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貪瞋痴慢是錯誤的行為,如果還時常起現行,可見錯誤行為並沒有修正。那裡能瞞人!他入得淺,解得淺,沒有深度,這就是「障若未盡」,沒有徹底會得。 這些菩薩有福報,必定有諸佛與大菩薩幫忙。龍樹菩薩的煩惱生起,貢高我慢,不可一世,這是煩惱現行。大龍菩薩趕快來誘導他,接他到龍宮參觀收藏的典籍,龍樹見到龍宮的收藏,才知道自己所讀的太少了,真是微乎其微!於是貢高我慢的心立刻降伏了。我們要深深反省,自己有沒有這個毛病。龍樹菩薩讀盡世間典籍,犯此毛病。我們所學幾何?如果也自以為是,也貢高我慢,決定錯了。必須向「離相離念處」用功夫,這是真實功夫,「真參實究」。 「參究」,離心意識,稱為「參」,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究」是樣樣明了通達。離心意識用的是真心。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不容易。學佛人都知道「離心意識參」,我們偏偏離不了。我們很想離開分別、離開妄想,「很想離開」就是妄想,就是執著,可見這事不容易。實在不行,還是回頭老實念佛吧!除老實念佛外,沒有第二條路可走。諸位必須明了,老實念佛就是真參實究。老實就真參,念佛功夫得力,樣樣都清楚明了。這個法門之殊勝巧妙,黃念祖居士在《無量壽經》批註中講得很好。 『不執一不執異,以此法印,向一切法上,微密印證』。這個功夫就是宗門的原理原則,就是兩邊不執著,一切放下。不但事上如是,理上也有相當的覺悟。不執一、不執異的道理了解幾分,所以真的肯做。這四個字也是大乘法印。行者是修行人,須將它用在一切法上,用在生活穿衣吃飯,用在日常工作,用在處世待人接物,用在佛法修學,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離此原理原則,所以稱之為「法印」。能在一切人事物中勘驗,這就是「微密印證」,從一切法中體會、觀察,與佛所說的原理原則相不相應。 『以此法印,向自心上印證』。這才有用處,功夫才得力。「自心」是真心本性。『向未起心動念處印證』。這句解釋上一句,如何向自心上印證?真心沒起念,起心動念是妄心,就不是真心,要在沒有起心動念處印證。「印證」,有沒有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就錯了。這個說法不好懂,我們說比較容易懂的。處世待人接物,生活工作,樣樣事照做,而且樣樣事認真負責,但是保持自己六根在境界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微密印證」。 用這種功夫,就是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講的「四無礙法界」,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因為一切法不一不異,所以沒有障礙。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那有障礙?障礙從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而生。諸佛如來在盡虛空法界度一切眾生,《楞嚴經》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兩句就是《普門品》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樣身相」。雖然現這個身相,並沒有起心動念,也沒有分別執著。現相如是,說法亦如是,度生亦如是,種種示現無不如是。這才妙!與「不一不異」完全相應,這是大菩薩修行的方式。我們明了,也可以試試看,用「老實念佛」與「不一不異」沒有障礙,無論那一法都沒有障礙。這樣用功,功夫很容易得力。『如此,庶有通達之可期』。「通達」是指明心見性,就是大開圓解。會這樣用功,大開圓解、明心見性就有希望了。 『以此見地,向心行處及諸法上,了知其所以然,以求通達而無我者也』。諸佛如來安住在無我法,凡夫、二乘、權教菩薩皆執著有我,即使通達法無我,還是住在我法上,沒能安住在無我法。真正達到無我法,才真得大自在。「我」是枷鎖,如受刑人帶著枷鎖;「家」是牢籠,如監獄的牢房,皆不是好事,一定要覺悟。不能達到無我,就無法脫離枷鎖牢籠,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一定要契入諸佛菩薩的境界。此處講的方法很好,非常具體,一定要用這樣的見解。「以此見地」,用這樣的看法。這是諸佛如來果地上的看法,要用在自己的心行處。「心」是起心動念之處,「行」是行為造作之處,在這上面印證、體悟,而後對於佛所說一切經教之所以然的道理,才能領悟。開經偈說的「願解如來真實義」,才見到這真實義,才體會得,也能與諸佛如來一樣通達無我法。 下一段經文,意義愈說愈深、愈說愈妙。『明正知』是說明如來的正知正見,佛知佛見。第一小段是『明心行叵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恆河。 這是從比喻上說明。佛當年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恆河流域,因此佛講到數目大都用恆河作比喻。恆河的沙很細,數之不盡。佛的比喻很巧妙,『有如是等恆河』。將每一粒沙變成一條恆河,恆河就無量無邊。 是諸恆河所有沙數。 每一粒沙變成恆河,每一條恆河有那麼多恆河沙,這麼多沙的數字。佛很會說話、很會比喻,一般人比不出來。 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 諸佛世界數量之多,就像這個比喻。再問須菩提尊者,諸佛世界多不多?下文是尊者的答覆。 甚多。世尊。 太多了,無法計算。其中意義很深,如果不細說,很不容易體會。 『「心行」,心之行動,起心動念也』。三業的行為,起心動念是心的行為,口是言語,身是造作。口的言語與身的造作皆有限,有數量。從早到晚話說個不停,也能計算得出,還不算多;可是心裡的妄念無量無邊,就無法計算。妄念,愈是微細的愈多,愈不可思議。前一小段解釋科題,明心行不可思議。 『「諸法」,外境也』。外面的境界,身外之物。『約內心外境以明正知』。從內心妄念,從外面無量無邊的境界,顯示諸佛如來的正知正見。『意在使知「無境唯識,心外無法」之義也』。這是正知正見,恰好與前文「不一不異」的意義圓融,結合得非常巧妙,使我們知道「無境」。「境」是外面境界。為什麼說無境?境是假的,假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識是能變,假相是所變。這句話,法相宗說得最微細、最透徹,稍稍涉獵的人都曉得「八識五十一心所」。心、心所,各有四分,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我們現在看到外面這些色相,即是阿賴耶的相分。我們一切感受的現象是心、心所的相分。 相從見而生,見就是識,就是分別。離開妄想分別,沒有現象。妄想分別是因,現象是果。前文就是說明因果。相為什麼是虛妄不可得的?因為見是虛妄的,識也是虛妄的。三心不可得,心行不可得,心外無法,一切法相都是自性變現的,就和作夢一樣。本經末後雖然說六個比喻,夢、幻、泡、影、露、電,是以夢為主。我們眼前境界就是夢境,人生如夢!「如」是「就是」的意思,人生就是作夢。夢裡什麼也得不到,假的,這是說明事實真相。「心外無法」,夢境是我們意識心變現的。這一段說明甚深的義趣。 『心外無法,故法法不外一真如』。真如就是真心。當我們作夢或者夢醒時,夢中境界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可以好好想一想,我的心是什麼樣子?作夢時就是心的樣子,因為心完全變成夢境了。夢是妄,經上常說「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是能作夢的心,夢是心變的幻象,真妄不二,真妄一如。心不現相時,不知道心在那裡,不曉得心是什麼樣子;它一現相就找到了,那個相就是心。自己每天作的夢不一樣,可是能作夢的那個心是一個,所變的相千變萬化。明白這個道理,才曉得一切法不外真心,不外自性。會的人,見相就見性,他明白,不迷了,所以明心就見性。我們在相上見不到性,因為迷了。我們是迷心,他是明心。 『但眾生外為境相所迷,內為心念所擾,不能證得』。這段文將凡夫見不到事實真相的原因說出,外面迷在相上,以為一切相是真的,相有生有滅、有斷有常;內心妄念紛飛,妄想、分別、執著,被心念所擾。因此,見不到事實真相,不能證得。 『此般若所以令離相離念也』。佛在般若會上教我們明心見性,恢復性德的方法,最重要的開示就是「離相離念」。離相,前半部說四相;離念,後半部說四見,見是念頭。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皆是錯誤,這是妄想、分別、執著,自性真心裡決沒有這些東西。如果有這些東西,就不能見性,宇宙人生的真相被它障礙,被它蒙蔽了。世尊在《楞嚴經》講「虛妄相想」,相是指離相,想是指離念,相與想皆是虛妄的,才教我們離。離的意思不是不要,不是舍離;離是不執著,不要放在心上。 如何離法?相不能斷,怎能離?相就是性,相雖是妄的,性是真的,性相從來不離,性相是一不是二。如果不要相,也不要性了,沒這個道理。離是離分別執著的念頭,離相就是離執著,離念就是離分別、離妄想。《華嚴經》說「一切眾生,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由此可知,妄想是念,執著是相,將大經合參,意思就很清楚,不至於錯會經義。 『性體空寂,本無有念。諸法緣生,本來無生,當體即空』。這段文說明離相離念之所以然。佛這樣強調,教我們一定要離,所以然的道理何在?「性體空寂」,本來沒有念,可見有念都是妄念。妄念是過失,是錯誤,離念才是正確。佛法說「業障」,有念就是業障,離念就消業障。 「諸法緣生,本來無生,當體即空」。這是說明離相。不能執著相,因為一切相是緣生的。我們的身相,自己身體也是個相,也是緣生的。佛在經上常說,「四大五蘊和合而現的身相」,四大五蘊就是眾緣。既然是緣生之法,沒有自性,沒有自體,當體即空,怎能執著。執著此身,就生無量無邊的煩惱。如果曉得這個身的真相,緣生之法,當體即空,就沒有煩惱了 『故心行諸法,不一也』。心行,妄念;諸法,幻相;不一,從相上看不一樣。『叵得緣生,不異也』。叵得是不可得,從真相看,皆不可得。妄念不可得,妄相也不可得,皆不可得,沒有兩樣,所以不異。從起心動念,從分別執著中,就勘驗出不一不異的道理。諸佛如來不一不異的法印,就印在這些事實上,我們從中體驗出。教給我們一種方法,要是會了,在日常生活中,無論那一法,都用此法勘驗,才恍然大悟,果然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不一不異。『不一不異,諸法如義也』。經文說「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說得妙絕了!須細心體會。 『如是而知名曰「正知」』可見正知正見是有標準的,這是諸佛與大菩薩的標準。為什麼包括大菩薩?因為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金剛經》所說的「諸佛」,實際上是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天台家講「六即佛」中,法身大士是分證即佛。雖然不是究竟圓滿,卻是分證即佛,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佛。他的見解與如來果地沒有兩樣,真實通達無我法,所以他的知見是「正等正覺」。雖然沒有「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如來的正知正見。諸位要曉得,正等正覺已經通達無我法,決定契入「諸法一如」之境界,才稱之為正知正見。 『知此,則知應離念離相之所以然矣』。道理與事實真相明白了,才曉得佛教我們離念離相之所以然。如果不離念、不離相,決定不懂諸法如義,決定不能契入無實無虛、不一不異的境界。『離相離念,正所以無我也』。諸佛如來能通達無我義,能契入無我義,正是他徹底究竟的離相也離念,妄想執著皆放下,才能契入此境界。 這是將科題的意義宣說出來,下文再說明經文的比喻。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一六三、一六四卷 新加坡居士林
『設喻河沙為言,意顯妄心及一切法,層出不窮,牽引愈多,不可勝數。以顯妄心法相,如幻如化,莫非假有。』 至此,才將恆河沙數的比喻說出。顯示世尊與尊者的問答所含義趣甚深,比喻眾生的妄想無量無邊,妄想的形成發展確實無法計算。有想就會有現象,所以佛在經中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法相」,法是指一切法,一切法皆有相狀。雖然有相,本經說得很清楚,這個相如夢幻泡影。因為它是緣生之法,沒有自體,當體即空,所以說它如幻如化,不是實有。 『「於意云何」探試其見地。佛世界,即大千世界。為一佛教化之區。以無量數之沙比喻世界之多,皆為藉以顯下文稕眾生心多。』 「於意云何」是探測須菩提尊者的看法。「佛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這是一尊佛的教化區。經文顯示,恆河沙的恆河沙數佛世界,說明佛世界之多,諸佛之多,皆不可思議。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 前文用恆河沙數的恆河沙數比喻,大千世界之多不可思議。每一個佛世界有多少眾生?如娑婆世界,不只是這個地球。黃念老說,這個銀河系,只是娑婆世界裡的一個單位世界。娑婆世界有多大呢?如我們現在所見的銀河系,應當有一百億個。一百億個銀河系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區,這裡有多少眾生是無法計算的。 『「爾所」,指上文「無量」言。「國土」即世界。所謂十方剎土,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族類、色身,大而天人,小而螻蟻,其心無不「悉知」』 蚊蟲螞蟻在動物里是小的,天人是報身大的。無論是大身小身,無論是天道、畜生道、餓鬼道,凡是有情眾生都有念頭,也就是都有妄想。別說眾多的眾生,就是自己一人,別說從生至死,從今天早晨至晚上,打了多少個妄想,自己也不曉得。從早至晚打的妄想,數量就不可思議,何況經年累月,何況無量劫來,又何況盡虛空法界無量無邊的眾生。這一切眾生心裡起心動念,佛都知道。佛真有這樣的能力嗎?凡是念頭都是妄念,這個說法也許我們能接受,能體會。如果從這個角度測度如來的智能,那就錯了。只要是念頭都是妄念,這是總相;各個不同的念頭是差別相。念是因,它會現相,現相是果報,其中業因果報非常的複雜。這些微細的差別相,如來在果地上確實悉知悉見,不但知道總相,差別相也能看得清楚。 『佛世界,亦含深旨。當知世界之執持不壞,固由眾生業力。然非仗佛慈悲威神之力,為之攝持。以眾生業力之惡濁,早不知成何不堪之狀況矣。一切眾生皆蒙佛恩而不自知。此猶父母之照顧幼兒也。』 末後的比喻尤其恰當,大小乘經論中佛世界講得太多了,其中的深義,真正能領會的人並不多。 世間為什麼會存在?佛法所說的劫數,一個大劫有四個中劫,就是成劫、住劫、壞劫、空劫。四劫相續,最明顯的是「住劫」。其實成住壞空都是一切眾生業力變現的。現在的科學家觀察到,「成」不是驟然之間成就的,是慢慢成就的;「壞」也不是一下就壞掉的,而是逐漸的壞;沒有住劫的形相那麼明顯。我們現在是住劫中的「賢劫」,賢劫之中有千佛出世,這一千尊佛在這個世間出世,都在住劫之中。壞劫時,沒有佛出現於世。 世界為什麼能維持這麼長久?大而世界,小而人身,我們能在世間住世幾十年,是什麼樣的力量在支持?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與原則,觀察社會、觀察國家、觀察現前的世界,就能看出門道。 批註講得好,「固由眾生業力」。世界上造業的眾生太多了!業有善業、惡業、無記業。如果這個地區眾生造的善業多,惡業少,此地區的環境就好,固然是善業所感。此地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物產豐富,人人過著富裕的生活,而且個個聰明智能。這要靠大家修善業才行,當然,諸佛菩薩一定有慈悲威神願力加持。有眾生修善,佛慈悲加持的力量特別顯著,才能維持。如果眾生不修善而造作惡業,惡業感的是惡報災難,此地風雨不調,天災人禍頻繁不絕,人人都受苦受難。災難是眾生造作惡業所感,學佛的人能接受佛的教誨。對不學佛的人講因果報應,他說這是神話,迷信。明明是事實真相,他卻要說是迷信,這就可悲了。 如何能令一切眾生回頭接受聖教,全靠教育。但是現在的教育,全世界幾乎每個國家地區,都否定聖賢的教育。今天世界大亂,幾百年前東西方的預言都說,公元一九九九年與兩千年間全世界有大災難。今年是一九九六年,我們將親身體驗這個大災難。姑且不論古老的預言可不可信,我們就事論事,看看現在世道人心。全世界人們想的是善還是惡,是凈還是染;我從這一方面觀察,感覺前途確實不樂觀。 前幾天我收到一份資料,非常難得,英國教育部在小學增設佛教的課程,從五六歲起就教他讀佛經。現在他們需要小學與中學的佛學教材,這個教學是從五歲至十三歲。不容易!國家的教育部正式制訂佛學課程標準,這是非常好的消息,非常難得。我們傳播這個消息,希望其它國家地區主持教育的人,能體會此意義。 佛法教人心清凈、心慈悲,教人斷惡向善,種好因一定得好果報。佛力加持一切眾生,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佛也慈悲加持,所以這個世界不至於崩潰,不至於滅亡。一切眾生都蒙佛恩,行善的人蒙佛保佑,作惡的人也蒙佛保佑。佛雖保佑,眾生卻不知道有佛在保佑他。如同父母全心全力照顧幼兒,諸佛菩薩照顧我們正是如此,真的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佛菩薩照顧一切眾生是沒有條件的,不只是照顧行善的,佛也照顧作惡的。行善,佛歡喜,作惡佛搖頭,這是真的,但是沒有不照顧的。如果行善才照顧,作惡就不照顧,佛的心就不平等。佛心是清凈平等慈悲的,全都照顧。但是,眾生行善,佛加持的力量特別能感受到,作惡,佛加持的力量不太容易感受到。 『諸大乘經所說,梵王、帝釋、乃至日月天子、一切諸神,皆在佛前發願,護持眾生。故知世界之執持,實賴佛恩慈悲威神之力。』 《地藏經》說得很清楚,梵王、帝釋、日月神皆在佛前發願擁護世界、擁護眾生。《華嚴經》上更殊勝,諸佛菩薩示現在六道作鬼王、作天王、作人王,幫助一切眾生護持國土,護持社會。這個情形,大乘經上常見到。現在佛門經懺佛事很多,我們都曾見過「放焰口」,焰口台對面有一個鬼王,焦面大士,通常是用紙紮的,樣子很不好看,看了很恐懼。焦面大士,就是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觀世音菩薩在鬼道,須現鬼身度惡鬼,這才曉得那一道都有佛菩薩,畜生道也不少。你們吃雞吃鴨,可能那隻雞鴨就是菩薩化身,這是真的。諸佛菩薩非常慈悲,來護持這個世界。 『世界國土,已多至無量。其中眾生,其數之多,那復可說。何況眾生心乎』。眾生已經多得不可思議,何況眾生的念頭有多少!『真所謂不可說不可說矣』。實在無法說。 『所以如是層遞以說之,顯不一之義』。最後還是歸至不一不異,結歸至這個總綱領,這是顯示不一無量無邊。『「如來悉知」,以如義知之耳』。諸法如義,如來沒有不知道的。佛在《無量壽經》,講得很詳細,凡是生到西方世界的人,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彌陀在四十八願中告訴我們,那樣的人也是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這就是盡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起心動念,他都知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還談不上什麼功夫,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就有這種能力,何況如來果地。從這些大經里,我們就能體會,一切眾生心念差別之相,佛真的知道 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諸心」指前文(一三五節)所說的,所有眾生,「若干種心言」。若干,真的是無量無邊。 『「非心」約性言』。是就真如本性上說的,『暗指非真心,真心即性也』。眾生所有的念頭是妄心。法相宗說的心意識、八識五十一心所,皆是妄心。「八識五十一心所」是無量無邊妄念歸納的。無量無邊不好講,將它歸納為八個心王、五十一心所,比較好說。每個心所里,妄想雜念都是無量無邊,說之不盡。這些都不是真心,全都是妄心。 『「是名」,約相言,暗指其是妄心』。所以經上說,「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這些句子很多,將真妄、是非兩邊皆交待了。 『「如來悉知」。如來已證同體之性,便成大圓鏡智。所以一切眾生起心動念,佛心鏡中,了了分明』。這都是事實。現代科技進步,人腦的作用,有時反而不如計算機明顯。現在計算機容量相當可觀,佛門浩如煙海的《大藏經》,在計算機容量里只佔一小部分,才知道計算機不可思議。可是諸位要曉得,我們的真心容量盡虛空虛法界。這個世界所有計算機加起來,放在我們的真心裡,不過是滄海之一滴,恆河沙數恆河沙里的一粒沙而已,微不足道。很可惜,我們的心性迷了,就像計算機故障了,作用衰退了。如果我們將障礙去除,真心的作用就能恢復。所謂「轉八識成四智」,將念頭轉過來就行了。佛告訴我們,從六、七上轉,五、八是果,交待很明白。從因上轉,就是我們下手之處,果就不要理會了。果上轉,現在無法下手。 六、七是因,第六識是分別,第七末那識是執著。我們了解這兩個識心的特性,在一切法里不分別,就是轉第六識,不執著就是轉第七識。在一切法里不分別,對一切法的看法就與諸佛菩薩一樣,即是「妙觀察」。妙在那裡?就是本經所說的「即非、是名」,就入了這個境界。今天我們念《金剛經》里的「即非、是名」,是釋迦牟尼佛與須菩提的境界,不是自己的境界。如果真的對一切法不分別,離一切分別,我們的看法就是「即非、是名」。換句話說,佛在《金剛經》所說的字字句句,都是自己現前的境界。在一切法里不執著,心就平等,即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六、七識轉過來,五、八自然就轉了。前五識就轉成五種神通,天眼、天耳,意識就是他心通,五種神通就現前。問題是會不會轉,我們對人對事對物是不是能不分別、不執著。 我常勸勉大家,在生活中、工作中、待人接物中,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就轉了。這話說得很容易,事實上非常困難,原因在放不下,不肯放下、不願放下。不肯、不願,實在是對於事實真相沒了解,所以放不下。放不下,因為沒有看破。讀經、聽經、講經,目的是幫助大家看破而已。看破是真學問,看破之後,自然會放下,放下是真功夫。由此可知,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因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與佛同體,所以一切眾生縱然起一個很微細的念頭,可能他自己都不知道,佛卻很清楚,佛知道。佛腦的敏感度超過一切人,非常靈敏,盡虛空法界任何一點,一粒塵沙動一動,他都清楚明白。我們今天從科技的發展,能體會佛經說這個意思是可能的,真實的,決不是虛構的。我們可以信得過,「佛心鏡中,了了分明」。 『且佛心無念,故知動念者,皆為「非心」』這段文含義很深廣。我們的心,失去了作用。如果我們的心就是計算機,可以說現在不靈光,有了故障。故障是因為有念,念是妄想。我們一天到晚起心動念,所以機器不靈了。如何令機器再恢復它的能力?妄想是障礙,須將障礙去除。 佛法教學,行門中是以禪定為樞紐。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八萬四千是形容多,無量的方法,目標都是得定。參禪目的是得定,念佛目的是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定。持咒要得三密相應,這也是禪定。學教要求大開圓解,這還是禪定。可見,方法雖多,目標方向是一個,正所謂「法門無量,殊途同歸」,都歸至清凈心。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清凈心就恢復了。 八識五十一心所,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變現的,這是「非心」。我們用這個妄想心,所以對一切法都不了解,完全迷了。假如我們用真心,用大圓鏡智的心,就與諸佛如來一樣,盡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心念,我們都了了分明。『此「悉知」之故也』。理事皆如是,不可以不知。 『須知凡夫心念,雖鬼神亦知之』。凡夫起心動念,鬼神真的知道。有定功的人知道,一些有特異功能的人也知道。特異功能的人知道得並不詳細,他們是看人的氣,顏色不一樣、大小不一樣。善心放出來的光(佛門講光,他們講氣。)是白色的、黃色的、金色的。噁心放的光是紅色的、藍色的、青色的、灰色的。他知道人心行善與不善,是從此處看,這是小者。因為人有念就有現象,睡覺作夢,一般人不曉得你作什麼夢。有定功的人看到你作夢的相現前,能看到你夢中的境界,知道你在夢裡幹些什麼事,因為作夢有相。我們打妄想也有相,鬼神看得出來,因為鬼神有五通。我們騙凡夫容易,無法騙鬼神。 『所謂機心才動,早被神知』。鬼神早已知道,我們是真修或假修,能騙人,能騙自己,卻騙不了鬼神。鬼神都不能欺騙,何況佛菩薩!克實而言,自己從早到晚想的是什麼,念的是什麼,這就是修行。修凈土的人起心動念,念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真正念佛人,鬼神對他恭敬,保佑他,因為他所現的是佛相。我們心裡念佛,佛相即現前,鬼神見到我們的頭頂上是佛相,怎麼不尊敬。貪心現的是鬼相,瞋恚心現的是地獄相,嫉妒心現的是修羅相。起心動念都現相,他都能見到,都清清楚楚,還能騙誰? 『若微細念,則惟菩薩羅漢能知』。鬼神見到的還是粗念、粗相,但是比特異功能的人強得多。微細念、微細相,鬼神就沒有能力見到。譬如,你深入禪定中,定中境界相,鬼神見不到,因為那個相微細。心愈清凈,超過他的心量,你的心比他還清凈,他就見不到。 『佛則無不悉知也』。佛心最清凈,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比起佛心,他就不清凈。佛心最極清凈,等覺菩薩一個微細的念頭,佛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是「無不悉知」。 『當知神通不可執』。這是佛在經上常教訓學生的,而世間人往往喜歡神通感應,這是壞事。多少學佛的人著魔了,佛門稱之為著魔,世間醫學稱之為精神分裂,瘋狂了,一般講得神經病。學佛學成這個樣子,都是喜歡神通、執著神通,搞這些東西會害人,當知神通不可執著。 『執之,輕則賣弄生害,重則著魔發狂』。現前在國內、國外,這個現象非常普遍,有不少受過高等教育,拿到博士學位、碩士學位的,發心學佛,不到半年一年就去住精神病院了。追究其原因,都是喜歡神通感應,而不知道這就是著魔的原因。真正念佛人不求神通、不求感應,老實念就對了。不但不求神通感應,也不求一心不亂,見佛、見瑞相、見蓮花,這種念頭都不能有。有這種念頭,很容易著魔。偶爾見到了,也當作沒見到。見到了就自以為了不起,向別人誇耀,這都是容易著魔的原因。一定要曉得,這是魔來障道,魔來破壞你。現這種境界有何用意?《楞嚴經》講得非常詳細,在末後三卷,佛說明五十種魔。若沒有能力辨別,會將它當作佛境界,其實是魔境界,沒智能的人、不老實的人往往就受騙了。這是不能不知道的。 『矜奇好異,人之恆情』。中國、外國皆不例外,所謂是好奇騖怪,對於奇奇怪怪的非常有興趣,攔也攔不住,這些都是著魔的因緣。 『倘大眾看重此等事,即足為修行之障,且恐為法門之害』。這些奇奇怪怪的事到處都有,現前這個道場也不能避免,主持的人要有正知正見,見怪不怪就沒事了。如我們在法會中,有很多人來照相,底片洗出之後見到有發光的、有顯其它現象的。同修拿來給我看,我馬上撕掉丟到字紙簍去,不給別人看。不要拿這個宣傳,這裡有感應不是好事,因為學佛修的是定。清凈心是定,見到這個現象,一生歡喜心,清凈心被破壞了,這就是魔。每個人見到之後,心還是清凈,若無其事,那才可以。現在大家沒有這個功夫,見到之後心就動了,就是魔來破壞道場,這不是瑞相。如果主持道場的人沒有正知正見,拿這個來衒耀,道場有感應,佛菩薩有靈應,法門也破壞了,真可惜。奇奇怪怪的事,確實是有的,但是要知道它是怎麼一回事,自己清楚明白,不受其害。 『當知三明六通,是學佛人本分事。但修行時,不宜注意此事,恐走入魔道』。三明就是六通,通的能力達到圓滿時,稱為三明。阿羅漢、菩薩有「天眼通」,如來果地稱為「天眼明」。能力達到圓滿是我們本分的事,三明六通是我們的本能,有什麼希奇!但是我們的本能被煩惱妄想障礙住,不能現前。我們認真修學,不必求,這個能力一定會現前。我們修的是清凈心,求的是往生極樂世界。 大家要注意,我們想在這一生中得到結果,一心不亂得不得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念念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希求重要,也就是我們這個願求重要。佛在經上一再告訴我們,「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可見願太重要了。得一心,往生的品位高;不得一心,往生品位低。縱然念佛念至一心不亂,如果求往生的念頭不懇切,還是不能往生,多麼可惜!所以我們一定將求往生排第一位,這才是重要的事。身心世界全都放下,這樣求生西方凈土,才有把握。誰能放下,誰就有把握;放不下就沒把握,一定要放下。對於神通感應,甚至一心都不必放在心上。信願持名,老實念就好,這樣我們求生凈土的道路才平安、穩當。 『無明盡時,神通自得。得之之後,亦不宜輒與人知。恐為捏怪者所借口,後患甚多也』。這幾句話說得很好,所以佛在經上一再囑咐弟子。弟子中許多具足神通之人,別說菩薩,阿羅漢六種神通都具足了,小乘初果須陀洹已有天眼通、天耳通。雖有神通,決不以神通作佛事。以神通作佛事,就是以神通接引眾生、誘導眾生,佛不許可弟子這樣做法,因為弊病很多。妖魔鬼怪都有神通,如果用神通作佛事來接引大眾,妖魔鬼怪也都變成佛菩薩,就無法辨別佛菩薩與妖魔鬼怪。 現在佛門問題嚴重,以神通感應來接引大眾是犯大戒,犯大忌諱。佛門接引大眾是用講經說法。妖魔鬼怪可以顯神通,但不能講經說法,道理在他心不清凈,知見不正。諸佛菩薩心地清凈、正知正見,所以用講經說法來弘法利生,妖魔鬼怪無法仿冒。如果用神通,他們會仿冒,我們很難辨別。唯有清凈心、正知正見是妖魔鬼怪所沒有的。所以,即使自己神通現前了,也不用神通,也不顯神通,有等於沒有,不必向人衒耀,免得人家造口業。「後患」,就是有後遺症。這個道理與事實,無論如何都要了解,要遵守佛的教誨。 『說「河」,喻心念之流動』。河水是流動的。『說「沙」,喻心念之繁密』。佛用恆河沙作比喻,河是比喻起心動念,「沙」是比喻念頭的複雜,念頭之多不可思議。『說沙為河,喻心念從微而著』。將恆河的每一粒沙變成一條恆河。沙很小,恆河很大,這是從微小至顯著,比喻中含著這些深義。『說河之沙,喻心念由總而別』。河是總,沙是別。一條恆河是總,無量的沙是別。 『由河沙而說到世界國土眾生,喻眾生心念既流轉不停,復膠固不化,既細瑣無比,復馳騖無極(今雲脫序)」。現在說脫序,就是不守規矩,不守次第。『有任運而起,有施設而成。所以言「若干種心」』任運而起的細念,施設而成的粗念。有心、有計畫、有設計的做,那個念頭粗。這一段將比喻的意義說出,可見對話的含義,真正是很深廣。實在講,佛不是說別人,正是說我們自己。冷靜仔細想想,我們的心念確實如佛所說。 『如上所言,凡有兩重不一不異』。結歸至總綱領上,才曉得一切法,無論世法佛法皆不離「不一不異」之總綱領。前文說的比喻,『外而山河大地』。指依報世界。『內而五蘊色身,事相至不一。而為眾生心所現物,則不異也』。這是一重的不一不異。從此相狀上看是不一,無論相狀如何複雜繁多,都是眾生心念所變現之物,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是一,這是不異。不異就是一,不一就是異,結歸至綱領。不一不異,我們體會到了。 『又眾生心念多至若干種,不一也』。若干種實在無量無邊。『而「皆為非心」,則又不異』。前文是從依正相狀上說,我們見到不一不異;這一句是從眾生心念上說,也是不一不異。 『此皆發覺者,所應了知』。發覺是發菩提心,覺悟的人;這樣的人應當明了,要知道這是事實真相。知道與不知道有什麼關係?關係大了!知道,就是覺悟了,才肯放下。知道了,看破了,對於一切境界,外而山河大地,物質的生活環境,內而五蘊身心,皆能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唯有看破才肯放下,所以了知能幫助人放下。放下,修學任何法們,功夫就得力,容易成就。 『總之,不一不異諸句義』。諸句是指展開之八不,不生不滅、不斷不常、這些句子中的義理,『既顯法法皆如』。顯示沒有一法不是真如,沒有一法不是自性,法法皆是真如自性。『即是顯無有定法』。法法皆如是不異的意思,無有定法是不一的意思。『令行人當於一切法上,活看活用』。我在講席中常勉勵同學,學佛要活學活用,應用在生活上,才沒有白學佛,學了真有用處。 『不生拘執』。拘是拘束,執是執著。大乘佛法確實活活潑潑,特別與現代社會開放的思想非常相應。開放社會中,如果能學佛,所產生的效果完全是正面的、美好的,的確是真善美慧的人生。如果不學佛,開放的社會容易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所呈現的是污穢的、不清凈的。由此可知,大乘佛法對於開放社會是一付清涼劑,能導入真善美慧,才顯示佛法對於現代人的意義,價值特別至高殊勝。 『故佛時而說一,以顯其不異。時而說異,以顯其不一。時而一異俱說,顯其雖不一而不異,雖不異而不一。時而一異皆非,顯其並不一不異亦不可說也』。這四句,顯示釋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為一切眾生說法的原則。明白此一原則,就可以仔細觀察一切經典,從小乘至大乘,一部《大藏經》所說的總不離這四個原則,正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將總綱領與原則找到,才知道佛說的是什麼,才懂得佛所講的真實義。開經偈說的「願解如來真實義」,才能體會得。曉得綱領原則,目的何在? 『無非為遣執情,令證一如耳』。上一句是佛說法的目的。無非是幫助一切眾生,破除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些是「執情」,情是迷。佛說法不為別的,正是為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上一句是破迷,「令證一如」是開悟。 『總以明處處皆不可著,無論世出世法,皆應依此義觀,依此義行』。義是義理。佛所講的道理,我們一定要記住、一定要遵守。對於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皆要用此觀點來觀察,無實無虛、不一不異。無實就是不異,無虛就是不一。下文是這一段的總結,總結成「不可得」。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可得,所以教人不要執著。執著是錯誤的觀念,決不是事實。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科題是『結成叵得』。『「叵得」,即不可得』。就是不可得的意思。 「此說「非心」之所以然』。佛說,眾生所有的妄念都是非心,不是真心。這段文說明,何以佛說這一切心念都不是真心。真心是常住的,不生不滅的。妄念的心是生滅的,所以有過去、現在、未來。 『心念既有三際,故謂之遷流』。好比河裡的水是流動的,所謂後浪推前浪,前念滅了後念就生,這是妄心、生滅心。『因其心念,剎那不停,故有「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現在、未來是從妄念產生的幻象假象。 『克實而論,只有過去、未來,並無現在』。如果真懂得這個意思,天下太平,真的什麼事都沒有了。確實只有過去與未來,沒有現在,因為說現在,現在就過去了。現在到底在那裡?我們講的時間觀念,是不是這一秒鐘是現在?一秒鐘之中,佛還講一彈指,再將它分成六十分之一,稱為一剎那。佛講微細的生滅念頭,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可見念頭生滅之快,「現在」根本不存在,只有過去與未來,並無現在。 『「不可得者」,明其當下即空』。心是能打妄想的、能分別的、能執著的。能分別執著的都不可得,所分別執著的在那裡?所分別所執著的是一切萬象。一切萬象是因緣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能執著、所執著的皆是一場空,皆不可得。冤枉不冤枉!每天心裡想東想西,還設計、計畫,全是一場空,全都在打妄想。覺悟人心中沒有這些事。 『真心,則常住不動。「非心」,言非常住之真心』。真心是清凈心,真心裡沒有念頭,無念就沒有生滅,不生不滅、不一不異,這是真心的樣子。妄心才有生滅的念頭。什麼時候證得真心?凈宗念佛的功夫,「一心不亂」,有事一心、理一心。「事一心不亂」是將妄念伏住,但是真心還沒有現前,也是功夫,還不夠深。功夫再提升,妄念滅了,真心現前,此時稱「理一心不亂」,就是常住真心現前了。大經稱之為「法身大士」,就是說這種境界。《華嚴經》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真心現前了,他們生活、工作、處世、待人、接物用真心,這就是佛菩薩。我們生活、處世待人接物還是用生滅心,用妄心,這是凡夫。真心沒有生滅,沒有念頭,所以是真實的。 『生滅心是妄非真,故曰「是名為心」』是名是假名。眾生之見,以為這是心,其實不是。 『執著者,必自以為我能取』。他一定有這種妄想。仔細觀察,那個人沒有這個妄想,「我能得,我能怎樣怎樣」。『不知即此能取之一念,三際遷流,當下即空。念尚不可得,尚何能取之有乎』。我們要時常讀誦這句經文,會提醒我們,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看破放下,幫助我們往生凈土。往生凈土,必須將這個世界捨棄才行。我們在這個世界住久了,感情很深,難分難捨,毛病在此。這段經文多念幾句,慢慢就覺悟了,原來是一場空,假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才真正肯放下,不再妄想。 『三言「不可得」』,連著說了三句「不可得」。『真乃錐心之語,直令我見無立足處』。的確,我們無始劫以來就執著有個我,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從我見里再執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句將十法界依正莊嚴包括盡了。一定要曉得,「能、所」皆不可得。 『《楞嚴經》曰:「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此文道盡三界輪迴之真相。』 《楞嚴經》這一段經文,將三界六道輪迴的真實相說盡了。凡夫無始劫至今在六道輪迴打轉,細細讀這一段經文,就知道原因了。前三句是講現象,「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死得了嗎?死不了!佛在《地藏經》講得很清楚,人這一生死了,頂多七七四十九天又去投胎,又去找一個身體。由此可知,我們在六道里捨身受身,就像換衣服。衣服髒了,脫一件,再換一件新的;身體壞了,丟掉,再找一個新的。每一次找的身體不一樣,有好看的、有難看的,由不得自己選擇,被業力支配,自己作不了主宰。自己若能作主宰,當然選漂亮的衣服。自己作不了主宰,糟糕不糟糕!佛教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善心、生清凈心,身體愈換愈殊勝、愈莊嚴。千萬不能生迷惑顛倒的心,不能生造作罪惡的心。 無量劫來,我們在六道生死相續。經上常說「生死疲勞」,自己作不了主,原因「皆由不知常住真心」,迷失了自己的常住真心。「常住」之意義很明顯,不是遷流。真心就不是妄心。剎那遷流,就是剎那生滅的念頭,這是妄心,是無常的,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了。念頭是無常的,真心是常住的。 「性凈明體」,真心是清凈的、光明的。清凈心是真心,染污的心不是真心。我們的心被妄想分別污染,被煩惱情執污染,不是真心。真心裡絲毫的污染也沒有,真心是清凈心、平等心。不平等也是污染,真心清凈平等。「明」是智能,真心充滿智能,如佛的大圓境智一般,盡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起心動念,都清楚明白。為一切萬法之本體,所以稱為「清凈明體」。這是我們的「真心」。 如果見到性凈明體,就是禪宗說的「明心見性」。見到真心,見性就成佛了。我們今天成不了佛,就是將自性真心迷失了。現在學佛就是要將迷失的真心找回來,找回來就成佛了。 我們迷了,「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六道輪迴原來是這麼一樁事,現在還繼續不斷用妄想,將妄想當作真心。平常我們與人見面,「最近想什麼?你有什麼計畫?」全是妄想!覺悟的人見面會問,「你這幾天打什麼妄想?」妄想里有善有惡,善的還勉強,惡的就太可怕了。利益眾生、利益社會,這妄想是善的。求自私自利,甚至損人利己,這妄想是惡的,非常可怕,果報不可思議。世界相,就是眾生的這些妄想,業因果報的相續相而已。真的將它看穿了,毫無意義!人生都是一場空,有什麼意義價值。 若用常住心、真心,則真有價值。覺悟的人,醒過來的人看這世界的眾生,如酒醉一般,迷惑顛倒,自以為是。喝醉了,顛顛倒倒,還告訴人,我沒喝醉,有什麼法子!眼前芸芸眾生就是這個樣子。佛菩薩確實大慈大悲,見眾生這樣,還是不捨棄,盡心儘力幫助他,來維持這個世界。 這一段與《金剛經》中「三心不可得」、「諸法因緣生」合參,意義更明顯,將三界六道輪迴的真相說明了。我們若能體會、能明了,則對於三界六道不會再留戀。凡是對三界六道還有很濃厚的感情,有留戀的,就是沒有看破,不知道事實真相。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一六五、一六六卷 新加坡居士林
『若心不隨相而動,便除一切苦。所謂了生死出輪迴,心了耳,心出耳。修行人第一步,便當明了此理。』 此段說明,三心不可得的事實真相通達之後,所得到的實際受用。凡夫不明事實真相,所以心隨境轉。如恆河沙一般煩惱重重,無量無邊,因此長劫無法脫離輪迴。其實,解決這樁事並不難,難在沒有智能,見不到事實真相。若有智能,則心不會為外面境界所轉,一切苦都離開了,正如《般若心經》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包括三界內的三苦、八苦。只要有智能,能看出五蘊皆空,苦就沒有了。「三心不可得」與「五蘊皆空」意義是一樣的。 「了生死出輪迴」,「了」是明了,將事實真相徹底看清楚了;「了」也是了斷,永遠與三界生死輪迴脫離了。由此可知,「了」是心了,「出」也是心出,心了、心出。這個身了不了,出不出,實在沒有關係。諸佛菩薩,乃至阿羅漢示現在三界六道度化眾生,他沒有生死,沒有輪迴。 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世間,八十歲入般涅盤。一般人說佛滅了,佛到底有沒有滅?沒有!《無量壽經》說的很明白,佛示現八相成道,是為中下根人所示現的。上上根人明了,佛出現在世間並沒有生,佛入般涅盤也沒有滅。正是「不生不滅」,與本經旨趣所說的「不一不異」完全相應。佛如是,菩薩如是,羅漢如是。我試問,那一個眾生不如是?如果說眾生不如是,諸法如義就講不通了。萬法皆如!可惜凡夫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見不到事實真相。諸佛菩薩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修行人首先須清楚這個道理,而後用功才有下手之處,才有入門之處。不了解道理,無論如何勤修,都不得其門而入。 『分別執著,妄也』。妄是虛妄的。『不分別執著,真也』。離一切分別執著,即是真心起用;分別執著是妄心起用,妄心不是真心。修行要斷妄、要求真,可是真不能求。有一個求真的念頭,又是個妄想。除妄之後,就是真。 『真心無念』。無念是決定沒有一切妄念。妄念是妄想、分別、執著。《金剛經》說得很具體,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妄想。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執著。真心裡沒有這些。 『起念即妄。修證者無他,除妄是已』。修行人離一切妄念與妄相而已。千經萬論,世尊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乃至十方一切諸佛所說無量經法也不出此原則。我們不能不知道。 『妄云何除』。妄想、妄相如何除法?『離念是已』。只要將念頭斷掉就除了。真心離念,真心裡沒有念頭。有念頭都是妄念。『離念則分別執著自無』。念頭沒有了,真心就現前,妄想、分別、執著自然沒有了。 『真心自見,生死自了』。真如本性中沒有生死,所以見性之後,變異、分段兩種生死皆了。雖知道離念重要,也明白離念的方法,可是用不上,問題在我們眼前,怎麼離也離不了。也許諸位覺得,我不離似乎沒事,愈離則妄念愈多。這是無始劫來的習氣,已經養成習慣。這正顯示大乘法中,理可以頓悟。事須漸除。我們看此事,不是漸除,簡直是無法除。幸虧有一個念佛法門,真的救了我們。念佛法門的好處就是不要斷念,不必離念,將念頭換成「阿彌陀佛」這一念就行了。換念頭容易,離念難!這是凈宗法門之殊勝,就是將所有的念頭換成阿彌陀佛。 『一切眾生,所以認妄為真,由於不知其是不可得。不辨其是生住異滅,剎那相續』。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真相,即宇宙萬有的真相,眾生不知道「不可得」。學佛的人雖然天天讀經,讀歸讀,行歸行,是兩樁事,不相應。《心經》末後最重要的一句「無智亦無得」,本經說「三心不可得」,我們偏以為這也可以得到,那也可以佔有,錯了。如果讀經之後,覺悟了,知道一切法不可得,希求的心就斷除了。希求是妄想,是煩惱,所以希求、憂慮、牽掛這些心全都要捨棄。縱然不能恢復圓滿的清凈心,一半以上決定恢復。這就是說,念佛人即使不能證得理一心,事一心是確實可以證得的。證得事一心不亂,往生凈土就生死自在。 眾生不知道真相是一法也不可得,包括自己身體也不可得,何況身外之物!其實是「生住異滅,剎那相續」。這說明一切形象、色相,總不外生住異滅,這就是「無常」。現象是剎那相續,並不是真的存在。一剎那有九百個生滅念頭的相續相。 『實不可得,執之何為』。實在不可得,為何要執著?身心世界都是剎那相續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何必在其中打妄想,何必造罪業!學佛、聽經、念佛、參禪,如果不開悟,對於事實真相不能徹底明了,不能徹底放下,沒用處!我們從無量劫前就聽經、念佛、修行,搞到今天這個地步,還是照樣打妄想,照樣造業,原因就是沒有看破、沒有放下。由此可知,若不看破、不放下,決定不能解決問題,依舊六道輪迴,繼續受報! 『且自以為能執,而實無可執,徒增妄想業力而已,真愚痴可憐也』。佛說一切眾生是可憐愍者。道理就在此,他以為能執著、能分別、能得到,其實什麼也得不到。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只是打妄想,妄想從不間斷。妄想就造業,業力就改變相續相。剎那相續相是業力在變,即法相宗說的「唯識所變」。變好、變壞,就是變樂受、變苦受,就在自己妄想中的善惡。一念善的妄想,變的境界是樂受;一念迷的妄想,變出的是苦受。佛門常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迷惑顛倒,不能辨別善惡,非常苦。有很多人出錢出力,以為做了好事,殊不知他造了惡業。有能力辨別善惡、辨別利害得失,需要相當的智能;辨別邪正、辨別真妄,更要高度的智能。迷惑、愚痴,愚痴就促使人造業。學佛,最重要的是開智能。 現代社會變了,人心變了。如果與三十年前的社會,一定會感覺到,三十年前的人心淳厚,人與人之間相處真誠,比現在人誠實。為什麼一代不如一代,一世不如一世?其中的因素,佛經說得透徹明了。迷妄的發展就像癌細胞一樣,擴散的時候不可收拾,太可怕了。所以,古聖先賢建立國家,維持社會的安定繁榮,用教學方法。中國《禮記》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一定要辦教育。 學佛的人比較善良,因為接受佛陀的教誨,起心動念,自己知道約束。現代學校教的是科學技術,這不是教育。中國古代的教育是教人如何作人,教人了解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大眾的關係,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人與天地的關係,這就是佛法所說的,教人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然後,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然有規律,自然於情、於理、於法相應,所以社會和諧。 現代將這種教育捨棄了,於是人與人之間相處,只知道利害,沒有道義,這是今天社會動亂的根源。人之所以異於禽獸,就在於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能辨別真妄、邪正、是非,這是人之可貴處!我們看到今天這個現象,無限感慨!不能責備任何人,因素太複雜了。如何挽救?唯一有效而快速的,只有推行佛陀教育,才真正能救世間。這些理論與事實,正是此處所說,『此理惟佛知之說之,修行宜急覺悟也』。實在太難了!似是而非的東西太多了,讓我們真假莫辨。現在大家都知道,善行中常為諸佛菩薩所讚歎是「法布施」。《金剛經》上有不少次的比較,一切大乘經中,較量功德,財布施,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都不如為人演說《金剛經》上的四句偈,才曉得佛法超過一切世間法。法布施又以什麼為最勝?續佛慧命、弘法利生,這是無比的殊勝。想轉業力,這是最快的。 過去我在學講經時,老師很慈悲,見到學生命相很薄的,俗話講「短命相」,就勸這些人發心學講經弘法,轉業最有效、最快速,真的能延年益壽,變換體質。道理是用願力將業力換過來,原本自己的一生是受業力支配,發願弘法利生,這是願力,願力超過業力,就是乘願再來,所以能延年益壽。這個功德第一大,壽命也可以延長,何況其它!身體有一點毛病算不了什麼,念頭一轉自然就好了,這都是真正的事實。 說到弘法,就想到辦佛學院的功德第一,不是培養一個、兩個,而是培養很多的弘法人才。佛學院如果請很多老師,開很多課程,四五年佛學院畢業出來,學生得到什麼?是不是真的能擔負起諸佛菩薩弘法利生的事業?是不是真的能續佛慧命?如果達不到這個效果,這種做法就似是而非。講經,許多人誤會,以為多讀經、多看批註、多聽,就會講了。沒錯,也能上台講得天花亂墜,可是不管用。當時很好聽,走出門外就忘得乾乾淨淨,這沒用處。 古時祖師大德們培養弘法人才,與現在不同,諸位要是看佛經、看佛教的史傳,沒有一位法師辦過佛學院或培訓班的,從聽眾中選拔出有興趣學講經的,讓他出來複講,這樣訓練而成的,全是講小座出身的。講小座是有來源的,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五百阿羅漢集結經藏,請阿難出來複講,就是講小座。阿難復講,台下同學記錄,以後整理出來就成為經典。所以,講小座是從集結經藏時,阿難開端的,於是代代相傳,都用這個方法培養講經說法的人才。這個方法非常有效,真正能擔負弘法利生的使命。 講經一定要修行功夫,功夫是「正受」,佛家的名詞稱「三昧」。講《般若經》,如果沒證得般若三昧,《般若經》如何講法?講凈宗經論,如果沒得念佛三昧,凈宗經典如何講法?講《華嚴》,須得華嚴三昧;講《法華》,須得法華三昧。由此可知,古人與今人不一樣。諸位必須知道,一門深入才能成就三昧。三昧是定,三昧是清凈心,三昧是真的看破放下,就是本經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決不為外面境界所動搖,不被花花世界所誘惑。內心不起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如如不動」,就是三昧,與那個法門相應,就稱為那一種三昧。研讀《金剛經》的,就是金剛三昧。研究、講解、討論《無量壽經》的,就是念佛三昧。 先得三昧,而後對於經意無不通達。此時,古來祖師大德的批註可以看,也可以不看;因為已得三昧,自己有見解,一觀察就通達了。如六祖為無盡藏比丘尼講《涅盤經》,六祖沒有參考別人的批註;他為法達禪師講《法華經》,不但沒看《法華經》的批註,也沒看過《法華經》。《壇經》中八首偈頌,說明法相宗的經義,講得妙絕了!他的智能、能力就是從三昧來的。三昧即是《金剛經》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人家做到了,而我們掛在嘴皮上說,沒用!一定要做到才管用。所以,學習經教,一定要一門深入。 學一門,似乎很笨、很拙。沒錯,開頭是很笨,不起眼,就像像蓋大樓,先打地基。殊不知,地基愈堅固,將來大樓蓋得愈結實。一開頭要好看,那就壞了,永遠不能成就。世出世間法,都不外此原理原則。我們一定要有能力微細觀察邪正、是非、得失,自己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世間人,真是好心想修福,然而他造的是罪業,我們看了也不能說一句話。他看不到,若對他說,他不承認反而誹謗,業就造得更重。所以,只好隨他!等到那一天果報現前,想回頭了,這時候可以點醒他。他正在迷惑,自以為是的時候,一句話也不能說。這樣的誤會、這樣的迷失,在在處處都見到。這種事,「惟佛知之說之」,佛在經上為我們說!可貴的是自己能體會、能覺悟。 『此事為凡聖之關鍵。本經雖離相離念並說,實歸重在離念。不過以離相為離念之方便耳。若離念,則見相即見性。儘管隨緣現相,廣度眾生,毫無障礙矣。』 這就入法身大士的境界,如《華嚴經》所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即是無障礙的法界。這一段說得好,非常重要,這是凡聖關鍵之所在。凡聖不是講別人,而是講我們自己。學佛、修行,我們是作凡夫,還是作佛菩薩,這是關口。能突破,即超凡入聖;不能突破,還是作迷惑顛倒的凡夫。關鍵是離念,所以善知識、好老師教學的方針,縱然不能達到離念,也要將妄念降至最低的程度,這就是高明的老師。若不是好老師,則不懂這個道理,反而增長我們的妄念。多讀、多看、多研究,增加妄念。清涼大士在《華嚴經疏鈔》說得好,「有解無行,增長邪見」。行是修定,就是離念離相。沒有離念離相的修行,天天研究經教,將這當作正事,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兩者正相反。 最初我看《華嚴經疏鈔》說「有解無行,增長邪見」,並不懂這個意思;多少年來自己修行,教學講經,才真正明了了,他講得一點也不錯。佛法與世法不同,佛法要離念離相,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世間法不離念也不離相,妄想、分別、執著。把握這個綱要,縱然有錯誤,也不至於太大,大方向是正確的。離相,是離念的方便。初學的時候,世尊制定許多戒律,特別是「止持」,那些事不能做,規定很嚴格,都是離相,目的在離念。離相只不過是手段而已,幫助人離念的。念沒有了,相不妨礙,事事無礙。 持戒是手段,目的是得定。離念才能得定,不離念不能得定。定還不是目的,還是手段,開智能才是目的。因定開慧,才達到佛法教學的真正目的。智能一開,什麼問題都解決了。離念之後,相不障礙,因為見相就是見性,就是清涼在《華嚴》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事相就是性德,「儘管隨緣現相,廣度眾生,毫無障礙矣」。 『「三心」實不可得,當下即空』。一切眾生迷惑顛倒,迷在以為三心可得。如果知道三心不可得,妄念自然就離開,不再打妄想了。世間人那一個不想想過去,再想想未來,這是胡思妄想!過去已經過去了,想它幹什麼呀!未來的還沒來,不需要想。他會想,就是誤以為真能得到,真有所得。這一樁事若不是佛為我們說破,世間人沒有能力得知事實真相。 學般若,特別是學金剛般若,如何才能做到「無住生心」?這是一個好方法,用「三心不可得」,用「諸法緣生」來觀察一切法。此觀察就是《心經》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離念,念是心法。受、想、行、識是念。一切諸法是色法,色法緣生的。諸法緣生,了不可得,三心了不可得,五蘊皆空。所以,這段經文念了之後,就曉得觀自在菩薩如何照見五蘊皆空。我們知道了,要會照,不照不行。要是會照,就與觀世音菩薩沒有兩樣。觀世音菩薩的方法、原理原則,就在那兩段經文。這就曉得,『應當向不可得處觀照契入』。 我們心裡起個妄想,或起個貪心,或起個瞋恚心、嫉妒心,立刻觀察,這個心是「現在心」或是「過去心」,還是「未來心」;想想「三心實不可得」,念頭就沒有了,貪瞋痴就沒有了。若不這樣想一想,貪瞋痴繼續發展,愈來愈嚴重。能這樣微密的想,就是觀照,自然就放下。所貪的對相是財、是色、是名,想想「諸法緣生」,「因緣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外緣自然就放下,身心世界俱不可得。 『則湛湛寂寂,當下便是常住真心』。它就慢慢向外透,「常住真心」現前,就是宗門所謂的「明心見性」。 『正所謂「狂心不歇,歇即菩提」』這是《楞嚴經》上世尊對富樓那尊者說的。「狂」是妄心、妄念。妄念不停,一個接一個,「不歇」。「歇即菩提」,菩提就是真如本性。妄心息了,真心本性就現前,學佛目的在此。世間人學佛,目的在增長貪瞋痴,求佛菩薩保佑我陞官、保佑我發財。他到佛門來是學貪瞋痴的,來求貪瞋痴的,與佛法完全背道而馳。佛門是斷貪瞋痴的,但是今天社會上,多少人將增長貪瞋痴當作真正的佛法。所以,學佛到最後,大家都往生了到餓鬼道、畜牲道、地獄道。這是不了解佛法,學錯了。 『此節文亦具兩重不一不異』。這是結歸至總綱領。 『過現未三心,是為不一』。過去、現在、未來三心,當然不一。『皆不可得,是為不異』。這是一重不一不異。另外一重,『又遷流心與常住心,不一也』。這三心是虛妄的,如水一般流動,常住真心是不動的。般若智能是不動的,無明是動的。明是不動的,不動就放光明,動就是無明。假如諸位同修體會這句話,用功會得力。不動是智能,動是無明。我們研究經,用思惟想像,這是動,這是無明。無明如何能解如來真實義? 如何才能解得如來真實義?清凈不動!讀經、聽經,決不用分別想像,絕不執著,就開悟了。當年佛講經,還講不到一半,聽眾中就有開悟的。以《楞嚴經》為例,世尊講至三分之一,第三卷講圓滿時,阿難尊者開悟了,大概講至一半時,摩登伽女證果了。這是會聽,即一般大乘經上說的「諦聽、諦聽」,就是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心緣是想像,聽了之後想經是什麼意思。不能想,只管聽,用不動的心聽,會開悟。我們聽經一輩子都不會開悟,因為一面聽一面打妄想,隨相流轉。音聲是六塵的相,隨著說法的音聲打妄想,怎能成功! 李炳南老居士慈悲、高明!那時我尚未出家,學講經的學生坐在第一排,二十多人。外面來的聽眾從第二排坐起。第一排有桌子,因為我坐第一個位子,目標很顯著,所以老師一眼就看到我在寫筆記。第三天,他講完經之後叫我到房間,問我:「你聽經是不是在寫筆記?」我說:「是!」他說:「你寫這個幹什麼?」我說:「怕忘記,存著以後作參考。」他搖搖頭說:「沒有用!你想想,一年之後你的境界就不同了,所記的東西還有什麼用處?」我聽這話,覺得滿有道理,境界進步,這些東西的確沒用處,何必浪費精神。 老師教我聽法,專心的聽,不要記筆記。所以,我在台中聽他講經十年,沒有寫過筆記。用清凈心、真誠心,專心的聽,的確有悟處。我學的東西比較活潑,道理在此。老師教我們這批學生是因人而異,坐在我隔壁的同學,筆記寫的好勤快,一本一本,寫了幾十本,老師沒有阻止他。由此可知,他了解每位學生的根性。他不讓我寫筆記,這個方法對我的確好,若不是這種根性的人不行。我的記憶力很強,不需寫筆記,聽老師講一個鐘點,第二天我復講,差不多也能講一個鐘點,他的內容可以講到百分之九十五。所以,我學經很快,一個月學一部,學習的情緒也很高,一般人講有成就感。 以上說明「遷流心與常住心,不一也」。『知其不可得而當下空寂,則不異也』。這是說兩重不一不異。 『佛之委曲說此四重,開示修觀之方便也』。說修觀,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修觀;說參禪,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參禪;說念佛,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念佛。諸位聽了感覺奇怪,因為不懂不一不異。如果懂得不一不異,就會承認。其實,佛在經上早就講過,確實如此,一定要通達不一不異。修觀,用功就有門路,功夫自然得力。 『由不一觀不異』。看一切法,法相不一樣,在其中觀它相同之處,觀它的體性,體性是空寂的。『一念不生,而實相生矣』。形形色色,不同之中見到相同的,因為不異是個空相。佛法常說「萬法皆空」,空是同的相,就是不異之相。萬法是不一,皆空是不異。我們的希求、得失、妄念,自然就降低了。雖然不能完全斷盡,卻淡薄了,於一切法中自然看得淡,不像從前那麼堅固的執著。看淡幾分,也能放下幾分,這就是很大的進步,在修持上,生活上,就得受用。心清凈,清凈心生智能,所以「一念不生,而實相生矣」。 『由不一入不異』。前文是講「觀」,此處是講「入」。入比觀深一層。觀是看法,看法正確,智能現前了。「入」是得受用,因為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觀是看破,入是放下。愈放下愈自在,愈放下愈真實。『除分別執著,亦即無我』。雖然還沒有得無我法,但確實是向著無我法的目標進步。證得無我法,就成佛了。圓教初住菩薩就證得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法身是無我法。 『迨至一念不生,人我法我,尚復何存乎』。這種境界,最低層的圓教初住菩薩,兩種執著都破了。 『真無我之妙法也』。這是教初學的人,就是教我們如何證得「無我法」,如何見到「法無我」,就用這個方法,真的有效,只要會用,用得恰當,進步非常快速。在一切萬法中觀察,不一就是萬法,世出世間一切法不異。也就是說,從萬象上觀察其體性在一切世出世間法中觀察其緣生。觀它是眾緣和合而生的,觀察它沒有自體,就是沒有自性,當體即空,這樣能生智能。智能開了之後,看破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清楚了,自然不分別、不執著。放下就入進去了,入佛知見。 《法華經》說,開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佛為我們開示,我們覺悟了。觀是悟入,悟佛知見。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入佛知見。前文說得很清楚,佛知見,法無我,無我法。一切法無我是看破,入無我法是放下。所以,一是看破,一是放下,圓滿的自性完全現前,這真正是無我法的妙法。無論解悟或是證悟,這個方法妙絕了。『此為開佛正知,開佛正覺也』。開就是一般講的開悟了。這是開悟的妙法,三心不可得。 『下「諸法緣生」一大段』。以下一大段說「諸法緣生」。三心是我們能執著的,諸法是我們所執著的。能執著的不可得,所執著的也不可得。『亦復如是開之覺之。而一是向「心行」上開覺』。三心不可得是從心行,從念頭上讓人了解事實真相。『一是向「諸法」上開覺』。這是向外面境界上,說明外境的事實真相。『雙方並進,則心境皆亡』。心中的妄念,外面的分別執著,皆會失掉。這確實與金剛般若經題完全相應。 『我法俱空。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矣』。一切諸相都離了,無法稱呼,不得已假設一個名詞,稱之為「諸佛」。佛就是佛,為什麼稱諸佛?雖然離相離念,但是功夫不等。《華嚴經》上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為什麼有四十一個位次?這都是離相離念,心境雙亡,因為功夫淺深不一樣,所以分作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是從功夫上分的。這種分法是佛為我們分的,對法身大士而言,已經離相離念,跟本沒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 佛若遇到我們,決不會說「你是凡夫,我是佛」。有這個念頭,就是凡夫,因為他還有念,還著相。所以,佛見一切眾生都是佛,他的心是清凈的、平等的,決定沒有分別的念頭。菩薩的位次是隨順眾生說的,佛是以二諦說法,這是以俗諦說的,才有此等差。這個道理決不能不曉得,否則會產生許多誤會。 念佛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怕自己的品位很低,聽說下下品往生要十二劫才花開見佛,太長了,所以常有人來問我,真的還是假的。這些都是不懂得不一不異的原理,才有這麼多虛妄、分別、執著。如果嫌時間長,就認真努力,何必下品下生?上品上生不好嗎?多用功!不要打妄想。其實,問這些話的人雖然天天念《無量壽經》,沒懂經的意思。經上不是說得很清楚,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不論你品位高下,全是阿惟越致菩薩,那是佛力加持的。《觀經》所說的是不論佛力加持,而是自己念佛往生的情況。到了那裡,蒙佛力加持就提升了,大家都平等。所以,三經要合參,才能看得圓滿究竟,將疑惑、障礙皆破除,而後我們念佛的心踏實,不再有妄想了。 「心境皆亡,我法俱空」,「則名諸佛」。所以,《金剛經》上的諸佛,是從圓教初住菩薩講起,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稱為「諸佛」。 『教下名言甚多,無此直捷了當』。除禪宗之外,其它九個教派都稱為「教下」。名詞術語非常繁雜,我們感到困難,不但難修,也難解。實在說,沒有比《金剛經》更直截了當的。《金剛經》全經只有五千八百多個字,一個字的廢話也沒有,字字句句都是從如來果地流露的,直截了當。 『宗門棒喝交馳,無此彰顯明白』。前兩句顯示本經在教下是第一。禪宗教學用棒喝,祖師大德真正是明心見性的過來人,見你功夫接近成熟了,或者用棒,或者用喝,將你驚醒,突破關口,人就開悟了。如果不是真善知識,也要學祖師模樣。老實說,把人打死了也不開悟。冤枉死了,怎會開悟?喝,更沒用處。所以,那種方法是學不得的,沒有用處。自己功夫不到,學了一點用處也沒有。這說明,宗門的方法不如《金剛經》這樣清楚明白的道出。宗門說悟就是此處講的「無住生心」、「無實無虛」、「不一不異」,「法無我」、「無我法」。但是,宗門不說破,教下說出來了。宗門不說出來,實際上,真正入這樣的境界,解這個境界。真正體會得,理解了,這是解悟。真正做到了,入無我法,這是證悟,就是證果。『願共勉之』。 『此一大段,含義甚多,須先說明,入文方易領會。』以下這一大段,因為含義很多,所以未講經文之前必須先交代。科題是『明諸法緣生』。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下文有兩個中段,『約福報明無性』。第一個中段就福報說明無性,無有體性。再分幾個小段,第一小段是『約法施明體空』,布施中以法布施為第一,也是當體即空。先說明大意,再看經文。 『上「心行」一段,是約內心明義』。從內心說明這個道理。義是道理,說明三心不可得。用「恆河沙」比喻,以河比喻三心遷流不息,比喻過去、現在、未來,以沙比喻心的妄念之多,無法計算。這是用河沙比喻「心行」。 『此「諸法」一段,是約外境明義』。「心行」之事實真相,我們明白了;外面環境的真相,不能不熟悉。『諸法多不勝數』。外面境界相之多,與心裡妄念的數量恰好相等。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盡虛空法界的諸法有多少,自己的妄念就有多少。多了就不好講,用歸納的方法說才方便。 『今約福報及法施明義,則可賅攝一切法矣』。這個例子包括一切法。這個例子明白了,於一切法中就能推想,就都明白了。 『布施攝六度,六度攝萬行。布施中以「法施」為最。法施之義明,則六度萬行,皆可例知。法施是善行,善行之義明。非善行之事,亦可例知。』 所謂「舉一隅而以三隅反」,佛舉一個例子,我們用這個例子推斷,於一切法中都能正確的理解,得到真相。 『因緣生法,謂一切法之生,不外因緣。故法即因緣所生之果。無異言一切法不外因果。故「因果」攝一切法盡。』 這是討論諸法、觀察諸法,首先一定要懂得「因緣果報」。凡夫粗心大意,稱一切法,其實一切法並不存在,一切法的現象是因果剎那生滅相續的幻相而已。這是大前提,必須先清楚明白,再仔細的觀察。 『因緣生法,但有相而無性』。性是體性,所謂本體。它有相而沒有性,所以這個相是假相,幻相,如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為它沒有性體,這個相就是虛妄的。 『可知一切法之當體,如幻如化,如空中花,如水中月,絕非實物』。一切物質現象都如此,沒有一樣東西有實體。比喻得好,「如幻如化」,幻是像變魔術,變現的,變化的。「如空中花」。眼睛害病的人見到空中出現一些花。在《楞嚴經》上世尊用這個比喻,稱之為「目損」,就是眼睛害病,見到空中花,見到燈上有暈影。好眼睛的人見不到這些,說明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水中月」,人人都能看得見。水中的月影沒有自體,不是真實的。 『故標題曰「體空」。顯其當體是空耳』。諸法體空。果然明白一切法體空,對於一切法決定不執著,自然會放下。妄想、執著,皆造業,造業必定有苦報,苦報也是當體即空。好比作夢,惡夢不好受,夢確實是假的,也當體即空,但是我們真的在夢裡受罪。六道亦復如是,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雖然也是當體即空,卻不能不受。受罪非常痛苦,而這些現象的過失,根源就是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產生堅固的執著,不肯放下,才搞得生生世世六道輪迴。 佛在經上講,「頭出頭沒」。凡是在六道的人,三善道雖然比較好受一點,畢竟時間短暫,而在三惡道的時間長久。這個原因不必問別人,自己一想就明白了。我們從早到晚,起心動念,有幾個念頭是善,幾個念頭是惡?這就清楚了。想一天的就夠了,今天早晨至晚上,念念都自私自利,念念是貪瞋痴慢,就是三惡道;念念幫助別人,念念利益社會,就是三善道。貪心重的,家在餓鬼道,住的時間最長;住得短的,好比到外面旅遊觀光。嫉妒、瞋恚心重的,家在地獄。邪正不分、是非顛倒,愚痴的,家在畜生道。我們只要很冷靜的觀察,造三惡道的業太多了,不知不覺都在干這些事;造三善道的業,非常之希有。這才知道,佛在經上講的話,非常有道理,惡道的時間長,善道的時間短暫,頭出頭沒。如在苦海里。頭伸出水面吸一口新鮮空氣,比喻三善道;再一個筋斗,又栽在海里去了,那是三惡道。沉在底下的時間長,出頭的時間很短暫,這個比喻很好。 『具足身相』。這是後面經文所說的。『顯「無性」義』。佛現的身相是法身,報身現的是大身。 『法施,顯「體空」義。由是可知,說緣生,無異說不可得。說不可得,亦無異說緣生』。這話一點也不錯,講萬法因緣生,就是說緣生性空,皆不可得,何必在世間患得患失。不僅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可得,佛法也不可得。學般若,得了般若嗎?那有這個道理!學法相,得了法相嗎?無有一法可得! 在一切法中,感應是有的,所謂「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我們心有感,法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但是,一定要知道,當體即空,能得、所得皆空,皆不可得。能看破、能放下,清凈心現前,真如本性現前了,這個時候才可以說,一切法都得到了,真得到了。沒有見性,什麼都得不到;見性,完全得到了。 未見性之前,佛告訴我們,常樂我凈是假的;四念處說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常樂我凈,俱不可得。可是,見性後,常樂我凈是四凈德,真的有,法身有常樂我凈、般若有常樂我凈、解脫有常樂我凈。因為見到性,性是真的,不是虛妄的;沒有見性,是著在相上,相是虛妄的。前文講三心,用虛妄的心,執著虛妄的相,結果都不可得。見性之後,虛妄的心舍了,虛妄的相舍了,所得的是完全真實。所以,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秘藏,各俱常樂我凈,四凈德都得到了。 佛教我們「舍虛妄,趨真實」,但不能有真實的念,否則還是妄想,還是執著。真實的念頭也沒有,才是真的真實,就是「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一六七、一六八卷 新加坡居士林
『眾生處處執著。能執,無非妄想。所執,便是諸法。佛以誠言告之曰:「汝以為有能執者耶?心行不可得。能執之意,當下即空。」又告之曰:「汝以為有所執者耶?諸法緣生,所執之法,當體是空。」如此開示,正是將眾生執見,從根本上推翻。』 我們無始劫來的病根,就是妄想、執著。妄想、執著一天不除,輪迴的業果就一天不息,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的。如何能超越輪迴,如何能一生親證佛果,這一段開示非常重要。 現代西方的科學家相當聰明,用數學理論、用科學儀器觀察,對於大宇宙太空,小宇宙原子、電子、粒子,皆能觀察入微。雖然相當不容易,但是依佛法的標準,他們依然不能稱為正覺,原因在他們沒有離開能所,依舊有能執、有所執,與經上說的完全相同。能執著的,無非是妄想。不但真心離念,般若也說「無智亦無得」,《心經》的結論「無智亦無得」。由此可知,有知就是妄想,有得就是執著,所執著的是諸法。 佛在經上教誡我們,「汝以為有所執者耶?」你以為有一個能執著的嗎?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心行不可得,能執著的這個意識當下即空。三心不可得,用什麼執著?眾生以為有所執著的,所執著的無論人、事、物,以為能得到,能擁有,這是錯誤的觀念。實相是「諸法緣生」,緣生就沒有自性,就是沒有自體。如同現代科學家觀察,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物質稱為粒子,它只是一種波動的現象,根本沒有物質存在。這個說法很接近佛法。足見「所執之法,當體是空」。 能執、所執,俱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明了通達此事實真相,才是正覺。佛說這種人真正覺悟了。佛這番開示,將眾生無始劫的病根一下拔除了。眾生執著我見,見是能執,執就是所執。如此開示是「從根本上推翻」。換言之,能執、所執根本不存在,根本不是事實,而是眾生迷惑顛倒,錯誤的想法與看法。 『「緣生」與「不可得」,皆明即空之義』。前文講「三心不可得」與「諸法緣生」,皆是說明當體即空,能所俱空。 『妄念為成凡之由』。這句話重要。因為有妄念。天天打妄想,才墮六道變成凡夫,這是非常可怕的。 『將欲了生死、證聖果,必須斷念』。未遇佛法之前迷惑顛倒,雖然知道六道很苦,從來沒有動念頭想超越六道。更不知道用什麼方法超越六道輪迴。如今遇到大乘了義的經典,才知道我們應當發心永脫輪迴。佛教導我們,確實有超越六道輪迴的理論與方法。真正是希有難逢。我們真想了生死,真想作佛、作菩薩,「必須斷念」,一定要斷妄念。我們很想斷念,可是似乎不去斷還沒那麼多,愈想斷,妄念愈多。這是什麼原故?事實上,我們的妄念本來就非常多,平常粗心大意,沒注意它,不知道多。想斷念,想把心靜下來,才發現妄念這麼多。 斷妄念,談何容易!所以佛教我們一個特別法門,可以不要斷妄念,將念頭轉移,轉念「阿彌陀佛」。這是無量法門中最殊勝、最巧妙的方法;末法時期除此方法之外,想斷妄念非常因難。 『當知一切法,只是緣生,本來是空。既已緣生,不無假相。故法與非法,皆不應取。以一切法,雖絕非真實,而事相儼然。行人亟應覺悟,空有不著,離相離念。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耳。』 這些真實的道理與事相,我們應當牢牢的記住,時時反覆讀誦經文,提醒自己的正念。妄念何以斷不了,因為我們無始劫來,習慣將虛妄的假相當作真實,而無法放下。雖然聽了佛的真實教誨,可是我們的習氣太重,觀念依舊轉不過來。但是,比一般沒有聞到佛法的人,還不曉得事實真相的,好得太多。因此,必須依據經文,時時提醒自己覺悟。這樣對修持很有幫助。 一切法是無量因緣所生,緣生就沒有自性,就是當體即空。雖然體無自性,但是它有相。這相是假相、幻相。我們見到這些幻相,實際上是相續相。一剎那中有「九百生滅業因果報的相續相」,佛這樣說。實在是粗說,略說。如果真實說,恐怕我們懷疑,不能接受,所以只說一個粗相。至於微細的相,等到有一天我們的心清凈了,自然就通達,才能體會到佛說法的善巧方便,循循善誘。因為有假相,法是假相,非法是空性,所以空有兩邊都不可執著。「取」就是執著。因為兩邊都不是真實的,所以皆不能執著。 我們要在此處覺悟,「空有不著,離相離念」。離相是離執著,離念是離妄想,妄想、執著皆不能有。在日常生活中學諸佛菩薩,「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生活就自在,就是真正的幸福。實在說這兩句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中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說淺白一點,大家更容易體會。就是我們生活在世界上,無論工作、處世待人接物,真正做到與人無爭,於世無求,這就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與人無爭,於世無求?因為所爭所求的都是妄想執著,了不可得,又何必爭,何必求呢!無爭無求,心就定,心就清凈了。「信心清凈,則生實相」。就是生智能。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愈來愈清楚明白,此時會體會到法喜充滿。 『若不離念,「寂」且未能,遑論乎「照」』真實的功夫就在寂照。若不離念,則達不到寂。「寂」是清凈心,就是真心。「照」是真心起作用。如《般若心經》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以本經所說的五眼,最低限度也是慧眼、法眼,才有照的作用, 『故學人於此行門,必須空有不著。而於觀門,則須一空到底。此理不可不知也。』行是生活,是事相。也就是對人、對事、對物,一定要做到空有兩邊不著,就自在了。觀門是指見解與思想。也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一定要「一空到底」。惠能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就是一空到底。這個道理必須曉得,才能永遠保持清凈心。保持心裡沒有一個妄念。我們初學,下手的方法還是用一句佛號。我們空不了,一定有念頭,就將念頭集中在阿隬陀佛名號上,用這一念將一切妄念打掉。這個方法,一般人可以做到。 『用功當以離念為主。念佛即是離念』。我們念阿彌陀佛,就是離念。『離一切妄念,離一切三界輪迴念』。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所有念頭都是三界輪迴念。換言之,如果不念佛,則一天到晚起心動念都在造輪迴業。我們想脫離六道輪迴,但是輪迴心、輪迴業永遠不斷,如何能超越輪迴!唯一的方法就是念佛,將一切念頭都轉變為阿彌陀佛。在日常生活中鍛煉。眼見種種色相,要有能力將它變成阿彌陀佛的相;聽種種音聲,也有能力將它變成阿彌陀佛聲。如此,在境界里漸漸就能作主宰。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確實有困難,還是難在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放不下。所以,修道人必將名利看輕、看淡,知道這是煩惱,是系縛。生生世世修行沒有成就,就是被它害了。這一生不能放下,不能擺脫,必然還是生死輪迴,非常可惜。 『迨至往生見佛,自然圓離矣』。我們現在要看淡、看輕。生活在世間,只要衣服能穿得暖,飲食不缺乏,有間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足夠了!不必奢求。如果希望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這個念頭依然是留戀六道生死輪迴。所以從前出家人所謂「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過著行雲流水的生活。其實,古代在家居士學道,也能將家業、親人捨棄,在山上住茅篷,或在寺院掛單修行,比比皆是。他對於世間名利、五欲,真的放下,真的看破了,這樣功夫才能得力。直至往生見佛,就是圓滿永遠的舍離。 『真心不但真空,且是真有』。真有與真空是一樁事,是一體的。我們常講「一體兩面」?那來的兩面?說一體兩面,可見還沒有完全契入,沒能完全明了事實真相。前文我們討論無實無虛、不一不異、萬法一如、真空真有,就是顯示這個意思。 『真空,離名絕相故。真有,常恆不變故』。括弧里講『空有一如』。這段話的意義很深,一定要細心的體會。真心所現的境界是一真法界。《華嚴經》毘盧遮那佛所現的境界,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現的境界,皆是真有。與此相對的,一切諸佛剎土裡的十法界是假有。真假如何分法?佛門有個簡單的定義,凡是會變的就是假的,凡是不變的就是真的。由此可知,真有不變。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佛,與所有往生的大眾,他們的身相永遠不變,生活環境永恆不變,稱為「一真」。 一真就是《華嚴經》所說的「唯心所現」。心是真心所現的一真法界,是真有。假有則是「唯識所變」,將一真法界變成無量無邊的法界。無量無邊不好講,所以佛將它歸納為十大類,稱為十法界。十法界是唯識所變,那是假相。諸位從此處細心體會這段文的意義,體會空有一如。 『一切緣生之法,本無是物,但假現相而已。乃是真空假有也。(空有相待,故曰同時)』 前文是真空真有,此處說真空假有。假有是指十法界,真有是指一真法界,差別在此。 『或曰:「心外無法,心生則種種法生。」此「心」指妄心而言。然則佛菩薩既無妄念,而能現種種境相,不知何由而成。』 下一段為我們解答這個問題。這都是大乘經說的,「心外無法,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心外無法」這個心是真心,「心生」這個心是妄心。同樣是心,意思完全不同。佛經難讀也就在此。「無法」是無十法界依正莊嚴之法。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虛妄的,它是從妄心變現的。唯識所變。妄心就是唯識。佛與大菩薩,一般說圓教初住菩薩就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沒有妄念,不再用妄心了。 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真性就是真心,從此以後不再用妄心,也就是不再用心心所。初住以前的菩薩,包括二乘、凡夫,起心動念都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在百法的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里稱之為「異生性」。異就是不一樣。與佛用的心不一樣。佛用真心,我們用妄心。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真性,就稱為同生性,他們的心跟諸佛如來相同。佛的覺心圓滿,他們也是覺心,是真心,但是不圓滿,還摻雜無明,然而他們確實是用真心,不再用妄心。 「佛菩薩既無妄念」,這是指圓初住,別初地以上的,他們能現十法界,也能到六道現應化身度化眾生。正如《普門品》說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就現佛身;應以童男童女身而得度者,就現童男童女身;應以宰官居士身得度者,就現宰官居士身。他能現種種相教化眾生,。而這種種相是妄心變現的。他們已經沒有妄念,怎麼會現相,怎麼可以示同凡夫?答案在下一段文。 『佛菩薩實無有念。種種境相,乃留惑潤生,亦實由心而現』。這真是慈悲至極處!我們通常稱佛菩薩「大慈大悲」,意義就在此處。他有能力斷盡煩惱,卻不忍心斷。而將煩惱留住。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為涅盤。 實際上,諸佛如來所現的種種相,大多數是菩薩相。如果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斷了,就超越十法界,不可能再回到十法界。他留一品生相無明不斷,稱為「留惑潤生」。潤是滋潤,為的是教化眾生,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而不肯將最後一品無明斷盡。為了在六道十法界里現種種相、種種身。「亦實由心而現」,一品生相無明不斷,這個心就是妄心。他證得真心,可以保留住妄心。 『此則由於因地發大悲願,隨緣度眾』。這是說明他不斷,原因是在因地曾經發大願。那一位菩薩,甚至那一位同修沒有發過四弘誓願?第一條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發過這個願,成佛了,沒有不度眾生的道理。成菩薩、成佛,過去發的願都要兌現。 『故證果後,雖不起念,而藉夙昔悲願熏習之力,便能隨機感緣,現諸境相』。道理在此,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發度眾生的大願,此願力熏習的力量不可思議,能令諸佛菩薩不忘眾生,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感應道交。證得法身的菩薩就是成佛,是佛門常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圓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就成佛了,就有能力在世間示現八相成道。如果這個世界眾生緣成熟了,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示現八相成道。 法身一切處,如無線電的電波滿一切處,有部收音機在此地,頻道一撥,就能收到節目。諸佛菩薩的法身遍滿法界,那裡的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應身現前,佛有沒有來?佛是不來而來,實在是無來無去。法身是體,從法身現應化身。體是一個,盡虛空法界。應化身無量無邊,那個地方有感,那裡就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這是說明他能現境界,能現相。 『西方凈土,亦彌陀因地大悲願力所現者也。』這是《無量壽經》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是阿彌陀佛悲願所現的。 『我等修因時,必須悲願具足,深觀諸法緣生之義,使熏習成種,乃能於大定中隨緣示現耳。』 這一段教導我們應當學佛,學佛的真實慈悲、真實發願。為什麼強調「真實」二字?這兩個字與文上「具足」之意義相同,發了願卻做不到,這是虛願,空願。發了願,一定要做到。發大慈悲度眾生的大願,這是好事。可是世間事,自古以來,中國外國都不例外,所謂「好事多磨」,磨是障礙。想做一樁好事,障礙非常多。障礙從那裡來?因為你妨礙許多人的名利。他們認為名利是現前的利益,而你要做好事,一定對他們的名利有妨礙,於是這些人想盡方法阻礙你、破壞你,這是免不了的。因此,必須有耐心、有智能克服種種魔障,使自己的願心落實,能令一切眾生得到真實的利益。此處教我們如何堅定悲願,消除障礙。 「深觀諸法緣生之義,使熏習成種」,就是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雖然通達明了諸法緣生,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但是度眾生的弘願,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願心,並沒有因此消失,反而堅固熏習,在阿賴耶識里變成種子,於是才能在大定之中隨緣示現。「大定」不是每天盤腿面壁坐禪,因為那樣對於一切眾生幫不上忙。「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大定;《楞嚴經》上的「首楞嚴大定」,就是《金剛經》上這兩句所形容的。 六根緣六塵境界時,不會被色聲香味觸法所誘惑,不為外境所誘惑,這是「禪」,就是「如如不動」;內不起心不動念,這是「定」。所以,大定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之時,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不分別、不執著,就是「不取於相」;不起心、不動念,就是「如如不動」。這是大定,這樣才能隨緣示現。如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本經開端發起的樣子,世尊示現住世八十年,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三百餘會,他表現的樣子,就是《金剛經》這兩句。他真的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也就是於一切境緣,一切人事物質環境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空有兩邊不著,就是無住生心,生心無住。 「大定」是無住,「隨緣示現」是生心。雖然隨緣示現,還在大定之中。正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行住坐卧都在定中。這是我們要知道,要學習的。 『「開佛知見」一大段,實為全經最重要部分。前後所說,無非開佛知見』。佛的知見就是「諸法如義」。經文「如來者,諸法如義」,世尊再為我們解釋諸法如義,一切法無實無虛、不一不異。八不的意思就是諸法如義,這是佛知佛見。 『信者信此』。我們信大乘佛法、信般若經典,就是信諸法如義,就是信無實無虛,就是信不一不異,就是信緣生與不可得。『解者解此,修者修此,證者證此。合信解行證,方將「開」字功夫做了』。「開佛知見」,就是開悟了。此處將開悟講得如此清楚明白。 『信是初開』。初開,大概人人都有分。『而解、而行、而證,乃究竟開也。』這是需要功夫的。我們現在可能還不到這個境界,但是信、(初開)一定可以得到。一定要求進步,要向解行下功夫,我們的悟處才有真實受用,才能運用在日常生活中。 下一段經文,科題是『明福德。明福德因緣』。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下文是須菩提尊者的答覆。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此是總明緣生之義。從布施因緣說到福德。「布施」,因也。「福德」,果也。因緣所生,因果無盡。布施等為佛門大事。』。這個「等」字是指其它五度,包括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尚不離緣生,不離因果。則其餘一切法可知矣』。說明世出世間一切法皆是緣生,皆不離因果。讓我們了解因緣所生,因果無盡。因為這個事實真相,所以佛教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為什麼要無住?因為能執著的三心不可得,所執著的諸法緣生,當體即空。所以不能執著。執著都屬於妄想,完全錯誤了。為什麼要生心?因為因果無盡,生善心,現的是善果;生不善心,現的是不善果。因緣果報,絲毫不爽,所以佛提醒我們一定要生心,生清凈心,生善心。所現的業果自然就善,就清凈。 『前半部中,長老答辭,多言「不也」』多半是答覆「不也」,不是否定,前面說過了。不是否定,也不是肯定,意思是「不能這麼說法」。『後半部惟開佛知見中』。在開佛知見這一大段經文中。『答「如是」最多』。如此段經文,他答覆「如是世尊」,『表諸法一如,一切皆是之義。是明融相會性』。性相一如,性相不二。開佛知見之後,這個答覆就有意思,就正確,而沒有錯誤,這個人得的福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這一段經文,科題是『緣會則生』。由此可知,福德是因緣所生法,當然也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開佛知見之後,對於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因為「福德」是緣生法。一切眾生,但能布施六度,深植因緣,則因緣聚會,福德便生矣。』 這是答覆「福德多」的意思,可見重點不在果,而在修因。正是大乘經常說的「眾生畏果,菩薩畏因」。惡的果報現前眾生害怕了!實在害怕也沒有用處,也無法避免。菩薩對於造因非常謹慎,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非常謹慎,必定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他在這裡下功夫,就是他能修布施六度,深植善因。此處因緣是指善因緣。 修福也不是容易事,如果沒有善根、沒有福、沒有智能,往往錯修了。《了凡四訓》講得好,如中峰禪師所說,善與惡有真有假、有偏有圓、有半有滿。如果沒有智能辨別,將假善當作真善,將真惡當作假惡就全錯了。所修的因,問題就多了。所以一定要有智能,要能辨別真妄、邪正、是非,才能真正達到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深植因緣。因緣聚會,近的在這一生,遠的在來生、在後生。諸佛菩薩教我們,福德一定要給眾生享,自己不要享福。佛與菩薩修福而不享福,這是作榜樣給我們看。只種善因,善果讓一切眾生共享,其中的意義非常深遠,顯示佛菩薩無盡的悲心,利益眾生。 『表面說福德,實是說布施。若不修布施之因,那來福德之果?故「如來不說得福德多」。正因福德當體即空而無實,乃是因緣生法。故欲得果者,但修其因。若勤修布施,則福德自至矣。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經文句句都有深義。理體上講,『如來不說得福德多』;從事相上,因果上講,「如來說得福德多」。這句經文面面俱到,講得非常圓滿,性相因果都說到了,正是我們學習之處。不僅三界六道,作菩薩、作佛還是要修福德之因。因為無福不能度眾生,不能利益一切眾生,所以諸佛如來沒有不修福的。佛尚且修福,何況菩薩、聲聞,我們不能不知道。 『法法莫非因緣所生』。「法法」是指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皆是因緣所生。『福德布施亦是緣生』。無論因上果上,皆是緣生。『福德之因緣為布施。布施之因緣,發心是也』。明了事實真相,明了法界眾生與自己是一體,因此施捨是出於真心,無條件的。真因,必定感真實的果報。心是無盡的,雖然施物不多,但是所感的果報也是無盡的。 『欲布施不著相,必先於福德不著相,布施之所以著相,無非為貪求福德,則大誤矣』。這很重要!自古以來,在佛門修福的人很多。卻不知道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沒有智能,所修的雖然有福,但福報不大不廣,是有漏的小福報而已。有智能的人,了解事實真相,能將小福報變成無盡的福報。如何變法?不著相、不分別。不著相,福報就無有窮盡。所以不可以貪求福德,修一切福德之因,決定不貪求福德的果報。有一個貪心,如何出得了三界?三界是由貪、瞋、痴變現的。所以只要有絲毫的貪心沒斷,就出不了三界。 貪、瞋、痴、慢、疑,真是地獄五條根。我們可以肯定說,對於念佛成佛,往生凈土這個法門,生起疑惑,就完了!這一生沒有超越六道輪迴的指望。所以唯有深信凈土法門,發願求生凈土,才有希望在這一生中永脫輪迴,超越三界。貪、瞋、痴、慢、疑,這五種煩惱,有絲毫沒斷乾淨,就出不了三界,也就無法往生。雖然帶業往生,經上講得很清楚,只是帶業因,帶業習的種子,不帶現行,現前不能有,念佛的時候不可有。念佛還夾著貪、瞋、痴、慢、疑,就不能往生。念佛時,煩惱習氣的念頭決定要斷除,用這句「阿彌陀佛」取而代之。 心裡只有阿彌陀佛,沒有貪瞋痴慢疑,這是功夫得力。有這些摻雜在其中,念佛再多,一天念十萬聲,也不算功夫。功夫得力不得力就看有沒有夾雜。所以我常講「凈念」,凈就是不懷疑、不夾雜。不懷疑就是沒有貪瞋痴慢疑的疑;不夾雜就是不夾雜貪、瞋、痴、慢。這很重要。貪求福德的「貪」字壞了,大誤了! 『其所得者,不出三界,終是苦因』。他所得的是人天福報,可是人一享福就迷惑。諸佛菩薩的福報太大了!華藏世界、極樂世界,那種富貴,天上的大梵天王也比不上。可是,諸佛菩薩示現到人間來,為什麼不享福?為什麼示現那麼清苦,道理就在我們的煩惱習氣沒斷,一享福就迷了。所以,佛菩薩示現雖有福德而不享福,還是三衣一缽,每天乞食托缽,以身教做給我們看。不能享福!六道眾生有一點福報就胡塗,心裡天天增長貪、瞋、痴,如何得了!增長貪、瞋、痴,就是以輪迴心造輪迴業,念佛也不能往生,何況修其它法門。來生那一點福報享盡了,又要墮三途。福報愈大,墮得愈苦,所以說「終是苦因」。這樁事,諸佛菩薩看得清清楚楚,因此屢次告誡我們。 『故依如義不說得福德多也』。不說得福德多,乃是依據「諸法一如」而說的。 『觀一切法空,無福德之念。但為利益眾生,修離相之三檀。則是福慧雙修,悲智具足,必得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故依如義說其得福德多矣哉。』 這段說明,諸佛菩薩何以要修福德之因,我們應當學習的。觀一切法空,心裡自然沒有受福德的念頭,貪心就不會起來。貪心雖然不斷,但真的被定慧伏住了。定慧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修因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現代由於交通便捷、科技與信息發達,幾乎全世界每個國家地區的狀況都能了解。現在世間人想的、說的、做的,歸納起來,真的是「貪、瞋、痴、慢、疑」。全世界的人都干這些,這樣的因果,這個世界還能建立?焉有不壞之理!這個世間還不壞,就是因為有佛菩薩在修三檀,在修布施,在修因。所有眾生都在造罪業。這個世界將壞。佛菩薩要挽救世界,使它不至於崩潰。他們在修福德,在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檀」是三種布施,檀是檀那。 「福慧雙修,悲智具足,必得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此功德不是佛菩薩自己受用,而是給一切苦難的眾生受用。眾生雖然受用,並不知道。俗話說,不知道佛菩薩冥冥之中在保佑我們。我們造這樣極重的罪業,世界還不壞,道理在此。我們將這些話說給大眾聽,大眾反而笑我們迷信,不能接受,不能相信。雖然不接受、不相信,佛菩薩還是保佑他、加持他,還是修福來供養他,這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徹底顯露無遺。佛菩薩這樣做,並教導、勉勵我們這樣做。「故依如義說其得福德多」。 『佛經所說因果道理,徹底圓滿。極其精微。廣大圓妙。世出世法,所莫能外,然後始知因果可畏,始知佛法為人人所必需。』 這段話非常好!因果的道理,世間聖賢,如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們也都明了,中國、外國,自古至今,說的人非常多,但是沒有佛說的這樣徹底。這是事實,尤其佛在大乘經所講因果之理與事實真相,確實「極其精微,廣大圓妙」,世出世間法都不能超越因果。如果對於這個道理與事實,能稍稍體會一些,就會得很大的受用。就是真的知道「因果可畏」。 眾生為何會做錯事,為何會做惡?實在是不明了果可畏,對於因果的理事不清楚,所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在乎;菩薩看在眼裡,非常可怕。單就這一點,我們就曉得,佛法確實為一切眾生所必需。因為,只要能深深體會因果的理論與事實,這個人決定會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他的前途一片光明,果報正如經上所說的「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欲真明了世間法,不能不先明佛理』。這話說得很正確。佛法,就是解釋世間法,我們在《認識佛教》一開端說出這個意思。佛所講的一切經,內容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是自己,宇宙是我們的生活環境,包括人事環境與物質環境。世尊說法四十九年,就將此事實真相為我們說明而已,豈不是「欲真明了世間法,不能不先明佛理」。 『然後始知離相離念,關係重大』。從因果上說,離相離念是因,明心見性是果。離相離念是因,成菩薩成佛,永脫輪迴是果,還是因果,關係太大了!如果不能離相離念,就永遠不能脫離六道輪迴。 『決不致漠視,決不敢畏難。乃能發大心、修大行、證大果也』。由此可知,修行人因循苟且,不肯認真用功,將修學看作自己生活中不太重要的一部分,這就是漠視,就是無知迷惑。如果清楚因果道理與事實真相,決不敢輕視,而會將修行看作自己一生中唯一的大事,會非常認真,「決不敢畏難」。一定要認真努力,才真正能「發大心」。了生死出三界,念佛往生不退成佛,這是大心。「修大行」,空有兩邊不住是大行、信願持名是大行。往生不退是「證大果」。 『總之,佛說因果,能令人成世間善人、賢人、聖人』。這是聽佛說法得小利益者。心量狹小之人學佛,目的是求人天福報,沒有出三界的念頭。我們也時有所聞,學佛希望來生還得人身,富貴比這一生更殊勝,這是眼光淺的人。眼光稍微大一點的人,知道人壽命短促,縱有富貴享受也不久。聽說天上的福報大,天人壽命長,學佛目的在升天。佛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一定滿眾生的願望,想得人身,來生一定得人身。想升天享天福的,來生一定能升天享天福。所以,能令人成世間善人、賢人、聖人能成就的。如果真正覺悟,真正明暸六道不能住,十法界也非究竟,這種人算是徹底覺悟,真正明了了。不但要超越六道,還要超越十法界。佛也能滿他的願,幫助他滿足大願。 『乃至成菩薩、成佛』。總而言之,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出因果定律。『其廣大圓妙至極矣』。這是真的,世間無論什麼人講因緣果報,都不超越世間。縱然有些宗教家有真實的禪定功夫,在定中的境界延伸了不少,他們見到六道的狀況,於是所說的因果比世間一般人高明。可是終究出不了三界六道。唯獨佛法所說的因果,的確廣大圓妙,達到極處。能達到成究竟圓滿佛,這才是真實究竟,真實的圓滿,達到極處。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一六九、一七○卷 新加坡居士林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這一段是從佛的報身來說明。 『「具足」,圓滿之義。指功行圓滿、萬德莊嚴之報身。「色身」名為具足者,正因其諸相具足。故色身為所莊嚴,諸相為能莊嚴。分而說之,意在顯其有能有所,正是緣生法耳。』 本經字字句句含無量義,小注也不例外,其中意義非常深遠、廣大。不僅諸佛菩薩的報身,即使六道眾生,如我們的身體、容貌,皆與自己的心行有密切關係。體質健康與否,容貌圓滿與否,世間人常講「相隨心轉」,而佛在經論中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的身體,乃至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受用,無不與心行有密切的關係。經文「具足」是圓滿的意思,說明他的煩惱業習斷盡,功德圓滿。清凈心完全恢復,因此身相絲毫欠缺也沒有,這是表面的意思。 更深一層的意思,雖然文字上沒有,但是確實含攝意思在其中,正如世尊在《華嚴經》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能德相」。一切眾生,當然也包括我們自己,我們有圓滿的智能、有圓滿的德相,如經典里贊佛萬德莊嚴的身相,自己本來有。本來有如此圓滿的色身相貌,現在變成這個樣子。圓滿的色相,我們本來具足,是本有的,是自己的本能;現在於六道里所得的煩惱有漏之身,是錯誤的。迷失了自性,迷失了本心,所以變這個樣子,真正是相隨心轉。我們一天到晚打妄想、生煩惱,色身容貌怎會圓滿?讀這段經文,仔細的觀察,確實包含這個意思。 我們想恢復圓滿的報身,一定要斷惡修善,一定要離念離相,功德才真正圓滿。諸相具足,通常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顯現在身體上。所以說,色身為「所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能莊嚴」。將相好與色身分開來講,用意是告訴我們,有能莊嚴、有所莊嚴,有能、有所,就是緣生之法。因緣生法,無有自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佛將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一再的為我們顯示。 須菩提尊者答覆的言詞,第一句是『不也』。這與前文的答覆,意義是相同的,它是『活句。謂亦可、亦不可』。意即不能這樣講法,而不是否定詞。 『法身報身,不一不異』。「不一不異」是般若的精髓,非常重要。如果真正能通達明了這四字,世尊二十二年所講般若的義趣,就掌握了,般若的受用,多少能得幾分。不一與不異是一樁事。 『若會歸不異之性,則可見。若執著不一之相,則不可見也。上言「不也」,下言「不應」。意顯無所謂可不可,但不應耳』。不但不應該這樣說,這種念頭也不應該有;因為有這種念頭,心就不清凈。六祖說「本來無一物」,怎麼還有「可見、不可見」這種雜念在其中!所以它的含義很深。 『「何以故」下,明「不應」之義』。為什麼不應該這樣說,為什麼不應該有這種念頭?這就是即非、是名。這樣的句子在前文讀過很多,它的精義,我們多少也能體會一些。 『必深解緣生道理,而兩邊不著,然後性相圓融而不異,則見相便是見性』。這就是「可見」的意思,但是有條件,見性的人才可以這種說法,沒有見性的人不行,因為不是他的境界。所以,對於萬法緣生的道理與真相,一定要深刻透徹的了解。了解的樣子就是「兩邊不著」。我們現在還是執著,因為對於緣生的道理與事實真相沒真正透徹。如果真正明了透徹,一定兩邊不著。凡夫著相著有,二乘著空,權教菩薩亦有亦空,住在中道上。中道也不能住。空有是兩邊,將空有合在一邊,中道又是一邊,還是緣生之法。這顯示事實真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彷佛將這個樣子透出一點,但是也不能有心行處滅的念頭。「心行處滅」尚且不可得,諸位細細想想,「言語道斷」應不應該說?「不應!」這句話就正確。 「深解緣生的道理,兩邊不著,然後性相就圓融」。這時候,見相就是見性。中國古代禪宗大德測驗見性的學生,問答的言詞都記載在禪宗語錄之中,稱之為「機鋒話」。一般人聽他們的問答,不知道在說些什麼,好象所問非所答,見性的人聽起來就很有味道,所以境界不相同。 『其所見者,乃是無相無不相』。他見的與我們果然不一樣,在一切境界相里,他見的是「無相無不相」。我舉個淺顯的例子,諸位從中體會。 最近新加坡建不少大樓,工程還沒完工。外行人看到樓,多少層,很壯觀,這是著相,不見性。建築師、工程師看的是圖樣結構合不合理,建築需要多少鋼筋水泥,多少個工作日。見性與不見性,也彷佛是這樣。見性的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他看的是無相無不相,是不一不異、無實無虛,所以他空有兩邊不著。我們看到六塵境界都是有,又起了貪瞋痴。這與見性的人看法完全不同。 『亦即如實空、如實不空之全性』。見性的人,所見的是「如實空、如實不空之全性」,真的具足圓滿。這個「圓滿」的意思很像《大方廣佛華嚴經》所說的體相作用,面面俱到,面面清楚。我們雖然沒有達到這個境界,聽佛在經上講講也好,知道自己與諸佛菩薩在思想上、見解上、生活上,究竟差別在那裡。大乘經,特別是金剛般若為我們透露不少消息。 『心有所取,由其動念』。這個念頭極其微細,就是著有、著空,或著兩邊不著。著了兩邊不著,還是執著,可見真的是很微細。這是說「心有所取」,心動了。動念與動心是一個意思,心動了就有取,有所取一定就動心,實在是一而二,二而一。 『欲一無所取,惟有離念』。一無所取才是正確。不但取世間五欲六塵錯了,取佛法也錯了。世尊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是指佛法。佛教我們恢復自性,明心見性。如何才能明心見性?一定要「一無所取」。《金剛經》說的境界,就是自家的現量境界。對初學常提起兩句話,「與人無爭,於世無求」。我們要常記住這兩句話,認真努力的做到,就是一無所求。到一無所取,本經教我們離相離念,才真做得到。 『離念不能,則唯執持彌陀名號,一心稱念,而離一切雜念』。別說「一無所取」的離念,「與人無爭,於世無求」都做不到,離四相四見,當然更不必談了。這種狀況之下,如何能脫離三界六道,如何能了生死成佛道?唯有一條路,就是「念佛」。佛法無論任何宗派法門,所謂無量無邊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儘管修學的方法門徑不同,它的方向目標都是「離相離念」。如果做不到離相離念,就無法脫離六道輪迴。 佛說我們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都在學佛,都在修習善根福德。所以,能到此地來聽兩個鐘點《金剛經》,不簡單!新加坡三百多萬人口,為什麼其它人不來,而你們來了?這是佛講的,你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習善根福德因緣無量無邊。這樣殊勝的福德因緣,為什麼還在六道輪迴?過去我們不知道原因,現在曉得了,沒有離相離念,毛病就在此。這才曉得一切法門修學的難處,難在不容易離相離念。 這一次的緣殊勝,正如《阿彌陀經》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一生中善根福德成熟了,諸佛菩薩為我們促成因緣。我們知道佛門有一個凈土法門,只要具足信、願、持名,就能往生,不須離相,也不須離念,只要「老實念佛」就行。這是真實不可思議,無比殊勝的法門,此處也教我們,「唯執持彌陀名號」。 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並不多,毛病出在那裡?他的信願持名沒有達到一心。他相信凈土,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還放不下;他願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也不願意捨棄現前的環境。因此,他在念佛里夾雜,這就不是凈念。大勢至菩薩教我們念佛的方法,「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我們念佛沒有收攝六根,六根還是向六塵境界上攀緣,所以念不清凈,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這樣念佛,只可以與西方極樂世界種一點善根,這一生中決定不能往生。想這一生往生,記住這幾句話,「一心稱念,而離一切雜念」。離一切雜念,就是不夾雜;一心稱念,就是不懷疑。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決定得生! 『以彌陀名號,能導入真實報土故也』。這句是講果報,念佛人的果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實報土」。報土報身所居,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果報不可思議。《無量壽經》講得很詳細,諸位時常讀誦,自然明了。 『佛說諸法緣生之宗旨,在令人體會即假即空,即空即假道理』。諸法緣生,般若經中講最多,法相經典中講的也不少。由此可知,這樁事,確實是世尊為一切眾生開示的主要題目。他的用意何在?眾生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都迷在境緣之中,堅固的執著,以為緣生之法是真實的,以為緣生之法是可取的,是可以得到的。這是眾生生生世世在六道生死輪迴,不能脫離的原因。佛說緣生的宗旨,就是教我們了解事實真相。因為不了解,所以佛勸我們放下,捨棄,我們不會甘心情願的。縱然聽佛說的道理很好,很圓滿、很有道理,自己還是不肯放下。 雖然佛說了很多,眾生的觀念依舊轉不過來。佛不怪我們轉不過來,他知道我們病根之所在。佛像醫生一樣,我們是病人,吃了他的葯,病還沒見效,他繼續不斷來為我們治療,就是說法四十九年。為什麼不是短時間就完成,要那麼長的時間?不僅四十九年,真的是生生世世。佛法常說,「佛氏門中,不舍一人」。無論我們淪落那一道,諸佛菩薩跟著我們,找機會開導我們,這是大慈大悲,總希望我們早一天覺悟,真正明了體會,世出世間一切法是空有同時,即假即空。 假是說相,空是說體。體是法性,相是幻有、假有,是「剎那九百生滅業因果報的相續相」,如《楞嚴經》說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確實了不可得。本經說得透徹,不但諸法不可得,我們能執著的心,也是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凡夫起心動念,以為有能執著的心,以為有所執著的法,那裡曉得,能執、所執皆不可得。這將諸法緣生的宗旨,徹底顯露出來。 『知一切法本無可執,亦不必執,以離念耳』。離念的功夫是以此為基礎,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可得,當然就不可以執著,也沒有必要執著。不執著才能離念,心自然就平了。心像水一樣,沒有境界風吹它,自然心水就平了,恢復心清凈平等。清凈平等是真心,是本性。 『修離念之因,必獲無念之果』。佛法的修學,歸根結底,不離因果的定律。六道有六道的因果,十法界有十法界的因果,成佛也有成佛的因果,我們修究竟圓滿的離念之因,必定獲得無念之果。 『仍不外乎緣生法也』。古德判佛陀的經教,一乘圓滿的大經,《華嚴經》、《法華經》皆不離因果。《華嚴經》說五周因果,《法華經》說一乘因果,仍不外乎緣生之法。 『無念者,所謂佛智也、真如也』。為什麼要得無念之果?無念之果是如來智能德相,就是真正究竟圓滿,無有絲毫欠缺,即是圓滿的佛果。圓滿的佛果是無念,正如佛在般若經講的,究竟圓滿的般若無知。《金剛經》是般若經的精華、綱要,除《金剛經》之外,更精彩的綱要與精華是《般若心經》。 《般若心經》是《金剛經》的綱要與精華,歸結至最後,達到頂點,如寶塔的尖端,「無智亦無得」,這是般若的頂尖。般若無知,無所不知,般若無得,無所不得,這才是真正的大圓滿。此處講的「無念之果」,就是《心經》說的「無智亦無得」。達到這個境界,就是一般說的,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智亦無得,這是佛知,是真如,是本性。宗門所謂「明心見性」,就是見到無智無得,見到無念之果,凈宗稱之為「理一心不亂」。名字儘管不同,卻是一個境界,這是離念的功德利益。 『世出世法,莫非緣生,即莫非因果。無智能者,以惡因招惡果,以善因招善果。以小因招小果,以有漏因招有漏果』。這幾句都是講凡夫。凡夫沒有智能,只有聰明,聰明不是智能。智能的定義是煩惱的對面,煩惱沒有了,智能就生。煩惱與般若就像明與暗,明生了,暗就消失了,暗生了,明就消失了,明暗是對立的。佛門所謂有智無智,就像這個比喻,有智是明,無智是暗。有智能的人怎會造惡? 無智的人著色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智能的人生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無智的人沒有智能。有智的人沒有四相,也不生四見。用《金剛經》這兩句話來解釋有智無智,就很清楚、很明白。我們自己屬於那一邊?大都屬於無智能,而不是有智能的。有智能的人決定沒有四見四相。這個意思太重要了,對我們修學有沒有成就,關係太大。 有智能的人,起心動念想著一切眾生;無智能的人,起心動念想著自己。想自己有什麼不好,怎麼說沒有智能?天天想自己是「我見」增長,天天想利益自己是「我相」增長;真實的智能是破四見破四相,不但不破,反而天天增長四見四相。從此處,我們就能辨別覺與迷,有智能就是覺悟,沒有智能就是迷惑。 起心動念為自己著想是迷惑。這一句說出來,大家聽著好象能懂,實際上不懂。同樣這句話,可能要聽幾百遍、幾千遍,聽幾十年,忽然懂了。我講的都是真的,古人就是這樣開悟的,我自己也是這樣的。這幾句話在經上常見到,聽法師大德們講經說法,也常聽到,聽了幾十年,現在才懂。你們沒聽幾十年,我說說,你們就懂了,沒那回事。我是過來人,很清楚其中的情況,總得聽幾千遍、幾萬遍,真正還要一點修學功夫。如果沒有一點功夫,一輩子也不會懂,這都是實話。 不懂的人,還是以惡因招惡果。惡因是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必遭惡果報。以善因招善果,念念想利益眾生,心裡想做好事、想作好人,一般人看是好,很難得,在佛法看卻不好,因為著相。他沒有離相離念,好人好事,善因善果還是在六道,沒能出六道。佛法的標準,超越六道輪迴才是真善,沒離開六道不能算是真善。 「以小因招小果」,因為心量小。我們想幫助眾生,幫助一個都市的眾生,幫助一個國家的眾生,乃至幫助整個地球的眾生,這種心量還是小。小因還是招小果報。什麼是大因?四弘誓願之「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無邊」是真的,盡虛空法界是無邊界。所以,一個大千世界、十萬億個大千世界還是有邊界,還不算大。大而無邊,才真正是大。 「以有漏因招有漏果」。漏是煩惱的代名詞。煩惱沒斷,見思惑沒斷,所造的善因都是屬於有漏的,即使在佛門種的善因也是有漏的。以為在佛門做一點善事就是真實的功德,那就想錯了。 梁武帝是佛門的大護法,他以國王的身分,以國家的財富護持佛法,為佛教建了四百八十座寺院,供養幾十萬出家人。他自以為,自古以來修福報的人,沒有一個能超過他。在相上講、在事上講,真的是梁武帝之前之後皆沒有人能超過他。達摩祖師來到中國,與梁武帝見面時,梁武帝相當傲慢,他做了這麼多好事,值得驕傲,向達摩祖師邀功。他問達摩,「我的功德大不大?」那裡曉得達摩祖師說了一句老實話,「並無功德!」梁武帝聽了很生氣,心裡不服。所以,達摩在中國相當苦,沒有人護持,跑到少林寺面壁。其實,達摩講的是真話,因為梁武帝是「以有漏因招有漏果」。他傲慢、自以為是的習性,充分表現貪瞋痴慢,那有功德?所以梁武帝所修有漏的善因,將來當然得有漏的善果,不能出三界。 《梁皇懺》,梁皇就是梁武帝,這是超度佛事的起源。梁武帝的皇后死後墮在惡道,託夢給梁武帝,說她很苦,求梁武帝請求高僧大德做佛事來超度她。當時的高僧首推寶志公(觀世音菩薩化身來的),誦經念咒超度她。超度的儀規留下來,就稱為《梁皇懺》。 觀世音菩薩是西方三聖之一,並沒能將梁武帝的皇后超度到西方極樂世界,僅從三惡道幫助她升忉利天。我們要清楚明白,超度的力量必須是真正的高僧大德,有修有證才有這種能力,而且超度最高只能到忉利天,再往上,能力就不夠了。因為,四王天與忉利天可以憑福德因緣保送上去,夜摩天以上必須靠自己修持的功夫,就是要有定功。自己沒有真正修行,全憑別人的福德加持是達不到的。我們了解事情真相,才知道現前修行非常重要。活的時候不修行,死後求人超度,即使遇到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超度,也只能到忉利天。所以,有漏因招有漏果。 『若開佛知見,則能以殊勝因招殊勝果』。開佛知見就是開悟。佛的知見是什麼?《金剛經》說的都是佛的知見。如果真的明白通達,讀《金剛經》就開佛知見。從《金剛經》上開佛知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是代表人物,他是聽《金剛經》開悟的。我們平常講的開悟,就是開佛知見。佛知見不但是離四相,四見也沒有了,真正能契入離相離念的境界。這樣的因殊勝,無論修任何因,樣樣都殊勝,而所得的果報自然不可思議,必會得殊勝之果。 『謂證無念真如之果也』。此殊勝的果報是成菩薩、成佛。 『此經難講,前後不異』。自古以來,講《金剛經》的人都有這種感觸,的確不好講。難在什麼地方? 『前之難,難在要義多在後文』。昭明太子將本經分為三十二分,究竟妥不妥當,我們不去論它,三十二分的本子流通很廣是事實。前十六分是前半部,後十六分是後半部,這樣來說前後兩部,大家印象一定比較深刻。講前半部的難處是,本經的精義,精華的部分在後面。『講時往往犯下』。講前半部就將後半部的經文提出,講到後面就沒得講了,犯下了,這是難處。 『只能帷燈取影,不能暢所欲言』。講前半,只能略略的一提,不能詳細的說。如我們講前面這段時,引用後面重要的經文「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也只將經文念一念,不能細說。如果細說,到後面怎麼辦?「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也可以念一念,不可以細講。這就是「帷燈取影」,無法很痛快的說。 『後之難,難在理深境細』。講後半的經文,難在理深境細。這是真的,我相信同修們都能體會得一些,道理太深,境界太微細了。言語雖然很平常,但是聽得似懂非懂。 『言語不易形容,且處處要顧到離名絕相。雖可暢所欲言,卻不可說煞一字,塞人悟門也。弘宣此經應知』。《金剛經》的確難講,自古以來,講經的法師都不願意講《金剛經》,道理在此。《金剛經》句句話不可落實,落實就將人的悟門堵死了,不但沒有功德,還有過失。有意的,是罪過;無意的,也有過失。這部經字字句句誘導人開悟,所以這是難處。真的讓聽經的人覺悟,開悟了,講金剛般若的目的就達到了。如果這部經講下來,一個開悟的也沒有,等於老師教學生,很辛苦認真的教了一個學期,可是考試沒有一個及格的。開悟算及格,沒開悟就不及格。自古以來法師們不太願意講這部經,道理在此。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這段文句與前一段經文非常類似。前文講色身,色身非性;此處講相好,講諸相。經文好象只換了一二個字,但是意思完全不同。 『自經初至此,舉身相問答已三次。而每次所明之義不同,一層深一層也』。這是讀《金剛經》、聽《金剛經》不能不清楚的。這一次印的經本,完全採取江味農居士的《講義》。江居士為本經分科,就是將經文分成一百八十四節,每一科都用數字標出,這樣查經或查《講義》的原著方便。 『(1)初次(十九節)問「可以身相見如來不」』此處所講的身相,『是指一切身相,非專指佛身。如來指自性』。這是前文曾說過的。 『(2)(六九節)問「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是專指佛之應身』。此處講三十二相,就不是一般身相,而是佛應身所具足的,所以這是專指佛之應身。 『(3)此次(一四Ο、一四一節)問曰,「具足色身」』前一段是具足色身,這一段是『「具足諸相」,是約佛之報身』。雖然都講色身相好,而三次非常明顯的不同。 『前曰「身相即非身相」。顯相皆虛妄,故不應住』。住就是執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對一切相不應該執著,也沒有必要執著。相即非相,執著就生妄想、生煩惱。妄想是無明,煩惱是六道輪迴的第一個因素。有六道輪迴,就是因為有煩惱。見思煩惱是六道輪迴的業因,見思煩惱斷了,就超越六道輪迴。小乘、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因此超越六道輪迴。有妄想不能出十法界,有執著不能出六道輪迴,所以不應該著。 『又即非是名並說。顯約性則非,約相則是,兩邊不住』。凡是這樣的字句,都是提醒我們,觀察一切法,無論世間法或出世間法,須看仔細、看圓滿,必須面面俱到,意思就是性相兩邊都要看到。 過去我在台中求學時,李老師教我們,學佛的人看任何人、事、物,至少要看八面,才能將事情看得比較清楚一點。這八面是什麼?第一是看這樁事物的體、相、用。體非有,相與作用非空,就是《金剛經》說「即非、是名」的意思。學佛與不學佛的人不一樣,必須這樣觀察。第二要看這樁事情的因、緣、果。第三從事上看理,從理上看事。所以,世出世間任何一法,都具足「體、相、用、因、緣、果、事、理」,八面。經上省略,只說一個性、一個相。擴大一點細講有八面。一切法總不離因緣果,相用是事,體是理。對任何一法都能顧到八面,就不會迷惑顛倒,就有一點智能,看東西比別人清楚深刻。 《金剛經》上「即非是名並說」,都是教我們「約性則非,約相則是」。「則非」是從性上說的,「是名」是從相上說的,真正目的是教我們了解事實真相,而能達到「兩邊不住」。 『此節又即非是名雙舉。以顯緣生之法,空有同時之義』。還是讓我們了解空有同時、性相同時、理事同時、因果同時,所以說一切皆是。 『不住,謂於相上即見其非相,便是不住,便能見性。非謂壞相而後見也。身相如此,諸相皆然。』 佛舉自己的報身為例,意義非常深。佛的報身尚且如此,何況其它諸相!這是佛不舉色身、不舉應身,而舉報身的道理之所在。佛在此教我們,就在相上見非相,就在事上見到理,在相上見到性。我們為什麼見不到?因為住相,執著相就見不到性,執著事就見不到理。《四書》中有「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兩個人打官司,兩個都迷,請法官來判斷。法官是局外人,旁觀者清,所以不迷。當局的人執著事相,見不到理。旁觀的人,這件事與自己不相干,沒有利害關係,就看得比較清楚。不執著的人就有智能,執著的人沒有智能,這個理容易明了。 重要的是「不住」,空有兩邊不住,性相兩邊也不住,而後見相就是見性,見性就是見相。兩邊不住,這個境界就會現前,因此不必壞相。相是不能破壞的,相是永遠不會消滅的;因為相就是性,相若滅了,性就沒有了,沒有這種道理。諸位一下子體會不過來,我們再舉例說明。 古人所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用黃金造一尊佛像,金就是像,像就是金,不需要將像破壞,才得到金。實在講,像沒有破壞,像改變了。我不要佛像,將黃金融化成一坨,就有一坨的相,它還是有相。將它變成方塊,就有一個方塊的相。不論如何變化,它都有個相在,所以相會變,而不會消滅。我們在六道是這個相,在十法界還有相,將來成佛也有相。相滅了,性也沒有了,好比黃金一樣,像沒有了,金就沒有了。有金決定有像,性相永遠分不開的。正因為這個關係,佛在經上教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因為相不會滅,所以教人要生善心,就生善相,生佛心,就現佛相。 諸位果然將這個道理參透了,真的明白了,對於念佛絕對不懷疑,因為相是心變現的。世間算命看相的人常講「相隨心轉」,若不相信,立刻可以試驗。你歡喜時,相很好看;你不高興時,相好難看。真的是相隨心轉!既然曉得相是心變現的,念佛的心,當然變佛的相,這個道理不難懂。念佛成佛,念菩薩成菩薩,念什麼就變現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佛在經上說的。 道理清楚明白了,對念佛往生不退成佛完全肯定,絲毫的懷疑也沒有。想要自己的相貌一天比一天好,一年比一年好,念佛!因為佛的相貌最圓滿,菩薩比佛還差一點。想相好、想身體健康,最正確的方法就是念佛。不要相信世間沒智能的人說的話,叫你天天吃補藥,都是假的,騙人的。不用還好,愈用愈糟糕,會產生副作用。 真正有智能的人曉得,從心轉變,心清凈了,什麼毛病都不生。毛病是從妄想煩惱生的,從憂慮牽掛生的。若能離一切憂慮牽掛,離一切妄想執著,則沒有生病的理由。在佛法講,沒有生病的因緣,沒有衰老的因緣。沒有因緣,那來的果報?世出世間法都不離因果,經上講得很清楚,善因一定感善果。身心清凈是善因,沒有比這個更善的。心不清凈,才會有毛病。 有不少同修工作很累,來跟我說,「我好忙,好累!」自己不曉得是什麼原因累的,以為工作就累了,這是錯誤的觀念。妄想執著累了他!假如他沒有妄想執著,工作量再多也不累。《普賢行願品》中,願願到最後皆是「無有疲厭」,疲是疲勞,厭是厭倦,沒有疲勞、沒有厭倦。心清凈,做再多的工作,「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作」與「無作」是一不是二。凡夫為什麼做一點就累?他作,執著作,不是無著,作與無作是兩樁事,所以他累了。作也累,不作也累。不作怎麼會累?因為他執著不作,所以也累,也厭倦。這就是此處所講的,有智能與沒有智能不一樣。 這些道理很深,一般人不容易接受。我們見到這些人,也不能不照顧;不照顧說不過去,在佛法講是沒有慈悲心。跟他講,他聽不進去,也聽不懂,所以只好用方便法。我教人,當你累時,休息一分鐘。這一分鐘之中,將一切妄念放下,就是什麼都不想,讓自己的心空下來,腦子空空的,什麼都不要想,身體放鬆,坐著、站著、躺著都好,精神體力立刻就恢復了。如果能有三分鐘或五分鐘最好,對於工作很忙的人,隨時都可以休息。最重要的是沒有念頭,什麼都不想,身體放輕鬆時,就很容易恢復。特別是工作量多的人,早晚很重要,晚上睡覺之前,這樣子放鬆五分鐘,早晨起來也放鬆五分鐘,對於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幫助。對於不懂般若的人,只好用這種方法來幫助他。如果真正通達教理的,所得利益之殊勝,真的是不可思議。 『離名言相,謂應知性非名言之所及。非謂無名字、無言說、無相也。但於名言之假相,心不取著,即是如來。』 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教導修學佛法的入門,「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離這三相,就是此經所說的「離念」,這是功夫精純至極處。這一段的解釋很清楚。「名言」,名是名詞、名字,言是言說。意思是教我們應當曉得,真如本性沒有名字。我們不得已稱之為真如本性,其實它不叫真如,也不叫本性,而是為了表達這個意思,不得已假設的名詞,可不能當真。當真,就迷了,就錯了。 一切相都沒有名字,名字只不過是彼此之間溝通的工具,千萬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就迷了,就見不到真相。不但「性非名言之所及」,相也非名言之所及。《老子》第一句話,「名可名,非常名」。他懂得名是假名,常名是沒有名,無有名就是常名。常是不變的意思。名是會變的,習慣取什麼名字,就可以稱什麼名字。 「非謂無名字、無言說、無相也」。名字可以有,假設的,言說也可以有,相上也可以有。名字、言說、形相,皆會變。佛法所謂真假,真的不會變,假的會變。譬如,用黃金做一個相,相會變,但是金不會變。用一斤重的黃金,所造的佛像是一斤重。你不要佛像,將它造成菩薩像,相變了,黃金沒變,還是那麼重。將黃金捏成一坨,是一坨的相;打成方塊,是方塊的相。金不變,相會變。會變的是假的,不變的是真的。 名字會變,不是真的;言說會變,不是真的;相會變,不是真的;性不變,性是真的。離相,不是這些言說名字相都不要了,而是離心裡執著的那個相。只要心裡一切不執著,就是離相。佛菩薩離一切相,是這個意思。「但於名言之假相,心不取著」,取是攀緣,不攀緣、不執著,這是離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生相,要離相。離相就是如來,離相就見性,離相就成佛。
推薦閱讀:
※鳳凰獨家獲得標普報告:2019年前中國經濟增速不低於6%
※助念心得報告(連載99)
※【Credit Score】在美國如何查詢及看懂信用分數和報告(圖文詳解)
※程晉林居士助念報告6
※中國妓女報告====三峽在線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