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詩歌鑒賞之十八般武藝

學科論文(1) 只看標題

詩歌鑒賞之十八般武藝 2008-6-13

近幾年高考對古代詩歌的考查有兩方面:(1)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2)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新課程標準》要求中學生鑒賞詩歌時「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由此不難看出,高考古代詩歌鑒賞題對學生理解、判斷、概括及表述能力都有著較高的要求。從近幾年全國各地的考題來看,詩並不難懂,但從訓練及考試情況來看,學生答題失誤頻頻,得分的情況並不理想。

如何讀懂詩歌,避免答題時常犯錯誤,考生除了平時注意積累知識外,筆者將自己總結歸納的十八種方法介紹出來,供大家參考。

我提到的詩歌鑒賞的「十八般武藝」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句話:

三看三析三悟,一煉一析,分解辨明,分辨明。即1、看標題2、看作者3、看注釋4、析背景5、析風格6、析流派7、悟形象8、悟意象9、悟意境10、鍊字詞11、析詩眼12、分表現手法 13、解典故 14、辨虛實 15、明修辭16、分類別17、明思想18、辨結構。

下面我分別給大家做介紹:

一、捕捉信息,為詩歌鑒賞做好準備。共有六種方法,口訣為「三看」、「三析」。即看標題、看作者、看注釋(包括提示),析背景、析風格、析流派。具體內容是:

1、看標題:古代詩歌的標題有時對作品內容有提示或概括作用,有時對理解全詩有著導向作用。它或點明主旨,或表明詩人的情感基調。如2004年江蘇卷中的《徵人怨》的「怨」字,即可初步看出全詩主題是表現征戰在外的士兵內心的怨憤之情;聶夷中的《傷田家》中一個「傷」字就表現了作家對飽受苛稅盤剝之苦的廣大農民的深切同情;韓愈《晚春》中的「晚」字,暗示春將逝去,花草樹木試圖留春而爭妍鬥豔的景象便可想像到了。所以,如果忽視詩歌作品的題目,對作品的理解就容易出現偏差,甚至誤解作品內容。

如果進一步,我們還可以通過標題,進行一些詩歌的初步鑒賞。

如a、藉助標題,初步判定詩歌類型,明確基本表現手法。

例如虞世南的《蟬》《詠風》,賀知章的《詠柳》,于謙的《石灰吟》一事物命題,可以初步判斷為詠物詩,推斷其基本表現手法是托物言志。又如柳中庸的《徵人怨》,從標題可以判斷為邊塞詩,其基本表現手法是寫景敘事抒懷。楊巨源的《城東早春》,張旭的《桃花溪》,一看便可斷定為寫景詩,其基本表現手法必定是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b、藉助詩歌標題,初步明確詩歌的意象,大體推斷詩歌內容。

如陸暢的《驚雪》「怪得北風急,前庭如月暉。天人寧許巧,剪水作花飛。」詩歌題目中的「雪」即是詩歌的意象,「驚」驚訝,驚嘆。借雪花飛舞的冬景,表現詩人熱愛自然風光、熱愛美好生活的情操。又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借山寺桃花這個「象」表現詩人對春天的留戀之情。

c、藉助詩歌標題,推斷詩歌的主題思想。如望月就可能是思鄉懷遠,寄某某就可能是對某某的懷念之情,登高就有可能是思親,傷春悲秋,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等等。如李紳的《憫農》,詩歌題目中的「憫」字就表現了對勞動人民艱辛生活的深深同情。又如元稹的《離思》,「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一看標題就知道是寫離別的思念的,即對亡妻的忠貞懷念之情。岑參的《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看標題就知道是思鄉的主題。《題李凝幽居》從這個詩歌題目上可以看出詩歌的內容是寫李凝的僻靜居處。

2、看作者

3、看注釋(包括提示)

4、析背景

這三種方法之所以放在一起,因為它們的主要目的可以概括為八個字「捕捉信息,知人論世」。

其中第2種方法「看作者」是指掌握一些詩歌作家的生平事迹。在歷年的上海卷考試中也考到了辛棄疾、岳飛等愛國主義詩人,所以我們平時應該對常見的作家有所了解並有所分類識記。如:愛國主義詩人群體有:屈原、陸遊、辛棄疾、岳飛、文天祥等。邊塞詩人群體有:王昌齡、王之渙、高適、岑參等。山水田園詩人群體:陶淵明、孟浩然、王維等。女詞人:李清照等。豪放派詞人:辛棄疾蘇軾等。婉約派詞人:姜夔、柳永、晏殊等。初唐四傑:王勃、駱賓王、盧照鄰、楊炯。苦吟詩人:盂郊、賈島。亡國之君:李煜等。再進一步根據作者對作品表現的情感分類,如:愛國報國(報國之志、報國無門)、戰爭之思(反對戰爭、歌頌英雄)、思家念鄉(亡國之恨、離別之痛)、感懷人生(熱愛自然、寄情山水)等。

其中第3種方法「看注釋(包括提示)」是說可以從多個方面捕捉有效信息,如

a、從小序中了解。姜夔的《揚州慢》、蘇軾的《水調歌頭》這兩首詞前面的小序都給我們提供了諸如時間、地點、事件、寫作原由及目的等有效信息,甚至我們可以從中分析出寫作背景。

b、從注釋中了解。例如:200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全國卷,甘肅、青海、新疆、寧夏等地用) 其中第16題.

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後回答問題。(6分)

江城子 五代·歐陽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無情。六代繁華,

暗逐逝波聲。空有姑蘇台上月,如西子鏡照江城!

[注]姑蘇台:吳王夫差與寵妃西施長夜作樂之地,原址在蘇州市西南姑蘇山上。

這首詞明寫眼前實景,暗寓歷史滄桑。詞中「水無情」、「空有姑蘇台上月」兩句含有深意,試結合全詩加以賞析。

其中注釋給我們的有效信息是君王驕奢淫逸,詩人寫其事意在借古諷今。

c、從題干中了解。例如:200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廣東卷)第16題.閱讀下面一首唐詞,然後回答問題。(6分)

江 漢 杜甫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這是杜甫晚年客滯江漢時所寫的一首詩。詩中二三聯用了「片雲」、「孤月」、「落日」、「秋風」幾個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這首詩所給試題的題干中就有「杜甫晚年客滯江漢」的話語,這其實為我們提供了此詩寫作的背景,引起我們對「片雲」、「孤月」等意象的情感揣摩。為解題、鑒賞提供了幫助。

5、析風格

6、析流派

風格與流派是詩歌鑒賞中應該重視的問題,許多詩人不但有詩歌創作實踐,還有詩歌創作理論作支撐,了解風格、流派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前面說了流派,現在再來談談風格。「風格」:是指詩人在選擇題材、塑造形象以及語言運用等方面形成的創作特色。如:

陶淵明的樸素自然 杜甫的沉鬱頓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邁飄逸

王昌齡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隱的朦朧隱晦 王維的詩畫一體

溫庭筠的綺麗香艷 高適的悲壯蒼涼

李清照的纏綿悱惻 陸遊的悲壯愛國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便談到了涵養與風格。其中《文心雕龍·體性》篇《體性》之體,文章體貌,《體性》之性,人之性情,《體性》即論文章風格和作者個性的關係。凡為文者,均望儘快形成自己獨特風格,劉勰指出文章風格和作者涵養有密不可分的聯繫——「夫情動而言形,理髮而文見,蓋沿隱而至顯,因內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俊,氣有剛柔,學有淺深,習有雅鄭。並性情所爍,陶染所凝,是以筆區雲譎,文苑波詭有矣。故辭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風趣剛柔,寧或改其氣,事義淺深,未聞乖其學,體式雅鄭,鮮有反其習。各師成心,其異如面。」由是觀之,文如其人,理應不錯。作者的內心情理外化為語言文章,作者的才學、氣質、性情、習慣所陶染而成的個性,必然盈溢為文章(詩歌)風格。

因此,要熔鑄自己獨特文風,必須注重修養才學,涵性怡情完善個性品質。無怪劉勰在《神思》中提倡「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臟,澡雪精神;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繹辭。」也只有如是,才有助於詩歌風格的形成。

三、了解古詩形象的類型,掌握鑒賞人物形象和意象意境的方法。

其方法是三悟:

7、悟形象8、悟意象9、悟意境

我們很多時候把形象狹義的理解為僅僅指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

其實廣義的形象包括

a、人(詩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需要說明的是:(1)、偏重敘事的詩歌主要指人物形象;(2)、偏重抒情的詩歌主要指抒情主人公形象。

b、景(寫景詩中的景象)

c、物(詠物詩中的物象)

但有時候為了方便就把形象與意象分開陳述:

7、悟形象

古典詩歌中常見的藝術形象有以下幾種:①豪放洒脫的形象。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現了他淡於富貴、傲視聖賢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羈、豪放自負的性格。又如蘇軾

②憂國憂民的形象。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並不僅停留在個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憂國憂民的精神可見一斑。又如辛棄疾、陸遊

③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寫前不見聖賢之君,後不見賢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無限,不覺悲傷地流下眼淚。塑造了一個空懷抱國為民之心卻不得施展的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形象。

④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隱者形象。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寫的就是悠遊自在的隱居生活,表現詩人安貧樂道的思想;孟浩然的「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過故人庄》),詩中描寫了山村風光和朋友歡聚的生活場面,像一幅田園風景畫,使人見了樂而忘返。⑤愛恨情長的形象。柳永的《雨霖鈴》寫了與所愛女子離別時的無限憂傷和別後相思的綿綿情意,塑造了一個愛恨情長的藝術形象。

簡析下面這首宋詞的人物形象。  訴衷情陸遊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註:滄洲,水邊,古時隱者所居之地。陸遊晚年居於紹興鏡湖邊的山陰。

解析:詩歌描寫了一個被閑置不用的抗金英雄的形象。詩中人物曾經金戈鐵馬,馳騁疆場,現在雖被閑置不用,但仍胸懷報國之志,心系抗金前線。詩歌通過這一形象的塑造,表達了自己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憤慨。

試分析馮延巳的《謁金門》中女主人公形象 謁金門 馮延巳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閑引鴛鴦香徑里,手挼紅杏蕊。鬥鴨闌干獨倚,碧玉搔頭斜墜。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解析:一個因思念遠方情人,急盼情人歸來而無限孤單寂寞的思婦形象。開頭景物具有象徵意味春風蕩漾,吹皺了池水,也吹皺了思婦的心;閑引鴛鴦、揉碎杏蕊的細節表現了更深的愁苦和相思;「聞鵲喜」淡淡失望和悲哀後的歡樂蘊藉其中。8、悟意象9、悟意境

偏重寫景的詩歌主要指意象(詩中可見多種景物)。

古典詩詞中,意象數量繁多,如大漠孤煙、長河落日、春光秋露、鳥啼蟬鳴、柳絮榆莢、清霜白露、冷雨寒窗、銀燭青燈、晨鐘暮鼓、古寺幽徑、橙黃桔綠、小荷殘菊、鷓鴣杜鵑、山水煙舞、花雪月風,包羅萬象。意象不僅數量多,而且形象最生動、意蘊最豐富、使用最靈活、表現力最強。

鑒於意象與典故不能截然分開,所以下面在介紹意象時順便列舉了一些典故。(共收集了150個意象或者典故,此略去)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觀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創設的生活圖景,主要是由景物(意向)構成。「意境」就是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場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

馬致遠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敗的意象,構成了蕭索悲涼的深秋的意境。王維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表現出寧靜幽深的意境。張旭的《桃花溪》「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營造了一個清遠含蓄的意境。劉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色暖,蟲聲新透綠窗紗。」營造了一個清新明麗的意境。蘇軾的《卜運算元·黃州定慧院寓居作》連用缺月、疏桐、孤鴻等意象,營造了孤獨凄涼的意境。

抓住意象,概括詩歌的意境,常用這樣一些術語:雄渾開闊,雄奇瑰麗,恢弘高遠,浩瀚遼闊,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朧渺遠,空靈高遠,空濛迷茫,蒼涼悲壯;優美迷人,清新明麗,清凈幽遠,寧靜恬淡,清凈悠閑;冷森幽僻,凄清冷落等。

這前九種詩歌鑒賞方法可以把它歸納為六個字:三看三析三悟。這樣記憶簡便,具體操作時可隨時提醒自己,方便鑒賞。

四、咀嚼字詞,分析詩眼,理解詩詞的語言含義,具體方法是一「煉」一「析」。

即10、鍊字詞11、析詩眼。

詩是語言的藝術,詩詞的語言要求精練、含蓄,同時詩詞的語言又具有跳躍性。詩詞作品中的詞語常常是作家從大量的語言材料中經過比較、篩選而得到的。他們耗費了大量的心血。有詩云「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又有詩云「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馬雅可夫斯基說:「你想把一個字安排停當,那末,就需要幾千噸語言的礦藏。」如果一目十行的讀過去,不仔細體會作品中的詞語的含義和韻味,就不可能領會到作品的神妙之處。

10、鍊字詞

理解詩歌中的關鍵詞首先要抓住其中的動詞。因為一個動詞尤其是非動詞活用為動詞的詞往往能夠使全詩的語言生動形象,它常常是一首詩歌中的詩眼。古人在創作、欣賞詩歌時,十分注意咀嚼字詞,宋朝有一個姓陳的人讀杜甫的詩,讀到《送蔡都尉》一首時,有「身輕一鳥□,槍急萬人呼」一聯,上句最後一個字被蟲蛀破了紙頁而看不到了。這個人便同他的朋友來揣度那該是一個什麼字,有的說是「疾」字;也有的說是「落」字,還有人說是「起」字或者「下」字。後來找著善本,原來大家猜的都不對,杜甫用的是「過」字。「過」字表現人物的身影象飛鳥一樣從眼前飄掠而過,形象地寫出了蔡都尉矯健的身手,且正與下句氣勢相應。又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綠」字,「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常建《破山寺後禪院》)中的「悅」字和「空」字均為非動詞活用為動詞的典型,一詞活而全句活,全句活而全詩活。

其次要抓住詩歌中的形容詞。形容詞不僅可以從形、聲、色、光等方面點出形象的特點,還能傳達出作者的感情。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中「直」和「圓」字,兩字不僅準確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詩人真切的感受,畫面開闊,意境雄渾。又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胄》)一句中的「重」和「遲」字,用意精深:細雨濕帆,帆濕而重;飛鳥入雨,振翅不速。頸聯中是「深」和「遠」,著意渲染了一種迷濛暗淡的景色。四句詩動靜結合,整個畫面富有立體感,籠罩在煙雨薄暮之中,含蓄而深沉地寫出了離愁別緒。 

第三,要注意詩歌中名詞的使用。名詞在古代詩歌中主要表現為一些典型的意象。在抓名詞的時候,尤其要注意那些具有特定意義的意象及多個意象疊加的現象,因為意象的獨特性或代表性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前三句用九個意象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涼畫面。再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一句中(溫庭筠《商山早行》)共寫了六種景物:雞聲、茅店、月亮、腳印、小橋、霜,本聯純用名片語成詩句,將六種景物作意象的疊加,如一個特寫鏡頭,營造出特定的意境。

此外,有些詩歌中還應注意數詞和副詞的使用。數詞不只可以寫出事物的數量,它在詩歌中的巧妙使用常收到出人意料的表達效果。如"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齊己《早梅》)中的「一」字使用即為傳神之筆。據《唐才子傳》記載,齊己曾以這首詩求教於鄭谷,詩的第二聯原為「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鄭谷讀後說:「數枝……未若一枝佳」。齊己深為佩服,便將「數枝」改為「一枝」,並稱鄭谷為「一字師」。「一」是點睛之筆:梅花開於百花之前,是謂「早」;而這「一枝」又先於眾梅,悄然「早」開,更顯得此梅不同尋常。緊緊地扣住了題目「早梅」。

副詞常用來限制、修飾動詞、形容詞,以表示程度、範圍、時間等意義。巧妙地使用副詞,常能使詩歌的內容變得深刻。如「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中的「盡」字,寫出了戍邊將士一無例外的思鄉之情。又如「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後尚征苗」(杜荀鶴《山中寡婦》)一句中的「猶」和「尚」字,深刻地揭示了由於戰爭的破壞,桑林伐盡,田園荒蕪,而官府卻不顧人民的死活,照舊逼稅和「征苗」的嚴酷的社會現實。

11、析詩眼

詩眼就是一首詩或某聯、某句中最能體現作者思想觀點、情感態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動性、或情趣性的能籠罩全篇、全聯或全句的詞語,它是讀者窺探詩歌內容的窗口。一般是動詞或形容詞,還有一些虛詞。一般的說,五言詩詩眼多在第三字,七言詩詩眼多在第五字。當然,並非所有的詩句都有詩眼,有的詩眼不在詩句中,而隱藏在標題中。

詩眼:

1、點明主旨的關鍵字或句。(詩中眼)

2、一首詩或一句詩中最精闢、最靈動、最關鍵的字或詞。(句中眼)即「鍊字」

所鍊字大多用了一些修辭,或者有活用現象,又或者色彩濃烈。一般是動詞或形容詞,還有一些副詞、疊詞、擬聲詞等。(見前第10鍊字詞部分)

五、結合詩歌的具體內容分析詩歌的表達技巧。具體的方法是「分」「解」「辨」「明」即 12、分析表現手法 13、解典故 14、辨虛實 15、明修辭

其中表現手法,分為抒情手法與描寫手法兩類,而13中提到的典故和14中提到的虛實結合15提到的修辭手法其實都屬於表現手法的一種。由於它們出現的頻率較高,理解起來有些困難,故單獨列為一種鑒賞方法,學習時應融會貫通。詳見下表: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抒情手法 用典抒情(即第13種方法)

借古諷今 敘事抒情

渲染烘托 動靜結合

表現手法 描寫方法 濃墨重彩 白描手法

動靜結合 虛實結合(即第14種方法)

欲揚先抑

兩對兩比借來引,

修辭手法 兩反誇擬說兩問,

(口訣) 通感互雙與頂真。

三句口訣指的是16種修辭手法,分別是:兩對(對偶對比)兩比(比喻排比)借(借代)來引(引用),兩反(反覆反語)誇擬(誇張比擬)說兩問(反問設問),通感互(互文)雙(雙關)與頂真。

六、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詩人的觀點態度(與前文講到的一些方法融會貫通)。主要方法有:

16、分類別 17、明思想。下面分別闡述:

16、分類別

對於古典詩詞,分類標準較多,這裡主要從思想內容角度分類進行鑒賞。

(1)詠物詩(側重於托物言志)

A、直寫物象,表達作者的喜好和情趣。

如: 詠柳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B、托物寓意,表達作者的志向和節操。

如: 梅花 宋-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歸納:

1.詠物詩的特點:內容上以某一物為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徵著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徵、擬人、對比等表現手法。①以物象為題,借物寄託、借物抒懷。或發其志士之悲、君國之憂;或寫其懷才不遇、秋士遲暮的感受。②詠(題、贈、贊)+物象,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節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載體。我們在複習時,對同類的詩歌,如果能從「詠物」的特徵入手,那將會事半功倍。 2.內容特點:詠物言志,借所詠之物表達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質;或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思考、對人事的評價。 3.分析角度:物與人的相同點(物我合一的結合點),賞析時要重點把握①寫的什麼物,有什麼特徵。②寄託什麼志。

(2)山水田園詩(即景抒情詩)

詩人把山水景物、田園風光以及人文景觀作為對象,加以生動形象的描摹刻畫,使之成為世人抒發情懷、表情達意、寄託理想、娛樂遣興的手段--即借景抒情。

山水田園詩的特點

山水詩源於南朝(宋)謝靈運,田園詩源於晉代陶淵明,以唐代王維、孟浩然為代表。這類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鍊,多用白描手法。詩的中間兩聯往往對仗工整,詩的語言特點:明快、清新、簡潔、質樸。

明確鑒賞中常用到的術語

1.思想內容——熱愛自然 嚮往自由 歸(退)隱 閑適淡泊 悠然自得

2.表現手法——借景抒情、寄情於景,常用白描、襯托、對比。

3.語言特點——清新自然 質樸自然 清新洗鍊

4.分析重點:景物特徵;5.山水田園詩的主題題:①歸隱田園,鍾情山水;②描繪山川美景,熱愛祖國河山;③厭棄官場黑暗,抒發閑適情調,表達自己決不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

(3)惜別送別詩

a、直接寫別情:

    【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b、間接寫別情

【贈 別】 唐-杜牧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尊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c、寫送別場景,以景寫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d、回憶相聚歡娛,遙想分別後的孤寂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晚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雨霖鈴》

(4)思鄉懷人詩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長期流離漂泊,或久戍邊關,總會引起濃濃的思鄉懷人之情,所以這類詩文就特別多,它們或寫羈旅之思,或寫思念親友,或寫徵人思鄉,或寫閨中懷人。寫作上或觸景傷情,或感時生情(中秋望月、重陽登高、傷春悲秋、日暮思歸),或托物傳情(月、雁、笛、柳),或因夢寄情,或妙喻傳情。

鑒賞這類詩要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確定情感類別;抓住意象,構建圖景;抓住關鍵詞語,體味藝術特點: 行旅詩:主要表現行旅之人旅途的艱辛、寂寞以及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閨怨詩:一是表現婦女對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達對戰爭的厭惡或鼓勵丈夫建功立業的情懷;

二是表達對出門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達女子的柔情別緒,憂愁傷感;

三是表現宮中女子對自由被禁錮、遭人冷落的處境的怨恨,表達對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嚮往。

鑒賞時注意:

1、了解常見思想情感。

羈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思念親友: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徵人思鄉: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閨中懷人:王昌齡《閨怨》

2、分析人們思鄉緣由。

戰亂頻仍;山長水闊;久戍邊關;宦遊不歸。

3、人們在詩中如何表達思鄉之情?

觸景傷情;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

感時生情;中秋望月;重陽登高;除夕;

傷春悲秋;日暮思歸

托物傳情;月、雁、笛、柳

因夢寄情;1、夜來有夢登歸路,不到桐廬已及明。

2、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妙喻傳情:《鄉愁》(余光中)

(5)詠史懷古詩

a、弄清史實:對於作品所涉及的史實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這就要求我們要積累一些歷史知識。在閱讀一首詩時,一定要讀好註解,這也是讀懂材料的一把鑰匙。

b、體會意圖 後代作家對塵封的往事發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現實的原因或觸發感慨的媒介。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被貶黃洲,到過當地一處叫赤鼻磯的地方——傳聞就是當年三國時的古戰場赤壁——憑弔,這赤鼻磯也可以說是觸發詩人感想的媒介。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詩人登上京口北固亭,從歷史上的孫權、劉裕以京口為基地堅持抗擊北方勁敵,聯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風雨飄搖中苟且偷安,這京口北固亭是觸發詩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報國無門,是詩人引發詩情的現實原因。

c、領悟感情 詩人懷古詠古,大致有這樣幾種情況: 一種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詩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寫過《題烏江亭》詩。杜牧為項羽自刎而惋惜:「江東弟子多俊才,捲土重來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卻感到項羽的失敗歷史的必然:「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二種情況是把史實和現實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個人遭遇,或是評擊社會現實。我們中學裡學過的兩首宋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京口北固亭懷古》,便是如此。第三種情況是只抓住歷史的影子,故意借題發揮,如李商隱的《賈生》就是這麼一首借古諷今和傑作。

d、分析寫法 在構思上,懷古詠史詩可以說百花齊放,有以景襯情的,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有議論引發的,在章法上,或作正對比,或側面烘托等。

詩歌裡面的「人、事、景、物」,只是作者抒發感慨、寄寓自己對歷史的思索的「傳媒」和宣洩物而已。所以,詠史詩裡面的景物或者其他的人和事和現實中的人和事有一定的距離,都是「有我之景」,是用來傳達作者的某種理念和情感的。

鑒賞要點:

1.形式標誌:標題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詠」,或在古迹、古人後加「懷古」、「詠懷」等。 2.內容特點: ①表達像古人那樣建立功業志向,抒發對古人的緬懷之情; ②抒發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對現實的不滿甚至批判,多借古諷今; ③憂國傷時,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層人民的疾苦,但由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 ④悲嘆年華消逝,壯志難酬。

(6)邊塞詩征戰詩

(一)了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從先秦就有了以邊塞、戰爭為題材的詩,發展到唐代,由於戰爭頻繁,統治者重武輕文,士人邀功邊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舉進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種積極用世、昂揚奮進的時代氣氛,於是奇情壯麗的邊塞詩便大大發展起來了,形成一個新的詩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適、岑參、王昌齡。

盛唐時期的邊塞詩其基調是豪邁、爽朗、一往無前。

如「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王維)「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黃沙百戰穿金甲,不斬樓蘭誓不還。」(王昌齡)即使是艱苦的戰爭,也壯麗無比,即使是出征遠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壯烈犧牲,也死而無悔。到了中、晚唐,國勢漸衰,雖然詩人也保持著昂揚向上的基調,但悲壯惋傷的成分多了起來。如「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陳陶)到了宋代,國家在民族鬥爭中一直處於劣勢,外侮不斷,國難當頭,在邊塞征戰詩中流露出來的感情,就更多地體現為或報國無門的憤懣,如陸遊的「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或為歸家無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但是不管什麼時期的邊塞詩都迴旋著愛國的主旋律。

(二)注意區別各自的思想內容感情特點。

在邊塞征戰的大題材下,邊塞征戰詩的思想內容異彩紛呈:

有對建功立業的渴望;

有報效祖國的激情;

有抒寫徵士的鄉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恨;

有表現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的殘酷;

有反映對帝王開邊的不滿和驚異於塞外絕域那種迥異於中原的風光……因此,我們在鑒賞要注意區別。

(三)分析邊塞詩的不同藝術風格。

邊塞詩的藝術風格也是異彩紛呈。

有的豪放曠達,有的雄壯悲慨,有的委婉清麗……只有通過對詩歌字句的細細體會,才能準確地領會到由於不同時代、不同內容、不同詩人的不同藝術素養、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邊塞征戰詩這個大主題下異彩紛呈的藝術風格。

鑒賞時注意:

1.形式標誌:題目中多出現「塞」、「征」、「軍」等字眼;也有用樂府舊題的,如《涼州詞》、《少年行》、《關山月》、《從軍行》等; 2.分析重點:鑒賞邊塞詩要結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詩歌創作的具體時間,體味詩人在詩中寫的是什麼,抒發的哪一類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邊塞特徵的景物和富有戰爭特徵的事件、心理。

如:塞下曲 李白五月天山雪,天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解說]:這首律詩直接落筆在邊塞前線,通過描寫邊塞的景色,將士們的生活,表現了將士們的思想活動。後四句寫戰爭的激烈,表現將士高昂的激情。

其他諸如(7)詠懷詩(8)遊仙詩(9)聽樂詩(10)說理詩等等,我們在碰見的時候在結合詩歌原句作具體的賞析,這裡就不再贅述。 17、明思想。

古代詩歌中常見的思想感情在介紹前面幾種鑒賞方法時已經提到,這裡做一個歸納:

a、內容情感定位

思想情感

思想——憂國憂民之感慨、國破家亡之痛楚、遊子逐客之凄涼、征夫思婦之幽怨、懷才不遇之寂寞、報國無門之激憤、建功立業之豪邁、自由悠閑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熱愛、親情友情之真摯、歸耕隱居之樂、黑暗官場之苦、離別思念之緒、貶官謫居之恨、時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情感:

寂寞(愁緒萬端、欲說還休、凄清冷落、感傷失落、報國無門、物是人非)

超脫(寄情山水、嚮往安寧)

豪放(詠史述志、狀景抒懷)

婉約(閨中獨處、思念情郎、淚灑樓台、月影自憐)

其他:思鄉、懷友、題贈。愉悅、欣喜;鬱悶、憂愁;孤獨、凄清;悲觀、失落、傷感;激昂、奔放;樂觀、豁達、仰慕、激憤;恬淡、閑適等。

b、分類介紹:

憂國傷時 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過華清宮》 反映離亂的痛苦如: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居易《賣炭翁》 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如:杜甫《登樓》

建功報國 建功立業的渴望如:陸遊《書憤》 保家衛國的決心如:王昌齡《從軍行》 報國無門的悲傷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山河淪喪的痛苦如:文天祥《過零丁洋》 年華消逝,壯志難酬的悲嘆如:蘇軾《赤壁懷古》 揭露統治者窮兵黷武如:杜甫《兵車行》 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思鄉懷人 羈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溫庭筠《商山早行》 思親念友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邊關思鄉如: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閨中懷人如:王昌齡《閨怨》李白《樂府》(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生活雜感 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如:王維《山居秋暝》、孟浩然《過故人庄》 昔勝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揚州慢》、劉禹錫《烏衣巷》 借古諷今的情懷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 青春易逝的傷感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仕途失意的苦悶如:白居易《琵琶行》、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告慰平生的喜悅如:杜甫《春夜喜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

送別感懷 依依不捨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鈴》王維《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別》 情深意長的勉勵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陳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七、最後我們要介紹的一種詩歌鑒賞方法便是

18、辨結構

詩歌的結構形式,常見的有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先總後分、先景後情、卒章顯志等,也有過渡、鋪墊、伏筆等形式。比較特殊的諸如絕句中的起、承、轉、合與律詩中的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這些結構形式在我們進行詩歌鑒賞的時候,都有助於我們正確理解詩歌。

綜上所述,我們提到的詩歌鑒賞的十八般武藝可以歸結為三看三析三悟,

一煉一析,分解辨明,分辨明。即1、看標題2、看作者3、看注釋4、析背景5、析風格6、析流派7、悟形象8、悟意象9、悟意境10、鍊字詞11、析詩眼12、分表現手法 13、解典故 14、辨虛實 15、明修辭16、分類別17、明思想18、辨結構。

當然,以上的詩歌鑒賞方法可能有一些交叉現象,但只要我們用心體會,多練習多總結,就能將以上知識融會貫通,提高我們的詩歌鑒賞水平。

推薦閱讀:

詩歌翻譯——《山谷沉睡者》
古代名人名言經典詞句經典詩歌選 (下)
大家講壇|莫礪峰:《詩歌唐朝》君子之交 (視頻文字版)
To Penny Dreadful

TAG:詩歌 | 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