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的政治倫理觀--《資治通鑒》筆記《歷史的血痕》(3)

《史記》在每篇紀傳文末會有一段《太史公曰》。司馬光仿照司馬遷的體例,以《臣光曰》的方式對一些重大事件進行點評。在「三家分晉」那一句話之後,司馬光寫了長篇的《臣光曰》,字數1054字,遠遠超過了正文,可能也是全書中最長的一段《臣光曰》。 司馬光為什麼對「三家分晉」作長篇評論?這又與《資治通鑒》為什麼從公元前403年開始有關。因為這一年發生的大事件,導致了戰國局面,為戰國局面的形成提供了法理。而司馬光認為這不符合禮教,綱紀亂了,君臣之分壞了,從此天下大亂了。 所以,他就提出了自己的政治倫理觀。 在他看來,「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而維護禮教和綱紀,是天子的首要職責。他直接批評周威烈分封三家諸侯是自亂綱紀。「故三晉之列於諸侯,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自壞之也。」 他認為:禮教中最重要的就是地位高下的區分。(「禮莫大於分也。」)「君臣之位,猶天地之不可易也。」「非有桀、紂之暴,湯、武之仁,人歸之,天命之,君臣之分,當守節伏死而已矣。 」 而區分地位高下最重要的是匡正各個等級的名分。(「分莫大於名也。」)禮教的根本就是名與器,「夫禮,辨貴賤,序親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別之,然後上下粲然有倫,此禮之大經也。名器既亡,則禮安得獨在哉!」(所謂禮教,在於分辨貴賤,排比親疏,裁決萬物,處理日常事物。沒有一定的名位,就不能顯揚;沒有器物,就不能表現。只有用名位來分別稱呼,用器物來分別標誌,然後上下才能井然有序。這就是禮教的根本所在。如果名位、器物都沒有了,那麼禮教又怎麼能單獨存在呢!)「惟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假人」就是借給別人)。 他哀嘆:嗚呼!周幽王、周厲王喪失君德,周朝的氣數每況愈下。禮紀朝綱土崩瓦解;下欺凌、上衰敗;諸侯國君恣意征討他人;士大夫擅自干預朝政;禮教從總體上已經有十之七八淪喪了。(嗚呼!幽、厲失德,周道日衰,綱紀散壞,下陵上替,諸侯專征,大夫擅政,禮之大體什喪七八矣。)然而周文王、周武王開創的政權還能綿綿不斷地延續下來,就是因為周王朝的子孫後裔尚能守定名位。(然文、武之祀猶綿綿相屬者,蓋以周之子孫尚能守其名分故也。)周王室的地盤並不比曹國、滕國大,管轄的臣民也不比邾國、莒國多,然而經過幾百年,仍然是天下的宗主,即使是晉、楚、齊、秦那樣的強國也還不敢凌駕於其上,這是為什麼呢?只是由於周王還保有天子的名分。(是故以周之地則不大於曹、滕,以周之民則不眾於邾、莒,然曆數百年,宗主天下,雖以晉、楚、齊、秦之強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現在晉國的三家大夫欺凌蔑視國君,瓜分了晉國,作為天子的周王不能派兵征討,反而對他們加封賜爵,讓他們列位於諸侯國君之中,這樣做就使周王朝僅有的一點名分不能再守定而全部放棄了。周朝先王的禮教到此喪失乾淨!(今晉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晉國,天子既不能討,又寵秩之,使列於諸侯,是區區之名分復不能守而並棄之也。先王之禮於斯盡矣!)他認為,晉國三家大夫成為諸侯,並不是晉國三家破壞了禮教,正是周天子自已破壞了周朝的禮教啊!(故三晉之列於諸侯,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自壞之也。) 最後的總結是:嗚呼!君臣之間的禮紀既然崩壞,於是天下便開始以智慧、武力互相爭雄,使當年受周先王分封而成為諸侯國君的聖賢后裔,江山相繼淪亡,周朝先民的子孫滅亡殆盡,豈不哀傷!(烏呼!君臣之禮既壞矣,則天下以智力相雄長,遂使聖賢之後為諸侯者,社稷無不泯絕,生民之類糜滅幾盡,豈不哀哉!) 司馬光的政治倫理無疑是陳腐反動的。在人類文明發展到自主選舉國家領導人的今天,這樣的觀點簡直可笑。哪有一朝為王,世代為王的道理?連秦末的陳勝吳廣起義都知道反問:「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因此,柏楊先生在《柏楊曰》中以《正名主義》為題,對司馬光的理念進行了反駁。 讀這一段《臣光曰》時,我的第一感覺是迂腐不堪。對這樣一位熟知歷史、知識豐富的學者兼政治家卻擁有這樣糊塗的觀念感到詫異。繼而釋然。《資治通鑒》是寫給皇帝看的,是以幫助皇家維護統治為己任的,他怎麼可能說君王的統治是隨便可以推翻之類的話?當下的黨報與他的觀點又有多少區別呢?!所以,要歷史地讀古人,不能要求古人脫離時代和歷史背景而擁有現代的政治理念,這樣才可能一些寬容之心。 但是,我們講中國古代文化,特別是對國人影響至深的儒家思想文化中有許多糟粕,這是應該高度警惕、詳加鑒別的。中國從古至今,民主法制思想的發育與發展,落後於歐美(比如古希臘與羅馬),與缺乏民主觀念的思想家,而孔子、司馬光之流思想中的毒素侵害人民頭腦且根深蒂固不無關係。


臣光曰: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廣,兆民之眾,受制於一人,雖有絕倫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豈非以禮為之綱紀哉!是故天子統三公,三公率諸侯,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貴以臨賤,賤以承貴。上之使下,猶心腹之運手足,根本之制支葉;下之事上,猶手足之衛心腹,支葉之庇本根。然後能上下相保而國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職莫大於禮也。文王序《易》,以乾坤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言君臣之位,猶天地之不可易也。《春秋》抑諸侯,尊周室,王人雖微,序於諸侯之上,以是見聖人於君臣之際,未嘗不惓惓也。非有桀、紂之暴,湯、武之仁,人歸之,天命之,君臣之分,當守節伏死而已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紂,則成湯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吳,則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寧亡國而不為者,誠以禮之大節不可亂也。故曰:禮莫大於分也。夫禮,辨貴賤,序親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別之,然後上下粲然有倫,此禮之大經也。名器既亡,則禮安得獨在哉?昔仲叔於奚有功於衛,辭邑而請繁纓,孔子以為不如多與之邑。惟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則國家從之。衛君待孔子而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為名不正則民無所措手足。夫繁纓,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細務也,而孔子先之。誠以名器既亂,則上下無以相有故也。夫事未有不生於微而成於著。聖人之慮遠,故能謹其微而治之;眾人之識近,故必待其著而後救之。治其微,則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則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堅冰至」,《書》曰:「一日二日萬幾」,謂此類也。故曰分莫大於名也。嗚呼!幽、厲失德,周道日衰,綱紀散壞,下陵上替,諸侯專征,大夫擅政。禮之大體,什喪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猶綿綿相屬者,蓋以周之子孫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晉文公有大功於王室,請隧於襄王,襄王不許,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惡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請焉!」文公於是乎懼而不敢違。是故以周之地則不大於曹、滕,以周之民則不眾於邾、莒,然曆數百年,宗主天下,雖以晉、楚、齊、秦之強,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於季氏之於魯,田常之於齊,白公之於楚,智伯之於晉,其勢皆足以逐君而自為,然而卒不敢者,豈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誅之也。今晉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晉國,天子既不能討,又寵秩之,使列於諸侯,是區區之名分復不能守而並棄之也。先王之禮於斯盡矣。或者以為當是之時,周室微弱,三晉強盛,雖欲勿許,其可得乎?是大不然。夫三晉雖強,苟不顧天下之誅而犯義侵禮,則不請於天子而自立矣。不請於天子而自立,則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禮義而征之。今請於天子而天子許之,是受天子之命而為諸侯也,誰得而討之!故三晉之列於諸侯,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自壞之也。嗚呼!君臣之禮既壞矣,則天下以智力相雄長,遂使聖賢之後為諸侯者,社稷無不泯絕,生民之害糜滅幾盡,豈不哀哉!
推薦閱讀:

隸書《乙瑛碑》學習筆記
2000字課堂筆記,可以了解多少安徽名茶?
laxmi師姐觀察修法障礙、特德、諸神體系之筆記與啟示
求醫不如求己(經絡篇筆記)

TAG:倫理 | 歷史 | 政治 | 筆記 | 資治通鑒 | 司馬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