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從紀錄片到數據,這些研究告訴你:面對霸凌該怎麼辦?

獲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長片獎的《科倫拜恩的保齡》,以美國科倫拜校園槍擊案為藍本,通過講述槍殺案的背景、環境以及公眾對事件的反應,思考慘案的原因,探討主流文化,如:重金屬文化,暴力影片、父母、電子遊戲、南方公園、電視、娛樂節目對校園暴力事件的影響。

什麼是校園霸凌?

校園霸凌(英語:School bullying)又稱校園欺凌或校園暴力。指是一種長時間持續、對個人施以心理恐嚇、身體和言語侵害的惡意攻擊。霸凌讓受害者感到痛苦、羞恥、尷尬、恐懼、憂鬱,校園霸凌帶來的傷害往往不可逆轉。

校園霸凌研究先驅、挪威的Dan Olweus 丹·奧維斯博士明確指出霸凌的三大顯著特徵:重複發生性、傷害性和力量的不均衡性。

校園霸凌的加害方可能是個人,也可能是群體。通常來講,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到肢體霸凌,女生受言語霸凌或性騷擾的比例較大。大多情況下,因為受害者與加害者之間有權力、體型、體能等方面的不對等因素,受害者無力進行有效反抗。

霸凌通常分為三種形式:1. 肢體霸凌,2.言語霸凌, 3. 關係霸凌,也稱為非直接霸凌,即攻擊和受害者有關的人,藉以孤立受害者。

校園霸凌不只發生在校園,也可能發生在校外,甚至在互聯網上。隨著科技進步,即時通訊軟體、網路論壇、BBS等交流平台也成為霸凌事件的發生場所,霸凌者藉由網路,通過文字或多媒體,長期、反覆攻擊受害者,這稱為網路霸凌。

霸凌是一種反社會行為,長期霸凌往往給受害者帶來嚴重的心靈創傷,導致自尊降低,行為表現包括但不限於離家、逃學、焦慮、悲觀等,同時造成學業滑坡、人際疏離,甚至出現慢性疾病、自殘、自殺,或者導致受害者產生報復性攻擊行為,比如著名的美國科倫拜校園槍擊案。

霸凌對加害者本人也有影響,加害者成年後犯罪、酗酒比例相當高。具加害人特質的男性加害人有60%、非加害人特質的男性加害人有23%,在24歲以前犯罪。另外,同時是受害人和加害人的學生,罹患精神疾病的比例也比單純的加害人或受害人高【1】。

對此,我們前日有文對此進行了分析:《深度 | 時間真的可以沖淡一切?——從生理、心理研究談霸凌創傷》

有學校,就有霸凌

霸凌並不是一個新現象,也非某一國家或地區所獨有的現象。可以說,有學校,就有霸凌。校園霸凌的發生率,依測量及評價標準而異,各國的調查數據從2%到60%都有。

2015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調查了十個省市五千多名中小學生,32.5%的中小學生表示「偶爾會被欺負」,6.1%的中小學生表示「經常被高年級同學欺負」。另外有數據顯示,廣州地區中學生校園暴力/欺凌發生率為64.6%(男70.1%,女58.9%)【2】,珠海地區中學生為53.4%(男60.6%,女45.2%)【3】山東地區超過70%的兒童有過身體或語言等方面的侵害遭遇【4】

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2016年統計結果顯示:2016 年,12-18歲中學生中,有23.1%表示自己在過去的一年中在學校或網上遭遇過不同形式的霸凌。

澳大利亞2015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公立學校平均每周公布的校園霸凌有六十多起。

2015年,日本發布《兒童青少年白皮書》稱,87%的中學生在讀六年中遭受過霸凌,沒有欺侮過他人的比例不超過12.7%;小學生中,半數左右受到過霸凌,近40%的兒童被霸凌或霸凌他人的經歷均超過6次。(中國新聞網《半數小學生受過欺侮》2015-06-05)。

因霸凌不敢上學的愛子公主

台灣國立中山大學鄭英耀及陳利銘研究團隊的研究結果顯示:在台灣,高中職學生自陳霸凌、受凌、旁觀霸凌、兼為霸凌/受凌者的比例分別為10.9%, 10.7%, 29.9%以及5.5%;小學自陳霸凌、受凌、旁觀霸凌、兼為霸凌/受凌的比例分別為13.7%、14.5%、37.2%、5.4%。【1】

鄭英耀及陳利銘研究團隊與香港、澳門的學者共同進行的研究結果顯示,台灣、香港、澳門三地的校園霸凌發生率差異不大,香港和澳門學生自陳霸凌、受凌、兼為霸凌/受凌的發生率分別是5.1%, 9.3%,1.8 %。

霸凌,所有人都是當事人

有人說:「霸凌本質上是一種氛圍」,Dan Olweus 丹·奧維斯博士指出:「霸凌行為是一種群體現象。」

霸凌過程蘊藏著複雜的互動狀態,牽涉的學生,根據Dan Olweus(丹·奧維斯)博士OBVQ問卷評估題進行判斷,分為以下四類角色:

霸凌者/bullies:發動霸凌行為的人,包括校園裡的任何人,學生或者老師,他們通常還帶領其他同學參與其中。

受凌者/victims:受到霸凌的人。

兼為霸凌&受凌者/bully victim:此類角色亦稱為反擊型霸凌,指欺負別人同時也被欺負的學生。

未涉入者/non-involved students

還有一種常見的分類:

霸凌者/Bully:

受凌者/Victim:

隨從者/Assistant:跟隨霸凌者直接參与霸凌行動的人。

吆喝者/Reinforcer:支持霸凌者行為的人,例如:在旁嬉笑或吶喊助威。

挺身者/Defender:安慰及支持受害者,嘗試製止霸凌行為的人,這樣的人通常不多。

局外者/Outsider:置身事外的人。有些是害怕幫助受害者會讓自己受到霸凌,而假裝場外人。但是,如果受害者因轉學、請假等原因離開,霸凌者很有可能從局外人中挑選下一個目標。

通常有三類學生容易被欺負:言行失當者、弱勢族群、異類學生。這些學生大多人際關係不佳,潛在霸凌者會基於情緒(看不順眼)及工具(錢及地位)目的而展開攻擊。受凌者因力量失衡而無力反抗,或害怕被報復不敢告訴他人。這越發會讓霸凌者得寸進尺、不斷重複。

電影《失控的校園》劇照

所謂旁觀者

大多情況下,校園暴力都有旁觀者,旁觀者在校園霸凌行為機制中至為關鍵。

為何會有旁觀者?據鄭英耀及陳利銘研究團隊在台灣的研究顯示,旁觀不願介入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

個人因素:1.缺乏有效應對策略;2.害怕被報復;3.與自己無關;4.認為有趣。

同伴因素:1.順從同伴規範;2.不是自己朋友;3.責任分散效應;4.旁觀者抑制;5.怪罪受害者;6.不支持同學間所共同喜歡的老師或政治偶像。

其他因素:1.害怕被同伴拒絕;2.不想告訴師長。

學生在目睹霸凌事件時,會評估各種因素來決定是否介入,包括嚴重性、責任感、情緒因素、受害者特徵、關係等。

如果覺得受害者被欺負得很嚴重、對受害者有同理心、覺得受害者是無辜的、認為自己責任有管、和受害者是朋友、顧及班級氣氛等,就比較願意挺身而出;反之,如果是覺得受害者被欺負的不嚴重、討厭/不喜歡受害者、受害者不是朋友、認為受害者自找的、沒有能力制止等,就更傾向成為旁觀者。

旁觀者挺身介入通常會有以下四個階段:

一、學生會評估整體環境來決定是否介入,是做旁觀者還是挺身者;

二、決定成為挺身者後,會考量霸凌嚴重性及關係來決定介入策略:告訴老師、制止霸凌者、安慰受害者;

三、出面協助的defender會被bullies質疑或威脅,

四、重新評估是否要持續介入。

研究顯示,旁觀者的態度是解決霸凌問題的關鍵,所有的冷漠、不作為、圍觀、鬨笑都在實質上鼓勵和推動了霸凌的發生與事件的惡化。因此,培養學生的同理心和正義感十分重要。讓大家都認識到霸凌的危害,明白制止霸凌實際上也是在保護自己的安全,霸凌發生時,旁觀者才有更多的可能主動尋求成人的幫助。

霸凌者來自何處?

發生惡性霸凌事件,輿論通常會譴責甚至圍攻霸凌者。但是,「壞孩子」從何而來?會有人是天生的「壞孩子」嗎?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攻擊或暴力是一種學習得來的反應,尤其對身為高等動物的人類來說,本能性的攻擊由大腦皮質所控制,但更受到後天經驗的影響。其中,家庭與社會是青少年獲取攻擊性行為模式的重要來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孩子的不良行為形成於家庭、顯現於學校、危害於社會。

班杜拉

家庭的影響

校園霸凌源自社會,始於家庭。

兒童的人格養成與家庭生活密切相關。我們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人,特別父母,對兒童的身心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霸凌是一種習得性行為,霸凌者通常都有攻擊前科,攻擊從模仿而來,這種模仿更多是源自父母對待自己的態度。如果父母習慣於採取權威、斥責、懲罰和冷漠作為教育手段,子女容易產生自卑心理。這些在家中得不到關懷,甚至遭到虐待的孩子容易將痛苦轉嫁他人,藉此宣洩情緒或獲取關注。

研究顯示,專制型和縱容型家庭教育方式都容易導致青少年形成不健康的自我認同感,這類孩子容易產生霸凌行為。其中,成長於有暴力行為家庭的孩子,也表現出更多的攻擊性行為。

教師的影響

孩子入學後,學校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扮演著和家庭同樣重要的角色。其中,教師對學生的影響至深,特別小學階段的孩子。

如果教師使用暴力類教育方式,教師本人就扮演了「霸凌者」角色,這會誤導學生的價值觀,增加學生霸凌的可能性。如果學生之間發生霸凌行為,教師不加以阻止,也會誤導其他學生的價值觀。同時,發生隱性霸凌如群體孤立事件時,如果教師不能及時發現並予以引導,有可能導致隱性霸凌進一步發展成為直接霸凌。

其他影響

還必須看到,社會大環境,流行文化、群伴壓力,也都是霸凌產生的原因。紀錄片《科倫拜恩的保齡》通過講述科倫拜校園槍殺案的背景、環境以及公眾對事件的反應,思考慘案的原因,探討主流文化,如:重金屬文化,暴力影片、父母、電子遊戲、南方公園、電視、娛樂節目對校園暴力事件的影響。

本公號日前文章《視點 | 失控的校園,殺人者誰?》講述的是,同樣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校園霸凌電影《失控的校園》

另一些重要研究結果

校園霸凌是一個過分沉重的詞語,對於稚齡孩子,每一次的暴力和被暴力,都是一場難以衡量的傷害。眾多慘案讓校園霸凌越來越為公眾所重視,對霸凌的研究也越來越全面和深入,霸凌陌生的一面更多地被揭示了出來。

以前有種觀念認為,霸凌者多是失敗者,他們無法在學業上勝出,選擇通過霸凌展示力量,以獲得成就感。相關研究則發現,實際情況正好相反,霸凌者中的許多人並非學業受挫者,反是學校里的明星學生——《失控的校園》即為一例——他們很享受自己的明星地位,通過霸凌來獲得更多的權力和影響力。

研究同時發現,這類學生都有一些反社會性格,缺少同理心,愛衝動。這種性格會讓其他同學和他們保持一定距離,反強化了他們「酷炫」的自我認知。霸凌就是這樣一個「很酷「的行為,他們享受霸凌帶來的征服感。對於那些學業受挫的霸凌者,更多的時候,學業是結果而非引發霸凌的原因。

從這個角度講,激烈的校園競爭、成績優先的教育價值觀,實質上推動了校園霸凌的發生。

在中國,成績好的孩子很少會成為長期受凌者,成績中等和差的學生被霸凌的風險更高,或者是老師對於成績好的學生給予了更高的關注度。而在美國的中小學,成績不錯但羞怯孱弱的學生反而容易因「nerd discrimination」(書獃子歧視)遭到霸凌。

霸凌事件中,我們還能發現一種現象:受凌者很少選擇告訴老師和父母,即使和父母關係不錯的孩子也少有例外,這也是霸凌研究中被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

2010年,美國教育發展中心研究員 Petrosina,Guckenburge,DeVoe,Hanson 的研究報告指出,64%的孩子被霸凌後沒有告訴其他人,只有36%的孩子在事後選擇尋求幫助。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無效的求助、不當的干預,往往會加重傷害。

因此,父母和老師的觀察、判斷、干預非常重要。老師和父母都應當更加關注孩子的情緒與心理狀態,而非學業。可以通過一些現象來判斷孩子是否遭遇霸凌,比如:上學意願低落、上課期間眼神渙散、孤獨、出現自殘行為等。

那麼,遭遇霸凌怎麼辦?

對霸凌說「不」!

對於霸凌,有資料顯示的全球最早的研究在挪威,Dan Olweus丹·奧維斯博士從七十年代開始研究校園霸凌,他提出:學校教育工作者應該扮演起主要的校園反霸凌角色。

2010年10月,美國教育部頒布了全面的反霸凌指導意見;2016年,美國所有州都通過了反霸凌法。

目前,全球已有30多個獲得成效的反霸凌方案,比如:「零容忍方案」(Zero TolenrancePolicy)、「Olweus反霸凌干預方案」(The Olweus Bullying Prevention Program,簡稱OBPP)

比較遺憾的是,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和實踐都十分匱乏,或者,我們能從其他國家的經驗中獲得更多的幫助

美國的「零容忍方案」(Zero Tolenrance Policy)是全員參與的項目,反霸凌委員會包括校長、老師、家長、學生,不同學校被混編成若干項目組,開展各種學習和培訓。

方案包含各種形式的資料和指導,內容包含霸凌預警(篩選、識別和防範霸凌,監控課堂和課外活動)和一系列干預措施:受害者會議、心理教師跟進、傳授具體應對步驟、針對霸凌者短期內的密集型單獨會談和共同會談、通知雙方家長、座談會、第三方介等等,針對校園霸凌的綜合性干預。

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建的網站:http://www.stopbully.gov 詳細地向家長、教師、學生提供了應對校園霸凌的具體建議。

這上面有一系列的教程與視頻,教孩子應對各種不同的場景,上圖右下角就是視頻,YOUTUBE中也有相應視頻。

美國國家犯罪防控協會 (N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Council) 將凌霸防禦&應急預案歸納成以下幾點:

教會孩子如何用非暴力手段去處理問題,並且當他們這麼做時,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

當孩子在任何一個方面表現好的時候,家長要給孩子積極的反饋和表揚,以此來建立孩子的自信心(self-esteem)。培養孩子堅持自己信念的自信。

和孩子做好日常的溝通,積極詢問和傾聽孩子在學校參與的社交活動,和同學的互動,以及所遇到的問題。

家長要對對校園凌霸持有嚴肅的態度。很多孩子對於講出自己遭受凌霸感到尷尬。你也許只有那麼一次機會去介入和幫助。

當你看到有任何形式的凌霸行為都要立即制止,儘管當你的孩子是凌霸一方的時候。

鼓勵孩子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不要凌霸你的孩子或者在你的孩子面前凌霸其他人。很多時候在家裡受到凌霸的孩子會將這種凌霸行為轉移到學校去凌霸其它孩子。當你的孩子看到你打,嘲笑或者八卦別人的時候,他也會模仿你的這些行為。

支持孩子學校所開展的防禦校園凌霸項目。如果孩子的學校還沒有類似的項目,考慮聯合其它家長和老師們一起開展此類項目。

本公號今日另外一文:來自美國政府官方網站,台灣教師協會編譯的《反霸凌手冊》,有詳細指導

民間的力量

一些民間組織也開始形成,站出來幫助受凌者。

2012年,歌手Lady GaGa成立基金「生來如此」(Born This Way Foundation),以幫助年輕人應對霸凌。

民間組織中最有名的或者當屬英國的「反欺凌機車幫」(Bikers Against Child Abuse)。機車幫成員均為壯漢,一律騎酷炫摩托車,用一種凶神惡煞的威懾力來保護那些被霸凌傷害的孩子們。

創始人Chief曾是一名兒童社工,機車手大多在幼年有過被欺凌的經歷,深知受凌者的感受。他們認為,只有更加健碩的人才能保護這些受到傷害的孩子,給予他們真正的安全感和勇氣

為保證孩子們的安全,每一位組織成員都會接受嚴格的審查,不能有暴力傾向,更不能有與兒童相關的犯罪記錄。這一組織得到了警方和駐伊美軍的支持,「勢力範圍」已擴散到美國、德國、加拿大等地。

霸凌是個古老的問題,解決這一難題,需要整個社會的努力。

附錄

1. 台灣國立中山大學鄭英耀及陳利銘研究團隊的研究結果來自維基百科

【1】許文宗:《國中學生虛擬霸凌與傳統霸凌之相關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彰化縣: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2009: 11

【2】荊春霞, 王聲湧, 陳青山, 等. 廣州市中學校園暴力發生情況及原因分析. 中國學校衛生, 2005, 26 22–23.

【3】覃思, 戴文燦, 梁小東, 等. 珠海市城區中學生人際間暴力發生現況及影響因素分析. 現代預防醫學, 2008, 35 3991–3993. )

【4】李興麗. 校園欺凌受害者回訪調查: 被欺凌改變的人生。半島都市報, (2016-04-26).

教育,到底是什麼?

1

TED專輯

視點 | 可汗學院創始人說:考試分數不是教育的目的——TED演講,附中英文講稿

肯·羅賓遜TED演講:學校扼殺創造力

【教育觀察】肯·羅賓森:如何逃出教育的死亡谷——思考教育要用農業思維

視點 | TED演講:我們期望孩子完美,自己卻從沒做到過 附:中英文講稿

視點 | TED:遊戲創造美好生活 附:中英文講稿

視點 | TED:遊戲獎勵大腦的7種方式 附:中英文講稿

視點 | TED:電子遊戲憑什麼在現代藝術博物館佔有一席之地? 附:中英文講稿

視點 | TED:數學告訴你,完美伴侶要這樣選! 附:中英文文稿

2

教育、教育、教育

視點 | 不考試,學生做什麼?——耶魯大學終身教授談美國通識教育

視點 | 如果教育被侮辱,怎麼可能有明天?

深度 | 新版勸學篇?那不過是教師和家長的焦慮感和控制欲

視點 | 什麼樣的作業才是有效作業?

視點 | 中國教育的罪與罰

視點|未來的學習、黑客式學習、自主學習的未來和挑戰

視點 | 好奇心和想像力是怎樣被扼殺掉的?

3

未來

視點 | 科技更迭,什麼樣的教育才能讓孩子不被淘汰?

視點|未來的學習、黑客式學習、自主學習的未來和挑戰

視點 | AI洶洶,人將何從?

深度 | 基於「互聯網+」的未來學校,你真的懂TA嗎?

深度 | 未來社會,什麼能力最重要?我們又當如何學習?

深度 | 這樣培養孩子,是為了讓他們和未來的機器人搶飯碗嗎?

視點 | 7D,告訴我:AI到底是友還是敵?哪些領域將會備受影響?

1

政策、法規

重磅 | 留學政策早知道——教育部最新留學數據簡析

【教育資訊】魏金寶:逐條詳解「高考改革方案正式頒布,各科詳盡變化及備考方案」的網路訛傳

【教育資訊】大陸和台灣教育法比較 附:中華民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高考改革&綜合評價】七高校廣東省試點綜合評價招生錄取改革

【高考改革&綜合評價】黃全愈:美國大學的「神秘」錄取計算公式 附:美國50所大學"錄取指數"統計表

【高考改革&綜合評價】朱永新提案:關於發展「第三方」教育考試與評價體系的提案

【教育資訊】2016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出爐:哈佛居第一

推薦閱讀:

一直沒有人懂我。我習慣假裝堅強,習慣了一個人面對所有… ...
【單身太久渴望戀愛,但面對女孩的約會邀請卻退卻了】
如何面對生死與聚散 - 不再為情所困
微笑面對生活名言
下等人逃避現實;中等人面對現實;上等人笑對現實

TAG:紀錄片 | 數據 | 面對 | 怎麼 | 深度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