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書法中魏碑之——(一)

魏碑到底是不是丑書? 10個角度帶你鑒賞魏碑的美醜

書法在我國歷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文化傳播的工具,同時也陶冶著人們的思想品格,更有延年益壽之效。書法分類有多種:楷書,隸書,草書,行書,魏碑作為楷書的一種,散發著她獨特的魅力。

魏碑的誕生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適應社會意識需要的佛、道之學勃然興盛。佛、道的宣傳方法是以寫經為一大功德。尤其佛學,凡新建寺塔、塑造佛像,必延聘文學之士,撰寫文章以紀其事。或鑿石以作碑碣,或就天然岩壁摩崖刻寫,一時間,從漢代風行的立碑時尚,轉向佛學的建寺造塔、立碑刻石。四海之內雖戰亂不止,造像求長生的心理卻更加熾烈,刻石佛記文字漫山遍谷,不下數千萬。魏碑應運而生。

東魏魏碑石刻書法《天平三年造像殘石》

北魏書法種類繁多,舉不勝舉,這些數以萬計的墓誌刻石作品,給我們研習魏碑書法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康有為說:「魏碑無不佳者,雖窮鄉兒女造像,而骨肉峻宕,拙厚中皆有異態。」可見南海先生對魏碑的推崇。

十六國之一北涼魏碑石刻書法《沮渠安周造佛寺碑》

東晉以後,南北分裂,書法亦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書體,帶著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而風格質樸方嚴,長於榜書,這就是所說的魏碑。南派書法,多疏放妍妙,長於尺牘。南北朝,因為地域差別,個人習性、書風迥然不同。北書剛強,南書蘊藉,各臻其妙,無分上下。

魏碑書法筆劃嚴謹、樸厚靈動,豐腴不失於板刻,上承漢隸,下開唐楷,兼有隸楷兩體之神韻。它的書法藝術是在漢隸和晉楷的基礎上發展演化而來的,堪稱漢碑中的上品。古今書家對此碑都給予最高評價,可謂漢碑集成之碑。

十個角度帶你賞析魏碑書法

一曰魄力雄強

二曰氣象渾穆

三曰筆法跳越

四曰點劃峻厚

五曰意態奇逸

六曰精神飛動

七曰興趣酣足

八曰骨法洞達

九曰結構天成

十曰血肉豐美

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鍾致帥《雪軒書品》稱:「魏碑書法,承漢隸之餘韻,啟唐楷之先聲。」唐初幾位楷書大家如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都是取法魏碑的。

北魏《城陽王元壽妃菊氏墓誌》

北魏皇帝孝文帝第四子元懌

魏碑石刻墓誌書法

北魏魏碑墓誌石刻書法

《恆州別駕元保洛墓誌》

北魏魏碑墓誌石刻書法

《鞠彥雲墓誌》

北魏魏碑墓誌石刻書法

《魏故世宗宣武皇帝嬪墓誌》

北魏魏碑墓誌石刻作品

《李璧墓誌》

北魏魏碑石刻碑文書法

《趙謐墓志銘》

北魏魏碑石刻書法

《崔猷墓志銘》

北魏魏碑石刻書法龍門石窟

龍門二十品書法

魏碑的學習

首先要寧拙毋巧,但對一些樸陋、荒率、生獷、支離、稚拙的作品則只可取其意而不可徒以貌似為尚,亦可結合一些魏晉六朝時的寫經、殘紙等墨跡來研究六朝人的筆法並恢復原來的筆意,在表現金石趣味的同時,還要強調「寫」的作用,即透過刀鋒看筆鋒,把古人刀刻的作品用毛筆寫出筆墨情趣。

也就是說我們學習魏碑書法有個去粗取精、純化雅化的文本轉換過程。前輩大家都是從這種文本轉換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同時由於魏碑書法自隸書演化而來,其中蘊涵了大量的隸書筆意,因此學習魏碑如果有漢隸的基礎,必定事半而功倍。

爨龍顏碑

《爨龍顏碑》始建於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距今為一千五百四十一年。

碑通高3.38米,上寬1.35米,下寬1.46米,厚0.25米(見圖)。碑額上部浮雕青龍、白虎、朱雀。

《張猛龍清頌碑》

《張猛龍清頌碑》立於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正月,無書寫者姓名,全稱《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現在山東曲阜孔廟中,有額有陰,額正書「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三行十二字,碑文記頌魏魯郡太守張猛龍興辦學校功績,碑陰為題名,古人評價其書「正法虯已開歐虞之門戶」,向被世人譽為「魏碑第一」。楷書二十六行,行四十六字,是魏碑後期佳作之一。

《石門銘》

《石門銘》是北魏著名的摩崖石刻之一,銘文由北魏時任梁秦州典簽王遠(太原郡人)書寫,河南郡洛陽縣石匠武阿仁刻字。此石刻高1.8米,寬2.25米,共26行,每行約20字不等,北魏宣武帝元恪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刻,現存陝西省漢中市博物館。

魏晉楷書是怎樣形成的

魏晉書法規隋唐之法,開兩宋之意

啟元明之態,促清民之朴

極富創造活力,是書法史上的里程碑

奠定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方向

下面我們從三方面來了解魏晉楷書是

怎樣經過不同的書寫載體一步步形成的

一、魏晉簡牘

在魏晉的簡牘中,楷書的影子已經有了。魏晉簡牘大批量的被發現是在湖南長沙的五一廣場。當年楚漢故城就在今長沙五一廣場一帶,1996年夏天,廣場要建立商貿大廈,基地動工時發現了這批珍貴的簡牘,五十多口古井裡,出土了近10萬枚三國吳簡。

魏晉簡牘中的起筆有方有圓,具有不同書體的味道,變化更加多端。

比如下圖,「倉」字的一撇,尾端是往上卷的,這就帶出了下一筆的捺,如果是直直的一筆拖下來,那和下一筆的關係就非常弱,第一筆的最後和第二筆的起筆非常關鍵,它們是互相呼應的關係。

還有這個「萬」字的轉折和用筆也非常活潑熟練。

大家在臨帖時要看清楚哪些是原有的筆畫,哪些是後連的筆畫,原有的筆畫要寫的實一點,後連的筆畫要寫的虛一點,注意過渡自然流暢。書法里有個詞叫「遣毫」,其意是你要調遣你的筆,讓筆跟著你的手走,不能手被筆帶著走。

這個階段的魏晉書體,多以隸書為主,摻雜不同的書體風格。出隸入楷的過渡雜糅階段後,楷書向著更易於立型、便捷書寫的方向發展。三國時代是紙張發明以後簡牘書寫的最後階段。書寫載體變了,用筆的動作和呈現效果也不同,楷書應運而生。

二、魏晉刻石

魏晉的楷書刻石也是獨具特色,刻石的字體也根據內容的不同而略有變化。文章是字的依託,寫字時一定不能脫離了它的依託,一邊寫字一邊讀文章也是非常好的學習方式。

所謂「詩文並茂」,寫字時要根據字所在的背景環境選擇不同的字體。

比如,我們寫「我本楚狂人」,本來是非常肆意洒脫的一句話,可如果用娟秀的小楷寫出來,感覺就大不相同了,如果用草書寫,那就有「狂」的味道了。

泰山石刻,帶給你視覺和心靈上的雙重震撼

三、魏晉寫經

魏晉的楷書寫經,帶有很重的簡書的味道,形體樸拙,古趣十足。

雖是出隸入楷,但是在一些細節,比如一些重的捺腳是可以看出楷書的體態。

從這些殘存的簡牘、刻石來看,隸書的波折已經漸及弱化,楷書的體格初步形成。從發現的文章內容來看,楷書的寫法已經發散到社會的各個層面,這也代表了當時社會書寫的通行風格。這些字體,有的似隸非隸,有的近楷非楷。參差錯落,不能劃一,經過過渡時期後,楷書正式形成了。

魏晉,是書法最具創造力的時代

丁酉年

藝術與歷史編輯

魏晉南北朝的書法尚神韻,風度嫣然,其中魏晉尚韻,南北朝尚神。在漢隸的破體隸變發展成的楷、行、草在該時期都有飛速的發展,湧現出了大量的書法名家,如鍾繇、「二王」等等,甚至出現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可以說是中國書法史上一個鼎盛發展時期!南朝書法婉麗清媚,舒暢活潑,喜出新意;北朝書法雄奇芳朴,嚴整敦厚,以方嚴為尚。

《天發神讖碑》局部

《天發神讖碑》,又名《天璽紀功碑》,傳為三國吳皇象所書。晉時折為三段,俗稱「三段碑」,嘉慶十年毀於火。現故宮博物院藏有北宋拓本。

在中國書法史上,《天發神讖碑》是一個非常奇特的碑刻。從書體上說,它非篆非隸,處在兩者之間。此碑用隸筆寫篆字,橫首用折刀頭、橫尾有波磔,豎尾用懸針,轉折用方,若懸崖斬斷,字勢雄偉。

皇象章草《急就章》局部

皇象,字休明,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生卒不詳。官侍中、青州刺史。唐張懷瓘以其八分入妙、小篆入能,章草入神品。

清包世臣說:「草書唯皇象、索靖筆鼓盪而勢峻密,殆右軍所不及。」傳世作品有《急就章》、《頑闇帖》、《文武將隊帖》等,《急就章》尤為劇跡。現存《急就章》,以明正統四年據葉夢得之潁昌本為底本所刻的「松江本」最為有名,字數達1394個。

其藝術特點,以唐人竇臮和張懷瓘的評價最稱精當。竇臮《述書賦》說:「廣陵休明,樸直古情,難以窮真,非學可成。似龍蠖蟄啟,伸盤復行。」張懷瓘《書斷》說:「右軍隸書,以一形而眾相,萬字皆別;休明章草,相眾而形一,萬字皆同,各造其極。」長期以來是學習章草的極佳範本。

鍾繇《宜示表》局部

鍾繇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生於東漢桓帝元嘉元年,卒於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151~230年)。

漢靈帝時任黃門侍郎,魏國時官至太傅,史稱鍾太傅。他在中國書法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在南北朝時代,與張芝、王羲之、王獻之被稱為「四賢」,以後長期與王羲之合稱「鍾王」。

劉宋羊欣說鍾繇善銘石書、章程書和行押書,當即隸書、楷書和行書。他在歷史上享名最盛的是小楷,有「正書之祖」的美譽。現在其書存世可以確認的主要是小楷,共有10種,即《賀捷表》、《薦季直表》、《宣示表》、《力命表》和《還示帖》、《墓田丙舍帖》、《白騎帖》、《長患帖》、《雪寒帖》、《長風帖》。

南朝梁武帝以為逸少不及元常,並評其字說:「鍾繇書如雲鵠游天,群鴻戲海,行間茂密,實亦難過。」又說:「張芝、鍾繇巧趣精細,殆同機神」。庾肩吾認為其書「天然第一」。

唐太宗李世民則認為雖然鍾繇「布纖濃,分疏密,霞舒雲卷,無所間然」,但盡善盡美的只有王羲之。唐張懷瓘《書斷》認為「真書古雅,道合神明,則元常第一」。又說:「剛柔備焉,點劃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秦漢以來,一人而已。」清人劉熙載認為「其書大巧若拙,後人莫及」。

鍾繇以國家重臣的身份,在書法領域進行了積極的活動,對人們的書法熱情是一種極大的促進,這本身就有很重要的意義;更重要的是,他的努力,加快了楷書成熟的步伐,為東晉崛起的二王,有直接的先導作用。他的小楷,長期影響了歷史上的小楷書家。「正書之祖」的美譽,他是當之無愧的。

《蘭亭序》(唐·馮摹本)

蘭亭修禊,使王羲之觸悟山水之美、宇宙之玄和人生的真諦,在物我兩忘的境界中,一氣呵成,揮寫下千古傑作《蘭亭集序》,正因為他情深意厚,故能情注毫端而天趣自在;也因為他筆法精嚴,故能使筆底如行雲流水而形神兼具;更因為他諸美皆備,故能使這篇文稿的揮寫最終達到高華圓融的境界。

在這件盡善盡美的作品面前,後世名家雖竭力臨仿,卻都未能得其全。南唐張泊云:「善法書者,各得右軍之一體。若虞世南得其美韻而失其俊邁,歐陽詢得其力而失其溫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於變化,薛稷得其清而失於窘拘。」

而王羲之本人也只寫下這一傑構,其後他再度書寫《蘭亭序》,都不能及原作的神妙絕倫,沈尹默說「當時逸少本天全」,讚美了《蘭亭序》的傑出有其不可重現的機緣,自然就非他人所能企及的了。

北魏石刻《石門銘》局部

《石門銘》為著名的北魏石刻,由於是記載重開褒斜道這一利國利民大事,故書丹、鑿刻在當時也是有意識請書法與鑿字高手完成的,這從崖文中也可看出,崖文地處陝西褒城石門東壁,而書丹為「太原郡王遠」,鑿字為「河南郡洛陽縣武阿仁」,並且留名刻記於崖文題記中,可見王遠、武阿仁的藝術業績雖不為歷史所記載,但其高超的藝術作品正昭示了他們在當時就為社會認同的藝術高手。

《石門銘》是吸取了處於同一地方的著名漢隸《石門頌》等的蒼勁凝鍊的篆隸筆法,筆勢與體勢也吸取了《石門頌》等漢隸的跌宕、開張、奇崛的特點,發展成奇崛開張的北魏楷書。

《始平公造像記》局部

《始平公造像記》本是附屬於佛龕的題記,全稱為《比丘慧成為亡父始平公造像題記》,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刻於河南洛陽龍門古陽洞北壁。題記由孟達撰文,朱義章楷書。

此碑與其它諸碑不同之處是全碑用陽刻法,逐字界格,為歷代石刻所僅見,在造像記中獨樹一幟。記文內容寄造像者宗教情懷,兼為往生者求福除災。

清乾隆年間始被黃易(1744-1801)發現,受到書壇重視,列入「龍門二十品」,此碑文方筆斬截,筆畫折處重頓方勒,結體扁方緊密,點劃厚重飽滿,鋒芒畢露,顯得雄峻非凡,被推為魏碑方筆剛健風格的代表。

《張黑女墓誌》局部

《張黑女墓誌》全稱《魏故南陽太守張玄墓誌》,有稱《張玄墓誌》。張玄字黑女,因避清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名諱,故清人通俗稱《張黑女墓誌》。此志楷書二十行,每行二十字,共三百六十七字。

其書法精美遒古,峻宕朴茂,結構扁方疏朗,內緊外松,多出隸意。此墓誌雖屬正書,行筆卻不拘一格,風骨內斂,自然高雅。筆法中鋒與側鋒兼用,方圓兼施,以求剛柔相濟,生動飄逸之風格,堪稱北魏書法之精品。

《爨寶子碑》

南朝沿襲晉制,禁止立碑,故碑刻極少,而雲南「二爨」 ( 《爨寶子碑》,《爨龍顏碑》)可謂燦若星辰,光耀夜空。與《爨龍顏碑》相較,此碑字數較少,石碑較小(高1.83米,寬0.86米),故後人稱《爨寶子碑》為「小爨」。

《爨寶子碑》是雲南邊陲少數民族的首領受漢文化的熏陶,仿效漢制而樹碑立傳的。《爨寶子碑》,字多別體。後人多有考釋。

書體是帶有明顯隸意的楷書體。碑中一部分橫畫仍保留了隸書的波挑,但結體卻方整而近於楷書。用筆以方筆為主,端重古樸,拙中有巧。看似呆笨,卻飛動之勢常現,古氣盎然。李根源說該碑「下毛鋼健如鐵,姿媚如神女」;康有為稱其書法「樸厚古茂,奇姿百出」。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評此碑為「端朴若古佛之容」是很恰當的。

《瘞鶴銘》局部

《瘞鶴銘》,大字摩崖,南梁天監十三年刻,署名為「華陽真逸撰,上皇山樵正書。」這裡一篇哀悼家鶴的紀念文章,內容雖不足道,而其書法藝術誠然可貴。此銘究竟是何人所書?歷來就有爭議。

宋人黃長睿考證它為梁代陶宏景所書。碑文存字雖少而氣勢宏逸,神態飛動,讀之令人回味無窮。用筆撐挺勁健,圓筆藏鋒,體法從篆隸中變化而來。結體寬博舒展,上下相銜,如仙鶴低舞,儀態大方,飄然欲仙,字如其名,表裡一致,堪稱書法傑作。北宋黃庭堅認為「大字無過《瘞鶴銘》」、「其勝乃不可貌」,譽之為「大字之祖」。宋曹士冕則推崇其「筆法之妙,書家冠冕」。

此碑之所以被推崇,因其為南朝時代書法氣韻,特別是篆書的中鋒用筆的滲入;加之風雨剝蝕的效果,還增強了線條的雄健凝重及深沉的韻味。此碑的拓本及字帖久傳國際,名震海內外,是研究書法藝術之代表。它既是成熟的楷書,而又可從中領會楷書發展過程中之篆、隸筆勢遺蹤發展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大般涅槃經》

自從一九OO年敦煌藏經洞被發現以來,數萬卷古代文書公諸於世,引起了各科研究者的高度重視。敦煌由於特殊的自然環境和地理條件,不僅保存了大量的壁畫、彩塑藝術,也保存了大量的書法墨跡。

敦煌書法的出土對研究我國古代書法發展史,特別是隋唐,乃至魏晉、秦漢書法藝術發展史方面有著不可估量的貢獻。敦煌書法範圍教廣,一般藏經洞出土的遺書書法為主,另外還包括敦煌地區古遺址中出土的漢代漢簡書法、石窟題記以及現存的碑文書法等。敦煌遺書寫卷,絕大部分用筆抄寫,為古代民間書法大成。

卷子的抄寫者都是被人僱用的寫經生或一般庶民。他們常年抄寫,熟能生巧,久書成藝。有的書寫雄強勇猛、大刀闊斧;有的書寫嫻熟娟秀,溫文爾雅。書體行、草、隸、篆皆備,豐富多彩,表現自然質樸,機動靈活。其功力法度,審美情趣,都令人仰望讚歎!

魏晉書法,寫得真好

魏晉書法魏晉書法承漢之餘緒,又極富創造活力,是書法史上的里程碑,奠定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方向。魏晉書法規隋唐之法,開兩宋之意,啟元明之態,促清民(國)之朴,深刻地影響了歷代書法並影響著當代書法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的書法尚神韻,風度嫣然,其中魏晉尚韻,南北朝尚神。在漢隸的破體隸變發展成的楷、行、草在該時期都有飛速的發展,湧現出了大量的書法名家,如鍾繇、「二王」等等,甚至出現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可以說是中國書法史上一個鼎盛發展時期!南朝書法婉麗清媚,舒暢活潑,喜出新意;北朝書法雄奇芳朴,嚴整敦厚,以方嚴為尚。

《天發神讖碑》局部

《天發神讖碑》,又名《天璽紀功碑》,傳為三國吳皇象所書。晉時折為三段,俗稱「三段碑」,嘉慶十年毀於火。現故宮博物院藏有北宋拓本。在中國書法史上,《天發神讖碑》是一個非常奇特的碑刻。從書體上說,它非篆非隸,處在兩者之間。此碑用隸筆寫篆字,橫首用折刀頭、橫尾有波磔,豎尾用懸針,轉折用方,若懸崖斬斷,字勢雄偉。

皇象章草《急就章》局部

皇象,字休明,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生卒不詳。官侍中、青州刺史。唐張懷瓘以其八分入妙、小篆入能,章草入神品。清包世臣說:「草書唯皇象、索靖筆鼓盪而勢峻密,殆右軍所不及。」傳世作品有《急就章》、《頑闇帖》、《文武將隊帖》等,《急就章》尤為劇跡。現存《急就章》,以明正統四年據葉夢得之潁昌本為底本所刻的「松江本」最為有名,字數達1394個。其藝術特點,以唐人竇臮和張懷瓘的評價最稱精當。竇臮《述書賦》說:「廣陵休明,樸直古情,難以窮真,非學可成。似龍蠖蟄啟,伸盤復行。」張懷瓘《書斷》說:「右軍隸書,以一形而眾相,萬字皆別;休明章草,相眾而形一,萬字皆同,各造其極。」長期以來是學習章草的極佳範本。

鍾繇《宜示表》局部

鍾繇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生於東漢桓帝元嘉元年,卒於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151~230年)。漢靈帝時任黃門侍郎,魏國時官至太傅,史稱鍾太傅。他在中國書法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在南北朝時代,與張芝、王羲之、王獻之被稱為「四賢」,以後長期與王羲之合稱「鍾王」。劉宋羊欣說鍾繇善銘石書、章程書和行押書,當即隸書、楷書和行書。他在歷史上享名最盛的是小楷,有「正書之祖」的美譽。現在其書存世可以確認的主要是小楷,共有10種,即《賀捷表》、《薦季直表》、《宣示表》、《力命表》和《還示帖》、《墓田丙舍帖》、《白騎帖》、《長患帖》、《雪寒帖》、《長風帖》。

南朝梁武帝以為逸少不及元常,並評其字說:「鍾繇書如雲鵠游天,群鴻戲海,行間茂密,實亦難過。」又說:「張芝、鍾繇巧趣精細,殆同機神」。庾肩吾認為其書「天然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則認為雖然鍾繇「布纖濃,分疏密,霞舒雲卷,無所間然」,但盡善盡美的只有王羲之。唐張懷瓘《書斷》認為「真書古雅,道合神明,則元常第一」。又說:「剛柔備焉,點劃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秦漢以來,一人而已。」清人劉熙載認為「其書大巧若拙,後人莫及」。

鍾繇以國家重臣的身份,在書法領域進行了積極的活動,對人們的書法熱情是一種極大的促進,這本身就有很重要的意義;更重要的是,他的努力,加快了楷書成熟的步伐,為東晉崛起的二王,有直接的先導作用。他的小楷,長期影響了歷史上的小楷書家。「正書之祖」的美譽,他是當之無愧的。

《蘭亭序》(唐·馮摹本)

蘭亭修禊,使王羲之觸悟山水之美、宇宙之玄和人生的真諦,在物我兩忘的境界中,一氣呵成,揮寫下千古傑作《蘭亭集序》,正因為他情深意厚,故能情注毫端而天趣自在;也因為他筆法精嚴,故能使筆底如行雲流水而形神兼具;更因為他諸美皆備,故能使這篇文稿的揮寫最終達到高華圓融的境界。在這件盡善盡美的作品面前,後世名家雖竭力臨仿,卻都未能得其全。南唐張泊云:「善法書者,各得右軍之一體。若虞世南得其美韻而失其俊邁,歐陽詢得其力而失其溫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於變化,薛稷得其清而失於窘拘。」而王羲之本人也只寫下這一傑構,其後他再度書寫《蘭亭序》,都不能及原作的神妙絕倫,沈尹默說「當時逸少本天全」,讚美了《蘭亭序》的傑出有其不可重現的機緣,自然就非他人所能企及的了。

北魏石刻《石門銘》局部

《石門銘》為著名的北魏石刻,由於是記載重開褒斜道這一利國利民大事,故書丹、鑿刻在當時也是有意識請書法與鑿字高手完成的,這從崖文中也可看出,崖文地處陝西褒城石門東壁,而書丹為「太原郡王遠」,鑿字為「河南郡洛陽縣武阿仁」,並且留名刻記於崖文題記中,可見王遠、武阿仁的藝術業績雖不為歷史所記載,但其高超的藝術作品正昭示了他們在當時就為社會認同的藝術高手。《石門銘》是吸取了處於同一地方的著名漢隸《石門頌》等的蒼勁凝鍊的篆隸筆法,筆勢與體勢也吸取了《石門頌》等漢隸的跌宕、開張、奇崛的特點,發展成奇崛開張的北魏楷書。

《始平公造像記》局部

《始平公造像記》本是附屬於佛龕的題記,全稱為《比丘慧成為亡父始平公造像題記》,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刻於河南洛陽龍門古陽洞北壁。題記由孟達撰文,朱義章楷書。此碑與其它諸碑不同之處是全碑用陽刻法,逐字界格,為歷代石刻所僅見,在造像記中獨樹一幟。記文內容寄造像者宗教情懷,兼為往生者求福除災。清乾隆年間始被黃易(1744-1801)發現,受到書壇重視,列入「龍門二十品」,此碑文方筆斬截,筆畫折處重頓方勒,結體扁方緊密,點劃厚重飽滿,鋒芒畢露,顯得雄峻非凡,被推為魏碑方筆剛健風格的代表。

《張黑女墓誌》局部

《張黑女墓誌》全稱《魏故南陽太守張玄墓誌》,有稱《張玄墓誌》。張玄字黑女,因避清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名諱,故清人通俗稱《張黑女墓誌》。此志楷書二十行,每行二十字,共三百六十七字。其書法精美遒古,峻宕朴茂,結構扁方疏朗,內緊外松,多出隸意。此墓誌雖屬正書,行筆卻不拘一格,風骨內斂,自然高雅。筆法中鋒與側鋒兼用,方圓兼施,以求剛柔相濟,生動飄逸之風格,堪稱北魏書法之精品。

《爨寶子碑》

南朝沿襲晉制,禁止立碑,故碑刻極少,而雲南「二爨」 ( 《爨寶子碑》,《爨龍顏碑》)可謂燦若星辰,光耀夜空。與《爨龍顏碑》相較,此碑字數較少,石碑較小(高1.83米,寬0.86米),故後人稱《爨寶子碑》為「小爨」。《爨寶子碑》是雲南邊陲少數民族的首領受漢文化的熏陶,仿效漢制而樹碑立傳的。《爨寶子碑》,字多別體。後人多有考釋。書體是帶有明顯隸意的楷書體。碑中一部分橫畫仍保留了隸書的波挑,但結體卻方整而近於楷書。用筆以方筆為主,端重古樸,拙中有巧。看似呆笨,卻飛動之勢常現,古氣盎然。李根源說該碑「下毛鋼健如鐵,姿媚如神女」;康有為稱其書法「樸厚古茂,奇姿百出」。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評此碑為「端朴若古佛之容」是很恰當的。

《瘞鶴銘》局部

《瘞鶴銘》,大字摩崖,南梁天監十三年刻,署名為「華陽真逸撰,上皇山樵正書。」這裡一篇哀悼家鶴的紀念文章,內容雖不足道,而其書法藝術誠然可貴。此銘究竟是何人所書?歷來就有爭議。宋人黃長睿考證它為梁代陶宏景所書。碑文存字雖少而氣勢宏逸,神態飛動,讀之令人回味無窮。用筆撐挺勁健,圓筆藏鋒,體法從篆隸中變化而來。結體寬博舒展,上下相銜,如仙鶴低舞,儀態大方,飄然欲仙,字如其名,表裡一致,堪稱書法傑作。北宋黃庭堅認為「大字無過《瘞鶴銘》」、「其勝乃不可貌」,譽之為「大字之祖」。宋曹士冕則推崇其「筆法之妙,書家冠冕」。此碑之所以被推崇,因其為南朝時代書法氣韻,特別是篆書的中鋒用筆的滲入;加之風雨剝蝕的效果,還增強了線條的雄健凝重及深沉的韻味。此碑的拓本及字帖久傳國際,名震海內外,是研究書法藝術之代表。它既是成熟的楷書,而又可從中領會楷書發展過程中之篆、隸筆勢遺蹤發展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大般涅槃經》

自從一九OO年敦煌藏經洞被發現以來,數萬卷古代文書公諸於世,引起了各科研究者的高度重視。敦煌由於特殊的自然環境和地理條件,不僅保存了大量的壁畫、彩塑藝術,也保存了大量的書法墨跡。敦煌書法的出土對研究我國古代書法發展史,特別是隋唐,乃至魏晉、秦漢書法藝術發展史方面有著不可估量的貢獻。敦煌書法範圍教廣,一般藏經洞出土的遺書書法為主,另外還包括敦煌地區古遺址中出土的漢代漢簡書法、石窟題記以及現存的碑文書法等。敦煌遺書寫卷,絕大部分用筆抄寫,為古代民間書法大成。卷子的抄寫者都是被人僱用的寫經生或一般庶民。他們常年抄寫,熟能生巧,久書成藝。有的書寫雄強勇猛、大刀闊斧;有的書寫嫻熟娟秀,溫文爾雅。書體行、草、隸、篆皆備,豐富多彩,表現自然質樸,機動靈活。其功力法度,審美情趣,都令人仰望讚歎!

魏碑極品《張黑女》,天下孤本

張黑女,讀作張(zhāng)黑(hè)女(rǔ),音(張賀汝)。書法的一種碑體。這種字體首次出現在《張黑女墓誌》上,《張黑女墓誌》全稱為《魏故南陽太守張玄墓誌》,又稱《張玄墓誌》。張玄,字黑女,清人因避諱康熙皇帝諱,故又稱《張黑女》、《黑女志》、《黑女碑》。北魏普泰元年(531年)刻。原石早佚,清道光初,何紹基得此志舊拓,號稱「天下孤本」,始知名於世。

魏碑《張黑女墓誌》非常著名,乃魏碑之極品。魏碑體的特點是稜角峻硬,豎橫似折骨斷簪,撇捺如刀砍斧劈,但《張黑女》卻用筆圓潤,近似楷書,筆筆婀娜多姿,字字典雅華貴。

清書法家何子貞評之曰:「化篆分入楷,遂爾無種不妙,無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者」。我們現在所熟視的第四套人民幣上的「中國銀行」就屬於「張黑女體」。

不過筆者此文並非觀摩書法,而是探討一直被人們忽視的墓主人名號的原始本義。

《張黑女碑》開篇即言:「南陽張府君,諱玄,字黑女,南陽白水人也,出自皇帝之苗裔……」

「張黑女」並非一婦人。從碑文記述的墓主人世系看,與《魏書·序記》記載的魏帝世系雷同。死於北魏孝文帝遷都之前的太和十八年(公元531年)。碑文稱其死為「薨」,可見身份之高貴。

黑女死於英年32歲,但已官至「羽翼天朝,爪牙帝室」的南陽太守了。黑女的曾祖為吏部尚書,祖父是中堅將軍,父親任蕩寇將軍。張黑女之妻是巨祿太守之女。

從《魏書·官氏志》可知,北魏時代,一個人的官位高低全由其姓氏(部族名)尊貴程度決定,什麼姓氏可擔任什麼官職都有定規。這個張黑女明顯是北魏皇族出身。

問題是,有如此高貴身份,顯赫官職的人,他怎會以柔弱女子自比呢?並且還是一個黑女!

卑習俗如此,只有特別尊貴的人才可以「黑女」自名。

墓主人大名「玄」,本義就是黑色,他是「字黑女」。筆者已經指出,鮮卑人的所謂「字」就是部族名,這也是「字」的原始本義,即出身之氏族,血緣之標記。既如此,「黑女」應該就是北魏皇族的一個共有的名號。

釋文:

魏故南陽張府君墓誌。君諱玄,字黑女,南陽白水人也。出自皇帝之苗裔。昔在中葉,作牧周、殷。爰及漢、魏司徒、司空。不因舉燭,便自高明;無假置水,故已清潔。遠祖和,吏部尚書、并州刺史。祖具,中堅將軍、新平太守。父,湯寇將軍、蒲坂令。所謂話華蓋相暉,容光照世。君稟陰陽之純精,含五行之秀氣。雅性高奇,識量沖遠。解褐中書侍郎,除南陽太守。嚴威既被,其猶草上加風,民之悅化,若魚之樂水。方欲羽翼天朝,抓牙帝室。何圖幽靈無簡,殲此名哲。春秋卅有二,太和十七年,薨於蒲坂城建中鄉孝義里。妻,河北進壽女。壽為巨祿太守。便是瑰寶相映,瓊玉參差。俱以普泰元年,歲次辛亥,十月丁酉,朔一日丁酉,葬於蒲坂城東原之上。君臨終清悟,神捎端明,動言成軌,泯然去世。於時兆人同悲,遐方凄(長)泣。故刊石傳光以作誦曰:郁矣蘭胄,茂乎芳干。葉映霄衢,根誦海翰。傑氣貫岳,榮光接漢。德與風翔,澤叢雨散。運謝星馳,時流迅速。既凋桐枝,復催良木。三河奄曜,川塸喪燭。痛感毛群,悲傷羽族。扃堂無曉,墳宇唯昏。咸韜松戶,共寢泉門。追風永邁,式銘幽傳。

全魏碑筆法

魏碑是指北朝在中國北方所形成獨具一格的字體,除了北魏、東魏、西魏之外,還有北齊、北周,北碑自阮久、包世臣、康有為大力提昌後,為後人所重視,更影響書風發展,其主要原因系北碑古樸深厚,最適合楷書奠基。

李貞吉教授(台灣)示範

魏碑的寫法

孫秋生造像記是龍門四品中字數最多保存最完整的一品

第一、結體矮小平扁,重心低。

第二、結構緊湊緊密,空白少。

第三、點畫組合性高。

第四、用筆方峻銳利,突顯刀法,有「刀八筆二」之稱。

第五、筆力強勁,兼采中鋒及側鋒。

龍門造像記用筆,重要的必須注意兩點:

第一、走筆時用鋒的腹部牽引,使筆尖跟隨在後。

第二、顯筆處三頂點,這與圓筆正好相反,為了讓大家了解其寫法,分別就下面點劃說明並示範。

【右切點】先壓右上角再拉右下角

【右挑點】先壓左下角再挑右上角

【下平點】先壓左角再拉右角

【左挑點】先壓左下角再挑右上角

橫 畫

【切橫】先將筆鋒轉至上角再往下拉

【燕尾橫】先右下角往上挑,象隸書的燕尾

【三角橫】先壓右下角再挑左上角

豎畫

【直豎】先將筆鋒轉至左角再拉右下角

【垂露豎】用筆腹收筆

【懸針豎】用筆尖收筆

【豎尖鉤】先壓右下角再導鋒收尖鉤

【斜尖鉤】側拉後往上挑鉤

【浮鵝鉤】先在左下角轉筆後往上拉

【戈鉤】先壓右下角再上拉

【尖直撇】先壓右上角再往左下角拉

【挺腹撇】筆畫快到末端時重壓再提起

【長彎撇】注意氣要連貫

【點水挑】

【向挑】

【鉤挑】

【俯捺】

【仰捺】

【長捺】

【短捺】

各書體臨習技巧大全

1、喜歡大字可學顏體《勤禮碑》或魏碑,如《張猛龍》、《揚大眼》、《鄭文公碑》等。

2、臨習《張遷碑》應注意用筆上(點畫)的自然流暢,盡量避免抖摟做作。要通過刀鋒見筆鋒,不必刻意追求因年代久遠、線條刀口被剝蝕所出現的那種效果。

3、智永楷書《千字文》歷來被認為是較獨特的和較好的臨摹範本。在臨習中既可熟楷法,又能涉草法,習楷自會融進草法情性,有一舉兩得之功效。

4、臨習《曹全》,能將圓潤、舒松、秀逸、典雅為特點的陰柔之美寫出來,是很不容易的。此帖的折法主要是圓轉運筆,有的雖筆斷而意連。具體說大部分用筆是內掖暗轉,波畫是逆起順拖中作圓弧狀提鋒,不是折筆側鋒處之。

關於小楷的臨習

1、臨習《宣示表》要抓住其大巧若拙的字態、古雅朴茂的點畫和清和簡遠的氣韻等藝術特點,用筆輕落輕收,結體橫向取勢。關鍵是要掌握小楷「疏朗停勻、寬綽有餘」的總體特點。

2、小楷總體屬於帖學,如能參以漢魏筆意體勢及敦煌寫經之率意,會增加蘊藉雋永之筆致。

3、小楷的用筆尤以能見鋒穎為高妙,這就要求處理好「清」與「腴」的矛盾統一。「清」是指墨無散漫而鋒穎秀髮;「腴」是指筆姿含蓄而字勢豐妍。亦清亦腴,則骨血溫潤,醇雅沖和,可入古人堂奧。欲小字有大氣象,必重墨氣,既要筆致沉重,又要點畫分明,寫出新意。

4、要做到「小字當如大字」。除要寫得疏朗停勻、寬綽有餘外,還要象高二適先生說的小字要多墨氣,要筆跡使轉分明,如見毫髮,要四面八方俱著墨力。

5、小楷與大楷迥異,大楷先從點畫要求入手,小楷則以結字為首要。小楷以其小,每筆的走向、筆畫與筆畫之間距,有的間不容髮,要求每筆都具姿態確非易事。若要筆畫多變化,運腕為緊要。高二適先生曰;「小楷亦純乎運腕,一涉指功即不能成。」故臨習時應致力提高運腕功力,使起伏頓挫分明,極力控制不假指功之技巧。

6、小字與大字迥然不同,不能互視為放大或縮小。大字本身易於恣肆縱放,若過分或曰一味縱放,則會流於輕率鬆散,而無深刻沉著之趣,故大字宜放中有斂;小字本身收斂,若一味收斂則形拘筆滯,也會失於輕糜,故小字宜斂中有放。由此可知二者有質的不同,寫時應仔細斟酌。

關於行書的臨習

1、學習行書以臨摹《聖教序》為宜。要把握此帖的藝術風貌和特徵,如筆致遒潤儒雅、字態俊麗秀逸、氣息中和怡淡等,其用筆內掖收斂,線條瘦硬勁挺,點畫的組合、偏旁的揖讓、牽絲映帶、筆勢字勢等純出自然。

通臨時注意糾正線條拖沓纖弱,即骨不健、氣不暢、墨不沉等通病。在通臨的基礎上,就要打好攻堅戰,從字型、字勢,筆型、筆勢及筆畫的粗細對比、墨色變化(可參照蘭亭墨跡)等方面,一個字一個字地過關。要在背字型上下功夫,達到在創作作品時如囊中探物般的熟練程度。一件作品水平的真正高低,甚至可以說書法的內行與外行的區別,往往取決於細微的一點點上,所謂「纖維向背,毫髮死生」是也。所以臨寫時一定要特別注意細節,包括筆畫位置、粗細長短搭配、字形大小、墨色濃淡枯濕、筆畫及字形的揖讓、呼應關係等,哪怕是細微的變化也不放過,以訓練、提高自己的眼力。

有了《聖教序》的基礎,學《蘭亭序》就容易得多,並重點學章法、貫氣及細微之處;然後再學王之諸手札,學習王羲之怎樣因字賦形、因情謀篇等等。

2、從某種意義上說臨帖是臨書者理解力和功力的總和。臨帖要堅持讀、摹、臨三結合,讀以得其趣,通過讀將範本中的點、畫、構、勢、結體等特點深深印入腦海中;摹以得其形,字之神韻不能離開結構,在讀的基礎上就要專心致志於字跡中,記准各種字型;臨以得其意,經上兩步的努力,這一步就會如魚得水,再略參己意,發韌自己的積累,進入准創作。

3、對於「氣」的貫通和「勢」的生髮的學習,當然與熟練程度有關,但關鍵是要有這個觀念,無論是「讀」、「臨」或「創」,有無這個觀念是大不一樣的,可從古今書論中找這方面的論述,仔細閱讀體會。

4、黃庭堅行書筆勢縱橫,點畫開張,雖是輻射式結構,但並不疏鬆;體勢欹斜,但並不傾倒。《松風閣詩卷》是其晚年代表作,以上特點都有充分體現。臨寫時需注意體察黃所追求的「筆中有物」的內涵之美,或曰「氣韻」相勝。

5、學行書選擇米芾《蜀素貼》起步還是比較高的。要臨好此帖,首先要對米芾書法的總體特點有所了解,牢牢把握住此帖的藝術特點,然後對其用筆、結構、章法及墨法等,都要一一仔細研究,特別是用筆的特點更要細究、掌握、記熟、會用,改變自己的用筆習慣;對字型要背下來,達到創作時能熟練運用的程度,切忌只臨個大概。米芾腕力充沛,筆鋒詭異,筆致滋潤華麗,非常講究筆力和筆勢。力倚勢所生,勢因力而彰,因此骨力遒婉,筆勢酣暢。

關於草書的臨習

1、草書分為兩類:一是章草,即隸之草;二是今草,即楷之草,理當與行書屬同一層次。狂草屬今草,若行書為「走」的話,小草即為「跑」,狂草就是「狂奔」。目前時尚走走、跑跑的行草,也是一種風格。

習草要有一定的正體基礎,因為草出於正(篆、隸)書,同時草兼各體的美學素質。草書從字法到筆法結構都有嚴格的要求,只有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平正入險絕,循序漸進,並經過長期的字法和技法訓練,才能真正掌握和學好這門藝術。主攻大草應從小草做起,可先習王羲之《十七帖》、智永或懷素《千字文》、孫過庭《書譜》。

因為各種風格的大草均是以小草為基礎的,有了一定小草基礎就可選擇符合自己審美觀念的大草作品作為自己臨習範本。由於草書的意多於法,載情性特強,因此習草還需注意字外功夫。因為書寫者往往在瞬間揮灑中下意識地將自己審美、修養、情緒表現出來,所謂「書如其人」此時表現得最為充分,故習草更需提高藝術修養。

2、王羲之楷法師承鍾繇,草書則上溯張芝。其《十七帖》是以真書筆法寫草書,作草如真,故其筆致遒媚,結構精嚴,看似簡單,下筆後方知其難。為此建議:一是以1比1或略大一點進行臨習,這樣便於在校帖中對照找差距,及時改正,不重犯錯誤;二是對工具筆墨紙張要考究,以達到原帖效果為標準。筆以用硬毫或兼毫為宜,紙可用元書紙或半生不熟的灑金宣等;三是認真學習有關此帖藝術特色的介紹文章和資料等,使自己對此帖用筆、結字、章法、情趣等技術和藝術特點有一個深刻了解和把握;四是察之尚精,擬之貴似。細節是藝術的生命。在對每一個細節(如用筆的起、行、收等)進行分析研究的過程中,要善於發現別人所沒有發現的東西,並收於自己的筆下。

3、《書譜》字數多,成草軌跡鮮明,易於循其法繩。臨習《書譜》應將俊逸瀟洒,峻拔鋼斷的用筆,縱橫暢達、遒婉堅勁的筆勢表現出來,特別是在用筆上的中側並用、提按分明、頓挫有度所產生的質感和節奏的「蛀蟲效果」,尤為精妙。先攻《書譜》,其他就可先放一放,應集中精力認認真真地去臨寫,暫不必求數量,以準確精到為標準,可以選擇有代表性、認為精彩的幾個字或幾行字,從筆形筆勢、字型字勢等分析透、理解深,並能用自己的筆將所認識到的風格特徵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這樣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擴大量的積累,直至全帖精熟,能隨便擇文書寫,便可得原帖之八九,至此肯定會在書藝上有較大提高。此時不要擔心個性不強,只要有了這個根基,就會有目的地選擇其他經典,有選擇地吸取能完善豐富此類風格的營養,久而久之必可使自己的作品既深具傳統意趣,又較為明顯地表現出自己的個性來。

4、《書譜》上手後再臨習《十七帖》。此帖通篇務求便捷,幾無贅筆臃畫,洗鍊明潔,其他或以後諸家大草、狂草不過都是在此基礎上的縱橫發揮。在此基礎上再臨懷素《自敘帖》及黃庭堅《太白憶舊遊詩》。懷素草書奔放之極而不失繩規,黃的草書增益「點」法。有了這些基礎再涉獵各家,不妨都過過手,把他們的長處收入手底,為以後創作打下基礎。

5、臨習懷素《自敘帖》。對該帖清健的筆姿、瘦勁的筆調錶現出的圓轉矯健的線條,以及奔放流暢的體勢和恣意放縱的布局等都要有所體現。此帖自始至終以中鋒出之,力貫始終,滯流失度、提按有致所產生的篤實、遒健的線條力感,也都要表現出來。

6、張旭《古詩四帖》(學術界有爭議)與《肚痛貼》都是其代表作,較懷素《自敘帖》點畫較粗,且有轉有折、有提有按,中側並施,筆勢雄強縱逸,布白虛實相生的節奏感強。有同學臨習中字法與筆法、構圖等都有欠妥之處,筆法有的地方交待不清,有的不到位,有的又過了,中側鋒轉換不自然,線條不夠篤實,章法不順暢,有頂牛和斷氣現象,揖讓關係處理得不好等等。

7、草書創作要有一定的氣勢,字法準確,用筆大膽,敢於放開寫,並注意墨色變化,過渡得自然,有節奏感。注意防止用筆潦草不沉實、筆畫交待不清、送筆「過」或不到位、出現滯筆等,特別是轉折處的提筆。要加強對經典法帖的臨摹,強化字法和技法訓練,在大氣中求精到,走由生到熟、由熟到巧、復歸於生、由法到意的路子。

8、臨習王羲之草書手札,無論是字型、字勢還是筆型、筆勢都要洞察入微,並能準確地表現出來。特別是對帖中寄情表意、「形而上」層面,若能有所感悟且付諸筆端,就更為難得。如《孔侍中帖》前三行的筆形意態和一字一頓的節奏所表現出來的較平緩的心態,後兩行筆勢明顯加快,並出現了二字相連書寫節奏,將作者憂懸情緒加以深化,形成此帖通篇獨特的情緒節奏,都應察之眼中,並體現於筆端。

9、若有志於大草,還要涉獵篆、隸、楷,打下一定的正書基礎,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平正入險絕,循序漸進。

關於筆墨紙的選擇

1、筆:大字用兼毫,小字用狼毫。

2、紙:大字用生宣,小字用半生半數灑金宣,不主張用熟宣創作書法作品。

關於學書的路徑

1、書法的創作需有一個長期的臨習積累、取捨融鑄和提煉升華的過程。習什麼、取什麼、舍什麼,所學所取又怎樣提煉升華,最後又如何鍛造自己的書法語言,都需要認真考慮研究,並在實踐中探索。最忌諱的就是沒有主心骨,東一筆西一把,摸不著頭腦,到最後也只能在書法堂奧門外徘徊。一般的經驗是先找出適合自己性格特點、自己又非常喜歡的一本經典法帖(不管是什麼書體),精心學習,熟練掌握一家之法,即所謂「立根」。有了這個根基,以後在涉獵百家時,取捨才會有明確的方向。會取能舍才可言提煉,有了這個過程,才會逐步走向成熟。

2、「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的臨摹目的,就是徹底改變自己的書寫習慣(有的已成為習氣),養成「翰不虛動,下筆有由」的好習慣,真正把古帖里的好東西學到手。這樣隨著臨習的積累,把諸多經典字帖所蘊涵的技法與內涵都學過來豐富自己,便具備了踏入書法藝術堂奧所必需的「內功」。

3、要學經典作者的經典作品,學習經過歷史檢驗、公認的可取法的好東西。對於好的範本應手摹心悟,神應思徹,真正得妙道,對其他帖的好壞甚至贗品自然會心中有數,然後擇善而從。還要多讀些書法基本理論方面的書籍和文章,多研究古帖和現代名家的精品,自會有頗多收益,很快得以提高。


推薦閱讀:

書法秘訣數則 絕對有用!
遊藝|相期邈雲漢
書法協會機構聯繫方式和網址
漢字書法藝術及其欣賞
2016年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院年展-32

TAG:中國 | 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