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墓誌,引出兵部尚書生前身後事
明兵部尚書王邦瑞父母合葬墓內發掘的墓誌。墓志銘文共2000餘字,詳細記載了王氏族人的族事。□記者 李燕鋒/文 張曉理 高山嶽/圖核心提示日前,在市第二文物工作隊的地下倉庫里,幾名工作人員正在研究一方巨大的墓誌。這塊幾乎被泥土覆蓋的墓誌是一塊青石,大約兩噸重,由墓誌蓋和墓誌兩部分組成。墓誌蓋上為陰刻篆書,上書「大明故贈奉直大夫南京吏部文選司郎中王公配太宜人屈氏合葬墓志銘」。墓誌上的文字記錄的是什麼內容?歷經幾百年的這塊墓誌如何能完好無損地保存下來?要想弄清楚這些問題,還得從一個多月前的那次考古發掘說起。1 常規勘探,周山路旁又發現一座大型墓葬今年10月底,市第二文物工作隊考古發掘人員進駐周山路一建築工地,進行常規的文物勘探。由於此前這附近曾出現過明朝兵部尚書王邦瑞的墓碑,所以勘探過程中,考古人員小心翼翼。很快,在王邦瑞的墓地附近,考古人員又探測出一座大型墓葬。聽說周山路附近有考古發掘工地,62歲的周耀祖有事沒事總愛跑來看看。12月12日上午,當我們在發掘現場看到他時,他正圍著工地轉悠。「這一塊兒是明朝兵部尚書王邦瑞的家族墓地,早些年,這裡還有墓園,園裡有石馬、石羊,後來都被偷走了。這些年每到清明,王家後代還來這裡上墳,也不知道這個家族墓地埋的都是誰。」老周邊看邊告訴我們,關於王邦瑞家族墓的傳說他聽過不少,這次就是要看看,到底那些傳說是不是真的。從朋友的口中,老周了解到,王邦瑞是明朝有名的清官,一生做了不少好事。但不幸的是,他後來遭到奸臣陷害。老周說:「傳說王邦瑞當時被埋在宜陽縣蓮庄鄉的一塊風水寶地,但與他作對的官員聽說後,害怕王氏後人會興旺發達,悄悄下令將王邦瑞的墓從宜陽遷到了周山附近。」至於為什麼要遷到這裡,民間傳說是這裡風水不好,是塊「絕地」。實情到底是怎樣的呢?市第二文物工作隊隊長呂勁松介紹,位於周山附近的王邦瑞墓1989年遭盜,當時王家後人來祭奠以後就將墓碑和一些殘存的東西運回了宜陽。根據王邦瑞後人提供的一本民國時期修訂的《王氏家譜》中描繪的墓圖,考古人員了解到,王邦瑞墓區坐西朝東,其中,僅墳墓部分就東西長達一百七十步,正中位置為王邦瑞的墓葬,旁邊為其長子、明刑部侍郎王正國的墓葬。在主墓東方,是長長的神道,依次設置著多通祭碑和朝天石柱、石人、石虎、石羊、石馬等石雕。整個墓區自成一體,規模宏大。那麼,這次發掘的墓葬又是誰的呢?2 盜擾嚴重,幸留一方墓誌「證」身份當考古人員揭開這座墓葬的全貌,正式進入墓室時,被眼前的場景嚇了一跳:這個呈梯形,有五六十平方米的墓室幾乎被洗劫一空,墓室地面鋪設的青磚殘缺不全;棺床上,墓主人屍骨無存,甚至連一點兒棺槨的痕迹都不曾留下;棺床前方用於祭祀的供桌被掀翻後歪倒在地,支撐供桌的石塊也零散地分布在墓室的各個角落……在墓室的後壁,有兩個盜洞,彷彿在訴說這裡曾遭遇過不止一次的洗劫。看到眼前的場景,呂勁松心裡一涼:可惡的盜墓賊將墓室洗劫一空,一點兒線索都不留,想知道墓主人的身份以及與之相關的歷史事件恐怕很難。就在大家有些沮喪的時候,負責清理墓道的工作人員卻驚喜地大叫起來。原來,墓門的甬道上,竟放置著一塊碩大的墓誌。墓室被洗劫一空,墓誌為何還能如此完好無損地保存下來?呂勁松說,墓誌一般都是放在墓室裡面的,像這种放在墓門外的並不多見。看來墓主人的後代在下葬時還是動了一些腦筋的,如果按常規的方式,恐怕早就被盜墓者「背」走了。雖然不知道這樣擺放的真實用意,但看到這方墓誌,大家內心的喜悅自是不言而喻。可墓誌這麼大,且距離地面七八米深,該怎麼將其弄出來呢?很快,大家想出了主意:用吊車將墓誌吊出來。13日,市第二文物工作隊的工作人員一早就來到發掘現場,一台吊車也已做好準備。墓誌雖從表面看是完好無損的,但歷經400多年,內部不知道是否受過重壓已經損壞,起吊前,工作人員做了多項準備,比如用木板將墓誌和起吊的繩子隔開等。當日9時40分,隨著吊臂的緩緩升起,這塊重約兩噸的墓誌終於被平穩地安放在吊車上,之後被安全地運送到了市文物工作隊的地下倉庫。雖然墓誌被運回來了,可由於其表面粘滿了泥土,想了解墓誌上的文字並不容易。讓人意外的是,當工作人員試探性地將墓誌上的泥土一點點摳下來,第一個出現在大家面前的字竟然是「謨」,在場的考古人員不由得歡呼起來。因為,這個字的出現證實了他們發掘前的猜測是正確的。王邦瑞的父親,名字正是叫王謨。3 一方墓誌引出兵部尚書生前身後事看到「謨」字後,大家的心放下了一半。之後,隨著墓誌上的文字一點點被清理出來,考古工作者對王謨及其兒子王邦瑞的故事知道得更多了。呂勁松介紹,王邦瑞生於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先後擔任過兵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等職,是一個有名的清官,一生做了許多讓老百姓稱道的好事。明嘉靖年間,居於河套地區的外族韃靼俺答部,屢犯大明邊境。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俺答部派兵侵入河北懷柔等地,直逼京師。王邦瑞奉命總督九營,兵部尚書丁汝夔(kuí)因事下獄,嘉靖皇帝就命王邦瑞攝兵部尚書事,兼督團營。王邦瑞接到命令,火速從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等地調來兵馬,做好迎戰準備。俺答兵見勢不妙,趕緊退走,王邦瑞也因此被拜為兵部尚書。王邦瑞曾任寧夏巡撫,在那裡,他發現寧夏雖處於黃河之濱,大部分土地卻不能澆灌,百姓生活艱苦。他就主持興修了引黃河水入河套的水利工程,從黃河岸邊的山岩上挖掘隧道開渠引水。他帶領人們開挖了3條幹渠,使河套地區300多萬畝旱地變為良田。寧夏人民為紀念他的功績,鑄造王邦瑞銅像,蓋起了「尚書廟」,長年拜祭。呂勁松笑著說,王氏後人中流傳著一種說法:如果到寧夏去,告訴當地老百姓自己是王邦瑞的後代,當地群眾就會好吃好喝地招待。然而,由於耿介正直,敢言直諫,王邦瑞屢屢受到奸黨排擠。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試圖整垮王邦瑞的嚴嵩團伙垮台,在徐延昭、海瑞、楊博等人的力諫下,王邦瑞官復原職。然而,王邦瑞復出不久便病逝官署,享年67歲。嘉靖皇帝親往弔唁,敕有司以「特隆之禮」為其營造墓域,並遣禮部尚書嚴訥等大臣護靈,歸葬王邦瑞於洛陽西部的秦山東麓,並專辟祭田,讓其子孫定居洛陽,奉祀先人。聽完呂勁松的介紹,在場的群眾紛紛點頭稱讚,老周心中的謎團也解開了。4 意義重大為研究王氏家族等提供了重要資料那麼,這座墓葬的發現又有什麼意義呢?呂勁松經過對墓誌上文字的考證,認為這座墓應當是王邦瑞父母的合葬墓,墓誌上記載的內容與早年發現的王邦瑞墓中的碑誌內容互相印證。這些內容,不僅為研究王邦瑞這個歷史人物提供了重要佐證,而且也為研究王氏家族提供了重要的資料。不僅如此,該墓葬的發現,還為研究明代的墓葬形制、喪葬制度、官階制度以及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
推薦閱讀:
※《綜藝大本營》幕後製作揭秘:撐起大哥身後的一片天
※timeout| 田義墓:貴賤生前過,冢庵身後留(09.10.13)
※回頭,身後其實也寫著前方的路
※有著極為出色的演技,卻一直是阿本和呆蒙身後的小跟班,如今終於劍指奧斯卡
※同治皇后阿魯特氏的生前身後
TAG:身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