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朱熹卦變圖淺說--丘山石

朱熹卦變圖淺說

丘山石

摘要:朱熹曾先後創製兩組卦變圖,一組載於《易學啟蒙》卷末《考變占》章,通常稱《變占圖》;另一組載於《周易本義》卷首,通常稱《卦變圖》。長期以來,由於人們混淆了這兩組卦變圖的區別,並誤解了朱熹創製《卦變圖》的深意,從而導致對朱熹卦變思想的集體誤讀。本文作者受王風《論〈本義〉注文與卷首〈卦變圖〉》之相合》一文啟發,因而擬就摘錄該文並對朱熹的兩組卦變圖作些解說,以供易學愛好者參閱。

朱熹曾先後創製兩組卦變圖,一組是載於《易學啟蒙》卷末《考變占》章,另一組是載於《周易本義》卷首。因為載之於《易學啟蒙·考變占》是為了以明「變占之法」,所以該卦變圖也稱《變占圖》;而載於《周易本義》卷首卦變圖因為是講解「成卦之由」,所以也就徑稱《卦變圖》。由於《易學啟蒙》所載《變占圖》篇幅巨大,所以僅能舉乾坤二卦為例予以說明(見下圖):

圖一:《易學啟蒙》之《變占圖》

朱熹《易學啟蒙》所載的《變占圖》有三十二個,而反覆之則為六十四。圖以一卦為主,反覆之則各具六十四卦,意為一卦含六十四卦。朱熹這一卦變圖導源於他的變佔法,因為每佔一卦,皆有可能或六爻全都不變;或第一爻變;或第二爻變;或第三爻變;或第四爻變;或第五爻變;或第六爻變;或一個爻變;或兩個爻變;或三個爻變;或四個爻變;或五個爻變;或六個爻全變,朱熹將其統而歸之,凡四千九十六個卦變圖式。其實朱熹的這一卦變圖乃是源於焦延壽《易林》的卦變法,但與《易林》相比,朱熹的卦變法則較為詳密,如胡一桂所云:

「焦延壽卦變法以一卦變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通變四千九十六卦,而卦變之次,本文王卦序,且如以乾為本卦,其變首坤,次屯、蒙,以至未濟;又如以末一卦未濟為本卦,其變亦首乾,次坤、屯,以至既濟,每一卦變六十三卦,通本成六十四卦。紫陽夫子以爻變多寡順而列之,以定一卦所變之序,又以乾卦所變之次,引而伸之,為六十四卦所變相承之序,然後次第秩然,各得其所,雖出於焦,而比焦尤密。」[1]

考朱熹《易學啟蒙》之《變占圖》,其次第詳密,凡卦有所變,則將本卦與之卦及爻辭與彖辭相參研,便可盡事物之理。在朱熹之前,由於三代筮法已不盡傳,世間演易者雜占可謂五花八門層出不窮。為正本清源計,朱熹與其弟子們首先據周易經傳而推尋,隨後又參究夏商古筮法,兼取世間已適用的占卜之法,輯錄而成《易學啟蒙》之《明蓍策》與《考變占》二章,於是世間之異說漸熄而定於一規,由此可知,朱熹之功可謂大矣。

我們細觀以上這組卦變圖便可發現有以下特點:從下至上,從左至右,相鄰兩卦總是交換一對陰陽爻。在六十四卦中,陰爻與陽爻毗鄰的情況甚多,每對毗鄰的陰陽兩爻交換位置都能使所在卦變為另一卦,而朱熹《卦變圖》則將之囊括無遺。由於從左至右、自下而上的單向序列不可倒轉,因此每卦須出現兩次。對此,王風的《論〈本義〉注文與卷首〈卦變圖〉之相合》論之甚詳,他認為:「看似重複,實則各有其義。」[2]例如恆卦為三陰三陽之卦,見於「自泰卦而來」一組,亦見於「自否卦而來」一組,由「自泰卦而來」一組觀之,位於恆卦左方者為豐卦,故恆自豐來(豐卦初九上升為九二);由「自否卦而來」一組觀之,位於恆卦左方者為井卦,故恆自井來(井卦六四上升為六五);兩種可能性是對等的,故恆卦既可以來自豐卦,也可以來自井卦。至於具體來自哪一卦,要根據《彖傳》確定。如果《彖傳》說「剛上柔下」,則自豐卦來;如果《彖傳》說「剛下柔上」,則自井卦來。由於《彖傳》曰「剛上而柔下」,於是《本義》注曰:「以卦變言剛上柔下之義,曰恆自豐來,剛上居二,柔下居初也。」[3]又例如,蠱卦也是三陰三陽之卦,既可由賁、井卦來,也可由旅卦來,由於《彖傳》曰:「剛上而柔下。」故《本義》注曰:「剛上柔下,謂卦變自賁來者,初上二下;自井來者,五上上下;自既濟來者兼之。」 [3]

從根本上說,一陽之卦皆從復、剝二卦變來,然具體而論,則師卦自復卦或謙卦來,謙卦自師卦或豫卦來,豫卦自謙卦或比卦來,比卦自豫卦或剝卦來,師、謙、豫、比諸卦並不是直接來自復、剝二卦。由於朱熹的這一卦變圖是用二維圖表表達多維關係,如圖中與「恆、井、蠱」相鄰的不是它左邊的「益」,而是「豐、既濟、賁」,依此類推,「咸、旅」與「困、未濟」,「益、噬嗑、隨」與「渙、未濟、困」,「損、節」與「賁、既濟」,「革、離」與「兌、睽」,「大過、鼎」與「革、離」,「蒙、坎」與「艮、蹇」,「頤、屯」與「蒙、坎」等等,看上去相隔,實際卻存在著直接的卦變關係,因而用二維圖表來表達,顯得比較困難,於是不得不把原本是相鄰關係的兩列卦拆散開來。對此,王風將其改用網圖來表示,則不但能夠表達出所有的相鄰關係,且比二維表更顯清晰。因為篇幅巨大,所以僅以「三陰三陽之卦皆自否泰而來」卦圖為例(見下圖):

凡三陰三陽之卦各二十,皆自泰否而來:

圖三:三陰三陽之卦變多維網圖

圖中自下而上為生卦方向,連線為生卦關係,實線表示只有一對毗鄰陰陽爻交換位置而生另一卦的生卦關係,虛線表示有兩對或兩對以上毗鄰陰陽爻交換位置而生另一卦的生卦關係。由此圖推之,「一陰一陽之卦」、「二陰二陽之卦」、「四陰四陽之卦」、「五陰五陽之卦」皆可轉換成這種網圖,而使用了這種網圖之後,原有不易理會的便可由圖而直觀之。

在南宋之前,言卦變者多遵從漢儒飛伏互體之說和王弼玄學易說,為革除漢儒飛伏互體說牽強附會之和王弼玄學易蹈空踐虛之弊,朱熹創製了《卦變圖》,並附於《周易本義》卷首。由於朱熹早年曾與蔡元定一同撰寫了《易學啟蒙》,並輯錄古筮與今占及繪製《變占圖》,對變佔法進行了梳理,因而《卦變圖》與《變占圖》並行於世。在朱熹之時,因為《周易本義》先於《易學啟蒙》問世,所以人們多能辨別二者的區別。可是,在南宋之後,便就有許多人將朱熹的二個卦變圖混淆起來。如顧炎武、黃宗羲、胡渭、毛奇齡、王懋竑、白壽彝等,就曾因為未能辨清《變占圖》與《卦變圖》的區別,以至對朱熹的《卦變圖》提出懷疑。如顧炎武否定朱熹卦變說,他說:

「卦變之說不始於孔子,周公系損之六三已言之矣,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是六子之變皆出於乾坤,無所謂自復、姤、臨、遁而來者。當從《程傳》。」[4]而黃宗羲則說:「朱子雖為此圖,亦自知其決不可用,所釋十九卦彖辭,盡舍主變之卦,以兩爻相比者互換為變。訟則自遁(二三相換),泰則自歸妹(三四相換),否則自漸(三四相換),隨則自困(初二相換)、自噬嗑(五上相換)、自未濟(初與二,五與上相換),蠱則自賁(初二相換)、自井(五上相換)、自既濟(初與二,五與上相換),無妄則自訟(初二相換),大畜則自需(五上相換),咸則自旅(五上相換),恆則自豐(初二相換),晉則自觀(四五相換),睽則自離(二三相換)、自中孚(四五相換)、自家人(二與三,四與五相換),蹇則自小過(四五相換),解則自升、升則自解(皆三四相換),鼎則自巽(四五相換),漸則自渙(二三相換)、自旅(四五相換),渙則自漸(二三相換),凡十九卦而主變者二十有七,或來自一卦,或來自兩卦三卦,多寡不倫,絕無義例。就以其法推之,此十九卦中,朱子所舉者亦有未盡。訟之自無妄(初二相換)、自巽(三四相換),隨之自既濟(三四相換)……復得二十九卦,而兼之者不與焉。此二十九卦者以為有用乎?則為彖辭之所不及;以為無用乎?不應同一卦變,在一卦中其可以附會彖辭者從而取之,其不可以附會彖辭者從而置之。朱子云「某之說卻覺得有自然氣象」者安在也?……宜乎其說之不能歸一也。」[5] 黃宗羲認為朱熹在《周易本義》注文中,凡談到卦變都是用「兩爻互換」,並沒有採用卷首《卦變圖》的「凡一有一陽之卦皆自復、姤而來」、「凡二陰二陽之卦各十有五,皆自臨、遁而來」、「凡三陰三陽之卦各二十,皆自泰、否而來」、「凡四陰四陽之卦各十又五,皆自大壯、觀而來」、「凡五陰五陽之卦各六,皆自夬剝而來」等規則,因而他反對朱熹《卦變圖》六十四卦相生之說。 胡渭認為朱熹知道自己的《卦變圖》「煩碎甚於李氏」[6],故「及其釋經也,則又舍反對之卦而泛泛焉以兩爻相比者互換為變」[6],在他看來,朱熹簡直活脫脫是一個非常虛偽的人,因而他在附和黃宗羲批評朱熹《卦變圖》「反對者經之所有,相生者經之所無也。……甚矣!此圖之為贅疣也」[6]之後,又說:

「邵子言「重卦不易者八,反覆者二十八,以三十六變而為六十四」,卦變之義,數言盡之矣,據此以釋《彖傳》,亦足矣。李挺之《相生圖》已傷煩碎,況朱子之所定乎?黎洲一一指擿,無微不彰……朱子欲以卦變附先天之後,當仍用李氏反對圖,猶不失希夷本指,今乃據《相生圖》以更定,其法煩碎甚於李氏,而及其釋經也,則又舍反對之卦而泛泛焉以兩爻相比者互換為變,往來上下,訖無定法,亦安用此圖為也?」[6]

繼黃宗羲、胡渭等人之後,毛奇齡和王懋竑二人也提出了不少批評朱熹《卦變圖》的看法。毛奇齡說:

「一陰一陽即五陰五陽,二陰二陽即四陰四陽,猶是此卦,而兩下分屬,終屬不合。若三陰三陽竟可以泰否截然兩分,如蠱、井、既濟、賁、歸妹、節、損九卦自當屬泰,若屬否則離位矣。噬嗑、隨、益、渙、困、未濟、漸、旅、咸九卦自當屬否,若屬泰則脫胚胎矣。而彼此溷列,青黃糅雜,所謂宜合不合,宜分不分者,此文公所以既為此圖而每卦所注仍不用也。」[7]認為朱熹《卦變圖》「一陰一陽之卦」與「五陰五陽之卦」重出,「二陰二陽之卦」與「四陰四陽之卦」重出,且「宜合不合」,「宜分不分」,數理不通,因而又說: 「《本義》凡一十九卦,惟訟、晉二卦與圖相同,而余即多立變法,全與圖異。」[7] 同黃宗羲、胡渭等人一樣,毛奇齡也認為朱熹言行不一,在《周易本義》注文中並沒有採用《卦變圖》作理論基礎。 面對來自各方的猛烈攻擊,王懋竑出於維護朱熹的正統地位的目的,開始想方設法為朱熹開脫,但如王風所說:「……他對象數學缺乏深入研究,不能正面反駁眾人的詰難,於是別出心裁,否認卷首九圖為朱熹作。」[2]王懋竑在《朱子年譜考異》卷二中斷然指出: 「《易本義》九圖,非朱子之作也,後人之以《易學啟蒙》依仿為之,又雜以已意,而盡失其本指者也。……九圖之不合於《本義》、《啟蒙》者多矣。……《卦變圖》,《啟蒙》詳之,蓋一卦可變為六十四卦,《彖》、《傳》卦變,偶舉十九卦以為說爾。今圖卦變,皆自復、姤、臨、遁等十二辟卦而來,以《本義》考之,惟訟、晉二卦為合,餘十七卦,則皆不合,其為謬妄尤為顯然,必非朱子之舊明矣。」[8] 到了上一世紀三十年代,白壽彝也繼承王懋竑索性否定《周易本義》卷首九圖為朱熹所作的方法,以期為朱熹開脫,他說: 「一卦可變為六十四,《啟蒙·考變占》中之圖固如此,《本義》卷七也說過類似的話。今《卦變圖》以卦變皆自復、姤、臨、遁等卦來,此不合《本義》本書者一。而:⑴《本義》釋訟卦說:『且於卦變,自遁而來。』今圖亦以訟自遁而來。⑵《本義》釋隨卦說:『以卦變言之,本自困卦,九來居初;又自噬嗑,九來居五;而自未濟來者,兼此二變。』今圖則以隨自否、泰而來。⑶《本義》釋蠱卦說:『謂卦變自賁來者,初上二下;自井來者,五上二下;自既濟來者,兼之。』今圖則此蠱自否、泰而來。⑷、⑸、⑹《本義》釋臨卦『至八月有凶』,說:『八月,謂自復卦一陽之月,至於遁卦二陰之月,陰長陽遁之時也。或曰:八月,謂夏正八月,於卦為觀,亦臨之反對也。』此謂臨可變為復、遁或觀,也可說復、遁、觀於卦變上自臨而來。今圖亦以觀自臨而來,而以復自剝而來,遁自大壯而來。⑺《本義》釋賁卦說:『卦自損來者,柔自三來而文二,剛自二上而文三;自既濟而來者,柔自上來而文五,剛自五上而文上。』今圖則賁自泰、否而來。⑻《本義》釋《無妄》說:『為卦自訟而變,九自二來而居於初。』今圖則以無妄自遁、大壯而來。⑼《本義》釋大畜說:『以卦變言,此卦自需而來,九自五而上。』今圖則以大畜自遁、大壯而來。⑽、⑾、⑿《本義》於頤、咸、恆之卦變未加說明。今圖以頤卦自臨、觀而來,咸、恆自否、泰而來。⒀《本義》釋晉卦說:『又其變自觀而來。』今圖以晉自觀、臨而來。⒁《本義》釋睽說:『以卦變言之,則自離來者,柔進居三;自中孚來者,柔進居五;自家人來者,兼之。』今圖以睽自遁、大壯來。⒂《本義》釋蹇說:『又卦自小過而來。』今圖以蹇自臨、觀來。⒃《本義》釋解說:『且其卦自升來。』今圖以解自臨、觀來。⒄《本義》釋升說:『卦自解來。』今圖以升自臨、觀來。⒅《本義》釋鼎說:『卦自巽來。』今圖鼎自遁、大壯來。⒆《本義》釋渙說:『其變則本自漸卦。』今圖以渙自泰、否來。這十九卦,除了訟、晉、觀三卦,今圖與《本義》合,頤、咸、恆之卦變無明文見於《本義》者外,余皆不合。王懋竑所謂有『惟訟、晉二卦為合,餘十七卦皆不合』,大致屬實。此《卦變圖》不合《本義》者二。《卦變圖》如系朱熹原作,決不能使一冠於全書卷首的提挈綱要之圖,和本書間有這樣大的岐異。」[9]

誠如王風所言:「黃宗羲和毛奇齡都是研究象數學的大家,在象數學領域各有創新思想,按理,他們的意見應當是可以成立的。王懋竑《朱子年譜》及《考異》以如實呈現朱熹事迹和學術思想原貌著稱於世,按理,他的意見應當是可以信賴的。遺憾的是,諸人眾口一詞的重要論點——『《本義》注文與《卦變圖》不合』卻不是事實,基本上屬於誤讀。」[2]他們一是因為混淆了《變占圖》與《卦變圖》,以《變占圖》之卦變方法去解讀《卦變圖》的卦變方法,二是因為「不知道朱熹《卦變圖》乃是用二維圖表表達多維內容」[2],以至最終導致集體誤讀,今天,我們只要仔細領會王風所作的多維網圖,心中疑竇必會頓然冰釋。——————————————參考文獻:[1]李光地.周易折中.啟蒙下[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2]王風.論《本義》注文與卷首《卦變圖》之相合[J/OL].Confucius2000.2005.[3]宋元人注.四書五經第五種:周易本義[M].北京:中國書店,1983.[4]黃汝成.日知錄集釋[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5]黃宗羲.易學象數論[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6]胡渭.易圖明辨[M].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7]毛奇齡.推易始末[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8] 王懋竑.朱熹年譜[M].北京:中華書局,1998.[9]白壽彝.《周易本義》考[A].黃壽祺,張善文.周易研究論文集:第三輯[C].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作者簡介:丘山石(1965—),男,福建省尤溪縣(朱熹誕生地)人,尤溪朱子文化研究會副會長。Email:qss1965@163.com


推薦閱讀:

朱熹創社倉范仲淹設義莊 宋代名流熱衷慈善【1】
朱熹為什麼有兩個字:元晦,仲晦?
怎麼理解「理一分殊」這個概念?
「子不語怪力亂神」和「天人合一」之間是否存在內在矛盾?如果是,煩請賜教有哪些去化解矛盾的嘗試。?
大衍之數的各種解釋背後,隱藏的天文數學現象

TAG:朱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