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張凱說書《一本書讀懂進化論》
你好,我是張凱。這一期給大伙兒說的這本書叫做《一本書讀懂進化論》,作者叫史鈞。
其實達爾文寫的那一版《進化論》,本來就有四百多頁,然後達爾文說,那只是進化論的一個目錄而已,說明進化論這個學科真的是非常的博大精深,如果誰想對進化論進行深入地了解,可以從這本書來展開,把它當作一個進化論的入門級讀物。
這本書整個就是圍繞進化論和其他理論的爭吵展開的,有進化論和神創論之間的爭吵,進化論內部之間的爭吵,還有進化論和最新學科之間的爭吵。我就從這三個方面來梳理一下,進化論經過兩百年的發展,它到現在為止經歷過哪些階段。
我們先看一看達爾文出場之前,人們是怎麼解釋我們人是從哪裡來這個問題的。當時其實就是神創論的天下,上帝它就是一把手,所有人都默認有這麼一個造物主,不管這個造物主是上帝也好,是女媧也好,是鴨子也罷,不管怎麼說,反正就是有這麼一個萬能的造物主,大家都信神。但是信的方法還不太一樣,主要分為兩個派系。一派是以教會的牧師,教主,還有普通大眾,他們這一類。他們就不愛動腦子嘛,也沒有什麼科研能力,對於這個問題他也沒有刨根問底的興趣。再加上《聖經》上它都寫得清清楚楚的,上帝造人就是公元前4004年10月23號早晨9點開始,這都是白紙黑字寫在上面的,板上釘釘的事情,怎麼可能錯呢?還有啥懷疑的必要呢?所以他們也不想糾結這個問題。還有一派就是比較愛較真的自然神學派,他們是一幫特別有知識,有追求的這麼一幫科學家。比如說物理學家牛頓,化學家博伊爾,還有那個《昆蟲記》的作者法布爾,他們就覺得《聖經》裡面講的肯定是對的,但是太潦草了,我們是一幫有知識的人,我們要用科學的方法來了解上帝。那怎麼個了解法呢?他們就想出來一個理論,被稱作鐘錶匠理論。意思就是說,如果在路邊看到一個鐘錶,就可以推測它後面肯定有一個鐘錶匠,雖然不可能見到這個鐘錶匠,但是想要了解這個鐘錶匠的思想,你把這塊表的結構研究清楚就可以了呀,對這塊表越了解,它就越能還原鐘表匠的思想。那麼研究自然也是一樣,既然上帝造了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那麼只要把自然界所有的物種規律全部都弄清楚,那他上帝老人家的啥意思,它也不就清楚了嗎?所以當時包括牛頓在內的一大票科學家,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去做試驗,做各種研究,其背後的動力其實就只有一個,就是去理解上帝的想法。這個神創論總之就是忽悠了好多年,大家都相安無事,一直到拉馬克出現,把上帝的位置是搖了那麼一下。
拉馬克是個法國人,他從小就命苦,家裡也窮,參軍的時候他有一段特別的經歷,就是在一次戰役中,他的部隊全部都死光了,就剩他一個人活了下來。這個是一將功成萬骨枯。所以他是極少數的經歷過自然選擇的科學家,其他的科學家肯定都是沒有經歷過的。退伍之後,他就在銀行混了個小職員的職位,用課餘的時間開始自學。因為沒人教嘛,所以他學的東西都很博雜,什麼領域他都涉及。那天才就是天才嘛,他自學的能力,那真是沒話說,雖然沒人教,但是他過了幾年之後,在學術界也是很有名聲的。他提出了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這兩個概念。拉馬克他就認為,動物是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進化方向的,比如說長頸鹿的脖子為什麼這麼長呢?因為它要吃樹上的葉子,它就把脖子往上升,它就這麼一直拽著,拽著拽著脖子就會越來越長,然後這個特性就傳給下一代。那時間長了之後,它的脖子就真的越變越長了。那簡單地說就是,用的器官它就會保留,沒用的器官它會退化。那這個理論提出來之後就有人開始反駁他嘛,說,照你這麼說,那女人的處女膜一代一代被頂破,那為啥它還會有這麼一層薄薄的沒用的膜嘞?再比如中國女人綁小腳,那每一代每一代人都是要被強制性地裹腳,結果下一代照樣還是很健康的,那這又怎麼解釋?所以那個時候針對拉馬克的攻擊其實非常的多,到現在其實也是。其實拉馬克主義雖然在當時引發了一些爭議,但是大伙兒都好像不太重視,誰也沒把他當回事。即使是這樣,拉馬克主義的意義也是非常巨大的,因為它首次把上帝給排除在外了。
如果前面說拉馬克把上帝的位置搖了那麼一下,那麼達爾文可就不客氣了。他上來之後一腳把上帝給踢下了神壇,那達爾文他是英國人,從小就是個學渣加富二代,家裡特別有錢。那他從小就不愛學習,也不愛做什麼研究工作,整天就喜歡瞎逛。用他父親的話說,他就喜歡過一種無所事事的遊盪生活,力爭就是要做個有錢的富二代。有一次有一個船隊要出行,因為那個時候作為一個船長,他始終要保持一種神秘感,他不能和船員過多的接觸的,因為他接觸的太多了,權威就會喪失,這個船員就容易叛亂。當然了,這個船長也不能帶女人上船,基本上這個船長的生活就是整天把自己關在這個船艙裡面,也沒有人說話。這個船的船長他就很雞賊,他決定帶一個看得順眼的,能聊得來的年輕人來陪他說說話。正好這個時候,達爾文就出現了,就恰巧和達爾文一塊兒應聘的另外兩個人他不願意去,因為船上的生活都很艱苦嘛,所以達爾文就撿了個便宜,以博物學家的身份跟著這個船長一塊兒出行。
因為達爾文很有錢呀,他在船上還有專門的僕人來伺候他,他也不用幹什麼體力活,船一靠岸他就下船四處亂逛,他還可以雇一些人專門給他收集素材。就這樣,他在海上漂了整整五年。回去之後,他收集了大量的標本,那這些收集來的素材讓這個學渣一下子在倫敦的科學界混出了名堂。突然從一個一聞不名的學渣變成了一個博物學家,在當時非常受歡迎。電影里有這麼一句話,說,出來混總是要還的,那達爾文也不例外,生活上雖然特別富足,但是他身體上可不好過。自從那次航行之後,達爾文的身體他就被徹底給摧毀了,他經常的嘔吐、胸痛、全身無力,最後連出門都感覺特別的困難,好多時候他出門的時候都是要寫好遺書才走的,他生怕自己這一趟出去就回不來了。
那說起來這個病,它也挺奇怪的,那醫生他查不出任何的原因。其實我們現在來看,他也沒什麼大事,因為他到後來都活到了八十多歲。我們現在可以推測,他可能就是心病。因為在醞釀進化論的過程中,他雖然知道自己的理論肯定是千真萬確,但是肯定也會遭受巨大的指責和抵制呀,所以他就一直糾結著不寫,一直拖呀拖。這個拖延症這個東西其實是非常耗費精力的,你想他在這個拖的過程中,那個內心的糾結、猶豫、徘徊,而且這個狀態一拖就是二十多年,他不抑鬱,那才叫奇怪。所以達爾文他每天都過得特別的痛苦,每天都感覺自己快要死掉了。
直到有一天,華萊士給他寄了一篇論文,這篇論文徹底治好了他。華萊士之前一直是達爾文的小粉絲,他們之間偶爾有書信的來往。但是在他們的書信中,達爾文他就壓根兒沒有提過他的進化論思想。那華萊士他一直是靠自己的獨立研究,最後靈感來了,只用了三天時間,一口氣完成了一篇論文。那雖然有點短,但是他這個論文完整地提出了進化論的思想,寫出來之後他就興奮呀,高興,就想找個同行來聊一聊。於是他就把這篇論文就寄給了達爾文。達爾文一看到這篇論文,哇,一下就給驚了,這就是這二十多年來他一直在醞釀的東西。然後他那個痛苦呀,他想他要是幫華萊士發表,那這個論文的祖師爺名號,那可就跟他沒有半毛錢關係了。那他要是不發表,他又覺得自己是個紳士,那不能幹這種事情呀。
然後他就沒有辦法,求救他的朋友,他的朋友知道情況後給他出了個主意,說,你這麼著吧,你先把這篇稿子壓下來,然後你趕快寫你的東西,至少先把你的大綱寫出來,然後和這篇論文一塊兒發表。那達爾文他也沒別的辦法呀,那他只有趕快動手寫了,那真正動起手來,這二十年來的他的積累也就體現出來了。他用很短的時間,就從各個學科,全方位地論證,用了大概是一年半的時間,就寫出了四百多頁的《物種起源》。
《物種起源》發表之後,有一小部分人特別支持他,但是和他想的一樣,絕大部分的人都是罵他的,其中最激烈的當然就是教會了,到最後因為謾罵的聲音太多,達爾文他口才又不好,所以他後來都基本上不參加什麼任何的論辯,有書信來罵他,他也全部當作沒看到,全都迴避。如果有什麼重大的,實在逃不過去的這種論辯,他就請他的好朋友赫胥黎來幫他出場。赫胥黎口才好呀,最著名的一次就是牛津論辯。本來就是一個很普通的科學會議,在牛津舉行,但是說著說著,這個主題就跑到進化論上面去了。那吸引的人是越來越多,這個是進化論和神創論的第一次正面的交鋒。在這次論辯中,當時的大主教就問赫胥黎說,你們這些聲稱和猴子有血緣關係的人,那你們的祖父還是祖父母是猴子變過來的嘞?這個主教就想用這種方法來侮辱赫胥黎。赫胥黎當時就勇敢地說了這麼一段話,說,我聲明,一個人沒有任何的理由,因為有一個大猩猩的祖先而感到羞恥,那真正應該羞恥的是,他的祖先是這樣一個人,他不是利用他的聰明才智在自己的領域去獲得成功,而是利用他的口若懸河的言詞,偷梁換柱的雄辯和求助於宗教偏見的嫻熟技巧來分散聽眾的注意力,以干涉他自己不懂的科學問題。據說當時這段話說出來之後,觀眾的情緒特別的激昂,有一位老太太直接聽得暈了過去,和達爾文一塊兒出行的那個船長他也在,他就非常的激動,他想上去反駁,但是口才又不好,所以他直接拿著《聖經》衝上去,指指《聖經》說,這個這個。意思就是說,大家來信《聖經》,不要聽他胡說八道。當然結果就是,他瞬間就被轟下去了。最奇怪的是,他一直覺得是自己啟發了達爾文寫出《進化論》,所以一直特別內疚,六年後他真的就給自殺了。
進化論這種真理它就是越辯越明的,那它的地位也越來越高。慢慢的就出現了這麼一票人,他們覺得這個進化論好像也是沒有辦法反駁,它就是千真萬確的。那怎麼辦呢?他們想出來一個辦法,那這兩個理論是不是可以兼容呢,你看,進化論它也是上帝創造的嘛,那上帝它老人家多忙呀,它一個一個創造地球上的生物太麻煩,所以它就創造出了進化論這套機制。他們讓神學論和進化論直接融合到了一個體系里。不管怎麼說,大部分人他都比較偏執,他要麼全部支持進化論,要麼全部支持神創論。
就在這兩個理論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在進化論內部又打成了一團。比如在性選擇上面,華萊士和達爾文他就鬧掰了。你看,自然界中雄性它通常長得都比較華麗、眩目,而雌性它往往長得樸素、低調。就以孔雀為例吧,那雄孔雀它的尾巴就特別漂亮,但是雌孔雀它就長得就灰不溜秋的。那按理說,雄孔雀長這麼一條沒用的尾巴,它跑又不能跑,跳也不能跳,完全就是沒有用的,對它的生存會帶來很大的障礙,它長這個尾巴有啥用。這個問題一直就把達爾文弄得特別的頭疼,最後達爾文沒有辦法了,他認為也許自然界中還存在另外一股力量,是和殘酷的自然選擇並駕齊驅的,就是性選擇。那雄性生物它進化出這樣的漂亮外表,它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更容易找對象,更容易吸引雌性。而華萊士就覺得,這純粹就是胡扯,動物怎麼可能有審美能力呢?它們選對象,那就跟小雞吃毛毛蟲一樣,根本就不挑食。而且大部分的男性生物學家它都支持拉馬克主義,因為從人的這個角度來說,男人如果變成被選擇的對象,怎麼都覺得怪怪的,讓人很難接受。所以在長期的論戰中,達爾文的性選擇一直處在這場爭論中的下風,反正誰也說服不了誰。一直到1988年,一個生物學家做了一個實驗,那這個實驗就幫了達爾文一幫。
歐洲有一種倉雁,冬天在非洲過冬,一到春天它就飛回歐洲。它們一飛回到目的地就開始做一件事情,就是有各種手段勾引雌鳥,而且特別神奇的是,它們還實行一夫一妻制。如果說動物也是有審美能力的話,那倉雁的尾巴也許就是性選擇的標準之一。所以他就抓了四十隻雄鳥,把它的尾巴都剪下來貼到另外一群雄鳥的身上,然後放開讓它們去自由交配,自己去找對象。結果特別有趣,那些被貼了長尾巴的雄鳥果真它就受到了雌鳥的親睞,它們迅速找到了老婆,開始結婚生蛋,有的還有好多個老婆。不僅如此,經過觀察,周圍的雌鳥都被這幾隻帥鳥都睡遍了,而那些短尾巴的鳥,它就是沒人要。所以這個實驗充分證明了動物也是有審美能力的。
那我們人類也是一樣呀,年輕的小夥子雖然整天遊手好閒的啥事也不幹,但是他只要把自己的外表打扮得光鮮亮麗一點,頭髮梳整理,衣服穿得體,語言大方、幽默,如果他能做到這些,他總能吸引一些姑娘。因為我們實行一夫一妻制,本來女性就是天然的有選擇男性的優勢,它在數量上就比男性少,它每個月產的卵子和男性產的精子來說,它就根本不對等,所以女性天生就是有稀缺資源的優勢的。而我們人類社會,它又是一夫一妻制,這個時候女性它就失去了選擇的優勢。所以我們人類是一個特例,女人她也不得不放下身段,把自己打扮得特別漂亮來吸引男性,反正生殖和生存哪個重要,這個問題就跟先是有蛋還是先是有雞是一樣的,永遠無解。
達爾文他在臨死前,他說了這麼一段話,他說,我經過仔細地思考之後,確信自然界中有兩股力量,一種是殘酷的自然選擇,它把不合適的物種淘汰掉,而另外一種就是性選擇,我堅信性選擇是和自然選擇並駕齊驅的。
動物的利他行為是讓進化論內部吵得不可開交的又一個話題,如果說自然選擇是對的,生物界到處都是應該充滿競爭呀,那每個生物都應該極度地自私才對。那為啥好像生物界到處都是有利他的行為存在。比如說,金魚它就會背著行動不便的同伴四處遊動來幫它恢復健康。在比如說獅子,它有時候它也會組成戰鬥小組。再比如說狒狒,它在遇到危險的時候,那個狒狒的首領會大呼一聲,那樣呼籲同伴們先撤,然後自己衝上去跟敵人搏鬥,就跟抗日神劇一樣。那這個問題讓達爾文就更頭疼了,他對這個動物的利他行為基本上就是採取迴避的態度,壓根兒就不提它。那華萊士倒是比較勇敢,他提出了一個叫做累贅理論,意思是這樣的,就比如很多鳥嘛它都有放哨和報警的行為,它們站在樹枝上一看,如果有老鷹它就會大叫,呼籲它的同伴趕快解散。按理說這種行為肯定是有風險的呀,因為它會首先暴露自己,所以這種自我犧牲了精神也可以被看作是利他行為。在華萊士看來,其實這隻鳥它根本就不是向同伴報警,恰恰相反,它在告訴同伴,你看,我這裡多危險,但是我不怕呀,我仍然向你們報警。為啥?因為我夠強大。這個理論也就是說,累贅越多,說明個體越強。你想那些敢於放哨的鳥,都會被其它的鳥看作是老大,為了充當這個老大的角色,其他的鳥紛紛去當這個哨兵。那有人也把這個理論用在我們人類的一些裝飾和打扮上面,就比如說刺青,我們人類的小夥子,刺青越多,就告訴別人,我越強壯,這就跟個廣告一樣。類似的各種各樣的解釋還有很多。
但是後來都被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理論全部推翻了。道金斯認為,自然選擇的單位它不是物種,它也不是種群和個體,它實際上是基因。外界的像環境、種群、個體,它們都在不斷地變動,不管表面上看什麼奇怪的利他行為,這個行為,那個行為,實際上它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把自己的基因傳下去。那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註定基因一定是自私的。就像螳螂交配的過程,雄螳螂和雌螳螂它在交配之後,雌螳螂就會把雄螳螂全部吃掉,甚至有時候它們剛交配的時候,那雌螳螂怕雄螳螂跑了,它直接上去先把頭咬了再說。這個行為看起來就很冷血了,但是從基因的角度就很好解釋呀,因為雄螳螂的基因它是已經傳遞下去了,所以它就已經沒有活著必要了。再比如婦女妊娠時候會有嘔吐反應,按理說婦女這個時候正是需要大量的營養的時候呀,那嘔吐會讓營養白白地流失掉,對母子都不利。但為啥還要保留這種特性呢?那根據自私的基因解釋,這種現象背後其實是母子之間一場悄無聲息的營養爭奪戰。原來剛懷孕的時候,有一段特別危險的時候,這段時期如果母親接受到一點點有毒的物質,這個胎兒就會受到很嚴重的影響,所以這個時候胎兒的基因就發展出了一種能力,可以讓母親嘔吐,最大限度地減少食物中的毒素,這樣它就可以保護自己。過一段時間之後,胎兒成形了,然後它還有一種能力,可以讓母親胃口大開,使勁地吸收營養。所以你看,胎兒和母親之間它也本能地在搶奪營養。如果說母親吸收的營養多,那胎兒生下來之後就會比較瘦小;如果說胎兒在這場爭奪戰中贏了,吸收的營養多,那母親可能就會瘦骨伶里。當然了,這種現象只發生在過去,現在我們可能只會擔心婦女會不會營養過剩,完全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再比如山雀,它們是夫唱婦隨的典型代表,你看它們一塊兒餵養子女,一塊兒唱歌,表面上看是其樂融融的。但是如果你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一個問題,就是雄的山雀它在餵養的時候是有偏好的,它會先餵養那些比較強壯的小鳥。一旦等這些強壯的小鳥長大之後,它就立馬飛走了,其他的看都不看一眼,然後拋妻棄子地一個人出去玩了,留妻子一個人去餵養那些比較弱小的孩子。那它的妻子當然肯定不甘心做這麼一個怨婦了,它就必須想辦法儘可能地長時間留住旁邊這個雄山雀。所以它就想了一個辦法,就是把蛋產下來之後一塊兒孵化,這樣小山雀基本上都是一塊兒出生,它那個壞蛋老公,它就不會輕易地離去,能多住一段時間。所以你看,這種含情脈脈的故事背後,它都是滿滿的心機呀。這背後的真實原因其實就是基因在操控。
如果說達爾文對動物的利他行為採取的是迴避的看法,不想看,不想聽,那麼下一個問題他真的就是毫無招架之力,那就是物種的大爆發和大滅絕。
物種的大爆發和大滅絕到現在都是一個特別有爭議的話題,先說大爆發,它是指寒武紀那段時間有特別熱鬧的三百萬年,生物的種類突然急劇地上升。之前都是三葉蟲這樣單細胞生物的天下,短短的時間裡就出現了像恐龍這麼複雜的生物,而且還找不到任何形態的中間過渡形態,這就讓達爾文覺得非常頭疼。他為了解釋這個問題,他堅持說,肯定有中間過渡形態,只是化石資料不全,目前還沒有找到罷了。但是後來的資料證明,確實就是沒有中間過渡形態,好像所有的生物真的它就突然出現的。
那達爾文雖然解釋不了,但是後人可以幫他補充呀。所以對物種大爆發,現在有這麼幾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是這樣的,地球其實就是一個培養皿,裡面的生物就和我們中學時候的小罐子裡面的微生物是一樣的,它都會經歷一個遲緩期、對數期、穩定期和衰亡期,大概成一個橫的S形曲線。那正好寒武紀的時候,我們進入了對數期,所有的生物飛速地發展,飛速地生長,所以這個現象也沒啥好奇怪的,它就是一個生物群種在固定的環境下必然產生的一種結果。不過這種說法它背後有一種潛在的論調,就是那衰亡期什麼時候來呢?是不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在有一天都會瞬間死光呢?這是一種說法。另外一種說法是說,寒武紀的時候,空氣中的氧氣含量突然增加,給了生物活動的機會,所以那個時候動物的體形就比較大,因為氧氣充分呀。你看電影《金剛》裡面,那個霸王龍就不用說了,裡面的一隻小蟲子它長得也跟人一樣大。雖然氧氣的含量是一種說法,但是這個解釋從地質學的角度來看就行不通,從地質學的角度來看,十億年前,地球上的氧氣其實就已經足夠用了,誰喜歡氧氣,它完全可以大口大口地出來呼吸,完全夠用,所以這種說法也受到各個方面的挑戰。那前面說的兩種原因它都是外部的,那麼第三種說法它是從內部開始找原因,叫做收割理論。它的意思是這樣的,說一種草食或者肉食動物就相當於一個收割者,它們給新的物種騰出空間,就比如說在一個大麥田裡,麥子被割掉之後其它的雜草就會使勁地生長,整個的這片田地里的多樣性會增加。而寒武紀時期,單細胞的動物它就像麥子一樣,它被第一個出現的吞食它們的動物收割掉之後,其它的生物就騰出了空間,所以在寒武紀時期,生物的多樣性開始急劇地上升。這個收割理論流行過一段時間,但是後來都是被最流行的間斷平衡理論給替代了。間斷平衡理論是說,我們體內有一種叫做HOX基因,一旦發生突變,它的外貌就會跟著發生巨大的變化。就像三葉蟲,如果HOX基因不發生突變,它永遠都是三葉蟲,不管它怎麼變,也許顏色會變,體型會變,但是它始終就只能做三葉蟲。但是,一旦HOX基因發生突變,它有可能突然變成另外一種物種,而我們地球上的生物每過幾百萬年它就會全體來這麼一次大突變,所以這種平衡就給打破一次。一旦發生突變之後,不適應的就會被自然選擇所淘汰,適應的就會飛速地增長。這就是間斷平衡理論,看起來也挺有道理的。
如果說物種大爆發讓達爾文特別頭疼,那麼物種大滅絕就讓達爾文生不如死的感覺都有。物種的大滅絕在我們地球上一共發生過五次,你想要不是實在是忍無可忍,那誰願意去死呀?所以當時的環境肯定是非常的惡劣。對物種大滅絕的解釋就更多了,比如說火山運動,行星撞地球,或者是火山噴發、流行病,各種說法。最流行的,現在比較容易接受的就是小行星撞地球吧。它是說在寒武紀時期,有一顆小行星不小心撞到了我們的地球上,落在了我們現在那個墨西哥那個位置上,砸出了一個180公里的大坑,燃燒了整個星球,地球被燒成一團,長期處在暗無天日、硝煙滾滾的這麼一個環境下,所有的大型動物都受不了,統統死去。而那些小的呢,適應性強的動物就被選擇了下來。不管怎麼說吧,沒有一種理論可以完美地解釋這種現象,像這種複雜的難題我們還是留給我們的後代吧。
那吵歸吵,技術還得不斷地在發展,新的解釋也不斷地在出現。所有人都已經達成了一種共識,就是生物先是出現無目的的突變,然後自然選擇把不符合環境的突變體給抹掉。這個理論被所有人,現在都認同,所有的研究也都是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的。就在這個時候,就跳出了一個日本人提出了中性選擇理論,整個動搖了自然選擇的地位。中性選擇是說,生物在分子層面,自然選擇它是不起作用的,比如說大多數分子的變異它既沒有任何好處,它也沒有壞處,就跟很多蛋白質一樣,它雖然變異了,但是它還是干原來的活,它不影響。如果說變異太大,導致外形也跟著發生改變,比如說有的人鼻子高,有的人鼻子矮,像這種無關緊要的變化它也不是自然選擇的對象,所以說自然選擇和中性選擇是並存的。再比如說我們人類是不能合成維生素C的,這個功能其他的很多動物就有呀,因為我們人類可以吃水果,吃蔬菜,從外部來獲得維生素C,平時也不礙事。但是在某種極端的環境下,就比如說航行當中,長期補充不了維生素C就會得壞血病。總之,自然界中存在著大量的沒有用的,既不好也不壞,它沒有方向的變異。所以說自然並沒有對它們進行選擇。
下面簡單總結一下,這本書其實就是圍繞進化論的爭吵來展開的,前半部分講了進化論和神創論之間的對抗,表面上看進化論和神創論是在不斷地爭吵,不斷地對抗,但是它們就像一對冤家一樣,那誰也離不開誰。後半部分講了進化論內部因為不斷地發展產生出的一些新的矛盾,在未來肯定還有更多的,更新的理論來挑戰進化論。經過了兩百多年的爭吵和論戰,進化論變得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可靠,越來越完整。
講述:張凱撰稿:張凱
推薦閱讀:
※達爾文話全對嗎 兩派學者激辯進化基本過程|達爾文|進化論
※大爆炸理論,進化論之我見
※二十餘年來鳥類起源研究(三):中華龍鳥的化石
※從歷次科技革命看未來科技發展方向
※淺談人工智慧與進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