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自然 | 道教在古代穩定社會的作用
在中國歷史上,儒釋道三教自南朝之後成為社會主流的意識形態,發揮了穩定社會的作用。其中,道教一方面滿足了統治者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也成為消除民眾不滿情緒的重要工具。
道教以老子《道德經》等道家思想為教理源流、自東漢五斗米道開始走向宗教化,於南朝時期正式與儒教、佛教並稱為三教。道教是中國本土孕育的宗教,其與中國社會的關係非常緊密。通過道教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其在三個方面發揮了穩定社會的作用:一是借用宗教神聖性表達對政權的支持;二是對社會危機事件提供宗教安撫活動;三是通過宗教道德體系止惡揚善。
在封建君主專制時代,君權神授是其統治合法性的基礎,皇帝被賦予天子的身份。這種皇權認同,讓臣民像順應自然一樣順應皇帝的統治,是封建社會得以維持穩定的重要因素。除了儒教之外,道教也經常宣揚皇帝的神聖性。劉宋政權建立之後,天師道在其經典《三天內解經》中讚美新皇帝劉裕,說劉氏漢帝是龍精之子,劉裕是漢之苗貴胄,劉氏一直與道結緣,靈瑞二十二璧、黃金一餅,以及道教的《靈寶經》從天而降等靈異事件都是劉裕政權的祥瑞。南朝天師道之所以採取這種態度,是因為劉裕正是通過鎮壓孫恩等人興起的五斗米道叛亂而逐步擴大勢力的,他必然對五斗米道的殘餘一直懷有戒心。所以五斗米道進行了宗教改革,變身為南朝天師道,採取了迎合政權的做法,讓各地五斗米道勢力服從新政權,緩和了激化的社會矛盾。更為人熟知的例子是唐王朝,唐代皇帝姓李,自稱是太上老君老子的後代,所以將道教置於三教之中的首位,利用道教賦予李氏家族以神聖性。甚至宋朝也將道教的神封為自己的祖先。宋真宗就曾說他夢見了玉皇令趙氏祖先授予他天書,趙氏祖先自稱是人皇九人中一人,曾轉世為軒轅黃帝,名曰九天司命保生天尊趙玄朗。可見,不僅道教會主動迎合統治者,而且統治者也喜歡從道教諸神之中尋找自己的祖先。這類做法的目的就是讓臣民信服其統治的神聖性。
道教應對社會突發事件之中,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祈雨。在古代社會,降雨情況對農作物的生長具有關鍵作用,旱災導致糧食歉收、饑荒餓殍、流民暴動等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道教在發生旱災之時會進行祈雨儀式,緩解社會的焦慮情緒。唐代杜光庭集《道教靈驗記》卷十五記載說,梁武帝之時大旱,真仙託夢道士陶弘景,教其「以青紙墨書密室中拜之」,果然大雨三日。唐代之後,道教祭祀龍王祈雨的儀式逐漸流行,在宋代已經十分普遍,史料對此多有描述,說道士在道場設置雨龍王位,施法祈雨。除了祈雨,道教針對蝗災等自然災害也有相應的法術和儀式。雖然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祈雨之類的行為並沒有根據,但是其活動的進行能給民眾帶來希望和慰藉,不能說完全沒有社會意義。還有,宗教非常重要的一個作用是開展慈善活動。道教宮觀自古以來就有道醫,為百姓提供治療服務,特別是在戰亂時期,更發揮了救濟流民的作用。宋元時期,全真道之所以迅速崛起,重要的原因就是全真道重視救濟百姓,幫助政府穩定了社會,獲得了包括成吉思汗在內的數位統治者的認可和支持。
就個人層面來看,道教的理念和修行也有利於社會的穩定。社會不穩定的重要原因是人們對有限資源的爭奪,原有的資源分配模式被打破,社會陷入混亂之中。因此,如果能對人的慾望進行制約,則有利於社會的穩定。道教宣揚的理念是無爭,正如老子所言:「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道教經典《常清靜經》更是指出「上士無爭,下士好爭」,提倡「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最終達到「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的境地。不僅無爭的理念有利於維護社會穩定,其宗教修行也包含了很多提高道德修養和約束行為的內容。東漢五斗米道就有讓信徒在生病時首過,反省自己的過錯,指出人的錯誤行為是疾病的原因。之後道教制訂了眾多的戒律,如老君一百八十戒等,雖然很多是道士所遵守的戒律,但是其中對人的行為善惡進行了詳細的列舉,體現了當時的善惡觀。可以說,道教利用宗教的報應觀念,向民眾宣揚行善的好處、作惡的後果,通過對個人行為的調節達到穩定社會的作用。
(來源:學習時報)
推薦閱讀:
※《熔爐》所反映出的深層社會問題有哪些?
※囚禁性侵17年,拐賣女性比你想的更恐怖
※【復活論語】學而篇(9)曾子說當今社會是可以補救的
※你聽說過《脫口秀大會》么?
※傅國涌:陽謀還是陰謀?———天益:學習型社會領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