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干支計時法

好的計時工具就是日晷、圭表,關於中國古代的計時方法。1.干支計時法古人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時」字表示。即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每一時刻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這十二時辰與現今計時法的關係是:子時--23點至1點,丑時--1點至3點,寅時--3點至5點……以下依此類推,亥時是現時的21點至23點。《智取生辰綱》:「楊志卻要辰牌起身,申時便歇」中的「辰牌」就是「辰時」,古時報時時用「牌」,所以常用「牌」代時。辰時就是上午的7點至9點鐘;申時是下午的3點至5點(15時至17時)。2.十二時段計時法這種方法是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段,每個時段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各時段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夜半」相當於「子時」,就是23點至1點;「雞鳴」就是1點至3點;「平旦」就是3點至5點;「日出」就是5點至7點……依次類推。《孔雀東南飛》有這樣兩句詩:「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黃昏」就是19點至21點;「人定」就是21點至23點。3.更點計時法這種計時法出現較晚,它是專用計夜間時間的。「更」與「點」是兩種計時單位。先說「更」。古人把一夜分為五個時辰,夜裡的每個時辰被稱為「更」。一夜即為「五更」,每「更」為現今的兩個小時。一更是19點至21點,二更是21點至23點……依次類推。《祝福》結尾段寫道:「我被那些因為在近旁而極響的爆炸聲驚醒,看見豆一般大的黃色的燈火光,接著又聽得畢畢剝剝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將近的時候。」這「五更將近的時候」,就是將近早上5點鐘的時候。再說「點」。「點」是比「更」小的夜計時單位。「點」本來是古代的一種樂器。形狀頗似小銅鐘。中間突起,兩邊有孔,孔可以穿上繩把「點」系在更夫手上,以便手敲打。古時習慣是報更時敲鐘鼓,報點時則擊打「點」,「點」便成為計時單位了。古時為計時準確的需要,又把每個「更」劃分為五個「點」。經推算可知,一「點」等於現今的二十四分鐘,五個「點」的時間正好是一「更」。4.漏刻計時法漏刻是古代的計時方法,「漏」是盛水計時器具,一般用銅製。把一晝夜分一百份,每份即為一刻。但此法早已不用,所以課文中出現的「漏刻」時間詞語已非本意,只要「更點」的代名詞而已。《譚嗣同》中「時八月初三夜漏三下矣」,這裡「漏」也是「更」的意思了。現代常用的「刻不容緩」「一時三刻」等詞語中的「刻」意思就更虛了。參考資料:http://www.hnbbs.gov.cn/index
推薦閱讀:

中醫五運六氣怎麼推算?利用五行干支
摘編<格物至言>和〈干支日斷詩決〉
慚愧學人論干支雙和之象
子平  干支衝剋主動者
(12)干支歷

TAG:古代 | 干支 | 計時 | 計時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