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班 第22集 劉余莉教授懺悔講課時直呼國家領導人姓名之不恭敬行為
劉余莉教授懺悔講課時直呼國家領導人姓名之不恭敬行為 |
來源:凈土釋疑網 錄入時間:2014-04-13 04:31:22關鍵字:三皈依,凈宗同學五個科目,凈宗初祖,劉余莉懺悔,佛陀教育,懺悔,普賢行,戒律,學習班 |
【 點擊數:209 】 【字體:大中小】 【收藏】【列印文章】 |
摘自《2014凈土大經科注》學習班 第22集 2014年4月11日講於香港 常常想換門道、常常想換方法,就愈來愈亂了 佛法,尤其是大乘法,諸佛菩薩、祖師大德,都跟我們說得很清楚,那就是:第一個要契機,第二個要契理。每個人的根性不相同,每個人的緣分也不一樣,所以佛沒有定法可說。佛跟法身菩薩他們有這個能力,他已經得大自在了,契入了心性的境界,所以他有能力觀機。也就是說,我們自己不知道自己的過去、未來,他們知道。為什麼會知道?實在說智慧、德能我們都有,並不缺乏。他們沒有障礙,所以知道;我們有障礙,所以不知道。 障礙不是真的,是可以把它除掉的,除掉障礙我們的智慧德能就現前,我們跟他一樣也能知道。知道才能夠教化眾生,教化眾生就契機了;知道眾生什麼根性,用什麼方法來幫助他。 如果這個法門對我們不契機,我們對它修學的時候有障礙,這就非常困難,不容易契入、不容易得到法喜;換句話說,很容易退心,不能阻止見異思遷,常常想換門道、常常想換方法,這就愈來愈亂了。所以古人教人,他會堅持一個原則,那就是「一門深入」,十個學生可能是十個法門,不是一樣的。 我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經教,我們這個班上同學二十多個人,每一個人學的法門不一樣。淺深境界都不相同,程度淺的小學畢業的,老師能教。在小乘經、方等經裡面選很短,意思不深,內容都是倫理、道德、因果教育,這個就是世間法,佛陀的隨順世俗的教學,幫助眾生斷惡修善,他的果是決定不墮三惡道,依照這個方法修行,來生可以得人天果報。這個是佛教學對比較低一點的程度、根性劣的。根性高的也要適合他的程度,他能夠理解、他能夠落實,理解不能落實最好不要教,為什麼?變成玄學了,他不能得受用。 所以佛法非常重視「行」,佛門弟子叫「修行人」,他重「行」,也就是學到的東西,可以幫助我們修正錯誤的念頭、錯誤的言語、行為。這個東西學了很管用、很踏實。真正契入境界,落實在生活當中,他生歡喜心。所以佛沒有定法,佛也沒有一定的形相,確實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在諸佛菩薩祖師大德身上統統看到,包括我們眼前才往生的才一年的海賢法師、海慶法師,這些人生平當中你都能夠看到,然後你才曉得佛法是多麼現實、多麼實用,真管用!決定不是談玄說妙。 佛法要從基本上學起,你才會得真受用那麼佛法要從基本上學起,你才會得真受用。現在許多人把根疏忽了。根本是什麼?根本就是「凈業三福」,無論學哪個宗派,無論學哪個法門,佛把這三條講得很清楚,告訴我們這三條是「三世諸佛,凈業正因」,你看這多重要!我們有沒有從這下手?從這下手怎麼落實?「三福」第一福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要從這裡開始。無論學哪個宗派、學哪個法門、學什麼樣的經論,這個是最高指導原則,也是最根本的條件,你必須要具備,這一條是世間善。 那換句話說,佛法是建立在「世間善」的基礎上,沒有「世間善」,哪來的佛菩薩的善?!這個不能不知道! 三條,第一條「世間善」;第二條「小乘善」,也就是「持戒善」;第三條「大乘善」。他這個三條是一句,引導我們怎樣紮根、怎樣把基礎奠定好,我們深深有感,近代學佛把這個疏忽了。怎麼落實?這十幾年來,我們勸導同學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落實在《弟子規》,把《弟子規》做到了這兩句就落實了;「慈心不殺」落實在道家的《太上感應篇》;有這兩個基礎,這才學習佛法的「十善業道」。我稱這三樣東西是「儒、釋、道」的三個根,必要要扎這三個根!為什麼?經本一展開,大家會看到「善男子、善女人」。 「善男子、善女人」是指什麼?具足這三個根的就是「善男子善女人」。換一句話說,《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沒有做到,不是「善男子、善女人」。經上這個「善」是有條件的,不是無條件的。那麼具足這三個根了,這是「凈業三福」第一福你落實了,你可以提升,修第二福。 第二福就是佛法了,前面是世間法,佛法裡面教我們落實「三皈」、「五戒」、「十善」。你看第二條三句話,「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看看!那我們怎麼學法、怎麼落實呢?「三皈」是行門,最高的修行總綱領,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學佛的同學都受過「三皈」、「五戒」,什麼叫「三皈」說不出來,那怎麼個修法?你修什麼?千經萬論,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就是修這三樁事情。 「皈依佛」是什麼?「皈」是回頭,「依」是依靠。佛是自性覺,就是你本來是佛,你要依這個,不能依靠外面的佛,依靠外面的佛你什麼都不能成就。「三皈」是自性三寶,不能搞錯。 現在「皈依」全搞錯了「皈依佛」是皈依自性佛,我們非常明顯,在惠能大師《六祖壇經》裡面看到,六祖當年在世給人家傳授「三皈」。那個時候大概佛教傳到中國來七百年的樣子,七百年時間不算長,但是也不短,佛法在中國已經有流弊了,有形式沒有實質了,往往人習慣了,佛是什麼?泥塑木雕的這是佛,你皈依他,諺語所謂「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他能做你的依靠嗎?錯了!佛是「覺」,自性覺,這是佛寶,是自性三寶,這個東西靠得住!就是我要皈依是「是心是佛」。這個皈依就是「是心作佛」。我本來「是心是佛」,現在我「是心作佛」,你看看這真正皈依。 第二「皈依法」,「法」是什麼?「法」是佛所說的一切經典。也沒說錯,這經典說些什麼?用一個字能代表他,「佛」是自性覺,「法」是自性正,「覺、正、凈」。「正」是什麼?「正」是正知正見。 「佛、法、僧」是「覺、正、凈」,「覺、正、凈」是三寶。自性「覺、正、凈」不是外面的,不是釋迦佛的「覺、正、凈」,不是阿彌陀佛的「覺、正、凈」,也不是觀音菩薩的「覺、正、凈」,是自己「覺、正、凈」。 這個「三皈依「是自尊,自己尊重自己,你才真正得受用。所以你肯回頭、肯依靠這個,這就是作佛。自性本有的是心即是佛,「是心是佛」是本有的。現在我真正皈依了,我回頭,皈依就是回頭了,我再不搞外面東西了,要回歸自性,回歸「覺、正、凈」,這叫「皈依」。 現在「皈依」全搞錯了,我皈依某個大德,我皈依某個法師,全錯了! 我早些年來給人授皈依,都講得很清楚,保留著有光碟,也有文字,《三皈傳授》有文字。受皈依之前,要把這個東西看清楚、看明白,再舉行儀式,儀式很簡單。但是意思沒有搞清楚,這就錯了,皈依也是假的,不是真的,這是指導原則。 如何落實?那就是「戒、定、慧」三學。「戒、定、慧」三學是有次第的,決定是先持戒。持戒我們怎麼落實? …… 凈宗學會定了五個科目,這是戒律我們成立這個凈宗學會,定了五個科目,這是戒律,我們必須要遵守、要學習的。第一個「三福」;第二個「六和」;第三個「三學」(三學就是「戒、定、慧」);第四個是「六度」;最後一個是普賢十願。這都是在家的。在家同學要再提升一點,最好再加上《沙彌律儀》。《沙彌律儀》在家同學可以學,因為《沙彌律儀》裡頭有十條戒律,有二十四門威儀。我們從這個地方下手,「凈業三福」第二條就做到了「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那根本的戒律的基礎根本,就是《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三福」第一條裡頭就做到了,提升到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個做到了,再向上提升一個大乘的,大乘第一個「發菩提心,深信因果」。這個因果不是普通因果,不是善惡報應,善惡報應在人天已經明了。這個因果是成佛的因果,就是凈宗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是講這個因果,不是講別的。「信願持名」往生不退成佛,這是果報。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最後一句是勸導大家要弘法利生。我們自己學佛了,要把佛法介紹給別人,這就是勸進行者。總共十一句,前面十句完全是自己自利,末後一句是利他。能自利才可以幫助別人,不能自利不能幫助別人。 讀誦大乘一部就可以了,不要去讀許多經。 …… 要想功夫深:第一放得下;第二心量大;第三發菩提心所以我們「信、願、持名」要緊,真信、真發願。蕅益大師說的我們要相信,不能有絲毫懷疑。有真信、有真願,這就是取得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你就取得了。 「品位高下」那是我們持名,就是「一向專念」功夫的淺深。功夫通常講三等:最下面一等的是「功夫成片」;在上面一等的是「事一心不亂」;最高層的是「理一心不亂」,功夫!功夫靠什麼?功夫完全靠放下! 你能不能放下,功夫不在別的,功夫的相就是經題上所說的,「清凈心」是「功夫成片」;「平等心」是「事一心不亂」;「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理一心不亂」。功夫成片有三輩九品;理一心也有三輩九品;事一心還是有三輩九品,這就叫功夫淺、深不同。 要想功夫深:第一個要放得下;第二個心量大;第三個要發菩提心。「真誠心」、「清凈心」、「恭敬心」往生的品位高。來佛寺的三位善知識,他們都是上上品往生,表演給我們看,我們要看明白了、看懂了,依教奉行,個個都是上上品往生,就像善導大師所說的,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漏。 現在人為什麼學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完全在信心上發生問題。怎樣幫助我們建立信心?那就要靠經教。決定要依《無量壽經》,要依黃念老的註解,或者是依《阿彌陀經》,依蕅益大師的《要解》,蓮池大師的《疏鈔》,統統可以達到上上品往生。我們要真正相信,不能有絲毫懷疑。 現在這個時代,真的像《楞嚴經》上所說的有邪師說法。如果聽到他說的,對我們這個經教產生懷疑,信心失掉了,那就很可惜了。他們說的那個法門能不能往生,沒看到例子;這個法門傳了幾千年,老招牌、老字號,有信用!新奇的說出來,才開張,沒有通過檢驗;這個法門通過檢驗。更難得的,海賢老和尚最後給我們表法,那就是最後一次檢驗,他給我們做證明,他給我們做保證。我們往生,他自己說的,他會跟阿彌陀佛一起來接引,所以你決定不會錯誤,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了,旁邊有海賢老和尚,那就沒錯。所以,堅定信心比什麼都重要。 …… 家裡、本地有沒有災難不要問別人,問自己還有災難這些謠言,都不能相信。我們自己會不會有災難、我這家裡會不會有災難、我住的這個地區有沒有災難?不要問別人,問自己。自己的心是「清凈」、「平等」、「覺」,自己的心是純凈純善,哪來的災難?!別人一說災難,你的心就慌了,災難就來了,你就沒法子避免。如如不動,決定依靠佛菩薩、依靠自性三寶,跟佛菩薩才會有感應。自性三寶失掉了,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清凈,失掉了,會受外面干擾,你的災難不能避免。什麼原因?你的清凈心破壞了,你的平等心起波浪了,你已經迷惑了,你不是「覺、正、凈」,你是「迷、邪、染」。依「覺、正、凈」是「是心作佛」,依「迷、邪、染」是「是心是六道」、「是心是三途」!你要明白這個道理,學佛不可以迷信。 佛法、宗教要回歸教育,回歸教育是正道所以佛法要回歸教育,回歸教育是正道。為什麼我們的老祖宗、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經典上講的「佛事」,你查查看「佛事」怎麼講?教化眾生之事,幫助眾生破迷開悟之事,這叫「佛事」;教化眾生不是幫助眾生覺悟的,這個不是「佛事」。佛菩薩的教化,一定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是因,離苦得樂是果。佛只要你修因,果報一定自己得到,這個要搞清楚。 不但佛教要回歸教育,我這十幾年來,跟世界上許許多多宗教接觸,我都勸勉大家要回歸教育、宗教要團結、宗教要互相學習。為什麼?宗教之間的矛盾沒有了,宗教團結才能真正幫助世界化解衝突,促進安定和諧。這是大家共同的願望,是每一個世間人的願望,不能違背。我們要和諧,我們不要鬥爭,我們更不要戰爭。宗教團結可以帶給世界永續的安定和諧,我們要努力。怎麼做法?就是互相學習。把我們的經典講清楚、講明白、講透徹,問題就解決了。大修行人做出榜樣,真干。 …… 劉余莉教授懺悔講課時直呼國家領導人姓名之不恭敬行為 問:師父老人家:您好!今天學生從學會收到一位同修給學生寫的一封信,他說:「劉教授說《群書治要》講得很好,我聽了很歡喜,也很受益,也叫我的後輩看。但是我想說一句,就是《弟子規》說,「稱尊長,勿呼名」,可是劉老師幾次提到國家領導人,都直呼其名,我聽了很不舒服,也可能給人不好的樣子,因為她講的課很多人都在看、在學習,影響很大,請劉老師以後墮注意一下!我看老法師講經中每次都稱習主席,我們要學習老法師這種恭敬的態度,謝謝!感恩。」學生看了這封信之後,非常的慚愧!因為確實像師父老人家所講的,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潛移默化,不知不覺,所以在平時寫文章講話的時候,對於國家領導人都不是很恭敬,確實經常是直呼其名,也給大家做了不好的示範和榜樣,所以在這裡也籍這個機會,向所有的聽眾來懺悔,希望以後能提起自己對國家領導人的恭敬心,像師父老人家就給我們做出了這樣的榜樣,每次講課的時候,對國家領導人都是非常的讚歎恭敬,而且就是從稱呼中就可以看到。我們也知道,學習聖賢教誨最重要的是恭敬心。師父常說,自己的恭敬心和古代的大德相比,只有三十分;那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可能和師父相比,就遠之又遠了。請問師父上人,像我們這些受西方文化影響很深重的年輕人,怎麼樣培養和提升自己的恭敬心?有沒有具體的方法?謝謝師父上人! 答:這樁事情我早就注意到了,想告訴你,沒有想到有人提醒你了,太好了!恭敬心是學習的基本條件。對老師、對父母沒有恭敬,就沒辦法教化,這一點決定不能跟西方人學習!中國人從小就教「孝」、就教「敬」,這兩個字是中國教育的核心,也可以說今天講核心的價值觀。要把這兩個字發揚光大,孝父母,把這個「孝」、「敬」的心能夠孝順天下一切眾生;不是只有人,包括動物、植物、礦物;把對老師的恭敬心,「孝」是對父母,「敬」是對老師,「孝親尊師」、「尊師重道」,把恭敬也要發揚光大,能對一切人群,沒有不恭敬,《禮記·曲禮》頭一句話,「曲禮曰,勿不敬」。 在佛教裡面,你看一切儀軌裡頭,懺儀裡面一定有一切恭敬,有這個字樣,怎麼可以不恭敬?! 我們對國家領導人恭敬,對國家各個階層的領導人都恭敬。不但對於元首,對於省級的、市級的、縣級的,乃至一個村長,我們對他都恭敬,他領導這個小地區,不能直呼其名。 中國人在稱呼上是非常嚴格的,名,只有兩個人可以稱,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戴帽子了,行冠禮代表他成人了,從這一天起,他的名就不能夠叫他,他有字,平輩的朋友送他一個字,以後稱字不稱名;皇上見他的時候,也稱字不稱名。除非他犯罪了,他犯罪就稱他的名,一稱名,這人問題來了。這個道理現在沒人講了,我們從小還學到,怎麼可以稱父母親名稱?!不可以的!那大忌諱,那叫大不孝。 對老師、對同學、對朋友,都稱字不稱名;那更恭敬的稱號,他有別號。最恭敬的連這些都不稱,你看過去李鴻章,這是我們安徽人,對他的尊敬稱「李合肥」,他是合肥人。在我們佛門裡面的法師,天台大師、智者大師,都不稱名、不稱字,他住在天台山,天台大師;稱窺基大師,他住的大慈恩寺,慈恩大師,稱地名這是最恭敬的,這一個地區出來這樣一個偉人,這個恭敬不但對他,是對著整個地區都表示恭敬。講《禮記》的時候會講,但是現在沒有人講《禮記》了,也沒有人學《禮記》了。 我早年在台中求學,請李老師講《禮記》,我記得請了好像六七次,老師才答應,他為什麼不講?沒人學。沒人真學,我說我們總還有二、三個學生喜歡學的,佛氏門中,不舍一人,有一個人願意學,你老人家都要講,給我們講了幾篇,《曲禮》上、下講完了,「內則」講完了,還講了兩篇這些重要的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有的要細講,這些都是屬於禮節威儀。 希望我們佛門同學,你們常常講,你看「上凈下空」,這都是有禮貌,不敢直呼其名,上面一個字是什麼?下面一個字是什麼?你看看這叫是麻煩嗎?這是禮節。這是禮節,都必須要知道,我們帶頭做,我們養成習慣了,會聽的人他就知道,不會聽的人慢慢讓他聽,聽多了他會覺悟到。 我們喜歡別人尊敬我,我們一定先尊敬別人;我們不尊敬別人,別人怎麼會尊敬我們。外國人兒女對父母直接叫名字的,這個文化不能學,我們希望我們能感染外國人,不要受外國人感染,從我們自己開始。劉余莉教授說得非常之好,她深深感覺到這一層,是正確的。無論在文字、在稱呼上統統有恭敬心、有真誠心,要保持清凈心,不受外境影響,這個好! 用名字裡頭的一個字,最好不能夠連名帶姓。連名帶姓在古時候是罵人的,是非常不禮貌的。 「普賢行」跟「菩薩行」不一樣 我們很久很久之前提出「凈宗同學行門五科」,這裡就有。我們的行門五科是「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 「普賢十願」第一願是「禮敬諸佛」。「普賢行」跟「菩薩行」不一樣,「菩薩行」裡頭有分別;「普賢行」裡頭沒有分別,所以「普賢行」難! 但是修凈土的人跟普賢關係太密切了。你看夏蓮居老居士告訴我們,我們凈土宗初祖,遍法界虛空界的凈宗初祖是誰?我們沒想到過是大勢至菩薩,遍法界虛空界用念佛法門成道的,他帶頭的。娑婆世界的凈宗初祖是誰?普賢菩薩。你看,釋迦牟尼佛成佛第一部講的經是《華嚴經》,在定中講的,普賢菩薩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娑婆世界的初祖。我們中國初祖是慧遠大師。要知道娑婆世界的初祖、遍法界虛空界的初祖,夏蓮老給我們拈出來,好啊! 「普賢行」跟一般菩薩不一樣。一般菩薩修「六度」;普賢菩薩修「十願」。「十願」就是「六度」的圓滿、「六度」的普遍,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 「禮敬諸佛」,誰是「諸佛」?「諸佛」是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現在所有的眾生都是未來佛。要不要恭敬?要恭敬!要跟我們對父母的恭敬、對老師的恭敬、對釋迦牟尼佛的恭敬、對阿彌陀佛的恭敬,平等的恭敬,這個難!這是「普賢行「。 你看普賢菩薩跟我們這個經的關係,第二品裡面還是序品,還不是到正宗,第二品「德尊普賢」。所以我們就曉得往生到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修什麼?完全修「普賢行」。極樂世界就是普賢菩薩的法界,人人都是「普賢行」。 「普賢行」在《華嚴經》具體示現的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代表一個念佛人,修凈土法門的,你看他第一個參訪的善知識是吉祥雲比丘,《八十華嚴》叫德雲比丘。德雲比丘教他什麼?教他「般舟三昧」,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德雲比丘(那是圓教初住菩薩)給他開示、給他說法,給他說了二十一門念佛法門(「二十一」不是數字,是密宗的表法,表大圓滿)。念佛法門就是一切諸佛所說無量法門裡面的總的歸結,歸結到念佛、這句佛號上,這個意義太深了!也就是說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念佛法門,無量法門門門也是念佛法門。所以你養成一個恭敬的心。 恭敬心是什麼?是性德,而且是自性裡頭的第一德。第一德沒有了,那第二、第三也就沒有了,就缺德了! 對我們厭惡的人、看不順眼的人,或者毀謗我們的人、侮辱我們的人、陷害我們的人,我們對他都要平等的恭敬,為什麼?我們同一個自性、同一個法性。從「性」上講完全平等;「相」上講不平等,為什麼?迷!我也迷,我迷得比較輕,你迷得比我重,所以我還以平等、恭敬心對你。你對我有差別、有分別,你迷得比我重,一看就清楚了;如果我還有怨恨心、還有輕慢心,那說明我的迷跟你差不多,沒什麼上下;我還有怨恨你、想報復你,我迷得比你重,都在眼前思想上看得一清二楚。所以要學「禮敬諸佛」。 「禮敬諸佛」,「相」上不一樣,有差別;心沒有兩樣。「相」是表現在外表給人看的。我們要遵守這個規律,讓社會能安定、有秩序。「五倫」就是講秩序,禮貌是講秩序。 公共場所見到法師只可合掌、鞠躬,切不可趴在地上磕頭 以前帝王時代最敬禮是三跪九叩首;現在我們這個時代最敬禮是三鞠躬。我們要生在這個時代,必須要用這個時代的禮節,用古人的禮節就錯了。一定要用今人的禮節! 但是我們學佛,對佛,那不一樣,我們用佛門的禮節。佛門的禮節沒有跟著時代變,所以我們拜佛還是禮佛三拜、右繞三匝。「右繞三匝」現在很少,但是禮佛三拜很普遍,所以這些要懂。但是禮佛三拜只有在佛堂見到出家人的時候,也只有在寺廟裡面、道場裡面;在外面見到的時候,不要跪下來拜,因為公共場所。在飛機場、在車站,你見到法師跪下拜,讓別人看到:這迷信!你看,你不就叫他造業了嗎?!他造這個業很重,不輕!誰給他造的?你幫助他造的,你不是度他,你是害他。所以在公共場所見到法師,合掌、一鞠躬就可以了、就很好了;千萬不要趴在地上磕三個頭,這不如法!這個也很難,沒有人教你、沒有人給你講。平常這些禮節確實很重要,是要學習。不同的場合、處所、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做法。 佛法戒律都是圓融的,不是死呆板的,每一條戒都有「開、遮、持、犯」;不懂得「開、遮、持、犯」,你怎麼學戒律?所以一切為眾生想,不是為自己,要讓大眾生歡喜心、要讓大眾生歡心(這個「歡」是讚歎),影響大家,不要受外面的影響,這就對了!佛法確實合情、合理、合法。 稱呼,我們慢慢改過來。同修當中,佛門裡面稱「居士」;文明一點的尊重稱「大士」、稱「開士」(「開」是開悟了),有很多稱呼。現在人都用名,都沒有字了;佛門裡還有字。我這個「凈空」是字,法名不是這兩個。法名,我們的出家是「覺」字輩,覺悟的「覺」,「覺」字輩,「覺凈」(「凈」是凈土的凈)。「覺凈」是名,「凈空」是字。出家還有;在家現在沒有了。那我們在名字裡頭稱一個字,年歲大的稱某公(六十歲以上的就稱「公」,對他尊敬);年齡跟我們差不不多的、輩分是平等的,也要恭敬;晚輩,除非是不滿二十歲可以稱名,二十以上最好就不稱名了,名字裡頭稱一個字。 時間到了,今天時間到了! 天天在學習,活到老學到老,這很快樂!天天學習、互相學習,我沒想到的你們想到了,我很歡喜! 好,謝謝大家! |
推薦閱讀:
※十條笑話:某人找領導辦事,拿出五張美女照片給領導讓他任選一張
※出生月份看誰最有領導命
※婆婆不是媽,婆婆是領導
※給領導斟茶沒做好這幾點,仕途堪憂
※給領導打電話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