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朝聖第10站:鹿野苑擷影![推薦閱讀]
Mrigadava 意為鹿園;Isipatana 則常見於巴利藏,意為聖者(巴利語:isi,梵語:rishi)來臨之地。Sārnāth 源自 Sāranganātha,意為鹿王。這裡有個佛教典故—傳說在無量劫前,有個國王喜歡獵鹿,於是鹿王令眾鹿抽籤,每天都要有一頭鹿把自己獻出去給國王射殺,以此保護其他的鹿群。這樣,國王每天射到一頭鹿,便心滿意足地回宮。有一天,他正想彎弓搭箭時,忽然看到那姍姍來遲的公鹿氣度高華,兩眼含淚,非同一般。國王很驚訝,不由收起了弓箭向那頭鹿仔細打量。而那頭鹿在這時忽然口吐人言,原來,他是鹿王,因為今天輪到一頭母鹿要被國王射殺,而那頭母鹿懷了孕。鹿王不忍心一屍兩命,讓鹿群的數量加倍遞減,但是重新抽籤對其他的鹿又不公平,於是就決定由自己來代替那頭母鹿獻給國王。國王聽了十分感動,從此下令這一帶永不許獵鹿,這樣子,Sārnāth 便成了鹿的天堂。中文名字便譯為鹿野苑。典故中的鹿王,便是無量劫前佛陀的菩薩化現。
當年,佛陀在菩提伽耶悟道成佛之後,應梵天三次祈請決定開始弘法。他觀察因緣,發現父親凈飯王派來照顧他的5個隨從,過去跟隨自己苦行,現在在波羅奈斯國鹿野苑的憍陳如等五人可堪教化,於是西行200公里前往鹿野苑。這五人因為佛陀放棄苦行而離開了他,當佛陀到達鹿野苑時,五位行者遠遠望見他,他們商定,對於這樣的懈怠者,不要去歡迎承侍他。然而隨著佛陀越走越近,他們不由自主的起身迎接。佛陀向他們闡述人生輪迴、苦海無邊、善惡因果、修行超脫之道。對他們宣講了《轉法輪經》,開示了四聖諦「苦、集、滅、道」的真理。5人頓悟後,立即披上了袈裟,成為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僧侶。至此,佛教最終具備了佛、法、僧三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宗教,並開始在印度興起最終成為這個宗教王國中的一派。釋迦牟尼從此開始,住世說法四十五年,講經三百餘會,化度弟子數千人。這裡是佛陀第一次正式的說法,也被尊為佛祖「初轉法輪」之地。園 內 擷 影
中國晉代高僧法顯大師和唐代高僧玄奘大師都曾來過此地參拜,這在法顯的《佛國記》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中都有記載。在《大唐西域記》里,玄奘描述了鹿野苑當時的盛況:「鹿野伽藍,區界八分,連垣周堵,層軒重閣。」 考古學家發現,這裡有4、5層壘疊的寺廟和僧房遺址,說明這裡的佛塔和寺廟在歷史上被反覆修繕建造過很多次。
此後,由於歷代的戰亂(特別是12世紀後期,鹿野苑遭土耳其穆斯林的劫掠,建築等被嚴重破壞),佛教在印度逐漸衰微,古代的廟宇大多被毀或荒蕪,鹿野苑終至湮沒沉埋。直到1861 年,考古學家亞歷山大·康寧漢爵士(亞歷山大·卡寧厄姆Sir Alexander Cunningham, A.D.1814 年~1893 )創建印度考古勘探團,考古學家們利用玄奘《大唐西域記》里的準確記載,才找到了遺址,並進行了多次考古發掘,才讓這個沉埋幾百年的佛教古迹重放光彩。
遺址園區中一些僧寺遺址,玄奘大師筆下「鹿野伽藍,區界八分,連垣周堵,層軒重閣。」 極盡莊嚴壯麗的鹿野苑,如今只能憑藉斷壁殘垣展開我們的想像。鹿野苑的所有建築被土耳其人破壞殆盡,現存主要遺址有:①答枚克佛塔(Dhamekh Stūpa)亦有稱達麥克塔、曇曼克塔。高約44米,直徑達28餘米,在廢墟中保存了下來,是鹿野苑的象徵,首建於孔雀王朝,笈多王朝時曾予重修,屬留存極少的阿育王時期建築。②喬堪祇塔。原系笈多王朝時所建,頂端有莫卧爾帝國時阿克巴修建的一座八角亭。③阿育王石柱殘柱。柱高15米,上有內容為禁止破僧的婆羅謎字體銘文,柱頭已斷。鹿野苑建有博物館,保存佛教文物和藝術珍品。館藏的阿育王石柱的獅子柱頭,在印度獨立後,作為印度共和國國徽的圖案。館藏另一珍品為釋迦牟尼初轉法輪像。
答枚克佛塔鹿野苑遺址內最為高大的建築是答枚克佛塔(Dhāmekh stūpa),此塔依建築風格看(外塔)建於笈多時期,歷經劫難能存留至今實屬不易,每日繞塔的人很多。此塔依奘師記載為佛陀為彌勒菩薩授記處,法顯大師亦有記載。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對鹿野苑有這樣的記載:至鹿野伽藍。台觀連雲長廊四合。僧徒一千五百人。學小乘正量部。大院內有精舍。高百餘尺。石階磚龕層級百數。皆隱起黃金佛像。室中有鋀石佛像。量等如來身作轉法輪狀。精舍東南有石窣堵波。無憂王所建。高百餘尺。前有石柱。高七十餘尺。是佛初轉法輪處。
大菩提樹鹿野苑也有一棵很大的菩提樹,是阿努伽里加·達摩波羅(Anagarika Dharmapāla)從菩提伽耶的大菩提樹上中華佛寺折枝移植而來。
佛陀曾經住過的禪房
阿育王石柱遺址公園內的阿育王石柱只有殘存的一部分,殘存的石柱上有婆羅迷文的阿育王銘文,記載了阿育王懲戒破壞僧團和合的賊住者的內容。原來的柱高達10多米,頭部雕有四面獅像,該獅像現被作為印度國徽的圖案。這段石柱的主要部分(2米多)目前保存在「鹿野苑考古博物館」中。該館建於1910年,另藏有一些有印度佛教藝術的珍寶,其中包括300多副圖畫。
喬堪祇塔喬堪祇塔,也稱為五比丘迎佛塔,塔在遺址公園南面500米左右。此塔是為了紀念五比丘迎接佛陀的地點而建立的,歷史上也曾經非常輝煌。建於笈多王朝,原為覆缽型型,頂端的八角亭是莫卧爾帝國時(16世紀)所建。特別要指出的是,塔上面的小房子和五比丘迎佛塔沒有半點關係,那是貝拿勒斯的地方官為了討好阿卡巴大帝(Akbar)為他父親胡馬雍(Humayun)修的紀念亭。
佛陀為五比丘宣講的《轉法輪經》,開示了四聖諦「苦、集、滅、道」的真理。這是佛陀第一次正式的說法。
遺址公園附近的穆拉甘陀庫底精舍(Mulagandhakuti Vihara),亦稱根本香室精舍,因為這裡是佛陀最早夏安居的地方。此精舍是斯里蘭卡達摩波羅尊者所建,對於整個印度佛教聖地的恢復工作,尊者貢獻極大,正是在他的代理下,印度曾經荒蕪的佛教聖地才逐漸有了佛教氣息。尊者也圓寂於鹿野苑。此精舍另外值得關注之處是這裡收集了一些其他地方出土的舍利,分別來自塔克希拉古城(Taxila)和南印度的龍樹山(Nagarjunikonda)等地,十分珍貴。
朝聖至此,已是我們行程中最後一處聖地了,行程中僅差前往恆河掏取金剛沙。在佛陀初轉法輪聖地的菩提樹下,師父們對本次朝聖進行了精彩的開示,我們每個人也都對此次朝聖談了自己的感受。本次朝聖,每個人都受益匪淺,感觸頗豐,師父們的話一直縈繞耳邊:佛祖都已經涅槃二千多年了,而我們今天還在生死輪迴中流轉,汗顏面對佛陀、面對聖地。佛在世時我沉淪,佛滅度後我出生。懺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好在我們已經不想再流浪生死,願意踏上「回家」的路,並努力之。而還有多少人,在生死流轉中樂此不疲,不信因果,分段生死,循環不已。
三千年輪,歲月無常,涉千山過萬水,追尋佛陀聖跡,唯念佛恩浩蕩。盡此一生,依佛教誨,方能永離輪迴報佛恩。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推薦閱讀:
※四月讀過的好書
※聚點|那些真的讀了很多書的人,和「正常人」到底有什麼不同?
※夜讀書|四月十九日
※學習英語的一個實用小工具
※493.讀書22~《十萬個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