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餐桌:老中醫告訴你的110種食材方案5
老中醫告訴你的110種食材方案
老中醫告訴你的種食材方案
蒲志蘭著
灕江出版社
5
夏季有益食物:食補藥材
茯苓
茯苓是一種食葯兼具的真菌菇類,被譽為中藥「四君八珍」之一。《神農本草經》中把茯苓列為上品,有「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的作用。
性味: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脾經。
功效:健脾、安神、鎮靜、利尿。
茯苓因顏色部位不同而作用各異。
赤茯苓:為茯苓皮層下赤色的部分,利濕作用強,可治療小便黃赤,尿澀痛。
茯苓皮:為茯苓的黑色外皮,其利水作用較好,用於治療水腫、小便短赤。
茯神:為帶有松根的部分,安神利水作用較強,可治療心悸健忘、小便不利。茯神木為茯神中的松根,能平肝安神,用於治療心悸、失眠等症。
茯苓的保健作用:茯苓的提取物具有抗發炎、抗氧化、調節免疫、抗腫瘤、鎮靜、利尿、止吐等作用。現代實驗研究表明,利用茯苓的傳統保健方劑,可提升血清抗氧化能力,並且降低血脂,減少過氧化產物丙二醛的含量。
茯苓雞
用料:母雞1隻,澤瀉、茯苓各60克,黃酒2匙。
做法:母雞剖腹洗凈,將洗凈的澤瀉、茯苓及黃酒放入雞腹內,旺火隔水蒸3~4小時,棄葯吃雞,分次吃完。
作用:具有寧心安神、利水滲濕的功效。脾虛氣弱型及心神不安、驚悸失眠、水腫者可食用。
山藥茯苓肚
用料:豬肚1隻,茯苓、淮山各100克,黃酒2匙,細鹽適量。
做法:豬肚整理乾淨,把茯苓、山藥裝入肚內,淋上黃酒,撒細鹽適量,紮緊口,放入鍋內加水文火燉至豬肚軟爛離火。將豬肚剖開,倒出茯苓、山藥,並將其冷卻後烘乾,研末裝瓶,每次服6~10克,日服3次,溫開水送服,取豬肚切片適當調味食用。
作用:具有補腎益胃、健脾滲濕的功效,適宜糖尿病患者食用。
蓮子茯苓糕
用料:茯苓、蓮子等適量,白糖、桂花各適量,麵粉少許。
做法:茯苓、蓮子共研細末,加入白糖、桂花拌勻後用水和面蒸糕食用。
作用:具有健脾寧心的功效。適宜於因脾氣虛弱而引起的心悸、怔忡、食少、神疲者食用。
藿香
又名合香、兜婁娑香,為唇形藿香屬植物藿香,以全草入葯。
性味:味辛,性溫,入肺、脾、胃經。
營養成分:據現代科學分析,藿香嫩葉含水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胡蘿蔔素、維生素B1和維生素B2等。其揮髮油可以促進胃液分泌,增強消化力,對胃腸有解痙的作用,此外還有抗菌的作用。
功效:主要作用為解暑化濕,行氣和胃,止嘔。主治濕阻中焦引起的胃寒疼痛、噁心作嘔、嘔吐泄瀉;還可治療四時感冒,尤其適用於夏季外感風寒引發的感冒。
食用方法:可以做成藿香粥、涼拌菜及飲品。
注意事項:由於藿香性溫,且辛味能發散津液,所以陰虛血燥之人不宜食用。
涼拌藿香
用料:藿香嫩葉250克,精鹽、味精、醬油、麻油各適量
做法:備用料洗凈後直接用調料拌勻即可。
作用:解表散邪,利濕除風,清熱止渴。適用於感冒暑濕、寒熱、頭痛、胸腔發悶、嘔吐、痢疾等病症。
太子參
又稱孩兒參,是一味很好的清補之品。
性味:味甘、性平。
功效:補氣作用近似人蔘、党參,但效力較弱,生津作用勝於補氣,而且沒有燥熱的副作用。可用於夏季脾胃氣虛所致的食欲不振、乏力、自汗、氣短等症。
用法:水煎服,每次10~20克。
夏季宜喝粥
夏季氣候炎熱,人體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並且吃寒涼食品多,寒涼傷胃,容易出現食欲不振、胃納獃滯的現象。中醫認為,濕為夏季的主氣,濕氣太盛容易傷脾,阻礙脾胃的消化功能。所以夏季食補重在清暑熱、健脾胃、利暑濕。粥是最容易消化的,而葯粥療法,是根據個人不同的體質在煮粥時加入不同的藥材,達到既養護脾胃,又清暑利濕的作用。寓葯於食,可謂一舉兩得。
蘆根粥
用料:鮮蘆根150克,粳米100克。
做法:鮮蘆根切斷,加水煎熬,取汁與粳米同煮成粥。
作用:具有清熱除煩、生津止嘔的功效。蘆根粥適用於暑熱煩躁口渴,或鬱熱內發、牙齦腫痛及胃熱嘔吐、肺熱咳嗽等症患者服用。對於暑熱後期餘熱不凈或持續高熱的病人,尤其是兒童,服用此粥,能收到較好的退熱效果。
絲瓜粥
用料:嫩絲瓜250克,粳米100克,精鹽適量。
做法:將嫩絲瓜洗凈削皮後切成小塊,粳米洗凈待用。鍋中放入清水,將粳米煮至熟時,加入絲瓜、精鹽,再稍煮即成。
作用:此粥有除煩熱、解消渴、涼血解毒的作用,適用於身熱煩渴、痔瘡便血等。推薦閱讀:
※這些菜每斤不到兩塊錢,餐桌上糖尿病見了繞著走,糖友要多吃點!
※這9款排骨湯,會承包你的餐桌湯品!
※北歐餐桌上,有的可不只是肉圓
※淘最廚房 | 帶你揭秘唐頓莊園里那些英國貴族餐桌文化!
※冬天的餐桌上少不了它,補足你的氣血,還能降血脂降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