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楠 近日,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公布了一項針對教師不文明用語情況的調查,這項調查歷時5個月,涉及近30所中小學的部分學生。 語言暴力現象不容忽視
經常使用嘲笑、侮辱、誹謗、詆毀、歧視、蔑視、恐嚇、漫罵、貶損等不文明語言,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傷害的現象,稱為「語言暴力現象」。 這項調查在問及「老師是否使用過不文明語言」時,5%的初中生和2%的高中生認為老師經常使用不文明語言,31%的初中生和16%的高中生認為老師偶爾使用過不文明語言;在問及「老師對學生使用不文明語言,學生的反應和感受」時, 31%的初中生和18%的高中生認為不能接受,老師沒有權利這樣說;65%的初中生和54%的高中生認為老師這樣說傷害了或可能傷害同學人格尊嚴。 在調研過程中,主辦者引導學生在問卷上填寫他們曾經受到過的語言暴力,並進行了簡單整理。結果發現,針對中學生的主要有:「傻」、「白痴」、「弱智」、「豬」、「滾」、「裝什麼孫子啊」、「吃人飯不幹人事」、「給臉不要臉」、「你是什麼東西」、「你幹嗎吃的呀」、「笨蛋」、「死腦瓜」、「缺心眼」、「還是重點校來的呢」、「實驗班就出這樣的學生啊」等等,有的學生還提到老師說的不文明語言往往會涉及到父母、家庭。 由此可見,在多年推進法制教育和尊師愛生教育的情況下,教師使用不文明語言的現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
語言暴力產生不良後果 調查中, 有72%的初中生和39%的高中生認為老師使用不文明語言對自己造成了心理傷害。受到的傷害主要包括:人格、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傷害,「讓我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來」、「特沒面子」、「失去自信」、「失去學習信心」、「更自卑」;感到學習壓力更大,情緒更加消極,「對學習產生恐懼」、「厭學」、「成績下降」、「學習不再快樂」;加重了與老師的對立情緒,「和老師之間感情受傷」、「有強烈的抵觸心理」、「變得害怕老師」、「恨老師」、「非常氣憤想和老師吵架」;甚至一些同學會產生「離家出走」、「自殘自殺」的念頭。 這種影響往往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不少同學說遭到老師不文明語言批評後「沮喪?會難過很久」,「心情很久都不能恢復」等等。 專家說法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副主任、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未成年人保護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張雪梅主持了這項調查,她認為,語言暴力不同於針對身體的暴力,從表面上看,語言暴力造成的傷害並不明顯,但從某種程度上講,它造成的後果可能會更嚴重,對學生的傷害持續時間更長。例如,體罰更多傷害的是學生的身體,其傷痛可能是短暫的,但語言暴力的傷害卻可能是長久的,不僅侮辱了學生的人格尊嚴,使學生失去學習信心和興趣,嚴重的還會導致學生喪失生活的勇氣或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等嚴重後果。
張雪梅呼籲,整個社會應當提高對不文明語言給未成年人造成的影響與傷害的認識,學校則應當建立學生與家長對教師語言文明問題的有效投訴機制和有效監督機制。 張雪梅希望,要進一步完善法律規定,建議立法明確「語言暴力」的概念以及禁止「語言暴力」的規定,並規定有效的懲戒方式,以增強對教師文明用語的約束力。 學生要健康成長,就需要有良好的社會環境,從今天開始,本報刊登「社會環境與中學生成長」系列報道,從多種不同角度反映社會環境與成長的問題,呼籲進一步優化社會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