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漢字的靈魂

「倉頡造字」的傳說在戰國時期已經廣泛流傳,《淮南子·本經》中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解釋說:「頡有四目,仰觀天象。因儷烏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當時,發生了怪事,倉頡造字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聽到鬼哭魂嚎。這就是倉頡造字成功驚天地泣鬼神的傳說,因為漢字的出現,泄露了大自然的許多「天機」。

漢字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最重要的載體,漢字的誕生非一人一手之功,是古人長期累積發展的結果。近代考古發現了3600多年前商朝的甲骨文、約4000年前至7000年前的陶文、約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流傳下來的倉頡造字的傳說,說明倉頡應當是在漢字發展中具有特別重大貢獻的人物,他可能是整理漢字的集大成者。漢字的神奇,原因在於漢字具有全息性,是有靈魂的有情圖畫,中國的中醫認為,一個人的耳朵、雙足都是這個人的全息縮影,所以只要在耳朵上針灸就可以治全身的病。道家的全息觀點就更明確了,他們認為人體就是整個宇宙的縮影,是個小宇宙,人體隨著宇宙的變化而相應變化,所以才可以通過修鍊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現代科學探索宇宙奧秘走的是用天文望遠鏡來「外觀」的道路,而我們的古人則是通過佛學、道家打坐入定等修鍊方式,「內守」「內視」人體自身這個宇宙的縮影,從而「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蒼頡造字時,應該是自然而然地想到了這一點,賦予每個漢字神奇的全息性,讓每一個漢字,都濃縮著不同時空的相應信息。蒼頡給我們留下了充滿玄機的漢字,天地為之動容,鬼神為之哭泣。

關於倉頡造字,歷史上還有這樣一個近似於神話的傳說,說倉頡是黃帝的史官,黃帝統一華夏之後,感到用結繩的方法記事,遠遠滿足不了要求,就命他的史官倉頡想辦法造字。於是,倉頡就在當時的洧水河南岸的一個高台上造屋住下來,專心致志地造起字來。可是,他苦思冥想,想了很長時間也沒造出字來。說來湊巧,有一天,倉頡正在思索之時,只見天上飛來一隻鳳凰,嘴裡叼著的一件東西掉了下來,正好掉在倉頡面前,倉頡拾起來,看到上面有一個蹄印,可倉頡辨認不出是什麼野獸的蹄印,就問正巧走來的一個獵人。獵人看了看說:「這是貔貅的蹄印,與別的獸類的蹄印不一樣,別的野獸的蹄印,我一看也知道。」倉頡聽了獵人的話很受啟發。他想,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特徵,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徵,畫出圖象,大家都能認識,這不就是字嗎?從此,倉頡便仔細觀察各種事物的特徵,譬如日、月、星、雲、山、河、湖、海,以及各種飛禽走獸、應用器物,並按其特徵,畫出圖形,造出許多象形字來。這樣日積月累,時間長了,倉頡造的字也就多了。倉頡把他造的這些象形字獻給黃帝,黃帝非常高興,立即召集九州酋長,讓倉頡把造的這些字傳授給他們,於是,這些象形字便開始應用起來。為了紀念倉頡造字之功,後人把河南新鄭縣城南倉頡造字的地方稱作「鳳凰銜書台」,宋朝時還在這裡建了一座廟,取名「鳳台寺」。

漢字,作為華夏民族智慧的結晶,蘊藏著著許多人生的哲理;字是視覺的流動、心靈的感悟。我們古老的文字象形會意,生機無限,暗藏玄機。尤其是繁體字,更是一幅幅鮮活的圖畫,字中的人物、山河、大地似乎隨時都會跳躍出來,呈現在你面前。可是漢字簡化以後,很多靈魂的內涵都不復存在了。來,我們看看以下一些漢字的含義:龍(龍):象形,甲骨文,象龍形。本義:古代傳說中一種有鱗、有須、能興雲作雨的神異動物。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說文》。徐鉉注:「象宛轉飛動之貌。」饒炯注:「龍之為物,變化無端,說解因著其靈異如此,以能升天,神其物,而命之曰靈。」繁體的「龍 」字完全把這種靈異之獸體現的淋漓盡致,令人感覺得到身臨其境。可簡化後的「龍」,是什麼?所以真龍絕跡了。鳳(鳳):楷書中的「鳳」本為形聲字,大家一定都知道「百鳥朝鳳」這個成語,也聽說過「鳳為百鳥之王」。所以請看這個「鳳」字,裡面是「鳥」的頭上加一橫,恰好是「百」和「鳥」的合體,其意不言而喻。簡化為「鳳」,如何解釋?它連形聲字都不是了,它改成了「又」,「又」它表示人的手,這個簡化字就非常離奇了。它無法表示這是一種鳥,簡化後的「鳳」字仙氣早已蕩然無存!壇(壇):壇,本義是祭祀的場所,而右邊「亶」的本義是穀物多,引申為厚,信,誠。說文,「亶」的上半部分就是倉庫,祭祀用的穀物,顏色要黃了,就小心翼翼地把它從倉庫取出來。而我們知道祭祀絕對少不了穀物。因此整個一個「壇」就是為祭祀而建成的一座很高的建築。比如天壇,專門祭天的地方。簡化字把右半邊改為「雲」。難道說這個祭壇造的很高,一直建到了雲層裡面?愛(愛):這個字在楷書中原本是由兂(頭上插有簪子的人),心,夂(腿腳)三字組成。後來繁化為「愛」。本義是指人行走時時徘徊的樣子,因為內心對某物有所牽掛,所以才會徘徊。後來引申為深厚的感情。這個字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心」啊,可是簡化的「愛」字偏偏把最關鍵的心挖掉了,代之以「友」,把愛情變成了友情。記得曾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簡化後的"愛』是"愛』而無"心』。」為什麼我們總是抱怨現代人缺乏愛心,想想簡化的"愛』字吧!

禮(禮):禮既是形聲字,也是會意字。其左邊為「示」,意思是用來展示給人們看的東西。古人在祭祀時經常用器皿盛滿玉器以表示敬重,正所謂「犧牲玉帛」。用珍貴的玉器表示對「天」的感謝和敬重。所以「禮」的核心就是「敬重」二字。而簡化後的「禮」則完全無禮,用一個簡單的「豎彎鉤」把禮儀一筆勾銷。老人們常說,現代的年青人缺乏基本的禮貌,外國人則常批評以「禮儀之邦」而聞名的中國早已名不符實。或許,簡化的「禮」字巧妙地諷刺了我們今天的現狀。農(農):會意字,本義是耕種。它的上半部分表示田野,人們就在這裡耕種作物。「辰」的本義是一種害蟲,像「地老虎」「螻蛄」之類的。「廠」的本義是懸崖或者石洞,在這裡仍然是由這個意思引申的,就表示這些蟲子在地下挖一個洞,然後藏在裡面。我們知道,農曆三月被稱為「辰月」,就是形容這個季節,春天來了,各種害蟲就要蘇醒了,也就是我們說的「驚蟄」。所以這個時候就是農民開始種地,除蟲了。因此這個「農」字就充分表現出農業活動的兩大重點——耕田和除蟲。所以說如果我們學會了一個繁體字,就能夠掌握很多文化常識。簡化的「農」字模仿草書改造,意思不明而且看起來像「衣」。賓(賓):由「宀」,「止」,「貝」會意。本義是敬重的客人。「貝」表示禮品,是客人送給主人的。「止」 也就是「賓」中間的部分,表示人的腳。「宀」就是房屋,主人的房屋。整個一個「賓」字就是比喻一個人走到主人的屋下,手上再拿些「貝」送給主人,這個人就是「賓客」。我們再看看簡化後的「賓」,真是嚇人啊,下半部竟改成了「兵」,究竟是主人手握兵器下逐客令呢,還是客人手持武器強行入室呢?所以現在的許多「賓館」用這個「賓」字是非常有文化的,真的是把客人視為座上賓。但是簡化的「賓館」 二字充滿殺氣,八成是「龍門客棧」,相當不吉利。陽(陽):《說文解字》:「昜,開也。從日,一,勿。一曰:飛揚。一曰:長也。一曰:彊(強)者衆兒。」這個「昜」的本義包含明亮,飛揚,生長,強大的意思。因為「日」表示太陽,「一」最初表示地平線,組合起來就是「旦。「勿」的本義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是一個象形字,像古代的旗子。「勿」實際上也指從雲彩中射出的強烈光芒。「昜」的意思就非常好理解了,就是指早晨太陽升起時從雲間射出的強烈光芒。古人在「昜」字旁邊加一個「阝」,最早是用來表示朝陽的一片地域。所謂「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因此這個「陽」的本義是指一個物體朝陽的一面,後來引申為積極地、明亮的、陽剛的、向上的等事物的特性。

陰(陰):在繁體字中,「雲」一般作為偏旁,是形容雲彩的花紋,也表示雲彩。因此「侌」表示「今天多雲」,按《說文解字》的說法就是「雲覆日也。」形容天空中布滿了烏雲,見不到陽光。這就是「陰」。同樣的道理,後來人們用「陰」表示一個物體背光的一面,用來形容一個物體黑暗、幽暗、冰冷、隱秘的樣子。所以陰冷、陰性、陰險這些詞語就非常容易理解了。所以要想理解中國文化中最偉大的「陰陽」思想,就必須首先明白繁體字「陰陽」二字。要想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首先弘揚繁體字。婦(婦):《說文解字》:「從女執掃,洒掃也。」意思是手持條掃做家事的女人,意思再明白不過了。簡化字模仿漢代草書改造,不過簡化的讓人不可理解。如今做「全職太太」的思想是很流行的。在西方,包括日本韓國,婦女大都是「家庭主婦」。所以這個繁體字「婦」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簡化的「婦」, 「ヨ」表示手,「婦」就成為「手中的女人」了,所以如今婚姻已經不再象從前那樣牢靠,女人也不甘心做家庭主婦了。見(見):會意字,這個字人人都明白,沒有「目」,是看不見任何東西的。簡化字是模仿草書改造的,把眼睛摳掉了,人人都如瞎子摸象。所以世風日下,因為很多人在道義面前視而不見。所以現代社會明心見性的人也少了。親(親):《說文解字》:「親,至也。從見,親聲。」本義是感情深厚。這個字的形旁是見,表示經常相見。只有經常相見,才會覺得親。難怪有人指責簡化的「親」是「 親而不見」彼此不相往來 。

喪(喪)繁體楷書中的「喪」,從字形上非常容易理解,就是指人在啼哭,表示對死人的痛惜之情,和「哭」很接近。引申為死亡。既然哭我們並沒有簡化,又何必要把「喪」簡化掉呢?簡化以後如何理解呢?所以現在人與人之間的情義淡化了很多,也基本沒有守孝三年之說了。雙(雙):《說文解字》:「雙,二枚也。從雔,又持之。」意思是手中持兩隻鳥。就是「一雙」「一對」。俗話說「樹上的鳥兒成雙對,夫妻雙雙把家還」,「江天漠漠鳥雙去」「比翼雙飛」等等,都是由鳥類成雙成對而來的。 「兩隻手」的「雙」能表達出這些信息嗎?硬把「成雙成對」拆的「勞燕分飛」,豈不令人痛惜?觀(觀):形聲字,本義是仔細看。「雚」的上半部表示角毛,中間是兩個明亮的大眼睛,下面的「隹」表示鳥,是指貓頭鷹,因為貓頭鷹視力非凡,在夜裡能夠很清楚的看見物體。而且甲骨文,金文中的觀就用「雚」來表示。可見我們的古人非常渴望視力能夠和貓頭鷹一樣敏銳。後加「見」強調用眼睛觀察事物。簡化後的「觀」字,不用眼睛看,改成用手看了,所以觀不清楚。塵(塵):會意字,由「鹿」和「土」會意。本義是一群鹿跑過後揚起的煙灰,引申為灰塵。通常大家都認為,簡化的「塵」非常成功,因為「小」「土」不就是灰塵嗎?但是漢字的本質雖然是符號,但它已經遠遠超越了符號,每一個漢字都包含中國人對世間萬物的感知和認知,這才成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在中國文化中,「塵」僅僅指灰塵嗎?所謂「紅塵滾滾」「看破紅塵」「風塵碌碌」中的這個「塵」難道用「細小的土」就可以解釋嗎?「紅塵」一詞出自班固的《西都賦》,因此「紅塵」就是人間繁華的代名詞。而「風塵僕僕」 更是形容人們們在行走奔跑中揚起的煙霧,表示人的勞苦奔波。而不是說,人滿臉都是「小土」。因此,繁體漢字是中國文化的根。參(參):本義是指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之一「參宿」。它由三顆星星組成。「參」的上半部分就是形容三顆星星。「。「大」就是指人,「彡」是形容星星發出的光芒。因此「參」就是指一個人抬頭觀察「參宿」的三顆星星,引申為「三個」。還有一個字是「叄」(叄),就是由「參」分化出來的,作為「三」的大寫,專指「三個」。中國人對「三」這個數字有特殊的感情,什麼都要湊成三才算完整。簡化字仿照行書改造為「參」,只剩一顆星星,意思就完全難以理解,二十八宿擇吉也就不那麼准了。

東(東):傳統的觀點認為「東」是由「日」和「木」會意,所謂 「日在木中」意思是太陽正在順著樹木向上升起,是一種動氣。古代傳說日出之處有棵大樹名曰「扶桑」,太陽就是從扶桑樹升起的。簡化的「東」 仿照漢代草書改造,已看不出與太陽有任何關係了。雲和云:這兩個字代表的意義是不一樣的。《說文解字》:「雲,山川氣也。從雨,雲。雲,像雲回轉之形。雲,古文省雨。」「雲」是山川之氣,是天上的水珠。本來今天簡化的「雲」 最早是象形字,是描繪雲的外形。但後來為了表明雲是由小水珠形成,故而加了雨,成了會意字,與「雪」「霧」等是同一類字。表示它們都是由山川之中的水珠形成。而「雲」則被借代用來表示說話,比如「人云亦云」。電(電):《說文解字》:「電,陰陽激燿也。從雨,從申。」本義是指暴雨時由陰陽二氣互擊而飛濺出來的光耀。去掉雨字頭,哪來的電啊。靈(靈):形聲兼會意字。從巫,霝聲,表示靈巫。「霝」就是下雨。本義是巫師用玉來請老天降雨。所以凡是帶「靈」的詞語,都和鬼神有關,比如精靈,幽靈,靈驗,靈媒。簡化字「靈」是另外一個字,本義是溫度低。表示一隻「ヨ」(手)可以放在火上,說明溫度很低,不燙手。所以現在的靈媒也不靈了,真正的通靈人不復存在。我們再來看看其它的一些和自然界有關的繁體漢字。寧(寧):會意字,由「寧」,「皿」,「心」會意。「寧」由「丁」和「宀」會意,是指堆積物品的一種器具實際上就等同於貯。加上「皿」,表示在屋子裡存放有大量食物,這樣就能安寧。因此再加上「心」強調內心的安寧。簡化字是現代人改造,完全離譜了。所以現代的人內心很難達到寧靜致遠。

醫(醫):今天簡化的「醫」和醫生、醫療一點關係都沒有。《說文解字》:「醫,盛弓弩矢器也。從矢。」它是由「匚」和「失」會意。本義是裝在箭桶里的箭。而「醫」的下半部分是「酉」(酒缸子),表示八月(酉月)。這時黍(五穀之一)已成熟,可以用來釀酒,因此「酉」通「酒」。而「酒」被稱為「百藥之長」,可以治療很多疾病,比如酒精是大家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葯,我們甚至在緊急情況下直接用「二鍋頭」來消毒。「殹」和「酉」共同構成了「醫」。意思是用「酉」來治療箭傷。所以今天很多醫院喜歡使用繁體的「醫」字,是非常有道理的,因為從這個字中就深刻反映了人們是怎樣「醫療」的。簡化後的「醫」,神醫、醫聖、醫王也隨之絕跡了。說完繁體字,再聊聊簡體字,很多簡體字也有一些道理值得深思,即使古韻不在。仙:「人」與「山」。仁者樂山,深山老林好修鍊;自古以來,想得道成仙的都要住山修行。終南山就是歷代隱士、大德修道之處。包括峨眉山、昆崙山、嶗山等等,無處不留有仙人的足跡。所以,想修仙法,最好是遠離塵囂。欲:一個「谷」,一個「欠」。慾望的真正根源在於欠谷,也就是沒飯吃。但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的「欲」並不是來自於沒飯吃,有飯吃了,還有魚肉海鮮呢,有魚肉海鮮了,還有燕窩鮑魚魚翅呢……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所以為什麼要辟穀,辟的就是這個慾望。在辟穀的日子裡,一口窩頭鹹菜都是人間上品,所以要惜福。舒: 「舍」與「予」。「舍」即捨得,捨去時間、精力,得到的是智慧的提升、工作的成就;捨出對人的關愛,得到的是別人的敬愛;捨棄自身的煩惱,得到的是心靈的凈化自在。「予」即給予。你能給予別人,至少說明你比別人強。能捨得,能給予,就是「舒」,舒服、舒心、舒暢、舒懷、舒展、舒悅。給予一點點,回報如此多。

忙:「心」旁一「亡」即為忙。心「亡」,死矣。無目的、無成效的忙碌,那叫瞎忙,哀莫大於心死,事再多,也不能「心亡」。現今為數不少人,整日忙於赴會、應酬、交際,在名利場中忙得不亦樂乎,這樣忙下去,總有一天會「心」「亡」。合:「人」、「一」、「口」。現在的人際關係,很多都是面合心不合,很多家庭也一樣。中國人的合作精神相對比較差,所以很難合夥做成事。傳說:地獄裡的鬼個個面黃肌瘦,天堂里的神仙個個白白胖胖,吃的東西都一樣,吃的工具也一樣———一把長勺,但吃的方法不一樣。鬼自私,只顧自己吃,但手臂短、勺太長;神仙互助,相互喂著吃,大家都有吃,因此,個個白白胖胖的。任何時候如果都能夠做到貧賤不能移,富貴不相忘,每人都能夠吃到一口,那就是神仙的日子。敏:一個「每」一個「文」,每天讀書、看文章。敏,有敏感、敏捷,反應迅速之意思。一個人對事物、對環境的反應能力、敏感程度如何,取決於他的知識積累,而知識積累的重要來源之一就是多學習,「每」天看「文」章。恥: 「耳」與「止」,到耳朵就停止,聽聽而已。許多事,只能聽,不能做。聽聽不犯法,而如果去做,那就是另一碼事了。高標準呢,就是孔老夫子所言:非禮勿視,非禮勿聞,非禮勿聽。真要感謝上蒼對華夏民族的厚愛,為我們安排了這樣一種非同尋常的文字。漢字基本上是一種象形文字,與其說是寫字,不如說是在摹形畫象。其中蘊藏著巨大的信息,決不僅僅是一種書面的語言,而是一種文明的信息庫,是一種精神能量的載體。漢字是華夏文明的命脈,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守護神。

文字古今通(流沙河)一二三最古老原始人類採集狩獵,群體出動,必須公平分配果品肉類,所以需要計數。如果真有倉頡夫子,他一定會先造一二三。怎樣造?據說是「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那好吧,仿照手指,畫一杠,畫兩杠,畫三杠,字就造出來了。這該是最簡單也最古老的三個漢字。設想我們的手指不是條狀,而是圈狀,一二三很可能就寫成0-00-000了。  「一」字簡單之極,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此書距今已有一千九百餘年之久,它這樣解說「一」字:「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一是宇宙之始,萬物之源,大道之根。能把最簡單說得最偉大,也不容易。許慎又拈出x8Fo字,說是「一」的古文。此說欠妥。x8Fo字分解開來,從一,弋聲,資格怎能比一更老?皆因後世巧詐日出,偷添筆畫,改一成二成三成五成七,才造「x8Fo」字代替「一」字,用於會計賬簿,這算什麼古文呢?後來又用壹頂替x8Fo,等同寫別字。「二」字上短下長,求美觀也。古代「二」字讀lì,音與「麗」同。三千餘年前商代甲骨文「麗」字是兩隻鹿,其後古文簡化近似今「麗」,意為二鹿。古代送兩張珍貴獸皮作禮品,謂之麗皮。「麗」即二也。「二」字用於會計,防人偷改,便在x8Fo下加一,成x8Fp。還不放心,後來又加貝,作貳。貝殼在古代曾經是貨幣。從貝的字多與財富有關。「三」字古代讀shēn,音與人蔘的「參」同。篆文「參」字是三顆星,其下是聲符。「參」是古代白虎七宿中的參宿,即獵戶座中的三星,冬夜可見,很亮。《詩經》的「三星在戶」,就指參宿冬夜出現於正南方天空上。參即三也。古人最初只叫三星,後來造出「參」字,專指三星。三字用於會計,稍改參字成叄。有文盲學了一二三,大喜說:「就這樣簡單。好,我能寫十百千萬了。」說對了一點點,甲骨文四的確橫畫四杠。四杠的那個四,被後來的篆文廢除了。

四五六皆借字甲骨文「四」,橫畫四杠,這樣用了千年,終覺不妥。允許四杠,就有五杠六杠七杠直至N杠登場,文盲都能寫十百千萬了,那還像文字嗎?俗話「事不過三」,到三而止,四就另找替代。於是三加一寫成四。四的本義是鼻涕,與數目字無關係,是借來用的。古文「四」字,兩條清鼻涕左右孔流下,詼諧有趣。借作數目字用以後,四的本義遂隱。於是另造泗字,代表雙龍出洞。《詩經·陳風·澤陂》說男子荷塘遇美女,想她睡不著,「寤寐無為,涕泗滂沱」。涕是淚水,泗是鼻涕。大男人家哪能哭成這樣,可能這是編來搞笑的詩,被多情種子誤讀了。解字好比偵探破案,事屬科學,切勿意識形態挂帥,否則難免瞎說。許慎《說文解字》:「五,五行也。從二(像天與地),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也不想想,水火木金土相生相剋的學說,即五行學說,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比五字的出現至少晚了千年,怎能用五行去解說呢?請看甲骨文三個「五」,最老的那個「五」只有兩杠交叉,並無像天地的兩橫,便知許慎之說落空了。不過我們應原諒他,因為他未見過甲骨文。他身後又過了一千八百年,甲骨文才出土於殷墟(今河南安陽小屯村)。兩杠交叉的這個「五」,我想或為遠古巫術符號,表示有所禁止。這個符號至今仍用,例如教師批改作業,又如道路禁止通行。我還見過池邊豎牌,牌上畫魚,打個紅叉,表示禁釣,文盲都懂。「五」被借去作數目字,所以另造「毋」字,表示禁止。小孩行為越軌,大人發出鼻音很重的毋聲,以制止之。這種毋聲狗都會發,雖然不識「五」字。由此偵知「五」的本義應是禁止,難怪古人迷信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惡音wù)或忤月忤日(忤音wǔ)。孟嘗君五月五日呱呱墜地,其父王厭惡說:「丟到野外去!」端午節室內灑雄黃驅毒蛇,河上劃綵船驅惡龍,都與迷信「五」有關係,初無涉於屈原。甲骨文「六」,像棚屋形。《詩經·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廬,疆場有瓜。」六借去作數目字用,棚屋一義就交給後起的「廬」字去管。田中棚屋,夏秋入住,為守瓜也。舊時四五六有所謂大寫就是肆伍陸,用於會計賬簿。這是故意寫筆畫繁多的別字,以防偷改。

七八九亦借字今之十字在甲骨文乃是「七」字,僅僅用於計數。「七」字本義,後人猜測,應是刀割。看篆文有些像橫刀割莊稼,如秋收之刈禾。如果猜測不錯,這個「七」就該是許慎定義的指事字。讀者或以為橫杠既像刀,立柱又像禾,應屬象形字。非也。物有形,方可象,所以象形字所指的必須是名詞,是一件物。而刀割是動詞,是做一件事,用形象表達出來,就是指事字。這是象形與指事之區別。指事字和會意字,今人通稱象意字。「七」就是「切」。切乃後起之字,從刀,七聲。「七」字借作數目字用,所以後人造出「切」字,管領切割一義。七的大寫是柒,乃漆字的異體。漆與七有關係。漆樹取漆,必須用刀切割樹身,開一小口,緩緩泌出液汗,滴注桶內。因為要切,所以名漆。「八」字好解,就是扒字。甲骨文「八」聯想到扒樹皮(可以蓋屋)。《說文解字》:「八,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八是象意字,應該說「象分別相背之意」,免滋誤會,以為是象形字。「八」的大寫是捌,意近手掰,音bāi。說起扒樹皮,忽想到「皮」字。籀文「皮」字很像在剝樹皮。請設想從空中俯看下面,那個圓圈便是樹榦,右手正在撕剝樹皮。最早「皮」乃動詞,音義或同「剝」吧。這與「扒」的音義也相近。「皮」後來變名詞,轉皮今音pí。「九」這個字,諸家聚訟,各說不一。其間有說「九」乃「肘」字,最合鄙意。甲骨文「九」,我猜想是釣鉤。後來見到比殷墟甲骨文晚數百年的周代金文,才知絕非釣鉤。丁山說,金文「九」上面的「又」字是右手(以三指表五指),下面彎屈者乃臂肘。九肘古音相同。「九」字借作數目字用,所以後人造出「肘」字,管領臂肘一義。「九」的大寫是「玖」,一種黑色玉石。

十百千回到一手有十指,所以數字序列十進位。橫一指,橫二指,橫三指,表示一、二、三。豎一指便是「十」,暗示回歸到一,這就是十進位。甲骨文「十」字正是豎一指。這個畫一豎杠的「十」,如果自轉九十度,就會被誤認作「一」字了,所以終覺不好,金文便在杠腰加一圈點。圓點刻畫費工,篆文改為橫刻一杠,最後定型。這就是「十」,至今不改。數字到「十」,已是巨額,所以廣大深厚的「博」,多人出力的「協」,字皆從十得義。今人多誤作所謂豎心旁,其故在不通文字學常識。「十」的大寫是「拾」,義為拾取。十十為百,先有白字,後造百字。百字是一白二字合成的。甲骨文「白」字像拇指之形,就是今人之擘字。人手五指,拇指最壯。數字到十十,堪稱為壯了,比擬手拇指,乃用「白」稱之。一個十十就是一個白,合寫成百。看甲骨文就知道白與百的關係。一個白是百,二個白是二百,三個白是三百。「白」既有壯大的意思,所以大哥稱伯,春秋五霸原稱五伯。今人說起某人可敬,豎拇指以稱之。商民族尊素色,素色叫作白色,算是敬稱。於是白又成了一種色名。許慎未見過甲骨文,所以《說文解字》認為白這個字是專門造來表示素色的。我們比許先生幸運多了。十百為千。千,從一,人聲。數字由九百九十九到一千,又回到一,所以千字從一。古音千人二字同韻。或許最早造出「千」字的某族人,在其土語方音,千人二音同讀,所以用人作千字的聲符。遠古渺茫,只能推測。百和千的大寫是佰和仟,義為百夫長和千夫長。

萬是一隻蠍子十千為萬。「萬」這個字最早原非數字,與十千不相干。看甲骨文「萬」字,竟是一隻極厲害的蠍子,舉雙鉗,翹尾刺,作臨戰的姿勢。蠍尾毒針刺人,通夜慘痛,哭爹叫娘,據聞疼到天亮稍可緩解。舊時華北民居患蠍,也就是患那種名叫「萬」的毒蟲,所以檐下有「萬」便是厲害的「厲」。這種方法造字,舊稱會意字,今已歸入象音字。隨著周朝取代商朝,甲骨文式微了,被刻鑄在青銅器上的金文以及書寫在竹簡木條上的籀文和古文取代。到秦朝篆文又興起,至漢代甲骨文終於被歷史完全掩埋。東漢許慎未見過甲骨文,固不足奇。他見到的「萬」字已經是篆文了,非甲骨文,看來看去,不能斷言那是一隻蠍子,所以《說文解字》只好說那是蟲,不能落實是哪種蟲。令人迷惑的是,甲骨文「萬」字固然是蠍子,但是在甲骨文文本里竟無一處作蠍子解,例皆借指十千為萬之萬。猜想起來,早在商朝甲骨文時代前,夏朝已有像蠍子之形的「萬」字。距今四千年前,夏人造它來專門指蠍子。夏被商取代後,文明日臻,事務日繁,計數日巨,十百千這三個數量級已嫌不夠用了,於是向蠍子借「萬」字管領「十千」一義。久借不還,就在萬字下面添蟲成蠆(chài),專指蠍子,而且讀音也改變,不讀wàn了。為何十千叫萬?在下猜想,萬滿古音或同。計數到了十千之巨,古人覺得已經爆滿,不可以添加了,故謂之「萬」。甲骨文「萬」,尾上加一,便是一萬。有加三的算是三萬,在甲骨文已是最高記錄。周朝宴聚娛賓,節目有萬舞,就是蠍子舞。蠍子遇敵,高舉雙鉗,曲翹尾刺,行進踏著節拍,威儀逼人。武舞名之曰萬,良有以也。蠍是簡體。繁體作xFE藎xAC從蟲,歇聲。舊稱形聲字,今稱象聲字。至此,象形、象意、象聲三種字造字方法我都舉過例了。漢字以象聲字數量最多,象意字次之,象形字最少。說漢字部分是象形字,這樣就準確了。

人在不同位置的含義

「人」在文字中所處不同的位置,扮演著不同角色,字字珠璣,耐人尋味。「天」下是人,人頭頂天,身處高端,肯定不是一般之人,但雖貴為至高無上的天子皇上,卻亦是高不過天的人。「大」中有人,大人物的肩上有一根扁擔,擔負著管理天下的責任。正是由於他們身擔重責,日里萬機,社會才井然有序。「貧」中有人,貧窮的人也是人類大家族的一部分,他們與富裕及社會分不開。

「貝」中有人,人被壓抑著,如同戴著緊箍咒;「財」中有人,人被限制著,要施展才華,不能被金錢所惑;「權」中有人,人被捆在十字架上,預示著權力這把雙刃劍,在使你光宗耀祖的同時,又可能會使你因「富」得禍,遺臭萬年;「囚」中有人,人被禁錮在牢籠中,若以身試法,必失去自由;「全」中有人,人在王之上,若不畏於王者之威,不獻媚於權威,則能坦然面對枯榮,靜觀世態炎涼;

「會」中有人,人不被浮雲遮掩,則會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平淡對得失,冷眼看縹緲;「貴」中有人,「賤」中有人,「貪」中有人,「賢」中有人,「美」中有人,「陋」中有人,「賭」中有人,「債」中有人…

「眾」即使只有三個人,也要有一個人高高在上。「從」即使只有兩個人,也要有主有次,一個人服從另一個人,永遠跟隨另一個人。「囚」要把不聽話的人送進囚牢。「合」意味著只許一個人開口,只許一言堂。「會」開會必須人云亦云,不許標新立異。

「今」人不能因為有一點本事,就不為五斗米折腰。否則,就不會有今天。「拿」人生就是拿來,集合眾人的手為自己去拿,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金」只要成為人中之王,就能腰纏萬貫。用心解讀「人」字,會深感我們祖先發明「人00」字的大智慧,它告訴我們應把握和駕馭好人生這趟「長途車」,珍惜和善待我們只有一次的人生.

漢字174個部首及其表意功能以下 174個漢字的部首,就能組成千千萬萬個單詞。了解明白部首的表意、表聲功能與組合規律,就掌握學習漢字。一:橫部、一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數目有關的字。丨:豎部,本義是上下貫通,作部首時一般只表示筆畫。丿:撇部,作部首時,一般只表示筆畫。丶:點部,本義是燈炷、燭光,作部首時一般只表示筆畫。乙(乛、乚、):乙部或折部,作部首時一般只表筆畫。二:二部,作部首時,通常只表示筆畫。十:十部、十字頭、十字旁,作部首時可表示和數目十有關的數字。廠:厂部,作部首時可表示和山崖、山、石或房屋有關的事物。匚(讀方):匚部、左方框,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方形容器或各種其他容器有關的事物。卜(讀補):卜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占卜問卦有關的事物。冂(讀窘):冂部、同字框,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區域有關的事物。八(丷、ハ):八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分解、分散、相反、相背等有關的事物。人(亻、入):人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人及和人有關的動作、行為、稱呼、性格、事物等。勹(讀包):勹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人有關的事物。幾:幾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茶几一類的矮小木製器具。兒:兒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人有關的事物。亠(讀頭):亠部、點橫部,作部首時,一般只表示筆畫。冫(讀冰):冫部、兩點水,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溫度低或水有關的事物。冖(讀密):冖部、禿寶蓋,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遮蓋、覆蓋有關的事物。卩(,讀決):卩部、硬耳朵,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曲膝跪著有關的事物。阝(在左,讀付):阝部、左耳旁,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山或地名有關的事物。阝(在右,讀義):阝部、右耳旁,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城市、邦國、地方、居住、姓氏有關的事物。凵(讀坎):凵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凹陷有關的事物。刀(刂、):刀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刀有關的動作或事物。力:力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力氣、用力或武力有關的事物。厶(讀私):厶部,作部首時,一般只表示筆畫;作組字部件時可以表示和「私」有關的事物。又(ヌ):又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手有關的動作或事物。廴(讀引):廴部、建字底,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走路有關的事物。工:工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工匠、工具有關的事物。土:土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泥土、土地有關的事物。士:士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男性有關的事物。艹(讀草):艹部、草字頭,作部首時通常表示和植物,特別是草本植物有關的事物。寸:寸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長度、法度有關的事物。廾(在下,讀鞏):廾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雙手拿東西有關的事物。大:大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人或大有關的事物。尢(讀網):尢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殘廢、殘缺有關的事物。弋(讀義):弋部,作部首時,一般不表意。小():小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微、小有關的事物。口:口部、口字旁、口字底,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嘴巴、語言或嘴巴的動作有關的事物,還可以表示一些其他方形的東西。囗(讀韋):囗部、大口框,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包圍、環繞、圓圈等有關的事物。巾:巾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紡織品有關的事物。山:山部、山字旁、山字底或山字頭,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山、石、高大等有關的事物。彳(讀赤):彳部、雙人旁,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走路、道路、距離、腳的動作或人的行為有關的事物。彡(讀山):彡部、三撇兒,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圖畫、形象、裝飾有關的事物,有時又表示鬍鬚。夕:夕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時間、夜晚或夜晚的活動有關的事物。夊(讀歲):夊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腳的動作有關的事物。和「止」部相通。廣:广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房屋等建築物有關的事物,和「廠」、「宀」等部相通。門(門):門部、門字框,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門、建築或關閉有關的事物,有時又表示爭鬥。宀(讀棉):宀部、寶蓋頭,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房屋或在屋裡做事有關的事物。和「廣」、「廠」部相通。辶(讀綽):辶部、走之底,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行走、路程或腳的動作有關的事物。彐(彑,讀計):彐部、雪字底、尋字頭,作部首時通常只表示筆畫。屍:屍部、屍字頭,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人體、屍體或人的行為動作有關的事物,有時又和房屋有關。己(巳):己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嬰兒有關的事物。弓:弓部、弓字旁,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弓有關的事物。子(孑):子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孩子有關的事物。屮(讀徹):屮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草有關的事物。女:女部、女字旁、女字底,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婦女、姓氏或美麗有關的事物,又因古代輕視婦女所以有時表示不好的性情。馬(馬):馬部、馬字旁、馬字底,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馬有關的事物。幺(讀妖):幺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絲線或微小有關的事物。巛(讀川):巛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河流有關的事物。王(玉):王部、王字旁、斜王旁;玉字旁、玉字底、斜玉旁,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玉石、玉器或加工玉器有關的事物。韋(韋):韋部、韋字旁,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圍繞有關的事物。木:木部、木字旁、木字底,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植物特別是木本植物或木製品有關的事物。犬(犭):犬部、反犬旁,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狗或其他動物有關的事物。歹:歹部、歹字旁,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死亡、喪事、損害等有關的事物。車(車):車部、車字旁,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車子或車上的零件有關的事物。戈:戈部、戈字旁,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兵器、戰爭、殺戳有關的事物。比:比部、比字頭、比字底,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並列挨著有關的事物。瓦:瓦部、瓦字旁、瓦字底,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陶器等土製品有關的事物。又借用作音譯詞表示電的功率單位「瓦特」。止:止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腳或腳的動作有關的事物,和「彳」、「足」、「疋」、「辶」、「夊」、「走」等部相通。攴(攵,讀撲):攴部、「攵」叫反文旁,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敲、打、擊等手的動作及干、做等行為動作有關的事物。和「殳」部相通。日:日部、日字旁、日字頭,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太陽、光、時間、乾燥等有關的事物。曰:曰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說話、言辭有關的事物。水(氵、氺):水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河流、水、液體等有關的事物。貝(貝):貝部、貝字旁、貝字底,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錢財、貨幣、貿易或裝飾品有關的事物。見(見):見部、見字旁、見字底,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看、目光或眼睛的動作有關的事物。牛(、牜):牛部、牛字旁、牛字底,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牛、類似牛的動物有關的事物。手(扌):手部、手字底、提手旁,作部首時可表示和手或手的各種動作有關的事物。與「又」、「寸」、「爪」、「廾」相通。毛:毛部、毛字底,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鳥獸的毛、鬚髮或毛皮製品有關的事物。氣:氣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氣體或以氣體作為存在形式的化學元素有關的事物。片:片部、片字旁,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薄片有關的事物。斤:斤部、斤字旁,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斧子一類或工具或使用這類工具時的動作有關的事物。爪(爫):爪部、爪字頭,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手的動作有關的事物。和「手」、「扌」、「寸」、「又」、「廾」等部相通。父:父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成年男性有關的事物。月:月部、月字旁、月字底,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月亮、光、時間等有關的事物。欠:欠部、欠字旁,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張大嘴巴的各種動作有關的事物。風(風):風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風有關的事物。殳(讀書):殳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敲打、打擊有關的事物。和「攴」、「攵」等部相通。文:文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花紋、彩飾有關的事物。方:方部、方字旁,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旗幟、軍隊有關的事物。火(灬):火部、火字旁、火字底,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火、光或使用火、光有關的事物。斗:斗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斗一類容器有關的事物。戶:戶部、戶字頭,作部首時可表示和門、房子等有關的事物。心(忄、):心部、心字底、豎心旁,作部首時可以表示感情、氣質、思想、表情,以及和心理活動有關的事物。爿(丬,讀床):爿部,作部首時大多簡化成「丬」,通常只表示讀音。示(礻):示部、示字旁,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鬼神、祭祀、宗廟等宗教迷信活動有關的事物。石:石部、石字旁、石字底,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土石、土石器具有關的事物。龍(龍):龍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龍或神靈有關的事物。業:業部,作部首時,一般不表意。目:目部、目字旁、目字底,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眼睛或眼睛的動作有關的事物。田:田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田地、農活有關的事物。罒:罒部、四字頭,其實是「網」字的變形,也叫網字頭,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網或網的功能有關的事物,並經常引申為法網或觸犯法網的罪人。皿:皿部、皿字底,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器皿有關的事物。矢:矢部、矢字旁,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箭、長度或直有關的事物。禾:禾部、禾字旁,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穀類植物或農事有關的事物。白:白部、白字旁,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白色、光亮有關的事物。瓜:瓜部、瓜字旁、瓜字底,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瓜或藤生植物有關的事物。用:用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鍾、或有用有關的事物。鳥(鳥):鳥部、鳥字旁、鳥字底,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飛禽有關的事物。疒(讀ne):疒部、病字頭,作部首時可表示和疾病有關的事物。立:立部、立字旁、立字頭,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站立有關的事物。穴:穴部、穴字頭,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洞穴、空或房屋有關的事物。疋(,讀書):疋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腳或腳的動作有關的事物。皮:皮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皮膚、皮革有關的事物。矛:矛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矛一類兵器有關的事物。母(毋):母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母親有關的事物。耒(讀壘):耒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農具或農活有關的事物。老:老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年紀有關的事物。耳:耳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耳朵、聽覺或聲音有關的事物。臣:臣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奴隸或低頭、屈身等人體動作有關的事物。西(覀):西部、西字頭,作部首時可表示和遮蓋或反覆有關的事物。頁(頁):頁部、頁字底、頁字旁,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頭、頸、面部等有關的事物。虍(讀乎):虍部、虎字頭,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虎有關的事物。蟲:虫部、蟲字旁、蟲字底,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昆蟲、動物有關的事物。缶(讀否):缶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瓦器、容器有關的事物。舌:舌部、舌字旁,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舌頭、嘴巴或味道有關的嫩的。竹():竹部、竹字頭,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竹子或竹製品有關的事物。臼:臼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石臼有關的事物。自:自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鼻子有關的事物。血:血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血有關的事物。舟:舟部、舟字旁,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船有關的事物。衣(衤):衣部、衣字旁、衣字底,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衣物有關的事物。羊(、):羊部、羊字旁、羊字頭,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羊有關的事物。米:米部、米字旁、米字底,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穀米、糧食或糧食做的食品有關的事物。聿(肀,讀玉):聿部,作部首時可表示和筆或書寫有關的事物。艮(讀亘):艮部,作部首時,通常不表意。羽:羽部、羽字旁、羽字頭、羽字底,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鳥、羽毛或鳥飛的姿勢有關的事物。糸(糹、糹,讀密):糸部、絞絲旁、絞絲底,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絲、繩、絲棉麻等紡織品及顏色有關的事物。麥(麥):麥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麥子、糧食有關的事物。走:走部、走字底,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行走、行路的動作姿態或腳的動作有關的事物。和「足」、「止」、「彳」、「辶」等部相通。赤:赤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紅色有關的事物。豆:豆部、豆字旁,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豆類植物有關的事物。酉:酉部、酉字旁,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酒或由發酵製成的食品、佐料有關的事物。辰:辰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農活有關的事物。豕(讀史):豕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豬有關的事物。鹵:鹵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鹽有關的事物。里:里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地方有關的事物。足():足部、足字旁、足字底,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腳或腳的動作有關的事物。和「走」、「止」、「彳」、「辶」等部相通。身:身部、身字旁,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身體有關的事物。釆(讀變):釆部,作部首時可表示和分辨、辨別有關的事物。谷:谷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山谷有關的事物。豸(讀至):豸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野獸有關的事物。角:角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角有關的事物,又因為古代把牛角做成酒杯,所以又可表示和酒杯有關的事物。言(訁):言部、言字旁、言字底,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說話等語言行為有關的事物。辛:辛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犯罪、治罪、刑法、辣味有關的事物。青:青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藍色有關的事物。其:其部,作部首時,一般不表意。雨:雨部、雨字頭,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下雨有關的氣候、天象等的事物。齒:齒部、齒字旁,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牙齒有關的事物。黽(黽,讀閔):黽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蛙、龜等兩棲動物有關的事物。隹(讀追):隹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飛禽有關的事物。金(釒):金部、金字旁、金字底,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金屬、金屬製品有關的事物。魚(魚):魚部、魚字旁、魚字頭或魚字底,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魚類、兩棲類動物或食物有關的事物。革:革部、革字旁、革字底,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皮革或皮革製品有關的事物。骨:骨部、骨字旁,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骨頭、人體有關的事物。鬼:鬼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鬼怪或迷信有關的事物。食(飠):食部、食字旁、食字底,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吃或食物有關的事物。音:音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聲音有關的事物。髟(讀飄或標):髟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毛髮或與毛髮有關的事物。麻:麻部,作部首時,通常只表音。鹿:鹿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鹿類、像鹿的動物,或與鹿有關的事物。黑:黑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黑色或污濁有關的事物。鼠:鼠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老鼠、鼠科動物或像老鼠的動物有關的事物。鼻:鼻部,作部首時可以表示和鼻子有關的事物。

漢字的殘缺字在古今名人題墨中,有一些刻意的殘缺字,不但膾炙人口,而且具有一定的意蘊和啟示作用。只要我們領悟其用意,甚至可以品出燈謎一般的雅趣。如在杭州西湖「花港觀魚」景點,有乾隆御筆「花港觀

」的匾額四個字,仔細一看魚字少了一點,其中「魚」字是繁體字,下面應該是四點,卻寫成三點。按漢字來說三點是水,四點是火,魚喜水怕火,乾隆有意少寫一點。(圖片在後面)當走到西子湖畔棲霞嶺南麓的岳飛墓時,在墓前的照壁上,題寫著「盡忠報

」四個字,其中「

」字少了一點,意思是:國不可一日無君,寓意指點江山尚未收復之意,以激勵人們抗敵救國。(圖片在後面)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其家鄉山東曲阜的孔府,門上有一副對聯:「與國咸休安冨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而其中「富」字無點寫成「冨」,「章」字下面的十字,直通上面的立字,寫成「

」。聖人家裡的對聯豈有錯別字之理,之所以這樣寫,寓意是「富貴無頂,文章通天」。明朝萬曆年間,紹興城內大雲橋新開了一家點心店。明代文人徐文長(徐渭)來這裡吃點心,在主人的請求下,他為店家寫一塊招牌「三元點心店」,將「心」字中間少了一點寫成「

」字。心字中間無點,意思是:肚子空了需要進「點」心了。大家慕徐渭之名和好奇,紛紛到此店來吃點心,故而該店生意非常興隆。河北承德避暑山莊門前那個匾額,是康熙御筆。在「避」字上的那個辛字,多加了一橫成為「

」,暗含著清王朝更加穩定。(圖片在後面)康熙喜歡把字向怪里寫,在杭州「蘇堤春曉」是康熙親題的,把「蘇」字寫成「

」字,「魚」和「禾」的位置對調。傳說蘇東坡喜歡吃魚,侍者將魚放在左邊,它可以把整盤的魚吃掉;如果放在右邊則很生氣,因為蘇東坡是個「左撇子」,所以康熙特意將魚寫在左邊。而「堤」字則把「土」字旁改成「耳」字旁,寫成「隄」字。說是耳字與蘇堤的地形相似。後來碑上的這兩個字都被編入了康熙字典。(圖片在後面)揚州大明寺有一塊「風流宛在」的匾額,是光緒年間兩江總督劉坤一為懷念歐陽修之韻事而題,「流」字少寫一點為「

」,「在」字多寫一點為「

」,寓意後人風流少一點,實在多一點。(圖片在後面)鄭逸梅《藝林散葉》寫道:清代有個貢生,名叫金鶴翔,30歲以後,改名病鶴。他的朋友認為名字中有「病」字不吉利,勸他另換一個字。金鶴翔的妻子說:「請把第一筆省略不寫,就一點病也沒有了。」金鶴翔按照妻子的話,把自己的名字改為「

鶴」。常熟新成立了個研究學術團體「虞社」,大家推他為名譽社長。他死了以後,留下一本書,書名《

鶴遺稿》,果然「病」字不寫首筆。漢代大文學家揚雄,獨自標新立異,本來只有「楊」姓,他卻改作「揚」姓。把自己的名字隨便亂改,甚至缺筆或增筆,不僅古人有這種怪癖,今人也偶有所聞。據1984年6月5日《西安晚報》上《凖不可取》一文載:著名作家李准聲明,他已改名叫「李凖」。因為叫「李准」的人太多了,「為了尊重讀者」而改名。「准」的繁體字是「準」,字頭「准」左旁應是三點水,而不是兩點水。李准不是恢復了繁體,而是杜撰了一個在其他場合毫無用處的新字而已。老字號烤鴨店全聚德,匾牌是一位名叫錢子龍的秀才寫的,此人寫得一手好字,把錢秀才請到之後,楊老闆和他開懷暢飲,錢秀才趁醉揮筆,將「德」字漏寫了一划,寫成了「徳」字。其實不是漏寫,「德」字歷來有不同的寫法。據《漢語大字典》,「德」的異體字至少有九個,而缺少一划的「德」也是其中之一。秦公鍾、禮器碑上的「德」都是沒有其中一划,歷代書法家,也都是把「德」、「徳」並用。如書法家王羲之筆下的「徳」就沒有這一划,鄭板橋書法中有時有,有時卻沒有。(我曾以「德字少一點」發過短文。)(圖片在後面)收藏錢幣的人一般都知道:清代制錢「康熙通寶」的「熙」字,古寫為「熈」如果左上角少一豎,成為現在的簡體「熙」字,這是一枚「羅漢錢」,收藏價值較高。有關羅漢錢的鑄造,流傳兩種傳說。一、康熙六十歲大壽時,在鑄錢銅液中溶化一尊金身羅漢佛像,鑄成此康熙羅漢錢。二、1720年康熙為統一大計,遂派騎兵由青海,四川入藏平叛,當進入西藏腹地後,軍餉接濟發生困難,當時和當地寺廟中的喇嘛商量,講明借銅就地鑄幣。喇嘛們把銅佛和金羅漢獻出,和銅一起熔化鑄幣。考慮所借銅金需要歸還,所以特在錢幣做一標記,把「康熙通寶」的「熙」字故意少寫一豎,以便以後識別回收。但究竟是那個傳說,更接近實際情況,尚無考證。(圖片在後面)河北薊縣有一座獨樂寺,寺內除供奉的佛祖和觀音等殿堂之外,還有一處「報恩院」。咸豐八年仲秋,咸豐皇帝駕臨獨樂寺,應本寺方丈之請,為四合院題寫了「報恩院」。其中將院字少寫一筆為「

」,寓意為保佑一方百姓平安如意。(圖片在後面)著名民族實業家張謇,江蘇南通人,1895年創辦「南通大生紗廠」,在題寫「大生碼頭」時,將繁體「碼」 有意把馬寫成三點的「

」,寓意打下牢固民族事業基礎的決心。河南衛輝市城北,有一座林姓的太始祖比乾的墓,墓碑上四個隱約可見的字「殷比干莫」,「墓」字為何少寫了下面的「土」?據說,這是我國春秋時期儒教創始人孔子存世的惟一真跡。堂堂的孔聖人怎能把墓字寫錯?傳說孔子認為,比干乃取大地之土而葬,「墓」字下面的「土」有意不寫。南京「太平天歷史展覽」的牌匾由郭沫若題寫,其中「國」字少了一點。相傳,這是因為郭老對洪秀全沒有繼續進軍,深為惋惜,故而把「國」字少寫一點。不過,在太平天國的文獻中,天國的「

」字都少了一點。太平天國首領洪秀全、石達開所鑄的聖寶錢,錢文「太平天國」的「國」字,都是少寫一點,中間是個「王」字。當時還沒有簡化字,郭是歷史、考古學家,深諳國字如何寫法,相傳的說法不可信。南嶽忠烈祠,是原國民政府為紀念抗戰陣亡將士,於1943年建成的抗戰紀念陵園,祠堂正門懸掛的木匾「忠祠」,由蔣中正題寫。「烈」字少了一橫,傳說「烈」字左上方是個「歹」字,蔣忌諱歹徒」的「歹」,因此有意將「歹」中的一點略去。「溪北書院」是海南清末著名書院之一,掛有一塊清末名儒書法家潘存題寫的「書院講堂」木匾,書院的「書」字缺了一划,講堂的「講」字卻少了兩劃。有學識的方家認為,這兩字殘缺的含義是書寫者獨具匠心的傑作。「書」缺一划,隱指浩如瀚海的「書」是永遠讀不完的.也可以說是書到用時方恨少;「講」字缺兩劃,又正好是一橫一豎,寓意古今中外的知識,縱橫天下,書是讀不完的,就應該學到老、讀到老。浩如瀚海的「書」,不論橫講、豎講都是永遠講不完的,應該世世代代講下去。上海黃浦江畔有一座31層的「裕安大廈」,是安徽省在上海招商引資的窗口,「裕安大廈」四字是趙朴初所寫,其中「裕」字左偏旁少了一點。之所以少寫一點,因為趙是安徽人,感到家鄉離富裕還差一點,寓意在激勵鄉親正視現實,加倍努力補上這一「點」。2006年國民黨主席連戰謁拜「中山陵」,寫下「

」四個字,並署了姓名和日期。其中「美、陵、戰」連缺三筆,「美」字少一橫,「陵」字缺一撇,「戰」字少一點。為何要這麼寫?據內部人士透露:「美」字少一橫,寓美中不足,海峽相隔,骨肉分離,華夏尚未統一。「陵」字缺一撇,將「攵(反文)」寫作「又」,寓意決不出頭「造反」、鬧台獨、搞分裂、唱反調;也表示「反攻大陸」早已不合時宜。連戰的簽名按台灣規矩應是繁體字,此次竟用的是簡體字,簽作「

」,而且右邊「戈」字不帶點,取「不再動干戈」之意。

以上「花港觀魚、岳飛墓、避暑山莊、揚州大明寺、全聚德、羅漢錢、獨樂寺報恩院」等殘缺字,都實地考察過,資料屬實。其他多來自報刊和網頁,在此謹向原文作者致謝!這些漢字的意思,你真的了解嗎【東】 一隻脹鼓鼓的口袋古代有學者認為,東由「日」 「木」組合而成,這裡的木指神樹扶桑,神話中提到,日從扶桑樹下冉冉上升,最後從扶桑的樹梢升起,所以日升起的這個地方就是東了。等到研究甲骨文時,人們才發現真相併非如此。甲骨文里,「東」的原形是一隻脹鼓鼓的口袋。「口袋有底,一端捆束,曰囊」,「口袋無底,兩端捆束,曰橐」。而「東」,最初的樣子就是一隻橐(tuo)。如今,「東」早和口袋無半點關係,不過有意思的是在日語中,仍舊保留了「東」的古音。比如,大家所熟知的電器品牌「東芝」,日語的發音就是TOSHIBA。【西】 森林西邊的一隻鳥巢甲骨文的西字,從字形上看,是一隻鳥窩,有三隻小鳥從窩裡抬頭,伸著嘴巴嗷嗷待哺。甲骨文的「西」,與今天我們還在使用的「巢」,有異曲同工之妙。「巢」字的頂部,也有三隻嗷嗷待哺的小鳥。那麼,表示鳥窩的字,怎麼用來指示方位了呢?原來,先民觀察發現,鳥類築巢的方向總是對著落日,在森林的西邊,這樣,日落時分,鳥兒就可以藉助夕陽的餘暉照亮歸程,順利找到回家的路。鳥巢的方向,於是就成了西方。【我】 是一種冷兵器,能要人的命在甲骨文里,「我」是一個象形字,左邊是一把有三個鋸齒的戈,右邊是長柄。由此可知,「我」的原始字義為一柄鋸齒狀的兵器。周武王伐殷,在孟津渡發表了三篇《泰誓》,其中有「我伐用張,於湯有光」的誓詞。 「我」是兵器,自然含有殺伐之意,「我伐」即殺伐。周武王的意思是說殷紂王十分兇殘,已經違背了開國君主所承受的天命,因此征伐紂王符合天命,連殷商的開國君主成湯也會感到光榮的。「我」作為一種冷兵器,自然是鋒芒畢露,非常危險。不過,到了《詩經·採薇》的年代,「我」早已成了第一人稱代詞,所以才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名句。儘管有「我」,但古人似乎還是更願意用「余」和「吾」來指代自己,其中原因,大概和「我」字中那些猙獰的鋸齒有關。香噴噴的【瓜】怎麼就傻了呢一個人傻裡傻氣,常會被人說是「傻瓜」。小情侶打情罵俏、父母責怪孩子,常常用到這個詞,不是真的傻,似乎還帶那麼點嬌嗔的味道。那麼,這個「瓜」是什麼「瓜」呢,是黃瓜、西瓜還是哈密瓜?當然都不是啦。「傻瓜」的來源跟一個非常古老的部族姜戎氏有關。《左傳·襄公十四年》記述了范宣子對姜戎氏的談話,其中說:「來!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離於瓜州。」意思是當初秦人追逐你們的祖先吾離,一直追逐到了瓜州。瓜州在今甘肅敦煌一帶。據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考證,姜戎氏被趕到瓜州後,人們就把聚居在瓜州的姜姓人統稱為「瓜子族」。因為「瓜子族」人秉性忠厚,被人僱用時不懂得偷懶,只會埋頭不停幹活,因而被當地人視為「傻子」,時間長了,就一概統稱為「傻瓜」。話說回來,瓜的本意是什麼呢?還真就是個瓜。從金文字形看,瓜是個象形字,兩邊像瓜蔓,中間像果實,藤上結瓜。


推薦閱讀:

漢字與中華文明
「杉」這個字能如何讀?
常用漢字五行(木、火、土、金、水)屬性字型檔大全
中國堪稱史上最牛的10個漢字:99%國人都不認識
漢字的書寫規範

TAG:漢字 | 靈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