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解:音樂是舞劇的靈魂
舞劇《桃花源記》,8月8日至9日在國家大劇院上演,好評如潮。著名音樂評論家、人民音樂出版社編輯何艷珊《一曲桃花夢,別樣民族情》的文章寫道:「該劇用新穎的構思和精美的音樂舞蹈,對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進行了藝術再現,是不可多得的藝術佳作。尤其作為舞劇之靈魂的音樂創作,將現代作曲手法與傳統五聲調式、現代音樂風格與民族音樂風格有機融合,雅俗共賞,體現出高度的藝術性和哲理性。音樂具有創造性,匠心獨具。作曲家把西方作曲技法十分貼切地融合到了民族音樂之中,使現代音樂具有了民族傳統文化的內蘊和哲理深度……」
作為舞劇《桃花源記》的作曲,我為人們對劇中音樂的認同感到高興。
音樂是舞劇的靈魂。我從1994年為舞劇《邊城》作曲,到2015年為《桃花源記》作曲,其間還為《遠山鼓謠》《遙遠的侗寨》《南風》《天山芙蓉》等30多部大型舞劇、歌劇、音樂劇、歌舞劇及舞蹈詩劇作曲,多次獲得國家級大獎。我創作每部作品都會設立一個新的目標,都會在藝術表現手法上尋找創新的突破口,千方百計做到超越以往,不重複自己。
《桃花源記》的音樂創作,我主要在三個方面進行新的嘗試。一是尋求中國古典音樂素材與湖南地域音樂素材的融合。劇中,我採用古琴曲《酒狂》的素材作為音樂主題,用來表現陶淵明的精神世界,襯托他洒脫不羈、肆意縱情魏晉文人風骨。而整劇貫穿的音樂主題,則是由曲笛吹奏的帶有古典韻律的七聲羽調式旋律,從而奠定本劇的古典色彩基調。而在表現美好的世外桃源、男耕女織情節時,則採用了帶有鮮明湖南本土色彩的民族五聲調式為主的優美旋律。古典的韻律和地域性鮮明的民族調式,通過各種作曲技術手段達到水乳交融。二是時尚性音樂元素與現代作曲技法的適當運用。劇中許多群舞場面中,運用了富有動感的時尚性節奏,打破了古典和民族音樂中平穩的規則性節奏韻律,讓音樂律動感更加具有現代觀眾審美的接受度。如在陶淵明等三人飲酒舞中,我採用古琴、竹笛、大提琴的自由節奏和無調性三重奏,表現陶淵明潛意識中的困惑和內心的矛盾,以及面對社會黑暗的無奈與痛苦。而在表現難民們被亂兵搶劫追殺時,音樂則發出扭曲、怪誕和刺耳的音響,這種無調性和音及多重節奏的運用,其效果更勝一籌。三是將古典、民族、時尚與現代無縫對接,統一在全劇的整體風格之中。由於主題音樂貫穿全劇,並用作曲技術手段和哲理性的思維方法,將各人物主題有機統一在一種音樂氛圍之中,使全劇自然而流暢,既有強烈的戲劇性對比,又有高度的藝術性統一,達到了較為理想的效果。(楊天解)
推薦閱讀:
※音樂基礎知識
※【律動】幼兒園早操律動視頻,音樂動聽,動作簡單(附音樂)
※《樂遍全球》再現天漠盛況,碎樂與MTA深度合作帶來視聽盛宴
※如何在PPT中設置背景音樂的播放?
※【震驚】不懂樂譜也能寫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