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十八章 因時養生

第十八章 因時養生

  因時養生,就是按照時令節氣的陰陽變化規律,運用相應的養生手段保證健康長壽的方法。這種「天人相應,順應自然」的養生方法,是中國養生學的一大特色。

第一節 因時養生的原則

一、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易·繫辭》中說:「變通莫大乎四時」。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直接影響萬物的榮枯生死,人們如果能順從天氣的變化,就能保全「生氣」,延年益壽,否則就會生病或夭折。所以,《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四時陰陽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簡要告訴人們,四時陰陽之氣,生長收藏,化育萬物,為萬物之根本。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乃是順應四時陰陽變化的養生之道的關鍵。所謂春夏養陽,即養生養長;秋冬養陰,即養收養藏。

春夏兩季,天氣由寒轉曖,由暖轉暑。是人體陽氣生長之時,故應以調養陽氣為主;秋冬兩季,氣候逐漸變涼,是人體陽氣收斂,陰精潛藏於內之時,故應以保養陰精為主。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建立在陰陽互根規律基礎之上的養生防病的積極措施。正如張景岳所說:「陰根於陽,陽根於陰,陰以陽生,陽以陰長,所以古人春夏養陽以為秋冬之地,秋冬養陰以為春夏之地,皆所以從其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養陽者,每因風涼生冷傷其陽,以致秋冬多患病泄,此陰脫之為病也。有秋冬不能養陰者,每因縱慾過度傷此陰氣,以及春夏多患火症,此陽盛之為病也」。所以,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寓防於養,是因時養生法中的一項積極主動的養生原則。

二、春捂秋凍

春季,陽氣初生而未盛,陰氣始減而未衰。故春時人體肌表雖應氣候轉暖而開始疏泄,但其抗寒能力相對較差,為防春寒,氣溫驟降。此時,必須注意保暖,禦寒,有如保護初生的幼芽,使陽氣不致受到傷害,逐漸得以強盛,這就是「春捂」的道理。秋天,則是氣候由熱轉寒的時候,人體肌表亦處於疏泄與緻密交替之際。此時,陰氣初生而未盛,陽氣始減而未衰,故氣溫開始逐漸降低,人體陽氣亦開始收斂,為冬時藏精創造條件。故不宜一下子添衣過多,以免妨礙陽氣的收斂,此時若能適當地接受一些冷空氣的刺激,不但有利於肌表之緻密和陽氣的潛藏,對人體的應激能力和耐寒能力也有所增強。所以,秋天宜「凍」。可見,「春捂」「秋凍」的道理,與「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一脈相承的。

三、慎避虛邪

人體適應氣候變化以保持正常生理活動的能力,畢竟有一定限度。尤其在天氣劇變,出現反常氣候之時,更容易感邪發病。因此,人們在因時養護正氣的同時,非常有必要對外邪的審識避忌。只有這樣,兩者相輔相成,才會收到如期的成效。《素問·八正神明論》說:「四時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氣所在,以時調之也,八正之虛邪而避之勿犯也」。這裡所謂的「八正」,又稱「八紀」,就是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個節氣。它是季節氣候變化的轉折點,天有所變,人有所應,故節氣前後,氣候變化對人的新陳代謝也有一定影響。體弱多病的人往往在交節時刻感到不適,或者發病甚至死亡。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天有八紀地有五里,故能為萬物之母」之說。把「八紀」作為天地間萬物得以生長的根本條件之一,足見節氣對人體影響的重要。因而,注意交節變化,慎避虛邪也是四時養生的一個重要原則。

第二節 春季養生

春三月,從立春對立夏前,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六個節氣。春為四時之首,萬象更新之始,《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春歸大地,陽氣升發,冰雪消融,蟄蟲蘇醒。自然界生機勃發,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所以,春季養生在精神、飲食、起居諸方面,都必須順應春天陽氣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於一個「生」字。

一、精神養生

春屬木,與肝相應。肝主疏泄,在志為怒,惡抑鬱而喜調達。故春季養生,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鬱,要做到心胸開闊,樂觀愉快,對於自然萬物要「生而勿殺,於而勿奪,賞而不罰」(《四氣調神大論》),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培養熱愛大自然的良好情懷和高尚品德。所以,春季「禁伐木,毋覆巢殺胎夭」((淮南子·時則訓》),被古代帝王視作行政命令的重要內容之一。而歷代養生家則一致認為,在春光明媚,風和日麗,鳥語花香的春天,應該踏青問柳,登山賞花,臨溪戲水,行歌舞風,陶冶性情,使自己的精神情志與春季的大自然相適應,充滿勃勃生氣,以利春陽生髮之機。

二、起居調養

春回大地,人體的陽氣開始趨向於表,皮膚腠理逐漸舒展,肌表氣血供應增多而肢體反覺睏倦,故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之說,往往日高三丈,睡意未消。然而,睡懶覺不利於陽氣生髮。因此,在起居方面要求夜卧早起,免冠披髮,鬆緩衣帶,舒展形體,在庭院或場地信步慢行,克服情志上倦懶思眠的狀態,以助生陽之氣升發。

春季氣候變化較螅壯魷終Ш那榭觶又頌咫砝碸急淶檬杷桑院暗牡摯鼓芰τ興躒酢K裕禾觳灰碩偃ッ摶隆L乇鶚悄昀咸迦跽擼跬訊壩紉松笊鰨豢芍杓酢N耍肚Ы鷚健分髡糯菏幣倫乓恕跋潞襠媳 保妊粲質找酢!獨俠蝦閶浴芬嘣疲骸按憾澄淬綠迥諗咸邐薹諒約醯匝糝薄7泊私躍櫓福愎┐菏毖卟慰肌?/p>

三、飲食調養

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而不宜食酸收之味。故《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泄之」。酸味入肝,且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髮和肝氣的疏泄,且足以影響脾胃的適化功能,故《攝生消息論》說:「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增甘,以養脾氣」。春時木旺,與肝相應,肝木不及固當用補,然肝木太過則克脾土,故《金匱要略》有「春不食肝」之說。由此可見,飲食調養之法,實際應用時,還應觀其人虛實;靈活掌握,切忌生搬硬套。

一般說來,為適應春季陽氣升發的特點,為扶助陽氣,此時,在飲食上應遵循上述原則,適當食用辛溫升散的食品,如:麥、棗、豉、花生、蔥、香菜等,而生冷粘雜之物,則應少食,以免傷害脾胃。

四、運動調養

在寒冷的冬季里,人體的新陳代謝,藏精多於化氣,各臟腑器官的陽氣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而入春後,應加強鍛煉。到空氣清新之處,如公園、廣場、樹林、河邊、山坡等地,玩球、跑步、打拳、做操,形式不拘,取己所好,盡量多活動,使春氣升發有序,陽氣增長有路,符合「春夏養陽」的要求。年老行動不便之人,乘風日融和,春光明媚之時,可在園林亭閣虛敞之處,憑欄遠眺,以暢生氣。但不可默坐,免生鬱氣,礙於舒發。

五、訪病保健

初春,由家轉暖,溫熱毒邪開始活動,致病的微生物細菌、病毒等,隨之生長繁殖。因而風濕、春溫、溫毒、溫疫等,包括現代醫學所說的流感、肺炎、麻疹、流血、猩紅熱等傳染病多有發生、流行。預防措施,一是講衛生,除害蟲,消滅傳染源。二是多開窗戶,使室內空氣流通。三是加強保健鍛煉,提高機體的防禦能力。根據民間經驗,在飲水中浸泡貫眾(取未經加工的貫眾約500g,洗凈,放置於水缸或水桶之中,每周換藥一次);或在住室內放置一些薄荷油,任其揮發,以靜化空氣;另外,可按5ml/m2食醋,加水一倍,關閉窗戶,加熱熏蒸,每周二次,對預防流感均有良效。用板藍根15g、貫眾12g、甘草9g,水煎,服一周,預防外感熱病效果也佳。每天選足三里、風池、迎香等穴作保健按摩兩次,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此外,注意口鼻保健,阻斷溫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路,亦很重要,具體方法,詳見有關章節,此不復贅。

第三節 夏季養生

夏三月,從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六個節氣。夏季烈日炎炎,雨水充沛,萬物競長,日新月異。陽極陰生,萬物成實。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人在氣交之中,故亦應之。所以,夏季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養護陽氣,著眼於一個「長」字。

一、精神調養

夏屬火,與心相應,所以在赤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視心神的調養。《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就是說,夏季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胸懷寬闊,精神飽滿,如同含苞待放的花朵需要陽光那樣,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於氣機的通泄。與此相反,舉凡懈怠厭倦,惱怒憂鬱,則有礙氣機,皆非所宜,嵇康《養生論》說,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這裡指出了「心靜自然涼」的夏季養生法,很有參考價值。

二、起居調養

夏季作息,宜晚些入睡,早些起床,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

「暑易傷氣」,炎熱可使汗泄太過,令人頭昏胸悶,心悸口渴、噁心、甚至昏迷。所以,安排勞動或體育鍛煉時,要避開烈日熾熱之時,並注意加強防護。午飯後,需安排午睡,一則避炎熱之勢,二則可恢復疲勞。

酷熱盛夏,每天洗一次溫水澡,是一項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僅能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膚清爽,消暑防病,而且能夠鍛煉身體。因為溫水中沖洗時水壓及機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經系統興奮性降低,擴張體表血管,加快血液循環,改善肌膚和組織的營養,降低肌肉張力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增強抵抗力。沒有條件洗溫水澡時,可用溫水毛巾擦身,也能起到以上作用。

夏日炎熱,腠理開泄,易受風寒濕邪侵英.睡眠時不」上廁糞送風,更不宜夜晚出宿。有空調的房間,也不宜室內外溫差過大。納涼時不要在房檐下、過道里,且應遠門窗之縫隙。可在樹萌下、水亭中、涼台上納涼,但不要時間過長,以防賊風入中得陰暑症。

夏日天熱多汗,衣衫要勤洗勤換,久穿濕衣或穿剛曬過的衣服都會使人得病。

三、飲食調養

五行學說認為夏時心火當令,心火過旺則克肺金,故《金匱要略》有「夏不食心」之說。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氣而制肺氣。故孫思邈主張:「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肺氣」。夏季出汗多,則鹽分損失亦多。若心肌缺鹽,搏動就會失常。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鹹味以補心。《素問藏氣法時淪》說:心主夏,「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補之,甘瀉之」。陰陽學說則認為,夏月伏陰在內,飲食不可過寒,如《頤身集》指出:「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涼粉、冷粥。飽腹受寒,必起霍亂。」心主表,腎主里,心旺腎衰,即外熱內寒之意,唯其外熱內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則猶可,食多定會寒傷脾胃,令人吐瀉。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鎮。夏季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較弱,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

夏季致病微生物極易繁殖,食物極易腐敗、變質。腸道疾病多有發生。因此,講究飲食衛生,謹防「病從口入」。

四、運動調養

夏天運動鍛煉,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較涼爽時進行,場地宜選擇公園、河湖水邊、庭院空氣新鮮處,鍛煉項目以散步、慢跑、太極拳、氣功、廣播操為好,有條件最好能到高山森林、海濱地區去療養,夏天不宜做過分劇烈的運動。因為劇烈運動,可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僅傷陰,也傷損陽氣。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鹽開水或綠豆鹽湯,切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不要立即用冷水沖頭、林浴。否則,會引起寒濕痹證、「黃汗」等多種疾病。

五、防病保健

(一)預防暑熱傷人

夏季酷熱多雨,暑濕之氣容易乘虛而入,易致疰夏、中暑等病。疰夏主要表現為胸悶、胃納欠佳、四肢無力,精神萎靡、大便稀薄、微熱嗜睡、出汗多、日漸消瘦。預防疰夏,在夏令之前,可取補肺健脾益氣之品,並少吃油膩厚味,減輕脾胃負擔,進入夏季,宜服芳香化濁,清解濕熱之方,如每天用鮮藿香葉、佩蘭葉各10g,飛滑石、炒麥芽各30g,甘草3g,水煎代茶飲。

如果出現全身明顯乏力、頭昏、胸悶、心悸、注意力不能集中、大量出汗、四肢發麻、口渴,噁心等癥狀,是中暑的先兆。應立即將病人移至通風處休息,給病人喝些淡鹽開水或綠豆湯,若用西瓜汁、蘆根水、酸梅湯,則效果更好。預防中暑的方法: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勞逸結合;避免在烈日下過度曝晒,注意室內降溫;睡眠要充足;講究飲食衛生。另外,防暑飲料和藥物,如綠豆湯、酸梅汁、仁丹、十滴水、清涼油等,亦不可少。

(二)「冬病夏治」保健

從小暑到立秋,人稱「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氣溫最高,陽氣最盛的時節。對於一些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痹證等陽虛證,是最佳的防治時機,稱為「冬病夏治」。其中,以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的治療效果最為顯著。具體方法:可內服中成藥,也可外敷藥於穴位之上。內服藥,以溫腎壯陽為主,如金匱腎氣丸、右歸丸等,每日二次,每次一丸,連服一個月。外敷藥可以用白芥子20g、元胡15g、細辛12g、甘遂10g,研細末後,用鮮姜60g搗汁調糊,分別攤在6塊直徑約5cm的油紙或塑料薄膜上(葯餅直徑約3cm,如果有麝香更好,可取0.3g置葯餅中央),貼在雙側肺俞、心俞、膈俞,或貼在雙惻肺俞、百勞、膏肓等穴位上,以膠布固定。一般貼4~6小時,如感灼痛,可提前取下;局部微癢或有溫熱舒適感,可多貼幾小時。每伏貼一次,每年三次。連續三年,可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力,降低機體的過敏狀態。通過如此治療,有的可以緩解,有的可以根除。對於無脾腎陽虛癥狀表現,但屬功能低下者,於夏季選服蓯蓉丸、八味丸、參芪精、固本丸等藥劑,也能獲得較好的保健效果。

第四節 秋季養生

秋季,從立秋至立冬前,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個節氣。氣候由熱轉寒,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轉變為陰盛的關鍵時期,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人體陰陽的代謝也開始陽消陰長過渡。因此,秋季養生,凡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煉,皆以養收為原則。

一、精神調養

秋內應於肺。肺在志為憂,悲憂易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耐受性下降,易生悲憂情結。

秋高氣爽,秋天是宜人的季節,但氣候漸轉乾燥,日照減少,氣溫漸降;草枯葉落,花木凋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涼,垂慕之感,產生憂鬱、煩躁等情緒變化。因此,《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說明秋季養生首先要培養樂觀情緒。保持神志安寧,以避肅殺之氣;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我國古代民間有重陽節(陰曆九月九日)登高賞景的習俗,也是養收之一法,登高遠眺,可使人心曠神怡,一切憂鬱、惆悵等不良情緒頓然消散,是調解精神的良劑。

二、起居調養

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起居作息要相應調整《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秋三月,早卧早起,與雞俱興」。早卧以順應陽氣之收,早起,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之太過。初秋,暑熱未盡,涼風時至,天氣變化無常,則使在同一地區也會有「一天有四季,十里不聞天」的情況。因而,應須多備幾件秋裝,做到酌情增減。不宜一下子著衣太多,否則易消弱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容易受涼感冒。深秋時節,風大轉涼,應及時增加衣服,體弱的老人和兒童,尤應注意。

三、飲食調養

《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酸味收斂補肺,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儘可能少食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一點酸味果蔬。秋時肺金當令,肺金太旺則克肝木,故《金匱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說。

秋燥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佳。《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臞仙神隱書》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總之,秋季時節,可適當食用如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有益於健康。

四、運動調養

秋季,天高氣爽,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好時期。可根據個人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鍛煉項目,亦可採用《道藏·玉軸經》所載秋季養生功法,即秋季吐納健身法,對延年益壽有一定好處。具體做法:每日清晨洗漱後,於室內閉目靜坐,先叩齒36次,再用舌在口中攪動,待口裡液滿,漱煉幾遍,分3次咽下,並意送至丹田,稍停片刻,緩緩做腹式深呼吸。吸氣時,舌舔上齶,用鼻吸氣,用意將氣送至丹田。再將氣慢慢從口呼出,呼氣時要稍搵(音致,擦的意思)口,默念(口四)(音審),但不要出聲。如此反覆30次。秋季堅持練此功,有保肺強身之功效。

五、防病保健

秋季是腸炎、痢疾、瘧疾、「乙腦」等病的多發季節。預防工作顯得尤其重要。要搞好環境衛生,消滅蚊蠅。注意飲食衛生,不喝生水,不吃腐敗變質和被污染的食物。群體大劑量投放中藥,如板藍根、馬齒莧等煎劑,對腸炎、痢疾的流行可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為防治「乙腦」則應按時接種乙腦疫苗。

秋季總的氣候特點是乾燥,故常稱之為「秋燥」。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常見口乾、唇乾、鼻干、咽干、舌上少津、大便乾結、皮膚干,甚至皸裂。預防秋燥除適當多服一些維生素外,還應服用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如人蔘、沙參、西洋參、百合、杏仁、川貝等,對緩解秋燥多有良效。

第五節 冬季養生

冬三月,從立冬至立春前,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個節氣,是一年中氣候最寒冷的季節。嚴寒凝野,朔風凜冽,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用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好準備,人體的陰陽消長代謝也處於相對緩慢的水平,成形勝於化氣。因此,冬季養生之道,應眼於一個「藏」字。

一、精神調養

為了保證冬令陽氣伏藏的正常生理不受干擾,首先要求精神安靜。為此,《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冬三月,此為閉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之說。意思是欲求精神安靜,必須控制情志活動。做到如同對待他人隱私那樣秘而不宣,如同獲得了珍寶那樣感到滿足。如是,則「無擾乎陽」,養精蓿銳,有利於來春的陽氣萌生。

二、起居調養

冬季起居作息,中醫養生學的主張,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千金要方·道林養性》也說:「冬時天地氣閉,血氣伏藏,人不可作勞汗出,發泄陽氣,有損於人也」。在寒冷的冬季里,不應當擾動陽氣,破壞陰成形大於陽化氣的生理比值。因此,要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以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以利陽氣潛藏,陰精積蓄。至於防寒保暖,也必須根據「無擾乎陽」的養藏原則,做到恰如其分。衣著過少過薄,室溫過低,則既耗陽氣,又易感冒。反之,衣著過多過厚,室溫過高,則腠理開泄,陽氣不得潛藏,寒邪亦易於入侵。《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說明冬季節制房事,養藏保精,對於預防春季溫病,具有重要意義。

三、飲實調養

冬季飲食對正常人來說,應當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的原則,既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熱,最宜食用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為避免維生素缺乏,應攝取新鮮蔬菜。從五味與五臟關係有之,則如《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腎主冬……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這是因為冬季陽氣衰微,腠理閉塞,很少出汗。減少食鹽攝入量,可以減輕腎臟的負擔,增加苦味可以堅腎養心。

具體地說,在冬季為了保陰潛陽,宜食穀類、羊肉、鱉、龜、木耳等食品,宜食熱飲食,以保護陽氣。由於冬季重於養「藏」,放在此時進補是最好的時機。

四、運動調養

「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葯一碗」。這句民諺,是以說明冬季鍛煉的重要性。

冬日雖寒,仍要持之以恆進行自身鍛煉,但要避免在大風、大寒、大雪、霧露中鍛煉。還須指出,在冬天早晨,由於冷高壓的影響,往往會發生逆溫現象,即上層氣溫高,而地表氣溫低,大氣停止上下對流活動,工廠、家庭爐灶等排出的廢氣,不能向大氣層擴散,使得戶外空氣相當污濁,能見度大大降低。有逆溫現象的早晨,在室外進行鍛煉不如室內為佳。

五、防病保健

冬季是進補強身的最佳時機。進補的方法有兩類:一是食補,一是葯補,兩者相較,「葯補不如食補」。不論食補還是葯補,均需根據體質、年齡、性別等具體情況分別對待,有針對性,方能取效。具體補法詳見「藥物養生」和「體質養生」等有關章節。

冬季是麻疹、白喉、流感、腮腺炎等疾病的好發季節,除了注意精神、飲食運動鍛煉外,還可用中藥預防,如大青葉、板藍根對流感、麻疹、腮腺炎有預防作用;黃芩可以預防猩紅熱;蘭花草、魚腥草可預防百日咳;生牛膝能預防白喉。這些方法簡便有效,可以酌情採用。

冬寒也常誘發痼疾,如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病、腦血管病,以及痹證等,也多因觸冒寒涼而誘發加重。因此防寒護陽,是至關重要的。同時,也要注意顏面、四肢的保健,防止凍傷。

第六節 交節前後的自我調養

經驗告訴人們,一些急病重症,往往在節氣日前後發病,在節氣日前後死亡。因此,重視交節前後的自我調護,不但對年老體弱者具有重要意義,對年富力強者也不例外,除了分別根據節氣所在不同季節的養生方法進行調攝外,龍鬚注意下列各點:

1、節氣日前後兩三天。要注意保存體力,不要熬夜,要保證有充足的睡眠時間。不要過分勞累,尤其不可勞汗當風。

2、節氣日前後,要注意情緒的穩定和樂觀。盡量避免情緒衝動。

3、注意飲食適度,不吃過寒、過熱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

4、要注意及時增減衣服,謹防外邪侵襲機體。

5、在四立、二至、二分八個大的節氣日前後;尤其要十分慎重,年老體弱的人,可適當服些保健藥物(如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丸等),一些救急藥物,應隨身攜帶,以防萬一。

推薦閱讀:

[養生精選]身上藏這玩意全家好運連連
節氣 . 小滿:六大運動養生功法推薦!
養生的最高境界-養心
決明子的作用與功效 怎麼用決明子可以養生
十二時辰養生法 [圖]

TAG: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