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感應篇》心得分享之十四

《感應篇彙編》,宜令熟讀,此正本清源之要務。記得這本書是印光法師最讚歎的《感應篇》註解,另一本是《感應篇直講》,前者很詳細,後者很簡略。若是熟讀,對理解《感應篇》非常有用。在早晚課細讀原文,就要求對每一句話的領會有程度,每日做起來才體會得細膩。

最早就是看看原文,落實過一段時間,就可以看《直講》,等到這些都很熟了,運用自如了,才可以看《彙編》,要不是從簡到難,從粗到細,對我們這樣半路學習的人來講,都把美好時光浪費了,成了學知識,沒有用!學佛要的是打開智慧,智慧是在六度的最後一項。那就要求我們六度有一個整體的落實,很細緻。六度前五度沒有落實,怎麼會得到智慧?

智慧是得定之後的事,定是精進之後的事,一直推到前面的布施。再推到小乘落實得如何?小乘落實的不好,哪又要找到人道基礎做得好不好?這個順序是根據凈業三福,第一福是基礎,有了第一福,才有第二福,最後才有第三福;他們分別是大乘、小乘和人道;大乘要有成績,必須是小乘做好,小乘要是沒有做好,一定是人道沒有做好。

前面是基礎,後面的才做得好。學佛就是要開智慧,這時六度要全面落實,六度要全面落實,必須是三歸五戒做好了,要想三歸五戒做好了,必須三個根做好。三個根中,十善要想做好,必須前面兩個根要做好。

如此看來,為什麼叫根?我們體會了。有根才有發展,一步對一步要負責,最後才能開智慧,智慧能破煩惱,破煩惱,才能證果。這是正常的學佛過程。

正本清源,正本:從根本上整頓;清源:從源頭上清理。從根本上整頓,從源頭上清理。從根本上、從源頭上打好基礎,後面才能成功。這是真正講究落實的學佛過程。

以四書五經所說者,或散見於各處,或義晦而難領會。四書五經我沒全部學過,只是四書,略學過一二,有很多斷惡修善的言句,也不集中,分散在各處,很難讓人有系統地認知,遠比不上《感應篇》句句話都是講斷惡修善的內容,直截了當。

四書言句高深,難以令人領會,不如《感應篇》一目了然,無論文化淺深,都可以閱讀,學習。道教,講因果報應的書,《感應篇》是最好的。

此既熟讀,讀四書五經,一見此種話說,即便心領神會。凡是熟讀四書五經的人,讀這本書,實在是一目了然,心領神會。今天學儒的人沒有了,祖師、老法師有這個智慧,有能力領導我們學習。

否則的話,佛法基礎沒有人給我們點破,我們也不知道歷史原因,我們也沒有這個見解,大乘法還要小乘法做基礎?小乘法還要人道的學問做基礎?

誰能抓住這些凈土宗的綱領,又有誰能把凈土宗的這些道理講解清楚?實在是一言難盡。簡單說,我們有福報,遇到這個老法師,帶著我們把佛法的基礎,佛法的綱領,一步一步地講解清楚。我以前看了很多書,沒有一個這樣提倡的。眾生有福,感動佛菩薩來拯救佛法,我們才有今天佛法的基礎訓練。

學佛前二十年,落實不了十善,都是知識分子習氣作怪,口頭禪。落實十善,是學習三個根之後的一點小成就。二十年的心病,才解決。凈土宗重視落實,學了佛法,不能落實,不能把佛法活學活用於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那種學佛又有什麼用呢?

佛家講:「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實在是有道理。

理學務躬行,而不知此義,反指為異端者,皆見理未的、救世無術之流類也。理學家們不懂得這些道理,種種批評,埋沒別人,標榜自己,實在是沒有能力和智慧,根本看不清楚事實真相。

理學家沒有這個智慧,沒有這個見地,他想立德立功立言,又找不到適當的方法。所以,造成後世的學人,不能真正理解書中的內涵,都以為科考是求名求利、是求榮華富貴的手段。使後人的學習,從效果上就慢慢變質了。忘記了前人編書的目的,是斷惡修善的,是成聖成賢的。

今天我們學習三個根,是為了學佛打基礎,奠定做人的基礎,今天和後世都不會令人產生誤會,造成變質的影響。

推薦閱讀: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九十八集)
分享:幾天不聽經就控制不住習氣,仍隨順煩惱,不聽經真的不行
分享:聽經感受「長時熏修」之妙用、嘗到「從根本修」之甜頭
戶型實例分享:大門對陽台,植物隔斷化解
「分享的快樂是加倍的快樂,分擔的痛苦是減半的痛苦」。

TAG:分享 | 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