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攝影學堂一

第一課穩定你的相機  Tom Xu經常對蘇老師、丁老師、劉老師說,教教我們這些想玩攝影的人構圖啊、用光啊什麼的吧。3位老師面面相覷:這似乎無從說起啊?

  學東西務必循序漸進,在學習構圖、用光之前,至少還有3個關卡要過,穩定相機、準確對焦、正確曝光。這3個關卡看似容易,實際上卻是拍攝經驗和功力的集中體現,而且這不僅僅是犯不犯錯誤的問題,還要盡量做到完美,就像學駕駛起步停車一樣,新手老手一下就能看出差距。

  雖然晃動狀態下拍出來的模糊照片中也有精品,但這不是初學者應該模仿的對象,我們首先要學會如何把照片拍清晰。畢竟絕大多數人評價照片好壞的第一標準,仍然看照片是否清楚,尤其是放大了之後看。照片不清楚主要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相機沒拿穩,另一個是焦點沒對準,這一課我們先來講如何穩定你的相機,以下就是穩定相機的4個要點:

  提高快門速度

  相信初學者絕大多數時間都是手持相機進行拍照,因此你必須了解什麼情況下快門速度是足夠的,能夠拍出清楚的照片。按照攝影教材上的說法,如果你拍攝時所用的快門速度高於鏡頭焦距數值的倒數,那就是安全的,應該能夠得到清楚的照片。對於小的卡片式數碼相機來說,通常鏡頭的焦距都在28mm到120mm之間(等效於35mm相機視角),這就意味著你在廣角端用1/30s的快門速度、長焦端用1/125s的快門速度,就可以保證畫面的穩定不抖動。如果你使用的是大變焦比數碼相機,如富士FinePix S9500,長焦端焦距達到300mm,那麼相應的安全快門速度就應該達到1/300s。

  如果你不願意去計算安全快門到底是多少,那麼也可以聽相機的安排:大多數數碼相機(非單反)都會在快門速度不足的時候在LCD屏幕上顯示「抖動提示」的圖標,大致的樣子如圖1,如果你在拍攝時發現LCD屏幕上出現了圖中紅圈內形狀的圖標(一般顯示在屏幕左上或右上角),你就要小心注意了,按下快門你可能會得到一張模糊不清的照片。

  通常在天氣晴朗戶外白天、照明充足的舞台,光線強度足夠,快門速度也都能保證,而清晨和傍晚、陰雨天氣、陰影下、夜晚燈光環境下的街道、普通光線照明的室內,光線一般都不足以讓相機在安全快門下拍攝。這個時候,你就需要想一些辦法來提高快門速度,常見的辦法不外乎有兩種:使用閃光燈、提高相機的感光度。你可以在相機機身上找到閃電形狀的閃光燈控制按鈕(圖2),通過按下這個按鈕,你可以讓閃光燈關閉、打開或者自動,不過要記住閃光燈只能夠照亮有限距離內的人或者景物,有效距離通常只有3m到5m,所以如果你打算在球場看台上拍攝場地中央的某個人,勸你還是絕了這個念頭吧。

  調整感光度也能夠提高快門速度,不過範圍同樣有限。ISO100、200、400都是最常見和常用的。感光度數值增大1倍,同樣光線環境下的快門速度也能夠加快1級,富士第五代超級CCD可以達到ISO 800甚至ISO1600,對提高快門速度非常有效。不過對於數碼相機來說,感光度越高,畫面色彩變得暗淡,雜訊顆粒也隨處可見,甚至影響主體。與閃光燈的效果不同,提高感光度對整個環境下的所有景物都有效,不論遠近。

  如果你還不能熟練地使用閃光燈和調整感光度,那麼可以將相機切換到全自動模式,如圖3中紅圈所示,將相機的模式撥盤撥至這一擋,相機就會根據現場光線的情況自動提升感光度或者打開閃光燈,以保證你拍出來的照片足夠清晰。

  提高手持穩定性

  有些時候,你拍攝的地點光線較暗,而你又不打算使用閃光燈(或者距離太遠閃光燈照不到),也不願意犧牲成像品質來提升感光度,那麼就得想辦法提高手持的穩定性了。

  首先你要勤於鍛煉身體,沒事端著啞鈴保持手臂前伸,大概3個月下來相信就算你拿著再重的相機,手也不會哆嗦了。我認識一個練射擊的MM,據她自己說她能夠手持15s拍攝,實在是令人驚訝。

  其次要注意拍照時姿勢。如果你沒練過馬步,那麼最好找一個可以依靠的地方,將身體貼在固定的物體上,尤其是在半蹲的時候。如果你要從比較低的角度拍攝,最好坐下或者趴下,蹲著的時候穩定性是很差的,心疼衣服的話,下次拍之前換上件比較耐臟、結實的、便宜的衣服即可。

  無論你使用的是否是單反相機,將相機拿到眼前用取景器拍照都會比胳膊平伸將相機放在胸前拍照更穩定,如果光線較弱,你就要將相機貼近眼睛,雙臂緊貼身體,身體靠穩依託物,屏住呼吸,輕輕按下快門鈕。經過長時間的練習,你會發現你能夠以1/4s的快門速度在廣角端拍攝,或者1/30s的快門速度在長焦端拍攝,怎麼樣,很有成就感吧?

  使用三腳架及其他輔助手段

  雖然你成功地做到了1/4s快門速度不抖,但總有你也端不住的時候,比如你需要2s、10s甚至5min的長時間曝光,你就必須藉助一些裝備來完成,而三腳架就是其中最常見的。我不打算向你推薦具體的三腳架產品,也不打算一步一步教你如何使用三腳架,相信你看到它就會明白它的用法。

  除了三腳架外,你還可以就地取材,使用一些其他東西來幫助你穩定相機:用一個塑料袋裝一些沙子或豆子,然後包起來按壓成你所需要的形狀,然後把相機摁在上面放穩,你取好景,並將相機調整至自拍狀態,等待快門自己釋放即可。其實不用塑料袋,隨便找一個能放穩相機的地方也能行,比如桌子、窗檯、地面等等,只不過調整相機的俯仰角度不方便而已。

  防抖技術

  在一些場合,你需要保持拍攝時的機動性,於是就沒有時間和機會架起三腳架來拍攝,這個時候另外一種技術就能夠幫助你——防抖技術。簡單說來,防抖技術就是通過一組浮動懸浮狀態的組件,來實時校正和抵消你拍攝時相機的抖動。如果這組浮動組件位於鏡頭內,是一組鏡片,那麼這就是一支防抖鏡頭;如果浮動組件位於成像元件處,那麼這就是一台機身防抖的數碼相機(參見圖4);如果防抖組件位於你的手臂,那麼恭喜你,你就是傳說中的「防抖基本靠手」!

  對於防抖鏡頭來說,通常能夠讓你在低於安全快門2到3擋的速度下拍出清晰的照片,尼康最新推出的一隻大變焦比鏡頭AF-S DX VR Zoom Nikkor ED 18~200mm F3.5~5.6G (IF),就號稱具備4擋快門速度的防抖能力。

  機身防抖技術原理很容易理解,而且這種技術能夠配合任何鏡頭來實現防抖功能,看起來更加誘人。與鏡頭防抖相比,機身防抖更加有利於在廣角端的防抖效果。而富士在S9500等機型上提供了自然防抖模式,通過提高等效感光度獲取清晰圖像,相對光學防抖更可以降低被攝體移動造成模糊的概率。

  怎麼樣?第一課下來,你應該能把相機端穩了,但這並不能保證照片就一定清晰,有的時候你相機端得很穩,可是仍然拍不出清晰的照片,這並不是人品問題哦,恐怕就是對焦有問題了,下一課我們將學習如何準確對焦。 第二課準確對焦(1)

引:我們的數碼攝影學堂又上課了,歡迎各位同學回來!上一堂課我們講過,要拍出基本過關的圖片,至少要做到3點:穩定相機、準確對焦和正確曝光。這堂課,我們就來講如何做到準確的對焦。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一些有關對焦的基本概念:在中學的物理課本上,我們都學過凸透鏡成像的一些基本原理,以及物距、像距等概念和計算方式,我們不需要去複習這些課程,只需要理解不同距離的景物,所成的清晰的像距離透鏡中心也是不同的即可。而對焦,就是通過調整鏡頭或者其他組件,使之能夠將一定距離的景物在感光元件上清晰地成像。對焦通常都是通過鏡頭某些透鏡(組)的微幅移動來實現的,有些時候也可能是移動整個鏡頭或者是成像元件。

  對焦和變焦

  許多新用戶搞不清楚對焦(Focus)和變焦(Zoom)的區別,經常混為一談,而許多相機的鏡頭上也都有這麼兩個環,一個負責對焦,一個負責變焦(如圖1)。對焦的概念我們上面已經介紹了,而變焦,則是通過較大幅度地改變鏡頭內各個透鏡(組)的相對位置(即改變焦距,簡稱變焦),來實現拉近或者推遠被攝物體的效果,或者說,改變成像的視角。在負責變焦的那個環旁邊,一般都有相應的焦距信息,例如28mm、50mm、85mm等等字樣;在負責對焦的那個環旁邊,有時候會有距離信息(單反相機居多),例如0.5m、1m、3m等等。有關變焦鏡頭、不同焦距的應用,我們會在今後的人像和風光攝影課程中詳細為大家介紹。

  自動對焦與手動對焦

  在一些功能比較豐富的數碼相機上,會具備自動對焦(AF)和手動對焦(MF)兩種模式,例如富士FinePix S9500,其對焦模式的的切換開關就在機身左側的鏡頭筒後方(如圖2)。圖中的自動對焦還有AF-S和AF-C的區別,分別是指單次自動對焦和連續自動對焦,前者常用於靜態物體的拍攝,後者多用於追蹤動態物體。

  在大部分情況下,自動對焦都是比較快速和精確的,它是通過反差相位檢測的原理來實現對焦的,具體的原理解釋起來需要N頁,這也不是我們初級班需要學習的內容,我們只需要了解到什麼情況下自動對焦可以使用即可(下文有詳細介紹)。而當自動對焦系統不能很好地工作時,比如無法自動對焦、自動對焦速度過慢無法跟上拍攝、對焦結果可能不正確等等情況下,我們需要手動對焦,即轉動那個對焦環,並通過取景器或者LCD屏幕來檢查是否能夠清晰地表達你想表現的內容。

  自動對焦的工作條件

  並不是所有情況下,自動對焦能夠順利進行,以下幾種情況自動對焦可能就無法搞定:

  1. 高速運動的物體。

  由於自動對焦是通過檢測被攝物體的反差來實現的,所以如果在檢測過程中被攝物體離開了原有的位置,那麼檢測速度較慢的自動對焦系統就可能跟不上從而無法對焦,尤其是在物體的運動方向與你相對時。對於非單反的數碼相機來說,普通辦公室內人的步伐或許還能跟得上,但是運動場上的健兒、路邊的汽車移動的速度就難以跟上了。專業級的數碼單反相機能夠完成這些任務,其自動對焦的速度、預測物體運動的計算能力和對焦點數目保證了高速移動物體也能夠被自動對焦系統捕捉下來。

  2. 超出對焦距離範圍

  所有的鏡頭都有這樣一個參數:最近對焦距離,它意味著比這個距離更近的物體,無論你如何努力地去對焦,都無濟於事,鏡頭內負責對焦的鏡片(組)移動範圍就這麼大。通常焦距越長,這個對焦距離就越遠,例如單反相機上常用的70-200mm/F2.8鏡頭,一般最近對焦距離都在1.5m開外。

  小數碼相機的最近對焦距離要近得多,這是因為其鏡頭實際物理焦距較小,廣角端只有6mm左右,例如富士FinePix S9500在廣角端就可以對鏡片前1cm的物體進行對焦,你可以將一個螺絲釘拍得撐滿屏幕!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想拍攝較近距離的物體(也就是傳說中的微距攝影),可能需要打開相機的微距拍攝模式(或者鏡頭上的微距模式開關),圖2中藍圈內的按鈕即為微距模式按鈕。一些相機還具備更加強悍的超級微距模式,在不同的模式下,最近對焦距離是各不相同的,如表(富士S9500)所示。

  3. 環境光線太暗

  自動對焦在太昏暗的環境下也是無法工作的,試想一下,我們的肉眼都快看不清楚東西時,需要捕捉光線並轉變為電子信號進行分析運算的系統如何能夠正常工作?在這種環境下,自動對焦速度會變得很慢甚至無法對焦,或者是對焦結果不正確。一些相機具備輔助對焦燈的功能,它會在光線較暗時主動打開照明光源來照亮被攝物體,不過燈的亮度有限,照射距離一般只有數米,對遠處的景物沒有作用。

  4. 被攝物體反差太低

  時不時我會聽到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我的相機對著白牆無法自動對焦呀?我一般都會回答:「這是正常的,對著紅牆、綠牆、黑牆也是這樣。」

  「那怎麼辦呀?」

  「在牆上寫上『不對焦我就砸了你』,然後再試試,應該就行了。」

  「*&^$%@#^」

  說正經的:相機對著白牆無法自動對焦,是因為白牆是純色物體,沒有反差,自動對焦系統檢測不到任何輪廓信號,於是就無法工作。給我們的啟示是:請盡量對著有反差、高反差的物體進行對焦,例如人的眼睛、白紙黑字等,這樣自動對焦系統才能夠工作的好。

  5.不要一下將快門按到底

  基本上所有的自動對焦相機都是這樣設計的:將快門鈕輕輕按下行程的一半,此時相機鏡頭開始咔咔作響或者只動不怎麼響,取景器或LCD屏幕上的物體開始遠近挪動,清晰的範圍也在不斷變化,最後伴隨著一下提示音或者閃動,對焦就完成了。此時你可以繼續往下按快門,按到底之後相機就會開始拍攝。如果你一上來用力就將快門按到了底,那很有可能自動對焦還沒來得及工作,你就強迫相機進行拍攝了,最終得到的很可能是一張模糊不清的廢片。

  怎麼樣?了解到自動對焦系統的命門所在了吧?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盡量避開上述幾種情況,在自動對焦系統能夠良好工作的情況下進行拍攝,這樣獲得清晰照片的幾率就會很高。

  下面我們在來講講拍攝時有關對焦的一些技巧。 第三課 準確對焦 (2)

選擇自動對焦點

  對於一些功能強大的數碼相機來說,自動對焦點的數目通常比較多。例如富士FinePix S9500,當你按下圖2中那個圓形的按鈕後,就可以進行對焦區域的移動,你可以通過機身背後的十字鍵把對焦點挪動到你想要得任何位置,這樣你就能夠更加自由地進行拍攝。

  如果相機的功能沒這麼強,對焦點就那麼可憐的幾個,而且不能自由移動,怎麼辦?看下面:

  先對焦,後構圖

  通常情況下,相機默認的自動對焦區域都是畫面的正中間,在熟悉相機之後,你可能還會使用位於畫面中心之外的幾個對焦點,但這仍然無法滿足所有拍攝的需求。有時候根據你的構圖需要(構圖?不是說先講對焦嗎?OK,暫時先忘掉這句話),你需要將被拍攝的目標放在畫面左上角,這個時候你可以將目標先放在畫面中央,半按快門對焦成功後別鬆開快門,保持半按狀態並心地轉動相機至所需的構圖效果,然後完全按下快門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大光圈的鏡頭配合數碼單反相機拍攝時,這樣的操作可能造成焦點偏移,而由於大光圈鏡頭景深很淺,可能會造成被攝物體脫離清晰區域。景深?這又是什麼概念?別著急,往下看。

  景深,景深?

  景深簡單來說,就是成像清晰的範圍,由於不同距離的物體所成的像不在同一個平面上,因此我們將某個距離的物體對焦清晰了,其他距離的物體就會變得模糊。最為清晰的那個點前後還有一段距離,也能夠比較清晰地成像,這個距離範圍就叫景深。如圖4,這兩個模特前後有一定的距離差,在大光圈鏡頭淺景深的情況下,前面的模特清楚,後面的模特就在景深之外了。而圖5種兩個模特與我的距離相似,因此都是清楚的。

  景深和以下幾個方面有關:鏡頭焦距、光圈大小、對焦距離;焦距越短、光圈越小、對焦距離越遠,景深就越大。有關景深的進一步說明以及控制景深的意義和技巧,在我們後面的人像和風光攝影課程中也會詳細介紹。

第四課 正確曝光

引:前些天,Tom Xu同學主動提交了一張家庭作業——嬌妻愛女的合影。Tom Xu同學說:「看看,上了兩堂課,我拍照比以前有明顯進步,畫面多清晰,對焦多準確!」

  上一篇:數碼攝影學堂——基礎篇(1)

  數碼攝影學堂——基礎篇(2)

  人像攝影專家劉老師過來看了看說:「逆光拍攝的時候得多加曝光,這張人的臉還是偏暗啊!」。

  還好,如何正確曝光正是這一堂課程的主要內容,讓我們馬上開始。

  為什麼要控制曝光?

  大家或許經常聽到「曝光」這個名詞,比如某某產品虛假宣傳被315晚會曝光等等,故名思義曝光就是指原本在暗處的東西被拿到明處被人看到、亮出來。我們也都知道相機裡面的膠捲如果沒有沖洗就被拉出來,膠捲就會被曝光,原來拍好的照片就會毀掉。

  我們在數碼攝影中所要研究的正確曝光,就是如何讓相機正確地記錄被攝物體的明暗細節,準確還原出被攝物體的視覺效果。

  人的眼睛在原理上與相機和鏡頭是非常相似的,大部分時間我們都能夠清晰準確地看清楚周圍的事物,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我們的眼睛能夠自動調節對環境光線的感知程度。然而對於相機來說,它所能夠記錄和包容的明暗範圍是遠遠小於眼睛的,人的眼睛可以在亮度差別達到100000:1的巨大反差場景中看清楚所有明暗細節,而絕大多數數碼相機之能夠記錄下不足1000:1的反差場景。你坐在室內,可以通過肉眼看到室外陽光照射下的景物,也能同時看清楚屋內陰影下的物體,相機則遠遠做不到。

  於是,你(或者說相機)必須有所取捨,選取你想表現的部分,來進行正確曝光。

  如何判斷曝光是否正確?

  基本上所有的數碼相機都具備一個功能:曝光直方圖顯示。大多數通過LCD屏幕取景的數碼相機,還能夠實時地在屏幕上顯示當前取景範圍的直方圖。

  直方圖是一個以亮度值為橫坐標、像素數量為縱坐標的區域,如圖1中右上角的部分。橫坐標最左邊亮度值為0,表示最暗;最右邊亮度值為255,表示最亮。我們列出同樣場景下曝光過度、曝光正確和曝光不足的三張照片,以及它們的直方圖(色階)。從中可以看出,如果大部分像素集中在亮度較高的區域,並且有部分內容顯然溢出於最大亮度值之外,那麼這張照片就是曝光過度了。如果大部分像素位於亮度值很小的區域,並且有部分內容丟失在坐標原點左側,那麼就是曝光不足。如果所有的象素點都位於亮度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兩端沒有溢出的,那麼這張照片曝光就基本正確了。但是請注意,這僅僅是基本正確而以,相機的自動曝光功能就是干這個用的。    

圖1: 曝光值偏差示意圖   

 何謂曝光補償?

  或許你聽說過,在相機上有一種功能叫做曝光補償。這是幹什麼用的呢?這是因為:相機的自動曝光功能(或者說測量光線強度的功能,簡稱測光),是將各種明暗不同的被攝物體當作灰色來進行測量的,它的任務是將畫面中所指定區域的物體還原為中等程度的灰色(又名中性灰、18%灰),無論你相機鏡頭對準的是一堆蜂窩煤,還是一個雪人,如果任憑相機去自動曝光,拍出來的都會是灰色。如何把蜂窩煤拍成黑色?如何把雪人拍成白色?這就要靠一個口訣:白加黑減。這4個字的前3個字是一種感冒藥的名字,相信你不會記錯把?具體的做法是:如果你拍攝的主體是黑色(或深色),那麼你需要減少曝光量,如果你拍攝的主體是白色(或淺色),那麼你需要增加曝光量。

  白加黑減原則,還可以進一步進行推廣:在較為陰暗的環境下,為了表現出陰暗的氣氛,我們可以將陰暗場景看作是深色的環境,於是拍攝時需要減少曝光,反之亦然。

  通過直方圖,我們也可以形象地了解白加黑減的意義:上面我們講過讓所有的像素點都包含進最亮和最暗的區間之內,只能算是曝光基本正確,但是像素點最集中的那個尖峰,到底應該在什麼位置?以黑色為主的場景,和以白色為主的場景,倘若尖峰的位置相同,都位於坐標軸的中央(即亮度值127附近),那顯然是無法還原物體色調的。我們進行曝光補償,就是要讓這個尖峰向正確的方向移動,讓白色的物體為主的照片直方圖尖峰出現在最大亮度附近,讓黑色物體為主的照片直方圖尖峰出現在最小亮度附近。至於深灰、中灰、淺灰色為主的場景,直方圖尖峰所在的位置,相信你能夠舉一反三吧?

  如何調整曝光補償?

  如圖2,在大多數數碼相機機身上,都會有一個方型圖標的按鈕,按鈕內部被一條對角線分割為黑白兩個區域,分別標著+、-的符號,這個按鈕就是曝光補償按鈕(如小紅圈內所示)。以富士FinePix S9500為例,按住這個按鈕,再同時撥動下方大紅圈內的撥輪,就能夠進行曝光補償了。撥動的同時,在相機的LCD屏幕上會有補償幅度的提示,通常步幅為1/3EV,每撥動一下會增加或者減小1/3EV的曝光值。

  通常數碼相機所提供的曝光補償範圍在±2EV之間,如果需要更多的補償幅度,可以通過相機的全手動曝光模式進行換算並手動設置。    

圖2:通過相機上的曝光補償按鈕,用戶可以輕鬆設置曝光量 

  逆光拍攝如何進行補償?

  終於回到文章開頭Tom Xu所遇到的問題了。劉老師說逆光拍攝需要加曝光,這是為什麼呢?回頭想想剛才所講的白加黑減原理,逆光場景下背景很亮,主體卻處在較為陰暗的區域,按照相機對光線的測量方式,它一定會把背景還原為灰色,而更暗的主體(如人臉)自然就變成深灰甚至黑色了,這時候如果你進行加曝光的補償(幅度可以逐步增加,慢慢試驗,此後就會有經驗了),就可以將畫面整體增亮,雖然背景變的更加晃眼,但至少主體的亮度是有保證的。

  我們再來舉一個相反的例子:在茂密樹叢中,某一片枝葉正好被太陽照到,非常鮮亮,而樹叢的其他樹木枝葉並沒有這樣的光線眷顧,那麼我們如何進行曝光補償?這正與逆光拍攝相反,你需要減曝光,而且減的幅度會相當的大,甚至會超出2EV。這樣的場景,通常拍出來的照片都會很漂亮,因為大片的暗部區域中的局部亮光是很引人注目的,主題能夠得到很好的突出,如圖3。

圖3: 如果要突出暗背景下的物體,也需要減曝光

曝光值  傳統相機控制曝光的主要途徑有兩個:一個是調節快門速度,另一個調整光圈大小。數碼相機上增加了第三種途徑:調整感光度。其實傳統相機也能夠通過更換膠捲來改變感光度,只是沒有數碼相機那樣隨心所欲而已。  我們使用最多的控制曝光的途徑仍然是快門速度和光圈,前者是指相機快門打開的時間,時間越長通光量就越大,時間增加一倍通,光量也增加一倍。光圈則是鏡頭內通光口徑與焦距值的比值,光圈值的標註方式為:1:1.4、1:2.0、1:2.8、1:4.0、1:5.6等等。通常我們都把前面的「1:」略去,而只標1.4、2.0、2.8等等,其實1.4的光圈要大於2.0,2.0又大於2.8。由於通光量的與口徑的平方成正比(圓的面積與直徑平方成正比),於是1.4光圈的通光量恰好是2.0的二倍,2.0光圈又是2.8光圈通光量的二倍。  曝光值(Exposure Value),也就是由快門和光圈共同決定的一個數值,快門速度恆定,光圈每增大一檔(2.8到2.0即為一檔),曝光值就增加一倍,通常又叫做+1EV。同樣道理,固定光圈不變,調整快門速度,也能起到調整曝光值的目的。如果反向同時等幅調整快門和光圈,就能夠保持曝光量不變。    如何正確曝光,我們已經基本講明白了。不過,曝光正確的照片並不一定就是好照片,攝影這門學問,那是相當的深,其實就測光本身,還有多種方式可供選擇,例如矩陣測光、中央重點測光、點測光等等,這屬於進階內容,我們以後再講。現在我們需要做得就是練好基本功,多拍多看,俗話說——拍片過萬張,曝光如有神。到後面丁老師的風光攝影和劉老師的人像課程中,更多的控制曝光的技巧將會被進一步介紹,敬請期待。

推薦閱讀:

數碼攝影入門九法
數碼攝影:黑背景
數碼攝影完美曝光技法之色彩的特殊影像
攝影愛好者數碼攝影指南之九按下快門之前

TAG:攝影 | 數碼 | 數碼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