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桃源行》
06-16
王維《桃源行》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去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中雞犬喧。 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幕漁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 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雲林。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詞句注釋1.逐水:順著溪水。2.古津:古渡口。3.坐:因為。4.行盡青溪不見人:一說「行盡青溪忽值人」。見人,遇到路人。5.隈:山、水彎曲的地方。6.曠望:指視野開闊。7.旋:不久。8.攢雲樹:雲樹相連。攢,聚集。9.散花竹:指到處都有花和竹林。10.樵客:原本指打柴人,這裡指漁人。11.武陵源:指桃花源,相傳在今湖南桃源縣(晉代屬武陵郡)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12.物外:世外。13.房櫳:房屋的窗戶。14.喧:叫聲嘈雜。15.俗客:指誤入桃花源的漁人。16.引:領。17.都邑:指桃源人原來的家鄉。18.平明:天剛亮。19.閭巷:街巷。20.開:指開門。21.薄暮:傍晚。22.避地:遷居此地以避禍患。23.去:離開。24.靈境:指仙境。25.塵心:普通人的感情。26.鄉縣:家鄉。27.游衍:留連不去。28.自謂:自以為。29不迷:不再迷路。30.峰壑:山峰峽谷。31.雲林:雲中山林。32.桃花水:春水,桃花開時河流漲溢。評註《唐詩歸》:鍾云:將幽事寂境,長篇大幅,滔滔寫來,只如唐人作《帝京》、《長安》富貴氣象,彼安得有如此流便不羈?鍾云:「不知遠」,遠近俱說不得矣。寫景幻甚(「坐看紅樹」句下)。鍾云:「散」字寫景細(「近入千家」句下)。鍾云:此處已是絕妙結句,因後一結更妙,故添一段不厭其多(「世中遙望」句下)。鍾云:依然就「桃花水」上加「遍是」二字,寫出仙凡之隔,又是一世界,一光景。下「不辨」句即從此—字生出。妙!妙(「春來遍是」句下)!《唐風定》:質素天然,風流嫣秀,開千古無窮妙境。《此木軒論詩彙編》:真千秋絕調。此詩亦作三停看。中三章是正面。「不疑」三韻與「山口」一章相准,「當時」二韻對首章。結二句老僧只管看,觀之不足,贊之不盡。所以只如此寫,如此住,此言外意也,若曰「吾老是鄉耳」。七言古詩,此為第一。《唐詩別裁》:順文敘事,不須自出意見,而夷猶容與,令人味之不盡。《唐賢三昧集箋注》:多參律句,尚沿初唐體。顧云:敘事展懷,段段血脈,段段景象,親切如畫,殊非人境,令人忘世。流麗醇雅。收盡而不盡。《唐賢清雅集》:長篇提綴鋪敘,不板不浮,氣體入妙。「空論」兩句作紐,顧盼前後成章法。迴環往複,去路杳然。《網師園唐詩箋》:初入景光,寫來便妙(「行盡清溪」句下)。敘述簡盡(「樵客初傳」句下)。《歷代詩法》:較勝靖節詩,其敘事轉卻處圓活人神。《唐詩鑒賞辭典》: 這是王維十九歲時寫的一首七言樂府詩,題材取自陶淵明的敘事散文《桃花源記》。清人吳喬在《圍爐詩話》中曾說:「意思,猶五穀也。文,則炊而為飯;詩,則釀而為酒也。」好的詩應當象醇酒,讀後能令人陶醉。因此,要將散文的內容改用詩歌表現出來,決不僅僅是一個改變語言形式的問題,還必須進行藝術再創造。王維這首《桃源行》,正是由於成功地進行了這種藝術上的再創造,因而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得以與散文《桃花源記》並世流傳。 《桃源行》所進行的藝術再創造,主要表現在開拓詩的意境;而這種詩的意境,又主要通過一幅幅形象的畫面體現出來。 詩一開始,就展現了一幅「漁舟逐水」的生動畫面:遠山近水,紅樹青溪,一葉漁舟,在夾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進。詩人用艷麗的色調,繪出了一派大好春光,為漁人「坐看紅樹」、「行盡青溪」作了鋪陳。這裡,絢爛的景色和盎然的意興融成一片優美的詩的境界,而事件的開端也蘊含其中了。散文中所必不可少的交代:「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在詩中都成了釀「酒」的原材料,化為言外意、畫外音,讓讀者自己去想像、去體會了。在畫面與畫面之間,詩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過渡性的描敘,來牽引連結,並提供線索,引導著讀者的想像,循著情節的發展向前推進。「山口」、「山開」兩句,便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它通過概括描敘,使讀者想像到漁人棄舟登岸、進入幽曲的山口躡足潛行,到眼前豁然開朗、發現桃源的經過。這樣,讀者的想像便跟著進入了桃源,被自然地引向下一幅畫面。這時,桃源的全景呈現在人們面前了:遠處高大的樹木象是攢聚在藍天白雲里,近處滿眼則是遍生於千家的繁花、茂竹。這兩句,由遠及近,雲、樹、花、竹,相映成趣,美不勝收。畫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靜的氣氛和欣欣向榮的生機,讓你馳騁想像,去領悟、去意會,去思而得之,而所謂詩的韻致、「酒」的醇味,也就蘊含其中了。接著,我們又可以想像到,漁人一步步進入這幅圖畫,開始見到了其中的人物。「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寫出了桃源中人發現外來客的驚奇和漁人乍見「居人」所感到服飾上的明顯不同,隱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意思。 中間十二句,是全詩的主要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承上而來,另起一層意思,然後點明這是「物外起田園」。接著,便連續展現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畫面和生活畫面。月光,松影,房櫳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靜謐;太陽,雲彩,雞鳴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鬧。兩幅畫面,各具情趣。夜景全是靜物,晨景全取動態,充滿著詩情畫意,表現出王維獨特的藝術風格。漁人,這位不速之客的闖入,自然也使桃源中人感到意外。「驚聞」二句也是一幅形象的畫面,不過畫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驚」、「爭」、「集」、「競」、「問」等一連串動詞,把人們的神色動態和感情心理刻畫得活靈活現,表現出桃源中人淳樸、熱情的性格和對故土的關心。「平明」二句進一步描寫桃源的環境和生活之美好。「掃花開」、「乘水入」,緊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點。「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兩句敘事,追述了桃源的來歷;「峽里誰知有人事,世間遙望空雲山」,在敘事中夾入情韻悠長的詠嘆,文勢活躍多姿。 最後一層,詩的節奏加快。作者緊緊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動,將漁人離開桃源、懷念桃源、再尋桃源以及峰壑變幻、遍尋不得、悵惘無限這許多內容,一口氣抒寫下來,情、景、事在這裡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不疑」六句,在敘述過程中,對漁人輕易離開「靈境」流露了惋惜之意,對雲山路杳的「仙源」則充滿了嚮往之情。然而,時過境遷,舊地難尋,桃源何處?這時,只剩下了一片迷惘。最後四句,作為全詩的尾聲,與開頭遙相照應。開頭是無意迷路而偶從迷中得之,結尾則是有意不迷而反從迷中失之,令人感喟不已!「春來遍是桃花水」,詩筆飄忽,意境迷茫,給人留下了無窮的回味。 試將這首《桃源行》詩與陶淵明《桃花源記》作比較,可以說二者都很出色,各有特點。散文長於敘事,講究文理文氣,故事有頭有尾,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體清楚。而這些,在詩中都沒有具體寫到,卻又使人可以從詩的意境中想像到。詩中展現的是一個個畫面,造成詩的意境,調動讀者的想像力,去想像、玩味那畫面以外的東西,並從中獲得一種美的感受。這就是詩之所以為詩吧。 王維這詩中把桃源說成「靈境」、「仙源」,今人多有非議。其實,詩中的「靈境」,也有雲、樹、花、竹、雞犬、房舍以及閭巷、田園,桃源中人也照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處處洋溢著人間田園生活的氣息。它反映了王維青年時代美好的生活理想,其主題思想,與散文《桃花源記》應當說基本上是一致的。 這首詩通過形象的畫面來開拓詩境,可以說,是王維「詩中有畫」的特色在早年作品中的反映。此外,全詩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換韻,平仄相間,轉換有致。詩的筆力舒健,從容雅緻,遊刃有餘,頗為後人稱道。清人王士禛說:「唐宋以來,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詰(維)、韓退之(愈)、王介甫(安石)三篇。觀退之、介甫二詩,筆力意思甚可喜。及讀摩詰詩,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強,不免面紅耳熱,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池北偶談》)這「多少自在」四字,便是極高的評價。翁方綱也極口推崇道:這首詩「古今詠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極。」(《石洲詩話》)可謂定評。(劉德重) 王維詩鑒賞 詩取材於陶淵明的散文《桃花源記》。《桃花源記》寫一位漁人因捕魚,進入桃源世界,見到秦時避亂來居的村民,饒有無為而治的純樸古風。在陶淵明的筆下,桃花源是一個沒有兵災戰亂剝削壓迫的理想社會。 王維《桃源行》的內容梗概與《桃花源記》大體相同,但他卻將陶淵明所描繪的逃避現實的世外桃源,描寫成了一個帶有虛無縹緲色彩的神仙境界,其中滲透著詩人所虔誠奉信的佛家思想。詩中的「靈境」,有雲樹、花、竹、雞犬、房舍以及閭巷、田園,桃源人也同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對待來客淳樸、熱情、親切,詩中洋溢著人間田園生活的氣息。它反映出青年王維對田園樂趣的追求,對美好理想生活的嚮往。 詩人捨去了一些純粹交代事件的細節,將原作的故事情節予以精簡、濃縮,並加以抒情,使之詩化。例如,詩一起筆就展現「兩岸桃花夾去津」的春景,改變了原作開頭的「晉太陵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的敘述文字。在散文中,先寫「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後寫「忽逢桃花林」。詩中則濃縮為一句「坐看紅樹不知遠」,把忘路之遠近與欣賞桃花緊密聯繫,從而突出了桃源景色之迷人。又如原文「自雲先世避秦時亂」一段文字,在詩中濃縮成了「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兩句,就將桃源的來由交代清楚了。 詩人還在敘事中夾入情韻悠長的詠嘆,如「峽里誰知有人事,世間遙望空雲山」。尤其是原文結尾:「(漁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文字簡潔,但基本上是敘事。而在詩中,則使情、景、事水乳交融,抒寫出漁人離開桃源、懷念桃源、再尋桃源之「事」,峰壑變幻、青溪曲折、雲林恍惚之「景」,以及漁人遍尋不得、無限悵惘之「情」。此外,還在字裡行間傳達出詩人對漁人輕易離開「靈境」的惋惜,對雲山路杳的「仙源」的嚮往,詩意比散文濃了。為了開拓詩境,加濃詩意,王維充分發揮想像,在詩中相繼展現出一幅幅流動變幻的形象畫面。詩的開篇四句,描繪遠山近水,紅樹青溪,一葉漁舟,在夾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進。這幅「漁舟逐水」的畫面,色彩明麗,景緻清幽,春意盎然,把人引入優美的詩境之中。「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兩句,描繪遠處高大的樹木彷彿攢聚在藍天白雲間,近處滿眼是遍生於千百戶人家的繁花、茂竹。畫面由遠及近,由高到低,雲、樹、花、竹歷歷在目,相映成趣,緩緩展現在我們面前。「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中雞犬喧」一聯,寫桃源夜景,月光、松影、房櫳沉寂,一片恬和靜謐氣氛;寫桃源晨景,朝陽,雲彩,雞鳴犬吠,則是一片喧鬧,生機勃勃。寫生活情景的「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以「驚」、「聞」、「爭」、「集」、「競、「引」、「問」等一連串動詞,逼真傳神地表現出桃源人待客的純樸、熱情和對故土的關心,同樣蕩漾著詩情畫意。 結尾「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兩句,與開頭遙相呼應,融情入景,以景結情,渲染出迷茫意境,令人惋惜感喟不已,回味無窮。整首詩的意境,美麗、靜謐、閑適、虛幻、奇妙,非常迷人。 這首長篇七言歌行,全詩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換韻,韻腳平仄相間,轉換自然有致。起、結及中間抒情濃郁的地方均用悠揚悅耳的平聲韻。全篇音節和諧,韻致清新,語言婉轉流暢,易於上口成誦。很明顯,王維吸收了正在發展中的今體詩格律,受駢偶化影響較大,詩中有不少符合今體格律的句子,這就是前人所謂的「運律入古」。同時又發揮古體詩的長處,形式比較靈活,駢散相間,自由轉韻,時而用典,採用比較淺近而又華美的語言,帶有清新活潑的民歌風味。這種七言歌行,上承「初唐四傑」、劉希夷、張若虛之風,下開中唐白居易、元稹敘事歌行體之先河。前人讚揚說:「王維之作,如上林春曉,芳樹微烘,百囀流鶯,宮商迭奏。..非妙于丹青者,其孰能之?矧逎辭情閑暢,音調雅馴,至今人師之誦之,為楷式焉。」(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附錄二引《史鑒類編》。 清人王士禛對這首詩評價很高,他說:「唐宋以來,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詰(維)、韓退之(愈)、王介甫(安石)三篇。觀退之、介甫二詩,筆力意思甚可喜。及讀摩詰詩,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強,不免面紅耳熱,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池北偶談》)翁方綱更盛讚說:「 古今詠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極。」 (《石洲詩話》)隈隩 拼音:wēi yù曲折幽深的山坳河岸。《文選·謝靈運〈從斤竹澗越嶺溪行〉》:「逶迤傍隈隩,迢遞陟陘峴。」 李善 註:「《說文》曰:『隈,山曲也。』《爾雅》曰:『隩,隈也。』」 唐 皇甫冉 《雜言無錫惠山寺流泉歌》:「土膏脈動知春早,隈隩陰深長苔草。」 明 張居正 《瀟湘道中》詩:「 江 南佳麗地,靈境信隈隩。」武陵源 拼音:wǔ líng yuán(1). 晉 陶潛 《桃花源記》載: 晉太元中, 武陵漁人誤入桃花源 ,見其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男女老少怡然自樂。村人自稱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遂與外界隔絕。後漁人復尋其處,「迷不復得」。後以「武陵源」借指避世隱居的地方。 唐 宋之問 《宿清遠峽山寺》詩:「寥寥隔塵事,何異 武陵源 。」 唐 李白 《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詩:「功成拂衣去,歸入武陵源 。」 宋 王安石 《即事》詩之七:「歸來向人說,疑是武陵源 。」亦作「 武陵灘 」、「 武陵川 」。 唐 汪遵 《東海》:「同作危時避 秦客,此行何似武陵灘 。」 唐 皇甫冉 《酬包評事壁畫山水見寄》:「寒侵赤城頂,日照武陵川 ;若覽名山志,仍聞《招隱》篇。」 明 唐順之 《廣德道中》詩:「倘遇秦人應不識,只疑誤入 武陵川 。」(2).亦作「 武陵溪 」。 東漢劉晨 、 阮肇入天台山 迷不得返,飢食桃果,尋水得大溪,溪邊遇仙女,並獲款留。及出,已歷七世,復往,不知何所。後成文人經常援引的典故。見《太平御覽》卷四一引 南朝 宋 劉義慶 《幽明錄》。 唐 王之渙 《惆悵詞》之十:「 晨肇重來路已迷,碧桃花謝武陵溪 。」 元 無名氏 《貨郎旦》第三折:「多管為殘花幾片,誤劉晨迷入武陵源 。」 元 曾瑞 《留鞋記》第一折:「有緣千里能相會, 劉晨 曾入武陵溪 。」 明 湯顯祖 《牡丹亭·尋夢》:「為甚呵, 玉真重溯武陵源 ?也則為水點花飛在眼前。」房櫳(房櫳) 拼音:fáng lóng亦作「 房籠 」。(1).窗欞。《漢書·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廣室陰兮帷幄暗,房櫳虛兮風泠泠。」 顏師古 註:「櫳,疏檻也。」 北魏 賈思協 《齊民要術·園籬》:「數年成長,共相蹙迫,交柯錯葉,特似房籠。」 繆啟愉 校釋:「籠…… 明 清 刻本及輯要引作『櫳』」。 黃麓森 校記:「櫳、籠古通。」 南朝 宋 謝惠連 《七月七日夜詠牛女》:「落日隱櫩楹,升月照房櫳。」(2).泛指房屋。《文選·張協〈雜詩〉之一》:「房櫳無行跡,庭草萋以綠。」 李周翰 註:「櫳亦房之通稱。」 唐 王維 《桃源行》:「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中雞犬喧。」 明 陸采 《懷香記·鞫詢香情》:「房櫳深暮,侍夫人挑燈將卧,忽聞得窗外人行,我兩個呵,急出去周圍尋顧。」 清 王韜 《淞濱瑣話·魏月波》:「忽見瓶花大放,其長若人,自幾躍地,彳亍效人行,竟出房櫳。」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中國十大詩人系列之王維,他把山水田園寫成了一幅畫
※唐詩(109)《山居秋暝》 (王維)
※?渭川田家_王維
※王維《酌酒與裴迪》
※王維五言律詩(共110首)
TAG:王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