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藥藥性大全

中藥藥性大全(一)

(2014-03-22 08:41:30)

轉載解表葯

麻黃 桂枝 紫蘇 生薑 香薷 荊芥 羌活 白芷 藁本 蒼耳子 辛夷 細辛
防風                      
薄荷 牛蒡 桑葉 菊花 蟬蛻 蔓荊子 葛根 柴胡 升麻 淡豆豉 浮萍  
凡以發散表邪、解除表證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解表葯,又叫發表葯。本類藥物辛散輕揚,主入肺、膀骯經,偏行肌表,有促進肌體發汗,使表邪由汗出而黎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癒表證,防止疾病傳變的目的。即《內經》所謂:「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的意思。解表葯除主要具有發汗解表作用外,部分葯尚兼有利尿退腫、止咱平喘、透疹、止痛、消瘡等作用。解表葯主要用治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無汗或有汗不暢、脈浮之外感表證。部分解表葯尚可用於水腫、咱喘、麻疹、風疹、風濕痹痛、瘡瘍初起等證而效有表證者。

清熱葯

石膏 知母 蘆根 天花粉 淡竹葉 梔子 夏枯草 決明子
木賊 密蒙花 青葙子          
黃芩 黃連 黃柏 龍膽草 苦參 穿心蓮 白鮮皮 秦皮
金銀花 連翹 板藍根 大青葉 青黛 貫眾 魚腥草

蒲公英

紫花地丁 土茯苓 蚤休

野菊花

紅藤 敗醬草 山豆根 射干
馬勃 白頭翁 馬齒莧 鴉膽子 白花蛇舌草 漏蘆 忍冬藤 拳參
半邊蓮 山慈姑            
生地黃 玄參 牡丹皮 赤芍 水牛角 紫草
青蒿 地骨皮 銀柴胡 胡黃連 白薇
青 果 苘麻子 荷葉 委陵菜 羅漢果 白蘞 寒水石  

瀉下藥

大黃 芒硝 番瀉葉 蘆薈    
火麻仁 郁李仁          
甘遂 京大戟 芫花 牽牛子 商陸 巴豆 千金子
玄明粉
凡能引起腹瀉,或潤滑大腸,促進排便的藥物,稱為瀉下藥。本類藥物主要作用是瀉下通便,以排除胃腸積滯、燥屎及有害物質(毒、瘀、蟲等);或清熱瀉火,使實熱壅滯之邪通過瀉下而清解;或逐水退腫,使水濕停飲隨從大小便排除,達到祛除停飲,消退水腫的目的。主要適用於大便秘結,胃腸積滯,實熱內結及水腫停飲等里實證。根據本類藥物作用的特點及使用範圍的不同,可分為攻下藥、潤下藥及峻下逐水葯三類。其中攻下藥和峻下逐水葯瀉下作用峻猛,尤以後者為甚;潤下藥能潤滑腸道,作用緩和。使用瀉下藥應注意的是:里實兼表邪者,當先解表後攻里,必要時可與解表葯同用,表裡雙解,以免表邪內陷;里實而正虛者,應與補益葯同用,攻補兼施,使攻邪而不傷正。攻下藥、峻下逐水葯,其作用峻猛,或具有毒性,易傷正氣及脾胃,故年老體虛、脾胃虛弱者當慎用;婦女胎前產後及經期應當忌用。應用作用較強瀉下藥時,當奏效即止,慎勿過劑,以免損傷胃氣。應用作用峻猛而有毒性瀉下藥時,一定要嚴格炮製法度,控制用量,避免中毒現象發生,確保用藥安全。

祛風濕葯

獨活 威靈仙 蘄蛇 木瓜 尋骨風 川烏
蠶沙 草烏 海風藤 烏梢蛇 松節  
防已 秦艽 絡石藤 雷公藤 豨薟草  
桑枝 老鸛草        
五加皮 桑寄生 狗脊 千年健    
徐長卿 海桐皮 絲瓜絡 金錢白花蛇

凡以祛除風寒濕邪,解除痹痛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祛風濕葯。祛風濕葯主要具有祛散寒除法的作用,適用於風寒濕邪所致的肌肉、經絡、筋骨、關節等處疼痛、重著、麻木和關節腫大、筋脈拘攣、屈伸不利等證。此外,部分藥物還分別具有舒筋活絡、止痛、強筋骨等作用。

化濕葯

蒼朮 厚朴 廣藿香 佩蘭 白豆蔻 砂仁 草果 草豆蔻

凡氣味芳香,性偏溫燥,具有化濕運脾作用的藥物,稱為化濕葯。脾惡濕,「土愛暖而喜芳香。」若濕濁內阻中焦,則脾胃運化水谷之功能受阻而致病。芳香之品能醒脾化濕,濕燥之葯可燥濕健脾,故本類藥物適用於濕濁內阻,肺為濕困,運化失常所致的脘腹痞滿、嘔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體倦、口甘多涎、舌苔白膩等證。此外,有芳香解暑之功,濕溫、暑溫等證,亦可選用。在應用時,應根據不同證候,作適當的配伍。如脾胃虛弱者,配補脾健胃藥;濕阻氣滯、脘腹脹甚者,配行氣葯;寒濕中阻者,配溫里葯;若里濕化熱者,配清熱燥濕葯等。本類藥物多屬辛溫香燥之品,易於耗氣傷陰,故陰虛血燥及氣虛者宜慎用。又因其芳香,多含揮髮油,系其有效成分,故人煎劑宜後下,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療效。

利水滲濕葯

茯苓 豬苓 澤瀉 薏苡仁 香加皮 冬瓜皮  
車前子 滑石 川木通 海金砂 萆薢 瞿麥 地膚子
石 韋 冬葵子 燈心草        
茵陳蒿 金錢草 虎杖 赤小豆      

凡能通利水道,滲泄水濕,治療水濕內停病證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利水滲濕葯。本類藥物味多甘淡,具有利水消腫,利尿通淋、利濕退黃等功效。適用於小便不利水腫、淋證、黃疸、濕瘡、泄瀉、帶下、濕溫、濕痹等水濕所致的各種病證。

應用利水滲濕葯,須視不同病證,選用有關藥物,作適當配伍。如水腫驟起有表證者,配宣肺發汗藥;水腫日久,脾腎陽虛者,配溫補脾腎葯;濕熱合邪者,配清熱葯;寒濕相關者,配祛寒葯,熱傷血絡而尿血者,配涼血止血藥;至於泄瀉、痰飲、濕溫、黃疽等,則應分別與健脾、芳香化濕、或清熱燥濕葯切配伍。

溫里葯

附子 乾薑 肉桂 吳茱萸 小茴香 丁香
高良姜 花椒 胡椒 蓽茇 蓽澄茄 八角茴香
紅豆蔻          

凡以溫里祛寒、治療里寒證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溫里葯,又叫祛寒葯。本類藥物多味辛而性溫熱,以其辛散溫通、偏走臟腑而能溫里散寒、溫經止痛,個別藥物還能助陽、回陽,故可以用治里寒證。即《內經》所謂「寒者熱之」、《本經》所謂「療寒以熱葯」 之意。本類藥物因其主要歸經之不同而奏多種效用。其主入脾胃經者,能溫中散寒止痛,可用治脾胃受寒或脾胃虛寒證,症見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舌淡苔白等;其主人肺經者,能溫肺化飲而治肺寒痰飲證,症見痰鳴咳喘、痰白清稀、舌淡苔白滑等;其主入肝經者,能溫肝散寒止痛而治肝經受寒少腹痛、寒疝作痛或厥陰頭痛等,其主入腎經者,能溫腎助陽而治腎陽不足證,症見陽萎宮冷、腰膝冷痛、夜尿頻多、滑精遺尿等;其主入心腎兩經者,能溫陽通豚而治心腎陽虛證,症見心悸怔忡、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肢體浮腫等,或能回陽救逆而治亡陽厥逆證,症見畏寒倦卧、汗出神疲、四肢厥逆、脈微欲絕等。

行氣葯

橘 皮 青 皮 枳實 木 香 沉香 烏 葯 荔枝核
香附 佛手 川楝子 青木香 薤白 柿 蒂 刀 豆
檀香

玫瑰花

九香蟲 香 櫞 大腹皮 天仙藤  

凡以疏理氣機、治療氣滯或氣逆證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理氣葯,又叫行氣葯。理氣藥性味多辛苦溫而芳香。其味辛能行散,味苦能疏泄,芳香能走竄,性溫能通行,故有疏理氣機的作用。因本類藥物主歸脾、肝、肺經,故有理氣健脾、疏肝解郁、理氣寬胸、行氣止痛、破氣散結等不同功效。具有理氣健脾作用的藥物,主要用治脾胃氣滯所致脘腹脹痛、暖氣吞酸,噁心嘔吐、腹瀉或便秘等。具疏肝解郁者,主要用治肝氣鬱滯所致脅肋脹痛,抑鬱不樂、疝氣疼痛、乳房脹痛、月經不調等。具理氣寬胸者,主要用治肺氣壅滯所致胸悶胸痛、咳嗽氣喘等。

消食葯

山楂 神曲 麥芽 谷芽 萊菔子 雞內金 阿魏

凡以消積導滯、促進消化、治療飲食積滯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消食葯,又叫消導葯。消食葯多味甘性平,主歸脾胃二經,功能消化飲食積滯、開胃和中。主要用治飲食積滯,脘腹脹滿、噯腐吞酸、噁心酸吐、不思飲食、大便失常等脾胃虛弱的消化不良證。使用本類藥物,應根據不同的病情予以適當配伍。若宿食停積、脾胃氣滯者,當配理氣葯以行氣導滯。若脾胃氣虛、運化無力者,須配健脾益胃藥以標本兼顧、消補並用。若素體脾胃虛寒者,宜配溫里葯以溫運脾陽、散寒消食。若兼濕濁中阻者,宜配芳香化濕葯以化濕醒脾、消食開胃。若食積化熱,可配苦寒攻下藥以瀉熱化積。

驅蟲葯

使君子 苦楝皮 檳榔 南瓜子 鶴草芽 雷丸 鶴虱 榧子

凡以驅除或殺滅人體寄生蟲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驅蟲葯。本類藥物多具毒性,入脾、胃、大腸經,對人體內的寄生蟲,特別是腸道內寄生蟲,有毒殺、麻痹作用,促使其排出體外。故驅蟲葯主要用於治療腸道寄生蟲病,如蛔蟲病、繞蟲病、絛蟲病、鉤蟲病、薑片蟲病等。此類寄生蟲病患每見繞臍腹痛、不思飲食或善飢多食、嗜食異物,久則出現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腹大青筋暴露、浮腫等癥狀。也有部分病人癥狀較輕,無明顯證候,只在查驗大便時才被發現。凡此,均當服用驅蟲藥物,以求根治。對機體其它部位的寄生蟲,如血吸蟲、陰道滴蟲等,某些驅蟲藥物亦有驅殺作用。

止血藥

仙鶴草 白及 棕櫚炭 血餘炭 藕節      
大薊 小薊 地榆 槐花 側柏葉 白茅根 苧麻根 槐角
三 七 茜 草 蒲 黃 血竭 五靈脂 降香    
炮 姜 艾 葉 蓮 房          

凡以制止體內外出血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止血藥。止血藥均具有止血作用,因其藥性有寒、溫、散、斂之異,所以其具體作用又有涼血止血、化瘀止血、收斂止血、溫經止血的區別;止血藥也就分為涼血止血藥、化瘀止血藥、收斂止血藥、溫經止血藥四類。止血藥主要適用於內外出血病證,如咯血、咳血、衄血、吐血、便血、尿血、崩漏、紫癜以及外傷出血等。血循行脈道,環周不休,榮養全身。幾各種原因導致出血,可造成陰血虧虛;並可因出血過多而造成機體衰弱;若大出血不止者,更會導致氣隨血脫而危及生命。所以,止血藥物,不論在治療一般出血證,還是創傷及戰傷救護中,均具重要意義。止血藥前人經驗多炒炭後用。一般而言,炒炭後其性苦、澀,可加強止血之效。也有少數以生品止血效更好者。

轉載

活血化瘀葯

川芎 鬱金 乳香 延胡索 薑黃 沒藥    
丹參 桃仁 牛膝 紅花 益母草 雞血藤 澤蘭 王不留行
庶蟲 自然銅 蘇木 馬錢子 骨碎補      
莪術 水蛭 三棱 穿山甲        
兒 茶 斑蝥 干 漆 皂角刺 劉寄奴 卷 柏 月季花

凡以通暢血行,消除瘀血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活血化瘀葯,或活血祛瘀葯。簡稱活血葯,或化瘀葯。活血化瘀葯,味多辛、苦,主歸肝、心經,入血分。善於走散通行,而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並通過活血化瘀作用,而產生止痛、調經、破血消徵、療傷消腫、活血消癰等作用。瘀血既是病理產物,又是多種疾病的致病因素。所以本類藥物主治範圍很廣,遍及內、婦、兒、外、傷各科。如內科之胸、腹、頭諸痛,而痛如針刺,痛處固定者;體內之徵瘕積聚;中風後半身不遂,肢體麻木;關節痹痛日久;血證之出血色紫,夾有血塊,外傷科之跌扑損傷,瘀腫疼痛,癰腫瘡瘍等。凡一切瘀血阻滯之證,均可用之。活血化瘀葯,根據其作用強弱的不同,有和血行血,活血散瘀及破血逐瘀之分。可按其作用特點和主治之不同,分為活血止痛、活血碉經、活血療傷、破血消徵四類。」本類藥物易耗血動血,對婦女月經過多及其他出血證無瘀血現象者忌用;孕婦慎用或忌用。

化痰止咳平喘葯

半夏 天南星 禹白附 皂莢 旋覆花 白前 桔 梗
前胡 川貝母 浙貝母 瓜蔞 竹茹 竹瀝 天竺黃
昆布 海藻 黃葯子 海蛤殼 白芥子 瓦楞子 礞石
胖大海            

凡能祛痰或消痰,治療「痰證」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化痰葯;以制止咳減輕哮鳴和喘息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止咳平喘葯,因化痰葯每兼止咳、平喘作用;而止咳平喘葯又每兼化痰作用,且病證上痰、咳、喘三者相互兼雜,故將化痰葯與止咳平喘葯合併一章介紹。化痰葯主治痰證,而痰又有寒痰、熱痰、燥痰、濕痰之分,化痰葯也相應因藥性有溫燥與涼潤之別而分為溫化寒痰葯與清化熱病葯二類。痰者,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子,它「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所以喘的痰證甚多:如痰阻於肺之哮喘痰多;痰蒙心竅之滑脈,胸痛;痰蒙請陽之眩暈;肝風夾痰之中風、驚厥,痰阻經絡之肢體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極火互結之症病、瘦瘤;痰凝肌肉,流注骨節之陰疽流注等,皆可用化痰葯治之。止咳平喘葯,用於外感、內傷所致種各種咳嗽和喘息。

安神葯

硃砂 龍骨 酸棗仁 遠志 磁石
琥珀 柏子仁 合歡皮 夜交藤 龍齒

凡以安定神志為主要作用,用治神志失常病證的藥物,稱為安神葯。心藏神,肝藏魂,所以人體神志的變化與心、肝二髒的功能活動有密切的關係,安神藥物亦多入心經和肝經。安神葯多以礦石、貝殼或植物的種子入葯,礦石、貝殼類藥物,質重沉降,故多有重鎮安神作用,稱重鎮安神葯;植物種子類藥物,質潤滋養,故多有養心安神作用,稱養心安神葯。

平肝潛陽葯

石決明 珍珠母 牡蠣 代赭石 蒺藜 羅布麻 珍珠

以平抑上亢之肝陽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療肝陽上亢證的藥物,稱平肝潛陽葯,或稱平抑肝陽葯,簡稱平肝葯等。平肝潛陽葯均具有平肝潛陽功效,主治肝陽上亢證。肝陽上亢常由素體陰虛或肝鬱化火,暗耗其陰,肝腎陰虛,「水不涵木」,不能制陽,以致於陰虛於下,陽亢於上。此證常以氣血上沖之頭暈耳鳴、頭目脹痛、面紅目赤為主症;亦可見頭重足輕、腰膝酸軟等下虛之證;並可伴見急躁易怒、心悸、失眠等症;舌質紅,脈弦細數或弦勁有力。其中有的兼能清肝熱,以治肝陽上亢而肝火甚者,稱清熱平肝。有的平肝潛陽葯兼有寧心安神,明目等作用;還可分別主治心神不寧,心悸、失眠及肝熱所致的目赤腫痛等症。現代醫學的高血壓病、甲亢、內耳眩暈、更年期綜合征等屬於肝陽上亢證的部分患者可表現出上述癥狀,但不能將肝陽上亢證與這些病劃等號。本類葯的應用當考慮到其病本為肝腎陰虛,故常須與滋養肝腎之陰的藥物配伍,益陰以制陽。肝陽化風,導致肝風內動者,當與息風止痙葯配伍。若肝火亢盛,煩躁易怒者,宜與清瀉肝火之品配伍;肝陽上亢,內擾心神而兼心神不寧者,又常與寧心安神葯配伍。

息風止痙葯

羚羊角 牛黃 鉤藤 地龍 天麻 僵蠶 全蠍 蜈蚣 玳瑁

以平息肝風,制止痙攣抽搐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肝風內動證的藥物,稱息風止痙葯。可簡稱息風葯或止痙葯。息風止痙葯均具有息風止痙功效,主治肝風內動證。肝風內動證是指由肝陽上亢、高熱、痰濁、血虛、陰虛等原因所致,以肢體痙攣、抽搐、顫動等為特點的證候。「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該證以痙攣、抽搐為特徵,但病因不同,伴見癥狀各異。如肝陽化風所致者,多以眩暈欲仆,頭痛而搖,肢體震顫,語言不利,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舌強不語,偏癱為主症,兼見手足麻木,步履不正等;溫熱病,熱入營血,或肝熱內盛而熱極生風者,常以四肢抽搐,兩目上視,牙關緊閉為主症,並伴見高熱,神昏,躁擾如狂等;陰虛動風,血虛生風者,多以手足蠕動、震顫,關節拘急,肢體麻木為主,常伴見陰血不足之表現。息風止痙葯主要適宜於肝陽化風、熱極動風的肝風內動證,亦可用於癇證、破傷風、脾虛慢驚風等痙攣抽搐者。大多數息風止痙葯常分別兼有平肝潛陽,清熱解毒,明目等作用。

開竅葯

麝 香 蘇合香 蟾 酥 冰 片 石菖蒲 安息香 樟腦

凡具辛香走竄之性,以開竅醒神為主要作用,用於治療閉證神昏病證的藥物,稱開竅葯。心藏神,主神明,心竅開通則神明有主,神志清醒,思維敏捷。若心竅被阻、清竅被蒙則神明內閉,神識昏迷,人事不省。開竅藥味辛、芳香,善於走竄,皆入心經,有通關開竅、啟閉回蘇的作用。主要用治溫病熱陷心包、痰濁蒙蔽清竅之神昏譫語,以及驚風、癲癇、中風等卒然昏厥、痙攣抽搐等症。

補虛葯

人蔘 党參 太子參 山藥 甘草 白扁豆 西洋參 黃芪 白朮 蜂蜜 大棗
鹿茸 巴戟天 菟絲子 杜仲 沙苑子 肉蓯蓉 淫羊藿 補骨脂 續斷 蛤蚧 益智仁
冬蟲夏草 紫河車 韭菜子              
熟地 阿膠 當歸 白芍            
北沙參 麥冬 石斛 百合 枸杞子 墨旱蓮 鱉甲 南沙參 天冬 玉竹 黃精
女貞子 龜板 海龍 靈芝 珠子參 竹節參 明党參 紫石英      
鹿角霜 仙茅 黃狗腎 海馬 鎖陽 葫蘆巴 核桃仁 龍眼肉 何首烏 桑葚  

凡能補益正氣,增強體質擬提高抗病能力,治療虛證為主的藥物,稱為補虛葯,亦稱補養葯或補益葯。虛證的臨床表現比較複雜,但就其「證型」概括起來,不外氣虛、陽虛、血虛、陰虛四類。補益葯也可根據其功效和主要適應證的不同而分為補氣、補陽、補血、補陰四類。臨床除應根據虛證的不同類型選用相應的補虛葯外,還應充分重視人體氣、血、陰、陽相互依存的關係。一般說來,陽虛者多兼有氣虛,而氣虛者也易致陽虛;氣虛和陽虛表示人體活動能力的衰減。陰虛者每兼見血虛,而血虛者也易致陰虛;血虛和陰虛,表示體內精血津液的耗損。與此相應,各類補益葯之間也有一定聯繫和共通之處。如補氣葯和補陽葯多性溫,屬陽,主要能振奮衰減的機能,改善或消除因此而引起的形衰乏力,畏寒肢冷等證,補血藥和補陰葯多性寒涼或溫和,屬陰,主要能補充耗損的體液,改善或消除精血津液不足的證候。故補氣葯和補陽葯,補血藥和補陰葯,往往相輔而用。至於氣血兩虧,陰陽俱虛的證候,又當氣血兼顧或陰陽並補。補虛葯除有上述「補可扶弱」的功能外,還可配伍祛邪葯,用於邪盛正衰或正氣虛弱而病邪末盡的證候,以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達到邪去正復的目的。此外,還應注意顧護脾胃,適當配伍健脾消食葯,以促進運化,使補虛葯能充分發揮作用.補虛葯原為虛證而設,凡身體健康,並無虛弱表現者,不宜濫用,以免導致陰陽平衡失調,「誤補益疾」。實邪方盛,正氣未虛者,以祛邪為要,亦不宜用,以免「閉門留寇」。收澀葯

麻黃根 浮小麥 罌粟殼 石榴皮 蓮須 蓮子心 禹餘糧
五味子 五倍子 肉豆蔻 烏梅 訶子 赤石脂  
山茱萸 桑螵蛸 金櫻子 芡實 覆盆子 海螵蛸 蓮子

凡以收斂固澀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收澀葯,又稱固澀葯.陳藏器說:「澀可固脫。」李時珍指出:「脫則故而不收,故用酸澀葯,以斂其耗散,」本類藥物味多酸澀,性溫或平,主入肺、脾,腎、大腸經。分別具有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固精縮尿、收斂止血、止帶等作用。適用於久病體虛、正氣不固、臟腑功能衰退所致的自汗、盜汗、久斂虛喘、久瀉、久痢、遺精、滑精、遺尿、尿頻、崩帶不止等滑脫不禁的病證。  收澀藥性澀斂邪,故凡表邪未解,濕熱所致之瀉痢、帶下,血熱出血,以及鬱熱未清者,均不宜用。誤用有「閉門留寇」之弊。但有一些收澀葯除收澀作用之外,兼有清濕熱,解毒等功效,則又當分別對待。本類藥物,根據其作用特點,大致上分為固表止汗葯,斂肺澀腸葯,固精縮尿止帶葯三個部分。但在藥物作用方面,某些藥物往往表現出多種的功用,故須進一步予以綜合比較。涌吐葯

常 山 膽 礬 瓜 蒂

凡以促使嘔吐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涌吐葯,又稱催吐葯。本類藥物多為酸苦,具有涌吐毒物、宿食、痰誕的作用。適用於誤食毒物,停留胃中,未被吸收;或宿食停滯不化,尚未入腸,脘部脹痛;或痰涎壅盛,阻於胸膈或咽喉,呼吸喘促;以及癲癇發狂等證,用之以達到祛邪治病的目的。此即《內經》:「其高者,因而越之。」「在上者涌之。」之意。

攻毒殺蟲去腐斂瘡葯

雄 黃 硫黃 白 礬 蛇床子 土荊皮 蜂房 大蒜 木槿皮 蓖麻子 木鱉子
升葯 輕粉 砒石 鉛丹 爐甘石 硼砂 大風子      

以外用攻毒或殺蟲或去腐或斂瘡為主要功效的葯,分別稱為攻毒藥、殺蟲藥、去腐葯、斂瘡葯。本類藥物多數具有攻毒功效。「毒」有多種含義。本章藥物所攻之毒,主要指瘡毒,其次,有的葯可攻蛇蟲毒。部分藥物具殺蟲功效。這裡的所謂殺蟲,主要是指外用藥對疥蟲等體表寄生蟲的毒殺作用。部分藥物具去腐功效。所謂去腐,即外用藥促使潰瘍內腐敗組織與健康組織分離脫落的治療作用。部分藥物還具有斂瘡功效。所謂斂瘡,即外用藥促進潰瘍內新肉生長,促使瘡口癒合的治療作用。具攻毒功效的藥物,適用於瘡瘍腫毒;能攻蛇毒者,可主治毒蛇咬傷。具殺蟲功效的藥物,適用於疥瘡、酒渣鼻等皮膚寄生蟲病。具去腐功效的藥物,可用於潰瘍初期,膿栓未落,腐肉未盡,或膿水不盡,新肉未生之證。具斂瘡功效的藥物,適用於潰瘍後期,腐肉已脫,膿水將盡,新肉不生,瘡口難斂之證。本類藥物常分別兼有外用消腫、止痛、收濕、止癢、明目退翳等功效,可分別適用於瘡癰腫痛、濕疹或瘡瘍多膿濕、疥癬瘙癢、目生翳膜等皮膚或五官病證。本類藥物的內服功效及其適應證不存在共性.

本類藥物大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無論外用或內服,均應嚴格控制劑量和用法,不宜過量或持續使用,以防發生中毒。製劑時,應嚴格遵守炮製及製劑法度,以減輕其毒性,確保臨床用藥安全。

推薦閱讀:

大寒時節反覆咳喘 中藥沐足壯陽氣
乳腺癌患者術後配合中藥治療可減輕化療毒性
中藥草藥性
一種中藥榨油喝,竟然對男人這麼好!增強腎功能

TAG: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