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佛法·佛學·學佛(上)

一、佛教

宗教與佛教的定義

在中國的古籍里有「佛教」這個詞,但是在古籍中,佛教的意思是佛陀的教誡,具體指佛經所記載的佛的言教。比如「七佛通戒偈」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裡的「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誡的意思。今天我們所講的佛教,是指作為一種宗教的佛教。這種佛教的講法,主要是近代從日本傳過來的,它指一種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宗教。作為宗教,佛教跟其他宗教有一致的地方。如果按照宗教學的研究對象看,佛教顯然在它的研究範圍之內,因為它具備其他宗教所共有的一些特點,比如有教主、教義、教團,而且是我們國家法定的正規宗教之一。

關於宗教的定義,現在的統計,全世界有一百多種,幾乎沒有哪一種被世界各國的宗教界跟學者所公認。中國的宗教各有各的特點,要概括出一個普遍性、準確的定義,確實很難。我們國家,一般用崇拜超自然力量的信仰體系;西方國家用的比較多的是,提供給人安身立命之本的信仰體系。總之,宗教共同的特點是有一個信仰。佛教現代領袖太虛法師曾經講過,各個宗教的源頭都是教主的宗教體驗。大多數宗教體驗,都是人神交通的體驗,就是他作為一個人,體驗到或者看見高於人的神,或者通過某一種方式跟神發生交流,然後由神傳遞給他一種信仰。從宗教的角度來講,宗教的實質應該說是人神交通的產物。用現在的話來說,神可以看做是地球外的球外文明,或者是比人類高的宇宙生物,他跟地球人進行某一種方式的交流的產物。從宗教學來講,它是人內心深處的信仰與社會苦難矛盾的產物。

佛教與其他宗教的異同

佛教跟其他宗教一樣的地方是,它也是源於教主的宗教體驗,但顯然有不一樣的地方。

佛教的宗教體驗是一種覺悟,是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獲得的一種覺悟。這種覺悟在佛教看來是一種智慧,現在的心理學把這種宗教體驗劃歸於「意識轉換狀態」。我們日常的意識大概有十多種活動狀態,還有人所不知道的非常特異的一些活動狀態,叫做「意識轉換狀態」,比如由禪定所得的經驗,由通神所得的經驗等等。釋迦牟尼佛所得的體驗是在禪定的基礎之上,通過用智慧觀察人生痛苦的根源,所獲得的一種覺悟。在這一點上,跟其他宗教的教主所獲得的宗教體驗有很大不同。比如耶穌跟默罕默德,他們主要是通過跟神、上帝或者真主,進行交流所獲得的宗教體驗。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是通過自己的修行,我們把它叫做瑜伽實證,用瑜伽實證的方式自己得到的一種覺悟。

其他的宗教大多數都崇重信仰,強調必須絕對的信仰神,而佛教正好相反,非常反對信仰神。它不否認有神的存在,但是它認為神只不過是比人智慧高一些的眾生,值得尊敬,但是並不一定值得信仰。應該信仰如實知見宇宙人生的一種智慧。所以梁啟超講,佛教的信是一種智信。很多宗教的信,是出於人感情上的一種宗教信仰,把他自己理想的信仰對象都加在神的身上。這個神,從很大的程度上講,是人按照自己的信仰所塑造的。佛教在這一點上,與一般的宗教,尤其是西方人所認為的一般的宗教定義,確實有很大不同。所以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里列舉各種意識形態,他把佛教列為一種,宗教另列為一種,這說明恩格斯認為佛教不屬於宗教,它是一種單獨的社會意識形態。

歐陽竟無居士對佛教的定義

關於佛教是不是宗教,在二十世紀的初期,當時的佛教界和學術界就進行過激烈的爭論。在當時,宗教是社會革命的一個對象,一般的人,尤其是激進的人都認為宗教是很落後的東西,應該被打倒。所以,護持佛教的佛教徒,就要強調佛教跟其他宗教不一樣的地方。當時,以歐陽竟無提的口號最響亮。他的口號是:佛教「非宗教、非哲學、非科學,超宗教、超哲學、超科學,亦宗教、亦哲學、亦科學」。這個定義對於佛教來講是最好的定義,佛教確實是具有這三個性質。

佛教「亦宗教、亦哲學、亦科學」,因為它在形式上,尤其是信仰的形式上,跟其他宗教沒有太大差別,顯然屬於宗教。而且大多數佛教徒的信仰,跟其他宗教徒的信仰也沒什麼本質上的區別。佛教徒雖然很多,但是真正智信,信仰佛教智慧的,在佛教徒裡邊占的人數並不是很多。所以說佛教是宗教,這是合理的。

佛教亦哲學。每個宗教都有自己的哲學,但是其他宗教的哲學都沒有佛教的哲學豐富。台灣的著名學者方東美認為,佛教華嚴宗的哲學超過了所有西方哲學。現代科學比一百多年前發展了很多,拿一種簡單的唯物論、唯心論顯然不足以概括現代科學的成果,不足以解釋世界。最近幾十年,又出現很多比唯物論跟唯心論更高一些的哲學。但是跟佛教華嚴宗的哲學相比,這些哲學還是顯得比較幼稚。而且佛教非常重視哲學思辨,佛教的修行是必須要用哲學思辨才能在禪定當中修觀。所謂的觀,就是用哲學觀進行思考,用哲學的方法究明自己身心世界的奧秘,有人把這叫做內求的方法。所以有的人把佛教完全看作一種哲學,如果就它的教義來講,也是有道理的。

佛教亦科學。佛教裡邊有一些結論,完全被現代科學證明了。比如,一杯水裡有八萬四千蟲,人的身體里有八萬四千戶蟲,這是佛經裡邊經常講的,現在在顯微鏡下發現確實是這樣,而且數量不只八萬四千。現在證明,在人的身體裡邊,百分之九十五都是細菌,光是人的一隻手掌上就有一百多億個細菌。還有關於世界的廣闊的宇宙圖景。在佛教的《華嚴經》里描述了佛教所說的「法界」,法界大略相當於現在的宇宙,一個宇宙全景。我們要描繪宇宙全景,現代的科學用哈勃望遠鏡所見的僅僅是很小的一個範圍,描繪宇宙全景在人類來講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華嚴經》里就描述了一個極為廣闊的宇宙全景,這個全景叫做世界海。世界海有二十層,在每一層里有百億日月組成的世界,大概略相當於現在的一個星系。而且它描述這個世界海里的世界的形狀大概有一百多種,有的像螺旋狀,有的像一朵花,有的像蝴蝶,有的像一座寶塔等等。現在哈勃望遠鏡拍攝到的星系圖景,確實跟這個非常相近。而且經裡邊講,這些世界都處在不停地旋轉當中,現在證明,所有的星系都是在旋轉。關於更深層次的人的心理、人的身體,還有物質與精神最深層的關係,這些哲學上、科學上最前沿的問題,實際上佛經裡邊都講到了。

十九世紀初期,佛教由在印度的一批英國人介紹到西方,當時正好也是西方心理學興起的時候。當時西方的一些心理學家看了佛教對人心細緻的分析以後,都非常吃驚,因為它的細緻程度超過了西方心理學家對人心的研究。佛教大概在兩千年前就提出了人有深層心識,把它分為三個層次。過了兩千年以後,大概萊布尼茨才提出有深層心識,然後發展到弗洛伊德,才構成了比較完整的深層心識學說。所以西方心理學家把佛教看作一門心理學,他們現在的定義是有某種宗教背景的心理學。科學巨人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能夠應付科學時代信仰需求的,只有佛教。很多西方的思想大家也這樣講過。現在科學界,尤其是一流的科學家中,關注佛學的人不少。吉林大學王教授,多年以來一直在美國講《楞嚴經》。他主要的聽眾是一百多位科學家,其中有很多是諾貝爾獎獲得者。這些人學習佛經不一定是信仰佛教,他是想從佛教哲學裡得到科學方面的啟示。其次,他們想從佛教裡邊得到一種研究方法,解決科學的瓶頸問題,因為佛教有自己獨特的研究身心世界的方法,尤其是提高智慧的方法。在現在高層次的佛教徒裡邊,對佛教有興趣的,學量子力學的人最多。比如當代很優秀的佛教學者周貴華,他研究唯識學很好,他是北大量子力學的碩士,讀了佛教的博士。台灣清華大學物理系的前主任王守益先生,有一個科學家的團體,辦有刊物《佛法與科學》。物理學家王季同研究佛學影響也很大。像科學家這麼關注一種宗教學說,這在其他宗教里是沒有的。所以說佛教亦科學,完全可以這樣說,尤其是心理學方面。

佛教非宗教、非哲學、非科學,當然也可以這樣說。非宗教,雖然它跟其他宗教有共同的地方,但它最核心、最基本的部分,是崇重智慧不崇重信仰,這一點跟宗教又是相反的。宗教是有神論,佛教從某種角度可以說是無神論,尤其是禪宗與原始佛教。當然就可以說它是非宗教。

佛教非哲學。如果說它是哲學,哲學家會承認,但是佛是不承認的。佛認為,如果說他是一個哲學家的話,《金剛經》里講,這叫做謗佛、誹謗佛,因為把佛降低了,只把佛看作一個哲學家。哲學是運用人的理性思維自由地進行思辨的一種學問,它的成果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片面的。它跟科學一樣,可以發展,可以辯論。但是佛法就是真理,真理只有一個,是不可以辯論的,也是不可以宣講的。所以佛說法的性質跟哲學家講演的性質完全不一樣。佛經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現場教學記錄,它不是一個哲學著作。佛說法的過程,有人把它比作實驗報告,因為它的寫法跟實驗報告的結構非常相近。它記錄這一次說經的過程、聽眾、反應、所說的經等等。而這個現場說經,不僅僅是說經,他是一種現場教學。他說一句,下面的人馬上照著做,是一邊說一邊修,說到修到。所以很多佛經的末尾記載,佛說完這部經以後,多少人證得阿羅漢果,多少人證得「法眼凈」。「法眼凈」就是打開了智慧眼,相當於禪宗的開悟。這是一種實驗報告。一般的人看佛經都忽略了這個問題,尤其是研究佛學的人認為,佛經與其他的哲學著作是一樣的,把它當作一個哲學著作去研究,實際上性質完全不同,所以說它非哲學。

佛教非科學。因為科學有嚴格的研究方法,而佛教所用的方法雖然與科學有共同的地方,但明顯有不同的地方。禪堂大概可以看作實驗室,但它不用儀器。科學是用外求的方法去研究物質世界。如果是研究心理學的話,就是把人的心理活動當作一個物質現象,用研究物質現象的方法去研究人的心理活動,研究社會問題。而佛教的方法跟這個顯然不一樣。佛經裡邊雖然也講了好多數字,有多少個世界,從某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有多遠,有多大,但是這些大多數都是文學性地描述。科學必須是非常確切的,而佛經里的這些描述都是非常不確切的,不能把它完全看成一種科學,所以也可以說它非科學。

佛教「超宗教、超哲學、超科學」。超宗教,它具備宗教的特點,但跟一般的宗教又不一樣,可以說是一種超級的宗教。它雖然有哲學,又超越於其他哲學,所以可以說它超哲學。它有很多科學的內容,也有很多科學的方法,但是又超越科學的方法,所以說它超科學。太虛大師曾經講過,現在科學界所承認的科學方法,只能叫做狹義的科學方法。他認為,廣義的科學方法,必須加上東方宗教長期以來所使用的瑜伽實證的方法。通過在內心深處做功夫,自我調節身心的這種方法,來研究自己的身心。這是一種不可忽視的方法,但是科學基本上不採用它。太虛大師的說法非常好,如果把現有的科學方法再加上佛教等宗教所使用的瑜伽實證的方法,這可以看做完全的科學方法,有希望揭開所有的宇宙之迷。只用現有的狹義的科學方法,不可能揭開所有宇宙之迷,尤其不能揭開人內心深處的秘密。

用歐陽竟無的「是、非、超」這三句話來概括佛教的性質是比較準確的。作為形式的佛教,跟其他宗教一樣,也是一種社會現象,一種歷史現象,具有其他社會歷史現象所具有的特點,比如受社會物質條件的制約,受各種文化的影響,它是發展的,適應不同的時空,有不同的形態。在現代科學的時代,應該對宗教尤其是自己的信仰,用佛法的如實知見作冷靜的觀察跟把握。如果這樣把握的話,宗教所講的不一定都是真實的。信仰有它的積極意義,有它的教化作用,但是也可能有它消極的一面。尤其是教團,它也跟其他的社會實體一樣,也可能受到社會條件的制約跟影響。

佛教的發展時期劃分

宗教現象,是在人類發展到一定時期出現的,它跟所有的歷史文化現象一樣,也要遵循它自身的一些發展規律。所以佛法是真理,佛教就不一定是真理了。它是由信仰佛教的人在佛法的引導下所創造的一種文化,所以它要受各種社會條件的制約。同樣的佛法,傳到不同地區,會有不同的形態。在教義方面會發展出不同的宗派,在制度方面也會有所不同,甚至在出家人穿的衣服、作的儀軌、佛像的形狀這方面,不同地區的佛教都還是有比較大的區別。這跟其他文化現象一樣。所有的文化現象都會隨著歷史、時間、地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形態。客觀地看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南傳佛教,它是流不是本,它跟佛陀講的佛教不會百分之百地完全一致。

多種佛經都作過預言,佛法是永恆的,但是佛教作為一個宗教,必然有它的發展規律,就是從正法到像法再到末法,最後到滅法,而且經里都有講時間。早些的經里講得時間很短,正法五百年,像法五百年,末法五百年,但是現實超過了這個時間。大乘經里,我們中國佛教公認的一種說法是正法五百年或者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從現在看,這種說法比較合理。正法時期的特點是有教有修有證,意思是佛的教法存在,修持的人非常多,證到阿羅漢果的人也很多,這個時期只有五百年左右。

過了五百年以後,像法時期一千年,像是相似的意思,或者只有佛像的意思,就是相似於佛法。定義是有教有修無證,就是說佛法還存在,信仰修持的人也非常多,但是即身證到阿羅漢果的人基本上沒有。我們從佛教的歷史看基本上是這樣。大概過了五百年以後,無論印度還是中國,證到阿羅漢果的人還是有的,但是很少。佛教傳入中國大概是在公元前2年,已經是像法時期。從《高僧傳》看,從東晉到南北朝這個階段,雖然證到阿羅漢果的人很少,但是證到三果、二果、初果的高僧,二、三十個還是有的。

末法時期按照傳統的方法計算,大概公元974年以後,從五代到北宋,這個階段確實基本上符合於佛經裡邊的說法。雖然佛教的教法都存在,但是真正認真修證的佛教徒並不是很多,而且越來越少。信仰佛教的人很多,但是他不一定把全部的生命用於佛法的修持,所以即身證到阿羅漢果的幾乎沒有,但是證到三果、二果、初果的大師,每一個時代還是有的。

末法時代,即身根本沒有可能證到阿羅漢果,自己獲得解脫,或者藏傳佛教的即身成佛。證到三果、二果、初果的人是有,但是非常少。比如印光大師、弘一大師,證到初果、二果應該是有的。弘一大師臨終時寫有四個字:悲欣交集。開悟的人看到這四個字,馬上就會明白弘一大師在講什麼。

凈土法門

要了生脫死,即身超出輪迴,只有一個法門——凈土法門。凈土法門通過自己的深信切願,佛的他力接引,即使證不到初果、二果,是一個道前凡夫,甚至是有重大業障,即將墮入地獄的惡人也能夠了脫生死。實際上,今天的人,包括我在內,大部分的人都是屬於惡人,因為具足十善才能稱為善人,十善里有一個是不瞋恚,就是不生氣,這要做到是非常困難的。還有不貪,要做到沒有貪慾還是非常難的。實際上從北宋以後不管是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開悟的也好,沒開悟的也好,大概大部分的人都是趨歸於凈土這一門。或者根性好一些的,先是修禪宗,禪宗開悟以後都是念佛。因為開悟以後他會明白,自己頂多證得一個初果。嚴格來講,破了重關,也只是一個須陀洹向,初果還達不到。在一剎那之間或者比較短的時間之內,你能夠親自體驗到相似於涅槃,親證諸法二無我,或者五蘊皆空的涅槃境界,對三寶建立確定不移的信心。從大乘來講,有了無生忍,就是對諸法無生的真實本面能夠完全接受,而且是一種現量的接受。就是直覺上接受,確定不移,而且再也不會動搖。即使證到這樣,修行再前進一點,證到須陀洹果,要求把煩惱伏住。他平時沒有煩惱,似阿羅漢,表面上看跟阿羅漢沒有差別。他只是在偶然的時候碰到偶然的事情生起一些煩惱。修到這樣還有七生七死,在人天乘還有七返輪迴。按照佛典裡邊的說法,最快能夠證到阿羅漢果的時間,有的即身就能證到,但是很少,最慢要一小劫,一般的說法要一千多萬年。他從人間命終以後上生到天上,然後再下來,這樣往返七次,時間非常長。

當然,學佛還是要把佛教的教理弄通,把佛教的歷史弄通,把現狀弄通,把自己看明白,是屬於哪一種根性。是不是修了密法以後就能夠即身成佛,是不是出家以後就能夠證到阿羅漢果。我雖然主要修念佛,但是我不太同意當代的凈土宗,無論哪一個宗派都是不完全的佛法。周貴華教授把它叫做祖師教,就不是佛陀教,它跟佛陀教還有一定的距離。佛陀講的凈土法門跟現在有些法師講的凈土法門還是有一定差距的。他講的時候是有一定的時間或者有一定的對象。而且凈土法門的內涵也很深,後來的有些人就把它弄得越來越狹窄,只是持阿彌陀佛的名號,持凈土三經,其他的經也都不要看,其他的也都不要修。這樣修下來產生的弊端到處可見,念佛的人很多,實際上作科學的調查,最後臨終的時候能夠安詳地往生凈土,具有瑞相的大概有十分之一就不錯了。

如果你冷靜去考察一下原因,為什麼經上說只要十念發願就能夠往生,但很多人信了一輩子,念了一輩子佛還不能往生?我們應該總結經驗教訓。凈土宗是建築在整個大乘佛教教理基礎之上的一個宗派、一個法門。這個法門應該以佛教最基本的那些東西作為基礎。四諦、十二因緣應該都要知道,六度應該都修,尤其是凈土法門所講的凈業三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孝養父母……就是你要做一個好人,你要盡到世間、家庭、社會的責任。好人都做不到,想要提升到菩薩的境界,想要往生凈土恐怕還是比較困難的。所以要廣泛地學習教理,永明延壽禪師叫做「萬善齊修歸凈土」,就是只要有條件能夠修的,佛教裡邊所講的,都應該修行,福慧雙修。尤其要掌握在現代生活當中如何應用佛法的智慧使自他能夠得到利益。佛法講,佛教所追求的目標有三種利益。第一種利益是現法安樂,就是今生今世作為人生幸福的這種安樂,第二種後世安樂,第三種究竟安樂。往生凈土是一個究竟安樂跟後世安樂。我們首先應該求得現法安樂,在佛法智慧的指引之下能夠使世俗的生活起碼過得不比一般人差,這樣你的心才比較安定,你也有比較充足的把握能夠往生凈土。


推薦閱讀:

精美高清大圖 展現佛陀的一生
連體雙胞胎這種降生形體屬異類的人是前世犯了業障得的果報嗎?佛學是怎樣講解其因果的?
生之偈 詩詞對聯 佛教網 般若文海 佛學文章 佛緣網站
為官的「佛學」
【佛學 - 當你的心在糾結時, 請您打開這31個錦囊】

TAG:佛教 | 佛學 | 佛法 | 學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