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妙法蓮華經大意(第六十集)

妙法蓮華經大意(第六十集)

1981/7 台灣圓覺寺 檔名:08-002-0060

  請掀開經本第十九面,在第七行底下是說:

  【二子白母俱願出家者。即出無明家也。無明轉成正見。則八萬四千塵勞皆入實相。】

  這是說了『出家』,「出家」一定要發這個心,要發出無明之家;換句話說,要破無明證實相,這是出家。出家人在社會上所示現的相,也就是提醒世間人要破無明證實相,這才是出家的真正功德利益。所以大乘法裡面出家,不重視形式之家,不重視這個。因為這個形式之家在今天來講,出了一個小家入了一個大的家,真是苦不堪言,這是今天社會的一種現象。今天出家人的修學比不上在家人,為什麼?在家人他的應酬接觸範圍小,他在身心上還能得到一點安穩,也就是說他有這些時間來修行。出家人往往在一個寺院,寺院範圍都很大,比起一般人的家庭的房舍要多得太多,而一個偌大的寺院住眾都不到十個人。如果這個寺院每天不打掃清潔,這個外面人來看的話,就要罵你這個出家人懈怠、懶惰、骯髒。如果你每天都要把它打掃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一天的時間全部用在這上面,苦,實在是苦,苦不堪言。這就是說明在家修行比出家容易,你在家所應酬的賓客有限,親戚朋友畢竟有限,不會天天有人來找你。可是出家的信徒太多,每天都要應付,你哪裡還有時間去讀經、去研究教理、去修行?沒有時間。而且出家的寺院總是不斷的在那裡擴充,這是真正的苦事。所以在現前這個階段出家出的什麼家?『出無明家』、出三界家。小乘人出三界家,大乘人「出無明家」,這叫真正出家。

  我們世間舍世俗家,出這個家你要曉得它的用意在哪裡?弘法利生。你要說修行沒有必要,修行在家跟出家一樣,出家能成佛,在家一樣也成佛;出家人能上品上生,在家人更能上品上生。所以出家幹什麼?出家就是荷擔如來家業,如來家業就是弘法利生,續佛慧命。所以自古以來,沒有說是出家人不講經、不弘法的,沒有。就是出家人要做出家人的事業,出家人一看你這尊稱你為法師,尊稱你和尚。稱你法師,如果你沒有弘法,這就是罵你。譬如說這學校老師,這老師怎麼樣?不上課的,從來不教學生的,那人家說某某老師那不是挖苦他,那不是罵他?稱你老師就是給學生上課,名符其實是個老師。你沒有能夠教化眾生,人家稱你老師就是罵你!我們自己要提高警覺,不發心弘法利生就不能出家。所以「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個十方善信四事供養,我們怎麼能消受得了?這是大問題,你消受不了你以後怎麼辦法?人恭恭敬敬來供養你怎麼辦?所以你出家有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當然最好的,是先把佛法的教理都通達,修行的方法自己真正明了再出家,一出家就弘法利生這是上乘。

  其次對佛法有真正的信心,一出家發憤努力的修學,不久的將來就可以肩負起弘法利生的責任,這是對的;如其不然,就不如護法的功德利益。在家人的護持真正有功德利益,出家人這個修持那就不一定,看你是真的、還是假的,這是我們一定要清楚!但是無論在家、出家,一定要以出三界、破無明為學佛的目標;如果來生還是在生死輪迴,那我們實在是辜負了自己。特別是大乘佛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遇到了還是空過,這怎麼能對得起自己?遇不到那是沒話說,你沒這個因緣;遇到了而空過,這是不能原諒的。無明破了,無明就是邪知見,所以破了無明就得正知正見,《法華經》裡面講的「入佛知見」,這個時候我們證入佛的知見!一入佛知見怎麼樣?煩惱沒有了,『八萬四千塵勞皆入實相』,這就是轉煩惱為菩提。凡夫迷了之後怎麼樣?迷了是轉菩提為煩惱。煩惱跟菩提是一樁事情,生死跟涅盤也是一樁事情,迷了有生死煩惱,悟了把生死煩惱就轉成菩提涅盤,所以這個東西是迷悟之間。在本經裡面它是:

  【故後宮八萬四千人。】

  來表這個意思。

  【皆悉堪任受持法華經。】

  這個『八萬四千』的宮女迷的時候,這就代表八萬四千塵勞;悟了的時候,這就代表八萬四千智慧,所以這是迷悟之間。

  【無明與塵勞。共出邪見。則慧眼圓明。了證實相也。】

  所以在經論裡頭在在處處,佛都是明白的開導我們,我們應當覺悟。『慧眼』是自己本有,『圓明』,「圓」是圓滿,「明」就是智慧,圓明的智慧是每個人統統具足,而且是本有。你現在也在用,很可惜的你只是第一念在用,第二念就迷了,你不能夠保持第一念。我們眼見色是「慧眼圓明,了證實相」,耳聞聲也是「慧眼圓明,了證實相」。可惜怎麼樣?第二念就迷了;第一念是悟,確實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第二念怎麼樣?第二念就落在意識里去,就起了分別執著妄想。諸佛菩薩就是保持第一念,不會落在第二念,那就是諸佛菩薩。所以佛的心永遠是清凈的,六祖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以他是「慧眼圓明,了證實相也」,常生智慧。底下說:

  【自心本具。非今始成。】

  正如同《華嚴》、《圓覺》裡面所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現在是不是佛?現在還是佛。佛與大菩薩看我們都是佛,那就是說你的真心從來沒有失掉過,你真心的作用也是從來沒有失掉過。可惜的是什麼?你的真心在起作用前面有一層障礙,但是這個障礙是虛妄的,障礙是本無的,這個障礙就是無明煩惱。無明煩惱本來無,你的「慧眼圓明」是本來有,本來有的不會失去,本來無的暫時障礙住你。佛菩薩了解這個情形,所以知道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就被暫時本來無的障礙在障礙住,自己不知道自己是本來無,也不知道一切眾生是本來無,這才起惑造業,受無量無邊的苦報,不曉得『自心本具』,不知道,這就叫迷,就叫顛倒。底下一句說:

  【凈眼菩薩。】

  他示現的。

  【久已通達法華三昧。證實相則人我不生。】

  『人我不生』是什麼意思?就是《金剛經》裡面所講的,我、人、眾生、壽者,《金剛經》前半部講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生,我執、法執都破了!無我相是破我執,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法執。所以我法二種執著都不生,這就是證得實相,實相是什麼?就是一切法的真實相,諸法實相。他如何證得?『通達法華三昧』,可見得「通達法華三昧」,是因;「證實相人我不生」,這是果。底下說凈藏菩薩他:

  【實相證。惡趣離。】

  惡趣是指的六道,此地這是一乘了義的大法,不但六道離開了,二乘、權教菩薩也離開。為什麼?因為二乘、權教比起一乘佛法來,它也是惡趣。我們要問『實相證,惡趣離』,這就是《華嚴經》裡面的一真法界,這是入了一真法界。入了一真法界,這個十法界還有沒有?你們去看看《華嚴經.入法界品》,你看看有沒有?十法界有,十法界這個事相依然存在。可是自己的確是一真法界,轉十法界為一真法界,這是你個人轉,你個人證得你個人轉。你旁邊一個人跟你肩膀碰肩膀,手拉著手,他還是十法界,他還是生死凡夫,為什麼?他沒轉。所以諸位必須要明了,是境隨心轉,而不是心隨境轉,是境隨心轉!你的心清凈了,你在這個世間就是一真法界;你心不清凈,這就是染凈的法界,就是十法界。六凡是染,四聖是凈,就是染凈法界,所以這個事情完全是一個心法。底下這一行說得好:

  【如是一心。備具眾德。所以為妙莊嚴也。】

  這個地方的『一心』,就是凈土法門裡面所說的,理一心不亂,所以我們求的是什麼?無非就是求證得理一心。理一心裡頭萬德莊嚴,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是從一心顯現出來。所以萬德就是一心,一心就是萬德,這才稱之為『妙莊嚴』。我們今天在境界裡面見不到「莊嚴」,也見不到「妙」,不但我們在境界裡頭,就實際生活環境裡面體驗不到,甚至於讀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們也看不出妙、也看不出莊嚴,這個原因在什麼地方?因為自己沒有證得一心。如果你自己證得一心,你去讀五十三參,你就發現五十三參是妙莊嚴。然後你才曉得,你自己目前的生活環境,是妙莊嚴,實在太妙!這個大經大論所講的不是別人,完全是自己。經裡面這個意思,就是彼此互相幫忙了,前一世妙莊嚴王跟同參道友,他自己犧牲,出去托缽來供養這三個人修行,這是護法,專門修護法,護持這三個人,這三個人得道。到這一世他護法有大福報他做了國王,但是國王諸位曉得,這個福報也一世就享完,不能成正果這個福報不算究竟。所以已經證果的三個人再一轉世,一個做他太太,兩個做他兒子,這成為一家人,以善巧方便來教化他,來接引他,叫他也成就。所以底下講:

  【二子如是以方便力。善化其父。】

  這就講方便慈,這個國王接受妻子兒女的化導,與兩個兒子眷屬統統去見佛。

  【無明破則正因顯。正因顯則詣佛乘。】

  這就到佛的地方去了,去見佛了,見佛當然這是去拜老師,接受佛法依教奉行。這是:

  【以因趣果之象也。】

  見佛佛給他說法,佛為國王說法,國王再以珍寶供佛,佛對於國王是法布施,啟發他的智慧;國王對佛是財布施,增上佛陀教化的功能。有財施,佛的教化才能夠發揚光大。我們圖書館最遺憾就是地方太小,我們的講堂圖書設備,在修學的環境上來說是夠用,可是沒有辦法住眾,沒有地方住。所以,如果要是再有這麼大一倍的地方,我們能夠說住個二十人到三十人,有這麼多人住在一起,我們的《華嚴經》一天就可以講八個小時。縱然八個小時覺得太累,六個小時是沒有問題,每天能夠講六個小時,這一部《華嚴經》三年圓滿。一天要是能夠聽六個鐘點經,念四個鐘點佛,早晨念兩個鐘點,晚上念兩個鐘點,其餘時間去找這些參考數據,這樣三年下來,比任何一間佛學院,收穫的功德都殊勝。這個經百千萬劫難遭遇,你看看李老師在台中講這部恐怕要五十年,一個星期一個鐘點,這要五十年。

  如果說我們一天是講六個鐘點,一個禮拜是四六二十四個鐘點兩年,兩年就講完,算鐘點,兩年就等於那邊的五十年。那邊是一個禮拜講一個鐘點,這一個禮拜講二十四個鐘點,一年等於他二十四年,兩年不就等於他四十八年嗎?所以這部《華嚴經》兩年就圓滿,一樣多的鐘點,兩年就圓滿。我有這個心沒有這個環境,這是眾生沒福,眾生沒福報我有福報,為什麼?我清閑,悠閑,不必這麼累了;眾生有福報,我就要辛苦,我一天要講七、八個鐘點辛苦。眾生沒有福報,我有福報;我沒有福報的時候,眾生有福報。我們看看有些寺院他們有地方、有場所,那是環境有,他不發心無可奈何。我們發心沒有環境,我們現在這個小班,內典小班開的是採取通學的方式,通學的方式限制就很多,不容易專心。所以總不如在一起共修的功德利益來得殊勝。在底下一段,第一行裡面有幾句話說:

  【依實相中道成就涅盤四德也。】

  『涅盤四德』就是常樂我凈,由此可知,常樂我凈這個四種凈德,是『依實相中道成就』的;換句話說,沒有證得「實相中道」,四凈德就不會有。我們凡夫對於常樂我凈的執著這是顛倒,萬法無常,我們誤以為有常,這是誤會。三界統苦,我們誤會裡頭有樂,忘掉了苦苦、壞苦、行苦,我們把這個事情都忘掉,以為這裡頭有樂顛倒!身心是四大五蘊假合,這裡頭沒我,誤認為這個根身是我,這煩惱障的根源。我們的根身是三十六種污穢之物集合成的,這裡頭沒有清凈,誤會以為清凈,這是應當要覺悟。但是常樂我凈有沒有?真有,確實有,有真常永恆不變、有真樂、有真正的我、有真正的凈。但是根本智現前才有實相中道,實相中道就是根本智,要根本智現前才有;根本智沒有現前,沒有這東西。因此小乘聖者沒有,權教菩薩也沒有,為什麼?他根本智沒有現前。在我們念佛人來講就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成就了根本智。事一心還不行,事一心屬於定,沒有開智慧,理一心在定裡面開了智慧。可是修學的過程,諸位一定要記住,總是先有定後開智慧,這是一定的道理。沒有說是我一下就修理一心,事一心可以不要,這個不可能事情。這等於爬樓梯一樣,一定是你的功夫先是功夫成一片,就是伏煩惱,再進一步就得事一心,然後再進一步是理一心,一定是這個過程。

  你說前面兩個都不要,一下就修理一心,沒有這個道理。等於說上樓一樣,三層樓,一層、二層我都不要,一下就上三層,沒有這個道理。縱然是你從下面一跳跳上去,當中還是有一層,還是有二層。由此可知,這是必經歷的階段,我們要曉得。你這個修學,順著次序修學,你就不會感覺到困難;不依次第修學,你就感覺得很難,不容易得到效果,依照這個次第容易得到效果。所以我們修學頭一個目標,在教裡頭來說,這些大乘經典我們聽,聽的目的何在?熏習。我們再問,這裡頭的意思真能聽得懂嗎?未必。懂了就開悟,沒悟就是沒懂,你聽那些名相而已,聽那些皮毛而已入不進去。所以只管聽,阿賴耶識裡頭熏習大乘佛法的種子,這種熏習,熏習久了會起作用。可是這個久,我們說一個星期熏習一、二個鐘點,熏習一輩子力量都很薄弱。就是以台中李老師講《華嚴》來說,他這部《華嚴經》,我估計他是要講五十年。民國五十三年講起,六十三年、七十三年就是二十年,整整二十年。現在十八年,今年十八年才講三分之一,所以我估計他要講五十年。五十年的熏習,有的人一生活不到五十歲,這是真的。一個禮拜才一點鐘的熏習,諸位想想這個力量多薄弱,所以很難收到熏習的效果。

  假如把這個時間集中起來,一天講八個小時,兩年圓滿,這個熏習的力量就大了。這個兩年的熏習,給諸位說,至少可以抵得五百年的熏習。像台中目前這個狀況,一個星期講一個鐘點的話,這個兩年的熏習要抵得它五百年的熏習,比那個力量還強大。所以清涼當年講經,我們算他是一年講一部,一天八個鐘點一年講一部,清涼一生講五十遍,他老人家活到一百多歲,活了一百多歲《華嚴經》講五十遍,華嚴菩薩。必須統統集中起來熏習,才會產生力量;否則的話,不容易產生力量。為什麼?我們不是佛法的熏習,就是煩惱的熏習,二六時中今天煩惱的熏習,比過去力量要強大得多。過去風俗淳厚,拿這個看電影、看戲來說,我在小的時候,做小孩的時候住在比較偏僻一點的鄉村裡面,說看戲一年難得有一次,就是像台灣這個廟會才會有那麼一次,一年難得有一次,所以很希奇。縱然住在都市裡面,都市電影院、戲院都有限,我小的時候住在福建建甌,建甌在大陸上是一等縣,電影院只有兩家,戲院也只有兩家。那個戲院跟電影院多大?大概就是我們講堂差不多大,也不過就容納兩百個人的樣子,一個月難得去看一次,這在都市裡頭。哪有像今天,今天你不必到電影院、戲院,電視放到你家裡來天天去看,天天看怎麼樣?天天上課,它來熏習你,煩惱的熏習。現在的社會複雜,人與人交往密切,而我們佛法的熏習反而減少,煩惱的熏習比從前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倍。我們在這個環境裡面,你學佛要想成就,當然是難,是不容易。

  所以今天是真正覺悟,你要修大功德,不是沒有機會,有機會,就在你自己覺悟。如果能有個道場建立起來,每天八個鐘點講經、八個鐘點修行大功告成,這個功德無量無邊。我們台灣的道場像佛光山,比建一百座佛光山、一千座佛光山,這個功德利益還要大,為什麼?因為你幫助人成佛。一百座佛光山、一千座佛光山,沒有人成佛,那是枉然!你就是這個小道場,能夠有幾個人成佛作祖,那這是功德不可思議,所以這些道理我們要懂。如果不開智慧,如果不證實相,所有的功德全是有漏的。我們自己沒有證得,我們幫助別人證得,這個功德也是無漏的,要曉得這個道理。我們幫助一個人成佛,這是無漏功德,這個決定不是有漏。你幫助他成佛,這佛必定來度你;換句話說,你這一生幫助他成佛,他來生就幫助你成佛。這個地方示範就是例子,這就很顯然的,一點都不假。如果我們自私自利不願意幫助別人成佛,別人成佛,好像我們的虧吃大了,他成就,我們沒有成就,你藏的有私心。別人能成就你阻礙他,你不讓他成就,你的過失就大了,你將來縱然福報大也會生到三途八難,你障礙別人,果報還是自己受,這點我們要覺悟。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清代彩版《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簽卷第四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
妙法蓮華經講記 卷六

TAG:妙法蓮華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