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1)鏖戰東北(六)決戰四平(下)

 林彪對四平戰地情況了解得最清楚、就民主聯軍的裝備和戰術技術水平而言,根本不具備和國民黨王牌部隊進行正規的陣地防禦戰的條件,於是他於29日致電毛澤東,委婉地向毛澤東反映了四平前線所面臨的嚴重困難。該電指出:28日亥時電悉。近十日內恰值夜間無月亮,不便於我大軍的夜間進攻。又因地形平坦及新1軍已構築陣地,且71軍及52軍、60軍各一個師已與該軍靠攏,故在十日內殲滅或擊潰該軍可能性不大。進入東北之敵;為國民黨最精銳的,新1軍又為其最強者。

  故我軍雖英勇奮戰,傷亡重大,彈藥消耗甚多,但只能作部分的消滅與擊潰敵人,而難於全部擊潰與消滅。四平仍在我方,敵攻勢受挫,但正在調防,準備向我作新的進攻。以上情況供你們研究參考。

  困難要反映,但仗還要準備打。29日這一天,東北局以林彪、彭真、羅榮桓名義通令嘉獎有功部隊和將士。

  此時,東北民主聯軍在四平地區作戰部隊,除原有的保安第1 旅,萬毅縱隊,第1 師,第2 師和第3 師第7 、第8 、第9 旅,第7 師第20、第21旅外,第359 旅,第7 師炮兵旅亦於解放長春、哈爾濱後先後趕到,總兵力在14個師(旅)。按照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指示,東總認真分折第一階段戰鬥後國共雙方態勢認為,堅持死守四平是可以求得在四平城下大量殺傷國民黨軍,造成今後作戰之有利條件。故又調南滿第3縱隊第7 、第8 旅經四梅路車運北援,準備由四平東側向昌圖、開原間國民黨軍側後開闢第二戰場。保安第3 旅則在瀋陽、鐵嶺間向國民黨軍側後襲擾,以牽制其兵力,掩護四平作戰。

  此時的四平一片寂靜,戰場基本上是平靜的,國民黨軍暫時停止了大規模進攻。四平城內秩序井然,水電供應充足,部隊中堅守思想樹立得很牢。但是暫時的平靜和勝利也助長了和平思想和輕敵的心態。許多人認為新二軍也不過如此,我們守住四平不成問題,東北的和平很快就將來到了。

  林彪比較善於獨立思考,他不這樣認為。為此,在梨樹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召開的東北第一次政治工作會議上,林彪說:「全國有無和平,因為不了解情況,不敢說。但是東北肯定沒有和平,和平是打出來的。我們現在的情況只是略好了一些,敵人給了我們一個喘息時間,使我們能在四平街守下來,我們決不能就因此產生錯覺。敵人新的進攻還會到來的。當前最主要的是決不要為國民黨的和平觸角所麻痹,這純粹是一種緩兵之計。只要南滿他們一抽出手,四平前線更大的戰鬥就會爆發起來。」

  果然不出所料,杜聿明自帶病指揮後,首先部署攻佔本溪,以圖更好地進攻四平。當時負責守衛本溪的是蕭華指揮的南滿第4縱隊3 個團。以如此少的兵力防禦這麼大座城市,實際上是防不勝防的。而進攻本溪的國民黨軍系「五大主力」之一的新6軍,第刀軍的88師和第52軍共5 個師的兵力。新6 軍的武器在國民黨軍可謂一流水平的,與新1軍幾乎不相上下,在裝甲武器方面還略優於新1 軍。廖耀湘本人,亦屬於蔣系少壯派軍人,懂得現代軍事知識。其部屬大多經過印度蘭伽美軍的嚴格訓練,在反攻緬北的作戰中,取得重要戰績,與新1軍聯手打得日軍第56師團全軍覆沒。這次攻擊本溪,該軍及第刀軍88師、第52軍趙公武部分在空軍配合下對守軍展開了猛烈的進攻。蕭華所部第4 縱隊第30、第31團打得十分英勇,其中第30團4 個連的幹部全部傷亡,每連僅剩下十餘人,仍堅守著陣地,5月3 日,蕭華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下令放棄本溪。

  此時,民主聯軍政治委員羅榮桓在大連養病,聽說四平吃緊後,便找到蘇聯方面請求援助。蘇軍即調撥了八列車的武器彈藥和醫藥由海路運到北朝鮮,然後用火車經集安通化運到梅河口。由於在梅河口未及時搶運,4月28日,遭國民黨軍飛機轟炸炸毀260節車廂,造成巨大損失。

  林彪得到這一損失的報告後,感到情況嚴重,即向中共中央告急,認為「戰爭繼續打下去,我們的困難與弱點將日益暴露。」

  隨著四平形勢的日益吃緊,5 月1 日,毛澤東致電林彪,作出了一項重要決定:(一)前線一切軍事政治指揮,統屬於你,不應分散。如果因工作繁忙需人幫助,則可考慮調高崗等同志來助你。如前線機關以精簡為便利,則照現狀為好。(二)東北戰爭中外矚目。蔣介石已拒絕馬歇爾。民盟和我黨三方同意之停戰方案,堅持要打到長春。因此我們必須在四平本溪兩處堅持奮戰,將兩處頑軍打得精疲力竭,消耗其兵力,挫折其銳氣,使其以六個月時間調集的兵力、武器,彈藥,受到最大消耗,來不及補充,而我則因取得長、哈,兵力資料可以源源補充,那時便可能求得有利於我之和平。

  毛澤東的這一重大調整,實際上是進一步加重了林彪的領導權力,特別是前線的黨政工作權力,以保證四平作戰需要。那麼有人要問,毛澤東為什麼要堅持死守四平呢?主要是為了以四平保衛戰來爭取重慶談判桌上的有利地位,達到國民黨占瀋陽,我方占長春、哈爾濱,以平分東北的目的,然而,平分東北又是蔣介石最不願意的。因此,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此時是從全局來考慮問題的,為了全局的利益而不惜多犧牲一些局部的利益,則是在四平堅持曠日持久作戰的根本原因。

  在第二階段之初,由於國民黨軍援兵未到,攻擊力量薄弱,故大規模戰鬥較少,頻繁的小接觸則連續不斷。國民黨軍經常於夜間對守城陣地進行襲擊,企圖尋機突破。4月30日,新30師一部利用雨夜向玻林子陣地及鐵路以東第7旅第21團陣地襲擊,並突破前沿陣地鐵絲網,但被保1團和第21因急促火力擊退。

  5 月6 日24時,新1 軍分3 路向守城部隊進攻,一路向第56團陣地攻擊,另兩路沿鐵路兩側向第21團及保1 團陣地攻擊,激戰1 個半小時,被打退。新1 軍採取夜襲戰術仍不能得手,進而採取近迫作業,利用戰壕工事逐段向守城陣地接近,或利用地形地物逐漸迫近,與守軍近距離對峙。其最近處相距只有五六十米,新1軍的這一戰法,是其在緬北的叢林戰中對付最善長打叢林戰的日本第56師團時學會的。這一招也確實奏效,給了四平守軍以很大威脅。民主聯軍四平守軍保1 團和56團為防止其利用戰壕滲入陣地,除在其所挖掘方向的空隙上連夜築成陣地、填補空隙,還組織曲射火器打擊其作業手。第21團則選擇有利地形,控制新的交通壕以包圍對方所構築的交通壕。

  5 月6 日,東北民主聯軍第7 師炮兵旅第2 團投入作戰,加強了防禦力量。黃昏,第2團以炮火轟擊國民黨軍陣地,摧毀其縱深堡壘2 座。

  新1 軍炮兵多,立即展開炮戰。但始終沒有找到7師的炮兵陣地。

  5 月12日17時30分,守城部隊鐵路東7 門炮與路西的2 門炮配合轟擊東南前沿紅樓之國民黨軍,先後發彈400發,予其以重大打擊。

  新1 軍炮兵部隊此後開始退人隱蔽地區,不敢像原先那樣招搖了。

  其間,民主聯軍也打了些莽撞仗。如7 師試圖乘38師立足未穩打它一下,但事先準備不充分,敵情地形也不夠清楚,就在夜裡發起攻擊,結果受到新38師火力夾擊,吃了大虧,傷亡了千把人。事後,林彪發了很大的火,說「這是小游擊隊襲擊敵人的辦法。」此次失利教育了大家,打正規戰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是需要認真準備和組織的。

  5 月3 日,林彪致電毛澤東,彙報了東北民主聯軍不利的情況。電報指出:近一月來的戰鬥,每旅皆傷亡一千數百人,戰前連隊原不充實,目前缺額更大。現在部分進行縮編,因此先不要成立新的野戰旅,應將新兵開來前方補充,且不必等待很大的數目時才開來,須隨時集中,隨時開來前方,以維持部隊的源源補充。

  林彪在這份電報中,還向毛澤東建議,乘國民黨尚未集結完畢,派出部隊深入敵後,開闢第二戰場,切斷敵人的運輸補駐線。毛澤東同意了林彪的建議,並指示南滿部隊迅速北上配合作戰。程世才率南滿3縱的兩個旅連夜乘火車,到達四平右側的哈福。第359 旅也從北海南下,到達哈福以北的赫爾蘇。

  自本溪失守後,東北戰場形勢對民主聯軍也越來越不利。新6 軍正在向葉赫推進,迂迴四平右側;陳明仁的71軍向八面城挺進,包抄四平左側;新二軍為中路,此時孫立人也從英國返回指揮部隊。為防止國民黨軍迂迴包抄,民主聯軍只好將防禦正面再作延伸,整個防線長達50公里,有限的幾支主力部隊絕大部分用在於第一線陣地上不斷消耗。為彌補一線主力不足,林彪將二線部隊都用上了,但仍感兵力不足,無法進行強有力的反突擊,加上部隊缺乏正規防禦戰經驗以及武器裝備落後,主動權難以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四平戰場形勢對民主聯軍十分不利。

5月12日,毛澤東電示林彪:「望將最主要力量放在開原、昌圖地區,切斷四平敵之後路,殲滅由瀋陽北進之敵。」提前來援四平的3縱剛過開原,隨後敵新6軍就到開原,林彪立即電令程世才率3縱回師開原,在開原、昌圖一線阻止新6軍進入四平,剛從本溪分手的兩個冤家又在開原相對。

程世才率3縱隨即急速南下開原,一路奔波,根本沒有得到一絲一毫的休整時間,正在疲憊不堪之時,其先頭部隊7旅一部與新6軍新22師的先鋒團65團相遇在威遠堡門地區,雙方立即投入戰鬥,一場絞殺開始了。

65團首選派出一個連衝鋒,結果未遂,連長被打死,這是新6軍出關以來陣亡的第一個連級以上軍官。團長李正國一怒之下,集中全團所有重炮、山炮,向民主聯軍狂轟不已。無奈3縱部隊只有機槍、步槍,還未來得及建立陣地,在國民黨軍強力衝鋒下,只好北撤。

早在3縱7旅一部未撤之前,廖耀湘為加快進軍速度,已令65團獨自與民主聯軍激戰,其餘大部隊卻悄悄地用600輛汽車裝運,直接向四平東側前進。

坐陣開原古城指揮的廖耀湘,得到一個團就擊潰民主聯軍主力的戰報,也不敢相信,親自審問俘虜後,又專程趕到威遠堡門,巡視戰場。在一名陣亡者身上發現一份文件,以為剛剛打跑的正是民主聯軍3縱的主力,不禁信心倍增。既然3縱主力對一個團的進攻都不能阻止,那麼以新6軍的實力,進攻四平應該沒有什麼問題。這個錯誤的判斷立即給廖耀湘帶來了囂張狂妄的氣焰。他下令新6軍全力推進,奪取前方的葉赫鎮和哈福。

18年後,廖耀湘在回憶威遠堡門之戰時,仍不失得意的說:「當時國民黨在東北戰場上的作為,可以說大部取決於戰場上負實際指揮之責任者的決心和企圖,爾後新六軍敢以六個師北上長春與東出梅河口(而東出梅河口是我個人的主張,呈報杜聿明決定的),宜直接與威遠堡門之戰鬥結果攸用。威遠堡門不僅給我個人帶來的囂張的氣焰,也給整個新六軍的所屬各部隊帶來旺盛的士氣。但同時也帶來了輕敵的心理。對新六軍而言,可以說威遠堡門之戰鬥開啟了順利進犯四平與長春的端緒。這個並不聞名也並不為人所注意的小戰鬥,其影響是很深遠的。」

  此時,黃克誠的3 師負責四平左翼防禦。在對峙中,他認為這樣死守不是辦法,於是給林彪發了幾次電報,建議不要與敵硬拼,打敵一下子,挫其銳氣是完全必要的。但如今敵傾巢而動了,想與我決戰,我們應當把四平及其他部分大城市讓出來,我們則到中小城市和廣大鄉村建立根據地,積蓄力量。等到敵背上的包袱沉重得走不動了的時候,我們再回過頭去逐個消滅它,那個時候就主動多了。

  對於黃克誠電報,林彪並不作答,黃克誠不了解中共中央以打促和的決心,情急之中於5月12日越級給中共中央去了電報,就四平保衛戰談了自己的看法。電報說:(一)由關內進入東北之部隊,經幾次大戰鬥,戰鬥部隊人員消耗已達一半,連、排、班幹部消耗則達一半以上,目前雖尚能補充一部分新兵,但戰鬥力已減弱。(二)頑93軍到達,如搬上大量炮兵及部分坦克用上來,四平堅持有極大困難。四平不守,長春亦難確保。(三)如停戰短期可以實現,則消耗主力保持四平、長春亦絕對必要。如長期打下去,則四平、長春團會喪失,主力亦將消耗到精疲力竭,不能繼續戰鬥。故如停戰不能在現狀下取得,讓出長春可以達到停戰時,我意即讓出長春,以求爭取時間。休整主力,肅清土匪,鞏固北滿根據地,來應付將來決戰。

  對於黃克誠這一電報,中共中央還是不作答覆。因為共產黨此時正在同國民党進行激烈的和談鬥爭,馬歇爾作為美國特使和調解人,在偏袒蔣介石的前提下,也主張給中共部分利益,談判的焦點在於東北地區如何分配?為此,5月13日周恩來致電毛澤東:在東北問題上,馬歇爾與蔣介石雙方意見已相去不遠,在關內問題上美國與我黨日趨對立。形勢真正的好轉絕無可能,全面破裂蔣尚有顧慮,但危險已經增長,半打半和也許可能性較大,最後要看力量的變化和對比來決定,必須動員群眾,以待決戰。

  毛澤東對周恩來的分析是贊同的,他提出兩條談判條件:一是停戰一周;二是長春國共雙方不駐兵。

  5 月15日,毛澤東向各中央局發出電示:我方權利所在,必須力爭,彼方無理要求,必須拒絕,但總的精神是求在不吃虧的基礎上解決糾紛,而不是使糾紛擴大。……東北方面是一方面堅決作戰,四平街保衛戰支持的時間愈來愈有利,另方面是我對外談判人員應強調停戰與爭取停戰。

  毛澤東這一指示,再明白不過地表達了此時他及中共中央主張,四平決不可輕易放棄,因為這是共產黨與蔣介石和談的重要籌碼,如談判成功,中共必將取得在東北地區的部分利益,就能多保持一部分人民和共產黨的利益,為今後發展再創條件。既然中共中央、毛澤東都堅持死守四平,林彪就必須堅決執行中共中央的以上意圖。

  5 月上旬,國民黨軍集中主力以奪取四平。將其第力軍第88師、新6 軍第14師、新22師由遼陽、本溪、大安平一帶調出北上,同時,繼續增兵東北。至5 月初,其第60軍已全部由越南海運抵達東北,第93軍亦在5月內陸續運抵遼西、熱河一帶。

  北進增援之國民黨軍前進甚速。至5 月12日,新6 軍已進至鐵嶺以北,第力軍第88師進至開原一帶。至5 月中旬,四平地區的國民黨軍已達10個整師並配有飛機、坦克和重炮。

  5 月12日,毛澤東電示林彪:「望將最主要力量放在開原、昌圖地區,切斷四平敵之後路,殲滅由瀋陽北進之敵。」還要求南滿部隊積極行動,牽制本溪地區國民黨軍,使其不能調動或不能作大的調動。此時,東北民主聯軍除第3縱隊在昌圖以東活動外,僅有在公主內嶺的第359 旅及於四平以西休整的第3 師第10旅可作機動。5 月14日,中共中央又致電林彪,要求作戰方面務望全力擊潰新6軍並堅守四平。按中共中央指示,5月15日,林彪令南滿部隊乘新6 軍北上之際,攻佔守兵少的城市,以牽制北進之國民黨軍。他今程世才率南滿3 縱從昌圖開原一帶攔截新6 軍;彭明治的7 旅和楊國夫的7 師增加四平正面防禦;黃克誠3 師和梁興初1 師在四平以西八面城攔敵;萬毅7 縱增援塔子山防禦。當新6 軍主力北進到達威遠堡、蓮花街時,林彪又令第3縱隊和第359旅節節抗擊。

  應當說,林彪的這一措施是高明的,但是由於民主聯軍裝備太差,此項戰術難以有很大的收效。

  5 月15日,四平決戰進入第三階段,也是最後階段和最為慘烈的階段。在杜聿明指揮下,國民黨軍各部分成3 個兵團同時開始向四平發起瘋狂攻擊。

  左兵團為第71軍第87、第91師,向四平以西八面城、四平以北梨樹進犯;中兵團為新1軍3 個師,仍向四平近郊進攻;右兵團為新6軍第14師、第22師及第力軍第88師,沿開原至西豐及開原至葉赫兩條公路前進;第195師為預備隊。

  在進攻中,廖耀湘的新6 軍等部進攻最為得力。當新6 軍經蓮花街北進時,遭到民主聯軍第3縱隊有力殺傷。但新6軍充分發揮機械化優勢,只以小部隊與第3 縱隊在陣地上廝殺膠著,大部隊則依靠600輛汽車北進。由此衝破第3縱隊防線,進入四平東側「,相繼佔領西豐、平崗、哈福車站,爾後直撲四平外圍防禦要地塔子山和三道林子。

  中兵團分為兩翼攻擊。其右翼50師,15日以10倍於民主聯軍守軍的兵力佔領了四平以東的258高地。16日再度強攻萬毅縱隊扼守的3315高地,衝鋒7 次均被擊退,傷亡600 餘人,守軍亦傷亡200 餘人。17日,第50師增調坦克,從正面再攻3315高地,並以1 個團側翼迂迴,終於佔領該高地,從而威脅了四平守軍外圍制高點塔子山。

  中兵團左翼新38師,在連續兩天炮擊三道林子、北山陣地後,又於17日上午,在7 架飛機、20門大炮掩護下,『以1 個營的兵力向該陣地猛攻。高不及20米,寬不及100米的小山崗上,承受著平均每分鐘落炮彈100 發的轟炸。民主聯軍守城部隊冒著強大炮火,待敵逼近陣地,即與之展開白刃格鬥,國民黨軍遺屍360 余具在陣地前,進攻受挫。

  進攻四平的左兵團第71軍於5 月15日以兩個四輪番向四平西北罐子洞、海清窩棚的民主聯軍第二師陣地進攻,發射炮彈3000餘發,衝鋒10餘次,均被第1 師以少數兵力擊退,斃、傷其300 餘人,擊傷第91師師長趙琳。至此,塔子山陣地遭到國民黨軍西、南、東3面包圍。

  塔子山位於四平東南10公里處,居東部群山之首,為守城防線的最東端,可俯瞰四平守軍東北方向全部陣地。塔子山的得失,關係到四平全局的安危,是四平外圍最重要的制高點。為增強東線防守力量,林彪將第3師第10旅東調增援。

  5 月18日,新6 軍首先以極為猛烈之炮火向塔子山轟擊,繼以飛機反覆掃射,然後以二個營在坦克配合下由東面發動進攻。守備塔子山陣地的第3師第7 旅第19國沉著應戰,打退其第一次衝鋒。新6軍繼以更猛烈的炮火,從前沿陣地至山頂給以逐次排擊。方圓不過七八十米的山頭,不到5 分鐘即落炮彈數百餘發,有的陣地被炸平。第19團即以大石頭為掩體,繼續堅守,並打退對方第二次衝鋒。上午,新6 軍集中全力對塔子山進行更大規模的攻擊,守軍奮勇拼殺,終因新6 軍兵力火力強大,東調增援部隊一時趕不到,塔子山陣地失守。

  塔子山的失守,不能怨部隊打得不好,也不能怨林彪指揮的不妥,應當說,部隊打得相當英勇,犧牲了許多老八路、新四軍骨幹,甚至還有老紅軍骨幹,指戰員們盡了力了。林彪的指揮也是非常具體、非常到位的,其命令中已經講到了「不惜一切犧牲」這樣的語詞,但終究因為實力不及國民黨軍而失利了。林彪明白,此時四平已不能再守了,應該考慮撤退了。還在17日他就預料到這一結果,於是把總部的陳正人和陳沂兩位部門領導人找來,指示他們起草撤退的電報。林彪說:估計敵人明天就可佔領塔子山,廖耀湘必定要以全力攻塔子山。塔子山如果失守,敵人就可以從我側後迂迴,封閉四平守城我軍的退路,那時我們就完全處於被動,而且有被殲之危險。我們已經大量消耗了敵人,並贏得了時間。我們的保衛戰是勝利的,特別是我們每一個部隊,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鍛煉,……可惜我們後面沒有好好珍惜和利用這個時間。……和平空氣,在我們今天東北是最害人的。我們對全部美械裝備的敵人還是估計不足,3縱的防線被新6軍迅速突破,影響保衛戰的全局,這是最大的教訓。

  林彪17日的預料是正確的。果然18日一大早塔子山危急了,林彪向毛澤東發出了告急電。告之中共中央情況危急。此時中共中央尚未回電,林彪也顧不得了,於18日下午6時,不等中共中央回電即果斷決定,7 師於三道林子北山,7 旅於四平東南高地掩護全線撤退。

隨著林彪撤退令的下達,四平地區民主聯軍立即行動,21日,市區部隊開始後退,由於退得隱蔽,國民黨軍竟毫無察覺,仍在一股勁地往撤空的陣地打炮。林彪即致電毛澤東報告情況,電文:中央、東北局:敵本日以飛機大炮坦克掩護步兵猛攻,城東北主要陣地失守,無法挽回,守城部隊處於被敵切斷的威脅下,現正進行退出戰鬥。林巧亥24時前,城區及外圍部隊全部撤完。

由於組織嚴密,至天明,部隊已撤離四平20餘公里,國民黨軍絲毫未發覺,仍不斷向市區射擊。5月19日13時,被民主聯軍打怕了的國民黨軍才敢進入市區。

  中外矚目的四平保衛戰歷時31天,以東北民主聯軍主動撤離宣告結束。國民黨軍被斃傷1萬人以上,東北民主聯軍也付出了8000人(多為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老骨幹,營團幹部中還有相當部分人員為老紅軍)的沉重代價。《東北三年解放戰爭軍事資料》這樣記載:「四平保衛戰中我軍傷亡總數達八千以上,部隊元氣損失甚大,黃克誠之三師七旅,原為井岡山老部隊,四平撤退後只剩三千餘人,失去戰鬥力;萬毅之三師原有一萬三千人,經四平戰鬥傷亡及撤退被擊散,只剩四、五千人,失去戰鬥力;一師梁興初部,剩五千人,還保持有戰鬥力;二師羅華生部還保持有戰鬥力;鄧華保一旅損失相當嚴重,其次是三師、八旅、十旅、楊國夫部都弄得疲憊不堪和不少損失。」

  四平保衛戰是東北局、東總在中共中央的指揮下進行的。這次作戰,中共中央給予了充分肯定。5月19日,毛澤東致電林彪:「四平我軍堅守1個月,抗擊敵軍10個師,表現了人民軍隊高度頑強的英勇精神,這一鬥爭是有歷史意義的。」

  四平保衛戰遲滯了國民黨軍北犯進度,為建立和鞏固後方根據地贏得了時間。國民黨軍4月2 日佔領四平的計劃在東北民主聯軍的抗擊下,被迫推遲了48天。在此期間,東北民主聯軍解放了長春、齊齊哈爾、哈爾濱等城市;後方各地方政府積極發動群眾反奸清算,打擊敵偽殘餘,清剿土匪,建立地方武裝,為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打下了基礎。

  四平保衛戰消滅國民黨軍大量有生力量,打擊了其囂張氣焰,提高了東北民主聯軍指戰員同國民黨軍作戰的信心。

  四平保衛戰是中國共產黨爭取東北停戰,阻止國民黨擴大東北內戰前提下進行的尖銳軍事鬥爭。它打擊了國民黨企圖以軍事力量獨佔東北的野心,顯示了中國共產黨堅持東北和平民主鬥爭的堅強意志,有助於和平談判的進行,其政治意義極為重大。

  四平保衛戰是東北解放戰爭過渡階段的一次大規模城市防禦戰,在戰略上具有重要意義。在戰鬥中消耗了國民黨軍大批有生力量,東北民主聯軍也付出相當代價。因此,中共中央在肯定四平保衛戰意義的同時,也指出:四平防禦戰為一時特殊條件所致,不能成為一般的作戰方針。

  四平決戰這段歷史,一直是後來中共黨史、軍史上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韓先楚老將軍的觀點,韓老將軍說:四平保衛戰,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城市防禦戰,雖然取得了斃傷敵人1萬餘人戰果,阻滯了敵人的進攻,但在我軍處於劣勢情況下,過多的看重了一城一地的得失,與敵進行不利條件下的作戰,在戰略上是失策的。我軍動用不少兵力,以淺近的防禦縱深,在兵力、火力並不得心應手的狀態下,在那樣長的戰線上,打那樣長的時間,部隊打得相當苦,有的甚至喪失了元氣。我軍雖然打得很英勇,也取得了作戰的經驗和教訓,但付出了8000多戰鬥骨幹傷亡的代價。由於我軍果斷地撤退,擺脫了戰略上的被動,又一次避免了不利條件下的決戰,保存了有生力量。經過四平保衛戰和大撤退的反面教育,徹底消除了和平幻想,對東北全黨全軍在和戰問題、根據地建設問題上統一思想,產生了積極影響。

  韓先楚老將軍的這個說法,可以說代表了當年參加四平保衛戰的絕大多數老戰士的觀點。

  據老將軍蘇靜回憶,當年陳雲在給高崗的一封信中說:避免錦州決戰和成功地指揮四平撤退,作為共產黨人進入東北七個月來的兩件大事。如果這兩件大事有錯誤的話,東北很難有以後的大好形勢。

  但是,作為駕馭中國革命全局的毛澤東卻堅持認為四平保衛戰是正確的。因為這是全國鬥爭形勢的需要。為了抗拒蔣介石的軍事壓力,以爭取和談中的有利地位,就是要與蔣軍決戰一場,讓蔣介石和美國人不敢小視共產黨。所以中央才考慮進行四平決戰的。一直到了1959年廬山會議期間,毛澤東與黃克誠說起四平保衛戰時,仍持這一觀點。

  據黃克城回憶:當談起四平保衛戰時,毛澤東問我:「難道四平保衛戰打錯了?」我說:「開始敵人向四平推進,我們打他一下子,以阻敵前進,這並不錯。但後來在敵人集結重兵尋找主力決戰的情況之下,我們就不應該固守四平了。」毛澤東說:「固守四平當時是我決定的。」我說:「是你決定的也是不對的。」毛澤東說:「那就讓歷史和後人去評說吧。」


推薦閱讀:

東北過大年殺豬菜及做法[圖]
東北大笨狗
東北人嘮嗑
求求你們,這次不要放過東北
東北偏北

TAG:東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