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種姓制度與政治現代化
2013-03-07 22:32:37|分類:默認分類|舉報|字型大小訂閱
印度的種姓制度從古代一直延續至今,期間有衰落有發展,遇到過其他宗教的挑戰,也被殖民者利用過,印度獨立之前它被統治階級強化和利用,獨立之後政府一直在設法消除它的消極影響,但是種姓制度始終沒有消失,始終在印度社會保持著頑強的生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種姓制度是了解印度社會的一把鑰匙。
種姓制度是以印度為主的南亞各國印度教居民中存在的一種彼此嚴格區分的社會等級制度,它是與印度的古宗教聯繫在一起的。關於種姓產生的最早一記錄,見於印度教經典《梨俱吠陀》,在最後一篇的《普魯沙讚歌》中談到,當神創造第一個人時,由他的身體分出很多部分,「婆羅門是他的嘴,剎帝利是他的手臂,吠舍是他的大腿,首陀羅從他的腳而來」。早期吠陀時代,人們以膚色的差異確定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種不同等級的種姓;後期吠陀時代,隨著生產的發展,種姓差異進一步加劇,各種姓又派生出許多亞種姓(也稱迎提、賈特),並月劃分出了種姓集團的成員與賤民的區別。印度從古至今經歷了好幾種社會形態,種姓制度從原始部落後期產生經過奴隸社會的發展再到封建割據時代的極盛,種姓制度一直延續了下來,近代的印度長期處於西方侵略者的殖民統治之下,種姓制度仍然頑固地存在著。從1947年印度擺脫殖民統治至今己經有60多年,種姓制度仍然對印度社會產生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和影響。種姓制度在南亞次大陸綿延了幾千年,直到現在還經久不衰,可見種姓制度的生命力之強大。
印度引入西方的議會民主制度之後,傳統的種姓因素在今日印度的政治生活中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是高種姓還是低種姓,都發現了種姓這個古老的集團形式在新制度下具有可利用的地方,他們都在種姓的名義下組織起來。種姓不僅沒有消失,它在政治領域裡的作用反而增強了,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以種姓集團為基礎的政黨制度
印度的一切政黨都是某種意義上的這個種姓或那個種姓或幾個種姓的政黨,即使是世俗主義的政黨,如國大黨和共產黨也是這樣的。國大黨在不同的邦里代表不同種姓集團的利益,如在安得拉邦代表雷迪種姓的利益,在北方邦則代表拉吉普特和卡亞斯塔兩個種姓集團的利益。印度共產黨在安得拉邦得到卡馬種姓的支持,在喀拉拉邦得到納亞爾種姓的支持。如果一個政黨得到了當地佔統治地位的種姓的支持,那麼它在該邦政壇上的實力就很強大;如果一個政黨以當地人數較少的種姓為基礎,它的實力就不行。因為在普選制下,無論是高種姓人還是低種姓人或者賤民,都是擁有選票的選民,哪個政黨要想在選舉中獲勝,必須爭取到種姓集團的支持,不管是高種姓的選票還是低種姓的選票,支持它的種姓集團的人數越多,它就越強大。這是世界各國所有政黨制度中唯印度所獨有的。當今印度的各種政治活動,如組建政黨、競選、投票等,無一不受種姓的影響和制約。參加競選的政黨想方設法以各種誘人的口號和各種行動動員儘可能多的支持者,「這種做法不僅使那些已經政治化了的種姓集團增強了一體感和團結心,還不斷把那些尚未政治化的種姓集團拉入政治領域。」
目前,印度擁有代表不同種姓、不同宗教、不同民族的數百個大小政黨以及十幾個主要政黨。自國大黨獨攬政權的局面在20世紀90年代初結束之後,雖然教派政黨和地方勢力開始興起,但無論哪一個政黨都無法在議會中獲得多數席位,最後結果只能是幾個政黨聯合執政。1996年至1998年短短的兩年時間裡,印度竟然出現了5位總理。經過激烈的黨派競爭和妥協,1998年3月最終催生出了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囊括24個政黨的瓦傑帕伊政府。辛格政府從2004年上台至今,在政府控制的各部門中,無論是大學還是醫院,對處於種姓制度最底層的民眾採取積極的保留制度,確保他們取得工作和學習的機會,為了幫助落後種姓的發展不惜損害高等種姓的利益,這被看成是國大黨政府爭取民心從而爭取選票的一個重要手段。許多政治分析家預言,由於受到種姓因素的影響,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多黨聯合政府仍是印度政治的發展趨勢。
2.種姓制度對政治選舉的影響
印度號稱是世界上選民最多的國家,而選民往往投向代表自己種姓利益的候選人。各種姓的人一般是投出身自己種姓的候選人的票,或者根據本種姓協會、種姓評議會的決定投其他候選人的票。選民們僅僅因為屬於同一種姓而非政見一致,就支持某個政黨或候選人,而不顧其缺點。正如一句流行語所說:「在印度你不是投選票而是投種姓。」人們可根據候選人是否得到選區內主要種姓的支持來預測他是否當選。只有那些出身於該選區主要種姓的候選人才一有可能獲勝。這些人一旦當選進入印度政界,必然會支持他所屬的種姓集團的利益,從而使印度政治帶上了濃厚的種姓色彩。雖然印度採用了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在法律上取消了種姓歧視與壓迫,但是,印度的生產力水平還不發達,國民受教育程度也很低,種姓關係仍舊對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著很大影響,人們只能以他們所熟悉的方式理解和參與政治生活。多數政黨的組成並非基於共同的信仰,而是基於對種姓的忠誠。政黨鬥爭的背後實際上是種姓集團之間的鬥爭。
隨著低種姓人群的覺醒,一些賤民出身的政治人物也開始活躍在印度政壇上,他們為了保護低種姓群體的利益而奔走吶喊。前總統納拉亞南和前人民院議長巴拉約吉就是其中的代表。不可否認,一些低種姓人和賤民走上了印度政壇的高層。1997年,賤民出身的納拉亞南當選印度總統,這是印度歷史上第一個賤民出身的總統。2002年,馬亞瓦蒂成為北方邦這個印度最大邦的首席部長,她是印度第一個出身賤民的首席部長。賤民出身的辛德2003年在馬哈拉施特拉邦就任首席部長時引起了很大轟動。馬哈拉施特拉邦是印度工業化程度最高、綜合實力最強的一個邦。但是,這種民主選舉制度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低種姓人群在政治上受排斥的地位,他們不過是政治鬥爭的工具。在種姓制度被廢除後的六十餘年中,先後有多名來自賤民階層的代表進入國大黨和印度人民黨,希望能夠通過參政改變這個階層的社會地位,但均告失敗,其中幾個人還被其他種姓的激進分子暗殺2001年被暗殺的社會黨領袖普蘭·黛維就是其中之一。能夠進入印度政府高層領導的也就這麼有限的幾個賤民而己,印度高層政壇仍被高等種姓佔據著。在一個印度教人口佔總人口83%的國家裡,高種姓人群尤其婆羅門仍掌握著國家經濟命脈和行政大權。據估計,婆羅門佔據了印度政府和司法部門中超過70%的職位。在政府機關,儘管賤民人數有所增加,但領導人和高級公務員基本上還是高種姓成員擔當,報酬低、工作條件差的職務,才能輪到低種姓成員。
印度人中信仰印度教的佔到了絕大多數,而種姓制度作為印度教的一個宗教基礎,必然滲透到普通民眾的方方面面,以及國家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印度雖然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但是我們總會發現印度社會中有非常多讓人匪夷所思的事件發生,這些事件往往與他宣稱的民主國家相去甚遠。用現代民主觀無法解釋的現象,我們只能深入到印度文化深層,探究文化因素影響下的印度現代政治發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