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4個核心觀點:在浮躁的社會中依然流行!

屢屢有人出言敬服王陽明,且高調重申「一生伏首王陽明」,其中有功利者,服嘆陽明之功,也有求善者,心慕陽明之學。

無論是權貴優勢者,還是無權弱勢者,似乎都在王陽明那裡求得一己之所需,權謀之智、經世之才、安心之論,如此等等。

為什麼在浮躁的社會中,王陽明的心學會再次流行,他的核心觀點又是什麼?

一、知行合一

某嘗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見《傳習錄》徐愛)

王陽明強調對真理的探求必須以自身誠意,切實篤行,要知行並進。

他認為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

知與行原則上不是純粹思辨的抽象概念,而是必須時時刻刻切實體履的身心之學,亦即知與行不僅是一種言說,而且應是言說的當下行為現身。

二、致良知

良知的說法來源於《孟子》,其含義是指一種"不慮而知"的天賦道德觀念。

王陽明對此加以發揮,並引進《大學》中的"致"字,《大學》說:"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

據此,王陽明提出致良知的主張,以為良知即是天理,從而迸一步要求人們首先認識和恢復內心所固有的天理。

陽明說,「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艱,行之惟艱』。」

他強調,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

三、聖凡平等觀

王陽明說: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學。

即無論在何種時代,身處何種體制,無人能代替你看顧自己的內心;對於人而言,很難否認「一生的果效皆出於心」,這正是 「以吾心之是非為是非」,此心光明了,世界便一同光明起來。

心之良知是謂聖。

王陽明認為, 聖人原與凡人一樣,並沒有全知全能的天賦,他們也只是能夠發現自己的良知;

聖人也不一定沒有過失,只不過他們能夠兢兢業業,勤求去私而已。

陽明心學具有思想解放的意義,提倡人格獨立,不盲從權威。

四、心即理

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而必曰窮天下之理,是猶析心與理而為二也。(《答顧東橋書》)

鑒於朱學格物致知的教訓,王陽明主張心即理,並據此提出知行合一的口號,決心創立良知之學,從而用一種注重身心修養的學說來取代朱熹支離決裂的格物致知說。

王陽明繼承和發揮了陸九淵的心即理的思想,以為宇宙萬物的規嚴皆歸於吾心判斷的範疇,並由此說明進行道德修養只要求之於心,於心上下功夫就夠了。

在王陽明看來,「心即理」就是不能像朱熹那樣將心與理分而為二,從而導致知與行、學問與修養的分離。

而應更偏重於為善去惡的內心涵養,從而使格物與致良知完全吻合起來。


推薦閱讀:

魯迅何以小說立足文壇|觀點
觀點摘登
觀點:加州SCA5不死,我們華裔死
徽欽二帝被俘後受盡屈辱?別鬧了,他們把金國都漢化了|淘觀點
【刑事審判參考】關於搶劫罪的八個觀點

TAG:社會 | 浮躁 | 觀點 | 流行 | 心學 | 王陽明 | 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