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園國學 | 錢穆 「德」 「福」兼備才是福
錢穆,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曾任任北京大學、北平師範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江南大學教授。
國學大師錢穆先生認為,在生活中,我們要勇於捨棄外界物慾的種種誘惑,多按內心的想法去做,追求當下觸手可及的幸福,如此才能讓生命獲得真實的意義。
原文:
儒家思想並不反對福,但他們只在主張福德俱備。只有福德俱備那才是真福。無限的向外尋求,乃及無限的向內尋求,由中國人福的人生觀的觀點來看,他們是不會享福的。
引申:
在這裡,錢穆的「福」與「向外尋求」都是指外在的物質,而「德」與「向內尋求」是指內在的修養。錢穆認為真正的福氣應該是將外在的追求與內在的修養融合的恰當的融合統一。一味地向外追求物質與權力,會拖累內心,而一味的向內追求靈魂的安寧,只會制約個人的發展,都不能享受到真正的福氣。
我們知道一味的向外追求物慾,內心自然得不到安寧,快樂也就無從談起了,這樣是享受不到真正的福氣的。
從前,有一位老女人,每天都感到生活充滿了煩惱。鄰居看到她每天都唉聲嘆氣的,就問她原因。她說:「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了一個開洗衣店的,二女兒嫁給了一個賣雨傘的。到下雨的時候我就為開洗衣店的女兒擔心,擔心她的衣服晾不幹;到晴天的時候我就擔心我那賣雨傘的女兒,怕她雨傘賣不出去。」
鄰居聞言,對她說道:「你這是在自尋煩惱。其實,你的福氣太好了,下雨天,你二女兒家顧客盈門;天晴時,你大女兒家生意興隆。對於你來說,哪一天都有好消息呀,你沒有必要天天如此煩惱不已呀。
老太太聽了這樣的話,仔細想了想,心裡頓時感到輕鬆了許多。
人生本沒有煩惱,所有的煩惱都是由人內心的慾望造成的。老婦人既想在下雨天讓大女兒的生意好起來,又想在天晴時讓二女兒的生意也好起來,因為貪慾太多,所以才煩惱不止。最終在鄰居的開導下,放下了心中的慾望,煩惱頓時少了許多,心裡也感到無比的輕鬆。
其實,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有這樣的體驗:在年少的時候,因為無所欲求,所以感到無比的輕鬆和快樂。到了成長後,因為面對更多世事的誘惑,心中的慾望就越來越多,為了滿足自己,我們每天都在不停的撿拾,自以為裝進去的都是好東西,殊不知撿起來的恰恰是無盡的煩惱。慢慢的,我們的慾望之火越燒越旺,想擁有更多的錢財、美色、食物,想擁有更大的權利和名望……凡是觸及我們生活的東西,我們都想擁有,這些慾望一旦得不到滿足,我們的內心就會變得極為沉重,心裡塞滿了煩惱,快樂自然也就消失了。所以說,慾望是一切煩惱的根源,只有杜絕了心中的慾望,所有的煩惱才會消失。
如果人類為了一味追求內心的安寧,完全將慾望磨滅,也就意味著人不再尋求自身進步與世界的發展,內心自然也會感到空虛,也不能夠享受到真正地「福」。要知道慾望是人類進步的原始動力,人類的祖先正是為了追逐食物才從樹上下來,進而學會了打造工具,最終才進化成了人的。如果沒有慾望就沒有人類的今天。所以我們也不能因為慾望能產生煩惱,就「存天理,滅人慾」,關鍵是我們如何控制好自自身的慾望。就像錢穆所說將福與德兼備統一起來,使慾望既合理存在又能減少我們內心的煩惱,如此這樣才能享受到真正的福氣。
那麼我們具體應如何去做呢?我們要把握好實現自身慾望的手段。實現自身慾望的手段一定是正確的,不要以侵犯大多數人的利益為前提,否則你的滿足慾望所遇到的阻力自然會很多,痛苦和煩惱也自然會多出許多。
另外,在實現自身慾望的過程中要懂得分享。一個不懂得與他人分享的人,在成功之路上是走不遠的。因為一個人再有能力,總不能囊括天下所有事情,做起事情自然會因負累太多而失敗。在很多情況下,分享成果的過程也是讓他人為你分擔煩惱的過程,所以不管在任何時候一定要懂得分享。
所謂慾望是煩惱產生的根源,沒有慾望,也就沒有煩惱,這話的確是千真萬確的。但是作為一個凡夫俗子,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有慾望,但是只要我們把握好慾望的「度」,才不至於使內心負累太多,才能享受到真正的福氣。
本文摘自文捷《國學公開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