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明天來臨六壬---祿命探源8
(2016-03-06 12:35:20) 前篇從古典口訣中發掘了地支藏乾的原理其實是統計五行在地支中的長生十二宮的旺相日數。「夫五行者,行也」。五行類敘云:「五行者,五常之形氣也"。所以準確地講,五行是是五運六氣交媾後生成萬物五音之行。包括金音行、水音行、木音行、火音行、土音行!看參見博文《祿命探源7-五行十二長生之根源推演》。當時得到的傳統地支藏干口訣統計表如下:
那麼是否就可以認定其中的五行旺相數是合理的呢?其總計360日是沒問題的,但是按照五運六氣規定五音五季必須都是72日,可是現在不是:比如角木62+8=70;徵火56+9+5=70;商金10+68=78;羽水7+63=70,只有宮土18*4=72。而且分四季的話日數卻毫無規律88,88,96,88,這不符合古代術數之理則:河洛之數理。那麼還有什麼資料可以用來進一步深入驗證五行的旺相訣和四季五季的關係呢?《漢書-藝文志》術數中在天文、歷譜後即講五行,其中就有早已佚失的「四時五行經二十六卷」和「陰陽五行時令十九卷」。《書》云:『初一曰五行,次二曰羞用五事。』言進用五事以順五行也。貌、言、視、聽、思心失而五行之序亂,五星之變作,皆出於律歷之數而分為一者也。」作者說的很清楚,「四時五行經」、「陰陽五行時令」源於曆法——只不過上古四時八節歷(即四時歷)和陰陽五行歷(即五行歷)距漢代太遠,已經從「序四時之位,正分至之節,會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殺生之實」的歷譜中分立出來而已。資料的佚亡使得我們這隻有從先秦時代的典籍中入手了。查考先秦古籍,有幾處資料有談論到五行五季和四季的,比較代表性的有《管子。五行》《淮南子。天文訓》,《日書》等。《淮南子·天文訓》說:「東方木也,執規而治春,其神爲歲星,其日甲乙。南方火也,執衡而治夏,其神爲熒惑,其日丙丁。中央土也,執繩而制四方,其神爲鎮星,其日戊己。西方金也,執矩而治秋,其神爲太白,其日庚辛。北方水也,執權而治冬,其神爲辰星,其日壬癸。」此即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之配當。<管子·五行》、《淮南子·天文訓》、《春秋繁露·治水》等,都有將一年分爲五季,每季七十二日的設想。這種五等分一年的起始點是冬至《淮南子·天文訓》說:「壬午冬至,甲子受制,木用事。…七十二日。丙子受制,火用事。…七十二日。戊子受制,土用事,…七十二日。庚子受制,金用事…七十二日。壬子受制,水用事,…七十二日而歲終。」《管子·五行》還說,黃帝「作立五行,以正天時」,由此可知,五行與四時春夏秋冬一樣,也是表示季節時候的意象體系。五行是把一年分為五個季節,每季七十二日。要明白自古一年仍爲四季,木火金水各對應於春、夏、秋、冬四季。但在典籍中的確有把屬火的夏季多出一個長夏之月屬土。這種分配法,雖然乍看使得五行所佔之時間不能勻稱,使得不少人提出古人還有一種所謂五季的十月太陽曆。但是看我們的上表其實十分清楚,這是一種五行於四時的一種配合,是分縱橫結合來看的,從來不存在什麼十月曆。《左傳》昭西元年有雲:「分爲四時,序爲五節」。古有「土王季夏說」,中醫一直採用,並把屬土的月稱爲長夏,其淵源可至黃帝。此一五行與四時之配當,《史記·天官書》、《淮南子·時則訓》、《呂氏春秋》都有明確記載。即《淮南子·天文訓》和《春秋繁露》等書京有此種配當之說法。如《春秋繁露·五行對》篇說:「水爲冬,金爲秋,土爲季夏,火爲夏,木爲春。」又說:「土者火之子也,五行莫貴於土,土之於四時無所命者,不與火分功名。」所謂「不與火分功名」就是說此土旺之日也用夏之名而不再另定季名了,此長夏或季夏的由來。參見博文《內經長夏之謎》。李零在《中國方術考》中比較了古代四時時令與五行時令的區別:四時時令分四季、十二月、二十四節氣和360日,每月30天,每個節氣15天;五行時令按木、火、土、金、水五分十二月、三十節氣和360日,每行72天,每個節氣12天。並舉《管子·玄宮》中的三十時節為例指出:「其四時雖然在理論上是按`五行生成之數"(生數、成數)的八、七、九、六而分配,但實際上卻是以春、秋各8個節氣,夏、冬各7個節氣而分配(將夏季減少一個節氣,冬季增加一個節氣)。」據此認為銀雀山漢簡《三十時》則與《管子·玄宮》屬於同一個系統。《管子》文獻記載,春、夏、秋、冬四季分別順序與8、7、9、6四成數相配。根據鍾守華先生對秦簡《天官書》的中星和古度的研究認為,其配數表述出如下規律:東方蒼龍分度:6×12=72,加上5天過年日為:72+5=77(度);西方白虎分度:7×12=84(度);北方玄武分度:8×12=96(度);南方朱雀分度:9×12=108(度)有學者研究認為依照《玄宮》原文,春季的八節依次為:地氣發、小卯、天氣下、義氣至、清明、始卯、中卯、下卯。地氣發即立春。認為春季的「卯」應該是「卵」。地氣發之後的小卵,說的是蟲蛾之類產卵孵化;義氣至乃陽氣至之意。三卯不知何意。夏季的七八節依次為:小郢、絕氣下、中郢、中絕、小暑至、中暑、大暑終。郢即盈,一說盈為滿,一說盈為盈縮之盈,指白晝時間增長。小郢即後來的小滿。秋季的八節依次為:期風至、小酉、白露下、復理、始前、始卯、中卯、下卯。期為涼之意,《呂氏春秋》中「涼風至」即七月,即立秋。始前為始肅之意。冬季的七八節依次為:始寒、小榆、中寒、中榆、寒至、大寒之陰、大寒終。由此可見《管子。玄宮》的三十節氣系統,劃分給春秋兩季各8節,冬夏兩季各7節。每個節氣12天,春秋兩季各96天,冬夏兩季各八十四天。這種劃分是較古老的,施行的地域範圍大約主要是齊、薛等國。而齊國乃姜太公封地,很可能是保留下來的太公古法。其實我們可以看出,管子的劃分就是對五行十二長生狀態在一歲360日中的劃分,所謂的春季8節只是統計木旺之日寅卯辰即亥未月涵蓋的節氣罷了,並非是新造的節氣,這正好給我們的地支藏干表提供了理論上的來源和印證,因此有理由相信五行長生十二宮歷史相當悠久可上溯至周朝遠至黃帝,與中醫其實一脈相承。那麼如果我們把上述種種文獻資料沿著五行十二長生訣和地支藏干去審視,你會發現真相呼之欲出了,上述的表也據此作出了日數上的調整,請看下錶:
根據五行旺相日,上表的管子30節與24節氣的對應關係應該比當前管子研究認識更為貼切。比如:小卯,始卯,中卯,下卯,類似還有小酉,始酉,中酉,下酉,很多學者爭論或者根本無解,而現在其對應的24節氣十分清晰。五節中:甲乙共計72日,均分甲36日乙36日;丙丁共計61日,均分丙30.5日丁30.5日;庚辛共計68日,均分庚34日,辛34日;壬癸共計61日,均分壬30.5日癸30.5日。戊己共計98日,其中四季土共72日,其餘26日分別為土長生之日,分於寅申巳亥。根據更新後的五行旺相日數縱橫合計規則,為了計數方便,小數舍入取整,原先的地支藏干表修改如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