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創造 101》已經徹底淪為衛視時代選秀的產物了

如何評價騰訊的中國版 produce101《創造 101》?

你錘,知行合一愛拉黑

作為選秀類綜藝的鼻祖,《美國偶像》在 2002 年前後開創了選秀綜藝的熱潮。而到了有獨特偶像製造工業的韓國,選秀文化正式崛起要晚到 2009 年。

除了豐厚的個人獎金和出道機會,韓國選秀更讓人心動的,莫過於主辦方及導師背後的各大廠牌(SM 除外)。騰訊版《創造 101》版權購於韓國選秀綜藝大廠 Mnet,除了《Super star K》、《dancing 9》、《show me the money》、《sixteen》(推薦,超高配版 101)《producer 101》等耳熟能詳的選秀大作,還有各系衍生節目,連 trot 這種傳統音樂都有專門的選秀節目。儘管不是每檔節目都能大紅大紫,但只要參加就有關注,始終是選秀節目熱度不減的重要原因。

在正式評價這版 101 之前,我想先談一下在「製造偶像」這個動作上,國內和韓國有什麼本質化的區別。我們都知道,明星出道主要途徑有三種:報考專門學院、選秀節目和練習生模式。在國內,活躍於大眾視野內的明星,主要依託前兩種模式出道,在選秀綜藝這項上,湖南衛視《超級女聲》的誕生甚至比 Mnet 開啟各類選秀節目都要早。但韓國僅靠大批培養練習生,就牢固佔據了亞洲流行文化的巔峰,這背後的差異其實是在成熟藝人經紀廠牌對大眾文化產品生產的包裝理念、打造能力的區別。

回到《創造 101》上來,和以往的「素人」選秀不同,《produce 101》和各個經濟公司合作,作為一個篩選平台,將還未出道練習生們召集在一起,經過專業導師培訓和大眾投票,選出人氣最高的 top11 組團出道。

海選出來的 101 個選手非常好,比起原版幾乎毫不遜色(對不起 somi 太能打了,不得不加個幾乎)。由此可見國內已經有了一批練習生土壤,天時地利人和,偶練和創造 101 才能開啟中國練習生選拔綜藝元年。但在本土化改造的過程中,水土不服開始慢慢突顯。

節目組似乎是有意要和隔壁《偶練》做區隔,在原版賽制的基礎上加入了許多衛視時代的精華內容,比如 PK(踢館和 A 位 battle)。第一期看完我喜憂參半,主要的憂在於導師配置的落差上,真正讓我覺得賽制改得不倫不類的是從第二期開始,第三期登峰造極,第四期完全沒法看。

按照賽制,第二期屬於主題曲競演單元,分班學習主題曲,依據學習成果再次評級並決定主題曲公演的位置,成績越好,越能靠近中心位置、放送分量越多。國內由於缺乏打歌平台(原版是M!Countdown 公演),最終舞台呈現效果差強人意。

如果服化營造的劣質少女感還能靠主題曲和編舞拉回一點顏面的話,很難挽回的另一點是劇本痕迹太重,導致選手前後人設很難對上。其中走帥酷風的 sunnee 楊芸晴被人發現曾以非常具有女性特質的形象參加歌唱比賽;包括楊超越,這個本來應該拿金素慧劇本的姑娘,長相清純,本來走的也是呆萌路線。不知道是不是節目組非要複製原版因為實力不夠委屈落淚的戲份來博觀眾好感,楊超越在這幾期中頻繁崩潰。我看主題曲公演的直拍,舞蹈動作不說出挑起碼及格,結果到後面還是會因為要上台就崩潰大哭。且不論金素慧作為個人練習生會強化粉絲與她的聯結,在原版中,她雖然一開始跟不上整體進度而數度落淚,但大趨勢還是一次比一次好的,也不至於到情緒崩潰的地步,是那種「因為耽誤大家而愧疚」、「渴望出道卻悔恨實力不濟」的眼淚。

第三期的「勤奮 C 位」和「實力 C 位」,因為編曲和舞蹈編排都不是選手自己操作的,C 位也不是選手組內依據實力分工選的,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養成」的體驗。最後票選不透明,更是雪上加霜。

到了第四期,它就徹底淪為衛視時代選秀的產物。Mnet 為了杜絕票數造假,啟用了同一個號限制次數甚至偵測 ID 的方法,票數變化實時透明公開,選手實時票數也和她們的表現、人氣積累成正相關。到了國內,爭議選手因為話題度問題而統統存活,一些沒有話題度卻有硬實力的選手無人問津(準確來說是無資本問津)。最後還引入「復活」賽制,也就是《創造 101》里的旁聽生,再接受一輪大眾選擇。

不看後續出道後的資源和文化包裝的話,《創造 101》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缺乏話題自信,所以強行加入爭議選手、衛視選秀的「精華」賽制來進行本土化。養成系選秀的核心邏輯是很清晰的:人氣。而且是絕對正面的人氣。觀眾就像西西弗斯一般,推著自己 pick 的選手出道,看她成長收穫、用秩序和努力為她加冕,才是這類節目真正的樂趣所在。

選手條件是好的,還是不要抹殺掉觀眾這些最後的樂趣了吧。

查看知乎原文(687 條討論)
推薦閱讀:

27帝國時代 — 垓下之戰終結楚漢相爭
後夏志清時代的張愛玲研究
中國有2億剩男剩女是否進入恐婚時代?
《我願意I?DO》:盛女全盛時代
大數據中的時代圖景

TAG:選秀 | 時代 | 創造 | 衛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