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論語通譯

論語通譯目  錄學而篇第一1. . . . . . . . . . . . . . . . . .為政篇第二10. . . . . . . . . . . . . . . . .八佾篇第三22. . . . . . . . . . . . . . . . .里仁篇第四38. . . . . . . . . . . . . . . . .公冶長篇第五49. . . . . . . . . . . . . . . .雍也篇第六66. . . . . . . . . . . . . . . . .述而篇第七81. . . . . . . . . . . . . . . . .泰伯篇第八98. . . . . . . . . . . . . . . . .子罕篇第九110. . . . . . . . . . . . . . . . .鄉黨篇第十126. . . . . . . . . . . . . . . . .先進篇第十一141. . . . . . . . . . . . . . . .顏淵篇第十二158. . . . . . . . . . . . . . . .子路篇第十三171. . . . . . . . . . . . . . . .憲問篇第十四186. . . . . . . . . . . . . . . .衛靈公篇第十五210. . . . . . . . . . . . . . .季氏篇第十六227. . . . . . . . . . . . . . . .陽貨篇第十七238. . . . . . . . . . . . . . . .微子篇第十八254. . . . . . . . . . . . . . . .子張篇第十九263. . . . . . . . . . . . . . . .堯曰篇第二十275. . . . . . . . . . . . . . . ..學而篇第一(共十六章)主要講「務本」的道理,引導初學者入「道德之門」。子曰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②!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③,不亦君子乎!」【今譯】孔子說:「學習了而時常溫習,不也高興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並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注釋】① 子:古代,對有地位、有學問、有道德修養的人,尊稱為「子」。這裡是尊稱孔子。② 說(yuè月):同「悅」,高興,喜悅。③ 慍(yùn運):怨恨,惱. 。有子曰①:「其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鮮矣③;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④。」【今譯】有子說:「做人,孝順父母,尊敬兄長,而喜好冒犯長輩1.和上級的,是很少見的;不喜好冒犯長輩和上級,而喜好造反作亂的人,是沒有的。君子要致力於根本,根本確立了,治國、做人的. 則就產生了。所謂『孝』『悌』,可為『仁』的根本吧。」【注釋】① 有子:魯國人,姓有,名若,字子有。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三十三歲,生於公元前518年,卒年不詳。另說,比孔子小十三歲。後世,有若的弟子也尊稱有若為「子」,故稱「有子」。② 弟(tì替):同「悌」。弟弟善事兄長,稱「悌」。③ 鮮(xiǎn顯):少。④ 與:同「歟」。語氣詞。子曰:「巧言令色①,鮮矣仁。」【今譯】孔子說:「花言巧語,一副和氣善良的臉色,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注釋】① 令色:面色和善。這裡指以恭維的態度討好別人。曾子曰①:「吾日三省吾身②;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③?」【今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檢查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實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誠講信用呢?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2.【注釋】① 曾(zēng增)子:姓曾,名參(shēn身),字子輿。曾皙之子。魯國南武城(在今山東省棗莊市附近)人。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四十六歲,生於公元前505年,卒於公元前435年。其弟子也尊稱曾參為「子」。② 省(xǐng醒):檢查反省自己。③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學問。孔子教學,有「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子曰:「道千乘之國①,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今譯】孔子說:「治理擁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要嚴肅慎重、專心認真辦理國家的政事,又嚴守信用;節約財政開支,又愛護部下和人民;按照農時的忙閑去役使人民。」【注釋】① 道:同「導」。領導,治理。 乘(shèng勝):古代稱四匹馬. 的一輛車為「一乘」。古代軍隊使用兵車,每輛兵車用四匹馬. ,車上有身著盔甲的士兵三人,車下跟隨有步兵七十二人,另有相應的後勤人員二十五人,因此,所謂「一乘」的實際兵力就是一百人,並非單指四匹馬. 一輛車。按規定,「八百家出車一乘」。古代衡量一個諸侯國的大小強弱,就是看它擁有多少兵車,所謂「千乘之國」,「萬乘之尊」。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①,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3.【今譯】孔子說:「孩子們,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尊敬兄長,做人言行要謹慎講信用,廣泛地與眾人友愛,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做了還有餘力,就要用來學習各種文化知識。」【注釋】① 出:外出,出門。一說,離開自己住的房屋。 弟:同「悌」。尊敬兄長。子夏曰①:「賢賢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今譯】子夏說:「尊重有賢德的人,而看輕貌美的女色;事奉父母,能儘力而為;為君主做事,能有獻身精神;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能講信用。這樣的人即使是說沒學習過什麼,我也一定要說他是學習過了。」【注釋】①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四十四歲,生於公元前507年,卒年不詳。② 賢賢:第一個「賢」做動詞用,表示敬重,尊崇;第二個「賢」是名詞,即「聖賢」的「賢」,指有道德有學問的高尚的人。 易:輕視,不看重。一說,「易」釋為「移」,移好色之心而好賢德。③ 致:做出奉獻。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①。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②。過則無憚改③。」4.【今譯】孔子說:「君子[舉止]不注重,就沒有威嚴,[態度]不莊重,學習的知識學問就不鞏固。做人主要講求忠誠,守信用。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過錯,就不要害怕改正。」【注釋】① 固:鞏固,牢固。一說,固執,閉塞不通。② 無:同「毋」。不要。 友:做動詞用。交朋友。③ 過:錯誤,過失。 憚(dàn旦):怕。曾子曰:「慎終①,追遠②,民德歸厚矣。」【今譯】曾子說:「要謹慎地辦理好喪事,虔誠地追祭祖先,[這樣做了,]人民的道德就會歸復忠厚老實。」【注釋】① 終:壽終,指父母去世。② 遠:遠祖,祖先。子禽問於子貢曰①:「夫子至於是邦也②,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③?」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④?」【今譯】子禽問子貢:「我們老師每到一個諸侯國,一定會了解那一國的政事,是他自己求來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是靠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來了解政事的。[也可以說是求來的,但是,]老師求得的方法,大概5.與別人求得的方法不相同吧?」【注釋】① 子禽:姓陳,名亢(kàng抗),字子禽。一說,即. 亢。陳國人。孔子的弟子(一說,不是孔子的弟子)。 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三十一歲,生於公元前520年,卒年不詳。② 夫子:孔子的弟子敬稱孔子。古代凡做過大夫官職的人,可稱「夫子」(孔子曾任魯國司寇)。 邦:諸侯國。③ 抑與之與:「抑」,連詞,表示選擇,「還是. . 」。「與之」,給他。最後的「與」,同「歟」,語氣詞。④ 其諸:或者,大概。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①,可謂孝矣。」【今譯】孔子說:「[看一個人,]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看他的志向;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如果三年都不改變他父親所堅持的準則,這樣的人可以說是做到了孝。」【注釋】① 三年:按照周禮的規定,父親死後,兒子要守孝三年。這裡也可指一段較長的時間,或多年以後。有子曰:「禮之用①,和為貴。先王之道②,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③,亦不可行也。」【今譯】有子說:「禮的應用,以[遇事做到]和諧為可貴。古代6.賢王治理國家的方法,可貴之處就在於此。小事大事,都依著這個. 則。如果有的地方行不通,只知道為和諧而和諧,不用禮來調節和約束,那也是不可以的。」【注釋】① 禮:指周禮。周代先王留下的儀禮制度。② 先王:指周文王等古代的賢王。③ 節:節制,約束。有子曰:「信近於義①,言可復也②。恭近於禮,遠恥辱也③。因不失其親④,亦可宗也⑤。」【今譯】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於義;這種符合於義的信約諾言,才能去實踐、兌現。恭敬,要符合於禮,[這樣做,]就能避免恥辱。所依靠的,應當是親近自己的人,[只有這些人]才是可尊崇而靠得住的。」【注釋】① 近:符合,接近。 義:合理的,有道理的,符合於周禮的。② 復:實踐,實行。③ 遠:避免,免去。④ 因:依靠,憑藉。⑤ 宗:尊奉,尊崇,可靠。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①,可謂好學也已。」【今譯】孔子說:「君子吃飯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7.做事勤快敏捷,說話小心謹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齊,時時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這樣做,]就可以說是一個好學的人了。」【注釋】① 就:靠近,接近。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①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②。」【今譯】子貢說:「貧窮而不去巴結奉承,富裕而不驕傲自大,[這種人]怎麼樣呢?」孔子說:「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貧窮仍然快快樂樂,富裕而愛好禮義的人。」子貢說:「《詩. 》說:『要像加工骨頭、牛角、象牙、玉石一樣,.過切磋琢磨[才能成為精美的器物]。』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端木賜呀,我可以開始同你談論《詩. 》了。告訴你已. 發生的事,你就可以知道未來的事。」【注釋】① 「如切」句:出自《詩. ·衛風·淇奧》篇。「切」,古代把骨頭加工成器物,叫切。「磋(cu. 搓)」,把象牙加工成器物。「琢(zhuó濁)」,雕刻玉石,做成器物。「磨」,把石頭加工成器物。② 「告諸」句:「諸」,「之於」的合音。「往」,已發生的事,已知的事。「來」,尚未發生的事,未知的事。這裡孔子是誇子貢能舉一反三。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8.【今譯】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的長處好處],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的好歹]。」【注釋】① 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裝句。「知」,了解,理解。9.為政篇第二(共二十四章)主要講治理國家的道理和方法。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①,居其所而眾星共之②。」【今譯】孔子說:「[國君]治理國家,用道德教化來推行政治,就像北極星一樣,處於它一定的方位上,而群星都環繞在它的周圍。」【注釋】① 北辰:北極星。距地球約782光年。由於太遠,從地球上看它似乎不動,實際仍在高速運轉。② 共:同「拱」。環繞。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①,曰:『思無邪②。』」【今譯】孔子說:「《詩. 》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的全部內容],可以說是:『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注釋】① 蔽(bì畢):概括,包蓋。② 思無邪:. 出《詩. ·魯頌·駉》篇。孔子借用這句話來評01.論《詩. 》。子曰:「道之以政①,齊之以刑②,民免而無恥③;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④。」【今譯】孔子說:「用行政命令來治理,用刑法來處罰,人民雖然能避免犯罪,但還不是從心裡知道[犯罪]是可恥的;用道德教化來治理,用禮來約束,人民就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會[自覺地]改過。」【注釋】① 道:同「導」。治理,引導。② 齊:整治,約束,統一。③ 免:避免,指避免犯錯誤。 無恥:做了壞事,心裡不知羞恥;沒有(或缺乏)羞恥之心。④ 格:正,糾正。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②,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今譯】孔子說:「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時能自立於世;四十歲時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時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了七十歲時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注釋】① 有:同「又」。表示相加。「十有五」,即十加五,十五歲。② 天命:這裡的「天命」含有上天的意旨、自然的稟賦與天性、11.人生的道義和職責等多重含義。孟懿子問孝①,子曰:「無違。」樊遲御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今譯】孟懿子問怎樣做是孝,孔子說:「不違背[周禮]。」樊遲為孔子趕馬車,孔子對他說:「孟孫氏問我怎樣做是孝,我回答他:『不違背[周禮]。』」樊遲說:「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在世時,按周禮侍奉他們;去世了,要按周禮為他們辦喪事,按周禮祭祀他們。」【注釋】① 孟懿(yì意)子:姓仲孫,亦即孟孫,名何忌「懿」是謚號。魯國大夫。與叔孫氏、季孫氏共同把執魯國朝政。他的父親孟僖子臨終時囑咐他要向孔子學禮。② 樊(fán凡)遲:姓樊,名須,字子遲。孔子的弟子。曾與冉(rǎn染)求一起為季康子做事。生於公元前515年,卒年不詳,比孔子小三十六歲。 御:趕車,駕車。孟武伯問孝①。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②。」【今譯】孟武伯問怎樣做是孝。孔子說:「對父母,要特別擔憂他們的疾病。」【注釋】① 孟武伯:姓仲孫,名彘(zhì志)。是前一章提到的孟懿子的兒子。「武」是謚號。21.② 其:代詞,指父母。此句意思是:唯憂父母疾。一說,「其」,指子女。「疾」,指品德行為上的毛病。意思是:父母唯憂其疾。做父母的就是擔心子女的品行不好。所以,孝順父母,就要自己品德好,不要使父母擔憂。另說,「其」指子女,「疾」指疾病。「言父母愛子之心,無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為憂也。人子體此,而以父母之心為心,則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於不謹矣。」(朱熹《四書集注》)子游問孝①,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今譯】子游問怎樣做是孝,孔子說:「現在所謂孝順,總說能夠奉養父母就可以了。[但這卻是很不夠的,因為]對狗對馬,也都能做到飼養它。如果對父母[只做到奉養]而不誠心孝敬的話,那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注釋】① 子游:姓言,名偃(yǎn演),字子游吳國人。生於公元前506年,卒年不詳。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四十五歲。子夏問孝,子曰:「色難①。有事,弟子服其勞②;有酒食,先生饌③,曾是以為孝乎④?」【今譯】子夏問怎樣做是孝,孔子說:「[對父母]和顏悅色,是最難的。[如果僅僅做到]有了事,孩子為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但是,子女的臉色卻很難看,]難道能算是孝嗎?」31.【注釋】① 色:臉色。指和顏悅色;心裡敬愛父母,臉面上好看。② 弟子:晚輩。指兒女。③ 先生:長輩。指父母。 饌(zhuàn賺):吃喝。④ 曾(zēng增):副詞。難道。 是:代詞。此,這個。子曰:「吾與回言終日①,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②,亦足以發,回也不愚。」【今譯】孔子說:「我給顏回講學問一整天,他都不提不同的意見,好像是很愚笨。[可是,]課後我考察他私下裡的言行,發現他對我所講的課能充分發揮,顏回並不是愚笨的。」【注釋】① 回:姓顏,名回,字子淵,又稱顏淵。魯國人。生於公元前521年(一說,公元前511年),卒於公元前480年。是孔子早年最忠實的弟子,被孔子器重、厚愛。比孔子小三十(一說四十)歲。② 省(xǐng醒):觀察,考察。子曰:「視其所以①,觀其所由②,察其所安。人焉旵哉③?人焉旵哉?」【今譯】孔子說:「[了解人,要]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採取的方法,考察他安心於做什麼。[這樣去了解,]人怎麼能隱瞞得了呢?人怎麼能隱瞞得了呢?」【注釋】① 以:根據,. 因,言行的動機。一說,「以」,通「與」。引申41.為與. ,同. ,結交什麼樣的朋友。② 由:. 由,走的道路。指為達到目的而採用的方式方法。③ 焉:代詞,表疑問。哪裡,怎麼。 旵(s. u搜):隱藏,隱瞞。子曰:「溫故而知新①,可以為師矣。」【今譯】孔子說:「時時溫習已. 學過的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新的更深的知識,這樣就可以為人師表了。」【注釋】① 故:舊的,. 先的。子曰:「君子不器①。」【今譯】孔子說:「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樣[只有固定的某一方面的用處]。」【注釋】① 器:器具,只有一種固定用途的東西。比喻人只具備一種知識,一種才能,一種技藝。子貢問君子①,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今譯】子貢問怎樣做才是君子,孔子說:「在說之前,先去實行,然後再按照做了的去說。」【注釋】① 君子:古代有學問有道德有作為的人,人格高尚的人,或有51.官職、地位高的人都可稱「君子」。子曰:「君子周而不比①,小人比而不周②。」【今譯】孔子說:「君子能[在道義上]團結人但不[以私情而]互相勾結;小人善於. 攏勾結而不[在道義上]團結人。」【注釋】① 周:同周圍的人相處得很好,合群,團結。 比(bì畢):本義是並列,挨著。在這裡有貶義:為私情而勾結,. 幫結夥,結黨營私。② 小人:不正派、不道德、人格卑鄙的人。古代也稱地位低的人。子曰:「學而不思則罔①,思而不學則殆②。」【今譯】孔子說:「學習了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迷惑;[但]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學習,那就危險了。」【注釋】① 思:思考,思維。 罔(wǎng網):同「惘」。迷惑,昏而無得。一說,欺罔,蒙蔽,受. 。另說,「罔」,即無,無所得。② 殆(dài代):危險。一說,沒有信心。子曰:「攻乎異端①,斯害也已②。」【今譯】孔子說:「去攻讀鑽研邪說,那就有害了。」61.【注釋】① 攻:指學習攻讀,專治,鑽研。一說,攻擊。 異端:不同的學說、主張。② 斯:代詞。這,那。 已:語氣詞,表慨嘆,相當「矣」。一說,停止,完畢。則此章的意思是:攻擊那些邪說,禍害就沒有了。子曰:「由①,誨女②,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③。」【今譯】孔子說:「仲由,我教導你的[知識],知道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度才是明智的。」【注釋】① 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今山東省平邑縣東北)人。是孔子早年的弟子。長期跟隨孔子,是忠實的警衛。曾做季康子的家臣,後死於衛國內亂。生於公元前542年,卒於公元前480年,比孔子小九歲。② 誨(huì會):教導,教育,誘導。 女:同「汝」。你。③ 知:前五個「知」字,是知道,了解,懂得。最後「是知也」的「知」,同「智」。明智,聰明,真知。 之:代詞。指孔子所講授的知識、學問。子張學干祿①。子曰:「多聞闕疑②,慎言其餘,則寡尤③;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今譯】子張學習如何謀求做官。孔子說:「要多聽[各種意見],71.把覺得可懷疑的地方避開,謹慎地說出其餘的,這樣就能少犯錯誤;要多看[各種情況],把覺得有危險的事情避開,謹慎地去做其餘的,這樣就能減少後悔。說話少出錯,做事少後悔,謀求官職的機會就在其中了。」【注釋】① 子張:姓顓(zhuān專)孫,名師,字子張。陳國人。孔子晚年的弟子,比孔子小四十八歲。生於公元前503年,卒年不詳。 干祿:求仕,謀求做官。「干」,求,謀。「祿」,官吏的俸祿,官職。② 闕:空,缺,有所保留。③ 寡:少。 尤:過錯,錯誤。哀公問曰①:「何為則民服②?」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③,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今譯】魯哀公問:「怎樣做才能使人民服從呢?」孔子回答說:「選拔正直的人,安排的位置在邪惡的人之上,人民便服了;選拔邪惡的人,安排的位置在正直的人之上,人民就不服了。」【注釋】① 哀公:魯國魯定公的兒子,姓姬,名蔣。「哀」是死後的謚號。在位二十七年(自公元前494年至公元前466年)。② 何為:怎樣做,做什麼。③ 舉:選拔,推舉。 直:正直的、正派的人。 錯:同「措」,放置,安排。一說,廢置,捨棄。 諸:「之於」的合音。 枉:不正直、不正派、邪惡的人。季康子問①:「使民敬,忠以勸②,如之何?」子曰:「臨之81.以庄③,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今譯】季康子問:「要使人民對我尊敬,對我忠實而又努力干,應該如何辦呢?」孔子說:「你要用莊重嚴肅的態度來對待,人民就會尊敬你;你[倡導]對父母孝順,對眾人慈愛,他們就會忠實於你;你選拔任用善良優秀的人,又教育那些能力差的人,人民就會互相勉勵而努力幹了。」【注釋】① 季康子:姓季孫,名肥。「康」是謚號。「子」,是尊稱。魯哀公時,任正卿(宰相),政治上最有勢力。② 以:連詞。而。 勸:努力,勤勉。③ 臨:對待。或謂孔子曰①:「子奚不為政②?」子曰:「《書》雲③:『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④。』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⑤?」【今譯】有人對孔子說:「你為什麼不參與政治呢?」孔子說:「《尚書》里有句話說:『孝啊就是孝敬父母,並以友愛的態度對待兄弟。倡導孝悌的道理推廣到政治方面。』這也算是參與了政治,為什麼非做官才算是參與政治呢?」【注釋】① 或:代詞。有人。② 奚:疑問詞。何,怎麼。③ 書:指《尚書》。是商周時期的政治文告和歷史資料的彙編。孔子在這裡引用的三句,見於偽古文《尚書·君陳》篇。④ 施:推廣,延及,影響於。 有:助詞,無意義。91.⑤ 「奚其」句:「奚」,為什麼。「其」,代同,指做官。「為」,是。「為政」,參與政治。魯定公初年,孔子沒有出來做官,所以,有人疑其不為政。子曰:「人而無信①,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②,小車無軏③,其何以行之哉④?」【今譯】孔子說:「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麼可以呢![就好比]大車上沒有輗,小車上沒有軏,它靠什麼行走呢?」【注釋】① 信:講信用,說了算數。② 輗(ní尼):古代大車(用牛. ,以載重)車轅前面橫木上揳嵌的起關聯固定作用的木銷子(榫頭)。③ 軏(yuè月):古代小車(用馬. ,以載人)車轅前面橫木上揳嵌的起關聯固定作用的木銷子(榫頭)。④ 何以:以何,用什麼,靠什麼。子張問:「十世可知也①?」子曰:「殷因於夏禮②,所損益③,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今譯】子張問:「往後十個朝代[禮法制度]的事,可以知道嗎?」孔子說:「商朝繼承了夏朝的禮制,所減少的和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繼承了商期的禮制,所減少的和增加的,可以知道;將來如有繼承周朝的[禮法制度,其基本內容不過增增減減],即使傳下一百代之久,也是可以知道的。」02.【注釋】① 世:古時稱三十年為一世。這裡指朝代。② 殷:就是商朝。商朝傳至盤庚(商湯王的第九代孫),從奄(今山東省曲阜市)遷都於殷(今河南省安陽縣西北),遂稱殷。商是國名,殷是國都之名。 因:因襲,沿襲。 禮:指整個儀禮制度,是規範社會行為的法則、規範、儀式的總稱。③ 損益:減少和增加。子曰:「非其鬼而祭之①,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今譯】孔子說:「不是自己的祖先卻去祭祀它,就是諂媚。遇到符合正義的事而不去做,就是沒有勇氣。」【注釋】① 鬼:這裡指死去的祖先。12.八佾篇第三(共二十六章)主要記孔子論禮樂之事。孔子謂季氏①,八佾舞於庭②,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③?【今譯】孔子談論季氏,說他在家廟的庭院里居然冒用了八佾規格的樂舞,這種事如果可以容忍,那還有什麼不可以容忍的事呢?【注釋】① 季氏:魯國正卿季孫氏。此指季平子,即季孫意如。一說,季桓子。② 八佾:「佾(yì意)」,行,列。特指古代奏樂舞蹈的行列。一佾,是八個人的行列;八佾,就是八八六十四個人。按周禮規定,天子的樂舞,才可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按季氏的官職,只有用四佾的資格,但他擅自僭(jiàn劍。超越本分)用了天子樂舞規格的八佾,這是不可饒恕的越軌行為。③ 「是可」句:「忍」,容忍。「孰」,疑問代詞。什麼。一說,「忍」,忍心。則這兩句的意思是: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做出來,什麼事他不忍心做呢?22.三家者①,以《雍》徹②。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③』,奚取於三家之堂④?」【今譯】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這三家,在桓公廟祭祖完畢時,讓樂工唱著《雍》詩,來撤掉祭品。孔子說:「[《雍》詩上說:]『. 助祭祀的是四方諸侯,天子才是莊嚴肅穆的主祭者。』為什麼在你三家祭祖的廟堂上卻用了唱《雍》詩的儀式?」【注釋】① 三家:春秋後期掌握各國政權的三家貴族:孟孫氏(即仲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他們是魯桓公之子仲慶父(亦稱孟氏)、叔牙、季友的後裔,又稱「三桓」。在這三家中,以季孫氏勢力最大。他們自恃有政治. 濟的實力,所以. 常有越軌周禮的行為,多次受到孔子的批判。② 雍:《詩. ·周頌》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祀宗廟的儀式舉行完畢後,在撤去祭品收拾禮器的時候,專門唱這首詩。亦作「雝」。 徹:同「撤」。撤除,拿掉。③ 「相維」句:《詩. ·周頌·雍》中的句子。「相(xiàng向)」,本指. 助,幫助。這裡指儐相,助祭者。「維」,助詞,沒有意義。「辟(bì畢)」,本指君王。這裡的「辟公」,指諸侯。「穆穆」,莊嚴肅靜。形容至美至敬。④ 奚:何,怎麼,為什麼。 堂:祭祀先祖或接待賓客的廟堂。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①?人而不仁,如樂何?」【今譯】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仁德,如何對待禮呢?一個人不講仁德,如何對待樂呢?」32.【注釋】① 如禮何:「如. . 何」是古代常用句式,當中一般插入代詞、名詞或其他詞語,意思是「把(對). . 怎麼樣(怎麼辦)」。林放問禮之本①。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②,寧儉;喪,與其易也③,寧戚④。」【今譯】林放問禮的根本是什麼。孔子說:「意義重大啊,你提的問題。從禮節儀式來說,與其奢侈,不如節儉;從治辦喪事來說,與其在儀式上搞得很隆重而完備周到,不如心裡真正悲哀地悼念死者。」【注釋】① 林放:姓林,名放,字子上。魯國人。一說,孔子的弟子。② 與其:連詞。在比較兩件事的利害得失而決定取捨的時候,「與其」用在放棄的一面。後面常用「毋寧」、「不如」、「寧」相呼應。③ 易:本義是把土地整治得平坦。在這裡指周到地治辦喪葬的禮節儀式。④ 戚:心中悲哀。子曰:「夷狄之有君①,不如諸夏之亡也②。」【今譯】孔子說:「夷狄雖有君主[卻沒有禮儀],還不如中. 諸國沒有君主[卻保留著禮儀]好呢。」【注釋】① 夷:我國古代東方少數民族。 狄: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② 諸夏:當時中. 黃河流域華夏族居住的各個諸侯國。 亡:同42.「無」。魯國的昭公、哀公,都曾逃往國外,形成某一時期內魯國無國君的現象。由此,孔子發出感嘆。季氏旅於泰山①。子謂冉有曰②:「女弗能救與③?」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④?」【今譯】季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對冉有說:「你不能勸阻嗎?」冉有回答說:「不能。」孔子說:「啊呀!莫非說泰山之神還不如魯國人林放[知道禮]嗎?」【注釋】① 旅:古代,祭祀山川叫「旅」。 泰山:在今山東省泰安市。按周禮規定,天子才有資格祭祀天下名山大川,諸侯只有資格祭祀在其封地境內的名山大川。季康子不過是魯國的大夫,卻去祭祀泰山,這是越禮行為。②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也稱冉有。魯國人,仲. 之族。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二十九歲,生於公元前522年,卒年不詳。冉有當時是季康子的家臣。③ 女:同「汝」。你。 弗:不。 救:補救,勸阻,設法匡正。 與:同「歟」。語氣詞。④ 曾:副詞。莫非,難道,竟然。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①!揖讓而升②,下而飲。其爭也君子。」【今譯】孔子說:「君子之間沒有可爭的事。[如果有爭,]那一定是射箭比賽吧![就算是射箭相爭,也是]互相作揖,謙讓,52.然後登堂;[射箭比賽完了]走下堂來,又互相敬酒。這種爭,就是君子之爭。」【注釋】① 射:本是射箭。此指射禮——按周禮所規定的射箭比賽。有四種:一,大射(天子,諸侯,卿,大夫,選屬下善射之士而升進使用)。二,賓射(貴族之間,朝見聘會時用)。三,燕射(貴族平時娛樂之用)。四,鄉射(民間習射藝)。② 揖:作揖。拱手行禮,以表尊敬。子夏問曰:「『巧笑倩兮①,美目盼兮②,素以為絢兮③。』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④。」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⑤!始可與言《詩》已矣。」【今譯】子夏問道:「『美好的笑容真好看啊,美麗的眼睛黑白分明眼珠轉啊,粉白的臉龐著色化妝絢麗多彩好打扮啊。』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先有了白地子,然後才. 上. 。」[子夏]又問:「[這使我想到,]禮節儀式是不是在[仁德之]後呢?」孔子說:「能闡明我的意思的是你卜商呀!現在開始可以同你談論《詩》了。」【注釋】① 巧笑:美好的笑容。 倩(qiàn欠):指笑時面容格外妍美,笑容好看。 兮:助詞。啊,呀。② 盼:眼珠黑白分明,轉動靈活。③ 絢:有文彩,絢麗多彩。「巧笑」二句,見《詩. ·衛風·碩人》篇。「素以為絢兮」,不見於現在通行的《毛詩》,可能是佚句。④ 繪事後素:「繪事」,. . 。「後」,後於,在. . 之後。「素」,62.白地子。意思說:. . 總是先有個白地子,然後才能. 。一說,女子先用素粉敷面,然後才用胭脂、青黛等著色,打扮得漂亮。⑤ 起:發揮,闡明。 予:我。 商:卜商,即子夏。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①;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②。文獻不足故也③。足,則吾能征之矣。」【今譯】孔子說:「夏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是,夏的後代]杞國[現在施行的禮儀]卻不足以作為考證的證明;殷代的禮,我能說出來,[但是,殷的後代]宋國[現在施行的禮儀]卻不足以作為考證的證明。因為文字資料不足,熟悉夏禮、殷禮的賢人也不多。如果『文』『獻』足夠的話,我就能用它來作考證的證明了。」【注釋】① 杞(qǐ起):古國,現在河南省杞縣一帶。杞國的君主是夏朝禹的後代。征:證明,引以為證。② 宋:古國,現在河南省商丘市南部一帶。宋國的君主是商朝湯的後代。③ 文:指歷史文字資料。 獻:指賢人。古代,朝廷稱德才兼備的賢人為「獻臣」。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①,吾不欲觀之矣②。」【今譯】孔子說:「舉行禘祭的典禮時,從第一次的獻酒之後,我就不願看下去了。」72.【注釋】① 禘(dì地):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舉行的祭祀祖先的隆重典禮。既:已. 。 灌:禘禮初始即舉行的獻酒降神儀式。古代祭祀祖先,一般用活人坐在靈位前象徵受祭者(這個人叫「屍」)。煮香草為「郁」,合黍釀成氣味芬芳的一種酒「郁鬯(chàng唱)」。將「郁鬯」獻於「屍」前,使其聞一聞酒的香氣而並不飲用,然後將酒澆在地上。這整個過程就叫「灌」。② 不欲觀:不願看,看不下去了。魯國是周公旦的封地。據《禮記》記載,周公死後,他的侄兒周成王(姬誦)為了追念周公輔佐治國的偉大功勛,特許周公的後代在祭祀時舉行最高規格的「禘禮」。但這畢竟是不合禮的。而且,一般在. 過「灌」的儀式以後,魯國的君臣往往也都表現懈怠而無誠意了。所以,孔子說了「不欲觀」的話。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①。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②!」指其掌。【今譯】有人問起舉行「禘祭」的來由道理。孔子說:「不知道。能懂這種道理的人治理天下,會像把東西擺在這裡一樣吧!」[孔子一面說,一面]指著自己的手掌。【注釋】① 不知也:孔子對魯國「禘祭」不滿,所以,他故意避諱,說不知道「禘祭」的道理。② 「其如」句:「示」,同「置」。擺,放。「諸」,「之於」的合音。「斯」,這。指手掌。這句話的意思是:像把東西擺在掌中一樣明白而容易。一說,「示」,同「視」。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①,如不祭。」82.【今譯】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在那裡,祭祀神就如同神真在那裡。孔子說:「我如果不親自參加祭祀,[而由別人代祭,]那就如同不祭祀一樣。」【注釋】① 與:參與,參預,參加。王孫賈問曰①:「與其媚於奧②,寧媚於灶③。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今譯】王孫賈問:「[人們說]與其奉承奧神,不如奉承灶神。這話怎麼講?」孔子說:「不是那樣。如果得罪了天,向. 祈禱都是沒有用的。」【注釋】① 王孫賈:衛靈公時衛國的大夫,有實權。② 媚:諂媚,巴結。 奧:本義指室內的西南角。這裡指屋內西南角的神。古時尊長居西南,所以奧神的地位應比灶神尊貴些。③ 灶:本義是爐灶,用來烹煮食物或燒水。從夏代就以灶為神,稱「灶君」,為「五祀之一」,即老百姓所說的「灶王爺」。舊俗,陰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燒紙馬,供奉飴糖,送灶神上天,謂之「送灶」;臘月三十日(除夕),又. 回來,謂之「. 灶」。灶神地位雖較低,但上可通天,決定人的禍福,故當時人們的俗話才說「寧媚於灶」:祭祀神明時首先要奉承巴結的是灶神。子曰:「周監於二代①,鬱郁乎文哉②!吾從周。」92.【今譯】孔子說:「周代[政治禮樂制度等]是借鑒於夏商兩代[而發展演變建立起來的],多麼豐盛啊!我尊從周代[的一切]。」【注釋】① 監:通「鑒」。本義是鏡子。引申為照,考察,可以作為警戒或引為教訓的事。在這裡是借鑒於前代的意思。 二代:指夏、商兩個朝代。② 鬱郁:. 意是草木豐盛茂密的樣子,也指香氣濃厚。這裡指繁盛,豐富多彩,文采顯著。子入太廟①,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②?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今譯】孔子進入太廟[助祭],對每件事都詢問。有人說:「.說鄹邑人的兒子知道禮呢?進入太廟,每件事都要問一問。」孔子聽到,說:「這樣做,就是禮啊。」【注釋】① 太廟:古代指供奉祭祀君主祖先的廟。開國的君主叫太祖,太祖的廟叫太廟。因為周公(姬旦)是魯國最初受封的君主,所以,當時魯國的太廟,就是周公廟。② 孰謂:. 說。 鄹(z. u鄒)又寫為「陬」,「郰」。春秋時魯國的邑名,在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一帶。孔子的父親叔梁紇(hé和)在鄹邑做過大夫。「鄹人」,指叔梁紇。「鄹人之子」,即指孔子。子曰:「射不主皮①,為力不同科②,古之道也。」03.【今譯】孔子說:「[在舉行射禮比賽時,]射箭主要不在於射穿那皮靶子,因為各個人的力氣大小有所不同,自古以來就是這個道理。」【注釋】① 射不主皮:「射」,射箭。周代儀禮制度中有專門為演習禮樂而舉行的射箭比賽,稱「射禮」。這裡的「射」即指此。「皮」,指用獸皮做成的箭靶子。古代,箭靶子叫「侯」,用布做或用皮做。《儀禮·鄉射禮》:「禮射不主皮。」射禮比賽,射箭應當以是否「中的」為主,而不在於用力去射,把皮靶子穿透。這與作戰比武的「軍射」不同。那是提倡用力射的,有「射甲徹七札(穿透甲革七層)」之說。② 力:指每個人天生的力氣。 科:指等級,類別。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①。子曰:「賜也!爾愛其羊②,我愛其禮。」【今譯】子貢主張要把「告朔」時祭祖廟的那頭餼羊去掉。孔子說:「端木賜呀!你愛惜的是那頭羊,我愛惜的卻是那種禮儀。」【注釋】① 告朔:陰曆的每月初一,叫「朔」。古代制度,諸侯在每月的初一來到祖廟,殺一隻活羊舉行祭禮,表示每月「聽政」的開始,叫「告朔」。其實,在當時的魯國,君主已不親自到祖廟會舉行「告朔」禮了。餼(xì戲):活的牲畜。② 爾:代詞。你。子曰:「事君盡禮①,人以為諂也②。」13.【今譯】孔子說:「事奉君主,完全按照周禮的規定,別人卻以為這樣做是[對君主]諂媚。」【注釋】① 事:事奉,服務於。② 諂(chǎn產):諂媚,用卑賤的態度向人討好,奉承。定公問①:「君使臣②,臣事君,如之何③?」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今譯】魯定公問:「君主使用臣,臣事奉君主,應當怎樣呢?」孔子回答:「君主使用臣應當以禮相待,臣事奉君主應當以忠誠相待。」【注釋】① 定公:魯國的君主,姓姬,名宋,謚號「定」。襄公之子,昭公之弟,繼昭公而立。在位十五年(公元前509—前495年)。魯定公時,孔子擔任過司寇,代理過宰相。魯定公的哥哥昭公,曾被貴族季氏趕出國外。因此,魯定公詢問孔子,如何正確處理君臣關係,以維持政權。② 使:使用。③ 如之何:如何,怎樣。「之」是虛詞。子曰:「《關雎》樂而不淫①,哀而不傷。」【今譯】孔子說:「《關雎》篇,[它的主題表現了]快樂,而不放蕩;憂愁,而不悲傷。」23.【注釋】① 關雎(jū居):《詩. 》第一篇的篇名。因它的首句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故名。「雎鳩」,是古代所說的一種水鳥。「關關」,是雎鳩的鳴叫聲。這是一首愛情詩。古代也用這首詩作為對婚禮的祝賀詞。 淫:放縱,放蕩,過分。哀公問社於宰我①。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②,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③。」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④,既往不咎⑤。」【今譯】魯哀公問宰我,祭祀土地神的神主[要用什麼木料做牌位]。宰我回答:「夏朝人用松樹,商朝用柏樹,周朝用栗子樹。[用栗的意思是]說:讓老百姓戰慄。」孔子聽了以後,[批評宰我]說:「已. 做過的事不用再說了,已. 完成的事不必再勸諫了,已. 過去的事不要再去責備追究了。」【注釋】① 社:土地神。這裡指的是製作代表土地神的木頭牌位。 宰我:姓宰,名予,字子我。又稱宰我。魯國人。孔子早年的弟子。② 夏後氏:本是部落名。相傳禹是部落領袖。禹的兒子啟,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後世指夏朝的人,就稱「夏後氏」。以:用。 松:古人以為神要憑藉某種東西才能來享受人對神的祭祀,而把這種所憑藉的東西稱為「神主」(木製的牌位)。夏代人用松木做土地神的神主。一說,是指栽樹以作祭祀。夏代人居住在河東(今山西省西南部),山野適宜栽松樹;殷代人居住在北亳(今河南省商丘市以北),山野適宜栽柏樹;周代人,居住在酆鎬(fēng hào風浩)(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西南一帶),山野適宜栽栗樹。33.③ 戰慄:因害怕而發抖,哆嗦。這裡,宰我「讓老百姓戰慄」的解釋有牽強之處,孔子不滿。④ 遂:已. 完成,成功。 諫(jiàn見):規勸,使改正錯誤。⑤ 咎(jiù舊):責備。子曰:「管仲之器小哉①!」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②,官事不攝③,焉得儉④?」「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⑤,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⑥,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今譯】孔子說:「管仲的器量小啊!」有人問:「管仲節儉嗎?」[孔子]說:「管仲家收取老百姓大量的市租,為他家管事的官員也是一人一職而不兼任,哪能說是節儉呢?」[那人又問:]「那麼,管仲知禮嗎?」[孔子]說:「國君在宮殿大門前樹立一道影壁短牆,管仲家門口也樹立影壁短牆。國君設宴招待別國的君主,舉行友好會見時,在堂上專門設置獻過酒後放空. 子的土台,管仲家也設置這樣的土台。若說管仲知禮,那. 算不知禮呢?」【注釋】① 管仲:姓管,名夷吾,字仲。一名管敬仲。齊國姬姓之後人。潁(yǐng影)上(今安徽省西北部,淮河北岸,潁河下游)人。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645年。春秋初期有名的政治家。幫助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相號召,使桓公成為春秋時諸侯中第一個霸主。孔子與管仲的政見不一致,對管仲違背周禮的某些做法,孔子進行了批評。 器:氣量,度量,胸襟。② 有三歸:指管仲將照例歸公的市租據為己有。「三歸」,指市43.租。③ 攝:兼任,兼職。當時,大夫的家臣,都是一人常兼數事。而管仲卻是設許多管事的家臣,一人一事一職。④ 焉得:怎麼可以,哪能算是。⑤ 邦君:諸侯,國君。 樹:樹立,建立。 塞門:「塞」,遮蔽。古代,天子和諸侯,在宮殿大門口築上一道短牆作為遮蔽物,以區別內外。也稱「蕭牆」,相當於後世所說的「照壁」,「影壁」。天子的塞門在大門之外,諸侯的塞門在大門之內。⑥ 反坫:「坫(diàn電)」,古代設於堂中,供祭祀或宴會時放禮器和酒具的土檯子。反坫,是諸侯宴會時的一種禮節。指君主招待別國國君,舉行友好會見,獻過酒之後,把空. 子放回坫上。子語魯大師樂①,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②;從之③,純如也④,皦如也⑤,繹如也⑥,以成。」【今譯】孔子對魯國的樂官談演奏音樂,說:「奏樂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開始時合奏和諧. 調;樂曲展開以後,很美好,節奏分明,又連綿不斷,直到樂曲演奏終了。」【注釋】① 語:動詞。對. . 說。 大師:「大」,同「太」。「大師」,就是「太師」,是國家主管音樂的官。② 翕(xī西):和順,. 調。一說,興奮,熱烈。③ 從:通「縱」。放縱,展開。④ 純:美好,善,佳。⑤ 皦(jiǎo餃):明亮,清晰,音節分明。⑥ 繹(yì意):連續,連綿不斷。53.儀封人請見①,曰:「君子之至於斯也②,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③。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④?天下之無道也,天將以夫子為木鐸⑤。」【今譯】有一位在儀地防守邊界的官員,請求見孔子。他說:「凡是君子到這地方來的,我從來沒有不能見的。」隨從孔子的弟子領這官員去見了孔子。這官員出來以後,[對孔子的弟子們]說:「你們幾位何必擔心[孔子]沒有官職呢?天下無道,上天必將以孔子做為發布政令的木鐸。」【注釋】① 儀封人:「儀」,地名,衛國的一個邑,在今河南省蘭考縣境內。「封」,邊界。儀封人,指在儀這個地方鎮守邊界的官員。一說,封人儀姓。孔子周遊列國,到過陳(今河南省淮陽縣)、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一帶,故能與儀地邊界的官員見面。② 斯:代詞。這個地方。③ 從者:隨從孔子的弟子。④ 二三子:這裡是稱呼孔子弟子。「二三」,表示約數,猶言「各位」。「子」,對人的尊稱。 患:擔憂,犯愁,擔心。 喪:失去。這裡指孔子失掉官位,沒有官職。孔子. 為魯國的司寇,後離魯去衛,又去陳,政治抱負未能實現。⑤ 木鐸:「鐸(duó奪)」,一種金口木舌的大. 鈴。古代以召集群眾,下通知,宣布政教法令,或在有戰事時使用。這裡是以「木鐸」作比喻,說孔子將能起到為國家發布政令的作用(管理天下)。子謂《韶》①:「盡美矣②,又盡善也③。」謂《武》④:「盡美矣,未盡善也。」63.【今譯】孔子談到《韶》這一樂舞說:「美極了啊,又好極了。」談到《武》這一樂舞說:「美極了啊,還不夠很好。」【注釋】① 韶(sháo勺):傳說上古虞舜時的一組樂舞,也叫「大韶」。古解:「韶」就是「紹(繼承)」,舞樂主題表現了「舜紹堯之道德」,即指虞舜通過禪讓繼承帝位,故舞樂中有一種太和之氣,可以稱為「盡善」。② 美:指樂舞的藝術形式,音調聲容之盛美。③ 善:指樂舞的思想內容,蘊藉內. 之美。④ 武:周代用於祭祀的「六舞」之一,是表現周武王戰勝殷紂王的一組音樂和舞蹈,也叫「大武」。古解:武王用武除暴,為天下所樂。《詩. ·周頌》中有《武》篇,為武王克殷後作,乃讚頌武王武功的樂舞歌詞。孔子認為武王伐紂雖順應天意民心,但畢竟. 過征戰,故說「未盡善」。子曰:「居上不寬①,為禮不敬②,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今譯】孔子說:「居上位,待人不寬厚;舉行儀禮時不恭敬;參加喪禮時不表示哀悼,我如何能看得下去呢?」【注釋】① 上:上位,高位。 寬:待人寬厚,寬宏大量。② 敬:恭敬,鄭重,慎重。73.里仁篇第四(共二十六章)主要講仁德的道理。子曰:「里仁為美①。擇不處仁②,焉得知③?」【今譯】孔子說:「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如果不選擇有仁德的住處,哪能算得上是明智呢?」【注釋】① 里:鄰里。周制,五家為鄰,五鄰(二十五家)為里。這裡用作動詞,居住。 仁:講仁德而又風俗淳厚的地方。一說,有仁德的人。文中的意思就是:與有仁德的人居住在一起,為鄰里。② 處:居住,在一起相處。③ 焉:怎麼,哪裡,哪能。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①,不可以長處樂②。仁者安仁,知者利仁③。」【今譯】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過窮困生活,也不能長久過安樂生活。有仁德的人才能安心於實行仁德,有智慧的人才能善於利用仁德。」83.【注釋】① 約:貧困,儉約。② 樂:安樂,富裕。③ 知:同「智」。子曰:「唯仁者能好人①,能惡人②。」【今譯】孔子說:「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公正得當的]喜愛某人,憎恨某人。」【注釋】① 好(hào號):喜愛,喜歡。② 惡(wù務):厭惡,討厭。子曰:「苟志於仁矣①,無惡也②。」【今譯】孔子說:「[一個人]如果立志去實行仁德,那就不會去做壞事了。」【注釋】① 苟:假如,如果。 志:立志。② 惡:壞,壞事。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①。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②。君子去仁,惡乎成名③?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④,造次必於是⑤,顛沛必於是⑥。」93.【今譯】孔子說:「發財和陞官,是人們所想望的,[然而,]若不是用正當的方法去獲得,君子是不接受的。生活窮困和地位卑微,是人們所厭惡的,[然而,]若不是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君子是受而不避的。君子假如離開仁德,如何能成名呢?君子是連吃完一頓飯的工夫也不能違背仁的。[即使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仁德去做,[即使是]在流離困頓的時候也必須按仁德去做。」【注釋】① 處:享受,接受。② 去:避開,擺脫。③ 惡:同「烏」。相當於「何」。疑問副詞。怎樣,如何。④ 終食之間:吃完一頓飯的工夫。 違:違背,離開。⑤ 造次:緊迫,倉卒,急迫。 必於是:必須這樣做。「是」,代詞。這,此。⑥ 顛沛:本義是跌倒,偃仆。引申為窮困,受挫折,流離困頓。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①;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②,我未之見也③。」【今譯】孔子說:「我沒見過愛好仁德的人,沒見過厭惡不仁的人。愛好仁德的人,是無法超過的;厭惡不仁的人,在實行仁德時,不會讓不仁德的人影響自己。有能在某一天用自己的力量去實行仁德的嗎?我還沒見過[實行仁德而]力量不夠的。這樣的人會有的,但我沒見過。」04.【注釋】① 尚:超過。② 蓋:發語詞。表示肯定的語氣。③ 未之見:未見之。沒看到過這種人或這種情況。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①。觀過,斯知仁矣②。」【今譯】孔子說:「人的錯誤,各自同他那一類的人一樣。觀察一個人犯的什麼錯誤,就能知道是哪一類的人了。」【注釋】① 黨:本指古代地方組織,五百家為黨。引申為朋輩,意氣相投的人,同類的人。② 斯:代詞。那。 仁:同「人」。一說,仁德。句中的意思則是:觀察一個人犯的什麼錯誤,就能知道是不是有仁德了。子曰:「朝聞道①,夕死可矣。」【今譯】孔子說:「早上明白知曉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注釋】① 聞:聽到,知道,懂得。 道:此指某種真理,道理,. 則。也即我們所說的儒家之道。子曰:「士志於道①,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今譯】孔子說:「士有志於道,而又以穿的衣服不好吃的飯菜不14.好為恥辱,[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的。」【注釋】① 士:讀書人,一般的知識分子,小官吏。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①,義之與比②。」【今譯】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事情的處理],沒有一定要做的,也沒有一定不要做的,而是服從於義。」【注釋】① 適,莫:各家有三種解釋:一、「適」,厚。「莫」,薄。「無適無莫」,是一視同仁,對人用情無親疏厚薄,不要有的親近,有的冷. 。二、「適」,通「敵」,指敵對。「莫」,通「慕」,愛慕。「無適無莫」,是「無所為仇,無所欣慕」。三、「適(dí笛)」,主,專主,固定不變。「莫」,不肯,沒有。「無適無莫」,是無可無不可,沒有一成不變的。天下的事,事無定形,而有定理。君子處理天下的事,沒有一定要做的,也沒有一定不要做的,而是唯義是從,只要符合義——合情合理,合於正義,該做便做,不該做便不做,怎麼干合適恰當就怎麼干。這是朱熹《四書集注》的說法。本書取此說。② 義之與比:與義靠近,向義靠攏,也就是「與義比之」。「比(bì畢)」,從,靠近,親近。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①,小人懷惠。」【今譯】孔子說:「君子關心的是道德教化,小人關心的是鄉土田宅;君子關心的是法度,小人關心的是實惠。【注釋】① 刑:指法度,典範。24.子曰:「放於利而行①,多怨。」【今譯】孔子說:「為追求私利而行動,會招來許多人的怨恨。」【注釋】① 放:通「仿」。仿照,效法,依照。引申為一味追求。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①,何有②?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今譯】孔子說:「能夠以禮讓[的. 則]來治理國家,那還有什麼困難呢?[如果]不能以禮讓來治國,如何能實行周禮呢?」【注釋】① 禮讓:按照周禮,注重禮儀與謙讓。② 何有:有何,有什麼。這裡的意思指還有什麼困難。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①。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今譯】孔子說:「不擔憂沒有官職地位,擔憂的是自己沒有能用以站得住腳的[學問與本領]。不擔憂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能成為值得別人知道的人。」【注釋】① 立:站得住腳,有職位,在社會有立足之地。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①。」子出,34.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②。」【今譯】孔子說:「曾參啊!我所主張的『道』是由一個根本的宗旨而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的。」孔子走出去以後,別的弟子問[曾參]:「[老師的話]是什麼意思?」曾子說:「老師所主張的道,不過是忠恕罷了。」【注釋】① 唯:在這裡是應答詞。是的。② 忠:忠誠,真摯誠懇。 恕:不計較別人的過錯,對別人寬容。子曰:「君子喻於義①,小人喻於利②。」【今譯】孔子說:「君子懂得義,小人只知道利。」【注釋】① 喻:知道,明白,懂得。 義: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合乎正義。② 利:私利,財利。子曰:「見賢思齊焉①,見不賢而內自省也②。」【今譯】孔子說:「看到賢人,就應該想到要向他看齊;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注釋】① 賢:賢人,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齊:平等,向. . 看齊,與. . 同等。44.② 省(xǐng醒):反省,內省,檢查自己的思想行為。子曰:「事父母幾諫①。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②。」【今譯】孔子說:「侍奉父母,[假如他們有什麼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進行勸說。看到父母從心裡不願聽從意見,還是要恭恭敬敬,而不要違背;為父母而操勞,也不要怨恨。」【注釋】① 幾(jī基):委婉,輕微,隱微。② 勞:操勞,辛勞。一說,憂愁。子曰:「父母在,不遠遊①,遊必有方②。」【今譯】孔子說:「父母在世,不要遠離家鄉;[非要]離開家鄉[不可],也必須有一定的地方。」【注釋】① 游:離家出遊。如「遊學」、「遊宦」。② 遊必有方:指讓父母知道所游的確定地方,而不要無固定地方地隨處飄泊,致使父母挂念擔心。「方」,方向,方位。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①。」【今譯】孔子說:「[父親死後]如果三年都不改變他父親所堅持的. 則,可以說是做到了孝。」【注釋】① 「三年」句:又見《學而篇第一》第十章。5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①。」【今譯】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為他們[年高]而喜歡,一方面為他們[年高]而擔心。」【注釋】① 懼:父母年紀大了就必然日益衰老、接近死亡,故憂懼擔心。子曰:「古者言之不出①,恥躬之不逮也②。」【今譯】孔子說:「古代的人不[輕易]把話說出來,認為說出卻做不到是恥辱的。」【注釋】① 古者:古代的人,也往往指古代有統治地位的、做官的人。② 恥:羞愧,恥辱。在這裡是意動用法,以. . 為恥。「行」比「言」難,「行」往往趕不上「言」;說了話,如果做不到,就會感到失信的恥辱。躬:親身,親自。這裡指自己的行動。 逮:趕上。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①。」【今譯】孔子說:「. 常能約束自己的人,過失就少了。」【注釋】① 約:約束,檢束,謹慎節制。這裡指以一種立身處世的. 則標準. 常來約束自己。 失:過失,犯錯誤。 鮮:少。子曰:「君子欲訥於言①,而敏於行②。」64.【今譯】孔子說:「君子要謹慎地說話,而要敏捷地行動。」【注釋】① 訥:本義是說話言語遲鈍。這裡指說話謹慎,留有分寸。② 敏於行:「行」,行動,行為。《四書集注》說:「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意思與《學而篇第一》第十四章「敏於事而慎於言」相同。可參閱。子曰:「德不孤,必有鄰①。」【今譯】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孤立,必然有同他相親近的人。」【注釋】① 鄰:鄰人,鄰居。這裡指思想品格一致,志向相同,能共同合作的人。子游曰:「事君數①,斯辱矣②;朋友數,斯疏矣。」【今譯】子遊說:「事奉君主,[如果]頻繁地反覆提意見,就會招致羞辱;對待朋友,[如果]頻繁地反覆提意見,就會造成疏遠。」【注釋】① 數(shuò碩):屢次,多次。這裡指頻繁、煩瑣地提意見,過分地反覆進行勸諫。《四書集注》說:「事君,諫不行,則當去;導友,善不納,則當止。至於煩瀆,則言者輕、聽者厭矣。是以求榮而反辱,求親而反疏也。」一說,「數」讀shǔ(音暑)。列舉,數落,當面指責。74.則本章的意思是:應注意批評的方式方法,不要當面直說、指出對方的過失加以責備;這樣做,反而使對方臉面上下不來台,不容易接受,致「辱」致「疏」。② 斯:副詞。就。84.公冶長篇第五(共二十八章)主要講古今人物的賢否得失。子謂公冶長①:「可妻也②。雖在縲紲之中③,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④。【今譯】孔子說到公冶長:「可以把女兒嫁給他。他雖然被囚禁在監獄中,但不是他有罪過。」〔於是〕把女兒嫁給了公冶長。【注釋】① 公冶長:姓公冶,名長,字子芝。魯國人(一說,齊國人)。孔子的弟子。傳說懂得鳥語。② 妻:本是名詞,在這裡作動詞用,讀qì(音氣)。把女兒嫁給他。③ 縲紲(léi Xiè雷謝):捆綁犯人用的黑色的長繩子。這裡代指監獄。④ 子:指自己的女兒。子謂南容①:「邦有道②,不廢③;邦無道,免於刑戮④。」以其兄之子妻之。94.【今譯】孔子談論南容,說:「國家有道的時候,他被任用做官;國家無道的時候,他也會避免受刑戮。」〔於是〕把哥哥的女兒嫁給了南容。【注釋】① 南容:姓南宮,名適(kuò闊),一作「括」,又名縚(tāo濤),字子容。魯國孟僖子之子,孟懿子之兄(一說,弟),本名仲孫閱,因居於南宮,以之為姓。謚號敬叔,故也稱南宮敬叔。孔子的弟子。② 邦有道:指社會秩序好,政治清明,局面穩定,政權鞏固,國家太平興盛。③ 廢:廢棄,廢置不用。④ 刑戮:「戮(lù路)」,殺。刑戮,泛指受刑罰,受懲治。子謂子賤①:「君子哉若人②!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③?」【今譯】孔子談論子賤,說:「真是君子啊這個人!假如魯國沒有君子,他從哪裡取得這種品德呢?」【注釋】① 子賤:姓宓(fú浮),名不齊,字子賤,魯國人。公元前521年生,卒年不詳。孔子的弟子。子賤曾任單父(今山東省單縣)宰,史稱:「有才智,愛百姓,身不下堂,鳴琴而治。能尊師取友,以成其德。」著有《宓子》十六篇。② 若:代詞。此,這。③ 斯:代詞。在句中,第一個「斯」,是代指子賤這個人。第二個「斯」,是代指君子的品德。 焉:疑問代詞。哪裡,怎麼,怎樣。05. 取:取得,獲得。子貢問曰:「賜也何如①?」子曰:「女②,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③。」【今譯】子貢問孔子:「我端木賜怎麼樣呢?」孔子說:「你,是個有用的器具。」〔子貢〕問:「是個什麼器具呢?」〔孔子〕說:「是瑚璉。」【注釋】① 何如:如何,怎樣。② 女:汝,你。③ 瑚璉:古代祭祀時盛糧食(黍稷)用的一種貴重的器具,竹製,上面用玉裝飾,很華美,有方形的,有圓形的,夏代稱「瑚」,殷代稱「璉」。在這裡,孔子用「瑚璉」比喻子貢,雖是有用之材,但也不過僅有一種具體的才幹,達不到最高標準的「君子不器」。或曰①:「雍也仁而不佞②。」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③,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今譯】有的人說:「冉雍啊,有仁德,而不能言善辯。」孔子說:「何必要能言善辯呢?〔能說會道的人〕同人家頂嘴,嘴快話多,常常引起別人的厭惡不滿。我不知道冉雍是不是做到有仁德,但哪裡用得上能言善辯呢?」【注釋】① 或:代詞。有的人。② 雍:姓冉,名雍,字仲. 。魯國人。生於公元前522年,卒15.年不詳。孔子的弟子。 佞(nìng濘):強嘴利舌,巧言花語。③ 御:抗拒,抵抗。這裡指辯駁對方,與人頂嘴。 口給:「給(jǐ擠)」,本義是豐足,也指言語敏捷。口給,指嘴巧,嘴快話多。孔子反對「巧言亂德」的人。子使漆雕開仕①,對曰:「吾斯之未能信②。」子說③。【今譯】孔子讓漆雕開去做官,〔漆雕開〕回答:「我對做官還沒有信心。」孔子〔聽了這話〕很高興。【注釋】① 漆雕開:姓漆雕,名開,字子開(一說,字子若)。蔡國人(一說,魯國人)。公元前540年生,卒年不詳。孔子弟子。② 「吾斯」句:「吾未能信斯」的倒裝。「斯」,做官的事。「信」,信心,相信,自信。這話是說自己還沒有達到「學而優則仕」的程度。③ 說:同「悅」。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①。從我者②,其由與③!」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④。」【今譯】孔子說:「我的道得不到實行,就乘木筏漂到海上去。能跟隨我的人,可能只有仲由吧!」子路聽了這話很高興。孔子卻說:「仲由啊,爭強好勇超過了我,〔其他方面〕沒有什麼可取的。」【注釋】① 桴(fú扶):用竹或木編成當船用的水上交通工具,大的叫25.「筏」,小一點的叫「桴」。② 從:跟從,跟隨。③ 其:語助詞,表示揣測。大概,可能。與:同「歟」。語助詞,表疑問,與「乎」同。④ 材:同「哉」。語助詞。一說,同「才」。才能,本領。另說,同「裁」。裁度事理。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①,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②,百乘之家③,可使為之宰也④,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⑤?」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⑥,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今譯】孟武伯問:「子路能做到仁嗎?」孔子說:「不知道。」他又問。孔子說:「仲由啊,在一個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裡,可以讓他管理賦稅,掌握軍政,但是我不知道他能不能做到仁。」孟武伯問:「冉求怎麼樣?」孔子說:「冉求啊,可以讓他在一個有一千戶人家的公邑,或在有一百輛兵車的采邑里,擔任總管。但是我不知道他能不能做到仁。」孟武伯問:「公西赤怎麼樣?」孔子說:「公西赤啊,可以讓他穿上禮服,繫上袍帶,站在朝廷大堂上,接待賓客,但是我也不知道他能不能做到仁。」【注釋】① 治其賦:古代以田賦地稅出兵役,故稱兵為賦。治其賦,含有負責管理軍事政治的意思。② 邑:古代居民的聚居點,相當於後世的城鎮,周圍的土地也35.歸屬於邑。邑,又可分為「公邑」,「采邑」。「公邑」,是直轄於諸侯的領地屬地;「采邑」,是由諸侯分封給所屬的卿、大夫的領地。文中「千室之邑」,指的是居有一千戶人家的城邑,當指「公邑」。③ 家:指的是卿、大夫的采地食邑。家,可設「家臣」,以管理政務。④ 宰:最早的意思是奴隸的總管。後來是官吏的通稱。邑的行政長官也稱宰(相當於縣長)。⑤ 赤:姓公西,名赤,字子華,魯國人。公元前509年生,卒年不詳。孔子的弟子。⑥ 束帶:整理衣服,紮好衣帶。這裡指穿上禮服去上朝。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①,孰愈②?」對曰:「賜也何敢望回③?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④,吾與女,弗如也⑤。」【今譯】孔子問子貢:「你與顏回相比,. 更強一些?」子貢回答:「我怎麼敢同顏回比呢?顏回聽到一件事可以推測知道十件事,我聽到一件事只能推知兩件事。」孔子說:「[你]是不如他,我贊同你的話,[你]是不如他。」【注釋】① 女:汝,你。② 孰:. 。 愈:勝過,更好,更強。③ 望:比。④ 弗:不。⑤ 與:動詞。贊同,同意。45.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①。於予與何誅②?」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③。」【今譯】宰予白天睡大覺。孔子說:「〔真像是〕腐朽的木頭不能再雕刻什麼了,糞土的牆壁不能再粉刷了。對於宰予這個人,何必再譴責他呢?」孔子又說:「開始時,我對於人,是聽了他的話便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對於人,是聽了他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宰予這個人使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注釋】① 杇(wū污):同「圬」。本指用灰泥抹牆的工具,俗稱「抹子」。這裡作動詞用,指粉刷牆壁。② 與:同「歟」。語氣詞,在這裡錶停頓。 誅:譴責,責備,指責。③ 是:代詞。此,這。在這裡指代觀察人的方法。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①。」子曰:「棖也欲②,焉得剛?」【今譯】孔子說:「我沒見過剛強不屈的人。」有人回答:「申棖〔是剛強的人〕。」孔子說:「申棖啊,個人慾望太多,怎麼能剛強?」【注釋】① 申棖(chéng成):姓申,名棖,字周,魯國人。孔子的弟子。一說,就是申黨(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另作「申棠」。② 欲:慾望多。55.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①,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②。」【今譯】子貢說:「我不願別人〔把某事〕強加給我,我也願意不〔把事情〕強加給別人。」孔子說:「端木賜呀,這不是你所能做到的。」【注釋】① 諸:「之於」的合音。② 爾:你。子貢曰:「夫子之文章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②,不可得而聞也。」【今譯】子貢說:「老師關於文獻方面的學問,我們可以學到領會;老師關於人性和天道的論述,我們卻學不到領會不到。」【注釋】① 文章:指禮樂法度、詩、書、史等各種古代文獻中的學問。② 性:人的自然本性。 天道:天命。這裡指自然萬物和人類社會的吉凶禍福的關係。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①。【今譯】子路聽到某一道理,在還沒實行的時候,唯恐又聽到另一道理。65.【注釋】① 有:同「又」。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①?」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今譯】子貢問道:「孔文子〔的謚號〕為什麼稱『文』呢?」孔子說:「〔他〕聰敏,愛好學習,向下面的人請教而不以為恥,所以稱他為『文』。」【注釋】① 孔文子:衛國的執政上卿,姓孔,名圉(yǔ雨),字仲叔。「文」,是謚號。古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根據他生前的品德、事迹,所給予的表示褒貶的稱號稱謚號。「子」,是對孔圉的尊稱。孔圉死於魯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子謂子產①:「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今譯】孔子說到子產:「〔他〕具有君子的四種道德:在行為方面,他自己很莊重,謙遜謹慎;他事奉君主,很恭敬順從;他對待人民,注意給予恩惠利益;他役使人民,注意合乎義理。」【注釋】① 子產:名僑,字子產,鄭國大夫,是鄭穆公的孫子,公子發之子,擔任過正卿(相當於宰相)。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522年。是春秋末期傑出政治家。他在鄭簡公、鄭定公時,執政二十二年,有過許多改革措施,因而得到人民的擁護。當時曾被孔子稱為「仁人」,75.「惠人」。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①,久而敬之②。」【今譯】孔子說:「晏平仲善於同別人交往,相處愈久,別人愈尊敬他。」【注釋】① 晏平仲:姓晏,名嬰,字仲。夷維(今山東省高密縣)人。齊國大夫,歷任靈公、庄公、景公三世,曾任宰相,是當時著名政治家。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500年。死後,謚號為「平」,故稱他「晏平仲」。傳世有《晏子春秋》,系戰國時人收集晏嬰的言行編. 而成。 善: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長,擅長,長於。② 之:代詞,代晏嬰。一說,「之」指代朋友。此句意思是:晏嬰與友處久,仍敬友如新。子曰:「臧文仲居蔡①,山節藻梲②,何如其知也③?」【今譯】孔子說:「臧文仲為大烏龜蓋了房子,把房子的斗拱雕成山形,房梁短柱上. 了水草,〔這個人〕怎麼能說是明智呢?」【注釋】① 臧文仲:魯國的大夫,姓臧孫,名辰,字仲。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617年。死後謚號「文」。曾被孔子批評為「不仁」「不智」。 居蔡:「蔡」,春秋時的蔡國,在今河南省上蔡、新蔡一帶。蔡國出產大烏龜。據《淮南子·說山訓》:「大蔡神龜,出於溝壑。」這裡用「蔡」代指大烏龜。「居」,居處,房子。這裡用作動詞。古代常用烏龜殼來占卜吉凶,「居蔡」是指為大烏龜蓋上房子藏起來以備占卜用。85.② 山節藻梲:「節」,是房柱子頭上的斗拱;「山節」,是把斗拱雕刻成山的形狀。「藻」,是水草;「梲(zhu. 桌)」,是房子大樑上的短柱;「藻梲」,是把短柱上. 上花草圖案。山節藻梲,也就是俗說的「雕梁. 棟」,是古代建築物的豪華裝飾,只有天子才能把大烏龜殼藏在如此豪華的房屋裡。臧文仲也這樣做,顯然是「越禮」行為。③ 何如:如何,怎麼。 知:同「智」。明智,懂事理。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①,無喜色;三已之②,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君③,陳文子有馬十乘④,棄而違之⑤,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今譯】子張問孔子:「令尹子文幾次擔任宰相,沒表現出高興的臉色;幾次被罷免,也沒表現出怨恨的臉色。〔每次免職時〕一定把自己舊日的一切政令公務告訴新任的宰相。〔這個人〕怎麼樣呢?」孔子說:「夠得上忠啊。」〔子張〕說:「夠得上仁了嗎?」〔孔子〕說:「不知道。這怎麼能算是仁呢?」〔子張又問:〕「崔子殺了齊莊公,陳文子有四十匹馬,捨棄不要,離開齊國。到了另一國,說:『〔這裡的執政者〕好比我國的大夫崔子一樣。』又離開了。再到另一國,又說:『〔這裡的執政者〕好比我國的大夫崔子一樣。』又離開了。〔那麼,這個人〕怎樣呢?」孔子說:「夠得上清白了。」〔子張〕說:「夠得上仁了嗎?」〔孔子〕說:「不知道。這怎麼能算是仁呢?」95.【注釋】① 令尹:楚國的官職名,相當於宰相。 子文:姓鬬(dòu豆),名穀於菟(gòu wū tú構烏徒),字子文,是楚國著名的賢相。 三仕:「三」,是虛數,不一定只指三次,而是代表多次,幾次。「仕」,是做官,擔任職務。② 三已:多次被免職。「已」,本義是停止,完,畢。這裡指罷免,去職。③ 崔子:指齊國大夫崔杼(zhù助)。他把齊莊公殺了。 弒(shì式):古時稱臣殺死君主或子女殺死父母。 齊君:指齊莊公。姓姜,名光。④ 陳文子:齊國的大夫,名須無。崔杼殺死齊莊公時,陳文子離開齊國,兩年後又返回。⑤ 違:離別,離開。季文子三思而後行①。子聞之,曰:「再②,斯可矣。」【今譯】季文子要三次考慮以後才去做某一件事。孔子聽到這事,說:「考慮兩次,就可以了。」【注釋】① 季文子:魯國的大夫,姓季孫,名行父。「文」是他死後的謚號。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568年。歷仕魯文公、魯宣公,至魯成公、魯襄公時擔任正卿。史稱他「無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無金玉重器,忠於公室者也」。因他世故太深,過為謹慎,遇事計較禍福利害太多,容易徇私,私意起而反惑。所以,孔子才說了這番話。孔子還曾說:「事有貴於剛決,多思轉多私。」也是這個意思。② 再:再次,第二次。作副詞用,後面省略了動詞「思」。06.子曰:「寧武子①,邦有道,則知②;邦無道,則愚③。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今譯】孔子說:「寧武子,當國家有道的時候,他顯得聰明;當國家無道的時候,他就裝傻。他的那種聰明,別人是可以趕得上的;他的那種裝傻,別人可就趕不上了。」【注釋】① 寧武子:衛國人,庄公之子,文公、成公時的大夫。姓寧,名俞。「武」,是他死後的謚號。② 知:同「智」。③ 愚:本義是愚笨。這裡指裝傻。子在陳曰①:「歸與②!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③,斐然成章④,不知所以裁之⑤。」【今譯】孔子在陳國時,說:「回去吧!回去吧!我們家鄉的學生們,志向遠大,心氣挺高,而行為粗率簡單,文采都有可觀的成就,我不知道該怎樣去節制、指導他們。」【注釋】① 陳:春秋時的古國,媯(guī規)姓。商殷滅亡後,周武王找到了舜的後代媯滿,封他於陳。其地約在今河南省東部(開封市以東)、安徽省北部(亳縣以北)一帶,故都在宛丘(今河南省淮陽縣)。春秋末年,陳國被楚國所滅。② 與:同「歟」。語氣助詞。③ 吾黨:我的故鄉(魯國)。古代五百家為一黨。 狂簡:「狂」,指心氣很高,志向遠大;「簡」,指行為粗率,簡單化,做法不16.高明。④ 斐然:「斐(fěi匪)」,本義指五色錯雜。形容有文採的樣子。章:花紋,文采。引申為文學,文章。⑤ 裁:節制,控制。這裡有「指導」的意思。此句,《史記·孔子世家》為「吾不知所以裁之」。由此推斷,文中省略的主語應是「吾」。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①,怨是用希②。」【今譯】孔子說:「伯夷、叔齊,不記過去的仇怨,〔人們對他〕怨恨因此就少了。」【注釋】① 伯夷、叔齊:是殷朝末年一個小國的國君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姓墨胎。兄伯夷(一說,名允,字公信,「夷」是謚號),弟叔齊(一說,名智,字公達,「齊」是謚號)。孤竹君死後,伯夷、叔齊兄弟二人互相讓位,. 都不肯做國君。後來,二人都逃到周文王所管轄的區域。周武王興兵伐紂時,他們曾攔車馬進行勸阻。周滅殷後,傳說他們二人對改朝換代不滿而恥食周粟,隱居在首陽山,採薇(一種野菜)為食,終於餓死。② 是用:因此。 希:同「稀」。少。子曰:「孰謂微生高直①?或乞醯焉②,乞諸其鄰而與之。」【今譯】孔子說:「. 說微生高這個人直爽呀?有人向他要點醋,他〔沒直說沒有,卻是〕到他的鄰居家去要了點醋,給了那人。」26.【注釋】① 微生高:姓微生,名高。《莊子》、《戰國策》中又稱「尾生高」。魯國人。以直爽、守信而著稱。傳說他與一女子相約在橋下見面。女子沒按時來,尾生高守信不移,一直在約會處等候。後來,河水暴漲,尾生高抱住橋柱子死守,終被淹死。後世戲曲以此情節編為「蘭橋會」。② 醯(xī西):醋。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①,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②,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今譯】孔子說:「花言巧語,假裝出一副好看的臉色,表現出過分的恭敬,對這種人,左丘明以為可恥,我孔丘也以為可恥。把怨恨隱藏在心裡,表面上卻假裝出一副與人友善要好的樣子,對這種人,左丘明以為可恥,我孔丘也以為可恥。」【注釋】① 左丘明:春秋時魯國人,擔任過魯國的太史(朝廷史官),乃楚左史倚相之後,與孔子同時或較早於孔子。相傳左丘明曾為《春秋》作傳(稱為《左傳》),又作《國語》(也有學者認為,《左傳》和《國語》的作者並非一人,二書也並非左丘明所作)。又傳說,左丘明是個瞎子,故有「左丘失明」之說。② 匿:隱藏起來,不讓人知道。顏淵、季路侍①。子曰:「盍各言爾志②?」子路曰:「願車馬衣裘③,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④,無施勞⑤。」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36.之,少者懷之。」【今譯】顏淵、子路在孔子身邊侍立。孔子說:「何不各自說說你們自己的志向?」子路說:「願意有車馬乘坐,穿又輕又暖的皮衣,而且拿出來與朋友共同使用,就是用壞了穿破舊了,也不抱怨。」顏淵說:「我願意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轉問〕說:「願意聽聽老師您的志向。」孔子說:「使年老的人們得到安康舒適,使朋友們互相得到信任,使年輕的孩子們得到關懷養護。」【注釋】① 季路:即子路。因侍於季氏,又稱季路。 侍:服侍,陪從在尊長身邊站著。《論語》中,單用「侍」字,指孔子坐著,弟子站著。用「侍坐」,指孔子坐著,弟子也坐著。用「侍側」,指弟子陪從孔子,或立或坐。② 盍(hé何):何不。③ 裘(qiú求):皮衣。④ 伐:誇耀,自誇。⑤ 施:表白。一說,「施」,是施加給別人。句中「無施勞」,是不把勞苦的事加在別人身上,即自己不辭勞苦,對勞累的事不推脫。子曰:「已矣乎①!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②。」【今譯】孔子說:「罷了啊!我還沒見過看到自身的錯誤而能發自內心自我責備的人。」【注釋】① 已:罷了,算了。下面的「矣」「乎」,都是表示絕望的感嘆46.助詞。② 訟(sòng宋):責備,爭辯是非。子曰:「十室之邑①,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今譯】孔子說:「就是十戶人家的小村邑里,也一定有如同我這樣講究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這樣愛好學習啊。」【注釋】① 十室:十戶人家。古時,九夫為井,四井為邑,一邑共有三十二戶人家。「十室之邑」極言其小,是指尚且不滿三十二家的小村邑。56.雍也篇第六(共三十章)主要講孔子與弟子們的言行。子曰:「雍也,可使南面①。」【今譯】孔子說:「冉雍啊,可以讓他坐尊位做卿大夫。」【注釋】① 南面:就是臉朝南。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正位。從君王、諸侯、將、相到地方軍政長官,坐堂聽政,都是面南而坐。仲. 問子桑伯子①。子曰:「可也,簡②。」仲. 曰:「居敬而行簡③,以臨其民④,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⑤?」子曰:「雍之言然。」【今譯】仲. 問子桑伯子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還可以,辦事簡要。」仲. 說:「為人嚴肅認真,嚴格要求自己,又辦事簡要,用這樣的方法去對待人民,不也是可以的嗎?〔但是〕為人隨便,辦事又簡易粗率,〔如果那樣〕豈不是太簡單化了嗎?」孔子說:「冉雍,你的話是對的。」66.【注釋】① 仲. :就是冉雍。 子桑伯子:人名。其身世情況不詳。有的學者認為,子桑伯子是魯國人,即《莊子》中所說的「子桑戶」,與「琴張」為友。又有人以為是秦穆公時的「子桑」(公孫枝)。但皆無確考。② 簡:簡單,簡約,不煩瑣。③ 居:平時的做人,為人,居心。④ 臨:面對,面臨。這裡含有治理的意思。⑤ 無乃:豈不是,難道不是。 大:同「太」。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①,不貳過②。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③,未聞好學者也。」【今譯】魯哀公問:「〔你的〕學生中. 是愛好學習的呢?」孔子回答:「有一個叫顏回的,很好學,〔他從來〕不拿別人出氣,不犯同樣的過錯。〔但〕不幸短命死了。現在就沒有那樣的人了,沒聽到有好學的人啊。」【注釋】① 遷. :指自己不如意時,對別人發火生氣;或受了甲的氣,卻轉移目標,拿乙去出氣。「遷」,轉移。② 貳:二,再一次,重複。③ 亡:同「無」。子華使於齊①,冉子為其母請粟②。子曰:「與之釜③。」請益④。曰:「與之庾⑤。」冉子與之粟五秉⑥。子曰:「赤之適齊76.也⑦,乘肥馬,衣輕裘⑧。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⑨。」【今譯】子華出使去齊國,冉求為子華的母親請求給些小米。孔子說:「給他六斗四升。」冉求請求再增加些。孔子說:「再給他二斗四升。」冉求卻給了他小米八十石。孔子說:「公西赤到齊國去,乘坐肥馬駕的車,身穿又輕又暖的皮衣。我聽說過,君子應周濟急需的人,而不要使富人更富。」【注釋】① 子華:即公西赤。② 冉子:即冉求。「子」是後世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時加上的尊稱。 粟:穀子,小米。③ 釜(fǔ府):古代容量名。一釜當時合六斗四升。古代的斗小,一斗約合現在二升,一釜約等於現在一斗二升八合。一釜糧食僅是一個人一月的口糧。④ 益:增添,增加。⑤ 庾(yǔ雨):古代容量名。一庾合當時二斗四升,約合現在四升八合。一說,一庾當時合十六斗,約合現在三斗二升。⑥ 秉(bǐng餅):古代容量名。一秉合十六斛,一斛合十斗。「五秉」,就是八百斗(八十石)。約合現在十六石。⑦ 適:往,去。⑧ 衣(yì義):穿。⑨ 周:周濟,救濟。 繼:接濟,增益。. 思為之宰①,與之粟九百②,辭。子曰:「毋③!以與爾鄰里鄉黨乎④!」【今譯】. 思為孔子家做總管,[孔子]給他小米九百斗,[.86.思]推辭不要。孔子說:「不要推辭!拿給你家鄉的人們吧!」【注釋】① . 思:孔子的弟子。姓. ,名憲,字子思。魯國人(一說,宋國人)。生於公元前515年,卒年不詳。孔子在魯國任司寇(司法官員)時,. 思在孔子家做過總管(家臣)。孔子死後,. 思退隱,居衛國。 之:指代孔子。② 之:代指. 思。 九百:九百斗。一說,指九百斛,則是九百石。不可確考。③ 毋:不要,勿。④ 鄰里鄉黨:古代以五家為鄰,二十五家為里,五百家為黨,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這裡泛指. 思家鄉的人們。子謂仲. ,曰:「犁牛之子騂且角①,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②?」【今譯】孔子談論仲. ,說:「耕牛生的一個小牛犢,長著整齊的紅毛和周正的硬角,雖然不想用它〔作為犧牲祭品〕,山川之神怎麼會捨棄它呢?」【注釋】① 「犁牛」句:「犁牛」,雜色的耕牛。「子」,指小牛犢。「騂」,赤色牛。周代崇尚赤色,祭祀用的牛,要求是長著紅毛和端正的長角的牛,不能用普通的耕牛來代替。這裡用「犁牛之子」,比喻冉雍(仲. )。據說冉雍的父親是失去貴族身份的「賤人」,品行也不好。孔子認為,冉雍德行才學都好,子能改父之過,變惡以為美,是可以做大官的(當時冉雍擔任季氏的家臣)。② 山川:指山川之神。這裡比喻君主或貴族統治者。 其:表示反問的語助詞。怎麼會,難道,哪能。 舍:捨棄,不用。96.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①,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②。」【今譯】孔子說:「顏回啊,他的心可以在長時間內不違背仁德,其餘的〔弟子們〕只能在短時間內做到仁德而已。」【注釋】① 三月:不是具體指三個月,而是泛指較長的時間。② 日月:一天,一月。泛指較短的時間,偶爾。 至:達到,做到。季康子問①:「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②?」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今譯】季康子問:「仲由,可以讓他做官從政嗎?」孔子說:「仲由果斷勇敢,對於從政有什麼困難呢?」〔季康子〕說:「端木賜,可以讓他做官從政嗎?」〔孔子〕說:「端木賜通達事理,對於從政有什麼困難呢?」〔季康子〕說:「冉求,可以讓他做官從政嗎?」〔孔子〕說:「冉求,多有才能,對於從政有什麼困難呢?」【注釋】① 季康子:季桓子之子,公元前492年繼其父任魯國正卿。孔子的弟子冉求,曾幫助季康子推行革新。② 何有:有何困難。07.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①。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②。」【今譯】季氏派人去請閔子騫擔任費邑的行政長官。閔子騫〔對來的人〕說:「請好好地為我辭掉吧!如果第二次再來找我,那我必定是在汶河以北了。」【注釋】① 閔子騫(qiān千):姓閔,名損,字子騫。魯國人。公元前536年生,公元前487年卒(一說,公元前515. ?)。孔子早年的弟子。相傳是有名的孝子,受到孔子的讚賞。其德行與顏淵並稱於世。 費:此讀bì,音畢,是季氏的封邑,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北(故城在平邑縣東南七十里)。因為季氏不歸順魯國,他的封邑的總管(邑宰,相當於一個縣長). 常同他作對,所以,他想請閔子騫去做費宰。② 在汶上:「汶(wèn問)」,今山東省的大汶河。當時汶水在齊國的南面,魯國的北面,流. 齊魯之間。在汶上,就是在汶水之上(汶水以北),暗指要由魯國去齊國,不願為季氏做事。宋代朱熹在《四書集注》中議論閔子騫:處亂世,遇惡人當政,「剛則必取禍,柔則必取辱」,走到他處以保存自己,這種做法是可取的。伯牛有疾①,子問之,自牖執其手②,曰:「亡之,命矣夫③!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今譯】伯牛有病,孔子去探望,從窗戶外面握著伯牛的手,說:「要永別了,是命運吧!這樣〔好〕的人竟有了這樣的病啊!這樣〔好〕的人竟有了這樣的病啊!」17.【注釋】① 伯牛:孔子的弟子。姓冉,名耕,字伯牛。魯國人。孔子任魯國司寇時,冉伯牛曾任中都宰,有德行。傳說他患的是「癩病」(即麻瘋病),當時為不治之症。② 牖(yǒu友):窗戶。③ 夫(fú扶):語氣助詞。表示感嘆,相當於「吧」,「啊」。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①,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今譯】孔子說:「品德好呀,顏回啊!一竹筒子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狹小的巷子里,一般人都忍受不了這種困苦憂愁,顏回卻不改變他〔愛學樂善〕的快樂。品德好呀,顏回啊!」【注釋】① 簞(dān丹):古時盛飯食用的一種圓形竹器。食(sì四):飯。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①,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②。」【今譯】冉求〔對孔子〕說:「我並非不喜歡您的道理,而是我的力量不夠。」孔子說:「力量不夠的話,是走到中途〔力量用盡不得已〕才廢棄而停止,但現在你是給自己. 了一條截止的界線。」【注釋】① 說:同「悅」。喜歡,愛慕。② 女:同「汝」。你。 . :. 線為界。. 地以自限,則止而不27.進。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①,無為小人儒。」【今譯】孔子對子夏說:「你要做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注釋】① 女:你。 君子儒:「儒」古時本指為人們主持辦理喜事喪事禮節儀式的一種專門職業,即贊禮者(也稱「相」)。「君子儒」,指通曉周禮典章制度,道德品質、人格高尚的儒者;反之,就是「小人儒」。子游為武城宰①。子曰:「女得人焉耳乎②?」曰:「有澹臺滅明者③,行不由徑④,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⑤。」【今譯】子游任武城縣官。孔子說:「在你管的地區你得到什麼人才了嗎?」〔子游〕說:「有個名叫澹臺滅明的人,走路從來不. 小道,不是為公事,從不到我的居室來。」【注釋】① 武城:魯國的城邑。即今山東省嘉祥縣。一說,武城在山東省費縣西南。② 焉耳:猶言「於此」。「耳」,同「爾」。③ 澹(tán談)台滅明:姓澹臺,名滅明,字子羽。武城人。為人公正。後來成為孔子的弟子。傳說澹臺滅明狀貌甚丑,孔子曾以為他才薄。而後,澹臺滅明受業修行,名聞於世。孔子嘆說:「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④ 徑:小路,捷徑。引申為正路之外的邪路。37.⑤ 偃:即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這裡是子游自稱。子曰:「孟之反不伐①。奔而殿②,將入門,策其馬③,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今譯】孔子說:「孟之反不誇耀自己。敗退時,他留在最後面,將要進城門時,他鞭打了一下自己的馬,說:『不是我勇敢要殿後,是馬〔跑不快〕不往前進啊。』」【注釋】① 孟之反:姓孟,名側,字之反(《左傳》作「孟之側」,《莊子》作「孟子反」)。魯國的大夫。 伐:誇耀功勞。② 奔:敗走。 殿:殿後,即行軍走在最後。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齊國進攻魯國,魯. 戰,季氏宰冉求所率領的右翼軍隊戰敗。撤退時,眾軍爭先奔走,而孟之反卻在最後作掩護。故孔子稱讚孟之反:人有功不難,不誇功為難。③ 策:鞭打。子曰:「不有祝鮀之佞①,而有宋朝之美②,難乎免於今之世矣。」【今譯】孔子說:「如果沒有祝鮀的能言善辯,沒有宋朝的美貌,是難以在當今之世免遭災禍的。」【注釋】① 祝鮀(tuó駝):姓祝,名鮀,字子魚。衛國的大夫。因他擅長外交辭令,能言善辯,而又會阿諛逢. ,受到衛靈公的重用。② 而:同「與」。和,二者兼有。 宋朝:宋國的公子朝,貌美47.聞名於世。《左傳·昭公二十年》及《定公十四年》記述公子朝與襄夫人宣姜私通,並參與發動禍亂,出奔到衛國。又以貌美,與衛靈公夫人南子私通,而受到寵幸。子曰:「. 能出不由戶①?何莫由斯道也②?」【今譯】孔子說:「. 能外出而不. 過屋門呢?為何沒有人由〔我指出的〕這條道走呢?」【注釋】① 戶:門。② 何莫:為什麼沒有。 斯道:這條路。指孔子所主張的仁義之道。子曰:「質勝文則野①,文勝質則史②。文質彬彬③,然後君子。」【今譯】孔子說:「〔內在的〕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未免粗野;〔外在的〕文采勝過〔內在的〕質樸,就未免浮誇虛偽。只有把文采與質樸配合恰當,然後才能成為君子。」【注釋】① 質:質地,質樸、樸實的內容,內在的思想感情。孔子認為,仁義是質。 文:文采,華麗的裝飾,外在的禮儀。孔子認為,禮樂是文。② 史:本義是宗廟裡掌禮儀的祝官,官府里掌文書的史官。這裡指像「史」那樣,言詞華麗,虛浮鋪陳,心裡並無誠意。含有浮誇虛偽的貶義。57.③ 彬彬:文質兼備相稱;文與質互相融和,配合恰當。子曰:「人之生也直①,罔之生也幸而免②。」【今譯】孔子說:「一個人能生存,是由於正直;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不過是由於僥倖而避免了禍患。」【注釋】① 直:正直,無私曲。② 罔(wǎng往):誣罔,虛妄。指不正直的人。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①,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今譯】孔子說:「〔對任何事業,〕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以實行它為快樂的人。」【注釋】① 好(hào號):喜愛。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①;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今譯】孔子說:「對有中等水平以上才智的人,可以講高深的知識學問;對中等水平以下才智的人,不可以講那些高深的知識學問。」【注釋】① 語:告,講,說。67.樊遲問知①,子曰:「務民之義②,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今譯】樊遲問,怎樣才是「智」,孔子說:「專心致力於〔倡導〕人民應該遵從的仁義道德,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不可沉迷於靠鬼神求福〕,就可以說是『智』了。」〔樊遲又〕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有仁德的人,首先付出艱苦的努力,獲得的結果放在後邊全不計較,便可以說是『仁』啊。」【注釋】① 知:同「智」。聰明,智慧。② 務:從事於,致力於,一心一意去專力倡導。子曰:「知者樂水①,仁者樂山②。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今譯】孔子說:「聰明智慧的人愛水,有仁德的人愛山。聰明智慧的人活躍,有仁德的人沉靜。聰明智慧的人常樂,有仁德的人長壽。」【注釋】① 知者樂水:水流動而不板滯,隨岸賦形,與智者相似,故曰。② 仁者樂山:山形巍然,屹立而不動搖,與仁者相似,故曰。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①。」【今譯】孔子說:「把齊國改變一下,便達到像魯國這樣;把魯國改變一下,就能達到先王之道了。」77.【注釋】① 「齊一變」句:「變」,進行政治改革,推行教化。當時,齊強魯弱,但是齊國施行霸道,急功近利,孔子認為齊離王道甚遠。而魯國重禮教、崇信義,周公的法治猶存,仁厚而近於王道。孔子曾說:「周禮盡在魯矣。」所以孔子有此說。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①?」【今譯】孔子說:「說是觚又不像觚,這是觚嗎?這是觚嗎?」【注釋】① 「觚不觚」句:「觚(gū姑)」,古代木製酒具,容量為古制二升(一說三升),量不大,以戒人貪酒。. 先觚是上圓下方,腹部足部都有四條稜角。後來,可能是為了製造和使用上的方便,改成了圓筒形,也沒有那四條稜角了。孔子言「觚不觚」,實是對事物有所改變、有名無實、名實不符的感嘆,含有對當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等社會現象的不滿。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①。』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②,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③。」【今譯】宰我問道:「對於有仁德的人,雖然告訴他:『有一位仁人掉到井裡啦!』他會跟著跳下去嗎?」孔子說:「為什麼要他那樣做呢?君子可以去〔井邊看一看,設法救人〕,不可以〔也跟著〕陷下去;〔君子〕可能被欺. ,卻不可能被愚弄。」87.【注釋】① 井有仁:井裡掉進一個有仁德的人。一說,「仁」同「人」。② 逝:往,去。③ 罔:誣罔,被無理陷害,愚弄。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①!」【今譯】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多學文化典籍,用禮來約束自己,就可以不違背〔君子之道〕了吧!」【注釋】① 畔:同「叛」。背離,背叛。 夫(fú扶):語氣助詞。吧。子見南子①,子路不說②。夫子矢之曰③:「予所否者④,天厭之!天厭之!」【今譯】孔子會見了南子,子路不高興。孔子發誓說:「假如我做了什麼不正當的事,〔那麼,〕上天會厭棄我!上天會厭棄我!」【注釋】① 南子:宋國的美女,衛靈公的夫人,行為淫亂,名聲不好。當時,衛靈公年老昏庸,南子實際上操縱、左右著衛國的政權。她派人召見孔子,孔子起初辭謝不見,但因依禮當見,不得已才去見了南子。② 說:同「悅」。③ 矢:通「誓」。④ 予所否者:「予」,我。「所. . 者」,相當於「假如. . 的話」,古代用於誓言中。「否」,不是,不對。指做了什麼不正當的事情。97.子曰:「中庸之為德也①,甚至矣乎!民鮮久矣。」【今譯】孔子說:「中庸作為一種道德,是最高尚了!人民缺少這種道德已. 很久了。」【注釋】① 中庸:「中」,是折中,調和,無過無不及,不偏不倚;「庸」,是平常,普通,. 常規常理(順其自然)而不變。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①。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②,可謂仁之方也已。」【今譯】子貢說:「如果有人廣泛地給人民許多好處,又能周濟眾人,怎麼樣呢?可以說是仁人嗎?」孔子說:「何止是仁人,那必定是聖人了!堯、舜尚且對做不到這樣而感到為難呢。作為仁人,自己想要立身,就要幫助別人立身;自己想要通達,也要幫助別人通達。凡事都能從切近的生活中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說是實行仁的方法啊。」【注釋】① 堯、舜:傳說是上古兩位賢明的君主,也是孔子心目中聖德典範。病:憂慮,犯難,心有所不足。② 能近取譬:「近」,指切近的生活,自身。「譬」,比喻,比方。能夠就自身打比方,推己及人。08.述而篇第七(共三十八章)主要講孔子謙己誨人之辭及容貌行事之實。子曰:「述而不作①,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②。」【今譯】孔子說:「只傳述〔舊的文化典籍〕而不創作〔新的〕,相信而且喜愛古代的〔文化〕,我把自己比作老彭。」【注釋】① 述:傳述,闡述。 作:創造,創作。② 竊:私下,私自。第一人稱的謙稱。 我老彭:「老彭」,指彭祖,傳說姓篯(jiān堅),名鏗,是顓頊(五帝之一)之孫陸終氏的後裔,封於彭城(今徐州),仕虞、夏、商三代,至殷王時已七百六十七歲(一說長壽達八百歲)。彭祖是有名的賢大夫,自少愛恬靜養生,觀覽古書,好述古事(見《神仙傳》、《列仙傳》、《莊子》)。「老彭」前加「我」,是表示了孔子對「老彭」的尊敬與親切,如同說「我的老彭」。一說,「老彭」指老子和彭祖兩個人。子曰:「默而識之①,學而不厭②,誨人不倦③,何有於我哉④?」18.【今譯】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見所聞所學的知識〕,學習永不滿足,耐心地教導別人而不倦怠,〔這三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注釋】① 識(zhì志):牢記,記住。潛心思考,加以辨別,存之於心。② 厭:通「饜」。本義是飽食。引申為滿足,厭煩。③ 誨(huì會):教誨,教導,誘導。④ 「何有」句:即「於我何有哉」。這是孔子嚴格要求自己的謙虛之詞,意思說:以上那幾方面,我做到了哪些(一說,還有什麼困難或遺憾)呢?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①,不善不能改②,是吾憂也。」【今譯】孔子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了義卻不能去做,對缺點錯誤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注釋】① 義:這裡指正義的、合乎道義義理的事。 徙(xǐ喜):本義是遷移。這裡指徙而從之,使自己的所做所為靠近義,做到實踐義,走向義。② 不善:不好。指缺點,錯誤。子之燕居①,申申如也②,夭夭如也③。【今譯】孔子在家閑居,衣冠整齊,容貌舒展安詳,臉色顯出和28.悅輕鬆的樣子。【注釋】① 燕居:「燕」,通「宴」。安逸,閑適。燕居,指獨自閑暇無事的時候的安居、家居。② 申申:衣冠整齊,容貌舒展安詳的樣子。 如也:像是. .的樣子。③ 夭夭(yāo腰):臉色和悅愉快,斯文自在,輕鬆舒暢的樣子。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①。」【今譯】孔子說:「我很衰老了啊,好久好久啊我沒再夢見周公了。」【注釋】①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的兒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周成王(姬誦)的叔叔,也是魯國國君的始祖。傳說周公是西周政治禮樂典章制度的制定者,他輔佐周成王,安天下,有德政,是孔子所崇尚的先聖先賢之一。孔子從年輕時就欲行周公之道,但壯志至老未酬。這裡表現了孔子對心有餘而力不足,政治抱負已無可能實現的慨嘆。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①。」【今譯】孔子說:「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藉,以六藝為活動範圍。」【注釋】① 游:這裡有玩習,熟悉的意思。 藝:六藝。指禮(禮節),38.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書(寫字),數(算術)。孔子用這六個方面的知識技藝來培養教授學生。子曰:「自行束脩以上①,吾未嘗無誨焉②。」【今譯】孔子說:「〔只要〕願意親自來送十條幹肉〔作為薄禮〕的人,我從來沒有不教誨的。」【注釋】① 行:實行,做到。 束脩:「脩(xiū休)」,干肉。束脩,是捆在一起的一束干肉。每束十條。古代人們常用來作為見面的薄禮。② 未嘗:未曾,從來沒有。子曰:「不憤不啟①,不. 不發②,舉一隅不以三隅反③,則不復也。」【今譯】孔子說:「〔教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領會不了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告訴他〔方形的〕一個角,他不能由此推知另外三個角,就不要再重複去教他了。」【注釋】① 憤:思考問題有疑難之處,苦思冥想,而仍然沒想通,仍然領會不了的樣子。② . (fěi匪):想說而不能明確地表達,說不出來的樣子。③ 隅(yú魚):角落,角。這裡比喻從已知的一點,去進行推論,由此及彼,觸類旁通。這句就是成語「舉一反三」和「啟發」一詞的由來。48.子食於有喪者之側①,未嘗飽也。【今譯】孔子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未曾吃飽過。【注釋】① 有喪者:有喪事的人。指剛剛死去親屬的人家。孔子在有喪事的人面前,因同情失去親人的人,食欲不振,吃飯無味,故云「未嘗飽也」。子於是日哭①,則不歌。【今譯】孔子在那一天弔喪哭泣過,就不再唱歌了。【注釋】① 哭:指給別人弔喪時哭泣。一日之內,由於心裡悲痛,餘哀未忘,就不會再唱歌了。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①,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②,則. 與③?」子曰:「暴虎馮河④,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今譯】孔子對顏淵說:「用我,我就去干;不用我,就隱藏起來。只有我和你能夠做到這樣吧!」子路〔在一旁插言〕說:「〔老師〕您如果統帥三軍〔去作戰〕,那麼,您要和. 在一起呢?」孔子說:「赤手空. 要和老虎搏鬥,沒有船要趟水過大河,〔這樣做〕死了都不知後悔的人,我不和他在一起。〔我要共事的人〕必須是遇事小心謹慎,嚴肅認真,善於籌劃謀略而能爭取成功的人。」58.【注釋】① 舍:不用,捨棄。② 行:視,居. . 之位。這裡猶言指揮,統帥。 三軍:當時一個大國的所有軍隊。每軍一萬二千五百人,三軍相當於三萬七千五百人。③ 與:在一起,共事。④ 暴虎馮河:「暴」,徒手搏擊。句中指赤手空. 與老虎搏鬥。「馮(píng平)」,涉水。句中指無船而徒步趟水過大河。暴虎馮河,是用來比喻那種有勇無謀,冒險行事,而往往導致失敗的人。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①,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②。」【今譯】孔子說:「財富如果是可以求得的,就是去當一名手拿皮鞭的下等差役,我也去做。如果不可以求得,我還是做我所愛好做的事。」【注釋】① 執鞭之士:指手裡拿著皮鞭的下等差役。當時主要指兩種人,一種是市場的守門人,執鞭以維持秩序;一種是為貴族外出時夾道執鞭開路、讓行人讓道的差役。② 從:順從,聽從。子之所慎:齊①,戰③,疾③。【今譯】孔子小心謹慎對待的事情是:〔祭祀之前的〕齋戒,戰爭,疾病。68.【注釋】① 齊:同「齋」。指古代在祭祀之前虔誠的齋戒。要求不喝酒,不吃葷,不與妻妾同房,沐浴凈身,等等,以達到身心的全面整潔。② 戰:戰爭。因關係國家民族的安危存亡和人民群眾的死與傷。③ 疾:疾病。因關係個人的健康與生死。子在齊,聞《韶》①,三月不知肉味②,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今譯】孔子在齊國,聽到了〔演奏〕《韶》樂,三個月吃肉都吃不出什麼滋味,說:「真料想不到〔虞舜時創作的〕音樂竟然達到這麼迷人的地步。」【注釋】① 韶:傳說是虞舜時創作的樂曲,水平很高,音樂境界很優美。參見前《八佾篇第三》第二十五章注。② 三月:比喻很長時間,不是實指三個月。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①?」子貢曰:「諾②,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今譯】冉有〔問子貢〕說:「老師會贊成衛國的國君嗎?」子貢說:「嗯,我要去問問他。」〔於是,子貢〕進屋去,問〔孔子〕:「伯夷、叔齊是什麼樣的人呢?」〔孔子〕說:「是古代的賢人。」〔子貢〕問:「〔伯夷、叔齊〕有怨恨嗎?」〔孔子〕說:「〔他們〕求仁德而得到了仁德,還有什麼怨恨呢?」〔子貢〕78.走出屋來〔對冉有〕說:「老師不贊成〔衛國國君〕。」【注釋】① 為:贊成,幫助。 衛君:指衛靈公的孫子衛出公,姓蒯(kuǎi快上聲),名輒(zhé哲)。公元前492年至公元前481年在位。他的父親蒯聵,本是靈公所立的世子,但因其謀殺衛靈公的夫人南子未成,被靈公驅逐,逃到了晉國。衛靈公死後,蒯輒被立為國君。這時,晉國的趙簡子率軍又把蒯聵送回衛國,形成父親同兒子爭奪王位的局面。後來蒯聵以武力進攻其子蒯輒,蒯輒出奔。蒯聵得王位,為衛庄公。公元前478年,晉攻衛,蒯聵奔戎州,被戎州人所殺。蒯輒奔宋之後,卒于越。蒯聵、蒯輒父子爭位的事,與古代伯夷、叔齊兩兄弟互相讓位的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本章這段對話,表明孔子讚揚伯夷、叔齊的「禮讓為國」,而對蒯聵、蒯輒非常不滿。② 諾:應答聲。子曰:「飯疏食①,飲水,曲肱而枕之②,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今譯】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起胳膊墊著當枕頭,樂趣就在其中了。用不義的手段得到富與貴,對於我,〔那些富貴〕如同〔天上的〕浮雲。」【注釋】① 飯:作動詞用。吃。 疏食:指粗糧,粗糙的飯食。② 肱(g. ng工):由肩到胳膊肘這一部位,一般也泛指胳膊。子曰:「加我數年①,五十以學《易》②,可以無大過矣。」【今譯】孔子說:「再給我增添幾年壽命,到了五十歲學習《易88.. 》,可以不犯大的錯誤了。」【注釋】① 加:增添,增加。② 五十:五十歲。古人以為五十歲是老年的開始。一說,「五十」是「卒」字之誤,在這裡用的意思,指學完《易. 》。 易:又名《周易》,《易. 》,古代一本用以占卜、預測吉凶禍福的書。有宗教迷信色彩,但也保存了古代若干樸素辯證法的哲學觀點。子所雅言①,《詩》、《書》、執禮,皆雅言也。【今譯】孔子〔有時〕講官話,讀《詩. 》,念《尚書》,贊禮時,都是用官話。【注釋】① 雅言:西周的政治中心在今陝西地區,當時稱以陝西語音為標準音的「官話」,為「雅言」。平時講話,孔子用的是魯國的地方方言,但在誦《詩》《書》和贊禮(主持儀禮,當司儀)時,則用「雅言」。葉公問孔子於子路①,子路不對②。子曰:「女奚不曰③: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④。」【今譯】葉公向子路問到孔子,子路沒回答。孔子說:「你為什麼不說:他的為人啊,發憤時,竟忘記吃飯;快樂時,便忘記憂愁;簡直連衰老就會到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注釋】① 葉(shè社)公:姓沈,名諸梁,字子高,楚國的大夫。他的98.封邑在葉城(今河南省葉縣南三十里有古葉城),為葉尹,故稱葉公。② 不對:不回答。「對」,是應答之意。③ 女:同「汝」。你。 奚:何,為什麼。④ 云爾:如此而已,罷了。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今譯】孔子說:「我不是生下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文化,勤奮敏捷地去求得知識的人。」子不語怪、力、亂、神。【今譯】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變亂、鬼神〔一類的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今譯】孔子說:「〔如果〕三個人在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作為我的老師的人。選擇他的優點長處,而跟從〔學習〕;看到有什麼不好的地方,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①!」【今譯】孔子說:「上天使我具有了這種品德,桓魋能把我怎麼樣!」09.【注釋】① 桓魋(tuí頹):宋國的司馬(主管軍事行政的長官)。本名向魋,因是宋桓公的後裔,又稱桓魋。公元前492年,孔子周遊列國,從衛國去陳國時,. 過宋國,桓魋聽到消息,率兵來阻攔。當時,孔子正在大樹下同弟子們演習周禮的儀式,桓魋砍掉大樹,而且要殺孔子。孔子離開時,弟子們催促他快些走,他在途中說了這番話。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①?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今譯】孔子說:「諸位以為我〔對你們〕有什麼隱瞞嗎?我沒有隱瞞啊。我沒有什麼行為不能告訴你們,這樣才是我孔丘。」【注釋】① 二三子:這裡是孔子客氣地稱呼弟子們。「二三」,表示約數。「子」,是尊稱。子以四教:文①,行②,忠③,信④。【今譯】孔子從四個方面教育學生:歷史文獻,行為規範,忠誠老實,講究信用。【注釋】① 文:文化知識,歷史文獻。② 行:行為規範,道德修養,社會實踐。③ 忠:忠誠老實。④ 信:講信用,言行一致。19.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①。」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②,虛而為盈③,約而為泰④,難乎有恆矣。」【今譯】孔子說:「聖人,我不可能見到了,能看到君子就可以了。」孔子又說:「善人,我不可能見到了,能看到有恆心〔保持良好品德節操〕的人,就可以了。〔有的人〕本來沒有〔什麼知識、本領〕,卻假裝有;本來空虛,卻假裝充實;本來窮困,卻假裝富裕。〔這樣的人〕是難以有恆心〔保持良好品德節操〕的。」【注釋】① 斯:就,乃,則。② 亡:同「無」。③ 盈:豐滿,充實。④ 約:窮困。 泰:寬裕,豪華,奢侈。子釣而不綱①,弋不射宿②。【今譯】孔子釣魚,只用〔有一個魚鉤的〕釣竿,而不用綱;只射飛著的鳥,不射宿窩的鳥。【注釋】① 綱:本意是提網的大繩。這裡指在河流的水面上橫著. 一根大繩,上面系有許多魚鉤以釣魚。② 弋(yì義):用帶繩的箭射鳥,叫「弋」。這種箭箭尾上所系的繩,叫「繳(zhuó濁)」,是用生絲做成的,又細又韌,箭發射出去以後,還能靠繩收回再連續用。 宿:指歸巢宿窩的鳥。29.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①。知之次也②。」【今譯】孔子說:「可能有什麼都不懂卻在憑空妄作的人,可我不是這樣。多聽,選擇其中好的跟著來學習;多看,記在心裡。這樣〔學而知之〕,在知識上,〔比「生而知之」的人〕是僅次一等的。」【注釋】① 識(zhì志):記住。② 知之次也:即「學而知之者,次也」的意思。「次」,即次一等。孔子主張「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參閱《季氏篇第十六》第九章。互鄉難與言①。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②,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③。」【今譯】互鄉這個地方的人很難交談。〔但〕互鄉的一個兒童卻受到孔子的接見,弟子們都疑惑不解。孔子說:「我是讚許他向前進,而不是贊成他往後退的。〔做事〕何必做得太過分呢?人家使自己清潔以求進步,我是讚許他的清潔,而不管他以往的行為。」【注釋】① 互鄉:地名。究竟是何處,已不可確考。一說,北宋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所記徐州沛縣合鄉的故城,即古時「互鄉」之地。② 與:讚許,贊成,肯定。下同。③ 保:守。引申為追究,糾纏。39.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今譯】孔子說:「仁,〔距離我〕遠嗎?〔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隨著心念〕到了。」陳司敗問①:「昭公知禮乎②?」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③:「吾聞君子不黨④,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⑤,為同姓,謂之『吳孟子』⑥。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今譯】陳司敗問:「魯昭公知禮嗎?」孔子說:「知禮。」孔子出來以後,〔陳司敗〕向巫馬期作了個揖,走近他說:「我聽說君子是不偏袒別人的,難道君子也偏袒別人嗎?魯君娶了一個吳國女子,是同姓,卻稱她為『吳孟子』。如果說魯君知禮,還有. 不知禮呢?」巫馬期〔把這些話〕告訴孔子。孔子說:「我真幸運,如果有了過錯,人家一定會知道。」【注釋】① 陳司敗:陳國的司寇(主管司法的官員)。一說,姓陳,名司敗,是齊國大夫。② 昭公:魯國國君,姓姬,名裯(chóu愁),公元前541年至公元前510年在位。「昭」是死後的謚號。③ 揖(yī衣):拱手行禮,作揖。 巫馬期:孔子的弟子,姓巫馬,名施,字子期。魯國人。比孔子小三十歲,生於公元前521年,卒年不詳。④ 黨:偏袒,包庇,有偏私。49.⑤ 取:同「娶」。⑥ 吳孟子:魯昭公夫人。春秋時,國君夫人的稱號,一般是用她出生的國名加上她的姓。吳孟子姓姬,便應稱「吳姬」。但是,吳國與魯國的國君都姓姬(吳國是周文王的伯父太伯的後代,魯國是周文王的兒子周公姬旦的後代),按照周禮的規定,同姓是不能通婚的。為了掩人耳目,魯昭公避諱,不稱她為「吳姬」,而稱「吳孟子」(「孟」,指她是長女;「子」,是宋國的姓。一說,「孟子」是昭公夫人的名字,見《左傳·哀公十二年》)。故陳司敗批評指責他「君而知禮,孰不知禮」。然而,孔子為什麼還說魯昭公「知禮」呢?這是因為周禮提倡「為尊者諱,為賢者諱,為親者諱」。孔子寧可自己承擔過錯,而不說魯君不知禮。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①,而後和之②。【今譯】孔子同別人一起唱歌,〔如果〕別人唱得好,就一定讓他再唱一遍,然後自己跟著〔他的音調〕唱和。【注釋】① 反:反覆,再一次。② 和(hè賀):跟隨著唱,應和,唱和。子曰:「文,莫吾猶人也①。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今譯】孔子說:「在文化方面,大概我和別人差不多。至於做一個身體力行的君子,我還沒有做到。」【注釋】① 莫:推測之詞。大概,或者,也許。一說,「文莫」連讀,即59.「曤慔」,意為黽(mǐn敏)勉努力。句中的意思是:在奮勉努力方面,我和別人差不多。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①,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②。」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今譯】孔子說:「如果說到『聖』與『仁』,那我怎麼敢當!〔我〕只不過〔要朝著『聖』與『仁』的方向〕努力而從不滿足,教育別人從不感到疲倦,〔對於我〕尚且可以這樣說吧。」公西華說:「這正是弟子學不到的。」【注釋】① 抑:轉折語氣詞。然則,抑或,或許。② 云爾:這樣,如此。子疾病①,子路請禱②。子曰:「有諸③?」子路對曰:「有之。《誄》曰④:『禱爾於上下神祇⑤。』」子曰:「丘之禱久矣⑥。」【今譯】孔子病重,子路請求祈禱。孔子說:「有這個道理嗎?」子路回答說:「有的。《誄》文上說:『為您向天地上下的神靈祈禱。』」孔子說:「我在祈禱已. 很久了。」【注釋】① 疾病:「疾」,就是病。再加一個「病」字,指病情嚴重。② 禱:向鬼神祝告,請求福祐。③ 諸:「之乎」的合音。④ 誄(lěi壘):一種對死者表示哀悼的文章。這裡當作「讄」,指古代為生者向鬼神祈福的禱文。69.⑤ 神祇(qí奇):古代稱天神為「神」,地神為「祇」。⑥ 「丘之」句:「久」,長久。這句話的言外之意:你不必再祈禱了。孔子並不相信向鬼神祈禱能治好病,所以婉言謝絕子路的請求。子曰:「奢則不孫①,儉則固②。與其不孫也,寧固。」【今譯】孔子說:「奢侈了就會不遜,節儉了就〔顯得〕鄙陋。與其不遜,寧可鄙陋。」【注釋】① 孫:同「遜」。恭順,謙讓。② 固:固陋,鄙陋,小氣,寒酸。子曰:「君子坦蕩蕩①,小人長戚戚②。」【今譯】孔子說:「君子心胸平坦寬廣,小人局促. 常憂愁。」【注釋】① 坦:安閑,開朗,直率。 蕩蕩:寬廣,遼闊。② 長:. 常,總是。 戚戚:憂愁,哀傷,局促不安,患得患失。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今譯】孔子溫厚而又嚴肅,有威嚴而不兇猛,恭謹而又安詳。79.泰伯篇第八(共二十一章)主要講孔子、曾子的言論,及對古人的評贊。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①,三以天下讓②,民無得而稱焉。」【今譯】孔子說:「泰伯可以稱得上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三次以天下相讓,人民真不知該怎樣稱讚他。」【注釋】① 泰伯:周朝姬氏的祖先有名叫古公晻(dǎn膽)父的,又稱「太王」。古公晻父共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又稱「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歷(即周文王姬昌的父親)。傳說古公晻父見孫兒姬昌德才兼備,日後可成大業,便想把王位傳給季歷,以謀求後世能擴展基業,有所發展。泰伯體察到了父親的意願,就主動把王位的繼承權讓給三弟季歷;而季歷則認為,按照慣例,王位應當由長兄繼承,自己也不願接受。後來,泰伯和二弟仲雍密謀,以去衡山採藥為名,一起悄悄離開國都,避居於荊蠻地區的勾吳。泰伯後成為周代吳國的始祖。② 「三以」句:「天下」,代指王位。第一次讓,是泰伯離開國都,避而出走。第二次讓,是泰伯知悉父親古公晻父去世,故意不返回奔喪,以避免被眾臣擁立接受王位。第三次讓,是發喪之後,眾臣89.議立新國君時,泰伯在荊蠻地區,索性與當地黎民一樣,斷髮紋身,表示永不返回。這樣,他的三弟季歷只好繼承王位。有了泰伯的這「三讓」,才給後來姬昌(周文王)繼位統一天下創設了條件,奠定了基礎。因此,孔子高度稱讚泰伯。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①,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②。君子篤於親③,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④。」【今譯】孔子說:「[只是容貌態度]恭敬而沒有禮[來指導]就會勞擾不安;[只是做事]謹慎而沒有禮[來指導]就會畏縮多懼;[只是]剛強勇猛而沒有禮[來指導]就會作亂;[只是]直率而沒有禮[來指導]就會說話刻薄尖酸。君子如果厚待親族,老百姓就會按仁德來行動;君子如果不遺忘故舊,老百姓也就厚道了。」【注釋】① 葸(xǐ洗):過分拘謹,膽怯懦弱。② 絞:說話尖酸刻薄,出口傷人;太急切而無容忍。③ 篤(dǔ賭):誠實,厚待。④ 偷:刻薄。曾子有疾①,召門弟子曰:「啟予足②,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③。』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④!」【今譯】曾子病危,召集他的弟子們來,說:「[掀開被子]看看99.我的腳,看看我的手[有無毀傷之處]。《詩. 》中說:『戰戰兢兢,就好像站在深淵旁邊,就好像踩在薄冰之上。』從今以後,我知道[我的身體]會免於毀傷了。弟子們!」【注釋】① 曾子:曾參,孔子的弟子。《論語》成書時,後世門生記其言行,尊稱為「子」。② 啟:開。這裡指掀開被子看一看。一說,同「」,看。③ 「戰戰兢兢」句:引自《詩. ·小雅·小旻(mín民)》篇。曾參借用這句話,表明自己一生處處小心謹慎,避免身體受損傷,算是盡了孝道。據《孝. 》載,孔子曾對曾參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履」,本義是單底鞋,也泛指鞋。這裡作動詞用,走,踩,步行。④ 小子:稱弟子們。這裡說完一番話之後再呼弟子們,表示反覆叮嚀。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①。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②;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③,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④,斯遠鄙倍矣⑤。籩豆之事⑥,則有司存⑦。」【今譯】曾子病危,孟敬子去探望他。曾子說:「鳥將要死的時候,鳴叫的聲音是悲哀的;人將要死的時候,說的話是善意的。君子應當重視的道德有三方面:使容貌謙和嚴肅,就可以避免粗暴急躁,放肆怠慢;使臉色正派莊重,就接近於誠實守信;說話注意言詞[得體]和口氣[聲調合宜],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於祭祀和禮節儀式,自有主管的官吏去辦。」001.【注釋】① 孟敬子:姓仲孫,名捷,武伯之子,魯國大夫。 問:看望,探視,問候。② 也:句中語氣助詞。表示提頓,以起下文,兼有舒緩語氣的作用。③ 動容貌:即「動容貌以禮」。指容貌謙和,恭敬,從容,嚴肅,禮貌等。④ 出辭氣:即「出辭氣以禮」。「出」,是出言,發言。「辭氣」,指所用的詞句和語氣。⑤ 鄙倍:「鄙」,粗野。「倍」,同「背」。指背理,不合理,錯誤。⑥ 籩豆之事:「籩(biān邊)」,古代一種竹製的禮器,圓口,下面有高腳,在祭祀宴享時用來盛果脯。「豆」,古代一種盛食物盛肉的器皿,木製,有蓋,形狀像高腳盤。籩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禮中的用具。籩豆之事,就是指祭祀或禮儀方面的事務。⑦ 有司:古代指主管某一方面事務的官吏。這裡具體指管理祭祀或儀禮的小官吏。 存:有,存在。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①。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②。」【今譯】曾子說:「有才能卻向沒有才能的人詢問,知識多的卻向知識少的人詢問;有[本事]卻好像沒有,[知識學問]很充實卻好像很空虛;被人冒犯也不去計較。從前我的朋友曾.這樣做過。」【注釋】① 校(jiào叫):計較。② 吾友:我的朋友。有人認為:曾參指的是他的同學顏回。101.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①,可以寄百里之命②,臨大節而不可奪也③。君子人與④?君子人也!」【今譯】曾子說:「可以把年幼的孤兒託付給他,可以把國家的命運委託給他,面臨重大考驗有氣節而不動搖屈服。這是君子一類的人嗎?是君子一類的人啊!」【注釋】① 六尺之孤:孩子死去父親,叫「孤」。六尺之孤,指尚未成年而登基接位的年幼君主。古代的「尺」短,一尺合現代市尺六寸九分。身長「六尺」,其實只合現在四尺一寸四分(約138公分),一般指未成年的小孩(十五歲以下)。② 寄百里之命:「寄」,寄託,委託。「百里」,指方圓百里的一個諸侯國。「命」,指國家的政權與命運。③ 不可奪:指其志不可奪,不能使他動搖屈服。④ 與:同「歟」。語氣詞。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②,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今譯】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心胸開闊、意志堅強,[因為]責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現『仁』看作是自己的任務,不也是很重大嗎?[要終生為之奮鬥]到死才停止,不也是很遙遠嗎?」【注釋】① 弘毅:「弘」,廣大,開闊,寬廣。「毅」,堅強,果敢,剛毅。201.宋代儒學家程顥解說:「弘而不毅,則無規矩而難立;毅而不弘,則隘陋而無以居之。」「弘大剛毅,然後能勝重任而遠到。」② 「仁以」句:「以仁為己任」的倒裝句。把實現「仁」看作是自己的任務。子曰:「興於《詩》①,立於禮②,成於樂③。」【今譯】孔子說:「用《詩. 》激勵志氣,用禮作為行為規範的立足點,用樂完成人格修養社會之治。」【注釋】① 興:興起,勃發,激勵;受到《詩. 》的感染,而熱愛真善美,憎恨假惡丑。② 立:立足於社會,樹立道德。③ 成:完成,達到。這裡指以音樂來陶冶性情,. 養高尚的人格,完成學業,最終達到全社會「禮樂之治」的最高境界。子曰:「民可使由之①,不可使知之。」【今譯】孔子說:「對老百姓,可以使他們順著當政者所指點的路線去走,而不可以使他們都知道為什麼這樣走。」【注釋】① 由:從,順從,聽從,. 由什麼道路。孔子認為下層百姓的才智能力、認識水平、覺悟程度各不一樣,當政者在施行政策法令時,只能要求他們遵照著去做,而不可以使人人都知道這樣做的道理。子曰:「好勇疾貧①,亂也。人而不仁②,疾之已甚③,亂301.世。」【今譯】孔子說:「愛勇敢而恨貧窮,會闖亂子。對不仁的人,恨得太厲害,也會激出禍亂。」【注釋】① 疾:厭惡,憎恨。② 人而不仁:不仁的人。③ 已甚:太過分,很厲害。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①,其餘不足觀也已。」【今譯】孔子說:「[一個人]假如有周公那樣美好的才能,只要驕傲自大而且吝嗇小氣,餘下的也就不值得一看了。」【注釋】① 吝(lìn賃):吝嗇,小氣,過分愛惜,應當用而不用。子曰:「三年學,不至於谷①,不易得也。」【今譯】孔子說:「學了三年,並不轉到要官做求俸祿的念頭上去,是難得的啊。」【注釋】① 谷:穀子,小米。古代官吏以穀子來計算俸祿,這裡以「谷」代指做官及其俸祿。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①,危邦不入,亂邦不居②。401.天下有道則見③,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今譯】孔子說:「堅定信念,努力學習,誓死保全並愛好〔治國作人之〕道,有危險的國家,不要進入;有禍亂的國家,不要在那兒居住。天下有道,就出來從政;天下無道,就隱居起來。國家有道,而自己貧賤,是恥辱;國家無道,而自己富貴,也是恥辱。」【注釋】① 道:這裡指治國作人的. 則與方法。下文「邦有道」「邦無道」則指社會政治局面的好與壞,國家政治是否走上正道。② 危邦,亂邦:東漢儒學家包咸解說:「臣弒君,子弒父,亂也;危者,將亂之兆(徵兆,預兆)也。」③ 見:同「現」。表現,出現,出來。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①。」【今譯】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要過問那方面的政事。」【注釋】① 謀:參與,考慮,謀劃。子曰:「師摯之始①,《關雎》之亂②,洋洋乎盈耳哉!」【今譯】孔子說:「從太師摯演奏開始,到結尾演奏《關雎》,多麼美盛啊,那充滿在我耳朵中的樂曲!」501.【注釋】① 師摯之始:「師」,指太師,樂師。魯國的樂師名摯(zhì志),一名「乙」。因他擅長彈琴,又稱「琴摯」。「始」,樂曲的開端,即序曲。古代奏樂,開端叫「升歌」,一般由太師演奏,故說「師摯之始」。② 關雎:《詩. 》的第一篇。參見前《八佾篇第三》第二十章。 亂:樂曲結尾的一段,由多種樂器合奏。這裡指演奏到結尾時所奏的《關雎》樂章。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①,暎暎而不信②,吾不知之矣。」【今譯】孔子說:「[有的人]狂妄而不正直,幼稚無知還不謹慎,表面上誠懇卻不守信用,我不知道這種人怎麼會這樣。」【注釋】① 侗(tóng同):幼稚無知。 願:謹慎,老實,厚道。② 暎暎(k. ng空):誠懇。這裡指表面上裝出誠懇的樣子。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今譯】孔子說:「學習就像追趕[什麼]而追不上那樣,[追上了]還恐怕再失去它。」子曰:「巍巍乎①,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②。」【今譯】孔子說:「多麼崇高偉大啊,舜、禹得到了天下,卻不去謀取個人的私利呀。」601.【注釋】① 巍巍:本是形容高大雄偉的山,在這裡用,是讚美舜和禹的崇高偉大。② 而不與焉:歷來學者有四種解釋:一、「與」,讚許。意思是:舜、禹,難道不值得讚許嗎?二、「與」,同「舉」。拔取,奪取。意思是:舜、禹得到天下,不是靠奪取而來的。三、「與」,參與政事。意思是:舜、禹得到天下,重視選賢任能,發揮大臣們的作用,自己並不親自干預具體的政事。四、「與」,同「預」。參與,含有私自佔有和享受的意思。意思是:堯把天下禪讓給舜,舜後來又禪讓給禹,他們不是孜孜以求王位,不以得到王位為樂;雖然得了天下,卻好像同自己不相關一樣,不以國君的地位去謀取個人的私利、貪圖個人的享受。本書取此說。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①。蕩蕩乎②,民無能名焉③。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④,其有文章⑤。」【今譯】孔子說:「偉大呀,堯做為這樣的君主!多麼崇高啊,只有天是最高大的,只有堯才能效法天。他的恩德功績多麼廣大啊,人民不知該怎樣稱讚他。多麼崇高啊,他成就的功業。多麼光輝啊,他制定的禮樂典章制度。」【注釋】① 則:效法,取法。② 蕩蕩:廣大,廣遠,廣博無邊。③ 名:用言語去形容,讚美。④ 煥:光輝,光明。701.⑤ 文章:指禮樂典章制度。舜有臣五人①,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②。」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③,於斯為盛④,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⑤,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今譯】舜有賢臣五人,就能把天下治理好。周武王說:「我有能治理國家的大臣十人。」孔子[因此]說:「人才難得。難道不是這樣么?在唐堯、虞舜時代[之後],周武王時期人才最盛,然而[十位治國大臣中]有一人是婦女,實際上只有九人而已。[周文王]已. 佔有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他卻仍然向殷紂王稱臣。周朝的道德,可以說是最高的了。」【注釋】① 「舜有」句:傳說舜有五位賢臣,分別是:禹,稷(jì記),契(xiè謝),皋陶(gāoyáo高搖),伯益。② 亂臣十人:「亂」,在這裡是治理的意思。「亂臣」,指能治理國家的大臣。十人是:周公旦,召公奭(shì式),太公望,畢公,榮公,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宮适(武王曾命他「散鹿台之財,發鉅橋之粟,以賑貧弱」。與孔子弟子南宮适不是一人),另有一名婦女是邑姜(南宮适夫人,專管內務)。③ 唐虞之際:堯舜之時。「唐」,堯的國號。「虞」,舜的國號。「際」,時期,時候。④ 斯:代詞。指周武王時代。⑤ 「三分」句:傳說商紂時天下分為九州,歸附文王的已有六個州(荊,梁,雍,豫,徐,揚),只有青、兗、冀三州屬商紂王。801.子曰:「禹,吾無間然矣①!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②;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③;卑宮室而儘力乎溝洫④。禹,吾無間然矣!」【今譯】孔子說:「對於禹,我沒有可批評的地方啊。他的飲食菲薄,卻盡量[以豐潔的祭品]孝敬鬼神;他平時穿衣服很簡樸,而祭祀時卻盡量穿華美的禮服;他住的宮室低矮狹小,卻儘力興修水利,挖溝開田間水道。對於禹,我沒有可批評的地方啊!」【注釋】① 間(jiàn見):本意指空隙。這裡用作動詞,含有挑剔、批評、非議等意思。② 菲(fěi匪);菲薄,不豐厚。 致:致力,努力去做。③ 黻冕(fǔ miǎn府免):祭祀時穿的禮服,叫黻;官職在大夫以上的人戴的禮帽,叫冕。④ 卑:低矮狹小,簡陋。 洫(xù序):田間的水道,起著正疆界、備旱澇的作用。901.子罕篇第九(共三十章)主要講孔子提倡禮制,鼓勵人們好學不倦;以及記述孔子不肯說什麼,不肯做什麼。子罕言利①,與命與仁②。【今譯】孔子很少談財利,贊同天命,讚許仁德。【注釋】① 罕:少。② 與:贊同,肯定。一說,「與」,是連詞「和」。則此句的意思為:孔子很少談財利、天命和仁德。宋儒程頤就曾說:「計利則害義,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但是,綜觀《論語》全書,共用「命」字21次,其中含「命運」「天命」意義的,有10次;共用「仁」字109次,其中含「仁德」意義的達105次。由此看來,說孔子很少談天命和仁德,是缺乏根據的。達巷黨人曰①:「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②?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011.【今譯】達巷那個地方的人說:「真偉大呀孔子!知識學問很廣博,而沒有可以成名的專長。」孔子聽到這話,對本門弟子們說:「我專做什麼呢?做駕車的事嗎?做射箭的事嗎?[那麼]我從事駕車吧!」【注釋】① 達巷黨人:達巷那個地方的人。「達巷」,地名。山東省滋陽縣(今兗州市)西北,相傳即達巷黨人所居。「黨」,古代地方組織,五百家為一黨。一說,「達巷黨人」,指項槖(tuó駝)。傳說項槖七歲為孔子師。② 執:專做,專門從事。子曰:「麻冕①,禮也;今也純②,儉③。吾從眾。拜下④,禮也;今拜乎上,泰也⑤。雖違眾,吾從下。」【今譯】孔子說:「用麻布做的禮帽,符合古禮;現在用絲綢做,比較節儉。我贊成眾人的做法。[臣見君王]先在堂下跪拜行禮[然後升堂再跪拜一次],符合古禮;現在[臣見君,不先在堂下拜,而是直接]升堂時行一次跪拜禮,這是高傲輕慢的表現。雖然違反眾人的做法,我還是贊成先在堂下行跪拜禮。」【注釋】① 麻冕:用麻布製成的禮帽。按古時規定,要用兩千四百根麻線,織成二尺二寸寬(約合現在一尺五寸)的布來做。很費工,所以不如用絲綢儉省。② 純:黑色的絲綢。111.③ 儉:節儉,儉省。④ 拜下:按照傳統古禮,臣見君王,先在堂下跪拜;君王打了招呼之後,到堂上再跪拜一次。⑤ 泰:輕慢,驕奢。子絕四:毋意①,毋必②,毋固③,毋我④。【今譯】孔子杜絕了四種缺點:不憑空猜測意料,不絕對肯定,不固執拘泥,不自以為是。【注釋】① 毋:同「勿」。不,不要。 意:推測,猜想。② 必:必定,絕對化。③ 固:固執,拘泥。④ 我:自私,自以為是,唯我獨尊。子畏於匡①,曰:「文王既沒②,文不在茲乎③?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④;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⑤!」【今譯】孔子在匡地受到圍困拘禁,他說:「周文王已. 死了,周代的文化遺產不都是在我這裡嗎?上天如果想要毀滅這種文化,我就不可能掌握這種文化了;上天如果不要毀滅這種文化,匡人能把我怎麼樣呢?」【注釋】① 子畏於匡:「畏」,受到威脅,被拘禁。「匡」,地名。今河南省長垣縣西南十五里有「匡城」,疑即此地。公元前496年,孔子從衛211.國去陳國時,. 過匡地,被圍困拘禁。其. 因有二:一、當時楚國正進攻衛、陳,群眾不了解孔子,對他懷疑,有敵意,有戒心。二、匡地曾遭受魯國陽貨的侵擾暴虐。陽貨,又名陽虎(一說,字貨),是春秋後期魯國季氏的家臣,權勢很大。當陽貨侵擾匡地時,孔子的一名弟子顏克曾. 參與。這次,孔子來到匡地,正好是顏克駕馬趕車,而孔子的相貌又很像陽貨,人們認出了顏克,於是以為是仇人陽貨來了,便將他包圍,拘禁了五天,甚至想殺他。直到弄清真情,才放了他們。② 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開國君王周武王(姬發)的父親。孔子認為文王是古代聖人之一。③ 茲:這,此。這裡指孔子自己。④ 後死者:孔子自稱。 與:參與。引申為掌握,了解。一說,通「舉」。興起。⑤ 如予何:把我如何,能把我怎麼樣。「予」,我。太宰問於子貢曰①:「夫子聖者與②?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③,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④。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今譯】太宰問子貢道:「孔夫子是聖人吧?怎麼這樣多才多藝呢?」子貢說:「這本是上天使他成為聖人,又使他多才多藝的。」孔子聽到後,說:「太宰了解我嗎?我少年時貧賤,所以會許多卑賤的技藝。[地位高的]君子會有這麼多的技藝嗎?不會多啊。」【注釋】① 太宰:周代掌管國君宮廷事務的官員。當時,吳、宋二國的上大夫,也稱太宰。一說,這人就是吳國的太宰伯嚭(pǐ匹),不可確311.考。② 與:同「歟」。語氣助詞。③ 縱:讓,使,聽任,不加限量。④ 鄙事:低下卑賤的事。孔子年輕時曾從事農業勞動,放過羊,趕過車,當過倉庫保管,還當過司儀,會吹喇叭演奏樂器等等。牢曰①:「子云:『吾不試②,故藝。』」【今譯】牢說:「孔子說過:『[年少時]我沒有[被任用]做官,所以學會許多技藝。』」【注釋】① 牢:有人認為是孔子的弟子琴牢。姓琴,字子開,一字子張,或稱「琴張」。衛國人。但《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並無此人。② 試:用。引申為被任用,做官。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①,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②。」【今譯】孔子說:「我有知識嗎?沒有知識。有位鄉下人問我[一些問題],我腦子裡像是空空的;可是我詢問了[那些問題的]正反兩方面,就完全有了[答案]。」【注釋】① 鄙夫:這裡指鄉村的人。「鄙」,周制,以五百家為「鄙」。後也稱小邑、邊邑為「鄙」。② 叩:詢問。 兩端:兩頭。指事情(問題)的正反、始終、本末等兩個方面。 竭:完全,窮盡。411.子曰:「鳳鳥不至①,河不出圖②,吾已矣夫!」【今譯】孔子說:「鳳鳥不飛來,黃河也不出現八卦圖,我[這一生]將要完了!」【注釋】① 鳳鳥: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鳥。雄的叫「鳳」,雌的叫「凰」,羽毛非常美麗,為百鳥之王。傳說鳳鳥在舜的時代和周文王時代出現過。鳳鳥的出現,象徵著天下太平,「聖王」將要出世。② 圖:傳說上古伏羲時代,黃河中有龍馬背上馱著「八卦圖」出現。「圖」的出現,是「聖人受命而王」的預兆。《尚書·周書·顧命》篇,記有「河圖」之事。文中,孔子以「鳳」「圖」之說,表示自己對當時政治黑暗,天下混亂,「大道不行」的失望。子見齊衰者①,冕衣裳者與. 者②,見之,雖少,必作③;過之,必趨④。【今譯】孔子遇見穿喪服的人,戴禮帽穿禮服的人和盲人,雖然他們年輕,相見時,孔子一定站起身來;在他們面前. 過的時候,也一定要恭敬地邁小步快快走過。【注釋】① 齊衰(zīcuī資崔):古代用麻布做的喪服。為五服之一,因其緝邊縫齊,故稱。「齊」,衣的下擺。② 冕衣裳者:「冕」,做官人戴的高帽子;「衣」,上衣;「裳」,下服。總起來指穿著禮服(官服)的人。 . (gǔ古):雙目失明,盲人。③ 作:站起身來。表示同情和敬意。④ 趨:邁小步快走。也是表示敬意。511.顏淵喟然嘆曰①:「仰之彌高②,鑽之彌堅③;瞻之在前④,忽焉在後。夫子. . 然善誘人⑤,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⑥,雖欲從之,末由也已⑦。」【今譯】顏淵感嘆地說:「[老師的道德品格和學識,]抬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努力去鑽研,越鑽研越覺得艱深;看著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是在後面。老師善於一步一步地誘導人,用文化典籍來豐富我的知識,用禮節來約束我的行動,使我想停止前進也不可能,直到竭盡了我的才力[也不能停止學習]。總好像有一個非常高大的東西立在前面,雖然很想要攀登上去,卻沒有途徑。」【注釋】① 喟(kuì潰):嘆氣,嘆息。② 彌:更加,越發。③ 鑽:深入鑽研。 堅:本意是堅硬,堅固。這裡引申為深,艱深。④ 瞻(zhān沾):看,視。⑤ . . 然:一步一步有次序地。 誘:引導,誘導。⑥ 卓爾:高大直立的樣子。⑦ 末由:指不知從什麼地方,不知怎麼辦,沒有辦法去達到。「末」,沒有,無。「由」,途徑。子疾病①,子路使門人為臣②。病間③,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④!無臣而為有臣。吾. 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⑤?且予縱不得大葬⑥,予死於道路乎?」611.【今譯】孔子病重,子路派弟子去做家臣[以便負責料理後事]。後來孔子的病好轉一些,便說:「很久了啊,仲由干這種欺.人的事!我本來沒有家臣,卻要裝作有家臣。讓我欺. . 呢?欺. 上天嗎?況且,我與其在家臣的料理下死去,倒不如在弟子你們的料理下死去。而且,我即使不能以大夫之禮來隆重安葬,難道我會死在道路上嗎?」【注釋】① 疾病:「疾」,生病。「病」,病重,病危。② 臣:指家臣。按當時禮法,只有受封的大夫,才有家臣,死後喪事,也是由家臣負責料理。孔子那時已. 不做官了,本來沒有家臣,但是子路卻要安排門人去充當孔子的家臣,這是為了擺一下排場,準備以大夫之禮來安葬孔子。③ 間(jiàn見):本指間隙。這裡指疾病好了一些,病勢轉輕。④ 由:即子路。姓仲名由,子路是字。⑤ 無寧:「無」,發語詞,沒有意義。「寧」,寧可。「無寧」常與「與其」連用,表示選擇。「與其」用在放棄的一面,「無寧」用在肯定的一面。 二三子:對弟子們的稱呼,猶言「你們幾位」。⑥ 大葬:指按葬大夫的禮節來安葬。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①?求善賈而沽諸②?」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今譯】子貢說:「有一塊美玉在這裡,是把它放入柜子里收藏起來呢?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賣掉它呢?」孔子說:「賣它吧!賣它吧!我正等著識貨的商人哩!」711.【注釋】① 韞櫝:「韞(yùn運)」,收藏起來。「櫝(dú毒)」,柜子。後以「韞櫝」表示懷才未用。② 賈(gǔ古):商人。古代稱行商,為商;有固定店鋪的商人,為賈。沽(gū姑):賣,買。 諸:「之乎」二字的合音。子欲居九夷①。或曰:「陋②,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今譯】孔子想要遷到九夷地方居住。有人說:「那裡很落後,如何能居住呢?」孔子說:「君子居住到那裡[去實行教化],還有什麼落後的呢?」【注釋】① 九夷:我國古代稱東部的少數民族為夷。至於「九夷」,或說是指九個不同的部族;或說是對東部夷族地區的總稱;或說即「淮夷」,是散居於淮水、泗水之間的一個部族。已不可確考。② 陋:本義是狹小,簡陋。這裡引申為. 濟、文化的落後。子曰:「吾自衛反魯①,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②。」【今譯】孔子說:「我自衛國返回魯國,然後把樂曲進行了整理訂正,使雅歸雅,頌歸頌,各歸於適當的位置。」【注釋】① 自衛反魯:「反」,同「返」。指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冬,因衛國發生內亂,孔子從那兒返回魯國,結束了他十四年來「周遊列國」的生活。811.② 雅,頌:《詩. 》篇章分《風》、《雅》、《頌》三大類。在古代,《詩. 》305篇詩,都是能唱的。不同的詩配有不同的樂曲。奏於朝曰雅,奏於廟曰頌。這裡指《雅》、《頌》的樂章內容和曲譜,都得到了孔子的整理與訂正,而教之於徒,傳之於世。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①?」【今譯】孔子說:「在外[從政就職]事奉君王公卿,在家事奉父母兄長,辦理喪事不敢不勤勉儘力,就是喝酒也不致被醉倒,[這些事]我做到了哪些呢?」【注釋】① 「何有」句:一說,此句意為:我還有什麼困難或遺憾呢?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①,不舍晝夜②。」【今譯】孔子在河邊說:「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日日夜夜不停地流去。」【注釋】① 逝者:指逝去的歲月、時光。 斯:這。這裡指河水。 夫(fú扶):語氣助詞。② 舍:止,停留。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①。」【今譯】孔子說:「我沒見過愛慕德行像愛慕美色[那樣熱切]的911.人。」【注釋】① 「吾未見」句: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居衛月餘,靈公與夫人(南子)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後面的第二部車子),招搖市過之」。孔子因而發出了這一感嘆。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①,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②,進,吾往也③。」【今譯】孔子說:「比如用土來堆一座山,只差一筐土便能堆成,可是停止了,那是我自己停止的。比如在平地上[堆土成山],雖然才倒下一筐土,可是前進[繼續堆土],那是我自己堅持往前的。」【注釋】① 簣(kuì潰):裝土用的竹筐子。② 覆:底朝上. 過來傾倒。③ 往:猶言前進。這幾句話的言外之意是:辦事中道而止,則前功盡棄,停止或前進,責任在自己而不在別人。子曰:「語之而不惰者①,其回也與②!」【今譯】孔子說:「聽我對他說話而不懈怠的,莫非只有顏回吧!」【注釋】① 惰:懈怠,不恭敬。② 其:表示揣測、反詰。莫非,難道,也許。 與:同「歟」。語氣助詞。021.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今譯】孔子談到顏淵,[追嘆]說:「真可惜呀[他不幸死了]!我只看到他不斷前進,從來沒見他停止過。」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①!」【今譯】孔子說:「[種莊稼]只是出苗而不秀穗的是有的吧!只秀穗卻不灌漿不結果實的也是有的吧!」【注釋】① 據《論語註疏》,此章是孔子惋惜顏淵早逝而作。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今譯】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服的,怎麼知道將來的人們不如現在的人們呢?但如果到了四十歲、五十歲還默默無聞,那也就不值得敬服了。」子曰:「法語之言①,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②,能無說乎③?繹之為貴④。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今譯】孔子說:「符合禮法的話,能不聽從嗎?但只有[按照.則]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才是可貴的。順耳好聽的話,121.能不讓人高興嗎?但只有分析鑒別[這些話的真偽是非],才是可貴的。如果只高興而不分析鑒別,只聽從而不改正自己,[對於這樣的人]我實在沒有什麼辦法啊。」【注釋】① 法語之言:指符合禮法規範、符合國家法令的正確的話。「法」,法則,規則,. 則。② 巽與之言:「巽(xùn遜)」,通「遜」,謙遜,恭順。「與」,讚許,稱讚。巽與之言,指那種順耳好聽的、恭維稱道的言詞。③ 說:同「悅」。④ 繹(yì義):本義是抽絲。引申為尋究事理,分析鑒別以便判斷真假是非。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①。」【今譯】孔子說:「做人,主要講求忠誠,守信用。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注釋】① 《學而篇第一》第八章文字與此略同,可參閱。子曰:「三軍可奪帥也①,匹夫不可奪志也②。」【今譯】孔子說:「三軍可以喪失它的主帥,一個人卻不可以喪失他的志向。」【注釋】① 三軍:古制,一萬二千五百人為一軍。周朝,一個大諸侯國可擁有三軍(三萬七千五百人)。221.② 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漢。子曰:「衣敝縕袍①,與衣狐貉者立②,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③?』」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今譯】孔子說:「穿著破舊的絲綿袍子,同穿著狐貉皮袍子的人在一起站著,而不覺得自己恥辱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詩. 》中說:]『不嫉妒別人,不貪求財物,什麼行為能不好呢?』」子路終身. 常背誦這兩句詩。孔子說:「做到這樣固然是道之所在,〔但〕怎麼能算得上十足的好呢?」【注釋】① 衣敝縕袍:「衣」,做動詞用,穿。「敝」,破,壞。「縕(yùn運)」:亂麻、舊綿絮。全句指穿著破舊的用亂麻摻舊綿絮做的袍子。② 衣狐貉者:穿著狐狸皮貉皮袍子的人。指富貴者。「貉(hé盒)」,似狸,毛皮珍貴。③ 「不忮」二句:出自《詩. ·邶風·雄雉》篇。「忮(zhì志)」,嫉妒別人。「求」,貪求財物。「何用」,何行,什麼行為。「臧(zāng臟)」,好,善。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①。」【今譯】孔子說:「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時節,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凋謝的。」【注釋】① 凋(diāo刁):凋零,萎謝,草木花葉脫落。松柏樹四季常青,321.. 冬不凋。孔子以此為喻,有「烈火見真金」、「路遙知馬力」、「國亂識忠臣」、「士窮顯節義」的含意。子曰:「知者不惑①,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今譯】孔子說:「聰明智慧的人不會迷惑,實行仁德的人不會憂愁,真正勇敢的人不會畏懼。」【注釋】① 知:同「智」。智,仁,勇,是孔子所提倡的三種傳統美德。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①;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②。『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③。』」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今譯】孔子說:「能夠一起學習的人,未必能一起學到『道』;能夠學到『道』的人,未必能堅定不移地守『道』;能夠堅守『道』的人,未必能靈活運用,隨機應變。古詩說:『唐棣樹的花,搖搖擺擺,先開後合。難道我不思念你嗎?你居住的太遙遠了。』」孔子[又]說:「這是沒有真正思念啊,[如果真在思念]那還有什麼遙遠不遙遠呢?」【注釋】① 適:往。這裡含有達到、學到的意思。 道:指真理。② 權:本義是秤錘。引申為權衡,隨宜而變。③ 「唐棣」四句:古詩。「唐棣(dì弟)」,又作「棠棣」,「常棣」,樹木名。生. 南山谷中,一名杉,也叫郁李,屬薔薇科,落葉灌木。《詩. ·小雅·常棣》有句:「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大意說,常421.棣樹上的花啊,花萼光明,鮮鮮亮亮。其內. 是借棠棣的花與萼相依相托,比喻兄弟的親密關係與互相友愛。「華」,同「花」。「偏其反而」,此言唐棣之花在風中翩飛. 舞。「偏」,同「翩」。疾飛,隨風.動搖擺。「反」,通「. 」。. 動。「而」,語助詞,沒有實際意義。「豈不爾思」,即「豈不思爾」。「爾」,你。「室」,居住之處。此詩出處已不可確考。按詩意推測,作者可能是借唐棣花起興,表達他希望同情人(或友人)聚合的心情。孔子以上這段話,闡明了掌握「道」、實行「道」的層次有五:一、能學習「道」;二、能把「道」真正學到手;三、能堅守「道」;四、能靈活運用「道」,以隨機應變;五、只要心中常想著「道」,「道」並不遙遠,就在眼前;重要的不在於口頭上講,而在於實際去做。521.鄉黨篇第十(共二十七章)主要講孔子平素的舉止言談,衣食住行,生活習慣。孔子於鄉黨①,恂恂如也②,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③,唯謹爾。【今譯】孔子在家鄉,表現得信實謙卑、溫和恭順,似乎是不善於講話的人。[但是]在宗廟祭祀、在朝廷會見君臣的場合,他非常善於言談,辯論詳明,只是比較謹慎罷了。【注釋】① 鄉黨:指在家鄉本地。古代,一萬二千五百戶為一鄉,五百戶為一黨。② 恂恂(xún尋):信實謙卑,溫和恭順,而又鄭重謹慎的樣子。③ 便便(pián駢):擅長談論,善辯。朝,與下大夫言①,侃侃如也②;與上大夫言,訒訒如也③。君在,踧踖如也④,與與如也⑤。【今譯】[孔子]在朝廷上,[當君王還未臨朝時]與[同級的]下621.大夫說話,剛直和樂,從容不迫;與[地位尊貴的]上大夫說話,和顏悅色,中正誠懇。君王臨朝到來,[孔子]表現出恭敬而又不安,慢步行走而又小心謹慎。【注釋】① 下大夫:周代,諸侯以下是大夫。大夫的最高一級,稱「卿」,即「上大夫」;地位低於上大夫的,稱「下大夫」。孔子當時的地位,屬下大夫。② 侃侃(kǎn砍):說話時剛直和樂,理直氣壯,而又從容不迫。③ 訒訒(yín銀):和顏悅色,而能中正誠懇,盡言相諍。④ 踧踖(cùjí醋急):恭敬而又不安的樣子。⑤ 與與:漫步行走,非常小心謹慎的樣子。君召使擯①,色勃如也②,足躩如也③。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④。趨進,翼如也⑤。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矣⑥。」【今譯】[魯國]國君下令使孔子接待外賓,[孔子]臉色立刻莊重起來,腳步加快起來。[孔子]向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時,向左向右拱手,衣服前後擺動,都很整齊。他快步向前時,姿態像鳥兒要展翅飛翔。賓客走了以後,一定向國君回報說:「賓客已. 不回頭看了。」【注釋】① 擯(bìn鬢):同「儐」。古代稱接引招待賓客的負責官員。這裡用作動詞,指國君下令,使孔子去接待外賓。② 勃如:心情興奮緊張,臉面表現得莊重矜持。③ 躩(jué絕):快步前進,腳旋轉而表敬意。721.④ 襜(chān攙):衣服整齊飄動。⑤ 翼如:像鳥兒張開翅膀。⑥ 不顧:不回頭看。指客人已走遠了。入公門,鞠躬如也①,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②。過位③,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④。攝齊升堂⑤,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⑥。出,降一等⑦,逞顏色⑧,怡怡如也⑨。沒階A B,趨進,翼如也。復其位,踧踖如也。【今譯】[孔子]走進諸侯國君的大門,便低頭躬身[非常恭敬],好像不容他直著身子進去。站立時不在門的中間,行走時不踩門坎。. 過國君的席位時,臉色立刻莊重起來,腳步加快,說話時好像氣力不足的樣子。提起衣服的下擺向大堂上走的時候,低頭躬身[恭敬謹慎],憋住一口氣好像停止呼吸一樣。出來時,走下一級台階,才舒展臉色,顯出輕鬆的樣子。走完了台階,快步向前,姿態像鳥兒展翅。回到自己的位置上,還要表現出恭敬而又不安的樣子。【注釋】① 鞠躬:這裡指低頭躬身恭敬而謹慎的樣子。② 履:走,踩。 閾(yù玉):門限,門檻。③ 過位:按照古代禮節,君王上朝與群臣相見時,前殿正中門屏之間的位置是君王所立之位。到議論政事進入內殿時,群臣都要.過前殿君王所立的位子,這時君王並不在,只是一個虛位,但大夫們「過位」時,為了尊重君位,態度仍必須恭敬嚴肅。④ 言似不足:說話時聲音低微,好像氣力不足的樣子。一說,同朝者要盡量少說話,不得不應對時,也要答而不詳,言似不足。這都821.是為了表示恭敬。⑤ 攝齊:「攝」,提起,摳起。「齊(zī資)」,衣服的下襟,下擺,下縫。朝臣升堂時,一般要雙手提起官服的下襟,離地一尺左右,以恐前後踩著衣襟或傾跌失禮。⑥ 屏氣:「屏(bǐng丙)」,抑制,強忍住。屏氣,就是憋住一口氣。 息:呼吸。⑦ 降一等:從台階走下一級。⑧ 逞顏色:這裡指舒展開臉色,放鬆一口氣。「逞」,快意,稱心,放縱。⑨ 怡怡如:輕鬆愉快的樣子。A B  沒階:指走完了台階。「沒(mò墨)」,盡,終。執圭①,鞠躬如也,如不勝②。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蹜蹜③,如有.④。享禮⑤,有容色。私覿⑥,愉愉如也⑦。【今譯】[孔子出使到別的諸侯國去]舉著圭,低頭躬身[非常恭敬],好像舉不動的樣子。向上舉好像作揖,放下來好像遞東西給別人。臉色莊重而昂奮,好像戰戰兢兢;步子邁得又小又快,好像沿著一條直線往前走。在贈送禮品的儀式上,顯出和顏悅色。[以個人身份]私下會見時,滿臉笑容。【注釋】① 圭(guī歸):一種上圓下方的長條形玉器。舉行朝聘、祭祀、喪葬等禮儀大典時,帝王、諸侯、大夫手裡都要拿著這種玉器。依不同的地位身份,所拿的圭也各有不同。這裡指大夫出使到別的諸侯國去,手裡拿著代表本國君主的圭,作為信物。② 不勝:擔當不起,承受不住,幾乎不能做到。③ 蹜蹜(sù素);形容腳步細碎緊密,一種小步快走的樣子。921.④ . :順著,沿著。⑤ 享禮:向對方貢獻禮品的儀式。「享」,獻。⑥ 覿(dí笛):見面,會見,以禮相見。⑦ 愉愉:快樂,心情舒暢,露出笑容。君子不以紺緅飾①,紅紫不以為褻服②。當暑,袝絺綌③,必表而出之④。緇衣⑤,羔裘⑥;素衣⑦,鸒E 裘⑧;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⑨。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A B。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A C,必殺之A D。羔裘玄冠不以吊A E。吉月A F,必朝服而朝。【今譯】君子不用深青透紅或黑中透紅的布做鑲邊,不用紅色或紫色的布做平日在家穿的便服。在夏天,穿粗麻或細麻布做的單衣,但一定要套在外面。[冬天]黑色罩衣,配黑羊羔皮袍;白色罩衣,配白鹿皮袍;黃色罩衣,配狐狸皮袍。平常在家穿的皮袍,要做得長一些,右邊的袖子短一些。必須有睡衣,要一身半長。要用毛長的狐貉皮製作坐墊。[服喪期滿]脫去喪服,可以佩戴各種裝飾品。如果不是禮服,必須加以剪裁,去掉多餘的布。不要穿黑羊羔皮袍戴黑色禮帽去弔喪。每月的初一,一定要穿朝服去上朝。【注釋】① 紺(gàn贛):深青透紅(帶紅)的顏色(一說,天青色)。是古時齋戒服裝所用的顏色。 緅(z. u鄒):黑中透紅的顏色(一說,鐵灰色)。是古時喪服所用的顏色。 飾:服裝上的裝飾。這裡指衣服領子、袖子上的鑲邊等。② 褻(xiè謝)服:平常在家穿的私服、便服。貼身穿的內衣也031.稱褻服。因為紅紫色是製做禮服的莊重的顏色,所以,褻服不能用紅紫色。③ 袝絺綌:「袝(zhěn診)」,單衣。「絺(chī吃)」,細麻布,葛布。「綌(xì細)」,粗麻布。袝絺綌,指穿細麻布或粗麻布做的單衣。④ 「必表」句:一定把麻布單衣穿在外表,而裡面還要襯上內衣。一說,「表」,是上衣,是套在外表的衣服。古人不論冬夏,出門時都要外加上衣。⑤ 緇(zī茲):黑色。⑥ 羔裘:黑色羊羔皮做的皮袍。⑦ 素:白色。⑧ 鸒E 裘:指用小鹿皮做的皮袍。「鸒E (ní尼)」,白色幼鹿。⑨ 短右袂:指右手的袖子做得短一些,便於做事。「袂(mèi妹)」,袖子。A B  「狐貉」句:用厚毛的狐貉皮製做成坐墊。「以」,用。「居」,坐。A C  帷裳:朝拜和祭祀時穿的禮服。古時規定,要用整幅的布來做禮服,多餘的布不裁掉,而要摺疊起來縫上。A D 殺:消除。這裡指剪裁掉。如果不是製做禮服,必須加以剪裁,去掉多餘的布。A E  玄冠:黑色的禮帽。A F  吉月:陰曆每月的初一。也稱作朔月。一說,只指每年正月歲首。齊①,必有明衣②,布。齊必變食③,居必遷坐④。【今譯】齋戒時,一定要有洗澡後換穿的乾淨內衣,要用布做的。齋戒時,一定要改變飲食,住處一定要從卧室遷出。131.【注釋】① 齊:同「齋」。齋戒。② 明衣:指齋戒期間沐浴後所換穿的貼身衣服。③ 變食:改變平常的飲食。特指不飲酒,不吃葷,不吃蔥蒜韭等有異味的東西。④ 居必遷坐:指齋戒時的住處,要從內室(平時的卧室)遷到外室,不與妻妾同房。食不厭精①,膾不厭細②。食饎而餲③,魚餒而肉敗④,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⑤,不食。不時⑥,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⑦。唯酒無量,不及亂⑧。沽酒市脯⑨,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A B。【今譯】飯食不嫌做得精,魚肉不嫌切得細。糧食陳舊變味了,魚不新鮮了,肉腐爛了,不吃。食物的顏色變壞了,不吃。氣味不好聞了,不吃。烹煮的不得當,不吃。不到該吃的時候,不吃。不按一定方法宰割的肉,不吃。醬、醋作料放得不適當,不吃。肉雖然多,[吃時]不要超過主食的數量。唯獨酒無限量,但不能喝到昏醉的程度。買來的酒和市上的熟肉乾,不吃。不去掉姜。不要多吃。【注釋】① 不厭:不厭煩,不排斥,不以為不對。② 膾(kuài快):細切的魚肉。③ 饎(yì義):食物長久存放,陳舊了,霉爛變質了。 餲(ài艾):食物放久變了味,餿了。④ 餒(něi內上聲):魚類不新鮮了,腐爛了。 敗:肉類不新231.鮮了,腐爛了。⑤ 飪(rèn任):烹調,煮熟。⑥ 不時:不到該吃的時候。指吃飯要定時。一說,不吃過了時的、不新鮮的蔬菜。另說,不到成熟期的糧食、果、菜,不能吃,吃了會傷人。⑦ 氣:同「餼(xì戲)」。糧食。⑧ 不及亂:不到喝醉而神智昏亂的地步。⑨ 脯(fǔ府):熟肉乾,干肉。A B  不多食:不多吃,不要吃得過飽而傷腸胃。另說,與「不撤美食」相連,指每餐都要吃點姜,但也不要多吃薑。祭於公①,不宿肉②。祭肉不出三日③。出三日不食之矣。【今譯】參加國君祭祀典禮分到的肉,不能過夜。[平常]祭祀用過的肉不能超過三天。超過了三天就不吃它了。【注釋】① 祭於公:指士大夫等參加國君舉行的祭祀典禮。② 不宿肉:「肉」,指「胙肉」,祭祀所用的肉。胙肉一般由祭祀當天清晨特意宰殺的牲畜肉充任,到第二天祭禮完全結束後再分賜給助祭者。故這種胙肉拿回家已是宰殺後的兩三天了,不宜再放過夜。③ 祭肉:指自家祭祀所用的肉。食不語,寢不言。【今譯】吃飯時不交談,睡覺時不說話。331.雖疏食菜羹①,必祭②,必齊如也。【今譯】雖然是吃粗米飯蔬菜湯,也一定先要祭一祭,一定要像齋戒時那樣恭敬嚴肅。【注釋】① 疏食:粗食,吃蔬菜和穀米類。 羹(gēng庚):濃湯。② 必:底本作「瓜」,據《魯論語》改。 祭:指吃飯前把席上的各種飯菜分別拿出一點,另擺在食器之間,以祭祀遠古發明飲食的祖先,表示不忘本。一說,即指一般的祭祖先或祭鬼神。席不正①,不坐。【今譯】席子擺放不端正,不要坐。【注釋】① 席:坐席。古代沒有椅子凳子,在地上鋪上席子以為坐具。鄉人飲酒①,杖者出②,斯出矣。【今譯】在舉行鄉飲酒禮後,要等老年人先走出去,自己才出去。【注釋】① 鄉人飲酒:指舉行鄉飲酒禮。鄉飲酒禮是周代儀禮的一種,可參看《儀禮·鄉飲酒禮》及《禮記·鄉飲酒義》。② 杖者:拄拐杖的人,即老年人。我國古代素有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周禮講:「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有問焉,則就於其家。」對九十歲的老人,連天子有事要問,也要到老人的家裡去。431.鄉人儺①,朝服而立於阼階②。【今譯】本鄉的人們舉行. 神賽會驅疫逐鬼儀式時,[孔子]總是穿著朝服站立在東面的台階上。【注釋】① 儺(nuó挪):古代在臘月里舉行的. 神賽會、驅疫逐鬼的一種儀式。主持者頭戴面具,蒙熊皮,穿黑衣,執戈,揚盾,率百隸及童子,敲著鼓,跳著舞,表演驅疫捉鬼的內容。② 阼(zuò作):大堂前面靠東面的台階。這裡是主人站立以歡. 客人的地方。問人於他邦①,再拜而送之。【今譯】[孔子]托別人代為問候在其他諸侯國的朋友時,要躬身下拜,拜兩次,送走所託的人。【注釋】① 問:問候,問好。這裡指托別人代為致意。康子饋葯①,拜而受之。曰:「丘未達②,不敢嘗。」【今譯】季康子贈葯,[孔子]拜謝而接受了。並說:「我對藥性不了解,不敢嘗。」【注釋】① 康子:即季康子。參閱《為政篇第二》第二十章。 饋(kuì愧):贈送。按當時的禮節,接受別人送的葯,要當面嘗一嘗。② 達:了解,通達事理。531.廄焚①。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今譯】馬棚失火焚毀了。孔子從朝廷回來,問:「傷人了嗎?」卻不問馬。【注釋】① 廄(jiù舊):馬棚,馬房。後也泛指牲口房。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①,必熟而薦之②。君賜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飯。【今譯】國君賜給食物,[孔子]一定擺正坐席,先嘗一嘗。國君賜給生肉,一定煮熟了先供奉祖先。國君賜給活的牲畜,一定把它飼養起來。陪同國君一起吃飯,當國君飯前行祭禮時,自己先吃飯[不吃菜]。【注釋】① 腥:生肉。② 薦:供奉,進獻。這裡指煮熟了肉先放在祖先靈位前上供,表示進奉。本章所述各種作法,都是表示敬意。疾,君視之①,東首②,加朝服,拖紳③。【今譯】[孔子]患病,國君來看望,他[躺在床上]頭朝東,把朝服加蓋在身上,拖著大束帶。【注釋】① 視:探視,看望。② 東首:指頭朝東。631.③ 紳(shēn身):朝服的束在腰間的大寬頻子。孔子因病卧床,不能穿朝服束腰,故把朝服加蓋在身上,把「紳」放在朝服上,拖下帶子去,表示對國君的尊敬與. 接。君命召,不俟駕行矣①。【今譯】國君命令召見,[孔子]不等馬車駕好,就先步行走了。【注釋】① 俟(sì四):等待。 駕:套上馬. 車。入太廟,每事問①。【今譯】[孔子]進入太廟[助祭],對每件事都[向主事人仔細]詢問。【注釋】① 此章與《八佾篇第三》第十五章文字相似,可參閱。朋友死,無所歸①,曰:「於我殯。」【今譯】朋友死了,沒有人來料理後事。[孔子]說:「由我來負責安葬。」【注釋】① 歸:歸宿。這裡指後事的安排,如裝殮,發喪,埋葬等。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①,不拜。731.【今譯】接受朋友贈送的禮物,即使是車馬[那樣貴重的東西],如果不是祭肉,[孔子]也不躬身下拜。【注釋】① 祭肉:指祭祀祖先用的胙肉。為了表示對朋友的祖先像對自己的祖先那樣尊敬,在接受祭肉時要拜。寢不屍①,居不客②。【今譯】[孔子]睡覺時不是像死屍那樣直挺挺的躺著,平日在家坐著,也不像做客或接待客人那樣。【注釋】① 屍:死屍。這裡指像死屍一樣展開手足仰卧。② 居:坐。 客:賓客。這裡用作動詞,指像做客或接待客人那樣鄭重地坐著——兩膝平跪,挺直腰板。這是一種比較費力的姿勢。這一句,有的版本是「居不容」。意思則成為:平日居家可以隨便一點,不必像祭祀或接待賓客時那樣拘謹,使自己的容貌儀態十分鄭重嚴肅。見齊衰者①,雖狎②,必變。見冕者與. 者③,雖褻④,必以貌。凶服者⑤,式之⑥。式負版者⑦。有盛饌⑧,必變色而作⑨。迅雷風烈必變。【今譯】[孔子]見到穿孝服的人,即使是關係親密,也一定要把態度變得嚴肅起來。見到穿官服的和盲人,即使是平日常在一起的熟人或卑賤的人,也一定要對他很有禮貌。[乘車時途831.中]遇上穿喪服或送死人衣物的人,便俯下身去伏在車前的橫木上。遇上背著國家的戶籍冊疆域圖的人,也要伏在車前的橫木上。[做客時]遇有豐盛的筵席,一定把態度變得莊重,並且站起身來。遇上迅急的雷電和猛烈的大風,一定要把神態變得莊嚴。【注釋】① 齊衰(zīcuī茲崔):孝服。參見《子罕篇第九》第十章。② 狎(xiá俠):親近,親密。③ 冕者:穿禮服、官服的人。 . 者:盲人。④ 褻(xiè謝):親近。這裡指平日里常見面的、熟悉的人,或卑賤的人。⑤ 凶服:喪服,也指死人的衣物。⑥ 式:同「軾」,車前做扶手用的橫木。這裡指身子向前微俯,伏在橫木上,表示同情或尊敬。這是當時社會上的一種禮節。⑦ 負:背負。 版:指國家的圖籍(疆域地圖,田畝、戶口名冊等)。⑧ 盛饌:指盛大豐足的筵席。「饌(zhuàn賺)」,飲食。⑨ 作:起立,站起身來。升車,必正立,執綏①。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②。【今譯】[孔子]上車時,一定先站正了身子,. 住扶手上的索帶[然後登車]。在車上,不向車內回頭看,不急促地高聲說話,不舉起自己的手指指劃劃。【注釋】① 綏(suí隨):古代車上設置的. 著上車的繩索。931.② 不親指:不舉起自己的手指指劃劃。這裡說的「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都是為了集中精力駕好車,防止自己的容態失禮或使別人產生疑惑。色斯舉矣①。翔而後集。曰:「山樑雌雉②,時哉時哉③!」子路共之④,三嗅而作⑤。【今譯】[孔子看到]一群野雞飛起來而神色動了一下。[這群野雞]飛翔了一陣之後,停落在樹上。[孔子]說:「山樑上的雌野雞,時運真好呀,時運真好呀!」子路[聽了這話]向野雞拱了拱手,野雞長叫了幾聲,飛走了。【注釋】① 色斯舉矣:「色」,臉色。「舉」,鳥飛起來。這句話的文字可能有錯漏之處。按後面的文字來推測,可能是說: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見一群山雞在自由飛翔,心有感觸,神色動了一下。② 雉(zhì至):野雞。③ 時哉:猶言得其時,時運好。孔子見野雞能自由飛翔下落,自己反沒有實現政治抱負的自由,故有此嘆。④ 共:同「拱」。拱手,抱. 致敬、致意。⑤ 三嗅:「嗅」,唐代石. 《論語》作「戛(jiá頰)」。「戛」,是鳥的長叫聲。三嗅,指野雞長叫了幾聲。一說,「嗅」,當作「.(jù巨)」,鳥類張開兩翅的樣子。作:飛起來。對這一章文字的理解詮釋,歷來眾說紛紜。有的理解為:幾隻野雞看到走過來的人臉色不善(以為要射獵它),而飛起來了;飛翔了一陣,而後集中落在樹上。孔子感慨地說:「山中的雌野雞能遇險而飛,識時務呀,識時務呀!」子路聽了這話,向野雞拱了拱手表示敬意,野雞又受了驚,拍打了幾下翅膀而飛走了。可參。041.先進篇第十一(共二十六章)主要講孔子對弟子賢否的評論。子曰:「先進於禮樂①,野人也②;後進於禮樂,君子也③。如用之,則吾從先進。」【今譯】孔子說:「先學習禮樂〔而後做官〕的人,是在野的人;〔先做官〕而後學習禮樂的人,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要選用人才,我將選用先學習禮樂的人。」【注釋】① 「先進」句:指先在學習禮樂方面有所進益,先掌握了禮樂方面的知識。「後進」反之。② 野人:這裡指庶民,沒有爵祿的平民。與世襲貴族相對。③ 君子:這裡指有爵祿的貴族,世卿子弟。子曰:「從我於陳、蔡者①,皆不及門也②。」【今譯】孔子說:「曾. 隨從我在陳國、蔡國的弟子們,現在都不在我的門下了。」141.【注釋】① 「從我」句:公元前489年(魯哀公四年,當時孔子六十一歲),孔子周遊列國,率領弟子們從陳國去蔡國。途中,楚國派人來聘請孔子,孔子將往楚國拜禮。陳、蔡大夫怕與己不利,便派徒役在郊野圍困孔子。孔子和弟子們斷糧七天,許多人餓得不能行走。後由子貢去楚國告急,楚昭王派兵前來. 孔子,才獲解救。當時隨從孔子的弟子有子路、子貢、顏回等。公元前484年,孔子返回魯國後,子路、子貢等先後離開,有的做了官,有的回老家,顏回也病死了。孔子時常思念那些在艱危中跟隨他的弟子們。② 不及門:「門」,指學習、受教育的場所。「及」,在,到。不及門,指到不了、不在他的門下受教育。一說,是「不及仕進(卿大夫)之門」,「孔子弟子無仕陳蔡者」。德行①: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 。言語②:宰我,子貢。政事③:冉有,季路。文學④:子游,子夏。【今譯】論德行,〔弟子中優秀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 。論言語,〔弟子中擅長的有:〕宰我,子貢。論政事,〔弟子中能幹的有:〕冉有,季路。論文學,〔弟子中出色的有:〕子游,子夏。【注釋】① 德行:指能實行忠恕仁愛孝悌的道德。② 言語:指長於應對辭令、辦理外交。③ 政事:指管理國家,從事政務。④ 文學:指通曉西周文獻典籍。241.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①。」【今譯】孔子說:「顏回啊,不是能幫助我的人,〔他〕對我所說的話,沒有不心悅誠服的。」【注釋】① 說:同「悅」。這裡是說顏淵對孔子的話從來不提出疑問或反駁。子曰:「孝哉閔子騫①!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②。」【今譯】孔子說:「真孝順啊,閔子騫!人們聽了他的父母兄弟〔稱讚他孝〕的話,也找不出什麼可挑剔的地方。」【注釋】① 閔子騫:當時有名的孝子,被奉為盡孝的典範。他的孝行事迹被後人編入《二十四孝》。參閱《雍也篇第六》第九章。② 間:挑剔,找毛病。昆:兄。南容三複「白圭」①,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②。【今譯】南容反覆誦讀關於「白圭」的詩句,孔子便把哥哥的孩子嫁給了他。【注釋】① 南容:即南宮适。參閱《公冶長篇第五》第二章注。三複:多次重複。「三」是虛數,指在一日之內多次誦讀。 白圭:指《詩. ·大雅·抑》篇。其中有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白圭上的斑點污點,還可以磨掉);斯言之玷,不可為也(言語中的錯誤,不能收回不能挽341.救了)。」意思指:說話一定要小心謹慎。② 妻:作動詞用。以女嫁人。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①。」【今譯】季康子問:「〔你的〕弟子中. 是愛好學習的呢?」孔子回答:「有一個叫顏回的,很好學,但不幸短命死了,如今便沒有好學的了。」【注釋】① 亡:同「無」。本章文字與《雍也篇第六》第三章略同,可參閱。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①。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②,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③,不可徒行也。」【今譯】顏淵死了,顏路請求孔子賣了車給顏淵買個槨。孔子說:「〔雖然你的兒子顏淵和我的兒子孔鯉〕一個有才、一個無才,但對各人說來都是自己的兒子啊。孔鯉死了,只有棺而沒有槨。我不能〔賣掉車〕步行,來給他買槨。因為我過去當過大夫,是不可以步行的。」【注釋】① 顏路:姓顏,名無繇(yóu由),字路。娶齊姜氏,生子顏回(顏淵)。顏路是孔子早年在故鄉闕里教學時所收的第一批弟子,比孔子小六歲。生於公元前545年,卒年不詳。 槨(guǒ果):古代有地441.位的人,棺材有兩層:內層直接裝殮屍體,叫「棺」,有底;外面還套著一層套棺,叫「槨」,無底。合稱「棺槨」。② 鯉:孔鯉,孔子的兒子。孔子十九歲,娶宋國人亓官氏,生子伯魚。生伯魚時,魯昭公以鯉魚賜孔子,因此給兒子起名叫孔鯉。孔鯉五十歲死,時孔子七十歲。③ 從大夫之後:跟從在大夫們的後面。是自己曾是大夫(孔子任魯國司寇,是主管治安與司法的行政長官)的謙虛的表達方法。按禮大夫出門要坐車,否則為失禮。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①!天喪予!」【今譯】顏淵死了。孔子說:「咳呀!天要喪我的命呀!天要喪我的命呀!【注釋】① 天喪予:「喪」,亡,使. . 滅亡。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顏淵一死,他宣揚的儒道就無人繼承,無人可傳了。顏淵死,子哭之慟①。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 為②?」【今譯】顏淵死了,孔子哭得很哀痛。隨從的人說:「夫子您太哀痛了!」孔子說:「是太哀痛了嗎?不為這樣的人哀痛還為.呢?」【注釋】① 慟(tòng痛):極度哀痛,悲傷。② 「非夫人」句:即「非為夫人慟而為. 」的倒裝。「夫」,指541.示代詞,代指死者顏淵。「之」是虛詞,在語法上只起到幫助倒裝的作用。顏淵死,門人慾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①。非我也,夫二三子也。」【今譯】顏淵死了,弟子們想隆重豐厚地安葬他。孔子說:「不可以。」弟子們仍是隆重豐厚地安葬了顏淵。孔子說:「顏回啊,看待我如同父親,我卻不能看待他如同兒子。不是我〔主張厚葬〕啊,是那些弟子們呀。」【注釋】① 「予不得」句:意謂我不能像對待親生兒子那樣按禮來安葬顏淵。孔子認為辦理喪葬應「稱家之有亡(無)」,當時顏淵家貧,辦喪事鋪張奢侈,與禮不合;同時,按顏淵的身份與地位,也是不應該厚葬的。季路問事鬼神①。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今譯】子路問怎樣事奉鬼神。孔子說:「沒能把人事奉好,哪能談事奉鬼呢?」〔子路又〕說:「我大膽地請問,死是怎麼回事?」〔孔子〕說:「還不知道人生的道理,怎能知道死呢?」【注釋】① 季路:即子路。因仕於季氏,又稱季路。參閱《為政篇第二》第十七章注。641.閔子侍側①,訒訒如也②;子路,行行如也③;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④,不得其死然⑤。」【今譯】閔子侍立在孔子身邊,表現出正直而恭順的樣子;子路,很剛強的樣子;冉有、子貢,和樂而理直氣壯的樣子。孔子很高興。〔但又擔心說:〕「像仲由這樣〔過於勇猛剛強〕,恐怕得不到善終哩。」【注釋】① 閔子:即閔子騫。後人敬稱「子」。② 訒訒(yín銀):和悅而能中正直言。③ 行行(hàng沆):形容性格剛強勇猛。④ 由:仲由,字子路。⑤ 「不得」句:指得不到善終,不能正常地因衰老而死。孔子慮子路過於剛勇,好鬥取禍而危及生命。後來,子路果猝死於衛國的孔悝(kuī虧)之亂。「然」,語氣詞。魯人為長府①。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②,言必有中③。」【今譯】魯國的執政者要改建國庫長府。閔子騫說:「仍舊沿襲老樣子,如何?何必改建呢?」孔子說:「這個人不說則已,一說就說得正確。」【注釋】① 魯人:指魯國的當權者季氏。 為:製造。在這裡是改建、.修的意思。 長府:魯國國庫名。一說宮室名。② 夫人:這個人。指閔子騫。741.③ 中(zhòng眾):這裡指說的話能正中要害,說到點子上。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①!」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②。」【今譯】孔子說:「仲由彈瑟為什麼在我這裡彈呢?」弟子們〔因此〕不尊敬子路。孔子說:「仲由啊,在學習上已. 達到『升堂』的程度了,但是還沒做到『入室』。」【注釋】① 「由之瑟」句:「瑟」,古代一種撥弦樂,二十五弦(一說五十弦)。「為」,做,彈瑟。「丘之門」,我(孔丘)這裡。據《說苑·修文篇》,孔子對子路彈瑟表示不滿,是因為子路性情剛猛,中和不足,故彈出的音調過於激越,「有殺伐之聲」。② 升堂、入室:「堂」,正廳。「室」,內室。從入門,到升堂,再到入室。孔子用此來比喻在學習上由淺入深的三個階段:從入門初步掌握;到高明一些,達到一定水平;再到精微深奧的高妙境地。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①?」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②?」子曰:「過猶不及③。」【今譯】子貢問:「顓孫師和卜商. 好一些?」孔子說:「師過分,商不夠。」〔子貢〕說:「那麼是師〔比較)好一些嗎?」孔子說:「做過分了和做得不夠,是同樣的。」【注釋】① 師:即子張。才高意曠,做事常有過分之處。參閱《為政篇第二》第十八章注。 商:即子夏。拘謹保守,做事常有不及之處。參841.閱《學而篇第一》第七章注。 孰:. 。② 愈:勝過,更好些,強一些。 與:同「歟」。語氣助同,表疑問。③ 猶:似,如,如同。季氏富於周公①,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②。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今譯】季氏比周朝的公卿還富,而冉求還要為季氏聚斂更增加他的財富。孔子說:「〔冉求〕不算是我的門徒了,你們敲著鼓去攻擊他好了。」【注釋】① 周公:周天子左右的公卿。如當時有周公黑肩、周公閱等人。魯國之君,本是周公旦的後代,故用此比喻。② 「而求也」句:「求」,冉求。「也」,助詞,用於句中,表示停頓,以引起下文。「之」,代指季氏。「聚斂(liǎn臉)」,聚積,收集,搜刮錢財。「而附益之」,而使季氏更增加了財富。魯國本按「丘」(古代田地、區域的劃分單位,四「邑」為一「丘」)徵收軍賦。公元前483年(魯哀公十二年),季康子改為按每一戶的田畝數來徵收,這就大大增加了賦稅收入。冉求為季氏家臣,曾參與其事。孔子主張「斂從其薄」,是反對季氏、冉求這種過分剝削人民的做法的。柴也愚①,參也魯②,師也辟③,由也喭④。【今譯】高柴愚笨,曾參遲鈍,顓孫師偏激,仲由莽撞。【注釋】① 柴:姓高,名柴,字子羔。齊國人,身材很矮,為人篤孝。孔941.子的弟子。比孔子小三十歲,生於公元前521年,卒年不詳。高柴老實,忠厚,正直,但明智變通不足,故孔子說他「愚」。② 參也魯:「參」,曾參。曾參誠懇,信實,學習紮實深入,但反應有些遲鈍,不夠聰敏,故孔子說他「魯」。③ 師也辟:「師」,顓孫師。「辟」,通「僻」,邪僻,偏激。顓孫師志向高,好誇張,習於容儀,但誠實不足,故孔子說他「辟」。④ 由也喭:「由」,仲由。「喭(yàn燕)」,粗魯,莽撞。仲由勇猛剛烈,但失於粗俗而文雅不足,故孔子說他「喭」。子曰:「回也其庶乎①,屢空②。賜不受命,而貨殖焉③,億則屢中④。」【今譯】孔子說:「顏回嘛,差不多了吧,可是常常窮困。端木賜不接受命運安排,去做買賣,猜測〔市場行情〕卻常常能猜中。」【注釋】① 庶:庶幾,差不多。含有稱讚之意。這裡指顏回學問、道德都好。② 空:指貧乏,困窮,窮得沒辦法。孔子曾說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見《雍也篇第六》第十一章)③ 貨殖:做買賣,. 商。④ 億:同「臆」。估計,猜測。子張問善人之道①。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②。」【今譯】子張請問做善人的道理。孔子說:「如果不踩著前人的腳051.跡走,〔學問、修養〕也就不能『入室』。」【注釋】① 善人:孔子認為,「善人」只是「質美(本質好)」「欲仁」,所謂憑良心為善。然而,這是不夠的。如果「善人」不. 著前人(足可效法的先王聖賢)的腳步走,不通過學習去鍛煉修養自己,也就達不到「入室」的高標準。② 入於室:參見本篇第十五章注。子曰:「論篤是與①,君子者乎?色庄者乎②?」【今譯】孔子說:「〔人們〕讚許言論誠懇篤實的人,〔但要注意區分〕是君子呢?還是神色偽裝莊重的人呢?」【注釋】① 論篤是與:等於「與論篤」。「論篤」,言論誠懇篤實的人。「與」,讚許。「是」無實義,起幫助「論篤」這一賓語提前的語法作用。② 色庄:神色莊重。這裡指做出一副莊重的樣子。子路問:「聞斯行諸①?」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②,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③,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④,故退之。」【今譯】子路問:「聽到了道理就馬上行動嗎?」孔子說:「有父兄在,如何能〔不請示父兄〕馬上行動呢?」冉有問:「聽到了道理就馬上行動嗎?」孔子說:「聽到了就馬上行動。」公西華151.〔問孔子〕說:「仲由問『聽到了就馬上行動嗎』,您說『有父兄在』;冉求問『聽到了就馬上行動嗎』,您卻說『聽到了就馬上行動』。這使我迷惑,所以大膽地問問〔為何回答不同〕。」孔子說:「冉求做事畏縮不前,所以要鼓勵他大膽前進一步;仲由一個人能頂兩個人,所以要抑制約束他慎重地退後一步。」【注釋】① 斯:代詞。這裡代指道理,義理,應該做的事。 諸:「之乎」二字合音。② 求:即冉有。名求,字子有,也稱冉有。③ 赤:即公西華。名赤,字子華,也稱公西華。④ 兼人:指剛勇,敢作敢為,一個人能頂兩個人。子畏於匡①,顏淵後。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今譯】孔子在匡地受到圍困拘禁,顏淵〔失落,〕最後才逃出來。孔子〔驚喜地)說:「我以為你死了呢。」〔顏淵〕說:「夫子您還健在,我怎麼敢死呢?」【注釋】① 畏:畏懼,有戒心。指孔子在匡地被人誤以為是陽虎而受到圍困。季子然問①:「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②,曾由與求之問③。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251.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今譯】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以說是大臣嗎?」孔子說:「我以為您是問的別人,. 來是問仲由和冉求啊。所謂大臣,是能夠用正道事奉君主的,如果不能這樣,就寧可辭職不幹。現在仲由和冉求,只可以說是具備做大臣的才能。」〔季子然〕說:「那麼〔他們〕做什麼事都跟從〔季氏〕嗎?」孔子說:「殺父親、殺君主〔那種事〕,也是不會跟從的。」【注釋】① 季子然:姓季孫,名平子,字子然,乃季孫意加之子。魯國秀氏的同族人。因為季氏任用子路、冉有為臣,所以,季子然向孔子提出了這一問題。② 子:先生。尊稱對方。 為異之間:問的別的人。「異」,不同的,其他的。③ 曾:乃,. 來是。④ 具臣:有做官的才能。「具」,才具,才能。子路使子羔為費宰①。子曰:「賊夫人之子②。」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③,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④。」【今譯】子路讓子羔去費地任行政長官。孔子說:「這是害了人家的孩子。」子路說:「那地方有人民,有社稷,何必非讀書才算是學習呢?」孔子說:「所以我討厭巧言狡辯的人。」【注釋】① 子羔:高柴,字子羔。孔子弟子。比孔子小三十歲。351.② 賊:害,毀壞,坑害。孔子認為子羔年輕,學業未成,讓他從政,無異於害他。③ 社稷:「社」,土地神。「稷(jì記)」,穀神。古代說「社稷」,指祭祀土地神和穀神。後來又把「社稷」作為國家政權的象徵。④ 惡(wù務):討厭。 佞(nìng濘):巧言,諂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①。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②。居則曰③:『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④:「千乘之國⑤,攝乎大國之間⑥,加之以師旅⑦,因之以饑饉⑧,由也為之,比及三年⑨,可使有勇,且知方也A B。」夫子哂之A C。「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A D。」「赤A E,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A F,端章甫A G,願為小相焉A H。」「點,爾何如?」鼓瑟希A I,鏗爾A J,舍瑟而作A K,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L B。」子曰:「何傷乎L C?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L D,春服既成L E,冠者五六人L F,童子六七人,浴乎沂L G,風乎舞雩L H,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晳後。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L I?」「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今譯】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陪奉孔子閑坐著。孔子說:451.「因我比你們年長一些,不要因為我而拘束。〔你們〕平時常說:『人家不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們〔要任用你們〕,那麼〔你們〕打算怎樣做呢?」子路輕率直爽急忙回答說:「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受別國軍隊的侵犯,又遇上凶年饑荒,讓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民勇敢,而且知道遵守禮義。」孔子微笑了一下。〔孔子又問:〕「冉求,你如何呢?」〔冉求〕回答說:「一個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國,讓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民富足。至於禮樂教化方面,那要等待君子去實行了。」〔孔子又問:〕「公西赤,你如何呢?」〔公西赤〕回答說:「不敢說我能夠做到些什麼,而是很願意學習啊。在宗廟祭祀的事務上,或者與別的國家的盟會中,我穿上禮服,戴上禮帽,願意做一個小小的贊禮人。」〔孔子又問:〕「曾點,你如何呢?」〔曾點正在〕彈瑟,聲音稀疏,鏗的一聲停了,放下瑟,站起身來。回答說:「〔我的志向〕不同於他們三位的陳述。」孔子說:「那又有什麼妨. 呢?也就是各人談談自己的志向啊!」〔曾點〕說:「暮春時節,春天的夾服已. 穿定了,和成年人五六人,少年六七人,去沂河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風,唱著歌一路走回來。」孔子長嘆了一聲,說:「我是贊成曾點的。」三人出去了,曾晳最後走。曾晳〔問孔子〕說:「這三位說的話如何呢?」孔子說:「也就是各人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曾晳〕說:「夫子為何笑仲由呢?」〔孔子〕說:「治理國家要講禮讓,他說話卻不謙讓,所以笑他。」〔曾晳又問:〕「難道冉求所講的不是邦國之事嗎?」〔孔子說:〕「哪裡見得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國家呢?」〔曾晳又問:〕551.「難道公西赤所講的不是邦國之事嗎?」〔孔子說:〕「有宗廟、有同別國的盟會,那不是諸侯國又是什麼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一個小相,. 還能做大相呢?」【注釋】① 曾晳(xī西):姓曾,名點,字子晳。曾參的父親。南武城人。也是孔子的弟子。② 毋吾以:不要因我而受拘束,而停止說話,不肯發言。「毋」,不,不要。「以」,同「已」。停止。③ 居:平時,平素。④ 率爾:輕率地,急忙地。⑤ 千乘之國:「乘(shèng勝)」,兵車。古代常以兵車數作為國家大小的標誌。古代是按土地多少出兵車的,出一千輛兵車就是擁有縱橫一百裡面積的諸侯國。⑥ 攝:夾在其中,受局促,受逼迫,受管束。⑦ 師旅:古代軍隊組織,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100人),五卒為旅(500人),五旅為師(2500人),五師為軍。「加之以師旅」,猶言發生戰爭,受別國軍隊的侵犯。⑧ 饑饉(jǐn緊):荒年,災荒,凶年。《爾雅·釋天》:「谷不熟為飢,蔬不熟為饉。」⑨ 比及:等到,到了。A B  知方:指懂得道義,遵守禮義。A C  哂(shěn審):微笑,譏笑。A D  俟(sì四):等待。A E  赤:即公西華。參閱《公冶長第五》第八章注。A F  會同:諸侯會盟。兩諸侯相見,叫「會」;許多諸侯一起相見,叫「同」。A G  端章甫:「端」,也寫作「褍」,周代的一種禮服,也叫「玄651.端」。「章甫」,一種禮帽。這裡泛指穿著禮服。A H  相:在祭祀、會同時,行贊禮的人員。也叫儐相。有不同的職位等級,故文中有「小相」「大相」之說。A I  希:通「稀」。稀疏(節奏速度放慢)。A J  鏗(kēng坑)爾:鏗的一聲。形容樂聲有節奏而響亮。一說,曲終撥動瑟弦的餘音。A K  作:站起身來。L B  三子:三位。「子」是對同學的尊稱。 撰:同「譔」。陳述的事,說的話。l c  傷:妨害,妨. 。L D  莫:同「暮」。l e  春服:指春天穿的夾衣(里表兩層)。 既:已. 。 成:定,穿得住了。L F  冠者:成年人。古代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束髮加冠,表示已. 成年。l g  沂(yí移):水名。發源於山東省鄒城市東北,. 曲阜市南及. 蘇省北部,流入黃海。傳說當時該處有溫泉。L H  風:作動詞用,吹風,乘涼。 舞雩:「雩(yú魚)」,古代求雨的祭壇。因人們乞雨必舞,故稱「舞雩」。這裡指魯國祭天求雨的檯子,在今曲阜市南,有壇有樹。北魏酈道元《水. 注》稱:「沂水北對稷門,一名高門,一名雩門。南隔水有雩壇,壇高三丈,即曾點所欲風處也。」L I  唯:語首助詞,無實際意義。751.顏淵篇第十二(共二十四章)主要講孔子教育弟子如何為仁、為政、處世。顏淵問仁①。子曰:「克己復禮為仁②,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③。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④。」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⑤。」【今譯】顏淵問〔怎樣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使言行回復和符合於『禮』,就是仁。有一天做到了剋制自己,符合於禮,天下就都讚許你是仁人了。實行仁,在於自己,難道還在於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綱領條目。」孔子說:「不符合禮的不看,不符合禮的不聽,不符合禮的不說,不符合禮的不做。」顏淵說:「我雖然不聰敏,請讓我按照您的話去做吧。」【注釋】① 仁:儒家學說中含義非常廣泛的一種道德觀念。包括了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內容,而核心是指人與人的相親相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851.人」則是實行「仁」的主要方法。② 克己復禮:「克」,剋制,約束,抑制。「己」,自己。這裡指一己的私慾。「復」,回復。「禮」,人類社會行為的法則、標準、儀式的總稱。包括了社會生活中由於風俗習慣而長期形成、又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禮節儀式;人們相互之間表示尊敬謙讓的言語或動作;也包括社會上通行的法紀、道德和禮貌。據《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可見「克已復禮」是孔子以前就有的古語,儒家用之作為一種自我修養的方法。③ 歸仁:朱熹說:「歸,猶與也。」「一日克己復禮,則天下之人皆與其仁,極言其效之甚速而至大也。」「與」,讚許,稱讚。一說,「歸」,歸順。這兩句的意思就是:「有一天做到了剋制自己,符合於禮,天下就歸順於仁人了。」④ 目:綱目,條目,具體要點。⑤ 事:從事,實行,實踐。仲. 問仁①。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 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今譯】仲. 問〔怎樣是〕仁。孔子說:「出門〔工作、辦事〕如同去接待貴賓,使用差遣人民如同去承當重大的祭祀。自己不願意承受的,不要加給別人。為國家辦事沒有怨恨,處理家事沒有怨恨。」仲. 說:「我雖然不聰敏,請讓我按照您的話去做吧。」【注釋】① 仲. :冉雍,字仲. 。參閱《公冶長第五》第五章注。951.司馬牛問仁①。子曰:「仁者,其言也訒②。」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今譯】司馬牛問〔怎樣是〕仁。孔子說:「仁人,說話慎重。」〔司馬牛〕說:「說話慎重,就稱作仁嗎?」孔子說:「〔凡事〕做起來都是困難的,說話能不慎重嗎?」【注釋】① 司馬牛:孔子的弟子。姓司馬,名耕,一名犁,字子牛。宋國人。相傳是宋國大夫桓魋(tuí頹)的弟弟。② 訒(rèn認):言語遲鈍,話難說出口,言若有忍而不易發。引申為說話十分慎重,不輕易開口。《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司馬牛「多言而躁」(饒舌話多,個性急躁),由此可見,孔子這一段話是針對司馬牛「多言而躁」的毛病所提出的告誡。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①,夫何憂何懼?」【今譯】司馬牛問〔怎樣是〕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畏懼。」〔司馬牛〕說:「不憂愁不畏懼,就稱為君子了嗎?」孔子說:「自己反省檢查,問心無愧,那還憂愁什麼畏懼什麼?」【注釋】① 省(xǐng醒):檢查,反省,檢討。 疚(jiù舊):對於自己的錯誤感到內心慚愧,痛苦不安。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①。」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061.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今譯】司馬牛憂愁地說:「人家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死生命中注定,富貴由天安排。』君子〔只要〕認真謹慎沒有過失,對人恭敬而有禮貌,天下的人都是兄弟呀。君子何必憂慮沒有兄弟呢?」【注釋】① 我獨亡:「亡」,同「無」。關於司馬牛沒有兄弟的感嘆,傳統的說法是:司馬牛之兄桓魋,與有巢、子頎、子車等在宋國作亂,失敗後逃奔衛、齊、吳、魯。司馬牛雖始終未參與其兄的作亂,不贊成這種行為,但也被迫逃亡到魯國。因此,司馬牛有兄弟等於無兄弟,故發出這樣的憂嘆(事見《左傳·哀公十四年》)。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①,膚受之曞②,不行焉③,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曞,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④。」【今譯】子張問〔怎樣是〕「明」。孔子說:「像水浸潤般的讒言,像皮膚受痛般的誣告,對你行不通,就可以說是看得明白了。像水浸潤般的讒言,像皮膚受痛般的誣告,對你行不通,就可以說是看得遠了。」【注釋】① 浸潤之譖:「浸(jìn進)潤」,水(液體)一點一滴逐漸濕潤滲透進去。「譖(zèn怎去聲)」,讒言,說人的壞話。浸潤之譖,是說點滴而來、日積月累、好像水浸潤般的誣陷中傷。② 膚受之曞:「膚受」,皮膚上感受到。「曞」,與譖義近,誹謗。《正義》說:「曞亦譖也,變其文耳。」膚受之曞,是說好像皮膚上感覺161.到疼痛般急迫切身的誹謗誣告。③ 不行:行不通。這裡指不為那些暗裡明裡挑撥誣陷的話所迷惑,不聽信讒言。④ 遠:古語說:「遠則明之至也。」《尚書·太甲中》說:「視遠惟明,聽德惟聰。」可見「遠」及上句中的「明」均指看得明白,看得深遠、透徹,而「遠」比「明」要更進一步。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①,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今譯】子貢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有充足的糧食,有充足的軍備,人民信任政府啊。」子貢說:「不得已一定要去掉一項,在這三項中哪一項先去掉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說:「不得已一定要再去掉一項,在〔剩下的〕這兩項中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都是要死的,但如果人民對政府不信任,〔國家政權〕是立不住的。」【注釋】① 兵:兵器,武器。這裡指軍備。棘子成曰①:「君子質而已矣②,何以文為③?」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④。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⑤。」【今譯】棘子成說:「君子只要質樸就行了,為何還要那些文采?」261.子貢說:「可惜呀,夫子您竟這樣評說君子。舌頭一動,話說出口,就是套上四匹馬. 的車,也追不回啊。文如同質,質如同文〔,兩者同樣重要〕。去掉毛的虎豹皮,與去掉毛的犬羊皮就很相似了。」【注釋】① 棘子成:衛國的大夫。② 質:質樸,內在的思想品質、道德修養純樸。③ 文:花紋,文采。引申為文辭、禮儀等方面的修養。④ 駟不及舌:「駟(sì四)」,四匹馬. 的車。「舌」,指說出來的話。話一說出口,是追不回來的。⑤ 鞟(kuò闊):同「鞹」。去掉了毛的獸皮。哀公問於有若曰①:「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②?」曰:「二③,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今譯】魯哀公問有若:「年成不好有饑荒,〔國家財政〕用費不足,怎麼辦呢?」有若回答說:「為何不實行抽取十分之一的『徹』稅法呢?」〔哀公〕說:「抽十分之二的田稅,我還不夠用,如何能實行『徹』稅法呢?」〔有若〕說:「百姓富足了,國君怎麼會不足?百姓不富足,國君怎麼會足?」【注釋】① 哀公:魯國國君。參閱《為政篇第二》第十九章注。有若:姓有,名若,字子有。被後人尊稱「有子」。參閱《學而篇第一》第二章注。② 盍(hé河):何不,為什麼不。 徹:西周的一種田稅制度。361.就是國家從耕地的收穫中抽取十分之一作為田稅。③ 二:指國家從耕地的收穫中抽取十分之二作為田稅。魯國自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起,不再實行「徹」法,而是以「二」抽稅。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①,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只以異』②。」【今譯】子張問怎樣提高品德,辨別迷惑。孔子說:「以忠誠信實為主,努力做到義,就是提高品德。喜愛一個人就希望他永遠活著,厭惡起來又恨不得讓他馬上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這就是迷惑。〔《詩. 》上說:〕『確實不是因為富不富,而只是因為見異思遷。』」【注釋】① 徙義:指向義遷移、靠攏,按照義去做。「徙(Xī洗)」,遷移。② 「誠不」句:出自《詩. ·小雅·我行其野》。意思是:(你這樣對待我)即使不是嫌貧愛富,也是喜新厭舊。孔子在此引這兩句詩的意思,現已很難推測。有人認為這兩句詩本是其他篇章的文字,因竹簡編排的次序錯了而誤引在此處。可參。齊景公問政於孔子①,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今譯】齊景公向孔子問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說:「君要像君461.的樣子,臣要像臣的樣子,父要像父的樣子,子要像子的樣子。」齊景公說:「很好啊!果真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雖然有糧食,我能得到而享受嗎?」【注釋】① 齊景公:姓姜,名杵臼(chǔjiù楚舊)。齊莊公異母弟。公元前547—前490年在位。魯昭公末年,孔子到齊國時,齊大夫陳氏權勢日重,而齊景公愛奢侈,多內嬖,厚賦斂,施重刑,不立太子,不聽從晏嬰的勸諫,國內政治混亂。所以,當齊景公問政時,孔子作了以上的回答。景公雖然口頭上讚許同意孔子的意見,卻未能真正採納實行,為君而不盡君道,後來齊國終於被陳氏篡奪。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①,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②。【今譯】孔子說:「僅根據〔訴訟雙方之中〕一方的言辭,就可以斷案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沒有過夜而不兌現的諾言。【注釋】① 片言:指. 告被告訴訟雙方中一方的片面言辭。「片」,單方面的。 折:斷,判斷,區別是非曲直。 獄:訟事,案件。② 無宿諾:沒有過宿隔夜的諾言,沒有拖延而不實現的許諾。「宿」,隔夜。子曰:「聽訟①,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今譯】孔子說:「〔要論〕審理案件,我如同別人一樣,〔但我所不同的是〕必須使訴訟案件不發生啊!」561.【注釋】① 聽訟:處理訴訟。「聽」,判斷,審理,處理。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今譯】子張問怎樣為政。孔子說:「堅守職位,不鬆懈倦怠,執行政令要忠實。」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①!」【今譯】孔子說:「廣泛地多學文化典籍,用禮來約束自己,就可以不違背〔君子之道〕了吧!」【注釋】① 本章與《雍也篇第六》第二十七章文字略同,可參閱。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今譯】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幫別人做成壞事。小人與此相反。」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今譯】季康子向孔子問怎樣為政。孔子回答說:「政,就是正。您帶頭走正道,. 敢不走正道?」661.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①,雖賞之不竊。」【今譯】季康子擔憂盜賊多。向孔子詢問〔該怎麼辦〕。孔子回答說:「假如您不貪財利,就是獎勵盜竊,也沒有人去盜竊。」【注釋】① 苟(gǒu狗):假如,如果。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①,必偃。」【今譯】季康子向孔子詢問如何為政,說:「如果殺掉作惡的壞人,而去親近為善的好人,如何呢?」孔子回答說:「您為政,怎麼還用殺人呢?您要是想做好事,百姓也會做好事的。君子的品德就像是風,小人的品德就像是草,草上有風,草必然〔隨風〕倒下。」【注釋】① 草上之風:指草上有風,風吹到草上。② 偃(yǎn眼):仆倒,倒下。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①?」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②,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761.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今譯】子張問:「士,怎麼樣才叫做『達』?」孔子說:「你所說的『達』指什麼?」子張回答說:「在朝廷做官一定有名聲,為大夫做家臣一定有名聲。」孔子說:「這只是名聲,而不是『達』。所謂『達』的人,要質樸正直,好尚禮義,善於分析別人的言語,觀察別人的臉色,. 常想著對人謙恭有禮貌。〔這樣的人〕在朝廷做官一定『達』,為大夫做家臣一定『達』。至於有虛名的人,表面上好像主張仁德,行動上卻違反仁德,還以仁人自居而不懷疑。〔這樣的人〕在朝廷一定要〔. 取〕虛名,在大夫封地一定要〔. 取〕虛名。」【注釋】① 達:通達,顯達,處事通情達理,做官地位顯貴。孔子認為:達者必須質直好義,具有仁德與智慧,才能與官職地位名實相副。② 聞:有名聲,名望。這裡指虛有其名,名實不副。「聞」與「達」相似,而本質不同。達重在誠,要務實,自修於內。聞旨在偽,外求虛名,欺世盜名。樊遲從游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①,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今譯】樊遲陪著〔孔子〕出遊於舞雩台下,說:「我大膽地請問:怎樣提高品德?怎樣消除邪念?怎樣辨清迷惑?」孔子說:「問得很好啊!首先努力去做該做的事,不計較後來得到的收穫,不就是提高品德么?改掉自己的錯誤,不攻擊別人的錯861.誤,不就是消除邪念么?忍不住一時的氣憤,而忘掉自身安危,甚至連累自己的父母親的人,不就是迷惑么?」【注釋】① 修:整治,消除改正。 慝(tè特):邪惡的念頭。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①。子曰:「知人。」樊遲未達②。子曰:「舉直錯諸枉③,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④,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⑤,不仁者遠矣⑥。湯有天下⑦,選於眾,舉伊尹⑧,不仁者遠矣。」【今譯】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說:「愛人。」〔樊遲又〕問什麼是智。孔子說:「知道識別人。」樊遲還不能透徹理解。孔子說:「推舉選拔正直的人,安排的位置在邪惡的人之上,這樣就能使邪惡的人轉化為正直。」樊遲〔從孔子那兒〕退出來,見到子夏,說:「剛才我見到老師,問什麼是智,老師說:『選拔推舉正直的人,安排的位置在邪惡的人之上,這樣就能使邪惡的人轉化為正直。』這話是什麼意思呀?」子夏說:「這是〔意義〕豐富而深刻的話啊!舜有了天下,在眾人中選拔人才,推舉了皋陶,不仁的人就被疏遠了。湯有了天下,在眾人中選拔人才,推舉了伊尹,不仁的人就被疏遠了。」【注釋】① 知:通「智」。② 未達:還沒明白,沒透徹理解。「仁」是「愛人」,不分親疏961.遠近都要愛;而「智」又要求知道了解人,善於識別人,辨明正、邪、賢、否、智、愚而區別對待;那麼,「仁」與「智」是否矛盾,要做到「智」是否會妨害「仁」?樊遲心裡含糊,弄不大通,故說「未達」。③ 錯諸枉:置於邪惡的人之上。參見《為政篇第二》第十九章注。④ 鄉:通「向」。從前。此猶說「剛才」。⑤ 皋陶(gāoyáo高搖):傳說舜時大臣,任「士師」,掌管刑法。⑥ 遠:疏遠,遠離。⑦ 湯:商朝開國君主,名履,滅夏桀而得天下。⑧ 伊尹:名摯,湯任他為「阿衡」(即宰相),曾輔助湯滅夏興商。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①,不可則止,毋自辱焉②。」【今譯】子貢問怎樣對待朋友。孔子說:「要忠誠地勸告他,委婉恰當地開導他,他還不聽從,就停止算了,不要自受侮辱。」【注釋】① 道:同「導」。引導,誘導。② 毋(wú吳):勿,不要。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今譯】曾子說:「君子以講習詩書禮樂文章學問來聚會結交朋友,依靠朋友互相幫助來培養仁德。」071.子路篇第十三(共三十章)主要講孔子教育弟子怎樣做人,怎樣為政。子路問政。子曰:「先之①,勞之②。」請益。曰:「無倦。」【今譯】子路問怎樣為政。孔子說:「先要領頭去干,帶動老百姓都勤勞地干。」〔子路〕請求多講一點。〔孔子〕說:「永遠不要鬆懈怠惰。」【注釋】① 先之:指為政者身體力行,凡事率先垂範,以身作則。「之」,代詞,指百姓。② 勞之:這裡指為政者親身去干,以自身的「先勞」,帶動老百姓都勤勞地干,雖勤而無怨。仲. 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子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①?」【今譯】仲. 擔任季氏的私邑總管,問怎樣為政。孔子說:「〔凡171.事〕要帶頭,引導手下管事的眾官吏去做,寬赦他們的小錯誤,推舉賢良的人才。」〔仲. 〕說:「怎麼能知道. 是賢才而選拔他們呢?」孔子說:「選拔你所知道的;你所不知道的,別人難道能不推舉他嗎?」【注釋】① 舍:捨棄,放棄。這裡指不推舉。 諸:「之乎」二字合音。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①,子將奚先②?」子曰:「必也正名乎③!」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④,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⑤。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⑥,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⑦。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⑧。」【今譯】子路〔對孔子〕說:「〔假如〕衛國國君等待您去治理國家,您將要先做什麼事呢?」孔子說:「必須先正名分吧。」子路說:「有這樣做的嗎?您太迂了,為什麼要正名分呢?」孔子說:「真粗野魯莽啊,仲由!君子對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大概總得抱著存疑的態度吧。〔如果〕名分不正,言語就不順;言語不順,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國家的禮樂制度就不能興建起來;禮樂制度興建不起來,刑罰的執行就不會恰當;刑罰執行不恰當,人民就手足失措。所以,君子確定名分必須可以說得清楚有理,說了也一定可以行得通。君子對自己所說的話,只是不草率馬虎罷了。」271.【注釋】① 衛君:衛出公蒯輒。他與父親爭位,引起國內混亂。所以孔子主張,要治理衛國,必先「正名」,以明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關係。參閱《述而篇第七》第十五章注。② 奚:何,什麼。③ 正名:糾正禮制名分上的用詞不當,正確地確定某個人的名分。「正」,糾正,改正。「名」,名分,禮制上的人的名義、身份、地位、等級等。④ 迂(yū淤):迂腐;拘泥守舊,不切實際。⑤ 闕如:存疑;對還沒搞清楚的疑難問題暫時擱置,不下判斷;對缺乏確鑿根據的事,不武斷,不妄說。「閥」,同「缺」。⑥ 中(zhòng眾):得當,恰當,適合。⑦ 錯:同「措」。放置,安排,處置。⑧ 苟(gǒu狗):苟且,隨便,馬虎。樊遲請學稼①。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②。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③,焉用稼!」【今譯】樊遲請教學習種莊稼。孔子說:「我不如老農夫。」〔樊遲〕請教學習種菜。〔孔子〕說:「我不如老菜農。」樊遲出去了。孔子說:「真是小人呀,樊須。上邊重視禮,百姓就不敢不尊敬;上邊重視義,百姓就不敢不服從;上邊重視信,百姓就不敢不說出真情實況。假如做到這樣,四方的百姓就會背著小孩前來投奔,〔從政者〕哪裡用得上自己去種莊稼呢?」371.【注釋】① 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參閱《為政篇第二》第五章注。② 圃(pǔ普):菜地,菜園。引申為種菜。③ 襁(qiǎng搶):背嬰兒的背帶、布兜。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①;使於四方,不能專對②,雖多,亦奚以為③?」【今譯】孔子說:「熟讀《詩. 》三百篇,派他從政做官,卻不會處理政務;派他當外交使節,卻不能獨立地辦理處事交涉,讀得雖然很多,又有什麼用呢?」【注釋】① 達:通達,通曉;會處理,會運用。② 專對:即根據外交的具體情況,隨機應變,獨立行事,回答問題,辦理交涉。外交使臣在處理對外交涉的事務時,因不可能時時事事都向本國朝廷請求指示,所以必須有「專對」的能力。又,當時在外交上往往以背誦《詩. 》章句來委婉地進行提問和回答,故「誦詩三百」是外交人才的必備條件。③ 以:用。 為:句末語助詞,表示感慨或疑問。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今譯】孔子說:「本身品行端正,就是不發命令,人民也會照著去做;本身品行不正,即使發布命令,人民也不會聽從。」子曰:「魯衛之政①,兄弟也。」471.【今譯】孔子說:「魯國、衛國的政治,像兄弟一般。」【注釋】① 魯衛之政:魯國是周公(姬旦)的封地,衛國是周公的弟弟康叔的封地。魯、衛本兄弟之國,後來衰亂又相似,孔子遂有這樣的感嘆。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①。始有,曰:「苟合矣②。」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今譯】孔子說衛國的公子荊,善於管理家業。開始有些財產時,〔公子荊〕說:「差不多合於我的要求了。」再增加一些財產時,〔他〕說:「差不多完備了。」到財產富足時,說:「差不多是非常美好了。」【注釋】① 公子荊:衛國的大夫,字南楚。是衛獻公的兒子,故稱公子荊。傳說他十五歲就代理宰相,處理國事。對自己的家業和生活享受,能隨時知足,不奢侈。吳國的公子季札,曾把公子荊列為衛國的君子(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善居室:善於管理家業、管理財務.濟,會過日子。② 苟:差不多,也算是。子適衛①,冉有僕②。子曰:「庶矣哉③!」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④?」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⑤。」571.【今譯】孔子到衛國去,冉有駕車。孔子說:「〔這兒〕人真多啊!」冉有說:「人已. 多了,又該怎麼辦呢?」〔孔子〕說:「讓他們富裕起來。」〔冉有〕說:「已. 富裕了,又該怎麼辦呢?」〔孔子〕說:「教育他們。」【注釋】① 適:往,到,去。② 仆:駕車。③ 庶(shù樹):眾多。這裡指衛國人口眾多。④ 何加:即「加何」。增加什麼,進一步幹什麼、辦什麼。⑤ 教:教育,教化。孔子主張「先富而後教」。子曰:「苟有用我者①,期月而已可也②,三年有成。」【今譯】孔子說:「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國家〕,一周年就可以〔初具規模,有可觀之處〕,三年〔功業〕會大有成效。」【注釋】① 苟:如果,假如。② 期月:周一年十二個月,即一周年。「期(jī基)」,周。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①!」【今譯】孔子說:「『善人治理國家一百年,也就可以克服殘暴、免去刑殺了。』真對啊,這話!」671.【注釋】① 是:代詞。這,此。子曰:「如有王者①,必世而後仁②。」【今譯】孔子說:「如果有王者興起,必須三十年以後才能實施仁政。」【注釋】① 王者:能治國安邦、以德行仁的賢明君王。② 世:三十年是一世。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今譯】孔子說:「如果端正了自身〔品行〕,從事政治還有什麼〔困難〕呢?自身不能端正,怎樣使別人端正呢?」冉子退朝①。子曰:「何晏也②?」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③,吾其與聞之。」【今譯】冉求〔從季氏官府〕辦完公事回來。孔子說:「為何回來晚了?」〔冉求〕回答說:「有政務。」孔子說:「是〔季氏私家〕一般的事務吧。如果有〔國家)政務,雖然〔國君〕不任用我了,我也會有所聞的。」【注釋】① 冉子:冉求。曾任季氏宰(家臣)。參閱《八佾篇第三》第六771.章注。② 晏(yàn硯):晚,遲。③ 吾以:用我。「以」,用。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①?」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②,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今譯】魯定公問:「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興盛,有這樣的話嗎?」孔子回答說:「話不可以講得像這樣肯定,但有與這接近的,有人說:『做君主難,做臣也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君主難,這豈不接近於『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興盛』嗎?」〔魯定公〕說:「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喪失,有這樣的話嗎?」孔子回答說:「話不可以講得像這樣肯定,但有與這接近的,有人說:『我做君主並沒有什麼可高興的,只是〔高興〕我說的話沒有人違抗。』如果君主說的話正確,而沒有人違抗,不也是很好嗎?如果說的話不正確,而沒有人違抗,這豈不接近於『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喪失』嗎?」【注釋】① 諸:「之乎」二字的合音。② 幾(jī基):將近,接近。葉公問政①。子曰:「近者說,遠者來。」871.【今譯】葉公問怎樣為政。孔子說:「使近處的人民感到喜悅,遠處的人民來投奔歸附。」【注釋】① 葉公:姓沈,名諸梁,楚國大夫。參閱《述而篇第七》第十九章注。子夏為莒父宰①,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今譯】子夏到莒父當地方長官,問怎樣為政。孔子說:「不要求速成,不要貪圖小利。想求速成,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注釋】① 莒父(jǔfǔ舉甫):魯國城邑名,在今山東省莒縣境內。一說,在高密縣東南。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①,其父攘羊而子證之②。」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③,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今譯】葉公對孔子說:「我的家鄉有個正直的人,他的父親偷了羊,他便去告發。」孔子說:「我們家鄉的正直的人和你所講的不一樣:父親為兒子隱瞞,兒子為父親隱瞞,正直的品德就在其中了。」971.【注釋】① 直躬者:猶言正直、坦率的人。「躬」,身。② 攘(rǎng嚷):偷,竊,搶。 證:檢舉,告發。③ 父為子隱:「隱」,隱瞞,隱諱。儒家提倡父慈子孝,即使對方有錯,也要在外人面前為之隱瞞。這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局限性。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①,不可棄也。」【今譯】樊遲問怎樣是仁。孔子說:「在家能恭敬規矩,辦事能認真謹慎,對人能忠實誠懇。雖然到了夷狄,〔這三種德行〕也是不可放棄的。」【注釋】① 之:動詞。到,去,往。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①。」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②,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③,何足算也!」【今譯】子貢問:「如何才配稱為『士』?」孔子說:「對自己的行為能保持羞恥之心;出使到其他國家,能不辜負君主委託的使命,這樣的人可配稱為『士』了。」〔子貢〕說:「我冒昧地問,次一等的呢?」〔孔子〕說:「宗族裡的人稱讚他孝順父母,鄉里的人稱讚他敬愛兄長。」〔子貢〕說:「我冒昧地問,再次081.一等的呢?」〔孔子〕說:「說話一定守信用,行動一定堅決果斷。〔雖然這樣做〕是淺薄固執的小人,不過也可以作為次一等的了。」〔子貢〕說:「如今從政的人如何呢?」孔子說:「咳!這些器量小的卑賤的人,算得了什麼!」【注釋】① 弟:同「悌」。敬愛兄長。② 硜硜然:「硜(kēng坑)」,通「」,小石堅確貌。形容淺薄固執。孔子認為如果不問是非曲直,在大事上糊塗,只管自己的言行「必信」「必果」,必然會陷於淺薄固執。《孟子·離婁下》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意思是:真正有德行的人,說話不一定句句守信,行為不一定貫徹始終,只要合乎道義,按道義行事便成。這話可作為《論語》本章的補充。③ 斗筲:「筲(shāo燒)」,盛飯用的小竹器,飯筐。斗、筲容量都不大(一斗只容十升;一筲只容五升,一說容一斗二升),引申來形容人的見識短淺,器量狹小。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①,必也狂狷乎②!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今譯】孔子說:「找不到言行合於中庸之道的人與他交往,那一定是要同狂者和狷者交往了。狂者有進取心,敢作敢為;狷者拘謹,潔身自好,絕不肯做壞事。」【注釋】① 中行:合乎中庸之道的言行。 與:相與,交往,來往;向他傳道,同他共事。② 狂:指志意高遠,縱情任性,驕傲自大,但勇往直前,敢作181.敢為,有進取精神。 狷(juàn倦):指為人耿直拘謹,潔身自好,安分守己,不求有所作為亦絕不肯同流合污。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①。』善夫!『不恆其德,或承之羞②。』」子曰:「不佔而已矣③。」【今譯】孔子說:「南方人有句話說:『人如果沒有恆心,不可以當巫醫。』〔這話)真好啊!〔《易. 》上也說:〕『如果不能永恆地保持自己的德行,免不了要承受羞辱。』」孔子〔又〕說:「〔這就是叫沒有恆心的人〕不用占卦罷了。」【注釋】① 巫醫:「巫」,巫師,能降神占卜的人。「醫」,醫師。古代巫、醫往往合於一身,巫師亦往往掌握一定的醫術,或以禳禱之術替人療疾。朱熹說:「巫,所以交鬼神;醫,所以寄死生。故雖賤役,而猶不可以無常。」② 「不恆」二句:見《易. ·恆卦·九三爻辭》。意為:做人如果不能永恆地保持自己的德行(三心二意,沒有操守),免不了要承受招來的羞辱。③ 占:占卜,算卦。孔子這句話的言下之意或為:沒有恆心的人一定遇凶,用不著再去占卜了。子曰:「君子和而不同①,小人同而不和。」【今譯】孔子說:「君子,講求和諧而不盲從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諧。」281.【注釋】① 和,同:這是春秋時代常用的兩個概念。「和」,和諧,調和,互相. 調。指不同性質的各種因素的和諧統一。如五味的調和,八音的合諧。君子尚義,無乖戾之心,能和諧共處,但不盲從附和,能用自己的正確意見來糾正別人的錯誤意見,故說「和而不同」。「同」,相同,同類,同一。小人尚利,在利益一致時,互相阿比,同流合污,能夠「同」;然一旦利益發生衝突,則不能和諧相處,更不能用道義來.調人情世故。故說「同而不和」。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①,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②,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今譯】子貢問:「全鄉都喜歡的人,如何呢?」孔子說:「未必可以。」〔子貢又問:〕「全鄉都憎惡的人,如何呢?」孔子說:「未必可以。不如是全鄉中的好人都喜歡他,壞人都討厭他。」【注釋】① 好(hào號):喜愛,稱道,讚揚。② 惡(Wù務):憎恨,討厭。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①。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今譯】孔子說:「給君子做事容易,卻難以討他的喜歡。不以正道去討他的喜歡,他是不喜歡的。而到他使用人的時候,對381.人卻能按才能的大小合理使用他。給小人做事很困難,卻容易討他喜歡。雖然不以正道去討他的喜歡,他也會喜歡的。而到他使用人的時候,對人就求全責備。」【注釋】① 易事:易與共事,事奉他、給他做事容易。 說:同「悅」。子曰:「君子泰而不驕①,小人驕而不泰。」【今譯】孔子說:「君子安舒坦然而不驕傲放肆,小人驕傲放肆而不安舒坦然。」【注釋】① 泰,驕:皇侃《論語義疏》:「君子坦蕩蕩,心貌怡平,是泰而不為驕慢也;小人性好輕凌,而心恆戚戚,是驕而不泰也。」朱熹說:「君子. 理,故安舒而不矜肆。小人逞欲,故反是。」子曰:「剛,毅,木①,訥②,近仁。」【今譯】孔子說:「剛強不屈,果敢堅毅,質樸老實,言語謹慎,〔這四種品德〕接近於仁。」【注釋】① 木:質樸,樸實,憨厚老實。② 訥:說話遲鈍。引申為言語非常謹慎,不肯輕易說話。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①,怡怡如也②,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481.【今譯】子路問:「如何才配稱為『士』呢?」孔子說:「互相勉勵督促,待人親切和氣,可以稱為『士』了。朋友之間要互相勉勵督促,兄弟之間要親切和氣。」【注釋】① 切切偲偲(sī私):懇切地責勉、告誡,善意地互相批評;相互切磋,相互督促,和睦相處。② 怡怡(yí移):和氣,安適,愉快。子曰:「善人教民七年①,亦可以即戎矣②。」【今譯】孔子說:「有作為的領導人教練百姓七年,就可以〔使百姓〕從軍作戰了。」【注釋】① 善人:好的有作為的領導人。一說,善於治軍作戰的人。② 即:靠近,從事,參加。 戎(róng榮):軍隊,戰爭。子曰:「以不教民戰①,是謂棄之。」【今譯】孔子說:「用沒有. 過軍事訓練的人去作戰打仗,這就叫做拋棄他們。」【注釋】① 不教民:即「不教之民」。沒有. 過軍事教育訓練的人。581.憲問篇第十四(共四十四章)主要記孔子及其弟子論修身作人之道,兼有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憲問恥①。子曰:「邦有道,谷②。邦無道,谷,恥也。」「克、伐、怨、欲③,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今譯】. 憲問怎樣是可恥。孔子說:「國家有道,應做官拿俸祿。國家無道,仍然做官拿俸祿,就是可恥。」[. 憲又問:]「好勝,自誇,怨恨,貪慾,[這些毛病]都能剋制,可以算做到了仁吧?」孔子說:「可以說是難能可貴的,至於[算不算做到]仁,我不知道。」【注釋】① 憲:即. 思。參閱《雍也篇第六》第五章注。. 思,當屬於前章孔子所說的「狷者」類型的人物,故孔子言「邦有道」應有為而立功食祿,「邦無道」才應獨善而不貪位慕祿,以激勵. 思的志向,使他自勉而進於有為。② 谷:穀米。指當官拿俸祿。③ 克:爭強好勝。 伐:自我誇耀。 怨:怨恨,惱. 。 欲:681.貪求多欲。子曰:「士而懷居①,不足以為士矣。」【今譯】孔子說:「作為『士』,如果留戀家庭,就不足以成為『士』了。」【注釋】① 懷居:「懷」,留戀,思念。「居」,家居,家庭。《左傳》上有「懷與安,實敗名」的話(《僖公二十三年》),士若懷戀家居之安,心有所累,就成功不了事業。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①;邦無道,危行言孫②。」【今譯】孔子說:「國家有道,要說話正直,行為正直;國家無道,行為仍可正直,但說話要隨和順從。」【注釋】① 危:正直。言人所不敢言,行人所不敢行。② 孫:同「遜」。謙遜,恭順。在這裡,有隨和順從而謹慎之意。孔子認為,處亂世,要「言孫」以避禍,不應「危言」而招禍(作無謂犧牲)。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今譯】孔子說:「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好的]言論,有[好的]言論的人卻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必定勇敢,勇敢的人781.卻不一定有仁德。」南宮适問於孔子曰①:「羿善射②,奡蕩舟③,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④。」夫子不答。南宮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今譯】南宮适問孔子:「羿善於射箭,奡善於水戰,最後都不得好死。禹、稷親自種莊稼,卻取得了天下。[應怎樣評價這些歷史人物呢?]」孔子沒回答。南宮适出去了。孔子說:「真是君子啊,這個人!真是尊崇道德啊,這個人!」【注釋】① 南宮适:孔子弟子。參閱《公冶長篇第五》第二章注。② 羿:在上古神話傳說中有三個羿,都是善於射箭的英雄。一是唐堯時的射箭能手。傳說堯時十日並出,曬得大地河乾草枯,羿射掉九日以解救民困。二是帝嚳時的射師。三是夏時有窮國的君主。傳說他本是夷族的一個酋長,曾一度篡奪了夏的政權而代理夏政。其理政後荒淫喜獵,把朝政交給親信家臣寒浞(zhuó濁)管理。寒浞覬覦羿的地位和美貌的妻子,收買了羿的家奴逢蒙,乘羿打獵回來毫無防備,將其殺害。本章中的羿即指有窮國的羿。③ 奡蕩舟:「奡(ào傲)」,一作「澆」。寒浞的兒子。是個大力士,又善於水戰。傳說他能「陸地行舟(在陸地上推著船走)」。「蕩舟」,搖船,划船。據顧炎武《日知錄》說:古人以左右衝殺為「盪」。這裡便可理解為水戰,即以舟師衝殺。《竹書紀年》曾記:「奡伐斟礪,大戰於淮,覆其舟,滅之。」後在征戰中,奡被夏朝中興之主少康所殺。④ 禹:夏代開國祖先,善治水,重視發展農業。 稷(jì計):傳說是帝嚳之子,名棄,善農耕,堯舉為農師。至舜時,受封於邰(今881.陝西省武功縣西南),號曰「后稷」,別姓姬氏,是周朝的祖先。後世又被奉為穀神。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今譯】孔子說:「君子當中沒有仁德的人是有的呀,[可是]小人當中從來沒有有仁德的人。」子曰:「愛之,能勿勞乎①?忠焉,能勿誨乎?」【今譯】孔子說:「愛他,能不讓他勤勞嗎?忠於他,能不勸告教誨他嗎?」【注釋】① 勞:勤勞,勞苦,操勞。此有進行勞動教育的含意。朱熹《四書集注》說:「愛而知勞之,則其為愛也深矣;忠而知誨之,則其為忠也大矣。」《國語·魯語下》:「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噁心生。」子曰:「為命①,裨諶草創之②,世叔討論之③,行人子羽修飾之④,東里子產潤色之⑤。」【今譯】孔子說:「[鄭國]創製外交公文,總是由裨諶創作寫出草稿;由世叔組織討論;由外交官員子羽加以修飾;再由東里的子產潤色。」【注釋】① 命:舊注謂指諸侯「盟會之辭」,即外交辭令。981.② 裨諶(píchén皮臣):鄭國大夫。③ 世叔:《左傳》作「子太叔」(「太」、「世」二字古時通用),名游吉,鄭國大夫。子產死後,繼任鄭國宰相。④ 行人:掌使之官(外交官員)。 子羽:公孫揮,字子羽。鄭國大夫。⑤ 東里:鄭國邑名,在今河南鄭州市,子產所居。 子產:名僑,字子產。鄭國大夫,後任宰相,有政聲。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①,曰:「彼哉!彼哉②!」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③,飯疏食,沒齒無怨言④。」【今譯】有人問到子產[是怎樣的人],孔子說:「是惠愛於民的人。」問到子西,[孔子]說:「他呀!他呀!」問到管仲,[孔子]說:「是個人才。他剝奪了伯氏駢邑的三百戶采地,[伯氏]只得吃粗糧和蔬菜,[可是]直到老死,也沒有怨言。」【注釋】① 子西:春秋時,載入史籍的有三個子西。其一,楚國的公子申(楚平王的庶長子),曾任令尹(即宰相),有賢名,立楚昭王。他和孔子同時,死於孔子之後。其二,楚國的斗宜申。後謀亂被殺。生活在魯僖公、魯文公之世。其三,鄭國的公孫夏,是子產(公孫僑)的同宗兄弟。曾掌握鄭國政權,他死後,才由於產繼他而執政。生當魯襄公之世。本章的子西,或說指楚國的公子申,或說指鄭國的公孫夏,已不可確考。② 「彼哉」句:他呀,他呀。這是古代曾. 流行的一個習慣用語,表示輕視,猶言算得了什麼,不值得一提。③ 伯氏:名偃,齊國大夫。 駢邑:齊國的地名。據清代阮元091.《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考證,今山東省臨朐縣柳山寨,即春秋時的駢邑,現仍殘留有古城城基。④ 沒(mò默)齒:老到牙齒都掉沒了。指老死,終身。 無怨言:沒有抱怨、怨恨的話。史載:伯氏有罪,管仲為宰相,奉齊桓公之命,依法下令剝奪了伯氏的采邑三百戶。因管仲執法公允,所以伯氏口服心服,始終無怨言。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今譯】孔子說:「貧窮而沒有怨恨,是困難的;富裕了而不驕傲,是容易的。」子曰:「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①,不可以為滕、薛大夫②。」【今譯】孔子說:「孟公綽做趙氏、魏氏的家臣,是優良的;但是不可以做滕、薛的大夫。」【注釋】① 孟公綽:魯國大夫,屬於孟孫氏家族。廉靜寡慾而短於才。其德為孔子所敬重。 老:古代對大夫家臣之長的尊稱,也稱「室老」。② 滕,薛:古代兩個小諸侯國。「滕」,故城在今山東省滕州市西南十五里。「薛」,故城在今山東省滕州市東南四十餘里官橋至薛城一帶。為何孟公綽不宜任小國的大夫呢?朱熹說:「大家勢重,而無諸侯之事;家老望尊,而無官守之責。」「滕、薛國小政繁,大夫位高責重。」所以,孔子說像孟公綽這種「廉靜寡慾而短於才」的人,可以任大國上卿的家臣(望尊而職不雜,德高則能勝任),而不可以任小國的大夫(政煩責重,才短則難以勝任)。這說明了知人善任的重要性。191.子路問成人①。子曰:「若臧武仲之知②,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③,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④,亦可以為成人矣。」【今譯】子路問怎樣才是一個完美的人。孔子說:「假若有臧武仲的明智,孟公綽的不貪慾,卞莊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藝,再用禮樂以增文采,也就可以成為完美的人了。」[孔子又]說:「現在要成為完美的人何必一定這樣要求呢?[只要他]見到財利時能想到道義,遇到[國家]有危難而願付出生命,長久處於窮困的境遇也不忘記平日的諾言,也就可以成為一個完美的人了。」【注釋】① 成人:完人;人格完備,德才兼備的人。② 臧武仲:即臧孫紇(hé盒),臧文仲之孫。魯國大夫,因不容於魯國權臣而出逃。逃到齊國後,他預料到齊莊公不能長久,便設法拒絕了齊莊公給他的田,孔子認為他很明智(見《左傳·襄公二十三年》)。③ 卞莊子:魯國大夫,封地在卞邑(今山東省泗水縣東)。傳說他曾一個人去打虎,以勇著稱。一說,即孟莊子。④ 久要:長久處於窮困的境遇。「要(yāo腰)」,通「約」。窮困。一說,「久要」即舊約,舊時答應過別人的話,從前同別人約定的事。 平生:平日。子問公叔文子於公明賈曰①:「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②?」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③。夫子時然後言,人不291.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子曰:「其然,豈其然乎?」【今譯】孔子向公明賈問到公叔文子,說:「是真的嗎?[有人說公叔文子]老先生不說、不笑、不取財。」公明賈回答說:「這是傳話的人說得過分了。[公叔文子]老先生是到適當的時候然後說,別人就不討厭他的講話;快樂了然後笑,別人就不討厭他的笑;符合禮義然後取財,別人就不討厭他的取。」孔子說:「. 來是這樣,怎麼會[傳成]那樣呢?」【注釋】① 公叔文子:名拔(一作發)。衛國大夫,衛獻公之孫。死後謚「文」,故稱公叔文子。 公明賈:姓公明,名賈。衛國人。公叔文子的使臣。一說,「公明」即「公羊」,是《禮記》中說的公羊賈。② 夫子:敬稱公叔文子。③ 過:說得過分,傳話傳錯了。子曰:『臧武仲以防求為後於魯①,雖曰不要君②,吾不信也。」【今譯】孔子說:「臧武仲憑藉防而請求[魯國國君]為他在魯國立後代為大夫,雖然有人說[臧武仲這樣做]不是要挾君主,可是我不相信。」【注釋】① 「臧武」句:「防」,魯國地名,在今山東省費縣東北六十里的華城,緊靠齊國邊境,是臧武仲受封的地方。公元前550年(魯襄公二十三年),臧武仲因幫助季氏廢長立少得罪了孟孫氏,逃到鄰近邾391.國。不久,他又回到他的故邑防城,向魯國國君請求為臧氏立後代(讓他的子孫襲受封地,並任魯國大夫)。言辭甚遜,但言外之意:否則將據邑以叛。得到允許後,他逃亡到齊國(見《左傳·襄公二十三年》)。② 要(yāo腰):脅迫,要挾。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①,齊桓公正而不譎②。」【今譯】孔子說:「晉文公詭詐不正派;齊桓公正派不詭詐。」【注釋】① 晉文公:春秋時有作為的政治家。晉獻公之子,姓姬,名重耳。因獻公寵驪姬,立幼子為嗣,他受到迫害,流亡國外十九年;後由秦國送回晉國,即位,為文公。他整頓內政,加強軍隊,使國力強盛。又平定周朝內亂,. 接周襄王複位,以「尊王」相號召。他伐衛致楚,「城濮之戰」用陰謀而大敗楚軍。在踐土(今河南省滎陽縣東北)大會諸侯,成為春秋時著名的霸主之一。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 譎(jué絕):欺詐,玩弄權術,耍弄陰謀手段。② 齊桓公:春秋時有作為的政治家。姓姜,名小白,姜尚(太公)的後人,齊襄公之弟。襄公被殺後,他從莒回國,取得政權。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革,富國強兵。以「尊王攘夷」相號召,幫助燕國打敗北戎,營救邢、衛二國,制止戎狄入侵;又聯合中. 諸侯進攻蔡、楚,與楚會盟於召陵(今河南省郾城東北);還平定了東周王室的內亂,多次與諸侯結盟,互不使用武力,使天下太平了四十年。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①,召忽死之②,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③,不以兵車④,管仲之力也!491.如其仁!如其仁!」【今譯】子路說:「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殉節,但管仲卻沒有自殺。」[子路又]說:「[這樣,管仲]算是沒有仁德吧?」孔子說:「齊桓公多次召集各諸侯國,主持盟會,沒用武力,而制止了戰爭,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這就算他的仁德!這就算他的仁德!」【注釋】① 公子糾:小白(即後來的齊桓公)的哥哥。他二人都是齊襄公的弟弟。襄公無道,政局混亂,他二人怕受連累,於是,小白由鮑叔牙事奉逃亡莒國,公子糾由管仲、召忽事奉逃亡魯國。而後,齊襄公被公孫無知殺死,公孫無知立為君。次年,雍廩又殺死公孫無知,齊國當時就沒有國君了。在魯庄公發兵護送公子糾要回齊國即位的時候,小白用計搶先回到齊國,立為君。接著興兵伐魯,逼迫魯國殺死了公子糾(見《左傳》庄公八年、九年)。② 召忽:他與管仲都是公子糾的家臣、師傅。公子糾被殺後,召忽自殺殉節。管仲卻歸服齊桓公,並由鮑叔牙推薦當了宰相。③ 九合諸侯:多次會合諸侯。「九」,不是確數,極言其多。一說,「九」便是「糾』,古字通用。「合」,集合。④ 不以:不用。 兵車:戰車。代指武力。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①,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②,吾其被髮左衽矣③。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④,自. 於溝瀆而莫之知也⑤!」591.【今譯】子貢說:「管仲不是仁人吧?桓公殺了公子糾,[管仲]沒自殺,卻又輔佐桓公。」孔子說:「管仲輔佐桓公,[使齊國]在諸侯中稱霸,匡正了天下,人民到如今還受到他給的好處。如果沒有管仲,我們恐怕已. 淪為披頭散髮衣襟在左邊開的落後民族了。難道[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樣,為了守小節,在小山溝里上吊自殺,而不被人所知道嗎?」【注釋】① 一匡天下:使天下的一切得到匡正。「匡」,正,糾正。② 微:非,無,沒有。一般用於和既成事實相反的假設句前面。③ 被髮左衽:當時邊疆地區夷狄少數民族的風俗、打扮。「被」,同「披」。「衽(rèn任)」,衣襟。④ 匹夫匹婦:指一般的平民百姓,平庸的人。 諒:信實,遵守信用。這裡指拘泥小的信義、小的節操。⑤ 自. :自縊,上吊自殺。 溝瀆(dú毒):古時,田間水道稱溝,邑間水道稱瀆。這裡指小山溝。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與文子同升諸公①。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②。」【今譯】公叔文子的家臣大夫僎,與文子同在朝廷為大夫。孔子聽到這件事,說:「[公叔文子死後]可以用『文』作謚號了。」【注釋】① 僎(xún尋):人名。. 是公叔文子的家臣,由於文子的推薦,當上衛國的大夫。 同升諸公:謂僎由家臣. 公叔文子推薦而與之同為衛國的大夫。「公」,公室,朝廷。691.② 為文:謚號為「文」。實際上,公叔文子死後,其子戍請謚於君。衛君說:過去衛國遭荒年時,公叔文子曾煮粥賑濟,施恩惠於饑民;又在國家危難時對君王表現非常忠貞。故給他的謚號是「貞惠文子」。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①?」孔子曰:「仲叔圉治賓客②,祝鮀治宗廟③,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今譯】孔子說到衛靈公的昏庸無道,季康子說:「像這樣[無道],為什麼還不失位喪亡呢?」孔子說:「有仲叔圉接待賓客辦理外交,祝鮀主管祭祀,王孫賈統率軍隊。像這樣[用人得當],怎麼會失位喪亡呢?」【注釋】① 奚:為何,為什麼。② 仲叔圉(yǔ雨):即孔文子。衛國大夫,世襲貴族。③ 祝鮀(tuó駝):衛國大夫,世襲貴族。子曰:「其言之不怍①,則為之也難。」【今譯】孔子說:「一個人大言不慚,那麼實際去做就困難了。」【注釋】① 怍(zuò作):慚愧。這裡是形容好說大話,虛誇,而不知慚愧的人。這種人善於吹噓,自然就難以實現他所說的話。陳成子弒簡公①。孔子沐浴而朝②,告於哀公曰:「陳恆弒791.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③。」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④,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⑤,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今譯】陳成子殺了齊簡公,孔子[得知]馬上沐浴上朝,向魯哀公報告說:「陳恆弒其君主,請出兵討伐。」哀公說:「去報告三位大夫吧!」孔子說:「因為我曾. 當過大夫,不敢不來報告。君主卻說『去報告三位大夫吧!』」[孔子]到三位大夫那裡去報告,他們表示不可以[出兵]。孔子[又]說:「因為我曾當過大夫,不敢不來報告。」【注釋】① 陳成子:齊國大夫陳恆,又名田成子。他在齊國用大斗借糧、小斗收糧的方法,獲得百姓擁護。政治上逐漸取得優勢後,在公元前481年(魯哀公十四年)殺死齊簡公,掌握了齊國政權。此後的齊國在歷史上也稱「田齊」。 簡公:齊簡公,姓姜,名壬。公元前484—前481年在位。② 沐浴:洗頭,洗澡。指上朝前表示尊敬與嚴肅而舉行的齋戒。③ 告夫三子:「三子」,指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因當時的季孫、孟孫、叔孫權勢很大,實際操縱魯國政局,魯哀公不敢作主,故叫孔子去報告這三位大夫。④ 從大夫之後:猶言我過去曾. 當過大夫。參閱《先進篇第十一》第八章注。⑤ 之:去,往,到。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①。」891.【今譯】子路問怎樣事奉君主。孔子說:「不要欺. 他,而要犯顏直言規勸他。」【注釋】① 犯:觸犯,冒犯。這裡引申為對君主犯顏諍諫。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①。」【今譯】孔子說:「君子向上,通達於仁義;小人向下,通達於財利。」【注釋】① 上達,下達:古今學者解釋各有不同:一,君子通達於仁義,小人通達於財利。二,上達指漸進而上,下達指漸流而下。有「君子天天長進向上,小人日日沉淪,每況愈下」之意。三,君子. 天理,故日進乎高明;小人徇人慾,故日究乎污下。四,君子追求高層次的通達,小人追求低層次的通達。五,君子上達達於道,小人下達達於器。本書取第一說。其餘供參考。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今譯】孔子說:「古代學習的人,是為了[充實提高]自己;現在學習的人,是為了[裝飾門面做樣子]給別人看。」蘧伯玉使人於孔子①,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991.【今譯】蘧伯玉派使者去看望孔子,孔子讓他坐下,問道:「蘧老先生[近來]在做些什麼?」使者回答說:「他老先生想少犯些錯誤,卻常感覺沒能做到。」使者走了以後,孔子說:「好使者啊!好使者啊!」【注釋】① 蘧(qú渠)伯玉:姓蘧,名瑗,字伯玉,衛國大夫。孔子去衛國時,曾住在他家裡。當時,蘧伯玉是有名的有道德修養的人,古人對他頗多讚譽,如「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淮南子·.道訓》),「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莊子·則陽篇》)。所謂化就是「與日俱新,隨年變化」(郭慶藩《莊子集釋》之意。從本章所敘也可看出:使者說的話很謙卑,而由此卻越能顯出蘧伯玉善於改過的賢德。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①。」曾子曰②:「君子思不出其位③。」【今譯】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就不要過問那方面的政事。」曾子說:「君子考慮事情,不超出他職位的範圍。」【注釋】① 「不在」句:已見前《泰伯篇第八》第十四章,可參閱。② 曾子:曾參。參閱《學而篇第一》第四章注。③ 「君子」句:本句也見於《周易·艮卦·象辭》:「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002.【今譯】孔子說:「君子以說得多做得少為可恥。」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今譯】孔子說:「君子之道有三條,我都沒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子貢說:「[這正是]老師您的自我表述啊!」子貢方人①。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②。」【今譯】子貢指責別人。孔子說:「賜呀,你就那麼好嗎?要叫我呀,可沒有那種閑功夫[指責別人]。」【注釋】① 方:同「謗」。指責,說別人的壞處。一說,比長較短。句中的意思則是:子貢喜歡將人拿來做比較,評論其短長。② 不暇:沒有空閑的時間。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①,患其不能也。」【今譯】孔子說:「不憂慮別人不知道自己[有長處好處],只憂慮自己無能。」【注釋】① 患:憂慮,擔心,怕。102.子曰:「不逆詐①,不億不信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今譯】孔子說:「事前不預先懷疑別人欺詐,不主觀猜測別人不誠實,[但若遇上欺詐情偽的人]卻也能及早地發現察覺,這樣的人該是賢人吧!」【注釋】① 逆:預先,預測。② 億:同「臆」。主觀推測,猜測。微生畝謂孔子曰①:「丘,何為是棲棲者與②?無乃為佞乎③?』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今譯】微生畝對孔子說:「孔丘,你為什麼做一個這樣忙碌不安[到處遊說]的人呢?豈不成了花言巧語的人嗎?」孔子說:「我不敢花言巧語,而是厭恨那些固執的人。」【注釋】① 微生畝:姓微生,名畝。傳說是一位年長的隱士。一作「尾生畝」。又說,即微生高。② 棲棲(xī西):忙碌不安,到處奔波不安定的樣子。③ 佞:花言巧語,能言善辯,賣弄口才。子曰:「驥不稱其力①,稱其德也②。」【今譯】孔子說:「千里馬,值得稱讚的不是它[善跑]的氣力,稱讚的是它的品質。」202.【注釋】① 驥(jì計):古代稱善跑的千里馬。② 德:這裡指千里馬能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或曰:「以德報怨何如①?」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今譯】有人說:「用恩德來報答仇怨,如何呢?」孔子說:「[那麼]用什麼來報答恩德呢?[應該]以公平無私來對待仇怨,用恩德來報答恩德。」【注釋】① 以德報怨:「德」,恩惠,恩德。「怨」,怨恨,仇怨。這話可能是當時的俗語。《老子》:「大小多少,報怨以德。」這是老子哲學中一種調和化解矛盾的思想。孔子對這種思想提出了批評。子曰:「莫我知也夫①!」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②?」子曰:「不怨天,不尤人③,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今譯】孔子說:「沒有人了解我啊!」子貢說:「為什麼會沒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說:「[我]不埋怨天,不責備人,下學人事,上達天命。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注釋】① 莫我知:即「莫知我」的倒裝。沒有人知道、了解我。② 何為:為何。③ 尤:責怪,歸咎,怨恨。302.公伯寮曞子路於季孫①。子服景伯以告②,曰:「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③。」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今譯】公伯寮對季孫說子路的壞話。子服景伯把這事告知孔子,並說:「[季孫]老先生已. 被公伯寮迷惑住了,我的力量還能[設法把真相辨明,殺掉公伯寮]把他的屍首擺到街市上去示眾。」孔子說:「我的道能得到實行,是天命;我的道被廢掉,也是天命。公伯寮能把天命怎麼樣?」【注釋】① 公伯寮:字子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作「公伯寮」。一作「繚」。孔子的弟子。曾任季氏家臣。政治上的投機分子。 曞(sù素):同「訴」。誣謗,告發,背後說人的壞話。② 子服景伯:姓子服,名何,字伯,「景」是死後謚號。魯國大夫。③ 肆:指處以死刑後陳屍示眾。 市朝:被處死的罪犯中,自士以下的,陳屍於市集;自大夫以上的,陳屍於朝廷。子曰:「賢者辟世①,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②。」【今譯】孔子說:「賢人避開社會而隱居;其次是[離開亂國]避到別的地方去;再其次是避開別人難看的臉色;再其次是避開難聽的惡言。」孔子[又]說:「這樣做的已. 有七人了。」【注釋】① 辟世:指不干預世事而隱居。「辟」,同「避」。避開。402.② 七人:指傳說中的七位賢人隱士。具體所指其說不一。有的說是:伯夷,叔齊,虞仲(太公),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有的說是:長沮,桀溺,荷丈人,石門守門者,荷蕢者,儀封人,楚狂接輿。不可確考。子路宿於石門①。晨門曰:「奚自②?」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今譯】子路在石門住宿。早晨值班看守城門的人問:「你從哪裡來?」子路說:「從孔氏那兒。」[守城門的人]說:「是那個明知做不成而偏要堅持去做的人嗎?」【注釋】① 石門:魯國都城(曲阜)外城的城門。一說,曲阜共有七個城門,南邊的第二個門就叫石門。孔子第二次周遊列國,道不能行,於六十八歲時,結束了他十四年的遊說生活,率弟子們回魯國的老家。子路打前站,先到石門,已天晚,在城門外住了一宿。② 奚自:「自奚」的倒裝。從哪裡來。子擊磬於衛①,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②,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③:「鄙哉,硜硜乎④!莫己知也⑤,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⑥。」子曰:「果哉!末之難矣。」【今譯】孔子在衛國,有一天正在敲著磬,有位挑著草筐的人從孔子門口. 過,說:「有[憂世的]心思啊,敲磬吧!」過了一會兒,又說:「鄙陋啊,那硜硜的聲音,好像表明沒有人了解自己;[既然沒人了解]那麼自己就[停止]算了吧。[人502.生好像趟水,《詩. 》上有句比喻的話:]『水深,就穿著衣服趟過去;水淺,就撩起衣服趟過去。』」孔子說:「說得真果斷堅決啊![如果真像趟水那樣]就沒有什麼困難了。」【注釋】① 磬(qìng慶):古代一種打擊樂器,形狀像曲尺,用玉或美石製成。② 荷蕢:「荷(hè賀)」,背,扛,擔負。「蕢(kuì愧)」,草編的筐。《高士傳》:荷蕢者,衛人也,避亂不仕,自匿姓名,故荷草器而自食其力也。③ 既而:不久,一會兒。④ 硜硜(kēng坑):象聲詞。擊石聲。這裡用來形容敲磬的聲音。⑤ 莫己知也:即「莫知己也」。⑥ 「深則厲」句:出自《詩. ·邶風·匏有苦葉》:「匏有苦葉,濟有深涉。深則厲,淺則揭。」大意是說:大葫蘆葉兒枯黃已. 成熟,濟水上有個看上去水挺大的渡口。如果水深,就穿著衣服下水過去;如果水淺,就撩起衣服趟過去。這裡「荷蕢者」以涉水為喻,譏孔子不知己而不止,不能適淺深之宜。子張曰:「《書》云:『高宗諒陰,三年不言。』①何謂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②,百官總己以聽於冢宰三年③。」【今譯】子張說:「《尚書》上說:『殷高宗居喪守孝,住在凶廬,三年不問政事。』為何這樣呢?」孔子說:「何必高宗這樣,古人都這樣。君主死了,文武百官總攝自己的職事都要聽命於冢宰三年之久。」602.【注釋】① 「高宗」句:出自《尚書·無逸》篇。「高宗」,殷王武丁,為商代王朝第十一世的賢王。他即位後,用奴隸傅說(yuè悅)為相,又得賢臣甘盤輔佐,國家大治。武丁在位時,是殷王朝最隆盛的時代。「諒陰」,也寫作「亮陰」,「諒暗」,「梁暗」。傳統的讀法是liángān(良安)。其意歷來學者說法各異:一,「亮」,同「諒」,誠信。「陰」,沉默。指武丁即王位之初,懷著滿心的誠信,態度沉默,三年之中不大講話。二,指武丁遭遇父喪,三年居喪守孝。後世帝王居喪守孝還沿稱「諒陰」。三,指居喪時所住的房子。這種房子,只用一根梁作屋脊,周圍沒有楹柱,上邊鋪上茅草作檐,下垂於地。整個房子沒有門窗,光線很暗。故稱「梁暗」。此取第三說。「不言」,指不大過問政事。② 薨(h. ng轟):周代諸侯之死叫「薨」。③ 冢(zhǒng腫)宰:商代官名,相當於後世的宰相。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①。」【今譯】孔子說:「在上位的人好禮,人民就容易聽從役使了。」【注釋】① 使:使喚,役使。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①。」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②!」【今譯】子路問怎樣才是君子。孔子說:「修養自己,保持嚴肅恭敬的態度。」[子路]說:「像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702.「修養自己,使貴族、大夫們安樂。」[子路]說:「像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修養自己,使全體百姓安樂。修養自己,使全體老百姓安樂,堯舜尚且擔心做不到哩!」【注釋】① 人:與「己」相對。這裡當指士大夫以上的貴族、上層人士。比下面的「百姓」所指範圍要. 。② 病:擔心,憂慮。. 壤夷俟①。子曰:「幼而不孫弟②,長而無述焉③,老而不死,是為賊④。」以杖叩其脛⑤。【今譯】. 壤左右伸腿叉開兩隻腳坐在地上等[孔子]。孔子說:「你年幼時不講孝悌,長大了沒有作為,老了還不死,簡直是個害人的賊。」[說著]就用手杖敲了敲. 壤的小腿[讓他把腿收回去]。【注釋】① . 壤:魯國人,據說是周文王第十六子. 伯的後人,是孔子多年的老朋友。《禮記·檀. 》記載:. 壤的母親死了,孔子去幫助他治喪,他卻站在棺材上大聲歌唱。孔子假裝沒聽見,不去理會。跟從的人看不下去了,就勸孔子別幫. 壤料理喪事了。孔子認為,無論如何,親總是親,故總是故,看在老朋友的分上,該幫他料理喪事,還要幫他料理。不過,孔子確也認為. 壤是不禮不敬不近人情的。夷:指「箕踞」,即屁股坐地,兩條腿左右斜伸出去,叉開兩隻腳呈八字形。因像只簸箕故稱。古人認為,以這種姿態坐在地上是一種輕慢無禮的表現。 俟(sì四):等待。② 孫:同「遜」。 弟:同「悌」。802.③ 長:長大,年長。 無述:無作為,沒成就,沒貢獻。④ 「老而」句:這句話孔子是專對. 壤一人而發,有恨鐵不成鋼的意思。「賊」,指為害社會的壞人。後世有人斷章取義,把這句話連起來說成「老而不死是為賊」,誤以為是孔子對老年人的一種侮罵。這顯然與孔子本來的意思截然不同。⑤ 脛(jìng競):小腿。闕黨童子將命①。或問子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②,見其與先生並行也③。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今譯】闕黨地方的一個兒童來向孔子傳信。有人問孔子:「[這兒童]是要求上進的人嗎?」孔子說:「我見他坐在成年人的位子上,又見他與長輩並肩而行。他不是要求上進的人,而是一個想急於求成的人。」【注釋】① 闕(què確)黨:魯國地名,在今山東省曲阜市境內。一說,即「闕里」,是孔子的家鄉。 將(jiāng. )命:傳達信息,傳話。② 居於位:坐在席位上。按古代禮節,大人可以有正式的席位就坐,兒童沒有席位。可是,這位童子卻與大人一起坐在席位上,可見其不知禮。③ 先生:這裡是對年長者、長輩的尊稱。902.衛靈公篇第十五(共四十二章)主要記孔子及其弟子在周遊列國時所論的以仁德治國的道理。衛靈公問陳於孔子①。孔子對曰:「俎豆之事②,則嘗聞之矣③;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④。【今譯】衛靈公向孔子問軍隊怎樣列陣。孔子回答說:「禮節儀式方面的事,我曾聽說一些;軍隊作戰方面的事,我沒學過。」第二天,[孔子]就離開了衛國。【注釋】① 陳:同「陣」。軍隊作戰布列陣勢。② 俎豆之事:指禮節儀式方面的事。「俎(Zǔ祖)」,古代祭祀宴享,用以盛放牲肉的器具。「豆」,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似高腳盤。二者都是古代祭祀宴享用的禮器。③ 嘗:曾. 。④ 遂行:就走了。孔子主張禮治,反對使用武力。見衛靈公無道,而又有志於戰伐,不能以仁義治天下,故而未答「軍旅之事」,第二天就離開了衛國。012.在陳絕糧,從者病①,莫能興②。子路慍見曰③:「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④,小人窮斯濫矣⑤。」【今譯】[孔子與弟子們]在陳國某地斷絕了糧食,隨從的人餓壞了,不能起身行走。子路滿臉惱. ,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有困厄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困厄時尚能安守,小人困厄了就不約束自己而胡作非為了。」【注釋】① 病:苦,困。這裡指餓極了,餓壞了。② 興:起來,起身。這裡指行走。③ 慍(yùn運):惱. ,怨恨。④ 固:安守,固守。⑤ 濫:像水一樣漫溢、泛濫。比喻人不能檢點約束自己,什麼事都幹得出來。子曰:「賜也①,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②?」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③。」【今譯】孔子說:「端木賜呀,你以為我是學習了很多而又一一記住的嗎?」[端木賜]回答說:「是的。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基本的思想觀念來貫穿它們的。」【注釋】① 賜:端木賜,字子貢。② 女:同「汝」。你。③ 以:用。 一:一個基本的. 則、思想。孔子這裡指的是「忠恕」之道。貫:貫穿,貫通。112.子曰:「由,知德者鮮矣①。」【今譯】孔子說:「仲由,懂得道德的人少啊。」【注釋】① 鮮(xiǎn險):少。因為道德必須由自身加強學習與修養,日積月累,長期努力,才能將其義理得之於心,見之於行,故孔子說「知德者鮮」。子曰:「無為而治者①,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②。」【今譯】孔子說:「好像無所作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的,大概只有虞舜吧?他做了些什麼呢?他只是恭敬鄭重地臉朝南面[坐著]而已。」【注釋】① 無為而治:「無為」,無所作為。據傳,舜當政時,一切沿襲堯的舊法來治國,似乎沒有什麼新的改變和作為,而使天下太平。後泛指以德化民,無事於政刑。朱熹《四書集注》說:「聖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為也。獨稱舜者,紹堯之後,而又得人以任眾職,故尤不見有為之跡也。」② 南面:古代傳統禮法,王位總是坐北朝南的。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①,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②,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③,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④,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⑤。212.【今譯】子張問[自己的主張]如何能行得通。孔子說:「說話忠誠守信,行為敦厚恭敬,即使在蠻貊地區,也行得通。說話不忠信,行為不篤敬,即使在本鄉州里,能行得通嗎?[「忠信篤敬」這幾個字]站著,彷彿看見它直立在眼前;坐車,彷彿看見它依靠在車轅的橫木上。這樣做了以後就能行得通。」子張[把孔子的話]寫在自己的衣帶上。【注釋】① 蠻:南蠻,泛指南方邊疆少數民族。貊(mò墨):北狄,泛指北方邊疆少數民族。② 州里:古代二千五百家為州。五家為鄰,五鄰為里。這裡代指本鄉本土。③ 參:本意為直、高。這裡引申為像一個高大的東西直立在眼前。④ 輿(yú余):車。 倚:依靠在物體或人身上。 衡:車轅前的橫木。⑤ 書諸紳:即「書之於紳」。「紳」,系在腰間下垂的寬大的衣帶。把警句、格言寫在腰間的大帶子上,一低頭就能看到,從而時時提醒自己,指導自己的言行。這是古人一種加強自我修養的方法。子曰:「直哉史魚①!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②!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今譯】孔子說:「史魚真正直啊!國家有道,[他的言行]像[射出的]箭頭一樣剛直;國家無道,也像箭頭一樣剛直。蘧伯玉真是一位君子啊!國家有道時,出來做官;國家無道時,312.[把正確主張]收起來辭官隱居。」【注釋】① 史魚:衛國大夫,名(qiū丘),字子魚。他曾多次向衛靈公推薦賢臣蘧伯玉,未被採納。史魚病危臨終時,囑咐兒子,不要「治喪正堂」,用這種做法再次勸告衛靈公一定要進用蘧伯玉,而貶斥奸臣彌子瑕。等衛靈公採納實行之後,才「從喪北堂成禮」。史魚這種正直的行為,被古人稱為「尸諫」(事見《孔子家語》及《韓詩外傳》)。② 蘧伯玉:參見《憲問篇第十四》第二十五章注。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①,亦不失言。」【今譯】孔子說:「可以與他說話卻不與他說,就會失掉友人錯過人才;不可與他說話卻與他說,就是浪費言語。聰明人既不失掉友人錯過人才,也不浪費言語。」【注釋】① 知:同「智」。智者,聰明人。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①,有殺身以成仁②。」【今譯】孔子說:「有志之士,仁義之人,不能為求得保住生命而損害仁,而應為做到仁獻出生命。」【注釋】① 求生:貪生怕死,為保活命苟且偷生。② 殺身:勇於自我犧牲,為仁義當死而死,心安德全。412.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①,必先利其器②。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③,友其士之仁者。」【今譯】子貢問怎樣實行仁德。孔子說:「工匠要把活兒幹得好,必須先把工具弄得精良合用。[要實行仁德,]住在一個國家,就要事奉大夫中有賢德的人,與士中有仁德的人交朋友。」【注釋】① 善:用作動詞。做好,干好,使其完善。② 利:用作動詞。搞好,弄好,使其精良。③ 事:事奉,為. . 服務。顏淵問為邦①,子曰:「行夏之時②,乘殷之輅③,服周之冕④,樂則《韶》《舞》⑤,放鄭聲⑥,遠佞人⑦。鄭聲淫,佞人殆⑧。」【今譯】顏淵問怎樣建設國家。孔子說:「遵行夏代的曆法,駕乘殷代的車子,戴周代的禮帽,奏《韶樂》、《舞樂》,禁止鄭國的樂曲,疏遠花言巧語善於狡辯的小人。鄭國的樂曲不正派,花言巧語的小人危險。」【注釋】① 為:建設,治理。 邦:邦國,諸侯國。② 夏之時:「時」,時令,時節。此指曆法。夏之時,就是沿用至今的夏曆(又稱陰曆,農曆)。周曆建子(以夏曆十一月為正月),殷歷建丑(以夏曆十二月為正月),夏曆建寅(以建寅之月的朔日為歲首),而夏曆最合於農時,有利於農業生產,故孔子主張推行夏曆。③ 乘殷之輅:「輅(lù路)」,古代的大車。舊說殷代的大車木質512.而無飾,最儉樸實用,故孔子提倡「乘殷之輅」。④ 服周之冕:「冕」,禮帽。舊說周代的禮帽體制完備而華美,而孔子是一向提倡禮服應講究、華美的,故說要「服周之冕」。⑤ 韶:舜時音樂。 舞:同《武》。周武王時音樂。參閱《八佾篇第三》第二十五章注。⑥ 放:驅逐,排斥,禁止。 鄭聲:鄭國的民間音樂。鄭國民間音樂形式活潑,與典雅板滯的古樂有很大不同。孔子難以接受,認為它多靡靡之音,故主張「放鄭聲」。⑦ 遠:作動詞用。疏遠。⑧ 殆:危險。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①。」【今譯】孔子說:「人沒有對將來的考慮,必定會有近在眼前的憂患。」【注釋】① 遠,近:指時間。猶言未來,目前。一說,指地方。朱熹說:「人之所履者,容足之外,皆為無用之地,而不可廢也。故慮不在千里之外,則患在幾席之下矣。」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①。」【今譯】孔子說:「罷了啊,我沒見過愛慕德行像愛慕美色[那樣熱切]的人。」【注釋】① 本章文字與《子罕篇第九》第十八章略同,可參閱。612.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①?知柳下惠之賢②,而不與立也③。」【今譯】孔子說:「臧文仲大概是個竊據官位的人吧?明知柳下惠是賢人,卻不給他官位。」【注釋】① 臧文仲:即臧孫辰。魯國大夫,歷仕魯庄公、魯閔公、魯僖公、魯文公四朝。知賢而不舉,故孔子批評他「不仁」,「竊位」。參見《公冶長篇第五》第十八章注。 竊位:竊據高位,佔有官位而不稱職、不盡責。② 柳下惠:本姓展,名獲,字禽,又名展季。他的封地(一說是居處)叫「柳下」;死後,由他的妻子倡議,給他的「私謚」(並非由朝廷授予的謚號)叫「惠」,故稱「柳下惠」。春秋中期的賢者,魯國大夫,曾任「士師」(掌管刑獄的官員)。以講究禮節而著稱。③ 與立:即「與之並立於朝」,給予官位。一說,「立」同「位」。「與立」,即「與位」。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①,則遠怨矣②。」【今譯】孔子說:「自己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就可以避開怨恨了。」【注釋】① 躬自厚:意為責己要重,應多多反省責備自己。「躬」,自身。「厚」,這裡指厚責,重責。 薄責於人:意為待人要寬,要行恕道,少挑剔責備別人。「薄責」,輕責,少責備。② 遠:遠離,避開。712.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①,吾末如之何而已矣②。」【今譯】孔子說:「不說『怎麼辦,怎麼辦』的人,我[對這種人]也沒辦法啊。」【注釋】① 如之何:猶言怎麼辦。孔子這裡的意思是:做事一定要. 過深思熟慮,多問幾個「該怎麼辦」。因為只有深憂遠慮的人,才能真正想出解決問題的好辦法。② 末如之何:猶言沒辦法。「末」,沒。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今譯】孔子說:「眾人整天聚在一處,說的話從不涉及義理,還好賣弄一點小聰明,[對這種人]真難[教育]啊!」子曰:「君子義以為質①,禮以行之,孫以出之②,信以成之。君子哉!」【今譯】孔子說:「君子以義為根本,以禮法來實行[義],以謙遜的語言來表達[義],以忠誠的態度來完成[義],這就是君子啊!」【注釋】① 質:本意為本質、質地。引申為基本. 則,根本。② 孫:同「遜」。 出:出言,表達。812.子曰:「君子病無能焉①,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今譯】孔子說:「君子只憂慮[自己]沒有才能,不憂慮別人不知道自己。」【注釋】① 病:擔心,憂慮。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①。」【今譯】孔子說:「君子就怕死後沒有[好的]名聲被人稱頌。」【注釋】① 疾:恨,怕,感到遺憾。 沒世:終身,死。 稱:稱述,稱道。子曰:「君子求諸己①,小人求諸人。」【今譯】孔子說:「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別人。」【注釋】① 求:要求。一說,求助,求得。則此章意為:君子一切求之於自己,小人一切求之於他人。子曰:「君子矜而不爭①,群而不黨②。」【今譯】孔子說:「君子莊重矜持而不同別人爭執,合群而不結黨營私。」912.【注釋】① 矜(jīn今):莊重,矜持,慎重拘謹。② 黨:結黨營私,. 幫結夥,搞小宗派。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今譯】孔子說:「君子不僅根據言論推舉選拔人才,也不因某人有缺點錯誤而廢棄他的言論。」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今譯】子貢問道:「有一個字而可以終身奉行的嗎?」孔子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加給別人。」子曰:「吾之於人也,. 毀. 譽①?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②。」【今譯】孔子說:「我對於別人,詆毀過. ?讚譽過. ?如有所讚譽,那是. 過實踐考驗過的。夏商周三代如此[大公無私地]用民,所以能按正直之道行事。」【注釋】① 毀;詆毀。指稱人之惡而失其真。 譽:讚譽,溢美。指揚人之善而過其實。② 「斯民也」句:「斯」,此,如此。「民」,指用民。「三代」,指夏、商、周。此句是說如此用民,無所偏私,這就是三代能按正直之022.道行事的. 因。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①,有馬者借人乘之②。今亡矣夫。」【今譯】孔子說:「[早年]我還能看到史官存疑的闕文,有馬的人把馬借給別人騎。[這些]今天沒有了啊。」【注釋】① 史之闕文:「闕」,同「缺」。指缺疑,存疑。史官記載歷史,對於有疑問(缺乏確鑿根據)的事,缺而不錄,抱存疑態度,故有「闕文」。一說,寫史的書吏,遇到可疑的字,存疑待問,寧可把缺少的字空起來,也不創造新字,不妄以己意另寫別的字來代替。② 借:借出,把自己的東西暫時給別人使用。句意為:有馬的人不敢自私,而願借給別人騎。一說,「借」,藉助。句意為:有馬的人,不會駕馭(訓練)自己的馬,而藉助善馴馬的人來調習訓練。「史闕文」與「馬借人」這兩句話,看來意義不夠連貫。有的學者推測「有馬者」句可能是衍文;也有的學者認為,這兩件事均說明古人淳厚樸實,與孔子時的人情澆薄不同,故孔子傷嘆。可參。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今譯】孔子說:「花言巧語會敗壞道德。小事上不能忍耐就會壞了大事。」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122.【今譯】孔子說:「眾人都厭惡他,一定要仔細考察詳情. 因;眾人都喜歡他,一定要仔細考察詳情. 因。」子曰:「人能弘道①,非道弘人。」【今譯】孔子說:「人能夠弘揚道,不是道能弘揚人。」【注釋】① 弘(hóng紅):弘揚,光大。子曰:「過而不改①,是謂過矣。」【今譯】孔子說:「有過錯而不改,這才真叫做過錯呢。」【注釋】① 改:改正,糾正。孔子主張:過而能改,復於無過。有些人犯錯誤,起初是無心的,只要能改,就沒有錯了;如堅持不肯改正,那才是真正的錯誤。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今譯】孔子說:「我曾. 整天的不吃飯,整夜的不睡覺,去冥思苦想,[結果]沒有什麼益處,還不如去學習呢。」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①;學也,祿222.在其中矣②。君子憂道不憂貧。」【今譯】孔子說:「君子謀求學道行道,不謀求衣食。耕田,未必不挨餓;學習知識,則可以獲得俸祿。君子擔憂道[學不成或不能行],不擔憂貧窮。」【注釋】① 餒:飢餓。② 祿:做官的俸祿。子曰:「知及之①,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蒞之②,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蒞之,動之不以禮③,未善也。」【今譯】孔子說:「依靠聰明才智得到的[職位、政權],[如果]不能用仁德去守住它,雖然得到,也必定會失去它。依靠聰明才智得到的,能夠用仁德去守住它,[但如]不用莊重嚴肅的態度去認真治理百姓,百姓也不會敬服。依靠聰明才智得到的,能用仁德去守住它,又能用莊重嚴肅的態度去認真對待,[但是]行動不符合禮義,也不能算是完善的。」【注釋】① 知:同「智」。聰明,才智。② 蒞(lì立):到,臨。這裡指臨民,即掌握政權,治理百姓。③ 動之:「動」,行動。「之」,語助詞,無義。孔子認為,治理天下,智、仁、庄、禮,四者缺一不可,只用智,其失在盪;只用仁,其失在寬;只用庄,其失在猛;所以必須用禮來調和。322.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①,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今譯】孔子說:「對君子,不可讓他只做小事情,而可讓他接受重大任務;對小人,不可讓他接受重大任務,而可讓他做些小事情。」【注釋】① 小知:「知」,主持,主管。小知,即任用做小事情,管小範圍內的具體事務。一說,「知」,了解,識別。小知,即從小處、從任用做小事情上,去了解、識別。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①。」【今譯】孔子說:「人民對於仁德,比對水火更急切需要;[但是]我見過溺水蹈火而死的,卻沒見過實踐仁德而死的。」【注釋】① 蹈(dǎo島):踏,踩,投入。引申為追求,實行,實踐。朱熹《四書集注》說:「民之於水火,所賴以生,不可一日無。其於仁也亦然。但水火外物,而仁在己。無水火,不過害人之身,而不仁則失其心。是仁有甚於水火,而尤不可以一日無者也。況水火或有時而殺人,仁則未嘗殺人,亦何憚而不為哉?」可見本章精神在於「勉人為仁」。子曰:「當仁不讓於師。」422.【今譯】孔子說:「面對著合於仁德的事,即使對老師,也不必謙讓。」子曰:「君子貞而不諒①。」【今譯】孔子說:「君子堅定執著於正道,而不固執拘泥於講小信。」【注釋】① 貞:正,固守正道,恪守節操。 諒:信,守信用,固執。本章與孔子所說「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同一意思。可參閱《子路篇第十三》第二十章。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①。」【今譯】孔子說:「事奉君主,要恭敬謹慎地辦事,而把領取俸祿的事往後放。」【注釋】① 食:食祿,俸祿,官吏的薪水。子曰:「有教無類①。」【今譯】孔子說:「對. 都進行教育,不分[貧富、智愚的]類別。」【注釋】① 無類:不分類,沒有富貴貧賤、天資優劣智愚、等級地位高低、地域遠近、善惡不同等等的區別與限制。孔子提倡全民教育,希522.望教育所有的人而同歸於善。他的弟子中,富有的(如冉有,子貢),貧窮的(如顏回,. 思),地位高的(如孟懿子為魯國貴族),地位低的(如子路為卞之野人),魯鈍一點的(如曾參),愚笨一點的(如高柴),各種人都有。子曰:「道不同①,木相為謀。」【今譯】孔子說:「主張不同,不能互相謀劃商討。」【注釋】① 道:道路,主張,所追求的目標。子曰:「辭達而已矣。」【今譯】孔子說:「言辭足以表達意思就行了。」師冕見①,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②。」【今譯】師冕來見孔子,走到台階邊,孔子說:「這是台階。」走到坐席邊,孔子說:「這是坐席。」大家都坐下後,孔子告訴他說:「某人在這裡,某人在那裡。」師冕走了以後,子張問:「這就是與樂師講話的方式方法嗎?」孔子說:「是的,誠然是幫助樂師的方式方法。」【注釋】① 師:指樂師。一般是盲人。 冕:盲人樂師的名字。② 相:幫助,輔助。622.季氏篇第十六(共十四章)主要記孔子論君子怎樣修身、如何以禮法治國。季氏將伐顓臾①。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②:「季氏將有事於顓臾③。」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④?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⑤,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⑥。何以伐為⑦?」冉有曰:「夫子欲之⑧,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⑨:『陳力就列A B,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A C?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A D,龜玉毀於櫝中A E,是. 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A F。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A G。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A H。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A I。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A J,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A K。」【今譯】季氏將要討伐顓臾。冉有、子路去見孔子,說:「季氏將722.對顓臾採取軍事行動。」孔子說:「冉求!這難道不該歸咎於你嗎?顓臾,過去周天子曾. 授權它主持東蒙山的祭祀,而且就在魯國的疆域之中,是我們魯國共安危的臣屬,為什麼要討伐它呢?」冉有說:「季孫大夫想這麼做,我們二人作為家臣,都不想這麼做。」孔子說:「冉求!周任曾有句話說:『能夠施展自己的才力,就擔任職務;實在做不到,就該辭職。』〔比如盲人〕遇到危險卻不扶持. 住他,摔倒了卻不攙扶他起來,那麼,用你這助手做什麼呢?而且你的話錯了。老虎、犀牛從關它的籠子里跑了出來,占卜用的龜甲、祭祀用的玉器在木匣中被毀壞了,這是. 的過錯呢?」冉有說:「如今顓臾城牆堅固,而且離費邑很近。現在不佔領它,後世必然成為子孫的禍患。」孔子說:「冉求!君子厭惡那種嘴上不說『想得到它』,一定要找個借口的人。我聽說過,對於擁有國家的諸侯和擁有采邑的大夫,擔心的不是貧窮,而是分配不均;擔心的不是人少,而是社會不安定。因為財富分配均勻了,就無所謂貧窮;國內和睦團結了,就不顯得人少勢弱;社會安定了,國家就沒有傾覆的危險。要是這樣做了,遠方的人還不歸服,便提倡仁義禮樂道德教化,以招徠他們。〔遠方的人〕已. 來了,就使他安心住下來。現在仲由、冉求你們二人輔佐季康子,遠處的人不歸服,而不能招徠他們;國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全;反而打算在國境之內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孫氏的憂患,不在顓臾,而在於宮殿的門屏之內呢。」【注釋】① 季氏:即季孫氏,指季康子,名肥。 魯國大夫。顓臾(zhuān yú專魚):附屬於魯國的一個小國,子爵。故城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北822.八十里。② 冉有,季路:孔子弟子。冉有即冉求,字子有,也稱冉有。季路即仲由,字子路,因仕於季氏,又稱季路。③ 有事:這裡指施加武力,採取軍事行動。④ 無乃:豈不是,恐怕是,難道不是。⑤ 先王:魯國的始祖周公(姬旦),系周武王(姬發)之弟,故這裡稱周天子為先王。 東蒙主:謂主祭東蒙山。「東蒙」,即蒙山。因在魯國東部,故稱東蒙。在今山東省蒙陰縣南四十里,與費縣連接。「主」,主持祭祀。⑥ 社稷之臣:國家的重臣。⑦ 何以伐為:「何以」,以何,為什麼。「為」,語氣助詞。相當於「呢」。為什麼要討伐他呢?⑧ 夫子:古時對老師、長者、尊貴者的尊稱。這裡指季康子。⑨ 周任:周朝有名的史官。A B  陳力:發揮、盡量施展自己的才力。 就列:走上當官的行列,擔任職務。A C  相:輔佐,幫助。古代扶引盲人的人叫「相」。引申為助手。A D  兕(sì四):古代犀牛類的野獸。或說即雌犀牛。 柙(xiá俠):關猛獸的木籠子。A E  櫝(dú毒):木製的柜子,匣子。A F  費(bì畢):季氏的采邑。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南,有費城。顓臾與費邑相距僅七十里,故說「近於費」。A G  疾:厭惡,痛恨。 辭:託辭,借口。a h  「不患貧」句:. 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清代俞樾《群. 平議》以為「寡」當作「貧」,「貧」當作「寡」。《春秋繁露·度制》和《魏書·張普惠傳》引此文,都是「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據改。朱熹說:「均,謂各得其分;安,謂上922.下相安。」A I  來:通「徠」。招徠,吸引,使其感化歸服。A J  分崩離析:「崩」,倒塌。「析」,分開。形容集團、國家等分裂瓦解,不可收拾。當時魯國不統一,四分五裂,被季孫、孟孫、叔孫三大貴族所分割。A K  蕭牆之內:「蕭牆」,宮殿當門的小牆,或稱「屏」。古代臣子進見國君,至屏而肅然起敬,故稱「蕭牆」。「蕭」、「肅」古字通。這裡用「蕭牆」,借指宮內。當時魯國的國君魯哀公名義上在位,實際上政權被季康子把持;這樣發展下去,一旦魯君不能容忍,必起內亂。故孔子含蓄地說了這話。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①;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②,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今譯】孔子說:「天下有道,制禮作樂,軍事征伐,由天子作決定;天下無道,制禮作樂,軍事征伐,由諸侯作決定。由諸侯作決定,大概傳十代就很少有不喪失政權的;由大夫作決定,傳五代就很少有不喪失政權的;由卿、大夫的家臣來掌握國家的命運,傳上三代就很少有不喪失政權的。天下有道,國家政權不會落在大夫手裡。天下有道,黎民百姓就不議論朝政了。」【注釋】① 「十世」句:「世」,代。「十世」,即十代。朱熹說:「先王之制,諸侯不得變禮樂,專征伐。」「逆理愈甚,則其失之愈速。」因為天032.下無道,天子無實權,才會形成「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局面;再混亂,就會到「自大夫出」、「陪臣執國命」的地步。這樣的政權當然不會鞏固。「十世」及後面的「五世」、「三世」均為約數,只是說明逆理愈甚,則失之愈速。這也是孔子對當時各國政權變動實況進行觀察研究而得出的結論。 希:同「稀」。少有。② 陪臣:卿、大夫的家臣。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①,政逮於大夫四世矣②,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③。」【今譯】孔子說:「〔魯國的國君〕失去國家政權有五代了,政權落在大夫〔季孫氏〕手裡有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孫就衰微了。」【注釋】① 祿:爵祿。這裡代指國家政權。 公室:指魯國朝廷。 五世:五代。公元前608年,魯文公死,大夫東門遂(襄仲)殺嫡長子子赤而立宣公,掌握了魯國政權。宣公死,政權實際上落在季氏手中。到孔子說這段話時,已又. 魯成公、魯襄公、魯昭公,到魯定公,共五代。② 逮:及,到。 四世:公元前591年,魯宣公死,季文子驅逐了東門氏,此後,由季氏為正卿,掌握了魯國政權。從文子,. 武子、平子、桓子,到孔子說這段話時,正為四代。③ 三桓:即魯國的「三卿」:季孫氏,叔孫氏,孟孫(即仲孫)氏。因這三家都是魯桓公的後代,故稱「三桓」。這三家一直掌握魯國政權,到魯定公時,曾出現「陪臣執國命」的局面,三桓勢力一度衰弱。132.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①,友多聞,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損矣。」【今譯】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種。與正直的人交友,與誠信的人交友,與見聞學識廣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與習於歪門邪道的人交友,與善於阿諛奉承的人交友,與慣於花言巧語的人交友,是有害的。」【注釋】① 諒:誠實。② 便辟(pián pì蹁僻):習於擺架子裝樣子,內心卻邪惡不正。③ 善柔:善於阿諛奉承,內心卻無誠信。④ 便佞(pián nìng蹁濘):善於花言巧語,而言不符實。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①,樂宴樂,損矣。」【今譯】孔子說:「有益的快樂有三種,有損的快樂也有三種。以得到禮樂的調節陶冶為快樂,以稱道別人的優點好處為快樂,以多交賢德的友人為快樂,是有益處的。以驕奢放肆為快樂,以閑佚遊盪為快樂,以宴飲縱慾為快樂,是有損害的。」【注釋】① 佚:同「逸」。安閑,休息。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①: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②,未見顏色而言謂之.③。」232.【今譯】孔子說:「侍奉君子容易有三種過失:〔君子〕還未說到,〔你〕就先說了,叫做急躁;〔君子〕已. 說到,〔你〕還不說,叫做隱瞞;不看〔別人〕臉色而貿然說話,叫做瞎子。」【注釋】① 愆(qiān千):過失,差錯,失誤。② 隱:隱瞞,有意緘默。③ . (gǔ古):雙目失明,盲人。這裡比喻不能察言觀色,說話不看時機就如盲人一樣。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①,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②。」【今譯】孔子說:「君子有三件事要警惕戒備:年輕時,血氣還不成熟,要警惕貪戀女色;到了壯年時,血氣正旺盛,要警惕爭強好鬥;到了老年時,血氣已. 衰弱,要警惕貪得無厭。」【注釋】① 未定:未成熟,未固定。② 得:泛指對於名譽、地位、錢財、女色等等的貪慾、貪求。子曰:「君子有三畏①:畏天命,畏大人②,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③,侮聖人之言。」【今譯】孔子說:「君子有三畏:敬畏天命,敬畏在高位的人,敬畏聖人的話。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不尊重在上位的人,蔑332.視聖人的話。」【注釋】① 畏:怕。這裡指心存敬畏,敬服。要時時處處注意修身誡己,有敬慎之心。② 大人:在高位的貴族、官僚。③ 狎(xiá俠):狎侮,輕慢,不尊重。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今譯】孔子說:「生來就有知識,是上等;. 過學習而有知識是次一等;遇到困難然後學習,是再次一等;遇到困難還不學習,這樣的百姓就是下等了。」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①,見得思義。」【今譯】孔子說:「君子在九個方面多用心考慮:看,考慮是否看得清楚;聽,考慮是否聽得明白;臉色,考慮是否溫和;態度,考慮是否莊重恭敬;說話,考慮是否忠誠老實;做事,考慮是否認真謹慎;有疑難,考慮應該詢問請教別人;發火發. ,考慮是否會產生後患;見到財利,考慮是否合於仁義。」【注釋】① 難(nàn南去聲):這裡指發. 可能帶來的災難、留下的後患。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①。吾見其人矣,吾432.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②。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今譯】孔子說:「看見善的〔就努力追求〕,如同怕自己趕不上似的;看見邪惡,如同把手伸進開水〔要趕快避開〕。我見過這種人,我聽過這種話。以隱居來求得保全自己的志向,以實行仁義來貫徹自己的主張。我聽過這種話,沒見過這種人。」【注釋】① 探湯:「湯」,開水,熱水。把手伸到滾燙的水裡。指要趕緊躲避開。② 達:達到,全面貫徹。齊景公有馬千駟①,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②,民到於今稱之。(誠不以富,亦只以異。)③其斯之謂與。【今譯】齊景公有四千匹馬,死的時候,人民認為他沒有什麼美德可稱頌。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下,但人民到現在還稱頌他們。(這實在不是因為富或不富,也只是因為品德行為的不同。)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注釋】① 千駟:古代一輛車套四匹馬,駟就是四匹馬的統稱。千駟就是四千匹馬。作為諸侯而有馬千駟,在當時是豪侈而越制的。② 首陽:首陽山。又稱雷首山,獨領山。在今山西省運城(一說永濟)縣南,為當年伯夷叔齊採薇隱居處。南山有古冢,松柏茂盛,傳說即伯夷叔齊的墓。關於伯夷、叔齊,已見前《公冶長篇第五》第532.二十三章注,可參閱。③ 「誠不」句:這兩句. 在《顏淵篇第十二》第十章中。有人說應加在這裡,與後句「其斯之謂與」銜接。姑按前人之說,加括弧補入。注詳見《顏淵篇第十二》。陳亢問於伯魚曰①:「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②。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③。」【今譯】陳亢問伯魚:「您〔從老師那裡〕聽到過什麼特別不同的教導嗎?」〔伯魚〕回答:「沒有。有一天,〔我父親〕一個人站在那裡,我快步. 過庭院。〔父親〕問:『學過《詩. 》嗎?』〔我〕回答:『沒有。』〔父親說:〕『不學《詩. 》,〔在社會交往中〕就不會說話。』我回去就學《詩. 》。又一天,〔父親〕又一個人站在那裡,我快步. 過庭院。〔父親〕問:『學過禮嗎?』〔我〕回答:『沒有。』〔父親說:〕『不學禮,〔在社會上做人做事〕不能立足。』我回去就學禮。〔我〕只聽說過這兩件事。」陳亢回去高興地說:「問了一件事,得到三個收穫:聽到學《詩. 》的意義,聽到學禮的好處,又聽到君子並不偏向自己的兒子。」【注釋】① 陳亢:字子禽。參閱《學而篇第一》第十章注。 伯魚:孔子的兒子,名鯉,字伯魚。632.② 趨:小步快速而行,以示恭敬。③ 遠:遠離,避開,不親近。這裡指對自己的兒子不偏向,沒有偏愛,沒有特殊照顧和過分關照。邦君之妻①,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②;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③;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今譯】國君的妻子,國君稱她為「夫人」,夫人自己〔謙〕稱『小童」;國內的人稱她為「君夫人」,在其他國家的人面前〔謙〕稱她為「寡小君」;其他國家的人也稱呼她「君夫人」。【注釋】① 邦君:指諸侯國的國君。② 小童:謙稱。猶說自己無知如童子。③ 諸:「之於」的合音。732.陽貨篇第十七(共二十六章)主要記孔子教育弟子講究仁德,闡發以禮樂治國的道理。陽貨欲見孔子①,孔子不見,歸孔子豚②。孔子時其亡也③,而往拜之。遇諸塗④。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⑤,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⑥,可謂知乎⑦?」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⑧。」孔子曰:「諾,吾將仕矣。」【今譯】陽貨想讓孔子去拜見他,孔子不去見,他便贈送給孔子一隻〔蒸熟的〕小豬。孔子暗中打聽到陽貨不在家,才去回拜他。兩人卻在途中遇見了。陽貨對孔子說:「過來!我有話對你說。」〔孔子近前,陽貨〕說:「把自己的寶物藏在懷裡,而聽任國家迷亂,這樣做可以稱為仁嗎?」〔孔子〕說:「不可以。」〔陽貨又說:〕「喜歡參與政事而又屢次錯過機會,可以稱為智嗎?」〔孔子〕說:「不可以。」〔陽貨又說:〕「時間消逝了,年歲是不等待人的。」孔子說:「好吧,我將要去做官了。」【注釋】① 陽貨:又名陽虎,楊虎。魯國季氏的家臣。曾一度掌握了季832.氏一家的大權,甚而掌握了魯國的大權,是孔子說的「陪臣執國命」的人物。陽貨為了發展自己的勢力,極力想. 孔子給他做事。但孔子不願隨附於陽貨,故採取設法迴避的態度。後陽貨因企圖消除三桓未成而逃往國外,孔子最終也未仕於陽貨。② 歸:同「饋」。贈送。 豚(tún屯):小豬。這裡指蒸熟了的小豬。按照當時的禮節,地位高的人贈送禮物給地位低的人,受贈者如果不在家,沒能當面接受,事後應當回拜。因為孔子一直不願見陽貨,陽貨就用這種辦法,想以禮節來逼迫孔子去回拜。③ 時:同「伺」。意指窺伺,暗中打聽,探聽消息。 亡:同「無」。這裡指不在家。④ 塗:同「途」。途中,半道上。⑤ 迷其邦:聽任國家迷亂,政局動蕩不安。⑥ 亟(qì氣):副詞。屢次。⑦ 知:同「智」。⑧ 歲不我與:即「歲不與我」,年歲不等待我。「與」,在一起。這裡有等待意。子曰:「性相近也①,習相遠也②。」【今譯】孔子說:「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於環境影響的不同才相距甚遠了。」【注釋】① 性:人的本性,性情,先天的智力、氣質。② 習相遠:指由於社會影響,所受教育不同,習俗、習氣的沾染有別,人的後天的行為習慣會有很大差異。這裡孔子是勉勵人為學,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修養。932.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①。」【今譯】孔子說:「只有最上等的有智慧的人和最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可改變的。【注釋】① 知:同「智」。 不移:不可移易、改變。子之武城①,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②,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③:『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④。」【今譯】孔子到了武城,聽見彈琴唱歌的聲音。孔子微笑,說:「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接過話茬說:「過去我聽老師說:『在上位的人學了道,就能惠愛百姓;一般老百姓學了道,就容易役使了。』」孔子〔對隨從的弟子〕說:「諸位,言偃說的話是對的。〔我〕剛才說的話不過是開玩笑罷了。」【注釋】① 武城:魯國的一個小城邑。在今山東省嘉祥縣境。一說,指南武城,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南。公元前554年,魯襄公築武城以御齊。另說,即城武縣,在今山東省菏澤市西北七十里,有弦歌里。當時,言偃(子游)任武城行政長官。② 莞(wǎn晚)爾:微笑的樣子。③ 諸:「之於」的合音。④ 戲:開玩笑,逗趣。042.公山弗擾以費畔①,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②,何必公山氏之之也③?」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④!」【今譯】公山弗擾據費邑叛亂,召請〔孔子〕,孔子想去。子路很不高興,說:「沒有可去的地方就算了,何必非去公山氏那裡呢?」孔子說:「召我去的人,難道會讓我白去嗎?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東方復興周公之道啊!」【注釋】① 公山弗擾:疑即《左傳》定公五年、八年、十二年及哀公八年提到的公山不狃(niǔ扭)。季氏家臣,後據費邑叛季氏,失敗後逃亡齊國,又奔吳。 畔:同「叛」。② 末之也已:沒有可去的地方就算了。「末」,沒有。「之」,去,往。「已」,止,算了。③ 「何必」句:何必非去公山氏那個地方呢?句中第一個「之」是助詞,起把賓語提前的語法作用。第二個「之」是動詞,去,往。④ 「吾其」句:孔子此句意為:將要在東方建立起一個西周式的社會,使文王武王之道重現於東方。關於此章所說孔子擬應公山弗擾之召事,許多學者提出質疑:一,《左傳·定公十二年》記公山不狃叛魯之事,並無召請孔子的記載,且當時孔子正任魯國司寇,還派兵打敗了公山不狃。二,依本章所記,孔子顯有「助叛」之嫌,這與孔子的一貫主張不符。史實究竟如何,已不可確考。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142.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今譯】子張向孔子問怎樣做到仁。孔子說:「能在天下實行這五項,就是仁了。」〔子張說:〕「請問哪五項?」〔孔子〕說:「莊重,寬厚,守信,勤敏,慈惠。恭敬莊重,就不會受到侮慢;寬厚,就能獲得眾人擁護;守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功;慈惠,就能更好地役使別人。」佛肸召①,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②,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③?不曰白乎,涅而不緇④?吾豈匏瓜也哉⑤?焉能系而不食?」【今譯】佛肸召請,孔子想去。子路說:「從前我聽老師說過:『親身做壞事的人那裡,君子是不去的。』佛肸據中牟叛亂,您要去,為什麼?」孔子說:「是的,我說過這話。〔但是〕不是說堅硬的東西,磨也磨不薄嗎?不是說潔白的東西,染也染不黑嗎?我難道是個匏瓜嗎?怎麼能只掛在那裡而不給人吃呢?」【注釋】① 佛肸(bì xī畢西):晉國大夫范中行的家臣,是中牟城的行政長官。公元前490年,晉國趙簡子攻打范氏,包圍中牟,佛肸抵抗。佛肸召請孔子,就在這時(事見《左傳·哀公五年》)。② 中牟:晉國地名,約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和邯鄲市之間。一說,在今河南省鶴壁市西,古代牟山之側。 畔:同「叛」。242.③ 磷(lìn吝):本義是薄石。引申為把石頭磨薄,使其受到磨損。④ 涅(niè聶):一種礦物,也叫「皂礬」,古代用作黑色染料。這裡用作動詞,染黑。 緇(zī滋):黑色。⑤ 匏(páo袍)瓜:葫蘆的一種,果實比一般葫蘆大。老後中空輕於水,可繫於腰助人渡河泅水;或可對半剖開,做水瓢舀水用。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①?」對曰:「未也。」「居②!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③,其蔽也盪④;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⑤;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⑥;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今譯】孔子說:「仲由,你聽說過六個字〔的德行〕,會有六種弊病嗎?」〔子路起身〕回答:「沒有。」〔孔子說:〕「坐下!我告訴你。愛好仁德卻不好學習,其弊病是愚蠢;愛好聰明卻不好學習,其弊病是放蕩;愛好誠實卻不好學習,其弊病是傷害自己和親人;愛好直率卻不好學習,其弊病是說話尖刻刺人;愛好勇敢卻不好學習,其弊病是容易鬧亂子闖禍;愛好剛強卻不好學習,其弊病是狂妄。」【注釋】① 女:同「汝」。你。 六言:六個字,即文中的仁、知、信、直、勇、剛等德行的六個方面。 蔽:通「弊」。弊病,害處。② 居:坐。③ 知:同「智」。④ 盪:放蕩不羈。⑤ 賊:害,傷害。這裡指容易給自己和親人帶來傷害。342.⑥ 絞:說話尖酸刻薄,不通情理。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①,可以觀②,可以群③,可以怨④;邇之事父⑤,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今譯】孔子說:「弟子們何不學習《詩. 》呢?《詩. 》可以激發人的意志和感情,可以提高觀察能力,可以合群,可以抒發怨恨不平;近可以事奉父母,遠可以事奉君主;還可以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字。」【注釋】① 興:本義是興起,發動。這裡指激發人的意志和感情。好的詩歌都是有感而發的,讀之可以使人受到感動,而興發愛憎的感情,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情操。② 觀:本義是觀察,觀看。這是指提高人的觀察能力。《詩. 》的內容豐富,題材多樣,歷史上的政治得失、現實生活的狀況,乃至各國各地的風俗民情、自然風物等在詩中都有反映。讀詩可以豐富知識,從而相應地提高觀察能力。③ 群:使合群。詩離不開寫人,多讀詩就可以更深切地了解人,懂得如何與人相處、相交,培養鍛煉人的合群的本領。④ 怨:怨恨。《詩. 》中有不少怨刺詩,表達對現實的憤懣,抒發人們心中的不平,諷刺不合理的社會現象。讀了以後,可以學會用諷刺的方法,用正當的宣洩,來表達心中怨恨不平的感情。⑤ 邇(ěr耳):近。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①?人而不為442.《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②!」【今譯】孔子對伯魚說:「你學了《周南》《召南》了嗎?人如果不學《周南》《召南》,就好像面對牆壁站著啊!」【注釋】① 為:本義是做。這裡指學習。 周南,召(shào哨)南:《詩. 》十五國風中的第一、第二兩部分。本為地名,「周南」約在漢水流域東部,今陝西、河南之間直到湖北。「召南」約在漢水流域西部,今河南、湖北之間。這兩個地域收集在《詩. 》中的民歌,就叫《周南》《召南》。孔子認為《周南》《召南》中有許多修身齊家的道理,故提倡學習,並加以重視。② 「其猶」句:「正」,對著。就好像面對著牆壁站著。比喻被阻擋而無法向前,一物無所見,一步不可行。一說,《周南》《召南》中的詩,多用於鄉樂,是眾人合唱的,不用來獨誦。如果一個人不會《周南》《召南》,那就得獨自保持沉默,雖在合唱的人群之中,也像面對著牆壁而孤立一般。子曰:「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①?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②?」【今譯】孔子說:「禮呀禮呀,只是指玉帛之類的禮器嗎?樂呀樂呀,只是指鐘鼓之類的樂器嗎?」【注釋】① 玉帛:指古代舉行禮儀時使用的玉器、絲帛等禮器、禮品。② 鐘鼓:古代樂器。朱熹說:「敬而將之以玉帛,則為禮;和而發之以鐘鼓,則為樂。」這說明禮樂之可貴在於在百姓中提倡「敬」、542.「和」。如果只是在形式上擺玉帛、敲鐘鼓,而忽略了它的深刻的內容,那就失去了禮樂本來的意義與作用。子曰:「色厲而內荏①,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②!」【今譯】孔子說:「外表神色嚴厲而內心怯懦虛弱,以小人來作比喻,就像是挖牆洞爬牆頭行竊的盜賊吧!」【注釋】① 色厲內荏:外貌似乎剛強威嚴,而內心卻柔弱怯懼。「色」,神色,臉色,外表的樣子。「荏(rěn忍)」,軟弱,怯懦,虛弱。② 穿:挖,透,破。 窬(yú魚):洞,窟窿。從牆上爬過去也叫窬。子曰:「鄉愿①,德之賊也②。」【今譯】孔子說:「所謂『鄉愿』,是敗壞道德的人。」【注釋】① 鄉愿:特指當時社會上那種不分是非,同於流俗,言行不一,偽善欺世,處處討好,. 也不得罪的鄉里中以「謹厚老實」為人稱道的「老好人」。孔子尖銳地指出:這種「鄉愿」,言行不符,實際上是似德非德而亂乎德的人,乃德之「賊」。世人對之不可不辨。而後,孟子更清楚地說明這種人乃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人。雖然表面上看,是個對鄉人全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其實,他抹煞了是非,混淆了善惡,不主持正義,不抵制壞人壞事,全然成為危害道德的人(見《孟子·盡心下》)。「願』」,謹厚,老實。② 賊:敗壞,侵害,危害。642.子曰:「道聽而塗說①,德之棄也。」【今譯】孔子說:「聽到傳聞不加考證而隨意傳播,從道德來講,是應當拋棄的。」【注釋】① 「道聽」句:在道上聽到的不可靠的傳聞,途中又向別人傳說。「塗」,同「途」。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①?其未得之也,患得之②。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③。」【今譯】孔子說:「與品德惡劣的人怎麼可以一起事奉君主呢?他沒得到官位、富貴時,總怕得不到。既得到了,又怕失掉。假如老怕失掉官位、富貴,那就無論什麼事都做得出來了。」【注釋】① 鄙夫:鄙陋、庸俗、道德品質惡劣的人。② 患得之:實際上是「患不能得之」的意思。「患」,怕,擔心。③ 無所不至:無所不用其極,無所不為。子曰:「古者民有三疾①,今也或是之亡也②。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盪;古之矜也廉③,今之矜也忿戾④;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今譯】孔子說:「古代的百姓有三種毛病,現在,或者連那樣的毛病也沒有了。古代狂妄的人不過有些放肆直言,不拘小節,現在狂妄的人卻是放蕩越禮,毫無顧忌了;古代驕傲的人不742.過是持守過嚴,不可觸犯他,現在驕傲的人卻是忿怨乖戾,蠻橫無理了;古代愚笨的人不過頭腦有些簡單直率,現在愚笨的人卻是明目張胆地虛偽欺詐罷了。」【注釋】① 疾:本義是病。這裡指氣質上的缺點。由於世風日下,今人的缺點毛病也無法同古人的缺點毛病相比了。古人氣質上有缺點的尚且樸實可貴,今人則變得更加道德低下,風俗日衰了。② 亡:同「無」。③ 矜(jīn金):驕傲,自尊自大。 廉:本義是器物的稜角。這裡引申為不可觸犯,碰不得,惹不得。④ 忿戾(lì利):兇惡好爭,蠻橫無理。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①。」【今譯】孔子說:「花言巧語,一副和氣善良的臉色,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注釋】① 本章與《學而篇第一》第三章重複。可參閱。子曰:「惡紫之奪朱也①,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今譯】孔子說:「〔我〕厭惡用紫色頂替紅色,厭惡用鄭國的音樂擾亂雅樂,厭惡以巧言善辯的嘴巴來傾覆國家的人。」【注釋】① 惡(wù務):厭惡,討厭。 紫之奪朱:「奪」,強行取得,取842.代,頂替。「朱」,大紅色。古代傳統稱為正色。紫是紅色和藍色混合而成的顏色,雖與紅色接近,然而不是正色而是雜色。但在春秋時期,史載魯桓公和齊桓公都喜歡穿紫色衣服,可見那時紫色已取代了硃色的傳統地位,連諸侯的衣服都以紫色為正色了。而孔子認為:硃色的光彩與地位不應被紫色所奪去。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①,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今譯】孔子說:「我想不說話了。」子貢說:「您如果不說話,那麼弟子們還傳述什麼呢?」孔子說:「天何嘗說話呢?四季照樣運行不息,各種動植物照樣發育生長。天何嘗說話呢?」【注釋】① 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孺悲欲見孔子①,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②,取瑟而歌,使之聞之。【今譯】孺悲想見孔子,孔子推辭說有病。傳話的人出了門,〔孔子〕拿過瑟來又彈又唱,〔故意〕讓孺悲聽到。【注釋】① 孺悲:魯國人。魯哀公曾派孺悲向孔子學習士喪禮。孔子這次為何不願見孺悲,. 因不明。② 將命者:傳話的人。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①。君子三年不為禮,禮942.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②,期可已矣③。」子曰:「食夫稻④,衣夫錦,於女安乎⑤?」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⑥,聞樂不樂⑦,居處不安⑧,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⑨?」【今譯】宰我問:「父母去世,子女守孝三年,期限太久了。君子三年不講習禮儀,禮儀必然荒廢敗壞;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必然生疏忘記。舊穀子已吃完,新穀子已上場,取火用的木料也都輪了一遍,守孝一周年就可以了。」孔子說:「〔父母去世還不滿三年〕你便吃大米飯,穿錦綢緞,你心安嗎?」〔宰我〕說:「〔我〕心安。」〔孔子說:〕「你心安,就這樣做吧!君子居喪守孝,吃美味不覺香甜,聽音樂不覺快樂,住好房子不覺安適,所以不那樣做。如今你心安,就去做吧!」宰我出去後,孔子說:「是宰予的不仁啊!孩子生下三年之後,才能脫離父母的懷抱。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通行的喪禮。宰予是不是也有三年的愛心報答於他的父母呢?」【注釋】① 期:時間,期限。② 鑽燧改火:「燧(suì歲)」,木燧,古代鑽木取火的工具。古人鑽木取火,所用的木料四季不同。春天用榆柳,孟夏與仲夏用棗杏,季夏用桑柘,秋天用柞楢,冬天用槐檀。各種木料一年輪用一遍,第二年按上年的次序依次取用,叫「改火」。鑽燧改火,即指過了一年。③ 期:指一周年。④ 食夫稻:「夫」,指示代詞。這,那。古代水稻的種植面積很052.小,大米是很珍貴的糧食,居喪者更不宜食。因按禮,「父母之喪,既殯,食粥,粗衰。既葬,疏食,水飲,受以成布。期而小祥,始食菜果. . 。」(朱熹《四書集注》)⑤ 女:同「汝」。你。⑥ 旨:美味,好吃的食物。⑦ 樂:第一個「樂」,指音樂。第二個「樂」,指快樂。⑧ 居處:指住在平時所住的好房子里。古代守孝,應在父母墳墓附近搭一個臨時性的草棚子或住茅草房,睡在地下草苫子上,以表示不忍心住在安適的屋子裡。⑨ 「予也」句:「於」,給,與。一說,「於」,自,從。則此句意為:難道宰予沒從父母那裡得到過三年的愛護撫育嗎?子曰:「飽食終日①,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②?為之,猶賢乎已③。」【今譯】孔子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這種人〕真難辦啊!不是有擲彩下棋的遊戲嗎?下下棋,也比什麼都不幹要好些。」【注釋】① 終日:整天。② 博:古代一種棋局遊戲,用六箸十二棋為博具,以爭輸贏。 弈(yì義):圍棋。③ 賢:好,勝過,超過。 已:止。指什麼都不幹。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今譯】子路問道:「君子崇尚勇敢嗎?」孔子說:「君子以為義是152.最高尚的。君子有勇而無義,就會犯上作亂;小人有勇而無義,就會做強盜。」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①,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②。」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③,惡不孫以為勇者④,惡訐以為直者⑤。」【今譯】子貢問道:「君子也有所厭惡嗎?」孔子說:「有厭惡。厭惡專好稱揚散播別人壞處的人,厭惡身居下位而誹謗上位的人,厭惡恃強勇敢而無禮的人,厭惡果決敢為而固執不通事理的人。」〔孔子又〕說:「端木賜呀,你也有所厭惡嗎?」〔子貢說:〕「厭惡竊取. 襲〔別人的知識成果〕卻自以為聰明的人,厭惡不謙遜卻自以為勇敢的人,厭惡揭發攻擊別人卻自以為正直的人。」【注釋】① 流:據清乾隆年間. 學大家惠棟《九. 古義》和清嘉慶年間學者馮登府《論語異文考證》,「流」字衍。晚唐以前的《論語》版本中無「流」字,至宋代,才有此衍誤。 訕(shàn善):誹謗,譏諷,詆毀。以言毀人稱謗,在下謗上稱訕。② 窒(zhì志):阻塞,不通。引申為固執,頭腦僵化,頑固不化。③ 徼(jiāo交):. 襲,竊取,剽竊他人的知識成果(如言論,學問,見解,做出的成績等)。一說,私察他人之言行動靜,而自作聰明,假以為知。知:同「智」。④ 孫:同「遜」。252.⑤ 訐(jié傑):攻擊別人的短處,揭發別人的隱私。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①,近之則不孫②,遠之則怨。」【今譯】孔子說:「唯獨女子和小人是難以相處的。親近他,就無禮;疏遠他,就怨恨。」【注釋】① 養:供養,共同相處。這裡主要指的是對婢妾,對仆隸下人,故用「養」字。② 不孫:指不恭順,不守規矩,放肆無禮。「孫」,同「遜」。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①,其終也已。」【今譯】孔子說:「年紀到了四十歲還被人厭惡,他這一輩子算是完了。」【注釋】① 見惡:被別人所厭惡,所討厭。「見」,助詞,表示被動。352.微子篇第十八(共十一章)主要記歷史上聖賢的事迹,孔子及其弟子周遊列國時的行為,以及世人對於處亂世的不同態度。微子去之①,箕子為之奴②,比干諫而死③。孔子曰:「殷有三仁焉!」【今譯】〔紂王無道,〕微子離開了紂王,箕子被紂王拘囚降為奴隸,比干屢次勸諫被〔紂王〕殺死。孔子說:「殷朝有這三位仁人啊!」【注釋】① 微子:名啟,采邑在微(今山西省潞城縣東北)。微子是紂王的同母兄,但微子出生時其母只是帝乙的妾,後來才立為正妻生了紂,於是紂獲得立嗣的正統地位而繼承了帝位,微子則封為子爵,成了紂王的卿士。紂王無道,微子屢諫不聽,遂隱居荒野。周武王滅殷後,被封於宋。 去:離開。 之:代詞。指殷紂王。② 箕子:名胥餘,殷紂王的叔父。他的采邑在箕(在今山西省太谷縣東北)。子爵,官太師。曾多次勸說紂王,紂王不聽,箕子披髮裝瘋,被紂王拘囚,降為奴隸。周武王滅殷後才被釋放。③ 比干:殷紂王的叔父。官少師,屢次竭力強諫紂王,並表明452.「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紂王大. ,竟說:「吾聞聖人之心有七竅,信諸?」(《史記·殷本紀》注引《括地誌》)遂將比干剖胸挖心,殘忍地殺死。柳下惠為士師①,三黜②。人曰:「子未可以去乎③?」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④?枉道而事人⑤,何必去父母之邦⑥?」【今譯】柳下惠擔任〔魯國〕掌管司法刑獄的官員,多次被免職。有人說:「您不可以離開〔這個國家〕嗎?」〔柳下惠〕說:「正直地事奉人君,到哪一國去不會被多次免職?〔如果〕不正直地事奉人君,何必要離開自己父母所在的祖國呢?」【注釋】① 士師:古代掌管司法刑獄的官員。② 三黜(chù處):多次被罷免。「三」,表示多次,不一定只有三次。③ 去:離開。④ 焉:代詞,表疑問。哪裡。 往:去。⑤ 枉:不正。⑥ 父母之邦:父母所在之國,即本國,祖國。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①。【今譯】齊景公講到對待孔子〔的禮節、爵祿〕說:「若像〔魯國國君〕對待季氏那樣〔來對待孔子〕,我不能;要用比季孫氏552.低比孟孫氏高的待遇來對待孔子。」〔後來齊景公又〕說:「我老了,不能用他了。」孔子便動身走了。【注釋】① 孔子行:公元前509年,孔子到齊國,想得到齊景公的重用;結果,有人反對,甚至揚言要殺孔子。齊景公迫於壓力,不敢任用,孔子於是離開齊國。齊人歸女樂①,季桓子受之②,三日不朝,孔子行③。【今譯】齊國人贈送了許多歌姬舞女〔給魯國〕,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孔子便離開了魯國。【注釋】① 歸:同「饋」。贈送。② 季桓子:魯國貴族,姓季孫,名斯,季孫肥(康子)的父親。從魯定公時至魯哀公初年,一直擔任魯國執政的上卿(宰相)。③ 孔子行:《史記·孔子世家》:「定公十四年,孔子為魯司寇,攝行相事。齊人懼,歸(饋)女樂以沮(阻止)之。」孔子看到魯國君臣這樣迷戀女樂,朝政日衰,不足有為,便大大失望而去職離魯。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①:「鳳兮②!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③,來者猶可追④。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⑤。」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⑥,不得與之言。【今譯】楚國有位狂人接輿,唱著歌. 過孔子的車旁,歌里唱道:「鳳凰呀!鳳凰呀!為何道德這麼衰微?過去的事不可挽回了,將來的事還未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如今從政的人危652.險啊。」孔子下車,想同他說話。〔接輿〕快步避開了,〔孔子〕沒能同他說話。【注釋】① 接輿:「接」,. 。「輿」,車。. 面遇著孔子的車。這裡因其事而呼其人為「接輿」。傳說乃楚國人,是「躬耕以食」的隱者賢士,用唱歌來批評時政,被世人視為狂人。一說,接輿本姓陸,名通,字接輿。見楚昭王政事無常,乃佯狂不仕,於是被人們看做是楚國的一個瘋子。② 鳳:鳳凰。古時傳說,世有道則鳳鳥見,無道則隱。這裡比喻孔子。接輿認為孔子世無道而不能隱,故說「德衰」。③ 諫:規勸,使改正錯誤。④ 猶可追:尚可補救,還來得及改正。⑤ 而:語助詞,相當於「矣」。⑥ 辟:同「避」。長沮、桀溺耦而耕①,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②?」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③?」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 ?」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 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④,豈若從辟世之士哉⑤。」耰而不輟⑥。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⑦:「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 與⑧?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⑨。」【今譯】長沮、桀溺兩人一起耕田,孔子. 過那裡,讓子路去打聽渡口。長沮說:「那駕車的人是. ?」子路說:「是孔丘。」752.〔長沮〕說:「是魯國的孔丘嗎?」〔子路〕說:「是的。」〔長沮)說:「那他自己該知道渡口〔在哪裡〕。」去問桀溺。桀溺說:「您是. ?」〔子路〕說:「是仲由。」〔桀溺〕說:「是魯國孔丘的徒弟嗎?」〔子路〕回答:「是的。」〔桀溺〕說:「〔世上紛紛亂亂,禮壞樂崩,〕如滔滔的大水瀰漫,天下都是這樣,你們和. 去改變這種現狀呢?而且,你與其跟隨躲避人的人,還不如跟隨避開整個社會的人呢。」一邊說一邊不停地用耰.土覆蓋播下的種子。子路回來告訴〔孔子〕。孔子悵惘地嘆息說:「〔人〕與鳥獸是不可同群的,我不同世人一起生活又同. 呢?假若天下有道,我孔丘就不參與變革〔現實的活動〕了。」【注釋】① 長沮,桀溺:「長」,個頭高大。「沮(jù句)」,沮洳,泥水潤澤之處。「桀」,同「傑」。身材魁梧。「溺」,身浸水中。這是兩位在泥水中從事勞動的隱者。長沮、桀溺,都是形容人的形象,不是真實姓名。 耦(ǒu藕):二人合耕,各執一耜(sì四),左右並發。② 執輿者:駕車的人。此指孔子。本來是子路駕車的,因下車問津,所以由孔子代為駕車,孔子便成了「執輿者」。③ 與:通「歟」。嗎。④ 且:而且。 而:同「爾」。你。 辟人之士:躲避人的人。指孔子。孔子離開魯國,到處奔波,躲避與自己志趣不合的人,不同他們合作,故稱。「辟」,同「避」。⑤ 辟世之士:避開整個社會的隱士。⑥ 耰(y. u優):古代農具,用來擊碎土塊和平整土地。這裡指用耰. 土去覆蓋種子。 輟(chuò綽):停止,中止。⑦ 憮(wǔ午)然:悵惘失意的樣子。⑧ 斯人之徒:指世上的人們,現實社會的那些從政者,統治者。852.⑨ 與:相與,參與。 易:變易,改革。子路從而後,遇丈人①,以杖荷②。子路問:「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③。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④,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⑤,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今譯】〔孔子周遊列國時〕子路跟從,〔有一次〕落在後面。遇上一位老人,用木杖挑著除草的農具。子路問:「您看見我的老師了嗎?」老人說:「〔你們〕四肢不勞動,五穀分不清,.知哪個是你老師?」接著把木杖插在地上,就去除草了。子路拱手站在一旁。老人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殺雞、做黍米飯給子路吃,並讓兩個兒子見了子路。第二天,子路趕上了孔子,告訴了這件事。孔子說:「這是位隱士。」讓子路返回去看老人。子路到了那裡,〔老人〕已. 走了。子路說:「不從政做官是不義的。長幼之間的禮節不可廢棄,君臣之間的名分如何能廢棄呢?只想潔身自好,卻亂了君臣間大的倫理關係。君子之所以要從政做官,就是為了實行君臣之義。〔至於〕道之不能行,〔我們〕已. 知道了。」【注釋】① 丈人:老人。姓名身世不詳。一說,楚國葉縣人。② 荷(hè賀):挑,擔,扛。 (diào掉):古代一種竹製農952.具。用以除草。③ 芸:同「耘」。除草。④ 食(sì四):拿東西給別人吃。⑤ 反:同「返」。返回去。逸民①:伯夷,叔齊,虞仲②,夷逸③,朱張④,柳下惠,少連⑤。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⑥,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⑦。」【今譯】逸民有: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孔子說:「不貶抑自己的意志,不辱沒自己的身份,就是伯夷、叔齊吧!」又說:「柳下惠、少連,〔被迫〕貶抑自己的意志,辱沒自己的身份,但說話合乎倫理,行為深思熟慮,他們只是這樣做而已啊。」又說:「虞仲、夷逸,過隱居生活,說話放縱無忌,能保持自身清白,廢棄官位而合乎權宜變通。可是我與這些人不同,沒有什麼可以,也沒有什麼不可以。」【注釋】① 逸民:隱退不仕的人,失去政治、. 濟地位的貴族。② 虞仲:即仲雍,為推辭王位,與兄泰伯一同隱至荊蠻。見《泰伯篇第八》第一章注。一說,是《史記》中吳君周章之弟。③ 夷逸:古代隱士。自稱是牛,可耕於野,而不忍被誘入廟而為犧牲。④ 朱張:字子. 。身世不詳。⑤ 少連:東夷人。善於守孝,達於禮。062.⑥ 中(zhòng眾):符合,合於。⑦ 「無可」句:意思是說:根據客觀實際情況的發展變化而考慮怎樣做適宜。得時則駕,隨遇而安。《孟子·萬章下》說:孔子是「聖之時者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隨機應變,見機行事。不一定這樣做,也不一定不這樣做。太師摯適齊①,亞飯干適楚②,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於河③,播鞀武入於漢④;少師陽、擊磬襄⑤,入于海。【今譯】太師摯去了齊國,亞飯樂師干去了楚國,三飯樂師繚去了蔡國,四飯樂師缺去了秦國;打鼓的方叔去了黃河地區,搖小鼓的武去了漢水地區;少師陽和擊磬的襄,去了海濱。【注釋】① 太師摯:可能就是《泰伯篇第八》第十五章中所說的「師摯」,是樂官之長。可參閱。② 亞飯:按周朝制度規定,天子和諸侯吃飯時要奏樂。「亞飯」是第二次吃飯時奏樂的樂師,「三飯」、「四飯」依此類推。 干:及下文「繚」、「缺」,均為樂師名。③ 鼓方叔:打鼓的樂師,名方叔。 河:專指黃河。④ 播:搖。 鞀(táo桃):長柄搖鼓,兩旁系有小槌。 武:是搖小鼓的樂師的名字。⑤ 少師陽:樂官之佐(副樂師),名陽。 擊磬襄:敲磬的樂師,名襄。孔子曾向他學琴。以上這些魯國的樂師流亡四方,各找出路,說明魯公室已日益衰微。周公謂魯公曰①:「君子不施其親②,不使大臣怨乎不以③;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162.【今譯】周公對魯公說:「君子不能疏遠怠慢自己的親族,不能讓大臣埋怨不任用他們;老臣老友,如果沒有重大的過錯,不要遺棄他們;不要對一個人求全責備。」【注釋】① 周公:武王之弟,名姬旦。 魯公:指周公的兒子伯禽。② 施:同「弛」。鬆弛,放鬆,棄置。引申為疏遠,怠慢。③ 以:用,任用。周有八士①:伯達,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今譯】周朝有八位名士:伯達,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注釋】① 八士:身世生平不詳。或說,周初盛時,有這八名才德之士:伯達通達義理,伯適(kuò擴)大度能容,仲突有御難之才,仲忽有綜理之才,叔夜柔順不迫,叔夏剛明不屈,季隨有應順之才能,季(guā瓜)德同良馬。八人都很有教養,有賢名。或傳說八士為一母所生的四對孿生子(見《逸周書》)。262.子張篇第十九(共二十五章)主要記孔子的弟子們探討求學求道的言論,以及對孔子的敬仰與讚頌。子張曰:「士見危致命①,見得思義②,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③」【今譯】子張說:「作為一個士,遇見國家危難,能獻出自己生命;遇見有利可得,能考慮是否合乎義;祭祀時,能想到恭敬嚴肅;臨喪時,能想到悲哀。這樣做就可以了。」【注釋】① 致命:授命,捨棄生命。② 思:反省,考慮。③ 其可已矣:「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這四方面是立身之大節。作為士,如能做到這些,就算可以了。子張曰:「執德不弘①,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②?」【今譯】子張說:「執守仁德不能發揚光大,信仰道義不能專一誠362.實,〔這種人〕哪能算有?哪能算無?」【注釋】① 弘:弘揚,發揚光大。一說,「弘」即今之「強」字,堅強,堅定不移(見章炳麟《廣論語駢枝》)。② 「焉能」句:意謂無足輕重;有他不為多,無他不為少;有他沒他一個樣。「亡」,同「無」。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①。我之大賢與②,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今譯】子夏的門人向子張詢問交友之道。子張反問:「子夏是怎樣說的?」〔子夏的門人〕回答:「子夏說:『可交的就與他交,不可交的就拒絕他。』」子張說:「這和我聽說的不同:君子能尊敬賢人,又能容納眾人;能讚美好人,又能憐憫能力差的人。我如果是很賢明的,對於別人為何不能容納呢?我如果不賢明,別人將會拒絕我,如何〔談得上〕拒絕別人呢?」【注釋】① 矜(jīn金):憐憫,憐恤,同情。② 與:同「歟」。語氣詞。子夏曰:「雖小道①,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②,是以君子不為也。」【今譯】子夏說:「雖是小的技藝,也一定有可取之處,但對遠大462.的事業恐有妨. ,所以君子不從事這些小技藝。」【注釋】① 小道:指某一方面的技能,技藝,如古代所謂農,圃,醫,卜,樂,百工之類。② 泥(nì膩):不通達,留滯,拘泥。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①,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今譯】子夏說:「每天知道一些過去所不知的,每月不忘記已.掌握的,〔這樣〕可以稱為好學的人了。」【注釋】① 亡:同「無」。這裡指自己所沒有的知識、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今譯】子夏說:「廣博地學習鑽研,堅定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①,君子學以致其道。」【今譯】子夏說:「各行業的工匠要〔整天〕在作坊里完成自己分內的工作,君子要〔終身〕學習達到實現道的目的。」【注釋】① 肆:古代製造物品的場所。如官府營造器物的地方,手工業562.作坊。陳列商品的店鋪,也叫肆。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今譯】子夏說:「小人對過錯必定掩飾。」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今譯】子夏說:「君子〔的態度讓你感到〕有三種變化:遠看外表莊嚴可畏,接近他溫和可親,聽他說的話嚴正精確。」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①;未信,則以為厲己也②。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今譯】子夏說:「君子要先取得百姓的信任,而後再役使他們;〔如果〕不信任,〔百姓〕就會以為是虐待自己。要先取得〔君主〕信任,而後去勸諫;〔如果〕不信任,〔君主〕就會以為是誹謗自己。」【注釋】① 勞:指役使,讓百姓去服勞役。② 厲:虐待,折磨,坑害。子夏曰:「大德不逾閑①,小德出入可也。」【今譯】子夏說:「在德操大節上不要超過界限,在細微小節上有662.點出入是可以的。」【注釋】① 大德:與下「小德」相對,猶言大節。小德即小節。一般認為,大德指綱常倫理方面的節操。小德指日常的生活作風,禮貌,儀錶,待人接物,言語文詞等。 逾:超越,越過。 閑:本義是闌,柵欄。引申為限制,界限,法度。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洒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①。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游過矣!君子之道②,孰先傳焉?孰後倦焉③?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今譯】子遊說:「子夏的門人,做些洒水掃地接待. 送的事是可以的,但這不過是末節。根本的東西卻沒有〔學到〕,怎麼可以呢?」子夏聽了這些話,說:「唉!子遊錯了!君子之道,哪些先傳授,哪些後傳授呢?〔道〕比之於草木,〔各種各類〕是有區別的。君子之道,怎麼可以誣衊歪曲呢?能夠有始有終〔按次序教授弟子的〕,大概只有聖人吧!」【注釋】① 抑:抑或,或許。 末:非根本的方面,末節。② 君子之道:指君子的立身之道。與「本」有密切聯繫,故《論語》有「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的話。③ 「孰先」句:句中「倦」字,當是「傳」字之誤。一說,「倦」字不誤,意思是:君子之道,傳於人,宜有先後,非以其「末」為先而傳之,非以其「本」為後而倦教,非專傳其宜先者,而倦傳其宜後者。762.子夏曰:「仕而優則學①,學而優則仕。」【今譯】子夏說:「做官要做得好就應該學習;學習好了才可以做官。」【注釋】① 優:優秀,優良。一說,「優」,充足,富裕。指人有餘力。此章的意思則是:做了官的首先是為國為民盡職盡責,有餘力,便應學習(資其仕者益深);為學的首先是明道修德掌握知識技能,有餘力,則可做官(驗其學者益廣)。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①。」【今譯】子遊說:「居喪,充分體現出悲哀之情就可以了。」【注釋】① 「喪致乎」句:這句話包含兩層含意:一,居喪尚有悲哀之情,而不尚繁禮文飾。二,既已哀,則當止,不當過哀以至毀身滅性。「喪」,指在直系親長喪期之中。子游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①,然而未仁。」【今譯】子遊說:「我的朋友子張,是難能可貴的〔人物〕,然而還沒達到仁。」【注釋】① 張:即顓孫師,字子張。朱熹說:「子張行過高,而少誠實惻怛之意。」才高意廣,人所難能,而心馳於外,不能全其心德,未得為仁。862.曾子曰:「堂堂乎張也①,難與並為仁矣。」【今譯】曾子說:「儀錶壯偉的子張啊,〔卻〕很難同他一起做到仁。」【注釋】① 堂堂:形容儀錶壯偉,氣派十足。據說子張外有餘而內不足,他的為人重在「言語形貌」,不重在「正心誠意」,故人不能助他為仁,他也不能助人為仁。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①,必也親喪乎!」【今譯】曾子說:「我聽老師說過,人沒有自動充分表露內心真情的,〔若有,〕必定是父母去世吧!」【注釋】① 致:極,盡。這裡指充分表露和發泄內心全部的真實感情。父母之喪,哀痛迫切之情,不待人勉而自盡其極。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①,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今譯】曾子說:「我聽老師說過:孟莊子行孝,其他方面別的人都能做到,不更換父親的舊臣,不改變父親的政治措施,那是別人難以做到的。」【注釋】① 孟莊子:魯國大夫孟孫速。其父是孟孫蔑(孟獻子),品德好,有賢名。962.孟氏使陽膚為士師①。問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②!」【今譯】孟孫氏任命陽膚為司法刑獄長官。〔陽膚〕請教於曾子。曾子說:「當政的人失去正道,百姓離心離德已久了。如果了解了百姓〔因受苦、冤屈而犯法的〕實情,應當同情憐憫他們,而不要〔因判他們罪而〕沾沾自喜。」【注釋】① 陽膚:相傳是曾參七名弟子中的一名。武城人。② 矜:憐憫,憐惜,同情。子貢曰:「紂之不善①,不如是之甚也②。是以君子惡居下流③,天下之惡皆歸焉④。」【今譯】子貢說:「殷紂王的不善,不如傳說的那樣嚴重。因此,君子非常憎惡居於下流,〔一旦居於下流,〕天下的一切壞事〔壞名〕都會歸到他的頭上來。」【注釋】① 紂:名辛,史稱「帝辛」,「紂」是謚號(按照謚法,殘忍不義稱為「紂」)。商朝最後一個君主,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據史料看,紂有文武才能,對東方的開發,對文化的發展和中國的統一,都曾有過貢獻。但他寵愛妲己,貪酒好色,剛愎自用,拒納忠言。制定殘酷的刑法,壓制人民。又大興土木,無休止地役使人民。後周武王會合西南各族向紂進攻,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一戰,紂兵敗,逃入城內,引火自焚而死。殷遂滅。072.② 是:代詞。指人們傳說的那樣。③ 惡(wù務):討厭,憎恨,憎惡。 下流:地勢卑下處。這裡指由高位而降至低位。④ 惡(è餓):壞事,罪惡。子貢說這番話的意思,當然不是為紂王去辯解開脫,而是要提醒世人(尤其是當權者),應當. 常自我警戒反省,在台上的時候律己要嚴。否則一旦失勢,置身「下流」,天下的「惡名」將集於一身而遺臭萬年。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①:過也,人皆見之;更也②,人皆仰之。」【今譯】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如同日蝕月蝕:過錯,人們都看得見;更改,人們都仰望著。」【注釋】① 食:同「蝕」。② 更:變更,更改。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①:「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②,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③?」【今譯】衛國的公孫朝問子貢:「仲尼的學問是從哪兒學來的?」子貢說:「周文王、周武王之道,並未失傳,還有人能記得。賢能的人了解記住大的方面,不賢的人了解記住小的方面,無處不有文武之道。我的老師何處不學呢?又何嘗有固定的老師呢?」172.【注釋】① 公孫朝:衛國大夫。② 墜於地:掉到地下。這裡指被人們輕視而遺棄,被人遺忘,失傳。③ 常師:固定的老師。子貢說孔子不是專向某一個人學習,而是向眾人學習。傳說孔子曾. 問禮於老聃(dān丹),訪樂於長弘,問官於郯子,學琴於師襄。故唐代韓愈說「聖人無常師」(見《師說》)。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①:「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②。子貢曰:「譬之宮牆③,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④,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⑤。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⑥!」【今譯】叔孫武叔在朝廷上對大夫們說:「子貢比孔子強。」子服景伯把這話告訴了子貢。子貢說:「用房舍的圍牆作個比喻吧,我的圍牆,只夠到肩膀那麼高,人們都能窺見房屋的美好。我老師的圍牆有幾丈高,找不到門,無法進去,看不到宗廟的美好和各個房舍的豐富多彩。能找到門進去的人或許還很少呢。〔叔孫武叔〕老先生那樣說,不也是很自然的嗎!」【注釋】① 叔孫武叔:魯國大夫,「三桓」之一,名州仇。② 子服景伯:名何,魯國大夫。③ 宮:房屋,住舍。古代不論尊卑貴賤,住所都稱「宮」。到了秦代才專稱帝王的住所為宮。④ 仞(rèn任):古代長度,七尺(或說八尺)叫一仞。⑤ 官:本義是房舍,後來才引申為做官,官職。這裡用本義。272.⑥ 宜:適宜,相稱,很自然。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①,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②。」【今譯】叔孫武叔毀謗仲尼。子貢說:「不要這樣做啊!仲尼是毀謗不了的。別的賢人,如丘陵,還可以越過去;仲尼,如日月,是無法越過的。有人雖然想要自絕〔於日月〕,對日月有什麼損傷呢?只是看出這種人不自量力啊。」【注釋】① 自絕:自行斷絕跟對方之間的關係。② 多:只是,徒然,恰好是。 不知量:不知道自己的分量,不知高低輕重,不自量。陳子禽謂子貢曰①:「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②,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③,綏之斯來④,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今譯】陳子禽對子貢說:「您對仲尼有意表現恭敬吧,他難道比您更賢能嗎?」子貢說:「君子一句話可以表現出明智,一句話也可以表現出不明智,說話不可不謹慎呀。我們老師是不可及的,好像天是不能通過階梯登上去一樣。我們老師如能372.獲得治理國家的權位,就像〔我們〕所說的:要百姓立足於社會,〔百姓〕就會立足於社會;要引導百姓,〔百姓〕就會跟著走;要安撫百姓,〔百姓〕就會來歸附;要發動百姓,〔百姓〕就會團結. 力。老師活著很光榮,死了會使人悲哀。〔我〕怎麼能趕上老師呢?」【注釋】① 陳子禽:陳亢,字子禽。參閱《學而篇第一》第十章注。② 知:同「智」。聰明,智慧,明智。③ 道:同「導」。引導。④ 綏(suí隨):安撫。472.堯曰篇第二十(共三章)主要記古代賢王堯、舜、禹、湯的言論以及孔子對為政的論述。堯曰①:「咨②!爾舜③,天之曆數在爾躬④,允執其中⑤。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⑥。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⑦,敢昭告於皇皇后帝⑧: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⑨,簡在帝心A B。朕躬有罪A C,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賚A D,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A E。」謹權量A F,審法度A G,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A H,敏則有功,公則說A I。【今譯】堯說:「嘖嘖!舜啊!按照天意所定的繼承順序,帝位就在你身上了,〔你〕要誠實恰當地保持執守中正之道。〔如果572.你執行有偏差,〕天下百姓陷於貧困,〔那麼〕上天賜給你的祿位就會永遠終止了。」舜也是用這些話囑咐了禹。〔商湯〕說:「我小子履,大膽虔誠地用黑色的公牛來祭祀,冒昧地向光明而偉大的天帝禱告:對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您的臣僕〔的善惡〕,我也不敢隱瞞掩蓋,〔對此〕您心裡是清楚知道的。〔如果〕我自身有罪過,請不要責怪連累天下萬方;天下萬方〔如果〕有罪過,罪過都應歸在我身上。」周朝〔初年〕大發賞賜〔分封諸侯〕,善人都得到富貴。〔周武王說:〕「雖有至親,卻不如有仁德的人。百姓如有過錯,都應該由我一人來承擔。」〔孔子常說:〕謹慎地制定審查度量衡,恢復被廢棄的官職與機構,天下四方的政令就通行了。復興滅亡了的國家,接續斷絕了的世族,推舉起用前代被遺落的德才之士,天下民心就歸服了。〔國家〕所要重視的是:人民,糧食,喪葬,祭祀。做人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誠實守信用,就會得到別人的任用;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處事公平,就會使大家高興。【注釋】① 堯:傳說中新石器時代我國父系氏族社會後期的部落聯盟的領袖。他把君位禪(shàn善)讓給舜。史稱「唐堯」。後被尊稱為「聖君」。參閱《泰伯篇第八》第二十章注。② 咨(zī資):感嘆詞。猶「嘖嘖」。咂嘴表示讚歎、讚美。672.③ 舜:傳說中受堯禪位的君主。後來,他又把君位禪讓給禹。傳說他眼睛有兩個瞳仁,又名「重華」。參閱《泰伯篇第八》第二十章注。④ 天之曆數:天命。這裡指帝王更替的一定次序。古代帝王常常假託天命,都說自己能當帝王是由天命所決定的。⑤ 允:誠信,公平。 執:掌握,保持,執守。 中:正,不偏不倚,不「過」也無「不及」。⑥ 「舜亦」句:「禹」,傳說中受舜禪位的君主。姒(sì四)姓,亦稱「大禹」、「夏禹」、「戎禹」,以治水名聞天下。關於舜禪位時囑咐大禹的話,可參閱《尚書·大禹謨》。⑦ 予小子履:商湯自稱。「予」,我。「小子」,祭天地時自稱,表示自己是天帝的兒子(天之子,天子)。「履」,商湯的名字。商湯,歷史上又稱武湯,武王,天乙,成湯(或成唐),也稱高祖乙。他. 為商族領袖,任用伊尹執政,積聚力量,陸續攻滅鄰近各小國,最後一舉滅夏桀,建立了商朝,是孔子所說的「賢王」。 敢:謙辭,猶言「冒昧」。含虔誠意。 玄牡:「玄」,黑色。「牡」,公牛。宰殺後作祭祀用的犧牲。按此段文字又見《尚書·湯誥》,文字略有不同,可參閱。⑧ 皇皇:大,偉大。 後帝:「後」,指君主。古代天子和諸侯都稱「後」,到了後世,才稱帝王的正妻為後。「帝」,古代指最高的天神。這裡「後」和「帝」是同一個概念,指天帝。⑨ 帝臣:天下的一切賢人都是天帝之臣。A B  簡:本義是檢閱,檢查。這裡有知道,明白,清楚了解的意思。A C  朕(zhèn振):我。古人不論地位尊卑都自稱朕。從秦始皇起,才成為帝王專用的至尊的自稱。A D  大賚(lài賴):大發賞賜,獎賞百官,分封土地。A E  「雖有」句:「周」,至,最。「百姓」,這裡指各族各姓受封的貴族。傳說商末就有八百個諸侯。此句又見《尚書·泰誓》,文字略772.有不同,可參閱。A F  權:秤錘。指計重量的標準。 量:量器。指計容積的標準。A G  法度:指計量長度的標準。A H  「信則」句:「民」,疑當作「人」,他人,別人。「任」,任用。誠實守信就會得到他人任用。一說,「民」,百姓。「任」,信任。誠懇守信,就會得到百姓信任。另說,漢代石. 等一些版本無此五字,乃《陽貨篇第十七》第六章文字而誤增於此。A I  說:同「悅」。高興。本章文字,前後不連貫,疑有脫漏。風格也不同。前半章文字古奧,可能是《論語》的編訂者引自當時可見的古代文獻。從「謹權量」以下,大多數學者認為可能就是孔子所說的話了。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①?」子曰:「尊五美,屏四惡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③,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 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④。」【今譯】子張問孔子:「如何就可以從政呢?」孔子說:「要尊重五種美德,摒除四種惡政,就可以從政了。」子張說:「什麼叫五種美德?」孔子說:「君子使百姓得到好處,自己卻無所耗872.費;安排勞役,百姓卻不怨恨;希望實行仁義,而不貪圖財利;安舒矜持,而不驕傲放肆;莊重威嚴,而不兇猛。」子張說:「怎樣能使百姓得到好處,自己卻無所耗費呢?」孔子說:「順著百姓所能得到利益之處而讓百姓去獲得利益,不就是使百姓得到好處而自己卻無所耗費嗎?選擇百姓能幹得了的勞役讓他去干,. 還怨恨呢?希望實行仁義而得到了仁義,還貪求什麼財利呢?君子無論人多人少,勢力大勢力小,都不敢輕慢,這不就是安舒矜持而不驕傲放肆嗎?君子衣冠端正整齊,目光神色都鄭重嚴肅,使人望而敬畏,這不就是莊重威嚴而不兇猛嗎?」子張說:「什麼叫四種惡政?」孔子說:「事先不進行教育,〔犯了錯〕就殺,這叫虐;事先不告誡不打招呼,而要求馬上做事成功,這叫暴;很晚才下達命令,卻要求限期完成,這叫賊;同樣是給人東西,拿出手時顯得很吝嗇,這叫有司。」【注釋】① 斯:就。② 屏(bǐng丙):通「摒」。除去,排除,擯棄。③ 欲而不貪:指其欲在實行仁義,而不在貪圖財利。皇侃《論語義疏》:「欲仁義者為廉,欲財色者為貪。」④ 有司:本為官吏的統稱。這裡指庫吏之類的小官,他們在財物出入時都要精確算計。從政的人如果這樣,就顯得吝嗇刻薄而小家子氣了。孔子曰:「不知命①,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972.【今譯】孔子說:「不懂天命,就無法做君子;不懂禮,就無法立足於社會;不懂分析辨別別人的言論,就無法了解認識他人。」【注釋】① 命:命運,天命。儒家以為人在一生中的吉凶、禍福、生死、貧富、利害都是上天所主宰,都是與生俱來而命中注定的;人對之無可奈何無力改變。這是唯心主義的一種哲學觀點。不過,孔子所說的「知命」,也包含有一些有積極意義的內. ,如提倡要面對現實,識時務;要了解與順應客觀事物發展規律而不應與之違背;要明確人生的道義與職責等。
推薦閱讀:

《論語》八佾第三
【經】《論語》雍也篇(11---15)
論語心得一點淺談
論語1·12

TAG: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