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讀史筆記(六十九)西漢(中)

西漢(中)

劉恆(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孝文帝,漢高宗,高帝中子,母薄姬。漢十一年,平定陳豨叛亂,立為代王。呂后稱制,趙王劉恢迫於王后(呂產女)而自殺。呂后欲改立劉恆為趙王,代王以為漢守邊加以拒絕,呂祿代之為趙王。高後八年七月,大臣除諸呂,議立代王劉恆為帝。丞相陳平、太尉周勃派使者迎代王。代王的郎中令張武等議,疑恐有詐,勸劉恆稱病不往,以觀其變。中尉宋昌力排眾議,精當分析形勢,認為諸臣迎代王進京即帝位是唯一選擇。劉恆派舅父薄詔去長安打探,情況確如宋昌所說,這才打消疑慮,趕赴長安。經右丞相陳平、太尉周勃、大將軍陳武、御史大夫張蒼、宗正劉郢、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典客劉揭等再三請求,劉恆禮讓再三後,即皇帝位。進入未央宮的當天夜裡,即拜宋昌為衛將軍,統領南軍和北軍;以張武為郎中令,管理宮中事宜。以周勃為右丞相(不久辭職)、陳平為左丞相、灌嬰為太尉、薄詔為車騎將軍。益封周勃萬戶,賜金五千金;陳平、灌纓各三千戶,金二千斤;劉章、紀通、劉興居各二千戶,金千斤。封典客劉揭為陽信侯,賜金千斤。立長子劉啟為太子,其母竇氏為皇后。所有參與政變的王侯大臣皆有封贈,隨從文帝自代來長安的六人皆官至九卿。優待劉邦子侄和故臣,安撫被呂后傷害懲罰的王侯。大赦天下,賜民爵位,予女子百戶牛酒。取消嚴刑酷法,禁止目的在於斂錢的律令——父母妻子兄弟連坐法。賑貸鰥寡孤獨,郡國不獻,施惠天下。文帝為了招攬人才、廣開言路,讓天下舉薦賢良、方正、文學之士,重用直言極諫者。這一系列舉措,很快穩定了大局。

孝文二年十月,左丞相陳平病逝,復周勃為丞相。詔令居住在長安的諸侯回自己封地去,在中央政府任職或因取得皇帝同意留住長安者,也要把太子遣送回封地,以減少給養諸侯長途運輸物資的勞費之苦,同時還能導民以善。詔令頒發,諸侯等待觀望,無人行動。孝文帝免去周勃丞相職務,令他帶頭回封國,以灌嬰繼任丞相。那些侯爺們這才行動起來。取消誹謗罪,群臣能盡情而言,百姓不因言獲罪,使下情上達,減少過錯。強調以農為本,勸民務本棄末,田租減半,教育臣民重視農桑。孝文三年三月,立皇子劉武為代王、劉參為太原王、劉揖為梁王。立受諸呂迫害的趙幽王長子劉遂為趙王、少子劉辟疆為河間王。

參與政變的朱虛侯劉章和東牟侯劉興居功大,大臣們曾許封劉章為趙王,但因初曾欲立兄齊王劉襄為帝,文帝對襄、章、興居弟兄三人心存芥蒂。割齊地劇郡立劉章為為城陽王、割齊地濟北郡立劉興居為濟北王,封地皆小於趙幽王二子,章與興居不滿。第二年劉章鬱悶而死。興居乘文帝、丞相灌嬰前往代地征討匈奴,舉兵反叛,欲擊滎陽。文帝遣大將軍陳武率十萬漢軍鎮壓濟北王叛亂。八月,濟北軍潰敗,劉興居被俘自殺,國除為郡。

淮南王劉長怨恨辟陽侯審食其當年未說服呂后保護其母趙姬,於孝文三年十二月,將其擊殺於家中。文帝念手足之情,不予治罪。劉長格外驕縱跋扈,回封國後,出入用天子黃傘,儀仗比照天子,不用漢律,自行立法稱制。劉長與棘浦侯陳武的兒子陳其謀反,派人聯絡匈奴和閩越一起發兵反漢。此事被朝廷發覺,文帝將劉長拘捕。大臣們以為劉長罪大惡極,當棄屍街頭。文帝不忍刑殺兄弟,廢除劉長王位,流放蜀地邛都。劉長在流放途中,不甘受辱,絕食而死。文帝得知劉長死於途中,將押送人員處死。孝文八年,封劉長四個兒子為侯。民謠傳唱淮南厲王:「一尺麻布尚可縫,一斗穀子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把淮南王之死歸咎於文帝不容其弟。孝文十六年,文帝將淮南國三分為淮南、衡山(衡山,今名霍山)、廬江,分別王劉長三子劉安、劉勃、劉賜,並追謚劉長為淮南厲王。

薄詔是文帝舅父,也是薄太后唯一弟弟。文帝為代王期間,薄詔一直忠心耿耿輔佐外甥。文帝登基後,封其為軹侯,命為車騎將軍。孝文十年,薄詔因飲酒殺漢使,文帝暗示他服罪自殺,派公卿持酒前往,與之飲倒頭酒。薄詔裝聾作啞不認賬。文帝無奈,讓群臣著喪服哭臨薄家,薄詔這才被逼自殺。

孝文十三年,因齊太倉令淳于公有罪當刑,其女自願沒為官奴,贖父刑罪。文帝感動,頒詔,不主張不教而誅,廢除斷趾、黥面、劓鼻這三種肉刑,只保留宮刑,以威嚇淫亂之人。

文帝對匈奴繼續採取和親政策。雖然厚輸匈奴所需錢物,結為兄弟之邦,匈奴仍然屢犯邊境。匈奴問題未得到徹底解決。

文帝親耕籍田,皇后親自栽桑養蠶,作為制度,以勸吏民重視農業生產,導民勤於農桑。多次免除農民田租,停止郡國歲獻,減輕農民負擔。如遇天災,文帝常「令諸侯毋入貢,馳山澤,減諸服御狗馬,損郎吏員,發倉庾以振貧民,民得賣爵」,讓利於民,於民方便。

文帝生活崇儉,在位23年,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自己常常穿綈衣(皁色粗繒衣)。文帝曾欲建露台,讓工匠計算一下,需要一百金。文帝說,百金相當於十個中等家庭一年收入,我沒理由如此浪費。他為自己修墳墓,裝飾用瓦器,不用金銀銅錫,依山而造,禁止高堆封土。文帝寵幸慎夫人,卻令她衣不曳地,緯帳不得文綉。孝文帝的生死觀很豁達。他說,世間萬物有生就有死,人死符合天地之理和自然規律,不必破業以厚葬,傷生以服喪。臨死時留下遺詔,要求喪事從簡,「絰帶無過三寸,毋布車及兵器,毋發民男女哭臨宮殿。」司馬遷贊曰:「專務以德化民,是以海內殷富,興於禮儀」。後七年六月,劉恆駕崩,謚號孝文皇帝。太子劉啟嗣皇帝位,是為景帝。

劉啟(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孝景帝,母竇姬,生於孝惠七年六月。劉啟並非嫡長子,代王后曾生有三男,皆早夭。孝文元年,劉啟被立為太子。母竇氏因子而貴,被立為皇后。

孝景前元二年,立皇子劉德為河間王、劉閼為臨江王、劉余為淮陽王、劉非為汝南王、劉彭祖為廣川王、劉發為長沙王。這一年,丞相申圖嘉去世,御史大夫陶青繼任。內史晁錯任御史大夫,建議景帝削藩。大臣們以為,削藩必導致諸侯王反叛。晁錯以吳王劉濞為例,駁斥這種論調:「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文帝認為晁錯《削藩策》有道理,為了大漢王朝長治久安,決心削藩,並任命晁錯負責這項工作。晁錯積極推行削藩計劃,首先拿吳王開刀,削奪吳國豫章和會稽兩郡。孝景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串通楚王劉戊、趙王劉遂、膠西王劉卬、濟南王劉辟光、菑川王劉賢、膠東王劉雄渠,以「清君側,誅晁錯」為名,聯合反叛,史稱「七國之亂」。七國推吳王劉濞為盟主。

當年,劉濞的世子劉賢和文帝太子劉啟對弈相爭,劉賢不恭。劉啟用棋枰砸死了劉賢。文帝也未處分太子,派人將劉賢屍體送回吳國安葬。劉濞非常氣憤,又將屍體送回長安葬埋。從此,劉濞稱病,不再入朝參拜天子。文帝知道吳王裝病不參拜,是對太子砸死劉賢有意見,畢竟自己對不起吳王在先,也就揉揉肚子忍了。但是,諸侯王不朝天子,皇帝又不便追究,豈不很尷尬?文帝想個法子,就坡下驢,賜給劉濞倚幾、手杖,特許他不必來朝。吳王對景帝有殺子之恨,從此收容他國逃犯,煮鹽開礦私鑄錢幣,積蓄力量準備反叛。何時反只是時機問題。現在正好以清君側除晁錯為名,聯合諸侯國反叛。

七國叛亂,景帝朝議如何應對。晁錯是景帝當太子時的老師。景帝即位,接連提拔晁錯為內史、御史大夫,位列九卿。晁錯本來就傲慢不羈,仗著是皇帝老師,平時對大臣趾高氣揚。大臣們對他也不高興。吳王前國相袁盎向景帝建議,斬晁錯以平眾怒。朝臣們也認為,七國之亂因削藩而起,他們打出的旗號又是清君側除晁錯,索性殺了晁錯,停止削藩,或許七國能停止叛亂。景帝無可奈何,只得將晁錯問斬,以謝七國。文帝派袁盎將斬殺晁錯之事曉諭諸侯國,要求他們退兵。七國軍隊不肯作罷,繼續西進,圍攻梁國(睢陽,今河南商丘一帶)。景帝派大將軍竇嬰、太尉周亞夫(周勃之子)率兵鎮壓叛亂,為梁國解圍。周亞夫卻不急於援梁,而是揮兵東征,截斷聯軍糧道,奪了七國軍糧。聯軍沒了糧草,慌了陣腳,只得棄梁東向,尋找周亞夫主力,與其決戰。周亞夫卻堅守昌邑(今山東巨野西南),待叛軍糧絕,伺機而戰。叛軍缺糧,只得撤退,漢軍凌厲追擊,號稱五十萬的七王聯軍很快土崩瓦解。吳王劉濞逃到丹徒被斬,其他六王兵敗自殺。七國廢除,重新洗牌。楚元王子劉理新立為楚王,濟北王劉志徙為葘川王,淮陽王劉余遷為魯王,汝南王劉非改為江都王,立皇子劉端為膠西王、劉勝為中山王、劉徹為膠東王。

平定七國之亂,梁王劉武親自固守睢陽,令韓安國、張羽等為大將軍抗擊吳楚軍隊,聯軍止步於梁,不得西進,可謂立下赫赫戰功。劉武是景帝的同母弟。竇太后對小兒子又特別溺愛,多次暗示景帝,立劉武為皇太弟。景帝本人也曾在宴會上說,要傳位給劉武。《史記》載:「上與梁王燕飲,嘗從容言曰:千秋萬歲後傳於王」。劉武覬覦帝位,慾望膨脹,僭越禮制。馳獵儀仗仿照天子,出曰警,入言蹕;築東苑,方三百里,擴睢陽城為七十里;招攬四方豪傑文人騷客,如司羊勝、公孫詭、鄒陽、司馬相如、枚乘之流。景帝廢栗太子,竇太后又欲以梁王為儲君。袁盎用《春秋》宋宣公為例,勸說竇太后:漢法之約,傳嫡子孫,傳弟必釀禍亂。竇太后接受袁盎說辭,遣梁王歸國。景帝立劉徹為太子,梁王無望,痛恨反對立他為皇太弟的袁盎等朝臣,派人暗殺了袁盎和其他議臣十多人。景帝大怒,猜測暗殺是梁王派人所為,接連派使者催其交出兇手。梁王只得令羊勝、公孫詭自殺。景帝怨恨梁王。梁王害怕,要求進京朝面見謝罪。長公主劉嫖、竇太后從中協調。梁王負荊請罪,「伏斧質於闕下」,景帝這才原諒了他。孝景中元六年,梁王請示入朝,服侍竇太后,景帝不許。六月,得熱病而死,謚號孝王,葬於芒碭山。竇太后得知梁王薨,哀哭不食,曰:「帝果殺吾子」。景帝惶恐,不知所措。長公主獻計,將梁一分為五,封梁王五子皆為王,五女皆食湯沐邑,竇太后這才轉怨為喜。

孝景前元四年,立劉榮為皇太子。劉榮母栗姬,是景帝當太子期間納的妾。孝景前元六年,薄皇后無子被廢。按理,母以子貴,栗姬當立為皇后。但,栗姬生性嫉妒,與後宮眾美人關係不洽。一些被寵幸的美人,不免向景帝吹枕頭風,告栗姬刁狀。一次,景帝卧病,大有立栗姬為後之意,囑咐她要善待後宮諸姬之子。栗姬對景帝寵幸其他妃嬪本來就很鬱悶,聽了景帝的話,好像和其他妃嬪關係不融洽,都是自己的錯,於是醋意大發,爭吵起來。景帝因此不立栗姬為後。長公主劉嫖是景帝的同母姐姐,景帝寵信的後宮美人,多為劉嫖選送。劉嫖向栗姬提出,將女兒陳嬌配給太子為妃,卻遭栗姬回絕。劉嫖又去探她的親家王美人(王美人女兒是長公主兒媳)口風,看把阿嬌嫁給劉徹有沒有希望。阿嬌大劉徹好幾歲,沒想到王美人滿口應承。劉嫖記恨栗姬,經常在景帝前說她和劉榮壞話,讚美劉徹母子。孝景前元七年,太子劉榮被廢為臨江王,立膠東王劉徹為太子。栗姬從此受冷落,不久鬱悶而死。劉徹的母親王娡被立為皇后。孝景中元二年,臨江王劉榮因侵佔太宗廟地,景帝讓他親自來長安說明情況。中尉郅都嚴加責問,劉榮恐懼,在中尉府自殺。

王娡能當皇后,多賴其母有遠見。王娡母名臧兒,燕王臧圖孫女,始嫁王仲,生一男二女,王信、王娡、皃姁。王仲死,臧兒改嫁田氏,生田蚡、田勝。王娡嫁給一普通農民金王孫,生一女,名金俗。有人為王娡相面,說他將來大富大貴。臧兒強行接回王娡,送入太子宮中。王娡深得劉啟寵幸,生一子三女。兒子劉徹被立為皇太子,平陽公主後改嫁給衛青當夫人,南宮公主嫁給了南宮侯張坐,隆慮公主嫁給長公主的兒子隆慮侯陳蟜。王太后與金王孫所生女亦被封為修成君。經王娡介紹,皃姁也被景帝招入宮中,並生有廣川王劉越、膠東王劉寄、清河王劉乘、常山王劉舜。臧兒的三個兒子王信、田蚡、田勝分別被封為蓋侯、武安侯、周陽侯。臧兒的前夫王仲也被追尊為共侯。臧兒本人也被封為平原君。由此可見,臧兒的遠見絕非常人所能。

七國之亂後,景帝對諸侯國採取一系列貶損和抑制措施。景帝按主父偃建議,實行推恩令,「令諸侯各得分邑其子弟」,諸侯國面積越來越小,國力越來弱弱,終不能與中央政府相抗衡,明不曰削藩,實則削藩。另外,為彰顯中央王朝尊貴,諸侯國的職官設置和官稱也有所改變,不準諸侯國設御史大夫官職,諸侯國的丞相改稱為相、中尉改稱尉等等。縮小諸侯王封國規模,如梁王劉武病逝,將梁一分為五,分別立劉武的五個兒子為王,劉明為濟川王、劉彭離為濟東王、劉定為山陽王、劉不識為濟陰王。

孝景帝在位23年,平定了七國之亂,由削藩改為推恩,逐步縮小諸侯王勢力,穩定了漢朝中央政權。他繼承漢文帝「清靜恭儉」,崇尚黃老學說,勤儉治國,發展生產,推動社會前進。文、景兩代政績卓然,史稱文景之治。孝景後元四年正月,景帝駕崩,享年48歲。太子劉徹即皇帝位,是為漢武帝。

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小名彘,武帝,漢世宗,景帝第九子,母王皇后。孝景四年,被立為膠東王。孝景七年,栗太子廢為臨江王,劉徹被立為皇太子。孝景十六年,景帝駕崩,十六歲的劉徹即皇帝位。劉徹在位五十四年,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慧眼識人,提拔俊茂;屢破匈奴,開疆拓土,南滅兩越,北逐匈奴,西交六國,東並朝鮮;平定蠻夷,鎮壓叛亂;建章立制,修改正朔,諧定音律,首創年號,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有為之君。武帝的錯誤在於連年征戰,好大喜功,迷信鬼神,謬用方士,大興土木,巡遊無度,致使國庫耗盡,巫蠱橫行,稅負過重,民不聊生。

自古帝王沒有年號,從漢武帝起,開始設立年號。漢武帝年號以天瑞名之,第一個年號曰建元,第二個年號曰元光(以長星見為祥瑞),第三個年號為元朔(以置朔方郡為祥瑞),第四個年號為元狩(以獲獨角獸為祥瑞),還有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征和等,每個年號用六年,在位五十四年共使用九個年號。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即漢武帝的建元年號。

漢武帝變易正朔,修正曆法。漢初沿用秦代《顓頊歷》,誤差較大。武帝接受司馬遷等人建議,下令修訂曆法。新曆法於元封七年五月完成。太初曆規定一年為365.2502日(太陽回歸),一年十二個月,一月為29.53086日(月亮回歸),十二個月的日數與一年相差10.88天,設立閏月來解決太初曆月份與回歸年四季不對應的問題。太初曆規定每十九年設七個閏月,把沒有節氣的月定為閏月,使用24節氣指導農事。太初曆成以前,每年以夏曆十月為一歲之首,使用太初曆後,以夏曆正月為新歲之首。歷成當年改元為太初元年。

建元初年,朝政權柄在竇太后手中。竇太后篤信黃老,道表法里;武帝尊奉儒術,重用儒生。理念不同,政見不同,經驗不同,用人不同,祖孫二人時有衝突。武帝任命儒生趙綰為御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趙綰信奉「婦人不豫政事」,建議武帝,朝政不要向太皇太后竇氏奏報;王臧建議武帝興建明堂(接見諸侯、宣布政令的殿堂)、辟雍(皇家儒學)。竇太后討厭趙綰、王臧,使人搜羅其不法證據。建元二年十月,將趙綰、王臧逮捕下獄,二人在獄中自殺。受趙綰、王臧案件牽連,丞相竇嬰(竇太后侄子)、太尉田蚡(漢武帝舅父)亦因崇儒被免職。建元六年五月,竇太后病逝,劉徹才成為獨攬朝綱名符其實的大漢皇帝。改年號為元光。

元光元年,武帝賜民爵位,同意因七國之亂被開除族籍的七國宗室人員歸宗,詔令郡國朝臣舉孝廉薦賢良,以安定人心。賜民爵予民好處,是收買民心;收七國宗室歸宗,是通過給出路,以泯宗親叛志;舉孝廉薦賢良,是為了教育影響吏民移風易俗,改善吏治和社會風氣。武帝嚴令二千石官員必須舉孝廉,「不舉孝,不奉詔,當以不敬論。不察廉,不勝任也,當免。」不按詔書要求,舉孝察廉,就是大不敬,不勝任,應當給予除爵、削地、罷免官職等處分。武帝心儀虞舜成康之治,欲彰顯「先帝宏業休德」,頒詔賢良,讓他們著書論策,提出建議。脫穎而出的有董仲舒、公孫弘等。董仲舒著有《春秋繁露》,把儒家學說概括為「三綱五常」。三綱:君為主、臣為從;父為主,子為從;夫為主,妻為從,即後來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五常:仁、義、禮、智、信,即用忠、孝、悌、忍、善來處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間關係。公孫弘見聞廣博,城府很深,武帝以「其行敦厚,辯論有餘,習文法吏事,而又緣飾以儒術」受重用,官至丞相,封平津侯。公孫弘說:「力行近乎仁,好問近乎智,知恥近乎勇。知此三者,則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後知所以治人。」漢武帝為弘揚儒術,傳授經典,以備諮詢,安置著名儒生為五經博士。

王太后效法竇太后干預朝政。灌夫和竇嬰被殺,就是王太后干預的結果。灌夫軍功卓越,官至太僕;竇嬰以軍功封魏其侯,景帝時,被任命為大將軍,武帝初年,官至丞相。元光四年冬,魏其侯竇嬰被滅族。竇嬰、灌夫失勢後,成為密友。一次二人相約,出席丞相田蚡的婚宴(田蚡納燕王之女為夫人),灌夫為竇嬰抱打不平,借酒鬧席,辱罵那些他看不慣的臣僚。田蚡以宴席是奉王太后詔命舉辦,鬧席辱罵賓客,是不尊重太后,犯了大不敬罪,將灌夫下獄問罪。竇嬰挺身而出,上書武帝,營救灌夫。竇嬰說灌夫是酗酒失言,田蚡卻拿別的罪誣陷他。竇嬰是竇太后的侄子,田蚡是王太后的弟弟,都是外戚。武帝命竇嬰和田蚡到太后宮中辯論,讓大臣們判斷誰是誰非。灌嬰極力誇讚灌夫,言其醉飽得罪,其父平定七國之亂,曾立下汗馬功勞,不當因小過而誅灌夫,並攻訐田蚡短處;田蚡攻擊竇嬰、灌夫招募豪強,欺壓百姓,結黨橫行,侵蝕宗室,對朝廷腹誹心謗,企圖變天。大臣們多數不敢發表意見,只有主爵都尉汲黯說竇嬰說的是,內史鄭當時開始站在竇嬰一邊,後來又不敢堅持。王太后自然站在田蚡一邊,向武帝施加壓力。武帝調查灌夫情況,竇嬰所說確有美化灌夫之嫌。武帝以欺君罪,將竇嬰逮捕下獄。竇嬰說他有景帝遺詔,曰:「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大行令查閱皇家檔案,沒有找到遺詔存底副本,彈劾竇嬰偽造先帝詔書,罪當棄屍街頭。武帝不忍殺竇嬰。後來有人散布流言誹謗竇嬰,武帝迫不得已,於元光四年冬,將竇嬰棄市渭城。灌夫和他的家屬全部被處決。事過不久,田蚡患重疾,閉眼即見灌夫、竇嬰索命,第二年三月病死。坊間皆曰報應。

自有漢以來半個世紀,朝廷對匈奴奉行的是和親政策,匈奴以為漢朝軟弱,經常騷擾邊境,掠略和敲詐大漢。高帝、高後、文帝、景帝時,為休養生息,發展經濟,增強實力,從未主動向匈奴宣戰。經文景之治,漢朝力量已經足夠強大,武帝不再打算在單于面前忍氣吞聲。他積極發展軍事力量,強化建章營騎訓練,提高能征善戰指揮人員素質,徵收商賈車船稅以籌措軍費,加固雁門等邊關險阻,穿鑿漕渠以便物資軍需運輸,準備徹底解決困擾大漢的匈奴入侵問題。元光二年,他詔問公卿:「朕飾子女以配單于,金幣文繡賂之甚厚,單于待命加嫚,侵盜亡已。……今欲攻之何如?」負責外交、禮儀的大行令王恢認為,應該主動出擊。六月,以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王恢為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為材官將軍,率領三十萬大軍埋伏在馬邑谷中,派聶翁一誘騙單于深入,以伏兵消滅之。單于領十萬騎兵進入漢塞,發現漫山遍野牛羊無人放牧,懷疑漢人設計。單于抓了一個俘虜,是漢雁門關尉史,得知漢軍有埋伏。單于退出塞外,漢朝謀劃失敗。

為征討匈奴,漢武帝大膽起用新銳將領衛青、霍去病。衛青精於騎射,因姊衛子夫受武帝寵信,得入建章宮為侍中。元光六年,征討匈奴,武帝拜衛青為車騎將軍。衛青率軍出上谷,突襲龍城,斬獲首級七百。此次征戰,衛青旗開得勝,拜為關內侯。公孫敖與李廣皆敗,當斬,贖為庶民。公孫賀無功不賞。元朔元年三月,衛子夫生子,被立為皇后。這一年秋天,匈奴入侵遼西、漁陽、雁門。衛青率軍三萬出雁門,李息軍出代,斬匈奴首級數千。衛青被封為長平侯,食三千八百戶。元朔二年,衛青、李息率軍出雲中,大敗匈奴,斬首、俘虜匈奴數千人,奪得馬牛羊一百多萬頭,收復匈奴侵佔的河南土地。設置朔方、五原郡,修築朔方城。遷內地居民十萬於五原、朔方郡屯墾戍邊。再增衛青三千八百戶食邑。衛青貴,武帝頒詔,令其與平陽公主(武帝姐)成婚。元朔三年,匈奴不甘失敗,變本加厲地侵入漢境殺掠吏民。元朔五年春,衛青為大將軍率六將軍兵十餘萬,出朔方、高闕,乘夜包圍匈奴右賢王。右賢王與愛妾驚慌失措,帶領數百侍從逃竄。漢軍俘獲匈奴王十多個,男女一萬五千人,牲畜數十百萬頭。衛青益封八千七百戶,封青三子為侯。隨征諸將皆得封侯。元朔六年春夏,衛青率六將軍(合騎侯公孫敖為中將軍、太僕公孫賀為左將軍、翕侯趙信為前將軍、衛尉蘇建為右將軍、郎中令李廣為後將軍、左內史李沮為強弩將軍)、十餘萬騎兵,從定襄、雲中、雁門兩度重挫匈奴軍。漢軍損失也很大,前將軍趙信兵敗投降了匈奴;右將軍蘇建全軍覆亡,隻身逃脫,贖為庶人。衛青雖立戰功,趙信投敵,有功也有過,武帝只賜給千金以資獎勵。

霍去病是衛青二姐少皃和霍仲孺的私生子,因三姨子夫為皇后,年十八被任命為侍中。因其善騎射,令屬衛青。元狩二年三月,武帝令霍去病為驃姚校尉,隨衛青出征漠南匈奴。霍去病以八百精騎,長途奔襲,出奇制勝,斬敵二千二十八級,俘虜了匈奴相國、當戶、單于季父,斬殺了單于祖父,被封為冠軍侯,官至驃騎將軍。當年夏,霍去病和公孫敖出北地二千餘里,斬殺匈奴三萬多人。匈奴屢戰屢敗,內部矛盾激化。昆邪王殺休屠王,率眾四萬多人投降漢朝。漢朝把武威、酒泉二郡拿出來,安置匈奴部眾。從此,河西地區為漢所有,打通了前往西域的道路。元狩四年夏,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分別從定襄、代地出兵,跟進的還有幾十萬步兵。衛青在幕北將單于包圍,殺敵一萬九千;霍去病與左賢王戰,斬首七萬餘級。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霍去病晉陞為大司馬,祿秩和大將軍同,與舅父衛青共掌兵權,益封五千八百戶。武帝寵信霍去病甚於衛青,他的部將有多人封侯。衛青帳下一些趨炎附熱的幕僚也離衛青而去,投入霍去病帳下。漢軍也有幾萬人戰死。前將軍李廣和後將軍趙食其沒有按預定時間到達,李廣自殺,趙食其當斬,贖為庶民。元狩六年九月(公元前117年),年僅24歲的軍事奇才霍去病去世,留下千古名言:「匈奴未滅,何以家為。」衛青死於元封五年。經衛青、霍去病舅甥率軍征討,「浮西河,絕大幕,破真顏,襲王廷,窮極其地,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以臨翰海,虜名王貴人以百數。」匈奴雖未稱臣,實則懼漢,遠逃漠北。漠南無王廷,西漢邊境壓力紓緩。元封元年,武帝巡狩朔方,帶領十八萬騎兵進行軍演,約單于來戰。單于不敢應戰,也不犯漢邊,數度派使者來,甜言蜜語請求和親。太初元年,貳師將軍李廣利遠征大宛。太初四年,斬大宛王首,獲汗血寶馬。拔除了匈奴的西域盟國。漢朝派張騫出使西域,強化與月氏、大夏、烏孫、渠黎等西域諸國外交關係。漢軍東拔沃沮、穢貊、朝鮮為郡,阻斷匈奴與這些國家以及羌人聯繫,壓縮了匈奴的戰略空間。

衛青死後,西漢與匈奴較大規模的戰鬥還有四次。太初二年秋,浚稽將軍趙破奴率二萬騎,出朔方襲擊匈奴,全軍覆沒,破奴被俘。天漢二年五月,李廣利率三萬騎與右賢王戰於天山,斬虜首萬餘級。因杅將軍公孫敖出西河,騎都尉李陵(李廣之孫)將步兵五千出居延北。李陵與單于三萬騎兵遭遇,力戰,殺虜數千。單于增兵至八萬人。李陵寡不敵眾,邊戰邊撤,又殺虜數千,兵敗,投降匈奴。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被判入獄受腐刑。天漢四年,派李廣利率六萬騎兵、七萬步兵出朔方,公孫敖率騎兵一萬、步兵三萬出雁門,韓說率步兵三萬出五原,路博德率步兵一萬餘會合李廣利與匈奴戰,不利而歸。征和三年三月,李廣利率軍七萬人出五原,商丘成率二萬人出西河,馬通四萬騎出酒泉,與匈奴戰。商丘成在浚稽山(今蒙古國境內)殺敵甚眾;馬通軍到天山,匈奴懼戰避離,順手牽羊,包圍車師國,俘虜其國王和大量民眾而還;李廣利追殺匈奴到范夫人城,匈奴逃散,不敢對陣。恰在此時,內者令郭穰密告,丞相劉屈氂的妻子詛咒武帝早死。劉屈氂和李廣利是兒女親家,在送李廣利出征時,李廣利與劉屈氂密謀,共同努力,立昌邑王劉髆(李廣利外甥)為太子。武帝以為,太子劉據被誣陷而死,與劉髆爭儲有關,懷疑劉屈氂、李廣利為幕後黑手。劉屈氂被滿門抄斬,李廣利妻子亦被收監。李廣利得知消息,想立功贖罪,揮師北進,在打敗左賢王所部後南撤。在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遭匈奴單于截殺,損失慘重。慘敗後,李廣利投降匈奴,因此被漢廷滅族。

滅兩越(南越、閩越又稱東越)、西南夷(巴蜀西南少數民族政權滇、夜郎、邛都、白馬、冄駹等),擴大疆域版圖。首任南越王趙佗,是秦朝南海郡龍川縣令。陳勝、吳廣、項羽、劉邦起義,南海尉(掌南海郡兵)任囂將南海郡兵權私授於趙佗。趙佗乘機兼并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漢十一年,劉邦派陸賈說服趙佗歸順大漢,立為南越王。高後時,禁止鐵器銷往南越,趙佗不滿,以為是長沙王作祟。趙佗攻佔長沙數縣,軟硬兼施,迫使閩越、西甌、駱越等政權歸順自己,與西漢分庭抗禮。文帝時,再派陸賈出使南越,責備趙佗稱帝,不向漢廷通報。趙佗恐懼,連連謝罪說,甌駱這些落後的地方稱王的人數以千計,我稱帝只是自娛自樂,哪敢通報朝廷呀,並表示「願長為藩臣,奉貢職」,取消帝制、黃屋左蠹。趙佗死後,王位三傳至趙興。趙興年幼,太后是中原人,恐南越人不附,欲依漢威而自重,要求趙興和群臣請求內屬漢朝為諸侯王(原為番王),不設邊關,三年一朝。漢武帝同意南越王請求,比照內地諸侯王,賜給南越國相、內史、中尉、太傅印,使用漢朝法律等等。南越國相呂嘉是三朝元老,宗族子弟為長為吏者有七十多人,勢大位重。呂嘉不同意南越內屬,王、太后害怕呂嘉先發制人,欲誅呂嘉,終因勢弱不遂所願。武帝聞知呂嘉有異志,派韓千秋為使者,領兵兩千去南越,斬除呂嘉。元鼎五年四月,呂嘉反,殺死南越王、王后和漢使,立趙建德為王。韓千秋所率二千人全部被消滅。武帝派伏波將軍路博德出桂陽,樓船將軍楊僕出豫章,戈船將軍歸義越侯嚴出零陵,下瀨將軍越人甲下蒼梧,率領十萬水軍(以囚犯為兵卒),前往番禺(今廣州)平叛。元鼎六年十月,樓船、伏波二軍夾攻番禺。城破,趙建德、呂嘉被俘,叛亂平息。南越國自趙佗建國,歷經五世九十三年而亡。

此時被派往番禺的巴蜀、夜郎軍尚未啟程,武帝命令馳義侯遣率領這支軍隊征討西南夷。西南夷降服。漢廷劃南越為南海、蒼梧、鬰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厓、儋耳九郡;分西南夷,白馬為武都郡、南夷為牂柯郡、邛都為越嶲郡、筰都為沈黎郡、冄駹為汶山郡。元封二年,將軍郭昌、中郎將衛廣率巴蜀軍,討平雲南未附之夷,設立益州郡(今雲南滇池一帶)。

東越王是大禹的後代,勾踐之苗裔,姓騶氏。秦統一天下,東越改為閩中郡。秦末農民起義,勾踐的後裔無諸和搖率越眾,投奔鄱陽令吳芮。楚漢相爭,無諸和搖率越人助漢攻楚。漢五年,立無諸為閩越王,都東冶;孝惠三年,立搖為東海王,世稱東甌王,都東甌。建元三年,閩越軍攻擊東甌,東甌向漢廷求救。漢發兵救東甌,閩越兵退。東甌不為番屬,願舉國北遷。漢廷同意其遷往江淮之間,東甌王騶望率民四萬多人遷居九江郡。建元六年,閩越王騶郢未徵得漢廷同意,擅自發兵攻擊南越。武帝以王恢、韓安國為將,率兵討伐閩越。閩越王的弟弟騶余善見漢軍壓境,與族人謀殺了閩越王,將其頭獻給王恢。漢廷以首惡刈除,罷兵不戰,立無諸的孫子騶丑(居股)為越繇王。余善權重勢大,在國內有威望。朝廷怕越繇王領導不了他,立余善為東越王,與繇王地位相同。元鼎五年,南越呂嘉反,余善先是請求發兵助樓船將軍楊僕攻南越,後又首鼠兩端,與呂嘉密使通問,以海上風浪大為由,在揭陽觀望不前。楊僕很生氣,上書朝廷,要求攻打東越。元鼎六年秋,東越王余善得知楊僕表奏,漢兵壓境,於是自立為東越武帝,攻殺漢朝白沙、武林、梅嶺三校尉。武帝遣橫海將軍韓說、樓船將軍楊僕等率軍鎮壓。在大軍壓境情勢下,東越人吳陽、敖、居股(繇王)、殺余善投降,東越隨之平定。漢朝以東越反覆無常,為杜絕後患,將其民全部遷往江淮之間居住,東越成了無人區。

滅淮南、衡山國為郡。淮南王劉安是劉邦的孫子,淮南厲王劉長的長子,喜讀書鼓琴,招養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著有《內書》、《外書》、《中篇》、《淮南子》等書作。劉安與武安侯田蚡關係密切。田蚡曾與劉安私語:「方今上無太子,王親高皇帝孫,行仁義,天下莫不聞,宮車一日晏駕,非王尚誰立者!」劉安暗喜,有心覬覦帝位,私造武器,以金錢饋贈、賄賂結交諸侯,安插愛女劉陵常駐長安,與皇帝左右的臣僕拉關係。劉安的太子妃是王太后的親戚(修成君之女)。劉安怕他的反狀被太子妃察覺,不讓太子劉遷與該妃同席,逼太子妃離去。遊俠雷被精於劍術,在比武時誤傷了劉遷,心中恐懼,想參加漢軍攻打匈奴。劉遷不準。雷被逃往長安,揭發劉遷種種不法行為。廷尉、河南令負責此案,下令逮捕劉遷。劉安和王后拒絕交出劉遷。武帝頒詔,就地審訊劉遷,由淮南國相負責審理。壽春丞秉承淮南王之意,遲遲不將劉遷送審。淮南相彈劾壽春丞犯大不敬罪。劉安也指使他人上告淮南相,並派人到京城專門等結果。劉安得知漢公卿要求逮捕自己,意欲發兵造反。武帝派中尉宏,去淮南探問究竟。宏回長安,證明劉安確有反狀。武帝以削奪二縣地作為懲罰,讓宏前往淮南宣旨。旨意:「陰結賓客,拊循百姓,為叛逆事」,只說他為叛逆事,並未說他真叛逆。劉安對武帝的寬大不以為然,謀反更加變本加厲,日夜研究地圖,部署軍隊進攻路線,準備武帝晏駕後武力奪取帝位。劉安的庶長子劉不害,受王、後歧視,始終未封侯。劉不害的兒子劉建認為這都是劉遷作祟,陰謀除去劉遷,讓父親取而代之。事情被劉遷察覺,多次關押、鞭笞劉建。劉建對劉安、劉遷等謀反情事很清楚,指使他的好友上書朝廷,揭發淮南王陰謀。淮南王害怕,決心發兵造反,刻了皇帝、丞相、御史大夫、將軍等印信,派人入京刺殺大將軍衛青,並謀殺國相、中尉、內史等二千石高官中的異己分子。劉安召集國相、內史、中尉,只有國相來了,內史和中尉都未來,謀殺計敗。劉安認為機不逢時,舉事必無功,猶豫不覺。劉安的謀士伍被告發了劉安謀反全過程。淮南王劉安、太子劉遷、王后及全部賓客被捕,被牽連誅殺的列侯、二千石官員、豪傑等達數千人。劉安自殺,淮南國除,改為九江郡。衡山王劉賜受牽連,自殺謝罪。其子劉爽、劉孝,王后徐來也因其他罪名,被棄世。衡山國除,改為衡山郡。受到牽連被誅殺的人多達數萬。

朝鮮降漢,漢疆東拓。周初,箕子率族遷移朝鮮,建立箕子朝鮮,藩屬周朝。六國時,歸燕國節制。秦滅燕,屬遼東外徼(邊境)。漢朝建立,嫌其遠而難守,疆界西移至浿水。浿水以外不設令守。漢高祖十三年,燕王盧綰叛漢逃入匈奴,燕人衛滿亡命,率民千餘人,東渡浿水入朝鮮。朝鮮王准任命衛滿為博士,安置衛滿之眾於朝鮮西部。高後時,遼東太守約衛滿為外臣,負責保塞衛邊,保證蠻夷君長朝見漢朝天子道路通暢。衛滿因此得到漢朝物資接濟,力量逐漸壯大,又兼并一些部落,自立為朝鮮王,建都王險城(今朝鮮平壤附近)。武帝時,衛滿之孫衛右渠嗣位朝鮮王。衛右渠阻止蠻夷君長朝拜漢廷。漢派使者涉何譴責右渠無禮。右渠不奉詔。涉何回到浿水,讓隨從殺死送他回來的朝鮮裨王。漢廷拜涉何為遼東東部都尉。元封二年,右渠突然襲擊,攻殺涉何。武帝派樓船將軍楊僕,從山東出渤海由水路,左將軍荀彘出遼東,水陸兩路進討朝鮮。兩軍首戰皆不利。武帝派衛山出使朝鮮,向右渠曉以利害。右渠詐降。兩軍包圍王險城。楊僕主勸降,荀彘主急攻,兩將不和。武帝增派濟南太守公孫遂,前往處理兩將關係。公孫遂偏信荀彘,以符節召楊僕,將其逮捕,並兩軍為一軍,由荀彘統一指揮,急攻王險城。朝鮮將相勸右渠投降,右渠不聽。尼溪相參派人殺了右渠,投降漢軍。朝鮮平定,被分為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然而,參加征討朝鮮的將帥,卻都沒有好下場:荀彘爭功被棄世;公孫遂處置不當被誅殺;楊僕違約擅縱,兵多亡失,當斬,贖為庶人。

武帝喜出遊,巡視天下各地,瀏覽大山名川。東到大海,游芝罘,望蓬萊;西登崆峒,祭皇帝,覓仙跡;北狩朔方,約單于,震匈奴;南臨盛唐,舟行江,射蛟龍。武帝曾多次登臨泰山、華山、嵩山、成山、崆峒山、天柱山。建立山川廟祠,祭祀山神土地。元朔元年春正月,武帝祭祀華山,登臨嵩山,建立太室祠,東巡至海。夏四月,上封泰山,下禪梁父,告成功於天地。在泰山極頂,刻石紀號,載錄功績,至今遺迹猶存。石高三丈一尺,文曰:「事天以禮,立身以義,事親以孝,育民以仁。四守之內莫不為郡縣,四夷八蠻咸來貢職。於天無極,人民蕃息,天祿永得。」封禪泰山後,繼續北行,到達碣石、遼西,經九原回甘泉宮。冬十月,武帝頒詔:「南越、東甌咸服其辜,西蠻北夷頗未輯睦,朕將巡邊垂,擇兵振旅,躬秉武節,置十二部將軍,親帥師焉。」武帝帶領十八萬騎兵,北出雲陽,出長城,登單于台。通知單于或領兵來戰或投降稱臣。匈奴畏懼,不敢應戰。武帝對泰山情有獨鍾,一生十數次登臨,增修封壇。元封五年,武帝南巡盛唐(今安徽廬江),登臨天柱山,巡遊長江,環覽樅陽。武帝除經常出巡外,還動用民力,築關隘、城防,穿鑿漕渠湖池,建山祠龍宮,修陵墓宮觀。在興建的工程中,以甘泉宮(宮周十九里)建築群規模最大。甘泉宮有熛闕、前熛闕、應門、前殿、紫殿、泰時殿、通天台、望風台、益壽館、延壽館、明光宮、居室、竹宮、招仙閣、高光宮、通靈台等宮殿台閣。此外所建神君壽宮、北宮,穿漕渠通渭、鑿昆明池練兵,築朔方城、受降城、築五原列城、居延城、徙函谷關於新安,起柏梁台(高三十丈、大七圍、銅柱、承露仙人掌)、承露台,立后土祠、泰畤壇、太室祠、飛廉館、泰山明堂,建首山宮、建章宮、交門宮等工程也都耗花不菲。

由於連年爭戰、頻繁巡遊、大興土木,以至於財政困難,入不敷出。甚至於軍需供應難為繼,戰功賞金無法解決。為解決財政困難,武帝重用桑弘羊等人,採取多項措施,諸如鹽鐵酒官營、算緡告緡、增加口賦、均輸平準、賣官鬻爵、壟斷造幣等等。

鹽鐵酒專營,政府嚴禁民間煮鹽、冶鐵、釀酒、賣酒,鹽、鐵、酒生產、定價、經營皆由官方壟斷,巨額利潤為官方所有,增加了財政收入。

算緡告緡,政府向經商者徵收財產(儲積錢幣)稅,每2緡(1緡1000錢)一算(1算為120錢),這叫算緡。對於隱瞞財產、偷漏稅者,一旦查實,將沒收隱瞞財產。政府號召檢舉隱瞞不報者,舉報者可得沒收財產額一半的獎勵,這叫告緡。

增加口賦。漢代定例,按人頭徵稅,15——56歲人口,每年每人繳納稅賦一算(120錢),其他年齡不交稅,這叫算賦。武帝時規定,除算賦外,7歲——14歲人口每人每年繳納20錢,以增加財政收入,這叫口賦。

平準均輸,朝廷派出均輸官到各郡國,將郡國貢物按當地市價折算成錢,購買當地豐產的物品,轉賣到價錢較高的地區,就近採購朝廷所需物品,減輕郡國運輸貢品的負擔,政府也從低買高賣中獲得豐厚利潤。

賣官鬻爵。為鼓勵將士殺敵,武帝頒詔,專門設立「武功爵」(共十一級,一級造士、二級閑輿衛、三級良士、四級元戎士、五級官首、六級秉鐸、七級千夫、八級樂卿、九級執戎、十級左庶長、十一級軍衛),獎勵軍功。將士殺敵建功,無金可賞,可以賞爵、賞官。將士因軍功賞爵多的,可以分予父兄子弟,也可以賣爵換錢。民有罪過可買爵贖減罪衍。買第一級爵位,需銅錢十七萬枚,以上遞增,要買最高爵位,需三十餘萬斤金。買千夫以上爵位即可為官為吏。另外,犯有死罪的罪犯,只要出錢五十萬,便可減死一等。

壟斷造幣,以五銖錢和皮幣取代半兩幣。這些增加中央財政收入的政策,本質上都是政府與民爭利。所有增加財政收入的政策大多是飲鴆止渴的權宜之計,消極的後果是加重農民負擔,促使工商業者破產,妨礙生產力發展,為歷史學家所詬病。

輪台罪己。武帝晚年,深知民生艱難,決定轉變大政方針,停止爭戰,減輕稅負,發展經濟。征和四年,桑弘羊等人建議在輪台戍兵以備匈奴。漢武帝不準,下詔反省自己。詔曰:「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強調「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政,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史稱輪胎罪己詔。

漢武帝是個十分迷信的人,信鬼、信神、熱衷仙道。在位期間,建立很多山祠龍宮,祭壇神廟。他不止一次徵召方術之士,諮詢成仙得道、長生不老和點石成金之神奇方術。他厚賜李少君,重用少翁、欒大。少翁官至文成將軍,爵封侯位;欒大官至將軍,婚配公主。後來,武帝覺悟,李、欒二人皆因欺誑被殺。武帝生前,頻繁巡幸齊地,主要目的就是求仙問道。

晚年,對巫蠱深惡痛絕。巫蠱成為武帝晚年揮之不去的夢靨,經常見到木頭小人在自己眼前揮舞棍棒。後宮多次發生巫蠱事件,因此太子、公主、皇后、大臣多受牽連而遭難。武帝第一任皇后陳阿嬌,不孕失寵,對衛子夫等受寵嬪妃狠狠不已。元光五年,阿嬌找來巫婆楚服,用木偶詛咒衛子夫等受寵妃嬪。武帝聞宮女密報,大怒,處死楚服等三百餘人,並將阿嬌皇后廢黜。征和二年,丞相公孫賀(衛青大姐夫)兒子公孫敬聲挪用軍費1900萬錢,事發被捕入獄。武帝頒詔,通緝陽陵大俠朱世安,始終未果。公孫賀為替兒子贖罪,要求親自追捕朱世安。公孫賀幾經曲折抓獲朱世安,將他交予有司處置,公孫敬聲死罪得以赦免。朱世安可不是好惹的主,在獄中上書朝廷,揭發公孫敬聲與武帝女兒陽石公主通姦,且在武帝專用馳道上埋藏木偶,詛咒武帝。武帝將公孫賀滿門抄斬,衛青長子衛伉、陽石公主(衛子夫之女)、諸邑公主(衛子夫之女)也被牽連而死。有些人扛不過嚴刑拷打,誣指他人大逆不道,受牽連的人越扯越多,數萬人受到懲罰。元狩元年四月,武帝立衛子夫之子劉據為皇太子。劉據仁慈寬厚,謹慎和順,武帝盛愛之。但也常說太子「不類己」,引起年老色衰而失寵的衛子夫母子不安。武帝任用的官員多為酷吏,晚年外出,常以太子監國。在處理政務時,難免發生分歧,尤其在用法於人時,太子往往主張從輕從寬。「群臣寬厚長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毀之。」酷吏們對寬厚的太子心存疑忌,害怕日後不利於己,經常在武帝面前詆毀太子。衛青去世,衛後失寵,酷吏們以為太子靠山盡失,想方設法構陷太子。武帝寵臣司隸校尉江充,向來與太子有隙。他負責除治巫蠱,說宮中有蠱氣,請求武帝同意他到後宮查找巫蠱。武帝為了除去巫蠱,便同意江充率部入宮搜查。他裝模做樣東挖西找,最後聲稱在太子宮中找到了桐木小人。太子惶恐。害怕有口難辯,難以說服父親,決定先下手為強,除去為害自己的江充及同夥。劉據假傳聖旨,收捕江充,按道侯韓說懷疑聖旨有假,被劉據派去的人斬殺。太子宣布江充謀反,動用衛隊,殺了江充及部分同夥。江充助手蘇文逃脫,將太子在京城所為,向在甘泉宮養病的漢武帝報告。武帝命令丞相劉屈氂調兵鎮壓。太子武裝和劉屈氂所部在長安混戰五日,數萬人死於戰亂。太子想調任安的北軍自衛,任安有坐山觀虎鬥之意,閉門不出,置身事外。太子兵敗,逃往湖縣泉鳩里,藏在一戶窮人家中。後被當地官吏探知,派兵包圍這戶人家。太子自度無法逃脫,遂自殺身亡。太子二子一女和太子妃一門皆被殺戮,衛子夫被收回皇后印綬,自殺而死。只有太子的孫子劉病已倖存下來,即後來漢宣帝。事後,壺關三老(漢制,在縣、鄉設三老之職,由年高德劭的人出任,掌管地方教化)令狐茂冒死上書,為太子鳴冤叫屈。武帝痛失太子後,幡然悔悟。殺滅江充三族,把蘇文燒死在橫橋上,在底董村作「思子宮」,在湖縣建歸來望思台,懺悔殺子之過,寄託思子之念。從此,武帝懷疑巫蠱、神仙、長生不老、靈丹妙藥之說皆為虛妄,將那些裝神弄鬼的方士全部驅逐出長安。

武帝六個兒子,長子劉據,衛子夫所生,立為太子,巫蠱事件中自殺而死;次子劉閎,早年夭折;三子劉胥,立為廣陵王,「好倡樂逸游」,「動作無法度」,武帝討厭他;四子劉旦,被立為燕王,劉據死後,覬覦太子之位,上書武帝求進京師,被削奪三縣;五子劉髆,李陵的妹妹李夫人所生,早年立為燕王,李陵曾和劉屈氂密謀設法立其為太子,後劉屈氂被腰斬,李陵投降匈奴,劉髆鬱鬱而終。武帝晚年寵幸鉤弋夫人,生少子劉弗陵。武帝欲立弗陵為太子,又擔心鉤弋夫人干政,決心除掉她。鉤弋夫人,因侍武帝得咎,被囚於掖庭,憂死於雲陽宮。後元二年二月乙丑,立弗陵為太子,託孤於桑弘羊、霍光(霍去病的同父異母兄弟)、金日彈等大臣。丁丑日,武帝崩於五柞宮。弗陵即位,是為漢昭帝。

劉弗陵(公元前94——公元前74年),漢昭帝,孝昭帝,漢武帝少子,母趙婕妤(鉤弋夫人)。漢武帝很喜歡這個小兒子,說他很像自己。戾太子劉據死後,武帝有意立他為太子,但又擔心主少母壯,重蹈呂后覆轍,借小錯將鉤弋夫人賜死。失母后的劉弗陵,由其姊鄂邑長公主撫養。後元二年二月十四日,漢武帝駕崩,臨終前,託孤於大司馬、大將軍霍光,丞相田千秋、車騎將軍金日磾、左將軍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後元二年二月十五日,霍光奉劉弗陵即皇帝位。霍光秉持朝政,領尚書事,金日磾、上官桀副之,田千秋為丞相,桑弘羊為御史大夫。明年改元為始元元年。

改朝換代初期,局勢難免動蕩,漢昭帝朝也未能倖免。匈奴入侵朔方、宗室子弟覬覦帝位、蠻夷反叛、老臣不服新貴等等,接連不斷發生。霍光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派上官桀屯兵西河以防匈奴;賞賜宗室子弟、諸侯金錢,增封燕王、廣陵王、鄂邑公主食戶,以安定內部;派水衡都尉呂破胡,鎮壓西南夷反叛,樹立朝廷權威;舉茂才賢良、問疾苦民瘼、貸種免租,以安定士民;罷鹽鐵、酤酒官營,撤銷榷酤官,不與民爭利;局勢遂得以控制。

輔政大臣內訌,上官桀等被誅。始元四年,鄂邑公主做主,立上官桀孫女、上官安之女為皇后。上官安因此官至驃騎將軍,封桑樂侯。上官桀與丁外人是好友,丁外人又是鄂邑長公主的情人。上官桀請求給丁外人封侯贈祿,擴大個人勢力。大將軍霍光以為,丁外人不是長公主名正言順的丈夫,不應封侯加祿。上官桀、鄂邑長公主對霍光很不滿。桑弘羊十三歲入宮為侍中,後被漢武帝重用,在解決中央財政困難方面多有建樹,而霍光因鎮壓馬通兵變才被突擊提拔,桑弘羊的資格當在霍光之上。霍光操政,主張與民休息。桑弘羊與其政見多有不合,加上桑弘羊為子弟謀官,遭拒絕。作為三朝元老的他,對霍光自然也很惱火。此時,金日磾已死,田千秋年老體衰,為官謹慎。霍光將外朝政事交由丞相田千秋打理,不讓上官父子、鄂邑長公主、桑弘羊插手。鄂邑長公主、上官父子、桑弘羊懷恨在心,秘密與燕王劉旦相勾結,企圖借宗室勢力扳倒霍光。燕王劉旦早年曾因覬覦太子之位,遭漢武帝怒斥,被削奪三縣。現在,輔政大臣有矛盾,主動聯繫他,自認為是東山再起的天賜良機。劉旦上書譖毀霍光,遭昭帝駁回,又到處散布流言蜚語,說劉弗陵不是武帝之子。鄂邑長公主、上官桀父子、燕王劉旦、桑弘羊等人在文斗不成的情況下,密謀在鄂邑長公主的宴會上,刺殺霍光。約定事成後,廢黜劉弗陵,立劉旦為帝。稻田使者燕蒼髮覺其陰謀,告訴大司農楊倘。楊倘又轉告諫大夫杜延年。杜延年報告霍光。霍光與丞相田千秋謀,令丞相征事任宮、少史王壽分別捕殺了上官桀父子。鄂邑長公主與燕王劉旦聞上官桀父子被殺,自盡而死。丁外人被滅族,桑弘羊亦被處死。上官皇后年僅九歲,又是霍光的外孫女,未受牽連。杜延年、燕蒼、任宮、王壽平叛有功,被封為列侯。

元鳳四年,昭帝加冠,當朝親政,繼續重用霍光。霍光不負武帝之託,盡忠職守,積極進取,與匈奴和親,減少爭戰虛耗,舉賢良文學,問民間疾苦,議鹽鐵罷榷酤,去不急之官,減少公共開支,以農桑為本,輕徭薄賦,讓利予民,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出現了「百姓充實,四夷賓服」的大好局面。元平元年(公元前91年)四月,昭帝崩於未央宮。年二十一歲,在位十三年,無子嗣。戾太子孫劉詢嗣位,是為宣帝。

劉詢(公元前91年——公元前49年),原名劉病已,漢宣帝,漢武帝曾孫,劉據之孫,父劉進,母王夫人。劉詢生下來才幾個月,巫蠱事件發生,祖父劉據、祖母史良娣、父劉進、母王夫人皆遇害。襁褓中的劉詢也被收捕入獄,廷尉監邴吉憐劉詢無辜,暗加保護,後送祖母史良娣娘家,得以保全。武帝後悔冤殺太子劉據,同意劉病已歸宗,詔敕將其送掖庭養護。成年後,娶徐廣漢女為妻。

昭帝無子,霍光請示上官皇后,征昌邑王劉賀(劉髆之子)為帝,尊皇后為皇太后。劉賀荒淫無道,不聽大臣勸諫,在位27天,派使者數百名,前往各地征索財物。霍光擔心劉賀禍國殃民,將其廢黜,送回昌邑,賜給劉賀湯沐邑二千戶。其臣二百餘人以輔導失義,皆遭殺戮。霍光改奉十八歲的劉病已為帝(先封陽武侯)。

劉病已即位,霍光請求歸政,帝謙讓不準。凡事先報霍光,後奏宣帝。宣帝長期生活在民間,了解民間疾苦和吏治得失。即位之初,按慣例,獎勵功臣,益封宗室,安定內部;賜爵天下,減免租稅,賞女子牛酒,撫慰庶民。這些措施使局勢得以穩定。宣帝為確立自己帝位的正統性,下詔肯定武帝功績,要求武帝巡幸過的郡國立廟紀念。對外征戰,藉以立威。本始三年,匈奴侵犯烏孫,烏孫王和公主上書漢廷,願發全國之兵助漢討伐匈奴。宣帝派御史大夫田廣明為祁連將軍、後將軍趙充國為蒲類將軍、雲中太守田順為虎牙將軍、度遼將軍范朋友、前將軍韓增等五將軍率十五萬騎,出擊匈奴。匈奴懼漢逃遁,與常惠監護的烏孫軍遭遇。烏孫軍大敗匈奴。田廣明率四萬騎至雞鐵山,明知匈奴在雞鐵山之西,而不追擊,不戰而返,犯縱敵遠遁之罪;田順虛報戰功,二人被捕下獄,自殺而死。

地節二年,大將軍病逝,宣帝親政。詔告優待霍光子孫,功比蕭何。霍光為三朝元老,先後主持朝政二十年,子孫昆弟為官封侯者眾多,在朝中盤根錯節,對皇權構成威脅。霍光外孫女為皇太后,女為宣帝皇后,子霍禹封博陸侯,女婿范朋友為度遼將軍,兄孫冠陽侯霍雲皆為中郎將,霍山(霍光兄孫)為奉車都尉侍中,領胡越兵。霍光兩女婿為東西公衛尉,兄弟、幾個女婿、外孫分別擔任諸曹大夫、騎都尉、給事中等官職,都能定期陛見皇帝。霍光死後,宣帝有意抑制霍家權勢,將其親黨調為外任;提拔霍禹為大司馬,卻不給印綬,將其兵權削奪。霍禹、霍山、霍雲對霍家權勢被削奪不滿,與霍光夫人密謀叛逆。地節四年七月,宣帝將參與謀逆的霍光夫人、霍禹、霍雲、霍山、范廣明、長信少府鄧廣漢、中郎將任勝、騎都尉趙平等霍氏朋黨一網打盡,全部誅殺。霍皇后被廢,立王氏為皇后。

元康年間,宣帝獨掌朝綱,採取一系列關心民瘼,注重民生的政策和措施。派遣使者巡視郡國,問民疾苦,覽觀風俗,考察吏治得失,薦舉茂才異倫之士,剷除腐敗,整頓吏治。昭告天下,降低食鹽價格,赦免徒刑以下犯人。多次賜吏民爵位,慰問鰥寡孤獨、三老和孝弟力田者,「所賑貸勿收」,減免高皇帝功臣後代賦稅。為減少觸帝諱犯罪,更己名為劉洵等等。惠民政策的實施,再加上農業連年豐收,民生得到改善。元康四年,谷價一石僅五個錢。

神爵元年,西羌反叛。宣帝派後將軍趙充國、疆弩將軍許延壽、破羌將軍辛武賢前往鎮壓。第二年五月,羌酋魁帥楊玉、酋非被斬首,羌胡投降,左衛藩屬國被安置在金城。秋季,匈奴日逐王先賢撣率萬餘人來降,封為列侯。匈奴單于派名王來漢,要求和親。匈奴分裂,五單于並列,各部互相攻擊。元鳳二年,十一月,匈奴呼遬累單于率眾來降,封為列侯。把西河、北地作為藩屬國,安置來降匈奴。元鳳四年,匈奴單于向漢稱臣,派谷蠡王入侍。邊塞無寇,裁減戍卒百分之二十。甘露元年,匈奴呼韓邪單于派遣其子右賢王銖婁渠堂入侍。甘露三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自稱藩臣,奉國珍朝賀三年正月。漢廷賜以璽綬、冠帶、絲綢、黃金等物。匈奴郅支單于遠遁。從此,天下少事,徭役省減,兵革不動,漢邊不再有匈奴之患。

黃龍元年十二月,宣帝駕崩,在位二十五年,享年四十三歲。宣帝出自民間,知民疾苦,減賦讓利,民得以安;強調吏治,非專一德教,雜以王霸之道;選擇官員,不用厚古薄今的俗儒;提倡信賞必罰,綜核名實,士精其能,吏盡其力。史家贊為中興之帝。


推薦閱讀:

西漢八大異姓諸侯王,只有兩個善終(八卦史記123)
換種方式講西漢66 | 抑黜百家非罷黜
西漢演義, 劉邦一意伐楚, 奈何師出無名, 一位高人給了意見
曹參:蕭何的影子,無為而治的西漢丞相
換種方式講西漢(6)

TAG:筆記 | 西漢 | 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