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每日誦讀——《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不仁

弘揚傳統文化 品味國學經典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今譯】

天地是沒有偏愛的,將萬物都看作芻狗; 聖人也是沒有私心的,將百姓都看作芻狗。天地之問,難道不像個風箱嗎?雖然是空虛的,但力量卻不會窮竭,越是鼓動它, 產生的能量就越多 。 政令過於繁多, 會加速國家命運的衰退, 不如保持一個恰如其分的度。

【解析】

  • 大道「不仁」

  • 老子在這一章闡述了「天地不仁」和「聖人不仁」的觀點。首先要清楚的一點是,老子所說的「仁」與孔子所說的「仁」,顯然都是一個字,但並不是一個概念, 或者說,它們並不具有相同的內涵,所以不要將老子所說的「天地不仁」和「聖人不仁」看作是與孔子的思想正相對立的觀點。在儒家學說中, 「仁」是一個核心概念,內涵十分廣泛,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相互親愛的情感和行為;而在道家學說中, 「仁」則只是一個普通的概念。儒家將「仁」看得極其重要,而道家則認為「道」是高於一切的。

    在這句話中,所謂的「仁」,指的是有私心、有所偏愛的意思。老子說,天地是沒有私心的,它將萬物都視作芻狗。什麼是芻狗呢?關於這兩個字,有不同的解釋, 第一種解釋是將芻和拘看成兩個詞,芻指的是喂牲口用的草,狗也就是狗;第二種解釋是將芻狗看作一個詞,就是在祭祀的時候用草紮成的狗;還有一種解釋,認為芻指的是牛羊,而狗指的是犬豕,也就是說,芻和狗分別指代吃草和吃穀物的家畜。 有關「芻狗」?莊子·天運?一篇中進行了這樣的解釋:「不仁者,不為仁恩也。芻狗者,結芻為狗也。犬以守御,則有弊(蔽)蓋之恩。今芻狗徒有狗形,而無警吠之用,故無情於仁愛也。言天地視人,亦如人視芻狗,無責望爾!」段話明確指出,「芻狗」就是用草扎的狗。因為莊子繼承了老子的道家思想,並且他與老子所生活的時代相距也比較近, 因此這種說法被大多數的人所接受 。

    關於「不仁」作何解釋,人們也有不同的看法。上一段已經說過,這裡的「不仁」指的是沒有私心偏愛的意思,但是也有人將其解釋為沒有仁愛,也就是說,天地對於萬物是沒有仁愛之心的,而聖人對於百姓也是沒有仁愛之心的,這就意味著, 天地和聖人沒有任何情感,任由萬物和百姓自生自滅。但是,只要我們對老子的思想作一番整體的觀覽,就會發現,這樣的解釋是達背了老子的本意的。這裡又涉及到如何理解老子思想中的一個核心概念——「無為」的問題。在此前的講解中,我們不止一次地提到過,老子所謂的「無為」,不是指什麼也不做,而是指不妄為,如果天地和聖人沒有任何情感, 任由萬物和百姓生死存毀而坐視不管, 那麼也就相當於將「無為」理解成不作為了。而在老子的心中,聖人對待百姓是這樣的態度嗎? 不是的,因為我們可以從?老子?一書的本身找到相關的依據。?老子?第四十九章說:「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也。聖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子。」這段話用現代漢語講述出來就是,聖人總是沒有自己的意念,而是以百姓的意念來作為自己的意念。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 我也善待他,這樣才可以得到善良,使人人都能夠行善;誠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城信的人,我也信任他,這樣才可以得到誠信,使人人都能夠守信。聖人立身於天下,是小心翼翼的,致力於使天下人的心念歸於浮然一體的狀態。百姓都在關注著他, 聖人將他們都看作純真的孩童。

    另外, 《老子》第二十七章說:「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也就是說,聖人總是善於幫助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總是善手使用物品,因而就沒有被丟棄的物品。

    這兩段話扱為顯然地表明,聖人對待百姓決非是麻木無情的,不僅不是毫不作為,恰恰相反,是「以百姓心為心」、「為天下渾其心」、「善救人」、「善救物」的。所以說,「不仁」在這裡並非指沒有感情,沒有仁愛之心,它的意思是:天地對待萬物,聖人對待百姓,都是沒有偏袒之私心的,這從「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 故無棄物」等話語中也可以體味出來,老子所講的「不仁」,不是麻木不仁,而是一視同仁。

    再回到「芻狗」這兩個字,我們姑且就採取主流的說法,將其理解為草紮成的狗的意思。這種草紮成的狗是用來祭祀的,在古代,祭祀是非常隆重的大禮,先秦時期尤其如此。人們為了表示對神靈的尊敬和崇拜,會在祭祀的時候陳列上許多貢品, 貢品之中最常見的一項就是食物, 而在食物中又以肉食為最。 人們將用於祭祀的動物叫做「犧牲」,「犧牲」中最常用的就是牛、羊和豬這三種牲畜,而狗也屬於較為常用的一種 。 但祭祀也並非全都用真的牲畜, 也有用草紮成牲畜的形狀以代替的情況, 這有類於在殉葬中不用真人而用人俑的情形 。 芻狗, 就是用來代替真狗的一種祭品。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那麼,人們對待芻狗的態度是怎麼樣的呢?《莊子·天運》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綉,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意思是說, 芻狗在用來祭祀之前,被裝在竹筐里, 蓋著綉著圖案的精美手巾, 祭祀的人還要先進行齋戒再來接送它; 可是等到祭祀過後, 路上的行人會很隨便地從它的頭和背上踩過去, 撿柴的人遇見了就會將它拿回去當柴燒了 。

    在祭祀之前,人們尊重芻狗,因為它是用來獻給神靈享用的;在祭祀之後,人們對芻狗毫不介意, 因為那時它就只是一堆草而已了 。人們對芻狗所持有的這樣兩種迥然不同的態度, 並不出於任何偏愛或歧視, 而只是視其自然的價值來施予相應的態度,這種態度完全是不偏不倚的。這就是人們對待芻狗的方式。

    因此,老子所說的「不仁」和視之如芻狗,著重強調的一個理念就是對萬事萬物、對每一個人都要平等視之,拋棄一切的偏見,而永遠保持一顆公平的心。

    現在大家經常會用「戴有色眼鏡」來形容持有偏見的人,對於戴有色眼鏡的人, 事物在他的眼中也就不是原來的顏色了, 有了這種 「色變」, 看待事物就會出現誤差, 也就無法按照正常的規律去辦事了 。

    繼絕學,忌浮躁

    經典國學每日誦讀 傳承和弘揚需要你我共同努力

    希望大家多多在本文下方評論指正,純手打文章,只為方便大家分享傳閱,難免會有輸入錯誤的地方,望大家及時留言指出,以免誤導他人閱讀和理解。

    您的每次點擊、停留、點贊、收藏和評論都會為本文加分影響頭條對本文的推薦,可以讓更多的人讀到和分享到本文,也是您對我最大的支持與幫助。

    再次感覺大家的理解與支持!

    ——————————————

    讀了那麼多是不是有點累了,我們來做個文字遊戲,讓大腦放鬆一下吧。

    請按照順序從下面每一個成語中各挑選一個字,重新組成一句七言絕句,並在評論中留言,我相信這一定難不倒各位,讓我們看一下是誰最先回答正確的哦。

    得天獨厚 在所不辭 日新月異 入鄉隨俗 指鹿為馬 異曲同工 反客為主


    推薦閱讀:

    道德經重讀第七十三章 天網恢恢,敢與不敢鑽網眼
    【道德經】 十五卷 古之善為道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識
    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
    南山空同《道德經》說明

    TAG:道德 | 道德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