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十七大報告札記:兩次結合?兩次飛躍?兩大理論成果

一、關於兩次結合「結合」是指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統一。 「兩次結合」,說的是如何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具體運用於中國革命和建設兩個不同歷史階段的實際,實現兩個不同時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首創者是毛澤東。從他有關的大量論述來看,上世紀30年代提出這一命題的根據在於:馬克思主義具有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的實際應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的固有性質;中國是在強大而又內部互相矛盾的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和中國封建勢力統治之下的、政治經濟發展具有極大不平衡性和不統一性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有自己的特殊國情和革命的基本特點與基本規律;黨內三次 「左」傾錯誤特別是以王明為代表的第三次 「左」傾教條主義路線,使黨和革命事業幾乎瀕臨絕境帶來的慘痛教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含義,一是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即按照中國的特點靈活恰當地應用馬克思主義原理;二是使中國革命豐富實際馬克思主義化,即把中國的鬥爭經驗進行總結提煉使之上升為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要實現途徑,一是完整準確地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關鍵是樹立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學風;二是全面深刻地分析和認識中國實際,關鍵是進行系統周密的調查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質,是要 「化」出中國自己的特色, 「化」出中國自己的理論。第一次結合,是毛澤東率先垂範,帶領全黨經過十幾年的艱辛探索實踐,總結成功和失敗的經驗,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實現的;接著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最初七年間,帶領全黨繼續探索實踐,總結國內和國際尤其是蘇聯搞社會主義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在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實現的。所以第一次結合,包括民主革命中的結合和社會主義革命中的結合。這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貢獻。第二次結合,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實現的。1956年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基本完成,開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毛澤東及時地提出了再次結合的問題。他在那年4月4日討論斯大林問題的中央書記處會議上發表講話,認為最重要的教訓是獨立自主,調查研究,摸清本國國情,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我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制定我們的路線、方針、政策,提出 「我們要進行第二次結合」,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不少成功的探索和實踐,同時要總結缺點和片面性,指出: 「現在我們有了自己的初步實踐,又有了蘇聯的經驗和教訓,應當更加強調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強調開動腦筋,強調創造性,在結合上下功夫,努力找出在中國這塊大地上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道路。」他探索第二次結合的代表作《論十大關係》和 《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成的。這一探索迅速見效,向前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但是不久即因 「左」的干擾而中斷,往後的探索漸入歧途,出現了許多重大失誤以至「文化大革命」的長時間全局性嚴重錯誤,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受到挫折甚至一定程度上的倒退。所以總的說,他的探索是不成功的,未能正確解決第二次結合的問題;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深刻總結建國以來歷史經驗,既繼承毛澤東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理論觀點,又糾正毛澤東晚年的錯誤,撥亂反正,恢復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圍繞 「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基本問題解放思想,把探索中國式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重新納入科學的軌道。在此過程中,取得了對社會主義再認識的一系列重大成果,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初步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其後又經過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和十六大以來黨中央的不斷探索和實踐,發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這一理論體系指導下,終於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為成功地實現第二次結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入一個新的境界。二、關於兩次飛躍「飛躍」是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質的變化和根本性發展。 「兩次飛躍」,說的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兩次結合取得的實踐成果,其標誌是找到了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和建設道路。關於兩次飛躍,1987年黨的十三大作了如下闡述: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實踐的結合,經歷了六十多年。在這個過程中,有兩次歷史性飛躍。第一次飛躍,發生在新民主主義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經過反覆探索,在總結成功和失敗經驗的基礎上,找到了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勝利;第二次飛躍,發生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建國三十多年來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在研究國際經驗和世界形勢的基礎上,開始找到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開闢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階段。對這個問題,有三點需要思考和注意研究。其一,第一次飛躍的實踐成果,不僅是找到了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政權的有中國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而且應包括建國初期的三大改造,特別是用贖買政策和平改造資本主義經濟和民族資產階級,基本消滅剝削制度,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從而找到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革命道路。薄一波曾指出,我們黨根據中國的國情和民族資產階級所具有的兩面性的政治特性,把民族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的矛盾定為人民內部矛盾,用贖買政策解決這個矛盾, 「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本本上沒有說過的,也是在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實踐中沒有先例的,是毛主席和我們黨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所以找到一條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革命道路是值得大書一筆的。其二,十三大說第二次飛躍是 「開始找到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十分確切。 「開始」找到僅是發端或起頭,不等於完全或完成。事實上,從十三大以後又經過二十年不斷探索實踐,到現在方能說已經找到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且 「已經」仍不等於完全或完成,對這條道路的探索實踐還將繼續下去,還要進行長期不懈努力去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進一步從必然的王國走向自由的王國。正如列寧所說的,人對事物的認識是從現象到本質,從不甚深刻的本質到更深刻的本質的深化的無限過程,是由所謂初級的本質到二級的本質這樣不斷地加深下去以至於無窮的過程。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識,也必將隨著實踐的發展愈來愈深化,使這條道路越走越寬廣。其三,近幾年來不少學者提出的 「三次飛躍」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應當說,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到十三大,是一種飛躍,因為一是時代主題發生了從戰爭與革命到和平與發展的轉換,我們所處的世界格局有了重大變化;二是國內進入了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面臨著不同於以前的新的歷史性課題;三是其間有一個糾正 「文化大革命」的嚴重錯誤,實行全面撥亂反正的問題。由此決定了這一轉變帶有根本性,黨的理論和實踐自然具有極鮮明的獨創性和開拓性,回答和解決的問題大多尚屬首次,所以是一種質的變化和發展,是飛躍。十三大以來,黨的理論和實踐又取得新的重大進展,但是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沒有變,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沒有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沒有變。在這五個沒有變的國內外歷史大背景下發生的變化,雖然也很深刻很重要,卻不是根本性的質的變化,所以不能看作一種飛躍。三、關於兩大理論成果「理論成果」是指 「結合」和 「飛躍」在思想理論形態上的表現。 「兩大理論成果」,說的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兩次結合、實現兩次飛躍過程中形成的兩個科學理論體系——— 毛澤東思想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前幾年,我們通常是提 「三大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當時認識水平下採用這一提法未嘗不可,不過今天回頭去看有兩點不足:首先,「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更確切地講是發展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如果說鄧小平理論是對 「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基本問題的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那麼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在鄧小平理論基礎上對這一基本問題的進一步回答,理論的主題和主線是同一的;其次,黨的理論創新是無止境的,以後定會不斷提出新的理論觀點,那就會有四大、五大、六大等等理論成果的提法,出現對黨的指導思想的表述愈來愈長的現象,發生人們難於把握不易記憶的困難。十七大在理論上的一個突出貢獻,就是把近三十年來黨的理論創新成果,包括鄧小平理論、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統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而使三大理論成果改提為兩大理論成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個新命題,提出這個新命題有很大的特點和優點:一、把改革開放以來黨的一系列理論探索和研究的重大成果予以整合、集中、提煉,作出簡潔、鮮明、確切的高度抽象和概括,不僅指明了新時期進行第二次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途徑,還規範了第二次結合產生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科學內涵的表述方式;二、明確地把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中,彌補了 「三大理論成果」提法的不足,避免出現對黨的指導思想的表述將愈益冗長的現象並使人們易於記憶和把握;三、兩大理論成果的概括完全可以與中國革命和建設這兩大歷史階段相對應,即毛澤東思想與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歷史階段相對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整個社會主義建設歷史階段相對應;四、堅持了理論發展的歷史繼承性、延續性、連貫性和開放性,不但可以包容毛澤東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所有正確理論觀點,還可以吸納今後黨的一切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從而充分體現 「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這一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固有品質和重要特性。為了準確理解兩大理論成果,還需要進一步搞清楚兩個問題:第一,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關係問題。有些同志說,毛澤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始人,這一理論體系應當把毛澤東思想包括在內。其實不能這樣看。因為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是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同時還有關於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毛澤東當然是有重要理論建樹的,上世紀50年代他的 《論十大關係》和 《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就是這種理論建樹的集中表現。即使在他步入晚年之後,還是在發展商品經濟、尊重價值規律、科學劃分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階段等問題上,提出了許多獨到見解,閃爍著真理的光芒,對黨的社會主義理論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在 「左」傾思想的支配下,他的理論觀點往往自相矛盾,未能首尾一貫,而且有不少重大失誤和錯誤,以致使 「階級鬥爭為綱」、 「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等「左」的一套東西,成為他的主流觀點。所以,我們既要肯定毛澤東是探索中國式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先驅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奠基人,在一定意義上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創始者,又不能說他已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思想體系,成功地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能把他的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理論觀點,單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一理論體系的形成,這條道路的開闢,發端於十一屆三中全會。十一屆三中全會之所以成為建國以來最重大歷史轉折,根據即在於此。十七大報告把這一理論體系的形成和這條道路的開闢的上限,定在十一屆三中全會,體現了尊重歷史、實事求是的精神。薄一波曾說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探索 「始於毛,成於鄧」,這個評價是比較確切,很有見地的。第二,鄧小平理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地位問題。自十四大以來,我們黨一直把系統化的鄧小平的理論觀點稱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現在看來,鄧小平理論並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全部,但仍必須把它看作是這一理論的主幹。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三個組成部分中,鄧小平理論居於基礎和核心的地位。因為這一理論的主要創立人鄧小平,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科學命題的提出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主題的設定者,是世界時代主題轉換論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社會主義改革開放論、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社會主義發展戰略論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系列最基本原理的主要闡發者,是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基本問題的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者,因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總體框架的設計者和構建者。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對這一理論體系的形成作出歷史性貢獻,但它們都是建立在鄧小平理論基礎上的,都是對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它們與鄧小平理論的關係,是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關係。當年毛澤東在闡述馬列主義與馬、列的後繼者(包括他本人在內)的思想理論的關係時,有一個形象的比喻:馬列主義是主幹,其他都是枝葉。沒有主幹,就沒有枝葉。枝葉茂盛,離不開主幹。鄧小平在1977年一次談話中講到毛澤東思想與馬列主義的關係時也指出: 「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與此同理,我們是否可以說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鄧小平理論是主幹,其他枝葉的茂盛離不開這個主幹;鄧小平理論、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歸根到底是鄧小平理論。這樣說,不僅客觀地肯定了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而且如實地揭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的理論淵源,有助於加深對它們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科學性、真理性的理解。(作者為省委宣傳部原副部長、省社科聯名譽主席,研究員)來源:寧波日報 08-04-07一脈相承的兩大理論成果一脈相承的兩大理論成果——論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內在聯繫中共中央黨校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相繼形成,標誌著我們黨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現代化建設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形成新的認識。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圍繞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展開的,都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一脈相承的兩大理論成果。相同的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貫穿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一條主線。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成和展開的標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則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拓展和深化。鄧小平同志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背景下開始的,是從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和其他國家社會主義興衰成敗的歷史經驗入手的。在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基礎上,鄧小平同志抓住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領導我們黨破除了思想上的僵化和體制上的禁錮,實現了從以階級鬥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從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深化了對中國國情和社會主義的認識,進而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新命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由此成為鄧小平理論的主題。鄧小平理論圍繞這個主題的全面展開,就是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的科學回答。鄧小平理論面對世界的新發展、新變化,立足於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開拓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境界,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並對世界發展和時代特徵作出新的科學判斷,形成了關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科學理論體系。這一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回答了在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社會主義改革論、社會主義開放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是鄧小平理論最基本的觀點和最核心的內容。這些觀點和內容的全面展開,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民族、軍事、外交、黨的建設等各個領域,構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系統理論。在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過程中,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勇於探索,不斷創新,實踐上有新突破,理論上有新發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我們黨理論創新的成果,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應運而生。「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緊密聯繫、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這一新的理論成果,也是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來展開的,既體現了對這個主題的延續,也體現了對這個主題的深化。鄧小平理論從根本上、宏觀上解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些重大原則問題,拓寬了人們的視野,規划了發展的藍圖,而其基本理論觀點在實踐中的運用和展開,又有許多新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回答。「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依據新的經驗,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的新問題作了進一步的回答。這些回答,體現了對鄧小平理論的豐富和發展,也體現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深化。同時,「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還創造性地回答了執政黨建設的有關問題。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世情、國情和黨情的變化,對建設什麼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問題作了深入的思考,形成了執政黨建設的系統思想,進一步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執政黨建設的一致性,也進一步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未來走向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一致的戰略思路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內在聯繫,還集中體現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思路的一致性上。第一,使中國的發展和世界的發展相統一。鄧小平同志深刻總結了中國長期以來閉關鎖國、遠離世界的教訓,審時度勢地提出了我國的對外開放政策,並把它確定為一項基本國策。鄧小平同志認為,中國要發展,不加強國際交往,不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管理經驗、先進科學技術和資金,不掌握世界經濟和技術發展的信息,是不行的。只有面向世界,把中國的發展置於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之中,才能有更好更大的發展。中國實行對外開放,不僅有利於中國的發展,也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一個開放的、強大的社會主義中國將對世界的發展產生極為有利的影響。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發展直接意味著世界市場的擴大;作為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國的發展直接體現為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的和平發展將為世界其他國家的發展提供新的借鑒。為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中國要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強調中國要發展、要進步、要富強,就必須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吸收和借鑒一切先進的東西。加入世貿組織,提出「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對外開放新戰略,是把中國的發展和世界的發展聯繫在一起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階段的重要標誌,有力地推進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第二,使國家的強盛和人民的富裕相統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要實現國家的強盛,還要實現人民的富裕。這是鄧小平理論的核心理念,也是鄧小平現代化建設思想的起點和歸宿。強國富民,是近百年來中國人的不懈追求和夢想。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必須承擔起實現強國富民的歷史責任。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離開了生產力的發展、國家的富強、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社會主義不是抽象的,堅持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就要肯定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逐步擺脫貧困,使國家富強起來,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他認為,在社會主義國家,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以後,一定要致力於發展生產力,並在這個基礎上實現人民的富裕幸福,實現國家的興旺發達。強國富民也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目標。「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明確提出,要堅持黨的先進性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就要把這種先進性和優越性落實到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並以此來把握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本質,把握人民的願望,使黨的執政地位不斷得到鞏固,使強國富民的目標不斷得到實現。同時,「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在整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一定要使人民群眾得到應該得到的、看得見的物質利益,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使人民群眾得到的物質利益不斷有所增加。這樣,人民群眾就會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實行改革開放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祖國的富強之道,也是自己的富裕之道。第三,使現代化的實現和社會主義的振興相統一。鄧小平同志把中國基本實現現代化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明確的現實目標,同時又從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大局來思考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問題。他認為,能否實現現代化,關係中國的社會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也關係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前途命運。現代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振興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勢和優越性,應當直接體現為在避免社會動蕩、避免兩極分化的前提下,加快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步伐。鄧小平同志指出,中國用100年的時間基本實現現代化,經濟和社會發展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而且是共同富裕的,不僅能實現中國人的百年夢想和追求,而且能充分顯示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堅定人們的社會主義信念。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使社會主義中國發展和富強起來,這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新的形勢下對全黨的明確要求。「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明確了中國現代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振興的統一性,科學地論證了社會主義在中國發展的長期性、階段性,全面闡述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趨勢和發展步驟,提出通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現代化奠定基礎,為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創造物質前提。共同的思想起點、科學精神和價值取向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理論上都源於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在實踐上都立足於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際,它們有著共同的思想起點、共同的科學精神和共同的價值取向。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都貫穿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是中國共產黨人全部科學理論和實踐活動的思想基礎,也是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思想原則和科學精神。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堅持和發展,對社會主義歷史經驗的總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拓展,都是以此為基礎的。同鄧小平理論一樣,「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在理論的各個方面都始終貫穿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科學精神,我們黨才能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並堅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於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從而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也推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都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起點和邏輯起點,離開唯物史觀,在理論上講社會主義很容易陷入空想,在實踐中搞社會主義很容易製造烏托邦。鄧小平理論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置於現實的基礎上,尤其是置於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把促進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作為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也特彆強調,要努力使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和工作都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規律,體現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的要求,尤其要體現推動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強調要根據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不斷改革生產關係,不斷調整所有制結構,完善基本經濟制度。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都體現了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價值取向。反映人民群眾的要求,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實現人民群眾的願望,是鄧小平理論的價值取向。鄧小平同志關於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觀點,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關於「三個有利於」的判斷標準,都是著眼於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同樣,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貫穿「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價值取向。不斷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繁榮社會主義經濟和文化,歸根到底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不斷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執筆:秦剛)
推薦閱讀:

兩棟大理石別墅實景裝飾案例
男人提分手一般不外乎這三大理由
大理有哪些美食?
外國女人找中國老公的九大理由
【靚麗】大理花季

TAG:學習 | 理論 | 大理 | 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