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期的親子溝通

在滿周歲之後,大多數的幼兒會開始呀呀學語,父母會很驚喜地發現孩子幾乎每天都有新學習到的語言,而且漸漸地聽到一個個的單字造成句子,雖然可能是不完整的句子,例如:「媽媽,我,牛奶,喝。」但父母可以掌握他的意思,此時無須糾正他說話的錯誤,因為那樣會容易造成他的挫折,甚至沒有信心嘗試學習更多的辭彙。 建議父母只需使用正確的說詞即可,如:「你想喝牛奶,是嗎?」這樣孩子自然會更愛學習溝通,漸漸地表達出清楚的信息。然而,兩三歲的孩子有時表達的意思較為複雜,有時父母想要了解其意不容易,此時傾聽顯得重要,而且是使用一種反映式的傾聽。所謂「反映式的傾聽」,父母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把孩子說的話或表達的感覺接收過來,然後再反映回去。例如,孩子指著腳說:「我這裡痛痛!」父母可重複他的意思:「你是說你的腳痛?」或者用自己了解的意思反映說:「你的意思是走路走得腳很累,有點痛,是不是?」如此一方面讓孩子感受到他已被了解,另一方面也幫助他學習更清楚地表達。反映式傾聽是一種尊重孩子感覺的態度,表示願意真誠地了解孩子字面上的意思或隱藏於背後的意思。反映式傾聽也是一種技巧,父母可以依下述的過程來練習:1.專註的態度:用肢體語言表示關心孩子及對孩子的說話有興趣,例如停下手邊做的事,轉身注視著他。如果自己是站著,則要彎下腰或蹲下身,和孩子的眼神接觸是平視的,表示出專註和尊重,或者坐下來,把孩子抱到胸前或腿旁,然後傾身向前注視著他。2.傾聽並推測孩子的感覺:在全心聆聽孩子之後,想一想孩子的感覺可能是什麼:「如果我是孩子的話,他的感覺(想法)是……」3.陳述或澄清感覺:把自己清楚了解孩子感覺的意思說出來,例如:「你覺得累了,因為玩了一個下午」或「你感到很高興,因為我們要去外婆家。」不是那麼清楚孩子的感覺時,則需要多說一些加以澄清:「你很累了,可是又不想這麼早睡覺,因為爸媽都還沒睡,是嗎?」這種「你感到……因為……」的簡單公式是反映式傾聽常用的,剛開始使用時會覺得呆板,但熟練之後可以靈活應用而有變化,例如:「我們要去外婆家,你會很高興的!」或如:「玩了一個下午,你累了吧?」有時,孩子會因不順心或不如意而表現出強烈的情緒。例如,在公園裡玩了兩個多小時,當父母提出回家的意見時,孩子哭鬧著說:「我不要回家!我不要回家!」此時切勿受他的情緒影響而發怒,可用反映式傾聽說:「我知道你玩得很高興,所以聽到要回家感到很失望。」除此,亦可再加上一些說明:「可是我們現在必須回家,因為媽媽要回家做飯,改天我們再來這裡玩,晚餐我做你最愛吃的菜,你喜歡吃什麼?」對改變幼兒哭鬧行為,以有趣的聲調轉移其注意力常是很有效的方法。有時,孩子可能沒有明顯的情緒表現,但父母卻能感覺到他內在的心情,也可以用反映式傾聽。例如,孩子一會兒吵著要看電視,一會兒又把電視關了,而且走來走去,好像很難定下心,此時的反映式傾聽可如此說:「看起來你好像覺得好無聊,不知道要做什麼比較好,是不是?」經過父母幫助他澄清內在感受,他可能可以想出一個讓自己定下心做的事。如果他一時拿不定主意,也可以進一步建議他:「找張紙來畫畫如何?」當父母要拒絕孩子的要求時,更可以使用反映式傾聽。除了同理孩子的感受外,也顯示自己堅定的態度,例如:「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因為我不買這個玩具給你,我的理由是家裡已經有類似的玩具(或太貴了、不安全等)。」此時,孩子正以哭鬧迫使你買給他,愈保持心平氣和愈能幫助孩子了解無理取鬧是行不通的。別上了孩子的當,也許過去的經驗讓他學到在公眾場合中哭鬧要東西通常父母會投降讓步。如果你想要以後減少這種煩惱,並且幫助孩子學習一些限度或規矩,不要顧忌面子問題,除了用上述的反映式傾聽說詞,可以再加上這句話:「我現在要到別的地方去了,你要不要跟我走?」如果孩子依然哭鬧且賴著不走,可以拉著孩子的手離開商場直接回家。此時愈保持冷靜愈有力量,妥協讓步或被激怒生氣都是「後患無窮」。有時,孩子會口出惡言,輕者如「你好討厭!」 「我恨你!」重者如「你是最可惡的爸爸!」「你是混蛋!」不管孩子是哪裡學來的,父母要教導孩子懂得對別人尊重,讓孩子知道對父母或別人說這種侮辱的話是不對的,此時的反映式傾聽可說:「我看得出你對我很生氣,你可以說,媽媽,我很生氣或我很氣你,但是不能說這種傷人的話。以後再說類似的話,我就不會理你(或者答應你任何要求)。」如果發生在家裡,父母可以離開現場到其他房間去,或者要求孩子離開,你現在離開客廳到房間里去,想一想你說的話,十分鐘後你想回到客廳時再回來。」父母心平氣和的堅定態度和語氣,方能幫助孩子自省改過。此外,幼兒期的孩子充滿了對外面世界的好奇心,常會向父母提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及一大堆的「為什麼」問題。此時,父母得明察孩子是否真心地想知道答案,如果孩子真是求知若渴」,父母可以用他了解的語詞回答,或者尋找相關的圖書和他一起追求知識的寶藏。然而,有時候孩子是故意用一連串的問題來騷擾父母,尤其當父母在忙著自己的事而沒有留意他時,他的行為目的只是想獲得父母的注意力。怎麼知道孩子是用此行為想獲取父母的注意力呢?其實很簡單,父母只要檢視一下自己內在的感受是否為:「他怎麼問個沒完,真麻煩!」或者是直接了當的「煩死人了」的感覺,那孩子的提問自然是以騷擾的行為想獲得父母的注意力。面對這種情形的處理有幾種方法,父母不妨試試哪一種方法較有效,因為不同個性的孩子需要用不同的方法。父母可以用反問的方法,如說:「那你覺得它為什麼……」通常反問到第二個、第三個問題,孩子同樣地會覺得你好煩而不再玩這騷擾遊戲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亦是一個方法,如說:「嘿!我知道有一個很好聽的故事,你要不要聽?」如果父母真的在忙碌中沒有時間傾聽或回答孩子的問題(不管孩子提問的目的為何),可以直接對孩子說明,告訴他等一段時間再討論:「我知道你很想知道它為什麼(或答案),可是我有一個重要的信要回(或正在做晚飯),你先自己去玩,等吃完晚飯後,我會有時間好好和你談這個問題,記得要提醒我喲!」在和孩子說這話時,記得反映式傾聽中強調的肢體語言:轉身、彎腰、注視等表情動作。通常,如果不是真的想找問題的答案,孩子一下子就忘了這件事。而如果晚餐後孩子仍提起這件事,父母必須遵守之前的承諾。
推薦閱讀:

幼兒園小班社會教案:節約用水我會做
[50~80cm嬰幼兒毛衣] 粉色心情
【兒歌】十類幼兒園常規律動兒歌,收藏開園了就用上了!
幼兒對江湖思考
為什麼上了幼兒園就變得一月一病?

TAG:親子 | 幼兒 | 溝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