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饒宗頤:我有「4顆心」,百年不為執著累

神州日知 樂兒

打開百度圖片輸入「饒宗頤」,映入眼帘的卻不是他本人的各種新聞照片,而是一幅幅清新剛健的書法,挺拔筆畫在真行草隸之間流轉,令人頓感耳目一新。

某種意義上,這或許也是饒先生的一種隱喻。

可惜,這位香港知名文史學者,今天凌晨走了,享年101歲。

生前,饒先生本人早已對生死夭壽有著極為豁達的態度。

他在活字文化選編的《給孩子的散文》中寫下了這樣的文字:

莊子把死生看成一條,死只是生的一條尾巴而已。

人類之中,中國人是最不懂什麼是「死」的民族。

這位百歲老人,橫跨幾個時代,經歷了很不平凡。

有人說:「他有三顆心,第一顆叫好奇心,第二顆叫孩童心,第三顆叫自在心,一顆比一顆高」。

「自在」,是佛教的話。

《心經》第一句就是「觀自在菩薩」。

「自在」就「菩薩」,有自在之心,就是菩薩了。

所以,保持一種自在的心,是一種修鍊,更是一種境界。

饒先生曾寫過一句廣為人知的詩,「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也表明自己人生追求自在之心的態度。

「萬古不磨」,就是我們平常講的「不朽」,「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其實,樂兒認為,饒先生在這「三心」以外,還有一顆更重要的心,就是悲憫之心,悲天憫地之心。

這顆心,使他在百歲人生中,不忘關懷社會,不忘關心疾苦,不忘家國天下黎明眾生!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前矗立4個大字:「慈悲喜舍」,就蘊含他對人間的一片悲憫之心。

持著這4心,饒先生在智慧求索中執著,而又不為執著所累。

饒先生幼時全家照

其實,饒先生16歲那年便作《優曇花詩》一首,令舉座皆驚。詩云:

異域有奇卉,托茲園池旁。

夜來孤月明,吐蕊白如霜。

香氣生寒水,吐影含虛光。

如何一夕凋,殂謝滋可傷。

豈伊冰玉質,無意狎群芳。

遂爾離塵垢,冥然迫大蒼。

大蒼安何窮,天道渺無極。

哀榮理則常,幻化終難測。

千載未足珍,轉瞬詎為迫。

達人解其會,葆此恆安息。

濁醪且自陶,聊以永今夕。

此詩一出,即被饒先生的老師推薦給中山大學《文學雜誌》發表。

當時,不少詩壇名宿都很驚詫,何以16歲少年就能像陶淵明一般超脫,紛紛以詩唱和。

當時,中山大學中文系系主任古直驚為天人,許以「陸機二十作文賦,更兄弟閉門讀書十年,名滿中朝,君其勉之矣」。

他認為,假以時日,饒宗頤必能像陸機一樣文章冠世、名滿天下。

饒先生與季羨林先生

可是,出乎任古直先生所言,饒先生不僅文章冠世、名滿天下,更是成為成國學大師,一代通儒。

以致「曠世奇才」的錢鍾書說他是「曠世奇才」,國學大師季羨林說「心目中的大師就是饒宗頤」,金庸說「有了饒宗頤,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國外把他譽為「東洲鴻儒」、「漢學泰斗」、「東方達·芬奇」,國內更稱呼他為「國學大師」。

人們還把他與錢鍾書並稱為「南饒北錢」,與季羨林並稱為「南饒北季」。

而對於這些光環,饒先生往往淡然一笑,「呵,大師?我是大豬吧(潮汕話里,『大師』與『大豬』諧音)。現在『大師』高帽滿天飛,太多了。其實,大師原來是稱呼和尚的,我可不敢當。」

關於人生哲學,饒宗頤曾提出「安頓說」。

他認為,「一個人在世上,如何正確安頓好自己,這是十分要緊的」。

為此,應做好三件事:

櫻花

一是「天人互益」;

二是「物物而不物於物」;

三是「慈悲喜舍」。

我提天人互益,是以《易經》益卦為理論根據的。

我們如果要大展鴻圖,不是光說說而已,而是要展開大作為,或許可以達到像蘇軾所說的『天人爭挽留』境界。

我們要從古人文化里學習智慧,不要天人互害,而要製造「天人互益」的環境,朝「天人互惠」方向努力才是人間正道。

「一切事業,要從益人而不是損人的原則出發和歸宿。」

做到這,必須講「正」。

中國人自古就是最講正氣的,文天祥被蒙古人抓到以後,不屈不撓,堅信天地之間有正氣,可悲可泣更可敬。

《易經》本身也是講求「正」的,佛家也講求「正」。

「正」就是不要拐彎抹角,要弘揚正氣,秉持正直,堅持正義。

不正的人,或許他們有自己的獨到想法,但一個人,只有求「正」,才能永遠立足於世。

我對人類的未來是悲觀的。人類自己製造各種仇恨,製造恐怖,追求各種東西,變成物質的俘虜,掠奪地球資源不夠,還要到火星去,最終是自己毀滅自己,人類可能要回到侏羅紀,回到恐龍時代。全球化同時意味能源消耗、環境惡化,大自然正在懲罰人類破壞所造成的惡果。

英國湯恩比博士曾說,拯救21世紀人類的只有中國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

饒公說,我是同意他的這句話的。作為一個英國人,湯恩比這樣講話,是比較公平、公正的。我們中國的儒家思想,特別具有包容的精神,能夠主動吸納不同文明的優秀成果。

推薦閱讀:

9句經典語錄:無人理睬時,堅定執著;有人羨慕時,心如止水
最執著的造反王爺,最後被自己坑死
執著...
這些星座對愛很執著, 遇到請珍惜!
【住真實慧】【2】妄想執著害人不淺!

TAG:執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