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種中藥現代研究(二十四) 平肝息風葯(二)

刺蒺藜

為蒺藜科植物蒺藜 Tribulus terrestris L. 的果實。亦名蒺藜(《毛詩傳》)、蒺藜子(《本經》)、白蒺藜(《藥性論》)、杜蒺藜(《太平聖惠方》)、三角蒺藜(《本草求真》)等。味苦、辛,性溫。入肝、肺經。功能:散風、明目、下氣、行血。主治:頭痛、身癢、目赤腫翳、胸滿、咳逆、癥瘕、乳難、癰疽、瘰癧。內服:煎湯,6~9g;或入丸、散。外用:搗敷或研末撒。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果實含山萘酚(Kaempferol)、山萘酚-3-葡萄糖甙(Kaempferol-3-glucoside)、山萘酚-3-芸香糖甙(Kaempferol-3-rutinoside)、刺蒺藜甙(Tribuloside)、過氧化物酶。乾果含脂肪油及少量揮髮油、鞣質、樹脂、甾醇、鉀鹽、微量生物鹼、皂甙。種子含生物鹼哈爾滿(Harman)和哈爾明鹼(Harmine),但不含皂甙。

藥理作用:

1. 對血壓的作用 白蒺藜水浸液、乙醇-水浸出液和30%乙醇浸出液對麻醉動物有降壓作用。醇提取物對狗的降壓作用是通過膽鹼能神經實現的,阿托品以及切斷雙側迷走神經能阻斷此作用。其生物鹼部分對犬血壓無影響,但對蛙心有抑制作用,水溶性部分有中度降壓作用。臨床研究表明:治療量的蒺藜皂甙對患者血壓無明顯影響。

2. 對心臟的作用 動物實驗表明:蒺藜皂甙有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冠狀動脈循環、增強心臟收縮力、減慢心律的作用,亦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預防垂體後葉素及異丙腎上腺素所誘發的缺血性心電圖變化,有抗心肌缺血和縮小心肌梗死範圍的作用。臨床研究表明:患者服用蒺藜皂甙治療冠心病,有緩解心絞痛、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並能不同程度地改善患者的胸悶、心悸、氣短和心前區疼痛等癥狀。

3. 抗動脈硬化的作用 蒺藜皂甙給家兔口服10mg/kg,連續60天,能顯著降低實驗性血高膽固醇症的膽固醇水平,升高卵磷脂/膽固醇比值。預防實驗表明:蒺藜皂甙可顯著抑制血膽固醇增高,並可抑制卵磷脂/膽固比值下降。此外,尚有抑制動脈、心肌及肝臟的脂質沉著作用。但亦有報告認為,臨床治療劑量的蒺藜皂甙對血脂無明顯影響。

4. 利尿作用 白蒺藜水煎劑及其灰分的水提取物有利尿作用,其利尿作用主要是由於鉀鹽的存在。有報告認為,除了鉀鹽外,生物鹼部分亦有一定的利尿作用。臨床治療對腹水及水腫病人有效。但亦有報告指出,在鹽水負荷的大白鼠實驗中,利尿作用並不理想。

5. 強壯作用和抗衰老作用 蒺藜皂甙對機體有一定的強壯作用,對機體衰老過程中某些退化性變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實驗表明:蒺藜皂甙能使因d-半乳糖所致衰老模型小鼠的脾、胸腺及機體的重量明顯增加,顯著降低膽固醇及血糖水平,減少老年小鼠脾內色素顆粒,並對其聚集程度有明顯改善趨勢;能延長大鼠的游泳時間,對大鼠的腎上腺皮質功能有雙相調節作用;能增加幼年小鼠肝及胸腺的重量,增強小鼠耐高溫和抗寒能力;對羽化前果蠅生長、發育有良好的促進作用,能延長果蠅的壽命。

6. 對性機能的作用 蒺藜莖葉總皂甙對去睾丸雄性大鼠精液囊及前列腺發育無促進作用,亦不能使去卵巢小鼠子宮重量明顯增加,提示其無雄激素和雌激素樣作用;但其能促進幼年小鼠性器官的發育,說明該葯有促性腺激素樣作用。然而該作用可被去垂體和預先注射嗎啡所抑制,則說明可能是先刺激下丘腦釋放促性腺激素釋放因子,後者再通過垂體前葉實現其作用的。

7. 其他作用 白蒺藜生物鹼及水溶部分均能抑制大鼠小腸的運動,能與乙醯膽鹼的作用相拮抗。蛙腹直肌實驗所見亦證明蒺藜醇提取物有抗膽鹼酯酶活性;其中樞興奮作用也是抗膽鹼酯酶作用的結果。植物提取物可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的生長。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高血壓病 刺蒺藜 、生石決明、丹參、夏枯草各30g,車前子(包煎)45g。水煎取汁300~400ml,分3次飯前服,日1劑。連服45天為1療程。治療86例,顯效51例,進步20例,無效15例。〔江西中醫藥 1985;(1):19〕

2. 治療瘡癤癰腫 蒺藜果或干蒺藜去刺,粉碎為面,加等量紅糖,搗碎用醋調成糊狀,外敷患處,再用塑料布或油紙覆蓋葯糊,包紮固定。葯糊干後重換,直至炎症消失。局部潰破者禁用。治療31例(癤腫21例,乳腺炎7例,癰3例),除1例乳腺炎加服6劑中藥外,余皆單用上方治癒,治癒時間 3~7天。〔中西醫結合雜誌 1983;(1):51〕

3. 治療尋常疣 鮮白蒺藜蔓(帶節)適量,砸爛如泥,放在患處,用手指在患處反覆揩擦,至有灼熱和微痛感即可,每日1次或隔日1次,擦前洗凈患處,擦後不要用水洗患處。治療123例(尋常疣119例,扁平疣4例),全部治癒。一般治療3~10天疣即消失,用藥最多者4次,最少者1次。〔新醫學1976;(11):555〕

4. 治療皮膚瘙癢症 生甘草100g,白蒺藜 100g,放入75%酒精300ml中浸泡7天,過濾去渣,擦患處,每日2~3次。治療手部脫屑發癢症患者40例,治癒39例。半年後隨訪30例,僅1例複發,一般治癒時間為3~7天。〔湖南醫學雜誌 1982;(3):11〕

5. 治療急性蕁麻疹 白蒺藜、蒼耳子各100g,夜交藤200g,白蘚皮、蛇床子各50g,蟬蛻20g。加水5 000ml,煎沸20分鐘,趁熱熏洗,候溫用布浸藥液外洗患處。每劑可用3~5 次。治療30餘例,一般多在熏洗2小時全身疹塊消失,近期效果顯著。〔中醫雜誌 1983;(2):77〕

6. 治療白癜風 沙苑蒺藜60g,研成細末,用豬肝1具,煮熟後切成小片,蘸葯末1 天服完。一般輕者1~2劑獲效,重者服3~4 劑亦能見效。〔浙江中醫雜誌 1965;8(9):25〕

方劑選用:

1. 治療氣腫痛:蒺藜子一升,熬令黃,為末,以麻油和之如泥,炒令焦黑,以敷故熟布上,如腫大小,勿開孔貼之。干易之。(《備急千金要方》蒺藜散)

2. 治療急引腰脊痛:搗蒺藜子末,蜜和丸。酒服如胡豆大二丸,日三服。(《外台秘要》)

配伍效用:

刺蒺藜配伍穿山甲、王不留行 刺蒺藜疏肝行氣解郁;穿山甲、王不留行活血通經下乳。三葯合用,有行氣活血通乳之功效,用於治療肝氣鬱滯、乳汁不通、乳房脹痛者。

刺蒺藜配伍當歸 刺蒺藜疏肝解郁;當歸活血調經。二者伍用,有行氣活血調經之功效,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淤血阻滯之經閉不通。

刺蒺藜配伍鉤藤、菊花 刺蒺藜平降肝陽;鉤藤、菊花皆平肝清熱。三者伍用,平肝潛陽之功效顯著,用於治療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等症。

刺蒺藜配伍菊花、蔓荊子 刺蒺藜疏散肝經風熱;菊花疏風清熱明目;蔓荊子散頭面風熱之邪而清利頭目。三葯共用,有疏散風熱、清肝明目之功效,用於治療風熱上攻之目赤腫痛、多淚、翳膜遮睛等症。

【注意事項】

宜忌:血虛氣弱及孕婦慎服。

毒副作用:植物中含有毒性劑量的亞硝酸鉀(實際上植物只含硝酸鉀,吃入體內後被還原成亞硝酸甲),可引起高鐵血紅蛋白而產生窒息。

刺蒺藜中毒的癥狀表現為:思睡、乏力、頭昏、噁心、嘔吐、心悸、氣急、脈數,口唇、指甲、皮膚黏膜呈青紫色。嚴重者可出現肺水腫、呼吸衰竭。

臨床應用本品,曾有1 例成人因患白癜風口服白蒺藜粉二錢,引起猩紅熱樣葯疹的報告。

中毒救治:1. 立即洗胃、導瀉。

2. 吸氧。

3. 細胞色素C 15~30mg靜脈注射。

4. 抗休克治療。

5. 1%美蘭1~2mg/kg靜脈注射,1~2小時後可重複1次。

【醫家論葯】

「刺蒺藜,去風下氣,行水化癥之葯也。其性宣通快便,能運能消,行肝脾滯氣,多服久服,有去滯之功。《別錄》主身體風癢,燥澀頑痹,一切眼目翳障等疾;甄氏方主筋結癧瘍,肺癰肺痿,咳逆膿血等疾;蘇氏方主水結浮腫,氣臌喘滿,疸黃腳氣等疾;李氏方主血結成癥,奔豚瘕疝,喉痹胸痹,乳難乳岩等疾。總而論之,《別錄》所主者風,甄氏所主者氣,蘇氏所主者水,而李氏所主者,即取其化癥之意也。然四家之說雖有不同,去滯生新,是其專成,故婦科方中以此催生墮胎,良有以焉。」(《本草匯言》)

「白蒺藜,涼血養血,亦善補陰。用補宜炒熟去刺,用涼宜連刺生搗。去風解毒,白者良。」(《本草正義》)

「蒺藜子,沙苑者為上,白蒺藜次之,種類雖異,而明目去風則一。但白蒺藜善破癥結,而沙苑蒺藜則不能也;沙苑蒺藜善止遺精溺,治白帶,喉痹,消陰汗,而白蒺藜則不能也。」(《本草新編》)

「白蒺藜,善行善破,專入肺、肝,宣肺之滯,疏肝之淤,故能治風痹目疾,乳癰積聚等症。溫苦辛散之品,以祛逐為用,無補藥之功也。」(《本草便讀》)

「古方補腎治風,皆用刺蒺藜,後世補腎多用沙苑蒺藜,或以熬膏和葯,恐其功亦不甚相遠也。」(《本草綱目》)

天麻

為蘭科植物天麻 Gastrodia elata Bl. 的根莖。亦名鬼督郵(《本經》)、赤箭(《本經》)、明天麻(《臨證指南醫案》)。味甘,性平。入肝經。功能:平肝息風止痙。主治:眩暈眼黑、頭風頭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語言蹇澀、小兒驚癇動風。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塊莖含香莢蘭醇(Vanillyl alcohol)、香莢蘭醛(Vanilline),亦含維生素A類物質。尚分離出天麻素(即天麻甙,Gastrodin)、對羥基苯甲醇(p-Hydroxybenzyl alcoh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蘿蔔甙(Daucosterol)、檸檬酸(Citric acid)、檸檬酸單甲酯(Citricacid mono-methylester)、棕櫚酸(Palmitic acid)、蔗糖(Sucrose)、對羥基苯甲醛(p-Hydroxyben zaldehyde)、琥珀酸(Succinic acid)。

天麻中還含有抗真菌蛋白及微量元素,其中以鐵的含量最高,氟、錳、鋅、碘次之。

藥理作用:

1.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天麻有明顯的鎮靜作用。人工培育和野生天麻1~5g/kg、天麻甙50mg/kg、天麻甙元100mg/kg、香莢蘭醇、香莢蘭素200mg/kg給小鼠腹腔注射能顯著抑制其自發活動。天麻甙對猴、鴿亦有鎮靜作用,猴靜脈注射或肌肉注射,20分鐘即出現安靜、無緊張樣,持續2小時左右。人工培養和野生天麻能對抗咖啡因所致中樞興奮和延長戊巴比妥鈉的睡眠時間。天麻注射液5~10g/kg 與戊巴比妥納、水合氯醛和硫噴妥鈉均有協同作用。天麻水劑及蜜環菌發酵液與戊巴比妥鈉均有明顯協同作用,能提高戊四氮在小鼠的半數驚厥量,並能使小鼠自主活動降低。但亦有報告認為,天麻注射液,去天麻甙部分能降低小鼠的自發活動,並有協同戊巴比妥鈉的作用,但天麻素的作用不明顯,不是天麻的有效成分。天麻的鎮靜作用可能與其降低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有關。

動物實驗表明:人工培養天麻和野生天麻 5g/kg 均有明顯的鎮痛作用,野生天麻的作用較強,但二者均小於嗎啡10mg/kg 的止痛效果。小鼠皮下注射天麻製劑5g/kg 能明顯對抗腹腔注射醋酸引起的扭體反應。用熱板法也證明其有提高痛閾作用。但亦有與此不同的報告,認為香莢蘭醇或香莢蘭素300mg/kg、天麻注射液10~20g/kg 以及天麻浸膏 2~5g/kg並不能提高小鼠痛閾。

研究報告指出,天麻有明顯的抗驚厥作用,但其作用的部位不在脊髓,小鼠腹腔注射天麻水劑5g/kg、香莢蘭醇或香莢蘭素300mg/kg 等均能延長戊四氮陣攣性驚厥的潛伏期,明顯提高戊四氮的半數驚厥量,但對士的寧驚厥作用不顯著。天麻注射液10~20g/kg 腹腔注射能顯著提高戊四氮的半數驚厥率,劑量加大到30g/kg可使小鼠對驚厥閾電壓的耐受量顯著增加,但對閾上刺激引起的電休克無效。家兔靜脈注射天麻水煎劑1g/kg或香莢蘭醛 40mg/kg,均可提高電擊痙攣的閾值,有效地制止癲癇樣發作,控制腦電圖中癇樣放電的發展。香莢蘭醛的作用比天麻水煎劑顯著,而且副作用小,但均不及苯妥英鈉。對豚鼠的實驗性癲癇,每天皮下注射天麻50%乙醇浸出物0.25~1g/kg,治療3~6天,癲癇即可停止發作,停葯近10天,作用消失;每天注射香莢蘭醛0.1~0.2g/kg,治療5~6天即可有效,停葯5~7天,作用消失。同時還可防止剪羊毛刺激引起的癲癇反覆發作所致的休剋死亡。天麻對實驗性癲癇的效果較苯妥英鈉稍緩,但在停葯後的有效持續時間較長。人工培育和野生天麻均能降低戊四氮所引起的動物驚厥率和死亡率,縮短陣攣時間。人工培育天麻抗驚厥效應比野生者強,多次長時間給葯比單次用藥效果要好。

但亦有報告指出,天麻煎劑9g/kg 給小鼠腹腔注射,對士的寧和戊四氮引起的驚厥和死亡並無對抗作用,其原因可能是劑型不同。天麻流浸膏對小鼠肌肉注射破傷風外毒素引起的驚厥與死亡,無防治作用。

2.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天麻液對在位豚鼠心臟有減慢心率的作用,但不影響心臟收縮幅度。不同的給葯途徑均可使麻醉大鼠的心率減慢,但以靜脈注射比較明顯。天麻注射液可使家兔血壓下降,心率減慢,心輸出量增加,總外周阻力降低,心肌耗氧量下降。天麻甙及天麻甙元亦可略微減慢心率,2小時後即可恢復。天麻對腦垂體後葉素引起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能使變平或倒置的T波、下降的S-T段及心律不齊得到明顯的改變。合成天麻素可能具有促進心肌細胞能量代謝,特別是在缺氧情況下獲得能量的作用。實驗表明:合成天麻素可使體外培養乳鼠心肌細胞搏動頻率加快,收縮力加強,節律規則,不同劑量組無明顯差異;對心肌細胞形態無影響,但能使細胞內糖原、核糖核酸、脫氧核糖核酸、琥珀酸脫氫酶和乳酸脫氫酶顯著增加。合成天麻素對心肌細胞中毒性損傷有保護作用,該作用可能與天麻素促進心肌細胞能量代謝,增強了抗損傷作用有關。

天麻能增加心肌營養性血流量,改善心肌循環,增加心肌供氧,對心肌缺血有保護作用。天麻注射液可使小鼠心肌營養血流量增加73.3%,對氯化鉀及5-羥色胺引起的主動脈條收縮有明顯的抑制效應。天麻液(1:2000)可使冠脈流量先減少後增加,最高達181%。天麻注射液1~2g/kg 或密環絲菌體 1g/kg 給麻醉犬靜脈注射,均能明顯降低冠狀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絲菌體尚能降低腦血管阻力,增加腦血流量。將天麻或絲菌體注射劑直接注入冠狀動脈或頸動脈時,作用更為顯著。天麻液給小鼠和兔腹腔、靜脈或頸動脈注射均可不同程度地增加其腦血流量,降低腦血管阻力。天麻液尚能對抗腎上腺素引起的血管收縮反應,且擴張血管作用不受苯海拉明影響,但可部分被阿托品所對抗。乙醯天麻素對血管平滑肌有解痙作用,能對抗5-羥色胺的致痙作用。與罌粟鹼相比,乙醯天麻素拮抗5-羥色胺的致痙作用的強度僅為前者的六分之一。實驗證明:乙醯天麻素濃度在30μg/ml 時,對加入高鉀後引起的動脈條收縮有明顯的解痙作用,其強度與罌粟鹼相似。此外,乙醯天麻素對去甲腎上腺素所致的家兔主動脈條收縮可產生鬆弛作用,但作用較弱。

研究表明:天麻有降壓作用。天麻注射液給大鼠和家兔靜脈注射有迅速的降壓作用,最大降低73%,持續1~1.5小時以上。腹腔注射或十二指腸給葯對大鼠降壓持續時間更長,可達3小時以上。天麻甙及天麻甙元用於貓後1~2小時內有輕度降壓作用。

3. 抗炎作用 天麻注射液亦能抑制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部腫脹及通透性增加,並能抑制5-羥色胺所引起的大鼠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對小鼠瓊脂性足腫脹、大鼠角叉菜膠性及5-羥色胺性足腫脹有抑制作用。

4. 耐缺氧作用 天麻在組織耗氧量增加或缺氧耐受力降低的情況下,能提高機體對缺氧的耐受力。天麻注射液能增加常壓缺氧小鼠的耐受能力,明顯延長死亡時間。對耐受低壓(負壓300mmHg)缺氧能力也顯著增強。此外,尚能顯著延長預先注射異丙腎上腺素(20mg/kg)及異丙腎上腺素加天麻注射液置低壓氧倉中小鼠的存活時間。

5. 其他作用 天麻注射液對小鼠非特異性免疫或特異性免疫中的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均有增強作用。多次用藥,還能顯著增加脾臟重量。天麻素 25mg可提高小鼠遲發性變態反應,高於或低於25mg 均無顯著差異。

人工培養與野生天麻均有顯著升高小鼠皮膚溫度的作用。家兔腹腔注射天麻煎劑5g/kg有減慢呼吸的作用。天麻甙可增加家兔在位小腸平滑肌的張力和收縮。香莢蘭醇有促進膽汁分泌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眩暈 天麻18g,姜半夏9g,白朮、陳皮各12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劑。治療40例,治癒26例,顯效13例,無效1例。〔四川中醫 1988;6(5):32〕

2. 治療頭痛 天麻80g,党參40g,三七30g,玉凡七30g,研末,每次2g,每日3次,或取其原方1/4量水煎服,每2日1劑,分2次服,也可隨證加味。治療頑固性頭痛111例,顯效61例,有效38例,無效12例。〔神經精神疾病雜誌 1981;7(2):74〕

3. 治療耳源性眩暈症 澤瀉40g,天麻15g,丹參、磁石、白朮、代赭石各30g,日1劑。可隨證加減。治療期間,低鹽飲食,禁油膩、辛辣刺激物。治療100例,痊癒93例,有效7例。〔新中醫 1991;23(3):31〕

4. 治療面神經麻痹 白附子、膽南星、羌活、防風、天麻、白芷各15g,氣虛加黃芪50g,風痰阻絡重者加全蠍、僵蠶各15g,水煎服。治療43例,結果:痊癒17例,顯效22例,無效4例。〔陝西中醫 1991;12(10):464〕

5. 治療口眼#斜 法夏、白朮、天麻、茯苓、化橘紅、羌活、白芥子、紅花、全蠍、蜈蚣各50g,甘草25g。上藥烘乾共研粉,每次10g,每日2次,熱酒沖服,20天為1療程。治療17例,總有效率94%。〔北京中醫 1991;(6):31〕

方劑選用:

1. 治療偏正頭痛,首風攻注,眼目腫疼昏暗,頭目旋運,起坐不能:天麻一兩半,附子(炮製,去皮、臍)一兩,半夏(湯洗七遍,去滑)一兩,荊芥穗半兩,木香半兩,桂(去粗皮)一分,芎藭半兩。上七味,搗羅為末,入乳香勻和,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漸加至十丸,茶清下,日三。(《聖濟總錄》天麻丸)

2. 治療中風手足不遂,筋骨疼痛,行步艱難,腰膝沉重:天麻二兩,地榆一兩,沒藥三分(研),玄參、烏頭(炮製,去皮、臍)各一兩,麝香一分(研)。上六味,除麝香、沒藥細研外,同搗羅為末,與研葯拌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下,空心晚食前服。(《聖濟總錄》天麻丸)

3. 治療風濕腳氣,筋骨疼痛,皮膚不仁:天麻(生用)五兩,麻黃(去根、節)十兩,草烏頭(炮,去皮)、藿香葉、半夏(炮黃色)、白面(炒)

各五兩。上六味,搗羅為細末,滴水丸如雞頭大,丹砂為衣。每服一丸,茶酒嚼下,日三服,不拘時。(《聖濟總錄》天麻丸)

4. 治療婦人風痹,手足不遂:天麻(切)、牛膝、附子、杜仲各二兩。上藥細銼,以生絹袋盛,用好酒一斗五升,浸經七日,每服溫飲下一小盞。

(《十便良方》天麻酒)

5. 治療小兒風痰搐搦,急慢驚風,風癇:天麻四兩(酒洗,炒),膽星三兩,僵蠶二兩(俱炒),天竺黃一兩,明雄黃五錢。俱研細,總和勻,半夏曲二兩,為末,打糊丸如彈子大。用薄荷、生薑泡濃湯,調化一丸,或二、三丸。(《本草匯言》)

配伍效用:

天麻配伍半夏、白朮 天麻息肝風、平肝陽而止頭眩;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二者合用,為治療風痰眩暈頭痛之要葯。白朮健脾燥濕,與天麻、半夏配伍,共奏祛濕化痰、息風止眩之功效,用於治療風痰上擾之眩暈頭痛、胸悶嘔惡、舌苔白膩、脈弦滑者。

天麻配伍羚羊角 天麻息風止痙、平肝潛陽;羚羊角清泄肝熱、息風止痙。二者共用,其清肝泄熱、息風止痙之功效更著,用於治療肝經熱盛動風之痙厥抽搐等症。

天麻配伍人蔘、白朮 天麻息風止痙;人蔘、白朮補氣健脾。三者伍用,有健脾息風之功效,用於治療脾虛之慢驚風。

【注意事項】

宜忌:「使御風草根,勿使天麻,二件若同用,即令人有腸結之患。」(《雷公炮炙論》)

毒副作用:天麻及密環菌水劑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36±1.7g/kg及35±0.8g/kg。天麻浸膏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51.4~61.4g/kg。香莢蘭醇與香莢蘭素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 891.3±31.7mg/kg 和 946.0±18.5mg/kg。

家兔每天注射天麻稀醇浸劑0.25~1g/kg,可見軟弱少動,食慾大減,體重下降,甚至死亡。如腹腔注射煎劑12g/kg,30分鐘後動物疲睏、反應遲鈍繼而出現共濟失調、拒食。5小時後心率可增加至每分鐘500次以上,12隻兔多數在用藥後48小時內死亡。天麻注射液靜脈注射1g/kg,動物表現匐伏不動和拒食,心電圖和腦電圖均無異常。香莢蘭醛副作用較小,靜脈注射40mg/kg或口服1g/kg,動物的一般狀態和心電圖、腦電圖均無特殊變化。

【醫家論葯】

「天麻,乃肝經氣分之葯。《素問》雲,諸風掉眩,皆屬於木。故天麻入厥陰之經而治諸病。按羅天益云:眼黑頭旋,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治。天麻乃定風草,故為治風之神葯。今有久服天麻藥,遍身發出紅丹者,是其祛風之驗也。」(《本草綱目》)

「天麻,氣性和緩,《經》曰,肝苦急,以甘緩之。用此以緩肝氣。蓋肝屬木,膽屬風,若肝虛不足,致肝急堅勁,不能養膽,則膽腑風動,如天風之鼓盪為風木之氣,故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由肝膽性氣之風,非外感天氣之風也。是以肝病則筋急,用此甘和緩其堅勁,乃補肝養膽,為定風神葯。若中風、風癇、驚風、頭風、眩暈,皆肝膽風證,悉以此治。若肝勁急甚,同黃連清其氣。又取其體重降下,味薄通利,能利腰膝,條達血脈,諸風熱滯於關節者,此能疏暢。凡血虛病中之神葯也。」(《藥品化義》)

「天麻,主頭風,頭痛,頭暈虛旋,癲癇強痙,四肢攣急,語言不順,一切中風,風痰。」(《本草匯言》)

「天麻,能止昏眩,療風去濕,治筋骨拘攣癱瘓,通血脈,開竅,余皆不足盡信。然外邪甚盛,壅塞經絡血脈之間,舍天麻又何以引經,使氣血攻補之味,直入於受病之中乎?總之,天麻最能祛外束之邪,逐內避之痰,而氣血兩虛之人,斷不可輕用之耳。」(《本草新編》)

附註:

1.天麻必須通過與密環菌共生才能生長發育。近來發現人工培養的密環菌菌絲體作用與天麻相似,故有用以代替天麻應用者。

2。天麻,其原植物之莖,色黃赤,呈圓柱形而直立,極似箭桿,故有赤箭之名。因其有熄風之功,故又有定風草之稱。其中四川榮經、雲南昭通所產者質優,為道地藥材,統稱川天麻。冬季採集者,內部結實體重,質量較優,稱為冬天麻;春季採集者,皮細紋皺,較冬天麻美觀,江浙一帶多視為佳品,喜用春天麻之名。其實,無論冬采、春采,均以體實澤亮半透明者為佳,故亦有明天麻一名。

天麻為臨床平肝息風之要葯,用治風寒濕痹、肢體麻木、手足不遂等確有良效。生用時略顯溫燥,用其驅風勝濕、溫經除痹為宜。天麻經炒制後入葯稱炒天麻,其溫燥之性略緩,用於血虛肝旺所致的眩暈較為適宜,可配伍鉤藤、當歸、枸杞、白芍等品同用。

鉤藤

為茜草科植物鉤藤Uncaria rhynchophylla (Miq.) Jacks. 或華鉤藤Uncaria sinensis (Oliv.) Havil. 及其同屬多種植物的帶鉤枝條。亦名釣藤(《本草經集注》)。味甘,性涼。入肝、心經。功能:清熱平肝、熄風定驚。主治:小兒驚癇抽搐,大人血壓偏高、頭暈、目眩、婦人子癇。內服:煎湯(不宜久煎),10~15g;或入散劑。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主要含吲哚生物鹼,其中有鉤藤鹼(Rhynchophylline)、異鉤藤鹼(Isorhynchophyl- line)、柯諾辛因鹼(Corynoxeine)、異柯諾辛因鹼(Isocorynoxeine)、柯楠因鹼(Corynantheine)、二氫柯楠因鹼(Dihydrocorynantheine)、硬毛帽柱木鹼(Hirsutine)、硬毛帽柱木因鹼(Hirsuteine)、阿枯米精(Akuammigine)、縫籽嗪甲醚(Geissoschizine methyl ether)、安枯斯特林鹼(Angustoline)、安枯斯特定鹼(Angustidine)。亦含有卡丹賓鹼(Cadambine),3α-二氫卡丹賓鹼(3α-Dihydrocadambine),3β-異二氫卡丹賓鹼(3β-Isodihydrocadambine)。大葉鉤藤中含中柯諾辛(Corynoxine)、柯諾辛B(Corynoxine B)。

尚含黃酮類物質及鞣質。

藥理作用:

1.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鉤藤的多種製劑,包括含有鉤藤的復方、單味鉤藤的煎劑、乙醇提取物及總生物鹼對各種動物的正常血壓和高血壓均具有降壓作用。對在頸部切除二側減壓神經、竇神經後造成的反射性高血壓的家兔,鉤藤煎劑的降壓效果與蘿芙木全鹼相似。但鉤藤煎煮時間過長則會影響降壓效果,一般以煎20分鐘內為宜。鉤藤煎劑、鉤藤總鹼、鉤藤鹼對腎性高血壓大鼠亦有降壓作用,經十二指腸內給異鉤藤鹼10mg/kg後20分鐘,出現血壓及心率降低,而20mg/kg 劑量組於 10分鐘開始出現血壓及心率的進一步降低;異鉤藤鹼10mg/kg和2mg/kg靜脈注射亦能分別降低腎性高血壓清醒大鼠及麻醉犬的血壓。有報告認為,本品降壓作用的主要部位不在中樞。亦有報告指出,鉤藤總鹼和鉤藤鹼降壓作用明顯,總鹼的降壓作用無快速耐受性。因為總鹼不影響乙醯膽鹼的降壓作用,且其本身的降壓作用亦不受阿托品的影響,故其降壓機制與M-膽鹼反應系統無關。總鹼能阻斷雙側頸總動脈及電刺坐骨神經向中端所致加壓反射,也能延長戊巴比妥鈉的睡眠時間;椎動脈給藥量相當於靜脈注射量1/10~1/13時仍能獲得同等降壓效應。這些都證明了總鹼的中樞性降壓作用。

二氫柯楠因鹼能明顯降低清醒和麻醉大鼠的血壓,但對心率影響甚微。復方鉤藤散30~300mg/kg 灌胃能降低自發性高血壓大鼠的血壓,降低幅度為 23±8.2mmHg(3.06±1.09kPa)。研究證明,鉤藤的鉤及莖枝(即單鉤、雙鉤及與其相鄰之較細莖枝)降壓效果較好;老枝(無鉤,直徑在 0.5~2cm)降壓效果很差。除正品鉤藤外,同屬植物中大葉鉤藤、披針葉鉤藤、毛鉤藤、華鉤藤也具有相似的降壓作用。對鉤藤降壓機制的研究結果表明:鉤藤的作用部位廣泛,降壓機制涉及到神經中樞、神經節、周圍神經、心臟和外周血管等不同環節。有報告指出,鉤藤的降壓作用不受阿托品的影響,而在切除頸迷走神經後,降壓作用即顯著減弱。對離體蟾蜍心臟無顯著抑制;在離體兔耳的灌流上,亦無直接擴張血管的作用,故認為其降壓作用乃是反射性的(通過迷走神經傳入纖維)抑制血管運動中樞而引起,大劑量則對後者起直接抑制作用。亦有人認為,鉤藤散通過抑制高血壓大鼠腦紋狀體、視丘及海馬區域內的鈣離子通道而發揮降壓作用。對切除雙側減壓神經和竇神經的高血壓動物,鉤藤可引起血壓降低而不影響垂體後葉素、去甲腎上腺素、乙醯膽鹼對血壓的影響。鉤藤總鹼對麻醉犬血流動力學作用研究表明:早期明顯的降壓效應主要由總外周阻力降低所致,繼而心輸出量的減少在降壓效應中起主要作用。實驗證明:二氫柯楠因鹼可選擇性地阻斷α1-腎上腺素能受體;毛鉤藤鹼能抑制幾種興奮劑所致的血管收縮,此可能是依賴於電壓的鈣通道阻滯所致。

鉤藤鹼 20mg/kg給犬和貓靜脈注射,能降低平均動脈壓並能使心臟後負荷降低,前負荷升高;並能擴張血管,減少外周阻力,使心率減慢,每搏輸出量增加。鉤藤總鹼對烏頭鹼、氯化鋇、氯化鈣誘發的大鼠心律失常均有對抗作用。對烏頭鹼誘發的心律失常和氯化鈣誘發的室顫具有明顯的預防作用。實驗表明:鉤藤總鹼對麻醉犬心功能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對心肌收縮的抑制作用是可逆的。鉤藤總鹼降低左心室射血的張力時間指數而相對不減小心臟作功,提示在心臟供氧不足時該葯對保護心功能可能具有意義。

2. 鎮靜、抗驚厥作用 鉤藤煎劑0.1g/kg給小鼠腹腔注射,能產生明顯的鎮靜作用,但無明顯的催眠作用,劑量加大25倍也不加強戊巴比妥鈉的催眠、麻醉作用,即使加大劑量50~100倍也不能使翻正反射消失,亦不引起運動障礙,與現有的催眠葯、鎮定葯似有不同。用大鼠的防禦運動性條件反射也證明,鉤藤煎劑1g/kg腹腔注射,可降低大腦皮層的興奮性,表現在使部分大鼠陽性條件反射破壞,條件反射時間延長。對分化抑制和非條件反射皆無顯著影響。臨床使用鉤藤散治療更年期、老年期抑鬱症,尤其是抗抑鬱葯無效和難治性憂鬱症有明顯的改善效果。

鉤藤醇浸劑2g/kg皮下注射,對豚鼠的實驗性癲癇病有防治作用,能抑制癲癇的發生,但停葯 3 日又會複發,其作用較為緩慢,有效劑量與中毒劑量十分接近,因此治療期間,動物皆較軟弱,體重減輕。對中樞運動性分析器興奮性增高的狀態,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實驗證明:正品鉤藤醇浸劑具有一定的抗戊四氮引起的驚厥作用;鉤藤注射液有抗電驚厥作用。但亦有報告指出,小白鼠腹腔注射鉤藤煎劑 40g/kg,無明顯對抗戊四氮、咖啡因、士的寧引起的驚厥作用。

3. 對平滑肌的作用 實驗表明:鉤藤煎劑能夠短時間降低離體迴腸腸肌的張力,同時能很快使收縮幅度顯著增大;並有對抗組胺作用,但無對抗煙鹼和5-羥色胺作用。鉤藤鹼能抑制家兔離體腸管,並能興奮大鼠離體子宮。

鉤藤煎劑2~4g/kg一次腹腔注射,有一定的解痙作用。但無論離體和在位試驗,都需較大劑量才顯效,而且能增加正常肌收縮幅度。因此無臨床價值,僅可表明它能直接作用於平滑肌纖維。鉤藤鹼對催產素和高 K+ 去極化後 Ca++ 引起的大鼠離體子宮收縮均有抑制作用,前一作用可被 Ca++ 所對抗。

4. 其他作用 鉤藤鹼明顯抑制花生四烯酸、膠原及腺苷二磷酸鈉鹽誘導的大鼠血小板聚集,鉤藤鹼不影響血小板利用外源性花生四烯酸合成血栓烷A2,但抑制膠原誘導的血栓烷 A2 生成;在抗血小板聚集有效劑量時,對 PGI2 的生成無影響。鉤藤鹼有顯著降低血栓形成誘導劑腺苷二磷酸鈉鹽及膠原加腎上腺素靜脈注射而引起的小鼠死亡率。

鉤藤總鹼 10mg/kg 腹腔給葯和40mg/kg口服能抑制組胺所引起的豚鼠哮喘,免除豚鼠死於組胺所致的窒息。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百日咳 鉤藤、薄荷各6g,水煎服,每日1劑。治療60例,用藥3劑陣發性痙咳次數減少,持續時間縮短,6劑後陣發性痙咳停止,療效滿意。〔河北中醫 1988;10(4):36〕

2. 治療高血壓a. 鉤藤30g,加水100ml,水煎 10分鐘,早晚分服。治療Ⅱ、Ⅲ期高血壓病175例,用藥30天,顯效86例,有效49例,無效40例,總有效率為77.1%。並觀察到鉤藤煎煮時間以10分鐘為宜,超過20分鐘降壓效果明顯下降。〔遼寧中醫雜誌 1988;(2):23〕

b. 鉤藤20g,剪碎布包(加少許冰片),於每日晨起和晚睡前放入盆或桶內,加溫水浴腳,每次 30~40分鐘,可不斷加水,以保持水溫,每包藥用 1天,10天為一療程。治療50例,顯效21例,有效14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82%。見效後可繼續用藥2~3個療程,以鞏固療效。〔遼寧中醫雜誌 1989;13(8):23〕

3. 治療中風後遺症 1例中風後遺症患者,誤將7帖葯中後入的鉤藤210g 作為1帖葯煎煮,於睡前服完(煮沸時間沒有超過20分鐘)。次晨頓覺精神爽快,行走較前平穩,獲得了意外的療效。〔江蘇中醫雜誌 1985;6(7):48〕

4. 治療小兒夜啼 鉤藤、蟬蛻各3g,薄荷1g,水煎服,日1劑。治療18例,治癒17例。一般服藥2~3劑。〔中草藥通訊 1979;(3):38〕

5. 治療鏈黴素反應 骨碎補30g,菊花、鉤藤各12g,隨症加減。將葯浸泡半小時後,用文火或蒸氣沖煎至500ml,日2次分服。治療53例,15天內痊癒32例,好轉9例,無效12例。35天內痊癒43例,好轉9例,無效1例。〔新中醫 1986;(11):30〕

方劑選用:

1. 治療諸癇啼叫:鉤藤、蟬殼各半兩,黃連(揀凈)、甘草、川大黃(微炮)、天竺黃各一兩。上搗羅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水八分盞,入生薑、薄荷各少許,煎至四分,去滓,溫服。(《普濟方》鉤藤飲子)

2. 治療小兒驚熱:鉤藤一兩,硝石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溫水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太平聖惠方》延齡散)

3. 治療小兒驚癇,仰目嚼舌,精神昏悶:鉤藤半兩,龍齒一兩,石膏三分,梔子仁一分,子芩半分,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麥門冬三分(去心,焙)。上藥粗搗,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不計時候溫服。(《太平聖惠方》4. 治療胎動不安,孕婦血虛風熱,發為子癇者:鉤藤、人蔘、當歸、茯神、桑寄生各一錢,桔梗一錢五分。水煎服。(《胎產心法》鉤藤湯)

5. 治療傷寒頭痛壯熱,鼻衄不止:鉤藤、桑根白皮(銼)、馬牙硝各一兩,梔子仁、甘草(炙)各三分,大黃(銼,炒)、黃芩(去黑心)各一兩半。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竹葉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下生地黃汁一合,攪勻,食後溫服。(《聖濟總錄》鉤藤湯)

6. 治療高血壓,頭暈目眩,神經性頭痛:鉤藤二至五錢,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7. 治療面神經麻痹:鉤藤二兩,鮮何首烏藤四兩。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配伍效用:

鉤藤配伍白芍 鉤藤味甘性涼,平肝、清熱息風,偏治肝旺之標;白芍味酸性寒,柔肝養陰、平肝,有養肝體而斂肝氣、平肝陽,令肝氣不妄動之功,善補肝虛之本。二者合用,標本兼顧,共奏柔肝養陰、平肝息風之功效,用於治療肝陰不足、虛陽上亢之頭痛眩暈、急躁易怒、失眠多夢等症。

鉤藤配伍牡蠣、阿膠、生地 鉤藤、牡蠣平肝息風;阿膠、生地養血滋陰,以養陰息風。四葯伍用,共奏滋陰養血、柔肝息風之功效,用於治療陰血不足、虛風內動之筋脈拘急、手足瘛瘲等症。

鉤藤配伍全蠍 鉤藤清熱平肝、息風止痙,功擅平肝;全蠍息風止痙、通絡止痛,長於息風。二者伍用,共奏平肝息風、通絡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肝風內動之四肢抽搐;肝陽上亢之頑固性頭痛、三叉神經痛以及中風之半身不遂、肢體麻木疼痛等。

鉤藤配伍天麻 鉤藤味甘性涼,入肝、心經,清熱平肝、熄風定驚,擅治肝熱風動之證;天麻甘平柔潤,入肝經,養液平肝、息風潛陽,為治風之聖葯,多用於虛風內動、風痰上擾所致諸證。二葯合用,共奏清熱平肝、息風止痙之功效,用於治療肝經有熱、風痰上擾,或肝陰不足、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耳聾耳鳴、視物模糊、手足震顫、煩躁失眠;中風之半身不遂、言語不利以及小兒驚風之抽搐、煩躁等。

鉤藤配伍硃砂、蟬蛻 鉤藤清熱平肝、息風止痙;硃砂安神定驚;蟬蛻祛風解痙。三者合用,有清熱疏風、安神定驚之功效,用於治療外感風邪、郁而化熱、引動肝風所致之壯熱驚悸、眼目上視、手足抽搐、喜怒無常等症。

【注意事項】

宜忌:「最能盜氣,虛者勿投。」(《本草新編》)

毒副作用: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鉤藤煎劑為29.0±0.8g/kg;鉤藤嫩枝煎劑為35.2±5.4g/kg;鉤藤總鹼為144.2±3.1mg/kg;鉤藤鹼為162.3mg/kg。總鹼給小鼠灌胃的半數致死量為514.6±29.1mg/kg。鉤藤鹼給小鼠皮下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165mg/kg。

鉤藤煎劑給家兔灌胃每天2次,每次5g/kg(比治療量大2.5倍),連服10天,未見中毒癥狀。鉤藤總鹼50mg/kg 連續給葯14天,不引起大鼠內髒的病理改變;劑量加倍,雖肝臟有輕度炎症變化,但停葯後即恢復正常;對飲食、體重及外觀行為均無影響。斷乳大鼠灌服鉤藤總鹼50~100mg/kg,每日1次,連續2個月,停葯後再觀察1周,小劑量(50mg/kg)對動物生長、發育、肝、腎功能及血象均無明顯影響,病理檢查僅見腎臟輕度營養性障礙;大劑量(100mg/kg)則可使動物死亡。死亡動物的心、肝、腎均有明顯的病理改變。

【醫家論葯】

「鉤藤,祛風化痰,定驚癇,安客忤,攻痘之葯也。錢仲陽先生曰:鉤藤,溫、平、無毒,嬰科珍之。其性捷利,祛風痰,開氣閉,安驚癇於倉忙頃刻之際,同麻、桂發內伏之寒,同芩、連解酷烈之暑,同前、葛祛在表之邪,同楂、朴消久滯之食,同鼠粘、桔梗、羌、防、紫草茸發痘之隱約不現也,祛風邪而不燥,至中至和之品。但久煎便無力,俟他葯煎熟十餘沸,投入即起,頗得力也。去梗純用嫩鉤,功力十倍。」(《本草匯言》)

「鉤藤,手、足厥陰葯也。足厥陰主風,手厥陰主火,驚癇眩運,皆肝風相火之病,鉤藤通心包於肝木,風靜火熄,則諸證自除。」(《本草綱目》)

「鉤藤,去風甚速,有風症者必宜用之。但風火之生,多因於腎水不足,以致木燥火炎,於補陰葯中,少用鉤藤,則風火易散,倘全不補陰,純用鉤藤以祛風散火,則風不能息,而火且愈熾矣。」(《本草新編》)

代赭石

為氧化物類礦物赤鐵礦 Hematite 的礦石。亦名代赭(《傷寒論》)、紫朱(《普濟方》)、須丸(《本經》)、土朱(《仁齋直指方》)、鐵朱(《本草綱目》)等。味苦、甘,性平。入肝、胃、心包經。功能:平肝鎮逆、涼血止血。主治:噫氣嘔逆、噎膈反胃、哮喘、驚癇、吐血、鼻衄、腸風、痔瘺、崩漏帶下。內服:煎湯,10~30g;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主要含三氧化二鐵。亦含少量的鈦、鎂、鋁、錳、鈣、硅和水分。

藥理作用:

1. 對心臟和血壓的影響 動物實驗證明:代赭石溶液大劑量時對離體蛙心有抑制作用;但對麻醉兔的血壓無明顯影響。

2. 對腸道平滑肌的作用 代赭石溶液注射於麻醉兔可使腸蠕動增強;對離體豚鼠小腸有明顯的興奮作用。

3. 其他作用 代赭石曾代替硫酸鋇作為X線胃腸造影劑,並被認為無毒。但經測定代赭石中含砷鹽的量,約為 1/100 000 以上,已大大超過硫酸鋇,也超過藥典上的許可標準。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便秘 代赭石、蘆薈等量研細末,加適量麵粉、白酒打糊為丸,每服 6g(可酌情增減),日服 2 次,白開水送服。治療頑固性便秘500餘例,效果滿意。〔山東中醫雜誌 1983;(3):28〕

2. 治療經行吐衄 生赭石細末18g,煎湯送下大黃末3g,肉桂末3g,每日1劑,早晚分服。治療37例,治癒率100%。〔山東中醫雜誌 1987;(6):

20〕

3. 治療妊娠嘔吐 生赭石60g(碎)先煎,入姜半夏10g,砂仁6g,重者以生薑汁送服。治療妊娠惡阻,療效滿意。〔四川中醫 1988;6(9):49〕

4. 治療青年早老性脫髮 代赭石研細面,早晚各服3g。治療5例,用藥2~3個月,有中止脫髮的效果。〔新醫學 1976;7(5):249〕

5. 治療內耳眩暈症 生代赭石45g,法半夏 18g,車前草18g,夏枯草18g,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或配成糖漿每次20ml,1日3次內服。治療86例,治癒58例,好轉30例,有效4例,無效 4例。〔中草藥通訊 1972;(4):57〕

方劑選用:

1. 治療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鞕,噫氣不除者:旋覆花三兩,人蔘二兩,生薑五兩,代赭一兩,甘草三兩(炙),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二升,日三服。(《傷寒論》旋覆代赭湯)

2. 治療宿食結於腸間,不能下行,大便多日不通。其證或因飲食過度,或因恣食生冷,或因寒火凝結,或因嘔吐既久,胃氣沖氣皆上逆不下降:生赭石二兩(軋細),朴硝五錢,乾薑二錢,甘遂一錢半(軋細,葯汁沖服)。熱多者去乾薑,寒多者酌加乾薑數錢。嘔多者,可先用赭石一兩、乾薑半錢煎服,以止其嘔吐。嘔吐止後再按原方煎湯,送甘遂末服之。(《醫學衷中參西錄》赭遂攻結湯)

3. 治療腸風血痢久不愈:代赭石二兩(火燒、醋淬二次),柿餅一個(煮爛)。搗為丸,梧子大。每早服二錢,白湯下。(《方脈正宗》)

4. 治療急慢驚風,吊眼撮口,搐搦不定:代赭石,火燒醋淬十次,細研水飛,日干。每服一錢或半錢,白湯調下,連進三服。見腳脛上有赤斑,即是驚氣已出,病當安也。無斑點者不可治。(《仁齋直指方》)

5. 治療赤眼腫閉:土朱二分,石膏一分。為末,新汲水調敷眼頭尾及太陽穴。(《仁齋直指方》)

配伍效用:

代赭石配伍白芍、龜板 代赭石平肝潛陽;白芍、龜板滋補肝腎之陰。三葯合用,有滋陰潛陽之功效,用於治療肝腎陰虛、肝陽上亢之頭目眩暈。

代赭石配伍人蔘、山茱萸 代赭石降逆平喘;人蔘大補元氣;山茱萸補益肝腎、收斂固脫。三葯同用,有益氣補腎、鎮逆定喘之功效,用於治療肺腎兩虛之氣喘等症。

代赭石配伍葶藶子 代赭石平肝泄肺降逆;葶藶子祛痰平喘、下氣行水。二者伍用,其降逆化痰平喘之功效更著,用於治療肝陽上亢、肺失肅降之頭暈、呃逆、咳痰、氣喘等症。

代赭石配伍夏枯草、石決明 代赭石平肝鎮逆;夏枯草清瀉肝火;石決明清肝火、平肝陽。三者伍用,有清肝火、平肝陽之功效,用於治療肝火亢盛、肝陽上亢之頭脹、頭痛、眩暈等。

代赭石配伍旋覆花、半夏、人蔘 代赭石重鎮降逆,平胃中沖逆之氣;旋覆花降逆消痰;半夏化痰散痞、降逆止嘔;人蔘益氣補虛。四葯合用,有益氣和胃、降逆化痰之功效,用於治療胃氣虛弱、痰濁內阻、胃失和降之胃脘痞悶、噯氣呃逆,或食入即吐、苔白滑者。

【注意事項】

宜忌:孕婦慎服。

「畏附子。」(《日華子本草》)

「畏天雄。」(《本草經集注》)

毒副作用:代赭石給小鼠每日服2g,到第7天時,100%死亡。死前動作遲鈍,肌肉無力及間發性痙攣,最後共濟失調或癱瘓,呼吸緩慢而死亡。家兔每日服5g,多在第12天死亡,個別在第14天死亡。中毒癥狀與小鼠相似,死後解剖見肺及腸黏膜充血,肝表面有部分壞死。

【醫家論葯】

「代赭石,其主五臟血脈中熱,血痹、血淤、賊風及女子赤沃漏下、帶下百病,皆肝、心二經血熱所致,甘寒能涼血,故主如上諸證也。甘寒又能解毒,故主腹中毒也。《經》曰:『壯火食氣、少火生氣。』火氣太盛,則陰痿反不能起,苦寒泄有餘之火,所以能起陰痿也。重而下墜,故又主產難不出及墮胎也。」(《本草經疏》)

「治吐衄之證,當以降胃為主,而降胃之葯,實以赭石為最效。然胃之所以不降,有因熱者,宜降之以赭石,而以蔞仁、白芍諸葯佐之;其熱而兼虛者,可兼佐以人蔘;有因涼者,宜降以赭石,而以乾薑、白芍諸葯佐之(因涼猶用白芍者,防乾薑之熱,侵入肝膽也,然吐衄之證,由於胃氣涼而不降者甚少);其涼而兼虛者,可兼佐以白朮;有因下焦虛損,沖氣不攝上沖、胃氣不降者,宜降以赭石,而以生山藥、生芡實諸葯佐之;有因胃氣不降,致胃中血管破裂,其證久不愈者,宜降以赭石,而以龍骨、牡蠣、三七諸葯佐之;無論吐衄之證,種種病因不同,疏方皆以赭石為主,而隨證制宜,佐以相當之藥品,吐衄未有不愈者。」(《醫學衷中參西錄》)

「代赭石,味苦而甘,氣寒無毒。凡因血分屬熱,崩帶瀉痢,胎動產難,噎膈痞硬,驚癇金瘡等證,治之即能有效。以其體有鎮怯之能,甘有和血之力,寒有勝熱之義,專入心、肝二經血分涼血解熱,鎮怯祛毒。但小兒慢驚及陽虛陰痿,下部虛寒者忌之,以其沉降而乏生髮之功耳。書載能治慢驚,其說似非。」(《本草求真》)

珍珠母

為珍珠貝科動物珍珠貝Pteria margaritifera (L.)、馬氏珍珠貝Pteria martensii (Dunker)或蚌科動物幾種河蚌貝殼的珍珠層。亦名珠母(《本草圖經》)、明珠母(《中藥志》)等。味咸,性涼。入肝、心經。功能:平肝潛陽、清肝明目、定驚、止血。主治:頭眩、耳鳴、心悸、失眠、癲狂、驚癇、吐血、衄血、婦女血崩。內服:煎湯,10~30g;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各種珍珠母含碳酸鈣,含量達80%~90%以上;亦含碳酸鎂、磷酸鈣、角蛋白和多種元素等。馬氏珍珠貝角蛋白中含甘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絲氨酸、纈氨酸、胱氨酸、蛋氨酸、精氨酸、組氨酸、酪氨酸等20餘種氨基酸。珍珠貝所含微量元素與珍珠基本相同。

珍珠層與珍珠均是母貝的外套膜和珍珠囊的表皮細胞所分泌的珍珠質所形成,二者光澤、顏色及成分基本一致。

藥理作用:

1. 對肝臟的作用 馬氏珍珠貝及折紋冠蚌等珍珠層注射液對四氯化碳性肝損傷有保護作用,能使肝細胞損害減輕,谷丙轉氨酶的恢復加快。

2. 抗過敏作用 馬氏珍珠層的鹽酸或硫酸水解產物均可抑制組胺引起的豚鼠離體腸管的收縮作用。其乙醚提取液能抑制組胺對腸管的收縮,防止組胺引起豚鼠的休克和死亡;對豚鼠離體腸管、子宮的過敏性收縮有抑制傾向。

3. 其他作用 馬氏珍珠貝 30%硫酸水解產物含有多種氨基酸(如蛋氨酸、丙氨酸等),其對兔的耳殼血管及血壓無作用,但能增大離體蟾蜍心跳振幅,降低離體兔腸張力,對兔有短暫的利尿作用。珍珠貝殼粉對小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珍珠層注射液對半乳糖生理鹽水眼球後注射所致豚鼠雙目晶體產生的環狀混濁有一定的對抗作用。本品含大量碳酸鈣,口服粉劑有中和胃酸及收斂作用。珍珠層粉常用於胃酸過多和潰瘍病。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癲狂 川大黃、珍珠母、酸棗仁各30g,黃連、黃芩、石菖蒲、遠志、膽南星、蓮子、麥冬、天竺黃各10g,硃砂3g。隨證加減。水煎服,每日1劑。

治療30例,痊癒28例,好轉1例,無效1例。治療時間最長者9天,最短者3天。〔陝西中醫 1991;12(4):176〕

2. 治療血管性頭痛 川芎25g,磁石(先煎)、石決明(先煎)、珍珠母(先煎)、代赭石(先煎)各30g,白芍、牛膝各20g,菊花、白芷、柴胡、神曲各15g,甘草10g。隨證加減。每日1劑,水煎分 2次服。治療86例,結果:痊癒33例,好轉47例,無效6例。〔中醫藥信息 1991;8(5):35〕

方劑選用:

1. 治療肝陽上亢,頭暈頭痛,眼花耳鳴,面頰燥熱:珍珠母五錢至一兩,制女貞、旱蓮草各三錢。水煎服。(《常用中草藥圖譜》)

2. 治療小兒驚風,高燒神昏,痙厥抽搐:珍珠母五錢,鉤藤三錢,全蠍一錢,石決明二錢。水煎服。(《新編中藥學》)

配伍效用:

珍珠母配伍枸杞子、女貞子 珍珠母清肝明目;枸杞子、女貞子滋補肝腎而明目。三者配伍,有補肝、益腎、明目之功效,用於治療肝腎陰虛之目暗不明、視物昏花等症。

珍珠母配伍菊花、鉤藤 珍珠母平肝潛陽;菊花清泄肝火;鉤藤清肝熱、平肝陽。三葯相伍,有清熱平肝之功效,用於治療肝陽上亢之實證。

珍珠母配伍生地、白芍 珍珠母平肝潛陽;生地滋補腎陰;白芍養血柔肝。三葯合用,有補益肝腎、滋陰潛陽之功效,用於治療肝腎陰虛、肝陽上亢之眩暈、頭痛等。

【注意事項】

宜忌:胃寒者慎服。

【醫家論葯】

「安魂魄,止遺精白濁,解痘疔毒。」(《本草綱目》)

「平肝潛陽,安神魂,定驚癇,消熱痞、眼翳。」(《飲片新參》)

「兼入心肝兩經,與石決明但入肝經者不同,故涉神志病者,非此不可。」(《中國醫學大辭典》)

附註:珍珠的功能與珍珠母相近,但其明目退翳、解毒斂瘡的作用較珍珠母為優,因此臨床治療陰虛陽亢諸證,多用珍珠母,作內服劑;治目翳疔毒,瘡口不斂,多用珍珠,作外用劑。但瘡毒若內毒未凈,即用珍珠生肌,反而使瘡口難斂,故使用時應予注意。

珍珠

為珍珠貝科動物珍珠貝Pteria margaritifera (L.)、馬氏珍珠貝Pteria martensii (Dunker)或蚌科動物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Lea)、褶紋冠蚌Cristaria plicata (Leach)、背角無齒蚌Anodonta woodiana (Lea)等貝類動物珍珠囊中形成的無核珍珠。亦名真珠(《雷公炮炙論》)、真朱(《本草經集注》)、珠子(《儒門事親》)。味甘、咸,性寒。入心、肝經。功能:鎮心安神、養陰熄風、清熱墜痰、去翳明目、解毒生肌。主治:驚悸、怔忡、癲癇、驚風搐搦、煩熱消渴、喉痹口疳、目生翳障、瘡瘍久不收口。內服:入丸、散,0.3~1g。外用:研末干撒、點眼或吹喉。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主要含碳酸鈣。珍珠貝的天然珍珠含碳酸鈣91.72%,有機物5.94%,水2.23%。

馬氏珍珠貝的天然珍珠有白色、銀色兩種。其白色者含碳酸鈣83.71%、碳酸鎂7.22%、氧化硅0.54%、磷酸鈣0.35%、氧化鋁和氧化鐵0.54%、水0.89%、有機物6.11%;其銀色者含碳酸鈣80.82%、碳酸鎂2.16%、氧化硅0.56%、磷酸鈣0.15%、氧化鋁和氧化鐵痕量、水1.26%、有機物13.44%。

珍珠中的無機微量元素有銀、鉛、鋇、鋰、鋁、銅、鐵、鎂、錳、鈉、鋅、硅、肽、鍶等。

養殖珍珠的成分與天然珍珠相比,碳酸鈣含量較大,為94.70%,碳酸鎂含量極少。

藥理作用:珍珠提取液對離體兔腸有抑制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手部軟組織缺損 先用3%雙氧水和鹽水清洗傷口,繼用珍珠粉適量塗於患處,每日1次。治療50例外傷性皮膚缺損,經用珍珠粉換藥,遊離植皮後全部治癒。用藥後植皮最短者7 天,最長者20天,平均13.5天。一般換藥7天可見大量肉芽組織生長,10~14天肉芽新鮮。病程長短與創面損傷、感染及肉芽組織水腫程度有關。〔河北中醫 1991;13(5):20〕

2. 治療急性視神經炎 珍珠3g,淡蓯蓉9g,海狗腎18g,焦白朮18g,別直參18g,菟絲子18g,白菊花9g,密蒙花9g,紫河車9g,楮實子6g,枸杞子30g,丹皮9g。共研極細末,成人每次9g,1日3次。治療7例,效果滿意。〔中醫雜誌 1962;(5):23〕

方劑選用:

1. 治療大人驚悸怔忡,癲狂恍惚,神志不寧及小兒氣血未定,遇觸即驚,或急慢驚風,癇搐搦:真珠一錢(研極細末),茯苓、鉤藤、半夏曲各一兩,甘草、人蔘各六錢(同炒黃,研極細末)。總和勻,煉蜜丸龍眼核大。每服一丸,生薑湯化下。(《本草匯言》)

2. 治療下疳皮損肉爛,痛極難忍及諸瘡新肉已滿,不能生皮,又湯潑火燒皮損肉爛,疼痛不止者:青缸花五分,珍珠一錢(研極細),真輕粉一兩。

上三味共研千轉,細如飛面。凡下疳初起皮損,搽之;腐爛疼痛者,甘草湯洗凈,豬脊髓調搽;如諸瘡不生皮者,用此干摻。又婦人陰蝕瘡,亦可搽。湯潑火燒痛甚者,用玉紅膏調搽之。(《外科正宗》珍珠散)

3. 治療小兒驚啼及夜啼不止:真珠末、伏龍肝、丹砂各一分,麝香一錢。同研如粉,煉蜜和丸如綠豆大。候啼即溫水下一丸;量大小,以意加減。

(《聖濟總錄》真珠丸)

4. 治療小兒中風,手足拘急:真珠末(水飛)一兩,石膏末一錢。每服一錢,水七分,煎四分,溫服,日三。(《太平聖惠方》)

5. 治療風熱眼中生赤脈,沖貫黑睛及有花翳:真珠一分,龍腦半分,琥珀一分,硃砂半分,硼砂二豆大。同細研入粉。每日三、五度,以銅箸取少許,點在眥上。(《太平聖惠方》真珠散)

【注意事項】

宜忌:「病不由火熱者勿用。」(《本草經疏》)

【醫家論葯】

「鎮心,定志,安魂,解結毒,化惡瘡,收內潰破爛。」(《本草匯言》)

「小兒驚熱葯中多用。」(《本草衍義》)

「治眼中翳障白膜。亦能墜痰。」(《藥性論》)

「真珠入手少陰心經、足厥陰肝經。蓋心虛有熱,則神氣浮游;肝虛有熱,則目生翳障。除二經之熱,故能鎮心明目也。」(《本草求真》)

石決明

為鮑科動物九孔鮑(光底海決)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 或盤大鮑(毛底海決)Haliotis gigantea discus Reeve 等的貝殼。亦名真珠母(《雷公炮炙論》)。味咸,性平。入肝、腎經。功能:平肝潛陽、除熱、明目。主治:風陽上擾、頭痛、眩暈、驚搐、骨蒸勞熱、青盲內障。內服:煎湯(宜久煎),15~30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水飛點眼。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主要含碳酸鈣。亦含有機質和少量的鎂、鐵、硅酸鹽、硫酸鹽、磷酸鹽、氯化物和極微量的碘。煅燒後碳酸鹽分解,產生氧化鈣,有機質則被破壞。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血管性頭痛 川芎20g,生白芍25g,白芷15g,全蠍末2g,鉤藤30g,石決明 50g,香附6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重症每日1.5劑,分3次服,每隔8小時1次。可隨證加減。治療24例,結果:近期治癒17例,顯著好轉5例,有效2例。〔福建中醫藥 1991;22(1):11〕

2. 治療角膜炎翳陷難斂 生黃芪30~50g,當歸10g,金銀花、烏賊骨各20g,甘草5g,紅花、蟬蛻、蛇蛻各8g,赤石脂15g,石決明25g。隨證加減,每日1劑,水煎2次分溫服。治療19例,18 例痊癒。〔湖南中醫學院學報 1991;11(4):20〕

3. 治療鼻淵 谷精草、石決明、草決明各30g,木賊草、鉤藤(後下)、山梔、白芷、蔓荊子、菊花、甘草各10g,桑葉20g。每日1劑,水煎,早晚2次分服。9 劑為1療程。治療44例,結果:治癒18例,顯效20例,有效3例,無效3例。〔陝西中醫 1991;12(2):66〕

方劑選用:

1. 治療風毒氣攻入頭,眼昏暗及頭目不利:石決明、羌活(去蘆頭)、草決明、菊花各一兩,甘草(炙銼)半兩。上五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和滓,食後臨卧溫服。(《聖濟總錄》石決明散)

2. 治療眼生丁翳,根腳極厚,經久不差:石決明三分(搗碎細研,水飛過),烏賊魚骨半兩,龍腦一錢,真珠末三分,琥珀三分。同研令細,每以銅箸取如大豆大,日三度點之。(《太平聖惠方》石決明散)

3. 治療青盲雀目:石決明一兩(燒過存性),蒼朮三兩(去皮)。為末,每服三錢,以豬肝披開,入葯末在內扎定,砂罐煮熟,以氣熏目,待冷食肝飲汁。(《眼科龍木論》)

4. 治療眼生外障:石決明(火煅)、薄荷葉各一兩,蒺藜子(炒去刺)、荊芥穗各二兩,人蔘半兩(蜜炙)。上於地上出火毒,研為末。食後,砂糖冷水調服。(《經驗良方》石決明散)

5. 治療外傷出血:石決明適量,煅製成疏鬆細粉,過篩。將傷口洗凈,撒上藥粉,緊緊壓迫即可。(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配伍效用:

石決明配伍生地、白芍 石決明平肝潛陽;生地滋陰養血;白芍養血柔肝。三葯伍用,有補益肝腎、滋陰潛陽之功效,用於治療肝腎陰虛、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等。

石決明配伍熟地、山茱萸 石決明清肝除熱明目;熟地、山茱萸滋補肝腎之陰。三者合用,有滋補肝腎明目之功效,用於治療肝腎陰虛之視物昏花等症。

石決明配伍夏枯草、菊花 石決明平肝潛陽、清肝明目;夏枯草清瀉肝火;菊花清肝明目。三者合用,共奏平肝潛陽、清肝明目之功效,用於治療肝火亢盛、肝陽上亢之頭目眩暈及肝火上炎之目赤腫痛。

【注意事項】

宜忌:「多服令人寒中。」(《本草害利》)

「畏旋覆花。」(《本草經疏》)

「反雲母。」(《本草求原》)

【醫家論葯】

「石決明,乃足厥陰經葯也。足厥陰開竅於目,目得血而能視,血虛有熱,則青盲赤痛障翳生焉。咸寒入血除熱,所以能主諸目疾也。」(《本草經疏》)

「石決明味微咸,性微涼,為涼肝鎮肝之要葯。肝開竅於目,是以其性善明目。研細水飛作敷藥,能治目外障;作丸、散內服,能消目內障。為其能涼肝,兼能鎮肝,故善治腦中充血作疼作眩暈,因此證多系肝氣、肝火挾血上沖也。」(《醫學衷中參西錄》)

羚羊角

為洞角科動物賽加羚羊 Saiga tatarica L. 等的角。味咸,性寒。入肝、心經。功能:平肝熄風、清熱鎮驚、解毒。主治:熱病神昏痙厥、譫語發狂、頭痛眩暈、驚癇搐搦、目赤翳膜。內服:磨汁,0.9~1.5g;煎湯,1.5~3g;或入丸、散。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磷酸鈣、角蛋白及不溶性無機鹽等,其中角蛋白含量最多。羚羊角的角蛋白含硫只有1.2%,是角蛋白中含硫量最少者之一。

藥理作用:

1.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羚羊角外皮浸出液能降低小鼠的朝向性運動反應,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可加速巴比妥及乙醚麻醉的開始速度,顯著降低對五甲烯四氮唑、士的寧、電休克的敏感性,但不導致肌肉鬆弛。羚羊角煎劑 10g/kg 給小鼠灌服,能顯著降低咖啡因所引起的驚厥率和加快其恢復率,使死亡率降低。

給小鼠腹腔注射羚羊角醇提取液10g/kg、水煎劑2g/kg、水解液80mg/kg ,均能延長硫噴妥鈉的睡眠時間。小鼠腹腔注射羚羊角注射液80mg/kg,亦能延長戊巴比妥鈉的睡眠時間。

2. 解熱作用 羚羊角煎劑對傷寒、副傷寒甲乙三聯菌苗引起發熱的家兔有解熱作用,灌胃後2小時體溫開始下降,6小時後逐漸恢復。

3. 降壓作用 用羚羊角醇提取液1g/kg 給麻醉犬或貓靜脈注射,可使血壓降低。給清醒大鼠應用羚羊角製劑1g/kg,亦有明顯的降壓作用。

4. 其他作用 羚羊角酶、酸水解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流感桿菌、乙型鏈球菌及流感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羚羊角外皮浸出液,能增加動物對缺氧的耐受能力,有鎮痛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癇症 海螺50g,二丑30g,酒軍、全蟲、僵蟲、膽星、石決明、硃砂、琥珀各15g,羚羊角10g。共為極細末,每次服7.5~10g,日服2次,白開水送服。因羚羊角價格較貴,故可酌情少用,並酌加天竺黃15g,效果亦佳。〔黑龍江中醫藥 1991;(1):33〕

方劑選用:治療偏風,手足不隨,四肢頑痹:羚羊角(鎊)一兩,獨活(去蘆頭)二兩,烏頭(炮裂,去皮、臍)三分,防風(去叉)一分。銼如麻豆。每服五錢匕,以水二盞,煎取一盞,去滓,分溫二服,空腹、夜卧各一。(《聖濟總錄》羚羊角湯)

2. 治療陽厥氣逆、多怒:羚羊角、人蔘各三兩,赤茯苓二兩(去皮),遠志(去心)、大黃(炒)各半兩,甘草一分(炙)。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宣明論方》羚羊角湯)

3. 治療產後中風,身體反張如角弓:羚羊角屑三分,獨活一兩,當歸三分(銼,微炒),防風一兩(去蘆頭),人蔘半兩(去蘆頭),赤芍藥半兩,細辛半兩,桂心半兩,麻黃一兩(去根、節)。搗,粗羅為末。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太平聖惠方》羚羊角散)

4. 治療小兒夜啼及多驚熱:羚羊角屑一分,黃芩一分,犀角屑一分,甘草一分(炙微赤,銼),茯神一分,麥門冬半兩(去心,焙)。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服之。(《太平聖惠方》羚羊角散)

5. 治療心肺風熱沖目,生胬肉:羚羊角(鎊)、黃芩(去黑心)、柴胡(去苗)、升麻各三分,甘草(生銼)一兩。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食後服。(《聖濟總錄》羚羊角湯)

6. 治療眼卒生翳膜:羚羊角屑半兩,澤瀉半兩,甘菊花一兩,葳蕤半兩,菟絲子半兩(酒浸三日,曝干,別搗為末)。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太平聖惠方》羚羊角散)

配伍效用:

羚羊角配伍鉤藤、白芍、生地 羚羊角清瀉肝熱、息風止痙;鉤藤功似羚羊角但力較弱,同羚羊角同用可助其涼肝息風之功;白芍、生地滋陰柔肝舒筋。諸葯伍用,有涼肝息風、養陰柔肝之功效,用於治療肝經熱盛、熱極動風之壯熱不退、驚癇抽搐、痙厥等證。

羚羊角配伍黃芩、龍膽草 羚羊角清泄肝火;黃芩善清肺熱;龍膽草瀉肝經實熱。三者伍用,有清肝瀉肺、退翳明目之功效,用於治療肝肺有熱上行入眼之目赤腫痛、翳膜遮睛。

【注意事項】

毒副作用:本品毒性很低。給小鼠應用羚羊角 2g/kg,連續7次(每日1次),體重增長緩慢,而飲食、排便、自由活動等方面無明顯改變。

臨床應用本品,未見有不良反應的報告。

【醫家論葯】

「羚羊角,入厥陰肝經。肝開竅於目,其發病也,目暗障翳,而羚羊角能平之。肝主風,在合為筋,其發病也,小兒驚癇,婦人子癇,大人中風搐搦及經脈攣急,歷節掣痛,而羚羊角能舒之。魂者肝之神也,發病則驚駭不寧,狂越僻謬,而羚羊角能安之。血者肝之藏也,發病則淤滯下注,疝痛毒痢,瘡腫瘰癧,產後血氣,而羚羊角能散之。相火寄於肝膽,在氣為怒,病則煩懣氣逆,噎塞不通,寒熱及傷寒伏熱,而羚羊角能降之。」(《本草綱目》)

「諸角皆能入肝,散血解毒,而犀角為之首推,故痘瘡之血熱毒盛者,為之必需。若痘瘡之毒,並在氣分,而正面稠密,不能起發者,又須羚羊角以分解其勢,使惡血流於他處,此非犀角之所能也。」(《本經逢原》)


推薦閱讀:

Earls360〖中醫·中藥〗治療脫髮的偏方妙方
特色抗癌之路:治療癌症中藥如何煎服!
中藥兜肚療疾效果佳
【中藥釋義】肝腎同補,只需要一杯沙苑子茶。
「e葯熱點」風暴降臨!中藥行業大整頓

TAG:中藥 | 現代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