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時家長如何形成教育合力?

□慈 航

成長故事

小學三年級學生曉輝的爸爸是中學教師,媽媽是沒有多少文化的家庭主婦。通常情況下,爸爸管學習,媽媽管生活。星期四下午學校放假,曉輝吃完午飯後,就找同學一起出去玩,很開心地玩了整整一下午。曉輝回到家後,急忙做作業,卻遭到媽媽的訓斥:「你怎麼能玩一下午呢?利用放假時間,多學一點知識多好啊!」爸爸卻說:「曉輝,跟同學一起玩沒什麼不好的,玩也是學習。」 「但玩是玩,也不能誤了作業啊!」媽媽反駁道。媽媽說的一樣,爸爸說的又是一樣。曉輝應該聽媽媽的,還是聽爸爸的,真是左右為難。

家長困惑

作為家長我們都想教育好孩子,目的一致,但是如果觀點不統一,教育就不能夠=起作用,甚至可能產生負作用。在教育孩子時,我們有了分歧,甚至爭執,該怎麼處理呢?怎麼形成教育合力呢?

家教之道

家庭教育中,教育子女的責任,由家長共同承擔,不應單方獨自負責。家長要根據家庭的實際狀況、自己的特長和個性特徵,選擇適合自己的角色分工,並為對方承擔教育責任創造條件,增強對孩子教育影響的合力,做到和諧互補,達到家庭教育最優化。但是家庭不同成員之間,特別是祖輩與父輩之間,常常因教育觀念、教育態度、管教方式方法上的不同,對孩子要求不一致,往往削弱了教育效果。教育要求不一致,主要表現為一個要嚴管,一個要放寬。有的還故意在孩子面的扮演黑臉、白臉,打的、拉的、哄的、嚇的,在這種氣氛中長大的孩子很容易養成兩面性、任性等性格偏差。教育要求不一致,會伴隨著家庭成員間的分歧,給孩子造成教育的真空:在一方被管教就到另一方去訴苦;在一方受了罰,就到另一方去討愛。教育要求不一致,孩子就會誤以為家庭中有人愛他、保護他,有人不愛他、懲罰他。於是孩子對家長就會產生不同的態度與看法。那麼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如何形成教育合力呢?

1.家庭所有成員堅持一致性原則。 第一,家庭所有成員教育孩子應該前後、內外一致。因為教育必須保持一貫性,所以切忌在心情好的時候,孩子做了錯事也不進行教育,心情不好時就責備、訓斥孩子。第二,家庭所有成員教育孩子必須保持一致性。如果對一種行為表現,母親說錯,父親說對,今天說錯,明天說對,這會使孩子無所適從。這種一致性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情感投射的一致性。它是指家長對孩子應具有同樣程度的愛和感情,堅持一致的教育態度。如果對孩子情感投射的幅度、強度不一致,會導致孩子對家長的態度不同,親近、疏遠、迴避,甚至產生敵對心理。其次,教育思想的一致性。案例中父親肯定孩子玩也是學習,母親卻訓斥孩子貪玩。這種不一致難以使孩子形成統一的價值尺度和判斷是非的標準,從而失去言行的方向性。再次,教育過程的一致性。家長由於經歷不同、文化水平差異和性格差異等,自然產生對孩子不同的教育態度、要求和看法。一旦出現分歧,應當心平氣和地弄清情況,從自身查找原因,而不應當著孩子的面互相埋怨。解決辦法有兩種:一種是家長把各自的意見都擺出來,讓孩子一起參與討論,這樣,家長既能做到意見統一,又能通過說明情況教育孩子。一種是家長在背後通過交換意見的方法達成一致,然後,再向孩子進一步講清道理。案例中孩子玩了一下午愉快地回到家,立馬招到媽媽的訓斥,孩子馬上變得心情沉悶,也會不情願地寫起作業。此時,爸爸對孩子玩的行為給予肯定,造成教育力量相互抵銷。如果發現孩子真的貪玩,家長可以通過協商,達成一致,對孩子講清道理,讓孩子從內心深處感到學習的重要性。

因此,在教育孩子時,家長必須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求大同存小異,克服分歧,協調解決,才能發揮教育的合力作用。只要一方處理得合理,另一方就應當予以支持,決不能各唱各的調,否則教育效果就相互抵消了。

2.家長側重分工,體現合作。 家庭教育孩子,理所當然由家長承擔責任。教育孩子主要涉及學習、生活、勞動、體育和文娛活動等方面。家長應根據自己性格特點、智能特點、興趣愛好、行為方式等方面的優點與不足,在教育孩子時,盡量揚長補短,做到優勢互補,要讓孩子感覺到家長都在教育他、關心他。

分工合作可隨時進行調整。側重分工,體現合作。比如,一對夫妻對偏科的孩子是這樣教育的的:首先設計好談話內容,選取早晨沒起床時,確信孩子已經醒了,並注意聽他們的談話。爸爸好象很無意的與媽媽談起了孩子的學習問題,認真地分析了孩子的學習情況,分析孩子進步的地方,心理充滿驕傲和自豪,給予愛的暗示,媽媽突然說:「孩子語文和數學都很好,要是能把英語也趕上來就完美了,咱們孩子有這個實力。」接下來他們就如何幫孩子提高英語成績談論些切實可行的方案。孩子聽到後,很受鼓舞和感動,發奮學習,一學期後,孩子的英語成績果真趕上來了。

(1)對父親的建議:一般來說,父親是勇敢、堅強和果斷的,父愛是一種深沉、嚴肅的愛,父親更多地考慮孩子的未來,有利於孩子對生活的全面體驗。作為父親,相對而言與外界的接觸更多,閱歷更豐富,多充當戰略規劃、戰術制訂、計劃實施等宏觀層面上的角色,主要包括人格塑造目標和學習目標兩方面。

父親應對孩子施加以下方面影響:首先,教會孩子堅強。父親要帶孩子去跑步、打球、游泳、攀岩,積极參加戶外活動,鍛煉孩子的意志力。父親是山,支撐孩子的信念,使孩子學會堅強。父親只要多一些和孩子接觸,孩子的剛性自然會滋生出來。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像給孩子補鈣。其次,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父親往往對新生事物比較感興趣,探索精神比較強。比如父親和孩子一起去拆玩具,然後再教孩子把玩具裝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激發孩子對新事物的興趣。再次,多和孩子一起玩。比如,下棋,提高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做手工,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在玩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拓寬孩子的知識面,培養孩子良好的個性品質和各方面能力。一個內心積極健康的父親對孩子的社會適應具有重要的作用。

(2)對母親的建議:一般來說,母親有耐心,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多,和周圍家長接觸、交流的機會也多一些。在孩子的具體教育和輔導上,母親比父親具有更好的優勢。因此,母親主要充當計劃的具體實施人的微觀層面角色。母性教育是必要的,有利於孩子「柔」的性格成長。母親如水,她滋潤孩子的心靈,使孩子學會溫柔、善良和細膩,學會關心、體貼他人。特別一提的是,在孩子上小學中年級時,母親要反思、清理自己的教育言行,注重教育內容、方式方法的改變,避免孩子產生厭煩的心理。切忌嘮叨!一個樂觀、慈愛的母親對於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3)對家庭所有成員的建議:首先,家長經常共同學習家教知識。對孩子教育要求不一致,大多是缺乏家教知識引起的,尤其是祖輩的缺乏。父輩加強自我學習同時,應有意識地向祖輩普及家教知識。如講一些生動有趣的教育故事,支持他們到「家長學校」學習等。其次,家長經常一起研究孩子的教育問題,遵循教育規律,按照教育規律和兒童成長規律去教育孩子,不要從個人的立場和觀點出發,這樣做就容易形成共識,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家長要經常交換教育孩子的意見,看看近期孩子哪些方面進步,哪些有待加強,建立統一的培養目標,為孩子下一步發展制定一個詳細計劃。如果家長因為某種原因,不能常和孩子見面,就應通過打電話、寫信、贈書、贈小禮品等方式努力盡到自己的責任。家長要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與長短處來分配,互相協商出比較合理的工作分配模式,制定配合措施,提高教育合力效果。

分工合作可隨時進行調整。側重分工,體現合作。比如,一對夫妻對偏科的孩子是這樣教育的的:首先設計好談話內容,選取早晨沒起床時,確信孩子已經醒了,並注意聽他們的談話。爸爸好象很無意的與媽媽談起了孩子的學習問題,認真地分析了孩子的學習情況,分析孩子進步的地方,心理充滿驕傲和自豪,給予愛的暗示,媽媽突然說:「孩子語文和數學都很好,要是能把英語也趕上來就完美了,咱們孩子有這個實力。」接下來他們就如何幫孩子提高英語成績談論些切實可行的方案。孩子聽到後,很受鼓舞和感動,發奮學習,一學期後,孩子的英語成績果真趕上來了。總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只是有教育角色有側重點的分工,而且是相對的,但更重要的是體現出合作。家長共同承擔起家庭教育責任,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合力教育,更是一種幸福。

教育名言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

——孟子

◎做父母的對子女的教育應有一致的措施。中國家庭教育素來剛柔並濟。父親往往失之過嚴,母親往往失之過寬,父母所用的方法是不一致的。雖然有時相成,但弊端未免太大。因為父母所施方法寬嚴不同,子女竟至無所適從,不能了解事理之當然。並且方法過嚴易失子女受害受心,過寬則易失子女之敬意。這都是父母方法不一致的弊病。

——教育家陶行知

◎家庭集體的完整和一致,是良好教育的必要條件……,誰想真正地、正確地教育自己的孩子,那麼他就應該很好地愛護這個一致。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


推薦閱讀:

黃龍玉是怎麼形成的
結石的形成與防治
論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成果的形成與發展
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怎樣預防腦梗和腦溢血形成?

TAG:教育 | 孩子 | 形成 | 教育孩子 |